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差別。此下明能觀智類亦別云云 若加行
觀者。四加行位所修唯識觀也 唯共非自
者。古來二家釋別。芳野云。理實而言。加行
亦通自相觀也。雖是有漏而既現量。何
都不得自相耶。故知一往説也云云又秋
篠云。若加行智總觀諸法皆無我性趣求所
證故云唯共非自也云云基辨評二釋云。釋
不悉。地前加行有漏觀故不契眞如。故
雖現量但遍縁也。故云非自也。秋篠釋
爲好 若後得智等者。秋篠云。若後得智
一一依他別別知故名爲自相云云 上來第
五門訖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八大尾
  天明六年丙午十一月朔日於南都興福寺
菩提院方妙光院對屋寓隱之砌再校大
加刪補竟。來未三月下旬皇都京極善長
ニヲイテ開演之所望アリ。爲其用意加校正了。
抑此師子吼抄安永五年之比於 皇都
開演之砌書&T047368;之了。其後於東武淺草
亦開演スル之砌一校了。其後於西京藥師
寺開演。去已辛於專寺正智院講之。毎
講無不加刪補。漸今年清書了
  囘向四忍法界海 法相沙門基辨
  六十九歳書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九唯識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寺法相
大乘沙門釋基辨 撰
[章]第六修證位次者 鈔曰。自下當章第六
門。大分爲三。初標牒。明修入位。三明修
證行相。今即初也
[章]攝大乘説一切障 抄曰。此下第二明
修入位次。此中大分有二。初擧三箇論文。
明位。後會二論之違。初中有三。初擧攝
大乘。二擧成唯識。三擧瑜伽論。初中亦
二。初本論。二釋論。今即初也 攝大乘者。
無性第六二紙
之文也 何處能入者。寄問而
起。有二問。初問所入處。二問能入。何言
應再讀焉。初問何處能入。後問云何能
入。答中有此二意故 謂即於彼有見者。
答所入處也。神廓攝大乘疏作二釋。一彼
者意識也。有見者後生意識與耳識倶名
爲有見此釋意以見
照義爲見也
謂耳識親聞法義故名
爲見。後生如理作意遠從耳識聞法而生。
此後第六
有先因見故再識云見
倶云有也
名爲
有見。二若體對用意言自體與見分用倶故
名有見已上
神廓
基辨詳二釋云。兩釋倶不爾。
今辨初釋者。云意識與耳識倶親聞法義
名爲見。於勝解行地資糧位聞慧故雖應
爾。至四加行位唯修慧故非與耳識倶之
意識。四尋伺遠以聞慧雖爲増上。至四如
實縁非安立諦故但意識修慧。故不爾。又
後釋中云意言自體與見分倶是通漫釋。
自證・見二分倶一切心心所行相。爲何今云
有見簡之。故爲未穩。今釋云。彼者指第
六意識。見者推求即正見也神廓以見言爲
見照義釋未了
有者倶也。謂第六識與正見倶起。即四
尋思四如實觀也。攝論同處文曰。推求文
名唯是意言云云唯是言彰意言孤起與耳
不倶。推求言是正見倶也。是爲證作今解
已上
 似法似義者。子島作二釋云。一云影
像文義似本質故。二云依他文義似心外
云云今釋云。似者假有實無四尋思觀。故
假有云似。法者自性。義者差別也 意言
者。意識變所縁境如言似故。意識現行行
相云意言也 於言境第七聲。子島釋云第
六囀聲尤爲不是。今云。如於二空有迷謬
者之於言。疏主釋境第七聲故。此文總意
云。於彼第六意識有正見倶起尋思推求スル
ノハノハナル自性差別スル似法似義
意言境之意。是答所入處竟 大乘法相者
下答能入之問。今謂。四如實觀縁非安立
大乘所觀。簡二乘觀。離識境無。離境
識無。泯能所相觀即是大乘法相。此大乘
法相言第三具聲 等所生起者。今云。等謂
能所相平等起也。此等所生起言於勝解行
地資糧位大乘法相聞熏習爲遠縁意言正
見爲近縁。四加行位唯意言境爲縁彼彼心
起云等所生起。若於見道以其聞熏増長
本熏淨種爲増上縁自本熏種如・智冥合
現行。修道究竟道皆此本種生起今總合云
等所生起也 勝解行地者。地前資糧加行
位也 隨聞勝解故者。地前位也。如理通達
故者。見道也 治一切障故者。修道也 離
一切障故者。無學道究竟位也
[章]無性解云離諸障故 抄曰。二以釋論
文明位 唯有識性者。大乘教法 但隨聽
聞者。聞熏習也 通達此意言故者。此謂一
切法名義自性差別。通達此名義意言境即
是通達唯識 由此者。此謂意言即唯識變。
第三具聲。此能觀有能作用能對治用故」
[章]成唯識説唯識相性 抄曰。二擧成唯
識。此中有七。初問起。二示立五位處所。三
資糧位。四加行位。五見道位。六修習位。
七究竟位。云何漸次二句初問起也。謂詣
菩薩二句二示立五位處所。資糧位中二
句三資糧位。在加行等四句四加行位。在
通等二句五見道位。修習位等四句六修道
位。至究竟等六句七究竟位
[章]五十九説正同唯識 鈔曰。三擧瑜伽
同唯識。瑜伽文有八問。今出二問。云何等
六字初問。齊何等八字後問問位謂善法等
下答二問。初九字資糧位。已得等下二句加
行位。證得見地故一句通達位見道。積集
修地等二句修習位修道。得究竟等三句究
竟位無學道正同唯識一句示此説與唯識

[章]攝大乘中略隱不説 抄曰。明修入位
次。二文中第二會二論違。此中二初攝論。後
唯識。今即初也。此會違意云。先擧攝大乘
文中。説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説示
四位不云加行位。與成唯識説五位相違。
此違云何會。今會云。勝解行地名在資糧
位。資糧位以聞思思量唯識相性時位尤
長。故云勝解行地。此地一大劫修行滿力ヲモツテ
方起加行故。加行時位短少。故從多分長
時資糧云勝解行地作論。故説四位以加
行位攝資糧説 以觀時少等者。加行位唯
識觀修時少故略隱不説
[章]唯識等中上來明位 抄曰。二會唯識
論 別修者。五位別修行相 見道前位者。
加行位也 亦有伏除者。亦資糧位 攝論
唯識等下擧加行位伏除之相。二論各言四
加行位尋思如實唯識觀ヲモテ別伏除故別出
加行 直往迂迴等者。通&MT10769;&MT10769;云。地前
有伏除頓悟應爾。漸悟人已斷煩惱囘心。
何有伏除耶。迂迴之人下辨頓漸二悟人
別。意言迂迴人中有已得第四果等人。此
人於地前中雖得生空無漏無斷惑用。生
空遊觀心中亦不能伏除。未證法空眞如
眞識終不能了如幻依他縁生識故。成唯
識八如引厚嚴經明。經曰。不見圓成實
非知幻事等云云 上來明位者。結明修入

[章]下當辨修三地修 抄曰。自下當門第
三段明修證之行相。此中有四。初標牒分
科。二明證修。三明相修。四明地修。今即初
也。如是三修實雖同時今別明之。證即修
相之修地之修。修有二種。一能修。二具修。
佛位證修。相修具修。地修佛位是無。見道
已後至金剛心之證修漸漸證眞起次修
故。如至次明
[章]證修者此似而非眞 抄曰。此下第二
證修。此中有九。初標牒證修者
三字是
二明地前相
似觀證修。三明初地見道證修。四明初地
修道二三四地證修。五明第五地證修。六明
第六地證修。七明第七地證修。八明八九十
地證修。九明果上證修。此即初・二科也 證
修者。子島云。證者證知義。修者修習義也。
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證知依他圓成之
理名爲證修也云云 此見道前者表地前
地前相似觀
之證修也
 眞俗二唯識觀者。非安立唯識
觀云眞。安立唯識云俗。今此云眞四如實
觀。又云俗者四尋思觀。爲得見道根本智
所證眞性今此修非安立。爲得後得智所
證有差別識相今此修安立觀。是爲入見道
證智而修。故此位雖無實證此名證修 
似而非眞者。雖作非安立觀空・有二相猶
未能除。觀心有所得故云似。頌言。現前
立少物。謂是唯識性。謂有所得故。非實住
唯識云云
[章]入見道中方了俗識 鈔曰。三明初地
見道之證修 了眞識者證唯識性眞如
 方了俗識者縁淨依他識後得有分
別智境
[章]四地以前眞俗別觀 鈔曰。四明初地修
道二地三地四地證修 眞俗別觀者以根
本智觀眞。以後得智觀俗。未得念念眞
俗合觀
[章]第五地中始能少起 鈔曰。五明第
五地證修 眞俗方合者。本智後共眞俗合
觀 西明仁王疏曰。經云善學菩薩四天王
雙照二諦平等道。略有四種雙照。一方便
雙照。謂十囘向中四善根位。二證位雙照。
如此經初地。三功用雙照。謂第五地。四
任運雙照。八地上云云燈主破是。如子島私
&T047368;引 然極用功等者示劣於六地已上。
用極功用始能少分起合觀智
[章]至第六地未能長時 鈔曰。六明第六
地證修。五地已前全有相觀。第六地上無相
觀。雖多分起。未能長時相續
[章]於第七地亦未任運 抄曰。七明第七
地證修 方得長時者示勝第六地。無相長
時起故。猶有加行等者彰劣後八地上
[章]八地已上恒倶合縁 抄曰。八明八九十
地證修。如文可知。若爾以何爲三地別耶。
答。如成唯識九説
[章]至佛位已自在滿故 抄曰。九明果上
證起 三智倶能者。大圓・平等・妙觀三智倶
一刹那能縁眞俗識 第六不定等者。觀察
智或時一念縁二諦。或時唯縁眞諦。如自
受法樂智。或時縁唯俗諦。如説法利生時
 成事唯俗等者非護法義 行縁淺故者。
行謂行相。縁謂所縁。成事智觀有情心行
爲三業化。故云行縁淺也 或亦通眞等者
親光義也。如上已明
[章]相修者云修唯識觀 抄曰。此下第二
明相修。此中有五。初標牒相修者三
字是也
 二問起。
三總明相修行相。四廣明五位觀心之相状。
五重明五位修習別。此即初・二也 相修者。
子島曰。相者體相也。修者修習之義。觀行
者修習有漏無漏觀令其智種子現行。其體
相展轉増勝生長圓滿。名爲相修也云云
[章]謂今有漏生長圓滿 抄曰。三總明相
修之行相 有漏無漏觀心者。秋篠
云。有
漏觀心謂資糧・加行二位。無漏觀心者見修
無學三道觀心云云 種子現行者。種子得修。
現行習修 展轉増勝者。地位展轉無漏増
勝 生長圓滿者。由現行熏新熏種生本熏
種子増長圓滿
[章]初修習位純熟自在 鈔曰。四廣明五
位觀心之相状 初修習者資糧位也 託
境思惟等者。資糧位中隨所聞大乘教法託
一切所縁境界思惟唯識相性理。令此唯識
觀心純熟自在
[章]後伏所取相像漸微 鈔曰。此明加行
位觀心之状 後者加行位。資糧位之後故
 伏所取等者四尋思觀拆伏之状 觀心轉
明勝者四如實觀心轉明 境相像漸微者。
境謂安立有空相有所得境相 像漸微者。
有所得影像云像。謂由四如實非安立諦觀
心有・空二相漸漸微隱
[章]忽心境乃冥觀轉成無漏 抄曰。此明見
道通達位觀心相状。三十頌説。若時於所
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云云 忽謂若
時。猶云有一時 心境乃冥者。如與智冥
合平等平等 觀轉等者。地前所修有漏唯
識觀有一時忽然轉成無漏唯識觀也
[章]如是展轉名之爲修 鈔曰。此明十地
修道及究竟位觀心 如是者指心境乃冥
觀轉無漏 下轉成中等者。十地間次第展
轉無漏下品唯識相性觀心轉齊成中品觀。
中品觀心轉齊成上品觀心。此修習位地地
斷所知障展轉轉齊觀心至究竟相也 究
竟圓滿等者明究竟位觀心。究竟位雖無修
得義以已修義究竟圓滿名修也
[章]於初二位用漸増故 抄曰。此下五重
明五位修習之別。此中有四。初明資糧・加
行二位 初二位者資糧・加行二位 有漏三
慧者。資糧位聞思二慧加行位修慧 皆現
種修者。三慧倶以現行名修。亦現行時必
有新熏種。此名種修 種修無漏等者明
種修由。謂由有漏善新熏力本熏無漏種自
増長種子用漸増長。損力益能轉故。子島
云。資糧位以有漏聞思二慧修唯識觀。加
行位以有漏修慧修。即此二位修増有漏智
現行種子傍修増無漏智之用云云
[章]通達位中種修有漏 抄曰。二明見道
位 唯有修慧者。無漏修慧 通現種修者。
無漏智現行即修。種修者。無漏智新熏種生。
此種修増 種修有漏者。無漏智種修増時
同念有漏善種子勢増。此名種修
[章]在修習位種修有漏 抄曰。三明修道
位 有漏無漏者。漏無漏唯識觀 通現種
修者。此亦通漏無漏。自可知也 種修有漏
者准前可知
[章]於究竟位無漏之觀 鈔曰。四明究竟
位 無漏滿故等者。修義皆止故更不修 
然具現種等者。非由具觀名修也
[章]地修者有得修習修 抄曰。自下辨修中
第三明地修。此中有三。初略示。二擧證。三
由證成義。今即初也。地修者。子島云。地
者九地也。修者修習義也。觀行者隨在何地
修唯識觀令修習生長増長自地他地觀
心種子現行之體用名爲地修也 得修者。
同云。小乘得修在未來。大乘意現在無漏種
未現行以熏習修増此種令生現行名
云得修。演祕曰。得者謂所得。熏修云修。由
現道力令所得法種子増明故云云對法九
説四種修。一得修。二習修。三除去修。四
對治修云云今擧唯初二
[章]對法九云現前行故 抄曰。二擧證 
又道生時者一本作見道生時。雖義意通
以現本爲穩。道謂一切有無漏道。有漏善
智無漏善智現行熏種時修増安立各自種
子。是名得修由有漏善熏習修増有漏善
種及無漏善種等准前應知
 從
此種類等者。從此修増現行熏種
云修増也
無漏觀心
種類或有漏善心種類展轉増盛相續現行生
起故。謂有漏善現行新熏自種増長本熏無
漏種用無漏善現行新熏自種増長本熏有
漏善種 又即此道等者就現行釋習修。
此道者漏無漏道。現前行者心現起修行也」
[章]習謂現行得謂種子 抄曰。此下三由證
成義。此中有四。初由前證略立二修。二
明地修行相有四類。三結四類分別能修
人。今即初也
[章]有依下地傍修得故 抄曰。二明地修
行相。此有四類。此即第一類也 有依下地
等者明依身在下地起下地心修唯識觀
 依下地者。或問予基辨云。由子島釋依
言古師存二義。一者所依定。二者所依身。
雖有二義今取定也。若依身者何故次文
引唯識文云前三無色等耶。入見道依身
者在欲界故云云已上
子島
何今不由子島別釋
第一類而云明依身在下地起下地心等
耶。基辨答曰。子島取定不取身説破古之
縷解有得失非全璧。今詳判古義叙今
義。其中玄黄自分今立二科。初出古義詳
判。二述今義彰實。初出古義四家。初清
&T047368;義。二秋篠所釋。三義濱所釋。四子島
釋義。於此四家詳判是非於一一下自應
辨明 初清素&T047368;義者。彼&T047368;曰。依下欲界
身起色界四定心入現觀時。現行習修唯
四靜慮。得修種子通上無色。以曾聞無色
令其上地本新種子用増長故。不同下地
更熏新種名爲體増。種體多故。故引唯
識成前義也云云
判此義是非云。此師
釋依下地文云依下欲界身爲穩當也。然
釋章起下地心云起色界心等未穩。強爲
牽合成唯識論勝見道傍修等文應設此
釋既云起下地心。何云起色界心耶。若
言自前三無色見則第四定已下皆是起
中地心。則是亦由證文強牽合焉。若章文
云隨應起下地心。則似有理。既不云爾。
云何曲文成理耶。故清素釋爲不允當 
二秋篠釋義者。珠&T047368;曰。依下地起下地
心身在欲界起欲界心。又身在第二禪還
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基辨詳判云。秋篠云
身在欲界起欲界心之釋尤得章意又身在
第二禪等之釋工而劫失。云依初定起初
定心之釋未穩。既云依初定。即是起初定
心。有何差別云依初定。復云起初定耶。
不依則應無起定理。不起則應不可名
依定。故秋篠釋半爲不當。又子島破秋篠
云身在欲界起欲界心之釋云。不妨在欲
界起散聞思作唯識觀。然於此四類不可
攝也。既説初類云得修通上得縁上境
令勢増長。云何以欲界散心修増上界定
種子。若爾則有定散間雜之失故也。基辨
詳此破是非云。子島所斥不允。謂欲界散
地心有二。一散亂心。二等持心。以初散心
不能作唯識觀。以後定心作唯識觀。上
章文云。於初二位有漏三慧。皆現種修種修
無漏用漸増故云云此初二位中資糧位以有
漏聞思二慧修唯識觀修増有漏智現種之
體用傍修増無漏智種之用。既下文云欲界
自地觀但聞思慧。明知從欲界等持心起有
漏聞思。熏修傍修得上界定種子。有漏聞思
熏修既説傍修無漏種。何況傍修有漏上定
種。豈有定散間雜之失耶。今云得縁上
境令勢増長。則凡作唯識觀縁三界一切
法。了唯識故。欲界等持作唯識觀豈不觀
三界唯心。若觀三界則是縁上境。何云無
勢増長耶。故子島破斥爲不穩當。第三義濱
釋曰謂依初定起初定心云云基辨詳云。今
此章文既云依下地起下地。豈應云依初定
起初定耶。故不穩當。如秋篠文中斥。四子
島義云。依下地者指所依定。非明依身。謂
身在欲界依初定起初定。今云依下地
起下心。乃至在下地依無所有處定起無
所有處心亦云依下起下。是即第一句之
旨也。引前三無色等文爲證尤在此意也
云云子島釋意云。引成唯識前三無色等文。
意謂。身在欲界入菩薩見道之人以第四
定爲所依定。以第四定無漏心入見道已
傍修前三無色地世俗智種子。現修在下第
四定。種修通上三無色。故以此文證第一
句也已上子
島意也
基辨詳子島義云。言依初定
起初定心之釋如詳秋篠義中斥。有煩重
失。復云依無所有處定起無所有處心。是
亦重言。不依則不起故。云何以在欲下地
修無所有處定攝依下地起下地之類
耶。應攝在下地起上地之類也。又子島意
以成唯識前三無色等文爲證。以四類皆
令同此證。由擧證文却令難解。當知此
文傍得修之證。亦以前三無色爲得修通
上之證也。又此章明三修。證・相二修既就
漏無漏唯識觀辨已。云何此地修但局無漏
明是耶。故此證文雖云勝見道亦云前三
無色有此根。非唯無漏證文。但擧四類傍
得修通上之證也。智者擇而居諸。故子
島所言爲不穩當 第二叙今義彰實者。
謂此第一類中依下地起下地心者。身依欲
下地故。心亦起欲下地等持心修三界唯
識觀也。習修唯下者。身在下地起下地心
修唯識觀之時心現行修唯欲等持故。云
唯下。得修通上等者。意云。習修唯自地。得
修通自他地。其中自地體用倶増。他地唯
用増 得縁上境等者。以下地心縁上地
境熏時倶上地種勢力増長。或問予云。得
修縁上境令勢増長云云此縁上境。心不
現行則不能縁上境。無相分不能縁。有
相分是應現行。云何不云習修云得修
耶。答。如前文言。習謂現行。得謂種子
云云然有習修必有種修。現行熏種子故。
如第一類習修唯下地現行。是必有二得
修。一正得修。下地現行漏以似無漏隨應熏
種。新熏體増本熏用増。是種子體用倶増
長。今文云下體用倶増故。二傍得修。其下
地得修時。傍以下地心縁上地境令上地
種勢増唯用増云傍得修。今文云上唯用
増故。又或問云。以下地心縁上地境必有
相分。若有相分現應習修。云何但云得修
爲唯用増種體不増耶。答。身在下起下心。
下能縁心縁下境熏是現觀故。必種體用應
倶増也。又起下地心身在下地縁上地
境。傍修得故相分雖上。能縁見分下地。於
上用劣弱故。種體不熏。成唯識二説能熏
義。第二立有勝用非能縁強盛用。則非能
熏。下心縁下是能縁強盛用。下心縁上能
縁劣故。唯上相分無熏種體道理。是傍修
得不現觀故。唯本種用増無體増義。故縁上
境唯得修非習修也。又問。上境爲相分是
應本質。下能縁心如本質相分現可謂下
心縁下。何不熏種耶。答。上境爲相如鏡
中似實。下能縁縁無用。是熏變相分故。不
可熏種如理應思 得縁上境等者。明通
上所由。意云。身居欲界起欲界等持用思
慧。觀三界唯心即縁上境了唯識變如是
縁了熏下種體用時令上地漏無漏本種勢
力増也 下體用倶境者。現行熏種之時下
種新増體亦増本種用。故云倶増也。問
云。體用倶増者。種子是本識上功能差別。
可倶云用。何故云體用耶。答。體是體相。
種子縁起道理。或善或惡或色或心等縁起
道理各別義増新熏種子是云體増。其體相
上應縁起因縁之用増云用増也 上唯用
増故者。觀三界唯識故。熏下地種時傍了
上地境熏。於本熏上地種令勢用増長也。
故云唯用増也 成唯識云等者。論七三十
三丁
文也。今謂。是但證傍得修之義也。然子島
意以此證文爲四類上無漏唯識觀地修證。
如前已斥。 此地修文非但明無漏唯識觀
地修。如前證修相修章文以有無漏唯識觀
辨。 此地修文亦通漏無漏觀心明顯然可
知。故知此文但證傍修得義。總今明地修相
四類辨習修得修之別爲要也。不應必以
見道以欲界身依第四定無漏之義及四
類上云但依定非依身也。故子島釋爲穿
甚矣 有此根者。指三無漏根云此也 
有勝見道等者。菩薩所修眞見道爲勝。眞見
道無漏智如智冥合平等平等。故證一切法
如。 後得智時法則此智一切法唯識ノミトシテ
熏修種故。第四定ニヨル無漏觀是現行修。此定
ヲ以觀餘地境熏爲得修也。今就無漏證
通有無漏傍得修也。爲簡二乘見道今云
勝見道也
[章]有依下地修通下地 抄曰。明第二類。
謂依身在下地。以上地心此上地言自初定
至第四無色定
修唯識觀習修現行唯上地心。新熏種子之
體及増本熏種之用亦同是爲得修。傍増
欲下地有漏善種用亦是得修。對法論十曰。
依初定地現修道時。亦修欲繋所有善根。
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
界下地所有善根。於彼得自在故。子島釋
云。依下地者明所依定。謂依初禪定起二
禪已上心修時現修唯第二定。種修通上下
云云今云。此釋不穩。彼師引對法第五
説入初定已若欲以第二定心出等即能
現前而出於定餘一切地如理當知而成
初定中起第二定義。雖然對法説出定時。
今四類修説住定時。故爲證不成。故依初
定起二定已上心不應道理。 凡依定不
起彼彼定心。則不可名依定故
[章]有依上地修亦通下 抄曰。明第三類。
謂依身在上地以上地心修唯識觀。現行
習修唯上地心 依上地者。自初定依身上
至第四無色果報爲依地也 起上地心
者。自初定心上至非想地心起定修習爲
起心也。 種子得修新熏種子之體及増本
熏種之用唯所起上地。傍得修欲下地所有
善種故。云得修亦通下也。子島所釋但云
依第二定起第二定等未穩。云起定即依
定故作此解。如上已辨
[章]有依上地得修通上 抄曰。明第四類。
謂依身在下地起下地心 依上地者自
初定乃至非想地果報云依上地。 他謂彼
彼感果報心 起下地心者。自無所有處心
乃至欲界等持心。説初定地修欲界善故。
伽六十四説以無色心了三界法。 何況初
定心不修欲界善。今明報心在非想地起
下無所有處心乃至在初定依身修欲界等
持善爲第四類也。 子島云。 依上地者明
所依定。 謂依第二定起初定心乃至依
非想定起無所有處以下心修時。 現行修
唯在下初定。 乃至無所有處種修亦通上
自第二定至
非想地云上也
今云。不爾。身在上地。以下
地心起唯識觀現行習修彼彼下地心。
自無所有處乃至欲等持心彼彼云下。熏
種得修熏修新熏種體及修本熏種用傍
修上地彼彼種用。故云通上也。問。何故子
島所釋不爾云云答。子島云依上定起下
定心。故不爾。今章所云依上地者。依彼彼
果報心地。初定已上彼彼定心即果依身身此
果報
若無色界唯定心爲果報。若果云身。定心即
依身
[章]諸上修下非餘品類 抄曰。第三結四
類分別能修人 諸上修下者。 上八地身
起隨應下地心習修者即第四類全第三類
得修也 及自地修者。上地身起上心第三
類餘第一類習修。謂下身起下心也 通一
切品者。如上已言。能修人不分曾得未曾
得自在未自在通一切品。品者能修人品 
下修上者。謂身在下起上地心。第一類得修
第二類全也。如是修唯識觀者必曾得者得
自在者所修。非餘未曾得者未自在者所修。
故云非餘品類也
[章]對法論云勝者可爾 抄曰。第四會違
成前義。對法第十卷取意也。彼雖不云下
地不能修上。 説依上地修下界所有善
根得自在故。翻是今云下地不能等也 
諸初業者。未先修得上定之人初修上定
人云初業。有上定八故云。初也 及漸隣
近者。未得定自在人漸隣近上定自在者
 未得自在者。漸隣近者 未得上定者。初
修業人 不能上修者。下地身以上地心修
唯識觀初業及漸隣近者不能 近未生果
故者。近謂親也。未上界生果故不能上修
 非勝者可爾者。久習業人云勝者。如是勝
者下修上起下自在。故云非可爾也
[章]第七觀法何性者 抄曰。自下當章第七
門。大分爲四。初標牒。二略示此門所明。三
出能觀性。四明所觀性。今即初也 觀法
何性者。今云。觀者能也。法者所觀也。何性
者。於三性中何性今此門所辨也
[章]此有二種二所觀 鈔曰。二略示此門
所明
[章]能觀定非此據正義 抄曰。此下三出
能觀性 能觀定非等者。謂唯識觀智能縁
見分。若據安慧。立相見分計執成計執能
觀義。計執無體。故不可爲能觀。今彰非安
慧義據護法正義立。云定非所執亦云此
據正義。此者指上能觀非執。彼無者云計執
無體也
[章]有漏觀者二性所攝 抄曰。此以正義
約有無漏觀辨。若以有漏心作唯識觀者。
定屬依他不屬圓實。非勝義智不可云
圓實性。若無漏唯識觀。則淨依他圓成實攝。
深密誠説。故依圓二性所攝。若安慧無有漏
全無漏一分依他義。 許相見分計所執故。
許因無漏有法執故
[章]常無常門非眞理故 抄曰。以常無常
有無漏辨無漏觀。 能觀屬淨分依他起則
無常門非常。 今云屬依他者彰無常門。又
無漏觀淨分依他故云攝屬圓成。決定無不
屬依他唯屬圓成者。 能觀智非眞理故。
若是眞理非能觀非非能觀是絶言故
[章]即顯地前二性能觀 抄曰。下約地位
辨 即顯者。次上文以有無漏明此即彰地
前地上能觀智別 七地已前有無漏者。若
出觀時有漏。入觀時無漏 二性能觀者。二
性謂依・圓二。出觀有漏善心唯識智唯依他
也。入觀無漏唯識智圓二性。今總合云二性
能觀也
[章]所觀性者圓成實性 抄曰。四明所觀
性。此中有四。初標牒。二擧三箇論文成。
三列三文成所觀性。四立似實二觀判諸
文。今初四字標牒 攝大乘云下第二科文。
此中有三。初攝論無性六
十一丁
文。二攝論第二
二十
八丁
文。三成唯識文。今即初也 意言似義
相等者。 第六意識所縁名義自性差別假有
實無云似義相。悟入此似義相故。悟計執
本來都無已。此明四尋思觀 悟入唯識等
者。明四如實觀。謂觀離境無識離識無境
故悟入依他起性 若已滅除等者。明泯
空有相入見道位。已滅除者。泯空有二相
住非安立菩薩正觀 意言聞法熏習等者。
第六意識與耳識倶聞淨法界等流教法意
識與思倶起熏習。此相似觀現前立少物故
觀心有所得。非實住唯識。故云種類唯識之
相 乃至爾時等者。明入見道悟達圓成
實性。乃至者略文。爾時者若時。猶云有一
時 平等平等等者如與智冥合平等平等。
此云無戲論無所得。此即無分別智生起已
相。此名爾時住唯識。即悟入圓成實性也」
[章]又云名事即入三性 抄曰。二攝論第
二文無性文意如前釋
[章]初半頌悟圓成實性 抄曰。下章主文
以論文爲三性文。如文可知
[章]成唯識云三處不同 抄曰。三成唯識
文第八卷二十一丁文也 非不見眞如等者厚嚴
經頌。 説見道位相。不見眞如者示眞見道
 而能了諸行等者示後得智悟淨依他。如
是上下二句章主文也。 三處者攝論二文唯
識一文
[章]攝論初文方悟三性 抄曰。此明所觀
性中第三判三文成所觀性 煗頂二位
等者四尋思觀 忍第一法等者四如實觀。
餘文可知
[章]雖有三文二者相似月抄曰。第四立二
觀而判諸文。此中有五。初擧二觀名。二判
成唯識文。三判攝論初文。四判攝論後文。
五會違。今即初也 三文者攝論二文唯識
一文 實證者實證觀。謂初地上無所得觀
 相似者相似觀。謂地前有所得觀
[章]成唯識中計所執無 抄曰。二判唯識
文 成唯識中者。厚嚴經非不見眞如文也
 實親證者實證觀也 無漏二智者根本後
得二智 眞俗前後者根本智爲前。是證圓
成實眞智。 後得智爲後悟淨依他俗智 
不見二取者。悟計執本來都無故離能所二
取相。此名證計執無。三十頌説。若時於所
縁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云云此即見道實證相也
[章]無法體無遍計所執 抄曰。下寄難成
 無法等者計執本來都無云體無 智何
所證者。 以根後二智證計執無上文既明
 計執體無如何證之耶此難意也 心所
變無等者難救成。若以心所變無云證執
無則不爾。心變無説意不壞法現前故。第
六意識無之相分依他起攝。非證執無。亦
應非證眞如理無。絶言眞如理上計執都無
圓成實攝。如何悟依・圓外説證計執無
但於依・圓二性不見能所取此即悟計執
本來無也
[章]然正體智證計所執 抄曰。此通難文。
難云。若言根・後二智倶證所執無。則何故
諸處云證眞如智證所執無耶。今文通此
難。如文可解
[章]雖見道前方名證得 抄曰。此通伏難。
難云。地前加行位既觀二取空。何必云見道
證二取無耶。今文通意云。雖見道已前亦
不見二取未親證得依・圓二性。加行位是
似觀。不云證計執無也 故於初地等二
句結判成唯識意。由上來所明意。成唯識
意於初地方名證得三性
[章]攝論初文故據實説 抄曰。三判攝論
初文。此文由實・似二觀説。謂悟圓成據實
觀説。 悟依・計二性據相似觀。相似悟者
有所得觀悟 長時多分等者。周&T047368;曰。煗・頂・
忍・世第一法通此四位思惟二性計依名云
長時。忍・世第一少時亦有悟圓成。所以二
性名多分也。短時少分者。世第一法名爲
短時。忍位名爲少分云云今云。周&T047368;
辨大好
仲算大徳
云。短時屬時少分屬觀云云子島評是爲好。
今詳云。少分者示忍位四如實觀中有相似
觀圓成實性。又由周&T047368;可云長時即多分
亦短時即少分 亦非親證等者。彰加行位
少分觀圓成有所得相似觀 故據實説者。
由上來所明理故。此攝論文據初地上實
證説
[章]攝論次文實未悟入 鈔曰。四判攝論
後文。此後文意據地前相似悟入三性觀説
 創觀名事等者。四尋思觀。觀假有實無
名悟入所執 次觀唯有識等者。明四尋思
觀依他性 雖未證實等者。 未證實淨依
他故雖難名悟依他。今具就相似有所得
觀行名悟依他 如實智位等下。四如實觀
觀境離識非有識亦非有。此且名云能所
二取。然帶空有二相故此名相似。餘文由
此意可解也
[章]攝論據相皆準此釋 鈔曰。五會違。私
&T047368;曰。攝論二處文爲初修業人約相似觀。
故説別悟入三性。 初修業人先悟識後悟
深故。 又成唯識論文爲久修業人約實證
觀先悟圓實。 次自悟依他。 其二中悟計
云云
[章]第八諸地依起者 鈔曰。自下第八門。此
中大分爲四。初標牒。二分科。三明依身。四
明地起。今即初也。 此門明修唯識觀人
身心 諸地者修觀心之依地。諸言通下
依起。起言亦通上地。具言地起諸依起。
依謂修觀者依身。起謂初起後起由依身有
別。今明是故云諸地依起也
[章]此中有二後明地起 鈔曰。二分科
[章]依身者名唯欲界故 鈔曰。三明依身。
謂修唯識觀依身初起後起有別今明。此中
大分爲二。初頓悟人依身。二漸悟人依身。初
中有四。初總明有無漏觀依身初起。二擧其
證。三別明有漏觀依身後起。四別明無漏觀
依身後起。今即初也 初起依於等者。修唯
識觀初起非極勝心不能發心。唯欲界身
有勝慧勝厭故。依此身得。私&T047368;曰。初發勝
心。是極難故。依有勝慧勝厭之處。初發大
云云創發勝心者。創發有無漏勝心也」
[章]顯揚等説出世現觀 鈔曰。二擧其證。
欲界初起之證論第十六十六
丁右
文也 極戚非
惡起者。地獄不起現觀。苦受恒隨故不能
入三摩地也 極欣非上二等者。色無色界
亦無現觀。欣掉重故厭羸劣故云非上二。唯
欲界人天有勝厭故。 佛出世令現觀 佛
出世現觀者。 三十論疏九末七
十二丁
曰。唯欲人天
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末法亦得有。佛出
世攝故。 無佛世佛出世
已前
不得。 無説法者令
生厭故云云
[章]初地已前得有是事 鈔曰。三別明有
漏觀依身後起 初依已前者。除四加行資
糧位中何故除四加行位。謂四加行位菩薩
不生無色爲正義故除也。如燈辨一切容
得者。除四加行位餘資糧位初地已前。三
界有漏地依身縁自他一切法容得修唯
識觀也 許毘鉢舍那等者。許者今所引毘
鉢舍那文瑜伽六十五説。故云許也。毘鉢舍
那菩薩者。伽云毘鉢舍那行菩薩。即資糧位
菩薩毘鉢舍那此云觀。觀謂慧也。資糧位菩
薩未能得定。由聞教法聞思慧増。故隨
所行名毘鉢舍那行菩薩也 生無色界等
者。周&T047368;曰。地前菩薩任業受生。彼資糧位
菩薩
有三界業故得生無色。若非菩薩彼界何
人能以一心縁一切法。故知資糧位中三界
倶可得起此唯識觀。並據後起 一切者。
義演曰。了一切者。即作唯識觀也 非此
何人等者。意言。非資糧位菩薩何人得有
縁一切作唯識觀。故云得者是事也
[章]七地以前得菩提故 鈔曰。四別明無
漏觀依身後起 七地已前者。自四加行位
至第七地菩薩不生無色。四加行位依身
必但欲界。今文明無漏觀後起故。初地至
第七地之論也 菩薩不生等者。伽六十

説。於無色不能現利生事。故菩薩
不生云云 唯定依於等者。明八地已上無
漏觀依身最後起。成唯識七曰。求佛果者
定色界後引生無漏。彼必生在淨居大自在
宮得菩提故云云起謂起唯識觀也 勝所
依者淨居大自在宮也。得菩提者得佛菩提

[章]其漸悟者欲界身得 鈔曰。此下明依
身中第二明漸悟人修唯識觀依身。此中
有十。初明初二果經生不經生人初起但依
欲界。二別明初二果不經生人後起。三不齊
明初二果不經生人未
入地不生無色由
四齊釋明囘心人不經生初
二果亦生無色
五別明初二果經生人後起。六明第三果不
經生人修唯識觀初起後起。七明第三果經
生人及第四果修唯識觀初起後起。八結頓
悟人無漏觀初起由。九結漸悟人初起亦通
色界義。十會違文重成漸悟初起亦通色
界義。是即初也 初二果人等者。意言經生
不經生初二果人有欲界倶生惑未生上
界。故囘心修唯識觀。初起必欲界身也
[章]不經生者依身而起 鈔曰。二別明初
二果不經生人後起 亦通色界等者。亦言
亦欲界亦頓悟。不經生者不經極七返家
家等囘心云不經生人囘心也
[章]雖未入地業力多故 鈔曰。三不齊釋
明初二果不經生人未八地不生無色由
 悲願自在隨受生故者。明不生無色由。善
珠・信叡・常騰・眞興同云。此人囘心成菩薩
故。爲利有情悲願受生。而無色界非利
有情處故。如地上菩薩不生彼處。此人亦
不生彼處云云 亦不因修等者。因修二字
一本作因循。古師釋作兩途。一作因循爲
&T047368;
周&T047368;
同云。因循者任運也。清&T047368;釋云。菩
薩依作意厭不生無色。亦不任運許生無
色。今與彼異不任
不生無色。因循者任運
云云子島云。不許囘心聖者任運受生。必
以願力作意生故。爲對上悲願受生。更
用亦言返成其義也云云二作因循爲釋
秋篠幷常騰初
義現本由是
秋篠曰。因由也。修者造修也。若
諸聖人造修新業以彼業力轉生彼處。無
有是處。故云亦不因修許轉生故。長讀不
字。義道亦遠常騰初義用之。
子島不用之
今云。作因循爲
穩。詳釋曰。因循者任運之俗悟也。不因循者
不任運也。謂初二果囘心人雖未入地。但
以願力許受生故。不隨任運業力。作意
勢力受生自在轉。此人雖有無色惑可許
非利生處願力闕故不生也。亦言亦頓悟
地上。以願不生非利生處也。如周清二&T047368;
所言讀云亦不因循許轉生。則許言應在
因循上。既不爾。故爲不是。秋篠・常騰所云
亦不可也。許言在因循下故。秋篠等所云
亦不是 不同頓悟等者。謂初二果囘心人
地前既得生空無漏智無分別惑故。不能
新作業生無色界。不同頓悟人未斷分
別惑業力多故地前位中猶生無色也 是
道已前下明不同頓悟由
[章]或亦許生厭下染故 鈔曰。四齊釋明
囘心不經生初二果人亦生無色 非此生
上等者。示不同二乘定性。周&T047368;曰。若爾
託勝所依而證菩提既生無色。如何受佛
位大菩提耶。爲有此難故今説言非此
生上厭下染故。意云。此初二果囘心人生
無色者。 非欣上厭下生。故暫生無色還
生下界受變易身。不同定姓二乘之人厭
斷下染永生無色也
[章]若經生者唯欲界故 鈔曰。五別明初
二果經生人後起 發心及後者。唯識觀初
起云發心。及後者唯識後起。周云。此人
怖生死故於欲界初得後起也
[章]第三果人無利益故 鈔曰。六明第三
果不經生人修唯識觀初起後起。初二果
不經生得不還果名第三果不經生也。此
文不齊釋。問。初二果不經生人有齊不齊兩
解。齊釋亦許生無色。何故此第三果不經生
人不許齊釋耶。答。秋篠義濱曰。雖無文
説。准此上齊
釋也
文。並應不還不經
生人
有生無色
界。然略不説云云此齊釋也。今云。准上經
生齊釋應有不欣上厭下任業暫時生無
色直生下受變易義也
[章]若經生者色界身起 鈔曰。七明第三
界經生人及第四果修唯識觀初起後起。第
三果經生者及第四果囘心人若欲界身發
大心者。初起後起共唯依欲界身起。若色
界發大心者。初後共唯依色界身起。經生
人怖生死故。但於初起處後起也
[章]初證悟慧厭深故 鈔曰。八明頓悟
人無漏觀初起 初證頓悟者。證謂無漏智。
根智云初 必欲界身者。無漏觀初起必欲
界身 由斷生執等者。明必欲界身由。勝
慧勝厭但在欲界身故。此慧厭心由斷我
執煩惱障起故
[章]漸悟初依亦通色界 鈔曰。九明漸悟人
無漏觀初起亦通色界義 證者本智無漏
觀 初依者初起依身 亦者亦欲多次具
成也
顯揚
[章]顯揚等説非深厭故 鈔曰。十會違文
重成慚悟初起亦通色界義 據各初入
者。據頓悟二乘説也 唯斷法執等者。明
唯欲界中入現觀非漸悟由。漸悟人人執先
已斷後囘心趣大故。囘心已唯法空無漏初
起非深厭心得故。通色界身而起。非深厭
境故
[章]上明依身不取傍説 鈔曰。當門大段
四文中第四明地起。此中有六。初結上起
下。明欲界修唯識觀。二明依色無色定
分別三慧三得。三引證成 依無色心修唯
識觀人。四總明見道上修唯識觀所依地。
五明由上界定修無漏觀義説三慧。六明
二定已上七未至定不修唯識。今即初也 
欲界自地觀等者。以欲界心修唯識觀也。
通聞思者。今云。如上所明。欲界有二。一散
亂心。二等持心。今取等持心。若非等持
心不能作唯識觀。今文云觀通因果故。
聞・思二慧非等持心不起。所以上文云有
漏三慧皆現種修。種修無漏用漸増故。四
類之中第一類此現種修攝 唯散非定者。
明欲界自地觀但通聞思非修。秋篠曰。欲
界地中無起修惠。若欲修時墮思中故。唯
散地故云云此釋由三
慧章所明
此依正義等者。唯散
非定釋依云欲界無輕安之正義。不取欲
界有輕安傍説也
[章]色界觀中非生得攝 鈔曰。二明依色
無色定分別三慧二得 色界觀者。以色界
定心所修唯識觀也 通聞修慧者。周&T047368;曰。
以稍歛心即入定故云無有思。有耳根
故。故得有聞今云。此由三慧章意釋。子
島云。色界定心是微細故無麁思慧。若欲思
時還墮修中。然聞教法故有聞修二慧也
云云今云。此盡理 無色界觀等者。無色界中
無耳根故亦無聞惠。故唯有修慧也。周云。
無色界同色界。無根故無聞云云今云。同色
界者還墮修中也 此唯加行善等者。明二
得。此聞・思・修三慧唯加行善。非生得如三
慧章
[章]然依瑜伽及無漏法 鈔曰。三引證成
依無色心修唯識觀人 六十五説者。五
字寫誤。六十四十七
 已下文也 若定若生
者。秋篠云。有二釋。一云身在下界起上界
定名爲若定。身生彼地即起彼心名云若
此伽抄文。
芳野由之
二云。加行善心名爲若定。生得
善心名爲若生 毘鉢舍那菩薩者。資糧位
菩薩 及得廣慧者。佛地論曰。深廣圓滿善
道達故名爲廣慧。即定波羅蜜多聲聞等云云
謂不定姓色聞也 以無色界心者。三界業
縛彼猶有故非此生上厭下染故。如前既
明。不同定姓二乘也。此就若生齊釋 如
實義者。 今云以無色界心者。就若定論。
非云若生 了三界法者。此即唯識觀也」
[章]故知無色縁於一切 鈔曰。下章主釋
今所引瑜伽文 菩薩即是等者。毘鉢舍那
菩薩即見道前資糧位四十心位 地上不生
者。囘心已去地上菩薩不生無色。如前已
明。不能現利益事故 隨應説之是。通定
姓不定姓故云隨應也 廣慧者。不愚法聲
聞不愚之名通不定姓及定姓。然此中不定
姓人不生無色。多分唯若定修唯識觀。又
少分有若生直生下地修。其定姓人亦生
無色通若定若生不作唯識觀也。秋篠云。
又定姓聲聞能信大乘藏識教等生無色界
得入滅定名爲不愚法 此二者。地前毘
鉢舍那菩薩及不定姓廣慧也
[章]菩薩見道隨應別説 鈔曰。四總明見
道上修唯識觀所依之地 唯第四定者。菩
薩見道及金剛心修唯識觀斷惑所依定心
唯第四定 後通諸地者。後修道十地行位
云後。子島云。若見道後修道十地斷惑證
理所依定及金剛道後佛位所依定通上界
十地云云廣如私&T047368; 色六等者。釋諸地
也。初未至・中間・四根本定云色六。對法抄
曰。雖有中間無漏不言入見道。以遊觀
無漏故。大梵居多散亂故 隨應等者。十
地中斷惑與遊觀隨應依心起唯識觀 斷
惑九等下釋隨應言。斷惑無漏心除有頂故
云九。色六無色三。遊觀無漏心通有頂故
云十也
[章]無漏聞思隨依無爽 鈔曰。五明由上
界定修無漏觀二慧。秋篠云。隨依有二師
説。一云。依者修慧也。謂義説聞・思隨所依
修慧作唯識觀亦無爽也。二云。依者色六
無色四十所依地。是名依。色界無思。無色
無聞。而體修慧。依十地故。義説聞・思隨體
修慧亦依十地無爽也云云今云。後義芳野
由之
[章]上七未至故不能作 鈔曰。六明二定
已上七未至定不修唯識。八定之中除初定
餘七未至定唯有欣上厭下心不作總縁。
行相局故。心不及一切故。不能作唯識
觀也。秋篠&T047368;曰。初未至心總厭三界一切諸
法總縁諸謗故行相最寛。上七未至如地
階級欣上厭下無總縁行相故云唯有欣
厭等云云對法抄曰。以聖弟子初無定
依初未至而斷下惑。初定已上爲前有定
皆依根本斷煩惱不依未至云云
[章]第九斷諸障染者 鈔曰。自下第九門。此
門大意明修唯識觀所斷障染差別。此中
大分爲八。初標牒。二釋障言。三釋二種障
此中有四。
次下具明
四明三住斷之三麁重。五明三隨
眠。六明四障。七明五住地。八以所餘推
斷除章。今即初也 斷者。顯揚論曰。謂五種
因斷諸煩惱。一知彼體故。二知彼事。三
知彼過故。四避彼縁故。五修彼對治作意
云云
[章]障有二種二所知障 鈔曰。二釋障字
 一倶生等者。如成唯識一説 此復有二
者。倶生有煩惱所知二障。分別亦爾。初煩
惱即障。持業得名。後所知之障。依主得

[章]成唯識論倶初地斷 鈔曰。三釋二種
煩惱所知障。此中有四。初明分別煩惱障
伏斷。二明倶生煩惱障伏斷。三明分別所知
障伏斷。四明倶生所知障伏斷。今即初也 
現行資糧道中者。本疏十末曰。資糧位麁現
行伏滅細現行不能伏。至加行位亦皆伏
麁細倶伏
云皆
由此菩薩正願・勝解・世間力邪見
疑等伏而不行順世間故
不起邪見
 不以六行欣厭
云云頓伏者。一時皆伏 種習倶等者。初地
入心無間道斷種解脱道斷習。習謂餘氣無
堪任性。疏十末曰。無加行道能頓伏者。根
本・後得能伏云云今云。此就伏倶生惑云」
[章]倶生煩惱以害伴故 鈔曰。二明倶生
煩惱障伏斷 地前漸伏者。一分伏云漸也。
成唯識十説。謂初二住由習勝解及慚愧
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圓淨種功能。
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
爲轉云云此論文中初二位者資糧・加行二
位。此位漸伏之亦名云損力益能轉 習勝
解者。資糧位信唯識勝故云習勝解。雖爾
猶未能伏唯識想 及慚愧者。加行位伏
唯識想有所得
云想
少伏煩惱故名有慚愧。又世
親攝論曰。有慚愧故令諸煩惱少分現或
不現。煩惱現行即深慚愧。慚愧者是勝解行
之勝相故已上世
親攝論
由如是相倶生煩惱一分伏
云漸伏也。瓔珞經説三賢菩薩唯伏不斷。
餘處説地前不伏倶生惑者於資糧位不
伏也。第十囘向滿心四加行位伏之也 能
頓伏盡者。論曰。令永不行如阿羅漢云云
云。永不行者。初地已上倶生煩惱障現行能
頓伏盡。第六識法空智。第七識法空平等性
智現起故。二六・七生空智亦現起。由此勢力
雖出觀時能頓伏盡令永不行 然故意力
等者。前七地中。不怖煩惱者由故意力前
四地起我見等七地已前起貪等。故問。七地
以前菩薩可故起貪嗔癡耶。若故起貪等。
無性攝論中。釋菩薩作殺等十種作業云唯
作前七業不起後三云云依之則應云不起
貪等三。如何。答。七地已前尚起貪等煩惱。
其義源出解深密經。瑜伽・唯識同存此旨。
所以或爲助願受生或爲識戒力依大悲
相應慧正知故起。自性染汚故雖名性罪
不爲過失大生功徳。今論由故意力前七
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爲煩惱之文。復第二論
文説地上菩薩所起煩惱皆由正知不爲過
失之文。義意全同。無性攝論不起後三之文。
依性罪不現行之義且説不起實貪嗔癡
等也已上
同學
其辨云。起爲利生貪嗔癡心相
故非實迷軌貪等也。又問。故起煩惱故起
已伏惑耶。故起未伏惑耶。若已伏者。菩薩
故起爲助願受生。已伏煩惱損伏種子功能
無潤生能。故起之何所爲耶。是以瑜伽論
中初地上中煩惱不現云云既下品煩惱不伏
之。爾應云故起未伏惑下品耶。若未伏惑
者。今論文説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
前七地中雖暫現起等云云此文應云故起
已伏惑。如何。答。以云故起已伏惑爲正
義。今立二理。一云。已伏煩惱以故意起之。
是菩薩勝能。若云起未伏惑。非勝功能。二
云。若起未伏者。違故意名言。但云上中煩
惱不現六・七二識中六識倶生煩惱爲上中。
第七倶生煩惱爲下品。故云伏上中也已上
同學
由此等義云有時猶起也 而不爲失者。
爲利生故。爲試戒故。正知現故。不爲過
失 八地以上等者。八地已上第六生空無
漏智相續起故無由起煩惱。故云永不現
行 習地地除等者。習謂無堪任性餘習氣
分 地地除者。十地間地地所障所知障毎
於地地斷。除倶生煩惱氣分令減種子勢
力。而共種體金剛心時一時頓斷。如歳久
置筥麝香香氣雖滅麝體猶在。故云種金剛
斷 其身見等及此等者。其謂指故起倶生
者。身見等者。等邊見。及此倶生者。其身
邊見倶貪等者云此倶生也。至第四地此等
現行永伏 法執無故者。明永伏由。第六識
身見邊見倶所知障定愛法
愛等
於第四地斷已故。
此第四地所障所知障倶身邊見幷貪慢等永
隱相不現行。故云法執無故 此所生起等
者。此謂指第四地。所生起謂害伴不倶生煩
惱。身見倶生貪等勢力所起煩惱慢等云不
倶生又云獨起云害伴。於第四地身見不起。倶
起貪等亦無。是故至第五地不倶生煩惱害
伴亦無。故云五地不行等也
[章]所知障中習初地斷 鈔曰。三明分別
所知障伏斷。如文可知
[章]倶生現行方永伏盡 鈔曰。四明倶生
所知障伏斷。此有二。初總説。後別説。此
即初也 倶生現行者。倶生所知障現行 
地前漸伏者。由菩薩勝解・正願・世間力地
前漸伏 乃至十地等者。由於地地能爲
障。十地之中地地無間道斷種習氣解脱道
斷。方永伏盡者。問。倶生所知障由障地地
地地無間道斷種解脱道斷習。何故不云
永斷盡云永伏盡耶。答。初標倶生現行故。
今云伏盡由前道力折伏後地所知障現
令其不行。名之爲伏云云已上
子島
今云。倶生所
知現行地前一分伏。今云漸伏。十地間地地
後地障現行永伏盡
[章]若別説者種習倶斷 鈔曰。二別説約
第六七二識委細説故云別説也 前之六
識者。前六倶所知障 八地伏盡者。論曰八
地上六識倶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相續故
 七識現行等者。明第七倶生所知障。如文
可知 金剛喩定加行道者。對法第十説。金
剛心有二。一加行道攝。二無間道攝云云成
唯識疏十末作三釋。意云。一以無漏心任
運趣入根本智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
智者有趣求彼故。加行智不通無漏云云
云。此義加行道與加行智別。加行道唯無
漏非趣求。加行智唯有漏有趣求故。二
云對法據二乘等説金剛心有二。非云菩
薩金剛心中有加行道。故加行智不通無
云云今云。此義加行道・加行智各異體一。
故唯有漏。對法論金剛心加行道是非約菩
薩説 三云加行智亦通無漏。八地等無
者。無有漏加行智如別深趣求者。八地已
去有任運趣求故。對法説金剛心有加行
道。不簡簡菩薩故云云今云。此義加行道
加行智體一而通有無漏。有功用趣求有漏
加行智任運趣求。無漏加行智八地已上純
無漏加行智。七地已前亦雖少分有無漏加
行智必墮。有功用。故有漏善心有功用趣
求也。地前全有功用加行道。此有漏心有
加行・根本・後得三智。如成唯識疏十末具

[章]菩薩地説入如來住 鈔曰。第四明三
住斷之三麁重 菩薩地説者。四十八二十一
丁右
七十三八丁左已下應對撿 三住所斷者。深
密經四地波羅蜜品説三住斷。一皮麁重。二
膚麁重。三骨麁重云云又伽四十八説一皮
二膚三骨又同。七十三説一皮二肉三心。或
本作實者。以貞實與心義同歟。私&T047368;曰。
以喩顯。謂見道所斷障易斷如在皮病易
療。第八地所斷障稍難斷。如在骨病極難
云云下斷章亦作皮肉骨。三十論疏十末
廣明 一極喜住等者。此擧見道斷 一切
惡趣等者。第六識倶分別起煩惱所知二障
因邪師邪教邪分別起者 麁重者。種子・現
行・無堪任性共名麁重。有二十四麁重。雜
集論十一具明。又義燈七末廣明。又子島
&T047368;具會違 能令一切中上煩惱等者。細
品爲中。麁品爲上。前六識倶生煩惱一切現
行今名一切中上。至極喜住此一切中上煩
惱皆不現行。前六識倶生煩惱之一切不現
行。故今云皆不。非有前六煩惱下品。今第
七識倶生煩惱爲下品也。但一類品故此不
名中上。極微細故。不達道故。不能伏
故。七地已前名我愛執藏現行位。子島曰。中
上煩惱者。即第七識相應倶生煩惱上中品
現行也。下品現行極微細故不達道。故不
能伏。故七地已前以故意力起者是也云云
今云。此釋不爾。子島意起未伏下品惑爲
故意方行。如前問答。以起已伏惑爲正義。
中上煩惱者。前六倶生煩惱一切也。第七
識倶生惑但一類品。無麁細故非九地所
攝。總是一品 二無功用等下明第八地斷
 一切能障等者。無生法忍有三。一本性無
生忍縁所
執得
二自然無生忍縁依
他得
三惑苦無生忍
縁圓
成得
初地始得本性無生忍。故云少淨。第
八地始得自然・惑苦二無生忍。故云多淨。
第十地圓滿。故云極淨也 無生法者。謂
眞如。以無漏智忍可云忍。能障此忍煩
惱所知二障云一切能障也 諸煩惱品者。
前六識倶生煩惱習氣此種子金剛心斷今云
習氣無堪任性也
 
及所知障者。前六識倶生所知現行・種子・習
氣。非障地所知障煩惱障品所知障云在
膚麁重也 一切煩惱等者。第七識倶生下
煩惱現行。七地已前尚自現起。至第八
地無功用無相住一向不起。故云皆不現前。
第七下品不現。何況得前六識倶生中上煩
惱一切現起。今總合初地已伏者云一切
云皆也 最初任運等明皆不現前由。第八
地無功用初故云最初任運。無相住故云得
無生忍也 三最上成滿菩薩住下明第十
地所斷 一切煩惱等者。第七倶生煩惱習
無堪
任性
種子
及前六識倶生所知障種習・
第七識倶生所知障現種習。此云在骨麁

[章]解深密經説者三隨眠 鈔曰。此下第五
明三隨眠。文有五。初標牒。二明害伴隨
眠。三羸劣隨眠。四微細隨眠。五由三重斷
辨三隨眠所在。今即初也。深密經第四十六
地波羅蜜品説也
[章]一害伴隨永無復有 鈔曰。二明害伴
隨眠。此有二。初經文。後章主釋。今即初也
 謂前五地者。擧示害伴隨眠所在斷位。
此五地中。前四地唯害伴隨眠所在非斷位
也。第五地是斷位亦所在處也 問。害伴之
名是第四地所伏害。身見等伴類故得名。
而云何第四地第三地第二地有害伴者。不
倶生惑今云前五地耶。又第五地第四地
斷害伴處。何云所在處耶。子島答云。害
伴之名有二。一云。正得害伴名。是第五
地所斷不倶生貪等。即第四地身見倶者。二
云。五地中前四地亦有我見不倶起獨起貪
等。皆名我見伴類。此前四地亦有。身見倶
起貪等第四地斷時隨無故。名我見伴類也。
唯第五地所斷助伴一類不倶生貪等得別
名害伴也 諸不倶生等者。燈曰。此言倶
生者。非對分別任運起名爲倶生。第六
識中與身見倶起貪等名爲倶生。不倶生
者。獨起貪等不與我見倶故名不倶生。由
我見倶起貪等勢力所引煩惱於第四地身
見不起故倶生起貪等亦無故。至於第五地
不倶生者亦不生也 彼於爾時等者。彼謂
名助伴者爾時於第五時 永無復有
者。我見倶起貪等既不起故。彼不倶生者
亦自不起也
[章]此意説言故名害伴 鈔曰。二章主釋
經文 所餘煩惱者。與身見不倶獨起貪
等。此名不倶生 然體稍麁者。不倶生惑體。
稍麁 因彼而起等者。彼謂第四地斷害已
煩惱。不倶生者因是起也。由倶生者斷害
已故此不倶生亦隨無也。此害伴義
[章]二羸劣隨稍難斷故 鈔曰。明三隨眠
五文中第三明羸劣隨眠。此深密經文。云此
隨眠體者。前六識相應倶生煩惱所知現行。
示障稍微細云羸劣也 謂第六七地等
者。第六七地不起伏道。微細現行 若修所
伏等者。於第六七地若修伏道時。微細現
行羸劣亦所伏不現行 非倶生身見等者。
第四地斷倶生身見對此羸劣麁。此羸劣稍
細故。非第四地斷倶生身見時此羸劣亦隨
滅。微細難斷故。第五地中不能斷也
[章]不違楞伽貪即不生 鈔曰。下二章主
會違。此中三文。初總叙不違。二正會第一
釋。三第二會釋。今即初也。難違云。若言身
見雖第四斷與身見不倶生羸劣隨眠六七
地中猶行。則如何楞伽經説倶生身見斷故
即不生耶。會此違作二釋。如次下文 楞
伽者經第二二十
一紙
所説也
[章]彼約二乘惱不生説 鈔曰。二正會第
一釋。彼約二乘等者。彼謂指楞伽説。彼説
約二乘斷第九品我見則貪等不生。非如
瑜伽等説菩薩地地斷所知故煩惱不生」
[章]或依二隨亦不相達 鈔曰。三第二會
釋意言楞伽依害伴羸劣二隨眠究竟斷位
貪等不生故。與瑜伽論説亦不相違
[章]三微細隨爲依止故 鈔曰。明三隨眠
五文中第四明微細隨眠。此隨體謂第七
識相應所知障現行 於第八地已上者。於
者境第七聲。示微細隨眠現行之處 從此
已去等者。立理釋成。八地上生空觀長時相
續故。一切煩惱一向不現行。唯有障地所
知障。故此微細隨眠此第七識相應所知障
現行爲體也 爲依止故者。子島云。依止謂
所依止。一云。所知障是所依煩惱障是能
依。二云。第七識是所依第六識是能依也云云
今云。二釋倶不穩。今釋所知障是所依止。微
細隨眠是能依也。此彰微細隨眠唯有所知
障爲體。依止謂體相也
[章]然由初地住在佛地 鈔曰。五由三住
斷辨三隨眠顯得位 顯得者。初地已前
在皮麁重分別
二障
現行。故不顯有害伴羸劣倶
生微細。已斷皮麁重時顯知初二隨眠所
在。位謂示顯知處。顯微細隨眠位ト云コト例准
可知
[章]寶性論中覺捨小障 鈔曰。自下當門
文段八文中第六明四障。此中有二。初擧
四障名。二明伏斷四障位次。今即初也 
寶性論者。第三四紙
堅慧菩薩造
菩提留支譯
闡提不信
障者。由樞要闡提有三。一者一闡底迦
樂欲義。樂
欲生死也
二者阿闡底迦不樂欲義。不
樂涅槃故
三者阿顛
底迦名畢竟無
涅槃性故
子島云。此等中皆誹謗三寶
四諦不信善惡因果故名不信障云云外道
著我
障者。私&T047368;曰。外道由邪師邪教
執實我我所。名著我障也
[章]十信第六種金剛斷 鈔曰。二明伏斷
四障位次 伏初障者。得信不退伏闡提
不信障 伏第二障者。第四生貴住安住諦
理故伏外道著我障 七地方斷等者。三十
論九説。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倶生
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
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云云疏曰。由前六
地作縁起觀。流轉・還滅尚有生滅微細相
故。故名爲障。此地眞如名種種無別眞如。
故此道名妙無相道。此細相爲障云云此中
猶觀十二縁者。此觀生死細相也。此名縁
覺捨心障。此所知障 或初二下就斷煩惱
種明 後二煩惱者。後二所知倶煩惱。此種
金剛心斷
[章]勝鬘經説無明住地 鈔曰。此下第七
明五住地。此有二。初明五住地名 地者。
唯識疏九末曰。地者依止。種子與現行爲
依。名之爲地。此約數五住
不同
種・斷見修
二斷
名之爲
云云今云。住心也。地者所因起即種子
也 見一處住地者。見道所斷分別起煩惱
總名見一處。住地言此云煩惱。次三亦
爾。欲愛者。欲界倶生煩惱。色愛者。色界倶
生煩惱。有愛者無色界倶生惑。此三愛修道
斷 無明住地者。見修所斷所知障。此住地
言所知障也
[章]見一處往頓漸而斷 鈔曰。二明五住
地斷位 頓漸而斷者。見斷所知頓斷。修道
斷所知修道地地漸漸斷也 若初四習已下
明斷無堪任性。初四習中見一處習眞見道
解脱道頓斷。欲愛等三修所斷習雖種子金
剛心斷。習於地地中斷所知障時煩惱習
隨斷滅。如麝體有香氣先滅。故今云隨同
所知等也
[章]或説六煩説餘所除 鈔曰。大文第八。
以所餘推餘章 六煩惱者。貪・嗔・癡・慢・
疑・見也。如對法一十丁説 七隨眠者。一
欲愛隨眠。二瞋恚隨眠。三有愛隨眠。四慢
隨眠。五無明隨眠。六見隨眠。七疑隨眠。具
如對法六十八
説 八纒者。一惛沈。二睡眠。
三掉擧。四悔。五嫉。六慳。七無慚。八無
愧。如斷章中具辨 九結者。一愛結。二
恚結。三慢結。四無明結。五見結。六取結。
七疑結。八嫉結。九慳結。如對法六十六
 十煩惱者。十根本煩惱。如對法六十四
 十分別者。無性攝論四二十
三丁
曰。一根本分
別。謂阿頼耶識。二縁相分別。謂色等境爲
所縁相所起分別。五識倶第六識。三顯相
分別。謂眼等五識幷所依根
第八
四縁
相分別。謂第六識。五顯相變異分別。謂前
五・第八識變異者老等變異・樂受等變異・貪
等變異・逼苦時節等變異。六他引分別。由
他教所起分別即第六識。七不如理分別。八
如理分別。九執著分別。六・七識。十散動
分別。諸菩薩擾亂無分別智分別也。即前
五・第六識。十散動者。此十分別中第十散動
分別。故十分別先擧十散動後擧爲正 無
性四曰。一無相散動。二有相散動。三順益
散動。四損減散動。五一性散動。六具性散
動。七自性散動。八著別散動。九如名取義
散動。十如義取名散動 等者等取十一障
二十二愚 此説唯識等者。此門明斷説但
唯識觀斷。不説餘觀所除也
[章]第十歸攝二空者 鈔曰。自下當章第十
門明以唯識觀攝生法二空觀。此中有十。
初標牒。二擧二空名。三明唯識觀通二
空觀所以。四會難。五難云法空必帶生
空。六釋通前難。七明生空觀是唯識觀。八
立五門釋此有
九結定會二十論。十以餘義
推餘章。今即初也
[章]諸論説二空二法空 鈔曰。二擧二空
名 諸論者。瑜伽・唯識・攝論。處處廣説
[章]其唯識觀通生法空 鈔曰。三明唯識觀
通二空觀所以 尋思實智等者。今云。尋
思觀觀所取空伏除生法二執。如實智觀
能取空唯伏除法執。故尋思如實兩觀通生
法二空觀。故知唯識觀通二空觀
[章]爲生所依論識説故 鈔曰。四會難。難
云。唯識觀通二空觀。則何故論云爲入我
空説六二法爲入法空復説唯識耶。今
文以四義答釋此難 爲生所依等者。第
一義答。意言。以法空爲生空所依但説法
空唯識觀 意求種智等二句第二義答。謂
菩薩所修本意爲斷法執得佛種智。專觀
法空。故説法空唯識觀。秋篠云。種智者。盡
所有性一切種智即後得智是也 爲於二空
等二句第三義答。三十論初曰。今造此論。
爲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既言爲
令悟二空明唯識。云何不通生空觀耶。
然且法觀等三句第四義答。三十論五説。我
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
而起。如要迷杌等方謂人等。同論第十疏
曰。明法空觀必帶生觀。加行入心雖獨法
空。入必細故帶其麁意云云論誠説故者。
佛地論曰。必執有法。而計我故云云三十
論亦處處説
[章]何故翻悟不迷於體 鈔曰。五難云法
空必帶生空。又有二。初難。後難數。今即
初也。難意言。不約求悟觀。但由迷執説
我執必由法執起帶法執。何故不約迷執。
説求悟觀不云生空必帶法空耶 若以
解有等七句設救難。此中初二句救 亦應
迷有下正難救。救言以觀解有淺深。悟生
空未必悟法空。今難救云。若爾以應迷執
亦有淺深。迷我用應不迷法體
[章]今釋未有未必帶法 鈔曰。六釋通前
難 未有解體等者。未有已知机木者迷
爲鬼恐怖者。悟有淺深。但悟淺者不能達
深。故生空未必帶法空也
[章]二十唯識云亦唯識故 鈔曰。七明生
空觀是唯識觀 餘教者説十二處之餘即
説唯識教 此唯識教已下章主文。此言指
餘教。以説唯識教示悟入法空 獨作生
空等者。單生空觀。如内遣有情假縁智是
也。亦言亦法空唯識觀
[章]但是法空唯識觀故 鈔曰。此下八立
五門釋文有五。此第一門以二空觀對唯
識觀以定不定辨
[章]唯識觀寛唯是唯識 鈔曰。此次二門
以生法觀對唯識觀以通局辨
[章]生觀義寛有生空非 鈔曰。此第三門
以生空觀對唯識觀以通局辨 唯識觀
者。菩薩所修生空觀。非唯識觀者。二乘生
空觀 有生空非者。二乘生空觀即非唯識

[章]由此唯識乘生空觀 鈔曰。此第四門。
以唯識觀對生空觀。明無唯識觀非生空。
前句者第三門也
[章]法空對唯其義可知 鈔曰。此第五門。
以法空觀對唯識觀明 此二作句者。子
島云。作字作倶不是。今云。作倶爲是。生空
亦唯識句法空亦唯識句。自應知在前門
中也
[章]總相而言據決定説 鈔曰。九結定會
二十唯識論
[章]復説諸空如空章説 鈔曰。十以餘義
推餘章 空章者。子島曰。義寂纂第十唯識
章次有空章。以五門分別。第一明増減。説
一空乃至二十二空。第四三乘得門云。上諸
空中生空所顯者三乘皆能入。法空所顯者
唯菩薩入云云又秋篠云。此章二執義末略標
五頌説諸空義。子島評云。此強寄釋也。非
全空章也。今云。不爾。以秋篠釋爲穩。然
下二執義末空章文初有大脱落顯然可知。
至下應辨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第八尾
  安永第十四月即天明元年有改元。
於東都淺草延命院講演之砌清書一
校了
  草案安永五年&T047368;
  慈恩末學受菩薩戒近住基辨書
天明六年丙午十一月八日於南都興福寺妙
光院對屋校正清書已。明年未歳三月下旬
於皇都京極善長寺東武縁山幷高野山京
東山禪林寺所衆依有懇望欲義林章令
講演。爲其用意由總料簡章校閲漸至此
章已冀以此功徳慈父悲母報恩謝徳往生
佛國四恩法界平等利益囘向無上大菩薩
  法相大乘沙門釋基辨大同坊生年六十九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十諸乘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釋基辨 撰
[章]乘義略以問答料簡 鈔曰。自下諸乘
章。此章大分爲二。初牒章分科。後隨科釋
成。今即初也 乘義者。乘謂運載義。若依俗
釋乘駕也廣雅乘載也周禮若由攝論釋曰。六度
萬行亦乘亦大。法性眞如所乘六性。事性
但能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
爲乘云云已上
玄賛
又曰。乘謂運載。教理行果健
運之義已上對
法抄
義謂差別。一二三四五之運載。
彼彼教理行果施設建立自成差別。此章中
具明其差異。故云乘義 増減者。乘有一
二三等。今明是云明増減也
[章]第一明増減者 鈔曰。自下此章大文第
二隨科釋成。此中有五。前列五門 第一
増減門中有六。初標牒。二擧一乘説處。三
擧二乘説處。四擧三乘説處。五擧四乘説
處。六擧五乘説處。此即初也
[章]或説一乘有一乘法 鈔曰。此下二擧
一乘名説處。此有五文。初引法花經證。二
引勝鬘經證。三擧辨中邊論無上乘證。四
擧顯揚六因。五擧攝論十因。此即初也。法
花經第一方便
之文也。經全文曰。説佛智
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眞
云云玄賛釋曰。佛智慧者有三義。一云。佛果
上菩提涅槃智性慧用名智慧。二云。唯眞智。
三云。多説智性。此中以初義爲正已上玄
賛取意
今云。若不言智唯言理。則佛證眞淨法
界遂自不彰故。智理並取爲今家實義
又經曰。十
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云云今云。上説佛智慧。
今復説佛土中唯有
一乘。此顯説智一乘即説四佛知見。下廢立門中云。
法花分明以智慧爲一乘。隱説眞如云云。又釋。雖
説化城亦非眞滅説大涅槃倶爲寶所。而未分明
説眞涅槃。由二乘者所得涅槃倶名爲化菩提全不得
故。顯以智慧爲一乘。
令彼二乘欣求也
[章]勝鬘經云世間善法 鈔曰。此下二擧
勝鬘一乘。此中引三箇文。是第一文經曰。世
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
生一切聲聞縁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云云此經
&T047368;曰。聲聞等四有因果二故成八。故
説八大河云云今云。此經説涅槃界流出一切
爲涅槃界第一義乘。如下具明
[章]及至又云即是一乘 鈔曰。是第二文
 皆入大乘者。述&T047368;曰。小大對明攝入云云
如下文言。勝鬘乃以眞理爲一乘不説智
慧故。攝入攝入
二乘
出生從涅槃果
流出一切
二種倶盡。
經説涅槃界第一義乘故。以小入大由是
應知 即是佛乘者。述&T047368;曰。因果對明攝
云云大乘是因佛乘是果。此經説涅槃界
第一義乘。第一義乘今云大乘。理一乘故
爲因 是故三乘等者。述&T047368;曰。三一對明攝
入。三乘入一乘名總明攝入云云
[章]又言若如一義乘等 鈔曰。是第三文。
&T047368;曰。若如來等下明攝入。於中有二。初
明權。二明實。若如來等下初明權也。即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637 638 639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