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守護國界章 (No. 2362_ 最澄撰 ) in Vol. 74

[First] [Prev+100] [Prev]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槃等。佛性寶性等故。不一乘止觀。此則麁
食者私止觀耳。努力努力。諸有智者。謬莫
許此
守護國界章卷上之下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上
                 釋氏最澄撰 
  彈麁食者謬破妙法章第一
 彈麁食者謬破迹妙章第二
 彈麁食者謬破本妙章第三
 彈謗法者淺妙法章第四
 彈麁食者謬破蓮華章第五
 彈謗法者淺蓮華章第六
 彈麁食者謬破經體章第七
 彈謗法者淺經體章第八
 彈麁食者謬破法華宗章第九
 彈謗法者淺法華宗章第十
 彈麁食者謬破經首如是章第十一
 彈謗法者僞譯如是章第十二
 彈麁食者謬破菩薩歎徳章第十三
 彈謗法者淺歎徳章第十四
 彈謗法者淺八大義章第十五
 彈麁食者謬破八大義章第十六
 彈麁食者謬破佛教十徳章第十七
 彈謗法者淺佛教十徳章第十八
 彈謗法者淺方便品科段章第十九
 彈麁食者謬破方便品科段章第二十
 彈麁食者謬斥一大事章第二十一
 彈謗法者淺一大事章第二十二
 彈麁食者謬*斥無二無三章第二十三
 彈謗法者淺無二無三章第二十四
 彈麁食者謬破三車體章第二十五
 彈謗法者淺三車體章第二十六

    彈麁食者謬破妙法章第一
夫圓融十界。居一念而微妙。妙法十如。即
一心而難解。是以。本佛法師。潤法雨於本
迹。輔處彌勒。叩常住於權實。果分圓開。本
懷已盡。三界衆生。無不具十界。六道群迷。
豈無十如哉。爲彈謬破。略示方隅。云爾」
麁食者曰。邊主云。妙法之法。所謂十法界。
即六道四聖。是爲十法界。言六道者。一地
獄道。二畜生道。三餓鬼道。四阿修羅道。五人
道。六天道。是名六道。言四聖者。一聲聞聖。
二獨覺聖。三菩薩聖。四佛聖。是名四聖。此
名十法界。此十法界。各具十如是。一如是
相。二如是性。三如是體。四如是力。五如是作。
六如是因。七如是縁。八如是果。九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是一百法界。此名妙法。
且明四趣十法。如是相者。即是惡相。表墮
不如意處。惡相若起。遠表泥黎。凡夫不知。
二乘髣髴知。菩薩知不深。佛知盡邊。故言
如是相也。如是性者。黒自分性也。純習黒
惡。難可改變。大涅槃云。有漏之法。以有生
性故。生能生之。此惡有四趣生性。故縁能
發之。故言如是性也。如是體者。攬被摧
折麁惡色心。以爲體質也。復次。此世先已
摧心。來世摧色。又此世華報。亦摧色心。來
世果報。亦摧色心。故以被摧色心爲體也。
如是力者。惡功用也。地獄有登刀上劍之
用。餓鬼呑銅噉鐵之用。畜生強者伏弱。魚
鱗相咀。牽車挽重。皆是惡力用也。如是作
者。構造經營。運動三業。建創諸惡。名之爲
作也。如是因者。惡習因也。自種相生。習續
不斷以習發故。爲惡易成。故名如是因。
如是縁者。縁助也。所謂。諸惡我我所。所有
具度。皆能助成習業。故用報因爲縁也。如
是果者。習果也。如多欲人。受地獄身。見苦
具謂爲欲境。便起染愛。謂此爲習果。
地獄中也。如是報者。報果也。如多欲人。
在地獄中趣欲境時。即受銅柱鐵床之
苦。故名如是報也。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
義。本空末亦空。故言等。又惡果報在本相
性中。此末與本等。本相性在惡果報中。此
本與末等。此假事論等。中實理。心與佛果
不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約理論等。
以是義故。本末究竟等。三義具足。故言等
也。餘六法界。各具十如是法。義廣如彼所
造玄義中述。然彼立三法妙。一衆生法妙。
二佛法妙。三心法妙。上所述十法百如是。
是衆生法妙也。佛法妙及心法妙。廣如彼玄
義述。恐煩不述。然明妙有二。一相待妙。二
絶待妙。待妙者。今待麁妙者。待半字爲
麁。明滿字爲妙。亦是常無常。大小相待。
爲麁妙也。即以鹿苑爲半爲小爲麁。待
此法華爲滿爲大爲妙。此名爲相待妙。
二絶待者。妙名不可思議。不因於麁而名
爲妙。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絶者。此則大
有所有。何謂爲絶。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
知。不可説示。文云。止止不須説。我法妙難
思。乃至。是名絶待妙也。用是兩妙。妙上
三法。衆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爲妙。佛法
心法。亦具二妙。稱之爲妙。別釋妙者。若鹿
苑三麁。鷲頭一妙。皆迹中之説。約亦開十
重論妙。如下當説。今謂不爾。何以故。背
經意故。會二破二令歸一乘。此法華意。
依大事深妙難解。三止三請。然後方説。然
彼六道因果之法。正法念經中已廣説。此經
是四諦教所攝。爾則已説已聞。又彼四聖則
是三乘。以佛聖攝菩薩乘故。爾則佛成道
後。四十年前。已説已聞。何事深妙。三止三
請後方演説。又法華。三周破二會二而
歸一乘以爲正宗。故第一周中譬喩品初。
舍利弗領解云。若我等待説所因成就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
此則舍利弗。追悔不希望昔佛爲我等説
大乘法。若十法界名妙法者。已説已聞。何
縁鶖子追悔。又第二周中。迦葉自領解云。我
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菩提記。心甚
歡喜。得未曾有。乃至。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若十法界名妙法者。四十年以前。數説數
聞。何故迦葉今聞歡喜。又第三周中。富樓那
等生領解云。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
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
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爲足。若
衆生法心法。佛法。以爲妙法者。先已得訖。
何故更至法華會時。追悔應得如來智慧。
又彼云。鹿苑三乘爲麁。鷲頭一乘爲妙。此
亦不然。衆生法。佛法。心法。此三種法。爲三
乘攝。爲一乘攝。若言三乘攝。亦一乘攝者。
既一三攝。何分麁妙。若言倶不攝者。何云
三法倶具二妙已上麁
食者語
彈曰。此亦不爾。麁
食者。被文桎梏。不了論意故。論云。言實
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義故。言如
來藏之故。明知衆生分。又法身之體故。得
知衆生分。故法界無差別論頌云。不淨衆生
界。染中清菩薩。最極清淨者。是説爲如來。
堅意菩薩即釋曰。復次此菩提心。無差別相。
故不淨位中。名衆生界。於染淨位。名爲菩
薩。最清淨位説名如來。如説舍利弗。即此
法身。爲本際無邊煩惱藏所纒。從無始來。
生死趣中生滅流轉。説名衆生界。復次舍利
弗。即此法身。厭離生死漂流之苦。捨於一
切諸欲境界。於十波羅蜜及八萬四千法門
中。爲求菩提。而修諸行。説名菩薩。復次舍
利弗。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煩惱藏。遠離一
切苦際。永除一切煩惱。隨煩惱垢。清淨極
清淨。最*勝極清淨。住於法性。至一切衆生
所觀察地。盡一切所知之地。昇無二丈夫處。
得無障礙。無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説名如
來應正等覺。是故舍利弗。衆生不異法身。
法身不異衆生界。衆生界即是法身。法身
即是衆生界。此但名異非義有別已上
論文
解云。
一衆生心具三位性。即開三位立十法界。
兩新華嚴稱十法界。豈天台臆説哉。麁
食者所遮十法界。確然建立。山家一切義。因
此亦得立。又各具十如是義者。法華論云。
自此以下。示現所説法因果相應知已上
論文
云。方便品以下二十七品。説法因果。言法
者。謂諸法。經云。所謂諸法已上
經文
 論牒經云。
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説一切法已上
論文
解云。經
云所謂諸法。論云説一切法。諸法如是相。
諸法如是性。諸法如是體。諸法如是力。諸法
如是作。諸法如是因。諸法如是縁。諸法如是
果。諸法如是報。諸法如是本末究竟等。豈非
十法界因果十如是義。明知。開先因果門。
立後十如是。經論相符。已爲王路。靈山聽
法華。豈空所傳哉。堅意。天親。義如水乳。誰
敢有餘釋哉 麁食者。罵天台師云。唯胸
臆説都無據。非唯違經。亦不極成。故不
應用者。寧非第二月。空中華之過哉。有智
發悲。無智倶臥。可憐愍哉 麁食者云。又
彼云。就絶待妙。妙名不可思議。此亦不爾。
爲就事妙名不可思議。爲就理妙名不可
思議。若言就事妙名不可思議者。此即前相
待妙。如何名不可思議。若就理妙名不可
思議者。此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宣
説妙與不妙。何名妙耶 彈曰。此亦不爾。
麁食者。未了帶權之理事。及以捨權之理
事故。今就絶待妙。妙名不可思議。約捨權
理事。名爲不思議。非是約帶權事理。名爲
不思議也。法性之理事。無機倶不説。有機
倶可説。理不思議。事不思議。倶融倶即。無
礙無障。何守一隅。不辨三端耶 麁食者
云。又彼所立衆生法。佛法。心法。離十法界。
更無別體。即於十法界。攝已盡。如何更須
開立三法。又佛法名妙。此應道理。最無上
故。衆生法。心法。此二種法。通有漏無漏凡
聖。大小。常無常。如何名妙 彈曰。此亦不
爾。麁食者。不了師弟立法名故。三法妙
者。南岳所立。十法界者。天台所稱。師弟同
志。離合無難。合三二一妙。離十百千妙。又
衆生法。佛法。心法。是法身故。無非無上。無
非絶妙。從因向果故。階級都不濫 麁食
者云。又彼所立。於十法界。各別具十如是
義。此亦不爾。實離通途而唯胸臆説。都無
據處。非唯違經。亦不極成。故不應用。法
華論牒經説。舍利弗。唯佛如來能説一切
法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
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體。如是等一切法。
如來現見。非不現見。論牒經云。又依證
法有五種。一者何等法。二者云何法。三者
何似法。四者何相法。五者何體法故。論以四
番。釋此五種法。第二番云。何等法者。謂有
爲法。無爲法等。云何法者。謂因縁法。非因
縁法等。何似法者。謂常法。無常法如是等。
何相法者。謂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何
體法者。謂五陰體。非五陰體。慈恩。釋論云。
第二番依展轉訓釋法。何等法。謂有爲無爲
法。云何法。謂因生。因縁生釋有爲。非
因縁生釋無爲。何似法。謂常無常法等。以
常釋非因縁生。無常釋因縁生。何相法。謂
生等三相法。以有生等法釋前無常。以不
生等釋常。何體法。五蘊體。非五蘊體法。五
陰即生等。非五陰即非生等。然今經文。恐人
不解。翻譯之家。遂作依第二展轉訓釋法
而釋。然少不次。佛義正之。不違聖教。若
別義釋。便是人情。非爲聖教。如是相。如是
性。合是第一何等法。相是有爲。性是無爲故。
如是體者。是第五何體法。謂五蘊非五蘊體。
故合而爲文。如是力作者。合是第三何似法。
力謂常法有力能。作謂無常法有造作故。
如是因。如是縁。如是報。合是第二云何法。
因縁果報之中。有爲是因縁所生法。建立
果義名因。成辨報義名縁。親得果名因。
疎得果名縁。四果名果。異熟果名報。如是
本末。是第四何相法。生等三相法是末。體是
事故。不生等三相法是本。體是理故。究竟等
者。重解理本。法性究竟也。本論牒經。更有
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體。佛重以此顯前
五義。更無別理。愍喩曰。麁食者。引慈恩釋。
以爲龜鏡。此亦不爾。不慈恩本意故。其法
華玄賛者。夕制朝談。講終疏畢。麁食。云何
正爲援據。問曰。何以得知夕制朝談等耶。
答其玄賛第十卷末。慈恩自筆云。基以談遊
之際。徒次博陵。道俗課虚。命講斯典。不
能修諸古義。遂乃自纂新文。夕制朝談。講
終疏畢。所嗟學寡識淺。理偏詞彈。經義深
頥。拙成光讃。兢兢依於聖教。慓慓採於玄
宗。猶恐旨謬言疎。寧輒枉爲援據。此經當途
最。人誰不賛幽文。既不能默爾無爲。
聊且用申狂簡。識達君子。幸爲余詳略焉。
問曰。凡作者。以卑下詞。此則示自卑。制聰
敏奇特。非是固指玄賛謬亂。汝不得賛意。
以爲固謬。愚甚哉愚甚哉。答曰。凡當不誼。
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
於君。故當不誼。則爭之功。文之令。又安得
孝乎。當知。君臣父子師弟亦同。故當不誼。
則弟不可以不爭于師。當今慈恩賛師者。
安立明匠。三乘道師。誰宗學生不依安立
者哉。但望一乘義釋。未必盡奧旨。以十六
會般若教。爲第二時不了經。約此義門不
正義。雖師教文不可順。引勝鬘經。隨彼
欲法華一乘爲方便。約此義門不正義。雖
師教文不可順。般若不了謗般若。法華爲
權謗法華。此二種義。都不正義。一切學人。
不可信受所以者何。其師所墮。弟子亦墮。
檀越亦墮。金口明説。呼呼不可不愼哉。
文謬繁多。但示一兩處。令知非卑詞。其玄
賛第一卷云。又彼經藥草喩品。加其後半。論
釋雨喩。破執乘一。彼説乘同。日光爲喩。
正法。妙法兩經倶無。論又不解已上
賛文
 敬案
正法華經第三卷藥草品。現有日光喩二紙
餘經文。品題無喩字。謬加喩字。云又彼經
藥草喩品。又經文現有日光之喩。賛師不案
經文。除日光喩。云正法。妙法兩經倶無。論
又不解。實哉博陵之恐既有明驗。夕制之嗟
豈可不信哉。猶恐旨謬言疎者。此言不空。
寧輒枉爲援據者。深有道理。慈恩既有
恐嗟。明誡末學輒爲援據。謗人謗法。學者
釁耳。鑒斯近謬。照彼遠迷。何足援據。
黄紙墨字。雖有眼前。不免脱落。況乎非
色非心。越思量境。而色而心開一念心。非
佛前聽。傳釋無由。又二乘因乘。衣裓几案
謬。或七方便小草謬。如是等類。其教繁多。
樸陽攝釋杭州決釋。翼賛。弘賛。所救所捨
其文非一。用此愚眼。披閲賛文。錯謬不少。
況用彼智眼。決擇文義。豈爲援據。麁食所
引玄賛。隨制無用。上下所引。不足爲據。
當今於三界中失心子。盡底令吐謗法毒。
歸信醫父取良藥。令服狂子延壽命。今
謗論説正義。天台歸論。釋如是義。今
此十如是境。此是法華之理本。諸教之端首。
釋義之關鍵。衆生之依止。發心之凭仗。權謀
之用體。迷悟之根源。果徳之理本。一化之周
窮。五時之終卒。得此十義。以消諸異。坦然
無誤。若迷此意。諸教之蹊徑。任運失趣。一
化之條流。於茲枯竭。今天台大師。依法華
論。作四番釋。一依論第七。隨順衆生意爲
説修行法成就。亦依經諸法句。作十法界
釋。二依論第四堪成就。亦依經佛悉成就。
第一希有之法故。作佛法界釋。三依論第
五無量種成就。亦依經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作約位釋。四依論第三相成就。亦依經止
止不須説。我法妙難思。作離合釋也。記云。
然本論中。釋此十如。理窮教極。今述論旨。
使與一家義意冥會。論云。成就不可説盡
也。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佛智
具足知此實體。經云如是相等者。論云。何
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何等
法者。謂三乘法。云何法者。起種種事説。何
似法者。依三門得清淨故。何相法者。三種
之義。一相法故。何體法者。唯一佛乘無異故
也。今謂。初句先明十如通三乘法。次句者
所謂三乘教差別故。次句者即三乘人依教
契實。次句者開三乘相無他相故。次句
者開三乘體唯一實故。論又云。何等法者。
有爲無爲法。云何法者。因縁非因縁法。何
似法者。常無常法。何相法者。生等三相。即不
生等三相法故。何體法者。謂五陰非五陰。今
謂。此番離開三乘。展轉別釋。歸實相體。初
句者以聲聞無爲。對六道法是有爲故。次
句者以支佛。對餘非因縁故。次句者以菩
薩法。對餘八界悉無常故。次句者總以三
乘。對餘六界皆三相故。次句者十界五陰。
皆實體故。論文又云。何似法者。無常有爲
因縁法。何相法者。謂可見相等法故也。何體
法者。謂五陰法能取所取。是苦集體。又五陰
者。是道諦體。今謂。此一番釋。以上二句。總
合在於第三句中。仍撮第三入第四中。謂
三乘法。皆可見故。又撮第四入第五中。成
初苦集。復指苦集。全是定慧。文又五陰者。
是道諦體。故知。六道三乘。望實猶是苦集。
論又云。復有依説。何等法者。謂名字句身
故。云何法者。依如來説法故。何似法者。能
化可化衆生故。何相法者。依音聲取彼法
故。何體法者。假名體法相故。今謂。此一番
釋。還依五句欲以教法通説前故。初句者
具詮十界權實法故。次句者所依皆實無餘
教故。次句者明權實根縁受不同故。次句
者明諸根縁會大化故。次句者明能化所
化。能詮所詮皆施設。以望所詮唯證實
故。信知。論文不可輒判。故用今意方應
妙旨。況論四釋。即是今家四釋故也。初釋。既
以三乘體相。皆一體相。即佛界釋也。次釋。
既以三乘對六道釋。即十界釋也。次釋。既
約苦集對道。此外無餘。即約位釋。次釋。即
約能詮教釋。由教權實故有施會。即離合
釋。故知。一家大義。竝與論旨冥符。是則現
文一十八句。乃成一十八重釋十如也。論
文豐富而人莫知。今從總論。故且四重耳。
今麁食者。闕論莊嚴。不了他宗。向資狂言。
天台不歸法華論釋。吠影吠聲。往代難
免。自今以後。莫道天台背法華論 麁食
者云。然天台釋本末究竟等者。即有三義。
本空末亦空。故言等。又惡果報在本相性
中。此末與本等。本相性在惡果報中。此本
與末等。此假事論等。中實理心與佛果不
異。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約理論等。以
是義故。故本末究竟等。三義具足。故言等。
今謂不爾。何以故。以齊等義釋等字故。
經等取餘一切法。論牒經云何等。云何。何
似。何相。何體。如是等一切法。如來現見非
不現見。此即擧五種法等取餘一切法。今
翻譯家。依此等義。釋本末究竟等字。故是
等取等。非齊等等。當依聖説。不依臆説
 愍喩曰。此亦不爾。經意非等取故。所釋
經文有十如是。能釋論文有二種法。論云。
又與教化令成就者。與二種法。令彼成就。
何等爲二。一與證法二與説法一與證法
令成就者。謂依證法而授與故。二與説法。
令成就者。謂依説法而説與故。此二種法。
如向所説。依此二法。有何次第。而得修
行。即彼前文重説應知已上
論文
 解云。與證法
者。謂證甚深等。與説法者。謂四七成等。故
論下文云。如來依此六種授記。是故。前説
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體法。如
是示現。何等法者。謂未曾聞故已上
論文
 解云。
未曾聞者。謂證甚深等法。論云。云何法者。
謂種種言辭譬喩顯説故已上
論文
 解云。此經云。
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説之。如優曇鉢
華時一現耳已上
經文
此則論指譬喩也。又經云。
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縁。譬喩言辭。演説
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
佛。乃能知之已上
經文
此則論指種種言辭等。論
又云。何似法者。所謂唯爲一大事故已上
論文
云。此句論指本經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
現於世文。論又云。何相法者。爲隨衆生器
説諸佛法故已上
論文
解云。此句指經舍利佛。如
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説法。無有餘
乘若二若三等。論又云。何體法者。所謂唯
有一乘體故。一乘體者。所謂諸佛如來平
等法身。彼諸聲聞辟支佛乘。非彼平等法身
之體。以因果行觀不同故已上
論文
此句指經五
佛章。皆爲一佛乘故等。法華之外。更無餘
法。故天台大師依一乘體。顯實相境。其實
相證法即有因果義。其因果法。不出實相。
是故。依論平等句釋本末究竟等。今麁食
者。未了此旨。遮齊等故。深背論旨。是故。
荊溪作頌曰。諸法必實相。實相必十如。十
如必十界。十界必身土。明知。麁食者等取者。
眞當臆説。天台義釋。平等等者。深符聖説。
是故。當依天台聖説義。不可歸信麁食臆
説也
    助照如來使所傳迹十妙章第二
夫迹門十妙。照内證之明鏡。不二十門。明
獨妙之寶炬。是以。陳朝徐陵。修本願於後
生。隋國總持。發弘誓於來世。自大師開化。
至弘仁九歳。二百餘祀。歸仰彌盛。感應稍
多。具説如僧傳及以碑讃等。今麁食者。遮
十妙義。泯四教旨。是故。開此明鏡匣。鑒麁
食醜面。云爾
洗除麁食者所言不極成垢
麁食者曰。邊主云。迹中十妙者。一境妙。二智
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應妙。七
神通妙。八説法妙九眷屬妙。十功徳利益妙。
言境妙者。十如境等六種也。言智妙者。世
智乃至妙覺智。二十種智也。言行妙者。涅
槃經五行等也。言位妙者。法華經三草二木
爲五位。即下經。爲汝説最實事。以爲第六
位等。言三法妙者。法身般若解脱也。言感
應妙者。法身報身化身也。言神通妙者。神
境等六神通也。言説法妙者。十二分教也。眷
屬妙者。佛所化生也。言功徳利益妙者。正
説分。流通分益也。前十如境及此十種妙者。
是名妙法此十種妙。約四教各分麁妙。今
謂不爾。彼所立四教。前已破訖。是故。彼十
妙亦不極成 愍喩曰。四教之城。前已築訖。
是故。此十妙亦極成也
    助照如來使所傳本十妙章第三
夫本門十妙。一代獨尊。實成三身。塵劫顯
本。是故。菩提無上。延常壽於法王。涅槃無
上。治失心於狂子。有麁食者。發慢過慢。作
立已等。當知。第一義諦。孕淨土而常寂。四
波羅蜜。飾眞身而圓融。正經一喩。汎壽量
海。正説二上。秀涅槃山。勝可謂哉。妙法難
思矣。今爲純圓機。顯示正義。爲麁食者。
停慢過慢矣。云爾
洗除麁食者立已成垢等
麁食者曰。邊主云。明十妙者。一本因妙。二
本果妙。三本國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
妙。六本説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
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彼略釋云。本因妙者。
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也。二本
果妙者。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
樂我淨。乃是本果。不取寂滅道場舍那成
佛爲本果也。三本國土妙者。本既成果。必
有依國。文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
界説法教化。案此文者。實非今日迹中娑
婆。亦非中間權迹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
土妙也。四本感應妙者。既已成果。即有本
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
即寂而照。故言本感應也。五本神通妙者。
亦是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時諸
慈。合施化所作神通。駭動最初可度衆生。
故言本神通也。六本説法妙者。即是往昔初
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説之
法名本説法也。七本眷屬者。本時説法所被
之人也。如下方住。彌勒不識。即本之眷屬
也。八本涅槃者。本時所證斷徳涅槃也。九本
壽命者 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也。
十本利益者。本業。願。通。應。等眷屬饒益是
也。今謂。所立雖於義無妨。而立已成失。何
以故。法華會佛。本迹竝備。牧牛人皆共所
知。有何猶豫更重勞。立已成失。當知。本
迹不一不異。體用不即不離。權實不一不
二。但以彼中約四教而分別於佛。如前已
破。故不重破。迹中十妙倶不極成。故本中
十妙亦倶不極成 愍喩曰。汝立已成失。
此亦不爾。佛本有別故。汝立法華佛。牧牛
人共知。我立法華佛。補處不能知。何有立
已成哉。又約四教而分別於佛。如前已立。
故不重述。迹中十妙倶極成故。本中十妙亦
倶極成 麁食者曰。又彼判麁妙云。若發
迹中之事理。即顯本中之事理。亦知由本
之事理能垂迹中之事理。迹既由本。則本
妙迹麁。既有本迹之殊。故言麁妙。理則非
迹非本。不思議一也。今謂不爾。背法華意
故。會二破二令歸一乘。是法華意。爾則
本迹倶稱妙法。此亦何妨。故經云。我設是
方便令得入佛慧。又阿含甚深。通前三乘
教。既稱甚深。何不妙法。又法華方便有二。
一接下方便。二顯上方便。接下方便者。經
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説。此乃有三。一身方便。執糞器
而著垢衣。伽耶成道等是。二語方便。下云
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爲本。又云即趣波羅
奈轉四諦法輪等是。三意方便。經云。尋念
過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應説
三乘等是。二顯上方便者。經云。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度脱諸衆生。入佛無漏智。又
云。何故。世尊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
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説。意趣難知。
依此言之。本迹倶稱妙。於理何妨。又彼云。
妙理則非迹非本。不思議一也。此亦不爾。
妙理則證甚深攝。非迹可爾。如何非本。愍
喩曰。此説非理。汝立法華意。據不正義故。
又麁食者所引方便。都無道理。其經文。云
我設是方便者。體内方便故。又阿含甚深者。
非是體外前三乘教。若指法華前所説三乘
教。即違三乘人不能知佛智也。彼前三乘
者。皆悉得知故。又接下方便。身方便。語方
便。意方便。顯上方便等。所引方便等。皆是
體外故。非法華正意。又麁食者曰。妙理則證
甚深攝者。此亦不爾。汝既三獸度河理。以
爲甚深妙理故。又汝云如何非本者。此
亦不爾。汝本不同我本故。汝不指實成
本故
    駁麁食者妙法章第四
夫妙法多種。淺智難知。言一意三。麁食所
立。執實非權。尚失正道。況執權非實。其
罪難盡乎。各是自妙。全非他妙。老子曰。無
欲觀妙。豈是也。用小乘教。望外道教。小乘
爲妙。擧權大乘。望小乘教。權大乘教。以爲
妙乘。開一乘教望權大乘。以一乘教。爲甚
深妙。今麁食者。用權大乘妙。以爲至極妙。
雖唱一大事。定性無性不成。寧爲甚深妙
哉。教理行果。根本方便。未免似有。何爲大
事。遮麁食妙。示眞實妙。云爾
駁似妙
麁食者曰。中主云。妙者是一大事。即一乘教
理行果。若方便若根本。倶名妙法。根本教
者。方便品初。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
言。阿含甚深。華開敷義。以喩妙法。下文亦
云。法華經藏。牢固深密等。方便教者。方便
品下云。或説修多羅。乃至以故説是經。根本
理者。謂法性眞如。方便品初云。諸佛智慧甚
深無量。下文亦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
住等。方便理者。謂四諦理等。根本行者。謂
六度等菩薩萬行。七地四菩薩行。安樂行品。
皆菩薩行。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
行大乘。方便行者。勝鬘經云。正法住。正法
滅。波羅提木叉。毘尼。出家。受具足。爲大乘
故説此六處。根本果者。佛身所有菩提涅槃。
即下經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
一事實。餘二則非眞。又云。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等。又壽量品所説法報化身。皆
是果一乘。方便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
經下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此教理行果。
非凡夫二乘所知。故名妙法。愍喩曰。妙法
者是一大事。即一乘教理行果。若方便若根
本。倶名妙法者。此亦似慈恩總含隨勝意。
而非是慈恩義。凡慈恩之義。義林章爲正。
先造五十餘疏并法苑林章。其章草本。雖
成大體。未得再治。終遷化也。後其弟子等。
纂集其草本。流傳閻浮東。夫一大事者。一
切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義。麁食者。口
雖唱一大。意存四究竟。無聞究竟人天乘。
定性究竟聲聞乘。定性究竟獨覺乘。不定究
竟如來乘。麁食者。聞一大事妙法華經一乘
名字。雖唱處處。意許拘在四究竟道。是
故。還一乘爲權。四乘爲眞實。豈賛妙法經
哉。一大事經。有名無實。此則麁食者。如文
義存失。非是賛主意。又其隨勝體六類者。文
詞雖美。未盡正義。麁食者根本教者。雖引
法華文。非是教一。故不一大家教。又方便
教者。又雖引法華。意存二滅。故不入大方
便。又根本理者。亦雖引佛智慧。乃至法住
法位等。極存度河理。非一究竟。故不一大家
理。又方便理者。定性實證故。不是方便理。又
根本行者。雖引安樂行乃至。直至道場等。
然非是行一。故不一大家行。又方便行者。
雖引勝鬘六處。不許二滅成佛道。故不是
大方便。又根本果者。雖引法華處處文。尚
存兩果。非是果一。故不一大眞佛果。又方
便果者。定證二滅。故不一大家方便果 麁
食者曰。今更廣之。所證所説之法。甚深故名
妙。能證能説之佛。勝妙故名妙。所證所説之
法。略有二種。一證甚深。二阿含甚深。言證
甚深者。方便品初云。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法華論釋云。是即證甚深也。證甚深有五種。
一者義甚深。謂依何等義甚深。故解云。義
甚深謂正知。如之用故。故名妙。二者實體
甚深。謂眞如。法本性故。故名妙。三者内證
甚深。重顯正智。内冥如故。所以名妙。四
者依止甚深。重顯眞如。一切徳本。所以名
妙。五者無上甚深。謂大菩提。即法身理及
報身智。是名菩提。此之二種。體過一切。所
以名妙。又甚深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
不能知。故名甚深是智慧相。故名妙。體
甚深是智慧體性故。故名妙。内證甚深是智
慧伴。故名妙。依止甚深即智慧之境。故名
妙。唯無上甚深在大菩提諸徳主。故名妙
已上麁
食者語
愍喩曰。今謂不爾。又麁食者。雖影玄
賛文引法華論五甚深等文。然意存三獸度
河理。汝未了知如海理。是故。不一大家甚
深理。一者義甚深。麁食者解云。謂正知。
之用故。故名妙。此亦不爾。汝未了知不變
隨縁一味眞如故。若言已了知者。不可立
二滅。若言定性二乘者。灰身滅智。後證人
無我理。唯有清淨眞如者。未開權教義。非
是一味理。若言能證人者。雖淺深別。然所
證之理不別者。彼三乘人者。倶出變易。以
還無實眞如故。以分段之外。隱變易義。漸
名偏眞理故。若言眞如之理。無處不遍。故
分段之外。立人空眞如者。勝鬘經云。向涅
槃界名蘇息處。三種意生。未斷無明住故
等。可無明用。若言此約不定性非約彼
定性者。此亦不爾。二種生死。一切倶有。彼
定性二乘。未脱變易生死故。麁食者所解
正知如之用義。不符證甚深。二實體甚深。
麁食者謂。眞如法本性故。故名妙。此亦不
爾。汝眞如本性。不相即故。不實體甚深。
又三者内證甚深。麁食者云。重顯正智。内
冥如故。所以名妙者。此亦不爾。麁食者所
立能證正智。未免刹那滅。故不是内證之
内。凡内證者。名眞如理。理内之内。故名爲
内。唯理内正智。内冥眞如理。無漏生滅智。
不能照理内。是以未顯眞實歴別經論。不
許眞如熏。但彼帶檯圓教。許一分隨縁
故。故麁食者。内冥如故者。非本論内證。四
依止甚深。麁食者云。重顯眞如。一切徳本。
所以名妙。此亦不爾。麁食者。雖許本來自
性清淨涅槃恒沙性功徳者。一切有情皆悉
共有。然阿顛底迦不許顯本。寂滅二乘。未
免變易故麁食者眞如徳本。有偏有小。若
有偏有小一切徳本。不應道理。若小分一
切。違本論意。其本論意。依止甚深故。依止
眞如。豈不遍一切哉。五者無上甚深。謂大
菩提。大菩提者。如來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故。云何甚深。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
不能知。故名甚深。麁食者。案賛文取意
云。謂大菩提。即法身理。及報身智。是名菩
提。此之二種。體過一切。所以名妙。此亦不
爾。麁食者所執四智三身。未免生滅。唯理
不許法身故。雖引般若論。未了無相理
故。若有二義。故不相違。向理内冥故。境如
智。智如境。一味平等。不生不滅。約四智
邊。思量智義。且刹那滅義。何故名一向生
滅。豈但一向生滅哉。此亦不爾。境智。本來
有二種。有爲無爲亦非一法。攝相歸性。如
無隨縁義故。攝用別論。義不立法性故。
麁食者菩提不順論義。論意者。成大菩提
無上故。又云。衆生界即是涅槃界。不離衆
生界有如來藏故。故勝鬘經立五種藏。其
義相似麁食者菩提之義。都不相似塔八示
現義。是故。五甚深義。不同汝宗。智相智性。
都不相即。各守自性故。麁食者。未了一物
前後相即。僅立兩物不離相即。是故。汝執
報身隨機。但夢裏誘子故 麁食者曰。又非
喩所喩。非思議所思議。故名甚深。是甚深
故名妙。又智性是體遍故名妙。智相其用寛
故名妙。智伴其徳備故名妙。智境其法廣故
名妙。此上證甚深。即根本理一乘故名妙
即根本果一乘故名妙。愍喩曰。此亦不爾。
汝所立智性者。名言雖體遍。然闕定無智
性。是故不妙。汝智相雖用寛。然失四人佛
果。是故不妙。汝智伴雖徳備。然三徳具不
具。是故不妙。汝智境雖法廣。然所照照不
照。是故不妙。汝證甚深者。雖根本理一。生
滅智所證。是故不妙 麁食者曰。言阿含甚
深者。方便品云。其智慧門。難見難覺。難知
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不能知。
麁食者。取意賛文云。論所牒經故。故有五
難。一由智義深故。其門難見。故名妙。二
由智體深故。其門難覺。故名妙。三依智内
證深故。其門難知。故名妙。四由智依止深
故。其門難解。故名妙。五由智無上深故。其
門難入。故名妙。又智有二。一凡智。二聖智。
凡有二智。一現量智。二比量智。凡夫現量
智。不知名難見。難見故名妙。凡夫比量智。
不知名難覺故名妙。聖人智有二。一有漏。
二無漏。有漏世俗智。不了名難知。故名妙。
無漏智有二。一根本。二後得。二乘根本智。
不知名難解。故名妙。二乘後得智。不知名
難入。故名妙。總顯證甚深。阿含甚深。彼二
乘智不知。故云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
知。所以名妙。此阿含甚深。顯教一乘。行一
乘名妙 愍喩曰。此亦不爾。汝教一行一。
滯定無性。故不一大家之教一。亦不一大
家之行一。滯生滅故。不無爲智。又十地以
還根本後智。不能見覺知解入。故經云。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又不退菩薩所不能知。
麁食者。嬌隱歴劫不知智。但擧二乘不知
智。天親正意。寧如是乎。未聞令聞。豈空所
説哉。又汝取意根本後得二種之智。相違
賛主。其賛文云。無漏智有二。一根本。二後
得。初無漏智不知名難解。後無漏智不知
名難入。入者證解。今經中。唯有二無漏智
不知。故言難解難入。本論有等字。經偈有
菩薩。賛唯佛能知。當知。簡三乘持一佛
也。又云今經中唯有二者。難解難入二。不
是二乘二。麁食者。執會二歸一。但擧二乘
智。背經違論賛 又麁食者曰。又阿含八
種甚深皆名妙。如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
無數諸佛。論釋云。是名第一受持讀誦甚深。
此顯世尊經三大劫。供養二十六恒沙佛。
於彼諸佛所。受持讀誦此法門故。所以甚
深。非如彼二乘略即能解。故名妙。此亦不
爾。經三大劫。本經本論都無所説。又供養
二十六恒河沙佛。本論本經。亦無所説。本經
云。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論牒經
云。佛曾親近供養無量百千萬億無數諸佛
故。豈取所供佛數。以爲三大劫耶。或一時
供無量佛。汝所引供佛。似小乘倶舍頌。今
約一乘教。説入甚深故。當知。標章不擧
菩薩智。因行不稱菩薩名。劫數不指三僧
祇。佛曾親近。良有以也 麁食者曰。此顯世
尊經三大劫。此亦不爾。此則歴劫權道。不
法華意故 麁食者又云。如經百千萬億那
由他劫。於諸佛所。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論
釋云。是名第二修行甚深。此顯世尊往昔諸
佛福徳智慧行。自利利他行。皆盡行故。所
以甚深。非如二乘略修因。故名爲妙。此亦
不爾。本經本論不指劫數故。玄賛亦無數
劫文故。但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不云盡
行諸菩薩自利利他行。又無量道法者。謂七
寶大車。其數無量。不是歴劫等菩薩二利行。
麁食者。修行甚深句。更新加百千萬億那由
他劫八箇字。立長遠劫數。改諸佛數。爲長
劫數。可怪哉可怪哉。爲是新佛所加字。爲
常麁食雜亂文 又麁食者云。如經如來
已於量百千億那由他劫。勇猛精進。所作
成就。論釋云。是名第三果行甚深。此顯世
尊往昔修菩薩行。一句投火。半偈捨身。六
年苦行。七日翹足。非不專精。如是難行之
事。皆能忍行。故甚深。非如二乘略即得果。
所以名妙。此亦不爾。成佛已來利他精進。
本願所作。歎甚深故。擧如來號。稱甚深
故。寧歎六年苦行。稱果行甚深哉。麁食者。
用小能化佛苦行翹足因。釋圓教直道佛安
樂精進。豈得論同日哉。三阿僧祇有多種。
故小乘大乘一乘。法相法性。教道差別。善思
念之。善思念之。智可得解。情不可尋。
 又麁食者亦云。如經名稱普聞。論釋云。是
名第四増長功徳心甚深。此顯世尊由名遠
振。凡聖普聞。策勵己身。加精進修行。功
徳心倍加増。故成甚深。非如二乘由無名
稱。凡聖聞之不増長功徳心。故名爲妙。此
亦不爾。名稱有別故。歴劫名稱。不能増長
性功徳心。直道名稱。内熏増長性功徳心。是
故名爲増長功徳心甚深。夫眞如内熏。念
念増長性功徳故。如起信説 麁食者亦
云。如經如來畢竟成就希有之法故。論釋云。
是名第五快妙事心甚深。此顯佛所成就
法。皆是未曾有法。此所成法。是未曾有快妙
法故。彼能成心亦快妙。以妙心而説故。所
説法名甚深。非如二乘無未曾有法。所以
名妙。此亦不爾。未曾有法有差別故。歴劫
佛所成未曾有之法。不快妙事心。直道佛所
成未曾有之法。爲快妙事心 麁食者云。
如經難解之法。如來能知。論釋云。是名第
六無上甚深。此顯極難解法。如來能知。故教
甚深非如二乘淺識無知。所以名妙。此
亦不爾。汝極難解法。但對二乘難解故。又
不唯佛乃能究盡故。麁食者。常云但非如
二乘。不擧菩薩乘。明知。汝能釋之義不出
歴劫。義勢天地別。誰致疑惑者哉 麁食者
又云。如經難解法者。諸佛如來。隨宜所説
法。意趣難解。論釋云。是名第七入甚深。名
字章句。意趣難得故。佛自住持。入解此意。
意趣難解名甚深。非如二乘意趣易解。所
以名妙。此亦不爾。但對二乘意趣故。明
知。麁食所釋極難解。不是法華極難解。彼
三乘中大乘。皆易解故。華嚴經云。求大乘
者。猶爲易也 麁食者又云。如經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論釋云。是名第八不共聲
聞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此顯不同二乘所
作。外利所作。内利住持。故成甚深。由此甚
深故。名爲妙。此亦不爾。論不解釋本經
頌。但擧執重二乘故。新發不退。執輕故不
耳。若不爾。經論相傾故。若一向依二乘
不知。經偈所説新發不退。皆應無用。若許
新發不退。倶不能知。論豈背經哉 麁食
者亦云。此意顯二乘不了其智慧門阿含甚
深。況佛智慧。證甚深。故所證智慧名妙。能
證智慧門名妙。上説所證所説法甚深。故名
妙。下説能證能説之佛勝妙。故名妙。此亦
不爾。麁食者能所人法。偏眞之所。生滅之
能。故不甚深。又次牒經文。結上發下。麁
食者。取此兩章。爲一段云。此意顯二乘不
其智慧門等。乃至能證能説之佛勝妙。
故名妙。其賛科文。自此意顯。至況佛智慧。
總結兩門甚深章。次自上歎所證至名妙。
次結上兩甚。發下四成。賛牒經文。亦賛
曰。此則麁食者一愚耳。麁食者。僅聞説名。
毎處作臆説假使天台。無文以義説。既足
可仰信。何者。大唐擧國二百餘年中。獨稱
爲大師。至今歸信。故徳冠諸宗。義符三藏。
汝麁食者。徳未蓋東隅義亦背。新無文
義説。誰可信哉。是故汝臆説之失。還著於
麁食也 麁食者亦云。如經何以故。諸佛如
來。自在説因成就故。論釋云。如來成就四種
功徳故能度衆生。麁食者意許者。我宗依
論釋。天台不依論。是故。示我依論釋。斥
天台不依。此亦不然吁哉天台依釋論義。
依釋論文。大唐諸記者。悉判依論。依經依
論立圓教。依文依義判法華。汝引論説
能度衆生。汝不度定性於無餘。不脱無性
於火宅。寧不乖論能度乎 麁食者又云。
一往成就。如經舍利佛。如來成就種種方便
故。此顯能起化身八相成道。二乘不能。所
以名妙。此亦不爾。化身有差別故。歴劫初
成八相成道。二乘凡夫能化一分。直道實成
八相三身。十界衆生能化全分。凡聖各見即
身遮那。居常寂光。麁食者八相成道。但度
二乘不即化身耳。都不應論意 麁食者
亦云。二者教化成就。如經種種知見故。論釋
云。種種知見者。示現染淨諸因。此顯由具
知見。於化身中。能示現。有一切染因。集能
招苦。一切淨因。道能證滅。二乘不能。所以
名妙。此亦不爾。化身教化有差別故。歴劫
化身。唯化六道。直道化身。具化十界。麁食
者但安有作。非安無作。何得通釋一切因
果耶 麁食者亦云。三者功徳畢竟成就。如
經種種念觀故。論釋云。種種念觀者。以説
彼法成就因縁。經如法相應故。此顯佛
如所説法。皆畢竟得。二乘不能。所以名妙。
此亦不爾。歴劫念觀。但二乘不能。直道念
觀。菩薩亦不能。何但二乘不能 麁食者亦
云。四者説成就。如經種種言辭故。論釋云。
種種言辭者。以四無礙智。爲衆生故説。故
二乘不能。所以名妙。此不亦不爾。汝執四無
礙智但二乘不能故。不應論意。論四無礙
智。十地不解。唯佛究盡故 麁食者亦云。
由佛法師。具此四種説因成就勝妙故。其
所説法。亦爲勝妙。二乘無此四種説因成
就。爲簡別彼故名妙法。故經云。一切聲聞
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所證法及能證佛。是
十方三世之無二軌。故名妙法。此亦不爾。
論文雖無菩薩。而經文具有。論經互顯。義
非一處。七喩三平等。顯義亦如是。歴劫與
直道。如説無量義。問其無量義所説何如
耶。答無量義經説法品云。次説方等十二部
經。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薩歴劫修行
已上
經文
 解云。此則説三中歴劫菩薩。大乘門
外牛車。麁食佛乘耳。次經云。善男子。是則諸
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
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已上
經文
 是
則大直道甚深不思議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所説佛乘也。問何以得知無量義經以爲
大直道耶。答曰。無量義經十功徳品云。善男
子。我説是經。甚深甚深眞實甚深。所以者
何。令衆生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薩故。
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衆生大利益。行
大直道無留難故已上
經文
又法華經譬喩品云。
與諸菩薩及聲聞衆。乘此寶乘。眞至道場
已上
經文
 是兩經文。十七種名爲具足。同大直道。
但開合異耳。未乘寶乘諸菩薩等。非三中
大更爲誰人耶。當知。求佛道者。努力努
力。莫入歴劫險難路。但除圓根未熟者。以
餘深法利喜故。一乘三乘差別義。如照權實
鏡中説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上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中
              釋氏最澄撰 
    彈麁食者謬破蓮華章第五
夫蓮華之喩。多奇者也。離二乘泥。出菩薩
水。因華果臺。始終倶時。有心一切。各有圓
道。實成釋尊。示此寶藏。當知。一切衆生。證
一圓果。處華王界。同舍那佛。坐蓮華臺。
法蓮譬蓮。其義甚深。麁食者。偏執譬蓮。固
遮法蓮。今示各一圓道。同證一圓果。云爾」
洗除麁食蓮華垢
麁食者曰。邊主云。問蓮華定是法華三昧之
蓮華。定是蓮華草之蓮華。答定是法蓮華。
法蓮華難解。故草爲喩。利根即名解理。不
假譬喩。但作法華之解。中下根未悟。須譬
乃知。以易解之蓮華喩難解之蓮華。故約
上根是法名。約中下根是譬名。今謂不爾。
蓮華唯是喩名非法名。所以知然。法華論
説妙法蓮華經云。有二種義。一出水義。二
開敷義。愍喩曰。此釋不爾。違論文故。論
文者。論云。十六名妙法蓮華經。・有二種
義。何等二種。一者出水義。以不可盡。出
離小乘濁水故已上
論文
 解云。論文有經字。即
是法蓮華。論文但名妙法蓮華經有二種
義。非謂唯名蓮華有二種義。凡法喩者
相似爲好。若不相似。何以解他。是故。釋論
法喩竝擧。一心妙法蓮華者。因華果臺。倶時
増長。此義難解。假喩易解。詮此理教。名
爲妙法蓮華經。夫世間蓮華。必有出水義。
若不出水者。其華不開敷。必出水外有開
敷義。若水深三尺。華莖四五尺。若水深七八
尺。華莖一丈餘。如是出水義。水漲莖亦長。
以不可盡故。彼一切衆生。共有佛性蓮。必
有出離二乘泥濁。菩薩權水。因華果臺。倶
時開敷。若偏小權水。隨機漲滿。佛性蓮華。
隨機出水。出而不停。故論云。如蓮華出
泥水等云云 麁食者云。理一乘。果一。喩
出水義。教一乘。行一乘。喩開覆義。此亦不
爾。四一之義。未圓滿故。教理行果。有淺
深故。依義成立。三準思之。但麁食所引
文。云喩開覆義者。其覆字難案。爲經生寫
謬。爲當和上借音。彼敷字平聲。此覆字入
聲。豈借音哉。今案。論文有華開義。玄賛有
開敷字。本論。玄疏。都無覆字。論文華開。與
玄賛開敷。其義不異。麁食者。新改覆字。其
義背論。深可怪哉。深可怪哉。麁食者曰。
又論云。如蓮華出泥水。喩諸聲聞得入如
來大衆中坐。論既説如字喩字。顯解蓮華。
故是喩名非法名。此亦不爾。法華三昧者。
非喩名故。大寶華王座。蓮華藏世界等。法
蓮華三昧所感依報果故。妙法蓮華。胎藏曼
荼羅。非但喩名。麁食者。但見一斑。未知虎
體耳 麁食者又云。又彼所引法華三昧名。
是法名。此亦不爾。妙法蓮華之三昧。非法蓮
已上麁
食者語
彈曰。此亦不爾。若言蓮華之三
昧。非法蓮華者。華王之座。華藏之界等。亦
可喩名。彼既不然。此云何然 麁食者曰。
又彼解法華論云。若言令衆生見淨妙法
身者。此以妙因開發爲蓮華也。若言入
如來大衆坐蓮華上者。此以妙報國土爲
蓮華也。何者。盧舍那佛。處蓮華藏海。共大
菩薩。皆非生死人。若聲聞得入於此。即妙
報國土爲蓮華也。彼論望今意。乃是行位
兩妙耳。今觀此意。專以法蓮華。解論蓮華。
不當論意已上麁
者語
愍喩曰。此亦不爾。若依
法華論。以依報國土爲蓮華。復由菩薩修
蓮華行。得蓮華國土。麁食者。偏執不當論
意。以未具定慧故 麁食者亦云。慈恩。解
論蓮華云。出水有二義。一出水不可盡。出
小乘法華濁水故。此談頓悟菩薩。性離泥
水。法性常住故不可盡。愍喩曰。此亦不爾。
麁食者所立頓悟菩薩性。有此無彼。念念生
滅。非常住故。若言此頓悟菩薩性。約理
性立。不指法爾本有佛性。此亦不爾。麁食
者所立理性。有佛無佛。無所不遍。凝然常
住。何名爲出水義。故汝所説頓悟菩薩性。進
退有失。麁食者亦云。此談一乘理性出二
乘。故名出水。此亦不爾。麁食者所立一乘
性。不運不動。無處不遍。今云出二乘故
名出水。豈不自語相違哉。若言理性雖不
動。以顯得名出水者。遂不免法喩不合
失。又麁食者。引慈恩解文中。有新加文。其
文云。一出水不可盡。出小乘法華濁水故。
驚案慈恩本。第一釋名。第二第十六名文。都
無法華兩字。又攝釋。決釋等中。都無出小
乘法華濁水句。此爲經生謬。爲當麁食者正
義。加法華二字耶。若爾。渇乏更飮鹹水耳
 麁食者亦云。亦復有義。蓮華出泥水。喩
諸聲聞。入如來大衆中。如諸菩薩坐蓮華
上。聞説無上智慧。清淨境界。能證如來密
已上麁
者語
愍喩曰。此亦不爾。麁食者。不許
趣寂二乘。坐蓮華上。故出泥水喩。不一不
妙 麁食者亦云。此意説。菩薩坐蓮華上。
聞説無上智慧境界。能證如來甚深密藏。
聲聞回心已去。得入大衆中坐。亦如菩
薩坐於蓮華。聞説慧境。亦證密藏。此亦不
爾。出泥出水。各各不同故。若如法華論意。
喩諸聲聞入如來大衆中等者。明知。定不
定性。皆悉成佛。論諸字。不簡定性。故出水
之義廣大。若言畢竟定性。畢竟無性。無出
水義。不入如來大衆中。不坐蓮華上者。出
水之義。有方分不合兩甚深。已法喩不合。
豈名好釋哉 麁食者又云。前解菩薩頓悟
體出。此解漸悟後時用出 愍喩曰。此亦不
爾。汝爲頓悟菩薩説無量義。爲漸悟菩薩
説蓮華。此義相違。麁食者。何用此文爲。有
人救云。是叙古師義。則引嘉祥義云云 此
亦有失。古師有謬。新師可改。若不改義。
尚用其文。新師不免愚癡失。汝雖避義相
違。然令師墮愚癡。豈名好救。麁食者所用
出水二義。頓漸悟文。必有膏肓疾。諸宗有智
者。乃至學生等。努力努力。莫信受。莫信
受 麁食者又云。華開義者。衆生於大乘
中。起懸崖想。心性弱故。不能生信。開示
如來淨妙法身。令生淨信。愍喩曰。此亦不
爾。直寫論文。無釋義故。本論之旨華開之
義。指畢竟定性二乘。畢竟無性衆生。於大
乘中。起懸崖想。心性弱故。不能生信。開
示如來淨妙法身。令生淨信。四番開示悟
入。其義分明。天親法華論。爲不定性。説唯
一乘。非爲定性。無文無義。彼攝論頌意。定
及不定性。倶得決定心。是故説一乘。三世
定性者。對法華經日。皆成不定性。但除
根未熟 麁食者。又引攝釋云。一出水不可
盡者。法身雖在二乘濁水。而不滅盡。即如
經言有垢眞如。若出水已。名無垢眞如。皆
不可盡。言前解頓悟菩薩體出者。談於如
來法身體。出離二乘濁水也。*愍喩曰。此亦
不爾。麁食者所立有垢眞如。帶出水不出水
義故。已趣寂二乘。不可治無性。汝不許出
水。寧有不可盡。亦有不可滅。汝皆不可盡
言。有文都無道理。皆字義。不詮自性。有
所殘義故 麁食者又云。前諸臆説。背論
意故。不可依信。後解義説。順論意故。可
據學之。喩曰。此判難信。所以者何。歒者
自判。不足爲證故。不足歸信故。誰不稱
己文聖説者哉。誰噵己義正義者哉。前
頓漸悟菩薩義。魚肉之歎。古釋之逃。但在
麁食者。無佛前聽者也 麁食者曰。天台復
約十法界各別十如是。因蓮華喩又別約
佛法界十如是。分別蓮華。此亦不然。彼所
立十法界十如是。及迹本妙。如前已破。妙法
已破故。喩蓮華亦不極成 愍喩曰。此亦
不爾。如來使所立十法界十如是。及迹本妙。
誠證分明。道理已立。故喩蓮華義。亦已極
成也
    駁麁食者所示蓮華章第六
蓮華出水。何其難思也。出水之義。以不可
盡。況一佛乘。不可盡哉。當今麁食者。以野
干鳴。嫌師子吼。當知。麁食義詮。定性不出
離法執濁泥水。開敷不教一定性。不能開
法性眞實理。是故開出水義。示開敷義云

駁麁食蓮華
麁食者曰。蓮華有二。一出水義。所詮之理。
出離二乘法執濁泥水故。二開敷義。以勝
教言。開眞理故。前爲理妙。後爲教妙。此
説非理。何者。所詮之理。一向凝然。無從縁
義。通教之所詮。非別圓所詮。三獸度河。淺
深有差。三人同觀實相之理。三乘同坐解
脱床等。皆是通教之所詮。故知。麁食者所
立所詮之理。此則四教之中通教理。論意不
爾。一圓因果妙蓮華者。出水義。以不可盡。
出離權乘泥濁水故。明知。一圓因果妙蓮華
者。一切有心平等共有。以不可盡義故。一
切衆生。無不出離小乘泥濁。若言攝相歸
性如者。不論成不成。何言出離。本論云。
出離小乘泥濁水故。當知。約因果法。立出
水義。故論下文云。自下因果之相。示現可
知。麁食者所詮之理。非因非果。何喩蓮華
出水義。故汝所立所詮之理。深背論意 麁
食者又云。開敷義。以勝教言。開眞理故爲
教妙。此亦不爾。麁食者。法華爲權。豈勝妙
言哉。若固稱勝妙。不可爲權。若望定性無
性爲權。望不定性爲勝教言。此亦不然。
定性有差別故。法華之前畢竟定性。法華勝
教言。開敷其蓮華。故佛性論中。爲除五過
失。爲顯五功徳。立悉有佛性。此則天親正
義。堅意寶性論。亦同此説。當知。執定有定
無。墮天親所破。遂作外道伴。故知。麁食者
所立勝妙言。但少分勝妙。不一大勝妙。論阿
含甚深。是一大甚深。七寶大車。其數無量。豈
定性無性。不能開敷哉。若言不能開敷
者。不可盡義。以爲無用。若言開敷不開敷
者。何爲勝教言。阿含亦不深故 麁食者
曰。行妙者。義以勝言。法華論釋入佛知見
云。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正
是佛果之因乘也。此亦不爾。不行一故。定
性聲聞行。定性獨覺行。定性菩薩行。已非一
種故。麁食行妙。不行一乘。何以爲行妙。論
云示現與無量智業。豈隔定性哉 麁食者
曰。譬喩品云。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几案。
從舍出之。復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
因行名之爲門。正所行處故。二乘之因。悲
智所誘。名衣裓几案。隨宜出處故。此亦不
爾。法喩不合故。何者。衣裓几案。喩一乘佛
知見。力。無畏等。何喩二乘之因。譬喩品喩
之中。而不用之。若言二乘之因。已爲用已。
何經文。云而不用之。唐國不許二乘之因。
故樸陽救曰。悲智所誘。名衣裓等。問譬喩
品云。當以衣裓從舍出之。復更思惟。乃
至當設方便等。準彼經文。不以衣几。
衣几若是二乘因行。何不用耶。答此叙古
釋。非疏主意。此亦不然。豈有過者。便指古
人答。疏主。解彼衣裓等文。果化喩。故知。此
處非疏主意。又復本師。親承疏主。相傳不
已上攝
釋文
今此疏文。尚有二諍。元興寺俗名
飛鳥
同法相宗。有相諍。或依唯識述記。法
苑諸乘義。無垢稱經疏。此玄賛等。二乘之因。
名衣裓几。如疏曰。中根獨覺。不能行一乘
因。不假佛神力。但應籍佛智慧之用。如彼
中子不能從門。不假人手。但授几案。令
其自昇。從舍而出。下根聲聞。不能行大乘
之因。亦不能因智慧力。應與之神通。如
彼小子不能從門。不能昇案。但以衣襟
裹之而出。豈不用耶。或云。唐國疏師。造攝
釋云師相承云。非疏主之意。又經文。云而
不用之。故衣裓几案。都不用。此間現在。用
不用諍。新翼賛。弘賛等評此文諍。未得一
定若依經而不用之。及攝釋師師傳。則相
違疏文自昇案出。裹之而出。又背述記并
諸乘義等文。若依述記并諸乘義。及無垢稱
經疏文。則攝釋相傳。全爲虚妄。亦復相違
而不用之。弘賛之評。三紙餘。不足爲龜鏡。
疏主嗟恐。良有以也。麁食者。未了此意。
誑惑後學。深可悲愍哉。我見太甚耳。凡住
持佛法有智丈夫。誠須雖自宗義。而若有
邪義。指示後學。不可誑惑。雖他宗義。若
有正義。取用可傳。此則智人。凡其文義。雖
邪僞而偏存阿黨。隱己邪義。探顯人過。擧
己僞義。泯他正義。愚中亦愚耳。自今以後。
傳法座主。更不可爾 麁食亦曰。方便品
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論釋云。修行甚深。
故知。佛果能成之行。亦名妙法。果妙法者。
論釋開示悟入云。無上義。同義。不知義。
入此義。即是佛果菩提涅槃。下云。諸法寂
滅相。不可以言宣。故知。佛果眞理。亦名一
乘。又云。説佛智慧故。諸佛出現於世。故知。
佛果正智。亦名一乘。由此總言一乘之教。
一乘之理。一乘之果。倶有出二乘法執濁
水。蓮華之徳。爾則一乘之教。有能敷妙理之
功。一乘之理。有所敷出水之力。一乘之行。
有因敷趣果之相。一乘之果。有結實酬因之
體也。法既括四義。喩亦苞四徳。故稱妙
法。喩四義者。合華開敷。中現蓮子。喩一乘
教開悟。香氣芙蕖。出秀淤泥。喩一乘理
頴超小乘。華開得實。譬因一乘行。而一乘
果滿。故一乘教。一乘理。一乘果。倶稱妙法
蓮華。教行竝開敷。即阿含甚深。理果倶出
水故。即證甚深 愍喩曰。麁食者。寫取玄
賛第一卷。釋蓮華處處文。令其義雜亂。釋
一大家文。用存三家義。文言雖似風流。然
其義混雜。一乘之教闕教一。何有能敷妙理
之功。一乘之理闕理一。何有所敷出水之
力。一乘之行闕行一。豈有因敷趣果之相。
一乘之果闕果一。寧有結實酬因之體也。
法既不具四一義。況喩體義。隨取別。是故。
汝教行開敷。非阿含甚深。亦汝理果之出水。
何得證甚深。此義諸佛所了知。釋迦牟尼。
慈悲故遍施一切一佛乘故。經云。今所應
作。唯佛智慧。豈以菩薩智慧。與一佛乘機
哉。信佛慧之徒。將歸天台義。若不信受
者。餘深法中。示教利喜耳
    助照如來使所傳經體章第七
夫宗體一界。古人難別。唯有天台。宗體別
位。體家之宗。能同。能別。宗家之體。能即。能
離。能同之故。體外無宗。宗外無體。能別之
故。體是不宗。宗是不體。麁食者。但執同邊
文。未解同別義。今爲開曉。聚此文義。云

洗經體四失
麁食者曰。邊主云。正顯經體。即一實相印
也。三軌之中。取眞性軌。十法界中。取佛法
界。十如是中。取如是體云云 乃至引文證
云。序品云。今佛放光明助顯實相義。又云。
諸法實相義。已爲汝等説。方便品云。唯佛
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云云 乃至云。故
知。諸佛爲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爲令衆
生開佛知見。見此一實非因非果之理耳。
經文在茲。可爲明證也。今謂不爾。以有
四失不極成故。一違聖教失。二違諸説
失。三宗與體不別失。四自語相違失 彈
曰。此説不爾。未了體宗故。相即之義。相入
之義。故不違聖教。一切之聖教。於妙法分
別已開之。故所説文義。皆是實相。非但謂
實相之理。故以如來自所照實相爲經體。
非如二乘但如。亦非如菩薩見非如非異。
如來能見非如非異。亦能照而如而異。此而
如而異。不同凡夫異。不同二乘如。菩薩
但照非如非異。無相照相遮義。今取彼如
來相照相遮實相文義爲經體。其諸法實相
有多義門。依龍樹略有四種。所謂一切實。
一切不實。一切亦權亦實。一切非權非實。已
云一切實。豈實相之外。更有餘不實。亦云
一切非實。豈更有餘實物。一切亦權亦實。今
約此門。論一切實之家法 麁食者曰。瑜
伽論云。經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
是能依。詮而義得顯故已上
論文
由此文故
彼諸法實相印。非經正體。若唯取本。應如
所説。若亦兼末。理則不爾 愍喩曰。此説
不爾。彌勒。無著意。以文義爲經體。不遮
實相爲經體。麁食者。違背彌勒。無著等遮
實相。若無實相印。即是爲魔羅説。豈攝聖
人説耶。山家出經體云。色等紙墨。爲經體
已。取五塵爲經體。豈背捨文義哉。寧但
指實相本。捨聲名句文哉。一乘實義。不壞
假名而説實相。常本常末義。汝都不了知。
如入闇閉目耳 麁食者曰。違諸説失者。
古今諸龍象徳等。不説唯諸法實相。以爲
經體故。如下當説 愍喩曰。此説非理。古
今諸龍象。多有異宗故。汝不指一兩人。
但是妄説耳。若不指一乘師。不足爲證。若
指一乘宗。天台有依憑。貞觀以後。日照三
藏。實叉難陀三藏。流支三藏。金剛智三藏。
無畏三藏。乃至不空三藏。般若三藏等。所傳
一乘正義。皆符天台義。不同麁食義。若欲
知義。可覽智儼三藏華嚴問答。翻經賢首
探玄記。新羅元曉師涅槃宗要。大唐一行阿
闍梨遮那經疏等。如是等宗。依憑天台。如
依憑集説。麁食者。不披清涼傳。隱失堯舜
師。其失人過。專有麁食哉 麁食者曰。宗
與體不別失者。彼述經宗云。此法華經。即
説迹本權實佛因果。以爲經宗。又述經體
云。諸法實相。以爲經體。此諸法實相。即十
法界中佛法界。十如中如是體。此如是體。
即非因非果之理。此即一大事。即佛知見。
此佛知見。即開示悟入。若爾者。此開示悟
入。是則佛因果。何者。開示悟三爲佛果。入
即佛因。爾則。宗即體。體即宗。宗體是則無
二無別。如何離宗外更立體。依謬立體。
而自到此失耳 愍喩曰。此亦不爾。不
了他宗故。不得屋喩意故。凡大虚空雖
無方分。然依立屋即方分顯現。其屋内空
爲屋體。本來所求之空故。凡得方分空依
梁柱。若總名。空柱同名爲屋。若別名。空體
柱用不同。凡屋爲得空。非爲得柱。是故。
屋内無礙空。爲其屋體。今果爲得實。非爲
得權。是故。如來取實相爲妙經體。如彼
梁柱等名爲家。今亦以因果等名爲宗。如
空與柱等有相即義。雖然。空與柱等各
異。體宗亦復如是。體宗雖相即。然體是所
取之主質。宗是能取之因果。麁食者。何執宗
體一耶。空不離屋。屋不離空。空與屋常
同之故。實相之外無宗法。屋與空常別之
故。實相即非因果。所取以爲實相體。能取
以爲因果宗。具如玄義第八説 麁食者
曰。自語相違失者。自述經體。云非因果之
理是。而亦述宗。云本佛因果。以爲經宗。宗
體不別。倶極成故。爲自言相違失也。此亦
不爾。麁食者全迷非因果之體。亦疑而因
果之宗。此則狐狸迷耳
    駁麁食者經體章第八
夫四種經體。三乘所立。望一乘家。其義不
足。何者。其四種體。攝有爲相。歸同坐性。
攝依他境。從生滅識。攝似有假。從内聲實。
性用別論。未離似有。如是等體。四法之印
僅所印。實相之印。未必印。雖有實相名。但
偏眞實相。是故。名同義異。麁食者。未了一
法界。破一實法印。是故。開權經體。示麁食
者。云爾
駮麁食經體
麁食者曰。總論經體。略有四重。一攝相歸
性體。二攝境從識體。三攝假從實體。四性用
別論體。依第一攝相歸性門。即以眞如爲
經體。故金剛般若論説。應化非眞佛。亦非
説法者。説法不二取。無説離言相。故知。經
體即是眞如。此説非爾。未了般若論意故。
其論意。爲異疑説偈。云應化非眞佛。亦非
説法者。説法不二取。無説離言相。聽者不取
法。不取非法故。説者亦不二説法非法
故。乃至廣説。解曰。有人謗云。如來一向不
説法。爲遮此故。説應化非眞佛等。此爲示
無相説。説非應化偈。有人未了此偈。唯
歸性如者。深背論意。何執經體唯眞如耶。
夫非縁起眞如。非經所依體。非眞如依他。
亦非經正體。今正義者。眞如隨縁義。亦名
依他法。是故。眞如外別無依他性。依他寂滅
性。亦名眞如性。本來非一異。而有一異義。
是以。實相爲體時。不壞名句等。名句文爲
體時。常不失實相。所以所詮爲實相。能詮
爲五塵。麁食者。攝相歸性眞如爲體者。深
背般若論 麁食者曰。依第二攝境從識。
取能説法者識心。及能聞法者識心。以爲經
體。故天親云。展轉増上力。二識成決定。此説
不理。何者。背天親意故。倶舍所立心意識。
豈同大乘心意識。大乘所立心意識。不同
一乘心意識。即常住心意識。以爲法華正體。
天親所釋。善成立三。小乘・大乘・一乘。第
三爲勝。不遮二識成決定者。能説法性識
心。能聞法性識心。正爲經體。麁食者。未了
此義。以依他識。爲妙經體。還背天親意。僞
假天親名耳 麁食者曰。依第三攝假從實
門。唯聲以爲經體。由名句文假。隨實聲
説故。此亦不爾。天竺大小論不一。異説
非一故。印度異説。如別章説。麁食者以依
他内聲爲實。山家法性縁起聲爲經體故
 麁食者曰。依第四性用別論門。唯取根本
能説法者識上所現聲名句文。以爲經體。假
之與實。義用殊故。瑜伽攝決擇分第八十卷
説。經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
依。由能詮文。義得顯故。此執非理。彌勒無
著意。通善成立故。小乘文義。大乘文義。一乘
文義。各令知所詮。麁食者。小乘并大乘。
小大聲等。正爲法華體。深背補處意。唯
天親論師。能得無著義。攝論善成立。相符
大莊嚴。佛性了不了。合契堅意論。夫得彌
勒論意。豈有勝天親者。性用別論義。通成
立故。今正取法性家聲名句文等。以爲法華
體。若但取聲名義。不足爲寛。具如文句
記。麁食者所立四種體。通小大體。是故。尋
各各詮。爲各各體。若一向執。違補處意。但
智者能了知。愚者不能思耳 麁食者曰。又
十地論云。一者聲二者字。又智度論云。依
世俗諦中。可亦説有句言章論聲爲經體。
若依法相宗而配名句文者。彼論句者。此
當法相所説名也。彼論言者。此當中主所
説句也。彼論章。即章段。此無所當。彼論
言者。總周一部。立以論名此四能詮聲爲
經體。此亦不爾。其十地論部釋別圓兩教。
其智度論部。釋通別圓三。未純圓故。帶方
便故。今法華經。正直捨方便但説無上道。
捨方便故。不同通別。但説無上故。不同帶
方便。凡能詮教權。所詮理亦權。能詮教權實。
所詮亦權實能詮教但實。所詮亦但實。麁食
者。何用帶權聲。得詮但實義。智定可思
量。瞋恚不可推也
    助照如來使所傳法華正宗文章第九
龍樹釋。不開三段。親光開經。建立三段。
羅什禀龍樹。未必用三段。道安未聞前。三
段釋經文。自此以後。釋經釋論。各用三
段。今釋法華經。有數家義釋。現傳三論。
法相宗。光宅。上官。天台宗。各各三段。釋衆
經等。麁食者。偏執法相之科段。非撥天台
之科文。今示違論失。令悟正三段。云爾
助決法華三段
麁食者曰。邊主自云。天台智者。分文爲三。
初品爲序。方便品訖分別功徳品十九行偈。
凡十五品半名正。從偈後盡經。凡十一品
半名流通。又一時。分爲二。從序至安樂行
十四品。約迹開權顯實。從踊出訖經十四
品。約本開權顯實。本迹各序正流通。今謂不
爾。若如初判。有二不可。一但作科判。不
明所由。何以爲宗。故爲不可。二提婆達多
品。智積菩薩。白多寶如來言。可還本土。
事既未訖。如何中路請還本土。故不可。又
後判不爾。背經意故。會二而歸於一乘。是
經本意。非欲顯本迹權實宗。故爲不可
愍喩曰。倶此不然。初不明所由不可者。科
判所由。古釋繁多。更復不噵。亦靈山親聽。
法華三昧力。親光科判。豈無所由哉。
汝不可失。還汝不及耳。次中路請還不可
者。此亦不爾。爲龍女兆故。請還本土。若
不擧智積早還言。文殊出現無由故。若文
殊不出現。龍女出現無由故。若龍女不出
現。妙法威力。無由顯之。是故。中路請還
土。爲顯妙經便成旨故也。後非顯本迹
不可。此亦不然。爲顯法雨故。明本迹權
實。初十四品。約迹明開三顯一之法雨。後
十四品。約本明開近顯遠之法雨。此二種大
法雨。増長本迹因果根。論因果爲意。豈唯
會二歸一爲意哉。論文明破二明一。釋方
便品。破二乘重執。開會明一佛乘故。若
論實義。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説。故論
云。彼三乘者。唯有名字章句言説。若如汝
立義。會二名字。歸一名字。論意豈如爾
言哉。破二明一。不爲分明證。義一師記有
三種釋。方便品正爲執重二乘。兼爲執輕菩
薩。本門正爲菩薩乘。兼爲二乘等。論文云。
尚無二乘何況有三。汝無第二第三言。深
違論義故
    駁麁食者法華正宗章第十
夫釋經判經。可依釋論。依釋依義。不
依言語。有人云。天台不依論。管見不及
耳。山家依成就句立圓名。依甚深句立妙
名。依因果句説十如。依無上句法華最。
標章諸佛智。修行三如來。神力四如來。普賢
四徳法。安樂行六千。皆一乘妙行。五甚。八
甚。四七成。四記。六記。十如是。七喩。三平。十
無上等衆多法門。天親示。釋尊一大。五甚。
八甚。四七成。十如。七喩。九無上。法華正宗
分。第十無上餘經分。本迹流通利益分。天台
依論五甚。八甚。七喩等。九種無上爲正宗。
兩門利益爲流通。不乖釋論天親意。今麁
食者。法王髻珠盜於正宗。法文良藥亡於流
通。況降雨無上。斷法華命。但此可忍。孰不
忍哉。今爲顯示法華命。云爾
延法華命
麁食者。違慈恩丁寧。偏執如文愚。更懷朋
黨心。亦斷法華命。其斷命文云。初一品名
序分。方便品以下八品。名正宗分。正説一
乘。授三根記。根本所爲。皆已獲。導彼二
乘。出濁水故。餘十九品。總名流通。讃證受
命。付令行故。此説非理。專背釋論故。七喩
及九上。天親爲正經。麁食者。輒爲流通分。
豈不違天親哉。麁食者。非但闇迹門。亦不
知本門。我本立誓願。經論共説。不可疑惑。
汝若嫌義推。我將遮義推。彼既不然。此亦
何爾。今作此例者。爲定往復式耳。不
謂言論盡 麁食者又曰。就正宗中。世
尊。三周爲三根會二破二。以説一乘義。
爲法華正宗。此亦不爾。失本門正故。其本
門中。開近顯遠。現座得益。不可説故。如向
盡 麁食者曰。方便品下。至譬喩鶖子
得記。八部歡喜已來。爲第一周。經云。諸佛
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現於世。乃至云。
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故舍利
弗。聞是説已。譬喩品中。深生領解。佛述成
已。便得授記。其譬喩品中。舍利弗。請佛説
譬喩。并信解品。藥草喩品。授記品爲第二
周。譬喩品云。如來亦復如是。爲一切衆生之
父。乃至云。舍利弗。以是因縁。當知諸佛方便
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大迦葉等。聞是
説已。信解品中。方生領解。藥草喩品。佛
重述成。授記品中。爲迦葉。須菩提。摩訶迦
旃延。大目犍連四人授記。其化城喩品。五
百弟子授記品。授學無學人記品爲第三周。
化城喩品初。説大通智勝佛事。令其憶念。
復云。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乃至云。
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説三。
富樓那等。聞是説已。於五百弟子授記品
中。深生領解。佛述成已。便爲五百弟子。學
無學人授記。既三周説。各別説言以方便力。
於一佛乘。分別説三。知此經會二破二。但
説一乘。以爲正宗 駮曰。麁食者。影寫賛
文。迷荒後學。會二破二言。常恒鎭如文。
執定性義。慇懃取常取不定意立。今麁
食者。雖引三周經。知葉不知根。義勢。上
章皆破了。是故。此篇不牒破 麁食者曰。
或初序品。如前無別。從方便品下十九品。
明一乘境行果。以爲正宗。何者。從方便品
下至持品。合十二品。明一乘境。安樂行品。
從地涌出品。此之二品。明一乘行。如來壽量
品下至常不輕品。合此五品。明一乘果。説
境令知乘之權實。勸應捨權取於實。聲
聞悟此。遂便得記。次説行令知因之是非。
勸應學是而除於非。學者。由斯從地涌
出。説果令知身之眞化。證之果因。勸識於
化求證於眞。漸獲因果二位勝徳。菩薩知
此。遂便證道。具顯果因所成勝徳。如來
神力品已下八品皆名流通。示相付屬。禀
命行故。此亦不爾。盜句故。盜遵法師境
行果科文。以爲己正義。不指遵公故。慈恩。
雖引此文。未必正義。境行果名。雖依最勝
子。其義違法華論。法華論。果已壽量了。更
指不輕因。亦明一乘果。豈不相違哉
    助照如來使所傳經首如是章第十一
邊主釋經首如是。總作四番。第二番云。約
教釋者。經稱。三世佛法。初皆如是。先佛有
漸頓祕密不定等經。漸又三藏通別圓。今謂
不爾。諸經論中。都無有處説四教八教。彼
引經經處處文。雖證四教八教。而彼所引
文。雖實經文。而率自臆情。分別解釋。故今
不用。如前已破。故不重破。其餘三番釋。雖
於義無妨。而亦臆説故。今不用之 愍喩
曰。此難不理。所以者何。義盡求文故。四教
八教道理證文。上章已説。建立已畢。今所引
文。許實難會強名臆。其三番釋。許義無
妨。難遮亦名臆。麁食者。矯難破義處。常
用臆説言。又難傾證文。恒求分明字。今無
有處説。墮求文失。兩重臆説。不免難會
 麁食者亦曰。又彼釋經文段段句句。約四
悉。四教。本迹及觀心。因縁。假空中等料簡
經文。此亦臆説。故今不依。唯四悉檀。是眞
聖教。故今不破。彼因縁假空中等。雖是經
文。而邪分別故。不可依用 愍喩曰。四悉
檀。四教。本迹。及觀心。因縁。假空中等。料簡
經文。此亦臆説。故今不依。唯四悉檀。是眞聖
教。故今不破。麁食此言。前後相違。今觀心
之言。經論文。又因縁假空中者。龍樹偈文。因
縁者。初因縁所生法句。言假者。第三亦名爲
假名句。言空者。第二我説即是空句。言中
者。第四亦是中道義句。天台。取偈意料簡
經文。此何臆説。其四悉檀。麁食不破。何不
依哉 麁食又*曰。彼因縁假空中等。雖是
經文。邪分別故。不可依用。此亦不爾。汝不
知論文。稱經文故。邪分別言。即麁食所犯
耳 麁食者曰。邊主亦云。天親作論。以七
功徳分序品。五示現分方便品。其餘品。各
有處分。昔河西憑。江東瑤。取此意節目經
文。末代尤煩。此亦非理。任麁淺情。嫌深細
教。背知法意。夫傳佛經教。任四依大士。天
親是初依菩薩。何背聖情。可隨凡情。乖天
竺本。依大唐末。豈弘法人哉。故依本論。可
判經文。莫依人情 愍喩曰。此亦不爾。
迷文起盡故。其末代尤煩句。不是上句終。
是則下句頭語。麁食者。隔垣閲文。是故。迷
此文句。謬作僞難 麁食又云。夫傳佛經
教。任四依大士。天親是初依菩薩。何背聖
情。可隨凡情。乖天竺本。依大唐末。豈弘法
人哉等云云 此言有理。天台是初依菩薩。何
背聖傳。可隨凡糅哉。山家。依論傳圓義。
麁食何故捨成就。山家依論傳十上。麁食
何故同前教。今麁食者。捨初依天親。隨異
生慧沼。乖天竺本。依大唐末。可謂。摧三十
頌於凡位。泯十哲釋於唐糅。天親佛性。爲
會釋緇州慧日。爲主爲鏡。汝四依義。有
語無實。汝本末嘖。還著汝宗。麁食。
末之文章。今後文。人足可咲哉
    彈謗法者僞譯如是章第十二
經首如是釋者非一。天竺方言。其意難得。
所以脱言辭於八轉。失言音於二七。況漢
帝以來。文章數改。飜譯不同。如是兩字。總
句飜譯。但存本音。更無餘反。乃有麁食。迷
天竺義轉。飜日本五音。闇者信受。深乖正
義。今爲信者。略示方隅 麁食者曰。佛地
論説。如是之言。依四義轉。一依譬喩。二依
教誨。三依問答。四依許可山家勘曰。此文麁食
取意文。捨總釋句
山家。引論正文曰。如是我聞者。謂總
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
已上
論文
 解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當知。
如是之言總句所攝。又云。如是總言。依四
義轉。明知。四義轉者。別句所攝。麁食者。斷
捨論總句。集取論別句。轉有二種。訓轉義
轉。言一句衆釋名義轉改句各釋名訓轉。
今佛地論。總言如是。一句衆釋。當爲義轉。
何作訓轉翻數音義。今爲後學。一一別破。
 麁食者曰。依譬喩者。如有説言如是富
如毘沙門山家勘曰。佛
地論正文也
如是所聞之法。如
佛所説。定無有異山家勘曰。略取
基公玄賛釋
或當所説
如是文句。如我昔聞山家勘曰。佛地論所載。
天竺第三有義釋文
山家勘曰。此日本
方言。麁食所釋義
愍喩曰。麁食此間方言。深乖論意。何者。
其佛地論大意者。引四言語轉。成經首如
是。今此譬喩轉。爲顯句頭義。論曰。如有説
言如是富貴。如毘沙門。當知。如是之言。置
句頭義。是故。新譯經首。除却上字。直噵
如是。則佛地論別四義轉中。第一譬喩轉。
麁食者。總言如是用別義訓。未辨方音。捨
語取義。庶有智後哲。熟思論意歟 麁
食者曰。依教誨者。如有説言汝當如是讀
誦經論山地勘曰。已上
佛地論文也
 此中如是。遠則佛之教
誨。近則傳法者之教誨山家勘曰。此
取基公賛釋
或告時
衆。如是當聽我昔所聞山家勘曰。佛地論所
載。天竺第三有義釋
 

山家勘曰。此麁食
所譯日本方言義
愍喩曰。此方言義。亦乖論旨。何者。其論
意趣。引句腹如是。成經首如是。論曰。如有
説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汝當兩字則句
頭文。如是二字則句腹字。讀誦經論則句尾
文。是故。舊譯經首。或置聞如是。或我聞如
是。今麁食者。不取言語義。偏執教誨義。翻
日本方音。謬傳後學輩。如是總言用義別
轉。一不可也。別轉語例用義理譯。二不可
也 麁食者曰。依問答者。謂有問言。汝當
所説昔定聞邪。故此答。言如是我聞山家
勘曰。
此文天竺第
二有義釋文
此轉之中。闕論正文。其文曰。如有
説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説己上論
正文
山家勘曰。此日本
方言。麁食翻詞
 愍喩曰。
此翻不爾。乖論意故。其論意者。亦復爲成
句頭如是。重引句頭語例。是故。論云如有
説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説已上論
正文
 新譯經首
除上句意。蓋依斯轉。今麁食翻。捨總句轉。
一不可也。用別轉義。二不可也。不得論意。
三不可也。不辨方音。四不可也 麁食者
曰。依許可者。謂結集時。諸菩薩衆。悉共請
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説。傳法菩薩。便許彼
言。如是當説。如我所聞 山家勘曰。此文天竺
第一有義釋。唯依
許可
此轉之中。闕論正文。其文曰。如有説
言。我當爲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
説。或信可言是事如是已上論文 
山家勘曰。此日
本方言。麁食所

愍喩曰。此翻不爾。背論正義故。其論正
義。引假説語例。釋成經首言。此許可語例。
當句腹如是。是故論曰。我當爲汝如是而
思等。我當爲汝。句頭之語。言如是者。句腹
之言。言而思者。句尾之語。是故。舊譯經首。
阿難曰。我聞如是一時。言阿難曰我聞者。
句頭之語。言如是者。句腹之言。言一時者。
句尾之語。今麁食者。捨總取別。深乖論釋。
不依語例。偏執義釋。論文不消。麁食所
翻。都無可據 麁食又云。如是言。信可審
定。謂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
説。定無有異山家勘曰。此文天竺第一有
義釋文。唯依許可釋也
可久乃
其都伎乎波阿禮伎山家勘曰。此日本方
言。麁食所翻也
 愍
喩曰。此翻非理。違論別數故。論有四義轉。
麁食者。分以爲五轉。不可中不可也。義勢同
上。繁更不述 麁食又曰。由四義故。經初
皆置如是我聞山家勘曰。此
文基公結詞
麁食者。方言五轉
用他四結。豈非前後相違耶。麁食者。四轉
五六。日本方言。非但相違本論。亦不能釋
句腹如是。正法華經。盂蘭盆經。浴像經等如
是等。何以得轉。麁食者。若總如是句。用別
四義轉。即造例難。總薄伽梵。應用六義轉。
若言此存梵語。故不得六轉。如是之言。豈
無梵語。是故。佛地論云。自在熾然與端嚴。
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別。應知。
總名爲薄伽。麁食者。依六義故。捨總薄伽。
日本方言。應轉六音。此已不爾。彼何應爾。
庶有智賢哲。任意審定耳
    助照法華同聞菩薩歎徳章第十三
法華菩薩。圓教大士。瓔珞發心。歴劫次位。地
前地上。内外不同。名同義異。權實各別。乃
有麁食者。乖論成就。破圓教釋。侮輕初依。
執次非圓。是故。決擇是非。示悟後學
助照圓教菩薩歎徳
麁食者曰。邊主云。今以十三句。作横竪消
文。一竪約十地義便。二横約初住義便。皆
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歎初
歡喜地。皆得陀羅尼。是歎第二離垢地。樂説
辯才者。歎第三發光地。轉不退轉法輪者。是
歎第四焔慧地。供養無量百千諸佛者。歎第
五極難勝地也。於諸佛所殖衆徳本者。歎第
六現前地也。常爲諸佛之所稱歎者。歎第七
遠行地也。以慈修身者。歎第八不動地也。
善入佛慧者。歎第九善慧地也。通達大智
者。歎第十法雲地也。到於彼岸者。歎十地
内徳也。名稱普聞者。歎十地外徳。若開等
覺位者。此二句擬之。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者。餘地度人。今謂不爾。法華論。既約八地
以上三地説。不通餘地。何背聖説。更別臆
説。經列八萬菩薩名。言其名曰文殊師利菩
薩。觀世音菩薩等。此等八萬大士。就本是已
成佛。就迹説之。是八地以上。如何違經。豈
此等大士。其位居初地等 愍喩曰。此難不
爾。論意通上下故。其論意者。一一菩薩具
十地徳。但擧八地以上。以終語初。亦指純
淨。不謂不具餘地徳而但具後三地徳。麁
食者。何捨諫獨徳。執但八地上耶。八萬大
士。豈不具十地徳乎。若如麁食計。八萬大
士。可闕七地三賢之徳。論云。菩薩功徳成
就。寧有缺減哉。歎圓徳義。其文分明。又論
文。有上支下支門。其支字即分義。當知。應
有上分下分徳。麁食何隱下分之徳哉。其
攝取事門者。擧現清淨地。兩門論説。何不
通餘地耶。背聖臆説。麁食所犯耳 麁食
者又云。又彼云。次歎横者。直約初住説之。
餘位例可解。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出過
二邊。隔凡超聖。入中道入薩婆若海。故言
得不退轉。初住離無明等障。達般若。解脱。
法身等徳。故言得陀羅尼。初住眞解口密功
徳。故言樂説辯才。初住能分身百佛世界
作佛。説法教化。故言轉不退法輪。初住得
不思議神通。承事諸佛。故言供養百千諸佛。
初住得實相本。故言殖衆徳本。初住開佛
知見。故見己法與諸佛同。故言爲佛之所
稱歎。初住無縁慈悲。普現色。遍應法界。
故言以慈修身。初住入祕密藏。故言善入
佛慧。初住一心三智。無有障礙。故云通達
大智。初住事理分究竟。故言到於彼岸。初住
圓徳眞實。與名相稱。故言名稱普聞。諸佛
世界。初住能爲十法界。而作依止。安立救
護。故言能度百千衆生。初住更有無量無
邊。不可思議種種功徳。略言十三句耳。二
住去乃至等覺。亦復如是。今謂不爾。法華
論既言八地以上三地。尚不説餘下地。況
通地前十住等 愍喩曰。此亦不爾。住即
地故。一地具諸地一切功徳故。其法華論
有二門。第一支下支門。具歎上下功徳。
第二攝取事門者。但擧清淨三種地。其上門
歎上下分。是故。下門歎三地。論文不説餘
地徳。彼菩薩等。泯餘徳乎。若不歎十地。十
不退無用故。又論總相。何不總十乎。又摩
訶薩名。簡二乘故通上下。何但名八地以
上乎 麁食者又云。又違瓔珞經。瑜伽論
等。瓔珞經上卷。説初發心住云。若一劫二
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
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
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値諸佛菩薩善知識
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
住以前。名爲退分。若不値善知識者。一劫
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如我初會。衆中有八
萬人退。如淨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
欲入第七住。其中値惡因縁。故退入凡夫
不善惡中。不名習種性人。退入外道。若一
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見及五逆。無惡不造。
是爲退相。由此故知。十住位。不得名爲
不退。何以初發心住。配經十三句耶 愍
喩曰。此亦不爾。瓔珞所説。次第行位故。不
同賢首信位故。不同華嚴初住故。行相
永別故。不同信力入印初歡喜地故。麁食
者。何迷位名同。輒判退不退耶 麁食者
又云。瑜伽菩薩地第四十七。説勝解行住菩
薩。於其三處有忘失。一於境界可意不可
意色聲香味觸法中。或於一時。其心顛倒
失正念。二於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
忘失前生。三於所受所持諸法久住久
説。或於一時有所忘失。如是。乃至是諸菩
薩。勝解行住。下忍十住轉時。如上所説諸行
上品。中忍十行轉時。如上所説諸行中品。上
十回向轉時。如上所説諸行下品。爾則。十
住菩薩。於六塵境。忘失正念。如何得稱皆
於阿耨菩提不退轉 愍喩曰。此亦不爾。瑜
伽七地等。存次第行故。十住等位。立分段
内故。天台所傳初住。永出分段故。仁王十
信。永別三界。況便成十住。何非不退哉 
麁食者又言。若言約圓教位。一發一切發
者。不爾。彼所立四教。不共許故。約四教立
義。倶不極成 愍喩曰。此亦不爾。麁食者
一人。雖不共許。大唐。新羅。皆同共許。闇者
百千雖不共許。不若南天求四夷乎。四
教法城。未曾傾動。約教衆釋。泠然可見 
麁食者又云。彼法華論文。唯牒不用此。唯
憑臆説侮輕聖説 愍喩曰。此言非理。無
侮聖説故。若有侮輕言。有目智者。能可簡
別。我家非憂宅聖輕之罪。麁食尤重耳
    駁麁食者所示法華歎徳章第十四
夫天竺釋論。開義理而釋經。震旦玄疏。示
起盡而消句。尋義之日。披論伺義。科句
之時。閲疏破文。八卷之經。一卷之論。倶收
經藏。同勞開卷。何寫安疏中。繁重煩神
爲。今麁食者。嫌不寫論。寫論示我。遼東
之恥。可不愼哉 麁食者曰。經歎菩薩徳
有十三句。法華論有二。一總相別相門。二
攝取事門。初總相別相門者。如經皆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此一句是總相
門。如經皆得陀羅尼下十二句。是別相門。此
總相之不退轉。復有十種不退轉。一住聞法
不退轉。如經皆得陀羅尼。二樂説不退轉。
如經樂説辯才。三説不退轉。如經轉不退轉
法輪。四依善知識不退轉。此有二句。如經供
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殖衆徳本。五斷
一切疑不退轉。如經常爲諸佛之所稱歎。六
入事不退轉。如經以慈修身。七入一切智如
實境不退轉。如經善入佛慧。八依我空法空
不退轉。如經通達大智。九入如實境界不退
轉。如經到於彼岸。十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
此有二句。如經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
無數百千衆生。上來。上支下支門訖 愍喩
曰。所示科文。但寫論文。亦改上支下支門。
名爲總相別相。吁深可怪乎 麁食者又云。
自下第二攝修事門。論有二番釋。初番釋云。
示現諸菩薩。住何等清淨地中。因何等方便。
何等境界中。應作所作。故中主釋云。此爲總
標。論下牒釋十三句中。應分爲三。如經
皆於阿耨菩提不退轉。此一句是住何等
淨地中。次經皆得陀羅尼以下十句。是因何
等方便 愍喩曰。此分句不爾。亦門名謬故。
論文有取字。麁食者。改爲此修。今此攝取
事門者。有二種意。一者清淨地上門。總相句。
開出三種地。二者何等方便上門。別相句。
轉十不退轉。以爲四方便。麁食者。謬執舊
疏。迷分爲三。豈不過失哉 麁食者曰。後
經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此二句。是何等境界中。應作所作 愍喩
曰。此釋不爾。別相所攝句故。又四方便所攝
句故。又三智所攝句故。其何等境界中。應作
所作者。四方便所攝故。論不別指故。具如
後釋 麁食者又云。論釋云。地清淨者。八地
已上三地。無相行寂靜清淨故。解云。此中以
無相理。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八九十
三地。皆於無相行任運寂靜離障清淨故。
名不退轉 愍喩曰。此釋不爾。無相行不
同故。麁食。宗無相者。但無所執相。亦無有
漏相。不無無漏依他相。何同論無相。今麁
食者無相理。即偏眞理。望中眞理不清淨。
是故。不同寂靜清淨故。又以無相理名菩
提。若言理物體名覺。自宗相違。若言覺
性之故名爲覺。偏眞之理非眞覺性。何名
任運寂靜。麁食者清淨者。但離障清淨。不自
性清淨。是故。麁食不退轉。不合論旨 麁
食者曰。第二因何等方便者。有四種。一攝妙
法方便。二攝取善知識方便。三攝取衆生方
便。四者攝取智方便。初攝妙法者。此攝三
句。一如經皆得陀羅尼。二如經樂説辯才。
三如經轉不退轉法輪。第二攝取善知識方
便者。此攝三句。一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二於
諸佛所殖衆徳本。三常爲諸佛之所稱歎。第
三攝取衆生方便者。此攝一句。如經以慈
修身。第四攝取智方便者。此攝三句。一善入
佛慧。二通達大智。三到於彼岸。論云何等境
普聞無量世界。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是初
番訖 愍喩曰。此釋不爾。別立兩句故。其
何等境界中應作者。作二句。四方便之境。亦
四方便之作。何立二句。以爲境作乎。今爲
後學者。略示方隅。言方便者。性家方便。初
攝取妙法方便。住持十妙十如法。以樂説
力爲人説。二者攝取善知識方便。歸依法
性善知識。供養法性百千佛。法性佛所
實相。法性之佛所稱歎。麁食所示善知識。
未免菩善知識魔。三者攝取衆生方便。
不捨畢竟一闡提。不捨定性二乘者。不捨
闕大不定性。此菩薩等歎徳。不捨衆生故。
今麁食正義。定性二乘捨無餘。畢竟無性捨
火宅。豈得歎徳哉。四者攝取智方便者。教
化十界流轉生。令入一心三智海。今麁食宗
義。不得教化無餘生。不能教化阿顛生。
有漏無漏。凡聖生。不能令入佛智海。何得
稱歎教化令入哉 麁食又云。論云。何等
境界中。作所應作者。解云。此攝二句。一
名稱普聞無量世界。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此初番訖 愍喩曰。此説非爾。方便之外。別
立句故。論云以何等方便。於何等境界中。
作所應作故者。解曰。彼四方便。境界應作
故。更無科段。今麁食者。四方便外。更別立
句。深迷起盡。其四方便。各有境作故。初
住持妙法方便以樂説力境界爲人説故應作
二依善知識人爲方便。教
化爲境界
 作所應作故
 
三不捨衆生不捨句爲方便。衆生爲境界。
合不捨衆生爲作所應作
 四
教化方便衆生境界令入彼智作所
應作
初妙方便
有三句。謂總持。辯才。法輪。第二善知識方
便有三句。謂供養。善本。稱歎。第三衆生方
便有二句。謂修身。能度。第四智方便有四
句。謂佛慧。大智。彼岸。名稱 麁食者曰。第
二番。論云。復有*攝取事門。示現諸地。*攝
取勝功徳。不同二乘功徳故。中主解十三
句中。初四句是示現諸地。後九句是*攝功
徳。初四句者。一皆於阿耨菩提不退轉一句。
是第八地。二皆得陀羅尼樂説辯才二句。是
第九地。三轉不退轉法輪者。是第十地 愍
喩曰。此説不爾。以總別濫渉故。其論。更有
*攝取事門。亦有二功徳。一攝取勝功徳。二
攝功徳成就。初勝功徳者。上支下支門。開總
相句故。上總相句云。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不退轉。此一句中。開出三地。謂第八
地。第九地。第十地。今麁食者。雖取四句
立三地。而總相。別相。皆悉渉入。是故。不足
好釋。今正義。總相句中。開出三地。別相句
中。立五依何 麁食者曰。第二攝取勝功徳
者。此*攝九句。一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二於
諸佛所*植衆徳本。三常爲諸佛之所稱歎。此
三句。論云依善知識所故。四以慈修身。此
一句。我以度衆生爲心故。五善入佛慧。六
通達大智。七到於彼岸。此三句依智。八名稱
普聞無量世界。此一句。是菩薩之所行境界。
九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愍喩曰。此説不爾。
闕別相句故。此功徳名。無簡別故。夫*攝
取勝功徳者。名清淨三地。*攝功徳成就者。
稱五依何。麁食者。何故。分門依論。別釋改
名。有漏心智。既迷名句。何況所詮義味。寧
不錯亂乎。今正義別相十二句。示*攝功徳
成就。依何處有二方便能持人善知識方便。有
三句故。所持妙法方
便。有三
句故
 依何心有一方便衆生方便
有二句故
依何智
有一方便智方便
四句故
依何等境界行。依何等
能辨。是則三種智所*攝。應知。是故。論不
指句也。今麁食者。更別立句。深乖論旨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中



守護國界章卷中之下
              釋氏最澄撰 
    彈謗法者淺八大義章第十五
八大之義。法華先兆。五八之句。釋義開合。今
麁食者。以管量天。未足爲正。爲導後學。
略不其謬
駁麁食釋八大義
麁食者曰法華論云。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
現。一欲論大法。二欲雨大法雨。三欲撃
大法鼓。四欲建大法幢。五欲燃大法炬。六
欲吹大法蠡。七欲不斷大法鼓。八欲説
大法義。此八句。示現如來欲論大法等故。
何等名爲八種大義。謂有疑者。爲斷疑故。
已斷疑者。増長淳熟彼智身故。根淳熟者。
爲説二種微密境界。一者謂聲聞微密境界。
二者謂菩薩微密境界。大法鼓者。二句示現。
以遠聞故。入密境界者。令進修上上清
淨義故。進取上上清淨義者。令進取一切
種智得現見故。令彼進取一切種智得現
見者。爲一切法建立名字章句義故。建立
名字章句義者。令入不可説證智轉法輪
故。麁食釋云。此本論意。上下相連。勾鎖相
起。以釋經文。欲説大法者。住外凡位。斷疑
進修。故論云。爲斷疑故。雨大法雨者。先住
内凡而無疑者。令入聖位。故論云。増長智
身故。撃大法鼓者。開住聲聞爲權密境。令
捨小故。不斷大法鼓者。欲令菩薩乘爲實
密境界。而令取實故。故論。以遠聞建大
法幢者。由捨權取實。而令建菩薩智。故
論云。得現見故。吹大法蠡者。既得眞智。照
見眞境。必須説教義。故論云。建章句義。演
大法義者。説於教者。所應度入於證知。
或轉法輪。摧煩惱故。此説不爾。不是圓
教位故。未知名別義圓故。又迷開釋義
故。故正法華云。當敷大法。演無極典。散大法
雨。撃大法鼓。吹大法蠡。講無量法已上
經文
 論牒
經。爲顯義故。經一句中。開出兩義。莫言
經典。其開出義。將顯後段也。愍喩曰。此釋
非理。深乖論義故。今爲後學略示其正
義令悟麁食淺。一者欲説大法者。謂答説
法瑞。爲斷兩教二乘。三教菩薩。退不退三
乘人。迹門四種疑。本門補處等疑故。當知。
麁食外凡斷疑。違經論。二者雨大法雨者。謂
答雨華瑞。増長淳熟兩教二乘。三教菩薩。
兼佛界。菩薩等内證智身故。故當知。麁食。
内凡入聖位。深乖論義。論意増長法性之
智身。不是進入於依他位故。三者欲撃大
法鼓者。謂答地動瑞。開兩教二乘。三教菩
薩。示方便之門。令入各各内證密嚴微密
境界。今麁食者。指微密境界。以爲權密境。
深乖論義。論意爲入。麁食爲捨。明知相違。
四者欲建大法幢者。謂答地動瑞。表直至道
場。是故。入密境界者。令彼進取上上清淨
義故。大乘望小乘。大乘以爲上。今以一佛
乘望三教大乘。一乘最勝上。是故上上。麁食
者。捨權取實。而建菩薩智者。此亦不爾。
汝宗。捨夢權取夢實。令建生滅智。故不
是此論大法幢也。五者欲燃大法炬者。謂答
地動瑞。破同體無明闇。非内證智。何破此
闇。麁食不能釋。此句不擧耳。六者欲吹大
法蠡者。謂答大衆心喜瑞。改權教行人理
等。又十住聞法入十行。爲改先號。吹大法
蠡。今麁食者云。既得眞智。照見眞境。必須
説教義者。此亦不爾。非内證眞智故。不
照内證境故。無漏有爲智。不眞實内證
故。是故論云。進取上上清淨義者。令彼進
取一切種智得現見故。明知。其一切種智。
非有爲後得智。唯法性眞佛内證一切種智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