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華嚴五教章指事 (No. 2337_ 壽靈述 ) in Vol. 72

[First] [Prev]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足一切法。同時顯現故。彼此互擧。非相
也 問。何知海印同時顯現耶 答。
綱目云。然此八會人法教義等。皆依如來海
印三昧之所顯現。故賢首品云。一切示現。
餘。海印三昧。勢力故。言海印者。從
喩爲名。如脩羅四兵列在空中。於大海内
現其像。菩薩定心。猶如大海。應機現異。
彼兵像。具如疏説。三昧者。此云等持。離
沈浮故。定惠均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
一境故。名持也 問。若爾云何定内具
義等。以定中不教故 答。由三乘淺故。
定内不言。以一乘深故。定内起用。以
寂用無礙故。玄門云。第一同時等者。即具
教義理事等十門同時也。何以得
耶。良由縁起實徳。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
然。非是方便縁順所成故。得同。今且據
果同時者。若小乘説因果者。即因以成果。
因滅始果成。若據大乘。因果亦得同時。而
其無盡。始似舍縁。以成舍。因果同
時成。而不餘總。以因有親疎故。所以
成有盡。若通宗明因果者。擧疎縁以入
親。是故如舍成時。一切法皆一時成。若有
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初歩若到。
一切歩皆到。若有一歩非到者。一切歩皆非
到故。經云。難等正覺。不初發心。又
大品經云。非初不初。非後不後。
而明菩提也等云云
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



*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
 *日本國東大寺沙門壽靈述 
二者一多相容不同門者。既總雖上諸縁
起同時相應。成一縁起。未諸縁力用有
力無力。互容入義。今欲此義故。第二此
門來也。是故綱目云。約縁今有力今無力義
故。有相容門也。疏亦爾也
此經偈云以一佛土等者。第四卷文如
引。文不異也。疏不
所由如上錢至思之可解者。若准十錢
。釋此十義法。以十錢喩。況上十義。約
十義力用相入中二門。一異體相入。二同體
相入。初中亦二。一向上去。二向下來。初門中
十門。一者教義。此本數教義。何以故。縁成
故。二者教義中理事。何以故。縁成故。若無
教義。理事不成故。即教義有全力。故攝
理事。仍理事非教義。乃至十者教義中逆順
體用自在。何以故。若無教義。即逆順體用自
在不成故。即教義有全力。故攝於逆順體用
自在。仍逆順體用自在。非教義矣。餘九門
亦如是。一一皆有十。准例可知。向下來亦十
門。一者逆順體用自在。何以故。縁成故。乃至
十者逆順體用。即攝教義。何以故。縁成故謂
若無逆順體用自在。即教義不成故。即教義
全力。歸於逆順體用自在也。仍教義。非
逆順體用自在矣。餘例亦然。如是本末二門
中。各具足十門。餘一一義中。准以思之。二
同體相入。亦有二門。一者一中多。二多中
一。初一中多者。有十門不同。一者教義。何
以故。縁成故。縁成故。是本數教義中。即
十義。何以故。由此一教義自體是教義。亦
復與理事教義故。即爲理事教義。乃至
逆順體用自在教義故。即爲逆順體
用自在教義。是故此一教義之中。即自具有
十箇教義耳。仍教義非逆順體用自在也。
是即門故。初一教義既爾。餘理事因
果已上九門中。皆各如是。准例可知耳。二
者多中一。亦有十門。一者逆順體用自在。何
以故。縁成故。乃至十者逆順體用自在中教
義。何以故。由此教義與逆順體用自在
教義故。即彼初教義。在逆順體用自在中。
教義之中。以逆順體用自在之教義
初教義故。是故此初教義。即逆順體用
自在中教義也。仍逆順體用自在。非教義
矣。餘下九八七乃至於一。皆各如是。准
例思之。是故云上思之。玄門云。此約
理説。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體
先後。而不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
縁起實徳。非天人所作。故經云。以一佛土
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世界本相亦不
壞。自在願力故能爾云云方範云。從理異耳
 問曰。若爾。方範及玄門。約理容入。綱目
及此章。約用相入。二入相違。何和會耶
答。相即相入。皆有二門。一約縁起相由門
二約法性融通門。由此二門。不相違。是
故疏云。相容門者。謂一事是不實。以無性
故。無性眞理。既無分限。是故於一事上。觀
無性時。無圓盡法界眞如。若觀一少事
自性時。不圓盡法界眞者。即眞
如有分限。便同有爲。是故事無性。即攝
。攝眞盡時。餘一切法。既不存。而即
眞故。同理倶在一事中現。多中亦爾准之。
又由倶不壞本事故。不是相即門也。由
實之事。攝眞理故。得相入也。又但此經中。
相即相入義釋。皆有二門。一約縁起相由
。二約法性融通門。故之謂也。爾乃約
相容者。約法性融通門。約用相入者。約
起相由門。是故不相違。不邊執
三者諸法相即自在門者。上諸縁起。非
直由力用有無互相容入。亦即由體空有
相即自在。爾乃上雖相入義。猶未
即自在義。今欲此義。故第三此門來。是
故綱目云。約縁起空有義故。有相即門
疏亦
爾也
故此經云初發心菩薩等者。第七卷賢首
品云。彼一念功徳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説
劫猶不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
足修諸度諸地功徳行。案云。初發心菩薩一
句。得經意而引。疏云。初一擧少猶無盡。後
二顯多則亡言。何得之。而示略耳
此經又云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也者。第
十卷發心功徳品云。此發心菩薩。即是佛
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亦與三世佛正法
等。得如來一身無量身。三世諸佛平等智
。所化衆生。皆悉同等。疏云。即是佛者。有
人釋。或云。因中説果。或云。解同佛境。或云。
理平等。若約三乘教。亦得如上説。今尋
上下文。約一乘圓教。始終相攝。圓融無礙。
始即是終。窮終方原始一由陀羅尼門縁
起相攝故。二由普賢菩薩心遍六位
故。即因是果也。三由法性無始終故。發心
始。即正是終故也。是故上文云。初發心
時。便成正覺。具足惠身。不他悟。此之謂

又云在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也者。
第一卷云。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徳
疏云。此成攝位功徳。此有二義。一攝前諸
行入信等五位之中。二隨一位。即攝
後一切諸位。此亦二。一約相入攝。二
相即攝。此從十信滿心已去諸位。有
此相攝。是故下賢首品中。信滿之處。即具
切位乃至佛果等。是此義也
又言知一即多多即一故也者。第九卷云。
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今略取文。案云。信
初位中。攝後六位。故名一即多。後六位
中。攝初位。故多即一也。所由如上錢喩中
。於中可異同二門相即義
此經偈云不可説等者。第三十一卷。阿僧
祇品云。不可言説諸劫中。説不可説。不
盡。不可言説諸佛刹。皆悉盡末。爲微塵。悉
一一微塵中。演説一切不可説。悉能善於
一念中。説不可説諸世界。不可稱説。諸劫中。
念念次第而演説。不可説劫。猶可盡。而不
可説不盡。今異取文。尋之可
又偈一切衆生心等者。第十卷。發心功徳
品文也。如引文。疏不説也
故地論云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等
者。第一卷云。經曰。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
佛法明説。令智慧地故。攝一切善根故。
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廣知諸法故。善
決定説諸法故。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一切
魔法不染故。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得
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
故。論曰。是中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
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
智得證。説者於中分別。入者信樂得證。智
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説。此是
入。如經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説
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羅中説。依根本入
九種入。一者攝入聞惠中。攝一切善根
故。如經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義入。思惠
一切道品中。智方便。如經善分別選擇一
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
智故。如經廣知諸法故。四者教化入。隨
思義。名字具足。善説法故。如經善決定説諸
法故。五者證入。於一切法。平等知。見道時
中。善清淨故。如經無分別智清淨不雜故。菩
薩教化衆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
自利。六者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
切煩惱障故。如經一切魔法不染故。七
者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
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八者菩薩盡入。
第十地中。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如
得不可思議智境界故。九者佛盡入。於一切智
相入智故。如經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是諸入。爲知義差別次第轉勝。非
本入。一切所説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
此言説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
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
者是根本入。別者餘九入。別依止本。滿
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増相故。成相者略
説故。壞相者廣説故。如世界成壞。法藏云。
九句中。有四位。謂願樂位。見位。修位。究竟
位。初四寄地前。願*樂位次一寄初地
見位次三。寄修位。後一明究竟位 問。此
中正爲説十地法。何故。乃説地前乃佛 
答。爲十地前有起下之功後有成上之
。又釋。由十地證智。放阿含光。是故地前
是此十地阿含分攝。由此地智依果海
故。有佛果。上不思佛法及下鳥跡所依空等。
竝是其事。案云。地前信地菩薩及佛果不思
法。爲一縁起。以六相方便。圓融相即故。一
一位中。各攝六位。一一位滿。皆到佛果。是
故云也。有人引初地位行挍量中信行及不
思法。釋此文者。是甚謬矣。所以何者。彼行
挍量中。不六相故。又彼但説信行。不
信地故。又引此證者。爲初發心位
佛果位。非初地位證得佛果。是
故甚非也
此經云何以故此初發心菩薩等者。第十
卷發心功徳品文。如引文。疏云。此五句
佛内證盈滿等。於中一總。四別。別中初
二所依法等。一俗諦境。一眞諦境。後二能
依徳等。一身。二智。所化等一句。屬下釋

又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等者。第九卷梵
行品末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切法
眞實之性。具足惠身。不他悟。今略取文。
疏云。初發心時是因。便成正覺是果。故下云。
初發心菩薩。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
等。此明兩入位時。即得普賢位故。以
一切眞實者。顯理圓也。具足惠身者。智
徳備也。不由他悟者。内自開覺也。豈是因中
果耶。此一乘普賢行位。因果圓融。相即無
礙。故致然也。宜須思准
答今言作佛至不可説耳者。答意。顯
竟果海。雖言説。而因果相由。爲一縁起
故。若無果即因不成故。是故爲因。對
因位其果徳。非於實果海。明其果

此如龍女至應准思之者。言龍女
也。如經第五卷説。尋之可知。天台四教義
第十一云。又法華經説。龍女於刹那項。發
菩提心。成等正覺。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
道場。轉於法輪即是。大涅槃經云。發心畢
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即是。涅槃經
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
初住分證眞涅槃也。如此等諸大乘經。悉
是圓教。明初發心住
普莊嚴童子者。是毘盧舍那之本因行也。
第一會末説。藏疏云。義准上下經意。有
三種成佛。一約位。以六相方便。即十信終
心。勝進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此是
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攝。
即具諸位。至佛果也。是故此中童子。見
。爲信位自分。聞初經。爲信位勝進。見
。當解位初自分。聞後經。爲解初勝進。以
諸位皆具足故。二約行。總不位。自
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三約理。則一切衆
生並已成究。更不新成。以餘相盡故。性徳
本滿相皆盡故。又第二會初疏云 問。未知。
此舍那佛是何位中佛 答。若説信法。即信
中佛。餘位亦爾。思
次善財童子者。如法品説。藏疏云。問。此
善財是何位菩薩 答。經無正斷。位相難
明。或有判爲地上菩薩。設復發心。即是四
種發心中。後二位也。又是論中。三發心内。證
發心也。或有説。是實執凡夫但有信心。能
善友。今更准釋。應善趣信中行人。依
教宗。有其三位。一見聞位。即是善財次前生
身。見聞如此普賢法故。成彼解脱分善根
故。如歎徳中辨者是。二是解行位。頓修
此五位行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
者是。三證入位。即因位窮終。潜同果海。善財
來生是也。若爾。善財定是何位。謂是何位。
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一身歴五位
隨在。即彼位遍一切故。如普賢位。餘義准
宗思釋
兜率天子者。如第三十四卷小相品云
菩薩摩訶薩。於兜率天。放大光明。名曰
。普照十世界微塵數刹。遍照彼處地獄衆
。乃至彼諸衆生。見光明已。皆大歎喜。命
終皆生兜率天上。乃至生天上已。聞天妙
。作是言。善哉善哉。諸天子。盧舍那菩
薩。今住離垢三昧。應當敬念。乃至爾時諸
天子。廣聞普賢迴向善根。悉得十地諸力莊
嚴具足三昧。乃至猶未離垢三昧之小
云云藏疏云。以是普賢諸位。相攝大
善巧。是故創得地獄已。聞此普法
即得十地。明三乘漸次教同也 問。
此諸天子。現身成佛 答。孔目第四卷云。一
世界性等。十世界身輪王身。現身成佛。
普莊嚴童子等。二者依天子勝身。從
惡道。出生兜率天。現身成佛。三者依閻浮
提勝功徳身。如善財童子等現身究竟普
賢之位。後生即見佛。四者依法華經。龍女
之身。南方成佛義。當留惑之身。疾得成佛

此一念與百千劫等者。玄門云。問。既言
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
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修三乘。入
。即是一念。始終具足。故經云。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乃至具足惠身。不他悟。譬衆
流入海。纔入。即稱大海。無始無
終。若餘江河水之深。不大海一渧故。
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與一乘中
一念。故下明。善財從文殊發心。求
知識。經歴一百一十城已。而不一念
普賢菩薩。故知。得此縁起大海。一
念豈不。又云。今擧耶一念成者。即
佛同位。未究竟故。復有淺深之
人始出門乃與久遊他土。難同在空中
遠近有別。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
而復辨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方範云。從
用異耳。准前可
四者因陀羅微細境界門者。上諸縁起。體用
即入。非直一重即入。亦即鏡影各互重重
即入。如因陀羅網。然上明一重即入。而未
重重即入如帝網。今寄喩明此義。故
第四此門來。是故綱目云。縁起力用。重重攝
故。有帝網門也。疏云。由異體相入。帶同體
相入故。有重重無盡帝網門也。玄門云。此
譬以明。亦復具有教義等十門。如梵網
經。即取梵宮羅網喩。今言因陀羅者。即
帝釋殿網喩。帝釋殿網爲喩者。須
此帝網之相。以何爲相。猶如衆鏡相照
衆鏡之影。現一鏡中。如是影中。復現衆影
一一影中。復現衆影。即重重現影。成其無
。復無盡也
此經云至各受報業者。第二十七卷第八
地文也。此三偈即三世間者。初一偈。明智正
覺世間也。次一偈明器世間也。後一偈明
衆生世間
又云一切佛刹至自在現者。第三卷勝音
菩薩偈文也。疏中釋初頌云。多各遍法界
之佛。同坐一毛孔。釋後頌云。如一毛一切
亦爾。各具主伴。此三如是。漸次増廣也。又
釋云明毛孔中。現無量三世間。重重無盡
又云如一微塵所示現等者。是第七卷文

五者微細相容安立門者。上既雖縁起體
用即入重重無盡義。而未彼諸縁起不
大小相。而於一門内。同時現顯義。今欲
此義。故第五此門來。是故玄門云。此就
相説。如一微塵。此即是其小相。無量佛國。
須彌。金剛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縁起實徳無
礙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
似微塵中有穢國土。而即於此微塵中
具有不可説淨國。在此微塵中。而於彼穢
。不相妨礙。而此淨國之相。仍爾不共。乃
至有諸國土尸羅盆幢形三方及四維等國
此一塵。常不相妨礙故 問。綱目云。約
縁起同體門法故。有微細門也。疏云。由
異以門。攝同體中相入義。故現微細門也。
旨歸云。異體相容。具微細義。何三文不
耶 答。由義門無盡。隨一義。而顯無盡

故此經云至皆悉顯現者。言又云。一毛
孔中等者。第三卷云。一毛孔中。無量佛刹。莊
嚴清淨。曠然安住。彼一切盧舍那佛。於
海中。演説正法。疏云。此二頌明毛孔現
佛於彼中衆演法。毛孔即明
佛還在自毛孔之内。今唯引初頌耳」
又云於一塵等者。即次頌云。於一塵内
微細國土。一切塵等。悉於中住。一切世界。
種種形。悉於其中。轉尊法輪。疏云。此二
頌明塵内所現種種形界。佛亦在中。轉
法輪。塵是依報。攝正等也。今略引初頌
六祕密隱顯倶成門者。上來雖一多縁起。
重重無盡。相入相即。不大小相。微細安
立義而未彼縁起隱顯倶時成就義。今欲
此義。故第六此門來。是故綱目云。縁起
有無。各不竝故。有隱顯門也。疏云。由一攝
多時顯。全一入多爲隱。多攝一入亦
爾。又就用相入爲顯。*全就體相即爲隱。
即顯入隱普亦然。又異門即入爲顯。*全同
體爲隱。同顯異隱亦爾。旨歸云。異體相。是
隱顯義。玄門云。此約縁起説也。還具
教義十門。所言隱顯者。如涅槃經半字及滿
。昔説半字故。半字即顯。滿字即隱。今日
滿字者。滿字即顯。半字即隱。此即約
而説隱顯。又如日喩品云。此方見半。他方
滿。而彼月性實無虧盈。隨縁所見故有
増減。此即是大乘中説。若通宗辨者。不
説與不説。常半常滿。隱顯無別時。如彼月
性常滿而常半。半滿無異時。是故如來於
念中。八相成道。生時即是滅時。同時倶成故。
所以稱祕密。如似十數。一即十。一即是顯。
二三四至十即爲隱。又如眼根入正受 卽
是顯。於色法中。三昧起此即名隱。而此隱
顯體。無先後。故言祕密
故此經云於此方入正受他方三昧起等
者。廣如第八卷賢首品説。疏云。就初二世
間自在中。何以得東入西出等者。通論。
文中有四重無礙。一處無礙。謂以東方即
西故。是故不東。而常在西也 問。文中
移而至。何必不是東沒西出耶 
答。文中既言常見東亦常見西。故知。
移動也。二佛無礙。謂以東佛則是西佛
故。常在東佛前。則是恒在西佛邊也。三身
無礙。謂在東之身。即是在西身故。是故不
東身。常現西也。問。豈不分身。一
東。一身在西耶 答。多身在多處。何
奇特。何得名爲不思議用也。是故當知。
定不分身。四入出無礙。謂以入定則是出
故。不入定。常見出也 問。何必不是先
入後出耶 答。既言常見入亦常見出故。
知是分也。理實義中具斯四重。然此文意。
彼菩薩功力故。初之二種。非此所
初二則菩薩無力故 問。此刹那入
定。何因則是出耶 答。如幻巾作兎。此兎
則生是死。何以故。有則是無故。入出等亦爾。
准思之。又此菩薩。以法界身故。是故縱
東方百千界外。見法界。非是分限法。故隨
顯現處。無全現。故菩薩身。常在入定中
現。恒出定中現。無礙圓融。難思議也。是故若
出定門中者。唯見出不入。亦不
出竟時也。餘義准之。文若約境論。理數法
爾如此圓融。若約智説。由菩薩智了達此
。迴動自在。今此文中。具通二也
眼根入正受等者。疏云。衆生無間自在
中。二初約自身。後約他身。自中有五對。是
即第一對根境無礙。既觀根入定。還應
根出。爲此根即是境故。從境出也。以
一心縁起無二而二故。恒相即而根境兩分
云云 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空惠均故。
等也。心不散故。注一境故。名持也。納
法在心。名爲正受
又云男身等者。疏云。菩薩既具三世間
。則以一切衆生實*執之身。作自身故。是
故現彼身入此身出
於一微塵等者。疏云。是菩薩身。現
彼中。出入定也。非是觀彼入定等
中皆言現故。現者現身於彼中
又經云十方世界有縁故往返等者。第八
卷賢首品文也。疏文三昧業用。往返約方。
出入約定。此總標意也
又於彼十方世界念念示現等者。第七卷
賢首文也。疏此一偈明八相。此海印三
昧力也 問。此中既是十信菩薩。現成佛
者。爲是暫時化現。爲實成耶 答。若三乘
初教中。總無化現成佛不退故。若
終教十信滿心。勝進分上。入信初。則得
不退。故能暫時化現成佛。如起信論説。若一
乘圓教中。實則不位。寄終教位相以辨
之。於信滿不退際。則明彼普賢法界行
。具攝因果。圓融無礙。若以因門取。則常
是菩薩。若果門取。則恒是佛。由此鎔
融。有其四句。或唯是菩薩。或唯是佛。或倶
不倶等。思准之 問。此中果門成佛。與
教化現何別 答。彼但於一位。依一世界
現一佛。此中具十地等。攝一切位也。十
方世界者。一切處也。念念中者。一切時也 
問。此中既言示現。只應暫現同上終教 
答。如文。無悕望之功用。能一念頃。遊十方
斯之徳。自因位窮滿。孰能具此。故知。
定是實行滿也。不彼是劣位人也。又一
切諸佛。於諸世界。爲物成道。皆是示現。以
機約自無成不成等故也
如佛爲諸菩薩受 &T047368; 之時等者。首楞嚴三
昧經中卷云。菩薩受 &T047368; 。凡有四種。何謂爲
四。有未發心而與&T047368; 。有適發心而與
&T047368; 。有密受 &T047368; 。有無生法忍。現前受 &T047368; 。是
謂爲四。或有衆生。往來五道。諸根猛利。好
樂大法。佛知是人過若干劫。發菩提心。行
菩薩道。當阿耨菩提。名字如是國土如
云云 是名未發心受 &T047368; 。或自有人。久殖
徳本。乃至是人發心。即住阿惟越致。入
薩位。隨畢竟數。乃至適發心時。諸佛即與
菩提 &T047368; 。是名發心受 &T047368; 。自有菩薩。勤
菩提。乃至餘菩薩天龍八部。皆作是念。此
菩薩幾時。當菩提。乃至佛爲衆生疑
故。而與&T047368; 。普令衆會皆得聞知。唯是菩
薩獨不聞。乃至能自知。我爲 &T047368;
&T047368; 。是爲菩薩密徳受 &T047368; 。若有菩薩
善根。乃至於一切法。得無生忍。佛
此人功徳智慧。悉已具足。則於一切大衆
之中。現前受 &T047368; 。是名第四現前受 &T047368; 廣如
經説。案云。今言現前受 &T047368; 者。當四受 &T047368;
也。餘當不現前祕密受 &T047368; 也。又法華論云。
第六人者。説大乘法。以此法門。同十地行
滿。諸佛如來。密與&T047368;
如上第一錢等者。見第一錢中十錢時。
第二乃至第十。何以故。離第一錢中
十錢。外第二三乃至第十故。如虚空
故。是故一中十錢。名爲顯了。第二錢望
一中十。名爲祕密。又第一有力。餘皆無力。
是故云不相知故。下顯准
七諸藏純雜具徳門者。上已雖縁起重重
無盡即入及隱顯倶時成就義。而未縁起
互相攝藏純雜自在具徳義門。今欲此義
故第七此門來也。是故綱目云。約縁起諸
。所收諸法。純雜。故有純雜門
疏及旨歸無
此門
玄門云。此約諸度門説。何者如
似就一施門者。一切萬法。皆悉名施。所
以名純。而此施門。即具諸度等行。故名爲
雜。如是純與雜。不相妨礙。故名具徳。如
大品經一念品明。從始至終。不一念。即
名爲純。而此一念之中。具於萬行。即名爲
雜。雖爾。而與此中純雜義別。何者。如
經一念者。同是無得相應。不縁起徳用
若此明純者。若約施門。一切皆施。若
。一切皆忍。説忍門者。諸行如虚空。即名
純。而忍門即具足諸門。即名爲雜。純雜
相亂。故名具徳。故不彼念品
八者十世隔法異成門者。既雖諸縁起體
用即入及純雜自在具徳義。而未此諸縁
起。遍十世中。同時別異。具足顯現義門
此義。故第八此門來。是故綱目云。約
所起法。分前後際。故有十世門也。疏云。由
此融通自在。今依此法上所辨時法。亦隨
此無礙自在故。有十世門也。旨歸云。顯
故。有十世義
言十世者成十世也者。如過去世中
法未謝之時過去現在。更望過去。名
過去。爲過去過去。望今現在。此是未有。是
故名今爲過去未來。此一具三世。倶在
。又彼謝已。現在法起。未謝之時。名現在
現在。望彼過去。已滅無故。名彼以爲現在
過去。望於未來。是未有故。名現在未來。此
三一具。倶在現在。又彼法謝已。未來法起。
謝之時。名未來現在。望彼現在。已謝
無故。名未來過去。更望未來。亦未有故。
未來未來。此三一具倶在未來。此九中
三現在是有。六過未倶無 問。若於
。既名無邊。此三世亦無邊。何但三有。而
九耶 答。設於過未。更欲立者。不
前門。故唯有九。又此九世。總爲一念。而九
世歴然。如是總別合論。爲十世
此十世具足至得即入也者。此九世相攝
二門。一相即。二相入。此二得成。由二義
故。一縁起相由義。二法性融通義。初縁起相
由者。具如過去現在。法未謝之時。自是現
在。以現在之。乃是現在之過去。是故彼
法。亦現在亦過去。所望異故。不相違。又現
在現在。法自是現在。以未謝故。以過去現
之。乃是過去之未來。又未來現在望
之。復是未來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
未。又未來現在法。亦現在亦未來。准之可
見。又此九中三世現在。必不倶起。六世過
未。亦不倶。一現在。二過未。此三定得倶。是
故九中隨其所應。有隱有顯。以倶不倶故。
且就倶中。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現在
法得有也。何以故。若彼不謝。此不有故。又
過去現在有故。令過去過去無也。以
此有謝故。又由過去現在有。令
過去未來無也。以彼未謝令此未有故。
又由此過去未來無故。令彼過去現在成
有。以若此有彼已謝故。是故由此未有。彼
未謝故也。又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
未來無也。謂若彼不無。此現在不有。
現在不有。此未來不無。是故此無展
轉。由彼無也。又由過去未來無故。令過去
過去無也。反上思之。如過去三世有
六義相由。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二就
倶中二。初現現相由。亦有六義。謂由
去現在有。方令現在現在成有。何者。以
彼不有無法可謝至此現有。又由現在現
在有故。方知。過去現在是有。以若此不
彼有不成故。何者。若無此有。即令彼有不
謝無。不謝之有。非縁起有故。不
也。現在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准上思
之。過去現在。望未來現在。亦二義。謂若過
去現在不有。則未來現在有不成故。反
亦准知 問。倶者。可相由。不倶者。云何得
相由 答。倶者顯相由。不倶者密相由。亦是
展轉相由。以若無此不倶倶不成故。是故
此九世總於五位。有此十門。如過去過去
唯一謝滅。倶是過去。現在家之過去故。二如
過去現在。有二門。謂是過位中。自現在故。
現在之。是過去故。是故此法亦現在。
亦過去。以望異故。不相礙也。三如
去未來。有三門。一以過去現在之。此未
有故。是過去家未來。二以現在縁現起猶未
謝故。是此現在現在。三以未來現在之。
此已謝故。是未來過去。是故此現在現在。亦
現在亦過去。四未來現在。亦二門。五未來未
來。唯一門。竝准可知。上來次第相由。有
九門。第十起間相由。謂若無初一門。無
一等。是故如次及起間無礙相由故。依是道
。令諸門相入相即。如經云。過去一切劫。
置未來。今未來一切劫。迴置過去世。斯
之謂也。凡謂相由之義。有二門。一約力用
謂若無此。彼不成。仍此非彼故。以力用
收故。得相入。然一體不雜故。不相是
也。二約體性。謂若無此。彼全不成故。此即
彼也。是故約體。説爲相即。釋此二門。如
別説。是故不本位。不即入也。思
見。經云。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等。是
此義也。第二約法性融通門者。然此九世
時。無別體。唯依縁起法上。假立此縁起法
復無自性。依眞而立。是故縁起理事融通
無礙。有其四重。一泯相倶盡。二相與兩存。
三相隨互攝。四相是互即。初中以本從末。
唯事而無理。以末歸本。反上可知。經云。
非劫入劫。劫入非劫。是此義也。二中全事
之理非事。全理之事非理。故倶存而不
也。經中諸劫相即。而不本劫者。是此義
也。三中由事之理故。全一事能容一切
也。由理之事故。一切事隨理入一中
也。反上則是一入一切知。四中由
之事故。全一即一切也。由事之理故。
全一切即一也。是故唯理無即入。唯事
即入。要理事相從相即故。是故有
入。時劫依此無礙法故。還同此法自在
即入。餘義思之可
故此經云或以長劫入短劫等者。第三十
三卷。不思議品文
又此經云於一微塵中等者。亦第三十三
卷不思議品終也。疏云。初文現三世佛土。後
文現能化所化佛事。此等約法是法性融通
力。約智是如來自在力。良由此智達彼法
故。無礙圓融。故能如是。此約果圓滿説。若
菩薩分得。如維摩不思議解脱。皆此類也 
又云於微塵中建立三世等
九唯心迴轉善成門者。上來既雖諸縁起
體用重重即入及遍十世。具足顯現義。而未
此諸縁起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所
。即藏心爲自性。非心外境義門。今欲
此義。故第九此門來。是故綱目云。約縁起自
。故有唯心門也。玄門云。前諸義門等。竝
是如來藏性。清淨眞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
心所轉故。云迴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
唯心。若順轉即名涅槃。故經云心造諸
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
心作云云今此章家。釋此唯心。依諸聖教
説有多門。一相見倶存故。説唯識。謂通
識及諸心所。幷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
支等薫習力故。反顯三界依正等報。如攝大
乘及唯識等諸論廣説。二攝相歸見故。説
。謂五通八識王數差別。所變相分無別。種
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如解深密經及唯
識。觀所縁論具説斯義。三攝數歸王故。説
唯識。謂亦通具八識心王。以彼心所依
心王自體故。許彼亦是心所變故。如
嚴論説。四以末歸本故。説唯識。謂七轉識。
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楞伽云。藏識
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識諸浪。騰躍而
轉生。又云。譬如巨海浪。無若干相。諸識
心如是異。亦不可得。解云。既離水無別有
浪。明本識別六七。廣如彼説。五攝
相歸性故。説唯識。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
是如來藏平等顯現。餘相皆盡。經云。一切衆
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等。楞伽云。不壞相
八。無相亦無相。如是等文。誠證非一。六
眞成事故。説唯識。謂如來藏。不
。隨縁顯現八識王數相見種現。故楞伽
云。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習故。名爲
。密嚴經云。佛説如來藏。以爲阿頼耶。惡
惠不藏即頼耶識。又云。如來清淨藏
無間。阿頼耶如金作指環展轉無差別。又
勝鬘經。寶性論。起信論。皆説此義。誠證非
一。七理事倶融故。説唯識。謂如來藏。擧
縁。成辨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
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起
信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眞如門。二
心生滅門。然此二門。皆名總攝一切法
鬘經云。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難了知
染而不染。亦難可了知。解云。不染而染。明
性淨隨染。擧體成俗。即生滅門也。染而不
染。明染常淨。本來眞諦。即眞如門也。此
淨之染。不眞而恒俗。即染之淨。不
俗而恒眞。是故不一心。雙存二諦。此
中有味。深思當見。經云。於諦常自二。於
常自一。論云。智障極盲闇。謂眞俗別執。皆
此義也。八融事相入故。説唯識。謂由理性
圓融無礙。以理成事。事亦鎔融。互不相礙
或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障礙。上文云。
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等。舍那品云。於
蓮華藏世界海之内。一一微塵中。見一切法
。又此品下云。於一微塵中。現有三惡道天
人阿修羅。各各受業報。如是等文。廣多無
量。如上下經説。九全事相即故。説唯識。謂
依理之事。事無別。事理既無此彼之異。令
事亦一即一切。上經云。知一。世界即是
一切世界。知。一切世界即是一世界云云
帝網無礙故。説唯識。謂一中有一切。彼
一切中一。復有一切。既一門中。如是重
重。不窮盡。餘一一門。皆各如是。思准
知。如因陀羅網重重影現。皆是一心識。
如來藏。法性圓融故。令彼事相。如是無礙
廣如上下文説。上來十門唯識道理。於中初
三門。約初教説。次四門約終教頓教説。後
三門約圓中別教説。總具十門。約同教説。
案云。依是唯識道理故。一切縁起。唯如
來藏心所變作。離如來藏一心。外無別自
故。故云唯心迴轉等
言但性起具徳故等者。此通伏難。有人難云。
若一切縁起。唯心變作者。即同三乘。何三乘
外。別立一乘。以三乘中説一切唯識故。今
此難故。云性起具徳故異三乘耳。欲
三乘教。爲小乘等。心外實境。雖
相見倶存等一分少唯識。而未理事倶融。
圓滿大唯識故。又唯説生滅阿頼耶持一切
法種故。一切諸法。從彼種生。未不生不
滅如來藏。性起心。擧體動而爲諸法故。
彼諸縁起。非性起徳。今一乘中。不小乘
直對普機理事倶融等。圓滿大唯識故。
如來藏性起擧體動而成諸法故。一切縁
起。一念成性起徳故。異三乘也。是故云

然一心亦具足十種徳等者。第三十六卷。
性起品云。佛子云何菩薩摩訶薩。知見如來
應供等正覺心。此菩薩摩訶薩。知心意識
即如來。但知如來智無量故。心亦無量。
佛子譬如虚空。悉爲一切萬物所依。而彼
虚空。無依止。如來智慧。亦復如是。悉
一切世間智慧離世間智之所依止。而
如來智無依止。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
最初勝行。知見如來應供等正覺心。乃至
復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至。何以故。
衆生。無衆生身。如來智慧。不
者。但衆生顛倒。不如來智慧。遠
顛倒。起一切智無師智無礙智是廣説
塵内經喩等
至佛子。是爲菩薩摩訶薩。第十勝行。知見如
來應供等正覺心繁不
疏説
十託事顯法生解門者。上既雖縁起無
盡重重即入乃縁起自性。未此諸縁起。
即是法界法門。今欲此義故。第十此門
來也。是故疏云。由此大縁起法即無礙法界
法門故。有託事顯法門也。又云。見此華葉
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
下云。此華綱等。從無生法忍起等。綱目
云。約縁起相用。理現事。故有託事顯法
也。玄門云。此約智説。言託事者。如
金色世界之事。即顯始起實際之法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是行體也。又如法界品
。開樓觀門。相見彌勒菩薩。所行因事。至
菩提道。以樓觀則菩提相。所以言顯法生
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託事以顯法。即
異事於異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隨
一事。攝法無盡。故不大乘説
如此經中説十種寶王雲等者。第三卷云。
一切如來。大衆海中。雨十種寶王雲。所
勝金色幢寶王雲。乃至一切菩薩無量功徳
光明轉妙音寶王雲。疏云。三雨寶謂是法門
也。又云。興十種一切妙莊嚴藏衆寶王雲。悉
皆彌覆滿虚空。十種普莊嚴寶王雲。言
乃至十種雜寶三世諸佛法身光明寶王雲。
疏云。妙寶是可貴義。雲是潤益。含雨義。齗齶
義齗牛斤反
&MT06304;五各反。齒
肉上下肉也
普眼境界諦觀察餘時者。約此普眼境
。諦觀察彼餘三乘小乘教等義等倶時
普賢解行見聞心中也。是故終南問答云。
問。諸教立位差別云何 答。略依一乘普賢
因果制位不同。有十七門。世間六道。即爲
六門。聲聞縁覺。復爲二門。小乘中佛及初迴
心小乘人佛。復爲二門。此二佛。同依三十
四心。依四禪等。發智得成佛。故十信以去。
十地五。位位作佛。即爲五門。爲迴心聲聞
乾惠等十地。復爲一門。爲直進菩薩
初十信。修滿十地後。得作佛。成初一念
正覺。復爲一門。廣説如疏。本三乘小乘。准
以可知 問。六道因果。本非聖位。因何攝
普賢門中 答。六道因果。是聖法。普
賢方便迴成變道行及逆行門。令諸有情
方便依厭得解脱。故。此之謂也。又普眼境
界一句。可上句。謂成一法界縁起具徳
普眼境界。有人云。皆悉會融。成一法界
縁起具徳門。是普眼境界。諦觀察也。言餘時
者。除普眼觀察時。自餘觀時。但在解行
見聞心中。准之。今此解不其所以。今問
彼云。普眼觀餘觀時者。若是三乘。一乘餘
故。三乘觀時。名爲餘時。若不爾者。既除
。亦非三乘。河色人觀時。名爲餘時耶。若
是三乘人觀時者。何三乘觀時。在解行心中
解行位。爲普賢位故也。如是微尋。都無
避走。是故不其所以
應以六相方便而會通等者。初同時具足
相應門。名爲總相。餘九門爲別相。九門同
縁起故。名同相也。九互相望義各異故。爲
異相也。由九門而成初門故。名成相也。
九門外無初門。是故名壞相
又於其中諸餘法相者。且如心法。心數
法。色法等諸法相
及問答除疑等者。且如瑜伽説異熟識
熏。起信論説眞如受熏。如是相違事等。
問答除疑等
所説爲方便等者。如施三乘。爲一乘
方便等也。恐繁不集。尋彼可
又此經云於一世界中聞説一乘音等者。
一乘者。根本一乘。二三四等者。枝末三
乘。是故云本末分齊
六相圓融義第四者。上來既雖一乘縁起
無盡。而未此之無盡縁起依何教。今
將明六相方便教門。説此無盡縁起。是
故第四此門來也
初列名者至不移動故者。地論云。一切
所説。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説解
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相者。
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相者
是根本入別者釋餘九入。別依止本滿
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増相故。成相
者略説故。壞相者廣説故。如世界成壞。一
切十句中。隨義類知。法藏云。除事謂陰
界入等者。此辨定其義。謂約道理。説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別依
本者。明總開別。滿彼本者。還能成總。
謂要本之別。方能滿本故也。増相者是
前九入。漸増之相。以顯異也。縁成和合。略
言標顯。縁散無作。廣辨因縁。如世界成壞
者。擧喩以顯。謂如百億四天合成一娑婆
。略言據顯爲成。若分別廣説。百億差別。
一娑婆。無依住。故爲
遠公云。義門不同。故有六種。此六皆是諸
法體状。目之爲相。謂除事者。事相隔礙。不
六相。云何不具。如五陰中色。非受想
乃至非識。如是一切。以其別故。無
總相。無總相故。不別對總以説
之與壞。故曰不具。若就體性。一一陰中。悉
六相。界入亦爾。汎就諸法。解釋六相。事
法雖別。理義齊通。今且就色。辨釋六相。餘
類可知。如一色同體。具有苦無常等一切
諸義。以是諸義。集成一色。隨義別分。色有
無量。謂無常色。苦色。空色。無我色等。種種
差別。論其總也。總外無別。其別也。別
外無總。總爲一色。名爲總相。別爲多色。説
別相。別中就彼無常等上。皆有色義。名
同相。色義雖同。而無常等差別。名爲
。成壞兩門。約就同異。釋成前二。以彼異
相苦無常等體不相離。是故隨彼差別多色
攝爲一。故稱爲成。以彼異相苦無常等
義不同故。故一色隨之。分爲多色。故名爲
壞。非滅壞矣。持實而言。前之四門。顯法義
。以後二門。約異顯同。成前總別。有
。就色既爾。今色無常説六亦然。如
。以之爲總。隨法別分。無常衆多。謂色無
常苦無常等。名之爲別。就別之中苦等法
。皆有無常。故名爲同。無常雖同。苦等各
別。稱之爲異。以彼異相體不相離。是故隨
彼差別無常。得攝以爲一無常門。故名爲
成。異體別故。一無常門。隨之分多。是故名
壞。如色無常。六門既然。自餘同體。恒沙等
法。一一皆爾。色體既然。一切諸法乃至涅槃
類同皆爾
元曉云。今就十佛。顯此六相。言總相者。謂
初一佛無佛不攝故。二別相者。謂後九佛於
一開九故。三同相者十皆離著故。四異相
者。五對各別故。五成相者。攬九成一。一佛
圓滿故。六壞相者。分一作九。九外無一故。
此中總別二相。標其法界縁起道理。以其別
。而起總徳。以其總縁。起別徳也。所
十句。皆如是故。同異二相。明其縁起相應
道理。以別無同相總故。同無異相
滿故。以九別中有同異相。乃得相應
一總滿。成壞二相。顯此縁起離邊道理
理成故非無。壞故非有。若但成非壞。
増益邊。唯壞無成。墮損減邊。今有成壞
故離二邊。二邊離故。即是中道。有成有壞。
亦非一中。是謂甚深縁起道理。論云。如世
界成壞者。以易顯難。如三千界成一世界
即成即壞。易可了故。十句成壞。准此可解。
又説。此句擧事喩理。謂如世界成時。風輪
等法。次第聚集。則有世界。世界壞時。山海
等物。次第散滅。則無世界。十句總別。其義
相似。攬別成總。似世界成。不無。散
總作別。似世界壞。不有。但世界成
壞。是事成壞故。成時非壞。壞時非成。十句
成壞。是理成壞故。成即是壞。壞即是成故。是
邊甚深道理。但取少分相似喩。如
十佛六種相。一切十句。皆亦如是。惇
法師云。通則法界縁起爲體。別則總相以
體。別相以二諦體。同相以如如
體。異相以萬法體。成相以縁集
體。壞相以縁起
第二教意華嚴經説者。若依經疏。此
門次有三門。是故疏云。釋此六相義。作
。一教興意。謂破定執。是以顯縁起圓
融之法。此理現前一切惑障。一滅一切滅。行
位一成一切成等此即是
第二門
二種類者。不自不
他生等四句。及不有不無等四句。幷不生等
八不。十不等皆悉會事入理。是此流類但彼
等入理。以順一寂。今此入理圓融。彼事使
相即相入。成普賢法。有斯左右耳。三明所
出者。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經家自説。
是論主率章而作。四明建立者。何故唯
六。不多不少者。謂汎縁起法。要有
。一末依於本起不起。二彼所起末。既
於本。是故相望。有同有異。三彼帶本之
末。既爲本收。是故當體。有存有壞。若不
此三。不縁起。三中各二故。但唯六
以上三門
此章無也
五問答決擇者。有二。初逆。謂非
別等。各各互相形奪。諸相皆盡故也。二
順。謂亦總亦別等。各各順。相成就等。思准
此即是
第三門
六釋文門亦此
章無
*華嚴五教*章中卷指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