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鈔 (No. 2397_ 安然抄 ) in Vol. 75

[First] [Prev+100] [Prev]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三藏教三祇百劫六度菩薩是小乘成佛也
若智度論般若教乾慧等十地三乘共行。無
量劫行菩薩是三乘通教成佛也此二菩薩
唯出分段。不變易。若瓔珞仁王五十二
位三大僧祇亦七種僧祇亦二十一僧祇亦百
千萬億僧祇菩薩是別教成佛此一唯出
分段同居士變易有餘土。不變易外實報
。若華嚴四十二地。法華無量義等即身成
佛菩薩是圓教成佛是一出二死五住。若大
日經十地此生滿足。尊勝瑜伽三瑜祇行一
念超越。菩提心論若人求佛慧達菩提
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菩薩是眞言門
成佛今起信論是五教中別教三大僧祇菩
薩成佛。然龍樹智論云。或有菩薩初發心
時即坐道場法輪衆生。或有菩薩
發心時與薩婆若相應。或有菩薩初發心
時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譬如
神通去者。發心即到。若乘馬行。若乘羊行
者久久則到。或到。大日義釋以
神通乘行菩薩今眞言行菩薩。又龍樹菩
提心論云。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龍樹本師
馬鳴。師弟不違逆。故知依弘經各説
一教之義
問。抑言即身成佛者爲即於一生成佛
凡夫即身成佛 答。兩義倶得。即於
成佛如前。又凡夫即身成佛者。如即身
成佛義云。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
三密加持速疾現重重帝網名
無礙。
佛歟
法然具足薩般若法佛成佛。心
數心王過刹塵無數各具五智無際智輪圓
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由。此四句
成佛二字
 問。頌意云何
  答若覺凡夫身中六大地水火
風空識
即是法界
體性即以凡夫六大直成諸佛六大故名
即身成佛。彼義釋云。初六大者。大日經云。我
唵字義
即識大
本不生阿字義
即地大
過語言道*囀字
義即

諸過得解脱羅字義
即火大
離於因果吽字義
即風大
空等虚空欠字義
即空大
是六大無礙相入常
住不變故云無礙常瑜伽。瑜伽此云相應。相
應者渉入義也。是擧法體。次四種曼*荼各
不離者大三法羯四曼荼羅不離一體。是擧
法相。次三密加持速疾現者修三密行加持
速現大日。是擧法用。次重重帝網名即身
者諸尊三密與我三密圓融無礙。猶如帝網
即身也。是擧無礙。次言心數心王過刹
者。心王者體性智。心數者多一識智。是
無數。次各具五智無際智者心王數各
五智際限。是擧輪圓。次圓鏡力故
實覺智者心鏡寂照不倒不謬。是擧所由。此
後四句共明成佛 問。天台有云。一生心
成佛本業報身必可捨也。有云。父母生
身變成法性。一切色心皆是法性。更何取捨。
此二義中。今同何義 答。今同後義。即身
成佛非今正論故且止上來略釋
三摩地
已上
略釋別名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一
  一校了點校了
  保安五年歳次
甲辰
三月十三日書寫了
願以書寫功必爲往生因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第二卷中大段有四。一第二釋體性門
二。一總釋體性。二別釋行願勝義三摩地
三門體性。二第三辨一異門二。一總辨
菩提與心一異。二別辨行願勝義三摩地三
門行相與菩提心一異。三第四相状門有
此二
本。文
一明行位相。二辨功用相。四第五行願
門爲四。一因縁。二發人中辨十界五性草
木發心義。三發心中辨三密釋名六祕密義
四立行有二。一大日宗立行中辨五供六供
十種供養名義
問。第二識體性門云何。答。菩提心義云。二
體性者如義府説其義府者此方未
聞。問。古徳云。以阿字菩提心體此義用
不。答。若以阿字菩提心四門體中第三
門意。故雖義略今其一。問。四門體何。答。
一淺略釋。以厭求妄心菩提心體。二深
祕釋。以自性淨心菩提心體。三祕中深
祕釋。以大三法羯菩提心體。四祕祕中
深祕釋。以眞如法性菩提心體。問。法相
亦以四門體。一攝相歸性體。二性相別
論體。三攝境從心體。四攝假從實體。與今四
同異云何。答。法相三乘通教四門明體。
眞俗各體性相不融故尚未別圓法體。況
乎與今事理倶密四門體性同日而論
問。以厭求妄心菩提心體意何。餘三亦
然 答。第六意識分別善惡惡求善念
念四運生滅不住。已念念欲未念此心
菩提心。菩提心亦是念念不住。後念續生
前念即滅。雖無上正眞菩提法體
體是虚妄故云厭求妄心爲菩提心體
第九淨心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菩
提心。自求心心自證心。本有菩提心發即
本有菩提能證本有菩提。故云自性淨
心爲菩提心體大三法羯四曼荼羅各有
大菩提心相貌。且如五大曼荼羅中地大金
色方壇爲菩提心。又三昧耶曼荼羅五股金
剛爲菩提心。法曼荼羅最初阿字及一切字
阿字輪字爲菩提心。羯磨曼荼羅中東方阿
閦東南普賢爲菩提心。是胎藏義。若金剛頂
攝眞實經東方青色故金剛部青色爲菩提
。又略出經明淨月輪爲菩提心。又以
菩提心體。又以東方阿閦及四菩薩
菩提心一眞如中體具二義。一不變
義。二隨縁義。隨縁義中亦有二種。一隨染
縁。二隨淨縁。金錍論云。諸法即眞如。以
故眞如即諸法。以隨縁故淨法隨縁
眞如心發。自求隨縁眞如菩提能證隨縁眞
如菩提。故云眞如法性爲菩提心體四具引
誠證
上釋名中故。
具不
已上略釋總體性
問。以此四體三菩提心體性云何 答。
行願菩提心中萬行如筏菩提如岸。若如
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萬行是妄菩
提是眞。是以妄心萬行行願一切
萬行即是菩提。萬行皆以淨心體。縁
一體同修萬行。是以淨心萬行行願
萬行法門各有四種曼荼羅相。且如檀波
羅蜜菩薩肉色是大也。持印是三昧耶也。種
子是法也。三密是羯磨也。一切諸尊亦皆如
一切萬行皆是法性。如楞伽云。有
種法。一本住法。如本行路。二自證法。如
路人。人證彼法名爲法性。法住法位法證
勝義菩提心中觀一切法皆無自性
自性者如大日經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義
釋云。十縁生句略有三種。一者謂心不
於蘊治實法。即空之幻是也。二者謂
心不於法中治境界攀縁。即心之
幻是也。三者亦不於心實際中有爲
無爲界。即不思議之幻也若説諸法即空
如幻者是淺略釋若説自心如幻者是深
祕釋若説心實際中離有爲無爲界
四種曼荼羅不思議幻者是祕中深祕釋
法性法界即空即假即中者是祕祕中深
祕釋若三摩地中若修有相三摩地
相三摩地淺略釋若衆生自心本含
量三摩地是深祕釋若四種曼荼羅各有
是三摩地是祕中深祕釋若法如如智本
此三摩地是祕祕中深祕釋
問。行願中云萬行法門各各有四種曼荼
羅相者正出何文耶 答。大日經有聲聞
縁覺菩薩諸佛四乘眞言印。蘇悉地法有
諦眞言印。最勝王經有十二因縁眞言印。最
勝心明王經有六度四攝眞言印。金剛頂有
數息觀眞言印。法鼓經有三十七品眞言印
大樂經有五陰眞言印。法華瑜伽有三空三
昧眞言印。如是諸祕密教中多明四乘因行
法門眞言印。又大日經有如來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十號等眞言印。降魔轉法輪三念處
六根等眞。如是諸祕教中多明佛地果
徳法門眞言印。又大日義釋釋曼荼羅門標
中云。四面方相是四念處。四門是四靜
慮。亦是四攝法門。標是四梵住。廂曲是四正
勤。四維是四眞諦。金剛線是連持。三十七品
法門分齊既有眞言印故皆有其本
。已具三密祕具四曼
問。眞言門行人以眞言印滿萬行耶。爲
當必加事萬行而此眞言印萬行成就
答。義釋云。此教菩薩直以眞言門。自心
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心大
涅槃。發起心方便淨心佛國土。從因至
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以三密門自淨
三業。即爲如來三密加持。乃至能於
。滿足地波羅蜜。不復經歴劫數備修
對治行既云不修諸行亦云眞言爲門心
具萬行。故知直以三密行滿萬行。不
事萬行
問。若爾何故五佛頂經云眞言印契何所成
。但由其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此眞言印方得成就耶 答。且如布施
唯作布施印眞言布施觀行是何所
成就。若具三密必成。故千手瑜伽十
波羅蜜印眞言下各説成就三種布施乃至
三種智。若不爾者金剛般若唯説布施彌勒
無著天親功徳施等皆説波若。謂持
此經自滿六度既是補處菩薩等所説。若
此説更信誰説乎。又菩提心論引
日經供養法云。若無勢力廣増益法但
菩提心。佛説此中具萬行成自淨純
淨法。此文與前義釋文合也。此亦本是文殊
説。若不此亦信誰乎
問。何名大三法羯四種曼荼羅耶 答。此
二文。若理趣釋約初心行者圖像法云。
五大意諸尊形是大曼荼羅。畫諸尊
持標幟是三昧耶曼荼羅。畫諸尊種子諸
是法曼荼羅。若鑄若造諸尊形像是羯磨
曼荼羅。若即身成佛義約佛内證及行者行
云。大日經説。一切如來有三種祕密身
謂字印形像。字者法曼荼羅。印謂種種標幟。
即三昧耶曼荼羅。形者相好具足身即大曼
荼羅。此三種身各具威儀事業是名羯磨曼
荼羅。是名四種曼荼羅。若依金剛頂説
種曼荼羅者。一大曼荼羅。謂一一佛菩薩相
好身。又綵畫其形像。又以五相成本尊
大智印。二三摩耶曼荼羅。即所持標幟刀
釼輪寶金剛蓮等類是也。若畫其像。又又
手和合金剛縛發生成印是名三昧耶
智印。三法曼荼羅即本尊種子眞言。若其種
子各畫本位。又法身三摩地及一切契經文
義等皆是亦名法智印。四羯磨曼荼羅。即諸
佛菩薩等種種威儀事業等若相等亦是。亦
羯磨智印
問。大三法羯曼荼羅釋名云何 答。如
義云梵云摩訶此云大。即是五大。五大色
一切處故云大也。梵云三昧耶此云
。即是五大遍有情非情而平等成故云
。梵云達摩此云法即是諸尊種子字。有
軌則軌持義故云法也。梵云羯磨此云
業威儀。即是隨事業威儀各別故云事業威
梵云曼荼羅古云壇。壇者坦也坦然
而平也。是義偏不具足之。新云輪圓具足
古坦然之義在此義中。新亦云無比味無
過上味。梵云攘母捺羅此云智印。智者
簡擇決了義。印者決定不改義。私云。陀羅
尼集經云。曼荼羅此云壇者場也。大
日義釋云輪圓周備云云又梵云枳攘那
智。又云鉢羅枳若此云慧。勝天王經
般若門別法義。入闍那門別根
云云故彼義文更可斟酌
問。菩提心論云。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
地者能達諸佛自性諸佛法身。證法界
體性成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變化
身等流身此四身配四種曼荼羅
云何 答。彼義云。此有三意。一法大羯三
次四身。二大三法羯如次四身。三三法大
羯如次四身今謂。此義未融。故四身中
各具四曼。十住斷結經云。法性有二。一事
法性。二實法性。故法如如如如智二種法性
是自性身四曼也。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各十
二神變一一各成種子字。三昧耶形如來身
行願事業是二受用身四曼也。守護經釋迦
唵字月輪成佛身事業是變化身四曼
也。大日經三乘六道普門身各有種子三昧
耶形身相事業是等流身四曼也
問。以三種世間。攝此四曼云何 答。彼義
云。世間出世間内外教法攝法曼荼羅。世間
世一切人攝大曼荼羅。世間出*世所依
器界攝三昧耶曼荼羅。世間出世一切事業
羯磨曼荼羅*文今謂。此義未融故。三種
世間所有六大五大五大色等是大曼也。三
種世間顯色形色是三昧耶曼也。三種世間
文字言音是法曼也。三種世間事業威儀是
羯磨曼也。一切凡夫三種世間四曼荼羅
是性得也。一切聖人三種世間四曼荼羅是
修得也
問。凡夫聖人四種曼荼羅同異云何 答。若
夫人修性少異。若約聖人凡夫性
聖人修得故。金剛頂云。普賢成衆多
月輪一切衆生界大菩提心已。乃
至文殊以劍斫一切如來右臂。即是斫
纒如來厭離菩提之心。然而衆生不
己身如來法。天台金錍論云。一佛成
佛之時一切衆生無此佛依正即此義也。
故知未發心衆生界四種性得曼荼羅諸佛以
自證修得四曼荼羅
問。若爾佛以未發心者性得四種尚爲自證
修得四種。若眞言行菩薩圖造四曼荼羅像
成佛眞身耶否 答。法界萬法皆從
日如來出生故雖流轉亦雖還滅常是大
日如來體性。故知未發心時性得四種常是
大日修得四種。況乎已發心時所作四種亦
是大日修得四種。故大日經大日告言。我
一切本初號名世所依。説法無等比本寂
上。又説如來發生偈云。能生隨類形
諸法與法相諸佛與聲聞救世因縁覺勤
勇菩薩衆。及仁尊亦然。衆生器世界次第而
成立。生住等諸法常恒如是生*文
問。凡夫六大是業報所感。微土顯形是惡業
所作。五天文字是世間筆迹。九界三業是迷
地威儀。而何今言皆從大日如來出世
答。大日如來常是法界體性故。法界中迷悟
諸法大日爲體。故大圓覺經云。普賢汝當
一切諸衆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
建立。又云。此圓覺性能同流轉。譬如
目能動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駃月
運舟行岸移 問。若爾今始成大日尊亦成
一切本初耶 答。菩提心論云。三世修行證
前後。及達悟已無去來今*文故如
 問。且如梵字五天文字梵王所作。又
迦婁字迦婁瑟吒仙人所作。寶生經云。迦
*婁瑟吒仙人云云宿曜經云。香味仙人云云
蓮華書蒼頡所作。三論大乘四論玄義記云。
是三兄弟如次所云云若爾五天文字何
諸尊種子。眞身若以梵字佛身者何
亦不迦*婁蓮華文字佛身耶 答。大
日經云。大日如來以一音聲四處流出遍滿
法界至者即四種阿字。義釋云。佛
身爲四字而流出也云云又悉曇云。是梵字
佛天人所作。是自然道理所云云供養
法疏云。問。誰説阿字。答。深祕釋大日所説。
祕中深祕釋阿字自説阿字。祕祕中深祕釋
眞如理智自説阿字云云阿字諸字
皆然。以佛他受用身迹降第四禪智處
城中。彼阿字等元傳梵天。劫初梵王以傳
。世人不本源多云梵王所製。本
十七字。隨事隨派流弘大。今約本源
佛身。又義釋云。以佛跡降五天
梵字而爲眞言。若論實義一切六趣言音
文字無眞言取意文。可
正文
故知迦*婁蒼頡
文字豈非佛身。因果經云。太子答師南閻
浮提有梵書迦*婁書蓮華書如是六十種
云云今謂。皆爲種子何非佛身。問。若文
字實佛身何不説法耶。答。達摩毱多金粟王
塔感金色文字空授供養法。故今梵字
説法者是人無機。非字不已上略釋
別體
問。第三辨一異云何。答。總辨菩提與心一
具如體性門説。四種體性。淺略釋。發
起妄心菩提故名菩提心。菩提心義云。
若依修進行願門即發起妄心菩提
故名菩提心。具引起信論文。如彼中也。此
此門意也。此中菩提是眞心是妄。故菩
提與心異也。若深祕釋衆生淨心是菩提。
心自求心心自證心。大日經云。心自尋
菩提。具如前引。此中心即菩提故菩提與
一也若祕密中深祕釋四種曼荼羅若色
若心即是菩提。若標若眞皆是法身。具二如
前釋。此中心即菩提故菩提與心一也
祕祕中深祕釋眞如爲心亦爲菩提。菩提心
義云。心與菩提性無二。此就理體無差
別門故。華嚴云。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
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虚空藏經第四云。
世尊常演説法無盡有情及虚空菩提心佛
者是此門意。此中心與菩提性無二
故菩提與心一也已上總釋一異
問。行願菩提心辨一異云何 答。亦如
性四門辨之。若淺略釋萬行之心是妄。菩提
之性是眞。故菩提與行願心異也若深祕
釋萬行之心即是淨心。淨心即是菩提
祕中深祕釋萬行四曼若色若心即是菩提。
菩提即是四曼色心若祕祕中深祕釋萬行
之心皆是法性。菩提之性亦是法性
三門菩提與心行願一也
問。勝義菩提心辨一異云何 答。亦如
性四門辨之。若淺略釋凡夫外道二乘菩薩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如筏喩者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觀無性心猶如筏喩。萬徳菩提
亦如彼岸。故觀勝義無性心與菩提
若深祕釋普賢觀經云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大圓覺經云。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
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大日經云。心
虚空菩提此三無別。故觀勝義無性
心即是菩提若祕中深祕釋。大般若云。地
水火風空識皆空無生是大
金剛頂云。由
福智故自心如月輪。無體亦無事是故説
是三昧
耶無性
月輪一切亦然。大般若
云。一切陀羅尼門皆空無性是法
無性
大圓覺經云。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是羯
磨無
此四曼勝義無性之心即是菩提
祕祕中深祕釋。法華經云。如來如實知
三界之相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
及滅度者。心地觀經云。此無垢性體本不生
云云此勝義無生之心即是菩提四。依
三門
提與勝義
心一也
問。三摩地菩提心辨一異云何 答。亦如
體性四門辨之。有相菩提心月輪之觀是妄
心。無相菩提心月輪之體是菩提衆生自
心月輪即是無相菩提月輪四曼色心諸
三摩地即是菩提如如如如智三摩地
即是菩提菩提與
一異准知
已上別辨一異
問。第四明相状云何 答。菩提心義云。相
状有二。一明行位相。二辨功用相問。
先行位相云何 答。菩提心義引用長耳三
藏習種性三種發心。起信論三種發心。仁王
經習種性文。是准天台別圓兩教行位。今探
一切經論五種也。問。即何。答。一若
阿含中彌勒得記。毘曇婆沙迦旃延子等所
明三祇百劫六度四階菩薩。只明劫行
地位。天台判爲小乘菩薩。龍樹對衍破

二般若智論所明三乘共行菩薩明乾慧等
十地。天台判爲通教菩薩。諸經論中約
五十一位。天台判爲名別義通行位
法相唯識論等束爲五位
三般若明次第行次第證菩薩并瓔珞仁王
五十二位。天台判爲別教菩薩行位
四華嚴四十二地位般若四十二字門。起信
論五十二位。天台判爲圓教菩薩行位
五大日經明位有五誠文。一具縁品約眞言
門菩薩一生超四教地三劫十地。初
唯蘊無我及拔十二因縁。是度藏通
二乘地。次説違順八心業煩惱網
一劫瑜祇行。是度藏通菩薩地。故義釋以
阿含成實及三獸度河喩三乘同以無言説
道得諸法實相皆攝此中。又云。以三乘上
中下出世間心論第一僧祇。次説
縁乘心法無我性察蘊阿頼自性
十喩自心本不生越二劫瑜祇行
是度別圓菩薩地。故義釋以楞伽深密等八
識三性三無性。勝鬘寶性佛性縁因生壞等
。觀阿陀那三界唯心心外無法義。心王
自在淨菩提心義。諸一闡提及三乘入正位
者同入此乘義。遮立誹謗大乘及趣小乘
寂滅義。世尊示現八相成覺義皆攝此中。又
云。前二劫中須菩提等承佛威神人法二
。於此祕密一乘還生驚疑。又云。離塵沙
上煩惱第二劫。次説眞言門菩薩諸菩薩
無量無數百千倶胝那庾多劫積集無量功
徳智慧方便皆悉成就。所謂空性離
無相。無邊佛法依此相續生。離有爲無
爲界眼耳鼻舌身意極無自性生。如是初
心佛説成佛因。故於業煩惱解脱而業煩惱
總具依。是度圓教初住及入眞言門淨菩
提心門。故義釋云。復離第三重極細妄執
第三劫信解地。又義釋以舍利弗等不
測量。釋迦淨土不毀壽量長遠。本地
之身與上行等諸菩薩共會一處補處不
一人義。此教菩薩直以眞言乘超
入淨菩提心門五百由旬義皆攝
。次信解行地觀察三心是今眞言門菩薩
地位云云義釋亦云。前二劫中對治心外之
心中祕密不思議事。從此以後方
乃説之。極無自性心望前二劫蓮華盛
。望後二心是果復成種。故云成佛因。佛
説者以十方三世佛證。以此一大事因
衆生淨知見。其道玄同也。行者解
脱業煩惱時即知業無佛事。本自無
今何有脱。如良醫變毒爲*云云
二具縁品説五種三昧道。人天三昧道。聲聞
三昧道縁覺三昧道。八地菩薩三昧道。一生
補處三昧道。義釋云。此中所説八地菩薩及
一生補處是約教道説耳。是爲入藏通五
通教菩薩令眞言門云云祕密法
品及義釋説。無上悉地以前略有五種悉地
住信。謂隨分淨諸根如來祕藏。是
地前信行人。二入地。謂入初歡喜地。准
聞法諦人。三五通。謂度世間五通仙
人之地。第四二乘。謂度二乘境界到第八
。五成佛。從第九地菩提行進成如來
也。然諸經論師大略皆作是説。若祕
密藏中義復有異。初歡喜地自有十心。從
初心第四心五通。從第五第八
二乘。從第九第十心成佛。一一
地中亦有十心。凡有百心。初地十心滿即能
身百佛土等。如華嚴説。但百心成佛是
寶炬陀羅尼經所説。此經未東國云云
名別義通眞言門菩薩地云云
信心品云十地此生滿足。具縁品等及義
釋云眞言門菩薩入初地百葉臺百佛
世界作佛利生。是約別教地位眞言門菩
薩之地云云
五具縁品義釋云。今此菩薩律儀雖復最初
發心乃至四十二地階次不同。然一時普遍
法界起無作善根則與如來更無増減
之異。復次初發心時一切功徳即與如來等。
此以後經無量阿僧祇劫一念中
殊進轉深廣不可思議。以此義故名爲
密藏中無作功徳也*又釋奢字門中云。
若諸法本性寂者於四十二地中何者非
如來地。何者非是凡夫地是眞言門明
十二位爲菩薩地云云若金剛頂有二誠文
一仁王儀軌及良賁仁王疏云。三藏所持金
剛頂瑜伽經明四種地。一勝解行地。謂三十
心也。二普賢地。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
覺也。四普照曜地。謂妙覺也取意文。可
正文
二金
剛頂疏云。出生義云。能仁如來迹覩卒
神中天三車誘引化城引接。大機已熟
大法。入不空王三昧進諸賢
。刊地位之階漸等妙之頓旨取意文。
問。此一切經五種地位各明發菩提心
何 答。若釋尊外迹五種發菩提心
者若釋迦菩薩昔逢釋迦文佛菩提心
是現三藏菩薩發菩提心也。若陶師
佛光明菩提心是現通教菩薩發心也。
寶蓋長者千子父成佛菩提心
是現別教菩薩發心也。若大威光童子發
菩提心不可説劫成毘盧遮那佛是現圓
教菩薩發心也。若大日如來爲一切法界本
生一切諸佛菩薩有情器界生住等法
是現眞言菩薩發心云云五種地位
分齊發心者。若三祇百劫三藏菩薩
沙説因中不斷惑樹王下三十四心斷
惑成佛。倶舍説因中斷無所有處以下八地
樹王下三十四心斷非想惑成佛。而
中間無發心成佛之文
若乾慧等十地菩薩惑。乾慧見思已盡。二地
以去名神通遊戲。六地成佛。或至第十地
一念相應慧斷煩惱成佛。或以五十一地
此十地。初乾慧爲十信。性地爲三十
。八人見地爲歡喜地。薄地爲二三地。離
欲地爲四五地。已辨地爲六七地。獨覺菩薩
佛地爲八九十地。此名別義通。五十一位發
心成佛二文説一。瑜伽四十六菩薩地
能證菩提。略有十種。一住種性。二已趣
入。三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就。六已
成就。七未墮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繋。
十住最後有二。伽耶山頂經云。發心有四。
一證發心。謂入初地。二行發心。謂次六地。
三不退發心。謂八九地。四一生補處發心。謂
第十地。文殊問經云。説此四中。初遇聲聞。
次遇獨覺。次遇不定地。後安住定地。此二經
論法相所用。是通教菩薩發心成佛之相
地持經論亦有十種發心成佛亦如
伽所菩提心義云。長耳三藏云。初習種
性發心有三。一假想發。二輕想發。三信想
發。初假想發者。由三種假起求菩提想
漸次修習譬如輕毛。名輕想發。發後證淨
十住信想發。是別教菩薩發心成
佛之相菩提心義云。起信論云。發心有
。一者信成就發心。經一萬劫信心成就
故得十住。此同前信想發心也。本業經
云。信想菩薩於十千劫十信心初住
即發心住也。仁王云。習種性已超二乘
一切善地。起信又云。菩薩發是心故得
分見於法身能現八種利益。二解行發心第
一阿僧祇劫於眞如法中解行現前。三證發
心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云云占察經
四成佛。一信滿成佛。二解行成佛。三地
上成佛。四究竟成佛云云又華嚴云。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所有慧身不他悟。得如來
一身一切身湛然應一切。天台云。四十二位
中一一示現發菩提心八相作佛。又引
云。或有菩薩初發心時與波若
應。或有菩薩初發心時遊戲神通淨佛國
成就衆生。或有菩薩初發心時即坐
法輪衆生。此三如次爲通別圓菩
薩發心。謂三教中各指初發心住。此中第三
是圓教菩薩發心成佛之相
金剛頂説。一切義成就菩薩坐道場五相成
身中有發菩提心。即從自心出三十七
。三十七尊各有十二神變。第十二中發菩
提心普賢行等八相成道云云此菩提
心四人同修。一諸佛内證法樂所觀。二後身
菩薩道場所觀。三初住以上分證所觀。四凡
夫即身成佛所觀云云大日經説。三劫十地
初歡喜地始入淨菩提心五種三昧道各
心實相菩提心一生成佛五種悉地
百心成佛各發菩提心初歡喜地發心成
初住以上發菩提心成如來地是眞
言門菩薩發心成佛之相
問。三種菩提心於此五種地位中幾地位人
而發之耶。答。若行願勝義菩提心五乘菩
薩皆同發之。唯有淺深之異。若三摩地菩提
聲聞神通乘如來神通乘二菩薩唯能發
之。前三菩薩不用。故菩提心論言。三摩
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
問。天台四教各有四門。有門。空門。亦空亦
有門。非空非有門。今勝義菩提心觀一切法
無性。何以有門菩薩發之。又通別圓三教菩
薩皆最後身皆受法王識位灌頂此三
摩地觀。故心地觀經云。後身菩薩證大覺
由此觀行成佛道。何今唯云別圓菩薩發
之 答。天台云。四教菩薩各入一門遍學
四門。四門各觀一切諸法。故亦觀無自性
又後三教後身菩薩雖灌頂。而通別菩薩
此觀。未自心本際故也。故心地觀
經依圓及眞言菩薩而説
問。五種菩薩各於何位隨分發此三種菩
提心耶 答。五種菩薩各於最初先發
願菩提心。次發勝義菩提心也。但藏通菩薩
同於界内六界願心而有掘度
巧度之。別圓菩薩同於界内界外十界
行願之心。而別菩薩未變易亦次
第行。共圓菩薩遠出二死亦圓融行。眞言門
菩薩遠出二死深入。於衆生界
佛内證廣修行願云云五種菩薩各於行願
心後勝義心。圓教菩薩初住以上發
摩地心。眞言門人從凡夫地三摩地心
通別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各得三身
法身一分遍滿法界。報身坐蓮華藏百葉臺
。應身百佛世界示現八相。從此以上位
位増加。今以經論所説發心三種發心
者。伽耶山頂十地四位發心是約利他
願心。應身示現八相成佛長耳三藏習種
性前十信位中三種發心是約自行行願
勝義二心趣菩提起信論入住以上三
種發心是約自行化他二種心。内修
外示八相。初信成就發心文云。略説有
。一者直心正念眞如法*文是勝義心。
二者深樂集一切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
一切衆生苦*文是行願心。二解行發
心文云。眞如法中解行現前所修離*文
勝義心以上
三十心
三證發心文云。發心相者有
三種心微細之相。一者眞心無分別故*文
勝義心。二者方便心自然遍利衆生*文
行願心。三者柔識心微細起滅故*文是勝義
以上
十地
占察華嚴天台四十二位中地地發心
加華臺外現八相亦具勝義行願二心
唯三摩地菩提心初住以上實雖此闕而
書。金剛頂五相成身是約受他受二
三摩地菩提心。三十七尊各八相成道
菩提心。是行願心。心地觀經云一内證
所觀。是妙覺地常發三摩地心。二後身所觀。
是等覺位發三摩地心。三得記所觀。是初住
位發三摩地心。四凡夫所觀。是未人位者發
三摩地心。大日經説。淨菩提心皆是三摩地
云云上來略釋行位
問。二辨功用相云何 答。菩提心論菩提心
義多引諸經論文菩提心功能。若不
教相不同者何知今教菩提心功能高
。故亦約一切教中五種菩薩各辨功用
問。其不同云何。答。若阿含婆娑等亦廣明
菩提心功用深密瑜伽等亦廣明
提心菩提心。維摩經云。欲
佛身一切衆生病者當阿耨菩提心
又云。發阿耨菩提心者即是出家。即是具足

華嚴第七十八云。菩提心者由如種子。能生
一切諸佛法由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
由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
由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由如
。普於世間所礙由如盛火。能燒
一切諸見薪由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
由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明燈。能種種淨光明由如
。普見一切安厄處由如大道。普
大智城十一由如正濟。令其得
諸邪法等十二若有菩提心者則
已出生無量功徳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十三
譬如人得無畏藥五恐怖火不
毒不中刀不傷水不漂煙不
薫。菩薩得一切智菩提心藥貪火燒嗔
毒不中惑刀不傷有流不漂諸覺觀煙不
薫害十四譬如人得解脱藥終無
。菩薩得菩提心解脱智藥永離一切生
死横難十五譬如人持摩訶應伽藥毒蛇
氣即皆遠去。菩薩持菩提心大應伽藥
切煩惱諸惡毒蛇聞其氣者悉皆散滅十六
此三菩提心功用如次藏通別三菩提。最初
行願菩提心功用云云
天台止觀云。譬如金剛從金性。佛菩提
心從大悲是諸行中先。如阿沙羅
先用淨水諸行中最。如諸根中命根
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爲最。如太子生
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名聲。如迦陵頻
伽鳥卵中鳴聲已勝諸鳥此菩提心有
勢力師子筋絃。如師子吼。如金剛
那羅延箭足衆生寶能除貧苦
如意珠少懈怠少失威儀猶勝
乘功徳。擧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提功
能成三世無上正覺
寶梁經云。比丘不比丘法大千無唾處
況受人供養。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乍
死不人供養。佛言。汝起慚愧心。善
哉善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養
佛言。若在比丘數僧業僧利者是人
能受供養。四果向是僧數。三十七品是僧業。
四果是僧利。比丘重白。若發大乘心者復云
何。佛言。若發大乘心一切智
業不利能受供養。比丘驚白問
云。何是人能受供養。佛言。是人受衣用敷
大地揣⻝。若須彌山亦能畢報施主之
。當知小乘極果不大乘之初心*文
圓菩薩最初發行願菩提心功用云云
菩提心義云。毘盧遮那疏云。發菩提心者謂
決定誓願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法界衆生。此心由如幢旗。是衆行導首。
種子是萬徳根本。若不此心亦如來
。即大悲藏何所養育*文是眞
言門最初發行願菩提心功用云云
菩提心論云。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戒。
只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具利。如華嚴
經云。悲先惠爲主。方便共相應。信解清淨
心。如來無量力。無礙智現前。自悟不他。
具足同如來。發此最勝心。佛子始發生如
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生
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
上覺。纔生是心即得初地。心樂不
動。譬如大山王。又云。從初地乃至十地
地地中皆大悲爲*文是眞言門借
十地行願功云云
又云。如無量壽觀經。佛心者大慧悲是。又
涅槃經云。南無純陀身雖人身心同佛心
*文是借圓教凡夫最初發心行願功
云云
又涅槃云。憐愍世間大醫王身及智慧倶寂
靜無我法中有眞我是故敬禮無上尊發心
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
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已爲人天
出聲聞及縁覺是發心超三界。是
故得最無上是借圓教初住行願
云云止觀亦云。又如如來藏經説若人父
縁覺而害。盜三寶物母爲羅漢而行
實事佛。兩舌間賢聖。惡口罵聖人
求法者。五逆初業之嗔。奪持戒人物之貪。
邊見之癡。是爲十惡惡者若能知如來説
因縁法我人衆生壽命無生無滅無染無
著本性清淨又於一切法本性清淨
知信入者我不是人趣向地獄及諸惡道
何以故法無積聚。法無集惱。一切法不
生不住因縁和合而得生起起已還滅。
心生已滅一切結使。亦生已滅。如是解無
犯處。若有犯有住無是處。如百年闇室
若燃燈時闇不言。我是室主。住此久而
肯去。燈若生闇即滅其義亦如是此經具
前四菩提心。若知如來説因縁法即指
初菩提心若無生無滅指第二菩提心若本
性清淨指第三菩提心。若於一切法
性清淨第四菩提心。初菩提心已能除
重重十惡。況第二第三四菩提心耶。行者
此勝妙功徳自慶幸。如闇處伊蘭
光明旃檀*文是四教初心勝義菩提心功用
云云
菩提心論勝義菩提心文云。當知一切法空。
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身心
寂滅平等究竟眞實之智退失。妄心若
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徳斯
備妙用無窮*文是眞言門初心勝義菩提心
功用云云
大日經無相菩提心文云。此菩薩菩提心門
初法明道。菩薩住此修學不久勤苦便
一切蓋障三昧。若得此者則與諸佛
同等住。當五神通無量語言音陀羅
衆生心行諸佛護持雖生死而無
染著法界衆生勞倦成就住無爲
戒離邪見達正見此除一切蓋障
薩信解力故不久勤修滿足一切佛法。以
要言之是善男子善女人無量功徳皆得
成就*文是眞言門初住勝義菩提心功用
義釋云。蓋障有五。煩惱障。業障。報障。生障。
法障。具如彼釋云云義釋此中廣出現身成
文。云非但現前而已。若欲即生同於大
亦可致也云云故即身成佛義正可
。然以上傍論略説故且不
菩提心論云。夫會阿字者皆是決定觀之。
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各見眞勝義
。若常見者則入初地。若轉漸増長則廓
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當一切智
文云。然此五相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
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賢心也。與十方諸佛
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達悟
去來今。凡人心如合蓮華佛心如滿月
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
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衆生業差別菩薩因地
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
普賢一切行願故大毘盧遮那經云。如
眞實心故佛所宣説。又云。故大毘盧*遮那
經云。悉地從心生。如金剛頂瑜伽經説。一
切義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證無上道
諸佛授此心地然能證果者是成就本
尊之身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
于座三摩地現前者應是成就本尊之
。故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云若無
勢力廣増益法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
萬行滿足白淨純淨法菩提心能包
一切諸佛功徳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爲一切
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于座
成一切佛事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
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文
眞言門初心凡夫初住菩薩後身菩薩佛地内
證三摩地菩提心功用云云
此文云密嚴者是妙覺實報淨土。故密嚴經
云。密嚴佛土是大智慧是大寂靜云云大日
義釋悉地宮中云。上品悉地密嚴佛土。中
品悉地十方淨土。下品悉地諸天修羅宮
云云彼文密嚴同今密嚴。彼文十方淨嚴是
他受用土。有方分故。諸天修羅宮得長壽
生是下品悉地云云
菩提心論云。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説
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故即身成
佛義正可此中但以上傍論略説故此
中且不之。已上略釋三種菩提心功用

問。第五明行願云何 答。約此有四一因
縁。二發人。三發心四立行
問。第一有幾因縁菩提心耶 答必有
三縁菩提心起信論衆生内因
必縁諸佛同體慈悲發心成佛以眞如有
習因故起妄心苦求眞此則爲三一眞
如熏習因縁二諸佛慈悲因縁三衆生佛性因
縁。問。若爾衆生發菩提心自能發心從
發心。答。止觀云。自他共離皆悉不可。唯是感
應和合發心耳*文故知内外因縁和合發心
問。内外因縁云何 答。内有三縁即如
外有多縁經論不同。且止觀四教各出
十種因縁。如彼文云。諸經明種種菩提
。或言推種種理菩提心。或覩佛種種
相發菩提心。或覩種種神通或聞種種法
或遊種種土。或覩種種衆。或見種種行。或
種種法。或見種種過。或見他受種種苦
而發菩提心。略擧十種首廣説云云
相宗云。法印經有七發菩提心。菩提心
十菩提心。菩薩地有四縁十種發心云云
今謂。菩薩地四縁彼三十五云。當知菩薩最
初發心由四種縁謂。若見諸佛及諸菩薩
不思議希有神變菩提心。是名第一
或聞微妙正法藏教菩提心。是名第二
或見菩薩藏法將滅發菩提心。是名第三
或見衆生煩惱亂菩提心是名第四*文
是通教義也菩提心義云。長耳三藏云。初
假想發者由三種力。一支力。謂善知識。二
行力。謂受律儀。三法力。通別二因。通謂如
來藏内熏之性。別謂信等五根*文又云。發菩
提心經云。若菩薩親近善知識養諸佛
集善根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
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佛智慧
若人能具是十法乃能發於無上菩提之
。復有四縁能發菩提心。一者思惟諸佛
二者觀身過患。三者慈愍衆生。四者求
勝果。乃至一一廣釋如云云是別教義也
問。菩提心經四縁意何 答。彼云。一思惟諸
佛者。三世諸佛初悦發心具煩惱性。亦如
我今發大明慧無明殻立勝心。積
苦行生死海。捨身命財一切智今皆
成就。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應得故發菩
提心。二觀身過患者。自觀我九孔常流
不淨厭離故。又觀五陰四大倶能興
無量惡業貪嗔癡無量煩惱泡如
念念無常求離捨故發菩提心。三慈愍衆
生者。見諸衆生無明所縛衆苦所纒集不
善業劇苦。捨離正法受邪見
惱河解脱轉造衆惡。愍念彼故發
提心。四求最勝果者。見諸如來相好莊嚴有
戒定慧知見清淨十力無畏慈悲三念
切智愍衆生常住法身清淨無
習故發菩提心*文問。如此諸縁三種菩提
心中何菩提心縁耶。答。諸經多明行願心縁
唯止觀中推種種理四教理四教理中各
四門。四門中有空入者即推無自性理
等是勝義心縁也。三摩地心因縁於諸教
闕而不
問。第二發人云何。答。菩提心論云。大阿闍
梨云。若有上根智之人外道二乘法
大度量勇鋭無惑者宜佛乘。又。云諸
佛菩薩昔在因地是心已。勝義行願三
摩地爲戒。乃至成佛時暫忘*文此金剛
頂眞言門行上根上智之人發三菩提心。大
日義釋云眞言門菩薩直以眞言門自心
菩提心等。是大日經神通乘行菩薩發
菩提心。問。前明一切經中五種菩薩其中幾
是今發三菩提心之人。答。前三菩薩唯發
行願勝義二心三摩地心。圓人凡夫以
上眞言凡夫以上皆發行願勝義二心之人。
若圓教初住以上眞言凡夫以上皆發三摩
地心。若引一切五乘眞言門之時一切
凡夫外道六道衆生藏通三乘別教菩薩皆
眞言時同發三菩提心一。生成佛。故
義釋云。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成佛

問。涅槃經云。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
故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
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取意
*文
天台以爲四教證
。下中智觀二乘。既非上根上智。何入眞
言門。上智觀即菩提心論上根上智。應是天
台別教菩薩。上上智觀圓教菩薩應眞言
菩薩。又引入五乘眞言門者。何故菩提
心論勝義心中云。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薩
智性劣。誠可厭棄。答。涅槃經四乘根性
四教中以明四種。望今眞言前三爲
圓人爲中眞言爲上。故不違也。又凡夫外
道三乘未眞言久久得道不心源。故
眞言人厭棄不修。若入眞言心實相
生成佛。故眞言人自在皆修。第三重曼荼羅
中五乘三密行法皆是眞言門人所行
問。前説五乘因果三種世間四相諸法皆從
毘盧本初出生。若爾何故更有眞言
久久得道誠可厭棄之時。答。皆從毘盧
本初出生。自有二義。一約理體。理體即
毘盧身土。如天台金錍論云。阿鼻依正全處
極聖之自心。毘盧身土不凡下之一念。注
云。如縛者心遊天際云云若約此門眞
如隨縁變成萬法。萬法情執難本源。今
眞言者已知本源故厭流轉。二約垂迹。垂
迹即是毘盧普門示現。如大日義釋云一切
智智平等心地圖畫四重曼荼羅身。亦令
生平等心地畫四重曼荼羅身。若有
五通智佛現瞿曇仙身爲説其法。衆
生受法修行不久即轉方便成毘盧身。又
五種三昧道形十方法界五乘三
。釋迦一代所説五乘即彼法界所説之一
分也。五乘不此法本源性樂果不
*達本意。人天外道不生死。二乘菩薩久
果或有成佛或不成者。今眞言人知
教本意五乘一生成佛故彼顯教行者
五法誠可厭棄
問。貪嗔癡慢感四惡趣屬愛凡夫修戒生
人修善生屬見外道破八地惑非想
眞。九十五道妄執不同天魔眷屬破
佛法。闡提行惡暫時成佛畢竟不成二乘
空。不定成佛。定性。不成藏通菩薩但
分段變易。別教菩薩雖變易
變易此等法教何名毘盧普門所説
答。以四趣普門身權行惡逆現入四趣
同類者斷惡成佛且如婆藪入地獄
獄人方等經提婆達多現作三逆
地獄佛使阿難問之答云地獄安樂如
三禪樂。出報恩經。入大乘論云。提婆本是
大賓迦羅菩薩。又此達多五百劫中現菩薩
佛威徳故現惡逆。出十法經。此等惡
逆爲門通達佛道。其三昧耶名爲滅惡趣王
如來。三密法門一以人天普門身權修
。現生人天同類者出世成佛。且如
世天人引諸眷屬大小乘。此等戒善爲
門通達佛道。其三昧耶首陀會天名爲毘盧
遮那三密法門。南閻浮提名爲釋迦牟尼三
密法門
外道天魔普門身權破佛法對佛力
同類者邪成佛。且如甥舍利弗舅長
爪等諸大外道阿含得道。亦如天魔及諸眷
屬大集得記誓持佛法。其三昧耶即是一切
忿怒明王。破諸外道天魔法門。又理趣釋
云。調伏難調釋迦牟尼如來者。於閻浮提五
濁末法調伏九十五種異類外道
相成道皆得受化於佛道。於須彌頂三
十三天金剛寶峯樓閣中毘盧*遮那轉
四種。金剛輪。寶輪法輪。羯磨輪共四
輪皆攝在二輪。謂正法輪。教令輪。即彼毘盧
*遮那於閻浮提於成佛度諸外道。即
須彌頂現威猛忿怒形降伏魔醯首
羅等。又云。金剛降三世三摩地調伏他化自
在魔王化引入佛道。寶部中寶金剛忿怒
三摩地調伏摩醯首羅化入於佛道。蓮
華部中馬頭觀自在三摩地調伏梵天
於佛道。羯磨部中羯磨三磨地調伏那
羅延化令佛道。慈氏菩薩内入慈定
深矜愍難調諸天外示威猛令受化
入菩提*文又大日義釋云。毘盧遮那始成
正覺大集會。不動金剛降伏魔醯首羅及妃
乃至於死灰欲世界授記作佛取意
*文
又釋
降三世中云。降伏三界三毒三有上從
下至下地一一天處皆悉降伏。又降三世
三毒。不動明王令菩提心堅固不動
取意
十八會指歸云。降三世降伏大自在天
乃至於死。於悶絶中授記作佛。過下方
六十二億恒沙世界。世界名灰莊嚴。佛名
欲自在王如來。又請觀音經有六字章句陀
羅尼。天台引雜呪集六觀世音以爲六字章
六道三障
善星比丘是佛之子。譬如二人各行東西
復逢。善星實是一闡提者。豈得釋尊
之子乎。不思議經云。他方諸佛菩薩爲
釋尊之化聲聞形皆來坐會。其名曰
若憍陳如舍利弗提婆達多等云云天台云。
不思議經云。五百聲聞皆是他方極位菩薩
云云又云。萬二千聲聞本是萬二千菩薩云云
法華論云。決定増上慢退菩提應化四種聲
云云攝大乘論云。舍利弗有三種。一應
化。二菩薩。三實行云云天台云。權者引
又涅槃經云。文殊昔無量返依縁覺乘
而般涅槃云云然藏教説忍位已前二乘迴
忍位以上更不迴心。攝大乘云。忍位以前
未定根性。忍位以上名已定根性。般若
經云。若入正性離生位者不菩提心
以與生死限隔故。不迴心也。維摩經
云。迦葉等云。我於大乘猶如燋種。法華經
云。千二百羅漢悉當作佛。諸尼提婆龍女
作佛。涅槃經云。四果支佛如次八六四
十千劫到菩提心處云云小乘薩婆多及法
相宗云。畢竟無性定性二乘終不成佛。暫時
闡提及不定性或得作佛云云小乘分別部
及三論宗云。五種性人皆同成佛云云天台宗
云。藏通二教説五種性有成不成。別圓二教
五種性皆同作佛唯有歴劫及不歴別
華嚴宗解小乘教大乘始教天台藏通
。大乘終教同天台別教義。頓教圖教
天台圓教義云云今眞言宗大日經義釋
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云。如一闡提必死
之疾二乘實際作證已死之人諸佛醫王明
如來性故則能必定師子吼於救療因縁
心不怯弱云云又釋不動明王一目少眇
云。諸佛明鑒唯一無二故有一目云云
云。釋迦入寶處三昧度定性二乘一闡提
云云金剛頂義記云。金剛王菩薩三摩地
中云。十方法界授不定性二乘大菩提記
疏云。一切二乘皆名不定性云云又一
字佛頂瑜伽中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云云一字佛頂。五佛頂經云。諸經所
説一乘中道實相法界皆是一字佛頂之異
名也云云故知釋迦般若經中三百未
聲聞授記。法華已入正位聲聞授記。次
楞伽經説云。聲聞授記乃有三意。一爲退
轉菩退轉故。二爲應化聲聞記。
三應化佛聲聞授記。非法性身。又云。定性
二乘堕不思議變易生死。爲起修行地
此二乘必當得如來法身。闡提二種。
一大悲菩薩知一切法本來寂滅永不涅槃
二斷善闡提終菩提心也。次方等經説
云。前於王城我等記。今復於此授記。
*前於舍衞我等記。今復於此授我等
。次涅槃經説云。一切二乘未來皆歸大般
涅槃。又云。四果支佛八六四二十千劫到
提心處菩提及大涅槃。又云。一闡提
人捨闡提位未來世成佛云云此等所説皆
是法身地中大日智印大那羅延力執金剛三
昧耶現釋迦寶處三昧中説。若
金剛頂經東方菩提心門金剛五大菩薩
三昧耶現十二神變中故第十二神變中十
方法界八相成道授聲聞記。今此釋迦一代
所説即彼法界所説之一分也。又勝鬘經中
破二一乘法華涅槃會三一乘皆入不動明
王三昧耶門云云又華嚴法界般若十
二無爲一色一香無中道。法華實相涅槃
佛性皆入一字佛頂三昧耶門云云
義決毘盧*遮那有五翻第四亦名佛母
也。故知般若佛母亦是毘盧遮那之異名也
云云
四五
勝天王經云。我坐道場成正覺時。或見
草座。或見天衣。或見七寶樹下。或見
虚空爲座。像法決疑經云。佛入涅槃或見
丈六少身。或見大身少身。或見蓮華藏界
心地法門。或見滿虚空邊表。天
台云。釋迦一代始終四見故應四機四佛
。開圓因果三因果。隨菩薩四種因
亦説衆生修四菩薩行因四佛果。若
法華中會前三因三果之見一因一
果之實。若法華前行前三因因中雖
行之人若於果頭有教無人云云今眞言中
胎藏界中從中臺第一重圓因果。故義釋
云。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深祕處。
故壽量品云我淨土不壞衆生見燒盡即此
經瑜伽意也云云第二重圓等覺以還菩
薩別佛菩薩。故義釋云。中臺八葉超越心地
故迹補處乃不一人。即是彌勒等
覺以還法身菩薩迹也云云第三重
迦生身眷屬六道化身。此中亦有藏通佛菩
薩等云云又大日如來現普門身五種三
昧道中。經云。一生補處菩薩住佛地三昧
於造作世間相。住葉地
佛地。疏云。瓔珞經云。等覺入重玄門
來事云云是現別教菩薩迹也。經云。八地
自在菩薩三昧道不一切諸法。離於有
一切幻化。是故世稱觀自在者。疏云。
此中一生補處及八地者是約教道云云
知八地度性空彼岸一切幻化。是現
教菩薩迹也。此等竝是從中臺藏佛乘因
果流出三重佛因佛果。又大日經一切如來
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胎藏發生三摩地
世尊一切支分皆悉出現如來之身。爲
*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衆生故遍至十方
來佛身本。本*位中*住而復還入云云
此會四重所現佛菩薩身因果入一佛身因
。尤與法華同也云云金剛界中。義決釋
金剛王中廣出信解品長者窮子譬喩明説
四乘。謂聲聞縁覺迂迴菩薩。直往菩薩云云
迂迴中開爲三教菩薩。此從一佛因果
出四佛因果。若守護經云。釋迦菩薩經
量劫菩薩行最後身六年苦行坐
時不成佛。則蒙諸佛教授觀鼻端
月輪唵字。於後夜分成大日云云此開
藏通菩薩因果圓因果。金剛頂於色界
一切義成就菩薩五相成道出金剛界十
八會曼荼羅。天台判諸經中後身菩薩於
界頂灌頂授職現生成佛義云。若説一切諸
佛色究竟天皆成佛者是別教義云云故知金
剛頂經會別因果圓因果故出生義云。
能仁如來三車誘進化城引導大機已熟堪
大法。削位之階漸等妙之頓旨
云云此與法華會以前教皆入法華其義大
問。如來設雖普門身説法引導。而衆生
無始迷惑已久。何以得佛化導耶 答。
此由三身感應立。一者眞如法界熏習力
故。如起信論。以眞如熏習力故。二者一切
諸佛攝護力故。如起信論。譬如木有火性
必因外縁方得火。衆生内有眞如佛性
必因諸佛同體慈悲方顯佛性。法華亦云云
以何令衆生速成就佛身。大日經中大日
如來住廣大法界加持。義釋云。加持一切
衆生毘富羅種子置如來種子。三者衆生
任運善根力故。善根有三。一惡因縁善根。涅
槃經云。譬如長者死後群牛爲盜人盜爲
盜人牛涅槃後。佛法爲外道偸爲外道法
故佛未出世前諸外道等可三寶三身四
諦六度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等諸名義。皆是
過去佛像末佛法名義以爲己有還敵
佛法。若實邪見豈得佛相逢。此以邪見
縁得善種云云又諸天魔修一大施
魔王滅佛法。若其一念謗三寶
必墮地獄。若天魔等實破佛法豈得
相逢。此以破法縁得善種云云
増上慢罵打不輕地獄還成佛因
又像末時破戒比丘必墮地獄。然而皆
是彌勒三會得道云云二善因縁法華乃至低
頭擧手皆成佛因。經云。若聞七佛名號
若干劫罪。又云。若聞釋迦名號
已是菩薩。方等經云。若人發願書寫此
若寫不寫皆生極樂云云此等自以
善種。三無記縁。鴦掘經云。一切衆
生皆有佛性。若不善終不成佛。一切衆
生由本業故皆得成佛。一此經無量僧
祇罪業一時消滅云*云故知一切乃至昆蟲
無記聞經乃至知三寶名。是得道縁。尊勝眞
言。無垢淨光。廣大樓閣。光明眞言等若聞
若見。若以身觸。若以手觸。若以衣觸。若在
高山誦之聲所及有情。若安高幢其風
及。若入其影。若呪土沙骸墳上。若
波沙。若印香鏡觸有情。如是等類
皆悉罪滅。出獄生天。不退菩提云云
上三力感應成就。故大日經云。以我功徳
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養而住。
云云
問。如器世界亦是眞如法界變作。法相宗
云。第八識變成器世界。故器世界所有眞如
熏習力耶否。若許有者彼闕二力成佛
耶否。若許無者眞如則有不等之失。此義云
何 答。由三力器界。一者眞如
法界隨縁力故。如起信論。眞如受熏變成八
識及以似塵。天台亦云。百界千如三千世
間諸法實相一念具足。二者諸佛菩薩行願
力故。如華嚴經。盧舍那佛十種身中有
土身。又云。普賢菩薩行願力故華藏界
一一毛孔有諸佛刹。優婆塞戒經云。是耆闍
崛文殊所造。大日經義釋云。大日如來昔修
香華供養等行此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
。三者一切衆生業報力故。如唯識宗
初生時頓變一相。第八識變成器世界。器世
界是第八識影。倶舍等云。衆生業増上力故
世界成住壞空。天台亦云。共造依報。別造
依報云云佛力情力所造必由眞如隨
成立故。由三力此器世界變成佛土
成佛身。所謂衆生善業力故。諸佛本願力
故。眞如淨熏力故。然成佛身亦四義。一
器世界亦是眞如變作。是一切有情以眞
成佛因故。器世界亦以眞如成佛
。是自依心故自發心成佛。二正報有情成
佛時依報國土亦成佛。如金錍論。一佛成佛
之時一切無佛依正。中陰經云。釋迦
成道之時一切草木皆成佛身。身長丈六悉皆
説法。大寶積云。文殊變身子成佛身
。變本身竟云。一切無心草木樹林可
如來身相具足悉皆説法。是他依心故亦發
心成佛。三涅槃經云。菩薩觀非衆生以爲
衆生。天台疏云。一切法中有安樂性名爲
衆生若有衆生佛性非衆生。若
草木中觀其佛性衆生。若佛菩薩轉
木等亦成佛身。此則永轉。又弘決心造
十界中云。造有二種。一一念本具此理
具名造。二聖人變化所造。依理性
此事用是草木中亦有淨心熏習之力諸
佛力故。亦轉成佛故。是共依心故亦*發心
成佛。四涅槃經云。佛性非内非外。亦非
。一切處有。猶如虚空故。非内有情獨有
佛性佛性非外草木獨有佛性。亦非内外
合時獨有佛性在内外中。亦非一一
有情非情各有一一佛性因果一切有情非
情共有同一佛性。猶如虚空。非一一
一虚空。一切處中唯一虚空。金錍論釋此中
虚空經文云。四大以對四大
虚空以對虚空。一切諸法皆是虚空故非
諸法。以虚空虚空佛性亦復如是。故
草木等若自依心若他依心若共依心發心成
佛。皆是非自佛性。非他佛性。非共佛性。故
亦非自發心。非他發心。非共發心。唯一佛
性發心成佛云云
問。所言自依心他依心本是佛地經論文
也。彼云。如來化身説法利生爲自依心故説
法耶爲他依心故説法耶 答。他依心故。
自依心云云是佛應身爲他依心
他佛。故云他依心也。昔宮中會諸宗問
答草木成佛中云。自依心故歟他依心故歟。
爾來諸人論此義時多用此詞。非是天台
等宗無有情性義中本有此詞。具如草木
成佛義中云*云今立四句草木發心成佛
之義皆違諸宗。何者若法相云。若約攝相
歸性門意萬法即如衆生皆佛。若約性相別
論門意萬法非如有成不成。若約攝境從
心門意眞妄唯心。心外無法。若約攝假從
實門意唯是心王。更無心所若三論云。
若約理外則説衆生發心成佛草木不發心
成佛也。若約理内則説衆生發心成佛即
是草木發心成佛若華嚴經云。一切諸佛
成等正覺之時能得一切衆生等身一切國
等身。疏云。等者遍也。佛名智正覺世間
智正覺世間成等正覺時。能同衆生世間國
土世間三種世間圓融成佛。故彼衆生國土
亦同佛身亦成能同之佛。非國土自發
心成佛若天台云。草木等是佛性心性
中道三身。佛性心法佛乘大車。而未
誠文明云草木發心修行成佛。故金錍論云。
夢中囈言無情有情。野客大疑。因引涅槃
云。佛性非内非外。亦非中間。一切處有。
猶如虚空。野客疑云。草木隨節有無。若爾
佛性亦隨生滅。大師答云。陰亦生滅。佛性
豈然。野客遂無情有性記領解意云。
初聞無情有則謂一一草木各一佛性
一一修因一一證果。故疑惑也。今領立義
一切衆生同一佛性。猶如虚空云云是草木
等有佛性文。又同論唯有四十六
答文云云此四十六問即是五品
弟子位。如彼中云。眞如隨縁成無情時爲
永無耶。論記答此問云。情性一如湛
虚空云云是草木等有心性文。又弘
云。大品云。一色一香無中道云云是草
木等有中道文。又弘決釋色香中道。以
無情有性中云。若許法身性遍亦許
報身性遍云云是草木有三身性文。同文亦
云。維摩經云。我身無知。猶如草木瓦。豈
唯外境獨無心乎。故知教道説無證道説有。
又四念處引天親唯識論云。若有分別識
無分別識者今例亦有。分別色無分別色。乃
至若色若識皆是唯色。若色若識皆是唯識
云云是草木等有心之文。止觀義例出妙境
中云。一於無情境佛乘故。二依正
報在一念故。三佛本不性惡法故四衆生
性得具三因云云是草木等有佛乘文。
又弘決第七卷末云。若色若心皆是大車云云
是草木等有大車文。如此諸宗皆無草木
發心成佛之説。而今眞言宗云草木等自發
心修行成佛。一切世間誰信此語
答。前説四義且借天台人易知而所
説也。今眞言宗亦有誠文前四義。然法
相宗攝相歸性之性是三乘同説之眞如。
一乘界外之眞如。攝境從心之心是八識
泯境之心王。非第九眞如之淨心。故是天台
名別義通義也若三論宗理外説是眞如理
外別有諸法。理内説是眞如理内即有諸法
故是天台別教眞如變作諸法。作諸法竟還
眞如。二邊外有中道義也若華嚴宗
國土草木能同佛身故成佛身。此是天台圓
教四義門中第二草木他依心故成佛義也
若眞言宗大日經第五阿闍梨眞實智品云。
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普遍於種種有
情及非情。阿字第一命。縛字名爲囉字
名爲火。𤙖字名忿怒。佉字同虚空。所謂極
空點。義釋云。謂即以阿字命故遍於一
自在而成。言此阿字不我我不
也。乃悉遍於一切情非*情法此諸法即
阿字而爲第一命也。猶如人有出入息
此爲命息絶即命不此阿字亦爾。一
切有情以爲命也。欲一切如來功徳
此地水火風輪及空然後作具法
此文具前四義。一文云。諸法即以阿字
第一命。第一命者即發菩提心。是第一草木
自依心故發心義也。二文云我不阿字
於一切情非情法者即行者菩提心遍
非情。是第二草木他依心故發心義也。三文
我即同心位一切處自在而成者。即是能
所和合第三共依心故發心義也。此三義
皆以阿字爲第一命故是阿字理法自發
菩提心。非行者發。非諸法發。是佛第四非
自非他非共唯一佛性發心義也。而今文
阿字亦爾一切有情以爲命者。此文本意
行人説故云有情。若具説者可有情
非阿字爲命云云
問。所言阿字是五天字非一切國皆有
。若書則有。不書則無。非一切處皆有
。若爾五天及眞言藏貝葉樺皮繪疊板壁
唯應菩提心。有阿字故。自餘一切應
發心又若有情發菩提心即觀阿字
説阿字菩提心。未發心前即無阿字。故
紙上無心阿字發菩提心又以五字
身五處。阿字臍下名爲地輪。地輪形
方。其色如金。是名菩提心。是修觀行之方
便也。非有情臍下本形五天阿字
觀阿字唯取字門本不生義持自心本
不生理然法相非阿字點畫亦非松烟
墨塵。若以阿字點畫墨塵則彼世兒
點墨何不發菩提心答。阿字爲
*發菩提心亦有四釋。一淺略釋。西域記云。
劫初梵王始製。有四十七字。隨地隨事派
流弘大。大日經義釋云。以佛出世迹在
且以梵字眞言體。若約實義一切世
界六趣言音悉爲眞言云云故以阿字
菩提心。唯取字義故。諸世界文字言音詮
不生義皆是菩提心義。非唯阿字。二深祕
釋。大日經云。大日自身以一音聲四處流
出。遍滿法界至。義釋云。佛身擧
體四分而出。所謂四種阿字故。及聲遍滿法
以成體性至。供養法疏云。若深
祕釋大日如來説此阿字云云故知法界色
心皆以大日體。一切色心皆具阿字形
故。如文字實相義云。頌云。五大皆有
響。十界具言語。六塵悉文字。法身是實相。
且釋色塵文字頌云。顯形表等色。内外依正
具。法然隨縁有。能迷亦能悟云云白赤黄青
黒等是顯色。方圓長短角等是形色。取捨屈
申行住坐臥等是表色。有情非情皆具
悉名文字。凡有三色皆名爲字。且如
白若方若取則爲其名。名即字也。字聚成
文。前白方取則爲其詮。詮即字也。一種法
界三種世間皆有内外風氣。發響名之爲
聲。聲所詮表之爲音。且如地聲散丸音
。是名火之聲音也。如色塵香昧
觸法皆准可知。且如香塵。凡有香氣
香。名即字也。名有貴賤之爲文。香若
響名聲散丸音別音。又於有情且人
名。名即字也。人有男女文。風觸
聲。五音八轉爲音。又於非情且草爲
名。名即字也。草有強柔文。相撃發響
聲。聲有強弱云云此字聲大日
如來本初體性之所變現。非始成佛。強流
身分諸法。是故凡有諸法文字必以
阿字始。諸法音聲必以阿聲始。故知
行者阿字發菩提心即是大日阿字發菩提
心。如有情阿字發心非情阿字發心亦
然。三祕中深祕釋凡約佛身四曼荼羅
若性得四若修得四。皆佛身相。此四一體。毫
。若色若心如人色心。若合若散如
空萬法。故如羯磨曼荼羅身發心成佛自餘
三曼荼羅身亦皆發心成佛。故供養法疏云。
祕中深祕釋阿字自説阿字。如自説者自發
亦然。四祕祕中深祕釋。悉曇云。此阿字非
佛天人修羅所作。本是自然道理所作。故是
眞如隨縁變現形聲。若有情以眞如隨縁
發心成佛。亦阿字以眞如隨縁故發心成佛。
既言眞如變作阿字。故知有情非情皆具
。同一眞如所變作云云
問。如天台云草木等有佛性心性心法中
道三身佛性佛乘大車今眞言宗*亦同
一一有難。一難佛性。昔有神泰法師諍中
諸論云。有情界中更有二分。一分有性
發心成佛。一分無性不發成也。靈潤法師諍
中引涅槃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凡有
者悉皆當阿耨菩提。又云。非佛性者所
謂牆壁瓦礫無情之物故知一切有情非情
皆有眞如佛性。然而非情闕行佛性。唯有情
界皆當作佛。後肪法師及基法師皆云。一
切有情無情皆有眞如佛性。然而無性闕
佛性。唯有性者皆當成佛。故知草木眞如佛
性非成佛性云云二難心性法相五唯識中
云。一識性故名唯識者。謂是眞如。如是
唯識之性故云稽首唯識性也。今云草木
心性者即同法相云云三難心法。昔有
外道薩遮尼揵子。此云離繋子。是出家外道。
立云。一切草木皆悉有睡眠
夜合等又東大寺壽靈法師執佛受苦身
爛命死。如彼立云。諸佛受一宗如來迴心
一宗心法質礙一宗草木縁慮一宗同一無性
一因縁起相由故一因六相圓融故一因
即衆生故一因二乘即佛故一因色法即心故
一因今云。證道説草木有心者即同邪義
四難中道。大品云。一色一香無中道
智論中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三論廣百論立眞性
竟云。已開妙中道云云故知彼言因縁所
生法亦是中道義是十因縁所生有*情。非
非情云云五難佛乘大車。天台唯以諸法
實相百界三千名爲佛乘大車而有菩薩無
漏正慧爲大白牛。引彼大車大菩提。故
知三種世間是所引車。其中國土非正慧牛
何以發心修行引云云 答。一會一難云。
諸師立義非今所用。法華輔照雖天竺大
唐日本佛性諍論皆用之。然金錍論云。
涅槃經云。非如來者説爲如來。謂一闡提
等。非涅槃者説爲涅槃。謂五陰法等。非
者説爲佛性。謂墻壁瓦礫。若墻壁非者
闡提五陰亦非云云二會二難云。法相
識性非今所用。起信論云。心眞如門受
成八識色心云云三會三難云。今云
木等有眞如淨心。眞如淨心具九識性
彼草木睡眠草木縁慮云云四會
云。諸大乘許一切色心皆從縁生
有情故今色香中道亦色心云云五會
五難云。百界三千爲大車體。其三千中五陰
衆生亦以爲牛。若許陰生爲牛亦許國土
云云
問。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種種五陰。一
切世間中莫心造。三界唯一心。心外
別法。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云云法相
亦以爲唯識證。天台亦以爲唯心證。竝約
自心佛心及衆生心唯心證。不
。其義已成。而今更云草木有心。取煩不
少。且如法相五唯識中二識相故名唯識
者。謂八識也。三識所縁故名唯識者。謂六
塵也。四識作故名唯識者。謂不相應行時
方數量等二十四法云云又攝大乘論十一識
中。處識謂國土等。數識謂一二三四乃至僧
祇。方識謂十方等。時識謂三世。等言識謂
言説等云云此竝有情識遍諸法。非諸法中
各有別識。又時外道云。時生萬法。方外道
云。十方能生萬法云云今云。一切色心。萬
法皆有心者時方之心。同彼外道又處識
若發心者亦彼一二三四等數十方三世言説
等識豈皆別有其體。發心修行成佛乎 答。
有論云。一切世間中但有名與
正文
名則心法。故知萬法雖多攝色心盡。約
二法今立一體。非色中萬法心中一法
一一更有別別心
問。法相諸經論生死煩惱皆悉無始故云
死無始有終涅槃有始無終。此約一一有
情無始流轉今始成佛更不成凡夫。有情生
時有正有依。有情去時依正隨滅。今如
一一色塵無始傳來色還成心。心即成
佛。金錍論中以五陰雖生滅而佛性不
。例草木雖起滅而佛性不起滅。此例一
一色塵皆有心性佛性。若爾有情死時心生
他界。色塵滅時心生何處 答。法相經論本
生死故云無始。今天台云。維摩經云。從
無住本一切法。此有二義。一以無明
無住本。二以法性無住本。如瓔珞云
使法起故名無始。依無始故得生。
住地即無明也。依生得住地故得
作。得住地即四住也。此説有情身中亦
五陰。五陰雖滅有第八識生他界
第八識眞如爲體。今約色法亦復如此。*使
法起故名無始。依無始。故得色性
色性故得色法。草木雖滅色性不滅。
一切處更無來去。如此性相眞如爲體。
眞如體故常有覺性。有覺性故發心成佛」
問。有情具九識故第六意識分別善惡
菩提心。今色塵等現闕八識。已無意識。何
以發心 答。有情第九淨心變成八識。八識
能現七識故。亦非情第九淨心變成八識
八識亦現七識。已有第六何不發心 問。
若爾今現所有草木色塵亦有八七識耶否
  答。色塵常體爲第九識。第九識中有八七
草木等現有八七 問。若爾如一一
有情各有九識亦一一微塵各有九性耶否
  答龍樹十識中云。八識如常。第九識一
切一心識。謂一切各有一心也。第十一
一心識。謂一切共有一心云云知一一
有情一一色塵共有一心。故云一心
情非情各有一心。即同碑論云虚空
性一切處有。非一一有情草木各有一一
佛性一一因果云云
問。若如所立是即色塵變成有情故同
佛頂經魔事狂説。如彼經説未來行者識
陰魔事中云。若有行人忽有内覺三界
唯心。心外無別法。有情變作草木。草木
變作有情。復有内覺我心即盧舍那。盧舍
那即我心。菩提非遠迴心即到。自發此覺
亦爲他説。國王大臣一切世間供養恭敬。師
檀命終共入地獄 答。此有二會。一云。初
魔事是法相所發。故法相云。三界唯心。心外
法。有情第八變現器界。器界壞已唯歸
第八云云後魔事是禪門所發。故禪門云我
心即佛。初心即極云云天台眞言同云。眞如
變成無情之時情性一如。非是無情。現有
心慮。有情變成無情無情變成有情。而若
魔事發云。有情無情互相變轉云云天台眞
言同云。我心雖佛而能觀到佛。而若魔事發
云。我心佛故暫念即到云云
問。依弘決意一色一香具三身性。若爾報
身性故一色一香發心修行十地滿足當
三身 答。一色一香當體眞如當體。眞如
故性具八識。八識現時發菩提心。十地滿足
三身 問。若爾一色一香眞如之體何
時變現八識相用 答。三世常恒有情非
情眞如薫習念念變現。然約薫習有無明
薫故眞如變作妄法八識。善法薫故眞如變
覺法八識此説自性自然薫習。若約
諸佛菩薩變轉色心或轉草木以爲
。乃至永轉此依理具方有事用。當今行
者或用有情善法事。或用非情善法
。竝得善法薫習之縁。故知佛法承事壇場
界地燒閼塗華爲善法薫佛種起。皆是未
來發菩提心之人云云
問。第三發心云何 答。菩提心義云。發菩
提心經云。發菩提心者先當堅固正願
謂四弘誓等立志堅強作大要誓常修
正行。所謂六波羅蜜等。故此佛刹經中虚空
之誓云。對於大衆前我發菩提心。誓
諸衆生皆離於衆苦。願從今已後。若我
染汚嗔恚嫉妬心并我慢貪愛是欺
十方及現在諸佛。乃至云。由斯誠實言地
六種動。我若不實語四大互遷易等。又云。
決定誓五事持故。一者能堅固其心
二者能制伏煩惱。三者能遮放逸。四者能
五蓋。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羅蜜等若具
是誓願堅固勇猛修施戒忍進定慧慈悲
喜捨退轉。是名眞發菩提心*文
云。初文是發菩提心之行事也。後文是由
心力住持力云云菩提心論云。當
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餘果。誓心決定故魔宮震動。十方諸佛皆
悉證知。常在人天勝快樂。所生之處憶
持不忘。若願成瑜伽中諸佛菩薩身者亦
發菩提心。何者爲次諸尊皆同大毘盧
*舍那佛身*文私云。初文是約法發心。後
文是約人發心。若眞言門凡夫已了四重人
法皆是大日果徳故。設雖五乘三昧道
成五乘身亦名發菩提心。若總若
別竝發三種菩提心
問。天竺外道二乘不大乘。大唐道士稱
李老君。爲釋迦佛復信佛不成佛
天竺大唐自餘賢愚。我日本人。乃至市厘皆
成佛。故瑜伽云。東方有一小國但有
乘姓人。法相古徳判爲日本。涅槃經云。雖
復具足一切煩惱而知如來祕密之藏。是
初依菩薩。若爾此等有成佛心皆是發
菩提心人歟 答。且如天台圓教説
即成佛。六即成佛各有發心。今且准之令
義易知。一衆生本有菩提薩埵。是理即位
發菩提心。二若聞自心本有發菩提心以去。
是名字即發菩提心。三一念觀行發菩提心
以去。是觀行發菩提心。四觀行成就發起與
佛究竟少分相似大菩提心以去。是相似發
菩提心。五開發一分眞佛淨菩提心以去。是
分證發菩提心。六開發妙覺究竟實菩提心
是究竟發菩提心。金剛頂經云。一切衆生所
有心堅固菩提名薩埵。是理即發菩提心
今諸凡夫自心佛。不疑慮。是皆名字
發菩提心。故鴦掘經云。若聞釋迦名號
發心而已是菩薩但涅槃經初依菩薩
是觀行初。非觀行。華嚴經云。菩薩於
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動。
彼一念功徳深廣無岸際。如來分別説窮
劫不盡。是觀行位發菩提心法華經
五法行力六根清淨上從諸佛下至法界
皆現身中。是十信人與佛相似。故仁王經
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是
相似位發菩提心法華經龍女即身證
得三身初住位。法身寂光。報身實報。化
身無垢倶時成佛。故法華云。發菩提心
菩提。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所
有慧身不他悟如來。一身一切身湛
然應一切。是分證位發菩提心心地觀經
云。一切諸佛受法樂時。五相成身中有
菩提心。是究竟位發菩提心
問。六即是天台義。今眞言中未名義。何
故准用 答。大日經義釋中。或約通地
別地或約圓地以明眞言修證淺深。已
上行位中所引。今准其意圓六即
眞言發心高下。一代五教菩薩發心地位
具如上行位中云云今義釋有巧拙二觀。諸
善知識纔見間心萌動便識一毫善自
菩提。如如意寶在朴中世人不識。別
寶者見便識
即名字
次以三種三心
煩惱根本無明種子利鐵去麁礦
是似
觀行
次觀無縁乘法無我性漸近
其名。以藥養之礦穢消化不
。爾時麁垢已除尚有細垢是似
相似
次生
無自在心洗以灰水磨以淨疊方便瑩
是似
分證
爾時生於佛家既得光顯
之高幢普雨衆物是似
究竟
若行者直從眞言
心寶善仙人呪術以呪力
之。雖巧拙難易不同而獲寶終無異路
*文故知天台引涅槃貧女家有寶藏
識示除草穢漸漸得近已
藏開盡受用之六事喩圓六即。是今
眞言名拙名難。仙術直到喩眞言行

問。五種地位發心差別已如上行位中。今於
此中五種菩薩位位發心行事云何 答。發
菩提心經虚空王立誓云。對於大衆前
菩提心。乃至我若不實語四大互遷易。是
別菩薩最初發心行事。何以知。別文云。四大
互遷易是別教事事不融意。若約圓教
品云。佛坐方木尼師檀比丘云。此
木中有地水火風之分。皆互有分故互遷易。
此別教菩薩行事。五種菩薩發心行事亦
皆如是 問。對大衆前者誰大衆耶 答。
冥顯眞像三寶皆爲大衆。佛世滅後皆發心

問。三業之中何業先發 答。先由聞慧
知佛道。次心先發求菩提心。後口乃發求菩
薩誓 問。必具三業行事成發菩提心
  答。昔釋迦菩薩最初逢釋迦佛大願
云。我當成佛亦號釋迦。彌勒菩薩昔亦逢
彌勒佛大願云。我當成佛亦號彌勒
此等佛世三業共發諸經得益衆中多有
發菩提心之人。此等佛世身心非吠瑠
璃王打殺城中無量衆生強勅令菩提
。時入死刹那發菩提心。各各發心。此等
佛世心口非若降三世金剛降伏魔醯
首羅。乃至於死悶絶之中發菩提心授記
作佛。此等佛世心非身口此佛刹中彼虚
空王對衆發言發菩提心。此等滅後三業
共發正像法中善男女等心願成佛
必對衆。此等滅後身心非善男女等身
刑戮苦樂佛心念口言。此等滅後心
口非虚空藏菩薩名者臨命已終
唯有微識身口不覺。菩薩來到以知識形
教令發心。此等滅後心非身口天魔變化
詐現發心。愚人衆儡同口言。竝非心發
發心云云
問。十界衆生各於何時何菩提心
答。一佛界中若約因分位位發心進入
。若約果分普賢行願自他法樂常恒發心
修行證果受云云二。菩薩界三教果頭有
教無人。唯有用人佛果。此三總名
菩薩法界。前三菩薩各入後三菩提心
三藏菩薩未通惑。不界外界内迴心。
通別菩薩亦生有餘。別教初地入圓證道
地前人與通菩薩或在界内界外迴心云云
三藏菩薩迴心後三直名後三菩薩。通教初
心自有三義。一共通。二通別。三通圓從通
一門成三菩薩。若斷通惑入後教亦有
三人。一別接通。二圓接通。三圓接別。此等
竝約法華以前。若至法華一切開會名爲
引接。非被接云云三四二乘界中藏通二
乘若因若果界外迴心。四教菩薩之道。
藏忍位以前迴心。以上不迴。如倶舍説
通教見道以前亦皆迴心。如般若説。此二教
中不界外。別教説。彼藏通二乘住無漏
。四果支佛八六四二十千劫到菩提心處
圓教説。彼藏通二乘若因若果界内界外皆
悉開會爲菩薩道云云五六七三善道中法
相論云。諸趣悉變化。唯除淨居天。故淨居天
唯有那含大心。自餘皆發。大般若云。
淨居天子來下聞經發菩提心。無量義云。昔
鹿野四諦法。八億天子來下發菩提
。婆沙論云。八萬時分天子鹿野發心。此等
天也。諸經多菩提心之人。是等人也。仁王
經云。百億阿須輪王得一三昧門二三昧
。此非天也云云八九十三惡道。錫杖梯橙
經云。毒龍聞聲發心命終。是等畜生也。方等
經云。有不可見有對聞法發心。是臭毛鬼等
也。方等經中婆藪入獄引地獄人至佛
法發心。華嚴經中都卒天子命終入
獄即身成佛。是地獄也云云天台云。由戒昇
沈由乘遇佛。戒有三品謂上中下。持得
。三善爲下三乘爲中佛乘爲上。破得
謂三惡趣。乘有三品。三藏爲下通別爲
中圓教爲上。於此戒乘各有四句。一戒緩
乘急。二戒急乘緩。三乘戒倶急。四乘戒倶
緩。且由三品戒緩三惡。而由三品乘
四教佛。如三惡自餘准知云云
問。四州四有四生幾能發心 答。諸論多明
南洲發心北洲難地也。而大集經云過去
五百如來出北欝。如北洲東西准
云云中陰經中佛臨涅槃無色界及中
陰界法度人。諸論多明死生二有是刹
。故不發證。而虚空藏經中最後微識
發心。又天台云。欲男女敬觀音。觀音
感應其託胎者雖福智而令修因云云
倶舍頌云。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
化生。鬼通胎化二。四生有二。一胎。卵濕化。
二觸臭妙聲。四生發心准六趣説云云
問。上來唯是天台四教四乘發菩提心。今眞
言門諸乘迴心發菩提心云何 答。大日經
宗一切智智平等心地畫圖四重壇中一切
諸身應同一切衆生四乘十界。隨其所樂
其果。其衆生等道機儻熟引入壇場
法界曼荼羅像授三密加持之道
彼隨自乘其法時。各於自心干栗駄處
大日八葉蓮華。開心實相即身成佛。
一切胎藏祕法皆修九方便中已有發菩提
心偈頌眞言印契。蘇悉地法皆修八方便
亦有發菩提心願偈。一切入壇修者。
初發菩提心究竟地皆用此法云云
金剛頂宗本覺心法身妙法心蓮臺具足三
身徳三十七法身普門諸三昧發生曼荼
。自受法樂已令他受法樂。乃至遍滿法
八相成道。應九界有情滿世出世願
儻候大機熟入曼荼羅。隨所樂諸尊
與三昧耶。上從佛乘道。下至之願
三密行五相成身。一一有情心令
月輪。十六生滿足究竟成心佛云云一切
金剛界法皆修五悔法中。亦有菩提心偈頌
印眞言。初心至究竟皆用是發心云云
問。第四立行云何 答。大日義釋對辨諸教
以明眞言祕法甚深。故今亦對五乘菩
以明立行淺深不同。一三藏菩薩於生滅
四諦境四弘誓願。修事六度生滅
六界有情云云二通教菩薩於無生四諦境
四弘誓願。修應理六度無生六界有
云云三別教菩薩於無量四諦境四弘
誓願。修無量六度無量十界有情云云
圓教菩薩於無作四諦四弘誓願。修
作六度無作十界有情云云五眞言菩薩
佛地五法五大誓願。修祕密十度
十眞如界有情云云
問。四種四諦四弘六度佛地五法五大願等
何等 答。四諦者生無生等雖異而苦集等
名皆同云云四弘六度亦復如云云無作六
度者一乘之行云云五法者。佛地經云。以
種法大覺地。所謂四智及淨法界。大般
若云。智及智處皆名般若云云五大願者。於
此五法次修之。五大願文正出尊勝瑜
伽等中云云祕密六度者三密之行云云
問。此五行法淺深云何 答。各有與奪二
。若與論之藏通菩薩同斷界内通惑
偏眞佛果。若奪論之小乘唯修生滅拙觀
通教無生巧觀。是故三藏小乘之極
通教大乘之初。若與論之藏通佛
果別教初地。同斷界内通惑同得八相作佛
若奪論之別教菩薩初心已知中道實相。十
住八住界内惑盡亦修空觀。九住以去進斷
界外下品塵沙亦修假觀。十行位中亦斷
界外中品塵沙亦修假觀。十迴向中更斷
外上品塵沙亦修中道。初地始斷界外無明
一品圓證三諦亦得三身。是故藏通之極
果不別教之初心。若與論之別圓初心已
實相。次第三觀位位進修初地初住同斷
無明。三身分具百佛世界八相作佛。以別擬
圓別教妙覺或等圓第二行或等圓第
。若奪論之別人初心唯知雲外中道。位
位之中三觀不融。雖十二品無明亦未
變易生死。圓人初心三諦圓融。位位念
念三觀圓修。已斷四十二品無明亦盡五住
二死因果。是故別人之極果不圓人之初
。又以藏通別圓者不別圓初地
初住。故華嚴云。初住菩薩過於牟尼云云
與論之圓教初心眞言凡夫。同知如來祕密
境界眞俗圓融萬法一如。同經五十二位
即身成佛。圓教初住分證三身。居華藏
界外現八相。妙覺究竟毘盧遮那居常寂
。四密所攝。眞言菩薩初住分證三身
蓮華藏百界作佛。妙覺究竟成大身方便。故
此經本地之身即是妙法蓮華最初深祕
處。與上行等諸菩薩衆會一處遙隣
一人。若奪論之圓人初心唯知
事密。乃至初住唯證理佛曼荼
。雖妙覺行法。故云餘經已説
沙羅樹王根莖枝葉華菓。此經唯説樹王種
子養育因縁。故得稱爲大日經王。又云。
眞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説三摩地法。於
教中闕而不書。又圓菩薩入初住時得
灌頂三摩地第十住灌頂住。等覺
始蒙諸佛灌頂其中灌頂行法。眞言
初心已昇諸佛灌頂之位。大日經云。一切如
來從初發心乃至究竟一切功徳此灌頂者
皆已得之。若欲聞供養一切佛者則當
聞供養是人云云
問。苦集是世間因果。道滅是出世因果。故於
四諦四弘誓上求下化。此事合理佛地
五法是五智。故於五法五大願。唯是上
求即缺下化。何名弘誓耶 答。大日經宗
五智如次名爲菩提心菩提行成菩提入涅
槃大方便。金剛頂宗如次亦名菩提心福徳
門智慧門大精進法界性。今於此五法之上
次發五大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
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覺。如來無邊誓願事。
菩提無上誓願成。第一大願已是下化。何非
弘誓
問。於苦集因果誓化度。此事合理。何
佛智誓度衆生。又四弘中誓斷煩惱。今
五大願何無此誓 答。大圓鏡智普現有爲
無爲諸法能發自他大菩提心。故於鏡智
了衆生大誓願而化度之。平等性智
普了能取所取二執其性平等。惑即解脱。
一切衆生五住煩惱無佛地福徳寶藏。故
此智了惑性而修習之。妙觀察智觀
察法門大會中妙法輪。故於此智
了法門而修學之。成所作智作二事業。一
者供養諸佛事業。二者利益衆生事業。若
如來亦爲衆生故。於此智了承事
而成立之。法界性智總上四智以爲體性。名
菩提。故於此智了極果證之。又
大圓鏡智是自他菩提心。如前説。故縁
心照自心本有菩提起其心。平等
性智照惑爲福。故縁此智了自心本有
功徳菩提行。妙觀察智觀法逗機。故縁
此智現成菩提。成所作智事佛利數現
生滅一切處。故縁此智現入涅槃。法界
性智理智圓滿方便周遍。故縁此智大方
便故於此五亦起五願
問。圓人修無作六度無作十界衆生。與
今眞言修如來祕密十度眞如十界衆生
同異云何 答。事理雖同而行相少異。如
日義釋云。此經爲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教
彼言諸法實相此經心之實相。是理同
也。又天台云。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千世間
名爲諸法實相。理趣釋釋上下十峯金剛智
中云。表如來十地十眞如十法界。即身成
佛義釋十界中具列地獄等十。與天台同。
言如來十地謂證契經四乘十地中諸佛
十地。一廣明智徳地。乃至十毘盧*舍那智
等藏海地。非是歡喜地等菩薩十地及二乘
各十地。故十眞如亦非般若所明歡喜等
十地所證十種眞如。是法華中唯佛與佛乃
能究竟諸法實相如是相等十如是法。故十
如是與十眞如名義同也。然天台云無作十
。如涅槃云。十二因縁非佛天人所作。故
十因縁所成衆生非佛天人所作。十界因果
常住無作故云無作十界。即眞言云眞如
十界。如佛性論俗如眞如故名眞如。起信
亦云心眞如門心生滅門。十界衆生同一眞
如。一眞如界亦名十界。故云眞如十界。是
二宗事理同也。行相異者。天台十法成
乘以爲圓人行法。眞言三種祕密以爲眞言
行法。天台四種三昧法云身開遮口説默心
止觀此與三密意義雖同行相各異。眞言
亦有發菩提心乃至順道法愛不生。此與
十乘名義雖同行相亦異云云
問。眞言三種祕密名義云何 答。三種祕
密謂身口意。一向出生菩薩法經名三微妙
。心地觀經名三大祕密。大日經義釋云。
眞言門略有三事。一身密門。二語密門。
三心密門。又經中云身語意平等句法門
義釋名三平等。又經中云毘盧*舍那一切身
業一切語業一切意業。義釋名三業也。金剛
頂宗亦云身口意業遍虚空説如來三密
。今私釋云。於六根中後三根攝前三
。作用勝故名爲三業。梵音怛哩二合三羯
磨抳作業義釋云。如來種種三業皆至第一
實際妙極之境身等於語語等於心。猶如
大海遍一切處同一醎味故云平等。此宗
即以平等身口意祕密加持所入門。謂
身等之密印語等之眞言心等之妙觀
方便。故見加持受用身云云梵音怛哩
二合三昧耶又祕密法品義釋釋身祕密
云。身祕密者此悉地之人。其身非身其識非
識祕密其身猶如乾城。於中雖種種
人物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云云云如
祕密。口意亦爾
義釋處處釋祕密義六義一法體微
密故名祕密。諸佛三密衆生三密本末一體
微妙緻密如法華論三平等義有經云。
生死與涅槃毫釐別。二諸佛内證故
祕密。如義釋云。迹隣補處一人
乃至亦云。下地菩薩不了知故名祕密
又如經云。諸佛大祕密。外道不知。義釋
云。外道有二。謂外與内。故以諸佛内證行
法一切四乘不覺知故名祕密。三非
授故名祕密。如義釋云。此經是法王祕
寶。不妄示卑賤之人。如釋迦出世四十餘
舍利弗等慇懃三請方爲略説妙法
蓮華義。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蓮華最深
祕密處。故壽量品云常在靈鷲山及餘諸住
處乃至我淨土不毀而衆見燒盡。即此宗瑜
伽之意耳。又補處菩薩慇懃三請方爲
之。苟非頓悟之機其手。故不
一切衆生也。四衆生不覺故名祕密。如
義釋云。衆生身中皆有祕密藏而不覺知
是衆生自祕。非佛祕也。五未摩耶
者不爲説聞持故名祕密。如義釋云。聲
聞經中以毘尼祕藏。要擇人簡衆方乃
之。若未律儀聽聞修習。摩訶
衍中亦持明爲祕藏。未曼荼羅者不
誦受持。還同聽布薩反招重罪
六行人切祕不顯露行故名祕密。如義釋
。西方作印之時甚以祕之。不人見。乃
至亦云。密誦不人聽
金剛頂釋此六義。一如歸命本覺心
法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徳三十
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諸三
昧無邊徳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是法
體微密義也。二如一切義成就坐菩提
時一切諸佛咸驚覺云汝是凡夫未
佛眞實忍諸苦行。心地觀云。此法名爲十方
如來最勝祕密心地法門。瑜祇經云。佛在
剛界菩提心殿諸地菩薩倶不覺知是佛地
内證祕密義也。三如能仁如來三車化城
誘引成就大機已熟堪大法地位之階
等妙之頓旨又云。如是祕密法他師
知。是非機不授義也。四如一切衆
生不能覺了是衆生不覺義也。五如
未入曼荼羅者一句若纔説者令
汝現世中夭死墮地獄是未入壇者不
爲説義也。六如金剛念誦口舌密誦不
他聞是行者祕持義也。由此六義
祕密。梵音怛哩二合玉呬也二合祕密或
怛哩二合獄醯也二合守護經中以
祕密法迦樓羅觀。譬如世人身畫五色
一向觀熟除災致祥此法名爲迦樓羅觀。今
三密行五相成身亦迦樓羅觀梵音怛
微妙左哩也二合
心地觀經亦云。譬如
人悟迦樓二合
羅微妙觀門
是觀我身即是金翅鳥王心意語言亦復
是以此觀力能消毒藥一切惡毒不
爲害。凡夫行者亦復如是。作降伏坐身不
動搖。手結智印密誦眞言。心入此觀能滅
三毒。消除業障長福智。乃至速得
耨菩提云云一向出生菩薩法經依此義
三微妙行。有古徳云。行者三業能密
切諸佛三業故名三密者。義釋六義中未
誠文
問。法華一乘祕密法涅槃三徳祕密藏大乘
十法經十祕密對法論八祕密般若所説諸
夜叉等所説神呪言辭隱密智論所説有
種教一顯示教二祕密教與今六祕密義
同異云何
答。天台法華文句釋云。非機不授爲祕。法
體微密爲密。然法華中亦有六義。一法華論
十七名中一切諸佛祕密藏神力品中一切諸
佛祕要之藏是法體微密義。二壽量品初如
來祕密神通之力涅槃三徳祕密之藏是内證
祕密義。三安樂行末一切諸佛祕密之藏今
乃説之是非機不授義。四譬喩品初舍利弗
云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是衆生自祕義。五譬
喩品云無智人中莫説此經是未菩提心
者不許聽義。六又云若復有人求佛舍利如
是求經得已頂戴乃可爲説是祕持妙法
天台八教中云。同聽異聞修修相知顯露不
定。同聽異聞互不相知祕密不定。如大論
。教有二種。一顯示教。初轉法輪陳如證
果八萬諸天得無生忍。二祕密教。謂有
量諸天或得四果支佛乃至十地一生補處
即是阿含同時。亦説密迹力士經。如來三祕
密種種不同。其中亦有三乘得道。金剛頂疏
智論文今眞言祕密教證。天台後時
席形隱以爲互不相知。祕密眞言彼經如
來三密以爲眞言祕密教法。故二宗旨兩不
相違
法相以十法經十密及對法論八密名爲
隱密不了義法。謂爲機縁辭不如義名爲
具如十法經云。佛説聲聞當得成佛
祕密。法相判爲隱密不了。叡山判爲
徳密。對法八祕密中對除祕密爲
佛疑故。謂若一切世間輕釋尊言。今世樹
王始得成道。云何得若干智慧。爲除
釋尊爲説云。我實成佛阿僧祇劫。實是始
成。權説久成故名祕密。若以天台義門
之。聲聞成佛爲時徳密。是法華前未
故爲機密説聲聞實徳時徳密。是法華
前祕密合義。除疑異説名爲祕密。是前三教
隨他意語密。爲機説此二竝非法華眞言
祕密
大般若中憍尸迦言。諸夜叉等所説神呪言
辭隱密難了知而可了。善現所説般若
波羅蜜難了知又云。若入不退轉地
薩五族金剛常以侍衞。大日經義釋釋執金
剛祕密主云。西方謂夜叉祕密。以其身
口意速疾隱祕難了知故。舊翻或云
。若淺略明義祕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執
剛杵。常侍衞佛。故金剛手。然是中深義
夜叉者即是如來身語意密唯佛與佛乃
能知之。乃至彌勒菩薩等於是祕密神
通力及。祕中最祕。所謂心密之
王故曰祕密主。能持此印故云執金剛
*文密迹力士經云。有力士金剛密迹。注
梵網經云。昔有千二王子。時*千王子發心
成佛。其二王子誓護佛法。今諸寺門金剛力
士二像是也。又義釋云。般若釋論生身佛成
道時阿難密迹力士等是名内眷屬。舍利弗
目連等及彌勒文殊阿毘跋致一生補處菩薩
等名大眷屬。今謂。佛加持身諸執金剛持
來密印内眷屬。諸菩薩大悲方便
衆生大眷屬。故般若云。欲諸佛内眷
。欲大眷屬者當般若*文故知
般若所説諸夜叉等所説神呪即今淺略執
金剛神所説眞言。五族金剛即今仁王般若
五方菩薩眷屬依金剛頂瑜伽即是五佛現
二種身。一正法輪身現五菩薩身二教令輪
身現五大尊身往護其國。是也
問。凡眞言宗總相行法修三密行以爲
。今菩提心別爲何行其行法 答。大
日經祕密主以偈問云。何世尊説此心菩提
復以云何相菩提心。乃至
修行惟大牟尼説。佛答中云。供養行修行
是初發心。義釋云。始從阿闍梨供養
儀軌次第修行方到淨菩提心云云菩提心
論云。如人貪名官者發名官
名官。若貪財寶者發財寶
營財物。凡人欲善之與惡皆先標
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發菩提心
菩提行。既發是心已須菩提心之
行相。其行相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
因地是心已。勝義行願三摩地爲戒。乃
成佛時暫忘。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
者三摩地*文
問。且大日經供養行儀軌中明幾供養 答。
經及儀軌明六供養。謂塗華燒飮燈五供。及
以心供養是爲六也。若瞿醯經於飮⻝中
更明六種供養祕法故
此中不
若理趣釋云。一切
如來種種供養藏廣大儀式如來者虚空庫菩
薩之異名。復説一切供養最勝出生般若理
趣所謂發菩提心則爲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
是金剛嬉戲菩薩三摩地。救濟一切衆生則
爲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金剛鬘菩薩三摩
地。受持妙典則爲於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
金剛歌菩薩三摩地。於般若波羅蜜多受持
讀誦自書教他書思惟修習種種供養則爲於
諸如來廣大供養者是金剛舞菩薩三摩地。
諸修多羅以十種法行頓積集福徳智慧二
種資糧得三種身此菩薩主一切供養
。供養*法者有多種。依蘇悉地教
種供養。又有二十種供養。於瑜伽教中
四種供養。所謂菩提心供養。資糧供養。法
供養。羯磨供養。如前四種理趣*法。是又有
五種祕密供養。又有八種供養。又有十六種
大供養。又有十七種雜供養。乃至一切供養
悉皆攝入虚空庫菩薩供養儀軌中*文
等四五六七八種十六十七二十種供養皆
祕法。此中不云云
問。且約五供何故有五 答。義釋云。若行
者善以五字金剛舞戲普應衆生。譬
五味五綵五音調五樂
分不五種而千變萬化巧轉不窮。當
是人則解塗香三昧義。亦解華三昧燒香三
昧飮⻝燈明三昧義。亦解此五種陀羅尼義
是五種法門供養養心王如來。能
諸尊歡喜所求必獲云云故知凡胎藏宗
五字門體性故。供養相應體性故五」
問。義釋云。凡此經有淺深二釋。深祕中亦
深淺。若爲常人文淺釋。不輒示
。若爲大機乃開深祕云云今約五供
淺深釋云何 答。若淺略釋。釋尊始成佛時。
首陀會天來下繞佛三匝。頂禮佛足
香華。世間効之故有五供。經論所説六種
音樂亦攝此中。有人不六種意樂。引
六徳六種者非也。又云。能供所供倶六
種者亦更非也。若深祕釋。義釋云。復次深
祕釋者。塗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
除熱煩。今行者以等虚空閼伽滌菩
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無爲戒
之生死熱煩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所
謂華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種子於
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
説爲華。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
敷時香氣順風自然遍布。菩提心香
亦爾。隨一一功徳即爲慧火焚。解脱風
吹。隨悲願力自在而轉普薫一切。故曰
燒香。飮⻝是無上甘露不生不滅之味。若服
此味果徳成就更無過上時即名入證。故
説爲⻝。所燒者是如來光明破暗之義。
言至果地時心障都盡得無盡慧遍照
。故説爲燈。若竪説者一一地中皆具
若横説者一一門中皆具五義若祕
中深祕釋。此五供養菩薩三摩地各有三種
身及四種曼荼羅身。若像眞體用同一。即
是大日經是五菩薩各有字印形。金剛頂經
大三法羯磨四種會中各有三十七尊義。若
六大和合出生五菩薩身。若以六大色
五菩薩像。是大曼荼羅身。若五菩薩所持三
摩耶若眞若畫是三摩耶曼荼羅身。若五菩
薩種子眞言若説若畫是法曼荼羅身。若五
菩薩三密動作若眞若彫是羯磨曼荼羅身
大日經三種身同三不重説。若祕祕中
深祕釋。法如如如如智五法具足流轉生死
行萬行入菩提。五法一如常無昇降
譬如水波性相皆水。眞如變現性相常如
問。若爾今世行人修五供時所有香華等物
正攝何釋 答。今於此物。具前四釋。故
有智者捧香華時應是念。如彼三世中
諸佛菩薩等修行五供養。我今亦如是修
五供養。如大日如來昔修香華等行
得此妙華布地胎藏莊嚴世界即其義也
是念。淨心爲塗香萬行爲妙華功徳爲
焚香果徳爲飮⻝智慧爲燈明養自心
中心王大日尊心數曼荼羅。三界唯一心。心
外無別法。以心供養心。色心不二故
是念。五供諸色塵六大所和合大曼荼羅
身。顯形等諸色手印標幟等三昧耶法身。眞
言色聲中文字句義等法曼荼羅身。供養自
身佛四處威儀等羯磨之法身。我今四法身
諸佛同一體復作是念。我今奉獻諸供具
一一諸塵皆實相。實相周遍法界海法界
即是諸妙供供養自他四法身。三世常恒普
供養。不受而受哀攝受此偈高野和尚
命上船之日。留唐小師追所。大唐
有云。青青翠竹總是法身。欝欝黄華無
。豈非此義乎。天台判云。一色一香無
道色塵法界皆作佛事。尤合此宗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二
  保安五年三月二日書了一校了點校了
  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第三

  五大院抄
第三卷中第五。行願門餘。上卷此門爲四之
中四立行中亦二。一大日宗立行願。上卷已
畢。今此卷中二金剛頂三門行相自三。一行
願門行相。二勝義門行相中辨五姓成佛
義。五障義。五種三摩耶義。五種犯三摩耶義。
三三摩耶義。順世八心違世八心義。百六十
心義。三劫十地義。六無畏義。十縁生義。五
種三昧道義。三三摩地門行相有二。一大日
經三摩地行相亦二。一總釋大日三摩地行
。二別釋亦三。一略説三部。二處中十院。
三廣説二十七部。標章雖三今文但釋
説三部三摩地行相中辨諸方諸尊因縁名
義種子不同義。字印形三種佛身義
問。金剛頂菩提心論三門行相云何 答。初
心行者未深智。必須教行二門行。
成立故一一門釋彼二門
問。且行願門教行云何 答。眞言門行者先
祕密一乘行阿闍梨及從大乘經卷
一切衆生皆當成佛亦不成佛之義。即
此論云。華嚴經云。無一衆生而不眞如
智慧。但以妄想顚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云云
此等悉有佛性大乘經論以爲誠憑
而起願行。今有眞言宗人本學法相一分不
成經論章疏舊執難改自違今教。一行和上
元是天台一行三昧禪師能得天台圓滿宗
。故凡所説文言義理動合天台。不空三藏
門人含光歸天竺日。天竺僧問。傳聞彼國
天台教理致圓滿。可須翻譯將來此方
云云此三藏旨亦合天台。今或阿闍梨云。
眞言先共學天台。而門人皆瞋云云
教門也。論云。所言利益者眞言行人知一切
有情皆含如來藏性皆堪任安住無上菩提
是故不二乘之法而令得度。勸發一切
有情悉令住無上菩提。是名利益無餘
有情界也。此行門也。又法華云。不輕菩薩凡
四衆禮拜而言。我深敬汝等敢輕慢
汝等皆行菩薩道作佛。又梵網云。一
切男子皆是我父。一切女人皆是我母。又鴦
掘云。一切男子皆是兄弟。一切女人皆是
妹。佛性同故。是教門也。論云。所言安樂者
行人既知一切衆生畢竟成佛故不敢輕慢
又於大悲門中。尤宜撫救。隨衆生願
悋惜。安存悦樂。既親近已信任師言
其相親亦可教導。衆生愚矇不強度。眞
言行人方便引進*文此行門也
問。天台云。藏通三乘別圓菩薩合爲四乘。眞
言行者既知一切衆生有祕密乘之性故不
前四乘法得度。唯眞言門當得度
何故論云二乘之法得度又今我
國八宗分門不受學。若任所執
終轉。眞言行人當如何導 答。法華盛明
會三歸一。而經多云方便説三。攝論云。成
立法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
。華嚴判云。小乘三乘爲方便二云云此論
勝義門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皆可厭棄。義
釋三昧耶戒中亦云。説法有四。所謂三乘
及祕密乘。故論云菩薩入法雲地已。爲利他
故更入乾惠地等。知論云不以二乘法者是
小乘三乘之二乘法又法華云。若於
此經信心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文句云。當別教中而導之。今大
日經以普門身十方界五乘法。待
機熟入此教。故須諸宗固執不必奪
情樂彼經論五乘法以爲眞
。若有迴心方説此法
問。論引大日經供養次第法云。若無勢力
廣饒益法但觀菩提心。佛説此中具
滿足白淨淳淨法。若爾眞言行者直修
滿萬行滿萬行時先至何位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86 487 488 489 490 491 492 493 494 495 496 497 498 499 500 50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