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顯揚大戒論 (No. 2380_ 圓仁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顯揚大戒論卷第五 凡三篇

              慈覺大師撰
    菩薩戒中雜事篇八
  出家在家差別篇九
  分別犯罪差別篇十
菩薩戒中雜事篇八
涅槃經第十一卷聖行品上云。爾時佛告迦
葉菩薩。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當於是大
般涅槃經專心思惟五種之行。何等爲五。
一者聖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嬰兒行。
五者病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常當修集是
五種行。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涅
槃經。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所修聖行。菩
薩摩訶薩槃經。迦葉。云何菩薩摩訶薩所修
聖行。菩薩摩訶薩。若從聲聞若從如來。得
聞如是大涅槃經。聞已生信。信已應作如
是思惟。諸佛世尊有無上道。有大正法大
衆正行。復有方等大乘經典。我今當爲愛
樂貪求大乘經故。捨離所愛妻子眷屬。所
居舍宅金銀珍寶微妙瓔珞香花伎樂。奴僕
給使男子。大小象馬車乘牛羊雞犬猪豕之
屬。復作是念。居家逼迫猶如牢獄。一切煩
彌由之而生。出家閑曠猶如虚空。一切善
法因之増長。若在家居不得盡壽淨修梵
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復作是
念。我今定當出家修學無上正眞菩提之道。
菩薩如是欲出家時。天魔波旬生大苦惱
言。是菩薩復當與我興大戰諍。善男子。如
是菩薩云何當復與人戰諍。是時菩薩即
至僧坊。若見如來及佛弟子威儀具足諸根
寂靜其心柔和清淨寂滅。即至其所而求出
家。剃除鬚髮。服三法衣。既出家已。奉持禁
戒威儀不缺。進止安詳無所觸犯。乃至小
罪心生怖畏。護戒之心猶如金剛。善男子。
譬如有人帶持浮囊欲度大海。爾時海中
有一羅刹。即從此人乞索浮囊。其人聞已
即作是念。我今若與必定沒死。答言。羅刹汝
寧殺我浮囊叵得。羅刹復言。汝若不能全
與我者。見惠其半。是人猶故不肯與之。
羅刹復言。汝若不能惠我半者。幸願與我
三分之一。是人不肯。羅刹復言。若不能者。
施我手許。是人不肯。羅刹復言。汝今若復
不能與我如手許者。我今飢窮衆苦所逼。
願當濟我如微塵許。是人復言。汝今所索
誠復不多。然我今日方當度海。不知前
塗近遠云何。若與汝者。氣當漸出。大海之
難何由得過脱。能中路沒水而死。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護持禁戒。亦復如是。如彼度
人護惜浮囊。菩薩如是守護戒時。常有煩
惱諸惡羅刹。語菩薩言。汝當信我終不
相欺。但破四禁護持餘戒。以是因縁令汝
安穏得入涅槃。菩薩爾時應作是言。我今
寧持如是禁戒墮阿鼻獄。終不毀犯而生
天上。煩惱羅刹復作是言。汝若不能破四
禁者。可破僧殘。以是因縁令汝安穩得
入涅槃。菩薩亦應不隨其語。羅刹復言。汝
若不能犯僧殘者。亦可故犯偸蘭遮罪。以
是因縁令汝安穩得入涅槃。菩薩爾時亦
復不隨。羅刹復言。汝若不能犯偸蘭遮。可
犯捨墮。以是因縁可得安穩入於涅槃。
菩薩爾時亦復不隨。羅刹復言。汝不能犯
捨墮者。可破波夜提。以是因縁令汝安穩
得入涅槃。菩薩爾時亦復不隨。羅刹復言。
汝若不能犯波夜提者。幸可毀破突吉羅
戒。以是因縁可得安穩入於涅槃。菩薩爾
時心自念言。我今若犯突吉羅罪不發露
者。則不能度生死彼岸而得涅槃。菩薩摩
訶薩於是微小諸戒律中。護持堅固心如金
剛。菩薩摩訶薩持四重禁及突吉羅。敬重堅
固等無差別。菩薩若能如是堅持。則爲具
足五枝諸戒。所謂具足菩薩根本業清淨戒。
前後眷屬餘清淨戒。非諸惡覺覺清淨戒。護
持正念念清淨戒。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戒。迦葉。是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戒。一者
受世教戒。二者得正法戒。菩薩若得正法戒
者。終不爲惡。受世戒者。白四羯磨。然後乃
得。復次善男子。有二種戒。一者性重戒。二
者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
嫌戒者。不作販賣輕秤少斗欺誑於人。因
他形勢取人財物。害心繋縛破壞成功。燃明
而臥田宅種殖家業坐肆。不畜象馬車乘牛
羊馳驢雞犬獼猴孔雀鸚鵡共命。及&T025632;枳羅
犲狼虎豹猫狸猪豕。及餘惡獸童男童女大
男大女奴婢婢僮僕金銀琉璃頗梨眞珠車&T027012;
瑪瑙瑚珊瑚璧玉珂貝諸寶赤銅白鑞鍮石盂器
&T021794;&T021724;&T021740;&T021739;&T025632;執菆衣一切穀米大小麥豆黍粟
稻麻生熟貪具。常受一食未曾再食。若行
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食
肉不飮酒。五辛薫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
無有臭穢。常爲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養尊
重讃嘆。趣足而食終不長受。所受衣服裁足
覆身。進止常與三衣鉢倶終不捨離。如鳥
二翼。不畜根子莖子節子椄子子子。不畜
庫藏。若金若銀飮食厨庫衣裳服飾高廣大
床象牙金床雜色編織悉不坐臥。不畜一切
細軟諸席。不坐一切象馬等薦。不以細軟
上妙衣裳用敷床臥。其止息床不置二枕。
亦不受畜妙好舟枕安簧木枕。終不觀視
象鬪馬鬪車鬪兵鬪若男若女牛羊雞雉鸚鵡
等鬪。亦不故往觀視軍陳。亦不故聽吹貝
鼓角琴瑟箏笛箜篌歌叫伎樂之聲。除供
養佛。樗&MT01312;圍碁波羅塞戲師子象鬪彈碁六
博柏毱擲石投壺牽道八道行成一切戲咲悉
不觀作。終不占相手足面目。不以枛鏡芝
草楊枝鉢釪髑髏而作卜筮。亦不仰觀虚
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反使命。以
此語彼以彼語此。終不諭諂邪命自活。亦
不宣説王臣盜賊鬪諍飮食國土飢饉恐怖
豐樂安穩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息
世譏嫌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堅持如是。
遮制之戒與性重戒等無差別。善男子。菩
薩摩訶薩受持如是諸禁戒已。作是願言。
寧以此身投於熾燃猛火深坑。終不毀犯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制禁戒。與刹利婆羅
門居士等女而行不淨。復次善男子。菩薩
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熱鐵周匝纒身。終
不敢以破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衣服。復
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此
口呑熟鐵丸。終不敢以毀戒之口而食信
心檀越飯食。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
是願。寧臥此身大熱鐵上。終不敢以破戒
之身受信心檀越床臥敷具。復次善男子。
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以此身受三百
鉾。終不敢以毀戒之身而受信心檀越醫
藥。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
以此身投熱鐵&T055114;終不敢以破戒之身受
信心檀越房舍屋宅。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復作是願。寧以鐵槌打碎此身。從頭至
足令如微塵。不以破戒之身受諸刹利婆
羅門居士恭敬禮拜。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
薩復作是願。寧以熱鐵針挑其兩目。不以
染心視他好色。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
作是願。寧以鐵錐周遍刺身。不以染心
聽好音聲。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
是願。寧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貪
嗅諸香。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
寧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貪著美
味。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願。寧
以利斧斬破其身。不以染心貪著諸觸。
何以故。以是因縁能令行者墮於地獄畜
生餓鬼。迦葉是名菩薩摩訶薩護持禁戒。菩
薩摩訶薩護持如是諸禁戒已。悉以施與
一切衆生。以是因縁願令衆生護持禁戒
得清淨戒善戒不缺戒不折戒大乘戒不退
戒隨順戒畢竟戒具足成就波羅蜜戒。善男
子。菩薩摩訶薩修治如是清淨戒時。即得
住於初不動地。云何名爲不動地。菩薩住
是不動地中。不動不墮不退不散。善男子。
譬如須彌山隨藍猛風不能令動墮落退
散。菩薩摩訶薩住是地中亦復如是。不爲
色聲香味所動。不墮地獄畜生餓鬼。不退
聲聞辟支佛地。不爲異見邪風所散而作
邪命。復次善男子。又不動者。不爲貪欲恚
癡所動。又不動者。不墮四重。又不退者。不
退戒還家。又不散者。不爲違逆大乘經者
之所散壞。復次菩薩摩訶薩亦復不爲諸煩
惱魔之所傾動。不爲陰魔所墮。乃至坐於
道場菩提樹下。雖有天魔不能令其退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不爲死魔所散。
善男子。是名菩薩修集聖行。善男子。云何
名爲聖行。聖行者。佛及菩薩之所行故。故
名聖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薩爲聖人耶。
如是等人有聖法故。常觀諸法性空寂故。
以是義故。故名聖人。有聖戒故。故名聖
人。有聖定慧故。故名聖人。有七聖財。所謂
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故名聖人有
七聖覺故。故名聖人。以是義故復名聖行」
又同經第二十四卷高貴徳王菩薩品之六
云。云何菩薩修治於戒。菩薩摩訶薩受持
禁戒。不爲生天。不爲恐怖。乃至不受狗
戒雞戒牛戒雉戒。不作破戒。不作缺戒不
作瑕戒。不作雜戒。不作聲聞戒。受持菩
薩摩訶薩戒尸羅波羅蜜戒。得具足戒。不
生憍慢。是名菩薩修大涅槃具第三戒 
菩薩羯磨文云。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
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鉢坐
具錫枝香鑪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
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
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
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時中。
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若布薩
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
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
人誦。若二人若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
誦者高坐。聽者下坐。各各被九條七條五條
袈裟。結夏安居一一如法。若頭陀時。莫入
難處。若國難惡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師子
虎狼。水火風難劫賊道路毒蛇。一切難處。悉
不得入。一切難處。若頭陀行道乃至夏坐
安居。是諸難處皆不得入。此難處。況行頭
陀者見難處。若故入者犯輕垢罪。若佛子
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
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丘比丘尼貴人國王
王子乃至黄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
後受戒者在後。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
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不
次第坐者犯輕垢罪。若佛子常應教化一
切衆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
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
而菩薩應爲一切衆生講説大乘經律。若
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滅之
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説
大乘經律。齊會求福。行來治生。大火所燒。
大水所漂。黒風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羅刹
之難。亦讀誦講説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
惡七逆八難。杻械枷鎖繋縛其身。多婬多瞋
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讀誦講説此經律。而
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如是九戒
應當學敬心奉持。如梵壇品中當廣説。佛
言。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簡擇一切國王
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婬男婬
女十八梵六欲天無根二根黄門奴婢一切鬼
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
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黄赤黒紫色。一切染衣
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
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皆應與其
國土衣服色異與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現身不作七逆罪耶。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
血。殺父。殺母。殺和上。殺阿闍梨。破羯磨轉
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遮即身不得戒。
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
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
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
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衆
生戒。犯輕垢罪
又同羯磨文云。若佛子常起大悲心。若入
一切城邑舍宅見一切衆生。應唱言。汝等
衆生盡應受三歸十戒。若見牛馬猪羊一切
畜生。應心念口言。汝是畜生發菩提心。而
菩薩入一切處山川林野。皆使一切衆生發
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衆生心者。犯
輕垢罪
涅槃經第三十四卷迦葉菩薩品之四云。智
者如是觀無我已。次復觀於厭離食想。作
是念言。若一切法無常苦無我。云何爲食起
身口意三種惡業。若有衆生。爲貪食故起
身口意三種惡業。所得財物衆皆共之。後受
苦果無共分者。善男子。智者復觀一切衆
生。爲飮食故身心受苦。若從衆苦而得
食者。我當云何於是食中而生貪著。是故
於食不生貪心。復次智者。當觀因於飮
食身得増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爲欲捨
身。今貪此食。云何當得捨此身耶。如是
觀已。雖復受食猶如曠野食其子肉。其心
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段食有如是過。次觀
觸食。如被剥牛爲無量虫之所唼食。次觀
思食。如大火聚。識食猶如三百鑚鉾。智者
如是觀四食已。於食終不生貪樂想。若猶
生貪。當觀不淨。何以故。爲離食愛故。於
一切食善能分別不淨之想。隨諸不淨令
與相似。如是觀已。若得好食及以惡食。受
時猶如塗癕瘡藥。終不生於貪愛之心。善
男子。智者若能如是觀者。是名成就厭離
食想。迦葉菩薩言。世尊。智者觀食作不淨
想。爲是實觀虚解觀耶。若是實觀。所觀之
食實非不淨。若是虚解是法。云何名爲善
想。佛言。善男子。如是想者亦是實觀。亦是
虚解。能壞食貪故名爲實。非蟲見蟲故名
虚解。善男子。一切有漏皆名爲虚。亦能得
實。善男子。若有比丘發心乞食。豫作是
念。我當乞食。願得好者莫得麁惡。願必多
復莫令尠少。亦願速得莫令遲脱。如是比
丘不名於食得厭離想。所修善法日夜衰
耗。不善之法漸當増長。善男子。若有比丘
欲乞食時。先當願言。令諸乞者悉得飽滿。
其施食者得無量福。我若得食爲療毒身
修集善法利益施主。作是願時。所修善法
日夜増長。不善之法漸當消滅。善男子。若
有比丘能如是修。當知。是人不空食於國
中信施
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云。受繩床法四種。一
者請佛。二者請師。三脱草履偏祖右肩清
淨。右膝著地&T050352;跪佛前。請師作如是白。
十方諸佛及大迦葉。親於佛前受阿蘭若
法。佛爲作證明。師爲作證知。若我四十五
日行於苦行。志不退轉。若生退心。我即妄
語。誑於諸天。不到彼岸。大徳當證受。請
師復作是言。長老一心念。今於佛前發此
誓言。請大徳爲證。汝若退者。誑於他人。
自墮地獄不免苦也。汝當眞成行阿蘭若
行。得蘭若智。如是受持。答言如是。三説。
受錫杖法。長跪大徳前。如是三白。大徳一
心念。今請大徳師。如是三白。大徳作如是
言。長老一心念。汝今發無上心。受持如法
用。不得不淨手杖入僧房。應當脱
纂。不得近地。若入白衣舍。應纂在後若
中前。須詣白衣舍。戒受中食。種種因縁
當三括。三若不來者乃至五。五若不來者
乃至七。七若不來者更至餘家。乃至七家。
七家不得。於是中第二第三亦如是説。捨
法戒。長老一心念。比丘某甲。優婆塞五戒
威儀者。何縁而生。日滿後不死。不墮地獄
中間。白十方佛及大迦葉。皆當善聽。某甲
竪標如是。三白已訖。捉標竪標竟。復作如
是白。十方諸佛四方淨行大徳。悉爲證知。
某甲欺誑於諸天。不到彼岸。今齎法床及
如法杖。悉皆具足。今以結坐。一切行蘭若
比丘亦皆結坐。如是三白作禮六拜。合掌一
心如是念。念十方諸佛及大迦葉。比丘某
甲優婆塞某甲衆念成就。今解坐向餘處還
結。若欲捉繩床時。應作四念。第一念者。
念我身中皆是無常。應當苦之。二者苦身
修習空智自至。宜當修之。三者當起忍心。
莫生瞋怒。四者生歡喜心。若生歡喜心疾
至菩提。作此念已。向彼放牛虎狼大聲少
聲。婬聲及迫迮。悉皆遠離。離此聲已。安心
端念欲去諸塵時。當作二念言。一者令
我身中得安穩定。不生疲極疾到菩提。二
者當得閑靜。心無錯亂。六識安穩得滅盡
定。安詳放床立住。禮佛乃至十拜。立住合
掌便作三念。一者念佛。二者念戒。三者念禪
定。作此念已。便向繩床安詳而坐。復作
六念。一者念諸佛護念我念成就。二者念我
戒身清淨。戒者謂波羅提木叉。念者是名不
犯。從序至偈四事思得至十三念。此十三成
就。二不定。三十九十四波羅提提舍尼。衆多
學法。七滅諍法。從上至下皆應實念。三者
念報父母師僧之恩。四者念五欲皆是無
常。大患之根本昏網之元首。五者念地獄之
苦惱。當勤修善遠離此苦。我已出家。宜應
謹愼棄惡修善。六者念惠。若我有惠則應
憶持。惠具足無事不辨者。得無上道。六
念具足安心而坐。依禪法觀。優婆塞若欲移
時。當作三念。一者念我行時。地上蠢蠢多
有蟲蟻。我若誤殺時得何罪。死者生天。二
者當念如法行。如法仰手捉杖在身。威
儀齊整安詳而行。三者行不反顧。亦不搖
頭動手。是名三念成就如法行來。優婆塞。
威儀篤信持食來時。當淨受之。受得訖已
結跏趺坐。復作四念。一者念我身中有八
萬戸蟲。蟲得此食即皆安穩。二者我念
得食當少食之。若少食者令我身輕。若身
輕者衆欲亦少。若欲少者疾至菩提。三者我
不爲美故。但爲活命者諸善成就。四者我
食時。十方餓者悉令飽滿。皆悉奉行
菩薩内戒經云。菩薩入私寺有五事。入私
寺不得著葌入私寺。不得持繖蓋入私
寺。當禮佛繞塔三匝入私寺。若見不淨汚
穢當掃棄入私寺。見諸沙門。皆當作禮。
菩薩行道路有二事。若天熱若雨時。見有
樹木屋舍。當讓人先坐。若見井水泉。若見
人持水。當讓入飮。若見大溪水極自飮。
是爲二事。菩薩得人飮食時有三事。視上
下皆令等。若不等得當分令等。飮已得水
飮當讓上坐先飮若飮已不得先起去。當
與衆人倶起。是爲十法則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云。於是圓覺菩
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
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
輩廣説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
饒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
世衆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
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爲首。唯願
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作
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終而復始。爾時世
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
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
衆生。汝今諦聽。當爲汝説。時圓覺菩薩奉
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善男子。一切
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
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
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縁事故隨分思
察。如我已説。若復無有他事因縁即建道
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
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
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
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
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
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
首三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
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
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跪
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
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
槃自性無繋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
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爲修菩薩
無上妙覺大因縁故不繋徒衆。善男子。此
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
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三
期者。非彼所問。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出家在家差別篇第九
夫以出家在家二種菩薩。雖同稱菩薩。而非
無勝劣。何者。出家菩薩獲得一切菩薩禁
戒。在家菩薩不得菩薩一切禁戒。不能修
行寂靜梵行。不能修行三十七品。爲世間
事之所繋縛。若不知此旨者。恐在家菩
薩嬾於出家菩薩成怠。是故今引心地觀經
菩薩善戒經等。以示差別。初引心地觀經
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第四卷厭捨品云。今
此會中有二菩薩。一者出家。二者在家。是二
菩薩善能利益一切有情。而無休息。如我惟
㤔。出家菩薩不及在家修菩薩行。所以者
何。昔有金輪轉輪聖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厭離世間無常苦空。捨輪王位如
棄涕唾。清淨出家入於佛道。是時後宮夫
人婇女八萬四千。見王出家各懷戀慕。拊
心號慟。生大逼惱。起愛別離如地獄苦。金
輪聖王初受位時。所感寶女及王千子大臣
眷屬。共傷離別捨位出家。號泣之聲滿四
天下。此諸眷屬各作是言。我王福智無量無
邊。如何見棄捨我出家。哀哉苦哉。世界空
虚。從今已去無依無怙。若有淨信善男子
善女人。歸佛法僧發菩提心。捨離父母出
家入道。父母憐愍思念情深。離別悲哀感動
天地。如涸轍魚宛轉于地。愛別離苦亦復
如是。如彼輪王眷屬之心。出家菩薩饒益
衆生。云何嬈害父母妻子。令無量人受大
苦惱。以是因縁。出家菩薩無慈無悲不利
衆生。是故非如在家菩薩具大慈悲憐愍
衆生利益一切。爾時佛告智光長者。善哉
善哉。汝大慈悲勸請我説出家在家二種勝
劣。汝今所問出家菩薩不如在家。是義不
然。所以者何。出家菩薩勝於在家無量無
邊。不可爲比。何以故。出家菩薩以正惠力
微細觀察在家所有種種過失。所謂世間一
切舍宅積聚其中不知滿足。猶如大海容
受一切大小河水未曾滿足。善男子。香山之
南雪山之北有阿耨池。四大龍五各居一角。
東南龍王白象頭西南龍王水牛頭西北龍王
師子頭東北龍王大馬頭。各從四角湧出大
河。一殑伽河。其水所至白象隨出。二信度
河。其水所至水牛隨出。三薄芻河。其水所
至師子隨出。四私陀河。其水所至大馬隨
出。如是大河一一各有五百中河。中河各
有無量小河。是大中小一切衆水皆入大海。
然此大海未曾滿足。世間衆生所有一切居
處舍宅亦復如是。聚諸珍寶從四方來悉
入宅中。未曾滿足。多求積聚造種種罪。無
常忽至棄捨故宅。是時宅主隨業受報。經
無量劫終無所歸。善男子。所謂宅者即五
蘊身。其宅主者是汝本識。誰有智者樂有
爲宅。唯有菩提安樂寶宮離老病死憂悲苦
惱。若有利根淨信深厚。善男子等。欲度父
母妻子眷屬令入無爲甘露宅者。須歸三
寶出家學道
又同經第七卷波羅蜜多品云。爾時彌勒菩
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縁慇懃稱
讃住阿蘭若修菩薩行。而不稱讃住於餘
處修菩薩行。如來一時在靈鷲山。爲諸菩
薩廣説法要。而作是言。菩薩或時止婬女
家。親近屠者。示教利喜。無數方便饒益衆
生。爲説妙法令入佛道。世尊。今日爲新發
意所説妙法而不如是。然我等類於佛前
得聞深法。無有疑惑。唯願如來爲未來世
求佛道者演説甚深微妙眞理。令菩薩行
無復退轉。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善
男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提
道有二菩薩。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在家菩
薩爲欲化導婬室屠肆皆得親近。出家菩
薩不如是。然此菩薩有九品。上根三品皆
住蘭若。無間精進利益有情。中下二根諸菩
薩等。隨宜所住方處不定。或住蘭若。或居
聚落。隨縁繞益安穩衆生。如是行門汝應
觀察。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修習佛道已。
得無漏眞實之法。隨縁利樂一切有情。若
有佛子未得眞智。住於蘭若要當親近
諸佛菩薩。若有値遇眞善知識。於菩薩行
必不退轉。以是因縁諸佛子等應當至心
求見一佛及一菩薩。善男子。如是名爲出
世法要。汝等咸當一心修學。復次善男子。
出家菩薩厭離世間住阿蘭若。少用功力。
得圓八萬四千波羅蜜行。速證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所以者何。若捨名利住山林者。
於身命財必無悋惜。永無繋屬。自然易滿
三種波羅蜜多。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住
阿蘭若出家菩薩不畜財寶。以何因縁能
得圓滿檀波羅蜜。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
善男子。阿蘭若若出家菩薩入於聚落。所
乞之食先以少分施於衆生。又以餘分施
於所欲。即得名爲檀波羅蜜。以自身命供
養三寶。頭目髓腦施來求者。即得名爲親
近波羅蜜。爲求法者説出世法。令發無
上菩提心。故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善男
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布施波羅蜜多。復次
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故。修十二頭
陀之行。若行歩時看二肘地不損衆生。即得
名爲持戒波羅蜜。堅持禁戒不惜躯命。即
得名爲親近波羅蜜。爲求出世説法教化
令發無上菩提之心。即得名爲眞實波羅
蜜。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持戒波羅蜜
多。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能滅
瞋恚。得慈心三昧。亦無毀辱一切衆生。即
得名爲忍辱波羅蜜。若爲一人説一句法。
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得名爲
眞實波羅蜜。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
忍辱波羅蜜多。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爲令
衆生得成佛故修精進行。未得成佛福智。
羸弱不貪安樂不造衆罪。於昔菩薩行
苦行中深生歡喜。剋敬宗仰常無休息。以
是因縁即得名爲精進波羅蜜。棄捨身命
如捐涕唾。一切時中未嘗懈怠。即得名爲
親近波羅蜜。爲有縁者説最上道。令趣無
上正等菩提。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由精
進心如是十行過去不退。現在堅固。未來速
滿。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摩訶薩成就精進
波羅蜜多。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
修習三昧。爲攝善法令不散失。入諸解
脱永斷邊見。現於神通化彼衆生。令得
正智斷煩惱本。入眞法界悟如實道。當
趣菩提。以是因縁即得名爲禪定波羅蜜。
欲令衆生加我無異悉得滿足。調伏有
情不捨三昧。不惜身命修三昧法。即得
名爲親近波羅蜜。爲諸衆生説深妙法。皆
令趣向無上菩提。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
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禪定波羅蜜多。
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處於空閑。親近供
養諸佛菩薩一切智者。常樂聽聞甚深妙法。
心生渇仰恒無厭足。善能分別二諦眞理。
斷除三障通達五明。説諸法要能決衆疑。
以是因縁。即得名爲般若波羅蜜。爲求半
偈棄捨身命。不憚衆苦至求菩提。即得
成就親近波羅蜜。於大會中爲人説法。
於深妙義無所祕惜。能令發起大菩提心。
於菩薩行得不退轉。常能觀察我身蘭若
及菩提心眞實法身。如是四種無有差別。
如是如是觀妙理故。即得名爲眞實波羅
蜜。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般若波羅蜜
多。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空閑處。常能修
習方便勝智波羅蜜多。以他心智能了有情
意樂煩惱心行差別。應病與藥悉令除差。
自在遊戲神通三昧。發大悲願成就衆生。
諸佛之法無不通達。以是因縁即得名爲
方便善巧波羅蜜。爲欲饒益諸衆生故。於
身命財都不固惜。即得名爲親近波羅蜜
多。爲諸衆生怨親平等説微妙法。令入佛
智。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多。善男子。是名
出家菩薩成就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復次善
男子。出家菩薩入於山林爲諸衆生當能
修習願波羅蜜。心恒觀察諸法眞性非有非
空中道妙理。於世俗事悉能辨了。爲化有
情恒修慈悲。以是因縁即得名爲願波羅
蜜。以四弘願攝受衆生。乃至捨身不壞
悲願。即得名爲親近波羅蜜。説微妙法辨
才無礙。若有聽聞畢竟不退。即得名爲
眞實波羅蜜。善男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願
波羅蜜多。復次善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
以正智力善了有情心行黒白。能爲衆生
説相應法。令入大乘甚深妙義即能安住
究竟涅槃。以是因縁即得名爲力波羅蜜。
以正智眼照見五蘊空寂之理。能捨身命
利衆生。故即得名爲親近波羅蜜。以妙智
力化邪見衆。令斷輪迴生死惡業趣向常
樂究竟涅槃。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善男
子。是名出家菩薩成就力波羅蜜多。復次善
男子。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於一切法了知
善惡。遠離邪見攝受正法。不厭生死不
樂涅槃。即得名爲智波羅蜜。不受自身
憐愍衆生。於身命財恒修大捨。即得名爲
親近波羅蜜。以微妙智爲諸衆生説一乘
法。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因縁
即得名爲眞實波羅蜜。善男子。是名出家
菩薩成就智波羅蜜多
次引菩薩善戒經者。菩薩善戒經第八卷如
法住禪品云。若出家在家菩薩。若過去未來
現在受持菩薩戒。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出家菩薩勝於在家。何以故。出家菩薩
獲得一切菩薩禁戒。在家菩薩不得菩薩一
切禁戒。出家菩薩能行寂靜清淨梵行。在家
菩薩不能修行寂靜梵行。出家菩薩能行
三十七品。在家菩薩不能修行三十七品。
出家菩薩解脱一切世間之事。在家菩薩爲
世間事之所繋縛
分別犯罪差別篇十
優婆塞戒經第九卷云。善生言。世尊。諸佛如
來未出世時。菩薩摩訶薩以何爲戒。善男
子。佛未出世。是時無有三歸依戒。唯有
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是十善法除佛
無能分別説者。過去佛説流轉至今無有
漏失。智者受行。善男子。衆生不能受持修
集十善法者。皆由過去不能親近諮承佛
故。善男子。一切衆生皆有雜心。雜心因縁有
雜煩惱。雜煩惱故造作雜業。雜業因縁受
於雜有。雜有因縁受於雜身。善男子。一切
衆生得雜身已見於雜色。見雜色已生惡
思惟。是惡思惟名爲無明。無明因縁生於
求心。名之爲愛。因愛所作名之爲業。是業
因縁獲得果報。有智之人能破折之。由内
煩惱外有因縁。則能繋縛。修十善已則能
解之。是故如來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分別演説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間則
有善行惡行善有惡有乃至解脱。是故衆生
應當至心分別體解十善之道。若有風雲
爲持大水。阿修羅宮大地大山餓鬼畜生地
獄四天王處乃至他化自在天處。悉因衆生
十善業道故。轉輪聖王所有四轉輪金銀銅
鐵。七衆受戒求三菩提。亦由十善業因縁
故。是十善業道因縁故。一切衆生内外之物
色之與命皆有増減。是故智者應當具足
修十善道。若諸衆生少壯老時春秋冬夏所
起煩惱各各別異。小中大劫所起煩惱亦復
如是各各別異。衆生初修十善業時。得無
量命色香味具。因貪瞋癡一切皆失。是十
惡業道因縁故。時節年歳星辰日月四大變
異。若人能觀如是事者。當知。是人能得解
脱。衆生皆由苦因縁故則生信心。既得信
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十善法。意行十
處故名十道。身三道者。謂殺盜婬。口四道
者。惡口妄語兩舌無義語。心三道者。瞋妬邪
見。是十惡業悉是一切衆罪根本。若諸衆生
異界異有異生異色異命異名。以是因縁應
名無量。不但有十。如是十事三名爲業不
名爲道。身口七事亦業亦道。是故名十。是
十業道自作他作自他共作。從是而得善惡
二果。亦是衆生善惡因縁。是故智者尚不應
念。況身故作。若人令業煩惱諸結得自在
者。當知。即是行十惡道。若有能壞煩惱諸
結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若人始
設方便。若先不思惟當時卒作。是人不得
業所攝罪。是故智者應當勤修十善業道。
證四眞諦亦復如是。作期爲惡。若失期
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應修十善。因是十
善衆生修已増長壽命及内外物。煩惱因縁
故十惡業増。煩惱因縁故十善業増。善男子。
是十業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
者方便。三者成已。根本者。若有他想及衆生
想。若以疑心斷其命根。若動身作想。或
口説殺。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
是名方便。殺已手觸。稱量捉持。若自食噉。
若與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與。歡喜受樂。
無有慚愧心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
是名成已。是他財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
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異處。是名根本
若壞垣牆。諮問計數。置梯縁牆。入舍求索。
乃至手觸。是名方便。若得物已擔負藏避。
任意施與賣用勿遺。歡喜受樂。無有慚愧。
心不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是婦女繋屬他人。起於他想。若以疑心
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使往。若自相見。
若與信物。若以手觸。若軟細語。是名方便。
若事已訖。遣以瓔珞。共器飮食。歡喜受樂。
無有慚愧。心無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
是名成已。若於大衆捨離本想。若於三時。
若二時中虚妄説之。是名根本。若於先時。
次第莊嚴讃言語端。或受他語起往彼説。
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財物。任意施與
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
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是妄語中雜有兩
舌。能壞和合。是名根本。若説他過及飮惡
事。言和合者必有不可。若離壞者則有好
事。是名方便。和合既離受他財物。任意施
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
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變容色惡
口罵詈。是名根本。若説他罪莊嚴辭章。起
去到彼欲説是惡。是名方便。若罵詈已還
受他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
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説欲事非時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頌
無義章句。隨人所喜造作百端。是名方便。
若教他已還受財物。任意施與。歡喜受樂。
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
慢。是名成已。於他財物生貪欲得。是名
根本。發煩惱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財。任意
生悔恨。自讃其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
若打罵人。是名根本。若投杖石問其過罪。
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財物。任意施與
歡喜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
身。生大憍慢。是名成已。若誹謗業因果眞
諦賢聖之人。是名根本。若讀誦書寫信受
邪書。讃歎稱譽。是若方便。受已向他分別
演説。増其邪見受取財物。任意施與。歡喜
受樂。無有慚愧。不生悔恨。自讃其身。生
大憍慢。是名成已。或復有人。於十業道一
時作二。妄語兩舌。或一時三。所謂妄語兩
舌惡口。又復有三。所謂邪見惡口妄語。如
是説者即是無義。是名爲四。瞋之與貪不
得一時。其餘八事可得一時。云何一時。六
處遺使自作二事。一者婬他妻婦。二者謂
無業果。先作期要。一時得業。是十惡業。或
得作色無無作色。或有作色及無作色。若
無方便及成已者。則得作色無無作色。若
有莊嚴及成已者。則得作色及無作色。是
十業道有輕有重。若殺父母及辟支佛。偸
三寶物。於所生母及羅漢尼作非梵行。妄
語壞僧。是名爲重。善男子。是十業道各有
三種。一從貪生。二從瞋生。三從癡生。若爲
貪利故害命者。是名從貪。若殺怨家。是
名從瞋。殺老父母。是名從癡。劫盜他財。亦
復三種。自爲己身妻子眷屬貪他財物而
往劫奪。是名從貪。盜怨家物。是名從瞋。劫
盜下性。是名從癡。邪婬亦三。若爲自樂行
非梵行。是爲從貪。婬怨眷屬。是名從瞋。
於所生母作非梵行。是名從癡。妄語三種。
若爲財利自受快樂。是名從貪。爲壞怨
故。是名從瞋。若爲畏他怨。是名從癡。兩舌
三種。爲財利故。是名從貪。爲壞怨故。是
名從瞋。破壞和合邪見之衆。是名從癡。惡
口三種。爲財利故罵詈婦兒。是名從貪。故
向怨家説所惡事。是名從瞋。説他往昔先
人過罪。是名從癡。無義語亦三。若爲歡
樂歌叫諠譁。是名從貪。爲勝他故歌叫諠
譁。是名從瞋。爲増邪見歌叫誼譁。是名從
癡。從貪生者。是名爲妬。從瞋生者。是名
爲瞋。從癡生者。是名邪見。修十善已一
一事中得三解脱。是十惡業決定當得地獄
果報。或有餓鬼或有畜生。餘果則得人中
短命貧窮乏財。婦不貞庶。有所言説人不
信受。無有親厚常被誹謗。耳初不聞善好
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無有眞實。惡風
暴雨爛臭敗壞。土地不平無有七寶。多有
石沙荊棘惡刺。時節轉變無有常定。果蓏
少實味不具足。若欲破壞如是等事。應常
至心修行十善。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
攝。或不戒攝。北欝單曰唯有四事。地獄有
五。餓鬼畜生人中具十。非戒所攝。欲界六
天無有方便。唯有根本成已二事。夫業道
者。一念中得。如其殺者可殺倶死。殺者不
得根本業果。若作莊嚴事竟不成。唯得
方便不得根本。作莊嚴已便得殺者。得
根本罪。如其殺已不退。成已無無作罪。若
殺者一念中死。可殺之者次後念死。殺者
不得根本業罪。若遣使殺。使得作罪。口勅
之者得作無作罪。若惡口勅亦得作罪。及
無作罪。若其殺已心善無記。亦復作罪及無
作罪。若有説言。過去已滅。未來未生。現在
無住。云何名殺。一念不殺。微塵不壞。若
一不殺。多亦不殺。云何言殺。是義不然。
何以故。雖復現在一念。不殺能遮未來使
不起故。故得名殺。以是義故不可。以見
一處無殺擧一切處悉使無殺。有人刺手
則便命終。或有截之而命全者。頭則不爾。
刺截倶死。若有作已得大罪者是名業道。
三業自得。七業自他。若無作者則無無作
或有説言。身業三事有作無作。口不如是。
是義不然。何以故。若口無作無無作者。口
勅殺已不應得罪。是故口業亦應有作及
以無作。心則不爾。何以故。賢聖之人不得
罪故。何因縁故名作無作。是業墮於三惡
道故。生於人中壽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
苦故。餘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不
相似。受果報時在活地獄黒繩地獄。餓鬼
畜生人中三處受於餘果。若於一人作殺
莊嚴作莊嚴已有二人死。當知。唯於本所
爲人得作無作。若有説言。色是無記。命
亦無記。如是無記云何殺已而得殺罪。是
義不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惡心器。若
壞是器遮於未來善惡心故。是故得罪。若
王勅殺待臣稱善。是王與臣罪無差別。獵
亦如是。若有垂終其命餘殘有一念在。若
下刀者是得殺罪。若命已盡。而下刀者不
得殺罪。若先作意規欲撾打。然下手時彼
便命終。不得殺罪。若作毒藥與懷妊者
破歌羅羅。是人則得作無作罪。若自刑者不
得殺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無瞋心故。
非他自因縁故。或有説言。若心在善不善
無記。悉得殺罪。猶如火毒。雖復善心不善
無記。觸食之者悉皆死者。是義不然。何以
故。世間有人投火不燒。食毒不死。非惡心
殺亦復如是。不得殺罪。如諸醫等。或有
説言。婆藪仙人説呪殺人。殺羊祀天下得
殺罪。是義不然。何以故。斷他命故。癡因縁
故。若見人死心生歡喜。當知。是人得成已
罪。見他殺己心生歡喜。出財賞之。亦復如
是。若使他殺。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種種苦
毒而殺戮之。口勅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
人兼得二罪。作已無作。若發惡心奪取他
物。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數時時取。若奇
時取。因巿易取。亦得偸罪。若自不取不貪
不用。教他令取。是人亦得作無作罪。若欲
偸金。取時得銀。出外識已還置本處。是
人不得偸盜之罪。若欲偸金。得已即念無
常之想。心生悔恨欲還本主。而復畏之。
設餘方便還所偸物。雖離本處不得偸
罪。奴僕財産先悉生意。與主同共。後生貪
想輒取主物。取已生疑而便藏避。復思是
物同共無畏。雖離本處不得偸罪。若人
行路爲賊所劫。既至村落。村主問言。汝失
何物。我當&MT02729;之。若説過所失取他物者。
是得偸罪。若有發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
云。不須二。輒還留者。是得偸罪。若人發心
欲以房舍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施一比丘。
未與之間更聞他方有大徳來。輒迴施之。
是得偸罪。若取命過比丘財物。誰邊得罪。
若羯磨已從羯磨僧得。若未羯磨從十方
僧得。若臨終時。隨所與處因之得罪。若
偸佛物。從守塔人王邊得罪。若暴水漂財
物穀米菓蓏衣服資生之物。取不得罪。若
於非時非處非女處女他婦。若屬自身。是
名邪婬。唯三天下有邪婬罪。北欝單曰無。
若畜生若破壞若屬僧若繋獄若亡逃若師婦
若出家人。近如是人名爲邪婬。出家之人
無所繋屬。從誰得罪。從其親屬王所得
罪。惡時亂時虎王出時怖畏之時。若令婦妾
出家還近之者。是得婬罪。若到三道。是得
婬罪。若自若他在於道邊塔邊祠邊大會之
處。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爲父母兄弟國
王之所守護。或先與他期。或先許他。或先
受財。或先受請。木泥畫像及以死屍。如是
人邊作非梵行。得邪婬罪。若屬自身而作
他想。屬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婬。如是
邪婬亦有輕重。從重煩惱則得重罪。從輕
煩惱則得輕罪。若有疑心若無疑心。若見
若聞。若覺若知。若問不問。異本説者。是名
妄語。若言不本見聞覺知。亦是妄語。不名
具足。若破相説。無覆藏相。是非妄語。若異
音説前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若
顛倒語。若發大聲不了了語。若有所説。前
人不解。亦是妄語。不名具足。兩舌惡口。若
壞前人不壞前人。作已得罪。無義語亦
復如是。七事亦道亦業。其餘三事是業非
道。何以故。自不行故。妨於自他得大罪
故。或有説言。一切微塵次第而住。亦念念
滅。滅已無住。若無住者尚無有作。況有無
作。是義不然。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因有果。
無因無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離面無
像。作亦如是。從身有作。從是作法則出
無作。如面水鏡則有像現。譬如有人發
惡心故則惡色現。發善心故則善色現。作
以無作亦復如是。若因善業得善妙色。若
因惡業得麁惡色。作以無作亦復如是。若
以念念常滅。無有作無作者。如先所説燈
何等喩。雖念念滅。以二諦故説作無作。微
塵雖復次等不住。亦復不破世諦法也。正
以微塵次第得名父母羅漢。其有殺者得
無量罪。父母羅漢及以他人陰界入等等無
差別。所以得重。以是福田報恩田故如
説二字。不得一時。然此一字終不和合。義
不可説。雖念念滅亦名妄語。不破世諦。
猶如射箭。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
到不到處。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舞獨樂。
雖念念滅因於身業微塵力故而能獨轉。
作以無作亦復如是。如旋火輪。雖念念滅
因於身業微塵力故火則周匝。初發心異。
方便心異。作時心異。説時心異。衆縁和合故
得名作。以作因縁生於無作。如威儀異
其心亦異。不可得壞故名無作。從此作法
得無作已。心雖在善不善無記。所作諸業
無有漏失。故名無作。若身作善口作不
善。當知。是人獲得雜果。若身善業有作無
作。口不善業唯有有作。無有無作。當知。
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惡果。是故經中説七
種業。有作無作。如人重病。要須衆薬和合
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
重故。一切衆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須
衆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淨。善男
子。衆生作罪凡有二種。一者惡戒。二者無
戒。惡戒之人雖殺一羊及不殺時常得殺
罪。何以故。先發誓故。無戒之人雖殺千口。
殺時得罪。不殺不得。何以故。不發誓故。
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爲根本。因根本故
説。諸比丘犯有二種。一者身犯。二者口犯。
無心犯也。如是戒者。時不具足。支不具
足則不得戒。譬如鑚火。有燧有力有乾
異草然後得火。若少一法則不得火。戒法
亦爾。如是戒者若得若捨若持若毀皆隨於
心。如來了了知諸心性。是故制之。若復有
人因於善業思惟力故不起諸惡。名性法
戒。若從他得名爲受戒。若離受戒有功徳
者。一切惡獸師子虎狼應得功徳。然實不
得。以是因縁受善戒者。得無量福。受惡
戒者得無量罪。是故經中説惡律儀。一者
畜羊。二者畜雞。三者畜猪。四者擔出死人。
五者釣魚。六者網魚。七者殺牛。八者獄卒。
九者畜獵狗。十作張㰚。十一作獵師。十二
呪龍。十三殺人。十四作賊。十五兩舌。十六
以笞鞭韃。枷鎖壓額鐵釘燒灸加人。國王大
臣。受寄柢僈不知恩者。惡性惡心大惡村
主典税物者毀戒比丘心無慚愧。如是之人
皆無戒也。雖復不名不善業道而得大罪。
何以故。盡壽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
不從人受則不成就。如是惡戒四時中捨。
一者得二根時。二者捨壽命時。三者受
善戒時。四者斷欲結時。或有説言。如善戒
具足。惡戒亦爾。是義不然。何以故。惡戒易
得故。一因縁得故。所謂立誓。善戒不爾。有
五方便。所謂五根。是故難得。以難得故要
須具足。若有説言。優婆塞戒無無義語兩
舌惡口。是故優婆塞戒八戒齋法沙彌比丘
不具足得。是義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淨
口業故。若有説言。我受五戒淨身口意。
心若不淨。當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
人受惡戒已雖不殺生。是人常有惡戒成
就。毀禁比丘亦復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
一一戒邊有多業故。衆生無量。戒亦無量。
物無量故戒亦無量。是善惡戒倶有三種。謂
下中上。若不受惡戒。雖多作罪不名惡
戒。若有難言。何縁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
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
礙作如是説。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二種。
一功徳田。二報恩田。壞此二田名五逆罪。
是五逆罪有三因縁。一者有極惡心。二者
不識福徳。三者不見正果。若人異想殺阿
羅漢。不得逆罪。父母亦爾。若無慚愧。不
觀恩報。心無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
雖非逆罪。亦得大報。善教授故。生憐愛
故。能堪忍故。難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
母名報恩田。若復有人。殺父母已。雖復
修善。果報不淨。是故我説。人所蔭處及至
少時愼勿毀折枝條花葉。善男子。我涅槃
後有諸弟子。當作是説。若以異想異名殺
父母。不得逆罪。即曇無徳。或復説言。雖
以異想。殺於父母故得逆罪。即彌沙塞。或
復説言。異想異名殺於父母。倶得逆罪。即
薩婆多。何以故。世間眞實是可信故。父母
眞實想亦不轉。惡心殺之。即得逆罪。實是
父母無父母想。不發惡心。父母雖死不得
逆罪。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實
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惡心。三者捨心。四
者作衆生想。具足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
者則不成就。若爲憐愍故。若爲恭敬故。
若爲愛法故。若爲怖畏故。若爲名稱故。
授與死具。雖不手殺亦得逆罪。若爲他
使令殺父母。啼吠憂愁而爲之者。如是罪
想初中後輕。欲殺父母誤中他人。不得逆
罪。欲殺他人誤中父母。亦復如是。欲殺
自母誤殺想似。殺已藏刀復中母身。不得
逆罪。母有異兒有異。殺得殺罪不得逆
罪。是五逆罪。殺父則輕。殺母則重。殺阿羅漢
重於殺母。出佛身血重殺羅漢。破僧復重
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
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物重意輕者。如無惡
心殺父母。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於
畜生。物重意重者。以極惡心殺所生母。物
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於畜生。如是惡業
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輕。有根本重方便成已
輕。有成己重方便根本輕。有方便根本重成
已輕。有方便成已重根本輕。有根本成已
重方便輕。有方便根本成已重。有方便根
本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
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於我。未與我間
轉施餓&T025632;。我亦稱讃如是人。是大施主。若
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選擇而施與者。是人
獲得無量福徳。何以故。心善淨故。是事業
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
無報。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
報定時不畢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
時果二倶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
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
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
智慧因縁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何因
縁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身心作故。樂
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
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衆生行業
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縁先後受
之。如是修身修戒修心修惠。定知善惡。
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爲輕。輕者不
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
轉後世重罪現在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
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
漢果亦復如是。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
戒修心修惠。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
陀呪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
便重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專。令輕
作重。衆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
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作具足。先不
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不具
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
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
足者。果報雖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
足者。時報倶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
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
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復有作已亦具足
者。不信因果。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之時
有善圍繞。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時
惡來圍繞。復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衆惡
人中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惡
地獄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
復有作已亦具足者。無正念心。復有作已
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
三時不悔。如惡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
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一意摸身。身
既成就有無量意。摸身初意即還善也。身即
成就得三種果。雜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
地獄衆生惡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餓
鬼畜生亦惡意摸身。身既成已雜善不善。善
惡中陰以善惡摸身。身既成已倶得雜報
善。以不善歌羅羅時乃至老時。亦得雜
報善以不善。是故經説有四種業。黒業黒報。
白業白報。雜業雜報。不白不黒無報。黒業
黒報。所謂地獄。白業白報。所謂色天雜業
雜報。所謂欲天人中畜生餓鬼。不白不黒無
報。所謂無漏
優婆塞戒經第十卷業品之餘云。善男子。若
人不解如是業縁。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
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縁者。雖生非想非
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善
男子。一切摸盡無勝於意。意盡煩惱。煩惱
盡業。業則盡身貪因縁故色聲妙好。威儀
庠序。瞋因縁故色聲麁惡。威儀卒暴。如瞋
癡亦如是。無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獄處無
量畜生無量餓鬼。皆因業作。人天亦爾。無量
衆生獲得解脱亦因於業。善男子。是十業
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煩惱。二者能作善心。
三者能増長戒。如除毒藥凡有三事。一者
阿伽陀藥。二者神呪。三者眞實。若人善修
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別善惡。當知。是人
決定能修十善業道。若多放逸無有慚愧
及以信心。當知。是人必定能作十惡業道。
是十業道復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
三者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父母
師長和上有徳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
名方便。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
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根本。善男子。是十
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
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
根本上成已中。是十業道三法圍繞。所謂無
貪瞋癡有貪瞋癡是。十業道有共戒行不
共戒行。捨戒有六。一者斷善根時。二者得
二根時。三者捨壽命時。四者受惡戒時。
五者捨戒時。六者捨欲界身時。或復説言。
佛法滅時便失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受
已不失。未受不得斷。心口意惡故名戒戒。
根本四禪四未到禪。是名定戒。根本四禪
初禪未到。名無漏戒。捨身後世更不作惡。
名無作戒。守攝諸根。修正念心。見聞覺知
色聲香味觸法。不生放逸。名攝根戒。何因
縁故名爲戒戒者。名制能斷一切不善之
法故得名制。又復制戒名曰窄隘。雖有
惡法性不容故名曰窄。又復戒者。名曰清
涼。遮煩惱熱不令得入。是故名涼。又復
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是故名上。
又復戒者名學。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是故
名學。善男子。或時有人具足一戒。所謂波
羅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
戒加無漏戒。或具四戒。加攝根戒。或具
五戒。加無作戒。善男子。波羅提木叉戒現在
陰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復有
人欲受戒時。至心能觀生死罪過。解脱功
徳信心歡喜。是人兼得作無作戒。如是戒
者隨命長短。命長長得。命短短得。是無作戒
三因縁捨。一者小莊嚴故。二者心放捨故。三
者作不堅故。不捨因縁復有三事。一者有
本願故。二者作業堅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善男子。除十善業及十惡業善戒惡戒已。
更有禁戒所不攝者。謂善惡法。如是善惡
有作無作。有人具足作及無作者。現在作
善未捨之項。具作無作。第二念中成就過
去作無作。作已過去唯有無作無有作也。
若人得戒雖作不善。是人現世成就二法
惡法有作善法無作。是作無作二因縁捨。一
者所施物盡。二者心捨善作。二世成就過去
現在無作。三世定戒二因縁捨。一者退時。二
者斷善根時。復有三時。一者捨身時。二者
退時。三者生上時。無漏戒有三時捨。一者
退時。二者轉鈍作利時。三者得上果時。心
善業二時失。謂上生時。退時。身口意善斷
善根時一時倶失。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
無漏戒根戒。是人了了解十善道
菩薩瓔珞本業賢聖名字品云。佛子有十不
可悔戒。應受應持。一不殺人乃至二十八
天諸佛菩薩。二不盜乃至草葉。三不婬乃至
非人。四不妄語乃至非人。五不説出家在家
菩薩罪過。六不酤酒。七不自讃毀他。八不
慳。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謗三寶。若破十
戒不可悔過。入波羅夷。十劫中一日受罪。
八萬四千滅八萬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
佛子失發心住法。乃至二住三住十地一切
皆失。是故此戒是一切佛一切菩薩行之根
本。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由此十戒法門
得賢聖果者。無有是處。是初住相習種性
中第一人。如是下九人法行漸漸増廣。乃至
九住十行十向十地無垢地。亦漸増廣不可
思議行。佛子。吾今略説如海一渧
優婆塞戒經第四卷受戒品云。善男子。如佛
説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
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
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耽樂飮酒。是優
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
婆塞受持戒已。汚惡不能瞻視病苦。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見有乞者。不能多少
隨宜分與。空遣還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若見比丘比丘尼長老先宿諸優婆塞優婆
夷等。不起承迎禮拜問訊。是優婆塞得失
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
戒已。若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毀
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勝彼彼不如我。
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若優婆塞受持戒已。日月之中不能六日
受持八戒供養三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
四十里中有講法處不能往聽。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
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臥具床座。是優婆
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
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飮之。是優
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險難之處無伴獨行。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獨宿尼寺。是優婆塞得
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
持戒已。爲於財命打罵奴婢童僕外人。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殘食施於比丘比
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
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
畜猫狸。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
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畜養象馬牛
羊駝驢一切畜獸不作淨施。未受戒者。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貯畜僧伽梨衣鉢
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
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爲身命須
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種處。是優婆塞得
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
持戒已。爲於身命若作巿易斗稱賣物。一
許價已不得前却。捨賤趣貴。斗稱量物
作前平用。如其不平應語令平。若不如
是。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
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於非處非時行
欲。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
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販賣不輸官
税盜棄去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
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犯
國制。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
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穀果蓏
菜茄。不先奉獻供養三寶。先自受者。是優
婆塞得失意罪。不起隨落不淨有作。若優
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聽説法讃歎。輒自
作者。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
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諸比
丘前沙彌前行。是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
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持戒已。僧中
賦食。若偏爲師選擇美好過分與者。是
優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
優婆塞受持戒已。若養蠶者。是優婆塞得
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若優婆塞受
持戒已。行路之時。遇見病者。不住瞻視
爲作方便。付囑所在而捨去者。是優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善男子。若
優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是人名爲優
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寒中微妙上香。優婆
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眞實珍寶。優婆塞
中丈夫之人。善男子。如佛所説。菩薩二種。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爲比丘。在
家菩薩名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是
不爲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爲難。何
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縁所纒繞故
同經第八卷五戒品云。智者當觀。戒有二
種。一者世戒。一者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
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
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
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齊法。夫
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
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
力勢故。倶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
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
則罪輕。何以故。毀佛語故。罪有二種。一者
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種罪復有輕重。或有
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羅受
於世戒。伊羅鉢龍受於義戒。鴦掘魔羅破
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鉢龍壞於遮制而
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
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世戒亦有不
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飮酒亦
復如是。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
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
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是故我當受
於義戒
同經第三卷攝取品云。出家菩薩若有在家
弟子。先當教告不放逸法。受苦樂時常當
共倶。設其窮乏有所須者。六物之外有不
應惜。病時當爲求覓所須。瞻病之時不應
生厭。若自無物應四出求。求不能得貸
三寶物。差已依俗十倍償之。如波斯匿王
國之正法。若不能償復當教言。汝今多負
三寶之物。不能得償。應當勤修得須陀洹
果至阿羅漢果。若能至心發菩提心。若教
千人於佛法中生清淨信。若壞一人慇重
邪見。出家菩薩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師
弟子二人倶得無量利益
菩薩地持經第五卷方便處戒品之餘云。若
菩薩見衆生應訶責者。應折伏者。應罰
黜者。以染汚心不訶責。若訶責不折伏。若
折伏不罰黜。是名爲犯衆多犯。是犯染汚
起。若嬾墮懈怠放逸犯。非染汚起。不犯者。
彼不可治不與語。難可教誨。多起嫌恨。
若觀時若恣因彼起鬪諍相違。若相言訟。若
僧諍。若壞僧。若彼不諂曲有慚愧。能自改

顯揚大戒論卷第五


顯揚大戒論卷第六 凡二篇

              慈覺大師撰
    分別犯罪差別篇之餘
  菩薩教授教誡篇十一
涅槃經第三卷金剛身品云。迦葉。或有比丘。
以利養故爲他説法。是人所有從衆眷屬
亦効是師貪求利養。是人如是便自壞衆。
迦葉。衆有三種。一者犯戒雜僧。二者愚癡
僧。三者清淨僧。破戒雜僧則易可壞。持戒
淨僧利養因縁所不能壞。云何破戒雜僧。
若有比丘。雖持禁戒。爲利養故。與破戒
者坐起行來。共相親附同其事業。是名破
戒。亦名雜僧。云何愚癡僧。若有比丘。在阿
蘭若處。諸根不利。闇鈍瞪瞢。小欲乞食。於
説戒日及自恣時。教諸弟子清淨懺悔。見
非弟子多犯禁戒。不能教令清淨懺悔。而
便與共説戒自恣。是名愚癡僧。云何名清
淨僧。有比丘僧。百千億魔所不能壞。是菩
薩衆本性清淨。能調如上二部之衆。悉令
安住清淨衆中。是名護法無上大師善持律
者。爲欲調伏利衆生故。知諸戒相若輕若
重。非是律者則不證知。若是律者則便證
知。云何調伏衆生故。若諸菩薩爲化衆
生。常入聚落不擇時節。或至寡婦及婬女
舍。與同住止經歴多年。若是聲聞所不應
爲。是名調伏利益衆生。云何知重。若見
如來因事制戒。汝從今日愼莫更犯。如四
重禁出家之人所。不應作。而故作者非是
沙門。非釋種子。是名爲重。云何爲輕。若犯
重事。如是三諫。若能捨者是名爲輕。非律
不證者。若有讃説不清淨物應受用者。不
共同止。是律應證者。善學戒律不近破
戒。見有所行。隨順戒律心生歡喜。如是
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説。是名律師。善解
一字
又同經第六卷四依品云。復次善男子。譬如
有人出家剃髮。雖服袈裟故未得受沙彌
十戒。或有長者來請衆僧。未受戒者即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