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法空觀唯識觀明 此二作句者。子
島云。作字作倶不是。今云。作倶爲是。生空
亦唯識句法空亦唯識句。自應前門

[章]總相而言據決定説 鈔曰。九結定會
二十唯識論
[章]復説諸空如空章説 鈔曰。十以餘義
餘章 空章者。子島曰。義寂纂第十唯識
章次有空章。以五門分別。第一明増減。説
一空乃至二十二空。第四三乘得門云。上諸
空中生空所顯者三乘皆能入。法空所顯者
唯菩薩入云云又秋篠云。此章二執義末略標
五頌諸空義。子島評云。此強寄釋也。非
全空章也。今云。不爾。以秋篠釋穩。然
下二執義末空章文初有大脱落顯然可知。
下應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八尾
  安永第十四月即天明元年有改元
東都淺草延命院講演之砌清書一
校了
  草案安永五年&T047368;
  慈恩末學受菩薩戒近住基辨書
天明六年丙午十一月八日於南都興福寺妙
光院對屋校正清書已。明年未歳三月下旬
皇都京極善長寺東武縁山幷高野山京
東山禪林寺所衆依懇望義林章令
講演。爲其用意總料簡章校閲漸至
已冀以此功徳慈父悲母報恩謝徳往生
佛國四恩法界平等利益囘向無上大菩薩
  法相大乘沙門釋基辨大同坊生年六十九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十諸乘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釋基辨 撰
[章]乘義略以問答料簡 鈔曰。自下諸乘
章。此章大分爲二。初牒章分科。後隨科釋
成。今即初也 乘義者。乘謂運載義。若依
乘駕也廣雅乘載也周禮若由攝論釋曰。六度
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眞如所乘六性。事性
但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
云云已上
玄賛
又曰。乘謂運載。教理行果健
運之義已上對
法抄
義謂差別。一二三四五之運載。
彼彼教理行果施設建立自成差別。此章中
具明其差異。故云乘義 増減者。乘有
二三等。今明是云明増減
[章]第一明増減者 鈔曰。自下此章大文第
二隨科釋成。此中有五。前列五門 第一
増減門中有六。初標牒。二擧一乘説處。三
二乘説處。四擧三乘説處。五擧四乘説
。六擧五乘説處。此即初也
[章]或説一乘有一乘法 鈔曰。此下二擧
一乘名説處。此有五文。初引法花經證。二
勝鬘經證。三擧辨中邊論無上乘證。四
顯揚六因。五擧攝論十因。此即初也。法
花經第一方便
之文也。經全文曰。説佛智
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
云云玄賛釋曰。佛智慧者有三義。一云。佛果
上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名智慧。二云。唯眞智。
三云。多説智性。此中以初義已上玄
賛取意
今云。若不智唯言理。則佛證眞淨法
遂自不彰故。智理並取爲今家實義
又經曰。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今云。上説佛智慧
今復説佛土中唯有
一乘。此顯説智一乘即説四佛知見。下廢立門中云。
法花分明以智慧一乘。隱説眞如云云。又釋。雖
化城亦非眞滅大涅槃倶爲寶所。而未分明
眞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倶名爲化菩提全不
故。顯以智慧一乘
彼二乘欣求
[章]勝鬘經云世間善法 鈔曰。此下二擧
勝鬘一乘。此中引三箇文。是第一文經曰。世
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
生一切聲聞縁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云云此經
&T047368;曰。聲聞等四有因果二故成八。故
八大河云云今云。此經説涅槃界流出一切
涅槃界第一義乘。如下具明
[章]及至又云即是一乘 鈔曰。是第二文
 皆入大乘者。述&T047368;曰。小大對明攝入云云
下文言。勝鬘乃以眞理一乘
故。攝入
二乘
出生涅槃果
出一切
二種倶盡。
經説涅槃界第一義乘故。以小入大由
知 即是佛乘者。述&T047368;曰。因果對明
云云大乘是因佛乘是果。此經説涅槃界
第一義乘。第一義乘今云大乘。理一乘故
因 是故三乘等者。述&T047368;曰。三一對明
。三乘入一乘名總明攝入云云
[章]又言若如一義乘等 鈔曰。是第三文。
&T047368;曰。若如來等下明攝入。於中有二。初
權。二明實。若如來等下初明權也。即法
花經中破三歸一倶有攝入。 即是如來隨
彼意欲而方便説。非眞了義故名權説
已上
&T047368;
又述&T047368;曰。二乘者下二明實也。今此經
中具明出生入一乘。眞諦了義不隨他語
眞説故。若法花經中説一乘是實二乘
權。以一佛乘分別説三故息處爲
密遣二人也。若此經中四乘是實一乘
權。以無種姓定姓二乘故。各別説
人爲實。若隱種姓種姓別
運載
總説一乘。一
乘是權。攝大乘論爲攝一類等頌破
定姓大乘。非定姓已上
&T047368;
即第一義
乘者等。下廢立中云。勝鬘乃以眞理
智慧。如下具明
[章]辨中邊論如彼廣説 鈔曰。三擧中邊
論無上乘。一正行無上者。有六種正行。一
最勝正行。此有十二最勝行論云。十二最勝行
者。一廣大最勝。終
求一切世間富樂自在。志高遠故。二長時最勝。三
無數劫熏習成故。三依處最勝。普爲樂一切有情
依處故。四無盡最勝。回向無上正等菩提
故。五無間最勝。由自他平等勝解諸有情
起施等波羅蜜速圓滿故。六無雜最勝。於他有情所修
善法但深隨喜令自施等波羅蜜多速圓滿故。七自在最
勝。由三摩地力所修施等速圓滿故。八攝受最勝。
無分別智之所攝受能令施等極清淨故。九發起最
勝。在勝解行地最上品忍中。十至攝最勝。在極喜地
十一等流最勝。在次八地。十二究竟最勝。在第十地及
佛地中菩薩如來
因果圓滿故云云
二作意正行。謂聞思修三慧
作意行。三隨法正行。謂隨法無散倒・轉
行。四離二邊正行。寶積經中所説中道
行。五差別正行。十地所修十波羅蜜多行。六
無差別正行。十地所修十波羅蜜於一一地
亦修行也 二所縁無上者。有十二所縁。一
安立所縁。謂十波羅蜜多等安立法門爲
也。二法界所縁。謂一眞法界非安立諦之
所縁也。三所立四能立。謂前二種波羅蜜
多等差別法門。要由法界以成故。一一
所立能立所縁。五任持所縁。謂聞慧任
所縁。六即持所縁。謂思慧印持義所縁。
七内持。謂修慧内別持所縁。八通達所縁。
謂初地見道所縁。九増所縁。謂修道位無
漏増長所縁。十證所縁。謂前七地所證境。
十一運所縁。謂第八地任運所縁。十二最勝
所縁。謂第九第十如來地之所縁境 三修
證無上者。有十種修證。一無闕修證。謂簡
無姓大乘種姓修證。二不毀修證。謂勝解
行地信解修證。三不動修證。謂勝解行地
發菩提心堅固修證。四圓滿修證。謂勝解行
圓滿修證四加
行位
五現起修證。謂初地見道修
證。六堅固修證。謂修道位善根長時積集
成就有情修證。七調柔修證。謂八地上心
調柔位即淨土因修證。八不住修證。謂八地
上不著生死涅槃無住處涅槃因修證。九
無二障修證。謂佛地修證。十無息修證。謂
四智示現無休息未來際修證 二十唯
識疏擧此三無上已曰。即由此教唯識中
道教
斯三義正行・所
縁・修證
名爲大乘云云
[章]顯揚第二十所説十因 鈔曰。四明
揚六因 不過攝論等者。顯揚六因攝論十
因相攝如次章文
[章]攝論第十如下當説 鈔曰。五明攝論
十因。次下廢立中具明
[章]或説二乘 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文中第
三擧二乘名説處。此中三文。初標牒。二攝
論文。三涅槃經二箇文。今即初也
[章]世親攝論有差別故 鈔曰。此二擧
論文
[章]涅槃又云大乘小乘 鈔曰。此三擧
槃二箇文因示餘論亦有此例 涅槃又云
下涅槃經第一箇文。北本五二十
如來性品文
也 又云一者下同經第二箇文也。普耀經
二亦同説曰。菩薩在胎十月。開誨三十六
載。諸天人民使聲聞及諸大乘云云
識攝論等下示餘論亦有斯例。唯識者。成
唯識三二十
一丁
曰。若無大乘聲聞乘教亦應
云云攝論者。無性一
亦有大乘聲聞乘
 亦名大乘等者。聲聞乘名小乘。如
下釋。處處論文名大小乘多在
[章]或説三乘 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段中第
四擧三乘名説處。此中有三。初標牒。二
涅槃經。三擧法花經。此即初也
[章]涅槃經云性爲第三 鈔曰。二擧涅槃
。北本十一十五
 文也 譬如病人等下經
機別四機中説三乘。即以大乘等
下章主釋文
[章]又有三乘處處非一 鈔曰。三擧法華
 故契經言等者。法華經序品文引之立
菩薩獨覺聲聞三乘名 此三乘文等者。章
主示餘處説。普耀經五曰。爾時菩薩定坐六
年現勤苦行。教授開化十二載。天人立之三
[章]或説四乘 鈔曰。此下第一門六段中五
四乘名説處。此中有三。初牒牒。二擧
鬘四重任。三擧般若四乘説此即初也
[章]勝鬘經言挍以大乘 鈔曰。二擧勝鬘
四重任 攝受正法等者。述T047368;曰。今攝受正
能含四種衆生云云 調離善知識等。荷
第一重任正法善法衆生即無
姓有情。求聲聞者等者。荷第二重任。求縁覺
者等第三重任。求大乘者等第四重任
[章]大般若經爲答所問 鈔曰。三擧般若
經四乘説。經五百九十卷二十
文也 性決定
者。今問。此性言云理性歟。將指體性歟。如
何。答。若理性者。云何論決定不決定。謂理
性是本淨涅槃其體眞如淨法界。一切衆生
凡聖共有故。論定不定者。應理性。楞伽
經説眞故無別即理性。又樞要上曰一切衆
生悉有佛性者約理性全是也。由此道
今此性言應理性。若爾以何爲性。謂
此性言指體性。體性者是體相。如計依圓
三性經中説三性相亦云性相別論或名
相用別論。又問。體相者指何物耶。答。一切
心相依縁顯現名體相別。體相別故相用亦
別。楞伽經説俗故相亦別是。又樞要説
有佛性者行性一分是。今既有定不定相別
明知此是心相縁起有定不定相別。而此定
不定別非實有。非有似有如幻假有。若實
有者同大衆部計。學者勿
[章]或説五乘人天之乘 鈔曰。此文第一
門六段中第六擧五乘名。此中三文。初擧
乘名。初四句是。二人天乘之證。善戒經等已
下文是。三擧五乘説處。又稱讃大乘等已下
文是。已上第一明増減門已
[章]第二辨體性者總名爲乘 鈔曰。自下
第二門辨乘體性。此中有六。初標牒總擧
乘體。二明一乘體。三明二乘體。四明三乘
。五明四乘體。六明五乘體。今即初也
教理行果業者。此四有根本方便別。由天親
法花論此別已。如次廣明。此四之中教
行果三就能乘名爲乘。理是所乘非能乘
所乘名爲乘。雖此別今總言爲
也。一乘章曰。明眞實體者。根本大乘教理
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皆名一乘。咸有運載
之功能云云
[章]教一乘者三藏教法 鈔曰。二明一乘
。此中有五。初明教一乘。二明理大乘。三
行大乘。四明果大乘。五擧一乘
結。初中有四。初標牒總明。二明根本教大
乘證。三明方便教大乘證。四結根本方便二
教大乘。今即初也 詮順等者。總明詮。謂能
詮其詮順大乘故云教大乘。問。今明教一
大乘證文釋。又次不理一乘
理大乘。一乘大乘名既成異。何故今如
混合耶。答。契經誠説爲據。勝鬘經説大乘
即是一乘云云又曰。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
三乘即是一乘也云云問。以何義故云教大
耶。答。詮順大乘三藏教等文義方廣名
大。有健運功乘。是持業釋。如對法抄一
十六
 問。成立大乘即是一乘唯今家説將他
家亦成立耶。答。十二門論説。諸佛所乘故名
大。大士所乘故名爲大。一乘但果如法花
。又嘉祥法華論疏上曰。問大乘一乘此有
何異。答。有同有異。所言同者。即一而包故
一乘稱大。即大無二。故大乘名一。故下經
諸聲聞大乘經妙法蓮華。故知
一大無二。所言異者。金剛般若云。爲大乘
説最上乘者説。故知大與一異。如智論
。是乘從三界出至薩婆若中住至佛乘
反名一切種智。不復名乘。故知一乘但果。
又大乘通因果。如十二門論説先已
[章]故攝論言本教大乘 鈔曰。二明根本
教大乘證。無性攝論第一之説也 此正本
教大乘者。此六字章主文。問。何故引阿毘
達摩大乘經等根本教大乘耶。答。能詮
是大乘。名大乘經九部六法等入
名爲大乘。但能詮方廣授&T047368;言教名
教大乘。又顯揚論八曰。無上大乘施設建立
七種者。一縁離言説一切法眞如無分
別平等出離慧。二此慧所縁。三此慧所依
因縁依増
上縁依也
四此慧伴類離言縁&T047368;
無漏。第六心所等
五此慧所
作業禮讃歎諸佛菩薩誦大乘經典持呪陀
羅尼佛名等以聞思慧聞持觀察淨法界等流敬
。聞思薰習及修造諸佛菩薩形像。供
養大乘三寶護持大乘六波羅蜜等也
六助慧資糧
勝異熟有漏善業及十
勝行遣虚存實唯識觀等
七慧所證果順解脱分順決
擇分似所證果
及見道已上地地所證眞果
如來位究竟圓滿所證果
如是七種事施設建
立名根本教大乘。若依二乘施設建立於
四聖諦七種事能詮大乘方便教
大乘。瑜伽論中説眞實義門根本大乘。隨轉
理門説是方便教
[章]又法華云便教大乘 鈔曰。三明方便
教大乘證 法華者。經第一方便品文也。經
文曰。或説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
。亦説於因縁・譬喩並祇夜・優婆舍經。我
此九部法入大乘本。隨順衆生説。以故
此經云云 又勝鬘經言等者。是亦方便
教大乘證。正法住等者如前章辨 爲大乘
故者。無垢稱賛釋意由經意云。住滅者。能
小乘經論善順益助大乘大乘住。又
能學小乘經論除障大乘除障名大乘滅
故云爲大乘故也 説此六處者。處謂門即
差別義方便義淨影十
地疏
 此方便教大乘者此六
字章主文結方便教
[章]故知詮順皆教大乘 鈔曰。四結根本・
方便二教大乘 若方便若根本者。原出
親法花論中。周&T047368;今文曰。故知詮順
大乘者。能詮教若根本教方便教二皆名爲
大乘也。行等言順亦准此知已上
周&T047368;
基辨
詳云。周&T047368;釋之中且就教大乘根本方便
大乘教大乘。所餘理行果爲順大
。委細差別如何。答。一乘章曰。眞實體者。
根本大乘教理行果及能入大乘方便四法
皆名一乘。咸有運載之功能故。根本教者。
此品初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本論釋言
含甚深基辨云。阿含者。此云教。甚深者。難解難入
之大乘也。若本論釋云證其甚深。則約能證
則行大乘根本。又約所證邊則理大乘根本。今爲
教大乘之證故。以釋云阿含甚深而爲證文。學者思
惟應
意已
又攝大乘云阿毘達磨大乘經等問。
文云何爲根本教大乘之證耶。答。阿毘達磨者議
擇大乘性相也。經者大乘三藏教法之中佛説修多羅
藏故。彰修多羅藏教即大
今云大乘經證也
方便教者。此品下云。
或説修多羅伽陀等亦説於因縁譬喩等。我
此九部法入大乘本隨順衆生説。以故
是經。勝鬘亦曰正法住等正法滅波羅提
木叉毘尼出家受

大乘故説此六處。故小三藏皆大方
便 根本理者。謂法性眞如六度等行乘
眞理能有所往佛果
大乘
故名大乘今云。前云教
大乘能詮此明
理大乘所詮。又次明行大乘能觀能證智。
其智行則今明理大乘所觀所證也
 方便理者。
謂四諦理二乘所觀皆方便理故。勝鬘云。聲
聞知有作四聖諦。佛知無作四聖諦。涅槃亦
言。聲聞有苦有諦而無有實。菩薩具有。由
此二根本
方便
理皆理一乘 根本行者。謂六度等
菩薩萬行次下
具明
 方便行者。小乘行等爲
大乘説。依三藏教善滅惡修無漏行皆
行大乘。由此二行皆行一乘 根本果者。佛
身所有菩提涅槃。又壽量品説法報化身皆
果一乘 方便果者。二乘所有菩提涅槃。此
經下説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次下如
具明
羊鹿二
車爲牛車於火宅方便施設。二乘得
蘇息處四智究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故二
乘果亦是一乘。總明由頓悟者正學根本教
理行果。兼爲化二乘者故亦學方便教
理行果。其漸悟者初學方便後囘心已方學
根本。所學法同初後全別。故知但有二種佛
性理智二因無漏現種。有爲無爲根本方便
所有教理行果能成佛者。皆一乘體兼取
漏地前功徳及十地者助爲一乘。未
已上一乘
章取意
此等釋正與兼釋順大
次具辨
[章]理大乘者名爲大乘 鈔曰。此下明
乘體五文之中第二明理大乘。此中有三。
初標牒明理名大乘。二明根本理大乘。三
方便理大乘。今即初也 謂眞如理者。明
理大乘體。辨中道論説眞如淨法界所縁
無上 六度等行下明眞如理大乘。六
度等行是能運載。眞如理者所乘行行大乘也。
能觀能證智
倶身語
意業也
能乘於眞理理大
必有所往果大乘正
但佛果兼

名爲大乘。大之言爲眞如大法。乘是
能乘。大即所乘。此此理即
大乘
能運載行。行有
大乘大運
載用
有財釋也 乘此眞如之乘言通
能所乘。自行邊見則爲能乘。自眞如理
則是所乘
[章]故無性言唯擧根本 鈔曰。二明根本
理大乘。論第一初丁文也 乘大性者。乘是
所乘眞如妙理。大謂一眞法界體故名大性
乘即大性。持業釋。以此乘大性於能乘
有財釋也 此唯擧根本者。章主彰根本義
之文。如顯揚八説。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於
離言説眞如境界無分別平等慧七種事
故大乘之根本眞如妙理。故以眞如
。是根本乘非二乘四諦等大乘
故名大乘前所云教大乘所詮之理爲理大乘
前明。次方便理大乘亦復爾。上所
云方便教大
乘之所詮也
[章]勝鬘經言皆理大乘 鈔曰。三明方便
理大乘。此文中有四文。三箇證文一箇釋文
 勝鬘經言下第一箇證。聖諦者。以四聖
方便理大乘。何故今説聲聞獨覺
。謂今此經所説四諦以苦集道三諦
一滅諦。滅諦即第一義諦故。非二乘
有爲無爲漏無漏因果等相有別觀
四諦。故云非聲聞獨覺等。是彰四諦所歸即
大乘非二乘説 法華論云下第二箇證 
念觀者四念處觀。此雖小乘修觀。聲聞人但
人無我身受心法。菩薩於眞如二無
觀。是住大乘心地小乘觀。即方
便理大乘 涅槃亦言下第三箇證。經北本
十三六丁聖行品文也 有苦有諦者。聲聞
但於苦果人無我故云有苦。觀人無
是即諦理故云有諦 無有實者。不
諸法絶言眞如之觀云無實也 菩薩具有
者。大乘菩薩於四諦一一絶言眞如故。
有四諦有實今云具有。具謂周備義也 
故大乘下一箇章主釋文 大乘方便者。以
小乘觀之境助大乘絶言眞如修觀。是修
理大乘觀方便若以大乘觀理小乘觀
則諸法眞如觀不圓具
[章]行大乘者故名大乘 鈔曰。此下第三
行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明根本行大
。二明方便行大乘。三結根本方便二行大
。今即初也 謂六度等者。明行大乘體
辨中邊論説正行無上離二邊正行中道
觀行
差別正行十地十波
羅蜜行
無差別正行十地十波羅蜜於
一切地行也
復説所縁所觀
境也
無上安立十度
四攝
法界一眞法
界非安立
等無上。是即行根本順絶言眞如名爲
根本行順大乘。又法華玄賛云。六度等者
菩薩萬行云云 亦乘亦大者。亦乘謂能運載
即六度四攝等。亦大者謂六度行有七大性
大謂眞如淨法界絶言妙理。此爲所觀
觀智行。即身語意三遊履絶言境行。
即能運載名行。乘絶言
妙理
。持業
釋也
[章]又勝鬘云名曰大乘 鈔曰。二明方便
行大乘 正法住等者。毘尼六法。爲大乘
方便行。謂此是聲聞乘別解脱戒六法悉方
便非眞實。雖爾順助大乘觀行故經説
大乘故説此六法。故今以是爲方便行順
大乘也 又一乘章曰。依三藏教善滅
惡修無漏行皆行大乘
[章]法華論言名行大乘 鈔曰。三引法華
根本方便行大乘 厭苦離苦等者。若
聲聞人觀生無我厭苦離苦證得苦集諦理
但名方便。非眞實故不行大乘。若
菩薩姓不定姓人以絶言眞如理生無我
苦集有無爲漏無漏因果而歸滅諦
第一義乘。爲方便行順大乘。與菩薩修
度四攝所歸相同。即順大乘者菩薩所行觀
絶言如自他無二平等心六度四攝
自順眞如妙理。誠是方便行順大乘 
若根本行若方便等者。正結二行大乘
[章]果大乘者是果大乘 鈔曰。自下明
大乘。此中有三。初標牒。擧根本果大乘證
二擧方便果大乘證。三結二果大乘。今即初
也 謂佛菩提等者。示根本義。佛謂彰諸佛
圓證菩提涅槃。若由佛地論意。亦取諸聖
分證二果根本攝。若由一乘章意。教理
行果四法之中根本果正取但佛身所有菩
提涅槃兼取有漏地前功徳及十地者。今此
文置佛言正取佛圓證二果 菩提涅
槃果法者。佛地經曰。妙生。當知有五種
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
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
同論釋意曰。攝大覺地者。大覺是佛具
種身。一者自性身。二者受用身。三者變化
身。地者謂大覺所依所攝所行境界。大覺
地中無邊功徳。略有二種。一者爲。二者無
爲。無爲功徳淨法界攝。清淨法界謂一切有
爲無爲等法無倒實性。一切聖法生長依因。
如來眞實自體。本來自性清淨具足極微塵
性相功徳。無生無滅猶如虚空。遍一切法
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一不異。
有非無。離一切相分別名言。唯是清淨
聖智所證。二空所顯眞如爲性。諸聖分證。諸
佛圓證。如是名爲清淨法界。四智謂具攝
一切佛地無漏心及心法若倶有法若所變現
品類差別已上佛地
論取意
今章准成唯識論文。四
智云菩提。清淨法界名涅槃。彼論説果唯
菩提涅槃二轉依妙果。又説二轉依
三種法身。涅槃謂佛所證眞淨法界諸
佛共有自體名自性身。受用變化大功徳法
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菩提謂四智心品一切
實徳以爲體性。自受法樂受用身。極淨
圓明常遍色身。又由平等・妙觀二智
他受用身。又由成事智變化身。如是受
用。變化今名菩提 果法者。由成唯識意
此二轉依果無上寂默大功徳法之所莊嚴
故名大牟尼亦名法身。果謂二轉依果。法
謂大功徳法 法華經言下。此根本果智大
乘之證。經是方便品文也 説佛智慧故者。
果智大乘。此佛智慧不眞理遂不
故。雖智兼彰證理 唯此一事實者。
理智合名一事。即是一乘。雖爾此理如來所
證之理。不勝鬘所説 又云是法住等
者。是根本約理所説果大乘也。此文上二句
根本約理説。第三句彰果大乘。於道場三字
正彰果。知已二字明能證所證理智合果。導
師方便説一句彰根本果必兼備方便 是
法住等者。一乘章曰。法住法位者眞如住
有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爲法住。法有
染得淨分位顯之故云法位。相者體
性。世間本體即是常住。眞如實性一乘體
云云 導師方便説者。此方便言非
方便。根本果上必兼備方便故。此是根
本果上之事。故是亦根本果大乘於世間
相常住無名相離言處設名相方便
故。是亦根本果大乘也 又勝鬘云等者。
此約所顯眞理根本果大乘。若不
二乘即是一乘之理遂以不顯。此約根本佛
果所顯眞淨究竟理説故。根本所顯理果一
乘之證也 法華又言等者。化城喩品文也。
一乘章曰。中路化城爲寶所息處故説
二唯一非云云息處者止息處也。經説
止息。此亦約理根本果大乘也 説二者。
二乘涅槃。此彰唯一事所顯
眞理
 實餘二非眞。
故根本所顯理果大乘也 又壽量品等者。
此是根本果智大乘之證也。經文曰。然善男
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
劫○彌勒等白言○一切聲聞辟支佛不
思惟。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是事中亦所
達。佛言。我成佛已來復過此。百千萬
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
婆世界説法教化文云云賛云。此明三乘所不
知眞身。論釋唯説報身道云云 説成道者
果智大乘 報佛者彰果也 安樂行品
等者。是亦壽量品文也。今云安樂行品者。
章主暗&T047368;之失歟。或後世寫誤歟。玄賛釋
曰。論云。不如三界見於三界者。如來能
證眞如法身。凡夫不見。此句説言。如來
正智能分明見不三界之妄相。而能證
三界之體性眞如法身云云故此根本約理果
大乘之證 即菩提等者。結成根本理智果
大乘
[章]勝鬘又云不了義説 鈔曰。二擧方便
果大乘證 二乘涅槃等者。二乘涅槃四智
究竟名爲涅槃。故今説向涅槃界 四智
究竟等者。經全文曰。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
脱得蘇息處云云蘇息處者。瑜伽九十九説
此言。倫&T047368;二十四景師云。蘇息處者滅諦法也
云云遠師云。蘇息處者在見道住聖人也云云
勝鬘述&T047368;曰。蘇息處者。以隨他意語不了義
方便引導非眞實義云云今云。蘇息處者。蘇
謂蘇生義。息謂止
息。無漏眞智未發之問沈沒苦海止息處
見道時初止息如蘇生人。由蘇之止息也
 是佛
有餘等者。結方便果大乘。不了義者方便
説也
[章]故根本果皆名大乘 鈔曰。三結果大
 根本果者。佛身所有菩提涅槃妙果
已辨
若隨順果者。二乘得果佛化方便説爲究竟

[章]有爲法中皆爲乘體 鈔曰。第五總擧
。以正兼二取果大乘。一乘章曰。一切
無漏若種若現有爲無爲若因若果根本方便
能成佛徳皆名一乘體。兼取有漏地前功徳
及十地者助一乘云云今問。上教行大乘
文云順大乘。今果大乘云若隨順果。有
相違耶。答。按此章意。順言有二義。一
者順成義。二者順助義。若由初順成義。則
根本方便倶有此義意。若約根本能成
順成義。若約方便。隨順佛徳
成義。又由後順助義則但在方便。但兼
疎遠縁順。非正顯取佛徳全
順也
[章]二乘體者大乘如前 鈔曰。自下第三明
二乘體。此中有三。初標牒。大乘推前。二
小乘體。三結二乘體。今即初也 如前
者。勝鬘説一乘者即大乘故。前所明一乘
體即大乘體。故云如前。今所明二乘體者大
小二乘也
[章]聲聞乘體以爲體性 鈔曰。此下二明
小乘體。此中有五。初明聲聞乘體。二擧證。
三結聲聞乘體。四明獨覺乘體。五結獨覺
乘體。今即初也 三歸已去等者。三歸已前
外道所攝。翻邪三歸已去是佛弟子。三歸
二。一大乘三歸。涅槃經説。憍曇彌莫
養我。當養僧。若供養僧則得
供養三歸云云二小乘三歸如瑜伽六十四
 隨順出世者。隨順無漏有漏五蘊 隨
所應者。二乘中隨應教理行果以爲聲聞乘
體性
[章]故瑜伽論至神通等 鈔曰。二擧聲聞
乘體證也 謂先受歸依等者。論文曰。謂
先受歸依乃至沙門莊嚴爲依國故 歸依
者。三歸依也。等者等取五法・五欲求五法
者。
一聞法。二戒法。三攝受法。離奴婢妻子等。四受用法。
歌舞妓樂婬欲等。五證得法。五欲求者具説如伽六

 謂見及修等者。見謂初果。及修者二三
向及果第四向。究竟謂第四果 二智證得
者。神泰所覽本作證智因。現本爲是 謂
九智者。一法智。二種類智。三苦智。四集
智。五滅智。六道智。七此後所得世俗智。
八盡智。九無生智 即法數四諦等者。周
&T047368;曰。法・類兩智名之爲總。四諦各一名
之爲別並前爲云云問。何故十智之中
他心智九智耶。答。略有二釋。一
明證故。二八智無漏俗智有漏。唯他
心智通漏無漏。離九外無。所以不云云
又神泰云。他心智是遊觀心別修功徳故非
證智云云 盡智者。無學位若正自知我已
苦我已斷集我已證滅我已修道。是名
盡智 無生智者。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
已斷集我已證滅不復更證我已修道不
更修。是名無生智 謂四證淨者。一佛
證淨。謂已見諦者於如來所善住出世間
。及後所得善住世間信。如佛證淨。第二
法證淨・第三僧證淨應知。四聖所愛戒證淨
者。謂已見諦者於已得決定不作律儀聖所
愛所善住出世間信及後所得善住世間
 謂無量等者。無量謂四無量慈悲
喜捨
勝處
謂八勝處下八
解脱章
 乃至者略十遍處・無諍・
願智・四無礙解也。神通謂六神通。等言等
取所餘功徳
[章]故知教理退故非因 鈔曰。三結聲聞
乘體 故知者承上意。謂由上所明五證
故。聲聞乘教理行果並是乘體。問。何故
五證得聲聞乘教理行果並乘體耶。
答。五證得是行果自可知解。此中行是能
觀。云何有能觀所觀境耶。所觀境是即
教理。應知五證得是聲聞乘教理行果。此中
能運載義教理行三。果是所乘。若前三
果爲第四果因。此亦能運。由前三果斷惑
第四果故。若欲第四果前三有學
。則第四果亦有能運義。故今云並是乘
也 此論證得等者。通伏難。難意云。若
教理行果爲乘體。見道已前亦有。何故但
初果已上乘體耶。今文通之。上所
明由瑜伽五證得論故。略初果已前。見道
無前證得故 歸依已後者。初果已前三歸
依已後有教理行果。此即聲聞乘體 此唯
根本下明方便乘 設有不定等者。簡
濫意言。設雖不定姓。自小入大。
小見之則退小入大乘故。小乘是非
大乘方便因。所修大行亦非彼小乘方便因
也。故唯根本也
[章]瑜伽復説名麟角喩 鈔曰。四明獨覺
乘體。瑜伽六十四十丁文也 一先得順決擇
分等者。神泰及周&T047368;曰。一先已得聲聞決
擇分善根。後得果時無師自悟云云基云。未
決擇分善囘心人亦復爾。以更長時修
練根利故云云二先已得等者。泰曰。二
先已得見道證得。證得先時聞佛爲説
四諦見道成預流。後得第四果時無
師獨覺云云 三先未得等者。謂先未得證
得決擇分善根。但無師獨覺云麟角。次證得
言無師自悟 前二證得等者。泰云。此前
二人先是聲聞後無師自悟名爲獨勝。是衆
出辟支佛。最後喩麟角獨出云云基云。獨
覺三人中前二人成衆出云云
[章]故此根本並爲乘體 鈔曰。明小乘體
中五結獨覺乘體 故言承上。此者指
覺乘。根本者無師自悟法寶。方便者以聲聞
前方便
[章]以合獨覺故出二體 鈔曰。明二乘體
中三結二乘體 獨覺更無別戒律等。獨覺
教少於聲聞。從多爲藏但名聲聞藏。藏攝
既爾。乘准可
[章]法華經中非依門故 鈔曰。此下四明
三乘體。此中有三。初由法華三乘因果
。二別説三乘體性。三擧異説異名
。今即初也 果爲三乘者。由玄賛意。門
内爲因。門外爲果。既出三界火宅故。然
門外唯一大牛車。既於門内長者
諸子羊鹿牛三車今在門外。故法華所
説三乘就果説。是果三乘非三乘因行
也。然羊鹿二車但有名施設已。不見不
故。此乃以二乘小中種智體 一乘因稱
門者。一乘者門外所授等一大車也。謂果一
乘之因名門。門者即出入之所由故 唯有
一門等者。譬喩品文也。經言。復更思惟。是
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云云賛五四十二
丁左
曰。是
二種生死三界之舍。唯有一箇大乘正門
之處。菩薩大性能具行之。二乘之性現
耽不大教。設爲彼説彼不
彼行。名爲狹小。不獨覺者行
狹。不聲聞者行小。譬如大海雖
無量宿死屍亦名爲狹。一乘之因。行
廣無邊。不二行故名狹小云云 
二乘因稱等者。衣裓机案爲二乘因。如
已明。二乘因各別果亦各別自可知已 從
舍出之等者。賛五曰。門外在羊鹿牛三車
果三乘別。小子中子以衣裓机案所由
舍不別出。三子倶自一乘因門而出故。出
已長者與等一大車羊鹿二車也。若
小子爲衣裓所由舍出之。中子以
所由舍出。則於門外長者心小子
羊車中子與鹿車。既不爾故授等一大
也。由是可知。二乘之自因以衣裓與
別喩之也。故三乘因及果皆別也
[章]二乘體性故成差別 鈔曰。二別説
乘體性 差別説者下別説聲・縁・菩三能運
 大乘如前者。指前明一乘體 故成
差別者成三乘體各別
[章]然有説爲即包因果 鈔曰。三擧異名
異説大乘 有説者有處説也。勝鬘・涅
槃經説大乘菩薩乘也 能自運等者。
菩薩乘。自他二利菩薩所作 法華
但説等者。不餘乘於一佛乘分別説
故今云但 三乘相望等者。意言。三乘中
佛於何乘耶。如是推尋可佛自乘菩薩
。所以者何。世尊但廣運他故 若名大乘
等者。因果二位共是大乘。故包因果
[章]若四乘者三如前説 鈔曰。五明四乘
。勝鬘四乘如前引文 以人天善根等者。
四乘之中三乘如前。故今不擧。但明人天
乘體 善根福分者。分謂因。善福種子名
因也 由果是彼等者。通難。難云。人天
乘中以有漏善教理行三乘體性自可
了知。果爲乘體如何。今文通云。由果是彼
彼因三歸十
善等
 眷屬故同教理行因以爲
 若運載義等者。簡果非乘體。人天乘
果是異熟無&T047368;故無能運義。故云果非 餘
三如前説者。人天教理行運載義准前應知」
[章]若般若四便爲第四 鈔曰。前科中文
般若經四乘。五百九十三卷所説。與
鬘説少異。故別明之 種具等者。四乘種姓
具足。與勝鬘説異。勝鬘於現行相説般
若於種姓説。此爲多異。勝鬘聲・縁・菩・人
天爲四。般若聲・縁・菩・不定姓爲四。聲・縁・
菩三雖同。人天與不定姓之一爲異。故
少異 教等無差者。教理行果與勝鬘
差。同是三乘教等四爲乘。故就唯根
三乘也 幷方便爲第四者。不定姓乘
二乘方便助因故。以大乘根本。所
以幷根本方便第四不定姓乘體也。問。
前既云設有不定姓退故非因。今復云
何云幷方便耶。答。就聲聞乘邊退
小入大故聲聞乘無方便因。聲聞人説而
論。今從不定姓見。則悉是前修小乘爲
乘之因。就此義邊幷方便
[章]楞伽等五乘體無差 鈔曰。六明五乘
。楞伽者十卷經第八卷。等者稱讃功徳經
 通別異故者。不定爲通。通三乘種姓故。
決定爲別。三乘別姓故 種有異者。不定
定種姓有異 故又一種五乘等者。故字
恐衍。又一種者善戒經所説五乘。不
定姓。此以不定定姓略 以趣異故者
人天二由
[章]第三釋名字中 鈔曰。自下第三門。此中
六。初標牒。二釋一乘名。三釋二乘名。四
三乘名佛乘菩薩乘因異。五辨四乘
六釋不定姓乘名。今即初也
[章]一乘者帶上持業釋 鈔曰。二釋一乘
。如文可知 帶數釋者。此有依主・持業・
有財三之帶數。若一言遮之一遮二三。立
則乘能運依一之乘。依主帶數若一言非
遮。圓滿之一眞如妙理名一。乘是所乘。則
一即乘持業帶數。眞如理非能運。萬行能運
此圓一妙理。則一乘名行能乘有一即所
。此有財帶數
[章]二乘中下並上下故 鈔曰。此下三釋
二乘名。此中二。初釋下上乘名。二釋大小
乘名。今即初也 以機以法等者。釋上依
主・持業二釋之別。若以機釋下上言。依
劣機之乘。依主得名。依上勝機之乘。依
主釋也 又以法釋下上言。下法即乘。上
法即乘。二共能運載故。持業釋。上法體持
運用故。下法亦爾
[章]又名大乘如次當知 鈔曰。二釋大小
乘名。又名大乘等者。明下上乘亦名大乘聲
聞乘 聲聞之乘下釋聲聞乘。謂聲聞是人
乘是教等法。故依聲聞人之乘。依主釋也 
又法華經云下。明聲聞乘即小乘小乘名
經第一卷方便品文也 終不以小乘法等
者。由經文此前句餘二則非眞。故小
乘者即餘二之乘 或亦依彼等者。亦聲聞
乘名 依彼者依翻譯家 可得説小者。
譯家爲小乘道理 即攝餘二者。三
乘之中除菩薩乘餘二乘云餘二也。小乘
言即攝餘二乘也 相形爲名者。形待大
小乘也 亦通二釋者。若以機釋
。依小機之乘。依主釋也。若以法釋小言
小法即乘。小法體持能運用。持業釋也 如
大乘者下釋大乘名 兼佛菩薩者。大乘名
佛乘菩薩乘故 亦大亦乘等者。以
大爲乘。大即乘持業釋。能乘體持七大
故。能乘教等法寶。或乘大性等者。乘是
所乘。大性者眞如理。行能乘有所乘即大
性他用。有財釋 或依主等者。以機釋大之
。依大機之乘。依主釋
[章]三乘名中二皆依主 鈔曰。此下四釋
三乘名。此中有二。初明乘菩薩乘是一
二明大乘名通因果二位。今即初也 有説
有有言非人有處説也 二皆依主者。菩薩
及佛之名此人乘是法依他主法名故依
主釋也
[章]若名大乘非能運故 鈔曰。二明大乘
名通因果二位 即兼因果者。大乘名兼
菩薩果佛乘。二極果者色縁二極果。皆名大
乘者。三乘皆名大乘也。如此章初引文 
初二皆依主下約離合釋 亦乘亦大者明
持業釋 乘於大性等者。明依主釋。無性
攝論一以此二釋之文也。故云無性説
 以大非運故者。示不得有財由。大謂。眞
如理。此非能運故。能運用倶在教行果三
故。問。何故云大非能運耶。答。教理行果四
大乘中。教行果三持業釋。非有財。此二
之大即能運故。又理大乘之大眞如理故。非
能運所運。能運是六度等行。眞如理是
所乘。前文及對法抄等云。眞如理能持
。衆徳所依。勝遍稱大。六度等行乘此眞
。能有所住故名大乘。有財釋云云今文
大非運故有財不得。約理大乘釋。
此彰眞如理此所乘非能運六度行
能運所乘義也。又次文云大爲
亦有財釋者。六度等所能乘。以眞如理
所乘。此能乘行有所乘眞如大用。以
已立大乘名。有財釋。故今云以大爲
所乘等也 然前解勝等者。以能乘
實義故爲
[章]勝鬘經中亦依士釋 鈔曰。五明四乘
 亦依士釋者。亦聲聞獨覺乘。人天以
機名。機覺用。依士夫用故云依士釋也」
[章]大般若中持業釋也 鈔曰。六明種種
姓乘名。種種姓乘者不定姓乘 亦依士釋
者。亦上所云依士釋。種種姓是種子功能。
士夫用。依士釋也
[章]第四彰廢立者 鈔曰。自下第四門。此中
七。初標牒。二廢餘乘。立一乘。三明二乘
廢立。四明三乘廢立。五明四乘廢立。六明
般若四乘。七明五乘廢立。今即初也
[章]何故立一爲五乘故 鈔曰。第二廢
一乘。此中有十。初明頓漸菩薩姓
一乘。二以二義一乘名。三法華・勝鬘
相對辨一乘・三乘攝實別。四總會二經違
五約攝入・出生一乘攝實。六約所依處
寛狹有姓無姓二經攝實。七約決定・不
定性二經攝實。八約菩提・涅槃二經
攝實。九明今家取勝鬘一乘。十總結會釋
今即初也 有決定等者。以二所由
不定姓一乘。爲載決定姓二乘
故。翻對是載不定姓一乘
 有無種姓等者。爲載無種姓人天
。爲五乘對是。自知載不定
一乘也。今云。種姓心相縁起之體也。
故約現起則但一相五種姓相各別。例如
業縁水或火等一相顯現。而論其縁起
。同一事處絶言縁起。不火。不
水也。五種姓相亦復如是。隨縁顯現。但是
一相不有姓無姓。不
決定不定。大乘縁起深妙離言。如
樞要中擧無姓人證。涅槃三十六云。善
男子。若説一切衆生定有佛性。是人名爲
佛法僧。若説一切定無佛性。此人亦名
佛法僧。又云。善男子。如是諍訟是佛境
界。非諸聲聞縁覺所知。若人於此生疑心
者。猶能摧壞無量煩惱如須彌山。若於
決定者是名執著。如是執著不名爲
已上
樞要
是應知。五種姓差別相約理世
眞勝義。眞勝義中心言絶故。若約
詮勝義言。非有姓有姓。非無姓
無姓。是名大乘縁起深妙離言境界。立
決定姓量云。二乘之果應定姓。乘所被
故。如大乘者。立無種姓量云。所説無姓決
定應有。無二性隨一攝故。如有性者。又
云所説無姓決定無有。聖所説故。如
已上
樞要
今也澆季法典世降。他家講學不
大乘實相印小乘三法印及乘施設建立有
別。此五種姓亦以諸部・僧佉所云本有與
種子混合辨之。基辨愍斯講學
量云我説五種姓應非有似有唯識所
。許大乘唯識識相教門故。諸許大乘唯
識識相教門者見非有似有因縁唯識所變
餘辨依他起性相教門。離作法云。諸立
非有似有唯識所變者。知大乘唯識
相教門。如我宗教數・勝二論
[章]此有十義竟説一乘 鈔曰。此下第二
十義一乘名。此有三文。初擧十義
。二以十因十義。三以不定・應化
十義。今即初也 攝大乘論等者。無性攝論
第一五丁文也 爲引攝一類者。此第一義。爲
謂順助第四轉聲。一類者利根不定姓也。爲
攝此佛説一乘。引導攝化云引攝。引化
大乘之義也 及任持所餘者。此第二
義。及謂合集。合集利鈍二不定姓。相違釋
也。所餘者利根不定姓之餘。即鈍根不定
姓。任持者任持捨小向大種姓捨離
佛説一乘。此爲是也 由不定種姓等者。
上二義屬不定姓 法無我者。法言
第三義。顯揚六義中第一二也。次句等言
是。即法等義顯揚所言諸法無差別義 
無我者。此示第四義。顯揚論六義中第三義
也 次等言亦及此。無我平等義。顯揚説。衆
生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 解脱者。示第五
顯揚六義
中第四也
等故言及上二。亦解脱平等義。
顯揚説。謂差別求者。有事虚妄分別煩惱對
治所縁法性不相違云云 姓不同者。示
第六義 得二意樂者。示第七・第八義 
化者示第九義顯揚六義
中第五也
顯揚説。善能變化
住故云云究竟者示第十義顯揚六義
中第六也
[章]此中十因般涅槃故 鈔曰。此下二以
十因十義。此中有十。即十義也。如次前
攝論文中以十義配屬也 因謂所由
十所由今立十義。一爲引攝等者。此第
一義先已明。約利根一
類不定姓一乘
[章]二爲任持位何退故 鈔曰。此第二義。
此亦約不定姓一乘義 法華經云下
持不定姓。經第一方便品之文也 
新發意等者。回心向大初修業菩薩也。玄
賛曰。不定姓菩薩疑佛果自亦無分欲
退向小故。今聞一乘
 此疑皆除云云 此
中唯説等者。簡濫。意言。於新發意疑網
皆除。唯説十住之第六住已前。不
六住已後。第六住後不退故。第六住者正心
住也。謂所聞讃毀心定不動名正心住云云
[章]三法等故亦與此同 鈔曰。此第三義。
定不二姓一乘義 乘雖有異等者。法
華論曰。彼二乘非彼平等法身體。以因果行
觀不同故云云謂三乘運載雖異。所證得
眞如淨法界平等法身無差別故。云所趣眞
如無差別故 法華論解等者擧證。論曰。又
何義故。如來説三乘名爲一乘。依同義
故。與諸聲聞大菩提&T047368;。言同義者。以如來
法身聲聞法身彼此平等無差別云云
曰。無二乘者。謂無二乘所得涅槃。唯佛如
來證大菩提竟滿足一切智慧大涅
。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有涅槃法。唯一佛乘
云云
[章]四無我等故説一乘 鈔曰。此第四義
定不定説義。法華論曰。於小乘諦中。人
無我等。於大乘諦中。眞如法界實際法性及
人無我法無我無我等故云云 我既無異者。
補特伽羅無我三乘無別。故説一乘也」
[章]五解脱等無差別故 鈔曰。此第五義。
此約定不説義。成唯識第十説。謂有二乘
深樂圓寂生空觀。親證眞如永滅
煩惱障盡。唯有清淨眞如。離相湛然寂滅
安樂。依斯説彼與佛無差。但無菩提利
故。復説彼與佛有云云 解脱無差
別故者。基辨謹按。此解脱恐衍字。應重寫
。無字下有字恐落脱。應無有差別。故
字下説一乘三字恐脱乎。總言應而得解
脱無有差別故説一乘也。尚應餘本也」
[章]六姓不同故説一乘 鈔曰。此第六義
但約不定姓而説義 姓不同者。定姓與
定姓同也 聲聞之中者。未回心聲聞身
中 此聲聞身已下具明未回心聲聞一相
續中具有聲聞及佛種姓。此不定種姓有
之義也
[章]第七第八得意樂故 鈔曰。此第七・第八
義總明。次文別明。問。玄賛中第七與第八
別擧。第七云同體意樂。第八今章次文
言第二。然今章第七・第八共云得二意
。指何云二意樂耶。七・八倶同得二意樂
如何爲七八別耶。答。此文由玄賛解。第
七・第八共以意樂義故。總今云第七・
第八得二意樂。其二者。一者諸佛於諸有
情等者。第七得意樂也。此總約定不定姓
意樂義。故云於諸有情等也。二者世
尊法華會上等者。第八得意樂也。此但約
定姓意樂義。對機別故。第七・第八爲
別意樂者令平等法身。此意樂七・八相
同故一處論此總
明已
[章]一者諸佛得授&T047368;別 鈔曰。此別明
 一者諸佛下此第七義。約定不定得意
 於諸有情者五種姓各別有情 同自
體者。同謂平等。自體謂法身。令平等
法身意樂得同自體等也 言我即彼等
者。令同自體意樂。是即説一乘也 二
者世尊下此第八義。約不定姓得
意樂。次下云第八少分是也 我等與佛
等者。 此二句明攝得如是意樂 與彼
名同等者。彼謂昔菩薩。與昔名同云與彼名
也。玄賛四曰。同名菩薩得&T047368;云云
 故佛一言等者。佛説我等與佛平等無二
之一言含二種益。二益者。一諸聲聞得同體
意樂。二菩薩得&T047368;
[章]九化故如而般涅槃 鈔曰。此第九義。
玄賛立理曰。耽三昧酒醉逸而臥。後從
起方發大心。皆佛菩薩之所化作。若不
則實入無餘依涅槃。身智都盡。後從彼起
法從何生。故知是化云云此成化作理
[章]云何已成之涅槃故 鈔曰。此寄難答
成第九義。即爲調伏下答文 佛菩薩等自
化等者。瑜伽攝決擇分第八十卷
五已下
説。世尊多
此回向菩薩聲聞密意説言。總類善男
子。若有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餘一
。餘一劫者。此中意説。過於一劫。彼雖
是増益壽行能發趣阿耨菩提。而所修行
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初心始業菩薩
彼既如是増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
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
般涅槃。由此因縁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
無餘依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留有根實
。即於此界贍部洲中其所樂遠離而
住。一切諸天尚不覩。何況其餘衆生能
云云 爲彼同類等者。問。有何所以同法
者前示無餘耶。答。泰師等解云。恐彼同
法發無見故作化身示入無餘云云經百
千劫耽寂滅酒等者。倫&T047368;曰。楞伽經云。味
著三昧樂住無漏界究竟處。亦復
退還諸三昧身。乃至歴劫不覺。譬
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爾云云
云。又解下説方便示現入無餘依界。假
此人無餘涅槃。實回向菩提聲
聞。住有餘涅槃。三昧酒醉是不定姓人住
寂定。後出定已起大乘變易身云云
於我等等者。玄賛曰。今此會中富樓那等
即其類也。法華論中爲化聲聞&T047368;即此是
云云 亦爲降伏等者。亦言亦應化聲聞。此
増上慢聞 我亦得汝等者。彼起
慢心之相
[章]十究竟故最爲勝故 鈔曰。此第十義。
此不機但由理立。最勝理故説一乘也」
[章]法華論中作佛名一 鈔曰。三以不定・
應化十義。四種聲聞者。一決定聲聞。二
増上慢聲聞。三退菩提心聲聞。四應化聲
云云但爲不定者。法華論云。二種聲聞
如來與&T047368;。謂應化聲聞及退已還發菩提
者 決定・増上慢之三根未熟故。如來不
&T047368;云云不定者退菩提心聲聞也 不定種
姓下正簡十義 第一第二等者。第二下第
六二字恐落脱歟。次云餘之六種故。又云。
第六就不定種姓義故云云 小分別義
者。第八少分如前所明。第八立不定聲聞及
頓悟菩薩之二得益。其中初不定聲聞今云
少分也 亦非無姓者。玄賛四引涅槃
云。一乘一道。四果聖人皆得佛不
云云之應知。無姓無作佛義 名一者。
一乘
[章]顯揚二十不須別説 鈔曰。第四顯揚
六義以十義相攝。顯揚曰。一即彼諸法約
無差別故。二約無分別行相説故。三衆生
無我及法無我平等故。四解脱平等故。謂
差別求者。有事虚妄分別煩惱對治所縁法
性不相違故。五善能變化住故。六行究竟故
云云是十義相攝如上已明。恐煩不重述

[章]然法華經乘爲眞實 鈔曰。此下立
九中。第三法華勝鬘相對明一乘三乘
權實。此中有三。初擧三乘方便一乘眞實之
。二擧一乘方便三乘眞實之證。三章主判
釋。今即初也 經第四法師功徳品文也 
開方便門者。開二乘小權也 顯眞實相者
一乘實
[章]依勝鬘經無有二乘 鈔曰。二擧一乘
方便三乘眞實之證 若如來隨彼等者。述
&T047368;下曰。此文明權也。即法華經中破三歸
一。但有入一乘。即是如來隨彼意欲
方便説非眞了義。名爲權説云云 隨彼
意欲者。彼二乘所被意樂欲也 唯有一乘
者。涅槃界一乘也
[章]此意即顯不成佛故 鈔曰。三章主釋
 此意即顯者。此勝鬘經説唯有一乘無有
二乘意。即顯但攝二乘大説一乘者隨
他意語是方便説 決定種姓不授&T047368;別者。
法華論説。決定聲聞根未熟故如來不&T047368;
云云是決定聲聞・無姓有情不佛智
。然今説一乘隨他意語。法華通深智説。
勝鬘・涅槃唯説佛性。勝鬘亦但以眞理
一乘。不智慧故出生・攝入倶盡也。今云。
行果論時。決定種姓・無姓有情不&T047368;
。決定非唯一心相故。無姓非成佛心相
故。若以理論。五姓皆悉成佛。唯有一乘義也」
[章]法華一會乘爲眞實 鈔曰。立一乘
文中。第四總會二經違。此中有二。初會
後會勝鬘。今即初也此會釋。法華一乘爲
。勝鬘一乘爲方便
 對不定姓等者。不定姓以二乘大乘方
便助因。一乘爲眞實所到故。章主云。若
法華經中説一乘是實。二乘稱權。以
佛乘分別説三。故息處説二密遣二人
已上勝
鬘述&T047368;
問。法華一乘蒙五姓中不定一姓。則
一乘。不一切有情故。云何以
華説一乘眞實耶。答。法華一乘對不定
説。即及一切有情。所以何者。云不定
。此約縁起所被心相而論。而觀其縁起
。離言説故非不定姓不定。如
水與火相有別而觀其縁起本性水與
火同一處非水非水非火非火離言
説相。今亦如是。雖所被心相縁起
不定姓。約佛智慧所縁境性絶言縁起
故。一切情相同一處所。説諸佛證智不可言
故。説佛智慧故唯是一事<#0660_3/>定故。佛
智所證云何相有別境耶。應知於佛智所證
離言縁起性説爲一乘。故是一乘眞實
[章]勝鬘經中亦不相違 鈔曰。二會勝鬘
 以道理周備等者。道理謂四乘種姓。周備
者。若云四種姓則心相縁起一切具足云周
 機有不定者。機發品數不定即四種姓。
此以行果種姓・機發盡故云四乘爲實。
&T047368;曰。若此經中四乘是實。説一乘權。
無種姓・定姓二乘故各別説。説人名
實。若隱此種姓別説爲一乘。一乘是權云云
 亦不相違者。互亦二説。法華與勝鬘
一乘權實所望異。攝入四乘行果各別
乘方便佛智所證一乘眞實。於理全

[章]又法華一故是眞實 鈔曰。第五約
入・出生一乘權實。若由此會釋。法華一
乘爲方便。勝鬘一乘爲眞實 唯依攝入等
者。意言。若法華一乘云三歸一但有
入一乘。即是如來隨彼意欲而方便説。但
攝入出生體用狹説。説一乘
方便 勝鬘一乘下。以此經一乘
實説。述&T047368;曰。經二乘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
一義乘者。述曰。明實也。今此經中具明
入一乘。眞常了義不他語眞説
云云 出生攝入等者。意言。若勝鬘一乘
涅槃界第一義乘名爲一乘故。從涅槃
生一切此出生道理入二乘
一乘。則出生・攝入二義皆周備故。勝鬘一
乘亦眞實也
[章]又法華一故是眞實 鈔曰。第六約
依處寛狹有姓無姓二經權實 唯談有
姓爲依等者。若云法華一乘説佛智故。唯
有種姓所被機説爲一乘。則方便一
乘。不盡理爲方便。何爲不盡理。謂此一乘
中不無姓。無姓不成佛故。唯説佛智。一
乘非所被故。以無姓依是即不盡。故
方便此道理法花一乘任佛智慧之文
義不唯果智一乘故光宅等説成
乘方便
之義
 勝鬘一乘等者。此經一乘説涅槃界
第一義乘。故有姓無姓悉皆爲依所談。故眞
實一乘。有姓無姓共從涅槃界出生故。
一切機説。故是眞實。亦言亦有種姓
[章]又法華唯可宜聞故 鈔曰。第七約
定不定二姓二經權實。意言。法華一乘若
唯不定姓是所被機無餘姓道理。是
方便一乘。不被機此道理不定
。且就被機相有別
論。其實佛觀縁起本性絶言妙理一乘故盡一切
被機。既云説佛智慧。故知佛觀一切縁起本姓智應
佛智。説諸佛證智不可言説故。若爾
是理智合一乘。盡一切被機。是一乘眞實
勝鬘亦談
等者。勝鬘一乘説涅槃界第一義乘。則一
會中決定姓人亦宜涅槃界第一義乘説
機根故。是眞實一乘。盡被機此道理。則
一乘眞實。雖
爾若顯二乘大説一乘
則勝鬘一乘亦方便説隨他意故
亦言亦不定姓
[章]法華分明隨説眞如 鈔曰。第八約
提涅槃二經一乘。此科文中非方便・
眞實。但以菩提涅槃歸勝鬘一乘。此中
三文。初明法華一乘。二明勝鬘一乘。三以
法華歸勝鬘。初中有三。初正辨法華。二
伏難。三結成法華一乘。此即初也 分明
等者。經方便品説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實
四佛智見。説道場知已導師方便説
故云分明等 隱説眞如者。經雖是法
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説知已説故非顯説
眞如。今云隱説此今家判法花一乘
理智併取一乘之義也
[章]雖説化城全不得故 鈔曰。二通伏難
難云。化城喩品説大涅槃爲寶處。何故云
隱説眞如耶。今文通云 由二乘者下。
分明不涅槃
[章]顯以智慧令彼欣求 鈔曰。三結成法
華一乘。意言。方便品顯説佛智慧故唯
此一事實。此雖佛智所證眞如淨法界。隱
理顯智令二乘欣求也。雖顯密説異。説
如淨法界一乘。法華勝鬘全無違也
[章]勝鬘乃以二種倶盡 鈔曰。二辨勝鬘
一乘 乃以眞理者。此經述&T047368;曰。經説涅槃
界即第一義乘。又説。二乘者即是一乘。得一
乘者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即是涅槃界。
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者究
竟一乘云云此以眞理一乘。不佛智
一乘也 攝入出生等者。如上已辨。謂
眞理入一切出一切。悉攝
生一切説盡故。説名一乘。故云二種倶

[章]雖佛果涅倶是一乘 鈔曰。三以法華
歸勝鬘。意言。法華所説一乘是佛果上菩
提涅槃。雖勝鬘所説涅槃界。説涅槃
界第一義乘故。菩提涅槃倶是一乘。此以
歸勝鬘
[章]勝鬘了義説於一乘 鈔曰。第九明
家取勝鬘一乘。了義者顯了了義。師子吼者
一切義 法華隱密等者。顯説佛智
密説涅槃界第一義乘故。不今家以
位識相與識性非即非離不可言境。示此三
無差之所立。故今家以法華一乘歸勝
鬘第一義乘以取是也
[章]總説聲聞方爲二&T047368; 鈔曰。此前科文
中之文。依法華論隱密義 雖有四種
者。一趣寂。二退菩提心。三應化。四増上慢
法華初時等者。方便品説時初有應化・退菩
提心・増上慢三聲聞。唯除趣寂 其増上慢 
等者。増上慢在方便品末。故對初時後。
退席已去云起已去 方爲二&T047368;者應化・退
菩提心之二。法華論説。二種聲聞如來與
&T047368;。謂應化聲聞退菩提心。決定・増
上慢之二根未熟故。如來不&T047368;云云問。爲
應化・退菩提心之二&T047368;自可知。以
云何成隱密説義耶。答。如勝鬘説。以
槃界第一義乘一乘時。四種聲聞一會之
中可宜聞故。顯及一切之一乘也。法華隱
密雖一切。説佛智慧一乘故。以
論時説示不一切。故但云爲二&T047368;。此
隱密義也
[章]由如是理不違餘教 鈔曰。第十總結
會釋 如是理者。上來所會之理 雖説一
乘者。法華與勝鬘別教示一乘也 
不違餘教者。餘教所説。勝鬘一乘以法華
餘教説。法華一乘以勝鬘説餘教
。互爲餘教。問。云何不違耶。答。且法華
一乘非方便。説佛智慧所證境故。約佛果
菩提涅槃一乘故。非方便。説佛智
決定姓無姓故。又勝鬘一乘非
便。出生攝入四乘故。説涅槃界決定姓
及無姓故。非方便。但攝二乘大説
一乘隨他意説故。由是應知。一乘體不
攝亦不實。離言説相。説權或
理俗説非眞勝義。眞勝義中心言絶
故。故二經説互無相違。愚者任文是非此
。智者觀體示違旨。若決定言是權是
。則如勝論執實徳業。大乘學者愼莫

[章]説二乘中皆二類故 鈔曰。第四門大
文有七中。第三明二乘廢立。此中有四。初
機會。二明定不定姓之獨覺攝聲聞。三
教少獨覺乘不立。四釋大小乘。今
即初也 但説上下等者。釋世親攝論説
上乘。機根品類不下上二故 以機以教
等者。以上下根機教機教共有二類
故。以教之以謂對也
[章]又聲聞獨名聲聞故 鈔曰。二明定不
定姓之獨覺攝聲聞 皆依聲故者。義鏡曰。
若部行若麟角初入自乘位亦多分依音聲
問。若爾何故玄賛五曰初可佛後必不
見。既云麟角不佛。如何今云皆依音聲
耶。解云。彼約彼得。此據初時。各擧一邊
相違云云已上
秋篠
 以佛道聲等者。法華經第
二説
[章]又彼獨覺故不別説 鈔曰。三約教少
獨覺乘不立 無多別教者。無聲聞乘
外多別部教名獨覺乘。此下乘聲聞乘之類。
故不別名中乘
[章]又名大小種類同故 鈔曰。四釋
小二乘。彼二乘者聲獨二乘
[章]何因三中故亦不説 鈔曰。七科大文
第四明三乘廢立 三中者。三乘名中 不
定姓中下應具二字。雖不定姓中具聲・
獨・菩三或具聲・菩及獨・菩之二。究竟得果
三名三乘 人天淺近等者。周&T047368;曰。
此定姓人而不運出三界非究竟
[章]勝鬘四中同淺近故 鈔曰。七科大文
第五明四乘。如文可
[章]般若經中得涅槃故 鈔曰。七科大文
第六明般若四乘。如文可
[章]何故楞伽淺近類故 鈔曰。七科大文
第七明五乘廢立。此中有四。初明五乘。二
違。三示六乘。四明七等。今
即初也。如文可知 有四別故者。定姓有
聲・縁・菩三別。復加不定姓四別
[章]餘處復説趣類別故 鈔曰。二會違 
餘處者善戒經 合不定姓等者。名不定
聲・縁・菩三立故。今合定姓別説也。餘
文可
[章]不開有姓然無文證 鈔曰。三示以不
六乘。如文可知 無文證者。無六文

[章]不説七等類更無故 鈔曰。四明

[章]第五問答分別者 鈔曰。自下第五文有
七番問答。文段有八。初標牒。二第一番問
答。三第二番問答。答無二亦無三説
三五乘別。四第三番問答。答藏乘同
。五第四番問答。答佛乘。六第
五番問答。明但名聲聞乘獨覺乘。七
第六番問答。明佛藏。八第七番問答。
教等四爲一乘體同異。今即初也
[章]此中一乘爲引不定 鈔曰。下第一番
問答。此有二。初問後答。問之中有二。初
不定。二問無種姓。今即
初也 唯一無餘二三等者。開發曰。古諸
徳多説不同。有説。一乘如法花等。經曰。十
方佛士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云云
此義學者相傳有其二解。一云。由佛方
便諸乘。究竟皆歸無上大乘。餘乘即
是一乘方便。故説二乘即是佛乘。二云。理實
五乘差別。各於自乘果究竟。彼諸
聖教説一佛乘。約別意言。非實唯一。乃至
理如今章文已上
開發
 法華經言等者。經第
一方便品之文也。此擧唯一證。如文可
 涅槃亦言等者。北本二十七師子吼品之
文也。如文可知 何故乃言等者。正問。經
聲聞及菩薩皆成佛。又云有心者皆得
菩提。然今何故乃言一乘不定姓
耶。此初問意也
[章]乃至五乘不歸於佛 鈔曰。此二問
無種姓 五乘一切等文涅槃經文 乃
至言略中 何故究竟下正問。經云五乘一
切有情皆大乘極果。爾今何故云究竟有
人天乘無種姓不佛耶。此二問意也
[章]答攝大乘無二三等 鈔曰。自下二答。
此中有二。初以十因六因初問。攝大乘
十因顯揚六因如前既明 今釋意者下與
開發第二解同 五乘各異者。能運載教理
行果有五。如前成立。爾説一乘一類
不定姓。非能運載唯一無二三四等乘也」
[章]法華論言非餘二種 鈔曰。此下答中
二。答聲聞聞法皆成佛無疑之説非
切聲聞。此中有二。初引法華論總答。二別
答。今即初也 法華論言等者。瑜伽第八十
五十
亦説四種聲聞。如法華論。列次第別
[章]應化聲聞即是此也 鈔曰。此下二別
答。有六文。初引經明應化聲聞作佛。二引
論明退心一乘。三立理及第二問
答。四引經明皆成佛之説約行果。五由
經立皆作佛之説不一切之理。六結成今
家義應依估。今即初也 即經所説者。十卷
楞伽第四二十
二丁
同七
七卷經三二十
四丁
四卷經二
三十
二丁
之説也。經曰。味著三昧樂住無漏界
究竟趣。亦復不退還得諸三昧身。乃
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
法亦爾。得佛無上身云云 故爲應化等下
章主文也
[章]舍利弗等説一乘等 鈔曰。二引論明
退心一乘。智度論十二四丁所説也。根
本十住斷結經之説也。經曰。舍利弗。退者。以
眼時。前人嫌穢以是蹈破。於是乃退
聲聞心也。廣如彼經又本業纓珞經上
第七住退云云
[章]不爾便違五種種姓 鈔曰。三立理及
第二問而答。意言。若不上來所立理
一切有情皆作佛。則違楞伽八・莊嚴論五
説五種姓説。此是約行果現有無。非
理性五種姓。此由樞要意
[章]又涅槃言智得佛道 鈔曰。四引經明
皆成佛之説及一切全。經北本三十四迦
葉品之文也
[章]若皆作佛不解佛意 鈔曰。五由經立
皆作佛之説不一切 何故等下翻
成皆作佛
[章]故知但應此中説 鈔曰。六結成今
家義應依估。由是應知。説皆成佛或説
。約理性説。非行性。若行性論則
五姓・五乘各別。如前可知。如顯揚十四
。諸佛大智不可思議故刹生平等無差。般
涅槃法不般涅槃法性無二故。是等皆約
説也
[章]問經自説三五乘別 鈔曰。自下第三
第二番問答。此中有二。初問後答。今即初
也 破二破三等者。他家意釋無二亦無三
言。既破二乘三乘唯有一乘法。何
故得三乘五乘別耶。此問意也
[章]答依梵本非眞破也 鈔曰。自下答文。
此中有十。此文初由梵本無二亦無三
問。今家意答言。無二者無獨覺乘。無三
者無聲聞乘。隱無此二乘大乘一
有一乘法
[章]法華自言非所破也 鈔曰。二由餘二非
眞文三。經方便品文也 若破三者
等者。破他家釋今家云大乘即菩薩乘
之理。若如他家三乘一乘。則何故不
餘三非眞但言餘二。三乘中一不
耶。又三之中菩薩乘是大乘。何但言
小濟而不大乘。明知菩薩大
乘雖三乘中一是也。玄賛曰。此經
中第一周云餘二則非眞。第二周云密遺二
。第三周云息處故説二。此等文但説二皆
三。故知不是總無三乘
[章]彼經又言名爲二三 鈔曰。三由前理
何有三之説。經方便品文 二謂第二
者。獨覺乘也 三謂第三者。聲聞乘也
[章]勝鬘經云何況大乘 鈔曰。四由勝鬘
成大乘一乘。大乘即一乘故不
是一乘也 故但會二下章主立理。意言。一
乘即大乘故。經中但會不定姓中聲聞獨覺
二乘彼定姓二乘。行果異故。何況菩
薩大乘云何得會。大乘即一乘故
[章]又無三乘斯理何爽 鈔曰。五成大乘
即一乘之義。此中有三。初以即一義成
乘即一義 無三乘等者。經説無三言。設
三乘。顯三乘即一大乘即一義
無三乘。有何所違 非破大乘等
者。大即一故。若破大乘即破一乘。故非
大乘之理何爽。有證文故。如經第二
譬喩品説。爲説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云云
曰。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
佛乘云云是應知。菩薩乘即佛乘。故云
斯理何爽
[章]若會破三二牛何別 鈔曰。二由三車
中牛車成大乘即一乘義 若會破三者。五
字牒他家義。意言。若經無三言非第二
第三。會三乘三乘者。此牒他義意。所
許牛車者。於宅内許云門外牛車 
皆亦牛乘者。亦宅内所許牛車。出門所
大白牛車云皆亦牛乘 若破前牛者。宅内
許牛車云前牛 後別與牛者。後於
給大白牛車。今謂。若破前牛已下遮
四車家説今家義。四車家云。如法華中
宅内所指示門外三車誘引諸子
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大白牛車是
一乘教也。以三中牛車亦同羊鹿權引
務令出。是故臨門三車倶是開方便
門。四衢別授大白牛車方爲示眞實相。又明
所期差別云。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所
。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云
本所望。又明徳量差別云。謂宅内指外但
牛車餘徳。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
寶網寶鈴等無量衆寶而莊嚴等是體具徳也
已上四車
家之説
 今家義意言。若宅内所指示牛車
四衢別授大白牛車別。則何故同云
耶。若宅内所指示牛車四衢別授名爲
。則是應別體。既宅内所指示是牛車。四
衢別授亦是名牛車。故言其體性則全是同
也。又以徳量別體別理。今家以
門外果故云菩薩亦非本所望也。其體是
一故同云牛車也。於宅内徳量。未
果智故。又宅内開方便門。四衢別授示
眞實相。此亦不義。雖宅内開方便門
門外示眞實其體是一故。同是牛車也。故因
果權實爲一體自可知已已上護命僧正
解節&T047368;之意
 二
牛何別者。破前所許牛已後所與給牛別。
則有何別所由二牛成別耶
[章]又三中之大成漸悟耶 鈔曰。六破
。意言。又三乘之中大乘即是頓悟菩薩乘。
頓悟菩薩乘一乘。此即異義 豈令
頓悟二句正破。會令一。此即漸悟。不
入直住云頓悟。云何頓悟成漸悟耶」
[章]又大乘一何獨言三 鈔曰。七成大乘
一乘解行是一 新發意菩薩等者。擧經文
成前理。此方便品文如先已引 恐於精進
等者。囘心向大初修業菩薩於大乘行精進
且壞起成佛我無分疑退入無餘般
故。令我即彼彼即是我此既成佛彼亦成
而得彼聞其疑意 此乃捨下位等
者。此謂疑網除也。疑網除者乃捨下品心
上品階 不爾十地等者。若不
十地地地捨下品無漏智次地上品無漏
皆應亦名破三歸一。若云破三歸一。則
應言餘三非眞。何獨言餘二
[章]勝鬘又言不言三故 鈔曰。八成
二唯有一名眞義大乘即一乘義 
故會二乘等下章主釋經意 章主意言勝
鬘經中説定姓二乘於一乘。此非
眞實理。以涅槃界與佛同故。且約理性
於一乘。非佛行果相同説故。自成
佛智之。非眞實理 經雖説言等下
方便眞實之文約不定姓説非
一切姓眞實會入 今説一乘者。
法華經説時云今也 令趣者。能運載即乘
義也 極果者。一義故。令趣極果四字釋
乘名 名爲眞實者。結成會不定種姓
二乘者眞實眞實會入 非謂都
無二等者。意言。會定姓二乘是非眞實。何
況有菩薩大乘耶。菩薩大乘即是一乘
故。何會之有 故法華言等者。經第二信解
品之文也。大乘即一乘證。今拜讀信解品。長
行文云。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
威徳。汝可彼語又頌文曰。即以
方便更遣餘人眇目矬陋無威徳云云
故今文併取長行・頌文取意引也。玄賛釋
曰。實無二體。設二乘之教。故云
。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云二人。智慧狹
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無威徳。又曰。眇
目者視不正也。説文曰。一目少也。爲
安立諦教能詮顯義圓名爲眇目
所詮生空理短故名矬。無法身功徳醜故名
陋。神用不廣故名無威徳云云 不言三人
者。示菩薩大乘即一乘。又言息處故等者。經
第三化城喩品之文也。今拜讀化城喩品。此
引文頌中文。長行文云。佛如是心性弱
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止息故説
二涅槃云云玄賛釋曰。怯弱大乘下劣樂
故。於中道二涅槃。二機所學三智所證
二涅槃。二涅槃體但是有餘云云 不言
三故者。示菩薩乘即一乘
[章]若言迂會所宜聞故 鈔曰。九破但直
往云一乘異義 若言迂會下牒異義 
經論一乘下章主破異義。若但直往名爲
機有簡別故。道理難成。若依法華經
所説一乘。多分漸機所被少分頓悟所被。如
何云但直往所入名爲一乘。總經論所論一
乘或有漸機。或有頓機。實以定爲
如實義。開發曰。此亦非理廣智名文。遮
一非是一文體性不同。法華經説唯有
一乘。本爲二乘。豈名直往者何云
二乘。由直往名尚未了。義安在
周&T047368;曰。實不定者不定説彼眞往人大
名爲一乘迂會入者即名大乘也 今二行
位等者。開發曰。三外一乘無有。非解行
殊。大乘即是一乘。教亦三階無別。有依
前義釋一大行殊有云云今二者。一乘
大乘之二。此有何別耶 所宜聞故者。謂方
便隱無二乘而説一乘。如是所被機根是
一會中在故
[章]有説執佛故但破二 鈔曰。十破
乘曲見義 執佛三劫等者。小乘人執。婆
沙・倶舍賢聖品中廣説三劫滿已猶是凡夫
三十四念成菩提 今破此執等者。今謂。
一乘或作有説時。此執者。小乘
三十四念成菩提之佛之執。有人説
此小乘執一乘而説一乘亦破
乘中三乘 不然下章主破有説 此乃佛
滅已後等者。此三十四念成道所談佛在世
起佛滅後増長説。今由増長時佛滅已
也。周&T047368;曰。彼本意者學大乘者執大乘
極。今破名爲三也。佛在世無
乘人執化身以爲極者。理實佛在小乘亦
化身極。然廣建立差別今佛滅後據
増相談。通應發智・阿含等經有三十
四念云云 豈是佛在等者。正破。意言。
此丈六佛爲眞執佛在世。破此説
滅後今時。豈有是前後理不盡事
耶。故此有説爲妄説也。故但破二者。結
成正義。由是應知説一乘二乘

[章]問何故立乘三乘同 鈔曰。四第三番
問答明藏・乘。此中有二。初問。後答 説有
六藏瑜伽二十五
七丁
顯揚六八
對法十三
初丁
世親攝論
唐譯一
三丁
聲聞菩薩各有三藏 阿闍世王經等
言等菩薩經。此擧藏・乘同藏・乘異也 
二藏三藏者。聲・菩爲二。聲・獨・菩爲三也」
[章]答乘是運然未見文 鈔曰。此下答中
二。初明乘與藏或同或異 藏是含容
義者。天親論唐一曰。云何縁名藏。由能攝
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 未可即令等者。
乘與藏不皆同皆異
[章]又準菩薩又應齊責 鈔曰。二擧乘與
藏不皆同皆異之例證 菩薩藏等
者。大寶積經三十五菩薩藏會也 十度十
弊者。十度是十波羅蜜。十弊謂是十障也。
深密等説。以十度治十弊。中邊第
一説十度十障頌曰。障富貴善趣
捨有失得減増趣入靜慮解脱般若
施等諸善無盡方便
云云
 四輪八難者。周&T047368;
曰。諸本文言四輪。言三者應菩薩藏經
云云 三輪者。一神變輪。二&T047368;心輪。三教誡
輪也。諸藏章云。四輪八難其數不云云
[章]問乘是運妨立佛乘 鈔曰。五第四番
問答明佛乘。如文可
[章]問何於有不相違也 鈔曰。六第五番
問答明獨覺乘
[章]問既以果自當廣釋 鈔曰。七第六番
問答明佛乘 聲聞獨覺等者。此擧
例彰難意 難意云。普曜及阿闍世經説
二藏・三藏。此聲聞爲因獨覺爲果説。何故
菩薩因佛果不佛藏耶 如藏章中等者
此答也。諸藏章曰。若名如來藏願行名字
弘。欲願行名字深大弘遠。但名
薩藏如來藏云云又菩薩徳行世易
成。如來徳行世難成。欲有情
此教成立。但名菩薩藏
來藏。又小乘之中聲聞爲因獨覺爲果。從
因小乘獨覺藏。大乘之中菩薩爲
如來爲果。從因小劣稱不如來藏

[章]問教理行説爲同異 鈔曰。八第七番
問答明教理行果爲一乘體同異 一雨普
潤等者。法華經第三藥草喩品之所説也 
教同者。同言是一乘之一。下皆爾。今教處
同一云教同也 機異者。生長異也 三獸
渡河等者。優婆塞戒經・普曜經一説 理同
者一河水也 證眞者。淺深兎馬番象之異
也 六處大因等者。勝鬘經六法。小乘六法
六處。云爲大乘説故云大因也 行同
者。行同小乘 修異者。以心囘大乘修 
三車誘引等者。法華譬喩品 果同者。門外
等一大白牛車 設異者。方便誘引宅内羊
鹿牛三。此但指示無體故云設也 或同或
異者。教理行果或同或異 勝鬘會因等者。
六法大乘因行也。説四智不究竟
果也 顯唯教行等者。法華經文顯不
故。唯教行果顯説也 密實有四者。有
必有理故。密四法悉説也 如涅槃經等者。
周&T047368;曰。涅槃經又説一乘。説佛性一乘
云云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

  安永五年五月望日於皇都京極和泉
式部境内通泉庵講演早早注&T047368;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 基辨大同坊
生五十九歳 
  天明元年五月十五日於東武江府淺
草延命院講此義林之砌任愚見
此注釋講資
同六年十二月三日於南都興福寺妙
光院校正爲年三月於京師京極
善長寺演此義林章用意。寡學拙智
謬錯多多。後學乞改作
囘向四恩法界海 囘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受菩薩戒近住釋基辨
生年六十九歳
法六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48 649 650 651 652 653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661 662 66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