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 (No. 2340_ 審乘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斷惑章
  一。二障體同異
二。煩惱列次
三。前五識通分別
四。末那起分別歟
五。嗔唯欲界
六。所知障品數
七。二乘凡位伏分別歟
八。超前三果有無
九。一二五品家家等
十。分品壬生
  十一。八十一品立果多小
十二。頓出離重重
十三。無餘體擇滅
十四。二乘斷所知

章。若依小乘如餘別説云云
問。小乘段何故有標無盡耶 答 指事云。問。
准上下文。於是可説愚法小乘斷惑分齊。何
以故不説耶 答。傳有二釋。一以文墮○二略
故不説。謂大乘中二乘斷惑與小乘中二乘
斷惑。小分雖殊。多分同故。更不別説。又大
小顯然易了知故復古云。諸記云脱。今勘
高麗本亦但有標。不應皆脱。今釋有四所以。
一前行位中已有問答。二師承有據。三同與
始教 四作者任放辨才取義
章。若依三乘云云通頓教歟 二障體同異折
云。若依下。此通始終二教云云集云。若依下。
二三乘。二初漸教○若依下。二頓教云云 復
古同義
問。約位滅惑與寄惑顯位何別意耶 答 折
云。若依下。此通始終二教。各有二義。一約位
滅惑相。即當教實斷。二寄惑顯位相。即顯位
差別。非當教實斷也 寄惑顯位之意趣。見
十八門終結釋
一。問 煩惱所知二障一種子所生也可云歟 
答。兩方也。若云一體者。廣撿經論説。准當章
文。二乘雖斷煩惱種子。不斷知障種子。菩薩
初地已上。故留煩惱種子。地地斷知障種子。
斷位既雲泥也。種子何可同乎。是以震旦人
師解釋中。二障體別見。若依之云異者。唯識
論中。體雖無異而用有別判。二障一體之義
成。加之佛地論中。一種子體亦有多用云云
如何 答。始教心。人法二執未斷相依之時
者。定應同一種子也。唯識佛地誠證分明也。
加之唯識論中。我法二見用雖有別。而不相
違。同依一慧若人法二見別種子者。二見
必相應。豈無二慧並生之過歟。但於斷種各
別之難者。撲揚大師會云。用既有差。斷彼一
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有分限故 次人師
解釋者燈釋歟。此付已斷煩惱無學所起之
智障。立別種之義歟。或又依用所依體有分
限故。爲破三相別體之義。立二障別體之義
歟。於同時相應之二障者。全不可有別種之
義也
唯識論第九云。煩惱障中此障必有。彼定用
此爲所依故。體雖無異而用有別故。二隨眠
隨聖道用有勝有劣。斷惑前後 述記九
云。體不相違。可唯一體。用義分故。可説有
別。同一種生用分成二。如一識體取境用多
 演祕七云。問。斷既前後。何名體一。二
乘斷惑所知應斷。以體一故。又十地中斷所
知障煩惱應斷○答○今解云。用既有差。斷
彼一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有分限故 又
云。論體雖無異。而用有別者。用別有二。一現
行用別。二種子用別。有障菩提涅槃用故。前
解爲本。後理亦通
燈第七云。此等名數諸識所起數如煩惱。然
疏云。無離煩惱別起執故。故多小與煩惱同
者。據倶時起不斷煩惱身中所起所知障説。
若據定同。如二乘無學。已斷煩惱起法執後。
熏成種子。寧有煩惱與同種生。又異熟心疑
人杌等。是所知障。豈與煩惱同種生耶 又
云。不同二障。二障用殊。體性伏斷各各差別。
經論誠説。二障體別無文説此二相別體
三相者
佛地論云。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
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 演
義抄十三云。言二我者。人我法我二我爲
本而起二障。今言二我。意取二障耳。故唯識
云。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
而爲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
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
惱障。釋曰。欲界四諦各有十惑。爲四十。上二
界各除嗔有七十二。爲百一十二。並是見道
根本之惑。然疑及三見唯是見斷。修道之中
欲界唯六上二界除嗔爲十故。修有十六。見
修合辨有一百二十八。論曰。所知障者。謂執
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而爲上首。見疑無明
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
所知障。釋曰。見疑已下辨於頭數與煩惱障。
同煩惱障。麁有多品類。二乘所斷唯是不善
有覆性故。以數麁顯。今所知障細無多品類。
唯菩薩斷。亦是異熟無記所攝故不顯數。又
顯法執無明唯一住地煩惱即是四住地所攝
故。不顯數。言慢等亦等。惑○前則煩惱隨障。
今即所知之障 頭數亦與煩惱障同者。面
者顯二障數同之義見。而然准燈釋。數同即
體同故。二障體同義煩惱障同釋歟。故古料
簡抄釋。體同之義云云又述記九末多分同抄
釋。而去其實法無離無明故必有數 此釋
亦二抄同體故。頭數同也見
章煩惱列次事
二。問。十煩惱次第云何列之歟 答。當章所
列。先五鈍使。後五利使也 付之依震旦先徳
之義。今章專依標孔目問答云云而孔目章
中。先列五見。後列貪等。加之瑜伽論所判又
以如此。爾者有何意趣。今列次背瑜伽孔目
等歟 答。十煩惱列次諸論不同故。人師解釋
又不一准。利鈍使前後強不可取捨。故瑜伽
本論。雖列五見貪嗔癡慢疑。唯識本頌。煩惱
謂貪嗔癡慢疑惡見 當章列次依此論歟。
即貪嗔等三毒煩惱根本也。反對三善根故
初列之。故先五鈍使也。雖然唯識論中列所
知障之頭數時者。見疑無明愛恚慢等 知
瑜伽論中可有此二次第歟。但至相大師五
十要問中。五鈍使先列。是又利鈍使前後依
邊邊一義。不可相違
百論云。貪嗔慢癡疑見 述記釋云。顯通
利鈍。遍上下故 心云。癡通利鈍故安中間。
貪嗔慢鈍。疑見利也。但貪嗔等見疑倶時。可
通利也。故述記云。四通利鈍 四者貪嗔癡
慢也。一義云。溜州云。餘約別通迷諦行故文。
是非謂四諦總別迷之義。謂見疑別迷諦理。
貪嗔慢迷事。但與見疑相應。亦有迷理之義
也。無明自體通迷事理。故瑜伽云。五見貪嗔
癡慢疑云云溜州大師云。利鈍前後云云
大乘一師義。見疑二惑唯利判。而大乘
實義疑多分迷理行相是利少分縁事。亦可
通鈍。燈中疑通鈍見。故對五見唯利鈍也。望
貪等利也。各所望異也。故多分以疑收鈍惑

倶舍論第十九云。謂貪亦慢無明及見疑
孔目第三云。二者十使。一身見。二邊見。三耶
見。四戒取。五見取見。六貪。七嗔。八慢。九疑。
十無明要問云。大煩惱有十。一貪。二嗔。
三慢。四無明。五疑。六薩迦耶見。七邊見。八
見取。九戒取。十邪見列次差別皆准例可
料簡 章十煩惱性業。唯識論第六卷可見
章分別倶生事
唯識論第六云。如是總別十煩惱中。六通倶
生及分別起任運思察倶得生故。疑後三見
唯分別起。要由邪友惑邪教力自審思察方
得生故同第一云。然諸我執略有二種。一
者倶生。二者分別。倶生我執無始時來虚妄
熏習内因力故。恒與身倶不待邪教及邪分
別。任運而轉故。名倶生○分別我執亦由現
在外縁力故。非與身倶。要待邪教及邪分別。
然後方起。故名分別。唯在第六意識中有此。
亦二種。一縁邪教所説蘊相。起自心相分別
計度。執爲實我。二縁邪教所説我相。起自心
相分別計度。執爲實我○倶生我執常相
續第七識。有間斷者。第六識也 第二卷法執
段分別倶生釋文。兩同今第一
述記第一
問。以何義名倶生歟 答。任運思察恒與身倶
之義也 付之清涼大師解釋中。或與妄心造
共同事故。云倶生云云 隨宋朝先徳。多分引
彼釋成今文。如何 答。彼疏抄釋者。雖有倶
生名言。別途之義。而非分別倶生之倶生歟
見。但先徳釋者。疏八上第九地
煩惱稠林
云。一倶生
不捨者。明隨所縛。此句總明能所所縛即妄
心。謂惑與妄心遞共同事故云倶生○然離
惑不名妄心。離心或依何住故。造共相依。名
爲不捨 抄十七云。疏三倶生下○一夫
言倶生者。必有二物。煩惱是一與何物倶即
妄事同時生地○二生即雜染。則煩惱與生
事倶也。然離惑下論相依釋經不捨 是但
釋妄心與煩惱相依同事之義云倶生。若分
別倶生之倶生者。煩惱稠林義何可限倶生
煩惱不通分別歟。疏抄委細可見彼 抄十三
云。四約所斷○一者分別。謂邪師教及邪
思惟。入初地時。便能永斷。二者倶生。生而便
有○倶生煩惱種子直至金剛無間道斷
集云。分別倶生者。論云。任運思察而得生故
○故瑜伽一云。與身倶有名爲倶生。九地疏
云。謂惑與妄心運共同事故曰倶生 折又
同引之 廣盡倶生之義相故。如此引合歟 
問。章文邪師等三因云云 且邪思惟者。必邪
師邪教之引起歟。又縱雖不依邪師邪教。獨
起邪思惟事有歟
三。問。前五識煩惱通分別起歟 答。依意引
通分別云云付之前五識是自性現量與全無
計度之義。若云依意識引通分別者。自餘煩
惱乃至三量等。又可有通五識之義歟 答。貪
嗔癡三惑。自本與前五識相應。又自本自體
通分別倶生故。意識起分別貪嗔等之時。五
識相應貪等。被引意識三縁通分別也。全非
有五識中自審察等之分別。自餘煩惱者。論
中簡由稱量等起慢等故。自本不相應。故不
可有所引義。此量等又五之中無分別推度
之義。故不可相應。若強依意引一切如意識
者。第六識與前五識可有何差異歟 五十要
列六位心所諸門分別云。四約諸識分別
者。頼耶起遍行五。末那識起九遍行五及我
見愛我慢無明。意識起遍行等六位所有法。
五識則不定。或初五或一切。由與意識或異
體故。故經云。有一意識與五識共縁境故。此
約三乘始教麁相説也 依此釋者。初五者
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皆相應見。或一切
者六位心所皆相應見。如何 答。若依法相宗
義料簡今文者。前五識三十四心所相應。謂
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大隨惑八中隨惑二本
惑三也。故六位心所中初三全相應。煩惱隨
煩惱二分相應。謂十煩惱中唯三。二十隨煩
惱中唯十也。故全全分或初五釋也。五識通
六位之心所之中前五位云心也。非謂盡前
五位。次或一切者。非意識所引之義。六識體
一一意云一師義也
唯識論第六云。此十煩惱何識相應。藏識全
無。末那唯四。意識具十。五識唯三。謂貪嗔癡。
無分別故。由稱量等起慢等故 述記六末
云。論藏識全無至起慢等故。述曰○五識但
三。以無分別故。無慢等。慢等必由隨念計度
分別生故。又由慢於稱量門起方勝負故。疑
猶預簡擇門起。見推求門起。非五識故。五識
無此等行相。故對法第七説稱量等門。即等
猶預門等也 唯識第九云。眼等五識無分
別故。法見疑等定相應。餘由意力皆容引
 述記九云。論眼等五識至皆容引起。述
曰。無計度分別故。法見疑等定不相應等者。
等取隨中諸惑。與此五識不倶起故。即忿等
十全餘十抄分計度分別之所生者。五識皆
無非無見道所斷諸惑名無分別。就見道中
無縁邪友師。自分別諸惡。而實非無意識所
引見道諸惡名無分別。對法等云分別起者
見道斷。既許五識中惑通見道斷。則有分別
之惑。非自力生。爲意所引生故。故論云。餘由
意力皆容引起。餘者即見疑等餘。佛地論説。
五識雖無見等。由意識引有。非見所攝愛恚
等起二障所攝。今此意説加彼自力分別惑
餘爲遮外計執。五識中惑唯修道斷故 二
障義云。五識所起貪嗔癡等。是不善性。不善
意識之等流故
四。問。末那識可起分別煩惱歟 答。但倶生
云云付之前五識既雖無自識三縁。第六識三
縁所引通分別起。第七何不然歟。就中初地
已上第六識入二空之無漏位。第七識必轉
平等性智。五識轉成所作智者。佛果之位也
云事。正義性相分明也。爾者於前五識與第
七識第六識引起之義。漏無漏位何參差歟。
加之下寄在門等中。引無相論攝論等第七識
煩惱通見修二道義釋成。豈非分別起歟 答。
於末那識者。自識不起分別煩惱。又非第六
所引云事。章文明鏡。無始已來一類相續之
自力強故。不依第六引也。前五識隨縁間斷
故。隨第六三縁通分別起也。但至漏無漏之
例難者。諸識漏無漏之轉得。專依第六識斷
惑證理功。有漏位第七執我行相強故。非第
六所引。無漏位第六識二空功力大故。伏第
七二執。雖然於前五識者。不共依五色根即
第八識親所變相分故。必定是有漏也。不共
根有漏故。五識不能轉無也。次無相論等依
終教之義。不分倶生分別。約煩惱麁細。而末
那通見修二斷。非分別起也
孔目第一唯識章云。若説滅時。初見道位即滅
末那。何以故。障見無我理故。故無性攝論云。
轉染汚末那故○轉清淨者。即滅習氣人云。
在修道中滅倶生我。末那倶生并無明心煩
惱修道斷者。此義不然。末那一起。相續縁我
不廢。因何得改境起其法執。若起法執。何名
縁一類我塵。問。末那何以故唯是倶生。答。末
那不縁於外。縁義不縁名故。不得起分別我
見。問。論云。倶生我修道斷。因何末那是倶生
我非修道斷。答。倶生修道斷者。是寄位語。如
初僧祇斷彼 第二僧祇斷内。第三僧祇斷心。
此可知也。今將分別倶生麁細之相。寄現見
修。非謂實斷 唯識第四云。彼有十種。此何
唯四。有我見故。餘見不生。無一心中有二慧
故。如何此識要有我見。二取邪見但分別生。
唯見所斷。此倶煩惱。唯是倶生修所斷故。我
所邊見。依我見生。此相應見不依彼起。恒内
執有我故。要有我見。由見審決疑無容。起愛
著我故。此識倶煩惱唯心見愛慢三。如何倶
起。行相無違。倶起何失。瑜伽論説。貪全心下
慢。合心擧寧不相違。分別倶生外境内境所
陵所恃麁細有殊故。彼此文義無乖違述記
五云。論分別倶生至義無乖違。述曰。分別起
煩惱者貪慢。行相異故不相應。倶生起者微
細相續故相應。二縁外境起不相應。若縁内
身爲境。以自愛故心不卑下。縁之起慢。以自
高故彼二相應。五十五約約外。五十八等約
内。三若凌彼起慢。必不起愛故不相應。若自
恃起愛。心必高擧故得相應。四由麁細。五更
加隨轉理門説不相應。眞實理門説相應。或
復多分説不相應。據實説相應云云繁故
取義
瑜伽
五十五説貪慢不相應。五十八貪慢相應故。
如此會也 斷障章云。雖無相論説第二執識
通彼肉煩惱見修所斷。然彼文錯。不可依
問。末那不相應邊見有何故歟 答。章云。刹
那刹那執我故無邊見云云 唯識云。非一心
中有二慧故云云付之護法正義心第七識相
應別境中慧。豈非二慧並生歟 答。唯識論
中於末那心所相應門。於多有義中。第一有
義。四煩惱與五數遍行唯九心所相應云云
目第一要問上卷。末那唯九法相應之義也。
同於唯識一義也。依此等義。自本別境中慧
不相應故不及難。若依慧數相應之義者。唯
識第四云。我見雖是別境慧攝。與五十一心
所法中義有差別故。開爲二 述記云。我見
即是別境所攝。五十一心所中義別説爲二。
一慧。是別境。通三性九地故。二見。唯染汚。
通九地等故。既有寛狹別説不同故。開爲二
 非二體並起。以義門説相應也
問。第八識煩惱相應歟 答。章總不起云云
之元曉大師二障義中。第八識法執相應云云
如何 答 唯識論云。此識唯是無覆記異熟。
若是善染法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此識
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
習故。善染因果倶不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
 唯識第九云。此所知障決定不與異熟
識倶。彼微劣故。不與無明慧相應故。法空智
品與倶起故要問云。頼耶起遍行五云云
如上抄 二障義云
五。問 嗔煩惱可通上界歟 答。章云。嗔唯欲
云云 付之仁王經下卷受持品云。復次徳慧
菩薩。以四無量心。滅三有嗔等煩惱 成實
論云。有嫉妬故。亦應有嗔云云 答。唯識論
第六云。此十煩惱何界繋歟。嗔唯欲界。餘通
三界。又云。嗔唯不善。損自他故。餘九通二上
二界者。唯無記攝。定所伏故
薩婆多唯識嗔唯欲界之性相一同也。不亙
異義故。宗家嗔唯欲界云云 抄十三云。但
仁王經言。總意別也。次成實論。薩婆多心。忿
覆慳嫉等唯不善。唯識心。又嫉妬嗔分位。唯
不善故。皆上二界不通。而成實三界十使皆
不善云云 又嫉妬通上界故。經部一義別途
性相也。不足和會歟。若強會之者。准淨影大
師解釋。依借起下界嗔煩惱釋。亦應有嗔歟
難云。依淨影西明師等解釋。經部成實等心。
嗔煩惱通三界云云 次付大乘。元曉大師引
瑜伽文。嗔煩惱通善心云云 若通善心者。何
不通上二界歟。次淄州大師所知障嗔無記
云云既無記也。何不通上界歟。是以淨影大
師釋十便界繋。約大乘義釋云。雖無文證。理
亦應通云云答經部等小乘部計各別也。不
及和會。次元曉大師解釋。菩薩生時善惡倶
起之義也。非謂嗔煩惱通上界。次燈釋付欲
界嗔煩惱約二障釋之。上二界自本嗔煩惱
不起。何可及異釋歟。次淨影大師釋。隋朝瑜
伽具本唯識論等未翻傳故。有此髣髴釋歟
仁王經下云受持品復次徳慧菩薩新譯經云斷諸
無明滅三界貪
以四無量心。滅三有嗔等煩惱 成實論
第十二
雜問品
云。問曰。欲界中具十煩惱。色無色界除
嗔餘殘一切。是事云何。答曰。彼中亦有嫉妬
等。何以知之。經中説。有梵王語諸梵言。汝等
勿詣瞿曇沙門。汝但住此。盡老死邊。是名嫉
妬。有嫉妬故。亦應有瞋 問薩婆多義。答成
實自義歟 西明仁王疏云。然嗔煩惱諸宗不
同。若依薩婆多○唯在欲界。依經部宗。瞋通
三界。今依大乘瑜伽説薩婆多。今依此經。同
經部説。或可此經隨轉理門。或可此經文言
總意別。謂三有中欲界有嗔故。言三有瞋等
據實不通上界 成實論第十二雜問品云。身
邊二見是諸見本。云何無記 破薩婆多身
邊二見唯無記義。十使皆不善之義釋成也。
大乘義章。此義不定。上界所有所無記中取
性無明性雖不善。非起不善繋屬上界。若論
現起。十使不善繋屬欲界。彼成實中欲界不
善得寄起故 寄起者借起也。此問上界十
使若不善者爲繋上界屬下地歟。此義不定
等答也 燈七云。論此於無覆無記性中等
者。問所知障中有法恚愛。法恚即嗔。云何無
記。答。有二解。一云望煩惱障。説嗔唯不善。
望所知障即是無記。二云。法恚亦是不善。若
爾應縛感異熟。答。雖是不善。望義有別。不明
爲縛。今不感果。二解前正。論説無記 不通不
問。三界見修煩惱總有幾數歟 答。章總有一
百二十八云云又唯識第九云。煩惱障者。百
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 抄
十三引唯識了云。見修今辨有一百二十
 付之唯識第六云。然迷諦相有總有別。
總謂十種皆迷四諦。別謂別迷四諦相起。二
唯迷苦。八通迷四。身邊二見唯果處起別。空
非我屬苦諦故 付此文。述記六 燈第五
等四句。故燈云。然迷諦相別有總有。別總有
四句。一數總行別。二行總數別。三數總行總。
四數別行別云云 數者十煩惱。行者四諦歟。
假令四諦各有有十煩惱云數總。各迷自諦
云行別。謂苦諦下十煩惱但迷苦諦下行相
等也。依此第十一數總行別之義。云百二十
八也。若依餘句者。不定也
述記六云。然立一百二十八煩惱。唯依數
總縁者説。若唯依總行相數別説。便無一百
二十八故 燈第五云。問。一百二十八依何
者立。答。依數總行別并修道惑 但此四句
疏燈釋義幽玄故。故本宗猶上古難義云云
不能委記 有抄云。治承二年興福寺權別當
藏俊爲題者。十題之中新作四題之内送此
題。而自宗纔雖有百二十八之綱要。無委釋
故。相尋本宗研徳之處。無分明之指南之間。
返此題了。題者云。此之條非貴房之恥。即自
宗猶無知此題意趣之人。若爾者。法相難義
云云
取義
問。倶生煩惱約四諦可算歟 答。章文不約四
諦也。付之折云。其倶下此不約四諦者。前未
見諦故。四諦爲所迷。由見諦已證於初果。但
倶生正障三界。所以欲界惑潤欲界七反生
死。上二界惑潤上二界生死。斷此惑已方證
阿羅漢果。故約三界以分生也 師云。若依
薩婆多。見惑迷理修惑迷事故云云若依大
乘。十煩惱中貪瞋癡慢四唯迷事。餘六迷理。
但約相應互通迷事理故。分別起十多分迷
理故。經四諦倶生六中身邊二見唯迷理。餘
四唯迷事。故約多分不配四諦。或隨轉小乘
故。不配四諦云云
六卷私記六云。問。煩惱所知二障分別理事
如何 答。且約煩惱障。見所斷惑多分迷四諦
理故。名理惑。然少分有事惑。修所斷惑通事
理惑。謂與五見倶起惑迷諦理故。名理惑。獨
頭行貪等迷麁事故。名事惑。若約一地分別。
前八品惑一向事惑。第九品惑理事間雜惑
也。所知障准之可知云云此又修惑多分迷
事之義也
六。問。於所知障百二十八頭數可有歟 答
云云兩方也 若云無頭數者。二障是同體相
依之法也。煩惱既有百二十八頭數。所知何
無歟。是以清涼大師。頭數與煩惱障同判給。
若依之云爾者。所知障是唯無記微細之法
也。何可有頭數不同歟。爰以唯識論中。煩惱
障之中百二十八根本煩惱釋。所知障段不
出頭數。依之撿當章前後。全無出所知障釋
百二十八之義。加之清涼大師解釋之中。所
知障。細無多品類釋給。如何答。唯識論中釋
所知障。擧見疑無明愛恚慢等十煩惱體。而
所知障既廣迷四諦修道之五部。縱雖微細
法。何無百二十八之不同歟。是以清涼大師
引唯識論文了。見疑已下辨於頭數與煩惱
障同云云但清涼大師所知障細無多品類之
解釋。會唯識煩惱百二十八云所知但標見
疑無明愛恚慢等不云百二十八。煩惱障麁
有多品類所知障細無多品類等釋也。心煩
惱障麁顯易了法故顯頭數。所知障微細一
類無記故不顯頭數云心也。不妨所知障有
微細百二十八頭數也 問。於所知障地地九
品之別可有歟 答云云兩方也。若云無者。同
體煩惱既有九地九品之別。所知何無歟。是
以唯識論中九地九品別可有見。若依之云
爾者。他宗人師解釋中。不可依地而立品數
如何 答。菩提院云。凡有漏法善無覆猶有
品數。雖無繋縛他法之力。地地被繋故。必有
品數也。故所知隨煩惱可有品數不同也。但
至疏文者。演祕釋云○心云。煩惱地地有麁
細品數。麁先斷細後斷。所知障不爾故。無品
數者。對煩惱麁論之。有品數者。隨煩惱分之
云云 已上法相同學抄義也。自宗心可准例

唯識第十云。所知障種○通縁内外麁細境
生品類差別有衆多故 述記十 云。論所
知障種至有衆多故。述曰○六識中者。行相
有九品故。品類差別有衆多故。所以諸地分
分別斷 義林第二章云。倶生所知障并習
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 六卷私記第六云。
煩惱障麁顯法爾一地有九品體。所知障微細
非定依地有九品體。但隨所障有麁細。能障
行相亦有九品也。煩惱障體有九品。行相亦
有九品。所知障體是一類行相有九品故。二
差別也古徳疏多
未作會見
云云 述記九云。論所知障者
至愛恚慢等。述曰。此出體性。此之頭數亦與
煩惱障同。若煩惱必有所知障故。然顯煩惱
麁。擧有多品類。可易了知。二乘所斷唯是不
善有覆性故。以數而顯。今此所知障細無多
品類。極難了知。唯菩薩斷亦是異熟無記所
攝故。不顯數。其實法無離無明故。必有數 
又云。又煩惱障中自類九地可有麁細。麁斷
後斷細。其所知障不可依地而立品數。但依
所障辨能障麁細有。初地修道斷有頂所知
障。而欲未盡。第二地等亦復如是。不可依地
而立品類祕七云。不同煩惱地地九品分爲
麁細斷之前後言無品數。非定無彼愛恚等
類名無品也 抄十三上云○今言二我意
取二障耳。故唯識云。煩惱障者。謂執遍計○
所知之障 如上二障體同異論義引。繁故
不重引 問。抄所知障細無多類者。無百八
之數云事歟。又無九地九品別云事歟 答」
大小乘迷諦總別事
先付大乘有總別迷諦。唯識第六如上引。今
章付總迷百二十八云也。付總迷又有親疎
迷。如唯識第六并述記等。繁故不引。集成第
四委引百法鈔。可見。次付小乘。欲界苦諦
十煩惱集滅二諦七除身邊戒
禁三見
道諦八除身
邊見
上二界
如次除嗔九六六七也。故欲界四諦三十二。
上二界五十六。已上八十八使見惑也。次倶
生欲界四。謂貪嗔癡慢也。上二界除嗔六。見
修都合九十八使也。此義倶舍第十九婆娑
五十二抄十九下等見。故十使不通迷等云
也。付之又有親疎迷之義。繁故不引
問。何故集滅二諦除三見道諦但除二見歟 
答 折云。問。何故小乘除耶。答。如集滅二諦
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者。由身見唯縁有漏苦
果生。集諦體是業煩惱是有漏因。滅諦體是
無爲理是無漏果。皆非身見所縁境。而邊見
隨身後末。身見既無。亦無邊見也。戒禁取依
身邊二見生。二見既無亦無戒禁取也。又道
諦除二見者。謂道諦體是無漏因亦非有漏
果故。非身邊二見所縁境也。却有戒取者。此
取不縁身邊二見起。但縁道諦下邪見而生。
謂邪見撥無八聖道支。然後戒取執爲眞道。
此是非道計道也。前集滅諦下邪見不得生
戒取者。以集滅下邪見唯撥無二諦。然非是
非道計道故不生也
問。大乘中倶生有六。小乘何故唯四倶生歟 

問大乘心。付十使四諦通迷。章文出二義。爾
者心如何異歟 答
指事云。言一以三乘至障一切也者。此明煩
惱功力寛廣障一切故四諦下各十使也。所
以然者。由一我見煩惱功力起一切煩惱故。
又由無明等煩惱功力起我見等故。如是功
力互相助起故。其功力寛廣而障通障一切境
也。又所障二空無我眞理無不遍故。能障我
見亦無不障。是故通障一切境也。言漸廣者。
以未至極廣故。至一乘時爲極廣故。如普賢
品説○言又由迷等至一切境故也者。此明
迷諦親疎通迷一切四諦境故四諦下各有十
使。是故唯識論云。然迷諦相有總有別。總謂
十種皆迷四諦。苦集是彼因依處故。滅道是
彼怖畏處故○
七。問。二乘之人於凡位可伏分別之煩惱歟
 答云云兩方也。若云伏者。瑜伽云。異生離欲
時。唯除貪等煩惱。非見道所斷薩伽耶見云云
 述記第十末釋云。此據異生二乘等説
唯識論云。諸有漏道雖不能伏分別起惑云云
演祕五釋云。今據二乘及外道等 若云不
伏者。七方便位既修諦理觀。何不伏迷理見
惑歟。故今章若從具縛入眞見等云云從具縛
之言豈非伏位歟。是以了義燈釋次第證超
中二果之類云。或於見道前不伏修惑唯伏
見惑。或於七方便但伏見惑云云 如何 答。此
第一卷同學抄之論義也。而學者異義云云 一
云。次第證超中。二果之類伏之。超越一來不
還不伏云云 一云。諸二乘不伏云云 一云。諸
二乘皆伏見惑云云 同學抄存第三義。但瑜
伽唯識等文依外道異生之離染。彼唯欣上
厭下無理觀故。不伏見惑也云云難云。爾者
何述記演祕皆云此據異生二乘等歟 答。一
義云。二乘若六行觀時不可伏故也。不可遮
理觀歟
唯識論第六云。諸有漏道雖不能伏分別起
惑及細倶生。而能伏除倶生麁惑 細倶生
者。倶生身見也。地地第九品有漏道不得伏
也。演祕云。論諸有漏道雖不能伏分別起惑
等者。問。下第九云。資糧加行能伏分別。二位
豈非有漏道耶。答。彼約菩薩。今據二乘及外
道等。有義二釋。初義同前。二云。後約理觀。
今依事觀。有漏六行名爲事觀。觀無我等名
爲理觀 二乘四向四果見修道等。瑜伽二
十六對法十三顯揚第三等廣説之。可見
義林第二斷障章云。有漏諸道不伏見惑故。瑜
伽論云。世間道唯能伏除倶生煩惱。而不能
伏分別煩惱及彼倶生薩伽耶見隣近憍慢。
此依六行非加行智彼能伏故
問。二乘眞見道位經幾刹那歟 答。章刹那
頓斷云云 付之抄十三云。次論云。然此見
道略説有二。一眞見道。謂即所説無分別智。
實證二空所顯眞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
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説一心。釋曰。
言雖多刹那者。一心見道以無間解脱并一勝
進故。中間有多刹那 准此釋。雖云刹那頓
斷。有有三刹那也。此則一心眞見道頓斷義
也。此一心眞見道三乘一等也。至相見道者。
一三心相見道。二十六心相見道。付之所取
能取十六心上下八諦十六心。諸小乘經論唯
説上下八諦十六心。不説餘二種相見道。雖
然了義第七演祕七等於三心相見道者。二
乘經之不經云二義。取捨任情。二種十六心
二乘經之見。傍故不引
問。依何義初果名預流果歟 答。抄十九云。
倶舍二十三賢聖品。釋住果極七返偈竟。問
云。此預流名爲目何義。若初得道名爲預流。
則預流名應目第八。若約得果名預流。則倍
離欲全離欲者至道類智應名預流。下答意
明。初得果故名爲預流。以超斷者不定初得
第八者或約苦法智或見道十五心。如上抄」
抄十云。言預流者。倶舍云。諸無漏道總
名爲流。初預此流故名預流。謂斷見道煩惱
盡忍智具足故
問。付凡位斷人。且欲界修惑一二乃至五品
斷之類可有歟 答。一品斷二品斷乃至五品
斷等之斷可有也。付之清涼大師必無斷第
二不斷第三云云答。必無斷第二等者。初果
上斷道事也。不可亂凡位斷也。少十下如下引
抄十三上第九
迴向處
云。論云且依見道十五心位。
建立衆聖有差別者。頌曰。具修惑斷一。至五
向初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三。釋曰。梵行
品已引取意不同。今復引之。謂於前時未以
世道斷欲修惑。名具修惑。此爲一人。或有漏
道斷。於一品至五品即爲五人○至見道中
名初果向。趣預流果故。若斷六七八品。名爲
次三。此有三人。至見道中。名向第二果也
 尋云。今章超越證人外道歟。七方便離欲
之人歟 答。但云超越一來等。可通二種也」
問。凡位已伏倶生種子以見道智合斷歟。起
別治道歟 答。章入見道時即永斷前所伏故
付之
集云。問。倶生分別入見道時。爲同斷別斷。
答。有二説。一測師云。二惑既異而起二道別
斷。先起一無間斷分別。次起一無間斷倶生。
二慈恩云。一智能斷雖有麁細。皆是煩惱障。
而由加行願力一智能斷
尋云。欲修八品斷人。見道得第二果時。第七
第八品種子見道斷歟。伏下八地人。入見道
得第三果之時。例爾也 答 述記六云。一云
見道起二無間。一斷見惑起解脱道已。復起
無見道斷前所伏修道之惑等已。方起相見
道。二云由加行時先已伏故。一無間道與分
別倶斷。此爲正義 二障義云
問。見道十五心限初果向歟。通前三果向歟 
答。章引瑜伽通前三果向云云 付之大乘章
中。以超越前十五心判初果向云云 可勘 答。
章所引瑜伽并倶舍論。以十五心通前三果
向。大小一同性相也。但淨影涅槃義記釋云。
見道三果共向故。雖超越者。判初果向也云云
可勘彼文。疏九云。又智論中有八人地。若
約超斷容具二三果向。謂具修惑及斷一至
五皆初果向。斷次三向二。斷九乃至八地惑
盡。至苦法忍即爲第三向也
抄十九云。倶舍云。具修惑斷一。至五向初
果。斷次三向二。離八地向三。至第十六心。隨
三向住果
問。大乘心付超越證入可立相見道歟 答云云
若云立相見道者。見章文起盡。眞見道之後
即得第二果等。未見相見道之位分。若依之
云不立者。倶舍等中立十五心見道。瑜伽等
中於二乘三十六心相見道云云 答。見道配
立雖大小異。大乘之中二乘雖二種。十六心
相見道事。雜集論等之定判也。次第超越頓
出離等。皆十六心相見道之義可有也。但當
章文略相見道位分故。眞見道次刹那即得
初二果等見
尋云。二乘相見道初果之内立之歟。又二種
十六心倶初果向歟 答。燈既聲聞至第十六
建立初果云云上下八諦前十五心。見道第
十六心修道見。抄十九云。智論八人亦初
果向通十五心。而若約超斷容餘果向
燈七云。問。大乘眞見斷二障。據彼總別立
三心。二乘眞見斷障。應亦別總立二心。答。瑜
伽説六現觀。既通三乘現觀。智論現觀之中。
辨此三心。故許小有亦復無妨。又解。不許。二
乘唯觀安立諦故。此非安立。二乘不作。若許
作者。何故諸部小乘之中皆不説有二眞見
道。若爾初十六心諸部亦無。豈可不作。若亦
不作。遠離集第九彼云安立者。謂聲聞等隨
自所證已得究竟。爲欲令他亦了知故。乃至
安立道諦。謂於諸諦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
如是智。如是等既爾。何故諸部不説初十六
心。但有上下十六心耶。答。約不愚法。依大乘
教中聲聞乘法。作安立觀。諸部小乘多約愚
法。依彼小教故。不能作。問。若爾三心亦應如
是。答。雜集論中但説安立。不説聲聞作非安
立。勝鬘經亦云。聲聞○智有作。二解任情。
問。聲聞菩薩有眞相見。獨覺亦入相見道不。
答。有二解。一云。亦入。若爾聲聞至第十六建
立初果。縁覺既入。何不立果。答。加行期心有
差別故。聲聞期出心暫息故。縁覺不出。即入
修道不暫息故。又如菩薩雖至十六。亦不制
果。二云。不入○二説前勝 又云。問。未知
二乘具作二種爲隨作一 答。不愚法者作二
十六。愚法之者作彼十六。或廣慧者作二十
六。非廣慧者但作上下准此等解釋。獨覺
不出觀。猶立相見道。聲聞何不立歟
八。問。超前三果得第四果類可有歟 答。此
類不可有也 付之超越證果之機根萬差也。
何無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之類乎 是以涅槃
經中。須跋陀羅即座證第四果。菩薩處胎經
中。或有衆生從凡夫地不向信地法地須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云云如經文無諍。
從凡夫地直至羅漢見。依之慧忍大師廣賢
聖章中釋超越一來不還菩薩超中二果之種
類畢。瑜伽對法更有一種超前三果。如彼
廣説云云更有一種超前三果之解釋。明指
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之類見。如何 答。有漏道
不伏非想之煩惱云事。大小一同性相也。是
智論中凡夫於有頂處不得離欲。更無上
邊故
倶舍論中阿羅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
修惑故。世道無容離有頂法故。文定。依之當
章文并清涼大師處處解釋抄十九下
十下等
出二乘機
根種類之時。全不出之。但涅槃經被彼後分
説案一段始終上説。爾時須跋陀羅從佛聞
説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乃至深信
竪固。即從如來欲求出家云云 而諸論中多
分法眼淨益者初果也見。明知光證初果也。
下佛言。善哉。須跋陀羅。善來。比丘。悦可聖
心善入佛道。於是須跋陀羅歡喜踊躍○即
時髮鬢自落○得羅漢果云云加之増一阿含
中出須跋得益。即於座上得法眼淨云云 長
阿含中須跋入佛法以來經四年。今佛涅槃
之時得應果見。依此等經文。須跋全非超前
三果得第四果之人。所謂超中二果人。次處
胎經。此文是造行菩薩問言也。而佛不答之。
知非實義歟。若強會之者。經下文云。或有衆
生。向辟支佛。還自墮落墮凡夫位。成有衆生。
向須陀洹。還自墮落墮凡夫地。聖人還墮凡
夫地云事。大小乘性相全不許之。而今經文
四果支佛悉還墮凡地云云故知權者任放所
非而實義性相也。或有衆生不向信地等文
准思之。一義云。指獨覺一座成覺之人云不
向信地等歟。三乘極果共名阿羅漢故。又聲
聞一座相續至第四果事有之云云若爾者又
此類歟 次廣賢聖章者。上文云。凡位超者。
前之三果可有超義。必非第四。以有頂惑非
世間道能伏滅故 此釋明不可有超前三
果得第四果人見。但至超前三果解釋者。退
檢瑜伽對法説。令無超前二果之類。爾者合
超越一來不還菩薩超中二果云超前三果歟。
一義云瑜伽對法文。有一性超前三果ナリ如廣
可讀云云此永超僧都義也。一義云。指獨
覺一座成覺。云更有一種超前三果歟
難云。非想地惑有漏道不伏故。無超前三果
得第四果人云。唯識論云。説有漏道雖不能
伏分別起惑及細倶生云云細倶生者。倶生身
邊見也。爾者此倶生身見欲界第九品之惑
也。見道已前不能伏之。雖然以見道智斷彼
不伏之身見種子。得第三果。例非想地煩惱
雖不伏之。見道合斷盡得第四果歟。就中
記中。超越第三果人彼未伏身見種子見道
智斷不斷云二義。初義例欲界繋末那煩惱不
判得第三果云云次云。今解亦斷不可説以先
不伏故即言不斷。見惑不伏入見斷故。但有
漏道。既是事觀不伏理。或入現觀時。實亦斷。
雖無正文。任意取捨。據此釋者。三界見惑并
欲界第九品惑雖是未伏。於見道斷之見。非
想一地何云未伏不斷耶 答。見惑凡位伏不
伏事如上抄。不伏者外道位也。入佛法已可
伏之也。次倶生身見。前八品伴。第九品身見
主也。八品伴已被伏故。第九品主無力而被
斷也。非想一地九品主伴未伏故不能斷也 
難云。雖有漏道不伏見惑。七方便位修理觀
伏之者。非想地亦雖事觀不伏。七方便位修
理觀何不伏之歟 答。分別多分迷理故。理觀
伏之。倶生多分迷事故。以事觀伏之。理觀不
伏歟。故述記云。何以世間道伏修不伏見。
修道所伏之惑一且迷事生云云
尋云。止觀第六云。超果凡有四。一本斷超
超越一
來不還
二小超家家
一間
三大超。本者凡地聽法門。
唱善來成阿羅漢。四大大超佛取
義也
彼宗學者。第
三大超。前三果得第四果人也心得云云 如
何 答。可彼宗尋檢。又集量論。以有漏智斷
非想煩惱云云此興福寺永超僧都幼少時。
於叡山戲作書
  此文。無本説事也。不可用云云
智論七十云。是諸禪定有二種。若有漏若無
漏。有漏即是凡夫所引○無漏是十六聖行。
若有漏道。依上地邊離下地欲。無漏道離自
地欲及上地欲。以是義故。凡夫於有。頂處不
得離欲。更無上邊故 倶舍二十三云。阿羅
漢果必無初得。見道無容斷修惑故。世道無
容離有頂故 同二十四云。有頂由無漏。餘
由二離染 廣賢聖章云。第七顯得頓漸者
○凡位超者。前之三果可有超義。必非第四。
以有頂惑非世間道能伏滅故。瑜伽對法文
有一種超前三果。如彼廣説 賢聖義略問
答第四云
問。入聖已去超一果之類可有。付之十住
斷結經中説一來果相云。或有超越取第四
果。不使依滯住阿那含 是豈非超第三果
取第四果歟。加之述記文釋欲界地九品惑
斷之義。若不出觀。即斷九品是又超第二
一果得第三果見。云何 答。是第十卷同學抄
論義也。彼不許超一果之類。會云。斷結經或
有超越者。指超越一來之體。取第四果者。擧
極果也。不住那含者。不留第三果一生取第
四果云心。述記大抄會云。此文總也云云 意
云。一觀中或斷三品四品。或斷五品六品爲言
今望品品出觀之類。云若不出觀等也。或又
頓出離人釋歟
百法抄第九云。第二見後束惑超者○問。有
得初果超第二取第三否。又有得第二超第
三取第四果否。有二説。一云不得。以加行劣
故。煩惱缺故。慈恩云。唯有預流非餘果故。第
二解亦有得初果已頓斷欲界九品超第二取
第三。亦有得第二超第三取第四者。爲上二
界八地九品束爲九品。若欲界下三品。在上
二界下三品中。入觀起九無間九解脱道。證
至第九品時。不名第三名第四果。又有得第
三超第四向而取第四果者。即約上界八地
九品合爲九品。一處頓斷取第四果也 復
古云。折玄云。問。還許得初果已超二證三否。
得二果已超三證四否。答。若依大乘。亦許此
義。今依小乘。不爾。爲得初果已欲擬進斷三
界修惑時。必須依九品次第而斷之。惑既有
次第。得果亦然
問。分別起煩惱九地九品之別可有歟 答。付
之 答。准義林第二斷惑章釋。六識相應分煩
惱所知。分別倶生現種習氣皆九地界繋在
之。但彼章云。見道十惑九品定然麁細異故。
倶生六惑斷即不同。身見邊見及此相應唯第
九品。九地而論。但有九品。瞋唯一地九品。餘
獨頭貪慢癡等八十一品。地各九故 第七
相應九品有無二釋也。但當章付二乘斷惑
之漸頓。見惑迷理頓斷故。但約諦理而非無
九地九品之別。倶生分品別類之惑故。分九
地九品也
九。問。付次第證人。且初果上唯上唯斷欲界
修惑一二品。或斷五品。不斷第六品。經生之
斷可有歟 答。當章雖不分明。准清涼大師
解釋。不許此類也。付之慈恩大師對法抄中。
一品二品五品斷家家可有見。又述記十末。
若九品別斷。出觀若不出觀斷九品者別抄
同之。既有九品別斷出觀者。豈無一品二品
斷等人歟。加之斷八品在第九一品名一間。
何無五品斷之家家歟 答。論第一卷同學抄。
許一品二品五品斷家家。倶舍小乘一途性
相會也。一間例難如抄釋
抄第十下梵
行品
云。第二十四論云○但應建立
一來向果。頌曰。斷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斷。
至五二向斷六一來果。釋曰○若三縁具轉
名家家。一由斷欲修惑三四品故。二由成無
漏根故。三由更受三二生故。頌中略無成根。
以理合相。略故不説。斷三品名受三生。若斷
四品名受二生。謂九品能潤七生。且上上品
惑能潤兩生。上中下中上各潤一生。中中中
下合潤一生。下三品惑共潤一生○所以無斷
一二品惑名家家者。以得初果起大加行。必
無斷第二不斷第三有生死者。上無斷五生家
家者。由斷第六即證一來。無一品惑能障於
果故。若無一品能障果者。何以有斷八品未
斷第九而有生死。答。第九一品。一者斷竟得
果。二復超欲界故。此第九能障於果。六不超
界故不障果。言家家者。家不一故。家家有二。
一天家家。成於欲天受三二生。二人家家。即
於人中受三二生後證圓寂○次明不還云。
斷七惑八品一生名一間○以下三品共潤一
生故。斷七八。餘第九在亦有一生而爲間隔
故。名一間 一生者一半生也。但慈恩大師
略章曰。一生或半生在名爲一間 樸楊周
記云。謂有一大生之因。名一種子 同學抄
會云。章文先徳常騰會云。一生惑半生在名爲
一間云云煩惱惑也。周記且不正義述歟。燈
云。唯有一少生之業名一種子 抄十九
云。智論文名家家者。亦倶舍義。頌曰。斷欲三
四品○問。何故無斷一品二品五品名家家
耶。答○謂由聖者得初果。已斷欲修惑起大
加行。必無未斷一大品結三品名
一大品也
有生死故○
斷第五品必斷第六者。謂斷第六品證一來
果。以無一品能障得果故。斷五品必斷第六
 抄上引智論以初果向見道名八人地之事。
見道之中有八人故也。謂極七反家家一間
等之向故也。智論文名家家者。指上所引智
論文也。爾者一二五品斷家家無之云事。大
小一同性相歟。期後檢
十。問。大乘心分品潤生義之義可有歟 答
章下文。最鈍須陀洹極七反云云又抄兩處
分品潤生義與倶舍等一同也。付之
 上上品─二生┐     上上品─二生─四生
 上中品─一生─四生   上中品─二生
 上下品─一生┘     上下品┘
 中上品─一生┐     中上品─一生─二生
 中中品─一生─二生   中中品─一生
 中下品┘        中下品┘
 下上品┐        下上品─半生─一生
 下中品─一生─一生   下中品─半生
 下下品┘        下下品┘
  抄心
燈。第一釋上分品潤生義畢云。此上略擧。未
細尋文。如有誤處。當可正之。上依隨轉。大乘
無文。據大乘宗。未必彼分品潤生。何以故。瑜
伽云。全界一切煩惱皆能潤生。若如彼説。上
上品惑能受二生。預流果人餘惑。誰遮不令
共潤。但上品潤故應相潤。猶斷一品。餘惑但
能潤。於五生力勢漸微。餘者准此 此釋心
者。上上品者。與餘惑共潤生。上中品者。與餘
惑共潤五生。乃至下上品與下二品共潤一
生也。又菩薩以倶生煩惱僧祇之間潤無量
半。豈唯七反歟。故知分品潤生。小乘一途之
法相歟。抄釋亦小乘一途之法相釋歟
十一。問。於八十一品倶生惑。云何建立後三
果歟 答。章文云。欲前六品盡處立第二果。九
品盡立第三果。上二界盡立第四果云云 付
之煩惱品數増減無何故歟 答。大乘義章第
十二云。問曰。何故斷見諦惑要盡方出斷
修數出。釋有兩義。一見諦惑迷心易滅。其猶
折石不假中息○修惑難除。如絶藕糸。一觀
相不能斷盡故。須數出○二見諦惑能感三
途苦報。畏苦清猛。爲是不息○修惑能招人
天生死。人天優遊。厭畏心貫。是故數息○問
曰。等是修惑之中。何故斷除欲界。中息制果。
上界不爾。解有三義。一欲界惑凡夫多起。習
使力強難可制斷。故須中息。上界煩惱凡夫
本來起之希少。使分輕薄不假中息。亦能斷
盡 二欲界惑多難可斷盡故。須中息。上界惑
少。不息能盡彼。云何少嗔恚慳嫉無慚愧等
彼處無故。三欲界煩惱二因縁起。一者因力。
不斷使性及邪思惟。二者縁力。所謂色欲聲
香味觸等。以是二力起惑難斷故。須中息。上
界煩惱雖從起。縁力微劣易可裁斷。不息能
盡方息制果。斷後三盡制一果乎。釋言。前六
過是麁重。聖人於此厭畏憎強故。盡方息。後
三輕微畏厭情少故。後別斷制一果矣。又麁
易斷。倍盡方息故。斷前六共制一果。細難捨
遠故。斷後三立一果耳。若爾上界煩惱轉細
轉難捨。應制多果。此如前釋。更有餘義。後審
論之
十二。問。頓出離人斷修惑時。經幾時歟 答。
章云。三種九品各初一品一時頓斷云云知以
九無間九解脱之時。頓斷三界倶生煩惱也。
故述記十末云。三界九品同爲一品。合爲九
與今章義同歟 集引百法鈔云。三界九
地倶生煩惱八十一品都束爲九品。九地上
上爲一品。上中爲一品。乃至九地下下爲一
品。即斷此九品時。而有二類。一者容預斷九
遍入觀斷。斷至第九品時。便超中二而得第
四。二者糸遍斷。斷即一入觀起九無間解脱
問。頓出離人於何位伏倶生煩惱歟 答。顯幽
從方師云。超中二果以見道智一時伏九地
八十一品煩惱 菩提院云。一入觀斷盡諸
惑之人。起一加行勝進九無間解脱也云云
一加行勝進者。見道以後之伏道也
問。頓出離人依何地歟 答。章依未至云云
之 述記十末二釋。一初未至四禪下三無色
云云 二云。唯依初未至云云 無分明取捨。而
然北京靈恭如理師等。以第二釋爲正義。對
法抄云。唯依未至定如唯識樞要 菩提院
云。頓出離有三類不同對法
論出
一者一入觀斷八
十一品惑證無學果。二者數數出觀一生之
中斷盡八十一品惑證無學果。三此世不辨
聖旨經生方得涅槃。此中一人觀斷盡諸惑
之人。起一加行勝進九無間解脱也 顯幽鈔
從方師 超中二果以見道智一時伏九地八十
一品煩惱云云此人依根本無失。又疏取前
云云表無表章。但依下三無色等。知疏主
實義也。此義貞松房
心也
已上第十卷同學抄義抄」
問。頓出離人出觀經生之類可有歟 准上 
問。頓出離人利鈍中何歟 答。章超過勝智
云云述記十云。九地九品斷者。唯有利根
諸預流。非餘果。餘果不能起勝作業。缺煩惱
 對法第十三章取義引之大都不違。又下
云。又依如此頓出離者。多約現法。或臨終時
善辨聖旨。設不能辨。由願力還生欲界。出無
佛世成獨勝果。設不辨者。未能無餘離諸欲
故。即以願力生欲界者。彼速證般涅槃故
此文中現報一生經生三種人有也
諦現觀者。集云。諦現觀者。百法抄第八云。
謂此無漏智能現在前觀聖諦故諦現觀者
見道名也
問。此諦觀四善根 二信二信三戒三戒四現觀
智諦智諦現觀邊智諦智諦六究竟究竟盡智
者 唯識論第九云。此眞見道攝彼第四現觀
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彼第二
三雖此倶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問。二乘聖者斷末那煩惱歟 答。章文。與非
想地一時頓斷云云付之二乘聖者不起第七
治道。云何斷末那煩惱歟 答。唯識第十云。
第七識倶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
刹那中三界頓斷。任運内起無麁細故 相
宗所談。菩薩於末那煩惱起別別治道。二乘
以第六識治道通治末那云云 後可勘定
問。末那煩惱有九地九品別歟 答。章。與非
想地一時頓斷云云 付之唯識第五云。然此
染意相應煩惱○極微細故。所有種子與有
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 同第
十云。如上第五卷述記二釋。一九品。二唯一
品 二説中前解爲勝云云 本頌云。隨所生所
繋。論釋云。隨彼所生彼地所繋 既有界繋。
何無品類歟。付九品二釋。一細分八十一品。
述記十末初釋。斷障章第二釋也。二九地相
望唯九品。五卷述記初釋十末後釋。斷障章
初釋也。但五卷論。勢力等故者。述記會云。同
障無一時頓斷。名勢力等 第十卷無麁細
者。述記三釋。一云。八十一品亦與非想第九
品一類品攝 二云。所障既同斷無前後。名
無麁細。非九地所攝總是一品 三云。又唯
縁内境自地之境。境無麁細。無他品類故。名
一品。非三界中總無麁細瑜伽六十三。今
章取義引之。大都文義同也 六卷私記第六
云。第七識惑有二義。一云無九品正義一云
有九品○不正義故斷障章。煩惱障中除第七。
識。所餘六識三界九地名爲九品○第七識
中○有義正義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類。然於
其中同類有九○有義不正義九地名有一品。
細今分便成八十一品云云
問。愚法二乘斷末那惑歟 答。章云。末那惑
滅小乘無等云云 五十要問答上云。其末那
識依三乘教有。其識起四惑不起法執。愚法
聲聞不斷。但暫伏上心。由觀智漏故。退菩提
心聲聞及迴心聲聞等並斷末那。爲觀智勝
故 但此等解釋約教道。若約證道者。若不斷
末那惑。何出三界成羅漢歟
章非擇滅者 折云。唯識云。不由擇力本性
清淨及縁闕處顯故。名非擇滅 清涼釋云。論
二義中初果小乘。言縁闕者。倶舍頌云。畢竟
礙當生。別得非擇滅○上皆祖文釋云。初本
性清淨。故無所知障。以縁顯處顯此無爲。既
永不起。正趣寂義既已缺縁故。永無所知障
礙也
十三。問無餘涅槃體擇滅非擇滅中何歟 答。
章云。入無餘時一切皆斷。唯是非擇滅 付
之 唯識第十云。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
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涅槃○三無餘依
涅槃○四無住處涅槃○一切有情皆初一。二
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倶四○故
四圓寂諸無爲中。初後即眞如中二擇滅攝
○初一即眞如後三皆擇義 述記十末云。
故四涅槃初後二種。謂清淨無住處。即體於
眞如上立中間。有餘無餘依二擇滅攝。斷縛
得故。所依轉盡初後果時名爲擇滅。所依後
無方顯涅槃。後依無時由前擇力故 又云。
定知無餘先得。所依永無方顯先。滅名得涅
槃。故擇滅攝 此論疏等。以四涅槃明攝六
無爲之時。有餘無餘二涅槃決定擇滅無爲
爲體爾者章唯是非擇滅者。釋所知障之
滅。非無餘體也
十四。問。二乘斷所知障歟 答。章倶解脱人
分有所斷云云付之二乘既不起法空智。何
可斷所知障乎。是以演義抄所引唯識論
中。二乘但能斷煩惱障。菩薩倶斷云何 答
瑜伽六十二如章所引。元曉大師二障義即
引瑜伽與今章多同也。但既云分有所斷非
餘斷也 集云。妙嚴品抄云。所知障中亦有二
種。一於所知境而能爲障。即不染無知而非
法執。如於五明處有所未解。但是無知。何曾
有執。然唯識云由我法執二障倶生若證二
空彼障隨斷者。據見道分別障説。以證空理
而斷障故。言是障而非執者。據修道斷倶生
障説。以遍知有成種智故。上來所知之障。二
所知即障。名所知障。此體即是善心心所。以
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前
據了俗。此據證眞説名智障。然唯識正義唯
所知之障。全就理通故亦用之唯此清涼
解釋。以解脱障不染無知者。即非執所知障
攝也歟。知障所引起故。攝所知障。非法執所
知故。云分斷所知也。故第一卷同學抄。定障
者是下劣受也。非細法執云云 燈釋心也。付
之又但伏生果功能不斷種子云云但對法抄
第三。不遮定障種亦能斷者。約現行之功能
會也。故燈伏而不斷 若依此義者。唯伏現
行故。又分有所斷可云也 但上唯識文。述記
九末會云。彼中定障二乘亦斷小故不説
尋云。此定障能治之道。漏無漏中何歟 答。
定障者異熟生下劣受事障故。以欣上厭下
事觀伏除之故。攝釋云。非生理觀。但以事觀
能伏於彼 同學抄義也
指事云。慧解脱者不斷。如對法論第十三説。
謂已斷諸漏而未證八解脱定。唯究竟斷慧
所對治煩惱障故。大乘基云。瑜伽顯揚與此
同。此義意説障有二種。一煩惱障。能障聖慧
不得應果。二者事障。就勝而説唯異熟生。喜
樂捨受有下劣性。於上等至不肯進求。所知
障攝。此人唯能斷初障○倶解脱人分有所
斷者。對法論説。謂已障分倶得解脱故。是故
云分有所斷
問。慧解脱人分斷所知障歟 答。慧解脱不斷
云云 付之縱雖慧解脱羅漢。豈不得四根本
定等歟。若得四禪定等者。盡除一分定障歟 
答。倶解脱得名者。依得第九滅定。縱經得八
定。下劣受未盡故。非但解脱也。故對法十三
釋倶解脱云。具證八解脱。瑜伽二十六。於八
解脱身已作證具足安住云云不得滅定者。
非具證八解脱故。非具解脱也。折引瑜伽對
法文了云。若天台大師四教云。不得滅盡定
但是慧解脱。得滅盡定即是倶解脱燈第
一云○四慧解脱羅漢未得滅定者。唯斷煩惱
障。未離定障故。通利頓二人
 五
倶解脱得滅定羅漢定慧。二障倶解
脱故。六通利鈍二人文
抄十九下釋八解脱中滅受想解脱云。有解。
厭背受想。有解。厭背一切有所縁心。有云。解
脱定障故名解脱
章。八解脱 八勝解文文
問。八勝解者指八勝處定歟。爲當指八解脱
云八勝解歟 法苑林章第四八解脱章云。第
一列名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攝事
分第九十六對法十三顯揚第四第二及第二
十菩薩藏經第四等説已下一向
取義攝
 一有色觀諸
色解脱。依欲界身未離色欲。觀欲界内外諸
色作光明想。二内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脱。依
空處定伏除色欲之内無色而安立外色。作
多小等相故。云觀外也。上二解脱通依四根
本。非近分。近分定無通故。三淨解脱身作證
具足住染淨諸色。合爲一味清淨想解。是又
内無色想觀外色也。上云故略。唯依第四禪。
四空無邊處解脱。五識無邊處解脱。六無所
有處解脱。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脱。八想受滅
解脱。初七除自地下煩惱離定障起通徳故。
云解脱。第八滅盡定棄背受想等故。云解脱」
指事云。言修八勝解所對治故者。瑜伽第五
云。又八勝解能引不還或阿羅漢諸聖神通
及最勝住。謂未伏内色想外無染汚色勝解。
是名第一。已伏内識想是名第二。淨不淨非
二色第一捨勝解。是名第三。此三解脱於一
切色得自在。故便能引發諸聖神通○空無
邊勝解。識無邊勝解。無所有所勝解。非想非
非想勝解。微微任運心勝解。此勝解次第善
修治故。能治故。能引恐受滅等至最勝住。基
抄云○由淨解脱有三種想。一展轉相待。二
展轉相入。此二通觀淨不淨色平等觀故。名
捨勝解。三展轉一味想。唯觀光明不化淨不
淨。名非二色。第一捨勝解。平等觀光明最勝
住故。名第二捨 法苑林章云。初想名者。瑜
伽云。前七解脱於已解脱而生勝解。七所觀
法多分要伏要斷彼地煩惱障染。方始修作。
名已解脱。今觀已解脱境。爲除定障起神通
功徳而生勝解故。名解脱 准此等解釋。前
七勝解離自地煩惱等畢。成熟七解脱。重於
已解脱之境觀察解了。今定堅固起神通等
名勝解。第八勝解。滅定入心微微心名勝解。
故八勝解者。觀解自在之義也。非八勝處空
也 法苑林章云。由前三解因引發勝果遍處
等故 八勝處十遍處等。前三解脱所引起
通徳也 折云。言修八勝解所對治者。此能治
之智也。在境名解脱。在智名勝解 古。八勝
解者。八勝處定云事有歟 非今章本意。八勝
處者。前三解脱所引通徳別脱法門也 又鈔
十九下引倶舍委釋八解脱。但彼小乘義與
大乘相違。非今章本旨。彼前二解脱依初二
禪。第三依第四。次五如次四無色滅度。第三
禪無眼識所引色。又留自地樂故。不立解脱
等也 又倶舍二十九八解脱八勝處名別釋
之。可見 百法抄第十五云
問。小乘教心種字斷義可有歟 答。章。不斷
云云 付之指事云。倶舍論第四云。若爾此得
有何作用。謂於差別爲建立因。所以者何。若
無有得。異生聖者起世俗心應無。異生及諸
聖者建立差別。豈不煩惱已斷未斷有差別故
應有差別。若執無得。如何可説煩惱已斷及
與未斷。許有得者。斷未斷成。由煩惱得離未
離故。問。驗倶舍論云。如是聖者所依身中
無生惑能。名煩惱斷。惑世間道損所依中煩
惱種子。亦名爲斷。興上相違。名爲未斷。今何
唯斷煩惱得耶 答。雖斷煩惱種子而若無得
者。以斷未斷義不成故 倶舍十九云。何等
名爲煩惱種子。謂自體上差別功能。從煩惱
生。能生煩惱 光云。何等名爲煩惱種子者
問。謂自體上至不可得故者。經部答。謂於色
心自體之上煩惱種子異餘種故。名差別功
能。即此功能從現前行煩惱生。能後現行煩
 尋云。經部心種子者。其體如何 答
問。二乘前五識相應煩惱何位斷之歟 答。不
見章。但應相例。第六識煩惱歟
問。愚法二乘可斷定障所知歟 章。不斷云云
付之愚法二乘倶解脱之羅漢豈不斷定障歟
答。約教道無所知障名義故。縱雖斷定障。不
應云斷所知也
  文安四年正月八日於東大寺書寫畢
 祐乘 
  迴向無上大菩提 金剛佛子快舜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斷惑章
  一。倶生現行初地伏盡歟
二。佛果智斷
三。第四地法執斷
四。始教第七識所知障有無
五。終教二乘斷惑
六。終教菩薩見修二道立不
七。終教知障斷位
八。末那惑種斷頓漸
九。起事心根本心異義
十。四障伏斷位
十一。四種變易配地

問。付直進菩薩斷惑。且於二障種現等。約界
分品之義可有乎 答。於二障分別倶生現種
習氣等。皆有九地九品義也 付之章。不同二
乘約界分品云云如何 答。直進發心雖皆有
九地九品之別。斷惑證理義相全異二乘。所
立不同二乘等。非謂無九地九品之別也
斷障章云。菩薩地前分別現行伏不起○六
識中分別煩惱并習氣等雖亦九品。仍定一品
斷。惑二品斷○其六識中倶生煩惱。除其習
氣雖有九品○三界九地合爲一品斷。謂金
剛心○然六識中倶生煩惱所有習氣雖有九
品。十地漸漸各斷此九。障十地故。與所知障
品類同故○六識之中分別所知障并其習氣
雖有九品。有説定斷。一心見道故。有説二品
斷。三心見道故。其六識中倶生所知障并其
習氣。亦有九地八十一品○爲十品斷。十地
斷故。不分并細前後證斷不廢。初地斷細。二
地斷麁。初地斷有頂。二地斷欲界。但隨障此
地智即便斷之。故無前後
問。直進菩薩於地前二障伏道各別起之歟
云云第九卷述記云。伏煩惱時。此倶法執
亦不起故名伏云云 此地前六行智也。第十
卷述記云。見道已前唯伏法執。其煩惱障隨
此而伏 故各別起也。但相應分互被伏也」
問。眞見道位一刹那歟 答。一刹那中云云
之 答。縱雖頓斷之義。可有無間解脱二刹
那也。約正斷惑之無間道立一刹那。抄十三
引唯識第九。見眞見道時分。如上卷二乘
見道之處引
問。始教菩薩第六相應倶生煩惱現行。斷
初地伏盡歟 答云云 章。初地以上自在能斷
云云伏盡 付之宗家全處解釋。釋唯識
論第四地之故能永害二身見等之文。正斷
所知煩惱不起同名永斷云云如解釋者。至
第四地。猶斷煩惱障知非初地永伏云事。
加之清涼大師。若煩惱現行亦地地斷云云
何 答。於第六相應倶生煩惱現行者。初地
眞見道位頓伏之種子。金剛心斷之故。全不
可有地地別斷之義。但宗家解釋。第四地所
斷雖正法執種子。此所知障昔多與倶生身
見同體而起故。斷此智障種子之時。同體
煩惱所依斷故永不起也。凡地地所斷正雖
所智障。七地已前。煩惱故起現行。從所依所
知障。漸漸伏除之故。第四地以去。煩惱倶生
我見永伏不故起也。故七地已前云暫伏。八
地已上云永伏也。清涼大師。地地之解釋。可
准例也。但古會清涼大師解釋云。七地已前
暫伏故。若現行即可伏斷之云云容斷義歟」
六卷私記六云。最勝疏云。准諸處説。初地已
上一切煩惱能頓伏盡。由故意生。云何我見
等四地能伏害伴隨眠五地能伏。答。據能伏。
初地即能猶意起。今依永伏故意不能令起。
此由斷彼所知者。故與染別云云
玄十二云。四焔地中○又成唯識論第九名
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第
六識倶身見等攝○彼障四地菩薩之分法。
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
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説煩惱名。今四
地中既得無漏菩薩之分法。彼便永滅。此我
見等亦永不斷○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出世
故。能永害二身見等○二我見言惑二障同
體我見。以正斷所知煩惱不起。同名永斷。理
實但除法執我見。或法執中我我所見爲二
身見。或分別倶生名二身見。盡處總説故。説
四地斷二身見。此三釋中初見爲勝 唯識
第九。如玄所引
述記十本云。問。既是所知障。何故立煩惱名
論彼。昔多與至亦永不行。述四亦顯以上所
知障立煩惱名。雖有別頭生者。皆多分與煩
惱同一體而倶起故。立煩惱之名。由所知障
斷故。煩惱之末亦永不行。從煩惱名故説爲
斷○二身見者。謂初見道已離第六識中分
別身見。今後離第六識中倶生身見。盡所總
説名二身見。非今離二○又正斷所知障身
見等。并永不起煩惱障中身見等故。説二身
見名永害。非煩惱身見亦起對治 此釋同
於宗家第一第三釋。六卷私記亦引上述
記文了云。演祕大抄云。雖有二解。後解爲
云云
唯識第九云。由此三地説斷二盡。及彼并重
一欲貪盡○彼昔多與欲貪倶。故名欲貪盡
述記云。論彼昔多與至依彼轉故。述曰。彼所
知障此第三盡多與煩惱中欲貪倶故。名欲
貪盡。非所知障體名爲欲貪。彼障定及修慧。
所知障永斷説欲貪隨伏。所知爲本斷故。煩
惱是末便伏。此煩惱無始來依所知障轉故
 抄十三云。四約所斷。謂離二障種現者。
一者分別○入初地時。便能永斷。二者倶生。
生而便有。此修道中地地斷之。此又二種。一
者現行。二者種子。若倶生所知障種現地斷
之。若煩惱現行亦地地斷倶生煩惱種子。直
至金剛無間道斷 抄六多分同上釋 抄
十五 云。其倶生煩惱若約現行。亦地地別
斷故 抄。煩惱現行云云述記。煩惱便伏
云云知非知障同品煩惱習氣故。約故起現行
也 玄十一云。以十地修位雖不斷煩惱障。然
必伏彼斷其麁重 刊定第九大義同也。此
等釋者。智障同體煩惱餘殘習氣釋也。集云
○鈔六上○麁重有三。一現起麁重。二種子麁
重。三麁重麁重。如身子嗔習畢陵慢習等云云
取義妙嚴品鈔也。上玄不斷煩惱者。煩惱種
子必依彼者。故起現行。斷其麁重者。餘殘習
氣也。佛地論第二云。是故四地得無我智。滅
意識中倶生我見。未離第七微細煩惱及六
識中餘修斷惑。此説伏離。非是永滅。至第十
地金剛心時。方頓斷滅修斷種故 唯識第
十云。此十一障二障所攝○修所斷種金剛
喩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
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今永不行。如阿羅
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爲失
八地以上畢竟不斷
述記十末云○修所斷種後皆頓斷此種子。不
言麁重。麁重者十地中亦斷故○言暫起者。
謂十地中前四猶起我見等故。七地以前尚
起貪嗔等故准此釋。四地以前以去不可故
起我見也。六卷私記云。問。倶生煩惱障現
行初地伏盡了。而何云初地以上耶。答。一云。
初地有入住出三時。云初地指入心。云以上
指住出也。一云。以惑力現初地頓伏。以故意
起七地以前隨宜伏盡。故云以上也云云 章。
潤生攝化故云云 付屬留不斷四故。一一有
重重難害如探册。唯識九云。復於十地修道
位中。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惱障。助願受
生。非如二乘速趣圓寂故。修道位不斷煩惱
將成佛時。方頓斷故
述記云。謂諸菩薩由大悲力意起一切智故。
名留煩惱。不爾如來大悲最極。應留煩惱隨
類化生。由此故知。意不趣斷。故名爲留。將成
佛時。方頓斷盡
問。准此。他宗解釋。初地以上留惑。全不故
留。趣一切智。先斷障地智所知障等。而煩惱
種子不障地智故。自留之助願受生見。故諸
論釋留惑之義之時。全無故留之文言。如何
答。唯識云。留煩惱障助願受生云云梁攝論
十四云。留隨眠惑。爲助道分 既云助願受
生。又云爲助道分。豈非故留之義歟。他宗相
違不及和會歟 難云。爾者初地已上惑麁地
以上受變易身菩薩雖無潤生攝化之義。不
斷惑種。知任運自留而非故留云事 答。任
宗家解釋者。自本地分相故。不可有此難。若
依清涼大師解釋并寄在門心者。依樞要下
演義抄十二 等釋。煩惱種子遠資助變易
故。不斷之非無用任運之留。況於受分相
之位。何非故留歟
樞要下抄十二如引依身章抄。不墮二乘地
云云 梁攝論十四云。由惑至惑盡證佛一
切智。釋曰。諸菩薩留隨眠惑。爲助道分不同
二乘速趣般涅槃。由此事故。修道究竟。得習
氣滅盡及證圓智 又云。異凡夫故。永伏上
心。異二乘故。留彼種子 唯識第九云。非如
二乘速趣圓寂云云 如上引。此故但不同二
乘義也。非初地已上實墮二乘地也。爲斷所
知障故云云 梁論由惑至之等云云唯識九云。
唯修永滅所知障道。留煩惱障等云云 爲得
大菩提故云云 梁論。證佛一切智云云又梁
論既云云云異二乘故留彼種子等。十四卷
文也。依身章已引故。云既云等也
二。問。所知障種子通佛智所斷歟 答。始教
心金剛無間道斷之。不佛智斷也 付之。勝
鬘經云。佛菩提智之所能斷云云深密云。於
如來地斷二盡云云又十地障名皆以自地智
斷之。佛果障尤可佛智斷。故當章文云。要至
佛地方得總盡如何 答。雖自他宗難義。且
一義。佛果既出障圓明位也。何可帶所斷惑
歟。若許佛智斷之義者。於佛智可有勝劣。何
可名正等覺歟。但勝鬘簡二乘云佛菩薩智。
非簡因智。深密。唯識論會云。金剛喩定現在
前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佛地説斷二盡及
彼麁重 十地障自他斷。光燈會云云 十地
各分入住出位。勝劣不同故。入地斷。佛位不
斷。故十地斷。若許佛地同十地。即佛有勝劣。
既無勝劣。稱等正覺。故皆斷已方入佛地
凡佛果智斷云釋。自他宗是多。一約已斷云
爾。一以障既佛果之障能斷無間道云佛智
也。委細問答九卷古顯抄可見。十地論第
一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雲地。如是
受法王位。猶如太子於諸王子而得自在。是
處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説佛地
 疏六無殊釋。抄十三云○論云。是處
有微智障故。不自在。對治此障故。説佛地。釋
曰。謂金剛心後微細障盡。種智現前故 金
剛心後之釋難會。而然是約已斷也
章。如毒呪所害云云 指事云。梁攝論第十四
卷本論云。諸惑已滅伏。如毒呪所害。釋曰。諸
惑。謂見修煩惱。於菩薩地中。先已滅盡。餘心
煩惱雖復未滅。由智念所伏。廢其功用。譬如
衆毒呪力所害無復本能。心惑亦爾。智念所
守不能復生二惑染汚 見修煩惱滅盡者。
見惑種現皆滅。修惑唯滅現行歟。餘心煩惱
者。倶生種子歟
問。二惑染汚者何物歟 又章云毒蛇。出一
類可通一切毒物也 問。第六相應倶生所
智障。何地斷盡云云答。章或現或種地地別
云云 付之
三。問。第六相應倶生法執。於第四地永斷歟
云云 兩方也。若云斷盡者。章文。第六相應
所知障現種地地別斷云云法執既所知障之
體也。若第四地斷盡。何可有地地斷之義歟。
是以唯識論。既未圓證無相大悲。不執菩提
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 是豈非七
地已還起法執歟。依之慈恩大師般若論釋
并對法抄上。於第四地斷法執小分。通七地
以前 若云不斷盡者。花嚴經唯識論等中。
所有我見第四地永斷如何 答。於第四地。
修得無漏菩提分法。而倶生二執彼障故。法
執種現我見之現行於此地永斷故。花嚴經
云。菩薩住涅槃地。所有身見○皆悉斷滅
唯識論文亦以同也。但七地以前菩提有情
實有之執者。非實法執。法執所引羸劣隨眠
等也。或又第七法執未除故。第六識尚帶法
執歟。慈恩大師解釋又依此等之義。四地劣
分斷通七地以前云歟。章地地斷又依三隨
眠等之義也。深密經説三隨眠。一害伴隨眠
第五地斷盡。第四地所斷
之我見隣近引起故名也
二羸劣隨眠二障現行
六七地斷
 三
微細隨眠唯二十七所於障
也八地已上斷
 六卷私記第六云。
論云。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
生一分。第六識倶身見等攝○彼障四地菩
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今四地中既
得無漏菩提分法。彼便永滅。此我見等亦永
不行○
問。論云若證二空彼障隨斷。就之若由就滅
隨斷者。一切皆執。五地云何方除害伴。可我
執倶四地斷故。又一切障皆從執生。何故六
七等所斷不名害伴名羸劣等歟 答。是樞要。
依安惠意難由我法執二障倶生之論文。有
三難中。第二第三難也。答之亦有三解。第三
解云。第六識執有三位斷。一倶時。二隣近引
生。三勢力疎遠。倶起者四地執倶斷。隣近引
生者名害伴。疎遠勢生者名羸劣等。故障與
執斷有前後云云初二解云云
用故略之
晋經二十六云。諸佛子菩薩住涅槃地。所有
我見等著我○皆悉斷滅
玄十二云。皆悉斷滅者。何故此中説此斷滅
惑。准成唯識論。此是第六識中倶生身見等
及所起過。同第四出世道品能斷除滅故。此
説之。又釋。若約寄位。前地寄世間。此當出
世。爲分世出世故。此斷除。若就此義亦得是
分別所起。以仁王經説。四地名爲須陀洹地。
故得知之唐經三十六。大旨同晋經疏七
云。此中身見若約實位。准唯識論。此地斷第
六識中倶生身見及所起過。由得出世道品
治故。以分別起者。初地斷故。是以瑜伽名爲
微細薩迦耶見。若約寄位。准仁王經。四地名
須陀洹位。以寄出世之前故。則亦得斷分別
身見 抄十五云。三此中身見。下於所斷
體。於中有二。一約實位説。具引唯識已。見初
地。二約寄位。既寄初果。初斷見故 唯識第
九如私記所引 唯識章云。四地永伏。法執無
 慈恩大師釋也
問。第七相應倶生煩惱可有故留義歟 答。章
非故留云云 付之。五十要問 云。其末那識
依三乘教有其識。起四惑不起法執。愚法聲
聞不斷。但暫伏上心。由觀智漏故。退菩提心
聲聞及迴心聲聞等並斷末那。爲觀智勝故
○直進菩薩義當不起爲正義。迴心者起爲
正義故。又初迴心菩薩爲留惑故。相隨至金
剛定斷。直進者習氣至金剛前言至者。據二
阿含説。初對小乘故。餘義准可知 此釋旁
未審。先留惑者。依第六識留惑。末那相隨至
金剛心斷之云事歟 問。第七識相應煩惱可
有發業潤生之義歟 答。章性非潤生云云 付
之。元曉二障義云。若約末那起相應四惑。一
切位中恒有現行。通能作發業結生 付所
依義云發業結生歟
四。問。始教心。第七識所知障相應歟 答云云
章。其所知障皆後地起等已下。六七二識所
知障云唯第六所知障云學者二義云云五十
要問上云。其末那識依三乘教有其識。起四
惑所起法執 孔目第一云唯識章 末那一起
相續縁我不廢。因何得改境起其法執 若起
法執。何名縁一類我塵集云。其未下。問。第
七識爲有所知爲無所知。答。此與太一用安
惠故無。要問云○圭山用護法故有。大疏曰。
所知倶生者。種則地地漸斷金剛永盡 探
玄十四云。唯識云。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
現起。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解云。依護法宗等
云云唯識第五云。此中有義 末那唯有煩惱
障倶生。教皆云三位無故。又説四惑恒相應
故。又説爲識雜染依故。有義。彼説教理相
違。出世末那經説經説有故。無染意識。如
有染時言有倶生不共依故論説。藏識決定
恒與一識倶轉。所謂末那意識起時。即二倶
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
章。皆後地起或前地起云云或惑也云云 斷障
章云。其六識中倶生所知障并習氣亦有九
地八十一品。十地斷故不分麁細。前後斷説。
不廢初地斷細二地斷麁。初地斷麁初地斷
有頂二地斷欲界。但隨障此地智即便斷之。
前無前後准此釋。後地起惑前地起等者。
現起伏斷顯異煩惱也。大抄云。所知初地智
伏後九地障。第二地智伏後八地障等也」
問。章文。問。若爾何故而有處説等云云 爾者
指何文義云有處説歟 答云云而有處等者。
指唯識等七地已前有漏心起説文。若爾躡
上問答詞也。復古云。問。若下二轉難。二初躡
跡申難。既云地地分斷。何故下難相違。答。若
下二約識作 答。二○云云 折云。問。若下躡
上以問答。若下○云云 復古心指上所知障
地地分斷之義爲難 爾者問何故七地已
前有漏云云 答。中八地以上有漏現行有無
如何若云有八地已上第六識純無漏事。上
依身章 自他宗共許性相也。若依之。八
地已上純無漏者。問答相符無起盡。又或抄。
上其所知障等者。唯取第七所知。後地後者。
八地以上。前起者。七地以還。爾者此現行通
十地故。難七地以前起有漏等也云云 若爾
者。何答中第七所知現行通八地已上之義
不答歟 一義云。躡上第六識煩惱初地以上
自在留惑之義。既自在也。第六識人空邊。一
向無漏ナルヘシ。故何故七地以前起有漏難也。故
答中唯約七地以前。答成似實之義也
章。此二通十地云云 問。第六識二障現行可
通十地歟 答。一義云。約二障種現。總通十
地也。而八地已上二障種子也。即言總意別
也 問。直進教心。何位斷前五識煩惱等歟 
答。伏斷專如第六識歟
章。築即押木云云 指事云。此非論文。准
釋論意。謂惑種在滅相時如築。聖道在生
相時如押。又惑種在滅相時者如押。聖道
在生相時如築 對法第七云○若此品對
法生。即此品麁重滅。平等平等猶如世間
明生暗滅。由此品離繋故。令未來煩惱住不
生法中。是名爲斷
章。如維摩等 維摩經上云。諸法畢竟不生
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
義。諸法畢竟無所有。是空義 玄第十。惑智
非初中後等。可引下終教段
五 問。終教心。不許聲聞斷惑 爾者不斷
惑之義通迴心聲聞歟 答。准一乘義。終教以
去不許愚法聲聞斷惑也。付之所引彌勒問
經論文。全無簡別故。元曉大師引今論文。證
愚迴心共不斷惑之義給。依之當章問答始
終二教之差異之時。又釋心既前約三乘中
聲聞。此中約愚法故。不同也云云以知初釋
心愚法迴心皆不許斷惑 如何 答。准一
乘義解釋。或愚法二乘並在所引中云云 或
望終教已去。愚法二乘無廣大心等云云 迴
心聲聞不斷惑不出界之義無之。加之至相
大師釋末那惑。愚法聲聞不斷。迴心聲聞
等並斷云云 爾者當處問答心。初始教誘引
教故。不簡別愚法迴心。直許二乘斷惑。終教
全不許愚法也。故章。今此就實以愚法二乘
無廣大心等云云以又亦可以下又釋心。縱
始教許斷惑。迴心聲聞爲本攝愚法之義也。
今終教全不許愚法故。不同也爲言 但元曉
大師解釋分明不云通二聲聞。縱通不許者。
別途建立歟。何況章以下文。引彌勒問經論。
許聲聞斷惑。豈非迴心聲聞歟 指事云○是
故下云。依始教門○化城同喩便應有失
私云引下二乘
迴心章故略
終南問答云。其末那識。依三
乘教。有其識起四惑。不起法執○觀智勝故
私云要問上上
已引故略
元曉云。六種染心是煩惱礙體。
根本無明是智礙體。此煩惱礙六染之中。已
攝前以二障皆盡。又云。明二乘治道位。此有
二義。若就人法二執本末相依門者。一切二
乘於煩惱障唯是折伏而非永伏等。以然者。
無廣大心。不證法空。由是不拔煩惱本故。如
眞直當人執之内纒及隨眠相生門者。皆是
永斷而非伏斷。由證人空所顯眞如永害人
執等種子故。如彌勒所問論云。一切聲聞辟
支佛人不能如實○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此
依初門作是説也 折云。又亦下別是一義
答於前問也。以前約始教雖許二乘斷。及是
方便實不審斷惑。以三乘義寛則通至終教
故。今不揀。此中唯揀愚法故。上云但能斷。
此中意云。雖前約始教。以是三乘中聲聞。故
許折伏而已也
問。彌勒問經論誰人所造歟 有抄云。彼論
不注作者。雖然開元貞元録等具載之。了義
燈中又引之。私云。興福寺永珍僧正。於維摩
大會精義時。尋此論作者諍其用否云云 又
云。興福寺有修學者云 述記末文云。文義云。
彌勒問經論南地呉人。非眞聖教云云
章。楞伽文亦如上説云云集云。楞伽第二云。
復次大惠。煩惱障業習氣不斷故。不説一切
聲聞縁覺一乘。不覺法無義。不離分段死故。
説三乘 折同引 指事云○此文訛也。自此
以上約斷惑義無有引楞伽文處故。此有二
疑。一疑。上文墮故無有此文也。二疑。上字可
訛。應是下字。是故下二乘迴心義云。楞伽
云。樂著三昧樂○ 一義云。楞伽文亦如上
彌勒問經論説云事也
六。問。終教心付菩薩斷惑可分見修二道歟
答。當章不分見修云云或不分分別倶生云云
又行位章云。不以見修等名云云付之。見修
二道建立諸諍誠説也。就中最初照理名見
道。復數修習無分別智名修道。終教何無此
義歟。況所引證彌勒問經論文見修道中一
切煩惱等云云 專立見修二道 何況下所
引十地論文諸見縛者先已除斷等者。豈非
見修二道之誠證歟。加之下章述終教實義。
如實義者○見位斷麁修位斷細云云爾者立
義引證相違。前後解釋似自語相違。如何 
答。終教實義者不分分別倶生云事。第十三
寄在門分明故。雖有最初照理復數修習之
義。但名十地淺深。不分見修二道也。即所引
彌勒問經論文。對陳聲聞見修二道各別斷
之義。菩薩見修煩惱一時倶斷之義成立。已
見修煩惱同時斷之。依何可立見修二道歟。
但見修名言假聲聞立之。非菩薩所經之實
義 一義云。如折或釋 孔目三云。但諸教中
約十地顯斷麁細分齊者。即屬終教攝 又
云。但經論中約見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
斷惑不同及麁細者。皆初教所攝 玄第七
迴向品云。又三賢總爲趣聖方便。不分資糧加
行近遠。此約終教疏五大同抄十二
無別釋 折云。其菩薩下此教不明見修故。不
分分別倶生也折上行位章云。既不引小故。
於煩惱障不分分別倶生見修修惑。故此中
不分見修也 折云。故彌下問既言見修道
中煩惱障利益衆生事。即於見道中斷一切
者。此文亦許登地。是見道後地是修道。然以
此證斷一切障可也。何得以此證無間修耶 
答。言見修者。由約分別倶生以顯。既一切倶
斷。即無見修別。或但不約見惑於見道中斷
等故。言不分見修。非無此位也
七。問。終教心所知障種子者。初地頓斷歟。
地地別斷歟 答。雖有異義。一義心可漸斷
也。付之先見當章一段。既云初地斷使種。地
上除習氣云云使種之外習氣豈非餘殘習氣
歟。故下結此教地上但除習氣云云是以所
引寶性論文。地上菩薩唯有習氣云云 加之
若云知障種子漸斷者。初地已上不留煩惱
種子。蓋墮二乘地歟。知障正使亦已除之由。
似無所詮。依之震旦先徳折薪專存頓斷之義。
云何 答。玄十一云。若依終教。如梁論等。其
煩惱種初地永盡。唯有彼習。其所知障一分
麁者。亦初地盡。餘分及習於諸地中各別正
 對上一分麁云麁。云餘分及習餘分言
無諍種子見 又第十云。若依終教。初地亦捨
三界分段及惑業苦。地上唯斷彼所知障及
變易報。其煩惱障地前漸伏初地斷盡。所知
障地前亦學伏初地斷一分。餘在諸地各斷
一分。佛地方盡。此如梁論及寶性論等説
漸除惑障。復登初地漸除智障 同第十。十
地各斷一無明。玄記釋指此等論文歟。章下
云。初地已上斷於智障一分麁。故依身章云。
於所知障亦斷一分麁品正使云云 已上解釋
皆漸斷之義明鏡也。加之起信論中地上智
相品等之惑斷。豈唯習氣歟。況見當章起盡。
雖不分見修。既立二障。隨煩惱障初住頓伏。
知障三賢漸伏。伏位既各別也。斷位何同歟。
又抄六上妙嚴品種子根本智斷。習氣後得斷
定。終教地上何無根本智斷之義歟。即集成。
初地斷使種等之處引合此文。定有所故歟。
爾者解釋云道理云。尤可地地別斷之義。但
當章地上除習氣者。對始教地上故留。爲成
終教之煩惱種初地歟。斷盡之義付通二障
擧習氣。雖然知障細種可收習氣之言也。故
所引彌勒問經論并攝論轉染末那等文。專
證煩惱障初地斷盡之義也。引此等論文畢。
結釋此教地上但除習氣。此又先煩惱障爲
面如是結也。次寶性論。菩薩依彼二種習氣
等者。此又對凡夫二乘二障現行。付通二障。
釋但習氣也。章。此中習氣乃至無間生習氣
等者。約多分付本。不妨少分種子也。次若知
障地地別斷者。同始教故。既不留 煩惱
種應墮二乘地云難者。始教現種共地地別
斷也。今教雖種子地地別斷。現行於初地永
伏故。不相違也 尋云。何以知知障現行初地
永斷 答。章。三賢菩薩唯怖智障伏斷彼障乃
至至初地時正使倶盡云云 正使言通現種
故。煩惱現種倶盡故。云盡智障現行永伏故
云盡。爾者章。斷於智障一分麁故於煩惱障
不後更留者。一分麁者。專指現行盡處也。凡
章上下文并玄記。共於初地斷智障一分麁
云云 若就頓斷之義。以智障種子對彼習氣
細云一分麁者。煩惱障亦初地種子頓斷。地
上唯有習氣。何不釋斷一分麁歟。故智障漸
斷義故。釋一分等也。章。但有正使二障
種現
及習
二障餘
殘習氣
地前伏使現煩惱初住頓伏。
智障三賢漸伏
初地斷使種
煩惱種斷盡
智障種一分
地上除習氣二障餘殘習氣
含智障細種
有義云。前
伏使現以下。先明煩惱障伏斷云云 既表於
二障中。結是故二障乃至正使倶盡。故難依。
章。其菩薩至究竟淨。二障總見。然彼地前至
皆此義也。煩惱障伏位。以此菩薩至助成勝
行。智障伏位。初地以上至此文爲證。二障斷
位。引證等已上約前六識。其末那下。末那此
中亦無法執斷義。折云。既云二障正使初地
倶盡。切言斷所知一分麁者。應與習氣分作
麁細二分以習氣爲一分細故也。非同始教
所知障有多分地地別斷。此初地與始教金
剛位齊 一義云。終教心知障種子初地頓
斷義。章文分明也。如難勢。但一分麁等之違
文如折會。是通途之義故。不委細注
問。終教心初住以上煩惱故留義。依憑何經
論歟 答 章。是故梁論等云云指事云。是故
梁攝至出世淨心第三云。菩薩有二種。一在
凡位。二在聖位。從初發心説。十信以還並是
凡位。從十解以上悉屬聖位。今得意引文○
又云。十解已上者。第四卷云。菩薩有二種。
謂凡夫聖人。十信以還是凡夫。十解以上是
聖人。言不墮二乘地者。此非論文○一得意
引○二此釋成上論文。釋曰。既稱聖人。由是
明知。不墮二乘地言。仁王○下卷云。入生空
位聖人性故。今得意引文○而不取證等者。
此非經文。此作二釋。一雖不經文。而得意引
文○二此釋成上經文。釋曰。雖得人空。唯是
似證。非實證也○ 起信少分見法身事。上
行位章已引論疏了故略。此等經論雖無煩
惱故留之文。名出世聖人。不墮二乘地故。於
煩惱障得自在也。本業經上云。佛子前三賢
伏三界明。而用麁業。何以故。當受生時。善
爲種子。愛爲潤業。受未來果故。名息用而不
斷愛用 此文留惑受生見 問。所引彌勒問
經論文。即見道中一切倶斷云云爾者二障
共斷歟 答。既合聲聞見修所斷煩惱。見道頓
云云 知先煩惱障也 付之正論文斷能障
利生之惑見。智障豈不障利生之行歟。況
已證眞如法界云云 智障何可殘歟。是以章
文二障初地斷盡之義成立引論證了。此文
爲證云云 若約煩惱障者。引證頗不足也。如
何 答。論既云。見修道中一切煩惱云云 縱雖
智障亦障利生之行。見道所斷先煩惱障也。
若依眞如云見道二障斷盡者。豈見道即佛
果歟。知當分所斷云事。立義未定。二障
障斷盡。引證何相違歟
八。問。所引無性攝論文。轉染末那等云云 爾
者終教心。末那惑障初地頓斷歟 答。章。起
盡頓斷見 付之正斷孔目章文。引無性攝論
轉染末那等之文畢。如是等文並屬初教云云
既是初教義也。豈可頓斷歟。加之下寄在門
之中。引無相論證末那煩惱通見修二位之
義了。無性攝論亦同此説。如上所引指同。
爾者唯非師資相違。剩似自語參差。云何 
答。終教心。煩惱種子初地頓斷云事。不及異
論。仍解釋起盡。末那惑種一向頓斷見。但
孔目章。別無性攝論等並屬初教釋事。無性
攝論心。末那或種初地頓斷事勿論也。而種
子習氣之麁細之斷位寄見修二位之名目
故。云屬初教也。是以孔目一處解釋 引轉染
末那之文。釋成初地頓斷之義。次下文無相
論抄指同事。是又末那煩惱頓斷之義引證。
全非相違也 集云。使行稠林章云。是文初
教據者。見修道言通眞進故 孔目唯識章云。
五約對治道辨有無再斷之位分者。末那識
於無漏道即説無有識。何以故。於無我理成
其妨故。若説滅時。初見道位即滅末那○故
無性攝論云。轉染云轉染汚末那○轉復清
淨。轉清淨者即滅習氣。人云在修道中。滅倶
生我。末那倶生并無明心煩惱修道斷者。此
義不然。末那一起相續縁我不廢。因何得改
境起其法執。若起法執。何名縁一類我塵。問
末那何唯是倶生。答。末那不縁於外。縁義不
縁名。故不得起分別我見。問。論云。倶生我修
道斷。因何末那是倶生我非修道斷。答。倶生
修道斷者。是寄位語○今將分別倶生麁細
之相。寄現見修。非謂實斷 同第三使行稠
林章云
 
云。倶經論中。約見修及九地十一地等。明斷
惑不同及麁細者。皆初教所攝。如十卷百論
判○如無性攝論。轉染汚末那○轉復清淨
如是等文。並屬初教 又云。依終教。煩惱
有十六門。一二障。二○三皮肉心。四闡提等。
四障等列了云。上十六門煩惱義。當熟教分
亦得。通初教中眞進説 復古云。孔目使行
稠林云。如是等文並屬初教攝。今釋終教。何
以引此下文云。義當熟教分亦得。由通初教
中眞進教説此記心轉染末那文通終教與
眞進之二教得歟
章。寶性論云。不淨等 折云。故寶下論中
前引經言。文殊師利。如來如是○觀察一切
衆生法性。不淨有垢有默。故今所引即牒此
文○解云。下言論云者。此非寶性自釋。有云。
即智論中説也○故論下未詳何論 指事
云。言故論説名無間生習氣者。瑜伽論云。習
氣者亦有二種。謂無間生習氣及前生習氣
問。終教心末那智障相應歟 答。准至相大師
解釋。不可相應也 付之問。摩訶薩名言限地
上歟。章論釋。地上名摩訶薩云云 付之菩提
薩埵摩訶薩埵者菩薩通名也。何限地上歟 
答。地上名摩訶薩者。自本地上菩薩故。云地
上也。摩訶薩言謂不通地前也 尋云。論釋者
何得歟 答
問。終教心第八識二障相應歟 答云云 兩方
也 若云相應者。當章前後全無第八識煩惱
之斷位。若云不相應者。三細梨耶豈非法執
細分歟。終教心識既立三細梨耶。尤可法執
相應歟 答。且對始教尚揀差別。但釋七轉之
斷位。實斷惑之義可通第八也。故迴心章。二
乘不斷證三細云云 又當章。不異眞如是煩
惱義。如起信論説云云 是又可通三細法執
也 問。終教心惑智同時歟 十地論二云。此
智盡斷爲初智斷。爲中爲後非初智斷。亦非
中後。偈云。非初非中後故。云何斷。如燈焔非
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玄十疏六鈔十
廣釋之。初中後二釋。一相翻門。智起惑
滅。惑滅智起。惑智同時云三時也。二相續門。
此付唯智分三時。所詮者惑體智體縁起無
性。斷而不斷。不斷而斷也。若離縁起。前後同
時等義皆不許之。故唯識等低仰明闇等喩。
惑智同時之義。玄疏等皆破之不許也
章一切法即如者。維摩經文也
問。寄二障之時。地前漸除煩惱等者。約種子
歟。約現行歟 答。指同起信。而起信。人執初
住已上頓伏現行。種子地前故留也。法執初
地以上伏斷現種等也 起信疏下可見 梁攝
論等者。第九如所引 又云。十解以上等者
同第三取義又云。地前等者同十三取義 又
云。其人執等者。同第七取義 又仁王等者下
卷。本業下云。時諸大衆中。有百千天子。聞
是法門。發初住心。捨凡夫法。修行伏忍。得入
住明觀法 起信云
問。此十八門除始終二教實斷之義歟 答。第
十三門始教實斷也。故知始終二教等云云
望圓教之實義者。寄在隨一也 折云。十三
寄煩惱顯見修○然是法相宗正義。今以義
竅定故爲寄 又云。第二明寄○此中不明
前科。當教實有所斷故云寄也。此釋約多義
歟 問。皮肉心者通二障歟 答云云 梁攝論
十一如所引。不見通別之義。要問上云。三惑
分別者。遍行通三惑。別境亦通三○煩惱唯
皮肉。若約寄位即通三。隨煩惱等亦皮肉。若
約麁細説。即通皮肉心 瑜伽四十八云。當
知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亦有三種。一者
在皮麁重。二者在膚麁重。三者在實麁重 
問。七十三云。何等名爲三種麁重 一惡趣不
樂品在皮麁重○二煩惱障品在肉麁重○三
所知障品在心麁重燈會二文云。又四十八
於所知障立皮膚肉三麁重名於煩惱障。但
標總名。理實皮肉心等三名倶通二障不別
説。是煩惱所知。第二屬煩惱。第三屬所知
 問。攝論心寄三惑顯三祇云云 今此三
祇三賢十地云何配當歟 答。攝論十一説三
種三僧祇。一三阿僧祇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
自初地
至七地
第三僧祇八地
已上
二七阿僧祇。三三十三
僧祇。而以三十三僧祇合爲三大劫。如次除
皮等三惑。初僧祇地前第二僧祇前三地第三僧
四地
已上
也。時量皆初三僧祇量也 問。三十三
僧祇者。三十三僧祇歟。三十三僧祇歟 答
云云 折云。謂地前方便地自有三僧祇。十地
名正地。有三十僧祇。共三十三也。雖通三十
三。今唯約十地各有三心故。云三十三僧祇
中説 付此記釋。一云章顯地地三心云云
故三十三僧祇也。一云。今爲取地地三僧祇
通指三十三僧祇也。攝論九云。爲除皮煩惱
障入初地。爲除肉煩惱障住初地。爲除心煩
惱於初地。何以故。地地并煩惱有三品。上品
名皮。中品名肉。下品名心。上品者下品道所
破○乃至第一地。其義亦爾。約此三品故。各
立三阿僧祇。是故異部執三十三阿僧祇
二障三處過者 地持第七。瑜伽四十八。初地
煩惱
所知
第八地煩惱
所知
如來地煩惱
所知
瑜伽者。煩惱但
煩惱障麁重云云 無皮肉心言。知障分皮肉
心。唯識十云。雖諸住中皆斷麁重而三位
顯。是故偏説
述記十云。三劫分齊成滿位故。無漏觀心初
起・無間・圓滿別故。現起二障多分・少分・全
無漏故。一切煩惱分別倶生永害・不行・畢
竟離故○無漏心未得・有相・無相滿故 
問。金光明經。於地前地上金剛心三位。如
次得化應法三身歟 答云云 進云。章寄於三
位以顯三身云云 付之三身者是佛果圓滿之
功徳也。何於三位別時可得之歟。若云依終
教意初住已上當位分分化身者。法身豈非
初住已上少分見歟 答。一義云。依於三位
斷三惑至佛果圓滿三身也。非謂三身別時
修得也。故經結云。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
也 一義云。准慈恩解釋。於三位得見三身。
非自所現歟。解釋如次下。但經得現化身得
顯應身得至法身云云 乃至結云如來具足三
云云 如何。指事云。最勝王經第二卷云○
何者爲三。一者起事心。二者依根本心。三者
根本心。依諸伏道起事心。盡依法斷道。依根
本心。盡依最勝道。根本心盡。起事心滅故。
得現化身滅故。得顯應身。根本心滅故。得至
得現化身。是故一切如來具足三身。今得意
引文 折集等引金光明分別三身品。文同
指事所引也。准抄二上。金光明開化身合法
云云 可見
九。問。金光明經心。起事心者何識歟 答。章。
是第六識云云 付之楞伽起信等心分別事識
者。可通七轉識 故抄八下釋楞伽三識
云。如來藏心以爲眞識。現即第八○餘七皆
名分別事識 例金光明起事心。尤可通轉
識也。是以慈恩大師見修一切煩惱諸相應
心名起事心 諸相應心言。尤可通六識
何況前五識之伏斷一向任第六識。起事心
識言何可限第六歟 答。一義云。前五識伏斷
專第六識能故。約本第六識云云 問。金光明
經心依根本心者何心歟 答。章。是末那云云
付之准起信義記。依根本心者。六識細分第
八麁分 加之慈恩大師。以起業心依根本
云云如何 答。宗家心。起信末那不説之論
故。以末那攝本轉二識也。但宗解釋別途廢
立。強不可和會歟。指事云。大乘基云。依諸伏
道起事心滅故。得顯化身。此説見修一切煩
惱諸相應心。名起事心。發生諸業及諸果故。
名起事心。生死本故。障隨類身。修聖道煩惱
折伏故。説諸伏道○起事心滅故得隨類化
身。善不善業相應心。名依根本心。業是趣生
所依本故。善修□道便斷諸業故。説諸斷道
○依根本心滅故。得顯現佛應身□有苦果
相應心。名根本心。生死根本自體性故○根
本心識故。得至聲聞聲聞智法身。彼經意
説煩惱熾盛不悔滅者。不見五趣隨類化身。
若悔滅者得見化身。雖悔煩惱。業熾盛者。不
見應身。息惡業者。見佛應身。二死苦果未分。
未分能滅除者。不見法身。若分全除隨應。得
見佛之法身○今章家意如文説也 第六
七門。彼經云者。上金光明也。而指事引最勝
王經第二。折集等金光明第一三身分別品
指。二經同本異譯故。文義多同也。但章思惟
分別相者。金光明文也。最勝第二遍計所執
云云 問。金光明心迷何性遠離三身歟 答。
章。迷三無性所起煩惱云云 付之正所引經
文。爲三相故有縛有障云云 三相者。無諍三
性也。有□深義。迷三無性釋歟 答。迷情實
有爲本故。專迷都無如幻眞空之三無性之
理也。不覺此無性之理故。迷三性故。三相有
縛等説也問。金光明經心。三性三身云何配
釋歟 答。經文不分明。付之最勝王經述記第
四云勝莊師第二顯徳。謂於遍計所執自性通
達無相。悟入空性除遣所執。至於化身。又復
由此通達實性。即能永斷雜染依他。至於應
身。得無上覺。由此永斷客塵煩惱。圓成實性
反顯清淨。至於法身。是故諸佛具足三身
十。問。闡提不信障等四障。如次十信三賢除
之歟 答。爾也 付之四障之中後二所知
云云 縱雖終教心。何地前可斷所知障歟。
就中唯識論中。下乘般涅槃障第五地斷之
云云 是以慈恩大師唯識中引寶性論四障
畢。第三所知障五地斷。縁覺捨心障七地中
云云如何 答無上依經上卷佛性論等所
説。地前四位伏四障事分明也。不可及異端。
但唯識論并他宗解釋。依種子斷位故。不可
相違也 尋云。佛性論并二四行中破虚空者
初地得之云云 知第三聲聞畏苦障初地斷之。
如何 答云云 指事。又經論中但云四行對
治四障云云 不云分明十信三賢。云何 答。
佛性論二。無上依經上。指事云。言成破虚空
器三昧行者。佛性論云。從初地已上能得此
三昧。則破虚空等執○問。既從初地已上能
得此三昧。云何地前得此定耶。答。修定因行
故無妨也 佛性論第二云。復次有四種因。
能除四障得如來性義○一憎背大乘。是同
隨障。爲對治此故。佛説菩薩修習信樂大乘
之法。二○外道障□若波羅蜜三○聲聞障
○菩薩修習破虚空三昧定三昧者。從初地
以上能得此三昧。則破虚空等執○四○獨
覺障。爲對治此故。佛説修習菩薩大悲○
復次果相義應知。果相者有二處。一者地前
凡聖二位不得四徳。二者十地諸位。地前有
如是信樂等四徳。爲清淨佛性因。爲對治四
倒。如來法身四相功徳波羅蜜是其果 地
前凡聖者凡十信聖三賢也。折云。若四障四
位四行四因文出無上依經。若四報文出仁
王經上卷 無上依經云○私云。四行四障。與佛
性論大義一同之故略
除四惑説四聖道即是翻顯四位。謂
信經行向也文
唯識義基師 
云。寶性論中或説四障○十信第六信伏初
障。信不退故。十住第四住伏第二障。分別我
見麁不共故。此二種子入初地斷。第三所知
障五知斷。樂於下乘涅槃障五地斷。故縁
覺捨心所知障十地斷。六地猶觀十二縁故。
或初二煩惱種見道斷。後□□□□金剛
 問。以四障寄地前四位云云何教心歟
 答。下□□□□教云云 付之十信既成
位 尤可始教義。如何 答云云折云。問。演義
指賢首意始教別開信位。全引此四位等文。
結云。以上教義。故知十信亦成位也。若終教
十信但是十住方便。自無別位。今章既約終
教寄對説。清涼何特作此指耶。答。約寄正使
地前除習氣地上淨。二義雙明故云終教。若
單取地前四位。亦即始教故。今章約大分説
章。佛子四義云云 佛性論第二云。佛子有於
四義。一因有二。一佛性。二信樂二縁般若波
羅蜜。三依止破虚空定。四成就大悲利益。一
因如父身分。二縁如母。三依止如胞胎。四成
就如乳母。由此四義名爲佛子云云取義
 梁攝
論第八云。佛子有五義。一顯樂無上乘爲種。
二以般若爲母。三以定爲胎。四以大悲爲乳
母。五以諸佛爲父。由此義故。得生佛家
穀輞輻軸
問。以此聖輪四事譬地前四行歟 答。當章
起盡爾也。付之。折云。寶性論云○言四輪
者。一住如法國土。二依善知識。三調伏自身。
四宿植善根。如聖王輪備有四物。所謂穀輞
輻軸○釋曰。此文四義合住如法國等四義。
恐以義配信樂大乘行等。亦恐別有出家。未
敢指定 指事引佛性論第二。多同折引。又
云。四習四位四定四徳四報。全依攝論
問。以四障習寄顯地上四位等云云且習者種
子歟。習氣歟 答云云兩方也 若云餘殘習
氣者。既云正使地前除。縱雖寄在門。信住等
之位全不可有種子斷之義。故知正使地前
除者。尤可約現行伏斷也。爾者習氣地上淨
者。無諍可種子 若云爾者。此文亦成證也
 之結釋。豈非證終教初地頓斷之義歟。以
知於二障地前四位伏現行初地。頓斷二障
之種子。上准習氣淨云事。如何 答。終教心。
知障種子頓漸事。上抄之。若依漸斷之義者。
煩惱障種子初地頓斷義爲本釋成。此文亦
成證歟。若依頓斷義者如常。但此寄顯位一
門也。未必相當終教正斷。只地上除習氣之
義相當終教義故。釋亦成證也。折云。又此下
問。若以此證前約位滅惑。又與前何別歟。答。
若約地前除正使。地上除習氣。即與前同。然
於此二中。種種寄顯。即與前異也 集文異
義同。復古云。又此下三結判此四障寄顯四
位。初二通煩惱所知。後二獨所知障。指上經
論爲證也 此化心□□□□以四障寄顯
地前地上四位。出經論文證畢。次宗家於四
障釋成□二障。爲證四障即二障之義。指上
經論。此文亦成證釋給得歟 證上終教智
障初地頓斷之義不見歟
十一。問。付以四種變易寄十地。且於初地除
因縁生死歟。進云。章初二三地除因縁生死
云云 付之開經論説。初方便生死。次明因縁
生死。爾者如列次。先除方便生死。次可除因
縁生死。何背諸經論列次。於初二三地除因
縁生死歟 答。一義云。傳寫誤也云云折云。
言初二三地等者。梁論第十一正明四定四
報等。都不言是何地等。而論中十地滅二十
二無明處。説四種生死。却約初二三地。除方
便生死。四五六地除因縁生死。七八九地除
有有生死。十地至佛地除無有生死。以此得
知。四報等分四位説也○章云。因縁生死者。
然諸經論皆云方便生死。即是傳寫之訛爾
 復古云。章先擧因縁生死者。刀筆誤歟。無
上依經上・佛性論二・梁論十一等。一方便生
無明二因縁生死無漏
故知初二三地除因縁
生死者。傳寫誤也。故玄十一釋第二地所離
云。三所感變易方便生死報。並是所離也
又第十二釋第三地所離云。又有離業障及
報障。准前知之 此等解釋初二三地離方
便生死 一義云。密嚴疏第一。初二地爲
因縁生死。三四五地爲方便生死云云又眞諦
三藏般若疏云。初二地因縁生死。三四五地
方便生死云云 如此等解釋者。豈皆是傳寫
之誤歟。故知通途經論之説相。雖以所知障
名方便生死。以無漏業名因縁生死。又以所
知障名因縁生死。以無漏業名方便生死義可
有歟。故佛性論第二云。由此四怨障故。不得
如來法身四種功徳波羅蜜。四怨障者○一
方便生死。是無明住地能生新無漏業。譬如
無明生行。或由煩惱方便生同類果。名爲因
縁。如無明生不善行若生不同類果。但名方
便。如無明生善行不動行。故今無明住地生
新無漏業亦爾。或生同類或生不同類。生福
行名爲同類。縁結故。生智慧行名不同類。以
智是眞慧故。名方便生死。二因縁生死者。無
明住地所生無漏業○譬如無明所生行也。
是業但感同類不生不同類果。善行但生樂
果。不善行但招苦報。故因縁生死 准此文。
以無明住地望移行亦名因縁生死事。論文
分明也。例此無漏業望界外淨土之報。正雖
因縁。漏無漏敵對相違法故。望生死有漏行
苦生滅之義邊。亦可有爲麁縁方便之義也。
但論文。且感同類因縁之義釋成故。不生不
同類果釋也。就義釋。亦名方便生死之義。不
可相違也。眞諦般若疏云。從初地至二地因
縁具足。名因縁生死。三地至五地死有方便。
名方便生死 依古抄引本文可勘。密嚴疏
第一云。然國勝劣略有三重。廣則七重略
□□□者。一凡望共生。如西方。二從初地
至七地。三者八地已上。密嚴土者八地已上
二地。廣七重者。如華嚴説。娑婆世界一大僧
祇當極樂國一日一夜。乃至第六佛國一大
劫當彼第七八光明清淨佛土一日一夜已上
取義。
自下
全文
如是兩經開合雖異。其義不殊。不殊云
何。今此經者。前三合爲一。華嚴開三。此經
就彼有功用行故。總攝彼七地以來所生淨
土。爲第二重。彼華嚴中。就四生死分明爲三
重。謂初二地爲因縁生死。三四五地爲方便
生死。六二地爲有有生死。開此三死別立爲
三。無有生死以爲第七。故知兩教開合雖異。
義則不殊 三重密嚴經説。七重華嚴經也。
雖廣略異。淨土分域大同云心也 尋云。華
嚴壽命品。新舊二經共説十重佛刹。何但云
七重歟是一又四種生死配立。與章相違。加
之既云四生死。何爲三重歟是二 答
問。以四種生死配當十地歟 答。章文爾也
 付之諸經論中但雖除四種生死成四徳。全
地位配釋無之。是以了義燈中破今義云。亦
不配地云云 答。如折釋。折云。言初二三地
等者。梁論第十一正明四定四報等。都不
言是何地等。而論中十地滅二十二無明處。
説四種生死。却約初二三地除方便生死。四
五六地除因縁生死。七八九地除有有生死。
十地至初地除無有生死。以無有生死以此
得知。四報等分四位説也尋云。付配位眞
諦般若疏并密嚴疏。初二地因縁生死。三四
五地方便生死云云 加之密嚴疏。八地已上
不配四生死。相違如何 答。燈云。古人方便
生死在初三地。因縁生死四五地。有有生死
七八九地。無有生死在第十地。隋唐攝論悉
無文。無上依經及寶性論亦不配地 無性
攝論神廓疏第九云。五判位者。依梁論。二十
二無明惑十一麁重報中初八無明惑。四麁
重是方便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無
明惑三麁重是因縁生死。故知因縁在五六
地。次無明惑三麁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
在八九十地。次二無明惑一麁重是無明生
死。故知無有是金剛位。若是方便及因縁并
有有生死。自地智自地斷。若有生死障佛地。
金剛斷 攝論十一云。論曰。首楞伽三摩提。
釋曰。此是十地菩薩及佛所行○能破縁覺
自滅習氣。即是無有生死 攝論。有有生死
無有生死料簡。抄七下盧遮
那品
云。疏四種變易生
死者○今依佛性論第二。略示名相。○三有
有生死。即由前因縁感得變易異熟有果○
有有者。未來生有更有一生故。如上流般阿
那含第二生般涅槃故。亦云。有此有果故名
有有。四無有生死。即改變易脱。譬如生爲縁
有老死等過患。一期報謝後更無有有故名
無有 准此釋。有有有二義。初釋變易有果
上有無有生死之有故。云有有也。如上流等
者。此比例未審。且一義云。於第三果現身得
般涅槃云現般。生色界中有而證涅槃云中
般。生色界已即得涅槃云生般。次有行般無
行般等云云 中般已後或總名流般。故當上
流中第二。故云第二生般。彼生色界如變易
之有果。色界上般涅槃得。如無有生死。無有
生死生死滅盡之義也。般涅槃生死終盡之
義。故如是比例歟。次亦云有此等解釋又難
得。且一義云。方便因縁之上有變易之有果
故云有有歟。故有此有果云云 此有果者。變
易體歟 問。無有生死者取變易身最後一
念斷盡之處歟。爲當變易念念斷盡之義取
歟 答。一義云。抄更無有有故名無有云云
釋取最後斷盡 又章生死永盡故云無有
云云難云。爾者。斷位唯可金剛心一念。何通
十地佛地歟 答。依第十地已上之行功故
云爾也。佛性論第二云○有有者。未來生有
更有一生名爲有有。如上流阿那含人於第
二生中般涅槃者。餘有一生故云名有有。四
無有生死者。是三種意生最後身爲縁。不可
思惟退墮。譬如生爲縁老死等爲過失 折
引佛性論第三了云。釋曰。雖名四種生死。然
有四義。而無四生死。謂方便是生死縁。二因
縁是生死因。有有是生死果。無有是生死滅
問。我樂淨等四徳初地已上得之歟 答。章
文。初地已上地地分得 付之涅槃經云。
後身菩薩有常淨。二涅槃無我樂滅云云 天
台淨名疏十云。他解金剛已前無常樂我淨。
金剛已後有常樂我淨。今解不然。金剛已前
有常樂我淨。何以故。佛性之法本自有之。非
適今也。金剛已後無常樂我淨。何以故。經云。
十地菩薩更無量劫倒修凡夫事。若法身起
應六道。同凡夫生滅。亦是應有無常樂我淨
 惠遠大乘義章云。佛性義如涅槃説。如來
佛性義別有七。一常。二樂。三我。四淨。五眞。
六實。七名爲善。後身佛性義則有六。一常。二
淨。三眞。四實。五善。六少見。我是佛義。不
得同佛究竟自在故不説我。樂涅槃義。分相
涅槃唯在佛果。不得永安故不説樂。理實通
問。十地論。以於三地終心二障種子斷盡歟
 答。章。四地已去但微習 又云。二障種子
此地皆盡云云斷盡 付之。疏七云。論云。
一切修道三縛及彼因同無明習氣皆悉微薄。
記煩惱障三縛現行及種故。云彼因。與當地
所知障種同滅故。云同無明習氣。習氣即種
義也。抄十五云。言與當地所知障種同滅
者。以地地各別斷所知障 玄十二云○與
當地所斷所知障種同此位滅故。云同無明
習氣皆微薄。以未盡故但云薄也 已上釋
義皆當地分二障斷 折云。若依清涼大疏。
消此經論意即不同。以彼約十地。十地皆斷
二障修惑。至金剛位二障方盡○不同今章。
約彼始教寄位説。今約終教寄位説。經意多
含。二祖互釋
第十門。集云。具云。信忍菩薩所謂善初地 達
中行者能斷三界色煩惱縛。順忍菩
薩。所謂見法能三界心煩惱故。
無生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惠亦斷
三界色煩惱故。次寂滅忍菩薩。佛妙與菩
十地
等覺
共觀第一義諦斷三界心習無明。晋水
曰。色煩惱縛者。昔以貪瞋癡縁於色境。造身
口業爲業所繋。名之爲縛。心煩惱縛者。此之
三障唯意識倶故。名心縛 不空譯經。毎忍
擧觀喜離苦等名。五忍配位與羅什譯同也 
問。仁王經意。七八九地斷何煩惱歟 答。章。
色習煩惱云云 付之折云。故仁王下以義略
引。不空譯本云○無生忍菩薩。謂遠行地不
動地善惠地斷三障色心習氣。舊譯亦云。斷
三界心色等習煩惱。今章唯云色習煩惱。恐
脱一字 但集所引同今章經異本歟
第十一門。本業上云。説七地云。以三空智觀
三界三習色心果報滅無遺餘 又説第八地
云。無有色習無明亦盡 説第十地云。二習
無明今已盡滅 又説第九地云。心習已滅
無明亦除 折云。言二習者。即色心煩惱種
子也。言無明者。即所知障也。以此寄七地唯
斷煩惱八地已去雙斷二障
第十二門。三無性論上云○言不得者○此
性永無有體故無不得。言不見者○依他性
有體。以心不縁相故。此亦不有故。云不見
問。章文。既無現行則應入資糧加行云云
何事歟 答。一義云。佛弟子最初心無分別
現行云者。輕毛初ヨリ即應資糧等。何經一劫
之時歟爲言付之始教心。資糧加行位猶應
有分別現行。何釋既無現行應入資加等歟
 答。一義云。既無現行者。資糧等之位應入
見道爲言若爾者。資糧加行應入見道云。文
章違通途。如何 答。折云。既無下縱奪。破無
現行奪彼不入資加。以資加位伏現行故
云 既無下不入資加破 問。章文。如無相論
云云集云。無相論檢目録未見第二執識
者。諸記皆引梁論第一。第一第八識也。以第
七名第二識也 問。無相論心末那煩惱通
見修歟 答。無性攝論指同。而上攝論末那
初地頓斷也。爾者如上末那煩惱種子初地
頓斷。習氣地上除歟。故餘殘未盡云云 智習
氣也。但今通見修二道事例證也
第十四門。住行向三賢如次除邪師等。此義
指事。未檢正文 次資糧位除邪師智者。唯
識第九。説資糧位依因善友作意資糧云云
既依善友。知除邪師等也。又加行位中依四
尋思四如實智云云知除邪思惟七分資加故。
云迴心教也
第十五門。唯識第十卷義也
第十六門。六識煩惱寄至四地者。唯識第九
云。四微細煩惱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一
分第六識倶身見等攝○入四地時便能永斷
 又瑜伽七十八解深密等説。二隨眠。一者
害伴隨眠第四地所
斷也伴類
二者羸劣隨眠第七地
斷盡
三者
微細隨眠八地已上
斷之
依此等文也
十一無明。二十二無明等云云 一異生障執著
我法
愚。惡趣
雜染愚
二邪行障微細誤犯愚。
種種業趣愚
三闇鈍障欲貪愚。
聞持陀羅

四微細煩惱現行障等至愛愚
法愛愚
五下乘般涅槃
背生死愚。
向涅槃愚
六麁相現行障觀察諸行流轉
愚。相多現行愚
七細相
現行障微細相現行障愚。
無相作意方便障愚
八作加行障於無相作功
用愚。於相
自在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惠辨陀羅尼自在
愚。辯才自在愚
十諸法
中不得自在障大神通愚。悟入
微細祕密愚。
十一最極微細煩
惱及所知障所知境界微細著
愚。極微礙細愚
如次十地佛地所
斷也。異生障者。分別二障通現種。後十倶生
所知障。種現并倶品煩惱現トヲ合。地地二
愚付現行分之。故唯識論第九。毎地説斷二
愚及彼麁重云云 述記十本釋云。二是現行麁
重是種云云 但探玄第十麁重二釋。一種子。
二者習氣。依習氣之義。十麁重亦通習氣云云
折云。一執著我法愚。此是惑。以根本眞智斷。
二惡趣雜染愚。此是業。以後得俗智斷云云
地二愚可准。十一重障二十二愚。深密第四
瑜伽七十八等可見
問。圓教心一切煩惱不可説其體等云云釋何
事乎 答。折云。言不可説其體性者。不同前
教。煩惱體是百二十根本煩惱及等流隨煩惱
等。所知障體是無明愛慢等。今並不説此也
 故章云。不分使習現種云云 是不可説之
義也。晋經普賢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起一
嗔恚心者。一切惡事中無過此惡。何以故。佛
子。菩薩摩訶薩起嗔恚心。則受百千障礙法
 經總擧一百障皆依嗔 探玄十六云。
雖諸煩惱皆悉遍障一切聖道。然嗔一種親
勝。菩薩大悲攝物。是故偏擧於嗔以例餘
惑。又釋。以嗔障最重故偏説之○釋中言百
千等。是總擧。何等下別辨百門。於中寄位分
五。初障十信行。二不樂佛法下明障十住行
○菩薩萬行不過五位。起一嗔心一切頓障。
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今能障同亦皆
無盡故。起一嗔成百千障。理實無盡 唐經
三十九大義同也。疏八 又大義同也 小
相品一斷一切斷者。天子三重頓圓皆得十
地因滿故也 問。圓教約實以無可斷與頓
教一切煩惱本來自離云何別乎 折云。問。
本來清淨與頓教何別。答。頓教唯約理説。今
圓教中即事同理故。如清涼釋無斷無不斷
云。若無斷者。一切契理故。無不斷者。一斷一
切斷故。即同圓教。若云尚無有斷。何有無斷。
本性寂寥言忌慮絶爲斷者。即頓教義。今云
本來清淨者。即一切契理。本淨故屬圓教也
 問。三乘教中説一斷一切斷之義歟 答。
大品經中有一斷一切斷之義云云 可勘 折
云。又前下以一經容有多教故。三乘經中有
此一斷一切斷者。即入別教
問。圓教中可談所因之義歟 答。章。若攝方
便○及所流所因云云 付之
  奧云
文安四年正月十一日。於東大寺書寫畢
迴向無上大菩提
 金剛佛子快舜祐乘 

華嚴五教章問答抄下

  迴心章
  一。化城體有餘無餘
二。無餘滅定同異
三。無餘時分
四。八六萬等劫數時分
五。漸悟菩薩輕毛劫數
六。彼土得聞無餘時分
七。於末會鷲子迴入一乘歟
  佛果義
  八。智淨相不思議業相佛果相歟
九。修生功徳新本
十。内證色聲有無
十一。相與好勝劣

問。小乘教心。二乘迴心作佛之義可有歟 
答。章。一切二乘皆無迴心云云 付之。倶舍頌
云。轉聲聞種性。二成佛。三餘。麟角佛無轉。
一座成覺故 前二善根之位或轉成佛乘
事。薩婆多宗性相也云事 答。一義云。無迴
入大乘故云皆無。又云。忍位已上無迴入菩
薩故云皆無
諸識成不成四句事
指事云。瑜伽論第五十一顯揚論第十七卷共
云。問。○答。應爲四句。謂或成就阿頼耶識非
轉識。謂無心睡眠者。無心悶絶者。入無想定
者。入滅盡定者。生無想天者。或有成就轉識。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736 737 738 739 740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 748 749 750 75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