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下初答。此答意。以福智簡別 竝調伏者。
戒得定倶福。所詮所生倶調伏 異藏攝
者。定與惠。福與智。所詮所生各別。經與
異藏所攝 問定惠類殊下。第二重問答。問
意承初答此問起。初二句牒初答。散定差
別二句正難意。謂調伏藏中別解脱戒散無
表爲體故。不前答戒定倶福並調
。是難意也。答中易了 專擇異者。專謂專
注一境名定。擇謂簡擇諸法是惠。惠必斷
惑。定不惑故。福智殊別藏攝
[章]第七彰佛如自門説 鈔曰。八彰總別
部類中通疑。此第七門中廣明故今略
[章]第八師資及三藏等 鈔曰。九師資建立
中通疑有兩重問答。此即初重問答也。問意
了 答中若爾者。牒問意。謂若佛滅後弟
子。説三藏十二分教者。無師資別。淺法者
弟子説。深法者佛説 比法者弟子説。比量
理知法 證法者。佛説如來以無分別
自證所説 聖法者佛説 凡法者。弟子
中有凡夫故 一切智法者佛説 一切種
智者。弟子説生聖智。弟子説一切種智所生
生法。若無師資別。則一向無是差別 又
許造者下。答造意。謂佛滅後。弟子雖
許説三藏十二分教。許此者。佛説藏
教應佛説。弟子説應三藏。故藏教
自爲殊。故佛不滅弟子造三藏等也」
[章]問如是諸瑜伽等説 鈔曰。第二重問
答。問答文少有二問意。一三界五趣中。何處
三藏具足有耶。二三界五趣中。何衆生被
耶。兩問意有。答中不兩問答。以
。直爲三藏彼彼弘通處也 仁王經中者。
舊譯經此章造時無新翻經。故無色界衆現
身。皆是定果變色身。又無色界天等者阿含
經説 陀羅尼經等者。大方等陀羅尼經第
一卷説。此經四卷。北涼法衆譯 智契經下。
經弘通處眞身化身共被益 盧舍那佛
經下。明調伏藏弘通蒙益。盧舍那佛經者。
下卷梵網經所説 倶能解語今云。此四字
恐寫誤。應但能解語。梵網經説但解法
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故 故知
調伏下。結調伏藏所被身 無色界中下。
調伏但蒙欲色二界五趣實身。不
色等化身 無有耳識等下。明被由。何
故無耳識被耶。答。如梵網經。説但解法
師語聲不語。不益故 故知但被
下。結二界五趣實身蒙益 以經威力下。
地獄趣蒙益 結二界五趣無遮 然得
戒者下。明得戒差別。五趣中三惡趣得戒三
歸得。三之中令一心起名爲三歸。是大
乘三歸也。大乘用薩婆多十種得戒
種得戒中有三歸得。具如表無表章 尋
伺上地下。明上地身借下地身尋伺等
益 阿毘達磨下。明對法藏弘通蒙
 大乘宗者下。明大乘無色無中有。若
中有有無色衆生。則化衆生定非實身 無
業果故者。明眞身。無色業果現身。中
有無故。瑜伽等説者。論第一説中有
色界 等言等顯揚論一也。上來諸藏章十
門竟
大乘法華義林章師子吼鈔卷第十一
  安永第五五月晦日。於皇都和泉式部
境内通庵講早筆&T047368;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
五十九歳
 
  天明元年五月十五日。於東武江府淺
草延命院。講此義林章之砌加一校已。
同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於南都興福
寺妙光院第二校。爲明年末三月於
京師京極善長寺演此義林章用意。寡
學拙智。謬錯多多。後學勿誹謗
囘向四恩法界海 囘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坊
生六十九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鈔卷
第十二十二分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釋基辨 撰
[章]第六十二問答分別 鈔曰。自下十二分
章。此章大分爲二。初牒章示科。後隨科釋
成 十二分教者。舊云十二部經。大般涅槃
經十五梵行品説曰。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
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祗夜・授&T047368;・伽陀・優
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
伽・毘佛略・阿浮陀達磨・優波提舍云云餘經
亦説。與此少異。我宗以此經説爲據。廣略
釋故。今此擧廣釋。如次七門中明
[章]第一列名十二論議 鈔曰。此七門中。
第一列名門。如文可知 四諷誦者。瑜伽・
顯揚・對法作諷頌。玄賛十二文章作諷誦
次下辨
[章]第二辨相意趣體性 鈔曰。自下第二辨
相門。此中大分爲四。初擧別相説。二擧
相説。三判總別二相。四總結。今即初也 契
經相者下。初別相契經説處。次擧總相契經。
一經全分爲契經。如次具辨。今此所云別
相。非一經全分。於一經中。以長行總略
所應説義。玄賛十二分章引對法已云。
此唯長行。名爲別相。偈頌便非別契經攝
云云謂貫穿義下。正明別契經 直説多分
者。云長行總略 攝受意趣者。云總略
所應説義。至次第四門中具辨
[章]瑜伽第二十名修多羅 鈔曰。二擧
相契經説。玄賛十二分章曰。契經有二。一通
二別。涅槃經曰。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
。如是一切名修多羅。攝十二盡名通相
也。以教貫理及攝生故云云此即次引經梵
行品文全同
[章]然修多羅亦不相違 鈔曰。此下三判
總別二相。此中有十二文。初從修多羅
論故。一一判總別二相故有十二文。今即
初判契經總別二相。總相亦應通相。修
多羅名。即攝十二部盡名總相。亦爲通相
 別者唯攝下。由伽八十一・對法十一。立
別相契經義
[章]應頌相者易可解故 鈔曰。十二文中二
應頌二相。舊云祗夜經。新云應頌教 
對法等下。約後來。辨應頌別相。對法
論十一説。等言等顯揚六 或中或後等者。
倫六曰。泰云。應頌有三。一於説義中間。應
偈頌上義。二於説義最後。重頌前義。三
諸經中頌及長行未了義經。應更分別
應頌云云 又曰等者。此亦對法顯揚之
説。約未了義。明應頌別相 不了義
者。隱密不了義。亦總義難分名不了義。此
更以應頌義 長行雖説下。以説義未
盡。重更頌之爲別相 即以貳義下。攝前來
云二別相而結 一者爲益下。前云第一
相 利根後來者。以略説知故云利根。應
利根者。後世出來好略。此云爲益 二者
爲顯下。前云第二相。此根鈍者。自初來
法會聽法。未明淨。爲此義明淨重頌
之 前不了義者。倫六曰。基師述三藏説
曰。非經未了。謂聽者未了。此未之所聞
涅槃但有者在南本經十四 成實論
中者。第一卷文 欲令義理下明契經 又
嚴飾詞下明諷頌 又義入偈中下。明
。顯未了相。此文正今所用。上契經諷頌因
擧來也
[章]&T047368;別相者當成佛事 鈔曰。明&T047368;別相
此有三相。舊曰&T047368;。新云&T047368;別經。初明
三相。后總判。文段有四 對法等曰下。&T047368;
三相中。初明死生因果&T047368;別相 等言
顯揚六 此依世尊下章主及 論文得
失生處者。生善處得。生惡處失 又
諸論云下。二明分別&T047368;別深密義。諸論者同
上。對法顯揚文 &T047368;者明與下。章主文 深
密者。所説義深遠隱密也 以少言等者。以
少言總略&T047368;説。餘處名不了義 不據分明
下。意云餘處所言不了義經名&T047368;。非
分明説深義説。云了義不了義也 
涅槃經云下。三明&T047368;別當得作佛。經北
本十五。南本十四。如文可知 準諸教言
下。四總判釋
[章]諷誦相者名伽陀經 鈔曰。四明諷誦
別相。此有二文。初擧證明二種諷頌有。後
章主判釋二證遠。此即初也。舊云伽陀經
瑜伽・對法・顯揚云諷頌教。玄賛十二分章
諷誦。今謂。誦與頌音通。古今通用。頌字
本。倫&T047368;等中一誦云一頌 顯揚等云
下。論第六文。等對法十一 非長行重説等
者。明應頌與諷誦。此引顯揚對法。明
爲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別意法
諷誦教。倫&T047368;六下曰。四諷誦者。非長行
直説。但以巧妙言調於句韻。或作二句
乃至六句等諷頌法。是不重頌。伽陀頌
也。不室路伽頌不有義無義。但滿
十二字以爲一誦云云涅槃經云下。明
四句偈等別意法諷誦教。經第十五
梵行品文 除修多羅等者簡濫。別相修多
羅。濫此諷誦故。云除修多羅也。謂別相修
多羅。長行中攝略。説所應説義契經。非
偈頌也。今此名諷誦偈頌。非契經攝故。今
除簡濫也 及諸戒律者。此亦除簡濫。涅
槃經十五説偈言。莫少惡以爲殃。水
滴雖微漸盈大器。此十二品教中。名縁起
諷誦也。此亦恐濫除之 其餘等者。
長行中攝略説義説縁起學處之二
其餘説四句等偈法是諷誦。如諸惡莫
作等偈是也
[章]此意説言少故不説 鈔曰。此章主判
二證違也 非長行直説者。釋契經 
及非因縁者。釋諸戒律 爲他以偈等
者。除上所云二分。爲他有情。以四句或
六句偈説法名爲諷誦。舊云伽陀 以此
涅槃等者。明涅槃經亦有別相修多羅 以
此等者。意謂以上引修多羅。涅槃經
中亦自知別相修多羅。亦言亦通相修多
。通相契經如前已明 不爾等者。立理意
言。若不爾涅槃經唯有通相修多羅。則從
如是我聞作禮而去。是修多羅。云何除
修多羅耶。故涅槃經中。亦有別相修多羅
之顯然知 少句至二下。會上明顯
揚・對法所説諷誦。自二句六句以上。亦
涅槃經以四句一頌文名爲諷誦之相違
先初擧顯揚・對法諷誦 少句者極少分諷
誦。自二句至二 多句無量者。多分句
諷誦。至無量句。其中間三句四句五句
等。一切皆是名諷誦 涅槃且擧等者。前所
引諸惡莫作之四句一頌。以指示是諷誦教
今擧一隅擧云且也 諸論擧難下。
正會顯揚・對法等。説或以二句三句四句
五句六句等諷誦。擧難者。擧長行
分 不滿頌等者。釋諸論擧難由。凡諷誦
體。自二句無量句。故不滿四句一頌
者。二句或三句諷誦者 故但至六者。但以
六句成諷誦説。是一頌半不滿二頌者 
若唯一句下。明唯一句不諷誦。周&T047368;
少有二句。雖滿頌。頌與長行自易
。一句即濫。所以指明云云 此與長行等
者。此謂唯有一句。諷誦與長行一句如何
分。故唯一句不諷誦 擧一頌半下。
論説六句等。五句七句皆得諷誦
五句七句諷誦少分有多無。故不説也
[章]自説相者義理同也 鈔曰。五明自説
別相。此有二文。初擧三證事以明。後設
兩重問答明。今即初也。舊云優陀耶經。新
自説教 瑜伽等云下。第一證。擧無請
自説之證。等言等顯揚六。瑜伽論二十五文
 於是中者。於如來所説經有許多也。
餘文易知 對法論云下。第二證。此亦無請
自説。論第十一文 此佛爲令下。章主申
論無請自説意也 涅槃經説下。第三證。擧
無問自説之證。經第十五文 乃至者。由
諸天衆。廣説法要時。諸比丘各作
。如來今者爲何所作。有如是二十四字
今略云乃至也。餘文易了 如是諸經下章
主文 指事雖殊等者。初瑜伽・顯揚二。指
正法教久住請而説之事。明無情自説
次對法指示佛勸勇猛精進修行偈頌。明
自説相 後涅槃經。指佛晡時入定。明旦
定。以他心智法事。雖是指事殊
無問自説全相同也
[章]問曰何故無言非請 鈔曰。此下設
重問答。明自説相。此即初重問答。此問以
默答無問難。此問意。言對如來
問。如來默然無言。雖言自得益。是許
。今以是翻成。問者無言心起請念。此問
意也 答中一心念者。無言但心念請 二
口宣者。口宣者心念請也 口宣動業下。明
心念不請。動業謂第三動發勝思。動
慇懃深重之表誠故。口宣成請 但
心念輕者。心念口無請身無敬。決定思初
念。不成業道輕業。故但心念不請也
 答亦有二等下。明答不問 但
令生解下。意言凡答言。不默與語。但令
解名爲答。不輕重。不問有輕重
同日之論也 又諸經中下。彰無言非請。
諸經中者。示處處經説證 佛智其念等
者。佛以他心智心念請。雖言請即爲
法 亦名爲請者。亦口宣請。心念請亦名
請 要彰語重等者。意謂雖心念亦名爲
請。然彰語請慇重。於口喧請名。無言非
請也
[章]又問既有自説經也 鈔曰。第二重問
答。此問以有問無答例難。意謂十二分教
中。立無問自説經。何故翻不有問無答
耶 答曰下。意言縱無問有答有説。必
成經。無答無説。無説云何名經。故無答
經不成 然理而言下。以理無答。攝
問自説 諸置答者等者。亦言亦無問自説
無問自説。捨置&T047368;答。即默答名爲經 置
答者捨置&T047368;答。即默答也。對法疏五具明。周
&T047368;曰。諸置答者。雖言。然非彼所問之
故爲無答云云又香積佛國下。成他方土
無説成經。而翻成此土無答不經 二種
倶無者。無問自説經。與有問無答經二種倶
無。不聲説法。但香爲佛事故。如維摩
經佛國品説。周&T047368;曰。香積佛國二種倶無者。
今助一釋二種倶有。既許香立名句。句
字依香問答又何夾理也。若不許香積佛土
説法云云今云。周&T047368;助釋雖道理
章主意同。今文云二種倶無者。無
此土聲爲説論有説無説。以香論
無説。亦此土所無故。次章文。云此土如來。
ヲ以佛事。是故無答不成經 又香
爲佛事無説者。意言自此土聲爲
見。則即無説成經。由是自知。此土無
聲説法。不成經 不以有問答下。擧
二分教爲要處結成無問自説經。意言不
有問無問。説法即名爲經。彰無問
佛發言説皆名經。云無問自説經
[章]縁起相者義理周圓 鈔曰。六明縁起
別相。此亦有二。初明三義具名縁起經。後
三義不具亦名縁起。舊云尼陀那經。此
縁起 八十一説下。明三義具名縁起
三義者。賛十二分章曰。縁起有三相。壹因
請而説。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説云云此等
三義説。今所引八十一説爲本 謂依
有請等者。倫六曰。因請而説。即一切經律。
但是有請而説者。一切皆名因縁經云云 
如經説言等者。未何經。有佛説鹿母經
其中有此説歟。倫&T047368;二十一云。如彼經初
説云。有一黒鹿我所等。如斯經文
縁起經云云周&T047368;云。章黒鹿子母者。毘舍
佉母從子立云云今云倫與周釋大相違。
倫既見經釋。云黒鹿是爲勝歟。世尊一
時等言。因請説之證有云。依黒鹿子者。此
黒子來因縁也云云
 又
依別解脱等者。倫二十一下曰。如律文中。時跋
陀摩子犯於其罪云云又同六曰。十二年前。
衆未犯。但略教誡。十二年後因衆有犯。
廣説戒經因縁經云云 又於是處等者。
倫云。佛因此事等言。亦是縁起經云云 此
具三義等者。結三義具名爲因縁。此是章主
文。此具之此言。指縁起相三義 對
法等論下。明三義不具亦名縁起經。論十
一説 唯有初二者。但有因請因犯二説。無
因事説 涅槃經等者。第十五説。但有
事説法 對法等下。具明初二 涅槃
經云下。其擧唯有後一證 此唯因事等下。
總結成。此謂指次上引涅槃經。此經唯由
義中第三縁起相故 皆下正結
縁起 唯八十一下。結三義具足名
縁起相
[章]譬喩相者並此所攝 鈔曰。七明譬喩
別相。舊云阿波陀那經。此云譬喩 對法
等者。論十一文。等顯揚六 有比況説者。
倫六云。引淺況深。令物曉悟譬喩經。餘
文可知 瑜伽總説者。論八十一説
[章]本事相者皆名本事 鈔曰。八明本事
別相。舊云伊帝目多伽 謂除本生者簡
 除佛本生等者。以下章主文。今問。本事與
本生如何別。答。本事非前生依身。但説
佛及衆生宿世人。與法一切事。本生謂但説
佛往昔生死依身。或説佛因位事。寄生死
。説苦行等。不寄身。但説宿世人及
法事。是名本事也 説餘一切等者。倫六
曰。八本事者。通説世尊因事未發心前所
經之事。及餘衆生宿世之事名爲本事云云
今云。倫所云餘言。除世尊因地本地之餘。
此章所云餘。除佛本生之餘佛。及衆生本
事也。一切者若凡若聖人。及法前際事宣説。
是本事經也 對法論者。第十一文 相應
事者。人法相應事也 涅槃經言下。以賛十
二文章文今文。此經文擧今佛所説法
名爲契經。例令過去佛説教法名。賛章
曰。涅槃經中。唯説往法。如我出世所
法名曰界經。拘樓秦佛名甘露鼓餘同
今章
是應知。例今佛之法事。令過去佛之法
 名曰。契經者。涅槃經文作名曰戒經。賛
章及周&T047368;牒文作界經。周&T047368;釋云。名曰界經
者。此界經等而是總名。出世所説教法。總
此名等。界者因義。如彼甘露能鼓法類
於鏡能照一切。分別生法二種空。如
花抄所述。雖爾未聖教明文云云今云。
契甚爲勝。有道理故。由通相言。十二
分教皆契經故。今佛所説無契經故。
又亦作界應好。周&T047368;釋云界者因義。亦有
理故。今佛説教無諸法因故。雖
此理收證故。自於作契爲劣。作
戒亦爾。雖理無收證劣。甘露鼓者
此名所由。有佛説樓閣正法
甘露鼓經一卷。宋天息災譯。應
法鏡者
佛説法鏡
經二卷後漢安玄共嚴佛調也。同
故擧此二經名。他日必須併考
對法倶説
下。判上所引三文。而結本事相。對法判
佛餘弟子人事説本事 以對本生等
者。明唯説人事 涅槃經説二句。判
但過去佛説法事人事 瑜伽通説
下。判前際壹切本事説爲此相
[章]本生相者皆名本生 鈔曰。九明本生
。舊云闍陀伽經 瑜伽二十五下。就
昔菩薩若身若行本生相。於是中三字。
顯揚論文。作於諸經中 對法及八十一
下。但就菩薩行本生相 涅槃經言下。
但就菩薩身説。經第十五梵行品文也。彼經
全文云。如佛世尊本爲菩薩諸苦行。所
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鹿作罷。作麞作
兎。作粟散王轉輪聖王。作龍作金翅鳥
。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受身。是
闍陀伽經 對法但説下。判上所引三
合至論文
[章]方廣相者時長遠故 鈔曰。十門方廣
。舊云毘佛略經。此中大分有四段文。初
證示二相。今即初也 謂説菩薩道
下。方廣有二相中第一相證。以此相
。唯大乘不小。云菩薩道故 如説
七地等者。明菩薩道相。七地者。四十九菩薩
地説。何等力七地。一者種姓地。二者勝解行
地。三者淨勝意樂地。四者行正行地。五者決
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是名七地
云云 四菩薩行者門地説。一者波羅蜜多行。
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就有
情行 及百四十不共佛法者。四十九菩薩
地説。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謂如來
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
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
習氣・一切種妙智云云 又復此法下。方廣
二相中第二相。以四故釋。是第二相。依
賛章。擧第二相已云。此通聲聞亦有方廣
今取涅槃具大小二
乘方廣
云云又依今章次
。章主以伽八十一二於文。倶爲方廣唯
大乘小證。復以伽二十一文及涅
槃經第三説。爲方廣通小乘。問。賛與
云何相違耶。答。賛存略二於爲通不通
二義。此章具立別證。但爲具略違已。賛章
中。亦不第二相唯小乘義。根本雖大乘
方廣。約義邊盡利。力亦通小乘也」
[章]此義忠言名爲方廣 鈔曰。二明方廣
唯在大乘。此義二字。指伽八十一二相文之
。菩薩道不倶佛法言第一相。二空理正等
二句第二相。正謂方也。包滿二字釋廣言
此周&T047368;
釋意也
唯在大乘等者。對法論曰。此方廣等。
皆是大乘義差別名。與七大相應故名
云云 毘佛略經者。擧涅槃經梵名。次
多含翻名。其翻名唯在大乘義故爲
 對法説言下。章主擧對法十一説二翻名
成唯在大乘義 一切有情利益下。立
方廣。此二故義。唯在大乘
義。能破諸障等者。釋對法名廣破。諸障者
能顯煩惱所知二障 無法比類等者。釋
法名無比。宣説廣大深甚法比類。由
此等義。瑜伽三十八云。除方廣一分舊分
聲聞藏故。今云唯在大乘
[章]瑜伽第二故小乘有 鈔曰。三明小乘亦
方廣名 自列方廣者。聲聞具十二。自
方廣。由彼所證四諦理方廣。如次文
 此中正法等下。示小乘方廣義。如

[章]法花瑜伽文最爲正 鈔曰。四擧通不
通證結 法花者經方便品説。我此六部法。
順衆生云云瑜伽者八十五云。除方廣
一分餘名聲聞乘相應契經云云又三十
八説。如前引故。云但説大乘
[章]希法相者名爲希法 鈔曰。十一明希法
。舊云阿浮陀達磨經。舊翻云未曾有經
今云希法經。此中文有三段。初擧顯揚論
功徳事希法。今即此也 八衆所有
者。若由顯揚論文九衆。彼全文曰。謂
諸經中。宣説諸佛及諸弟子・苾芻尼・式又摩
那・沙彌・沙彌尼・勤策男・勤策女・鄔波索迦・
鄔波斯迦等共不共徳云云若由是則應
九衆所有。今問。沙彌梵語翻云勤策。此分
男女。恐重出歟如何。答。重出寫誤雖顯然
若出家十戒沙彌沙彌尼別擧已。復白衣近
住八齊戒者。此別云勤策男女歟。常呼
住者沙彌故。此攝沙彌或鄔波索迦。不
攝之違歟。不定云寫誤也。若由&T047368;
。則應七衆所有。彼&T047368;云。十一希法者。
謂説佛及弟子七衆所盡功徳若共不共。勝
於餘故名希法云云今云。攝白衣沙彌。入
出家沙彌或鄔波索迦成七衆。若開成九。
七九倶有道理。現本作八不是 共不共徳
者。倫&T047368;釋曰。其若七衆爲涅槃。斷惡修
善所生功徳。近感人天餘福分故名
。此遠剋出世涅槃故名不共。以不共故。
於其餘外道功徳。雖共感人天。人天中
勝故。云諸世間知勝義一切智者同意
所許甚奇希有大福云云此意説言下。章
主判釋
[章]涅槃經言及弟子事 鈔曰。二明
果上現殊特事未曾有 涅槃經言下。
經十五梵行品説。與北本併讀。文少異。恐
脱落歟。彼全文曰。如彼菩薩初出生時。無
人扶持。即行七歩。放大光明遍觀十方。亦
猴獼手捧蜜器以獻如來。如白項狗佛
邊聽法・如摩波旬變爲青牛瓦鉢間。令
諸瓦鉢互相振觸無傷損。如佛初生入
天廟時。令彼天像起下禮敬。如是等經名
未曾有經已上經
全文
今云。見經本如字有四。知
四希有事。章主界引與文脱落辨別
故。擧示全文。應四 此説佛等下。章
主判釋 不説功徳等者。不功徳及弟子
。但説佛殊特事。此爲前經。然賛
章文云。但説弟子及非弟子希有之事。皆
希法云云此章文無此義意。恐文脱歟。賛
文作皆名。皆字恐亦字歟。皆與亦意相近故
通用歟
[章]對法論云不相違也 鈔曰。三明
切聖者奇特之法希法 但説聖者
下。章主判釋 所餘者不功徳殊特
[章]論議相者阿毘達磨 鈔曰。十二明
議相。舊云優提婆提舍經。此中文有四段。初
證。明佛説及弟子説有論議相。同名
呾理迦。今即是也。賛章曰。論議有二相。一
佛自説。二弟子説云云 循環硏覈者。倫六
曰。論議者。謂硏究經義暢宗要云云又二
十一曰。論議者。非直分別諸法體相
。若解義用若解名相。但令循環硏覈
論議云云今云。諸藏
章具已辨
摩呾理迦者。此云
。伽八十一十三紙説。又如諸字若無摩呾理
即不明了。如是契經等十二分經教。若不
立諸法體相即不明了。若建立已即得
明了。又無雜亂説法相。是故即此摩呾
理迦亦名阿毘達磨。又即依此摩呾理迦。所
餘解釋諸經義者亦名論義云云又由顯揚
十一紙。摩呾理迦立十二種教。一事
色等眼等
一切法教
二總差別教兌蘊處界縁起處
非處等總差別教
三自
宗觀察教謂契經應頌等教依
攝釋中之所顯示
四他宗觀察教
因明
伏他論成
立自論教
五不了義教謂契經應頌&T047368;別等中。薄
伽梵略票其義廣分
。應更開
教也
六了義教
七俗諦教諸所有言路
顯示彼一切
皆名俗諦。又依名想言説増
起相名分別。亦是俗諦
八勝義諦教四聖諦教
及眞如實
際法
性教
九隱密教多分聲
聞藏教
十顯了教多分大
乘藏
十一可&T047368;
事教四嗢柁南諸
行無常等教
十二不可&T047368;事教默置答
等也
今云。
是等所釋。由前章中所辯三本母解了
一切了義經等者。若佛説弟子説。一切
義經名摩呾理迦即名義本母。非
本母論議教
 謂於
是處下。明佛自説弟子説。共名論義
呾理迦對法藏 是處等者。於此義母
論議經處。佛世尊亦自廣分別諸法體相 
又聖弟子下。明弟子説論議摩呾理迦相 
已見諦跡者。跡謂道也智也。諦理四諦及第
一義諦。見謂見照也。已以無漏智照第
一義諦人也。倫&T047368;曰。問。凡夫所造論疏
是論議經攝不耶。解曰。若此論八十一
曰。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又
是處。諸弟子已見諦迹。於自所證。無倒
前諸法體相。既云見諦跡者所造。即知。
異生所造論疏。並非論議經攝。依大智度論
凡夫所造。亦是論議經云云已上論&T047368;今云。倫&T047368;
明未決。今探章主意。如前章言。然此經中。
且論弟子見諦者説其勝者。顯諸失
所證故。若實而論通取未見聖諦者造。亦
是彼攝云云亦名阿毘達磨者。由是弟子説論
議經。摩呾理迦。亦阿毘達磨藏。已上伽八十
一論文也
[章]涅槃經説婆提舍經 鈔曰。二擧
佛説論議經。經梵行品文也
[章]顯揚第六是名論釋 鈔曰。三擧
子説論議經 對法皆言下。牒三個
對法・顯揚文少異。意全同 今此所引云
何論義下文。伽二十五全文。硏究素呾覽義
之言。宣暢一切契經宗要。是諸弟子。硏
暢佛説契經義要論議經之證。對法全文
曰。論議者。若於是處顛倒。解釋一切
深隱法相。以無顛倒一切法相。論議經等深
隱義云云今云。既云解釋。是弟子説論議
經之證也
[章]涅槃但説論議經故 鈔曰。四以佛説
弟子説二相。判結前引經論。涅槃唯佛自説
論議 顯揚等者。等對法十一・伽二十五。但
弟子説論議經。顯揚全文云。硏究解
諸經中義。故知。弟子説論議經 名聲一種
者。章主文。經唯擧論。但説弟子説。一經與
三箇論各擧佛與弟子之一 具苞二種
者。苞明佛説與弟子説
[章]如是總説並隨會説 鈔曰。當門有
中。第四總結別擇 此相者。別釋此十二
分教之相。如瑜伽等。已上二門竟
[章]第三釋總即帶數釋 鈔曰。自下第三
總別名門。此中有三段文 初標門立
科。次釋總名。后釋別名。今即初次也 總
名者。總云十二分教之名 先徳者。指
譯三藏釋家 但以部言以等者。明新翻改云
分教 部裹者。部帙也。今此十二非
賛章云。此是部類也。十
二義類有差別故云云
 世人謂有等者。示
十二部經即世人誤監。賛章云。古人疑云
十二部裹經。由是道士説三十六部。老莊徒
各爲一部。今云十二分段。分謂分段文義差
別有十二分段云云 經名亦監者。同云
經者乃監契經。今翻爲教。十二通稱更無
云云 總別難明者。意言。十二者通稱。何
故但名於別契經以云經耶之疑生故。今云
明 教義如前者。教言通稱。十二言亦通
稱。爾分言義類文條分段義。十二之分依主
釋。十二之分之教。兩重依主。別依總。總依
別。依主兩重。即世帶數依主釋 教有十二
下。已上離釋。以下合釋
[章]釋別名者並通二釋 鈔曰。此後釋
。大分爲二。初二字離合。後三字離合。今
即初也 應重述頌下。明十二別名唯依主
。此中應重述頌四字。明應頌依主。由周
&T047368;牒作應重説之頌之一字脱。
説字錯
周&T047368;釋曰。應
重説之頌者。長行未了。應頌説頌。依於彼
彼謂長行。此
一句明依主
重説名頌。不爾非應頌
云云 可諷之頌。賛章曰。或諷誦。亦持業釋。
諷可誦故不應頌。彼頌是教此誦是
云云 待縁而起者。明縁起依主釋待縁
起。而言有依意也。餘四名自可知 論體即
義等下。彰論議一名唯持業釋。論體持議業
故 若言契理下。彰所餘四名通依主持
業二釋 契理者。所契即理。依所契理
經教。依他法體名依主 能契即等者。經
能契業用。持業得名 &T047368;即是別等者。&T047368;
識體持分別業用。持業釋也。所餘易
[章]然此十二並持業釋 鈔曰。此二明
字離合。教是體。持契經業用。乃至教體持
論議業用。中間准此應
[章]第四通別一往爲論 鈔曰。自下第四通
別門。大分爲十八 初標門評上來説。二
今門徴。三就契經通別。四示例。五
應頌首。對餘明應頌具十。六結
頌有通別。七結略。八明&T047368;別有通別。九明
諷誦之通相。十明自説通相。十一明縁起通
。十二明譬喩通相。十三明本事通相。十
四明本生通相。十五明方廣通相。十六明
希法通相。十七明&T047368;別已下別相。十八總釋
諸通相。今即初也 此中諸教等者。謂此十
二分章中所明十二諸教。一往爲論。無
一對餘釋義。無契經爲首。餘十一對説乃
至方廣爲首餘二對説等一往論
[章]據實皆有所以者何 鈔曰。此二起
而徴
[章]但契經中唯除二頌 鈔曰。此三就
通別 且契經中下明通相。終至奉
行下。脱皆修多羅四字。無此四字。通義不
明故。有本爲是正 即十二分等者。一經
中皆十二分教故。通十二分契經也 
瑜伽經等説下。明別相契經。等言等對法十
。瑜伽八十一文。如前已釋。但長行中綴緝
略説名爲契經。故云別相 別中具九二
句。明別相中亦有通相。謂但以長行
故。於十二中。除應頌諷頌二餘九長行。
通名契經。九中有契經通相故。云別中具

[章]此一段門一切應智 鈔曰。四示例。此
一段門者。此第三通別門 以一對餘等者。
謂以契經或應頌等一。對餘十一門門。
其對説已者。其次下更不別説此第三門
。或以契經首對餘十一説時。至其次
應頌爲首對説餘十。除已對説契經。不
對説例也
[章]應頌之中隨應有無 鈔曰。五以應頌
首對餘説。明應頌具九。此有十文。今即
初明應頌有&T047368; 雖無文許等者。明
二分教。處處文中雖應頌中有&T047368;
。以教證。云應頌亦有&T047368; 法花説。
説譬喩品説 故應頌中等者結成重頌 
前長行等者。前長行中已説&T047368;。今復重説
此頌&T047368;故。此應頌中有&T047368;證 此
即應頌等等。今引譬喩品文。應頌有成佛&T047368;

[章]應頌之中所應説故 鈔曰。應頌爲
中。二明應頌中無諷頌 諷誦非前等者。
諷誦。長行即直説也。此文意言。諷
誦非前長行説已事。重今更説故。應頌中
諷誦決無。但二句或三句等。以説云
故。應頌之中。定無諷誦顯然可
[章]應頌之中無請者故 鈔曰。應頌爲
中。三明應頌又有自説 如授&T047368;等下。明
亦有自説。頌中有&T047368;者。無請者佛自
説故
[章]應頌之中隨應有無 鈔曰。四明應頌
理有縁起 如法花經等下。示應頌中因
請而説例。經方便品。世尊長行雖已爲
舍利弗請更重頌中亦説一乘。隨應有
無者。因戒因事縁起。頌中説處或有或無」
[章]應頌之中皆重説故 鈔曰。五明應頌
理有譬喩 火宅者。法花經譬喩品説長行
重頌。説火宅喩 窮子者。信解品長行重
頌。説長者窮子喩 化城者。化城品説喩。
三譬倶皆重説
[章]應頌之中亦有本事 鈔曰。六明應頌
亦有本事 彼佛滅度者。日月燈明佛滅度
 我在十六數者。我者世尊自言。十六數者
十六王子數中在。云我在數
[章]應頌之中類此應知 鈔曰。七明應頌
亦有本生
[章]應頌之中有方廣也 鈔曰。八明應頌
理有方廣 又解深密云下。經第一正意識
品文也
[章]應頌之中亦有希法 鈔曰。九明應頌
亦理有希法。文自易
[章]應頌之中亦有論議 鈔曰。十明應頌
亦有論議 如解深密經者。第二無自性品
文。彼長行文曰。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
自性。性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
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
男子。云何諸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遍計所
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爲相非
性立立爲相。是故説名相無自性性。云何
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
此由依他縁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説名
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謂諸
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説名無自性性。即縁
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
。若是清淨所縁境界。我顯示彼以爲
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縁境界
是故亦説名爲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
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
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
。是一切法勝義淨故。無自性性之處顯故。
此因縁名爲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譬
空花。相無自性性。當知亦爾。譬如幻像
生無自性性。當知亦爾。一分依他勝義無自
性性。當知亦爾。譬如虚空惟是衆色無性所
顯遍一切處。一分圓成勝義無自性性。當
知亦爾。法無我性之所顯故。遍一切處故。
善男子。我依是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説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乃至廣説已上深密
經長行文
行如是説三無性已。次説應頌。亦重説
無性是密意旨。此應頌有論議之證也 故
於其中立一乘等者。述三無性密意旨。意言。
有情情識變現依他縁起相。非差別。五性
心相。皆是依性起。如幻事等生無自性。若
此五性心相固執實有。起増益見。是偏計所
執相無性。如空華等。五性心相等空無處圓
成實眞如淨界相顯現。喩如太虚空衆色無
處顯現。而太虚空含容衆色。無一切
故。五性性心相縁起。於眞如淨法界處
是即勝鬘經所説理切乘今亦爾。故於勝義
自性處。含容一切。而不其一切處淨法
界顯現故。云於其中立一乘等也 硏覈三
無自性等者。無性言知一切都無云
。眞・俗・依他・圓成之相宛然。此云硏覈三
無性也。由此道理。可顯揚十四説諸佛
大智不可思議故。利生平等無差別。涅槃法
不槃涅槃法性二故已。已上十八文中。第五
應頌具十已
[章]由此雖無義可成立 鈔曰。十八科中。
第六結應頌有通別。此有二文。初總明。二
別明。今即初也。文相易
[章]故應頌中如諸教説 鈔曰。此二別明。
謂以通相與別相各別明也 具十一分等
者。十二分中。除諷誦餘十一分 並自説
者。以&T047368;別。即佛自説。故應頌中。具
餘十一分。幷以&T047368;別自説 此約通相
修等者。意言。若應頌中具十一分幷自説
義。約通相契經説。若不爾以別契經。則應
頌中無長行契經故 若對於後等者。後謂
餘殘分教應頌之餘唯有九。十一分中除
行契經諷誦二九也 如諸教説者。如上已

[章]上來廣引子細硏究 鈔曰。七結略 略
指者。指示也
[章]其&T047368;別中有後九分 鈔曰。八明&T047368;
通別 通相中下。明&T047368;別中有通別
二説 有説有五下。是第一説 不見&T047368;
下。擧餘無者 有説不爾下。第二説 亦有
之亦。亦前五 有後九分者。&T047368;別之餘九分」
[章]諷誦之中通有後八 鈔曰。九明諷誦之
通相 通有後八者。諷誦之後餘自説・縁起・
譬喩・本事・本生・廣・希法・論議
[章]自説通相具有後七 鈔曰。十明自説通

[章]因縁通相因事説故 鈔曰。十一名
起通相 方廣等下。方廣有縁起了別
明 待請因事説者。是縁起相
[章]譬喩通相此二種故 鈔曰。十二明
喩通相。此有二説 但有後五者。第一説。
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云後五 有義
但有下。第二説。文相易
[章]本事通相師資別故 鈔曰。十三明
事通相 有後三分者。方廣・希法・論議之三
 師資別者。此約多分。言本生説師事。本
事説弟子事。有本事中亦説師之本事故」
[章]本生亦有後之三種 鈔曰。十四明本生
通別
[章]方廣通相具有後二 鈔曰。十五明方廣
通相 後二者。希法・論議
[章]希法通相具有後一 鈔曰。十六明希法
通相 後一者論議
[章]&T047368;別已下然稍難知 鈔曰。十七明&T047368;
別已下別相。此有二。初本釋後有釋 有多
有少者。有多教相多有。有少分教相
有少也 或有釋言下。二擧有釋 餘所不
攝者。周&T047368;云。餘所不攝名爲別相者。即是希
法之別相也。據實餘相等不相攝盡。一一得
餘分別相。且擧希法云云今云。此中云
希法別相。稍難了知。此除自分餘不攝盡
別相顯然 亦隨義釋之下。章主評

[章]如是總釋非定有也 鈔曰。十八總釋
諸通相 且攝餘十一者。意言。義具足攝
自一分餘十一分 於其中者。此八部一
一中。義具足與自具十二也 涅槃中等
者擧證。梵行品説 各有餘十者。除自分及
互無十 於其有十一者。入自分
 或可具有者。義具足。或時有義具。或
時不具。故爲不定或 且如説別下。擧
義具不具例
[章]第五廢立者 鈔曰。自下第五門。此中分
三。初標門。二寄門總廢立。三別廢立。今
即初也
[章]何故但立此總廢立 鈔曰。此第二寄
門總廢立 涅槃經云下。周&T047368;云。以類同
故。引以爲云云北本二十五所説 三周總
説等者。如總料簡 類分十二者。分十二
分教也 又以下立別義。如文可
[章]別廢立者及有本生 鈔曰。此下當門三
段科第三別廢立。此中有四。初明立。二明
廢。三十二分別廢立。四廢立本末相對。今
即初也 相對爲門者。門謂差別。爲是云
 直説者。長行也 非直説者。偈頌也 
因縁經下釋有門 佛事非佛事下。約
説 有本事者。非佛事也 有本生者。佛
事也
[章]如是亦應應冥聞故 鈔曰。二明廢 
此不應爾下正廢。此四字總廢辭 如十力
中等者擧例廢
[章]又別解者有廣教故 鈔曰。三十二分別
廢立。初&T047368;・非&T047368;相對廢&T047368; 諸有知者
下。喩非喩相對廢非喩。入契經中 論非
論下。立勝劣一切廢劣 此依聲聞等二
句。釋廣勝於略。周&T047368;曰。廣勝於略者。依
聞明方廣也。若依菩薩。極廣大等名爲
云云
[章]既有本經等經無失 鈔曰。四廢立本
末相對 既是末故。意言。授&T047368;&T047368;未來
故。對本經末經亦應爾 更不別立
名者。未來事名未經。不別立
[章]第六諸藏相攝寛狹者 鈔曰。自下當章
第六門。此中有五。初標門。二分科。三隨
而釋。四約通門相對攝。五總結。今即初也」
[章]初以諸藏別相相攝 鈔曰。二分科諸
藏者。二藏三藏六藏等。餘文可
[章]初以諸藏後六藏對 鈔曰。此下三隨
科而釋。此中大分有二。初通相相攝。後別
相相攝。初中亦二。初標科分子科。次隨科釋。
今即初也 二藏對者。以聲聞菩薩二藏
十二分釋也。三藏六藏之對言對十二分也」
[章]二藏對者皆具十二 鈔曰。此下二隨子
科釋。此中有三。初以二藏十二分。二三
藏對三六藏對。今即初也 二藏之中等者。
菩薩藏十二分教。不論自知。聲聞藏十二分
教難知故。今此論瑜伽第二十一等聲聞地
文。擧證明聲聞藏有十二分通相 又涅
槃經中下。引證翻爲聲聞藏有十二分。證
通相 彼自説九者。大乘者受持九部
翻知聲聞有十二分。謂除因縁譬喩等者。
大乘者受持九部。十二分中除因縁・譬喩・
論議。問。如何大乘者受持除此三耶。答。賛
十二分章曰。因犯制戒説爲因縁。菩薩無
犯故。略云無非無因請因事説法之縁起
也。夫説譬喩中下根鶖子利根上
品。尚多不喩。況諸菩薩。多分不待故。無
理亦有也。又大菩薩性皆利根。擧宗便解。
徴詰方生慧心説無論義。理實非
天。又護法者多誦素呾覽藏。縁起譬喩多調
伏藏。論義多是對法藏攝故。云大唯九也。
次別相下具明 不説聲聞等者。成聲聞
十二分通相 故知聲聞等下。結成聲聞
藏有十二分 不可説言等下。翻立一理
成聲聞有十二 瑜伽二十五下會違 理
實通有者。對略方廣義聲聞亦 法華經中
下。成菩薩藏有十二分通相 彼自説九
下。章主文 除&T047368;別等者。賛十二分章曰。説
聲聞無彼先不大菩提故。譬如寶示
其愚人。愚人便笑。聲聞聞&T047368;亦復如是。故
無。非&T047368;別弟子謝徒死生之事亦無。又
聲聞二乘多聞淺法。若不請而即爲説。
憍慢便生言無自説。又聲聞人但證小果
正覺。理非至極行。不苟弘
。其實又有。正法廣陳便也。今云。
此賛文約別相釋。如次明 故知二藏等
者。聲聞菩薩二藏。取十二分互不遮。不遮
二字是示通相 大全非小等者。大乘十二
分教全分有。小乘除三餘有九故。法華經
説。小乘有九 小全非大者。涅槃經三説。大
乘者受持九部之説 二倶不全者。大小乘
倶取小分全分。餘文可
[章]三藏對者皆有十二 鈔曰。隨子科釋中
二。三藏對十二分明 既許契經者。涅槃經
説。從如是我聞信受奉行契經故云
契經 縁起者。一切經教目請因事説法故
許縁起 論議者。壽量品中。佛自往復
三身相。是論議。又方便品中説十如實
。亦是論議故云許論議 通相皆有十二
分教者。契經有餘十一分。乃至論議餘十一
分有故。云皆有十二等 教理廣成者。以
教理二證廣成通相 於三藏中等者。聲聞
獨覺菩薩中。經律論三藏中。一一義具足有
十二分教。聲縁菩三別義具 隨其所應下。
菩薩經律論三藏十二分相攝 毘奈
那攝等者。菩薩藏毘奈耶十二分相攝難
故。別設一釋 既名方廣等者。菩薩戒大乘
方廣戒。方廣毘奈耶攝。餘文易了 故知三
藏等者。菩薩之經律論三藏有十二分
[章]六藏對者通相相攝 鈔曰。隨子科釋中
第三。六藏對十二分 正法廣陳等者。聲聞
藏方廣&T047368;別難辯故。別辨正法廣陳之言。此
即通相 已上總説等者。結通相
[章]後以諸藏後以六對 鈔曰。自下隨科釋
中第二別相相攝十二分。此有二。初標牒分
科。後隨科釋。今即初也
[章]以二對者大乘唯方廣 鈔曰。此下後隨
科釋文。此中有三。初以二藏十二分。二
三藏對。三以六藏對。初中有二。初擧
四文不同。復辨四文別相。今即初也 涅槃
第三等下。明小乘有十二分。大乘有九文
 故言具有者。具有十二分教 瑜伽二十
一下。明小乘有十二之文 法華經等下。
大乘有十二。小乘有九之文 瑜伽論
中等下。明大乘有十二。小乘有十一之文
 又瑜伽論八十五下。明小乘有十一。大乘
唯一分之文
[章]四文不同有此三故 鈔曰。此以三對
中二。辨四文別相。初四句總明四文不同。且
涅槃經下。正明四文格別別相。此中有六段
。此初由。前擧涅槃經第三文別相。此
中亦有五文 依因犯制戒下。初明大乘無
因縁別相 諸大菩薩等者。成大乘無因縁
 夫説喩況下。二明譬喩別相 
諸大菩薩等者。成無譬喩理理非無也。
成大乘實有譬喩 有説喩者故者。如譬喩
品等之也 又大菩薩下。三明無論議別
相理 實非無等者。成大乘實有論議 問
既説菩薩下。四問答成大乘理實有三 爲
益後來者。爲説法會上説長行。後來入
重頌 依此別義者。上來所申別相別義
此別義 無此三分者。因譬論三分 具
有者。十二分具有 又護法者下。五准涅槃
第三文。明餘三無別相 誦三藏中者。
經律論三藏三 餘三者。因譬論
中之三。因譬是毘奈耶相。論是阿毘達磨相
 理實大乘下。結成理實有餘三
[章]又法華經云方廣也 鈔曰。四文格別別
相六段中。二由法華經別相。此中有
段文 依授弟子下。初明小乘無&T047368;別別相
 彼不求者。聲聞人不求也 &T047368;諸弟子下。
聲聞&T047368;別。非成佛&T047368;別別有。伽後文明
別相 又八十五所説下。重明別相 攝十
二故者。方廣一名攝大乘十二分也 更不
假説者。別不説十二分。方廣一攝餘十
一分菩薩藏十二分
[章]此即四文二藏對訖 鈔曰。六段文中。
第六結二藏對
[章]以三對者是對法藏 鈔曰。隨科釋中。
第二以三藏十二文別相。此中有四。
初標牒示三藏有二種。二以獨覺等三
十二分。三以素呾覽等三十二分。四以
通別眷屬自性相違。今即初二三也 獨
覺之教下第二文 不可別説等者。除聲聞
別無獨覺十二分故云不可別説 聲
聞菩薩等者。聲菩二藏十二分。前二藏對
明已故。今但明獨覺十二分攝 顯揚第六
等下第三文 此説十部下章主文。已上伽
文 唯説一部者。説因縁一部毘奈那 一
部是對法者。論議一部爲對法藏
[章]素呾覽中非無四二 鈔曰。三藏對有
四文中。第四以通別眷屬自性相違。此
中有二。初以通別會。二以眷屬自性會。今
即初也 離具十一等者。涅槃經十五説
呾覽具十二分。是通相。若爾素呾覽雖
十二分。於其通相素呾覽中因事制戒毘奈
耶藏。論深唯對法藏 略此二部等下。以
相與通相相 又聲聞人下。二明小乘無
自説別相 又聲聞法但證下。三明小乘無
方廣別相
[章]又法花一實可具有 鈔曰。六段文中
三重就法華説相別相。此中有三 宗
説一乘下。初示聲聞無&T047368;別別相 彼類者。
不定姓聲聞一類 已前者。法華會已前 
説聲聞等者。説法華已前聲聞教略無&T047368;
 初方便品下。二示聲聞無自説別相
 恐聲聞等下。三示聲聞無方廣別相 故
説聲聞等者。意言。説法華已前聲聞乘略無
方廣
[章]瑜伽論第具有十二 鈔曰。六段文中。
四由瑜伽論別相。此中有四。初總明
伽三十八説。小乘唯無方廣所餘十一
 同法華經者。法華經説。小乘有九部
中除方廣。同是瑜伽三十八説。小乘無
經説除&T047368;別自説。然但除方廣經同
故。今云同也 小乘經中下。明瑜伽論三十
八説。小乘有&T047368;別別相 小乘經中亦顯下。
三明論三十八説。小乘有自説別相 略無
此二者。經不&T047368;二 説大乘中
有十二等下。四會前擧涅槃經。立大乘有
十二分 亦有因請等者。如法華經方便品
等説相故 有因縁者者。由戒律因縁
 亦有況説者。如法華經譬喩品。及深密無
自性品
[章]又瑜伽論故須除之 鈔曰。六段文中。
五由瑜對辨有無。意言。若以別相言。則
此因縁・譬喩二部非別相。契經素呾覽 素
呾覽中等者。以通相言。則非無。此毘奈耶
對法藏二。即因縁論議之二也
[章]譬喩本事三藏對也 鈔曰。二以眷屬
自性違 理實亦通等者。亦於因縁 
對法説爲等者。對法十一説。彼論説。縁起・譬
喩・本事・本生之四。 爲毘奈耶藏 是眷屬
等下。正會文 是眷屬者。對法十一四十
三丁
説。
縁起・譬喩・本事・本生。此四二藏中毘奈耶
藏。幷眷屬攝。縁起。宜説有因縁立諸學
。是正毘奈耶藏攝。譬喩等三。是彼眷屬攝
云云 自性即非者。以毘奈耶自性言。則譬
喩・本事・本生三。非毘奈耶。若眷屬攝毘奈耶
 顯揚等論下正會。顯揚第六卷文等言等
瑜伽。此二論中。以譬喩・本事・本生。爲素呾
覽藏。不毘奈耶所攝。依自性譬等
。非毘奈耶自性故。又對法論中。此三説
毘奈耶攝。依眷屬説也。各據一邊也 
上來總是等者。結三藏對
[章]以六對者無有彼五 鈔曰。別相相攝
下。隨科釋中。第三以六藏十二分釋。此
中有五。初標。二由對法論對説。三由瑜伽
三十八對説。會對法成菩薩藏十二分。四
對法論。成聲聞藏三藏與十二分相對
五今義總釋。今即初二也 以六對者四字。
初標牒也 對法論中下。二由對法論對説
 此中意説下。章主文。對法論中意説也
五唯聲聞等者。契・應・&T047368;・諷・自五。聲聞素呾
覽 四通二藏等者。縁・譬・本事・本生四。聲
菩二藏毘奈耶攝 二唯菩薩等者。方・希二。
唯菩薩藏素呾覽攝也 一通二藏等者。論
議一通聲菩二 對法藏依此等者。依對法
論説意相攝 但有十種者。契・應・&T047368;・諷・自・
縁・譬・本事・本生・論議十。爲聲聞藏攝 唯
有其七者。縁・譬・事・生・方・希・論七。菩薩藏七
 分據實初五下。章主述如實義 亦通者
聲聞 但説彼五者。對法論中。但説
應等五。爲聲之素呾覽 非菩薩中等者。正
如實義
[章]三十八云亦毘奈耶攝 鈔曰。五文中。
三由瑜伽對説。會對法論成菩薩藏十二
。伽三十八云。當知。於彼十二分教。方廣一
分唯菩薩藏。所餘諸分有聲聞藏云云既云
所餘諸分有聲聞藏故。十二分皆通菩薩
也 縁起等四下。會對法論違。等言等
 譬本事本生亦非二藏等者。以通相言。則
聲菩二藏中素呾纜。不縁起等四。亦
言亦別相素呾覽 以説自性等
下。會對法違。明對法縁起等四。不聲菩
素呾覽毘奈耶。自性謂縁起。助伴謂
譬本事本也 但説因犯下正會。但説二字
正會辭。意言。但欲自性眷屬。爲聲聞
藏毘奈耶。非菩薩素呾覽藏。是以自性
因縁。以眷屬譬本事本生。會對法
成十二分。皆通菩薩藏義 因縁自性等
者。意言。説犯制戒因縁自性毘奈耶攝
 涅槃經説等者。因擧涅槃經及伽二十五
。會對法違。經北本十五梵行品文。會意
云。涅槃經説皆修多羅。伽二十五説十部
素呾覽故。對法論中。雖譬喩・本事・本
生三毘奈耶攝。此三亦素呾覽 因請因事
等者。明譬等説素呾覽。別意言因犯制
戒之縁起。素呾覽毘奈耶二藏攝。其餘因請
事而説於法名云因縁。故亦説因縁
素呾覽也 此三相從等者。譬喩等三。雖
呾覽攝。相從因犯制戒之縁起。對法論云
奈耶攝
[章]又非聲聞素呾覽也 鈔曰。六對有
中。第四成聲聞藏三藏與十二分相對。此
四文。初會對法説方廣・希法。菩薩藏中
素呾覽攝成。二會方廣・希法但在菩薩藏
。三會論議聲菩二藏中阿毘達磨攝。四擧
涅槃經文。示聲菩二藏十二分同一處。今即
初也 又非下立理 涅槃不遮下擧證 
正法廣陳等二句。成聲聞方廣 又説十一
等者。以伽三十八之説。成希法聲聞素呾覽

[章]今以理極其實通也 鈔曰。二會方廣・
希法但在菩薩藏 今以理極之下。立
方・希二分但菩薩藏之理 故説聲聞等下。
上示翻理實聲聞亦有 理有者。謂方廣
是正法廣陳。希法是説現神通等故。云
聞素呾覽中亦有也 諸文共同者。諸經論
文。同説聲聞藏無方廣。無希法者等者。
希法方廣眷屬故。云唯菩薩藏。其實通聲聞
。亦云有希法
[章]論議多分故略不述 鈔曰。三會論議
聲菩二藏中阿毘達磨攝 理實亦通等者。
理言。則實則實亦通菩聲二藏素呾覽。素
呾覽中有調伏對法故。二藏中有論義。論
義是對法故 以菩薩等者。周&T047368;云。前以
。且以經翻對律論二而以聊簡云云
 對餘者。律論二藏云餘 初文且擧等
者。周&T047368;初文作前文是。上來所擧對法
論文云前文也。周&T047368;曰。前對六中對法等
文。據一邊菩薩聲聞經藏中不縁起
等毘奈那云云 又以二藏等下。二藏聲菩二
藏互對 十二部等者。周&T047368;云。十二分中。硏
覈之對法故通十二云云通相論。
義皆通有云皆通有
[章]涅槃經云互流出也 鈔曰。四擧涅槃
。示聲菩二藏之十二分同一處所。經第十
四聖行品文也。經全文云。從佛出於十二部
。從十二部經修多羅。從修多羅
等經。從方等經般若波羅密。從般若
大涅槃云云 此以別中等下。釋經意。此
經説意。以十二部別中流出於總修多羅
十二部修多羅。周&T047368;云。始從如
是下。引經釋成總所以。出修多羅者。出
修多羅也 又從總中等下。此亦經文翻成。
周&T047368;云。即方廣分由兩義。爲方廣
之名
爲總
總方
廣也
一云。大乘十二。顯小乘十總名廣。方廣
名含其十二。二十二分中。廣教理處皆悉名
方廣。方廣名故通十二意取前義云云翻成
文意云。又從總修多羅中。流出於總大乘方
。方廣亦具有聲聞等一切十二分故。從
總修多羅。流出總十二分方廣 又有釋
云下。有釋云下。有釋前所引涅槃經文
也。意云。初經文意。從別十二分。出總修多
。後翻成文意。從總修多羅。出別十二分
總與別互流出也。周&T047368;云。此釋於理亦

[章]今准諸文不違諸教 鈔曰。六對五文
中。五今義總釋 諸教者。瑜伽・顯揚・對法・
及涅槃經等諸文 別相者。十二分別相 
此據多分者。上來總釋。據瑜伽・顯揚等諸
文多分教説也 或方廣分等下。如前釋。方
廣通聲菩二藏之説。亦不相違
[章]若總通門隨應廣説 鈔曰。第六門大文
第四。約通別相攝釋。此有二。初正相攝 
以藏分部等者。以三藏十二部。毎一藏
十二故。以十二部三藏亦三十六 
隨應廣説者。如上已明。四文不同別相。則聲
菩二所説各別。十二分具不具隨應各別。定
成三十六。自准廣説
[章]由此三藏准義應知 鈔曰。二辨寛狹
四句分別 由此者。由次前所云通別二相
 三藏者。經律論三也 有三藏中下。第一
句分別。三藏中修多羅此寛。十二分中修多
羅別攝故狹 有十二分下。第二句分別。十
二分中修多羅通相故此寛 非三藏中修多
羅藏者。此修多羅不律論此狹。謂通相
等者。修多羅因縁是律。論議對法 有二倶
是下。第三句分別。三藏中修多。亦十二分中
修多羅。此別相。十二分中契經即修
多羅
三藏
中素呾覽故有此句。此狹句也 有二倶非
下。第四非句分別 謂十二中別相縁起等。
此毘奈耶非三藏中修多羅。亦非十二分中
修多羅 其餘藏中互爲句者下。有毘奈耶
阿毘達。此爲體寛。此爲非句。爲體狹。餘
准知
[章]上來所辨相攝寛狹 鈔曰。當門大段第
五總結
[章]第七問答不名契經 鈔曰。自下第七問
答分別。此有四文。初標牒。二第一問隨
増上得名別。三第二問答辨十二分次
。四辨論義議爲終。今即初初二也
[章]問何故契故次希法 鈔曰。三第二問答
十二分次第 此依文義下。總辨次第
 如是貫穿等下。辨九分先後次第 此前
諸法等下。周&T047368;云。釋前九部次第所以云云
 理有不正等者理不正者。爲前九分。理正
者。爲次説方廣。教行寛者次説方廣。狹者前
説九分 理有正方等下。周&T047368;云。釋彼三所
云云今云。此下明方廣・希法・論議三所以
 理教既有下。明方廣次説希法
[章]上來十一増減所由 鈔曰。四辨論議
終故 十二分下。結上來文 亦是者。
次第。説次第所以。即廢立増減所由。
上既廣明已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十二尾
  天明七年未三月下旬。於平安城四條京極善長寺
演義林全部。先年講演之砌。雖述此鈔。未
草稿。從舊年午正月正文義。清書之了。
唯識章末此章。管見定多闕漏。冀後來
有學之人。重加訂正
 大乘沙門釋基辨謹書大同房
七十歳
 
  明治二十八年十二月。於京都僑寓
基辨上人眞筆之本寫之
 日宗沙門照善日氤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十三斷障章

  南都西京藥師寺傳法相
大乘沙門 基辨 撰
[章]斷障義略問答分別 鈔曰。自下斷障
章。大分爲二。初牒章示門。後由門釋成。初
科之中。斷障義三字牒章 略以十門下。示
門數。由門釋成中有十。即十門分別 釋名
者。釋斷及障之名 出體者。出斷及障之
 依識分別者。以六識八識爲依分
斷障 依道分別者。道謂加行・無間・解脱・
勝進四道。以此四道智依。分別斷有
。與障有體用 依觀分別者。觀有
識人法二空聞思修等十種。分別斷障有
 依行分別者。空無相等三行。麁苦等六行。
四諦十六行別爲依。分別斷障 依品分別
者。界地九品爲依。分別斷障 依障分別
者。煩惱所知二障。皮膚骨三住障爲依。分
別斷障 所依分別者。以所依身所依地
別斷障 問答分別者。餘義問答
[章]第一釋名故立障名 鈔曰。此下第一釋
名門。此中有三。初標牒。二釋障名。三釋
。今即初二也 障者覆義閡義者。此下釋
障名。此六字釋障言義。秋篠云。問。覆閡二
義。有何差別所知名覆煩惱名閡耶。解
云。有説。覆義通二。閡義唯在煩惱已上
義鏡
基辨
詳云。此有説不盡。今由俗典。覆者有二意
一者反覆義。二者蔽蓋義。今二意倶存。由
俗典二意。約所知障體相釋。則反覆義。是
所知障法執之相。謂如法執。非有爲有。
無爲無等。皆反覆所知眞實相自心
。又法執所知障起。約正智不生邊。則
蓋覆義亦所知障法執之相。謂蓋覆一切所
知實相。如其實相令正智不生也。此等以
俗典釋文義。若由内典釋。三十論三
説。覆者謂染法覆障爲義。障聖道無漏智故。
又覆者蔽義。謂能蔽心令不淨云云
則覆者障也蔽也。今章云所知境之覆。
是四義上來釋
覆義
次閡義者。若由俗典
釋。閡者藏塞義。障礙義。俗典閡亦作礙。南
史引浮屠書云云今文云閡者。是障礙
義也。礙大涅槃是煩惱體相。由此等義
覆義釋所知障之障。閡義釋煩惱障之
。故義鏡中有説。云覆義通二。閡義唯在
煩惱。不章意。三十論疏中。亦云障者覆
礙覆所知境大涅槃云云此釋與今章文
又同。以覆釋所知障。以閡釋煩惱障故。
問。若爾秋篠有説次自解云。二義二障通用。
三十論疏一。云蔽涅槃礙正解云云
此自義及三十疏釋與今章文相違。以何爲
正耶。答。釋二障名今章。若釋二障
。應二義通用。煩惱障於所知障
起故。覆與礙同一時處具足。故釋二障體
通用義。則不理故。秋篠自義有
別意也 由所知障等問。此二由言八囀聲
中何聲耶。答。若准成唯識第九。説煩惱
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爲
。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惑名
煩惱障。又云所知障者。謂執遍計所執
實法薩迦耶見而爲上首。見・疑・無明・愛・恚・
慢等。而釋二障體。二障有別體相。若由
。今文由言。第三轉之能作具聲。此二障體
相爲能作具故。覆閡所知涅槃由所知
障由煩惱障。又若以末攝本。二障者即二
執。則此由言。第五轉所因聲。謂所知障法執。
轉覆所知境正智不生。令正智
生即法執相。煩惱障我執。准之遍轉可
知。令涅槃證。即我執相。據此義。由
謂因由。由故之義。故今云由所知障由煩惱
也 所知障者。秋篠云。梵云爾炎。此云
所知云云勝鬘經説云爾炎。基法師疏云。爾
炎翻爲境界。亦名智母。能生起故云云謂眞
俗二諦境相即智母。又勝鬘上宮疏等。云
炎云智母智母謂眞諦境云云此由無顛
倒性釋。與今家全無別。又三十論九
説。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所知
云云本疏釋云。以有爲所知境。以
眞如無顛倒性故。上宮疏。攝相歸性云
眞諦境。於理無違。所知之障所障受稱依
士釋也 煩惱障者。秋篠云。梵云纈灑鑠。此
煩惱。三十疏一本云。煩是擾義。惱是亂
義。擾亂有情身心發業
潤生
恒處生死苦海
能障涅槃煩惱障。體是縛法。煩惱即障。
當體立名 大涅槃者。秋篠云。問。大涅槃
者。四涅槃中是何涅槃耶。若無住者斷所知
得。何故文云煩惱障大涅槃耶。若有
餘無餘彼滅非大。如何今云閡大涅槃耶。
解云。如來所證四種涅槃者名爲大。設雖
二滅。智・非常運無息故通名大。故論
九曰。由煩惱大涅槃。轉所知障
無上覺。問。以何得四皆名大。解云。疏第
一釋云。又二乘等。雖二滅此二中。非
不住。解脱非眞。以是假云云由覆
閡義等者。結所知煩惱二義二障名
[章]斷者不續名之爲斷 抄曰。此下第三
斷名。此文有四。初以不續義斷。二
除害義斷。三以不生義斷。四結
義具名斷障。初中文亦有四。初總釋斷言
二以種子不續義釋。三以現行不續義釋。
四種現合釋。今即初二也。斷者不續義者。
初總釋斷言 由無漏道等者。二以種子不
續義斷言。秋篠有釋 由無漏道者。由言
第五囀第三囀義。無漏道者無漏智。謂縁
眞如智起明來暗去。令種不續。無漏智
轉斷種不續處。又以無漏智能作具
斷種不續義。是第三轉具聲。次由有漏之
由言亦爾 斷其種子者。斷二障種子。煩惱
障種者。根本惑隨惑心相染依他種子。無始
時來熏習習氣。所知障種者。一切法染依他
種子。是亦無始時來熏習氣分。今云斷不續
者。無漏智明來。二障染依他生起闇法縁起
道理息亡。則再不續。此所斷名斷也
[章]及由有漏亦名爲斷 抄曰。三以現行
不續斷言 由有漏等者。此由言含
。一者由有漏道力。伏分別倶生現行。二
者由無漏道力。伏倶生現行。今合作言 
伏其現行者。伏二障現行 亦名爲斷者。
種不續。此爲斷之斷言。伏名斷。此亦所
伏名
[章]此釋即以是持業釋 抄曰。四種現合
不續義 即以所斷等者。所斷種現不續
斷故 障即是斷等者。所斷二障種現不
續。即斷障種現體持所斷不續業用。持業得

[章]又釋斷者是除害義 抄曰。釋斷名
中。第二以除害義斷。此亦四文。初總釋
義。二明斷除。三明伏除。四合釋伏斷
成。今即初也 除害義者。今問。除與害二義
何差別耶。答。秋篠云。有説。除是拔除義。
害即拆害義。必取苗中稗。拔根喩種。拆
現。由是除二義爲別。秋篠評是云
然。二義互通故。論第十説損力益能轉
云。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内淨種功能
損害也。既云害種子。明知。二義互通
云云基辨詳云。秋篠所評不穩。謂檢諸論。既
斷障伏害知除
種。害現
縱云斷害害言
故。此斷是伏。故害言必是伏現義也。除言若
斷除則斷種義。若云伏除則伏現義。今
此章既云除種。又云害現。故知。除言斷除
義也。害是害現義也。秋篠雖損害種子
例未可也。既云染種勢用。故知。是亦
捨種。而但損害種用。損用有二。一
現用。二伏種用。伏現行時。必損種子
故。對法・瑜伽説種現成不成。本疏二本
體與用成不成釋。由是可知焉已
[章]由無漏道除二障種 抄曰。二明斷除。由
言二義准前應知。除謂斷除。斷捨種體
[章]及由有漏名之爲斷 抄曰。三明伏除
謂由有漏道力。伏害分別二障現行
生起。名之爲斷。又由無漏道力。伏害倶生
二障現行生起。名之爲斷。能伏有
無漏道別。所伏亦有分別與倶生
[章]此釋即以依主釋也 鈔曰。合釋伏斷
結成。謂此以除害義之釋。以有漏無
漏道力能伏害。現能斷除種。總以能斷
此斷言由此合釋
伏現斷種二義
 障之斷等者。示依主
得名。障謂所斷之言。彰能與所別依。斷謂
能斷。依所斷障之能斷道。依主得名名

[章]又釋斷者亦依主釋 抄曰。三以不生
斷 斷者體性等者。今謂以斷體
斷言也。此第三義意者。斷謂滅也。今云
之斷即滅諦也。滅諦斷之體性故。何者不
滅諦。則不煩惱不生故。今此義以
斷之體性滅諦斷之言也 能令障法等
者。障法謂煩惱所知之二障法也 不生者。
永離二障之義也。能令二字。謂證滅諦時。
必有此永離不生之義能令也。此文意。
謂斷之體性即滅諦。能令煩惱所知二障法
生爲斷。對法論八十五
丁左
説。問。何故此滅復
無生耶。答。離相續生故。苦諦相者。續生
已後自身衆分漸次圓滿。爲彼相。此滅
不生。永離未來相續生云云又同論説。
問。何故名滅。答。當來彼果苦不生故不生
即滅
成未來苦不生法故名爲云云今云。此對
法説。約所依身滅所依身依煩惱起。煩
惱從我執生。我執自法執起。今此章約
不生本釋。對法論約所依
論。至實義全無相違 不生義是斷義者。
秋篠釋是。云斷依斷義。道理雖通。今
章以斷體斷言故爲穩也。性即眞
理等者下。釋斷者體性之言。此是對法論八
十二
丁左
滅諦相文意也。彼論文曰。滅諦相者
謂眞如。聖道煩惱不生。若滅依煩惱
所知
若能滅
若滅性眞如是滅諦相云云又法華玄賛七四諦
章曰。依詮顯實。眞如亦是滅諦所攝。故對
法論中説。滅性正是滅諦所攝。廢詮談旨即
滅諦云云 性即眞理者。斷之體性是即
滅諦滅諦者謂眞如。故云斷性即眞理。此義
解。故翻復云理是斷性。若具言。則應
斷之性是滅諦。滅諦是眞如理。眞如理是滅
諦。斷不生之性。謂此眞理言。非廢詮境。由
四諦章。依詮顯旨邊。可斷之性是眞如
理性。若約絶言邊斷。非斷故 道是
斷用等者。彰唯絶言眞如邊。非今所言斷
。如何則今以眞如理爲滅諦名云斷性
有無漏道之智顯能斷用。縁斷性眞如理
時 始能令障法不生。是名爲斷。故對法八
云。滅諦相者。謂眞如聖道煩惱不云云
篠云逆次第前三釋。三釋混合不
故爲穩 故對法第九等者。對法第九卷
此文。第八卷有是文。然文少異 解
三轉依等者。秋篠引此第八文釋云。眞如是
滅依是爲
轉依
聖道是能滅是爲
轉依
煩惱不生是
滅性是爲
轉依
已上秋
篠書
今云。章主引對法意非
秋篠。云若所滅者。即所斷二障法是麁重
轉依
若能滅者。即能斷用。即有漏無漏道是道
轉依
若滅
性者。能令不生滅諦也。即聖道縁眞理時。
顯不生之滅也是爲
轉依
是章主解三轉依
對法意。秋篠所釋不穩 眞理名斷等
者。結釋第三義。不生之滅所顯眞理。名
滅諦也。障法不生之滅名斷故。斷障之
名是依主釋。亦言亦前依主
[章]三義具足斷障名也 抄曰。四結

[章]第二出體者 抄曰。當章十門之中。自下
第二門大分爲三。初標牒。二出所斷體性
三出能斷體性。今即初也
[章]所斷障以而爲體性 抄曰。二出所斷
體性。此中有六。初總出所斷體。二擧對法
業及果所斷義。三擧經論證。成煩惱
障及業果是所斷義。四擧證成所知障所發
業果亦所斷。五擧業果攝二障之證。通
倶是所斷。六以三斷三捨相攝。今即初
也 二障者。若根本則人我執。若枝末則煩
惱障。又若根本則法我執。若枝末則所知障。
本論九曰。煩惱障者。以人我執上首。所
有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二十二隨煩惱爲
體。若所知障。以法我執上首。所有百二
十八根本煩惱爲體。二障頭數何故齊等。煩
惱依於所知障能依所依故數等也云云
 現行種子習氣者。無堪任性云習氣。此三
二障各各有如常途釋 此業果者。此
謂二障也。二障所有業果。云此業果
[章]故對法云見道所斷 抄曰。二擧對法
成業及果亦是所斷障義 故對法者。論第
七十右文也 謂一切分別者。邪師邪教邪
分別云一切。分別者簡倶生 染汚見疑
者。簡淨見疑。淨見者無漏正見。如見道。又
淨疑者。涅槃經説。若於佛性有無能起
者。摧破無量煩惱如須彌山云云又法華序
品。彌勒疑放光現瑞等。今簡是云染汚。見
疑者。邪見見取戒取全分。身邊二見一分分
別起者。此約現行。見疑是迷理惑。問。何故
但云見疑不餘惑耶。答。秋篠釋此問。云
見道無我理二義。今云。此釋汎漫
了。謂分別起惑。以惡見不信爲首。惡見
故分別惑起不信疑故信等善心不生不善
心生招惡果故。但擧見疑餘惑也 
及見處疑處者。周&T047368;云。處者因義見疑種子。
十力中處非處是所以道理之義。所以即
因也云云秋篠由此釋増加云。見疑相應倶
有因處。幷種子因處。處者所依義因爲所依
果方得起故名爲處。相應倶有因。即是邊行・
別境・幷心王。非餘心所云云非餘心所者。但見疑
起時。相應起心所
故。雖染汚心所。非染汚心所
全分。非善心所自可知也
今云。秋篠以相應
倶有因及彼種子釋。由雜集論四所明師子
覺之釋義。復釋處字所依處。甚爲充當
周&T047368;所釋。由四眞釋。甚有道理 乃至及
由見等者。由見等者。由分別起見疑等所
發 所發身語業者。秋篠云。所發身語業者。
即通三行。謂福・非福・及不動行云云今云。此
釋未盡。此文但明見所斷故。此業招三惡
趣果。總業別業等。若爾非福業全分。福業一
不生
斷者
不動業一分無想果報
不生斷者
非福總業。福別業
也。次云。一切惡趣相果相對業故。秋篠所釋汎
漫難了 幷一切惡趣等者。一切非福總別
二業感之總報別報果。倶見斷故。今云一切
惡趣。人天別報非福業感。亦同見斷攝此一
切之言也 等言等取無想天半擇迦二形
北欝單越等。唯識本疏八末五
十三丁
云。對法第四。瑜
伽六十六等。説諸惡趣異熟趣體第八識等
唯見所斷。及無想定等亦唯見所斷云云
善無&T047368;。即修道攝。入依亡門。即唯見
斷。彼等唯是分別煩惱皆斷。捨外道等所依
故。彼無想定等故亦不云云問。此云
道斷。此斷言有三種。一自性斷。謂染汚法。
二離縛斷。謂能斷雜彼煩惱。善無&T047368;
修道所斷。方究竟盡。三不生斷。謂斷彼依
永不起。如是三種斷中何斷耶。答非福
業中三途總別業自性斷。人天別報業中一
分非福。亦自性斷。其餘三惡趣。別報福業感
不生斷。此有二種。一謂因亡果隨喪。謂三惡
趣果名見道斷。由因惑業無故果永不
故。二果盡因隨斷。謂三惡趣別報善業亦見
道斷所依果無因隨亡故。無想天等引發煩
惱。見位因亡果隨見斷。半擇迦等多由分別
煩惱正發故。入見時因亡果滅也。如本疏
八末 蘊處界者。果報故云蘊處界 即三
惡趣等者下。結成業果所斷。總別二報果云
三惡趣。自性斷不生斷云見道所斷
[章]解深密經初地所斷 抄曰。三擧經論
。成煩惱障及業果是所斷義。此中有四。
此即初擧經。經第四卷地波羅蜜品説 惡
趣雜染愚者。惡趣言攝業果。雜染言攝人天
趣分別起別報業果。愚者經中云愚癡。瑜伽
論中但云愚。三十論疏十末三十
九丁
曰。諸業果
等雖體非愚。業是愚所起。果是愚所感。愚
之品類亦名爲云云
[章]成唯識論諸業果等 抄曰。二擧論釋
經。三十論疏十本五
十九丁
論引此經云。諸業果
等者。如次前等字。等取人天善趣中分別所
起別報業及果等。直言惡趣攝盡故。經
中既言惡趣雜染。雜染之言。通善趣分別雜
故。前説&T047368;
[章]無餘涅槃既是擇滅 抄曰。三擧業果爲
所斷。周&T047368;此意曰。身智等亡名無餘
無餘既名擇滅。明知。倶生惑助發業果是擇
滅。由是知。分別所起業果亦是所斷也云云
又秋篠釋曰。此即述理。證倶生惑所起業果
亦是所斷。非上初地所斷云云今云。二
家釋中周&T047368;好。秋篠未盡。謂此無餘涅槃
文。擧倶生惑助發所起業果所斷。以理明
分別惑起業果亦是所斷。故秋篠云理證
倶生惑所起業果亦是所斷盡之釋。周&T047368;

[章]故煩惱障皆是所斷 抄曰。四結成煩
惱障等所斷義。此煩惱障正擧分別起。兼明
倶生煩惱障也。倶生惑助發惡趣果故。次
所知障正擧倶生。兼明分別起故。影略互
顯自可知。問。正發助發差別如何。答。本疏
八末云。正發行者唯見所斷謂麁猛故。助者
不定見修二斷不
決定
謂助發人天總報之業。亦通
修道斷倶生惑。助發惡趣總報之行。多唯見
斷。發別報等少亦通云云
[章]解深密經種業趣愚 抄曰。出所斷體
六中。四擧證成所知障所發業果亦
所斷。此有三文。初擧經證 二種愚者。一
微細誤犯愚。二種種業趣愚。今文不
。不業趣故。此業趣言。毀責名趣。實此
愚所知障 種種業趣愚者。成唯識九釋言。
謂所知障中倶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
云云本疏釋云。此業能障第二地淨尸羅故。
趣毀責爲名。如人惡趣。不能取
趣名趣。不惡趣云云又云。誤犯三業
愚者。愚之品類。諸業果等。雖體非愚。業
是愚所起。果是愚所感。愚之品故。亦名爲
愚。後諸地言愚准此解。如第二地業趣愚
體是愚云云
[章]唯識解云誤犯三業 抄曰。二擧釋義

[章]故所知障亦皆所斷 抄曰。三結成正
倶生所知。兼明分別所知
[章]佛地論中倶是所斷 抄曰。出所斷體
六文之中。五擧業果攝二障之證難。
倶是所斷。難云。本疏十本六丁
四左
此難問
何故前二種生死中云所知障不發業。何
故此中云倶生一分所發三業是業趣愚耶。
答。若發業招生死。所知障即不能非縛法
故。前二生死由此説不發。若障智三業。不
惡果此亦能發智業此文所所知發
業果
但是等流増上業果 佛地論中等者。論第
七説。若所發業障正智所知障所發
有分別無漏善業
所得果皆所
知障體云云此是有分別無漏善業名所發業
變易生死名細相果。如是業果皆是所知障
攝 故知二障等者。正結成。二障執者。周&T047368;
云。通我法二執云云二言屬障・執二也。業
之與果。有煩惱業所招之果也
[章]然此所斷皆離縛斷 抄曰。所斷體性六
文之中。第六以三斷二捨相攝。此中二文。
初以三斷攝相。二以二捨相攝。此即初也
 三斷者。一者自性斷。二者離縛斷。三不生
斷。成唯識八二十丁説。又染汚法自性應斷。對
治起時彼永斷故闇法種與
漏法相乖返
又一切有漏不
染汚法善及無覆無&T047368;
即通五蘊
性應斷無漏
然有二義不染汚法斷。一離縛故。謂
彼雜彼煩惱。二不生斷。謂斷彼依
惡趣第八
識等云
永不起。此中今擧初二斷斷彼依
者。因
依無故果必不起。
果依無故因亦不
 體是染者等。法體自性名
體。無漏道起時。明來暗去。自性斷無云
性應斷 非染業果等者。異熟無&T047368;等業所
生果。離縁彼雜彼煩惱非染業果。實
縛云斷也
[章]唯識由此名所棄捨 抄曰。二以二捨
攝。成唯識第十十丁左説。所轉捨有二。一所斷
捨。謂二障種眞無間道現在前時。障
妄情
無漏悟
來無
相違明來
暗去
彼便二障種
依他法
斷滅。永不成
二障種生
縁不成就
之爲捨。二所棄捨。謂餘有漏
有漏善・三無&T047368;
法・異熟生少分
劣無漏種十地中所生無漏法現行。
及此種類中下品種子
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分純淨本識
大圓鏡智相
應第八識
有漏劣
無漏
故。皆永棄捨。彼種
捨已。現有漏法及劣無漏畢竟不生。既永
生亦説爲捨。由此名生死劣法云云
 由此者。由此上説二斷意二捨也 
非染有漏者。上説餘有漏
[章]能斷障體以三智爲體 抄曰。當門三段
中。第三出能體性。此中四文。初總出體。二
成唯識。明能轉道有二。三義故云云 又
西明解云。有漏伏道有二。一學六行觀。伏
下界地修惑令不現起。二學二空觀。通伏
二障現起云云今云。此西明解尤殊勝。
初約二乘。次約菩薩。初但當加行伏。後通
加行勢力二伏。有漏聞思修熏習。學二空智
加行伏。熏已本熏種子増長勢力伏。今文意
言。伏義非要六行。以有漏無漏二空智
伏。此通加行勢力二伏。六行但加行伏。無
勢力伏義 若趣徳果等者。此下文。周&T047368;・秋
篠所釋意別。初周&T047368;云。謂初果後超越趣
無學。可六行以爲加行而伏諸色惑
以然者。漸斷三界○倶生煩惱。得
上厭下之義。若取初果無學。不
而伏於惑。所以然者。見道頓斷三界見
唯有頂地。無上可欣故。非六行
加行惑理。是故修得六行。即是四
道之中加行所攝。見道已前。不六行
加行智。無欣厭故。據實修道趣中二果。亦
六行加行智。但言無學極果
乃至廣釋
具如
今詳云。由周&T047368;。六行之加行智。但
修道見道已前。又秋篠云。若趣
方便六行。是加行智行相差別。非別六行
故加智攝。此即約聖果故。云若趣極果
。若異生不聖道。欣上厭下起六行智
能伏惑等。是六行智非加行智。唯定非
故。唯修惠非聞思慧云云 今云。秋篠意。趣
聖道趣極果。是故爲無漏智。修六行
惑爲加行智。非爲起無漏智。但修六行
伏惑。不加行智。此由大乘菩薩趣初地
見道主兼通小乘。二家釋中。秋篠釋
善合章主意。故趣極果者。以六行智
漏智果也 若不趣極果者。此下明
無漏智果。修六行伏惑非加行智 修慧
者。慧謂觀。欣上厭下六行觀
[章]二能斷道二障隨眠 抄曰。此下三明
能斷道。此中有三。初總釋。二簡能斷
三示正能斷者。今即初也
[章]此道定非未成辨故 抄曰。二簡非
 此道者。此能斷道 定非等者。意
言。此能斷道。決定簡是有漏三道及三智
中加行智。彰但無漏根本後得智 有漏智
曾習等者。以二所由非有漏由。曾習
故者。明有漏智非能斷。謂能斷用。在
未曾得今得處。有漏智曾得故。無能斷用。縱
地上起有漏。以虚妄熏力起故。相執所
故非能斷用 未泯相故者。有漏智未
隔執相故。無能斷用。彰相執所引非能斷
 加行智等下。明加行智非能斷道
意言。加行智但趣求證所證眞如。未成
能證智。不惑也
[章]無漏智中非後得智 抄曰。此下三示
正能斷者。此中有五。初標二義第一説
二出第二説。三結判二説。四章主通難。疏
第一解。五重通難。疏第二解。今即初也 略
有二説者。標牒有二義 有義根本智等
者。出第一説。論云根本無分別智。簡後得
無分別智 證空理等者。意言。根本無分別
智。親證二空所顯眞理。如與智冥合。平等
平等無境相影像相故。明來暗去。能斷二障
隨眠。後得有無分別。共非能斷道云云 非
後得智者。疏云。後得不然。設作無相觀。相
分境相仍有故不能斷。唯無分別智有此斷
。諸經論中。無後得能斷隨眠云云
此云非後得智
[章]有義後得如彼成立 抄曰。示正能斷
五中。第二出第二説。論云後得無分別
今略作文。論意後得有二。一無分別智。二
有分別智。今但論後得無分別智 雖不證
等者。謂後得有相觀故。不親證二空所
顯眞理故。無力能斷見修二斷迷理隨眠
然於安立四諦十
六行相
非安立三心相
見道
。明了現
前無倒證故。亦能永斷迷事隨眠。本疏釋
云。迷理隨眠。行相深遠。要證彼四諦眞
如理。方能斷之。迷事隨眠。行相淺近。雖
有相觀。亦能斷云云 廣引瑜伽等者。本論
十曰。瑜伽五十五十七左説。修道位中。有
世斷道根本智
無分別
世出世斷道後得智有分別智云世。
同無分別智云出世
無純世間道有漏能永害隨眠。是曾習故。相
執引故云云瑜伽五十五十七丁廣説 如彼成
立者。本論第十。由瑜伽説成立此義。如
上引
[章]由此理趣通二智斷 抄曰。五文中三。
判二説。此是成唯識中。護法論主結判文
也 由此等者。由上二説理趣也 一切見
惑者。由疏意云。諸見所斷惑。雖迷事忿
等十法。見斷頓斷故。迷事之隨眠。隨理觀
一品斷云云今云。如是見惑。迷理事倶。唯根
本無分別智斷故。今此云一切見惑也 及
修道斷等者。倶生無明・身邊二見・及此倶根
本・及隨惑。此云修斷迷理隨眠。是唯以
本無分別智親證理斷也 餘修所斷等者。
意言。除修斷迷理惑。餘修斷迷事惑。通以
根後二智斷也。本疏釋此文云。餘有貪・恚・
慢・無明・及此倶隨惑迷事者。後得智亦能斷。
行相淺近故云云
[章]此在二乘一時斷故 抄曰。五文之中。
四章主意通難。難云。如何云修斷迷事
根後二智。菩薩因行十地中。不
煩惱迷事惑故。是疑難也。通此難。三十本
疏有二解此是第一解通。此意言。以根後
二智。斷修斷迷事惑。在二乘斷惑而説故。
此在二乘 菩薩因中下。明菩薩位
。因行十地間云因中也。十地間地地但
地所知障。不倶生煩惱迷事惑故。
金剛心中。與倶生所知障同時。斷倶生煩
惱障故云一時斷
[章]又所知障後解爲勝 抄曰。五文中。五由
護法正義難。是三十本疏中第二解通難即
護法菩薩正義通也。本疏十末二十八云。又解。
後得智斷。菩薩亦能。十地斷所知障中。
執非執今云。此中執者。謂法執爲本。起所知
堅執。是迷理者。根本智斷。又非執
者。謂法執爲本。所知障起不
者。是迷事者。以後得智亦斷
非執者亦名
故亦許斷。以智故。雖本堅執
之者。何妨先斷。如煩惱障倶生者。以我見
首故。先斷時未本。先迷事者亦可
斷故。斷所知障類亦應爾。此等分別
執與

妙絶古今護法
正義
諸論師。實未聞也
云云此所釋今文 亦有迷事者。
所知障中迷理者。所知障中。非執障
迷事者 後解爲勝者。立後得智斷

[章]故能斷障亦能制伏 抄曰。明能斷體
四文中。第三以三門分別 故能斷障二句。
第一門三智分別 三智者。加行・根本・後得
三智。是爲能斷 唯修非聞思一句。第二門
三慧分別 通有漏無漏等者。第三門漏無
漏分別 此説定中等者。此之言。前門此門
明。指有無漏唯修者 此定中者。有
無漏定中。彰散聞思無能伏道 四道伏諸
煩惱者。加行・無間・解脱・勝進爲四道。此有
大小乘別。廣如唯識了義燈七末八丁九門分
 不爾聞思等者。意言。苦不爾云
中伏。則散地聞思慧亦能伏道。尤違道理。秋
篠釋此文云。如欲界中麁攝歛心。伏煩惱
。此在聞思修慧位故。云不爾聞思亦
能制伏云云
[章]三能斷性應無解脱 抄曰。明能斷體
中。四總結能斷體。三謂加・根・後三智。此三
能斷道 即以二空等二句。約勝義
能斷體性。若不二空所顯眞如。則無
斷義故。至實義論。則以所證眞如能斷
 若隨其假下。約依詮俗能斷體。其
之言。指二障滅。假謂依詮。假施設爲
詮故。若隨言詮。談二障滅二空。則
擇力得之滅爲能斷體 三乘同得
等者。三乘人隨其應二乘人空無漏擇滅。
菩薩二空無漏擇滅
其異。名爲擇滅同一 若不爾者二句。意
言。若不爾無三乘隨應得擇滅。則應
乘所得解脱也云
[章]第三依識分別於中有三 抄曰。自下當
章第三依識分別門。何云依識。謂識者心王。
依謂能斷道所斷障。以識心王依。今分
別其義故云依識分別。謂能斷道體是慧數。
所斷障體染汚心所。契經説心王心所如
光。若無日輪何光之有。故能斷所斷。必
識心王而談其識大小別。今分是等
故云依識分別也 此第三門大分爲四。初
標牒分科。二所斷障業果依識分別。三能斷
道依識分別。四能斷性依識分別。今即初也」
[章]一所斷在何識 抄曰。此下二所斷障業
果依識分別。此中四文。初寄問起。二就
斷障依識。三就障所發業依識。四就
所生果依識。今即初也
[章]薩婆多等識無染故 抄曰。下二就
斷障依識。此中有二。初明小乘所斷依
。二明大乘所斷依識。今即初也 薩婆多
等下。擧説有部所立。宗輪曰。五識有染無
離染者。但取自相。唯無分別云云意識是染
汚故。通所斷自可知 犢子部下。擧犢子
部所立。宗輪論説五識無染。亦非離染。疏
云。五識無染者。但有&T047368;。都無善惡。無
故。有分別者有善惡云云
[章]大乘所斷執即差別 抄曰。此下二明
大乘所斷依識。此有二文。初安慧義。後護法
義。今即初也 安慧所知等者。此師立第七
識無所知障。但煩惱障相應。以彼四惑
相應證 除第八等者。第八識異熟
故。不貪等倶。除是在餘 執即差別者。秋
篠云。此有二説。一云。執障無寛狹。而與
其義差別。故云執即差別。二云。執之所
在與障所在。其義差別。第七識中。唯有
。五八二識。唯有法執。第六意識二執倶
有。知是差別故。云執即差別云云今云。第二
説意。恐可安慧師義
[章]護法論師執即差別 抄曰。此大乘二文
中。後護法論師義 二障即通等者。問。護法
論師。云五八二識同無二執。何故五識有
障第八無障耶。答。秋篠云。五識力方由
六引。方得障。第八不爾故無二障。三惠
章云。五識雖無分別。由第六識分別引生。
分別惑云云又問。六七二識有人執
煩惱。五識無人執。何得煩惱。解
云。由第六人執而引生五識惑故。雖
而有。又問。若爾由第六分別而可生五
識二執。解云。凡起執者由猛利慧。深自計
度方自得起。其五識中無猛利慧。亦無
度分別故無二執已上
義鏡
今云。秋篠三重問答
滅妙哉。得護法正義深意也 執即差別
者。秋篠云。此亦有二説。一云。執障有寛狹
執必是障也。有是障而非
是執。謂不慧倶心心所
而與安慧其義差別。
故云執即差別。二云。執之所在與障所在
其義差別。第六第七二執倶有。五八二識二
執倶無。故云執即差別云云今云。二説倶得
正義意趣。上來就所斷障依識已 已下
業果依識
[章]所發業不能發業 抄曰。此三就障所
發業依識。今問。爲何説業果依識耶。
答。上出體中。明所斷體。以二障執及業果
所斷體故。今辨依識亦准上出體而釋
也 障所發業者。秋篠云。若煩惱障所發業
者。即法有漏善惡業也。若所知障所發業者。
即法無漏有分別業。此等二業。唯在前六。餘
七八識是無&T047368;故。雖思數。劣縁内故爲
業性云云今云。第七識自體有覆無&T047368;。非性善
。故非業性。第八識劣弱無&T047368;。爲
業性。秋篠總云劣縁内
法相者應委細
[章]果在餘七非等流果 抄曰。此四就
生果依識 果在餘七識者。秋篠云。若
煩惱障所得果者。分段麁果也。若所知障所
得果者。變易妙果也。此等二果。除第七識
餘七識。所以爾者。其第七識。非他六
識業勢所引生云云今云。此中分段麁果者。三
界總別二報果也。變易妙果
者。無漏定所知障爲縁所感故。性是有漏望現業
五果之中異熟果攝。通五蘊性。此果望於無漏業。是増
上果疎縁與力故。此變易生死名變化身。無漏定力。
轉令於本分段身清淨微妙廣大光潔。如變化故。
諸煩惱所潤分段得非擇滅。而由願力變易
。三無數劫。修菩薩因。無有過失。分段言三界果
變易生死不三界。不分段死屬此界業。無漏
業助感故○何故名變易。由大悲願力故。改轉舊鄙
惡身命 舊分段身 成今殊勝身命。轉先麁劣 異
熟 身命。成今妙細身命。變先有齊限。成此業
此洲此界此地等齊限不定身命故。名變易生死。此
異熟無&T047368;五蘊自性。於五果中異熟果攝。具
三十本疏八末
 七十丁末 説
非他所生故者。示第七識
 此説異熟等下。以五果非第七。意
言。今此前文云果在餘七識之果。於五果
何果攝耶。謂此所云果。唯説善・不善・異
熟因等業勢之所引生異熟果・増上果・士用
果。不等流果第七識有等流果義故。今
等流・離繋二果餘異熟業種勢力生異
熟果。此有業種與力不障生異熟果増上
。亦有業種能作者用生異熟士用果三。云
果在餘非第七上來明所斷障依識已○士用業
勢生者等。今云。善惡業種有
作者作用故。業種勢力引當來可愛不可
愛果起故。云士用因所生士用果
[章]二若能斷智慧正斷 抄曰。當門分四。
其中第三能斷道依識分別。此有三。初標牒。
二明小乘四説。三明大乘所立。今即初二也
 二若能斷道者。初標牒 薩婆多等下。二
小乘四説。一薩婆多説。二大衆部等説。三犢
子部説。四成實論師説。此云四説 唯第六
識者。示薩婆多所立 雜心云等者。擧
立證。論第三十九丁之説。義鏡秋篠云。今此宗
意説。凡聖斷惑用意識倶生智慧諸結
使。此通世俗及無漏慧。不五識。以其五
識唯一念故。不相續故。婆沙・倶舍等亦
云云雜心所云離欲者。即能斷道也 大
衆等四部下。示大衆部・一説・説出世・雞胤
四部及化地部説 説五識身等二句。立
識能斷中。第六識有染有分別易了知故無
釋 説五識身二句。五識能斷難了。引
輪論證。宗輪疏釋此論文云。此有二説
一説爲加行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便
故。名五識離染能斷染。二説既許
識體通無漏。説能離染。其理無云云
前義云。即見佛識能斷煩惱故。然修道
中起此五識。加行定中無五識云云又秋
篠引此宗輪疏文云。今此文中亦擧後説
云云今云。秋篠釋疏文爾。由前説釋。
後説就佛果明故。非此所用 犢子部説
等下。明犢子部所立。説能斷道唯第六識
善性起有分別故 説五識身等者。五識
身無&T047368;性無分別故。無染無離染。如宗輪疏
 成實論師等者。示成實論師能斷依識
 説非六識者。意言。説六識非能斷道。是
成實師所立 識是無&T047368;者。此師意。非
能斷周&T047368;此師能斷依識云。此
即許有心所宗。初念名識。第二名受。第三
想。第四名行。但此一心義分有四。行是
造作故。通三性名爲斷道云云 但依第四
等者。四心中第四。成實論説意識四心。四
心者。一識・二受・三想・四行。此中初三無&T047368;
第四行心通於三性。此師意顯。凡夫世俗不
惑。聖人聖慧方能斷煩惱。能斷智慧非
六識倶。以彼論師説識無&T047368;故。但依第四
末後行心智慧正斷是成實論意。
基辨私案
[章]大乘唯在故説非也 抄曰。三明大乘
所立 唯在第六等者。彰大乘立能斷識唯
第六餘識 退及離欲等下。擧
斷唯在第六。退者離欲退。凡夫伏惑必
退故。瑜伽一説。云何離欲退。謂性煗根
故。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形状相故。受
行順退法故。煩惱所障故。惡友所攝故。從
離欲退云云 及離欲者。離欲有伏與斷別
伏有退。聖人斷種。一向不退。瑜伽一説。云
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從他獲得
順教論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
思惟故。方能離欲云云 爲第六不共業等
者。擧唯在第六之證。瑜伽第一十丁説文。諸
意識望餘識身勝作業。謂分別所縁
慮所縁。若醉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
起身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
根。若續善根。若死若生等○既云不共業
此勝業唯在第六餘識所無。次云餘識
不能。章主文。簡餘識非斷道 平等智起
下。通伏疑文。伏疑云。何故第七識非能斷
第七爲第六不共根。能與力故。今通云。見
道平等初起。由第六妙觀所引生故。説
七非斷道
[章]三若能斷非依他識 抄曰。當門四段第
四。能斷性依識分別。此有二。一眞識・二淨
識。初是無爲。後是有爲。今取眞性圓成識
能斷性故。非依他識。如上已辨。上來第
三門竟
[章]第四依道道勝進道 抄曰。自下當章第
四門。此門論辨四道中何道能斷道耶也。此
中有八段文。初標門擧四道名。二擧四道
名義。三明有無漏有四道。論四道中能斷
。四會相違難成。五重會釋二論意。六
菩薩乘四道。七三乘四道能斷對辨。八以
三慧。辨菩薩乘有無漏四道。今即初也。廣説
四道。瑜伽六十九顯揚對法八・九唯識九・十
四道在處。諸師同説。資糧位等五位之中。唯
修道位具起四道。若見道中起。諸師所説不
同。或由瑜伽論。説見道是速進道故。云
道不四道。或相傳言。但無加行。有餘三

[章]加行者加修餘勝道 抄曰。二釋四道
名義。文自可解。此中加用欣求四字。加行道
之爲要無欣求意。不加行道。無隔能
斷。無間道之爲主。證無爲爲解脱道之要
修餘勝道爲勝進道之要。若闕此要。雖
漏智四道
[章]此四皆通道能斷惑 抄曰。三明有無
漏有四道。論四道中能斷道。此中有四。初
問起。二約二乘無漏斷道。三結成四道
中能斷道。四明有漏斷道。今即初問起也 
何道能斷惑者。此有無漏四道中。以何道
能斷耶。是問起之意也
[章]成唯識論或別或總 抄曰。自下二約
二乘無漏斷道。此中有二。初擧論文。二
章主文。辨斷非斷。今即初也 漸斷障時等
者。意言。二乘根鈍。漸漸斷一一障品時。必
九品各別起無間・解脱。是難斷故。無間斷
一品。次起其解脱道 加行勝進等者。意
言。由九品漸漸能斷者故。説加行・勝進
二道。異餘二道各別起相。若一觀中隨斷
。總一加行後一勝進。今云或別或總。若修
道中。各別起無間・解脱。九品云或別。此非
見道。一加行一勝進云或總難故。九品別能
斷云或別易故。一加行一勝進云或總也」
[章]此文意説麁重性故 抄曰。此二章主
文。辨斷非斷 加行趣斷等三句。彰修道
中非斷 無間解脱等下。明鈍根二乘無間
解脱各別起 起此不能等者。意言。二乘者
若鈍根。起此無間解脱二道。不其起
中一道。即爲次加行勝進二道或三道行相
各別毎品起無間解脱 即爲三道等者。秋
篠云。言二道者。有本云二道。有本云三道
幷無違也。若作三道。則約第二品無間
説。起此第二品無間道時。不初品
解脱。望第二品無間。望第三品
加行。若作二道者。如無間道一品
已。即起第二念解脱。此第二念解脱。不
第二品無間道。其第二品。要別起
間解脱。以根鈍故。乃至九品亦爾。次第超
越亦爾云云 第九卷云下。擧四道中無間解
脱。爲能斷道。此以大乘答小乘難
成小乘無間解脱別立。成唯識第九二十八丁
之文。若由論意解則此通難。小乘難云。我
無間道猶有惑得。可解脱道與得相違
今汝無間道。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脱道
爲用之何作。論文答此難二意 斷惑
證滅等三句。論中初答小乘難大乘文也。
意言。雖無間道已無惑種。證彼無爲。有
用別解脱道也 期心別故者。前加行時
前斷惑次證滅。期心別故。今正斷時。前斷後
證 解脱道中等三句。論中答小乘難大乘
後文也 意言。無間道斷惑種。解脱道捨
障品無堪任性。爲此用別。起解脱道
[章]故無間解二種道也 抄曰。論四道中
能斷道。第三正結成四道中能斷道 無間
斷隨眠等四句。明二念立二能斷道
[章]若有漏六解脱不別 抄曰。同第四明
有漏斷道 若有漏六行等者。二乘前三果
人作六行觀。是唯無漏。聖者由六行觀力
下染上地。今文明有漏六行四道
初果已前觀 若麁障三隨一等者。婆沙評
家説。今爲大乘義。如文可知 加行勝進
等者。秋篠云。別起九道之爲別。若合
三等名爲總也云云今云。秋篠所言一往説
也。謂六行下三隨一爲無間。上三隨一爲
。此云別也。加行勝進。亦就別起別也。
或二或三總合。解脱・無間云總也。加行勝
進亦爾總也 同前者。同無間・解脱總別
加行・勝進總別。云同前總別也 二乘
無漏道下。以無漏二道。例立有漏無間解脱
別念起理。此上
[章]然對法論不相違也 抄曰。當門八段文
中。第四會相違。寄難成。擧違文難。對法論
第九十二丁之文也。彼全文云勝進道者謂爲
餘品。所有加行・無間・解脱道名勝進道
此品則名勝進道云云今云。今文後品上。
爲斷二字解 何故唯識等二句。正難
唯識依別下。正會成。會意言。依此品加行
外。更別起勝進説爲唯識意。唯約後品所
有加行等進前道理。爲皆前品勝進。爲
法意。各據一偏語故。云理不相違
[章]若準此義亦後加行 抄曰。八段文中。
第五重會二論意 準此義者。前文所
別修行相。又及約道理前義今云
。此言承上。如是之意。今准如是義重會
也 別修等者。九品別別修斷行相加行・勝
進二道。如成唯識十三丁所説或總或別。可
對法論文。如何會耶。謂爲前品對治
餘品。所有加行・無間・解脱三道。自治前
。進後品斷勝進。此勝進約九地中一
地九品合邊。立前後品云。則一加行一勝
進。是或總攝。若以此前後品。約九九八十
一品別別斷邊云。則別別一品斷加行無間
等三道。進別別後品勝進道。是以唯識
所説對法文 若道理論下。准前會
。會唯識文。如何會之耶。謂前一地九
品合斷四道。能引後一地九品合斷四道故。
前斷四道。皆後斷四道加行。亦前品合斷四
道。後斷四道勝進。是約或總。又前品斷無間
道。後品斷無間道之勝進。前品解脱。後品無
間加行。如是九九八十一品。各各別修前後。
加行勝進理。是以唯識或別。會對法文
是二論理自無違。二論文意互和會已」
[章]唯識復云二乘何別 抄曰。八段文中。
六明菩薩乘四道。論第十文也 漸斷障等
者。菩薩漸漸斷二障位。不別別起無間解
。本疏釋云。如初品無間。至第二念。即爲
解脱。初品無間。望第二品加行。次次准
之 能斷證故者。能斷能證。即如次無間・
解脱 皆容具有者。四道具有 此依菩薩
等下。章主文 念念行相者。一念一念。四道
別修行相。皆能具足 不爾道理下。立大小
乘斷道有別理
[章]依此所説皆不説能 抄曰。八段文中。
七三乘四道能斷對辨。此中有二。初明二乘
異生能斷。二明菩薩乘能斷。今即初也 及
餘異生者。二乘種姓餘異生故。地前直往種
姓 有漏無漏道等者。本疏云。有漏四道。通
上二界十地心起。謂未至・中間・四禪・四無
色。欲界心唯有加行・勝進。無漏四道。除
頂心皆通四道云云今云。有漏四道。二乘・頓
悟異生所修。無漏四道。二乘・菩薩聖者所修。
皆不説能者不能斷
[章]菩薩利根然有差別 抄曰。二明菩薩
能斷 四道皆能者。菩薩念力具四道故。
一一皆能。有漏四道皆能伏。無漏四道能伏
能斷 伏唯障體等者。瑜伽論曰。擇滅有二。
一滅惑無間。二滅果無間。業名斷者。據
説也云云今云唯障體者。伏現行唯二障
體上用伏。於業果伏也。亦言亦二障
 或二皆通者。周&T047368;釋云。或二皆通者。漏
通伏體及業果。無漏雙斷業果及體云云 
斷必證眞者。斷惑種。如與智冥合。明來暗
去能斷故。云必證眞也 菩薩伏障等者。
上句伏不必爾。菩薩修道。由初地證
。伏第二地所知障。乃至第十地。如是由
前地證眞後障也。故云證眞亦伏 二
乘異生等未必能爾者。二乘異生未必能證
眞亦伏。如六行觀伏等 然有差別者。明
二乘異生等不必爾差別 秋篠釋此一
兩説。初説云。此文屬上。所以爾者。
二乘異生。斷伏於障各有差別。略有三類
一云。八十一品類別斷。此依漸斷。二乘者斷
及異生斷。二云。隨其凡位已伏多少。入見
以後。便次第斷。如倍離欲全離欲等。三云。
各爲九品斷。束三界九地一切煩惱。總爲
九品斷。如頓出離等。此等類別。故云然有
差別已上初
説畢
後説云。此文屬下文。令冠有漏
四道初起之句。伏斷於惑二師義。如
自説。今存彼意。故云然有差別已上後
説義
基辨
詳云。秋篠初説。以二乘異生斷伏有三類
然有差別文穩。亦後説義不當。下有
漏四道已下文。非二乘異生伏斷故。
用説。今謂。此四字意。二乘有證眞亦
。亦修六行等無證眞。唯有伏理。異生一
向無證果亦伏。是云然有差別
[章]有漏四道遠離方斷 抄曰。八段文中。
八以三慧菩薩乘有漏無漏四道。此有
二有義。今即初有義也 有漏四道二句。牒
今所釋 有義三慧等下。初有義也。問。三慧
倶爲加行言中。修慧即爲加行。何故次復
修慧爲近耶。答。由秋篠釋云。三慧爲加
行者顯遠加行也。修慧爲近者。顯近加行
也。修慧有二。一云。未相續。即了相作
意所攝修慧故。對法論第九七
丁。五行
云。由定地作意
此文證故知。了相作意體非聞思。唯是
修慧。由相續專註故爲散善。聞思之所
聞雜故。總相云三慧爲加行。二云。已相續
即勝解作意所攝修慧。故對法論第九
七八行
云。
此已上超越聞思。即勝解作意名爲聞思
所雜一向唯是長時修慧。今云修慧爲近
者。據此而説。此文稍幽。學者應已上
秋篠
今云。
秋篠所釋由對法論文。明三慧倶爲加行
及修慧爲近之兩義。實爲允當。然釋爲近
爲遠今少不審。今由對法助解云。了相作
意時。三慧倶間雜起。爲能斷果遠離
作意
遠加
。未修慧相續故。散善聞思隔能斷果。而
此了相作意不起。次勝解遠離二作意。無
所由故。雖疎遠名爲加行方便。復由此遠
加行。已至修慧相續。勝解作意思惟麁靜
故。因是修習故。最初斷道倶行遠離
作意生起。此是由修慧專注相續故。至
果生。相續修慧。爲斷果親近加行故。云
慧爲近也。問。由對法文。初二作意中。了
相多分聞思間雜。勝解生時。云數數思惟如
尋思麁靜相。何故但云修慧爲近。不
修思爲近耶。答。三慧生相。就大小乘所修
各別。及界地異。諸門多端。具明如三慧章
今且就菩薩乘所修入見道位加行。答釋來
。成唯識第九説。唯識相性。資糧位中。聽聞
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
發眞見云云章主釋彼文意説。四十心
位。起聞・思・慧習唯識。四善根後方起
。從多増修理實爾。又擧理實爾
云。華嚴經中。説十住初發心住八相成
道。能現神通今云。非修定力。則不八相
成道之相。故如十住位初由修慧

又云。瑜伽六十九説。毘鈔舍那菩薩今云。
住現
修行菩薩名
鉢舍那菩薩
若定欲界身
界定若定
若生依身生
界心
若生
無色界心。了三界法及無漏法
云云章主釋此證文云。此非決擇分位初地
入無
漏後云決擇分位。資
糧位地前故云非也
彼故資糧位菩薩不
無色界
地無故。故資糧位起修慧行。未能觀理也。
加行位中方能觀理。雖決擇分體唯修慧。位
聞思。欲思身故。於見道位。唯有修慧。内
諦理。非散心故。彼聞・思・慧。種子得修。
修道位。七地已前。定散心間皆容
云云已上三慧章中義。此次亦有八地上
義説三慧。今明別體三慧故略
此等
章主釋知。資糧位中三慧間雜生起。爲
加行道。四善根位雖修慧長時續。居欲界
。聞思幷起。而住諸靜慮心修慧起故。假
令少思慧起。隨修慧中。聞慧倶種子得修。以
修慧故。但云修慧爲近。不修思爲
也。又因約界地異三慧起者。欲界地
心修。但聞思二慧。若不定界地今云。不定
何界地心入
定云
定界地
離染地不離
欲心
設欲修時墮思中故。
欲界之心行相麁故是欲界散
心無修慧
色界地有二。
謂聞修二慧。若欲思時。墮修中故。上界地
心行相細故是可知。不初靜慮心。無修慧
。由了相作意不生故。如前引對法

色界無思云此。
思但欲界心云云
無色亦無思慧。上地
慧與思倶。不由思成相非明了。諸
善性者。或生得。或聞修定非思慧。復因明
三慧三界所在者。聞慧通在六地。欲界四靜
慮及靜慮中聞。或加初未至在七地。思
慧唯在一欲界地。修慧有漏者十七地。八根本
八近分靜慮中間。若無漏者。在色界六。除
三未至。無色界中四根本地。又周&T047368;有義
三慧至遠離方斷之文云。此師意説。聞思
修三。皆於加行。聞思是遠。不
惑。修慧是近加行故能伏惑。七作意中了相
勝解二。是聞思。遠離一種。而是修慧。對法既
了相。勝解不惑。遠離能斷。故知。三
慧斷有別也。斷者。有漏慧伏故名斷。若約
小乘。有漏道能斷也。如又燈五末二
十五丁
已上周
&T047368;
今詳云。此周&T047368;釋可麁漫。此中云聞思
是遠不惑。修慧是近加行故能伏惑。
前已明秋篠由對法論文意之所釋
併讀觀察。當周&T047368;所釋通漫。檢章主意
三慧章中明。以界地辨云。欲界地但有
二。聞思所成慧。不定界地非離染地。設欲
修時。墮思中故。欲界之心。行相麁故云云
云。色界地有二。謂聞修所成。若欲思時墮
修中故。上界地心行相細故云云是資糧
位中觀理。修慧由不專注。由定地作意
欲界中過患等故。了達麁相是了相作意。
體非聞思。唯是修慧。由不專注故爲散善
聞思間雜修慧。出三慧爲加行。爲能伏遠
故。名遠加行上已明故周&T047368;釋通漫。不
別加行義名遠倶聞思不加行故。周&T047368;
中復云七作意中了相勝解二是聞思。遠離
一種而是修慧。引用今此有義爲證對法文
成三慧斷有別。尤爲麁釋。至次文
。修大乘者。先識三慧及七作意大小乘
所立別。而思惟大乘教法。當能令善根界
増長。能正悟入所求實義。能令所求事
業成滿。具如辯中邊説。謂能趣入修治地
故。此三妙慧。以十法行而爲助伴。十法行
者。一書寫。二供養。三施他。四若他誦讀專心
諦聽。五自披讀。六受待。七正爲他開演文
。八諷誦。九思惟。十修習行。章主釋云。初
八法行名爲聞慧。第九法行名爲思慧。第十
法行修慧所攝。由此三慧。於此大乘。修
法行。獲最大果。一最勝故。二無盡故。由
攝益他諸有情。是故大乘説爲最勝。由
得無餘涅槃益他事而恒不息。是故
大乘説爲無盡。又云。三慧皆非生得。非
故。並加行得。加行善故。用力功力方生。明
了解心所得故。由此應大乘所説。又
云。聞爲三慧因。思爲二慧因。修爲一慧因
修爲三慧果思爲二慧果聞爲一慧果
云云是聞思與修間生。爲勝修定遠因加
。自可知已 故對法云等者。初有義師。擧
三慧倶爲加行之證。對法是第九卷七丁右已
下取意文
 加行道亦伏惑者。秋篠釋云。加行道亦伏
惑等者。即對法論第九卷文也。然加行道亦
伏惑六字。即後文也。了相勝解猶未斷惑等
十二字文。是前文也。今合前以爲一文云云
基辨今披讀對法論第九卷。如秋篠言。對法
論第九明本第九卷自七丁
右初八丁右
七作意捨三品
次第文曰。又由了相定地作意。見欲界中
過患等故。了鹿相
初定中此相無故名爲
靜相。是名了相作意
作意。發希願心。爲正了
知所應斷所應得斷故。爲得故由勝解
是了相作意。猶爲聞思之所間雜。從此已上超
越聞思。一向修相縁*鹿靜相。以爲境界。修奢摩他毘
鉢舍那。數數思惟如尋思
*鹿靜性相。是名勝解作意
作意所求義
正方便。由遠離習此故。最初斷道生
彼倶行作意遠離作意
作意上品惑上品者
麁品
攝樂此能斷上品
煩惱故。及能
離彼品麁重故。此觀行者。復欣樂上斷。見上斷功
已。觸少分遠離喜樂。爲去惛睡眠。時時
習淨妙作意。以悦
其心。是名揚樂作意
作意中品惑。由觀察
是正修行者。方便善品所資持故。令欲界繋煩惱
纒垢不復現行。因此爲察煩惱斷與未斷。復
更作意觀察。彼生隨順
淨相。是名觀察作意
作意心於所證。遠
増上慢。由方便究竟是行者。數數觀察進修對
。爲欲界一切煩惱於
暫時間離繋。故此對治道相應作意。
是初靜慮最後方便故。名方便究竟作意
作意
品惑。由方便究竟果此無間證得根本最初靜
倶行作意。是名方便究竟
果作
作意。領彼所修作意修果。如入初
靜慮定七作意。如是乃至爲入非想
非非想處定。如應當已上對法第九卷七丁右已
下八丁右所説七作意未
斷與方斷
之文也
復第九卷十一
丁左
修道中方便道
云。方便道者。謂由此道能捨煩惱。所以者
何由正修是道時。能漸捨離各別上品
等煩惱所生品類麁重一分漸得轉依。是名
修道中方便道云云基辨詳云。秋篠釋意。加
行道亦伏惑。對法論文在後。了相勝解二作
意未斷惑等。同論文在前。今此引用以
後文前。亦以在前之文于後。合爲
一文之。秋篠所言。然對法第九所説方
便道。能捨煩惱等文。是修道中方便道。非
見道前有漏四道中加行道之説。對法第九
見道前有漏四道中加行道故。秋篠
前後別處文合爲一文引爲證。恐不
。修道中方便道。通有無漏。今所擧有義。
有漏四道中初起加行道。如何云修道中
方便道證。對法論中第九卷。不
漏四道伏惑。第八卷中。雖資糧加
行二位行相。不四道伏惑。故亦不當。
基辨詳云。此初有義爲引證對法文。應
了相勝解等三句。加行道亦伏惑六字。恐
文錯亂歟。當此六字修慧爲近之下
。若爾此六字文。爲修慧爲近加行
之句。而次牒故對法云。以了相勝解猶
未斷惑遠離方斷之文。成資糧・加行二位修
慧專注。遠離作意倶起。最初斷道生之義。以
前所引對法論文義意炳然。且併讀周&T047368;
此初有義立聞思是遠不伏惑。修慧
是近加行故能伏惑。了相勝解二是聞思。遠
離一是修慧之證云。對法論既言了相勝解
斷惑遠離能斷云云是檢察。周&T047368;
有義爲證對法文。無加行道亦伏惑文
但擧了相勝解已下文。加行能伏惑文。附
義成修慧爲近句末。不對法既言。非
證也。由是可是此六字錯亂。今問。初有
義爲證對法論文。了相勝解猶未惑。遠
離方斷云云既云未斷及斷。何故以此文成
加行道亦伏義。答。此有漏四道所論。加行道
伏惑總云斷也。有漏道無眞斷
基辨私釋了勝二作意未斷惑遠離方斷文云。了相
作意 聞思間雜修 勝解作意 思惟尋思之修十六
 故未惑。今云未斷。遠離作意 此雖有漏
唯修慧與無漏無間近加行即伏盡惑。今云
已上有漏四道
伏惑云初有義已
[章]有義初以未爲正位 抄曰。辨有漏四
二有義中第二有義。此義立有漏無間道
惑加行道無伏惑義 後入修時等者。
文意云。後謂加行道後念。其後念入修慧
時。與見道無漏間隔故。則約隣次
無間道。此亦雖加行道所攝。後念入修慧
時。能以修慧惑也。彰無漏入見無間
故。云即無間道等也 對法等説等者。
初有義爲證對法論文。秋篠釋云。此師意
顯。加行唯聞思慧。若入修慧即無間道。對
法等説。了相勝解不惑者。依初三品
猶未盡説至遠離時。三品方盡。此時得
實初二能能伏
名能
纂云。詳此後説。理雖
爾。而違瑜伽以七作意四道。故
六十二云。了相・勝解。方便道攝。遠離・究竟。
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
進道攝。既云方便道攝。故知。了相・勝解猶
伏惑已上初有義
師難後師
後有義師通初師難云。瑜
伽三十三云了相・勝解名厭壞對治。故知伏
已上
秋篠
今云。此釋尤妙。盡後師意又周&T047368;
釋。亦與秋篠稍同會初師引對法云。七作
意伏九品惑。初三作意。初三品等。對法
論談初二作意未盡三品惑故名
斷惑。非初二作意不初二品惑云云 不
伏惑者。秋篠所覽本。作不斷惑者。周&T047368;
現本。周&T047368;云。有漏慧伏故名云云斷伏
現行亦名斷。今此文意。了相勝解二
作意生。初三品中。但伏初二猶未伏盡故。
伏盡未斷惑。遠離伏盡初三故云
方斷。是後師意。故秋篠爲好。周&T047368;亦無
 初三品者。九品惑爲上中下三。其上三
品云初三品 據貴初伏者。至遠離作意
。伏三品已如斷不理。今云方斷。據
初二作意。但應伏。是此一句意 若爲諦
觀等下。後有義詳説自所立 爲諦觀入見
道等者。若爲四諦十六行相觀。欲見道
時。諦觀已前六行智。皆非惑。菩薩伏
時。不欣上厭下故 加行能伏者等者。
見道前加行。即四諦十六行觀故。是六行
也。此加行智。雖有漏能伏惑。此無間能引
見道無漏智惑故。不加行位斷。云
間道斷。周&T047368;釋云。斷惑見道前。有漏加行能
惑者。是彼見道無漏智無間隔。約隣次
無間道斷也 有漏道中等者。彼入
加行智位。進無漏力雖有伏惑。不
意伏故。今云無折伏。不正伏位已上
秋篠
私注
又周&T047368;意云。見道已前遠有漏加行
位。未廣折伏名爲拆伏得。正加行位。更
陶練已得加行已上周
&T047368;
[章]後時亦通無漏加行 抄曰。明菩薩乘
有無漏四道三文中。上來辨有漏四道竟。
此下二明無漏四道。周&T047368;科云。此約見道
雖無害爲通漫 後時者。入見道後時
之加行道時云後時也 亦通修慧加行者。
亦謂亦于引無漏智有漏道最後念修慧加
。此最後念有漏修慧爲加行道。引無漏
。當念加行道無漏纔起。彼修慧加行屬
無間道。即斷惑種。此當一念。不有無
漏修慧加行故。如來蘆因果倶時故。今
亦通。修慧加行言具有無漏明與
闇。闇全分是明相亦爲闇。明全分是見
 其無漏道初起之時等下。正明無漏初起
後。體無漏雖少分無有漏相。得有漏修
慧爲加行道始得見道無漏今斷惑種。如
闇全分成明已後。此明是闇去成明 必有
漏修慧等者。四善根位四尋思四如實等。修
慧之得修増長。今始得見道無漏惑種
也 後時亦得無漏加行者。明入見已後至
修道位。亦以有無漏智前加行。謂見道已
上。同有漏加行趣求所證眞如所引無分
別根
本智
斷惑
亦得無漏根後二智。趣求以上地勝進









滅。爲上地之加行道
[章]然加行智如常分別 抄曰。三明三智
四道四道有三智。謂如本疏釋。以三智
中加行智亦無分別。此有漏道亦有加行・無
間・解脱。前言有漏彼三道。後言加行
三智中根本後得智別已上
疏文
基辨云。有
漏四道中。加行道自易了知。有漏無間・解脱
二道相如之何。答。無間道。有漏修慧住定。
靜細相。起能伏惑智。至四如實觀。是爲
無間。解脱道能伏惑已。猶惑盡。是爲
。勝進道。有無不定。對法論九云。勝進道者。
謂爲或伏餘品。所有加行無間解脱名
勝進道。望此前品。則是勝進道已上對法論意
道理
 雖八地上等下。通伏難。難云。若加行智必
四道。則八地已上。任運無功用無漏起。如
何云加行智耶。答。如章文 如常分別
者。本疏十末二十四
丁右
云。問。加行智通無漏不。
答。不通。八地以上無加行智。亦無於有漏
故也。問。若爾對法論第十等如何通耶。
金剛心有二。一加行道攝。二無間道攝
也。答。無違也。以無漏心。任運趣入根本智
故。如前已説。名加行道。非加行智。加行智
者。有求彼。但是前加行道。而非趣求故。
加行智不無漏。或云。復對法論。據二乘
。通説金剛心有二。非菩薩金剛心中
加行道故。加行智不無漏。或説亦通
無漏。八地等無者。無有漏加行智別深趣求
者。八地以去。有任運趣求故。今此初説
行唯有漏。如對法説金剛心有加行道。不
菩薩已上本疏十
末二十四丁
[章]第五依觀分別者 抄曰。當章十門之中
第五門。此中發端三文。今此文三文中初標
牒由十觀斷障
[章]觀有十種十八聖道 抄曰。發端三文
中。第二擧十觀名。觀者梵云毘鉢舍那。此
翻云觀。正慧爲體。觀是智見明慧等名之差
別。慧謂簡擇爲義。簡擇法相。周審觀察。普
遍尋思。與止倶行心心所法爲體。解深密經
三分別瑜伽品説。若縁總法。修奢摩他
鉢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智。若縁別法。修
奢摩他毘鉢舍那。所有妙慧是名爲云云
對法論十十一丁云。立四種道。或有一類。已
奢摩他毘鉢舍那。此類依奢摩他
毘鉢舍那。或有一類。已得毘鉢舍那
奢摩他。此類依毘鉢舍那。進修奢摩他。或
一類。不奢摩他。亦非毘鉢舍那。此類
專心制伏沈掉。雙修二道或有一類。已得
奢摩他及毘鉢舍那。此類奢摩他毘鉢舍那二
道和合。平等雙轉。此中依於止觀四種
。初已得止故。宴坐住心。乃至平等攝持。
得觀故。還復宴坐依三摩地擇諸法
乃至周審觀察第二與此相違。第三二倶未
得。雙修修習。謂聽聞法。由受持門進修
。此爲先進修止是修次第。第四已得
種相應倶轉已上
論文
具説止與觀別。如對法論
十一
丁一
及第一卷。當知。止有九行。觀略有
。大乘學者。不可有了知 依觀分別
者。能分別是觀。即能斷。所分別是障。即所
斷。謂正慧起位相有別。自能所斷差別。今旦
十觀品別能斷所障。故云依觀分別
也 一唯識者。如成唯識論説。及辨今家所
。如唯識章中 二二空者。分別人・法二
空觀隨乘有差。所斷亦有差別 三三慧
者。分別聞・思・修位有漏無漏四道。慧自差
所斷異。佛説三慧者。深密經三。佛告
慈氏言。善男子。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
其説。未意趣現在前。隨順解脱。不
受成解脱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
唯如説。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
。未受成解脱義。若諸菩薩奢摩他
毘鉢舍那修所成慧。亦依文亦不文。亦
其説。亦不説。能善意趣。所知事
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脱。已能領
受成解脱義已上
經文
 四三智者。加行・根本
亦名正體
亦名正智
後得三智。此三名所據佛説未
後來
君子
無著菩薩攝大乘論無性釋八
七丁論文
頌曰。如
瘂求義謂
境也
瘂正受義。如瘂受義。
三智譬如此間有二頌。愚求受。及五識求
受之兩頌。文異義間。恐煩今略
如未
於論。求論受法義。次第譬三智。應知。
加行等已上無著本論四
頌中前後二頌也
無性釋云。如瘂求受義
者。譬如瘂人求境界。而未能受。亦不
説。如是加行無分別求眞如。而未
證。寂無言説。當知亦爾。如瘂正受義者。譬
瘂人正受境界言説。如是根本無
分別智。正證眞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如
非瘂受義者。如瘂人受諸境界亦起
。如是後得無分別智返照眞如現證
。能起言教。當知亦爾乃至
廣釋
論求
於論而未誦。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
知亦爾。如習論受文字。如是根本無
分別智。當知亦爾。如已聽習通達法義。如
是後得無分別智。當知亦爾。由是等衆
多譬喩。如數次第。喩加行等三智差別。又
復次顯根本後得二智譬喩差別。本頌曰。如
人正閉曰。是無分別智。即彼復開目。後得智
亦爾。應知如虚空。是無分別智。於中現
。後得智亦爾已上無
著頌文
無性釋云。由此二頌
示根本後得差別。閉目開目。虚空色像。倶
二智是無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
平等。其加行智。未證故。略不説。又加
行智。是本智因。其後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
無分別智成所作事無分別智修成佛果
已上無
性釋
廣如無性釋一六丁同八十丁世親釋
十二丁 五四念處者。身受心法之四。舊
譯云四念處。新譯云四念住。名異意同。撿
周&T047368;云。大乘無文作四念處而斷於惑。法
念名通。以理而言。得是法念而斷於惑云云
次章主釋文。當併辨別。謂大乘所觀眞
實道理。一切法絶言體。即可法念處之總
縁念處。由是分別斷惑。此一段意。至次具
明 六五忍者。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姚秦
鳩摩
羅什三藏譯
二卷
第一卷教化品第三説。佛言大王
波斯
匿王
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
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
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乃至廣説。亦出
本業瓔珞經。至下具明 七六現觀者。出成
唯識第九十六丁現觀者。疏九末八丁
九丁
云。現謂
現前。明了現前觀此現境。故名現觀。瑜伽
論五十五。及七十一説六現觀。顯揚第十七
六或十八。對法第十三説十。攝論第六説
十一。具明如彼。何等爲六。一思現觀謂最上
品喜受
相應思所成慧。此思慧能觀察諸法共相。引生煗等修
。加行道中觀察諸法此用最猛。故於思偏立
。煗等起修惠。不
別法。不立爲現觀
二信現觀謂縁三寶世出
世間決定淨信。
此信助惠現觀諸法。令退轉。立退觀名。信亦上
品。通漏(四加行)無漏(見道)現觀者。慧現觀

三戒現觀謂無漏道共戒現行思無漏起。爲此現
觀體。由破戒心不清淨故。無
漏觀不増明。除
戒垢。令觀増明
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見道修
道等根後無
分別智。不無學智。次究竟現觀攝
故。縁非安立諸法自相一切種智也
五現觀邊智
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縁安立世出世智。世
謂有漏出觀心。出世謂無漏入住心也。邊謂後
邊智後
得智也
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無生智等究竟位智。即十
智。無學果位所有十智。與小乘
名同體異。瑜伽七
十一對法十一説
 八七作意者。前文具明。瑜
伽六十二・對法第九具説。少有不同。今準
對法。由是應解 九七覺支者。顯揚第二
説。一念・二擇法・三正勤・四喜・五輕安・六三
摩地・七捨。名七遍覺支支謂分。故亦
七覺分
對法第
十亦同説。然説七覺支所縁境。云四聖諦如
實性。如實性者。即是勝義。清淨所縁故。覺支
自體者。念擇法等與顯揚同。復説覺支助
。云彼相應心心法等。復説同修習。云
止遠離・無欲・寂滅向棄捨。縁四諦境
。覺支修果者。謂見道所斷煩惱永斷。由
覺支是見道自體已上對
法第十
十八聖道者。顯揚
第二云。八聖道支者。廣説如經。一正見謂於
見道
。得遍覺支時見清淨。及於修道中。安立後得遍覺
支見清淨。總合此二名爲正見。又對法十説。正見者
是分別支。如
所證。眞實簡擇故
二正思惟對法云。是論示他支。
其所證。方便安立發
語言
三正語同云。由正語故。隨自所證。善能問
答論議決擇。由此了知有見清淨
正業同云。由正業故。往來進止正行
具足。由是了知有戒清淨
五正命同云。如
法乞求。
佛所聽許衣鉢資具。以
正命故了知命清淨
六正精進同云。是淨煩惱
支。由此永斷
一切結
七正念同云。是淨隨煩惱障支。由此不
失正止擧相等相。永不不
沈掉等。隨
煩惱故
八正定同云。是能淨最勝功徳障支。由
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徳
支助伴修習如覺支説。修果者。謂分別論
。令他信。煩惱障淨。隨煩惱障淨。最勝功
徳障淨故已上對
法文
顯揚論説二正思惟已下。於
修道中。與無漏作意相應觀察思惟性等
[章]初唯識斷障已如前辨 抄曰。發端三文
之中。三十觀別分別。此中十文。此即初唯識
觀斷障。上唯識章中明故。今略云已如前辨
[章]二二空人故言不斷 抄曰。十文之中。
二二空觀斷障。此中二文。初人空觀斷障。後
法空觀斷障。此即初也 人空觀唯等者。明
二乘人空觀。但斷煩惱障等現行種子
習氣習氣者。非種子。斷
後之氣分。無堪任性也
 以觀麁
故者。明二乘人空觀不習氣所由。觀麁
者。謂二乘人。觀麁相煩惱障及業果。以令
人空無我。不諸法細相故。與菩薩所
人空觀異。如次具辨 然云解脱道斷等
者。會前所言違文。釋不斷習氣文。或疑云。
前明四道文中。云唯無間正斷伏惑。解脱
道中斷伏麁重。此約一切二乘及餘異生
二乘性念頓悟
地前菩薩云
漏無漏四道。而今文云二乘
人空觀不斷習氣。習氣是麁重故。似前後文
相違。云何會耶。今文通此疑云。然云等二
句。牒擧前文。略有二種下。立二解會。初解
解。但局菩薩二乘。不實理故。
自立第二解 二者麁重等下。第二解明
重有麁細別 今不斷細等二句。明二乘
麁相煩惱障等故。不細習氣。釋不斷
習氣之一句。今者指前文云不斷習氣。不斷
細者。二乘諸法細相故。不細習
。由是當知。二乘亦斷麁習氣麁重。秋篠
釋云。麁者可除等者。此後師意。謂二乘者。三
心唯斷生執。第一心中遣離蘊我。第二心中
即蘊我。第三心中捨麁重故。第三心捨
即離二蘊我麁重習氣無
堪任性
訖。今云麁者可除
已上秋篠
抄取意
 故入二禪等下擧證立二乘斷
。瑜伽第十一。説第二定斷苦根種子
初定已斷。今文斷彼苦根麁重。説第二定
彼苦根故。今云入二禪名斷苦根麁重
已上秋篠
抄取意
 二乘不斷等二句。就細。
不斷習氣
[章]法空觀有所以雙斷 抄曰。二文中。二
法空觀斷障 有三時者。菩薩十地。以法空
斷障有三時別 如次文釋 初後法觀
等下。明三時斷障別。初謂初地入心見道時
也。中謂自初地住心第十地終也。後謂
金剛心無間解脱二時也 雙能斷二等者。
初地入心見道。修法空觀時。雙能永斷
別二障及業果習。後法空觀時。雙能永斷
生二障。具如成唯識第十説 及業果習惡
趣人天隨應永斷者。惡趣業・果。初地永斷。人
天業・果。若入初地變易者。即初地斷。若
八地變易者。即八地斷。故云隨應永
秋篠
又解。惡趣業果。初地法觀能斷。人
天業・果。中法觀斷。故名隨應秋篠
今云。此
隨應言。秋篠兩解未盡。人天業・果。金剛心
無間道。猶未彼。解脱道起。方棄捨之。是
護法正義。然人天業果中。人北洲半擇迦・二
形。天無想異熟。無想定依身亡門攝故。初見
道法觀斷。若是入善無&T047368;論。修道斷攝。又
秋篠依變易受不受論。是亦不究論。變易
生死。由種子潤。八地已上令受時長。此唯
識論所説。由是秋篠兩解。唯約現行論。不
種子。含是等義永斷言故。隨應言亦大
意。必不但可兩解已 中法空觀等
下。明初地住心後。修道法觀斷障別。如秋
篠釋。中法空觀者。即修道位。此位唯斷所知
障現種子及二障習無堪
任性
今具明是。謂障
二地無漏智所證所知障現。初地住心能伏
第二地無漏智現無間道時。斷第二
所知障種。後念解脱道時。斷無堪任性
習氣
麁重
已。第二地住心。伏第三地所知。至
第三地無間道生斷障種。及斷無堪任性。乃
第十地。同前解了 隨所知障等者。明
地上斷倶生煩惱障麁重不斷種。先地地
所知障麁或細品類。煩惱障無堪任性
麁或細能斷捨無堪任性習氣分雖種子。先斷
氣分。如箱入麝香。踓其體
年久失
香氣
所知麁細者。初地斷麁。第二地斷所
知障可細雖爾對第三地斷障。亦可
乃至第十地斷極細。前九地次第皆是麁
相。故煩惱障斷亦隨麁細。即可知已 謂十
地修道等下。明所知障斷。煩惱障麁重
雙斷之所由。修道者示倶生二障雙斷義。修
道所習法空觀細故。必帶人空觀。所以所
知障種斷捨麁重必捨。其麁重斷。煩惱麁重
雙斷。能斷觀智。必帶人觀故。問。何故法空
觀細必帶人空耶。答。深必兼淺。淺觀不
深細。生空不法空觀。秋篠云。問。若起
法觀必帶人者。亦應法執必兼斷生執
解云。見理斷惑。其義爲異。見理唯由解。
解深必達淺。斷惑由作意細未必麁。問。
惑由作意。解起惑不斷。亦應作意
起惑斷。解云。無是義。問。若爾解起惑
斷。亦應此義耶。解云。由悲願資故。
解起惑也。解既全不起。則誰資得
斷。唯作意ヲ以テ我斷惑而斷惑。應
理故已上秋
篠抄
[章]三三慧者三慧皆能 抄曰。十文之中。
三三慧斷障。此中四文。此文即初標牒總釋
 三慧皆能者。聞・思・修中。能伏在聞・思二
能斷唯在修。是大乘義也。三倶有能義
智能
[章]勢分力伏在聞思位 抄曰。四文中二
能伏唯聞思二慧。伏有二種。一勢力伏。
二加行伏。聞・思雖散。顯現善慧。不善惑自
起。云勢力伏。是在散心。非定中伏故。
正觀伏也。正觀者。無漏觀。若正觀伏。
必居定中。爲四道伏。此唯修慧。然於
。以麁心斂心。坐禪等亦伏煩惱。此是
唯在聞思。非修慧位。此云勢力伏也。二加
行伏者。菩薩有漏無漏四道皆能中。有加行
。二乘無加行伏。如前已辨
[章]若能斷道止觀智故 抄曰。四文中。三
證明斷唯修慧 若能斷等者。若爲
能斷。斷惑種唯在修慧 攝論説爲等者。
修慧斷惑證也。世親攝論第六十二丁
無著本論曰。復次爲何義故入唯識性
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由此後得種種相
所縁能縁故。爲相阿頼耶識諸相
種子乃至
廣説
又無性攝論六十二丁擧本論文。
全同前。兩釋論意稍同。無性釋尤委曲。又舊
攝論云。奢摩他毘鉢舍那智。縁總法境。
刹那刹那能破壞諸惑聚云云秋篠
今云。舊
譯所言刹那刹那破惑所由不明。須
性釋意能斷唯修慧
[章]十地經云非是欲界 抄曰。四文中。四
違文。明無漏義説二慧皆能伏斷 十地
經云等者。十地經中。法雲地文。世親釋論第
十一卷十四
丁右
此本經文。其經文云。法雲菩
薩。於無量大法。明大法大法。而於一念
。皆悉能受能堪能思能持云云今謂。經
中就極位法雲。今章主意。理實八・九二
地。任運無功用地。隨分亦能爾故。以理引
文云第八地等。是擧初顯後意 能堪者。
修慧 能思者思慧。 能持者聞慧。以皆言
一慧餘二慧同一念生。是即義説 天
親釋云等者。世親菩薩。釋經於一念間。皆悉
能受能堪能思能持文也。彼釋具文云。於
信故云受。受所説字句故言堪費能取
義故云思。彼二攝受不失故云云云 即
是三慧者。聖智迅速任運無功用故。於一念
。又分爲三。實無別體故。今云即是言。
一念慧即是三。三亦即一念慧。此今云即是
三慧 眞俗雙行者。眞是無別。俗即有別。謂
定中修慧。有別三慧與無別一念慧雙現
行故。非有別三一念
慧也
有別。是即絶言。
聖智顯現。云何非有別。謂雖一慧。一刹
那中能取解教。而尋求義爲名爲聞慧。能
深籌度。先理後文名爲思慧。於此二中。能
證明顯名爲修慧。如是三慧。於一念慧
起無別故云義説。是釋論意 義説故能者。
一念中。有能堪能思能持生。唯義説三。
實有三能體。由是能伏能斷。於一念慧
生起。是亦義説。一念能伏能斷。以理可知 
何妨聞思等下。章主以理立無漏聞思上具
修慧能斷。修上亦具能伏之義故。云何妨
也 餘人不能等者。謂七地已前有功用行
人。無義説三慧生。故今云八九十三地
餘人不能漏七地已前義説聞
仕斷
也。此義説三
慧伏斷。但在第四定爲依起無漏定。下三定
及欲界散心。不依起。今云此在上地非
是欲界
[章]四三智者如前已辨 抄曰。十文之中。
第四三智斷障。此中三文。此文即初總明也
 三智者。加行・根本・後得三智也。於此三
。論伏・斷之有無。有大小乘異義。古道基
法師云。薩婆多與成實論同計。斷結之智。
加行智名。然對治智。正當三智中
加行智非正體後得。今大乘宗。伏通三智
斷非加行已上古
師義
今謂。章主所言亦同。秋篠
云。問。若加行智唯伏非斷者。何故對法論
加行是斷對治等耶。答。隨修斷道漸伏
惑故。故名之爲斷。非正斷故不相違
問。若爾八地已上。即於二智説加行。今
別體斷道。亦無相違 漸頓有殊
者。既伏通加・根・後三智。斷但在根・後二智
加行。若爾三智能伏如何有殊耶。謂
加行伏但是漸伏。根・後無漏智伏。通漸頓二
。是云漸頓有殊也。問。漸頓二伏相何別。
答。成唯識十説能伏道曰。加行・根本・後得
三智。隨其所應漸頓伏云云秋篠肝心云。
根本・後得。伏已更起名爲漸伏。一伏不
者名爲頓伏云云 如前已辨者。此章初二丁
具辨
[章]佛性論云名無生智 抄曰。三文中。二
違 佛性論云等者。此正擧違文第三總
攝品取意引文。此論天親菩薩造。眞諦三藏
譯。有四卷。彼論文曰。拔除梨耶識中一切
生死果報。依阿梨耶識爲本故。未此識
果報不斷。於法身中。由兩道故二世滅盡。
故説拔除解云。言兩道者。一無分別智。能拔除現
在虚妄。能清淨法身即名盡智。二無分別
後智。能令未來虚妄永不起。圓滿法身。即無生
智。拔者清淨。滅現在惑。除者圓滿 斷未來惑故名
拔除。今取大意之。故文段異 又纂中解云。依
識正義斷果報。共解脱道故。此中拔除本識。依
無生。雖四瑜伽等云盡無生智通世・出世。今就一相
初起盡智。無分別後起無生後得智。不諸文
何煩和會云云已
上秋篠抄解釋也
[章]此依斷迷不須和會 鈔曰。會違中。此
文正會章主文 此依斷迷等下。與會釋文。
此謂指佛性論文 依斷迷理者。見道斷惑
 迷事者。修道斷惑。初後大位者。初言指
初見道。集因斷故。苦果不生眞見道位。是現
在故。眞智起。迷理集因惑斷。是名盡智。相
見道位。是未來故。増長智起。苦果不生。是
無生智。後言指修道位。而復初言。眞見道根
本智。後言相見後得。亦修道位。根・後名
後位。悉有斷惑功用 判此二智者。佛性論
説。盡・無生二智。爲丁切根後二智 論實
等二句。結與會意 又非典據等二句。此奪
釋文。周&T047368;云。此佛性論中義。與諸教
故。云非典據。翻譯家加増文。名非典據
云云秋篠云。佛性論中雖此文。勘梵本
此説。故知。眞諦所量非正論文。故不
云云已上
秋篠
[章]五四念處成相違也 鈔曰。十文之中。
五四念處斷障 四念處者。新譯云四念住
瑜伽・顯揚十九卷十
八丁已下
雜集第十初
丁已下
身・受・心・法
所縁境。欲勤・策・勵・勇猛・不息正念・正知・
及不放逸。是能修習心差別。念・慧二心所爲
能觀體。與念慧法相應心心所。爲念住助
也 大乘雖不作等者。周&T047368;釋云。大乘無
文作四念處而斷於惑。法念名通。以理而
言。得此法念而斷於惑。小乘宗中。總縁
法念處。別觀於苦。實以爲苦。名受念
。今文乘者。觀苦等苦非苦。不
定執一。名之爲總。與彼不同云云今云。此周
&T047368;釋。雖
違害。云大乘無四念處而斷於惑之文。恐
穩。讀大乘論文。顯揚對法等中。説身・受・心・
法各別影像隨觀。亦説各別斷捨所治。不大乘
文故。今章文。無文之字。但云雖不作念處行相。此
文意説。大乘論中。説四念住觀行及斷惑相。約身・受・
心・法之四各別行相之觀稍少。總合身等四能習
所習助伴等相。尤爲多。
瑜伽・顯揚・對法尤爾
 然道理是等者。此文
意云。雖念處各別行相。然大乘所觀
道理。身・受・心・法四。與一切法。非別非
別。是絶言境。諸法法體。眞實道理。即法念
處之總縁念處。應別相念處觀行。故
非別相也 總縁法觀等三句。明總縁法
觀是能對治 諸文同故者。大乘者説初念
身三種一念内身不淨。二念身似清淨。如身皮分
三念身分變壞不淨。如死後青瘀等身分
二念受三種苦樂
捨三
三念心三種樂等三受相應
一切心心所法
法三種一切善・惡・無
&T047368;三性諸法相
是四三種影像隨觀
所觀事同分類名影像。與其影像相似
聞思修三所成慧云隨觀。與其慧倶念力故
念力
故。念法無迷無惑名念力住。是大乘四念
住修觀相。如顯揚論第十十八丁。又四念住
斷惑相。亦倶斷九種障・三雜染・三所愛・二
隨惑。非四念各別有斷障。是亦同論同處説
也。又小乘者説身・受・心・法並慧爲體。觀
不淨。觀受無樂。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
修相秋篠抄以此修相。爲大小乘通修相。對法論
第十雖是修相説。此隨轉理門。顯揚
所説。應
大乘實義
又小乘説斷惑相。婆沙・倶舍・雜
心等云。四念處中。以法念處諸結使。非
餘三處。修慧中具四念。彼法念處能斷
。總境界故。非餘念處。事境界故已上薩
婆多説
成實論中。雖一一念處治是煩惱
然彼論云念斷假名心惑。當知。四念處倶
煩惱已上秋篠抄
中所擧取意
大乘宗中。説斷惑相。如
攝大乘論中無性第三
九丁已下
彼論曰。復次云何一切
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復爲出世能對
ナル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有。故彼
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
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
云云無性釋云。最清淨法界者。諸佛法界永離一切
客塵障故。言等流者。謂從法界起教法
無倒聽聞如是教法故名正聞。依此正聞起熏
習。是名熏習。即此熏習能生出世無漏之心。名爲
。如是種子。非
頼耶識。是未曾有故
論曰。此中依下品熏習成
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
思修。多分修作相應故。此正聞熏習種
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頼耶
違。非頼耶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
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
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纒。及諸嶮惡
。已對治一切惡業朽壞。又能隨順逢
事諸佛菩薩。雖是世間無性釋云。
似有漏故
知。
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
解脱身攝。又此熏習非阿頼耶。識是法身
解脱身攝。如如熏習下中上品。次第漸増。
是如是異熟果識。次第漸減。即轉所依
既一切種所依轉已。即異熟果識。及一切種
子。無種子而轉。一切種永斷無性釋云。即轉所依
者。如仙藥
所依身。雖命終受生。而有捨劣得勝無種子而轉
者。應知異熟果識。唯無一切雜染種子。是故説斷
切種。永斷者。一切
種子品斷故云云
今云。大乘所説斷惑。如如熏
習。依聞・思・修増長所得永斷。應知。顯揚
説諸念住影像隨觀。由念力故。念法如
如無惑。熏習永斷。是即今文所云總縁法
觀。能斷諸惑者是也 諸文同故者。小乘
教。總縁四諦觀名總縁念處。大乘教。於
念一法。觀一切法同時同處非即非離絶言
縁起如如體相。是名總縁法觀。但於四諦
總縁斷惑。與一切法如如總法觀ヲ以テ斷惑。大
小二教所詮法體。雖差別。所由能詮教
文。同云總觀斷惑故。彼於大乘
。爲彼等。於彼能詮近我宗。説
言如如法性也。是今取諸文同之旨趣也 
空無我觀等者。大乘立總縁法觀能斷諸惑
之理。謂小乘宗。亦言空無我觀能斷諸惑
總縁諸法空無我觀故。但別縁苦諦
無我智。非能斷惑者。我大乘對法論等。亦
皆唯縁總法觀。能斷諸惑。故今云大小乘諸
文同 不爾唯苦等者。正立理文。若不
來如言説。唯苦諦上別縁空無我智。能斷
惑者。即違自他所據論文。故云不爾唯若
成相違也。又周&T047368;不爾唯苦成相違也
二句云。不總縁名爲法念。不小乘
等縁於苦等實爲苦等。故云成相違也。大
乘通一切法。以安立非安立總縁。闕
一切法如如非安立諦也。若強爾則。應成
無上大乘施設建立。於絶言眞如
無分別慧之誠言相違已上周
&T047368;取意
今云。周&T047368;
所釋尤優也
  藥師寺三松院
  法相大乘末學釋基辨生年
七十三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十三終
  寛政第二歳次庚成臘月二十一日。於
都興福寺蓮成院對屋寓居越年之砌。拭
老眼&T047368;竟。解釋若有過失。俟後之
君子而已。願以此少善。臨命終時心不顛
倒。一切諸佛現安慰。願共諸衆生速得往
生。都史内衆面見慈尊。囘向無上大菩提。
囘向四恩法界海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頻伸鈔
卷第十四斷障章之餘

  南都西京藥師大寺法相
大乘宗沙門釋基辨 撰
[章]六五忍謂通斷伏故 鈔曰。上來當章十
門之中。第五依觀分別門。其中三文之第三。
十觀別分別有中文中。第五依四念處斷障
別竟。今此標文第六依五忍斷障分別 五
忍者。如前列名。唯識章云。仁王經中舊上七丁
新上八丁
位別印可。亦名五忍云云忍謂忍可決定智
體。其忍可位有五差別名爲五忍。五忍
者。舊仁王護國般若經菩薩教化品所説。三
賢十聖諦了別分爲五忍。所謂十住中行十
迴向十地妙覺。十三住中除初種姓住。於
二勝解行住已下。十三住設立五忍。十三住
別如菩薩地四十七八住品中説。又梵門經
中亦説五忍。其相與今稍違至別説。五忍同
異別明。應當了知。凡此五忍。三品二品合十
四忍具足。是衆生本業。是諸佛菩薩本所修
行。是本業清淨化衆生。名本業者。初地菩
薩住。有百佛國中。作閻浮四天王百法
。二諦王等心化一切衆生乃至廣説。名
一地菩薩住。不可説不可説佛國中。作第四
禪王。三界主修不可説不可説法門。如佛境
三界源。數化一切衆生故。一切佛菩
薩本業。善男子。是十四忍法門。三世切衆
生。一切三乘。一切諸佛之所修習。一切佛菩
薩。不此門。得一切智智此處。何
以故。一切佛菩薩無異路故。是故諸善男
子。若有人間諸忍法門者。是人超通百劫
千劫無量恒河沙生生苦難。入此法門現身
報。廣如仁王經説基辨此經意。爲教
示所修本業。信三寶常住十善道。雖
繁文。考覈新舊經論。硏求諸家所釋。採
集五忍法門所説。而後來同志學者勿忽緒
問。十三住中。取第二住已下説王忍
初種姓住所由如何。答。初種姓住。於
十一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受彼
。於*除菩薩住。尚未發趣得未淨。況
如來住。未僧祇分齊。今除此住
。於此住中。雖修諸善。性仁賢故爲之。
菩提故作也。未發趣故。不
也。非第二勝解行住中思擇力勝
所作加行。以分別慧。爲令清淨而修正行
普於一切餘菩薩住及如來住。雖未
皆名發趣。由是此種姓性不五忍。第二
勝解行住已下十二住。名爲五忍。具如成唯
識疏九末
十五丁
。瑜伽四十七意廣明 伏忍者。
唯識章云。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云云子島釋
云。資
糧加行二位。作勝解行相。觀眞俗諦境。漸漸伏除。即
二取故云云。今云。伏即者。伏二取即二取空也。
在除者。是俗即
是眞
今此伏忍。總名勝解行住。以爲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97 698 699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