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守護國界章 (No. 2362_ 最澄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100] [Prev]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究竟。已出分段。故不退還。十卷楞伽第九云
無有究竟處。亦復不還生。即是無分段生也
得諸
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
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述曰。此八
行頌文。分爲八。初一頌半。別明有餘建立
諸乘。第二若彼一頌。別明無餘不立乘異。
第三引導一頌。明説有餘之益。第四煩惱半
頌。明餘二位別相。第五譬如一頌。明入寂
所由。第六彼起一頌。明寂中之相。第七無
有半頌。明彼寂中永離分段。第八得諸一頌
半。明從寂覺。就中大約寂與寂覺。須記
在心。如長行中。既翻分段。説三昧樂味
著。非性無漏界。故知。是無餘位。今於頌中。
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我説爲一乘。
又云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由分段盡。
名心滅盡。即是楞伽第一。不度不思護變
易死。但度分段死。世若無佛。非二乘得
二涅槃。意生之身。轉於所依。識界常住等
義也。酒消然後覺。乃至得佛無上身者。即當
諸阿羅漢。皆當得是大涅槃。故自覺藏者。
煩惱習淨等。酒消義者。寂勢歇也。又當智度
論有淨佛國。出於三界。於是佛國。聞法華經。
具足佛道。竝相符會也。十卷本第四文相同
此。又彼第九卷中。後更重録此寂覺頌。應
尋之。而諸法師。見此經文味著三昧樂。安
住無漏界。即言其文與瑜伽論第八十説相
同。如彼文云。回向菩提聲聞。留壽行已。彼
於涅槃。多樂住故。於所修行諸聖道中。
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令不放逸。
故知。是不定人。有餘事也。今詳回向之人。
尚於有餘樂於涅槃。今趣寂人。入於寂中。
樂寂更深。故無餘中。乃至劫不覺。豈以見
有輕樂之文。即不許有重樂者也。又瑜
伽説。樂涅槃故。諸佛菩薩。數數覺悟。明
有心識。頻頻覺知。若無餘中。不可頻覺。即
是覺與不覺。其義懸別也。又後楞伽長行之
中。翻有分段。於無餘中。説味著義。明無
分段而有意生。至於頌中。云心滅盡無乘
及乘者。又云亦復不還生。即不同瑜伽増
壽行人。心不滅盡。有乘及乘者也。以其不
定性人。増壽行者。雖名變易。猶有持種異
熟識在。唯識論第八云。所感殊勝細異熟果。
名變易身。建立以爲不定種性。即有乘及
乘者。與彼無乘及乘者。復全不同也。況復
楞伽第一。定性不度不思議變易。密嚴所
説意生轉依。中陰經説無餘泥洹。發金剛心。
涅槃所説世若無佛。二乘入滅。後至大果。
多文相符。何得妄會也。靈潤師。義榮師。元
曉師。七寶臺。大原府等。亦略同此義。自今
以後。學生不可執諍。楞伽化現二乘者。他
家會釋。都不經意 麁食者又云。問何
以得知定性二乘。入無餘更不回心向大。
答瑜伽論轉識與第八識。相對成不成四句
中。第四句云。倶轉識與第八識不成者。謂
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界也。又第八云。
無餘依涅槃界中。唯有清淨眞如法界等故。
既入無餘時。身智根識永滅。何處更起身
智而受變易耶。又無上依經云。如來唯獨
入涅槃後起心。非彼二乘。又莊嚴論云。
餘人善根。涅槃時盡。菩薩不爾也 彈曰。麁
食所引證文。望於分段。故不相違。若望於
變易。盡非無餘。有三種餘故。一者煩惱餘
謂無明住
地惑也
二者業餘謂無漏
業等也
三者果報餘謂意生身
等果也
 
望分段時。雖稱無餘。若望變易時。有三
種餘。何執永無哉。此義分明。更不濫述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上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中
              釋氏最澄撰 
    彈麁食者謬破報佛智常章第三
有爲報佛。夢裏權果。無作三身。覺前實佛。夫
眞如妙理有兩種義。不變眞如凝然常住。隨
縁眞如縁起常住。報佛如來有兩種身。夢裏
權身有爲無常。覺前實身縁起常住。相續常
義亦有兩種。隨縁眞如相續常義。依他縁生
相續常義。今眞實報佛。攝隨縁眞如相續常
義。麁食所執凝然眞如。定爲偏眞。以三獸
同渉故。不具隨縁故。縁起不即故。教有
權實故。權教三身。未免無常。實教三身。倶
體倶用。四記之答幻智所用。三支之量。何
顯法性。今爲佛機。開方便教。廢偏眞理。
除如幻智。破三乘執。即傳眞實教。顯中眞
理。用寂照智。示一乘觀。云爾
彈執未開權教報佛無常義
麁食者曰。有執。成唯識論。限己見聞貶量
大聖。妄以從因證佛無常。一向記故。從因
生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對曰。此之三因
有佛刹那壞違自教失。今謂不爾。若云報
佛是相續常者。是立已成失。若云凝然常
者。即有三失。一違教失。二違理失。三不
悟四記失。一違教失者。涅槃經第二十二
云。如來非有爲。何以故。常樂我淨故。是故
非有爲理法
身也
亦非無爲。何以故。有身分故。
是故非常。云何非常。以有智故。常法無
知。猶如虚空。此即顯報身佛非凝然常。又
涅槃第十三云。若有諸法從縁生者。即知
無常。又云。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爲
常。此顯報佛從因生故是無常。二違理失
者。違比量道理故。量云。報佛色心是無常。
從因生故。如餘色心密嚴經云。密嚴土中
人。超過刹那壞故。此亦不然。密嚴土人有
二。一性。二相。若密嚴土人性。是凝然常故。
超過刹那壞。若密嚴土相。是具刹那壞故。
是無常。然攝相歸性。云超過刹那壞。此復
云何。由所依如性。超過刹那壞故。能依佛
人。隨所依如。云超過刹那壞。又涅槃十九
云。又善男子。以法性故。生住異滅。皆悉
是常。然念念滅。不可説常。此説四相爲
常。又攝論云。由應身化身恒依止法身。故
名爲常。非自性常。諸如此文。約所依如
性。故名爲常。問報佛智。爲本有爲始有。
若本有者。有違名失。既云本有。何名報
佛。酬因有報故。若始有者。有立已成失。我
亦極成故。報佛智。皆必從因生故。無常決
定。何更成立。三不悟四記。論云。一切生皆
死。是一向記。若人死復生。是應分別。有煩
惱者。死而復生。若以一切生皆死故。即令
佛智生必滅。無煩惱者。死而不生。亦應
佛智有滅而生。不可一向記即記刹那。分
別記即是分段。若謂無煩惱者死而不生。
不説佛果者。一切生皆死。因何即説如來。
此亦不爾。生者必滅一向記者。刹那一期。
倶一向記。死者必生。應分別記者。刹那一
期。倶分別記。約分別記。若有煩惱者。死而
復生。若無煩惱者。死而不生。復此中應復
分別。定性入無餘滅。一期刹那。倶滅而不
復生。若不定性二乘。一期刹那。倶滅而復
生。何者。回大無學果人。捨分段身已。更受
變易。故無煩惱者。死而復生。約報佛智分
別者。唯有刹那四相而無一期四相。約刹
那分別者。報佛現起之智。望生種名滅復
生。現智滅已不重種。是即滅而不復生。
又彼會勝鬘經道諦無常文云。有作四諦。道
諦無常。無作四諦。無諦常。從如有常。不可
以道諦無常佛定生滅。此亦不然。若從彼。
經應云四諦皆常。既云三諦無常。唯滅諦
常。無常是有爲壞滅。常是無爲非滅壞。報
佛智是道諦收。故是無常。然無作四諦是常。
約何而説。爲一期爲刹那。若一期者。立已
成失。若刹那者不然。違教理故。佛地論第
七引莊嚴論説。常有三種。一本性常。謂自
性身。此身本來性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
用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
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如是法身。
離一切分別戲論而無生滅故。説名*爲常。
二身雖有念念生滅。而依常身無間斷故。
恒相續故。説名爲常。經説如來色受等法。
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無生滅。無漏種子。
修習所生起。生者皆滅。一向記故。色心皆
見。是無常故。常住色心。曾不見故。依此
等文。明知。報佛智是無常。論文。二身雖有
念念生滅。明知。報佛智具刹那四相。論云。
經説如來色受等法一切常住。依此道理。非
無生滅者。會涅槃經。捨無常色獲得常
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文。此意顯捨一期
無常五蘊。而獲得不離報身。相續常化身。然
以三因證佛報身無常。非唯唯識論師。瑜
伽莊嚴等諸論師。皆共同同證見。云何汝
偏嫌唯識論師 彈曰。麁食者所備四失。
都不正義。麁食者立已成失。不關天台。何
者。山家圓教。不立不即相續常故。豈執
夢裏之報佛。難覺前如報佛哉。又麁食所
引涅槃第二十二第十三文。所望不同。都
不關天台。何者。山家指報佛以不爲凝
然。何有違教失。又從縁生法者。有四種義。
望凡夫二乘新發菩薩等。爲麁無常。亦説
爲空。望菩薩時。是細無常。亦名爲假。若
望圓教時。即是中道義。諸法不自生。亦不
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即爲報佛。既不
四性生。何以麁縁生。毀破妙佛智。麁食者
違教失。還著麁食者。何以故。相違涅槃。法
華經。密嚴。遮那。法華論。如是大乘經論等
故。其相違文。飛靈潤師。并榮法師。大薦前
寶。後賓。已爲大卷。具指要文。開元以來。辯
鉾雲飛。義箭雨發。具如別章。又麁食者違理
失。都不應理。僞計度故。立量云。報佛色
心是無常。從因生故。如餘色心。破云。此量
多有過失。且示一兩等。宗有自教相違。違
密嚴故。因有法差別。喩所立不成。麁食者
會密嚴經文云。密嚴土人有二。一性。二相。
此會釋者。專違經旨。麁食者未見新經。有
此妄會。新經文云。密嚴土之人。一切同佛
想。超越刹那壞。既云佛相。豈作性相會哉。
此經正文。如日照闇。更不可疑。麁食者不
悟四記失。勝鬘道諦證佛地莊嚴三種常
等。準密嚴經可會釋。大唐諸師。潤。賓等。
新羅曉*榮等。都不許無常。破四記失。會
道諦等。繁文不寫。庶將來圓宗學者。以
新經文可爲龜鏡。夫大涅槃經。已聞呵
嘖佛無常。處處讃歎佛常住。未聞呵責佛
常住。讃歎報佛無常義。是故。即作頌曰。落
舌章難止。乾唇詞易成。莫言其業報。
眞鏡在彭城
    救眞如所縁縁種子章第四
麁食者曰。瑜伽第五十二云復次我當略説
安立種子。云何略説安立種子。謂於阿頼
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
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
彼諸法不可定説異不異相。猶如眞如。
即此亦名遍行麁重。問若此習氣。攝一切
種子。復名遍行麁重者。諸出世間法。從何
種子生。若言麁重自性種子爲種子生。不
應道理。答諸出世間法。從眞如所縁縁種
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問若非
氣種子所生者。何因縁故。建立三種般涅
槃法種性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
性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所縁
縁故。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眞
如所縁縁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
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乃至廣説。有古人會
釋此文云。此同大般若云眞如生諸法。眞
如不生。西方有兩釋。一護法等云。此是
縁眞如智。以眞如爲所縁縁故。名眞如
所縁縁種子。二難陀等云。是聞熏習種子。從
佛正體智爲名。名眞如所縁縁種子。論云。
問若非習氣積集之種子所生者。何因縁
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補特伽羅。及建立不
般涅槃法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
如所縁縁故。準此難意。若出世間法。眞如
所縁縁生者。眞如所縁縁。一切衆生等皆有
無勝劣。何分三乘性及有無性。即破護法
難陀等云。不可説眞如所縁縁一切皆有。
種非一切皆有。顯此破意。以種子即眞如
所縁縁。則眞如。是名爲種子。非顯眞如與
種子有別體。云何違論而云眞如所縁縁。
是一切有情等皆有。而本有無漏種子。唯有
性有情有而無性有情無。次彼自釋成破意
云。所以者何。不可答家以一切有智種。
答難家者將一切皆有眞如爲難。今推此
釋意。答家者。論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是
也。難家者。論云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所
縁縁故是也。今謂不爾。不善推論意。横破
聖人論問答意。阿頼耶識中有漏種子。麁顯
易了。凡聖共許。唯無漏種。細隱難知。阿
頼耶識。尚凡聖不共許。況彼識中有本有無
漏種子。誰得信解。故本論主。先擧麁顯有
漏麁重發端。縁往覆問答數遍徴追。方後
顯本有無漏種子。非欲顯眞如所縁縁。決
曰。此説非理。其瑜伽論文。分明顯眞如所
縁縁種子。非顯本有無漏種子。故麁食難
知釋。深違論文 麁食者又云。此論問答。
是互影顯説無漏種。何者。問意。顯眞如所
縁縁一切有情平等皆有。而本有無漏種子
有無差別。答意。顯眞如所縁縁一切有情共
有。唯本有無漏種是有性有。無性無 由此
種子有無。而有障無障。性有差別。若不爾
者。論應問云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眞如所
縁縁種子故。既論唯云眞如所縁縁故。而不
云眞如所縁縁種子。決曰。此説不爾。論文
已分明。何致疑惑。初答文。云諸出世間法
從眞如所縁縁種子生已上論
分明文
麁食雖見此
文。不云所縁縁種子。強執後文略。若依後
文無種子故。不爲所縁種者。初文有種
子故。可爲眞如所縁縁種子。若言以眞如
爲所縁縁之能縁智種。爲出世法因者。彌
勒墮於愚夫。釋者劣於文潤。麁食者。以無
種子文。不許我文云所縁縁種子。我亦以
無本有文。不許麁食能縁智種子 麁食
者又云。此問家意。非顯種子。邀答家顯。何
以知然。即論次文云。若於通達眞如所縁
縁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法種
性補特伽羅等。解云。通達者。能縁眞如無
漏正智。是能通達也。眞如所縁縁者。是所通
達。畢竟障種子者。是所治障。通達者。是能治
智。眞如所縁縁者。與所治障。能治智二。爲
所依止境。若不云眞如所縁縁與種子別
者。應論但云若於眞如所縁縁中。何更須
加通達。護法菩薩。取此文意。以本有無漏
種子爲因縁。解脱分等爲増上縁。世第一
法爲等無間縁。眞如爲所縁縁。故初地出世
間法生。從後縁説。故云諸出世間法從眞
如所縁縁生。決曰。此説不爾。不得論意故。
通達者是智。眞如所縁縁是境。又二障能障
通達眞如所縁縁智。是故。通達智者是所
障。種子者是能障。依此能障。立姓差別。不
依智種。因何麁食。依所障智種。立姓差
別耶。其加通達者。擧所障智。顯能障別。
又取意四縁。此不正義。何以故。近乖瑜伽
文。遠引不許種子故。其法爾種子。西方論
師都不許。唐國疏師亦不許。一切經中無
所説故 麁食者又云。護法菩薩是賢劫一
佛。去十重索。咄哉。盲瞽愚夫。何敢破佛眼。
決曰。此亦不爾。寶公破西方唯識論師者。
指大乘基。未必護法。今檢十卷論。體支相
違。彼護法菩薩。豈非順彌勒説哉。若麁食。
以護法菩薩。對寶公盲瞽。我亦以彌勒補
處。對麁食空華。彌勒菩薩。賢劫第五當來
眞佛。到十四日月出。居第四天。咄哉。文字
愚夫。何敢破佛心哉 麁食者又云。又彼
云。唯識論師云。由無漏智種有無。障有可
斷不可斷者。此釋違文。瑜伽。若障種有無。
由智種者。即眞如所縁縁。一切有故。即是
智種一切有。故即令障種一切可斷。因何
障種有可斷不可斷耶。麁食者。反質寶公
章智種一切有云。今問。汝所謂智種一切有
者。爲眞如即名智種。爲眞如外餘法名智
種。若言眞如即名智種者。有聖教相違失。
瑜伽攝論云。無常法爲種子。常法不爲種
子故。故彼論云。一刹那滅者。生已無間即滅
壞爲種子。無有常住法。得成種子。於一
切時。無差別故。決曰。此失不爾。不會寶
公未然破文。直以自義造*反質難故。其
寶公難云。又唯識論師云。由無漏智種有
無。障有可斷等者。此釋違文。瑜伽若障種
有無由智種者。即眞如所縁縁一切有故。即
是智種一切有。智種一切有故。即令障種一
切可斷。因何障種有可斷不可斷耶。又
若障可斷不可斷由智種者何故。被難智
種。不答有無。同就障種可斷不可斷答。麁
食者。未知寶公智種一切有能縁所縁意。又
不會捨智種就障種彌勒旨。造*反質難。
寶公未然塞難傾。麁食*反質泉不進。麁食
者。聖教相違失。此失不爾。瑜伽攝論等。不
説眞如常故不爲種子。但常法不爲種
子。故其論意。有爲法中。有外道小乘等心虚
空常爲種子。爲破此計。常法不爲種子。
不説眞如常。何以得知就有爲相諍。即
彼論立種子。以具六義故。若麁食者。不
立眞如種子。汝犯聖教相違。故金剛三昧
經云。信此身中眞如種子。爲妄所翳。又違
涅槃經。云説第一義空爲中道種子。寶公。
如意珠種子。未必具六義也。麁食者。依
三乘權教。立有爲種子。寶公。據一乘一分。
立眞如種子。若得意相許。彼此有利。若執
心相諍。彼此失道 麁食者又云。若眞如外
餘智種者。爲是本有種。爲新熏種耶。若本
有種者。即違自宗。若言新熏種者。地前有
漏位。既無現行無漏智。誰熏彼智種。若有
漏種。生無漏種者。亦違瑜伽諸出世間法
從何種子生。若言麁食自性種子爲種子
生。不應道理故。決曰。此難不爾。寶公。立
眞如所縁種子。令生出世法。不立眞如外
本有種子。故能順瑜伽。亦不違自宗 麁
食者又云。護法難陀等釋。不違瑜伽論答
意。以眞如爲所縁縁之能縁智種。爲出世
法因。論難意。既以眞如爲所縁。所縁既遍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能縁智種亦應一切有
情平等共有。何故。有性有情有無漏智種。
無性有情無無漏智種。故論答由有障無障
差別故。此是總答。下答於通達眞如所縁
縁中。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爲不般涅槃
法者。若於眞如所縁縁中。有畢竟二障種
者。則不成就出世種子。爲此建立不
般涅槃法者。若不爾者。合爲般涅槃法者。
總明無定障種者。合爲三乘種性。決曰。汝
判兩論師不違瑜伽論答意。此亦不爾。天
竺諸論師。護月。護法。難陀。勝軍等。立種子
義。各各不同。各馳名譽。普稱論師。違不
違意。麁食任胸。能縁智種不可縁縁。其
論難意。既以眞如所縁縁種子。一切皆有
故。云出世之法。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何
因縁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
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即論答
曰。由有障無障差別故。總別不相違。何更
須智種差別。若依智種差別。論應云由智
種有無差別故。既云由有障無障差別故。何
用僞會釋。庶後進學生。莫歸僞釋 麁
食者又云 若即眞如爲種子生諸法者。論
但應云從眞如種子生出世法。何更須云
眞如縁縁種子生。此亦不爾。眞如即所縁
縁。待聞熏等出世法生。謂不眞如不待縁
出世法生。是故。寶公立義。符瑜伽義。不順
糅論
    評有漏生無漏諍章第五
麁食者曰。唯識論破唯新熏種子無本有種
義云。若唯新熏種子無法爾種子者。見道
初。無漏法不應得生。以無法爾種子因縁
故。若彼救云以世第一法有漏聞熏習爲
因生初無漏者。即應難言。有漏不應爲
無漏種。若許世第一法有漏生初無漏者。
亦應無漏還生有漏。若許爾者。諸佛有漏
應復還生。若許異法爲因生異法者。善等
法。應爲不善等法種子。以許異法互得相
生故。有古人。破此唯識論而別立自宗
云。眞如理與阿頼耶識。待聞熏習。以爲因
縁。聖道方生。無一經説有漏之中。別有有
爲無漏。以爲因縁。生其聖道。然見道以前。
從其有漏生有漏者。此是有漏之因。生於
有漏。此是以因有漏故。果亦有漏。從其有
漏生無漏時。此是無漏之因。生於無漏。不
可以果是無漏故。因亦無漏。因中説果。義
即無違。初聞帶迷。故是有漏。思修不已。迷
滅悟生。名爲無漏。此無漏生能滅生有漏
種。因何妄爲比例誤其後學。然瑜伽。説地
獄成就三無漏根。是種非現者。是因取果
名。非剋性也。今謂不爾。何以故。多臆説。
少據文故。彼云。無一經説有漏中有有爲
無漏生其聖道。然瑜伽説地獄成就三無
漏根者。有涅槃法定得涅槃。決定當得涅
槃。決定當得三無漏根。因中説果。名爲無
漏。此亦不爾。瑜伽五十七云。生那落迦。
三無漏根。約現行不成就。約種子或成就。
謂般涅槃法。或不成就。謂不般涅槃法。若
言決定當得三無漏根。因中説果者。彼論
應云地獄皆成就三無漏根。何故。簡別云
般涅槃法者成就無漏種子。不般涅槃法者
不成就無漏種子。既云有成不成。明知。種
子皆不因中説果。又若依當可生。因中説
果者應彼論云三現行種子倶有成就。有
不成就。何以故。現行種子。當可生故。何故。
云定不成就。約種子有成不成。彼論。既
云三現行定不成就。約種子有。又彼云初
聞帶迷。故是有漏。思修不已。迷滅悟生。名
爲無漏。此無漏生能滅生有漏種。今問。地
前有漏聞熏現行。爲熏有漏種子。爲熏無
漏種子。若言熏有漏種子。即聖教相違。瑜
伽五十二云。諸出世間法。從何種子生。若
言麁重自性種子爲種子生者。不應道理。
此言意顯地前有漏聞熏習現行所熏種子。
是麁重自性種子。能生見道初無漏。不應
道理。若言有漏聞熏現行熏無漏種子者。
即有二失。一違聖教失。二同外道失。違
聖教失者。瑜伽第五。種子七義中云。必與
功能相應方能爲因。又雖與功能相應。然
必相稱相順方能爲因。既有漏無漏不互相
應。又不相稱順。何有漏生無漏。又同卷云。
順益義是因義。建立義是縁義。而有漏是所
治。無漏是能治。既能治所治。互相違*反。猶
如明闇。云何順益。若言雖相違相生於理
無妨者。應暗生明。以許異法互得相生
故。又同卷説十因中云。依差別功能因依
處。施設定異因。所以者何。由欲界繋諸法。
自性功能。有差別故。能生種種自性功
能。如欲界繋法。如是。色無色繋及不繋法
亦爾。此言意顯善種子生善現行。非生不
善。不善種子生不善現行。非生善。有漏種
子生有漏現行。非生無漏。無漏種子生無
漏現行。非生有漏。故名差別功能。亦名
定異因。若言有漏生無漏者。應名通因。亦
名共因。云何名差別因。亦名定異因。同
外道失者。同外道執一因能生一切法故。
又彼云。攝論云。入所知相。云何應見多聞
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釋論云。多聞熏
習所依者。謂於大乘而起多聞。聞法義
已熏心。心法相續。所依其少聞者。無容得
入此現觀故。非阿頼耶識所攝者。謂此
所依。從最清淨法界流故。對治彼故。非
彼性攝。彼相違故。準此論文。從最清淨法
界流者。即是佛智從法身生也。教法從悲
智生。佛教即是後得智相。以無漏教生聞
熏習。與有漏相違漸合。前前有漏漸滅。於
後後念。無漏漸生。非有漏中有無漏性。今
謂不爾。以不分能説聽有漏。而顯唯有漏
生無漏故。有多過失。論云。多聞熏習所依
者。顯能聽人。非阿頼耶識所攝者。明能説
佛。謂佛無漏後得智中。所變現聲教。從能
變識。是無漏攝。勝解行地凡夫菩薩。以有
漏心中。變現聲教。從能變心。教亦有漏攝
故。能説佛之無漏教。與能聽菩薩心中所現
有漏教。極相違返。云何有漏生無漏。然種
解脱分善根已去。聞正法時。由現行有漏
所熏有漏種。爲増上縁。令其本有無漏種
子亦得増長。展轉増勝。即以所増無漏法爾
種。後時正生見道出世之心。即見道後。亦
説無漏増長種。名聞熏習。然見道以前。法
爾無漏種子。未起現行。故微隱難了知。攝
論但寄麁顯有漏聞熏。是無漏勝増上縁方
便。説此爲出世心。此増上縁非正因縁。評
曰。寶法師。破法爾種云。無一經説有漏之
中。別有有爲無漏。以爲因縁。生其聖道。
麁食者。通此難文。不出明文。還引會文。
覈其差別。兩師所執。似有道理。未至正
義。何以故。寶公不立隨縁眞如故。猶存生
滅頼耶故。尚執三乘立種故。隨宜方便一
分義故。麁食不立十界隨縁性故。固執糅
論法爾種故。謬指瑜伽三無漏故。不了他
宗設難故。各依自宗。謂爲正義。望於一乘。
倶不正義
    彈僞破教前後章第六
麁食者曰。有執。解深密已前所説。是不了義
故。説不定種性回心成佛。定性二乘。無性
有情。不得成佛。法華會後所説諸經。是了
義教。所以不簡定不定性。一切有情。皆悉
成佛已上似
寶公詞
麁食破云。汝執非理。所以者
何。定時前後。簡教權實。甚大謬故。且如華
嚴等。佛初成道第二七日説。既此經説定性
二乘。無性有情。終不成佛。豈四十年前説
故。是權教攝已上麁
食破文
 山家彈曰。此破非理。不
了敵論深意許故。夫法華之前所説大乘。
未開權邊。以爲帶權説。誰所説圓教爲不
了權耶。汝華嚴經中執定性二乘。無性有
情。終不成佛。此句此文此義。固爲不了。亦
爲有餘。故經云四十餘年未顯眞實得果差
別。又經云説時未至故。麁食者。未解帶方
便旨。故致此迷執耳 麁食者又云。如遺
教經。大衍經等。是涅槃教後説。豈是四十年
後説故。實教攝耶已上麁
食破詞
山家彈曰。遺教經者。
此大乘教。不是小乘經。天親造論。固爲大
乘。誰敢爲小乘哉。大衍經亦大乘。開元釋
教録。已載大乘録。已上二部大乘。住一用
三。故機教亦興。誰一向爲權小哉 麁食
者又云。解深密經。佛在十八圓滿淨土。爲
勝義生等諸大菩薩説。如何判之爲權不
已上麁
食者詞
山家彈曰。解深密經者。是方等部
也。有圓有別有通有藏。所帶別等爲麁爲
權。誰以其圓爲權不了。麁食者。未了教
與部。方等部經。一部爲權。一部爲實。迷謬
甚哉 麁食者又云。法華經及法華論。爲破
離大乘無別乘執。説雲雨喩。三草之中。
小草是定性二乘。無性有情。終不成佛。如
何汝執法華後教是實教故。皆同成佛 已上
麁食

山家彈曰。麁食者。取法華經及法華論意。
都不契經旨。又其所説義意。麁食者臆説。
經論無此義。疏亦無此文。有智君子。檢挍
本文。得知公僞。是故不繁述 麁食者又
云。涅槃經云。一闡提人。猶如燋種石山枯
木龜甲。此同深密一分無性有情不成佛義。
如何汝執深密是權故。説定性二乘無性有
情不成佛。法華涅槃是實了義。是故。執一
切有情皆悉成佛。是故。不得妄以年月先
後。定教前後。又不得妄以時前後定教
權實已上麁
食者詞
 山家彈曰。涅槃闡提喩。期限闡
提業。後生續善。同見佛性。豈同深密哉。餘
章委説。不用更繁
    彈僞破教權實章第七
麁食者曰。有執。法華涅槃是不深密第三時
攝。何以故。深密前説。法華涅槃是後所説。
如何得後説攝前教。又如深密權教。法華
涅槃實教。如何得實教攝權教。今破云。彼
執非理。所以者何。於二教同。謬執爲異故。
又迷前後故。法華第二云。昔於波羅奈轉
四諦法輪。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輪。此即深
密初時第三時。如何執別。唯權實相對。以
説初三。隱第二時。又法華信解品云。我等
居僧之首。自謂已得涅槃。是同深密初時
教。又云。世尊往昔説法既久。我時在座。但
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心無喜樂。此同
深密第二時。又云。深自慶幸獲大善利。法
王大寶。不求自得。此同深密第三時教。既
深密。法華。説三時同。如何汝執法華涅槃
不預深密三時。又涅槃經第二。明醫師喩
中。初媲教服乳。喩説有教。此同深密初
時教。次教總斷乳。喩説空教。此同深密
第二時教。後有宜服。喩説非空非有教。此
同深密第三時教。釋云。此爲破外道皆執
有我。初且密説人空義。顯爲小乘。初説法
有。此即阿含等小乘經是。次爲破小乘執
法有。説一切諸法皆空。此即般若經等是。後
涅槃會中。顯爲除外道執有常樂我淨故
説空。爲破聲聞執無常樂我淨故説有。
既同深密第三時教。如何執別。定教前後。
如前已破已上麁
食者語
山家彈曰。此破非理。所以
者何。以謬三時同教前後故。麁食者所引
法華第二文。還即自害。何以故。已從昔於
波羅奈轉四諦法輪。至法華會。於其中間。
説諸大乘經。解深密經。豈不中間説哉。今
天子偈曰。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説。未曾
聞如是深妙之上法已上
經文
是天子已聞深密
已。云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前説後説。
何得同等。故汝所設昔於波羅奈三時難。不
好是偈大意。不立教時。但擧今日法華
大乘。諸有智者。謬莫許之。又信解品所引
三時。如前三時章破。又無量義經未顯眞實。
妙法華經世尊法久後要當説眞實。法華論
未聞令聞先説法異後説法異。兩經前後。
天親未異。誰敢得制。麁食者。徒勞心神耳
 麁食者云。有執。無量義經説。我先種種説
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眞實。是故。
衆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準此
經文者。四十年前説。權教故建立五種性
之差別。四十年後教。是實教故一切有情皆
悉成佛。此亦不爾。此據一類不定性二乘。
後從小向大説。不依決定性二乘果及頓
悟菩薩。何者。且如舍利弗等。先根未熟時。
不堪聞授記。故説二乘有實涅槃。故經云
以方便力未顯眞實。由此四十餘年。以方
便力。隱不定性二乘。顯定性二乘。説二乘
實滅。故經云衆生得道差別。今法華會中。
不定性二乘根機已熟。堪聞一乘。故隱決
定性。顯不定性。説唯一無二乘。此即當法
華經三周領解。何者。初周之中。舍利弗領解
云。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説。初聞佛法。遇
便信受。思惟取證。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
曾有法。第二周中。迦葉領解云。世尊。以方
便力。説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
之價。以爲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今
法王大寶。自然而至。第三周中。佛自説言。
若衆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佛
知是心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爲止息
故。説二涅槃。乃至云。汝等所得非眞實也。
但是如來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準
此經文。據迂迴人。十方三世佛前説方便。
後説眞實。據直往人。及趣寂人。十方三世
佛。前後所説。皆同不異。若謂經云方便
故。四十年前教是權。不了者。法華亦應權
教。以經載方便品故。又云此法華經藏。開
方便門。示眞實相故。又我設是方便。令得
入佛慧故。若許爾者。便違自執法華是
四十年後説。故究竟顯了之一乘。是故當知。
法華一乘是密意一乘。以不簡別性不定
性。有性無性。今説一乘故。所以得知。法
華是權。妙法華經方便品。正法華云善權
品。依此等文。明知是權。今依此義。若四
十年後。爲引不定説一乘者。是權不了。若
前若後。對決定性説四乘者。是實顯了。何
以得知。法華是密意教。大寶積經大乘十法
會云。善男子。何等是爲如來祕密教。善男
子。我記聲聞得阿耨菩提者。此不應爾。
如言阿難我患背病。此不應爾。乃至廣
説。是正會法華會中。授二乘成佛記意。非
會餘教。若謂此會四十年前教。非會法
華者。此亦不爾。以前教中。未授二乘成
佛記故。即依此經。明知。決定趣寂聲聞。終
不成佛。若定性二乘。亦當成佛者。何故云
祕密教。亦何云此不應爾。若不爾者。我患
背病。亦應顯了眞實之法。彼既不爾。此云
何然。是故。爲引不定。不簡別定性聲聞
成記。不解教意。謬定權實。誑後學徒。莫
錯信學已上麁
食者語
山家彈曰。此破非理。所以者
何。一類不定。二周領解。後周説三。都不經
意。今法華專意。穿性水於高原。洽甘雨於
敗種。乾地普洽。藥木並茂。何麁食者。對法
華經固執定無哉。餘章已破定無。更不繁
述。品名方便。已違不知。寶積祕密。專背
經旨。何得會法華哉。見石不知珠。非麁
食者誰哉。又彼十法會經。法華經後。都不
違法華。未到早授記。是名爲祕密。天親論
有義。努力莫歸麁食僞會
    決五種性謬章第八
四瑜伽云。一切有情。總有五種性。一者菩薩
種性。二者獨覺種性。三者聲聞種性。四者不
定種性。五者無種性。解云。此五種中。初三
乘人。各有一性。名爲定性。有二三性。名不
定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當得成佛。決
定二乘不得菩提。第四不定種性有四類別。
或有菩薩種性獨覺種性。或有菩薩種性獨
覺種性。聲聞種性。或有菩薩種性聲聞種性。
或有獨覺種性聲聞種性。前三成佛。後一不
成。何以得知。瑜伽八十云。何因縁故。一切
阿羅漢。不皆回向無上菩提。答由彼種性
有差別故。此是第四類不定種性。法華經
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説。此據前三不定類説。且如舍
利弗等不定種性。一人身中。具有三性。隱
劣二性。顯勝佛性。云無二亦無三。非謂全
無決定種性聲聞獨覺。第五無種性亦有三
種名。一名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
二名阿闡底迦。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
此二通斷善根。不斷善根。不信愚癡所覆
弊故。三名阿顛底迦。名爲畢竟。畢竟無涅
槃性故。此無性人。亦得前名。前二久久當
成佛。後一必不成。廣如楞伽經。瑜伽。莊嚴
論説。決曰。麁食者。引瑜伽云。一切有情。總
有五種性等。今案論文。都無此文。又首有
四字。此似鈔章疏。麁食解云。此五種中。初
三乘人。各有一性。名爲定性。有二三性。名
不定性。菩薩種性。不定種性。當得成佛。決
定二乘。不得菩提。第四不定種性有四類
別。或有菩薩種性獨覺種性。或有菩薩種
性獨覺種性。聲聞種性。或有菩薩種性聲聞
種性。或有獨覺種性聲聞種性。前三成佛。後
一不成。乃至。第五無種性。亦有三種名。一
名闡底迦。二名阿闡底迦。三名阿顛底迦。
前二久久當成佛。後必不成。廣如楞伽經。
瑜伽。莊嚴論説。今謂不爾。皆不正義故。先
翻破汝邪義。後示論師正義。其五種列名。
經出楞伽。論出佛地。汝瑜伽列名。不是論
正文。取意列名故。麁食。廣送楞伽。今決經
文。二論可知。麁食解云。初三人各有一性。
名爲定性。今先決此三。其楞伽文。聲聞。獨
覺。如來。如次爲三。瑜伽論。聲聞地。獨覺
地。菩薩地。麁食違經論列名。不免雜亂失。
其一又楞伽聲聞乘性證法者。墮不思議變易
死。豈有一性哉。難免妄語失其二又第四
不定性中。後一不成不定。楞伽經文都無此
文。其經第四不定云。大慧。説三乘者。爲發
起修行地。故説諸性差別。非究竟地。乃至
云。見法無我。得三昧樂行故。聲聞縁覺。畢
竟證得如來法身故。麁食何違經文。立不
成不定。此即章疏義推。不是經論文。汝廣
指楞伽。故以經文嘖汝。即不讀經文失
其三問若不成不定依無佛種子不成佛道
者。應攝第五性。若言有善根故不攝第
五。可立六種性。若言有二種性故攝不
定者。暫時亦有多種性可攝不定。若言斷
善故者。可立七種性。如是等失。汝僞立性
故。自然招得其四 又汝所立第五無性約種
子故。時邊四人不可成佛。同稱無性故。
若許爾。自語相違失其五若言時邊四人成
佛道者。亦自語相違。何以故。汝依無種性。
立第五性故。無種性人。得成佛道。不應
道理。若言時邊四人。有佛種性者。亦自語
相違。何以故。若有佛種性。應攝菩薩性故。
汝地獄立三無漏根故。又有不定失。爲如
畢竟無性攝第五無性故。暫時四人不成
佛道。爲如暫時無性攝第五無性故。畢竟
無性應成佛道。如是等失。其數繁多。依倦
不具出。楞伽第五無性證法。焚燒成佛。大
悲知理。麁食當知。所依梬伽五性。成佛總
得究竟。能依二論何畢不成。兩論擧現位。
楞伽説究竟。是故成不得旨。經論無諍。若
約種子。始終定不。墮天親破。同外道失。庶
諸有智者。平此謗法基。倶入眞如海
  決謬建立小乘畢竟無種性有情章第九
瑜伽第六十七云。住無種性補特伽羅。是
名畢竟無般涅槃法自下有五難無性
有情即有六答
 此中。
或有心生疑惑。云何而有畢竟無般涅槃
法耶已上第一説有無
性有情疑起難
 應誨彼言。汝何所
欲。諸有情類。種種界性。無量界性。下劣界
性。勝妙界性。爲有耶。爲無耶。若言有者。無
有畢竟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不應道理。
若言無者。經言。諸有情類。有種種界性。乃
至勝妙界性。不應道理已上第一教
理並違答
 如是*誨
已。復有難言。如有情類。雖有種種界性。乃
至勝妙界性。而無有無根有情。如是無
般涅槃法。何故不爾。或應許有無根有情
已上第二有
情無根難
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無根者。
爲是有情。爲非有情。若是有情。外無根物。
應是有情假設爲難非
他所許
然不應道理。若非有
情。而言何不許有無根有情者。不應道
已上第二假
設非例答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作刹
帝利已。或時復作婆羅門。吠舍。戍陀羅。如
是。乃至作戍陀羅已。或時乃至作刹帝利。
又作那落迦已。或時乃至作天。乃至作天
已。或時乃至復作那落迦。如是。何故不作
無般涅槃法已。或時復作有般涅槃法耶
已上第三諸
界互轉難
應詰彼言。汝何所欲。諸刹帝利。
乃至戍陀羅。及那落迦乃至諸天。爲有一切
界耶。爲獨有一界耶。若有一切界者。喩
不相以彼無一切
故爲非喩
 不應道理。若獨有一界
者。先是刹帝利。或於一時。乃至作戍陀羅。
先是那落迦。或於一時乃至爲天。不應道
已上第三非
喩乖理答
如是詰已。復有難言。如刹帝
利等具一切界。如是無般涅槃法。何故不
有般涅槃法界耶已上第四應
具諸界難
應詰彼言。汝
何所欲。諸無般涅槃法界。諸有般涅槃法界。
此二界。爲互相違耶。爲不相違耶。若互相
違。而言無般涅槃法。何故不有般涅槃法
界者。不應道理互相
違故
若不相違。即此補特伽
羅是無般涅槃法。亦是有般涅槃法者。不應
道理已上第四互喩無別答。
無別體故不應道理
如是詰已。復有難
言。如現見有一地方所。於一時間。無
金種性。或於一時。有金種性。於一時間。
有末尼眞珠瑠璃等種性。或於一時。有
彼種性。於一時間。無鹽種性。或於一時
有彼種性。於一時間。無種種界種種性。或
於一時。有彼種性。如是先是無般涅槃法
種性。何故不於一時成有般涅槃法種性
已上第五無
應轉有難
應詰彼言。汝何所欲。如彼地
方所。先無此種性。後有此種性。或先有此
種性。後無此種性。如是。先有聲聞定種性。
後無是種性。乃至。先有大乘定種性。後無
是種性。或先無定種性。後有定種性耶。若
言爾者。順解脱分善根。應空無果。又若爾
者。立定種性。不應道理。若不爾者。汝言
無般涅槃法者。先住無種性已。後住有種
性。如有地方所。有般涅槃法者。先住有種
性已。後住無種性。如有地方所者。不應
道理已上第五不
齊法喩答
 又應責彼。汝何所欲。無般
涅槃法下劣界者。安住如是下劣界中。爲
即於此生轉成般涅槃法。爲於後生耶。若
言即於此生者。汝意云何。彼遇佛法僧已。
於現法中。爲能起順解脱分善根耶。爲不
耶。若言能者。彼遇佛法僧已。於現法
中。能起順解脱分善根。而言無般涅槃法
者。不應道理。若言不能者。彼遇佛法
僧已。於現法中。不能起順解脱分善根。
而言轉成般涅槃法者。不應道理。若言
後生方成般涅槃法者。汝意云何。彼爲先
積集善根故。於後生中。遇佛法僧。能起
順解脱分善根耶。爲先不積集善根耶。若
言先積集善根者。彼即於此生中。遇佛法
僧。能起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
槃法者。不應道理。又如彼因。應空無果。
若言先不積集善根者。是則前後相似。倶
未積集善根。而言於後生中方成般涅槃
法。非即此生中者。不應道理已上第六縱
轉不成答
決曰。麁食者。寫取樞要文。建立畢竟無性。
彼瑜伽所出。毘曇薩婆多等計。約聲聞地。
決擇小義。彼三乘教。未洗小義。帶小説
大。其瑜伽論中。多有小乘義。天竺戒賢。告
天竺弟。其弟。即來大唐之國傳語之状。具
載開元録。今天親菩薩。於其五難六答上。
更立六難破小乘。其五難六答者。一説無
起疑難。即論誨答。基師造名曰教理並違
答。天親破云。執不平等難。二者有情無根難。
即論誨答。造名曰假設非例答。天親破云。
二失同故難。三者諸界互轉難。即論誨答。造
名曰非喩乖理答。天親破云。無決定相難。
四者應具諸界難。即論誨答。造名曰互喩無
別答。天親破云。定何所屬難。五者無應轉有
難。即論誨答。造名曰背法不齊答。天親破
曰。竝成無用難。六者重答。基公取論意。造
名曰縱轉不成答。天親破曰。三種過失難。
麁食當知。汝所執無性薩婆多小義。非彌
勒大義。天親菩薩。天竺決了。末學膚受。任
胸別執。麁食。救此小乘義。謗一乘佛性。可
不改心哉。可不改心哉。具破如別章
    讃示無種性有情相章第十
麁食者曰。瑜伽第二十一云。問何等名爲無
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成就彼故。應
知。説名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此翻
數取趣。數數徃
返生五
趣故
答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有衆多相。我
今當説彼相少分。謂彼最初。不住種性。無
涅槃法補特伽羅我我所執。甚深堅固。不可
傾拔。久遠隨逐。一切諸佛。所不能救。是
名第一無種性相。又復彼聽聞以無量門
呵毀生死衆多過失。而生死不見少分所有
過失。亦復不能少分厭離。又復聽聞以無
量門稱讃涅槃衆多功徳。而不見少分所
有功徳。亦復不能少分欣樂。如是欣厭。於
三世中。終不能生。是名第二無種性相。又
彼本性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由是因縁。心
無怖畏。以歡喜心。現行衆惡。未甞追悔。唯
觀現利。不畏後苦。是名第三無種性相。又
聽聞他能宣説正法教時。不少發心。
不身毛竪。悲泣墮涙。是名第四無種性相。又
復彼或暫得出家。或爲國王所逼迫故。
或爲狂賊所逼迫故。或爲債主所逼
故。或爲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
故。出家受戒。非爲涅槃。既出家已。樂與
在家衆共諠雜住。或願求生天。修諸梵行。
或捨戒還俗。非沙門自稱沙門。非梵行
自稱梵行。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
是名第五無種性相。又復彼有少作身語意
善業等。一切皆爲求當來殊勝後有。或求
財寶。是名第六無種性相。是等類。有衆多
相。成就彼故。墮在不般涅槃法數。讃曰。
無種性位。五人還同。其人縁起。有始有終。
生死長眠。誰不覺夢善哉。示相拔無性忡。
麁食者。引瑜伽論文。示無性六相。善哉善
哉。堪教化用。不足爲義。暫時畢竟。倶通
此相。故三乘教説。不足致怪。但恐。麁食者。
隨第六無性。南無阿彌陀佛
    救華嚴家一乘義章第十一
麁食者云。有執。三乘之中大乘是權無體。
嚴別教一乘是實。大乘權故。終歸一乘。此
大乘差別。略説有十。一權實差別。乃至第十
本末開合差別。今破云。此義全非。所以者
何。違教理故。當知。大乘即一乘。一乘即大
乘。大乘一乘。無有差別。此中略有七文。一
者勝鬘經云。聲聞獨覺。皆入大乘。而大乘
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證一乘者。得阿
耨菩提。山家救曰。此文自害。所以者何。能
即三乘。所即一乘。已爲四乘。若唯有三乘。
應云二乘即大乘。何引此經文。得證唯三
義耶。有智後哲。細可見 麁食者曰。二
者寶靈經云。菩薩白佛言。我聞。如來唯有
一乘。此事眞實而不虚妄。何以故。譬如閻
浮提多諸小渚。皆依閻浮提。亦同名閻浮
提。如來一乘亦復如是。一切諸乘。皆出大
乘。是故。一乘名如來大乘。山家救曰。此經
目録所無。但似寶雲經。其所説文義。亦似
帶權一。待獨大不同。故無妨大乘。是故。
不足爲證 三者亦勝鬘經云。若諸如來。
隨彼所欲。而以方便説於二乘。即是大乘。
以第一義説。無有二乘。二乘者同入一乘。
一乘者即勝義乘。山家破曰。此寶積文。大小
相望。相即相入。法華之前。不定二乘。相入
之義。未到法華。故説於二乘 麁食者曰。
四者正法華第二云。如彼長者。本許諸子
以三品乘。適見免難。各賜一類平等大乘。
如來如是。本現三乘。然後皆化使入大乘
 山家彈曰。三品乘者。爲免難故。暫用假
權。後各賜一類平等大乘。是大即獨大。引大
及與大。權實與天殊。迷大乘同名。珠目寧
同貫哉 麁食者曰。五者妙法華第二云。如
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
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如來亦復如是。初説
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既言初説三。後以大乘而度脱之。明知。
初宅内所許牛車。後露地授大白牛車。同
無差別。山家救曰。初三中大。所證偏眞。能
證有爲。不平等大。是以。同羊鹿。都不眞
實。後授白牛。所證中眞。能證内照。何得
同。權大實大。具釋如上 麁食者曰。六者
大乘十法經云。以何義故。此大乘名爲大
乘。佛言。諸佛如來所行之道。彼乘名爲大
乘。名爲上乘。名爲妙乘。名無上乘。名無
上上乘。名無等乘。名不惡乘。名爲無等等
乘。以是義故。名爲大乘。依此經文。顯大
乘是眞實非權。亦大乘一乘平等不異。山家
救曰。此經文説一分圓。水義分同。河海全
異。法華之前所説圓經。其竪義邊。分同法
華。但其横義邊。全未開顯。故雖讃大乘。定
性無性未授佛記。是但讃與授。其義大異。
讃獨大名。獨圓無異 麁食者曰。七者菩薩
藏經云。今是大乘。一切乘中爲無上者。所
謂佛乘。諸佛如來。亦説此乘。最爲第一。最
爲無上。略依此七文。明證大乘即一乘。一
乘即大乘。山家救曰。此文。義勢已同上義。
實大實一一乘異名。權大實一有無殊別。權
大有名無實。實一有名有實 故不可不
別 麁食者曰。理者大乘一乘。所修不殊。
所證無二。所斷不別。依此理趣。大乘一乘。
同一不殊。基師云。問經自説言。十方佛土
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
是破三而明一乘。何故。乃言三五乘別。
答依梵本説。經頌應言無第二無第三。
數三乘中。獨覺爲第二。聲聞爲第三。爲
引不定任持餘故。方便言無第二第三。非
眞破也。法華自言唯此一事實。餘二即非
眞。終不以小乘濟度於衆生已上麁食
所引章文
家救曰。無第二無第三。竺道生并嘉祥舊義。
但加梵本言。以爲強證。雖然。法護本正法
華契經。羅什本妙法華契經。笈多本添品法
華契經。法豐本論。流支本論。合五譯文。都
無第二縁覺。何況第三聲聞。五度三藏。豈
劣於基公哉。是以。不足爲據。又餘二非眞
之文。不足爲證。執有輕重故。經有本迹
故。具破如破二明一章 麁食者曰。若破
三者。何故。乃言餘二非眞。不以小濟。亦應
言不以大乘濟度。經既但言餘二非眞。不
以小濟。明知。大乘非所破也。彼經又言。尚
無二乘。何況有三。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
謂二乘三乘名爲二三。勝鬘經云。聲聞。辟
支佛乘者。即是大乘。又言。大乘即是一乘。故
但會二不定性乘。亦非會彼定性二乘。何
況大乘。又無三顯即一故。非破大乘別有
一乘。斯理何爽。若會破三者。三中大即火
宅内所許牛車。出門等給。皆亦牛乘。若破
前牛。後別與牛。二牛何別。又三中之大。即
是頓悟。會令入一。豈令頓悟成漸悟耶。
救曰。此説不爾。擧執重二乘故。迹門十
四品。正化二乘。傍化權大。是故。自下唯一
無二乘。不以小濟。密遣二人。息處故説二。皆
是此類也 麁食又引經本尚無二乘。何況
有三文。釋曰。二謂第二。三謂第三。非謂
二乘三乘名爲二三。山家救曰。此釋乖論。
所以者何。天親法華論釋尚無二乘句曰。
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已上
論文
都無
第二言。何輒任胸臆。作第二釋耶。若任意
會文。聖教量無用。自今以後。莫言第二縁
覺及以第三聲聞乘。專背本論故。又引勝
鬘即是文會釋。不定非定性。何況大乘。此
會非理。有相符失。其勝鬘時。未開權故。
又門外之牛車方便智所造。露地白牛車。實
智所造。賜與權實不同。何得同轍。況内證
白牛車。唯佛與佛車。門外黒牛車。三乘同證
車哉。又彼三中之頓大對小之頓大。此即三
之頓大絶待之頓大。麁食者。但知小乘漸。
未聞大乘漸。少聞失哉 麁食者。又大乘
一乘。解行何別而言捨三而趣於一。新發
意菩薩。疑網除者。即十義中任持所餘。未
説一乘。恐捨精進。且懷疑將退。今聞一
乘。除其疑意。此乃捨下位而趣上階。非
捨大乘而入求一。不爾。十地捨下趣上。
皆應亦名破三歸一。又亦應言餘三非眞。
何獨言二。山家救曰。此説非理。自語相違
故。汝云大一不異。若爾。新發意菩薩。初聞
大乘發大。爾時所聞大。今未説一乘。初
後既不同。行相全別。豈不自語相違。下位
教淺。上位教深。歴劫十地。因分淺教。直道
一乘。果分深教。何執菩薩三。泯一佛乘。
汝但知上金下瓦塔。未解上下倶金塔耳
 麁食者曰。勝鬘又言。若如來隨彼意欲而
方便説。即是大乘。無有二乘。故會二乘入
於一者。是方便説。非眞實理。經唯説言開
方便門顯眞實相故。説有不定性二乘者。
是方便門。遠入眞故今説一乘令趣極果。
名爲眞實。非謂都無二。唯有一名眞。故
法華。言密遣二人。眇目矬陋。不言三人。又
言息處故説二。不言三故。若迂回入於大
位。名爲大乘。若直往者所入大位。名爲一
乘。經論一乘。實爲不定。今此所釋。未爲典
據。山家救曰。此説非理。違勝鬘等義故。其
勝鬘文。并法華開方便。及密遣二人。息處故
説二等文。具通破者。如濟謗法章 麁食者
曰。又彼第一門云。三中牛。亦同羊鹿權。倶
是開方便門。四衢別授大白牛車。方便爲
顯眞實。若彼三中牛。亦是實者。如何出竟
不得故復更索耶。故經説。諸子得出。至露
地已。各白父言。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
車牛車。願時賜與。以此得知。三車同索。乃
至云爲欲回彼三人入一乘。故是大乘亦
説回。此義不然。不解求車意。謬出過失
故。二乘人等。於如來所。各修三慧。求證
諸法。大乘菩薩。求入初地。證四諦理。求
佛菩提。名索車故。山家救曰。此會釋義。不
應道理。違一乘義故。所求三車。其父不
與。其父所與。非本所望。五教主者。唐朝法
將。親聞三藏。深決權實。歴代預翻經證義
爲國匠。麁食者。弱冠去都。久居一隅何抗
蟷蜋肘。忽拒一乘輪。誰有智者。不憐愍
汝乎。求佛菩提名索車。麁食臆説耳。都無
證據。設有明文。亦魔説耳 麁食者曰。臨門
牛車與露地大白牛車。同是一牛車。何以得
知。大乘一乘。同是一車。經説。如彼長者。初
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
嚴安穩第一。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虚妄。初
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脱
之。言初説三乘引導衆生者。佛成道後。四
十年前。説三乘五乘差別之果。然後但以大
乘而度脱之者。法華會中。説唯一乘無有
二乘。若謂三乘中大乘是權。一乘爲實者。
經應云然後但以一乘而度脱之。如何言
大乘。準此經文。明知。大乘一乘。同是三車中
牛車。山家救曰。此尋不爾。迷同名故。一
大同異。上章已決。麁食者迷兩牛同名。鳳
號不一二。雖遇良醫。畢死難免。但待善星
期耳。貶無爲實牛。等有爲權牛。豈非卑下
慢哉 麁食者曰。又彼第三門云。以彼一乘
非是界内先所許三。是故。界外四衢道中
授諸子時。皆云。非本所望。故經云是時諸
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良以前
所許今皆無得。露地牛車本非悕冀。故今
得之。非本所望也。此亦不然。不解法華
本意。偏執喩故。當知。引導二乘不定乘性。
令趣一乘。是法華意。故但約二乘而言非
本所望。不據大乘。三周説一乘。以爲法華
正宗。彼三周中。但有二乘領解之文。而都
無大乘領解之詞。故知。非本所望言。但約
二乘不據大乘。初周之中。舍利弗領解言。
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
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
量知見。此領解佛成道後。四十年以前第二
時大乘教也。又云。我不解方便隨宜所説。
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此領解四
十年以前第一時小乘教。後言。今從佛聞
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乃至廣説。今
日乃知眞是佛子。此領解第三時法華一乘。
此即非本所望。準此文知。非本所望言。但
約二乘不預大乘。菩薩太子不領解故。又
第二周中。摩訶迦葉領解云。我等居僧之首。
年竝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
復進求阿耨菩提。此領解初時小乘教。世尊
往昔説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
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
土。成就衆生。心不喜樂。此領解第二時般
若等大乘教。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
耨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
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領解第三時法華
一乘。二乘漸悟受作佛記。是非本所望。又下
迦葉領解云。又因如來智慧。爲諸菩薩開
示演説。而自於此無有志願。乃至云。我等
有樂大之心。佛則爲我説大乘法。今此經
中。唯説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
小法者。我等本無心所悕求。今法王大寶。
自然而至。此即非本所望。又第三周中。富樓
那等生領解云。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
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知者。所以者何。
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少智爲足。
此即非本所望。今案法華三周文。唯有二
乘領解文。都無菩薩領解之文。故知。非本所
望言。但約二乘不據菩薩。然明非本所望
意。二乘之人。得小涅槃。爲自極果。謂大乘
是非自分果。故經云。窮子雖欣此遇。猶故
客作賤人。即受教勅領知衆物。而無悕取
一餐之意。今於法華會中。聞一乘無有二
乘。亦聞授二乘作佛記。是名非本所望。菩
薩太子。從始四諦教。終至涅槃教。毎聞大
乘。常受成佛記。何事希有未曾有。非本所
望。然法華譬喩品三車法喩。深廣末學難解。
今述麁淺顯了之事。以示末學。佛未出世。
憍陳如等猶居三界。未離分段生死。名居
家内。爾時具貪等煩惱。爲生老病死憂悲苦
惱所燒。是名大火。佛出興世趣鹿野苑。
轉四諦法輪。時陳如等聲聞。觀四諦理。證
阿羅漢果。獨覺種性。觀十二因縁。證獨覺
果。菩薩種性。觀三性唯識。登初地二地。乃
至登第十地。永出三界。離分段死。是名
三子出火宅。陳如等二乘無學。雖出三界
離分段死。有漏位得智。不知諸法。是名羊
鹿車。唯有名無體。陳如等。依此身心精進。
求證諸法。是二子索羊鹿車。大乘菩薩求
佛菩提。是名太子索牛車。二乘諸子。初四
諦教時。雖各證自乘果。而二乘人。餘年毎
作是念。大乘菩提。唯是菩薩所得之果。非
我等分。雖聞般若等諸大乘經。而常自念。
是非我分。是唯菩薩分齊之教。故法華譬
喩品。舍利弗領解云。我昔從佛聞如是法。
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
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又信解品迦葉
領解云。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爲
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又無量義經云。
我先種種説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顯
眞實。是故。衆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
菩提。今法華會中。授聲聞作佛記。是名非
本所望。菩薩太子。從始覺樹。終至雙林。常
聞大乘。常受佛記。故授二乘作佛記。於
諸菩薩不爲非本所望。故譬喩品。舍利弗
言。我等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
諸疑悔。今日乃知。眞是佛子。又信解品迦葉
言。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菩提記。
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乃至無量珍寶。不求
自得。即窮子喩云。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
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是時窮子。聞父
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
無心有所悕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是故。
非所望言。但約二乘。非據菩薩。故彼回大
乘權。歸一乘實。徒爲唐捐。救曰。此説不
爾。有菩薩領解故。然麁食者。一分善哉善
哉。但爲會釋非本所望難會誠文。書寫法
華。其一句一偈。功徳無量。何況三四紙乎。
書寫之功。雖期忉利。遮菩薩義。深違經
文。其麁食者。愍爲末學雖説三周。唯有虚
言。都無實義。所以者何。其非本所望。三子
倶發。故其大乘子等。法華之前發無上心。
析法無上。體法無上。巧拙雖異。同歸灰斷。
求此大乘菩薩乘子。聞法説周開三顯一。五
佛章門法位無上。皆發未曾心。是故。譬説周
云。天龍夜叉。乃至。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又云。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
又云我等乃至。而説偈言。昔於波羅奈轉
四諦法輪。分別説諸法五衆之生滅。此則領
法華之前生滅之教。今復轉最妙無上大法
輪。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此則解法華
圓教不生滅教。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説。
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此則領法華之
前華嚴。方等。般若。解深密等教。世尊説是
法。我等皆隨喜。此則解今日法華教。我等
亦如是。必當得作佛。此則決定師子吼。我
所有福業。今世若過世。及見佛功徳。盡回
向佛道。此則樂佛道。不求二乘者。豈不
菩薩乘哉。麁食當知。桓因梵王等無數天
子。皆是菩薩衆。此太子領解詞。上根性已爾。
中下例可知。其三周竟。法師品與總記文。
有大乘者。若不解領。何與授記。麁食者。繁
引三周文。一往會釋。一往解釋。文繁無義。
爲會一證。動三周文。今唱太子數格汝
正爲。序品云。八萬菩薩。又釋提桓因等二萬
天子。又日月天子等萬天子。自在天子等三
萬天子。又梵天王等萬二千天子。八龍百千
眷屬。四緊百千。四乾百千。四阿修羅百千
眷屬。四迦樓羅百千眷屬。闍王百千眷屬。如
是等類。皆是法華正爲。鶖子領解。回向佛
道。又必當得作佛。若干之衆。以隨類身。雲
集法華會。今問麁食。二乘之中。攝在誰衆
哉。此非菩薩。更謂誰者哉。何況文殊答偈
云。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若如麁食言。
可謂諸求二乘人。正説文云。新發意菩薩。
不能知佛智。不退諸菩薩。亦復不能知。
若如麁食義。可謂新發能知。不退能知。又
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如麁食義。
可謂示以二乘教。又身子擧衆文云。諸天
龍神等。其數如恒沙。求佛諸菩薩。大數有
八萬。又云。又諸萬億國轉輪聖王至合掌。以
敬心欲聞具足道。如是等類。法華正爲。麁
食者。但擧八千聲聞。以爲法華正爲。萬二
千之中。除四千定性。況除學無學二千。又
八千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六千耶輸陀羅
眷屬等。不爲法華正爲乎。遮大乘子。無
菩薩領解。此麁食阿黨也。又提婆授記。龍女
成道。三乘中此誰者哉。汝未受師口決。未
案文義耳。迹門菩薩衆如是。何況本門八
千恒沙。彌勒爲首。昔來不見不聞分身侍
者。其數無邊。各白其佛。所來發疑。如是等
類。聞壽命劫。得大饒益。略示其數。初其
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得無生法忍
者。又得聞持千倍菩薩。又一世界微塵數
得辯才菩薩。又一世界微塵數得陀羅尼
菩薩。又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轉法輪菩薩。
又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轉清淨法輪菩薩。又
小千國土微塵八生當得阿耨菩提菩薩。
又四四天下微塵數四生當得阿耨菩提菩
薩。又三四天下微塵數三生當得阿耨菩提
菩薩。又二四天下微塵數二生當得阿耨菩
提菩薩。又一四天下微塵數一生當得阿耨
菩提菩薩。又八世界微塵數發阿耨菩提心
菩薩。衆生。彌勒菩薩等領解云。佛説希有
法。昔所未曾聞已上
經文
 彌勒菩薩華嚴之中善
財知識。自餘大乘經。時時爲對揚。聞三中
大乘。又聞帶權一乘。今法華會中。説偈云
佛説希有法。此則本門法雨。昔所未曾聞。
此則領法華之前三中大乘。彌勒等微塵菩
薩。稱希有法。豈非太子非本所望言。汝法
華正爲不定二乘。恐我正爲大小菩薩。汝不
定性。汝法華正爲。優婆尼殺曇分耳。有智
龍象。無阿黨心。照此進退。妙法華經中無
菩薩領解者。愚鈍文字師耳。非本所望。已
有太子。則大師義。契靈山説。金輪心。奧州
義鏡。乖上宮使。釋尊教。庶諸宗眞學生。抛
却迦羅子 麁食者曰。又彼第五門云。本業
經。仁王及十地論。攝論。於中以初二三地。
寄在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以
上寄世出出世。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
聲聞法。第六地寄縁覺法。七地寄菩薩法。
八地以上寄一乘法。今破云。彼語非理。彼
所引經論。都無此言。但攝論云。二乘善名
出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彼
自釋云。彼二乘名出世。即大小二乘。此亦
不爾也。何等經論。大小二乘名論二乘。應
令出彼文。法華論釋。經無二者。無聲聞獨
覺乘。非言無二者大小二乘。何率意妄釋
聖教。又彼云。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即應
是出出世。又不應一乘在於八地。此亦不
爾。於非過失。謬爲過失。唯識論云。七遠
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
道故。釋云。初二三地。相同世間。四五六地。
相同二乘。今第七地。而過彼故。十地論亦
同此文。初二三地行戒修。相同世間。故名
世間。四五六地。作出世之菩提分法觀。同二
乘相。故名出世間。今第七地。全作無相觀。
超過前二。故名出世。今準此文。第七地
以上。名出出世。然攝論。八地以上名出出
世者。無功用初故。唯識論。七地以上名出
出世者。是功用之後邊故。故不相違。攝論。
但云八地以上名出出世。非言寄一乘法。
故不爲別教一乘之證。救曰。寄位之文。取
意引證。何不會其義。強求其文。汝言以求
言。明知。有義。若無其義。可謂所引經論。
都無文義。又汝許攝論出出世。何不許半
滿二藏。大小二乘。汝其義難會。單嘖文言。
聖教斷云。依義不依語。汝嘖未足可畏 
麁食者曰。又彼第八門云。賢首品云。一切世
界群生類。尠有欲求聲聞道。求縁覺者。
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
爲易。能信是法。甚爲難。又彼第九門云。第
九地文云。若衆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
聞道。若有衆生。樂因縁法。爲説辟支佛。若
人根猛利。爲説菩薩道。若有無上心。爲示
佛身。説無盡佛法。依此等文。明知。一乘三
乘差別。今通云。此等文例。餘經論中。往往多
有。且如寶積經無邊莊嚴會云。無邊莊嚴
菩薩。由是陀羅尼故。坐於道場。當證阿
耨菩提。我今於汝不示説。汝得菩薩智慧。
現能證彼法。當於爾時。諸菩薩等。自應解
了。爾時菩薩。得無邊門。無量門。因門。無
譬門。皆悉現前。彼門者不可宣説。超過
世間。不共一切天人魔梵及諸沙門婆羅門
等故。又次下文云。無邊莊嚴。此清淨法。從
諸如來之所演出。能了知者。甚爲希有。無
邊莊嚴。由於往昔供養如來。復得値遇
無量諸佛。奉事供養。於甚深法。因縁理趣。
信解者。善求於法。多勝解者。趣行深
廣。求大乘者。聲聞乘人。厭離三界。於甚
深法。勤修行者。此諸人等。未聽聞此甚深
法。廣大無量難入。解云。於甚深法。因縁理
趣。深信解者者。是資糧位。善求於法。多勝解
者者。是加行位。趣行深廣。求大乘者者。此
是十地。於甚深法勤修行者者。是辟支佛。此
諸人等。未聽聞此甚深法者。未聞佛果所
證諸法故。華嚴十地説云因分可説。果分不
可説。此即同賢首品文。前文同第九地文。
若執如此文而爲別教一乘者。因果相對。
校量淺深。諸大乘經。皆應名別教一乘。又
大般若經三十六云。欲學聲聞地者。當於
般若波羅蜜多。應勤修習。欲學獨覺地者。
當於般若。應勤聽習。欲學菩薩地者。當
於般若。應勤聽習。欲學如來地者。當於
般若。應勤聽習。何以故。如是般若波羅蜜
多中。廣説開示三乘法故。若菩薩摩訶薩。
學般若波羅蜜多。則爲遍學三乘。此則同
於法華經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文。準此等文。
明知。合因地果地。以爲四乘。言於一佛乘
者。是佛果乘。即般若云如來地是也。言
分別説三者。是因位乘。即般若言三乘是
也。又如來地者。所求之乘。三乘地者。是能
求之機。即賢首品云。信是法甚爲難。第九
地文云。若有無上心。爲示佛身。説無盡佛
法者。此即同般若云如來地。法華於一佛
乘。華嚴云求三乘者。即同般若三乘。法華
分別説三。如是推徴。汝等所立別教一乘。
徒爲唐捐。救曰。此例自害尤深也。因相果
相。淺深不同。因地果地。權實何同。三乘之
因如河溪。一乘之因如海岸。賢首四車同
時。三外別教一乘。豈得不立哉。汝唐捐之
詞。還著汝倒耳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中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下
                釋氏最澄撰 
    彈謗法者謗法華詞章第十二
謗法者爲體也。偏執爲基。嫉妬爲心也。非
他爲務。乃有麁食者。立七教而亂文。開
二理而破義。更構四教永斷佛種。復推兩
理深謗法華。爲遮如是等邪執。造斯指
南。無謬詞
遮麁食者七教二理法華爲權執
麁食者云。有執。佛成道後。四十年以前所説
經教。是權非實。故説三乘五姓中。決定二
乘。無性有情。不成佛道。法華後教是實非
權。故説皆有一乘佛性。而定性二乘。無性
有情。皆得菩提山家曰。是似法
寶章詞
有執。法華是圓
頓教。所以得知。經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説
眞實。故。又藥草喩品。云以諸因縁。種種譬
喩。開示佛道。今爲汝等。説最實事故山家
曰。是
似山家
之詞
麁食者云。彼倶非理。違教理故。前
後諸經。有權有實。皆倶通故。且以七教二
理。證法華是權非實 彈曰。麁食者倶非不
爾。不違教理故。前後經論。名通義異故。
龍樹四句曰。一切權。一切實。一切亦權亦實。
一切非權非實。天台大師。自亦權亦實句。
開出八十權實。今妙法華經。捨理外權實。
説内證權實。汝迷名同義異。執法華爲權。
是則拾迦羅菓。以爲鎭頭耳 麁食者云。
一譬喩品云。我欲令憶念汝等本願所行
道故。爲諸聲聞。説此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麁食者取此文意云。此舍利弗等諸聲聞等。
昔十六王子時。令教發菩提心。而悉忘失。
退住小乘。謂爲極果。今説非實所應作
事。是佛菩提。捨小住大。故是權教。既云爲
諸聲聞。不云爲菩薩。明知。是權非實教攝。
 彈曰。此説不爾。爲菩薩説故。故神力品
云。今爲諸菩薩摩訶薩。説大乘經名妙法
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麁食者。但知
庸賃之歳。客作之賤。未知定父子天性。等
與如來璽。何執潜龍昔。貶如來髻珠。是則。
汝逢見羅刹。浮嚢被奪耳。汝發世親意。還
讃法華經。預不輕授記。昇思佛等階耳 
麁食者云。二佛從定起。告舍利弗。諸佛智
慧甚深無量。論釋云。何故。唯告舍利弗不
告菩薩者。有五種義。一者爲諸聲聞。所
應作事故。二者爲諸聲聞。回心趣向大菩
提故。三者護諸聲聞。恐怯弱故。四者爲
令餘人善思念故。五者爲諸聲聞不起所
作已辦心故。準此文知。法華是權非爲實
教 彈曰。此説非理。不得論旨故。定性二
乘。執重難回。是故釋迦尊。別告舍利弗。天
親菩薩。深得經意。是故法華論用五義釋
告。問云。何得知法華得記諸聲聞等。皆悉
定性耶。答有三種故。一者三世故。二者轉
機故。三者本意故。初三世故者。過去定性。
不輕授記。未來定性。他國受記。現在定性。
靈山得記。是故。得知靈山得記現在定性。
二者轉機故。定性二乘。法華之前本性決定。
又名畢竟。又名趣寂。到法華會。方便決定。
又暫時決定。又名不定。問云何得知法華
之前本性決定等耶。答法華方便品云。知諸
衆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
種因縁。譬喩言辭。方便力故。而爲説法。偈
云。我以智慧力。知衆生性欲。方便説諸法。
皆令得歡喜。麁食當知。經文既云隨其本
性。以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方便力故。而
爲説法。豈不本性決定。二種決定義。當在
下具説。問云何得知法華之前現在決定
耶。答曰。道理故。不求故。道理故者。文殊曰。
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菩
提。乃至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又云。
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
又云。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入無爲
正位者。不生佛法。明知。入正位小乘摩訶
迦葉等。法華之前不許成佛。舍利弗等。豈
不入正位乎。次不求故者。大迦葉等。聞
文殊説并維摩説。謂舍利弗云。我等何爲永
絶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又云。而今我
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又云。如是聲
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
願。又云。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
也。又云。正使聲聞。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
發無上道意。準此等經文。明知。大迦葉等
及舍利弗。敗種敗根。永不畢竟趣寂。畢竟決
定。三者本意故。身子曰。爾時心自謂得至
於滅度。又迦葉云。不復進求。又云。心不喜
樂。又云。不生一念好樂之心。又云。我等説
本無心有所希求。又云。而於是法。永無願
樂。又陳如等五百阿羅漢云。世尊。我等常
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
無智者。明知。定性迦葉。法華得記。法華論
説決定聲聞。根未熟故。指未來決。麁食者。
何執前定性。會今法華記也。彌勒無著。順
釋迦意。立三乘教。説成不成。勝子菩薩瑜
伽釋論。説論依經。不出法華。大乘基師唯
識論疏。出六依經。不入法華。依經既別。釋
論不同。前定後不。由何可疑。麁食者。常
見珍珠。以爲瓦石。但知水精。徒捨明珠。菩
薩執輕。凡夫易回。定性難回。所以慇懃五
義之告。其意如是。麁食者。當知。法華是實
非爲權教 麁食者云。三妙法華云方便
品。正法華云善權品。此即接下方便。顯上方
便。是名方便。亦名善權。引接二乘故名
接下方便。顯示一乘故名顯上。準此文知。
法華是權非爲實教 彈曰。此説不爾。迷
名失體故。汝引上下方便誘引。誘引諸子
假號。法華品目方便。内證甚深權名。此權名
者即實權故。不同汝權。今麁食者。唯一
記中立分虚妄。全奪定性。僞擧不定。一許。
一不許。千名之愚耳。何貴隨功淺寶。輒賤
大功髻珠耶。麁食者。如文義存。法華爲
權。三世佛怨。非汝謂誰哉。抱炬自燒。亦麁
食者哉 麁食者云。四經第四云。此法華經
藏。開方便門。示眞實相。上句是接下方便。
下句是即顯上方便。彈曰。此釋不爾。迷文
失旨故。其開方便門者。有能開所開。能開
一乘。即是法華。皆眞實經。所開三乘。即是
前經。未開權教。接下顯上不是十上。由何
引此。以爲權證。麁食者。執所開名。法華攝
權。是即賤弊納。捨金寶耳 麁食者云。
五大乘十法經云。善男子。何等是爲如來祕
密教。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菩提者。此
不應爾。如言阿難。我患背痛。此不應爾。
乃至廣説。是名祕密教。麁食者。此意説言。
我法華會中。記聲聞得阿耨菩提者。此約
不定性説得佛道。不記決定性。而經總含
言唯有一乘故無有二乘。故法華名密意
教。名權教 彈曰。此釋不爾。違密義故。
其經十密。其義各異。記密。病密。老密。問密。
論密。身密。怨密。乞密。謗密。食密。此聲聞
記。初授記密。其密大意。約時徳密。所以者
何。此聲聞等。未見佛性。未具功徳。未到
記時。不可授記。雖然。世尊密意。見佛性
故。與成佛記。夫非時授記。名爲密教。
記不成非名密意。故其經云。爾時淨無垢
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此向所説。當
云何取。世尊何故。記諸聲聞得阿耨菩提。
佛言。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菩提者。以
見聲聞有佛性故。乃至云。善男子。於意
云何。彼諸聲聞。以此因縁。得成正覺。豈可
得言聲聞不得成正覺耶。乃至言。如是
世尊。我昔不見若人若天若魔若梵。是等衆
中。而有能説聲聞不得成正覺者。若有
能説。無有是處。今麁食者。説密記聲聞。
不得成正覺。墮無有是處。何可會釋。又
法華論下卷云。問曰。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
與授記。不成佛與授耶。若實成佛。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種種功徳。若不
成佛。云何與之虚妄授記。答曰。彼聲聞等。
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
性。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説一乘法。以佛法
身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
足修行功徳。是故。菩薩功徳具足。諸聲聞人。
功徳未具足已上
論文
 論主答文。得決定心者。
謂成佛決定心。功徳未具足者。謂必當具
足不失故。平等故授記。法身流轉故。定當
得成佛。佛無虚妄記。今麁食者。未了此
密意。佛雖記不成。同體故説一。總含説一
乘。故法華名密。是則怨嫉常詞耳 麁食者
云。六攝論第十卷云。依十密意。法華會中。
佛説一乘。十密意者。頌曰。爲引攝一類。
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説一乘。法
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樂化。究竟
説一乘。此十義中。初一頌顯爲不定性二
乘説一乘意。後一頌顯爲定性二乘説一
乘意。此即同十法經授聲聞成佛記名祕
密教。當知。方便祕密。密意有餘不了義。是
文異義同。猶是權義 彈曰。麁食者。引攝論
第十卷云。依十密意。法華會中。佛説一乘。
此一十二字。唐世親攝論第十。無性攝論第
十。都無此文。又魏天親攝論第十。不見此
文。梁攝論中。都無此文。麁食者。私加論文。
欺誑後學。若取意出文者。可止卷云。又其
取意旨。深違論主意。梁朝所譯天親攝論頌
曰。未定性聲聞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
定性説一乘。法無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
二意涅槃。究説一乘。其論即釋曰。有諸
聲聞等。於大乘根性未定。欲引令信受
大乘。攝令修行大乘。謂未得令得。已得令
不退。云何彼捨小乘道。於大乘般涅槃。
佛爲此意故。佛説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
論曰。及諸餘菩薩。於大乘引攝。釋曰。有諸
菩薩。於大乘根性未定。云何安彼於大乘。
令不捨大乘於小乘般涅槃。爲此意故。
佛説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論曰。定性説
一乘。釋曰。有諸菩薩。於大乘根性已定。無
退失意。爲此菩薩故説一乘。論曰。法無我
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涅槃。究竟説一乘。
釋曰。由法等。無我等。解脱等故。説一乘。此
中法即眞如。一切三乘。皆不離眞如。是彼
所應乘法。由眞如法同故。説一乘。乃至
云。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爲菩薩。未定根性
聲聞。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準此論
意。已定未定皆倶成佛。了義密義倶説一乘。
豈謂雖説一乘。而定性不成佛。故爲密義
哉。麁食者云。後一頌顯爲定性二乘説一
乘意。乃至云。方便祕密。密意有餘不了義。
是文異義同。猶是權義。此亦不爾。如來會
釋。都不相應。故今就論文不同等。決
定不一乘意。問性不同故句者。爲定性諸聲
聞等。爲當不定性諸聲聞等。若言爲定性
聲聞等者。全違世親無性二論。其世親釋
曰。性不同故者。種性差別故。以不定性諸
聲聞等亦當成佛。由此意趣。故説一乘。其
無性釋云。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
有差別故。謂回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
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説一乘。麁
食義端。此頌皆壞。前後會釋。隨此壞耳。若
言爲不定者。自語相違。若言約多分者。
重問。得二意樂句者。爲定爲不定。若爲定
者。深違二釋鶖子得記故。若言爲不定
者。非多分。汝後頌釋。進退有失。親性二
論。不簡顯密。兩頌倶密。不定得記非時密
意。豈不顯定密耶。若言不定顯。當見性
具徳。若許爾者。違法華論未見未具。故小
乘之教有餘不了。或雖大乘。而帶權未捨
樂小邊。亦名不了。瑜伽三乘。帶小説
大。戒賢所誨。朋友所傳。麁食所引。方便
濫内外。祕密亂醜珍。密意迷時。虚有餘醉。
文義不了。麁食常語。猶是權義者。未知偏
圓。謗法華詞耳。有眼學生。憐愍後報。文字
求法。躊躇三一。牛羊偏執。法華爲權。將墮
於大坑。當願。衆生因喜根釋。免勝意苦 
麁食者云。七涅槃經三十四云。我於經中。
告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縁。乃至云。
我諸弟子。不解我意。皆言如來説須陀洹
乃至阿羅漢皆得佛道。此即會法華一乘文。
有定性二乘。不作佛道。而總相言唯有一
乘無二乘。故名不解我意。此密意一乘故。是
權非實 彈曰。此説不爾。諍論爲證故。今
所引一道。不會法華經。二十一種諍論之
中。是第十八一乘三乘諍論文也。若如麁食
者意者。我亦引其諍論之文。善男子。我於
經中。説須陀洹人。人間天上。七返往來。便
般涅槃。乃至云。我諸弟子。聞是説已。不解
我意。唱言。如來説須陀洹至阿羅漢不得
佛道。此即會深密三乘文。有定性二乘。究
竟作佛。而總相言終不能得阿耨菩提。故
名不解意。是隨宜三乘故。是權非實。夫一
乘三乘之諍論。彼此不解如來意。今正解
意。所傳義。彼此得解如來意。其得解意。今
當略説。珍衣長者出世本意。一切衆生。欲
入一乘。衆生未熟。施權待機。佛涅槃到。
衆亦清淨。開三顯一。定性成佛。一乘學者。
好得佛意。垢衣長者脱服本意。隨其本性。
欲説三乘。衆生機生不堪聞一。於一佛
乘。隨宜説三。假立五性定性不成。三乘學
者。好得佛意。而今麁食者。執隨宜三。定性
二乘。究竟不成。不解佛意。墮三乘諍。是故
當知。汝法相宗隨宜三故。是權非實。我法
華宗究竟一故。是實非權也 麁食者云。言
理者。方便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
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此約不定性二乘。
有遂作佛。故云無二亦無三。不依定性。
總相密意。云唯一佛乘。無二無三。故是權非
實。若顯了言有定性二乘。無不定性二乘
者。應是顯了一乘。應是實一乘。語總含故。
言隱密故。是權教攝。凡爲漸悟機説。是權
教也。爲頓悟説。是實教攝。今法華一乘。引
不定性二乘。欲令趣一乘。不簡別定性不
定性。有性無性。總含説一乘故。故是權教。
華嚴爲頓悟機。直爾演説甚深之義。故實教
攝。法華一會。對不定機。以二爲方便。一乘
爲眞實。約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以一乘爲
方便。以二乘爲眞實。何以故。不定性二乘。
雖證二乘無學極果。而望後當可證得佛
菩提果。是不實故。猶名方便。決定趣寂二
乘無學。終不可得佛菩提果。故彼所得極
果名爲眞實。説唯一乘。猶在方便。故法華
經開方便門。顯眞實相 彈曰。此説非理。
違經論故。夫定不定性約位上下。成不成
佛約教前後。故薩婆多云。聲聞若得信等
五根。不名定根。以未得聖故。若得未知
欲知等三根。則名定根。以得聖故。若至
頂位不名定性。以不免四惡道故。若至
忍位名爲定性。以免四惡道故。未得定
根性。則可轉小爲大。若得定根性。則不
可轉。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爲大義。天親
菩薩云。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爲大義。云
得一乘。今依大乘解。未專修菩薩道。
悉名未定根性。故一切聲聞。皆有可轉爲
大義。安立如此大小乘人。令修行大乘。麁
食者當知。一類小乘。約位上下。定性不定
性。天親論師。約教大小。皆轉成佛。明知。今
日得記之不定。即是敗種之迦葉。迦葉再生
受佛記。一切定性亦如是。溪水入海失本
名。由何海中存溪名。是故。麁食所設無二
無三不定會。總相密意爲權釋。總含隱密權
教判。所被漸頓權實説。皆悉臆説不正義。一
人前後。有定不名。千名之迷。可悲之極哉。
華嚴。涅槃。三論家。三宗大徳。求佛者。當捨
身命護法城。夢裏莫許義鏡説 麁食者
又云。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
説唯有一乘無有二乘。此意。決定二乘。
終不成佛。故一乘名爲方便。故法華據不
定機。以二乘爲方便。一乘爲眞實。勝鬘經
對決定性。以四乘爲實。説唯一乘。是爲
方便。是故。法華一乘爲眞實義。甚大謬迷
 彈曰。此證非理。深違經義故。麁食者。常
引此文法華爲權。是故。先引他家示證文
僞。次依新經洗古章妄。初引他家者。唐
朝法寶曰。有人難曰。若謂一乘爲實者。何
故。勝鬘經云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
即是大乘。無有二乘。基師。彌勒上生。法華
疏中。説勝鬘經四乘爲實。一乘爲權。皆
同此文。因何定執一爲實。三乘爲權。寶
公釋曰。一切經中。不説法華。涅槃等經唯
一佛乘。以爲方便。何但勝鬘經也。此文正
明一乘爲眞實。三乘爲方便。因何。翻將此
文證一乘方便也。夫釋文之法。皆須不
違一部之都意。始末相順。何者。此經先説
攝受正法四重任。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
善根而成就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
縁覺者。授縁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
即是隨彼所欲説三乘也。即同法華。楞伽。
涅槃隨宜説三。次説。聲聞辟支佛得究竟。
蘇息涅槃者。佛有餘不了義説。又云。聲聞
辟支佛。究竟皆得阿耨菩提。又云。聲聞辟
支佛。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一乘。故三
乘即是一乘。準此。隨彼所欲説三乘者。
即是大乘。皆佛因故。復佛自告憍尸迦言。
此經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準此
一部始末之意。豈欲説四乘爲究竟。一乘
爲方便。因何浪釋經文。妄定宗旨。依經異
文。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即是大乘
無有二乘。二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
一義乘。今應正釋此文。若如來。隨彼所欲。
而方便説者。此是前求三乘人説三乘也。
即是大乘者。即是次説聲聞辟支佛乘。皆入
大乘也。無有二乘者。無二乘涅槃也。二乘
入於一乘者。二乘皆爲佛因。當成佛故。依
二乘道。出三界分段之身。至其門外。與諸
菩薩。乘白牛車。直至道場。一乘即第一義
乘者。此説一乘爲眞實。二乘非眞實也。第
一義即眞實之異名。如説第一義諦即是眞
諦。此文不應須通。爲基公浪釋勝鬘。四
乘爲實。一乘爲權。誤其後學皆同此解故
廣述耳。次義榮師云。基公雖復翻經執筆。文
章之匠。然勝鬘文中。何其拙乎。勝鬘一軸。無
有此義。直是謬取。故致妄談耳。先擧經
文。若有衆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律
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
歸依。是歸依如來。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
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
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
歸依。何以故。説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
師子吼説。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即
是大乘。無有二乘。二乘者入於一乘。一乘
者即第一義乘。今正釋者。説一乘道者。擧
所説法也。如來者。擧能説人也。四無畏成
就者。説徳也。師子吼説者。顯決定也。涅槃
云。師子吼者。名決定説也。若如來者。説人
也。隨彼所欲而方便説者。三乘教。隨彼三乘
人樂欲。佛以方便説也。即是大乘。無有二
乘者。攝三歸一也。二乘者入於一乘者。顯
二非一外也。一乘者即第一義乘者。顯一
乘是眞實非方便也。如此釋者。大順文相。
彌得義旨。然基公不依文義。虚述妄釋云云
又法相宗沙門義寂云。問法華。勝鬘。皆説一
乘。二經所説。有何差別。答章主云。法華多
爲引攝不定顯一爲眞實。説二爲方便。
勝鬘理周遍備諸機。辨四爲眞實。明一爲
方便。故云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説。唯
有一乘。無有二乘。此文意。顯説一乘者
隨他意語。彼宜聞。故是方便説。非爲眞實。
定性二乘及無性乘。不成佛故。又法華一
乘。唯依*攝入。體用狹故。是方便説。勝鬘一
乘。出生攝入。二皆周備。故是眞實。又法華
一乘。唯依有性爲依。故是方便。勝鬘一乘。
亦談無性爲依。故是眞實。又法華唯談不
定性。勝鬘亦説決定種性。隨所化機。可宜
聞故。又法華中。多以智慧爲一乘體。雖
説化城喩二乘滅。説大涅槃方爲寶所。而
不分明説眞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
非眞滅。不如菩提彼全不得故。以智慧
爲一乘體。令彼欣求。勝鬘經中。乃以眞
理爲一乘體。攝入出生。二倶盡故。雖説佛
果涅槃菩提倶是一乘。勝鬘了義師子吼。法
華隱密。是方便説。問勝鬘若以四乘爲實。
何故。彼説二乘涅槃名向涅槃界。四智究
竟得蘇息處。是佛有餘不了義説。若法華經
不説出生。何故。經云於一佛乘。分別説三。
又法華經。若唯説有性。何故。三草二木。倶
得須潤。又若法華經。唯説智慧。何故。經云
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縁起。是故
説一乘。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於道場知
已。導師方便説。又法華論釋壽量品云。伽
耶得道是化佛成道。來久是報佛。不如三界
見於三界是法身。是則具足説於三身。又
彼品中。亦説涅槃無上之義。文既如是。由
何證知。法華偏説智慧。是不了説。今詳二
經。文雖廣略。義無顯密。密則倶應是密。顯
則倶應是顯。據何教理。成此異論。應當善
尋。勿輒爲定已上
人語
麁食當知。汝所引證文。
外國明匠。自宗他宗。倶不許也。次依新經
義。洗古章妄者。勝鬘經有兩本。其宋本云。
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説。即是大乘無
有二乘。二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
義乘或本云若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説。
唯有一乘。無有二乘。疏師取意。寫加經文。
其唐本云。若諸如來。隨彼所欲。而以方便。
説於二乘。即是大乘。以第一義無有二乘。
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即勝義乘。麁食
者當知。自宗章師。擧勝鬘不了引法華六
文。詳定於顯密。嘖斷於異論。麁食者謬柱。
今日可洗。謗法者刻船。是時可忘。何況乎
新譯正本。説於二乘言。髣髴。無有見説於
法華文。麁食經年雖講寶積。未檢此文。輒
執妄證。法華爲權。深犯謗法。愚傳萬代
耳 麁食者問答云。法華是權教攝者。何故。
經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説眞實。又云今爲汝
等。説最實事。是即説四十年前教。是權法華
後教。是實教攝。即同無量義經。云四十年
前。方便説故。得果差別。由何法華名權教。
答是據不定性二乘機熟前後而説。不約
頓悟。此復云何。不定性二乘。從四十年前。
熟根機。由此。如來不爲説一乘。故名
世尊法久後。今至法華會。其根純熟。堪聞
一乘故。故名要當説眞實。頓悟菩薩。從始
華嚴。至涅槃教。恒聞一乘。常授記別故。不
名法久後常聽受一乘眞實法故。不名後
要當説眞實 彈曰。此説非爾。不經旨故。
麁食千番不定。百遍頓悟。自相不實。今法華
經久後眞實。三乘根熟。共所被故。故經云
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由何除菩薩。又
云聲聞若菩薩。又云菩薩聞是法。又云聲
聞菩薩。乘是寶乘。又云示以三乘教。麁食因
何除菩薩乘。不預法久後。隱増道損生。
除却説眞實。麁食者。汝尊辱不忍。必及大
罪。過則勿憚改耳 麁食者又云。所言理
者。第一周中。舍利弗自領解云。我昔從佛
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
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此
即從華嚴會後。四十餘年。見頓悟菩薩受
記作佛。發咨嗟悔。準此文知。約頓悟菩
薩。不名世尊法久後。不稱要當説眞實。唯
舍利弗等不定性聲聞。四十年前。住小乘果。
未聞一乘未受佛記。故約聲聞名法久
後。今至法華會。聞一乘受佛記別。故稱要
當説眞實 彈曰。麁食者。奪眞實文。偏配
二乘。唯見其一斑。未得其眞體。所以者何。
其誡信文。告三人故。動執生疑。文云。於佛
所説法。當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後。要當説
眞實。告諸聲聞衆小乘及求縁覺乘疏云
二乘
令脱苦縛。逮得涅槃者疏云
菩薩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衆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準
此經文。三乘之衆。倶被久後。同預説眞。由
何麁食者。固奪菩薩乘。唯與不定小。若如
汝立義。可言佛以方便力。示以二乘教。何
故。乖經輒立僞理。汝執頓悟。未免權故。
不退頓悟。恒沙一心思求不知。何況新發。又
第一周中。佛説斷疑云。諸佛以方便力。於
一佛乘。分別説三。若如麁食義。可言分別
説二。今案經文。分別説三。由何奪頓悟不
被久説理。又同第一周十方佛章云。聲聞若
菩薩。聞我所説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
疑。若如謗法理。可消菩薩言。又釋迦佛章
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若如麁食理。
可除兩句。經又云。普告諸大衆。但以一乘
道。教化諸菩薩。無聲聞弟子。又云。汝等舍
利弗。聲聞及菩薩。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
麁食者。不覽此文云。約頓悟菩薩。不名
世尊法久後。不稱要當説眞實。當知。但見
竪一理。未解横多理。獨智之弊。蓋如是之
耳。又同第一周四部八部。帝釋梵王。無數天
子。自領解云。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説。未
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已上
論文
今帝釋等。
悉菩薩。其華嚴經帝釋宮中。已説一會。豈不
得聞。彼八部衆等。寶積之會。皆得佛記。寧
不菩薩。無行經中華戲慧等。稱天子衆。皆
爲菩薩。今法華會帝釋梵王。無數天子。皆是
菩薩。但就現身著本體名。是天子等。皆同
説偈云。我等從昔來。數聞世尊説謂皆聞
法華前華
嚴等大
乘也
未曾聞如是深妙之上法謂未聞法華
經唯一佛乘

準此文知。法華之前一切菩薩。約横一
乘。咸名世尊法久後。皆稱要當説眞實。廣
説如上章 麁食者又云。第二周窮子喩中。
迦葉領解云。我等昔來。眞是佛子。而但樂
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爲我説大
乘法。乃至云。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又第
三周。佛自説言。若衆生。但聞一乘者。則
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佛知是心怯弱下
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爲止息故。説二
涅槃。準此三周文。法華正爲退菩提心聲
聞。會二説一乘。故是權教。舍利弗等退菩
提心聲聞。回心向大後。轉名漸悟菩薩。今法
華正爲此等説。不爲頓悟菩薩説。故權攝。
亦名漸教。何以得知不爲頓悟。三周文中。
唯有聲聞領解之言。都無菩薩領解之文。故
法華判爲圓頓教。甚大迷謬。然説如來壽
量品時。菩薩得益。通頓教無妨。而此兼爲。
非正所爲。故猶名漸 彈曰。麁食者。言勢
不改。繁重名權。何異貓鳴。其第二周譬喩
亦云。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
尊。以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方便説法。皆爲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説。皆爲
化菩薩故已上
經文
若如麁食理。可言皆爲化
退大聲聞故。釋迦已不説爲化二乘故。因
何立僞理。正爲二乘。又云。長者諸子。若十
二十。或至三十。若如麁食理。可除若十子。
又云。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
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若如麁食理。
牛車不可願。又偈云。有得縁覺不退菩薩。
由何。麁食此周除大。又云。與諸菩薩及聲
聞衆。乘此寶乘。直至道場。當知。菩薩爲正
爲。豈但不定二乘哉。又云。若有菩薩。於是
衆中。能一心聽諸佛實法。諸佛世尊。雖以
方便。所化衆生。皆是菩薩。麁食者。因何隱
菩薩唯爲退菩提。經文分明云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麁食者。何故乖經理。別立邪僞
理。判法華經。爲漸爲權。大迷甚謬。不如
麁食又第二周藥草喩。説三草二木生長
不同。上草小樹及大樹等。是則依領解局。
更佛所述成。其領所不及。有六種差別。一
不領人天。退不及。二不領菩薩。進不及。
三不領八界。横不及。四不領五方便。竪不
及。五不領三世大利益。亦横亦竪所不及。
六不領一地一雲徳。五乘七方便。無差別。
非横非竪所不及。今麁食者。但見小乘齊教
領。未見如來六述成。何悟法華唯一旨。滅
後將爲如來使也。其第三周。佛自説言。諸
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衆又清淨。信
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
及聲聞衆。爲説是經。麁食當知。便集諸菩
薩及聲聞衆。豈但爲二乘哉。麁食又云。三
周文中。唯有聲聞領解之言。都無菩薩領解
之文已上
人語
此言重復都無實義。初周之中。天
子領解。豈不菩薩領解之文。廣説此領。如
上章段。故不繁出。麁食者。任胸臆判法
華經。爲權爲密教。猶池底抱石耳 麁食
者結云。以上七教二理而證。法華一乘正爲
權教。亦爲漸教。兼爲頓教。亦爲實教。亦無
妨之 彈曰。麁食者所引七教二理。皆是
所開一分。法華先三。不是能開全分。法華
後一。問汝立漸教者。爲小乘教漸。爲當大
乘教漸。若言小乘教者。法華不小。何爲
漸教。若言引攝小乘故。名爲漸教者。
所攝小乘。以爲漸教。爲當能攝一乘。以爲
漸教。若言所攝爲漸。法華非漸。經文稱直
故。若言能攝爲漸。一乘非漸圓覺。名頓故。
麁食者。何輒貶法華。任臆爲漸教耶。謗
法者。爲小爲漸。爲大妄語。麁食所立七教
二理。文義倶謬。娑婆有智。謬莫歸信
遮麁食者四教二理。永不成佛執
麁食者自問自答云。問法華一乘。既云權教
攝。此即同四十年前權教。若爾者。應説定
性二乘。無性有情。不成佛道。若許爾者。有
文證耶 彈曰。此問不爾。自害深故。汝許
四十年前權教。又法華亦爲權。前後倶爲
權。汝應無實教。又麁食者自問。何其相違
哉。汝問許我。欲建汝義。我不許法華同
四十年權。何用既云言。凡自問之意。爲顯
難解義。假問他宗詞。今汝所立問。都不我
宗意。何得求證文耶 麁食者自答曰。有
四教二理。證定性二乘。無性有性。不作佛。
一者藥草喩品云。一雨所潤。三草二木。生長
不同。一雨者教也。三草二木者機也。佛教雖
一。而所被機即三乘五性。各別不同。若言
教一機一皆同成佛者。則應經云一雨所
潤。三草二木。平等生長。何故。言生長不同。
既云生長不同。明知。三乘五性差別。問若爾
者。方便品云唯有一乘。無二無三。此即平等
生長。約一經語。前後不同。不成妄語。答此
言總意別。言總者。約不定性二乘。而云唯
一佛乘。無有餘乘。此即平等生長。意別者。
約三乘五性。而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成
佛。故云生長不同 彈曰。此釋不爾。僞引
經文故。麁食者四教二理。證定性無性不
作佛。其第一證云。藥草喩品云。一雨所潤。三
草二木。生長不同。又云。既云生長不同。又
云。故云。生長不同。謹案藥草喩品。都無此
文。何任胸臆。亂句誑人。若古疏取意文。可
著疏師名。麁食者四教二理。深違經論。今
許取意文。示其邪僞。汝一雨之教。先後不
同。法華之前説三。一雨生長不同。今日顯
一。一雨同到智地。説三一雨爲所開。顯一
一雨爲能開。五乘雖異。即一之五。故不定
五。一乘雖同。即三之一。故不定一。故分
別説三。分別説五。生長不同。未開時故。不
定五故。悉到智地。皆成佛道。皆非滅度。已
開時故。聞經定性。約位無性。廣説上章。厭
繁不述。問生長不同者。爲昔不同。爲今不
同。若言昔不同。建立無利。我復法華前立
生長不同。汝則犯立已。若言今不同。今日
得益。都無不同。嚴王法眼淨。不小乘益。勸
發生忉利。顯書寫功。七喩同共。開三顯一。
三平亦同。十上亦同。皆悉期佛。一大因縁。
更無餘事。當知。生長不同。非今不同。問何
以得知法華之前。生長不同。答案無量義
經云。善男子。自我先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
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
一切諸法。不可宣説。所以者何。知諸衆生
性欲不同。種種説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
未顯眞實。是故。衆生得道差別已上
經文
解曰。性
欲不同。乃至云得道差別。豈不法華前生長
不同哉。又藥草喩品云。佛所説法。譬如大
雲以一味雨。潤於人華。各得成實已上
經文
解曰。
是則法華之前生長不同。分別説三故。又云。
今爲汝等説最實事。諸聲聞衆。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
已上
經文
解曰。今爲汝等説最實事。諸聲聞衆。皆
非滅度。明知。各得成實先三不同。皆非滅
度後一三平。諸字皆字。不簡定性。麁食
者。何執前不同。僞破今最實。當知。麁食自
問自答。言總意別。皆悉妄語。不可依學。問
汝所執不同。爲暫不同。爲當永不同。若言
暫不同者。定性無性。究竟成佛。若言永不
同者。七地以還。一切菩薩。不可進入八地
等位。小樹大樹。永不同故。若言約不定性
暫不同。約定性人永不同者。汝定性人天。
叵進入無學。又有不定失。爲如定性不同
故。不定性不成佛。爲如不定性不同故。定
性成佛。汝不同義。進退不成。如是推徴。第
一教證。失旨逐北 麁食者又云。二法華論
云。大乘人。一向決定増上慢。起如是執。
無別聲聞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對治此故。
爲説雲雨喩 彈曰。麁食者論證。不足證
別乘。所以者何。其大乘人者。彼法華之前。
具足煩惱性權教大乘人。故起増上
心。今爲對治故。爲説雲雨喩。是故論云。令
知種種乘。諸佛如來。平等説法。隨諸衆生
善根種子而生牙故已上
論文
解曰。言令知種種
乘者。謂法華之前。隨宜説教。令知隨根
生牙各異。言平等説法者。謂此法華會。説
最實事。令知聲聞悉當成佛。中草同樹。各
異何存。用論望經。喩上引倒。明知。無別
二乘倒。非今日顛倒。是故。經云決了聲聞
法。是諸經之王。此句深可信哉。此句深可
信哉。如是覈實。第二教證。忽然失
麁食者又云。三者又論云。四種聲聞。決定。増
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
麁食者解曰。決定聲聞。是不愚法。根未熟
故。佛不與授記 彈曰。此釋非理。不簡
二決故。唐朝神昉云。三藏解云。決定聲聞。
義亦有二。一者本性決定。本來唯有二乘種
性。無菩薩性。二者方便決定。亦有菩薩性。
而於此會根未熟故。定無發心之義。如來
不與授記。亦令發心。由此道理。決定聲
聞亦通不定。彼論謂指法
華論也
且據方便決定。
亦令發心。非約本性也。麁食當知。法華
論決定。方便決定。何執博陵夕製古疏。忽
破靈山發誓圓義哉。神昉法師。則玄奘譯
者。三藏之解。寧可不信哉。義林章第三云。
然決定聲聞。凡有二種。一畢竟決定。本來唯
有聲聞性。故永無發趣大之義。瑜伽所説
四聲聞中。趣寂聲聞。據此説也。二暫時決
定。以一化中根未熟故。不能回趣。名爲決
定。非於後時畢竟不回。法華論説四聲聞
中。決定聲聞。據此説也。麁食當知。法相正
義。大唐現傳。無謗法失。又義一師法華論
述記下卷云。然決定者。謂釋迦一化不回心
故。名爲決定。非謂後時畢竟不回。此論所
説決定聲聞。與彼瑜伽趣寂聲聞。義有差
別。決定有二種。一暫時。二畢竟。此論決定。
就暫時説。瑜伽論云趣寂聲聞。據畢竟説。
乃至云。彼就權説。此約實義。故不相違。麁
食當知。新義決擇。無謗法失。自今以後。此
間學生。自他不論。改彼古執。就此新義也。
此第三證言。無不成義。今世後世。爲大
漢也 麁食者又云。四論又云。彼聲聞等。
爲實成佛故與授記也。若實成佛者。菩薩
何故於無量劫修集無量種種功徳。不成
佛者。云何虚妄與之授記。論即答言。以如
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
記。非即具足修行功德故。又下云。依何義
故。如來説三乘。名爲一乘。依同義故。與
諸聲聞大菩提記。同義者。以如來法身。聲聞
法身。平等無差別故。以諸聲聞辟支佛異
乘故。有差別。以彼二乘非大乘故。此意説
言。無爲之乘三乘無別。故不簡別定不定
性皆説成佛。此即同攝論法無我解脱等故
説一乘。有爲之乘三乘差別。故説不定性成
佛。定性不成佛。即同攝論爲引攝一類。及
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佛説一乘。論既
云諸聲聞辟支佛異乘。故有差別。以彼二
乘非大乘故。準此明知。定性二乘無行佛
性。故不成佛。彼不定性二乘。回心已後。轉
名菩薩。如何得言以彼二乘非大乘故。
是故。方便品中。約法身理。云唯一佛乘。無
有餘乘。藥草喩中。約行佛性。云三草二木。
生長不同。不爾。如何一論文中。説三乘名
爲一乘。亦云以彼二乘非大乘故 彈曰。
此説非理。相違論意故。論答曰。彼聲聞等。
得授記者。得決定心。非謂聲聞成就法
性。如來依彼三種平等。説一乘法。以佛法
身。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
足修行功徳。是故。菩薩功徳具足。諸聲聞人
功徳未具足已上
論文
 解曰。得決定心者。謂得
圓信心。言非謂聲聞成就法性者。謂未成
就修行法性。今麁食者。除得決定心句。令
不得定性。何矯如是耶。又論文云。如來依
彼三種平等。説一乘法。麁食者全泯此句。
二種平等。奪定性類。其三平等者。一者乘
平等。謂與聲聞授菩提記。唯一大乘。無
二乘故。是乘平等。無差別故已上
論文
解曰。此乘
平等者。能對治法。信種種乘異。則所對治
深慢。是故論云。何者。三種無煩惱人。三種
染慢。所謂三種顛倒信故。何等爲三。一者
信種種乘異云云今麁食者。起第一初染慢
信種種乘異。經云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
美。此語實哉。麁食者又云。以如來法身。與
聲聞法身。平等無異故與授記。非即具足
修行功徳故。此論意者。彼聲聞等。雖即未
具修行功徳。然由法身平等無異故。
具未來故。故與授記。非謂雖與授記。定
性二乘不作佛道。是故。論次文云。是故。菩
薩功徳具足。諸聲聞人。功徳未具足已上
經文
曰。既謂諸聲聞人。明知。定性不簡。諸字同
皆故。又云功徳未具足。當知。必當具足。
麁食者。隱未具文。欺誑後學。可憐愍哉。麁
食又云。又下云。依何義故。如來説三乘。名
爲一乘。依同義故。授諸聲聞大菩提記。言
同義者。以佛法身聲聞法身。平等無差別
故。以諸聲聞辟支佛異乘故。有差別。以彼
二乘非大乘故。此意説言。無爲之乘。三乘
無別。故定不定姓皆説成佛。此即同攝論
法無我解脱等故説一乘。有爲之乘三乘差
別。故説不定性成佛。定性不成。即同攝
論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諸
佛説一乘。麁食此釋。都不應理。所以者何。
自言相違故。汝宗攝相歸性。體唯如。不簡
成不成故。今麁食云無爲乘故。定不定姓。
皆説成佛。問麁食者。皆説成佛者。爲已成
佛。爲當成佛。若言已成佛者。佛者是覺義。
其眞如理。有何覺者。若覺之性故。皆説成
佛。其覺性者。必有覺相。定性二乘。可得報
佛。性家之相故。若言唯有覺性不起覺相
者。定名誰性耶。見相立性。覽影悟性。無
相立性。不應道理。亦違應得義。若言當
成佛者。自宗相違。約三乘教。不許定性佛
種成佛故。汝無爲乘。皆説成佛。進退有
失。進不一乘。退不三乘。何同攝論。其攝論
意。欲令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爲菩薩。一
切聲聞。皆有可轉爲大義故。寧定性聲聞。
不得成佛道哉。麁食又云。有爲之乘。三乘
差別。故説不定性成佛。定性不成。即同攝
論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由不定種性。
諸佛説一乘。今問。汝定性不成者。爲約法
華教。定性不成佛。爲當約餘大乘經等。
定性不成佛。若言約餘大小乘經等。定性
不成。犯立已失。我亦約餘大小經等。説定
性等不成佛故。若言約法華教。定性等不
成。犯違至教失。法華教云。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衆生已上
經文
 明知。無有終不成佛小
乘定性。又云。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
則墮慳貪。此事爲不可已上
經文
 當知。無有一
人小乘定性。終不成佛。但除方便説。是故
經云。除佛方便説。但以假名字引導於衆
生。問諸佛説一乘。其一者何義。爲莫二故
一。爲當待二故一。若言莫二故一。何存
定性。若言待二故一。何引不定。故知。攝論
所説。諸佛説一乘。倶莫二故一。天親佛性
論。堅意寶性論。立悉有佛性。五性皆成佛。
阿毘達磨與修多羅。倶究竟説故。不免違
教失。麁食又引論云 既云諸聲聞辟支佛
異乘。故有差別。以彼二乘非大乘故。準
此明知。定性二乘無行佛性。故不成佛。彼
不定性二乘。回心已後。轉名菩薩。如何得
言以彼二乘非大乘故。是故。方便品中。
約法身理。云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藥草喩
中。約行佛性。云三草二木。生長不同。不爾。
如何一論文中。説三乘名爲一乘。亦云以
彼二乘非大乘故。麁食此説亦非理。同時
案二文故。其諸聲聞辟支佛異乘。故有差
別。以彼二乘非大乘故。此論意者。指小乘
教。其小乘教。法未唯一故。故有差別。其二
乘教法。未開方便故非大乘。是故。次論文
云。如來説言。不離我身。是無上義謂指已開
十無上
 
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二乘法中不説此義。
以其不能如實解故謂指未開
二乘法也
是故。方便品
中。約乘平等。云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藥草
喩中。約小乘。領三草二木。各得生長。若不
如是者。何名一大事。今我善權麁食者。若
忍不服乘平藥。定發顛倒乘異病。是故。我
今發弘誓。我得阿耨菩提時。隨在何地。
神通智力。引令得住是法中。麁食第四不
成證。汝殿我最。有智證知耳 麁食者云。言
二理者。安樂行品云。後末世時。持此經者。
於在家出家及非菩薩。應生慈悲。此即一
闡提定性二乘名非菩薩。不定性二乘授佛
記別。故名菩薩。一闡提及定性二乘不爾。
非菩薩 彈曰。麁食者。此理不爾。違安
樂誓故。其品文云。其人雖不問不信不
解是。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
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
法中。已預安樂。由何不住是法中也。當
知。麁食者。非菩薩者。得住法華一乘法中。
未發大心名非菩薩故 麁食者又云。二
者涅槃第九云。法華會中。授佛記別聲聞
八千。法華勸持品云。授佛記別有學無學八
千聲聞。又經首同聞衆中云。萬二千人倶。皆
是阿羅漢。其名曰阿若憍陳如。舍利弗等。此
即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時。發菩提心。或有
不爾。今難云。若定性不定性。至法華會皆
成佛者。萬二千人。皆應記。何故。唯八千人
授佛記別。不授餘人。若言除八千人餘
未根熟故不授記者。何故。有學根熟。而無
學不熟。準此文知。法華論云。決定二乘。根
不熟故。佛不授記者。即指此類。依此四教
二理。爲證説。法華亦定性二乘。無性有情。
不作佛 彈曰。此説不爾。違經文故。汝
謂法華經中受記聲聞。唯有八千。此則迷
涅槃遙指。不見法華論驚怖中五千退席。釋
迦説偈云。此衆無枝葉。唯有諸貞實。當知。
五種驚怖者。除誑皆貞實。萬二千羅漢。悉
預貞實衆。皆聞法華經。明知。定性二乘。究
竟成佛。是故經云。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説
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問麁食者。彼
五千人萬二千人。爲同數人。爲當異數人
耶。若言同數人者。全違上下文。萬二千人
大阿羅漢。彼五千人有増上慢。何得同數
也。若言異數者。已預貞實。成佛無疑。今
麁食者。萬二千數中。置定性二乘者。普賢
加汝心。定性令成佛哉。總定性成佛竟。又
別示數謬者。上根舍利弗。譬喩品得記。次
中根四聲聞。授記品得記。下根富樓那及以
五百人。五百弟子品皆得成佛記。又一千二
百人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菩
提記。此千二百中。同名五百人。倶時得受
記。自餘七百人。次第總得記。即偈文云。迦
葉。汝已知五百自在者。餘諸聲聞衆亦當復
如是。其不在此會。汝當爲宣説。麁食者。
當知。一切聲聞等。在會不在會。得記皆作
佛。況萬二千人。其貞實衆。何不成佛哉。阿
難與羅云。二人別受記。又學無學二千同
名。及同時十方成佛道。又法師品云。汝見
是大衆中。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
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已上大乘
菩薩類
 
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
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已上求
三乘類
如是等類。
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
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明知。靈山一會。皆悉成佛。又經云。
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
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菩提。
當知。滅度後。我等之類。聞法華經。定得授
記。況其靈山會。其勸持品中擧發誓願衆。故
經云。爾時。衆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又
云。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既八千
人外。得記五百。此二類衆。擧發誓數。不記
別數。若言八千人數定得記數。彼五百人。寧
不得記。若五百人。亦復得記。其八千數。不
限得記。麁食者。汝今當知。涅槃經文擧一
邊數。若言全分。五百得記。當攝何類。汝萬
二千内。四千定性。皆悉得記。汝所設根不
熟難。都無所據也。庶現當有智者。照明其
優劣歟 麁食者更或云。法華既同前教。權
教攝。即知。法華以前教。有權有實。如華嚴。
楞伽。勝鬘。如來藏經等。是實教。是頓教攝。
以被頓悟菩薩故 彈曰。麁食即知之言。
上下相違。所以者何。夫即知之言。必可知
所以安。上句之中。令知下句意。今麁食者
即知之句。曰法華既同前教。權教攝已上
人語
汝此句。由何得知法華以前教有權有實。
明知。麁食即知之句。頭尾相違。得解無由
也。又云。如華嚴。楞伽。勝鬘。如來藏經等。是
實教。是頓教攝。以被頓悟菩薩故已上
人語
此説不爾。兼但對帶所説故。以被漸悟菩
薩故 麁食者又云。華嚴中説定性二無。無
性有情。不成佛者。此亦不爾。不説分明
定性二乘。無性有情。不成佛故。大藥王樹
不生之喩。獨覺入滅移國之文。未開之故無
相違失。佛日慧光。大千經卷。一心微塵。亦照
亦開。豈謂永不成佛哉。法華之前。兼別説
圓。是故。未許定性成佛。一分已立失。麁
食不意犯耳 麁食又云。勝鬘經云。離善知
識無聞非法衆生。以人天善根。而成就之。
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縁覺乘者。授縁
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無聞非法衆生
即小草。中間二乘即中藥草。菩薩是大藥草。
此亦不爾。定不定性。其三草中隨一攝故。
問無聞小草。爲唯有畢竟無性有情。爲
亦有暫時無性有情人天耶。若言唯有畢
竟無性。不應道理。都令不得有性人天。
暫時無性一雨所潤生長益故。若言攝有
性人天。暫時無性者。不免不定失。爲如畢
竟無性。同小草故。暫時無性。不得作佛。
爲如暫時無性。同小草故。畢竟無性。可
得作佛。又問。中間二乘中藥草中。爲唯有
定性二乘。爲當亦有不定二乘。若言唯有
定性二乘。不應道理。復令不得不定二
乘所潤益故。若言亦有不定二乘。復犯不
定失。爲如定性二乘中藥草故。不定二乘
不得作佛。爲如不定二乘中藥草故。定性
二乘可得作佛 麁食又云。涅槃經云。譬
如病人有其三種。一若遇良醫。及以不遇。
決定可差。即此大草。二若遇即差。不遇不
差。即此中草。三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
草。準此等文。明知。法華前教。法華後教。皆
共建立三乘五性。而説定性二乘。無性有
情。皆不成佛。有執法華以前四十年教。是
權教故。説定性二乘。無性有情。皆不成佛。
法華後教。是實教故。不簡定不定性。不分
性無性。而説皆成佛者。甚大迷謬。諸有
智者。莫謬依之 彈曰。此説不爾。違汝宗
義故。今造反質。令覺違宗。問若遇即差。
不遇不差。即此中草者。爲何色人耶。若言
不定二乘者。即有二種難免失。一者佛立
不化失。麁食者曰。不定性二乘。不入無餘
依。引正法華云。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
無上正眞道意。若爾云何不遇不差。二者
佛種永滅失。麁食者曰。不定性二乘。有法爾
佛種若爾。云何不遇不差。不差之言必死
之義。言不向大乘。定可灰斷故。若言定性
二乘者。可加佛種。若遇可差故。若言定
性不差。不可攝屬不定句故。若言不攝
屬者。中草之外。攝何病人。又有不定失。爲
如定性不遇故。不定種性可灰斷。爲如不
定若遇故。定性二乘可向大也。又問。遇不
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者。爲是何人耶。若
言無因無性者。乖經義故。第三病人。斷善
闡提。時邊之中。普斷諸白法。何引斷善配
無因人。其斷善人。許成佛故。若言斷善及
無因。同攝第三病。不免不定失。爲如無
因。彼斷善遇佛不差。爲如斷善此無因。續
善可差也。當知。麁食前後五性。都無憑據。
又其大迷謬者。麁食轉目耳 問麁食者不
成佛義。爲暫不成佛。爲永不成佛。若言暫
不成佛。有立已失。我亦約權門立暫不成
故。若言永不成。有違至教失。法華經云若
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故。今師子吼建勝
幢曰。必死闡提。堅林還生。得涅槃枝。當續
善故。定性聲聞。楞伽受生。墮不思議變易
死故。麟角獨覺。金河再生。十千劫到大菩
提故。又極成故。更師子吼振勝旗曰。畢竟
無般。圓覺成佛。有性無性。齊成佛故。定性二
乘。法華成佛。有性無性。齊成佛故。定性二
乘。法華成佛。餘國聞經。契智論故。善權麁
<#0247_1/>食。撃目造章。夢裏山人。試論權實。<#0247_2/>實鼓
一鳴。權軍<#0247_3/>麾旗。醍醐雨灑。膏<#0247_4/>肓痊愈。可
謂。七教二理天下夢<#0247_5/>如也。四證二理地上
霜消也。庶而今而後。國無謗法聲。萬民不
減數。家有讃經頌。七難令退散。守護國界。
蓋<#0247_6/>謂其斯歟。願國家大士。任意取捨耳。
頌曰
    我今爲護妙法城 造章述義救世傾
    不欲己身類三蟲 不預我徒九猴名
    三乘五性向一乘 自心佛果一切成
    開示悟入佛知見 令聞衆生佛道聲
守護國界章*卷下之下
    <#0247_7/>享保十八癸丑稔八月穀旦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