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 (No. 2341_ 聖詮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
六相義私&MT80355;云 問。何云轉爲 答。二乘之
人云轉爲 問。何故二乘人云轉爲 答。二
乘之人根鈍故。不能直爾聞□法一乘。要先
迴入共教大乘。成共教菩薩。轉捨二乘之名。
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二乘之人云
轉爲 問。爾一切二乘。頓不聞此普法一乘
 答。爾也。不聞 問。若爾何第八會中。除舍
利弗等之人。如聾如盲 答。彼權現者不
實二乘 問。權現之者不實二乘云意如何 
答。對機顯法故。標如聾如盲之形。所以云權
現之人不實二乘也 問。對機顯法云意如
何 答。此普法一乘。深勝二乘人不能聞標
如聾如盲之形。所以對機顯法也。如依黒
物顯白物也。何以知二乘之人根鈍故。要
先迴共教大乘。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 
答。疏云。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
大乘。捨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
賢法云云 以此等文知爾 問。何云二乘人轉
爲 答。轉捨轉得義□捨二乘名。轉得共教
菩薩名。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云二
乘人轉爲。故疏無二乘而不迴共教。無菩薩
教菩薩不迴非共教云云 問。約第八會有本
會末會。本會故舍利弗末會舍利弗。其權
現人非實乘 答。爾。權現之人不實二乘 
問。本會舍利弗。顯此善法一乘。深勝不能二
乘人。不覺標權現之形。應有經云。末會舍利
弗迴心。於文殊邊悟十大法門。□□權現者。
非實二乘 答。據第八會聲聞。爲表法衆寄
法衆。本會聲聞標法衆。末會聲聞寄法衆。所
以雖共權現而無夫 問。表法寄法衆云意
如何 答。大菩薩標此普法一乘。深勝非二
乘人所解。而如聾如盲。所以本會聲聞云表
法之衆。顯寄於同教。迴入別教一乘。迴心
文殊邊。表十大法門解故。末會聲聞云寄法
之者也 問。本會聲聞云權現之者有然耳。
末會聲聞迴心向大。二乘何云權現之者非
實二乘 答。他宗意者然之耳。今宗非謂然
之。此會二乘之人却不在故也 問。此會
二乘人却不在者。經初如是我聞之我誰我。
不阿難我 答。此權現阿難。非實阿難也
指事下卷云。言一切二乘至如聾如盲者是
者於一乘□□答。二乘機故。是即空義。
既空無一乘故不可迴也
  治承三年四月。東大寺八幡定齊講。聖詮
大法師之解也
問。華教時舍利弗。法華時身子。爲別爲當同
歟 答云云 兩方。若云二經舍利弗別者。初
成道花嚴時身子。如聾如盲。漸調其機。至于
法華之時。所悟一乘也。若爾彼此身子何異
耶。若云依之同者。花嚴時身子權人也。法華
舍利弗退菩提心也。何同歟
問。付明入無餘聲聞得劫限。心想還生。且楞
伽經乃至劫不覺文。大師云何引釋之耶 
答。章引此楞伽文耳。此文但總相説 付之
今此楞伽經文□乃至劫不覺故。指無餘時
定一劫也。何云但總相説。初總擧之耶。依之
起信論義&MT80355;之中。廢立劫限長短。立七位
之中第六位也。若爾者大師兩處所釋。已以
相違。如何可和會耶 答。古人義二途也。有
人云。今此楞伽經文。正不指時分故。釋但總
相説也。但至起信論義&MT80355;釋者。云乃至劫不
覺故。任文相大旨。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此
義無指難歟。或人云。同本異譯。經文云無
量劫不覺。依之可云但總相説。但至義&MT80355;
立第六位。總兼別故。分取一位耳云云
  私云。楞伽文不指時分故。云但總相説也。
非遮義&MT80355;。第六位者。勝進良覺等傳也。總
者兼別故。義&MT80355;取第六位之義。覺嚴等之
義也。章文并起信論義&MT80355;上抄之耳
章云上論義云。問。就五果迴心。且其無餘劫限有
八六四二十千不同。依何故耶 彼所抄之
起信義&MT80355;上卷云上論義云。問。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性人。入無餘可云耶 彼所
抄之
  文永三年十月十二日。於仁和寺
  常樂院書寫之畢
 佛子聖嚴之
二十二歳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九

  佛果義
問。小乘教意何釋佛果耶 答。章云。若小乘
佛果。唯是無常。不説本性功徳故。如佛性論
云。小乘無性徳佛性。但有修得故也 付之。
小乘教意。何佛果功徳唯是無常。無本性功
徳耶。見章上文。以戒定惠解脱知見等五分
法身。爲佛果功徳。是則三世常恒法也。但
不可限無常一義。況佛性論。望眞如法性功
徳之。無性徳佛性也。非不願五分法身功徳
也 答。於五分法身功徳者。前佛後佛無替。
雖以其化用名屬三世諸佛功徳故。猶是無
常一義也。佛性論意。又以如此耳
章云。若依小乘佛果唯是無常。以不説本
性功徳故。如佛性論云。小乘無性徳佛性。但
有修徳故也
佛果義私&MT80355;藥師寺義聖律師
撰寛平三年&MT80355;
 問。就常無常
義。且小乘意。何故云佛果唯無常耶 答。小
乘教中。未説本性功徳故。云唯無常也。故五
教云。若小乘佛果唯是無常。以不説本性功
徳故云云 問。其本性功徳者何物 答。本覺
本有功徳也。意云。小乘教中。未説本覺本有
功徳故。云佛果唯無常也 問。若爾有所依
文耶 答。爾有。故所五教云。如佛性論云。小
乘性徳佛性者。本覺佛性也。小乘教中。不説
本覺佛性故。曰無性佛性也。言修得者。修得
佛性也。佛性論第一云。若毘曇薩婆多等
論部説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徳。但有修
得性云云
佛性論第一云天親菩薩。陳三
藏法師眞諦譯
 復次佛性有無成
破立義。應知。破有三種。一破小乘執。二破外
道執。三破菩薩執。初破小乘執者。佛爲小乘
人説有。衆生不住於性不般涅槃故。於生
疑起不信心。釋曰。所以衆生疑者。由佛説故。
小乘諸部解不同。若依別説。一切凡聖衆生。
並以空解其本。所以凡聖衆生。皆從空出
故。空是佛性者。即大涅槃。若依毘曇薩
婆多等諸部説者。則一切衆生。無有性徳佛
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衆生凡有三種。一定
無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闡提犯重禁者。
二不定有無。若修得即得。不修不得。是賢善
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聲
聞位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獨覺位世法
以上。即得佛性。三菩薩十迴向以上。是不退
位得於佛性。所以然者。如經説有衆生不
住於性。永無涅槃故。又可餘説。佛十力中。性
力所照。衆生境界。有種種性。乃至麁妙等界
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衆生有性無
性異故。有佛性者。即修種種妙行。無佛性
者。則起種種麁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
説。皆有道理。未知何者爲定故起云云
  私云。餘文段無用故略之畢
問。始教大乘意。法身并修生功徳。倶通常無
常可云耶 答。倶通常無常 付之法身凝
然常住理性也。何可云通無常耶。次修生功
徳者。報應二身也。何可云常也耶
章云次下
&MT80355;
問。莊嚴論中。自性無間相續。三佛性常無常
中何也可云耶 答。倶常也付之自性是
理法身故。常云事可然也。無間相續者。修
生有爲法也。此二佛性。無常可云也。何三
佛性倶常判也
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性故。亦無
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徳是無常。以從因生
故是有爲。無漏故亦得是常。佛無間斷故。相
續起故。莊嚴論云。自性無間相續。三佛倶常
住等
&MT80355;云 問。就始教義。三身倶通常無常意
何耶 答。且約法身者。以是自性凝然常故。
是常也。以有離不離義故。是無常也。若
約自他受用變化身者。從因生故。是有爲
也。無漏故是無常也。以不聞斷相續起故。
是常也。故章云。若三乘始教法身是常。以自
性故。亦無常。以離不離故。修生功徳是無常。
以從因生故是有爲。無漏故亦得是常。以
無間斷故。相續起故言修生功徳者。自
他受用變化身也。定知無常。以離不離故者。
如來藏在纒之時。猶不離染故曰不離也。出
離之時。已離妄染故曰離也。由此二義。受是
不定故。故曰亦無常也。故控玄&MT80355;第十二云。
三離不離無常。約圓成性。以在纒時名不離
垢。出障離時名爲離垢。約斯不定名爲無常。
具如中邊論及佛性等説云云
問。三身通常無常者。有所依文耶 答。爾有
  始何文 答。五教引證云。莊嚴論云。自
性無間相續。三佛倶常住等云云
章云。理法身是自性常也。智法身是不斷常
也。應化二身相續常也。自性常者。即凝然常
也。最勝第二亦説。法身常。應化二身通常
無常也具三身義文
後古&MT80355;下引成論云。常有三種。一本性常。
謂自性身。本來性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
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沒
已後。現化無盡故。故説三佛倶常住等
最勝王經第二云。如是三身。以有義故而説
於常。以有義故説於無常。化身者。恒轉法輪
處處隨縁方便相續不斷絶故。是故説常。非
是本故。具云本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應身
者從無始末相續不斷。一切諸法不共之法。
能攝持故。衆生無盡。用亦無盡。是故説常。
非是本故。以具用不顯現故。説爲無常。法身
者。非是行法無有異相。是根本故。猶如虚空。
是故説常
問。&MT10755;教意。修生功徳。通常無常二義可云耶
 答。章云。通二義也 付之。設雖&MT10755;教意
也。何以修生功徳可云常住耶。偏可云無
常也。如何
章云如下
&MT80355;
問。&MT10755;教總説門意。法身功徳。通常無常可
云耶 答。章云。通二義也 付之。法身常住
法也何可云通無常耶
章云如下
&MT80355;
問。&MT10755;教意。於佛果位。具常無常等四句可有
云耶 答。章云。有之付之。何可有此四
句不同耶。何況文云此非四句如何
章云。若依&MT10755;教有二義。先別明後總説。別中。
修生功徳是無常。以修生故。亦即是常。一得
以後同眞如故。何以故。本從眞流故。無明
已盡還歸眞諦故。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身
流。無不還證此法身等。寶性起信論等。盛
立此義。如彼應知。又智論云。薩婆若智
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虚妄是生滅。薩
婆若云是實法。非生滅故。解云。薩婆若此云
一切智。即知佛地圓智同眞如故。非生滅
也。又攝論云。猶如虚空遍滿一切色際。無生
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一切所知。無倒無
變異等。是故。當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爲常。亦
則同眞如不變常也。法身是常。以隨縁時不
變自性故。亦是無常。以隨染赴機故。何以故。
以諸功徳並同眞。是故起用唯是眞作故。起
信中。報化屬眞如用大攝。又彼論云。衆生
心淨法身影現等。又云。復次本覺隨染分
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捨離。謂一者智
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説。總説者。
由此法身隨縁義故。是故功徳差別得成。由
不變義故。是故功徳無不即眞。以擧體隨縁
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是故佛果即
常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隨義應知
佛果義私&MT80355;云 問。就&MT10755;教義別説門意何
耶 答。此門意別云説三身常無常義故。云
別説門也 問。除法身亦應化二身。通常無
常如何耶 答。應化二身。以今此修生故。是
無常也。還至源而同本覺眞如現故。是常
也。故章云。別中修生功徳是無常。以修生故。
亦即是常。一得以後同眞如故云云 爾修生
功徳者。即應化二身也。自受用身。亦收盡
應身也 問。何故立還至源而同本覺理時
常 答。應化二身。本自眞如流故。無明斷盡
時。還歸眞如理體。所以云常也。故章云。何以
故。本從眞流故。無明已盡。還歸眞體故云云
 問。以何□本從眞如流故。無明斷盡。還歸
眞如理體 答。章云。梁攝論云。無不從此法
身流。無不還此法身等。寶性論起信論等。盛
立此義。如彼應知。言梁攝論者。指第十三
流字作
生字也
 問。還歸本覺眞如理體故。如何云
常耶 答。本覺理是不變常住故。始覺智亦
同本覺時常也 問。若爾是應化。又説常文
耶 答。爾有智度論攝論如是説 問。且智
度論文如何耶 答。智度論云。薩婆若不與
三世合。何以故。過去世等。是虚妄是生滅。
薩婆若是實法。非生滅故云云 章云。薩婆
若此云一切智。即知佛性同智同眞如故。非
生滅也云云 重云。佛果同智同本覺眞如理
故。非生滅云云 言不生滅常云トナリ 問。
攝論文如何耶 答。其論云。猶如虚空遍滿
一切色際。無生住滅變異。如來智亦爾。遍
一切處□無倒無變異等云云 章云。是故當
知。非直無間斷故以爲常。亦則同眞如不變
常也云云 意云。依此者。應化二身。非直無間
故以爲常。亦則同眞如不變常故。諸爲常
云也 問。法身佛通常無常如何耶 答。法
身佛。隨無明縁成六道生死。流轉法時。不
變其自性故。是常也。以隨無明染縁起時。
所被機故。是無常也。言法身者。理法身也。故
章云。法身是常。以隨縁時不變自性故。亦是
無常。以隨染赴機故云云 問。何故云爾 
答。章云。問。何以故。以諸功徳。更並同眞如。
是故起用唯是眞作云云 意云。修生功徳。
以既並同眞如理體故。是故所起之應化用。
唯是眞如隨縁所成也 問。何以知應化用
是眞如隨縁所成耶 答。章引起信論三處
文也 問。其文如何耶 答。章云。起信中報
化二身。屬眞如用大攝。又彼論云。衆生心淨
法身影現等。又復以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
相。與彼本覺不相離。謂一者智淨相。二者
不思議業相。乃至廣説云云 問。何云用大 
答。應化二身是用大 問。何故應化二身云
用大 答。應化二身。是眞如用大也。於大有
三大。即體大相大用大也。體大者。眞如理也。
相大者。眞如之所有恒沙之萬徳也。用大
者。應化二身也。過於此三而無大之物故云
大也 問。此三寶中何攝耶 答。法寶攝也。
故起信論疏云。以用大中。辨佛受用變化二
身。是故體相二大。自是法身。屬法寶攝。以
彼用大依體相起云云 問。何云智淨相耶 答。
智者始覺智也。淨者離染。同於本覺也。又智
即淨故云智淨也。又皆淨之相故。云智淨相
也。故起信論別&MT80355;云。智者始智也。淨者離染。
同本覺。此中有智之淨。爲智即淨也云云 又疏
云。其智淨相者。明本覺隨染還淨之相云云 
問。何云不思議相 答。果徳化用故爲業。非
下地所測量故。名不思議也。明還淨本覺業
用之相故。名不思議業相也。不思議之業。及
不思議即業故。名不思議業。不思議業之相
故。名不思議業相也。故別&MT80355;云。不思議
業者。果徳化用故。故名爲業。非下地測量故。
不思議也。此中亦有不思之業。及不思即業
等。可知也云云 問。總説門意如何耶 答。此
門意。總説佛果常無常義故。云總説門也。意
云。別別不明三身常無常義。而唯總説常無
常義故。名總門也 問。爾其佛果通常無常
如何耶 答。由法身隨縁義故。是無常也。由
法身不變義故。是事也 問。爾佛果唯有亦
常亦無常。而無非常非無常義耶 答。佛果
具足常無常等四句。又不具足也。故章總
説者。由此法身隨縁義故。是故功徳差別
得成。由不變義故。是故功徳無不即眞如。
以擧體隨縁。全相不變二義鎔融。無障礙故。
是故佛果。即常即無常具足四句。或非四句
隨縁應知云云 案云功徳差別得成者。由此
身隨縁義故。應化差別果得成。是故三身
皆是無常。言功徳無不即眞如者。由法身不
變義故。應化二身。皆是無不眞如法身。是
故三身皆是常 問。其佛果具常等四句如何
耶 答。隨縁義故是無常。不變故是常。隨縁
不變二義故。是亦常亦無常也。絶言離相義。
是亦非常。亦非無常也 問。或非具足四
云云 意如何耶 答。此非四句。是倶絶上
所得四句故云 問。何故倶絶四句 答。約
諸縁起法。不可説是常。由彼擧體即是無
常故也。亦不可説其無常。由此擧體即彼常
法故。是故文曰非四句。隨義應知也師説 
問。章文問。若爾如何得説非一異也者。此意
問何耶 答。此意云。隨縁不變二義鎔融無
障礙者。若爾如何理智得説非一異等 問
章文答云。若始教中。以眞如遍故。智證眞如
故非異也。有爲無爲不同故非一也者。此
答意何 答。此説非一非異。始教&MT10755;教意別
也。今此答始教意也。此始教義意云。能
證所不相離故。是非異也。智是有爲。理是無
爲故非一也云 問。章文。若&MT10755;教中功徳有
二義。一縁起現前義。以三無數劫功徳不
虚故。二無自性義。以離眞如無自體故。此
中初義。與法身隨縁。後義與法身不變。是非
異門。以是擧體全收故。又此初義與不變。後
義與隨縁。是非一門。以義差別故。是則不
動非異明非一也者。此文意如何 答。今
此答是&MT10755;教意也。&MT10755;教意云。功徳有二義。一
縁起現前義二無自性義也。初縁起現前義。
與法身隨縁義故。是理智非異也。復無自
性義。與法身不變義故。是理智非一也云 
問。何云縁起現前義。云無自性義 答。始覺
智三無數劫加行之功不虚故。十地究竟方
得果。既是因縁所生之果故。縁起現前義。
即是修生義也。始覺智是熏眞如之所流法。
而更無別體故。名無自性義。即是修生義
問。始教大乘意。眞如與智非一非異也可云
耶 答。章云。非一非異也付之。非一義
可然也。非異義不明。凡始教意者。眞如是凝
然理也。智非理也。有爲無爲異。能證所證水
火也異也可云也。何判非異耶
問。&MT10755;教大乘意。於功徳縁起現前無自性有
二義爾者此二門非一非異也可云耶 
答。章云。非一非異付之。何判非一非異

  已上二條論議釋。以上&MT80355;之了
問。頓教心□□法身功□耶 答。章云。若依
頓教。以離念故。亦唯一實性身。平等平等不
可説有功徳。乃對。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
此身即是法身。又至云。一切諸佛身。唯是法
身。如是准之云云 付之。涅槃經。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説者。是可&MT10755;教等心也。若依頓教者。
何云吾此身耶。又云。經云者。是華嚴經説歟。
是又可圓教説如何
章云。若依頓教。以相盡離念故。知唯一實法
身。平等平等不可説有功徳差別。亦不可説
常與無常。若寄言顯者。如經云。吾今此身即
是法身。又經云。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等。
如是准之
&MT80355;云 問。頓教心。三身佛若常若無常歟
 答云。頓教意。八相盡離念故。唯一自性身。
更不可説有功徳差別相。又不可説常無常
義。若寄言顯者。一切諸佛身。唯是自性法身
也。故章云。若依頓教○又經云。一切諸佛身。
唯是一法身等云云 經者。起信論疏指涅槃
經也
問。圓教意□□佛果功徳。爾者約用常無常
四句何判云耶 答。章云。通三世間等一切
起故。具常等四句付之。付用雖通三世
間。何可云有常無常等四耶
章云如下&MT80355;云云
問。約徳常無常等四句分別時。倶句常無常。
非句非常非無常故。何釋之耶 答。本有修
生故。常無常倶句也。修生本有。非常非無
常非也釋 付之。何以本有修生。爲常無
常故耶。次何又以修生本有。爲判非常非
無常故耶
章云&MT80355;
之也
問。約體何判常無常義耶 答。章云。以不可
説爲常。與阿含相應故無常也付之。設
雖不可説也。何判常耶。次雖阿含相應。何可
無常也耶
章云。若約圓教。佛果常等義有三説。一約用。
佛果既通三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等
四句。二約徳。佛果既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
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備
無邊徳。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義。思
之可見。三約體亦通四句。謂此經可以不
可説爲顯故是常。與阿含相應故是無常。二
義無礙故倶有。隨縁起際故倶非。此上三
義。若體乃至用即倶有。以融攝無礙故。皆
有常等無礙也。思之
十玄章私&MT80355;上卷云 問。修生修顯因果別
四句方何 答。一唯修生。謂信等善根。本無
今有故。二唯本有。謂眞如正功徳故。三本有
修生。謂如來待了因。本隱今顯故。四修生
本有。謂無分別智。内證眞如實法一相云云 
  尋云。十玄章。修生本有等四句者。佛果義
修生本有等四句同歟。將異歟如何 答
指事云。意二。約徳佛至常等四句者。一無常
修生故。二常本有故。三倶二義雙現前故。
四非倶謂非常修生故。非無常本有故
起信別&MT80355;云。淨分縁起中有四句。一本有。
謂眞如門。二修生本有。謂本覺。以對始得成
故。三本有修生。謂無分別智。是本覺染所成
故。四修生本有謂始覺智。本無今有。此四義
同一縁起。隨擧一門無不全收。准之
佛果義私&MT80355;云 問。圓教意。佛果若常若無
常耶 答。此有三説。一約用。明常無常義。二
約徳。明常無常義。三約體。明常無常義 問。
且約用明常無常云意何耶 答。章云。一約
用。佛果既通三世間等一切法。是故具有常
等四句云云 此説約用大而説也 問。其常
等四句如何耶 答。一常恒順法界無間斷
故。二無常隨世間現故。三倶二義倶現前故。
四非倶隨取一不得故。又縁起無性故。出指
事也 問。約徳明常無常義云意何耶 答。
章云。二約徳佛果現具四義。謂一修生。二本
有。三本有修生。四修生本有。圓融無礙無邊
徳。是故亦通常等四句。上二四義。思之可
云云 此説約相大而説也 問。佛果通常
等四句何耶 答。一無常修生故。二常本
有故。三倶雙現前故。四非倶謂非常修生
故。非無常本有故。出指事也 問。約體明常
無常義云何耶 答。章云。三約體亦通四句。
謂此經中。以不可説爲顯故是常。與阿含相
應故是無常。二義無礙故倶有。隨縁起際
故倶非。此上三義。若體即倶體。乃至用即倶
用。以融攝無礙故。皆常等無礙。思之云云 
此約體而説也 問。此四句意何耶 答。初
句言謂此中以不可説爲顯故是常者。意云。
果海唯佛與佛所知。而因人發言。不可顯其
實體故。是常云。第二句言與阿含相應故是
無常者。意云。顯普賢因門。即與阿含相應十
佛徳用之體義故。是無常云。言阿含者。此
云教也。此言無常。非是如彼三乘教所得雙
時。變化名爲無常。此常言説故云無常也。
又説云。此但修生義邊。名爲常耳。第三句
言二義無礙故故倶有者。意云。常無常無
無礙故。曰倶有也。第四句言隨縁起際故倶
非者。定一云隨眞如實際。言語道斷。不可
説常無常故。云隨縁起實際故倶非也 問
曰。此上三義。若體即倶體。乃至用即倶用
等云意如何 答。此意云。據此用相體。各有
四句。若言用時倶成用義。所以顯此用四句
中。其相四句休四句相攝入故。爲用四句
也。據自餘相體四句。而互相攝入。亦復爾也。
皆有常等無礙云
問。小乘教并始教引小門意。佛相者幾可云
耶 答。章云。三十二相也付之。佛相者。
唯限三十二相。不増減耶
章云。二明相好者。若依小乘。有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是實法也。若三乘中。或亦但説三
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也。仍即空
是相義。如金剛槃若經對法論云説。此初
始教引小説也。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普
賢實徳。此約直至及&MT10755;教等説
  私&MT80355;云 問○答。章云。若依小乘○是
實徳法也云云
  案云。今小乘説相好。望始教大乘相好
而見時。即是化身相好也 問。始教意何
耶 答。章云。若三乘中。或亦但説三十二
相八十種好。是化身之相。何即空是相義。
如金剛般若經於對法論等説。此約始教
引小説也云云 問云。金剛般若經文如
何耶 答。金剛般若經云。如來説三十
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云云 對
法論等文。可准知之
問。化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者。應身法身
具幾相好 答。應身法身。亦同化身也。故章
下文説。實報身及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
好。意云。此上並約始教説云云 問。&MT10755;教意。佛
具幾相好耶 答。&MT10755;教意。説報身具八萬四
千相好也。又説法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也。故章云。或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普賢實
徳。此約直進及&MT10755;教等説云云 又下云。攝
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法身功徳攝也云云 
言直進者。是三乘中可云也。今上所明八萬
四千相好者。是彼三乘菩薩所被教也
問。始教直至門與&MT10755;教同。報身佛者。具八萬
四千相好可云耶 答。章云。同具付之。
倶具之者。始&MT10755;二教差別難判耶
章云以下
&MT80355;
問。三乘教。化身佛修三十二相業可云耶 
答。章云。修云也 付之。三十二相業因者。萬
善行也。此偏付實報身。修其因可云耶。何
可云化身修相好業耶
章云 問。何故智論等。於此化身辨金鏘馬
麥等往業所到。三十二相等。亦各出因耶 
答。爲引二乘。同下而説。現業果不亡故。聖道
斷惑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
小乘以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如大
乘方便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亦是方
便。爲引二乘。即於此身。亦示勝因果。以實報
身非彼見故。二此等亦即是實報相。垂在
化中顯現故。得出因也
&MT80355;云 問。章文問。何故智論等。於中化
金鏘馬麥等往業所到。三十二相等。亦
各出因耶。此問意何耶 答。三十二相因。是
其萬行之報也。此約實報身。即成其因。是
約化身而得説三十二相因耶云。故言三十
二相等亦出各因耶 問。章文答別問云。爲
引二乘同下而既。業果不亡故。聖道斷惑
非滅報故。如羅漢喰沙。金鏘等亦爾。小乘以
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如大乘方便
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亦是方便力
引二乘。即於此身示勝因果。以實報身非
彼見故。二此等即是實報相。垂在化中顯現
故。得出因也云云 此答意如何耶 答。智論
辨金鏘馬麥等往昔虚報。爲引二乘。同下
而説。現業果不亡故也。意聖道顯惑云。不滅
虚報。此小乘爲實。始教即空説。以是方便故。
如大乘方便經説。其相好出因有二義。一
亦是方便。爲引二乘。即於此化身。示勝因
果。以實報身。非彼二乘見故。二此等亦即是
實報身之相好。於業化身中。而顯現故。得出
相好因云 問。以方便故者意何 答。此意
説。據理實説。可言唯自受用身。修萬行因。即
得三十二相果。然今爲顯非但自受用身修
因得三十二相果。亦此化身修萬行因得此
三十二相果故。於化身出相好因云
問。攝論心。以三十二相法身功徳攝也可云
耶 答。法身功徳攝也付之。道理不明。
何以三十二相。可云入法身功徳攝耶
章云 問。何故攝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法
身功徳攝也 答。此亦有二義。爲迴二義。方
便漸説。眞實法身。恐彼難信故。以此等功徳。
現爲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二彼功徳法
爲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始教。又三
十二等。即無性故。亦即是眞如法身。此約
&MT10755;教説
&MT80355;云 問。何故攝論中。説三十二相等。入
法身功徳攝耶 答。此亦有二義。一爲迴二
乘方便漸説。眞實法身。恐彼難信故。以此
等功徳。爲法身令易信受。以現見故。二彼以
功徳法爲法身故。攝在彼中也。此上並約
始教説也。又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亦即是
眞如法身。此約&MT10755;教説已上章
問答
 問。就&MT10755;
義。三十二相等。即無性故云意何耶 答。此
意云。三十二相等。即其眞如法身上所現實
徳故。此即空義。乃名三十二相故。言無性故
也 問。何故眞如法身上所現云三十二相
名法身 答。所被機由難信。彼眞實法身故。
但現能依功徳法。而名法身也
問。頓教意。佛具幾相好可云耶云云
章云 問。頓教意。佛具幾相好耶 答。頓教
意無明説。今謂可云頓教意。説約報身有
八萬四千相好 問。何者爾 答。章文云。或
約報身説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徳。此約直至
&MT10755;教等説云云 言等者。等取頓教也。以此
得知等也
問。章中引觀佛三昧經説。釋佛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爾者云何釋成之耶 答。章云。佛生
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説三十二相。勝諸
天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薩。説八萬四千諸
妙好等云云 付之今此示同人故。説三十二
相。勝諸天故。説八十種好云事不明。佛
三十二相處。正明圓異輪王相故。可云勝
人相故。説三十二相也。又示同諸天。可云
説八十種好也。何今此相配釋此耶
章云。若依一乘。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
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業用亦爾。所以説十
者。欲顯無盡故。如相海品説。又觀佛三昧經
中。約此三宗。分佛相好。以爲三段。彼經云。
略中之略者。我今爲此時會大衆及淨飯王。
略説相好。佛生人間。示同人事。同人相故。
三十二相。勝諸天故。説八十種好。爲諸菩
薩。説八萬四千諸妙相好。佛實相好。我初成
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爲普賢賢首等諸大
菩薩。於雜華經。已廣分別。解云。此中三十二
相等。當略中之略。爲人天二乘等。即當初也。
八萬四千等。義當但是略。爲三乘菩薩等。當
次也。佛實相好。如雜花説者。義當廣説。即是
指華嚴相海品説。此亦説一乘別教相。即當
&MT10755;也。以雜華即華嚴故。餘義可知
探玄&MT80355;第十五云。依觀佛三昧經有三類。一
略中略。有三十二相。二略説。有八萬四
千相。三廣説。有無量説。如雜花經中。爲普
賢賢首等説。解云。雜花經即華嚴異名。此品
中十蓮華藏世界。廣説相名無量也。此之
中。初唯小乘。以兼前爲三乘。後具別爲一乘。
又初唯地前見。以唯地上見。後通五位見。
又初唯化以報身。後十身相
  裏付云
  金剛般若經云。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
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
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説三十二
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據&MT10755;教中。亦有此等説。故曰約直至及&MT10755;
教等説也。言等者。取頓教也 問。何教説
八萬四千相好 答。觀佛三昧經如是説
也。然紹法師云。此四善根位。能化身所
具之相好也
寫本云
  正治元年七月十一日。於仁和寺菩提院。
古人先師抄出論義勘文私&MT80355;等書。令并
今案論義。少少抄之
  華嚴學者東大寺聖詮大法師
問。以法華經付屬誰人耶 答云云 進云。智
論第一百云。付屬喜王菩薩付之見法華
文。付屬藥王菩薩今何付屬喜王菩薩判

智論第一百云 問曰。若爾者。法華經諸會
方等經。何以屬藥王諸菩薩等 答曰。有人言。
是時佛説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
  私云。此智論文。探玄&MT80355;第二卷引之也
  今寫本云
  寶治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午時許。於高山
寺草庵書寫了
  抑此抄物。先師東大寺林觀房法眼御抄
也。爲高山寺寺物所被書寫留也。厭分疏
之間。拭老眼。如形令馳筆畢。定其體難見
別歟
 大善老陰非人性鑁
生年六十四 
  文永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於仁和寺常樂
院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
生年二十二歳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十

  攝化分齊
問。付述小乘義。唯此娑婆是佛報土也。餘百
億等化境分齊也云云 爾者唯此界佛出世可
云耶。次小乘教中可説淨土耶 答。小乘教
心。但此贍部州佛出世可云也。次此小乘教
心。三界外無別淨土也 付之凡小乘教中。
二十部異計不同也。其中薩婆多一宗許十
方世界唯一佛出世。何依小乘教總此贍部
州有報佛土耶。次龍樹智論中云。有妙淨土
出三界。是阿羅漢當生其中云云 淨土章引
此文爲難。如何 答。凡云小乘教者。專多指
薩婆多一宗也。五天九州廣學彼宗故。不許
他方佛也。次淨土章會此難云。今言生者。
引小乘語。明彼羅漢先有淨土種子故得羅
漢當生其中。或是大阿羅漢即是菩薩當生
其中。宜可知之云云 又智嚴問答云。依小乘
教。無他方佛。假使有者。即是此方往彼變化
云云 故依此等釋。如此可成申也
章云。若小乘中。唯此娑婆雜穢處是佛報土。
於中此閻浮提。是報佛所依。餘百億等化
境分齊也云云
問。始教大乘心。釋迦實報淨土在摩醯首羅
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云云 爾者引何經
論説耶 答。章云。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説
云云 付之引梵網證此義不明。梵網經中云。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臺。周匝千花上。復現
千釋迦云云 已説三重釋迦化用。今始教中
判實報土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閻浮提
也。故梵網葉上佛是&MT10755;教心也。何總引此
經證此義耶。況梵網教主一乘三類世界中
蓮花臺藏世界佛也。何下引始教説耶 答。
有梵網經及對法論説者。如對法論等者。感
許色頂成道故。又引梵網經説同證此義。實
如所難。梵網説三重釋迦爲一乘教主。但又
如所難。葉上佛等。對法論等色頂成道佛故。
引此經也。如花嚴十重積成土。先以上五重
龍樹智論引此故。是&MT10755;教意也。此亦如此也
章釋次
下證之
問。始教意色頂報佛土爲引二乘耶 答。爾
也 付之以色頂報佛土爲始教引攝不明二
乘見化身不見報佛土何以色頂實報土爲引
接教耶 答。章云。何以故爲二乘教。以釋迦
爲實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故。於彼天別立
實報。又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
界内最勝處説。其化身但充滿百億等亦順
彼説云云 文心顯也。故判始教引攝心也。況
又探玄&MT80355;中。爲引二乘同界説故云云 依此
等所釋。尤有其理者也
章云。若二乘中。法性土及自受用土。今此
不説其釋迦佛隨他受用實報淨土。或有説
摩醯首羅天化身充滿百億國閻浮提是所化
分齊。如梵網經及對法論等説。當知此約
始教以説。何以故爲二乘教。以釋迦身爲實
報。今即翻彼顯其是化。於彼天別立實報。又
恐二乘不信界外有實淨土故。寄界内最勝
處説其化身。但充百億等亦順彼説
問。&MT10755;教大乘意。釋迦實報淨土有三界外
云云 爾者引何經説證之耶 答。引涅槃經
説證之也。故章云。涅槃經云。西方去此三十
二恒沙佛土。有世界名無勝。是釋迦佛實
報淨土。此約終教説付之以涅槃經所
説。無勝世界名釋迦實報淨土者。明見彼
經現文。云界外土。未云報佛土。況喩&MT80355;。諸佛
土者如安樂國。然以安樂國大師釋迦報化
二土。所謂探玄&MT80355;中云。於中亦有四。章二
乘如阿彌陀等云云 又別有通報化二土釋。何
以涅槃經説爲證。釋成界外報佛土耶 答
涅槃經中。以無勝世界定界外土。明知實報
土也。既以娑婆世界説化身土畢。對此土明
彼報佛土。故知界外報身土也。但至娑婆
等文者。阿彌陀土既通報化二土故。強不
可相違也 私云。天台章安疏云。三西方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