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大戒論 (No. 2380_ 圓仁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是
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爲難。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纒繞
同經第八卷五戒品云。智者當觀。戒有
。一者世戒。一者第一義戒。若不於三
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
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
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齊法。夫
世戒者不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
能壞之。雖大罪亦不戒。何以故。戒
力勢故。倶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
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戒者。犯
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
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
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羅
於世戒。伊羅鉢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
於性重重罪。伊羅鉢龍壞於遮制
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
故不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
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飮酒
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
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
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
於義戒
同經第三卷攝取品云。出家菩薩若有在家
弟子。先當告不放逸法。受苦樂時常當
共倶。設其窮乏有所須者。六物之外有
惜。病時當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
。若自無物應四出求。求不得貸
三寶物。差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匿王
國之正法。若不能償復當教言。汝今多負
三寶之物。不得償。應當勤修得須陀洹
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
千人佛法中清淨信。若壞一人慇重
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
弟子二人倶得無量利益
菩薩地持經第五卷方便處戒品之餘云。若
菩薩見衆生應訶責者。應折伏者。應
。以染汚心訶責。若訶責不折伏。若
折伏不罰黜。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汚
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汚起。不犯者。
彼不治不與語。難教誨。多起嫌恨
若觀時若恣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
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慚愧。能自改

顯揚大戒論卷第五


顯揚大戒論卷第六 凡二篇

              慈覺大師撰
    分別犯罪差別篇之餘
  菩薩教授教誡篇十一
涅槃經第三卷金剛身品云。迦葉。或有比丘
利養故爲他説法。是人所有從衆眷屬
亦効是師求利養。是人如是便自壞衆。
迦葉。衆有三種。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癡
僧。三者清淨僧。破戒雜僧則易壞。持戒
淨僧利養因縁所壞。云何破戒雜僧。
若有比丘。雖禁戒。爲利養故。與破戒
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
。亦名雜僧。云何愚癡僧。若有比丘。在
蘭若處。諸根不利。闇鈍瞪瞢。小欲乞食。於
説戒日及自恣時。教諸弟子清淨懺悔。見
弟子多犯禁戒。不教令清淨懺悔。而
便與共説戒自恣。是名愚癡僧。云何名
淨僧。有比丘僧。百千億魔所壞。是菩
薩衆本性清淨。能調上二部之衆。悉令
住清淨衆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
。爲調伏利衆生故。知諸戒相若輕若
。非是律者則不證知。若是律者則便證
知。云何調伏衆生故。若諸菩薩爲
。常入聚落時節。或至寡婦及婬女
。與同住止經歴多年。若是聲聞所
爲。是名調伏利益衆生。云何知重。若見
如來因事制戒。汝從今日愼莫更犯。如
重禁出家之人所。不作。而故作者非
沙門。非釋種子。是名爲重。云何爲輕。若犯
重事。如是三諫。若能捨者是名爲輕。非
證者。若有説不清淨物應受用。不
共同止。是律應證者。善學戒律
。見所行。隨順戒律心生歡喜。如
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説。是名律師。善解
一字
又同經第六卷四依品云。復次善男子。譬如
人出家剃髮。雖袈裟故未沙彌
十戒。或有長者來請衆僧。未受戒者即與
大衆倶共受請。雖戒已隨僧數。善男
子。若有衆生發心。始學大乘典大涅槃經
書持讀誦。亦復如是。雖具足位階十住
則已隨於十住數中
又同經同卷同品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
佛所説養師長正應如是。今有疑。
唯願廣説。若有長宿持禁戒。從諸年少
受未聞。云何是人當禮敬不。若當禮敬
是則不名爲持戒也。若是年少護持禁戒
諸宿舊破戒之人受未聞。復應禮不。
若出家人從在家人受未聞。復當禮不。
然出家人不敬在家之人。然佛法中年
少幼小應當恭散耆舊長宿。以是長宿先
具戒就威儀。是故應當供養恭敬。如
佛言曰。其破戒者是佛法中所容受。猶
良田多有稊稗。又如佛説。有法者若
老若少故應供養。如帝釋。如是二句其
義云何。將如來虚妄説耶。如佛言曰。持
戒比丘亦有所犯。何故如來而作是説。世尊
亦於餘經中治破戒。如是所説其義
了。佛告迦葉。善男子。我爲未來諸菩
薩等學大乘是偈。不聲聞弟
也。善男子。如我上説。正法滅已毀
時。増長破戒非法盛時。一切聖人隱不
現時。受畜奴婢不淨物時。是四人中當有
一人現於世。剃除鬚髮出家修道。見
比丘。各各受畜奴婢僕使不淨之物。淨與
不淨一切不知。是律非律亦復不識。是人
調伏如是諸比丘故。與共和光
其塵。自所行處及佛行處善能別知。雖
諸人犯波羅夷默然不擧。何以故。我出
於世。爲建立護持正法。是故默然而不
糺治。善男子。如是之人爲護法故。雖
破戒。善男子。譬如國王遇病崩亡。
儲君稚小未紹繼。有栴陀羅豐饒財寶
巨富無量多有眷屬。遂以強力國虚弱
基居王位治化未久。國人居士婆羅門等。亡
叛逃走遠投他國。雖在者乃至不
是王。或有長者婆羅門等本土。譬
諸樹隨其生處。即是中死。栴陀羅王知
國人逃叛者衆。尋即還遣諸栴陀羅邏諸
。復於七日鼓唱令。諸婆羅門有能爲
我作灌頂師。當半國以爲封賞。諸
婆羅門雖是語悉無來者。各作是言。云
何當婆羅門種是事。栴陀羅王復
是言。婆羅門中若無一人爲我師。我
要當諸婆羅門與栴陀羅。共住食宿同
其事業。若有能來灌我頂。半國之封。此
言不虚。呪術所致三十三天上妙甘露不死
之藥。亦當共分而服食之。爾時有一婆羅
門子。年在弱冠治淨行。長髮爲相。善知
呪術。往至王所言大王。王所勅使
悉能爲。爾時大王心生歡喜。受此童子
灌頂師。諸婆羅門聞是事已。皆生瞋恚
此童子。汝婆羅門云何乃作栴陀羅師。爾
時其王即分半國是童子。因共治國經
歴多時。爾時童子語彼王言。我捨家法
王師。悉教大王微密呪術。而今大王猶不
親。時王答言。我今云何不汝耶。童子
答言。先王所不死之藥猶未共食。王言。
善哉大師。我實不知。師若須者願便持去。
是時童子聞王語已。即持歸家。請諸大臣
而共食之。諸臣食已即共白王。快哉大師。
是甘露不死之藥。王既知已語其師言。
云何大師獨與諸臣食甘露而不分。
爾時童子即更以餘雜毒之藥王令服。
王既服已。須臾藥發悶亂躄地。無覺知
猶如死人。爾時童子立本儲君還以爲王。
是言。師子御坐法不栴陀羅昇
我從昔來未曾聞見栴陀羅種而爲王者
若栴陀羅治國理民。無是處。大王今應
還紹先王正法國。爾時童子經理是已。
復以解藥栴陀羅。令其醒寤。既醒寤
已驅令國。是時童子雖是事。猶故不
婆羅門法。其餘居士婆羅門等聞其所作
未曾有。讃言。善哉善哉。仁者善能驅
栴陀羅王。善男子。我涅槃後護持正法
菩薩等亦復如是。以方便力彼破戒假
名受畜一切不淨物其事業。爾時菩
薩若見。有人雖多犯戒能治毀禁諸惡比
。即往其所恭敬禮拜。四事供養。經書什
物悉以奉上。如其自無。要當方便從諸檀
求乞與之。爲是事故。應八種不淨之
。何以故。是人爲諸惡比丘。如彼童子
栴陀羅故。爾時菩薩雖復恭敬禮拜是
畜八種不淨之物。悉無罪。何以故。
是菩薩爲治諸惡比丘。令清淨僧
安穩住布方等大乘經典益一切
諸天人故。善男子。以是因縁我於經中
是二偈。令諸菩薩皆共讃嘆護法之人
彼居士婆羅門等稱讃童子。善哉善哉。護
法菩薩正應是。若有人見護法之人與
破戒者其事業罪者。當知。是人
自受其殃。是護法者實無罪。善男子。若
比丘。犯禁戒已。憍慢心故覆藏不悔。當
知。是人名眞破戒菩薩。爲護法故雖
所犯破戒。何以故。以憍慢
故。善男子。是故我於經中覆相説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如第二天 奉事帝釋 以是因縁
    我亦不 學聲聞 但爲菩薩
而説是偈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
等菩薩摩訶薩於戒縱緩本所受戒爲具在
不。佛言。善男子。汝今不是説。何
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設有所犯即應
懺悔。悔已清淨。善男子。如故堤墟穿決有
孔水則淋漏。何以故。無人治故。若有人治。
水則不出。菩薩亦爾。雖與破戒共作布薩
受戒自恣同其僧事所有戒律。不堤墟穿
決淋漏。何以故。若無清淨持戒之人僧則
損減。縱緩懈怠日有増上。若有清淨持戒之
。即能具足不本戒
同經第七卷邪正品云。復有人言。或有
。實不犯波羅夷罪。衆人皆謂波羅
。如多羅樹。而是比丘實無犯。何以
故。我常説言。四波羅夷若犯一者。猶如
石不還合。若有自説過人法。是則
名爲波羅夷。何以故。實無所得詐現
故。如是之人退失人法。是名波羅夷。所
謂若有比丘少欲知足。持戒清淨。住空閑
。若王大臣見是比丘。生心念言。謂
。即前讃嘆恭敬禮拜。復作是言。如是大
師捨是身已。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比丘聞已即白王言。我實未沙門道果
王莫我已得道果。願唯大勿我説
知足法。不知足者乃至謂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皆默然受。我今若當默然受者。當
諸佛之所呵責。知足之行諸佛所讃。是
故我欲終身歡樂奉知足。又知足者。我
定自知道果。王稱我得。我今不
故名知足。時王答言。大師實得阿羅漢果
佛無異。爾時其王普皆宣告内外人民中
宮妃后。悉今皆知沙門果。是故咸令
切聞者心生敬信供養尊重。如是比丘眞是
梵行清淨之人。以是因縁普令諸人得
福徳。而是比丘實不犯波羅夷罪。何以
故。前人自生歡喜之心讃歎供養故。如
比丘當何罪。若有説言。是人得罪。當知。
是經是魔所説。復有比丘佛祕藏甚深
經典。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
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除一闡提。若王大臣作是言。比丘
汝當作佛作佛耶。有佛性不。比丘答
言。我今身中定有佛性。以成不成
之。王言。大徳。如其不一闡提者。必成
疑。比丘言。爾實如王言。是人雖定有
佛性。亦復不波羅夷罪。復有比丘。即
出家時。作是思惟。我今必定成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如是之人雖無上道果
已爲得福無量無邊不稱計。假使有
是人犯波羅夷。一切比丘無犯者
何以故。我於往昔八十億劫常離一切不淨
之物。少欲知足威儀成就。善修如來無上法
。亦自定知身有佛性。是故我今得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名爲佛。有大慈悲
是經律是佛所説。若有順是者。
是魔眷屬。若能隨順是大菩薩。復有説言。無
四波四維夷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
十一墮法。四懺悔法衆多覺法七滅諍等無
偸蘭遮五逆等罪及一闡提。若有比丘
是等地獄者。外道之人悉應天。何以
故。諸外道等無戒可犯。此是如來示現怖
人故説斯戒。若言佛説。我諸比丘若欲
婬。應法服俗衣裳然後行婬。復應
生念。婬欲因縁非我過咎。如來在世亦有
。習行婬欲正解脱。或命終後生於天
。古今有之。非獨我作。或犯四重。或犯
五戒。或行一切不淨律儀。猶故得眞正
解脱。如來雖突吉羅忉利天日月
歳數八百萬歳墮在地獄。是亦如來示現怖
人言。波羅夷至突吉羅輕重無差。是諸律
師妄作此言言。是佛制。必定當知。非佛所
。如是言説是魔經律。若復説言。於諸戒
若犯小戒乃至微細。當苦報
。如是知已。防護自身。如龜藏穴。若有
律師復作是言。凡所犯戒都無罪報。如
之人不親近。如佛所説。若過一法是名
妄語。不後世惡不造。是故不
近是人。我佛法中清淨如是。況復有
蘭遮罪。或犯僧殘及波羅夷。而非罪耶。是
故應當深自防護。如是等法若不守護。更
何法名爲禁戒。我於經中亦説。有
四波羅夷乃至微細突吉羅等。應當苦治。衆
生若不禁戒。云何當於佛性。一切
衆生雖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因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部經中
方等經。是故不佛性耳。經雖
説。當知。實有苦作是説。當知。是人眞我
弟子。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説。一
切衆生有佛性者。九部經中所曾有聞。
如其説有云何不波羅夷耶。佛言。善男
子。如汝所説。實不犯波羅夷罪。善男子。
譬如人説言。大海唯有七實八種者。
是人無罪。若有説言。九部經中無性者。亦
復無罪。何以故。我於大乘大智海中
佛性。二乘之人所知見。是故説
也。如是境界諸佛所知。非是聲聞縁覺所

同經同品云。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有
問言。云何比丘墮過人法。佛告迦葉若有
比丘。爲利養故。爲飮食故。作諸諭諂邪傷
欺詐。云何當諸世間人定實知我是眞乞
。以是因縁我大得利養名譽。如是比
丘多愚癡故長夜常念。我實未四沙門
。云何當諸世間人謂我已得。復當云
何令諸優婆塞優婆夷等咸共指我作
。是人福徳眞是聖人。如是思惟專爲
求法。行來出入進上安詳。執持衣
威儀。獨坐空處阿羅漢。令
間人咸作是言。如是比丘善好第一。精
苦行寂滅法。以是因縁我當大得門徒
弟子。諸人亦當大致供養。衣服飮食臥具醫
藥。令多女人敬念愛重。若有比丘及比丘
。作是事過人法。復有比丘。爲
立無上正法空閑處。非阿羅漢而欲
人謂是羅漢是好比丘。是善比丘。寂靜
比丘。令無量人生於信心。以此因縁我得
無量諸比丘等。以爲眷屬。因是得破戒
比丘及優婆塞悉令持戒。以是因縁
正法。光揚如來無上大義。開顯方等大乘
法化。度脱一切無量衆生。善解如來所説經
律輕重之義。復言。我今亦有佛性。有經名
如來祕藏。於是經中我當必定得
。能盡無量億煩惱結。廣爲無量諸優婆
説言。汝等盡有佛性。我與汝等倶當
住如來道地。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
無量億諸煩惱結。作是説者。是人不
過人法。名爲菩薩。若言突吉羅者。忉
利天上日月歳數八百萬歳墮地獄中
罪報。何況故犯偸蘭遮罪。此大乘中若有
偸蘭遮。不親近。何等名爲大乘經
中偸蘭遮罪。若有長者立佛寺。以諸華
用供養佛。有一比丘。見華貫中僂
輒取。犯偸羅遮。若知不知亦如是犯。若以
貪心壞佛塔。犯偸羅遮。如是之人不
親近。若王大臣見塔朽故。爲欲修補
舍利。於是塔中或得珍寶。即寄比丘。比丘
得已自在而用。如是比丘名爲不淨。多起
鬪諍。善優婆塞不親近供養恭敬。如
比丘名爲無根。名爲二根。名不定根。不定
根者欲貪女時身即爲女。欲貪男時身即
男。如是比丘名爲惡根。不名爲男。不
名爲女。不出家。不在家。如是比丘
親近供養恭敬。於佛法中沙門法
悲心。覆育衆生乃至蟻子。應無畏
是沙門法。遠離飮酒乃至嗅香。是沙門法。不
妄語乃至夢中不妄語。是沙門法。不
欲心。乃至夢中亦復如是。是沙門法。迦
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夢行婬欲
是名犯戒不。佛言。不也。應於此婬欲
臭穢想。乃至不一念淨想。遠離女人煩
惱愛想。若夢行婬寤應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諸大徳一心諦聽諦
聽。善思念之。我今欲三世諸佛菩薩成
就利益一切衆生功徳戒。如是住菩薩戒
者。有四波羅夷法。何等爲四。若菩薩爲
故自讃毀他。是名菩薩波羅夷。若菩薩
饒財物。貧苦之人來從乞索。菩薩慳貪
慈心。乃至不一錢之物。有求法
。乃至不爲説於一偈。是名菩薩波羅夷
若菩薩瞋於前人惡言罵辱。加以手打及
杖石。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悔
菩薩猶瞋憤結不解。是名菩薩波羅夷。若
菩薩自謗菩薩法藏。若見人謗善可。其言
既自不信及助他言。若心自解或從他受。
是名菩薩波羅夷。如是菩薩四波羅夷。菩
薩於中不一。何況具犯。若有犯者
菩薩。現身不嚴菩薩。有復不
心寂靜。是似菩薩實菩薩。犯有
三種。有軟中上。若軟中心犯。是不失。
若是増上心犯。是名爲失。何者是上。若
上四數數樂犯。心無慚恥。不自悔責
是名上犯。菩薩雖於上四事。不即永
。如比丘犯四即爲永棄。菩薩不爾。何
以故。比丘犯四更無受路。菩薩雖犯既
更受。是故不同。略有二事菩薩戒
一捨菩提願。二増上惡心。除是二事。若捨
此身戒終不失。從是以後生生之處常有
此戒。若不憶念更遇善友而更受者。不
新得。如是菩薩戒者應當識知犯不犯事
輕重之相軟中上異。如是住菩薩戒者。日
養諸佛若塔若像。次供養法。若行法
人及菩薩藏大乘經典供養衆僧及十方土住
於大地諸菩薩等。於日夜中養三寶。隨
其力能乃至一念一禮一四句誦。信心供養
廢。若不恭敬慢惰心者。犯重垢
。若妄誤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
若有淨心菩薩地。如須陀洹得不壞淨
。常能供養三寶絶。是名不犯。菩薩不
厭足。貪著利養心者。犯重垢罪
犯者雖利養常生悔心。我當
除是意。怪自制御。貪心猶起。若取小利
助斷大貪。是名不犯。菩薩見上坐尊長者
宿徳同師同學憍慢心及瞋惡心。不起承
迎禮拜坐。設有言語餘談不聽。若有
問不實答者。犯重垢罪。若無慢瞋悉癡
之意。直以嬾惰無記散心。犯輕垢罪。不
者。若病若狂。若時睡眠。若聽法説法。若先
他人語。若爲調伏惡増善。若有
多人意。是名不犯。菩薩檀越來請。若
自舍。若僧寺内給施所須。菩薩憍慢瞋
恚輕賤不往受者。犯重垢罪。若嬾惰不往。
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狂。若遠若道嶮
難。若爲調伏惡増善。若告受請。若爲
修善。若聽未聞。若知請主相惱故。若
僧限多人意。是名不犯。菩薩從
人邊金銀琉璃種種離寶所須之物及地
中伏藏無主財物。皆應之。念當轉施。若
惡心瞋故不取者。犯重垢罪。若作是心。我
人而作因縁。若嬾惰心。犯輕垢罪
犯者。若是狂心。若爲調伏滅惡増善。若
受已必生愛著。若知施已悔。若知
施主施故發狂。若慮施主施已窮苦。若知
施物三寶所有。若知施物劫盜所得。若知
受已多得苦惱。所謂王難賊盜死亡繋閉惡
聲流布擯令境界。是名不犯。菩薩他來
法。以瞋惡心僧嫉他故不與説者。犯
重垢罪。若嬾惰心不與説者。犯輕垢罪
犯者。若外道求法慮還譏判。若病若狂。
若爲調伏滅惡増善。若知前人不其義
若知前人不敬不如法事。若知前人鈍根
深法怨生邪見。若知聞已破失本心
滅正法。若知聞已必可非器説其事
是名不犯。菩薩見惡衆生犯或毀禁作衆罪
。菩薩自知能化爲善。若惡心瞋心捨不
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不身口意
。持戒人邊生於悲心。若見惡人犯戒毀
禁依衆罪行極生悲心。是故有犯。不犯者。
若狂。若爲調伏滅悪増長善。若有僧限
多人意。是名不犯。菩薩如佛所制波羅提
木叉及結毘尼。欲使不信者信已信者増
此聲聞戒及菩薩戒等無異。何以故。聲
聞之人順常自爲猶欲學。令不信者信已信
者増。何況菩薩。所修學戒常爲衆生。豈不
爾。是故名同不犯。如佛所制。聲聞之人
少欲作少因縁事。菩薩不爾。何以故。須
求自利他人。是聲聞好。菩薩若爾則
菩薩。爲他人故所受衣乃至百千。
從非親里婆羅門居士盡力所求。妙衣鉢亦
是。爲他人故乃應縷教織畜憍奢耶
。受取金銀乃至百千。如是之事與聲聞
異。若菩薩本爲衆生而瞋惡心少。作少因
縁事。放捨衆生。獨居其所者。犯重垢罪。若
嬾惰心少欲少事居其所者。犯輕垢罪。菩
薩有五非法。一誦。二業。三相。四以利求利。
五邪命。有此五事以不愧不制不息者。
重垢罪。不犯者。覺是非法常欲之。
是名不犯。菩薩戲笑散亂。高聲唱説。作
威儀。令他人笑。爲衆所輕者。犯重垢罪。若
是宿習妄誤作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覺
非法常欲之。若外人瞋恚欲調伏故。若
人苦惱爲釋故。若欲攝取不戲笑故。若
二人共諍爲和合故。是名不犯。菩薩如
見。如是語。菩薩不於涅槃。不
涅槃。不煩惱。不煩惱。何以故。
菩薩三阿僧祇往來生死故。如是語者。犯
重垢罪何以故。如菩薩樂於涅槃。畏於煩
。比於聲聞百千萬倍。不喩。何以
故。聲聞之人順自爲己。菩薩常爲一切衆
故。菩薩雖有漏。於滅煩惱而得
。過於羅漢無漏者上。若菩薩起身口
。應自防護。莫使他人慢惰生罪。若故
自護使他墮罪者。犯重垢罪。若不
自護。放散所作他罪者。犯輕垢罪
犯者。若外道。若隨出家法所作。若値
多瞋惡人。是名不犯。菩薩見前衆生。須
杖痛。然後有利自護不治者。犯輕垢罪。不
犯者。若利少苦多。是名不犯。菩薩以
罵。以瞋報瞋。以打報打。以牽挽者。
重垢罪。菩薩與他共鬪及共相嫌。惡心
瞋心若憍慢心不法悔者。犯重垢罪。若
嬾惰放逸一不悔者。犯輕垢罪。不犯者。
若爲調伏滅惡増善。若彼外道惡作非法
若彼憙鬪恐更増上。若知彼人終不悔。
若向彼悔起重慢。是名不犯。菩薩共他嫌
恨他。如法求悔。菩薩惡心不受爲惱他者。
重垢罪。若無瞋心他悔。犯輕垢
。不犯者。若爲調伏滅惡増善。若要非法。
是名不犯。菩薩瞋他。受者瞋事。不休息
者。犯重垢罪。不犯者。若常制之瞋心猶起。
是名不犯。菩薩受畜徒衆。但爲給事及與
衣食。是名不犯。菩薩起嬾惰意樂。於非時
。貪著睡眠。若倚若臥者。犯重垢罪。不
者。若病若狂無巧便。若道路行極。若常
之。是名不犯。菩薩以染著心説世樂
事者。犯重垢罪。若妄談説。犯輕垢罪。不
者。若有人問。正心少説。若談異聞。若談
法事。是名不犯。菩薩樂欲坐禪。知他有
瞋慢心下意從他求受法者。
重垢罪。若嬾惰心不求受者。犯輕垢罪
犯者。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人
法教。若自有巧便多聞攝其心者。是名
。菩薩起欲界欲對治疾除滅者。犯
重垢罪。不犯者。常勤欲滅欲心猶起。是名
不犯。如欲餘蓋亦爾。若菩薩貪味於禪
功徳者。犯重垢罪。不犯者。常欲著著
心猶起。是名不犯。菩薩如是見如是語。菩
薩不受誦學聲聞法藏。菩薩之人用
是。爲作是語者。犯重垢罪。何以故。菩薩
外道經書尚應當學。何況佛語。不犯者。
調伏聲聞大乘故。是名不犯。菩
薩法藏一向捨置貪學讀誦聲聞經者。犯
輕垢罪。菩薩有佛經藏勤學。乃更勤
學外道俗典助。犯重垢罪。不犯者。若極利
根一聞能持。同佛語者。取用助化。以彼妙
助明佛法。於佛法佛經義意
。是名不犯。菩薩欲外道經典。應
。若於中愛樂生著心苦樂者。
重垢罪。菩薩若聞菩薩法藏甚深祕密第
一實義不思議事。純是諸佛菩薩境界。於
義中誹謗心。言此義無益非佛所説
利一切衆生。作是謗者犯重垢罪。不
犯者。若思惟定義。若方便説。是名不犯
菩薩聞於甚深義時。若不信。以不諂
信故。應是念。我不爾。我如
盲者惠眼。佛口所説我云何謗。如
菩薩自憤由癡。是佛境界非我所及。若能
是。是爲正行。若意不解不誹謗。是
不犯。菩薩爲飮食故以瞋惡心自讃毀
他。犯重垢罪。不犯者。若爲外道。若伏
憍慢長佛法。若爲不信者信已信者増
是名不犯。菩薩有説法處。若説毘尼處。大
法會處。瞋疾慢心不往聽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心不往聽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
聞。又無人喚。若病若無巧便。若知彼説
法不義理。若知説者於己有難。若知
彼説更無異聞。若得總持自多聞。若勤
菩提。是名不犯。菩薩有人來債我。有事縁
爲營辨。所謂共去共還營佐衆事。有
了守護財物。和合鬪訟。經辨飮食。修
業。若一二事不爲作者。犯重垢罪。若
懶惰不爲。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病若無
便。若自有事。若彼能辨。若不相債。若無
。若爲調伏滅惡増善。若無他債。若報
修善根。若自闇鈍恐失業。次若有
多人意。是名。若菩薩見病衆
。以惡心瞋心瞻養者。犯重垢罪。若懶
惰不養。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病。若
巧便。若債他看。若彼病者自有眷屬。若
病者能自供給。若久病。若人猶能起止。
若欲修増上善根。若極自闇鈍恐黨。
次若失看病病。餘貧窮苦惱亦復如是。
是名不犯。菩薩見前衆生。應利。宜無
方便而能發起菩薩惡心瞋心。不教示
者。犯重垢罪。若懶惰不教。犯輕垢罪。不
犯者。若無方便。若使他教。若彼自有
知識。若爲調伏惡増善。若示彼方便
更瞋反戻。無敬愛心。強得自用。是名
。菩薩衆生給施所須。應其恩。若惡心
瞋心不恩報恩者。犯重垢罪。若嬾惰不
報。犯輕垢罪。不犯者。若自無力。若無
便。若爲調伏惡増善。若欲念報施主
受。是名不犯。菩薩見人親里死亡。若亡
失財物種種憂苦。若惡心瞋心不往慰喩者。
重垢罪。不犯者。如前債菩薩中説。菩薩
人從索飮食。所須不與者。犯重垢罪
不犯者。若自無物。若索不淨物。若爲調
惡増善。若王所制。若護僧限。是名
不犯。菩薩弟子應時教悔。若弟子有之。
篤信人邊供給。若惡心瞋心不
教悔供給者。犯重垢罪。若嬾惰心不
供給。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爲調伏惡増
善。若護僧限。若病。若無巧便。若債人教
若弟子福徳能致供養。若弟子本是外道無
好善心。是名不犯。菩薩以瞋心惡心
他意者。犯重垢罪。若嬾惰放逸不護。犯
垢罪。不犯者。若非法事。若病有僧限
人意。若外道。若爲調伏惡増善。是名
。菩薩見他徳行能稱讃惡心瞋心
藏他善者。犯重垢罪。若嬾惰放逸不
他善。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不
讃歎。若病。若無巧便。若爲調伏惡増
善。若護僧限。若知讃更生憍慢。若彼
實徳。若言似善實無善義。若爲外道。若
讃時未到。是名不犯。菩薩以多人頭首
諸眷屬如法事。應呵應儐。若瞋心惡心
捨不治者。犯重垢罪。若嬾惰放逸不
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知彼人惡性
健瞋不教呵。若待時教呵。若畏僧。
若知彼質直宿習少羞憙數犯悔。是名不犯
菩薩有神通變化。應衆生時變現。或
方便恐怖令信心。若畏信施變化
者。犯輕垢罪。不犯者。若人深著惡法邪見
若爲外道。若罵賢聖。若著見邪見邪。若狂
若病。是名不犯。菩薩戒聚成就具足無量
妙果。以是戒聚因縁力故。具足尸波羅蜜
受者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
足五事功徳。一者常爲諸佛菩薩
。二者受常淨樂。三者臨終無悔。四者捨
身得諸佛世界。五者莊嚴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菩薩受持菩薩戒者。不自爲身。唯
他及莊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菩
薩戒悉是過去未來現在恒河沙等諸佛菩薩
之所成就。乃至十方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菩
薩弘慈普恩及六道衆生。三塗八難苦惱十
方無
    功徳不計 福惠如虚空
    略説其要竟 歡喜禮奉行
    普發菩提心 福惠令
    慈悲男女長 憙捨次第生
    一切成佛道 求盡無
    十方同其願 魏魏無極尊
大智度論第三十九卷云。佛告舍利弗。若菩
薩摩訶薩作是念。是身是口是意是取
相作縁。舍利弗。是名菩薩身口意罪。舍利
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身。
口。不意。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
般若波羅蜜時。若得身得口得意。用是得
身口意故能生慳心。犯戒心瞋心懈怠心亂
心癡心。當知。是菩薩行六波羅蜜時。不
身口意麁業。釋曰。佛示舍利弗法空中。
菩薩不是三業。是爲無罪。若見是三業
是爲罪。聲聞法中十不善道。是爲罪業。摩
訶衍中見身口意所作。是爲罪。所以者
何。有作有見。作者見者皆是虚誑。故麁人
則麁罪。細人則細罪。如欲界欲。五欲
五蓋爲惡罪。初禪攝善覺觀爲無罪。離
二禪時覺觀爲罪。二禪所攝善喜爲
無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處亦如是。入
法實相中一切諸觀諸法諸見皆名爲罪。小
乘人畏三惡道故。以十不善業罪。大乘
人以一切能生著心取相法與三解脱門相
違者名爲罪。以是事異故名爲大乘。若見
是三業。雖惡亦不牢固。不
是身口意。是三業根本是爲牢固。是菩薩法
空故不是三事。用是三事慳貪相。犯
戒相。瞋恚相。懈怠相。散亂相。愚癡相。因無
故果亦無。如樹則無蔭。若能如是觀者。
則能除身口意三麁業。問曰。先説罪業。今
何以故言麁業。答曰。麁業罪業無異。罪即
是麁。不名爲細。復次聲聞人以身口不善
名爲麁。意不善業名爲細。瞋恚邪見等
諸結使名爲麁罪。愛慢等結使名爲細罪。三
惡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名爲麁。親里覺國
土覺不死覺名爲細。但善覺名爲微細。於
摩訶衍中盡皆爲麁。以是故此説麁業。舍
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捨身口
意麁業。佛告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不
身不口不意。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
身口意麁業。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從
發意十善道。不聲聞心。不辟支佛
。如是菩薩摩訶薩能除身口意麁業。問
曰。何等身口意細業。與此相違者爲麁。答
曰。如向所説者是。復次凡夫人業於聲聞
麁。聲聞業於大乘麁。復次垢業爲
麁。非垢業爲細。能生苦受因縁業爲麁。不
苦受因縁業爲細。有覺有觀業爲麁。無
覺無觀業爲細。復次見我乃至知者見者爲
麁。若不我乃至知者見者但見三業處
五衆十二入十八界爲細。復次有所見者名
麁。無所見者名爲細。以是故佛告舍利
。若菩薩不身口意。是時則除三麁業
復次初發意住畢竟空中。一切法不可得而
常行十善道。不聲聞辟支佛心。不
心一切諸善根。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是名菩薩除身口意業麁罪。名爲清淨
菩薩善戒經第一卷云。優婆離言世尊。犯有
三種。一者貪。二者瞋。三者癡。菩薩所犯何
者爲重。何者爲輕。佛言。優婆離。若諸菩薩
恒河沙等。如是菩薩不毀戒。若
一瞋因縁毀戒。是名破戒。何以故。優婆
離。瞋恚之心能捨衆生。貪愛之心能護
。若愛衆生煩惱。瞋捨衆生
煩惱。優婆離。是故如來於經中貪結難
斷不名爲重。瞋恚易斷名之爲重。瞋恚優
婆離難斷非重。菩薩常有斷重者。乃至
夢中常不之。優婆離。愚癡菩薩無
便。怖畏犯愛。菩薩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
瞋。不畏犯愛。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
毘尼者名爲調伏。一切法性畢竟是調。如來
何故宣説毘尼。文殊師利。若凡夫人能知
法畢竟調如。如來終不説毘尼。以凡夫
人不知不解。是故如來爲説毘尼。文殊師
利語汝今何故不毘尼。欲之時。文
殊師利語優婆離。優婆離。一切諸法畢竟調
伏。一切諸法性不汚。一切諸法性無
。一切諸法其性清淨。一切諸法不
。一切諸法無取著。一切諸法不去不
來。一切諸法不可思議。一切諸法無
。一切諸法本無性。一切諸法無行。一
切諸法不生不滅。一切諸法無三世。一切
諸法無疑網。如是等法佛悉覺知。優婆
離言世尊。如文殊師利所説。非了了説。佛
優婆離文殊師利常樂如是宣説解脱。優
婆離言世尊云。何名憍慢。若菩薩言。我有
菩提心。我爲菩提六波羅蜜。我爲般若
造諸行。菩提行深聲聞行淺。菩提行淨聲
聞行不淨。菩提行畢竟。聲聞行不畢竟。若復
別是聲聞法是縁覺法是菩薩法是諸佛
。此名爲淨。此名不淨。是爲道是名非道
是名菩薩憍慢
涅槃經第十五卷梵行品之二云。善男子。若
人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詈鞭韃。
是業縁地獄不。迦葉菩薩白佛言。世
尊。如我解佛所説義者。應地獄。何以
故。如佛昔爲聲聞法。汝諸比丘於諸草
惡心。何以故。一切衆生因惡心
於地獄。爾時佛讃迦葉菩薩。善哉善哉。
汝所説善受持。善男子。若因惡心
地獄者。菩薩爾時實無惡心。何以故。菩薩
摩訶薩於一切衆生乃至虫蟻悉生憐愍利
益心故。所以者何。善知因縁諸方便故。以
方便力衆生種諸善根。善男子。以
故。我於爾時善方便其命。而
惡心。善男子。婆羅門法若殺蟻子滿
十車。無罪報。蚊虻蜂虱猫子師子虎狼熊
羆諸惡蟲獸及餘能爲衆生害者。殺滿
。鬼神羅刹狗槃茶迦羅富單那顛狂乾枯
諸鬼神等能爲衆生嬈害者。斬奪其命
悉無罪報。若殺惡人則有罪報。殺已不
則墮餓鬼。若能懺悔三日斷食。其罪消滅。無
遺餘。若殺和上其父母女人。及
無數千年地獄中。善男子。佛及菩薩知殺
三。謂下中上。下者蟻子乃至一切畜生。唯
菩薩示現生。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
願因縁畜生。是名下殺。以下殺因縁
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下苦。何以故。是
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是
下殺中殺者從凡夫人阿那含。是名
中。以是業因於地獄畜生餓鬼。具受
中苦。是名中殺。上殺者。父母乃至阿羅漢辟
支佛畢定菩薩是名爲上。以是業因縁
於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上苦。是名上殺
善男子。若有能殺一闡提。則不此三
種殺中。善男子。彼諸婆羅門等一切皆是一
闡提也。譬如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罵
詈鞭靻無罪報。殺一闡提亦復如是。無
罪報。何以故。諸婆羅門乃至無信等
五法。是故雖殺不地獄
菩薩戒本云。若諸是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
善權方便爲他利故。於諸性罪少分現行。
是因縁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徳
謂如菩薩見劫盜賊貪財故欲
。或復欲大徳聲聞獨覺菩薩。或復欲
多無間業。見是事已發心思惟。我若斷
彼惡衆生命那落迦。如其不斷無間業成
大苦。我寧殺彼墮那落迦。終不
無間苦。如是菩薩意樂思惟。於彼衆生
或以善心或無記心此事已。爲當來
深生慚愧。以憐愍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縁
菩薩戒違犯多功徳
涅槃經後分上卷云。爾時阿難復白佛言。若
佛在世若涅槃後。有信心檀越。以金銀七寶
一切樂具如來。云何擧置。佛告阿難
若佛現在所施佛物。僧衆應知。若佛滅後一
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
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華以供養佛。除
養佛餘不用。用者則犯盜佛物罪。阿
難復白佛言。若佛現在。若復有人。以金銀
七寶房舍殿堂妻子奴婢衣服飮食一切樂
深心恭敬禮拜供養如來。佛涅槃後。若復
人。以金銀七寶妻妾奴婢衣服飮食一切
樂具養如來形像。深心恭敬禮拜供養。世
尊。如是二人深心供養所得福徳何者爲多。
佛告阿難。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養。所得
福徳其福無異。何以故。雖佛滅後法身常
存。是以深心供養其福正等。阿難復白佛言。
若佛現在。若復有人。還以深心上供
敬如來。佛涅槃後。若復有人。還以深心
上供養恭敬全身舍利。世尊如是二人
所得福徳何者爲多。佛告阿難是二人
福正等。功徳廣大無量無邊。乃至畢竟其
福不盡。阿難復白佛言。若佛現在。若復有
人。如上深心一切供養恭敬如來。佛涅槃
後。若復有人。如上深心供養恭敬半身舍
。世尊如是二人所得福徳何者爲多。佛
阿難。如是二人深心供養得福無異。所
得福徳無量無邊。阿難。若佛滅後。若復有
人。深心供養如來舍利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十六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恒
河沙分之一乃至如芥子許。皆以深心供養
恭敬尊重讃嘆。若佛現在。若復有人。深心
養恭敬如來。如是二人所得福徳皆悉無
異。其福無量不勝計。阿難。當知。若佛現
在。若涅槃後。若復有人深心恭敬供養禮拜
尊重讃歎。如是二人所得福徳無二無別。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我涅槃後天上人間一
切衆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忻慶。恭敬
禮拜深心供養。得無量無邊功徳。阿難。若
如來舍利即是見佛。見佛即是見法。見
法即是見僧。即是見涅槃。阿難。當知。以
是因縁三寶常住無變易。能爲衆生
歸依處
梵網經疏第四卷云。今初八戒五戒十戒此
三種戒。若小乘中通道俗。受此已上十戒
即十善戒故。若以十戒沙彌戒者。即唯
道非俗。即是今經十重。通六道一切受得。
毀禁者。沙彌十戒中殺盜婬犯者禁爲毀。比
丘四。重尼八。重此經十重犯者並名毀禁
云云 又犯一切制戒。不輕重。皆名毀禁
七逆者。如後戒説之。八難者。古師云。是三
塗八難彈曰此八難是生死人受報之處。非
是擧罪懺悔之因。故不用。今准地持論中
菩薩戒八重法。與今經十重大同。而
菩薩犯八重者生八難處。即以八重八難
之因。令菩薩擧處懺悔。因中説果。故名
云云
同疏第二卷云。准優婆塞五戒經。自妻不
邪婬。侵他外境方犯邪婬。今時此經不
邪及正。一切總斷。則有夫妻同受菩薩
大戒。受已則犯婬欲。此是得戒。又是犯
以不。答。如優婆塞戒經。許自妻不邪婬
者。此是引攝一斷任持者餘人乘教義也。
今此至大乘經。説一切諸乘同天乘。所以乃
至非道行婬。尚制重罪。何有自妻之義
所以涅槃經説。菩薩若聞若見女人。生心動
念而犯婬欲。汚辱梵行。謹按本業經。與
同云。但有心得戒解法師語者。皆名第一
清淨者。則一切總得戒。而有夫妻同受戒已
同犯婬者。准大乘經。非道行婬尚犯。何況
男女夫妻根門相觸種生死業。而得
夷罪。故本業經云。有犯名菩薩。無犯名
釋曰。有戒可犯。遠有出離之期。故名菩薩。不
戒者無出離期故。故&MT02717;呵云。無戒犯
畜生
是也
故一切受欲皆非梵行。所以大乘頓斷。
問。如文殊寶藏經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
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又如維摩
經云。不癡愛於明脱。亦不縛不脱。今
人引之爲證。而行婬者是人犯婬戒
不。答。大哉善哉。今當子各依本經分別
解釋。如寶藏經云。文殊師利説一切法
眞際法性。所以説三毒自性故。自性
離故。寂滅故。即同法性性性平等故。彼經
云。婬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無迷悟
染淨而説也。今經制戒約迷悟染淨説爲
三聚淨戒。而傍論法性平等者。即今經云。
一切衆生佛及菩薩戒自性清淨同一本原
若防三毒迷染。即攝律儀戒。若行四平
三種毒毀犯。即攝善法戒。若自
婬境迷染。教他一切不迷染
即攝衆生戒今反問癡染
婬人
汝言婬欲即是道。又
道者。汝正出此言時。是迷心悟
心染心淨心此諸心中是何心中忽言我能悟
法人語者也
語曰。汝若悟者。五十二位何位人也忽癡狂説。
是入五十
二位
人者也
問五十二位名義。即引此經語云。
只遣五十一位人今經合等妙二
一位
同學同證本
原清淨。絶無行婬文者何等耶今爲癡染
位釋
本業經云。若佛子於十千劫中
進念定惠迴向心不退心護法心持戒心願
。方始十信滿足即開百法明門於十
。自此以前名理外凡夫。若値善友則進。
若遇惡人則退。無惡不作。十惡五逆謗法
闡提外道二乘
論曰。由此而言。何須煩惱自量
。上則虚誑賢聖三寶。下則納置一切衆
。中則自累身心長劫受苦。故本業經云。
若犯十重大地獄中。一日一夜八萬四千
生死。迷染破戒深可悲哉。可悲哉。此十
信十住二十位人同名習佛種性。佛種性者。
本原清淨戒是也。而迷染行婬者。即是無始
無明種性四魔徒黨之眷屬也。詐稱佛子。何
義是十信位人。諸經同説。或一劫二劫乃至
十千劫。經爾許多時念念中當行信心
進心念心定心惠乃至迴不護戒願心。如
一心中有十心。有百心。即爲百法明門。又
百心中一心中有十。即爲千法明門。如
千心中各十。即爲萬法明門。展轉位増成
量阿僧祇明勝法門。十重信位方始滿足發
相似眞如意惠。方入初發心位。乃至第六心
正位中猶是退位。若具足諸波羅蜜
第七不退位。以去方永不退。故本業經云。如
我初會。有八萬人退。不第七不退住。即
舍利弗法財王子淨目天子等欲第七住
其中値惡因縁故退入凡夫不善惡中。入
外道大邪見五逆。無惡不造。是爲退相
略出十信十住習種性人持戒破戒退不退
竟。如是十行十向十地等妙二覺戒。始
滿於二法門。同一切種智也。乃至又云。
四論婬業得報輕重者。分二。先明作業輕
。次明得報輕重。初明婬業輕重者。五門
分別。一約心論業。二約境。三心境合辨。四
婬穢損壞深重。五勸防種類。一約心論
業者。有四種。一増上品貪心猛盛。於一切
三寶師僧父母前無慚無愧。不羞不恥行
者是。二中品貪心則有小慚愧。不三寶
師僧父母前婬者是。三下品貪心有
。於賢聖羞恥。見於師長能避年三長月
六齋日。餘時行婬者是。三品貪心輕重者。上
品最重。中品其次。下品最輕。嗔心三品。癡心
三品。三毒等分三品。一一准例貪心三品。其
義可云云 約心作
業論輕重
二約境婬者。一切有
情六道差別。就人道中六親差別六親者謂身
上三代。謂
父母祖父母祖父母。身下三代。謂
男女孫男女玄孫男女是六親也
又出家五衆。在
家二衆。又學三乘入位賢聖等。如諸律
犯羅漢尼等。況下位人耶論輕
重者
此等諸境中
六親出家五衆入位三乘。賢聖等犯者並
重。餘者並輕約婬
境竟
三心境合辨者。還以前四
毒中心對所迷境之。若以上三品四毒
諸境結業最重。中下品毒心犯中下
品境。還結業中下可合辨竟。或交終心境煩
而不出可解 云云
四論婬穢損壞深重者。略出四節。如大智
論説。有一婬女。停在天神廟中求其男
。不稱婬心。欲火熾盛流溢於外。遂燒
却天神廟一也二昔有五通仙人。神力故飛
王宮。乃愛國王宮人綵女衆。共摩觸欲
染心生。遂失神通歩歸山澤。若行婬者。能
世間一切呪術。方藥合練不成。又能壞
一切出世三乘戒行禪定解脱一切善根二也
三惡事彰露因行賊法。多人生謗語不
三也四以行婬故壞他信心。觸事多難。
惡名流布。損壞之甚無婬欲四也。婬損
壞竟也
 五
防婬種相者。若佛子未初地已上。須
境修行身戒心慧。若佛子或男或女。行
醫藥時。與彼男女相摩觸時。染欲心生。論
媒嫁事。或便漏失。或一男一女無第三人。獨
自行住坐臥。二皆是犯婬波羅夷之前方便
也。所以諸律一一結罪
法華經第五卷安樂行品云。不年小弟
子沙彌小兒。亦不同師。若爲女人
法。不齒笑。不胸臆。乃至爲法猶不
親厚。況復餘事。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
比丘。但一心念
又涅槃經三十一師子吼品云。何名淨戒具
。若有菩薩。自言戒淨。雖彼女人
和合。見女人時。或共嘲調言語戲笑。又於
壁障外遙聞女人瓔珞環&T026709;種種諸聲心生
愛著。又然見男子隨逐女人。或見女人
逐男子。便生貪著。又見男女相隨。然
天受五欲樂。如是菩薩成就欲法
破淨戒。汚辱梵行戒雜穢。不名爲
戒具足以下出
足戒相
若有菩薩清淨持戒。而不
戒。不尸波羅蜜。不衆生。不
。不涅槃。不聲聞辟支佛。唯爲最上
第一義故護持禁戒。是名菩薩淨戒具足
護婬種類竟。以
上五門明婬業輕重
二明婬業得報輕重者。
十地論對法論亦有三種果一異熟果。二等
流果。三増上果
一異熟果者。墮三惡道中劇苦等。二等
流果者。謂於人中二妻相竟及婦不
。三増上果者。謂多諸塵坌。又依優婆塞
戒經第四云。若復有人樂爲邪婬。是人不
自他。一切衆生見皆疑所作之事。妄
語在先。於一切時苦惱。心當散亂不
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
命短促。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
地獄。受惡色惡力。飢渇長命無量苦惱。是
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力人
喜見。不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
縁力故。外物不自在
又大菩薩藏經第十云。舍利子。我説。一切習
欲時。無小惡而不造者。彼若報熟墮
於地獄畜生餓鬼。爲害重者無於女
色諸欲。又云。若衆生味著男女妻妾諸女色
。當知。即是味著利刀之刃。即是味著大
熱鐵丸。即是味著蛾熱鐵床。即是味著熱鐵
机橙。又云。當知。婦人滅聖慧眼。乃至廣説
今略不
又正法經云。如飛蛾投火不燒害苦
欲樂亦如是。癡人不覺知。如是女欲網繋
縛甚大。堅牢。能令諸衆生輪迴於有獄。身
縛尚可解。心縛不脱。心既爲欲縛。當
諸苦惱。乃至畫婦女眼尚不觀。破
欲堅明慧。是故得解脱婬報輕
重竟
王勸斷欲持
戒者。婬欲既是生死根栽。佛作兩種之。
一對治治之。二法性治之。對治者。如禪祕
要經。又如治禪病經。同云。若行者入禪定
時。惡欲覺起貪婬風。動四百四脈。從眼至
身根一時動搖。諸情閉塞動於心風。使
顛狂。由是欲狂鬼魅所著。晝夜思欲。如
頭燃。當疾治之。教此行者於子藏
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膜如死猪胞。四百
四脈從於子藏。猶如樹根布散諸根。如
屎囊。一千九百節似芭蕉葉。八十萬戸虫圍
繞周匝。四百四脈及以子藏猶如馬膓。直至
産門。如臂釧形。團圓大小上圓下小。大如
具齒。九十九重。一一重間有四百虫。一一虫
十二頭。頭有十二口。人飮水時。水精入
脈。布散諸虫。入毘羅虫頂直至産門。半月
半月出不淨水。諸虫各吐。各如敗膿。入
十虫口。從十二虫口六竅中出。如敗蜂汁
復有諸虫。細於秋毫。遊戲其中。諸男子等。
宿惡罪故。四百四脈從眼根散四支。流
注諸腹生藏之上&T038211;腧賢脈於其兩邊
各有六十四虫。虫各十二頭。亦十二口。婉綣
相著状如指環。盛青色膿野猪精。臭惡
堪。至陰藏處分爲三支。二丸在上如
蕉葉。有一千二百脈。一一脈中生於風虫。細
秋毫。似毘蘭鳥巣。諸虫口中生筯色
。七萬八千共相纒裏。状如累環。似瞿師
羅鳥。眼九十八脈上銜於心乃至頂髻。諸男
子等眼觸於色風動心根。四百四脈爲
使。動轉不停。八十萬戸虫一時張口。眼
諸膿注諸脈。乃至出頂。諸虫崩動狂
知。觸前世根。男精清白。是諸虫膿。女
精黄赤。是諸虫膿。九十八使重修法。八萬戸
虫地水火風動作如是。告舍利弗。若有
。著慚愧衣。服慚愧藥。欲解脱
者。當此法甘露。學此法者想
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諸虫張
耳嗔目吐膿。以手反之置右膝端。數
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過。觀此想成已
左膝端。如前觀之。復以手反之用覆
。令此諸虫衆不淨物先滴兩眼耳鼻及口
處不至。見此事已。於好女色及男色乃
至天女。若眼視之如癩人那利瘡虫
那利
毒惡瘡
地獄箭半多羅鬼神杖。如
鼻地獄猛火熱炎。應當。諦視自身他身。如
是欲界一切衆生身分不淨。皆悉如是。告
舍利弗。衆生身根根命種子悉不清淨。不
具説。但當數息一心觀之。若服此藥。是
大丈夫天人師調御人主。免於淤泥。不
駃水恩愛大河之所漂沒婬妷不祥幻僞妖
鬼之所嬈害。當知。是人未生死。其身香
潔如優婆羅。人中者龜龍王力士摩醘首羅
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
汝好受持爲四衆説。愼勿妄失。又引大論
五種不淨。一生處不淨胎中十月生藏下熟
藏上。小便道中生也
種子不淨父母精血
己身種子是也
三自相不淨九孔常
屎尿
涕唾
是也
四自性不淨頭至足三十六
物不淨充滿是也
五究竟不
淨。觀已次觀白骨。觀白骨已。即得除三
種惡欲。一形貌欲。二姿態欲。三細觸欲觀修
行白
若有奉行此不淨白骨觀者。當知。是人
惡欲染心由此停息。是則名爲諸惡覺
清淨戒。若能修行進趣與定相應。是則名
持正念清淨戒。又先久修習則能
調伏微細染欲。是則爲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治初
婬欲
菩薩教授教誡篇第十一
凡諸菩薩若不行五事教誡訶責等法。於
二利行成就。不速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是故今引菩薩地持經・菩薩五法
懺悔經・菩薩善戒經・淨業障經・心地觀經・菩
薩戒本・菩薩羯磨。兼加震旦解釋等。略
此趣
初引菩薩地持經者。菩薩地持經第四卷方
便處力品之餘云。云何教誡。略説五種。有
罪行者制。無罪者聽。若制若聽。法有缺減
者如法擧之。數數違犯者折伏。念不濁
不變淳淨正向。若制若聽法。眞實功徳愛念
稱歎令其歡喜。是名略説菩薩五事教誠。所
謂若制若聽。若擧若折伏。若歡喜
又同卷方便處戒品云。十者應訶責者訶責
調伏。微過微犯者以憐愍軟語訶責。中過中
犯中語訶責。上過上犯上語訶責。如訶責
伏罰點亦復如是。軟中過軟中犯。隨時駈
出還令共住。爲犯戒及餘人故。以愛益
點令衆。上過上犯者不同住同食
乃至改悔亦不同住。以慈愍心故不
人於佛法中多起罪過。亦爲誡餘衆生

又同經第七卷方便處供養習近無量品云。
菩薩有五事。爲善知識調伏衆生。爲善知
識事。一者語言。二者與念。三者教授。四者教
誡。五者説法。以是五事廣化衆生。如聲聞
地教授教誡廣説
同經第三卷方便處成就品云。見餘衆生。若
毀失。下犯呵責。中犯折伏。上犯驅出。呵
責折伏爲樂彼及餘衆生。若驅出者還聽
懺悔。既安樂彼兼利餘人謂衆人見彼犯
罪驅出。因是自護。自作者隨順説法。令
衆生出不善處立善處。汝今云何教
他人發擧與念。他應教汝發擧與念。請他
者。彼善方便巧説法者。衆所知識。増上愛
敬。勸請説法。成就衆生倶者。謂自作勸請二
倶成就。此二十七種方便成就。彼六種成就
分別具足。所謂諸根成就。善根成就。智惠成
熟。下中上成就
又同經第五卷方便處戒品之餘云。若菩薩
就種種神力。應恐怖者而恐怖之。應
者而引接之。欲衆生消信施故。不
神力恐怖引接者。是名爲犯衆多犯。是
犯染汚起。不犯者。若彼衆生更起染著
聖成就邪見。一切不犯。若彼發狂若
苦。受此事菩薩戒。佛於處處修多羅
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律儀戒攝。
此是菩薩藏摩得勒伽和合説。菩薩當精勤
受持起上恭敬專心修學。從他出受已極清
淨。欲學心菩提心利衆生心。從初受戒專精
護持。若有所犯即如法懺悔。此一切菩薩
犯。當知。突吉羅攝。當大小乘人能解語
能受悔者如法懺悔。若菩薩以増上煩惱
波羅夷處法者。失律儀戒。應當更受。若
中煩惱犯波羅夷處法者。當三人。若過
三人長跪合掌作突吉羅懺悔。稱先所
罪名。作是説言。大徳憶念。我某甲捨菩薩
毘尼。如所所稱事突吉羅罪。餘如比丘
突吉羅懺悔法説。若下煩惱犯波羅夷處法
及餘所犯向一人懺悔。若無如法人。當
清淨心念言。我終不重犯此罪。於未來世
常攝持律儀戒。若能如是。所犯即除。若
是。具足功徳人可菩薩戒
是菩薩應於佛像前自受。應是。受整衣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身合掌。作
。我某甲白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及入大地
諸菩薩衆。我今於諸佛菩薩前一切菩薩
戒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此諸是過去
未來現在一切菩薩所住戒。過去一切菩薩
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現在一切菩薩今
學。第二第三亦如是説。説已應起。餘如

次引五法懺悔文。菩薩五法懺悔文云。十方
三世佛。五眼照世間。三達無知。明見
福相。弟子某甲等。從無數劫來。不遇善知
。造作一切罪。破戒犯四重六重及八重
法斷善根。具足一闡提。幸過諸如來經
法賢聖衆。能除衆罪者。弟子頭面禮。願諸
惡雲消令無上惠。懺悔已竟五體作禮。
十方諸佛始登道場。觀樹經行未法輪
無明老死長衰可悲。願設法藥諸病苦
法雨流布。槁枯衆生得道明了。十方現在佛
已。度有縁者。衆生多懈怠。方便現泥洹。弟
子誠心禮。請佛令久住。一切諸菩薩已發
無上意。願勤加精進於無佛世界現成等正
。普度諸群生慈哀無佛。是故至心請。
佛已竟頭面作禮。歴世壞妬嫉我慢及恚
。見人得利箭射心。聞人得樂
眼。坐此諸罪障落三惡道。常不遇諸
。今日一心悟發大隨喜心。十方三世佛及
佛弟子衆。其數無量。從初發一念乃至
坐道場。四等大布施清淨持禁。戒定惠及解
脱無量諸知見。弟子悉隨喜。惠心朗然明。愚
癡闇障滅。一念發隨喜。功徳滿十方。智慧
諸佛。隨喜已竟。五體作禮。往反生死中
生故至死。從貴故還賤。唯未泥洹
法身常清淨。般若妙解脱。今當此利。所
有福業一切皆和合。迴以施衆生。共成
無上道。廣大如虚空。無相如眞智。究竟盡
法界。金剛空惠常現在前。無神通
。施迴向已竟。頭面作禮。誠心發大願。行
道誓願惠心如猛風。定力如金剛。於此迴
向後念念轉慈悲。捨離愛著想。歎喜度
。捨去身命時。佛放光明除一切難障
生兜率天。面覩慈氏尊。諸相盡具足。六
根普聰徹。聞佛説妙法。即悟無生忍。皆住
不退地。乘大神通力周遊十方國。供養一
切佛。無量妙音聲讃歎佛功徳。二十五有中
時不身。如日照世界。光明朗十方
一切幽闇處皆爲作燈明。雖佛轉法輪
泥洹。衆生不盡。成佛不捨。普賢文殊願
發願已竟。洗心作
菩薩善戒經第一卷云。舍利弗。受菩薩戒
已。若有客塵煩惱因縁犯。可懺法。應當向
諸佛。菩薩終不五逆罪。若貪不息乃
生子。應十方現在佛前滿足二年
夜經行。常以慇重心求哀懺悔。若爲貪心
佛物法物僧物。如本佛前二年懺悔。舍
利弗。菩薩若以瞋恚因縁禁戒者。無
是處。以瞋因縁破禁戒懺悔者。亦
是處
同經第三卷菩薩行地調伏品云。攝取者。以
無貪心人説法。受畜弟子善爲教戒
其衣鉢。病給醫藥。知煩惱起病説
法。是名攝取呵責者。若自知見所起煩惱
責身心。起煩惱者不自利及利益他
輕罪見中。中罪見重。如人亂心墮坑埳。已
墮之後不復墮。煩惱若起應當調伏。若
弟子起微煩惱。應當呵責。不其禮
拜供養乃至楊杖添水。若犯大罪。應
。羯磨。若呵責者。自利利他。是名呵責。不
請説者。爲自利益。受持讀誦解説深義。
衆生所起煩惱。爲衆生所行善法
故。爲説法如。已所持如持而説如法而住。
何以故。菩薩若不如法住者。衆生輕慢而
是言。汝自不如法而住。云何教他。汝
今方應從他受法。云何反更爲他説法。是
不待請説。待請説者。如禁戒勤修精
進。具足善根樂處閑靜。常爲一切之所
。所演説人皆信受。知義知辭善能説
法。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作
是言。唯願大士。爲調衆生甘露門。是名
請而説
同經第四卷。菩薩地菩提力性品云。又復教
者。復有五種。一者教令惡。二者教修
。三者教犯戒者發露懺悔。四者教作
念羯磨。五者教不語者作擯出羯磨。菩
薩摩訶薩以是五事化衆生。以憐愍心
故。清淨心故。菩薩摩訶薩若以瞋心
衆生。則不菩薩禁戒。若受教者如
而受。應當恭敬。至心瞻視供養尊重。如
母如佛菩薩。何以故。如法受教故。則能
疾得聲聞菩提縁覺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是名菩薩教
又同經第五卷菩薩地戒品云。菩薩若學
薩戒者。有五不放逸。一者觀已罪犯
懺悔。二者觀當犯罪法懺悔。三者觀
犯罪法懺悔。四者至心堅持不犯想
五者犯已至心懺悔。是名五不放逸。菩薩受
持菩薩戒者。所有功徳應當覆藏。諸所
當發露。小欲知足。堪忍衆生。常樂
。心無悔恨。不自高&T050511;。修寂滅行及
微細行。破壞邪命。菩薩成就如是法者。是
菩薩住菩薩戒。菩薩受學菩薩戒者。不
過去五欲之樂。不未來五欲之樂。於
現在五欲心不著。常樂寂靜。破惡覺觀
成就具足不放逸
又同品云。若有菩薩。有大神足。如是之人
乃能爲彼不信之人菩薩戒。何以故。是
人能以神通之力彼熱地獄寒地獄大地
獄小地獄。復作是言。汝今云何不我語
是惡果人中造作令地獄受。汝今若復不
如是菩薩戒者。今當復得是惡果。彼
信者。見是事已心驚怖畏。即生信心。復
菩薩。爲彼不信神通力羅刹像。而
是言。我今求覓諸不信者其命。如
其信者我當護念。彼不信者見聞如是。即
怖畏。以怖畏故信菩薩戒。復以神力
密跡像金剛杵。復作是言。若有
菩薩戒。當其頭七分。彼不
信者見聞如是。即生怖畏。以怖畏故即便
之。復以神力種種身。或作一身。或
多身。或作樹木山河等身無礙之身大身
少身。身出水火。彼不信者見已即問。如
等事悉是何果。答言。悉是菩薩戒果。彼人聞
已於菩薩戒大信心。若無神通彼不
菩薩戒。得無量罪。無量罪者。於無世
受。是名無量。雖五逆喩。何以
故。五逆罪者則可移轉。如阿闍世王。彼不
信者罪不轉。五逆罪者。極至一世。不信
者。罪至無量世。是故我言喩。若
佛物法物僧物現前僧物。如是罪報亦不
喩。何以故。如是罪報極至一世。不信者
罪至無量世。如十恒河沙等衆生菩提
。假使有人能令是恒沙衆生退菩提
教以邪見。如是罪報及不信者罪等無
差別。復令是恒河沙衆生皆住五地。假使
人盡奪其眼。如是罪報不信者罪亦復如
是。若復有人能破一切諸佛塔廟。殺害一
切諸佛弟子。焚燒一切諸佛經典。如是罪報
不信者菩薩戒。所得罪報亦復如是。
何以故。從因故生地獄。從因故入涅槃。因
於説者無量苦。是故説者得無量罪。雖
大衆無量衆生。堪任能作人天善業。及
信心。於是衆中。若有一人。心無信者。
亦不説。是名菩薩利益衆生義戒
次引淨業障經者。經云。爾時有一比丘。名
無垢光。入毘舍離城。次第乞食。以不知
婬女家。時無垢光入其家已。是時婬女
無垢光染汚心。作是思惟。我今必死
此比丘共行欲法。若不我我將
命。作是念已即便閉門語比丘言。願與
尊者共行欲事。若不我我當必死。時無
垢光語婬女言。且止大姉。我今不
此事。所以者何。佛所制戒。我應奉行。寧捨
身命此戒。爾時婬女復更思惟。我今
呪術藥草此比丘共爲欲事。語
言。我今不汝退轉毀犯禁戒。但當
我所施之食。即入舍内便呪其食
丘鉢。呪術力故令此比丘便失正念
欲心展轉増盛。爾時婬女見此比丘顏色變
。即前牽手共爲欲事。是時比丘與彼婬
共相愛樂行婬欲已。持所乞食詣精
。到精舍已生大憂悔。擧體煩熱。咄哉。何
爲破大戒身。我今不他信施。我今則
是破戒之人。當地獄。時無垢光向諸比
丘。同梵行者是言。我破戒人非是沙
。必趣地獄。時諸比丘問無垢光。有何因
而破此戒。時無垢光具説上事。時諸同
學語無垢光。仁者當知。此有菩薩摩訶薩
文殊師利。得無生法忍。善能除滅破戒
之罪。亦令衆生離諸蓋纒。我今與汝共詣
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所。除汝憂悔。時無垢
光猶故未食。與諸比丘文殊師利法王
子所。到已問訊供養恭敬。即以上事具白
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語無垢光。汝今具食。食
已當共詣如來所此事。如佛所説
當共受持。比丘食已與文殊師利共詣
。到已頭面禮佛足。却坐一面。爾時無垢
光比丘心懷恐懼。不敢問佛。於是文殊師
利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
掌向佛。即以上事具白世尊。爾時世尊
無垢光。汝實爾不。答言。實爾。時佛告
。汝本有心欲犯婬不。答言。不也。佛告
。汝本無心云何而犯。比丘答言。我於
乃生欲心是。佛告比丘。心犯欲耶。答
言。如是。佛告比丘。我常不心垢故衆生
垢。心淨故衆生淨耶。答言。如是。佛告比丘
意云何。汝曾夢中受欲之時心覺知不。答
言。覺知。佛告比丘。汝向犯欲。豈非心而
覺知邪。答言。如是。若如是者。比丘寤夢犯
欲有何差別。比丘答言。寤夢犯欲無差別
也。佛言。於意云何。我先不一切諸法皆
夢耶。答言。如是。佛言。於意云何。如
諸法是眞實耶。答言。不也。佛告比丘。於
云何。寤夢二心倶眞實耶。不也世尊。佛告
。若非眞實是有法也。不也世尊。佛告
。於意云何。無所有法爲有生不。不也世
尊。佛告比丘。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脱
耶。不也世尊。佛告比丘。於意云何。無生之
法尚無所有。而當三惡道耶。佛告
。一切諸法本性清淨。然諸凡夫愚小無智
無有法如。故妄生分別。以分別
故墮三惡道
次引心地觀經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八
卷觀心品云。唵菩地室多牟致波二合
陀耶 此陀羅尼具大威徳。能令
者不復退轉。去現在一切菩薩。在於因
初發心時。悉皆專念持此眞言。入不退
速圓正覺。善男子。時彼行者端身正念都
動搖。繋心月輪成就觀察。是名菩薩觀
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此觀者。所
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
消滅。即獲五種三摩地門。云何爲五。一者
刹那三昧。二者微塵三昧。三者白縷三昧。四
者起伏三昧。五者安住三昧。具如彼經説
次引菩薩戒本者。菩薩戒本云。若諸菩薩
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
應可治罰。應可駈擯。懷染汚心而不訶責
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
法教誡而不駈擯。是名有犯。有違越
是染違犯。若由嬾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
至駈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
療治。不與語。喜出麁言多生嫌恨
故。應棄捨。若觀待時。若觀因此鬪訟諍競。
若觀因此令僧諠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
諂曲。成就増上猛利慚愧。疾之還淨
而可訶責乃至駈擯。皆無違犯乃至
又云
若諸菩
薩從他正受戒律儀已。由善清淨求學。意
菩提。意樂饒益一切有情。意樂生起最
極尊重恭敬。從初專精。不違犯。設有
。即應法疾疾悔除。令還淨。如是菩
薩一切違犯。當知。皆是惡作所攝。應向
語表義。能覺能受。小乘大乘補特伽
羅發露悔滅。若諸菩薩以上品纏違犯。如
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若中品
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應於三補特伽
。或過是數。應發露除惡作法。先當
述所犯事名。應是説。長老惠志。或言。大
徳我如是名越菩薩毘奈耶法。如所稱
事犯惡作罪。餘如苾芻發露悔滅惡作罪法
是説。若下品纒違犯。如上他勝處法
及餘違犯。應於一補特伽羅發露悔法
知如前。若無順補特伽羅發露
所犯。爾時菩薩以淨意樂自誓心
我當決定防護。當來終不重犯是。於
還生還淨。復次如是所犯諸事菩薩學處。佛
彼素咀覽中機散説。謂依律儀戒攝
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於此菩薩藏摩咀理
迦綜迦集而説。菩薩於中應尊重
恭敬專精修學
次引菩薩羯磨者。菩薩羯磨文云。若佛子一
切衆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
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懺悔。同
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衆住戒而不
。教令悔過者。犯輕垢罪乃至
又云
若佛子教
化人起信心時。菩薩與他人教戒法師
者。見欲受戒人二師。和上阿闍梨。二
師應問言。汝有七遮罪不。若現身七遮。師
與受。無七遮者得受。若有十戒者。
懺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日六時誦
戒四十八輕戒。苦到禮拜三世千佛。得
好相。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見
。好者佛來摩頂。見光華種種異相。便得
罪。若無好相。雖懺無益。是現身亦不
得戒。而得受戒。若犯四十八輕戒者。對
手懺罪滅不七遮。而教戒師於是法中
一一好解。若不大乘經律若輕若重是非
之相。不第一義諦。習種性。長養性。不可
壞性。道種性。正法性。其中多小觀行出入。十
禪支一切行法。一一不此法中意。而菩薩
利養名聞故。要求貪利弟子。而詐現解
一切經律。爲供養故。是自欺詐他人故。與
人受戒者。犯輕垢罪
次加震旦解釋。梵網經疏第五卷云。經二師
問言下至不同七遮者。此第二正明
法受戒。七遮准上釋。若有十戒者。即是
十善也云云
苦到禮三世千佛者。過去莊嚴劫中一千佛。
華如來爲首。毘舍浮如來爲末。現今此賢劫
千佛。&T025632;留孫如來爲首。樓至如來爲末。未
來星宿劫中千佛。日光如來爲首。須彌相如
來爲末。故言十重者令三世千佛。苦
到懺悔。一二三七乃至一年。要見好相。佛來
摩頂。見光華。便得罪。若無好相。罪不
滅。而得受戒善者。更重受菩薩戒
皆得。只因十重罪。要見好相始滅云云
十八輕戒對首懺悔滅。如比丘懺第三篇以
下對首懺法也云云經而教戒師下至此法
中意者。述曰。此第二明教戒師實無知解
云云 輕重是非之相者。即十重四十八不
懺滅。名是非之相
顯揚大戒論卷第六






顯揚大戒論卷第七 凡一篇

              慈覺大師撰
菩薩解知因果篇第十二
受十善戒經十善戒十施報品云
佛告舍利弗。汝今應當知。一切受生者無
身命。是故應施。普慈等衆生視
眼目。是名不殺戒。過去來今佛一切智所
説。恕己可譬。勿殺勿杖。若見殺生
。如刀刺其心
    普視衆生己無異 持是不殺天上
    常値諸佛菩薩衆 所以受持不殺戒
    爲一切無畏故 命終生於忉利天
    象馬玉女相娯樂 梵天摩尼琉璃殿
    色如白銀黄金花 常生七寶妙床上
    金几寶器七寶花 無量天女作伎樂
    捧足擧宮遊虚空 頭戴寶冠政殿
    捨除貪婬入政受 値遇諸佛説四諦
    悟解疾得須陀洹 或有踴躍發大心
    未來當菩提道 亦生兜率炎摩陀
    首陀會天阿祇多 梵輔富樓光邊淨
    上至阿迦貳吒天 往反遊戲諸天園
    與大慈悲菩薩倶 坐臥進止同甘饍
    晝夜六時常聽法 彌勒天王常爲説
    不退轉行大法輪 未來必當彌勒
    降魔成佛轉法輪 於彼佛法出家
    復見賢劫千如來 毘樓指佛爲授記
    得耨多羅三菩提 是名不殺最勝果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