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見聞鈔 (No. 2342_ 靈波記 ) in Vol. 73

[First] [Prev+100] [Prev]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歟。但見當章釋。皆望所生果。論能成所成。
以決義是非。何關同體門之義勢耶。其趣
已如十玄門初釋同異二門處。私&T047368;&T047368;之。
若爾者。此等先徳意實&MT10769;思乎 答。未有
&T072811;等時。不是椽故不作事。復古云。此本
脱一舍字古本與演義同乃至若是下。得
此一縁令一切成起。所起成故椽義方立
已上無因縁故。非是椽也事。集成云。因縁
者。四縁之中一已上
六十。問。若椽等諸縁各出少力○並全成故
事。義苑意。前第二問答。是互遍相資義。次
問答只躡前爲&MT10769;。然後又釋。今問答云。此
重問答。據力用義以顯之。謂須一全有力
餘縁無力。若餘有力一縁定無力方成舍耳
已上明知。此師意。以此問答欲配同體相入
之義歟。未審云云
六十一。問。既舍即是椽。總餘材&T072811;等事。案
之椽是正因也。餘材&T072811;等是多縁也。舍是所
生果也。全同探玄&T047368;云一縁是能起。多縁及
果倶是所起也。故知。法界縁起。亦必立因
トノ三法也
六十二。是故一切縁起法不成即已。成即相
即等事。義苑云。是故下。結成大縁起。謂此
大縁起不起則止而不論。若起則圓融離識
已上意云。不成即已者。不起則止而不論
也。次云。成即相即者。若起則圓融也爲言
依復古云。是故下。二結歎。大法界縁起法。
一成一切成。無成無不成已上不成與已成
全體無二故。圓極&MT10769;思。出過情量爲言此二
&T047368;意別也。不可相濫。若椽作舍去。即失
本椽法事。集成云。椽不作舍。即失本縁法。
古本與演義。皆縁字。今椽造誤已上
六十三。又總即一舍○壞即各住自法事。抄
十三上云。總則攬別而成。別則分總爲別。
同即別別帶總。異則別別互乖。成則雙攬同
異方成。若無異相總不成故。如舍椽梁
總皆相似スレ&MT01302;&MT10755;不成舍。壞則別。各住自性
故。此三對歴然不同已上
六十四。乃爲頌曰。一即具多等事 問。今
此頌文者。爲香象釋。爲總至相釋歟 答。
復古云。文類云。華嚴六相頌。&MT10755;南山儼尊者
述。義分齊中承用。賢首自云。具祿和尚微
言勒成義&T047368;已上文類者圓宗文類第二十
一卷云。頌出自至相六相章也。義分齊中
承用彼人不知之。謂是賢首所&T047368;已上是
師主草案也
六十五。問。今章云。問。何者是總相。答。舍是
者。此文意如何 答。師云。是語總義似。雖
爾今舍是答意。只語總舍云義ニハ非。椽是舍
云義也。是故可云法總歟。第一問答計ニテハ
總云義不顯故。次問答起也。章云。若無別
&T072811;等以而有總舍者是師主談云。以而
兩字通途文章難讀故。以一字ヨリント
先シカクト讀ヲキヌレハ以ノ字ヨリ
讀事無相違歟。是兩雲房口傳云云
六十六。問。今章云。今此同相。約椽等諸縁
雖體各別成力義齊故名同相也此文意
如何 答。此釋意。所起末タル椽等諸縁意。成
力義齊邊同相義釋餘處文ヲハ。今此釋
正釋。餘違文可會也。師云。又總即一舍。別
即諸縁等已下文。上六相六色釋義。總結文



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一

一。問。當章題名。與上中題名。云何不同乎
二。問。今章顯彼能詮差別非一此文差
  別。即是非一歟。ハタ差別與非一。於義
可有不同歟
三。問。今十門生起次第如何
四。問。今心識一章差別者。就心意識。説相
  五教不同故云差別歟。ハタ談本識之心
體。五教説相不同故。就第八代云差別
事歟
五。問。愛樂欣喜四種者。配三世事。其相如
  何
  若依始教已下
六。問。始教識體一分云。是何道理乎
七。問。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此文意如何
八。問。有支我執二種習氣者。於一個名言種
  子上。以功能分二種習氣歟。將遍行中
別體。思心所以爲業種子。十煩惱中。別體
薩伽耶見以爲我執歟 如何
九。問。異熟報識。爲諸法依云。異熟得名。如
  何可得心歟
十。問。今章云方便漸漸引向眞理。今此品
  引向眞理。即指&MT10755;教歟。ハタ當教中&MT10755;
門指歟
十一。問。今章云不見藏住。不見熏習等。
  此等文意如何
十二。問。章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此文
  意如何
十三。問。今章云以許眞如隨熏和合。習熏
  資熏二熏習中是何乎
十四。問。章云眞俗但有二義無有二體。文
  意如何
十五。問。三界唯一心今經文。諸論皆引此文
  歟
十六。問。十地論。約&MT10755;教釋。爲第一義眞心
  也。爾者。彼論實如此在之歟
  若依頓教已下
十七。問。頓教唯一眞心者。抑付何説一心
  乎
  若依圓教已下
十八。問。以何爲圓教心識之體乎
十九。問。祖師依何文。建立如之五教義歟
二十。問。抑今甚深縁起一心者。是何物乎
二十一。問。答約法通收之時。名義必可無
  礙。然於性徳中非云論五義門。豈有
シニ名無顯義之義乎
二十二。問。小乘意。以六識三毒。爲所依心
  識。然以四種頼耶。爲所依心識事。未談
之。云何釋所依心識體云攝義從名門乎
二十三。問。不動本而常樂等云。今本末者。
  以能具一心爲本以末歟。如何
二十四。問。心識種姓二章。共或限所依本
  識。或云取佛種姓。抑是何道理乎
二十五。問。於退法種姓有不退之類。如何
  以之名退法乎。又於思護住昇之類。必
可有退機。何以之不名退法乎
二十六。問。恒時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
二十七。問。今章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此
  文意如何
二十八。問。小乘教中。説多人有性。如何釋
  除佛一人乎
  一約始教已下
二十九。問。無性有情。發菩提心。可許發心
  修行之義乎
三十。問。章云諸佛利樂有情功徳無有斷
  盡。爾者。是取何師義乎
三十一。問。瑜伽六處者何乎
三十二。問。今章云即攝頼耶識中以下。文
  意如何
三十三。問。當章中。約法爾種性明性習前
  後義。約新熏道種。明性習融通之義。文
段如何。可簡別乎
三十四。今章云。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本業
  經中等。此文意如何
三十五。問。今章云。經説習故成性。論中説
  爲依性起習。爾者。經習故成性本性。論
依性起習本性全是一體也可云乎
三十六。問。今章云。經説性在發心後。論中
  種性。在發心前。今種性者。指本性住歟。
總通二種性云種性歟
三十七。問。今章云。問。又以何義知如種性
  至堪任位説。已下上何文踏起乎
三十八。問。抑堪任云得名。約位立名歟。將
  依種性之名歟
三十九。問。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兩義料
  簡。依今章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
以下問答。如何不同乎
四十。問。瑜伽論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抑此
  三&T047368;意。位分不同歟
四十一。問。章云獨覺準知爾者。如聲聞至
  忍位在一坐成覺之義乎
四十二。問。今章云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抑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
性歟。將要不依退不退義歟
四十三。問。以忍位如何爲性地乎
四十四。問。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三乘
  定性クノ文也。何依倶舍。釋此義乎
四十五。問。上章云若要待習方説性者等
  今文云問若愚位未無習等。前後問答。如
何可心得乎
四十六。問。一闡提翻名如何
四十七。問。章所引云以何縁説今此説字。
  從何所還可訓之乎

一。問。當章題名。與上中題名。如何不同乎
 答。於一部釋。就題名論不同事。他師釋
得其證據。其故。善導和尚觀經疏題名。或觀
經玄義分云。或觀經定善義云或觀經散善
義云等。於一部釋。如此不同論論恐衍也。今
亦可准此例也 尋云。上中云&T047368;。下卷云
義。其意如何 答。師云。義&T047368;兩字。所以甚
深以爲義也。此所以甚深之義。通義&T047368;
字故。上中云&T047368;。下卷云義。更是同義。是以
起信疏中。具云義&T047368;。倶是所以甚深之義
故。邊邊有道理。師云。前八門化儀化法不
同。諸門皆約能詮教明之。今中下九十兩
門。約所詮法義。釋五教不同也爲言
二。問。今章云顯彼能詮差別非一此文
差別。即是非一歟ハタ差別與非一。於義
可有不同歟 答。師云。差別者。五教不同
云也。非一者。今十門指釋也。是故差別非一。
即可不同歟。若爾者。今文點如上點可讀

三。問。今十門生起次第如何 答。初二門約
理。次四門約行。第七門通行果。後三門約
果也 尋云。第七門通行果之義如何 
答。若望二乘因分。即是究竟故約果。若望
大乘。尚是非究竟故約行也爲言問。今理
行果三法中。理者限眞如理歟。ハタ通有爲
無爲等一切道理歟 答。通一切道理也
四。問。今心識一章差別者。就心意識。五教
説相不同故云差別歟ハタ談本識之心體。
五教説相不同故。就第八代云差別事歟 
答。師云。想當章意。約心意識。就三能遍識。
論五教不同事。一處更所不見也。隨今章
云。於阿頼耶識但得其名或云。異熟報
識。爲諸法依皆於第八本識。論五教不
同事。不可及異端也。但今心識差別者。獨
指第八識。云心識差別。必定於第八識之
内。廣非論三能遍之義也 尋云。今小乘
論但有六識。義分心意識若爾者。此文
意小乘意。義説心意識以爲所依。然大乘
心識。三能遍識體。自差別故。心意識相。三識
體名別也。更不可云義説歟。爾者。大小差
別。就心意識之不同論之。見其上今章題
名既云心識下小乘談分明云義分心意
識。明知。五教差別。就心意識論之云事 
答。故章題具心意識差別釋。今章心意識者。
就本識可心得之 尋云。如何於本識之
中。論心意識乎 答。依通相論之也。若
依別相者。第八可限心義也 尋云。通相
別相義如何 答。別相若以集起爲心者。
第八獨名心。通相若以縁慮爲心者。八識
皆可爲心也。是一重通相別相義也。若以思
量爲意者。第七獨名意。若以無間滅意云
意者。八識皆可名意。是一重通相別相也。
若以了別解識者。六識獨名識。意六塵別
境縁云事。若以了別爲識者。八識皆名識
也。意以識別解識。八識皆有識別義也
爲言重意。能縁識上。識皆了別義在之。是故
了別義通八識也。爾者。以了別解識可訓
也。別者。縁慮分別云義也。非差別義也。古
來點問答
鈔義
以了別境解識者訓義。今此別義
八識差別義歟。其義&MT10769;辨矣。清涼若以了別
境解識。前六獨名識。若以了別解識。八識
皆名識初了別境別義也。後了別識別義
也。問於集起義中。有通相別相之二義
乎 答。集起種子義邊限第八。若集起行
相之義。廣通八識可心得也 尋云。抑集
行相之義。如何可心得乎 答。行相者。即
是相分也。八識見分處。各各帶相分之故。
見分集起相分之義。是集行相云歟。師云。
説如此云云問。當章意。於心意識。論五教
不同義。是今章家祖意也云者。可有何過
乎 答。師云。於心意識。以論五教不同爲
章家祖意者。於心意識立此道理。五教皆
名義倶得之。何下約法通收科中。以小乘
攝義從名門釋乎。既小乘得名不得義者。
約頼耶建立之也。若爾。准之後四教。皆
依第八論差別云事分明也。其上始教段。
異熟報識爲諸法依釋。&MT10755;教段。於此頼耶。
得理事通融二分義故釋。皆是依第八識。
論不同云事明也
五。問。愛樂欣喜四種者。配三世事。其相如
何 答。愛通三世。樂欣喜現過未次第也 
尋云。以能貪之心。名阿頼耶歟。以所貪之
境。名阿頼耶歟 答。以所貪境名阿頼耶。
以能貪心名愛樂欣喜也 尋云。以何爲
所貪之頼耶乎 若無性攝論第二。以三義
釋之。一師義。以五取蘊。爲所貪頼耶也。一
師義。貪倶以樂受爲所貪頼耶。一師義。以
我見。爲所貪頼耶釋也。大乘意。於此三義。
多有&MT10769;略之。唯識論中。於所貪頼耶出七
義。可勘之
  若依始教已下
六。問。始教識體一分云。是何道理乎 答。
如實知眞如法一不知故。眞性隨縁。無明
動眞如。是&MT10755;教生不生和合具分眞唯識義
也。此位業識根本熏習釋。習熏無明名也。
於此位者。未分三界趣生之別云事。如
此迷眞位軈同時迷事無明在之。是故有主
物取有命物敬也。是枝末薫習釋。資薫無明
名也。依此資薫之無明。造善惡之業。隨彼
善惡業。感可愛非愛之果也。然相宗心。依
枝末薫習一義。建立頼耶故。但得一分生
滅之義所釋之。若談薫習義者。八識體一。
事理融通義可釋也。今即不爾。是故釋以
於眞理未能融通也爲言
七。問。從業等種辨體而生者。此文意如何
 答。從業者。本頌由諸業習氣云當也。業者
本頌二取習氣倶云文當也 尋云。上内諸習
氣等釋本頌文意如何 答。論有四復次。今
章略以二義可消之。一約惑業苦三。從業
等種云也。然本頌由諸業習氣者。惑業苦
三中。善惡業種取由諸業云也。二取習氣倶
者。惑種苦果種二取云也。若此復次意者。今
章從業者。三道中善惡業種是也。今云等者
惑種苦果種等也。以此三道種感無&T047368;
報者。果識體引坐故。今章云辨體而生也。
一本頌。由諸業習氣者。即有支薫習也。二
取習氣倶者。名言薫習我執薫習二取云也。
若依此復次意者。今章從業者。有支薫習
也。今云等者。名言我執二薫習等也。依此
三薫習種。能當來異熟報體感。是云辨體而
生也。震旦人師多分唯識此二復次以今章
科釋故略擧之義也。師云。前復次付感中有
二。一迷異熟愚。是當來總報上。可愛非愛
果迷故。迷異熟愚云也。二眞實義愚。是一切
有漏是苦也。一切有爲。是造作故無常也。於
實義不了故。眞實ナルヲ也。就次
次。名言有二。一表義。二顯境也。表義名言
者。第六識一切名言縁此名言。下義道
スルスルヲ種子。表義名言云也。顯境名言
者。總八識能縁境分明名言下必所詮義理
顯如爲言八識取名言非熏種子。縁名言事。
必限第六識也 尋云。顯境名言者。名言得
名。如表義名言云事歟 答。不爾。顯境位
名言。非如表義名言云只世間名言所必
如云有所詮義理。能縁見分必帶相分境
爲言
八。問。有支我執二種習氣者。於一個名言種
子上於。以功能分二種習氣歟。將遍行中
別體。思心所以爲業種子。十煩惱中。別體薩
伽耶見以爲我執歟。如何 答。師云。於名
言種子。三性不同也。若約善惡名言種子
者。若善名言者。此名言上二功能。二習氣云
也。若惡名言者。此惡名言上二功能有支我
執云也。但若約第八識能生無&T047368;名言種子
者。此名言類劣無&T047368;種故。以有支我執名
言上二用不可談者歟但可尋
本宗也
決擇記第一
云。鈔習氣者。准法相宗。習氣有二。一者麁
重。謂二障取未分。熏善無&T047368;無堪任便澁
之用解脱道捨是也。二者種子。謂現行氣分
薫習成故。於中復三。一者名言諸因縁種。
由表義顯境二種名言所薫。方生成故。二者
有支總別業種。招苦樂報。三者我報倶分
報種。令自他別此二皆是名言種上差別功
能。今鈔所明。是前非後倶分云是分別
倶生云釋也
尋云。
若依此&T047368;釋者。不簡三性名言。總有支我
執二種習氣。名言種子上二用見。爾者如何
 答。彼&T047368;意。先就善惡名言種子釋之也。
若約第八能生無&T047368;名言種子者。有支我執
二習氣。彼無&T047368;名言種上二用不可云也。是
故別體善惡思心所以。有支習氣十煩惱中
以薩迦耶見我執薫習也
九。問。異熟報識爲諸法依云。異熟得名。如
何可得心歟 答。一義云。異熟者異時熟
云異熟也 &MT10769;云。若爾者。等流果。豈非異
時熟歟。是故。此義亂等流之過在之。一義
云。異處熟故云異熟也 &MT10769;云。若爾者。豈
從人感人總報之類。異熟果無可云乎。乃
至從初禪生初禪等。准之可心得之也。
一義云。變異總報果生故云異熟也 &MT10769;云。
若爾者。一切種子。生果之時。無變異歟。諸
法種果生事。必變異生故。亂餘果變異過。
一義云。異類熟故云異熟也。因是善惡果是
&T047368;故也。已上諸義中。以之爲正義也
十一。問。今章云方便漸漸引向眞理
此品引向眞理。即指&MT10755;教歟。ハタ當教中&MT10755;
門指歟 答。師云。方便漸漸言。遙指&MT10755;
云義親歟 尋云。引深密經。成立薫等即空
義。是經豈非當教證文歟其上。經文引畢
云。不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眞也知今結
釋趣。當教中會眞理之義成立也。是以。孔目
中以&MT10755;教内成就理成就二義釋。今理成就
者。是當教&MT10755;門也。今薫等即空義。豈非此等
之義歟。答。如先成事。引向眞理言上。漸漸
言以照之。遙招&MT10755;教義歟。准今標釋下故
會歸眞也之解釋。所歸眞理遠指&MT10755;教也。
但今所引深密經文有二意。若依顯相。薫等
即空義説。是當教中&MT10755;門建立也。孔目中理
成就者。就顯相薫等即空義釋云也。若如來
祕密意趣探約云之者。薫等即空説本意。遠
&MT10755;教甚深眞理ヲモソヘテ説之也。是故若
約意趣者。不可開當教之分。今章云。方便
漸漸説者。約如來祕密義巧者。遠超越當教
之分故。漸漸等説也。就顯相説薫等即空
義者。當教之内&MT10755;門也。理成就者。依此門取
論也。但理成就云約如來祕密義説之者。
以終教眞理。所歸所成就眞理云也爲言問。
章云。故説熏等悉皆即空文。今薫等者。取何
物乎 答。師云。常途内等非。外等非。熏者總
能熏所熏指也。等言。所熏四義。能熏四義。合
是八義也等第八義也 尋云。若擧所熏四
義等能熏四義云。若又擧能熏四義。等所
熏四義云者。是有何過歟 答云云
十一。問。今章云不見藏住不見熏習等
此等文意如何 答。師云。内是所熏本識。外
是能熏轉識也。不見藏住者。不見所熏第
八識云心也。不見熏習者。不見能熏轉
識云文意也。不見阿頼耶者。於阿頼耶。
有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中。正頼耶正用
能藏之義不見云也。不見阿頼耶識者。正
用能藏義空非爲所依體不見本識之體
云此文意也。不見阿陀那者。執持功能外
見云事也。不見阿陀那識。者。又執持功能
空非。所執持識體生滅不見云。此文意也
爲言
已上。是折薪&T047368;意也云云
  若依&MT10755;教已下
十二。問。章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此文
意如何。答。此文下下來來相故。下生滅斗與
點可讀也。重意。不生不滅眞如。無明生滅
ツレテ。倶流轉相明論文也
十三。問。今章云。以許眞如隨熏和合
熏資熏二熏習中。是何乎 答。師云。此隨熏
言通收二熏習也 尋云。資熏者。是業種所
生頼耶談義邊也。然今&MT10755;教心。次下云不同
前教業等生故爾者。當教隨熏和合頼耶。
非業種所生等資熏義聞。如何 答。&MT10755;
心。依資熏義時。業種所生頼耶云義。非謂
無之。但始教業種所生一義談異也爲言
云。習熏者。即以本識爲能熏義歟 答。師
云。不爾以本識爲所熏義也 尋云。若爾
者。離轉識能熏。別有第八能熏者。是何物
乎 若師云。熏成令動動靜一體梨耶。是所
是熏本識也。此頼耶微細。能熏者。是根本無
明也。是故本識於能熏有二重。以枝末爲
能熏者。是轉識所攝也。若以根本爲能熏
者。是本識可類攝歟。雖然。正所依本識者。
所熏所生頼耶。以是可爲頼耶實義也 尋
云。以根本無明爲能熏。是習熏義也云者。
抑本覺内熏義。非習熏義歟 答。習熏有二
義。一若根本無明眞如熏生死微細生滅。此
本識如幻識體。不知如幻故。此不知無明
爲能熏也。是流轉門習熏也。一本覺能熏不
覺熏時。此識體即如幻虚假也熏。今如幻識
體熏。種即第八識熏非。軈眞如熏也。清涼釋
云。故熏第八即熏眞如此意也。此能知本
覺爲能熏。即是還滅門習熏義也。如此二門
能熏。論自判云。本覺本不覺。在本識中。故
本識中可類攝也。雖然。先第八識云義。所
熏所生二分不二義也爲言尋云。抑熏者。正
是何道理乎 答。習熏云馴染義也。譬朱所
置別別此所不塗自其處即赤。今習熏義者。
即此意也。資熏者。馴流義也。朱朱熏其處彌
赤。准之可心得也。慈恩大師解釋中。熏者
是可發之義也釋。但彼宗。偏談業種所生頼
耶故。付資熏一義。可發之義釋也。然以義
案道理。宗意此可發之義。可通二熏歟 
問。楞伽三文。如何可心得歟 答。初無始
惡習者根本無明也。是習熏義。第二與因倶
者。是七轉識也。是當資熏義也。第三文雙
擧根本枝末二種無明故。合シテ説習熏資熏
二義也爲言義苑&T047368;意。初無始惡習者。七轉
識生滅料簡是誤也。已上。師主講説之
趣也。師云。今章云。既云眞如常固非如言
所謂事常右點意。眞如常住堅固法故。我
等所。非常住堅固等義也。若依左
點者。更眞如常住談故。非情謂常也爲言
者非堅固義也。以誠義云固也爲言但唐
本云。眞如常故。非如言所謂事常也是文
言更無相違歟
十四問。章云。眞俗但有二義無有二體
意如何 答。師云。有二義相依。無二事相
依釋。此釋可留心也云云
十五。問。三界唯一心經文。諸論皆引此
文歟 答。師云。爾也。十重唯識云。諸論同
引證成唯識説唯識之義程教中無不ト云&T069222;
依此文也
十六。問。十地論。約&MT10755;教釋爲第一義眞心
爾者。彼論實如此文在之歟 答。彼
論云。云何世諦差別。隨順觀世諦即入第
一義諦説ケリ。以此文作此釋歟 問。阿毘
達磨經當代流傳經歟 答。不爾也。是未處
經也
  若依頓教已下
十七。問。頓教唯一眞心者。抑付何説一心
乎 答。師云。於一心始教已上所談義相不
同也。初始教一心者。諸法唯心故心外無境
遮也。&MT10755;教一心者。以眞俗不二義一心説也。
今頓教一心者。破諸數言也。若諸數更破スレハ
一心亦不立。是説一心也。心生動念即乖
法體不可念亦不可動等釋此意也 尋云。
&MT10755;教不二一心者。直以眞妄不二義爲一
心。然今頓教一心。眞妄性相中唯眞唯性一
義得。爾者是豈前&MT10755;教即深。今頓教是還似
淺。如何 答。師云。前&MT10755;教雖談眞妄不二
義。尚是無明邊際ニシテ談之。今此頓教唯一眞
心義。不見無明邊際故。以此教爲深也。
又前&MT10755;此一心如來藏心云也。是眞妄倶
在纒義也。金師子章中釋即此情盡體露之
法此意也 尋云。頓教離念。即同果海歟
 答。師云。我和尚已證法門也。以頓教離
念同果海可云也 尋云。同果海者。教證
二道中何歟 答。師云。若約教道當教離
念。不同果海。今云同者。約證道論之也
 尋云。若約證道者。當教契證智。同果海
豈限頓教乎 答云云
  若依圓教已下
十八。問。以何爲圓教心識之體乎 答。師
云。今章即約性海圓明釋。今依此文以性
海圓明之一法界心爲圓教心識也。即還源
觀中一體之義當也。是一體義者。理智不二
無礙鎔融之一法界心是也。今圓教心識之
體者。當此等之義歟。答。爾者。今章文點即
約性海圓明可説也。以約字圓明言還可
讀也。次法界縁起等者。彼上心識體上徳相
無礙之義釋也。若即約圓明者。即圓教心識
之體。法界縁起已下彼心識從相心得。即約
約字下主伴圓融ト云フマテニ。還讀之義更無差也。
爲言次云故説十心者。是上心識之體相結
釋也。一義云。今章即約圓明者。別非出圓
教心識之體即約性海圓明者。是法性融通
由也。法界縁起者。是縁起相由由也。次云無
礙自在一即一切等已下。上二由依無礙即
入之義。是即圓教無礙心識云也。次故説十
心以顯無盡等釋。是正無礙即入之心識。即
經中現横ナル&T069222;證也爲言尋云。以上諸教。最初
出所依心識之體。今至圓教何最初不題
所依心識乎。此料簡總シテ似失一章大意如
何 答。已上兩義。倶是師主依講説&T047368;之。
雖然。兩義中以初義可爲正義也。章云。
故説十心事。問答抄委悉也 問。章云。若
約同教即攝前諸教所明心識爾者。攝
前之言圓教總攝之歟 答。一義云。三一合
説云同教故。一乘邊別教攝。三乘邊攝三
即事。無相違歟 尋云。今章云。是此方便
故。從此而流故抑此見此ヘリト
此言指圓教歟。若指圓教者。更云從此而
流故。上別教豈從圓教流可云哉。若依之。
從此言指別教云者。是此方便故云。豈以
別教可云方便哉 答。若此義意者。是此
方便故指圓教。從此而流故此指別教。
可心得之歟。此料簡。未足信用之者歟。一
義云。同別二教者。於圓教中分之故。是此
從此言。總圓教云此也。是故今圓教前云
頓教已下諸教指也。圓教別教迄フニハ
也是師主私料簡也云云
十九。問。祖師依何文。建立如此五教義歟
 答。祖師自開顯法界知見故。於此唯一
法界一心。開示此五義門也。別始不可待
聖教判也。然於如此知見處。一代教量差
別以。心自内合分。毫無差事。心目之内所
觀五數義。隨無不五教教量也
二十。問。抑今甚深縁起一心者。是何物乎 
答。師云。於此甚深縁起一心。古來在兩義。
一義云。甚深縁起者。是已上五義門指也。一
心者。即所依之一心也。一義云。甚深縁起者。
上法界縁起自在無窮縁起也。此法界縁起
所依一心今一心云也 問云。一心義兩義
無不同也 答。以五義縁起トスレハ。甚深縁起
義即狹也。若以法界縁起心得レハ。甚深縁起
義即廣轉也。是故。師主以後義可爲正義
云云問。就初義於五義縁起甚深之義如
何 答。是即法界中五義故。若無一義者即
餘義隨不成。是故五義融通義。道理亦相成
歟。是以今章云。五義相融唯一心轉也
釋。分明以五義爲甚深縁起義見 問。就
後義。以五義爲甚深縁起者狹。以法界縁
起爲其深縁起者廣云事不明。其故。若以
法界縁起爲甚深者。更彼法界縁起者。五
義中第五圓教一義也。然以五義爲甚深
者。五義通爲甚深故。尚見廣。爾者此五義
心於縁起論廣狹料簡未信用。爾者如何
 答。於圓教中。有體義兩門然五教相對
時。前四教相待。性海圓明即入縁起等
。是爲所具義。雖然。圓教外非謂有能
具。此圓教中所安立甚深縁起之所依一心
法界爲能具也意約體。所依一心法界約
義。性海無礙等義。即是圓教中法門故。圓教
爲末爲所具。圓教爲能具爲本。互有道
理也。但於&MT10769;勢者。此下恐有脱文 尋
云。答。趣尚不明。今答趣。一心法界即廣轉
ニテコソアレ。法界縁起五義門甚深縁起トスルヨリシト
義未聞也。元ヨリ一心者ハ亦法界縁起尚廣キカ
非今所論。如何 答。一義云。今章甚深縁起
者。設シハ以五義縁起甚深云ニモアレ。若法界縁起
ニモアレ。更不可有寛狹歟。其故。今五義門。
約法通收之時。直是一法界中五義縁起
ヨリ即法界縁起。圓教意約シテ性徳論スト縁起
云義。豈是非法界縁起乎。是古來異義ナレ&MT01302;。此
二重縁起。更不可有寛狹者歟。當座
義可尋之
二十一。問。答約法通收之時。名義必可無
礙。然於性徳中非云論五義門。豈有從
ノミ無顯義之義乎 答。師云。若依餘教意
者。皆所詮而非能詮。名外有義。然今依一
乘義云之者。能詮即所詮。即如今經題名等
者。云大方廣等。此大以當遍義得大名也。
是故今大名大ニシテ常遍法界ナル故。更名外無義。
是全名攝義之義也。今小乘所與攝義從
名門者。即今圓教中。攝義從名義也爲言遍法
界中頼耶名。從小乘説之。故佛意密益益。
無不足。雖然小乘有局機。更是遍法界頼
耶名事不知。冥名是無盡法界名故。耳聞
之者。於外以感見聞。答此内外熏發。三
周得悟聲聞。於法華會座開一乘大悟也
爲言
二十二。問。小乘意。以六識三毒爲所依心
識。然以四種頼耶。爲所依心識事。未談之
云何釋所依心識體。云攝義從名門乎 答。
以於阿頼耶識。但得其名義。爲所依心識
事。望大乘已去義。以四種頼耶。爲小乘心
識云也。若依小乘當教分者。以六識三毒。
爲所依故也。當教心。以頼耶爲所依心識
事不知。冥云之者。爲所依也。當教心不知
故。談頼耶名計也。譬。愚法小乘實第七識
ヲハスレ&MT01302;不知故不斷思フカ爲言尋云。所依
心識。必シモ不依當教所談者。如何始教所依
心識ヲモ。望&MT10755;教以具分爲所依義。不許之
乎 答。小乘總不知頼耶義故。以名爲心
識所依之義成也。然始教更於頼耶得一
分義故。以頼耶爲所依之上。不可依一
分具分也。所説頼耶名義爲所依心識。是
即當章本意也。其上二教頼耶無二故也
一義云。小乘直以六識三毒爲所依心識。
&MT10755;二教以第八頼耶爲所依心識。然此頼
耶。頓教ニハ唯一眞心心得爲所依。圓教此頼
耶即性海圓明心得。爲一乘所依心識也 
尋云。若以六識等爲所依者。如何今章云
攝義從名門乎 答。有異義。以六識名等
一爲所依心識也。是以折薪云。攝二義體。
從假説一心名以生滅不生滅二義。從
六識假名。爲心識也。若爾者。今攝義從
名者。以頼耶名非爲所依心識也 尋云。
以六識從假説一心名釋意如何 答。小
乘云。心能導世間。心能遍攝受談。依衆生。
共業感器界。依衆生別業生有情也。談
似唯識義。實是一切境界心外法故。更非唯
識之義。是故於六識之分。假説建立一心
名斗也。若爾者。今攝義從名云。從假説一
心名談之歟 尋云。以六識從一心之名
事。必非所依義ニハ。然今攝義從名門者。是就
所依心識論之也。是故六識從一心名。今
章所依心識云義大不同是一次以小乘六識。
從一心名事。清凉釋。始所論義道也。於
宗家釋義道更所不見也是二次上廣釋中。
但得其名云義道今ツマンデ攝義從名云。
豈是非指頼耶之名乎 答 尋云。至相大
師解釋中。以小乘六識三毒。明所依心識
スレ&MT01302;。總於阿頼耶識但得其名釋義無之。
如何 答。師云。至相釋。廣建立心意識之段
也。非釋所依心識也。是以。五十要問答中
云。於諸教内建立心意識差別云何問。
答之時。廣説心意識故。今章所依心識スニ
不可同也爲言
二十三。問。不動本而常等云ヘリ。今本末者。
以能具一心爲本。以所具五義爲末歟。爲
當以圓教爲本以前四教爲末歟。如何 
答。兩義倶不可有相違也 問。名義倶無
盡也頼耶名歟 答。名者是頼耶也 
尋云。若爾者。實以圓教性海圓明體。可云
頼耶乎。若不爾。只始&MT10755;二教頼耶云名
蒙小乘。但得其名釋。此頼耶頓教唯一眞心
云。此頼耶名圓教名性海圓明也。所詮三義
具足頼耶得名。以始&MT10755;兩教爲本。此頼耶
名前令蒙小乘。於阿頼耶識但得其名云。
後令メテ一乘名義倶無盡釋也。已上講至
講説之義也。一義云。凡一章大意。要於頼耶
非立五義差別。但就心識論差別也。小
乘以六識爲心識。望大乘義即不足也。是
故彼當分所立義名攝義從名門也。始&MT10755;
教。以第八爲諸佛種姓故。依リテ標章心得
限。以佛種姓可顯五教不同也 尋云。若
爾者。如何下章云廣明三乘五乘等種姓乎
 答。如問雖明三乘五乘種姓。意正因佛
スルニ。爲明五教不同事故也。其故。今
小乘中説六種姓不同事。前五種是隨執過
重故無有種。是故云但佛一人。若爾者。廣
説六種意。爲欲明佛乘種姓也爲言始教
&MT10755;教等中。雖説種姓不同。祖師意趣。爲取
正因佛性故也
二十四。問。心識種姓二章。共或限ルト云所依本
識。或云取佛種姓。抑是何道理乎 答。凡
今章十門。依末師一義科釋之時。初二章
約理法。次四章約行法。第七通行果。後三
門約果也セハ。此師意。心識種姓兩章。依
所依理法論之也。然約所依理云意。理法
者是天眞不改之道理。所迷所悟法體故。三
乘五乘等。皆以之爲所依也。若依此義論
道理者。當章專所佛種姓ニアリ。心識章尤以頼
耶爲所依云義道理。彌分明者歟。依之漸
頓二機。各以此理法爲所依。初六門能行機。
是直往機也。第七是迴心機也。此迴心直進
二機。以理法爲所依。後三門。佛境欲令歸
入如此十章次第配屬理行果三法也爲言
二十五。問。於退法種姓。有不退之類。如何
以之名退法乎。又於思護住昇之類必可
有退機。何以之不名退法乎 答。退法者。
設有不退之類可退意。是故獨得退名也。
後四種姓。設遇勝縁不可退意。雖然。不
退有退意故。如得退法名。設退有不退
意。不得退名。得思護住昇等名也爲言
云。六種應果。倶是更斷煩惱。如何退起煩
惱乎 答。小乘意。更斷煩惱。而於過去。有
惑得故。遇縁即退再起也爲言然就退類。初
退法必以小縁退也。後思法等退時。必是
過極勝縁再起也
二十六。問。恒時加行。尊重加行者。其相如何
 答。恒時加行者。更無間斷行之云事也。
尊重加行者。雖無恒時無間斷義。設時時加
スレ&MT01302;。於所修行寸陰緩心無之故云尊重
也。尊重者。以念根爲體。恒時者信根爲體
歟。無此二加行者。念根信根無之者歟
二十七。問。今章云。然非是彼大菩提性
文意如何 答。彼菩薩種者。是大乘四智無
漏種子。小乘六種姓是隨執非有也
カス此文意也。若廣以六種姓。總爲小
乘種姓者如何。今章然非ストシテ是彼大菩提性。
小乘六種姓。倶是隨執非有義也釋時。
知是然非是彼大菩提性者。以佛乘種姓。
爲種姓根本云事分明也。爾者。就佛乘種
姓。當科有二重。一重非是大菩提性云
擧大乘種姓。小乘佛姓破也。一重又於當教
中。六種姓中。不動性尚以佛種姓爲規模
也釋シテ。皆不説有大菩提性者。當教中佛種
姓釋文意也
二十八。問。小乘教中。説多人有性。如何釋
除佛一人乎。答。一義云。多人不妨有佛
性。雖然今除佛一人釋事。六種性廢立時。
佛種姓限第六種姓故云除佛一人也。重
意。六種性中。佛一人成佛説故。除佛一人釋
易心得歟。一義云。佛性通多人。正成佛時。
多人同時非成佛。正成佛時。必是一人也。是
故無多人成佛義爲言
  一約始教已下
師云。今章云。即就有爲無常法中○有一
分無性衆生此釋甚深也。立有無性有
情道理。法相中。如此釋道理無之。他宗
人。多聞此釋肝心云云五種道理。問答鈔。
在之略之 問。同異譬喩不應理故。唯現
在世非般涅槃法。不應理故。但是法喩之
別也。如何可心得乎 答云云
二十九。問。無性有情。發菩提心。可許發心
修行之義乎 答。一義云。實不可有發心
修行之義也。但云。雖復發心&MT10773;行精進事
約客有論之也。一義云。無性有情。實可拜
發心修行之義也。釋雖復發心等即此意。
雖然。彼身中四智無漏種無之故。如何&MT10773;
行精進皆成人天之善根。&MT10755;不成佛也爲言
三十。問。章云。諸佛利樂有情功徳無有斷
爾者是取何師義乎 答。法相擧非談
此義。即是佛地論師一義也 尋云。此師意。
實可許有情斷盡之義乎 答。此師意。莫
有佛性者。必成佛故。以義云之。有可斷
盡之義。設若於有性。許斷盡之義。有無性
衆生故。於生界不可有盡期。無盡期故。
諸佛利樂衆生之願。不可有間斷也爲言
意。有性皆成佛云者。以義量之。可有可盡
之義也爲言問。瑜伽二種性。於一種子之
上立之歟。將於二箇種子之上立二種姓
歟 答。燈釋云。雖一種子未増増別増位不
可更得本名只同一種子上未増位云本
性。此未増種聞熏習借本有無漏種子増云
習種性也。是故二種姓。於無漏一種子上
論之也
三十一。問。瑜伽六處者何乎 答。有三義。
一義。佛果六根六境殊勝云也。一義。以六
位云六所殊勝也 尋云。今後一義即不可
然。其故瑜伽論於聲聞説六處殊勝。豈於
聲聞具等。如菩薩位哉云事 一義云。於
六處殊勝。有三重言總。六處中取意處。意
處中取第八。第八中取無漏種子也爲言
上三義中。以此義爲正義也 尋云。殊勝
言限無漏種歟。將通所依本識歟 答。限
無漏種子也。此無漏名殊勝者。無性第八
無出世無漏種故。對彼具無漏衆生。六處
殊勝説也。今内六處者。是簡外六處也 問。
二種性具足瑜伽文。新熏本有等。三師義中。
當何師義乎 答。新古爾成之。當護法論
師義也 問。於有漏中。不善等法上。立二
種性之義有之歟 答。師云。爾也。三師所
論。即通不善等所論也
三十二。問。今章云。即攝頼耶識中以下文意
如何 答。此即攝以下文。三&T047368;不同歟。一義
苑第四云。得殊勝者。爲攝八識故。本覺解
性。謂本來佛種表義名言。以此爲成佛種
姓故也問。此&T047368;意如何。可心得耶 答。
意處中攝四智等種。爲本性住種性也爲言
尋云。若以無漏四智等。爲本性住者。通二
種名言。專可定種性。依何限表義名言乎
 答。總取無漏四智等種。爲種性故。通
名言爲本性住也。然彼&T047368;意云表義名言
事。今章本覺解性爲種性故云此解性云。
解必依能詮名了差別之義也
得故。釋本覺解性謂本來佛種表義名言
歟。彼師意。非云不取顯境名言種子也 
尋云。依何以本性住名覺解性乎 答。師
一義云。本者是本性云事也。無漏種子佛種
故。以開覺爲義。是故云解性歟。一義云。
今本覺解性者。本覺解性云事也。要非佛種
開覺義。此種子識者。解性義故也。是以梁攝
論第一云。無始此界性者。此者本識也。界者
以解爲スト云ヘリ。取意。若爾者。於此種
子識。本開覺解了性在之心得歟。以此義
名本性住種性也爲言折薪第三云。此菩薩
意處所以殊勝者。由耳識聞聲教。即悉同
時聞而思修之。成三慧種。在本識中。以爲
解性故。此意處即攝解性。爲種性也問。
&T047368;意如何 答。以三慧所熏種。頼耶中攝
本覺解性爲種姓云此文意也 尋云。彼&T047368;
云。此意處即攝解性&T047368;釋。以意處爲
能攝。以解性爲所攝也如何 答。今
&MT10769;文點。不順上釋義。上以聞熏習攝解
性之義成。准此心得。此意所即攝解性者。
此聞熏習意處攝時。意處中本覺解性攝爲
種子也云。此文意也爲言&T047368;意。四智名本
覺解性事。如前&T047368;。此義意。今章文點。即攝
頼耶識中本覺解性可訓歟 集成第二云。
即攝等者。約實教出體。故下云。起信論
中説梨耶二義。本覺是等此説意如何 
答。帶妄之眞。從帶眞之妄。隱シテ談之故。
爲本性住種性也。重意。眞心本覺義。有爲
無常識中シテスルヲ。四智無漏種云也。若爾者。
今章文云。即攝頼耶識本覺解性スカ
種性ニト可訓也。以上三義中。以集成可
爲正義云云疏三下云。一因力者。即是種性。
謂已有習種無倒聞熏。與性種合故。名爲
因。梁攝論云。多聞熏習與阿梨耶識中解
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爲因。無性攝論云。
此聞熏習。雖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種子姓
鈔九下云。疏即是種性者。謂種位由於習種
合於性種方名種性也。性種即自性住性
爲正因。性即是聲聞第一義空性也。習新熏
修成之性決爲佛因。稱爲種性。引證可知。
言爲姓抄論者。即第八論釋因縁云。諸無
因縁即有。言聞熏習是無分別智。及如理
作意集成云。以實教定體釋スルハ。專順此
等釋歟。是即師主講説也
三十三。問。當章中。約法爾種性。明性習前
後義。約新熏道種。明性習融通之義。文段
如何。可簡別乎 答。師云。始從始教之段。
至梁論一切聖人以此爲因。約法爾種性。
釋性習前後之義也。次然瑜伽既云具種
性者方能發心等云已下文段。總約新熏義。
論性習縁起融通義也爲言尋云。凡今梁
攝論者。專是性習融通之義誠文也。何
以此文。約法爾種性。可談性習前後義乎。
是以。次下文。生習無礙義釋云。然有二義。
而無二事。如上攝論。二義和合。爲一因故
得知也准此釋以梁論文。論性習無礙
義云事 答。以一論文。證多教義事。其例
即無之。先今論文當段始教段用之。後&MT10755;
教段引之。所用道理隨亦不同也。況約一
教中。以彼論文約本有性習前後義心得。
即以此文。約新熏明性習無礙義心得事。
可有何相違乎
三十四。問。今章云。問。此二種性與仁王及
本業經中等此文意如何 答。此問即在
二意。一論説性前習後。經説習先性後。是
一不同也。二論前説二種性。經後説二種
性。是亦一不同也。是故問意趣。於經論雖
知有此二不同。就得名不同。有何別哉
問也 問。亦今答中簡別如何乎 答。
今章云。彼經大都○義方備足云至迄。是經
論所列。性習前後。列次不同問答也。次云。
又經説クト種性在發心後云ヨリ。至ルマテハ義意融
通者。經論所説種性。並處不同ナル事答フル此文
意也
三十五。問。今章云。經説習故成性。論中説
爲依性起習爾者。經習故成性本性。論
依性起習本性。全是一體也可云乎 答。全
是可一體也 尋云。若爾者。釋經論性習
云。以初習爲習種。久習積成爲性種故。
○瑜伽中。久習爲習種。約本爲性種
准此釋經中所説性習。於論習所成種姓
中開之見。其故久習積成爲性種故ニト
ナリ。久習種云釋義。經論更無性別耶如
何 答。一義云。經中所説。初習爲習種。論
中所説。久習爲習種。更不可有不同也。
但經云。初習者是位初故云所習歟。論云
久習者。十信串習行。發心所功能迄
之。故云久習歟 經初言約位爲
名。實經意非不取所依性串習。是故經論
トノ兩宗。名異義即同也。但久習積成爲
性種故者。出能積成習種。被積成所顯
本性爲性種故ニト釋也爲言此久習積成フハ
即初習爲習種云串習行也。雖然。此久習
積成フハ。即是性種性也云義非。擧能積
成習計也。意所積成シテ以本性爲性種
云也。今次下章云。以習成處定先有性
釋是此意也。以習成處者。當今久習積
成云釋。定先有性者。當今爲性種故釋
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初習在十住。久習
積成在十行釋乎。此等釋。初住習發智伏
惑智能即少。是故云初。十行是發智甚深。
伏惑功能勝。是故云久習歟。爾者如何 
答。准今章以習成處。定先有性之釋。性習
同時。更無有前後。是以章云。而此二種非
初非中後等釋ヌル此意歟。雖然約體者同
時。雖不論先後別。以一體種性入性習二
義之別時。論中性前習後釋。經中習前性後
説。更是義同前後也。是故。以義以初習配
十住。以性習屬十行計也。以久習積成言。
直是性種性云事ソカシ。所積成。以性種
爲本性也爲言此能積成習積即上初習釋
全是一物也。倶是習種故也。爲取所依本。
擧能依習種計也
三十六。問。今章云。經説種性在發心後。論
中種性。在發心前今種性者。指本性住
歟總通二種性云種性歟 答。師云。今種
性者。總在二義。一若約所性論之。十信位
成堪任體。通成二種性也。論中種性在リト
心前釋スルハ此意也。彼論中以十信名堪任持
名種性地。約所依性。論二種性也。一若依
功能顯論二種性者。正至初發心住位。發
智伏惑等智漸顯。就此功能顯處。論二種
性者。前十信未顯功能故。正不可名種
性也。即堪任云正功能顯處得名者至發心
位成二種種性也。經説種性在發心後釋
則此意ナルヘシ。是故於發心前後。經論所論。種
性者通以二種性爲種性也。不可云限本
性住也爲言若爾者。設雖論ナリト。若依功能
方顯邊論二種性者。菩薩種性堪任倶至發
心可成就歟釋。若依經意論スモ二種性。依
然彼功能必有リト所依邊論スレ者。就所・依性。
直就十信位。明性習融通之義。堪任亦可
許有十信位也爲言尋云。若爾者。功能者。
指二種性歟。限習種性歟。又所依者。通
二種性歟。亦限本性住歟 答。功能云所
依云フト二種性可心得也。或習種云。
或本性フト不可取定 &MT10769;云。若爾者。今章
云。要由功能顯方可説有。故經不違論。
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論不違經今依
此釋。經依習種功能顯ルルニ。説有本性。是故
習前性後也。論由有本性住種性説。起習
種功能故。性前習後也此釋意分明也。
若爾者。如何功能所依各通云事。道理不明ナリ
如何 答。此文意。初住發心位。依二種性功
能顯可説有所依二種性。故經意亦具論
意也爲言由功能顯方可説有故ニトスルハ
此意也。若瑜伽中。於十信所依性位。説二
種性故。由有此二種性。果初住發心位。可
起二種性功能道理在之。是故論意亦具
經意也爲言今要由有性方起功能故ニトスル
等皆是此意也。上可説有等者。所依二
種性有可説云事也。又要ス由有性等者。所
依二種性有ルニルト云事也
三十七。問。今章云。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
堪任位説。已下問。上何文踏起乎 答。此問
上章但可キヨリ
イフヘシ
位至
堪任
以去
。約本説
有性種。約修説爲習種云釋。踏此問
也。若依右點者。即堪任者。是指初發心住
也。以去者。初住已上云已去也。一義云。若
依左點者。已去者。即指十信也。意初住已
云事也。是折薪。復古等意歟。堪任是初住
心得故也。若依左點者。堪任者十信也。已
去者。十信已上云事也。此義意。瑜伽論中。
堪任持者。正是有十信位。最初發心加行
。更無堪任名言。是以折薪中。引瑜伽
三持文了。故知リヌ堪任種性位スル
意歟。但此&T047368;堪任義。當章心。以初住爲本
心得歟。今即不然。性習縁起義。以十信爲
本也。然依功能顯。非云不通發心之始
也。已上依左右文點。性習縁起義。以十
信云。或性習融通初住スト
。兩義不同各別也。就今二義。料簡不同。
隨今問答意趣亦不同 問。就十信堪任之
義。抑廣取十信云堪任歟。將限第十信此
名得歟 答。兩&T047368;不同也。若依義苑&T047368;
者。廣取十信名堪任。若依折薪&T047368;意者。
以前九心無堪能之義故不得此名也。第
十信有堪能之義故。獨名堪任也爲言
三十八。問。抑堪任云得名。約位立名歟。將
依種性立名歟 答。師云。堪任得名。就種
性爲名。非位名也 尋云。至相大師解之
中云。滿十千劫住堪任地者。並皆成佛
依此釋。以十住法爲堪任地。是豈非位名
 答。以種性名堪任在二義。一若依所依
性論之者。更入十信。於大菩提等。有所
堪任故。名堪任持也。是以瑜伽論中云。自
未種性有大勢力。於大菩提等。有堪任故
名堪任持。此釋既明鏡也。更是非位名也。
是就所依性。論種性故。於十信位。論性
習縁起義也。於太子位法トスル四海功能如
ルカ之。於此大菩提所堪任功能。更至極スル
レハ。正種姓名堪任之義。至初住位成
就云計也。位即是非堪任云也。正太子功能
成就至極即位シテ後四海法トスル功能顯如
然即位之位不ルカ可與太子名如以初住
位不可名堪任也。即位後太子功能顯如
正至發心之位。種性名堪任之義顯也爲言
至相大師解釋等。以此意可會之
三十九。問。上但可位至堪任已去兩義料
簡。依今章問。又以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以
下問答。如何不同乎 答。依若右點成折
薪義者。凡此問答。抑以何義。二種性至發
心堪任位成就云事知乎問也。答此問意。
論既性習通融成スト種性釋スルカ故。不至最初
發心堪任位者。不可顯種性通融也。今章
論説種性必具性習者。是此文意也。但至
發心堪任位。成性習融通義者。已前十信等
無串習之行者。更不可至種性堪任。是
故十信等位。可有串習行。此習成就者。於
習上必可修行。若如此修行。正正行立位。
必可至發心堪任之位也釋歟。今章既已
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必至堪任之解
釋。即此意也爲言歟。雖然。上ニハ已修行者
分明何位修習發心。成種性云不釋
之。是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愚夫未
修習發心。堪任中間十信位。修串習行。依
此修行功。至發心位。成堪任性也。若此中
間十信位。不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乎。
若既不修者。豈至堪任乎云文意也。今
章若不從愚夫乃至更何位修也者。即此意
也。次以於愚位未修習故。得位已去。是
第二住故者。上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正是
十信位義治定也。次是故當知已下。愚夫ニシテ
修串習行已去。十信位串習事&MT10755;正行立
位。必至發心堪任位。性習融通顯種性縁起
義畢。此種性功能。還在十信中。是故十信
即堪任者。於十信位中。性習融通以爲種
爲言如此通顯十信即堪任故。發心是非
堪任。是第二住故可心得歟。今章是故當知
以下。乃至。得性習通融以爲種性者。如此
可心得也已上師口
説如此
若依左點成一義意者。
今章問意。抑以何道理。二種種性。至十信
位。成堪任之性云フヲルヤ也。答此問有
義苑集成不同。若依義苑意也。十信皆通
爲種性地。爲堪任持也。是故性習通融。以
成種性事。於十信當位所論之也。○次既
已有習必已修行者。是十信以前串習等行
也。依此已前串習入十信。即位堪任也。必
至堪任云是也。若從愚夫位未至十信堪
任中間。不修此串習行者。何位可修乎。
若不修串習行者。依何可入十信位堪
任乎此文意歟。今章。若不從愚夫至
堪任以來中間修此串修行更何位修也ト云フハ
此意ナルヘシ。次以於愚位未修習已下文。正定
堪任位也。上愚位十信中間。雖釋修串習
行云義。未定堪任之正位。是故十信以前。
於愚位習種未成。得位已去。是第二住故。
是故以十信總定堪任也 是故當知已
文上ヨリ成道理結釋スル也。從愚位來修
串習行者。是十信以前也。至彼堪任串習
方成以爲種性者。是十信位也。若依集成
消今章者。以論説種性必具性習者。是第
十信也。既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者。是愚
位第九信迄文也。於此以前九心間。依
串習行。必第十信堪任位住也。是必至堪任
云歟。若從愚位不至第十信中間。不修
此串習行者。更於何住修之。可住第十信
堪任之位乎。今若不從愚夫至堪任以來
中間修此串習行更何位習也此文意也。
次以於愚位未修習故。得位已去。是第二
住故者。中間答已。修行位分。必至堪任位
分愚位未修習。得位中間所論之也。其
故。答位修行。愚位末習以後。第九信迄。修
串習行時分心得也。正至第十信至堪任
故。成菩薩種性位分也云義
意也。是故當知已下。上道理結釋スル也。縱
愚位來修串習行者。是十信前九信迄釋
也。至彼堪任串習方成。故得性習通融。
以爲種性者。是於第十信。性習通融。以
至堪任釋意也爲言尋云。就
十信堪任義。於問意者。兩&T047368;可一同乎 
答。不爾。此問。但可位至堪任已去者。義苑
十信通堪任名心得。今問起故。以何道理。十
信通名堪任哉問也。集成但可位至堪任
者。第十信名堪任心得。今問起故。以何道
理。至第十信。成堪任性。具菩薩種性乎
也。是故問&T047368;不同也爲言
四十。問。瑜伽論謂先串習善根所得
此三&T047368;意。位分不同歟 答。爾也。折薪初住
以前。十信等位迄。總云先也。集成第十信
以前。九信迄總云先歟。義苑先者總十信以
前串習指也爲言以上以此三義。消一章之
義科。義道顯然也。後學者。以上一意通可
消前後文段也。已上三義。師主講談之趣。
爲防廢忘&T047368;之了
四十一。問。章云。獨覺準知爾者。如聲聞
至忍位在一座成覺了義乎 答。師云。聲
聞正至忍位成種性也。然前三善根。屬性
地故。其獨覺煗位已上一座成覺之義
スル也。今章前三善根。屬種性住釋中。煗位
性地云義。獨覺從煗善根不起于座云義。
全是一同也。是故云獨覺准知歟。一義云。
菩薩聲聞。於串習行成處。性種如定。獨覺
獨覺串習行成處。於性種隨可成就也爲言
是故云獨覺準知歟。一義云。今獨覺準知
者。上大乘聲聞。忍位性地云義。非同スルニ。今倶
舍論意。聲聞從順解脱分位成種性。今獨
覺從不淨觀一座成覺類。是聲聞順解脱分
性地云義。更不相違。是故指同也。獨覺準知
之言。如此可意得也 尋云。答爾者。不愚
法中獨覺種性具足義。依何道理略之乎。
是以下結釋文云。由此則立三乘種性
是上釋總含三乘定性見。若爾者。獨覺準知
言。約不愚法中獨覺釋之見如何 答。已
後兩義私料簡也。師云。此義可有云云
四十二。問。今章云。位到堪任。成菩薩種性
抑成菩薩種性事。必依退不退。成堪任
性歟。將要不依退不退義歟。答。師云。今章
家意趣。性習通融成種性。以之成堪任之
トスル也。要不依退不退義。非云成堪任也。
尋云。設具二種姓。退墮惡趣。失菩薩種性
有。更至堪任無益。成種性無甲斐。如何 
答。一義云。若準天台等釋。第七信以上。既
得信不退故。隨在三惡。更不可隨二乘
地。成堪任歟 尋云。若爾者。此一義意。第
七信已上。即是成堪任性之義歟。其上探玄
&T047368;第四中。第七信得信不退之義。專是
宗家所破也。然以信不退義。成堪任性云
事。其義&MT10769;信用。如何 答。師云。又一義云。
信眞如者。不依一切云。是此義也。入信
位。信平等法性故。於信成不改之心。於此
位。性習縁起。成菩提體也。如此不可退
轉之類。成堪任性之菩薩也。若設入十
信位墮惡趣。下二乘地之類。皆取可爲不
定種性也。既失堪任故也 尋云。十信是
退位也。如何不墮下二乘地等乎 答。菩
薩成堪任性事。不可依退不退云事。上如
成乎。信是退位。一切菩薩必非退。只退位故
退類有爲言。今就不退之類取之。爲菩薩
定住也。彼菩薩不退十信不可云也。如
小乘退法種性。一切退故。非得退名。其中
不退之類有之。今三乘中。菩薩定性者。退
法種性不退之類同也。准可思之。位到堪
任成菩薩種性云種付。所上&T047368;&T047368;。料簡
可不同也
四十三。問。以忍位如何爲性地乎 答。倶
舍論云。起彼種性初二善根。轉向乘理無
遮礙然忍位已上。不墮惡趣定故。以之
爲性地也 尋云。誠於忍位者。不轉向餘
乘故。更無轉根成佛之義。屬性地事。道理
即可爾。然於煗頂二善根者。轉向餘乘故。
許轉根成佛之義。爾者。如何以煗頂二位。
屬性地乎 答。於此位餘乘轉向。惡趣墮
在之義在之。然一度造惡業墮三途。其後
深恐此苦果。再不造惡業之故。再墮三途
之義無之。依之。前三善根屬種性住。釋此
意歟。直不云性地。屬種性住云意有之
四十四。問。今章。位到堪任已下文。正是三
乘定性クノ文也。何依倶舍。釋此義乎 答。
是引倶舍説。非定二乘種性也。其故。正大
乘中聲聞種性釋スル&T069222;。既依智論善戒釋此義
有何不足。引倶舍。可談此義乎。故智論
云。故定誠依憑實義見。今既云若依。別非
爲證據見。只對上不愚法聲聞。愚法聲聞
成種性事釋。愚法不愚法二重異熟不同ナル
計也。其上。上定六種處時。別二種
性成就分位不釋故。今對不愚法。顯愚法
差別計也爲言問。正入十信之分齊如何 
答。起信論云。如凡夫人等云。如此等文。分
明入十信分齊スト可心得也。是即十信之
クノ文也 尋云。未至本位者。堪任以前
歟 答。此三&T047368;意不同也。墮三&T047368;意。未至
本位。即可不定也
四十五。問。上章云。若要待習方説性者等。
今文云問。若愚位無習等。前後問答。如何
可心得乎 答。上問答意。爲欲成性習縁
起之義故。如此問答也。今問答。於上性中
有性無性相對シテ。愚位無習是無性有情。堪任
有習是有性類ナルヘシ云義スルサン問答也 
問。今新熏五性者。只總就法門道理。建立
之歟。爲當望佛知佛見建立三性不同歟
 答。望佛知佛見見之者。只結縁上五性
差別也。更無本有道理。然彼當教分シテ
時不知故本有談也爲言
四十六。問。一闡提翻名如何 答。翻信不具
足也 尋云。若爾者。大悲闡提。豈云信不
具乎 答。更無成佛之誓願故。以成佛不
爲實行思。是故樂不成佛義故。信不具足
云義可在之歟
四十七。問。章所引云以何縁説今此説字。
從何所還可訓之乎 答。以何縁故説クヤト
一闡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訓スル
義之趣也。一義云。以何縁故説一闡提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命盡者等。乃至廣
如此訓義在之


五教章見聞鈔下卷第二

  二約&MT10755;教已下
一。問。章云。眞如性中立種性法相意。有
  性無性不同。如何
二。問。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當得成○
  等經文。如何會釋歟
三。問。章云自爲簡濫故然以佛身。名大
  心衆生。豈云衆生可限凡位乎
四。問。向説者。寶性論當段以前向説云歟。爲
  當就一代時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
云向説乎
五。問。佛性論云。問曰。若爾者。云何等文。瑜
  伽等所明五性破。成一性之義耶
六。問。執無性釋安執子。不置明子。此等釋
  義。專論主樂。順分別部所立薩婆多破
ナルヘキ
七。問。章云問前始教等問意。如何耶
八。問。章云佛性決定本有○此文意如何
九。問。章云。復有經説今此經者。是何經
  耶
十。問。章云。義意言。説衆生縁者。上法説屬
  歟。將下喩説屬歟
十一。問。章云。不謂彼過還墮此宗此文
  意如何
十二。問。章云。夫論種性必是有爲約始
  教歟。如何
十三。問。本覺無漏内薫。衆生即一平等也。有
  斷迷開悟之前後耶
十四。問。章云。梁攝論爲梨耶中解性
  者。此兩宗中。爲何教成正證乎
十五。問。章云。又寶性論云。及彼○六根如
  是等唯第八識中。畢竟眞如義
性種性乎
十六。問。迷悟依智論故。開覺性限有情事
十七。問。章云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此文意
  如何
十八。問。體相二大爲内薫因抑於體大。
  如何可得薫義心乎
十九。問。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此文意如
  何
二十。問。頓教大乘意。於眞心離言上。如實
  建立種性乎
二十一。問。章云。並皆具足主伴成宗
  教心許主伴無礙義可云乎
二十二。問。章云。二據別教。種性甚深。此文
  意如何
二十三。問。章云大經云。菩薩種性等文。如何
  配六決定乎
二十四。問。一切皆無。唯除一人倶舍宗一
  同義歟。如何
二十五。問。見未曾見義之事
二十六。問。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智
  立之歟。如何
二十七。問。章云。至忍位得不退故
  位トノ四不退中當何義耶
二十八。問。就惠等十地三乘共經之耶
二十九。問。章云彼説菩薩十地如何不説
  資加二位乎
三十。問。須陀洹○世第一法道前四位之
  事
三十一。問。章云答有二意故此文意如何
三十二。問。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何程善根
  云已成就乎
三十三。問。三品加行者。如何乎
三十四。問。十迴向不退者。十向通皆云不
  退歟乎
三十五。問。章云亦説菩薩十地此文意
  如何
三十六。問。&MT10755;教意。以十信不爲信耶
三十七。問。章云起一念信發菩提心十信
  菩薩乎
三十八。問。本業經第六住退者如何
三十九。問。小分得見法身此文意如何
四十。問。相宗意。總不許初住不退義歟事
四十一。問。頓教大乘意。許行位差別歟事
四十二。問。章云若見行位已下。文意如何
四十三。問。章云無所有有何次第何令加
  増スルトノ兩字乎
四十四。問。隨得一位得一切位義。從十
  信初可談此義乎
四十五。問。章云約報明位。但有三生
  者。解證果海&T056123;生歟事
四十六。問。章云如是普賢諸行位者。限等
  覺因海諸行攝之歟事
四十七。問。章云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
  見我意如何
四十八。問。章云自分勝進分此文意如何
四十九。問。章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
  此文意如何
五十。問。章云普見肉眼此文意如何
五十一。問。章云又彼能出一念中已下。文
  意如何
五十二。問。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文是何文
  耶
五十三。問。第四問答意如何
五十四。問。第五問答意如何
五十五。問。第六問答意如何
五十六。問。若爾者。圓教意。總不可立五位
  等位歟事
五十七。問。依自別教時。總立行布明昧位
  乎
五十八。問。章云今寄三乘&MT10755;教位説
  法前後相入乎
五十九。問。章云極疾三生得羅漢果
  三生通局事
六十。問。第二生修結擇分&T056123;生入第三
  生歟事
六十一。問。二乘所經時。六十劫百劫限可云
  乎
六十二。問。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間。何可
  云乎
六十三。問。阿僧祇數者。第五十二歟。第六十
  歟事
六十四。問。凡水火等一劫爲一數此文意
  如何
六十五。問。五分法身。理事之間何乎
六十六。問。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歟事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三祇時劫於何位經
  之可云乎

  二約&MT10755;教已下
一。問。章云。眞如性中。立種性付之法相
意。理佛性遍一切衆生。平等義有リトノ義也。
於行佛性者。於一切衆生。具不具可不定。
是故。有性無性不同也。如何 答。前始教
ニハ。理佛性者。是所迷所悟之理也。行佛性
者。四智無漏種子。本性住云フカレナリ。此宗
意理非行性。行性即非理性故。所迷所悟
理性。法界有情遍行佛性即不遍無性也。
&MT10755;教意。理行性體無二故。理性遍一切衆
生。行性亦隨遍也。凡理性行性者。即體相二
大法門也。平等不増減之理豈不帶性徳義
乎。是故理遍行性即遍也 尋云。抑云行性
者。是有爲無爲中何乎 答。體是無爲。用是
有爲義。是以探玄&T047368;中云。眞如性中。具有爲
功徳法故此釋意。直以相大徳釋有爲
歟。依之。起信論中。遍照法界義故。眞實識
知義故等説。即是行佛性體也。此本有行性
有爲釋事。相用必帶染淨故。望其邊釋歟。
於相大反對スル妄染義。有爲功徳云歟。或
始覺眞智塵垢遠離處。本覺隨増明ナル道理アリ
是故望修生於本覺似有増生之義。如
此心得。本覺相徳中。似有有爲滅義
歟。法相若有作用應キヲ是無常以爲大&MT10769;
今實教意自性用處可隨隨縁生滅有功
能。更非所痛歟。但功能隨縁用所具生
ニハ非歟 問。清涼大師。智論云。在有情
數中。名爲佛性等文宋朝末師。今智論
白石銀性文心得。合其理&MT10769;辨如何 答。
師云。彼料簡誤アル歟。清涼自以此文。日照三
藏相傳セリ。更ニ私ニ不可知料簡歟
二。問。法相宗意。今凡有心者。定當得成○
等經文。如何會釋歟 答。法相就此文有
二傳。一言總意別義&T069222;會是也。二約當
得菩提會之也トノ意。一切有意程物。皆可成
佛理有也。無行性故無力。不可成佛也
爲言
問。當得當字。當成可得菩提故。云當
歟。爲當將可得菩提義故云當歟 答。當
得者。當來&MT10755;可得菩提故云當也 問。衆
生既有心。可成佛云道理。未辨如何 答
師云。乳位必具酪性。如一切衆生有心ナレハ。必
可具佛性也爲言
三。問。章云。自爲簡濫故然以佛身。猶
名大心衆生。豈衆生可限凡位乎 答。設
衆生&MT01302;。具當得衆生中。豈攝スト
佛身可云乎。是故當得衆生得心
除佛身故簡濫也爲言
四。問。向説者。寶性論當段ヨリ以前向説云歟。
爲當就一代時教。指般若深密等五性教。
云向説歟 答。師云。向説者。當卷初文
向説云也。其故當卷説三種。説
無涅槃性者故。向説云也。師云。依謗大乘
心。移轉生死故。依無量時輪轉無體故。説
闡提無涅槃性也。謗大乘以即爲因。受生
死流轉果也。若説有清淨心者。謗人乘心
&MT10769;體。是故隱清淨。説闡提無涅槃性也
淨土宗抑止攝持之説名。即今依無量時闡
フカ
五。問云。答爾。云何等文。瑜伽等所明五性
破。成立一性之義歟 答。佛性論破執品中
文有三段。破外道品。破小乘品破大乘品
之三門不同也。然今文破小乘品中文是也。
薩婆多宗ニハ立五性各別義。分別部
立一性平等義也。付中。今章所引佛性論問
答。論主依分別部一性平等義。薩婆多所立
五性破全文也。雖然。論主意。以一性平等
義。爲スカ實謂助分別部義破薩婆多之
義也。助分別部義。順スルカ大乘一性故也
其故助分別部意有大乘。就論主意通大
乘者。今所破五性。不可限薩婆多五性。若
分別部當分。所談一性。爲能破者。所破又
限薩婆多也。此論主意樂在大乘。望レル
亦傍瑜伽等五性破義有之。祖師論主
深歸大乘一性故。非分別部一性義意趣
ルニ能立一性通大小之故。所破五性可通
大小也。如此。探論主意趣之日。能立中含
大乘一性義。所破中大乘五性可有
也。是以。彼論答中云。若憎背大乘者云云
此憎背大乘言。豈疑小乘分別部所立義
乎。是故。論主迄。在大乘故也爲言祖師引用
深在由緒者也 尋云。以何道理。順分別
部所立云事乎 答。師云。佛性論云。明
有佛性者。問執無性既許一性義。分別
ニハ明有佛性者&MT06279;案明字不置執言。薩
婆多立ツル。破スル五性義ナリ
六。問。執無性シテ安執字。不置明字。此等
釋義。專論主意順シテ分別部所立。薩婆多
タリ。以此等意趣。探ルニ論主。今
若憎背大乘言。大乘一性之義指云事道理。
豈不然乎 答。邊邊上明一字。成甚深義
也。法界觀中。就末資一字如云義釋。今明一
ルニ。是一字可得心也 尋云。若憎
背大乘者。指分別部云者。有何過失乎
答。師云。此寶法師意。佛性旨有部等五性
シテ。瑜伽五性。分別部一性シテ。大乘一性不
破也。今宗意不爾也 問。章云。此法是一
闡提因此法是何乎 答云云
八。問。章云。佛性決定シテ本有ナリ離有レタリ
此文意如何 答。此是約一乘佛性結
釋也。此者。性平等佛性。分別部一性定。有ヲモ
離故云離有。薩婆多立無性定無離。故云
離無也 問。章乃至末云○者。此文如何 
答。此上論文。五&MT10769;二失アリ。於其中五&MT10769;及初
二失故云乃至末云也爲言
七。問。章云。問。前始教等問意如何 答。師
云。此始&MT10755;兩教。倶是一味佛法也。何於一味
法。致水火差別乎問也
九。問。章云。復有經説今此經者。是何經
乎 答。此佛性論以如來藏經爲所依本
經。説一性平等義。此道理何故。復
ニト問也。即有經言。攝深密經也。如來藏經
一經爲本。對此經故云復也。一義云。涅槃
經一性平等義シテ云復了簡。更不信用
也。今佛性論前後引涅槃成立一性道理
之義無之。若爾者。何對此涅槃經。致復
乎 問。今破佛地論師。出増減之
見。彼師實有性斷盡故。於生界起斷見起
滅見歟 答。彼佛地論師。&MT10769;性宗之時。
若一切衆生皆成佛道。設漸損也&MT10755;
&MT10755;&MT10769;故。此&MT10769;意趣ルニ。知所見於有
性者可有斷盡聞タリ若許斷見義者。於生
界不離斷見等過&MT10769;也 問。談レハ無性不成
佛義。起増見云事如何 答。是加増増ニハ
。對有性斷盡スル義見レハ。無性不盡云義
也 尋云安然釋
有之
佛教中許始起有
情事有之。又外道大有性同此説。於三界
外有始起衆生云云如何 答。今増見者非
此等義ニハ。自宗更不可許此義也。師云。
講主云。又文殊已下文。顯所立義。此上文皆
破文也。光顯鈔ニハ。就不増不減。以四法
界釋之。彼光顯抄製作意趣。專爲不増不
減云ヘリ 尋云。約事法界。成衆生不増
減義者。所度衆生設無量ナリ&MT01302;。能度佛隨可無
ナル。是故無量佛。一時度セン無量生事。何爲
&MT10769;乎。此義若成者。何爲不増不減乎 答
師云。無量衆生宿因開發シテ。一時爲無量佛。
爲所度者。誠有論釋期之理。然衆生宿因
造業不同故。設諸佛大悲懇切ナリ&MT01302;。無縁衆生
&MT10769;度。是故不可有衆生&MT10755;盡義也 問。若
爾者。清涼如何。釋義即有減乎 答。師云
料簡更如問答鈔。略之。所詮此釋約相宗
釋也
十。問。章云。義衆生界猶如虚空
者。上法説屬歟。爲當下喩説屬歟 答。一義
云。今義意言説衆生界法説。經文可
屬也。總此之經意。可有二意也。若約體
者。衆生定相。不可説也。今經文約之説
也。若約義者。其衆生是假和合法也。約假
立説之爲衆生界爲言如此。約假立意義
説。選無性顯ス所因也。一義云。今義意言説
者。屬下喩説可得意也。章云。義意ラモツテ
ヲ以テセハ
言。説衆生界猶如シト虚空右點上説
法屬義也。左點下喩説屬文點也。唐本意字
無之 問。章云而衆生界不可盡者。彼佛
地論師所立五性中有性就衆生不可盡
歟。爲當直約性宗一性衆生界。不可釋盡
スルカ歟 答。先彼所立五性中有性類付。不
可盡義釋也
十一。問。章云。不謂彼過還墮此宗此文
意如何 答。彼過者。彼是性宗也。過相宗ヨリ
性宗過也。此宗者法相宗也。一義者反之
十二。問。章云。夫論種性必是有爲此必
是有爲言。約始教歟。爲當&MT10755;教歟 答。是
於當教内問答也。設雖性宗意。正爲種性
之位。眞心隨薫變異處。立性宗性故。是必
可有爲義。更非所遮。是故擧必是有爲
作也。爾者。種性義有爲事。性宗一同法門
也。一義云。必是有爲者。上始教問也。更
於當教中非論之爲言
十三。問。本覺無漏内薫。衆生即一平等也。
以何於衆生有斷迷開悟之前後乎 答
無漏内薫意密。衆生平等ナレ&MT01302;。於無明厚薄不
同故。於衆生斷迷開悟不同也爲言
十四。問。章云。梁攝論説爲梨耶中解性
抑此梁論文始教門中ニモ引證之。今&MT10755;教中
引之爲證。爾者。此兩教中ニハ正爲何教成
正證乎 答。折薪&T047368;意。此梁論説始教
種性也。以之爲本。然ルニ&MT10755;教中引爲證事。
性宗意。以此梁論文會&MT10755;也。
一義云。集成意。正成&MT10755;教證。傍成始教證
也。意攝理從事以爲始教證。義
始教證也爲言
十五。問。章云。又寶性論云。及彼眞如性者如
六根聚經説。六根如是等抑六根皆法性
故。八識眞心之義。皆爲性種性歟。爲當
唯第八識中。畢竟眞如之義以爲性種性歟
 答。上瑜伽論即内六處中。意處爲殊勝
。第八識中畢竟眞如體爲性種也爲言
問。此寶性論。及彼眞如等者。正菩薩種性
ナル
答。可勘之。章云。畢竟眞如理以爲性種性
故祖師意無疑也。問道諦者如何 答。
道諦者本有無漏道種也。一念發心ヨリ至究竟
位。世出世所修善等。皆是本有無漏道諦ヨリ
所起善根也。師云。第一義空即佛性種也
名爲智惠者。即佛性相也。性智者本覺即性
智也。本名性覺名智歟 一義云。如理智
。如量智智名歟。師云。通途本覺本有
靈體名智也。始覺修顯智是云智也。然ルニ
云性智。性即智故。智トノ二字。義即同ナルヘヤ
 問。正以何知法性明朗乎 答。師云。於
鏡上能現染淨諸法者。還如知鏡明淨。依
我等惡愛是非念。還可知法性之明朗也
爲言問。就上簡非情釋。抑於一味法性。寂
遍非情。照用限有情云事。道理未辨
耶如何 答。眞心迷成妄心之時。眞境隨
妄情也。然ルニ迷故更在心。更於非情非論
迷悟也。一心若清淨ナレハ眞境亦現也。心若不
ナラハ妄境隨現也。總迷悔即就智論故。即開
覺性限有情
十六。問。迷悟依智論故。開覺性即限有情
器界非情之妄境。更是妄心起相分故。猶是
心用分限也。皆心智之變作。開覺所起
影像云非情云妄境也。若爾者。寂用遍非
情云事未明。如何 答。見分帶相分之時。
相分更是彼見分之種ヨリレハ。似&MT01302;彼能見心。
本識中名言撃發シテスト相分云。如今
縁慮妄心所變ナレハ。照體縁起シテ似成非情
ルニ妄心帶妄境之相也。見分名言種撃發シテ
即相分。妄心法性中空寂義薫動シテ
所縁非縁慮之相也。相所變ナレ&MT01302;。見分縁
不可成非縁慮之相分。如。非情是妄
變起ナレ&MT01302;。照體縁起シテ非成非情非縁慮之
相分爲言問。梁攝論多聞熏習者。此文意
如何 答。師云。簡少聞熏習也 尋云。若
爾者。少聞熏習最清淨法界所流非耶 答。
不爾。梁攝論第三云。從最清淨法界所
流出スル所流ニハ非耶正聞熏習者。即多聞熏
習義意即同也。所詮聞熏習成就位也。非
云不取少聞熏習義也
十七。問。章云。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此文
意如何 答。一義云。正體縁如倶時後得&T047368;
大悲以大悲即説法也。是法界等流教云也
 尋云。若爾者。此義性相二宗。更無不同。
如何可心得乎 答。折薪自此疑。會相
歸性義以答之也。一義云。本覺無漏。内熏
衆生破妄顯眞之功有之。此功轉識顯ルル
三惠聞熏即起也。此多聞熏習等。更有眞心
本覺之性ヨリ。所熏起スル善法也。是故。云從最
清淨法界歟。師主。以此義爲正義也 問。
&MT10755;教意性種性是本有義。更無成種性始。抑
熏所成種性所立在處是何處乎 答。別無
分明定判。此等當妄心熏習義歟。師云。又
起信已下。總上二種性合釋也
十八。問。體相二大爲内熏因抑於體大
如何可得心熏義乎 答。若無所證者。能
證即不立故。所證眞如。即能證智引起スルヨリ
此所證所引起スル能證智。即熏衆生故。總
體相二大爲内熏也。師云。用大者。
即當淨法熏習義以之爲外熏之縁也
十九。問。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此文意如
何 答。此文通伏&MT10769;也。其意性本來空寂。
眞心不動。如何説内熏等耶云伏&MT10769;アリ。是故
合答云。此不動眞心。即無明染法熏和スル
成熏義
  三約頓教已下
二十。問。頓教大乘意。於眞心離言上。如實
建立種性乎 答。一心梨耶之處。以諸教
種性擧來。直唯一心眞心離言絶相。説
之爲頓教種性也。更是離言種性非可存
之歟
  第三約一乘已下
二十一。問。上心識章攝前諸教義。攝前諸
教義同異如何 答。師云。以今攝前諸教
釋例準。上心識章言。前四教スト可心
得 問。章云。並皆具足主伴成宗
教心許主伴無礙義可云乎 答。師云。若
依三乘同教者。不可許主伴具足義也。
今約一乘圓教義故。可許主伴具足義
也。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釋スル如是
也。一義云。三乘爲伴。一乘爲主。所有所
依以爲伴。皆爲一大事因縁者。是經主
也。一義云。集成意。以別教爲主。三乘等
爲伴也。主眷屬經者如是也。後兩義道
シク相似スル歟。此義意三別對論スレハ即是同教
爲言
二十二。問。章云。二據別教種性甚淫因果
無二此文意如何 答。玄&T047368;中。釋種性甚
深義。以四義釋之。一ニハ約有爲性釋之。此
即無爲性中。具有有爲功徳。法界釋此意也。
二約無爲釋之。即理佛性是也。三約用釋
之。即種性功能也。四同佛果也。師云。今前
後文&MT10769;見。今當段初文。因果無二。滿徳之體
以爲種性也。是就總。約圓融釋種性也。
若隨門顯現已下。就別約圓融釋種性也。
一義云。初文直約圓融釋種性。若隨門顯
現下。就行布釋種性也 尋云。若就行
布釋之者。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皆所説
六決定具缺不定也。何約行布。可釋位位
内六決定等乎 答。一義云。上明性種性。
若隨門已下。明習種性也 尋云。此義即
不爾。其故清涼大師。釋菩薩種性甚深廣
大等文。約所成種性釋之如何 答
二十三。問 章云。大經云。菩薩種性等文。如
何配六決定耶 答。此六決定本分中文
也。今經文十住六決定也。種性
者即觀相善決定也。是十住法體也。甚深者
眞實善決定也。上法體上一切塵垢遠離義
也。廣大者勝善決定也。法界虚空者。因善決
定也。萬法能生因成是也。等者。不怯弱決定
也。經末云。一切菩薩位。三世諸佛種性中生
此文等取也。此位説五決定。略大善決定
爲言玄記云。自體離過攝徳爲因。二利行
圓成就佛果是略釋六決定釋也 問。
三賢位ニシテ乍説六決定。十住品ニハ菩薩
種性。十行品ニハ菩薩大願不可思議等
三文不同。有何等心乎 答。探玄&T047368;云。何
故此名種性。乃至十地名善決定者。以此
位最劣。約種爲名。十行次増スレハ約依種所
發業行爲名。十迴向更増故約行。後大願
爲名。迴前諸行向正證故。十地已得眞
證必然故名善決定師云。隨執非有等
云。若種性義。通六種性義者。如何可云
隨執非有乎。六種性是小乘當中所談。豈
云非有乎。依是準知スルニ當章種性云本意
約佛種性。明五教差別タリ。設小乘意談トモ
佛種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釋故云隨執
非有歟。其上初二章。約理法明之見タリ。若
約理法云者。理者即千聖不易。五宗同趣
故。心識約所依取第八。今種姓就本
佛種性不同也
二十四。問。一切皆無唯除一人此等義
相。更是倶舍宗一同義歟。如何。答。當代彼宗
學者。盛談一切有性義歟。但尋之
  第三行位章已下
師云。第一品所依心識ハ如大地。第二佛種
大地。此世間種依四季
運轉。必可熟時在リト。上佛種性
依位十別。可顯得法淺深也。是今章
次前來也
問。今章題行位並明。以爲一章本旨歟。
限位爲當章本位歟 答。師云。當章
本意。限位明之。兼所修行體ルニ非 尋云。
種必如生現行。依佛性必可起修行道
理即次第セリ。依何道理但限ルト位可得心乎
 答。於行體者。三乘五乘。更不可有不
同。其故何教以三學六度爲行體故也。
此三學等。生空智安立スレハ小乘行云。乃至
二空智スレハ始教&MT10755;教云計也。其故
明位爲本也 尋云。第三行相者。正是明スト
行體不同タリ。若爾者。何以當章限明位
可心得乎 答。此此位菩薩行爲相貌
事也。更非論行體差別歟 問。見修道得名
如何 答。大乘意。以照義爲見。小乘意以
推度義。爲見也。此推度以惠爲體也。修者
數數修習義也 尋云。清涼釋中。知ルヲ
名惠。知有名智也セリ。今以推度名クル
。知空名クトスル全是同也 答。今
推度惠見思ナル事知ナルカ故義道即同

二十五。問。見未曾見義アリ。此八忍位疑得相
スレ&MT01302;。以推度惠斷レハ煩惱。此位推度惠倶見
諦理アリ。雖爾リト此位ニハ無決斷之能也。次七
智者。決定是決斷智也。無間道後故。已曾見
アリ。無未曾見義也 尋云。若爾者。七智豈
非見道乎 答。此見道攝也。八忍屬見道。
中閒所攝七智無故屬見道也 尋云。以
何正位&T069222;無未曾見義乎 答。同斷
迷理見道ナレ&MT01302;第十六心以道類智
スト修道準知スルニ。於解脱道智者。更無未曾
見義云事。道理極成者歟。餘七智見道スル
事者。八忍被攝故也 尋云。抑疑得者。是何
物乎 答。疑者。猶預諦理義也。今疑得者。
是正非煩惱。只心中可猶預諦理之イハ
レヲ得是也。此無間道位。疑得相應故。無決
斷智。推度惠相應スト。即此意也。今得者。一
向不相應中隨一也。大乘習氣タリ。但習
是非不相應也 問。凡位者。就智斷熟
不熟論之。然ルニ今三界九地等。異生依リテ
感煩惱所クル果報依地也。今何以此爲位
乎 答云云
二十六。問。三界九地十一地等。就能治教立
之歟。如何 答云云問。十一地者如何 答。
倶舍云。欲靜慮未至。中閒。無色。名十一
地。以此爲十一地。師云。未師擧ツテ十一地
滅盡定。此義可尋也
二十七。問。章云至忍位得不退故此不
退信位證念四不退中ニハ當何義乎 答云云
問。於忍位有上中下。此上中下皆合シテ爲不
退歟。答。師云。今師爾也
二十八。問。乾惠等十地三乘共シテ經之歟 
答。智論中。於第九菩薩地。此義不同也。第
一從乾惠。至已辨地見タリ。天台等意。智論此
。菩薩共乾惠等十地可經云義成也。
宗意約是漸悟菩薩釋スト可心得也。二乘初
位。乾惠第七已辨。二乘種性。迴心シテ至第九
菩薩地云義アリ。就此類從乾惠至已辨地
釋也。第二歡喜第十地云菩薩地。第三從初
發心金剛心名菩薩地此類更不ルニ經乾
惠等之類付釋之也。今師意。即同此義歟
 問。現身者現在云事歟。分段身云現身
歟 答。師云。分段身云現身也爲言問。第
九地者。宗意可通漸悟頓悟之二類耶 答。
依智論三釋。漸頓之二類義不同ナルヘシ。若依
從乾惠至菩薩地之釋者。二乘一往者。初
從乾惠至已辨地。證二乘自乘之果以後。
迴心シテ入大乘之類。第九菩薩地云也。若依
此義者。可限漸悟也。就智論第一釋。約
漸悟云料簡。折薪&T047368;意也。第二第三釋。皆是
約頓悟類也。若爾者。三義共自宗意。菩薩
從乾惠地。通至十地類在之可心得也 
問。今迴心教者。稱實聲聞藏。假立聲聞藏
ニハ何乎 答。師云。皆稱實聲聞藏也 尋云。
乾惠等十地。豈是稱實聲聞藏乎。既三乘共
説之故也。如何 答。乾惠等十地三乘共シテ
雖説之。更是爲二乘所建立也。爲菩薩
非立之歟。今欲引二乘望上不足漸
次修行至佛果等釋意。更無豫義歟。若爾
者。乾惠等十地。稱實聲聞藏所攝也
二十九。問。章云。彼説菩薩十地差別如何
不説資トノ二位耶 答。資トノ二位。迴心
教中所建立名目也。今歡喜等十地。二乘
不共位相也。是故今簡シテンヲ。彼説菩薩十
地釋スル也。一義云。直進菩薩者。上乾惠等
第九菩薩地。是唯以歡喜等十地
爲菩薩位相也。今約此十地差別釋スル也 
尋云。此迴心教建立也。如何直進中證之乎。
答。上十地望二乘建立迴心教云也。
不望二乘就第九一地。建立菩薩即
直進位也
三十。問。章云。見是故梁攝論云。如須陀洹
道前有四位。謂煗世第一法トナリ
廣以菩薩道前四十心爲能似者。須陀洹
四位者。所有道前位相可爲所似
四位也。如何 答。師云。法相人師。於此文
説三釋也。第一釋三賢爲三。四善根シテ
シテ四位フナリ也。第二釋。四位名
クニス上。但其四位ニハ第四四善根ルト云意
也。是言總意別釋也。第三釋四代攝論中。
餘本無之。準餘本是誤也爲言但宗意即不
爾。既道前四位云。抑道前中何物是四
ナルヤ。其故道前四位言。便豈非スヤ四善
耶。例セハ近見道故立加行トイフフカ
其上眞諦梁論疏中。四位者即四善根釋。
不可及異論者歟 問。別立四善根ナラハ
第二僧祇歟 答。屬初僧祇也
三十一。問。章云。答有二意故此文意如
何 答。第二釋有兩釋中第二爲機淺故ニト
者。是二乘機淺ナリト也。意所引二乘即淺
故。能引直往無力似小乘也爲言尋云。第
二兩釋。如何可心得乎 答。初爲引小故トノ
釋。引小義通&MT10755;教歟アリ。次爲機淺
トノ&MT10755;教直往。更引小乘義無之。所引二
乘純熟高勝ナルカ。似小乘道理無之。是故。
此始教二乘機即淺キカ能引ツレテ無力淺
ニナルノ義アリ
三十二。問。已成就補特伽羅相者。何程善根
等云已成就乎 答。五停心。總トノ念處
云已成就歟。菩薩已成就者。十信ナリ
已成就也。未成就反之可得心也 問。三
品欲樂者。如何 答。經論知識ニシテ所熏習
善根。有厚薄不同故ニ。於欲樂有三品不
同也
三十三。問。三品加行者。如何 答。若依集成
意者。恒時尊重二加行。共不具足。是云下
品加行也。於二加行隨一具足スル。是云中品
加行也。二加行具足云上品加行也。此
義引般若燈論爲證據也。如此料簡スレハ。同
於一位上。則能行人可有三人不同也爲言
一義云。七方便云下品加行。見道云中品加
行。修道ヲハ云上品加行也 尋云。若以七方
便。總名下品加行者。加何今章釋スル猶往惡
耶。四善根中煗頂二位。猶往惡趣義。於
忍位已上者。既云忍不墮惡趣。豈是總シテ退
ナラン乎 答。此四善根中。且就煗頂二位。猶
往惡趣スル計也爲言問。以地前總説習退
義。爲下品成就者。例ルニ二乘七方便總爲退
可爲下品成就乎 答。師云。例準シテ
シト此可有心得義也。古在如此義。但未
勘分明證據也 問。不退者。其相如何 
答。於不退有已得未得トノ不同。已得不退者。
於自他所得法。永不退轉也。設雖自地法。
於未得者。退義可有也。況於他地可退
也。但今不退者。於自他法者。不簡已得未
得不同。更不可爲退轉也。若於他地法
者。亦退轉義アルヘキ也。若依佛性論意
者。十迴向已前已得未得倶退也。既入
迴向者。更於已得法者。不可爲退轉也。
若依瑜伽初地不退義者。初地已前。設雖
自地法於未得退轉也。若入初地者。於自
地法者。已得未得倶不退歟。倶於他地法
者。不遮退義也。若依第八地已上者。他地
。即不退轉也。無相無功用ニシテ念念
スル故也 問。佛性論意。聲聞若忍不退義。
於世第一法者。退墮餘乘及惡趣歟 答。
聲聞於世第一位者。無&MT01302;退義。猶是有
漏心ナルカ可墮退義アリ。是故約決定云苦忍
不退也。世第一法但是一刹那故。實之義無
退義也。約容有退位攝スル也 尋云。若爾者。
縁覺世第一及菩薩十迴向。猶是有漏故。約
容有如何不爲退位耶 答。獨覺菩薩
姓勝約容有更無退義。是故世第一法
不退云。或十迴向不退云也 尋云。若爾者。
上定三乘定性時。聲聞至忍位。定種性釋。
所詮忍位已上不退故。於不退位定種姓
エタリ。如何 答。上定種姓成就位分計也。
シテ依退不退二義。非釋種性成否也。今
佛性論。又不依種性成否ニハ。正定不退位
計也
三十四。問。十迴向不退者。十向通皆云不
退歟。又十迴向終心。立不退歟 答。師云。
十迴向シテ可云不退也 問。定直進菩薩
不退時。分別部心薩婆多爲所破能破中三
乘不退也。何以分別能立不退。證始教直
進之不退乎 答。若小乘分別部所立退ルト
云者。彼部位。豈於菩薩許十迴向不退義
耶。以之得知。今此不退。見大乘中不退也
云事。所詮論主心。即有大乘。故動テスレハ分別部
能立義明大乘義也 問。第三
位中行相者。行云事歟。ハタ行トノ
スト云事 答。師云。即行云事也。只是
戒儀相順云事也。一義云。下所引瑜伽論文
中。既何行何相徴問シテ行是相分別シテ答之也。
準之。今第三行相者。行體行相トノ不同セント
云事也。玄&T047368;第四即行體行相二義以釋或
爲言是兩義。倶師主講説之趣也爲言問。章
云。第一種姓住行相更劣此文意如何 
答。彼第一種姓住。即有四種劣相。第一ニハシテ
不遇知識也第二遇善友。即無聽聞正法
義。第三聞説法遇惡知識是也。第四遇知
識及聽聞正法乃至坐禪修行練磨未熏習
故也。依四義故。第一住第二住ヨリモ猶劣ルコト
解歟
  若依&MT10755;教已下
三十五。問。章云。亦説菩薩十地此文意
如何 答。師云。歡喜等十地。始教&MT10755;教之説
同故亦説云也 問。&MT10755;教意。可立四善根
耶 答
三十六。問。&MT10755;教意如何以十信不爲位乎
 答。位者是生住地之義。爾今信等十信
同時雜亂シテルカ故。別シテ不爲位也。第一義云。
次第終義有之義道モアリ 尋云。始教意以十
信爲位者。次第修義得心歟。如何 答。始
教意爲位時。別シテ不簡次第修雜亂修トノ兩義。
講云。未上位前者。是上卷文也。又云。始從凡
夫已下文。是下卷經文也
三十七。問。章云。起一念信發菩提心
以何程所修善根位分。可知十信菩薩乎
 答。只惡善欣樂スル是生得善分。但
スル人天善果福因成也。爾心知有爲
無常。即欣求無上菩提。悉懇切也。是即加行
也。若此心定知起者入十信菩薩可
推知也爲言師云。講云。探玄&T047368;中以今本業
文約始教立十信證也今章引即此文。約
&MT10755;教不立十信證據トスル也。經意義理亘
義。是故互引證之無相違歟
三十八。問。本業經所説十信。所例不同。如何
 答。師云。彼經於兩處説十信也。彼經釋
義品文。信迴向護法トヲ
。若依此説相者。無第六信不退。迴向
トヲ説也。依此説相時。第六信退釋成。
依此經列次也 問。十信必是一萬劫也 
答。師云。一萬劫者。是鈍根精進類釋也。
若依レハ鈍根懈怠者。或經多劫。可不定也。
其心微弱故。時分&MT10769;定。若約利根精進者。
或一劫二劫等。亦可不定也 問。本論第六
住退者。如何 答。他師十信中。第六信有退
云事也。於初住已上者。正得不退故也。今
宗意即不爾。既十地論中自シテ。爲示現退
故也。但至相大師釋中。十信中第六信有退
云釋アリ。可尋之。此釋&MT10769;心得也
三十九。問。小分得見法身此文意如何
 答。一比量智所見ナルカ故云小分。二生空所
ナルカ故云小分也 問。小分見ルトハ法身。如何
地所見報身乎 答。分ツニ報化三義アリ。或地
前地相望シテ報化。是攝論意歟。或淨穢土
相望シテ報化也。或定散相望シテ分報化
アリ。爾ルニ第三定散相望分報化
故。地前ナレ&MT01302;定心相應スル位。小分見ルコト報身不
可遮之歟。起信論法身多分約定散分之

四十。問。相宗意シテルカ許初住不退義歟
 答。淄洲大師。若約利根者。初住不退スル
爲言問。今&MT10755;教行相科引起信文云。謂
知法性體無慳貪等此等釋。豈直是非
明行體乎 答。探玄&T047368;シテ行體タリ
但其只位相貌等云行體歟。亦今云知法
性等者。是位中形儀相貌也爲言或一義
第三是行體明也。如上&T047368;
  若依頓教已下
四十一。問。頓教大意。許行位差別歟 答。
頓教更不可許行位差別 尋云。若爾
者。如何頓教意。立凡賢聖果四位釋スル
答。宗密釋中。依頓教意。雖立凡賢聖果四
位。此位即是無位位也釋也。是以自問シテ
如何無位處立位耶此頓教一念不
生觀智成ソバヨリ交レハ。自當以有凡
賢聖果四位也爲言如此即是無位トスル也。是傍
觀名也
四十二。問。章云若見行位已下。文意如何
 答。若見行位差別等相即是倒故者。即絶
言眞如也。若寄言顯者。即依言眞如當也。
若依釋論家意者。今初地即八地等文ヲハ
亂住得心也。若依清涼者。以義配同
スル也。以義類相似云初地即八地等也。
雖爾。以最後無所有有何次第一句爲頓
教正意也スルカ歟。若依宗密者。行位安
皆顛倒故。説初地即八地。破地位別執
也。以下無所有何次第結釋。上標列釋得
心。於地位爲破前後別執之見故。初地即
八地也。若爾者。非初義配同義歟
四十三。問。章云無所有有何次第。爾ルニシク
經文ニハ但云無所有何次。何今加増スルトノ
兩字耶 答。師云。二義アリ。一義云。有何次
第者。何次言自帶有義也。是以義
スル字也。次者是次第義也。是故第字
也。一義云。無所有何。於有字再可談
之也。祖師伺經本文&T069222;文點クノ
經文得心。宗家就此經文以義無所有有
何次第釋也。以有一字再可談欲易カラシメント
無所有有何次第釋也
  若依圓教已下
四十四。問。隨得一位得一切位。從十信
初可談此義耶 答。師云。不爾也。設圓
機也トモ圓教稱法界信心成就スル。隨得一
位得一切位。普賢眼開也。爾信位初心
心未成就。於信初不可開圓融普眼也
爲言問。章云。謂始從十信乃至佛果六位
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在於一地普
攝一切諸地功徳故之文。是故經中十信滿
心勝進分上攝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トノ
之文。又以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是此義
トノ。此三段。義即各別也 答。師云。第
一總顯六位圓融義也。別シテ一位爲本
顯圓融。次第二十信滿心スル
スナリ也。是就信一位顯圓融計也。
第三初信初住初行初迴向初地等行相
相似故。初後即同時也。如スレハ此十信滿ルトキ
地即同時成スル也。是行證相似名也。此料
簡。依相即等故文得心歟。師云。行相相似
云料簡。必未然歟。其故當段總シテ顯因果無
故。前第一第二釋異也爲言尋云。若三
義即別者。如何釋是中經中乎。是故言
成タリ 答云。上五位圓融。十信
攝諸位一義證故云是故。爾總別異故
段不同トスル
四十五問。章云。約報明位。但有三生
者。解證果海&T056123;生歟 答。師云。爾也。&MT10769;云。
豈於等覺位死感妙覺生歟 答。以等
智斷スル佛果時。此無間道位普見
肉眼菩薩。即父母所生肉身也。然無間道
シテ解脱道生。得無漏無相普眼。更是
父母所生身ニハ可心得也。今證果海生者
是也。如善財童子。父母所生肉身。五位歴歴
相。是解行生也。爾至普賢知識處。因位滿
了沒果海之時。此善財更是非父母所生肉
身。非異熟無&T047368;果報ニモ。無相之法性身&MT06279;。更
非世間所知也。既因位果報別盡シテ法性眞
別生故。是證果海生云也。於果報
トノ二報即各別也。是故因位總報。可
感果位生也。若爾者。解行證果海&T056123;生。文
理更無疑者也 尋云。此義只一生一身上
分二生故。更非&T056123;生義。常途&T056123;生義者。死
此生彼。別シテスルヤ證果海生否ヤト云所論也。
然今師主所立義。即不似古來義ニハ如何
答。師云。所詮&T056123;生者。依果報不同所論
也。爾ルニ有爲無爲既各別故。不可云一生。漏
無漏亦不同故。不可云一身トモ也。既於等
覺位中。無間道因位果報。豈是非死
耶。解脱道位果報既現生豈非生乎。是故&T056123;
生云義理。更不可疑者歟。若如所難者。以
火焚燒スル等。豈謂ハン非死乎 尋云。抑以何
道理。證スルヲ果海クルヤ耶 答。師
云。此可有二義也。一義云。見聞解行二生
必是約果報明位。但有三生云也 尋云。
若設於果海體無報義者。依相生何可名
報乎 答。師云。此義意。就異熟果報論
ヲハ。見聞解二生云。就此異熟果報無ナルニ
スルヲ證入生也爲言所證依報有無立三
故。約報明位。但有リト三生釋也。一義云。
見聞解行二生就異熟約シテ報ニ明スト
證果海ヲハ報解行見聞等因位功徳故約シテ
。但有リト三生釋也。意三乘教中。
三身中報身フカ如是也。約因果報義不
ナレ&MT01302;。二生倶依報建立スルノ條勿論也 問。依リテ
前生見聞法功力受タルコトヲ今生果報云見聞
生歟。爲當只今生始メテ見佛聞法スル云見聞
生歟。又依解行等宿因。今生所果報
解行生歟。ハタ約解行等因。云解行
證歟。如何 答。義苑&T047368;。見聞解行二生。
倶約宿因得心也。如上一邊所問也爲言
云。常途シテ不云約宿因。於現在
上立二生也爲言問。章云。成金剛種等者。
等何乎 答。藥王多藥喩小大光照喩トヲ
也 問。離垢三昧者。因果二位中何乎 答。
シテ此三昧通因果二位也。於第十地初入
。悟無生法門。是云因離垢。果離垢者
立妙覺位也
四十六。問。章云。如是普賢諸行位者。限
覺因滿諸行攝之歟。ハタ通シテ妙覺位諸行
攝之歟 答。宗家釋等覺位諸行攝之
也。清涼通シテ妙覺諸行攝之也。師云。但實義
因果同體故。兩師不可有異論者也
四十七。問。章云。我當來世成正覺時汝當
見我抑此經文意如何 答。此經文有
三意。一ニハ今生五位經歴。彌勒正覺時。善
財亦來如今。可有五位經歴相也爲言二善
財當來我所可助化儀。三約表法心得
者。善財遇文殊。善財以爲能證。文殊爲
證。是人法不二故也。如此之時。乃至菩提
樹下。道場神及文殊トモ遇佛者。善財
是修因生ニシテ不成果爲言師云。此&T047368;
也。三釋未分明。引可見之。可空憶説之
計也
四十八。問。章云。自分勝進分抑此文意如
何 答。自分者。當地所得法門也。勝進者。此
ニシテ全同報果云勝進也 問。章云。
此門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齊處説
此文意如何 答。一義云。今自分勝進トハ於何
在處建立スト云義文意如何也。所詮。其處
者前諸位即見聞位リト。次諸解行者解行位ナリ
及以得法等者。證果海位是也。於此三生
各有自分勝進不同也文意也。一義云。
前諸位解行者。是解行ナリ。及以等者。是證
入生也。此釋。上自分者。既約行就當位
スルカ。十信ナル條勿論也。勝進分者。其相&MT10769;
知。故通前諸位解行及以得法等者。即釋スル
勝進一義計也
四十九。問。章云。其身在於世界性等以上
處住此文意如何 答。總此文以下。就
三生中明行相科段也。爾略シテ見聞行相。
偏就解行論之。此童子者。愛見善惠王二
萬五千第二王子也。此童子行相即
是解行位行相ナルヘシ 尋云。抑以上者。是何等
乎 答。一義云。以上者。瞿夷所居十世界云
已上歟。瞿夷優婆夷所居十世界事也。
若爾者。世界海世界輪世界圓滿等餘九門
云以上也下攝化章在此十重。釋此十重
云。此等當ルト是萬子已上輪王境界結釋。
今章如シト普莊嚴童子乃至世界性等以上云
釋。上下符合歟。此十重世界。萬子已上輪王
境界云故。普莊嚴童子。亦二萬五千子第二
王子故。世界性一世界ニハ不可限。十重世界
可通領。故云以上。義理極成歟。一義云。
先華嚴經中。普莊嚴童子。是世界性通領スト
タリ。然世界性中又有十不可説不可説佛
刹微塵數小香水海説。今以上者。指此不可
説不可説小香水海見タリ。師云。此義順文相
字面也云云問。白淨寶網轉輪王位者。是何
位乎 答。第十地華報ナリ 問。以何知第十
地華報也耶 答。天子放曼荼羅自在光明
時。所益衆生得第十地益。時白淨寶網等
ケリ。所益衆生。既第十地益得。乃至白淨寶
網轉輪王位。知リヌ是能益天子得第十
地。感スト白淨寶網位云事。更不可疑也
五十。問。章云。普見肉眼此文意如何 答。
三乘教意。五眼中。肉眼者。一見近不見遠。
是云遠近相對也。二見明所不見闇所。是
明闇相對也然圓教。五眼中麁劣ナル肉眼スラ
尚極十佛刹微塵數世界海等説。對三乘
スナリ甚深也爲言問。三乘教意。總以肉
眼ヲ不見三界外乎 答。設肉眼ナレ&MT01302;若天眼
與力助成シテ障時。肉眼見闇處。肉眼見遠
事。不疑之者也。若爾者。如此之時。肉眼見
三界外可許之歟。是以智論云。因天眼開
障肉眼見闇釋此意也
五十一。問。章云。又彼能於一念中已下文
意如何 答。是上行等所起行用也。當知。此
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者。總上行
相者總標大科結釋也。次以約因門示故
已下文。是證果海中行相也 問。信滿得意
者。信滿住位トノ二位云事歟。爲當信滿入位
以去云事歟 答。師云。準下釋。信滿
行佛也。得意者是位佛也。其信滿入位
佛果所起行用皆遍法界也。一義云。信滿入
位已去云事也爲言
五十二。問。又於一念中十方世界一時成佛
文。是何文耶 答。師云。是賢首品海印三
昧下文是也 問。章云皆已得故是實行故
者。文意如何 答。對シテ上起信以未得故義
今此經云皆已得故也。對シテ上但是當位暫
起化故義。云是實行故也 問。章云一種
者。是何耶 答。於初發心住一種位。如何可
&MT10755;圓二教差別乎問意也 問。章云。既一
位中有一切位等。第三問答意如何 答。就
上第一答中。於後諸位皆已得故。是實行故
ヌル六位故。於初住一位攝シテ諸位。成等正
スルタリ。是上第二問答問答意易知。
此第二問答ニシテシク圓教信滿成佛
釋成スル也。付之此第三問答アリ。此意。若
レハ此上釋意也。圓教初心定究竟佛果
ハハ。更コト後後諸位。更是レノ佛道ナリ
問也。答此問時説後後諸位。一切即一中
一切ナルカ。是一切是已得一切ニシテ。非未得一
ニハ也答也 尋云。此已得一切者。行布歟。
圓融歟。如何 答。師云。是約圓融説後諸
位。即是初一切也也。初一切
ヘハトテシテ行布不可得心者歟。於相即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四句。皆是圓
融門四句也。然今章説クハ諸位
中之一切也者。此四句第一一即一切
也。豈以一即一切可定行布耶。若
約行布者。今中之一切一切者。已得
一切不可得意也。若依行布。餘位是即未
得故也。然今章即中之一切ナリ者。約圓
融故是已得一切ナルヘシ。更不可亂未得歟
五十三。問。第四問答意如何 答。此問答意。
若約レハ圓融。初後相即故。初即具後位。後
ニモ亦具スル&T069222;初位義。即可然歟。爾圓融
帶行布故。若依行布見之。斷十信一惑
不斷餘位惑。又得十信一位未得餘後位
ルニ&MT01302;後位不可斷初位。設得トモ
不可得初位道理ヲモ。例シテ自然也。如
可得意耶問也。答此問之時。若依行
一邊。實即可然。約行布於後諸位者。
更非已得位者。更非已得位。即一向未得
未斷位ナルカ故。只就十信一位已斷已得云
也。但圓融普眼。圓解圓行頓同スルカ果海
。不得即ヤミナン。得レハ即初後同時
スルカ。始レハルカ。更得始無
有不得後。得後必得始故。得後無有不
得初。今章釋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
初也即此意ナルヘシ。若爾者。初トモ云後トモ云。倶
圓融初後ナルカ。一斷一切斷。一成一切
成。皆是已得位也。此普眼圓融智初後。更無
淺深無明昧也。分明釋義治定スル
五十四。問。第五問答意如何 答。上一切トモ
云。初後トモ。圓融初後ナリ一切ナルカ。畢竟
明昧無シト淺深治定スル此問來也。
若實於諸位前後明昧者。如何今經
キヒシク説階降淺深次第問也 答。
此問有二善巧。第一若諸法ヘテ出入
分位前後者。寄同三乘故。前後
昧次第也。但是圓教意也爲言シテルニ
分位前後此意歟。第二諸相體相
ヘテ體法時。普眼同法界。前後
相即。相即即前後也。皆是已得ナル。如此
相即入重重義。是故今經前後安立差別
スレ&MT01302;。皆是圓融初後已得諸位ナルカ故。無
深不同。不可論明昧別也。今章但以不移
門而恒相即。不壞相即而恒前後結釋
上問答中。但以得初時無不得後故。
是故無有未得後而不得初也セシ
シテスル此文大意也。重意。上但以不移門
而恒相即者。一切即一義。雜即純義是也。不
壞相即而恒前後者。一即一切義。純即雜
義也。是故今前後不可亂行布
也。圓融前後。已得諸位故也。二約
クニ前後相入等スル皆此意ナルヘシ。已上文。
就師主講説也。師重講云。上第三問答中
クコトハ後諸位中之一切也
一切位。次第四問答無有未得後
而不得初也初後。第五問答
クニ前後相入。不スシテ相即恒前
スト。前後皆於圓融普眼智上所ナルカスル
。一切初後前後トハ。無明昧別無淺深不
同也爲言是十玄諸藏純雜具徳門法門
也。爾者。約雜云初後前後等也
五十五。問。第六問答。其意如何 答。師云。
一義問意易知。答意若依自別教者可説
十信初心成トモ。然今寄&MT10755;教故。云&MT10755;心滿心
等也爲言是諸&T047368;意也 問。若爾者。若依自
別教者。信位初心得不退故。説初心速成
歟。若又雖不得不退。初心即成佛スル歟 答。
若依上義者。初心即成佛スト云義。初信即得
不退歟。若不得不退者。更不可有成佛
義也爲言師一義云。凡此答意。五位差別者。
從三乘寄位談之故。若依レハ自別教
可立五位差別也。若不立五位者。設
ニモアレ信滿ニモアレ信等五位。始終二教所談故。
就此位不可顯圓融普法之成道也。其故。
別教實義。若自別教ナラハ即不依位成釋スルニテハ
以初信後信等位。不可寄顯普法成佛。然
今寄ルコトハ皆是今寄三乘&MT10755;教假説スルノ意也。其
。凡事事圓融成道。以等法界身等法界
語等法界意成正覺故。更以始&MT10755;二教
。或初心成ストモ説。或&MT10755;成ストモ説。普法圓
因。更不可開此寄説故。是自別教意。不可
立五位差別也爲言
五十六。問。若爾者。圓教意。總不可立五位
等位歟 答。師云。別教正意シテ五位
可建立。別教普法。悟圓融實理故。實
修實正ニハ行布義。故無信住行向
等不同。不論信解行證差別也。是以玄&T047368;
第四云。以信滿成此普賢位故。同普賢等
廣大三業。該因及果。遍一切處。盡一切時。
常作無邊法界大用。此爲恒式。當相而論。
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中顯現。則屬位妙
師主以此文。若自別教即不ルノ依成
講説也。如此大旨現前以位始&MT10755;等十別
之位相交合寄説。更是非圓實義也 問。若
爾者。普眼大覺圓智一開悟スル以去。再不可
經行布次位歟 答。師云。若望圓融實智
之所觀。更不可有行布次第。又不可
論明昧不同。是即一念相應處。依入觀位
所論之也。是善財童子。於文殊智識處便
成覺云。就入觀相應位開自證知見也。雖
爾。出觀之時。散心相應位。同凡混和塵。再
二住已上迷可起也。是故初住斷餘位惑未
斷之。是故行布門ニハ。一斷ニシテ非一切斷ニハ
也。是以善財遇後後知識事。出觀散心
迷例未息故。參諸知識是也。是行布修斷
云也 尋云。若爾者。初心初極有虚言&T069222;
實義。行布位中不斷惑故。若依行布漸漸
成佛者。豈是別教不共成佛ナラン乎 答。彼別教
一乘意。行布門中雖經明昧淺深。更不可
待多生。一生一身可成佛故也。別
教普法得法分齊行布門ニハ。經トモ
。不經多生次第。必一生中五位功徳可
滿足也。此則成入證生也。先如
善財童子。行布位中ニシテ諸位。纔第二
七日中。明昧次位經歴也。然圓融門斷惑
成佛者。謂約道理説圓通故。約事相中
スル斷惑成佛ニハ也。師云。難云。於行布
出觀無明昧淺深義者。即是事相
ニシテ可非圓融斷惑ニハ。例スルニ頓出離人。以一
智三界惑品頓合斷如。若爾者。今圓融斷
惑。與此可有何不同耶。是故謂。約道理
説圓通斷惑。不同事相差別智斷惑ニハ故。
更非如頓出離斷惑等歟是一若既圓融斷
惑成佛故。於行布位中。實斷惑成佛者。開
圓教普眼之時。一人斷惑成佛スレハ。一切衆生
同時斷惑成佛。然行布若如圓融必斷惑
成佛者。約行布門。一切衆生觸事相。如實
豈斷惑成佛耶。若夫許成佛スト者。我等如何
未開大覺之普眼。輪轉生死。迷倒未休乎。
爰知。圓融門中ニシテクト斷惑成佛之普眼
行布出觀必可經後後明昧云事分明
是二
五十七。問。依自別教時。總不立行布位
者。何於普法修行之人。立行布明昧之位
云耶 答。圓融普法正機。以圓融爲本故。
此普眼智ニハ更不可開諸位階降也。設行
布門中。出觀經歴之位。雖經後後位。纔一
生中ニシテ所經明昧ナル故。始&MT10755;二教五位明昧
對比シテ非所論。若爾者。同雖行布也。今
寄三乘&MT10755;位説行布可異歟 尋云。抑此位
行布。別教不共行。布可云歟。將又是今寄
三乘行布歟 答。師云。此事&MT10769;定。無分明
釋故。無左右不可治定之歟。或今寄三
乘義。專不可定之。但於不共行布者。若
サモヤアラン。雖然。出觀迷妄位別不共&MT10769;
云歟
五十八。問。章云。今寄三乘&MT10755;教位説
者。此文約シテ一約相就人分ツノ前後義釋
之歟。ハタ通シテクニ前後相入スノ
義釋之歟 答。師云。通二門。今寄三乘&MT10755;
教位説釋也。若但依自別教者。更不可説
三賢十地等也爲言問。今章行佛位佛トハ。所
立相同時ナル歟。ハタ異時建立ナル歟 答。師云
二義アリ。一義云。行佛者。第十信即願心&MT10755;
&MT10755;フカ。第十信初住トハ
是同時ナルヘシ。信&MT10755;同時ナルカ。望トニ
ツナリ二佛也。一義云。等妙二覺刹那前後ナレ&MT01302;
而不可云同時。如今第十願心與初住始
刹那前後也爲言必非住道理アリ。前後已不
ナラハ。分二佛事道理易得心歟 尋云。若
爾者。&MT10755;教意初住不退義也。信位不退云事。
未聞其説。如何不退成佛之位可入十信
乎 答。第十信成滿スル。不スシテ初住。退
スル之義。更不可有也。是故&MT10755;教意。自在信
滿不退之義。是以章之信滿不退方得入位
スル此文意也
  第四修行時已下
五十九。問。章云。極疾三生得羅漢果
者。第三生限羅漢果歟。通初果已上歟 
答。第三生者。初果已上皆取爲第三生也。
爾或得羅漢果釋。或漏盡得果スルコト。先擧
第四果。初果已上通シテ可攝歟 問。三生
時解脱聖者ナル歟 答。時解脱聖者也 尋云。
以何知時解脱聖者ナルコトヲ乎 答。彼鈍根故。
於初果已上。有七反經生義也爲言尋云。時
解脱必經生歟 答。不爾。須菩提與億耳
沙彌。此二人雖時解脱聖者。不經生也。是
故時解脱必スシモ非經生スルニ爲言問。三生者。
是何生乎 答。就生有三義。一義ニハ少生。是
約一人父母爲一生。如此三生經也。此義
不正義也。一義三箇父母生一生也。如此經
三生也。極七反有聖者。七生經云フカ。準可
得心也。一義云。約三箇他佛。云三生歟。
師云。後二義爲正義。就中猶約佛義及信
用歟
六十。問。第二住修決擇分爾者。入世第
一法成決擇分善根了。其後&T056123;入第三
生義。可有之乎 答。師云。第二生順決擇
分云者。下中忍マテハ第二生成就。未
入上忍世第一法ニ。&T056123;生類也。次第三生亦
&MT06279;煗等&MT06279;四善根見道。入聖得果スル
尋云依何道理。第二生入忍世第一法。死シテ
&T056123;スルコト耶 答。若入上忍者。即是一刹
那也。亦世第一法一刹那故。總二刹那云也。
行相了即可入見道故。不可有&T056123;生義
也。若爾者。實義上忍世第一法第三生ニ可
修也。然下中忍位ヲハ第二生順決擇分
スルカ。從多分取四善根。第二生スル
 尋云。正理論意。初生第二生ニ修順解脱分
善根。第三生修決擇分。即入聖得果ストルヤ 
答。光師釋中。會此文云。依根本地起煗
等者必於先生已起煗等若爾者。第二
ルニ修順決擇分。今第三生位入聖
得果スル以前加行計也。第三生即決擇
ナルニハ
六十一。問。二乘所經時分極疾必三生四生。
極遲必六十劫百劫限ルト可云耶 答。極疾三
生四生爲其際。從此減シテ一生二生類無
之。極遲以六十劫百劫爲其極。從此増シテ
六十劫百一劫等義更不可許之也爲言
極疾極遲トテ計也。若聲聞極疾類ニハ
乃至四生五生等義可不定。若極遲
一劫二劫等。乃至五十九劫マテ有之。
此等猶約スル時解脱聖者也。後極遲
六十劫不時解脱聖者也。若獨覺極疾類
。四生乃至五生六生等義。可不定歟。若
極遲。一劫二劫乃至九十九劫ルマテ
類有之。然此等皆是部行獨覺所攝ナ
ルベシ。麟喩必是百劫ナルカ
六十二。問。六十劫百劫者。大中小劫中何可
云乎 答。六十劫一増一減劫爲一劫。
經六十劫也。獨覺成住壞空八十僧減劫
以爲一劫。經百劫也。是倶舍論第十二
云。要百大劫此意也
六十三。問。阿僧祇數第五十二歟。ハタ第
六十當歟 答。解脱經中八種忘失也。新倶
舍意。阿僧祇者第五十二ノ八忘失也。
若依古倶舍得心之者。中間八種忘失スルカ
。阿僧祇者當第六十數也。分明忘失スト
釋故也
六十四。問。章云。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
爲一數此文意何 答。倶舍論頌八十
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此文意。以八十増減
劫爲一數云此文意歟。水火等者。擧ケテ
空劫成劫住劫等取スル也 尋云。八十増
減劫者。纔是一火時分也。若一水
一迴スル時。若又一風スル時分也。若
爾者。擧一水可等所餘空成トヲ。若但擧
一火可擧餘空成住三劫也。然如何今章
廣云水火等乎。若廣取水火風三災。即是
廣指六十四轉可得意也。如何 答。頌云フカ
八十中大劫。大劫三無數故。以八十増減
劫可爲第一數也。非六十四轉也。只意壞
劫等云釋意也。然壞劫若火災壞時八十
増減アリ。若水八十増減劫モアリ爲言尋云。以
十四轉劫不數僧祇云道理如何 答。只
六十四轉者。總シテ不同ナリ。其中大劫ト云フヲ
建立スル時。以六十四轉大劫スル計也。
シモ爲數僧祇建立スルニハ六十四轉
六十五。問。五分法身者。理法身云事歟。事法
身云事歟 答。事法身名五分法身也。
 尋云。若爾者。如何大智律師。望生空所證
理。釋理法身義耶 答。師云。此義宗
シモ不可然者歟
六十六。問。此五分皆通因果二位歟 答。
一義云。前三是因。後二是果若爾者。三學
即在因位。解脱解脱知見トハ即限果位也。一
義云。五分法身皆可通果位也 尋云。若爾
者。前三中左後解脱知見義如何可不同耶
 答。若悟苦集道三諦者名慧。即是無漏五
分中慧是也。若悟ルヲ滅諦理第五解脱知見
云也。前三中慧者。有漏五蘊中反想心所所
得慧也。轉有漏五蘊故也。若反識蘊所得
解脱知見故慧解脱知見トハ。義相即不同也
六十七。問。小乘教意。三祇時劫何ルト
之可ンヤ耶 答。若從煗等一座成覺スト
心者。三祇修行時分ヲハ。三賢位ニシテ也。
從不淨觀一坐ニシテスト正覺得心。有餘
ナラハ。最初發心身器清淨位ニシテ可三祇
歟 尋云。身器清淨者。不淨觀等以前
 答。師云。此義意可然歟。但本宗可尋也。
師云。天台意三祇滿下忍スル道理
スル也。此意。彼宗學者。可尋之
  已上時分之義畢
  本云
  應仁二年卯月三日 金資覺遍之
于時。慶長三暦四月四日丑刻書寫畢。
偏是爲佛法紹隆利益沙界惠炬増明
而已
  右筆朝印空賢房


五教章見聞抄下卷第三

一。問。此章斷惑者。四種斷中何耶
二。問。章云。如餘別説然者。唐本中無此
  四字。此章加増是何道理乎
三。問。執與障不同如何
四。問。十煩惱釋名如何
五。問。章云。邪師等三因引故此文意如何
六。問。善惡無&T047368;三性如何有漏之相如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