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章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等者。二超劫行相。
釋迦菩薩要期百劫。修相好業。於弗沙佛
。初修此業。亦云底沙。即當毘婆尸佛。此
勝觀佛。而底沙毘婆尸等。一佛異佛説釋
一。如須彌昇天品説。弗沙如來。有二弟
。後一是釋迦。一是慈氏。慈氏理應
成佛。先發大心。智増菩薩。修自利行。而所
化未熟。釋迦在後。發心修行。悲増菩薩。利
他行&MT90041;。所化機熟。弗沙如來。善巧方便。
釋迦菩薩。精進勇猛。超過彌勒。故底沙佛。
寶龕中。入定放光。釋迦翹足。七日之間。
嘆如來。由此精進。超過九劫。與彌勒大
。同時而先成等正覺。其歎佛偈曰。天地
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
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此名釋迦精進度滿
婆沙百七十七焉 問此百劫者。大小中
何 答律鈔簡正&T047368;一云。言百劫者。一解
云。是轆轤劫也。一云。是水火劫也已上
即是小劫大劫。異説非一。皆有所以。此超
九劫。大小二教。倶説此事。而小乘教。專在
百劫。大乘教中。雖百劫。而此超劫。在
大三祇&MT10755;。若立百劫。全同小乘 問釋迦
菩薩。因位修行。而多超劫。何時所超。其相
云何 答釋迦因行。超四十劫。簡正記云。若
大乘説。超四十劫也。布髮掩泥超
。縁起如四分律中。翹足賛佛。超越九
。如倶舍論中。薩埵王子。捨身超十一劫
縁。如金光明經。雪山求半偈。超十二劫。如
涅槃經説。已上通大小乘。都計四十劫
&T047368;又云 問大乘説四十劫。未審更
幾劫。修妙相因 答有解云。若但約
。超九劫。須九十一劫修成。若通諸教文
既四十劫超。今但要六十劫修相也。今謂不
然。縱所説超四十劫者。亦須臾經九十一
。修妙相也。所以爾者。翹讃。以九
劫。大小二乘。同許是百劫内超。餘之苦行。
三大一劫。大乘之中。無僧祇劫中。超
。不他三祇劫外。百劫内數。以共増
。此據慈恩基法師解已上九劫唯是
百劫中超。餘皆三祇中超。掩泥縁起。在四分
。而九言超劫也。若大乘宗。不百劫。其
四十劫。皆是三祇中之超也
章問三無數劫下。二釋疑情。三祇百劫。修成
之佛。唯是樹下成道化身。而小乘宗。是謂
。今始教宗。是名化身。此差異也 問始教
實報相状云何 答始教實報。實證佛果。即
是色頂成道之佛 問何故此中。不彼佛
答今且約小乘宗。陳述三祇百劫所
成如來眞化差別而已。是故不色頂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一&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依&MT10755;教説有二義下。文中有二。初標分。
二一定三僧祇下。隨釋。亦二。即定不定二門
別故。初定三僧祇中。亦三。初定劫所以。二實
修實證。三無百劫相。今初。言定三僧祇者。
菩薩修行。所逕劫數。決定經歴三阿僧祇
即同始教菩薩所歴。起信論云。以一切菩
薩。皆經三阿僧祇劫已上是故決定。經此劫
 問此教一劫者。是幾所分齊 答章唯
定不定劫數。不其中一劫分量&MT10769;知。
然折薪四云。今此不阿僧祇之數量者。
始教之數。但有二所以故。異前教。一
化儀。二約實報故也。若據瓔珞經中。亦
其數。如彼經云。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
近者。譬如一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
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歳數。三年一拂。此石
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乃至四十里。亦名
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廣亦然。以梵天衣重三
。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爲日月歳數。三年一
拂。此石乃盡。名爲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廣
亦然。以淨居天衣重三銖。即淨居天子。
光明鏡。爲日月歳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今此教中。應亦取
以數三僧祇。章中既不別明。具依前義已上
此等意説。&MT10755;教大乘。言教分齊。應本業
八百里石拂盡。以爲一僧祇劫。雖然且應
八十中劫。爲一劫。要問上云。若據
三千界。定三僧祇成佛。此依華嚴一百二十
數説僧祇義。若通餘世界。亦不定三僧祇。
勝天王經已上一三千界。定三僧祇。此段
所明。全同始教。餘雜世界。不定僧祇。即是
後段。全異始教。一劫之量。始&MT10755;二教。是同
倶是水火劫故。折薪初義。符要問意。後義約
宗。存階降故。言約一方化儀説者。薪云。
此娑婆界一切菩薩。皆經三無數。約他方
則不定故云一方已上&T047368;第三。釋瑜伽三
云。彼約三乘。據一方化儀。唯此須
彌樓山世界已上瑜伽三祇。本始教意。亦
&MT10755;教定三僧祇。故作此判。大疏二下云。
然瑜伽起信等。約三乘教一方化宜。一類世
。定説三祇已上此正是始教意。起信定三
僧祇。本是&MT10755;教之義。今此與始教同故。與
瑜伽合辨
章又此教中修實行故下。二實修實證。亦二。
初立義。二引證。今初。此&MT10755;教宗。定三僧祇。
所修萬行。皆是實行。引自證故。由實行故。
萬行成&MT90041;。感自體果。是名眞實自證大果
即自受用智法身體。所證是理。即法性身。能
證是智。即自受用身。出纒眞如。無
所證。無分別智。無眞理。本覺之智。
本覺理。一合而生始覺妙智。始覺智&MT90041;
時。與本覺智合。本理亦與出纒理合。始本
不二之智。證悟本出不二之理。始本無二。
無始本名知。以何爲名。強號始本冥
。是名&MT10755;教三祇修行所得所成。眞實妙果
順衆生勝劣機根。方有他受變化之相。若
體相用三大者。法身是體。自用是相。他
用變化竝是用大。若約冥會。法身自用。合
法身。此即理智冥合。名爲法身。若約
。法身總是體相二大。報化二身。倶是用大。
此用大報唯他受用。其自受用。屬法身故。
智法身者。是其相大。今實行者。受用身之因。
三大阿僧祇劫。所修萬行是也。成實報身者。
是自受用身。三大僧祇。萬行之果。此果眞實。
因業故。不始教三祇修行。所感妙果。
唯是化身。愚法小教。所成佛果。名雖報。
體唯化身。故此實報。不小教。今是隣次。
異始教。故曰不約化説
故法花經云下。二引證。亦二。初直爾正
證。二會通相違。今初。即出法花第六壽量
焉。因第五中。涌出菩薩。彌勒菩薩。作
少子老疑。爲此疑。至壽量品。説佛自久
遠成道之事。顯示成道之後。久經劫數。經
曰。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
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出
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
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陀劫。譬如五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
抹爲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
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盡
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思惟
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倶白佛言。世
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
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
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
是事中。亦所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
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衆。諸善男子。今當
分明。宜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
著者。盡以爲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
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
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説法教化。亦於餘處百
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衆生已上
云。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
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
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已上
釋迦如來。實修實證。初成道已來。至未來
世。無際劫數。壽命長遠。其相如是。此中總
三重長壽。第一初成道來。塵點已前。壽命
分量。第二塵點。譬喩已後。至於今此壽命劫
。第三從今已後。未來所經。長遠壽命 問
未來壽命。復倍上數者。以幾許劫數。名
倍上數乎 答此復倍者。未來壽命。倍上二
。經長遠劫。故云復倍上數。折薪云。既爾
許劫前。已成佛道。則知。今約釋迦成。
實報已上鹿苑已後。法花已前。諸教之
中。皆以此世樹下成道。謂實證果。由
久遠成故。此久遠成。即是實修實證佛
故。伽耶成道。唯是果後化用佛故。是故直顯
久遠實果。即顯釋迦近成非
章又云我説於燃灯佛所等下。二會通相違
已前所引經文次下。即有此文。此文來者。
&MT10769;故。上顯五百塵點已前久成。是實
證佛。時衆聞之。恐起疑云。佛從昔來。處處
頻説。我昔最初。値釋迦佛。發心修行。經
大劫。第二阿僧祇劫&MT90041;時。値燃灯佛。彼佛
&T047368;言。汝經一大阿僧祇劫。然後應
正覺。號釋迦牟尼佛。由&T047368;故。今已成佛。
此所成果。應是實證。然言久成是實證果
若爾。何言燃灯&T047368;。今於樹下。成正覺
耶。故今會云。我於燃燈佛所&T047368;。去伽耶
遠成佛。此是方便。誘引施設。我實久
遠。成實證果。其後至今。皆示果後無方大
用。現發大心。修行受&T047368;成佛等事。非是實
修實證實果。實證即是久遠成故。薪云。燃灯
&T047368;釋迦。今始成者。依化身方便説。爾反顯
實成在久遠世已上前所引次下文者。
上引過去實成正覺。其末文云。阿僧祇國。
利衆生。此文次有會通文也。非前所引
未來壽命復倍上數次下文也 問&MT10755;教佛
果。始覺之智。冥本覺理。始本無二。泯始本
。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以此正爲&MT10755;教實
。久成諸佛。現成諸佛。當成諸佛。皆冥不
二。即是實證究竟如來。若取久成。爲&MT10755;
者。新成佛果。不&MT10755;教佛如何 答實
&MT10769;。似久遠。然&MT10755;教宗。始本不二。以
實證究竟妙覺。章主引用法花之意。彼
經具説本迹二門。所證所現。内體外用。迹
門極果。伽耶成道。安樂行品。已前託此。其
本門佛。涌出已後。漸明此事。五百千萬億
等。塵點劫數已前。無量無邊那由他劫之昔。
實證覺。以此實果。爲終教宗究竟佛果
爲取是實證妙果。引彼經中久成佛果
終教宗佛果而已。不五百塵點劫門
若取久成。即如&MT10769;。彼二百點已後新佛。
究竟眞佛故。現成新佛。當成新佛。亦
是實極果故。彼色頂佛。成道之後。若
五百塵點已前。無量數劫。即應實證究竟
故 是&MT10769;教。若新若久。唯是始本不二
唯一即名實證眞實極果。問直見經文。釋迦
昔名燃灯佛等。不釋迦於燃燈所。受
果記。故餘諸師。解釋此文。或言平等意趣
或配楞伽四等。今章何故。作此解釋 答
釋迦菩薩。於燃燈所。受記別者。諸經律論。
大小乘教。常途所説。故隨常途。作此解釋
釋迦佛即燃燈佛者。大小乘教。無
。諸師之中。有此釋。如光宅師及玄賛
。今章主意。言略意周等。言義含故。隨
。成&T047368; 問實證之時。他用變化二身
業用。與實證後。化他方便發心行果。有
差別 答他用變化二身業用。由彼因位利
他行業。實證之時。成化用徳。此即化用。爲
自行果。由此徳。實趣化他。示現他用變
化二身。自證之後。方便因果。皆爲化他。所
示現也。唯是自證化他功徳。施作施設。業用
所攝。爲門雖異。其體是一。方便即在後時

章亦云無百劫修相好業等下。三無百劫業
亦二。初直示終教修時。唯言三祇。不
。雖百劫。所値諸佛。唯是第三僧祇所
攝。二何以故下。所由 問&MT10769;意云。小教必定
立百劫。始教亦猶許百劫。何故&MT10755;
中。全不百劫。文中有二。初明始教有
福智別修故。二此&MT10755;教中下。明&MT10755;教無
十波羅蜜。福智同時。是故佛因相業。同時
成立。不別修相好妙業
章二不定三僧祇下。文分爲二。初標分。二一
爲通餘雜類世界故下。隨釋。亦二。初正明。
二問答。初中亦二。初通雜類世界。二據
徳無限。今初。言雜類世界者。薪云。且如
婆一劫。方知。安養得一日則安養世界。
乃經三無數日耳。東方袈裟幢刹。未
。況於後後。以劫爲日之刹耶。是知。不
此一方類。定於成佛時劫之數。故曰
不定已上十方世界。立時不同。或以
短。或以短時長。猶如南州隨
野宜寒暑不同。春冬差別。唐朝國僧。夏竟
自恣。即往貨羅國。彼國僧衆。初結安居
神州秋候。即當貨國夏安居候。大唐冬月。南
國諸州。極熱暑氣。如是方俗氣候時節。差
別不同。各隨其國。安居修行。歴國隨處。不
漏不棄。經諸時候。時即無量。不一準
今不定僧祇時。十方不同亦爾 問雜類世
界。圓教所説。何故&MT10755;教。作此所説 答圓
教雜類。一處之上。樹形河形。倒住側住。
重重無盡。互不相礙。安布建立。互相對望。
雜類界。今此&MT10755;教。或是娑婆。或是他方。
隨處隨時。互望不同。是名雜類。於此界中
一一經歴。巡行修習故 其所經時節氣候。不
一方一類定相。由此門故。言通雜類
如勝天王經説者。指事云。第二卷云。勝
天王。白佛言。世尊。我聞。如來三阿僧祇劫。
修行成佛。云何而説無量劫修。佛言不也。天
王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修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無量劫力之所能辨。非爾許劫時。
法平。稱爲成佛已上此所引中。唯
無量僧祇劫文。而未其雜類界義。折
薪記主。引勝天王經云。彼經第一。發起序
中。佛面門光。照十方無量世界。還入面門
東方過此十恒河沙佛土國。名莊嚴。佛
普光。爲純菩薩衆。説一乘正法。其土衆
生。不飮食。但資禪定。日光星光。皆悉不
現。唯佛光明。照耀其國。無諸山陵。地平
掌。有菩薩。名離障。覩釋迦放光來。至
娑婆耆闍崛山等。餘九方皆過十恒河沙世
。南方國名清淨華。西方名寶華。北方名
清淨。東南方名大焔。西南方名功徳清淨
西北方名悦意。東北方名惠莊嚴。上方名
不動。下方名解光明清涼。指此等國。云
樹形等刹爾。世界既其不同。其中劫數。故皆
不定也已上此中唯説十方國土。未必即是
雜類世界。若以此所説世界。非唯勝天
王經所説。諸大乘經。皆説十方。豈應皆是
雜類界耶。大般若經。縁起品中。説十方世
界菩薩集會。本業瓔珞經序品亦爾。十方隨
願往生經。亦説十方。此等所説。諸經極多。
然隨託彼彼世界。隨彼時劫。一一修行。
雜類界。無遮妨
章二據佛徳無限量故下。二佛徳無限。亦二。
初標擧 問何故必由佛徳無量。非唯三祇
經無量祇 答如來功徳。甚深廣大。無量
無邊。如是果徳。不少時修行。究
盡感獲故。於無量阿僧祇劫。久修萬行。成
就獲得無量功徳。二如寶雲經云下。引證。亦
二。初引文。二解云此中下。解釋。演義鈔七
下。引寶雲經。即賢首師。解釋今文。成立不
可計數。阿僧祇劫義理 問何以得寶雲
經意。據佛徳無限。經諸阿僧祇 答所引
經文。既言不能思議如來境界。是故明知。
就佛徳無量。爲此徳。經無量箇阿僧
祇劫。實修實證。得&MT90041;
章問何故前教下。二問答。此中總明終教所
立有定不定。由上二義。不定僧祇。無量僧
祇。得成立也。定三僧祇。始終二教。通相劫
數。何教皆以三祇。爲根本劫。然
定三。即是始教。通定不定。即成&MT10755;。根機
熟故。用不定劫。非唯定三僧祇劫故。言
便漸漸勸彼三乘等者 問何故必由
定劫。言三乘。令一乘 答一乘別教。
時劫不定。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MT10755;教不
定。而順此義。聞此義者。而入一故。棄
乘教定三祇執。即入一乘念劫融故 問不
定三祇。修行大果。與定劫果。爲同異耶 
答不定劫果。與前定三僧祇果同。雖
不定。修行所成果。唯是一體。始本冥合。如如
及如如智。獨存故 問起信論中。三祇爲實。
無量劫等。判爲方便。故起信云。或示
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説我於
量阿僧祇劫。當佛道。以爲懈慢衆生故。
能示是無量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
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超過
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已上
此乃無量僧祇是權。三祇爲實。何故寶雲三
祇爲權。淺近機。無量爲實。而相違耶 
答折薪云。前約一方定説故。論以無量。爲
方便。今約不定説故。經以三祇。爲方便。各
一義。亦不相違已上今會經論意云。若
雜類世界道。爲無量果徳道。
此二義。無量爲實。三祇爲權。若唯三祇。
三難&MT90041;。若聞無量。作懸涯想。聞程起
疑。爲是者。長短爲權。定三爲實。若起
信意。約就佛徳無限等者。不妨無量

章若依圓教一切時分皆悉不定等者。孔目
四云。若一乘義。即無盡劫。何以故。爲
一切衆生。已成佛竟。復爲衆生新新成
。亦不學地。而成正覺。據此不限時
故。無盡也。此義教興挍量十地徳。生
也。又此數法。是通十地徳已上要問上
云。依一乘義。成佛時節。竝皆不定。爲十方
世界時節不同。因陀羅世界等。竝據當分報
。説有爲諸劫相。作及相入等。故無定時
仍不時法已上圓教修行時分難測。念
劫圓融。長短即入。且如一類須彌世界。盡
十方界。如空無邊。於中念劫即入修行。又
塵塵中。念劫即入。又於塵塵刹中。重重
帝網。彼諸刹中。及前如空。盡十方界。一一
重重。如帝釋網。念劫圓融。又種種異類雜
類世界。如上處所重重帝網。念劫圓融。即入
重重。主伴具足。無盡無盡。仍無彼一一
時法。不行布。即是圓融。不圓融。即是
行布。二門自在。擧一全收。由此時。修行
成佛。是故此教。所經時分。一念即多劫。多劫
即一時。時不局定。事無偏滯。念劫圓融。不
定行相。具如大疏四上。大鈔十下。玄記第
三。大疏二下。鈔七下等明之。恐繁不引。
釋時分章
自下第五修行依身章
此章亦名二種生死義。修行所依果報身體。
即是二種生死身故。前明修時。必有依身
此身報。於若干時。修習道故。是*故此
章次前而來
章若依小乘但有分段至究竟位者。小乘教
中。但説分段。不變易。以分段身。修
乘行。發心修習。斷障得果。皆以分段。初起
修。成二乘無學。有餘依身。皆是分段。言
亦同然是實非化者。小教所談菩薩及佛發
心修行。三祇百劫八相作佛有餘依身。皆是
分段。王宮所生果報身故。菩薩發心即謂
下報身是實。是故至果以分段身。成五分
。聲聞見此謂實報身。佛亦隨彼。成立實

章若始教中爲迴聲聞下。文中有二。初迴心
教。二直進教。今初。始教中三乘人。發心修
行。斷惑得果。皆以分段麁身報成此事
。無差別。然迴心教所成佛身。三身之
中。唯是化身。是故所受分段報身。即是化
現。二乘所謂自分報身。唯是實報。不
。菩薩彼。而是化身。以此即爲大小乘

章若直進中有二説下。二直進教。亦二。初標
分。二一爲寄顯下。隨釋。亦二。初寄顯門。二
實報門。今初。言寄顯者。寄謂假託。非實義
故。雖實義。託此寄此顯示義理淺深等
故。言有功用者。是七地已前。言無功用者。
是八地已上。初地已上七地已前。於煩惱障
次第伏滅。所伏麁強所起隨麁。八地已上。
永伏煩惱。於所知障。此爲所依。受身修行。
所知障體。微細續起。初地已上。次第
所知種子。八地已上。唯有智障。或時現行。
有功用行。起念加行。心念麁淺。無功用行。人
空無漏常恒相續。極微細念。不加行。任
運作用。即是甚深微細心念故。託此中麁細
二門。以分二種生死差別。寄有功用麁
之位。明分段生死麁報。託無功用細滑
之位。陳變易生死細報 問二種生死名
義體性行相状貌。請爲明之 答二種生死。
此章義門。名體諸門。義須陳述。然今章中。
義相。唯擧簡要。於五教中。陳述有
無。受不受相。麁細位等。今略辨明名義等
。其名字者。有通有別。生死是通名。分段
變易爲別名。果報初起名生。果報終沒目
死。言別名者。筆削&T047368;二云。分段者。謂三界
四生。身有形段。命有分限。時極必&MT10755;已上
丘龍勝鬘疏上云。言分段者。謂三界内六道。
岐九地位段。莫死。無。名分段生
已上總而言之。此異熟報。身命短長。一日一
月一歳乃至八萬劫等。隨往因等。有爾所時
若身若命。有定齊限。故名分段。筆削亦云。
變易者。謂二乘菩薩。斷煩惱障者。雖
段麁苦。猶有梨耶變易行苦四相所遷
轉變改易故。名變易。又因移果易故。名
已上述曰。此中二釋。初同章主法界無差
別論疏。彼疏云。細患所遷者。即今梨耶變易
行苦。生住異滅。念念遷變。不寂靜故。名
易苦。後釋意者。無漏業報。因果相生。前滅爲
因。後生爲果。前因爲變。後果爲易 如
前後轉變改易。故名變易。丘龍師云。前變後
易。微細難了。雖。而有終盡。名
思議變易死已上筆削後釋。同此所釋。總
而言之。四相遷變。是故要有因果相生。前
變後易。無差別疏。總合二義。此等解釋。即
&MT10755;教意。分段之名。始&MT10755;二教。義意是同。皆分
段故。大鈔十二下云。唯識因解變易生
云。由悲願力轉身命。無定齊限。故
變易。無漏定願。正所。妙用難測。
不思議已上此身即名不思議變易生死
二乘境。名不思議。非菩薩亦不知。
不思議。此論意者。即始教義。増壽變易。
別生故。唯識論中。此變易身。亦名意生
。亦名變化身也 問二種生死。以何爲
體 答諸小乘宗。唯明分段。不變易。以
知故。毘曇成實二宗並説。三界生死。即
善惡業所感 異熟四蘊五蘊爲其體性。言
者。無色界報。言五蘊者。欲色二界 問
生者四種皆取之否 答四生皆取。爲生死
。胎卵濕化。五趣隨應有具不具。無
是生死報體 問中生本死四有中何 答生
有。本有。死有。皆分段體。中有唯是趣生方
便。非是趣體。所趣之處。名五趣故。然是酬
報前生業因。中有果生。似當本有故。中有
生亦分段體上。並性出分段體。若并眷
屬主伴相從。見修煩惱有漏諸業所感果報。
皆是分段生死體性。始教大乘。迴心教中。不
變易。全同分段。直進教中。具談二死。若
總言之。二種生死。並以異熟第八體。兼
餘識異熟五蘊色心等法。爲相從體。若別
之。分段死者。唯識八云。一分段生死。謂
諸有漏善不善業。由煩惱障縁助勢力。所
三界麁異熟果已上名言熏習識名色等。五果
種子。爲親因縁。福非福等。有漏三業。爲
増上能招感縁。一切煩惱。爲其發業潤生
之縁。由此因縁。得生報果。其報果者。十二
支中。識等五果。及生老死。此之七支爲
段體。剋性體故。餘支但爲生死因縁。此位
但取異熟無記。通於色心總別果報。若單
別報。即非體攝。非有支故。其變易死體者。
唯識八云。二不思議變易生死。謂諸無漏有
分別業。由所知障縁助勢力。所感殊勝細異
熟果已上述曰。變易體者。無漏後得。有分別
業智障爲縁所感最妙殊勝。微細報生異熟。
此亦以彼因縁所感色心。總別果報體。
無明及無漏等。此體唯是無覆無&T047368;
唯有漏故。若細言之。此變易生。識名色等。
五果種子。以爲親因。欲界福業及色不動
相天。
及五淨居
近勝縁。依四靜慮事。無漏
後得悲智相應定願。爲遠勝縁。感此殊勝變
易細身。當知。此身雖彼識等名言種子而
親因。福不動業爲増上縁。若無無漏有
分別業。無勝功能感變易生。由所知障。方
悲願故。起無漏資身故業。即感是細
妙果報故。此所感微細異熟勝妙之果。爲
易體 問四蘊五蘊。以何爲體 答變易果
報。唯以微細勝妙異熟五蘊體 問分段
報中。亦取無色四蘊體。何故變易不
之 答分段生死。定性二乘。及以凡夫生
無色界故。通取彼四蘊體。今變易身。以
諸菩薩大悲故生。求菩提故。唯生成就
二利之處。彼無色界。無此義理。是故菩薩。
變易身中。無彼生。故變易身。無四蘊報
唯以欲色五蘊體。彼依身上。受變易故。
上明始教二生死
次就終教二死者。此終教中。總有二死
分段生死。大同始教。然此終教。根本無明。
本覺體。迷本覺故。本覺眞如。隨順無明
成業相。轉現漸成。此本覺理。無明三細。
和合共一。以爲梨耶。此梨耶識。以爲衆生
分段。六道異熟報法。此爲體故。故分段體。
第一義如來藏性。成衆生故。由此義故。
若依其本。眞如本覺。爲分段體。若約縁言。
根本無明。爲其體性。若依近増上縁之。
有漏善惡業因爲體若依當體性言之。
三界五趣。四生*四有。麁異熟果。以爲分段
生死體性。若通取之。亦通惑業。大同始教
但本覺理。隨無明縁。與染和合。成阿梨耶
轉識能熏梨耶。受熏梨耶之處。有本覺性
是所熏處。是故成立眞如受熏。此等義門。
始教異。自餘大同。變易生死。梨耶微細
行苦所動異熟爲體。此即無明住地爲縁。因
位無漏妙業爲因 問終教變易。爲唯局
心。通色法耶。又心法之中。爲唯取
其轉識耶 答起信論云。業識根本熏習。
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法
賢首疏釋此文云。以此業識能資熏住
地無明。迷於無相。能起轉相現相等相續
彼三乘人。雖三界。離事識分段麁苦
猶受梨耶變易行苦已上筆削&T047368;四釋云。變
易行苦者。三細生滅。念念遷流。故上論云。動
則有苦。果不已上此解釋意。變易生
死。唯是梨耶微細心法。是故其體非是麁識
亦非色法。故丘龍元曉勝鬘疏上云。如是三
人。所受生死。唯有異熟阿頼耶識。無餘麁
識及麁色根。是故名爲意生身已上同疏
下云。謂意生身。非色四蘊已上此宗古徳。即
此文。成&MT10755;教變易身體。唯是心法。不
麁心麁色之義。賢首大師。其意大同。故
元曉大師。起信疏下。釋論業識熏云。業識
根本熏習者。此業識。能熏無明。迷於無相
能起轉相現相相續。彼三乘人。出三界時。
事識分段麁苦。猶受變易梨耶行苦
故。言受三乘生滅苦已上賢首海東解釋
全同。是故變易生死。梨耶心法爲體 問變
易梨耶行苦報體。爲唯取心王。通取心所
耶 答阿梨耶識。遍行五數。必倶相應。所謂
作意觸受想思。故變易體。通取五數。是故元
曉。判變易體既言非色四蘊。即五蘊中。
心心法四蘊五數之中。受是受蘊。想即想
蘊。行是行蘊。識即第八梨耶心王。即是識蘊。
觸亦行蘊。故變易體。第八王數。非色四蘊。行
苦之性 問依起信論。六染之中。業轉現
三。並在梨耶。名不相應。與心所法。不
故。若依此義。變易之體。唯局心王。何通
心所 答起信論中。不相應者。是別門
彼與五數相應。即是賢首元曉兩師。
一段問答。和會二論。恐繁不引。此乃第八
不相應。不第八與五數倶言。與
別境惠倶。故變易體。非色四蘊 問變易
生死。既是梨耶。其第七識。具不云何。若云
有者。兩大師釋。何唯云梨耶。若云無者。梨
耶以何爲所依 答變易死體。既言
。是故要有末那依。第八本識。必以
。爲所依故。無所依根識不住故。起信疏
上云。既説。頼耶末那必執相應。故不別説
故瑜伽云。頼耶識起。必二識相應故已上
&T047368;云。説三細頼耶。即已有末那。執相應
已上密嚴疏云。藏識縁起。不末那已上
此義故。變易梨耶。要有末那。爲其根
也。但兩大師釋。唯云梨耶者。正擧異熟報
故爾。其末那識。非是報果。是故此中。不
彼也 問海東既言唯有異熟阿頼耶
。無餘麁識。此文難消。阿頼耶外。言
餘故 答言麁識者是六識也。無六識故。
無麁識。其第七識。要與第八。不相捨離
而建立故。末那即是其微細識内向。第八縁
執我故。不六識向。故海東起
疏下。及別記竝云。前中後一六染之中。第三分
別智相應染。麁細
之中。麁
中之細
是第七識 賢首
解釋
行相不麁。非
所了已上此釋論言麁中之細及既細中之
麁菩薩境界之文。其中此取麁中之細。既
不麁故。第七識。不麁識。然六染心麁
細重重。相望非一。今對六識。一向是麁。故
第七。屬細識中。六染麁細。恐繁不陳。又
梨耶兼取心所。言四蘊故。雖
。義兼末那。本不離故 問變易生死。若
唯梨耶。其三細中。果報可爾。彼之智相。及
相續相。既是分別事識分齊。此之二相。即是
法執體。即見修所知障法相續。即是法執見
惑智相。倶生所知障故。智障爲縁。受變易
。所受變易。豈無事識。若爾。變易唯在
。無麁識義。云何成耶 答實如來雖
其義。夫建立分段變易二死。此由生死
麁細分位。二乘無學。已斷執取計名惑障
然以人空無漏因。以彼智相相續相
法執縁。感變易死。是即定性入寂時得。
不定種性迴心時得。其所感報。十信三賢乃
至七地。未事識。是故彼識所起法執。亦
隨生起。然定性者。入寂之間。已滅麁心。細
心未起。唯受微細梨耶行苦。彼之初歡喜
地聖者。已離相續相中智障。而未已智
相法執。二地已上乃至七地。雖漸漸斷
相法執一一。餘殘法執所感皆有。分別事識
麁法若已得。至八地已上。麁識皆除。唯有
梨耶。是故七地已前。變易有六識。在此有
何過 問若爾何故唯云梨耶變易行苦。豈
餘識 答正出變易總報之體。故云
耶微細行苦。又且擧八地已上變易故。云
梨耶。不自餘別報變易。及七地還。報體
故爾 問若爾何故海東簡云非餘麁識。豈
通耶 答於事識中。有麁有細。相應惑
障。麁細亦爾。何者六麁惑品皆事識。倶於中
智相及相續相。即是事識法執之麁。執取計
名人執之惑。人法二執。麁細既別故所託識。
相應障。言麁細。有何過耶。是故言
非餘麁識者。是簡執取計名識也。不
智相相續。又若約八地已上變易。可
麁細事識皆離 問若云七地已還諸
位。通事識者。何故起信疏下卷。云彼三乘
人。雖三界。離事識分段麁苦。猶受梨耶
變易行苦。聲聞縁覺。定不定性。隨應感之。
皆是十迴已還等位菩薩所感。七地已還。此
中亦有此等身。既唯判云梨耶變易。又
事識。明知。一切變易果報。唯是梨耶。
何云七地已還諸位通事識耶 答此之文
義。同前會釋。且擧上位變易故爾。又出
報體故云爾也 問變易生死。既唯心法一
切諸位通皆爾耶。若爾。七地已還諸位。既
事識。其事識者。即前六識。既有六識。各
其根。五識所依。即有色根。五根五識。能
依所依。必有五塵。由此道理變易生死。可
五蘊。何故兩祖。或云梨耶。或亦判云
麁色報。非色四蘊 答此之一門。實如來難。
一切變易。非唯非色。八地已上。既無事識
唯是心法梨耶行苦。七地還等。皆是事識門
中變易。具有八識。第八即是總報異熟。其前
六識。即異熟生。異熟果報。第八所變。五根器
界。即是色法微細難知。上妙殊勝。是故七地
己前變易。通於色心。具五蘊法 問若爾。
非麁色報等文。云何會通 答彼亦且就
言。又且擧八地已上故爾。並準已前
會釋可知。又唯簡麁色。不細色。雖
細色。言心無過。色身微細。無等通徹 問
心法故。故道常師。三乘位數。判變易身相
云。其身如光如影。色與心同。無形而展轉
相續。前變後易。故名爲變易已上是故言
麁色理由此等諸道理故。當知變
易生死之體。八地已上。唯有第七第八二識
七地已前。亦具事識。道基攝論章云。所
略者。變易五陰。謂色與已上又云果報
者。六識八識。四陰五陰。無流果報已上彼章
第十一卷中。色心分別云。變易聚中惑亦是
心。若業及報體通色心已上變易果報。通
色心。基師所立。可以爲例。若依此義。八地
已上。所受變易。亦通五陰。具足色心及八
識等。今宗古徳私記之中。定斷終教變易生
死色心有無。唯心非色。唯是梨耶。無其轉
識 以此即爲終教所談。此是大判。故擧
。若依盡理。一切變易。初地已上乃至金
剛。漸悟地前所受變易。如是等報。皆五蘊
色心等法。若八地上。變易梨耶。無麁色等
此爲體。若據此義。八地已上。色身等相。
唯是示現。非實色身。三世間自在任運現前
故。雖無明所起報體。非是麁色。如
。是故示現爲色身相。若依一切。通色心
。八地已上。實有色心。具五蘊故。若直
文。七地已前變易。應七八二識。八地
已上變易。麁六識及色身等。然諸位人。
皆具色身變易五蘊。通八地上。若頓教宗。
一切絶言。不生死。何有二死。非生非死。
名爲生死。非分非段。名分段死。非變非易。
變易生。若一乘教。約攝方便。諸教所明。
是同教宗。今別教中。生死體者。別教一乘。但
分段。不別建立變易生死。生死總通有
麁細別。三乘教中。以其細分。名變易生。麁
分段。今一乘宗。唯立一箇生死之法。不
麁細。其所立名。當分段生。見聞解行二
生所受。皆分段身。見聞所受。唯漏麁劣。解行
分勝妙甚深。超過三乘。天眼所見。今以
見肉眼。見十佛塵刹等。此分段身。五蘊爲
體。證果海生。既絶生死。無麁細生死
十佛究竟。微妙身故。上約五教略指二死

  延慶四年辛亥四月二十
八日應長改元
五月十日於東大
寺戒壇院述之
 華嚴宗沙門凝然春秋七十二 
  右以嵯峨大覺寺所義然公手筆之本挍

文化辛未十月二十七日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二&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三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問二種生死。有開合否 答生死種類 開合
多端。或是總通。立一生死。無麁細淺深
差別。此如一乘圓教宗明。或開爲二種。即
分段變易。或名有爲生死。無爲生死。無常壞
世間。無常病世間。竝是如次分段變易。如勝
經是也。或開爲四。如孔目第二明。一繋
業分段。二不繋業分段。三餘集變易。四不捨
世間變易。此四如應分段變易各開二種。繋
不繋名。出起信論。嘉祥大師。亦立此名。餘
習不捨世間變易。如次嘉祥自報變易。爲物
變易。或開爲七。如孔目第四明。分段三種。
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也。變易有四。因縁生
死。方便生死。有有生死。無有生死是也 彼此
總合。名七種生死。又有三種意生身。即三
乘所受變易生爲三。如勝鬘經説也。又有
三種意生身。一三昧樂意生身。二覺法自性
意生身。三種類倶生無行作意生身也。此於
菩薩十地位中。立三種得處。即有此三名 
問以何爲因縁。感二種生死 答分段生
死。有漏善惡諸業爲因。分別倶生煩惱爲
縁。故感分段界内果報。變易生死。三乘無
漏淨業爲因。智障無明住地爲縁。感受界
外變易果報。此是大途簡要爲言。此中發業
潤生等相。五教隨應義門開異。二種生死。
義理森羅。諸門非一恐繁略之具如予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