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鈔 (No. 2397_ 安然抄 ) in Vol. 75

[First] [Prev+100] [Prev]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97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小僧安然略記見聞以爲問答。或勘會誠
文。或依准理趣爲明教理之淺深對辯
五教蓋善無畏義釋之意。爲決行果之疎
密簡擇四釋是不思議義疏之旨。若有萬
一契合佛心願令自他不退菩提。若違
教理覽者直刊。又於此中多載兩部大法
祕密行相。故非大法之人不得輒入其
手。于時仁和元年十一月二十日抄畢焉
第一卷中大段爲二。一釋五門三門不同中
辯五門菩提心義有疑。二五門中第一釋
名門中爲二。一通釋菩提心名義中辯道
覺梵漢不同。二別釋行願勝義三摩地三門
名義自爲三。一釋行願名義。二釋勝義
名義。三釋三摩地名義爲二。一通釋三摩
地名義。二別釋爲二。一約大日經。二約金
剛頂。初大日經爲二。一大日尊三摩地中辯
胎藏名義。二三部三摩地。次金剛頂爲二。一
總釋阿娑頗那伽三摩地名義中辯金剛喩
定金剛界金剛頂名義。二總釋五部三摩
地觀五相成身中辯四人修觀義。即身成
佛義
問。眞言宗釋菩提心有幾門耶 答。此有
二文 問。何。答。一菩提心義有五門。二
菩提心論有三門 問。五門三門即何 答。
文云。菩提心義五門分別。一釋名義。二識
體性。三辯一異。四明相状。五述行願
云。菩提心行相三門分別。一者行願二者勝
義。三者三摩地意文
問。此二文是誰説耶答。眞言目録竝云不
私檢二文論是龍樹造不空譯也。菩提
心義無造主名。而古徳皆云不空造者有
疑也 問。疑何 答。文中唯引華嚴維摩虚
空藏菩提心經本業仁王經等。起信顯揚論
等明顯教菩提心。非眞言菩提心。又引長
耳三藏説亦非眞言三藏説。唯一處引大日
經疏故有疑也 問。既引毘盧遮那經疏
何言非眞言義耶 答。大日經義釋亦名
義記是一行記。何以不空三藏引爲證乎
問。若爾菩提心論亦云准毘盧遮那經疏
釋阿字具有五義豈非不空引一行記
乎 答。彼是後人。引彼疏文注入論中。
而有論本書長行者寫生誤矣 問。抑大
日疏無所引文。何言准疏耶 答。高野十
卷二十卷脱此文也。慈覺大師遍明和
上圓成和上圓覺僧正等本竝有其文。故知
高野抄本脱去
問。菩提心義未有古徳注云。高野大僧正
進官入唐覺法目録中云不空譯也。今謂。
恐是彼不空集耳此語用否 答。縱令不空
集可集祕藏文。何故唯集顯教經論。故難
用也 問。若終有疑不用彼五門耶 答。
眞言古徳閉目信用。今須言不違古徳且
用彼文五門 問。若猶用之何故更疑
答。古人云。疑是智之津也。爲獲明説而陳
疑耳
問。古徳有云。有目録云。菩提心論不空集
也。故非龍樹説。此語用否 答。論云龍
菩薩造不空奉詔譯。而言不空集者無憑
叵用 問。論題下云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大
廣智不空阿闍梨奉詔譯。次文初云大阿闍
有本此文連書題下。故有人爲不
空集。何云無憑 答。初云大阿闍梨者是
妙吉祥也。龍樹承妙吉祥而造此論不空
譯之。故有正本以大阿闍梨云以爲論初
文也。而連書題下寫生誤矣。然三藏滅後
有勅於所譯經論儀軌皆令著三藏號故。
或載存日號如云大廣智不空。或加阿闍
梨字或載滅後謚號如云大辨正廣智三
藏。或加存日不空字。唯其位品存日特進是
正二品。滅後開府儀同三司是正一品。具出
別傳可檢正文
問。大日經義釋云十四卷本文。二
十卷本無
阿闍梨於烏
仗曩國撰出供養次第法取意
略有五分
與第七卷供養法同。而何故此菩提心論引
彼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文耶 答。菩提
心論云。大毘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云。若無
勢力廣經作
繞字
増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説
此中具萬行滿足淨白經作
醇字
純淨法也
大日經第七卷供養法初有此文也。故三藏
於烏仗曩國所撰出供養法即第七卷也。
而彼第七卷供養法疏云。和上毱多於金粟
王塔下感得。文殊現金色字於虚空中持
供養法以授無畏云云故知無畏在烏仗
國出彼所承。時人不了云三藏撰出。此
義釋本三藏説。一行記。智儼治。溫古再治。故
本記外多加人言。故知菩提心論所引供養
次第法者天竺本。見彼文非引三藏在烏
仗曩所造文也
問。金剛頂義訣云。龍樹呪白芥子打開南
天竺鐵塔戸入中誦得菩薩大藏經大本中
十萬偈取意
*也
是龍樹初得眞言之始也。非
逢妙吉祥。而得也。何言妙吉祥説龍樹承
之造論耶 答。海雲阿闍梨金剛界相承
云。大日如來付金剛手。金剛手付妙吉祥。
妙吉祥付龍樹。龍樹付龍智。龍智付金剛
智。金剛智付不空。不*空付善無畏取意
*也
依此誠文知龍樹承妙吉祥 問。若爾彼
義訣文如何會之 答。彼義訣云。龍樹初誦
毘盧遮那眞言蒙毘盧遮那自現眞身授
持誦法。龍樹持誦其法呪白芥子打開塔
取意
*也
夫眞言者不從師受犯三昧耶。持
之無驗。現在中夭死墮地獄。故知龍樹初
承妙吉祥持誦之問。妙吉祥誰 答。文
殊師利。舊云妙徳或云
妙音
新云妙吉祥也
問。抑竝用彼五門三門如何 答。私謂。當
以五門通釋三門 問。意何 答。三門各
出菩提心行相。五門通釋菩提心義相故
也 問今文釋大日經宗菩提心義正用
何文 答。正用義釋。兼可用法界無差別
論 問。若爾不用前五門三門耶 答。開
門依前釋義依後 問。何故兼可用法界
無差別論耶 答。此論約法界體性盛明
菩提心義故 問。菩提心經等盛明此菩提
心義。何故不用耶 答。一者菩提心經等多
唯明行願菩提心行相。故此大日宗多明三
摩地菩提心行相故。二者叡山大師東西兩
寶幢樘中入此論文以爲菩提心標旗
故。此論所明菩提心體性與大日宗菩提心
體性同故云云已上略釋開門差別已竟
問。第一釋名義何 答。此有二意 問。何
  答。一通釋名義。二別釋名義
問。先通何 答。且有義云。梵云冒地悉多。
唐云覺心 問。古來多云菩提心也。亦云
菩提薩埵摩訶薩埵。此云道心大道心也。若
爾梵云菩提質多。此間可云道心。何故冒
地悉多唐云覺心耶 答。梵字bodhi菩提
bodhi冐地意同。以dhe提與dhi地同三昧
聲。然此菩提今有人云。敵對云覺。梵云末
伽敵對云道。古以菩提翻道者是義翻。今
依敵對正云覺也。羅什所翻智論云。菩提
名諸佛道。大日義釋引用此文。義釋譯菩
提薩埵云覺有情。此是本天台宗一行和上
順状師語而所譯著。仁王經儀軌及陀
羅尼門觀行儀軌同引不空所持金剛頂瑜
伽經仁王般若眞言中云冒地質多散惹
那儞。此是本法相宗沙門良賁習玄奘語而
所譯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云無上
正眞之道。新云無上正等正覺。故知若依羅
什無畏不空一行等説菩提亦云道亦云
覺。若依玄奘菩提一向云覺
問。若菩提與冒地同也。菩提正云覺者。何
故即身成佛義云buddh@a沒駄bodhi冐地一字
之轉。沒駄名覺冒地曰知耶 答。buddh@a
駄正云覺者是能覺者。bodhi冒地正云覺
也。是所覺法故。大佛頂等歸命諸佛中云sa
myaksa@mboddh@aya三藐三冒駄野者此云正等覺
者也。若説菩提文云samyaksa@mbodhi三藐三
冒地者此云正等正覺也 問。若爾何故
彼成佛義云samyaksa@mbodhi三藐三冒地古翻
遍知新譯等覺覺與知義相渉故耶 答。
諸文分明故知彼成佛義誤矣
問。道之梵語正云末伽的出何文 答。近
出天台涅槃經疏四譯梵語中也可勘
正文。
出大唐論衡佛法道士論議中也可勘
正文。
問。論衡意大略何 答。帝使道土翻道經
爲梵語之時。道士翻云菩提修多羅。玄奘
三藏破云。天竺呼云末伽大唐正云道也。
天竺若云菩提大唐正云覺也。而汝何故今
云道翻菩提取意
問。若約覺言天竺梵
語有差別耶。又約道言梵語有種以否
答。若約覺語梵語種種。若以所覺爲覺云
菩地。亦云菩提。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
多云無上正眞之道。玄奘云無上正等
覺。其dhi地與dhe提同三昧音。故天竺多通
用。如me銘與mi弭是也若以能覺爲覺
沒度。梵語千字文十地妙覺中云嚩左
沒度是也若以智覺爲覺云
冐駄。梵語千字文云尾冒駄智覺是也。三。
以求覺爲覺云冒地阿地。梵語千字文云
鉢囉二合冒地枳鉢羅
二合
是也若以覺者爲覺云沒駄。古云沒
圖。亦云佛圖。亦云佛陀。大日經云沒駄義
釋云佛駄。後漢代有佛像泛海而來。名曰
浮圖。古有三藏名佛圖若以遍知
爲覺云三佛陀。法華維摩列三號中云三
佛陀。金光明云正遍知。大日經云正等覺
是也若以警覺爲覺云底瑟吒。如警覺眞
言云嚩曰羅底瑟吒此云金剛警覺。或云
加持亦云堅固是也又云三昧耶如大日
義釋中翻三昧耶爲警覺是也天竺道言
梵語種種。若以果道爲道云冒地亦云菩
提。dhidhe提同意已如前釋。梵語雜名云。菩
提曼荼羅云道場。大日義釋警覺地神文中
云。菩提曼荼羅者即道場也。無畏譯大日經
云。我昔坐道場降伏於四魔即菩提曼荼
羅也。羅什經論多云道場。未見覺場之文。
義釋亦引智論菩薩摩訶薩云大道心成衆
生之釋而無一文菩提心云覺心之文。而
玄奘亦菩提曼荼羅譯云道場。又三菩提云
正覺菩薩云覺有情。今菩提心義云菩提
名覺。是用玄奘意故。眞言天台宗可依無
畏羅什一行等意云菩提云道。然信行云。
須菩提古云空生。亦云善吉。亦云善生。亦
云善業。新云善現云云又菩提流支古云
道晞。新云覺愛云云私云。竝是義釋云道
云覺故。註維摩經竺道生曰。菩提者彼語有
言此無名也。僧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
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是正覺無相之眞智
今謂。若可菩提正譯云覺亦云道者何
意。生曰。此無名也。肇曰。無言以譯。故知道
覺竝是義譯。非謂一正一義者也若以
因爲道云摩羅伽二合天台涅槃疏四諦梵
語中道云末伽。玄奘破道士云末伽是也
若以進修爲道云娜耶。大日義釋修行
梵語云左哩耶二合
娜耶娜耶是乘
義道義是也若以徳望爲道云忙遇囉
嚩。梵語千字文云。處位僧伽道當修軌。其
道字云忙遇囉嚩是也若以法教爲道
云跛他。梵語千字文云。講道論妙激揚理
致亦云密藏法道。此二道字云跛他是也
若以政理爲道云遇囉嚩。梵語千字文
云君臣道合。其道字云遇囉嚩是也
以道徳二篇之道亦云遇囉嚩。梵語千字文
禀道徳其道字云遇囉嚩是也若以
道路爲道云阿持嚩二合那。亦云跛娜。梵
語雜名云阿特嚩二合那。又跛娜道路是
若以道橋爲道云摩囉議二合亦云
跛娜。梵語雜名云摩囉議二合又跛娜。
橋是也若以行迹爲道云跛他。如車道
蟻道。出梵語雜集中故知天竺道言不
可定執。縱如大唐道言多有所關。況乎
玄奘只破道士直譯道字以爲菩提故以
因道而破其譯而今人言。玄奘意若道士
之道爲菩提。菩提天竺云覺。若道天竺譯
云末伽。汝是末伽之道。即是道路之道。事
須斟酌
問。且就菩提心義梵云菩提此翻云覺意
何 答。彼文云。衆生迷覆名爲不覺。今遇
善友開發無明省除迷覆 問。何名衆
生迷覆耶 答。不了煩惱即菩提故名迷
覆。非是煩惱覆外菩提在中 問。如來藏
經十喩。佛性論九喩。法界無差別論九喩皆
明無明迷覆法身。今何故云非煩惱覆菩
提耶 答。説若煩惱覆菩提者是天台所
行次第教意也。若説以菩提爲煩惱者是
天台所立圓融教意也。今大日宗同彼圓意。
  問。何以知爾 答。大日經釋菩提心中
云。非見非顯現故知爾 問。經意何
答。義釋云。有云。衆生本有佛知見性。無明
除時自能見理。有云。如是常理非可造作。
陰霧除時日輪自現。令淨菩提是非可見可
現之法。故云非見非顯現取意文。可
檢正文。
問。若以彼二家義配天台四教者是何教
義耶 答。雖無正文以理判之煩惱中有
菩提者是別教義。見似空門現似有門
問。今眞言宗此教名何教耶 答。名三乘
教也 問。天台別教不明三乘何攝三乘
  答。天台亦以別教攝前三中前三後一爲
四車故
亦例然云云
問。今意煩惱即菩提其相何 答。義釋云。譬
有人暗中爲利寶所傷謂爲蛇毒。以
作毒想故其心執著便成毒氣遍入支體。
垂欲命終時有良醫診之。曉其本末即
時引至傷處。以明燈照之。猶見所傷之
寶有血塗相。其人了知非毒氣毒氣亦
除。分別玩好之具而生喜樂。行人亦復如
是。若不了煩惱即菩提自受苦惱。知識示
之以惑爲覺止觀亦
此喩。
問。且約貪等明此
義何 答。若爲身命作貪受苦。爲菩提
作貪受樂 問。何以知爾 答。大樂經云
大樂大貪欲等。彼經擧貪等取十惡可檢
經意。
故知爾 問。雖有此證未分明。若有明
文耶 答。無行經云。喜根菩薩云。貪欲即是
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無量佛法。
若人求佛道欲斷貪恚癡。是人去佛道譬
如天與地仁王云。菩薩未成佛時以菩
提爲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爲菩提
是明文也 問。若煩惱當體即菩提者無別
煩惱體耶 答。不了貪欲即菩提於貪作
惱名爲煩惱。無別煩惱。前引如來藏經等
無明迷覆法身者是約未了煩惱即菩提
等名爲迷覆。譬如覆瓮自覆名覆非覆他
物。然文云譬如瓶瓮中金等者是約未了
之時。例如天台圓教不斷無明而猶名斷
  問。何以知爾 答。菩提心義云。若悟名
覺迷名不覺。譬如迷人依方故迷。衆生爾
耳。依覺故迷。若離於覺則無不覺又大
圓覺經云。妙圓覺心即同流轉。譬如動目能
搖湛水雲駃月運舟行岸移故知爾
問。起信論云。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
故説有始覺。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取意
故知菩提心義云依覺故迷者是依本覺
故迷。何云依貪作惱耶 答。貪體即覺體
名本覺理也。非昔覺故名本覺也。若覺
貪即菩提名始覺也。此始覺貪與本覺貪
一體無二名還同本覺。又鴦掘經云。始覺衆
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大圓覺經
云。法界海慧照了諸法此名隨順如來覺
性 問。論云。若得始覺還同本覺取意
非昔覺中迷今覺同昔耶 答。若爾一切諸
佛還成凡夫凡夫還。成諸佛即違大圓覺
修多羅了義經等云一切諸佛不還成凡夫
可檢彼經正文。上
來釋菩提竟
問。梵云質多唐云心者意何 答。心雖多
種而質多之心求於菩提故云爾 問。心
有幾種耶 答。大日經義釋處處明心不
出七種 問。何 答。若諸佛菩提心眞言
中云紇哩駄耶。義釋云。古云干栗多者。是
謬訛也。正云紇哩二合乃耶若行者心處
心亦云*干栗駄若菩提心云質多亦云
悉多若菩提薩埵云薩埵嚩又有三
種。若佛心之心云冒囉婆若疑慮心云
哆婆若疑悔心云嚢二合
此三非菩提心要用也前後合
七種也
問。此七各
何名心耶 答。諸佛菩薩以眞實義名心。
若心處心以人心藏名心。若菩提心以慮
知義名心。若薩埵嚩以有情義名心若佛
心以佛意樂名心。若疑慮心即以疑慮
名心。若疑悔心亦以疑悔名心
問。何名眞實義等耶 答。如來藏自性清淨
心名眞實心。一切衆生胸間肉團其形八分。
男仰女伏。其色丹赤。是五藏中之心藏也。眞
言行者觀此八分爲八葉蓮。上開九佛名
心處心。第六意識分別善惡離染求淨名
慮知心。薩*嚩薩怛嚩舊云一切衆生新云
一切有情。冒地薩怛嚩古云道心今云覺有
情。情是情識名有情也 問。自性淨心名
*干栗駄者。何故般若心經梵名中云*干栗
駄耶 答。佛心法心菩薩心皆呼*干栗駄
者竝眞實心故。義釋佛菩薩心及以行者心
置佛心。并眞言心皆云汗栗駄。汗栗駄是眞
實心取意
 問。天台止觀云。汗栗多是草木之
心矣。栗多是積聚精要之心。質多是慮知
心。今明發心簡前二也取意
 若爾*干栗駄
是草木之心。何故今爲佛菩薩心耶 答。有
云。天竺草木中堅名*干栗駄故以眞實心
喩之亦名*干栗駄是法相後師
法華決釋意
此義善矣」
問。眞言行者*干栗駄心名心處心意何
答。於此肉團心處觀自性淨心。自性淨心
處心故名心處心。故義釋釋如來大決定
心云。是心處心中之心。即*干栗駄也 問。
若爾何故義釋或處以悉多心爲心處心耶
  答。悉多是菩提心之心也。一切衆生自性
淨心中本有普賢大菩提心。此心開發名金
剛薩埵。且約此義悉多亦名心處心 問。
此自性普賢大菩提心質多於何處觀之
答。亦於八分肉心觀之。胎藏觀爲八葉金
剛界觀爲月輪
問。凡夫第九第八第七第六識若指心處在
何處耶 答。亦在八分肉心處也 問。若
爾佛地理智之心形如八葉亦如月輪。若凡
夫第九八七六識亦有形耶 答。皆託在八
分肉心故。若論其形竝如八分肉團
問。金剛頂經及菩提心論云。我見自心形
如月輪者是*干栗駄心歟。爲當質多心歟。
答。即其眞言中云質多跛羅底。故知質多心
也 問。若爾此月輪心是通達本心之心歟。
爲當發菩提心之心歟 答。是通達本心之心
  問。若爾其本心者即應自性清淨心也。故
可名*干栗駄。何名質多 答。此即與前
云質多名心處心義同矣 問。若爾自性淨
心亦名質多發菩提心亦名質多有何
耶 答。自性淨心名質多是性得菩提心。發
菩提心名質多是修得菩提心。此則以第六
識質多菩提心於第九識干栗多淨心處求
本有質多菩提心
問。何故不求*干栗多心必求質多心
答。干栗多心是本體質。本體質中萬徳相貌
名質多心。故今開發本有菩提質多心相令
顯果位菩提質多徳相。於彼果位亦名制
底即大日塔名也。亦名薩埵即金剛薩埵也
  問。何以知爾 答。義釋云。梵音制底與
質多體同。此中祕密謂心爲佛塔也。如第
三曼荼羅以自心爲基次第増加乃至中
胎。涅槃色最居其上故此制底甚高也。又
從中胎八葉次第増加乃至第三隨類普門
身無處不遍。故此制底極廣故知爾
問。如大日經以心置心。義釋云。以行者心
中眞言字置佛心上云云是何心耶 答。義
釋云。以心置心者是紇哩二合耶心。非
質多心也 問。通達本心眞言唯云質多不
云菩提。何云性得菩提心耶 答。菩提心
論云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
如月輪取意
普賢之心即菩提心故名性得
菩提心也 問。修得菩提心形何耶 答。亦
如月輪 問。若爾修性何異 答。金剛頂經
通達本心中云。譬如月輪在薄霧中。發菩提
心中云。令心月輪増長周遍取意
故少異

問。抑自性淨心者九識中何識耶 答。第九
菴摩羅識此云無垢識。或云淨識也 問。
若爾何故金剛頂經通達本心文云煩惱習
種子善惡皆由心。心爲阿梨耶。六度習熏
故是心爲大心取意
 答。第九菴摩羅是善
惡心體。第八阿梨耶是善惡心相。第七六識
是善惡用心。然所薫心是第九識。能薫心是
第八識。今明第八能薫第九故云阿梨耶
也 問。六度薫習故是心名大心者何心耶
  答。是質多心。即菩提心 問。文云。心爲
阿梨耶六度薫習故。是心爲大心云云
應阿梨耶心。何言質多心耶 答。質多心
是第八識處之用。故云是心爲大心也
問。止觀云。矣栗駄是積聚精要之心。而義
釋或處釋質多心云。心無自性託縁而生。
譬如衆綵莊嚴積聚取意
二文相違何會
答。且如塔心是積聚精要之心名*矣栗
駄。今第六意識縁第六法塵而生。縁謝即
滅而無自性。喩如衆綵莊嚴積聚故。是積
聚而非精要。故不違也 問。第六意識既
無自性。何故發菩提心得常住果 答。第
六意識分別善惡故厭惡求善發菩提心
是天台大師大乘止觀取意文。
法相亦云第六識唯離染也
問。薩埵縛云有情者意何 答。質多約法
薩埵約人。發菩提質多者名菩提薩埵嚩
也 問。意何 答。義釋*云。忍樂修行堅持
不捨之義名薩埵也 問。菩提薩怛嚩云覺
有情。薩嚩薩怛嚩云一切有情。此後薩怛嚩
亦有忍樂修行堅持不捨義耶 答。天竺梵
語必有字縁字界二義。今薩怛縛是字縁。
菩提與薩嚩是字界。故字縁雖相似而字
界異故所詮亦異。是故一切有情梵語無彼
忍樂修行等義 問。薩埵亦云素多意何
答。義釋云。正云*素多。然聲明法隨便呼之
故云薩埵。又云*素多是著義。謂樂著菩
提無暫捨故。薩埵者是有情。謂發求菩提
荷負衆生故云大有情 問。薩埵若有種
耶 答。大日經義釋云。金剛頂宗云。薩埵有
三種。一愚童薩埵謂六道也。二有識薩埵。謂
二乘也。三菩提薩埵。謂菩薩也取意
*文
問。 正
出金剛頂何文耶 答。正出五祕密瑜伽中

問。菩提若有種耶 答。智度論云。有三種
菩提。一聲聞菩提。二縁覺菩提。三菩薩菩提。
若涅槃經説四種菩提。謂下智觀故得聲聞
菩提。中智觀故得縁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
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取意
問。若
皆得菩提皆名薩埵者。三乘皆名菩提薩
埵耶 答。智度論云。三乘皆名菩薩而二
乘不名摩訶薩。唯菩薩名摩訶薩取意
問。三乘皆名菩薩者亦三乘皆名菩提心
耶 答。然 問。三種薩埵若有種耶 答。各
有五種。若説生滅六道是小乘義。若説無
滅六道是通教義。若説無量十界是別
教義。若説無作十界是圓教義。若説眞如
十界是眞言義 若説折法二乘體法二乘
界外二乘佛道二乘海會二乘如次爲五教
若説小乘菩薩共行菩薩四乘菩薩一
乘菩薩三密菩薩如次爲五教義
問。智度論明五種菩提。一發心菩提。二伏心
菩提。三明心菩提。四出到菩提。五無上菩提。
天台判爲別教義也。更加理即菩提借爲
圓教六即菩提。今眞言宗用否 答。一切經
中所明菩薩菩提及菩提心皆攝今家四重
曼荼羅中 問。一切經中明幾菩薩菩提及
菩提心 答。龍樹智論明四種。一小乘三
藏三祇百劫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二摩訶
衍中三乘共行十地行菩薩菩提心及菩提。
三但菩薩乘勝義十地行菩薩菩提心及菩
提。四神通乘四十二字門行菩薩菩提心及
菩提。天台用爲四教菩薩菩提心及菩提果
也。畢定不畢定入印經明五菩薩乘。一羊
乘行菩薩。二象乘行菩薩。三月日神通乘行
菩薩。四聲聞神通乘行菩薩。五如來神通乘
行菩薩。私用此五爲前四教及眞言行菩
薩。既有五種菩薩故知亦有五種菩提心及
菩提果也
問。叡山以彼五乘菩薩相配藏通華嚴無量
義法華五教菩薩。而何今云四教及眞言行
菩薩 答。藏通爲二。華嚴爲別無量義爲
圓是爲四教。法華與眞言教同爲超八之
圓。故不違也 問。於此五教三乘分別四
乘云何 答。各有二義。一當分義。二跨節
義。若小乘中於三乘加佛果爲四乘果。以
運他爲乘義也。唯有當分無跨節義
若通乘中於三乘足佛果爲四是當分義。
小乘菩薩足三爲四是跨節義若別乘中
次第修行四乘觀行是當分義。藏通三乘界
外迴心入別爲四是跨節義若圓乘中聞
圓十界證四乘道是當分義藏通別中三乘
迴心入圓爲四是跨節義若眞言中聞眞
言法證四乘道是當分義。藏通別圓三乘
迴心入密爲四是跨節義此竝五教自行
四乘。若約化他小乘菩薩垂迹現爲當教
二乘通乘菩薩垂迹現爲藏通四乘二
。別乘菩薩垂迹現爲藏通四乘二義
圓乘菩薩垂迹現爲藏通別中四乘二義
眞言菩薩垂迹現爲藏通別圓四乘二義
  問。依何教理作此解釋 答。倶舍成實
二宗亦立四乘。是小乘中當分四乘。若瑜
伽論亦立四乘喩。譬如父造四車誘引稚
子。羊車鹿車牛車象車。是通教中當分四乘。
若雜喩經立化城喩以喩三乘。以冥聚落
喩至佛果是通教中跨節四果。若瓔珞經
三乘各有三乘。此九乘各有國土九乘皆
入平等大慧。是別中當分四乘。若楞伽經
十地四五六七八九地中三種意生身生無
漏界。大涅槃經四果聖人八六四二。支佛十
千劫到菩提心處。是別教中跨節四乘。若
無量義説大直道。或得四法四果。或悟支
佛。或發菩提心。或得三昧總持。若法華中
佛道三乘一乘是圓教中當分四乘。若法華
經開會二乘令入一乘。前三中含兩教二
乘三教菩薩是圓教中跨節四乘若諸密
教説其眞言修其眞言得三乘果及如來
法。若大日經説五種三昧道令入大空三
昧者無留難。是眞言中當分四乘。若大日
經引五乘人入曼荼羅各於自心開示實
相是眞言中跨節四乘 問。若聞圓密得
四乘果何名一乘 答。如無量義從一法
生。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是圓十界。皆實相義
有十界故亦有四乘。是一實故亦是一乘。
此經名爲醍醐初分一乘頓教。眞言教中亦
有十界亦是眞如。故有四乘同爲一乘
問。倶舍頌云。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又
瑜伽論迴向菩提聲聞増長變易。此等今五
教中何教意耶 答。藏通二教迴心向大云云
  問。法華論中四種聲聞是何教義 答。是
四教義。若藏通實行者及別圓佛菩薩藏通
二教現二乘形合爲有四義。一決定。二上
慢。三退大。四應化。此中退大應化二亦通五
教。如不思議經。他方諸佛菩薩現聲聞形
而來坐會。其名曰陳如迦葉舍利弗等。舍利
弗是金龍陀佛。須菩提是青龍陀佛。具如天
台天台更加佛道爲五。佛道有二。一別佛
道。二圓佛道。今加眞言爲三佛道
問。倶舍成實法相三論華嚴所立菩薩攝今
五菩薩云何 答。倶舍成實所立菩薩是小
乘菩薩也。法相五位菩薩是共行菩薩也。三
論五十二位是勝義菩薩也。華嚴五教菩薩
中小乘教菩薩是小乘菩薩也。始教菩薩是
共行菩薩也。終教菩薩是勝義菩薩也。頓教
同教別教菩薩是圓教菩薩云云 問。此等
二種六道三種十界五種二乘五種四乘五
種菩薩菩提心攝四重曼荼羅云何 答。二
種六道三種十界中初六道五種二乘五種四
乘中前二種小乘共行二菩薩是第三重釋迦
生身眷屬。三種十界中第九菩薩十界五種
四乘中第三菩薩乘勝義圓融二菩薩是第二
重法身大心衆也。三種十界中第十佛界五
種四乘中第四佛乘是第一重佛地四身也
問。若爾何故義釋引智論神通乘菩薩以爲
眞言菩薩不用其論馬乘行菩薩耶 答。
智論四種菩薩未入曼荼羅時皆非眞言菩
薩。但判淺深彼中神通乘行菩薩同今眞言
行菩薩。若皆引入曼荼羅時皆成眞言行菩
薩 問。何以得知皆引入耶 答。大日經
義釋説。諸佛各從本所通達門出現五乘
形各説五乘三昧道皆引入曼荼羅。竝開
心實相門一生成佛取意
其中菩薩三昧道文
云。此中七地菩薩者是約教道。故知竝住一
切教道法門引入 問。其五乘何 答。一人
天。二聲聞。三縁覺。四菩薩。五佛地 問。此
五種三昧道皆明菩提心耶 答。若約十方
法界教道法門唯四乘道明菩提心名爲聲
聞菩提心・縁覺菩提心・菩薩菩提心・佛乘菩
提心。若約引入四重曼荼羅義普於五乘
自心實相開發普賢大菩提心
問。普於五乘自心開發普賢大菩提心云
何 答。且如迦毘羅外道二十五諦中云知
根者凡人胸間八分肉團名*干栗駄出因明
數論師計
中。若迦毘羅引入曼荼羅即於彼計*干栗
駄心令觀大日如來自心八葉芬陀利華。
如迦毘羅者一切人天*干栗駄心皆亦如
是。若薩婆多小乘部師亦説八分干栗駄爲
心。若引入時亦於彼心令觀心蓮。若化他
部小乘師以前念後念爲心。若引入時令
觀質多之心以爲心處心令悟前後念
中意生八葉之蓮。若諸大乘師説心無自性
託縁而生。若引入時令觀質多之心託縁
而生本無自性。亦以質多爲心處心令開
心蓮此四家計
天竺現傳
以三家計者一切二十
五百部等皆亦如是 問。若於諸外道大小
乘計皆開實心令觀心蓮者。何故大日經
破外道三十計及諸大乘計耶 答。若未引
入皆悉可破。若引入時順世八心違世八心
皆大悲藏之妙行也違順八心具
出經疏。
問。菩提心論云。凡夫人心如合蓮華佛心
如滿月若爾干栗駄八分如合蓮華。佛
心非如開蓮華耶 答。凡夫八分肉心如
合蓮華於此心處若見本心形如月輪。是
名佛心。於此心月觀爲蓮華名爲妙法芬
陀利也 問。前云約塔心積聚精要名*矣
栗駄。若今世人呼盤等中亦皆名心。是何
心耶 答。且如塔心衆材積聚中精要也。故
如盤心亦是衆塵積聚中精要也。故可名
*矣栗駄 問。若九識中有*矣栗駄心耶
答。有云。若如來藏名心是以眞實爲心。若
以八識名心是以積聚爲心。若第六識名
心是以慮知爲心慧紹。取
意文。
故第八識亦名
*矣栗駄心 問。前以質多爲積聚心而
非精要。今阿梨耶亦唯積聚而非精要。何
名*矣栗駄耶 答。有人總以八識爲積聚
心。今以第八名爲積聚精要之心者。阿梨
耶唐云藏識。即與積聚精要義同。故無失

問。大佛頂云末摩。注云
大日經義釋云。佛
勅荼吉尼許⻝應死人之心。其心名人黄。
如牛有黄。是何心耶 答。倶舍論云。末
摩是水。有云。人頂有七甜滴。一盡即病。七
盡即死吉藏。取
意文
然大佛頂云。末摩輪藍注云。
是今世心痛之病。非頂病也更問。私會恐是頂
滴盡故心痛病生
又人黄者恐是肉團心藏更問上來釋心字

問。菩提心義云。求覺之心名菩提心者。六
合釋中何釋意耶 答。文云。發求菩提之
心名菩提心。依主釋也 問。六合釋是法
相所用。今眞言宗何故用之 答。有云。西
國現傳。凡釋名義用六合取意
玄奘西
遊始傳此釋。眞言後來。用彼國風有何妨

問。六合釋何 答。有財最勝。正辨云。自
大唐起。於貞觀有慈恩三藏至。譯主律師。
躬遊西天足履中土。依五印風俗傳六釋
軌儀。謂西域相傳。解諸名義皆依別論陳
六合釋。梵曰殺沙摩娑。唐言六合。法有二
義乃成六釋。非一義者無合相故。亦可
以義添名應言六離合釋先離後合。必應
然故。知言佛陀即顯覺者。覺者謂五蘊
者。覺謂四智能覺此爲離也。有覺之者
得覺者名。此爲合也。二義相濫六釋簡之。
一義不然。便非所要如説菩提。但翻爲
覺。既唯一義。即無六釋。其六者何。一持業。
二依主。三有財。四相違。五隣近。六帶數此。
有頌言
  以自及自他 以他與倶非
  通二通三種 如是六種相
釋曰。第一持業。持謂任持。業謂業用。體能
持用名持業釋。如無性攝論解大乘云。亦
乘亦大故名大乘。謂大是體體性大故。言
乘是用用能運故。以大持乘故名持業。或
曰同依。依謂所依。二義同一所依體故名同
依釋。如大與乘。即是二義同依教等故曰
同依。頌言以自顯此初釋。以自體業而爲
名故。第二依主。依謂能依。主謂餘法。以自
依餘名依主釋。或復主者是從喩名。如世
臣屬依於王主。又名依士。土謂士夫。從法
從喩二釋如上。如無性論解大乘云乘之
大性故名大乘。謂有爲名乘以無爲稱大。
大爲乘性以大依乘故依主。頌言自他
顯第二釋。以自兼他而爲名故。第三有財。
有謂所有。財謂餘法。全取餘名是有財釋。
亦曰多財。皆從喩説。如人有多財名有多
財故。如正理論釋倶舍名藏。或是所依。
猶如刀藏。謂彼對法是此所依。引彼義言
造此論故。此論以彼對法爲藏名對法藏。
謂發智論等名對法名藏。今倶舍論全取
彼名名對法藏。是有財釋。頌言以他顯第
三釋。全以他法爲己名故。第四相違。相顯
二法。違即互乖。二體各殊名相違釋。如瑜
伽論決擇分初名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五識
與意其體各別。雙擧兩法而爲一名。義准
應加與并共及。如因明論説能立與能破。
但瑜伽論略無與字。頌言倶非顯第四釋。
如唯識頌説末那識。并我愛我慢及餘觸等
倶。此及餘字非自他名。謂非自隨惑名。亦
非他觸等名。然及餘言能顯末那識。八隨
惑相應是相違釋。非如明闇相違之義。無
相違法而相應故。准此即是倶非自他名
相違釋。義與前別兩朝三藏傳説不同。第五
近二顯第五釋。隣近是假依二種立。一
依主隣近。如言念住觀。觀者是慧與念相
應。慧由念力持令住故。念住之觀依主隣
近。二有財隣近。如但言念住。此是慧體。而
取念名從彼増強以立名。故有彼念住有
財隣近。然由持業唯自爲名。又彼相違非
自他自。今斯隣近要取他名。故隣近中不
説有二。第六帶數。帶謂挾帶。數謂算數。挾
一等言成帶數釋。頌言通三顯第六釋。帶
數亦假依三種立。一持業帶數。如言百法。
百法故。二依主帶數。如有説言。眼等六識
是。眼等六能依識故。三有財帶數。如有説
言。觸謂三種。三種非觸取彼名故。無相違
者其義復易明。不説隣近由彼假故。不
可言假。復依假故
問。古法相師用二種門。一隨轉理門。二眞實
理門。新法相師用此六釋。新華嚴師亦依六
釋。若三論宗用二種門。一理内。二理外。若
天台宗用四種釋。一因縁。二約教。三本迹
四觀心。今眞言宗用幾釋耶 答。若大日
經義釋有三種釋。如云於此經文有淺略
釋有深祕釋。於深祕中亦有淺深。若供養
法疏亦有三種。一深祕釋。二祕中深祕釋。三
祕祕中深祕釋兩文相合即成四種
問。且約阿字用四釋何 答。一約淺略
釋阿字是梵王傳。二約深祕釋是大日如來
説。三約祕中深祕釋阿字自説阿字。四約
祕中深祕釋眞如理智自説阿字供養
法疏
三釋文。今
加淺略釋。
問。以此四釋釋菩提心云何 答。若起信論
云。以熏習因縁故則令安心厭生死苦
樂求涅槃。以妄心有厭求因縁故即熏習
眞如自信己性菩提心義引此論云。發
記妄心求菩提故名菩提心者是淺略釋。
以妄求眞故。若金剛頂所説一切有情本有
普賢大菩提心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普賢大菩
薩。若大日經及義釋云。金剛手問言。菩提心
名一向志求一切智智。若一切智智即菩提
心者。是中誰爲能求。誰爲所求。誰爲可覺。
誰爲覺者。誰能發起此心令至妙果。佛
言。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何以故。本性清
淨故。衆生自心實相即是菩提。無量功徳皆
悉成就者是深祕釋。修・性本有故。若大日
經以阿字爲地輪方壇名菩提心。若金剛
頂上下十峯五智金剛及心月輪名菩提心
者是祕中深祕釋。色心一體故。若十地經
云。法性本寂隨縁轉。由此妙慧向十地。此
則眞如不變故。雖恒寂滅而眞如隨縁故染
淨縁起者是祕祕中深祕釋。寂照一如故
當於體性門廣明。
故此且止云云
已上略釋通名竟
問。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三菩提心別
別釋名云何 答。所行名行發願爲願故
名行願。止息劣法觀顯勝義故名勝義。梵
云三摩地。大唐云等念故。金剛頂訣云。三
昧耶者正翻爲等持。三摩地者正翻爲等念。
舊云
等至。
謂遍一切處等持自智即入一切如
來智也。即入一切普賢智持此智行猶如
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故華
嚴經云。佛身普放大光明。色相無邊極清淨
如雲充滿一切土。處處稱揚佛功徳。光明
所照咸歡喜。衆生有苦悉除滅。各各恭敬
起慈心。此是如來自在用云云等持諸佛自
行化他萬徳故名等持。平等護念故名等
念。無所不至故名等至
問。且初所行何行發願何願 答。且依彼
論云。修習之人常懷是心。我當利益安樂
無餘有情界取意
是名發願。言利益者勸發
有情安住菩提。言安樂者隨願給付安
快樂取意
是名所行 問。此行願者何等法
門 答。願是願波羅蜜。行即四弘六度一切
萬行 問。大日經金剛頂等正以何法爲行
願耶 答。此二經宗亦以五大願十度等一
切萬行爲行願也 問。大日經菩提心爲
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三句大統中以
此行願攝何句耶 答。義釋云。般若所明
六度十八空三昧道品總持門等皆入大悲
句中。即彼萬行所成一切智智之果説名方
便問。金剛頂經三十七尊各有四門。諸
佛三三昧心祕密神變相親承受教示授與
佛菩提。此中以彼行願攝何門耶 答。三
十七尊各第二祕密神變相中有十二變。其
第十二神變文云。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乃
至成就無上悉地果故可檢
論文
上來略
釋行願竟
問。次劣法何法。勝義何義 答。且依彼論
厭棄凡夫外道二乘十地菩薩狹劣。又深知
一切法無自性。若覺悟已妄想止除從眞起
用。萬徳斯具名爲勝義 問。知一切法無
自性自勝義菩提心意何 答。涅槃經云。
佛性有五種名亦名第一義空等云云
空亦名勝義空。今觀第一義空佛性。求菩
提之心名菩提心 問。今眞言宗正以何
法爲勝義空 答。大日經云。云何菩提謂
如實知自心。是阿耨菩提乃至彼法小分無
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無知解者
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諸法無相。謂
虚空相。性同虚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
性即同菩提取意
若守護國界經文全同此
經。即金剛頂勝義空也
問。此經以如實知自心爲菩提者。先其
自心何耶 答義釋云。説此頓覺成佛入心
實相門亦爲決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教。如
一切經中皆是漸次開實相門。彼言諸法實
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實相者即是菩
提。更無別理也。但爲薄福衆生且令淨
垢。然後爲説即心之印今經則不如是。直
約諸法令識其心。所以爲祕要之藏也
取意
 問。一切經論所説實相不同。且阿含
經婆娑論等亦明三乘各得實相。般若經中
論等亦明三乘同得實相。瓔珞經等亦明菩
薩證實相理。法華經亦明唯佛與佛乃能
究盡諸法實相。此中爲今心實相何實相耶
  答。四中前三不同今心實相。今心實相者
是法華實相。法華實相本是頓法。然歴五時
最後開顯故判漸次非謂漸法
問。天台以地獄等十界十如三種世間名爲
諸法實相之理。今心實相亦地獄等十界十
如三種世間法歟 答。即身成佛義明地獄
等十法界。理趣釋且釋上中下十峯智處
亦明如來十眞如十法界。故知今心實相亦
同天台 問。天台十界十如。百界千如。三
千世間諸法實相是有相法。今心實相是無
相菩提也。何云同耶 答。天台釋諸法實
相引般若經云。諸法無相名爲實相。亦云。
三千諸法即空即假即中故云同今無相菩

問。天台亦云即空即假即中。今一向云無
相。何云同耶 答。大日經云。心虚空界菩提
三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
義釋云。即是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又義
釋云。阿字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故。龍
樹云。因縁所生法亦空亦假亦中也。故知眞
言菩提心實相亦即空即假即中也 問。若
心實相即空即假*即中者如實知自心時
亦知心即空假中耶。爲當知心同虚空耶
  答。義釋釋心實相云。乃至現在一念識
衆縁生故即空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
於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
故。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故知知心
空假中也
問。若如實知自心時知心即空假中者。何
故經云性同虚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
即同菩提心虚空界菩提三種無二。此
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滿足耶 答。義釋
釋此文云。此一法界法離因縁畢竟不生
而不壞因縁實相。以不生故則無能所之
異。以不壞故亦得悲爲根本方便波羅蜜
滿足。是即究竟不思議中道義也故知心
與菩提尚具三義
問。若自心即空假中者。何故經中五番云心
非諸法耶 答。義釋云。若但言自心不生
不滅義則難解。故先示其著處初云心不
在内外中間。如般若以無量門入諸法實
相。今擧宗要。但觀内外十二處即攝一切
法也。二云非青黄赤白。紅紫。水精色。長短。
圓方。明暗。男女。不男女約外道眞我明心
實相。三云心非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龍夜
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
伽。人。非人趣同性約外道我性明心實相。
四云心不住眼耳鼻舌身意界非見非顯
現約佛法中外道明心實相。五云若分段
顯色。形色。境界色。受想行識我我所能執
所執。清淨界處。乃至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
約十方三世一切佛教一切經中所説法門
明心實相
問。若心非陰界入等一切法者但是偏空。何
云即假即中 答。義釋云。如一切經或説
諸法從縁生都無自性皆是漸次開實相
門。彼言諸法實相者即是此經心之實相。心
實相者即是菩提。更無別理也。但爲薄福
衆生。且令淨垢。然後爲説即心之印。今經
則不如是。直約諸法令識其心。所以爲
祕要之藏也。若不作如是方便。先從著
處觀之。而但言是心遍一切處畢竟無相
則一切衆生無由悟入。當知此觀最爲祕
要法門也
問。此文云心遍一切處畢竟無相者。能遍
之心與所遍之處爲同爲異 答。小乘亦
云。心能造諸法。造諸法已。心與諸法異。
唯識亦云。八識變成諸法。諸法不離於識。
故云唯識。而識非諸法。諸法與識異。勝鬘
亦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死煩惱。而眞如淨
變作諸法。縁起以後諸涅槃法與淨心
異。起信亦云。眞如變作諸法。如華嚴云。心
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
從心造。心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故心即諸
法。諸法即心云云此四説即四教所説。今眞
言宗即同第四。是與天台圓教意同矣
問。若心即諸法。諸法即心者。何故大日經云
心非陰界入等法。一切分段中求不可得耶
  答。雖眞如淨心即諸法。諸法即淨心而非
如凡夫外道三教三乘所計心與諸法。故
云非也 問。若爾爲心生諸法故心即諸
法。爲心有諸法故心即諸法。爲心諸法一
故心即諸法。爲心諸法異故心即諸法耶
答。如天台云。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
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只心是
一切法。只一切法是心。非縱非横。非一非
心生諸法名縱。心有諸法名横。心
諸法一名一。心諸法異名異。今皆非此故
云非也
問。若如天台十界諸法爲心實相知心實
相名菩提者。菩提既是可得之法。最初一
佛是開曉者。以後諸佛是知解者。何故。經云
是菩提乃至彼法少分無有可得。虚空相是
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耶 答。義釋云。
少分梵云阿耨。七微合。成爲喩。彼法離此
無相菩提更無一法。又如虚空離分別故
無知解相無開曉相。諸佛自證三菩提亦
爾。唯是心自證心。心自覺心。是中無知解
法無知解者。非始開曉亦無開曉之者
問。經中多擧虚空皆是喩歟 答。依義釋
初云虚空相是菩提者是喩也。次云菩提無
相故諸法無相謂虚空相者亦喩也。次
空相心離諸分別無分別者亦喩也。次云
性同虚空即同於心性同於心即同菩提。
心虚空界菩提三種無二者。虚空無垢即心。
菩提本同一相即而有三名耳者是法
也 問。如婆沙義虚空無過無徳今佛
力離過徳成。何得相喩 答。但以少分況
大空耳。況有三義。一虚空畢竟淨故。二無邊
際故。三無分別故。一切智心性亦如是
問。此心中自心與住心品之心同異云何
  答。住心品義釋云。此品統論經之大意。所
謂衆生自心即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爲
一切智者。此教諸菩薩直以眞言爲門。自
心發菩提即心具萬行。見心正等覺證心
大涅槃。發起心方便發淨心佛國。從因
至果皆以無所住而住其心。故曰入眞言
門住心品也故同◎
問。此中無相菩提與菩提性品菩提同異
云何 答。彼品了百字眞言救世者不可得
空之義名菩提性。不可得空即是大空。大空
亦空故體離空不空相。導師方便假以言説
開悟衆生。從空立假令求於理取意
是擧
能了知見爲菩提性。彼文亦云。了此眞
義即是菩提故四釋中以眞言義爲菩提
性。是第三祕中深祕釋。今心自心實相爲
菩提性是第二深祕釋 問。此中不可得空
爲撥無空。爲本體空。爲佛性空。爲實法
空爲折法空。爲體法空。爲遍計空爲勝義
空爲圓融空。爲一心空 答。若無因外道
撥無諸法謂空是名斷
見外道。
若佛法中方廣道人
讀大乘不生不滅等文謂諸法空。名惡取
空。内法外道。若分別部一切法空名爲佛性。
是小乘過分空也。若成實論破毘曇五陰實
法有立五陰實法空名小乘法空。若諸部
小乘觀折實法以爲實空名折法空。若諸
部大乘觀諸法體即空名體法空。若法相宗
於三性上立三無性。唯空遍計所執不空
依圓二性名遍計空。若三論宗約眞勝義
有爲無爲無所得空名勝義空。若華嚴宗一
切諸法同一無性爲圓融空。若天台宗依中
論云因縁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名爲假
名。亦是中道義。一切諸法即空即假即中名
一心空。今眞言救世者不可得空非前九空。
唯同天台。文云從空立假令求理故
問。何以得知此菩提心不可得空非外道小
乘法相三論所立空義同天台空義 答。大
日經廣破外道三十二計。又云。此經宗横
統一切佛教。如説唯蘊無我出世間心住
於蘊中即攝諸部小乘三藏如説觀蘊阿
頼耶覺自心本不生即攝諸經八識三無性
義。如説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即攝華嚴
般若種種不思議境界皆入其中。如説如
實知自心名一切種智則佛性一乘如來祕
藏皆入其中。種種聖言無不統其精要
此中諸部小乘如文。八識三無性等。是法相
所用。華嚴般若是三論所用。佛性一乘是天
台所用。今如實知自心名菩提者即淨菩
提心。是第四句。故知爾
問。此經横統一切佛教者。此教觀法淺深
與諸教淺深同故歟。爲當淺深諸教會入此
教故歟 答。大日如來現四重曼荼羅身
入法界中廣説諸教。今以四重曼荼羅淺
深觀法性攝諸教故。二義共然 問。何以
知爾 答。金剛頂出生義云。能仁如來託迹
都率降神中天以三車而誘進之以化
城而引導之。大機已熟堪受大法。佛入不
空王三昧耶召集諸聖。刊地位之階漸立
等妙之頓旨取意
又義訣中廣引法華信解
品長者窮子譬喩以立聲聞縁覺迂迴菩薩
頓證菩薩四乘之義故知爾 問。此虚空無
相淨菩提心是不可得空即大空者可名大
空菩提心。何故名勝義菩提心耶 答。此虚
空無相淨菩提心已非五番諸計諸法。故約
空門當以十二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十
二空等廣破諸法執著。然以略要且名大
空而名勝義菩提心者。是二諦中勝義諦
也。非十八空勝義空
問。此淨菩提心大日經三句中何句攝耶
答。初菩提心爲因句是也 問。此經菩提
心爲第一句。大悲行願爲第二句。方便爲
第三句。菩提心論大悲行願爲第一菩提心。
勝義諦觀爲第二菩提心。自證觀法爲第三
菩提心。二文相違何會 答。菩提心種子託
諸佛胎藏大悲萬行養育守護沙羅樹王増
長開敷。是此經大悲胎藏之大意也。外修萬
行内觀諸法中開心佛是金剛頂之元意
也 問。大悲萬行養育者何等法耶 答。義
釋云。諸教但説沙羅樹王種子根莖。枝葉華
果。未明養育方便。但此經明種子養育方
便取意
如經以三密行修供養行 問 若
爾此經大悲萬行句彼彼論行願菩提心只
由眞言門三密供養行耶。若爾菩提心經
等菩提心六度萬行。大般若等一切大乘菩
薩萬行不攝此中耶 答。皆攝此中。但約
行者行相少異。何者且如布施拙度菩薩
捨身退道捨衣破戒。巧度菩薩與法爲眼
教忍爲衣。眞言菩薩法施滿檀。如布施
者萬行皆然
問。論中三種皆名菩提心。此經唯第一句名
菩提心。何會 答。大日經云。我説諸法如
是令彼菩薩衆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義
釋云。三句大宗統論一部始終。無量方便皆
爲令諸菩薩菩提心清淨知識其心。如此
經者一切修多羅意皆在此。如釋迦所説
法者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種種因縁隨宜演
説無非爲此三句法門。究竟同歸本無異
取意
故知此經三句皆爲令知淨菩提心
通名菩提心。與彼論爲求菩提修三種行
通名菩提心大同
問。此淨菩提心金剛頂三十七尊各四門中
何門攝耶 答。亦是第二祕密神變相門第
十二變中八相成道中攝 問。彼中經文但
有修普賢行發菩提心降魔成道轉法
輪等文。不云勝義菩提心。亦無三句文云
何 答。修普賢行發菩提心者即是論中
三菩提心。亦此經中三句菩提心也。故攝眞
實經五相成身文中一一皆云如釋迦佛在
菩提場修證此法者即論三摩地心。如釋
迦者一切諸尊法界行化皆亦如是
問。金剛頂宗行者先入阿婆頗那伽此云無
識身。
三摩地觀十縁生句證空寂實際。次蒙諸
佛驚覺修普賢行成等正覺。即用五相成
佛。後被大悲甲爲金剛薩埵。淨佛國土
供養諸佛。遊戲神通成就衆生取意
今大
日經虚空無相菩提心彼中何攝 答。彼云
觀十縁生句想身證十地。金剛喩三昧及
薩婆若智尚未能證知者。是出生義所説
判地位之階漸立等妙之頓旨。即從等覺
地入妙覺之行法也。此經淨菩提心文云。
佛元説成佛因者是始入初地初住之功徳
也。彼云五相成佛更修萬行者是佛地大方
便行相也。此經淨菩提心以上修三句行有
十六重玄義。故義釋引華嚴十地文云。有
淺略深祕二釋。若得金剛頂十六大菩薩義
此中義可了。若不爾者因縁事相渉十住品
義也者是初地。初住以上位位各現五相
成佛也
問。論以勝義菩提心爲第二。以五相成身
爲第三。而何今云彼五相成佛是妙覺。今淨
菩提心是初地初住耶 答。論勝義菩提心
中具有心源空寂萬徳斯備。所言萬徳是佛
地萬徳。故此勝義菩提心亦通初心究竟也。
今淨菩提心五種三昧中第五佛地三昧名
究竟發菩提心。故此淨菩提心亦通初心究
竟。故知初地初住以上乃至佛地皆具經論
二義上來略釋
勝義竟
問。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普賢智持
此智行猶如金剛。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
護念之者。舊云等至。而今何言等念耶
答。舊以定力等至一切境界名爲等至。此
得大略。未得全體。今約全體故云等念
  問。或云三摩呬多。或云三摩跋提。或云
昧耶。或云三昧。與三摩地同異云何
答。三摩呬多唐云等引。亦云攝心一境義。
即一心義也。謂以觀念等引其心成就理
智境界。此有二地。一三摩呬多地二非三摩
呬多地謂觀行相似二位別也。又義釋云。
以三平等引攝一切功徳攝在自身故
言等引。又定慧等合爲一名爲等引。三界
九地定名竝云三摩呬多。舊直云定。新云
境一趣性云云三摩跋提亦云三摩鉢底唐
亦云等念。謂入三昧中以悲願力等念衆
生之時云云三昧耶義訣云。唐云等持。義釋
云平等。亦云本誓。亦云驚覺。亦云契。亦云
時。亦以義云除障相應相續。亦以義云三
是佛。昧是法。耶是僧。竝出大日經義釋也。
天竺語法一言多含。且如輪王先陀波一言
下智臣能知水鹽器馬亦如一瞿聲能含九
種名如倶舍頌云方・數・地・光・言・金剛・眼・
天・水如是九種法智者立瞿聲云云三昧者
略。具云三摩地。古讀梵語者呼二字似一
聲。故讀摩地呼昧例如娑*嚩呼莎等也。
天台云調直定。玄奘等云正受。正受現法
樂等故云正受云云又大日宗三摩地正云
等持。大日經云。略説三摩地。一心住於縁。
義釋云。謂心係縁一境而不馳散。是等持
今菩提心三摩地一心係縁一切諸佛
菩薩各各一境而不馳散。故名等持。義釋
亦云。三摩是等。地是慧三事平等爲一。名
爲等持
問。一切經中三摩地名皆爲等持。諸佛菩
薩各各一境耶 答。非也。且如三三摩地
各隨等持空無相無作之義。故三摩地是通
名。各隨別名其義異也 問。今三摩地菩提
心中三摩地者別名何 答。有總有別。若大
日經總以大空三摩地爲行者修證三摩地。
若住佛位發生曼荼羅時名大悲胎藏發
生三摩地。若住佛位加持有情時名法界
胎藏三摩地別有三種乃至無量云云若金
剛頂總以阿婆頗那伽三摩地。爲行者修證。
先行三摩地別有五部。乃至無量云云問。
先就大日經何名大空 答。義釋云。行人
於三昧中具見諸尊。以有相有縁故名世
間三昧。世間三昧現前時觀十縁生句與空
寂相應名出世三昧。然尚以空病未除未
名大空。及坐道場自證心性時心之實
際不住相不依空照見空與不空畢竟無
相而具一切相名大空三昧問。若爾
大空三摩地是應坐道場成菩提時所行
初心行人何由行之 答。經亦云彼如是境
界一切如來定。義釋云。如涅槃經明一切
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
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佛佛道同
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觀心佛性者
即名入如來定。豈煩漸超四處方至究竟
故知初發菩提心時亦用此大空三昧
  問。初發心時觀佛性何 答。經亦云。佛
説一切空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
異縁得。義釋云。入阿字門乃至無有
法而可得者。一念法界名正覺之等持正覺
三昧覺諸法本不生故。唯是心自證心心
自知心。從久遠來常如實際無有變易。心
住是縁名爲等持
問。別有三部乃至無量何等 答。義釋云。
且就有相有上中下。上謂觀毘盧遮那等
諸如來身。中謂觀文殊等諸菩薩身。下謂觀
因陀羅隨類之身。以要言之。如曼荼羅一
一善知識皆是一種入法界三昧門。若總觀
如是普門大衆一心住縁而不馳散即名
眼三昧門。亦名普門世界三昧門。或但
入正遍知部三昧門。或但入蓮華部三昧門。
或但入金剛部三昧門。或以文殊眷屬爲
一三昧門。餘三菩薩亦爾。如入阿字門一
念法界是毘盧遮那三昧。於法蓮華部印一
心不亂是觀自在三昧。於金剛慧印一心不
亂是祕密主三昧。乃至於梵釋諸尊解脱身
一心不亂名彼天淨眼三昧云云
問。若住佛位發生曼荼羅時名大悲胎藏
發生三摩地者。先其佛位何佛位耶 答。如
經持誦者思惟而住於佛室以此行者住
佛室名佛位也 問。究竟佛地可名佛位。
何以行者佛室名佛位耶 答。經上下文
皆明入曼荼羅受三昧耶從初發心乃至
究竟皆名爲佛。今且以初心者以顯後
心 問。其佛室何 答。義釋云。凡修觀行
時先當以五字持身。如供養法中説。即觀
自心作八葉蓮華。阿闍梨云。凡人汗栗駄心
者此是古譯語訛也。正梵音云紇哩二合
耶。此云心。状如蓮華含而未敷之像。有
筋脈約之以成八分。男子向上女人下向。
先觀此蓮華令其開敷爲八葉白蓮華座。
此臺上當觀阿字作金剛色。首中置百光
遍照王而無垢眼觀之。以此自加持故即
成毘盧遮那身也。而在二明王中間名爲
住於佛室此等是大阿闍梨祕密行處。若爲初
學人及於大衆中不可輒説此
問。先以五字持身者其相云何 答。是祕
法故不能委説。今擧大略覽者恕之。准入
祕密曼荼羅法品以字燒字壽命灰燼。因
字更生壽。生無垢。五輪具足令菩提
成就堅固。更以十二支句加持自身三分。
如是三昧耶一切不違逆。入一切法教諸
壇得自在。我身等同彼眞言者亦然以不
相異故説名三昧耶云云此是入祕密曼荼
羅之行法也。義釋云。上大悲胎藏壇中不用
此法。終無成理云云若祕密曼荼羅法品以
眞言者身分五處觀爲五輪各安種子。供
養法中用此品意云云此亦住祕密曼荼羅
初心行法也。義准上大悲壇亦可用之云云
若入祕密曼荼羅位品亦眞言者以擧身通
爲五輪亦安種子云云證亦祕密曼荼
羅後心行法也。入祕密法和合五輪是初
入者成就品行法。祕密法品五處五輪是中
心行法。悉地成就品。悉地出現品。息障品。等
持明禁戒品等修行法中皆用此五處五輪。
故入祕密位品一體五輪是證入者行法。故
義釋云。前品名入祕密。今復云入者是證
入之入。如人已入室宅出入自在不同初
入門人也 問。所言以字燒字因字更
者何等字耶。又五輪種子及其形色云何。
又十二支句及身三分者何等耶。又百光遍
照王及無垢眼者何等耶 答。此等皆是一
切諸佛三昧耶法。非論義者問答之處。若輒
説此三昧耶法時説者聽者共犯三昧耶
故。論義中不可得説云云
問。住此佛室時住何三摩地 答。正住大
空三摩地亦名正覺三摩地。是毘盧遮那三
摩地。具如前引義釋 問。何故云爾 答。
經云。佛説一切空正覺之等持。釋云。一念
法界名正覺等持。如入阿字門一念法界
是毘盧遮那三昧云云今住佛室時先以阿
字爲身五字加持。乃至心蓮臺上觀阿字
門。故知入大空三昧住佛室也 若爾何
故初言住佛位發生曼荼羅時名大悲胎
藏發生三摩地耶 答。住佛室時入大空
三摩地住佛室竟。從自身分發生曼荼羅
時入大悲藏發生三摩地 問。何名大悲
胎藏發生三摩地耶 答。此有二種。若大
悲胎藏嘉會壇中爲説大悲胎藏*發生大曼
荼羅王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大悲
藏發生三摩地。若祕密曼荼羅壇中大日如
來入於法界倶舍。以如來奮迅平等莊嚴藏
三昧以現法界無盡藏。行者亦効此故
用彼二也。且就初中入此三摩地發生大
悲胎藏生大曼荼羅。故名大悲藏發生三摩

問。何名大悲胎藏*發生大曼荼羅耶 答。
義釋云。行者初發一切智心如父母和合因
縁識種子。初託胎中漸次増長爲業風成。
乃至誕時諸根皆備。父母種姓中生。如依眞
言門學大悲萬行淨心顯現。又此嬰童漸
具人法習諸伎藝施行事業如淨心中發
起方便修治地業濟度衆生。故名大悲胎
藏生也私云。此是凡夫初
發心時胎藏生義
復次初入淨菩提心
門見法明道如識種子歌羅羅時前七地以
來爲大悲萬行之所含養如在胎藏。無功
用以去漸學如來方便如嬰童已生習諸伎
藝。至如來一切智地如伎藝已成施言從
岐。故名大悲胎藏生。又是一重祕密曼荼
羅也私云。此是初地
以上胎藏生義
問。若以蓮華相會云何 答。義釋云。如蓮
種在堅殼之中華菓性具。如世間種子心
漸次増長乃至初生華疱。臺實隱葉藏内
如出世間心尚在蘊中。葉藏所包鬢蕋滋榮
如大悲胎藏。既成就已顯照開敷如方便滿
*文 問。胎藏蓮華法喩可然。今蓮華胎
藏曼荼羅義云何 答。此有二文。若大悲藏
壇中義釋云。今此中妙法蓮華曼荼羅義毘
盧遮那本地常心。即是華藏具體。四佛四
菩薩醍醐果徳如衆實倶成。十世界微塵數
金剛密慧差別智印即猶如如鬢蕋。十世界
微塵數大悲萬行波羅蜜門猶如華藏。三乘
六道無量應身猶如根莖條葉發暉相。如
是衆徳輪圓周備故名曼荼羅也文。有云。曼
荼羅此云
轉圓
具足
若入祕密位品義釋云。於内心地去
株杌等安立一體五輪竟云。在此内心大
等地莊嚴中有大蓮華王座。八葉有莖
蕋毘盧遮那在華臺上。以次八葉四佛四
菩薩。諸葉中置佛母波羅蜜三昧等。此華
葉下面置諸持明忿怒等。其華莖即以執金
剛祕密主持之。無量大海衆印金剛也。亦
有種種供具華香之類。其華莖下爲大海水。
岸之外地居天衆各依方布之私云。上文是
喩。此文是法
問。法喩可然。今以此法發生四重曼荼
羅云何 答。義釋云。以如來加持故從佛
菩薩自證之徳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
印現第一重金剛手諸内眷屬。從大悲萬
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
便現第三重一切衆生喜見隨類之身。若以
輪王灌頂方之則第三重如萬國居長。第
二重如朝廷百揆。第一重如宗拔内弼。中
胎如垂拱之君。故華臺當體爲大曼荼王
*文 問。此三重中台何是三部 答。此有
二文。若大悲藏義釋云。大凡此第一重上方
是佛衆徳莊嚴。下方是佛持明使者皆名如
來部門。右方是如來大悲三昧。滋榮萬善故
名蓮華部。左方是如來大慧力用。摧破三
障故名金剛部*文若祕密曼荼羅法品義
釋云。略有三部佛部是毘盧遮那。蓮華部是
觀世音即阿彌陀。金剛部是金剛手即釋迦
牟尼*文三藏本瑜伽中亦以中台上方爲
佛部。以觀世音文殊地藏除蓋障虚空藏爲
蓮華部。以金剛手不動勝三世釋迦世天爲
金剛部云云故知有總別三部也 問。此四
重中若有從本垂迹從因向果二義耶 答。
有也。大悲藏義釋云。若自本垂迹則從中
胎一一門各流出第一重種種門。從第一重
一一門各流出第二重種種門。從第二重一
一門各流出第三重種種門。若行因至果
則第三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二重。第二
重之所引攝成就能通第一重。第一重
所引攝成就能見中胎藏*文
問。大日經云。一切如來同共集會漸次證入
大悲藏發生三摩地。世尊一切身分皆悉出
現如來之身*文其出現何 答。此有三文。
若大悲藏義釋云。自臍以下現生身釋迦
示同人法及三乘六趣種種形類八方本位
次第而住。自臍已上至咽出現無量十住諸
菩薩三密之身。八方本位次第而住。此有二
重從心已下是持大悲萬行諸大眷屬。
心已上是持金剛密慧諸内眷屬通名大心
衆也。從咽至頂出現四智四三昧果徳佛
身。八方本位次第而住云云若同品下文義
釋云。上文所説從大日如來臍以下光明是
第三重位。自臍以上至咽光明爲第二重
位。自咽至頂光明爲第一重位。其中胎藏
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也云云若祕密法品
義釋云。從佛自身一一毛孔出種種身雲。
隨其上中下分。謂頭爲内胎。心已上爲第
一院。臍以上爲第二院臍以下爲第三院
云云此文同前大悲藏義釋上文故成二説。
謂前上下文自爲二説云云
問。約行者身釋此四重云何 答。此有二
文。若大悲藏灌頂文義釋爲灌頂故師加持
弟子用字燒身成灰四瓶灌頂。灰作字門
從此出生五字。次字安頂轉成中胎藏。又
從此字生三重光焔。次一重光遶咽隨所
照及處諸尊隨現即成第一院。次一重光遍
遶心上。諸尊隨現成第二重。次一重光遶
臍諸尊隨現成第三重。爾時弟子都成曼荼
羅身云云若入祕密位品義釋師自住瑜伽
之座以其身心而作佛海之會。大略心爲
八葉之位。從臍至心爲金剛臍爲大海。從
臍以下是地居諸尊位也。上文説。持誦者觀
内身内心八分作八葉作開敷。及羅字
置眼等也。今此所作雖是度人方便。然行
者於自持誦觀照之時亦當如法習之用
此灌頂之法而自灌灑。爲除一切障速入
佛會故也云云
問。前大悲藏行法是師觀弟子之觀法也。後
祕密位品行法是師觀自身之觀法也。竝非
行者修證觀法。若爾行者觀菩提心時用
何觀法耶 答。入祕密位觀法亦是自持誦
時自灌頂法故。須前大祕藏住佛室時五字
持身心蓮觀字。頂安百光王開無垢眼竟。
亦即以此自灌頂法而灌頂之
問。此四重中爲中台爲菩提心。爲外院爲
菩提心耶 答。義釋*云。釋入曼荼羅云。
有漸入者有超昇者有頓入者云云故隨
入者初發心處名菩提心。如大日經抄記。
有外院世天二乘爲菩提心因第二第三爲
大悲句中台爲方便句之義是次第入者也。
有行者心中以中台爲菩提心瑜伽相應隨
分成就此心華臺爲中台。其外八葉隨佛
列布。從心以上爲第一院。從心以下至臍
爲第二院。從臍以下爲第三院。諸尊形色
宛然身中之義是超入者也。又云。若就情
機而説則三壇從深至淺。乃至世天眞言義
淺。但是應身道。方便未究竟也。若開實性
即世天眞言與大日何異耶者是不定入者

問。前云。凡夫外道二乘菩薩引入曼荼羅時
各於其人*干栗駄心令觀八葉蓮華。若爾
凡入四重壇人皆觀心蓮成佛悉是超入之
者。有何次第入不定入之別 答。情機不
同行相各異。或有有情但著世樂不樂出
世佛赴情樂説人天中息災増益等法。有
情得益雖復歸命未心出世。漸次引導令
知勝道終至中台至中台時始觀心蓮。
是名次第入者也。若有衆生於其中間正
因開發頓入中台。入中台時亦觀心蓮。是
名不定入者也。若初入處直觀心蓮。是
名超入者也 問。何以得知 答。義釋云。
於薩婆若平等心地畫作諸佛菩薩乃至
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圓壇。此一一本尊身
語心印皆是一種差別門也。且如有人志求
五通智道即從大悲胎藏現韋陀梵志形
爲説瞿曇仙等眞言行法。行者精勤不久
成此仙身。更轉方便即成毘盧遮那身
也。或現佛身説種種乘。乃至現非人身説
種種乘。隨類形聲悉是眞言密印。或久或近
無非毒鼓因縁。故經云。皆同一味。所謂如
來解脱味也*文此中或久是次第入。或近是
不定入。若云五種三昧皆開心實相門一生
成佛者是超入也
問。何名平等心地耶 答。義釋云。一切衆
生色心實相從本際已來常是毘盧遮那平
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時強空諸法使成法
界也。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藏大
曼荼羅已。還用開發衆生平等心地無盡莊
嚴藏大曼荼羅。妙感應妙皆不可出阿字
*文 問。大日經初大日如來現無盡莊嚴
藏。祕密曼荼羅初亦大日如來入於法界倶
舍以如來奮迅平等莊嚴藏以現法界無盡
莊嚴故。此二文中無盡莊嚴同異云何 答。
經初亦入此三摩地現彼莊嚴藏也 問。
何名無盡莊嚴藏耶 答。住心品義釋云。
從一平等身普現一切威儀無非密印。從
一平等語普現一切音聲無非眞言。從一
平等心普現一切本尊無非三昧。皆無邊
際不可度量故名無盡莊嚴。此諸大衆相
好無邊如胡麻油。遍滿法界無空隙處。又
如國王有大庫藏故云藏也。祕密品義釋
云。奮迅是流出義。是流溢義。如師子王頻
申奮動。佛亦示現無盡身口意遍滿法界。
是諸佛奮迅也。十方三世一切如來身口意
皆悉平等故名平等。無量佛道莊嚴法身故
名莊嚴。藏者梵音掲訶是流出。無盡莊嚴奮
迅示現不可窮竭。如大寶藏是如來藏義
*文
問。此中藏字梵音掲訶者。於藏若有種耶
答。祕密品云。大日如來入於法界倶舍。義
釋云。法界藏者。此藏梵音名倶舍是鞘義。
如世間刀在於鞘中。以義翻也。此中云法
界藏者是如來所出之處。謂一切如來處在
其中*文具縁品亦云。廣大法界加持即於
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義釋亦云聖胎倶
舍。祕密品義釋云。如來平等莊嚴藏者此是
胎藏之藏。具縁品云。天宮藏時慶。義釋云。此
藏字梵音名蘗𡃤婆。是中心之藏。中胎藏
之藏與比吒迦倶舍等其義各殊。入祕密位
品義釋云。梵音阿梨耶此云藏也。有云。藏室
宮舍之義。具縁品義釋云。阿梨耶是室義。又
律中云。曇無徳部此云法藏部。故知中胎藏
之藏云蘖*𡃤婆。鞘藏之藏云倶舍。流出之
藏云掲訶。法藏之藏云無徳。藏舍之藏云
阿梨耶。比吒迦者可勘正翻
問。前云若住佛位加持有情時名法界藏
三摩地者意何 答。具縁品云。時薄伽梵廣
大法界加持即於是時住法界胎藏三昧。義
釋云。梵音毘富羅是廣大義。謂深廣無際。諸
法自體名毘富羅。諸佛實相眞言實相衆生
實相皆是毘富羅法界。以此互相加持名法
界加持。如男女交會種子託於胎藏不失
不壞是相加持義。諸佛國王明妃爲夫人
和合共生毘富羅種子。爲大悲胎藏所持
無失壞故名法界加持。世尊普遍加持一
切衆生皆作平等種子竟。即時入遍法界
胎藏三昧觀此一一種子皆是蓮華臺上毘
盧*遮那普門眷屬無盡莊嚴。亦與大悲曼荼
羅等無有異。而諸衆生未自證知故名在
聖胎倶舍。若出藏時即如來解脱也 問。
是如來行法於今菩提心行有何要耶 答。
佛欲説三部三昧耶先入此三摩地。加持
一切有情作平等種子。今眞言行者修菩提
心時亦入此三摩地證三部三昧耶眞言。
此則菩薩自他平等菩提心之要法也。若但
觀自心菩提心不觀他心菩提心何名大
道心成衆生乎智論菩提薩埵摩訶薩埵
云大道心成衆生也
上來釋
大日經三摩地竟
問。金剛頂總以阿婆頗那伽三摩地爲行
者修證先行三摩地者。阿*婆頗那伽爲梵
語爲唐語 答。金剛頂疏云。阿*婆頗那伽
者。舊經云。初依瑜伽安那般那繋念修習
不動身體亦不動支分名阿婆那伽法
也。安那波那亦云阿那婆那亦云般那。
釋曰。阿那者來。亦云入婆那者去。亦云出
謂數息觀。此經訣云。阿*婆頗那伽者阿之
言無。婆頗那伽識也。三摩地平等持也。伽
者身也。應云無識身平等持也。入此定者
能治攀縁散亂等障云云云小乘亦名安
般觀。唐云數息觀。依瑜伽廣本先入數息
觀即入此阿頗婆那伽三摩地。阿頗婆那
伽三摩地唐云無識身三摩地。入此三摩地
時不見心與身相故名無識身也
問。諸古師唯用阿那婆那。唐云數息。何故
今用無識身耶 答。阿那婆那正云數息。
大般若云阿喩伽濕喩伽。古云數息觀。信
行音義云。第四分*云入出生死觀故非數
息觀也。今先用*阿頗那數息觀。次用阿
*婆頗那伽爲無識身觀何有妨乎 問。先
入數息觀次入無識身三摩地云何 答。
如瑜伽云。應結跏趺坐支節不動搖舌拄
於上腭心息令微細者是數息觀。次云。諦
觀諸法性皆由息。煩惱隨煩惱蘊界諸入
等皆如幻與焔。如乾闥婆城。亦如旋火輪。
又如空谷響。如是諦觀已不見於身心住
平等寂滅究竟眞實智者無識身三摩地
問。此三摩地觀亦云名迦樓羅觀意何
答。守護經云。譬如世人觀五大色觀念成
就能消災害名爲迦樓羅觀。今亦如是觀
五相等斷惑成佛亦如迦樓羅觀。迦樓羅觀
此云微妙觀也取意文。可
正文
問。入此無識身三摩地觀菩提心云何
答。住此三摩地時空中諸如來驚覺而告言。
汝之所證處是一道清淨。金剛喩三昧及薩
婆若智尚未能證知。勿以此爲足應滿
足普賢方成最正覺。身心不動搖定中禮
諸佛即於此定中修五部五相成身
問。先金剛喩三昧中金剛義。及金剛頂。金
剛界等金剛名義云何 答。大日經義釋云。
金剛喩實相智過一切語言心行。適無所
依不示語法。無初中後。不盡不壞離諸
過罪。不可變易不可破毀。故名金剛。如
世間金剛寶有三事最勝。一者不可壞故。二
者寶中之上故。三者戰具中勝故。此與釋論
三種金剛三昧中喩意大同*文私云。文有
二義。一喩智。二喩定。定即今金剛三昧也
云云又金剛頂疏云。言金剛者是堅固利用
二義即喩名也。堅固以譬實相不思議祕密
之理常存不壞也。利用以喩如來智用摧破
惑障顯證極理。又極理從本具摧破用。故
云利用義。智用自體無有滅壞。故爲堅固
義。又世間金剛有三種義。一不可壞。二寶中
之寶。三戰具中勝。即顯極理具五種義也。
不可壞者是實相中道。過一切語言離諸過
患不可變易故雲阿闍梨云。金剛者堅固
義。以表一切如來法身堅固無壞。無生無
滅。無始無終。固常存不壞也。寶中之
寶者是顯實相中道具恒沙萬徳也。戰具中
勝者即表第一義空。一切煩惱無敵對者。
此三即是阿字三義。此等三法非佛所作。及
以非人天所作。法然道理。無始無終無生無
滅故云金剛。故毘盧遮那經云。此眞言相非
一切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隨喜。何
以故。以是諸法法如是故。若諸如來出現
若諸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諸眞
法爾故。若入此門者亦復如是。一切三惑
等不能破壞。一切邪魔等不敢壞亂。住
本際法然道故。如此一阿字餘字亦然。故
云金剛也。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色金剛
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黄色。金剛能昇空身
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火。四者白色金剛
能得出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消
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咸備功能以譬
如來五智利用碎壞煩惱滿有情願。或云
七種金剛。五如前列。更加緑色及以紫色
以爲七種。今謂。七種金剛何過五色。但
青碧收彼亦爲五耳。釋論明。以金剛安
龜甲上。以白羊角打之。金剛碎成微塵。我
金剛譬如來智者。佛智豈不壞耶。然涅槃
經云。夫喩不可全取。或取少分。或取多分。
今且取世間金剛少分相似以喩出世常
住金剛耳。又如金剛不可壞此經亦爾。不
爲外道邪魔等之所爼壞。一切法中極實法
如金剛寶中之寶。此經亦爾。諸經法中
最爲第一。三世如來髻中寶故。如金剛戰
具中勝。此經亦爾。於諸教中而爲殊勝。若
覺此教不歴劫數破煩惱賊早成佛故

所言頂者是最勝義。亦尊上義謂此金剛教
於諸大乘法中最勝無過上故以頂名之。
故雲阿闍梨釋云。金剛頂者如人之身頂最
爲勝。此教於一切大乘教中最爲尊上。故
云金剛頂也。又金剛頂者不是喩名。一切
衆生心法界中從本具足金剛堅固最勝最
尊義。則於理體諸法興起。故法華云。是法
住法位。今正顯説此祕密理故云金剛頂
*文又云。十八會中初一切如來眞實攝教
王有四大品。一名金剛界。二名降三世。三
名遍調伏。四名一切義成就。於初品中有
六曼荼羅。所謂一金剛界大曼荼羅。二陀
羅尼曼荼羅。三微細金剛曼荼羅。四廣大供
養羯磨曼荼羅。五四印曼荼羅。六一印曼荼

今金剛界者。金剛如前所釋。所言界者名
爲性分。種類之義。謂諸有情身中五智如來
之性。有此性故有修習是祕密教者必得
開顯曼荼羅海會。是故雲阿闍梨釋云。界
者性也。明一切如來金剛性遍一切有情身
中本來具足圓滿普賢毘盧遮那大用自性
身海性功徳故也。又性是實性。實性即是
理性。極實無過。即佛性異名即毘盧遮那
法身如來之性。具此理故一切有情悉當
顯得祕密三身。理必有覺猶如金寶必有
光明。又性名不改是如來性。雖隨逐煩惱
經歴生死而其性不改引發衆生的到佛
果。如金剛寶必至輪際而得停住。依此等
義故云界*也*文私云。前是金剛頂義。後是
金剛界義云云
又約金剛自有十種。一世界金剛。如金性
地輪。二佛座金剛。如金剛道場。三人中金
剛。四天上金剛。如大般若。人中金剛重而
相不具足。天上金剛輕而相皆具足。五兩教
二乘五教菩薩金剛喩定金剛。六兩教二乘
五教菩薩金剛喩智金剛。如諸經論金剛定
金剛智慧。七兩教二乘五教菩薩所破煩惱
金剛。如涅槃云。無明習氣猶如金剛有嘶
破聲。八五教佛身衞護金剛。如義釋云。生身
佛有五百執金剛神。常以衞護之。法身佛
有無量執金剛神爲内眷屬。又大般若經
云。得不退轉菩薩常有五族金剛神王而
守護之。又注梵網經云。昔王千子發心成
佛時有二兄。誓成執金剛神護千佛法。又
密迹力士經云。有力士名密迹金剛。九佛
身金剛。如金剛界五部三十七尊金剛。又
如大日經宗金剛部衆金剛。十五智金剛。如
眞*如法界五智三十七智一百八智一切理
智金剛云云又界有十如十法界。一一切如
來界乃至十一切地獄界。法華呼爲諸法實
相十如。今宗名爲金剛界也。又頂有十。佛
界自有十界十如。天台呼爲無上相乃至無
上本末究竟等。今宗名金剛也云云
二別釋五部三摩地五相成身。問。五相成
身何等 答。菩提心論云。一是通達心。二是
菩提心。三是金剛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
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備
方成本尊身也 問。何名通達心等耶
答。如瑜伽云。即誦徹心明觀心如月輪若
在輕霧中。是通達心也。次云。汝心本如是
爲客塵所翳。菩提心爲淨。汝觀淨月輪
得證菩提心。是菩提心也。次云。菩提心堅
固。復授心眞言觀金剛蓮華。是金剛心也。
次云汝於淨月輪觀八葉蓮華令普同法
界。唯一大蓮華界。是金剛身。次云。觀身爲
本尊。復授此眞言是證無上菩提也。私云。
此五相成身通五部也。但月輪上種子三摩
耶五部不同。今云。金剛蓮華是金剛部。兼蓮
華部耳
問。一一釋名云何 答。一切衆生元有眞如
淨心名干栗駄耶。是心眞實義。諸經論中
此心名爲眞如法性此心元有覺性之心名
曰質多。遮字爲帶三昧聲呼質遮是諸法
不遷動義。多是如義體義。不遷動體即是佛
性。名曰普賢大菩提心。此有三義如菩提
心論。一名無覺了。二名淨法界。三名實相
般若波羅蜜海。即性得三智。如次一切智道
種智一切種智。若在因中亦名三慧。如智
度論道慧道種慧一切種慧因中總別。若至
果地亦名三智。如智論云。一切智道種智
一切種智果上總別。金剛三昧亦云。等覺三
智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今於第九
淨識眞如理處通達性得本有佛性大菩提
心故名通達本心也云云於性得菩提心
修得菩提心名菩提心也云云爲欲加
持此菩提心能令堅固猶如金剛於心月
輪令觀金剛。故名金剛心也云云令心
金剛爲蓮華界攝入自身名金剛身云云
以金剛身爲本尊身名證無上菩提也云云
問。前云煩惱即菩提非謂煩惱中有菩提。
而何文云本心月輪在輕霧中。亦云我已
見自心清淨如滿月離諸煩惱垢能執所
執等爲客塵所翳等耶 答。此法元是等
覺菩薩所觀。故與妙覺所見唯隔一重如
日月在輕霧中。初心行人亦効此觀唯
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然言心月爲客
塵翳者。謂迷悟相對名爲客塵。自心未悟
名爲所翳。非謂自心爲他塵翳。且如貪
心體非煩惱名離煩惱。若因貪心身心
逼惱名爲煩惱。具如前釋云云
問。金剛頂經及菩提心論等云我見自心形
如月輪。是爲本心形相團圓故如世間月
輪。爲當本心功徳圓滿故喩月輪圓滿耶
  答。兩義倶然。且一切衆生本有菩提淨
心與一切佛本心一體。法界爲量團圓皎
然如世滿月。故有諸尊皆處月輪。或時行
者本尊心前觀滿月輪。此法圓明難了更以
世月爲喩 問。何以得知有此二義 答。
略出經云。又觀心月極令清淨彼月輪者
是大福徳所成。從菩提心生。即是佛性。自
性清淨無諸垢穢。圓明澄寂喩如月輪。諸
佛菩薩名菩提心。行者既見智所成月白
言。世尊我見月輪清淨性相。又金剛頂經三
十七尊心爲月輪形。三十七尊身依月輪
住。是法月輪。菩提心論云。一切有情悉含普
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以故。以月
輪爲喩爲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
*文是喩月輪
問。若喩圓明者亦可喩鏡等。何故必以月
輪爲喩 答。菩提心論云。凡月輪有一十
六分喩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
六大菩薩*文 問。先月十六分云何 答。論
云。凡月有一分明相。若當合宿之際但爲
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
漸加至十五日圓滿無礙*文故知晦夕日月
相竝之際。爲日光奪月光全隱。若於日月
一分相過之後必有月光小現。以此小分
合後月十五日十五分爲十六分 問前
月晦夕是十五黒分之一也。何言少分明現
耶 答。地上一寸之影天上萬里之光。然百
二十刹那爲怛刹那量。此三十須臾此三十
晝夜。故地上刹那一寸之間必是天上萬里
相過。日輪五十一由旬。一由旬四十里。月
輪五十由旬。五十由旬是二千里二千里。月
萬里相去。豈得無光 問。天竺黒前白後。
而何故論云後起日初日日漸加耶 答。是
譯者迴天竺語隨唐國法例如律中四月
十六日爲前安居等。亦如宿曜經正月元日
爲一日等。其例甚多云云
問。論云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應
住普賢大菩提心。一切衆生本有薩埵爲貪
瞋癡煩惱所縛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説
此甚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内心中觀
日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
如滿月光遍虚空無所分別*文今疑此中
本有薩埵與十六大菩薩中初金剛薩埵同
異云何 答。一切有情本有普賢菩提心名
曰質多。是約法得名也。本有心城三十七
尊中金剛薩埵名曰薩埵是約人得名也。
竝是性得三十七尊也。若發菩提心以去所
觀三十七尊皆是修得三十七尊也。故約性
得是同。若約修得即異 問。若爾性得心
月輪形有十六分耶。爲當有一分耶 答。
既云滿月故知有十六分 問。若爾何故
論云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衆
行皆備。其體極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
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文耶 答。本
有普賢薩埵之所外薫習一切衆生自然必
有覺了之義。所謂外道凡夫種種邪推皆求
順理解脱之氣分也。喩如月十六分之一。此
普賢心具三十七尊之性。喩如月光爲日
光奪皆雖不現而月體有十六分明性若
於晦夕月光少現喩如修得大菩提心金
剛薩埵。後月十五分明如金剛王等十五大
菩薩
問。論云本有普賢之心猶如滿月。亦云有
情心中一分淨性如月十六分之一。不云本
心薩埵如十六分之一。不云修得薩埵如
十六分之一。何故如此釋之 答。所言有
情心中一分淨性即是本有普賢薩埵。而上
文云形如月輪。下文亦云如十六分之一。
故知性得心月爲三毒縛都如月光皆隱。若
發菩提心觀性得心月亦如月光皆現。故
云我見自心形如月輪。唯以法門對當以
月十六分喩十六菩薩。然以晦夜合宿刹
那月光皆隱。若一分過月光少現。是同夜故。
此夜一分之明亦暗亦明。故喩本有薩埵。亦
喩修得薩埵。若不爾者豈有十六大菩薩初
一性得後十五修得乎
問。若性得有三十七尊者。何故論云一切
有情悉含普賢之心。不云含三十七尊之
心耶 答。大蓮華三昧經云。三十七尊住心
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故知性得有三十七
尊。而此論云普賢之心者金剛頂經三十七
尊皆名普賢故 問。抑三十七尊何等 答。
論云。於三十七尊中五方佛位各表一智
也。東方阿閦佛由成大圓鏡亦名金剛智
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頂
智也。西方阿彌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
蓮華智亦名轉法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由
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毘盧遮
那佛由成法界智爲本。已上四佛智出生
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即業寶法金也。
三世諸賢聖生成養育之母。於是印成法界
體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各攝四菩薩。東
方阿閦佛攝四菩薩。薩王愛喜也。南方寶
生佛攝四菩薩。寶光幢笑也。西方阿彌陀佛
攝四菩薩。法利因語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攝
四菩薩。業護牙拳也。四方佛各四菩薩爲十
六大菩薩也云。次文亦有八供四攝合三
十七尊也
問。論云又摩訶般若經中内空至無性
性空亦有十六義者是例歟喩歟 答。亦例
亦喩。何者彼般若中或明十一空十四空十
六空十八空二十空。且以十六空爲處中
義。又雖三十七尊且取十六大菩薩者是
例也。又彼十六空對破十六有。今十六大菩
薩亦破十六惑障。故亦喩也 問。若取例者
何故不取三十七品以例三十七尊耶
答。爲喩心月十六分且取世月十六分。不
取三十七品也。若分別聖位云。若依二乘
次第而説。若不具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
得道果無有是處。若證自受用身佛必須
三十七三摩地以成佛果。梵本入楞伽偈頌
品云。自性及受用變化并等流佛徳三十六
皆同自性身。并以法界身總成三十七
問。胎藏教中於凡夫内心八分令觀八葉
蓮華。何故金剛頂中不明心處心。亦不令
觀八分爲八葉耶 答。彼中爲開自心八
葉佛身觀肉心八分爲八葉蓮華。此中爲
開自心十六大菩薩只肉團令觀月輪。
非不明心處心也。故論亦云。凡夫人心如
合蓮華佛心如滿月云云此則凡夫心藏如
合蓮華八分。若發一念菩提心即名佛心。
故觀此肉心形如月輪 問。若爾此中只
可觀月輪。何故金剛身中於心月輪令觀
金剛蓮華耶答。第三金剛心中只令心
月加持堅固。第四金剛身中隨三十七尊各
觀其三昧耶。且於五部各有三昧耶形。於
十六大菩薩各有其三昧耶形是祕法故。此
中不明。今觀金剛蓮華是金剛界蓮華部心
行法故云云 問。論云於肉心中令觀日
月輪。而何此中只説月輪不説日輪耶
答。一字佛頂瑜伽及愛染王瑜伽等竝約果
地智徳以日輪形觀本尊形。今約因果三
昧進修以月輪形觀自心形
問。第五自身成本尊者成何尊耶 答。各
隨所尊成五部身云云問。若爾以諸菩薩
爲本尊者可以自身成菩薩身。今發大菩
提心五相成身之人何成菩薩耶 答。論
云。若願成瑜伽中諸菩薩身者亦名發菩
提心。何者爲次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
*文故知成三十七尊身皆名成佛 問。
若發菩提心即名佛心者亦名佛身佛口
耶 答。若住佛位身等於口口等於心名
三平等。故皆名爾 問。凡夫一念發菩提心
皆名佛三平等耶 答。然何者未發心前尚
名佛身。如蓮華三昧經云。歸命本覺心法
身常住妙法心蓮臺本來莊嚴三身徳三十
七尊住心城遠離因果法然具普門塵數
諸三昧無邊徳海本圓滿還我頂禮心諸佛
*文若發心去位位之中皆名佛身。如智論
云。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
無上菩提此五種位成菩提中皆具三十七
尊也 問。若爾此五位人皆可修此三摩地
觀。何故前言此觀是從等覺入妙覺之行
法耶 答。此五位人皆修此觀是眞言門菩
薩進修行法。若約諸教行人迴入此教即
有四人四時行之。何者此三摩地觀本是一
切如來内證法樂現觀法門故等覺菩薩
進入妙覺時本修此法入佛内證諸顯
教中一切有縁得記之人入初住地成一分
佛亦修此法入分内證頓機凡夫直從
凡地超入佛地亦修此觀超入内證
問。何以知爾 答。心地觀經云。一切如來受
法樂由此安住法界宮。後身菩薩證菩提
因此觀行得成佛。一切有縁得記人無非
由此法修成。一切凡夫入佛地由此觀門
速成佛取意文。
檢正文。
故知爾
問。若指其人是誰等耶 答。金剛頂經一切
如來大菩提心普賢大菩薩坐道場時一切
如來集一切義成就菩薩亦云薩囀羅他悉
地。亦云悉達多
詣現受用身告言。汝當云何證大菩提。不
知一切如來眞實忍諸苦行等乃至五相成
身流出三十七。是諸佛以内證法樂爲
令諸菩薩亦受此法樂示現五相成佛。故
具自他二受用義也。若守護國界主經釋迦
菩薩經無量劫修菩薩行。至最後身六年
苦行。坐道場時不能證無上菩提成毘盧
遮那。時一切佛告言。汝當鼻端諦觀月輪
中觀唵字。釋迦菩薩受教諦觀得成正覺。
是後身菩薩也。若法華經龍女海中從文殊
聞此經。得受記入初住。即往南方八相作
佛之時必修此觀也。若十住斷結經菩薩獨
覺之行佛。像法盡聞樹皮聲證無上道。顧
視四方不見翼從。隱相祕形一如常人。此
人亦可修此觀也。故今末世設修此觀即
身成佛之人亦應隱形一如常人。非有縁
人誰見其佛
問。法華龍女海中聞經即身成佛不用此
觀。何云必用此觀耶 答。有二理證。一心
地觀經云。一切有縁得記人無不由此法
修成。二菩提心論云。惟眞言法中即身成
佛。故是説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
故知龍女既是有縁得記即身成佛之人
故。必用此觀南方八相作佛也
問。伽耶山頂經有四種發心。一修發心。謂
入初地。二行發心。謂次六地。三不退發心。
謂八九地。四一生補處發心。謂第十地。又
瑜伽菩薩地有十種發心。如彼四十六云。能
證菩提略有十種。一住種性。二已趣入。三
未淨意樂。四已淨意樂。五未成就。六已成就。
七未隨決定。八已墮決定。九一生所繋。十
住最後有。法相三論宗等皆依此文云龍女
成佛是四發心中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十發
心中是第九一生所繋發心也。而今何言凡
夫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耶。又十住斷結經文
是菩薩方便示現獨覺之行。而今何言凡夫
直入佛地耶 答。占察經明四成佛。一信
滿成佛。二解行成佛。三地上成佛。四究竟成
佛。謂一十信滿心示現成佛。二三十心解行
位中皆現成佛。三初地以上示現成佛。四
妙覺示現成佛言示現者。内證三身外現
八相。今龍女成佛天台判爲初住成佛。
住成佛即信滿成佛也。無量義經云。佛滅度
後持是經者即於是身得無生忍。生死煩
惱一時斷壞。是無生忍即天台判爲圓初住
也。末代持經尚於即身入於初住。況於佛
世豈無即身入初住者
問。仁王經云。五千女人現身成佛者是佛世
聞仁王經成佛也。胎經云魔梵釋女皆不
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者是無佛
世自觀成佛也。無量義經云持是經者即
於是身得無生忍者是佛滅後持經成
佛也。而何論云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耶。若
此等即身成佛人皆修此觀者。何故論云
是説三摩地法於諸教中闕而不書耶。又
皆修此觀成佛者彼經力等即成不用
答。所言眞言者。大日經義釋云。梵音云曼
怛羅此云眞言。龍樹釋論謂之密號。實語
如語不妄不異之語故名眞言故。凡説眞如
法性教皆名眞言故。凡説法華等諸大乘
皆名眞言祕密教也。唯法華等皆雖説此
三摩地法而傳法菩薩闕而不書也。若於佛
世聞經若於滅後持經心覺開解得成佛
道。成佛道時内心觀法名三摩地。是名初
住即身成佛
問。何以得知説諸眞如法性皆名眞言祕
密教耶 答。蘇悉地經疏云。有二種教。一
顯示教。二祕密教。顯示教謂阿含深密等諸
三乘教也。祕密教謂華嚴維摩般若法華涅
槃等諸一乘教。祕密教亦有二種。一理祕
密教。謂彼華嚴等一乘唯説世俗勝義圓融
無二。不説三密行相故。二事理倶密教。謂
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説世俗勝義圓
融不二。亦説三密行相故取意。
故知爾 問。
若爾何故大日義釋極無自性心十縁生句
攝華嚴般若不思議境界如實知自心名
一切種智。攝佛性一乘如來祕藏耶 答。華
嚴維摩般若中別教攝極無自性。此別教中
説世俗勝義各別。其中圓教攝如實知自心。
此圓教中説世俗勝義不二故不違也
問。馬鳴起信論云。或説經無量劫修行成
佛爲懈慢衆生故。或説超地得成正覺
爲怯弱衆生故。而實菩薩必經三大阿僧祇
劫然後成佛。無有超過之法。種性根等樂
欲亦等。又入大乘論云。菩薩雖超無數小
劫而不能超大劫阿僧祇。而何今云即身
成佛耶 答。一切佛教成佛有五。毘曇論
三藏教三祇百劫六度菩薩是小乘成佛也
若智度論般若教乾慧等十地三乘共行。無
量劫行菩薩是三乘通教成佛也此二菩薩
唯出分段。不至變易。若瓔珞仁王五十二
位三大僧祇亦七種僧祇亦二十一僧祇亦百
千萬億僧祇菩薩是別教成佛此一唯出
分段同居士變易有餘土。不至變易外實報
土。若華嚴四十二地。法華無量義等即身成
佛菩薩是圓教成佛是一出二死五住。若大
日經十地此生滿足。尊勝瑜伽三瑜祇行一
念超越。菩提心論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
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菩薩是眞言門
成佛今起信論是五教中別教三大僧祇菩
薩成佛。然龍樹智論云。或有菩薩初發心
時即坐道場轉法輪度衆生。或有菩薩初
發心時與薩婆若相應。或有菩薩初發心
時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譬如乘
神通去者。發心即到。若乘馬行。若乘羊行
者久久則到。或有不到。大日義釋以彼
神通乘行菩薩爲今眞言行菩薩。又龍樹菩
提心論云。惟眞言法中即身成佛。龍樹本師
馬鳴。師弟不可違逆。故知依所弘經各説
一教之義
問。抑言即身成佛者爲即於一生成佛。
爲凡夫即身成佛 答。兩義倶得。即於一
生成佛如前。又凡夫即身成佛者。如即身
成佛義云。六大無礙常瑜伽四種曼荼各
不離三密加持速疾現重重帝網名即
無礙。
佛歟
法然具足薩般若。法佛成佛。心
數心王過刹塵無數各具五智無際智輪圓
圓鏡力故實覺智所由。此四句
明成佛二字
 問。頌意云何
  答若覺凡夫身中六大地水火
風空識
即是法界
體性即以凡夫六大直成諸佛六大故名
即身成佛。彼義釋云。初六大者。大日經云。我
唵字義
即識大
本不生阿字義
即地大
出過語言道*囀字
義即

諸過得解脱羅字義
即火大
遠離於因果吽字義
即風大
知空等虚空欠字義
即空大
如是六大無礙相入常
住不變故云無礙常瑜伽。瑜伽此云相應。相
應者渉入義也。是擧法體。次四種曼*荼各
不離者大三法羯四曼荼羅不離一體。是擧
法相。次三密加持速疾現者修三密行加持
速現大日。是擧法用。次重重帝網名即身
者諸尊三密與我三密圓融無礙。猶如帝網
名即身也。是擧無礙。次言心數心王過刹
塵者。心王者體性智。心數者多一識智。是
擧無數。次各具五智無際智者心王數各
具五智無有際限。是擧輪圓。次圓鏡力故
實覺智者心鏡寂照不倒不謬。是擧所由。此
後四句共明成佛 問。天台有云。一生心
雖成佛本業報身必可捨也。有云。父母生
身變成法性。一切色心皆是法性。更何取捨。
此二義中。今同何義 答。今同後義。即身
成佛非今正論故且止之上來略釋
三摩地竟
已上
略釋別名竟
菩提心義略問答抄卷第一
  一校了點校了
  保安五年歳次
甲辰
三月十三日書寫了
願以書寫功必爲往生因金剛佛子順禪

胎藏金剛菩提心義略問答抄


  五大院抄
第二卷中大段有四。一第二釋體性門爲
二。一總釋體性。二別釋行願勝義三摩地
三門體性。二第三辨一異門爲二。一總辨
菩提與心一異。二別辨行願勝義三摩地三
門行相與菩提心一異。三第四相状門有二
此二
本。文
一明行位相。二辨功用相。四第五行願
門爲四。一因縁。二發人中辨十界五性草
木發心義。三發心中辨三密釋名六祕密義。
四立行有二。一大日宗立行中辨五供六供
十種供養名義
問。第二識體性門云何。答。菩提心義云。二
釋體性者如義府説其義府者此方未
聞。問。古徳云。以阿字爲菩提心體此義用
不。答。若以阿字爲菩提心四門體中第三
門意。故雖義略於今其一。問。四門體何。答。
一淺略釋。以厭求妄心爲菩提心體。二深
祕釋。以自性淨心爲菩提心體。三祕中深
祕釋。以大三法羯爲菩提心體。四祕祕中
深祕釋。以眞如法性爲菩提心體。問。法相
亦以四門釋體。一攝相歸性體。二性相別
論體。三攝境從心體。四攝假從實體。與今四
體同異云何。答。法相三乘通教四門明體。
眞俗各體性相不融故尚未及別圓法體。況
乎與今事理倶密四門體性同日而論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453 454 455 456 457 458 459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467 46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