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律宗綱要 (No. 2348_ 凝然述 ) in Vol. 74

[First] [Prev]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48
律宗綱要卷上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夫毘尼大藏蘊萬法而無涯。尸羅廣行攝
億度而&MT10769;測。五住妄惑由戒行而頓盡。二
死煩籠以木叉而永絶。斯廼渡愛河之寶
筏。越憤山之神車。入覺都之親因。到佛
地之直道者也。況又三寶導物住持之功是
新。五衍聯乘拔濟之徳甚大。經論弘世專
由毘尼之能。定慧斷疑偏任戒行之力。寔
護法攝僧之綱領。開務濟物之模範。菩提涅
槃之坦途。四智三身之良則者。唯此戒法
頗窮精美。今擧綱宗粗顯義理。教法歸趣
所立有由。法林欝欝。義澐滔滔。樹瀾之中。
僅取蹄葉云爾。戒律大綱甚深廣大。以法
界爲境。以虚空爲量。貫括事理。該羅相
性。包眞俗而無遺。收空有而無外。虚曠
沖幽。遍容含攝。畢竟窮究。其唯是耳。且夫大
乘實道義門森羅。衆生發足心路區別。圓宗
廣蕩。佛乘玄奧。頓悟機熟直示一道。根縁
未熟別施方便。故於一佛乘開説三乘。依
自乘法調練機根。&MT10755;入根本一乘大道。頓
悟慚進宜縁雖異。倶歸一乘咸入一性。如
來出世。成道化物。大事因縁。意致在藏。然
則大乘行者頓入大道。發菩提心要期佛
果。廣大慈悲普縁衆生。六度四弘。三學四
攝。自他兼利。願行圓&MT90041;。斷證窮盡即成佛
果。四智究竟四徳圓備。三身具足大用恒現。
斯廼一乘圓教發趣進修。深遠廣蕩。任敦自
在。大用無窮。化業無盡者也。二利萬行相雖
無邊。必遵三學具足進修。習行次第法應
爾故。創入佛法以信爲先。次受戒法止
防業非。戒塘已堅定水證靜。伏除煩惑令
不現起。無漏大慧現前生起。頓斷惑種無
有所遺。妙智證理冥合湛然。大乘三學功
業如是。菩薩戒學三聚攝盡。歸敬儀上云。爰
初投是先奉戒宗。戒本有三。三身之本。一
律儀戒。謂斷諸惡。即法身之因也。由法身
本淨惡覆不顯。今修離惡功成徳現故。二
攝善法戒。謂修諸善。即報身之因也。報以
衆善所成。成善無高止作。今修止作二善。
用成報佛之縁。三攝衆生戒。即慈濟有心
功成化佛之因也。以化佛無心隨感便應。
今大慈普濟。意用則齊已上彼文此三聚戒收攝萬
行。攝律儀戒是止惡門。從初發心及至佛
果。禁防惡業止息非違。伏滅惑種不令
生現。正斷惑種除盡習氣。棄捨變易異熟
報體。棄捨非障有漏等法。皆是攝律儀戒行
相。攝善法戒是修善門。始自發心&MT10755;至極
果。攝修諸善練習衆行。萬行萬善無所遺
餘。靜慮智慧。防道止道。伏道斷道。作門善
門。修行構造。福徳智慧。二種莊嚴。四智菩提
所生得法。二空眞如所顯得法。感獲體證。如
是等門皆攝善戒。饒益有情。所有諸行亦是
作門。種種無量利生之門皆造作故。後智如
量。善巧方便。濟生攝物。大悲代苦。如是等
事皆攝生戒。是名菩薩廣大甚深山海喩法
三聚淨戒。此三聚中攝盡萬行。貫括衆徳。
爲戒門故
問。若爾以何爲定慧學。以戒學中盡一切
故 答。大乘三學義門互攝。擧一全收無
不窮盡。總攝萬行以爲戒學。蘊積萬行
名爲定學。含聚萬善以爲慧學。一一法門
通三學故。雖言三學互是萬行。爲門不同。
故分三學。止惡之中有其善門。是定慧故。
定慧之中有其止門。是戒學故。事相互融定
不離故。正念思惟作利益事。安住正見饒
益有情。隨利生事成立定慧。是故饒益名
爲定慧。正見正思即成利生。不捨大定大
智體義即作大悲大化事業。初心已後轉勝
漸深。内體外用不動不捨。互通互攝無礙自
在。故今大乘一實教中。語戒則一戒一切戒。
無有定慧而非戒者。一心一切心。無有戒
慧而非定學。一慧一切慧。無有戒定而非
慧者。戒定慧品一心中得。一念三學互通無
礙。一法成萬行。一念經多劫。一多全攝。念
劫互融。無方即入。圓&MT90041;周盡。由此義故。萬
行三聚即成定慧。萬行定慧即成三聚。雖
三聚中攝盡萬行。以戒爲門故名律宗。大
乘萬法。萬行之中皆有戒法。諸經論中多説
如是諸行相故。始自三歸&MT10755;至佛果。於諸
位中皆有戒行。因中諸階戒法因成。果位
極處戒行果&MT90041;。七聖財中有戒聖財。十無盡
藏亦有戒藏。三學門中戒學最初。六波羅蜜
戒度第二。十信位中有其戒心。華嚴經中。十
信會有淨行一品。十住會中有梵行品。十
梵行中戒爲行體。十行十度第二戒度。十地
十度一増具。及各圓具。信前信位。三賢十
地。一一位中皆具戒行。須臾刹那無有離
戒。若無戒法非菩薩故。至佛果地萬行
圓熟。感成萬徳一切圓極。此萬徳果皆由
戒行。故佛果上有諸戒徳。五分法身有戒法
身。福智莊嚴有戒莊嚴。三十二相無差別因。
以戒爲體。是化身相。他受用身八萬四千相
好光明。十蓮華藏微麈數相。無差別因。皆是
戒力。別別因中亦有戒功。如是因果功徳法
門皆是戒行戒徳所成。菩薩因果内悟外益
咸以戒行成立如是
問。一乘圓宗菩薩大人所受所行佛果妙因。
既是三聚廣大戒法。其受戒等行相云何
答。菩薩大人意樂深廣。行解高遠。所應受
者不捨一法。所應行者無遺一行。萬行之
數億度所管皆是所修。無所乘故貫括無邊
包納無盡。大乘義相。法如是故。由此義故
受此大戒。總有二門盡其方軌。一者總受。
牒三聚戒總通受故。所牒三聚即是羯磨。
義寂法師立此名故。占察經中有此名故。
亦名通受法。通受三聚故。慈恩太賢建此
稱故。二者別受。於三聚中。別受攝律儀戒
一門盡行相故。諸師其同建此名故
問。何故唯攝律儀一聚有別受法。攝善攝生
二聚之中不立別受 答。律儀一戒揩定
七衆。佛爲聲聞。於一乘中摘律儀分制諸
戒法。佛法七衆是故成立。今菩薩人此門諸
戒本自已有。元來三聚律儀七衆。非唯別受
定七衆姓。其通受門定衆亦爾。攝善攝生
無此事義。是故後二無別受法
問。通受律儀既定七衆。何故必用別受律
儀 答。別受作法同聲聞故。三乘共同娑
婆風故
問。通別二受何長何短 答。通受作法盡未
來際。別受唯是一形壽法
問。菩薩何故用盡形法 答。菩薩行解廣大
深遠。盡未來際是長時修。亦有一形盡壽
之法。長短自在。隨期即成。一法多法無局
限故。欲盡未來用通受門。欲盡一形用
別受門。長短隨意法應爾故
問。三聚淨戒出何教文 答。三聚法門源
出華嚴。至其廣相即在後時處處所説諸
大乘經及諸論等。彼華嚴經唯言戒有三種。
不出名相。釋家即陳三聚戒義。梵網戒經
有三聚義。不別立名。釋經諸師就文以義
廣明三聚淨戒之相。賢首師判梵綱戒云。
總以三聚淨戒爲宗。十重經文配對三聚。
太賢師判四十八輕。一一戒具三聚戒義。梵
網戒經佛最初説。瓔珞本業如來成道二十
八年時之所説。彼經上卷賢聖名字品中説
十重戒。下卷因果品説六波羅密。其戒廣中
開三聚戒。謂自性戒。受善法戒。利益衆生戒
也。大衆學品云。佛子。今爲諸菩薩結一切
戒根本。所謂三受門。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
千法門。攝衆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衆生
皆得安樂。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已上
戒經中説三聚戒。然彼經本有大小部。九
卷廣本具説六度。其戒品段。第五前半。戒波
羅蜜説九種相。其第二相名一切戒。此中
總説三聚淨戒。即通在家出家二衆。烈三
戒云。一者戒。二者受善法戒。三者爲利衆生
故行戒。彼具演説三聚相貌。又有一卷善戒
經。賢首大師名重樓戒經是也。彼經所説。
先受五十具三戒已。然後受菩薩戒。此菩
薩戒者通受三聚戒。烈三聚云。攝持一切
菩提道戒。利益一切諸衆生戒。此即攝善
攝生二戒。此是彼經出菩薩戒羯磨。而唯擧
二聚略攝律儀戒。即次上句受一切菩薩戒
所攝。彼經所説羯磨要略。至戒相者具説
出家菩薩八重。即當梵網前後四重。後説輕
戒四十餘條。大同瑜伽所説輕戒。廣本善戒
廣説三聚。而不説彼四重四十餘輕等相。
三聚相状大同瑜伽地持所説。占察經中説
三聚戒。烈三戒云。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
化衆生戒。彼經上卷廣明。菩薩發菩提心
學大乘道。悔過滅罪。自誓總受三聚淨戒。
受菩薩根本十重禁戒。成戒法已。即名比
丘比丘尼沙彌尼等。各學聲聞律藏菩薩摩
徳勒伽藏等。通受行相顯了委悉。餘經三聚
若文若義散説非一。準此可知。諸大乘論。
三聚淨戒。名義行相所説甚廣。瑜伽大論所
説窮幽。即是根本摩怛利迦本地分内菩薩
地中具説六度。其戒度中説九種戒。一切戒
者即三聚戒。出家在家菩薩所持。名受三聚
盡諸戒相。彼戒度處決擇分文循環硏竅極
了明白。及餘處文隨應具説。彼地持論是瑜
伽論本地分中菩薩一地同本異譯。是故無
彼決擇分等。攝大乘論戒學殊勝亦明三聚。
唯識論第九要略明三聚。及十地論第二地
處。竝餘論等。隨宜所説廣略非一。廣略善
戒與瑜伽同。兩本善戒如來自説。瑜伽地
持彌勒所説。而彼此同者。如來最初説善戒
經。彌勒親承。如來滅後九百餘年。傳説在
世親聞之法。是故瑜伽同善戒經。汎而言
之。瑜伽戒本採集蘊結如來所説諸大乘經
處處散説諸戒法門。以爲一大尸羅藏法。即
九種三聚開合無礙廣大甚深共不共藏也。
非唯大乘亦採小乘所制毘尼。攝律儀戒七
衆戒故。大納小故。三乘共故。本來元自菩薩
法故。小即大故。不見小故。是故瑜伽攝律
儀戒全讓律藏。故彼第七十五卷云。復次當
知菩薩毘奈耶略有三聚。初律儀戒。毘奈耶
聚如薄伽梵。爲諸聲聞所化有情略説毘
奈耶相。當知即此毘奈耶聚已上此即四分
五分等律所説諸戒即律儀聚。戒相行儀大
途同故
問。諸教三聚同異云何 答。修多羅義根本
所説。要略明相在本業經。阿毘達磨廣釋
分別。體相窮究在瑜伽論。兩本善戒如來自
説。彌勒詫此説瑜伽論。故瑜伽論全同善
戒。攝論唯識全同瑜伽。攝善攝生諸説無
異。本業瑜伽所説律儀是有不同。不同相
者。本業十重爲攝律儀。前四是共。後六不
共。菩薩獨行。瑜伽七衆爲攝律儀。唯是共
門。即前四重及諸枝條。本業律儀即如前引。
瑜伽律儀者。彼四十云。律儀戒者。謂諸菩
薩所受七衆別解脱律儀。即是苾芻戒。苾芻
尼戒。正學戒。勤策戒。勤策女戒。近事戒。近
事女戒。如是七種依止在家出家二分。如
應當知是名菩薩律儀戒已上此即與彼
聲聞所受七衆戒法其相全同。占察三聚與
瑜伽同。通受三聚律儀七衆。而説菩薩十根
本戒。即是十重應是律儀。全同瓔珞
問。瓔珞瑜伽攝律儀戒所説不同有何所以
 答。本業是約眞實理門。瑜伽是約隨轉理
門。攝律儀中有三業戒。身口是共。意業不
共。不共即是自息惡戒。本業經中。攝律儀
戒具説三業。瑜伽律儀既是共門。其意業戒
何聚所攝。慈恩大師唯識疏意。爲顯共不共
二門差別。以共門戒爲攝律儀。其自息惡
戒攝善法戒收。攝善法戒通三業故。義寛廣
故。攝善攝生本不共故。若據實義不共律
儀。自息惡戒即是攝律儀戒所收。是故此義
還同本業。其意業戒即論四重自讃毀他已
後是也。此四重外亦説四十二輕三四五輕
開合不同
是菩薩不共戒相。遁倫釋云。其餘菩薩四波
羅夷四十二輕戒等。皆是攝善法戒・衆生戒
中有違犯故立此戒。非是攝律儀戒已上
太賢法師不共四重爲三聚本。通三戒攝。
梵網十重。賢首二釋。一從勝爲論。此十重
戒是律儀攝。倶止惡故。二若依通義皆具
三聚。一一不犯律儀戒攝。修彼對治十罪
之行攝善法攝。以此二戒教化衆生。如自
所作即爲攝衆生
問。梵網所説中四十八輕瑜伽所説四十四輕
状貌行相同異云何 答。瑜伽輕戒多約出
家。梵網輕戒通於道俗。經論輕戒或同或異。
瑜伽輕戒制於攝善攝生二戒。其所同之分
通論後二聚。攝善制六度所違。饒益制四
攝所違。賢首・義寂・法銑・勝莊以梵網輕戒
與論輕配對。所當之者皆悉對判。其餘有
無總別開合。且如經不敬師長戒即當論第
三戒。不擧教懺戒當論第七戒。不能請法戒
當論第三戒中一分。不聽經律戒當論第三
十二戒。背正向邪戒當論第二十七戒。不瞻
病苦戒當論第三十五戒。法化違宗戒當論
第三十六戒。惜法規利戒當論第六戒。無知
爲師戒當論第十一戒。不能救生戒當論第
十五戒。如是等相恐繁略之。如飮酒食肉
五辛戒等論中無之。隨文可悉
問。梵綱瓔珞所擧八萬威儀三聚戒中何聚
所攝 答。八萬威儀是十重枝條。莊嚴本重
令堅守護。全同二百五十戒法攝。戒種類
屬本四重。莊嚴重戒本條皎潔
問。若爾八萬威儀戒中應有二百四十六戒。
是前四重莊嚴相故 答。有無&MT10769;知。未傳
度故或同或異倶不可遮
問。瑜伽四十輕應後四重枝條 答。若考
文相應有其義。而未可定。多差別故。此
後四重屬後二聚戒。是故致此問答決釋。若
後四重屬律儀戒。於瑜伽門不可有之。然
玄惲師以地持論後四重戒爲攝律儀。即
同本業經。准知後四重戒枝條之分全與聲
聞五篇不同。是不共戒所説相故。其前四重
枝條之戒有不共戒。本重戒有不共門故。
一針一草制爲重夷。殺六趣生皆波羅夷。
世間妄語制重夷故。如是不同
問。藥師經言菩薩四百戒。是何等相 答。遁
倫藥師經疏云。言菩薩四百戒者。宋本云
善信菩薩二十四戒。又云。若菩薩戒。隋本云
一百四戒。義淨翻經亦言菩薩四百戒。宋本
云。二十四戒者如善信菩薩經及呪小呪經
説。善信菩薩是在家女人也。下云。若菩薩戒
者應是出家菩薩戒也。唐隋二本不別明
之。可謂但明在家戒唐本云。四百戒者。
法藏師云。菩薩戒以十善爲根本。言十善
者。信等五根無貪等三善根。及與慚愧。合
爲十善。十善毎一經十。合爲百數。此各
有四。一自持。二他持。三讃嘆。四隨喜。如
是即四百戒也。隋經云。一百四戒者。謬書
置四字下故也。然非聖教。未知定實已上
法藏大師計四百相。此法藏者是賢首師。應
是菩薩毘尼藏文。梵網疏中無此文故。彼文
總釋諸教戒故。梵綱疏中多指彼故。雖言
未知定實。且以此爲行相。餘師釋中無別
相故
問。諸教中説菩薩輕戒。總有幾許差別數
相 答。賢首十門明輕戒相。瑜伽四十四地
持亦同。菩薩内戒經四十二經。善生經中除
六重外別有二十八輕。依方等經除二十
四戒外別更有五五二十五種。制不應作。
内戒已後。多在家戒。瑜伽地持多出家故。梵
網四十八經。此經細分將一百戒。此二即通
道俗所持。八萬威儀即有別品。或十萬種如
梁攝論引毘奈耶瞿沙羅經。十或麈沙如智
論説。若據總攝。聲聞律藏所説戒法二百四
十六戒。三百四*十戒。五百戒中六萬細行。
十二萬細行。此等竝是菩薩共門。攝律儀戒
行相而已
問。震旦諸師學大乘人而解律藏秉持弘
傳爲依通受門。是別受門耶 答。古來諸師
依別受門。秉持律藏。弘通戒法。本宗習學
大乘。諸師隨宜弘法。彼此不定。戒是三聚
妙戒。定慧有空中道。攝律儀門專弘律藏。古
來律師皆其輩耳
問。今此律宗者以誰爲高祖 答。以&MT10755;
山道宣澄照法慧菩薩爲律高祖。南山大師
降生隋朝。播化唐運。是四依弘經之薩埵。
三生持律之祖師。居&MT10755;南山大弘律藏。開
化攝御秉持第一。飛名西天。騰譽東土。大
乘教理窮盡玄旨。造法華疏弘敷一乘。開
演涅槃弘佛性宗。講楞伽經顯唯識義。達
攝大乘示圓通理。論窮成實。律弘四分。綱
&T075577;像教。住持遺法。立教開宗。出體示用。
蕩蕩乎&MT10769;思。煥煥乎叵測者也
問。律宗高祖南山大師云何分判諸教弘演
律藏 答。&MT10755;南尊者四教開宗。隨宜託縁勢
變多端。然其祖意所指之處不過三觀三宗
義門。約化教則性相唯識。觀解窮奧。約制
教則有空圓宗。戒體盡理。三觀正就定慧
兼攝戒體。三宗正談戒體兼攝觀解。若直
對判。三宗是戒學。大小顯然。三觀是定慧。
&MT90041;炳焉。小乘三學。大乘三學。大小二乘。相
決同異。祖師所判。義理窮盡。若依兼帶。雖
有傍正。三觀即攝大小三學。三宗亦攝半
&MT90041;二教。此總約就一代爲言。若據祖意專
在大乘。圓教戒體是大乘戒學。唯識圓觀是
上乘定慧。以此意致弘通律藏。當知四分
律宗戒體戒行等義皆成圓&MT90041;無礙妙戒。以
深決淺。以勝決劣。以廣攝狹。以圓攝偏。
圓頓圓融圓&MT90041;之旨。唯識唯心唯理之義。洋
洋窮性。濬濬盡幽。異門判教隨時是多。或
三輪攝教。或化行二教。或化制攝教。或制聽
二教。漸頓二教。大小二藏。三藏四藏。及八藏
等。或引他所立或擧自所立。或約小教。或
通大小。或約制教。或通化制。義門非一。商
量甚多。隨時判攝。不遮大途
問。以幾教典總爲律宗所依法門。須定分
齊 答。祖師域心大乘一極。超勝高大廣博
甚深。專依一乘圓融教典。起心發足。學行
弘持。法華涅槃楞伽攝論即是行用傳布所
憑。一乘極道不過三學。次第相由速到佛
果。大乘戒學束爲三聚。爲攝三聚總相行
門取諸大乘教中所説一切戒法爲所依
教。即梵網瓔珞善戒善生地持瑜伽地論攝
論各説戒學之處是也。其律儀中共門諸相
全同諸律所説行相。爲成此業取用律藏。
即在小乘諸律藏中。正用四分律。兼通諸
部等。由此義故。今律宗者。若約教門大小
藏陳戒之處。採集蘊積爲戒律宗。若約行
途大乘一實圓頓妙宗。唯識&MT90041;教爲其依據。
弘持一乘究竟戒律。是故所用律藏行相皆
是大乘無礙極宗。是名律宗教典分齊。一乘
普眼本無小乘。小機所見本一乘故。小乘法
中教理行果本來一乘。不見小法。不存異
途。故此律宗圓頓大乘廣博深奧無礙大藏。
昔唐招提寺豐安僧正奉勅作戒律&T047368;三卷。
定宗分齊云
問。大小教律宗何攝 答。總束諸戒學以
爲一宗也。於我本朝唯有菩薩律師。元來
無爲偏執局見小乘已上廣陳
如彼
總通採集
大小教戒名一大乘毘奈耶宗。專契瑜伽採
集深意。祖師注羯磨序云。大雄御宇意唯拯
拔一人。大教膺期指歸爲顯一理已上一人
是人一。即能乘人。一理是理一。大教是教一。
教中攝行。理中攝果。行即彼序所陳止作
持之行。果即所引華嚴無上菩提極果。内典
録六云。通曰大乘。無教不攝。據此而叙
無別小乘已上嘉祥大師涅槃疏中。引興皇
大師所説云。本無小乘戒。唯大乘戒故。廣
説如彼。此即十方佛土唯有一乘。無二無
三。除方便説之意也。今南山大師所立亦
爾。故業疏中。竝内典録引法華經十方佛
土等文成立唯一乘戒等義。香象丘龍等師
義途亦同。自昔已來最極一乘。戒法亦爾。唯
一乘戒。爲諸小機摘大中分。大機見本元
來一乘。香象控玄&T047368;即引文殊問經十八及
本二皆從大乘出等文。丘龍海東
元曉
勝鬘經疏
專明唯一大乘戒義。南山大師戒疏之中專
引十八本ニ從大乘出之文。彼此義相一味
均等。行事鈔中一深破戒律認謂小乘。成
立大小二乘理無分隔悟解在心。不唯教
旨之義。教誡儀序亦破以律爲小之者。當
知南山所立戒宗。上衍極致。一乘旨歸。&MT10755;
圓融。大尸羅藏
問。如來出世何故制戒 答。如來應世。爲
令衆生感成極果制説戒律。菩薩發心要
期佛果。修習萬行自利利他。大乘三學次
第梯橙。三聚戒學最初佩帶。然後成就大定
大智。三聚圓&MT90041;得三身果。定慧隨應與三
聚合。法報化身究竟圓極。所以如來説三
聚戒者。總而言之。爲令衆生返流歸源故。
別而言之。略有十意。一爲欲顯示如來自
證三身妙果。令諸衆生信解行證故。二欲
令衆生識知自心本有三因佛性故。三爲
令衆生成三發心故。直心深心及大悲心。
是其三心。如次三身極果因也。四爲令衆
生識知眞如體相用大勝功徳法故。五爲
令衆生成就斷惡修善度生三種妙行故。
六爲令衆生成三迴向故。謂迴向實際。迴
向菩提。迴向衆生也。七爲令衆生分證三
身故。八爲令衆生獲極圓&MT90041;三身佛果故。
九爲令衆生感成法身般若解脱斷智恩
徳。十爲令衆生斷除界内界外惑業苦報
三障故。梵網經等諸大乘教所説三聚教興
如是。此是通受戒法教起。若明別受戒法
教興即是諸律興起所由。且如四分律藏。爲
令調伏三毒盡故制増戒學。此乃爲令
獲得無漏聖道。非爲令得世間福樂。小
乘極果斷盡惑障。菩薩亦斷彼煩惱障。律儀
共門得證必歴。其不共門自息惡戒。自斷惑
法。對治十業伏滅二障。斷二障種除二障
習共不共門通行別行合和成立。大事圓&MT90041;
問。前所標立南山大師三觀教者其相是何
 答。言三觀者。一者性空教。泯人法性見
其空理。小乘根鈍不能即空。折破人性對
遺法體至我法無。以空爲理。由此觀解
伏斷煩惱。證見滅理獲自乘果。即四阿含
等經。僧祇四分等律。倶舍成實等論。一切
小乘諸教此攝。二者相空教。泯人法相。外道
凡夫所執人法。從本已來體相即空。是小菩
薩教理行果。諸般若經及彼部論所説相空
即空觀解。此等諸典皆此教攝。三者唯識教。
一切諸法外塵本無。實唯識有。性相圓融。是
大菩薩甚深妙行。即華嚴楞伽法華涅槃攝
大乘等圓極微妙諸大乘經律論皆此教攝。
以此三觀攝一代教。皆往判斷。尠無所遺。
此性空教即當法相初時多分教。天台藏教。
華嚴愚法小乘教也。此相空教即當法相第
二時空教。天台通教。華嚴始教。大乘空門
兼攝
有門
此唯識教即當法相第三時中道應理。
天台別圓二教。華嚴&MT10755;頓圓三教也
問。三觀教門大小三藏能詮教海以何爲體
 答。能詮教體義非一準。約就三教明其
體性。空教中。有空分宗。有宗毘曇體類四
法。語聲名句文身是也。四大相撃所出名
聲。聲上作用立爲名等。婆沙論中有二師
説。一云。十二分教語聲爲體。一云。佛所説
法名句文體。發智本論有二義意。是故釋家
各取爲體。然評家義語聲爲體。正理顯宗。
名句爲體。雜心倶舍雙擧二義。既無取捨
故是竝用。厥假名宗。曇無徳部經部成實語
聲以爲佛教體性。若據兼帶具名句文。業
疏一上陳述羯磨教體中云。然此教法正據
縁成。縁則通於内外。定體則繁。今但剋相
以論。實唯言教
問。僧和忍義非餘設。即以聲相相續善色
爲體已上此是依成實宗出體。既言實唯
言聲。即是語聲體也。如來所説大小三藏。定
斷教體與此同也。然大乘中。圓教唯識。雖
無祖判。準義陳之。假實別明名句文身爲
佛教體。攝假從實語聲爲體。攝境從心唯
識爲體。攝相歸性眞如爲性。四句融合爲
大乘教。擧一全收亡相。入空非四爲體
問。大乘行人得律藏旨鉤鎖次第來由云何
 答。行人得旨。自通至別。自寛至狹。狹
即成寛。要期三學爲行由漸。誓三聚戒
括嚢萬行。別受律儀盡共門行。共門諸戒
各成三聚。三聚廣行包納定慧。智首律師四
分律疏一云。菩薩有三聚戒。攝善法戒。攝衆
生戒。攝律儀戒。攝律儀戒有三種。一禪律
儀。謂定共戒。二無漏律儀。謂道共戒。三別解
脱律儀。謂五八十具已上智首律師依占察
經明大乘法。三聚淨戒自誓從他。二受之法
總受三聚。於中依其攝律儀戒成七衆姓。
名爲比丘比丘尼等。如彼疏第一引彼經所
説即令行者專尋彼經。通別二受行相周
備。新譯諸師細開戸牖。舊家諸師亦鉤此
幽。智首大師即是南山玄惲所承。師資芳芬
其獲義途。南山大師敬儀所指釋門正行三
聚受隨即是通門圓&MT90041;行相。三大部等所明
行相即是別受止作行門。事義整足無所闕

問。何故名爲攝律儀等 答。離惡有軌名
曰律儀。律儀含多。一名竝收稱之爲攝。謂
靜慮無漏及別解脱也。律儀即戒名律儀戒。
持業釋也。順益有軌名爲善法。善法衆多。
收在此門名之爲攝。攝善即戒持業釋也。
衆縁所生名爲衆生。引令歸善名之爲攝。
攝生即戒亦持業釋。所以總名三聚戒者。
三是數名。蘊積名聚。離過名淨。防非爲
戒。即帶數釋。從用爲名
問。攝律儀戒總指律藏。律藏所説戒法幾名
 答。戒律名字隨義多端。總包言之不過
三種。一曰毘尼。翻云律。律者法也。從教爲
名。二曰尸羅。此爲戒。戒義訓警。戒通善
惡。善戒防非。策三業故。三曰波羅提木叉。
此翻言別解脱。別別防非。隨分解脱。解脱
是果。因中説果
問。律儀七衆人法是何 答。比丘比丘尼。式
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名七衆
人。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式叉六法。沙彌
沙彌尼十戒。婆塞婆夷竝是五戒。其八齋戒
是近住法。若依毘曇在七衆外。七上加此
一名八種律儀。若依成實唯清信攝。此等
諸戒名七衆法。佛法行人大乘小乘其唯在
此七衆而已。今此所明菩薩七衆。此共門戒
與聲聞同。其不共攝律戒亦此菩薩七衆所
持。攝善攝生即此七衆所持不共孤標行業。
一切萬行七衆所行。大乘行人無過此故
問。通別二受菩薩七衆所受持戒以何爲
體 答。戒體法門是律宗之眼目。戒學之骨
髓也。行人所細物以此體。學者所持旨在此
法。萬行之所流出。衆徳之所朝宗。法體行
相有四科義。法是佛所制法體是行者所
納。行是行人所攝。相是所修相貌。四科妙戒
現在一時。建志成就美徳圓&MT90041;。此四科中。戒
體一門要妙精髓根源基地。此之戒體名作
無作。亦名教無教。新名表無表。作戒是生
無作之門。由作發生無作法故。無作即
之體。恒起常運有勝能故。三聚淨戒有作
無作。二戒體状總冠三聚。攝律儀中。七衆諸
戒有作無作。一一體状是別受門。表無表名
事義皆同。南山大師事鈔直出成宗戒體。業
疏具出有空二宗所説戒體。即隨彼宗所計
陳之。後&MT10755;南師陳自己意名之正義。決斷
妙宗建立三宗判教淺深。有宗空宗及圓
教宗名之三宗。祖師妙意決判在玆。以深
決淺至大乘極。今此所明直擧圓教。圓意
包遍義攝一切。三聚大乘總相通法即是圓
教窮&MT10755;妙體。是故律儀別受體相即是極&MT90041;
頓妙戒體&MT10755;南祖本弘別受四分律宗。故
約釋律明圓教體。謂菩薩人起一乘心。依
小律藏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所受戒法即成
深奧寛廣圓體。白四作法圓教行者本來一
乘所用法故。今頓悟者隨本已有行此受
法。故納得大乘無礙妙戒。此即約就別受方
軌成圓教宗一實戒體故。白四所得熏在
藏識羯磨妙縁。成熏藏體由起大乘圓意
故爾。祖師直明唯識圓教律儀戒中別解脱
戒作無作體。今亦隨彼本先明別解脱體。
後總約三聚具明作無作體。初律儀中別脱
體者。受戒之時有身口作。禮拜屈伸低頭合
掌是身業作。乞戒陳靜是口業作。以動身思
爲身作體。以發語思爲口作體。作戒圓&MT90041;
三法竟時。其無作者第三法竟。作戒圓&MT90041;
生無作。有懸防能此時一念成二種體。謂
身口作及無作體。倶有懸防咸名爲戒。一
念作謝。無作獨轉。此作&MT90041;時。善思之上所
熏種子以爲戒體。一期防非任運恒轉。所
熏種子所在之處即第八識爲所熏處。頼耶
自體任持不失。祖師所立文言所成。正以
種子爲其戒體。然種子體必有功能。功能
顯現正在隨行。不待隨行所熏種上有懸
防徳。以此懸防應爲戒體。攝末從本故
以種子爲戒體状。本來別明功能爲體。慈
恩師等新家所立本末別論功能爲體
問。餘師解中有此例耶 答。香象音師出
戒體云。戒於思種而建立。故用思種爲體
已上此是攝末從本言種。全同南山種子
爲體。即業疏言於本識藏成善種子。此戒
體也故。又勝莊法師云。若無表律儀以勝期
願思種爲性。謂依思種假建立故。上來所
説依於攝假從實門説已上此即分明判言
從實。此亦全同南山所解。然則賢首勝莊
雖思爲體。而其正意功能爲體。南山大師
種子爲體。假從實故作此義判。種必有能。
防非爲體。舊譯教典談體髣髴。新翻論教
陳説委細。唯識論等具顯精美。上就律儀
別説明體。其就三聚明戒體者。種子防發
戒體不異。識藏持種相状是同。通別雖異
體用同故。是圓教三聚體性全與律儀戒體
一同。三聚體相不可別陳。唯以律儀圓意
所受以爲總通三聚體性。況律儀戒三聚圓
發。義融理通。具足&MT90041;故。圓教本是三聚教法。
律儀圓發由本圓故。是故戒體通別是同。
加意表無表而已。上引勝莊即彼陳述三
聚戒體其處文也。香象所釋解釋梵網戒。即
是三聚淨戒體性。法銑師云。三依大乘。作戒
用三業現行思爲體。身語二業用發動
爲體性。意業則以審決二思而爲體性故。
唯識云。動身思説名身業。發動語思説名
語業。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説名意
業。其無作戒用三業思種有防非功能以
爲體性。由菩薩心引起思願。熏識成種
流至後世。及入餘心無心等位不名失戒
已上此即總通明三聚體。若就三聚別別出
體。律儀戒中。共門戒體即前圓教種子爲
體。若護瞥爾成不共戒。雖是別受具成
三業。而此律儀具三聚義。攝善是修衆善
之作。禪定智慧三業所修。六度萬行菩提分
法。瑜伽所説攝善法中三慧三業正念正知
正行等九善。是作持相。禁防不修萬善之
罪。善思種子防發功能爲攝善體。攝衆生
戒四攝四無量一切度生。所有諸行是其作
持。瑜伽論説饒益有情有十一相。唯是四
攝。隨應開相。能禁不作利益之罪。此亦
善思種子之上防發功能爲攝生體。後二聚
體各具三聚。通別二門擧一全收。一一別
相各具三聚
問。攝律儀中。四分律藏以何等法爲所詮
宗 答。古來諸師立四分宗異解紛紜。略
擧十家。一有師止作爲宗。二道暉律師受
隨爲宗。三有師止惡爲宗。四法願智首倶
以教行爲宗。五有師因果爲宗。六道雲律
師不別立宗。七法礪律師止善爲宗。八南
山律師淨戒爲宗。四分一律所詮行相。二部
戒本二十法等。莫不皆是詮陳淨戒。事鈔
標宗發趣萬行戒爲宗趣。是其良證。九懷
素律師戒行爲宗。十定賓律師善説毘奈耶
以爲宗旨。今南山師以戒爲宗。其持犯相
爲其所明
問。通受教法以何爲宗 答。通受教法。大
乘經論散説諸教。別説諸典皆以三聚淨戒。
即是定義。無有異端
問。毘尼法義分齊云何 答。毘奈耶藏最極
廣博。今就本部四分律藏。約文所烈明義
分齊。三十七法攝盡部文。六怢所詮不過
此故。三十七者。僧戒八段。尼戒六段。二十
揵度。結集調部及増一也。古來諸師如是分
節。若加序分。及開五百七百結集。成三十
九。二部戒相如常所明。揵度之中。受戒説
戒安居自恣竝如名字各明其法。皮革揵度
開用皮類。如一重多重富羅等相。邊地五人
受戒數數洗浴。手受取衣數十日等。直在
此中。衣藥迦絺各明彼法。拘睒彌法從國
爲名。彼國比丘共相鬪諍。罵詈誹謗。互求
長短。具徳之人如法擧罪。止息諍事和合
同住。不見懺等三擧羯磨在此章中。瞻彼揵
度明羯磨如非制所應作事。彼客比丘爲
舊比丘作擧羯磨。如來誡之。具説非法別
衆和合等七非羯磨。又説得&MT90041;不應何等四
種相状及七非等。呵責揵度即説呵責等七
種治罰法調伏七種剛強&MT10769;化衆生。應法合
教安穩修行。人揵度中具僧殘六夜別住
本日等法。懺除業果悔滅非法。覆藏明種
種相除滅罪垢。遮揵度中遮人擧他事不
率爾。若擧他罪須具五徳。人如法是堪擧
他罪。此中具明此等行相。破僧揵度明破
僧事。滅諍揵度明七滅諍。尼揵度中具明尼
衆受戒説戒等一切事法。法揵度中明僧行
法。行來進止。威儀法式。揵度微整。威肅顯
彰。房揵度中明修業縁。諸資具中房舍最要。
雜揵度中修道資縁彼此非一。所應説者交
雜廣明。雜揵度後具説大小時戒之相。大持
戒者即是比丘比丘尼持戒行相。小持戒者
是餘衆所行。内外四儀繋念現前。常爾一心
念除諸蓋。廣説如是所作事業。五百・七百
結集者。住持遺法令不散落匡正事義。
流遐代。調部毘尼於前戒本。波離擧問
決斷疑情。諸篇諸戒各立條例。問答硏竅。
次第漸略至僧殘中無根謗戒。雖可通八
篇而略不説也。毘尼増一從一至多明諸
法義。統收毘尼大教理致。數法連持法相無
遺。以彰付囑流通之相。以一爲本。一上加
一故云増一。増一之言竝通始&MT10755;。法相雖
多未必盡數。是故自一至二十二。而於其
中越於十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九・二十・二
十一七門。此中實數有十四増。即是増一阿
含例也。四分律藏三十七法。文義次第相收
如是。若約義科總攝爲言。五篇七聚持犯
方軌。止持作持作犯止犯。所詮行相。根本總
體。開成四行。總名持犯。制廣補略。結戒
説戒。制聽開遮。境想五句。揵度之中一切義
科。如是等法門是義理分齊。祖師所撰三大
部等所有義科。條類法門。相貌無量。不能
具陳
律宗綱要卷上



律宗綱要卷下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問。律宗行人發心向道。修斷得果行相云何
 答。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妄想翳覆不能
顯現。本覺内因教友外縁發心修道。大菩提
心佛果妙因三學行業次第進修。戒學即是
三聚圓發。定慧即是唯識圓觀。修唯識法觀
心明靜。心慮凝寂念想都絶。不存彼此名
之定學。而其觀心朗然照明萬法暦焉。名
之慧學。戒學無量各具定慧。萬行定學萬行
慧學一一具戒慧戒定。自然周普無不圓
備。如是修行隨位昇進。斷障證理行&MT90041;成

問。大乘菩薩依託幾位。修成萬行感獲佛
果 答。南山尊者依攝大乘論建立四位
攝因果位。其四位者。一願樂位。二者見位。
三者修位。四究竟位。祖師亦立五十二位
攝盡菩薩因果諸位。此亦全依攝論所説。歸
敬儀云。聖非自聖。&MT10755;假導而漸明。凡非定
凡。亦因開而達解。是知愚智深淺。賢聖位
階。由外行之遠近致利鈍之乖異故論云。
無分別智即是菩薩。菩薩即是無分別智。菩
薩約位烈五十餘階。故知無分之智念念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