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 (No. 2341_ 聖詮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同虚空體常周遍之義云云 大衆賢哲皆怖
罪報重者也
章云。若依圓教。一切煩惱不可説其體性。但
約其用即甚深廣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
足主伴等故。彼能障惑亦如此也。是故不分
使習現種。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煩惱
亦一斷一切斷也。故普賢品明一障一切障。
小相品明一斷一切斷者。此義也。又此斷
惑令齊。准上下經文有四種。一約證。謂十地
中斷。二約位。謂十住已去斷。三約行。謂十信
&MT10755;心斷。四約實。謂無可斷。以本來清淨故。廣
如經説。又前三乘等諸門斷惑。若一障一切
障斷即入此教。若隨門前後。是三乘等。此據
別教言。若約攝方便。前諸教所明並入此中。
以是此方便及所流所目故。餘義准之
四十經疏第一云。諸佛心内衆生新新作佛。
衆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眞
入楞伽心玄&MT80355;云。三由前二義不相離故。無
礙雙現。謂佛心中衆生聽衆生心中佛説法。
衆生心佛爲佛心裏衆生説法。是故全攝各
無障礙云云 探玄&MT80355;第一云。文同入楞伽心玄
&MT80355;
  正治元年九月二日。於仁和寺菩提院抄
之畢。師匠抄出論義短釋雙紙。并私問答
也。此等私&MT80355;等文。拾之抄合了。東大寺聖
詮大法師。誠謬定衆多者歟。後者正之
  文永三年九月二十二日於仁和寺常樂院
書寫之了
  佛子聖嚴之
  生年二十二歳
  以神護寺本一校了
  以同本寫點畢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八

  迴心義
問。小乘教意。有二乘迴心義可云耶 答。章
一切二乘皆無迴心。以更無餘求故。如小
乘中説云云 付之。倶舍論中。述轉聲聞種性
二成佛三餘云云 何云無餘求耶 答。證果
以後無迴心云也
迴心義私&MT80355;云。問。何故一切二乘皆不迴心。
答。章云。或一切二乘皆無迴心。更無餘求故。
如小乘中説云云 愚法小乘教中不説餘果。但
二乘果説□果故也可知
云云
問。&MT10755;教大乘意。二乘聖者入無餘後。心想還
生可云耶 答。心想還生判也 付之。凡二
乘聖者入無餘時。身心倶都滅處也。何雖&MT10755;
教心心想還生可云耶。是以瑜伽論中。入無
餘位。本轉二識皆滅。無餘後生。以何爲因
何背此等説如此判耶 答。&MT10755;教大乘心者。
談悉有佛性教故。彼入無餘。二乘以眞如爲
因熏因。如來大悲力外縁不捨故。根本無
明不捨故。心想還生云也。次瑜伽文。依始
教引小乘所立頼耶行相麁顯。不從眞起故
有滅云也。又爲順小乘涅槃故。入已不起
判也
章云。二或一切皆迴心。悉有佛性力爲内熏
因故。如來大悲力外縁不捨故。根本無明猶
未盡故。小乘涅槃不究竟故。是故一切無
不迴心向大菩提也。此約&MT10755;教説 問。如瑜
伽論顯揚論説。諸識成就不成就中四句内。
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者。阿頼耶識及
諸轉識。倶不成就。既本識轉識皆滅。無餘後
生。心以何爲因。無因而生不應理故 答。彼
諸論依始教門引小乘故。所立頼耶行相麁
顯。不從眞起説有滅。又爲順小乘故。亦許
彼般涅槃非不究竟故。説入已不復起也。今
&MT10755;教中。就實而説。以根本無明。動如來藏。成
梨耶識。彼二乘人。於此二法。既倶未斷證。何
因得滅阿梨耶識。又由彼無斷證故。所得
涅槃豈爲究竟。化城同喩應便有失。又由
上四因故得生心也
問。不成就阿頼耶識有有情可云耶 答。瑜
伽論云。有此義也 付之
&MT80355;云。瑜伽第五十一云。問。若成就阿頼耶
識。亦成就轉識。得成就轉識。亦成就阿頼耶
識歟。答。應作四句。或有成就阿頼耶識非轉
識。謂無心睡眠無心悶絶。入無想定。入滅盡
定。及生無想天。或有成就轉識非阿頼耶識。
謂阿羅漢若獨覺。不退菩薩故諸如來。住有
心位。或有倶滅。謂餘有情住有心位。或有
倶不成就。謂阿羅漢若諸獨覺。不退菩薩及
諸如來。入滅盡定。處無餘依般涅槃界云云 
同抄云。阿頼耶四句中。如對法第二云。阿頼
耶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又諸有情取爲我。
及即我之取處名阿頼耶。今最後義故。八
地等捨名不捨體。第一偏句中。云滅定者。此
謂第三果人。非餘成四句故。若生死念中
無意識。他宗難者。何故此中不論生死者。即
悶絶中攝。第二偏句中有三位。一麁現當盡
故捨名。非細法執。謂二乘人第二位。謂永伏
現行入。八地以去入愛現行永伏不起。非法
愛。此非留惑。以趣法空故。第三雙除麁細習。
章人法二執。謂如來此中名不退者。以未得
不退。以念恒増進善法。初地名不退。名已得
不退。非不得時有起煩惱有漏心等。以轉
識名通漏無漏。皆得阿頼耶名。種唯起有
學二乘。大乘八地異熟識等即空。大乘重路
二乘無學。若八無餘界二乘。如來取相。此中
第四通滅定等論故。云及如來等。非不退菩
薩及如來。實亦入無餘。依般涅槃。此約六識
轉識。不約第七云云
問。就五果迴心。且其無餘劫。限有八六四二
十千不同。依何故可云耶 答。章云。由根
不等故去有遲疾二種等云云 付之。依聲聞
獨覺者。其根有利鈍故。是故可然。於聲聞四
果者。雖有住生多少。入無餘涅槃時。皆同證
阿羅漢果。依何義辨四果利鈍耶 況初果
住生者。可通利鈍也。所謂倶舍光法師釋中
云。根本最鈍者。具住七生。非諸利根定滿
七云如何 答。涅槃經中説。無餘劫限隨五
果迴心。有八六四二十千不同大師釋經
文。此明最鈍。須陀洹人。受七生已入涅槃
等云云明知。隨經生多少。有利鈍不同云事。
或分根利鈍。又但依生多少劫長短。判之義
可有也。彼業惑根有殊故。成三九別釋也。又
他國惠淨師釋。五果劫限依此義見
章云。問。如生心迴向時分齊云何。答。由根不
等故去有遲疾。遲者逕劫乃起故。楞伽云。樂
著三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
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
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
解此文。但總相説。若差別説者。隨其利鈍各
別逕時。皆到阿耨菩提心位。如涅槃經云。須
陀洹人。亦復不定故。逕八萬劫。則能得到阿
耨菩提心。乃至云。獨覺逕十千劫。得到阿耨
菩提心。解云。此明最鈍須陀洹人。受七生已
方入涅槃滅心心法。如入滅定。復逕八萬劫。
乃得生心。受佛教化。即能發菩提心。若於
一身得第一果。受二生已即入涅槃。逕六萬
劫。即能發心。若於一身得第二果。不還欲界。
即入涅槃。逕四萬劫。能得發心。若得羅漢。
即現入滅。逕三萬劫。即能發心。若獨覺根利。
逕一萬劫。便能發心。此五人發心之時。即入
十信菩薩位。名發阿耨菩提心。又有義。前五
人從凡得小果。入涅槃後。起迴心修十信
行。滿心已堪入十住初發心住位已來。隨
根利鈍。各逕彼劫。未必一向在涅槃中。逕爾
許劫也。如直往人既逕一萬劫。修信滿足
堪能發心。彼獨覺人根最利故。亦似直往人。
逕一萬劫。餘四鈍根。又差別故。時得多利也。
上來明遲者。若極疾者。如法華經云。我滅度
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徳。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
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
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皆總聞是經。唯以佛
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説法。
此上並約&MT10755;教説
一乘義私&MT80355;云 問。此人但於初果住生。得
第四果入無餘。若二三果亦住耶 答。此
人既不經二三果。越中二果。得第四果入無
餘 問。何故不經二三果 答。初果斷取三
果障。得第四果故。既不得也 問。何故此人
五八萬劫經 答。涅槃疏云。如得初果不殘
七生道爲故。不越其七生。由業力故不盛
七生。此復如此云云 定若於一身得第二果
等者。意云。此人初果。即果身得第二果。其位
而住一生得第四果入無餘。經六萬劫發心
云云 故涅槃疏云。第二人於初果不經生。
即至第二果。上經是界人天各一生得第四
云云 定若於一身得第□果等者。意云。此
人從初二果。即身得第四三果。其位而住一
生得第四入涅槃。經四萬劫發心也。故涅槃
疏云。第三果於前果不經生。至第三果。經
色無色生得第四果云云 定若得羅漢。即現
入滅等者。意云。此人從前三果不經生。即得
第四果入無餘。二萬劫發心也。故疏云。第四
人於前三果不經生。直至第四果。雖同此
阿羅漢果。入於涅槃前果生不同。劫數不
云云 問。此等四人。謂得第四果方入無餘。
若爾問云。阿羅漢八萬劫數等。如何須陀
洹八萬劫等云云 答。從本爲名之爾。問。爾前
三果可爾。第四果如何耶。答
問。付明二乘入無餘義。且不定種性人入無
餘涅槃可云耶 答云云 疑兩方也。若云入
無餘涅槃者。起信論疏中。若不定種性未
入無餘前。即有迴心既成漸悟菩薩也。何
可云入無餘涅槃耶。若云不入無餘涅槃者。
菩提心論云。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
此文者。可入無餘見如何 答
問。不定性二乘可入無餘耶 答。此世根不
定者。雖遇諸佛教。還有逢後教心故。不留
淺教也。故不可入無餘歟 付之。不定性
者。不入無餘之文未見。誠説如何 答。如本
答申此世根不定者。必有逢後教心故小乘。
若始教等教時。不入無餘也。依之唯識論
中云。或説二乘無餘涅槃者。依不定性二
乘而説。後既證得有餘涅槃。決定迴心。求
無上覺云云
  私云。迴心義私&MT80355;。不定性二乘入無餘云云 
用否難定。又未知作者也
迴心義私&MT80355;云 問。二乘入無餘者。唯定性
入不定性不入歟 答。定不定倶入故。菩提
心論云。二乘人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虚
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要待劫限等滿方乃
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云云 問。若定
性不定性倶入無餘者。何故瑜伽八十云。迴
向菩提聲聞。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發趣阿
耨菩提 答。彼依三乘教分齊説。今依一乘
教意説倶入也 問。何故依三乘教意説不定
性不入。一乘意説入 答。三乘教意立。三乘
有究竟涅槃故。説定性二乘入。自分涅槃亦
既不發生。不定性二乘□分段身修練成佛。
一乘教意立。唯有一滅二滅非眞故。説定不
定倶入化城。而&MT10755;迴心向大 問。定不定倶
入無餘有何差別 答。如先定性待劫限滿
發生。不定性不論劫限故異 問。若爾定性
劫限滿者幾劫 答。此有多説。涅槃經云。八
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住云云 金剛仙論。逕
千萬億劫云云 楞伽經。無量劫不覺云云 問。
何故如此相違 答。根有利鈍。悟有早晩故
聖教互擧義不違之
又云 問。定性二乘等。何云迴心向大耶 
答。不定性三界内而向大定性。三界外而迴
心向大也。即界内迴心分段生死。界外迴心
變易生死也 問。四果之中。何果而受變易
身耶 答。必第四果而受變易身也。故佛性
論云。出三界外有三種三聖人等云云 問。約
無學聖有定不定性。同受變易。有何差別 
答。不定性迴心向大。而後入無餘受變易。定
性入無餘。受變易報後向大也 問。定性必
成佛義可入無餘。何不可性成佛入無餘 
答。&MT10755;教化城名爲無餘。不同法相等太虚無
餘故無妨。所以八十經云。若不信入無餘界
聲聞成佛通排一切衆生眼罪云云
同私&MT80355;引龍菩提心論云。二乘人雖破人執。
猶有法執。但淨意識不知。其他時久久成
果位故。灰身滅智趣其涅槃。如太虚空湛然
常寂。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等滿方
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縁便迴心
向大。從化城起以爲超三界乃至能得成佛
云云
一乘義私&MT80355;中卷寛朝作云 問。定性二乘人。
從無餘出迴心向大共教大乘。若迴心向大共
教大乘。若迴心向大不共大乘耶 答。迴入
不共大乘。不迴入共教大乘 問。何故迴入
不共大乘。不迴入共教大乘 答。定性二乘。
以無餘簡擇力。知三之中大乘權。三之外一
乘實故。迴入不共大乘。不迴入共教大乘 
問。入無餘二乘等著三昧樂。却不覺知□。得
知三中大乘權。三外一乘實 答。入無餘二
乘。雖樂著三昧樂。由如來大悲外縁力故。有
彼本覺内熏力因故。自無餘出故。得知大乘
權。三外一乘實。所以迴入不共大乘。迴入共
教大乘 問。若爾無餘二乘。從彼出入不共
大乘。不迴入共教大乘者。何疏云。謂諸二乘
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大乘耶 答。彼約
不定種性。爾云不據不定性二乘 問。何以
知。不定性二乘。從無餘出迴入不共大乘。不
迴入共教大乘云事 答。智度論九十三曰。
阿羅漢捨分段身生何地具足佛道。有妙
淨土。出三界外。阿羅漢從聞法華具足佛道
云云 以此文知爾云事。又樣云定性二乘不定
性必先迴入共教大乘。然後迴入不共大乘
故。疏云。謂諸二乘以根鈍故等云云 問。何故
不云阿羅漢生妙淨土。聞深密經具足佛道。
云聞法華經具足佛道 答。阿羅漢身人故。
云阿羅漢實共大乘菩薩也。所以聞法華具
足佛道也
  私云。迴心義私&MT80355;。并此一乘義私&MT80355;。不定
性二乘入無餘判也云云
香象起信論疏上卷云。二乘迴心者。若不定
種性。未入無餘前即有迴心。此不待定。若決
定種性。未入無餘前定不迴心。要入無餘方
有迴心。以二乘人本來不得無餘依涅槃界
故。佛性論第三云。二乘人有三種餘。一煩
惱餘。謂無明住地。二乘餘。謂無漏業。三果報
餘。謂意生身變易身也。又無上依經・勝鬘經・
寶性論等。廣明無漏界中。有三種不思議變
易生死。謂聲聞縁覺大力菩薩名定。此中
二乘是不定種性。理必不然。以未迴心有分
段故。迴心已去是漸悟菩薩。非二乘故。論
説二乘有三種餘。非菩薩故。當知。定是二乘
自位。無餘依中大乘説彼有三餘故。然彼
二乘。既不能知此三餘。是故化火燒分段身。
入無餘依法爾。皆變易報殘。而彼不知謂
爲涅槃而實。但是未燒身前。期以滅智。所謂
滅定。法華論云。方便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
諸禪三昧城。過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解
云。以此當知。二乘無餘體唯滅定。亦迴方便
故云諸禪也。由彼二乘根有利鈍。滅定無防
心種有強弱。是故在定極遲八萬。乃至一
念。由佛根欲性皆爲増上縁力。又由本有佛
性之身。令心還生於淨土中。逢佛菩薩善友
力故。修大乘道。然此利鈍遲疾。諸聖教略有
七位。謂八萬六萬四萬二萬一萬等劫。如
次以配四果及獨覺人。此五如彼涅槃經説
第六位中。如楞伽云。三昧酒所醉。乃至劫不
覺。酒消後覺。得佛無上身。此亦利於前。不逕
萬劫。第七位如法華第三云。我滅度後復有
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
所得功徳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
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
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得聞此經。唯以佛乘
而滅定。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説法也。解
云。此最利根。亦捨分段入涅槃已。即於佛土
受變易身。受佛教化。入於大乘○此上七位。
並是定性二乘。要入寂已。方乃迴心。不同不
定性人。未入寂前有迴心故 問。爲一切
定性二乘入寂悉皆迴心。爲不迴者 答。一
切皆迴。何以得知。法華論云。授聲聞&MT80355;有其
二種。一者如來。二者不輕菩薩也。所授聲聞
有四種。一決定聲聞。二増上慢聲聞。三退
菩提心聲聞。四應化聲聞。後二聲聞以根熟
故。佛爲授&MT80355;。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
心也。決定聲聞増上慢人。以根未熟。菩薩與
&MT80355;。方便令發菩提心也。解云。決定聲聞既
在所&MT80355;中。故知。定有發菩提心○問。何故新
翻經論。説有入寂定性二乘不迴心耶 答。
新經論中。據未入寂定不迴心。入寂已去。
彼不説故。不相違。又教有了非了。別如佛性
論辨。故不可怪
迴心義私&MT80355;云 問。何故不云八萬七萬等。
必定八萬六萬等 答。義准亦定八萬七萬
等無妨。但欲顯進之一滅而説耳
  例如増劫時壽令漸増也
問。涅槃經所説八六四二萬劫數者。善趣
所經劫數也可云耶 答。香象大師釋此事
給。非善趣所經囘入無餘間劫數也
之涅槃大經文。以何得知説入無餘間劫數
云事。是以可云善趣之間也。是以他宗人
判此間也如何 答
大般涅槃第十云。如是大涅槃經。受持讀誦
供養恭敬爲他説者。迦葉。爲五種人。於是大
乘大涅槃典。有病行處。非如來也。何等爲五。
一斷三結得須陀洹果。不墮地獄畜生餓鬼。
人天七返。永斷諸苦。入於此涅槃。迦葉。是名
第一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八萬劫。便當
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二人
者。斷三結薄貪嗔癡。得斯陀含果。一返往來。
斷諸苦入於涅槃。迦葉。是名第二人有病行
處。是人未來過六萬劫。便當得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第三人者。斷五下結。得阿那
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於涅槃。是
名第三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四萬劫。便
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四人
者。永斷貪欲嗔恚愚癡。得阿羅漢果。煩惱無
餘入於涅槃。亦非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四
人有病行處。是人未來過二萬劫。便當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第五人者。永斷貪
欲嗔恚愚癡。得辟支佛道。煩惱無餘入於
涅槃。眞是騏驎獨一之行。是名第五人有
病行處。是人未來過十千劫。便當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第五人有病。非如
來也
大乘義章第十七賢聖義云 問云。二乘發
心向大。既在善趣。於善中爲初爲中爲在畢
竟。釋云。此人不同極凡。初發心者。亦不得名
善趣中上。云何得知。如涅槃説。須陀洹人八
萬劫到。斯含恒人六萬劫到。阿那含人四
萬劫到。阿羅漢人二萬劫。辟支佛人十千劫
到。經定到者於阿耨三菩提心。當應名彼
種性地心以爲所到菩提心矣。定種性地。爾
許劫數。明知。非是善趣中上 問曰。一切須
陀洹人。至辟支佛向種性地。悉八萬劫。至十
千劫有不到者。釋曰。現在不愚地者。則發大
心修學大乘。爾許劫數。容至種性。若愚法人。
取少滅者。不可稱計。微塵數劫。在涅槃中
度。是已後心想還生。心想生已。發心向大。
向大之後。阿羅漢人。更二萬劫修學大乘。方
盡種性。以是義故。非一切人。悉八萬劫 問
曰。須陀天上人中七返受生。至羅漢果。七
返受生。不過一劫。何縁向大。爾許差降。餘果
亦爾。是義難解。或容聖者。且作階降。又更解
釋。若須陀等。重斷殘結至羅漢果。然後向大。
所授不多。更不斷結。則向大者有此差降。所
有殘結。能障法界一切行徳。一切諸行悉難
成故。漸入如是。言頓悟者。不從小入一往
學大
問。聖者八六四二萬等。入無餘間劫數生者。
爲界外爲當界内可云耶 答云云 疑兩方
也。若云界外土者。受界外生事。無漏爲因。無
明爲縁義也。今無漏者。以無分別智後得智
名斷。無漏業可云生彼土也。然二乘人。不起
此智。以何爲因縁界外生可云耶。明知。非
界外土云事。若云依之界内云者。既離三
界惑品。所入無餘涅槃也。全不可云界内云

八十經疏一云。法華第三云。我滅度後
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
自於所得功徳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
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
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惠。得聞是經。唯
以佛乘而得滅度等。智論九十五亦同此説。
明知。趣寂決定迴心。法華論中曰。聲聞内決
定及増上慢。此二未熟故。菩薩方&MT80355;。方便令
發心。既云未熟。明必當熟方便令發。即菩提
心不可不順。已定判爲論錯。入楞伽第二
第四第七皆同説。二乘無實涅槃。但是三
昧力故。彼必當得無上菩提。法華論中意亦
同。此皆是假説涅槃故云三昧。勝鬘亦云。
定説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
隨疏演義抄第三本云。疏又法花第三云下。
明無趣寂。既無趣寂。則無定性二乘。一乘義
亦已顯矣。疏引三文。謂法華智論及法華
論。今初。即化城喩品結會世尊所化弟子。經
云。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衆生者。汝等諸
比丘。及我滅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
滅度後疏全同。言餘國者。有云。隨擧娑婆之
外一國。即是若天台云。餘國者。方便有餘土
也。立四土。一凡聖同居土。即法相中變化土
也。二方便有餘土。三寶報無障礙土。即是法
相中報土。通自他受用。四寂光土。即法
土。方便一土。法相所無。天台依憑智論而
立。即下所引九十五文。論云。阿羅漢先世因
縁。所受身必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得阿羅漢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土出於
三界。乃至無煩惱之名。於是國土佛所。聞法
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説。有阿羅漢。我
於餘國等。引受全同前疏。又云。若爾羅漢
受法性身。應疾得菩提。何以稽留。答云。以捨
衆生捨佛道故。又復應言得道。雖不受生
死。於菩提根鈍不能疾得。不如應往菩薩。
釋曰。智論之文恐然。與法花對會。定知。
雖出三界不趣寂故。結云決定迴心。疏法華
論中四聲聞内等者。引論成上無趣寂義。先
引後釋。今初。然論云。聲聞授&MT80355;者。聲聞有四
種。一者決定聲聞。二者増上慢聲聞。三
者退菩提心聲聞。四者應化聲聞。二種聲聞。
如來與授&MT80355;。謂應化聲聞。退已還發菩提
心者。若決定増上慢者。二種聲聞根未熟
故。如來不與授&MT80355;。菩薩與授&MT80355;。菩薩授&MT80355;者。
方便令發心故。疏文略引耳。言退菩提心得。
&MT80355;者。如身子二萬佛所曾教化。又以下云。
我今還欲令汝等憶念本願所行道故。則非
獨身子。又四大聲聞自陳捨父逃逝。明已先
化。第三周中。引大通智勝佛所曾已廣化。皆
是退菩提心。言應化者。如富樓那由祕菩薩
行。外雖是聲聞。又言。是故諸菩薩作聲聞
縁覺。又阿難自憶本願。偈云。方便爲侍者。
羅睺羅偈云。羅睺羅密行。唯我能知之。現
爲我長子。皆是應化聲聞也。故知夫能對揚
聖教。影響其迹。靡不是權。而偈云富樓那
是應化者。□□法華諸羅漢耳。言菩薩與&MT80355;
者。論主次前自云。如不輕品中。示現禮拜讃
嘆作如是言。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
佛者。示諸衆生皆有佛性故。此上皆論。而
安國法師不許此義。云何有普明菩薩。預
&MT80355;今日會上聲聞。即諸佛法菩薩。謂藥王等。
當與&MT80355;也。釋曰。既是論主自言菩薩與&MT80355;。亦
論自釋。何得不依。疏既云未熟下。釋上所
引論文。若決定聲聞定不成佛。則應言餘二
聲聞根不熟。故不與&MT80355;。既言未熟。非永不熟
也。若大乘云。合言不熟。譯者之誤。言未熟。
故疏結彈云。不可未字順已宗。定有寂實。
便判論文錯耶。又上言方便令發心者。彼
論次前有問曰。彼聲聞等。爲實成佛故與授
&MT80355;。爲不成佛與授&MT80355;耶。若實成佛者。菩薩何
故於無量劫。修習種種功徳。若不成佛者。
云何與之虚妄授&MT80355;。答曰。彼聲聞&MT80355;者。得決
定心。非諸聲聞成就法性故。如來依三平等。
説一乘法界。以如來法身與彼聲聞法身平
等無異。故與授&MT80355;。即具修功徳行故具故。菩
薩功徳具足。諸聲聞人功徳未具足。釋曰。
由此論文故。上云方便令發心耳。言三平等
者。一乘平等。無二乘故。二生死涅槃平等。三
身平等。今即第三平等。疏入楞伽下。亦
成無趣寂義。言入楞伽者。即後魏菩提留支
所譯十卷。世尊入楞伽王城故云入也。同引
三卷經文。皆説無實涅槃。明知。定無趣寂。若
爾何以言得涅槃。望其當分。謂是無餘涅
槃。以大乘望之。但是三昧。深入三昧沈空多
時假立涅槃。以引劣器之耳。法華論中意亦
同此者。同無實涅槃也。論釋七種喩中。第四
爲有定人。説化城喩。論云四者實無。而有
増上慢人。以有世間有漏三昧三摩跋提。無
涅槃而生涅槃想。如是顛倒所對治此故。爲
説化城譬喩應云。釋曰。既云無實涅槃。明知。
是假説耳。與前同。次引勝鬘。亦成上來涅槃
不實耳
問。付入無餘不且速疾迴心者。引何文證之
耶 答。章引法華文云。我滅度後復有弟子。
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引。自於所得功
徳。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
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
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
滅度。更無餘乘等云云 付之。引今此法華文。
證速疾者不明。説復有弟子不指何聲聞。云
而於彼土。無言淨穢。求佛智慧之生四乘中
何耶。得聞是經時遲疾難知耶。若爾大師。以
何故如此釋耶 答。實法華此説遲疾難知。
勘經家前後迴心顯然也。三周章段授起。皆
是智勝結縁三輩也。三千塵點雖經爾許劫
數一乘得脱。釋尊之世在備耳適其類殘
子滅後何出離。豈遠耶。況判入於涅槃。盡
分段之生耶。依之求佛智慧之生。不可隔
順次也。付中云。我於餘國作佛。宣而於彼土。
任文相起盡何非速疾者耶
章云如上
注也
問。付大師釋三乘迴心。且一乘迴心云何釋
之耶 答。章云。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及
因陀羅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師利邊。迴
心即得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義當
即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云云 付之。今此
一乘迴心證據難亦尋。彼第八會聲聞者。本
會身子等五百聲聞。如聾如盲隔悟。於舍衞
□億。何云得十大法門等耶。末會又因陀等
六千比丘。適雖得十眼十耳等。非是聲聞
故。大師釋云。後六千比丘。非是聲聞。如海幢
比丘等云云 故更非迴心向大證歟。何以此
等經。證成迴小入大義耶 答。實身子等五
百聲聞。在會坐雖如聾如盲。於南方末會中
所得十大法門也。海覺六千比丘雖釋。非
是聲聞。皆是舍利弗共行弟子也。故經從
自導出文者。釋出小乘之分小心之家。皆斯
出家説者。釋捨小涅槃也。故依經文相威儀
等。如此釋也
章云。又或合具前四。以是大法方便故。此約
一乘攝方便説。六或倶絶前五。此有二種。一
一切二乘。悉無所迴。以望一乘皆即空無可
迴也。如經中如聾如盲者是。二一切二乘
等。並已迴竟。更不復迴。如經中以普賢眼見
一切衆生。皆已究竟者是此並約一乘別教
説 問。如一乘攝方便中迴心。與三乘中迴
心。所得法門分齊云何 答。三乘中迴心。即
入十信已去。修行菩提心及大悲等法門。次
第而去。若一乘中如下文。舍利弗及因陀
羅比丘等六千人。於文殊師利邊。迴心即得
十大法門及十眼十耳等境界法門。義當即
是解行身。遍於五位法也
六相義私&MT80355;云 問。何云轉爲 答。二乘之
人云轉爲 問。何故二乘人云轉爲 答。二
乘之人根鈍故。不能直爾聞□法一乘。要先
迴入共教大乘。成共教菩薩。轉捨二乘之名。
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二乘之人云
轉爲 問。爾一切二乘。頓不聞此普法一乘
 答。爾也。不聞 問。若爾何第八會中。除舍
利弗等之人。如聾如盲 答。彼權現者不
實二乘 問。權現之者不實二乘云意如何 
答。對機顯法故。標如聾如盲之形。所以云權
現之人不實二乘也 問。對機顯法云意如
何 答。此普法一乘。深勝二乘人不能聞標
如聾如盲之形。所以對機顯法也。如依黒
物顯白物也。何以知二乘之人根鈍故。要
先迴共教大乘。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 
答。疏云。謂諸二乘以根鈍故。要先迴入共教
大乘。捨二乘名得菩薩稱。然後方入此普
賢法云云 以此等文知爾 問。何云二乘人轉
爲 答。轉捨轉得義□捨二乘名。轉得共教
菩薩名。然後迴入三外別教一乘所以。云二
乘人轉爲。故疏無二乘而不迴共教。無菩薩
教菩薩不迴非共教云云 問。約第八會有本
會末會。本會故舍利弗末會舍利弗。其權
現人非實乘 答。爾。權現之人不實二乘 
問。本會舍利弗。顯此善法一乘。深勝不能二
乘人。不覺標權現之形。應有經云。末會舍利
弗迴心。於文殊邊悟十大法門。□□權現者。
非實二乘 答。據第八會聲聞。爲表法衆寄
法衆。本會聲聞標法衆。末會聲聞寄法衆。所
以雖共權現而無夫 問。表法寄法衆云意
如何 答。大菩薩標此普法一乘。深勝非二
乘人所解。而如聾如盲。所以本會聲聞云表
法之衆。顯寄於同教。迴入別教一乘。迴心
文殊邊。表十大法門解故。末會聲聞云寄法
之者也 問。本會聲聞云權現之者有然耳。
末會聲聞迴心向大。二乘何云權現之者非
實二乘 答。他宗意者然之耳。今宗非謂然
之。此會二乘之人却不在故也 問。此會
二乘人却不在者。經初如是我聞之我誰我。
不阿難我 答。此權現阿難。非實阿難也
指事下卷云。言一切二乘至如聾如盲者是
者於一乘□□答。二乘機故。是即空義。
既空無一乘故不可迴也
  治承三年四月。東大寺八幡定齊講。聖詮
大法師之解也
問。華教時舍利弗。法華時身子。爲別爲當同
歟 答云云 兩方。若云二經舍利弗別者。初
成道花嚴時身子。如聾如盲。漸調其機。至于
法華之時。所悟一乘也。若爾彼此身子何異
耶。若云依之同者。花嚴時身子權人也。法華
舍利弗退菩提心也。何同歟
問。付明入無餘聲聞得劫限。心想還生。且楞
伽經乃至劫不覺文。大師云何引釋之耶 
答。章引此楞伽文耳。此文但總相説 付之
今此楞伽經文□乃至劫不覺故。指無餘時
定一劫也。何云但總相説。初總擧之耶。依之
起信論義&MT80355;之中。廢立劫限長短。立七位
之中第六位也。若爾者大師兩處所釋。已以
相違。如何可和會耶 答。古人義二途也。有
人云。今此楞伽經文。正不指時分故。釋但總
相説也。但至起信論義&MT80355;釋者。云乃至劫不
覺故。任文相大旨。獨覺十千劫次立此也。此
義無指難歟。或人云。同本異譯。經文云無
量劫不覺。依之可云但總相説。但至義&MT80355;
立第六位。總兼別故。分取一位耳云云
  私云。楞伽文不指時分故。云但總相説也。
非遮義&MT80355;。第六位者。勝進良覺等傳也。總
者兼別故。義&MT80355;取第六位之義。覺嚴等之
義也。章文并起信論義&MT80355;上抄之耳
章云上論義云。問。就五果迴心。且其無餘劫限有
八六四二十千不同。依何故耶 彼所抄之
起信義&MT80355;上卷云上論義云。問。付明二乘入無餘義。
且不定性人。入無餘可云耶 彼所
抄之
  文永三年十月十二日。於仁和寺
  常樂院書寫之畢
 佛子聖嚴之
二十二歳 


華嚴五教章深意鈔卷第九

  佛果義
問。小乘教意何釋佛果耶 答。章云。若小乘
佛果。唯是無常。不説本性功徳故。如佛性論
云。小乘無性徳佛性。但有修得故也 付之。
小乘教意。何佛果功徳唯是無常。無本性功
徳耶。見章上文。以戒定惠解脱知見等五分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