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宗要柏原案立 (No. 2374_ 貞舜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100] [Prev]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經中説等覺位云。登中道山頂與無明父
母永別。無有二習佛性論云。金剛之心
能除無明最後念滅。故得佛果常樂但勝
鬘經佛菩提智文事。一家御釋會通。名玄三
云。爲定用金剛智斷元品無明。爲用妙覺
智斷無明耶。問答之時。涅槃經云。有所斷
者名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重問云。
勝鬘經云。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
所能斷答之時。若用別接通者。十地等覺
即是佛菩提智心佛菩提智ヘハトテ妙覺智トハ
不可得意。斷無明能治ヲハ十地等覺別接
マテモ皆名佛菩提智也會通玉ヘリ。如何可會
申耶。次大經並疑難ヲハ附順權門意斷惑
入位相也申歟。大經既倶知常住同醍醐
味教也。爭帶權會通可成耶。又斷惑入位・入
位斷惑共圓位内證有之。何斷惑入位ヲハ
門附傍可會申耶。云故三品盡方入初住
云云三周聲聞圓位證理ヲハ斷惑入位非判耶。
抑此事於震旦莊嚴開善諍也。莊嚴等覺智
云云開善妙覺智斷云云然章安大師大經
疏引三師義時。開善妙覺智斷ヲハ不用之
見。如何可會申耶。次元品能治圓頓行者至
要也。今經如何見耶。妙覺智見事有之耶。次
元品體何物耶。付行者心地聊可成事有
之如何
云云元品無明妙覺智斷也事。凡元品
無明妙覺極地障也。因位智力能未所及。朗
然妙智現前時。明晦一念悟開惑智一體義
成也。若夫惑去後智顯云者。等覺智斷義。斷
惑入位廢立是也。夫可斷證異時明晦不同
意。非圓家斷惑也。依之勝鬘經云。無明住
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止一云。究
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
不復可増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
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決云。智斷二
徳更非異時。菩提名道。宜立智名。涅槃寂
滅宜立斷名。智徳滿處復具斷徳。故云果
及果果。究竟而論。三菩提滿即三徳滿
云等覺不通唯佛能通。又云智斷二徳更非
異時。斷證一時斷惑妙覺智斷被得。但
至御難者。惑智一體必智顯惑去也。
決五云。體雖不二必先運智以斷於惑。豈
惑自斷而方智生惑斷後智生ストハ不可云。
次佛果無所作位也事。一家意十界具足
佛果也。常修常證常滿常顯也。何無所作可
云耶。依之一家引仁王經佛果金剛。經言
佛有豈非斷道有耶釋。次玄文第三本末釋
事。既別教佛標用金剛後心斷一品無明
云云別教斷惑非圓所談也。仍非難勢限
歟。次四教義等覺地者。觀達無始無明釋事。
玄文第五最實位釋同之。實難會歟。但四教
ヲハ末師因用果智而斷無明會スル故。位
ナレトモ妙覺可云歟。惑又附傍別教意歟。
最實位妙經次位ナレハ付二乘昇進。聊權門意
キテ七位廢立存歟。次瓔珞經・佛性論等偏
存別門意。附順權門意可會申也。但一家釋
中。涅槃經トシテ勝鬘經文十地等覺即是
佛菩提智釋事。是圓家實義不顯也。別門附
順時如此云ヘシト云意歟。章安大師勝鬘文&MT06279;
會大經文事有之。次斷惑入位圓斷位也
事。圓家成論入位斷惑爲本也。用毘曇
廢立事ルハ。悉皆權門附順時釋也。次開善
莊嚴諍事。開善妙覺引勝鬘經尤一家
依用也。但破之事且不知惑智一體旨故
破之歟。何況分明破之不見也。次今經文
付本迹大綱可檢合事有之。次元品無明
體事。只是於等覺位別求妙覺位隔異念
是也。故非不二圓智不可斷之。畢


宗要柏原案立卷第五

    一。住果縁覺
  二。二乘通力
  三。二乘心心
  四。帶權二乘
  五。法華小益
  六。定性二乘
  七。超前三果
  八。超中二果
  九。羅漢果退
  十。住果聲聞
  十一。三周證人
  十二。五果迴心
  十三。別教二乘
  十四。二乘智斷
  十五。三周定性

宗要柏原案立 二乘部

    一。住果縁覺
問。住果縁覺來佛世耶
答。可來佛世也
就之住果縁覺於無佛世斷證既究竟。來
佛世可有何所用耶。爰以華嚴經中覺即
捨身不覺從之明。中觀論文支佛出世スレハ
法已滅非判耶
云云願生佛世縁覺可來佛世云事。雖獨
覺也既佛弟子也。何不來佛所耶。所以仁
王經中。列八百萬億大仙縁覺。一家釋中縁
覺佛在世亦有判。但至御難者。雖自乘菩
提極本承佛教人也。爲報佛恩何不來耶。
次至經論文者。且約不來一類歟
難云。凡一切衆生佛所往詣事。爲聞法得益
也。而住果縁覺無佛世證果シテ漏盡證果究竟。
無教獨覺人ナレハ不願從佛聞法。自證究竟得
益望無之。徒來佛所可有何用耶。依之
華嚴經云。覺即捨身不覺從之大經獨覺
喩彗星。有徳王出世彼客星即沒取。中
論支佛出世スレハ佛法已滅大莊嚴論云。菩薩
降神入胎。是時七百支佛聞天語已入於
涅槃經論説如此。佛出世時分支佛無世
見。可知不來佛所云事。隨見一家釋。疏四
云。問。縁覺出無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縁覺
問答之時。釋論云。縁覺獨覺。獨覺出無佛
世。縁覺願生佛世。華嚴云。菩薩下都率。放
光照之。覺即捨身。不覺從之。大經云。彗
星。中論云。支佛出世佛法已滅。此是獨覺人
也。願生佛世者。先得初果十四生未滿。値
佛即成羅漢。不値佛即成獨覺。其既値佛
亦不捨壽亦不被移。願見佛故。二果三果
例然文意先引釋論縁覺アリ獨覺アリト標。扨引
華嚴中論等。此是獨覺人也釋。次願生佛世
一類釋下。値佛不値佛二類タリ。其中値佛一
類講答雖似潤色。値佛即成羅漢成聲
聞畢。非住果縁覺。サテ不値佛一類即成獨
覺釋。凡獨覺事次上獨覺出無佛世約束。不
成佛在世者治定。可知不値佛即成獨覺
者。不來佛世見。其既値佛者。値佛即成羅
漢人指也。此等前後獨覺來佛世不見者
耶。妙樂消之云。未斷惑者可令聞法。已
斷惑者自謂獨覺。以是應知。世無二佛。
問。縁覺在小。住亦何妨。答。元爲法滅無師
獨悟。既有佛興復不禀教。不去即與禀
教爲妨若佛所來ラハ佛化妨難見。神力
爭不令去之耶。但縁覺佛在世亦有釋事。
彼章安釋消仁王經文也。所詮根性縁覺
非住果縁覺見。依之仁王經私記云。問。縁
覺出無佛世。今云何列爲同聞衆。答。縁覺
佛在世亦有。只在聲聞中攝既列聲聞數
縁覺故。身子迦葉等悉是中乘根性
心得也。次自乘究竟スレトモ爲報佛恩來ルト云事
難思。本師佛前既入涅槃。今佛未禀佛恩。
報謝無其詮耶。基上佛所來ラハ佛化
成。中中不來可忠節。來自行付化
他頗似無用。抑一家釋義事料簡也。所
詮他師今師釋中。若釋例有之耶。次正來見
經文有之耶。他經今經可檢之。次願生佛
世云事。共相如何。次縁覺獨覺同異。大
論今家判釋不同也。其相如何。次他師釋中
四種縁覺有之。其相如何。又慈恩釋中如ンハ
有經言。釋迦出世スレハ五百獨覺從山中出來
至佛所指何經耶。次麟喩獨覺一向不來
歟如何
云云住果縁覺相幽玄ニシテ佛世來不來雖難
定。來一類可有之也。所以願生佛世縁覺
者。昔佛隨逐シテ聞法結縁。深蒙佛恩人。縱
在無佛世界雖證獨覺菩提。佛恩難忘。何
來佛所義無之耶。依之仁王經同聞衆八
百萬億大仙縁覺列。章安大師問答料簡。天
台御釋此諸人等本學佛法。而出無佛世
修學仙道。道根熟故成辟支佛消。又首楞
嚴經云。復有無量辟支佛無學。並其初心同
來佛所竝其初心云。知後心住果支佛可
有之聞。但至自證極云御難者如前會申。
但今出佛雖未蒙佛恩。先佛後佛同五分法
身體一也。既蒙前佛廣徳。豈不敬後佛耶。
次至華嚴中論等者。一家引之不値佛
獨學出無佛世釋。然又非無値佛一
類。即願生佛世縁覺是也。但三周義本末釋
事。難勢料簡一義旨&MT01302;。講答又住果縁
覺來佛所文可存申也。疏四云。問。縁覺出
無佛世。云何三周得有縁覺。答。釋論云。縁
アリ。獨覺アリ。獨覺出無佛世。縁覺願生佛世。
華嚴云。菩薩下都率放光照之。覺即捨身。
不覺徙之。大經云。彗星。中論云。支佛出世
佛法已滅。此是獨覺人也。願生佛世者。先
得初果十四生未滿値佛即成羅漢。不値
佛即成獨覺。其既値佛亦不捨壽。亦不被
移。願見佛故。二果三果例然答下上先引
釋論。縁覺アリ獨覺アリ。獨覺出無佛世。縁覺願
生佛世標。サテ華嚴大經中論引。此是獨
覺人也&MT06279;。不來一類釋切畢。次願生佛世
者。標値佛即成羅漢。不値佛即成獨覺二
類擧。此二類共願生佛世内二類也。其中不
値佛即成獨覺者。來佛所豈非位果縁覺
來佛所耶。サテ其既値佛亦不捨壽亦不
被移。不値佛即成獨覺トハ&MT01302;。又重可値
佛故不捨壽不被移見。若爾不去則與禀
教爲妨&MT01302;釋。已斷惑者自謂獨覺トモ釋。皆不來
一類麟喩獨覺輩也可會申也。次仁王經根
性縁覺也事。大師既道根熟故成辟支佛
玉ヘリ。住果者聞。但章安縁覺佛在世亦有只
在聲聞中攝事。聲聞縁覺一類者爾釋也。
必非根性縁覺云。次疏四文事料簡不同也。
以自他宗釋例可明云事。彼文句文移嘉祥
玄論文見。仍以玄論本説可明事也。而彼
玄論立四種縁覺。第二非本乘縁覺シテ云。
本是聲聞。於佛法中證得初果。初果但十四
生未滿。値佛即成羅漢。不値佛成辟支
佛。如此之人或有値佛義。以其成辟支佛
竟。而佛即出世故有値佛義也成支佛
已後來佛所見。智雲師釋其例有之。次經
文事他經首楞嚴經等是也。今經云。聲聞
縁覺處於山林。住最後身聞法得果
家當分跨節二釋。次願生佛世相貌事。既値
前佛得初果。定有値佛願歟。願生眷屬此
心。次四種縁覺事嘉祥釋有之。一本乘縁覺。
二非本乘縁覺。三部行獨覺。四變化獨覺
云云次慈恩大師釋中。如有經言。釋迦出世
五百獨覺從山中出來至佛所釋事。先講
答潤色。經指大佛頂經歟云云次縁覺獨覺
同異事。大論意佛所無佛世不簡。借飛華落
葉縁開覺名縁覺。獨不依縁十二因縁
得道是名獨覺也。一家意在世名縁覺。無
佛世名獨覺也。可尋之。次麟喩獨覺來耶
事。當分所談來不云也。跨節心見來意可有
之。山王院釋云。麟喩亦來佛所迴心
    二。二乘通力
問。聲聞縁覺所得通力寛狹如何
答。論家説不同雖難計。任一家判釋聲聞
天眼見三千界。支佛可縁百佛世界也
就之二乘通力淺深宜依性相説也。而倶
舍論中聲聞麟喩佛二三千無數。聲聞二
千界支佛三千界定。一家何聲聞三千等判
耶。何況小乘談十方唯一佛。若夫支佛縁百
佛世界。不違常途説耶
云云任一家解釋大旨處也。爰以見宗師
所判。大羅漢天眼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
界。菩薩照恒沙世界判。但至御難者。倶
舍性相意依一途説也。龍樹論判中。聲聞
見大千支佛見百佛世界云説有之。一家
釋尤有據歟。次至十方唯一佛難者。百佛
世界見不見彼彼世界教主者。常途説不
可違
難云。聲聞縁覺通力寛狹可任性相常途説
事也。大方三諦三觀法門仰大品智論本説。
四教五時判釋雖可任施陀羅尼智辨。小乘
淺近通力二乘當分天眼。更自餘證據不可
尋。偏依倶舍婆娑説可定其儀也。而彼等
性相聲聞見二千界。支佛見三千界定。依
之倶舍論云。聲聞麟喩佛二三千無數
疏云。謂大聲聞麟喩大覺不極作意。如次
能於一二三千。若極作意能於二千三千無
數世界是豈非違文耶。但講答義勢依龍
樹論説云云然龍樹十住毘婆娑論云。大力聲
聞以天眼見小千國土。亦見其中衆生生
時死時。小力辟支佛見十小千國土。中力辟
支佛見百萬小千國土。大力辟支佛見三千
大千國土。諸佛世尊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大論云。如來弟子中天眼第一羅漢尊者阿
泥盧豆暫觀見小千國土。諦觀見二千國土。
大辟支佛暫觀見二千國土。諦觀見三千國
二論共龍樹所判也。而彼聲聞極至二
千。支佛見三千界定。若爾者聲聞三千。支
佛百佛世界。講答非違倶舍性相説。剩
又非背龍樹論説耶。此外依何本説聲聞
三千支佛百佛義可成耶。又十方唯一佛説
小乘通慢説也。支佛百佛世界見豈非相違
耶。但雖見百佛世界。教主佛不可見云會
通難思。乍見其世界爭佛不見耶。抑支佛
見百佛世界事。本朝難義&MT06279;求宋朝時。
唐土人師通教支佛決。縱大論等説雖有之。
通教人非三藏支佛。講答潤色不可成。今
付三藏二乘通力寛狹可論故也。仍三井先
徳通教支佛作。如何可料簡耶。次大
論第五云。小羅漢小用心見一千國土。大用
心見二千國土。大羅漢小用心見二千國土。
大用心見三千國土。支佛亦爾。是名天眼
此論判一向聲聞縁覺通力無不同見。
大論第九卷二乘通力不同判。一論前後相
違如何可會耶。次小用心大用心相如何。又
暫觀諦觀同異如何。所詮何違小乘論説。聲
聞三千支佛百佛義スラン旨趣可明也。縱大
論説見タリ&MT01302;旨趣何難思如何
云云聲聞縁覺通力事。論説不同易迷。然
任一家判釋。聲聞三千界。支佛百佛世界義
成申處也。法師功徳品疏云。小羅漢見小千。
大羅漢見大千。辟支佛見百佛世界大千
者三千界事也。又普門品疏云。大羅漢天眼
照大千。支佛照百佛世界。菩薩照恒沙世
此等釋義分明也。但至倶舍等説者。一
途性相不可遮之。但一家意必倶舍等不
可賞翫。依大論説小乘義判事多之。例如
小乘百劫不退&MT01302;一家依大論三祇不退
判仍大論中可檢其文也。依之大論五云。
小羅漢小用心見一千國土。大用心見二千
國土。大羅漢小用心見二千國土。大用心見
三千國土。支佛亦爾。是名天眼通於羅
漢有大小。大羅漢大用心見三千云事分
明也。又大論二十四云。問曰。大梵王亦能見
千世界。有何等異。答曰。大梵王自於千世
界中立則遍見。若在邊立則不見餘處。聲
聞人則不爾。在所住處常見千世界。辟支
佛見百千世界。諸佛見無量無邊諸世界
梵王天眼一大三千界中央時大千界
悉見也。邊地時大千悉不見也。聲聞
不爾。中央テモ邊地テモ同見千世界判。支
佛又見百佛界云事分明也。豈非一家解釋
指南耶。但至十住毘婆娑論説者。且擧常
途一説歟。大論第九文同之。所詮於二乘
利鈍根性不同也。倶舍等下根一途爲本也。
大論約多種機故。付利根一途判之故。倶
舍等不同事多之。又十住毘婆娑大論第九。
且與倶舍等同擧下根一機歟。不可偏執
事也。就中一家意不漏多途根機故。倶舍
等説ヲモ不可遮。然依大論判之心多種根
可顯故也。次十方唯一佛事會通如前。
雖見百佛世界。不見彼彼教主歟。是則三
井先徳御義也。或又十方唯一佛者。有部一
ニテ非通慢性相。經部等許十方多佛故。是
又非相違歟。次支佛百佛世界ニハ唐土人師
通教支佛スト云事。用不有人心歟。就中
智禮決本朝先徳評判&MT06279;下品義屬。若爾非
會通退歟。次大論第五支佛亦爾文事。尤可
有料簡事也。上聲聞擧大羅漢小羅漢。又
大用心小用心分別畢。支佛亦爾是即支
ニモ大辟支小辟支アリ。又名大用心小用心心
可有之事例釋&MT06279;。支佛亦爾トハ云也。全聲聞同
見三千界云事非例釋。抑支佛聲聞百倍スト
云事。本説有之。大品經云。百羅漢所見不
及一辟支佛可祕之。次大論中那律天
眼諦觀見二千國土判。増一阿含中説那律
天眼云。觀此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有眼之
人掌中觀珠可知大論一途説也云事。所
詮大論有兩説。不可偏執也。次暫觀見諦
觀見者。只是大小用心其心同之。神通依禪
定所得。暫時入定小用心ニシテ神通狹。極精進
入定諦觀也。是又大用心&MT06279;所得神通廣大歟。
次背倶舍等説依大論説旨趣事。多分上
顯畢。逗多種機心歟
    三。二乘心心
問。二乘相應心心所至別教地上耶
答。不至別教地上也
就之凡別教菩薩既修空觀。若夫地上帶空
觀。豈非二乘相應心耶。爰以華嚴經中説
第七地相出過一切二乘之上演。可知六地
可有二乘心云事
云云別教地上無二乘念云事。所以別教
獨菩薩教也。菩薩豈可起二乘心耶。爰以
宗師別教初地已過二乘判。但至御難者。
別教菩薩雖修空觀。二乘空智可異。次至
華嚴經文者。別教上教門一意ヘシ。非當別
教實説者非相違。難云別教地上。二乘相
慶心心所無之云事尚以難思。二乘心者只
是可空心。於地上一分有空心許。是非二
乘心有地上耶。依之華嚴經説第七地云。
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
二乘之上唯識論云。七遠行地至無相住
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七地離二
乘云故。六地迄有二乘心聞。又大般若經
中於第六地擧應遠離六法時。一者聲聞
心。二者獨覺心是第五地迄有二乘心聞。
經論文明地上有二乘心云事。凡別教心地
前地上共逗多種根性多教門有之。先地前
横竪四教施設。瓔珞經中別教菩薩立九乘。
地前有二乘心條勿論也。地前所學於地
上照之時。豈無二乘心耶。依之宗師問初
地已上三觀現前七地云何沈空。答菩薩初
得同時三觀現前空理甚深。或時偏就此理
或可偏以此化人於地上以空觀化他
事可有之見。如何可會耶。但不共二乘教
者。二乘不學此教條勿論也。而
於菩薩心起二乘心可有何過耶。例如
人界衆生也云&MT01302;起餘界心。次別教初地已過
二乘釋事。是出過二乘法云計也。不遮菩
薩起念也。次華嚴經ヲハ別教教門心云云別教
法門一非教門事無之。若夫教門所談起
地上二乘心云者。正可講答違文。抑二乘相
應心心所者其體何物耶。若夫空心事只是
地上三觀現前無不同。先心心所體可定也。
又對識何心識耶。次楞伽經中於地上立
二乘種性。是非二乘心心所可申歟如何。
次種性心心所ヘル同異如何。大方地上
二乘心事。覺大師並山王院大師釋事有之
如何
云云別教地上二乘相應心心所無之云事。
任別教大旨處也。地前尚獨菩薩所學也。況
於地上爭可有二乘心耶。依之四教義一
云。不共二乘人説故名別教又云。的化
菩薩不渉二乘斥二乘不交乍云有二
乘心可云耶。疏二云。別教初地已過二乘。
云何七地更起聲聞支佛之念是地上七
地等起二乘心云説スル釋也。但至難勢
者。菩薩所修空二乘空トハ異也。二乘空沈隱空
外有假中不知也。菩薩別教初心知有深
法故。修空時有假中知也。地前空尚不同
二乘心。況地上心地耶。敢起二乘心不可
云。但至華嚴經者。如前會申別教上教門
也。依之玄五云。復次別教判三地或四地斷
見盡六地或七地斷思盡○當是別教附傍
小乘方便説耳輔正記二云。若言七地始
入無功用。則成教道之上復更教道記二
云。若言七地始入無功用道。此是別教教道
明義又云。古人所判云。七地恐起二乘心
者此似通位仍或教道上教道。或名通義
別意可意得也。次至唯識論者。妙樂大師
與而言之。不出二教云。彼論藏通判屬。但
五大院先徳名別義通ト云ヘリ。何樣非當別教
義門覺。次至大般若經等者。是名別義通
意也。次至禪門章者。地上菩薩化二乘時。
用空觀事不遮之。去説空觀計。菩薩心地
二乘偏空念トハ不可心得。抑二乘相應心
心所事。其相尤難計。或四諦縁生心指歟。
或又空心歟。但空心テハ地上三觀無不同
云事。縱三觀現前義&MT01302;。非二乘空者其
意可異歟。次對識何耶云事。大方凡夫六識
二乘七識菩薩八識定時。二乘心心所者可
指七識歟。但小乘性相不談七識。只是六
識中微細無起心地可云歟。自大乘沙汰實
可七識。次楞伽經二乘種姓文事。妙樂釋之
遠行善慧法雲佛地是佛種姓。餘者悉是二
乘種姓。此亦別名名通位也。若是別位豈遠
行已前屬二乘耶仍名別義通意判。二乘
種性ヘル。此則二乘心心所不可心得。次地
上二乘心事。慈覺・智證御釋共有之云事。覺
大師通教七地共支佛等釋。止觀記云。問。七
地亦是三乘同入。何故唯言菩薩共支佛。而
不言聲聞共支佛耶。答。第七地中雖三乘
同入。而聲聞以此爲極。然第七地入心亦
有菩薩支佛聲聞共義是地上二乘心
ニテ消。是別教教門意覺。又山王院大師。
華嚴地上二乘心事以別導別釋。只是末師
教道之上復更教道釋其意同之云云
    四。帶權二乘
問。帶權教中明二乘作佛耶
答。不可明之也可答申
就之凡諸佛説教依機縁在無。縱雖爾前
也有根熟二乘。爭不授記&T040879;耶。爰以楞伽
經中ニハ世尊記阿羅漢説。勝鬘經説ニハ聲聞
縁覺皆入大乘宣。是豈非爾前二乘成佛

云云法華已前二乘成佛義不可有之云
事。所以四味諸經皆二乘調機方便也。方便
席爭可明眞實二乘成佛耶。爰以無量義經
四十餘年未顯眞實説。宗師所判二乘作佛
始自今教非判耶。但至根熟難者。若爲根
熟一類説之云者。不待時法華可非爾前
得分。次至楞伽經者。楞伽乃密對菩薩説
セリ。勝鬘經又爲一明一可意。仍無過
難云。法華已前不可明二乘作佛云事難
思。凡如來説教逗根熟在無。一類利根聲聞
於四味座。根機純熟セハ即可與作佛記也。乍
見純熟機根爭徒可待法華開會耶。仍四
味諸經二乘成佛文多之。先楞伽經云。世尊
記阿羅漢。得成阿耨菩提。與諸菩薩等無
差別方等經云。爾時佛告。五百弟子衆汝
等亦當各各作佛倶同一號寶月如來
鬘經云。聲聞縁覺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
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
耨菩提薩遮尼乾子經云。究竟皆成佛。更
無有餘乘。我爲化衆生分別説餘道。漸化
令入一。故無三差別寶積經云。我記聲
聞。得阿耨菩提記者以見聲聞有佛性故
解深密經云。若迴向菩提聲聞種姓輔特伽
羅。我亦異門説爲菩薩心又申方等唯識
論云。依不定性二乘而説。彼纔證得有餘
涅槃。決定迴心求無上道寶性論同之。
若爾者經論説一同爾前有二乘成佛見。隨
檢一家解釋許此義見。籤十云。方等般若
中圓何曾不明二乘作佛玄十引方等陀
羅尼經云。先於王舍城授諸聲聞記。今復
於舍衞國祇陀林中。復授聲聞記。昔於波
羅奈授聲聞記名疏一云。問。此經未明
開權顯實。何得明二乘生有餘土。答。經云。
佛以一音演説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何妨
二乘通教菩薩並得横解。別圓兩教横竪無
妙樂受之答意者。應約密教一音異解
耶。通顯祕二不定也末師受之。顯祕二不
定者。菩薩顯見二乘密見既八教中顯祕二
不定時明二乘成佛云故。爾前二乘成佛勿
論也。是等違文如何可會耶。但四十餘年未
顯眞實&MT01302;説。二乘作佛始自今教&MT01302;判事。可約
法華得道一類聲聞。總一代建立爾前法華大
綱尤然也。今算意其外有一類聲聞爾前成
佛説事可有之耶云疑也。何心狹一向限
法華可成申耶。次二乘作佛見經説ヲハ或楞
伽乃密對菩薩方等爲斥奪聲聞故會通。
或祕密不待時意ナシト會事。以外胸臆也。楞伽
何密對菩薩説耶。又首楞嚴經云。爾時世尊
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
來今日並爲此會宣勝義性。汝今會中定性
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
漢等皆獲一乘既云告富樓那故。密對
菩薩説不可會。又云汝今會中故非祕密
説。如何可會之耶。次勝鬘經事爲一明一
ヘル其相如何。譬阿輸闍國勝鬘夫人一圓機
也云事歟。而舍衞國歸後。於一會衆中勝
鬘宮説法覆説。二乘並座聞之。爭爲一明
一可云耶。仍根本大師此經正意者。未入
正位之二乘令入一乘眞實判。如何可心
得耶。抑顯祕二不定不明二乘作佛可申
歟。顯露定教不明之云&MT01302;。二不定何不明
之耶。名疏本末釋此意也。如何。次根本大
師御在唐決中。於一代五時説何時不明
二乘作佛耶釋事有之。不可處聊爾御釋
也。如何可心得耶。次二乘作佛始自今教
者。其終何時耶
云云法華已前不可明二乘成佛云事。一
代大旨一家御釋大綱也。凡如來出世本懷
約教爲説法華。約機爲二乘成佛也。成道
初佛本意在大雖可説法華。小機未熟故。
徒經四十餘年調機調養者也。於四味座
者。無量無邊教門神通變化有&MT01302;之。悉爲調
機可云也。爭乍云調機方便座可説成佛
旨耶。依之華嚴經ニハ如來智慧大藥樹王二
處不生説。寶積經ニハ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宣。
其外大品經ニハ若入聲聞正位。是人不能發
三菩提心一代經説如此。一家釋之時。止
六云。華嚴大品不能治之。唯有法華能令
無學還生善根得成佛道決六云。華嚴ヨリ
已來至於大品。如世間藥不能治於被閹
之人○遍尋法華已前諸教。實無二乘作佛
之文及明如來久成之説。故知並由帶方
便故。若不爾者豈部圓妙獨隔二乘疏四
云。二乘作佛始自今教但至機熟難者。
説時未至故座有根熟者不可云。若夫一
類機熟軈可聞法華也。不待時法華得益是
也。未熟程可聞方便諸經。根熟後尚聞爾
前經事不可有之。疏四云。爾前不悟必待
法華悟者名爲待時。法華前教已解者名不
待時○若就三周亦是待時不待時アリ。迹本二
門亦是待時不待時アリ譬疑難意爾前有圓
教。機熟者有之。於彼圓教可令成佛云事
歟。而爾前圓教細人麁人二ナラハ倶犯過。從
過邊説倶名麁人。斥屬麁圓教也。豈此教
力二乘可令成佛耶。又隔歴三諦麁法也
ニハ。二乘空即三諦相即體不可顯。依何
可成佛耶。次楞伽方等經等事。記三云。雖
楞伽方等有記小之言。楞伽乃密對菩薩。方
等爲斥奪聲聞故方等授記斥奪相&MT06279;
成彈呵義也。尼乾子經等准楞伽方等可
心得也。但勝鬘經事。彼經説相不似常途
難料簡事也。往阿輸闍國勝鬘宮所説二
乘成佛。一家勝鬘爲一明一。法華會三明
一釋。彼夫人圓機ナレハ。於此一機前説二乘
成佛也。後佛還舍衞國。於一會中覆説時。
未入位二乘成佛宣。若爾者非難限。仍
妙樂大師三外之一&MT06279;自爲一機非會三一。
故但云一。部屬方等。對斥偏三。未至法
華不應云會此意也。次解深密經菩薩
入空與二乘名歟。唯識論可准知者歟。仍
羅漢増壽變易談。妙樂大師以通菩薩過二
乘地。或潤生身或不經生而成正覺釋。約
通教菩薩消。寶性論同之。次籤十方等般若
中。圓何會不明二乘作佛釋事。次下但不
顯露對二乘説則名爲祕釋。是祕密意。或
又昔日授記佛意不擁意歟。次玄文十引方
等陀羅尼經事。彼經後番五味相故。不似
前番前四味歟。籤十云。言至法華後者。即
指王城授記同於法華。舍衞國記即指方等
在法華後次名疏事。以此文顯祕二不定
可明二乘成佛云御難誠難思。但彼横解
相能能可得心也。妙記云。横解者如前所
引。法華經文只於此土而覩上二故小被
斥。見淨不驚。足持按地即其例也。縱對大
竪説於小解仍横。準其正理不聞爲勝
且約横解分見上二土云也。實竪方便有
餘土二乘生トハ不可心得。妙樂二乘密見
ルモ横與密名也。或又讀文點成義事有
之。若爾者不定教明二乘成佛不可心得。
次首楞嚴經文事。或又後番説歟。若夫法
華後ナラハ富樓那ルモ乃菩薩ナルヘシ。本地高位ナレハ
對之告歟。自餘御尋事大旨上義顯畢。一一
不加會通也。抑根本大師御在唐決事耶。
不立入事也。若本理大綱集事歟。若爾者彼
横五味相故。不可關竪五時相。次二乘作
佛始自今教事。彼指涅槃云義有之歟。然
一義意二乘成佛始迹門。至極處終本門可
云歟
    五。法華小益
問。聞法華一乘有得二乘益者耶
答。不可有之可答申
就之衆生根性萬品。聞法得益不同也。縱雖
法華時何得小果者無之耶。爰以嚴王品
中。擧小乘法眼淨益見
云云聞法華一乘人得小果事不可有
之云事。所以四味調熟事畢。機縁一圓成
所説法華座重得權果事。全不可有
之。爰以此經純一無雜非判耶。但至御難
者。論萬差機性成大小得益事。尚是爾前
八教施設。次至嚴王品者。法眼淨亙大小
乘故。今約大乘邊歟
難云。法華一乘席不可有二乘益云事。尤
令仰信處也。然機縁萬品&MT06279;得益不同也云
事。必爾前不可限。縱法華砌也&MT01302;。權教宿
習者始會座來時。體内具徳權教
小果者何無之耶。諸法實相説文三惡四趣
尚不捨之。況可簡二乘果耶。若夫不捨
二乘果者。實證之者何無之耶。去開經無
量義經云。説是經時。或得煗法・頂法・世間
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辟支
佛果合經法華嚴王品云。八萬四千人遠
塵離苦。於諸法中得法眼淨結經普賢經
文云。説是悟時。十千天子得法眼淨
經同一座席一味經也。既小乘益分明也。如
何可會之耶。又三論嘉祥聞法華經亦有
成阿羅漢者法相慈恩此經下云。妙莊嚴
王品八萬四千得法眼淨。亦可言被聲聞
傍利益故既作傍正成義見。尤道理極成
者耶。但醍醐一實經故。權小益不可有云
事。一往尤爾也。然聞理内權法暫持得小
果。軈即施即廢事何無之耶。去涅槃經
醍醐經ナレ&MT01302;。權用三教以爲蘇息時許小乘
益見。法華何不爾耶。次嚴王品大乘法眼
スル事難思。諸經法眼淨指小乘初
果見。今經又可爾耶。此事一家釋中定判子
細有之歟。縦一家釋大乘法眼淨云釋有之
&MT01302;。經論文證無之者尚難信用者歟。覺大
師御釋中。引諸經法眼淨相被評判事有
之如何。抑今經中如説修行人云時。或當生
忉利天上トモ。或即往安樂&MT01302;又若生人天中&MT01302;
説。是皆擧華報。若爾者華報何不得二乘
果耶。淺近人天果尚許之。況二乘證果耶。
仍見傳記文。彼東安法師講法華經。反屈
三指即第三果人也得那含果見。是豈
非其證人耶。又山家大師於今經正證權
果相釋。引經一文見。如何可會申耶。所詮
於今經者機性不同義不可有云事。尚不
盡理處也。道理文證有之耶
云云法華中二乘小果不可有之云事。任
今經大旨處也。所以今經意以二乘成佛
爲化導終極。但爲一實圓教設四味方便
時。鹿苑時如來勸權機令得小乘果畢。方
等此小果彈呵。般若此小果心沙汰。如此機
縁純熟上説法華令開示悟入也。此一實
開顯上尚昔鹿苑化導歸令得小果事更不
可有之。何法華方便乍云。彈呵洮汰近方
便。擬宜誘引遠方便也。彼遠方便化導於法
華上可成之更不可云事也。依之經云。無
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去本迹二門大旨。二
乘一人經登迹門入初住。本門進二住已上。
此外茍立還可勸權乘益耶。依之玄一云。
今法華是顯露非祕密。是漸頓非漸漸。是合
非不合。是醍醐非四味。是定非不定
十云。此經純一無雜但至機性萬品難者。
逗萬差機成八教益。爾前未開會意也。是
説時未至故斥。今經時尚未調機有之不可
云。若夫今經時分可得小果機有之。或如
來神力聊引上法華不説前可令調機也。
或又未熟機有法華暫不可説者也。
或又一段竪一面説法華。有一類機以横
化儀可成五味調熟。對已調熟機乍説法
華。尚得小果人有之云事尤不可然事也。
但無量義經三法四果事。法華同一座席經
&MT01302;。成法華序分方尚是方便一分。不
及法華事有之。記三云。能生義處法華別
名。所生無量爲法華序此意也。依之疏四
云。如説無量義時證二乘果。即於此座大
機即發記云。言即發者但不起當座且
名爲即。從彼座一來非不經時。但不跨味
故名爲即五百問論云。彼經是從體開用
之一乘。故三乘禀益。此經是收用入體之一
乘。故會三歸一所詮根本大師是開經故
得果階級釋。此釋能能可令料簡。次嚴王品
法眼淨事。如前會通。大乘法眼淨存也。記十
云。故嚴王品雖云法眼。名同體異。定非初
果。須判爲六根清淨法眼位耳。即七信已
上。若聞法華令得初果。則法華一部文義
倶壞普賢經法眼淨同之云云如御難來
覺大師御釋中。妙莊嚴王品末云八萬四千
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何言菩薩耶&MT06279;
之時。三經一論並一兩人師釋引合大乘法
眼淨云事釋。仰可取信也。次三論法相釋
事。他師所判不可能信用。次涅槃經例難
事。玄九云。法華折伏破權門理涅槃攝受更
許權門各有因縁存廢有異同醍醐味二
經意既異也。非例難限。次今經擧一實益
時。當生忉利&MT01302;若生人天中&MT01302;事。一感人
天花報邊擧歟。於二乘果者無漏果故。憖
非華報背佛果常樂故。又非果報尤可斥
之。次東安法師屈三指表第三果事。法華
記一云。東安法師講三論及法華等諸經。反
屈三指。即第三果人也既不限法華。講三
論等故。心麁先酬權執心證三果歟。次山
家御釋事何處釋義耶。若本理大綱集事歟。
若爾者横五味廢立時。引嚴王品法眼淨法
華時横有鹿苑相證。會不可關竪五時廢
云云
    六。定性二乘
問。依何教理立定性二乘成佛義耶
答。教依法華涅槃。理依中道具足理也可
答申
就之定性二乘法爾根性必定移餘乘義無
之。爭可論成佛義耶。爰以華嚴經中ニハ大藥
樹王二處不生明。天親菩薩論判ニハ決定上慢
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非判

云云定性二乘可成佛云事。所以教法華
無一不成佛。涅槃悉有佛性説分明也。理一
切衆生具中道佛性理。誰人不成佛者有
之耶。依之見一家解釋。今開三顯一正意
爲決定退大聲聞令成大乘聲聞判。但至
御難者。法爾定性者不共許處也。一家
依位高下論定性不定性故也。次至華嚴
經者。帶權不了心ナルモ法華論既云未熟。定當
熟期有歟。仍無過
難云。尚以難思。於一切諸法定不定二邊
有之。不定輪改轉義云。決定法印持決定&MT06279;
改變義無之。於二乘定不定有之許サハ。其不
定性縱容不定雖有成佛義。決定性一類
ヘ二沈空執心被引従無餘灰斷入。更轉向
餘乘義不可有之。爭可論成佛期耶。依
之華嚴經云。大藥樹王二處不生寶積經
云。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方等經云。入無
位正位不能反覆解深密經云。一向趣
寂聲聞種姓終不能得阿耨菩提勝鬘經
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唯有一乘。
無有二乘大品經云。若入聲聞正位。是
人不能發三菩提心一代諸經大旨悉定
性成佛義不許者也。但教依法華涅槃云
事。何文可出耶。其上天親菩薩正釋法華
文時立四種聲聞。決定上慢退大應化前二
未熟ナレハ如來不與授記判。法華諸乘一佛乘
スルモ。定性二乘不開會見。又攝大乘論中。
擧諸佛説一乘十因云。爲引接一類及任
時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説一乘。法無我
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説一
乘判。既云由不定種性諸佛説一乘故。爲
定性聲聞説一乘不云也。仍法相大乘意
法華開會聲聞ヲハ皆不定性聲聞也ヘル尤此
論文相叶。其外楞伽經・佛地論・瑜伽・唯識
等六經十一論。皆定性不成佛據也云云如何
可會耶。但法華大經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
道。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等文事。佛地論中然
就眞如法身佛故少分一切判。少分一切
ヘリ。誠未度群類多之。全分一切難云。其
上大經二十一不解我意中。我於一時經中
説一乘一道一行一縁。我諸弟子聞是説已
不解我意。唱言。如來説須陀洹乃至阿羅
漢不得佛道若爾者法華大經説還非講
答違文耶。次具中道理云事。法相意定性二
乘雖具理佛性。行佛性無之。斷善闡提ニハ
果佛性無因佛性。具中道理云猥可成佛
不可云。抑他師立法爾五性。定性無性不
成佛云云山家救之時。法爾定性經論無證
云云而親光菩薩佛地論由法爾故。無
始時來有五種性其外楞伽經等其旨見。
何經論無文可釋耶。次法華論前二未熟文
可有當熟會事難思。未熟ヘル只是不熟
意。山王院未者不也決可思之。去雖書未
字不對當事多之。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
命今猶未盡爭有當盡可云耶。又倶舍
論釋二乘相。不染無知猶未斷故若夫無
當熟者返決定不成佛證據也。所詮此事法
相宗徳一和尚。以七教二理四教二理天台
定性成佛難。大經不解我意攝論十因等七
教隨一也。二理中大經如法花中八千聲聞
得受記&T040879;出。萬二千中八千不定性&MT06279;
道。自餘四千聲聞定性不開悟云云北嶺大
師如何救之耶。次大論中二乘成佛非論議
者所知云云如何可得心耶。次一家意定性
聲聞云事可許歟如何。又法相所依經論中。
若定性成佛文有之耶。尤大切也如何
云云定性二乘成佛云事。任法華大經大
旨處也。先法花意。十界皆具十如實相法
門。依正萬法皆實相説。實相必諸法。諸法必
十如。十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非判耶。依報
非情尚具十如成佛。定性二乘衆生世間一
類具十如乍許豈不成佛可云耶。又大經
十二因縁即是佛性説。定性聲聞豈不具十
二因縁即是佛性義耶。若有聞法者無一不
成佛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明。豈非定性
成佛明證耶。依之經云。是人雖生滅度之
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
大論九十三云。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縁
所受之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
道。答曰。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縁盡。更
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三界乃無煩
惱之名。於是國土從佛所聞法華。經力具
足佛道。如法華説。有阿羅漢。若不聞法華
經自謂滅度。我於餘國爲説是事。汝等皆
當作佛菩提心論云。有定性者難可發
生。要待劫限等滿方乃發生但至定性不
改轉難。於爾前者彈呵教相本雖有定性
名。至法華只是不定性也。在昔則無應化佛
道之稱。在今則無住果決定之稱。此心也。
法相麁食者執帶權經論。蒙山家破文此心
也。次灰身入寂無迴心義云事。法華大論文
既生滅度人彼土得聞スト見。其文如上。其上
彼當分雖入無餘涅槃。猶有煩惱業苦三種
餘云事。根本大師御釋有之。彼方便土名
有餘土。良有所以哉。次華嚴經二處不生
事。華嚴本意此經不入二乘人乎云獨菩
教化。又以彼部中兼一別故失有之故。
不可明二乘作佛故。更非難限。次寶積經
方等經等自元彈呵教也。於彼席豈可明
二乘作佛耶。又解深密經一向趣寂聲聞ヲハ
不成佛&MT01302;。迴向菩提聲聞ニハ與記見。仍三時
教廢立權教意可存也。山家御釋云。或經論
中説趣寂二乘及畢竟無性終不成佛者。機
根未熟故。説時未至故。約位各一故終不
成佛。非謂永畢竟不成。無厭捨故。趣寂二
乘彼土得聞經次勝鬘經事。對舍衞國機
且隨彼所欲云歟。彼經云。二乘涅槃名向涅
槃界四智究竟羅漢得蘇息處實方便土有
之被得。然爾前當分意顯不説之也。次法
華論前二未熟事。妙樂釋云。論云。未熟即當
熟也判。但未者不也云事。如此事依處異
也。今猶未盡&MT01302;。猶未斷故&MT01302;云事不可有
之。但法華論意立四種攝一切聲聞時。以
生滅度相人名決定性也。彼人既生方便
土可聞經得益故。當熟義可有之條勿論
也。次攝論十因事。彼玄奘所譯唐朝攝論也。
山家大師梁攝論。依之梁攝論云。未定
性聲聞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定性説一
乘法爲定性説一乘見。還非答者潤色
耶。山家檢論文云。准此論意。已定未定皆倶
成佛。了義密義倶説一乘。豈謂雖説一乘
而定性不成佛。故爲密義哉次法華大
ヲハ少分一切スル事。佛地論文必非判法華
涅槃。誰知爾前經意ニモヤ有。法華意十方佛士
中唯有一乘法云云非少分一切。但未度衆
生有之云事。願滿亙三世且從一期云。實
不限現在聞。豈少分一切可云耶。次大經
不解我意事。阿羅漢不得道云ヲモ又不解我
意斥。山家釋云。當知初諍論執實失權。故
不解我意。後諍論執權失實。故不解我
サテ成一家實義時方便之故説三乘
教暫成不成。眞實之故説唯一乘五性皆成
次雖有理佛性無行佛性云事。凡圓教
意修性事理體一也。有理佛性乍云無行
佛性云事尤難思。當知權教不須苦窮意。
次法爾五性事。一家意自眞如理諸法
出。法爾性不可有之。宣實大乘經更無其
文破。權教權論有之。只是可屬無事也。又
善戒經中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法性
自爾是名本性云事。山家引之隨縁眞如法
性自爾相釋。抑麁食者以七教二理難之
云事。北嶺大師一一破之。大旨上顯畢。其
中以大經八千聲聞。萬二千中四千聲聞
性也云事實難思。但彼八十聲聞ヲハ山家大
師勸持品八千&MT06279;非三周聲聞判。楞嚴先徳
不指三周中事ヲハ付一故見。更非難。次大
論非論義者所知文事。帶權誦文論議者事。
次一家立定性耶事。山家釋云。定性不定性
依位高下。成佛不成佛依教權實釋。次他宗
所依經定性成佛文有之耶云事。楞伽經云。
定性聲聞墮不思議變易生死圓覺經云。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可思之
    七。超前三果
問。有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耶
答。性相所談幽玄雖難測。任一家釋義者。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可有之也
就之凡立超果義事。依凡地斷惑多少。而
非相地惑非有漏智所斷。若爾者依何超前
三果得第四果義可論耶。爰以見倶合論
文。阿羅漢果必無初得非判耶
云云可有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云事。所
以衆生根性萬品也。宿善純熟一類何不論
此義耶。爰以宗師解釋中。本在凡地聽法。
聞唱善來成阿羅漢者即是大超判。但至
御難者。異生縱雖不斷非想地惑。一類利
根何無超前三果得第四果義耶。何況於
非想地惑有漏斷義許意有之歟。次至倶
舍論文者。彼且可一途説。而有機縁萬差
意事。爭可遮之耶
難云。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者可有云事難
思。大方超越證義併依異生有漏智斷多少
也。譬前生以有漏智。欲界思惑五品六品
スル人。今見道十六心滿スル時。超證斯陀含向
果。欲惑七八品乃至九品斷盡スル人。超阿那
含向果成也。去前生以有漏智三界九地九
斷盡スル人有之。必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
可有之也。而非想地惑非有漏智所斷云
事。性相常途所談也。若夫不斷非想地惑
者。依何可證羅漢果耶。依之倶舍論云。阿
羅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修惑故。世
道無容離有頂故既以二故必無初得
釋。隨見一家解釋。止六云。本在凡地得
非想定。今發無漏第十六心。滿即得阿那
含。本在凡地或得初禪二三四禪。今十六
心滿亦是阿那含。本在凡地欲界九品隨
以世智斷之多少第十六心滿。隨本斷超
果皆名本斷超依本斷多少有超果不
同見。但根性萬品也云事不可然。付超果
機性不問辨事。專可依本斷多少也。非本
斷相超果機不同云事。全不可有之事也。
次本在凡地聽法。聞唱善來成阿羅漢
者即是大超釋事。能能可有料簡事也。於
超重重不同有之。今速疾爲超意。實不經
三果不可得心。依之止六云。雖不次歴
諸品。而諸品惑盡諸品定發決六云。雖不
下明果雖超而品數不失。如神通人。及常
人行遲疾不同豈無里數次異生以有漏
智不斷非想惑云難付。一兩會通有之歟。
先雖不斷有頂惑。根利ニメ超前三果スル
義難思。凡根性利鈍依宿善有無。又依斷
惑多小也。今生未斷惑。異生無斷惑。縱一
分利根人也&MT01302;超果事不可許者也。次以有
漏智斷非想惑云一義事。是又全不可共
許。經論常途不許事也。依之人師釋云。凡位
超者。前之三果可有超義。必無第四。以
有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若爾者兩義會
通共難思事也。抑四種超中大超人超前三
果得第四果人也可申歟。若爾者先四種超
可明也。學者一義四種超共約凡地斷
人云事有之。其故第一本斷超凡地斷義分
明也。又第四如佛一念正習倶盡。此名大大
超釋。而三藏菩薩因位得非想定斷下八
地惑見。若爾者凡地斷勿論也。既第一第四
爾也。第二小超第三大超同可凡地斷云也。
若爾者實可非超前三果人。如何可料簡
耶。次釋大超相時。本在凡地聽法云云
聽法相如何。聞法必有得益。誰知許斷惑
義有。所詮有頂惑以有漏智斷耶否事尚
難一決事也。若斷可云者。何經論中見耶。
此事覺大師御釋見事有之。彼御釋有漏智
ヲハ非實斷名伏爲斷判。如何可斷簡

云云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有無事。誠倶舍
等性相説不分明。然任一家釋可有此義
存申者也。大方一家意觸事機性萬品義存
給。一類利根輩宿善如恒沙積人。不經前
三果。直得應果人何無之耶。仍一家立四
種超。一本斷超。二小超。三大超。四大大超
也。依之止六云。隨本斷超果皆名本斷超。
若凡地未得初禪。十六心滿超能兼除欲界
諸品。或三兩品者即是家家・一種子等即是
小超。本在凡地聽法。聞唱善來成阿羅
漢者。即是大超。如佛一念正習倶盡。此名
大大超第三大超人是正超前三果得第四
果人。妙樂大師受之。善來者如第四説
而見弘決第四。引一經文云。五百牧牛人・
五百捕魚人。合掌向佛。聞説善來得四
果者是隨檢經論説。菩薩處胎經云。或有
衆生。從凡夫地不向信地法地須陀洹・斯陀
含・阿那含・取後阿羅漢又一論中以有漏
智斷有頂惑見タル事有之。慈恩大師釋云。瑜
伽對法更有一類。超前三果得第四果
有超前三果者云事。自經論説事起自他宗
釋明白也。但有漏智事不斷有頂惑故。起
前三果得第四果義難成云御難事。先如會
申。一義意雖非凡地斷。最上利根人宿善開
發。聞善來唱時何得第四果事無之耶。依
之十誦律中判自然得戒相。佛命善來成
阿羅漢央掘經云。佛命善來成阿羅漢
涅槃經云。佛唱善來須跋陀羅得羅漢果
是等其證據。又有頂惑許有漏智斷義事有
之。依之集糧論三云。謂諸異生於諸天中。
或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非想欣樂或欣
上厭下地。以願力故以有漏智斷非想處
第九品煩惱怨故名有漏道斷止六云。若
用世智斷諸思惑名盡智。無漏智斷名無
生智既云斷諸思惑故。亙有頂惑被得。
此一兩義學者所成也。然實非異生斷約
利人義以可存正義也。但倶舍論文事約
一途説歟。一家遍得諸經論意判四種超。
次止六文事既隨本斷超果等故。約本斷
超一類歟。次四種超中大超速疾爲超意也
云事。縱雖速疾既云超。豈非其證據耶。
如神通人及常人行釋。雖超三果三果功
徳無闕減故。取神通人行譬也。雖不失
異數神力既超。豈非其意耶。次非異生斷
者其外超果宿善不可有云難事。縱雖不
斷惑何定惠宿習無之耶。修三界定或得
退或修&MT06279;未得之事何無之耶。例如大乘超
登十地人雖不斷惑十地迄空假二觀先生
熱云也。抑四種超共約凡地斷云一義事。
是又學者異端有之。常一義凡地斷限本斷
超人存也。決六云。言超斷者即是下文小
超之人。本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欲定欲
惑未斷。此人至十六心超斷五品名爲家
家。此之五品同四品故既云未得色定。又
云欲惑未斷。凡地斷惑義無之見。但第四大
大超因位斷惑人也云事。三藏菩薩因位許
斷惑耶否事。毘曇意許有漏智斷心有之
歟。大論等不許之。依之妙樂大師引大論
云。下地諸惑因時未斷。至樹下時乃以九
地九品思惑通名一九又二智論依餘部
雖有漏斷未名爲斷若爾者第二第三小
超大超凡地未斷者可得心也。次大超人異
生聽法事。凡聞法有淺深。聞法スレハ悉斷惑
不可得心。雖不斷惑既有聞法。宿善深厚
義分明也。何不論超前三果義耶。次有頂惑
事亙有漏智斷義人。一論中隨分勘文
有之。仍十八空論云。以有漏智斷非想惑
其外三論宗人師釋有之。次覺大師御釋
事。彼御釋本斷超者實斷惑不存也。依之止
觀記云。以伏名斷故云隨其本斷等或可隨
其本伏釋。何況於大超人可許凡地斷

    八。超中二果
問。宗意立超中二果耶
答。超中二果者可有之
就之凡論超果義事隨凡地斷惑多少。或
超初果證二果。或超初二果證第三果也。
而住初果行者何其後可超中間二果耶。
爰以一家所立四種超中。全聖後超者無之。
爾者難思
云云可有超中二果者云事。所以一家意
談機性萬品義。何叶初果後超二果證第
四果者無之耶。爰以見宗師解釋。若三藏
中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超
至羅漢判。但至御難者。超果人一類利人
故。或超初果或超中間果事有之歟。次至
四種超者先約大旨歟
難云。超中間二果證羅漢果者可有云事
難思。凡論超果義事必先超初果也。去超
初果證第二果。或超初果二果叶第三果
等不同有之。證初果蘇息人超中間二果云
事不可然事也。所以於凡地以有漏智斷
思惑時。斷惑品數有不同。今日入見諦道
以無漏智斷見惑。十六心滿時欲證初果
時。先生欲界思惑斷六品人。超初果至第
二果。昔斷九品人超初果二果證第三果
也。既十六心滿證初果人。可知異生斷惑
無之人也。若爾者依何可超中間二果耶。
異生乍斷惑超不至二果三果。初果蘇息
人全不可有之故。聖後超義不可有可存
者也。仍倶舍婆姿性相四向四果次第超越
判。超中二果義無之。又一家立四種超攝
一切超證類時。全不立聖後超也。依之止
六釋本斷超人云。本在凡地得非想定。今
發無漏第十六心滿即得阿那含。本在凡
地或得初禪二三四禪。今十六心滿亦是阿
那含。本在凡地欲界九品隨以世智斷之
多少。第十六心滿隨本斷超果。皆名本斷
或十六心滿即得阿那含云。又第十六
心滿隨本斷超果&MT01302;云。十六心叶初果後超
果不云也。次釋小超人云。若凡地未得初
禪。十六心滿超能兼除欲界諸品。或三兩品
者即是家家・一種子等即是小超是十六心
滿兼除欲惑成家家一種子計ニテ。超中二果
義無之。次釋大超云。本在凡地聽法。聞
唱善來成阿羅漢者。即是大超是又超
前三果故非聖後超者。次釋大大超云。如
佛一念正習倶盡。此名大大超仍一家判
釋漏此四種超果義不可有。既四種中無
之。可知一家意不許聖後超義云事。但若
三藏中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果至那含或
超至羅漢釋事。可有料簡事也。十六心後
一念超果至那含至羅漢云計ニテ。十六心滿
證初果不云也。若爾者即有一念超果至
那含者。超初二果證第三果相釋。或超至
羅漢者。不證三果叶羅漢者事。全聖後超
不可云。抑有超中二果者云。四種超中何
可攝耶。非凡地斷人故不可攝本斷超。又
證初果故非大超非大大超。又小超人兼
除欲界諸品或三兩品非初果證人。尤其所
攝難成。如何可成申耶。次摩訶止觀中釋
超越相云。若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超
斷至第八品名一種子決六云。言超斷
者即是下文小超之人。本在凡地未得色
定。或修欲定欲惑未斷。此人至十六心超
斷五品名爲家家。此之五品同四品故。隨
其本斷品之多少而得名。爲家家種子及
以無學向果等名即是下文小超之人乍
云無學向果迄擧事難思。小超即是家家一
種子等釋。相違如何。次此之五品同四品故
釋意如何。次超中二果有リト云又超中一果
者有之可申歟。又超中二果事人證可檢
之。經論中見事有之
云云超中二果人有之云事大旨如前。衆
生根性萬品。次第超越非一准。若爾者叶
初果後速疾斷三界九地煩惱。不經二果
三果。直證第四果人何無之耶。依之止六
云。若三藏中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果至那
含或超至羅漢既十六心後超至羅漢
云。豈非超中二果耶。玄八云。發苦忍眞明
十六殺那得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觀
斷五下五上得成無學是其可證據。但
依凡地斷超果者不可證初果云御難事。
今超中二果人必可約本斷超人不存也。
見道十六心滿證初果後頓超二果也。是
則先生雖不斷惑分修諸定。或伏惑輩初
果證後宿善開發。不經中間二果直叶羅
漢也。只是一類可利人。次倶舍等不談之云
事。彼一途性相不逗萬差機歟。其上超中
二果事。論藏中非無證據。依之唯識論云。
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一
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爲一聚九品頓斷
初果後三界九地頓斷。豈非超中二果耶。
又雜集心論云。復次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
種。一漸出離。二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
説。頓出離者謂入諦觀。觀已依止未至定。
發出世間道頓出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
斷。唯立二果。謂預流果・阿羅漢果既云唯
立二果。超中間二果見。又慈恩大師釋云。
小乘唯許超初二果取第三果也。若依大
乘唯許超中二果取第四果若爾者超
中二果説自論説事起自他宗共許義
耶。依之玄八云。發苦忍眞明十六刹那得
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觀斷五下五上
得成無學得成初果後或重用觀得成
無學云。豈非聖後超耶。次四種超中無聖
後超云事。凡四種超大旨存。尚非細判説。
況又若夫一切超越相以四種可攝之也。
若爾者聖後超者ヲハ何樣可攝小超一類歟。
止六云。若凡地未得初禪。十六心滿超能兼
除欲界諸品或三兩品者。即是家家・一種子
等即是小超妙樂大師次上釋。小超人行
釋時。及以無學向果等名。十六心後
證羅漢果相釋。若爾者聖後超者尤可攝
小超也。次若三藏中十六心後即有一念超
果至那含或超至羅漢釋事。既十六心後
置後字。可知初果證後覺。不證初果
直超爭可置後字耶。抑摩訶止觀第六。本
疏若超斷至第五品名家家。超斷至第八
品名一種子妙樂受之言超斷者。即是
下文小超之人本在凡地未得色定。或修
欲定欲惑未斷。此人至十六心超斷五品
名爲家家。此之五品同四品故。隨其本斷
品之多少而得名。爲家家・種子及以無學・
向果等名取夫本疏限家家・一種子。妙樂
何及無學向果等消釋セル云事尤難思。一
義意四種超次下釋也。上文不分四種故。
諸超義可兼含也。仍此之五品同四品故マテハ
小超義相當。隨其本斷ヨリ本斷超義相應スト
云義有之。或又小超内遠無學向果迄可攝
意有之云。前後文料簡スル有之。何樣始
終非相違釋歟。次此之五品同四品故釋
事。或約有漏智斷。有漏智五品斷奪。無漏
智分齊令同云義有之。或付兼除欲惑一
類。望次第斷者兼除欲惑スレハ。行人力疲五品
斷隔生事有之。是次第斷四品斷其義同
意歟可存也。次超中二果有之者。又超中一
果有之耶云事。若三藏中十六心後即有一
念超果至那含或超至羅漢至那含方
超中一果。至羅漢方超中二果也。竝擧二
類見。可其證據。次超中二果證人事。大論
中付阿難行相超中二果相判。慈恩廣章
云。極七反有容。是次第超中二果兩類人也
其外章安大師釋舍利弗相時。已得初果
後命善來得第四果山王院釋云。小乘中
有現般人及超中二果超前三果者可思

    九。羅漢果退
問。宗意許有退羅漢果者耶
答。退羅漢果者可有也
就之凡阿羅漢者。斷惑證理究竟離内外二
縁。爭可退所證果耶。爰以般若經中。若阿
羅漢終不退失明。婆娑論中。如燒木已不
還爲木譬取。如文理者羅漢果退義無之
被得
云云羅漢果退義可有之云事。所以羅漢
根性有多種不同。退轉根性者有之何退不
云耶。爰以見大經文。阿羅漢人雖離内因
不離外因。以外因縁故生煩惱。生煩惱
故即便退失宣。章安大師取一譬羅漢果退
釋。但至御難者。雖斷證至極所得禪定
退レハ隨退歟。或又中間二果有漏智斷邊
カレテ成退義歟。次至經論文者。約不退一
類歟
難云。羅漢果可退云事難思。凡論退失義
事。内依有煩惱經境生愛味退所得法
也。而羅漢果聖者界内見思悉斷盡。我生已
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後有。四智共究
竟。縱六塵異縁來ルト云。經違順二境空法性
達。於萬法生愛味事不可有之。依何
可論退失義耶。依之經論釋義皆不退相ノミ
沙汰。大般若經五百八十三云。若阿羅漢終
不退失。阿羅漢心謂無漏心必無退轉。若阿
羅漢心仁有退失。當知彼爲増上慢者。決
定未得阿羅漢果若夫退失輩有之非實
羅漢可得心也。大經三十一云。若善男子阿
羅漢人雖離内因不離外因。以外因縁故
生煩惱生煩惱故即便退失○我諸弟子
聞是説已不解我意。唱言。如來定説有退
既二十一不解我意中出羅漢退。可知實
不退云事。又婆娑論云。如燒木已唯有餘
灰不還爲木。諸阿羅漢亦應如是。無漏智
火燒煩惱已不應復起諸煩惱退成實
論云。譬如火燒。所木燒燒已不還本處。比
丘如是。已能成就十一法故終無有退
章安釋云。羅漢無漏理應不退經論釋義
一同羅漢果不退見。但至大經文者。如來
既不解我意破。非依用限。次章安大師取
譬釋成云事。其釋相如何。見彼釋必羅漢
退不判也。依之涅槃疏十三云。數人明無
漏無退。如初果見諦一向無退。入思惟中
二果用等智斷惑即有退義。羅漢無漏理應
不退。前兩果退。牽羅漢退。論家云。無漏
無退。但禪定退擧毘曇成論二義。毘曇
羅漢無漏理應不退云ヒ。成論意無漏無
退云云若爾者實不退義可爲正也。此外羅
漢退スラン釋義尤可被出之也。次所得禪定
退スレハツヒテ退スト云會通事。是背章安御釋。
無漏無退。但禪定退禪定門戸詮次法ニシテ
退スレトモ。無漏理體&MT06279;不退見如何。次中間二果
退レハ羅漢退スト云會通事。是又難思。異生斷欲
惑人今證二果三果。其後以無漏智證羅
漢云意歟。縱二三果有漏智斷惑所證也&MT01302;。今
證第四果時起無漏對治道也。無漏離繋
得智レハ。昔有漏智轉成無漏也。證
羅漢果後尚有漏智邊有之退不可得心。
仍經論中退見。或准大般若經説非實羅
漢可云也。或菩薩處胎經云。或有衆生向
阿羅漢。還自墮落凡夫地仍向阿羅漢人&MT06279;
非果阿羅漢人可料簡也。抑此事薩婆多
經部大衆部別別存異義云云其相如何。一
家依用何義耶。又覺大師引論文判事有
之如何。次退羅漢果後實可成凡夫歟如
何。又三界思惑可起之歟如何
答。羅漢果退不退事。誠經論釋義幽玄&MT06279;學者
存異端事也。然退者可有之。是又上古一
義也。是即根性萬品相分。六種姓不同也。不
動不退一類雖無退轉義。退法思法輩其根
性微弱&MT06279;値違縁退也。依之大經云。説退因
縁復有二種。一内。二外○阿羅漢人雖離
内因不離外因。以外因縁故生煩惱。生
煩惱故即便退失。復有比丘。名出瞿低。六
反退失。退已懺悔復更進修。第七即得。得已
恐失。以刀自害既出人證瞿低比丘六返
退相擧。章安大師消之云。前兩果退牽羅漢
退。擧沙井喩。上下有塼。中間有砂。中沙既
頽。上去到下昔以有漏智斷欲惑九品
人故。中間兩果有漏智力弱退時無力。羅漢
果成退義也。又倶舍論二十五云。諦理眞實
揩定可依聖惠。已證必無退理。事相浮僞
無定。可依斷迷彼惑有失念退意初果
斷障理惑所得果故實不退。後三果事相
浮伙思惑斷力得之故退相判也。道藏疏云。
薩婆多執。後三果有退。初果不退。中間二
果以世智斷惑故有退。阿羅漢雖爲無漏
斷非想惑下。果退故羅漢果退。如沙井譬
頌疏五云。依薩婆多宗。唯預流果畢定無
退轉。後之三果許有退果羅漢果退事不
限一家解釋。倶舍論並人師釋分明也。但
至四智究竟難者。且雖斷證究竟。有漏智
力弱故。於所得禪定生愛令退失也。依之
止九云。世智斷惑慧解脱人故得有退。非
無漏智斷一品惑。進一品解而有退也
九云婆娑中阿羅漢退。不應二三兩果
亦退。答阿羅漢退牽二果退。猶如沙井。上
下有塼。中間唯砂。上塼若頽。從上至下。其
中間沙豈得不頽。四果如上塼。二果如中
沙。初果如底。下若至底意不復得去
大般若經文事。二乘種姓不同也。且約第六
種姓一類如此宣歟。前五種姓人退事不可
遮之。次大經不解我意出羅漢有退云事。
是二十一諍論中第四諍論也。彼羅漢不退
ヲモ不解我意斥。所詮退スルモ自之不退可有
之歟。若爾者羅漢退一義又無過歟。次婆娑
論燒木不還爲木譬事。尤甚深歟。但彼約不
動不退一類可得心也。次成實論文事。毘曇
許有漏智斷故。成羅漢退義。成論不許有
漏智斷故。羅漢退無之云云大方復次中三
説異義有之。頌疏引之。謂薩婆多初果不
退。後三果退云云大衆部初果有退。阿羅漢
不退云云經部預流羅漢共無退云云所詮復
次異義兩論異説也。成論自元用經部義
故。先存羅漢無退義。尤有其故也。次章安
大師羅漢無漏理應不退釋事。文前後
明也。涅槃疏引兩論説中。是引毘曇説下
文也。大段定羅漢果退義。依之涅槃疏云。數
人明無漏無退。如初果見諦一向無退。入
思惟中二果用等智斷惑即有退義。羅漢無
漏理應不退。前兩果退。牽羅漢退羅漢
無漏道理雖可不退。二果引レテ退スト釋意也。
是還講答潤色也。章安大師御釋問者挍難
雖來。如此得心非相違。次無漏無退但禪
定退釋。出成論義也。以一家意見之。禪
退セハ所得果何不退之耶。無漏理體不動
ナレ&MT01302;。能詮智退スル故。隨所得果退也。次羅漢
證畢。有漏智轉可成無漏云御難事。若
夫無漏對治道後。實轉可成無漏歟。今
論退義事未起對治道前事。次覺大師御
釋事。彼御釋引阿含經四果共退スル釋。何
樣五部合斷&MT06279;屬伏意ニテ如此釋歟。次退羅
漢果人成凡夫耶事。摩訶止觀第九本末並
章安御釋。初果不退見。沙井譬可思之。但
覺大師所引阿含經文成凡夫見。可有料
簡事也。一分思惑ヲハスト&MT01302;不可成實凡夫
者歟
    十。住果聲聞
問。住果聲聞過法華耶
答。過法華者可有也可答申
就之凡四十餘年調熟爲法華入實也。爭尚
不悟過法華者可有之耶。爰以宗師若住
果不合是増上慢釋。妙樂次明住果不過法
華判。如文理者過法華者無之云事
云云過法華者可有之云事。所以衆生根
性萬品也。鈍中之鈍輩何法華不悟至涅槃
者無之耶。爰以妙樂大師如諸聲聞位登極
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至法華仍有未
了來至涅槃判。但至御難者。四味調熟爲
法華云事。約大旨計也。次至一家所判者。
約法華入實一類如此判歟
難云。住果聲聞可過法華云事尚以難思。
凡四十餘年調熟併爲法華入實也。遠尋如
來化導。自法身地照機事起。遠鑒今日慈悲
不淺。所照二乘小機。所期一乘開顯也。即
依自受用土一實慈悲。求子不得後今日之
前。從寂光本垂三土迹。種種化導施。故
復更於七教之中。下調停種今日應世已來。
破有法塵勸入空。方等彈呵冥成通人。般
若洮汰密成別人畢。今至法華遂一大事
因縁。今正是其時決定説大乘。時一人不開
悟二乘不可有之。剩於法華上法譬因縁
三説慇懃鄭重化導也。若尚不悟過法花
云者。法身地照機無其詮。四味調熟可屬
無也。依之經云。若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
法無有是處過法花者有之。非實阿羅
漢可得心也。玄十云。若住果聲聞決至法
花敦信令合。若住果不合是増上慢籤十
云。若有實得阿羅漢不信此法者。無有
是處。當知不合即是不信。不信故名不實
得。故云不合又云。次明住果不過法花
記四云。諸不愚等來至法花。皆悉已知。假
使更有不知之人判成上慢是等所判分
明也。不過法花云事。但鈍中之鈍者可過
法花云事難思。法花已前説時未至故押
事。二乘機未熟故也。至法花今正是其時
歎事。二乘機純熟故也。若夫尚有未熟機。
暫押不可説法花。如來鑒機不可淺。既説
法花。可知未熟機無之云事。若爾者尚過
法花人有之難云。依之記一云。一切羅
漢若至法華無不迴心口次如諸聲聞位
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至法花三
請四止。猶須廣略五佛開權法譬因縁。慇懃
鄭重。仍有未了來至涅槃。豈有末代鈍根
潜指一句能辨佛乘。釋事。學者料簡不同
也。一往仍有未了來至涅槃云。似講答潤
色。然問者料簡可加也。所以今文澄觀一句
即足破也。方等彈斥般若被加。其後法花上
尚三周不同有之。慇懃鄭重也。爭一句即足
可云耶。何況尚來法花不悟一類有之。來
至涅槃。豈唯以一句可辨化導始終耶破
也。實住果聲聞乍居法花座。不覺至涅槃
不可得心。若爾者此釋非御答潤色也。抑
住果聲聞過法花云者。此人至涅槃得道スト
可申歟。將如何。法花調熟輩至涅槃得道。
兩經調熟機無不同可申歟如何。此事聊學
者所存可有之。次妙樂一處釋云。如諸聲
聞位登極果。經歴五味調熟。磓砧至法華
中尚有三周。是故不可一句生解是來
至涅槃不見。一師兩處釋相違如何。是則實
過法華者無之云意釋顯歟覺。次不經前
番方等般若座人。直至法華事有之耶。末
師一處釋見事有之如何。次却後三月前四
味爲何機耶。住果聲聞過法華者。彼却後
三月座可有之歟。有於一日一夜涅槃可
得脱歟如何
云云住果聲聞中過法華者有之云事。所
以機性萬品成佛遲速不同也。一類鈍根聲
聞法華不悟至涅槃會輩何無之耶。依之
籤十云。言鈍根二乘等者。應於法華皆
得悟入。若至涅槃乃是鈍中之鈍既鈍中
之鈍一類可至涅槃見。決五云。如諸聲聞
位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至法華
三請四止。猶須廣略五佛開權法譬因縁。慇
懃鄭重。仍有未了來至涅槃。豈有末代鈍
根潜指一句能辨佛乘如來慈悲任出
世本懷。最初成道時説法華思食セモ。二乘機
縁未熟。暫設四味方便。鹿苑證果聲聞多
分法華令入實條勿論也。去多種聲聞中。一
類鈍根人何不過法花耶。鈍中之鈍人過
法花云。必不可背法身地照機。佛三世益
物。今明現在論願滿也故也。四味調熟不可
屬無。雖過法華至涅槃開悟。豈非調
熟功力耶。總如來内證ママナラバ一切衆
生誰可留九界耶。大通結縁者中間今日不
可來。又今日出世不可及四味方便。然機
縁爲本故無力送劫數經時節也。住果一
類尚法花會上不得脱事強不可有相違。
去仍有未了來至涅槃非判耶。依之疏四
云。問。菩薩得悟通於始終二乘得悟。亦應
至後。答。三周定父子。天性已竟則皆名菩
薩。設在後悟同名菩薩悟也記云。乃至流
通處處有之准知至涅槃者可有之也。
智雲師釋云。故知二乘根性獲記者。亦有至
後方得無生忍故不可一概不可一概
道理誰可背之耶。但至御難者。一類輩雖
過法花不違法身地照機。不背四味調
熟意有之不可相違。所以過法花涅槃得
道事必不可苦。自元法花涅槃只是一念前
後也。聊依約束前番第五時後番第五時不
同出來。前番調機引ツツケテ後番涅槃。悟
事。是又定有深意歟。如來照機凡慮豈可
測量耶。爾リト四味調熟大旨爲法華入實
設之云事。始不可驚一代大綱故也。依一
類機性一代大綱不可破故也。次至經文
者約大綱意也。何況住果聲聞過法花輩
非不信法華。豈不信此法輩可屬耶。次
玄文第十本末釋事。是又約三周得悟大旨
可存也。中次明住果不過法華釋事尚以
難思。是即過法華者少分有屬無如此釋
歟。或又雖不得初住昇進益。住前案位一分
得益有之故。且不過法華釋歟。一切羅漢
若至法華不無回心釋。住前案位益有之
故。迴心分有之故非相違事也。次仍有未
了來至涅槃釋料簡事。彼釋大段破一句即
足條勿論也。方等彈斥。般若被加。法華三
周五段鄭重慈悲尚漏一機有之。至涅槃事
有之。去一句即足義無謂破センハ尚破文可盡
理也。依之涅槃疏末師釋云。至法華聞實
相未悟。涅槃方受次妙樂一處釋事。必決
五不可相違。來至涅槃不云。如諸聲聞位
登極果。經歴五味調熟磓砧。至法華中尚
有三周。是故不可一句生解意一句即足
義破迄也。故且來至涅槃。是略不擧之計
也。爾過法花者無シト釋意趣トハ不見
及事也。抑不經方等座人直至法花事
有之耶事。難一定事也。末師釋中不
經方等直至今經云釋有之。但直至今
經者。指涅槃經也。意却後三月方等不經
直至涅槃也。是則通入佛性一類。次住果聲
聞過法華者。却後三月座可來歟云事。於
涅槃機有三機云事。山王院並楞嚴先徳御
釋有之。謂捃拾醍醐・通入佛性。偏被末代
是也。今住果聲聞一類過法華者。定捃拾醍
醐攝屬。若爾者却後三月重淨洮汰座定可
有之歟
    十一。三周證入
問。三周得益聲聞證入何位耶
答。任一家釋證入初住也
就之凡無明惑難斷。法性理難顯。纔依四
十餘年調機。爭可入初住眞因位耶。爰以
天親菩薩論判。諸聲聞人功徳未具足判。他
師所判中。十信初信。可知非初住位
云事
云云三周聲聞證入初住位云事。任一家
定判處也。所以法譬因縁三説皆授記作佛スト
見。可知至斷無明位云事。爰以經今得無
漏無上大果明。釋三重無明一時倶盡開佛
知見入菩薩位判。但至御難者。無明難斷
法性難顯者。權教意圓機未熟時義也。次至
法華論文者。旦指妙覺功徳未具足云歟。
次至他宗釋者。一家所破故不能會通

難云。三周聲聞證入初住云事難思。無明
無始迷執。斷之事極難。法性本覺眞理。顯
之事不輒。四十餘年調機不幾。爭可入初
住位耶。菩薩利根尚經多劫論入住證位。
況聲聞鈍者耶。依之起信大乘論以一切菩
薩皆逕三阿僧祇劫非宣耶。若爾者誰知
圓教十信入位センヤ。有ラン。依之他宗人師十信初
。未來唱妙覺八相定。嘉祥釋云。聲聞
迴小入大。始得入菩薩十信之位故。前文
云。汝舍利弗以信力故得入此經。即其證
也。又眞諦三藏云。十七地論亦作此説
云。但入十信初心慈恩釋云。令聲聞等
得決定成就佛心。進修妙行非謂證會。
成就二空法性眞理。而與授記既云非謂
證會故住前未證聞。縱雖他師所判文理
相應爭不依用之耶。依之龍樹論判中。從
化城起以爲超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
佛菩薩加持力。而以方便。遂發大心。乃從
初十信下遍歴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
行。然後得成佛此論文他師釋同入十信
位見。又法華論云。問曰。彼聲聞等爲實成
佛故與授記。爲不成佛與授記耶。若實成
佛者。菩薩何故於無量劫修習無量種種功
徳。若不成佛者。云何虚妄與之授記。答曰。
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謂聲聞
成就法性故。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説一乘
法故。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
異故。故與授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徳故。是
故菩薩功徳具足。諸聲聞人功徳未具足
此釋明初住功徳雖不具足。法身平等故與
成佛記見。去菩薩功徳具足上授記。諸聲聞
功徳未具足授記非判耶。隨見經文。四大聲
聞不知。當云。何得佛無上惠云請記若夫
入初住可得三世了達智故。豈不知未來
作佛事如此可請耶。又五百八千新得記聲
聞。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説此經云。望
他土弘經釋。此娑婆國土人多弊惡。懷増上
慢忍力未成就輩不可能弘經云云若夫叶
初住忍力成就菩薩ナルヘ。豈娑婆弘經可辭耶。
但三周授記。定叶初住歟云事。法華開會
功徳廣。於案位開人與記事不可有相違。
次至今得無漏言者。誰知相似無漏ニモヤ
例如大論小乘頂位發無漏云也。大論今
經同什公譯ナレハ文體同之歟。次至三重無明
一時倶盡釋者。一家學者尤可令依用也。
此事自元宗論セハ法相三論輩不可用之。何
付經論文可出勘文也。抑證入初住義何
論文等可出耶。又付今經正叶初住見文
可有之耶。此事近來先達檢玉ヘリ事有之如何。
次非法華經餘經中檢事有之。又法華論文
如何見耶。又法師功徳品經文雖未得無漏
云文有之。實不得無漏見如何。覺大師御
釋中消法花論文委細釋事有之。彼御釋
云。非謂聲聞。已入初地成就法身故與
授記是講答違文也。如何可會申耶
云云三周聲聞證入初住云事。任一家大
旨處也。大方自法身地照機事起。中間處
相値。七教之中下謂停種世世調機。又應
世已來四十餘年間。節節幾調熟耶。鹿苑以
空誘引。方等以有勸之。般若以中道導
之。如此法王運啓嘉會時至所宣法華也。
定其得益不淺者歟。去此衆無枝葉雖有諸
眞實唱。二乘一人爲正機。汝今諦聽善思念
之誡被聲聞一機見。所説諸法實相法門界
如三千妙法也。所宣開示悟入實説佛之知
見妙文也。恐一念可期妙覺悟入。豈不入
初住眞因位耶。大般若經云。菩薩未入聖
性離性。不應授彼大菩提記正性離性初
住也。聲聞既頂八相記。可知入初住云事。
依之疏四云。若初法説上品之人。三重無明
一時倶盡。開佛知見入菩薩位得菩提記
記四云。故三品盡方入初住。爾乃獲記
隨見經文。無上寶聚不求自得&MT01302;説。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MT01302;宣。法華論云。如蓮華出泥水喩。
諸聲聞得入如來大衆中。坐如諸菩薩坐
蓮花上。聞説如來無上智慧清淨境界。得
證如來深密藏故但至御難者。無明難
斷等權宗權門談也。圓教意無明法性一
念也。斷無明證中道不可遂時節。依之法
性如大海不説有是非○唯在心垢滅取
證如反掌非説耶。次法相三論人師十信
初信判事。彼等宗意自元權門執心深未
得法華實義。宛非依用限。次菩提心論文
事。彼密教三種菩提心宣故。顯宗義門
難相應事歟。但以一家意令料簡者。聞法
一刹那屬十信心歟。而聞法發心已後軈
入初住也。決七云。發心已後修中道觀斷
無明惑。得見佛性乃可名爲過於五百
或又別教附順意可存申也。次法華論功徳
未具足文事。會通如前。是非私義。妙樂大
師會通意也。記七云。論言未具足者據極
果耳法華論問曰。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
與授記。爲不成佛與授記耶者。彼聲聞妙
覺法性令成就歟問也。若實成佛者。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修習無量種種功徳。若不成
佛者。云何虚妄與之授記者。聲聞纔四十餘
年妙覺功徳具足スルナラハ。菩薩無量劫間
修種種功徳事無用也難也。大方分證成道
云事限法華説。自餘經文論藏成佛&MT01302;作佛&MT01302;
ヘルハ皆妙覺佛事也。今爾也。指妙覺成就耶
ヤヲ問也。答之時彼聲聞等得授記者。得決
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性等者聲聞妙覺
法性非成就也。今迄不可成佛定者。可
成佛云ヘル決定心令得爲授記也。サテ事寄
法身平等理事。初住所得法身極果法身
平等ナレハ一往與記云事釋顯也。故菩薩功徳
具足諸聲聞人功徳未具足ヘル此意也。妙樂
深得其意。論言未具足者據極果耳釋也。
五百問論云。此諸聲聞至此聞法新入無
生。未知如來決定許不。故佛記之令生決
解。言未證者只是未證究竟佛果。非謂不
證初住無生。次四大聲聞請記事。内證雖
知之爲生決智示不知相歟。疏七云。雖
自知作佛。而時事未審。若蒙佛誠言授其
當果劫國決定近遠。了別則大歡喜次新得
記聲聞他方弘經事疏會之云。爲引初心。
始行菩薩未能惡世苦行。通經復欲開於
安樂行品也記云。始行見諸大徳尚不
能此土弘經。況我等耶所詮爲引初心
也。實非不能娑婆弘經。次今得無漏者指
相似歟云事。不可然。今經住前相似有漏
住上無漏廢立也。雖未得無漏者。未得初
住云事也。彼説六根淨人相文故也。又於
今經叶初住見文是等不可過。其外涌出
品始見今見文檢之事也。我今亦令得聞
是經入於佛惠豈非初住耶。此外一人
先徳藥王品中檢事有之。次非法華餘經
者。涅槃經事令尋歟。如法華中。八千聲聞得
授記&T040879;見如來性誠甚深歟。次法華論
文上出之畢。其外釋開示悟入相云。爲令
證不退轉地不退轉者初住也。次覺大師
御釋事。彼擧他師釋也。具文云。非謂聲聞。
已入初住成就法身故。與授記云云私謂。
若准宗意與物未結縁。是故云非成就
以私謂釋可爲正也
    十二。五果迴心
問。四果支佛經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者。迴心
前歟。迴心後歟
答。此事經論釋義不一准。然任一義可迴
心前可答申
就之凡尋界外土相。鎭値勝應遮那佛聞
大乘融通教。豈不生大乘心徒可送多劫
耶。爰以一論中迴心已後増壽行已明。一家
釋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爲菩薩判。
如文理者。於迴心已後可論經劫義云

云云回心已前經劫數云事。所以於界内
沈空思深故生界外經劫數。其後回心向
スト談也。爰以一經文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
説。妙樂大師八萬劫竟方發大心給。
但至御難者。譬如昏醉&MT01302;勝應遮那説
法如聾如唖可有也。次至瑜伽論者。彼界
内増變易相非界外相。六祖所判必成菩
薩經劫不云歟
難云。八六四二劫數回心已前也云事難思。
凡界内證果始雖住灰斷心。界外受生後沈
空保證無之。生淨佛世界畢。眼所見勝應
遮那色相莊嚴。耳所聞大乘衍門教法圓融
相即法門也。若於彼土發別圓心云。軈可
起菩提心也。五人斷通惑者同生其土皆
爲菩薩云。生其土軈成菩薩覺。皆爲菩
薩前可送多劫不見也。夫迴心已前可經
劫令成事。尤不得其意也。依之。一論中
迴心已後増壽行。已別作化身同法身者。
前化火燒身示現涅槃 是迴心已後増壽
行已云經劫數見。唯識論云。依不定性二
乘而説。彼纔證得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
無上道。由定願力留身久住。非如定性二
乘入無餘涅槃決定回心後留身久住經
劫數見。又正法華云。臨滅度時佛在前立。
勸發無上正眞之道意欲入無餘。佛來無
上道令勸發見。經劫已前令回心云事分
明也。其上入無餘界畢心智令都滅故。更
起念不可有之。若夫無起念者回心義難
成。依之無上依經云。如來唯獨入涅槃後。
起心非彼二乘莊嚴論云。餘人善根涅槃
時盡。菩薩不爾若爾者如正法華。於界
内入滅已前回心可得意也。但至於界内
沈空執心深故先經劫云者。界内沈空者界
外沈空起念無之。去界外沈空難驚覺故。
佛在前立令勸發者也。次楞伽經文事。味
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譬如昏醉人酒消然
後覺云云此酒消然後覺處可指初住位
也。若爾者昏醉已前名字住前發心可有之
也。依之止七引大經云。須陀洹者八萬劫到。
乃至支佛十千劫到到。菩薩初發心住八六
四二後至初發心住見。八萬劫已前決定住
前發心可有之被得。妙樂大師八萬劫竟方
發大心釋如此可得意也。次瑜伽論増壽
變易意也令會事。本難未被遮。瑜伽論不
立方便土。大經立界外土。二廢立不同ナレハ
心經劫二邊無廢。縱約界内増壽變易發心
已後經劫スル。豈非講答違文耶。抑於界
外迴心者。直可發圓心歟。將可亙通別
歟。決一云。大乘初門調機入頓必可有
通教見。又名疏云。若於彼土發別圓心判。
如何可得意耶。次生界外事界内結盡上
可論之也。若爾者可限羅漢支佛二人歟。
何五果回心前三果人生界外可云耶。
次記七云。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教道。豈
有出界聞勝應説。必須更經八八六四二
實不經是等劫數歟如何可得意耶。
次疏七云。此取鈍根任運用八萬十千等
其利鈍相如何。又如何須陀洹八萬斯
陀含六萬乃至支佛十千等分別耶。其對判
定有深意歟如何
云云八萬等劫數回心前後經論説相幽玄
難一定事也。大方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
教道ナレハ其實説尤難顯歟。然於教道分別上
且論經劫發心前後時。劫數發心
也。其故既發圓教菩提心者。速疾頓成教
門入。爭其後可送劫數耶。去先經劫後回
心云事其道理顯然歟。依之楞伽經云。譬如
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得覺法亦然。得佛無
上身菩提心論云。有定性者難可發生。
要待劫限等蒲方乃發生經劫後發心スト見。
止七云。大經云。須陀洹者八萬劫到。乃至
支佛十千劫到到。菩薩初發心住決云。言
須陀洹等者。從本爲名。經七生已任運入
般。生彼復經八萬劫。竟方發大心。乃至支
佛一萬。比説可知又云。從根利鈍故。使
出界經劫長短。發心已後修中道觀斷無明
惑得見佛性經劫長短其後發心スト見。大
經徳王品云。二乘初果經爾所時入彼無餘
涅槃後迴心向大是等文證分明也。發心
已前經劫數云事。但至御難者。生界外鎭
雖預遮那説法。譬如昏醉輩ナレハ如聾如唖。
如不見佛如不聞法。是即界内沈空移界
外故。沈空深起念事不速疾者也。次瑜伽
論事。彼増壽變易相也。意彼等權論不明
界外土。於界内迴心人入邊際定増壽行
スト談也。廢立既異涅槃經等也。發心前後
又定可不同歟。依之一乘佛性究竟論云。
涅槃經等先入寂滅後發大心。瑜伽先發
大心後留身今論五果迴心事可依大經
意也。爭瑜伽權説可用耶。唯識論准瑜伽
論可會之。次正法華經事。大段法護所譯
不正。誰不奇之耶。縱又於界内勸發スモ。沈
空心不改既灰身入寂。名回心不足也。次
入無餘界畢起心無之。爭可發心耶
者。是權教意。八六四二後任運可起念者
也。無上依經並莊嚴論比白權門意可會也。次
楞伽經等經劫已後發心タレハ可指初住
故。經劫已前住前發心可有之云御難尤
難。但決云。八萬劫竟方發大心此住前發
心見。又云。從根利鈍故。使出界經劫長短。
發心已後修中道觀云云此發心修中已前ナレハ
淺位發心覺。若爾者十千劫到到發心住文
言略ナルヘシ。實發心修行入初住可云也。例如
發心已後修中道觀斷無明惑得見佛性
云可有之也。抑界外回心可亙三教歟云
事。學者所存有之歟。名疏云。若於彼土發
別圓心妙記云。彼土剋實但有別圓二種
人也又止三云。若於彼習觀時必須次第
歴劫修行。學恒沙佛法先破塵沙是發
別圓心見。名疏云。如來於彼但説一乘
眼圓教見。仍學者存異義歟。但一義意亙
後三大乘存也。界内二乘令迴心時。何可
發通別圓意也。三觀具足ストヘハ自四教具足
道理故也。次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教道
必須更經八六四二釋事。自元教門上八六
四二等沙汰也。生彼淨佛國土畢。皆爲菩
薩經劫云事實不可有之故也。記七云。經
存教道被鈍根者。豈可悉然耶是則大經
説四教故。非可無教道説。但教門説ナレハ
發心存計也。次須陀洹等生界外
耶事。決七云。言須陀洹等者從本爲名
實羅漢也。於羅漢一人上從本立名成四
果不同也。輔七云。由在界内經生多少
方得無學故。使出界利鈍不同可思之。
次八六等不同事。前三果人經生相付聊其
所表可得意合事有之。羅漢支佛二萬一
萬又定有所表歟
    十三。別教二乘
問。別教意明二乘成佛耶
答。不可明之
就之凡別教意立二種生死明界外生處。
二乘回心向大有何憚耶。爰以大經中照鏡
三昧破那含天有明。一家解釋別教菩薩治
難治病判。是豈非二乘成佛義耶
云云別教不可明二乘成佛云事。所以再
生敗種一經仲微記小成佛法花肝心也。爭
別教隔歴教可明此肯耶。爰以經四十餘年
未顯眞實説。釋二乘作佛始自今教判。但
至御難者。別教雖明界外。對菩薩説之。
更不渉二乘聞歟。次照鏡三昧約那含天
因心歟。次難治病者指無明惑歟。非指二
乘。仍無適
難云。別教不明二乘成佛云事難思。凡案
別教所談。廣明界内界外因果。煩惱談五住
三惑不同。生死申分段變易二種生死。一切
衆生皆具三惑五住。依見思惑故受分段
生。依塵沙無明故受變易生死談時。二乘
衆生斷見思雖盡界内生。有塵沙無明故
受變易生死不談耶。依之大經中四果支
佛生界外。送八六四二萬十千劫説。一家
別教意判。當知諸教長遠之位多是教道等
是也。又玄二釋別教十二因縁云。出界
外十一因縁者。如寶性論云。羅漢支佛空智
於如來身本所不見。二乘雖有無常等四
對治。依如來法身復是顛倒。顛倒故即是無
明。住無漏界中有四種障。謂縁相生壞
二乘具顛倒無明。住無漏界云云二乘生方
便土云ヘル即成佛義。別教者圓教方便也。去
圓教明法門悉別教明之。只是即不即不
同也。眞如一性別理隨縁スト云時。二乘等諸
法豈不歸眞如理耶。依之瓔珞經中三乘
各關三乘立九乘。此九乘流入平等大惠
明。一家以此九乘判屬別教。又十行出假
菩薩習四四十六門。於無作教邊豈不明
二乘作佛耶。疏九云。六治病妙術治無痛
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薩體法。
但治有反覆。凡夫不治燋種二乘也。七雖
治難愈之病。而不一時治一切病。即是別
教菩薩也別教菩薩一時雖不治一切病。
既治難治。豈非益二乘耶。又五百問論云。
藏通菩薩疑二乘作佛非華嚴等諸大菩薩
而有是疑華嚴有別圓。別教菩薩不疑
二乘作佛見。是等所判分明也。別教二乘成
テハ但至再生敗種法華仲微也云者不
可遮之。然於別教一分明之云不可有
憚。次四十餘年未顯眞實&MT01302;明。二乘作佛始自
今教&MT01302;判。且約一代大旨也。凡於一家判釋。
付約教約部大綱與奪重重約束多之。約部
時四十餘年雖屬方便。約教時許別教意
有之歟。依之五大院釋云。天台宗云。藏通
二教説五種姓。有成不成。別圓二教説五
種姓。皆同作佛。唯有歴劫及不歴劫別圓
共五性皆成&MT01302;。歴劫不歴劫不同也見如
何。抑照鏡三昧破那含天因心云云因心果
心相如何。縱因心也&MT01302;既破二乘有。豈非二
乘成佛耶。其外學者料簡多之云云如何。次
二乘作佛始自今教云云始字如何。以何物
後可屬耶。次二乘作佛限法華一實云云
今經者可出何文耶。此事御廟大師授一
人先徳一文有之云云如何
云云別教意不可明二乘成佛云事。所
以二乘成佛一乘樞楗。再生敗種一實仲微
也。爾前圓教細人麁人二倶犯過故不許此
旨。況於別教耶。凡二乘作佛者。十界三千
萬法圓融相即スト談時。二乘法界佛法界
如不異三諦相即スト説時。二乘所證空智
即佛界中道圓融不二スル故二乘成佛義顯也。
説此旨事限法華一實開顯。更不亙爾前
所談。別教事不隔歴事無之。動明歴別不
融旨。二乘空智非三諦相即空。依何可談
成佛旨耶。依之開經四十餘年未顯眞實
明。合經所以未會説説時未至故宣。疏四云。
二乘作佛始自今教止六云。墮無學地
欲發菩薩心永不能得。如人被閹不能
五欲。華嚴大品不能治之。唯有法華能令
無學還生善根得成佛道決云。諸大乘經
融通諸法。菩薩觀門願行該括。而不能令
二乘發心等是融通又云。遍尋法華已前
諸教實無二乘作佛之文及明如來久成之
説。故知並由帶方便故但別教立五住二
死二乘生界外談スト云事。的化菩薩不渉二
乘教也。對二乘説界外生處事全不可有
之。縱對菩薩依五住因得二死果説&MT01302;。不
亙二乘聞者二乘成佛ニハ非。例如楞伽乃密
對菩薩説云也。次大經五果經劫別教
事。一家判釋習如此事多之。長遠位別教判
屬計也。仍判屬別教&MT06279;非實別教。其上大
經所説別教倶知常住上法相也。非難限。次
玄文第二引寶性論明無漏界生處云事。
大方別圓二教約束不可混亂。去別教當分
義不應悵。何樣證道同圓意。或又方便土別
教可存歟。凡四依論判皆滅後制作。深法
華意判事多之。直非圓教引證別教也。如
此例多之。次別教圓教方便。圓教所明法
門悉可明之云事。只是以次第爲不次第
方便計也。如圓悉一切法門明之。別圓
不同難辨者耶。次瓔珞經九乘事。是於一
種菩薩立九乘名也。菩薩入空同二乘斷
證意也。依之記四引大瓔珞經云。惠眼菩
薩問佛。云何三乘。佛言。菩薩乘者復有三
種。謂菩薩大乘・菩薩支佛・菩薩聲聞。支佛亦
三。謂支佛大乘・支佛支佛・支佛聲聞。聲聞
亦三。謂聲聞大乘・聲聞支佛・聲聞聲聞
時義二云。又別教中亦有九乘。三乘各有
三乘。九乘次第流入平等大惠於菩薩上
所建立九乘故。平等大會令流入云也。是
即瓔珞經意。偏存別門上存多教門故。九
乘其教門隨一也。次疏九治難治病事。記九
云。第六醫不能治必死者。所證同故。第七
別教但地前耳地前菩薩以空假二觀。難
治無明故云難治也。地上菩薩治難治無
明故如此釋也。涅槃暹記云。難愈者無明病
也。次第三觀入地方能治之故云不能一
時也此難治病者無明也。非指二乘也。
次至五百問論者。別圓菩薩不疑二乘作
佛云計也。對二乘非説作佛旨也。次至照
鏡三昧破那含天有云者。學者料簡非一
准。破那含天因心云一義有之。又那含天修
因雜修靜慮也。前後無漏所薫中間有漏也。
光法師釋云。此論既云。熏習有漏令感淨
仍破有漏邊也。非破無漏云一義有
之。次五大院釋事。別教相從圓教五性皆
成云歟。是證道同圓義可落居歟。次二乘
作佛始自今教釋事。一義意二乘作佛迹門
事始本門至極スト習也。若爾者別教不明云
事勿論也。次御廟大師二乘作佛勘文事。傳
聞檀那先徳御廟大師尋。大師付迹門一段
文出一文。檀那先徳重問難。大師又重答
云云但此邊相承相違。何定有深意歟。何
樣二乘作佛内證顯レハ別教明不明自然
顯也
    十四。二乘智斷
問。二乘智斷望大乘何者耶
答。或空智一分或屬顛倒無明也可答申
就之且屬顛倒無明事難思。凡尋二乘内
證雖不知三諦相即理分得空智。尤第一
義空一分可屬也。爭可屬顛倒無明耶。爰
以般若經中念處道品皆是摩訶衍明。大論
文二乘智斷般若氣分非判耶
云云空智一分云意有之。又屬顛倒無明
意可有之云事。所以沈空盡滅智力背決界
圓融義。尤顛倒無明可云也。爰以宗師所判
中。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漏判。但至
御難者。分雖得空智。望大乘智還成惑
也。次至般若經竝大論文者。一往與如此云

難云。二乘智斷空智一分歟。又顛倒無明攝
屬與。邊邊御答也。且付顛倒無明云一邊義
本難未被遮。凡二乘戒定惠具修習厭生
死得菩提。斷十二因縁流轉離顛倒無明
惑。方等彈呵昔雖類高原陸地。望大乘探
判之時。第一義空一分般若氣分可云也。去
大論中二乘智斷般若氣分般若經中念處
道品皆是摩訶衍其上於佛弟子三乘弟
子有之。二乘既是佛弟子也。爭以彼智忝
可屬顛倒法耶。三乘雖異皆得佛三智一
分也。若爾者空智一分云尤有其道理歟。
又南岳御釋云。惡有滅離之用。善有相資之
云云雖二乘智也既智慧也。去四住惑斷
之。過三百由旬化城寶所在近。豈可屬無
明惑耶。何況種類種開會時。二乘解心即般
若種判又汝等所行是菩薩道&MT01302;説。決了聲聞
法是諸經之王&MT01302;宣。是豈非謂第一義空一分
耶。但至沈空盡滅智背法界圓融義云者。
去全體第一義空也トハニハ非。空智一分
何過耶。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漏釋約
未斷無明歟。指彼空智非屬無明。仍決六
云。言證智者是佛菩薩智。言識智者是一
乘智。二乘之智雖得智名未順實相。義當
於識。能破煩惱。義當於智決五云。界内之
解破界内惑而得解名是等皆約無明
不見者也。抑二乘智斷望大乘云云此大
乘者指法華歟如何。次顛倒無明者指所證
理歟如何。次鹿苑證果聲聞於法華相似。
即被案時有斷惑義耶不。自上古學者所
存有之如何
云云邊邊意可有之。御難趣空智一分也
云事。是又不可遮處也。但又屬顛倒無明
事。是又非無其故。所以大乘實教意。三諦
圓融萬法當體本有常住境智也。無始色心
妙境妙智&MT06279;無可斷可證事無之。而二乘斷
盡見思失智性。證空理斷佛種。非顛倒
者是何者耶。依之玄二云。如寶性論云。
羅漢支佛空智於如來身復是顛倒。顛倒故
即是無明。住無漏界中有四種障。謂縁相
生壞止三云。縁即煩惱道。相即業道。生壞
即苦道玄二云。若依大乘此無漏猶名有
漏。則無漏爲因。無明爲縁。生變易土
五云。界内之解破界内惑而得解名。生界
外已於彼具縛名界外惑決三云。眞諦
之理即是無明但雖偏空也既智也。不可
名惑云至者。止六云。觀二觀智當彼破惑。
名之爲智。今望中道智還成惑。此惑是中
智家障。故言智障大經云。有爲有漏是聲
聞僧縱雖當分智也。望後教智還成惑可
屬無明也。次念處道品皆是摩訶衍&MT01302;
若氣分トモ釋事。般若開法云成法開會義時
一往與如此沙汰也。奪義爲正。實可屬
顛倒無明也。次佛有三乘弟子云事。凡四
教能所不同也。別圓二教教主法報二身化
儀弟子唯菩薩所學也。藏通二教弟子有三
乘。教主又勝劣兩應也。仍藏通當分有三乘
弟子。是爲眞實。自後教見時何下不屬無
明耶。決五云。界内之解破界内惑而得解
名。生界外已於彼具縛名界外惑。雖當分
名惑而能化於界内之惑。體雖不別得名
所殊次開會時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云事
不可遮之。今算意以二乘智斷大乘相望
其分齊判意故。相待判麁妙意ニシテ非開
會義門仍麁妙分別時爾前圓人智尚二倶犯
過故屬麁。二乘空智屬麁時豈不云妄法
無明耶。仍三乘解心即般若種ヘルハ實開會
ニテ釋也。今算意不爾。次弘決第五第六釋
事。第五釋文前後明。生界外已於彼具縛名
界外惑屬無明意見。第六文證智證識
二意セリ。決云。言證智者是佛菩薩智。言
識智者是二乘智。二乘之智雖得智名未
順實相。義當於識。能破煩惱。義當於智
今識者約妄法見。未順實相義當於識釋
故也。所詮於此釋智&MT01302;云ヒ無明&MT01302;云二意見者
歟。抑今望大乘者何大乘耶。大小相對意後
三大乘云人有之歟。然講答一義此大乘者
指法華得心也。次二乘智斷望大乘。顛倒
無明ヘルハ非理。可約智也。次案位開二乘
於法華斷惑歟云事。其相難明。久聞觀轉
惑破行成。還同舊位行伍之限釋意聊料
簡事有之
    十五。三周定性
問。法華三周座有決定性聲聞耶
答。法華座可有之
就之。凡界内迴心名不定性。界外得脱號
決定性也。若爾者於界内法華座爭決定性
聲聞可有耶。爰以天親菩薩論判中。決定性
聲聞不與記判。可知無法華座云事
云云決定性聲聞法華座可有之云事。所
以決定性聲聞者。身子等聲聞故也。爰以見
宗師所判。今開三顯一正意爲決定退大聲
聞令成大乘聲聞判。但至御難者。決定
性廢立不同也。生滅度想聲聞名決定性時。
雖界外迴心義門也。靈山得記決定性可有
之故非相違。次至法華論者。且約一類決
定性歟
難云。決定性聲聞在法華座云事難思。一家
意立決定性稱事。自法花論説事起。而彼
論廢立界外回心一類聲聞名決定性故。界
内法花座不可有之。依之法花論云。一者
決定聲聞。二者増上慢聲聞。三者退菩提心
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如來與授
記。決定増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
與授記妙樂大師論據在座得記判故。不
得記二類非在座人被得。依之菩提心論
云。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蒲方
乃發生其上解深密經等決定聲聞名一
向趣寂。永不成佛定。爭可有法華座耶。又
楞伽經・瑜伽論・大莊嚴論・佛地論・唯識等
立五性各別旨。定性二乘灰身入寂無法華
座定。如何可會耶。依之記四云。非顯非密
者。謂決定性於前四時既無密益。不至法
華復無顯得佛地論同聞衆中。初列聲
聞事釋云。攝不定性回心入大故記一
云。論中八義唯第二。一半獨屬今經。以不定
性此土得故。仍少一半若決定者彼土得故。
未來得故但身子等聲聞即決定性也云事
難思。大方決定性廢立諸論説不一準。倶
舍等意忍法已前爲不定性。忍法已後名決
定性云云唯識瑜伽等於入位聲聞上立決
定不決定見云云法華論界内回心爲不定
性。界外回心爲決定性云云於大乘論家中。
以身子等名決定性事無之如何。宗家所
立決定性豈可違法華論耶。次至疏四今
開三顯一正意爲決定退大聲聞釋者。是於
三周聲聞且決定性退大分別意歟。若爾者
全非法華論所立決定性也。抑妙樂大師在
昔則無應化佛道之稱。在今則無住果決
定之名法華時無決定名爭可論在座
義耶。次法華論意決定性聲聞在座義有之
耶。若有ハハ論云。前二未熟不與授記
一云。論中四者決定増上退大應化論。自釋
云。後二與記。前兩不記。根未熟故。且約此
會即經中云。生滅度想決定性也未來得
記者タル故非法花在座人見。但又若此外
見事有之耶。學者成義事有之。此事覺大
師判子細有之如何。次法花論立五種驚怖。
其中決定聲聞有之耶。次論決定上慢退大
應化四種聲聞。一家三周義下久習小増
上慢退大應化一種聲聞立之。一家久
習小論決定性同異如何。若不同也ハハ
五種攝一切聲聞。豈不攝論決定耶。但一
家久習小現在得記人也。論可不同如何可
得心耶。又化城喩品疏化城正意爲退大。
取小人傍爲發軫學小人記一云。此中具
有退大應化及元住小發軫學小元住小久
習小決定性等同異如何可成耶。次根本大
師立三世決定性給。其相如何
云云決定性聲聞法花座有無事。決定性廢
立不同雖難量在法華座云事。任解釋大
旨處也。凡今經二乘成佛爲宗。決定聲聞
定在座可得記也。疏四云。今開三顯一正
意爲決定退大聲聞。令成大乘聲聞凡一
家所立決定性者。身子等聲聞是也。山家釋
云。夫定性不定性約位高下。成佛不成佛約
教權實云云約位高下所成入位定性故。三
周聲聞悉決定在座證據。是名決定性事方
等彈呵時言也。法華ヌレハ實非決定。依之記
四云。如諸聲聞於法華前誰知退大。方等
等席咸稱滅種。準今經意既彼此聞經必彼
此與記。一開之後無所間然方等時
ヘルハ決定性事也。此人來法華聞經授
スト見。仍山家大師立三世決定性給。過去
定性不輕授記。未來定性他國授記。現在定
性靈山得記靈山得記決定性豈非在座
類耶。但決定聲聞者未來得記人也云事。去
決定性廢立無盡也。生滅度想決定性非在
座人歟。自餘決定性何可遮在座耶。次至
法華論者。彼且存一廢立也。一家所立決
定性不同也得心非相違。依之記四云。爲
退大者與論不別。取今決定意似小殊。論
據在座得記。今據通途被開次菩提心論
事。其文意大經五果經劫相似。若爾者且宣
別教教道心歟。次解深密經事。探玄記引
眞諦三藏記。如來成道三十八年説解深密
若爾者以爾前説法華定性在座可難
耶。楞伽經等會通同之。瑜伽唯識等皆權門
附傍論判也。豈法華實説可辨耶。其上五性
各別事定性無性算下有之事舊歟。今論在
座不在座計也。次記四非顯非密釋事。是且
約生滅度想一類歟。次佛地論文事。彼宣
佛地經故帶權意判歟。妙樂大師彼土得故
未來得故釋事。且消佛地論文時。約彼土
得聞決定性歟。次身子聲聞爲決定性事。
諸論廢立不同也。但倶舍等意約位高下論
定性不定性云云是即一家所立入位定性
相叶。若爾者必以論決定性不可令
難。次妙樂大師在今則無住果決定之名
云云若爾者非在座云御難事。此釋意方等
滅種決定性法華得道。今昔決定名無
事也。昔決定今在座得益タル條勿論也。依之
山家御釋云。法華之前本性決定。又名畢
竟又名趣寂。到法華會方便決定。又名暫
時決定又名不定可思之。抑法華論意
決定性聲聞在法華座云意有之歟云事。前
二未熟決定ナラハ在座人トハ難云歟。但法華論意
返成義時。聊檢事有之。依之覺大師云。
問。若依論意決定増上慢終不與授記耶。
答。於決定有二種。已回心決定攝於退大
與記。未回心決定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
記也。問退大與決定其性既異。云何攝決
定於退大與記。答。約決定有種子決定。約
位決定。今家立約位決定故。決定攝於退
大與記可思之。又論立五種驚怖。一損驚
怖。二多事驚怖。三顛倒驚怖。四心悔驚怖。五
誑驚怖也。第一決定聲聞。第二權教菩薩。
第三外道等。第四退大聲聞。第五増上慢也
第一損驚怖即決定性在座證據。可祕之。
次論四種一家五種同異事。論意決定性者
彼土得聞人也。サテ上二周聲聞約位決
ナルヲハ攝退大也。一家意久習小攝上二
周聲聞及法華論決定性也。論據在座得記。
今據通途被開云云此意也。次發軫學小元
住小等事。化城喩品發軫學小者。退大因縁
無之。今世始學小乘道聲聞也。記一元住
小者望退大時。上二周名元住小也。久習
小元住小其義同之。但付決定性名義尚甚
深相貌有之歟


宗要柏原案立卷第六

    一。二種相即
  二。法華授記
  三。十界眞實
  四。十界互具
  五。不定毒發
  六。六根外境
  七。四土即離
  八。三土三道
  九。二界増減
  十。三因佛性
  十一。九識證據
  十二。人天小善
  十三。初分二十空
  十四。補處智力
  十五。塵沙證據
  十六。四信五品
  十七。人天感佛
  十八。無性有情
  十九。草木成佛
  二十。決定業轉
  二十一。三惑同體
  二十二。四依對判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