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菩薩圓頓授戒灌頂記 (No. 2383_ 維賢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83
菩薩圓頓授戒灌頂記

夫圓頓不思議之戒者。究竟成正覺之終極
也。論之一代者。隱密圓戒之軌範無絶。
訪之八年者。本迹顯戒之傳授尤珍。三身之
如來皆授之。四土之所化悉受之。誠非此
妙戒者。無一人而踏開覺之要路。非此大
律者。無一佛而遂出世之本懷。生而逢佛
世。幸而聞深法。雖輩不歸此乘。何類不受
此戒。一念得三種之戒體。一座盡六即之次
位。偏是在戒戒徳者也。討其元起者。自内
證出外用。毘盧傳應佛。依之佛佛傳持而
成摩頂之授職。師師相承而流灌頂之戒水。
然者此灌頂授戒之儀。於上古者定不限
一流一門也。而於諸家之傳戒者。雖絶灌
頂之儀。即於黒谷之一流者。獨殘重授之
喜躅。但嫉妬之家。毀他之輩。或稱良忍上
人之聖教曾無此趣。或號善惠上人之遺跡
又無此儀。剩吐誹謗之詞。動モスレハ成嘲哢之
思也。頗可類五千之退座。可謂九十之邪
道者哉。此等次第高祖師求道惠尋上人及
奏聞畢。抑此傳戒者。自釋迦如來以降。至
先師慈威和尚二十五代也。而祖師傳信和尚
者。興大戒而正僧寶之威儀。先師鎭公上
人者。專知識而得主臣之渇仰。其後匪啻
弘通戒法戒行於萬人廣。猶建立末寺末院
於諸國。然而於灌頂受戒之儀者。依撰其
機人數不幾。于茲故金山院道光上人者。
爲傳信和尚最初律儀再興之僧數。顯密之
修練異他。圓戒之遍持超餘。仍先師和尚被
定附弟。以此鎭國灌頂最前傳授光上人
畢。而後灌頂之儀中絶而二十餘年。至貞和
五年己丑七月二十五日。於黒谷青龍寺始被
授惟賢矣。和尚者先于其日見好相。惟賢
者在于頂年感靈夢。倩思フニ師資之感應豈
非佛法之奇特哉。自爾以來連年相續。而
九人之同學所入此初壇也。惟賢顧天性
之遲鈍。頗雖過盤特之動モスレハ忘其名。憶宿
因之多幸恐相似迦葉之不求自得。是則先
師憐愍之所致。冥衆加護之令然也。於彼
重授之砌灌頂之席之所成之威儀。之所唱
之言句。皆是學三世諸佛軌則。受現前一師
之内證。其説皆傳口授。上來未及記録。予
又收初説於胸中。愼散失於口外。但案事
情世間逐日濁亂。人情隨年愚鈍。昨見今
忘。朝聞夕疑。隨而憶念貞和五年之儀。纔雖
經十一箇年。事儀髣髴。心内傳説欲忘耳
底。而間且爲備自身之廢忘。且爲殘小子
之愚者。記梗概録旨趣。是即正載先師之
口決。傍加愚老之意緒。于時延元四年己
亥九月下旬。住持法勝寺草之而已
一。名字事
疑者云灌頂者於眞言祕教所授來也。於
顯教者未聞其説。戒家何建立此名目耶。
隨而南都北京受戒之砌。更以無此義如何
答。於灌頂儀則者。世間出世非無。而於
世間者。輪王太子續王位之時。先王取四
海之水灑後主之頂。其儀於我朝被行之
云云於出世者。不可限眞言一教。顯宗同
可有此義也。法雲地菩薩欲成正覺之時。
先佛必可有授職之儀。此時以先佛之智
水灑後佛之頂上也
仁王經説灌頂三昧。又説第十地云。灌頂
菩薩四禪王。乃至一轉妙覺常湛然云云又經
云。第十三灌頂開士天台云。十三灌頂者。
於十四忍中是第十三。既證補處之位。受
灌頂智職也就中今圓頓戒法者。顯教而
越顯教之所談。非密教而備密教之威儀。
是則大日自受用内證所持之戒行故也。若然
者尤可有灌頂儀也。凡於灌頂有五種之
分別。教時義云。眞言宗凡地發心ヨリ入壇灌頂
乃至成佛。常蒙凡聖諸師五種灌頂。一香水
灌頂。二手印灌頂。三眞言灌頂。四布字灌頂。
五光明灌頂云云委細
更問
以前佛受職光照後佛
頂。此則灌頂義也。何況於戒法者。以威儀
爲本。窮即身成佛之事相之時。尤可有此
義。依之法花安樂行品説因位極際第十地
云。深入禪定見十方云云文句釋云。深入禪
トハ即第十地中無垢三昧。入金剛定諸佛皆
現摩頂受職也摩頂受職者即灌頂儀也。
此灌頂者。總者亙三學。別者限戒法。凡法
花經者以戒法爲出世本懷。爲一大事因
此事委
細有別
龍女即身成佛。專是戒法成佛也
先師一卷
記有之
今釋。無垢三昧者戒法三昧也。依持
戒之防非止惡得無垢之名。依之十地之中
第二地號無垢地。是戒波羅蜜成就之名字
也。大日經同聞列虚空無垢執金剛。義釋云。
如淨虚空無有障翳。無垢無染亦無分別
云云可思之
一。道場莊嚴事 付傳受
戒事
門前灑水。香象等如眞言灌
頂如法經
疑云。大壇上。金山。一二々々。兩卷々々者何
物耶
答。傳云。先大壇者三千大千世界一佛所王
之土也。金山者須彌山也。已爲虚空不動之
戒場。仍約不壞之義名金山。是金剛山也。
縱雖爲何處以佛座號スヘシ須彌座。今又爲
佛座建立之。所詮戒和上タル釋迦如來所居
也。但可安置佛舍利。是即應佛之骨分。生
身之色體也。召請之和尚冥合此舍利之故。
顯色心一體古今不二義者也。又舍利者金
剛不壞常住不滅之法身也。召請降臨之身
者常在靈山之報佛也。現前傳戒師者一體三
寶之僧寶。是應佛也。仍顯三身之相即。表
三學之圓戒。此等之所居故名金山已上
尋云。爾者所奉懸本尊者。三身中何耶
傳云。凡授戒教主者。塔中釋迦是報佛也。爲
上冥下契之身。顯三佛相即之義。所召請
之和上是也。但所奉懸畫像者。滅度戀慕之
應身之形體也。爾而已非生身慮知之心。而
表常住不滅之義。仍猶法身也。形像者圖生
身而顯具相三十二之法身。是理法身之體
也。舍利者現奇瑞而顯寂而常照之法身。
是智法身之體也。故本尊與舍利冥合也
  因尋云。於法身一身有冥合之義者。報
 身應身又有冥合耶 義云。可爾更問
次一二々々者。法花梵網兩經也。初後佛惠
圓頓義齊之故。梵網又名正經。其上以衆生
授佛戒即入諸佛位之説爲授戒之肝要。彼
經何非正經耶委細
在別
又傍依梵網之口傳可
思之。抑亦安置此經卷者。爲三寶具足
也。所懸本尊者佛寶經與釋法寶現前師僧寶
又所召請釋迦大師佛寶代文殊所誦戒經
法寶文殊彌勒等僧寶也。重重可思之
次兩卷々々者。菩薩戒之義記觀心々々々
々義是也。又一義云。兩卷者指義記上下卷
云云
疑云。今戒者。正依法花。傍依梵網。爾者可
稱祕要者。唯可爲妙經。若又可指法花
之釋歟。何以梵網釋號祕要耶
義云。以法花經或號祕要。或號祕要之藏。
處處文分明也。依爲顯説開會之説。人天大
會聞知之。於梵網者猶覆相之説。人天大
會何於經文者祕其要之意可有之。所釋
又亙當分跨節之兩意之故。祕要之稱相應
者也。何況此義記自本非消釋梵網經之所
説之故。併寄法花之圓戒始中終釋之。若
然者祕要之言約一乘也
  私云。以義記非消梵網經之義者。聊所
 談之趣有之。爾而世人定致疑歟。更問
疑云。彼觀心々々々々者。所談之體非戒法
之要樞。何以之名祕要哉
傳云。今戒法者。以性無作假色爲終窮之
戒體。是即無作三身當體也。而此書明一體
三寶之深義之上。自受用・境智冥合・不變隨
縁兩般之眞如等明之故。爲戒家之肝要。仍
號祕要也
尋云。天台一卷書在之。山家大師御相承之
後。有三箇題名。是即戒法之指南。戒壇之根
源也。而有祕要之名字。何以之不安壇上

義云。就此書。山家大師兩度之御相傳。與
中古一度之將來在之。如最初御相承者。
數箇條篇目之内。只戒壇建立之一篇也。此
事誠雖爲肝要。一二々々兩卷々々者。此書
之一句也。仍可指他書籍之條不及異論

尋云。金山者以前之義無相違。但此戒法以
法花爲指南。若爾者指靈山可號金山耶」
傳云。然也。一意者如所問。以佛座號須彌
座之時者。雖亙一切佛座。圓戒之肝要法
花之正意。別而可有靈山也。所以者何。顯
四土不二示三身一體也。豈離伽耶別求
常寂光。非寂光外別有娑婆之故。戒場即
寂光也。又我淨土不毀等説。常寂嚴土&MT01303;無明
豈汚之釋。此謂實報土等之文者。實報土也。
又斷見思之菩薩並座。八世界之發心交肩。
仍常在之方便土也。又結縁之四衆雜居之
故。即同居土也。今戒法者。專引微塵之菩
薩。殊度癡暗之凡夫。仍以凡夫之所住爲
正意。同居瓦礫之靈山可爲授戒之本所。而
間所稱大壇者王舍城也。所建金山者耆闍
崛也。於此方便壇成彼城山。大小融通遠
近一歸也
尋云。大壇上二箇小座何物耶
義云。文殊彌勒所居土也。以大壇爲娑婆
界者。清涼山都史多天也。擬靈鷲山之日。
唯二聖之所座尼師壇也 尋云。不請清涼文殊
金色世界也。異今哉如
尋云。五瓶并所挿時花如何
傳云。五瓶者所納戒水也。五瓶之體者召
請之五師也。二佛三菩薩因果相攝之戒水。
三聚淨戒流傳之表示也。釋迦者中智攝律
儀之體。文殊者空智斷惑盡之體。彌勒者假
智大慈悲之體也。諸佛者爲尊證之故。果上
三智之總體也。菩薩者爲同學之故。因位三
智之分證也。所挿時花者五瓶之莊嚴。表定
惠也
疑云。五瓶若爲五師之體智者。何號戒水

傳云。此圓戒者。本是戒即智。智即戒也。依
之五百品所説衣内寶珠者。或説智寶。或
説戒寶。約持得邊號戒。約斷惑邊號智
也。仍以此瓶水灑頂上也
尋云。五瓶形體表何事耶
答。五師之全體也更問
尋云。燒香・塗香・白拂表何事耶
答。燒香・塗香如常迎佛之徳・清涼之用也。
白拂者。爲説法之威儀。拂煩惱之垢塵也 
尋云。五寶・五藥・五穀有何故置之耶
義云。此戒者自元即事而眞傳受也。五寶者
増長五分法身之養育之珍寶。五藥者消除
四大病患之速疾之要術。五穀者任傳受弘
宣報命之根本也。約所表者。總者五尊之
當體相配在
別者和上羯磨教授之三體也。得
戒成就之表事勿蔑之
尋云。如記家説者。五香又在之。尤可然歟。
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如此相配已上
何不然耶
義云
  私云。此事未承口決。但彼記家説。當流
 又相承之。同雖爲戒場事。意趣聊各別
 歟。傳授壇圖各別也。可尋之
尋云。搆山王三聖座。備百種珍寶意如何 
義云。山王者。總者雖亙諸社。別者大宮權
現也。是即爲和上タル釋迦如來之垂迹。擁護
傳受圓戒之行者之故。可奉勸請也。何況三
聖出世之本懷者。在受戒灌頂耶。爭無影
向之儀哉。若然者就垂迹門故可備供具
也。神供之外設百種者。以十種之十種表
十界之十界。十界者十如也。界如已融者。戒
法之即身成佛圓滿也。可思之。又是經文羅
列寶物也。如文句者。諸地眞實功徳也云云
尋云。祖師供具等如何
答。傳戒傳燈之祖師。爲報其遺徳可供之。
非彼遺恩者。爭今可證成佛之妙位耶
一。正覺壇事
尋云。以前已三羯磨畢。得三聚淨戒窮六
即成佛。今又設此化義何故耶
傳云。於成佛有兩種。一者始覺終顯之成
佛。迹門所明應佛傳付之化儀也。於即座
雖窮六即之次位。猶是九權一實之證入

  尋云。受戒之座經六即次位者。即可斷
 惑歟如何。凡位受者見思猶不斷之。況
 於無明惑耶
 義云。於受戒座顯無作三身・本覺心法
 身。何無斷惑義耶。依之明曠釋云。今言
 戒者。能防三業止三惑 凡於名字觀
 行斷惑耶否事。更問
二者本覺無作之成佛。本門所明法身内證
之當位也。依爲非因非果常寂光之境界。更
非權門權乘可思儀之重位。仍於迹門受戒
之後。重設本門重授之儀也。於先壇雖得
無作之戒體。至此壇彌瑩本來之戒珠。非
只成攝善攝律之持相。饒益有情之本意此
時可滿也。經文偈頌可思之
尋云。此壇即事而眞相如何
答。於法性湛然平等大會之地上。搆當體自
身從地涌出之寶塔。凡彼寶塔者。衆生自身
之五輪形也。而多寶居塔中釋尊就半座
者。一處解釋引經云。佛見一切衆生心中皆
有如來結跏趺坐云云此意歟
尋云。傳信和尚口授之多寶塔者。一心戒藏
之重位也。未出機法。只是一切衆生色心實
相本地難思境智也。以天然法爾之一心戒
藏名塔婆云云 若爾者於此塔中者。不可
有受戒之儀。不可論成佛之相。今何於塔
中有受戒之儀耶
義云。自元此塔婆。約實者離本迹之分域。
非色心之相貌。只是大日自證之六大。衆生
本有之五陰也。誠不可論受戒説法。但一
心戒下云。大日自證法戒是則本戒。自證法
赴機末戒。大日自證戒赴ナハ普賢機。自受法
身即爲他受法身戒。大日自證戒不赴於
機。是即自受用法身此釋分明也。三身授
戒同時而少不廢之故。約内證者。一心戒
藏非迷悟之塔婆。約外用者。他受報身常恒
授手之戒場也。今以他受用身授戒之邊爲
發得戒之壇場也
尋云。此壇用尊座歟。其上鋪設次錦座次龍
鬚次茵蓐云云已有五重之搆歟。其意如何 
答。本門所説五百塵點者。表五住煩惱云云
今所座之五重又可表五住煩惱歟。即以
煩惱爲所座血脈口傳
可思之
非斷伏。而斷伏之儀。
學者悉之
尋云。所覆天蓋所垂寶帳。所表如何。又八角
形何事哉。軒有龍頭。頂有鳳形。子細如何。
裏懸圓鏡。前置鏡子。是又何等耶
義云。天蓋者。天然隱覆之義衆生五陰之體
而此中懸八識法
性清淨之圓鏡也
寶帳者。卷第六云。覆以寶
帳者。眞實慈悲也云云 菩薩戒者以攝生爲
本。仍垂慈悲之帳也。八角形者表八正也。
顯八教歟。又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
皆令清淨云云龍頭者八大龍王也。爲佛法
之護者。灑雨澤於普天。爲人間之依頼。授
財寶於閻浮。頷下有寶珠。既是慈悲之表示。
戒體之事相。仍雖爲畜類。法花同聞衆之
時。天之次列之。依之寶帳上建其形。所含
幡者表神通也。頂上迦樓羅鳥是又頸有寶
珠。仍名如意迦樓羅王。而處處經文釋義。
以寶珠顯戒法。妙戒傳持之莊嚴。以寶珠
爲其要。而間帯珠鳥龍。之戒相應者也。又
鳥者折伏也。龍者攝受也。次眞圓鏡者在上
表圓蓋八葉者在下表方輿是則天地
鏡也。仁王經所説天地鏡者。又號如意珠。
實相異名也。實相者今圓戒也。鏡像圓融之
當體。豈非之哉。傳教大師大唐御相承之二
面者。眞圓八葉專是戒法傳來之表相也。此
兩面之中間可置一面本有鏡歟更問。不能
註之
義云。所詮所案一二正經。肝要在此二面
矣。圓鏡者法花之正體。八葉者梵網之傍體
也。圓鏡者最初伽羅藍形。八葉者肉團之當
體。色心一體事理一如。勿疑之。和尚口傳
云。釋云。戒者是一切行功徳藏根本乃至能除
大要正法明鏡合一心戒藏可口傳云云
尋云。置螺意如何。又五瓶灌頂傳授壇已畢。
重置瓶水何故耶。似有繁重失。如何
傳云。螺者。經之吹大法螺文。密教灌頂其義
可同。次重用灌頂者。以前大壇灌頂者。應
佛傳付之軌則。今壇者内證眞身之灌頂也。
仍重用之
疑云。於内證眞身者。必不可用事相之瓶
水。何重可灑之乎。如何
義云。事相者自理性修起。理性者依事相
顯現。何不用之哉
尋云。今壇可表涌出之寶塔者。如流布之
圖。頂上可建立九輪支。何置鳥形耶
答。今約所表歟。迦樓羅又云蘗嚕拏。此云
金翅鳥
一。師弟入壇事師資同座東西次第。任本記註之。
而慈威和尚後日傳授次第在之。師
西資東。此作法尤有其義。於法門又相應者也。資者
未悟者境。以左爲座。師者能覺之智。以右爲座
尋云。何故師資居一座耶。又顯宗無印契
之沙汰。今何授與耶。又三箇合掌顯何事
哉。其相如何
傳云。師資共向南居一座者師東(朱)西
資西(朱)東
二佛
並之儀也。一座者蓮花臺即寂光土也。二佛
者師資也。法身自受用之二身居一土也。釋
云。本有四徳爲所依法身修得四徳爲能依
自受用能所並爲能依之身二佛依於能所所
依之土寶塔二義齊等。方是毘盧遮那身土實
次印契事。此授戒自元兼顯密之儀在
之。用印何遮之哉。其上合掌一印也。爲説
實相印云云經文分明哉。次三箇合掌者。先師
資各合掌スヘシ。合掌者。佛家之通規。僧中之禮
節也。仍師資各恭敬三寶義。又成其禮。此
十指者十界也。十波羅蜜也。約十界者。左
五指者。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始小指
五指者。天道・聲聞・縁覺・菩薩・佛界也。約十
波羅蜜者。右五指者。檀・戒・忍・進・禪。左五指
者。惠・方・願・力・智也。仍合掌時者。五凡五聖
相合以天
屬聖
顯迷悟不二。受戒之本意是也。經
云。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云云 私云。此文
深義更問
有血
次合掌者。師資之冥合也。但開之爲二
箇印。師右手・資左手合之。資師者境也。理
也。定也
資者智也。事
也。惠也
境發智理生事定發惠。是下
契也。又師右資左以師右手自資左
手腕上合之也
智冥境事
顯理惠融定。是上冥也云云此兩種合掌者。
凡歸相攝師資一位。而滿不變眞如之理
也。從因至果也。以此二箇合掌顯冥合。仍
爲一箇也
次師資各合掌。雖十界不二。而以二差別
爲面。就合掌有口授。此合掌者。凡聖各各
門之體相。本地而二門之表示。以師資各別
之印契顯隨縁眞如之事相也
尋云。師資同座之相如何
傳云。師資座相尤可思之。師左足與資右
足二足裏合之。足者以行爲徳。是則非戒
行者五分法身不立也。裏有十輻輪文。輪
者轉識義。是又圓戒之止惡防非也十輪可思
之可爲戒
數也
尋云。今壇者表所依之寶塔。師資者表能依
之二佛云云而於在世寶塔者。二佛並座之
時。無結印之義。何今爾耶
答。如經文者。二佛並座顯冥合許也。自元
無立印之文。然而經文者存略之故不委歟。
二佛何無用印之義耶
尋云。寶塔者法身所居。蓮臺者報身所居也。
而今蓮花臺則寂光之旨成義之條如何
義云。寂光蓮花之義更問。於報佛自受用
居寂光土。他受用居花臺。唯内證外用之異
也。此品承前起後也。眞力以相應歟
一。傳戒詞句事
尋云。在世塔中得受之相如何
傳云。其本説見經文。多寶佛未開塔之時
唱云。能以平等大會。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云云此三句者。如次攝生・攝善・攝律三聚淨
戒也。次分身諸佛問許與欲之後。釋迦開塔
樞之時。多寶唱云。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
云云 威儀戒也
疑云。多寶所唱三句。以何爲三聚淨戒之
由定之耶
傳云。依得義大旨者。尋文證易得云云 先師
度度
口授。檀那
一流之傳也
以法師衣座寶四安樂行并勸發
品四要爲三聚戒者。山家大師定判也云云
其中一者爲諸佛護念律儀戒 二者植衆徳本
攝善
法戒
三者入正定聚或攝善法戒
或律儀戒
四者發救一切
衆生饒益有
情戒
 云云四要第一者。爲諸佛護念也。
塔中三句之第三者。佛所護念也。其詞已同。
戒法勿論歟。餘二句顯然也
尋云。受戒之法則必有規矩。無問答之問
者。非傳受戒之儀也。而多寶之所唱。假令
雖爲三聚戒。無所化之答言也。非傳戒
歟。如何。又傳戒者。師資相逢而可成之。今
多寶者未開塔以前唱之。可非傳戒歟。如

義云。凡受戒之儀式。在世滅後遙異。月氏震
旦事異。以一隅不可定之。就中聖境難
思也。凡情豈計之哉。釋尊已聞彼三句之
唱。默然信受者。是即傳戒也。次多寶者在塔
中唱之。釋尊者於塔外受之。就戒場有
甚深之習。可思之
尋云。今寶塔者迹門之涌現也。以二佛並座
之化儀可顯本門極説之條。不符合歟
義云。寶塔品承前起後之故。本門之極説漸
顯也。寶淨世界之應佛。即爲常住不滅之身
故。乘本有之塔成涌現之願文。非迹門之
化儀。釋尊又入塔中顯始本不二之義。終
窮之化儀只在之者歟。又内證自受用者。冥
法身外用他受用者被度生。可思之。抑亦
見寶塔品之見字有深義更問
尋云。今入此壇正所授詞句如何
傳云。衆生々々々本門一白也合一句
合答
次句第
三第四句三羯磨也合三句
合答
凡本門受戒者。不
期正覺於分證。不待得果於妙覺。唯當位
即妙之一心戒也。而彼文雖云入佛位。非極
果之佛位。指名字菩薩也義釋號菩
提在別
仍五大院
立六即成佛之時。引此文爲名字即之成
佛。所詮指凡夫之當相也。此文雖爲他經
之説。引權證實者。釋義之常事也。不可驚
疑矣。況又於爲一二之正經哉
尋云。本門極説者。壽量品是也。爾者於彼
品有授戒之證文耶
義云。乞戒文者。與方便品説不異。壽量品
經云。是時菩薩大衆。彌勒爲首。合掌白佛
言。世尊唯願説之。唯願説之唯願説之唯
願説之ト云也。可思之。正説戒文者。經云。如實
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
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虚。非如非異。不如
三界見於三界就中知見二字。正授戒之
正意也更問文句云。如實知見者。即是實智。
如理而照三界之實。實則無三界之因相
也。無有生死者。無有二死之苦也。起集名
退。無常果現名出也。亦無在生死之世及
入涅槃之滅。此二倶滅故云亦無在世及滅
度者生死涅槃之二倶滅之者。今戒之正
意也。尸羅者滅惡也。滅生死煩惱之二惡也
迹門意猶不滅煩惱。至本是受戒之極説也
迹門不滅始成之情謂者猶
滅煩惱惡之義不圓滿也
又經云。此大良藥。色
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
即便服之。病盡除愈文句云。色者譬戒。戒
防身口事相彰顯也。香者譬定。功徳香薫
一切也。味者譬惠。能得理味也。此戒定惠
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見佛性。又色是般
若。照了法性之色分明無礙。香是解脱。斷
徳離臭也。味是法身理味也。三法不縱不横
名祕密藏色香味三種者。或是戒定惠也。
又是法身般若解脱也。是則三聚淨戒也如以
下釋
三法不縱不横名祕密藏者。一心戒藏之重

尋云。今此色香味者。醫師所職經教也。然者
約戒定惠三學尤有其謂。何一向約戒藏
可意得耶
義云。三學未分。十界未顯。在佛果之内證
者。以之名戒法。一心戒藏是也。而三學相
分之日。又於一學立戒名。仍稱戒定惠也。
總屬別名常所判也
尋云。三學未分之時者。置而不論之。三學
相分之時。何以戒法爲淺位耶
傳云。是則戒法之奇模也。分別六即之時。
以理即爲底下凡夫之位。而入于妙覺之
極滿歸理即也以上
約性
又論修得之時名字
即。聞一實菩提之理後修行覺滿之日。歸名
字之解也。知一切法皆是佛法也。解了スレハ
不可有諸佛之内證。若爾者。以戒法爲淺
位之條。還而一心戒藏之潤色也。其上於三
學之中。以戒爲淺之條。何處釋耶。隨釋處
可會之。六度門之時以戒爲第二。以禪智
爲第五六者。非淺深也。釋尊因行之六度。
戒滿之次第也條條略
尋云。迹門白四羯磨相如常 若爾者。於本門
有彼儀耶
義云。此事未決也。但推之。於本門之直説
必不可追爾前迹門之義。一一説悉是戒法
戒行也。就中我本行菩薩道時云云本行者戒
行也。又毎自作是念云云可思之。隨而大師
一處釋云。不用白四羯磨云云 所詮不用而
用也。本行菩薩道之文。毎自作念之文。於密
宗者。實修實證最極灌頂之即身成佛也。戒
法又可然也。又東陽和尚御義云。本行菩薩
道行者不輕行是也云云彼行者禮拜也。合掌
也。爾者受戒合掌是也。法藏本三昧耶印可
思之
尋云。寶塔品時釋尊入塔中。兩佛合掌唱問
句歟。以之爲受戒者。本迹受戒之中間。又
有受戒之義。可言三密之得戒歟。又釋尊
者迹門受戒之和上也。何今可爲資耶
義云。法在一心説必次第之故。三度傳戒之
義可有之也。就中以寶塔品爲傳戒之所
詮。心性中臺受戒是也。方便品相傳戒寶塔品
發得戒壽量品性徳戒也。可思之。凡如此之深
義。横竪無礙也。不可執一邊。三密相應受
戒者。必唱三身之成道於同時。得三種之戒
法於即座也。從佛口生能持
口密
傳受戒。解脱徳
應身
僧寶
從法化生領納
意密
發得戒。般若徳報身
佛寶
得佛法
合掌
身密
性得戒。法身徳法身
法寶
身子領解云。我
等今日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云云身子既是授戒之正機也。又一切衆生之
得戒也更問次以釋尊爲所化者。自元此圓
頓妙戒以佛爲所化。三重相關之次第意也。
即在世化儀爲三箇度之授戒者。今何略壽
量品受戒耶
義云。以知兩度之儀。應報之傳受周備畢。
法身性得之授戒者。傳授發得之根本故。即
修顯性也。仍重不設其化義是一又化義者
其所化身子等聲聞也。迂迴道之受者也。今
者約直往菩薩之故。不設其義也是二
更問
又在
世者至本門。以八世界發心菩薩等爲所
化故。至本門重授之也。今不然是三
尋云。就在世之化義。寶塔品受戒義不□如

義。云粗先註畢。有智有眼之者。豈不披閲乎
尋云。難云。爾者迹門正機身子等聲聞者不
入寶塔。不受多寶之戒歟
傳云。法説之時。身子一人成佛者。一切衆生
悉成佛也可聞
;口傳
寶塔之時。釋尊一佛受戒者。
身子以下一切衆生受戒也。凡身子尊者同
入法性之聲聞。今者同入塔婆之應身也。仍
與釋尊一體冥合受寶塔品戒也。涌出品
經云。我等能知如來發隨喜心解釋消之
云。如來者花嚴四大士法花身子云云釋迦如
來即身子也意得。有何過耶
尋云。如學生式者。第一戒師塔中釋迦。第
二戒師南岳大師也。爾者南岳大師於塔中
受戒之義。如何可意得耶
私云。南岳受戒者。靈山聽法之次第也。就之
可有二意。一者約本地者。法花同聞之第
二觀世音也。同聞第一之文殊者。爲一切智
願之體。居羯磨之上位。同聞第二之觀音者。
爲大悲闡提之主。爲受者菩薩之最頂云云
二約垂迹者。靈山衡山一處也。在世滅後一
時也。常在不滅之説戒。法界融即之戒場也。
深義可思之
一。三重血脈事
尋云。於一夜受戒有三重血脈。繁重豈非
過耶
義云。事既非聊爾。仍表慇懃也。凡授戒之
義。以三返成事之條。權實共以無爭之也
尋云。三重印璽有淺深耶
傳云。初重者如文。相傳戒之日時不可失
念。第二者大師之要誓授戒之根元。第三者
受者之内證得戒之最詮也。雖是非淺深。非
不表次第云云
尋云。第二血脈相如何
義云。大師發願文是也。以之爲戒壇之根
源。爲戒法之祕要。仍以傳之爲受戒之印
璽也。然而一人傳授之後。其書不滅沒之
間。自然今散失之故。或疑之不尊崇。或就
其加僻案。邪説弊正説。未見錯眞見。末世
之懊惱在之。山家大師最初感得之靈箱者。
只戒壇一箇之要領也。如舊記者。延暦初
年。傳教大師登山。于時二人化人降臨對謁
之内。一人梵天者獻一合箱。其銘更問收此
文。一人帝釋者獻八舌鎰。其箱銘更問依之大
師彌發渡唐之大願。所傳法門之首尾也。
大師依之眞説。章安之記録也。更以無疑
義源僧都記録相
承之説符合之
就之有口決有相承。粗裏註之。但雖見
之。不得口傳者。不可知之。仍爲末代愚
鈍之機忌憚註之
文云。唯佛與佛還居心地云云裏云。口授
傳云。口授者。方便品唯佛與佛者。如釋者。
究竟分證之二佛也。又一處釋云。唯佛佛與
佛佛還居心地歟。還字可思之。還歸本理
一念三千之釋。還我頂心諸佛之文一徹也。
還者理即也。雖爲分證究竟之眞佛。覺衆
生知見。居眞實戒壇者。可還理即之己心
地。是則六即一即之覺滿故也但於一即者
猶有口傳
文云。居己心實相地爲履眞壇裏云。法
身説法。内道場即戒壇也
傳云。模己心之内道場。築山門之外道場
也。己心者。又己身也。仍一切衆生之色心實
相也。所發得戒體者。必於一切衆生色心
之上得之也。非其色心者。不可成戒法。
其體實相而無迷悟染淨之差異。於内道場
者。以心可爲戒
  印信傳受之者也。惟賢相承別註之
傳云。經次下云。唯願説之唯願説之者。意
者。唯戒説之唯戒説之也。願者戒也。唯説
願勿慮等文同意也。是會無量衆有能敬
信者敬信者者。敬戒者也。信者戒也
疑云。信者佛法之信也。此字必不可爲戒。
如何
義云。信字總者雖亙三學之信。別而可爲
戒法。今經次下文又爾見歟。所以者何。文云。
諸増上慢者聞必不敬信不敬信者不敬戒
也。仍下經文云。有懷増上慢者於戒有缺
文。云云於増上慢輩者。爲破戒之間。不
敬戒也。故今文述不敬信也。次下長行文
述三請之趣云。今此會中。如我等皆從佛
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穩。多所
饒益從佛受化者。傳受戒也。敬信者如上。
長夜安穩者。無明長夜戒光爲燈也。多所饒
益者。饒益有情戒也云云三聚戒者以利他爲
本故。故擧此一戒攝餘也。又五千起去輩
爲破戒之上慢也。故説戒之時至刻退座
也。則有七遮者不授戒之意也
尋云。大小權實之授戒聊雖有相違白四羯
磨之化儀不可各別。若爾者。於法花授戒。
有此義耶
傳云。此即至要也。尤可有其化儀也。經云。
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單白也。唯以一大事者。
三諦之總體三聚之妙戒也。依之文句云。一
則一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爲大。諸佛出世
儀式故名爲事又云。衆生有此機。感佛故
名爲因。佛承機而應故名爲縁。是爲出世
之本意又止觀一云。云何爲一。一實不虚
故。一道清淨故。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故。云何爲大。其性廣博多所含容。大智大
斷大人所乘。大師子吼大益凡聖故言爲
大。事者十方三世佛之儀式。以此自成佛
道。以此化度衆生。故名爲事自元生善
滅惡者受戒之徳。成佛得道者持戒之果也。
依戒自成佛。以戒利益衆生。仍一大事因
縁只在戒法者也
  私云。南山宗意依法花涅槃也。□□建立
 彼戒法云云而法花文云。佛種從縁起。是
 故説一乘。此也。依縁起説戒法故也。
 一乘者即戒法也。今家之意者。不談縁
 起之戒。三世常恒之説戒也。仍今文因縁
 之二字。雖非潤色。分別説三之日。彼律
 宗所立之義勢。又非可無之故。若爾者。
 因縁之二字約戒法歟
尋云。難云。於圓頓妙戒者。可異施權之受
戒之故。不論白四羯磨之化儀。還而可爲
規模歟是一單白之開句三羯磨之示悟入之
句經文無其異。何分彼四句之文可意得
替耶是二
  羯磨經文云
義云。單白三羯磨同異事。羯磨經一家意
異也。於理性故也。約事相隨縁之門日者。
以圓戒之白四。可爲規模歟是一次其相不
同事。於一家白四者。普通廣釋之授戒之
一段。能能可見之。可異律宗之説也。今云
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者。此文
爲令衆生者。受戒之機也。開佛知見者。授與
佛戒也。受戒之時開如來藏故也。使得清
淨者。持戒相也。破戒之時者衆生得熱惱。持
戒之日得清涼也。清淨者則清冷也。又破戒
者垢穢也。持戒者清淨也。六十花嚴□列十
戒。第十名清淨戒。籤四引之。爲律儀戒
文句云。開者即是十住。初破無明。開如來
藏。見實相理。○初心能圓信戒法圓受受戒
伏。而未能斷。不名爲開。内加觀行。外藉
法雨。助破通別惑。藏顯出眞修性得知見朗
然開發。如日出闇滅私云。戒如
明日月
眼目有用。
故名爲開
次經云。欲令衆生示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義云。此句以下三句者三羯磨也。示佛知見
者正示戒行知見也。句云。示者。惑障既除。
知見體顯。體備萬徳。法界衆徳顯示分明。故
名爲示體備者戒體也。萬徳者三學也。可
思之
次經云。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
句云。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
無二趣○故名爲悟
次經云。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句云。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
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
尋云。開示悟入者住行向地也。而今授戒者。
師弟共凡夫之淺識也。何以此文可會三
羯磨耶
義云。以開示悟入爲次位云云解釋云。一意
説。於此文。或約位。或約智。或約門。或約
觀心。四重釋在之。約觀心者。專可觀行即。
其上六六三十六也。於觀行名字。何無開示
悟入之義耶
尋云。見經文。於開爲者。欲令衆生開佛知
見使得清淨云云示悟句以下何無清淨之句
耶。又至入句知見道故云云道字心何
義云。使得清淨之句者。白四羯磨之作法。單
白者可委細之故。始並之也。次至道字者。
偏約次位之時者。開示悟入共聖位也。而此
四字可通名字觀行之置道字歟。道者聖
位之因也。至入句始而雖置之。可通開示
悟三句也。以結句顯初義也
尋云。以開示悟入爲白四羯磨者。可有
淺深耶
義云。開示約能化之説。悟入所化之機也。
非淺深而論淺深也。廣釋云
尋云。開示悟入共有知見字。今血脈所指知
見者何耶
義云。四句即既一白三羯磨也。知見字定可指
四句。然而戒體之發得有第三羯磨終。仍約
成就之位。別而指入佛知見之一句歟。且普
通廣釋釋第三羯磨之時。有從佛口生。從
法化生。得佛法分義釋。此文則受戒成佛之
肝要也。血脈次云授一乘佛子某甲云云佛子
者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之故也
尋云。開示悟入四句。可爲一白三羯磨歟。
次下現在章經文。何除開句耶。所以經云。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
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衆生故。
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云云如何
義云。經上文四句共注之畢。今文者重説之
略單白文也。仍不擧開句也。無殊意據
歟。剩又示句。師以五陰六塵之□心心數爲
所化。大地法即十大弟子等歟。可思之
文云。不居實相心地壇者。外道常爲鬼魔
眷屬 裏云。三口即身成佛六大一意
傳云。三口者三句略勹點
借音也
也。即身成佛者。理
具加持發得即身成佛也。仍云六大一意也。
此三句如次。性得・相傳・發得三種戒也。法
花眞言自元一義之故。三種即身成佛者。即
是三種戒也。實相心地壇者。六大之中地大
也。無始性得如地之釋是也。此地大是一心
戒藏也。能生萬法之故。爲定慧根本也。大
論云。戒是佛法大地。離戒定慧無存外道
常爲鬼魔眷屬者。諸法實相外餘皆魔事是

文云。設言白衣僕奴一見本心實相 裏
云。一見本心實相。解法師語。第一清淨者
云云
傳云。一見者發得戒也。本心實相者性得戒
也。發得此戒者。依相傳受戒也。仍引但解
法師語皆名第一清淨者之文合之也
文云。妄想速息常聖住 裏云。始能乘所
乘・煩惱即菩提。終文殊兩手一念三千云云
傳云。妄想速息者。六即成佛故也。常聖住者。
斷惑之故。非天住梵住等。而於聖住者。以
羯磨師大聖文殊爲其最。仍述文殊之相
貌也。能乘者文殊。所乘者師子。煩惱者師
子。菩提者文殊也。師子者畜類之王也。則無
明之體也。仍爲伏此無明。等覺智文殊居
之。云煩惱即菩提是也。文殊兩手者。定慧
兩手也。其身者佛自住大乘之戒體。兩手者
定慧莊嚴之外相也。一念三千者。一念者戒
體。三千者戒行也。文殊身者一心一念。兩手
者定慧三千也。戒壇院文殊兩手印相可思
之。略此等之深義顯發之時。於輪迴之中
非人也云云
文云。輪迴中非人也 裏云。釋迦三觀六
即齊等可思之
傳云。非人者指佛菩薩也。非八部衆之非
人。安樂行品常有是好夢下釋云。於夢有多
云云其隨一非人來語云云 取意是指聖位
也。釋迦者戒和尚也。師資冥合凡聖不二也。
三觀者。三智也。三戒也。師資之所具不可
各別。六即者。是又師資平等也。凡聖一如也。
釋迦者佛也。三觀者心也。六即者衆生也。約
三法妙。受戒之日悉齊等也
裏云。口授五佛三身諸佛五佛菩薩口授也云云
傳云。以五寶稱五佛也。既是五方之佛菩
薩也。水精者。風輪最居下之上大海也。仍中
央總體也。此五佛各有三身。是三聚戒之戒
師也。又各爲證明。各現羯磨教授。十方臺
□□及主伴之化儀。十方諸佛影現帝網之
説戒。可思之
文奧書云。竊原レハ一心三觀相承次第在別云云
傳云。竊原以下非發願文。仍不書之。本在
之。以彼可爲正歟。葉上僧正將來之時。所
注加也云云仍於山門非可爲指南。然而
廣爲顯其相承非一書載之歟
一心三觀血脈事。是又後學所書加也。此一
心三觀者。黒谷之相承也。正觀之上妙觀非
聊爾云云
或疑云。此一卷書。文字其不正。玉篇廣韻之
中。不覓得之字形多之。又文章之體不似
天台。不似章安。凡於經猶有僞經之故。大
藏之目録取捨隨時歟。然者此書可爲僞
書耶
義云。大聖四悉檀之文言。不可執一邊。記
人授與之一段不相替也。一卷之始終何疑
之哉。且又法門精髓。義窟之樞鍵也。故爲
隱密深義。爲相傳研學。異樣之文章。異體之
文字。被載之歟。如眞言經者。□□□中如
此之類在之。唯可仰先匠之所用本。義理
尤甚深者也
尋云。第三血脈如何
傳云。文云。授戒灌頂者。所謂佛之知見是也
云云知見者。如實之知見也。故正知正見也。
佛知佛見也。佛説知見波羅蜜句云。一切種
智名實知。佛眼名實見○到事理邊故。悉
名波羅蜜釋籤二云。若衆生無佛知見。何
所論開。當知佛之知見遇在衆生又止觀
第一釋觀行即云。觀名佛知。止名佛見。於
念念中止觀現前所詮知者智也觀也明也。
是生善也攝善法
戒行善
見者理也止也寂也。是滅惡
攝律儀
戒止善
知見二字攝萬法之上。生善滅惡之體唯爲
戒法也
難云。知見二字何是爲戒法耶。依之方便
品初行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句釋云。此
智慧體即一心三智。甚深無量者即稱歎之
辭也經次下文云。吾從成佛已來○引導衆
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
羅蜜皆已具足句釋云。知見波羅蜜者。即
是雙擧權實知見也。一切種智名實知。佛
眼名實見。道種智名權知。法眼名權見
今所被備證文釋者此文歟。然者知見二字
者。權實之眼與智也。更非戒法證文如何
義云。今經文歎二智意趣者。釋尊説前三
後一之化儀益大通法縁之聲聞者。善巧方
便之所被也。仍歎其二智也。所歎之實智
者。三學圓妙之中道智也。權智者三學施權
之空假智也。此權實之總體自元爲一心戒
藏之上者。知見之體是戒法也。誰疑之耶。
抑所云一心戒藏者。略開三顯一諸法實相
之一句也。此則迷悟未分之玄理。心性中
臺之戒體也。舍利弗等上根之衆。猶不達其
義理。重望白四羯磨之受戒。其問云。慧日
大聖尊。久乃説是法○道場所得法○佛口
所生子。合掌瞻仰待。願出微妙音。時爲如
實説○合掌以敬心。欲聞具足道 此文
之説是法之所得法則是戒法也得字
思之
合掌者
受戒之威儀也。敬心者信心也。信者戒也。
仍恭敬戒法也。具足道者具足戒也。中道
實相之圓滿戒也。大論十戒之中。以第十
具足戒爲圓頓具足戒。又序品經云。又見
具戒。威儀無缺。淨如寶珠。以求佛道云云
此文説圓教十戒時。擧初後之二戒歟。句
釋云。威儀無缺即是初不缺戒。淨如寶珠即
是第十究竟戒 此釋約大經十戒歟。大經
究竟戒者大論具足戒也
  私云。三止三請之文。於戒法止三請文。合
 掌以敬心文。惠光流以此文爲一心三觀
 依文。黒谷爲妙戒依文之由。先師度度
 口決故留耳底。於戒家者猶有子細。以
 下爲三羯磨之證也
尋云。以廣開三顯一文段爲受戒之相者。
五佛章門之中釋迦章者第五門也。今何以
最初總諸佛章開示悟入之句爲釋迦傳戒
之相耶
傳云。總諸佛章。爲最初之間。開示悟入
之相委細也。白四羯磨之相分明也。何況
釋云。擧諸佛一章指釋迦云云 於總諸佛
之中。可攝教主釋迦之故。旁以非難者

尋云。以五佛章門配屬五行事。可有之耶
義云。傳信和尚被載筆墨口傳爾也。羯磨
文殊者。久成如來也。仍過去章是也。教授
彌勒者當來佛也。未來佛章是也。和尚釋迦
者釋迦章也。尊證佛者總諸佛章也。同學
等侶菩薩者現在菩薩也。依受戒即身成佛
之故。現在章門佛是也
  以上大概記之。猶納胸中深祕。巨細非
 筆端之所顯矣
          法勝住持沙門惟賢御判

  法界事委細
在別
一帖。説界次第。神分祈願等云云次顯宗次
第。次祕密次第。次戒家次第祕密次
同之
正宗如

  私云。元應寺法勝寺。當夜者戒宗次第許
 也云云
 此記或依口決。或依見聞。又依料簡注
 文。冥慮難測。然而依若樹若石之説者
 也。先師所記委細。恐猶不勝此記歟。
 聖智之不失念勝他之故也。今者願愚鈍
 思未來故。元應寺存知之以不達之餘免
 許此記者。神藏寺祖性・藥師寺侃觀・等
 妙寺通悟。以上三人於法勝寺染愚筆
 遣之□畢。自□之畢。寶戒寺下□□者。般
 若寺照本寶藏寺心照兩上人。凌千里而
 被望傳授之間。傳授之畢。依之此兩人
 同覽之。仍此本六箇處有之。散在之儀。
 雖歎之。慳惜之咎又恐之故也。□院處
 處。無其器者。返本所不可有他見矣
 貞治三年甲辰二月十一日丙午於相州圓
 頓寶戒寺記之
           住持沙門惟賢御判
  明徳三年六月一日
         寶戒住持沙門觀豪書判
           傳領沙門宗周書判
右此記者。法勝寺第二世慈源和尚述記也。
於圓戒一段之化儀。可爲門葉指南者也。
如和尚奧書者。自筆六本之内。以所被納
置于寶戒寺本。豪公上人住持之時寫之。朱
墨共被令交合畢。但料紙之體。雖似聊
爾。俄依有思企被用薄紙歟之由。所令
推量也。得之可被存其旨矣。爰周公。去
應永十六年十一月三日。於法勝寺隨予
依被遂彼灌頂之嚴儀。就此相傳之本奧
書所望之間縁老筆載旨趣畢
  于時應永十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法勝寺第九世沙門靜珍書判
此書者慈源和尚記述。觀豪和上筆跡也。灌
頂授戒之深奧。内外兩壇之祕傳。不可有
過此記。爰靜能大徳。凌萬里之山海。隨于
予被遂此大事。其懇志感悦之間。雖爲多
年祕藏之本。所奉授與之也。但御一期之
後者。納等妙寺緗篇。被備置彼寺重書
者。可爲愚老本意。御同心尤相協冥故者歟

 正長第二林鐘上旬。於妙戒院丈室書之
          第十二世
          前住法勝寺沙門忠豪
一。         此事。普通廣釋。傳信和尚
御抄教授口傳等可見之
二。 十界常住之理也。此理者事理不
二也。則果相也
私云。以壽量文爲受戒之文由了見之者。
文者依執見之上。以經一一爲授戒始終
之由。一流相傳之故也。山上學者定不許
者歟。子細□經文之又義不分別之人亦殘
疑也。此口決所云□者九牛之一毛也。有
同學同見人者。定無疑貽歟
各合掌 各合掌
合後三句 合第一句
私云。彼寶塔者。證明法花之塔也。三周正説
共可證明之故。自序品始涌現也。然而衆
會感見有次第之故。法師品次列之。機見
時已至也。依之了見。寶塔品不待涌現寶
塔品也
尋云。以爲説實相印文稱合掌之條。其意
如何。次印者。如顯宗者。唯是印契決定義
也。小乘三法印等是也。非手結之印契耶。
如何
義云。爲説實相印文事。妙樂釋云。實相必
諸法。諸法必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
云云合掌者十界也。豈非此印耶。身土
者。身者能居佛身。十者所居寶塔也。仍於塔
中結此印也。次非手結之印之事不可
然。事理一如之法花也。何無事相之印耶。
印契決定之義。依印契彌成者也。後日憶
之。就所表之一段可分別之。凡九輪者。
三三九諦之當體歟。轉惑摧破之義有之。又
九界之當體也。輪者輪轉生死之體也。於一
佛界者無輪轉之義。仍攝九界九輪輪轉。
歸一佛塔形之正界意歟。此九輪又以寶
珠爲頂上見之。北斗者必可得眞俗如意
之大益故也。是非戒法之所成立耶。金翅
鳥又載玉。所表可同。金者金剛也。戒法堅
因之義。翅者定慧莊嚴之相也。飛行自在而
爲物成益。所表可思之。九界之中以□果
之一界。顯本有之十界。凡教法者有海龍
宮。八識含藏之當體也。在纒眞如之義也。金
翅者在須彌頂。九識法性之當位也。出纒
眞如之表示也。共帶戒法之寶珠。同顯法門
之深義。依之上九輪居尊形。於飛擔福龍
頂也。可思之
後日私云。圓鏡者顯自證顯自體。八葉者
顯利他。顯依報。離身無土。離土無身也。
又二箇之靈鏡。一面之自鏡非也。而三三而
不三□□可思之
私云。山家大師御相承之八葉鏡被安置山
門或經藏。而近代被出之。或上綱竊相傳
之。然而山上不知之。余以不思議之因縁
相傳之畢子細故不
註之
宿習之至可悦也。但其
一面黒膀而不能現像。妙樂釋云。□形體
不能現像云云今鏡尤爲規模矣
文句云。此戒定慧即八正道。修八正道能
見佛經
私云。此塔婆事。内道場之體也。内道場之
深義。普通廣釋。傳信和尚別紙抄口傳抄等。
可見之
凡内道場者。自身八葉肉圍能居身。第九心
王理智不二三身如來也。外道場ヲ云ヘハ。
或指山上戒擅。指處處受戒勝地寺院。然而
色心自元不二之依正又一如也。一多自在
之事理同體也。深可思之
    壽量品毎自作是念云云
決一云。若信三道即是三徳。當能□□二故
也。行□三界云云
私云。以不斷而斷爲同本意重隨不生之斷
可思之
私云。五師者。釋迦和尚文殊羯磨彌勒教授
尊證諸菩薩同學也。而記家加普賢觀音
者。同學諸菩薩之上首也。普賢者妙法之玄
理。居斷道之終。受戒即身成佛之當體也。
觀音者。慈悲之當位。饒益有情戒總體也。而
以五香配文殊意。香者戒香也。文殊者能
授羯磨師也。智徳也。以戒體或名智寶。寶
者則戒香之故。文殊或有智目爲羯磨師
也。仍以文殊配當五香。有其便矣
又六度相配時者。燒香精進塗香戒度也壽量
品醫藥色香味相配時者。以香爲定。可思

私云。瓶者va@m字之水瓶也。衆生之當體也。可
祕之。va@m字者人體也。就之有時云云
    法師品云。法花經藏深固幽遠
□或處本少少略之。未再治之故也。左右
墨點之中間也。下去之然也
尋云。三學中以戒法爲本者。有其證耶
三寶住持集山家釋云。智者大師云。經云。佛
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
度衆生。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兩輪。鳥之
二翼佛自住大乘者。一心總體。即是戒體
之大地也。定慧力莊嚴者。一乘戒壇。定慧
二法也。一切佛藏者。戒法。即心佛衆生三
無差別。名爲佛心。佛心遍攝。如法花實相
之心。名心藏。心喩如地能持萬物。名爲地
藏。此曰即戒具定慧含藏三徳。名爲戒
或云。此五種灌頂出金剛頂義決。入壇灌
頂阿闍梨灌頂等十二種在之。此十二種灌
頂各具此五種云云
具支灌頂第一云。金剛頂義訣云。五智印門
一一復別五相灌頂之法。一者光明灌頂。諸
佛菩薩放光出遊。二者甘露灌頂。謂心部主
眞言加持香水也。三者種子灌頂。謂部尊
字門布身心。四者智印灌頂。謂部主所執印
契加持。五者句義灌頂。謂部尊眞言及壇中
義理。總布彼心。能解如是甚深次第。總會
運用加持自他。是人堪受大阿闍梨位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