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 (No. 2341_ 聖詮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
六相義私&MT80355;云 問。何云轉爲 答。二乘之
人云轉爲 問。何故二乘人云轉爲 答。二
乘之人根鈍故。不能直爾聞□法一乘。要先
迴入共教大乘。成共教菩薩。轉捨二乘之名。
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二乘之人云
轉爲 問。爾一切二乘。頓不聞此普法一乘
 答。爾也。不聞 問。若爾何第八會中。除舍
利弗等之人。如聾如盲 答。彼權現者不
實二乘 問。權現之者不實二乘云意如何 
答。對機顯法故。標如聾如盲之形。所以云權
現之人不實二乘也 問。對機顯法云意如
何 答。此普法一乘。深勝二乘人不能聞標
如聾如盲之形。所以對機顯法也。如依黒
物顯白物也。何以知二乘之人根鈍故。要
先迴共教大乘。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 
答。疏云。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
大乘。捨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
賢法云云 以此等文知爾 問。何云二乘人轉
爲 答。轉捨轉得義□捨二乘名。轉得共教
菩薩名。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云二
乘人轉爲。故疏無二乘而不迴共教。無菩薩
教菩薩不迴非共教云云 問。約第八會有本
會末會。本會故舍利弗末會舍利弗。其權
現人非實乘 答。爾。權現之人不實二乘 
問。本會舍利弗。顯此善法一乘。深勝不能二
乘人。不覺標權現之形。應有經云。末會舍利
弗迴心。於文殊邊悟十大法門。□□權現者。
非實二乘 答。據第八會聲聞。爲表法衆寄
法衆。本會聲聞標法衆。末會聲聞寄法衆。所
以雖共權現而無夫 問。表法寄法衆云意
如何 答。大菩薩標此普法一乘。深勝非二
乘人所解。而如聾如盲。所以本會聲聞云表
法之衆。顯寄於同教。迴入別教一乘。迴心
文殊邊。表十大法門解故。末會聲聞云寄法
之者也 問。本會聲聞云權現之者有然耳。
末會聲聞迴心向大。二乘何云權現之者非
實二乘 答。他宗意者然之耳。今宗非謂然
之。此會二乘之人却不在故也 問。此會
二乘人却不在者。經初如是我聞之我誰我。
不阿難我 答。此權現阿難。非實阿難也
指事下卷云。言一切二乘至如聾如盲者是
者於一乘□□答。二乘機故。是即空義。
既空無一乘故不可迴也
  治承三年四月。東大寺八幡定齊講。聖詮
大法師之解也
問。華教時舍利弗。法華時身子。爲別爲當同
歟 答云云 兩方。若云二經舍利弗別者。初
成道花嚴時身子。如聾如盲。漸調其機。至于
法華之時。所悟一乘也。若爾彼此身子何異
耶。若云依之同者。花嚴時身子權人也。法華
舍利弗退菩提心也。何同歟
問。付明入無餘聲聞得劫限。心想還生。且楞
伽經乃至劫不覺文。大師云何引釋之耶 
答。章引此楞伽文耳。此文但總相説 付之
今此楞伽經文□乃至劫不覺故。指無餘時
定一劫也。何云但總相説。初總擧之耶。依之
起信論義&MT80355;之中。廢立劫限長短。立七位
之中第六位也。若爾者大師兩處所釋。已以
相違。如何可和會耶 答。古人義二途也。有
人云。今此楞伽經文。正不指時分故。釋但總
相説也。但至起信論義&MT80355;釋者。云乃至劫不
覺故。任文相大旨。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此
義無指難歟。或人云。同本異譯。經文云無
量劫不覺。依之可云但總相説。但至義&MT80355;
立第六位。總兼別故。分取一位耳云云
  私云。楞伽文不指時分故。云但總相説也。
非遮義&MT80355;。第六位者。勝進良覺等傳也。總
者兼別故。義&MT80355;取第六位之義。覺嚴等之
義也。章文并起信論義&MT80355;上抄之耳
章云上論義云。問。就五果迴心。且其無餘劫限有
八六四二十千不同。依何故耶 彼所抄之
起信義&MT80355;上卷云上論義云。問。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性人。入無餘可云耶 彼所
抄之
  文永三年十月十二日。於仁和寺
  常樂院書寫之畢
 佛子聖嚴之
二十二歳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九

  佛果義
問。小乘教意何釋佛果耶 答。章云。若小乘
佛果。唯是無常。不説本性功徳故。如佛性論
云。小乘無性徳佛性。但有修得故也 付之。
小乘教意。何佛果功徳唯是無常。無本性功
徳耶。見章上文。以戒定惠解脱知見等五分
法身。爲佛果功徳。是則三世常恒法也。但
不可限無常一義。況佛性論。望眞如法性功
徳之。無性徳佛性也。非不願五分法身功徳
也 答。於五分法身功徳者。前佛後佛無替。
雖以其化用名屬三世諸佛功徳故。猶是無
常一義也。佛性論意。又以如此耳
章云。若依小乘佛果唯是無常。以不説本
性功徳故。如佛性論云。小乘無性徳佛性。但
有修徳故也
佛果義私&MT80355;藥師寺義聖律師
撰寛平三年&MT80355;
 問。就常無常
義。且小乘意。何故云佛果唯無常耶 答。小
乘教中。未説本性功徳故。云唯無常也。故五
教云。若小乘佛果唯是無常。以不説本性功
徳故云云 問。其本性功徳者何物 答。本覺
本有功徳也。意云。小乘教中。未説本覺本有
功徳故。云佛果唯無常也 問。若爾有所依
文耶 答。爾有。故所五教云。如佛性論云。小
乘性徳佛性者。本覺佛性也。小乘教中。不説
本覺佛性故。曰無性佛性也。言修得者。修得
佛性也。佛性論第一云。若毘曇薩婆多等
論部説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徳。但有修
得性云云
佛性論第一云天親菩薩。陳三
藏法師眞諦譯
 復次佛性有無成
破立義。應知。破有三種。一破小乘執。二破外
道執。三破菩薩執。初破小乘執者。佛爲小乘
人説有。衆生不住於性不般涅槃故。於生
疑起不信心。釋曰。所以衆生疑者。由佛説故。
小乘諸部解不同。若依別説。一切凡聖衆生。
並以空解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
故。空是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毘曇薩
婆多等諸部説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徳佛
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生凡有三種。一定
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若修得即得。不修不得。是賢善
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聲
聞位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位世法
以上。即得佛性。三菩薩十迴向以上。是不退
位得於佛性。所以然者。如經説有衆生不
住於性。永無涅槃故。又可餘説。佛十力中。性
力所照。衆生境界。有種種性。乃至麁妙等界
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衆生有性無
性異故。有佛性者。即修種種妙行。無佛性
者。則起種種麁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
説。皆有道理。未知何者爲定故起云云
  私云。餘文段無用故略之畢
問。始教大乘意。法身并修生功徳。倶通常無
常可云耶 答。倶通常無常 付之法身凝
然常住理性也。何可云通無常耶。次修生功
徳者。報應二身也。何可云常也耶
章云次下
&MT80355;
問。莊嚴論中。自性無間相續。三佛性常無常
中何也可云耶 答。倶常也付之自性是
理法身故。常云事可然也。無間相續者。修
生有爲法也。此二佛性。無常可云也。何三
佛性倶常判也
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
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徳是無常。以從因生
故是有爲。無漏故亦得是常。佛無間斷故。相
續起故。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倶常
住等
&MT80355;云 問。就始教義。三身倶通常無常意
何耶 答。且約法身者。以是自性凝然常故。
是常也。以有離不離義故。是無常也。若
約自他受用變化身者。從因生故。是有爲
也。無漏故是無常也。以不聞斷相續起故。
是常也。故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
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徳是無常。
以從因生故是有爲。無漏故亦得是常。以
無間斷故。相續起故言修生功徳者。自
他受用變化身也。定知無常。以離不離故者。
如來藏在纒之時。猶不離染故曰不離也。出
離之時。已離妄染故曰離也。由此二義。受是
不定故。故曰亦無常也。故控玄&MT80355;第十二云。
三離不離無常。約圓成性。以在纒時名不離
垢。出障離時名爲離垢。約斯不定名爲無常。
具如中邊論及佛性等説云云
問。三身通常無常者。有所依文耶 答。爾有
  始何文 答。五教引證云。莊嚴論云。自
性無間相續。三佛倶常住等云云
章云。理法身是自性常也。智法身是不斷常
也。應化二身相續常也。自性常者。即凝然常
也。最勝第二亦説。法身常。應化二身通常
無常也具三身義文
後古&MT80355;下引成論云。常有三種。一本性常。
謂自性身。本來性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
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沒
已後。現化無盡故。故説三佛倶常住等
最勝王經第二云。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説
於常。以有義故説於無常。化身者。恒轉法輪
處處隨縁方便相續不斷絶故。是故説常。非
是本故。具云本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應身
者從無始末相續不斷。一切諸法不共之法。
能攝持故。衆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説常。
非是本故。以具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法身
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是根本故。猶如虚空。
是故説常
問。&MT10755;教意。修生功徳。通常無常二義可云耶
 答。章云。通二義也 付之。設雖&MT10755;教意
也。何以修生功徳可云常住耶。偏可云無
常也。如何
章云如下
&MT80355;
問。&MT10755;教總説門意。法身功徳。通常無常可
云耶 答。章云。通二義也 付之。法身常住
法也何可云通無常耶
章云如下
&MT80355;
問。&MT10755;教意。於佛果位。具常無常等四句可有
云耶 答。章云。有之付之。何可有此四
句不同耶。何況文云此非四句如何
章云。若依&MT10755;教有二義。先別明後總説。別中。
修生功徳是無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
以後同眞如故。何以故。本從眞流故。無明
已盡還歸眞諦故。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
流。無不還證此法身等。寶性起信論等。盛
立此義。如彼應知。又智論云。薩婆若智
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虚妄是生滅。薩
婆若云是實法。非生滅故。解云。薩婆若此云
一切智。即知佛地圓智同眞如故。非生滅
也。又攝論云。猶如虚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
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無
變異等。是故。當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爲常。亦
則同眞如不變常也。法身是常。以隨縁時不
變自性故。亦是無常。以隨染赴機故。何以故。
以諸功徳並同眞。是故起用唯是眞作故。起
信中。報化屬眞如用大攝。又彼論云。衆生
心淨法身影現等。又云。復次本覺隨染分
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謂一者智
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説。總説者。
由此法身隨縁義故。是故功徳差別得成。由
不變義故。是故功徳無不即眞。以擧體隨縁
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故佛果即
常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隨義應知
佛果義私&MT80355;云 問。就&MT10755;教義別説門意何
耶 答。此門意別云説三身常無常義故。云
別説門也 問。除法身亦應化二身。通常無
常如何耶 答。應化二身。以今此修生故。是
無常也。還至源而同本覺眞如現故。是常
也。故章云。別中修生功徳是無常。以修生故。
亦即是常。一得以後同眞如故云云 爾修生
功徳者。即應化二身也。自受用身。亦收盡
應身也 問。何故立還至源而同本覺理時
常 答。應化二身。本自眞如流故。無明斷盡
時。還歸眞如理體。所以云常也。故章云。何以
故。本從眞流故。無明已盡。還歸眞體故云云
 問。以何□本從眞如流故。無明斷盡。還歸
眞如理體 答。章云。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
身流。無不還此法身等。寶性論起信論等。盛
立此義。如彼應知。言梁攝論者。指第十三
流字作
生字也
 問。還歸本覺眞如理體故。如何云
常耶 答。本覺理是不變常住故。始覺智亦
同本覺時常也 問。若爾是應化。又説常文
耶 答。爾有智度論攝論如是説 問。且智
度論文如何耶 答。智度論云。薩婆若不與
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虚妄是生滅。
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故云云 章云。薩婆
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性同智同眞如故。非
生滅也云云 重云。佛果同智同本覺眞如理
故。非生滅云云 言不生滅常云トナリ 問。
攝論文如何耶 答。其論云。猶如虚空遍滿
一切色際。無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
一切處□無倒無變異等云云 章云。是故當
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爲常。亦則同眞如不變
常也云云 意云。依此者。應化二身。非直無間
故以爲常。亦則同眞如不變常故。諸爲常
云也 問。法身佛通常無常如何耶 答。法
身佛。隨無明縁成六道生死。流轉法時。不
變其自性故。是常也。以隨無明染縁起時。
所被機故。是無常也。言法身者。理法身也。故
章云。法身是常。以隨縁時不變自性故。亦是
無常。以隨染赴機故云云 問。何故云爾 
答。章云。問。何以故。以諸功徳。更並同眞如。
是故起用唯是眞作云云 意云。修生功徳。
以既並同眞如理體故。是故所起之應化用。
唯是眞如隨縁所成也 問。何以知應化用
是眞如隨縁所成耶 答。章引起信論三處
文也 問。其文如何耶 答。章云。起信中報
化二身。屬眞如用大攝。又彼論云。衆生心淨
法身影現等。又復以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
相。與彼本覺不相離。謂一者智淨相。二者
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説云云 問。何云用大 
答。應化二身是用大 問。何故應化二身云
用大 答。應化二身。是眞如用大也。於大有
三大。即體大相大用大也。體大者。眞如理也。
相大者。眞如之所有恒沙之萬徳也。用大
者。應化二身也。過於此三而無大之物故云
大也 問。此三寶中何攝耶 答。法寶攝也。
故起信論疏云。以用大中。辨佛受用變化二
身。是故體相二大。自是法身。屬法寶攝。以
彼用大依體相起云云 問。何云智淨相耶 答。
智者始覺智也。淨者離染。同於本覺也。又智
即淨故云智淨也。又皆淨之相故。云智淨相
也。故起信論別&MT80355;云。智者始智也。淨者離染。
同本覺。此中有智之淨。爲智即淨也云云 又疏
云。其智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云云 
問。何云不思議相 答。果徳化用故爲業。非
下地所測量故。名不思議也。明還淨本覺業
用之相故。名不思議業相也。不思議之業。及
不思議即業故。名不思議業。不思議業之相
故。名不思議業相也。故別&MT80355;云。不思議
業者。果徳化用故。故名爲業。非下地測量故。
不思議也。此中亦有不思之業。及不思即業
等。可知也云云 問。總説門意如何耶 答。此
門意。總説佛果常無常義故。云總説門也。意
云。別別不明三身常無常義。而唯總説常無
常義故。名總門也 問。爾其佛果通常無常
如何耶 答。由法身隨縁義故。是無常也。由
法身不變義故。是事也 問。爾佛果唯有亦
常亦無常。而無非常非無常義耶 答。佛果
具足常無常等四句。又不具足也。故章總
説者。由此法身隨縁義故。是故功徳差別
得成。由不變義故。是故功徳無不即眞如。
以擧體隨縁。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
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
隨縁應知云云 案云功徳差別得成者。由此
身隨縁義故。應化差別果得成。是故三身
皆是無常。言功徳無不即眞如者。由法身不
變義故。應化二身。皆是無不眞如法身。是
故三身皆是常 問。其佛果具常等四句如何
耶 答。隨縁義故是無常。不變故是常。隨縁
不變二義故。是亦常亦無常也。絶言離相義。
是亦非常。亦非無常也 問。或非具足四
云云 意如何耶 答。此非四句。是倶絶上
所得四句故云 問。何故倶絶四句 答。約
諸縁起法。不可説是常。由彼擧體即是無
常故也。亦不可説其無常。由此擧體即彼常
法故。是故文曰非四句。隨義應知也師説 
問。章文問。若爾如何得説非一異也者。此意
問何耶 答。此意云。隨縁不變二義鎔融無
障礙者。若爾如何理智得説非一異等 問
章文答云。若始教中。以眞如遍故。智證眞如
故非異也。有爲無爲不同故非一也者。此
答意何 答。此説非一非異。始教&MT10755;教意別
也。今此答始教意也。此始教義意云。能
證所不相離故。是非異也。智是有爲。理是無
爲故非一也云 問。章文。若&MT10755;教中功徳有
二義。一縁起現前義。以三無數劫功徳不
虚故。二無自性義。以離眞如無自體故。此
中初義。與法身隨縁。後義與法身不變。是非
異門。以是擧體全收故。又此初義與不變。後
義與隨縁。是非一門。以義差別故。是則不
動非異明非一也者。此文意如何 答。今
此答是&MT10755;教意也。&MT10755;教意云。功徳有二義。一
縁起現前義二無自性義也。初縁起現前義。
與法身隨縁義故。是理智非異也。復無自
性義。與法身不變義故。是理智非一也云 
問。何云縁起現前義。云無自性義 答。始覺
智三無數劫加行之功不虚故。十地究竟方
得果。既是因縁所生之果故。縁起現前義。
即是修生義也。始覺智是熏眞如之所流法。
而更無別體故。名無自性義。即是修生義
問。始教大乘意。眞如與智非一非異也可云
耶 答。章云。非一非異也付之。非一義
可然也。非異義不明。凡始教意者。眞如是凝
然理也。智非理也。有爲無爲異。能證所證水
火也異也可云也。何判非異耶
問。&MT10755;教大乘意。於功徳縁起現前無自性有
二義爾者此二門非一非異也可云耶 
答。章云。非一非異付之。何判非一非異

  已上二條論議釋。以上&MT80355;之了
問。頓教心□□法身功□耶 答。章云。若依
頓教。以離念故。亦唯一實性身。平等平等不
可説有功徳。乃對。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
此身即是法身。又至云。一切諸佛身。唯是法
身。如是准之云云 付之。涅槃經。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説者。是可&MT10755;教等心也。若依頓教者。
何云吾此身耶。又云。經云者。是華嚴經説歟。
是又可圓教説如何
章云。若依頓教。以相盡離念故。知唯一實法
身。平等平等不可説有功徳差別。亦不可説
常與無常。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又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
如是准之
&MT80355;云 問。頓教心。三身佛若常若無常歟
 答云。頓教意。八相盡離念故。唯一自性身。
更不可説有功徳差別相。又不可説常無常
義。若寄言顯者。一切諸佛身。唯是自性法身
也。故章云。若依頓教○又經云。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等云云 經者。起信論疏指涅槃
經也
問。圓教意□□佛果功徳。爾者約用常無常
四句何判云耶 答。章云。通三世間等一切
起故。具常等四句付之。付用雖通三世
間。何可云有常無常等四耶
章云如下&MT80355;云云
問。約徳常無常等四句分別時。倶句常無常。
非句非常非無常故。何釋之耶 答。本有修
生故。常無常倶句也。修生本有。非常非無
常非也釋 付之。何以本有修生。爲常無
常故耶。次何又以修生本有。爲判非常非
無常故耶
章云&MT80355;
之也
問。約體何判常無常義耶 答。章云。以不可
説爲常。與阿含相應故無常也付之。設
雖不可説也。何判常耶。次雖阿含相應。何可
無常也耶
章云。若約圓教。佛果常等義有三説。一約用。
佛果既通三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
四句。二約徳。佛果既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
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備
無邊徳。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義。思
之可見。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可以不
可説爲顯故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
義無礙故倶有。隨縁起際故倶非。此上三
義。若體乃至用即倶有。以融攝無礙故。皆
有常等無礙也。思之
十玄章私&MT80355;上卷云 問。修生修顯因果別
四句方何 答。一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
今有故。二唯本有。謂眞如正功徳故。三本有
修生。謂如來待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
本有。謂無分別智。内證眞如實法一相云云 
  尋云。十玄章。修生本有等四句者。佛果義
修生本有等四句同歟。將異歟如何 答
指事云。意二。約徳佛至常等四句者。一無常
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倶二義雙現前故。
四非倶謂非常修生故。非無常本有故
起信別&MT80355;云。淨分縁起中有四句。一本有。
謂眞如門。二修生本有。謂本覺。以對始得成
故。三本有修生。謂無分別智。是本覺染所成
故。四修生本有謂始覺智。本無今有。此四義
同一縁起。隨擧一門無不全收。准之
佛果義私&MT80355;云 問。圓教意。佛果若常若無
常耶 答。此有三説。一約用。明常無常義。二
約徳。明常無常義。三約體。明常無常義 問。
且約用明常無常云意何耶 答。章云。一約
用。佛果既通三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
等四句云云 此説約用大而説也 問。其常
等四句如何耶 答。一常恒順法界無間斷
故。二無常隨世間現故。三倶二義倶現前故。
四非倶隨取一不得故。又縁起無性故。出指
事也 問。約徳明常無常義云意何耶 答。
章云。二約徳佛果現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
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無邊
徳。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義。思之可
云云 此説約相大而説也 問。佛果通常
等四句何耶 答。一無常修生故。二常本
有故。三倶雙現前故。四非倶謂非常修生
故。非無常本有故。出指事也 問。約體明常
無常義云何耶 答。章云。三約體亦通四句。
謂此經中。以不可説爲顯故是常。與阿含相
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故倶有。隨縁起際
故倶非。此上三義。若體即倶體。乃至用即倶
用。以融攝無礙故。皆常等無礙。思之云云 
此約體而説也 問。此四句意何耶 答。初
句言謂此中以不可説爲顯故是常者。意云。
果海唯佛與佛所知。而因人發言。不可顯其
實體故。是常云。第二句言與阿含相應故是
無常者。意云。顯普賢因門。即與阿含相應十
佛徳用之體義故。是無常云。言阿含者。此
云教也。此言無常。非是如彼三乘教所得雙
時。變化名爲無常。此常言説故云無常也。
又説云。此但修生義邊。名爲常耳。第三句
言二義無礙故故倶有者。意云。常無常無
無礙故。曰倶有也。第四句言隨縁起際故倶
非者。定一云隨眞如實際。言語道斷。不可
説常無常故。云隨縁起實際故倶非也 問
曰。此上三義。若體即倶體。乃至用即倶用
等云意如何 答。此意云。據此用相體。各有
四句。若言用時倶成用義。所以顯此用四句
中。其相四句休四句相攝入故。爲用四句
也。據自餘相體四句。而互相攝入。亦復爾也。
皆有常等無礙云
問。小乘教并始教引小門意。佛相者幾可云
耶 答。章云。三十二相也付之。佛相者。
唯限三十二相。不増減耶
章云。二明相好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是實法也。若三乘中。或亦但説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也。仍即空
是相義。如金剛槃若經對法論云説。此初
始教引小説也。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普
賢實徳。此約直至及&MT10755;教等説
  私&MT80355;云 問○答。章云。若依小乘○是
實徳法也云云
  案云。今小乘説相好。望始教大乘相好
而見時。即是化身相好也 問。始教意何
耶 答。章云。若三乘中。或亦但説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何即空是相義。
如金剛般若經於對法論等説。此約始教
引小説也云云 問云。金剛般若經文如
何耶 答。金剛般若經云。如來説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云云 對
法論等文。可准知之
問。化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應身法身
具幾相好 答。應身法身。亦同化身也。故章
下文説。實報身及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意云。此上並約始教説云云 問。&MT10755;教意。佛
具幾相好耶 答。&MT10755;教意。説報身具八萬四
千相好也。又説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也。故章云。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普賢實
徳。此約直進及&MT10755;教等説云云 又下云。攝
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徳攝也云云 
言直進者。是三乘中可云也。今上所明八萬
四千相好者。是彼三乘菩薩所被教也
問。始教直至門與&MT10755;教同。報身佛者。具八萬
四千相好可云耶 答。章云。同具付之。
倶具之者。始&MT10755;二教差別難判耶
章云以下
&MT80355;
問。三乘教。化身佛修三十二相業可云耶 
答。章云。修云也 付之。三十二相業因者。萬
善行也。此偏付實報身。修其因可云耶。何
可云化身修相好業耶
章云 問。何故智論等。於此化身辨金鏘馬
麥等往業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 
答。爲引二乘。同下而説。現業果不亡故。聖道
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
小乘以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如大
乘方便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亦是方
便。爲引二乘。即於此身。亦示勝因果。以實報
身非彼見故。二此等亦即是實報相。垂在
化中顯現故。得出因也
&MT80355;云 問。章文問。何故智論等。於中化
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三十二相等。亦
各出因耶。此問意何耶 答。三十二相因。是
其萬行之報也。此約實報身。即成其因。是
約化身而得説三十二相因耶云。故言三十
二相等亦出各因耶 問。章文答別問云。爲
引二乘同下而既。業果不亡故。聖道斷惑
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小乘以
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
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亦是方便力
引二乘。即於此身示勝因果。以實報身非
彼見故。二此等即是實報相。垂在化中顯現
故。得出因也云云 此答意如何耶 答。智論
辨金鏘馬麥等往昔虚報。爲引二乘。同下
而説。現業果不亡故也。意聖道顯惑云。不滅
虚報。此小乘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
如大乘方便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
亦是方便。爲引二乘。即於此化身。示勝因
果。以實報身。非彼二乘見故。二此等亦即是
實報身之相好。於業化身中。而顯現故。得出
相好因云 問。以方便故者意何 答。此意
説。據理實説。可言唯自受用身。修萬行因。即
得三十二相果。然今爲顯非但自受用身修
因得三十二相果。亦此化身修萬行因得此
三十二相果故。於化身出相好因云
問。攝論心。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徳攝也可云
耶 答。法身功徳攝也付之。道理不明。
何以三十二相。可云入法身功徳攝耶
章云 問。何故攝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法
身功徳攝也 答。此亦有二義。爲迴二義。方
便漸説。眞實法身。恐彼難信故。以此等功徳。
現爲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二彼功徳法
爲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始教。又三
十二等。即無性故。亦即是眞如法身。此約
&MT10755;教説
&MT80355;云 問。何故攝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
法身功徳攝耶 答。此亦有二義。一爲迴二
乘方便漸説。眞實法身。恐彼難信故。以此
等功徳。爲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二彼以
功徳法爲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
始教説也。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亦即是
眞如法身。此約&MT10755;教説已上章
問答
 問。就&MT10755;
義。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云意何耶 答。此
意云。三十二相等。即其眞如法身上所現實
徳故。此即空義。乃名三十二相故。言無性故
也 問。何故眞如法身上所現云三十二相
名法身 答。所被機由難信。彼眞實法身故。
但現能依功徳法。而名法身也
問。頓教意。佛具幾相好可云耶云云
章云 問。頓教意。佛具幾相好耶 答。頓教
意無明説。今謂可云頓教意。説約報身有
八萬四千相好 問。何者爾 答。章文云。或
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徳。此約直至
&MT10755;教等説云云 言等者。等取頓教也。以此
得知等也
問。章中引觀佛三昧經説。釋佛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爾者云何釋成之耶 答。章云。佛生
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説三十二相。勝諸
天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薩。説八萬四千諸
妙好等云云 付之今此示同人故。説三十二
相。勝諸天故。説八十種好云事不明。佛
三十二相處。正明圓異輪王相故。可云勝
人相故。説三十二相也。又示同諸天。可云
説八十種好也。何今此相配釋此耶
章云。若依一乘。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
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所以説十
者。欲顯無盡故。如相海品説。又觀佛三昧經
中。約此三宗。分佛相好。以爲三段。彼經云。
略中之略者。我今爲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
略説相好。佛生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
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
薩。説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佛實相好。我初成
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爲普賢賢首等諸大
菩薩。於雜華經。已廣分別。解云。此中三十二
相等。當略中之略。爲人天二乘等。即當初也。
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爲三乘菩薩等。當
次也。佛實相好。如雜花説者。義當廣説。即是
指華嚴相海品説。此亦説一乘別教相。即當
&MT10755;也。以雜華即華嚴故。餘義可知
探玄&MT80355;第十五云。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
略中略。有三十二相。二略説。有八萬四
千相。三廣説。有無量説。如雜花經中。爲普
賢賢首等説。解云。雜花經即華嚴異名。此品
中十蓮華藏世界。廣説相名無量也。此之
中。初唯小乘。以兼前爲三乘。後具別爲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以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以報身。後十身相
  裏付云
  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
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
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據&MT10755;教中。亦有此等説。故曰約直至及&MT10755;
教等説也。言等者。取頓教也 問。何教説
八萬四千相好 答。觀佛三昧經如是説
也。然紹法師云。此四善根位。能化身所
具之相好也
寫本云
  正治元年七月十一日。於仁和寺菩提院。
古人先師抄出論義勘文私&MT80355;等書。令并
今案論義。少少抄之
  華嚴學者東大寺聖詮大法師
問。以法華經付屬誰人耶 答云云 進云。智
論第一百云。付屬喜王菩薩付之見法華
文。付屬藥王菩薩今何付屬喜王菩薩判

智論第一百云 問曰。若爾者。法華經諸會
方等經。何以屬藥王諸菩薩等 答曰。有人言。
是時佛説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
  私云。此智論文。探玄&MT80355;第二卷引之也
  今寫本云
  寶治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時許。於高山
寺草庵書寫了
  抑此抄物。先師東大寺林觀房法眼御抄
也。爲高山寺寺物所被書寫留也。厭分疏
之間。拭老眼。如形令馳筆畢。定其體難見
別歟
 大善老陰非人性鑁
生年六十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於仁和寺常樂
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
生年二十二歳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十

  攝化分齊
問。付述小乘義。唯此娑婆是佛報土也。餘百
億等化境分齊也云云 爾者唯此界佛出世可
云耶。次小乘教中可説淨土耶 答。小乘教
心。但此贍部州佛出世可云也。次此小乘教
心。三界外無別淨土也 付之凡小乘教中。
二十部異計不同也。其中薩婆多一宗許十
方世界唯一佛出世。何依小乘教總此贍部
州有報佛土耶。次龍樹智論中云。有妙淨土
出三界。是阿羅漢當生其中云云 淨土章引
此文爲難。如何 答。凡云小乘教者。專多指
薩婆多一宗也。五天九州廣學彼宗故。不許
他方佛也。次淨土章會此難云。今言生者。
引小乘語。明彼羅漢先有淨土種子故得羅
漢當生其中。或是大阿羅漢即是菩薩當生
其中。宜可知之云云 又智嚴問答云。依小乘
教。無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往彼變化
云云 故依此等釋。如此可成申也
章云。若小乘中。唯此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
於中此閻浮提。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化
境分齊也云云
問。始教大乘心。釋迦實報淨土在摩醯首羅
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云云 爾者引何經
論説耶 答。章云。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説
云云 付之引梵網證此義不明。梵網經中云。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花上。復現
千釋迦云云 已説三重釋迦化用。今始教中
判實報土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
也。故梵網葉上佛是&MT10755;教心也。何總引此
經證此義耶。況梵網教主一乘三類世界中
蓮花臺藏世界佛也。何下引始教説耶 答。
有梵網經及對法論説者。如對法論等者。感
許色頂成道故。又引梵網經説同證此義。實
如所難。梵網説三重釋迦爲一乘教主。但又
如所難。葉上佛等。對法論等色頂成道佛故。
引此經也。如花嚴十重積成土。先以上五重
龍樹智論引此故。是&MT10755;教意也。此亦如此也
章釋次
下證之
問。始教意色頂報佛土爲引二乘耶 答。爾
也 付之以色頂報佛土爲始教引攝不明二
乘見化身不見報佛土何以色頂實報土爲引
接教耶 答。章云。何以故爲二乘教。以釋迦
爲實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於彼天別立
實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
界内最勝處説。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亦順
彼説云云 文心顯也。故判始教引攝心也。況
又探玄&MT80355;中。爲引二乘同界説故云云 依此
等所釋。尤有其理者也
章云。若二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
不説其釋迦佛隨他受用實報淨土。或有説
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國閻浮提是所化
分齊。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説。當知此約
始教以説。何以故爲二乘教。以釋迦身爲實
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於彼天別立實報。又
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界内最勝
處説其化身。但充百億等亦順彼説
問。&MT10755;教大乘意。釋迦實報淨土有三界外
云云 爾者引何經説證之耶 答。引涅槃經
説證之也。故章云。涅槃經云。西方去此三十
二恒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
報淨土。此約終教説付之以涅槃經所
説。無勝世界名釋迦實報淨土者。明見彼
經現文。云界外土。未云報佛土。況喩&MT80355;。諸佛
土者如安樂國。然以安樂國大師釋迦報化
二土。所謂探玄&MT80355;中云。於中亦有四。章二
乘如阿彌陀等云云 又別有通報化二土釋。何
以涅槃經説爲證。釋成界外報佛土耶 答
涅槃經中。以無勝世界定界外土。明知實報
土也。既以娑婆世界説化身土畢。對此土明
彼報佛土。故知界外報身土也。但至娑婆
等文者。阿彌陀土既通報化二土故。強不
可相違也 私云。天台章安疏云。三西方下
示其無勝淨土等云云 未定報化二土。寶法
師疏云。其無勝淨土者。示勝化處以顯報淨
云云
章云。或有説釋迦佛報土在三界外。涅槃
經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
名無勝。是釋迦佛實報淨土。此約&MT10755;教説。
以不隨下説故。爲顯娑婆唯是化故。是故
當知色頂之身亦非實報
大涅槃經第二十四云。善男子。西方去此娑
婆世界。度四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
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
有嚴麗之事。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兩方安
樂世界亦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
世。爲化衆生故。於此土閻浮提中現轉法輪
非但我身獨於此中現轉法輪。一切諸佛亦
説此中而轉法輪。以此義故。非不修行如是
十事
問。&MT10755;教大乘意。引智論五重世界。爾者此中
性海種三重世界者。一乘十重世界中。世
界性世界海等可云耶 答云。疑兩方若云
一乘十重積成世界前五重者。花嚴所列者。
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等云云 既有
性海無種知。非一乘十重世界前五也。況
經所列者。一乘十重世界也。論所明者三
&MT10755;教也。更彼經此同體不可云也。若依
之別者。探玄&MT80355;中。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
界成性。積性成海等。如上所引智論説云云 
已讓妙智論説知同體也。如何 答。有先徳
二義。一者論經所列者。三乘一乘各別也。更
不可云同體。但云如智論説者。喩積成義之
許也。或云性海等。其體可同。經具列十重。
爲一乘積成世界。論列五重。定三乘&MT10755;教心
也。隨法門數多少。判三乘一乘差別。其例非
一耳云云
章云。或説。化境非但百億。如大皆論中。以三
千大千世界爲一數。數至恒沙。爲一世界性。
又數此至恒沙。爲一世界海。數此又至無
量恒沙。爲一世界種。數此至無量十方恒沙。
爲一佛世界所化分齊也。此亦約&MT10755;教説。以
攝化漸廣於前故。又唯約須彌山世界説以
局此界故。未説樹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
問。智論所明五重世界非一乘。有何故耶 
答。章云。又約須彌山世界説。局此世界故。
未説樹形等世界。故非一乘也付之&MT10755;
教大乘中。猶可説樹形等世界也。其故彼
教中。説不定僧祇者。爲通樹形等也云云 
以知可説樹形等世界也。如何 答。説樹
形等世界。花嚴一經一乘意也。但至上一經
通餘雜類世界文者。&MT10755;&MT10755;而爲入一乘也
章文次上
&MT80355;
問。法花常在靈山土。報化二土中何耶 答。
章引法花論釋報佛菩提也。故可報佛土歟
付之已云。即染歸淨土也。何非化身土耶 
答。法花論主釋報佛菩提故。可報佛土也。依
之清涼大師云。我此等安穩者。自受用報
身。天人常充滿者。他受用釋也 私云。不
如三界等者。法身土也釋也。故化身土也。又
善財童子。於伽毘羅城。遇摩耶夫人。大州
釋云。化相示異熟報常在。如常在靈山土
云云 若依此喩者。可通報化也。如何
章云。或説釋迦報土在靈鷲山。法花經云。
我常在靈鷲山等。法花論主釋爲報身菩提
也。嘗知此約一乘同教。何以故。以法花中亦
顯一乘故。其處隨教。即染歸淨故。説法花處。
即爲實也。如菩提樹下説花嚴處。即爲蓮花
藏。十佛境界。法花亦爾。漸同此故。是同教
也。然未説彼處。即爲十蓮花藏及因陀羅等。
故非別教也
問。佛地經。釋迦佛具二十一種實報功徳云云 
爾者大師判何教耶 答。章云。約同教説
付之以何得知是同教云事。彼經已説二十
一種實報功徳。此可明始&MT10755;二教報佛功徳
也。更不可局同教一乘。如何 答
章云。或有説。此釋迦身即爲實報受用身。如
佛地經初説。此釋迦即具二十一種實報功
徳。彼論釋爲受用身也。此亦約同教説。何
以故。此釋迦佛若三乘中但爲化身。若別
教一乘以爲究竟十佛之身。今此方便勸彼
三乘。顯釋迦身非但是化。恐難信受故。彼經
中約説佛果深功徳處。明佛身隨教即權歸
實。説爲報身。即方便顯説花嚴一乘法時。此
釋迦身亦隨彼教即是究竟十佛法界身也。
是故以此爲同教攝也私云。佛地經二
十一實報功徳。探玄起第七卷委釋之也
問。因論生論西方阿彌陀土。報化二土中
何可云耶 答。探玄&MT80355;中有兩處釋。倶通
報化二土也 問爾者付化土釋。具縛凡夫
直可生極樂世界耶 答。具縛凡夫願求之
者。順次生決定可生極樂也。更不可異求

問。探玄&MT80355;中云。十住已去不退位三賢菩薩
生處。名爲淨土。於中亦有四果二乘等。如阿
彌陀土生彼皆住正定等。堪任己遠輕毛退
位三聚衆生共生之處。不名淨土云云 明知
極樂世界具縛凡夫不可生也。所以十信位
非所居。況凡夫具縛者耶 答。薄地凡夫
具縛異生生極樂之文。經論説諸師釋煥然。
溢因三國傳燈。間先徳詮此文。大師定此義。
毎見此文義。不遑注解。閣筆鳴咽耳。但至擇
輕毛退位三聚衆生之大師所釋者。擧種類
居人等十門之中。第四退不退門意也。依
此一門。不退所生名淨土。退位所居不名淨
土之釋也。如彼一向求也。向門八地已上
菩薩所住名淨土。七地已遠不名淨土也。更
於此釋不可致狐疑也。所以先勸極樂無過
華嚴一經始&MT10755;。花嚴經壽命品云。心王菩
薩告諸菩薩言。佛子。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
尼佛刹一劫。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刹。爲一
日一夜。安樂世界一劫。於聖眼幢世界金
剛佛刹。爲一日一夜○莊嚴惠世界一劫。於
鏡光明世界定月佛刹。爲一日一夜。佛子。如
是次第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
劫。於勝蓮花世界賢首佛刹。爲一日一夜。
普賢菩薩等諸大菩薩充滿無中云云 已從娑
婆校量極樂。爰知娑婆穢土終也。極樂淨土
始也。始&MT10755;相隣謂□其望果有人。又以極
樂爲娑婆頂。依此經文也。又探玄記中釋此
文云。三約別教。娑婆是見聞解行處。中間
諸土唯解行諸等。彼佛土通解行滿及證入
故。是故信滿位處亦名賢首故也。准今此
香象大師所釋。見聞解行證果海三生中。娑
婆世界決定備見聞位。所以釋迦遺法遙雖
及末世。大乘深教普盛此朝。況末法萬年
餘經悉滅。彌陀一教利物偏増也。所以猶
留百歳之説。日日夜夜瞻仰之耶。故任大
師雅意。專可期極樂往生也
問。凡香象大師御心者。依日月劫數校量
相隣。亦雖配見聞解行等次位。極樂娑婆淨
穢相隔。穢土淨刹昇沈遙殊。是不顧此等
義耶。依之至相大師孔目中云。西方是異界
故。須假斷惑。都率是同界故。業成即往云云 
香象既禀承其流。是師資所釋成桙楯云云 
何況見聞位於穢土難成乎。彼瞻仰之肉眼
不盡一經之始末。同聽之耳根批校五塵之
染境。稱念之臆中誰成見聞之種子矣 答。
凡香象大師御心。以娑婆定見聞解行處。以
極樂判解行。以來後佛土判證果海。更無
擇散亂麁動心。何強簡信心厚薄。何況經
説云。若有諸衆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
決定□□云云 加之都率天子。出地獄生都
率天。一生一身上極解行□定知地獄生前。
備見聞之位也。是則一見聞花嚴法花等經。
成見聞位。成金剛種子也。依之第三生至離
垢三昧前也。又善財童子一生一身上已極
解行位。此等皆依花嚴等聞經功徳也。故
於娑婆世界分段血肉之身上。備見聞功徳。
何爲難耶 依此等心。更極樂往生不難也。
彼入法界品中說云。又復是人臨命&MT10755;時最
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
皆捨離○輔相大衆宮城内外○如是一切無
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
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
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
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
功徳具足。所共圍遶等云云 一代聖教中。此
經文殊勝也。願求往生之輩。寧不備座右
乎。又同卷偈頌云。願我臨命&MT10755;時等
能可暗誦也。但香象大師雖未見此文。經未
來盡釋。定察此文歟。是普賢後身故也。加之
圓宗付法弟子清涼山大師。依此等文。疏
中解釋云。不生花藏而生極樂。略有四意
一有縁力故。二是便衆生歸憑情一故。三
不離花藏故。四即本師故云云 今此四故中。
四即本師故之所以者。勘楞伽經云。十方諸
刹土衆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身及變化。皆
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云云 爰知三世十方諸
佛。皆以阿彌陀爲本師也。已有如此之機
縁。大師豈釋薄地凡夫不許順次往生乎。眞
言教中又有此心也。但至孔目釋者。安養都
率相對分別。界内界外云時。西方異界都率
同界也釋也。探玄深志。爲今此界衆生往生
極樂也。所以見入法界品文。彌勒極樂常隨
菩薩也。如上引成。若爾遂都率往生之日。同
可預極樂往生也。彼如龍樹讃嘆偈云。繋
念一花一天子。亦得往生如意殿云云 是又
如此以念彌勒菩薩。可備極樂往生正因也。
況彌勒菩薩十方諸佛長子也。花嚴經前後
文所見也。故經偈云。此是大悲清淨智。利益
世間慈氏尊。灌頂地中佛長子。隨順恩惟
入佛境云云 若爾西方行者國。定可稱念彌
勒菩薩也 私云。至相寺大師決定遂極樂
往生。見彼傳文故勸都率之文。如上會釋
歟。又彌勒一切諸佛長子文。廣有花嚴。可勘
見也。又觀經等有九品階差等。又智論云。
阿彌阿國有嚴淨不嚴淨世界云云 故通報化
二土。不擇凡夫異生。無疑耳
問。章。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説云云 爾
者此義何□成耶 答。章釋此義。若寄此顯
示。如第二會初説云云 問。國土海不可説
義者。花嚴一宗難義也。於第二會寄縁説十
之文。説不説義可成立也 答。實因分可説
之文。果海不談之義。廣勘花嚴一經之説。引
十地論等之文。可述大師所釋之旨也。先天
親十地論中云。前言十地義。如是不可説。聞
今我但説一分。此言何義。是地所攝有二種。
一因分説者。謂解釋一分者。是因分於果
分爲一分故。言我但説一分探玄&MT80355;
釋此文有二段釋。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實
十地。唯佛所知佛所行。名爲果分。故論云。佛
所行云佛境界。云不可議佛法也。又如鳥跡
如所依太虚爲果海等也。二隨相十地。菩
薩所知菩薩所行。名爲因分。是則果分言
絶。當不可説。因分約機。是即可説也。此義通
一部經中大意也。言十地有二分。一妙智
正證十地。智如境故。離言相故名果分。則
不可説也。如彼鳥跡同於虚空不可説也。二
方便寄法十地。如下文初二三地相同世間
等也。令衆因此表解地義故名因分。如空
中跡約鳥説異名。名爲因分。同空無別。名爲
果分。一跡通二故。名二分故。有説不説取意
抄之
是以因果二分者。偏佛智所了名果分。因人
所知所了名因分也。次至云如第二會説者。
又擧經前後文。擧大師三重釋成立也。先第
二會經時。諸菩薩作是思惟。若世尊見愍我
等。願隨所案。開示佛刹住佛刹莊嚴佛法性
佛刹清淨佛所説法佛刹體性佛威徳佛刹成
就佛刹大菩提次文殊答此諸菩薩問云。
此諸菩薩甚爲希有。諸佛子。佛國土不可思
議。佛住佛刹莊嚴佛法性佛刹清淨佛説法
佛出現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皆不可思議。何以故。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
諸佛知諸衆生樂欲不同。隨其所應。説法調
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諸佛子。如來於
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色相種
種修短種種壽量種種處所種種諸根種種生
處種種諸花種種觀察。令諸衆生各別知見
所以諸菩薩問佛果十種之功徳。文殊擧
十種佛果功徳耶 答。皆不可思議。了宣
其不思議故。擧所度衆生妄情。以種種身
等十方益之。是則於一味法界。問内證果海。
以所化衆生種種身等十身益之也。然則能
隨土海超思議境界故。以所隨機縁顯之也。
即是第二會機縁説十心也。故探玄&MT80355;第四
云。不思議者。此中大意。於一味法界義分爲
二。一能隨之土海。二所隨之機縁。此二無二
通融無礙。若以縁從體。即當相圓融無別。可
別言説不及也。若以體從縁。即後印成差
別縁起。約此殊形縁起。反顯土體絶縁之義。
此則言在縁中意居縁外。故云不思議也。二
既約縁顯土。以縁起廣算故。今土體從縁印
成差別。此則明土無別之別別而不別故。不
思議也。三縁無別縁。以體即縁。是故差別縁
起即是甚深土海。此理至近而難識故。不
思議也
云云故以此等義理。存因果二分
説不説也 問。十地品并論所釋者。限十
地功徳論説不説也。何備一經之始&MT10755;定一
宗之性相乎。故義但説一分等之説。但明
十地功徳無量故。諸人師或云。能詮教爲
因分。所詮之義爲果分。或云。前因行爲因
分。地上證智爲果分。或云。十地有二種門。一
若約漸増之門名因分十地。是則可説有分
齊故。如月漸増可説差別。二就圓滿時門名
果分十地。是不可説也。無分齊故。如月滿時
無差別故。有教所安立十地法門。在聞者
識上。名因分。離諸所安立相。名果分等云云 
此等所釋皆限十地功徳。香象大師何付一
宗性相判一經始&MT10755;乎。次就實十地妙智正
證十地。似無差別。同引鳥跡之喩故。次果分
不可説者。第二會説之事不明。況説佛果功
徳者。佛不思議品明所説也。何不指彼品説
強以第二會寄縁説十之文爲説果分之證乎。
 次以大悲攝生之義爲佛果功徳。聖教常
習也。至第二會説。始説果分不可云歟。次疏
主二釋。倶付十地釋成之。何初釋通一部經。
後釋限十地乎 答。因分可説果分不可説
之義。前重引經論説。述大師釋意了。以於一
味法界能隨之土海所隨之機縁相分。是則
眞如隨縁不變二義也。因位窮滿證果海之
時。以縁歸體者。一證湛然當相圓融。更不
待言説離言相也。以體歸縁之時。逗機縁見
衆生出大悲之利生也。依之若佛界衆生界
並不見之者。無由成佛。不増不減經説依此
佛意也。是以三世覺母大聖文殊。任諸菩薩
請。答佛果不思議功徳之中。擧種種身等十
種妄情之衆生答之了。猶説佛果功徳也。爰
知以種種身等十身答佛果十功徳云事。大
師三重釋此明鏡也。第三釋意者。押衆生妄
情業報身等點佛果功徳事。殆可及内證三
密深教心耳。但至佛不思議品説果分之難
者。彼第七會修因契果生解分故。是因分佛
也。論大悲攝生之門故。以體歸縁。非一證
湛然當相融佛也。次大師十地之二釋者。初
釋望因位果位故。依一經大旨。後釋述。十
地菩薩所證論相同世間等地之功徳故。限
十地也。倶引鳥跡之喩。又以如此也。又限
十地之古師釋。皆大師所故也 私云。東大
寺延等五師宣佛界衆生界不増不減義。立
始覺受董之義。立此義見不思議品疏云云 
若如此傳者。不叶佛界衆生不増不減之義。
如何 答。□不守自性隨縁之義。沒同果海
之後。出大悲攝生之門。歸衆生之妄情。彼
如觀音所現現三十五身等也。能能可思之
愚意不及歟
章云。若別教一乘。此釋迦身非但三身。亦
即是十身。以顯無盡。然彼十佛境界所依有
二。一國土海圓融自在。當不可説。若寄法顯
示。如第二會初説。二世界海有三類。一蓮
華莊嚴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墮羅等。當是
十地等境界。二於三千界外有十重世界海。
一世界性。二世界海。三世界輪。四世界圓
滿。五世界分別。六世界證。七世界轉。八
世界蓮華。九世界須彌。十世界相。此等當
是萬子已上輪王境界。三無量雜類世界皆
遍法界。如一類須彌樓山世界數量邊畔即
盡虚空遍法界。又如一類樹形世界。乃至
一切衆生形等皆亦如是。悉遍法界更不相
礙。此上三位並是盧舍那十身攝化之處。仍
此三位本末圓融相收無礙。何以隨一世界
即約麁細有此三。故當知與三乘全別不同

問。付明一乘三類世界。且第二十重世界海。
是積成世界□□□寛狹耶 答。爾也。付之
世界性世界海世界輪等積成世界有寛狹不
明。先見晋周兩經文。全非積成世界有寛狹。
故晋經云。如知此娑婆世界。知十方世界世
界性世界海世界輪乃至 世界蓮花世界須彌
世界相中事亦復如是探玄&MT80355;云。二如知娑
婆下知十方界各十十世界者。是無盡故也
如此經文并疏中明積成寛狹世界。所不見
也。況世界蓮花世界須彌一世界内莊嚴也。
故以世界字置上也。何判積成寛狹世界耶。
加之勘周經説云。如知娑婆世界。亦知娑婆
世界内微塵數世界乃至 亦知毘盧舍那世尊
此華藏界海中十方無量諸世界種所攝世
界。所謂世界廣博等明知一世界中體類
并莊嚴等事也。全非積成世界。又無寛狹
也。如何如此成立耶 答。世界性等十重世
界次第積成。後後廣於前前也。故探玄&MT80355;
云。此中世界性者。謂積世界成性。積性成
海等。如上所引智論説。又此下文。於世界海
中有世界性。世界性中有一世界等。故知積
成也云云 問。探玄&MT80355;所釋猶以不明。如前難
申世界各付上之上須彌蓮花稱。全不見刹
土別。依之總以萬子已上輪王境界。可爲一
乘三類中第二世界也。餘經餘論中全無世
界蓮花界須彌之世界名耶。加之以智論爲
證。判積成世界。不可然。大論三乘教意也。
是一乘三類世界也。況智論積世界海爲世
界種。花嚴經云。此世界海中刹種難議云云 
若爾三乘一乘淺深遙殊之上説相又以不同
也。故智論説全非十世界積成説也。加之智
論性海種別説之。新舊經性種同體也。如何
 答。三界外十重世界者。是積成世界也。所
以新舊經類娑婆世界擧世界性等十重世
界。明知如娑婆世界。此小千千倍示寛狹。校
量説刹性海種寛狹世界也。若無寛狹。何類
娑婆擧十種世界云耶。依之清涼大師釋。後
後廣前前也。至世界各付上云難者。世界性
云有世界海云有世界種云有云也。依文上
下義不可相違也。次蓮花須彌名非世界名
云事。又不可然。今經異類世界云衆生形云
樹形云何形何無名蓮華等之世界耶。依之
方軌中云。此十界一爲首。餘九莊嚴成一百
句。今此世界或是蓮花或是海。餘者莊嚴之。
可准思之故此等難不可來耳 私云。異
類世界楞伽經又説之。何限花嚴耶 章如
次上&MT80355;之畢

  佛身開合
問。付明佛身開合義。且始教大乘意。何以
清淨法界四智心品攝三身耶 答。章唯眞
境爲法身。如佛地論。五種法攝本覺地。清
淨法界攝法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説
云云 付之四智攝餘身未分明。如何相配之
云云 答。勘彼論第七云。第一攝自性身四智
自性相應共有及爲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
攝受用身。若爲地前諸菩薩等所現一分麁
相化用攝變化身云云 付之唯識論中正宣始
教法相。判約二攝自性身。清淨法界大圓鏡
智所攝自性身也。彼論釋其救云。有義第二
攝自性身。以説眞如是法身故。論説轉去所
阿頼耶識得自性身。四□智品轉去藏識而
證得故云云 已轉識得智時。轉頼耶證得法身
故。圓鏡智可攝自性身也。何佛地論意判初
一攝自性身等耶 答。唯識論中有二義。第
二義云。有義初一攝自性身等云云 佛地論
五法三身相攝。可依此義也。是即始教正法
相心也。故大師引佛地論文也。唯識論中第
二義心。會轉者藏識意云。謂由轉滅第八識
中二障麁重顯法身等云云 故心者清淨法界
無爲功徳圓成實性理也。四智心品有爲功
徳依他起性也。故不可預眞如自性法身也」
&MT80355;。問。就&MT10755;教義。無垢無礙智名爲法身
者何處文 答。無性攝論第一卷如是説 
問。彼論文如何耶 答。章云。或唯妙智爲
身法。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如攝論無
罣礙智爲法身云云 言妙智者。即無垢無礙
智也。言修智身。修生智也。即始覺智也。意
説無礙之本覺智名爲法身。修生之始覺智
亦同本覺智故。名爲法身。云修萬行而生起
智故名修生智也。論正文云。一自性身即是
無垢無罣礙智是法身云云 起信論別&MT80355;云。如
無性攝論。以無罣礙智爲法身故。謂離二
障。諸徳云。此約攝境從心名爲法身。非爲
法身。是智非理。今釋。一切諸法尚即眞如。況
此眞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攝境云云 
問。有處四智攝三身者。何處爾説 答。金光
明經爾説 問。爾彼經文何耶 答。章云。金
光明中四智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故云云 
言以鏡智攝法身故者。意説。以云大圓鏡智
攝理法身智法身故云。問。彼經正文如何説。
答。新經第二卷云。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云 今章家得此文意。云
四智攝三身也 問。何以此文證四智攝三
身耶 答。阿耨菩提攝五法故。以此文者。四
智攝三身也。言五法者。眞如及四智也 
問。何可知阿耨菩提攝眞如及四智 答。阿
者無也。耨多羅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
也。又三者正也。菩提者覺也。漢無上正等
覺。具存漢語者。言無上正覺等覺。正覺後
後之一覺字貫通上四處也。釋此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無著金剛般若論有二釋。一説。無
上覺者。眞如也。正覺等覺。正覺者。四智也。
一説。無上覺者。滅理智正覺等覺。正覺者
上擧覺總説也。自受用身是四智之體也。他
受用身是平等性智之用也。變化身是成所
作智作用也。理法攝於大圓鏡智。是能證智
云云 四智攝三身也 問。何云正覺等覺
等耶 答。正覺者。爲簡於凡夫外道邪覺故
云正覺。等覺者。爲簡於三菩提邊覺故云
等覺。又正覺者。爲簡於菩薩因覺故云正
覺也。可見紹能師疏文然。指事文引起事心
通故得現化身等之文。而證四智攝三身也
此文不當更
不可依用也
 問。有處理智合名法身者。何處文
耶 答。此梁攝論之文也 問。爾彼論文如
何耶 答。章云。或境智合爲法身。以境智
相如故。梁攝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名
爲法身。此上二句約&MT10755;教説云云 言境者理
也。智者四智也。意云。所觀眞如理之境與
能觀智合名法身云。又最勝王經。唯有如如
如如智是法身云云 此文非章所引 問。以
境皆相如故者意何耶 答。言相如者。相順
之義。能證智所證理相應故云相順義也。又
相似義也。言梁攝論者指彼論第十三文也
如所
引文
 上二句者。無性攝論無垢無罣礙智爲
法身。爲第一句也。金光明中四皆攝三身
云。及梁攝論唯如如及如如智名爲法身云。
爲第二句也
問。頓教佛身開合何判耶 答 私&MT80355;云。問。
頓教意何耶。答。若依頓教者。理智倶泯名
爲法身。餘身不説。問。何教如是説。答。章
云。或境皆倶泯爲法身。如性如來法身非心
非境。此約頓教説云云 言經者未知彼經也
問。唯眞境爲法身。唯妙智爲法身。境智合
爲法身。境智倶泯爲法身。合具前四爾者
此同教者。唯爲限性起品所説。爲當爲通法
華同教可云耶 答。起兩方。若云限性起品
所説者。唯眞境爲法身四句合事。何限性起
品所説。不通法花同教耶 若云。滅者章中
指唯性起品。以知限性起品云事。次性起品
文何樣説。具前四義倶絶前五二句義。性起
一品説耶
章云。或合具前四。以備徳故。或倶絶前五。
以圓融無礙故。此二句如性起品説。此約一
私起云。問。同教義意如何耶 答。若依同
教者。合以前四説爲同教一乘義。故章云。或
合具前四以備徳故云云 問。前四説者何耶
 答。一唯眞境爲法身。此始教説也。二唯
妙智爲法身。三境智合爲法身。此&MT10755;教説
也。四境智倶泯爲法身。此頓教説也。此爲
前四説。前四句是三乘門之所説。今以第五
句據一乘門説彼解境也。後有第六句。是正
據一乘門即顯行境也○同據同教。有花嚴
同教法花同教。今此言同教者何同教 答。
此花嚴同教也。故章説第五第六句已云。此
二句如性起品説云云○問。今此第六句正就
別教一乘問顯行境云意何耶 答。果海是
正智所證之境故○問。何曰倶絶前五説耶
 答。此據理事二門倶絶言説云也。意説。不
可説理即事。亦不可説事即理。亦不可得一
向名爲理。亦不可得一向名爲事。如説理事
據理智説亦復爾也。是不可説之果分境故。
曰倶絶前五説也
問。付五教何判釋迦身耶
章云。次別約釋迦身明者。此釋迦佛身或是
化非法報。如始教説。或是報非法化。如同
教一乘及小乘説。深淺爲異也。或是法非
報化。如頓教説。或亦法亦報化。總如三乘
説。或非法非報化。如別教一乘。是十佛故
私記。答。章云。次別約釋迦身明者○是十
佛故也。綱目云。或是化非法報。以具八相
在閻浮故。色頂別立彼實報故。如梵網經等
説。此約初教。或是報非法化。即此身具二
十一種性勝功徳受用身故。如佛地經初説。
此約&MT10755;教。或是法非報化。以色即如故。經
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約頓教。或法亦報。
如前三説故。或非法非報化。以是十佛故。滅
三世間故。具足主伴故已上綱
目文
案云。約始教
是化非法報者。此約化身説也。約同教&MT10755;
是報非法化身。此約自受用身説也。約頓教
是法非報化者。此約理法身説也。始教&MT10755;
教是亦法亦法報化者。此總據三身説也。別
教非法非報化。此十身盧遮那也
□□現樹神身事。爲何人現云耶 答。私&MT80355;
引起信疏爲提謂波離現之付之依解釋。
披五分律文。釋迦初成道第二七日後。住菩
提樹下時。依空神告奉上麨蜜時。見三十二
相圓光無礙相等。禮佛足作是念。過去諸佛
皆以鉢受。當來如來亦如是住此律文。提
謂所見直見如來形相見。正不云樹神者也。
依何説如是判給耶。若非此時提謂等。何時
奉見如來樹神耶 五分律文上卷教起前後
抄出之畢。可見彼處文也云云
問。三釋黒象身誰人現之云耶 答
&MT80355;云。問。三釋黒象脚身及樹神身者爲何
人□□ 答。起信論疏下卷云。如三惡道習
見佛如黒象脚。於三釋之身。又如提謂等以
人天位見佛爲樹神及天神□等准即六道衆
生並見佛不同也
花嚴一乘成佛妙義云青丘沙門
見登之集
依孔目第三顯
六教差別。第一人天乘教。此有三成佛。一
佛爲救三惡道現身異。彼三惡道外即成佛
身。如佛現黒象脚。□新羅&MT80355;云。佛現黒象
脚身。地獄邊無礙行故欣□植善根。約此義
故。云一佛爲救三惡道乃至即成佛身等也。
二爲引人超現在佛身。如佛爲提謂長者現
樹神身。&MT80355;云。佛初成道。其令河邊樹下亦
六十六釋身。及現相好具足身。諸商人等見
此佛身爲神之奉時。種善根人爲引是人。現
成佛身也。三引人天爲現其聖□等如佛是
聖而與供養。成世間者。是&MT80355;云。佛在樹下
時。梵天供養佛。而佛默然。七日更梵天請
説法故。佛第二日説法時。多人種善根。故
云爲引人天乃至如人天等知佛是聖等也
問。小乘教意。於佛有生身化身不同可云耶
 答。有付之何有云耶
章云。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説&MT80355;云。
小乘教中。定性身者。即是王宮身也。化身
者。是其餘三千界化身也
問。佛身開合義心。一乘圓教中立幾佛可云
耶 答。章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
説。此約一乘圓教説云云 付之
問。離世間品所説十佛與十身其體一也可
云耶 答。私&MT80355;云。問。章文或立十佛以顯
無盡。如離世間品説。此約一乘圓教説者。其
十佛者何耶 答。言十佛者。十身盧舍那也。
十身者。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
佛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也
指事上卷言。此有十佛者。第三十七説正等
覺佛等十佛。第四十一説衆生身佛十佛。第
四十二説無著佛等十佛
問。&MT10755;教大乘心。引何經論説釋此教佛身開
合耶 答。引攝論金光明梁攝論等文證之
也 付之此等經論説大旨同佛地論等説。
何分攝論等文爲&MT10755;教證耶 答。章云。或唯
妙智爲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同本故。如
攝論無垢無罣礙智爲法身。金光明中四智
攝三身。以鏡智攝法身故。或境智合爲法身。
以境智相如故。如梁攝論云。唯如如及如如
智獨存名名爲法身。此上二句約&MT10755;教説云云 
此等文皆理智冥合能所一體也。故以此經
論。説屬&MT10755;教也。故異前佛地論唯□□□□攝
法身也
章云。或唯妙智爲法身。以本覺智故。修智
同本故。攝無垢無礙智爲法身。金光明經中
四智攝三身。以境智攝法身故。或鏡智合爲
法身。以鏡智相如故。梁論云。唯如如及如
如智獨存名爲法身。此上二句約&MT10755;教説
問。金光明經意。四智攝三身可云耶 答。大
師攝云付之見金光明經中未見處也。何
如是判經耶
章云。義中先約法身或唯眞境爲法身。如佛
地論。五種法攝本覺地。清淨法界攝法身。四
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説
私記云。問。且就始教義。清淨法界眞如理名
爲理法身。四智攝自受用等身者。何處如是
説耶 答。佛地論如是説 問。其佛地論文
何耶 答。章云。先約法身或唯眞境爲法身。
如佛地論。五種法攝大覺地。清淨法界攝法
身。四智攝餘身。此約始教説云云 言眞境
者。清淨法界眞如理也。言五法者。眞如理
及四智也。言大覺地者。即佛也。意云。清淨
法界眞如理攝法身。四智攝自他受用變化
身云。言餘身者即自受用等諸佛如來故也
 問。今章文得□也。其論正文如何説耶 
佛地經曰。當知有五種法攝覺地。何等爲
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
察智成所作智云云 佛地論第三云。大覺是
佛具三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變
云云 又第七云。初一攝自性身。四智自性
相應共有。及爲地上菩薩所現一分細相。攝
受用身。若爲地前諸菩薩等所謂一分麁相
他用。攝受變化身云云 問。自他受用變化
身四智共攝爲當如何耶 答。自受用身四
智皆攝。於四智是四智體也。他受用身是平
等性智用也。變化身是成所作智用也
問。佛地論中生身法身合二身名佛爾者
大師何教意也判給耶 答。始教意付之
以何得知之。彼論意始教意也云事。&MT10755;教不
判此義歟。如何
問。本業經中以自性法身應化身法身名佛
爾者通始教可云耶 答。&MT10755;教也 付之
何此義不通始&MT10755;二教耶。例如三身通始&MT10755;
二教耶
問。楞伽經中應化佛功徳佛智慧佛如如佛
合此四佛名佛爾者何教意耶 答。&MT10755;
付之於始教可不合此義云耶
章云。數開合者。或立一佛。謂一實性佛也。
此約頓教。或立二佛。此有三種。一生身化
身此約小乘説。三生身法身。謂他受用而化
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身合名法身。如佛
地論説。此約始教説。三自性法身應化法
身。如本業經説。此約&MT10755;教説。或立三身佛。
如常説。此通始&MT10755;二教説。或立四佛。此有
三種。一於三身中受用身内分自他二身。有
四。如佛地論説。此約始教二。於三身外別
立自性身。爲明法身是恒沙功徳法故。是故
梁攝論云。自性身與法身作依止故。三亦於
報身内。謂智分二故有四。如楞伽經云。一應
化佛。二功徳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此約
&MT10755;教説。或立十佛。以顯無盡。如離世間品
説。此約一乘圓教説
玄賛九云。或説四種。楞伽經説。一應化佛。二
功徳佛。三智佛。四如如佛。初是化身。中二
是報身識。一是法身
&MT80355;云。問。就明數。問明佛身數有幾數耶 
答云。此五教所説各別也。若依頓教者。但
立一佛。若依小乘教者。但立二佛○若依圓
教者。立十佛也 問。彼一佛二佛等者何耶
 答。頓教立一佛者一實性佛也此現法身也。
如涅槃經説。
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也
小乘立二佛者。生身化身也。始教
立一佛者。一生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
身也。二法身。謂自受用與理法身合名法身
也。三佛者。一法身應身化身也。四佛者一
理法身。二自受用身。三他受用身。四化身
也。&MT10755;教立二佛者。一自性法身。二應化法
身也。三佛者。一法者。二應身。三化也。四
佛者。此有二種。一自性身法身。皆法身也。應
身他受用身化身名爲四佛。二應化佛功徳
佛智慧佛如如佛名爲四佛也。故章云。或立
一佛。謂一實性佛也。此約頓教。或立二佛。
有三種。一生身化身此約小乘説。二生身法
身謂他受用與化身合名生身。自受用與法
身合名法身。如佛地論説。此約始教説。三自
性身○四如如佛。此約&MT10755;教説云云 小乘教
中言生身者。即是王宮身也。化身者是其餘
三千界化身也。同章文。或云。十佛以顯無
盡。如離世間品説。此約一乘圓教説者。其十
佛者何耶 答。言十佛者。十身盧舍那也。十
身者此衆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辟支佛
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已上三條論義也
  本&MT80355;
  正治元年七月二十三日午時許。於仁和
寺菩提院草案之畢
  花嚴宗學者東大寺住僧聖詮大法師先師
抄出論義無擇文。仍檢具之并今案論義
多多依修學者抄之者也。後見穴賢穴賢
不謗之
  文永四年正月二十六日。於仁和寺常樂
院。以神護寺之本筆寫畢
  以同本一校畢     尊辨本生年二
十三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