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匡眞鈔 (No. 2344_ 鳳潭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分成二宗。謂。不眞唯明諸法如幻。眞宗方
明眞空理等。又於第四眞實宗。分出華嚴。
爲第六圓宗。明法界無礙等。若第五同諸
師同歸時教。第六同護身法師法界宗教。又
眞宗説眞空理。體大常宗説眞理恒沙性徳
常恒體相
二大
既是眞理非常宗者。應同無常
即據淸涼。是雖同台。此師開前衍師一顯實
宗爲四五宗。既是體相二大分異。何致斯&MT10769;
三四二宗。但法喩之別淸涼故未盡善折薪
云。
衍師唯約法空理爲不眞。今以如幻等爲不眞。即
約喩別也。其眞宗却是衍師不眞宗。但約法顯名眞

又刊定&T047368;云。第三第四只是一義。謂。不
眞如幻。引喩顯空。眞空理性。就法説空。法
望於喩。豈二門耶。今謂。此師三四。即同衍
師破相顯實一分兩宗。既是大乘之中淺深分
派。虛實阻岐。何故靜法。淸涼。云但法喩
之別耶。却成似破。自招害耳。今依復古
云。第三不眞等。但約俗諦説諸法如化。第
四約眞諦説空理眞實折薪及會解&T047368;云。此凛
師不眞宗與眞宗。並是
衍公不眞宗
故者。非也
第五約性徳常恒。第六約華嚴徳
用圓滿。故名圓宗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匡眞鈔卷二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
卷三

  日域京西華嚴寺住持僧&MT04537;鳳潭撰
七依南嶽思禪師及天台智者禪師等。立四
教該攝一代東流教 義苑云。南嶽按。大明
統志云。
湖廣衡州府衡山。即南獄也。周八百里。上有七十二峯。
十洞。十五巖。三十八泉。二十五溪。其峯高峻者五。而
祝融爲最。大師昔冥空有聲曰。可往武當南嶽。
是入道山也。&MT10770;往棲止十年。前身履此。即古寺也
浙江台州府天台山。道書謂。上應台星。高一萬八千
丈。周八百里。輔行云。上應天之台星。故曰天台
山也。亦云天梯山。高險如梯升天。故曰天梯山。
後人訛轉云天台耳。傳説。智者初至金陵夢。巖崖
萬重。又見一僧遙伸手挽師。覺與門人南征。隱淪
斯山。先有靑州僧定光。居四十年。顗相見。知夢詳。
皆山名。擧處辨人續僧傳云。慧思禪師。俗姓李
氏。武津人也。從慧文禪師
習禪。豁然開悟。故韋虛舟云。自佛教東流。祕密斯闡。
思大師之所證。智者大師之所弘。故思大師一見。便
云。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縁所追。今復來矣。又入
道場呈心。云非汝不證。非我不議。師資傳芳。
故此並叙耳。故輔行云。南嶽委知而不細判。至天台
來。分別始盛。又南嶽四十二字門。作後三教義釋。&MT10755;
於陳大建元年六月十二日。春秋六十四。言智者者。
名智顗養里切 字徳安。姓陳氏。頴川人也。有晋遷
都。寓居荊州之華容焉。即梁散騎益陽公起之第二
子也。備於別傳及諸章&T047368;。非此可盡。故天台傳云。
陳隋二代三帝國師。陳後主及隋文帝及煬帝。爲晋王
時。請爲菩薩戒師。帝親禮足。奉名爲智者。帝爲立
號。美其徳也。春秋六十有七。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
十四日。坐蛻於天台山大石像前。具如別傳國淸百
録。
一名三藏教。謂。是小乘。故彼自引法華經
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故。又智度論
中説小乘爲三藏教。大乘爲摩訶衍藏 
經律論三。各含文理。條然不同。名三藏教。
四教義云。此教明因縁生滅四聖諦理。正教
小乘。傍教菩薩。釋籤云。他云。三藏通大小。
何故但屬小。今明。如法華云貪著小乘三
藏學者。又大論中。處處以三藏對衍。而辨
大小。故準此文。以三藏爲小。若通論者。小
衍二門。俱有三藏。但是通途。非別意也。若
唯通途。如何消釋法華大論今謂。不然。法華
既有揀別之言。
大論是隨他宗
名。如下當辨
此之三藏名通大小。今取小
乘三藏也言彼自引者。天台四教義
等。引法華文。如章所牒
淸涼云。此
師立義。理致圓備先順但三藏名義似少濫。
以餘三教亦有三故辨違靜法苑公與作四
種過。一濫渉大乘失以大乘亦有三藏。
應名三藏教故
二大
無三藏失。以彼不名三藏故。三特違至
教失彼云不得親近小乘三藏學者。有小乘
言。揀異大乘故。明知三藏不唯屬小
四有
不定失以小乘諸部有不立三故。如經量部。但
立經律二藏故。有立五藏。成實三外立雜
藏及菩
薩藏故
以有此四失故。總許其破。故云名
似少濫下別會釋。初出名
三藏之所據
所以爾者。良以。智
論之中。多詺小乘爲三藏故若有&MT10769;言。智論
之內小乘之名。
隨自宗語。三藏之稱。隨
他宗言。非共名也
成實論中亦自説云我
今欲説三藏中實義故出其所據。通違至教
之失。及濫渉大乘失。
謂。大小乘論同立此名故。濫渉之失。不在於已。智
論是隨他名。成論小乘。云何亦名三藏。豈隨他宗
耶。即由上義不違至教。以羅什譯經。多依智論。
小乘三藏。爲欲成文。二言雙擧。小乘之過。不在
三藏。但責其小心耳。故訶小乘。不責所詮三藏。
今謂。淸涼雖救他宗。而違吾祖。何也。以由小乘
既立三藏之名故。大論且隨他宗。以小乘法名三
藏教。既以成論小乘自宗。此救不成。況大論云佛在
世時。無三藏名。摩訶迦葉等。集三藏等。是則結集
家既立三藏名故。翻經人作此譯耳。故四教義云。
如戒心云。應學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佛在世時。豈
無三藏之教。故成實論云。我今正欲論三藏之中實
義。準此。大論云無三藏之名者。且一往耳。今則既
以衍人正判諸教。立名豈隨他耶。若約大乘自宗。
則如吾祖云。大品云云。羅漢實義。在大乘中。必具三
也。故普超經云。大乘中亦有三乘。即爲三藏。謂。聲聞
藏等。唯大乘中得有三藏。入大乘論亦同此説。倘不
爾者。賢首五教。如何稱愚法小乘名。不言三藏教。
於虖觀師何
不思邪
初對舊醫戒定慧故二明立三
藏所以。涅
槃新舊醫喩。新喩於佛。舊喩
外道。邪戒定等。先已行故
立此三事。迢然不
同。異後三教三又迢然不同。故無濫渉大乘。所
以偏從立號。雖標總名。便爲別
稱。對後三教。由不同故。立三藏名。即由此義。諸
部多名三藏。從多立名。非不定失。今謂。不然。二
乘不分愚法迴心。瑜伽等ニ明ス聲聞地法。迢然不同。
皆應名三藏教。況大品。普超。入大乘等。多稱唯大
中得有三藏。豈不濫大耶。又小乘諸部。皆他自宗。
或説四藏。如僧祇律。同大衆部。及法藏部中。説
有五藏。又大衆部説有八藏。況瑜伽。顯揚。攝
論。對法。説有三藏。何以從多無不定失。思之
教意融三故。別教依一法性而顯三故。圓
教三一無障礙故三明後三不名三藏所以。即
正通大無三藏失。今謂。單名
三藏。則此名既通大小。義含融與不融。彼不
立名。名義俱無。安論其體有無耶。思之
所以
不名小乘教者。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
三十四心斷結。成眞佛故四明不名小乘所
以。通第五難。謂。有
&MT10769;言。何以不名小乘。強立三藏而招多失。故今通
云。以有大乘故不得名小。彼教之中亦有菩薩。
謂是大乘。大乘之中望之。皆稱三藏小乘。大乘説
此斷惑成佛。乃是八相化身。小乘謂爲實成。故屬小
教。故涅槃中詺執此實。以爲二乘曲見。今謂。嗚呼
甚哉。觀師深迷宗途。特救斯&MT10769;。極違祖立。今應返
徵。謂。賢首大師。不名三藏。強立小乘。則應招以
有大乘。不得名小之失。然婆沙四階菩薩。即雖
小乘自謂大乘及實成佛。今由大乘人判教立名。皆
稱小乘。可有何妨立三藏名乎。須知。淸涼強救
他立。逾乖祖
軌。痛可傷哉
二名通教。謂。諸大乘經中説法通益三乘
人等。及如大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者。
是也 四教義云。此教明因縁即空無生四
諦理。是摩訶衍之初門也遠達常住。故輔行云。
通後別圓故是初門。
了知諸法如幻
如化當體即空
正爲菩薩。傍通二乘通機故諸
大乘方等。及諸般若。有二乘得道者。爲同
禀此教也通部釋籤云。通近同三藏。通遠
如別教獨就菩薩釋通教名。通
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
四念處云。
有三通義。一因果俱通通當
教是
二因通。而果
非通別接通人
被接者是
三通別通圓即藉通開導人是。謂。
別圓用通而爲方
便。但成別圓因果人也。
此三通義。唯在菩薩。
言謂諸大乘等者。四
教義云。通者同也。三乘同禀故名爲通又從
當教
得名。謂。三人同以無言説道體色入空。此通就
三乘得通教名。若三藏。諦縁度三法分三乘。今通
教。三乘同觀無生四諦。同體假入空。同觀因縁。同
觀六度。見第一義。而但斷結侵習。化他根性不同耳
又云。此經依維摩經
述四教義
淨名爲迦旃延解説
五義。二百比丘心得解脱。大品經三慧品。
明薩婆若智。三乘同得。中論云。諸法實相。
三人共入。涅槃經云。三獸渡河空理謂。象
菩薩正習俱盡。
如𧰼得底
支佛侵習。
如馬次深
聲聞斷正使。
如兎最淺。
喩斷惑
不同故
又華嚴偈云長行文云。一切法性。一切法
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
切如來。不以得此
法故。説名爲佛
諸法實性相。三乘亦同得。
而不名爲佛。妙玄云。三因大同此教三乘。因
同共觀即空。
三果少異習盡
不等
四教儀云。證果雖異。同斷
見思。同出分段。同證偏眞。言及如大品等
者。四教義云。大品經云。菩薩從初乾慧地。
至菩薩地。皆行皆學。而不取證。佛地亦學
亦證。故言三乘通位也此明每位
三乘共義
若依淨
義章云。聲聞七位。縁覺立一位。菩薩佛
各一位。三乘共論。總有十地。故名三乘共
十地也

  通教三乘共位十地
    IMAGE乾慧─三乘之初同名乾慧玄義通是外凡止觀
  [IMAGE]   未有理水故名爲乾輔行
聲聞[IMAGE]性地─三乘之人得相似無漏性水通名內凡
  [IMAGE]   薄有理解故名爲性此兩位共伏見惑
  [IMAGE]八人─三乘信法二行體見假發眞斷惑。在無間三昧中。
  [IMAGE]   八忍具足智少一分人者忍也忍因也
  [IMAGE]   從世第一轉入無間三昧故名八人
  [IMAGE]見地─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
佛 [IMAGE]薄地─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眞發六品無礙。斷欲惑六品證
  [IMAGE]   第六解脱欲惑稍輕故名爲薄
  [IMAGE]離欲─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眞斷欲五下分結盡
  [IMAGE]   欲惑全亡故名離欲
  [IMAGE]已辨─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眞發眞無漏。斷上五分結斷
  [IMAGE]   三界事惑究竟智斷功畢故言已辨
菩薩[IMAGE]支佛─縁覺菩薩發眞無漏功徳力大福慧深利故能侵
  [IMAGE]   除習氣習未都盡故名爲侵
  [IMAGE]菩薩─從空入假福慧深利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
          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乃至學佛力無畏等法
          殘習將盡如餘少灰
 具如妙玄止觀
更明三借等義
 佛地─大功徳力資利智慧得一念相應慧。觀眞諦究竟習
         亦究竟。如劫火燒木無復成灰
亦名漸教此非必約化儀漸頓。下皆傚
之。四教儀云。人雖有小。教定是大。大乘
兼小。漸引入實。豈不巧哉。般若方等部內
共般若等。即此教也又約部者。以頓後
開三漸教。謂。鹿苑漸初。方等漸中。般若漸
&MT10755;。而通教但在方等般若二味。通前通後
三權皆漸。三乘同禀。大由小起。故名漸教。
妙玄云。始自人天。二乘菩薩佛道。亦是漸
也。又中間次第入亦是漸。又漸機所禀之教。
故天台壽量品疏云。漸機利鈍。即是藏通
此則漸利是通教機。又遣蕩小乘執心。令漸
通泰。故傍通小乘。令漸通泰之教。豈非漸
教。問。若爾別教亦應名漸。何名頓教耶。
答。三權既漸。然今望大由小起。不由小起。
分漸頓異耳
三名別教。謂。諸大乘經中所明道理。不通
小乘者。是也 四教義云。別者。不共之名
也。若名不共。但異藏通。未異圓教。故但
名別別前二教
別後圓教
此教明因縁假名。無量四聖
諦理。的化菩薩。不渉二乘。所言別者。略明
有八。一教別者。佛説恒沙佛法。別爲菩薩。
不通二乘四念處云。佛日先照菩薩。二乘聾唖。瓔
珞。仁王。地論。攝論。不明界內。故凡
聖異聞。大論明共不共。大經
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屬三人。
二理別者。藏識有
恒沙俗諦之理別也念處云。三諦之理。理&T056123;
融。從淺至深。歴別有異
三智別者。道種智也念處云。別菩薩欲學常住佛
性。先修無量四聖諦。後觀
諸法實相中道佛性。次第梯橙。先觀空。次學
恒沙佛法。後開如來藏。次第修三眼三智
四斷別
者。塵沙無知界外見思無明斷也念處云。脱衆
生無量繫縛。行
位因果等
別。可知也
五行別者。歴塵沙劫。修行諸波羅
蜜。自行化他之行別也。六位別者。三十心
伏無明。是賢位。十地發眞斷無明。是聖位
之別也。七因別者。無礙金剛之因也。八果別
者。解脱涅槃四徳。異二乘也。妙玄曰。一因
逈出。一果不融籤云。在因説理。不在二邊。
故云逈出。復説果理。諸位差
別。故云
不融
因不攝善。果不收徳。涅槃云。四諦
因縁。皆有無量相。非聲聞縁覺所知。又四
教義云。此經淨名明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未具佛法。亦不應滅心受而取證也。無
量義經云。摩訶般若。華嚴海空。宣説菩薩
歷劫修行。即是別教文。涅槃經明五行。正是
別教意也。大智論云。斷結使有二種。一者
共二乘斷。二者不共二乘斷。不共斷者。不
共般若斷於別惑。問。何故不説爲不共教。
而作別教之名。答。智論明不共般若。即是
不共二乘人説。如不思議經。今明別教。如
説方等大品。二乘共聞。而別教菩薩。故用
別名也。兼欲簡非圓教。別雖異通。猶未
圓號也。又云。今明別教大乘次位。須用瓔
珞仁王兩經。若明斷伏高下。須約大品三
觀。今謂。瓔珞經明五十二位。名義總足。恐
是結成諸大乘方等別圓之位也。仁王般若
明五十一位。恐是結成前四時般若圓之位
此教明縱橫者別論。不出性橫修縱。因
縱果橫。通論。因果各具
縱橫。性但有橫。
修具縱橫
初性橫修縱者。妙句云。若但
性徳三。如來是横。但修徳三。如來是縱前後
而得
先法次報後應。亦是縱一性
二修
&T047368;云。性徳之名。
名通別教。別教雖有性徳之語。三皆在性。
而不互融。故成別義。若三在修。前後而得。
道理成縱。又妙宗云。別人不知本覺之性
具染惡徳九界
性徳
是故染惡三乘六道。
迷中二法
非二縁了
佛性。別修縁了次第別修空假中邊。
先縁次了。或先了次縁
顯本法
修縱亦爲不知本覺之性具染惡徳性惡
理毒
不能全性起染惡修逆則三道
順則三徳
乃成理體橫
三法定俱在性。皆是所發。三人各稱帝王。何能
相攝。不知性中三法二是修者。二乃成橫
性橫次因縱是橫者。光明&T047368;云。行理智三。
次第資發。修時縱也。法報應三。果中齊顯。證
時橫也。良由此教本有法身。爲惑所覆故。
須別作縁了之功。相資顯發。復由此教性
具三法。而不相收故。致使功成。三身橫
此指修縱只是因縱。性橫成
於果橫。修性因果。相對別論也
次因果各有縱
橫者。文句云。別家因時三法縱因縱
如向
因橫
即性
橫也。三法不
互相收
果時三法亦縱果縱如妙玄云。法
身本有。般若修成。解
脱始
滿
果横亦如
向説
須知因果三法次第即縱。各
異即橫。妙玄云。資成在前。觀照居次。眞性
在後。此三竪別。縱非大乘。此三並異。橫非
大乘。次性但有橫。修具縱橫者。性橫如上。
性中三法。未論起修。無前後故。則無縱
義。凡言修者。通因通果。因果既具。各有縱
橫。修任運有也淸涼圭山。及長水等。不曉台家
別圓差別故。妄失已宗。墮他
所破。所以不厭
繁援。而具録焉
淸涼云。但判華嚴兼於圓別。
以就登地已上。約寄位行布爲別義故。名
異義同。亦無大過鈔云。以彼判諸經。云華嚴
兼。謂兼別教。是則迷其行
布。謂爲別教。但取圓融。以爲圓教。雖成一教。各
失一邊。合而融通。方成了義。順華嚴宗。由行布圓
融。二互相攝故。若與之者。則名異義同。故
無大過。若奪之者。則失華嚴本意。故今不取
今謂。
賢首不取天台所判華嚴者。具如別辨。今
姑置之。嗟乎。觀師尙昧自家圓融。何以對
他定其去取乎。淸涼所稱圓融者。謂。知即
心體。了別即非眞知。故非識所識。瞥起亦
非眞知。故非心境界。乃至。知之一字。衆妙
之門演義云。今直語靈知眞心。異乎木石者。通能
所證也。乃至。知之一字等。是水南知識之言。乃
承荷澤神會之語。又圭山禪源詮序。亦承襲之。盛倡
靈知心。因使台徒誤。墮山外之計。如別委辨。
又云。心是總相。悟之名佛。成淨縁起。迷作
衆生。成染縁起。縁起雖有染淨。心體不殊。
又云。法界染淨。萬類萬法。不出一心。故名
總相。餘染淨二縁。各屬二類六道
四聖
四明破云。
心造有二種。一者約理。造即是具。二者約
事。即三世變造等。心法既有二造。經以心
例於佛。復以佛例於生。是則三法各具二
造。方無差別。何忽獨云心造諸法。得名因
耶。據他所釋。心法是理。唯論能具能造。生
佛是事。唯有所具所造。則心造之義尚虧。無
差之文永失矣。今推此&MT10769;。由實觀師昧却
本宗。因是古今無有一人禦他強&MT10769;。莫不
慨嘆。予雖不敏。嘗試辨之。蓋排彼淸涼。而
正依賢首。則無毫不通。如探玄釋云。此三
法縁起無礙隨一攝餘。豈可獨云心唯能
造乎。又初地&T047368;云。衆生爲總句。是理一乘
幽玄。此豈爲生佛屬事。只有所造。更有何
虧。誰失無差之文。廣如別點示。請拭目鑑
焉。然觀密一迷斯旨。自招巨妨。其宜也哉。
可不匡歟。可不正歟
亦名頓教 別不共義。謂。不共二乘。獨菩
薩法。直往之大。不由小起。故壽量疏云。頓
機利鈍即是圓別根機。故頓機鈍是別教機。
此所禀教亦名頓教。如此意義類例。亦名
頓教相。而非圓頓教也。若就化儀。約部約
味。初説圓法圓滿修
多羅
初説如乳。約機所被
別圓
約教能被
權實
兼爲權機説別教。部内之教。教
仍兼漸。故荆溪云。若從味立稱。則頓異於
圓。故化儀頓亦圓實法。而所兼別教是權漸
教。何名頓教。此非今意。若別圓間説。及分
圓即別。則別亦曰頓。融別即圓。義名頓教。
非一概也。故賢首云。分非圓外分。分圓以
成分。圓非分外圓。攬分以成圓。亦斯意

四名圓教 四教義云。圓以不偏爲義。此
教明不思議因縁。二諦中道。事理具足。不
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故名圓教也。
又云。圓教詮因縁即中道。不思議佛性。涅槃
之理。菩薩禀此教門。理雖非淺非深。而證
者不無淺深之位。今明入道。亦具四門。而
諸大乘經意。多用非空非有門以明位也。
四教儀云。圓名圓妙。圓滿。圓足。圓頓。故名
圓教也
謂。法界自在。具足一切無盡法門。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等 止觀曰。圓頓者。初縁實
相。造境即中。無不眞實。繫縁法界一念法
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云何起圓信。信一
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無一二三。而一二三。
無一二三。是遮一二三。而一二三。是照一
二三。無遮無照。直入中道。皆究竟淸淨自
在。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而
意有勇。是名圓信。云何入圓位。入初住
時。一住一切住。一切究竟。一切清淨。一切自
在。是名圓位至相十玄門云。此經賢首
初發心功徳云。彼一念功徳。深廣無邊際。如
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此即明其一即一
切。成其一切無盡天台亦依此經。以明
圓頓止觀。如次下出
故賢
首旨歸云。圓滿經者。謂。總&MT06279;混同&MT06279;一無盡大
修多羅海。隨於其中一會一品一文一句。皆
具攝一切。及一一文句。遍入一切。以是普
法無分限故。圓滿教法。理應爾故。如因陀
羅網。無分齊故
華嚴是也 問。天台圓教。依妙經十如是文。
幷大經大論。立三世間。總而言之。名三千
世間。金錍乃云。雖則通依一切大部。指的
妙境。出自法華。應知。法華已前諸大乘經。
雖説諸法實相。且非彰灼談此妙境。以未
開顯聲聞縁覺。及偏菩薩。九界十如。具佛
界十如故。三千之法。一念頓圓。法華純圓
獨妙也。何故只指華嚴耶。答。宋本章云即
華嚴等經是也。故折薪云。唯指華嚴等取
法華經等。然其立圓教之名依大經等
經云。顯現自在力。爲説圓滿經。無量諸衆
生。悉受菩提&T047368;等。今謂。準探玄云亦華嚴
等是也。亦字等字。亦於法華。等取法華等。
故四教儀云。諸大乘經論。説佛境界。不共
三乘位次。總屬此教也。法華中開示悟入
四字。對圓教住行向地。此四十位。華嚴云。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
切。此明圓四十二位更引淨名。般若。
涅槃。首楞嚴等
又智者
依賢首品文。以明圓頓止觀。故今指如華
嚴也。故止觀曰。今依經更明圓頓。如了達
甚深妙徳賢首曰。菩薩於生死輔行云。言生
死者。擧極
下位薄地初心。若不爾者。
云何能顯圓頓功深
最初發心時。一向求
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徳。深廣無厓
際。如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此菩薩聞圓
法。起圓信。住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徳而
自莊嚴。以圓力用建立衆生明知。等取
諸大乘經論説也
亦名祕密教 此亦非指化儀祕密。祕密
不定。遍前四時。初無前後。法華是顯非祕
密。是定非不定矣。開前頓漸。會入非頓非
漸。然今此中意謂。妙玄六曰。二乘根敗。不
能反復。今經授&T047368;。即是變毒爲樂。故論智論
云。餘經非祕密。法華爲祕密。是也。釋籤云。
非八教中之祕密。但是前所未説爲祕。開
已無外爲密須知。眞祕要之藏也。有謂。
一道無爲眞如。理智法身。修對治者。補處
不識。此名祕密。證此理佛。名常寂光毘盧
遮那。如是一法界心。一道眞如之理。非究
竟佛。無明邊際等者。昧之甚矣。尙不及山
外。況彼本宗乎。具如下辨
以聲聞等不見聞故 止觀引華嚴曰。娑
伽羅龍。車軸雨海。餘地不堪。爲上根性。説
圓滿修多羅。二乘如聾如唖。輔行云。獨證
圓者。如來龍王。圓頓教雨。不雨三教下類
之地。二乘不聞。亦不能説。故如聾唖。止觀
結云。上來皆是金口誠言。三世如來所尊重
法。不可思議。當知。止觀諸佛之師。以法常
故。諸佛亦常。如是引證。寧不信乎。若約教
相者。妙玄云。若華嚴正&T056123;小明大。於彼初
分永無聲聞。後分則有。雖復在座。如聾
如唖。非其境界。釋籤云。華嚴大機尙&T056123;
別小根被隱一向不聞。是故但立頓大之
名。不立一乘獨妙之稱。非佛本懷。良由於
此。又云。當知。法華約部。則尙破華嚴般若。
約教則尙破別教後心十囘
&MT10755;
妙樂云。蓋昔
圓人。名字初心。謂圓&T056123;偏。聞佛開顯。&T056123;
情泯。非開圓體也。四教儀云。從部時味。
得名爲頓。若約機約教部内
機教
未免兼權。如
華嚴時。一權一實。各不相即。大不納小。故
小雖在座。如聾若唖。是故所説法門。雖廣
大圓滿。攝機不盡。不暢如來出世本懷。所
以者何。初頓部有一麁一妙。一妙則與法
華無二無別。若是一麁。須待法華開會廢
了方始稱妙。但是部內兼等故。不及法華
淳一無雜。獨得妙名。良有以也上來台
家所判
淸涼
云。以化儀取法。華嚴之圓。是頓中之圓。法
華之圓。是漸中之圓。漸頓之義。二經則異。圓
教化法。二經不殊。大師本意判教如是。又
詺圓教亦名爲頓。故云圓頓止觀。由此亦
謂華嚴名爲頓化儀
初頓
化法
圓頓
法華名爲漸
妙玄十曰。又中間次第入亦是漸。釋籤云。此等漸
人。初不至華嚴。後不至法華。教雖經漸。或
得頓益。其未入者。若來至法華。被開
會竟又名漸頓。自是別途。非全名漸
以是頓儀
中圓頓。漸儀中圓頓故圭山圓覺妙云。況此師
位登五品。尙失經宗。
自後諦觀。不親大識。朋黨太多。
特録乖宗。以誤晩學。悲夫
荆溪義例斥云。
依此所判。則有多妨。一者不識教名之妨
別立一頓。乃是華嚴最初頓部。佛初成道。未遊諸會
不從漸來。直説於大。大部在初。故名爲頓。部仍
兼別。不得妙名。豈以兼別之經。
翻爲頓頓。法華獨顯。却號漸圓
二者不識
ヨリスルコトヲ之妨言漸開者。準法華玄。華嚴頓後。
別爲小機。不動不降。施於漸教
漸教之初。先説三藏。三藏教後。彈斥洮汰。方具用四。
故云開出。故玄文中。自鹿苑來至般若會。皆名爲
漸。豈此漸中。有於圓教。便名漸圓。又玄第十。漸頓
判教。自華嚴來。至般若會。皆有漸頓。華嚴圓教。
與方等般若中圓。圓既不殊。亦應並名爲頓頓。何
獨華嚴。若方等般若中圓名漸圓者。則華嚴圓教亦名
漸頓。何關
餘部
三者不識教體之妨若漸開出四。
如開拳爲
指。唯指無拳。合四爲漸。
如合指爲拳。唯拳無指
四者抑挫法華之妨
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爲根本法輪。以法華爲枝
末法輪。天台玄文。約教判。則三&T072699;一妙。約味判。則
&T072699;一妙。如何以&T072699;爲頓頓。以妙翻爲漸頓。今謂。
荊溪云法華爲枝末者。是太訛略。以彼判爲會末
歸本故。況復嘉祥大破南北師言法華是未了説。然
法華具足三輪等。如遊意辨。而荊溪不看故爾
五者不識頓名之妨若從行爲名。圓只是頓。
是故舊題圓頓止觀。若從
味立稱。則頓異於圓。故判初味云高山頓説。若
將判味兼帶之頓。以斥判教獨顯之圓。一何誤哉
六者違拒本宗之妨本師賛爲獨妙。學者毀爲
漸圓。抑實揚權。有何利
七者違文背義之妨經云。已今當説法華第
一。依彼所判。何關法
華。聞者
掩耳
今法華經圓極頓足。此從於法。不從
於人。不應聲聞從於漸來。即依聲聞判
經爲漸。況復聲聞不過五百千二百二千。
此等但名開權顯實。又有菩薩開顯。何獨聲
如云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等。又下文云。無數諸
佛子。聞世尊分別説得法利者。大喜充遍身
又有顯本如分別功徳品中三千&MT04800;塵數。乃至
一四天下。又世界塵數初發菩提心
下方涌現。並妙音東來。嚴王諸營從。文殊
所教化。如是等諸衆。何曾歴四味。應當從
此方判經爲頓頓。況復法現品。現在若滅
後。若有聞一句。皆與授佛&T047368;。華嚴經衆。雖
不遊漸。有二義故。不及法華。一帶別。二
覆本。豈闕二義。便稱頓頓。具二義者。稱
爲漸耶。廣如彼破隨釋。纂要。及補注等。盛彈淸
涼。會解&T047368;等評云。此中清涼
出汝天台大師之本意。何曾自教中別立頓頓觀門。頓
頓觀門却是汝自宗立也。若淸涼自宗。華嚴圓教具圓融
行布同別二門。十十無盡。汝宗三觀三諦之圓。尙但唯
得同之一門。況欲與之齊耶。今明頓頓是汝宗大
師本意。以汝後人不識汝大師本意。以法華爲非
頓非漸故。特出大師本意爾。何以妄救耶。又智者
判漸教。五味皆漸。涅槃在法華之後説。正當第五
味。豈非法華亦漸耶。若法華非漸。屬何化儀所
收。若言化儀唯收枝末者。則四儀有攝經不
盡之失。法華亦有無化儀失也。當亡情體之
謂。如玄文云華嚴正&T056123;小明大。籤云。大機
&T056123;於別。小根所隱。不立獨妙之稱。非
暢本懷。約部尙破華嚴。及高麗師云攝機
不盡者。今甞試辨之。此乃彼宗自許所立而
已。盡夫此經説時無礙。前後同時。海印炳現。
念劫融即。卷舒自在。有何&T056123;&T056123;於別事
耶。若就機生而未熟者。則法華亦然。五千
退席。涅槃四機。何須於彼土説耶。而然大
論云。佛説不思議經。五百羅漢。雖在佛邊。
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能用。盲者不見。
螻蟻不聽。非於日月雷霆之咎。圓頓教雨。
不堪三教下類之地。豈是龍王之過乎。如
賢首品説。海印三昧力。具現三乘法門。乃
至法華涅槃。滅後供養舍利等。無不現一
切。故宿王華。於七寶菩提樹下。説法華經。
今佛亦爾顯現自在力頓説圓滿經。
無量諸衆生。悉受菩提&T047368;
此豈但説
佛慧。不明開顯。如何不立獨妙之稱乎。若
爾何於前分。永無聲聞。解云。准彼不思議
境界經云。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
亦來會座。此即第一會之別譯故。既是前分。
又舍那品云。十方菩薩雲集。毛孔出光。一
一光中。令&MT04800;塵數一切衆生。悉至聲聞獨覺
地。亦是前分説四諦品。何況後分六千比丘。
迴心一乘等。如何云永無耶。若謂彼假
現形。實是菩薩。何有根性聲聞者。權爲引
實。實無何權。實類可有。故入大乘論云。舍
利弗等五百聲聞。皆是他方極位菩薩迹示
聲聞。准此。法華三周聲聞。亦豈不爾。若謂
攝機不盡。非佛本懷者。華嚴則五百羅漢
在座。如聾。聞而不能用耳。法華則五千起
去。人天被移。及於餘國説等。亦應現不攝
機盡。若謂有後益者。華嚴亦爾。至後法
華。皆獲益故。又若謂約部破華嚴者。通別
五時。要定部味。弗詢之判。賢首不庸。縱許
約部。法華涅槃二經。是同醍醐。既一部時。
而其部內追説雜味。尙有解即而行不即。三
修沙門執苦無常。此亦部內兼權帶漸。復
不發迹。安獨華嚴所兼爲劣。又奚由經家
安始成之言。而不顯本。的是毘盧舍那直
顯。刹説生説。誰覆其本。須更顯本耶。如探
玄云。一切二乘。悉無所迴。以望一乘無
可迴故。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又一切二
乘等並已迴竟。更不復迴。如經中以普賢
眼見一切衆生。皆已究竟者是。謂。衆生身。
聲聞身等。皆十佛故。此約別教一乘。永異
他宗。廣如彼會。然淸涼圭山。自昧此旨。
大失儼藏兩祖之洪判。故以法華貶爲漸
頓。因招荆溪多構妨&MT10769;。何以可會。而彼妨
&MT10769;。自始毫許不關賢首。何者。既曰海印一
乘教義開爲二門。一者別教。如華嚴説。二
者同教。如法華等。謂。非遮法華開顯。不
能純一無雜。開權顯本。獨得妙名者則華
嚴海印一乘。同教之功彌以絕妙矣。立同教
門。意在於此。同教一乘既妙。況復別教一
乘。主伴帝網圓極自在法門。如此高判。莫
不該攝。一切融通。胡爲妄分漸頓之與頓
頓。而論其優劣。噫一人傳虛萬口啀實。寔
可哀哉。又有云。台宗所觀。不過三諦。但
眞言藏入道初門者。祇認不思議境墮山外
計。又引楞伽云。爲怯弱者生勇猛心。應化
身佛。爲應化聲聞授&T047368;。非報法身而授&T047368;
&T040879;。准此。法華是應化説。或稱法身説。誣之
甚矣者。不然。經彰言用莊嚴法身。又有菩
薩開顯。有法身授&T047368;四明的指法華。確立
法身寂光有相之説
應聲聞從於漸來。即依聲聞抑挫法華。蓋
彼教主即不須現。即劣尊特。即化而報而
法。三身相即。豈可法身無像。應化所説。偏
爲顯教。而法佛説法。謂祕密藏。若割斷法
化。何知不二。如金剛頂明變化身爲地前
及二乘凡夫。説三乘教法。他受用身爲地上
機説一乘等者。説三乘教。既是隱密覆相
之説。何名顯教。爲地上説。亦三乘中菩薩
一乘。尙屬權施。皆並非眞顯露純圓之教。
啻敵抗彼有何超處。思之吁。有後甚者。更
判圓教妙覺爲
半字乘。謂如水中泡鏡以爲全同
藏通灰斷。夫謗正法罪。深可怖矣
八依江南敏法師立二教 探玄云。唐江
南印法師。敏法師等。立二教刊定。玄談。但云
唐初印師立二
教。折薪。復古。集成。並云敏法師。宋印本章作慜。義
苑云。淸涼云印師。今言愍師者。恐是師資。則愍公
初判。印現風行。故互擧耳。謂。苑
&T047368;誤也。印師。敏資。如傳。可知
按華嚴傳第三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一統志。南京鎭江府。隋
曰潤州。唐曰丹陽宋
曰鎭江。國
朝因之
八歳出家。事英禪師。爲第一。入
茅山在丹陽金壇
縣。名句曲山
聽明禪師三論。又聽高
麗實講大乘經論。躬爲南座。結軫三周續高
僧傳
云。年二十三。又聽
等。餘如所引
貞觀元年。因還丹陽。講華
嚴涅槃。三年越州一統志。浙江紹興府。春秋時爲
越國。秦置會𥡴郡。隋唐曰越
州。宋曰
紹興
田都督。追還一音寺。相續法輪。
續僧傳云。及實公亡後。高麗印師。上蜀講論。法席凋
散。陳氏亡國。敏乃歸俗三年。潜隱還襲染衣避&MT10769;

于時四方義學沙門八百餘人。當境僧千
二百人。尼衆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復&T075577;。時
爲法度之嘉會也。至十九年。會𥡴士請住
靜林寺。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
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作黄金色。吐五
色光。&MT10755;講方隱。至夏&MT10755;。還一音寺。夜有赤
衣二人。禮敏白。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徳&MT10769;
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
弟子數十人同見。至八月十七日卒。爾前三
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將逝。忽放大光。夜
明如日。異香不滅。莫不怪嘆。道俗莊嚴。
送於陸安之山焉。造華嚴疏七卷
一釋迦經。謂。屈曲教。以逐物機隨計破著
故。如涅槃等 問。屈曲平道。有何所據耶。
答。敏公嘗入茅山聽三論。則此二教名。本
出于嘉祥。故玄論云。華嚴但爲菩薩。廣開
舍那能化所化二種因果法門。皆是無方無礙。
任道平正。無所斥奪。究竟圓滿。謂。根本法
輪。所以明者。三世諸佛出世。唯應爲菩薩
直説究竟之因。圓滿之果。菩薩行此因故。
直趣佛果。故名根本法輪。但爲衆生薄福鈍
根不堪受此法。是故方便息於大化。種種
雜説。或前小後大。或始三&MT10755;一。或先無常後
常。皆是釋迦屈曲。爲縁故。深隱説淺。若
任道而言。唯應有華嚴教也準此等文。
印敏所立。源出于此。然後解釋者。永失考
驗。故徒添蛇足耳。謂。刊定&T047368;不許此師立
義。義寛斷狹。多所違犯。謂。涅槃。法華。維
摩。楞伽。密嚴。勝鬘。佛藏經等。皆釋迦説。應
不明於如來藏性實上法界等此破屈曲。以
有平道故
華嚴。梵網。既舍那説。何故華嚴説於四諦。
普賢行等品中。皆云隨諸衆生所應調伏
作如是説。又問。明淨行梵行三賢十地離世
間入法界等諸品之中。不應説對治行法
此破平道。以
有屈曲故
梵網應唯逐法性説。不隨
雜類畜生等器方便而説。亦不應説化身
佛禮報身佛請聞法等已上苑公由元不
曉嘉祥印敏所立。
妄作是&MT10769;。淸涼就錯
遮其破耳。俱可笑也
玄談云。此約化儀以判
總出立意。牟讖半滿。約所説法立。隋延頓漸。約機
以立。今此師約化儀立。謂。佛以法化生。有曲直
故。即化法儀式不同耳。今謂。不然。若約化儀者。始
唯説平道經。&MT10755;但説屈曲經。畢竟不暢出世本懷
耶。淸涼
錯焉
然華嚴雖有隨諸衆生各別調伏
牒苑
破文
皆是稱性善巧。一時頓演釋成平道之義。
以稱性之巧。無
邊差別。皆是平道。又不同屈曲説權之時。不説實
等。一時並陳。尤顯平道。會玄云。問。如下云。權實齊
明。如諸般若。此亦平道不。答。般若雖
權實齊明。而不相即故。當屈曲也
涅槃等雖
説一極。或對權説實釋成屈曲之義。但取
隨機隱顯爲屈曲
耳。是約法華明是屈曲。昔權今實。破三顯一。明
權則未説實。説實必廢於權。不同華嚴權實齊
顯。一時頓用。故名屈曲今謂。刊定。淸涼。俱不曾知
彼師爲以法華通於曲平故。此豈非畫蛇足乎。
又若謂華嚴權實頓顯者。方等涅槃並談四教。及般
若三教。明權時説實。説實未廢權。皆應平道。法
華破三廢權。何名屈曲。
當知此救非彼意也
或會異歸同此約涅槃
以明屈曲。
涅槃會昔有餘之義。同歸一味涅槃。先異後同。亦成
屈曲不同華嚴若同若異。空不空等。一時頓演。今
謂。涅槃先無常後常。是成屈曲者。非苑所&MT10769;。既云
應不明實相法界等。遮義不成。況華嚴頓演。只
知橫義無疑。而不知
竪義無礙前後宛爾也
一切如來。或説不説。故
云屈曲。如迦葉。大通。日月燈明佛。晨旦説法華。
中夜便滅度。則涅槃或説不説。或有國土。
唯説三乘。究竟不破。或唯説一。無三可破。則知。
法華亦有説不説。不同華嚴我不見有一國土其
中如來不説此法。明是平道。今謂。立教但約一化始
&MT10755;。豈可約諸佛不説名爲屈曲。嘉祥本由適縁不
同。立曲平教。然佛出淨土。不説涅槃。由適化齊
機無不同故不説耳。今佛既出穢土。是故更説。熟
後番人。烏得只約其説不説。以名屈曲。若爾華嚴亦
娑婆界既言或有國土。唯説三乘。則明華嚴亦有
説不説何名平道。何況法華正是已今當説。何以爲
屈曲教。又將法華偏屬屈曲者。非彼師意 故知。
破及救義。俱虛劬勞耳。會玄&T047368;云。問。法華華嚴同是一
乘。既唯説三乘則應不説華嚴則華嚴亦成屈曲
之教。答。此約機未熟故。不説法華破三。華嚴稱
性。不妨遍説豈以約機而&MT10769;稱性耶。若無稱性
一乘爲本。約機三乘之末。從何所流。故法華雖説
一乘乃名破異一乘須就機而説華嚴明直體一
乘以稱性故。無有國土不説。豈
妨華嚴常説遍説耶。今謂未允也
又如台宗。指
要鈔中。錯認此師三論
所立。謂賢首義。彼
云。蓋華嚴宗獨謂。我經是遮那説。餘經皆是
釋迦所説。故今家會之。遮那乃是釋迦異名。
從勝劣有殊。而説必是應。法定無説荊溪
之語
相即者。法全是應。無説即説。應全是法。説即
無説嗚呼。四明未曾夢見於他家宗猷。輒
誣於他。何以可稱中興之主歟。嘉祥印敏。
何日作華嚴宗之人耶縱講華嚴亦講涅槃
大品法華況是賢首所
破。思
既三論宗但於顯教立釋迦遮那二經
耳。況眞言宗判諸顯教是釋迦説。獨我密
經即毘盧説。如大日經金剛頂等。詎不能
遮。而特毀新翻乎哉。若依賢首大師。則玆
章冠首。及探玄等。顯昭標言釋迦佛海印三
昧一乘教義何耶。又此經名號品云。或説舍
那。或曰釋釋等。豈非異名而爲何耶。又
探玄云。今更勘梵本。具言毘盧舍那。盧舍
那者。此翻名光明照。毘者此云遍。是謂光
明遍照也。此中光明六大本有四種曼拏
羅等。隨應可配
有二
種。一智光悉多。識大。五智。照法。
照機。十智。金剛界等
二身光訶梨陀
心。地
水火風空。常光。放光。
五海融攝。胎藏界等
遍亦二種。一平漫遍。無礙
普周故此如台宗云寛廣遍。我心之體。既
具三千。十方生佛。是我心體。是也
二重重
遍。如帝網重現故亦如台門云即狹遍。我心之
體。本具三千。十方生佛。即
心而是。
即狹遍也
此二圓融。各全體遍。非是分遍。此
中身智無礙故。身光即智光。二遍無礙故。平
遍即重重。光遍無礙故。光明即遍照。遍照性
性惡融通
恒沙法門
覺是故名爲佛。下文世界海等
諸事。一一皆是稱性縁起。無礙無不普周
法界名遍。此舍那佛非局報身。以通器等
三種世間具十身故須知。貝經本稱毘。
則決非私加。輒云近代翻譯法報不分。二
三莫辨。無𥡴之談。不誡愼歟。又探玄云。可
説不異乎不可説。即不可説不殊可説。豈
非説即無説。無説即説。而法定不説之語。
不盡理也智者曰。&MT10755;日不説&MT10755;日説。&MT10755;日遮照。
離理無説。即説無説。即事而眞
二盧舍那經。謂。平道教。以逐法性自在説
故。即華嚴是也 決擇&T047368;云。印師所立。唯華
嚴經名平道教。刊定錯認將謂。梵網亦爲平
道。由見梵網亦居蓮華藏舍那説故。會
&T047368;蒼山
普瑞
云。問。探玄&T047368;第一云如華嚴等。
梵網既在華藏舍那佛説明。亦平道。答。探
&T047368;説彼師自釋四異中。此平道是舍那十
身所説。豈梵網經是十身説耶梵網是始&MT10755;教所
收。淨穢土別。
報化&T056123;
異等
又衆異云。極位同説。即華嚴中文殊普
賢與佛同説。豈梵網經佛與菩薩同説耶。
而言等者。即等取修慈經金剛鬘經等支類
屬經
今謂。不然。覈嘉祥玄云。華嚴謂平道教。法
華初則斥奪迷執屈曲
然後方平道説也。初
斥三病。爲説一乘。三病若消。一乘亦廢。然
後始知寂滅之道。三一二夷。適縁不同。大
小雙用也。又云。近謂如來應迹。遠即常住法
身。近遠既彰。則本迹義顯。又云。華嚴是舍
那迹本身説。法華是釋迦本迹身説准此
方知。印敏之意明。是法華亦通平道。由是
探玄等取法華無可疑矣刊定。玄談。會
解。會玄之謬。而不暇具

探玄&T047368;云。彼師釋此二教。略有四別。一
主異。謂彼釋迦化身所説。此是舍那十身
所説。二處異。謂。彼説在娑婆世界木樹草
座。此説在於蓮華藏世界寶樹金座。三衆異。
彼與聲聞及菩薩説。此唯菩薩極位同説。四
説異。謂。彼但是一方所説。此要該於十方。
同説。廣釋如彼華嚴疏中今謂。彼疏已堙沒。而
莫可𥡴矣。然此四
異文。出自嘉祥。故法華遊意中。明法華與華嚴
有異。略明五種。一者化主異。華嚴化主名舍那。法
華化主稱爲釋迦。二者徒衆異。華嚴爲直往菩薩説。
法華爲迴小入大人説。華嚴純爲菩薩説。法華雜
爲五乘人説。三者時節異。華嚴始説一乘。法華&MT10755;
明究竟。四者教門異。直説一乘平等大道。無所破
斥。名爲華嚴教。此經破三乘執固。然後始得歸於
一極也。五者約處異。華嚴七處八會説。此經□處一曾
説。又玄論中廣明不同。凡十四種。一者時異。與遊
意同。二者教門異。華嚴直説一乘。始無所會。&MT10755;
無所開。法華對三明一。始辨開一爲三。&MT10755;
會三歸一。三四衆異。華嚴爲發始學大縁説。法華
爲前小後大。及爲發始學大縁説。九者華嚴但對菩
薩説。法華雜對二乘菩薩説。七者主異。亦同遊意。
乃至。十三者處異。全同遊意。餘開合異耳。然法華雖
爲始曲後平。且望斥奪迷執屬屈曲邊辨其不
同。法華既異。
餘經例知
刊定破云。又四異中。衆處兩異。
皆違經説。七處並是娑婆界故上破
處異
又云。
出現品云。十方諸佛。讃普賢言。能説此法。
今此會中有佛刹&MT04800;塵數衆生。發菩提心故。
發心品中亦同此説。準此故知。有地前器
上破
衆異
是故此師所立多違教理。甚&MT10769;依也
此結
破也
清涼救云。約釋迦爲主。則未顯十身。
十身爲主。必具釋迦救破四異中。初遮有餘
師破其主異。謂。恐有破
云。下經既云。或名釋迦牟尼。或名毘盧遮那。明知二
主不異。何言主異。故今通云。釋迦爲主。但是三身
中化身。遮那爲主。則十身具顯。化身乃是十身之一。
故云必具釋迦。是則總別異也。何言不異。今謂。不
然。若釋迦爲主而相即。則應全是法。垢衣全是長者。
如何未顯珍御十身。若不相即。涅槃豈不説吾今
此身即是常身法身。念之。又通教合身佛
者。爲屈曲耶。爲平道耶。進退俱失
娑婆之處。
未融華藏。華藏之處。必融娑婆此通刊定
破處異。
説餘經處。王舍舍衞。未曾言是華藏中娑婆。今云
七處。自有二義。故同華嚴。一約本末分岐。七處即
是華藏界中第十三重之內。二約淨穢該徹。則摩掲提
國其地金剛。説初品時。華藏六震。豈不華藏之處
融耶。會玄云。問。既只在中。豈是同耶。答。餘經不明
娑婆在華藏中。則一向局故。今明華藏之內娑婆。如
莊嚴城中擧一小室同一城故。問。如法華説三變
土。由八方嚴淨。圓覺佛地等經。皆居淨土中説。亦
非娑婆界內。豈非平道教耶。答。以少從多故。又
法華正宗分。但是娑婆木樹草座説。至流通分。欲容
分身。佛變爲淨土。仍有分限。亦不言華藏。又圓覺
等縱是淨土。但是隨機別設淨土。亦不言華藏本
刹。故佛地經爲地上菩薩説佛地功徳。故在三界外
受用土中。不言即華藏等故。又演義云。所以不救
破衆異者。由刊定破最不當故。彼衆異中。但云
通被三乘唯被菩薩。則通局之殊。而破彼義。乃引
凡夫發心。豈非菩薩之器。況此經發。便成正覺。又甚
深故。其説異一種他又不破故此不心叙。今謂。彼云
菩薩極位同説故。苑公破云有地前器也。法華又
云。但化教菩薩不以小乘而濟度衆生等。何以

略云四異。異實有多。誠如所判結成
昔義。
更擧十條。一教門儀式異。二所詮理致異。三成佛遲速
異。四見佛通局異。地前凡聖許見十身。五説教時分
異。六化境寬狹異。地獄天子。六千比丘。肉眼遠徹。周
法界等。七因果行位異。八立乘多少異。九利益勝劣
異。地獄天子三重頓圓塵刹無盡刹益。十流通付屬異。
盡未來際長流不斷。諸佛親護故。細求更有。誠如所
判。結成
昔義也
但於屈曲之內。未顯法之權實耳
此辨昔違。既不判屈曲之淺深。便令多法混同無
別。不能令人善識權實。故不依之。上遮以無
過處妄破有過。今破有過處。非妄破也。今謂。刊
定於無過處破有過。及與淸涼破有過處辨昔違
等。此皆不當。一狀領過。蓋由不知彼師所
判。是以法華曲平兩攝。餘皆如向已辨
九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 潤州
江寧縣。會解&T047368;從義
補詮
即梁武帝潜龍時。宅
嘗七日夜放光。帝曰非我所居。乃捨爲寺。
今約處稱名。故云光宅法師。即釋法雲也。
姓周氏。義興陽羨人。晋平西將軍處士之七
世孫也。母吳氏。初產在草。見雲氣滿室。因
以爲名。七歳出家。更名法雲從師住莊嚴
寺。爲寶亮弟
子。亮每曰。我之神明殊不及也。方將必當棟梁大
經矣。年三十。初於妙音寺開法華淨名。學徒海湊。
時人呼爲作幻法師矣。講經之妙。獨歩當時。齊周
顒。瑯瑘王融等。一代名貴。並莫逆之交。東苑徐孝嗣每
曰。見雲公俊發。自顯缺然。初雲息慈歳。隨中興印
師。在鍾山定林寺。聽法華經。覃思法華。乃往後石
&T031279;。竪石爲人。松葉爲拂。自唱自導。兼通&MT10769;解。所
以垂名梁代。續僧傳云。天監七年。帝勅爲光宅寺主。
嘗於一寺講法華經。忽感天華。狀如飛雪。延於
堂内。飄颻不墜。訖講方去。寶誌與雲互相敬愛。呼
爲大林法師。每末信宿。請説剖柝。讃言&MT04800;妙。陳郡
袁昂云。有常供養僧。學雲法華。日夜發願。望得慧
解等之。忽夢見一僧曰。雲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
經。那可卒敵也。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住
房。春秋六十有三。兩宮悲慟。瑯瑘王筠作
銘誌。湘東王蕭譯爲制文。具如本傳
言四乘
教者。依天台師出異解中。即爲十意。謂。
南三南地通用三種教相。一頓教。華嚴爲化菩薩。
如日照高山。二漸教。三藏爲化小乘。先教
半字。名有相教。十二年後。爲大乘人。説五時般若。
乃至常住。名無相教。三偏方不定教。別有一經。非
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勝鬘光明等是也。言南三
者。南朝諸師。略有三家。一者虎丘山岌師。漸更爲三。
二者宗愛法師。漸更判四時教。即莊嚴旻師所用。
於無相後常住之前。指法華會三歸一。萬善悉向菩
提。名同歸教。三者定林柔次二師。及道場觀師。更判
漸爲五時教。即開善光宅所用。更約無相之後。同
歸之前。指淨名等諸方等經。爲褒貶抑揚教。又嘉祥
大品疏云。宋代慧觀。作五時義教。末開善。光宅。乃
至建初等。並用此義。大品遊意中亦同爾。然淸涼疏。
錯認第二宗愛師義。云即宋朝岌法師。或分爲四者。
非也北七等四者。北地師亦作五時教。而取提謂波
利爲人天教。合淨名般若爲無相教。
餘三不異南方。慈恩法苑云。普時隱士劉虬。立五時
教。或有説云。眞諦三藏。立五時教。然菩提流支。別
作文疏破之。眞諦居梁。流支在魏。故知不是眞
諦等。會玄云。姓劉。名虬。字百龍。形雖隱欲。道高
眞侶。傳云。初發心菩薩也。又引玄義竟云。據此則
北師所判。今云劉公者。乃是荊州隱士。正在南中。
此則南北皆有立耳。今謂。不然。晋武都山劉公。雖
隱南中。本在西晋。故仕北朝始注法華。謂之注
家。是也。五者。菩提流支。明半滿教。六者。佛駄三藏
學士光統所辨。四宗判教。七者。護身自軌。開五宗
教。八者。耆闍凛師。更開六宗。如上三師。如前已述。
九者。北地禪師。明二種大乘教。一有相大乘。如華
嚴。瓔珞。大品等。説階級十地功徳行相。二無相大乘。
如楞伽思益眞法無詮次。十者。北地禪師。非四宗五
宗六宗二相半滿等教。但一佛乘。一音説法。隨類異
解。但是一音教也。又嘉祥玄論。五時是慧觀所製。四宗
是光統
著述
準此。光宅所用。本是觀師五教也。故
彼法華疏中。明權實二智等文。具約五時
教以判。則明。是雲師亦用五教。而更爲何
處立四乘教耶。今詳。四乘五時。開合成異。
何者。如彼三論玄義云。言五時者。昔涅槃
初渡江左。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仍製經序。
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
流。但爲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MT10755;
竟鵠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於漸教內。開
爲五時大品經遊意云。作五時師不同兩義。本是
慧觀師所説也。一家云。阿含爲初。禪經爲
第二。波若。維摩。法鼓等。爲第三。法華爲第四。涅槃
爲第五。一家云。阿含爲初經。維摩。思益。法鼓。爲
第二。法華爲第三。波若爲
第四。涅槃爲第五等
一者三乘別教爲聲
聞人説於四諦。爲辟支佛演説因縁。爲大
乘人明於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三
乘別教。二者波若。通化三機。謂三乘通教。
三者淨名思益。讃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
揚教。四者法華。會彼三乘通別同歸一極。
謂同歸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依此所立。
以教開乘。則教有五時。以乘合教。則乘但
有四。謂。總三乘開爲別教。合是通教。抑揚
雖殊。三乘教攝。同歸常住俱一乘教。當知
四五只開事異耳。故光宅疏云。昔日若有三
理者。便應是實有三。何謂於一佛乘分別
説三。故知昔日教下無有三理。下經文言
但以假名字引導於衆生。若言三教下實有
三理者。便應言以實名字引導衆生。何謂
言但以假名字乎。問者又言。三教本詮於
理。或三教下無有三理者。此教竟何所詮。
若無所詮三理。亦應無有能詮三教。解云。
應衆生實有三機故。昔日實有三教。實無
三理。但昔三教爲詮一理。昔日既未得説
一實之理。是故假三乘言教。遠詮今日一實
之理。但昔説一因作三因。其實是一因。下
經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故知無有三
理。但有三種言教。又明二智用有興廢。何
以知之。昔日鹿苑説三乘別教。于時唯是
權智用事。實智則廢。今日王城之説。明一
因一果實相之理。此則實智興於今日。權智
廢於今日。衆生昔日小心狹劣。不堪聞實
相之唱。于時權智説彼三教。應彼三機。實
智當乎爾時。無有施化之功。即義稱爲廢。
今日時衆即堪聞實相之理。實智説此一
理稱彼一機。然權智於今日無施化之功。
義稱爲廢也。若就如來。竪論三達。橫語十
方。權實二智。即無興廢。今據一住始&MT10755;。爲
義有興廢也。衆經所明二智不同。凡有五
種。一者十二年前有相教所明二智。若照生
老病死分段無常境者。名爲權智。若照刹
那無常。名爲實智。二者大品經所明二智。
若照因縁假有。即是權智也。照此假有即
空。是實智。三者即是維摩經所明二智者。若
知病識藥。靜照物機。此則是實智。若便能
應病與藥。令得服行。此則是方便智。四者
即是涅槃經所明二智者。若照金剛已還生
死無常苦空之法。此則是方便智也。若照涅
槃常樂我淨眞實之法。即是實智也。五者就
此法華所明二智。若照三三之境即方便。
若照四一之境即實智也。是則前有相二智。
據親疎爲論。大品二智。橫照二諦。涅槃
中。據縱爲論。維摩明智。此據本末。今法華
經。此據始&MT10755;爲義。始則權智説三。&MT10755;則實
智説一也。又云。三種寶車。即是羊鹿牛車。
即譬昔日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無學
人究竟果。珍寶大車。平等一種。無三種差
別。即譬今日法華經中。爲衆生授&T047368;。同得
佛果。此等解釋。廣如彼疏及嘉祥玄論。牒
破光宅立於四車。恐繁不述
謂。臨門三車爲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車。方
爲第四 言臨門等者。光宅疏中釋如此
種種羊鹿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之文云。
此是明長者示諸子三車處。內合如來示
三乘人果處。三車既在門外。然三乘人盡無
生智。在三界外。若同斷三界正使煩惱盡。
出三界外。證盡無生智故。言示三車處
也。言四衢等者。彼疏云。見諸子安穩得出。
此下譬上方便品中明如來見諸衆生大乘
機發。譬有兩階。先明斷惑出三界外。登
無學果也。第二言皆於四衢道下。正明大
乘機發。四衢道者。東西畫徹。南北交通。此
明四邊無障又彼疏解但東西走戲之文云。南北
是縱。東西爲橫。若使衆生心用。與
天下道理相附。則如南北之縱。祇由衆生不會眞
理。於生死之中。橫理用心。譬如東西也。今即四
衢畫徹交通。故四邊無障也。然淸涼疏云四衢等賜。
演義云。四衢即四諦者。以未曾看彼疏文故非矣
又解各賜諸子等一大車之文云。就譬兩
段。第一雙開兩章門者。初言各賜諸子等。
先開長者心平等章門。內合如來今日平等
爲三乘人説大乘經。令同得圓極妙果也。
次言一大車。此三字第二所賜物章門。同用
圓極妙果與今時衆也。其車高廣。此下第
二即廣釋上兩章門。此即對於昔日止斷三
界正使盡處。得盡無生智爲果。然此果狹
而復短。今日明三乘行人皆成菩薩。受&T047368;
佛。然此佛果超出五百由旬之外。即是高義。
又傍攝其諸功徳智慧。即是廣也。標心極
果修習故言駕。眞無漏如白牛。能斷無明
黒闇。故言白也。餘如彼疏
以彼臨門中牛車亦同羊鹿。倶不得故。餘
義同上辨 探玄&T047368;云。若不爾者。長者宅內
引説子時。云此車祇在門外。諸子出宅。即
應得車。如何出已。至本所指車所住處。而
不得故。後更索耶。故知是權同羊鹿也。以
是大乘中權教方便説故。具釋如彼法華疏
檢光宅疏云。三種寶車即是羊鹿牛
車。即譬昔日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此是
大乘
權教菩薩。如勝鬘經。無上依經。説三
意生身中。有大力菩薩。今亦準知
三無學人究
竟果。又方便品諸佛開三中云。上長行中唯
開三乘是方便。今此偈廣明五乘聲聞縁覺
爲二乘。
菩薩人天合爲大乘。幷前二乘通名
三乘。開則大三小二。總名五乘
是方便。偈中
爲二。先出四乘教是方便人天聲聞
辟支佛乘
二別出
菩薩大乘教是方便。初出四乘教中。初明
於大乘中離出人天二乘。就中第一言我
説是方便。先開上聲聞縁覺三乘教是方便。
有佛子心淨下三行半偈。第二別出三乘中
大乘之人教中亦有二。初有一行半偈。先
出三乘中大乘人教。説是大乘經者。是昔
日三乘中之大乘。非今日大乘。第二二行偈
正開是方便問。準此等文。臨門中牛車。
大乘權乘之菩薩也。若爾何故光宅疏解方
便品言尙無二乘何況有三之文云。尙無
偏行六度菩薩乘淸涼疏中就天台教云。言三
藏教。所以不名小乘者。此
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眞佛故。又
圓覺鈔云。賢首立小乘教。不收六度菩薩。故唯云
小。六度權教。入大乘始教分中。
今謂。此並非台賢意。可知
辟支佛乘。何況
有聲聞乘。故知唯是一佛乘嘉祥玄論破云。晩
見法華論。釋云。
此是遮義。是遮者。明無二乘涅槃。唯佛究竟無上菩
提。有大涅槃耳。此但明無有二乘。唯右佛乘。不
言無偏行六度菩薩乘故。光宅
失旨也。更有餘文。尋討可解
此豈非是指小
教中菩薩耶偏修事度。三
十四心斷結等
答。推宅師意。是
通大小偏行大力如
向所引
何以證者。如向已引。是
昔日三乘中之大乘以勝
對劣
非今日大乘者。此
指大教也。故經合譬合牛車文云。聞法信
受。乃至。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如彼諸子爲
求牛車出於火宅。又用車譬文云。即便思
惟。設諸方便。吿諸子等。我有種種珍玩之
具。妙寶好車。羊車鹿車大牛之車。解不虚
譬中云。今明長者昔日本許諸子三種小
以今
奪昔
令出門外。今平等與諸子珍寶大
車者。是則約小教也。故經云。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又云。初説三乘。引導衆生。然後
但以大乘而度脱之。各有所憑。並不違也。
然淸涼疏鈔等。更廣云云。以未見彼宅師
疏故。不允當耳
後代信行禪師。依此宗立二教。謂。一乘三
乘 隨眞寂寺信行禪師。乃如續僧傳第二
華嚴傳等。著三階集內典録云。二
部四十卷
或造對根
起行雜錄三十
六卷
立三階宗。判乎諸教。唐懷感
師撰淨土決疑論七卷一一對破在第
三卷
欲見
者可檢
三乘者。即別解別行。及三乘差別。幷先習小
乘。後趣大乘也。一乘者。謂。普解普行。唯是
一乘。亦華嚴法門。及直進等是也 義苑云。
前教三乘體同光宅。但開合之異。次教一乘
前稍異。是以光宅同歸一實。此乃具徳圓融。
故明普解普行。華嚴法門也。然此判教既宗
法華四乘。前教還同光宅。次教一乘。乃是
隨機調練。權漸&MT10755;歸。翻指華嚴及直進者。
豈非頓漸始&MT10755;之相&T056123;折薪云。信行。此
師所立。但合三爲一教。與光宅異爾。又此
中一乘三乘有二對。初普別爲一對。次漸頓
爲一對。皆可見
十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師。依深密經。金光
明經。及瑜伽論。立三種教。即三法輪是也 
奘師。廣如慈恩傳及續僧史。折薪云。三法
輪名。正出金光明中。大疏所叙。即眞諦所
立。而云與武丘岌法師演義云。初云武
丘。即蘇州山寺
幷唐
三藏大同。及叙三時教亦與今所叙大同
大疏云。漸中開合。諸師不同。或但分爲二。即是半
滿。或分爲三。即虎丘山岌法師。謂。十二年前。見
有得道。名有相教。十二年後。齊至法華。見空得
道。名無相教。最後雙林。明一切衆生佛性。闡提作
佛。名常住教。此與唐三藏三時之教大同。眞諦三
藏。依金光明。立轉照持三輪之教。亦大同此。而時
節少異。謂。七年前説四諦。名轉法輪。七年後説般
若。具轉照二輪。以空照有故。三十年後。具轉照
持。以雙照空有持前二故。演義云。疏文稍略。彼
云。謂。佛二月八日成道。四月八日。於波羅奈鹿野苑
中。爲聲聞衆。轉四諦法輪。後於成道第七年中。在
舍衞國去祇園五里。智慧江邊。爲諸菩薩及二乘衆。
説般若等經。此時具二。謂。轉照法輪。又於成道三
十年後。未涅槃前。在毘舍離國鬼王法堂。爲眞常菩
薩。説解節等經。此時具有轉照及持三種法輪也。大
疏又云。或分爲四。即宋朝岌法師等者。今謂。岌字恐
傳寫誤也。正應云愛法師。演義亦應作愛。又探玄
&T047368;云。唐初吉藏法師立三種教。一根本法輪。即華嚴經
最初所説。二枝末法輪。即小乘等於後所説。三攝末歸
本法輪。即法華經四十年後。説迴三入一之教具釋如
彼。按。嘉祥涌出品疏云。始見我身聞我所説者。即華
嚴之會。諸菩薩等。聞説華嚴。即入佛慧。除前修習
學小乘者。明廻小入大之人。大機未熟。從華嚴之會。
竟靈山之前。未得顯教大乘。故簡除之也。又彼遊
意云。言三種者。一根本法輪。二枝末法輪。三攝末歸
本法輪。謂。佛初成道華嚴之會。純爲菩薩。開一因一
果法門。謂。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鈍根之流。不堪聞
一因一果故。於一佛乘分別説三。謂。枝末之教也。
四十餘年。説三乘之教。陶練其心。至今法華。始得
會彼三乘歸於一道。即攝末歸本教也。問。此經何處
有三輪文耶。答。信解品云。長者居師子座。眷屬圍
繞。羅列寶物。即指華嚴爲根本教也。喚子不得
故。密遣二人。脱珍御服。著弊垢衣。謂。隱一説
三。謂。枝末教也。如富長者知子志劣。柔伏其心。
乃教大智。謂。攝末歸本教。又譬喩品云。如彼長者
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勉濟諸
子火宅之&MT10769;。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初句謂隱根本。欠
句謂起枝末。後句攝末歸本。即三輪分明之證也。問。
法華具幾種耶。答。一往則華嚴爲根本法輪。自華
嚴之後。法華之前。爲枝末之教此經則屬攝末歸
本。然法華結束一化。該羅頓漸。則具足三輪。然此
三輪。皆是無名相中。爲衆生故。假名相説。然寂滅
之道。未曾有三。亦無不三。無所依止也。又云。
絕待妙者。對&T072699;明妙。未是好妙。然絕待妙。非&T072699;
妙。强歎爲妙也。然荊溪不看彼章疏故。錯破云。
近代判教。多以華嚴爲根本法輪。以法華爲枝末
法輪。又妙樂云。嘉祥既沾妙化。義已灌神。舊章先
行。理須委破。文今謂。甚哉。荊溪破他。如何未曾
諳彼所立。妄誣罔於人耶。蓋夫嘉祥預於何處。判
以法華爲枝末輪。而舊章先行耶。然彼玄論云。如
南方五時之説。北方四宗之輪。皆云。華嚴爲圓滿之
教。法華爲未了之説。今總&MT10769;之。明初成道。一乘化
衆生不得。今説。法華即是一乘化衆生得。若言今
説法華義猶末了者。則佛初成道。欲以一乘化物
不得者。此應發始即用不了義化物也。若佛初成
道。即欲以不了義化物者。此即乖父子恩情。傷
諸佛本意。若言初成道是了義化物。今説法華亦是不
了義者。初成道可是一乘化物不得。今説法華應
非一乘化物得也。又涌出疏云。亦稱入於佛慧。故
知法華即是華嚴。不應謂華嚴理深。法華義淺。準
此等文。當知荊溪之破非也。然吉藏師立三法輪正
依法華。通頓漸等一化始&MT10755;立之。今玄奘師及眞諦
等。依金光明與深密經。但約漸中立三時等。如
次下述。故靜法苑云。玄弉三藏三時法輪。祇可唯是漸
教唯論三性一法。唯爲一機。不可
以爲定量剖判一切大法耳
集成云。一轉
法輪。深密云四諦輪。二名照法輪。深密云
隱密輪。三名持法輪。深密云顯了論此約
能説之
教法
故慈恩云。金光明説此三輪。名轉照
大疏所叙。眞諦三時。後
後更具前前。慈恩不爾
唯識述&T047368;基師云。世
尊初説三乘同行四諦有教名轉法輪。以
十二行相獨得轉名。第二時説大乘獨行空
行之教。照破有故名照法輪。第三時説遣
所執空。存二性依他
圓成
有。三乘之人。皆可修
持。名持法輪約機行法。
以解立名。
法苑章云。如解深
密經第一卷。瑜伽決擇第七十六。世尊廣爲
勝義生菩薩。依遍計所執體相無故。説相
無自性性。依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自然
生故。説生無自性性。及即依此説無遍計
所執一分勝義無自性性。依圓成實上無遍
計所執故。又説一分勝義無自性性。菩薩
深生領解。廣説世間諸譬喩已。復白佛言。
世尊。初於一時。在婆羅痆斯施鹿林中。唯
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諦相轉正法輪。所
轉法輪是未了義。在昔第二時中。唯爲發
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亦
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於今第三時
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
性。乃至自性涅槃。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
一希有是眞了義。金光明經亦説三時。謂。
轉照持。涅槃經説。初令皆服乳。次教總
斷乳。後教有應服不應服者。與解深密
所説義同。瑜伽釋中最勝子
菩薩造
此三時少異。義
意無別。由此誠證。若以偏圓機宜漸次
教。但三時非一非五探玄&T047368;及起信&T047368;
西域中。日照説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
有二大徳。一名戒賢。二稱智光。立教不同。
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MT10769;陀。
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廣如彼

一名轉法輪。謂。於初時。鹿野苑中轉四諦
法輪。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輪。謂。於中時。於
大乘內密意説。言諸法空等。三名持法輪。
謂。於後時。於大乘中顯了意説三性及眞
如不空理等 法苑章云。略示教者。四阿笈
摩等是初時教。諸説空經是第二時教。以隱
密言。總説諸法無自性故。華嚴深密唯識教
等。第三時也。以顯了言。説三無性。非空非
有中道教故。由諸異生起自無始迷執有
我故。佛初説四諦法輪。令知我空唯有其
法。憍陳如等最初得道。彼聞法有證我皆
空。便執諸法爲眞實有。封著小果不求大
位。佛爲方便。復説法空。破除有執。故次時
中説般若等。言一切法本性皆無。須菩提等
迴心趣大。彼聞法空隱密言教。便撥諸法性
相都無。何所造修。何所斷捨。佛爲除此。復
説唯識三性等教。今言非空非有中道教
者。第三時也折薪云。持法輪。顯了説三性
及眞如不空理等者。此中有二義。一持三性
理。二持眞如理。理字貫上。文中及字標有
二也。復古云。三性眞如皆約理説。不空謂
圓成是有。依彼自宗。但許不變湛然常存
之有。非隨縁有。又以三輪義通。如眞諦三
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經。立此三輪。持
則雙持性相故。將三輪攝於三教。非相
宗意。相宗但至境空心有爲雙持耳詳。
相宗意謂。第三時説遣所執空依遍計所執體
相無故。説相
無自性
存二性有依依他起上無遍計所執。説
生無自性性。及一分勝義無自性
性。依圓成實上無遍計所執
故。又説一分勝義無自性性
名持法輪。故義燈
云。後爲發趣一切乘者。顯所執無。非執是
有。非一向空。亦非皆有。爲不空不有教
問。如探玄云。第三時中。方就大乘正理説
三性三無性等唯識二諦。方爲了義大疏
依之
此。則三無性亦顯了説耶。答。其義實通。由
是義故。法苑云。華嚴深密等。以顯了言説
三無性相生
勝義
非空非有中道教故。問。若爾如
唯識頌云。故佛密意説一切法無性。述&T047368;
云。總密意説三種無性。既密意説是第二
時。謂。般若等總説諸法無自性。隱密覆相之
説。豈可第三時顯了説耶。答。若總説三無
性教者。即第二時隱密之相。故論曰。若有三
性。如何世尊説一切法皆無自性。頌答。即
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然正第三時。以顯
了言能顯露示彼三無性義法苑章文。可
依此解
第三時即雖具説相生勝義三無性性。而意
在三性謂。初時相無性。二時生無性。三時勝義無
性。故對法疏。釋後二無性云。假説無性。
非性
全無
深密瑜伽先説三性。次明無性。故成唯
識云。即依此前所説三性。立彼後説三種無
性。義燈三釋。一云無性先陳第二時教。
漸悟未熟
三性後
第三時教。
漸機後成
二云。先説三性華嚴時。
頓悟教
後説無性。
般若時。
漸悟教
三云。先後不定。各有一理。任情取捨。
然相宗以第二解爲文正意。故燈主云。今
此論中。通對頓漸兩教前後。又云。譬如日
出先耀高山。於大乘教。頓悟先熟。故先三
性。漸悟後成。後説無性探玄及淸涼疏
云。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而説諸法自
性皆空。翻彼小乘。然依他圓成唯識道理。猶
未説有。亦非了義。即諸部般若等經。第三
時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説三性三無性等。
方爲了義。即解深密經等。演義鈔云。言具
説等者。此有兩重。一約三性。則初時約依
他説有。二約遍計説空。三具説三性。則
遍計是空。依圓是有。以爲中道初以具説三
性一句望前。
爲一
重也
二者約三性皆有。約三無性皆空。第
一時中説三性皆有。第二時中總説諸法皆
悉無性者。約三無性密意説耳。故唯識云。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初即相無性。次
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故。佛
密意説一切法無性。謂。若顯了説。則雙明
三性三無性。方是中道第二重雙取疏中具説三
性三無性等二句爲一
對。影前第二時三性皆
空。第一時三性皆有也
故爲盡理今謂。涼鈔
所解。與相宗意而不全同。對文可知
此三法輪中。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MT10755;二教。
不攝別教一乘 折薪云。今文中唯揀此師
所立者。以此章意在敵對此師故。獨揀顯
今謂。未必局歟。然古南三北七四宗
五教
互觝排。而皆被天台嘉祥已揀壞了。是故不
須更辨是非。獨唯此師所立。西域相傳故。
今特攘斥之。有其以也。豈爲此章止在敵
乎斯師哉。言但攝等者。折薪云。轉法輪即
小乘法。照法輪即始教。持法輪即&MT10755;教也。與
探玄始教者。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
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爲一教此既未
盡大乘法理是故
立爲大乘始教
大疏圓覺。並以第三時爲
始教者。唯取三性理也。由三理性通始&MT10755;
二教。若依彼三性。立彼三無性。以顯中道。
義通&MT10755;教。若遍計是空。依圓是有。此唯始
教。故淸涼立此爲三性空有宗也。今約前
義故。大分曰&MT10755;。況其中相不空眞如耶。故
知。深密三時。不唯始教下分教開宗中。折薪又
云。深密經中亦約三無
性理是一。故密意説云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
中無有種種有情種姓等此則三乘所觀。無性是一
故。密意説此。以爲一乘。理實三乘各證涅槃。非是
一也。依此義故。故云同許二乘不成佛故。故
云始教也。又乘開合中云。一祖自語相違者。故知。探
玄中方始改於此義故。彼以二三時教。合爲始教
也。會解&T047368;中亦皆同耳。然明宗&T047368;破折薪云。引三法
輪 指李唐三藏宗計判攝者。不曉賢首自依深密
法性經中三種法輪攝機寬説。故下章文明自指云。此
三法輪中。但攝小乘及三乘中始&MT10755;二教。不攝別教
一乘也。正如探玄云以深密經攝機寬故。就攝
末歸本門收。是約經部收機之寬。就法判攝也。即
非指李唐三藏宗計局義判攝也。故祖明云。空相二
宗。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復師率情引文。
不詳祖述。
爲其失也。
復古云。此三下彰攝不攝。此三
法輪但攝小乘等者。從小之大。但攝一代
漸經。小始&MT10755;三。合名漸故。又以三輪義通。
如眞諦三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經。立
此三輪。持則雙持性相故。將三輪攝於三
教。非相宗意。相宗但至境空心有爲雙持
耳。集成云。須彌偈品鈔曰。法相宗三性即有
性。三無性則無性。有無義故。彼偈云。故佛
密意説一切法無性。意云。既言密意説三
無性。則不礙於三有性也。若法性宗。此二
三性。有無無礙。互奪雙亡。皆悉自在。詳曰。
此約後義故。攝於&MT10755;。若約前門。則與探
玄一致。有謂後來方改。良恐未然今詳。
若依折薪。今章由依三性立三無性。以顯
中道。及不空眞如。大分爲&MT10755;。探玄後改故
名始教者。此解不然。如向已述。若依復古
集成等明宗
&T047368;
者。今章約性宗義及攝機寬
探玄云。深密經中第三時。普爲發趣一切乘者説。名
爲了義。又云。第三普攝諸機。通説諸乘。具顯空
有後一機無不攝。教無不具。無不圓。故爲
了義。又云。言包大小。具足三乘。方爲了義等
&MT10755;教。故下章文引法鼓經以空爲始。不
空爲&MT10755;竟云。此則約空理有餘名爲始教。
即當深密
第二時教
約如來藏常住無上。名爲&MT10755;
此約性宗。
與而判攝
如孔目云。初教門中眞如。但是空
義。不同&MT10755;教。亦斯意也。若探玄中由同許
定性二乘及無性
有情
俱不成佛。對他所許雖攝
機寬貶不爲&MT10755;
説法相。少説眞性眞如凝然。不
許隨縁
所説八識唯
是生滅。法相名數。多同小乘。固非究竟
深密瑜伽説一
乘是密意等
玄妙之説對他所立雖乘教具
名爲了義亦奪爲始
立爲始教。所望不同。並不相違也
何以故。華嚴經在初時説。非是小乘故。彼
持法輪在後時説。非是華嚴故。是故不攝
華嚴法門也 法苑章云。今言非空非有中
道教者。第三時也。約理及機漸入者。大
由小起。乃有三時諸教前後。解深密經説
唯識是也唯識疏云。如瑜伽論第七十六。解深密經。
廣説其相此約機理漸教法門以辨二
時若大由小起。即有三時年月前後。解深密經説唯
識是也。義燈云。爲對漸悟。説教三時。若對頓悟。
無三時
別也
若非漸次而入道者&T047368;云。若
頓教門
大不
由小。即無三時諸經前後。約其多分。即初
成道。華嚴等中説唯心是。多分頓悟。無別
教門。隨一會中所應益故。華嚴説有聲聞
在會&T047368;云。今論所明二種皆是。若對不定性。大
由小起即第三時教。若唯被菩薩。大不由
小起。即頓教也。此顯頓漸無別定教。入法界品。五
百聲聞亦在座故。義燈云。又所説教。非定如是前後
次第判爲三時。並約所説義類相從。望不定姓。當
第三時。不爾。華嚴第二七日。世尊即説。可對漸悟。
在般若等後方始演説。判屬第三。此有二義。一約
前後。二約義類。又靈祐師飾宗云。問。此立三時。與
前眞諦所立何異。答。眞諦所立。定約年月故爲不
可。今所立者。但可以義相從。不同前後。若談有
義。初時教收。若談空義。第二時攝。雙彰空有。即第
三時。其相懸別。然解深密言初時等者。此約教有
淺深。以立三時之異。有教理淺故名初時。餘二漸
深説爲中後。此即同金光明經轉照持三種法輪也
深密亦有聲聞發心。勝鬘經中亦説一乘意
生身等。攝大乘説。爲不定人説一乘故。法
華經中分別功
徳品
言。佛説壽量品時。有八世界
&MT04800;塵數衆生。發菩提心。如是等文。上下非
一。故知。法華亦被頓悟。華嚴亦有漸悟之
人。若據衆生機器及理。可有頓漸之教。然
不理同於古説留支一時。劉虬五
時。及古徳頓漸二教
若不約
機定判一經爲頓爲漸。時増減者。頓漸不
成。今依師授略叙差別了義燈云。若爾既第
三時普爲一切。何
故解深密云我於凡愚不開演等。答。大分三時云
爲一切。不言一一文各爲三乘故。今此論。深密
等上下文中。可通被三。故不相違。問。既對漸悟
説教三時。即第三時亦爲漸悟趣大者説。只是爲
大。何得説言普爲一切。答。爲根熟慧悟既通故。
爲顯説三乘所觀空有諸法云爲一切。般若經中。
雖有三乘各各得益。未分明説法非空有。故屬
第二第約頓悟。可立一時。約理是一。對究竟果。
名爲一時。又約被於漸悟之人。隨説何教。而能頓
悟一會所説二空之理。雙除二執。故名一時。所以鹿
苑初説四諦法輪。無量菩薩。入於初地等。若聞四
諦。不悟法空。云何得入初極善等。不定一會名
爲一時。約頓悟者。隨所聞教。常悟
空有及以二空始&MT10755;一化。名爲一時
今謂。問。準
如上等彼宗會意。既約多分。或從義類。則
何故章&MT10769;言華嚴在初。非是小乘耶。答。今
此中意。若約年月前後。華嚴最初。云何會
之。若約義類相從者。如玄賛中。引深密
云。依此經文。阿含經等爲第一時。大般若
等爲第二時。華嚴經等爲第三時。顯了説
有空故。又以彼第三時説一乘是密意等。
俱是三乘教攝故。云不攝別教一乘。及彼
持法輪。非是華嚴。不攝華嚴法門。探玄&T047368;
云。一異時三乘。如深密經初時唯小乘。第二
唯大乘。二同時三乘。如第三時。普爲發趣
一切乘等。於此教中。一乘相隱。三乘相顯。
是故就顯總名三乘。而剋實言。尚不攝於
&MT10755;教。何況可得以三時判攝諸教哉。又探
玄云。問。所説三教。初但説小。華嚴初説。如
何會釋。答。諸徳三釋。一云。此三法輪。約漸
悟機説。華嚴最初。約頓悟機説慈恩等義。
如先已叙
若爾密迹力士經。初時具説三乘法。此爲屬
漸。爲屬頓耶。若是漸教。應唯説小。若是
頓教。應唯説大。彼既具三。極成違害。是故
此釋亦&MT10769;用也此對前後次第三時。以作此&MT10769;。若
轉救云以義相從者。謂。不攝
別教一乘等。
如上貶斥
一云。若依顯了門。則有如前三
法次第。若約祕密門。即諸説同時西明等義。
如起信疏
幻虎錄辨。又嘉祥遊意。總明經論顯密中云。一顯教
菩薩。不密化聲聞。即華嚴教。問。華嚴則應但明大
法。何故亦辨小乘。如賢首品云。或説聲聞小乘門。
或説縁覺中乘門等。乃至。性起品中具説五乘之教
耶。答。總談一化。復有傍正。正顯眞實。傍開方便。
則是華嚴教也。更廣云云。二顯教聲聞。不密化菩
薩。即三藏教也。三顯教菩薩。密化聲聞。即般若教
也。四顯教菩薩。顯化聲聞。即法華教也。問。小乘亦
是密説一乘不。答。佛説小乘意在悟大。故説小
乘。亦密説一乘。如云三乘人同行人無我等。大品
中明三乘人同是
一如。同入法性
若爾者。即初時小顯而大密。
何不以大顯而小密耶。又判此顯密。出何
聖教。理既不齊。復無聖教。故&MT10769;依用。此上
二釋。此三法輪。攝法不盡。初即漸而非頓。
後即顯而非密。一云。但是如來圓音一演。異
類等解羅什留支一音教
等。如前簡別
就小結集。唯説小乘。
就大結集。唯説大乘。就通結集。具説三乘。
淨影義章云。地持復言。佛爲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説
修多羅。結集經者。集爲二藏。龍樹亦云。迦葉阿難。
於王舍城。結集三藏。爲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
山集摩訶衍。爲菩薩藏。此二亦名大乘小乘半滿教
若爾隨一結集俱無前後。何有如此三
教次第。乃至。若不信一乘。守權乖實。甚爲
可愍。故引百喩經云。金口良斷。權實顯然。
餘恐厭繁。略不錄耳
此上十家立教諸徳。並是當時法將。英悟絕
倫。歴代明模。階位叵測。只如思禪師。智者
禪師。神異感通。迹參登位。靈山聽法。憶在
於今。諸餘神應。廣如僧傳。又如雲法師。依
此開宗。講法華經。感天雨華等神迹。亦如
僧傳。其餘諸徳。行解超倫。亦如僧傳 探
玄云。第二辨是非者。此上十家。乃至並如
僧傳等所顯。問。此上十説。誰是誰非。答。依
成實論。佛説内外中間之言。&MT10770;即入定時。
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
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
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
順正理。堪爲聖教。有福無罪。況諸説各
有少多聖教爲證。是故不可全非棄耳
義苑云。顯迹通疑。美其前誥。同賛眞乘。
却彼邪宗。扶持正法。若武候之勁敵。故云
法將。迹參登位者。信位南嶽五品天台將登
初住位故南嶽大師。嘗夢梵僧勸令出
俗。駭悟斯瑞。辭親入道。內心謂言。吾住
何方避&MT10769;修道。時冥空有聲曰。若欲修
定。可往武當南嶽。是入道山也。隨此冥吿。
&MT10770;往衡山&T075577;云。師因讀妙勝定經。見讃美禪
定乃遍親禪徳。修禪林野。後謁慧文
師咨受口訣。始三七日。初發少靜觀。見一生業相。
復轉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弱。&MT10770;動八觸發根本禪。
因見三生行道之迹。夏竟受歲。將欲上堂。乃感歎
曰。吾虚受法歲。内媿深矣。將放身倚壁。豁然大
悟。法華三昧。自是之後。
所未聞經。不疑自解
大師命門下學士江陵
智顗。令代講金剛經。至一心具萬行處。顗
有疑焉。思爲釋曰。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
第意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吾昔夏中苦節
思此。後夜一念頓發諸法。吾既身證不勞
致疑。顗即諮受法華妙行。乃諮師位即是
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六根
相似
以事驗。解行高明。根識淸徹。相同初依。能
知密藏。又如仁王十善發心長別苦海
十信。已斷見思塵沙二惑。
欲入初住。即伏無明
智者大師。將臨&MT10755;時。
吿門人曰。吾不領衆。必淨六根。爲他損
己。只是五品內耳觀行
即位
餘如玄義初章安
歎十種徳。言靈山聽法等者。如前已引。言
雲法師等者。感天華等。出續僧傳亦如
前引。折薪&T047368;云。又夷陵縣漁人。於網中得
經一卷。是泥洹四相品。末題云。宋元徽二年。
王寶勝敬造。奉光宅寺法雲法師。以此勘
之。雲公年始十歲。寺無光宅。此乃靈瑞預
顯也。故今云神迹等也言其餘諸徳等
者。留支三藏。淨影遠師。光統。大衍。敏師。唐
三藏等。皆各如傳。略如上引。不煩述耳
此等諸徳。豈夫好異。但以備窮三藏。覩斯
異軫。不得已。而分之。&MT10770;各依教開宗。務
存通會。使堅疑碩滯。氷釋朗然。聖説差異。
其宜各契耳 探玄云。但以解該群典。異
軫呈根。言不得已。開宗別釋。務令聖説各
契其宜義苑云。豈夫好異者。言其不攻
異端。覿斯異軫者。各隨已解。發軫不同。索
隱群詮。同明聖旨。疑情氷釋。滯解朗然。聖
教偏圓。大小殊致。隨根獲益。不混宗乘。
故云其宜各契耳軫章忍切。考工&T047368;云。車
軫四尺。注云。輿後横木也。應師音云。軫轉
也。展也。謂。發車轉也。軫跡也。又車上前後
兩端橫木。所以載人物處。如文選云方軌
齊軫。今取發軫迹轉各殊之義故曰異軫。
言堅疑等者。如述&T047368;序云。鴻疑碩帶。霧擁
雲凝。道徳經云。渙若氷將釋左氏傳序云。
渙然氷釋
文易解
分教開宗第四 義苑云。分判五教。開顯十
宗。復古云。開宗判教者。非命世之大才。徹
法之正眼。備窮三藏。嚢括百家。隱實托權。
本高跡下者造語
未穩
豈能爲哉。昔可尙也。正
而用之。理或未然。別立新意。前列十家。周
鑑不遠問。今家立五教者。有何憑據。答。
有云指事且雖無有教證。只由法義別。依
類建立。或曰。泛依深密三時。楞伽漸頓。法
華四車。總爲五教。有人云。專依起信。故圭
山注疏賢首義&T047368;所無。
而宗密私改添耳
約法生起本末顯分
齊中。依ユ論唯一心爲本源開二門等。爲
五重門。配今五教。又晋水淨源解還源觀
云。考玆一唱觀文。唯海印三昧。出華嚴經。
次經云下。出法句經。餘皆起信。況前明一
體。後示三遍四徳五止六觀。一一引論爲
衡鑑。斯蓋帝心冥搜起信。集三重法界於
前。賢首顯用論文。述六門還源於後。推是
言之。以馬鳴大士爲吾宗初祖。其誰謂之
不然淨源亦圖七祖義。以馬鳴爲
首祖以起信爲正依論
今祥。嚢祖
源意。雖則通依衆典以立教名。指的教義。
出自此經。故孔目章天王讃佛説偈。初首
顯教分齊義云。依教有五位差別不同。爲
攝義無盡故。分齊通聲聞及凡夫世間所知
眞實法也。該通三乘小乘文義。及圓教中比
證分齊。下一部經所有文義。並約此準。一
依小乘。有名之教。詮有名之義。二有名之
教。詮有名無名之義。此當迴心初教位中
義。三有名之教。目有名無名之義。無名之
教。目無名之義。此當熟教位中義。四無名
之教。顯無名之義。當頓教義。五有名之教。
説有名之義。無名之教。顯無名之義。當在
圓教位中見聞處説。有名無名之教顯有名
無名之義。此約圓教處説。又舍那品中雲
集文末。普賢文中。立一乘三乘義。章云。經
文云入無上道等。當漸教也。又頓教及熟
教中&MT10755;教之義是也。不可盡功徳智地者。當
熟教分。又普賢解行分教義是也。願性海中
者。當頓教分。又當是圓教證分已去。是也。
又云。夫圓通之法。以具徳爲宗。故華嚴中。
信解行等諸位。位中所含。即通成解行理事
等一切法門。亦簡前後諸位。法相不同。及
會普眼境界。一乘無礙。陀羅尼門。據斯
聖巧。一言之下玄復玄耳。又華嚴經文前之
五會。及十明已後。盡不思議品。即以一乘
別教。從三乘説。十地中文。即用一乘圓教。
從三乘教。以顯一乘別教説。所以知者。故
文中以悉曇字音會成無盡故也。普賢性
起。用彼一乘別教以顯一乘文義。由彼文中
是廣大説故。離世間下二會之文。一乘行法。
以始標&MT10755;説故。教義俱一乘也。經文善巧。
二文交絡。二義顯宗。分齊極善妙也。又如
同體依持。以明因果。理性體融。在因爲因。
在果爲果。其性平等。據綠以説。在一乘
即圓明具徳。處三乘則一相孤門。在小乘
廢深論淺。居凡有則唯事空文。此即理之
妙趣也且如五湖煙景。和舟添畫。
而漁人野叟。反謂蕭涼也
若見於佛。
頓見頓見。稱名亦爾。又一乘之法。對機以
明別。非謂自相而可別。又一乘同法。對
智以彰同。又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謂。
大。胎藏。訶黎陀心。
即理法身。多法界義
即一謂。識大。即悉多心。金剛。
五智。法身。一法界義
是其同也。爲一中多是其別也。同教之中
亦有同別。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
爲據機別。即是別。窮其法界。無盡教義。依
海印定起。普眼所知謂。始目鹿苑。乃至&MT10755;
槃。收舍利起塔等。一切
無不
現等
此約別相説。具如彼明。若就名義之
別。則準此下章等。謂。初愚法小乘。依勝鬘
如云二乘愚
於法等
及深密初時所立。其始&MT10755;之名
義者。謂。依楞伽經漸熟開出。深密二三時
教。法鼓經中空不空門。及起信中依言眞如
爲據。頓之名義者。依寶積經即頓教
修多羅
及楞伽
頓現。起信絕言眞理。爲明據立。其圓教者。
正依此經圓滿多羅文。祖意明明。昭若日
星。奈何昏此。爲無所憑。又豈可專唯依起
信而所建立。故笑庵復師破之。義苑又云。
乃旁説衆典以立教名。名義相資。同一縁
起。故云。甚深縁起。具五義門。五義相融。唯
一心轉。是則重重法界。事理無邊。故五教之
義。出自華嚴。本於此也。故總題云華嚴一
乘教義。有云。調柝乎起信。是五教生焉者。
觀其立言之理。曾未曉斯文義。若曉此旨。
決無彼辭晋水
可恥
設爾曉而固違。未免背叛
祖宗。無𥡴異説。職於專教。其如之何。厥或
封執起信。不顧斯文。且起信雖宗百洛叉
此亦認僞造論。
不知自臭。
談五重生起。一心源。乃至
六麁。原其分齊。但限&MT10755;頓。所以賢首判正
&MT10755;兼頓。圭山將此五重度量諸經宗教。亦
&MT10755;頓。通詮本末。曾無圓教之文。既云度
量。顯是格量教道。何得錯解圭山之辭謬
爲賢首約論判教。縱此度量便爲判教。却
屬圭山判於前四。何言賢首五教出於起
信。轉更參差。&MT10770;使慕道者猶豫於兩端。歸
依者惆悵於岐路。特違聖教。輒誤後昆。甚
爲不可也今謂。起信既非。順祖觀門。及
還源觀。且爲惑者&MT10769;階。婆心太切。多寄&MT10755;
教開入方便。令其易觀。由其行者施功
不已。漸見濕土故。遮情表徳。圓融無礙故
也。然圭山晋水。以未達此巧旨。氾濫宗脈
矣。具如幻虎錄中辨斥
於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類有五。後以
理開宗。宗乃有十 探玄云。以義分教。教
類有五。此就義分。非約時事淸涼云。一以
義分教。二
依教分宗。今初以義
分教。教類有五等
義苑云。就法者教法也。
謂。於一代教法之上。約其大小乘權實漸頓
偏圓流類別故。分成其五。若爾賢首約義
開宗。以判五教。何得却云教法耶。答。雖
義爲能分。教爲所分。此中既云就法。決
知是其教法。故下結指云此約法以分教
耳。若就法義如下別辨。負教之人。善察辭
義。切忌無以名教濫其法義。豈不觀此中
但約教詮立其教名耶。復古云。就法分教
者。法謂能詮教法。就此一代教法。以類相
從。其流有五。問。今家以義判教。其理安在。
答。若不約所詮之義。何以知其教法有五。
蓋由葉祖以圓通之智眼觀彼聖教。詮小
乘行果。則分爲小教。權實偏圓義。有不同。
則分爲彼教。故下文云此約法以分教。若
就法義如下別辨。此分能詮五教不同。下
辨五類。所詮差別。於理昭著。集成云。謂。約
聖言量判一大藏經。總而爲五種教。故義
苑後義曰。豈不觀此中但約教詮立其教
名耶。如云以經本中下文内。爲善伏太子
所説。名爲圓滿修多羅。故立此名等。折薪
云。就法分教者。不以義分教何別。然有二
義。一通能所詮。謂。教理行果四皆名法也。
二唯所詮。此亦二義。若望能詮之教。法亦
是義。若望展轉解釋之義。總擧曰法。別説
爲義。如云色是法。分十一色爲義。故四
辯中法義二無礙辯不同也。淸涼云。法約自
體。義約差別。謂。十一色等。虚妄分別之相。
即是義也。又圭山云。法對能詮之文。總名
爲義。對後展轉解釋之義。即名法也。所謂
探玄大疏。皆以義分教者。此由正立教辨
所詮一處説之故。直云以義分教。皆望能
詮爲言若今文云就法分教者。望下所詮
差別展轉。在第九科中故。下結云此約法
以分教爾。若約法義如下別辨。此則云法
云義。都是所詮。但所對不同爾。若使今文
立教。復如探玄等中。復説所詮者。亦應云
以義分教也。祖師一字之妙。今方見矣
曰。一法之言。通能所詮。故群解殊矣。然義
苑意。能詮爲法。法即教也。復古集成。以法
爲能詮教。折薪以法唯爲所詮。約所詮法
分教爲五。取捨任情。然今以法爲所詮
者。折薪爲得。而不能分別於所詮中法之
與法義。故令不解耳。今言就法者。總通
諸法。謂。經法解行。空不空門。有餘無上。依
言絶言眞如理法。種種法門。皆所詮法。今約
此法。分於能立五教。何以知者。謂。爲善伏
所説名圓滿經。故立圓教名。及依寶積論。
立頓教名。並約經法也。中間三教。以三
人所得。及解行位。一念不生等。爲漸頓教。
此約解行等法。又約空理有餘。及不空藏理
無上。爲始&MT10755;教。此約眞實道理。又以起信
所顯絕言眞如。依言中説空不空二眞理。
分始&MT10755;頓。此約理法。當知。約所詮法。種種
法門。以分五教。故孔目中多云。上件法門
能所
顯法
攝下諸教。能説能顯
諸教分齊
頓屬其上分本教
義。漸從其末義。通一乘三乘小乘。何以故。
爲被圓教所目三小
成圓
及三乘&MT10755;教。寂照照
寂。一相眞如。幷初教門。染淨即空。愚法小
乘。苦諦之教。所詮實法就法分教。
準此可思
有爲無爲
等宗以理開宗
於此可見
並不同。義理各別也具如楞
伽玄義。
明義分齊中。就法就教。
法中教中。乃至廣説。
問。杜順止觀。既開五
門。至相孔目。每章具約五教。何故淸涼玄
談。但言即賢首所立耶。答。蒼山會玄云。然
草創空華應云
帝心
周流賢首。而但言賢首立。以
取文義大備故。云爾也。言以理開宗者。
義苑云。理謂理趣。則趣尙曰宗。雖趣尙多
端。以理趣相從。但成其十耳。復古云。約人
所尙道理不同略有十也。折薪云。理即義
理。道理之理。非眞理之理也。餘處集成云。淸
涼云依教。
文必
影略
云依教開宗者。是依五教開十宗。今
云以理。是就所詮爲言。五教所詮理既不
同。即以此理開十宗也。如前六宗。所尙
道理不同故。開爲六宗。斷證不離八輩

故。合爲一教也問。開宗標十。誰所創
立。答。帝心既立五門。初即法有我無門。此
即治執施藥。略出諸小乘破我執。説界分
別觀。隨機進修各異。所以方便不同。賢首
十宗。前六準此。能所治中開爲六宗。又慈
恩玄賛云。小乘有二十部。幷大乘二。合二
十二宗。今依文判教。教但有三。若以類
準宗。宗乃有八。如彼廣叙。彼彰小乘。大
類有六。今全同彼。次二即大。今亦加後
二。此之四宗。亦與帝心後四觀門大約無
殊。至下當辨。問。淸涼疏中。何故乃以依
教開宗有十。至下宗趣中辨之。更有總
相會通。有不安者。頗爲改易耶。答。會玄
&T047368;云。今先用賢首五教。後總會上來諸師違
順中。順義顯不違前師。如雲華創立。名義
未周故。賢首改之。尙未全備。至淸涼別
不立教。但於賢者五教中。其未至者改。諸
庶反扶古徳也。此如始教中合深密二時
始分皆通空相。後總會通易於探玄教章。
以中間三教爲三乘。但判第三教小三一中
第三一乘
爲一乘爾自淸涼一改後。圭山長水所深
迷謬。如至乘教開合當辨
又如
下立宗中餘易七八九門。被機中以權爲
易於轉爲至下
可辨
如此等義。皆是爲改易
也。易之令名義周備。反成賢首教也。故下
宗趣中。亦云依後二師第九光統
第十賢首
而頗爲改
易。亦改賢首義也。今謂。蒼山瑞公。雖救淸
涼而稱反扶觀首。其實巨叛乎祖師之榘
彠矣。以未曾曉觀師特失儼藏二祖之妙
脈故也。其可哀哉
初門者。聖教萬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
大乘始教。三&MT10755;教。四頓教。五圓教 復古云。
聖教萬差。即東流一代部類之多也。就此聖
教通爲五類。小者相從爲小。不辨部帙大
小。卷軸多寡也。餘四皆然。如人持尺量絹。
就絹分成五段。但言分絹。不言尺等。非
不用尺。今就教法類分爲五。非不以義
此約能詮。故作此解。今約所詮釋之。
聖教。謂。能詮教法。萬差。謂。聖教所詮法門。
種種萬差。今就所詮法分能立教。要唯五
教。故折薪云。言要唯有五者。顯不增減
也。小對大得名。始對&MT10755;得名。頓對漸得
名。以始&MT10755;俱是漸故。圓總對前。以四皆
偏故也。○一小乘教者。義苑云。具云愚法
小乘。謂。愚於法空故圓覺鈔云。愚法者。不了
法空也。即是法執。折薪
云。愚者。迷也。迷法
空理。故云愚法
此是大乘貶斥爲名。故深
密云。阿陀那識甚&MT04800;成唯識云。無性有情。不
能窮底。故説甚深。趣
寂種姓。不能通
達。故名甚細。
習氣種子成瀑流。我於凡愚
成唯識云。凡即
無性。愚即趣寂
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謂。
凡則此教中人天乘。愚則正是小乘之流。既
不開演。則不達唯心法空。故攝論云。是故
不爲諸聲聞等開示此識。彼不求&MT04800;細一
切智智故。見法定實。故云愚法。故智論三
十一云。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説衆生空。故愚
法小乘之名。依此經論而立。則愚揀三乘。
小異菩薩故。無所濫矣今謂。此解不然。
此總不論迴心不定種姓。不愚法者。如勝
鬘等。唯大乘中始&MT10755;二教攝
不迴心定性。愚法。如發智。婆沙等小教二乘。及大
乘深密。十輪。攝論。瑜伽。唯識等説趣寂二
乘。是大乘
始教攝
小大通濫之甚。應知。迴心但大。愚
法趣寂即通大小。今既標云愚法小乘。是謂
愚法。簡迴心不愚法者。小乘具簡大乘愚法
趣寂二乘。豈但愚揀三。小異菩薩而已乎
耶。其迴心者。如勝鬘説。羅漢辟支得不受
後有。觀蘇息處涅槃地。不愚於法。不由於
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菩提。皆
入大乘。是也楞伽。法華
論等。如下
愚法趣寂通大乘
者。如探玄云。當今諸徳。於大乘中。一立
三乘大乘。以此宗許入寂二乘。定不成佛。
彼引教成立云大般若五百九十云云。解深
密經及瑜伽論三十七云云。
又解
深密經云。一向趣寂聲聞種姓補特伽羅。雖
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MT10755;
不能令當坐道場。證阿耨菩提。深密解
魏流
支譯
亦同此説。十輪經唐玄
弉譯
第九卷亦説。
三乘各定差別。如是等文並非小乘。是大
乘中許三差別。是故名爲三乘大乘教也
今揀此等故。云愚法小乘。又探玄云。三乘
二者。一異時三乘。如深密經初時唯小乘
今正
所用
第二唯大乘。二同時三乘今之
所揀
如第三
探玄又云。始教者。以深密中第二第三時教。今合
之。總爲一教。與此章中爲始&MT10755;二教。所望別耳
普爲發趣一切乘等。於此教中。一乘相隱。
三乘相顯。是故就顯總名三乘亦是大乘
之中明三眞實。未説法華之前故。約五性
差別。具説三乘。又如深密經於凡愚不開
演之文。成唯識指爲無性趣寂。皆准此知。
豈云大乘貶斥爲名耶。又探玄云。初小乘可
知。若約所説法相等者。有七十五法。識唯
有六。所説不盡法原。多起諍論。如小乘諸
部經論説淸涼云。但説人空。縱少説法
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
本。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鈔云。
生死
根本。一計識心。如順正理第八説。經部。計現在色
心等。爲染淨因。二者三毒爲因。今引阿含。但證三
毒耳。今謂。三毒但爲染因。世間生死根本故。何爲
出世淨法因。七十五法。但約有宗能熏。所熏是經部
義。而有部不立。然圭山長水。誤作薩婆
多義者。非也。今可依探玄。餘不穩耳
○二大乘
始教者。會玄云。此約大小分二。則大乘字。
雖標始教之初。義貫下之四教。若圭山列
云四一乘頓教等。此約前三爲漸。始&MT10755;
是大乘。第四爲頓。有異於漸。故別標一
乘也今謂。大乘字貫下四教者。此太通
漫。應云下之二教&MT10755;又圭峯深執圓覺。
判爲一乘頓教或別教一乘。並出臆見。淸涼
私改立後三是一乘。師資妄斷。無本可據。
噫。千古之一大謬矣。今正依祖範。則杜順五
教觀門所列。具云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
&MT10755;教。大乘頓教。一乘圓教金師子等
所標全同
至相孔
目中。一一逐章揀云。愚法小乘。大乘初教。
三乘熟教等。復云。若約頓教。即一切行位
皆不可説。以無相故。此據三乘方便説。若
依一乘圓通之教。由義自在等。及要問答
約乘分別云。乘有三種。一一乘。二三乘。三
小乘。仍此三乘有始有&MT10755;。三乘始教。三乘
&MT10755;教。及探玄列名全如此章。然洎乎淸涼圭
山。奈何私乖明規。而加改易乎。依探玄
云。二大乘始教。以深密經中。第二第三時
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
爲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是故立爲大
乘始教。廣説法相。少説眞性。所立百法。決
擇分明。故無違諍。所説作識。唯是生滅。法
相名數。多同小乘。固非究竟玄妙之説。如
瑜伽雜集等説義苑云。大則揀異小乘。始
者初也。謂。衍門初教會玄云。問。深密第二
時是破相。皆許成佛何耶。答。今直依深密
中。自指兩時之教。非是兩宗之人。爲同許
不成佛義也。又空宗人。自説屬第三故。非
以智光宗爲深密第二也。夫判教者。就正
不就兼。就多不就少。般若空義多故。在
第二時。五性義少彼經第二。
説五種性
不屬第三時
又淸涼云。亦名分教。有不成佛故名爲
分。鈔云。初言二乘俱不成佛者。其言猶略。
應云闡提二乘皆不成佛故。下&MT10755;教有二
乘闡提皆成佛言。以趣寂&MT10769;成故。偏擧耳
今謂。淸涼非也。何者。初教是權不了故。雖
帶闡提無性之説。豈可稱始教乎。然彼
説二乘不成佛者。正是初教。以於此教。一
乘是權。三乘是實故。又演義云。言未盡理
者。第二時中般若但明於空。空是初門第三
時中定有三乘。隱於一極故。初教名並從
深密二時以得。云何空爲初門。法鼓經中。
以空門爲始。以不空門爲&MT10755;。若爾彼第三
時既不明空。何得名初。以未顯一極故。
特由此義。加分教名會玄云。起信鈔説
破相云始。法相云分。即賢首意。故起信疏
此認圭山文。錯爲賢首疏。然彼義
&T047368;。曾無此説。宗密私所改易耳
云。但説諸法
皆空。未盡大乘法理。故名爲始。但説一切
法相。有不成佛。故名爲分長水云。始分二教
者。且標兩名。此中
二教。各詮一義。是謂空相。
非謂一教而有二名
今淸涼意。破相法
相各得始分之名故。上云頗爲改易也
此即大錯。彼起信疏非賢首説。而圭峯後依淸涼妄
所改添之文也。豈爲淸涼改易於後圭山之説乎。

謂。各約法有未盡理名始。各約人有
不成佛名分。雖空相皆通始分。約空始正
分兼。約相分正始兼也。疏文明有所屬。不
可相濫。指玄以互通
者。非正義也
亦非淸涼新意。淸涼
但加分義耳今謂。分教之名。出自觀師
之臆斷耳。然探玄曰。若依小乘。一切衆生
總皆無有大菩提性。如小論説。若大乘初
教。即五性差別。一分有性。一分無性。如瑜
伽等。若依&MT10755;教。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如涅
槃等經。佛性等論。若依頓教。不可言有。
不可説無。離言絕慮。如諸法無行經等説。
若依圓教。衆生佛性。具因具果。有性有相。
圓明備徳。如性起品若謂依此文故。初
教亦名分教者。若爾應以小教亦名無教。
以彼&MT10755;教亦名全教。彼既不爾。此云何然。
況孔目等。於始教中亦開始&MT10755;二門。&MT10755;
亦然。始分徒勞。嗚呼。自從涼密一失良模。
恣任臆見。令後學者謬解如此。可不悲痛
歟。○三&MT10755;教者。探玄云。定性二乘愚法。趣寂。
通小大攝
無性闡提若有性者。前教尙許。分別簡擧。無性闡提。
即必竟無阿顚提迦。相宗不許。今皆會之
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説。立爲&MT10755;教。
少説法相。廣説眞性。以會事從理故。所立
八識。通如來藏隨縁成立等荊溪輔行。引楞
伽云如來藏爲
善不善因。釋別教根塵一念。爲迷解本故。四明立
別教理有隨縁義。而山外諸人。不許此義。立指濫
撲及徵決等。迷謬之甚。然荊溪四明。立別理隨縁。正
符合今&MT10755;教義。而非圓教。而以不知淸涼圭山私
改易之。自被他惑。却欺乎賢首立教。何也。後之台
徒。亦不能辨。特書簡牘。殷于耳者。其誰過哉。請
勿彈
淸涼又云。以稱實理故名爲實。亦對
第二教二義。由前定性二乘。及一闡提。皆
不成佛故。名爲分。亦名爲始會玄云。鈔家影
略。諸家解鈔。
不知此影略故。言有不成佛之義。義通始名。致
今釋義繁雜。誤之甚矣。今謂。不然。不知探玄正以
有不成佛之義。名爲始教。
故却認淸涼之臆斷也
今既盡理。所以名&MT10755;
會玄云。&MT10755;字唯對始字立故。然若別對前空相二始
者。説但空故名始。説妙有盡理故名&MT10755;。説三
乘隱一極故名始。顯説一極。方盡理故
&MT10755;。然有説。此&MT10755;名亦對分得名者。非也
立實教
名。雙對前二會玄云。若前&MT10755;名亦對二者。何故此
中方標雙對前二。以揀異也。故知。
&MT10755;名單對於始。實名雙對始分。以前始分雖別。
皆是權教故。一實名雙對前二也。今謂。不然。若
準賢首既立會縁入實攝相歸性。則且應得有立
實之名。以實對假。性對前相。盡大乘極之説故。
是乃三乘大乘之&MT10755;極故。非謂通一乘皆圓極談。
以此始&MT10755;二俱漸教故。然心經疏云權實教中實教所
攝者。且於大乘之中。大分權實。以
定攝屬。非立名釋。故知淸涼始加也
非唯説空。復
説中道妙有。故稱實理。義苑云。依此義故。法
鼓經中。以不空門爲
&MT10755;也。會玄&T047368;云。對始名實。然唯約空始説。影相
始也。若約對相始名實。應言非唯説於三乘。
復説一極故稱實理。今謂。淸涼謂通於圓。故云
中道妙有。實則但中漸教。故台家謂之別教次第中道。

既非分成。亦名稱實會玄云。對分爲實。
通空相二義。問。既始
分二各皆對實名權。何不前教亦名權教。答。謂。若
約三乘爲權。一乘爲實。前二教皆權。非唯第二。若
約頓漸分權實。則前三皆權。若約偏圓。前四皆權。
所以第二不偏受權名也。若爾其實教名。亦通後
二。何獨第三受是稱耶。答。以此教初盡理故。獨
受此名。後二教雖不立是名。不妨是實也。權教
不爾故不獨稱。今謂。若依淸涼。既心經疏云權實
教。則前教亦名權教必矣。何妄會耶。若依賢首立
名。則既不立實名。豈有對實立權稱耶。何況大
乘實極。一乘圓極。其理霄壞。奈何三一相濫。一律混之
哉。嗟乎。觀師一差祖規。而帶
累後昆。如此甚矣。不亦悲乎
探玄又云。然上二
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俱名漸教會玄云。
所以結
前者。初小大爲對。次始&MT10755;爲對。今以頓教雙對。
前二俱約地位爲漸故。第四無位名頓。此之頓漸。
直約化法
以判也
問。準淸涼鈔演義
大乘分四宗
中。一法相差別宗始教多説相故。二相想俱
絕宗頓教多約性故。三性相無礙宗&MT10755;
理相即故。四圓融具徳宗圓教以理融事故。
又探玄及楞伽&T047368;起信&T047368;明五
門中三四
明教體。從淺
至深。十門中。前五八會縁歸性入實頓教
六九性相無礙門&MT10755;是則先頓次&MT10755;。與今前
後。何不同耶。答。今家立教。必先始&MT10755;。次頓。
後圓。三祖皆同。然淸涼四宗。以相性宗約
四句故。例如下卷明種姓中。得法分齊。第
二句是&MT10755;教。第三句是始教。不可依彼爲
立教次第也。或云。頓唯理法界。不明無礙
融通。而&MT10755;教具明事理無礙。淸涼依之。先
頓次&MT10755;。今謂不爾。若頓唯理者。與始空宗
有何別耶。準孔目意。欲顯圓通無盡法藏。
於方便處示一乘名。令進入者易得解故。
若橫依方便進趣法門。依一乘成故。所流
所目故。上件法門攝下諸教。頓屬其上分本
教義。漸從其末義。三乘&MT10755;教。寂照照寂。一
相眞如。幷初教門染淨即空中間三教。淺
深前後。思之可知。然探玄等教體十門中。
會縁入實門者。若歸性邊。雖是彼頓教説
無名之教。目
無名之義
一實攝。既云會縁或會相等。不
云泯相。則知非唯頓門。此當熟教中即性
實義有名無名之教。目無名之義。是也。故淸涼亦云。
&MT10755;教中。少説法相。多説法性。所説法相。亦會
歸性。當
此意也
故至相云。三乘一乘差別不同。致
令所詮之義淺深非一。能詮之文。言無言
等不同故。淺深非一。闊狹亦爾。今以十門
○探玄能詮教體    ○起信義記     ○楞伽心玄記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四頓教者。探玄云。但一念不生。即名爲
佛。不依位地漸次而説。故立爲頓。如思
益云。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
攝於五教。將圖點示。令易解耳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地。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
等。又下地品中十地。猶如空中鳥跡。豈有
差別可得。具如諸法無行經等説。總不説
法相。唯辨眞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一切
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實唯是絕言。呵教
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
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淨名默住顯不
二等。是其意也會玄云。但者約截之詞
也。意云。最初一念根本妄心不生。即此便名
爲佛。故經云。離妄即覺。亦無漸次。即是頓
義也淸涼云。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
於後圓融具徳。故立爲頓演義云。圓頓義異。不
同天台圓即是頓。
以此知之。圭山長水。
尙違淸涼。況於賢首
頓詮此理。故名頓教
云。
此解妨難。刊定&T047368;難和尙云。上所引經。當知。此
並亡詮顯理。復何將此立爲能詮。若此是教。更何
是理。今爲通此故。云頓詮此理故名頓教。謂。所詮
是理。今頓説理。豈非能詮。夫能詮教。皆從所詮以
立。若詮三乘。則是漸教。若詮事事無礙。即是圓教。
豈以所詮是理。不許能詮爲教耶。何得難言更何
是理。迷之甚矣。今謂。淸涼此救不成。若謂以言頓
詮耆。何故今章云言説頓絶。理性頓顯。不待言説
觀智。及淨名默顯等耶。既言絕默不待。豈曰頓詮。
若謂以頓顯現擬爲頓詮者。此與下之解行頓成
有何別義。故知非矣。今正救之云。以彼未曉教體
門中。有通攝所詮義故。由能所詮&T056123;別之執。迷致
此徵。思之。刊定又難言。若言以教離言故。與理
不別者。終圓二教。豈不離言。若許離言。總應名
頓。何有五教。若謂雖説離言。不礙言説者。&MT10755;
圓二教。亦應名頓。以皆離言不礙言故。淸涼云。
今不救者。以頓首不如此立。何用救耶。但用一
句之言。諸難皆破。故知。形雖入室。智未昇堂。亦
由曾不參禪。致使全迷頓旨。今謂。苑公非徵賢
首如此立。而逐轉救耳。又況一向不能善破。今斥
彼難云。夫言教者。逗機所設。既令衆生絕言頓
顯。一蹴而到。何非頓教。故圓覺云。是經名爲頓教大
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是也。&MT10755;圓二教。設有離言
不礙言説。&MT10755;即待漸次。而後離言等故。對始立
&MT10755;。與稱漸名。其圓教者。豈唯離言頓顯而已耶。主伴
無盡。自在圓通之教。別立圓名。云何但名頓教。嘻苑
之僻見。屡背師説。渠招阿鼻耕舌之辜。可深畏哉。
觀師救之。&MT04800;念雖切。未免拙工代大匠𠠇。其能
血指汗顏
之誚乎
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
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別爲一
類離念機故刊定&T047368;云。此五大都影響天台。唯加
頓教爲全別爾。然以天后呼小
乘爲三藏教。其名謬濫故。直目爲小乘教通教但
被初根故。改名爲初教。別教被於熟機。故改名&MT10755;
教。圓教之名仍其舊也。演義云。若全同天台。何以
別立。有少異故。所以加之。天台四教皆有絕言。四
教分之。故不立頓。賢首意云。天台四教絕言。並
令亡詮會旨。今欲頓詮言絕之理。別爲一類之機
不有此門。逗機不足。又圓覺大疏云。初是藏教。二
中空是通教。相及三四皆是別教。第五名圓。起信筆削
&T047368;云。又此五教。與天台化法四教相望。但開合有
異。而大況是同。彼則開前合後。此則開後合前。
且如此中。初小乘教。即彼藏教。第二始教。此有二
類。一始教。但説諸法皆空。即彼通教也。二分教。但
説一切法相。即別教也。第三&MT10755;教。明如來藏隨縁成
諸染淨。縁起無性。一切皆如。即彼圓中雙照義也。第四
頓教。唯辨眞性。即彼圓中雙遮義也。第五圓教。明性
相俱融。即彼圓中遮照同時義。以此三教所詮。唯是一
心具一切法。即彼圓教不思議中道也。故此三教皆屬
圓收。此即合彼通別爲一始教。開彼圓教爲&MT10755;
頓圓三。雖開合有異。而法無異也。然彼更約化儀
論四。約時論五。廣説如彼。今謂。苑觀密&MT01805;四人。
各不善台教。妄爲配屬。嘗試辨之。其三藏名濫。
如前已辨。以彼通別。配此始&MT10755;。此當不然。以彼
通教但限界内。不論界外及除無明。此之始教。亦
明變易。斷所知障。豈將始教爲彼通教耶。又彼
別教明如來藏隨縁但中之理。而無有種姓各別不成
佛義。此始分教並不爾。則明知。相及分教。非彼別
教。此乃出自圭山長水之臆斷耳。不知天台通別
二中。不可偏判新譯法相故也。天台復有立化儀
頓。初即華嚴。從部時味。得名爲頓。祕密不定。説頓
説漸。在前四時中。那曰天台不立頓。絕言四分。
及逗機不足等耶。若謂唯望化法者。此亦不爾。
天台既以八教判釋一代聖教。罄無不盡。故妙樂
云。頓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綱。藏等是一家釋義之綱目。
思之。然圭峯自以頓教既爲一乘。何反云三四皆
別教耶。如先已破。復如長水據淸涼云後二是一
乘。以後三教皆屬圓收。此太盲判。特違儼藏二祖
之高躅矣。嘻。涼密與&MT01805;俱。是證龜成鼈。
喚鐘爲甕。指山雞爲鸞鳳之謂者歟
即順禪
演義云。達磨以心傳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
以直説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傳。故寄無言之
言。直詮言絕之理。教亦明矣。故南北宗禪。不出頓
教也。貞元疏云。今諸禪宗。多依此教。被離念之根。
理極顯故。及禪源詮云。經是佛語。禪是佛意。乃至云
云。又唐宣宗。問弘辨禪師曰。禪宗何有南北之名。
師曰。慧能傳法居嶺南。神秀北地揚化。所得法雖
是一。開基導發悟。有頓漸之異。故曰南頓北漸。會玄
云。問。南宗是頓可爾。北宗既漸云何。答。北宗多漸少
頓故。又雖漸調伏。然亦不住名言地位故。今謂。禪
宗既爲滯教網。達磨西來。倘爲頓教者。早被頓網
羅了。活底祖意。更何在焉。直饒頓詮。而能頓悟。三級
化龍去。癡人戽野塘。誰是爲然。蓋夫北宗姑置。水
南荷澤。雖派南宗。出于五葉之外。然淸涼圭山所尙
參禪者。故知。皆是黨乎知解穿鑿之過。非關吾宗
事也。如宗密後集有達磨門下三人得法。及都序云
達磨所傳唯靈知而已。則使天童四明往復筆
陣。凡二十來番矣。不俟予辨。思之念之
○五圓
教者。具如下説
  ○至相賢首正義    ○(慧苑刊定記清涼大疏鈔)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初一即愚法二乘。後一即別教一乘。以此經
本文內。爲善伏太子所説。名爲圓滿修多
羅故。立此名也 義苑云。先明初後者。謂。
此二教優劣特異。不隨開合故。有別教小
乘居然易別故。別教一乘逈異諸宗故
薪云。所以先明前後者。由中間三教開合
不一。此一向開故。又由上既辨。初後易明。
其中間三教。前但明三乘。今方於此開合。
故宜先略明初後也指鈔云。初後俱不共
教故。先略明。中間三教皆是共教。謂。大小一
三共雜。開合不同故。便次明貞元疏云。小
乘者。即聲聞縁覺。謂。佛説四諦十二因縁。
但明人空。未辨法空。但斷煩惱。不斷所
知。但出三界。成於小果。不求菩提故。法
華云。爲求聲聞者。説應四諦法。爲求辟
支佛者。説應十二因縁法。就教行異。分成
二乘。理果同故。合之爲一。演義云。以見天
台立名招&MT10769;故。改名小乘會玄云。問。彼立
藏教之名。爲有
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佛大乘之義。不名小乘。乃
云藏教。今却立爲小教。其義云何。答。若望大乘。皆
屬小教。今謂。不然。准此章
等。以六度菩薩屬小非大故
所攝法門。不異於
彼。故指同也會玄引圓覺廣鈔云。但不收六度菩
薩。故唯云小。六度菩薩。却入始教
化相中收。若許爾者。何以此説所攝法門不異於
彼。答。若據七十五法則同。言總意別故。又天台意云。
義似大乘。唯藏教中説故。屬藏教。大深乘化相。復於
此。賢首意云。是大乘化相。欲引小乘。復淺説之。
以二乘無分故。屬始教。此約奪之。又探玄&T047368;云。
彼宗所斷所證。所入涅槃。亦與小乘無差別故。此
約與之。不應一準。今謂。准下章文修行時分云。
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上根者。謂。佛定滿三祇依
婆沙等。菩薩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修此具有四階。
一三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時。乃至。四菩提樹下
成正覺時。二生身等。又探玄云。三乘有三。一始別
&MT10755;同三。謂。始約因修。諦縁度別。&MT10755;就得果。三乘之
人。身智同滅。如俱舍等説此約初時小乘教説。明
知。六度菩薩。正屬小教。然言愚法二乘者。約所被
機。正被二乘故也。既言小教而不云二乘教故。
亦復不言入大乘化相中故。屬始教。然圭山有何
所憑。輙云教但不收六度菩
薩耶。廣如下卷。准而可知
言後一即別教
等者。折薪云。問。初一即愚法。後一即別教。
此中間是三乘教。獨不指配同教何耶。答。
此深有理。以同教必具三一。即合成同教。
今約三一。分教不同故。不配也。若欲配
者。即將此初小中三後一。合乃當同教也
今謂。如孔目云。其二門者。別者別於三乘。
同者會三歸一。又三乘小乘同一乘故。對
智以彰同。又別教中亦有同別。同教之中
亦有同別以此驗知。同教小三同一乘
故。不別指之。又各有同別。隨擧其一即
具二焉。言以此經本等者。復古云。後一下
指晋經。本中者。以章非疏故。此晋經。唐
經名圓滿因輪修多羅。故立此名者。而圓教
依此立也義苑云。善伏太子所被之機。經
説在囚&MT10769;中。圓滿修多羅能被之教。則除&MT10769;
獲證等晋經第五十
五六
入法界品。善財參願
勇光明守護衆生夜天第八地知識。唐經云大
願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
主夜
處文也。善財白夜天言。此法門者。名爲
何等。答言。名隨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我
承佛力。爲汝解説。乃往古世。過世界海&MT04800;
塵等劫。彼有世界。名曰寶光。有萬如來。出
興于世。最初如來。號法輪音聲虚空燈。彼閻
浮提中有王。都於大林中。有一道場。於寶
蓮華師子座上。成阿耨菩提。爾時人民。壽
十千歲。行殺盜等十不善道。時彼如來。於
百歲中。爲菩薩等而爲説法。其餘衆生。待
善根熟。爾時國王。名曰勝光。時彼人民。行
十不善。犯王治法。囚執囹圄。受諸楚毒。彼
王太子。名曰善伏。放獄囚者。代受楚苦。夫
人白王。半月修施。時都城北。有一大林。設
大施會。爾時王臣長者居士。幷諸外道。皆
悉雲集。時彼如來。知諸衆生應化時至。與
大衆俱。天王龍王夜叉等。前後圍繞。來詣
彼會。而爲演説圓滿修多羅唐經云。以
圓滿音。説
修多羅。名普照因輪。貞元
經云。名普照圓滿因也
時彼大衆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陀衆生。起離垢法眼等。爾時太
子。我身是也。偈云。顯現自在力。爲説圓滿
經。無量諸衆生。悉授菩提&T047368;問。説彼經
時。但有三乘獲益。何爲別教一乘之援據
耶。答。經云法眼無學地及大乘道。雖名共
偏。義則圓滿。文云滿足普賢行願故。如旨
歸云。信向趣入此普賢法。圓通頓益。廣大
無邊。謂。見聞益。發心起行攝位速證頓得稱
性益等。廣如彼明。又經云。以圓滿陀羅尼。
爲衆生説。或説授一切&T047368;海。或説一切佛
修多羅海。或説一乘一切乘海。敷演不可説
不可説法。又入法界會初。文殊所説修多羅。
名普照圓滿光明。百萬億那由陀修多羅。以
爲眷屬謂。異説同説。普眼經。主伴經。眷屬經。圓滿
經等。如綱目。指歸中云。圓滿經者。此上諸
本總混同。無盡大修多羅海。一會一品一文一句。皆具
攝一切。遍入一切。乃至。舍那品偈。前後可見之。又
法界品中名圓
滿。此之謂也
天台亦云。娑伽羅龍。車軸雨
海。餘地不堪。爲上根性。説圓滿修多羅。明
知。光統智者。立圓教名。皆依此文。思之
中間三者。有其三義。一或總爲一。謂。一三
乘教也。以此皆爲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
説 義苑云。言中間者。謂。前有小乘。後有
圓教。則始&MT10755;頓之三也。謂。一三乘教也者。言
同而義別也。言同故帶三乘名。義別故始教
實有三乘。方便引攝。究竟不破故。&MT10755;
該收權小。破會三乘同歸一實故。頓教三
乘融攝。一性本顯。靈明知寂故。後之二教。
雖展轉深妙。皆談一性。良由未免形對
故。屬三乘此解不然。深朋圭山。
病在膏肓。驢年不瘳
折薪云。言
或總爲一三乘教者。合前所列中間三乘。
總爲一箇三乘教也。以此下出所以。然此
所得自有三義。始教始&MT10755;倶別。&MT10755;教始&MT10755;
同。頓教始&MT10755;俱離。然皆三人所得故。總名三
乘教也。言如上所引説者。即上同教。共般
若中所明三乘共教者是。今既指前反驗。前
明三乘。既通三教理無疑也此依探玄云。
三乘有三。一始
&MT10755;同三。謂。始約因修四諦縁生六度等別。&MT10755;就得
果。三乘之人。身智同滅。如俱舍等説。此約初時小乘
教説。二始同&MT10755;別三。謂。同聞般若。同觀無性。三乘
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説。若據聖諦縁生六度行
異。亦得名爲始&MT10755;各別。此是第二第三時教説也。三
近異遠同三。謂。法華等。初以三乘方便誘引。後同以
大乘令得度等。今詳。笑庵云始教始&MT10755;別者。且有
以也。明&MT10755;教始&MT10755;俱同者。此乃不穩。可堂所破。
如次
下述
復古云。中間三者。謂。始&MT10755;頓也。探玄
開二。則首開別教一乘。前四爲三乘彼云。
或開
爲二。謂。一乘三乘教。前諸教中雖有存三
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等
三中則
開小爲小乘。中間三教。爲共教三乘。與此
全同彼云。或分爲三。謂。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論既將
此經爲不與二乘共。故名爲不共即是一乘
大品等。爲通三乘同觀得益故名爲共。即是三乘。
義准。四阿含經。既不共菩薩。亦名不共。即是小乘
章初以別教揀三乘。以愚法在界內爲
小乘。中間爲三乘也。孰云不揀&MT10755;頓哉
斥折薪等
如前已叙
以此下釋所以。何以三教總爲三
乘。以此三教皆爲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
因獲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經典。雖有
權實。皆是通説三法。通益三機也。如上所
引者。即三乘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通
説三乘法。具獲三乘益。獲益即所得也下斥
折薪
若云&MT10755;頓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
近異遠同者。皆是臆説。且始教得三果。&MT10755;
頓得一果。此可釋存三泯二不同 分之
爲二也。今合爲一耳。集成云。謂。一三乘教
等者。指上顯法本末門中普超三昧等。然
其泯二之教。亦此中菩薩藏攝。於中則有普
超。大品。法華。涅槃。維摩。思益。大般若等。義
方圓足。無爽道理今謂。所列法華者。此大非矣。
法華既是遮三之一。豈只泯二
之教
詳曰。中間三教。有開有合。若開存泯。
分之爲二。則始教存三。自得三果。&MT10755;
泯二。故得一果。今以中三合爲一故。云
三人所得。則方知&MT10755;頓亦同始教。故要問云。
涅槃等及大品經欲得聲聞果
當學般若等
三乘&MT10755;教。爲
根熟聲聞説故。金剛般若是三乘始教。初會
愚法聲聞故。十二門疏云。若依&MT10755;教大乘。即
一切衆生皆此所爲。以近説五性雖有差
別。遠論皆當得菩提故。下乘教開合云。&MT10755;
教中三。始&MT10755;俱同並成佛故。復古解云。&MT10755;
自具四句。一始同&MT10755;別三。同聞般若。三人
所得。以&MT10755;教亦收入共教三乘故。二始&MT10755;
俱別三。以大品等。通説三乘法。通益三人。
雖有權實。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過
八萬劫等。未迴心故後二句云云。如下
當引。集成亦同
二或分爲二。所謂漸頓 折薪云。然頓漸總
有二義。若直就諸經所詮行位差別等相爲
漸。就諸經不立地位。一向辨眞性處爲
頓。此約義克體以明漸頓也。此如今文幷
探玄大疏等正三教中説。二若以三時五時。
始自阿含。&MT10755;乎法華涅槃。通名爲漸。以圓
覺等二十餘部不落三時説者爲頓。此約
大分。總以一代教。分爲頓漸也。此於圓覺
疏鈔中。多明此義今謂。笑庵何爲深迷圭山之
邪説乎。夫三五時。是古所
用。非賢首義。況以法華涅槃爲漸教者。古今無
有若此盲判而天下人所不取。獨宗密一人而已。
決勿用
雖有二義。皆是合始&MT10755;二教爲漸。
對第四頓教爲頓。但克體約位無位玄談
五及
演義即局。大分約時非時即寬。隨於諸祖
所用何義。但以此二義會之。則無不通
也。今是克體。約位無位。以明漸頓也集成亦
用此二
義。與此全同。爲邪所
盲。過有所歸。悲夫
復古云。於上三乘開
出漸頓。謂。孔目。問答。與今教章。分判諸
教。所依之經。皆就法華之前以判不用圭
峯。即與折
薪。集成。自別。
是爲勝矣
如正法念經。擧正解行。別邪
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經等。及大品經。三乘
&MT10755;教。維摩。思益。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等。則
當頓教。金剛般若。三乘始教此依孔目二第
八迴向眞如章。
是以今文。於三乘開出頓漸。復開始&MT10755;也」
以始&MT10755;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説。階位次
第。因果相乘。從&MT04800;至著。通名爲漸。故楞伽
云。漸者如掩摩勒果漸熟非頓。此之謂也
義苑云。始&MT10755;二教。雖信解行位伏斷昇降不
同。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爲漸。折
薪云。正約有位爲漸。對下無位爲頓也。復
古云。&MT10755;教雖云假設地位。亦在言説。並不
同頓教也。是故二教共爲漸也言故楞
伽等者。四卷經云。佛吿大慧。漸淨非頓。如
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
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十卷經云。譬如菴摩
羅菓。漸次成熟。非
爲一時。衆生淸淨
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折薪云。菴摩勒果。此方無
故不翻。或云菴沒羅。又云阿摩勒。葉如小
棗。華白而小。實如胡桃。味酸甘。可入藥分。
漸熟之由未詳按經音云。菴羅或言菴婆
羅。正言菴沒羅。舊譯支謙云奈應誤也。案。
此果華多。而結子甚少。其葉似柳。而長一
尺餘。廣三指許。果形似梨。而底鉤曲。彼國
名爲王樹。謂。在王城種之也。經中涅槃生熟
&MT10769;知者。即此也涅槃疏中。具有四句。釋難分別。
外内生熟難知。准西域&T047368;。此有
兩種。小者生靑熟黃。大者始
&MT10755;靑色。准此。大者難知
今謂。楞伽有四漸
譬中云。如陶家器漸成非頓。如大地漸生
萬物。如人學技術漸成非頓。今漸熟義。準
此可知。皆非爲一時之謂也。餘如前叙
四分鈔批云。東都苑中曾見之。亦得其果。食竟。狀
似梨等。咸本草注云。西洛甚多。想自西域而來也
頓教者。言説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
不生。即是佛等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像頓
現非漸。此之謂也 折薪云。通明四法皆
頓。教理可知。言解行頓成。解頓可爾。行頓
成者。圭山云。今一念悟時。即離染著。一悟
永悟。盡未來際。而無間斷。修亦念念相應。
而無休息。此則念念與解相應。即是行頓成
也。以若有間斷。則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
若念念相應。則心無也刹那而成正覺。非唯
行頓。果亦頓成。故次云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此即承襲涼密之妄解作順禪宗之
釋。如先已破。義苑亦同。不可取也
復古云。言説
頓絕。如直默等。理性頓顯者。法性無多少
長短故。解行頓成者。淨名云。時維摩詰默
然無言。文殊歎曰。是眞入不二法門孔目云。
義當頓
教默絕萬法。陰入界等
染淨諸法。並皆同此
祖曰。若無維摩默不二
理。則一切法不成孔目二第五會
順善法數章
一念不生等
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得名佛此是演
義之文
淸涼云。念想都寂演義
作盡
方曰不生。寂照現
前。豈不名佛亦是演義鈔
釋生心文
又眞如無分別空
一念即成其佛孔目十地章。約五乘分別成佛。
約初教迴心門。有八義中。七
約無分別。空理一念。即成其佛。又約初教直進位。
有七門中。三約理。謂。眞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其
又一念所謂無念也孔目又約大乘&MT10755;教。有
十門中。四者。一念成佛。
約無分別眞如故。作此説等。五約證以明一念成
佛。於初地中。一念證故。六於十地後。一念證果。
名一念成佛。上諸一
念者。所謂無念也
小乘無一念成佛孔目初人
天乘有
三種成佛。二二乘中有
七義。並無一念成佛
故楞伽等者。即四頓之
一也鏡像頓現。日月頓照。
梨耶頓縁 三佛頓照
四卷經云。譬如明鏡
頓現一切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
流。亦復如是等。如前具引
以一切法本來自正。不待言説。不待觀智。
如淨名以默顯不二等 折薪云。以一下總
出四法皆頓之由。亦是通伏&MT10769;。恐有&MT10769;言。
豈有四法皆悉頓耶。故今答言以一切法本
來自正等也。此暗用思益意。彼經云。得諸
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今云自
正。即諸法正性也。不待言説者。由諸法自
正故。不待言説觀智方正也復古云。略
示所以言説頓絕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
皆不可説故。不待觀智也。默顯即眞不二
理也義苑云。謂。彼經説。文殊師利。問維
摩詰言。我等所解。各自説已。仁者當説。何
等是入不二門。時維摩詰默然言無言。文殊歎
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眞入
不二法門。時於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
二法門。得無生法忍問。論云。四相俱時
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准此。
不是&MT10755;教亦顯法自正義。何獨頓教。答。圓
覺略鈔用淸涼
疏九上
云。若大乘&MT10755;教。唯如來藏具
恒沙性徳故。衆生即在纒法身。法身衆生義
一名異涼云。猶
據理説
若大乘頓教。則相本自盡。性
本自現。不可説言成佛不成佛等。又如上
引孔目一念成佛。具徳默絕。&MT10755;頓二別。思而
可知
又寶積經論中。亦有説名頓教修多羅故。
依此立名 義苑云。經文既廣。略標總目。
以證教名耳。復古云。重引得名彼論魏流
支譯
云。未聞者未至耳識邊經作道字。
下亦傚之
故未
曾受持者。雖至耳識邊。不誦持諸頓説教。
及諸修多羅。法謗。以此義故。如來説此修
多羅等故
三或開爲三。謂。於漸中開出始&MT10755;二教。即
如上深密經等三法輪中後二是也 義苑
云。謂。其漸教中。有權實故。離成始&MT10755;。幷
其頓教。故總爲三。三法輪中。後二者。謂。照
法輪中時。當諸部般若。是此始教。持法輪。
謂。後時。於大乘中。顯了説三性及眞如不
空理等。是此&MT10755;教。復時雖同。則性相二宗。
用意各別也折薪云。指如深密後二者。
然探玄大疏皆云。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
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不成佛故。今合之以
爲始教。今何後二是始&MT10755;二教耶。答。以持
法輪中有不空理故當&MT10755;教。若唯約三性
理説。此通始教。所以淸涼所叙三時。唯約
三性以説。而深密經中。亦約三無性理是
一故。密説云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
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則三乘所觀
無性是一故。密意説此。以爲一乘。理實三
乘各證涅槃。非是一也。依此義故。故云
同許二乘不成佛。所以合爲始教。今約不空
理故。又三性三無性。顯中道故。云&MT10755;
也。後至探玄中。方並以深密後二時爲始
教也。今文上下。若宗若教。皆許第三時爲
&MT10755;教。理無疑也復古云。約大乘初淺後
深故開爲二。會深密者。以三時收漸教
也。五時則於後開出法華涅槃常住妙典
爲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經甚
寛。又持法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説眞如妙
有。但奘師所宗。宗於不變湛然有耳。今約
通義略分義耳集成云。此得章意。起信
注疏正俊演奧鈔云云
然此
五教草創於帝心。因循於至相。修飾於賢
首也。如是則開判於奘師未歸之前唐太
宗貞
觀十四年。已順化去。
至十九年。玄奘西還
且竺汰之時。三論新翻。空
性並行。各符宗旨。&MT10770;於大乘有性空二教。
聖賢繼踵。權實&MT10770;分。今家五教。嚢括諸宗。
故以空爲大乘之初門。不空爲&MT10755;也。奘師
還自天竺。執定性闡提並不成佛。故以深
密第二第三時。合爲始教。有不成佛故。復
名分亦是大乘初門。所顯之如。義同百法。
是始之初門等今謂。笑菴。可堂。雖循涼
密以會。並非賢首意。何者。且言今合五
爲三者。不然。探玄既言。深密一乘。是未説
法華之前。彼深密經既當第三時教。然許
定性等並不成佛。具足三乘等。即法華涅
槃既在深密後説。然悉皆成佛。即第四時
名一乘教。是故此四從淺至深。準之方知。
非合爲三。又深密等。約攝機寬。及言教
具。方爲了義。豈爲收經甚寬乎。以此驗
知。皆臆説也。況探玄中正言深密經中第二
第三時教。同許定性等不成佛故。合爲一
教。豈云以奘師還自西竺執等。後至探玄
中並合爲始乎。祖曰。戒賢所判。亦有道理。
深密經中第三時。普爲發趣一切乘者説。名
爲了義。故知三乘是盡理實教。瑜伽顯揚。皆
同深密。以此等論隨彼經造故。既並聖教。
隨縁益物。爲此世不定根。堪可進入三
乘位者。方爲了義。解深密經。就此根辨。又
攝論。唯識。説眞如如金石不受熏等。無
著。世親。無性。護法。皆立此義。戒賢承之。
何以爲奘師所執。誣之甚矣。然孔目此章。
及探玄等。並在奘師之後。所以不同者。以
所望別。祖判殊耳。此章上言。謂。於後時第三
顯了意。説三性及眞如不空理等。及下文
云。約如來藏常住無上。名爲&MT10755;教。亦是爲
人悉檀樂欲意趣。與奪可思
依是義故。法鼓經中。以空門爲始。以不
空門爲&MT10755;。故彼經云。迦葉白佛言。諸摩
訶衍經。多説空義。佛吿迦葉。一切空經。是
有餘説。唯有此經。是無上説。非有餘説。復
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
先食餓鬼孤獨貧乞。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
饍衆味。隨其所欲。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
諸衆生種種欲樂。而爲演説種種經法。若有
衆生。懈怠犯戒。不懃隨順。捨如來藏常住
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乃至廣説 義苑
云。依是下據義立名。故彼下引經證成。復
次下設喩。諸佛下擧法復古云。諸
佛下合顯
多説空
者。諸部般若所説八十餘科法門。悉皆清淨。
一切空經是有餘者。以空覆於中道妙理。
餘此法故。波斯匿此云和悦。爲大施主。設
四種人。則可畏。無財。&MT10773;息。淨地。幽顯兼濟。
貴賤皆霑。譬彼如來無私普化。故次云諸
佛世尊亦復如是。常住妙典者。詮常住法
故。以文從義。故有斯名折薪云。依是下
依照法輪中説諸法空故。法鼓經中以空
爲始。依持法輪中不空義故。法鼓經中。以
不空爲&MT10755;復古云。依是義者。則依二
教始&MT10755;不同也。以空爲始。不空爲&MT10755;是。空
不空乃二教所顯之理也。非立名之因也。然
此始&MT10755;且顯一理。雲花孔目眞
如章
曰。始教門
者。復有二種。言始門者。如百法明門論。六
種無爲。屬一切法攝。人法二空。方入空攝。
得知眞如不及二空。二空爲上。言&MT10755;
者。維摩弟子品。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金剛
&MT04800;塵即非&MT04800;塵等。又云。今初教門中眞如
但是空義。不同&MT10755;教。始&MT10755;二門並具空有
二門孔目云。此初教始&MT10755;。並通分別無分別教義。無
分別義者。謂。證眞如。無分別教者。謂。比觀
意言無分別境。悟大乘言教故。
分別教義者。謂。教義即空故
集成云。二教不
同。復各有二。太一孔目眞如章云三乘眞如。
復有二門。
一頓教門。二漸教門。頓教門者。如維摩經不二法門品。
維摩直默。以顯玄意者是。此如絕於教義。相想不
及。廣如大般若經那伽室利
分説。漸教門略有三門等
&MT10755;教門者。復有二
種。一始。二&MT10755;。言始門者。則維摩經中不二
法門品。三十二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言
&MT10755;門者。即文殊所顯不二者是。其始&MT10755;兩門。
並具無分別教義空有二門餘如
復古
言唯有
此經等者。彼經云。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
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衆生。得
般涅槃。故云如來藏常住妙典。是也
解云。此則約空理有餘名爲始教。約如來
藏常住無上名爲&MT10755;教 義苑云。依經定
教也。謂。雖諸法皆空。空猶覆於一實。如雲
散長空。約此以爲始教。若常住之理。性徳
齊彰。中道侹現。若孤蟾朗曜。據此以爲&MT10755;
會解&T047368;云。法鼓經中。以空爲始。不
空爲&MT10755;者。問。引彼經證但説空理名有
餘。此經常住妙典。名無上無餘。何不第二
名有餘教。第三名無上無餘教。而言始&MT10755;
耶。答。諸祖皆言始&MT10755;之名依法鼓經立者。
正例同天台通別二教。依智論共不共立。
轉名通別。今依有餘無上。轉名始終。以天
台欲兼通餘義故。今欲避妨&MT10769;故。何者。
若云有餘教。應有&MT10769;云。三四二教。豈非有
餘。以未顯圓故。何得第二獨受此名。又
小乘亦是有餘故。又若第三名無上教或無
餘教者。應有&MT10769;云。此教後復有二教。那云
無上無餘耶。既論説空爲大乘初門決擇
其意
十門第二
引中論
初即始也。故以空爲始。即知以不
空爲&MT10755;。故轉彼經有餘無上名始&MT10755;教也
若望小圓。亦有妨難 。然今漸教中。約大乘始&MT10755;
名。初一後一。更受別稱。故探玄中。約未盡大乘
法理爲始。盡大乘至
極之説爲&MT10755;。是也
明宗&T047368;破觀復
師中
又註差
當云。舊立始教。依法鼓經以空爲始故。
立始教名。至探玄中。亦名始教。釋名有異。
而但用空義釋名但局空理有餘。
而不通餘義
却用未
盡大乘法理釋也未盡法理者。通含不成佛
義事理體別等義。思之
古云。有餘者。尙有未盡也。常住妙典。方盡
談故
又如起信論中約頓教門顯絕言眞如。約
漸教門説依言眞如。就依言中。約始&MT10755;
教。説空不空二眞如也 義苑云。絕言等
者。謂。離言眞如觀智境。言思皆絕。故約頓
教。依言等者。則依言眞如生信境。明漸次
解行故。約此分始&MT10755;之二者。謂。空如來藏。
空無妄縁爲始。不空如來藏。具足恒沙性
淨功徳爲&MT10755;折薪云。問。起信疏此認圭山
依淸涼意。
改削義&T047368;
却爲藏疏
云。心眞如門即頓教分齊也。始
教約空義。亦是密説此門。生滅門即&MT10755;教分
齊。今何眞如門通三教耶。答。起信中約大
分義。對生滅門故。判眞如門爲頓教。判
生滅門爲&MT10755;教。其實二門皆通頓漸。故圭
山頻以生滅門顯眞性處爲頓教也如云
四相本
來同一覺故。即頓教無位之位等。今謂不
然。此文亦&MT10755;教義。如上已辨。圭山非矣
今文亦於
眞如門分成三教也今謂。淸涼既作此
判。圭山封執。却改賢首。私成添削。今詳。
准論義&T047368;別釋中。眞如門中二。初擧如體離
言以明觀智境。釋上立義分中眞如義
頓教門。顯絕
言眞如。是
此中總擧法體。正顯如體。會執
釋名。結離言絕慮。問答釋疑。一一對論可
見。二復次眞如者下。依言辨徳。以明生信
境。釋上立義中眞如相此約漸教門。説
依言眞如。是也
依言
眞如中有二種義。一者如實空總標。略辨。廣
釋。對文可見
一切染法不相應故。離一切法差別之相。
非有相。非無相。乃至非一異相等此約
始教
者如實不空。眞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乃至
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MT10755;教門故。今章云。
就依言中。約始&MT10755;二教。
説空不空
二眞如也
既心眞如門具於三教。如何但言
頓教分齊。涼密既論分齊。豈云約大分義
乎。又生滅門那爲&MT10755;教分齊。復生滅門但約
&MT10755;。而不攝頓。如何妄云二門通頓漸耶。
況彼圭山將此五重度量宗教。如義苑斥。
奚足取證。具如別辨
此約理以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卷中別
辨 宋本云。此約法以分教耳。若就法義。
如下別辨。義苑云。結指也。結上就法且是
約教。指其法義之判如所詮差別中
苑等意。約法者。法謂能詮教法。若折薪意謂
所詮法。如上已辨。若依此本云約理者。理
謂所詮理。故指事鈔云。此結且依所詮理
之淺深。而分能詮教之差別。謂。約依言中
但空門理。立小乘教。約二空門。立爲始教。
約不空門。名爲&MT10755;教。約絕言門。立爲頓
教。約圓通無礙自在門。稱爲圓教也問。
約法約理。有何殊耶。答。法謂所詮法。種種
法門。理謂道理。方便眞實所詮有差。約此
道理以分教耳。何以知者。准玄賛中云。若
以偏圓機宜漸次。教但三時。應機説故。將
眞實會教方便名爲一雨。將教方便就機
三草
不同
説三乘法。或三或一。理不相違。是知。
一雨滋益別故。爲顯第三時眞實之教故
説此經。今於此中。云法云理。准彼可知。
問。上言約法。今既結上。何故約理。不云
約法。答。義意不異。然因言便耳。此即結
前。亦起後故。由下以理開宗義次第也。然
以所詮法理尙寬。若就法義以分教者。指
如下卷中別辨。義苑云。彼下文云。由此甚
深縁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者隨以一門
攝化衆生。一攝義從名門。如小乘説。二攝
理從事門。如始教説。三理事無礙門。如&MT10755;
教説。四事盡理顯門。如頓教説。五性海具徳
門。如圓教説。是即不動本而常末。不壞末
而恒本。故五義相融。唯一心轉第一所依
心識之文
是則
五義皆義。一心屬法。此是約法義通收。若
約機明得法分齊者。或有得名而不得
義。如小乘教。或有得名得一分義。如始
教。或有得名得具分義。如&MT10755;教。或有得
義而不得名。如頓教。或有名義俱無盡。
如圓教亦是所依
心識章文
故將此五義爲能分。一代
教法爲所分。方見不拘時部。傑出古今
今謂。此唯依心識
一種法義以辨
折薪云。且如所依心識中。五
教皆有所依心。此即法也。隨五教釋義各
各差別。此即義也。乃至。佛身開合中。如法
身六句標名。此即法也。句句下釋所以。此即
義也。中間八門例然。由對下差別之義故。
上云就法分教也復古云。如下別辨者。
指下所詮差別中。辨能詮教法之下。辨所
詮之義也。義者則理行果三也集成云。言
法義者。攝論説法人及法義。法謂色受等眼
耳等。人謂信行法行等。法謂修多羅祇夜等。
義謂十二部經所顯諸義。又法謂眼等。人謂
我衆等。法謂十二部正教。義謂十二部正教
今謂。攝論但約始教解法義等。今總
通諸法義。可知宋本但云下辨。故所詮第九。義
理第十也。今既指云下卷。明知。
所詮差別。是
第十門必矣
二以理標宗。宗乃有十 探玄亦同矣。義
苑以理趣多端。宗成其十。復古約人所尙
道理不同。宗開有十。折薪以五教所詮義
理不同。開成十宗。並如上解。今準玄賛。彼
云。且古經論。宗致極多。此等經論。復是何
宗。然文殊問經。及宗輪論。説小乘有二十
部。謂。大衆部。一説部。説出世部。鷄胤部。多
聞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
部。説一切有部。雪轉部。犢子部。法上部。賢
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飮
光部。經量部。幷大乘二三論
法相
合二十二宗。
今依文判教。教但有三。若以類準宗。宗乃
有八。宗有八者。一我法倶有。犢子部等。二
有法無我。薩婆多等。三法無去來。大衆部
等。四現通假實。説假部等。五俗妄眞實。説
出世部等。六諸法但名。一説部等。七勝義
皆空。般若等經。龍樹等説。中百論等。八應
理圓實。此法華等。無著等説。中道教也。成
實論義。經部師宗。即當第四現通假實。雖
差別義合二十二。據理全差。莫過此八
今章五教十宗。對彼三教八宗。以理標宗。
可以準例。淸涼云。然十宗五教。互有寬狹
演義云。釋通妨難。有云。十宗何異五教而辨耶。
故爲此通。下雙釋。顯明二通。影出二局。二句
則一經容有多教顯明教通。如一維摩。則具
五教。涅槃般若等亦具五教。
而影出宗局。維摩但是事理無礙宗。不通三性空有等
宗故。今謂。淸涼且論互有寬狹者。中間三教。既是
共教。可有此義。謂。維摩方等並談四教。般若三教。
涅槃追説。此等可爾。故云容有。然阿含唯小。法華純
圓。無二無三。無有餘乘。華嚴即是別教一乘。圓滿不
共。此豈容有多教。故至相賢首。未須此談。約教
約部。不必皆爾。然長水直就華嚴。爲有多教。此
即不知法相交參。縱攝諸教。被所目故。一文一
句。具攝一切。遍入一切。以是普法無分限故。因
陀羅網。互爲主伴。必窮法界。經云。此經不入一切
衆生手。唯除
菩薩。思之
宗則一宗容具多經顯明宗通。
以一事理無
凝宗内。該法華。維摩。涅槃等故。而影出教局也。
如一經中具有五教。不相通。故會玄云。問。餘經可
爾。華嚴一經。具五教之義。爲互通。不互通。通則
違此文。不通則違前疏云斯則有其所通。無其所
局 答。此且論餘宗。不論華嚴。若説華嚴。約遮
詮。則非通非局。約表詮則通局無礙故。云圓融具
徳也。前云無其所局。且約遮他。今謂。既云十宗
五教。豈止餘宗。又表詮圓通。無其所局。若有教局。
何爲
無礙
隨何經中皆此宗故。若局判一經以
爲一教。則抑諸大乘今謂。此亦餘教可爾。阿
含。華嚴。及與法華。何不

又夫立教必須斷證階位等殊。立宗但
明所尙差別教有斷證等。宗不約此。位等無
多。故但有五。所尙各別。故有

前之六宗。執法有異。故分六宗。斷證次
位。不離八輩四向
四果
合爲一教會玄云。問。若
斷證無多故。
但有五教者。聲聞縁覺。斷證階位各別。何不分爲
教。答。斷煩惱障。證生空理。大同。雖有位次少異。
相從合爲一教。又縁覺出無佛世。以無教故。不別
分也。問。破相始教。説三乘同有十地。與立相始教
明資糧等五位。及斷證等亦別。何不分爲二教。答。
同許定性無性皆不成佛。亦許三乘斷證階位。大同故
合爲一教。問。&MT10755;教所立時位等。亦同法相。何故別
爲一教。答。伏斷惑障。證理起行等。多異故。別爲一
教。問。頓教何有斷證階位。而別爲一教。答。以無位
之位爲此經之位。不同漸次。不同圓融。故別爲
一教。此上且爲成五教故。作如是説。若如前於
大乘分爲七類等。乃至。如來聖教。意趣無邊。何須
局執。今謂。蒼山會釋。間有不穩。不暇委指斥之
耳。又有人云。問。&MT10755;頓圓三。同菩薩位。應合爲一。始
教迴心。立乾慧等十地。其直進教。有五十二位。大
別。何不開爲二教。又若約所尙義別。宗開有十者。
始教則空有二門自別。及圓教有同有別。何不別立。
始教相宗。有十論師。各執異計。那不皆各分爲別
宗。答。且後三教。解行階位。漸次頓顯。無礙自在。此既
各別。故開爲三。始教直迴。俱菩薩位。空有二門。今
爲六七。或通第八攝。圓教同別。各有同別。隨擧
而具。如孔目明。唯識十師。大途不異。見解稍殊。不
可異求。細縷
徒勞益物鮮矣
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一人天乘。二小乘中
犢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爲聚。二無爲
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
法藏。一過去。二未來。三現在。四無爲。五不
可説。此即是我。不可説是有爲無爲故
言人天乘者。折薪云。驗上四乘中。人天乘
即小乘中開出也上四乘中云。二謂一乘三乘小乘
人天爲四。有云此乃漸次開故。
從小乘中開出人天。今謂。上
約深淺。非必從小而出也
又義苑&T047368;引宗輪
論四衆一龍象衆。二邊鄙衆。
三多聞衆。四大徳衆
竟云。亦可前二衆
龍象邊鄙。
即大天及徒
不禀聖道。可屬人天乘。此解非
也。以彼二衆即大衆部。既信無我。何爲此
宗。已是小乘。那屬人天。今案。法苑云。詮宗
各異。且如外道内道小乘大乘。崇尊主法。各
各有異。説爲宗別。大類外道。別有六計。大
類小乘有六異計。大乘爲二。準之。外道六
計。並爲此宗。以計我故。故孔目章引梁
論云。復次正法内人。雖復願樂無我。違逆
身見。於何賴耶識中。亦有自我愛。釋曰。前
復次約佛法外人。此復次約佛法内人。以
此應知。我法俱有宗。具有凡夫外道人天
衆等也。孔目又云。若凡夫人天乘。佛臨凡
夫。同彼人天。引凡夫人。修人天福。既無無
漏。不辨見修。但論世間禪定。成世間修。若
就此經。初會首料簡下文所目之義。約十
門中云。人即佛菩薩淺深者。謂。從三惡道。
人天二乘菩薩。漸教頓教圓教。咸成佛菩
薩淺深不同。爲被一乘所目。即是一乘。問。
若爾淸涼何故已五教中。不許人天乘。故
破刊定&T047368;立四教中初迷眞異執教西域外
道類傳
習有十一家。及
此方老莊等
云。參以邪宗。天台妙玄破古
師於鹿苑前別立提謂。爲人天小教云。奈
苑之前。不預小攝。未轉法輪已前。未有
僧寶故。此亦云何。答。淸涼不許此義。故列
十宗中。初但擧犢子部等會玄云。今不言人
天者。以文略故。
又人天不立有我以爲
宗。故不言之。此解非也
然探玄此章既言。一我
法俱有宗。謂。人天位及小乘中犢子部等。何
輒改易祖文耶。若不許參邪宗者。何取
犢子部。此一部呼爲附佛法外道。以彼所計
不殊外道故。又天台意。若約法收。如四
教義云。三藏セル世間布施持戒禪定。即是
人天之教。並正因縁所生善法。此已爲三藏
所攝。彼小乘三藏。已攝人天教。此何不攝
外道世禪。況是我法俱有宗。以彼外道深執
實我實法。盜牛之論。本是佛法。所尙各別。此
何不收。思之。言二犢子部等者。宗輪疏云。
犢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靜處。貪
欲起已。不知所云。近有母牛。因染生子。
自後仙種。皆言犢子。則婆羅門姓也。佛在之
日。有犢子外道。歸佛出家。如涅槃經説。此
後門徒。相傳不絶。至此分部。從遠襲爲
名。言犢子部此部從説一切有部中流出。從此
部流出四部。謂。法上。賢胄。正量。
密林
山部
俱舍光&T047368;云。佛在世時。有犢子外道。計
有實我。計同外道。故以標名淸涼囘向品疏云。
內外道自以聰
明讀佛經書。而生一見。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犢
子讀舍利弗毘曇。自別制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説
藏中。佛説此人不異外道。
諸論皆推不受。名外道也。
演義云等者。等取餘
四部。謂。此計中總有五部全義林章云。犢子
部。法上部。賢胄
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部宗。説補特
伽羅。非即離蘊。具如宗輪并述&T047368;
或一少分
宗輪云。其經量部。執有勝義補特伽羅。故演義云。泰
法師云。更等取經部中根本經部。不等末經部以
本經部亦執有勝義我。非即非離。即計菩薩出離生
死。故名勝義。玄賛攝釋。初宗攝六。謂。犢子。乃
至。經量等部。問。按宗輪論。犢子等五。無根等蘊。經
量即有。又所許我。義全不同。云何總合。爲一宗
耶。答。今據分同。非謂一切。又計我
別。然有我同。約斯爲宗。故亦無失
言立三聚
法等者。折薪云。此五全一少分。同立三聚
五法藏。我法俱有也今謂。法苑但云合五
部宗説補特伽羅。而不言三聚五藏。況本
經部雖執勝義我。而不立五藏。故知非也。
今按。智論云。復次一切法略説有三種。一
者有爲法。二者無爲法。三者不可説法。此三
已攝一切法。又云。是佛法中亦有犢子比
丘説。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衆
合有人法。犢子阿毘曇中説。五衆不離人。
人不離五衆。不可説五衆是人非即
離五
衆是人非離
人是第五不可説法藏中所攝
淨影義章云。犢子道人所計。五陰和合。更
有我生。就陰辨我。故云不離。而非陰故
曰不即且據
舊譯
新俱舍論破我
曰。然犢子部
執有補特伽羅。其體與蘊不一不異。又彼
若計補特伽羅。與蘊一異。俱不可説。則彼
所許三世無爲。及不可説五種爾焔新譯所知。
舊云智母
亦應不可説。以補特伽羅不可説第五及
非第五故。寶法師云。諸部之中。唯犢子部
約始
立我
執有實我。謂。所知法中有五法藏。謂。
有爲法分爲三世合爲有爲聚。
即三聚攝
無爲第四。不
可説法藏第五。與前有爲無爲非一非異。此
中但説與蘊不一不異。即執此法以爲我
體。此五法藏同大般若五種法海。謂。三世無
爲及不可説。不可説者。是勝義諦。犢子部。不
染邪智。謂勝義諦是其我體。不同外道染
汚邪智。執有實我。是我見攝唯識義燈云。
問。大般若中
亦説五藏。謂。三世爲三。有爲爲一。名有爲藏。無
爲爲一。亦名不可説藏。與此何別。答。義有別。準
可知。今謂。與五法海。又
有稍異。今可準寶&T047368;
宗輪論曰。其犢子部。
本宗同義。謂。補特伽羅。非即蘊離蘊。依蘊
處界。假施設名。基疏云。其犢子部至非即
蘊離蘊唯識疏云。經部本計我亦非離蘊。然薩婆多
等。叙外道計。無離蘊者。唯即蘊故。皆縁
蘊故。大乘説有離蘊計爲我
者。此據影像。如瑜伽等説
謂。實有我。非有
爲無爲。然與蘊不即不離。佛説無我。但無
即蘊離蘊如外道所計之我。悉皆是無。非
無一不可説非即蘊離蘊我。既不可説。亦
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依蘊處界。假施設名者。謂。我非即非離
蘊。處界亦爾。然世説云色是我乃至法亦是
我。但依蘊等假設此我名我。實非蘊等。
又論曰。經量部説。諸蘊從前世轉至後。乃
至執有勝義補特伽羅。基疏云。有實法我。
能從前世轉至後世。執有勝義補特伽羅。
但是&MT04800;細。&MT10769;可施設。即實我也非即非離。雖
同犢子正量
部等。然經部師説縁無心得生。故非謂
蘊外有別體也。泰法師解。如上已引
不同正
量等非即蘊離蘊。蘊外調然有別體故也
&T047368;一末。解犢子部等云。彼宗計我。與所
依蘊不即不離。然別有體。非常無常。
西明測
云。然彼二乘所計我者。如犢子部及經部等。
如宗輪論説。問。如下所説犢子部スル非即
非離我。二障之內何障所攝。若煩惱障。如
何羅漢起煩惱障。若所知障。如何論下文
生空智斷。答。三藏解云。是我執故。煩惱障
攝。此部未得羅漢果時所計我相。同佛在
時犢子外道。由此立號。名犢子部俱舍光
&T047368;。如
向已
引。
談初未成羅漢時計故。説彼部亦計
我。理實得果。已斷我執。經部等計。應准
此釋要集西明門人
新羅道證
云。有解。瑜伽四計唯分
別。此中第三三類計中
非即非離
俱生收。任運我執不
計即離故。今謂道證瑜伽唯説分別。此論
通二。通叙通破分別俱生。於理爲勝。今
義燈不爾。若唯分別可順論文。彼立五
藏。我在第五不可説藏分別
法執
豈俱生見作
是計耶。又不得言犢子部却談昔計。非
據現計。理亦不爾。宗輪論中現叙彼等同
計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計我故。若
爾無學如何更起我執見耶。答。如前解
義燈云。瑜伽總有四類。然但此前二。不攝第三。若
爾何故彼論説云。依我分別計爲有者。皆攝此四。除
此更無。如何不收。答。彼據我執自性。不越彼
四。今據情解妄謂爲我故。叙破之。實是法執。問。若
爾如何下生空斷。答。彼文總説。非別別屬。文總意別。
斯文大例。準此會意。此論説三種我竟。總結文云
生空智斷者。是文總而意謂。初二即生空斷。第三法空
斷也。故寶法師云。犢子部等。不染邪智。謂有我體。
不同外道染汚邪智。執有實我。是我見攝。即不染
汚無知。羅漢尙有。大乘所謂分別法執。是大乘見所斷
所知障品。故西域&T047368;云。提婆設摩羅漢。作識身論。説
無我人。瞿波羅漢。作聖教要實論。説有我人。因
此法執。&MT10770;陳諍論。亦斯
謂也。後解約我執解
或可得言唯有學凡
作如是計。文無簡故唯識疏云。犢子部等。我名
能見。演祕云。准彼宗計。
眼等諸根。名見覺等。我能領知。覺彼根等見覺等事。
即據根本。説我能見。文又俱舍光&T047368;云。犢子部難。我
體既無。誰爲能憶。準此等文。既同僧佉。依識所變
見分。執爲我故。明知。我執故生空智斷。是故非無學

問。犢子等立無爲聚。其體義何。答。唯識
基疏二末云。正量及譬喩師根本
經部
立三無爲。
無有體性。薩婆多部。亦立三種。然是實有。
乃至。虚空或説唯一。或説爲多婆沙
二説
準此。
犢子從薩婆多出。其正量部從犢部出。則
虚實雖異。立三無爲。本宗同義。例而可知。
若立別種。宗輪何不出耶。餘皆可解
二法有我無宗。謂。薩婆多等。彼説。諸法二
種所攝。一名。二色。或四所攝。謂。三世及無
爲。或五。謂。一心。二心所有。三色。四不相應。
五無爲。故一切法皆悉實有 玄賛云。二有
法無我。薩婆多等。攝釋云。第二攝四。謂。一
切有薩婆多者。此云一切有。宗輪論云。其上座部。一
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分爲兩部。一説一
切有部。亦名説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轉名雪山部。基
疏云。説一切有者。一切有二。一有爲。二無爲。有爲三
世。無爲離世。其體皆有。名一切有。因言所以。此部説
義。皆出所以。廣分別之。從所立爲名。稱説一切
有部
多聞宗輪云。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復
出一部。名多聞部。基疏云。廣學三藏。
深悟佛言。從徳爲名。名多
聞部。當時律主。具多聞徳也
雪山宗輪疏云。文殊
問經。離上座
外。別説雪山部。譯家謬也。其上座部者。轉名雪山
部。上座弟子。本弘經教。説因部起。多弘對法。既閑
義理。能伏上座部僧。説因&逐時大強。上座於斯乃
弱。説因據舊住處。上座移入雪山。從所住處爲
名。稱雪山部。若據所襲。名上座部。又西域之言。
呼冬分時爲雪風。雪山中風。流行於世。號爲冬
分。故言雪風。今此上座。賢聖漸少。宗義&MT04800;弱。人不
流通。説一切有。聖者轉多。理趣強盛。人皆學習。上座
廢之不行如雪風。相似言其論弱也。
玄賛云雪轉部。三彌帝論。上座部義
飮光宗輪云。
至三百年末。從説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飮光部。
亦名善歲部。基疏云。婆羅門姓也。即迦葉波姓是。上
古有仙。身有金光。餘光至側。皆不復現。飮蔽餘
光。故言飮光。此部教主。是彼苗族。故言飮光。又此
部主身有金光。故言飮光。此師少歲。性賢有徳。因
以立名。故言善歲。嘉其少有賢行故也。又宗輪
曰。其飮光部。本宗同義。謂。若法未斷。未遍知。則
有。若業果未熟。則有。有諸行以過去爲因。無以
未來爲因。一切行皆刹那
滅。餘義多同法藏部等
等部飾宗&T047368;云。四部全。
謂。一切有部。乃至。
飮光
演義鈔云。言等者。等取餘二半。謂。此
計都有三全一少分。謂。一一切有部。二雪山
部。此即上座部宗輪云。多同説一
切有故亦等取也
三多聞部
云。餘義多同一切有部。並
不立我。計法有實故
言一少分者。化地部
末計。彼云。過去未來並皆實有。亦有中有。
一切法皆所識故。名有法無我已上義苑。折
薪。全所引
耳。然化地部本末異計。何不辨耶。會玄云。然准法
苑。化地部説定無中有。應是末計。今謂。法苑且擧
本計。故宗輪云。其化地部。謂。過去未來是無。現在無
爲是有。乃至。定無中有等。此是彼本宗同義。其末宗
異義者。謂。説實有過去未來。亦有
中有。一切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
言彼説諸法
等者。宗輪曰。謂。一切有部諸是有者。皆二
所攝。一名。二色。過去未來體亦實有。一切
法處皆是所知。亦是所識。及所通達。生老住
無常想心不相應。行藥所攝。有爲事有三種。
無爲事亦有三種。基疏云。謂。一切有者有
二。一法一切。謂。五法。即心。心所。色。不相應
行。無爲。二時一切。謂。去來今。各對諸部。名
色攝一切法。色相麁著。易知其體。稱之爲
色。四蘊無爲。其體細穩。&MT10769;知相貎。以名顯
之。故稱爲名。此部意説。心心所等體相相
似。心既許知識。即心所何不説爲法處。皆
許世俗智ヲ以知。有漏識ヲ以識。得六通達眞理
者之所通達。生老住無常法。行蘊所攝。對
經部等無不相應者非行蘊故。有爲謂三
世。無爲謂擇非擇及虚空俱舍論曰。謂。一
切法略有五品。一色五塵。五根。
無表十一種
二心六識
心王
心所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煩惱地法。大不善地法。小
煩惱地法等。總有四十六。義苑云四十五者。
非也四心不相應行十四五無爲三種總有七
十五法。攝一切法盡。如六足。發智。婆沙等

三法無去來宗。謂。大衆部等説。有現在及無
爲法。以過未體用無故 探玄全同。玄賛
云。三法無去來。大衆部等。攝釋云。第三攝
七。謂。大衆根本鷄胤宗輪云。於此第二百年。大
衆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説
部。二説出世部。三鷄胤部。基疏云。憍矩胝部。此婆羅
門姓也。此云雞胤。上古有仙。貪欲所逼。&MT10770;染一
鷄。後所生族。因名鷄胤。文殊問注云律主姓也。是
釋名同。眞諦法師云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本音及義皆
無此説。此從律主之姓。以立部名。此部唯
弘對法。不弘經律。經律是佛世尊方便教故
制多。
西山。北山宗輪云。第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亦
名大天。大衆部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
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玆乖諍。分爲
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基疏云。
制多者。眞諦文殊問云支提。訛也。此云靈廟。此山多
有諸制多故。因此立名。制多山西。稱曰西山。既
與大天不和。因此別住。北山亦爾。
北之一山也。此三並從所住立名
化地。法藏等
宗輪云。於此第三百年。從説一切有部復出一
部。名化地部。從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
基疏云。化地部主。本是國王。王所統攝國界地也。
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捨國出家。弘宣佛法。從
本爲名。名化地部。眞諦師云正地部。亦稍相近。文
殊問言大不可棄非也。法藏者。部主之名。密與藏義
意大同。此師含容正法。如藏之密。故從人以立論
主名。此部師説總有五藏。一經。二律。三阿毘達磨。四
呪。五菩薩。即明
本菩薩行事等
演義云等者。等取六トノ
少分。謂。都七少分同有此計會玄云。
言都有
八全等者。一大衆部。二説轉部。有本云雪轉部者。非
也。在前中收。然有本鈔都有七全等。無此説轉。以
本經部在第一宗中已收。則無者爲正。義苑。
折薪。集成。並依錯本。圓覺大鈔云雪山轉。非也
一大
衆部。二鷄胤部。三制多山部。四西山住部。五
北山住部。六法藏部宗輪論叙制多。西山。北山
云。餘義多同大衆。叙法
藏亦
七飮光部宗輪叙飮光云。餘義多同法
藏。攝釋在前第二宗中收
一少分。取根本化地部如前
已叙
北京素公懷素
云。以前義故下同
玄賛
四分律法藏部義。及四
阿含僧祇律大衆部義會玄云。或云。僧祇大衆。即
上座窟内大衆。故不同窟
外大部也。今詳。是大衆部。同於僧祇律也。今謂。二
解並非。此是依慈恩玄賛。彼云。古經論宗致極多。舊
四阿含及僧祇律。大衆部義。舍利弗毘曇。梵網。六十二
見經。正量部義。三彌帝論。上座部義。四分律。是法藏
部義。素
公依之
今詳。宗輪論曰。此中大衆部。一説部。
説出世部。鷄胤部。謂。此四部同説。諸佛世尊
皆是出世。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
滅。三虚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
有處。七非想處。八縁起支性。九聖道支性。過
去未來非實有體。一切法處非所知識。都
無中有。如是等是本宗同義。此四部末宗
異義。所執展轉。差別有無量門。基疏云。無
爲不同有九種也。此前三種體皆一物。餘
釋名等不異諸部。次四無色。所依之處別
有無爲。是滅所攝。要得此滅。依之生彼。能
依細五蘊。自是無常。所依四無色。自是常住。
十二支分。是有爲攝。此理無爲。一切聖道。
性能離染。理是常一。其八差別。自是生滅。
理是無爲。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去來體用
無故。並非實有。曾有當有。名去來故。準此
等則此中亦應等取一説部。及説出世部。
然以更有異義。別在後五六宗中故。故攝
釋。演義略耳。思之
四現通假實宗。謂。説假部等。彼説。無去來
世。現在世中。諸法在蘊可實。在界處假。
隨應諸法假實不定。成實論等經部別師。亦
即此類 探玄大同。只言成實論等。等字作
及耳。玄賛云。四現通假實。説假部等。成實
論義。經部師宗。即當第四現通假實
釋云。餘三四五六如名各攝自部。復言等者。
自部之中本末有異。故等等之宗輪云。於此
第二百年。大衆
部中更出一部。名説假部。基疏云。此部所説。世出世
法中。皆有少假。當知非一向假故。不同一説部。
非出世法一切皆實故。不同説出世部。既世出世法
皆有假有實。故從所立以標部名。眞諦師云分別
説部。鏡水鈔云。現法之中通有假實者。如眼根處七
&MT04800;成。又如一&MT04800;上有無常等四義。故名爲假。五蘊
體非聚。故
名爲實也
宗輪論曰。其説假部。謂苦非蘊。
十二處非眞實。諸行相待。展轉和合。假名爲
苦。乃至。由福故得聖道。道不可修。道不
可壞。基疏云。苦者逼迫義。蘊體非逼迫故
非是苦。色等諸法。有義名苦。其實非苦。諸
行相待。假立苦故。以依五根積聚縁五塵
積聚。積聚之法皆是假故。雖積聚假義以釋
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縁故。現在世之識。不
名爲意。入過去時方名意處。依止義成。體
非現在。亦非實有。現見修道。不能得聖。
故知聖道不可修成。但由持戒布施等福
得聖時。其便成聖果故不可修。慧力得聖
一得以去。惟相常住。無刹那滅。故不可壞
法苑云。聲名句等。若在處等。體非實有。
以説依縁故。有積聚故。若在蘊等。聲等便
實。雖有積聚。不説依縁以名蘊故演義
鈔云。一全一少分。一全即説假部。一少分即
末經部。以根本經部是第一宗攝。其成實論
先是數論弟子。以所造爲能造會玄云。彼
宗以五塵
爲能造。五大爲所造。
即與我宗能所造倒
後出家入佛法時經部
攝。故三藏云。經部細實而麁假。假實義同故。
現通假實攝會玄云。證成經部師是此宗攝也。唯識
疏云。經部十虚&T072699;假細實。大乘世俗&T072699;
細假。薩婆多等&T072699;細俱實。一説部等&T072699;細俱假。今當初
句。與説假部義稍同故。合爲一宗。文今謂。其説假
部。處界是假。唯蘊是實。經部所立。蘊處是假。唯界是
實。此雖假實隨應不定。以於現法既通假實故。
此宗攝。至下當悉。淸涼
及諸所解者。皆不穩歟
此説假與一説説出世
別。此謂俗眞諦中皆有假實今謂。此解不然。
准宗輪疏。云世
出世法皆有假實。不可約諦以論假實。不與後五
六宗同故。若謂眞諦亦有假者。即應非眞諦。故
非彼宗計。
故知非矣
蘊門明義是實者。實即積聚故。界
處門明義是假者。體假積聚故會玄云。釋成俗
諦中有假實也。
會解&T047368;云。若法在蘊門中攝時是實。若分五蘊。爲十
二處十八界。既開五蘊色心。爲界處故。是假説也。既
開五蘊積聚爲處界故。處界名假積聚也。文 今
謂。此等皆非彼計之意。準宗輪疏。既言積聚之法皆
是假故。雖積聚假義。以釋於蘊。蘊體非假。無依縁
故。以此推之。約蘊體無依縁爲實。約處界門
説依縁故是假。然淸涼有何所據。
只約積聚。強分假實。故知非矣
言彼説無去來
世者。宗輪論曰。餘義多同大衆部説。準此。
大衆部等説。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如前已
引。言現在世中等者。此即正擧説假部計。
如宗輪疏等向已述。言隨應等者。謂。説假
部等淸涼不置
等字。不允
等取經部。成實論等。等取俱
舍論等。及經部別師。即俱舍師。世親論主。未
歸大乘之前。順正理中稱之經主。故光法
師云。論主意朋經部。寶法師云。世親論主。
意無朋執。唯以理勝爲宗。非偏一部。然
於中間。多以經量爲正義也。故知。此中理
長爲是。非定一宗。假實不定。今當具辨。其
成實論者。且如三論玄義云。佛涅槃後九百
年内若依宗輪云。至第四百年初。從説一切有部
復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説轉部。唯識疏云。
第一百年有鳩摩羅多。名日出者。亦名譬喩
師。經部以此所説爲宗。當時猶未有經部
有訶
黎跋摩此云師
子鎧
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
梁僧傳云。初依薩婆多出家。學阿毘曇。後背師説。
造成實論。又華玄略述云。是中天竺僧佉之徒。後迴心
已。事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受學八犍度。兼習大小。折
有相之言。申無相之旨。於疎勒國造此論等。又道
證要集云。成實論師。本是數論弟子。後於經部
宗中出家。造成實論。淸涼演義。處處全同此耳
鳩摩
羅陀弟子此即經部祖師。望未分之前。亦名薩
婆多部。今復望遠所襲曰弟子
問。
成實之宗正依何義。答。有人言。正用曇無

南山。定賓
等。用此説
有人言。偏斥毘曇。專同譬
根本
經部
眞諦三藏云。用經部義也飾宗&T047368;等。與
此稍異。謂。
眞諦云。多聞部主。深義之中。有大乘
義。成實論從此部出。參渉大乘義也
檢俱舍論。
經部之義多同成實嘉祥又於小乘内分三
品。一者俱不得二空。如犢子部當今
初宗
此下
根人也。二者薩衞之流薩婆
多部
但得人空。不得
法空今第
二宗
爲次根人也。三者譬喩經部訶梨成
之流。具得二空當第四宗。
兼第三宗
爲上根人也。約
空義淺深今謂。成實是經部義。故淸涼云
其成實論經部師。此既可爾。何故章主更云
及經部別師耶。今詳。此指俱舍論主。何以
別者。準光寶&T047368;。並云。薩婆多部三世蘊等三
科。皆是總實。經部所立。蘊處是假與説假部
蘊體是實。
處界是假。
此乃不同
唯界是實若更細論。十二處。細實
&T072699;假。亦與説假別也
今論主
本雖經部與彼有別。
故稱別師。意在于此
許蘊是假。處界是實。
立比量破。如論廣明。今此中意謂。説假部
成實論經部及別師論主現世法中三稱假實分
別。隨應不定。而總是現通假實宗攝也。然諸
解紛紜。皆失章意。所以不曉大師置別之
言大有巧旨也蘊實。處界假。説假 蘊處假。界
實。經部 蘊假。處界實。論主
五俗妄眞之宗。謂。説出世部等。世俗皆假。
以虚妄故。出世法實。非虚妄故 探玄玄
賛所標皆同宗輪論
文。如上
宗輪疏云。此部明世間
煩惱。從顚倒起。此復生業。從業生果。世間
之法。既顚倒生。顚倒不實故。世間法但有假
名。都無實體。出世之法。非顚倒起。道及道
果。皆是實有。唯此是實。世間皆假。從所立爲
名。既乖本旨。所以別分名説出世部大乘部。
一説部。
説出世部。鷄胤部四部。本
宗同義。今依末宗異義
若依攝釋云。復言等
者。自部之中本末有異。故等等之。演義鈔
云。以世俗是假。假故妄也。出世爲眞。眞非
是假故。是實也。少似中論一半向前義苑云。
亦跨大
乘也。折薪云。此等中論也。此分通大乘。會玄云。
以中論四諦品前以空破有。四諦品中以空立有。今
以二空爲眞實。似前一半義也。或可世俗是妄。少
似因縁所生法。出世爲眞。少似我説即是空。不得
全偈故云前半。然此言少似。即有少分通大乘破
相始教之義。或可望中論前半偈者。不全同故。
但云少似。今第五宗。唯空世間故。世俗是妄。不空
出世間故。出世爲實。故中論前半偈中。唯似其空世
間之一分。故云少似及向前也。若既全似。則與大乘
何別。思之。今謂。四諦品前等者。即淸涼鈔解第八宗
之文。義未
穩歟
今謂。慈恩等取自部。今依賢首。準
智論中曰。是佛法中有犢子比丘説。人是第
五不可説法藏中所攝此當第
一宗
説一切有道人
輩言。神人不可得。十八界十二入五衆實有
自性即第
二宗
更有佛法中方廣道人言。一切法
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兎角龜毛常無
即當今五
六二宗
三論玄云。迷失二諦凡有三人。一
者毘曇。執定性之有。迷於假有。故失世諦
犢子。薩婆多
等。並此中攝
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復
失一眞空大衆。説假。成實。經
部。不免此失
二者學大乘者。
名方廣道入二諦章云。未知此人何學。若小乘學。
則推畫起邪見。若大乘學。則聞大乘
説起邪見。或云。方便部中所執道。或云。此一説部。
所言似大。所以爲名。依四阿含。作如是説等
執於邪空。不知假有謂無罪福
報應等
故失世諦
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眞矣説出世部。及
一説部。正當
此計。濫
大乘者
三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諦。或言
一體。或言二體。復喪眞俗此即當今
第七八宗
淸涼
云。前四唯小。五六通小大。後四唯大乘。演
義云。然五六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準此
詳之。此中初二人法有無。三四三世假實。五
六二諦有空。七八眞空不空。九十理性泯圓。
十宗五對。燦然可觀。不可不知
六諸法但名宗。謂。一説部。一切我法。唯有
假名。都無體故。此通初教之始。準之 探
玄亦同云一説部等。玄賛亦然。宗輪疏云。一
説部。此部説世出世法。皆無實體。但有假
名。名即是説。意謂。諸法唯一假名。無體可
得。既乖本旨。所以別分名一説部。從所立
爲名也。文殊問經云執一語言部。名雖相
似。然注解云。所執與僧祇同故言一説。此
釋非也簡正&T047368;云。不簡有漏無漏等。皆
無實體。唯有能詮假名。於能詮下無所詮
實體演義云。則顯出世亦假名耳。故云
一切我法。亦如中論若有世間則有出世間。
既無世間。何有出世間等前則出世是
眞。今則出世亦假名爾。然能詮之名尚未亡
故。後則一切皆空思之言此通初教之始者。
問。第三宗中曇無徳部。第四成實經部。南山
等判分通大乘。今則何故但此通耶。答。彼亦
少分明法空故。然阿含身子毘曇亦説法
空。豈分通大。其成實論。具如嘉祥以十義
證明是小乘。彼文自云論三藏内實義天台
藏教
四門。是
空門義
一切聲聞法中無犍闥婆城喩智論
三藏不説一切法本性空。而成實論亦有
此喩者。引菩薩藏中譬。就小乘法中釋耳
嘉祥法
華疏文
經部空宗。準此亦然。故今不用。但此
宗義。通初教始耳。折薪云。由此教有二。一
迴心。二直進故。於始教亦分始&MT10755;。如下類
有。此況正當小乘。分通大乘復古引孔
目云三乘
眞如
漸教門中有三門。一&MT10755;教門。二始
教門一始。二&MT10755;。言始門者。人法二空。方入空攝。
得知。眞如不及二空。二空爲上。此門亦通
分別無分別教義。分別教義者。謂。教義
即空故。今初教門中眞如。但是空義等
三世間所知
門。復有二門。始門通人天及愚法二乘
眞實
性攝故。中邊分別論云。世間所知眞實。入眞實性攝。
準此論文。世間唯除虚誑妄語等。餘並入眞實。由
許是菩提
遠方便故
&MT10755;門者。論中邊釋。謂。一切法但
有名。謂。分別名思惟名等得知。不同遠方便
法。此義唯局二種十

爲是大乘近方便故已上
孔目
故云初教之始」
七一切皆空宗。謂。大乘始教。説一切法皆悉
眞空。然出情外。無分別故。如般若等 探
玄復然。眞空彼云性空。玄賛云。七勝義皆
空。般若等經。龍樹等説。中百論等。八應理圓
實。無著等説。中道教也楞伽玄云。二無相
宗。破彼前宗有相所立法相。蕩盡歸空。性無
所有。二空眞理。相想俱絶。如般若等經。中
觀等論。三法相宗中。立三性三無性。有爲無
爲。色心等百法。皆依識心之所建立。如深
密經。瑜伽等論説今謂。無相法相二宗。並在此第
七宗攝故。大乘法師第八應理
圓實宗。亦此中收。然淸涼。彼七今九。合爲第八。眞空
絶想宗。即無相宗。即頓教。亦名二諦雙絶宗。別取彼
八爲今第七。三性空有宗。以今第
八却爲第九。濫之甚矣。如次下辨
義苑云。一切
諸法者。謂。八十餘科始自五蘊。&MT10755;至涅槃。八
十一科。皆實相等。此即約
法開顯。唯未開顯於人。而圓
頓義。何得以此爲始教哉
世出世法。無不淸
淨。法既淸淨。則蕩除情執。故無分別。此乃
無相大乘之一宗也&T047368;不然。以始教義
濫於&MT10755;圓。謬之太矣
折薪
云。此當始教之&MT10755;何不通始。而但限於&MT10755;
&MT10755;二門。通無分別故
上深密照法輪者是復古引孔目云。始教
等者。如分教中辨孔目始教言&MT10755;門者。如維摩
説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又
金剛般若。&MT04800;
即非&MT04800;塵等
然此教通分別無分別。無分別
義者。謂。證眞如故無分別教者。謂。比觀意言
無分別境。悟大乘言教故
別教義者。謂。教義即空故已上
孔目
今就深指故。
云無分別也。般若者。指所宗經也。護身。衍
師。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集成云。秀法
師云心境俱空宗。大乘初教。此中有二。一
境空。謂。心外無境。如深密等。二心亦空。如
諸般若等。准深密經。雖了不了。然皆依八
識五性。方便建立故。准此深密亦皆空宗。若
約説三性及眞如不空理等。分通八攝無
淸涼云。七三性空有宗。謂。遍計是空。
依圓有故演義云。即是大乘法
師所立應理圓實宗
八眞空絶相宗。謂。
心境兩亡。直顯體故即是大乘法師
勝義俱空宗
九空有無
礙宗。謂。互融雙絶。而不礙兩存。眞如隨縁。
具恒沙徳故。七即法相宗。八即無相。後二
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頓教。九即&MT10755;教。
十即圓教。又第七亦名二諦俱有宗。謂。勝義
眞實故不無。世俗因果不失故是有。如深
密瑜伽等。第八亦名二諦雙絶宗。謂。勝義離
相故非有。世欲縁生如幻故是無。如掌珍頌
云眞性有爲空。如幻縁生故。無爲無有實。
不起似空華等。即般若三論中一分之義。
九二諦無礙宗。如維摩法華等嗟乎。圭山亦
以法華判爲
&MT10755;教。乃據于玆。都非儼藏兩祖之意。唯
在涼密臆斷。即千古之愚闇。誰不哀哉
義如前顯
折薪云。問。淸涼何以故七八九約宗教
皆不同耶。答。淸涼於立教立宗。皆云有不
安者。頗爲改易。於此見矣予怪。淸涼不揆
茫味。輙改祖轍
者。以自不顧其拙却是血
指汗顏之誚。反有所歸也
故演義云。然此十宗。
前六全同大乘法師會玄云。問。賢首順彼八宗。
何有玄妙。答。但以後二宗
超之爾。今有三宗超勝。以第八中有頓義故。今謂
不然。賢首順前六宗全同彼師。以彼後二。合爲第
七大乘初教一宗。更立後三。特超
彼師八宗。奈何謬解。誣於祖乎
大乘則爲八宗。
七名勝義俱空。八名應理實。即以法相爲
應理圓實。法性爲勝義俱空。今迴七爲第
八。八爲第七。如前西域中二宗不同。今符
法性。又加後二以顯甚深會解&T047368;云。八即頓
教者。此約宗教
義相。當處配之。不必全取教之次第也。問。若爾應
&MT10755;教深於頓教。不爾何得前淺後深耶。答。以眞空
絶想宗。雖是宗教。然亦通始教。但多分義配。故云頓
也。今謂非矣。復古只云。迴大乘法師第七
爲第八。以符法性。在法相後爲深故也
據此則
今章正順大乘中所立。勝義倶空同一切皆
空。應理圓實同眞徳不空。但名少異爾今謂。
淸涼
但以大乘法師第八。却爲第七。亦迴彼七。及與今章
第九。合爲第八。以今章第八。移爲第九。非謂以
今章第八迴爲第七。何以得云應理圓實。同眞徳不
空耶。然以眞徳不空。即如來藏縁起。性具恒沙徳故。
淸涼立爲第九。故義苑云。淸涼第八。正同此中第九。
亦同此中第七。彼第九。與此中第八。名異義同。會玄
&T047368;云。今以第九合其第七。爲第八眞空絶相。加第
七三性空有。以當相教。移彼第八。爲今第九。收義
方足。是也。然彼大乘師應理圓實。謂。眞如凝然。不許
隨縁。那爲第八。噫。笑庵謬解。尚喪淸涼意。況賢首旨
乎。錯中之錯。
不亦悲哉
亦由第三時具三性理不空理故。
所以淸涼今令三性理爲第九。一切法俱空。
却當第八。由無相宗通始頓二教故今謂。淸
涼深執
起信故。多作此判。如維摩默顯祖判爲頓教。若通
無相空始者。淨名豈可唯顯空寂。何以爲不二門
所以二祖取意不同。又淸涼意順智光師故
設順性宗智光師義。而以
&MT10755;爲第九者。何也
復古云。此章同探
玄。依五教次第。亦順其義。以列諸宗次第。
及釋義也。而淸涼國師。此蓋以性揀相。迴
大乘法師第七爲八。以符法性。在法性
之後。爲深故也。少與五教不次今謂。頓爲
前淺。&MT10755;
後深。爲害甚矣。
何符法性之有
又以性空通始&MT10755;頓。&MT10770;以眞
空絶想收於頓教。又亦空有無礙徹於同
教。故云前淺後深祖曰。&MT10755;教始&MT10755;兩門。並具無
分別空有二門。頓教門者。維摩
直默。以顯玄意。此如絶於教義相想不及。又云。頓
屬其上分本教義。漸從其末義。三乘&MT10755;教。寂照照寂。
一相眞如。幷初教門染淨即空。據此等文。本淺末深。其
豈可爾乎。蓋淸涼來峯。判法華等。爲&MT10755;教攝故。致
此誤也。徹其同教。那局
&MT10755;教。漸踈頓親。請深察焉
若空有雙絶。亦收頓
若爾淸涼以此雙絶爲第八耶。爲
第九耶。何不別分爲十一宗哉
又復七八
九三。諸師各立今謂。儼藏同義。唯獨淸涼輙爲改
易。而一別立。何云各立。諸師者

欲判淺深定其權實故。淸涼序之。與
今章探玄不同也
八眞徳不空宗。謂。&MT10755;教諸經説。一切法唯是
眞如。如來藏實徳故。有自體故。具性徳故
探玄有自體故作眞體不空。楞伽玄云。四實
相宗。會前教中所立法相。莫不皆依如來
藏縁起。稱實顯現。如金作嚴具。如此楞伽
及密嚴等勝鬘及如
來藏經
經。起信寶性等論説。廣如
彼明淸涼云。九空有無礙宗。如向已叙
演義云。空有無礙等者。謂。互融故。有是即空之有。空
是即有之空。語空必攝有。言有必攝空。故曰互融。
言雙絶者。有即空故有絶。空即有故空絶。言不礙
兩存者。不壞相故。有即空而有不泯。空即有而空
不亡。眞如隨縁者。上言空有。容濫但空。故説眞如
即空。空即眞如。又異但凝然。故云隨縁。非無不變。
具恒沙徳者。唯法性宗非唯
空寂而已。上皆實教中義
又出現品疏云。不變
隨縁之義。乃爲諸佛之本。性相無礙。因果圓
融。爲不思議。過此更無究竟。問。明品疏云。
知即心體演義鈔云。今直語靈知眞心。
異乎木石者。通能所證也
了別即非
眞知故。非識所識鈔即遣南宗禪病也。識以了
別爲義。了見心性。亦非眞
知。眞知唯
無念方見
瞥起亦非眞知故。非心境界鈔遣北
宗之病。
以不起心爲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
即妄想。故非眞知。是以眞知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
故。是用無念心見聞覺知一
切事法。心常寂靜。即如來藏
心體離念。即非有
念可無。即體之用。即用之體。知之一字。衆
妙之門鈔水南知識云。即體之用名知。即用之體
爲寂。如即燈之時即是光。即光之時即是
燈。即燈爲體。光爲用。無二而二也。知之一字。衆妙之
門。亦是水南之言。圭峯禪源詮都序。亦用此語。即是荷
澤神會之詞。乃南宗傍派。而非五家所嫡從也。然台
徒山外。錯認眞知。謂爲圓極。故四明破云。且靈知之
名。圭峯專用。既非即陰而示。又無修發之相。正是偏
指淸淨眞如。唯於眞心。及縁理斷九之義也。即別教義。
以此究之。淸涼宗密。尅爲圓教者。皆不出
此第九空有無礙宗。此豈非失一家之綱要乎
義苑
云。諸經者。謂。實教了義大乘。説一切法者。
則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説相。離心縁相。
故云唯是眞如。即不變也。如來藏者。在纒之
名。則是隨縁。二義既彰。性徳恒沙本來具足。
亦一宗一教也折薪云。即上深密持法輪
中眞如不空理者是。故名眞徳不空宗此乃
所謂
應理圓實。同眞徳不空。
笑庵之錯。如已辨了
言具性徳者。即不空眞
如故。起信云。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
足無漏性功徳故。所以上文以此爲&MT10755;
他宗破云。只知性具善也。不知性具惡。必須翻
九界修惡。證佛界性善。是皆不出但中之義。偏屬別
教者。若淸涼圭山。無奈此難。然依賢首。則但徵
斥此一教一宗。何關圓教。他破却非。於焉自可見矣
復古云。謂。&MT10755;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説如來藏
具足無漏性徳。一一有體也
九相想俱絶宗。如頓教中絶言之教。顯絶言
之理等。如淨名默理等。準之 探玄云。謂。
頓教中絶言所顯。離言之理。理事俱泯。平等
離念孔目云。無名之教。顯無名之義。又
云。此如絶於教義。相想不及故復古
亦引
楞伽玄
云。或得義不存名。亦如楞伽。同性經等。亦
如維摩默住以顯不二。義苑云。毀相泯心
故。云相想俱絶。理本絶言。假一言而直示
故云顯。如淨名者。則杜口於毘耶。如上釋
之。是離念之機所宗尚故
十圓明具徳宗。謂。如別教一乘。主伴具足。
無盡自在。所顯法門也 探玄總同。又孔目
曰。夫圓通之法。以具徳爲宗。縁起理實。用
二門會取。所謂同別二教也。即通成解行
理事等一切法門。一乘無礙陀羅尼門。理性
體融。在因爲因。在果爲果。其性平等。據
縁以説。在一乘即圓明具徳。處三乘則一
相孤門。在小乘廢深論淺。居凡有則唯事
空文。此即理之妙趣也。又別教一乘。佛及普
賢願行等法。始&MT10755;皆齊。無有前後。仍於諸
法義。隨擧爲首。餘即爲伴。宜可準之。又
別教之中亦有同別。由多即一。是其同也。
爲一中多。即是別也。同教之中亦有同別。
一乘三乘同一善巧。是其同也。各據機別。即
是別也。又云。依大經本。所顯義門。相即容
融。理事自在。所有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
一。如帝網喩無盡不同。廣如彼明。又探玄
云。上來分教開宗。粗陳梗概。廣引教理。具
明義相。如別&T047368;義苑云。法界圓彰。實
徳本爾。一多縁起。主伴重重。相用&MT10769;思。云
無盡自在。此宗之與教。體義無別。但所尚
者曰宗。造修者曰教。故立二名耳。此上十
宗。後後深於前前。則前四唯小。五六通大
小。立在小乘。義通大乘。故云通小。後四唯
大乘。又五六義通法相宗今謂不然。五六設使
義通空始。而不通
相始故。如
上辨了
七即無相宗今謂。不止無相。可攝相
宗。既以大乘始教故。大
乘法師七八
俱應此攝
後三即法性宗。又七即始教。八即
&MT10755;教。九即頓教。十即圓教。此與淸涼少異
今謂。可云碩異。如上所揀。淸涼
改易。皆失祖意。豈唯少殊。思之
又云。但此中
五六義通法相宗隱故非也所以彼淸涼顯立
第七三性空有爲法相宗。彼第八正同此中
第九。兼同此中第七。故彼約教。八即頓教。
約宗八即無相宗。彼中第九。與此中第八
名異義同。如此會者。豈是相違。學者請詳
今謂。此中所會。可取是者。非者可知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卷之三



華嚴一乘教分&T047368;輔宗匡眞鈔
卷四

  日域京西華嚴寺住持僧&MT04537;鳳潭撰
乘教開合第五 義苑云。且教之所明。不
出諸乘。教則論其階漸。斷證之殊。乘乃運
載有情。遠近之異。以乘附教。優劣自殊。以
教攝乘。機心不忒。是以合之爲一。本末鎔
融。開之爲二爲三。淺深展轉。開合遍收。理
無不盡。依此亦可總判言教。如來聖教。意
趣無邊。不可局執。故以此門通會乘教耳
復古云。良以諸家判立。各有聖教以爲
依據不可全棄。又聖教開合。本由機異。設
云平道。亦爲化生。合雖多過。開亦未能
全無於失。是故今家開合全收。無過不離。
故有此門
於中有三宋本云。初約教開合。二
以教攝乘。三諸教相收
初約教者。
然此五教。相攝融通。有其五義 義苑云。
示意總標也。謂。本末更收。漸次融會。從一
至五。亦會取諸説未穩折薪云。總前四科
以辨開合。初義正明五教開合。意存通會
諸師所立此及義苑。並依淸涼。彼文第四立總相
會通云。諸徳立教。各自所據。今雖立
五。亦會取諸説。廣如彼述。今謂。不然。此同探玄
云。然此五教。有開有合。亦有五重。豈會取諸説乎
第二義科所明不出三一。今以五教攝前
三一乘也。第三義復以五教交絡相收也
復古云。此即諸文判教之後。總相會通也。但
立文少異。義旨大同。與探玄全同。但彼開
四有二説。此少一門耳。既云五教相攝。&MT10755;
頓在其中矣今謂。此與探玄及要問答
中乘門數名不同義大旨不異。如下當引」
或總爲一。謂。本末鎔融。唯一大善巧法 探
玄云。謂。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也
下心識章云。由此甚深縁起一心具五義門。
是故聖者。隨以一門。攝化衆生義苑云。
謂。根本枝末法輪。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
方便已上探玄
下即淸涼
一音所演。則菩提流支立一音
教者。不失道理未穩復古云。本末二相。譬
若五金大冶烹而爲一。故云本末融鎔。圭
峰言。圓教攝於前四。一一同圓。海中百川。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