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定。隨於何性得有染淨。等流可知 問。若
有於欲名爲尋求。若欲用殊尋求可成餘
所非欲。如何依總立五心耶。答。總聚但
得有欲即成五心差別。非一一皆令有欲。
思之。又此五心通三界有。不可唯依尋
伺等立云云已上
周&T047368;
[章]問此説五乃至無量 鈔曰。六幾字具
五心問答 且依此方一字等者。有云。依梵
本語。一字無詮。二字已上方有詮表。故無
一字所成之名。由是考顯揚論第十二。有
字非名。即字界阿阿等聲無所詮。故。若依
此等説今檢唐言。故有一字所成名也。故
今云且依此方等也 但聞一字時等者。秋
篠曰。依唐方言説佛字時名句已竟意解
悉圓。故雖一字説具五心。法字亦爾。餘准
可知云云
[章]聞縁解了説具五心 鈔曰。此文明五
心具時。具五心但在聞縁解了。非云限字
數五心具足 若説理事等者。纂云。若名
句竟意解圓時具五心者。但聞半名半詞
意解不圓。此時若不具五心則起何心心
耶。又自斷云。夫五心者。但説心生分位。無
勞簡其圓・缺。故心不起則已。起必具歴五
位。唯除強縁聞舊而起 秋篠救之曰。言
圓者究竟義。生解究竟故名爲圓。若聞半
名等時名句未竟。五心何具。事究竟意解
圓時方具五心等。故半名時隨境心生。未
必具五。故簡圓・缺 允當深廣云云若聞
了訖者。現本作聞了説不可也。南京古本
作訖字
[章]隨爾所時深爲允當 鈔曰。辨餘義文
 一事究竟經歴多念故。云隨爾所時 
隨彼意識等者。若意識起尋求。其時五識
亦名起尋求。秋篠曰。依此文證可知。五
識尋求是位尋求非體尋求云云故六具。五・
七・八唯四等者結文可知 已上五心章訖
大乘法苑義林師子吼鈔卷第六
  安永第五仲春二十一日於平安城五條
新善寺内雲林庵以愚見解説之次。
草草不憚拙智。任義解生書&T047368;云云
 慈恩末資近住基辨
生五十六歳 
  囘向四恩法界海 囘向無上大菩提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
卷第七唯識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沙門
慈恩末資釋基辨 撰
[章]唯識義章歸攝二空 鈔曰。自下唯識
義章。此章大分有二。初分門。二隨門解釋
今云。此云章者。俗與所言篇自也。如論語云學而爲
政。此所分門者。如學而篇分十六章。爲政篇分二十
四章。如詩經關睢篇分三章等。自可准知。今所云
章中分門解釋。由西方道俗共傳訓詁式。如婆沙説
必不可以支那論也。如諸契經所説。且初如標
牒五蘊者。是即五蘊章也。於此章中。云蘊有五。一
者色蘊。二者受蘊等。
此即分門。所餘准知
初中有二。初總標唯識
義章
四字
是也
二立門名今所
牒是
今即二科也。子島曰。
此十門中初三門顯唯識境。次六門明唯識
行。後一門明唯識果云云基辨曰。問。何爲以
境・行・果辨唯識
耶。答。光觀所知境唯識 方起勝行行唯識 因行
既備。果徳乃圓 果唯識 故爲三也。此皆由瑜伽・攝
論之釋例。最勝子瑜伽釋中釋瑜伽名云。境瑜伽・行瑜
伽・果瑜伽。又攝論十殊勝。前八是因後二是果。於前八
中初二是境。次六
是智。智即行也
子島曰。問。第一門出體之
中既明能觀。是行唯識。何但云境唯識耶。
答。出體中雖説行・果。皆是觀行者之所觀
也。爲令行者覺知所觀能觀體性・及行・果
等最初出體能所
觀體
是故偏判爲所觀境也。
又問。第四門何識爲
觀門
既有所觀識。如何云行
唯識耶。答。第四門顯能觀識。雖有所觀
是因能觀。非門正意。故云行唯識也已上
子島
[章]第一出體二能觀體 鈔曰。自下大文
第二。隨門解釋。此中大分爲十。即十門解
釋也 此下第一出體門。大分爲五。初標門
總出體。二明所觀體。三明能觀體。四明
五種唯識。五立六門唯識。今即初也 此
有二種等者。今問。此下出體門既分五科。
其文顯然可知。然今初云第一出體者此
有二種而初出所觀體後出能觀體。是唯
五科中第二・三科。何故餘四科此不擧列
但擧能所觀二耶。答。五科之中第五六門唯
識第四科五種唯識中第一境唯識。文云於
境唯識種種異説故。又第四五種唯識皆
是所觀所攝故。第四科即第二科攝。由是
可知。此出體之要但在能所觀二。故總標
云此有二種等也
[章]所觀唯識爲唯識故 鈔曰。自下第二
明所觀體。此中有二。初總出體。二別出體
略有五重
已下文也
 以一切法者。有二説別。一者。中
邊一云。一切法者有爲無爲二法云云二者。
對法十二云。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依
他・圓成云云子島此二説中取對法説應釋
一切法言云云今問。何故子島取對法不取中
邊云云 答。由深密經一切法相
品。説一切法相者遍計・依他・圓成之三性相。故對法説
爲好。何故不取中邊耶。答。由三十論二。無爲有
二。一者識變無爲。二者法性無爲云云 謂識變無爲依
他起性相。法性無爲圓成實性相。故中邊説雖説依圓
不説遍計。故不取。問。何故不説計執不取耶。
答。計執唯妄情起依他起計執本來都無。故中邊説亦雖
盡一切法相。而違五重唯識觀門通觀有無爲
唯識相故不取也。有謂。依圓無謂計執故
通觀
有無等者。明以一切法爲所觀唯識自性
所由。有謂。色心等法是即心心所所變故
名爲唯識。無謂龜毛過未等法。是亦説意
不壞法現前故是亦唯識。故知一法一法
唯識所變是依他縁起有。了達縁起有則
名了計執都無體用。一法縁起有一切法亦
縁起有。即於一法名遍計・依他・圓成三性
相具足。是非有非空中道。華嚴經説。一切有
無法了達非有無云云嘉祥十二門論疏云。
萬病之根本宿食爲本。三界沈淪之基以有
無爲本云云問。遍計等三性有無法爲唯識
體其證如何。答。成唯識九説。唯識性略有
二種。一者虚妄唯識
謂遍計所執。二眞實唯識
謂圓成實。復有二種。一者世俗。謂依他起。
二者勝義絶言無別亦
無不別
謂圓成實云云問。三性中
遍計所執其體既無。如何得言唯識性耶。
答。右三家釋別。一者周&T047368;・邑&T047368;同云。遍計
雖都無體由妄識變亦名唯識云云二者
義演・泰抄同云。遍計所執體雖是無然不
離唯識性。以不離識義名唯識云云三者
芳野信叡意云。攝假隨實名唯識云云子島
由松室意判三家云。以芳野釋爲今章
意。下第七門云。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眞如
理無圓成實攝由此章文爲芳野義之證而子島別設一
釋云。依簡去計執得唯識顯現。是故遍
計名爲唯識。如聖教中由斷煩惱得菩
提故以煩惱爲菩提云云 基辨詳曰。三家
釋中以周&T047368;・邑&T047368;尤爲勝。義演・泰抄釋雖
稍同周・邑二&T047368;。云以不離識義名唯識之
釋濫眞如識之實性不離識故名爲唯識。不
辨別論變與非即離之不離識。故其釋不
痛快。周邑二&T047368;云由妄識變亦名唯識。尤
爲殊勝。此云護法可言中道義。子島別解
潤色周・邑二&T047368;説。尤爲是正。但芳野義可
謂非章意。今更詳曰。松室取芳野釋。恐
爲不穩。云何則假實言隨相望體爲別。若
以圓成爲實則依他性是假。若以依他爲
實則計執是假。若廢詮實。計依圓三性皆
假。所以芳野云攝假隨實。尤爲通漫。復松
室以下第七門釋會。以芳野爲好。今謂。是
亦不盡。若由第七門則可言以無攝依他
假有亦以無攝眞如實理。所以芳野所釋
不爾爲漫
[章]略有五重理有情無故 鈔曰。此下二
別出體。此中有六。初初重觀門唯識。二第
二重所觀唯識。三第三重所觀唯識。四第
四重所觀唯識。五第五重所觀唯識。六總
結五重 初中有七。初總標。二別標。三
明初重觀方法。四擧證成觀。五藥病相對
明觀門徳。六勸學觀行者。七示修觀地位
分齊而結。今即初・二・三也 略有五重者。
初總標也。問。何故立五重觀門耶。答。觀門
次第從麁至細。故有五重。由心經幽賛如
子島問。此五重章主今初立耶。答。燈中溜
洲曰。所詮之理既有五重。能詮之教亦有五
重。或以世親五理成佛五重教乃至已下子
島加
以護法五重教成戒賢五理。以戒賢五重
教成唐三藏五重理以唐三藏五重教成
今章主五重理。亦翻以今章主五重教成唐
三藏五重理等。自准可知。故是師資相承
之觀法也已上
子島
 一遣虚存實識者。別標初
門。此別標中初遣虚觀遍計等
五句是也
後存實觀依他等
五句是也
心經幽賛科文聞書曰。中川實範上人言。世
之中遣虚存實ノアランカキリハ假令野末山
ニテモ法相大乘宗極ルトルヘシト云云我宗學者
於此初
重觀門努努不
可忽緒也
 觀遍計執所等者。此下三明
初重觀門方法。今云。此初重觀門雖地上修
證別自地前進初地之觀門。是名發得
無漏智方便觀。至下具辨。成唯識疏七末
云。知遣虚者名備資糧十位。十行。
十囘向也
資糧者
福・智二莊嚴也。謂於遍計妄情起實有我法
執。於依他圓成起空無見此是説筆次第也。
若觀心行解上執
實我法。起實有計執時。於其處即空無依圓起
空執。空・有二執於一法上同時處現。子島云。今依唯
識觀觀一法唯識時。以空觀遣有執
以有觀遣空執云云 今云。如次下明
 唯虚妄
起者。由護法正義。能遍計識名虚妄識。謂
實我法執離虚妄熏力所變現識相推求都
不可得。非虚妄識外有別起者故。此文唯
虚妄即起。起謂變現。是果能變 都無體用
者。實我法計所執唯虚妄識變現。現起都
無別物故云都無也 應正遣空者。觀都
無體用之外無別應遣空觀也 情有理
無故者。明遣空由。情有者唯虚妄起故云
有。情謂妄情即能遍計識。如前已辨。理無
者都無體用故云無。理謂道理。以四道
理推求。應縁起理都不可得。故云理無也
 觀依他圓成下明存實觀。依他者依他衆
縁而起之相。即俗故相有別之觀也。圓成
者圓滿成就眞實之性。即眞故相無別之觀
也 諸法體實者。諸法謂有爲無爲一切諸
法。體者體相・體性。謂依他是諸法體相。圓
實是諸法體性。三十頌説圓成實於彼故。成
唯識第八引厚嚴經説不見圓成實非知
幼事等故。依與圓非即非離廢詮中道。由
是應知。體相與性同時同處非即非離廢詮
中道。故今云體者廢詮中道。應知一法一法
相性眞俗依圓非即非離廢詮中道。以是爲
諸法體 實者直也遍也猶云眞實譬如樹
木之眞意至枝葉根末無所不遍而能長
養。依圓二性亦復如是。一切諸法一一無
不依圓。若無依圓無識相性。無識相性
無眞俗別。若無眞俗以何有凡聖因果
等差別。亦以何有一切諸法。依圓遍一切
法。其體離言中道。故云體實 二智境別
者。圓成正智之境。依他後智之境。故云二
智境界。二十論疏一曰。諸佛正體・後得二
智所知諸法。謂依他性・圓成實性二性非無。
此之二性性離言説・戲論所執。非謂知此
二性亦無入法無我。即於三性但知初無
餘二性有名爲唯識 問。既云依圓二性
非無。若非無二智境有別。何故復云二性
離言耶。答。依他是俗智境。圓成是眞智
境。無始已來別起眞俗二智。眞俗境
シテ熏習。内因力故久沈生死不知法性。地
前熏修漸起正智。初地根・後二智顯了。雖
然至第五地初眞俗合觀。由此合觀熏故。
至佛果上二智從一種生。如成唯識十説。
縁眞如故是無分別。縁餘境故後得智攝。
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眞故 疏
云。因有二類種。果恒唯一種生二用現行
云云由是可知。依圓眞俗法體離言故。果
恒一種生二智能縁。繩麻一時縁了。故云二
智境界二性離言也 應正存有者。觀依圓
二諸法體實二智境已即正存有。此有離
言縁起有也。故云理有。又情無者。如是離
言縁起因縁唯識眞實唯識非虚妄識上所
變現。故云情無。周&T047368;曰。問。情體是有。如何
説無。答。妄計之情不稱依圓二性故云情
無也云云問。遍計遣空二性存有之意如何。
答。子島曰。凡夫執心之前實我實法之相當
妄情顯現。今觀行者觀實我法虚妄顯現。
體用都無之時妄情斷故。我法執相不更顯
現。是名遣虚。依圓二性諸法體實。執心之
前雖不顯現。觀行者前如理顯現。故觀依
他諸法相圓成諸法性。是名存有云云已上
子島
  今云。此解亦説筆次第也。若以此解觀心。則觀計
執都無同處。即依圓體實如理顯現。一法一法識變
觀處。計依圓三同時非
即非離離言中道也
[章]無著頌云是即入三性 鈔曰。此下四
擧證誠成立遣虚存實。此有二。初擧攝大
三名。二擧成唯識。今即初也 無著頌云者。
無著本論頌文。故云無著頌云也。無性釋
論六十八
世親釋論六十五
有此頌也。此二頌
中初頌四尋思觀。後頌四如實觀 名事互
爲客者。一切凡夫無始時來縁諸法時名
爲先縁。名謂諸法名言也。事謂諸法體相。
由名執體實有。由體執名實有或水或火等
之名及體也
是爲名體屬著。謂名與體屬著。是即遍計所
執。體用都無不可得也。互爲客者。暫住非常
住者名客也。謂名無與非常恒屬著者。隨
縁暫名暫有體故。若云爲客。爲事名是爲
客。非常屬故。爲名事是爲客。非常爲故。
然愚迷者於名與事謂常屬著。是即遍計所
執。今由四尋思觀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
有實無。故知名・事常互爲客非主實。是名
四尋思觀 其性應尋思者。其性者海住山
云。觀名事屬著令離。則遣所執顯依他
云云今云。此釋意以互爲客云其也。性之言謂
互爲客體相。觀其體相則離所執。故云應
尋思
今私解云。其之言指上句名・事名・事
體相名性。愚夫迷思名事屬著。是云其性。
計所執。然今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
無。是即觀互爲客非主實也 於二亦當
推唯量及唯假者。於二者。子島云。於自性・
差別二取意海住山云。於名與義二取意
私解云。於上句所言名與事二。名謂能
詮。事謂所詮。即名與義。此名與義各有自
性・差別。此二言二種二。梵言特縛炎。但名
爲二。即一名身中自一種二。汎言二也。即
是一種二。又梵言特縛曳者即二名身中自
二種二義。故今此言於二者特縛曳之二。此
二言中有名・義自性・差別。是二種二。周&T047368;
曰。思名・義倶自性・差別名之爲二云云
於上句名・事之一各具自性差別之二當
推也。亦當推等者。亦互爲客尋思。推者。海
住山云。尋思義也。當者勸策修觀行者。上
句應言亦爾。唯量及唯假者。彰依他非計
執唯量者。私云。標事觀唯有分別。即唯識
門也。故周&T047368;曰。名義倶有其識名爲唯量
云云唯假者。私云。標名觀唯有假立。即言説
門也。故子島曰。謂於自性及差別中亦當
推尋唯有分別唯有假立云云假立者。宗等多
言爲能立。能
立者安立
之異名
此句意謂。此名與事自性・差別二種
之二。標事唯有分別。亦標名唯有假立差
別言説。都無眞實自性差別 實智觀無義
者。此一頌文説四如實觀。實智者前四尋思
所引四如實智觀也。謂如實遍知此名・義自
性・差別離識非有識亦非有。觀無實境離
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是名如實觀。
義者境界義也。周&T047368;曰。觀無其境名爲無
云云海住山曰。觀無義者觀遍計無也云云
 唯有分別三者。子島曰。分別三者。謂名分
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立分別云云海住山
曰。唯有分別三者三分別也。三分別者如子
島釋。成唯識九説如實遍知名義等四無實
境離能取識是也 彼無故此無者。周&T047368;曰。
境既是無。能取之心亦復無有。故云彼無
故此無也。非是識體而總是無。但無彼執
實能取也云云子島曰。謂義無故觀此三種
分別亦無也云云海住山曰。彼無故此無者。
中忍位觀能取無也。彼者指心外名・事自
性・差別一切境義也。此者指能縁三分別
也。無彼所執境義故無此能縁三分別
今云。此釋
潤色周&T047368;
又曰。此無者。似無依他實無所
執也。似指心實無心上計執也。實智觀
無義者印所取無也。彼無故此無者觀能
取無也云云已上海
住山
今云。此三釋意固也。以
海住山爲詳釋也。此皆成唯識九説寧有
實識離所取境之意也 是即入三性者。子
島曰。如上所説即是悟入三種自性。謂初
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爲客。即是悟入遍
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觀彼二種自性・差別
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即是悟入依他起自
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實自性云云
住山曰。此一句總結云云今云。第二頌似泯
能所取住無所得。非安立觀似證唯識實
性也。故云是即入三性也。問云。無著二頌
文云何總結云是即入三性耶。答。初頌之
中名事互爲客等二句彰遍計所執唯虚妄
起都無體用。故互爲客文明唯虚妄起翻示
名事屬著都無體用。其性二字由海住山云
應尋思互爲客性。若爾則尋思唯虚妄起
觀都無體用。故可云悟入遍計所執性唯
虚妄起都無體用也 於二亦當推已下悟
入名事依他性。實智觀無義二句重觀依他
起性。是爲悟次句彼無故此無。悟之泯能
所故。以四如實非安立智以悟入圓成實
性。故云是即入三性也
[章]成唯識言誠證非一 鈔曰。擧證之中
二擧成唯識而成。論第七二十
五丁
 之文也。疏
七末三十八
丁右
 此引文中初引釋識言證存實
義。後引唯言釋證遣處義 總顯者顯唯
識言有深意趣。即是初地所證百法明門。故
彰修唯識觀則入初地證百法明門。顯者
表也。疏曰。此識言所表云云 一切有情者。
子島曰。若依取蘊建立有情。則佛無有
漏非有情攝。若示現者。佛亦有情故佛亦
在六十二有情中云云已上
取意
今云。由成唯識
疏意二之本五
十七丁
曰。論離有情法有二意。一内
有情數法名不離有情法。外無性法名離
有情法今云。是隨
轉理門也
二識所變法不離有情
今云。本疏一本説
有情之體本識也
法。即非情山河草
木等
法亦不離
有情法。無法如龜
毛等
名離有情法今云。是
大乘義
如是大乘義。則一切有情言攝入一切業果
示現色身及所變山河草木飮食車乘等。皆
是本識所變有情法故已上由本疏
私立此義
 所變相
見者。心・心所・所變相・見即是色法 分位差
別者。色・心・心所分位差別。即是不相應行 
及彼空理等者。彼謂心・心所・色不相應行 
空理所顯等者。成唯識疏七末二
十八丁
説及彼二無
我空理所顯眞如。以空理爲門顯眞如也。
空性即是二無我理。由此理故便顯眞如
云云又二十論疏曰。圓成實性依他起上遍
計所執空無之理。眞實唯識即是識性云云 
今云。於依他起心・心所・色・不相應行一法一法空無
實有固執。則圓實性無爲法性自顯現了。是名二空所顯
眞理。於此法性無爲立六無爲。眞如亦是假施設名。
如食油虫。此法眞理二空之所顯故。云彼空理等也
 識自相故等者。釋上五名唯識之所由
也。成唯識疏七末曰。所以許有識自體者。
識自相故。許心所。識相應法故。許見相分
者。即心及心所二體所變故。許不相應者。
即前三分位故。許眞如者。即四實性故。如
是五法皆不離識總名爲識。非無心所
等。此識言所表云云 識自相故者。八識心
王也。何故此云自相。謂能所變之根本故。
如對法論説四根本實色名色自相。能所
變相離八識心無變現由。是根本義故云
識自相也 識相應故者。六位五十一心所
何故此云相應耶。三所和合似一。如楞伽
七説如日與光非即非離 二所變故者。
心及心所爲二。此二所變現之色法故 三
分位故者。心・心所・色三分位名不相應行。
不相似彼三故名不相應。行謂遷流。簡無
爲法 四實性故者。心・心所・色・不相應
爲四。眞如此四實性故 唯言但遮等下引
唯言釋證遣虚義也。成唯識疏七末二
十八丁
釋此
文云顯唯言所遮云云謂示本來都無云
遮。唯言但遮一切愚夫通二乘等執定離
諸識實有色等。爲不實故。妄顛倒故。今遮
總云唯也 實有色等者。等心・心所・不相
應・無爲。即遮遣計執五法事理唯虚妄起體
用都無 如是等文等者。意言。諸教之中多
説悟入三性之文。皆應引成也。上來明方
法訖
[章]由無始來事理爲空 鈔曰。自下五病
藥相對明觀門徳。此中三文。初明初重遣存
觀門起由。二病藥相對。三正明觀徳。今即初
也 由者所以。秋篠曰。所以此初重觀門
起者。由諸有情無始已來執遍計識法爲
有撥眞俗事理爲空。是故最初遣彼迷
執令知法性。所以初如是觀也 無始來
者。釋是立二家釋。初他家義。後今家義。初
他家義者。三論宗嘉祥中論疏六末曰。論主解
説無始有四意。一小乘人言有生死長
遠始不可知論主由佛意。佛經説無始者非是
有生死長遠故無始。明生死始不可
得。即是生死
無有根本
 二者佛意明無始者。即兩捨
明其無始。辨其無有始。非謂有無
始。故始無始五句不作即令悟入實相
 三者佛經
明無始。即無有終亦無中間。如樹無根亦
無枝葉以無始及中間故無生死。亦無終
故無涅槃。即顯六道本不生今不滅不生
死不涅槃。而大小乘人不解此意。四者後
得説生死長遠令大小乘起厭離懃習觀
行斷諸煩惱也云云已上論
宗義
後今家義者。無
性釋一十一
曰。無始時者初際無故云云今云。此
釋當他
家明生死
始不可得
又章主勝鬘述&T047368;下曰。無始者顯
無本際。是常起義也云云今云。此釋當他家第
二第三兩義意。此中
常起者。無始中終。不生死不涅槃不生
不滅之義也。又無本際者辨其無有始也
撥事理
爲空者。今云。此有二種。一者別起惡見撥
無依他・圓成。二者雖別不起惡見執實我
法者必撥依・圓。若不撥依・圓實有執不
起也
[章]故此觀中對遣空執 鈔曰。二病藥相對
明遣虚存實 故此 故謂承上句云有
空同時處起。此謂指初重觀門故云觀中
 遣者。空觀者。此句示能治藥。唯虚妄起
都無體用之觀即是能治空藥 對破有執
者。對所治病。謂以唯虚妄起都無體用空
藥治實有病 存者有觀者。此亦示能治
藥。依・圓諸法體實之觀即是能治有藥 對
遣空執者。亦對所治病。謂以依・圓諸法體
實之藥治撥無依事圓理空病。總言之隨
有病空病
同時起病
説藥不用遣 空觀有 有觀 一時
觀之藥。則不能治有空同時起
執病。唯識
觀是此藥
病息藥亡病癒已則無病。無病對何
名藥。有空病癒已。但見
非有非空廢
詮法體也
執藥有教
空教
成病有執
空執
悟病悟有執知
空之藥。悟
空執知
有藥
成藥一法一法唯識所變云
觀之當體是此藥也
非空非不
空。即有即空既絶百非。又亡四句已上總意
可言中道
之意。大乘光法
師百法論疏意
又子島意曰。遣虚之處遣計執
本來都無已。則依・圓二性存實之義自然
顯了。即一念處遣虚存實義具。今病藥相對
説。則一念住觀空計執破増益執。存依圓
破損減執也已上
取意
[章]今觀空有誰之空有 鈔曰。三明觀徳。
是即中道觀。護法正義。秋篠曰。此中有三觀。
謂空・有・中。言遣者空觀者。當清辨學徒義。
偏學般若中百論等立眞諦理依他圓成其
體亦空ト云言存者有觀者。當瑜伽學徒義。偏
學深密・瑜伽等意立眞諦理立依他圓成
其體定有今云。此瑜伽學徒者。非護法宗。偏執任
文取深密・瑜伽等意。不知可言中道
是護法宗宗極而唱
依圓體有者也
言今觀空有而遣有空者。
當護法正義。圓悟諸教立眞非有非空。心
言絶故。破有説無破無説有。有無二説皆
是世俗。勝義理中有無倶絶。今述其意故
云今觀空有而遣有空云云子島曰。由所治
病有有與空。能治藥亦應有空有。若所治
病無増損者。應能治藥亦無遣存云云今詳
云。子島所釋任文取義無和 秋篠配三
觀今文爲護法正宗義。誠巧妙哉。所不能
及。中宗學者不可不識也。義雖無加。今
私加解云。今觀二字須深用意。但於言詮
云有及空。則如偏執青辨及瑜伽文者。皆
悉墮偏有偏空。如實學護法論師可言中道
宗義者之解。今住唯識變觀觀一一諸法。
則於一法一法計執本來都無體用。依他縁
起有圓成眞實有同一時處自顯現已。即遣
存一時觀也。具釋應言今修唯識
觀一念
觀空計執
本來

諸法體實依他縁
起有圓成眞實有
住觀
當體
遣有實有
撥依
圓病
觀空都無
體用
遣有實有
觀有縁起有
眞實有
遣空撥依
圓病
上句先空後有云觀空有此示
次句先有後
空云遣有空也此治
有空若無等者。明一法一法非有非空廢詮
中道。意謂。住唯識觀一念當體有空二病並
除。何藥之有。故以無言示中道也。由是
應知。以治病全體爲藥。故有空病執全分
即是空有教藥全分。所以何者。謂實有執全
分是
性。

故。以空唯虚妄起
都無體用
觀藥治此
有病。亦撥無空執全分性縁起有執全分縁
起有處起
以有依圓諸
法體實
觀藥治此空
病。若爾有空非
病。能治藥故。非不病。是所治
故。非藥
非不藥。觀一切法唯識變時。一法一法於
一念上有縁起有依他
眞實有圓成

同一時處宛然顯現。
故強名云非有非空心言絶境也已上
私解
海住
山曰。今觀空有下彰由有所治有空病有
能治空有藥也已上四帖抄。今云。
由子島有此科也
 以彼空
有等者。今釋此文爲三。一出古釋。二判是
非。三叙今義 初出古釋者。古來四家釋
別。一芳野信叡。二秋篠善珠。三子島眞興。四
海住山上人初芳野義云。今此文略。具足應
言以彼有空與彼空有相待而觀方正觀
成。然今有空病中且擧後空。空有藥中且
擧後有。若不相待純有。是誰之有。以無空
故何得是有純唯空者。是誰之空。以無有
故何得是空云云西大寺常
騰亦同釋
二秋篠義云。空者
所治病。有者能治藥。遍計所執有空雖異而
體虚妄。故總名空。依他・圓成空有雖殊而
體非無。故總名有。迷悟相對方成觀行。若
純迷無悟。若純悟無迷。誰之迷悟云云三子
島義云。此文重成前理也。以彼空有者擧
觀之藥也。純有純空者擧執之病。誰之空
有者。意云。若所治病純有純空無有空相
並者。能治之觀亦但可有偏空偏有之觀。
爲誰相並有空有之觀乎云云四海住山科
云。以彼空有等下彰無有無病不可有空
有藥也於一法上三性不可言空或有也
云云 第二判是非者。初判芳野義云。設
具應言之釋。釋雖勞煩。意無違害。然今有
空病中且擧後空等此釋穿鑿尤過。若不相
待下其釋尤勝。次判秋篠云。空爲病有爲
藥者。此釋未穩。有何所障不云空爲藥
有爲病耶。復計執總名空依圓總名有之
釋亦爲不然。不辨別病藥之差故。又迷悟
相對等者。此亦不穩。上句所言空有二字若
無藥義但云病義。以何爲據。以相待言
爲迷悟相對耶。釋意有餘却於章文有言
不足失生故爲不穩。又純字釋約迷悟故
尤爲&MT10769;解。子島亦判此兩家云。二&T047368;意旨
各殊。不可定判。然章文顯然不可致劬勞。
&T047368;倶煩。如文可察之云云三判子島云。
言重成前理之釋亦無味釋。未必然也。以
彼空有句釋爲觀之藥。以純有純空爲執
之病。此解不穩。有何差別彼空有句爲無
執病義耶。純有純空豈局爲病。故此亦
爲不穩 四判海住山云。但示科無詳
釋。以藥病相對一法三性離言中道義示
科。寔爲允當 第三叙今義者。以彼空有
等下准海住山科明一法三性非有非空中
道觀門。問。此文云以彼空有相待觀成。如
ンヤ相待耶。答。此文云以空有二字病藥相待
觀成。謂若以空言爲病。則下有言爲藥。亦
以空言爲藥。則下有爲病。今此空有二字
含如是病藥之義。病藥相待云以彼空有相
待觀成。即是於觀一法一法唯識所變以
知縁起有能治藥撥無空病自除。其以有
藥空病除處。即以觀計執無都無
體用
能治藥
固執有病亦除。如是唯識住觀一念示成安

非安立泯能所
觀成
倶學觀故。今云以彼空
有相待觀成。復重應言。觀唯虚妄起都無體
用處。即觀依圓諸法體實此一念觀望知
有執病都無
邊。雖名空藥治有
望知唯
虚妄起邊。知縁起有依圓謂
法體實
空病撥無
依圓
自除。所
以有空藥病同處同時具足。非空非不空。
非有非不有一法一法廢詮中道一念當體
藥病倶亡非藥非不藥。如是住觀名空有
相待中道觀成是以相待假觀廢詮中道眞
觀成立。此云可言中道。是名護法宗名慈
恩一家所立。我門學者以但偏學瑜伽深密
等法相不可濫竿。謹勿忽諸 純有純空
等者。純謂偏也。意言。我宗所云空有相對
中道觀成故實有病全體都無體用。觀體都
無名爲空藥。撥無空病全體撥依圓縁起
有起。故於縁起有藥空病起也。若爾者
病法體空藥。空病法體有藥。所以病藥倶
亡有空倶滅。然有偏學者有觀是偏有觀。
對何空病名爲有藥。又空觀是偏空觀。對
何有病名爲空藥。失中道觀成義墮偏執
學非護法宗。今遮是。次句云誰之空有也
 誰之空有者。意言。若偏空觀則本來無
物。更今空何物云空觀耶。若偏有觀則本
來有物。云何今更有何物云有觀云云所以
翻知。空對有有對。空於一法一法具法體。
即是非有非不有等自可觀知焉已。故上
人釋此文云於一法上三性不可言空或
有也云云
[章]故欲證入方便亦入 鈔曰。此下第六
勸學觀行者。此中有四。初示初重觀門發
無漏智方便。二示實證位心相。三遮妨&MT10769;
四遮唯識執。今即初也。海住山示此文科
云。故欲證入等者。顯法體離言爲除執用
空有言非空有言稱法體也云云今詳曰。此
釋雖文有此意。失故欲二字意。故不盡意
 故欲證入等者。故欲二字子島無釋故言
但釋欲言。海住山二字倶無釋。證入者。若
約分證則證入初地眞見也。若約圓證則
證入佛位也。今且約分證釋爲先徳義。我
亦從之。釋此文意古有二家。今加私義
爲三義。初子島曰意言。若欲引起無分別
智證得眞見道離言眞如。則要先資糧及加
行位可修如是遣虚存實觀云云次海住山
曰。此遣虚存實觀多實證方便故以地前爲
本。實地上根本・後得二智亦可攝遣虚存
實也。又以根本智眞觀或名存實。正證法
性故。或名遣虚。所執悉不現故。又名中道。
非有非空是爲實義。云有云空由此方便
欲令證入中道也云云今詳二家云。子島
所釋以初重觀爲眞見道證入方便。意義
雖不詳寔章主意。又海住山所釋意有三。
初以初重觀爲實證之方便故。地前所修
本觀。次地上根本智亦明攝此初重觀。此
兩段意可謂章主意。具明根本智名遣虚
存實義。誠妙釋哉。後明根本智名中道義。
以云空云有立以此初重觀爲方便觀
義。此解也。以次文非謂有空等文釋欲證
入依此方便之言。雖可有此義。違論第
九文以非安立倶合觀爲四加行觀。及承
前相待觀成之文今置故言意遂不顯。故
此釋麁相。應依實義 第三叙今義云。文
初故言承上起下。由是今釋云。由如上
所言空有相待中道觀成故。若觀行者欲
證入初地眞見所證眞實唯識離言法性。皆
須依此有空安立非安立相待中道觀成方
便證入初地眞見此文意也。問。何故作如
是解云云答。成唯識九説。故説菩薩此四位
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攝論所説故言似義。
心上變如相觀也
是唯識眞勝義性。以彼空所執
都無
依他
縁起
二相
未除帶相空有
相状
觀心有所得故相似觀
行唯識
非實
安住眞唯識理。彼相能所
空有
滅已方實安住
眞實
唯識
又此位菩薩於安立諦有差別
名言
非安立
無別絶
言似相
倶學觀察。爲引當來二種見眞見
相見
故。非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如二乘唯觀安
云云由是可知。前所明云空有相待觀成
等。復云有空若無等者。安立・非安立倶學
觀察。爲引後念眞見勝方便也。如成唯識
疏言。知遣存者名備資糧。資糧者福智二
莊嚴也云云地前觀行專以善備福徳・智慧
資糧總名資糧位。其中別義第十囘向滿心
名加行位。雖別立名於備資糧義全無
差別。故此初重觀行證入眞見離言法性之
方便也
[章]非謂有空性離言故 鈔曰。二示實證
住心相。正是地前勝進地上所修入之心
相。子島科曰。此文遮堅執云云海住山曰。
叙實證位法體非空有。此段明廢詮門云云
今詳云。二家科中以海住山爲勝。子島
科不穩。非謂等二句雖似遮執。爲明次
證眞觀位已下文有此文故。是亦表中道
文非遮文也。遣・存同時故雖似無害。以
存實示科時。令人信學。於遮表並文但
擧遮言&MT10769;入故不穩也。然釋文意子島爲
勝。謂所觀之法非體決定是有是無諸法
體性言語道斷言詮不及。有無分別皆斷滅
故。但是世俗虚妄施設。何以知者。證眞
實位一切諸法非有非無離諸分別。性離
言故。若諸法體者無定者。無分別智應非證
云云由此等釋此文示離言中道唯識觀

[章]説要觀空眞體非空 鈔曰。三遮&MT10769;&MT10769;
云。若言證眞觀位非有非空。則如何般
若經等説要觀空證入眞觀耶。今文通之
 子島科曰。此文通伏&MT10769;云云今詳云。未
穩。但應云遮&MT10769;。無伏意故。牒&MT10769;通非
通伏故。海住山科曰。此文明諸教觀空
説證眞理空我法非空眞如也。今詳云。
此科爲好 説要觀空二句牒&MT10769; 謂要觀
彼下正通文也。意言。要觀彼遍計所執本
來空無爲所由門故悟入眞實唯識法性。
眞實法體不可云空。廣百論曰。聖智所證
非有非無而有而無云云
[章]此唯識言亦應除遣 鈔曰。四遮唯識
執。子島科曰。亦遣執之詞云云海住山曰。明
唯識實有執亦無云云今詳云。子島不委。
以海住義爲是 釋此文意者。古有三家。
初芳野義曰。執心所取眞實唯識應非實識
執心所執故。猶如心外境云云 二秋篠義
曰。如成唯識二説。若執唯識眞實有者。如
執外境亦是法執云云子島
同之
 三松室立三
段義證曰。一中上意位發下如實智觀能
取空。即唯識曰。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
實識離所取境云云海住山由
此證
二世第一法位
發上如實智雙即二空。即中邊曰。由唯識
智無境智生。依無境智生復捨唯識智。境
既非有。識亦是無。要託所縁識方生故云云
 三世第一法位決定印可非唯識非不
唯識。即是能治唯識實有執。是即符順非
空非有中道之理也已上三段松室義
證。第三無證
由是子島
助立證曰。二十論云。餘識所執此唯識性
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云云疏釋云若執唯識
亦計所執。除入法空名法無我。若不執
時。此唯識體性離言故。非除入空云云
詳云。三家之中以松室義爲勝。三十論説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
實位唯識云云是執唯識實有。若不除遣
之則&MT10769;引發眞見道故。應知。若説唯識。
縁其言義一念當體空有二執同時遮遣。故
唯識教名爲可言中道教也
[章]此最初門思量修證 鈔曰。明初重觀
中第七示修觀地位分齊而結子島科
如見
子島
意釋此文曰。此最初觀地前位中思量。地
上位中修行。於究竟位證之。地前位中
雖加行位亦有修慧。以時短故不説有
修。見道位中雖有所證而未圓滿。故不説
云云又資糧位唯有思量。無修證加行位
唯有修見・修二道唯有修證。佛位唯有證
云云已上
子島
又由金剛般若會釋云。十住十行
位依因縁門作唯識觀由縁起有教
云依因縁門
十囘向
位依唯識門作無相觀平等如相云
無相觀
四加
行位依無相門絶言縁
起教
作眞如觀云云 於一
切位者。地前・地上・佛位 思量修證者。地前
量思初重觀門。地上修初重觀。佛位證入
離言法性。今總云於一切等也又可。若約分
證。初地上云
證則地前。四加行位是修。資糧位是思。住前信
解唯識分齊。即聞慧故攝入住内。可云量也
[章]二捨濫留純不言唯境 鈔曰。自下第
二重所觀唯識。此中有五。初標牒。二示第
二重觀門方法。三引論示方法。四章主文
總結此觀大旨。五擧證而示有佛説。今即
初・二也 二捨濫等者初標牒也 雖觀事
理等下二示此觀方法。雖觀事理之二句明
此重觀門思量解了初重觀門已後思量此
觀。雖觀二字正示初觀已住此觀。事理者
二。皆不離識者存實觀也。存五法
事理不離識處此重觀起。秋篠曰。雖觀事
理等者。通伏&MT10769;云云初重觀中既説諸法皆
不離識。若爾應唯有識無境耶。彼復&MT10769;
云。境識倶有如何但言唯識非境云云次通
云。心起必託内境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
云云今詳云。此釋尤有道理 然此内識
等者。正示捨濫留純也。初觀不離識已
故。五法事理悉是識變。今指其識變五法
事理云此内識。於其内識事理有心
所縁識
變之境
能縁
心起必託心内所變境影像
相分
生故。此是内境四分合識體故。唯境與唯識
名異體同。雖然若云唯境濫外境故。捨濫
留純一識觀唯識。是此觀方法也。謂心
内所變境離能變無所變。離所變無能
變。故觀唯境亦是唯識。故觀唯識當體内
境具足。如是觀心名捨濫留純也 海住
山曰。捨濫之濫有二義。一名濫。似取外
境名唯故。境有二種中濫内也。二體濫。
依他依他似
外相
法能濫所執固執
本境
也。周&T047368;釋曰。
境之體通於内外。外無内有。識唯是内。若
境言唯恐濫外故云云今詳云。此二義倶
得。可解
[章]成唯識言如外都無 鈔曰。三擧論
示方法。論十三十
一丁
之文也 識唯内有等者。
海住山釋此論意云。叙云唯識不云唯
境之所以也。識有内識無外識故名純
也。境通内外境故有濫也。留純識云唯
捨有濫境不云唯也。設雖存内心
境云唯境有外境故可濫彼也。非但
名濫。境體亦濫。謂染依他内境濫所執外
境也。凡夫不捨妄情染依
之間所向境雖
依他
帶實有相故必迷執發業感果必
捨也已上
上人
境亦通外等者。亦于内境。子島
曰。境亦通外者。即境相分内是依他外是
計執。以非心變法説之爲外。非體實有
名外。恐心内境濫心外之境故但言唯
識也外境之言有兩重外泰抄曰。有兩重外。一者依
他是内。計執實我實法名外。二者親所縁縁名
内。疎所縁
縁名外云云
愚夫迷執等者。由疏意。迷執
於境者。一謂所執爲實。二謂親取心外
境。依是故言迷執於境云云 起煩惱業者。
迷執起貪等煩惱由煩惱起有漏善惡業
云云 觀心懃求等者。觀三界唯心造作。則
誰有對吾心起貪等感者。不起感故不
作善惡業。不造業故自得出離。不解觀
心沈淪生死。哀愍彼故説唯識言
[章]由境有濫留説唯識 鈔曰。四章主文。
總結此觀大旨由海住
山科
子島科曰。此釋重
今云。
無味
[章]厚嚴經云皆此門攝 鈔曰。五擧證示
有佛説。厚嚴經云等者。成唯識引之。
義濱曰。密嚴經同本也云云唐三藏將來梵
本未翻譯化。後不空三藏等翻譯名密嚴
已上
傳説
神泰佛地論疏曰。法師持梵本來。若
翻則可五六卷。然未翻也云云 心意識所
縁等者。由本疏釋云。心者第八識。意者
第七識。識者前六識也。所縁者相分也。皆
者指心意識。非離自性者所縁相分不離能
縁識體也云云音石導曰。自性者後三分云云
又演釋曰。意説所縁見相分皆不離識自
體分之自性也云云今詳云。疏主既釋所縁
相分不離能縁識體云云能縁言中推見
分已。何故又演云但不離自體分云云
縁識爲見分之體言爲自體分之釋工而却
失疏主意。音石實得疏意。後三分能縁識
體故 故我説一切者。由本疏釋。我者佛
自指己身。一切者一切有爲無爲法也 唯
有識有餘者結内境攝識。意言。一切有爲
法離能縁識體變現更無餘心外物又一切
無爲法離能縁識性眞如更無餘別物也。
故疏釋自性言云。或理體即義之所依本
云云已上
華嚴等説等者。成唯識疏七末
曰。三界唯心即十地經第八卷第六地文。華
嚴所説云云同演祕曰。案彼經第十九頌
晋經第
十二
云。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
心故畫。諸法性如是云云音石云。晋經
第二十六明第六地中文文云。了達於三界
但從貪心有云云
二十唯識疏引經文曰。心如工畫師畫種
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
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此三無
差別已上晋
經第
如無性攝論第四釋 遺教經言
等者。具云佛垂般涅槃略説教誡經。全一

後泰三藏羅什譯也。大唐西崇福寺智昇

開元釋教録判爲大乘經。又終南山道宣

大唐内典録爲小乘經。又眞諦所譯天親

遺教經論云爲菩薩説。今章主判爲小
乘經。溜洲等小亦同判。今讀經檢説相。全
小乘教非大乘教。問。此經文以何爲捨濫
留純之證耶。答。制心無事不辨。以是爲
證也 皆此門攝者結證也
[章]三攝末歸法必無故 鈔曰。自下第三
重所觀唯識。此中有四。初總標。二示此
觀方法。三擧經論證而成。四章主文總結
此觀。今即初・二也 三攝末歸本識者。思
量遣虚存實觀唯識已於存實觀中。先第二
重心境相對泯境觀識。唯境亦是唯識相
也。如是觀第二重唯識已。復於存實觀
此攝末歸本唯識也。謂前留純心中有本
及末。此本末言寛通。今分六相開示。一
約四分言。相見是末。自體分本。又四分
一一是末。説四分識之義用分故。四分合
識體是本。二約事理言。則事是末。理是
本也。麁顯名事。微隱&MT10769;了爲理。如是事
理以四分別。則相見二是事名末。自證・
證自證二是理名本。微隱名理。又以四
分合。則四分一一是事名末。四分合識説
非即非離。故微隱名理即是名本。三約八
識言。則第八識是理名本。説所縁行相不
可知故。七轉識是事名末。第七有因位轉
易前六有三性轉易故。四約種・現因果
言。則種子是道理名本。微隱故。現行是
事名末。麁顯故。五約識相・識性言。則
識相是事名末。識性是理名本。是微隱故。
又以識相・識性不離心。則識相識性是事
名末。不離心處是微隱相名本。大約眞
俗云。則眞爲本俗爲末。或眞俗二爲末
廢詮一實爲本等思准可知 如是一切本
末今觀攝末歸本。一切本末悉是識變一
法。一法具足圓滿今觀唯識。於留純觀唯
心變中其心變有本與末今歸本觀唯識
也。然今此章等且擧三分本末一隅示已。
一切攝末歸本唯識觀皆此門攝已。上總
標失 心内所取等者。二且擧一隅示方
法。心内者簡心外妄執。所取境界影像相
分顯然者麁顯易知 内能取心等者。能縁
見分作用亦爾者。見分自體分縁外之作用
故名爲作用。是亦麁顯故云亦分也 此是
相分等者。見相如牛二角。自體分如牛
頭。角依顯生。離牛頭外非有牛角。若別
處有非名牛角。成唯識疏一本曰。若無自
證二定不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及無鏡
時面影不起。皆於識上現相貌故。故説二
分依識體生云云由如是義云倶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等者。無鏡時面影不起之道
理。思准可知
[章]三十頌言能變唯三 鈔曰。此下三擧
經論證而成此科由
海住山
此中有三。初引本頌
證攝相見末歸自體本義。二引釋論成
三分本末義。三引本經成三分本末。今即
初也 由假説我法等者。論曰。愚夫所計
實我實法世間
我法
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
設。故説之爲假無體隨
情假也
内識所變似我似法
聖教
我法
雖有而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説
爲假有體施
設假也
已上
論文
此釋由假説我法一句 
有種種相轉者。論曰。我種種相謂有情・命
者等
預流一來等
法種種相者。謂實・徳・
業等世間
蘊・處・界等聖教
轉謂隨施設有
已上
論文
相者相状。
轉者是起義
彼依識所變等者。此
二句正擧攝末攝本證。先由假説等二句非
攝末歸本證。然不擧此二句。則云彼依識
之彼言不可解故。同文擧來 識所變者相
見二分也 此能變者識體自體分也。顯識
所變現相見二分識自體分能變現相 唯
三者。第八・七・前六三能變識。此識爲本。相
見二分起故爲末。是攝相見末歸識體本
云此能變唯三
[章]成唯識説自體起故 鈔曰。二引釋論
成。論者一之文也。疏曰。是釋變義。護法
等云。諸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
云云 相見倶依自證等者。疏曰。若無自
證相見二分定不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
云云此攝相見末歸自證分本故。是彰攝
末歸本也
[章]解深密説唯識所現 鈔曰。三引本經
成。經第三分別瑜伽品之文也。海住山釋
云。識者自證分・見分也。見分爲標云識。是
取能縁用也。所縁者相分也。唯識者自體
分也。所現故者相・見二分也。由是三分本
末義分明也云云由此釋應審知
[章]攝相見末皆此門攝 鈔曰。第三門之
中第四結成此重意。子島科曰。此章家成
深密經意云云海住山科曰。總結云云今云。子
島科不爾。總結前文也。非但成深密。故
以海住山爲是。三十頌及釋論文亦攝相
見末歸識本故。皆是攝末歸本之證。於一
一證文下雖應有此二句。恐煩但於末
證結爲此重證 所説事理等者。明諸經
論所説理事眞俗等亦本與末故皆此門攝。
問。其以理事眞俗攝此門如何。答。芳野曰
若攝事末歸理本名爲唯識。若於事中
攝相見末歸於識本名爲唯識。皆是攝末
歸本門攝云云已上
芳野
問。以事末歸理本名
唯識。則與第五重遣相證性有何差別耶。
麁顯相是事微隱性是理故答。第五重遣事
相證理性名唯識。此攝事相歸理性名
唯識。彼遣此攝。此爲二差別也已上
私説
[章]四隱劣顯唯顯勝法 鈔曰。自下第四
重所觀唯識。此中有四。初標牒。二示此
觀方法。三擧慈尊頌成此重觀。四擧佛説
結。今即初・二也。海住山曰。此觀起前重
攝相見末歸自體已。其自體中有心王亦
有心所。説唯心不説唯心所。所以心所劣
心王勝也云云今云。心王與心所如日與光
非即非離。如十卷楞伽七十六
二十論疏
三十論疏七本具明。或承他家講學者問予
云。心王可稱唯識。心所不可名唯識。如
二十論疏言。若約世俗。心王與心所別。若
約勝義。心王與心所如日與光非即非離
云云由是今約世俗云。則心王與心所各
別。故應非唯識。復隱劣顯勝名唯識。則
既隱劣心所已但顯勝心王云唯識故。心
所應非唯識耶。如之何。余答云。二十論疏
中云約世俗。就心王心所之相有別而論
故。是五蘊相四重俗諦中第二道理世俗。復
云約勝義如日與光。是即四重勝義中第
一世間勝義。故以心王心所別即説如日
與光。明非即非離絶言。所以何者。心王心
所相應縁了境時。如畫師資作模填彩。無
離總相取別相理。如離光無日。無光非
日。故心心所縁境同時同處非即非離。而其
縁境影像相分四分合識體故。心心所體同
時同處非即非離。眞與俗亦如是。非即非
離是云大乘眞俗妙理。如三十論及疏七
説。汝由小乘取説眞俗實有固執。問&MT10769;大乘
眞俗妙理説。汝於大小乘不辨菽麥。識知
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於縁絶言眞如無分別
慧已後應扣我門戸求已。復此隱劣顯勝
唯識觀於攝末歸本觀已起。所以顯勝言中
&MT06279;劣唯識ナリト觀。如言王來非無臣從。攝
末歸本而隱劣故心王心所倶入唯識言
也。復問。既此章文云唯顯勝法。明知唯
以心王名唯識如何。答。唯顯勝法法。經
説唯心不説唯心所。如雖云王來但顯
勝法非無臣從。復唯識之言彰唯識變現
義。心所亦四分變現故。唯識言攝心所已
 心及心所等下。二示此重觀方法。子島
曰。是標重意。雖心心所各自體分變似相
見二分顯現。然諸教中但説唯心不言心
所者。心是所依。爲主勝故。心所能依。如
臣劣故。隱劣心所顯勝心王。但言唯心
不言心所也云云
[章]故慈尊説別染善法 鈔曰。三擧慈尊
頌成此重觀。此中有二。初擧慈氏頌。二
章主釋成莊嚴頌意。今即初也。此頌無著
大莊嚴論所説慈氏頌也。釋此頌文大有
二家。一楞伽中百論師及經部妙音等。諸心
所立心分位。二論主護法論師義立心心所
別體。縁起各別故也。如成唯識七具明二
家。今由護法正義釋也。子島叙論疏意曰。
心所法與心王別體。然言心王似心所現
者。心所如臣。依心王勢力生故。云心
王似心所現。非謂心王即心所云云 許心
似二現者意言許心王似見相二變現也 
如是似貪等者。似心外所許實有二分等法
故名爲似 貪等者。等取瞋等一切染法。謂
心所依心勢力生故。如心王似相見現。心
所亦現相見似實有貪等一切染法相見
 或似於信等者。是亦如前心所亦現相
見似實有信等一切善法 無別染善法
者。無心外別實有染善法。皆是心心所相
見。然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説似彼現。是
云如日與光之義也
[章]雖心自體非不能似 鈔曰。二章主釋
成慈尊頌也。論有二家中。是由護法正義
釋也。心所離心王有別體之義也 亦各
能變者。亦心王能變相見。是有別體義也
 以心勝故等者。音石導曰。以心勝故者。初
句應云許心心所似二現。今但云許心者。
以心勝故云云
[章]無垢稱言皆此門攝 鈔曰。此門大文
第四擧佛説結。經第三聲聞品之文也舊經
弟子

今所引文舊經之文。而題無垢稱經言
用之也。無垢稱經文曰。心雜染故有情雜染。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云云心者第八本識。有
情者五蘊假者。具釋如本論四 秋篠釋此
章引用意曰。理而言之。心所垢故有情垢
等。以心勝故偏但擧心也云云
[章]五遣相證應求作證 鈔曰。自下第五
重所觀唯識。此中有九。初標牒。二釋遣
相與證性示此觀方法。三擧證成。四章家
引無性解意釋先頌意也。五章家成前此
中所説等文義。六別釋遣相。七釋不遣淨
依他由。八二性相對明遣斷義重成上義。
九漏無漏二智相對明其行相。今即初・二
也。子島曰。前第四重隱劣心所顯勝心
王名唯識已。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
對遣事證理名唯識。此重意也云云海住山
曰。前重隱心所説唯心已。其心王有事
相用有理性體。今重觀依他細分故一切相用
事自不現。是云遣相。一
切性體理自顯然。
是云證性也
云云云。海住由子島也 
識言所表等下。二釋遣相與證性示此重
觀法。子島科曰。明正體智證圓成理云云
云。子島但釋證性名也。恐意不盡。文既云
遣而不取。明知釋遣相與證性。秋篠釋此
文云。識言所表具有五法。謂識自相等。五
中前四事後一理。今遣事相用證理性體。
即顯遣二性證圓成也云云子島曰。識言所
表等者。前四重識言有事與理。事爲相
用等四句正此重方法也云云今云。諸家釋意
言。識言者。前四
重識言有事理也 已上子島 具有事者。秋篠云。五
法事理。五法之中前四事後一理云云基辨詳此意云。
識言即八識。識自相事。復有心王必有心所。如日
與光。今第四重隱劣顯勝。是識相應故之事也。又其心
心所必有所變境。此境中有捨濫留純。其留純識内境
有所變相見色法。第八識及前六識之境也。此有攝末
歸本。即識所變故事也。又其能變所變顯現中有得・非
得・衆同分・命根・名句文等分位差別。是攝末歸本識中
所云識分位故事也。如是前四位事前四重識言具故。
今此第五重識言亦前四重具足 理者識實性故。理即二
空所顯眞如。是亦前四重識言具足識實性故之理。今此
第五重遣證爲肝要。諸學者須審知遣證意。故秋篠爲
是。又詳云。事爲相用者。相謂識相。即心・心所・色・不
相應等也。用謂義用。即俗諦相有別義也。何故遣之不
取。謂此是凡夫所執境故。染依他帶實有相故 理爲
性體等者。性謂識性。即絶言眞如云也。體謂體實。即眞
諦相無別一實如也。若求作證修達至佛智境。諸佛
證智不可言境故也。絶言縁起處一切相用同時圓成也。
依圓絶言依他起
亦名圓成也
[章]勝鬘經説性清淨心 鈔曰。三擧證而
成。此中有二。初擧經。二擧論。今即初也。經
説自性清淨藏中文也。具文曰。自性清淨
心而有染汚&MT10769;可了知云云此經述&T047368;下曰。
自性清淨藏在纒也。性雖本淨而爲客塵
所染汚故。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
刹那善心非煩惱所染。是無垢如故。刹那不
善心亦非煩惱所染。此心與煩惱既不和
合一味。何得説有染心耶。心者眞實義。謂
眞如也。然雖性淨爲五住地之所染也。此
自性清淨心有情染淨依。二名實&MT10769;了知。
惟佛世尊如實知見。非除上智菩薩所餘聲
聞情能測處云云已上
&T047368;
又嘉祥寶窟曰。自性清
淨心言亡慮絶故&MT10769;可了知云云由此等説
芳野先徳釋此章曰。此文通證。不取染淨
依他起性此遣
相義
唯説眞如性離諸染汚諸
法中實心之本體此證
性義
云云已上
芳野
次第三門
中章主釋曰。明體不染眞實法性名自性清
淨心云云故知。唯眞如圓成實性即唯識實
性。自體殊勝應求作證。染淨依他義不爾
故遣相證性。是證離言唯識中道也。故以
此文爲遣相證性唯識也
[章]攝論頌言如蛇智亂 鈔曰。二擧論而
證。攝論頌言者。無性釋論六九丁云如有頌
言於繩謂蛇智等。今所引文此是陳那所造
解擧論中由無著所造攝大乘本論意所略
出頌文也。無性引之云有頌言。而今云攝
論頌言也解擧論一卷 二紙半 陳三藏眞諦譯。其
頌文曰。於藤起蛇智。見藤則無境蛇。
若見藤分已藤
智如蛇智云云
今章所引新譯三藏雖訂譯
文。至實理全無違。問。無著本論如何説耶。
答。彼論曰。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
上蛇非眞實。以無有故。若已了知彼義
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
分析。此亦虚妄。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
爲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
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
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已上無
著本論
今云。此是本論之中悟入三性之文也。悟
入初二性是相似觀。悟入後一性是實證觀
也 於繩起蛇覺者。無著本論曰。如何悟入
唯識性。謂名與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
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
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
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眞實。似無
有故已上
本論
無性釋曰。如闇中繩顯現似蛇。
由此譬喩成立通達三種自性。譬如繩上
蛇非眞實。以無有故。如是似名似義意
言依他起上名等六種遍計所執亦非眞實。
以無有故。名等六種者。一名。二義。三名
自性。四名差別。五義自性。六義差別也
已上無
性釋文
袖廓攝論疏曰。於繩謂蛇智者。迷於繩境
謂是實蛇。此譬迷内意言所現法義謂外
實有文。神泰曰。疏曰。於繩上起是蛇之覺。
喩依他上起有計所執覺 已上二師疏文
今云。
二疏所釋與今章意全無違 是繩了又無
者。無著本論曰。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
覺雖滅。繩覺猶在已上
本論
無性釋曰。又於此
中如依繩覺捨蛇覺。如是依止唯識顯現
依他起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已上無
性釋
神廓
疏曰。
見繩了義無者。見繩之時了蛇義無此。譬證意言
時了彼心外情有義無也文 神泰疏曰。見繩了義無。
喩見依他性了遍計
所執也 已上二疏文
今云。與此章意無違 
證是彼分時知如蛇智亂者。無著本論曰。
若以微細品類分折。此亦虚妄色香味觸爲
其相故。此覺爲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
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
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
自性覺故已上
本論
無性釋曰。如依色等細分
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圓成實覺遣依
他迷亂之覺也神廓攝論疏曰。證見彼分
時者。證見彼繩覺猶迷如蛇智亂故須除
遣。此譬證意言智如向外執猶是迷亂故
須除遣也云云神泰疏曰。證見彼繩色香味
觸分時。證見彼圓成實分時。知取繩之智
亂如取蛇智亂。喩知取依他性智亂如取
遍計所執性智亂云云是等所釋與今章意
全無相違
[章]此中所説遣依他覺 鈔曰。第四章主
引無性釋之意解先頌意 此中所説者。
承前引攝論頌起釋也。子島先徳觀解此
頌意曰。煗頂二位依能取識觀所取空
少分悟入遍計所執都無中忍之位似如實
智觀能取空全分悟入遍計所執都無是爲
依依他覺遣所執覺已上初二
句解了
然今此能觀四
尋思・四如實如蛇智亂故名爲迷亂覺。何
故名迷。謂法執所引帶相
觀心
故相縛有所
未脱
故。此迷亂依他覺依他識相俗故
相有別之心觀
入見道實證細
分也喩
如見
時不現在前繩相不現。謂見道位一
切相分不現是也
即是説
爲依圓成覺無所得
識性覺
遣依他覺有所得
識相覺
故中
邊云。發生正性聖慧無戲論平等
平等之慧也
之時除遣
如實觀有所得
觀也
又海住上人觀解此頌曰。頌
文初句意依他上起所執。次句觀唯識繩依
他縁

了無所執妄境也此次句餘意及
第三第四句
然而見實
繩不見假繩尚是法執現前立
少物也
唯識實有執
是也如蛇智亂云
唯識實有執
觀依他如幻。雖知唯識道
理尚有法執有所
得執
故未證眞理如蛇智亂於
繩起執也
已下第四句餘意明
實證衆分之相
作能取無觀遣一切執
已起無分別智平等平等證圓成也。證圓
成已後見依他實如幻無實繩相也 
又基辨私觀解此頌意曰。今日凡夫見山
河草木&T072811;礫堂舍屋宅道路飮食車乘等謂
名・事相屬實有一物。是即蛇覺依他上起
計執
於山河草木乃至飮食車乘等起此等色香
味觸四塵隨共業所助感異熟識上共相種
變見種種相差別皆是妄熏所現非實有性
之覺。是即起繩覺遣蛇覺。是名觀依
他遣所執也。而又觀此異熟識變業果能
變縁起之性如見水處即火見火處即水
等。變現山處即平地變平地處是山。變林
處是屋宅。變飮食處即糞穢。變糞穢處即
飮食等。若爾縁起此處即彼色香
味觸
縁起
色香味觸
或有等
處即此色空或
能縁慮
同時同處非即非
離。離境無識。識處即境。非境非不境。非
識非不識二十論疏下曰。不知此影像。非繩非
不繩。非蛇非不蛇。遂執爲蛇。不
稱影像。影像是意識
變爲離言影像 云云
如是觀察唯識絶言縁起
衆分時自知現前立少物。以爲唯識。以爲
絶言以爲縁起。如見實繩不見假繩。尚
是法執。即空有相未泯。如蛇智亂。譬觀
依他雖知唯識尚帶法執未稱眞理。而
今觀知染依他尚是可斷泯空有能所相
唯證不可言縁起性。則所謂見繩
衆分
衆相不
可言處
遣於繩覺有所得見
縁起覺
是云喩見圓成遣
依他覺也見麻遣繩覺。不離麻而見繩。後得智
上雖種種有差別相現不離絶言境。則
亦圓成
實攝也
[章]此意即顯不復當情 鈔曰。五章家重
成前此中説等之義也 此意即顯者。示重
成前文意 所遣二覺等者。子島由義燈
意釋曰。依依他覺所遣所執覺與依
圓成覺
所遣依他覺論其實體即是第
分別
倶生
第七
能遍計心妄情故名依他。所以
者何。繩・蛇二種能縁之心染分依他。可斷
法故可斷者明來暗
必去義可斷也
實蛇者所執之覺通我法二
執。實繩者依他之覺。唯法執也。故今云所
遣二覺皆依他起也云云 今云遣言有二。
一者除遣。謂遣染依他。如明來暗去也。二
者不現遣亦云不
除遣也
謂無分別智證眞如時一
切相用皆不現前。不作相分故名爲不除
此由解深密經子
島立此二義也
又周&T047368;曰。繩蛇二種能
縁心名爲二覺。是染依他可斷法故名遣也
云云&T047368;及義濱等同是 斷此染故等者。子
島曰。珠&T047368;云煗等位中伏名爲斷者。偏
説依他覺所遣蛇覺
計執
之義。叡&T047368;云入見道
位斷名爲斷者。偏説圓成覺所遣繩覺
義。由是並用此兩師義爲能契文相也
云云 基辨云。就斷此染故之言。染者染依
他也疏十末所言
有漏依他也
斷者論第八所説三斷之中
隨應有焉。如疏十末三十
釋。有漏依他有
二。一障法。如論十説障治相違名捨者。二
非障法。謂所餘有漏法有漏善三無&T047368;
熟生無&T047368;法也
劣無漏
此亦有漏
依他法攝
論十說所棄捨中攝 斷此者。論
十云。眞無間道現在前時。障治相違明來
暗去
彼便斷滅二障種依
他法斷也
永不成就。彼種斷故。不
復現行妄執滅法。所執我法不對妄情。亦
説爲捨疏云。實我實法自性本無。但對
妄情妄似於有。今斷妄情染依
無境對心。
假説此境亦名爲斷。由此理名捨執
私曰。妄情妄縁起道理名彼種。悟虚妄起都
無體用已。妄縁起心相不起。名斷染依他。
斷言隨有身性斷體虚妄故
自性斷也
復有離縛斷縁彼
雜彼
虚妄心起。今斷
是故離縛斷也
復有不生斷妄情依他縁缺再不生。
無妄情無應起妄
執。此是爲
不生斷也
所執實蛇等者。周&T047368;曰。如次我
法二執所攝云云基辨私云。斷此染者。斷染
依他也。芳野云。攝論頌文唯證不取染
分依他起性也云云 不復當情者。不當情
顯現也
[章]非於依他皆互除遣 鈔曰。六別釋遣
相義 問。何故非皆互除遣答。依他有二。
一染分依他。二淨分依他。見道已上後得
智中斷染分依他非斷非障有漏異熟無
&T047368;法等
染分及以淨分無漏依他。若斷則應無後
得智所縁依他故。如前已引論第十有漏
依他有三種。其二種中初障法依他必除遣。
後非障法依他謂有漏善種現・異熟威儀工
巧三無&T047368;法種現・異熟生無&T047368;種現・劣弱無
漏法種現十地間後得智所縁境。第十地竟
金剛心解脱道時自棄捨。故論第十名所棄
捨也。是等大圓鏡智第八識顯現時自不顯
現。是不除遣。十地間後得智所縁境。今云
非皆除遣。問。若爾若云不遣
依他之意也
遣相證性之
義不成。不遣依他故。答。如唯識義演云。
於眞觀絶言位雖無依他無依他
相有別
不遣其
體。子島曰。無分別智證眞如時。一切相
用皆不現前不作相分故名遣相。非如
煩惱斷除其體體相 云云基辨云。此釋尤妙。
如前所明二種遣中第二不除遣。根本智
證如時一切相用不現。不作相分狹帶逼
附體相故名遣相
[章]蛇由妄起繩喩依他 鈔曰。七釋不
遣淨依他由。即明依圓二性遣證差別。謂
蛇所縁由虚妄縁當情顯現。蟠體螫用却不
可得喩今日凡夫由虚妄熏飮食車乘等所縁當情
顯現執實有體。推求欺本用都不可得
依麻生。糺體結用非無其事喩因縁變性境色
香味觸等體用非
無其
以麻喩眞理以繩喩依他。故知依他
非無亂體。依眞如理所生用故。即縁後得
智所縁依他非障有漏
淨依他也
其體非無也已上由
子島釋
篠曰。蛇體用無者。以名爲用。又非無假
用者。以功能爲用也云云
[章]知繩麻之須聖道斷 鈔曰。八本後二
智相對明遣斷別重成上義也 知繩麻等
者。知絶言縁起理名知繩麻體用麻是絶言
繩是縁起。根本智證後得智知。今明後智
遣斷故云
知也
本後二智證依圓二性時。二取自
泯故。云後得智淨分依他變現知麻見繩
故蛇情自滅乃至名遣所執 蛇不當情者。
計執性相不當情顯現也 非如依他等者。
非如染分依他煩惱不善有
覆無&T047368;
別起聖道無分
別智
而斷除
之也。今文既云須聖道斷。明知
此云依他是淨分依他非淨分 問。實繩
之覺亦是所執。何但云蛇情滅故不云繩
情滅耶。答。古來有二家釋。芳野云。理實
應云實蛇計執
我法
實繩依他
法執
之情自滅。然約顯
故偏擧蛇也云云又松室云。信叡所釋不爾。
既云非如依他染依他
實繩
須聖道斷。如何可
言實繩自滅云云子島由是。今云。松室不
爾。以芳野釋爲勝。謂如前頌言。證見彼
分時知如蛇智亂。今文云知繩麻體用。明
證見彼分時。故云蛇情自滅。文中證見繩
分時繩智如蛇智自滅。准文可知也
[章]故漸入眞我法便息 鈔曰。九漏無漏
相對明其行相 故者承上起下 漸入眞
等者明加行智悟入 達蛇空者。悟入遍計
所執本來都無喩達蛇空 悟繩分者。悟
入一切唯識所現喩悟繩分。證眞觀位等者。
明起無漏智頓入通達位。謂於四加行位
修四尋思四如實觀。則能所自泯。世第
一法無間引入眞見。是名證眞觀也 而
俗事彰者。後得智次根本智起了依他法
也。如成唯識八引厚嚴頌説。非不見眞
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眞。
由此義云照眞理而俗事彰 理事既彰
等者。根本・後得二智所縁理事已彰。我法二
執自然息滅。如明來暗去。謂悟證大乘縁
起深妙離言正理。則悟常如圓實。故淨分
依他所縁自在顯現。如是悟入深妙縁起即
法性。則計所執本來都無故。自性應斷遂不
顯現。故云我法便息也息者入地已上後得智所
縁二執障治相違。自性
應斷。又理事並彰絶言 圓 縁
起 依 故。我法是不生斷
[章]此即一重所觀體也 鈔曰。明所觀體中
大文第六總結五重唯識。周&T047368;曰。此即一
重所觀者明出體中。有能觀所觀兩重不
同。上來所明兩重中之一重所觀體也。子島
曰。此五重唯識攝一切法盡爲所觀。心經
幽賛曰。如是所説空有・境心・用體・所王・事
理五種從麁至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總攝
一切也云云 取意
[章]能觀唯識而爲自體 鈔曰。上來明所
觀體已。自下出體五文中第三段明能觀體。
此中大分爲三文。初正明能觀體。二以位
配釋。三諸門分別。初中有五。初出體擧
證。二破古師。三通&MT10769;。四結今義。五明能
觀通有無漏。又初中有二。初正出體。二擧
終成今即初也。能觀唯識四字標牒 以別
境慧等者。是即初示今家正義。成唯識五説。
云何爲慧。於所觀境簡擇爲性云云是故簡
擇觀察得失倶非得勝解。是慧功能也。由
此義以別境慧爲能觀體。今家正義也。子
島曰。觀相一切相
即識想
以俗智地前有漏善智。地上
觀識相後得有分別

爲能觀體。若觀性一切性
即識性
以眞智爲體
體地前觀識性似無
漏智。地上眞智也
倶是別境慧也云云
[章]攝大乘第顛倒智故 鈔曰。二擧證而
成以慧爲能觀體。無性攝論六十二紙左所擧
本論之文也
 爲何義故等者。無性釋曰。問入唯識所
云云 神廓疏曰。此問意云。此唯識性既
&MT10769;入。爲何義利乃於地前長時修此&MT10769;
行加行入於初地唯識性耶云云今云。神
廓由無性釋 由縁總法等者。無性釋曰。
縁一切法總相所顯眞如爲境。謂大乘教
中所説一切法皆眞如爲性。故縁眞如即
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爾者雖經多時
多時
修行
無分別智亦應不生。言出世者是無
漏故私云。地前似無漏智已上文。
大乘教施設建立離言説之證
 止觀智故者。
由三摩呬多此云
等引
無顛倒智故云云子島曰。
護命僧正云法花解節&T047368;
十卷有之
問。本論云止。梵云
奢摩他。此云止。爾何無性釋文云由三摩
呬多以三摩呬多
梵名而釋
今案子島
案也
梵云奢摩他此云
止者。諸定通名。定有三種。謂等持・等至・
等引。通云止即專注義也。本論相對觀言
故總云止總指定
云止也
無性釋文別爲出其定體
云三摩呬多。即表三種中等引定也云云
已上
子島
基辨私云。梵云三摩呬多。此云等引。但
定非散。通有無心。爲等所引。能引等等引
二釋如常。檢攝大乘本論之文。此文答
爲何義利入初地唯識性耶之問文也。然
本入初地唯識性之心依第四靜慮心捨受
心也
而起故。縁總法眞如之心是等引心非通
欲界等持定心。若但云止則諸定通名在欲
界。故本論中雖總作言。釋論中彰縁眞如
智由第四定等引云由三摩呬多也。故能
觀智但無顛倒智也。以慧爲體。由三摩呬多
言非云能觀體。簡欲界散定爲依起慧非
能觀體也
[章]或有解言而爲自性 鈔曰。此下第二
破他師。此中有二。初擧他師義。二今家破。
今即初也 有解者未詳其人。芳野云。神廓
法師也云云子島云。檢廓疏無此説云云
[章]此亦不然現觀智故 鈔曰。二今家破 
此亦不然者。問。亦言亦何物耶。答。右有二
義。一者義寂廣章十二
卷有之
廣章改文云此不應
云云二者子島曰。總料簡。章中多破他
師。故至此章云亦云云基辨私立二義云。
一者彰除今家以慧爲體義餘所言義悉
皆不然。亦之爲言總也。二者若如有解云
通以止觀爲體。則甚&MT10769;了。謂止之觀爲體
歟。若爾則有太増過。又通以止與觀爲
體。則有太減失。如次章文破。進退生疑
故。今云亦不然。亦之爲言倶也 若取相
應等下由子島意擧四失破 四失者。一太
減失。二太増失。三名體不順失。四聖教相違
失。初太減失者。辨諸法體有三種。一自性
體。二相應體。三眷屬體也。今家言能觀以
慧爲體者。是自性體也。若如有解云通取
止者。三種體中何耶。若取相應體。則除色
蘊以餘四蘊應云爲體。如何但取四蘊中
定心所云唯取止耶。有太減失。又若兼取
眷屬體。則總以五蘊爲體。而云唯取止。則
亦有太減失 二太増失者。觀謂慧名。是
非定名。故今家取自性體云以別境慧爲
觀之體。而有人解。並亦取定云通以止爲
能觀體。則望自性體其體甚増過也 三名
體不順失者。既云能觀體是慧數止體是定。
何云定爲能觀體耶。雖章文中不擧過數。
委探率趣有此三失也 四聖教相違失
者。次引無性一五十
右文
云唯識現觀智故之
文。是即示聖教相違失也。論第一五丁取意
今云。子島四失釋誠妙
釋。我黨所不及也
問。云何有相違失耶。
答。無性釋能入智云唯識現觀智。何云通
止與觀耶。故有聖教相違失也 唯識者。
無分別智入眞觀時。離其相見能所分別
但有自體故名唯識。現觀者。現觀眞如故
云現觀也已上神
廓取意
[章]又云由三止爲觀體 釋曰。三通&MT10769;。此
有二。初正通&MT10769;。二引證。今即初也。他師&MT10769;
今家云。若唯以慧爲觀體。則何故無性釋
云由三摩呬多耶。今文通云。無性於無顛
倒智上加由三摩呬多之言爲簡資糧位
散慧唯取加行位定慧。定爲所依觀慧起
故。所以何者。修尋思如實智勝唯識觀必
居定中所修故也。若唯散位慧獨起時不
修唯識觀耶。答。亦修之。但有推求之
用。簡釋力用&MT10769;專注一境故尤爲微劣。是
凡夫所修唯識觀行相也。資糧之位定散間
雜少勝凡位。然不如加行位居定而修
觀修
已上子
島取意
[章]攝論又云乃至廣説 鈔曰。二引以定
中所起之智爲觀體證。無姓攝論六七丁
本論文也 四尋思者。於名義自性差別推
求籌度假有實無名四尋思。推求名尋。籌
度云思。四如實者。從前尋思所引果相。
如實遍知此名等離識乃識非有名如實
智 如是皆同等者。由四尋思四如實智
了達名等四種境義實不可得。是即尋思如
實智行相。此文既以推求籌度至無妄倒
處名四尋思四如實觀。故知以定中所起
慧爲能觀體。周&T047368;曰。由尋思實智二種之
觀名義相屬而不可得相屬名同云云今云。
此釋實爾。名義屬著不可得觀是四尋思觀
也 問。何故以此如是皆同不可得加行位
文爲以定中所起智爲觀體之證耶。答。
此文既以推求籌度至無顛倒處名四尋
思四如實觀之證。所以如何者。分別瑜伽
論中説此二觀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
是心。故定無觀之二字説定中起智觀唯
識也。以諸菩薩如是等者。明以推求釋尋
思字以慧爲能觀體。諸菩薩者擧能修人
 如是者承上 如實爲入等者明四尋思
觀相。似文者能詮教。似義者所詮義。影像文
義似於本質。依他文義似於心外。故名爲
似。意言者能縁意識。周&T047368;曰。似文似義意
言推求等者。即能所詮名爲文義。識變此
二名之爲意言境。即此文義及大乘法等
爲所觀境。以爲方便而能引得唯識觀也
推求文名等者。正明尋思觀行相。故知
既云推求以慧爲能觀體也。乃至廣説者
攝論文長故存略也
[章]喩伽對法皆慧爲體 鈔曰。第四結今
家義 喩伽者。論三十六二十一
紙已下
説四尋
思四如實智 對法者。論第十一九紙
已下
説推
求爲四尋思由尋思如實了不可得名如
實智。喩伽中説於諸名等或離相觀或合相
觀名四尋思。又説如一切色等想事性離
言説不可言説。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是名
事尋思。所引如實智。由此等義云皆慧爲
體。是即結成今義也
[章]尋思唯有智通無漏 鈔曰。此下第五
明能觀通有無漏。此中有二。初正釋。二會
違。此即初也。謂四尋思觀唯有漏。在地
前故。如實智亦是無漏。通地上故。瑜伽論
眞實義品説如實智正智所攝。約無漏如實
觀説也
[章]攝大乘云非加行智 鈔曰。二會違也。
無性攝論六初紙之文也 多聞熏習所依者。
所依謂依聞所熏心體及身名爲所依也。
此云有漏多聞熏習種子也。攝大乘論
釋是説非阿頼耶識所攝。若以此説云
爾。則可言唯識觀不通有漏周起
如是
此文唯
擧無漏等者下正會。意云。彼攝論文唯擧法
爾無漏種子。在地前位被聞等熏功能増
長假名聞熏。稱非藏識。非謂能觀皆唯無
已上
子島
在彼位者。四加行位也 名爲聞熏
者。以有漏善心聞淨法界等流教法熏第
八識名爲聞熏。故其實雖聞熏是有漏。今
由有漏熏種本熏無漏種子自用増長。今
取其邊設名聞熏 稱非藏識者。本熏無
漏種子増長非阿頼耶識所關 不爾四尋
思等者。立理成也已上能觀體中初
正明能觀體訖
[章]此雖總説一因二果 鈔曰。自下明能
觀體三段之中。第二以位配釋。此中大分
有三。初結前生後擧位別。二約因位釋。三
約果位釋。今即初也 此雖總説等四句承
上起下。此者指上來所説。不分二位説
能觀體。故云總説也 一因二果者。秋篠
曰。地上名果。地前名因。非唯佛果即名爲
云云又周&T047368;曰。有漏名因無漏名果。因中
無漏亦名爲果。因所生故云云今云。此章所
言如此等釋
[章]因通三惠非生得善 鈔曰。此下第二
約因位釋。此中有二。初約因位明觀體。
二擧證。今即初也 因通三慧者簡果位
唯修慧。唯有漏者示加行位觀體。秋篠曰。此
即能入非是正入。故唯有漏云云此釋尤妙。
以有漏善根聞熏増長本熏無漏種子世第
一法無間無漏種子始方現行。故正入無漏
智現行也。今論有漏觀體。是即能入也 
此唯明利者簡生得善微劣。今所言三慧能
觀是加行善。故云明利也
[章]故攝論云道修等 鈔曰。二擧證。有
二箇證此是第一證也。論
二紙
之文也
 似法似義等者。周&T047368;曰。意引勝解證其
自觀。餘見道等文同故來云云今云。此釋尤
妙。説勝解行地故。是因位以慧爲能觀
之證也 似法似義者明所入境界之相也。
觀實無似假法義有也 意言者顯境界之
體也。謂似法似義相皆意言識能觀心上
所變現也 大乘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
 所生起者明境從因生也。子島明此意
云。即此所縁似法似義意言。是華嚴等大乘
法相聞熏所生起云云今云。聞淨法界等
流教法從所熏習所生意言識上似法似
義之相是從聞慧生故。能觀是以慧爲體
也 勝解行地者明能入位。資糧・加行二位
名勝解行地。謂於此二位觀一切法唯識
相性。但隨聽聞思量生勝解印持。故生印
持行解云勝解行地也 見道修道等者。周
&T047368;・叡&T047368;倶云。正説勝解行地。見道修道同文
擧來云云
[章]成唯識云引發眞見 鈔曰。此第二證
也。論第九四紙
取意也 聽聞思惟等者明
因能觀通三慧 起尋思等者。明加行位
雖有聞思專在修慧
[章]果唯無漏爲自體故 鈔曰。此下以位
配釋中。第三約果位釋。此中有三文。初
約果位明觀體。二擧證三辨根・後二智。今
即初也 果唯無漏者簡因位能觀慧唯有
漏 修所成慧等者。別體三慧中修慧也 
通以正智等者。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之中
以根・後二智爲果位能觀體也
[章]大乘等如其次第 鈔曰。二擧證。無
性攝論六三紙左之文也。等言等成唯識也 
無性釋曰。如理通達故者。能入在見道中。
如理通達此意言故云云 治一切障故者。
同釋曰。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習對治
煩惱所知障故 離一切障故者。同釋曰。能
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諸障故云云 
見修無學等下章主略文配屬
[章]證眞理識不引教成 鈔曰。三辨根・後
二智 眞理識者即眞如識實性也。俗事識
者淨分位他四智。心現諸法識爲主故 文
多義顯者。秋篠曰。佛地論三云。縁眞義
邊名無分別智。縁俗義邊名後得智。此等
諸文處處非一故云文多云云已上明能觀
體。三假之中第二以位配釋也
[章]上來雖復而爲自體 鈔曰。自下第三
段諸門分別。於此中由子島釋分横竪科。
&T047368;曰。此中有竪有横。竪中有四。一唯
識。二唯識觀。三唯識三摩地。四正證唯
識。横中有五。一能觀所觀門。二有漏無
漏門。三定散分別門。四三慧分別門。五三智
分別門。竪中一一各有横五門 基辨云。此
横竪釋誠妙哉矣。實所不及。此中竪者常
途諸門分別。横者横通。通竪四門。各有門
故。次二箇文竪科中初二門也 上來雖復
辨等者結前起後復辨。今云。上來別明能
所觀。然今文不云雖別辨而云復辨。以
何義云復耶。答。復者重也。上來所明初所
觀體後能觀體爲兩重明已。簡次總合能
所觀分別云復辨也 總義説者者。總合
能所觀作分別也 若總言唯識者竪初門
也 通能所觀者以横初門分別。即五門分
別。子島曰。但言唯識竪初
境智合故通能
所觀竪初門中
横初門也
若加觀言竪第
二門
但是能觀竪第
二門
中横第
二門也
 諸法唯識是智之所觀。智觀唯識
從境
爲名云唯識觀。此名横論漏・無漏・
定・散等皆具足也云云 秋篠云。且所觀中
眞如識性唯是無漏。此能觀智唯在定非在
散。何故不分別之耶。解云。雖有餘義今
約能所故且不論云云子島亦由此義。又周
&T047368;中以此竪四門云四重聊簡從寛向狹。
初唯識門通能所故爲寛。次唯識觀門此
能非所故云向狹也 通有無漏者横第二
門。通散及定者横第三門。以聞思修者横
第四門。加行根本等者横第五門也。既竪
第一唯識門爲寛。故横五門悉具應知。所
觀境中一切唯識變故。次第二唯識門横
第一能所觀中但欠所故爲狹
[章]若言唯識思通三智 鈔曰。此竪第三
門 三摩地者此云等持。中邊論疏云。平等
持心專縁一境故名等持 通有無漏者。
三摩地平等持心故通有無漏心。以有漏
智觀唯識故 唯定非散者。問。瑜伽釋中
云三摩地名通定不定。本疏及義燈中倶有
此文。何故云唯定非散耶。子島答曰。但
云三摩地必通定散。若加唯識言云唯識
三摩地之時。唯定非散。作尋思等勝唯
識觀必居定故也云云 唯修慧非聞思者。
基辨云。四加行中四如實觀。故唯修慧。四
尋思觀通聞思故。今問。此唯識三摩地者。
是能觀也。何故横初門分別不云能非所
耶。答。雖是亦能非所。既云三摩地故。非所
顯然故今略也。又前門既擧故今此略也。問。
以何所由云能非所。既云三摩地。明是
定非觀。何唯云能觀耶。子島意答曰。是
爲出定中唯識觀之體云唯識三摩地。非
云三摩地爲能觀體也。問。以何以唯識
三摩地爲狹于唯識觀耶。答。唯識觀通定
散。此唯識三摩地唯定非散。彼通三慧。此
唯修慧。故從寛向狹也
[章]若言正證得非加行 鈔曰。此竪第四
門。根本智證眞如後得智悟依他。名之
爲證。從寛向狹。思准可知
[章]此非義説至下當知 鈔曰。此遮&MT10769;&MT10769;
云。若唯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之時無聞思
者。何故十地經説八地已上於一切法能
堪能思能持。即論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慧
云云八地已上既有聞思。何況地前及七地以
前乎。而何云唯修慧耶 今通云。唯識三摩
地及正證唯識中云唯修慧此非義説。約
別體三慧。十地論等説約八地已上義説三
慧。於一修慧以義分三也 不爾等下立
理。若義説則後二門唯識應通聞思 十
地論説故者。論第十二七紙
説義説三慧通
聞思 至下當知者。下三慧章具明
  已上明能觀唯識已。自下第一出體中
第三段明五種唯識之文也
[章]然總遍詳不過五種 鈔曰。當章大段
十門之中第一門有五文如前
已別
自下其五文
中其第四門也。明五種唯識。此有七文。初
總標。二明境唯識。三明教唯識。四明理
唯識。五明行唯識。六明果唯識。七結成。
此即初也 遍詳諸教等者。總攝經論散説
唯識束爲五類也 子島曰。心經幽賛云。有
情不知眞妄境界起惑造業受衆苦果。哀
愍如是等立此五種唯識。一爲令知眞妄
境説境唯識。二爲合捨惑立教唯識。三同
爲令捨惑立理唯識。不知大乘正教理者
立邪教理起諸惑故。四爲令捨惡行業
立行唯識。五爲對治苦果立果唯識也
[章]一境唯識皆境唯識 鈔曰。二明境唯
識。就所觀境説唯識故云境唯識 阿毘
達摩經云等者。無性攝論四及成唯識七明
悟入唯識四智之中説第一相違識相智
之文也。又對法五六紙曰。由四種因知所
縁境體非眞實。謂相違識相故。無所縁境識
可得故。不由功用。應無倒故。隨三智轉
故。由此道理能取體性亦非眞實。三智
者謂自在智・觀察智・無分別智・爲顯四因
乃説頌曰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眞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
中 雖所縁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
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
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由願解力故 如
欲地等成 得生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
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
有義 由此亦無識
鬼傍生等者。六頌之中第一頌也。無性釋
此第一頌曰。此相違者識所變現各別同一
處也。餓鬼由業力江河悉成火見膿血處。
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路。人是處見有清
冷水波浪湍洄。天見種種寶莊嚴。若入虚
空無邊處定。即於此處唯見虚空。若以是
等實有非心所變。何故一水成火等。皆
是業類各變不同。故知一切境唯識所變
已上無
性釋意
各隨其所應者。鬼畜人天等各各自
類共中不共業現不同云隨所應 等事心
異故者示四境同一處有也 攝大乘四釋
等事言説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
已上
攝論
又成唯識七云即於此處此處二字釋
等事言於言
境第
七聲
又玄範對法疏曰。事是處義。以四境
相違因在一處故。知識外本來無境云云 
心異者。心言含二義。一集起名心。二能
縁名心。今二義共得。云何二義共得。謂
由業縁從頼耶識所積集種現起能縁觀
所縁
心。在同一事處各各縁見差異。此
云心異也 許義非眞實者。靈雋唐三藏
門人
法疏曰。既相違事相見二
分事體
同一處有故。説義
非眞實云云子島曰。義者境也云云 如是等
文等已上經文此下章主文也 如是等者子
島曰。等取對法論有五行頌。遠取一切唯
識之所觀境名境唯識也云云 但説唯識
所觀等者。此七字境唯識之要也。但言簡説
能觀者。今但説所觀境者云境唯識也 
有隨從他家講學者。來余講場發問云。此
等事心異故文以梁譯攝論併讀云一境應
四心。成唯識疏
破是云。今新譯意
云今
言。境非
定一故應言一處解解者見等三分
變現縁了究意
成差證知
唯有識云云舊人翻云一境。大唐譯云一處。
云何爲此違耶。答。舊人未識盡識變實
義漫云一境四心。畎澮相承膠執舊譯文
者謂別有一境於其處四心起。今家學徒
如是膠執爲非知識變現實義焉也。今詳。
爲汝開演識變實義。謂境是所縁相分。離
能縁見分上餘無別處現相分者。如無離
鏡光處別有面影現。説離能縁無所縁
離所縁無能縁故。是即説能所縁如實義
也。復今由共不共變現彰等事心異如實
義。按瑜伽六十六説共不共之相分爲四
種。一者共中共相。二者共中之不共相。三
者不共中共相。四者不共中之不共。此四種
中三與四非今所用。以一與二而當開示
等事心異之如實義令了知識變相。蓋諸趣
業果變現中諸趣共起同一能縁所縁同一
受用云共中共業感相。又諸趣中於同一共
起能縁所縁處因由諸趣隨類各別共業
増上一趣共同起能所縁以爲受用云共
中不共相。分所言等事心異者。謂共中不
共者。於鬼傍生人天四趣同一共起水之能

所縁
處。因有四趣各別業縁。鬼忽
起火能縁。魚龍等傍生忽起宅路能
縁。天起瑠璃寶莊嚴地能縁。
人起清冷波浪湍洄能縁。入空定者
忽起唯空能所縁見相由此道理經説等事
心異。等事者彼四趣共業所感相。心異者
四趣各別不共業相。我宗意謂。等事之事
具能所縁。若云不具。則應非事。應不名
事。一切不具能所縁者如龜毛等體自應
無。無云何得名事。今不名事不可名火
或水等也。又心異之心亦復應爾。必應具
能所縁。若云不具。則應非心。應不名心。
悉許心是能縁。此心不具所縁。則何能縁
之。有面影不現。則何名鏡。由是應知。
經説等事論云一處。此處之言如十二處
之處釋云生長門義彰六根六境是六識之
生長門。今所言處亦義意同。謂四趣共見
相四趣同能所縁遊履處故。論説爲處。經
約四趣共能所縁之相爲四趣各互不共
水火含瑠璃
之能所縁
相遊履處説之爲事。事謂體相。
無事相指何物名遊履處。若有人云鬼
趣初不見水唯見猛火乃至入空定者初
不見水唯見虚空。則如人趣初見水爲水
見火爲火有何差別。爲四趣各感不共業
相故於共能所縁各各不共能所縁起。説
共中不共相。且如薄福鬼惡業深重由飢渇
不可堪見水走往欲飮膿血滿不可飮飢
渇深極縱雖膿血將飮忽爲猛火。初見水
是四趣共相。欲飮見火是薄福鬼一趣不共
乃至人趣初見水亦是四趣共相。復見清冷
波浪湍洄爲可愛思。是人趣不共相。子島
釋云。共變水處鬼變一猛火。傍生變一宅
路。人變一水。天變一瑠璃云云問。若爾何
故大唐三藏如舊人不云境。新翻云處耶。
答。若但云境則如小乘學者恐謬云但所
縁境實有一物。爲用示離能縁無所縁
離所縁無能縁如實義故。翻云處不云
境也。又如無性釋四説云。如餓鬼傍生及
諸天人於同事見彼所識有差別云云
釋此文云。此中見彼者見彼四趣共相。所
識者所了別。了別謂見相二分變現。又可。所
謂所縁。識謂能縁也。有差別者四趣不共
相有別也已上基
辨私釋
又無性論曰。若許外境都無
實性。一切皆從内心變現衆事皆成云云
成唯識疏曰。菩薩之智了知此相唯是内心
故。一切法亦唯心變云云由此等理以廣大
平等心觀察。於一切有情同一共見處各自
業縁種種能所縁相變現。若於此相不生
固執觀察法體。非共相非不共相。是即
大乘絶言縁起妙理 問。如是四趣不共相
三類境中何。答。此是因縁變性境。業縁所生
任運變。由此等理舊人翻云境。不盡心
變實義也
[章]二教唯識皆教唯識 鈔曰。三明教唯
識。謂教示唯識名説唯識也 秋篠曰。前
後諸佛説唯識教互傳彼説故名教唯識
云云今云。此釋尤好。通指説唯識教故
也 芳野曰。如來説唯識略教未廣硏覈
成立道理故名教唯識。理實而説。通教・理
二。有能詮所詮故云云今云。此釋亦好。總
顯如來説唯識教故 子島云。樞要曰。成
論本教釋彼説故名教唯識云云今詳子島
釋云。此釋
未盡。樞要但就三十唯識本釋二論釋教唯識也。餘
四種亦復相同。今此章所明取一切唯識唯心等如來及
菩薩所説名言名教唯識。故今但以樞要釋未盡。設
雖不説唯識言成唯識本教釋論。一切云教唯識
也已
今釋章文云。此章所明五種唯識。謂
境之唯識名境唯識。雖不説唯識名就所
觀境談唯識理云境唯識。説鬼傍生人天
等文是也。二教唯識。謂如來菩薩説唯識名
言開示諸佛證智不可言境云教唯識三理
唯識亦復如是。謂非示但唯識名言專説
示唯識中道理也。行果唯識亦准可知 由
自心執著等者。此是十卷楞伽十卷文。經説
言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
是故説唯心云云今云。此頌中説唯心名。故
教唯識文也。章主既云説唯識教者皆教唯
識故 華嚴深密等者。晋譯華嚴二十六説
三界唯心文。及解深密經第三分別瑜伽品
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等文也。等言等取瑜
伽・對法・攝大乘・唯識等論 説唯識教等
者。此四字爲教唯識之要也
[章]三理唯識皆理唯識 鈔曰。四明理唯
識 三十頌者論第七卷文也 是諸識者
三能變識及心所 轉變者有護法安慧二
意。廣如彼疏。分別者見分。所分別者相分
也 由此彼皆無者。由謂故也。由故義也。論
釋上句説能取相故亦説見所取故。而其
次句云由此正理。故此由言所由也。由故
義也。必不可以第三轉釋也。此謂上句所
明識變之正理也。彼謂我法二執。皆謂一
切義法二執。無謂本來都無體用。論釋此
一句意有護法・安慧義別。今由護法義解。
其意云。由三能變心心所法轉變相見二
分之正道理彼我法執一切本來無故。是此
一句意也 故一切唯識者承上句所明識
變正理結成一切唯識道理。此句意也 故
者承上是諸識轉變已下正理之詞也。次長
行釋既云是故。是言承上義自炳然。一切
者若有爲若無爲若假若實一切諸法。唯識
者彰結理唯識也。子島引樞要釋未盡。
如上已辨。芳野云。此文雖有能所詮。而
能詮爲教所詮爲理云云今云。此釋尤爾。問。
此理唯識文示唯識名云故一切唯識。何不
云教唯識耶。答。云故一切唯識非示唯
識名。以故言承上所論識變正理如上已
辨。示理唯識自可知已 有他家講學釋
此句故之言云承上句彼皆無之三字。妄謬
甚矣。違長行釋意故。又教與理雖不分
離。就示唯識名邊云教唯識。就立唯識
理邊云理唯識也 問。子島私&T047368;引音石
釋云。立唯識有二門。一別門唯識。即識
自相故等五。二總門唯識。即不離識。故
一切法總名唯識也云云子島以此釋成教
唯識。云何云示唯識名耶。答。音石二門
唯識是理唯識非教唯識。故子島釋未穩
又強會約教理不相
離邊。子島作此釋歟
 如是成立等下結成理
唯識也。成立唯識道理六字理唯識之要

[章]四行唯識皆行唯識 鈔曰。五明行唯
識 菩薩於定等者。成唯識九引分別瑜伽
論彌勒頌文。此名慈尊教授頌。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内心 知所取
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由本疏意。此二頌中初一句資糧位。第二
句四加行煗位。第三四句頂位。即四尋思
位也。次頌上二句下忍位。第三句中上忍
位。即四如實觀。第四句入見道也。子島曰。此
但指示。菩薩所修地前地上有漏無漏六度
萬行皆是行唯識云云今云。此釋尤好。今章
主意以唯識唯心觀行一切爲行位別名
行唯識。今引此教授頌且指示例。實所餘
處亦説故。若云一切行皆唯識。則理唯識。
不云行位別非行唯識 四種尋思等者。
等言等見修二道。此唯非云於定位頌中四
尋思等。瑜伽眞實義品等所説四尋思四如
實等。若子島意云頌中所説四尋思等故。
云此但指示則未穩也
[章]五果唯識皆果唯識 鈔曰。六明果唯
識。此擧三證釋。初佛地經論四十
一丁左
次如來功
徳莊嚴經此未度至成唯
識第三所引
後成唯識論論第
十卷
諸處
境識者。處謂六根處。境謂六境。識謂六識。論
十八界影像 皆於中現者十八界影像皆
於大圓鏡智中顯現也 無垢識者果上第
八識證。古師依楞伽經立爲第九識非也。
此是圓鏡智相應識名轉因第八得 淨無
漏界者因義性義名界 解脱一切障者影
大牟尼凝寂相。離障是凝寂故 此即無漏
界者。此謂二轉依妙果。無漏者性淨圓明。
性淨者離相應所縁二轉義。又簡二乘無
學善有漏等蘊也。圓者簡一切有學無漏。明
者簡二乘無學無漏。界者。論云。界是藏
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徳故。或是因
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云云 不
思議者超過言議微妙甚深自内證故 善
常者。順益相名善無變易名常 安樂解脱
身者。無惱害衆相寂靜名安樂。解脱身者離
煩惱障也 大牟尼名法者。離所知障具
無邊徳名爲法身。論十曰。大覺世尊成就
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也云云疏釋曰。梵
云牟尼。此云寂默。法者離言法也云云
無上寂默大功徳法所莊嚴故亦名法身。今
云名法 如是諸説下章主文結成果唯識

[章]此中所説唯識皆盡 鈔曰。七結成五
種唯識。如文易知
[章]然諸教中種種異説 鈔曰。自下隨門
解釋中第五段。立六門唯識。明隨機異
説。此中有三。初總説。二正立六門。三評
六門而結。今即初也 就義隨機者。義謂
義道萬差。今就此立六門故云就也。機
謂機宜千品。今隨是立故云隨也 於境唯
識等者。子島釋曰。依義道萬差機宜千品
於一境唯識種種異説。問。五種唯識中亦
有教理等。何故但於境唯識致異説耶。答。
有情不了眞妄境故起惑業苦流轉生死。
故佛爲令悟其境界就義隨機致種種異
説。又境唯識其義寛廣通一切唯識故也
今云。此釋本由論第十意誠可言妙釋

[章]或依所執虚妄現故 鈔曰。二正立六
門。此即第一門也 楞伽經説等者。經第十

文。子島曰。問。次前文以此楞伽文爲教
唯識。今復此云於境唯識異説。前後相違
如何。答。前以指説唯心爲教唯識。今以由
自心執著等爲所觀境唯識。故簡云依所
執以辨唯識。又境唯識寛通故。教唯識亦
爲所觀境唯識也。以引華嚴深密等文亦相
同也。又立境・行・果三時以教・理二攝境
云云今云。此等所釋尤妙 但依等二句此
章主文也
[章]或依有漏説唯識故 鈔曰。此第二門。
此中就世間言説三界。是世間。世間是有漏。
故云依有漏也
[章]或依所執二執生故 鈔曰。此第三門。
此所引由假説我法之文假有二種。一無體
隨情假即世間我法。謂有情・命者等是世間
我。實・徳・業等是世間法。二有體施設假即
聖教我法。謂預流・一來等是聖教我。蘊・處・
界等是聖教法也。世間我法是依所執辨唯
識也。由無體隨情假立故。無體者。理無
故都無體用。隨情者。情有故唯虚妄起。又
聖教我法是隨有爲以辨唯識。由有體相見
施設假立故。有體者理有情無故。佛・衆生・
心上有自證・相・見。是理有故。施設者隨縁
現。能成熟者佛心有自證・相・見種子因縁
力。則所成熟衆生心上亦有自證・相・見・種
子因縁力。亦有衆生宜聞本願増上縁力故。
佛妙觀察智識上宜聞得益。似我法相見分
生。是爲本質。宜聞者識上亦似我法相見
分生。是皆因縁増上縁力生。縁起顯現云
假施設也 依識自體等下是章主文。謂由
識自體起見相分。是依有爲辨唯識也。又
周&T047368;意曰。依見相分生我法執。是依所執
辨唯識也。今云。起見相分一句貫通上
下。上依識自體句之相屬隨有爲以辨也。
冠下二執生故之句。則依所執以辨也。有
體與隨情言倶是見相分故 道空師考云。
二執生故下一本有世間聖教説我法故之
八字。今云。有八字爲正也
[章]或依有情有情雜染 鈔曰。此第四門
 或依有情者。有情言有二義。一云五蘊
假者。二云情識變現如三十
論疏釋
有情體是本
識。故以情識變現釋經有情染淨。則五蘊
假者亦在其中。故以第二釋爲正 無垢
稱經者第二八丁之文也
[章]或依一切唯識所現 鈔曰。此第五門
 或依一切等者。由中邊論以有無諸法
爲一切法。深密經所説即以一切法爲識
所縁。故云唯識所現。是或依一切法辨唯
識也
[章]或隨指事辨唯識故 鈔曰。此第六門
 或隨指事者。古來有二家釋。一者義濱法
&T047368;曰。雖一切法唯識而唯指鬼等四道果
故名爲一事。於一處渉入變故且爲一事
云云二者子島私&T047368;曰。此釋不爾。隨指一
事辨唯識之門也。共變水處鬼變一猛火。
傍生變一宅路。人變一水。天變一瑠璃。即
是各各識變唯識也。故云隨指事也云云
云。子島爲勝。隨者隨其所應之隨也。事
者境事之事也
[章]如是等輩具廣分別 鈔曰。第五段有
三中第三評六門而結 唯第五教等者。子
島私&T047368;曰。楞伽經云諸法不離心。樞要判
云唯此一門具攝諸法。據不離識義邊。楞
伽文義盡據依心生境邊。深密文盡云云
云。此釋尤妙 或束爲三等者。以五種唯
識攝境・行・果三。如唯識義演云。境中攝
理・教二爲三。又秋篠云。三性爲所觀境。三
慧爲行。二轉依果爲果
[章]第二辨名者 鈔曰。當章大文第二辨名
門。此中大分爲七。初總牒。二釋識字。三
釋唯字。四會違。五約六合釋。六通伏
離。七結釋。今即初也
[章]梵云毘若者了別義 鈔曰。二釋識字。
此有三文。初釋識名義。二明識言表有
五。三通離。此即初也 梵云毘若底等
者。若順唐言。先擧用後擧體。故云唯
識。今章主隨天竺語。先擧體後擧用。以識
唯次第釋也 識者了別義者。由二十論疏
有麁細二了別。前六識麁細了別。七・八唯
細了別也。問。於了別麁細相如何。答。麁謂
麁顯縁境易了。細謂不可知縁境&MT10769;了。又
問。如何前六識縁境麁或細耶。答。前五識任
運變縁性境。無分別故&MT10769;了名細。若與六
同縁等流五識易了名麁。又第六識多分麁
可了。定位第六現量第六識細也。無分別
縁故。七・八唯細。了別自知。任運一類故
[章]識自相識應非唯識 鈔曰。釋識字中
二明識言表有五。三十論七二十
五丁
説此五法
事理不離識 識自相等者。別門唯識。識自
相謂心王能變自相云識自相。若不能變
無所變故。識相應謂心所與能變識相應
起者心所法也。識所變謂色法。識分位謂
能變識所變分位假名施設不相應行。識實
性者謂無爲法。是能變所變識之實性。此
云別門 五法事理皆不離識者。此名總門
唯識。子島釋此文曰。識實性義即是不離義
也。以不離義名唯識。是以決定義名唯也
 今問。章文云五法理理皆不離識。音石
由是五法事理別説名別門唯識。以皆不離
識名總門唯識。總括五法名也。爾子島釋
何故云識實性義即是不離義也。以不離
義名唯識是決定義耶。五法之中前四法
亦不離識。故是亦可云但以決定義爲唯
識歟。若爾則以何別由前四法無簡持唯
義但云以決定義名唯耶。答。此子島釋由
秋篠云若以不離識不説唯則眞如非識
變由何名一切唯識耶。今詳此等所釋。秋
篠所云無害。子島由是釋云識實性即不
離義。則有妨今章文。云五法事理皆不離
識故爲不穩。復何云識實性不離識之唯言
以但決定義而釋耶。今章文云五法事理
皆不離識名唯識。以簡持・決定二義名
爲唯也。於識實性用簡持義簡固執眞如。
持與依他不離眞如故。是亦與餘四法同
有簡持義。故子島釋未可也 不爾眞如等
者下立理。秋篠曰若以不離識不説唯。則
眞如非識變。由何名一切唯識耶此文
意也
[章]亦非唯一不名如也 鈔曰。釋識字中
三通伏&MT10769;有兩重&MT10769;。初&MT10769;云。依他内境其
體非虚假。何言一心。豈無餘物耶。今文亦
非唯一已下通此&MT10769; 更無餘物者。秋篠云。
眞如及無漏種名爲餘物云云子島破之云。
眞如及無漏種以不離義名識已。何亦以
餘物眞如無
漏性
云歸識耶云云今云。子島破妙
當。心内所變境皆應云餘物故。非攝歸眞
等者下第二重通&MT10769;也。&MT10769;云。若云一切法皆
歸識名唯識者。何無垢稱經等云一切諸法
皆如耶。今此章文意通之。通意云。義濱釋
此文言。且此門總立識攝。若約歸眞如門。
識亦説名一切法皆如云云子島大此爲是。
誠深妙釋。得大乘離言實意後學勿忽倶胝
和尚一指如是
[章]梵云摩呾此翻爲唯 鈔曰。當門大科中
第三釋唯言。此有三文。初擧梵名。二擧唯
三義。三取捨三義。今即初也
[章]唯有三義非無臣佐 鈔曰。二擧唯三
義三義共成識上義。一簡持義者。簡去處
即持取。如明來暗去 心心所等者。等見
相分色眞如等 故舊中邊頌者。眞諦譯之
論上初丁
&T047368;明引舊論由 識表之中
者。以五法事理不離識表識言義之中此
俗事
眞理
決定。顯無實有俗事二取物 三顯
勝義者。子島曰。問。若雖擧識勝理等心
所。則應云識言有顯勝義。而何云唯言
義耶。答。若不加唯言不可顯識勝義。今
以唯言顯識勝義。故云顯勝義云云今云。
此釋尤爾
[章]今此多取簡持解唯 鈔曰。三取捨三
義。謂今此唯識之唯言諸教文中多分取簡
持義而釋。少分用餘義也
[章]識者心也論稱唯識 鈔曰。當門七科
中第四會違。此有三文。初以爲根本義而
會。二約因果而會。三約心識無二而會。今
即初也。子島作科曰。會中有三釋。一云。經
云唯心。論云唯識。心識是一。二云。經由集
起綵畫義。論由分別了達義。三云。經通因
果總名唯心論唯在因但名唯識也云云
云。章意雖有如是三意。由文作科則意
&MT10769;了故。今改作如前 由心集起等者具
應言心集起爲主之根本心綵畫爲主之根
本也。心集起者。成唯識五八紙説。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起諸法故云云由二十論疏。集
起有二。一行相集起。二種子集起。初通諸
識後唯第八云云今云。今所言集起言含二
集起。通諸八識説故。心綵畫者。華嚴經曰。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三陰。一切世間中無
法能不造云云故以綵畫義名爲心也 爲
主根本者。雖心所亦集起綵畫。以心集起綵
畫爲主爲根本故云唯心也。又此心有分
別了達之根本義邊。約此義邊論云唯識。
爾唯心唯識非別體有。約爲根本義邊別
經與論別立名也
[章]或經義通説識爲唯 鈔曰。二約因果
會。謂因位有集起義。果位亦有。故通二位。
總云唯心也 在因位中等者。麁細了別。是
因位心易了貌也。故論就因位易知貌云
唯識也
[章]心識名異名之差別 鈔曰。三辨心識
無二會。現本脱心識名異四字基辨私以二
十論疏文意補以釋之。應理有此四字故。
無性攝論四七紙云。心識是一云云 二十論
云。等者。彼疏釋曰。謂諸經論大小
所説心意・
識・及了別。此之四名其體無異但名差別
云云今云。其體無異者小乘實義。今用是釋
隨轉理門。初小乘通義者。婆沙七十三十二紙
云。心意識三聲雖有異而無差別云云倶舍
十三
紙左
云。心意識三名所詮義雖有異而體
是一云云次大乘義者。瑜伽六十三十二
紙右
説。
復次此中諸識皆名心意識。又成唯識五八紙
説。如是心意識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
云云今云。説通義皆隨轉門。大乘實義由楞伽經
九。頼耶名心末那名意。前六名識。瑜伽唯
識等論用之
爲不共説
[章]識即是唯依主無失 鈔曰。當門七科中
第五約六合合釋。謂識體持簡持・決定・顯
勝之唯業用故持業釋也 或順世尊下以
依主釋。三十論疏一末明順世計曰。彼計唯
執有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禀
此而有更無餘物後死滅時遂歸四大云云
今云。由廣百論。此外道色心共四大爲性
故。今云成立境唯也 及清辨等者。三十
論疏一曰。然清辨計總撥法空。爲違中道
強立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失也
云云又三論宗學徒&MT10769;曰。清辨宗中無説唯
境之文。如何相宗學徒陳妄語耶。此&MT10769;
何通。答。相宗學徒通云。三論諸師不善自
宗不得清辨之意云爾也。彼宗立五佛
性中云因縁一法轉而爲五。故知有境也
是音石
僧都釋
爲簡於彼者。若云心内境。則云唯
境亦雖無害。爲簡順世清辨境唯。今以識
之唯云唯識也
[章]爲令捨識説唯識言 鈔曰。當門七科
之中第六通伏&MT10769;&MT10769;文在樞要中。樞要曰。
問。何故四依勸依智不依識。此論名唯
識不名唯智耶。如唯識章釋名中釋。今
章立五段釋通此伏&MT10769;。五段者。初因果相
對釋。二能所相對釋。三主能相對釋。四欣
厭相對釋。五約歸・主釋經・論違。今即初
也 爲令捨識者。識是了別。智是簡擇。若
但了別無簡擇用別著事故。著事是生死
之本。故令捨識。今説唯識 而依能智
者。簡擇達理。是涅槃因。故今令依
[章]若能觀中故名唯識 鈔曰。二能所相
對釋。智強識劣者。能觀謂智簡擇觀察此
名爲智。故能觀中簡釋決斷用強。識但了
別境無簡釋用劣 若以爲爲境等者。意
言。若以能觀智爲所縁境。能觀智皆不離
能縁心。今以能觀智爲所觀境。故名唯
識。問。云何以能觀智亦爲所觀耶。答。見
道十六心中類忍類智縁前正智。即是五智
爲所觀境。又大圓鏡智現三智影。即是三
智爲所縁境。此類非一也此子島答釋。尤妙
釋。秋篠未明了
[章]又不離依故可依智 鈔曰。三主能相
對釋。不離者。清素&T047368;曰。有二意。一不離
識。二識是主故云唯識。今云。清&T047368;釋未痛
快。意云。能觀智謂慧心所。即不離心王。以
不離義攝從依主。論云唯識也 決斷從
能等者。意言。智是決斷義。是故四依中
從功能云依智也
[章]又從欣爲唯毘若底 鈔曰。四欣厭相
對釋。從欣爲目者。秋篠曰。智是涅槃之
因以爲所欣。識是生死本故爲所厭。故從
偏増得名不同云云今云。秋篠所釋尤爲是
正 皆般若者以識性眞如爲實相般若。
以心・心所・色・不相應爲眷屬般若。以此
照眞俗智爲觀照般若。能詮眞俗教爲文
字般若。此眞俗智所照二諦境界爲境界般
若。故云皆般若也 竝唯毘若底者。因果二
位倶名爲識。故今云竝
[章]攝法歸無一切皆般若 鈔曰。五約歸
主釋經論違 一切法皆如者無垢稱經所
説也。餘文可知
[章]是名第二辨名號也 鈔曰。當門七科之
中第七結釋也
[章]第三離合會釋者 鈔曰。當章第三門。此
中八文。初標牒。二釋此門名。三明一名
類。四明二名類。五明三名類。六明四名
類。七明五名類。八總結會釋。今初也
[章]離者別也非體異也 鈔曰。二釋此門
名 離者別也。等者離合之言簡非六釋
離合也 秋篠曰。別者屬諸經論。同者屬
此唯識。今此門中和會解釋故名會釋云云
義濱曰。謂諸經論種種説名差別唯識差
別。若合解者但是唯識云云基辨云。何故唯心中
道等名唯是唯識耶。
答。觀一法唯識所變時。依・圓同時同處具。一切名差
別無不依・圓者。依他是縁起圓成是絶言。若離絶言
縁起説名差別。是非
大乘。故云但是唯識也
諸觀等者等一名二
名等能所眞俗等皆是
觀故云諸也
[章]一名有三十一類 鈔曰。自下三擧一名
類離。此中有五。初總標。二擧四類。三擧一
三類。四擧十四類。五結一名類。今即初也」
[章]華嚴等中名爲唯心 鈔曰。此下二擧
四類。此中六文初擧唯心。二擧中道。三
擧般若波羅蜜多。四擧一乘。五評四類。六
別釋一乘名通能所觀。此即初也 遮境離
識者遮小乘等執離心外有實境也
[章]辨中邊論名爲中道 鈔曰。三擧中道
名 遮邊執路者。路謂心之遊履處。邊執
者小乘諸法實有執及清辨學徒諸法皆空之
執名邊執路 中邊者中邊疏云。中謂非邊
也。道者遊履之義即眞如智之所遊處云云
中邊論慈尊頌云。是則契中道者。疏云。謂
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如是理
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説一切法
非空非有云云古師引寶積經雖釋中道
名。今家以中邊頌釋。心經幽賛曰。無著菩
薩後請慈氏説中道教雙除二執。頌曰。虚
妄分別有云云
[章]般若經中波羅密多 鈔曰。三擧般若
波羅蜜多名。幽賛上曰。福智倶修眷屬
般若
空齊照堺界
般若
尋詮會旨文字
般若
究理解生實相
般若
性慧資皆爲般若。能除障智證法眞理。衆
徳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法云云
今云。唯慧非波羅蜜多。施等皆爾。如三
十論九説
[章]法華經中名曰一乘 鈔曰。四擧一乘
名 究竟運者。玄賛四曰。由過此外無
別勝乘依理究竟最爲殊勝故説爲一云云
子島曰。究竟者一義。運者乘義云云問。何
故究竟義名一耶。答。玄賛四曰。一有三義。
一簡別故名一。謂昔日説二今時説一。故
知所詮理極一而爲實。能詮之教二即稱攝。
無別二理以爲極也。二破別故名一。謂二
乘不知二爲方便執二乘果以爲眞極。今
説二涅槃但爲化城。説二菩提但是羊鹿
權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涅槃眞
勝極也。破彼二乘
情執有二果極故説爲
乃至廣説。三會別故名一。謂教・理・行・果
皆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
修成得教理行果爲大方便。依是本論初地
已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爲不
退地之根本因等云云 問。何故乘義名運
耶。答。玄賛云。乘是運載義。運載行者。自
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爲乘云云問。因行
能自運至果可名乘。佛果自運息應非是
乘體。答。有五義。一者運載以名乘。因中
通二運。廣至果廣他運。由是亦名乘。二
廣如
玄賛
三者二乘唯自運小尚得乘名。況佛廣
運他。何理非乘攝。四者因中理智能雙運
二用勝故得名乘。果中理智因修成。因乘
種類ナルヲ以亦乘攝。五者因中二運常増進作用
現勝得名乘。果中自運窮未來際令他増
進得乘稱云云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抄七
  安永第五仲春黒月盡日於平安城五
條新善光寺内雲林庵以愚見解説之
次。草草不憚拙智任義解生書&T047368;

  囘向無上大莊 囘向四恩法界海
  傳法相宗末學沙門基辨大 同 房
生五十九歳

  同第十巳年仲春於東都淺草安部川
町延命院爲三子講法苑章之砌校
正了
天明六年午十月二十三日於南都興福寺
妙光院再校了。爲來未年於平安城京極善
長寺設講筵用意也 基辨六十
九歳
  寛政第二歳次庚戌九月上旬飛鳥御殿
御門主御所望故講演斯章。講演隙隨
觀解義訂正之畢
  囘向無上大菩提 囘向四恩法界海
  藥師寺三松院釋基辨
 生年七十三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八唯識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法門 基辨 撰
[章]此之四名後得唯俗 鈔曰。擧四類八
文之中五評四類。四名一一各別釋通能所
觀及眞俗。如子島私&T047368;具辨。今略辨者。初唯
心之名通能所觀及眞俗境觀。謂八識心心
所總名心故。心是能縁故名能觀。八識後三
分互相縁故第三四分爲量果時爲能所
量第三爲能量第二所量
亦成所
縁境。亦他心智所縁爲通所觀。此八識心
心所若無漏成眞諦
境觀。若有漏成俗諦

境觀也如上所明約依他唯心而釋。若約識性唯
心釋則通能所觀眞俗。能所觀等皆是絶言
境界非即非離。若約集起
釋則能所觀等皆是集起故
二中道之名通能觀
所觀等者。謂聖者能觀之智所觀之境皆離
邊執故。皆是名中道。通眞俗諦准唯心
絶言相自可知已 三般若之名通能所觀
等者。謂般若者智也。故是能觀。他智以
能觀智爲所縁故亦通所觀。通眞俗諦准
上可知。清素&T047368;曰。般若簡擇性。何有能
所觀別耶。答。般若有五種。觀照等能。文
字等所。故皆得有云云子島曰。觀照般若正
是智體。此亦通所觀。所謂如妙觀察智之
大圓鏡智所縁也 四一乘之名通能所觀
等者。謂約一乘有因・果・理・智。智是能
觀。理即所觀。通眞無漏心縁加
根後三智
有漏心縁加
根後三智也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