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藏然師手筆之本校之
 比丘典壽春秋五十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一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自下第四修行時分
章上已陳述五教行位。一一位中。修所行
行。修行之間。必有時節。須於一一教。明其
修行時。故次前門此章來也
章若依小乘自有三人下文中爲二。初總明
三根人修時。二別明修得二身時。初中亦
二。初標分。愚法小乘。雖唯明二乘。而教中
具説三乘修行果等相。故亦陳述菩薩修時。
二下根者下。隨釋。亦三。即下中上三根異故。
此三乘人。即名三根。今初。下根修時。言極
疾三生得阿羅漢果等者。此出倶舍第二十
三。故彼文云。順決擇分。今生起者。必亦前生
起順解脱分。諸有創殖順解脱分。極速三
生。方得解脱。謂初生起順解脱分。第二生
起順決擇分。第三生入聖。乃至得解脱。譬
如下種苗成結實三位不同。身入法性。成
就解脱三位亦爾已上婆娑。雜心。順正理等。
薩婆多宗。諸論藏等。聲聞藏心修行得果。所
説皆爾。縁覺時分。所説亦爾。蓋夫下種前順
解脱分。苗成是前順決擇分。結實是前得阿
羅漢果。飾宗第二云。此言三生。據極速者
説。據極遲者。即六十劫。非遲非速中間可
已上言中間者。或有四生。五生。十生。百
生等。入聖得果。或有五十劫。四十劫。五劫。
二劫。一劫等。修行得果。五生十生等。唯是
言疾。而非極疾。五十劫等。唯言遲者。而非
極遲。自餘百生。千生。二千生等。三劫。二劫。
一劫半等。竝是非遲非速所攝。正理六十一。
説三生相云。初生殖順解脱分。次生成就。
第三起順決擇分。即入聖道已上倶舍。第二
生起順決擇。而不別言順解脱分成就時
分。二論所説。如是不同。飾宗會云。不同
倶舍者。正理據依根本地。起順決擇分。必
此生中。即能入聖藏。論據依未至以起
聖道。此生未能入聖。以未至地劣故已上
正理論師。破倶舍師三生行相。光師引行。即
依倶舍師意救之。故光師疏第二十三云正
理六十一破云。極疾三生。方得解脱。謂初生
殖順解分。次生成就。第三生起順決擇分。
即入聖道。若謂第二生起順決擇分。第三
生入聖。至得解脱。彼言便與前説相違。謂
依根本地。起煗等者。彼必於此生。得入
見諦。或彼應許極速二生。謂第二生。依根
本地。起煗等者。彼於現生。必入聖道。得
解脱故。倶舍救云。若依根本。起煗等者。必
於前生。已起煗等故。不與彼前文相違。
亦復無有減三生失已上正理破中。與前
説相違者。倶舍師前言極疾三生。與此相
違。所以然者。若依根本地。起煗等者。即
於此生。生入見諦故。若如是者。即成二生
入聖得果。即違汝前言三生。語。應言極疾
二生得果。難意如是。光師救意云。若倶舍
師言。依根本地。起煗等者。實應有二生
之失。汝既言依根本地起煗等者。必於此
生。得入見諦。倶舍即言第三生入決擇分。
即入聖道。明知。倶舍於第三生。依根本起
煗等故。即入見諦。由此義故。倶舍第二生。
起順決擇者。明知。依未至地。起煗等善。故
第三生。入見諦道。而不言第二生。依根本
地。起煗等善。決定爾故。言不與前文不違
者。第三生。依根本地。起煗等者。必於前
生。依未至地。起煗等善故。第二生。順決擇
者。是依未至地。起煗等善。是故反知。第三
生入見諦。即此生中。依根本地。入煗等故。
先生即依未至地。起順決擇。是故無有二
生之過。趣聲聞道者。極速三生。極遲六十
劫。無有増於六十劫。減三生者故 問三
生六十劫。何利何鈍根 答光師疏。明三乘
利鈍中。具陳此義。故彼第二十三。釋倶舍
三生義已云。此據聲聞。極疾三生修加行。
極遲六十劫修加行。若據獨覺。極疾四生
修加行。極遲百劫修加行。若據佛乘。極疾
三無數劫。及餘九十一劫。修加行。若極遲
者。三無數劫。修加行。此據修者。餘即不定。
或有殖已經一劫。或無量劫。不能入聖。佛
時長故。其根最利。聲聞三生。獨覺四生。非
要利根。亦通鈍根。若極利者。要經六十。要
經百劫。故婆娑三十一云。非如聲聞極
者。經六十劫。非如獨覺極利根者。唯經百
已上此中意説。鈍者時節速疾。故三生及
四生。利時即久。故經六十劫百劫。佛唯極利
無利鈍別。二乘各通利鈍二根。故有三生
六十等異。言非要利根亦通鈍根者。釋上
聲聞三生。獨覺四生之所以也。所以三生及
四生者。二乘不必鈍一利根。機性差殊。亦
有鈍者。是故鈍者。如應即經三生四生。言
極利者等者。即還擧前所言利二乘經劫分
齊相也。故此段文。總成三生四生是鈍。六
十百劫是利之義。若依南山律師解釋。利鈍
時分。與前相反。故業疏四下云。故論説云。
一生種解脱分善根。第二生修。第三生證。斯
利根也。若有鈍者乃至六十劫已上所引論
者。舊倶舍文。論唯擧三生相。不判利鈍。南
山以義判利鈍也。道基法師。阿毘曇章第
七云 問曰。三乘之人。幾劫得於菩提 答
曰。且依小乘。聲聞一乘。有二種根。一是速
成。二是遲緩。其速成者。於三生中。得聲聞
菩提。故倶舍論云。第一生中。種解脱分善根。
第二生中。以修達分善根。第三生中。修得
聖道。證得解脱。此以疾證聖果爲利。而實
其間通利鈍也。若遲緩者。經六十劫。此
説刀兵等小劫。此遲證聖果爲鈍。而實其
中通利鈍也已上此中所判。大同南山。然亦
於中。各有利鈍。隨其所應。無所局限。總
而言之。三乘相對。判斷利鈍。聲聞是鈍。縁
覺爲中。菩薩是利。聲聞是三生六十劫。縁覺
即四生。百劫。菩薩是三大阿僧祇劫。此即
隨利經時長遠。於二乘中。各以時久。如次
爲利。於生死中。練根修行。事堪任故。此是
婆沙論意。光師等意。義相亦爾。然亦別義ヲモテ
相反成義。如南山等。理無不然。理實言
之。各通利鈍。如道基師所釋中義
章中根者謂獨覺人下。二明中根。言中根
者。三乘相對。判三根相。縁覺乘人。是中根
故。言極疾四生得果等者。四生百劫。如次
極疾極遲。五生。六生。十生。二十生等。單是
速疾。而非極疾。九十九劫。八十。七十等。單
是遲緩。而非極遲。其中間人。非疾非遲 問
四生百劫。云何修行。答景猷百行鈔九云。言
四生者。略有兩斷。一云。第一生修聲聞資
糧。第二生修聲聞加行。第三生修縁覺加
行。第四生入見道。得無學果。二云。第一生
種解脱分善。第二生修令純熟。第三生修
順決擇分。第四生入見道。乃至證無學果。
言一百劫者。謂發心已。修彼行因。極遲不
過百劫。便得彼果已上述曰。四生二義初
約轉根。後就不轉。其百劫者。初劫初身。種
順解脱分善。百劫之中。練根純熟。起順決
擇分善。最後身中。一座成覺。最初値佛。聽
聞教法。發心修習。後後多身多劫之中。生無
佛世。連續修行。初時數生。不遮値佛。最後
身上。必非佛世。出無佛世。獨一無二。觀飛
華等。斷障得果 問四生百劫。云何部行麟
喩二類約此分別 答百劫修練。必麟喩覺。
九十九劫。八劫。七劫。八十已前。五生。六生。
十生已上。皆部行攝。部行種類。相衆多故 
問言百劫者。大小中何 答此是古徳一段
問答。故法花弘賛十云 問所言一百劫修
成麟角。未審約何劫而爲百劫。答成住壞
空。各二十劫。合八十劫。而爲一劫。數此至
百名爲百劫。經爾許劫。修方成麟已上
是行賀大僧都。釋玄賛也 理法師法花義苑
三問答亦爾。同故不引 問道基法師。毘曇
章云。若遲緩者。*經六十劫。此説刀兵等小
已上云何弘賛。專取大劫。聲聞縁覺 劫
應一具。何況聲聞轉根之人。若成麟喩。六
十劫後更經四千劫。練根修習。明知。聲聞
同用大劫。若不爾者。不足百劫。豈成麟
喩。事義相違如何 答雖聲聞人是六十劫。
機根是劣。故須小劫。縁覺利根。必用大劫。
但轉根者。雖四十劫。猶是久*經。滿百劫量。
義應必然。有何遮妨。四生百劫。利鈍義理。
前聲聞處。一合明之
章上根者謂佛下。三明上根。三乘相對。菩薩
最上極利根故。亦三。初總定劫數。二別明
劫相。三問答釋疑。今初。謂菩薩乘。發菩提
心。要期大覺無上佛果。修習六度行。四無
量施戒定慧慈悲受行。二利勇猛。四修勵策。
必經三大阿僧祇劫。次經百劫。修相好業。
二利圓滿。然後成佛。佛菩薩性。最極利根。上
智深妙。無有鈍者。雖最利根。而有遲速。
如前所引光師疏中。於百劫中。九十一劫。
是速疾者。滿百大劫。是遲緩者。如釋迦菩
薩。於弗沙佛所。由猛盛歎佛。即超過九劫。
與彌勒同劫而在前成佛。此唯在釋迦。自
餘未必然
章此中劫數取水火等一劫與一數下。二別
明劫相。言水火等一劫者。敗壞世界。有三
災劫。此就壞劫。明此三災。名大三災。待小
三故。汎明時節。總有四劫。成劫。住劫。壞
劫。空劫。衆生所居器界國土。通名三千大千
世界。各於一大千界分量。同一成壞。事非
常恒。成已即住。住劫事滿。世界皆壞。壞已空
虚如是。成壞連續不息。此四劫中。至壞劫
時。依火災壞。名火災劫。依水災壞。名水
災劫。依風災壞。名風災劫。成住壞空。名爲
一迴。猶如春夏秋冬名爲一年。其中壞劫。
隨應即有火水。風災火災。七返連續來過。
然後即有水災壞劫。名之七火一水。七水
七水。七遍來起。八箇七火中間七水。總合
七九六十三劫。其後即有一度風災。總合六
十四轉劫也。此六十四。連環生起。去來現在。
續起不絶。猶如世俗甲寅乙卯等十二支。六
十一年一遍。四轉如是輪轉連環不絶。此
六十四轉中一劫。名一大劫。此一大劫量中。
總有八十中劫。一増一減。名一中劫。或是
一増。或是一減。名一小劫。一火災劫。有八
十中劫。所謂成住壞空。是四劫各有二十中
劫。住劫正有二十増減。即是二十中劫。餘
之三劫。各同住量。是故計成八十中劫。即
以此量。爲一大劫。單獨名一。此一至十。
名一箇十。以十箇十。名百。十百名千。十
千名萬。十萬名洛沙。新云洛叉。十洛沙。名
阿底洛沙。新云度洛叉。小阿底洛沙。名倶
胝。新譯云億。十倶胝名未特訶。新云未陀。
十未特訶名阿由多。新云阿庾多。是漢字
異。梵音一同。十阿由多名摩訶由陀。新云
大阿庾多。十摩訶由多名那由多。十那由多
名摩訶那由多。十摩訶那由多名波由多。十
波由多名摩訶波由多。名波由多十波由多
名摩訶波由多。十摩訶波由多名欝僧伽。十
欝僧伽名摩剡僧伽。十摩剡僧伽。名波訶
那。十波訶那名摩訶婆訶那。十摩訶婆訶那
名知知婆。十知知婆名摩訶知知婆。十摩
訶知知婆名醯兜。十醯兜名摩訶醯兜。十摩
訶醯兜名柯羅婆。十柯羅婆名摩訶柯羅婆。
十摩訶柯羅婆名因陀。名婆未多。十婆
*未多名摩訶婆*未多。十摩訶婆*未多名
伽知。十伽知名摩訶伽知。十摩訶伽知名維
婆。十維婆名摩訶維婆。十摩訶維婆名物
陀。十物陀名摩訶*物陀。十摩訶*物陀名
婆羅。十婆羅名摩訶婆羅。十摩訶婆羅。名
社那。十社那名摩訶社那。十摩訶社那名毘
休多。十毘休多名摩訶毘休多。十摩訶毘休
多名婆洛沙。十婆落沙名摩訶婆洛沙。十摩
訶婆洛沙名阿僧祇。中間有八處忘失。如
此大劫。次第數至六十處。説名一阿僧祇。
度一更如此數。名第二第三亦爾。故説三
阿僧祇。非一切方便所不能數。故名阿僧
已上十百名。千已
後舊倶舍第九全文
此依舊倶舍論出之。彼
論如是列擧四十四重數法。既以阿僧祇。
爲第六十重。而其中間無十六重。然論自
言中間八數忘失。此即第六十重已前。八重
忘失自餘八重。略故不列。新譯倶舍。具列
五十二重數法。第五十二。名阿僧祇。後八忘
失。婆沙亦爾。今章僧祇。爲第六十。同舊倶
舍論。自餘八數。略故不列。今章必定依舊
倶舍。故今依舊出僧祇數。新倶舍論第十二
云。經説三劫阿僧祇耶。精進修行。方得成
佛。於前所説四種劫中。積何劫成三劫無
數。既稱無數。何後言三。非無數言顯不
可數。解脱經説六十數中。阿僧祇耶。是其
一數。云何六十。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
爲一。十一爲十。十十爲百。十百爲千。十
千爲萬。十萬爲洛叉。十洛叉爲度洛叉。十
度洛叉爲倶胝。十倶胝爲*未陀。十*未陀
爲阿庾多。十阿庾多爲大阿庾多。十大阿庾
多爲那庾多。十那庾多爲大那庾多。十大
那庾多爲鉢羅庾多。十鉢羅庾多。爲大鉢
羅庾多。十大鉢羅庾多。爲矜羯羅。十矜羯羅
爲大矜羯羅。十大矜羯羅爲頻跋羅。十頻跋
羅爲大頻跋羅。十大頻跋羅爲阿芻婆。十阿
芻婆爲大阿芻婆。十大阿芻婆爲毘婆訶。十
毘婆訶。爲大毘婆訶。十大毘婆訶爲嗢伽。
十嗢蹭伽爲大嗢蹭伽。十大嗢蹭伽爲婆喝
那。十婆喝那爲大婆喝那。十大婆喝那爲地
致婆。十地致婆爲大地致婆。十大地致婆爲
醯都。十醯都爲大醯都。十大醯都爲羯臘
婆。十羯臘婆爲大羯臘婆。十大羯臘婆爲印
達羅。十印達羅爲大印達羅。十大印達羅爲
三摩鉢耽。十三摩鉢耽爲大三摩鉢耽。十大
三摩鉢耽爲掲底。十掲底爲大掲底。十大掲
底爲枯筏羅闍。十枯筏羅闍爲大枯筏羅闍。
十大枯筏羅闍爲姥達羅。十姥達羅爲大姥
達羅。十大姥達羅爲跋藍。十跋藍爲大跋
藍。十大跋藍爲珊若。十珊若爲大珊若。十
大珊若爲毘歩多。十毘歩多爲大毘歩多。十
大毘歩多爲跋羅攙。十跋羅攙爲大跋羅攙。
十大跋羅攙爲阿僧祇耶。於此數中。忘失
餘八。若數大劫。至此數中阿僧祇耶。名劫
無數。此劫無數。復積至三經中説爲三劫
無數。非諸算計不能數知。故得説爲三
劫無數已上此新倶舍具列五十二數。第五
十二名阿僧祇。而言於此數中。似指前所
列五十二重數。而言忘失餘八。餘言似指
後數。若依此義。言此數中。總指前後所數
之數上諸數言。六十數。而第五十二。擧阿
僧*祇耶。故知。忘失餘八者。決定指後八數
也。婆沙論第一百七十七云 問此劫阿僧
*祇耶量。云何可知。有説。以大劫爲一。積
此一至百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倶胝。
百千倶胝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頻婆爲
達他。此後非算數智所及。至此不所及位。
名一劫阿僧*祇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
量亦爾。有説。以大劫爲一。積此一至百
千名洛叉。至百百千名倶胝。百千倶胝名
倶胝倶胝。百千倶胝倶胝名阿哳哳倶胝。百
千阿哳哳倶胝名阿吒吒倶胝。百千阿吒吒
倶胝名阿庾多。百千阿庾多名阿庾多分。百
千阿庾多分名那庾多。百千那庾多名那庾
多分。百千那庾多分名倶&T025632;陀。百千倶&T025632;
名倶&T025632;陀分。百千倶&T025632;陀分名鉢特摩。百
千鉢特摩名鉢特摩分。百千鉢特摩分名迦
*未羅。百千迦*未羅名迦*未羅分。百千迦
*未羅分名捺稚那。百千捺稚那名捺稚那
分。百千捺稚那分名覩胝。百千覩胝名覩胝
分。百千覩胝分名阿波波。百千阿波波名阿
波波分。百千阿波波分名吒吒。百千吒吒名
吒吒分。百千吒吒分名鄔伽。百千鄔伽名鄔
伽分。百千鄔伽分名跋羅。百千跋羅名跋羅
分。百千跋羅分名婆掲羅。從此以後。非算
數智所及。至此所不及位。名一劫阿僧*祇
耶量。第二第三劫阿僧*祇耶量亦爾。有説。
非算數智所不及故。名阿僧*祇耶。然有
契經説六十數。於中有一數。名阿僧*祇
耶。積大劫數。至此數時。名一劫阿僧*祇
耶。如彼經言。有一無餘數。始爲一。十一爲
十。十十爲百。十百爲千。千千爲鉢羅薜陀。
十鉢羅薜陀爲洛叉。十洛叉爲頞底洛叉。十
頞底洛叉爲倶胝。十倶胝爲*未陀。十*未陀
爲阿庾多。十阿庾多爲大阿庾多。乃至十
大跋羅攙爲阿僧*祇耶。此後更在八數。及
前爲六十數。積一大劫。至此第五十二阿
僧*祇耶數時。名一劫阿僧*祇耶。第二第
三劫阿僧*祇耶。亦復如是已上婆沙論中。
擧三類設。第一第二唯言有説。不標經
名。第三有説。依解脱經。所引經文。與倶舍
所引同。而時名異。其六十數。彼此是同。而
忘失八。婆沙分明言此後更有八數。故新
倶舍。全依婆沙阿僧祇後忘失八數。然舊倶
舍。正言中間。今章依此作此判也
章問何故下根返經時少下。三問答釋疑。此
問意云。下根鈍故。應經多時。而還少時。似
是利疾。上根利智。應經少時。而還多時。似
是鈍根。答意説云。此遲疾相。義門有由。利
根上智。堪任久延練根修行。是故菩薩經三
大劫。下根之人。不堪久修。故少時修。早昇
果證。今是菩薩故。久練根
章又依婆沙等下。二別明修得二身時。亦二。
初標列。二法身者下。隨釋。亦二。初修法身
時。二修生身時。初中亦二。初標分。二隨釋。
今初。言法身者謂戒等五分者。此出所標
佛體。次修此下。是正標分。五分謂五分法身。
小乘佛果。以此爲體 問所言五分法身者
何 答戒。定。惠。解脱。解脱知見。名之五分。
新云無漏五蘊。三乘無學無漏心中。相應心
所。及無漏律儀。道共無表色。想是五種法。
名無漏五蘊身。諸律儀及以正命名爲戒蘊。
即八正道中。語業命三是也。無學身業名爲
正業。無學口業名爲正語。無學乞求名爲正
命。以離四邪等故。此三即是道。與無表
無漏淨惠。與同時思現行。即有防發功能。
故名戒蘊。名戒法身。言定蘊者。即是三三
摩地之中。第三無願三摩地也。此依八地無
漏定發。即於定位。作無願行相。對治前境。
體即是定。故名定蘊。爲定法身。此亦無漏
惠。與同時思現行。即有防發功能。此無漏
惠。有防發能。似定共戒。亦通無漏。然薩婆
多。道共無漏。不通有漏。定共有漏。不通無
漏。有同時惠。唯屬道共。無漏心上。防發功
故。言慧蘊者。觀達有無。名之爲惠。正見正
智。是其惠蘊。推求名見。決斷名智。見智雖
異。是無漏惠。總名惠蘊。號惠法身。言解
脱者。累盡清淨。不滯有無。名爲解脱。盡無
生智。相應勝解。名解脱蘊。即大地中。勝解
心所。即能印持四諦境故。然因中境。強名
爲勝解。果中斷惑。名爲解脱。因果少別。總
體是也。號解脱法身。言解脱知見者。於
自他解脱。竝皆顯了。名解脱知見蘊。即盡無
生智相應現前故。金剛心後。解脱道中惠。即
作此解。我已知苦。不復更知。我已斷集。
不經更斷。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
道。不須更修。此之二智。總名解脱知見蘊
也。景霄律師。簡正記第一云 問解脱與解
脱知見何別 答勝劣有異。解脱起勝解。
縁四諦。解脱知見。縁涅槃也已上此即解脱
知見法身。上簡略五分法身
章一三僧祇劫下。二隨釋。亦四。一三僧祇劫。
二百劫。三出家等。四成正覺時。今初。言三
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羅蜜者。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名有漏曰。小乘教中。修行菩薩。三
祇百劫。最後身中。乃至世第一法。皆是有漏。
見道已後。三十四心前三十三。是有學位。第
三十四。無學初念。自此已後。竝是無漏。三
十四念。無有出觀。無有間隔。竝無漏心。無
學之後。即有出觀。未入見道已前諸位。皆
是有漏。此間所修。名爲有漏四波羅蜜。其
靜慮。般若二波羅蜜。見道已後。同時相應。竝
是無漏。三祇百劫。亦有有漏禪定智慧。散心
即是聞思二惠。定心即是四禪八定。修所成
惠。又六波羅蜜。束爲四門。布施精進。別別
數之。戒忍定惠。兩兩合&MT03590;。故成四位。此即
六度四位圓&MT90041;。三祇。四種唯是有漏所修四
度。非謂圓&MT90041;四位。有漏無漏。總通&MT03590;故。
與彼不同。飾宗一云。於三無數劫。修行有
漏四波羅蜜。除禪定般若。爲種智因。其定
惠者。見道已後。倶是無漏。故簡之。然三祇
中。非不修習有漏定惠。今對無漏故。簡却

章二於百劫修相好業時者。二百劫。小教菩
薩。三祇劫間。唯修種智因。不修相好業。故
於百劫。修習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業因 問
云何修習相好業因。此妙相業。是幾許量
答且如三十二大人相者。隨一一相。皆相
似業。因與果同。以是同類因等疏果故。
以飯供佛。得梵音聲。不妄語故。得廣長
舌。如是等也。三十二相。無差別因。持戒所
得。好果報故。言因量者。一一妙相。各以百
福。莊嚴修飾。言百福者。百箇善思。謂十善
業。各有五思。且如不殺。五思相者。一不殺
思。自行不殺。二勸導思。三隨喜思。四讃歎
思。五迴向思。以前四種向菩提故。餘九業
道。如此具五十善。總合成五十思。先起五
十思。淨治身器。次起一思。引彼妙相。起五
十思。即以莊嚴。實有百一。總名百福。一一
諸相。福量皆爾。釋迦菩薩。九十一劫。如是
即修相好業因。其間總逢六佛出世。毘婆尸
佛。即第三阿僧祇劫&MT90041;。亦是百劫所逢。初
佛。乃至迦葉。爲第六佛。九十一劫。修相好
業已。迦葉佛時。受當成記。爲彼補處。其後
上生兜率陀天。自此已後。乃至總有八相。
今此段明百劫修相
章三。出家苦行修禪定時者。三出家等。菩薩
修行。三祇百劫。八相化儀。穢土出世。雖通
諸佛。攝引皆同。且就釋迦菩薩。爲言。諸佛
修行。皆經百劫。釋迦精進。超過九劫。七日
精懃。當九劫故。釋迦菩薩。迦葉佛時。受補
處位。今時名曰善惠菩薩。生兜率天。名曰
聖善菩薩。爲諸天衆。説補處行。兜率一期。
四千歳&MT90041;。衆生機感。堪可受説。故捨天壽。
降下閻浮。即四月八日。明星出時。乘六牙
白象。降神母胎。淨飯大王爲父。摩耶夫人
爲母。晝夜六時。胎内説法。十月已&MT90041;。誕神
時至。故右脇出。顯現金體。若依法上法師
&T047368;意云。釋尊當周第五主昭王瑕。第二十
四年甲寅四月八日誕生。若對大日本國
者。地神第五代。草葺不合尊御宇。治世八十
三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年。從彼&MT10755;年逆計。三
百七十四年。即當彼年。如來誕生。若依費
長房所説意者。當周第十七王莊王他。第
十年甲午如來誕生。日本地神第五代御宇。
&MT10755;逆計。二十七年。當于此年。如來誕生。
雖有二説。今用法上所説爲準。長房所説。
隨時爲準。菩薩誕生。即立嘉名。號薩婆悉
達太子。此云一切義成就 間太子幾年。逾
城出家 答南山律師。作略釋迦譜。引因果
經云。我年十九。今二月七日。出家時至已上
律師以此爲大準。然悉達太子。出家年歳。
諸教異説。或二十九出家。或十九出家等。今
依十九。爲始&MT10755;準。即當周昭王四十三年
壬申。此亦依法上師所説意。若依長房。當
周第十九王惠王八年壬子。悉達太子。已出
家竟。五年遊歴。其間仕二仙。如應修學二
定。法礪師。名解同外道。此伏二仙邪解故
爾。次六年苦行。艱辛勇勵。而無所獲得。空
虚徒過。礪師名爲行同外道。爲伏苦行外
道故爾。今文言出家苦行修禪定者。理實
前修禪定。後六年苦行。言便次第。云苦行
修禪定。又言修禪定者。釋迦菩薩。至阿蘭
伽蘭所。學四禪定乃至無所有處定。次至欝
頭藍子所。習非想非非想定。此時總以有漏
六行觀智。斷下八地見修諸惑。唯除非想。
不能斷除。修有漏道。觀欲界麁初禪靜。或
欲界苦初禪妙。或欲界障初禪離。厭下欣
上。各有三行。皆隨一修厭欣相對。觀欲
界麁。名無間道。觀初禪靜。名解脱道。厭下
欣上。於多時中。觀行純熟。最後□時。斷欲
界惑。是無間道。證其惑滅。是解脱道。此就
一品。成厭欣觀。上上如是。斷上中惑。證其
解脱。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待觀皆爾。皆有二道。斷欲界見修諸惑。即
作九品。五部合斷。有九無間九解脱道。前
九無間 八解脱。是未至定。第九解脱道 即
入初禪根本定。又若向二禪觀。初禪麁二
禪靜。若向三禪觀。二禪麁三禪靜。四禪。空
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處定。如是厭下欣
上。無間解脱。各九品惑。待對修觀。一一皆
同。無所有處苦。非想非非想靜等也。如是斷
下八地見修諸惑。即得非想地根本定。唯非
想地。更無上地可欣。故於此地。無有厭
患。故有漏道。不能斷非想。或釋迦菩薩。隨
阿蘭伽藍。得無所有處定已 問勝上法
答曰不知。太子生下劣想。退去欝頭所。問
答如是。太子斥云。汝所得法。非所應貴。菩
薩棄去此間。即經五年。故云遊歴五年。菩
薩利根。故雖事觀有漏智力。而斷迷理分
別諸惑。不同聲聞鈍根事觀。不能斷滅見
諦諸惑。悉達太子。學八定已。次更六年。苦
行精懃。日食麻子。艱辛勇勵。雖經六年苦
行辛艱。而無所獲。此爲制伏自餓外道。此
即先學八定。後六年苦行有然道基攝福章
一云。釋迦菩薩。兜率天降。於閻浮提。最後
身上。六年苦行。謂自餓等。爲禪方便。經於
五年。親事欝頭藍及阿羅邏二。解道仙。受
學禪法已上此所説意。先作苦行。後學八定。
如是前却。且以略譜爲定。先學定後苦行
 問今章既言出家苦行修禪定。應同道
基 答大同基公。雖然依據法礪南山師
等多分所説。且言先學禪定。後修苦行無

章四菩提樹下成正覺時者。四成正覺時。菩
薩先以有漏觀智。斷下八地見修諸惑。今
所殘惑。唯非想地。見修諸惑。此唯無漏觀
智所斷。非有漏智所能斷除。是故今得妙
無漏智。斷彼見修。成等正覺。于時菩薩菩
提樹下。結跏趺座。從不淨觀。次第相續。無
有出觀。於中乃至世第一法。即有漏心。其
次刹那。方入見道。三十四心斷結成佛。三十
四心者。見道十五心。第十六心之後。竝是修
道。斷修惑中。有九無間九解脱道。十八心
念。竝是修道。最後一念是解脱道。即無學果。
是第九品解脱道故。於見道中。苦法智忍。無
有斷惑。前以等智。已斷滅故。苦法智位。亦
無證滅。苦類智忍。及苦類智。唯有非想苦
諦。斷惑及以證滅。初禪已上。無所有已下。四
禪下三無色諸惑。先已滅故。亦已證滅。次集
法智忍。集法智。及滅法智忍。滅法智。道法智
忍。道法智。竝是隨應無有斷證。唯彼集類
智忍。集類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類智忍。
道類智。皆有非想集滅道下。斷惑證滅。中
間七斷證無之 問欲界四法智忍。及智。無
斷證者。何故起之。應超越起四類忍智 
答四法忍智。雖無斷證。起心次第。法應爾
故。第十六心。道類智心。即是修道所攝心也。
次不起座。即起修惑斷道無漏。始自上上。
至下下惑。起非想地斷無漏。下八地惑。先
已斷故。唯非想地。九品修惑。有九無間。九
解脱道。斷一品惑。必有無間解脱道故。斷
惑證滅。法應爾故。非想第九無間道心。金
剛喩定。現在前起。迨至此心。是有學位。次
念是解脱道。已後皆佛果位。名無學果。無漏
心中。三十四心。斷結成佛次第如是 問何
故不起下八地中。修惑斷道 答下八地
惑。先已斷故。況欲界道。現前界故。如見道
中。起欲界道。彼唯二念。不障起故。此攝多
心。故超起也 問如獨覺人。雖已斷處。更
起上界初禪已上。無所有下。中間七地斷惑
之道。今此菩薩。何故不爾 答菩薩最勝。
是故不起已斷治道。獨覺是劣。故起已斷
地中治道。此無學位。五分法身。圓&MT90041;成辨。最
極自在 問此五分法身。爲事爲理耶 答
五分法身。唯是事身。無漏法中。色心二法。和
聚成故。無漏五蘊。及作法故。有爲無漏 極清
淨故。其無爲法 智之所證。擇滅勝法。生空所
顯。爲證眞理。小乘教中。是名擇滅無爲之
法。薩婆多宗。四階成佛。次第。行相。要略如

章生身者但百劫修相好業下。二修生身時。
小乘教中。王宮所生。五蘊色身。和合聚集。是
名報身。以此報身。一座成覺。實修實證。圓
&MT90041;大果。五分所依。擇滅所證 問小教佛果。
建立幾身。小教佛身。望大乘教所證三身。
當是何身 答小教佛果。建立二身。所謂
生身。法身是也。以義言之。建立三身。法礪
師云。隨義以論。具有三佛。無漏五分法
身。以爲法佛。父母生身。及報生四陰。以爲
報佛。化依佛身。於餘方施化。以爲應佛。
若據大乘。此之三種。皆是化佛已上小乘三
身。不別立擇滅。即是五分無漏智。所顯法
故。智中有之。不別建立
章若依始教修行成佛下。文中有二。初總明
三祇。後別就化身。初中亦三。初標定三祇。
始教菩薩。決定必經三阿僧祇劫。修行成佛
故。二但此劫數下。簡異小乘。三乘大乘。僧
祇數量應異愚法小乘教故。三阿者。此取
水火等大劫下。釋大乘義。言水火等大劫
者。是一劫量也。八十中劫。爲一大劫。此一
劫量。即同小乘。其重數相。不同小乘。小乘
唯有六十重數。成阿僧祇。此爲極數。又彼
唯累十。此以所數。等於能數。以爲一重。
如此而爲其一僧祇。所言所數能數相者。
晋譯華嚴第三十説。從拘梨。至不可説轉。
總有一百二十一重。皆以所數。等于能數
 問所數能數是何等相 答如百千百千
爲一拘梨。以百千百千。爲能數。以是能積
故。積前數量。成後數故。以一拘梨。名爲
所數。以是所積所成數故。謂百千百千。爲
一拘梨第一
拘梨拘梨。爲一不變第二
不變
不變。爲一那由他。第三重也
已下準此
鞞婆羅
復次阿婆邏得勝分界十一
滿十二十三十四此解十五離欲十六十七
十八十九頻申二十二十
衆流二十
二十
二十
分別二十
二十
二十
不顛倒二十
不憣
二十

三十
第一三十
三十
毘遮姑三十
三十
三十
羅婆三十
訶梨跋三十
解脱三十

訶梨那四十
四十
賢覺四十
明相四十
摩樓陀
四十
四十
四十
樓摩四十
四十
離疑
五十
不放逸五十
摩多羅五十
五十
五十
五十
五十
分別五十
究竟五十

訶羅六十
六十
六十
祇邏六十
&MT02677;六十
泥邏六十
六十
六十
敢沫六十
彌羅
堅固七十
七十
滿七十
不可稱量七十
七十
微細七十
蓮華七十
摩伽
七十
不可度七十
醯樓
八十
八十
婆婆
八十
八十
無間八十
離垢八十
實勝八十
八十
遮摩羅八十

婆羅摩九十
決定九十
流轉九十
廣説九十
無盡九十
莫實九十
無我
九十
阿陀九十
重説九十


阿僧

阿僧祇轉
無量
無量轉
無分齊

無分齊轉
無周遍
無周遍轉
無數
百十
不可稱百十
不可稱轉百十
不可思議百十
不可思議轉百十
不可量百十
不可量轉百十
不可説百十
不可説轉百二
不可説轉轉百二
十一
乃一百二十一數。於中第一百三之數。名阿
僧祇。然唐譯經。第四十。總有一百二十三
重。青蓮華次。有鉢頭摩。不可説次。名不可
説不可説。此當古經不可説轉轉。此後乃有
不可説不可説轉。是爲極數。其阿僧祇。當第
一百四重之數。菩薩地前所經。一大阿僧祇
劫量者是也。言十大數者。無數無量。無邊
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
説。不可説。不可説也。阿僧祇者。此云無數。
即十大數之初首也。然此無數。當一百三重
之數。晋經之意自此已後。乃有十數。然開轉言。
即成十九。數名字異。唐經具有十數。開成
二十。故自第一百。四百二十三也 問晋經
阿僧祇。當第一百三。何故章云至第一百 
答章擧大數。故云一百。若細言之。一百三
也。言依此數滿三阿僧祇者。菩薩發心。修
習萬行。其間經歴五十一位。十信三賢。及四
善根。名爲初阿僧企耶劫。初地已上。乃至七
地。名爲第二阿僧祇劫。八地已上。乃至金
剛。名爲第三阿僧企劫。過三僧祇。證妙覺
地。一大僧祇。亦名一大劫。三阿僧祇。名三
大劫。非唯八十中劫。名一大劫。亦一僧祇
劫。假名一大劫。大一大劫。八十中劫 問劫
者何義 答玄惲律師。法苑珠林。明時劫義。
彼第一云。依智度論。何名爲劫 答曰。依
西梵正音。名爲劫簸颰陀。劫簸者亦名劫波。
秦言分別
時節颰陀者秦言善。有二名爲賢。以多賢人
出世故。名賢劫已上麁注竝彼文
論言劫簸颰陀者。明此仁賢劫。此倶留孫
等。其佛出世之時。名仁賢劫故。單云劫波。
此翻云時。新譯教中。亦名妄執。伏斷妄執。
經時分故。約其所棄。名爲妄執。言其體
名。唯是時分。約法數門。即不相應行攝。二
十四法之一數故 問十信修行。經一萬劫。
入此初阿僧祇數否 答十信修行 即初祇
攝。資糧加行。是初僧祇。十住初心已上諸
善。皆悉收攝爲初祇故。雖行是淺。亦非
應棄。皆悉收攝。爲佛果因
章仍此教中就釋迦身以分此義下。二別就
化身。亦二。初難行相。二釋疑情。初中亦二。
初標定。二引證。今初。諸大小乘經律論中。
明燃燈佛。寶髻佛等。出世之時。行萬行。相。
皆是釋迦説自因位修行時相。小教皆以此
修行相。爲實修行。大乘諸教。以此皆爲化
身行因。故云就釋迦身以分此義。言分此
義者。配分三大僧祇時分
章如優婆塞戒經云下。二引證。亦二。初明
三祇。二明百劫。今初。此三僧祇行相。出彼
經第二卷。此中唯擧三僧祇劫。各各初後所
遇佛名。前劫&MT90041;佛。即後劫初。言寶頂佛者。
梵云罽那尸棄佛。此云寶頂。新云寶髻。初
僧祇劫。供養七萬五千佛。修菩薩行。過去
釋迦文佛爲始。寶頂爲&MT10755;。是初祇分。言燃
燈佛者。亦言錠光佛。第二僧祇。供養七萬
六千佛。修二利行。言迦葉佛者。此是賢劫
千佛之中。最初如來。以値此佛。爲第三祇
&MT90041; 問常途所説。第三僧祇。燃燈爲始。
毘婆尸佛爲&MT90041;。今何故以迦葉佛。爲第三
&MT90041; 答小乘教宗。三祇劫後。必經百劫。
種相好業。是故毘婆尸佛爲第三祇&MT90041;所値
佛。第三祇中。値七萬七千佛。修菩薩行。然
後修習百劫之行。即毘婆尸。爲百劫初。修
相好業。釋迦精進。超過九劫。所餘九十一
劫修相。其間總値六佛出世。毘婆尸佛。尸棄
佛。毘葉羅佛亦云毘
舍浮佛
倶留孫佛。&T025632;舍牟
尼佛。迦葉佛是也。於迦葉佛所。得補處位
也。諸經律中。多言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時
者。即是擧實所經劫數。其九劫者。既是超
故。小乘教義別立百劫。故所値佛以毘婆
尸。爲第三祇&MT90041;。自餘即屬百劫中佛。大乘
宗義。不別立百劫。即以百劫。入第三祇。故
以迦葉佛。爲第三祇&MT90041;。此釋迦佛。過去無
量億劫之初。有佛出世。名釋迦牟尼。此今
釋迦。彼時即見彼釋迦佛。供養恭敬。發菩提
心。趣向佛果。一切化儀。佛號弟子名。時
穢濁。皆誓全如彼佛化*儀。由此願
故。今佛出世。時分穢濁。弟子者眷屬。一切
全同彼昔佛事。故云我於往昔釋迦佛所等。
言阿耨等者。阿是無。耨多羅。是上。三是正。
藐是等。三亦正。菩提是覺。此云無上正等正
覺。亦云無上正遍知道。此是所成佛果之號
心之一字。是能求願。佛果之因。名菩提心。
大心之果。名無上覺。今此釋迦。過去佛所。
發此大心大願大誓
章又依本業經亦有百劫下。二明百劫。亦二
初百劫分齊。二超劫行相。今初。言亦有百劫
修相好業者。指事云。下卷佛母品云。佛子劫
數者何。所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盡。名一
里劫。二里劫。乃至萬里石盡。名爲萬里劫。
佛子一切賢聖。入是數量。修一切法。時節
久近。得佛果。其數百劫。乃得等覺。案云。今
依此其數百劫乃得等覺文意趣故。釋云百
劫修相好業也已上此所引中。初取意。引萬
里石盡已後二文。乃得等覺次下。續云。若一
切衆生。入是數者。得佛不久。若不入者。不
名菩薩。雖言百劫。不言相業。章主意云。
既言百劫。明知。所修即相業。亦言待小教。
必立百劫故。言但是變化等者。簡異小教。
亦通妨難。謂有難言。若立百劫。與小何異。
故今通云。小教百劫。是實報修。今大乘教。是
變化修 問大乘不立百劫相業。何故本業。
説百劫業 答爲引小故。是迴心教。顯似
彼説。故立百劫。縱直進教。亦引彼故
章又由以一偈歎弗沙佛等者。二超劫行相。
釋迦菩薩要期百劫。修相好業。於弗沙佛
所。初修此業。亦云底沙。即當毘婆尸佛。此
云勝觀佛。而底沙毘婆尸等。一佛異佛説釋
非一。如須彌昇天品説。弗沙如來。有二弟
子。後一是釋迦。一是慈氏。慈氏理應在先
成佛。先發大心。智増菩薩。修自利行。而所
化未熟。釋迦在後。發心修行。悲増菩薩。利
他行&MT90041;。所化機熟。弗沙如來。善巧方便。
釋迦菩薩。精進勇猛。超過彌勒。故底沙佛。
在寶龕中。入定放光。釋迦翹足。七日之間。
賛嘆如來。由此精進。超過九劫。與彌勒大
士。同時而先成等正覺。其歎佛偈曰。天地
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
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此名釋迦精進度滿。
出婆沙百七十七焉 問此百劫者。大小中
何 答律鈔簡正&T047368;一云。言百劫者。一解
云。是轆轤劫也。一云。是水火劫也已上如次
即是小劫大劫。異説非一。皆有所以。此超
九劫。大小二教。倶説此事。而小乘教。專在
百劫。大乘教中。雖不立百劫。而此超劫。在
大三祇&MT10755;。若立百劫。全同小乘 問釋迦
菩薩。因位修行。而多超劫。何時所超。其相
云何 答釋迦因行。超四十劫。簡正記云。若
準大乘説。超四十劫也。布髮掩泥超八
劫。縁起如四分律中。翹足賛佛。超越九
劫。如倶舍論中。薩埵王子。捨身超十一劫
縁。如金光明經。雪山求半偈。超十二劫。如
涅槃經説。已上通大小乘。都計四十劫也
&T047368;又云 問大乘説超四十劫。未審更
用幾劫。修妙相因 答有解云。若但約倶
舍。超九劫。須九十一劫修成。若通諸教文。
既四十劫超。今但要六十劫修相也。今謂不
然。縱所説超四十劫者。亦須臾經九十一
劫。修妙相也。所以爾者。翹足讃。以九
劫。大小二乘。同許是百劫内超。餘之苦行。
三大一劫。大乘之中。無約僧祇劫中。超水
火。不合將他三祇劫外。百劫内數。以共増
添。此據慈恩基法師解思之已上九劫唯是
百劫中超。餘皆三祇中超。掩泥縁起。在四分
律。而九言超劫也。若大乘宗。不立百劫。其
四十劫。皆是三祇中之超也
章問三無數劫下。二釋疑情。三祇百劫。修成
之佛。唯是樹下成道化身。而小乘宗。是謂實
報。今始教宗。是名化身。此差異也 問始教
實報相状云何 答始教實報。實證佛果。即
是色頂成道之佛 問何故此中。不言彼佛。
答今且約對小乘宗義。陳述三祇百劫所
成如來眞化差別而已。是故不言色頂佛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一&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四十二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若依&MT10755;教説有二義下。文中有二。初標分。
二一定三僧祇下。隨釋。亦二。即定不定二門
別故。初定三僧祇中。亦三。初定劫所以。二實
修實證。三無百劫相。今初。言定三僧祇者。
菩薩修行。所逕劫數。決定經歴三阿僧祇。
即同始教菩薩所歴。起信論云。以一切菩
薩。皆經三阿僧祇劫已上是故決定。經此劫
數 問此教一劫者。是幾所分齊 答章唯
擧定不定劫數。不明其中一劫分量&MT10769;知。
然折薪四云。今此不辨阿僧祇之數量者。
應同始教之數。但有二所以故。異前教。一
約化儀。二約實報故也。若據瓔珞經中。亦
有其數。如彼經云。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
近者。譬如一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
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歳數。三年一拂。此石
乃盡。名一小劫。若一里乃至四十里。亦名
小劫。又八十里石。方廣亦然。以梵天衣重三
銖。梵天中百寶光明珠。爲日月歳數。三年一
拂。此石乃盡。名爲中劫。又八百里石。方廣
亦然。以淨居天衣重三銖。即淨居天子。
光明鏡。爲日月歳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
故名一大阿僧祇劫。今此教中。應亦取此
以數三僧祇。章中既不別明。具依前義已上
此等意説。&MT10755;教大乘。言教分齊。應用本業
八百里石拂盡。以爲一僧祇劫。雖然且應
據八十中劫。爲一劫義。要問上云。若據一
三千界。定三僧祇成佛。此依華嚴一百二十
數説僧祇義。若通餘世界。亦不定三僧祇。
如勝天王經已上一三千界。定三僧祇。此段
所明。全同始教。餘雜世界。不定僧祇。即是
後段。全異始教。一劫之量。始&MT10755;二教。是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