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六識。即異熟生。異熟果報。第八所變。五根器
界。即是色法微細難知。上妙殊勝。是故七地
己前變易。通於色心。具五蘊法 問若爾。
非麁色報等文。云何會通 答彼亦且就
言。又且擧八地已上故爾。並準已前
會釋可知。又唯簡麁色。不細色。雖
細色。言心無過。色身微細。無等通徹 問
心法故。故道常師。三乘位數。判變易身相
云。其身如光如影。色與心同。無形而展轉
相續。前變後易。故名爲變易已上是故言
麁色理由此等諸道理故。當知變
易生死之體。八地已上。唯有第七第八二識
七地已前。亦具事識。道基攝論章云。所
略者。變易五陰。謂色與已上又云果報
者。六識八識。四陰五陰。無流果報已上彼章
第十一卷中。色心分別云。變易聚中惑亦是
心。若業及報體通色心已上變易果報。通
色心。基師所立。可以爲例。若依此義。八地
已上。所受變易。亦通五陰。具足色心及八
識等。今宗古徳私記之中。定斷終教變易生
死色心有無。唯心非色。唯是梨耶。無其轉
識 以此即爲終教所談。此是大判。故擧
。若依盡理。一切變易。初地已上乃至金
剛。漸悟地前所受變易。如是等報。皆五蘊
色心等法。若八地上。變易梨耶。無麁色等
此爲體。若據此義。八地已上。色身等相。
唯是示現。非實色身。三世間自在任運現前
故。雖無明所起報體。非是麁色。如
。是故示現爲色身相。若依一切。通色心
。八地已上。實有色心。具五蘊故。若直
文。七地已前變易。應七八二識。八地
已上變易。麁六識及色身等。然諸位人。
皆具色身變易五蘊。通八地上。若頓教宗。
一切絶言。不生死。何有二死。非生非死。
名爲生死。非分非段。名分段死。非變非易。
變易生。若一乘教。約攝方便。諸教所明。
是同教宗。今別教中。生死體者。別教一乘。但
分段。不別建立變易生死。生死總通有
麁細別。三乘教中。以其細分。名變易生。麁
分段。今一乘宗。唯立一箇生死之法。不
麁細。其所立名。當分段生。見聞解行二
生所受。皆分段身。見聞所受。唯漏麁劣。解行
分勝妙甚深。超過三乘。天眼所見。今以
見肉眼。見十佛塵刹等。此分段身。五蘊爲
體。證果海生。既絶生死。無麁細生死
十佛究竟。微妙身故。上約五教略指二死

  延慶四年辛亥四月二十
八日應長改元
五月十日於東大
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義然公手筆之本挍

文化辛未十月二十七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二&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三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問二種生死。有開合否 答生死種類 開合
多端。或是總通。立一生死。無麁細淺深
差別。此如一乘圓教宗明。或開爲二種。即
分段變易。或名有爲生死。無爲生死。無常壞
世間。無常病世間。竝是如次分段變易。如勝
經是也。或開爲四。如孔目第二明。一繋
業分段。二不繋業分段。三餘集變易。四不捨
世間變易。此四如應分段變易各開二種。繋
不繋名。出起信論。嘉祥大師。亦立此名。餘
習不捨世間變易。如次嘉祥自報變易。爲物
變易。或開爲七。如孔目第四明。分段三種。
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變易有四。因縁生
死。方便生死。有有生死。無有生死是也 彼此
總合。名七種生死。又有三種意生身。即三
乘所受變易生爲三。如勝鬘經説也。又有
三種意生身。一三昧樂意生身。二覺法自性
意生身。三種類倶生無行作意生身也。此於
菩薩十地位中。立三種得處。即有此三名 
問以何爲因縁。感二種生死 答分段生
死。有漏善惡諸業爲因。分別倶生煩惱爲
縁。故感分段界内果報。變易生死。三乘無
漏淨業爲因。智障無明住地爲縁。感受界
外變易果報。此是大途簡要爲言。此中發業
潤生等相。五教隨應義門開異。二種生死。
義理森羅。諸門非一恐繁略之具如予之
所撰二種生死義三十卷中。立十箇門
今止傍論。解釋本文
章二就實報即説分段至金剛以還下。文中
二。初正明。二問答。初中亦二。初立理。二
引證。今初。言實報者。非是寄託。此菩薩人。
眞實所受果報。異熟分齊之相。名之實報。始
教直進菩薩。眞實所受果報。二死之中。唯是
分段。此分段身。初地已上。感善處生。修
薩道。以種助願。往惡趣中。拔濟衆生。七地
已前。或時爲物故起煩惱。八地已上。任運
無功自在示現三種世間。如是等間。皆受
。乃至金剛已前皆爾。上正立義。以十地中
下。明分段身所以。何以十地。皆受
。是故釋云。若十地中。永斷惑種。必定應
變易生身。然此菩薩於十地中。既不
種。始教菩薩。初地見道。斷盡分別二障種
。於其所餘倶生二障。故留倶生煩惱障
斷。必至金剛心位。於十地中。唯斷
知障種子。今以種爲其所由。以此必受
分段之身。既有惑障下。反顯極成。故留
。必爲潤生攝化等事。若不分段身。所
留惑種。應無用故。故知。由種必受分段 
問此分段身。至金剛已還者。正至何時 
答章文唯言金剛已還。不正指處。時處難
定。且出二義。一云。始教菩薩實報分
段身。至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此時即斷所留
倶生煩惱障種。及彼倶生所知障最後極微
細品種子。一切障種。此時斷盡。即是分段最
後身念。此次刹那。即解脱道。佛果初念。佛果
初念。現在前時。彼諸習氣。麁重性者。諸異熟
法。非障有漏。劣無漏法。分段變易二種果
報。皆悉棄捨。泯亡除盡。無遺餘。極淨無
漏。最上圓滿。萬徳周備。究竟滿足。四智明
朗。三身頓具。横遍十方。竪通未際 問唯
識論等所説宗義。佛果現前。頓捨變易。分段
之身。八地棄捨。是故分段無後地。云何
今言佛果時。方棄分段。有何所以 答
唯識論等。就寄顯門故。佛地初方棄變易
今約實報故。金剛心猶是分段。佛果初念。
即棄分段。其八地捨寄顯門故 問金剛喩
定既分段身。次念即是至佛果地。何時方受
變易之身。既無變易身。始教菩薩。
遂不變易報果。何故不變易□言
變易報 答雖變易。而言棄捨
過無應受故。不變易身。遂不
之。即入佛地。此同棄捨。是故相從言捨無
妨。一云。以分段身。至金剛加行道之初。此
時棄捨分段報果。即受變易。經加行道。以
無間道。斷惑障等。即刹那。至佛果
。此時即棄所受變易 問有惑種故。是
分段身。加行道時。未惑種。何以得
分段身 答金剛加行。永伏末那惑。惑障治
道。方便極増。由此力故。棄分段身。受變易
。無遮妨。二義之中。後義爲
章十住經中下。二引證。指事下云。十住斷結
經第九云。爾時世尊。即入無形觀三昧。普
五道中陰衆生。乃至亦復見彼中陰形質
一住地。至于十住地。案云。蓋疑此經文
耶。驗十住經。無此文已上此中意説。菩
薩入定見中陰所有諸凡聖衆生。有乃至十
地菩薩受中有報。明知。十地皆分段身。故第
十地。受中有身。中陰即舊語。新翻言中有
中陰身者。必分段故。變易身中。無中陰
十住斷結經十卷。前秦建元年。竺佛念。於
譯。指事即引此經。文有十住經四卷。後
秦弘始年。羅什共佛陀耶舍譯。此與華嚴
十住品同本異譯。言驗十住經無此文故
者。即指此經本也。又有十住經一卷。西晋
竺法護譯。此與華嚴十住品。同本異譯此
等經中不十地中陰事故。前十住斷
結經。是別部經。非十地品同本異譯
章問八地以上一切菩薩下。二問答。亦二。初
實報分段二。初問。二答。今初。言無漏智果
恒相續者。八地已上。第六意識。生空無漏。
恒相續故。何以生空無漏相續。八地已上。第
六識中。人執有漏。永伏不起。何者倶生煩
惱意識倶者。初地已上。能頓伏盡。倶生
者。有六倶生。貪瞋癡慢三界九地。各有
。上上上中上下。名上三品。中三品。下三
品亦爾。即成九九八十一品。身邊二見。是
極微細。通在九地。各第九品。即下下品。是
故下下品。各有六倶生。前八品中。各四倶
生。初二三地。各毎地位。頓伏三界。漸伏
。而除身邊二見。於初二三地中。不
斷身邊二見。初二三地。雖是同伏。而淺深
別。初地淺伏。二地細。三地極細。雖
九地九品。而各第九品攝貪瞋癡慢。不
伏斷身邊倶。極細故。自餘□爾。第九
貪瞋癡慢四惑。三地皆斷。無遺餘。入
四地。伏斷倶生身邊二見。四地出世。入
漏止。修習三十七道品法。伏倶生我。亦伏
斷常邊執見故。入第五地。伏斷害伴隨眠
煩惱。第四地所害。倶生身邊二見。伴煩惱故。
無始已來。倶生身見。助伴惑故。與身見等。
倶時相應。生起來故。入第六地。伏麁羸布
隨眠倶生身見邊見之後。隔一二三。令
所起貪等四惑。入第七地。伏細羸布隨眠身
之後。隔五六念等。所起貪等。於此地中
盡煩惱。入八地時。倶生煩惱。永伏不起。
七地已前。皆是頓伏。而非永伏。八地已上。
永伏不起。入八地時。永伏煩惱。無
。無我見心。是故生空無漏相續。盡未來
。第六意識。生空無漏常恒相續。無
漏心。生空觀止。常現前故所言果者。即是生
空滅盡三昧。生空爲因。入滅盡定。爲其果
故。言如阿羅漢者。八地已上。倶生煩惱意
識倶者。永伏不起。如阿羅漢已斷煩惱種
起此以滅現行煩惱。永斷種子。斷
種之者。永不起故。永伏現行復生起
阿羅漢永斷惑種。不復生故 問何故
八地已上伏惑。令種阿羅漢耶 答
永不惑。彼此是同故。伏斷別而令同。此
中比例。猶是令羅漢斷種不煩惱。不
八地。永不惑 問何故爾耶 答羅
漢雖種。末習氣。有習氣故。有
。而是餘習。不潤生。八地已上。一切菩
薩。永伏不起。亦除習氣。初地已上。無間道
中。斷智障種。解脱道時。除其習氣。此時亦
煩惱習氣。無始已來。與智障習。倶障
益衆生事故。此時同念。斷二障習。此問意
云。受分段生。有發業惑。以何潤業。既不
業。云何得分段生報。此即問難所
意也
章答若是凡夫下。二答。亦四。初明惑種受
。二引論成種潤。三成惑種無用。四簡
學迴心。初中亦二。初簡去凡夫現潤。二成
聖人種潤。今初。一切凡夫。六道受生。要以
現行隨應煩惱。沃潤所造善惡諸業。愛
生處。由愛取潤。受彼彼報。既是凡夫隨
現行。一毫無伏滅之義。故業種子。蒙
行潤。結生相續。潤業受報。其有色界方便
潤生。在死有時。非正死時。是將死時。其正
潤生中有。未止有支門中。愛取二支。種現倶
取愛取各種生愛取現愛支之時。唯是倶生
貪愛□潤取支之時。諸惑潤結。愡而言之。
六支種。行是業種。識等五支。即是五果。
百種子愛。愛取二支。潤此六種。其所潤
六支種。轉名有支。六支種子。趣生受報。是
生支。從中有初爲生支。出胎已後。五根
支體。成就滿足。皆生支攝。衰老已後。老死支
攝。雖六支種子。今且取業種子。此業種
子。正感果報率引強□。是業種力 問聖
者感生。有現潤否 答初二果聖。現行潤
生。欲界諸惑。不伏故。今且擧凡。是爲

章聖人不爾下。二成聖人種潤。聖人伏惑。
現起。是故唯以惑種。潤業。伏現行
故。無現起惑。留種子故。種力潤生。如彼第
三果聖。上生色界。唯以種子。潤業受生。生
色界者。先得所趣天處禪定。以此定靜慮
功力故。當彼天。既是聖人。斷欲界惑
所生天。修四量。當生處惑。分所制伏。故
當生天處煩惱。今不現行。唯以後天。惑
種潤生。今此十地。諸菩薩人。故留倶生煩惱
種子。故留惑種。有潤業種。即是愛支二種
煩惱種子。此種引生。潤三界業。受界内生
唯七地已前菩薩。亦八地上三地菩薩。皆
種子。數數受生。成辨利攝 問已伏惑
。□得受生 答望凡可爾。現惑強故。若
聖人者。既無現惑。無之者。如何受生。故
已伏種用。受生無過。此二段文。直答
。此答意云。凡言。有其二種。謂現行
潤。種子潤也。凡夫受生。現惑潤業。聖人受
生。種子潤業。今是十地。證理聖人。是故八
地已上位中。受分段生。必定種子潤業受
生。問一切聖者。不新業。十地菩薩。所潤
業者。是何時業 答既是十地。不新業
故以前時多劫故業。此業即蒙所留惑種□
。受生。雖聖人種潤。如凡夫現潤。非
強勝。而聖種潤。牽生強勝凡夫現強。種子
是弱。聖人現弱。種潤是強。種子眠伏。雖
微隱。而亦牽引力用不弱。如不定性頓發
大心。雖大行。而有小種。牽令退大。菩
薩本性住種姓者。本來精進。自性仁賢。有
憐心。永不懈怠。二利自性。本來具足。此由
種子牽引故爾。種子潤業受生亦爾
章故雜集論云下。二引論成種潤。亦二。初
引二論。二顯論意。今初。雜集論文。出第五
。彼論既言一切聖人隨眠結生。隨眠即是
種子異名。隨逐第八識。眠伏住在故。受
處地。煩惱種子。牽引潤生。是種功能。梁論
之説。在第十四。彼論文中。凡夫必是有
行惑。聖人不爾。無現行惑。二乘必斷煩惱
種子故。於三界永無受生。菩薩不爾。故留
種子。以種潤生。益物度生。是故初住已上。
聖人。菩薩應人執。證無我故。然故留
惑不惑種。不空理。助願受生。此是終
教地前菩薩。所作行相。今始教中。七地已前。
受生攝化。全同終教地前行相。八地已上。既
所留煩惱種子。由此種力。受分段生。數
生數死。習二利。勇猛熾盛。如是即至
金剛加行。初捨分段。方受變易。以變易身
金剛心。佛果初念。棄變易報。即成佛地
章解云聖非現潤下。二顯論意。此中意説。
一切聖人。惑不現行。而八地上。既留惑種
而是必定無惑現行。應定以種受分段身
既留惑種。如何徒然無分段。此奪前問
八地上。永伏不起。以何潤生。受分段身。」
章若言八地以上下。三責惑種無用。此因
。有此徴責。文中亦二。初責種。二
彼成此。今初。謂執前寄顯門義者。立
。爲彼執。有此徴責。解深密經。瑜伽論
等。説三隨眠。害伴羸劣二隨眠者。在七地
。即分段身縁助煩惱。第三微細隨眠。是所
知障。八地已上。以此爲縁。受變易身。由
種有無故。有分段受不受。若八地上。受
者。此時即應煩惱種。何受變易。猶
惑種。若留惑種何受。□唯是應
分段。此中所成立。即此意致也。法相宗
義。不十地分段之義。悲増菩薩。利生爲
先。久受分段。若入八地。必受變易。而留
種子者。非受生。故小島先徳云 問爾
煩惱者。爲生縁歟 答不爾。煩惱障
種子。不十地故。不對治道。故自然留。
故留也。故疏云。謂諸菩薩。由大悲力意
趣。一切智故意趣。所知障對治道。不
惱對治道。擬於生死。助悲願受生。故名
煩惱也。不爾如來大悲。最極應煩惱
類化生。由此故知。意不趣斷。故名爲留。
成佛時。方頓斷盡已上此明十地留惑障
。八地已上。留惑亦爾。今賢首師。其義不
爾。既留惑種。故受分段。今章下文。故留不
斷。擧四所由。潤攝化其隨一意。非唯一意
故留煩惱
章彼既不爾此云何然者。二以彼成此。此意
成云。彼菩薩入第八地時。不斷留煩惱障
。此始教菩薩。云何不分段之身。忽得
變易身耶。彼者八地菩薩。此者始教所
立十地分段身也
章若約迴向菩提聲聞下。四簡無學迴心。此
上問言現惑。何受分段。羅漢迴心。既
惑障。不分段。迴心之後。即受變易。始
十信。受變易身。此非直進實報。寄顯二
比例雖上問。而此別門例。故今
去漸悟之者。羅漢迴心。即入十信之初
心分。其後捨此有餘依身。如涅槃。然後
即受變易細身。以變易身。萬劫修行。十信
&MT90041;足。方入初住。居不退位。雖不退。啻是
住其位而已。惡趣不生。聲聞之時。忍位
已得。迴心聲聞。雖其初發心往。永不
退墮二乘地中。以二乘已迴心故。然
不退位。人無我理。羅漢已得。十
信三賢。四善根間。唯修法無我。觀唯識三
性三無性眞知實相。好理事理相即無礙
觀行。此等皆通始終教等。漸悟菩薩。入
時。唯方證悟法無我理。無始已來。乃至
羅漢。未衆生故。迴心已後。一向
習法空。作利他事。如是入地。隨分成
就二空二利。名歡喜地。初地已上。乃至七地。
八地已上。乃至金剛。地上十位。經二僧祇
十信三賢。經一僧祇。無學迴心。方入信位
三僧祇間。皆變易身。佛地初念。棄變易報
故云通諸位。受變易身。以所知障縁。無
漏有分別業爲因。感變易身。智有菩提。實
願得之。知有衆生。實思利益。於二利境。謂
實事有。此由彼所知障迷無相勝義。故爲
此事。故受變易身。久住世間。變化自在。成
二利事。修菩薩行。是名智障爲縁。受
易身也。此始教宗。三乘五性。必定各別。定
姓二乘。必入無餘依涅槃界。不定性二乘。必
定迴心向大。無學迴心。棄分段身。受變易
。唯識論中名別盡別生變易是也。彼論
立増壽變易。非是別盡別生義。故今始
教宗。多分雖唯識論等。而受變易別盡
別生。非分段。不變易細妙身故。集成
三云。顯揚論第十六卷曰。聲聞轉依。復有
二種。一趣寂滅。二趣菩提 問聲聞無學。永
後有。云何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依變化身住。能證菩提。非業報身。釋曰。
變化身即變易異名也已上此明不定性阿羅
漢。迴心之後。於同梵行者前。示現般無餘
依涅槃。實有根身南州一邊。寂靜安住。如壽
法二萬劫住。蒙佛菩薩勸誘。策勵趣二利
。修菩薩道。彼身即是恒壽變易。無漏後
得。有分別心。入無漏定。發大誓願。入第四
。資熏有漏。所造故業。延分段身。令極細
。若一劫過。一劫勢力。已盡後。更資熏増
長。如是展轉經歴三大阿僧祇劫。此即法
相増壽變易。今宗別盡別生變易。始終二教
所説皆爾 問前三果人。迴心之後。變易身
行相云何 答初果迴心。修惑全有。二果迴
心。欲界修惑前六品斷。後三品惑及上界惑。
全未斷滅。此人三界修惑滅盡。證阿羅漢
最後報終。捨分段身。別受變易細妙色身
二果三果迴心之者。隨餘殘惑各斷盡已。得
羅漢果。然後棄捨分段麁身。別受變易。此
現身盡惑證果。受變易報細身言。或
初二果迴心之後。隨餘殘惑。潤生受身。修
菩薩行。後得羅漢。棄分段身。受變易報。獨
覺之中。麟喩獨覺。是定種姓。必入涅槃。部
行之中。不定性者。先聲後縁。在無佛世。證
勝果。即是定姓。入無餘滅。如極七反。有聖
者等。先縁後聲。値佛出世。聞教證果。後迴
向大。如迦葉等。即是不定種姓人故
章問若爾何故有聖教説下。二寄顯變易。亦
二。初問。二答。今初。此段釋通轉&MT10769;。顯示寄
顯義門。此轉&MT10769;意。上既成立始教直進。留
惑種故。受分段身。至第十地。是實報門。問
答已竟。然經教中。正説八地變易之義。是故
此。轉&MT10769;前義。此義正違經教文故 問
前於直進。建立二類。初是寄顯。即明八地
變易之義。何故今更作此轉&MT10769; 答前唯立
門出類而已。然實報門。正違彼經故。施
會相違。言有聖教者。即下諸説十門
之中。第四教文。是仁王經所説義門。爲
此義。廣立十門。章答此等爲欲寄對二乘下。
二答。亦二。初略示寄對。二廣明寄對。今初。
此中總意。一切寄對二乘。顯示同別勝劣
是故教説。皆有所以
章然此寄對依諸聖教下。二廣明寄對。亦三。
初總標。寄顯非一。故立諸門。二一説羅漢
即同於佛下。別明。三由有如是下。結成。初中
十門森烈。次第解釋。第一佛同羅漢。亦三。初
判二引證。三約教。今初。愚法小乘教中
所説。如來果徳。與聲聞無學同。名羅漢。三
乘倶斷三界見修諸隨眠故。三乘同證人空
擇滅涅槃理故。言更不分位者。斷惑證理。
見修無學三道次第。一切諸相。同聲聞
 問愚法二乘。唯斷正使。不習氣。如來
必斷不染無知。不染無知。即是見修煩惱餘
殘習氣法故。不染無知。有斷不斷。何同
 答今唯約就斷盡正使。言聲聞。不
餘門。若具言之。非差別。如來是師。
羅漢是弟子。如來斷智恩三徳皆圓滿。十八
不共。聲聞不及。習氣斷不斷。三明六通。一
切三昧功徳法門。如來最勝。二乘不及。如
等也
章如律中説佛度五人已下。二引證。四分律。
受戒犍度。言五人者。阿若憍陳如。摩訶
拘梨。十力迦葉。婆提婆敷。阿鞞是也。此五人
中。三人内族。謂阿鞞比丘亦云阿
涅槃
 摩訶拘梨。
此云二人。竝斛飯王子。婆提婆敷亦云
跋提
此是
甘露飯王太子。其二人者。竝佛外族。謂憍陳
如。十力迦葉。竝是佛兩嫂阿舅也。如來二月
八日成道。安居已前。入定思惟。夏日已後。
鹿野園。調五人根。八月八日。弗星出時。
阿若憍陳如。初入見道。證預流果。其後四
人。漸次入見。于後五人。皆得羅漢。即言
間有六羅漢。佛及憍陳如等五人。自餘諸律。
皆説此事。事義極廣。不具陳。言同座等
。愚法教中。三乘既同斷見修惑。證人空
。是故決定同坐同住。迦葉尊者。頭陀上行。
佛召迦葉。令座等。所座是人空理。是智之
所證。所依處故。能坐是無漏智。即是生空無
漏妙智
章當知此約小教説者。三約教。愚法小教佛
聲聞。名阿羅漢。或時現老比丘像。四月
一度剃髮。即令阿難剃。佛雖羯摩僧
。而入應供僧中供。佛入僧中者。入
應供僧也佛入應供僧者。大乘宗義亦爾」
章二亦於佛地下。二分出如來。或名分出羅
。佛果羅漢。雖倶無學。分降羅漢置下
。或分如來置上階。斷盡二障。證
佛果。煩惱功能。於三界中。發業潤生。斷
惱障。不三界。絶後生有故。聲聞無學。保
證念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受
後有。是名二乘所得四智。殺賊不生應供三
義。名阿羅漢。或唯言應。此具殺賊等三義
故。此義即通三乘無學。今佛果位。名阿羅
。由盡此煩惱障故。其所知障。非二乘
。唯是佛果不共所斷。故斷智障。立如來
。此於同等無學果中。如來安上。羅漢安
下。如來是勝。羅漢是劣。爲小乘欣佛果
故。如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此
如來應正等覺。或云如來應供正遍知。既
如來應供。同對法論所説
章三第十地名阿羅漢下。第三十地羅漢。此
門羅漢。一位分下。大小階降。涅槃經第六説
四依
四七地以還下。第四七地羅漢。亦五。初
判。二障之中。煩惱障。名界内惑。由
煩惱。發業潤生。感三界内生報果故。所知
障名外惑。由此智障縁。感變易報故。今此
七地。盡界内惑。位分全同阿羅漢果故。第
七地。寄同羅漢。二如仁王云下。引證。言
者。達謂至也。到也。行也。往也。即第七遠
行地也。三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下。判斷。
八地已上。是自在位。七地已前。未自在位。
分大小者。八地已上。寄爲菩薩。是大乘
故。七地已前。寄爲小乘。是二乘故。四此約
始教直進中説者。約教。以迴心教無
寄對故爾。寄第十地。是迴心教。前四依
門。已陳述故。五此中既寄聲聞下。顯寄。此
釋成意。即顯正答前所問義。七地麁淺故。
分段。八地微細故。寄變易。故依仁王經
所説意。正有七地分段。八地變易之義。唯識
論等。即當此門。即以寄顯。還爲實義
章五初二三地寄同世間下。第五五地羅漢。
若約小乘。至第六地。六地縁生。寄獨覺故。
其第七地。已過二乘故。寄菩薩。菩薩觀
生法二空故。第七地名無生法忍。於二空
。極忍印故。即當仁王經無生忍下位
章六世間二乘同前至六地下。第六五地羅
漢。八地已上。寄同一乘。八地已上。一切菩
薩。全同佛果。所行所證。任運自在。無方無
礙。故得三種世間。自在示現解境行境十
。解境即融三世間十身。此十各各十身具
足。即成百身。其成正覺身等十佛。即如來
身所具十身。是名行境。自餘九身所具十
身。皆是行境。第八地中。已説佛果所得融
三世間十身故。後位中。不別説解境。而多
説行境十佛。離世間品等所説
章七於初地八過之中下。第七地前羅漢。言
八過者。十地經説初地勝徳。超過地前。有
八種勝。一段經文。論爲八過。一入位過。經
凡夫地。入菩薩位。而過凡夫地一
句。論判爲總句。此過有八種。故始自住胎
究竟成就。擧譬隨應明次第生長相。初
初住胎。二者家過。言菩薩故。喩
貴家。三種姓過。言種姓尊貴。無譏嫌故。
貴家子。得其姓故。四者通過。一切
世間道。入出世間道故。已在貴姓。餘不
故。五法體過。言菩薩法中故。以
。爲己事故。以大悲體故。六者住處
過。言在菩薩正處故。不世間。不
世間。善巧住故。喩世巧住故。七者業過。言
三世眞如法中故。喩生命住在故。顯
空聖智。冥眞如故。八畢定過。經言如來種
中。畢竟阿耨菩提故。佛種不斷。究竟涅
。*道法成就。與此相似故。是名初地菩薩
八過。言比證分齊者。地前三賢。名爲比位
相似比知。未眞無漏故。初地已上。名爲
證位。得如理智契會眞如。理智冥同故
章八地前三賢位已過二乘地下。第八十信
羅漢。初住已上。超過羅漢。是故二乘極果。
即同十信位也。言如上起信論説者。上行
位中。引起信論。三賢初位中。少分見法身
十方世界。八相成道等。初住已上。超過二乘。
一一行相。説相寛廣。言如仁王經云習種性
中有十種心等者。十種心名。全是十信。非
信名。是十信位。取方便名。目
故。初住已上。超二乘地。但所同者。十信
而已。言此約終教退不退説者。以十信退
。寄同羅漢。以初住不退。獨爲菩薩位。以
二乘。名菩薩不退
章九信滿心後下。第九信中羅漢。大華嚴經
賢首品中。具説信位滿心所得行果大用。自
同究竟果海無方大用。説十三昧。圓
明海印三昧爲初。即是化他大用總相。同時
顯現大善巧故。超過一切三乘法門。同教功
能。亦非比及
章十初在凡地下。第十凡超羅漢。言沙彌發
者。演義抄十四下。亦指智論文。彼亦引
涅槃經偈文。乃至初發已爲天人師。勝
聲聞及縁覺等。此總約大乘教未發心已發
説也
章由有如是十門。寄對羅漢。明菩薩位。前
&MT10769;。即當第四功無功門顯二生死。上
始教所依身
章若依&MT10755;教地前留惑下。文中爲三。初立義。
二問答。三又此教中地上變易下。三四種變
易。今初。言地前留惑受分段身者。&MT10755;教菩
薩。十信萬劫修習萬行。十善増盛。生在善
。相續修二利行大行。深伏煩惱。治道強
勝。十信已&MT90041;。方入初住。此位應煩惱惑
。頓證人空無我妙理。然故留不斷。是故
證。伏滅現行。不生起。以所留種
助願潤業。生六趣中。利益衆生。所助願者。
利生大願。若唯願力。不生。地前淺位。
誓願弱故。以惑助願。受生利物。所受分段。
是不繋業。所起漏心。是似有漏。於煩惱障
自在故。以自在。所受不繋業分段身。三
賢始&MT10755;一阿僧祇。修菩薩行。觀解唯識眞如
理性。第十迴向最後身上。頓斷所留惑種
人無我理。即入初地。此時所斷。於煩惱
。一時頓斷。故云於初地中等 問爲
煩惱障。入初地耶。爲先入初地。斷煩惱
耶 答第十迴向最後念次。即歡喜地最
初念位。此時頓斷所留惑障。是無間道。此無
間道。即亦兼斷所知障麁。次刹那心。即解脱
道。二障頓斷。二空所顯妙理頓證。斷障即初
地。初地即斷障。言初地斷。無過失。斷惑
之時。不見修。是故無見修二道。既斷
二障。受變易身。是故菩薩。入初地。必
變易。此中智障。初地漸斷。細分智障。地
地漸斷。智障正使頓斷漸斷。古來異義。至
斷惑章。當廣相分別
章問若於地上不留煩惱下。二問答。亦二。初
地上同事。二悲智平等。今初。已斷煩惱。無
生。是故先問頓顯益物 答中地上
七地已前。與終教地前行相等同。故先遮
之。今此不爾下。顯示自在應化利生
章問如説八地以還下。二悲智平等。亦二。初
門此於菩薩。略有悲増及智増。上言八地
以還者。唯是是七地已前。八地初心。受
故。言留惑受分段身者。十地之中。皆留
倶生煩惱種子。其中七地已前。故起所留煩
。潤生攝化。是言留惑受分段身。言伏惑
受變易身者。初地已上。所留惑種。無
。智増菩薩。初地必受變易身故 問何故
智悲平等 答智悲平等菩薩本懷。無
責故。今所責者。爲立彼平等義故。
法相宗師。菩薩有三。智増。悲増。智悲平等。
智増初地。悲増八地。各受變易。智悲平等。
二地已上。七地已前。此間何地。受變易身
中怖煩惱者。二三地中。不怖煩惱者。五
六七地。各受變易身
章答如此所説下。二答亦五。初破斥不用。二
示正理。三配爲二教。四地前小習。五地
上平等。初中亦二。初總非。二何者若非増
上下。別破。亦二。初破悲増。二若智増上下。
智増。文顯可
章以諸菩薩下。二顯示正理。菩薩本意。必是
慈悲智慧平等。永離増減。是故相導。始&MT10755;
平等。若互増減。&MT10769;相導
章當知由此始終二教下。三配屬二教。始教
麁淺。&MT10755;教深細。以麁淺故。有七地分段。八
地變易義。以深細故。有地前分段。初地變
易義。是故不智増悲増
章若言彼智増者下。四地前小習。此中既言
有小乘習。是漸悟者。有學迴心。或初果人。
七生惑。地前一大僧祇。修菩薩行。或
七方便位中。迴心大劫修行。此等皆有小乘
餘習。怖畏煩惱。而不斷盡。唯是永伏。如
等人。唯在地前三賢位中。根未純熟。有

章初地以上下。五地上平等。亦二。初立義。&MT10755;
教甚深。地上深廣。根縁一味。修行斷證皆同
一相。無有差別終教地前縱有種種根宜差
。至初地上。根宜純熟。一味平等。無
。同證謂證十眞如故。同行謂行十勝行
故。十波羅蜜是也。同修謂十勝行外。一切所
修。初二三地。是世間修。四地道品。五地諦
等也。同斷謂斷十重障故。二故起信論云下
引證文顯易見章若依圓教不説變易等者。
別教一乘。立一生死。不麁細。過患一際。
差別故。雖分段。而見聞生。果縛依身。
繋業分段。解行生人。是法門身。雖是分段
細妙微密。普眼肉眼。超三乘域。勝妙深奧。
不可思議。善財童子今生解行。自在無礙。往
來出沒。無罣礙。永離塞滯
  &MT10755;。明二死者。此&MT10755;教中。總有
二死。分段生死。大同始教。然此終教。根
本無明。動本覺體本覺故。本覺眞如。
順無明。混成業相。轉現漸成。此本覺
理。無明三細。和合共一。以爲梨耶。此梨
耶識。以爲衆生分段。六道異熟報法。此爲
體故。故分段體。通第一義如來藏性。成
衆生故。由此義故。若依其本。眞如本覺。
分段體。若約縁言。根本無明。爲其體
。若依近増上縁之。有漏善惡業因
體。若依當體體性之。三界五趣。四
生四有。麁異熟果。以爲分段生死體性
若通取之。亦通惑業。大同始教。變易生
死。梨耶微細行苦所動異熟爲體。此即無
明住地爲縁。因位無漏妙業爲因。雖
耶名不相應染。不彼與五數相應。然
諸位人。皆具色身。變易五蘊。通諸位

若頓教宗。一切絶言。不生死。何有
。非生非生。爲生死。非分非段。名
段死。非變非易。名變易生。言廣如大般
若經那伽室利分説者。或人云。第五百七
十六。逝多林第八會。那伽室利分一卷。玄
奘三藏譯。彼具文云。龍吉祥言。頗有
菩提不。妙吉祥曰。亦有能證。龍吉
祥言。誰爲證者。妙吉祥曰。若無名姓施
設語言。彼爲能證。龍吉祥言。彼既如
是。云何能證。妙吉祥曰。彼心無生。不
菩提及菩提座。不念一切有情。以
無表心無見心等。能證無上正等菩提 
章若依圓教不説變易等者若一乘教。約
攝方便。諸教所明。是同教宗。今別教中。生
死體者。別教一乘。但立分段。不別建
變易生死。生死總通有麁細別。三乘教
中。而其細分。名變易生。麁名分段。今
一乘宗。唯立一箇生死之法。不麁細
過患一際。無差別故。其所立名。當分段
。雖分段。而見聞生。果縛依身。繋業
分段。解行生人。是法門身。雖是分段。細
妙微密。超過三乘天眼所見。今以普賢
肉眼。見十佛塵刹等。此分段身。五蘊爲
體。善財童子。今生解行。自在無礙。往來
出沒。無罣礙。永離塞滯。證果海生。既
生死。無麁細生死。十佛究竟微妙
身故。言如善財等者。晋經五十九。入法
界品云。彌勒告善財云。無量菩薩。於
數劫。修菩薩行。汝今一生。皆悉具徳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三&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從此已下。第六斷惑章。修行時分。要詫
種生死依身。隨應受此。修行佛因。以此依
。隨應伏惑斷障證理。成滿佛果。是故此
門次前而來。斷謂斷滅也。絶也。盡也。惑
謂迷惑。心迷理事境界等。昏闇謬亂。失
壞正路。絶此昏迷帶礙。故名
。五教淺深。各有涯限。故名分齊。亦名
。障謂障礙塞滯爲義。礙正境故。惑有
通別。別謂煩惱障。名爲惑障所知障
名爲智障。通謂通煩惱所知二障。皆立
。如天台師三惑之例。見思塵沙及以無
明。皆名爲惑。心神迷惑。迷境不知。是故
智障亦名惑也。今言斷惑。即通二障。文中
斷惑。通二障故。障必是通。通二障故。如
慈恩義林斷障義之例
章若依小乘如餘別説者。聲聞縁覺。斷惑行
相。具如愚法小乘教宗。諸論中説。毘曇宗
中。發智論。六足論。大毘婆沙。法勝毘曇。雜
心毘曇。倶舍。正理。顯宗論等。此是薩婆多
宗諸論。成實論宗。即經部攝。或曇無徳部
等所攝論也。今章大意。大乘教宗。所説森
羅。義容混雜參渉。不定。明此差異。令
混亂。故大乘中。分別四教。立其分。令
義無濫。是故大乘教宗四階之中。委細
説。分明顯示。小乘異大。差別顯然。故直指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556 557 558 55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