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五教章通路記 (No. 2339_ 凝然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100]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四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第四分教開宗。於此門中。總分爲二。初標
章。二辨相。今初。古今諸師。分教立義。各契
時宜。事已前陳。章主之意。分教開宗。顯
佛法。事須陳演。爲是隨古。亦別立耶。古來
諸徳。既隨義立。今亦隨義。得意建立。是故
此門。次前而來。義苑釋門題云。分判五教
顯十宗已上此乃擧下二段。合爲門題
此之二段。即是一乘之骨目。一教之髓腦。總
一代八萬教藏。別美七處九會本經。千門
妙義。以此爲柱。萬衆要旨。以此爲棟。號
教章。即由玆焉
章於中有二下。二辨相。亦二。初分列。二隨
釋。今初。義苑云。就法者。謂於一代教法之
。約其大小權實。漸頓偏圓。流類別故。分
其五。若爾賢首約義開宗。以判五教
何得却云教法耶 答。雖義爲能分。教爲
所分。此中既云就法。決知是其教法。故下結
指云此約法以分教耳若就法義如下別辨
負教之人。善察辭義。切忌。無名教
其法義。豈不此中但約教詮其教名
耶。以理開宗者。理謂理趣。則趣尚曰宗。
趣尚多端。以理趣相從。但成其十
已上此釋意者。就法分教者。能詮爲法。就
能詮法。即爲五階。名爲五教。法即教也。倶
能詮故。折薪云。就法分教者。義分
教何別。然有二義。一通能所詮。謂教理行
果四。皆名法也。二唯所詮。此亦二義。若望
能詮之教。法亦是義。若望展轉解釋之義
總擧曰法。別説爲義。如色是法。分
十一色。爲義。故四辨中。法義二無礙辨。
不同也。清涼云。法約自體。義約差別。謂十
一色等。虚妄分別之相。即是義也。又圭山
云。法對能詮之文。總名爲義。對後展轉解
釋之義。即名法也。所謂探玄大疏。皆云
義分教者。此由正立教辨所詮。一處説
之故。直云以義分教。皆望能詮。爲言。若
今文。云就法分教者。望亦所詮差別展
轉義爲在第九科中。故下結云此約法
以分教爾。若約法義。如下別辨。此即云
義。都是所詮。但所對不同爾。若使今文
立教復如探玄等中便説所詮者。亦應
以義分教也。祖師一宗字之妙。今方見矣。
以理開宗者。理即義理。道理之理。非
理之理也。餘處云依教開宗者。是依
。明十宗。今云以理。是就所詮言。五
教所詮理。既不同。即以此理。開十宗也。
前六宗所尚道理。不同故。開爲六宗。所
詮不八輩。故合爲一教已上此記釋
者。以法爲所詮。約所詮義。分教爲五。故
復古云。就法分教者。法謂能詮教法。就此一
代教法。以類相從。其流有五。故次文云。聖
教萬差。要唯有五 問。今家以義判教。其
理安在 答。不所詮之義。何以知其教法
五。蓋由吾祖以圓通之智眼。觀彼聖教
小乘行果。則分爲小教。權實偏圓。義有
不同。則分爲彼教故。下文云。此約法以分
教。若就法義。如下別辨。此分能詮五教不
。下辨五類所詮差別。於理照著。以理開
宗者。約人所尚。道理不同。略有十也已上
此意以法爲能詮教。集成云。就法分教教類
有五者。謂約聖言量。判一大藏經。總爲
種教。故義苑後義曰。豈不此中但約
。立其教名耶。經本中。下文内。爲
善伏太子所説。名爲圓滿修多羅故。立
已上此師義意。亦以法爲能詮教。約
聖言量者。釋就法之言。以理開宗。是約
。文顯決定。不異釋。就法分教法。通
。是故諸記異釋取捨 問。應約教開宗
耶。既有就義分教。何無以教開宗 答。
集成云。以理開宗宗乃有十者。清涼云。依教
文。必顯略已上即大疏云。立教開宗分二。一
義分教。二依已上此即二門。
能詮所詮。能依所依。相對而明。折薪言餘處
。而會釋者。即當此文 問。五教十宗。諸
祖之中。誰人所立。請陳其旨 答。東晋壽
暦。翻傳圓經。覺賢三藏。即其譯主。干時法
業法師。筆受編列。陶冶研精。遂有悟。
衆講敷。服膺數多。造指歸兩卷。大行
。然則講經撰章。始于業公。自爾已來。梵
僧漢僧。啓八會之宗歸。僧哲俗英。録七處
之義旨。賢匠間出。弘演甚多。然構一宗之
大城。攝八萬之莊典。正始於終南杜法順
尊者。法順禪師。乃文殊師利菩薩之化身。
於清涼山。居&MT10755;南之峯。弘以花嚴。訓
一乘。遂造法界觀一卷。五教止觀一卷
是花嚴根本之章。圓宗最初之觀。末裔皆咸
服膺。後昆竝乃鑟仰。彼五教止觀者。即約
五教。各明止觀。故五教之名。正始彼觀。次
至相寺智儼大師。親承于杜順和尚。顯揚宗
。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章疏非
一。約就五教。廣立清範。次賢首尊者。禀承
玆。端光照廷。源在雲花。師資芳芬。因縁
契合。故賢首親承于智儼。造此五教。一朝
歸投。四海仰宗。教理廣敷。義途繁興者。乃賢
首尊者。弘傳開演之時而已。厥後清涼。研覈
究盡。圭峯服膺弘傳。教理極成。無此宗
也。當知五教。草創始于杜順。繁昌乃在
雲花西寺。就中雲花寺智儼尊者。陶冶圓
。神僧致告。六相發悟。然後撰疏。通海内
靈驗在前。祥瑞可信。故折薪云。此之宗教。
輿於雲花。周流諸于賢首。故賢首述花嚴
。中叙至相。其略曰。初既遍學。以法門繁
廣。智海沖深。方駕司南。不所指。乃至於
經藏前。而自立誓。信手取之。得花嚴第一
即於當寺智正法師下。聽受此經。雖
。常懷新疑。炎涼亟改。未所疑。遂遍
藏經。討尋衆釋。得光統律師文疏
殊軫。謂別教一乘。無盡縁起。悠然賞會。
粗知毛目。後忽遇異僧來。謂曰。汝欲
一乘義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愼勿
之。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爾。言
訖忽然不現。儼驚惕良久。因即陶研。不
累朔。於焉大啓。遂立教分宗。製此經疏
時年二十七也。據此開宗判教。因六相
法門。曾不于起信。爾龍樹亦不
二祖。以賢首解起信立義分。脱體與釋。
論違解釋分中。亦乍同乍異。豈曰師承
思之已上此釋分教開宗標章之文也。雲花
尊者。奇瑞如是。立教精妙。事即可見。然立
五教。謂始于儼。彼杜順師。五教止觀。宋朝
後代。若是逸耶。彼文傳世。其文顯然。日域
古來。彼文大弘。是故知之。然由事義。是草
創故。讓功儼師。言其所立。亦無妨。雖
是帝心杜順
尊者
初立。雲花細研。而賢首精究。弘
通一天。是故讓功。悉言賢首所立五教。彼
亦如是。讓功雲花。大宋諸徳。皆謂雲花
始立五教。乃此例也。集成云。圭峯曰。斯之
五教。暎古奪今。可依準。通玄曰。然今唐
朝藏法師。承習儼法師。爲門人。立教深有
道理。亦可其旨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
教。三&MT10755;教。四頓教。五圓教已上藏師
于儼師。而至五教者。即言藏法師。此
例非一。事義皆爾。若覺苑大日經疏演密鈔
一。言清涼五教。此亦隨時有此事矣。上
五教最初所立。其十宗者。杜順智儼所釋
文中。未其如是十宗。然得雲花尊
者意致。賢首大師。始立十宗。是故應
首十宗
章初門者下。二隨釋。即二。不科自別。初就
法分教。於中分三。初牒標。二聖教萬差下。
演釋。三結指。演釋亦二。初以類分教。二依
教辨相。今初。復古云。聖教萬差。即東流
一代部類之多也。就此聖教。通爲五類。小
者相從爲小。不部帙大小。卷軸多寡也。
餘四皆爾。如人持尺量絹。就絹分成五段
但言分絹。不尺等。非尺。今就
。類分爲五。非義也已上折薪云。言
要唯者五有。顯増減也。小對大得名。
始對終得名。頓對漸得名。以始終倶是漸
故。圓總對前。以四皆偏故也已上一小
乘教等者。義苑云。具云愚法小乘。謂愚
法空故。皆是大乘貶斥爲名故。解深密經
云。阿陀那識。甚微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
凡愚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謂凡則
此教中人天乘。愚則正是小乘之流。既不
。則不唯心法空。故攝論云。是故不
諸聲聞等示此識。彼不微細一切智
故。見法定實。故云愚法。故智論三十一
云。小乘弟子鈍根故。爲説衆生空。故愚法小
乘之名依此經論而立。則愚揀三乘。小異
菩薩故。無所濫矣。二大乘始教。大則揀
小乘。始者初也。謂衍門初教。亦名分教。由
深密第二第三時教。皆未理。而成
。言未盡理者。第二時中。但明於空。空
是初門。第三時中。定有三乘。隱於一極。故
初教名。亦從深密二時。以得。云何空門
初。法鼓經中。以空門始。若爾。彼第
三時。既不空。何得初。以
故。以是二時同許定性二乘倶不成佛
時由此義。加分教名。三終教。亦名實教
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
至極之説。故立爲終。以實理故。名爲
實。則雙對前二。以立斯名。非唯説空復
中道妙有。故稱實理。既非分成。故亦名
實。依是義故。法鼓經中。以不空門
也。四頓教。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
地位漸次。而説故。立爲。不前漸次
位修行。不於後圓融具徳。故立爲頓。頓
此理故。名頓教。故楞伽云。頓者如鏡中
像頓現非漸。寶積中。説頓教修多羅。如
絶言。則淨名默住等。五圓教。依普賢法界。
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故此圓教。
廣名無量乘。語深唯顯一乘。一乘有二。
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教一乘。唯
圓融具徳故。以別説同皆圓教攝。故經云。
善伏太子。所説。名&MT90041;修多羅。故立
也。故五教之名。皆有所憑。不増減。傳
法之士。勿異説。強立訛名。展轉澆漓。難
復停止。竊觀先祖立言。矩規聖道。豈容晩
進復有更張者歟。然則苑師異説。攻撃太
高清涼正辭。排斥彌甚。豈待于今。却容
説於其間哉。勉之同歸于道已上五教
承。委悉如是。大疏細解。今皆取之。爲
名義。皆具引
章初一即愚法二乘下。二依教辨相。亦二。
初略釋初後二教。二廣釋中間三教。今初。
義苑云。先明初後者。謂此二教。優劣特異。
開合。故。有別教小乘居然易別故。別
教一乘迴異諸宗故。善伏太子所被之機。
經説在&MT10769;。圓&MT90041;修多羅能被之教。則
&MT10769;證等已上問。愚法小乘教中。具説
三乘因果。是故亦説菩薩修行。如阿含經
&T047368;彌勒婆沙倶舍等。廣説釋迦修
行得果之相。何故今教。唯言二乘。不
。彼中菩薩。何教攝屬 答。佛説小教。本
二乘。令彼出三界。安累外故。是故
愚法。唯攝小乘。菩薩彼教。即是大乘。故小
乘中。不菩薩。是故諸徳。定所攝人。如
配屬。唯攝二乘。貞元疏一云。第一小教者。
即聲聞縁覺。謂佛説四諦十二因縁。但明
。未法空。但斷煩惱。不所知。但出
三界。成於小果。不菩提。故法花云。爲
聲聞。説應四諦法。爲辟支佛
應十二因縁法。就教行異。分成二乘
理果同故。合之爲已上此即愚法唯攝
二乘。不天台三藏教義。彼名小乘。爲
藏教。此教具攝三乘行果。故不小乘
總號三藏。大疏一上云。所以不名小乘教者。
此教亦有大乘六度菩薩三十四心斷結成
眞佛已上此陳天台所立名也。演義鈔
云。謂有&MT10769;言。何以不小乘。強立三藏。而
多失。故今通云。以大乘故。不
小。彼教之中。立有菩薩。謂是大乘。大乘之
中望之。皆稱三藏小乘已上彼三藏故。菩
薩人者。小中多大。望彼三教。還是小教。如
是相望。然今愚法小乘教者。所攝法門。與
彼藏教。無差別。但是不菩薩而已。故
清涼圭山。竝陳愚法小乘教云。初即天台藏
教。圭山釋云。以天台立名招難故。此
直名小乘。其所攝法。不於彼。故云即也。
但不六度菩薩故。唯云小。六度權教。入
大乘始教分中故。此意如別卷説已上
圓覺大
鈔三上
小乘六度菩薩因果。既超二乘。不
彼同類攝屬。是故以此。爲始教分。又小
教佛果。非是實事。唯是大乘化身一分。是故
之。屬始教中。約其體實。雖義是然。既是
教多分所談。若約相別。兼攝言之。菩
薩因果。所説多端。故今章上文云。小乘中
亦有三。如小論中。自有聲開法。縁覺法。
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異於二
故也已上&T047368;一云。菩薩藏中。唯諸聖
教。亦有三類。一小乘中菩薩藏。謂詮示菩
薩依三十四心等。次第成佛。亦不於十
地行位。仍復不聲聞等者是也。如
沙倶舍説已上。餘二
今要
下會通中云。以本從
末門。如小乘説。以聲聞已上既始教
外。別擧此類。故愚法教。亦有菩薩。孔目第
二。小乘教中。有世義。明成佛事如之
餘諸文等。多明愚法小乘教中菩薩因果。雖
是屬始教分中。而亦小教。説其行相。傍
菩薩。是有何過。而今就正。唯攝二乘
後一即別教一乘者 問。何故圓教。不
同教 答。圓教本意。唯明別教。攝其
漸入一乘之者。是故兼立同教今屬圓就
正意。唯明別教 問。圓教之中。有全攝義
此義門。成立圓教。何必約就漸入之者
 答。全攝諸宗。亦約諸乘。若無三乘。無
故 問。若爾。何故大疏圓教。雙明同別
義理分齊。就圓教故。義苑取之。釋圓教
故 答。彼明圓教。深廣説攝。是故同別二門
竝陳。若約此門。今章之初一乘。亦分同別二
。所詮差別。一一皆爾。約此明義。前揀
全收。甚深廣大行相如此。今約正意。唯明
別教。言此經下文内爲善伏太子所説等者。
此出六十花嚴第五十五卷中。即是善財童
子所過。第三十九知識。願勇光明守護衆生
夜夜天。此是第八地善知識。唐經名大願
精進力救護一切衆生主夜神也。善財童
子。於此夜天所。護法門已。即問天言。此法
門者。名爲何等。發道心來。幾時耶。
久如當成無上菩提。夜天答曰。此法門者。
隨應化覺悟衆生長養善根。得此法門
幾時者。我承佛力。爲汝解説。乃往古世
世界海微塵等劫。復過是數劫。名
善光。彼有世界。名曰寶光。於彼劫中
萬如來。出興于世。最初如來。號法輪音
聲虚空燈。彼閻浮提中。有寶莊嚴王都。彼
大林。名善光明。於此林中。有一道場。名
善花。彼道場上。有寶蓮花師子之座。時
彼如來。於此座上。成等正覺。爾時人民
壽十千歳。行殺生等十不善業。時彼如來。
百歳中。座於道場。爲諸菩薩及諸天
幷閻浮提宿殖徳者。説微妙法。其餘衆生。
善根熟。爾時國王。名曰勝光。時彼人民。
十惡業。有諸衆生。犯王法者。囚執囹
。受諸楚毒。彼王太子。名曰善伏。端正殊
特。具足妙相。聞獄人苦。起大悲心。白王欲
脱獄人。王召群臣。而苦。評議。群臣
許。若救彼者。罪應死。太子代獄。欲
自受苦。王依臣言。欲太子。王后聞之。
太子壽。王召太子。即赦獄人。夫人白王。
願聽太子在外半月布施修福。然後隨
法苦治。王即聽許。時都城北。有一大林
名曰日光。太子詣彼。設大施會。一切衆人。
集彼所。爾時法輪音聲虚空燈如來。與
龍等無量大衆。來詣彼會。爲善伏太子等
&MT90041;因縁修多羅。時彼大衆。聞正法已。
八十那由他衆生。皆起離垢清淨法眼。得
無學地。一萬衆生。&MT90041;普賢行。廣説云云爾時
太子。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我於爾時。得
此法門。經文甚廣。取要引之。下重頌云。顯
現自在力。演説圓&MT90041;。無量諸衆生。悉受
菩提&T047368;已上此文故。立圓教名。天台圓
教。即依此文 問。彼是過去如來所説。何
故今教。取立此名 答。彼此倶是一乘圓
教。無別味。即是一體。何況守護夜天。於
昔佛所。獲此長養善根法門。今遮那會。
此法門。授于善財。彼即圓經。此亦圓
教。此彼一體。故得引用。如法花中日月燈
明威音王等。此是過去。與今一同。引彼顯
此 問。此經中。既言&MT90041;修多羅。而今於
此經。誰初立此名 答。花嚴傳二云。釋惠
光。姓揚氏。定州盧人也乃至疏四卷。立
頓漸圓三教。以判群典。以花嚴圓教
其始也已上此乃依善伏太子。圓&MT90041;經誠
故也
章中間三者。二廣明中間三教。亦二。初標
分。二隨釋。今初。復古云。中間三者。謂始&MT10755;
頓也。探玄開二。則首開別教一乘。前四爲
三乘。三中則開小爲小乘。中間三教。爲
教三乘。與此全同。章初以別教。揀三乘。以
愚法在界内。爲小乘。中間爲三乘也。孰云
&MT10755;已上總合言之。三乘小乘。總
三乘。三中別開故。分小乘。立一・三・小
以名三宗。因破異釋。故云孰云
章一或總爲一下。二隨釋。亦三。謂一教二教
三教也。今初一教。義苑云。言中間者。謂
前有小乘。後有圓教。則始&MT10755;頓之三也。謂
一三乘教也者。言同而義別也。言同故。帶
。名義別故。始教實有三乘。方便引攝。究竟
破故。&MT10755;教該收權小。破會三乘。同歸
一乘實故。頓教三乘融攝。一性本顯。靈明知
寂故。後之二教。雖展轉深妙。皆性。良
對。故屬。如上所引説者。般
若深密法花涅槃等已上折薪云。言或總爲
一三乘教者。合前所列中間三乘。總爲
一箇三乘教也。以此下。出所以。然此所得。
自有三義。始教始&MT10755;倶別。&MT10755;教始&MT10755;倶同。
頓教始&MT10755;倶離。然皆三人所得故。總名
乘教也。言如上所引説者。即上同教共
般若中所明。三乘共教者是。今既指前反
驗。前明三乘。況通三教理無疑也 問。
初一即愚法。後一即別教。此中間是三乘教。
獨不配同教何耶 答。此深有理。以
教必具三一。即合成同教。今約三一。分
不同。故不配也。若欲配者。即將此初小中
三後一。合乃當同教。正同前上開一乘。下
愚法。而名三乘。即此三乘名爲同教
已上此中明同教之所以。此亦可
此道理焉。復古云。何以三教總爲三乘。以
此三教皆爲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獲
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經典。雖權實
皆是通説三法。通益三機也。如上所引者。
即三乘中大品等經。共集三乘衆。通説
乘法。具獲三乘益。獲益即所得也。若云
頓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異遠
者。皆是憶説。且始教得三果。終頓得
。此可存三泯二不同。分之爲二也。今
合爲一耳已上總爲一三乘教之釋。諸記大
同。對校可見。集成云。或總爲一謂一三乘
教等者。指上顯法本末門中。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亦此中菩薩藏攝。於中即有
普超。大品。法華。涅槃。維摩。思益。大般若等
義方圓足。無通理已上此意終頓是泯
二教。而三乘中菩薩藏攝。是故總通言
所得
章二或分爲二下。二二教。亦二。初標列。二釋
成。今初。折薪云。二或下。然頓漸總有二義
若直就諸經所詮。行位差別等相爲漸。就
諸經地位。一向辨眞性處爲頓。此約
義克體。以明漸頓也。此如今文竝探玄大
疏等正三教中説。二若以三時五時。始自
阿含&MT10755;乎法花涅槃。通名爲漸以圓覺等
二十餘部不三時者爲頓。此約大分
總以一代教。分爲頓漸也。此圓覺疏
鈔中。多明此義。雖二義。皆是合&MT10755;
漸。對第四頓教頓。但克體約
無位即局。大分約時非時即寛。隨於諸祖
所用。何義但以此二義之。則無通也。
今是克體。約位無位。以明漸頓已上
古云。於上三乘。開出漸頓。謂孔目問答。與
餘教章分判諸教。所依之經。皆就法花之
。以皆是憶説。且始教得三果&MT10755;頓得
一果。此可存三泯二不同。分之。爲二也。
今合爲一耳已上總爲一三乘教之釋。諸&T047368;
大同。對校可見。集成云。或總爲一謂一三乘
教等者。指上顯法本末門中普超三昧等
然其泯二之教。亦此中菩薩藏攝。於中則
普超大品法花涅槃維摩思益大般若等
義方圓足。無通理已上此意&MT10755;頓是泯
二教。而三乘中菩薩藏攝。是故總通言
所得。章二或分爲二下。二二教。亦二。初
標列。二釋成。今初。折薪云。二或下。然頓漸
總有二義。若直就諸經所詮。行位差別等相
漸。就諸經地位。一向辨眞性
頓。此約義克體。以明漸頓也。此如
文幷探玄大疏等正三教中説。二若以三時
五時。始自阿含。終乎法花涅槃。通名爲漸。
圓覺等二十餘部。不三時者爲頓。
此約大分。總以一代教。分爲頓漸也。此於
圓覺疏鈔中。多明此義。雖二義。皆是
始終二教漸。對第四頓教爲頓。但克
體約位無位即局。大分約時非時即寛。隨
於諸祖所用。何義但以此二義之。則無
通也。今是克體。約位無位。以明漸頓
已上復古云。於上三乘。開出漸頓。謂孔
目問答。與今教章分判諸教所依之經。皆
法花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經擧正解行
邪解行。通三乘教。涅槃經等。及大品經
三乘&MT10755;教。維摩思益。大般若經那伽室利分
等。則當頓教。金剛般若。三乘始教。是以
文於三乘頓漸。復開始教已上
經配教。隨其多分。容一教中説多教故。
必一經以配一教。但如諸部小乘經等
唯是一教。如一説部等。通始教之始。唯是
滅後論師異見。集成云。然漸頓略有二義
一約歴位無位。清涼曰。始&MT10755;以爲漸教
二約化儀。圭山曰。菩提場。初成正覺。不
其處。便興頓教。頓教之首。便是花嚴。自
後乃至滅度中間。毎遇上根。即頻説
。時處不同。皆名頓教。有數十部。又三七
日後。往波羅奈仙人住處。而興漸教
首。即是五比丘所聞四諦法輪。中間三時。
漸次而説。處所各別。終至法花涅槃皆名
漸教。三乘權實。部類尤多。此約初義
已上 此釋全同折薪所解。爲此師意。亦
更重引耳
章以始&MT10755;二教下。二釋成。説二。初漸教。二頓
教。漸教亦二。初立義。二引證。今初。義苑
云。始&MT10755;二教。雖信解行位。伏斷昇降不同。
竝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爲已上折薪
云。以始下。正約有位漸。對下無位爲
已上復古云以始&MT10755;等者。&MT10755;教雖假設
地位。亦在言説。竝不頓教也。是故二教。
共爲漸也已上&T047368;多約位名漸。而見
章文。漸有二義。一依言顯理。以言爲門。顯
理實故。二立位漸或自淺至深昇極位
故。文中始&MT10755;二教。所有解行。竝在言説者。
即初意也。下頓教之中。引淨名默理。今此
即先應彼經三十二人菩薩所説不二法
。諸不二法門。竝依言顯理故。然彼不二
&MT10755;教意。若約&MT10755;教義邊。即應彼。今通
&MT10755;故。不別引&MT10755;教妙理。既依言顯。
何況始教依言不疑 問。理性離言。本來不
&MT10755;二教。豈滯言説 答。誰言。理體拘
滯言説。理不孤彰。依詮顯之。所顯之理。不
言論。體在物外。性非局滯。理既非拘。
是故能詮亦非拘。果獨在物表。言亡慮絶體
即是也 問。漸教之中。依言顯理。始&MT10755;二教。
差別耶 答。始&MT10755;二教。施設是別。&MT10755;
教之中。初&MT10755;是別。何況生熟。豈無差異。始
教眞理。是諸法性。雖相。而性相別。能
詮所詮。相性亦爾。&MT10755;教眞性。即相之性。眞
理隨縁。隨縁之體。無性即理。如是等異。相状
一。至下三教其相自顯 問。&MT10755;教之中。
亦有初後詮理之義。差別云何 答。玄&T047368;
八云。初&MT10755;教中。復有二種。一始如三十二
菩薩顯不二法門者是。二&MT10755;即文殊所顯
不二者是已上文殊。爲三十二。今約
言總。言三十二。實是三十一人而已。三十一
人所説不二。名以不二遣二門。如維摩經中
卷入不二法門品説。法自在菩薩曰。生滅
二。不生不滅。名入不二法門。徳首菩薩
曰。我及我所爲二。無我我所入不二。不
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無受無不受。名
入不二。乃至第三十一樂實菩薩曰。實不實
二。無實無不實。爲入不二。此即竝是遣
二。以顯不二。亦以不二。遣二見也。此是
&MT10755;教之初門也。次文殊所説不二。名以言
顯無言。亦名以言遣言不二。經云。如是諸
菩薩。各各説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
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
切法。無言無説。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
不二法門已上以其以言遣言相也。
先三十一人。各説不二已。諸文殊令
。由此文殊。有此所説 問。何故彼經
始教義門不二。始教豈無不二
 答。彼經不二。相即融攝。理事無礙。是故
彼始教不二。汎而言之。始&MT10755;不二。即約
不離。且如三性一異義者。唯識八云。此三
異。爲不異耶。應説倶非。無別體故。妄
執縁起眞義別故已上異即是二。不異即是
不二法門。一切準之。又縁生諸法。即空無
性。無性縁生。諸法森羅。縁生即空二而不二。
不二而二。隨教分齊。明此不二。非始教
中不不二 問。解行依言。其相云何
答。解謂義解。行謂修行。解依言者。依能詮
。得所詮義。由義故。解心即成。是名
言成義解也。行依言者。如教修行。如
而説。如説而行。是名言而行修行也。此
乃依言。有所解之理。依言有所行之理。故
所有解行竝在言説。又解謂解境。行謂行
境。解發則諸門竝現。行起則諸相竝泯。且
有空。即有六句。一有。二空。三亦有亦空。
四非有非空。五雙照前四。解境現故。六雙
前五。行境起故。四句存亡。皆依言顯。一
切解行。準此可知。言階位次第因果相乘
從微至著者。此明階位漸教義也。諸&T047368;
釋。皆就此門。始教三乘階位方便等四。資糧
等五。三乘共行十二位等。&MT10755;教菩薩四十一
位。竝是階位次第相也。且如聲聞。見道已
前。有七方便。次四向四果。方便爲因。四果
果。有學已前。雖分果。阿羅漢果。爲
究竟果。四向是四果各別之近因。七方便等。
一一隣次。各有剋果。位果隨義。但有
故。又如菩薩位五十二位。佛果爲究竟果
等覺已前竝是因位。又位位之中。各有
。隣次相乘。隨分兩成。是名位果。前位爲
因。後位爲果。如是相乘。成立因果。是故
總名因果相乘。微謂微劣。著謂顯著。三乘行
位。各各隣次。互有微著。從淺至深。初住爲
微。二位爲著。二住爲微。三住爲著。如
等也。此之三句。皆漸教相。上之解行。即通
此三句階漸之相。隨諸位。解行二法。次
第増勝。微至著故。言通名爲漸者。此通
上言説階位。由此二種。名漸教
章故楞伽云下。二引證。十卷楞伽第二云。爾
時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爲自心現流。復
如來。而作是言云何世尊。淨除自心現
。爲次第淨。爲一時耶。佛告聖者大慧菩
薩摩訶薩言。大慧淨自心現流。次第漸淨。
一時。大慧譬如庵摩羅菓漸次成
一時。大慧衆生清淨自心現流。亦復
是。漸次清淨。非一時已上彼經次下。
亦擧陶師作器。地生草木。人學技藝。竝譬
漸次成*就非頓。此即正證&MT10755;二教。依言
顯理。因果相乘。折薪云。庵摩勒果。此方無故
不翻。或云庵沒羅。又云阿摩勒。葉如小棗
花白而小。實如胡桃味酸甘。可藥。漸
熟之由。未已上漸熟之由。有何別義。菓子
漸成。事法爾故。人根萬差。有漸頓
章頓教者下。二頓教。亦二。初四種頓義。一言
説頓絶。此對前漸竝在言説。二理性頓顯。此
前言所顯之理。此二種頓。合爲一具。三
悟解頓成。此對前漸位。上前解亦通依言顯
理之解。四修行頓成。此對前漸位中之行
若對四頓。前成四漸。謂施設言説。理性漸
顯。解行漸成。名爲漸教也。若對前漸。明
頓義。不二種。一絶言顯理。二不立階位。
開則四頓。合唯二種。義苑云。言説頓絶等
者。謂不天台四教絶言竝令筌會旨。
今欲頓詮言絶之理。別爲一類離念之機
此門。逗機不足。則頻禪宗故。達磨
以心傳心。正是斯説。既言言絶。何言
。若不一言。以直説即心是佛。心要
何由可傳。故寄無言之言。直詮言絶之理
教亦明矣。解行頓成者。思益云。得諸法正
者。不一地於一地。楞伽云。初地則
八。乃至無所有。何次等。一念不生等者。
則心本是佛。妄起故爲衆生。一念妄心不
生。何謂佛。故達磨碑云。心有也
曠劫而滯凡夫。心無也刹那而登正覺已上
此文皆取清涼解釋 問。四法頓義。其相云
何 答。折薪云。頓者下。通明四法皆頓。教
理可知。言解行頓成。解頓可爾。行頓成者。
圭山云。今一念悟時。即離染著頓解 一悟
永悟。盡未來際。而無間斷。修亦念念相應。
而無休息。此則念念與解相應。即是行頓成
也。以若有間斷則心有也。曠劫而滯凡夫
若念念相應。則心無也。刹那而成正覺。非
唯行頓。果亦頓成。故次云一念不生即是
佛等已上教理可知者。教頓是言説頓
亡。理頓乃理性頓顯。心無念。則雖
。終日亡言。心契旨。則雖無可顯。竟夜
乎。解頓可爾者。一念悟解。頓朗
。即是悟解。未必證解。若證解者。即果
頓。以即佛故。此四種頓。一時頓成。盡未來
。相續不休。念念無心。念念大用。復古云。
言説頓絶。如眞默等。理性頓顯者。法性無
多少長短。故解行頓成者。淨名云。時維摩詰。
默然無言。文殊歎曰。是眞入不二法門。祖
曰。若無維摩默不二理。即一切法不成。一
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
佛。清涼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現前。
佛。又眞如無分別空。一念即成
其佛。又一念所謂無念也。小乘無一念成佛
已上眞性本來無念。一念頓契無念。是故一
念即是無念
章故楞伽云下。二引證。亦二。初楞伽證相。二
寶積證名。初中亦三。初引文明相。二以
由。三指事顯相。今初。言故楞伽云頓者
如鏡中像等者。復古云。即四頓之一也。菴羅
果。四漸之一也已上十卷楞伽亦云。大惠譬
明鏡無分別。心一時倶説一切色像。如
來世尊。亦復如是無分別。淨諸衆生自
心現流。一時清淨。非漸次淨。令寂靜無
分別處已上明鏡功能。頓現萬像。物對
。一切頓現。物對鏡時。無漸現。不對而
已。對則頓現。心本無念。一時頓照。理體頓
現。無漸次。復古記主。四頓一者。楞伽經
中。漸説四種。並是譬喩。法合唯一。言四種
者。一菴菓漸熟。二陶器漸成。三草木漸
長。四伎藝漸成。四譬倶淨一現流。言
四頓者。一鏡像頓現。合現流頓淨。二日月
頓照。合勝境頓現。三梨耶頓縁。合淨處頓
。四三佛頓照。合行光頓照。四譬即合
流頓淨。而其法體義理少別。章中於彼四
漸四頓。各引初一。以證漸頓
章以一切法下。二以義明由。前所引用
伽之文。唯是譬喩。即合上文理性頓顯解行
頓成。今此文者。明其所以。何故要如鏡像
頓現。諸法自體。本來常恒。顯現眞有。非
言説而初現起。亦非觀智所縁初現。是故
之。則頓圓滿。即顯前四皆成頓義。本來
自正。明理性頓現所以。不待言説。明言説
頓絶所以。不待觀智。明解行頓成所以 
問。楞伽合法。衆生自心現流之法。一時頓
淨。何不彼明此義理。與彼所喩。有
耶 答。此與彼經一時頓淨一同。別但
彼直明頓淨之相。不現流頓淨所以。是
故今明頓現之由。義苑云。以一切法等者。
謂相本自盡。性本自顯。所以離名字相。故
言説。離心縁相。故不觀智已上
薪云。以一下。總出四法皆頓之由。亦是通
伏難。恐有難言。豈有四法皆悉頓耶。故今
以一切法本來自正等也。此暗用
益意。彼經云。得諸法正性者。不一地
於一地。今云自正。即諸法正性也。不待
言説等者。由諸法自正故。不言説觀智
方正也已上 不事相正因縁法。依他縁
起。&MT10755;自性。此是本來法爾正故
章如淨名以默下。三指事顯相。因前 問曰。
本來自正。不言説。不觀者。是誰人耶
 答。且如淨名大士是也。彼經中卷。入不
二法門品之末。先三十二人菩薩。各説
訖。次下經云。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
我等各自説已。仁者當説。何等是菩薩入不
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言。
善哉善哉。乃至無文字言説。是眞入
二法門。説是入不二法門時。於此衆中。五
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已上
此中文殊。請維摩詰。維摩居士。即顯不二
法本自正。故亡言説。若汎而言。本來自正。
言説。不言説。若住無言。即礙
。本無拘礙。隨何自正。且寄無言。顯不二
。勿謂唯此無言。即是不二。餘非不二法門
此名無言無言。亦名無言
 問。淨名無言之後。文殊印可讃歎。此與
維摩。爲淺深耶。又與前文殊。淺深云何。若
淺。何故在淨名後。若深。何故以言讃可 
答。文殊語讃。名言印無言。既印淨名
是言説。不無言。唯是與淨名。同體一
相。無差異。若爾何故以言印之。前言
説是不深故 答。先文殊。以言説。離言法
者。爲三十一人菩薩往言不二。故望
淨名。未極理。淨名無言。此上成印。是故
是最極深。文殊嘆已。菩薩得益。總聞
三十三人不二故。結益也。此中前後四重不
二。合則三重。一後二。爲一。言對總爲二重
前後之文殊。以言顯無言故。總通言之。一
種不二。開合隨宜。不拘滯
章又寶積經論中下。二寶積證名。彼論第一
云。未聞者。未耳識道故。未曾受持者。
多識道。不持諸頓教説及諸修
多羅法謗。以是義故。如來説此修多羅
已上此意寶積經。即是頓教也
章三或開爲三下。三三教。亦二。初標立。二引
證。今初。義苑云。其漸教中。有權實故。離成
終始幷其頓教。故總爲已上始教是權。終
教名實。方盡大乘至極之説。故名終教。既
漸教。開爲始終。始教未大乘法理
彼漸教。是故此門名爲終教。當知即是
漸中至極。故名終教。非總是諸教中

章即如上深密經等下。二引證。亦三。初依
。指始終教。二依法鼓。明始終教。三依
。明始終頓。今初。言即如上深密等者。上
叙古今立教中。玄奘立教之處。章叙彼三法
已。即判斷云。第二第三。唯攝始終二教
今即指彼處也。義苑云。三法輪中。後二者。
謂照法輪中時。當諸部般若。是此始教。持法
輪謂後時。於大乘中。顯了説三性及眞如不
空理等此是經教後時雖同。則性相二宗。
用意各別也已上折薪云。指深密後二
者。然探玄大疏皆云。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
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不成佛。故今合之。
以爲一教。今何後二是始終二教耶 答。以
持法輪中有不空理故。義當終教。若唯約
三性理説。此通始教。所以清涼所叙三時。
唯約三性以説。而深密經中。亦約三無性
理是一故。密説云唯有一乘。非一切有
情界中。無種種有情種性等。此則三乘所
觀無性是一故。密意説此。以爲一乘。理實
三乘各證涅槃。非是一也。依此義故。故
同許三乘不成佛。所以合爲始教。今約
不空理故。又三性三無性。顯中道故。云&MT10755;
也。後至探玄中。方並以深密後二時。爲
始教也。今文上下。若宗若教。皆許第三時
終教理無疑也已上復古云。約大乘初
淺後深。故開爲二。會深密者。以三時
漸教也。五時則於後開出法花涅槃常住
妙典。爲四五時。今合五作三。第三時中。收
經甚寛。又持法輪義。亦通也。深密經。亦説
眞如妙有。但奘師所宗。宗於不變湛然有
耳。今約通義。略分教耳已上集成引今所
引復古&T047368;已云。釋曰。此得章意。若承
玄大經疏等者。即如起信論演奧鈔曰。始・
分兩名。二説。一云。始則破相教。分則
法相教。此約説中文勢然也。二云。破相
法相。各有兩名。此約清涼意也。應
中但説諸法皆空。未大乘法理。故名爲
始。有成佛。故分。於中但説一切法
。未大乘法理。故名爲始。有成佛
故名爲分。花嚴疏云。以深密第二第三時
。同許定性倶不成佛。合爲一教。此既未
大乘法理。故立爲初。有成佛。故
名爲分 問。彼既分爲第二第三。何故此
中。合爲一教 答。此且據皆説定性不成
又皆未理。故合爲一。彼自約攝生寛狹
等義。故分爲二。故清涼云。深密對般若。更
一級。般若一向不五果回心。深密
定性者不菩提。不定性者。五果*回心。
漸悟菩薩云云&MT10755;實教。依所詮名。依
主釋。清涼曰。夫能詮教。皆從所詮以立已上
集成所引。演奧鈔者。正俊法師。作演奧鈔十
卷。解圭山起信論註。圭山取賢首起信疏
本論之下。有四卷焉。大宋人師。長水子
璿等。作&T047368;釋註。乃其之一也。子璿解釋。
筆削&T047368;。現行于世。正俊演奧。未

章依是義故下。二依法鼓。明&MT10755;。亦三。
初標擧經意。二具引經文。三釋成經意
今初。法鼓經者。具名大法鼓經。有二卷矣。
宋求那跋摩譯。波斯匿王。撃鼓吹貝。往
詣佛所。如來因此説法鼓經。此經具説
來藏性。不空實徳。常恒不變。如是等義。以
至極。呵叱無常空寂之義。故依彼經
空不空門。始&MT10755;二教。折薪云。依是
下。依照法輪中。説諸法空故。法鼓經中。以
空爲始。依持法輪中。不空義故。法鼓經中。
不空&MT10755;已上深密經第二三時。
法鼓經空不空門。相連成立。是故持言
依是義。復古云。依是義者。則依二教始&MT10755;
也。以空爲始。不空爲&MT10755;者。然此五教。
創於帝心。因循於至相。修飾於賢首也。
此則開判於奘師未歸之前。且竺汰之
時。三論新翻。空性竝行。各符宗旨。遂於
。有性空二教。聖賢繼踵。權實遂分。今家
五教。嚢括諸宗。故以空爲大乘之初門。不
空爲&MT10755;也。始者初始也。&MT10755;&MT10755;極也。空不
空。乃二教所顯之理也。非立名之因。然
此始&MT10755;。且顯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峯略辨
十對淺深不同。雲花曰。始教門者。復有
。言始門者。如百法明門論。六種無爲。
一切法攝。人法二空。方入空攝知。眞
如不二空。二空爲上。言&MT10755;者。維摩
弟子品。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等。金剛微塵。即
微塵等。又云。今初教門中。眞如但是空
義。不&MT10755;&MT10755;二門。竝具空有二門。奘
師還天竺。執定性闡提竝不成佛。故以
深密第二第三時。合爲始教。有成佛。故
得居分。亦是大乘初門。所顯之如義。同
。是始之初門也已上&MT10755;各二。義理可

章故彼經云下。二具引經文也。此在彼經下
。義苑云。故彼下。引經證成。復次下設喩。
諸佛下。擧法。摩訶衍。此云大乘。多説空者。
諸部般若所説。八十餘科法門。悉皆清淨。一
切空經。是有餘者。以空覆於中道妙理。餘
此法故。波斯匿。此云和悦。爲大施主。設
種人。則可畏・無財・&MT10773;息・淨志。幽顯以兼濟。
貴賤皆霑。譬彼如來無私普化。故次云
佛世尊亦復如是。常住妙典者。常住法
故。以文從義。故有斯名已上乃至廣説
者。章引文次下。彼經續云。或隨句字説。或
異句字。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經。
皆説無我。而彼不空無我義。彼無慧人。
向滅盡。然空無我説。亦是佛語。所以者
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如是涅
槃。是句一切句。彼常住安樂。是佛所得。大
般涅槃。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離於斷常
佛告迦葉。乃至衆生。輪迴生死。我不自在
是故我爲説無我義。然諸佛所得。大般涅
槃。常住安樂。以是義故。壞彼斷常已上
經前後。所説意者。佛隨衆生種種根宜。説
種種法。令利潤。衆生著我。輪迴生死
故。説諸法空無我理。而實唯有涅槃常住
大我樂淨四徳妙理。湛然恒寂。以是名爲
無上無餘巧妙所説。當知説空爲執著
理實説。波斯匿王。以衆味等。施諸衆生
佛説諸經。利諸衆生。即有淺深寛狹等異
空不空等。是故成立 問。何故此經爲無上
 答。説如來藏不空理故。故彼經云。一
切衆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
彼性故。一切衆生。得般涅槃已上即説
翳覆眼。重雲隱月。如人穿井。瓶中燈四喩。此
四喩者。佛藏因縁不空萬徳。常恒周遍。一切
衆生。皆是其相。大乘甚深。無上無餘。&MT10755;窮至
極。即在此説
章解云此則下。三釋成經意義苑云。依經定
教也。謂雖諸法皆空。空猶覆於一實。如
長空。約此以爲始教。若常住之理。性徳
濟彰。中道侹現。若孤蟾朗曜。據此以爲&MT10755;
已上宋本常住妙典名爲&MT10755;。日域本云
常住無上名爲&MT10755;。集成云。二教不同。復各
二。太一眞如章云。&MT10755;教門者。復有二種
一始。二&MT10755;。言始門者。則維摩經中。不二法
門品。三十二菩薩。顯不二法門者。&MT10755;
者。則不二法門品。文殊所顯不二者。是其始
&MT10755;兩門。竝具無分別教義。空有二門。始教門
者。復有二種。一始。二&MT10755;。言始門者。如
法明門論六種無爲。屬一切法攝。人法二空。
方入空攝。得知。眞如不二空。二空爲
上。此門亦通分別無分別教義。言&MT10755;者。
維摩經弟子品内。爲迦旃延。説不生
是無常義等。又金剛般若經微塵等。又依
對法論。開六無爲。成八無爲。三種眞如。則
無爲攝。得知。眞如成無爲上。此初教始
&MT10755;。竝通分別無分別教義。無分別義者。謂
眞如。無分別教者。謂比觀意言。無分別
境。大乘言教故。分別教義者。謂教義則
空故。今初教門中。眞如但是空義。不
&MT10755;已上 此所引中。亦有復古所引中文
而有具路。是故今重引具足文。勿

章又如起信論中下。三依起信&MT10755;
義苑云。絶言等者。謂離言眞如。觀智鏡。言思
皆絶。故約頓教。依言等者。則依言眞如。生
信境。明漸次解行故。約此分&MT10755;之二者。
謂空如來藏。空無妄染始。不空如來藏。
足恒沙性淨功徳&MT10755;已上折薪云 問。
起信疏云。心眞如門。即頓教分齊也。始教約
空義。亦是密説此門。生滅門。即終教分齊。今
何眞如門。通三教耶 答。起信中。約大分
。對生滅門故。判眞如門頓教。判
滅門&MT10755;。其實二門。皆通頓漸。故圭山
頻以生滅門。顯眞性處。爲頓教如四相本
同覺
故。即頓教無
位之位等也
今文亦於眞如門。分成三教
已上復古云。所顯眞如。既有其三。故教成
三也。有疑用論者。當知經論多含。隨用異
耳。雖開爲三然皆三乘也已上此當折薪問
答一段。彼答之意。亦當多含。起信論中。
一心法。開爲二門。一心眞如門。自體絶
相。約不變故。二心生滅門。往復去來。約
故。迷則妄生眞滅。悟則眞生妄滅。迷悟
倶有生滅二相。是故總通名生滅門。不
不變。即成生滅。不隨縁。即成眞如。眞
即生滅。生滅即如。二門該貫。即是一心。其
眞如門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一切
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説相。離心縁相。畢
竟平等。無變異等。今名此體。爲頓教
。是絶言故。指自體故。次依言説分別。
二種義。一如實空。眞如本無妄法等故。
是空眞如。名始教義。二如實不空。眞如自
體。具足一切性功徳法。究竟圓&MT90041;常恒湛
然。故是不空眞如。名&MT10755;教義。眞生二門。相
對言之。眞如是頓教。生滅即&MT10755;教。然眞如
中。約所説相。絶言即是根本體性。是頓教
相。陳此眞相。既言依言。必定即是依言顯
理。漸教之義。於中既立空不空門。是故任
運當始終教。所配巧妙。義理極成。彼論本
文。恐繁不引。指事備載。細顯其相
章此約理以分教下。大文第三。結指。言此約
理以分教者。宋本章云。此約法以分教耳
上文同故。即解云。結上就法。且是
已上今日域本。既云約理。即是所詮。
上文異。然義通。兼彼此異。言
就法義如下卷中別辨者。此指下卷所詮差
。彼立十門。始自所依心識。終至佛身開
。一一法義。皆約五教分別解釋。既云
。故知所詮必定第十。義理分齊即是第九。
宋本前却。相違云何。然宋本云如下別辨
和本異。非別相違。今從和本次第
本。集成云。言法義者。攝論説法人及法義
法謂色受等。眼耳等。人謂信行法行等。法
謂修多羅。祇夜等。義謂十二部經所顯諸義。
又法謂眼等。人謂我衆等。法謂十二部正
教。義謂十二部正教義已上折薪云。且如
依心識中。五教皆有所依心此即法也。隨
五教釋義各各差別。此即義也。乃至佛身開
合中。如法身六句標名。此即法也。句句下。
所以。此即義也。中間八門例然。由
差別之義故。上就法分教已上 法義
相状。歴門如是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四&MT10755;




五教章通路&T047368;卷第十五
 東大寺沙門凝然述 
章二以理標宗下。大文第二。以理開宗。於
中爲二。初標分。二勝釋。今初。言宗乃有十
者 問。教既有五。宗亦應五。應一教下各
一宗故。何教有五而宗有十 答。宗教隨
宜。未必一具。教雖五。而教宗多。是故
宗通成十種 問。何故小乘不唯一
 答。小乘教中。有二十部。所宗多數。故成
多數。雖皆小。宗即別故。當知約教開
小合大。約乘通言大小倶開。小乘六宗。
大有四故。雖同是大。約宗異故。十宗之
中。初六是小。即是愚法小乘教也。後四是
大。於後四教。各一宗故。如來在世。爲小乘
。説小乘法。始自鹿苑&MT10755;鶴林。唯是
一味聲聞縁覺趣入之法。無。如來
滅後一百年間。次第傳承。亦無異*許。百餘
年時。初分二部。上座羅漢。與彼大天。諍
五事。言五事者。大天所立。上座不許。故成
二部。謂上座部。大衆部也。大天之衆。名
衆部。年小等者。數極多故。餘處誘・無知・
猶處・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諸佛聖教。是
五事。大天自説。號爲爲説。大衆上座二
部竝起。弘其法教。教化世間。二百年中。大
衆部中。諸出三部。一一説部。二説出世
部。三鶏胤部。又二百年時。大衆出二。名
聞部。次從聞部。分出一部。名説假部。二百
年滿。亦出三部。一制多山部。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此大衆部。從百餘年二百
滿。四破。或五破。本末總合。即成九部。作
頌曰。大衆一説説出世。鶏胤多聞及説假。
制多西山北山住。本末合數成九部。其上
座部。久而不分。三百年初。分成二部。一雪
山部。即本上座。二説一切有部。亦名説因
。梵云薩婆多。三百二十年。從有部中。流
出一部。名犢子部。梵云婆麁富羅。三百三
十年。從犢子部。復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
冑部。三正量部。四密林山部。此乃同時而分
出也。又三百六十年。從一切有。復出一部
化地部。梵云彌沙塞也。三百八十年。從
化地部。流出一部。名法藏部。梵云曇無徳
也。三百年末。從薩婆多。復出一部。名飮光
。梵云迦葉遺也。四百年滿。從一切有。復
一部。名經量部。如是上座七破八破。本
末通*許。成十一部。作頌曰。説一切有説山
犢。法上賢冑正密林。化地法藏飮經量。本
末合數十一部。於二十部。上座大衆二部
是本。十八是末。文殊問經。言十八及本二。
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本末起
者。即此事也。總而言之。小乘部類。種相極
多。謂二部。五部。十二部。十八部。二十部。五
百部也。黨類雖多括其要歸。不今此
二十部宗。雖二十。約所*許相。括其種
。不十一。第一大衆・一説・説出世・鶏胤
四部同説。一切如如來皆是出世。無有漏法
佛身壽量。竝無邊。眼等五識。有染離染。色
無色界。具六識身。五種色根。肉團爲體。無
爲有爲。去來世無。一刹那心。了一切法。如
是等義。其相甚多。四部同説。以此爲宗。
第二多聞部宗説。佛五音。是出世教。餘即世
間。言五音者。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音
也。餘義多同薩婆多部。第三説假部宗説。
共非蘊。十二處非眞實。由福故得聖道
道不修。餘多義同大衆部説。第四制多
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三部同説。一切菩
薩不惡趣。供養塔廟。不大果。餘義多
大衆部説。第五説一切有宗。一切有者。總
束爲二。一是法有。二是時有。心王。心所。色。
不相應及三無爲是法。一切去來今世。是時
一切。三世實有。法體恒有。所謂是也。第六
雪山部説。一切菩薩。攝是異生。菩薩入胎。
貪愛。無外道得五通。無天中住
。第七犢子。法上。賢冑。正量。密林五部同
説。補特加羅。非蘊離蘊。入正性
十二心頃。説名行向。第十三心。名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