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 (No. 2342_ 靈波記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ナルニハ
六十一。問。二乘所經時分極疾必三生四生。
極遲必六十劫百劫限ルト云耶 答。極疾三
生四生其際。從此減シテ一生二生類無
之。極遲六十劫百劫其極。從此増シテ
六十劫百一劫等義更不之也爲言
極疾極遲トテ計也。若聲聞極疾類ニハ
乃至四生五生等義可不定。若極遲
一劫二劫等。乃至五十九劫マテ之。
此等猶約スル時解脱聖者也。後極遲
六十劫不時解脱聖者也。若獨覺極疾類
。四生乃至五生六生等義。可不定歟。若
極遲。一劫二劫乃至九十九劫ルマテ
類有之。然此等皆是部行獨覺所攝ナ
ルベシ。麟喩必是百劫ナルカ
六十二。問。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中何可
云乎 答。六十劫一増一減劫一劫
六十劫也。獨覺成住壞空八十僧減劫
以爲一劫。經百劫也。是倶舍論第十二
云。要百大劫此意也
六十三。問。阿僧祇數第五十二歟。ハタ第
六十當歟 答。解脱經中八種忘失也。新倶
舍意。阿僧祇者第五十二ノ八忘失也。
若依古倶舍之者。中間八種忘失スルカ
。阿僧祇者當第六十數也。分明忘スト
釋故也
六十四。問。章云。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
一數此文意何 答。倶舍論頌八十
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此文意。以八十増減
一數此文意歟。水火等者。擧ケテ
空劫成劫住劫等取スル也 尋云。八十増
減劫者。纔是一火時分也。若一水
一迴スル時。若又一風スル時分也。若
爾者。擧一水所餘空成トヲ。若但擧
一火餘空成住三劫也。然如何今章
廣云水火等乎。若廣取水火風三災。即是
廣指六十四轉意也。如何 答。頌云フカ
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故。以八十増減
第一數也。非六十四轉也。只意壞
劫等云釋意也。然壞劫若火災壞時八十
増減アリ。若水八十増減劫モアリ爲言尋云。以
十四轉劫僧祇云道理如何 答。只
六十四轉者。總シテ不同ナリ。其中大劫ト云フヲ
建立スル時。以六十四轉大劫スル計也。
シモ僧祇スルニハ六十四轉
六十五。問。五分法身者。理法身云事歟。事法
身云事歟 答。事法身五分法身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大智律師。望生空所證
。釋理法身義耶 答。師云。此義宗
シモ然者歟
六十六。問。此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歟 答。
一義云。前三是因。後二是果若爾者。三學
即在因位。解脱解脱知見トハ即限果位也。一
義云。五分法身皆可果位也 尋云。若爾
者。前三中左後解脱知見義如何可不同
 答。若悟苦集道三諦者名慧。即是無漏五
分中慧是也。若悟ルヲ滅諦理第五解脱知見
云也。前三中慧者。有漏五蘊中反想心所
得慧也。轉有漏五蘊故也。若反識蘊
解脱知見故慧解脱知見トハ。義相即不同也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三祇時劫何ルト
之可ンヤ耶 答。若從煗等一座成覺スト
心者。三祇修行時分ヲハ。三賢位ニシテ也。
不淨觀一坐ニシテスト正覺心。有餘
ナラハ。最初發心身器清淨位ニシテ三祇
歟 尋云。身器清淨者。不淨觀等以前
 答。師云。此義意可然歟。但本宗可尋也。
師云。天台意三祇滿下忍スル道理
スル也。此意。彼宗學者。可
  已上時分之義畢
  本云
  應仁二年卯月三日 金資覺遍之
時。慶長三暦四月四日丑刻書寫畢。
偏是爲佛法紹隆利益沙界惠炬増明
而已
  右筆朝印空賢房


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一。問。此章斷惑者。四種斷中何耶
二。問。章云。如餘別説然者。唐本中無
  四字。此章加増是何道理乎
三。問。執與障不同如何
四。問。十煩惱釋名如何
五。問。章云。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
六。問。善惡無&T047368;三性如何有漏之相如何
七。問。大乘意。通迷別迷。其相如何
八。問。章云。此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
九。問。章云。其所知障○一切皆斷。唯是非擇
  滅也此文意如何
十。問。不染無知者。其何物乎
十一。問。倍離欲人。眞見道位。見修一智合斷
  可云乎
十二。問。入眞見道一心見道歟。第十六
  心眞見道歟
十三。問。依何道理。云倍離欲聖者
十四。問。八解脱與八勝處同異如何
十五。問。於煩惱得種如何異乎
十六。問。章云。其末那倶生行相細故此末
  那倶生可法執
十七。問。初地已上菩薩。可種子潤生義
  乎
十八。問。章云。若爾何故而有處説然躡
  處問
十九。問。章云。此二通十地者。是何乎
二十。問。今章不五識相應二障斷位等
  乎
二十一。問。章云。如築即押○廣如對法
  明闇同時喩説等。文意如何
二十二。問。章云。又此障法以心識無性
  故文意如何
二十三。問。章云。五受陰洞達等。其文意如何
二十四。問。章云。今此就實已下二釋。其意如何
二十五。問。章云。不倶生及分別邪師
  等三因ルト云乎
二十六。問。章云。地前伏使現&MT10755;教意。地
  前分斷二障之義。在之可云乎
二十七。問。終教意。初地已上受變易
  乎
二十八。問。以頓出離人爲喩事。其意如何
二十九。問。&MT10755;教斷惑能詮。此經何處文乎 
  第二明寄惑顯位已下
三十。問。寄惑顯位者。寄顯門各於當教中
  明寄在實義兩門歟。爲當聖圓教諸教寄
在云歟
三十一。問。章云。彼肉心者如何
三十二。問。三十三僧祇意如何
三十三。問。以智障煩惱業三種。配釋三身
  之意如何
三十四。問。以三性三身次第如何
三十五。問。章云。闡提不信障使滅已然者。
  今此使滅者。此不信障ヲハ信一位。種現
共斷之見。如何
三十六。問。章云。外道我執障○爲我徳因
  若斷我者反可無我何爲我法
三十七。問。以獨覺行障意如何
三十八。問。佛果四義必限四義
三十九。問。大悲行者。依何生乎
四十。問。方便生死。因縁生死前後如何
四十一。問。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
四十二。問。四定者。其相如何
四十三。問。章云。一切欲縛復微薄等文意如
  何
四十四。問。無色相應惑。如何云有縛
四十五。問。色煩惱等者。是何煩惱乎
四十六。問。今章於第十一寄顯門。正斷
  惱障種子。至第七地斷盡歟。如何
四十七。章云。心習已滅無明亦除抑此已
  滅者。指前地滅已滅歟。ハタ以當地
已滅
四十八。問。今章邪思惟所起煩惱相。以何種
  所起惑品。爲彼分別起行相
四十九。問。章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
  文意如何
五十。問。始教意。以十重障實義如何。今
  云寄顯
  第七二乘迴心已下
五十一。問。此章來意如何
五十二。問。章云。一切二乘。皆無迴心
  彼倶舍婆沙等意。加行中前煗頂二善根
位。二乘種姓轉得成佛種性説。然者如何
皆無迴心
五十三。問。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無餘位
  情非情中。是何所攝乎
五十四。問。章云。悉有佛性力内熏因
  等。四因更是祖師自立歟。ハタ四因皆聖
教中在依憑
五十五。問。章云。樂著三昧者。是滅定歟
五十六。問。於二乘類者。以獨覺最極利
  根機然以聲聞一念迴心類。聲聞豈
於獨覺
五十七。問。章云。生滅度想涅槃
  相宗學者。如何得心乎
五十八。問。入無餘間是何土耶
五十九。問。一念迴心者。一念迴心スト云事歟。
  ハタ無餘時分一念也云事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六十。問。章云。亦無常以離不離等此文意
  如何
六十一。問。章云。遍一切所知抑四遍中何
  乎
六十二。問。於法身常無常二義。然以隨縁
  赴機義無常者。報化等無常如何異乎
六十三。問。章云。若爾如何得説非一異耶問。
  上何文躡來乎
六十四。問。章云。明好者○相與好不同如
  何乎
六十五。問。章云。或約報身八萬四千
  及&MT10755;教等説然既所談佛身於實報身
者。界内界外各別也。如何就相好成
同義
六十六。問。章云。答此亦有二義○此二釋
  意如何
  第九明攝化分齊已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立三身佛云乎
六十八。問。百億須彌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歟
六十九。問。三千界者。約竪建立之歟。ハタ
  約横建立之
七十。問。章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
  土。今此不如何廣就法身自受用土
大小差別
七十一。問。&MT10755;教意。梵網所説葉上釋迦。化
  身如來也可云乎
七十二。問。智論所説。五色世界。何土以爲
  常途一佛世界土
七十三。問。十重世界海者。於三千界外
  立之歟。於三千界内之歟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問。章文云。或唯如智爲法身
  者。直以智爲法身者。自受用如何異乎
七十五。問。金光明經。以四智能攝
  三身。文義未之。抑指何文
七十六。問。章云。此二句如性起品説
  者。此二句同別二教中何乎

  第六斷惑分齊已下
一。問。此章斷惑者。四種斷中何乎 答。以
自性斷本。兼通四斷也 問。四斷之相
如何 答。一自性斷。謂自性性可斷惑也。
謂根本煩惱隨煩惱等是也。二相應斷。謂八
識心王心所等是也。識相應煩惱スレハ。此煩
心王心所ツレテ所斷之義在之。三
離縛斷。謂有漏善法。謂四禪八定等也。是則
三。一縁彼煩惱。二引彼煩惱。三雜彼煩
是也。謂有漏善縁善起貪等事。準思之。
四不生斷。謂如無想定等是 三斷之事。
義燈第一云。佛地論等。據三斷故。若所發
業並所得果。故不相違。若根本隨惑トヲハ
性斷。若所發業名相應斷。據不善業
是説。若其善業亦縁縛斷。若所得果名離縛
。由自性相應トノ有餘涅槃。由ルカ
縛斷及不生トニ。故顯無餘涅槃云云四斷事。
司第五云。斷有四斷。一自性斷。二相應斷。
三縁縛斷。四不生斷。言自性斷者謂本トノ
ナリ。性是故。及不善業ナリ。業是思。如
五見。非相應斷。相應斷者。有漏八識
遍行全別境不定トノツノ各少分ナリ。自性非染。
惑倶ナル。斷相應時。心等解脱故。五十
四云。又後諸識自性染。涅槃經亦云。斷
相應貪等心解脱。又五十九云。從彼相
應及所縁故。煩惱可斷。然所縁斷。或不生
斷攝。以境故。或即不生。又由相應煩惱
故。不ラレ所縁斷。故彼云
應斷。已不後縁境。故從所縁亦説名斷。縁
縛斷者。一切有漏不染行法ナリ。不生斷者。惡
趣異熟無想定等ナリ探玄第十有釋。探玄&T047368;
第十三。論斷義者有其三種。一自性斷。謂
諸煩惱及相應心心所。不善有覆無&T047368;諸染
汚。見修道生。惑種永斷。此中心王遍行別境。
性非染汚斷法。與煩惱倶名相應
縛斷煩惱故。説名爲斷。二離縛斷。謂有
漏善無覆無&T047368;。通色心等。非正違有性
可斷。由六識縁煩惱故説爲斷。三不生
斷。謂此見道斷見惑也。捨外道身。所依身
無。即無想定。有無想報。並永不生。又招
惡道總報惡業。皆非根識亦名不生。三惡
道報無根○欝單越等。亦皆不生。畜生餓鬼
別報善業所依果無。亦不生也。此上且約
問。縁彼經彼雜彼不同其相如何
 答。同略不小乘事。是何道理乎。答。一
義云。大乘異小事。無疑故也。一義云。三乘
中。不共聲聞斷惑。大都同小乘。故略不

二。問。章云如餘別説然唐本中。無此四
。爾者。此章加増。是何道理乎 答。如問。
宋本中無此文。然栂尾有鏡惠房云人。此僧
聖教於我朝海路入唐。然臨五教
章講説之庭。聽聞彼談義之處。若依小乘
若依三乘之章文言。深煩シク了簡。依之。彼
仁。日本國。語如餘別説四字。宋仁聞
此説深信用之云云問。三乘斷惑之内。攝
頓教歟 答。師云。三乘名雖&MT10755;二教
是存三故。今殊專就之云若依三乘也。頓
教是泯二之教故。存三義猶以始終二教
本也爲言
三。問。執與障不同如何 答。執是別境心所
中。第五慧心所也。於此慧心所中。以分位
善慧惡慧兩別假立也。此二位中。惡慧以爲
執也。障是貪嗔癡慢疑。以之爲本也。是障
執歟 尋云。若爾者。三見等是執非
歟。若非障者。十煩惱時。如何屬障乎 答。
執即是兼障故。十煩惱時屬障也。障更不
執。貪必障無貪故也。若不障者不
貪。故障義要シモ執也。依之護
法論師意。執障各別故。執限第六七二識。障
廣前五識通也。然執義不前五識也。但
安慧論師意。執障即一體心故。障既五識
通。執ツテ通也。依之彼論師意。能變計通
八識得心也。師云。於中四種已下。分別倶
生分別也。五識後起已下。八識相應亦分
別也。以嗔唯不善已下染汚&T047368;トノ三性
分別也。此分別倶生已下。三界分別也
四。問。十煩惱釋名如何 答。折薪&T047368;第四云。
總有下。此總明分別十種。若別明者。即
十通分別。六唯倶生。謂貪・嗔・無明・慢・疑・身
見也。若小乘教。唯四倶生。除身邊二見也。
一貪者引取無厭故。二嗔者忿怒不息。三無
明者。迷闇不了故。四慢者自恃凌他故。五疑
者猶豫不決。六身見者。於身執我我所故。
七邊見者執心爲斷常故。八邪見者撥無因
故。九見取者執劣爲勝故。十戒禁取者
因計因非道計道故。又前五名鈍使。後
五名利使
五。問。章云。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 
答。前五識中。先眼生スルニ九縁中。以第六
明了依。如五識生起必假第六之義ナリ
今五識所起分別。第六識中所起。邪師等三
因依所起五識煩惱名分別起也。於五識
者。無計度分別故。第六依分別起也 
問。若依第六三因。他五識中。起分別云者。
同依第六三因。第七識中可分別起煩
乎 答。師云。前五識必是有間斷故。第
六爲明了依。五識中得分別也。第七
一類相續シテ間斷故。分別不起也爲言問。
四依相如何 答。師云六卷私&T047368;釋可

六。善惡無&T047368;三性事。唯識論第三云。覆謂染
。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又云。
トハ謂善トソ。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ナルヲモツテ
キカ起別故。此非善惡。故名&T047368;同第
五云。能ヲイテ世他世順益故名爲善○
有漏之事。又云。謂異生類三性心。時雖
諸業。而内恒執我。由我故。令六識中
起施等ニヲイテ又云。雖煩惱
施等業。而不倶起故。非有漏正因。以
漏言表漏倶ト云&T069222;故。又無&T047368;業。非煩惱引ルルモノニハ
彼復如何得成有漏。然諸有漏。由自身
現行煩惱倶生倶滅シテ互相増益。方成有漏
此熏成有漏法種。後時現起シテ有漏義成。
異生既然リツレハ有學亦爾。無學有漏雖スト
ナルニ而從先時有漏種ルカ。成スト云フコト
フコト問。第七與六爲雜染
。増益於六。六識如何増益第七。益有
。一者増長二者不損。若増益起有漏時。
設雖長第七而不損害。非
漏起必損彼不増長
七。問。大乘意。通迷別迷。其相如何 答。論
自有釋。唯識論第六云。然迷スルニ諦相
別。總トイフハ謂十種ナカラ皆迷スルソ四諦。苦トハ
依處トナル。故トハ怖畏スルナルカ故。
トハ別迷フテ四諦相ルソ。二唯迷&T069222;。八
通迷四。身トノ二見。唯果處&T069222;身邊二見多
有漏法
非我トハスルカ苦諦故。謂疑トハ身邊
邪三

親迷苦ノ理二取戒取見取
トナリ
身邊
邪ナ
戒禁及所依トヲナリ能淨ナリト。於自他
見及彼眷屬トニ。如次隨起貪トヲ。相
無智九同。不共無明親迷苦理
及邪見トハ親迷集等。二取貪等准苦應知。
亦能親迷滅道嗔無漏縁故。
迷無漏之諦理
スルニ
スルカ増嫉故。迷諦親疏麁相如問。
小乘意。別迷之相。如何 答云云折薪第四
三曰。何下答中。一門惑力漸寛故。通障
。二以能迷故義通。故障一切能迷義通スル&T069222;
具如上解。此揀小乘不一切也。如小乘
中云。集滅除三見故。能迷義不通也 問。
何故小乘除乎 答。如集滅二諦。除身見邊
見戒禁取トハ者。由身見唯縁有漏苦果生。集
諦體是業煩惱。是有漏因。滅諦體是無漏理。
是無漏果。皆非身見所縁境。而邊見隨身後
生。身見更無亦邊見無也。戒禁取依身邊二
。二見更無亦無戒禁取也。又道諦除
者。謂道諦體。是無漏因。亦非有漏果
故非身邊二見所縁境也。却戒禁者。此是不
身邊二見起。倶縁道諦下邪見而生。謂
邪見以撥無八聖道支。然後戒取執爲眞道
此是非道計道也。前小集滅下邪見
戒取者。以集滅下邪見唯撥無二諦。然
此是非道計道故不生也。更小乘能迷不
一切境故。不迴心頌疏第二云。
第二苦諦。有十煩惱。集滅各七。除身見
戒禁取トヲ也。道諦有八。除身邊見トヲ。四諦
合成三十二。上二界除嗔有二十八。謂四
諦下各除嗔故成二十八上二界各有二十
。今成五十六。兼欲界三十二成八十八
文已上見惑ナリ修惑四アリ除五
見疑也上二界修道時除嗔也
已上是小乘別迷
文相也。欲界四諦十七七八。如何可
八。問。章云。此有二義此二釋意如何 答。
初第一釋。貪等煩惱行相應故。約能迷
不盡也。次第二釋者。唯識心一切境界所縁
廣故。隨所縁境。能迷煩惱。行相廣
九。問。章云。其所知障。諸趣寂者入無餘
一切皆斷。唯是非擇滅ナリ此文意如何 
答。非擇滅在二色。一者如無住涅槃修生
以起擇力之也。然本來自性清淨
涅槃者。所顯後涅槃故。非所生後。是故是
非擇滅也。二更無所依同時頓捨故。所
依闕故。能依亦不立。今二乘入寂之位。所
依八識皆斷盡故。能依智障隨不立。更是
擇力滅。是故云非擇滅也 問。二乘無
餘體。即是非擇滅歟 答。師云。有餘無餘二
涅槃。倶是以生空之理體故。於涅槃
不同也。是故。今非擇滅者。望所知
之也
十。問。不染無知者。如何解乎 答。是即以
定障不染無知也 問。如初禪定
下劣定。生愛味故。以此劣受之云乎 答。
十煩惱相應受等。既是煩惱障故。慧解脱所
斷屬也。今以解脱障無知。是非煩惱相應
。以此相應下劣受執爲實涅槃等。是皆
是依邪師等煩惱所得故。分別惑スルニツレ
テ彼無想定等ヲモ爲言是云相應斷也 
問。此定障者。即是所知障歟 答。師云。所
知所攝。此下劣受清涼少執所知釋也已上
下二
カク
ヘシ
十一。問。倍離欲人。眞見道。斷見惑
時。兼斷修惑者。以見道一智斷之歟。爲
當別起修道智之如何 答。此在三師
。然以見道一智合斷義。以之爲正義
 問。抑合斷之者。第十五心無間道位合
斷之歟。ハタ第十六心解脱位マテ
歟 答。師云。第十六心合斷也 尋云。何位
故無間道位不之乎 答。十六心是倶
ナレトモ。第十六心是更屬修道故。於
此位之也 問。若第十六心。屬修道
之者。只第十五心ニハ見道智見惑。第
十六心修道智シテ修惑義也。若爾者。更
是一智合斷ニハ歟 答。無間。解脱。第十
五第十六心不同アレドモ。同是見道十六
心故。倶是見道智也。是故云合斷 問。依
前生已伏之惑。於現身上。雖前六品
。正入眞見道位。得倍離欲之義可有乎。
 答。不然。有漏智劣故。&T056123;生者已伏惑
并起故入見道。不倍離欲
十二。問。入眞見道一心見道歟。ハタ十
六心第十六心眞見道歟 答。師云。
若依雜集論意者。十六心中。第十六心一刹
那名眞見道歟。是小乘隨轉義也。若依
識論意者。一心眞見道入眞見道釋也 問。
唯識論意。於一心眞見道中。合斷修惑
者。無間道斷歟。解脱道斷歟 答。師云。無間
道可合斷歟 尋云。準雜集十六心見道
無間道ニシテ見惑。解脱道ニシテ倶生惑
 答。第十六心是屬修道故。解脱道ニシテ修惑
合斷也。然若依一心眞見道之時。設解脱
ニテ之。濫修道之義。是故可例雜
道理ナシ。若爾者。トテモ一智合斷者。一
心見道義ナラハ。無間道位ニテ見修二惑可

十三。問。依何道理。云倍離欲聖者耶 答。
師云。見惑スル時。兼ネテ修惑伏故。可見道
時。即斷倍離欲也。意ハ猶見惑取ソヘテ。倶
生惑スルカフナリ倍離欲也 問。頓出離人
斷惑。三界九ケ九品。頓斷三界スル歟。三
界相望シテ三ケ九品。頓斷三界スル也 答。
師云。更今章云三種九品。知リヌ是三ケ九品
頓斷三界漸除九品スル也 問。章云。若爾。
何故有漸斷者。云上漸出離人歟。ハタ頓
出離中。擧漸除之歟 答。師云。是上
出離此問也 問。頓出離
初未至定歟。通シテルト四根本キヤ
乎 答。若依雜集等論者。先限初未至定
歟。師云。通雖五地。彼論先擧五地隨一
初未至歟。然者通可四根本定ニモ歟。大乘
阿毘達磨此云
雜集論第十三云。復次。如
預流補特伽羅。此有二種。一漸出離。二
頓出離。漸出離者。如前廣説頓出離者。謂
入諦現觀已。依止未至定出世間道。頓
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謂預
流果阿羅漢果。品品別斷者。謂先頓欲色
無色界修道所斷上上品隨眠。如是乃至
軟品。頓斷三界者。如見道所斷。非世間
道界地漸次品品別斷。此義以何爲證。如
指端經説。諸所有色乃至識。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廣説。乃至若遠若近。總此一切略爲
一分一團一積一聚。如是略已。應一切皆
是無常一切皆苦。乃至廣説。依是觀
立初後二果。由此二果其次第。永
三界一切見修所斷煩惱。無餘所顯故。不
第二第三兩果。由此二果已見諦者。唯
欲界修道所斷。有餘無餘所顯故。又依
是頓出離者。如來於分別經中。預流果
無間。即建立阿羅漢果。如是補特伽羅。多
現法。或第二釋&MT10755;時善辨聖旨。設第三釋
願力故。即以願力還生欲界
無佛世成獨勝果。設不辨者。未無餘
諸欲故。即以願力欲界者。彼能速
般涅槃表無表章云。若依色界六地
無色下三種。預流果ヨリ證第四果。猶如
。横斷煩惱。於欲界中修道煩惱。有斷對
。餘名遠分。雖有經説未至地此初
更不ストイフ修上無漏。非定唯爾。可
前説。不爾無色無斷對治若依此釋
者。頓出離人斷惑依地。可九地歟。但
之 問。非執所知者。是何耶 答
十四。問。八解脱與八勝處同異如何 答。
折薪。約所觀八解脱。約能觀
勝處也 問。八解脱通有漏歟 答。有漏位
八輩者。不八解脱也。無漏位ニシテルヲ
八解脱
十五。問。於煩惱得種子斷如何異乎 
答。煩惱得。更過去藏スレハ永可生功能無之。
是故作用斷得云也。籾種イリヌレ
ハ永芽生功能息如。然一向モミノタネ
ニハ非也。大乘種子斷者。直是種斷故也。
是功能休ムノミニ
十六。問。章云。其末那倶生相細故此末那
倶生可法執乎 答。師云。末那法執不
相應者。依安慧論師義故也。然今章。以
法正義本故。於第七法執可相應
問。抑依何。當章依&T069222;護法正義ルヤ乎 答。
安慧論師五八二識限法執ノミ相應スト釋故。
然今章主。於前五識貪嗔等煩惱相應スト
故。知リヌ是依護法論師義。不安慧義云事
分明也。若爾者。當段釋。一徹依護法正義
第七識法執相應スト得意歟 問。至
相孔目章中。第七末那。更不法執セリ
何 答。孔目章主少可異歟
十七。問。初地已上。菩薩可種子潤生義
乎 答。章更釋或現或種。皆得自在故。初
地已上。自在可種子潤生義也。七地已
遠。若現行ニテモアレ。若種子ニモアレ。隨菩薩意
。自在可潤生也。章云。其所知障皆後起ニシテ
ルヘキハ。或於前地ルナリ師云。文默如云云
一義ニハ此或字下書也。若爾者。後
地起惑。於前地云義ヨリ。唐本ニハ後地
惑於前地各各在理者歟
十八。問。章云。若爾何故而有處説七地已還
有漏心然者躡何處問乎 答。
義苑&T047368;ラハ。上或現或種地地別斷釋躡ニテ
問也。是所知障地地別斷所問也。師
云。此問意。若地地別斷者。十地間能治無漏
相續ニテ間斷。若爾者如何言ヘル
聖教中七地以還起スト有漏心問也。答
中若望第六識相應煩惱障爲有漏者彼既
留故即似有漏更不斷。不成能治障。是故
地地別斷スルニ失。若約所知障者。第六相
應障治更相違故地地斷之。是實有漏故。起
無漏能治之也。是障治更相違シテ由。實
有漏ナレトモ斷之也。然末那相應二障。十
地間障治更不相違故設實有漏ナレト
モ不成能治障也。所詮第七相應二障。或
智不相違故。設現起スレ&MT01302;成因智障歟。
若望ルニモアレ第六相應煩惱。似有漏故。地地別
スルニ障礙。若望ムルニモアレ第六相應智障。障治
更相違故。地地別斷更無失。若望末那二
時。障治未敵對故。不能治道故。於
第六相應智障。或現或種地地別斷。更不
相違者歟。師主義苑意。今章問起由致
稱。然隨此趣今答ヲモクノ得心歟云
私臆説也。但直可彼義苑&T047368;也。師云。
所詮此記意。於有漏メノセンカルヲトノ
不同故。此問答起計也
十九。問。章云。此二通十地者。是何耶 答。
義苑意。以第六相應所知。此二通十地
也 尋云。上更云。若セハ第六識中。煩惱障
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若約所知
障爲有漏。即實有漏云云是下此二通十地
釋。若爾者。約二障エタリ 答。義苑了簡。
文相歟。然彼&T047368;心。若約二障者。故兩
似有漏限七地已還。不八地已上故。此
二通十地ストハ&MT10769;得心。約六七二識
所知得心歟。一義云。若爾。何故等者。初地
已上。自在能斷留故不スト斷釋スルヲ發問
也。若於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者。何故有
聖教有漏心説耶問也。答聖教
有漏クニトノ不同。若初地已上。望第六
相應煩惱有漏也。若爾者。設有漏心説トモ
似有漏故。上初地已上自在能斷留故。不斷
ニモルカ故無失。若望第六相應所知。
及第七相應二障トノ有漏者。即是實有
漏故。從本望之不自在能斷。故全是非
相應次此二通十地者。次上若約第六識
中煩惱障爲有漏者。彼既留故即似有漏。
若約所知障爲有漏。即實有漏此二通
。釋也。然八地已上。雖似有漏現行
種子故。此二通十地義。更無相違
二十。問。如何今章不五識相應二障斷
位等乎 答。五識相應微弱ナルカ故
也。此五識相應二障十地間更不能治
。至金剛心位之也。末那相應之二
。至金剛心滿始斷之也
二十一。問。章云。如築即押押即築等廣如
對法然廣勘彼論。雖闇明同時喩説
今章如築等文。爾者如何 答。義
&T047368;意。今章喩説。是傳者誤也。對法中更無
此喩故。知是今章傳者誤如築等釋歟。爾
者。如本論。可明闇喩爲言一義師云。
宗家探玄義釋中。説二喩中。第一如今章
如築等喩説也。第二釋。説明闇同時喩故。
リヌ是今章非誤歟。如此釋了。廣如對法論
釋故。彼論意可二喩意
二十二。問。章云。又此障法。以識無性
此文意如何 答。就此文二意也。若
種子者。一切煩惱種子。依第八本識故。
一切煩惱種。即無自性也。若約現行者。一
切煩惱隨煩惱等心所。皆是依八識心王
故。一切煩惱現行等。即無自性義也。心所依
心勢力生故ニトスルカキハ是也 問。章云。又
此障法已下文意如何 答。此上即縁集斷
義也。即相成就斷惑也。此下即是當不生
斷義。是里成就斷惑也。前相成就斷惑當教
初門也。後里成就斷惑當&MT10755;教門
二十三。問。章云。五受陰調達等者。文意如何
 答。師云。五受陰者五蘊也。此五蘊執取故
受也。不生滅是無常義。五受蘊調達空無
所起是苦義文如&T047368;也 問。依有餘無
餘二涅槃。於斷煩惱義不同歟 答。入
無餘位煩惱業。如燈光滅盡也。有餘涅槃
煩惱滅。世間種燋シタルカ如シ 問。章
云。楞伽文亦如上説上所引楞伽文中。
此文如何 答。指事意上字誤也。可
下字。下楞伽味著三昧樂等文スト也。得
意也 尋云。抑楞伽味樂文。豈是但能折
一切煩惱義ナランヤ 答云云一義云。折
&T047368;意楞伽

二十六。問。章云。地前伏使現&MT10755;教意。總
地前分斷二障之義在之歟 答。義苑
地前伏現者。意兼斷釋也。加之筆削&T047368;
意。地前十住已上。於所知障分ニ許斷義也。
所知障更無潤生義之故斷之。然於
惱障者。有潤生攝化等四因故。留不
之也。師云。但正斷惑地前ヨリ之事&MT10769;
信用
二十七。問。&MT10755;教意。初地已上變易者。見道初
入心ヨリ變易身歟。如何 答。師云。眞見
道位是分段身ナルヘシ。此人法二空。無漏本智起
以後起縁事後得智心。此無漏有分別者。爲
能感無漏業變易也。初見道位無漏智。是
根本智故。不成生死能感也 問。入寂
二乘。迴心以後變易時無漏業者。是何乎。師
云。迴心以後。先所得二乘無漏以
漏業也 問。於初地二障頓斷者。以何爲
縁可變易乎 答。以習氣變易
也。法相所知障爲縁義三義アリ。一義不執
菩薩有情實有無由發起孟利悲願故。以
縁義是一一義所斷縁義也。意爲斷所
變易所依故所知障爲勝釋也是一
二義。可性宗心歟。若爾者。地上變易以
後二釋縁歟 問。寶性論中。有地上摩訶
薩文歟 答。師云。總シテ論中無地上摩訶
薩文也。餘論在之歟
二十八。問。以頓出離人爲喩事。其意如何
 答。師云。於初地煩惱障斷盡スレハ者。誠墮
二乘地道理有。然不煩惱一障。所知
正使マテ斷盡故。可二乘地之道理即無
之辨。前六品斷頓出離。如第二果名
其故上界煩惱同斷盡故也。此菩薩更斷
。不二乘地。上界煩惱斷盡。如
來果爲言
二十九。問。&MT10755;教斷惑能詮。此經何處文乎
答。今經十地法門。離言離相故。金剛藏閉
口。是故三止五請。因此請説法門。同
不同トノ兩門アリ。同相者。生佛無二義。不同相
者。生佛差別義也。此生佛差別中ニシテ初非
中後等斷惑差別ケリ。論主正判之。前中後
取故釋。依之。我祖相翻斷而不斷
不斷而斷二義。論相續クト斷而不斷不
斷而斷二義也 尋云。斷而不斷一義云
翻門。不斷而斷義邊云相續門也 答。師云。
爾者也。斷而不斷。不斷而斷トノ二義。可
相翻相續二義也。章云。如虚空本來清淨ナリト
訓也。末疏皆如此文得心スル
  第二門寄惑顯位已下
三十。問。寄惑顯位者。寄顯門各於當教中
寄在實義トノ兩門歟。爲當聖圓教諸教
云歟 答。今章寄惑顯位總標中。可
此二義也。以此兩門意。十八内寄顯可
也 問。初住已上。入生空位事。本業經
中。全無此文。然者如何 答云云
三十一。問。章云。彼肉心者如何 答。一義。
一惑麁細不同。彼肉心也。一麁分。二
細分。三極細分不同也。然者。於一切惑。約
麁細彼等三種者歟 師云。此義意。
一貪煩惱。可此三重也。一義云。倶生
皮煩惱云。分別肉煩惱云。所知障心煩惱云
也。孔目章意也。一義云我所ヲハ皮煩惱云。執
ヲハ肉煩惱。所知障云心煩惱也 尋云。
第二義初僧祇斷倶生寄事道理不
如何 答。抄云。第二義如&MT10769;三僧祇
初僧祇斷倶生&MT10769;得心
三十二。問。三十三僧祇意如何 答。地前三
三僧祇。於十地一地ニ各有三祇
故。十地論シテ三十僧祇在之。於一地皮肉
心三心。爲三僧祇也 問三所者何乎 答。
地前是二障麁分也。初地是二障細分也。如
來地二障極細分是也。此折薪&T047368;意也 問。
二障三所事。是始教實義也。何爲寄顯
乎 答。就三位相。明二障斷惑者。專是始
教實義ナルヘシ。然今爲寄顯事。以三所二障。顯
地前地上佛地三位。故爲寄顯門也 問。伏
藏者。地前也云事。諸師更無異釋。然今起
事心者。他師慈恩煩惱相應スル
事心。今以第六識起事心是何道理乎
 答。第六識是計度分別識故。託事起
。故云起事心歟。所詮經文不分明故。祖
師隨義配釋スル邊邊在道理歟 尋云。起信
今章トノ不同。如何。可得心乎 答。今章約
能變識三位寄顯也。然起信論。望生住滅三
。寄顯位故。今章與起信。祖師意樂。依
邊道理之計也。更強不和會
爲言隨以三身三位事。專是寄顯門意也。
 問。章云。直顯三身此文意如何 答。
此門者。直於佛果位。建立三身故。前門
菩薩所觀化身報身等ニハ異也。是故今直
三身
三十三。問。以智障煩惱トノ三種。配釋三
之意如何 答。一義云。本末相依次第也。
我執必依法執而起故。依智障本煩惱
此煩惱業。故從細至麁次第。依
智障法身煩惱障
報身。依業障成化身爲言一義云。
二障二果事。經論在不同。一智障障
菩提。煩惱障涅槃一説ニハ二障各障二果
一説一智障障涅槃。煩惱障菩提一説
三義不同アリ。是故斷所知障法身。斷煩惱
報身。業障斷業成化身也。然者。今金
光明經説。依第三義所論也
三十四。問。以三性三身次第如何 答。
麁細不同。配三身也。圓成是不生不滅
故屬法身。依他是因縁門法門故屬報身
也。報身答六度因成法門故。因縁義等
故。依他屬報身也。變化是無而忽有法故
化身也。化身是更爲利生現。化身色
相皆是隨情安立故。無而忽有佛身也。果故
遍計化身爲言問。章云。以三無性
起煩惱然彼經説三性。未三無性
如何云以迷三無性乎 答。一義云。無字誤
也。可以迷三性所起煩惱也。一義云。若
此三無性理者。必迷三性故。今章云
以迷三無性
三十五。問。章云闡提不信障使滅已然者。
今此使滅者。此不信障ヲハ信位一位。種現
共斷スト見如何 答。一義云。於地上
スト四障習ヘリ。準知スルニ。地前四障種現共
地前之歟 尋云。設何ナル寄顯也トモ
地前二障之種現云事。更不是信用
如何 答。可之。一義苑&T047368;意。使滅者。現
行伏滅スル也。若爾者地前ニハ斷四種現行
爲言尋。抑如此義者。地前ニテハ四障現行
地上ニテハ四障習氣云ヘリ。若爾者。種子是
何位所斷乎 答云云
三十六。問。章云。外道我執障○爲我徳因
若斷我者翻シテ無我。何爲我法乎 答。
我執我者是小我故。以自他差別本。然
今斷小我者。得涅槃大我故。以自在之義
我徳因也 問。破虚空器三昧者如何
答。虚空器三昧得心也。如虚空斷空無
物成萬物所依。以二乘沈空喩。爲實涅槃
也。今以此三昧沈空涅槃障斷也
三十七。問。以獨覺行障意如何 答。獨
覺開覺後。以前初發心ヨリ教力。無習學
故。若受信心施千八變。令衆生生
也。於身上下各於火等是也。是皆自調
自度障故。深違大悲行。是故今斷之也 問。
四因行土四位。正何經文乎 答。仁
王經。以四報正屬四位故。以此分明誠説
準知シテ四因四行屬四位
三十八。問。佛果四義必限四義歟 答。
四義即如今。佛子五義云事アリ。以佛身
喩父。以見佛者喩種子也。然今四義者。
種子トヲ合爲一義故也
三十九。問。大悲行者。依何生乎 答。師云。
全依何生スルソナレハ剛生也。然菩提心依
スルソナレハ大悲生也。其大悲益者。心佛衆生。
是三無差別義也 問。章云。轂輞輻軸如
次第然者。今此喩説。上四障次可
乎 答。一義云爾也。更云。如是次第故也。
一義云。此轂等四障計也。必シモ
次第不得心。不相違
四十。問。方便生死。因縁生死前後如何 答。
本經所知障方便生死。寄初二三
。以無漏業因縁生死。寄四五六地也。
然今以因縁生死初二三地。以方便生
四五六地也。就此次第。諸&T047368;シク
者誤得心也 尋云。密嚴疏中。釋四種生死
次第全如今章。豈彼疏亦誤云乎 答。師云
若成此義師意。彼疏又誤ハン。更不
相違者歟。一義云。於無漏業所知障トニ。可
親疏二義也。既初二三地。是同世間
故。爲世間能生因縁アリ。所知障親。無
漏業即疏也。望此義。今章以所知障
縁生死。以無漏業方便生死也。是祖師
經意。以義釋之也。是故只因縁方便トノ
名不同&T069222;。其義不勞也。經以無漏業
因縁。寄四五六地。今章所知障因縁
初二三地也。是以密嚴疏中。四種生死次
第。全如今章。豈同彼疏又誤也ハン乎。當宗
意。眞如爲因。無明爲縁義アリ。然望流轉生死
釋成時。宗密釋眞如爲縁無明爲因如
是也。此釋爲生死親因。親因無明親故。
無明爲因得心スル義全今章證據成也。凡宗
意總隨文就義兩釋アリ。若依文意者。全
經文之。若依義釋意者。以
因縁生死。可屬初二三地也。無漏
是出世因故。爲世間因縁義即疎也。是故
無漏業方便生死。寄四五六地爲言
四十一。問。有有生死者。其意如何 答。折薪
云。上有者。能感業因。即分段生死。十二因縁
已潤六支。必可當有治定。所
成業種等如。下有所感果報也。十二有支中
生支取爲下有也。三十計マテハ生支所攝也。重タル
。依能感有所感生支有。故云有有生
也 問。無有生死者如何 答。因圓果滿。
等覺究極取爲無有也。變易果報念念衰老
故。且無住相。然今章云。生死永盡故云
是釋且付無有生死中。擧究極
計也。衰變位非無有生死也。師云。梁
攝論者。即第十一當文也。有有生死事。會解
&T047368;。決擇&T047368;
四十二。四定者。其相如何 答。折薪第四云。
大乘光明三昧等者。雖此全依攝論。而
梁論所釋文廣。今更依唯識第九□□第釋
之。唯識云。一大乘光明定。謂此能發照
大乘教理行果。智光明故。梁論云。此定能破
一闡提習氣無明闇。是闇對治故名光明。此
定縁眞如實有無量功徳。故能破
闡提習氣。即是方便生死障。於大淨
此障故。得大淨果。釋曰。章云因縁生死者。
然諸經論中。皆云方便生死。即是傳寫之謬
爾。二四五六下。言習福徳王三昧者。唯識
云。集徳徳王定。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
勢力無等雙。故梁論云。能破外道我見習
。即是因縁生死障。於大我此障
大我果。復次一切善法。依止眞如。集一切
善法眞如。爲集福徳。此定於眞如中。得
自在王。三七八九地下云賢護三昧者。
唯識中名賢守定。謂此能守世間出世間賢
善法故。梁論云。能離聲聞怖畏習氣。即是
有有生死障。於大樂果此障故。得
樂果。此定縁眞如菩提體。故不
能引諸定及通惠故。以定爲體。四十地下
首楞嚴三味者。清涼云。此云一切事畢
。若唯識名健行定。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
所行故。梁論云。此定覺十地菩薩及佛。有
種勝徳故名首楞嚴定一無怖畏。由
切智故。二無疑。於清淨衆生自身無礙
故。三賢實功徳。恒在觀無散亂故。四王
勝能能。破無明住地障故。具四徳人。於
此定能得能行。故名伽序已上釋名如
上 云云
四十三。問。章云。一切欲縛轉復微薄等文
意如何 答。折薪第四云。此約世出世間二
。以分正使習氣&MT10755;教正義。正使初地
盡。地上直除習氣。今約寄顯故。四地已去
方除殘習。故云三地&MT10755;心等也。何以下徴
釋可知。是故下引纒欲色有三縛。即是三
界修惑煩惱障正使。一切無明縛即修惑所知
障正使。四縛皆云轉復微薄者。對見惑麁
言也。由見縛者先見道已斷故。今修
二障皆不斷。但云轉復微薄。爾此不
前引無性攝論修道位中轉復清淨。以
初地斷正使故。地上轉淨。即是習氣。
此中三地末方除正使。四地已去。方除
。故不同也○欲縛是欲界修惑。色縛是色
界修惑。有縛是無色界修惑。故云斷一切修
道等也。言及彼因者。彼字指上三縛。以
因即三縛種子也。言同無明習氣者。
無明即經中無明縛。言習氣者。此是所
知障種。非殘習也。言皆悉微薄遠離者。
二障。通有四縛。若種若現。一時微薄
遠離。此釋經中微薄之言。此中微薄。非
微薄習氣。但説遠離除斷。故云微薄。爾而
直云斷滅者。對前見惑麁故。所以云
見縛者。初地見道已斷故也 問。折薪。非
微薄習氣。但説遠離除斷。故云微薄
説了簡如何 答。師云。此説意轉復微薄言
能斷智心之歟。若爾者。欲縛轉色縛
轉有縛轉者。正是於所斷也。斷此三縛
能斷智處。惑體不相應故。智微細。成惑
薄 尋云。業種於第七地斷之乎 答。
業種第七地之也。上云。色心煩惱。
及彼果報者。及言兼業種スト云事也 尋
云。七地以還滅三界色心二習果報若爾
者。此釋。七地已還色心二種習氣スト
タリ如何 答。色心二習者。是習氣也。是
色心二煩惱種子以云二習也 

四十七。問。章云。心習已滅。無明亦除抑此
已滅者。指前地滅已滅歟。ハタ以當地
已滅歟 答。師云。以當地滅
也。其故正本經中。第十地所斷説云。二
習無明。今已滅盡。知是已滅。限當地
得意也。今章云。八地色習無明盡者。於
第八地。色習已滅。無明亦盡クト云此文意也。
今略云色習無明盡也 問。十地ニハ二習無
明滅盡スト更色心二習煩惱ヲハ。上如次於
九二地斷盡セリト。如何又重第十地
二習煩惱云乎 答。師云。於此第十地。非
二習也 意前八九地更所斷二習煩惱
所依タル無明。於此第十地中斷云事也 問。
第十二寄顯中。不得不見等者。何文指乎 
答。彼三性論頌文釋也。彼頌云。不得不見。分
別依地今釋論釋之也
四十八。問。今章。邪思惟所起煩惱相。以
種所起惑品。爲彼分別起行相乎 答。師
云。此爲觀行勸學倶一爲得分。於彼所
起惑。委心可行相云云抑佛弟子。
正師正教等故。分別起惑無之。可得意
乎否事。若設我等勸學等ニハ。雖正師
。尚是分別起所攝ナルヘキ歟云事。能能可
 問。以邪師等三惑。如次地前三賢&MT06279;
之云事。如何可得心乎。抑是依憑在何處
乎 答。師云。未之 問。資加二位ニシテ
邪師等三惑事。依憑是何經論乎 答。師云。
唯識論在之勘
四十九。問。章云。七地已來寄有現行
文意如何 答。七地已來現起云者。就六七
二識煩惱障之也。若望第六識者似有漏。
若望第七識者實有漏。然第八地已去。生
空無漏。純相續故。若無間斷。是故六七
二識相應トノ煩惱。倶是違生空智故。必
現起。是故今章云。八地以去。永伏不
起也爲言問。章云。又以六識煩惱寄至
等文意如何 答。師云。寄於四地スルハ
之。第六識相應倶生身邊二見是也。依リテ
身邊二見勢力倶生煩惱容伴隨眠
是第五地之所斷也。次依リテ此身見疎遠勢
。所スル貪等ヲハ。彼身邊二見流類故。類劣
隨眠クル也。是第七地スル也。微細隨眠
者所知障第八地以上所斷ナルヘシ。此三隨眠中。
初容伴與トハ身見倶生煩惱也。後二隨眠
身見不倶生煩惱得心也。今章三斷次第。
&T047368;得心也 尋云。抑第七地所斷
類劣隨眠者。末那相應倶生歟。ハタ第六相
應煩惱歟 答。常途廢立。於第六識相應惑
立三隨眠歟。但今第七地所斷煩惱者。
末那相應煩惱セリ。此末那三隨眠中微細
隨眠也。一義云。此寄顯以三識三位也。
是故六識相應惑。第四地所斷。末那相應煩
惱。第七地斷盡之也。第八識相應所知障。是
已上所斷ナルヘシ。此寄齊是當安慧論師義
已上兩義師主講説趣也
五十。問。始教意。以十重障。爲實義。如何今
寄顯乎 答。一義云。從圓實義之者。
前諸教皆是有教無人故。始教實義從圓教
者。爲寄齊也。一義云。此十一障所攝スルカ
故ニ。十地障實義之。通二障得心
也。然所知論之事者。障證智惑爲本歟。
者實義ナラハ二障爲言尋云。第十八
云。寄顯二十二無明等者。是就有教無人
寄顯エタリ。然者如何 答。如&MT10769;。此
第十八寄顯。順初有教無人義 問。準
下經文。有四種此文意如何 答。前
三義。上若約用一斷一切斷等スルカ。第
四約。上不可説其體性等。然
四義上二義中ニシテ。就經中シテ多義
也 問。今章云。又示三乘已下文意如何 
答。此文意。設三乘教中ニモ。若有一斷一切
斷等義者。此義即屬スト圓教得心也。一
經中含多義故也
  第七二乘迴心已下
五十一。問。此章來意如何 答。師云。以前
諸章直往類總所説三乘。皆明
。雖然。未漸悟類所説二乘迴心皆
一乘法。是故第七至此章。一切二乘。明
入此普賢法界
五十二。問章云。一切二乘。皆無迴心
彼倶舍婆沙等意。加行中トノ二善根
ニハ。二乘種姓シテ成佛種姓ケリ。然者。
如何可皆無迴心乎 答。今迴心章本
意。不小乘當教。故云皆迴心也。今望
乘大菩提。論迴心義故。以一乘所歸入
。迴心義可得心也。上章心識。以頼耶
本。種姓者限大乘佛種姓キナリ也。今章
迴心スルヲ以爲
五十三。問。法相宗意。定性二乘入無餘位
情非情ニハ是何所攝乎 答。法相意過去
某甲尊者人更無餘涅槃ルト。是尚有
情教所攝ナルヘシ。然性宗。無餘微細變
易報。故屬有情條勿論也
五十四。問。章云。悉有佛性力。爲内熏因
等四因。更是祖師自立歟。ハタ四因皆聖教
依憑也 答。祖師私建立ニハ。經論
中有依憑也。第一由以起信證。第二以
正法華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眞
道意。華嚴經然亦於彼曾無厭捨等文
證也。第三楞伽經中十卷楞
伽第二
五性文中。
第一定性人受變易。以之證也。第四
未來諸謂境滅以爲涅槃。不證自
智境界。轉所依藏識大涅槃。彼愚癡人。
三乘證歟 問。就第二由。入無
餘位。有清淨眞如。豈諸佛有大悲力。以
淨眞如。爲所加力如何 答。性乘心入
餘位刹那細若。無始已來所具也。然此細苦
相殘故。以有情變易果報所加力事。更
相違歟 問。正法華謂臨滅度滅度
者。有餘無餘二涅槃中ニハ何乎 答。正法華第
四云。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
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眞道意
沒城不現。豈是非無餘乎 答。有餘涅
槃也。從本得有餘涅槃。何要アリテカ
臨滅度乎。師主草在別紙中。是故引文等
之也
五十五。問。章云。樂著三昧者。是滅定歟 
答。宗意體是滅定心也 尋云。滅盡
定是心心所法滅盡スルノミ也。更是非身滅。然今
經三昧者。直以身心都滅無餘體。然者
此三昧。可滅定如何 答。於滅盡定。可
三義。一滅煩惱故云滅定。二滅心所
故云滅定。三心身都滅云滅定。三義
同在之也爲言問。若爾者。寶法師等意。滅
如何立無餘涅槃乎。常途意。不滅身
滅盡定滅ニハ無餘如何 答。不
不滅トニ。涅槃體是同故。滅定
無餘涅槃也。例ルニ有餘無餘トモ依身
不同ナレ&MT01302;。涅槃是全無シト差別
滅定無餘トノ依身不盡リテナレ&MT01302;差別。更
涅槃。不滅定無餘トノ不同也 問。於
滅定三種不同云事。經論依憑可之。
答。尋云。章云。入涅槃城滅心心法如入滅
然者滅盡定無餘體可各別見 答云云
問。今章楞伽云。樂著三昧樂等者。三部經
ニハ是何經當乎 答。三部交説之也。就
七卷經。宗家自譯場交&T069222;有也 問。章云。皆
阿耨菩提心住抑是何位乎 答。法相
有餘涅槃得心故。十信以前最初發心位。皆
阿耨菩提心説也得心也。性宗無餘涅槃
得心故 問。章云。須陀洹人。亦復不定等
ヘリ。然者。五果類皆安不定言。豈是非不定
乎 答。彼經乃至佛亦復不定クカ
定性乎。是リヌ不定意總法無定性。故不
定云也
五十六。問。於二乘類者。以獨覺究極利
根機。然以聲聞一念迴心類。聲聞豈利
於獨覺乎 答。師云。若由小乘當分者。以
獨覺最利。若望大乘迴心義者。設雖
。前生於大乘結縁者。於一乘法。速疾
入事。不論獨覺等小車爲言
五十七。問。章云。生滅度想涅槃
相宗學者。如何得心乎 答。相宗。當
涅槃者。當宗當來云事也。意當來可
餘涅槃ストヘトモ。如來生餘國異名
法華經迴心大乘也 問。智論中引
法華我滅度後文。釋無餘時分時。云迂迴
𥡴留然者。於無餘間時分タリ。如
何引此經文。背本論説。判一念迴心乎 
答。師云。此𥡴留時分。十信等ナルヘシ。其
更於淨佛國土中𥡴留スト説故。知リヌ是非無餘
時分歟。一義云。依速疾一念類之。論以
義𥡴留釋也
五十八。問。入無餘間。是何土耶 答。無餘
位。是只自分自分何ニモアレ。入無餘
細果報變易土可得意歟。此無餘ヲハ更不
佛土。迴心以後即生ストハ佛土得意
歟 問。無餘問。限七八二識歟 答。師云。
爾也 尋云。本轉二識倶不成就者。是約
分沒麁苦。立無餘名者。若望變易果報
之者。於無餘間。一有變易八識如何 答。師
云。無餘間設約變易。七八二識ニシテ前六識不
有。若前六識成就可見色聞聲義。然ルニ
此義即&MT10769;信。是故可七八二識也 問。
答約微細之者。無餘位倶可頼耶本
。何要云第七識乎 答。七八二識。倶
依事。護法安慧異論也。今無餘。七八
二識在之者。誰法正義意。七八倶有依
心故。第八識スル。第七識無スト云&T069222;相應
今依リテ此義此成立也。但依安慧義者。
要不倶有依故。準此義之者。無
餘位限第八識云義。不之歟
五十九。問。一念迴心者。一念迴心スト云事歟。
ハタ無餘時分一念也云事歟 答。師云。
化火焚燒シテ身智都滅スルコト一念ナルカ故云&T069222;一念。則
是無餘時分可得心也 問。舍利弗。未會
ニシテ迴心スル也 答。不爾也。但今章。約上首
之也
  第八佛果義已下
問。此章來意如何 答。上諸章頓悟漸悟二
類。皆雖一乘道。未此一乘所歸佛
果體状。故第八章始顯佛果不同
六十。問。章云。亦無常以離不離此文
意如何 答。解月始終不改ナレトモ雲覆
トノ不同。於スルカ隱顯。法身體
常住不變ナレトモ一切妄染不覆トノ不同
法身スル隱顯也。如此得心。法身タリ
スルニ隱顯生滅。依リテ此道理。亦無常ナリ
テノ離不離ナルヲニトスル也。約シテ攝道相歸性義。亦
無常ナリトルニハ非。幽賛中在釋。可之 問。
化身相續者。化道利生。片時無間斷
相續歟 答。要不然也。多百千劫此一現故
中間一向非無間斷歟 問。章云。寶性
論。起信論等。又智論云已下文意如何 
答。此所引兩論文。各證一義。初寶性論等者。
修生功徳。同スル所依法身證也。後又智論
云已下文。現智本有ニシテ三世合之義
證也
六十一。問。章云。遍一切所知抑四遍中
何乎 答。四遍中是智用遍也 尋云。四遍
者是何乎 答。一智體遍。即是眞實識知義。
照用之功是也。二智用遍。即遍一切所知也。
三契證遍。即十三重等身是也。四理遍。即是
寂體也
六十二。問。於法身常無常二義。然以
縁赴機義。爲無常者。報化等無常。如何可
異乎 答。若シテ三身差別者。不
縁之義處。於法身上功能トシテ無常義。可
得心也。就此法身功能リテ報身麁
ルル也。是故今約功能顯所。以隨縁赴機義
此身無常爲言問。本覺隨染分別生
種相此文意如何 答。一義云。論主分別
二相云事也。一義。隨染二相差別
スト云事也 問。就總別別常無常トノ
。然者總別義。如何不同耶 答。上別説
身別シテ明不二也。今總説者。隨縁報化等
ヲハ。更屬法身一義。談不二總也
六十三。問。章云。若爾如何得非一異 
。上何文躡來乎 答。義苑意。就上或非
四句之釋。起此問也。一義云。此問意シテ
當段。常無常不一不異二義具足
アリ。然始教大乘意。非一非異二義。如
何終教ニノミ限説クヤ非一異等乎問也。此折薪
記意。以答趣問意也 問。章云。以眞如
故等釋意如何 答。眞如遍者。以總取
別也。意修生眞如取也爲言問。圓
教意。依初二句者。但修生但本有義。可
之乎 答。不爾。今章約義開之計也。非
但修但本義也 問。當體常等四
問本有修生。修生本有者。如何 答。師云探
大疏トノ釋意不同也。探玄記十五云。佛不
思議
法品下ノ
釋ナリ
謂。修生本有。此二相對。總有四句。一
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今有故。二唯本有。
謂眞如恒沙性功徳故。三本有修生。謂如來
藏。待彼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本有。謂
無分別智等。内契眞如。冥然一相故。此有
。而無四事。猶金莊嚴具尋云。大疏意
如何 答。即云。本有修生約法。修生本有約
人釋也。此釋可之 問。以不可説
者。此文如何 答。顯者。即説云事也。其故五
十要問答。以不可説セリ之可
得心也 問。今章用徳體三義。約體相用
得心耶 答。師云。初二義配相用二大
得心歟。但第三約體者。以不可説果海
ストスルカ故。不常途三大廢立
問。此三説各作ルト常等四句エタリ然者。隨
三説中。於四句不同歟 答。師云。
四句三重四句不同也。先如
初二説者。常無常四句。第四約體中於
常阿含門。論常無常等四句也。準此第
第二兩重四句。亦可不同爲言
六十四。問。章云。明相好相與好不同
如何乎 答。相者三十二相。如常。好者。此三
十二相中間也。令身端嚴故。好得名
也 尋云。中間愛者。一相一相
歟。爲當別シテ一一外立好歟 答。師
云。好在所シテ中間者。一相一相
シテ也。一相上ニハ。只別別
アル愛等好也 問。依何因此相
好功徳乎 答。師云。相好倶皆依リテ百福
スルナリ也 尋云。爲相所スル百福。爲
スル百福トハ如何不同アリヤ乎 答 問。百福
者。如何可得心乎 答。三義。一義。○一義
云。敬生在十。一少分離。二多分離。三全分
離。四少時。五多時。六盡壽時。七自作。八教
化。九隨喜。十讃嘆也。此十一戒一戒各具
十故。十善ニテ百福成也。一義云。十善互具故。
十戒各具十戒。是故成百福也 問。何故
智論等問意如何 答。此問在二意。初意
三身佛果三徳也。倶凡小智
。然者如何智論等ニハ。就化身佛スルヤ
業所到乎問也。次。三身中化身者。即是
無而忽有之法。更可修因所感。如何就
化身。於三十二相修因乎。然者。亂スノ
。條&MT10769;シト得心意也。問在此二意故。
答亦以二義兩科答フル也可之 問。章云。
金鏘馬麥等○此文意如何 答。師云。九
惱中二惱。略餘七惱。是故云等也
六十五。問。章云。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
並是實徳。此約直進及&MT10755;教等然更
談佛身。於實報身者。界内界外各別
也。如何就相好成一同義乎 答。師云。
實報身者。雖界内界外不同。於
者。二教更不不同也 問。章云。
聖道スレトモルカスルニ然者。此義
迴心教歟。ハタ通直進教歟。如何 
答。師云。此義大小一同義。不改轉
法門也。專起信等義。在明證也。但末師
意。非滅報故義。限迴心教之也。此説
以上二乘下而説クノ言下。得心
故致此了簡歟。雖然。非滅報故義大乘共
許所談故。更不迴心教也 問。章
云。大乘方便經然已後經中。無此題
名經稱。爾者如何 答。折薪&T047368;意。如&MT10769;
此經稱セリ。然大乘佛報恩經中
。方便字誤也也。然探玄&T047368;
今章大乘方便經上卷引。豈兩所同乎。
&MT10769;信用。其故探玄更云大乘方便經上卷
上下經歟。若三卷經歟タリ。此折薪&T047368;
大乘佛報恩經第七タリ。何樣此&T047368;了簡
ナルカ歟 問。章云。問。何故攝論中説三十二
然者。躡ミテ上何文此問起乎 答。
上三十二相因。是濫報身佛。是故問
之。二義之。化身三十二相等。報身
也。然何故攝論已下問。化身
相更不報佛者。何故攝論等ニハ。此化身
三十二相等法身スル問也。答此問
二釋。化身相不ルコトヲ法身釋成也。是故
化身不&T069222;報身釋。此下化身不
釋也爲言
六十六。問。章云。答此亦有二義此二
釋意如何 答。師云。第一釋。若以眞如
法身者。&MT10769;信受故。此三十二相即空
法身故也。如此説大乘
眞如法身信受。以三十二相即空義
此身歟。是迴心教意也。第二釋シテ一切
功徳法身故。三十二相功徳ヲモシテ
此功徳法身中クナリ爲言尋云。抑第一即
空爲スノ法身義。與次下又三十二等
ナルカ故。亦即是眞如法身ナリ。此レハ&MT10755;
何異乎 答。上即空ルノミ法身也。直以
法身也。次下三十二相無性義。即
是眞如法身故。直以眞如法身也 問。
探玄&T047368;十五云。二體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
倶以形色。爲體若初教大乘依瑜伽
十二根中四根體。一眼根。二舌根。三男
根。四身根。若依&MT10755;。依對法論。以定慧
體。又攝相歸本。唯是淨識爲體。又會縁歸
實。唯是眞如爲性。若圓教中ニハ。相海以無盡
法界性。三種類者。依觀佛三昧經。有
。一略中略。説三十二相。二略説有
萬四千相。三廣説。有無量相。如雜華經中
普賢賢首等。解云。雜華即華嚴異名。
此品中十蓮華藏世界微塵數相名無量也。
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前爲三乘。後具
一乘。又初唯地前見。次唯地上見。後通
位見。又初唯化身相。次唯報身相。後是十身
相。四於因者。依智論。此三十二相倶以
因。彼論中一一約施別別釋出。二依
瑜伽地持。倶以持戒因。三有經中同忍
辱爲因。四善生經ニハ大悲因。彼經云。
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報。五楞伽經及
如來藏經。並如來藏中恒沙功徳。具三十二
。則以藏性因。六依大集經第七。三十
二相一一各別出餘經
云云
解云。良以。佛果萬徳
圓融故。或一行通感多相。或萬行倶成一相
或性待了因而唯説行。或行證理。成唯約
性具。○六修時者。三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
三僧祇後百劫中修相好別業。若或極遲百
劫。或超九劫等。如智論第五説也。若終教
已去。從初發心因滿果便現。或是修生。
或是修顯ナリ。若一乘相海。無量劫修。七建立
者。智論第五云。問菩薩相。何以故。三十二ニシテ
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不亂故。若小則
端正。若多身相亂。又觀佛三昧經。佛生
世間同人故。説三十二相。爲諸天
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薩。説八萬四千相
菩薩修八萬四千諸度行故。上約三乘
説。若一乘此十蓮華藏微塵玄數相。爲
賢等説者。以普賢無盡行海故。八明
者。一乘業用。如小相品説。餘乘相用如
別説。四釋文者。明佛相海曠クシテ周キヲ法界故。
普賢説也。○二略説九十四相。三廣結十蓮
華藏塵數問。章云。同人相故。説三十
二相。勝諸天故。説八十好然相ヲハ
ヲハ。是何道理乎 答。師云。轉論聖
ニハ三十二相アリ。佛同此人故説三十二相
也。又諸天八十種好アリ。佛同此諸天相好故。
八十種好也。爾者。相スレモ
苦也。雖而皆佛相好超過故。勝
人相故。説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説トモ八十
見也 問。觀佛三昧經雜華者。以
花嚴經異名ナル乎 答。師云。大經題名
梵言摩訶毘布略保多揵那標訶素多藍
云ヘリ。揵那ヲハニハ雜華云。標訶ニハ嚴飾
也。然名雜華雜字。嚴飾シテ
華嚴也。若云之者。可雜華嚴飾經也 問。
相海品ニハ。説幾相乎 答。六十經ニハ正八十大
人相説也。八十經九十相説歟云云
  第九明攝化分齊已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立三身佛云乎 
答。師云。前章ニハ生身法身云。今章報身化身
云。故合可三身歟。前生身報身者。
是同義也。然者前生身フハ父母所生身
非歟只因位功徳所生身故云生身歟。今報
心也。然者。上法身
今章亦名生身化身トヲレハ三身在之。但法
身者五分法身也。非理法身爲言問。小乘
教意。許智法身歟 答。師云。不爾 尋云。
五分中解脱知見トハ倶是智也。何不
法身乎 答
六十八。問。百億須彌者。是一三千界之量歟。
 答。爾也 尋云。百億者。十萬爲億。百萬
億。千萬爲億。三種億中何乎 答。三種
億中。以十萬爲億之義之也 問。三千
界者。如何積而成三千數乎 答。倶舍云。
四大州日月。蘇迷盧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
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説名一中千。此千千倍
説。皆同一成壞
六十九。問。三千界者。約竪建立之歟。ハタ
横建立之歟 答。是約横建立之。竪以
初禪極也 二禪已上。非三界攝也 
問。火災所壞故。以初禪三界内者。風災
所壞故。以第三禪。如何不三界内乎 
答。尋云。以何知小千中千大千トノ邊量
乎 答。隨此三千。必三重鐵圍山在之。以
三重鐵圍山。知此三千之邊量也 問。章
云。有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
浮提是所化分齊今此摩醯首羅天者。
一大三界頂摩醯首天歟。爲當通他三
千界頂摩醯首羅天歟 答。一義云。可
他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也。其故更以梵網
所引證。然彼經説千葉台上釋迦。此
葉上釋迦。即是一大千界頂摩醯首羅天
如來也。準知千葉上釋迦。是千三千世界頂
摩醯首羅スル如來也。若爾者。此經一大
三千界頂摩醯首羅天ニハ限。他三千界頂摩
醯首羅也。然者梵網經意。可千摩醯首羅
也。以此引證文本。上立義交合スルニ。摩
醯即是界。摩醯百億即是界百億爲言尋云。
今章現文者。約一大千界建立。實報住
摩醯。化身住百億タリ。是以玄&T047368;第三云。寄
在色頂。唯説一界此釋。無爭約一大千界
色究竟。明實報所居タリ。如何 答。對小始
二教建&MT10755;教已上界外無勝之土。設一大
千界建立。若他千界建立ニモアレ。約須彌
建立。皆是界内淨土故。寄在色頂。唯説
一界トモ也。又今章現文。一大三千界トモ
他三千界トモ皆是就摩醯能居淨土。就
百億化身所居故。今章就通相簡別
大樣釋之也。一義云。今章約迴心教建立
故。色頂淨土限一大千界。百億一大千
百億ナルヘシ。但今引梵網證者。即千葉
一葉上計也。千色頂千
百億等皆取リテ證也爲言若別約直進菩
之者。十地能化地地増進シテ。初地百葉。
第三地萬葉等義。不之。其旨如入大
乘論明
七十。問。章云。若三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
土。今此不如何廣就法性自受用土
大小差別乎 答。師云。今章就釋迦
。顯大小權實故。法性自受用二上。小乘
談也。依此義故。今三乘
性自受用。不五教不同歟。一義云。此章
更云攝化分齊。知是就他受用身。明化境
分齊故。不法性自受用。依内證之。
爾者。今攝化分齊章者。總依他受用。顯
教不同也 問。對法論中。報身在色頂。化
身住百億云事。更無此文然者。如何引
證乎 答。師云。一義。傳者誤也。其
。玄&T047368;入大乘論。成立此義云ヘ
トモ。更對法論中。不此文故也 問。
&MT10755;教大乘意。以界外無勝土。爲實淨土者。
抑彼教意。界内色頂。報化二身中何乎 
答。師云。&MT10755;教意。界内色頂身。化身可得心
也。然者相好ニモ設色究竟身ナリトモ。三十二相
得心歟。是以。今章云。色頂之身。亦非實報
皆此意也。從始教之者。八萬四千相好
得心
七十一。問。&MT10755;教意。梵網所説葉上釋迦。化
身如來也云乎 答。爾也。相好亦三十
二相得心爲言尋云。若爾者。台上釋
迦。同是化身三十二相ナルカ歟 答。師云。終教
ナラハ。台上釋迦界外可得心也。設界内
スル&T069222;アラハ。若台上ニモアレ化身得心歟。始教意。台
界内色頂得心也 尋云。若&MT10755;教意。
台上釋迦化身云義在之者。抑此化身。地前
地上能化中ニハ何乎。葉上更四善根能化セリ
然者台上是地上能化ナル歟。若地上能化ナラハ。初
地已上豈以化身能化乎 答。台上是界
外教主ナルヘシ。界内色頂得心也。
&MT10755;。分明台上釋迦界内云釋ア
ラハ。誠化身トモ得心也云了簡也。實義
界外實執能化ナルヘシト爲言問。清涼大師。
身中大小事是何道理乎 答。就地前所
見佛。散心所見葉中百億能化也。是云
也。定心所見葉上能化。四善根教主也。
是云大化身也 問。&MT10755;。以事理不二
尚教實義。爾者。不染淨鎔融身土。如
何不同外別立淨土乎 答。&MT10755;教意
穢土淨土。穢相無明邊際故。即淨土ト
セシ義邊三界外談也。然即穢土
。是故事理不二ルニ失 尋云。若即
穢土將土者。如何別指方域分限等乎 
答。對始教界内淨土。簡&MT10755;故。キヒシ
ク指方域分限也。雖然實ニハ界内外別遠
建立スル爲言尋云。若爾者。如何下圓教
義不同ナル乎 答。今&MT10755;教心。即穢土
トモ。不界内トハ。色界外。下圓教
即染歸淨。即穢土淨土故。實ニハ實報寂
眞土トモリテ三界ストモ三界スルカ
。二教差別大ルナリ同也。今圓教意。法華
不如三界見於三界クカ是也
七十二。問。智論所説五重世界。何土キカ
常途一佛世界土乎 答。師云。第一以一大
三千界一佛土。是常途經論所明通相也
 問。依何道理。各名種等乎 答。師
云。性者積成義也。以先大千界。積成故也。
若望彼世界海義者。所依因義也。是故云
性歟。又依リテ彼所依因成スル世界深廣ナルコト
如海。是故云世界海也。次世界種者。可
之 問。章云。又唯約須彌山世界
唯者。是有釋歟 答。不然。重結上釋也。意
五重世界同類須彌界建立世界。説
佛土故。不樹形等異類世界之義結釋
也 問。章云。或有説此已下文意如何 答。
師云。於圓教中二師義也。所詮上
實土。今約佛顯實報身。即是今或有説
此已下文此意ナルヘシ問。國土海者。自
證土歟 答。師云。章主國土海者自證
土。世界海者化地土也。清涼意國土海
即是化他之土釋也爲言爾者。因分土可
也。兩祖祖意各別也 尋云。如第二會初
者。指何處乎 答。師云。第二會。二
十一種功徳之歟
七十三。問。十重世界海者。於三千界外
立之歟。於三千界内立之歟 答。實ニハ
三界内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今
章云。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
乎 答。師云。此十重三千界外業繋ルル
故也 問。蓮華藏者如何 答。師云。第八識
中如來藏也。總シテ華藏世界八識三品等
事解釋委也。可之。華藏世界品歟。師
云。大疏抄中在之 問。十重世界莊嚴具不
同也。ハタ寛狹不同歟 答。一義云。十重是
莊嚴具不同也。非寛狹不同。至相釋在
一義云。寛狹不同也。以之論十重也 問。
章云。又如一類世界。乃至。一切衆生形世界
此世界形相如何 答。倶在兩釋。一以
樹爲世界。樹中蟲以此樹世界。二別樹
形世界在也。乃至衆生形。一以衆生
世界。身中蟲以衆生世界。二別シテ衆生
ナル世界在之 問。此世界海三重不
只一世界中麁細シテ之歟。ハタ別
實此三類別類世界之歟 答。師云。
此不審。伺諸之解釋。諸釋更此簡別無。
今章釋云。仍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
以故。以一世界即約麁細有此三
覽此釋。更年來疑開發。後學者仰信此
。可悟之。然者如此三位。於一類世界
。約麁細不同三位云事。解釋誠明也
 問。此三重機見分麁細歟 答。可然歟
 尋云。若爾者。以三生得入之機類。如
當三位世界海歟 答。サモ可得心
歟。諸餘雜類世界感見スル。是付見聞機
之。十重世界感見スルハ。付解行機之。第
一蓮華藏者莊嚴世界海。付第三生果海
スルノ機見スト之得心不相違歟。可
之 問。今世界海三重約麁細不同
得心者。抑上國土海。離此三位シテ不可
説土歟 答。私云。不然。只上世界海中
三位。若智相應レハ皆是果海不可説土故。是
國土海也。若此證相應土機教相應レハ。於
此相應處。立世界海三位爲言
  第十佛身開合已下
七十四。問。章文云。或唯妙智爲法身爾者。
直以智爲法身者。自受用如何異乎 答。
師云。自受用者。酬因位功徳邊談故。以
智邊自受用也。今智法身之時。不
智邊。本覺智直法身故。同以智爲法身
義。似無不同。於智分本有修生故。不同
爲言中。今章更云修智同本。誠是一向
妙覺タリ。學者ヲシテ智解開發。祖師ヒソカ
ニ此句顯歟。能能可案心也 尋云。上以
本覺智故。修智同本不同ナル歟。如何 
答。不然。是二問倶一義轉釋意歟。上釋
一向云ヘハ。本覺智者似修智同本義。是
故設修智也トモ同本義皆アラハ取可法身
爲言此法身本有智體。更絶古今相故。是無
始無&MT10755;智體也。然自受用始覺淨法。即有始
&MT10755;義。酬因位功徳故也
七十五。問。金光明經。以四智能攝。攝
文義。未之。抑指何文乎 答。師
云。彼經一者法身。二者應身。三者化身
。還第一法身時。云唯有如如及如如
名爲法身準知彼經意。以智爲法身
義。不之。若爾者。以智爲法身。豈非
圓鏡智乎。若是大圓鏡智者。此鏡智攝法身
之義。道理分明也。更大圓鏡智攝法身義。
文義倶在之。以之準知餘三智攝餘身事。
其文雖分明。義必餘智攝スル餘身道理其
謂爲必然也。其上諸經論中餘三智。攝餘二身
文理顯然也。是故如來金言故。常途只圓鏡
智攝法身。餘智攝餘身義。略不
之。然義トシテ必可有故。祖師因此文。取意四
智攝三身釋也。一義云。有私&T047368;云云問。
彼經正文如何 答。新經第二卷云。如是三
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章家
此文意。云四智攝三身也 問。何故以
此文四智攝三身哉 答。阿耨菩提攝
五法故。以此文四智攝三身也。言
者眞如四智也 問○ 答○漢云無上
正等覺。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一説無上
覺者眞如也。正等正覺者四智也。一説無上
覺者通理智。正等覺者總説也。自受用身是
四智之體也。他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
變化身是成所作智作用也。謂法攝於大圓
鏡智能證智故。故云四智攝三身問。
上始教意。四智攝餘身之義。如何 答。問
答抄中引折薪&T047368;了云。論次云。有義初
一指自性身。四智自性相應共有已下取義抄
此有義。他受用變化共四智所現ナリ攝。分
麁細報化。今章四智餘身之義。論意鏡智
自受用平等性智他受用。妙觀察智通報化
成所作智化身。此亦四智攝餘身義也取意
抄之
問。上始教段。佛地論所説五種法何乎 答。
是四智及眞如トノ五法釋是也
七十六。問。章云。此二句如性起品説
者。此二句同別二教中ニハ何乎 答。章或合具
前四。以徳故者。是同教。攝前諸義故。或
倶絶前五者。是別教義。速超諸教故也。
一義云。是四句外。加第五第六句故。常途
規模。六句廢立次第也。若爾者。初或合
前四者。是解境也。即第五句。次或具絶
前五者是行境也。即第六句是也。是故以
句之廢立得心。兩義倶師主講説之趣也。
 問。此義開合時。第五同教無礙一大法身
第一始教唯境法身義合乎。又此第五
第六一乘圓融二句ヲハ。初第一始教唯境法身
ヨリクト之可得心歟 答。私云。當科約義
開合スル義。是依所通門合之故。第一唯境
法身義ヨリ。今第五第六句云事不
歟。若從所局時。實ニハ所局始教圓教無礙
ハン事道理&MT10769;辨也。次第二
開合。從所局合之歟。只就數名開合スルノミ
也 尋云。若約所通開合者如何。未
乘所見佛身乎。小乘佛身豈非同教乎 答。
小乘中ニハ更不法身。今就法身開合故。於
大乘中開合也。是以下就當科内。以釋迦
開合スル小乘合之也 問。本業
經所説應化法身者。如何可得心乎 答。
師云。彼經中説法身時。一切國土身説。眞
言教中所談等流身フカ如。此教所説二身。
地地菩薩各各ニ可此二類身タリ
  本云于時建武元年十月十八日。於金澤
稱名寺長老坊淨地南面寮夜及深更&T047368;
種種臆説
 花嚴末葉靈波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