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圓密二教名目 (No. 2373_ 惠鎭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73
圓密宗二教名目

  二教者
  一者顯示教
 二者祕密教
初顯示教者。三乘教也。謂阿含深密等諸經
也 問。何以阿含深密等經名顯示教。又號
三乘教耶 答。彼等諸經中。唯説三乘行
。不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故名
示教。又號三乘教也 問。阿含深密等者何
等經耶 答。付教法釋迦大日教法不同
問。先其釋迦教法者何 答。付釋迦所説教
。有八教五味不同 問。先其八教者何
答。八教者。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也。化法
者所説教法。化儀者説教儀則也云云別卷
之 問。於此化儀化法四教中。唯以
顯示教歟 答。前唐院御釋中。以
乘教顯示教故三乘教者藏通二教也。
然而尚以別教顯示教也 問。既云
三乘教。何攝別教耶 答。於一佛乘分別
三之日。別教被三乘教也。不
一佛乘故也。但至三乘教名者。三乘中有
菩薩故可之 問。其證據何 答。祕密
教取者法華等一乘教故如此云也
  二祕密教有
一。唯理祕密教謂法花涅槃花嚴維摩等大乘教中。唯
世俗勝義圓融不二之旨。未
三密行相。故云
理祕密教
二。事理倶密教謂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明世俗
勝義圓融不二。又説三密行相。故
事理倶
密教
問。世俗勝義圓融者。其相如何 答。世俗者
俗諦名。勝義者眞諦名也。意云。眞俗不二
也 問。若爾者通教明體空如幻法故。明
眞俗不二相即歟。何以之尚接顯示教
 答。望三藏。通教之時雖相即。實但空
教也。全非圓融實談。故名顯示
蘇悉地疏云。有二種教。一顯示教。二祕密
教。顯示教謂阿含深密等諸三乘教也。祕密
教謂花嚴維摩法華等諸一乘教。祕密亦有
二種。一理祕密教。謂唯説世俗勝義圓融不
。亦不三密行相故。二事理倶密教。謂
大日金剛頂蘇悉地經等。能説世俗勝義圓
融不二。亦説三密行相文 五大院引
取意歟
金剛頂經疏云○
問。顯密二種教相證據如何 答。金剛頂經
疏依大論
諸家教相同異集云。第十近代叡山前入唐
請益内供奉贈法印大和尚位慈覺大師。依
龍猛釋論二種教。一顯示教。總攝一切
顯教法門。二祕密教。總攝一切祕密眞言教
。又眞言教別名一大圓教也。具見金剛
頂大教王經疏
金剛頂疏云。今於大乘二種。一者顯大
乘。二者最勝金剛祕密乘。故金剛頂經云。爲
大乘説。爲最上乘説。智論亦
云。佛法有二種。一祕密。二顯示教。而今此
經是最上金剛祕密乘
問。於理祕密教中諸經其義皆一致
歟。如何 答。於此可子細。所詮山門相
承本意顯密一致者。專指法華圓頓教也。無
畏一行已證法花大日經一體釋故也。故
別談理祕密時。唯可法華實教也。然
而法華圓與爾前圓。倶明染淨不二旨故。
且出華嚴等也。天台意有約教約部教相
約教時。爾前法華圓無二無別談也。約部時。
爾前圓當機益物教故。與法華圓同談
也。故無畏一行並山家慈覺智證五大院等。
別立理祕密教之時。殊出法華給也。尤可
之 問。何名約部約教耶 答。付
明五時次第。判權實之時。法華實。爾前
權。之故華嚴維摩般若等。雖圓教
共故。此時尚被權也。故釋云。如細人
麁人二倶犯過。從過邊説倶名麁人
法華部爾前部故云約部也。次付
上所明四教。以藏通別三教權。以圓教
實之時。爾前法雖異。圓教皆被實也。
三教圓教。故云約教
問。五大院先徳。天台所立四教密教
五教覺大師御釋相違歟。如何 
答。全非相違。彼顯密二教委細分別時成
也。其故顯示教接三教。密教立二種故。
其義全一致也
菩提心義五云。今眞言宗一切佛教判爲
。一藏。二通。三別。四圓。五密。前四天台大
師所立。不空三藏門人含光遊天竺日。彼
方諸僧問云。傳聞大唐有天台教理致圓滿
譯以傳此方耶否云云蘇悉地疏。理祕密
教之外。更立事理倶密之教故。前四外更
第五
問。覺大師所立與五大院釋其義雖同。若
強分之者。何尚叶道理耶 答。何不
相違。二教廢立專相叶顯密一致義故。
常可之也。依之山王院五大院處處用
此説
問。高野大師二教論顯密二教與山門相承
二教同異如何。二教論云。夫佛有三身。教
則二種。應化開説名曰顯教。言略逗機。法
佛談話謂之密藏答。彼所立顯密其名雖
同。其義遙殊也。其故二教論意者。以十住
心中前九種住心顯教。以第十祕密莊嚴
密藏仍顯密各別所談也。覺大師
所立意。以法華涅槃等祕密教内。被
顯密一致義故。依名同其體
者也
問。顯密理祕密同者。其相如何 答。大旨如
前。見覺大師等御釋。天台眞言兩宗同明
眞如隨縁不變義。談眞俗圓融不二之旨故。
之云理祕密同也。依之五大院云。一念
心即遮那三密。三千世間四種曼荼
問。事理倶密不同意如何 答。一義云。覺大
師等御意。大日金剛頂等者明世俗勝義圓
融不二等義。是理祕密也。又明三密事相。是
事祕密也。故云事理倶密不同
一義云。以眞言事理倶密教者。此理祕
密全非前顯密一致之理祕密故。別於眞言
理祕密可之。此理祕密更不可
台等者。既云事理倶密不同。理祕密不
天台等若夫理祕密同前者。唯可
事祕密不同也。不事理倶密不同
也。仍此理祕密者。三密四曼阿字月輪等上
隨縁不變之義。以之云理祕密也。依
五大院御釋。或萬法是眞心如阿字不變理
眞如是萬法隨縁阿字相トモ釋。或又以意密
理以身口事釋
  已上二義可人意歟。但無相違子細
 在云云
問。天台等明三千事相。談三密行相。何一
向屬理耶 答。當分雖事相。尚不
密四萬等事相故。下屬理祕密也。適雖
三密義。非印契眞言。故云理祕密
問。事理所談。山門與東寺同異如何 答。
太以不同也。彼家意。被顯密不同義故。
全不理祕密同也。其故顯教所談理體
平等不二旨。尚不無明邊域故。皆屬
宗覆藏説。全不密教所談故。眞言教意。
理祕密者。以六大理祕密也。其故六大
萬法能生故。以之名理祕密也。此理ヲハ
諸教不談故。眞言事理ヲハ顯宗不云云 
山門難之。經教常途説悉以眞如法性
理也。何彼家別以六大理耶。何經論
儀軌等中。以六大理耶。甚不審不審
私云。彼家ニハ法界縁起上法性六大自然顯出處
理也。云云。a字不生觀心決定前可顯者也
問。事理倶密教經論何等耶 答。總有無數
經教。別有雜部灌頂部不同。灌頂部者。大日
金剛頂蘇悉地瑜祇等也。雜部者。釋迦所説
眞言經等也
大日經七卷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無
畏譯。法界宮説。八家諸祖共將來
  開元四年無畏來唐。同十二年於大福先
 寺此經梵本者無畏
將來。云云
 譯語寶月。筆受一行也。無畏作解釋。一行
 記之。名義釋十四卷高野將來云疏。付
 義釋高麗覺苑法師作演密鈔十卷此經
 有序。俗人東宮學士崔牧作。但相承有
 云云
金剛頂經三卷不空譯。又號教王
。阿迦尼吒天説
  此經者龍猛入南天鐵塔得之。令
 通之。塔内廣本無數大本也。龍猛相承略
 本十萬頌云云此土所渡隨力略本金剛智
 所譯略出經六巻也。彼不空渡南天。傳譯
 教王經三卷。以之號金剛頂經。智藏義
 決釋此經。覺大師作七卷疏。流行天下
 又有三十卷金剛頂經。遍不流行。不空鑑
 機此土無縁云云私云。南天龍智所有三百卷金
剛頂經。依漢土不相應渡。
 云云
蘇悉地經三卷無畏譯。普
賢宮殿説
  陽成天皇御
字第一戊戌
覺大師傳之製七卷疏。同流
 天下
元慶二年官符儞兩經疏天下流行事。
智證大師申
誠爲日域
之夜光。剋浮之驪珠。宜行天下
群生。當宗知法阿闍梨并傳燈弟子。爲囊中
忌慢賊云云
瑜祇經一卷金剛智譯。光明心殿説。高野釋云。不空
譯疑之。私云。東寺ニモ金智譯云云
  五大院先徳三卷記在之。行法委悉云云
 覺大師金剛頂經疏引此經文云云
菩提心論一卷龍猛釋。
不空譯
  高野大師奏立眞言三藏。大日金剛頂等
 修多羅藏。蘇悉地蘇婆呼等毘那耶藏。釋
 摩訶衍論菩提心論等阿毘達磨藏云云
 論者叡山大師尾張僧都爲僞論云云
 大師入唐日。新羅國僧彌聰傳云。是論新
 羅國大空山沙門月忠妄造云云福基山道
 詮和上同爲僞論。法敏三卷疏在之。五大
 院先徳引用之。顯晦隨時行藏在運者也
云云高野大師依用之。官符文在貞元格
云云
   此外守護國界經等經教在
問。先大日經中立幾品何法門。又第七
卷同大日□説歟 答。此經有七卷三十六
。但前六品三十一品正佛説也。第七卷
五品者前六品修行方軌也。是龍猛感見要
略念誦經金剛
智譯
同本異譯也。善無畏又於
粟王塔下。遇文殊所現記之。流行天下
給也。與龍猛感見其不同歟。仍一行義
譯不之。零妙寺不可思議ト云人師無畏
弟子
上下二卷疏畢。是號不思議疏云云
問。其六卷三十一品者何
第一卷
  住心品第一義釋第一卷自始至智得成就
同第二卷自九句問品終
 具縁品第二義釋第三卷自始至而住於佛寶。同
第四卷自當受持是地漫荼羅
 竟。同第五卷自爾前執金剛主於一切衆會中諦
第二巻具縁品之餘一一皆獻之。第一卷分具
 縁品。義釋第五
卷初九丁許釋畢
第二卷
品餘
  具縁品餘義釋第五同第六自如是修
供養次引夜度品終
第三卷
  息障品第三
 普通眞言藏品第四已上兩品義
釋第七了
 世間成就品第五
 悉地出現品第六已上明果分。已上二品義釋第
八自世間成就品悉地出
現所念皆
成就
 成就悉地品第七已下明修行
入證方便
轉字輪萬多行品第八已上二品義釋第九自
品爾時如來等品終
   成就悉地品釋云。從此品以前説眞言
  之果。從此次第明修行入證之方便
  此爲首也
第四卷
  密印品第九已上二品義
釋第十畢
第五卷
  字輪品第十
 祕密曼荼羅品第十一已上二品義釋第十一自
上品始今品不得於
 
 入祕密曼荼羅法品第十二
 入祕密曼荼羅位品第十三
 祕密八印品第十四
 持明禁戒品第十五
 阿闍梨眞實智品第十六
 布字品第十七已上六品餘義釋第十二自祕密
品不得於三處今品終
第六卷
四品
  受方便學處品第十八
 説百字生品第十九
  裏書云
  四處造曼荼羅事
  具支灌頂四云。今據本經及以義釋。四
  處重説傳法大阿闍梨爲弟子
  曼荼羅灌頂法則。一者大悲胎藏生都
  會壇曼荼羅。如具縁品説也。二者三昧
  相應轉字輪曼荼羅。成就悉地品轉字
  輪品説也。三者成就字輪祕密壇曼荼
  羅。如字輪品祕密品説也。四者眞實
  修證祕密位曼荼羅。如眞實智品布字
  品百字品入祕密法品入祕密位品説
  也
  已上東曼荼羅
抄上引
三段事
  大日經開題弘法 云。若據此語
  經三段者。自初如是我聞于牙
  種生起二十五行十二字之經。是初序
  説分也。自爾時執金剛祕密主於彼衆
  會中坐世出世持誦品訖二十九品
  餘之經。是第二正説分也。第三十一屬
  累品。是第三流通分也
  諸尊十箇條事
  東曼荼羅抄上云。私云○應知諸尊略
  有十事。一壇相。二方位。三座。四形儀。
  五持物。六徳行。七種子。八三昧耶。九
  印。十眞言。此中印・眞言出藏品等。具
  如五卷抄。種子即在彼眞言中。又如
  轉字輪品等也。壇・位・座・形・持物出
  品祕品。三昧耶形出祕密品
三種灌頂依文事
   具支一云。私檢經文。其事業灌頂如
  縁品及轉字輪品。其手印灌頂如轉字
  輪品及入祕密品。其以心灌頂如入祕
  密品。故具縁品義釋云。凡造曼荼羅於
  七日内頂畢等也云云又輪字輪品義釋
  云。復次造壇有上中下法。又入祕密位
  品義釋云。然此祕密曼荼羅
  百字果相相應品第二十
 百字位成品第二十一
 百字成就持誦品第二十二已上五品義
釋第十三畢
 百字眞言法品第二十三
 説菩提性品第二十四
 三三昧耶品第二十五
 説如來品第二十六
 世出世護摩法品第二十七
 説本尊三昧耶品第二十八
 説無相三昧地品第二十九
 世出世持誦品第三十
 囑累品第三十一已上九品義
釋第十四畢
   已上六卷三十一品
問。第七巻五品何 答
第七卷
  眞言行學處品第一
 増益守護清淨行品第二已上二品疏上卷釋
之。疏者不思議疏
 也云云
 已下三品疏
下卷釋
 供養儀式品第三
 持誦法則品第四
 眞言事業品第五
問。付此經梵本相何 答。義釋第一云。阿
闍梨云。毘盧遮那大本有十萬偈。以洪廣
持故。傳法聖者採其宗要凡三千餘頌
 高野御釋云。頌文三千經卷七帙
問。傳法聖者誰人耶 答。指龍猛大士云云
問。此經於何處之耶 答。廣大金剛法
界宮云云
問。此經説何法門耶 答。一經三十一品。
其意雖多。住心品意者。總言之者。因根究
竟三句。別言之者。如實知自心一句也。所
以行者被大日三密加持之時。信本來成覺
。自心發菩提心。安住法界縁起道。指
如實知者名爲一切智者トモ釋。從因至果皆以
無所住而住其心釋也。此上具縁品已後發
起三密四曼事相行業也。故一經大意。只無
相與有相事與理二法也
大日三義者
一。除暗遍明義報身。
二。能成衆務義應身。
三。光無生滅義法身。
薄伽梵六義者佛地論東寺邊云
伽梵法相等名目
一。自在義永不
諸煩惱
二。熾盛義炎猛智火所
焼練
三。端嚴義三十二相
等莊嚴故
四。名稱義一切殊勝功徳圓
滿無知故
五。吉祥義一切世間親近
供養咸稱讃故
六。尊貴義一切功徳。常起方便
樂一切有情懈廢
  初一斷徳。次一智徳。後四恩徳云云
 略頌金疏出
云。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
 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總名爲
 薄伽
三句大宗者
一。菩提心爲如實知
自心
二。大悲爲六度
萬行
三。方便爲究竟菩提
涅槃
三身者
法身理智 二報身自受用
他受用
 三應身勝劣
三密者
一。身密印契論云。如契印
請聖衆是也
二。口密眞言論云。如密誦眞言
了了分明無謬誤也。文
三。意密阿字月輪等論云。如瑜伽
應白淨月圓滿菩提心
六大者
一。地大種子阿字。形相
方。色相金色
 二。水大種子鍐字。形相
圓。色相白色
三。火大種子覽字。形相
三角色相赤色
 四。風大種子含字。形相
半月。色相黒色
五。空大種子缺字。形相團形。
色相青色。且南州意也
 六。識大 種子
口傳。
形相同上。
色相同上
   已上稱五大亦號五輪
四種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理趣釋云。以五大
諸尊形。尊形
二。三摩耶曼荼羅理趣釋云。諸尊所
持標幟。文契印
三。法曼荼羅理趣釋云。諸尊
種子諸字。種子
四。羯磨曼荼羅理趣釋云。若鑄若
造諸尊形像。作用
四種念誦者
一。先持念誦 二。意支念誦 三。具支念誦
四。作成就念誦
五種三昧道者
一。佛地三昧道 二。菩薩三昧道
三。縁覺三昧道 四。聲聞三昧道
五。世間三昧道人天
三種薩埵者菩提心義一云。大日義釋云。金剛頂宗
云。薩埵有三種。問。正出金剛頂經何
 文耶。答。正出
祕密瑜伽中也。文
一。愚童薩埵義釋云。六道凡夫不實諦因果。心
邪道習苦因著三界堅執
捨故以
名矣
二。有識薩埵義釋云。即二乘也。縁覺知生死過患
自求出離涅槃。染著化城
 興滅度想。於如來功徳
願樂之心。以爲
三。菩提薩埵義釋云。無上菩提出過一切臆度戲論
種種過失。是一向純善白淨微妙。不
譬類義。即是衆生本性不思議心也。能思
是成道事。願樂修行堅固不動。故名菩提索多。文
五種障者
一。煩惱障根本煩
惱等
二。業障釋云。過去現在
諸重罪
三。生障先業更無暇身即以
報生障不佛法
四。法障先世曾有障法縁故。不
善友聞正法
五。所知障種種因縁多不和合
般若波羅蜜
大乘七義者
一。法大釋云。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藏。
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文
二。發心大謂一向志求平等大惠無盡
悲願。誓普授法界衆生。文
三。信解大謂初見心明遍時。具足無量功徳。能通
恒沙佛刹。以大事因縁就衆生。文
四。性大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
缺減。一切衆生等共有之。文
五。依止大謂如是妙乘即法界衆生大依止處。猶
如百川同趣大海草等依地而生。文
六。時大謂壽量長遠出過三時。師子奮
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文
七。智大謂諸法無邊故等虚空。心自然
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源底。文
順世八心亦有二種 羝三歳羊
一。種子心麁食持齊
數數勸修
二芽種心五通仙人六齋日
與父母親族
三。疱種心後以此施
與非親識
四。業種心後以此施
器量高徳者
五。花種心後以此施歡喜授與妓
樂人等及獻尊宿者
六。成果心後以此施
愛心而供養之
七。受用種子心彼護戒
生天
八。嬰童心此心生死流轉。於諸天神龍等
敬順行。是愚童異生生死流轉無畏依
十心者。八種如
九。殊勝心此第八心中若
解脱智生
十。決定心已於
  釋云。此二種心未佛法所説縁起法故。
 是外道三寶斷常心也
次歸依三寶凡夫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云。第二歸依三寶凡夫順世八
心。彼前第八心求無畏依時。若善知識爲
三寶眞歸依處。漸識現世因果故即能信
受。如彼修齋時。是種子。若善知識爲説
貪現世安樂。命終生天。後得涅槃。受八齋
信受修行。如彼六齋布施是藥種。乃至
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子。不異歸依
。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無畏依。此中
亦有殊勝決定想。故有八心亦有十心云云
又直歸依三寶。一日受八齋法數數修習。
是最初種子。乃至生天後得涅槃。是受用種
子。不歸依。是生死流轉凡夫第八眞實
無畏依。此中亦有殊勝住決定想。故有八心
十心云云此二八心中。雖後得涅槃是歸
依三寶凡夫。必知後得涅槃。可違世。然
人天八齋法。且名順世云云
 私以此釋歸依三寶八心可
違世八心有二種
初顯示三乘違世八心者
菩提心義三云。第三顯示三乘違世八心。如
義釋云。從此即發聲聞菩提。初種子心。皆
唯傍前文廣分別説。乃至三乘一一地皆具
十心。迄第十地亦具種子芽疱葉花果等
佛地智生。觀畢竟空金剛際
也。經云。彼離違順八心相續業煩惱細者。
前説種子芽疱等及歸依三寶。爲人天乘
齋施善法。皆名順世八心。若三乘初發
道意。迄業煩惱根本無明種子十二
因縁。名違世八心。或可見道修道等諸
之各有八心。大乘行者了達蘊性空
故。雙離違順八心
次祕密一乘違世八心者
又云。第四祕密一乘違世八心。如義釋淨菩
提心位以上十地中云。就前三心十心
之。若通論信解地。則初地爲種子。二地
芽。三地爲疱。四地爲葉。五地爲花。六
地爲果。七地爲受用種子。八地爲無畏依
所得果中。九地有求佛地惠生。是最
勝心。十地此心決定。此二心無別境界。第八
心中約方便轉勝開出之耳。若一一地中
亦有此十心云云 問。義釋文言總合難知。
一一釋之云何。答。私以總別二義之。若
總釋者。證契經四乘各有十地。天台以爲
四教地位故。以彼各各十地今十心。又
天台云。四教地地各有十乘。亦以彼地地十
今位位十心。若別釋者。且約五戒人
因十善天因。菩持戒善是種。若爲父母等
持是芽。若爲悲親等持是疱。若爲高徳等
持是葉。若爲尊宿等持是花。若以親愛心
持是果。若心生人天等是受用種子。若常
三寶是無畏依。如戒善一切皆然。若
三藏聲聞位。初發心及七賢以爲八心
世第一法勝進決定二心加爲十心。八忍八
智以爲見道八心。眞相二見加爲十心云云
二果二向七返家家一間身證以爲八心。身
證二心加爲十心云云三徳三智二種涅槃
以爲無學八心。無餘二心加爲十心云云
佛三惠逆順三觀種相好用道隨數以
八心。二種涅槃加爲十心云云菩薩發心
三祇百劫補處後身成道以爲八心。法輪涅
槃加爲十心。或以八相八。二滅加爲
云云通教聲聞發心七地爲八。二滅加爲
十心云云支佛八地爲八。二滅加爲十心
云云菩薩八地爲八。亦與二乘共行證故十
地爲云云別教發心七階爲八。菩提涅槃
加爲十心云云若眞言門菩薩擬前五乘四
教四乘地位之。准前可知。義釋且擬
別教十地釋爲十心。若別釋之説圓教云云
又從凡夫佛地
各有八心十心。云云
三阿僧祇劫者釋云。梵云劫跛二義。一者時
分。二者妄執。阿僧祇者。此翻無數
 云云
第一阿僧祇劫釋云。若祕密釋。超一劫瑜伽行
已。度百六十心等一重麁妄執。名
 一阿僧祇劫。文。菩提心義云。斷見思也。云云取
意。證寂然界。云云。三藏二乘。通教三教。別教十住
 中第八住。圓教并眞言第八
信。云云。證空觀位。云云
第二阿僧祇劫釋云。超二劫瑜祇行。又度一百六
十心等一重細妄執。名二阿僧祇
 文。菩提心義云。斷塵沙位也。云云取意。經云。覺
自心本不生。文。藏通入滅二乘。別九位。圓密九信
 位。此中接楞伽深密等
經。瑜伽唯識等諸菩薩
   已上二僧祇位尚顯示教分事
第三阿僧祇劫釋云。眞言行者復超一劫。更度
六十心等一重極細妄執。得佛惠
 初心故。云三阿僧祇劫成佛也。文。菩提心義云。
無明位也。云云。經云。所謂空性極無自性心生。
 文。眞言淨菩提心位入初地法明
也。別初地。圓密初住。云云
問。眞言行者實經三阿僧祇時分歟 答。劫
者有淺深二義 今約深祕故。以
劫。非時分。依之義釋云。若一生度
三妄執。即一生成佛。何論時分
問。眞言教意。三妄執外立微細妄執耶 
答。東寺立之。山門義不
問。其各意據如何 答。山門意者。任經論常
途説。五住三惑之外。全不惑障故。今經
三妄執即如次三惑得意也。義釋意尤分明
歟。傳聞東寺意。顯宗妙覺佛只斷三妄執
顯教果。此上有微細妄執祕密深致
故。華嚴法花等佛皆不微細妄執。仍無明
域佛也云云
問。微細妄執證據如何 答。經文此四分之
一度於信解四妄執云云
問。此文實其義聞ヘタルカ歟。山門何不之耶
 答。尚如前違經論説故不之。至
經文者。此文意釋三句大宗之時。初地菩提
心爲
二地已上大悲爲
八地已上方便爲
究竟
八地
已上中。以佛地上上方便故。自初地
佛地四分也三句加
上方便
而超三阿僧祇劫
之時。四分中至初地故。此四分之一度於信
説也。全約所斷惑意之也。能能

六無畏者
三劫初心
  一。善無畏經云。彼愚童凡夫修諸善業不善
。當善無畏文。釋云。如
  世八心漸受歸戒。於無量世人天中。後
涅槃以免三途。名最初蘇息處。若眞言
行者初入三昧耶。依
供養修行位。與此齊
  二。身無畏經云。若如實知我。當身無畏
文。釋云。如身受心法四種顛
  。於身扼縛蘇息處。若眞言行者
本。尊三昧衆相現前時位。與此齊。文
初劫
  三。無我無畏經云。若於取蘊所集我身此自
色像觀。當無我無畏文。釋
  云。觀唯蘊無我乃至證湛寂之心。離一切
我扼縛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於
伽境界。一切分段中能觀心不可得
愛慢位。與
此齊。文
  四。法無畏經云。若害蘊住法攀縁。當法無
文。釋云。約幻炎等喩諸蘊即
  。離違順八心寂然界。離蘊扼縛
縁生句法蘇息處。若眞言行者現覺瑜伽境
界皆如鏡像水月
生時位。與此齊。文
  第僧企位
五。法無我無畏經云。若害法住無縁。當
無我無畏文。釋云。即無縁乘
  法無我。心主自在覺本不生。離法扼縛
法無我蘇息處。若眞言行者於瑜伽道
心得自在用
時位。與此齊。文
  六。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經云。若復一切蘊界處
能執所執我人壽命等。
  及法無縁空自性無性。此空智智生。當一切法
自性平等無畏文。釋云。觀自心畢竟空性時。我
蘊法及無縁皆同一性。所謂自性無性。此實智
生即極無自性心生也。於業煩惱等都無縛無
脱。於有爲無爲界二種扼縛蘇息
。即眞言行者處空無垢菩提心。文
問。眞言行者實經三劫六無畏位歟 答。實
之也。依之義釋云。今所以廣明三劫
六無畏處衆多心相者。皆是擬儀外迹
修證之深淺。多可
十縁生句者經云。若眞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
察十縁生句。當眞言行通達作
  證。文。釋云。如下文萬行方便中。無此十縁
生句除心垢。是故當知最爲旨要。眞言行者特
意思之。又云。此經所以次無垢菩提
即明十喩者。包括始終絯諸地
一。幻經云。云何爲幻。謂如呪術業力能造種種色縁
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
  彼非去非不去。何
以故。本性淨故。文
二。陽炎釋云。釋論云。以日光風動塵故。曠野中動
野馬。無智人初見之。謂之爲水。衆生亦
  爾。結使煩惱日光動諸行塵。邪
憶念風於生死曠野中轉等。文
三。夢經云。如夢中所見。書日○住種種異類
苦樂。覺畢無所見。如是夢眞言行應知亦爾。
  
四。影經云。以顯喩了眞言能發悉地。如面縁
於鏡。而現面像文。釋云。此中言顯即是釋論
  鏡中像
喩。文
五。乾闥婆城釋云。釋論云。日初出時。見城樓櫓宮
殿行人出入。日輪高轉滅。此城但可
  而無
等。文
六。響釋云。釋論云。若深山峽谷中。若深絶澗中。若空
大舍中。以語言聲相撃故。從聲有聲名爲響。
  無智人謂爲有實。智者
心念是聲無人作等。文
七。水月經云。如月出故照
淨水而現月影像等。文
八。浮泡經云。如天降雨生泡。文。經云。如夏時
雨水。自雨水中渧之大小種種浮泡
  形類各異。然
水性一味等
九。虚空花經云。如空中無衆生壽命。彼作者不
可得。以心迷亂故而生是種種妄見
  
十。旋火輪經云。譬如火燼若人執持在手。
而以旋轉空中輪像生
九識者雜心論云。集起名心。思
量名意。了別名識。文
一。眼識梵云斫乞芻(二合)(眼)毘闍那(識)。眼根縁
色塵。根塵相對分色法。最初一念云眼識
  第二追分別意分別云
六識。餘耳識等如
二。耳識梵羯頼拏(耳)毘闍那(識)。
耳根聲塵分別
三。鼻識梵云曩婆(鼻)毘闍那
鼻根香分別
四。舌識梵云爾賀縛(舌)里闍那
舌根味分別
五。身識梵云捨里羅(身)毘闍那
身根觸分別
六。意識梵云毘婆伽(意)毘闍那。了別
識也。依意根一切法
七。末陀那識思量識也。縁第八識見分
知我見我愛我慢四煩惱也
八。阿梨耶識此云藏。萬法含
藏染淨具足識也
九。菴摩羅識此云無垢識。又云
藏識。又云如來藏
  已上九識經論常途所立也。但菩提心義
云。基師云。西方淨識三家不同。一龍樹
提婆依般若經唯明六識八識。二
天親護法唯明八識九識。三眞諦
三藏廣明九識八識等
十識者
八識
第九。一切一心識眞如差別義。一切
衆生各識各心。文
第十。一心一心識眞如平等義。一切衆
生一識一心。云云
  已上五大院依釋摩訶衍論之。慈覺
智證會之云。彼論第九第十二識。於
台所立第九識中。依雙非雙照不同
二識云云故九識十識開合不同歟
問。此十縁生句者大意如何 答。明一切諸
法不生不滅即空如幻旨
問。此空觀有幾不同耶 答。有三種義。釋
云。然統論此品中十縁生句略有三種 
一。即空之幻釋云。一者以心沒蘊中。欲治實
故。觀此十縁生句。如前所説即空
  之幻
是也
二。即心之幻釋云。二者以心沒法中。欲治境
界攀縁故。觀此十縁生句。如前所説
蘊阿頼耶即心之
是也
三。不思議之幻釋云。三者以心沒實際中。欲
有爲無爲界故。觀此十縁生句
  前所説解脱一切業煩惱
業煩惱具依即不思議之幻
問。三種幻中者。以何爲眞言行者觀法
 答。釋云。今中云深修觀察者即是意明
第三重故用第三
問。如幻無生觀。是權教所談也。眞言行者何
此觀耶 答。此觀可權實顯密也。依
之天台釋云。一心三幻破一心三惑
樂釋云。幻炎之名於偏圓等今又可

高野大師所立十住心者
一。異生羝羊心 羝三
歳羊
二。愚童持齋心
三。嬰童無畏心 已上三心
世間心
四。唯蘊無我心 聲聞心。大日經云。如
是解唯蘊無我。文
五。拔業種子心 芻心。大日經云。拔業煩惱株杭
無明種子十二因縁 已上
  二心小
乘心
六。他縁大乘心 瑜伽深密等。法相宗 大日經
云。大乘行發無縁乘心。文
七。覺心不生心般若經等。三論宗 大日經云。
心王自在覺自心本不生。文
八。一道無爲心法華經。天台宗 大日
經云。所謂空性。文
九。極無自性心華嚴經。花嚴宗 大日
經云。極無自性心。文
十。祕密莊嚴心眞言宗。
云云
問。此十住心。山門可之耶 答。不之。
山王院并五大院破之給。不義釋等

六十心者
一。貪○五十九。受生心已上如
經文等
六十心猿猴心經文不之。阿
闍梨相傳加也
百六十心者經云。一二三四五再
數凡百六十心。文
煩惱五根本惑
一貪 二嗔 三癡 四慢 五疑
一二三四五再數者。五煩惱一度再數之十
也。又十又再數之者二十也。二十又再數
之者四十也。四十又再數之八十也。八十又
再數之百六十心也
問。何不五見耶 答。釋云。所以不
者。以見煩惱多在六十心中也。意上
六十心中。五見タル故。今説百六十心
時。不五見云也。可之。但尚有不審
問。再數者其意如何 答。釋云。以衆生煩
惱心常依二法中道故。隨事異名輒
分爲
胎藏界四重曼荼羅者
一。中臺八葉
二。初重上方遍知院佛部 左方金剛手院金部 
右方觀音院蓮部 下方五大院金部
三。第二重上方文殊 左方除蓋障 
 右方地藏 下方虚空藏院
四。第三重釋迦生身
眷屬等
問。何以中台初重耶 答云云
問。今四重次第與現圖曼荼羅相違歟。如何
  答。以今説本位云云

三部者
一説佛部大日
  佛部中台初重上方
一説蓮華部觀音阿
彌陀
  蓮華部觀世音第二重四菩薩
一説金剛部金剛手
釋迦文
  金剛部初重 釋迦世天

十三院者十一院如轉字品。十院者。十一院中除
大護院。云云。蘇悉地屬虚空藏。護世天
釋迦眷屬歟。四大
護接釋迦眷屬
一。中台 二。遍知院 三。觀世音 四。金剛
手 五。二明王 六。四大護 七。釋迦文
八。文殊 九。除蓋障 十。地藏 十一。虚空
已上大日經轉
品説此十一院
 十二。蘇悉地 十三。護世天
大儀中。上十一院加
後二院十三院
  廣
二十八部者
一。中台 二。遍知院 三。佛眼 四。眞陀寶
 五。觀音 六。馬頭 七。金剛手 八。孫婆
 九。不動 十。勝三世 十一。大護 十二。
釋迦 十三。帝釋 十四。火天 十五。閻王
 十六。羅刹 十七。水天 十八。風天 十
九。多聞 二十。伊舍那 二十一。梵天 二
十二。地天 二十三。日天 二十四。月天
二十五。文殊 二十六。除蓋障 二十七。地
藏 二十八。虚空藏
  已上就台藏曼荼羅略中廣三説也
四重中有九類
一。大日 二。佛部 三。蓮華部 四。金剛部
 五。二明王 六。佛眼 七。諸菩薩 八。釋
迦 九。四菩薩若加二乘諸天
十類歟。云云
三壇者
一。大悲壇 二。成就壇 三。祕密壇
三種灌頂者
一。手印權頂 二。事業灌頂 三。以心灌頂
五種三昧耶三昧耶此云
不越誓義
初三昧耶 遙見曼荼羅
第二三昧耶 投華結縁灌頂
第三三昧耶 學法許可分也
第四三昧耶 傳法灌頂分也
第五三昧耶 祕密灌頂分也義釋云。即前所説
第三灌頂時所入
也。
四箇阿闍梨五大
院御釋
一。傳教阿闍梨 廣傳一切諸瑜伽
二。都法阿闍梨 遍學一切諸瑜伽
三。佛部阿闍梨 遍學佛部諸瑜伽
四。隨行持明者 樂學不動等一瑜伽
四箇曼荼羅者
一。大悲都會壇曼荼羅四重
曼荼羅
二。嘉會壇曼荼羅四重曼荼羅。但以
諸尊安中台
三。都中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一重曼荼羅也。只圖
一尊眷屬別不二重位
 
四。都外別壇曼荼羅諸尊各三重曼荼羅也。中台本
尊。第二重諸尊各眷屬。第三
 重八部 又説云。中台本尊。第
二重自餘諸尊。第三重八部
十地者初地已上皆名
信解行地
初地菩提心
 二地 三地 四地 五地 
六地 七地已上六地大
悲爲
 八地 九地 十地
已上三地方
便爲究竟
 佛果上上
方便
三種悉地宮
上品密嚴國寂光上。唯佛
佛境界
中品十方淨土安養
下品諸天乃至長壽仙等也。修羅宮也。清辯論師爲
空有諍論觀音一印法。入修羅崛慈氏下
  。云
次金剛頂經
問。於當經幾會等耶 答。總就金剛頂
十八會。於其中當時現行教王經初
會用也
金剛界一十三處。十八會者指歸云。金剛頂瑜伽
十萬偈十八會
第一會如來眞實教王會。有四大品。一金剛界。ニ
降三世。三遍調伏。四一切義成就。表四智印
  六曼荼羅 於
阿伽尼吒天
 金剛界品六曼荼羅者
 一。金剛界大曼茶羅五相
成身等
 二。陀羅尼曼荼羅三十
七尊
 三。微網曼荼羅三十
七尊
 四。一切如來廣大供養羯磨曼荼羅
十七
 
   裏書云
  金疏七云。略釋中卷已畢。經次當廣
  説金剛弟子入金剛大曼荼羅儀軌トシ。以
  下第四説教授弟子儀軌等。此明廣説
  灌頂阿闍梨軌範以及諸尊祕密眞言印
  契等。傳法聖者記録。是故且止
  也
  私云。前唐院御釋釋上中下二卷也。不
  第三卷也。傳法聖心裹記録是故且
  止者。不第三卷釋給也。可
  
  心裏記録者指何事
  五。四曼荼羅
 六。一印曼荼羅
 降三世品六曼荼羅者
 一。曼荼羅儀則三十
七尊
 二。祕密曼荼羅
 三。法曼荼羅
 四。羯磨曼荼羅
 五。四印曼緊荼羅三十
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
七尊
 遍調伏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三十七尊。皆觀自在及現説
引入弟子儀并十六種成就等
 二。三摩耶曼荼羅三十七尊。説相同上。
但説鉤召敬愛等
 三。法曼荼羅三十七尊。同上。但
修心求智慧等
 四。羯磨曼荼羅十三
同上。但
 五。蓮華部四印曼荼羅二十一
同上
 六。同一印曼荼羅十三
同上
 一切義成就品六曼荼羅者
 一。大曼荼羅三十七
。説引入弟子儀等
 二。祕密三摩耶曼荼羅三十七
同上。但
 三。法曼荼羅三十七
同上。但
 四。羯磨曼荼羅三十七
同上。但
 五。四印曼荼羅三十
一尊
 六。一印曼荼羅
十三尊
第二會一切如來祕密瑜伽。具四大品。廣説
微細實相及降魔醯首羅天等 於色究竟
  
第三會一切教集瑜伽。説一百二
十種護摩壇法界宮
第四會降三世金剛瑜伽。金剛藏等八菩薩各説
三法羯四曼荼羅并祕密禁戒修行法 於
  彌頂
第五會世間出世間金剛瑜伽。説五佛曼荼羅及諸
菩薩外金剛部曼荼羅等求悉地法 於波羅
  奈國空界
第六會大安樂不空三昧耶眞實瑜伽。説普賢菩薩
曼荼羅等乃至引入弟子授理趣般若波羅蜜法
  他化
自在天
第七會普賢瑜伽。説普賢等金剛拳菩薩及外金剛
部菩薩修行人。無時無方不世間禁戒。以
  菩提心先。無爲戒爲
 於普賢普薩宮殿中
第八會勝初瑜伽。説普賢等外金剛部等
廣於第七會。云云 於同處
第九會一切佛集會荼吉尼戒綱瑜伽。説自身
本。阿身外立主形像。并瑜伽法具九味。
  金薩毘盧并九味也。乃至五部
中歌讃舞儀等 於眞言宮石中
第十會大三昧耶瑜伽。説十六菩薩名
四曼荼羅 於法界宮
第十一會大乘現證瑜伽。 説毘盧遮那至毘首羯
磨菩薩及八供四接等 於阿伽尼吒天
  
第十二會三昧最勝瑜伽。 説毘盧遮那八菩薩等
乃至自身本尊瑜伽。又廣説阿字門通達染
  淨無礙 於
界宮菩提場
第十三會大三昧耶眞實瑜伽。 説十方一切佛界
異口同音請金剛薩埵眞實教法
  金剛界
道場
第十四會如來三昧耶眞實瑜伽。 説普賢菩薩十
六大菩薩四接成一身。廣説五部圓融 
  
第十五會祕密集會瑜伽。 説法法壇印眞言住禁
戒等 於祕密處。喩師婆伽處號般若
  波羅蜜
第十六會無二平等瑜伽。 説生死涅槃世出世間
自他不二。動心擧目聲香味等雜染思慮同
  眞如法界。皆成一切佛
 於法界宮
第十七會虚空瑜伽。説大日外金剛部各説四印
曼荼羅。修行者與一一尊相應。皆量同
  虚空法身
實際宮
第十八會金剛寶冠瑜伽。説金薩請佛爲大梵
天等五部曼荼羅引入弟子儀具三十
  七尊并字輪觀等
 於第四靜慮
 已上十三處一十八會
 重會者。阿伽尼吒天二會初會。第
二會
法界宮三
 會第二。第十。
第十六會
普賢宮二會第七。第
八會
金剛界道
 場二會第十三。第
十四會
若色究竟與阿伽尼吒天
 同所者十二處歟。高麗覺苑十四處云云
 不其意
問。 現行流布三卷金剛頂經者十八會中初
會者何耶 答。初接教王會也。於此會
四品。今三卷經第一金剛界密也六曼荼羅
其中
大曼
荼羅
問。 此十八會廣本并當經相承次第如何 
答。此經廣本有十萬頌。廣本不唐朝。只
三千頌略本許。唐土弘通云云
演密覺苑 云。謂此大本有十萬頌。正詮一切
總持明呪 又云。此明藏大本十萬頌以
太廣。傳法聖者檢其宗要。凡三千頌等
次相承次第者。如來滅後七百年中。龍猛
大士生中天竺。自開鐵塔
義決智藏不
空異名
云。其中天竺國佛法漸衰時有
。先誦持大毘盧遮那眞言。得盧遮那佛而
其身現多身。於虚空中此法門及
文字章句。次第令寫訖即滅。即毘盧遮那念
誦法要一卷。是時大徳持誦成就願此塔
七日中塔念誦。以白芥子七粒
門乃開。塔内諸佛一時踊怒不入。
唯見塔内香燈光明一丈二尺。名華寶蓋滿
中懸列。又聞讃聲。此時大徳至心懺悔發
大誓願。然後得此塔中。入已其塔尋閉。
於多日此經王廣本一遍食頃
諸佛菩薩指授堪記持不忘。便令
塔塔門還閉如故。爾時書寫所記持法有
百千頌。此經名金剛頂經者。菩薩大藏經ナレハ
塔内廣本絶世所無。塔内燈光明等至今不
滅。此經百千本頌此國未有。此略本至
云云
金剛頂疏一云。義決云。此略瑜伽西國得
者諸授相付。其大經本阿闍梨云。經篋廣
長如床。厚四五尺。有無量頌。在南天竺界
鐵塔之中。故知此經撮其旨要以爲三卷
流通分良有以也
十八會指歸云。瑜伽教十八會。或四千頌或
五千頌或七千頌。都成十萬頌
問。此經三卷中明幾法門耶 答。於大曼
荼羅三分。如次三卷説之。而序正二段
也。流通無之。於正説中又爲
金疏云。經婆伽梵大菩提心○猶如胡摩。釋
曰。此以下大段第二正説也。大分爲二。初
祕密莊嚴内證大智見法成就得如來處
即自行也。次從第二卷末爾時世尊爲一切
如來召集故作金剛彈指以下。第二明善阿
建立祕密智相接取衆生令入佛位。利他利
金剛界曼荼羅者有二説
一。四會曼荼羅
  一。成身會 二。羯磨會 三。三摩耶會 
 四。供養會
 已上儀軌説覺大師將來當時山門現
行次第也
二。九會曼荼羅者次第并名字雖
異説。依山門相承
  ○十七尊又號
理趣會
 ○降三
世會
 ○降三世三
昧耶會
 ○一印
 ○成身
 ○成身三
昧耶會
 ○五普賢會又
四印會
 ○微細會又號
供養會
 ○微細
 已上覺大師御相承云云
 ○五普賢會
四印會
 ○微細會
供養會
 ○微細會成
身三昧耶
 ○一印
 ○成身
 ○成身三昧耶會或
成身羯磨會
 ○十七尊會理趣會
降三世三昧耶會
 ○降三
世會
 ○降三世三
昧耶會
 已上叡和上相承云云覺大師御相承
 只左右異也云云
三十七尊者
  五佛
 大日 阿閦 寶生 西彌陀 
 空
 四波羅蜜大日四
親近
 金剛 寶 西法 
 十六大菩薩
 薩・王・愛・喜 寶・光・幢・㗛 西法・利・
 因・語 業・護・牙・拳
 八供
 香華燈塗已上外
四供
喜鬘歌舞已上内
四供
 四攝
 鉤索鎖鈴
 就十六大菩薩定惠二門不同
 一。惠門十六上薩王
等是也
 二。定門十六八供四攝四
波羅蜜也
菩提心義一云。又金剛有五種。一者青色金
剛。能除一切災障。二者黄色金剛。能昇
身輕。三者赤色金剛。能得出入。四者白色金
剛。能得水亦能澄水。五者碧色金剛。能
諸毒。如是金剛各具二義文 二義者堅
固。利用也
五相成身者此五相前説迦樓
羅觀。如幻無生觀
一。通達心又名徹心明
法界體性智
二。修菩提心又名無染心
大日觀音
三。金剛心平等性智
四。金剛身
五。證無上菩提成所作智
五部者
一。佛部中央 二。金剛部東方 三。寶部南方
四。蓮華部西方 五。羯磨部北方
五智者梵云半左(五)
枳攘若 (智)
中央法界體性智 梵云達磨馱都
 野枳攘第九識此智
大圓鏡智 梵云摩訶底摩灑耶
 轉第八識此智云云
平等性智 梵云三昧耶平等跢野
 第七識此智
西方妙觀察智 梵云摩蘇部羅始蒭
 第六識此智
北方成所作智 梵云迦里抳所作計吒
 轉前五識此智云云
四種法身者
分別聖位經引入楞伽偈頌云。自性及受用。
變化并等流。佛徳三十六。皆同自性身。並以
法異身。總成三十七
一。自性身理法身
智法身
 二。受用身自受用
他受用
三。變化身勝應身
劣應身
 四。等流身六道
等形
三種菩提心者菩提心
論説
一。行願菩提心 二。勝義菩提心
三。三摩地菩提心
四種釋者後三釋在不思議疏。初
一釋五大院加之歟
一。淺略梵王説
阿字
 厭求妄心菩提心
二。深祕大日説
阿字
 修性不二菩提心
三。祕中深祕阿字自説
阿字
 四曼三密菩提心
四。祕祕中深祕眞如理智
阿字
 不變隨縁菩提心
  已上就阿字并菩提心之。一切法准
 
五門菩提心者五門菩提
心義説
一。釋名義 二。識體性 三。辨一異
四。明相状 五。述行願
十六大菩薩有百八徳
一。薩六徳一金剛勇。二大心。三金剛諸如來。
四普賢。五金剛初。六金剛手
二。王六徳一金剛王。二妙覺。三金剛鉤。
四如來。五不空王。六金剛召
三。愛七徳一金剛染。二大樂。三金剛箭。四能
伏。五魔欲。六大金剛。七金剛弓
四。喜七徳一金剛善。二薩埵。三金剛戲。四大
適。五歡喜王。六金剛。七金剛喜
五。寶八徳一金剛寶。二金剛。三金剛。四空。五
大寶。六空藏。七金剛豊。八金剛藏
六。光七徳一金剛威。二大焔。三金剛日。四佛
光。五金剛光。六大威。七金剛光
七。幢七徳一金剛幢。二善利。三金剛幡。四妙
善。五寶幢。六大金剛。七金剛刹
八。㗛七徳一金剛笑。二大笑。三金剛笑。四大
寄。五愛喜。六金剛勝。七金剛愛
九。法七徳一金剛法。二善利。三金剛蓮。四妙
淨。五世貴。六金剛眼。七金剛眼
十。利七徳一金剛利。二大乘。三金剛鉤。四大
器。五妙吉。六金剛深。七金剛惠
十一。因七徳一金剛因。二大場。三金剛輪。四理
趣。五能轉。六金剛起。七金剛場
十二。語六徳一金剛語妙明。二金剛誦。三妙成。
四無言。五金剛成。六金剛語言
十三。業六徳一金剛業。二教令。三金剛廣。
四不空。五業金剛。六金剛巧
十四。護七徳一金剛護。二大勇。三金剛甲。四大
堅。五難敵。六妙精進。七金剛動
十五。牙七徳一金剛盡。二方便。三金剛牙。四大
怖。五摧魔。六金剛峻。七金剛忿。
十六。拳六徳一金剛合。二威嚴。三金剛能縛。
四解。五金剛拳勝誓。六金剛拳。
  已上百八徳畢金疏七意金剛頂經
第二卷奧説
三十七尊各有四門
一。諸佛三昧心門 二。祕密神變相門
三。親承受教示門 四。授與佛菩提門
十二神變者金剛頂經上卷
疏第三釋
一。依因經云。纔出一切如來心即彼婆伽梵普賢 疏
云。一切諸佛現神變時。非因故。謂
  如來智
普賢心等。文
二。顯本經云。爲衆多月輪普淨一切有情大菩提心。文
 疏云。謂菩提心者萬徳之源衆行之本等。文
三。應實經云。於諸佛所
周圍而住 疏云
四。顯相經云。從彼衆多月輪
一切如來智金剛 疏云
五。顯力經云。即入婆伽梵毘盧遮那如來
。由普賢堅牢故。文 疏云
六。還源經云。從金剛薩埵三摩地一切
如來加持合爲一體。文 疏云
七。顯智經云。量盡虚空遍滿
五峯光明 疏云
八。示相經云。一切如來身口意出生金剛形。從
一切如來心出住佛常中。文 疏云
九。明徳經云。復從金剛金剛形。種種色
相舒遍照曜一切世界。文 疏云
十。顯實經云。從彼金剛光明門一切
世界微塵等如來身。文 疏云
十一。普現經云。周遍法界竟一切虚空。通
切世界雲海。遍證一切如來平等智神境
  。文
疏云
十二。感應經云。一切如來大菩提心成辨普賢種種
。承事一切如來。往詣大菩提場。摧
  諸魔軍。證誠一切如來平等大菩提正法
。乃至拔濟一切利益安樂等。文 疏云
問。眞言教行者有幾不同耶 答。大日經
五種三昧道并三種三摩耶不同。金剛頂
經中云。覺大師立二種
一。一切泛明根性疏云。毘盧遮那遍一切故。有
情有佛性。是故無祕密根
  等。
 三乘五乘等乃至十界悉具佛性故。有
 成佛之歟
二。當經所被根性疏云。今此祕密教非三乘顯
教根性。但與内證心地眷屬
  祕密道等。文 毘盧遮那自性所成三十七尊爲
也。出生義云。削地位之漸階等妙之頓旨
 
又立上中下三根并頓漸二機見覺大師釋云。
具縁方進是爲
  中下。闕縁而進
是爲上也。文
問。付佛教二藏三藏等中。今眞言教何
藏攝耶 答。先立諸藏不同
一。菩薩藏 二。聲聞藏縁覺
攝之
三藏者
一。毘奈耶。二。索咀&MT01300;。三。阿毘達磨
四藏者
一。聲聞藏 二。菩薩藏 三。雜藏 四。佛藏

一。經藏 二。律藏 三。論藏 四。陀羅尼藏
五藏者六波羅
蜜經説
一二三已上三藏
 四。般若波羅蜜藏
五。陀羅尼藏
六藏者菩薩聲聞各有
三藏故也
八藏者處胎
經説
一。胎化藏 二。中陰藏 三。摩訶衍方等藏
四。戒律藏 五。十往藏 六。雜藏
七。金剛藏 八。佛藏 已上
此諸藏中。總眞言教中皆雖其義。別
之時。二藏中菩薩藏。六藏又爾。三藏中索
&MT01300;藏。四八藏中佛藏。五藏中陀羅尼藏也
已上金疏意
各合點畢
問。眞言教立幾次位耶 答。胎藏界立
劫六無畏十地等皆其次位 金剛界
意立四種地。菩提心義二出仁王經軌及良
賁仁王疏云云
一。解行地又云信解地
謂三十心也
 二。普賢地謂十
地也
三。大普賢地謂等
覺也
 四。普照耀地謂妙
覺也
  已上菩提心義第四意。與圓四十二位
云云
又立名字觀行相似
菩提心義四云。不空所持金剛頂瑜伽經有
四種地。一者解行地。謂三十心也。二普賢地。
謂十地也。三大普賢地。謂等覺也。四普照耀
地。謂妙覺也。若分析之即四十二地。是同
天台圓教眞位。若加似位。此前更有十信之
。大日經中名六無畏。若加假名。此前天
台更有五品。或假初信。或約超入竪假
。攝眞言等名五三昧。若加聞惠。此前天
台更有名字。大日經名第一第二第三三昧
也。此等位中隨分皆具三十七尊
  裏書云
  私尋云。東寺大師理具・加持・顯得三種即
 身成佛義立之歟。今凡位聖位二種義同
異如何
  裏書云
  即身成佛有凡位成佛
聖位成佛
 蘇疏云。然於成佛二種義。謂凡位成
 佛。聖位成佛。言凡位成佛者。若得如來
 智惠。雖斷惑。依正二報隨解融通。於
 一一微塵具見十方三世。於一一身分
 具見法界相好。凡夫依報從本以來如來
 遍法界之依。愚縛正報法然道理等虚之
 正。由縁不顯現。今依如來三密
 加持。此身法界依正始漸顯現。將
 位毘盧遮那。但以凡情麁劣觀見
 唯佛能見。爲凡位成佛也。故大興善寺和
 尚云。諸法無定性。爲誡之所轉。若三密
 解起。此凡夫之身轉爲如來。此身之外無
 別佛身故。五字陀羅尼云。即於凡夫身
 現成就佛身。應以爲證也。次精進無懈。
 晝夜修習斷除惑障。彌増顯現。依正二報
 互相融通。神力自在。上聖下凡互同得見。
 是爲聖位成佛文 裏
書畢
頓入果海
出生義云。削地位之漸階等妙之頓旨
云云
十六生
三摩地儀軌云。現世證得歡喜地。後十六生
正覺如意輪法要云。現世證初地。過
此十六生成無上菩提
六即兩經疏立相似分證究竟三位。菩提心
義加初心初聞理具三六即位
一。理即一切衆生
本有薩埵
二。名字即自心成佛
疑慮
三。觀行一念觀
行相應
四。相似
五。分眞
六。究竟
問。眞言天台宗祖師并相承如何 答。先天
台宗祖師者
惠文禪師 南岳大師惠思 天台大師智顗
章安大師灌頂 智威大師 惠威大師 玄
朗大師 妙樂大師湛然 道遂和尚 行滿
和尚已上唐朝
傳教大師最澄。遇道邃
行滿
慈覺大師圓仁。遇本朝山家大師并
唐朝宗叡志遠兩師
智證大師圓珍。遇本朝義眞和尚
并唐朝良諝和尚
問。天台宗傳教大師始渡之歟 答。圓頓止
觀玄義文句四教義維摩疏等。鑒眞和尚天
平勝寶年中渡之。然而依其機
傳之。山家大師未入唐之時。延暦年中於
本朝得彼本覽之。彌催入唐求法之
云云
次眞言宗祖師者
龍猛菩薩 天竺云那伽掲刺樹菩薩。秦云
龍樹舊譯唐云龍猛新譯法於文殊。又
金剛薩埵。出世時代或云七百年。摩訶摩
耶經云。我滅度後七百年中有一比丘
。善説諸要邪見幢正法炬悉曇
章同之。或云八百年并釋門正統
新度同之
三國高僧碑
云。○出現八百年住壽三百歳文。付法
傳同
楞伽
經第九云。我乘内證智。妄覺非境界。如來滅
度後。未來當人。大惠汝諦聽。有人持
。於南大國中。有大徳比丘。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爲人説我乘大乗無上正法
金剛頂義決智藏
云。○如上金剛頂下書

龍智菩薩 唐云普賢阿闍梨。高野付法傳
云。於中天竺掬多。於南天龍智
善無畏傳云。掬多者龍智異名云云此等
者。胎藏相承大那爛陀寺達磨掬多者此
菩薩也。年七百歳。住南天竺執師子國。無
畏傳胎藏。金剛智不空傳金界玄奘行
状云。&MT02723;迦國菴羅林有一長命婆羅門。年七
百餘歳。觀其面貌三十許。法師就住
中百論等 又唐土白馬寺千僧齋會
云云貞元年中猶見在南天竺云云 是弘法
大師傳般若三藏説
善無畏三藏 唐玄宗代之人。當日本元
正聖武天皇御宇。云云
梵云
婆掲羅僧訶。唐云淨師子。又云解脱師子。義
翻爲善無畏。中印度摩訶陀國王也。唐開元
四年開元録演密
同四年云
來唐或三年
或七年
大日經蘇悉地
經等。即依請演大日經。義釋是也。受法於
達磨掬多云云胎藏界將來之。開元二十一
年十一月七日。年九十九入滅云云三國高
僧碑説。或開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春秋
九十。僧夏八十云云
金剛智三藏 玄宗代之人。當日本
元正聖武天皇御宇
 梵云縛日
羅吉孃那又曰縛曰
羅菩提
唐云金剛智。南印度摩
頼那國人。婆羅門種。十歳出家。普遇諸師
法於龍智。七年承事窮三密教。三國高僧
碑説。開元八年初到東都。同二十九年八月
十五日終薦福寺。春秋七十三。或説云。開
元二年來唐云云。傳并和漢年代記説也。又年七十
一。臈五十一入滅。云云。和漢年代記説
也。本朝天
平十三年
智證大師在唐記云。金剛頂瑜伽
記云。不空三藏從剛和上受胎藏法。
金*剛和上從無畏和上受得胎藏。無畏
金*剛和上金剛界。互爲和上云云
雜記云。金剛智謁無畏述云。我曾聞有
藏法。未其人。不曾禀學又東寺濟暹
記云。又依胎藏付法弟子者。無畏付金剛
。金剛智付不空云云
一行禪師 唐玄宗代之人。當
本元正聖武御宇
眞言傳集睿山
云。沙門一行者。俗姓張。名遂。剡國衰公謹之
曾孫太僕亟慄之子也○從嵩岳大照禪師
受禪法。深達心要悟無生。毎研
一行三昧。同以名焉○開元十五年十月八
日忽長逝。春秋四十有五云云法於無畏
三藏。爲大日經筆受。又記義釋諸家教
山王院云。問。有人云。一行阿闍梨是天台
後。此事云何。答。相傳云。章安大師弟子道
索律師。道索律師弟子弘景律師。弘景律師
弟子一行阿闍梨也。而竊學眞言者云
同名一行阿闍梨。此即我祖。非彼天台一
行禪師者。犯大漫語菩提心義云。一行
和尚元是一行三昧禪師。能持天台圓滿宗
。凡所説文言義理。動モスレハ天台演密
云。弘忍大師門下有二弟子。一是惠能即南
宗也。一是神秀即北宗也。弟子名曰普寂。即
衆生之師也
不空三藏 唐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國師。云云。當
日本聖武・孝謙・淡路廢帝稱徳御宇
梵云目佉跋折羅金剛唐云不空金剛
智證釋云。沙門智藏
不空三藏舊名也
南天竺國人。神龍元年誕生。
初從金剛智法。從依金剛智遺言再渡
天。遇龍智重受學。天寶元年歸朝。法授
閣含光。大興惠朗。青龍曇貞。保壽覺超。青龍
惠果已上
五人
大暦九年六月十五日遷化。春秋
七十。法臈五十。未來唐年代。若從金剛
來唐歟。爾開元八年云云。私云。金剛智來唐
砌。不空童形隨從。云云
 
玄超 唐肅宗・代宗代之人。當日本
孝謙・廢帝稱徳・光仁御宇
新羅國保
壽寺。從無畏胎藏界。或云。從無畏
蘇悉寺云云法於惠果
義林 傳教大師付法文云。大唐國開元朝。
大三藏婆羅門國王法號善無畏。從佛國大
那蘭陀寺大法輪。至上唐國屬傳法
弟子僧義林。亦是國師大阿闍梨。一百三歳。
今在新羅國大法輪云云
順曉阿闍梨 唐代宗・徳宗・順宗代之人。當日本
孝謙・廢帝稱徳・光仁・桓武御宇
 
大唐泰嶽靈巖寺。胎受義林。金受不空
兩部大法於傳教大師云云傳教大師付法
文云○
又付法大唐弟子僧順曉。是鎭
國道場大徳阿闍梨或云。祕書弘法云惠果
合順曉青龍寺行事云云凡意也
惠果阿闍梨 唐代宗・徳宗・順宗三代國師也。當
日本廢帝稱徳・光仁・桓武御宇
 
青龍寺東塔院。受胎藏於玄超。受金界
於不空云云三國高僧碑云。俗姓馬氏。京兆
照應人也。見不究三藏○永貞元年十二月
十五日五更去世。春秋六十一云云付法弟子
 胎藏ニハ成都惟尚 汴州辨弘。新羅惠日。
眞悟。日本空海。當院義滿。義明。義操。義愍。
法潤 金界ニハ同學惠應。惠則。成都惟尚。汴
州辨弘。新羅惠日。日本空海。青龍義滿。義
明。義操。義照。義愍。義政。義一。俗呉段已上十
四人
   已上滅後傳燈竪八師
  傳載
宗叡 大師於揚府
悉曇中天音
 全雅 金剛於辨弘
師受金界灌頂
 元政 金界於惠則
大師於長安
 義眞 胎於義操大師於青龍寺
胎藏灌頂并蘇悉地等
法全 金於義操。受胎於法潤。初住
龍寺。大師於玄法寺重受胎藏
 寶月 南天竺三藏大師於
青龍寺悉曇
 對受記征 兩界
 海雲
 偘阿闍梨大師於衞東大安國寺重決悉曇。
或簡阿闍梨云云文字不同歟
 惟謹 衞西淨
影寺
   已上兩阿闍梨不祕卷之指授
對受記云。慈覺大師於法全・義眞・全雅・元
*征・元政・海雲・宗叡・寶月八阿闍梨廣學
云云
覺大師御釋云。對全雅・元政・義眞・法全・元
偘・寶月・義操・法潤三部祕巻云云
取意
  此八人名被出受法相貌畢。依爲祕書
 且略尤可
指南
   已上横諸師
覺大師巡禮記云。毎諸僧問持念知
法人。未的實。當院僧懷慶語曰。余能知
一城内解大法。青龍寺潤和尚但解
。大興善寺文悟闍梨解金剛界。青龍寺義
眞和尚兼解兩部。大興善寺元政和尚解
剛界事理雙解。大安寺元簡解金剛界
悉曇。玄法寺法全和尚深解三部大法云云
擇知法人。文悟闍梨不政阿闍梨
云云法潤和尚解金剛界。年七十三風疾老
云云
   已上唐朝了
本朝傳法八家
傳教大師又號
家大師
 延暦弘仁。桓武・平
城・嵯峨三代國師也
大師諱最澄。俗姓姓三津。江州滋賀人也。先
祖後漢孝獻帝苗裔也。父百枝。母應神天皇
第九女云云神護景雲元年丁未江州滋賀地
誕生。十二歳隨大安寺僧近江大國師住國
昌寺
行表出家。二十進顯戒論縁起云。延暦四年四
月四日大師十九歳。云云
具足戒。延暦四年乙丑七月中旬正月
口受
始登
叡岳居草庵。延暦七戊辰長岡京
龍顏靈山芳諾。同年建立根本一乘止
觀院。祈天子之本命。爲鎭護之道場。同十
三年甲戌九月三日壬午崛南都善修僧
供養儀。同二十三年甲申七月大唐貞元
二十年甲
入唐生歳三
十八
明州。貞元二十年九月上旬
天台山。同月下旬到天台山國清寺。時天
台山修禪寺座主道邃妙樂弟子也。
天台第七祖
求法志
忽傳心要。佛朧寺行滿座主同授圓頓法
天台大師再誕云云同二十一年三月二
日初夜二更。與義眞等台州臨海縣龍興
寺西廂極樂淨土院道邃和尚。受圓頓佛
乘戒畢。和上慈悲一心三觀傳於一言。菩
薩圓戒受於至信。天台一家法門已具云云
同年四月上旬遇越府龍興寺鎭國道場大
徳内供奉沙門順曉。學眞言奧旨。終遂
。傳受三部三昧耶圖樣契印法文道具目六
在別
延暦二十四年乙酉五月中旬。上第一船
長門國。即便上京。所將來天台法門并眞言
法門道具等。帝王迎安内裏。同年八月二十
七日。捧奏状公家。賜顯密弘通公驗於大
。同九月於高雄寺灌頂。本朝灌頂最
初。受者道證。修因興福寺
法相
勤操贈僧正號石淵
僧正。三論。弘

能正秀。廣圓。豐安。靈福已上八人依
之。日本灌

又弟子圓澄法師依韶於紫震殿
佛頂修法即預得度云云。文徳實
録最同
弘仁四年
御持僧官府。本朝御修法并御持僧之
最初也。又同六年爲進六千部法華經内
二千部。赴東國上下兩野國。於兩國内
十人器用灌頂。慈覺大師其十人隨一也。
廣智徳圓同受云云同九年暮春告諸弟
。撰誓願聲聞威儀永棄捨二百五十
。同十年作四條式一學生法則。奏
叡山圓頓菩薩戒壇。而南都七大
寺僧徒加難破諍之。仍作顯戒論三卷血脈
譜一卷重奏之。於茲弘仁十三年六月四日
辰刻大師於比叡山中道院右脇而入寂滅
春秋五十六。帝王悲此入滅。製六韻詩
于山中。門弟各和之奉云云同十
一日被圓頓菩薩戒壇建立之勅許。其後
吾山眞言止觀得度僧徒。悉登圓頓戒壇
戒得度畢。本朝諸宗内。獨吾山顯密兩業僧
徒。於一宗中受戒得度。頗超過于他門他
者也。是皆大師弘通之眉目者哉。貞觀八
年七月十四日清和天
皇御宇
諡號傳教大師
是本朝大師號始也
弘法大師延暦承和。桓武・平
城・嵯峨・淳和・仁明五代
大師諱空海。俗姓佐伯氏。讃岐國多渡郡。
寶龜五年甲子誕生。年甫十二歳。從石淵勤
操僧正求聞持并能滿所願等法。入心念
持。延暦十四年四月九日年二
十一
東大寺
具足戒。師石淵勤操。同二十三年六月入唐
年三
十一
上都長安青龍寺東塔院大徳内供
奉阿闍梨惠果和尚不空
付法
和尚歡喜。六月受
大悲胎藏灌頂得佛
中台
同七月受金剛界灌頂
得佛
中台
同八月上旬亦受傳法阿闍梨位之灌頂
即得遍照金剛。和尚告曰。汝有密教之器
兩部大法祕密印信同之授與云云大同四年
八月歸朝在唐
四年
弘仁十四年年四
十七
東寺永賜
大師立灌頂院區准青龍寺風。爲勅願
修毎年二季結縁灌頂。以惠果相承健陀
色國支袈裟并念誦等永施入之。或用
一度成五行。故號五筆和尚。承和三年
三月二十一日寅尅入寂年六十三
臈四十二
付法弟子。
眞雅・眞濟云云諡號弘法大師
慈覺大師 又號前唐院大師。又號四國大師。自
貞觀。仁明・文徳・清和三代國師
大師諱圓仁延暦寺第
三座生
俗姓壬生氏。下野國都
賀郡人也。其先祖崇神天皇第一皇子豐城
入彦苗裔也。延暦十三年甲戌誕生日。紫雲
室緇素驚異。大師幼稚夢ラク。一沙門長六尺
餘。來含㗛語。傍人曰。此叡山大師也。年
十五從廣智禪師登山入傳教大師室。祥
大師風儀宛如夢告。弘仁五年年二
十一
沙彌
。同七年東大寺ニシテ具足戒。同年於
傳教大師灌頂。同八年三月六日
叡山根本中堂菩薩大戒。其後弘仁十四
年己未
大師本願誓閉山門塵路。晝則弘
天台法門。夜亦修練一行三昧。限之以
十二年。送六年之後。因山衆重請。未
強於山門天長五年年
三十五歟
或南都或天王寺等
有縁開講演説利生無限。天長十年年
四十。身嬴暗知命不久。遂此山北洞杉洞
云云
草爲庵絶跡待命。今首楞嚴院是也。三
年練行本朝如法
經最初也
夜夢ラク天得藥。其形似
喫之半行。其味如蜜。傍有人語曰。此是三
十三天不死妙藥也。夢覺曰。有餘氣疲身
更健。暗眼還明。以石墨草筆手自如法書
寫妙法華經一部八卷。即以彼經寶塔
置堂中。號此堂如法室。承和二年朝
家有勅宛入唐請益。同三年與大使常嗣
相共到太宰府。依順風。從送二箇年
同五年四十五六月十三日上第一船。二十
二日解纜進發。七月二日得大唐揚州海
陵縣。唐開成三年也。弟子惟曉會昌三年七月
異域逝去
惟正及僕雄萬等三人奉相伴者也。從志遠
宗穎二師天台宗。謁八箇阿闍梨
密三部祕奧在唐
十年
會昌七年會昌天子破
。但軍中下條之。日本國僧等早歸ヘシト本國
和尚懷喜赴船所。大唐李元佐等衆官皆僉
曰。我國佛法既以絶滅。唯今隨和尚去。
而若復有法者。必當日本國云云
大中元年秋九月本朝承和
十四年
著大宰府年五
十四
同十五年改嘉祥
元年
春。大師隨詔即登本山
嘉祥二年奏状云。國丨忝衞天命訪道巡方尼搜祕門投身
絶域曇萬里望本朝而無期表青山千里罔於嶺而造見云云
嘉祥三年准大唐國街東青龍寺皇帝本
命道場總持院。同年九月始定置十四禪
。毎日令熾盛光法。是十四禪衆始也。
仁壽元年移五臺山念佛三昧法。始修常行
三昧。齊衡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請大師於冷
泉院南殿兩部灌頂。天安三年。天皇又
菩薩戒灌頂。貞觀二年五月。淳和太后請
和尚菩薩大戒。奉大后法名良祚。今
年始立文殊樓。同三年五條大皇大后隨
菩薩大戒三昧耶戒灌頂。同六年正月
十三日。令諸弟子暫避屏外。召常濟
入内床。口誦眞言手結印契授與曰。是名
密印灌頂。常濟不歡悦。流涙如雨。同十
亥尅東谷習禪房慈叡房手結印契
眞言。北首右脇永以遷化。春秋七十一同
八年七月十四日。供養總持院千部法華經
會賜諡號法印大和尚位慈覺大
。付法弟子。安惠。惠亮。長意。性海。道海。最
圓。相應。安然。令祐。玄照。玄然等也。凡於
大法尊法道俗一百五十七人。於
灌頂受戒男女一千二百七十一人也云云
東寺靈巖寺圓行和上
承和五年入唐。同六年歸朝。從青龍寺義眞
和上受法。四天王寺最初別當
東寺安祥寺惠運僧都
承和五年入唐。同十四年歸朝。同從義眞
學。心覺闍梨説ニハ承和九年入唐スト
東寺小栗栖常曉律師
承和五年隨菅原善直入唐。表云。五年六月
進發。八月到維南城。六年歸朝。栖靈寺文&MT02724;
弟子元昭受三論。貞觀六年任律師。七年十
一月三十日入滅
智證大師又號山王大師。自承和寛平。仁
明・文徳・清和・光孝・宇多六代之人也
大師諱圓珍延暦寺第
五座主
俗姓和氣氏。讃岐國那
珂郡金倉郷人也。父宅成。母佐伯。故高野大
師之姪也。弘仁六年乙未誕生。兩目有重瞳
頂骨隆起。十五歳天長
六年
叔父僧仁徳初登
叡山。入第一座主義眞和尚室。天長十年四
月十五日。十九歳受戒爲僧。承和五年冬。
石龕坐禪之間感金色不動。即令畫工圖寫
今猶在之。嘉祥二年春夢ラク。山王告云。早
入唐求法志云云仁壽元年辛未四月
十五日向太宰府。同三年七月年三
十九
纜進
發。同八月初九日放船入海。十五日午剋著
岸畢。於開元寺中中印度摩渇陀國大
那蘭陀寺般若怛羅三藏。學悉曇章及受
部祕要等。大中九年日本濟
衡二年
六月三日。謁青龍
寺傳教和尚前長生殿持念供奉大徳僧法全
阿闍梨瑜伽宗旨。同七月五日。入大悲
胎藏壇學大法灌頂。同十月三日。入
剛界九會大曼荼羅道場。沐五智灌頂水。受
學大瑜伽根本大教王最上乘教并兩部諸尊
瑜伽及蘇悉地羯羅大法等畢。同十一月四
日。挑香花養賢聖。當日入定受三昧耶
。五更蒙傳兩部大教阿闍梨灌頂即般
若母菩薩大虚空藏菩薩轉法輪大菩薩。於
越州開元寺天台第九弟子良諝和尚。受
學天台奧義。天安二年六月二十二日歸朝。
太宰府鴻臚舘在唐首尾
六箇年
或説云。貞觀元年
歸朝云云寛平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右脇入
滅終無病痛。生年七十八
東寺圓覺寺宗叡僧正又號後入唐僧正。自天長
元慶。淳和・仁明・文徳・

俗姓池上氏。左京人也。年甫十四。出家登
。天長八年受具足戒。後歸叡山迴心向
大受菩薩戒天台宗。山王詫宣告擁護
雙烏相隨。暗夜炬火相照云云其後到
州白山其驗。人奇之。貞觀五年。於園城
智證大師兩部大法。移住東寺
實惠僧都金剛界大法。詣眞濟僧都
阿闍梨灌頂。貞觀四年壬午高岳親王
唐。遇汴州阿闍梨金剛界灌頂。就青龍
寺法全重受灌頂兼學胎藏。大慈恩寺造玄
興善寺智惠論受法云云或云。玄慶和尚金
剛界云云同八年順風解纜。三日夜間歸朝。
年七十六。終禪林寺云云。未入滅年。若
元慶三年歟。可
   已上八家日域真言相承根本也
  此八家相承法門聖教等被五大院八
 家祕録
元亨三年癸未月日。於鎌倉二階堂奧圓宗
谷爲祕教弘通抄之畢 沙門惠鎭記 
貞和五年己丑十二月五日。於法勝寺維那
寮賜元應寺御本書寫了。同月六日校合畢
  宗智之
永和二年丙辰二月一日。感得此本畢
  東塔院西谷遮那業沙門圓俊
應永二十一年甲午閏七月十九日。於西塔院
西谷南尾香乘房賜右御本令書寫畢。同日
令校合畢
  遮那業末學成舜
應永二十三年庚申七月九日。以右本令書寫

  遍照金剛承純
  校合了 右法印澄舜持本草筆
天文十九年庚戌暮秋吉日。書寫了 定舜 
右一册令龍華村助之丞繕寫。於四季講堂
一校畢
享保八年九月下浣 天忠主中年三十二 
享保九甲辰夏。令中村寫而校正了
  性淵慈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438 439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