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不審 (No. 2343_ 實英撰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隨好更相顯發。如林中花。故不相奪 
問。何位初得及圓滿 答。瑜伽論云。諸隨
好若諸菩薩始入淨勝意樂地時。已得異
熟。從此已上展轉獲殊勝清淨 問。輪
王亦得與菩薩得而有別耶 答。菩薩得
望彼四勝。一熾盛。二分明。三圓滿。四得
處。廣如大度論
  十一日
一。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於相好有
三重不同中。八萬四千等當中歟 答。略
也 難云。三重中略者。三十二相也。八萬四
千是中也。何云略耶 答。當段云。八萬四千
等義當但是略但於難者。望一乘無盡
相好。八萬四千相好猶是略故。非相違
  猶疑云。探玄記十五云。二略説九十四
相。三廣結十蓮花塵數。爾者略中略三十
二相。偏略九十四相也。然八萬四千中也。
何云略耶 答
一。以雜花卽是花嚴故約譬説時可限
蓮花歟 答。不限也 難云。自宗意以因
果同體爲宗旨故。約譬説尤可限蓮花
也 答。旣 名雜花。故可通櫻梅桃李等諸
花。法説經文説五周之因果彌不限蓮花
也。但於難者。通諸花中。以蓮花爲本。不
背因果同體義故。非相違
  寛永拾三年丙子三月十一日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



五敎章下卷不審十四攝化
分齊

  二日
一。餘百億等小乘敎意。以他三千界爲
佛所化境歟 答。爾也 難云。餘百億者。
以百億須彌爲一三千界量。當章起盡唯一
三千界爲所化如何 答。俱舍論云。唯
一世尊普於十方能敎化故一佛化用及
他三千界云事論文分明也。但於當段釋
者。餘百億等云。餘言等言廣故。當段之釋局
一大三千界不見故。非相違。此會通一圓
愚推也。思之
  難云。義苑云。小乘唯娑婆者。謂不信界
外別有土。故此猶約化之邊量。若克佛
之所依。唯處四州之一此先徳意。攝
化之邊量限唯一娑婆百億答。當段
云。唯此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於中此
閻浮提等者。上總佛出世顯限此娑婆。於
中以下三千界中。別此世界南州報佛所
依土也。餘百億等者。他三千界一佛敎化
力用及分齊云意歟。依之玄第三轉法輪章云。
六轉處者。小乘唯一娑婆百億鹿苑等處
旣 轉處娑婆百億釋間。餘百億化用及分
齊歟。通路記第五十二云。報身出世南州
以爲所都。所化境界自餘百億須彌世界
乃至他三千界是也云云
  問答抄義唯一三千界爲所化雖然
俱舍本義抄意。一佛化用廣及十方見
タル故。如此答也。可尋明師
  尋云。百億須彌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歟 
答。爾也 尋云。百億者。億有三種
當何耶 答。百億者。十萬爲億。百萬爲
億。千萬爲億。三種億中。以十萬爲億之
義數之也。見聞抄義 問。三千界者。如何
積而成三千數耶 答。俱舍云。四大洲日
月蘇迷慮欲天梵世各一千等問。三千
界者。約竪建立之歟。ハタ約横建立之
歟 答。約横建立之。竪以初禪爲極頂。
二禪已上非三千界攝也
問。火災所壞故。以初禪屬三界内者。風災
所壞故。以第三禪如何不屬三界内耶 
答 尋云。以何知小千・中千・大千邊量
耶 答。隨此三千必三重鐵圍山在之。以
此三重鐵圍山知此三千之邊量也
  娑婆閻浮
折云。娑婆者。三千大千世界總名也。探玄云
堪忍。悲花經云○依此樹名贍部州也
折云。閻浮樹此云勝金。閻浮樹下河水底有
紫金。光蔽日月。此州在樹南。故云南閻浮
云云
一。演義云。俱舍易了。總以喩顯一小千界。
如一千錢一中千界如一千貫錢○今有
千中千。故有百億也問答抄委悉也。可
見之
一。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不説今此二
土不明歟 答。爾也 難云。第八第十兩門
廣明三身。具盡佛果内證外用之功徳。何今
第九章唯明他受用變化之土。不説法身自
受用之土耶 答。當段但於難勢者。一義
云。今欲顯五敎淺深。然小乘敎不明法身
自受用。又彼内證之理智彼此平等性相幽
徹故。大乘諸敎同許普周法界故。淺深之相
難辨故。今約攝論分齊。探敎門施設。以佛
土廣狹判五敎淺深。尤有其謂故。非相違
 法性土權實二敎不同事。纂釋可見之
一。及自受用土自受用土諸佛通一土
歟。爲當各別歟 答。通一土也 難云。行
願記第六云。自受用土鏡智後得。他受用土
平等後得旣 一切有情各有八識。何通一
土ナラン耶 答。探玄記第三云。若自受用
土佛與諸佛共有一土解釋分明也。但
於難勢。則玄云。猶如法身諸佛共依故。以
是同法性故以二由釋間無相違
  猶疑云。抄四上云。起信雖明始本不二三
大修同。而是自心各各作證故知。縱雖
起信等意。旣 云而是自心各各修證。何得
諸佛共唯一土耶 答。抄七上云。實則一
義。有其二種等
  三日
一。其釋迦佛隨他受用實報淨土始敎意
他受用土限色頂歟。通他處歟 答。可限
色頂歟 難云。法苑第七淨士義云。若他受
用土或在色頂淨居天上。或西方處所不定。
法花亦言○我此土安穩○十地所見乃是報
土。地前所見乃是化土。隨宜而現。何得定
方。別指一處欲令衆生起勝欣心。別指處
所隨心淨處。卽淨土處始敎意豈無此解
釋之義耶 答。當章色頂云云綱目云。色頂
別立云云探玄記一云。若依始敎在色界頂。
爲引小乘同界説故處處解釋始敎順
小乘。故色界頂云事分明也。但於法苑之解
釋者。始敎多分摸傳燈之法相。故少分別義
存間無相違
  尋云。始敎意可立界外淨土耶 答。處
處解釋始敎寄界内最勝處云云疑云。
法苑第七又云。化土必隨三界處所○古
人於此種種分別。三界之外別有處所。以
爲淨土。理必不爾。所化必有異熟淺。在
異熟淺必是三界攝。何得出界。土非界
繋言超三界。非處有別。隨所化故
一。或有説在摩醯首羅天今此摩醯首羅
天者。限一大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歟。通
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歟 答。一義云。通
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也 難云。如今章
現文爲。約一大千界建立。實報住摩醯。化
身住百億如何 答。當段旣 以梵網經
爲所引證。然彼經説千葉臺釋迦。此一葉上
釋迦。卽是一大千界頂摩醯住如來也。准知
千葉上釋迦。是千三千大千世界頂摩醯首
羅領如來也。然者此經意。不限一大三千界
頂摩醯。可通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也。
以引證文爲本。上立義交合。摩醯卽是千
摩醯。百億是千百億ナルヘキ也。但於章
文者。一大三千界云。他三千界云。皆是就
摩醯顯實報淨土。就百億談化身所居故。
當段就通相不簡別。大樣釋之也。非相違
  一義云。今章約迴心敎建立故。色頂淨土
限一大千界。百億一大千界一百
ナルヘシ。但今引梵網爲證計也。千色頂・千
百億等。皆取爲證非也。若別約直進菩
薩明之者。十地能化地地增進。初地百葉
等不可遮之也 猶疑云。探玄記第三云。
寄在色頂唯説一界此釋無爭約一
大千界色究竟明實報所居答。對
建立終敎已上界外無勝之土。設一大千
界建立ニモアレ。若他三千界建立ニモアレ。約須彌
就三千建立。皆是界内淨土故。寄在色頂
唯説一界釋也
一。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
敎大乘意。十地能化他受用報身所依之化
境者。通皆局一大千界歟。隨地有寛狹
歟 答。隨地位漸增可有十重寛狹也 
難云。當段云。或有説。在摩醯首羅天化身
充滿。百億閻浮提是所化分齊。如梵網經及
對法論等説。當知此約始敎以説准此
明知。始敎意縱雖對初地乃至十地。化境不
可有增減。唯可局一大千界答。十地
經初地菩薩得百三昧。得見百佛。二地菩薩
得千三昧。得見千佛。三地十萬佛。四地百
億佛等。旣 所化菩薩隨地位淺深。有得定見
佛等多少。卽此所見之佛。一佛一國故。豈非
能化敎主所依之境有寛狹耶。但於難者。
有人云。若約始敎中直進菩薩。則隨地位漸
增可有化境寛狹。若約迴心敎。唯一大千
界也。當段釋約迴心敎心得置時無相違
  疑云。於一始敎中。約迴心直進分攝化
境不同。當章綱目及探玄記等全所不見
也。有何依憑如是簡別耶 答。此事實
難思。然探玄記第三云。六轉處者。小乘唯
一娑婆。百億鹿苑等處。三乘或一百億。或
千百億。或如恒沙爲一佛化境此雖
三乘中出三種。而不云何敎。然被下世界
海章
云。若依始敎唯有百億閻浮○若依終
敎如智論中等云云上文云或一百億。
今指爲始敎。上云或如恒沙者。是智論
五重世界故。今指爲終敎。於其千百億之
一科者。雖不見別指何敎。而綱目云色
頂別立彼實報故。如梵網經等説此約
初敎當章亦以梵網經爲始敎。故知。
彼經所説或一百億或千百億。總指爲始
敎云事。於中入大乘論色頂別立實報。
而但令領一大千界。是當梵網一葉上。
卽迴心敎意也 尋云。迴心敎意何可立
受用身耶 答。如三乘共十地菩薩等。迴
心二乘全不經之。但爲望上不足建立
之。色頂報身例之無過也 難云。探玄記
第三云。若依始敎唯有百億閻浮百億釋
迦。爲攝化境答。此文但總相云百
億。或一百億。或千箇百億。可通含義也
  四日
一。如梵網經色頂報身指臺上歟。爲當
指葉上歟 答。指臺上歟 難云。梵網疏
云。蓮花臺藏世界之中。坐花臺上實身成佛
名盧舍那。其一花上千釋迦。則是千摩醯首
羅天上。各一釋迦一花上旣 是摩醯首羅
天故。臺上非彼天明知。今但指葉上
也 答。梵網經所説千花臺上。或云界外土。
或云淨居天。雖古來所諍。處處解釋以梵
網經爲色頂實報之證據。豈非指臺上舍
那耶。梵網經雖無臺上卽是色頂云文。准
諸經論。千葉臺第二地能化也。又十地能化
皆居色頂故。心得引證云如梵網也。不思
議光擧色頂云云此意也。但於疏釋者。且
約經説相顯著。以所居葉上旣 當色頂故。
能居千釋迦尤可爲初地已上能化佛。爾者
臺上卽應超過此千十地能化。豈非等覺能
化耶。雖然經文不明。故不別指其處。無
背文義故云此亦無違也
  猶疑云。若爾。臺上葉上同在一處。如何
分別臺葉不同耶。明知。臺上是界外淨
土。卽當終敎意也。今但指葉上。可證始
敎之義。章云對法等。卽廣等取唯識等
者。此意也 答。孔目第四云。上釋迦於第
四禪説心地法者。卽是閻浮化釋迦也。又
顯彼天別有實報盧舍那身彼天者。指
上第四禪也。遮那是臺上佛。旣 云彼天別
有等。豈非臺上當彼第四禪耶。但於難
分臺葉不同云難者。探玄記第二云。淨居
之居有四種。一義云。今但爲證化身充
滿百億之義。引之不取臺葉之邊也。纂
釋問答委細也。可見之
一。及對法論對法論中報身色頂。化身
住百億説文在之歟 答。對法論無此文
也 難云。當段旣 及對法論何無此文
云耶 答。玄記梵網疏中。引入大乘論雖
成立此義。更對法論不引也。依之折薪記
云。對法論中撿文未見准此思之。今應
云及入大乘論也。但於當段釋者。傳寫誤

一。於彼天別立實報始敎意十地能化報
身共居色頂歟 答。十重共色頂難云。
准花嚴經・心地觀經・攝論・入大乘論等説
相。初地百葉臺。二地千葉臺。三地萬葉臺。乃
至十地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
葉也。而一葉則一大三千界也。摩醯已一大
千界頂也。然者初地能化旣 以一百色頂爲
所化境。知初地已上報身土超過摩醯云
事 答。當段云。實報淨土或有説。在摩醯首
羅天入大乘論下云。始從初地乃至十
地在淨居天成於正覺。自在應化十重共
色頂云事明也。但於御難者。雖所化國土
十地漸增。所居淨土專色頂心得置是無相

  五日
一。或有説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實報土
界外歟 答。爾也 難云。終敎意以事理不
二爲當敎實義。何不談染淨鎔融身土。界
内土外別建立淨土耶 答。當段但於難勢
者。終敎意卽穢土悟淨土。穢相是無明邊際
故。卽淨土義邊ヲハ三界外スル也。然卽穢
土非不悟淨土。故事理不二スルニ無失也」
  尋云。若卽穢土覺淨土者。何別指方域
分限土耶 答。對始敎界内淨土簡別
終敎故。キビシク指方域分限也。雖然
實界内外別遠非建立淨土也 尋云。若
爾者。如何下同敎義不同耶 答。終敎意
卽穢土淨土談スレトモ。不云界内。必界外談
故。下同敎卽染歸淨。卽穢土觀淨土。故
實實報寂光眞土。在三界内不可離三
界談故。二敎差異大不同也。今圓敎意。法
花經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談如是也 尋
云。西方去此三十二三十二恒河沙歟
答。爾也 難云。復古云。演義抄引涅槃經
二十四高貴徳王品。西方者四十二恒河
如何 答。當段釋分明也。先徳注解
者。異品不同也 猶疑云。復古云三十二
者。恐傳寫之誤答。高麗印本抄云三
十二。故知。有異品歟
一。名無勝涅槃經所説無勝土者。報化
二土中何耶 答。報土也 難云。彼涅槃經。
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等若實報淨
土。更不可指方域分限耶 答。當段但於
難者。爲衆生引攝暫指方域也。無相違 
難云。經中擧所例。如安樂世界卽探玄記
第三云。十住以去不退位三賢菩薩生處名
爲淨土。於中亦有四果二乘等。如阿彌陀
旣 所例安樂界是凡小共生之土也。能
例之無勝土亦以可化土。如何 答。演義抄
二上引涅槃經卽釋云。旣 言爲化衆生居
此閻浮。無勝國土是我嚴淨。明指報身在餘
淨土定判如是。何更疑之耶。但於如安
樂世界之經文者。或指嚴淨邊歟。或終敎
意依起信論。許三賢菩薩見報身故可得
往生云云
  天台章安疏未定報化。寶法師疏云。示
勝他處以顯報淨也云云
一。如大智論中今此五重世界者。爲倍
倍增歟 答。爾也 難云。如所引智論文。
以一大千界爲初重。以一恒沙大千界爲
第二重。何云倍增耶。後三重亦不一准。未
必見倍倍增歟 答。義苑云。初據三千等
倍增之數以揀權小故折云。倍倍增可
准此等釋。倍倍增云事分明也。但於
御難者。任先徳之注解心得置無相違
  六日
一。爲一世界性第二重名世界性歟 
答。爾也 難云。論文第二重但云世界無
性字。何第二重名世界性耶 答。當段但
於御難者。章主得論意加性字故。無相

  尋云。依何道理名性海種等耶 答。玄
第三全同當章。而釋云。何故名性者。有
二義。一望前諸界攝諸流類。續結成性。
如久習成性等。二望後海等有爲因義。
故亦得名性性者。積成義也。以先大
千界積成故也。若望後世界海義者。所
依因義也。是故云性歟。又依彼所依因
所成世界深廣如&K海;。是故云世界海也。
次世界種者。可尋之 尋云。五重世界
以何土爲常途一佛世界土耶 答。以
第一之一大三千界爲一佛土。是常途經
論所明通相也
一。爲一世界種性與種有寛狹歟 答。
爾也 難云。舊經云世界性。新譯云世界
種。但是一體也。何分異耶 答。章意第二云
性。第四云種。尤可有寛狹也。但於難者。
性種之義依處可有同異故。非相違
一。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説終敎意説雜
類世界歟 答。當章不説也 難云。時分義
終敎不定僧祇。通雜類世界答。當段以
局此界但於難者。彼終敎終門通同敎。
今終敎當中也。非相違
  尋云。又唯約須彌等者。具有釋歟 答。不
然。重結上釋也。意上五重世界約同類
須彌山世界建立世界説佛土。故不望
樹形等異類世界義結釋也
  七日
一。此釋迦佛卽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徳
地經所説二十一種功徳者。三身中就何身
説之耶 答。就化身説之也 難云。正見
經文。薄伽梵住最勝等然准圓覺疏抄。
薄伽梵者。是眞身之名也。何云化身耶 
答。當段云此釋迦佛卽具等釋迦是化身
名。故知。明化身具二十一種功徳也。但於
難勢者。説彼經時。地前地上大衆所見各
別者。論主定判也。然今欲證卽化爲報義。
故殊擧地前所見之身。卽具地上所見實報
之徳。以顯卽權歸實之同敎義也
  尋云。引佛地經有説段。何故但釋佛身
而不釋攝化處耶 答。樹下釋迦旣 報身
也菩提樹下卽報土也。同法花靈山故擧
佛取土也。義苑云。土旣 隨敎殊勝故。身
亦稱土。希寄卽化爲報敎義云云
云。此約頓敎説者。當章前後皆始終頓別
列。當段何始終同頓列耶 答。約三身
之次第如此列也 難云。一義云。若約
攝化境四句次第。則小始界内。終敎界外。
同敎亦界内亦界外。頓敎非界内非界外
也。何云三身次第耶 答。折云。所以約
敎不次者。由上置約化顯報故。以同
敎連終敎辨。今以卽化顯法義別。故
疎於此以説也意云。約佛三身之次
第。小乘敎唯化身。始終同三敎共是報身。
頓敎唯法身故爲言但於難勢者。自元二
義也。且伴一義也 尋云。五敎不次第列
例有之耶 答。上迴心章小終始頓等列。
可准之也
一。二世界海有三類今此三類爲處所各
別。爲當於同處感見不同歟 答。此三重付
機見分麁細也 難云。旣 云三類。何同處
耶。況當段釋第二類云。於三界外有十重
等。玄記第二云三千界外別有十世界。豈非
處所各別耶 答。花藏世界是染淨鎔融之
土。具足主伴通因陀羅等。何云處所各別
耶。更不可云染淨隔境上下分處也。但於
當段釋者。非如娑婆雜穢故云三界外。非
謂三界外實有定別處也
  尋云。如此三位於一類世界等。約麁細
不同論三位云事。當段有起盡歟 答。
今章釋云。仍此三位本末○約麁細有此
三故解釋誠明也 猶尋云。以三生得
入之機類。如次可配當三位世界海歟 
答。諸餘雜類世界感見類。是付見聞機論
之。十重世界感見。付解行機論之。第一
蓮花藏莊嚴世界。付三生果海得入機見
論之可心得歟 尋云。今世界海三重。
約麁細不同論之心得者。抑上國土海
離此三位別立不可説土歟 答。只上
世界海中三位。若證智相應皆是果海不
可説土故。是云國土海也。若此證相應土
機敎相應。於此相應處論世界海三位
也。纂釋委悉也。可見之
一。於三千界外今此十重世界海者。於
三千界外建立之歟。於三千界内建立之
歟 答。實不可離三界内也 難云。當段
云。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何云界
内耶 答。今此三位於一類世界上。約麁細
不同論三位云事解釋分明故。實不可離
界内也。但於當段釋者。以離業繋義故
云三界外也。無相違
  疑云。晋經五十七云。如此娑婆世界。知
十方世界世界性世界海○須彌世界中事
亦復如是旣云娑婆界外十方世界有
此十世界故。今章云三千界外也。云經
文云解釋。三千界外云事分明也 答。孔
目章發悟記第六云。今此第二世界相者。
純是解行已上菩薩所遊所住。旣 離繋縛
無有雍塞故。云三千大千世界也。然有
二外。謂事外・法外也。世界廣轉出界内
量。離繋淨潔無染相故准此可知纂釋
義界
外云趣也。
可見之
  八日
一。世界性二世界海等今此十世界者。各
別世界歟。爲當一世界中所具事物歟 答。
晋唐兩經意少別歟。且就晋經有一義。云
是各別世界也 難云。探玄記第二十釋云。
初知此娑婆世界中境。二知十方世界中境
旣云知此娑婆世界中境。其境者。衆
生善惡佛因果等也。第二云知十方世界中
境。其十世界豈非世界中所有之境事耶。何
是謂各別世界耶 答。至相・香象兩師意。必
定存各別世界也。其故者。今章孔目章
第一・探玄記第三。並旣就世界海出三類
中。第二於三千界外有十世界。爲解行生
人所居。又行位章釋普莊嚴童子等行相
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處旣云等
以上處。豈非擧一處等取餘九處耶 若
許有十處者。各別世界也云事何疑之耶。
但於玄記二知十方世界中境等釋者。娑婆
是現今所居之世界故。其中境事者。尤可指
衆生善惡等爲化導之境也。十方是業用
所及之方域部落。故只總明十方各有十
世界之旨。是名爲境事。准此上云娑婆世
界中境者。是所緣境也。下云十方世界中
境者。正是分齊境也。以十方各有十世界
爲分齊境故。兼亦可有所緣爲境之義。以
瞿夷所知之境故。委細之問答纂釋可見之」
一。此等當是萬子已上今此十重世界
者。唯局第十地菩薩之淨土歟。廣通解行
之諸位歟 答。可通諸位歟 難云。玄第
三云。問。涅槃中一切輪王皆定千子不增不
減。何故此中乃不同耶 答。彼是王四天
下之輪王約三乘説。此是王世界性之輪
王故。寛大深網於彼如白淨寶網等。以恒
沙金輪王福所感。此約一乘説不同也
准小相品疏抄等。白淨寶網是第十地花報
也。然此萬子輪王釋彼一恒沙金輪王福所
感。豈通前九地耶 答。世界性等十重世
界。解行生人所依處故。不可局第十地菩
薩之淨土也。依之迴心章云。卽是解行身
遍於五位法但於難者。正第十地兼通
前九地義不遮故。非相違
一。此上三位並是盧舍那今此三位俱盧
舍那攝化處歟 答。爾也 難云。同是舍那
攝化處者。何煩分三位耶 答。玄第三亦
有此三類。但雜類世界爲第一類。十重世界
爲第二類。蓮花藏界爲第三類。如是列釋
竟。次釋能居人云。一乘三中多分論時。初
見聞位。次解行位。後果位通卽可知。三處佛
身同是十佛也但於御難者。且約三生
分三位心得置時。無相違
  尋云。三位同舍那攝化處云委意如何 
答。如彼三乘敎者。地前菩薩居穢土所
見之佛是化身也。地上菩薩居淨土所見
之佛是報身也。又於地上隨地位增。有
十重舍那不同。然圓敎意雖見聞解行等
約報明位有三生別。而圓信圓解俱同
佛境。以窮盡毘盧法界故。三處佛身同是
十佛也
  九日
  第十佛身開合
一。或唯眞境爲法身佛地論意局理法
身歟 答。爾也 難云。佛地論意以大圓鏡
智攝自性法身尤可通智法身。何局理
法身云耶。折云。如佛地論者。經云。當知
有五種法。攝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
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
智。論釋云。謂攝大覺地。大覺是佛具三種
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化。謂大覺所
依以攝所行境界故○言攝身者。第七論
云。又前五法攝三身者。有義前二攝自性
身。中間二種攝受用身。成所作智攝變化
身。經説眞如爲法身故○論次云。有義論
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及爲地上
菩薩等所現一分細相化用攝受用身。名爲
地前菩薩等所現。一分麁相攝變化身。釋曰。
前義智與自性相應。以同轉八識時得故。
此義四智皆與自性相應。通四智麁細二
分以攝受用變化。正當今章。吾祖判云。清
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也。而論説四
智自性相應者。卽理智冥合不卽不離。由不
卽故有爲無爲別也。由不離故相應共有
也。而論中前義以鏡智攝自受用。平等性
智攝他受用。妙觀察智通報化。亦有四智
攝餘身義也。並屬始敎也 答。當段云。唯
眞境爲法身今章就唯眞如法身之義
釋也。但於難者。自元佛智論有二説。當段
釋清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云。第二
義伴故。非相違
一。或唯妙智爲法身妙智者。修生智歟。
本覺智歟 答。修生智也 難云。當段云。以
本覺智故然兼存約修生智之旨故。云
修智同本故爾者雙通二智歟。何云修
生智耶 答。下引爲證攝論具文云。由斷
所斷獲得無垢無罣智等斷除垢染障
礙所獲之智故名無垢無礙智爲言豈非
修生智耶。但於今章文者。展轉釋成妙智
爲法身之義也。非相違
  尋云。展轉釋成之形如何 答。有難云。修
生智同有爲。何云無爲法身耶。故釋云。
以此修生智卽是本覺智故。復有難云。修
智是始有。本覺是本有。始本旣別。何云卽
是本覺耶。故釋云。修智同本故。意顯始
覺還同本覺。始本不殊卽是法身也 
問。此義尚不爾。起信疏釋論云所言覺
義者。謂心體離念乃至依此法身説名
本覺之文中。引此攝論・金光明以證本
覺之義。旣引爲證之論文。指本覺智名
無垢無礙智。爾者今妙智爲法身之妙智。
豈亦非本覺智耶 答。彼起信疏云。在纒
出障性恒無二故。云法界一相也。欲明
覺義。出纒相顯故。云卽是如來平等法身。
旣法身之覺理非新成故。云依此法身
爲本覺。無性攝論云。無罣礙智名爲法
身。金光明經名圓鏡智爲法身等。皆此
義也已上此疏意亦爲證出纒相顯等義
故引之。細思可知 問。若是修生智者。
四智中何智耶。爲當通四智歟 答。諸記
異釋。若依義苑。云此敎所談卽寂而照。
卽照而寂故。以本覺智故照也。修智同
本故寂也。寂照無礙故以智爲法身已上
通一切修智歟。若依復古。云以妙智合
本覺理故。妙觀察智卽修生智也。大圓鏡
智卽本覺智也。今以修生同本覺故亦
攝法身。引攝論爲據已上准此。今云妙
智者。別指妙觀察智也。以斷惑證理偏
是此智徳用故云爾歟。起信疏釋生滅
門。初云。此識有二義之文中云。本覺本
不覺在本識中。餘二在生起識中等
轉本識得圓鏡智。故云大圓鏡智。卽本
覺智歟
一。金光明經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
金光明經四智攝三身義説歟 答。爾
也 難云。金光明經以四智爲能攝攝三
身文全未見何引爲證耶 答。當段但於難
者。一義云。了簡彼經云。彼經云。一者法身
法身。二者應身。三者化身。説畢還第一法身
釋時。云唯有如如及如如智名爲法身。知以
智爲法身義無遮之。若以智爲法身可
圓鏡智故。鏡智攝法身義分明也。餘三智
攝餘身事。其文雖不分明。義必攝餘身道
理必然也。其上諸經論中。餘三智攝餘二身
文理顯然也。故章主取意如此釋也。一義云。
有記云。彼經正文如何 答。新經第二卷云。
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得此文意云四智攝三身也
  十日
一。此二句如性起品説今此二句者。如
次配同別二敎歟 答。爾也 難云。自宗
意立六句。第五句是解境。第六句是行境。
雖解行異而同就一敎中可辨之。今此二
句全同彼第五六句之兩句。何分配二敎
耶 答。義苑復古共云。初句是同敎。以攝
前諸敎爲此經方便故。義苑云。或具合前
四句以具徳者。謂總收諸説。或境或智。或
雙存或俱泯。就此門中融成性徳。此猶約
同敎一乘説約同別二敎釋之也。但於
難者。一敎中開四句六句。則如所難。而今
隨敎門之淺深分義味於濃淡。其前四句
約三乘辨。後二句約一乘辨。就此中第五
句。總收全諸敎。故是同頓同實義也。第六句
別明圓融義迥異前諸句。唯一相一性故。
正當別敎一乘也。未必全同彼解行之兩
句歟。非相違
一。次別約釋迦身明者就釋迦身釋五
敎不同歟 答。爾也 難云。如上旣 於一
箇法身論敎淺深。今亦於一箇報身。論有
爲無爲等之不同。可論本有始有等義也。
何約釋迦身釋耶 答。當段但於難勢者。
於一釋迦身或説報。或説化等。擧此諸敎
之施設。彼報應二身義自所顯也。非相違。
此義纂釋不審不審云云一義云。是則不必
專三身。反破三身之局執也。廣通三身十
身故。上云俱絶前五者。意顯不局境智
亦通人法敎義等故。如釋一大法身具十
佛故也。今釋非法非報化等也無相違。此
會通可然也。纂釋可見之
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説小乘敎可立
法報應三身歟 答。可立三身也 難云。
當段云。生身化身云云何立三身云耶 答。
當章前時分義立法身生生。今立生身化身。
前後合論自成三身。以生身是報身故專可
立三身也。何況行願記第二云。一小乘敎
有三。謂佛法僧。一佛寶自有三。初法身卽
五分戒・定・慧・解
脱・解脱知見
二報身卽丈
六身
三化身謂隨類
化身已上
云云但於難勢者。小乘敎佛身開合不一
准。是毘曇成實之諍論也
  猶難云。孔目章第四云。若小乘人但立二
佛。一生身佛。二化身佛要問答上云。
問。諸敎立佛相貌如何。答。依小乘敎。以
人相爲佛。一切智等卽屬於法故知。
小乘敎意非不立法身。但屬法寶攝。不
立爲佛身。故云不立法身。爭云立三身
耶 答 尋云。小乘部計不同也。今章依
何宗耶 答。時分義中旣云依婆娑等。三
寶章云。若小乘中毘曇等宗有二佛。一生
身。謂父母生相好之形○二法身。以五分
功徳爲法身。此中唯取無漏功徳等云云
故彼依毘曇宗歟 尋云。小乘敎意許
智法身歟 答。不許也 疑云。五分慧・
解脱知見俱是智也。何不立智法身耶 
答。義聖律師私記云。言法身者。戒定慧
等五分法身也。不通理法智法身也。言
生身者。可通應・化身也此云應身
是報身也。化身如文。故知。雖云二身卽
成三身。今此開合依成實宗歟
  十一日
一。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故佛地論所説
之四身義唯局始敎歟 答。可局始敎
也 難云。終敎意分自他受用。何可局始
敎耶。是以見列祖處處解釋。於終敎中亦
開出二身義答。非謂終敎意總不明自
受用身。探彼論意。殊不可通終敎等故。鈔
二上先出金光明經化身非應等之四身。次
擧佛地論今三身意。總結云。故雖有四義。
理全異但於難者。會解第四云。以金光明
合法報。卽是眞身實敎義也。佛地開四。理
智分相。不得相卽。始敎義也。所以全乖異
先徳之指南之趣。理智卽不卽。二敎相
非相違
一。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説
佛指離世間品所説歟 答。爾也 難云。圓
經中處處説十身。有何所由指離世間品
云耶 答。當段但於難勢者。第八地通行
境解境。當段佛身開合者。專就行境佛身論
之。故先指離世間品也。旣云以顯無盡
云云實可通二種十佛也。無相違
  解境行境之十身事
一。經説佛身種類有二。一融三世間十身。
二如來身上十身。言融三世間十身者。一衆
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身。四聲聞身。五緣覺
身。六菩薩身。七如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虚
空身也。言如來身上十身者。一菩提身。二
願身。三化身。四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
勢身。七意生身。八福徳身。九法身。十智身
也。二釋名者。融三世間十身名者。由善惡
業流轉六道。感種種報。受衆多生。昇流不
息故名衆生。體義・依義・聚義名身。國土身
者。是依報處。衆生人等是能依體。彼之所居・
所依處故名爲依報。封疆名國。所依名土。
言業報者。業是思數造作爲義。成善惡事
爲當果因。報謂酬感。由因所感苦樂名報。
今此身者。唯取業相不取報相。其報相者。
衆生之身是業所感苦諦果報。此衆生身是
報體故。國土亦是所感依報。繋屬正報所攝
收故。今業身者。衆生所作善惡諸業。取此爲
身。聞聲悟道。名爲聲聞。無師獨悟名爲獨
覺。修十二支由此得道。飛花落葉觀此悟
道。故名緣覺。具云菩提薩埵。略云菩提。菩
提是所求佛果。薩埵是所度衆生。所求所度
故云菩薩。又求菩提之衆生約所能求故。
又勇猛精進求菩提故。乘如實道成正覺
故名如來。決斷明白名此爲智。諸法體性
軌則任持故云法身。無物無礙名爲虚空。
言如來身上十身名者。受職灌頂成等正
覺儀軌極上名菩提身。樂欲望求決誓名
願。無而忽有名爲化身。勇健任持名爲力
持。形色殊勝細妙莊飾奇麗精美名相好莊
嚴身。神徳熾盛在衆孤標無物比類。名爲
威勢。隨意自在示生。化物自在無壅。名意
生身。前五波羅蜜所成果相功徳無比名爲
福徳。法體軌持名爲法身。決斷明白名爲智
身。是名二種十身名字三出體者。總言之。
二種十身覺了明朗。離暗惑。智相應焉。二十
身上智爲體。本智緣性。後智知相。二種十
身各各言之。各有體性。依報非情色法顯現
爲國土體。五蘊四蘊爲衆生體。如是出體恐
繁略之○融三世間者。融會此三總爲佛
身。國土世間・衆生世間・智正覺世間名三世
間。國土世間亦名器世間。國土身・虚空身是
名器世間。六道衆生聲聞緣覺菩薩並名衆
生世間。如來身・智身・法身並名智正覺世
間。三乘聖者若對智正覺名衆生身。並所
被機故。若望衆生名智正覺。三乘聖者隨
分覺故。十地論主以此融三世間十身束爲
三分。一染分。衆生身國土身故。二淨分。如來
身等故。三非二分。虚空身故。且約當相作
此分判。據實言之。國土通淨。諸諸淨土淨
分攝故。三乘通染。有智障故。有殘障等
故。衆生等十身名爲解境。觀解照見所緣境
故。如來身上十身名爲行境。修行所得所緣
境故。此二種十身出第八地三世間自在經
文。彼文衆生等十身各説十身。而文有同
數有成。據實皆十。是故十身通成百身。今
行境者。卽是如來身上十身。是名十佛。離世
間品等列十佛名。皆此如來身上十佛相貌。
清涼貞元花嚴疏檢一經文。五處文中具列
十身。皆是成正覺等十。如彼疏第一明云云
已上花嚴五敎賢聖章五十部在之
  春季談義五敎章下卷當年結願畢
  寛永拾四年丁丑三月十一日
  法印權大僧都實英歳八十五
戒七十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