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 (No. 2394_ 安然撰 ) in Vol. 75

[First] [Prev]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復次下成相自如常途所論。若依
釋者。即是於瑜伽中無量持金剛慧
。以加持大師子吼此吽聲。或諸如來
大法鼓音滿其所願。或於定中十方
莊嚴世界普皆六種震動。於虚空中此梵
音慰喩之聲。而實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如
般若薩陀波論品中所説。當知是諸行人
世間大成就相也
復次行者自見心明道時現覺吽字門。故
大日如來語密記聲。動彼金剛心地
萬善牙。發起大悲萬行遍發是阿僧
祇大願。時十方諸佛皆悉現前。梵音
喩。當知是諸行人出世初成就相也
大日經供養持誦次第不同卷第四
  交了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第五

  大悲胎藏生祕密曼荼羅壇事業灌頂七
日行法六日
行法
第三字輪品及祕密品都會壇中修灌頂時。
一切諸尊普念誦法經中三部四處布字法。
及具五事四法。并作諸尊總別壇法。一一
足種字三昧形法。異前二法。攝大
軌下卷初明三部四處布字諸尊種
布字門義法。具足十號法。金剛字句法
成身法。次五輪圓壇置身五處法。大
眞言王法是成壇法。即今所用祕歳壇法。
次淨心垢五輪大壇*觀身同體。壇場莊嚴
及諸尊位皆*觀身内。自身爲壇令
法。是以印法。修灌頂法非此事業壇法。次
九尊印眞言是今祕密壇文
次三月修法百光王法。六月修法是別持誦
法則。次分限畢。五供解界。*觀經印砂六
念。及加持句印眞言法。是通修行法則。次
阿闍梨眞實智法。一切布字法是大阿闍梨
常念誦法。非此灌頂壇法。其供養儀諸尊
印明灌頂法則略同上中兩卷。亦有殊異
經説。彼上卷云。小乘明三輪大乘明
。五輪是今所用。異前二法云云然灌頂
三種。一者但以印法之。離諸作業。此
是入祕密曼荼羅。謂有弟子誠心慇重深
眞言之行求大乘。然資力乏少。若令
一一具求衆事反當道有礙。如是之
人師當深起慈心彼心行而攝引之。然
但得此一人而作之。不多爲人作
何以故。恐彼資力能辨者生怠慢心而不
心植衆徳本。故作時隨力令辨少
養三寶。此第一最勝。謂本尊身語意三
合爲一。三倶淨故以此印之。此最勝
也。師祕受其眞言手印初但以手印。二
足法事
三昧
灌頂
二者以事業而灌頂者。即是師及
弟子皆先作事業也。謂弟子七日以來
誠心禮悔之類。師亦於七日以來其持
誦祕求感應。及令*辨諸供養物。香華之
類。縁壇所須一一令作。然此灌頂與
殊。但以資力故令其所
諸佛海會之中而作無盡供養。由此因縁
施福之果不窮盡。故須灌頂勸彼令
具作也。三者但以心而作灌頂。如是灌頂
時不謂向東設位。或
南等皆離也
此弟子已
眞言之行。於祕密藏中堪任
心悦。此又最勝也。師弟倶得瑜伽心灌
頂。猶如摩頂授記也。又能盡心承奉其
。於種種善事違越。以此因縁
尊歡喜。故爲心想灌頂也。其灌頂法瑜
伽阿闍梨先入淨室而住三昧。如前所説。
身四分四重曼荼羅位。亦如毘盧遮
那所現之方位一一無異。如是作已。以
密加持故令彼弟子先在外而待命者。自
然而得金剛手威神加持之令入。亦自
然而印等。一一如法。既入室已。以
金剛手所加持故現覩*曼荼羅諸尊之位
宛然現前。一一本尊之形及印字等亦悉明
了。爾時行者復以加持力故。手中自然
妙華而以供養大衆。隨所墮本尊之
。其尊即起以妙音聲而安慰之爲作
。爾時本尊即取一一大會諸尊處甘露三
昧之水。而爲彼弟子現前灌頂 爾時阿闍
梨但坐一處而入三昧。寂然不動而能成
就如是勝事也。令尊歡喜相應。謂承事本
本尊歡喜以行者現前而爲灌頂。以
數及行具作故也。承事念誦令尊歡喜。現
前説法如所説而作之也。准前例之。如
弟子能事師令歡喜師爲灌頂教授也。次
三昧耶有幾種者。今世尊答略有五種
也。三昧耶者如人於衆多國王大臣所
尊重。集會之處而自發言作大要誓。我今
是之事永當作。如是之事行之
自對信之人而發誠言。若有違即
重罪。是故三昧耶者即是不違越
也。略而言之即是戒義也。此中五種者。第一
但得遙見*曼荼羅。謂如*曼荼羅時謂
具足*曼荼羅也。忽有諸人善心隨喜
求禮拜供養。爾時阿闍梨聽令入於壇
遙令禮拜以華香等遙散道場而作
以得是法會。故無量罪業皆得
。然未彼眞言及印是第一也。第二
*曼荼羅座位。謂引彼入於壇中禮拜供
養投華散於本位。師告彼汝華墮某尊位
爲説本尊名號。并明壇門内悉見
也。此人説名爲第二三昧耶也。若請
言及印亦得所應者之。第三見*曼
荼羅及印位并作諸事者。謂阿闍梨從
末爲此人而作*曼荼羅。乃至諸尊及印
等一一告示。又授眞言手印。一一行法皆
授之。此是第三也。第四者已能依隨行
眞言門所有法則一一通解。具知
檀所須方便衆藝師位。悦可師意
師即爲作傳教*曼荼羅告言。汝自今以後
亦如我無異。造*曼荼羅諸弟子。令法
久住佛種不斷。故此第四也。第五即是祕
密三昧耶。如教所説印壇配位皆見。若不
入此壇祕密智不生也。是故當於祕密
壇中法作灌頂。是名第五。智者應知也。
若異此者不三昧耶也。即前所説第三
灌頂時所入也。若異此五事善作三
昧耶。然祕密*曼荼羅復自有五種。第
師所得眞言印法。依教修行。與
相應。得定中諸尊大會。然未
引入此則如
第一人
次第二人已蒙引入祕密壇
巡禮供養。而未聖尊現灌頂等。
第三既蒙入大聖衆中。從初至末一一
祕密之行皆蒙聖者方便告示。如第三
也。第四者已善修行祕要之道。現蒙諸尊爲
祕密傳教三昧耶。即爲如來所使
來事也。第五已具前事又見己身大會
自作阿闍梨師。即是入地人也。此人纔
三昧即見一切佛會。乃至十世界微
塵大會悉能集之而於其中彼尊位
云云
此中第二三昧耶是結縁灌頂也。第三三昧
耶是大法小法受學入壇灌頂也。第四三昧
*耶是授傳教位灌頂也。即前大悲胎藏都
會壇中所行法也。第五三昧耶是今祕密曼
荼羅所行灌頂。此有二種。一即前第三灌頂
時所入則有大悲藏壇大法小法及祕密壇
大法小法灌頂也。二亦前第五灌頂時所入
祕密壇傳教灌頂也。准下第五祕密三昧耶
云。已具前事又見己身於大會中自作
闍梨師。故知此初第五。亦是阿闍梨位灌頂
也。此大悲壇及祕密壇各有三種灌頂。今
祕密壇事業灌頂文云。弟子及師七日作之。
然無別出七日行法。故知前壇七日行法
説者今加説之。故須只於前説七日
行法其所闕可此品所説祕密。故義
釋云。於此大悲藏生曼荼羅闕故
疾成無上菩提。故次第祕密方
便。然此大悲藏生前已説竟。何故更説有
差別耶。然前説者是爲祕密更有祕中
之祕密中之密。若不此法者設通達前
亦不成。故爲最祕要也。若解此者
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曼荼羅皆同用之無
入也云云
前壇七日法前有四支分。一阿闍梨支分。二
受弟子支分。三擇地支分。四擇時支分。
七日時中有六支分。一治地支分五日
行法
二成
就弟子支分六日
行法
三圖曼荼羅支分。四素辨
供養支分。五灌頂支分。六護摩支分七日
行法
品義釋經中雖説。而至祕密釋多用
品意。此品經中前法所説不更言之。前未
説者追加釋之。故須此品灌頂七日法
直依前品七日行法亦加此品祕密行法。故
今前後兩法具闕一一配出
第一阿闍梨支分。此品問云。阿闍梨有幾。
答云。有二。義釋名爲見諦未見諦師。亦名
深祕顯略阿闍梨也第二阿闍梨支分中
攝受弟子儀式私名一支分也。下第六
日弟子法中取具十徳
此品
問云。弟子復幾種。答云。説四種弟子。義
釋名爲一時二非時三倶非四具一切相
彼品云。若見衆生堪法器自往勸發。此
品問云。云何知地相好地惡地上中下
成就所用等也
答云。
最初知地相。即所謂心地。義釋云。所謂地
是菩提之心第三治地支分中擇地支
私名
支分
彼品云。彼堅住受教當爲擇
。義釋云。今造諸壇何處皆得毘盧
遮那一切處平等心地方作大悲曼荼羅
此品問云。云何而擇治義釋云。*云
何簡擇
義釋云。
心地應曼荼羅曼荼羅擇故。次明
擇地。第四擇地事中擇時支分此品不釋准
前行之。以下

六支分中第一治地支分。此有六日行法十
五種私云。初加入堂
十六
  二加持供物法三警發地神法
此亦更有八法。先爲一切如來私云。是
九方便等
二。初字門觀。此品問云。曼荼羅何先。答
云。曼荼羅初業十二支句生大力持明王。所
最先作。住於本三昧了瑜伽道
衆事業。義釋云。先住被明王三昧
只是大日也。此謂心中置十二字中最初
a@m以持身也。欲曼荼羅要須先誦
然後即住瑜伽正觀察。今此所作宜
何事。謂隨五部五字差別之用。或方或圓
或三角半月等類。上中下壇宜何用。弟子
根性云何。如等種種皆知方可作也
私云。攝大儀軌取此品意三昧耶前先作初字門
。然言初者是曼荼羅最初所作。十二字中最初
a
三。以三昧耶法界金剛自性持自身
云。
被甲頂
髻大護
四。用ra字門自心地弟子心地道場地
入祕密法品云
    眞言遍學者 通達祕密壇
    如法爲弟子 燒盡一切罪
    壽命悉焚滅 令彼不復生
    同於灰已 彼壽命還復
    謂以字燒字 因字而更生
    一切壽乃生 清淨遍無垢
    以十二支句 而作於彼器
    如是三昧耶 一切諸如來
    菩薩救世者 及佛聲聞衆
    乃至諸世間 平等不
    解此平等誓 祕密曼荼羅
    入一切法教 諸壇得自在
    我身等同彼 眞言者亦然
    以相異故 説名三昧耶
義釋云。a字爲弟子身ra字燒業煩惱。令
成灰已心安va。流水洒灰令竪生淨菩
提心身。火與風倶依空住。va@m五輪具足以
十二支生句身三分以布師壇弟子上
大悲藏不此法終無成理。望成人師
師問。自損損他現當云云攝大儀
軌三部
後成金剛薩埵建立儀軌
大眞言王三處布字
  私云。師地弟子竝用此法。字輪品布字法。
祕密品佛生偈。入位品眞言王。具縁
按地持誦法竝先師次壇後弟子作之。然
具縁品義釋云。以ra字門除自心地。
弟子心地。及道場。皆以a字門之便
成金剛。前文爲
五。以三字三輪。此品云
    眞言者圓壇 先置於自體
    自足而至臍 成大金剛輪
    從此而至心 當惟水輪
    水輪上火輪 火輪上風輪
    次應持地 而圖衆形像
義釋云。凡欲立大悲胎藏立弟子時。
先住於瑜伽自身五處五輪地水
火風空。觀自身已。次觀壇地翻倒置。又觀
弟子是安立 私云。此品先問地相淨
。次問淨諸弟子。答中以菩提心地相
。義釋正以菩提心地。先答心地
淨諸弟子。故須先觀自身次觀道場
後觀弟子心地。文云次應持地者。准
畏軌是成器界之文。即以五字立五
。次以十二眞言王布地三分内中
外也
即持
誦之。此大眞言王總含三部五輪。一切諸尊
三密。如義釋説a@mkha水空a@ma@h風是
佛部也。sa蓮華部。va是金剛部。hara
三部用。蓮華部自有sa@mkha@m水空sa@m
sa@h。息災須sa@m方輪。増益須kha@m水輪。降伏
sa@m火輪等。隨類用私云。亦sa@h五事用
之。攝召半月風輪。辨
事種種形
kha@m空輪
佛部金剛部亦爾。此asaharava
門同上五字輪一輪中自有四輪私云。
三字
上即寂増伏三是事也。ha@mkha水空ha@mha@h風是攝
召風中四輪也。ra@mkha@m水空四火ra@h是相増火中
四輪也。若辨事kha@m。空輪種種形。或作一團圓之
。縱作四輪猶是kha@mkha@mkha@mkha@m風也
更有三道眞言h@u@mra@mra@h身眞
h@uha@h語眞
ra@mra@h
意眞
此三道眞言曼荼羅中一切諸尊身語意
密。此四種輪合隨彼輪持自身即得
在用。三道眞言亦合加持自身三業云云
私云。第三三昧耶人或入祕密都壇或入
尊別壇。或入三事五事別壇之時當
中意也。都壇如前。若別壇時不前五字
。直用大眞言王三部五輪
經云。祕密主説眞言王已。一切如來住
方界。各舒右手頂稱歎。善哉佛子。汝已
昇毘盧遮那世尊身語意地。爲
一切方所住平等眞言道諸菩薩故説此眞
言王。何以故。毘盧遮那世尊坐菩提座。觀
十二句法界伏四魔。此法界生三處流出
壞天魔。次得世尊身語意平等。身量等
同虚空。語意亦如是。逮得無邊智生
切法自在而演説法。所謂此十二句眞
王。汝今現證毘盧遮那世尊平等身語意。故
衆所知於正遍知者。釋云。三處者
謂如上所説。佛身上分出諸如來。中分從
心至臍出諸菩薩。下分從臍至足八部
等。皆從如來三業普門示現大漫荼羅胎
藏莊嚴之位。即是本尊眞言印也。從内證
如來。普伏四魔遺餘。阿闍
梨欲曼荼羅時。亦須於自身。一同
盧遮那自在之力。亦同彼佛能伏
。次佛坐於金剛道場纔念此三道眞言
謂如説身語意三眞言也。當是念時
即得身語意法界之體而降四魔。所云三
道有一釋云。此三道眞言身語意自在之力。
佛身出。由此超入三平等地。隨上中
普門示現種種本尊眞言印法。如來所
十二字輪法門。當知此
十二字輪法門即是法界體性。然金剛藏雖
竟一切種智諸佛所加亦如如來。若
知此法者即是同於如來
六。一縁諦觀一氣阿字門。此品問云。云
何加持地結護洒淨等有多義。亦
三事謂師弟子及地
答云。
初加持是地於諸佛教。第二心自在唯此
餘教。義釋云。當用a而加持之。或
a@m於頂及加ra@m眼等是堅固菩提心。初
於佛教。謂a字也。弟子心自
在謂安a@m也。初依佛發心即a字。後即
成佛即a@m。雖成佛即無縁種子也
七。長跪右手按地誦偈警發地神
八。五供供養諸佛地神
  四加持地法
不動明持三地
  五觀心蓮上如意珠
善惡中現觀三種地
  六三種地
法擇治。此品問云。云何當唯有
三問
答云。
我已説作淨如前修事業。義釋云。心地應
曼荼羅。曼荼羅先須擇地。故次明
。所謂地者即是菩提心。先淨此地。即淨
其地前所説。淨菩提心方便謂觀八葉
蓮華。於臺上而觀a。乃至當頂而
a@m。眼亦安ra而觀其心。其咽勿
大低大直之類。此等皆是淨其心地之方便
也。既淨心地。次安ra字於其兩目而以
之。即是擇得心地而更除遣諸穢也。
此方便前已具説。當前説
  七還平治已塗三種淨
此品有三問答。釋之問云。云何彼堅
淨了恐爲障者惱。
故問云何安住准有三問
答云。若離於過
。當成眞淨。離一切諸過。心地無
畏。住如是知見自三菩提。義釋云。
煩惱等*竪住淨地。問云。及淨諸弟子
既得弟子
先作何事
答云。應當弟子。而淨菩提心
義釋云。縁地事總答了。既淨菩提心。當
大悲而長養之。問云。云何已淨師。
地。弟子三

*問
答云。故應分別。淨除一切地。義
釋云。前壇中説。一肘去惡。雖淨過*肘有
穢。淨菩提心一切糞已上初
日行法
  八穿壇中心辨事加持
五寶五香五穀五藥已上第二
日行法
  九取灌頂瓶寶處
十加持點
此有二法。一日日三時辨事加持。二大小方
位諸尊*位處白檀點記已上第三
日行法
  十一白壇供養請白法
此有六法。一第四日暮。香水洒淨。二用白
作圓壇八位
三自住佛室。此
品問云。事業誰爲初治地*洒淨竟*壇
作事有二種。外謂縁造*壇衆事。内
謂自觀其身如大日如來等種種瑜伽之法。
用何眞言等法也。爲先作護先淨除。即
前事前後也。此三事是作用也。私云。三
事謂一觀身瑜伽。所用眞言等可前*壇
佛室觀是其法也。此*壇字輪品
住佛位曼荼羅是其法也。二爲先作
。三爲先淨除。可答。上警發中先用不動
加持護次以aa@mrala@m等字心頂眼
淨除遣穢。故先作護後淨除也。又
前*壇中欲都會一*壇故作大日尊佛部
成身法。今此*壇中欲都會大壇三部釋迦
佛等四大菩薩各各別*壇。故布三部字輪
以爲三部種子。而成自身*壇場弟子三事
前*壇心安a頂安a@m。成大日身
都會*壇。是成佛部阿闍梨身。於下二部
自在。此*壇亦然。當佛部布字
會*壇。若作三部別*壇之時當三部布
。義釋云。若爲人作阿闍梨立曼荼
者。先須於世尊之位。謂以此諸字門
而合集成身。即是同佛隨心所作任運皆
成 私云。先以五輪成自身道場弟子。次
四處布字輪。次觀察法界於倶舍。以
來奮迅平等莊嚴藏三昧出現法界増身共
一音如來發生偈
    能生隨類形 諸法之法相
    諸佛與聲聞 救世因縁覺
    勤勇菩薩衆 及仁尊亦然
    衆生器世界 次第而成立
    生住等諸法 常恒如是生
    由智方便 離於無慧疑
    而觀此道故 諸正遍知説
前字輪加持之力佛身出現四重諸尊
自心上圓明安立佛身四重種子形
 四觀作八尊。前起五輪警覺了。今於
地上香水海中妙高山。大蓮華上大
宮殿中大覺師子座上觀曼荼羅。如下圖尊
文説。五轉ava成金剛薩埵身五供
。六誦白偈已上第四
日行法
  十二受持地法
此有五法。一第五日暮。次第具諸法則
自嚴身。觀八曼荼羅位奉請結護等。一一
周備竟。當不動或降三世持此地。又
第三日以去皆用不動持此地私云。可
即座

此品問云。云何而作結護洒淨等有多義
護。亦問師自作護及
地護弟子三問
答云。護以不動尊。或
降三世。義釋云。恐其退沒故須結護。當
不動之心當護弟子。即是h@a@m字門也。用
降三世亦得。私云。前*壇經文不説。義釋
此品意此二明王也 二以大日身
持地眞言
皆誦
私云。五字持身心a
字等以成大日身。如前*壇法 三作禮供
私云。以事業
金剛身
四就本座誦本尊及八
位尊印眞言各有成身
持誦法則
若更兼持第二院第
三院上首諸尊乃至都誦諸位亦得香水洒
竟亦

五持誦竟供養遍歎
  十三取好相法若有魔事護摩法。又有
修多羅持弟子名號
十四規界定方法灌頂夜方造諸尊
若不速成持地以後漸修

  已上第五日行法私云。已上皆
是治地支分
  十五持誦按地法
第六夜師及弟子澡浴清淨著淨衣。持供物
檀處。如法加持自身道場弟子
弟子。如下入灌頂時所説觀白檀位諸
彼印明手按八位一一誦一。按
亦得
  十六攝取弟子法
此有十五法。一爲諸弟子法開導。二教
彼三歸。三懺悔先罪。四發菩提心。五授
教令運心供養諸尊。六爲三世無障
。七授齒木。八作金剛結弟子臂
九供養諸尊。十延請。十一讃歎。十二發遣。
十三説法。十四取夢。十五若惡相作護摩
若善相慰令喜。已上第六日行法。上來十
六法中。若此*壇中所説不者。皆依前壇
行法

大日經供養持誦不同第六

  大悲胎藏生祕密曼荼羅壇事業灌頂七日
行法第七
日上
  十七門前香水法
此有二法第七日暮以金剛薩埵
自身大日尊禮。然後誦降三世
淨瓶寶等
白檀觀門外壇者
次加持香水少許。名金剛水。亦名誓
 以上第二成就弟子支分之餘
  十八素辨供具法是第四素辨供養支分。前品
此法在圖尊下。此品在
日入時師伴弟子澡浴。齎持供物
壇所一一加持。於北面一處置之。此
問。供養復有幾。云何華香等。此中更有
塗香燈等及寶樓樹等種種獻供之物。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