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鈔 (No. 2397_ 安然抄 ) in Vol. 75

[First] [Prev+100]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第四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之中三摩地門行
相爲二。一大日經三摩地門行相。上第三卷
已畢。今此卷中二金剛頂三摩地行相爲二。
一總釋大日三摩地行相。二別釋爲三。一略
説五部。二處中三十七部。三廣説三十七
部。上更加賢劫十六菩薩一千菩薩二乘世
天標章。雖爾而今文但釋大日尊三摩地
行相中辨五種三昧義。七人修觀義。二十功
能文建立器世界義。建立自身界義。阿婆頗
那伽三摩地數息觀等不同釋名義。三性三
無性義。證十地義。一道清淨義。三方驚覺義。
諸佛攝入義。五相成身義。五部五相五菩
提心行證滅大方便義。染淨九識能通所達
義。五種灌頂義。一佛證得一切佛身義
問。金剛頂宗大日如來三摩地菩提心行相云
何 答。例亦四種。一者金剛頂義訣云。此地
梵網經兩卷從此經中淺略之行相也。其中
廣相根未有堪云云故知。此梵網經結成華
嚴。華嚴所説華藏世界毘盧遮那性海果分
不可説。普賢行願因分可説。海印三昧行相。
皆是金剛頂宗大日如來三摩地淺略之行相
云云二者攝眞實經所説釋迦菩薩坐菩
場五相成身成道之法。及以心地觀所
説三相成佛之法。守護經所説一相佛
之法。竝是大日尊深祕之行相也云云三者
金剛頂大教王經。略出念誦經。十八會指歸
等所説五相成身四種曼荼羅法。是祕中深
祕之行相云云四者金剛頂四種念誦布
字法。是祕祕中深祕之行相也云云
問。華嚴經是法界事理圓融具足。准上所説
應是祕祕中深祕法。何言淺略 答。華嚴
雖説法界事理圓融具足而只是六相互相
依持名爲圓融。未説性海一多同體。十方
主伴雖互具足未彼此主伴是我一身。故
十地論云。性海果分不可説。不與言説相
應故。普賢因分可説。與言説相應故。准今
内證法樂祕藏彼因分教則成淺略。天台
亦云。華嚴經中十方重重主伴具足唯言知
識不言分身。未發迹故。今法華經開近顯
遠會彼知識皆名分身。釋迦亦名毘盧遮
那。此即本地三身本迹一體。性得四徳修得
四徳能所竝爲所依之土能所不二名毘盧
遮那身土之相云云
問。攝眞實經五相成身云何 答。如經先淨
三業金剛合掌。及縛并金剛起。驅逐。召請。
次觀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苦行
六年坐菩提樹入金剛定。爾時毘盧遮那如
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金剛道場示現無
量化佛遍滿虚空。同聲告言。云何不求成
佛之法即説法身求心眞言印心心所法
本來空寂。心心所法和合之時自覺苦樂名
自悟心。唯自能覺他所不悟。依止此心立
菩提心。大菩提心眞言印堅固菩提心眞言
如金剛眞言印同三世諸佛法身眞言
報身眞言印化身眞言印堅固常住
眞言洒頂眞言印次入毘盧遮那三
昧結菩提引導第一智印説五字眞言
次入五佛三昧結五印。誦五字觀五字色。
次四波羅蜜。次十六菩薩。次十二外供養。次
須彌頂善法堂中。五佛五相十方天位眞言。
又云。五方佛四波羅蜜名爲眞印。金剛喜等
名影相印。金剛燒香等名親近印。金剛鉤等
名爲智印云云
問。心地觀三相。守護經一相何等 答。心
觀三相如經。初説觀心陀羅尼印。次觀
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并説四種自覺悟心。次
説一切菩薩最初發心清淨眞言印。次觀三
種大祕密法。滿月中生五股金剛語言祕密
引導無上菩提第一智印天冠五佛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名入毘盧遮那如來最勝三昧
云云守護經一相如經。先念迴向陀羅尼門。
然後當入毘盧遮那如來三昧。觀此身體
以成金剛身。作金剛結跏作金剛語。諦觀
自心以爲月輪。當於鼻端。色如凝雪牛乳
水精。而此月輪爲菩提心。應作能與無上
菩提最勝尊印。本師毘盧遮那如來之印。
即説五字陀羅尼。次以五字各安月輪。
置於頂上各觀五色身。以月輪成五佛身
各得三種眞實。頂放五光下從阿鼻上至
尼吒。其中衆生各得五益。乃至儀軌行法中
云有毘盧遮那四波羅蜜四方四佛各四
菩薩次十二外供養外院十天。或安種子各
有眞言云云
問。此三經中五三一相及菩提心論五相三
門行相開合云何 答。眞實經初五相即論
五相。後五相即論第五相中開出之。心
經初三相即論初二相第三相即論第五相。守
護經一相即論第二相及第五相合爲一相。
眞實經心*地經第二相。初心心所空即論勝
義行相。眞實經六年苦行。心*地經三十二
甲。及菩薩萬行。守護經大悲胎藏發生品大
悲爲根方便波羅蜜爲究竟及以陀羅尼三
十二業即論行願行相三。經五三一相即論
三摩地行相云云
問。何故此三經行相爲深祕。不名祕中深
祕 答。大日如來初在尼吒現成菩提。説
金剛頂十八會時。已説金剛界中五相成身
四曼荼羅爲祕中深祕。次降須彌頂三十三
天説眞實經五相成身三十七尊羯磨會法
爲深祕也。闕餘三故非祕中深祕。次在
菩提樹説守護經二相羯磨會三十七尊。後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説心地觀三相成佛。
不説三十七尊。雖略非淺。故此二經同
攝眞實經深祕法云云故守護經云。毘盧遮
那世尊色究竟天爲天帝釋及諸天衆已廣
宣説。我今於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爲諸國
王及與汝等略説於此陀羅尼門
問。其陀羅尼何耶 答。經云。陀羅尼母所
謂奄字。三字和合爲奄字故。謂婀烏莽。一
阿字者是菩提心義。是諸法門義。亦無二義。
亦諸法果義。亦是性義。是自在義。猶如國王
黒白善惡隨心自在。又法身義。二烏字者即
報身義。三莽字者是化身義。以合三字共
爲唵字。攝義無邊故爲一切陀羅尼首。與
諸字義而作先導即一切法所生之處。三世
諸佛皆觀此字而得菩提爲一切陀羅尼
母。一切菩薩從此而生。一切諸佛從此出
現。是一切佛菩薩諸陀羅尼集會之處。猶如
國王住於王城臣佐輔翼釆女圍遶。或出巡
狩還歸皇居必嚴四兵導從千萬。但言王
住王之往來。雖不説餘而無不攝。此陀羅
尼亦復如是。雖説一字無所不攝云云
日經云。唵𤙖發磔迦頡利&MT02058;等字是佛頂
名號也。掲㗚佷拏。佉陀耶。摩羅也。鉢吒也。
畔闍訶娜等是忿怒諸奉教者眞言。納麼娑
嚩訶等是修三摩地寂靜相應眞言。扁多微
戍陀等是成滿一切諸義眞言云云
問。金剛頂多以唵字爲眞言首。而胎藏多
云南莫三曼多沒馱南意何 答。義釋云。此
動云那莫三曼多沒馱南。謂蒙一切諸
佛加持故毎説一眞言常云歸命普佛取意
問。抑此觀行用迦樓羅觀喩意何 答守護
經云。此會之中有二種人。一者成就。二者未
成就。我今重爲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隨順
世諦譬喩言詞説一乘法。如世有法名迦
樓羅。欲修此法應先圖畫迦樓羅像審諦
觀察。觀行純熟然去畫像。手結印契想其
自身。成迦樓羅。作五大觀。一者觀地作白
色觀。二者觀水作緑色觀。三者觀火作黄
赤色觀。四者觀風作黒色觀。五者觀空作
青色觀。此觀成已一切諸毒皆成非毒。若有
情毒若非情毒或令迴互。或取或捨縱任
自在。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欲入觀先
念迴向陀羅尼。然後當入毘盧遮那如來三
云云心地觀經亦云。譬如有人悟迦樓
羅微妙觀門自作是觀。我身即是金翅鳥王
心意語言亦復如是。以此觀力能消毒藥
一切惡毒不能爲害。凡夫行人亦復如是。
作降伏坐身不動搖。手結智印密念眞言。
心入此觀能滅三毒。消除業障増長福智。
世出世願速得圓滿。諸煩惱障不能現起。
所知重障漸漸消滅。大智現前速得菩提
云云古云迦樓羅新云掲嚕拏。古云金翅
新云妙翅。外道世人多用此觀尚有効驗。
況大日尊五大輪觀。自在王經有曼荼羅外
護摩外道文字外道。竝竊古佛法門以
爲己教。故佛顯示本住眞云云
問。抑此五相成身行相是有相觀爲無相
觀 答。眞實經云。若瑜伽者然未獲悉地
應觀三十七尊相状。若證悉地不取相
状安立無上大菩提心。若觀菩提心相
猶如月輪水精乳色。此等諸相皆是凡夫所
觀之境。皆是有相月輪等觀。次當演説無相
妙觀。瑜伽行者端坐正觀。諦想月輪結諸
契印。歌舞燒香。塗香華鬘園林城邑。聚落河
海。雪山黒山。日月星宿。國王大臣。比丘比丘
尼。善友眷屬。乃至十地菩薩。聲聞縁覺。四攝
十善。六波羅蜜。如是等數一切相状。乃至微
塵悉皆空寂。若夢中見如是相状亦勿歡
喜。設見十方諸佛菩薩雖現其前亦勿歡
喜。唯自一心求成佛果。無分別觀堅立不
動如須彌山。遠離一切妄想分別云云
知此五相觀是有相觀。又禪門用心中云。若
觀有相月輪等已心得純熟。次觀無相。觀
無相已即非有相亦非無相取意文
問。眞實經及心地觀經所説心心所法本來
空寂與此無相觀同異云何 答。有少異
也。眞實經説。菩薩觀察法身求心眞言白
諸佛言。心是菩提。我得是法。諸佛告言。更
復微細觀察分別。菩薩白言。心意識法入諸
煩惱共相和合不可分別。然諸法中求心
心所悉不可得。乃至我今自證皆悉如是。
依何等法求成佛道。諸佛告言。心心所法和
合之時。自覺苦樂名自悟心。唯自能覺他
所不悟。依止此心立菩提心云云心地觀
説。佛告文殊。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
者究竟解脱。不能觀者究竟沈淪。三界唯
心。心名爲地。文殊白言。心心所法本性空
寂。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
法。佛告文殊。心心所法本性空寂。心懷染
著從妄縁現。縁無自性。心性本空。如是空
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
如是悟者名見眞諦。悟眞諦者名爲賢聖。
若有欲求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
觀法即説觀心陀羅尼印。文殊白言。一
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説何名發。佛
告文殊。諸心法中起衆邪見。爲欲除斷六
十二見種種見故。心心所法我説爲空。除
邪見已自覺悟心能發菩提。此覺悟心
即菩提心。無有二相。自覺悟心其四種。凡
夫二心。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縁自境名
自悟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
名自悟心。賢聖二心。一者觀眞實理智。二
者觀一切境智云云此二經意。心性空寂爲
所求心。以空破執。除邪見已。心心所法自
覺悟心爲菩提*心。菩提心中説月輪觀。此
心空寂即彼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也。故與
此中觀有相月輪已觀無相月輪小異
問。眞實經云。心心所法和合之時自覺苦樂
名自悟心。依止此心立菩提心。心地觀云。
四自悟心即菩提心。同異云何 答。眞實經
意總合説之。心地觀經意分別説之。凡夫
二心即九識心。賢聖二心即五智心。凡聖同
有九識心王。約位雖有淨穢之別初心後
心觀行是同。故以四心爲自悟心。然其凡
夫能縁二心。賢聖能觀二心。若約識類雖
毘闍那。若約分別同是悉多云云
問。金剛頂略出經説。行者結跏舌柱上齶。
住意鼻端令心調柔。心性清淨爲妄業薫。
作是思惟心得清淨離我執相。初得此心
即超一百六十世間之心。又觀世間心相猶
如十喩。我今當離此虚幻心。爾時行者心淨
澄寂證彼眞實。若愚夫計著相者終不能
了。今修阿*婆頗那伽法跏坐不動止出
入息。心既住寂即想。空中諸佛彈指告言。
行者欲從定起誦金剛起眞言印。起已誦
禮佛眞言印。佛告。應觀自心本性成就誦
此眞言。誦已即觀自心。其像如月云云瑜伽
通達本心中亦云。我見自心形如月輪在
薄霧中云云何今云心法空寂爲所求
心 答。略出經中初離我相超百六十是
大日經三劫行初三乘見道。次觀十喩離虚
幻心彼經三乘極位。竝屬初劫。次身證十
地住如實際。彼經第二劫中界外法門
也。次達本心以去是彼經中第三劫終淨
菩提心以上*同也。彼有三幻。一即空幻。初
劫所觀十喩是也。二即心幻。第二劫中所觀
是也。三不思議幻。第三劫滿淨菩提心以上
萬徳。與略出經首尾同也。今以略出經等
爲祕中深祕。故與眞實經等深祕法少不同
也。眞實經等但説本心空寂。不説心性萬
徳本成形如月輪稱爲深祕未爲祕中深
祕意在於此云云
問。次正發菩提心云何 答。眞實經云。諸
佛同音告。汝應觀自心。久住諦思惟不見
自心相。我不見自心。此心爲何相。佛告菩
薩。應發無上大菩提心。無量智慧猶如微
塵。三阿僧祇一百劫中精進修習之所成就
遠離一切煩惱過失成就福智。猶如虚空。
能生如是最勝妙果。即是無上大菩提心。
譬如五十由旬圓滿月輪清涼皎潔無諸雲
翳。當知此是菩提心相。即有眞言印云云
問。三祇百劫是天台所判小乘三藏菩薩所
行。婆沙倶舍論等所説。而爲今眞言大菩
提心所行 答。婆沙倶舍三僧祇行六度百
劫修相好是小乘義。遺定行經云三阿僧祇
百萬劫行是通教義。瓔珞經云三阿僧祇至
十地滿等覺地經百千萬劫學佛威儀神通
説法是別教義。大日經云三瑜祇行一生超
越信解行地十地相此生滿足。是圓教及祕
密教義。今云。三祇百劫精進所成。是約小乘
菩薩所行以明超越。非謂經彼劫等云云
彼守護經心地*觀中亦對二乘淺行以明
菩薩不思議行。大日經約通教義以明超
越。其義亦同云云
問。菩提心月輪喩歟法歟 答。眞實經云。一
念見淨心圓滿如秋月。復作是思惟。是心
爲何物。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爲阿
頼耶。與淨識爲本。六度熏習故。彼心爲大
心。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無始修福智。
猶如淨滿月。無體亦無用。即月亦非月。由
具福智故。滿月如自心。心地觀云。文殊白
言。心無形相。亦無住處。凡夫行者最初發
心依何等處觀何等相。佛言。凡夫所觀菩
提心相猶如清淨圓滿月輪。於胸臆上明朗
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轉者。在阿闌若及空
寂室。端身正念結前如來金剛縛印。冥目
觀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滿月輪五十由
旬無垢明淨。内外澄徹最極清涼。月即是心。
心即是月。塵翳無染妄想不生。能令衆生
身心清淨大菩提心堅固不退。即有眞言印
云云守護經云。諦觀自心以爲月輪。當於
鼻端不令馳散。清淨圓滿色如凝雪牛乳
水精。而此月輪爲菩提心。此菩提心本無色
相。爲未成就諸衆生故説如月輪云云
知此中月輪是喩。深祕行相。若略出經云。又
觀心月極令清淨。彼月輪者是大福徳所
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
垢穢。圓明澄寂喩如月輪。諸佛菩薩名爲
菩提心。行者既見智所成月。又白佛言。世
尊。我見月輪清淨性相若金剛頂四曼
羅皆是佛身。普賢變成月輪。是法祕中
深祕行相云云
問。何故金剛頂及眞實經自心以爲月輪。不
説在處。而心地觀安之臆中。守護經安之
鼻端亦安頂上 答。天台次第禪門云。金
齒三藏説云。觀心有五處。一觀胸前。二觀
舌端。三觀鼻端。四觀額上髮際。五觀頂上
云云此即天竺諸*乘觀心通法。今佛隨順世
諦或令觀臆間或*令觀鼻端亦安頂上。
倶無相違
問。人五藏中心藏在胸臆間。胸臆間是本心
位故安此觀心。今安鼻頂有何所以 答。
略出經最初調柔心觀中舌柱上腭住意鼻
端。想其鼻端有微妙金剛柱以金繩繋意
勿令散亂。既有安住有所堪任。次心上
觀發菩提心月輪。月輪中觀五智金剛。次一
切佛入金剛界。次於心額喉頂安加持契。
次五灌頂五繋鬘安頂五處。百字加持成等
正覺云云今守護經先於鼻端觀心月輪。鼻
如金柱。想如金繩以繋心月不令馳散。
即結大日尊印誦五字明。心得安住有所
堪任。次*以五字安前月中置於頂上觀字
五色。想身坐月得成五佛。一一觀之。即
*同與彼經灌頂繋鬘皆安頂上。其義亦同
云云胎藏亦以暗字安頂流水灑菩提心。
故灌頂法多在頂上云云
問。今撿守護經文五佛三十七尊同金剛
頂。此經及眞實經五佛眞言云唵吽惹護
娑異金剛頂。金剛頂中成身會五佛眞言
吽吽怛羅紇哩惡。羯磨會五佛眞言鑁吽怛
羅紇哩惡。三昧耶會五佛眞言惡吽怛羅紇
哩惡。何今異彼其一此經世尊入三昧名普
隨順衆生心行。時會大衆見佛不同。或見
相好身。聲聞身。菩薩身。梵天身。大自在天
身。那羅延天身。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其
無信者都無所見。其得見者隨其種類。而
見其身種種威儀。隨其類音聞種種聲。隨
其所樂聞種種法。隨其力能生種種解。
而如來身一味無二。所謂一解脱味。次以
空地火風水五大爲喩。次於頂口右肩背後
左肩放五色光。謂白青黄金紅頗梨五色。青
黄赤白緑色。下至阿毘上至尼吒東南西
北如次皆照爲五色。還入佛身五處。次入
三昧無有名字。大地六動。次云。此深三昧
以菩提心而爲其因。以大慈悲而爲根本。
方便修習無上菩提以爲究竟。欲知菩提
當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心與菩
提眞實之相。畢竟推求倶不可得。同於虚
空。故菩提相即虚空相。一切智體當於心
求。一切智智及與菩提從心而生。心之實
性本清淨故。此心之性不在内不在外。乃
至從此以下一段文義。皆同大日經住心品
得除蓋障三昧等以上文也。次有大悲胎
藏出生品。廣説菩薩以大慈悲而爲根本。
乃至經中廣説菩薩萬行如來萬行及儀軌
品擇地日宿堀地建壇云云等同大日
經。而圖三十七尊亦説三十七尊眞言同
金剛頂羯磨會也其二若爾此經爲金剛界
爲胎藏界
答。此經正是金剛界。故經文云。毘盧遮那世
尊色究竟天爲天帝釋及諸天衆已廣宣説。
我今於此菩提樹下金剛道場爲諸國王及
與汝等略説於此陀羅尼門云云此指金剛
頂及眞實經并此經也。然大日經三句法門
通金剛頂。故菩提心論以爲三門。大日經三
三昧耶品亦以發菩提心發如實智大悲萬
徳如次三三昧耶。亦爲住心品三句義也。
如云前以大悲爲根。此*以照了爲根。
照了是悲故。生悲義相成。前以方便爲究
竟此云大悲。由大悲故施方便亦相成也
云云故論行願勝義三摩地門依三三昧耶
品三句次第故同住心品三句法門其一
又眞實經五相中第五成三身佛。次作竪固
加持。次作洒*頂飮水。次入大日三昧繋
心鼻端即結菩提引導第一智印。亦名能滅
無明黒闇印。誦唵吽惹翳佐眞言次結五
印入五佛三昧觀五字色。及我身十方世
界亦皆五色。第一結菩提印入大日三昧
觀。唵字色及身十方皆悉白色。第二結破魔
印入不動三昧觀吽字。色及身十方皆悉
青色。第三結施諸願印入寶生三昧觀惹
字。色及身十方皆悉金色。第四結除散亂心
印入無量壽三昧觀翳字。色及身十方皆
悉紅色。第五結無怖畏印入不空成就三
昧觀佐字。色及身十方皆悉五色云云心地
觀經三相中第三成身始觀三種大祕密法。
一心祕密觀。滿月中出生金色五股金剛。
二語祕密。謂唵地室多二合婆爾羅二合
身祕密。結引導無上菩提最第一印。亦名能
滅無明黒闇大光明印。即作此觀。我是毘盧
遮那如來圓滿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云云
守護經先誦迴向陀羅尼。然後入大日三昧
諦觀自心以爲月輪。於結能與無上菩提
最尊勝印。即是本師毘盧遮那如來之印。
即説唵吽惹護娑。即以唵字安前所觀月
輪置於頂上。色如珂雪。見身坐月輪中
成大日尊能得三種眞實。一眞實三昧。二
眞實眞言。三眞實印契。想頂出白色光。下
至阿鼻上至尼吒衆生無明開彼佛眼。次
入不動三昧面向西方結能摧伏印。即阿
閦印。亦誦上説大日眞言。即以吽字處月
輪中置於頂上。字爲青色。身作青色。即
成阿閦。頂放青色光中有無量青色金剛
各作此印。光照東方恒沙世界。殺害捨離
寂靜不動。復於南方面向北坐結滿願印。
即寶生印。亦誦上説大日眞言。即以惹字
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如融金色。身作金色。
即成寶生。頂放金光。中有無量金色金剛。
各作此印光照南方恒沙世界。衆生遇者願
求滿足。復於西方面向東坐結第一最勝
三昧印。即彌陀印。亦誦上説大日眞言。即
以護字處月輪中置於頂上。如紅蓮
色。身作紅蓮華色。即成彌陀。頂放紅蓮華
光。中有無量紅蓮華色菩薩各作此印。光
照西方恒沙世界衆生遇者皆入三昧。復於
北方面向南坐結施無畏印。即不空成就
印。亦誦上説大日眞言。即以娑字處月輪
中置於頂上具五色光。身作五色成不空
成就佛。頂放五色光。中有無量五色菩薩
各作此印。光照北方恒沙世界。衆生遇者悉
得無畏云云此是深祕行法故。非祕中深祕。
祕中深祕即是金剛頂法。五佛眞言亦異。如
前五方佛色亦異。如金剛頂護摩法中東青
南白西赤北黒中黄。今眞實經内護摩法中
中白東青南黄西紅北五色也。又放光中東
青南金西紅北五色也。故以此二爲深祕。
云祕中深祕意在於此云云
問。眞實經有相月輪觀後云。若凡夫人修此
觀門雖造五逆一闡提等極重惡業悉皆消
滅應時便獲五種三昧云云心地觀菩提心
月輪觀後云。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
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
獲五種三摩地門云云守護經五佛三昧後
云。復有人能暫修習此三昧者。身心輕安
即能生於五種三昧云云其五種何 答。眞
實經云。一刹那三昧。二微塵三昧。三白縷三
昧四隱顯三昧。五安住三昧云云心地觀
云。一刹那三昧。二微塵三昧。三白縷三昧。四
起伏三昧。五安住三昧云云守護經云。一刹
那三昧。二微塵三昧。三漸現三昧。四起伏三
昧。五安住三昧云云用心次第云。三藏曰。既
習觀成就已。汝等今於此心中復有五種
心義。一刹那心。二流澍心。三法味心。四摧散
心。五明鏡心云云
問。何名爾耶 答。心地觀云。云何名爲刹
那三昧。謂暫想念滿月而住。譬如獼猴身
有所繋遠不得去近不得停。喉咽飢渇須
臾住止。凡夫觀心亦復如是。暫得三昧名
爲刹那云云守護經云。謂觀月輪刹那刹
那暫時相應。尋復還失。是故名爲刹那三昧
云云用心云。一刹那心爲初心。見道一念相
應速還忘失如夜電光暫現即滅云云心地
觀云。云何名爲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
相應。譬如有人常自⻝苦未曾⻝甜。於一
時中得一塵蜜到於舌根増勝歡喜倍
生踊躍更求多塵。如是行者經於長劫⻝
衆苦味。而今得與甘甜三昧少分相應。名
爲微塵云云守護經云。微塵三昧。謂於三
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不識蜜味得微塵
許。在於其舌根。愛樂安樂都忘飢渇疾病之
念。但更專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復如
是。少分相應悉忘一切煩惱飢渇心得安
樂轉更求之云云用心云。二流澍心。既見道
已念念加功。相續不絶如流奔澍云云
地觀云。云何名爲白縷三昧。謂凡夫人自無
始時盡未來際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黒
色中見一白縷。如是行者於多生死黒闇夜
中而今方得白淨三昧。名之爲縷云云
護經云。漸現三昧。謂由少得愛樂安樂漸
得増勝。身毛皆堅悲泣流涙。如黒物中見
一白縷。此亦如是由觀月輪得少分住。於
無明闇煩惱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云云
用心云。三法味心。謂施功不已乃得虚然
朗徹。身心輕泰既味於道云云心地觀云。云
何名爲起伏三昧。所謂行者觀心未熟或善
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猶秤低昻。名爲
起伏云云守護經云。起伏三昧。謂觀行未就
或起或滅。如秤低昻。觀成惑滅。觀失惑生
云云用心云。四摧散心。謂卒起精勤。或復休
廢。二倶違道故云云心地觀云。云何名爲安
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護不
染諸塵。如人夏中遠渉砂磧備受炎毒。其
心渇乏殆無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蘇
陀等頓除熱惱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爲
安住。入此定已遠離惑障。發生無上菩提
之牙。速登菩提功徳十地云云守護經云安
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護一
切善法増長雜善。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渉
砂磧。熱渇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熱
渇憂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
一切皆遣。是爲無上菩提牙生云云用心云。
五明鏡心。既離散亂之患鑒達圓明一切無
著。若了五心於此自驗三乘凡聖行位可
自分明矣
問。守護經云。佛入三昧時。會大衆見佛不
同。其無信者都無所見。猶如生盲云云
一切法自在王菩薩白言。於此會中有二
種人。一者滿足菩薩位人則得利益。二者未
得成就菩薩功徳。謂摩伽陀國主阿闍世
王。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無量衆
生。則無利益。此諸愚夫猶如生盲不見燈
光。又如聾人不聞細語。如砂鹵地不生蓮
華世尊。如有國王大臣長者於飢儉世⻝
衆甘美天諸珍膳。昇高樓閣告於無量
餓衆生作如是言。我⻝如是種種上味。雖
作是言於諸飢人都無所益。今佛所説於
此衆會未成就者亦復如是。都無利益云云
若爾此法同華嚴經入法界會二乘在座如
聾如唖。亦同天台同聽異聞互不相知祕
密不定。而何今名深祕行相
答。此經初説菩提心爲因中云。如虚空性
即是心性。如於心性即菩提性。如菩提性
即陀羅尼性。其虚空性心性菩提性陀羅尼性
無二無別。如是之義甚深甚深難可通達。
難得趣入。不可思議。超越心地非是凡
愚劣解所知。故未成就之人猶聾盲。次云。
此會之中有二種人。一者成就。二者未成就。
我今重未成就者以善方便隨順世諦。譬
喩言辭説一乘法。乃至廣説迦樓羅觀喩。及
五佛月輪五字成佛等法。此同大日經初説
菩提心爲因心與菩提虚空此三無別。次
因執金剛問隨順未來劣慧衆生。依時方
等樂求現果。爲度彼等故方便説是法。
乃至廣説入曼荼羅圖繪供養灌頂念誦等
云云此經未成就人初雖不知後遂得入。
猶如法華舍利弗等初聞略開三時。是
心自謂。將非魔作佛惱亂我心耶。次聞廣
開三時。疑網皆已除安住實智中。中下未
悟譬喩因縁方悟一乘。不同華嚴二乘不
知佛境。阿含同時説力士經。陳如八萬不
知彼衆云云
問。若爾此法一切衆生皆悟入耶 答。守護
經云。十方一切諸世界中無量無數百千萬
億異類衆生。或有衆生諸根不具。或復具
足五無間業屠兒魁膾栴陀羅等。於一切智
不可思義三昧之中修習趣入悉皆有分。除
五種人。一者不信。二者斷見。三者常見。四者
邪見。五者懷疑。此五衆生不能趣入。何以
故。此深三昧以大慈悲而爲根本。如是五
人無慈悲故云云大日經亦云。亦不普爲
一切衆生云云法華亦云。無智人中莫説此
云云當知五人若捨五見悉當悟入云云
問。此法名爲心地微妙法門意何 答。心地
經云。三界之中以心爲主。能觀心者究
竟解脱。不能觀者究竟沈淪。衆生之心猶
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
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
於如來。以是因縁三界唯心。心名爲地。一
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
説修行。自作教他讃勵慶慰。如是之人能
三障速圓衆行廣得菩提云云
問。此法幾人行用 答。且依心地觀經三身
佛二菩薩二受用二後身。此七種人竝用此
法如經佛告文殊此法名爲十方如來最勝
祕密心地法門。偈云。十方諸佛證大覺。無
不從此法修成我是無上調御師。轉正法
輪周世界。化度無量諸衆生。當知由悟心
地觀。是用此法。成三身佛即眞實經第五
相中成三身佛是其人也云云又云。此法名
爲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
爲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眞實正路。偈云。一
切有情蒙此法。欣趣菩提。得授記。一切有
縁得記人。修此觀門當作佛。此是頓悟菩
薩漸入菩薩同用此法成分極佛。言頓悟
者天台圓教眞言圓教頓悟菩薩。言漸入者
天台三教菩薩兩教二乘迴入圓教名爲漸
入。初入初住名分證佛。終入妙覺名極證
云云又云。此法名爲三世諸佛自受法
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爲一切饒益有情無盡
寶藏。偈云。諸佛自受大法樂。住心地觀妙寶
宮。此是自受他受法樂之時同用此法
云自受不云他受。然分別聖位亦有自受
他受三十七尊。故云他受亦用此法云云
又云。此法能引諸菩薩衆到色究竟自在智
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眞實導
師。偈云。受職菩薩悟無生觀心地門遍法
界。後身菩薩坐覺樹入此觀行證菩提。此
是法身等覺後身菩薩化身八相後身菩薩同
用此法成自行化他身。圓教初住以上皆
現八相作佛。故四十二地皆有八相同用
此法。但等覺名二受用名通通別圓。然
別中未説此法唯有圓教眞言二教同用
此法
問。法相三論同用三論所説後報利益謂十
地滿生智處城。現報利益謂其身中斷惑成
佛天台判云。若説一切諸佛色究竟天成佛
者是別教義。今心地觀亦説十地滿足往
色究竟斷惑成佛。何爲圓密二教行法
  答。十地行滿往色究竟斷習成佛通通別
圓及眞言教。若佛地論瑜伽唯識所説是通
教義。若瓔珞中十地十王等覺菩薩作第四
禪王是別教義。若起信論十信滿心現八種
利益乃至等覺於色究竟天現最高大身。
又仁王經等覺菩薩現第四禪大靜天王是
圓教義。若金剛頂阿迦尼吒天王宮中五相
成佛是眞言義。但以圓教以一切處爲菩
提場虚空爲座成報身佛而言。等覺現色
究竟是現外迹在色究竟。色究竟天遍法
界故以表内證。又眞言宗色究竟盡心王境
界名色究竟。已如前釋云云
問。前説四人同用此法。一自受用身。二受
職菩薩。三頓悟菩薩。四迴心菩薩。而今何言
七人同用此法 答。開合雖異大意是同。
經云。十方諸佛亦云自受法樂。此二合爲
一。三身佛名爲二受用身。經云。受職菩薩
亦云後身菩薩。此二合爲一。受職菩薩并
前二悟。以爲四人。今依本經亦爲七人
問。楞伽初地等覺二處諸佛灌頂。若爾初地
入佛内證是別教義。何言別教不用此法
  答。別教亦是初地以上各現八相。八相後
身菩薩坐道樹時。妙覺化佛亦示此法。是
即天台初住初地證道同義。故弘決云。初地
入住此爲正文。於教道文不須疑也云云
故無實經別教初地以上者也
問。此法有幾功能 答。且心地觀經列二十
功能。如云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
滿衆生願。偈云。此法能雨七聖財滿衆生
願摩尼寶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功徳本源。偈云。此法名爲佛本母出生三
世三佛身此法能銷一切衆生諸惡業果
此法能與一切衆生所求願印此法能
度一切衆生生死險難。偈云。此法能作大舟
航令渡中流至寶所此法能息一切衆
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衆生而作急
此法能竭一切衆生老病死海此法
善能出生諸佛因縁種子此法能與生死
長夜爲大智炬。偈云。此法照世大法炬
法能破四魔兵衆而作甲冑。偈云。此法名
爲金剛甲能敵四&MT00438;衆諸魔軍十一此法即
是正勇猛軍戰勝旌旗十二此法即是一切諸
佛無上法輪十三此法即是最勝法幢。偈云。此
法高顯大法幢十四此法即是撃大法鼓。偈
云。此法最勝大法鼓十五此法即是吹大法
螺。偈云。此法金剛大法螺十六此法即是大師
子王十七此法即是大師子吼十八此法猶如
國大聖王善能正治。若順王化獲大安樂
若違王化尋被誅滅。偈云。此法猶如大聖
王賞功罰過順人心十九偈云。此法猶如
沃潤田生成長養依時候二十
問。若爾何故守護經説此法名守護國界
主。不名餘功能耶 答。彼經擧一攝諸。如
云有一陀羅尼母即是一切陀羅尼母名守
護國界主。若有菩薩受持證得此陀羅尼。
則得其身同如意寶。衆生見者所願滿足亦
能速得無上菩提。祕密主白言。如佛所説
諸佛常住平等三昧等視衆生猶如一子。
今者云何但言守護國主耶。諸有貧窮孤惸
困苦無依無歸無救無護。何不愍念而守
護耶。佛言。諸佛如來非不住於平等三昧。
由平等故守護國王。譬如良醫見小嬰孩
身縈疾病不服醫藥。乃以良藥令母服
之。由母服藥力及於乳其子飮乳疾病
皆除。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哀愍一切守護
國王。若護國王獲七勝益。所謂若能守護
國王即守護國之太子。若守護太子即守
護大臣。若守護大臣即守護百姓。若守護
百姓即守護庫藏。若守護庫藏即守護四
兵。若守護四兵即守護隣國。若能如是一
切皆安。乃至若諸國王受持於此陀羅尼
門能令無量無數衆生現在安樂長壽尊
貴。身壞命終得生善道。是知國王善能開
閉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故我偏
説守護國王云云
問。第三祕中深祕行相云何 答。如略出經。
先以淨妙智慧觀察内外皆無所有。觀字
成世界風輪寶山。觀世三世等同虚空。已
以八字變成風輪輪圍。乳海。金龜。八葉。
須彌。次以五字變成大殿。以十五字成五
部坐。坐別月輪。輪想五佛。次大日尊以四
佛身而爲自體。次第入十六三摩地出生
十六大菩薩。次四方佛爲印大日如次入
四三摩地出生四波羅蜜菩薩。次大日尊爲
供四佛次第入四三摩地出生四内供菩
喜等
四也
次四方佛爲供大日如次入四三
摩地出生四外供菩薩燒香
等四
次大日尊次
第入四三摩地出生攝入四大護菩薩。如
壇場主三十七尊三摩地乃至形状服飾
記契一一分明觀已。復想所持明主威儀色
相。次想諸佛滿虚空界。次結跏坐舌柱上
齶住意鼻端。鼻端有微妙金剛柱。以金繩
繋意勿令散亂。既得安住有所堪任。心
性清淨爲妄業薫。我於今日發菩提心永
斷煩惱蘊界入等。作是思惟離我執相初
得此心即超一百六十世間之心。又觀世
間心相猶如十喩。我今當離此虚幻心。爾
時行者心淨澄寂證彼眞實。若愚夫計著相
者終不能了。令修阿*婆頗那伽法。跏趺不
動。止出入息令其微微。勿令心散。行者
心既住寂想。虚空中一切諸佛彈指告言。
無上菩提當得現證。汝未了一切如來眞
實法者。云何堪忍修諸善行。次以金剛起
定次起已禮佛。次言。云何是眞實法。眞
實法名。云何安住。云何奉行。次佛令誦觀
察自心本性成就眞言。即觀自心其像如
月。次佛令以本性成就發菩提心即觀心
月極使清淨。彼月輪者是大福徳所成。從
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性清淨無諸垢穢。
圓明澄寂喩如月輪。白言。我見月輪清淨
性相。佛告。汝當親近諸佛發普賢心。應善
修行。行者思惟普賢之心體性堅固於心月
輪想跋折羅。次令廣大。次令收攝。次令
堅固。次思虚空諸佛三密金剛悉入自身。次
想四佛灌頂。次想四佛繋鬘。次金剛界自
契。次百字加持。次成等正覺。次成四佛智身。
成所作智八相利他云云
問。何故此法名祕中深祕耶 答。一依廣
略。前三經法唯説五相成身會中少分。未
説其中全分及後三會行法。故爲略也。此
略出經及金剛頂具説四會。一成身會。二羯
磨會。三三摩耶會。四大供養會。故教王經以
爲四段。略出經中亦説此四。不空儀軌以
爲四品。故爲廣也。二依誠文。前大日經供
養法疏以四曼荼羅爲祕中深祕。而前三經
唯説五相成身總含之相。未説四種曼荼羅
委細之相。今此法中具足説之。故以此法
名爲祕中深
問。大瑜伽中先修調心入定。及觀十喩不
須更修阿*婆頗那伽法。次諸佛驚覺。次定
中禮佛。次請示行處。次教觀自心。次不見
自心。次授徹心明。次已見滿月。次發菩提
心次心堅固明。次月觀蓮華。及我爲蓮華。
次身爲本尊。次諸佛加持。次四佛加持。次五
佛灌頂。次四佛繋鬘。次被大悲甲。次成大
薩埵。乃至然後器界輪壇勸請等法云云
故與略出經不同 答。如是次第皆有意。
若金剛頂一切義成就菩薩在尼吒天坐道
場時。諸佛驚覺而令五相成身。略出經意
用此義也。若大日經云。有情及器界次第而
成立。故諸瑜伽多先成身後成器界。大瑜伽
意用此義也。且除次第。今釋法相
問。初觀世三世等同虚空意何 答。義訣
云。六塵六識等性空爲體。一切所有皆悉一
如。衆生執心於中對礙欲建妙相。先智除
之觀察内外皆無所有。入空三摩地時不
見身心。能觀所觀皆同一空。若聲聞種性多
者。於中沈住智不起動。外道於中起惡尋
求。菩薩於中智慧善巧建立妙用入佛境
界。於百千三昧入出無礙。即於此生滿足
佛地云云
問。此最初空三摩地是小乘三藏析法空歟。
爲大乘通教體法空歟。若唯識等遍計空歟。
若瓔珞等從假入空歟。若起信等空如來藏
空歟。若中論等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歟。
若大日等淨菩提心虚空無相空歟答。此
中最初空三摩地。總而論之此與龍樹中論
因縁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之空同也。別而言
之亦與馬鳴起信一切煩惱空如來藏之空
同也。次有調心觀十喩證湛然界之空。
此與小乘三藏析空淺深齊也。次有阿*婆
頗那伽觀之空。此與大乘通教體空淺深齊
也。唯識等所執空義亦屬此空。瓔珞經等
從假入空亦齊此位。以上竝是與大日經第
一劫觀齊也。次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與
第二劫觀齊也。次五相成身是與大日經第
三劫滿淨菩提心齊也。此等諸位一一皆有
一心三觀。是與中論因縁生法即空假中大
云云
問。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空。心地觀及眞實
經等求心法中心心所空。此中何攝 答。菩
提心論勝義空竝通初心後心觀慧。故與
中論即空同也。心地觀及眞實經等求心法
中心心所法不可得空本破耶見。故與起信
空如來藏同也
問。此中次調心觀。鼻端有金剛柱金繩繋
意勿散。大瑜伽中云。止息令微細。或瑜伽
中是名數息。此似三藏七賢最初五停心觀。
此外凡夫未至極位。何言與析法觀淺深
齊耶又彼三藏中唯明幻等五喩以譬
五陰。不明十喩。此中具觀十喩以譬煩惱
隨煩惱蘊界入等。何言與析觀齊 答。
此調心觀中云。作是思惟。心得清淨離我
執相。行者初得此心即超一百六十世間之
心。又觀世間心相猶如十喩。爾時行者心淨
澄寂證彼眞實云云大日義釋眞言行者最
初超我倒執。越百六十心解唯蘊無我。與
三乘見道齊也。乃至次觀十喩證*湛然界
與小乘菩薩齊也。*竝超第一劫瑜祇行
云云今准此文判爲與初劫齊。然今修體
觀非謂同彼析觀小乘五喩大乘十
喩是大智論以大破小之言。今眞言者本是
大乘教故於初心亦觀十喩
問。金剛頂一切義成就菩薩直入阿*婆頗
那伽三摩地不用前調心觀。大瑜伽中及諸
瑜伽皆唯用一止息等持不用二定。何故
此中用此二定 答。諸大小乘入道初心皆
用阿那婆那三昧對治散亂。此云數息。十
出入氣以爲一數修六妙門。謂數。隨。止。觀。
轉。淨也。今祕密藏明義少異。初調心觀直
觀性空。性空已現不見身心名阿*婆頗那
伽三摩地。義訣云。阿*婆頗那伽者。阿之言
無。*婆頗那伽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者
身也。應云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能
治攀縁散亂等礙云云然大瑜伽初云。諦
觀諸法性皆由於自心。煩惱隨煩惱蘊界
諸入等皆如十喩門。是初調心觀也。次
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平等寂滅究
竟眞實智。是阿*婆頗那伽三摩地也。故金
剛頂及諸瑜伽總相而説。若具説者可依此
云云
問。若爾此中性空與彼最初空觀同異云
何 答。同也。初爲成器界用性空觀。今
爲成身界用性空觀。例如胎藏用覽字
門成身及器云云問。入此定者有何利益。
  答。義訣答此問云。若内識散亂外塵所
牽。識隨諸塵起種種妄見。隨念即爲無量
諸垢之所纒縛。以是因縁淪溺生死。故以
此定而止息之云云
問。此定唯止識不起。不與世塵而相和合。
如諸佛境界出世實相。百千三昧出入自在。
動不動等入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
一即無量。無量即一。而復熾然廣大建立。常
住其中不礙不沒。如是智用勝妙功徳自
他利行云何得之 答。義訣答此問云。前
之定門漸學大乘及小乘等及於外道同由
此定。小乘以之爲畢竟。外道不深各有異。
漸學大乘者以爲方便息攀縁故。若頓入
者亦不由之一切色塵爲佛事故。色相境
界智所轉故。智性無礙無量用故。若怖於塵
境愛樂空寂智無所用。愚拙之深網也。如
此之徒類非一。或作聲聞或爲外道。悲哉
可愍。痛惜之甚。是故佛説。其智慧門難解
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云云問。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者。何故金剛頂經一切
義成就菩薩用入此定 答。金剛頂疏答此
問云。是爲漸學大乘者示現此相耳*云云
問。分別聖位云。然如來變化身於閻浮提
摩竭陀國菩提道場成等正覺。爲地前菩薩
聲聞縁覺凡夫説三乘教法。或依他意趣
説。或依自意趣説。種種根器種種方便如
法修行得人天果。或得三乘解脱果。或進
或退於無上菩提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方
得成佛。王宮生雙樹滅遺身舍利。起塔供
養感受人天勝妙果報及涅槃因。不同報身
毘盧遮那佛於色界頂第四禪阿迦尼吒天
雲集盡虚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十地滿足諸大
菩薩證明驚覺身心頓證無上菩提。若准
此文應云頓證。何故爲漸學大乘而示現
此相 答。疏答此問云。且漸有二種。謂漸
漸頓漸。所言漸漸者三乘教。是如來誘引衆
生之法。未説祕密圓頓法門。是名爲漸。隨
此漸教經歴三無數大劫。修行勤苦從淺至
深。是爲漸漸。若祕密頓教是如來隨自意
之法。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入有不有入無
不無。有無常一。名爲祕頓。一即無量故不
妨於頓亦有次第。是爲頓漸。無量即一故
不妨次第而亦有頓。是故漸漸不同頓漸。
當知漸學大乘者雖用漸法而猶爲頓也
*云云問。今准疏意此定是頓中漸行也。若
爾頓中頓行頓中不定用何定耶 答。訣云。
若頓入者亦不由之者。謂頓入者直用此
定建立五相。不同漸學大乘者先以此定
止息攀縁後以五相建立妙用。若不定者。
若用此定妙用不現次用五相。若用五相
妙用不現次用此定。更前更後名不定行。
然漸學大乘者自有五種。謂四教菩薩。及眞
言者。各於當分亦有超次不定。如天台説
云云
問。今案訣意此定出入自在。動不動等入
有不有。入無不無。有無常一。一多一體。
小乘以爲畢竟。外道不深。漸學大乘者爲
方便息攀縁。若頓入者是作佛事若愛
空寂。或作聲聞或作外道云云若爾定自
在力似首楞嚴定力。三乘外道同由此定
之中。小乘以爲畢竟似三空定。外道不
深似無想定。漸大乘者爲方便息攀
縁。似大日經第二劫中無縁大乘法無我性
止法攀縁界外菩薩本不生定。何故此定如
此不定 答。涅槃經云。佛性有五種名。亦
名首楞嚴定。亦名畢竟空。亦名摩訶般若
云云今無識身三昧亦是首楞嚴定異名。
即是畢竟空三昧。亦是大日經大日尊大空
三昧。然諸三乘外道皆有空三昧。亦是畢竟
空之氣分也故云三乘外道同由此定。非
謂彼等同入此首楞嚴三昧
問。漸學大中藏通菩薩不知首楞嚴定。
空而三昧爲究竟證。別教菩薩竪學三觀。
十住入從假入空。十行入從空入假。十向
學中道觀。二觀爲方便入中道第一義觀。
即入初地以上。此中道觀名首楞嚴。仁王亦
云。空諦三昧。色諦三昧。心諦三昧。此三諦
三昧是一切三昧王三昧云云若爾何故今云
漸學大以爲方便息攀縁 答。藏通空觀
是初調心法中所起。今次無識身定是與別
圓菩薩行相同。仁王既云三諦三昧名王
三昧。故知三諦一一皆名首楞嚴。然別菩薩
三觀爲方便入中道觀。中道觀乃名首
楞嚴。初從假入空時伏破界内通惑。故云漸
學大者以爲方便息攀縁也。圓教菩薩本
欲發心伏斷無明。而十信中修入空觀界
内外通惑自然先除。譬如練眞金麁垢先
除也。亦是漸學大者方便息攀縁也。今眞
言者初心空觀亦越此等而已
問。此中初調心觀越小菩薩。次無識身三昧
超大菩薩者。何故略出經中未至此處之
前。四禮之後。先入阿*婆頗那伽三昧 答。
凡此三昧能除一切執惑故除執惑節節
修之。故四禮後定四座了。次淨自三業。次
淨他惑障。此處即入無識身定。次修諸三昧
耶竟。欲成器身亦入此定云云問。今如
所説此無識身定是首楞嚴三昧。即別圓定。
何故前言阿*婆頗那伽與通觀齊 答。
仁王三諦三昧皆名王三昧。故其中空三昧
亦名首楞嚴。首楞嚴者此云健相。亦名王
三昧也。今以三中空定先息惑障與通極
位別圓空位齊也
問。大日經第二劫中攝楞伽深密三性三無
性觀。唯識瑜伽三性三無性觀亦同此意。而
何今云唯識論等遍計空義與今阿*婆頗那
伽觀齊。是超第一劫通教菩薩法耶 答。
三性三無性觀凡有四種。一通。二別。三圓。四
密。若天台法華秀句云。瑜伽論是三乘通教。
云云故其論説。三性三無性觀及大莊嚴論
等所説是通觀也。二天台弘決云。楞伽所明
八識二無我三性三無性等是別教義云云
南嶽大乘止觀所明三性三無性法及最勝
王所明是圓教觀云云四大日經第二劫中所
明蘊阿頼耶亦引大莊嚴論。三性三無性義。
亦攝楞伽深密。三性三無性觀竝明超越
是密教義云云然天台法華疏記云。誰知唯
識論明別教地位云云又云。唯識所明五住
煩惱以界内習氣爲無明住地云云又云。
唯識所説増壽變易是通教義云云弘決云。近
代明位地前唯伏不斷是名別義通也云云
是亦唯識所明五位三十心初修未伏
資糧位。四善根伏而未斷名加行位。初地
初心斷分別惑。後心以上十一地中斷倶生
惑及所知障。第十一地成三乘果。故云地前
唯伏不斷。此即大品所明三乘同坐一解脱
床。是天台三乘通教義。故今屬通。大日經宗
亦以深密屬第二劫。其深密亦與瑜伽同
自有名別義通。名通義別。名別義圓名圓義
別。名通義圓。名圓義圓。於此六中若釋名
相互得引用。若判義理分齊不同云云
問。義訣云。入空三摩地以決定妙智於下
空際想風地。輪圍山。甘露海。金龜。蓮華藏。
妙顯山。大殿等*云云千手瑜伽先安風水地
三輪。大悲胎藏安五輪。同異云何 答。義訣
云此中與毘盧遮那經文安立世界別也。應
知如彼説具足修行云云胎藏攝大瑜伽云。
小乘説三輪。大乘説五輪云云彼中大悲胎
藏深祕法中觀三輪也。祕密法品祕中深祕
觀五輪也。故須此中深祕觀三輪也。祕中
深祕觀五輪。或阿闍梨此大瑜伽用彼胎藏
五輪即其義也。小乘倶舍婆沙等多説風水
地三輪。華嚴瓔珞等大乘多説五輪。如瓔珞
云。佛光下照五輪。華嚴亦云照見空風地種
種水火輪云云
問。若成器界用五輪者亦成自身用五
輪耶 答。尊勝瑜伽云。身口意業三密門應
化法身。即三密五輪即是五智輪。便成五
分身五輪盡攝法界輪。三密即是三身故。乃
至廣説。先以五字成身五輪。次以五字
成地五輪。燒身及器用淨法界。具如胎藏
所説無異
問。此中次云。身證十地住如實際是超第
二劫行者有二難。一者略出經中無此文
故。二者大瑜伽云。即觀於空中諸佛如胡
麻遍滿虚空界。想身證十地住於如實際。
知應是諸佛身證十地。何言行者 答。
略出經文略故不説諸教十地淺深不同。
若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爲四教十
地。若中阿含明十二磴。若大品經明二十
地。一乾慧等。二歡喜等。智論有二十地。一
但菩薩十地。二共菩薩十地。大般若名共
行十地勝義十地。此等二種是通別地。若華
嚴仁王四十二地中十地是圓十地。若大日
經十地此生滿足是密十地。借別明超。今此
中云身證十地非佛十地。佛十地者。一廣
明智徳地。乃至十毘盧遮那智藏海地。滿空
諸佛皆是毘盧遮那化身。何有十地階級。此
即天台所明通別圓中十地行滿住等覺地
入金剛喩三昧行法。及眞言門等覺菩薩。將
入金剛喩定行法。然七種人用此法故今
眞言門凡夫行者亦用此法。其七種人如上
深祕門中引心地觀。其七人中頓悟菩薩即
從凡夫地直入佛地
問。出生義云。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
旨。若爾直爾可云住金剛定。何故更云身
證十地 答。如天台云。圓頓止觀頓圓頓
足。譬如通者飛騰不失里數。今眞言門頓
入凡夫雖頓超而不失地位階級。故亦名
爲漸學大乘者。又大日經云。十地次第此生
滿足。但削歴劫之階漸。不削超劫之階漸」
問。金剛頂云。爾時一切如來上從尼吒下
至閻浮遍滿其中。如胡麻油示現一切佛
刹各説此法理趣。爾時一切如來互相渉入。
是一切諸佛三十七尊各互渉入。爾時一
切如來雲集一切義成就坐道場。現受用身
而驚覺之云云若爾滿空諸佛是應十方諸
他受用身。何故今云毘盧遮那如來化身
答。若依此文初於尼吒欲成自受用身
時。十方化身如來滿閻浮提及尼吒天。猶如
胡麻。三十七尊互相渉入現受用身而驚覺
之。故疏云。毘盧遮那示自利五智此界主
故。化佛現利他五智他界主故。如胡麻者。
舊經云。諸佛遍滿虚空猶如大地油麻津膩
滿中。又云。一切諸佛至道場已現毘盧遮
那身而驚覺云云又云。示現無量佛刹
説此法理趣者。如不思議經云。釋迦於然
燈所得記以後。一一刹那虚空一毛端量現
無量佛刹六道三乘説法利他。如一毛端量
處一切毛端量處亦爾私云。此是感應和合
生佛實現。非謂但化。若爾如我娑婆亦是
彼一云云若依攝眞實經云。瑜伽行者復應
觀察釋迦如來成道之法。如釋迦菩薩近
菩提樹一由旬内。修諸苦行滿足六年。願
成佛道趣菩提樹。坐金剛座入金剛定。
爾時毘盧遮那如來觀見是已。至菩提樹金
剛道場。示現無量化佛。遍滿虚空。猶如微
塵。各共同聲告菩薩言云云又守護經云。我
於無量無數劫中修習如是波羅蜜多。至
最後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菩提成毘盧
遮那。坐道場時無量化佛猶如油麻。遍滿
虚空諸佛同聲而告我言云云今依此文尼
吒已成受用身。後下閻浮成變化身。故大
日尊示現化身而驚覺之。然彼尼吒他界化
身。亦是示現大日自受用身而驚覺之。此
菩提場諸佛亦是大日化身現變化身而驚
覺之。十方諸佛大日爲體。大日一身現諸佛
身。如義訣云。毘盧遮那亦名諸佛菩薩最上
廣博清淨藏即其義也。故此二文互現其
云云
問。略出經先明三十七尊出現之相。次明滿
空諸佛。上下鱗次而成。今大瑜伽直云滿空
諸佛。不云諸佛本從何處來。在空中意何
  答。略出經意。依金剛頂先明諸佛三十
七尊互相渉入。而大瑜伽略故不説云云
問。菩提樹下大日化身亦有三十七尊互
相渉入 答。果地三十七尊自在五種。一
自性身三十七。如瑜祇經自性所成三十七
尊倶云云倶受用三十七。如禮懺云自
受用三十七尊云云三他受用三十七。如分
別聖位自受法樂三十七。他受法樂三十七。
四變化身三十七。如守護經釋迦所説。金剛
城中圖三十七尊云云五等流身三十七。如
金剛頂瑜伽經中五佛各現二輪。五大菩薩
是正法輪。五大忿怒是教令輪。如五佛者一
切皆然。大般若云。不退菩薩五族金剛常共
守護。亦名諸夜叉等。即是顯宗所明夜叉及
執金剛神故名等流身也云云故知菩提樹
下空中化佛亦有三十七尊互相渉入
問唯佛果地四身有三十七尊。亦爲流轉
凡夫乃至發心以去一一位中亦有三十七
尊耶 答。皆有之也。若大蓮華三昧經云。
歸命本覺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
嚴三身徳。三十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
然具。普門塵數諸三昧。無邊徳海本圓滿。還
我頂禮心諸佛*云云此具二義。一者本覺
妙法心蓮臺三十七尊住心城是流轉凡夫
心性得三十七尊。二者發心歸命心法身
還我頂禮心諸佛是發心以去一一位中三
十七尊。若依此義不空所持金剛頂瑜伽經
有四種地。一解行地。謂三十心也。二者普
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
照耀地。謂妙覺云云若分析之即四十二
地是同天台圓教眞位。若加似位此前更
有十信之位。大日經中名六無畏。若加假
名此前天台更有五品。或假初信或約超
入竪假十信。攝眞實等名五三昧。若加聞
慧此前天台更有名字。大日經名第一第二
第三三昧耶也。此等位中隨分皆具三十七

問。若從凡夫乃至極位皆具三十七尊
爲一一位三十七尊互相渉入。又爲凡聖三
十七尊互相渉入 答。亦皆渉入若一切衆
生一心爲體。是一心一心識故非一切一心
識。故一心分爲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常是一
心。一心總具三十七尊。是故衆生一一所具
三十七尊亦常一體。是流轉凡夫三十七尊
互相渉入名爲理渉理渉已同。事渉亦同
若聞心中三十七尊互相渉入是名字渉入
若信此理一念觀行自他互具以去是
觀行渉入也若發似位三業清淨法界海
會三十七尊皆現身中三十七尊是相似渉
入也若入解行分分隨證三十七尊。上入
諸佛三十七尊下入衆生三十七尊是分證
渉入也若入妙覺究竟證得三十七尊。三
世修行證有前後逮證悟已無去來今證
會同位三十七尊。亦以下位乃至凡夫三十
七尊同爲所證。是究竟渉入也非但一一
當位三十七尊互入亦復凡聖分極互入。然
上位能知渉入下位下位不知渉入上位。
如金剛頂普賢大菩提心成月輪出。遍至
一切衆生心中令發菩提心已。乃至文殊
以大智劍揮斫在纒一切如來厭離菩提
之右臂也。如此二尊諸尊亦然。此等皆是
極位三十七尊渉入下位乃至夫三十七尊。
天台金錍論云。一佛成佛之時法界無非此
佛依正即其義也
問。言渉入者其相云何 答。疏云。一切如
來互相渉入者如來内證四智渉入也。乘如
實道來成正覺。法界體性恒有四智。一一
法界無有隔別。故互渉入。乃至是從内證
起四智用互相渉入云云今云。是約佛地。
若約行者。言渉入者證會之義。且如一佛
成佛之時。其佛金剛薩埵證會一切如來修
得金剛薩埵。乃至證會一切衆生性得金剛
薩埵。如此一尊諸尊皆然。何者一切凡聖本
來一體。隨縁眞如縁起已來妄執自他。故
有彼我凡聖差別。今會本源已無自他。故
會諸佛已顯之理。亦會衆生未顯之理。雖復
同會而亦差別。雖復差別而無差別。故於
自受他受法樂之時示現差別示現無差
別。所謂一切如來三十七尊互相渉入是現
差。而現身相驚覺菩薩是現差別
問。依金剛頂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住一切
如來心。疏云。一切如來同以普賢爲心名
一切義成就菩薩。若爾告此菩薩。應現無
別。何言差別 答。今此菩薩非是一佛
大菩提心。實是法界一切如來大菩提心。聚
籠爲一體故是無差。一切如來而驚覺之
於無能所且立能所。故依此義爲差別

問。但以諸佛三十七尊互相渉入。何故金
剛頂偈有十一類。一十六大菩薩此亦有二。
一羯磨十六。
二三摩
耶十六
二五佛。三四波羅蜜。四八供。五四攝。
六賢劫十六菩薩。七諸佛頂。八諸金剛。九諸
二乘。十五大尊。十一諸天輪王等。出生義云。
鐵塔上方有諸佛頂。下方有諸金剛云云
答。蓮華三昧*經云。本來莊嚴三身徳三十七
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
云云故知性得尚有若干三昧。修得寧無
普門三昧。故至渉入亦皆渉入。且以一佛
世天輪王渉入諸佛世天輪王。如此一類
十類亦然。此經中現三十七尊已召請十
方諸佛菩薩。令住樓閣四方非此渉入之
時。唯圖壇中亦皆圖之
問。次驚覺中。略出經云。無上菩提當得現
證。汝若未了一切如來眞實法者云何堪
忍修諸善行云云金剛頂云。汝當云何證得
無上菩提。未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
云云疏云。謂薩婆若及金剛喩定尚未能證。
勿以此爲足云云大瑜伽云。汝之所證處是
一道清淨。金剛喩三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
證知。勿以此爲足。應滿足普賢方成最
正覺云云攝眞實云。善男子。云何不求成
佛之法。守護國云。諸佛同聲而告我言。善男
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覺。我白佛言。我是凡
夫。未知求處。惟願慈悲爲我解説云云
爾尼吒成佛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薩埵一
切義成就菩薩。具云薩婆羅他悉地多。此云
一切義成就。此即梵網先入第四禪中説魔
受化經已。次入都率天中。次下閻浮提父
名淨飯母名摩耶我號悉達。七歳出家。
三十成道云云此菩薩云。我已百却修行此
心地法門彼言心地戒法即此心地之淺
略門。此則妙覺菩薩示現成佛。何故今云未
了眞實。亦云一道清淨。亦云未知成佛。亦
云我是凡夫
答。三藏菩薩。婆沙云。三祇百劫未斷煩惱。
坐道樹時猶是凡夫。六年苦行三十四心斷
結成佛云云通教菩薩九地以前正習倶斷。
住十地時雖謂如佛猶是凡夫。六年苦行
以一念相應慧斷習成佛云云別教菩薩十
住斷界内見思。十行斷。界外塵沙。十向伏
無明。初地以上斷無明住等覺地。百千萬劫
行凡夫事。百劫覺佛威儀。千劫*覺佛神
通。萬劫*覺佛説法。入金剛定一轉成佛
云云圓教菩薩十信斷界内外見思塵沙。初
住以上斷無明入妙覺海。千劫尚名妙覺
菩薩。五分法身未能滿足尚是凡夫。入
金剛定即傳成佛云云此別圓佛示現八
相。現最後身六年苦行。故無量義云。我於
樹下端坐六年。注云。圓六度也。眞言菩薩
直從凡地超入佛地。初修觀行尚是凡夫。
即於是身此生成佛云云攝眞實經所説三
阿僧祇一百劫中精進修行成菩提心。六年
苦行坐菩提樹。是釋尊會三藏菩薩外迹
以爲頓證之道云云守護經所説我於無量
無數劫中修波羅蜜。至最後身六年苦行
不得菩提成大日尊尚是凡夫。是釋尊會
通教菩薩外迹以爲頓證之道云云出生義
云。東方金剛威莊嚴界阿閦佛義訣名金剛
莊嚴藏世界
方寶光明功徳界寶生佛義訣名寶光
明藏世界
西方大
蓮華法藏界阿彌陀佛義訣名淨妙金
剛寶蓮華世界
北方變化
輪作用界不空成就佛義訣名種種
妙莊嚴世界
中方金剛
界毘盧遮那佛大日經名妙華布
地胎藏莊嚴世界
五如來五
相成身令諸菩薩受大法樂。是釋尊會別
教他受用身以爲頓證之道。欲現成佛亦
現凡夫云云金剛頂等所説一切如來大菩
提心。普賢菩薩一切義成就五相成身現三
十七尊心王境界自受法樂。欲現成佛亦
現凡夫。是釋尊會圓教菩薩外迹以爲眞
言之行云云伽經所説大日如來以四
種法身住本有金剛界。與自性所成三十七
尊倶。諸地菩薩倶不覺知。欲現法樂亦現
凡夫。此釋尊現祕密内證云云
問。如天台云。權必引實。理趣如然。若釋尊
會四教外迹以爲眞言之行。其藏通別圓菩
薩亦是應修三摩地門。若爾則違前云藏
通別人不知此法唯圓初住以上眞言凡夫
以上修三摩地 答。如胎藏云。若就情機
四重三昧淺深不同。若開實性乃至世天三
昧與大日尊三昧平等無差。又云。五種三
昧道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今金剛頂亦
爾。如證契經云。所有聲聞法縁覺法菩薩法
諸佛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海中。爲開
此義釋尊會四教迹以爲眞言之行
問。如前所言初調心觀超三藏行。次阿婆
觀超通教行。次證十地超圓別行。若爾此
中凡夫應是別圓等覺凡夫。又三藏中無十
地名。何以藏通亦會釋之 答。超越高下
實如前説。然今此觀通七種人。故約總含
而作此釋云云
問。前言圓教初住以上眞言凡夫以上修此
三摩地門。三摩地門即是大日經中淨菩提
心。是則此中五相成身。何以五相以前身證
十地凡夫爲別圓等覺凡夫 答。如天台
云。圓教初住以上具上諸地功徳。乃至妙覺
亦具以下諸地功徳。是約内證初住亦具
等妙行相。又云。本下迹高如初住人垂妙覺
迹。此約外化初住亦具等妙覺行相。故初
住人亦修等覺妙覺行相法云云又眞言宗
削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故從凡地
直入佛地亦修等覺妙覺之行云云
問。別教十信外凡。十住以上内凡。初地以上
名分聖人。圓教名字外凡。相似内凡。初住以
上名分聖人。又眞言宗自性法身永非凡夫。
何故別圓等覺尚名凡夫。自性法身亦名凡
夫 答。如天台云。一念具足百界三千佛
果已滿從事而説。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
凡夫但是理具云云故知凡夫理心尚具三
千。乃至五即事具百界。已具十界豈無凡
夫*云云如大日宗云。一切衆生平等心地
圖繪四重海會。乃至大日平等心地亦繪四
重海會。已具四重豈無凡夫云云今金剛
頂亦爾。如蓮華云。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
塵數諸三昧。爲現此義大日如來以四種
法身住本有金剛界。四種身中等流法身即
十界身。十界身中六界凡夫四界聖人
問。文云。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
昧及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
應滿足普賢方成最正覺云云今疑。一道
清淨是何道耶攝眞實云。釋迦菩薩坐菩
提樹入金剛喩定。爾時大日示現化身而
告之言。而今何故驚覺中云金剛喩定尚未
證知薩婆若智是何智耶金剛頂云。初住
以上三十心名信解地。十地名普賢地。等覺
名大普賢地。妙覺名普照耀地。而今已證
十地。何言應滿普賢成等正覺是何位耶
答。若三藏菩薩坐樹下時。三十四心斷結
成佛。第三十四心是金剛定。是名一道清淨
云云若通菩薩坐天衣時入金剛定。以一念
想應慧斷結成佛。深密瑜伽三乘同依三無
性觀。名爲一道清淨。仁王亦云。三乘同觀
一無生境云云若別菩薩七寶樹下入金剛
定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母別等覺一轉
乃入妙覺。是名一道清淨云云若圓菩薩虚
空爲座入金剛定。無明法性一體無二。如
華嚴云。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是名一道
清淨云云若眞言者從凡夫地直入佛地。
阿*婆頗那伽三摩地身證十地。色心一體有
無不二是名一道清淨云云開會四教亦
如前説
前四教中各各雖有金剛喩定。而未是祕密
金剛喩定。故彼釋迦菩薩入三藏中金剛喩
定。爾時大日而驚覺云。汝尚未知成佛之
法。又大瑜伽云。金剛喩三昧尚未能證知
古云薩云若。新云薩婆若。西天或呼婆字
以爲啝音故有云婆之異此云一切智。大
日宗云。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故也。大般
若云。現等正覺一切智相。極善通達。道種
智相現別。等覺一切相智也。智度論云。一
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爲令人易了以三
名分別。其實三智一心中得。又云。道慧道種
慧一切種慧三慧約因三智約果。因中總別。
果上總別。又云。一切智共二乘。道種智共
菩薩。一切種智唯佛得云云金剛三昧經云。
等覺三智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云云
天台亦云。初住以上位位各得一心三智
云云故知若約分證是初住以上三智。若約
究竟是妙覺三智。如大日宗入曼荼羅有
超次不定。今金剛頂亦爾。故作分極之釋
略出經中已見發菩提心。福智所成月輪清
淨。爾時一切如來告言。汝當親近一切諸
佛發普賢心應善修行云云菩提心論三摩
地菩提心初云。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
切有情本有薩埵名菩提心。乃至五相成身
成本尊已名普賢身。略出經云。普賢法身
遍一切能爲三界自在主。無始無終無生
滅。性相常住等虚空。一切衆生所有心堅固
菩提名薩埵。安住不動三摩地修習決定
名金剛。利衆生事諸悉地慈悲哀愍爲加
云云又金剛頂三十七尊皆名普賢。故知
五相成身是普賢行。三十七尊是普賢身。乃
至性得三十七尊是性得普賢。修得三十七
尊是修得普賢。且如菩提心論説。自心月輪
一十六分漸漸圓滿名爲滿足普賢。非
十地名普賢地乃至天台四十一地居衆伏
頂即名普賢
此三摩地觀門已通七人行相。一自性身。二
自受用。三他受用。四受職菩薩。五後身菩
薩。六漸悟菩薩。七頓悟菩薩故隨所應以
明其果。但漸頓二悟中各有超次不定。若
約分證初住爲始。若約究竟妙覺爲極。
然皆以三十七尊爲正等覺。梵云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古云無上正眞之道。新云
無上正等正覺。玄奘對四乘法以爲四句。
聲聞有上。縁覺邪覺。菩薩不等。諸佛正等。
故云無上正覺今對五教以
爲五。藏通佛果是有爲法故。唯識等云。佛
果四智有爲無漏。今眞言果是無爲果藏通
佛果是非上智故。涅槃經云。下智觀故。中智
觀故。今眞言果是上智果別教佛果猶名
邪見故涅槃經。迦葉菩薩。從此以前我等
皆名邪見之人。圓教等覺以下亦皆邪見別
教佛果是以他因而爲己果。故與圓第二
行齊也。今眞言果是眞正見圓教佛果未
三平等三摩地。三平等行於諸教中闕而不
書。今眞言果名三平等一切如來三十
七種大菩提智眞正開覺自心本法。故名正
故云無正覺
問。次略出經云。從定起已遍禮佛海。大瑜
伽云。身心不動搖。定中禮諸佛。二文相違
云何會之 答。金剛頂云。即從阿婆頗那伽
三摩地起故。略出經意。從阿婆頗那伽三摩
地出入普賢五相成身觀。故云從定起已。
大瑜伽意。初從調心觀終至成本尊皆是
三摩地門。皆名首楞嚴定。亦名法界定。故
云定中禮佛
問。次五相成身誠文云何 答。金剛頂十八
會指歸云。初會名一切如來眞實攝教王。有
四大品。一名金剛界。有六曼荼羅。一金剛
界大曼荼羅毘盧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現
等正覺。五相所謂通達本心。修菩提心。成金
剛心。證金剛身。佛身圓滿。此則五智通達
云云私云。通達本心即是通達法界體性智。
餘四如次以達四智云云若尊勝大瑜伽五
智品中亦以五相爲五相智眞言。如云一
切如來具足三昧耶眞言通達心
眞言
觀菩提心眞
言。亦名大圓鏡智。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
法身義。次平等性智眞言金剛心
眞言
是應身義。次
成所作智眞言佛身圓滿眞言。眞
實經名法身眞言
次妙觀察智眞
淨三業言。眞實
經名報身眞言
是應身義。亦是後得智法
身義。次方便究竟智眞言眞實經名
化身眞言
此名方便
究竟智。化身之義。或進修門中以方便爲
究竟即後得智法身義。此五智後乃用大日
法界印己身爲毘盧遮那如來之身。頭
五智佛寶冠云云菩提心論云。凡修習瑜伽
觀行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
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結契印
召請聖衆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眞言
令文句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者。如
住瑜伽相應白淨滿月觀菩提心也。次明
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
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無上菩提獲
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
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與十方
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
悟已無去來今云云
問。第一通達心中。攝眞實云白言最勝尊。
我不見自心。此心爲何相。諸佛咸告言。心
相難測量。乃至上云心是菩提。我得是法
名爲求菩提。不云月輪。心地觀*經亦云。
心心所法本性空寂名爲觀心。不云月輪。
而金剛頂云。住觀察自心三摩地以自性成
就眞言而誦白言。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云云
疏云。觀察自心形如月輪。故云觀察。此自
性清淨心從本以來福智圓滿。故爲自性成
就。略出經觀察自心本性成就。即觀自心
其像如月。大瑜伽中云。白言最勝尊。我不
見自心。此心爲何相。諸佛咸告言。心相難
測量。授與心眞言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
輪。若在輕霧中。此有四疑。前二經云心法
空寂不云如月。後二經云。心相難測量觀
之若月天台別教中道逈出如雲外月
非雲即月。圓教煩惱即是菩提。如雲即月。
故智者觀心論云。團團明月無有闕減。而今
觀心若在霧中。非霧即月。故眞言宗色心
不融同彼別義此所通達本心九識心中
何識心耶。何心通達何心耶大日宗云。男
女八分肉團名心處。心即是五藏中心藏也。
依此心處觀諸佛心名心處心。故以能所
竝名紇哩乃也心也。亦以質多名心處心。
亦是肉心有慮知義。又依此處觀菩提心。
故以能所竝名質多心也。今金剛頂其義
云何。若觀八分可成八葉。何言月輪
答。若三十四心斷結入眞證析空理。於此
空理更求本有性得佛性。空即佛性。是三藏
義。梵云舜若。此云空也。是偏空義。如*是
遍計空是都無空也。又云舜若多。此云空
性。以空爲門所顯自性。如依圓空門空體
有。此法相宗常途所説。若華嚴中呼虚空神
名舜若多神也。古今大疑。送唐令云云
若以一念相應慧斷結入眞證體空理。於
此空中今求本有性得佛性。空即佛性。天台
即是空。三論云。宛然有宛然空。是通教
義。若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是舜若多。空性即
是本有心性。涅槃經云。眞善妙有此則性得
理智功徳。起信論云。如來藏有二種。一空如
來藏。謂煩惱自體空寂。二不空如來藏。謂恒
沙佛性功徳。謂空法外別有佛性。如雲外
月。是別教義。若中論云。因縁生法即空即假
即中。即是佛性。是圓教義。故心地觀眞實經
中。空中求心本除邪見。除邪見竟自悟心
即菩提性。即是性得月輪。文不云者是雖深
祕未是祕中深祕故也若析體二空中
始觀佛性猶爲界外塵沙無明所纒。譬如
月輪在輕霧中。若別等覺始觀佛果猶爲
三十品無明所纒。亦如月輪在輕霧中。若
圓等覺始觀佛果猶爲一品無明所纒。亦
如月輪在輕霧中。若眞言者在凡夫地能
了惑障即是菩提。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
掌。此智始生雖未分明智強惑弱。亦如月
輪在輕霧中。大日經云。解脱業煩惱而業
煩惱具存。謂業煩惱本來菩提。本無所纒今
何所脱。今金剛頂亦爾
所通達心能通達心各有二義。一約九識。謂
本淨九識是所通達心。染穢九識是能通達
心。如心地觀。自覺悟心有其四種。凡夫二
心。一者眼識乃至意識同縁自境名自覺悟
心。二者離於五根心心所法和合縁境名
自悟心。私云。初心六識。後心七八九識體相
用故。二約五智。謂佛地五智是所通達心。
行者五智是能通達心。如心地觀。賢聖二心。
一者觀眞實理智。二者觀一切境智。如是
四種名自悟心。私云。初智法界性智。後智四
智。又約九識更有二義。第九淨識是所通
達。第六意識是能通達。又約五智更有二
義。大圓鏡智是能通達。法界性智是所通達
菩提心論云。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
月。此心合蓮花亦有二義。一男女心藏肉
團八分如合蓮華。大日宗云。衆生自性八瓣
具足。故是肉心亦有八分。今云。第九識體之
上自有八識之相肉心類。此一團八分。二
如金剛頂疏云。如來開覺心如蓮華開。今例
言之。衆生迷覆如合蓮華。又疏引心要云。
夫修行者初發信心以表菩提心即大圓鏡
智紇哩娜野心。是衆生肉心内安吽字爲
種子。所變種子爲月輪。於輪光明中想五
智金剛杵。光明照徹。即易杵爲金剛薩埵。
即普賢菩薩之異名也云云故知此界亦以紇
哩*娜野肉心爲處觀之。所表菩提心亦是
質多心。以所顯能亦是質多
問。若眞言者在凡夫地了業煩惱本來菩
提。本無所縛。今何所脱者。何故菩提心論
云。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
薩埵爲貪瞋癡煩惱之所縛。故諸佛大悲以
善巧智説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
肉心中觀日月輪云云答。未發心者不知
惑即智故自爲三毒所縛。若眞言者了惑
即解故不爲縛。具如天台止觀圓頓中明。
不同前三教説惑外立解。通教雖説煩惱
即菩提只約界内體觀。非是法界圓觀云云
問。若大圓鏡智是能通達。法界性智是所通
達者。何故用心次第云。所言三摩地者更
無別法。只是一切衆生自性清淨心。名爲大
圓鏡智。上從諸佛下至蠕動四生悉皆同
等。亦無増減。只爲無明妄想客塵所覆。是
故流轉生死不得成佛云云答。諸大乘中
第九眞如理心名爲自性清淨心。此理心中
同體智性名爲一切衆生本有薩埵。亦名普
賢大菩提心。故菩提心論云。由作此觀照
見本心湛然清淨。猶如滿月光遍虚空無
所分別。亦名無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
實相般若波羅蜜海。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
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爲一切有情
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爲滿
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云云此普賢心
圓明是大圓鏡智用。故用心云。大圓鏡智是
則三十七尊皆名普賢。亦各具足大圓鏡智。
如此智者五智本有。皆名自性清淨心也」
問。若第九識是所通達。第六意識是能通達
者。則同天台引攝論云第八識中無分別
智光聞熏習増長成道後眞如名第九識。
亦同法相唯識論引如來功徳莊嚴經云如
來無垢識是淨無漏界解脱一切障圓鏡智
相應故以淨位第八爲第九識。若許同者
何故亦云本淨九識染穢九識 答。起信論
云。清淨眞如受熏變作無明。亦作八識。八
識是生滅。眞如不生滅。如云一法界中有
二種門。一心眞如門。二心生滅門。如世衣服
非臭非香隨以物熏則有彼氣。眞如淨法
性非是染無明熏故則有染相。乃至不生不
滅與生滅法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八
識海中七識浪起云云諸論皆云。第六意識
能知名義。故能發心修行離染成佛云云
約還淨故云第九所通第六能達云云
法相法苑林章云。或説因果倶入。如唯識
等。但説八識。或説因果相對爲九。如楞伽
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又有二會釋。
一云。若無相論同性經中眞俗相對以爲九
識。二云。淨位第八名第九識。引經如前云云
是得天台通教意也。然四念處説。通教唯
有六識不許攝論依他八識。且約般若六
識文説云云故基師云。天竺諍識三家不
同。一龍樹提婆依般若等唯立六識。二無
著天親依深密等唯立八識。三眞諦等依
無相論立爲九識。然無相論是瑜伽本無識
品也云云龍樹中論入眞甘露品有破八識
比量。故龍樹立六識。而釋大乘論開爲十
識。若攝大乘八九二諍。地論八九二諍。是
得別教意也。彼二論中雖許眞如隨縁非
圓融故云云若止觀引占察經云。觀有二
種。一唯心。謂觀八識。二實觀。謂觀眞如
云云金剛三昧經云。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覺
諸情識入菴摩羅。而非始入。一切衆生本
自有之。譬如窮子手持金錢自不覺知。跉
跰辛苦五十餘年。後文示之乃知本有云云
楞伽經云。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云云
嚴經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慧不
能知。藏即頼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頼
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云云是爲圓
意。眞如縁起作九識故云云然約清淨九
識亦有二種。一性得清淨九識。如前所引。
二修得清淨九識。如楞伽云。八識海澄九識
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金剛三昧亦云。
等覺三智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金
剛頂疏引理趣釋。大日如來清淨八識四智
相應證四智菩提。如云毘盧遮那如來名
遍照報身佛。於色界頂第四禪色究竟天成
等正覺。爲諸菩薩説四種自證菩提。自覺
聖智四智菩提。所謂金剛平等現等覺以大
菩提金剛堅固故者。由如來淨阿頼耶於大
圓鏡智相應證得堅固無漏三摩地能淨無
始無明住地微細煩惱。義平等現等覺以大
菩提一義利故者。第七無漏末那與第八淨
阿頼耶識中無漏種子能縁所縁平等平等
離能取所取。故證得平等性智。流出隨其
衆生愛樂身如衆色摩尼能作無邊有情義
利。法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自性清淨故者。
由如來清淨意識與妙觀察智相應證得一
切法本性清淨。於淨妙佛國土爲諸菩薩能
轉無上法輪。一切業平等現等覺以大菩提
一切分別無分別性故者。由如來無漏五識
與成所作智相應現三業化於淨妙國土
及雜染世界任運無功用無分別作佛事
有情事云云略出經云。如來五種智亦名法
界性智云云可謂如來清淨第九無垢識與
法界性智相應證會本源清淨法界云云
此修得九識發心以去位位分有。性得九識
在未發心云云又約染穢九識亦有二種。
一性得。謂未發心位九識。二修得。謂發心以
去等覺以還位位分證云云
問。佛地五智是所通。行者五智是能達者意
何 答。佛地五智且約天台六位自有六佛
五智。行者五智亦約六即義自思可知。如
云外道凡夫種種邪推順理解脱。能求是理
即。行者五智所推是理即。佛地五智乃至妙
覺菩薩是行者。妙覺如來是佛地云云
問。第二修菩提心中。攝眞實云。一念見淨
心。圓滿如秋月。復作是思惟。是心爲何物。
煩惱習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爲阿頼耶。與
淨識爲本。六度熏習故。彼心爲大心。藏識
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無始修福智。猶如淨
滿月無體亦無用。即月亦非月。由具福
智故。滿月如自心菩薩心歡喜。復白諸佛
言。我已見心相。清淨如月輪。離諸煩
垢。能執所執等。諸佛咸告言。汝心本如是。
爲客塵所翳。不悟菩提心云云守護經亦
略同此云云大瑜伽文前後雖交。文意尚同。
倶改與淨識爲本云修淨以爲因。又改無
始修福智云長時積福智云云此有四疑。
若一念見淨心等是菩提心即第六意識有
慮知義名質多心。而何次云善惡皆由心
心爲阿頼耶若與淨識爲本是同唯識攝
論第八識中有染淨二分淨分熏習増長成
位第九之義。而何前言凡夫性得有第
九識若藏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無始修
福智等是同地論以第八識。爲眞如識依
持諸法。而何前云第九眞如八識生滅
離諸煩惱垢能執所執等亦是淨位第七離
二取等。今菩提心是質多心。即第六識何故
前後相違
答。釋此疑故前説本淨九識是所通達。雜
穢九識是能通達。凡夫本有菩提性中九識
具足。言淨心者是無垢識。此識是體。八識
是相七識是用。若發心義是第六用。若熏習
義是第八用又能發心雖第六識。而所發
心必第八識。大圓鏡智大菩提心此心爲因
入法界智。此智亦名淨識。即菴摩羅故。顯
識論云。滅阿頼耶入菴摩羅。金剛經云。常
以一覺入菴摩羅。而非始入本自有之
若煩惱習種子心爲阿頼耶是染穢第八。藏
識本非染清淨無瑕穢是本淨第八。如第
八者餘八亦然若淨心如月輪離能所執
等是本淨第七。汝心本如是爲客塵所翳
是染穢第七故金剛頂疏引大瑜伽中此七
段偈已云。自心如滿月者是本性具也。六
度熏習故。彼心爲大心者是熏修具也
問。大菩提心應遍法界。何有方量。而何故
引五十由旬滿月以爲菩提心相若無體
亦無事即月亦非月者。以空爲極。何故前
引中論因縁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心若喩
月輪有幾義耶答。五十由旬且擧空月。
若心月量大小不定。或觀一肘乃至無量
爲除月執亦説月亦非月即中道義淨心
喩月且有三義。離三毒故故用心次第
云。行者應當安心淨住。勿縁一切諸境。應
須假一圓明。猶如淨月。亦如淨鏡。不高不
下。正當行者心中量同一肘。圓滿光明内
外瑩徹。色白鮮潔世無類者。初雖未見久
久精硏當即徹見。若明見已即更觀察。漸引
令廣。或四肘八肘。如是倍増乃至遍滿三
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漸漸收歛
量同本相。初觀之時假月爲喩。遍周之後
無復延縮。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脱一切
障三昧。此三昧者名爲地前三賢。依此漸
進遍周法界。如經所説名爲初地。所以初
地菩薩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得之生
大喜悦。是故初地名歡喜地。亦莫作月解。
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
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
瞋恚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所
以喩月者。爲世人皆共見取以爲喩。令其
悟入。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心光明朗。
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
得。猶如虚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體不可
得故。説如虚空非爲空相。久久純熟行
住坐臥一切時處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
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瞋癡等一切煩惱
不假斷除自然不起。常得清淨。依此
觀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無別理云云
問。大日宗云。入淨菩提心時得除一切蓋
障三昧。前已判爲圓密初住。然其初住分遍
法界。而何今云引月令遍三千世界得解
脱一切障三昧名爲地前三賢引遍法界
名歡喜地 答。此文且約別教位以明超
越。若遍三千。能超三賢。若遍法界亦超十
地。若不爾既得解脱一切障三昧。豈只遍
三千耶云云
問。第三金剛心中。略出經及眞實經竝觀
心月中有五股金剛。而何故大瑜伽云觀金
剛蓮華 答。如上釋名中説。大瑜伽是金剛
界蓮華部心行法故觀金剛蓮華。又前二經
依金剛薩埵念誦法故觀金剛。理實可言
隨行五部各以其三昧耶觀心月中如略
出經灌頂法中。弟子心中想有月輪。内有
八葉蓮華臺。上有字。内若金剛部想跋
折羅。若寶部中即有寶珠。蓮華部中亦如蓮
華。羯磨部中亦如羯磨。毘盧遮那部想窣都
云云又授跋折羅中云。此跋折羅常住
心中爲三摩地身。若是寶部蓮華部羯磨部
各於跋折羅上隨安寶珠蓮華十字云云
阿闍梨金剛心中若都法行五法鱗次觀明
連持。若一部法各用其部云云或阿闍梨
五部法各以五股立心月内。隨中股
上想五部法云云此則五部三摩地行。此次
略辯次金剛身佛身圓滿加持灌頂繋鬘成
覺加持現證智相利他。各用當部當尊爲異
云云
問。心月中有阿字。字内有三昧耶形者是
灌頂法。諸五相中無此字何 答。凡大日宗
三部如次用阿娑縛三字。今金剛頂五部
如次用鑁吽怛二合紇哩惡五字。而今灌
頂法中五部皆用婀字。是初入三昧耶時召
智法中先以惡字爲智種子。約此義故今
用婀字。一切諸尊召智法中皆用婀字。後
成身時用各種子。雖用各各種子。皆隨五
種阿字轉用。如諸瑜伽中皆於心月先安
種子。次變種子爲三昧耶。變此爲本尊
且行。如文殊五字等法。心月安曇。變曇爲
釼。或安暗瞞字。變此爲釼。如文殊者諸
尊皆然云云今菩提心論云。觀行者初以阿
字發起本心中分明。只漸令潔白分明證
無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義。注云。
毘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一者阿
字短聲。是菩提心。二阿字引聲。是菩提行。三
暗字短聲。是證菩提義。四惡字短聲。是般涅
槃義。五惡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義。又將阿
字配解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字
者開佛知見。即雙開菩提。如初阿字是菩
提心義也。示字者示佛知見。如第二阿字
是菩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暗
字是證菩提義也。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
四惡字是般涅槃義。總而言之具足成就第
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云云今云。若
都法若五部各以此等五阿字義名爲五法
以爲各各種子諸字五轉。且約金剛界大日
尊嚩字以第一阿字菩提心義觀心月中
發菩提心是嚩。以*是第二阿字菩提行義
觀心月中成金剛心是嚩以第三暗字
證菩提義觀心月中成金剛身是鑁以第
四惡字入涅槃義觀心月中成佛身圓滿
是嚩以第五惡字方便智義觀心月中成
佛以後現八相等是嚩入引
問。第四金剛身中。眞實經云。我身已成金
剛薩埵頂有寶冠。五方化佛結跏趺坐。略出
經云。盡虚空中所有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
界悉入自身金剛體中。一切如來現證菩提
爲金剛身。大瑜伽云。自身爲金剛蓮華云云
三文相違云何四一又以此身配身證菩提
云何四二第五佛身圓滿中眞實經云。三世諸
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無數天龍從十方界
入出我身。如五方色青黄赤白及以雜色是
五方佛。入我身中具三眞實總成我體。諸
佛所證唯此法身。次報身眞言中云。法與非
法本性清淨。譬如蓮華。我今觀此即是報
身。雖似受用衣服飮⻝諸天音樂心不染
著。次化身眞言中云。種種相状具八聖道。或
爲一一衆生各變化身。或觀一切有情各成
一佛。乃至廣説八相利他。次堅固常住三身
眞實。略出經中次五佛加持。次五佛灌頂。次
五佛繋鬘。次百字加持。次成等正覺即眞實經
法身眞言
次一切如來皆入薩埵金剛中加持現證。次
發五智菩提。次現八相利他云云大瑜伽中
次觀身爲本尊。次五佛加持。次五佛灌頂。
次四佛繋鬘。次被甲等云云文相違云何
五一又以佛身圓滿爲入涅槃云何五二
答。金剛頂第四相云。我見月輪中金剛。疏
名堅固普賢心。第五相初云。所有遍滿一切
虚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剛悉入薩埵金
剛。是明第四眞言所爲。略出經中引斂已了。
先有加被金剛堅固眞言。與金剛頂堅固普
賢心異也。次盡虚空界一切如來身口意金
剛悉入自身眞言。是金剛頂堅固普賢心眞
言同也。故有紛亂。文相難見。今依二經爲
定。略出爲差。大瑜伽云。自身爲金剛蓮華
略也。可言金剛蓮華薩埵四一眞實經金剛
身中云。金剛薩埵即是毘盧遮那變化身云云
故成其身名證菩提四二第五相中三又廣
略雖不同。而彼此相成遂無異轍五一三身
果中大菩提智大涅槃斷名入涅槃。非八相
中方便涅槃五二
問。第四相中如文殊瑜伽中云。一切諸佛
菩薩皆入身中名金剛身。不云蓮華薩埵。
何故必以虚空一切如來三密悉入自身
屬第五相 答。一切如來三密金剛悉入
自身是第四相眞言所爲。以一切如來三密
金剛悉入自身故入第五相。若隨五部亦
有五部薩埵五部如來云云
問。第五相中金剛頂與大瑜伽及略出經多
有不同。次第如何 答。金剛頂有四義。一
虚空界如來悉入薩埵金剛。二一切如來以
金剛名號金剛界。金剛界灌頂。三金剛界菩
薩白言。我見一切如來爲自身。四一切如
來告言。具一切形成就觀自身佛形。今以
略出經及大瑜伽文足之。第一法次五佛加
持。第二法有五佛灌頂。次有五佛繋鬘。第
三法即百字加持同也。第四法即成等正覺。
又金剛頂加持現證亦有五義。一金剛界菩
薩現證自身如來。疏引眞實經云。三世諸
佛及眷屬等從十方界入出自身等文云。
即此義也。二白言諸如來加持於我令此
現證菩提堅固。三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
中。疏云。五方如來即能加持。金剛界如來所
加持者。四金剛界如來當彼刹那頃現證等
覺一切如來平等智。入一切如來平等智三
昧耶證一切如來法平等智自性清淨。則成
一切如來平等自性光明智藏如來應供正遍
知。疏云五句如次現證五智菩提也。五
一切如來復從一切如來薩埵金剛出。以虚
空藏大摩尼寶灌頂發生觀自在法智。安立
一切如來毘首羯磨。疏引心要説於心證
得此四智慧。故令諸衆生圓滿四智慧令
衆生受用四智三摩地智之文今以二經
會之即彼加持現證與發五智菩提之二文
也。又金剛頂從此以後亦有四義。一現證以
後往詣須彌盧頂金剛摩尼寶峯樓閣。疏引
經云。毘盧遮那如來於色界頂第四禪成
等正覺即下須彌山頂。是三世諸佛常説法
處。眞實經云。時婆伽梵住妙高山三十三
天帝釋宮中摩訶摩尼最勝樓閣。三世諸佛
常説法處。分別聖位云。一切如來從薩埵金
剛出。乃至令發生善巧智。令往詣須彌山
頂。訣云。妙顯山舊云妙高。名堅勝。法界座
種也。今人共號爲須彌座者從此立名。非
是須彌盧山四寶所成者。此妙高顯猶如彼
山。故以喩之。二金剛界如來以一切如來
加持於一切如來師子座一切面安立。疏引
分別聖位云。施設四方坐師子座。三時不
動如來。寶生如來。觀自在王如來。不空成就
如來。以一切如來加持自身。疏引分別聖
位云。四方如來復加持毘盧遮那佛。四*婆
伽梵釋迦牟尼如來一切平等善通達故一切
方平等觀察四方而坐。是諸如來就坐而坐。
三方爲*婆伽梵。北方不空號爲釋迦云云
今以二經會之即是三身八相等也云云
五相中前後合有十三義門云云
問。此是都法若隨五部如何行之 答。隨
以一部行之思之可知 問。其中灌頂有
幾種耶 答。義訣云。以五智印三昧耶灌
普賢頂及一切衆生。授以智印。一金剛智三
昧智。二寶印智三昧智。三法輪智三昧智。四
羯磨智三昧智。五一切如來法界智三昧智。
五智印門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
明灌頂。謂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也。二者甘露
灌頂。謂以部主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
子灌頂。謂部尊字門想布身心。四者智印灌
頂。謂部主所執印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
部尊眞言及思中義理。想布彼心。能解如
是甚深次第想念運用加持自地。是人堪
受大阿闍梨位也云云略出經自灌頂有五
部別行法。而無都法師灌頂。亦五部別行不
同。若大灌頂鱗次行之云云若大瑜伽唯
有五部都行自灌頂法。而無五部別行之法
云云大瑜伽是自念誦法。略出經是師灌頂
法故爾 問。五種灌頂幾通自他 答。竝
通自他。但凡夫位不能放光。若師若自須
用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之觀 問。大日宗祕
中深祕法中其師先在壇門作自灌頂。又觀
行者欲念誦時作自灌頂竝觀自身。五輪
同體爲地爲身。中觀八葉海會。下有金剛
持蓮華莖。海畔觀諸天等及供具等以爲
自灌頂法。今金剛頂何故不如此耶 答。此
界亦同。初以五字成地成身。次以五相成
身中觀月輪。乃至一切諸佛三十七尊來入
身中成本身。五佛加持灌頂名自灌頂法。
故此五灌頂法亦須胎藏而通用之云云
問。楞伽經云。初地及等覺位竝得二種住持
力。一三昧住持力。二一切諸佛授與灌頂住
持力。又諸大乘五十二位中第十住名灌頂
住。與此中自他灌頂同異云何 答。彼竝
通別教義。唯説他灌頂法。不知自灌頂法。
若圓教中初住以上本下迹高。現三身佛。其
中報身亦在尼吒。灌頂受位已入密藏具
二灌頂云云若眞言門凡夫以上位位常得
自他灌頂云云
問。通佛坐天衣上別佛七寶樹下。竝無尼
吒灌頂受位。何言彼是通別義耶通別菩
薩未知眞言。何有五種他灌頂耶圓教菩
薩虚空爲座成報身佛。何言尼吒灌頂受
圓亦未知密教。何有眞言二種灌頂
眞言凡夫未遇諸佛。唯是應有自灌頂法。
何有他灌頂中諸佛菩薩放光灌頂前云。
七人修此三摩地觀。若爾此二種灌頂法亦
可七人共修
答。天台通別教中不見尼吒灌頂受位之文。
然以天台判唯識瑜伽佛地論等爲通教。故
彼中所説菩薩十地滿足後報利益。往尼吒
天現報利益。入金剛定斷習成佛。是屬何
彼大菩薩十地滿心運心身直往色究竟
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
華而不可説海會菩薩前後圍遶。十方法界
諸佛菩薩放大光明入菩薩頂。以無垢繒
繋於頂上。授法王位尊重讃嘆。此中唯説
光明灌頂。未説自餘四種灌頂圓教菩薩
虚空爲座成三身佛。其虚空座即三身佛。而
無身士差別之相。三身一體亦無差別遍
一切處。強名虚空。非以上虚空而名虚空。
如涅槃經譬如虚空非内非外非兩中間
一切處有。乃至廣破十種邪計虚空。故知虚
空是一切處之異名也。不空羂索經云。三身
一體皆平等。毘盧遮那自性身。普賢觀云。釋
迦亦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
寂光。金剛般若論云。智集唯識通。如是取
淨土非形。第一體。非莊嚴。維摩疏等亦説
圓佛身土不二。佛身佛土遍一切處。三身成
佛皆現五相。自證化他常平常差。尼吒灌頂
豈非外現圓教名理祕密。眞言事理倶密。
然菩提心論云。是説三摩地法於諸教中
闕而不書不書者。是佛雖説之而傳法者
闕而不書。何況圓人初住已入祕藏。祕藏自
具事理倶密。自得眞言自他五種灌頂之法
諸佛三密遍一切處。無記記記有感自
應。大日抄記引金剛頂大梵天王摩醯首羅
等世間福智自在力。若有衆生歸依之時
各現其前説法利益。彼天王等不作是意。
我應其人爲其説法等之譬喩以顯法身
遍一切處感應利導。以常途云法身不説法
利益之言名爲不了義也云云故知眞言凡
夫以上修自灌頂之時諸佛菩薩即處即現
亦授灌頂。但以盲愚未得都見前七人
者。一法性身。二自受用。三他受用。四受職菩
薩。五後身菩薩。六頓悟菩薩。七漸悟菩薩。此
七種人皆用二種五灌頂法
問。天台圓教佛説此灌頂法可名事理倶
密。何名理祕密教傳法聖者闕而不書。是
誰闕之此七人中法性身受用受職名
通通別圓。後身頓悟漸悟名亦通五教。今
云前七亦通彼耶前云。大日垂迹現四教
佛各於其中開會外迹。若依此義大日唯
會四教佛果。不會二乘人天。與大日宗十
界皆入曼荼羅時會其本習即身成佛相
答。天台圓教唯隨顯了名理祕密。若約隱
密亦有事密。彼佛説中雖名顯了。三密事
法隱密未傳。非同佛以密意不顯了説。
又密迹經説佛三密。及一向經説三微妙。而
唯標名不説行相
金剛頂疏引六波羅蜜經以五人爲滅後
持法文云。佛於六波羅蜜經中收攝法寶
以爲五分。一素怛纜。二毘奈耶。三阿毘達
磨。四般若波羅蜜多。五陀羅尼門。而擧五
人以爲滅後傳教者。謂阿難。鄔婆離。迦多
衍那。曼殊室利菩薩。金剛手菩薩如次令
各受持一藏。智論云。佛滅度後。迦葉與阿
難在耆闍崛山結小乘三藏。文殊尸利彌
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金剛仙
論云。佛説佛話經已。八十億那由他阿羅
漢。無量無邊恒河沙不可思議菩薩。皆集於
彼鐵圍山外不至餘界二界中間。當於爾
時菩薩聲聞皆言。如是我聞。佛在其處説
其經等。天台法華文句云。佛話經云。文殊結
集。阿難昇高稱如是我聞。大衆悲云云
故知文殊彌勒諸大菩薩結諸大乘之時。眞
言祕藏闕而不書。然經部師立小乘五*藏
云。一修多羅。二毘尼。三阿毘曇。四雜*藏。五
呪*藏又頗婆三*藏。此云明友。亦立四教。一
乘。二抑揚教。三守護教。四佛性教取意。
文可
檢正
此呪藏及守護教竝陀羅尼呪法。是以
五乘教中佛以小分亦説眞言。經部立小乘
呪藏。明友立大乘呪教
小乘教中但説佛眞身及隨類身。唯有二身
無三身文。通別圓中具説二身三身四身。二
身如智論等生身法身。三身如佛地等法應
化身。四身如楞伽等自性法及受用變化
差別轉。受用開二故爲四身。又金光明開爲
四句。具如彼文。今密教中名爲四身自有
五身。如菩提心論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
身。等流身受用開二自爲五身。此中等流
身華嚴經名摩奴摩化身也云云尼吒受職
在通別圓。三藏教中無此義也。眞言教中
心王境界受職成佛。非第四禪云云後身菩
薩竝通五教。三藏以從天下名後身也。通
別圓密地住以上現八相時現最後身云云
五教各有直往菩薩名爲頓悟。各有迴小
入大菩薩名爲漸悟云云此中七人唯取圓
如是七人若約未開會時。圓密七人唯修
此法自餘不修。若約佛迹開會五教七人
皆修此法。又金剛界大曼荼羅中院是三十
七尊。第二院十六菩薩。第三院賢劫一千菩
薩。第四院舍利弗等一切二乘。毘那夜迦等
一切天。乃至二十天來會者。而現圖中十六
菩薩一千菩薩合爲一院云云又金剛頂十
六菩薩遍滿法界八相利他。故以一切法
界三乘五乘十界感應皆約開會入曼荼
羅。各隨本習令修此法
問。五種灌頂光明加被一身。香水灌洒頂
上。種子想布身心。智印授與頂手。句義想
布心胸。何故皆名灌頂 答。金剛疏云。譬
如轉輪聖王將登極時。取四海水請一明
師。灌頂加持。被印可已。然後登極。爾時四
海敬信萬民承奉。佛亦如是。今當遍於十
方垂教令亙於三世利群生。是故從塵數
諸佛受五相灌頂云云若倶舍等金銀銅鐵
輪一二三四洲逆次。獨如佛灌頂登極位
云云若無量義大轉輪王注云。領
大千界
小轉輪王
注云。領
小千界
若虚空藏經云。一切天灌頂王新經
名衆
天灌頂
有三萬六千子。於三千大千世界有
大寶藏云云本業瓔珞經有十五種輪王。十
信十住十行十向如次鐵銅銀金。初地百寶
相輪。二地千寶相輪位位倍増皆琉璃輪。等
覺摩尼輪三界王。妙覺水精輪法界王。是名
五十二位菩薩世間果報。仁王亦有十四輪
王。唯除等覺。附通教故。是名五十一位菩
薩利他。本業云。此等輪王皆有灌頂登極。
唯汲四海是約四海輪。初地以上至于六
地是六欲王。七地以上至于十地是四禪
王。過第四禪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摩醯
首羅此處有等覺妙覺菩薩住處。彼世間十
輪王未見取水之處。第四禪上淨土灌頂多
出經論。所謂十方諸佛放光灌頂云云彼四
輪王欲登極時請一外道阿闍梨耶。亦云
阿祇梨。此云明解。明解古今天地之道。本
是在俗。明解師名佛出隨世稱明解師爲
阿闍梨。彼阿闍梨汲四海水盛一金鍾。令
其太子駕一大象。明師在後以水灌頂。亦
繋寶冠。臣民豪族湊集尊重。是名灌頂。佛
隨世法亦立此稱。雖布身心亦名灌頂」
問。金剛頂云。遍滿一切虚空界一切如來身
口意金剛界。以一切如來加持悉入於薩埵
金剛云云若爾法界如來皆入身中。更有何
佛與灌頂耶此處已入菩薩身中。何故加
持現證中云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來中
答。此中成等正覺即攝眞實證法身眞言。文
云。次觀五方諸佛菩薩及其眷屬入自身
中。菩薩自言。三世諸佛及其眷屬。微塵菩薩。
無數天龍。從十方來入出我身。如五方色
青黄赤自及以雜色。是五方佛入我身中
具三眞實。總成我體。諸佛所證唯此法身。
乃至報身化身已證得後始有灌頂。故知滿
空諸佛先入身中令證三身。次出身外方
與灌頂。次白所證。次觀佛形。次證佛形
此處已出菩薩身外。是故加持現證中先
擧前證。次請加持。次一切如來入金剛界如
來中。次證五智。次一切如來從薩埵出。加
持顯發五智
問。金剛頂云。一切如來入出身中。而眞實經
云。三世諸佛。眷屬菩薩。無數天龍。入出身
中。相違何會 答。如金錍云。一佛成佛之時
一切無非此佛依正。天台亦云。佛果已滿從
事而説。初地初住分具十界。乃至凡夫但是
理具故。今一切遍滿虚空界一切如來身口
意金剛界入薩埵中者。是百界千如三千世
間眞如實相金剛界智入菩薩中若性若修
皆名一切如來。若隱若顯皆具三密金剛。故
眞實經云。三世諸佛。眷屬菩薩。無數天龍。此
中過現名已成如來。未來名未成如來。三世
佛界竝有九界。即是三世諸佛眷屬菩薩二
乘人天惡趣具足。文無二乘四趣略也。故報
身文云。法與非法本性清淨。譬如蓮華雖
生泥中而塵不染。諸佛報身及我報身雖
似受用衣服飮⻝諸天音樂心不染著。又
化身文云。種種相状具八正道。或爲一一衆
生各變化身。或觀一切有情各成一佛。乃
至八相調伏衆生云云此中自具十界十如。
思之可知
問。若成佛時十界事具。即隋轅難云。天台佛
果三無數劫修行成佛更墮地獄一切衆生
無始各有。何故成佛忽成一佛答。北轅
唯以通教六界之義遠難圓教百界之理。
如義例云。此理境旨須理違情。故北轅迷
之耳。輪王七寶雖具善惡皆名王寶。
王萬徳雖具善惡亦名法寶。如天台云。如
各斷性惡普現色身依何而立。今眞言
云。色心凡聖皆是法界毘盧遮那平等智身。
故義釋云。一切諸法本來法界皆是毘盧遮
那平等智身。非成等正覺時強空諸法令
成法界。已了法界何非佛法藏通二教
唯説五性不説一性。別圓二教共説一性
少有差別。別説一切一性。圓説一心一性。
今眞言宗同天台圓教。故龍樹十識中第九
有一切一心識。謂一切有情本來各有一心。
一心各有一切有情。第十名一心。一心識
謂一切有情本來共有一心。*一心分成一切
有情。一切有情還成一佛。故菩提心論云。
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問。若爾過現三寶以常住故可入菩薩。過
去百界已滅。未來百界未生。現在九界不
覺。未來。三寶未證。何故皆入今日一佛
答。三世實有是小乘義。婆沙所立。三世假立
是通教義。法相所用。十世平等是別教義。華
嚴所用。一念難思是圓教義。天台所用。大
乘止觀云。如人一時眠夢經十二年夢覺相
論虚實難定。三世圓融例之可知。佛以三
世互入三世。名爲時節不思議也。其中生
佛融入亦然。故於今日成佛之日三世成佛
以加持故皆入身中迷者不覺。覺者能了。
大通智勝垂成佛時。十劫坐場佛法不現。
此是應佛成道之時機縁未熟故。三世生佛
不來入身。此名佛法不現在前。若以菩薩
功徳力。諸佛加持力。法界加持力令三世
生佛入菩薩身中。是故菩薩身是一切身。菩
薩口是一切口。菩薩意是一切意云云故華
嚴經第八地菩薩現十種身。謂於衆生身
作己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身。
菩薩身。佛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以一一身
爲頭亦各現十種身爲百身也。宗人相傳
云十身盧遮那也。是外現。他受變化身也。又
華嚴經云。如來成等正覺時能得一切衆生
等身。一切國土等身。疏云。等者遍也。謂如來
身能遍三種世間成等正覺。又元曉法師
楞伽疏云。佛證法身亦有二種一自性法
身。二意成法身。謂本性清淨名爲自性法身。
若成佛時以一切法皆爲自身。名爲意成
法身云云是内證自性自受用身也
問。佛地論中他受用身所化有共不共。共者。
謂多如來有縁一人。爲化此人多佛共爲
一身一土而化度之。言不共者。謂諸有情
無始以來繋屬各別。或一有情繋屬多佛。
或多有情繋屬一佛。故隨所應化度不同
云云若爾今眞言宗多佛聚爲毘盧遮那互
現眷屬。豈是非彼論共化義乎 答。彼論是
通教義。但明五性。未明一性。有佛性中無
始有情各各差別。至成佛時佛佛不同。約
此異佛明共不共。今眞言宗約*一心一一
心識明生佛始終義。源流異門不可儡同。
如前數論云云
問。法相等云。轉八識爲四智。束四智。爲
三身。今眞言云。轉九識爲五智。束五智
爲四身。若用龍樹十識轉第九爲法界智。
轉第十爲何智耶又天台云。別圓同明
常住佛性。常住佛性是心本性。本性已同。
何言別明一切一心識圓明一心一心識
答。若約行者入證因門三世修行證
有前後。約此一切一心識轉爲法界性智
若約佛地性海果分及證悟已無去來今。
約此一心一心識轉爲法界性智別圓同
明眞如隨縁變成諸法。而別亦明爲諸法
已非即眞如但諸法中各有如性。以是諸
法各體故名一切。以本一性故名一心。是
名一切一心識也。圓明成諸法已當體眞
如。一色一心事理眞如以末眞如故名一
心。以本眞如故名一心。是名一心一心識
也。例如顯教一切諸佛佛法同。故名爲一
佛。密教大日一佛佛體同故名爲一佛
菩提心義略向答抄卷第四
  長承三年歳次甲寅三月二十六日書寫了
  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第五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之中金剛頂大日尊
三摩地行相之餘。此卷中辨九識盈縮義。九
識梵唐釋名義。九識體性義。九識具惑斷障
義。轉九識成五智三密身義。三十七尊四
身四土義。五方佛座釋名義。四土降魔義。五
忍五佛五位義。五智梵唐異名釋名義。二智三
智四智五智十智二十智七十智會通五智義。
五佛梵唐異名釋名義。五佛種子法華四字
大日五義。會通義。五佛諸經法文異名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