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 (No. 2323_ 基辨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言等取作意辱舌動等縁 所發音者音響。
彼説聲總有三類。一者響音。雖耳所聞。不
詮表。如&T027555;トキ別有響聲。二聲性一
一能詮各有性類。離能詮外別有本常。不
縁不覺。新發縁具方始可聞。三者能詮離
前二有。此三中。以第三今論爲教體。第一
響音顯發之縁。第二於能詮上常住 今用
衆多等者。結常聲多體計教體
[章]二者一切非能詮體 鈔曰。四明常聲
一體計 共有一等者。正是一體計。釋聲體
本有 猶如眞如者。喩一相一味 以尋伺
等下。釋待縁顯之 今者唯取等者。結
一常聲教體
[章]此二之中猶如音響 鈔曰。五示上二
計各有全分一分二計。此二之中二句標牒
 一計全分下。正明全分一分二計
[章]故聲顯論各通内外 鈔曰。六結聲顯

[章]其聲生論所發生故 鈔曰。此下七擧
生論。此中有七文。初標。二總示計。三示
多計。四示體一計。五明二有二。六結聲生
計別數。七結二聲論計數。今即初・二也 由
音響等者。釋待縁生之
[章]此計有二響非能詮 鈔曰。此文三・四
科。准前可知 今取新生等下。結教體
[章]此各有二各有四種 鈔曰。此五・六・七
三科文也。准科可解。周&T047368;曰。問。所詮之法
體既成多。新生能詮隨彼所詮亦應是多
如何今計一耶。答。彼説云。聲若生已。總成
一。如何水衆多流歸渤海已。總名爲
云云今云。此釋尤妙
[章]順世外道四大爲體 鈔曰。八擧順世
論教體 一切皆四大等者。此外道計。此唯
眞有實常四大一切有情。一切有情
此而有。更無餘物。後死滅時還歸四大
問。此外道以有質礙四大極微一切法能
。若爾。以色法成心法耶。答。義燈設
三釋會釋。一云。細妙四大造心法無礙。
麁大造色法有礙。二云。雖唯造色。准理亦
心心所。三云。四大不心法。又演祕
中擧燈三釋已。復設一釋云。彼計。能造四
大無有礙無礙別。但所造上有差別。義蘊
祕一釋正。今云。以祕釋是正。能
彼計故。廣百論二十四丁云。順世外道作
是解言。諸法及我。大種爲性。四大種外
別有物。即四大種和合爲我及身心等
云云是應彼所立
[章]合勝數論外道教體 鈔曰擧異計外
中。第九總結十二外道者。一數論。二勝論。
三明論。四順世。如是四加
顯四計及聲生四
。總合十二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三
  安永五年正月十六日夜。於平安城五
條橋新善光寺寓舍愚見所及。草草
&T047368;了。偏祈大乘學業復古令正法
久住于世而已
  囘向四恩法界海 迴向無上大菩提
  法相大乘末學沙門基辨大同房
生五十九歳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四第四門中大文第四彰異計小
。至護法教體第六科終

  南京藥師寺留學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章]彰小乘者六經量部 鈔曰。自下第四門
中。大文第四彰異計小乘。此中有九文。初
標牒。二分大類。三擧大衆等。四擧一説部
五多門部。六説假部。七説一切有部。八經量
部。九總結。今即初・二也
[章]其大衆部爲其教體 鈔曰。三擧大衆
 其大衆已下十五字。標牒 佛一切法
等二句。約法明佛十八界唯無漏。宗輪疏
云。十八界等在佛身時。皆名無漏。諸佛所
有三業。皆是無漏故。諸如來無有漏法 
皆是出世者。上句佛字通此句。此一句約
佛色身佛唯無漏。宗輪疏曰。論諸佛世
尊皆是出世。疏釋曰。此部意説。世尊之身
並是出世。無過故。唯無漏故。唯佛世
尊下過一切劣故一切諸戲
無劣
毀壞。超過毀壞。皆是出世。約人爲論。無
漏身故 佛所出言等者。如前已釋。疏曰。
佛所説語令他利益。無虚言不利益
義謂義利。皆饒益也 佛一切語等者。如
已釋 佛一切時等者。示任運説。疏曰。此
部等説。諸佛説法任運宣説。不須思惟名
句文等。任運自成理言教勝名句等。常在
定故。不名等。然聽法者謂佛爲其思
名等而宣説法。周&T047368;曰。問。佛一切時不
名等。如何復言名句等而爲教體。答。言
佛不説名等者。但如來不思惟不説
也。又言。以無漏體實有聲色句業體者。
任運説。如天皷等。亦不相違。今云。不説
名等者。名句文是共相。佛常住無上寂然法
故。心無分別。不共相。云常在定。無性
攝論九二十四曰。有頌曰。那伽行寂定。那伽
寂定。那伽坐寂定。那伽臥寂定。此即説
常在定相頌。小乘論中亦引此頌 即是無
思業者。結佛任運説法 自成事義者。自謂
任運。事謂能詮名等。義謂所詮理 以其無
漏等者。結大衆等三部教體 無漏者。簡
一説部餘諸部 體是實有者。簡一説
部全・説假部一分 聲名句等者。簡多聞部
及有部有説
[章]其一説部以爲教體 鈔曰。四擧一説
。宗輪疏曰。此部説。世出世法。皆無實體
但有假名。名即是説。意言。諸法唯一假名
體可得。即乖根本所説別分 今取無
漏等者。結一説部教體 無漏者。同根本
大衆部。説佛音聲皆是無漏 假聲名等者。
此部本意。云假聲名等。云名等簡。准
前可
[章]多聞部説是無漏故 鈔曰。五擧多聞
 如來五音等十二句。宗輪論文。疏釋曰。
音謂音聲。即是教體。此音聲教能超世間。亦
能引他出離道起。故名出世。謂詮無常・苦・
空・無我・涅槃寂靜。此五教聲必是出世 與
五倶起等者。疏曰。若離此五。雖八道支七
覺等教。皆非出世。其八道等作此行相。亦
是出世。謂此五教聞。皆利益。稱可法體
既非不了義。亦非方便説。定是出世 設引
出離道等者。開發曰。設是餘音與五倶起。
順五音亦名出世。一切餘教皆是世間 
不決定故者。疏曰。既不決定引出離道。故。
今總説是世間教。今云。如來五音外餘音。雖
出離。不決定引故。不出世。上
五音引出離。既云決定能引。餘音翻是。云
不決定。意自可知 論説言音等下。正釋
部教體。論説言音者。宗輪論中既云佛五音
 故佛諸教等者。結釋此部教體。有漏者有如
來餘音。無漏者五音及隨順五音餘音 以
佛五音等者。釋無漏教體之由。佛有漏教體
是可又開發擧異説云。又解。彼論但説
名等。依實論。則通取名等
以爲體性。亦
失。云云
[章]其説假部以爲教體 鈔曰。六擧説假
。此部意説。一切法若處等門。體非實有
若蘊等門。是爲實有。由是聲名句文亦准
是釋 聲名句等四字。標牒就能詮教
 若在處等下。明假聲名等爲教體。等
十二處向内等 以説依縁等者。積聚法
皆假故。爲所依所縁之義ニ非。初不
。但一物有故説依縁。必積聚體非實有 
若在蘊等下。明實聲名等爲教體。等言五蘊
向内等 雖有積聚下。通&MT10769;蘊門實
&MT10769;云。積聚是假。則蘊體何非假耶。積聚名
蘊故。今通云。雖積聚假義ヲ以於蘊。五蘊一
一法體無依縁義以立蘊門故。蘊等門皆體
實有 聲名句等二句。明蘊處二故。次
句明教體通假實二故。通有漏下。結此部
教體。疏曰。既世出世法皆有假有實。故從
所立説假部。謂能説者聲名句等。若以
處門是假。若以蘊門是實 通有漏者。佛
假名ヲ以而説。通無漏者。佛實義ヲ以而説。部執疏
云。大迦旃延先住無熱池側。佛入滅後二百
年時。方從彼出。至大衆部中。於三藏教。明
此是世尊假名ヲ以而説。此是實義ヲ以而説。大衆
部中。有不信者。亦有信者。遂別分
[章]説一切有&MT10773;求起故 鈔曰。七擧説一
切有部。婆沙百二十六十二丁説。佛教名言。
善耶無&T047368;耶。答。或善或無&T047368;。云何善。謂佛善
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云何無&T047368;。謂佛無&T047368;
心所發語言乃至語表。倶舍光&T047368;一餘四十
八丁
釋。往見。又依婆沙・倶舍。此部計中自有
。一唯取名句等。一唯取有漏善聲。由
諸師有其三釋。有説。但以聲爲教體。以
是善。三無數劫所&MT10773;故。名句文三但是佛
教能詮作用。非正教體。是無&T047368;故。有説。但
名等爲體能詮表故。有説。音聲及名句
文爲其教體。今依婆沙評家正義。以聲爲
體。其名句文別雖體。但是作用。唯無&T047368;
已上開
發取意
今此章由婆沙・倶舍但擧二計 
評家評取等者。結有部教體。此中唯有漏善
聲者。此部立前十五界唯有漏。故佛十五界
亦唯有漏。雖有漏三劫&MT10773;求故名善。今此
擧有部正義評取也。周&T047368;曰。問。小乘師
&MT10769;般若經言。汝受持無&T047368;名等。如何得
大果耶。般若論答曰。汝法無&T047368;。我法是善。
此問答。彼宗即以&T047368;以爲教體。如
何今云善聲教體耶。答。彼部救曰。二
十部内。知汝於誰獨言我。故以善聲
亦不違。又彼亦&MT10769;即是婆沙以名而爲
者。非是此師。故世親言。汝唯無&T047368;。若爾。此
問即無違妨
[章]其經量部無過未故 鈔曰。八示經部
此師以不相應行假空。如倶舍師朋
有部。故名等是假 雖彼不立等下。正
彼教體。彼意。名等但在聲屈曲故。雖
名等。其實是聲。然無屈曲聲無詮表故。
是非教體。故今云仍不取聲等 取有漏聲
等者。結此部教體。有漏者。立前十五界唯
有漏故。聲上假等者。示屈曲聲無詮表
聲非教體 然聲處攝者。名等假立。十二處
門論其體聲處攝 前薫於後等者。此師計
過未無體。唯現在是法體故。以假法
。全無其理。故以聲處攝者教體也。前
謂前念。後謂後念。前念薫習後念。現在唯一
法有實體處。展轉聚集爲教體。念念相續。
屈曲聲薫一處教體也。問。經部以
聲爲教體。以何爲證。順正理論第十四卷
經部云。汝不名句文身即聲爲體。
開發曰。然依彼宗。有作三釋。一云。十二處
中實聲爲性。離聲無別有能詮故。二云。於
實聲上假屈曲以爲體性。法處所攝唯
是意識所縁境故。三云。通用法處聲處
之爲
[章]如是合説彰異計也 鈔曰。九總結
 總是第一等二句。此總結異計祕門也」
[章]顯大乘中後顯中道 鈔曰。第四門中。大
文第五顯大乘教體。此中大分有二。初分
科。次正彰。今即初也 邊體者。邊主所彰教
體故。云邊體。眞空俗有故云邊也 中道者。
中主所明教體。寄可言教體中道。故教
體即可言。以識變教體。三性義立即可
言門。中道故不中體直云中道
[章]顯邊體者聲爲教體 鈔曰。此下第二正
彰。此中亦大分爲二段。初邊主教體。二中主
教體。初中有四。初標。二正彰邊體。三邊・中
對辨明俗有教體。四結邊主教體。今即初・
二也 龍猛清辨等者。對法抄中。云清辨
龍猛。又理趣述賛。云龍猛釋言。就
義諦一切皆空等。今檢十二門論觀因縁門
云。衆縁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又中論説因縁所生法。我説即
是空等。其餘説無自性文。悉今所云一切
無相諸法皆空之文也。今總合云龍猛清辨
咸作是言也。此是由龍猛所論。清辨掌珍
論中。明此眞空義 何教何爲體者。理趣述
賛及對法抄所言。教無所教。體亦非體也。
一切皆空無故 世俗諦中等者。清辨擧
若燈論説。以俗有義教體。亦言亦勝義
諦中説諸法云無教無體 句言章等者。
般若燈論説俗有之教體
[章]梵云鉢陀立以論名 鈔曰。二邊・中對
辨明俗有教體 爲跡者。無垢賛一曰。最初
音聲能集顯法。名之爲跡。教爲理之跡。如
跡以得象。故得教而觀義不字・名
初立此跡云云周&T047368;云。此翻爲跡者。如
象跡所見跡處即見其象。若尋其句即見
其義。若梵云幡陀。則此云足。長聲呼故跡・
足有別也云云 當古之句者。舊云句。新云
跡。護法宗所言之名身・多名身。但顯法體
義故 句有二種等者。此中初集法滿
足之句。清辨等所言句。非護法宗之句。所
言名身・多名身。如不生亦不滅。不來亦
不去。一亦不異。不常亦不斷。此一一句義
圓。亦名爲句。法滿足故 二顯義周圓
句者。此即護法宗所言之句也。非清辨宗之
。所言梵云縛迦。此翻云言者是也。如
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生滅滅已。彼寂爲樂。此
一一句義皆足故 此當中道等者。無垢賛
中云護法名。對法抄中云瑜伽宗所
説名。亦云中道所説句。由此等説。護法論
師由瑜伽論立宗家。今名中道也。所説
名者。此有名及名身・多名身。今取名身・多
名身所説名也 梵云縛去聲迦等者。無
垢賛一云。梵云縛迦。此云言也。顯義周
圓名之云言。即當護法所説之句。即顯義
周圓句也。由外典釋。古云之言。秦・漢已來
乃有句稱。故句與言其體是一也。以法滿
名爲句。如上已釋 梵云鉢剌迦羅等
者。無垢賛一云。章是明義段義。一章一段以
諸義。如上已明。是外典所言篇也。外書
篇者遍也。明而遍也 此無所當者。對法抄
中云中道無此。瑜伽論中但説圓滿句不圓
滿句等。不章故。云無所當也 梵云奢
薩呾等者。如常應
[章]此四能詮智度論文 鈔曰。四結邊主
 此四能詮等者。無垢賛云。此四以聲而爲
體性云云是此四二字牒上所釋句・言・
章・論四。意言。雖句・言・章・論別。論其體
。則倶以能詮聲教體也 此准般若
燈論等者。一部十五卷。偈本龍樹造。與中論
同本異譯。又釋論本。分別明菩薩造。大唐
波羅頗密多羅三藏譯。因明大疏曰清辨般
若燈論釋。由是則分別明與清辨別人清辨
既作
般若燈論之
故也
或云。智光論師云分別明。大妄説
 智度論文者。今
[章]顯中道者義得顯故 鈔曰。自下長文。正
彰之中。第二中主教體。此中大分爲十。初
標牒。二論定正教體。三牒正教體。四明
軍無性教體。五牒擧護法・親光等教體。六先
四重出體。七正明護法等教體。八約
重出體教體。九明識上名句聚集。十以
三性五法釋。今即初・二也 瑜伽攝釋分等
者。現本作攝決擇分大誤。第八十一卷攝釋
分初。有經體。如此處引。攝釋分者。
造論法用猶未分明。今略攝釋經論法
以爲一分。名攝釋分。是故此分最初明
經體。論本由經故。在造論法用初。攝決擇
分。自第五十一卷第八十。於本地分中
盡之處。廣決擇説。名攝決擇分。故現本
攝決擇分八十一文大誤。論文曰。云何爲
體。謂契經體略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所
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
。開發解此文云。文是能詮。義是所詮。依
能詮文義得顯故。故説文是義之所依。文
之與義倶生説・聽了意識故。總説文義
所知境。此中意説。文・義倶能生解心故。故
能所詮名爲教體。顯揚十二亦同。理實能詮
總四法體聲・名・
句・文
瑜伽等但文爲能詮。存
略也云云由能詮文等二句。章主之文。釋
是所依等論文。論定五教體瑜伽論&T047368;
能所互通二義釋云。由文顯義。文是所
依。義是能依。又由義起説。則義是所依。文
是能依。今瑜伽論依前義云云然今章主
所造章疏明教體。但取能詮文義得
顯故。文即所依瑜伽之文。不義是所依
義之而釋。文是能詮根本。若無能詮文
解。故但以文是所依之釋教體也。又
教者能詮。以能詮文正教體。由教成理。
故明教體但以文是所依而釋。可知。周&T047368;
中擧二解。非章主意。又増明&T047368;一曰。問。名・
句・文中。何唯取文。解有二説。一云。文集成
名。名集成句。文是本體。名・句是義。是故擧
體不義。一云。擧一取二故有名・句。今
云。此二解倶用。瑜伽攝釋分説文有六種。一
名身。二句身。三字身。四語。五行相。六機請
云云淄洲曰。此文攝名句等五。六皆顯義故
云云此是二解中由後解也。又開發曰。理實
能詮總四法體。謂聲・名・句・文。於彼論中
文者存略故也云云是則名句文中隨
一云文。此亦二解中由初解也。又開發云。
又是所依能詮根本。名句不解。但説
其文云云此是二解中由初解也。又倫&T047368;曰。
文者是顯了義。由文令彼名句呼召諸法
分明顯了。以是名句所依處故。亦名爲字。
改轉義名字。可改轉者是名以
所詮種種轉變云云此亦由初解
[章]能詮文中復分爲二 鈔曰。三牒正教體
大凡論教體二。一就能所詮教體。二
唯能詮教對。初能所詮共名教體者。
謂瑜伽説。經體有二種。一文二義。文是能
詮。義是所詮。既云經體有二種。而一文二
義。合能所詮教體之證。由是今章主開
發中云。文義倶能生解心故。故能所詮倶爲
教體云云能詮者。聲名句文四法。總名能詮
。境行果一切法。是爲所詮義能所詮皆
教體云云已上
開發
又無垢賛中。亦總約能所
教體。四重出體。亦分能詮出體與
詮出體。以釋教體。以無垢稱經文證。文
長恐煩不述。且擧牒文言。若依護法等。勝
世俗皆以能詮所詮二法而爲教體云云
趣述賛等亦就能所詮辨。二就唯能詮
教體者。開發曰。然諸聖教多分唯説能詮名
教體者。差別生解勝所詮故。又能説
者勸心發故。瑜伽・顯揚別義説故。取所詮
亦爲教體。實理言之。表召諸法別生
者。其義即非故。諸教中多依能詮聲名句文
以辨教體云云此義故。三十論疏亦云。經
體雖二。今取能詮聲名句等。正教體故。又
云。護法意説。性用別質。教體即是能説聲等。
對法疏亦同説。説者聽者倶以聲字已上集
教體故。二十論疏亦云。皆以聲名句
體。由是應知。雖有以文義相生
教體之文。正與邪之教體同擧示故。文義並
擧。其實正教體唯能詮聲名句文也。今此所
云能詮文中者。彰正教體而論。以説
不説説故
[章]一者龍軍一師所説 鈔曰。自下四明
龍軍・無性等教體。此中有十三。初標牒。二
無性論。二擧佛地論一師説。四寄&MT10769;成。
五成佛不説。六擧不説證歸唯識成
中教體。七問答唯心變教體。八問答識上聚
集顯現。九總以五心聚集七心十二心
五心別無故。十結成答問。十一明十二
。十二明七心。十三結俗諦中道義。今即
初也 龍軍論師者。倶舍破我品云。昔有
。名曰龍軍。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云云勝莊
梵網述&T047368;上云。西方有三釋。第一那伽犀那。
此云龍軍云云有人由是作一解云即勝軍
論師。按西域&T047368;四丁云。勝軍梵云闍那犀
云云今云。大妄説不用。然按秋篠増明
&T047368;。第一引西明疏曰。有影無本者。那伽犀
那。此云龍軍。即是舊譯三身論主。彼説
果唯有眞如及眞如智音聲等麁相功徳
竪慧論師及金剛軍皆作此釋。竪慧論師即
是寶性論主。北印度人也云云是應知。龍
軍所造三身論中。説佛果有無音聲功徳
所據。今云龍軍論師也 無性菩薩者。
無性攝論第一初丁聞者識上聚集現相爲
體性。如次下引。有問予曰。章主立佛不説
法義。必以此無性攝論第一
初丁
聞者識上聚
集顯現以爲體性之文所據。由是皆謂
無性但立佛不説法。然按無性攝論四
十一
丁左
論云。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説。如
是三界皆唯有釋曰。十地經者。於彼經
説菩薩十種地義。此即安立十地行
。名句文身。識所變現聚集爲性。謂彼聖者
金剛藏所變影像爲増上縁。聞者身中識上
影現。似彼法門。如是展轉傳來于今。説名
云云此文知。無性亦立佛説法
人。既云金剛藏識所變影像爲増上縁。聞者
識上影現。爲増上縁影像。是能説者識上文
義影像現。若爾。無性論師立佛説法自顯
然。故章主云無性但立佛不説法。恐
麁漫。此&MT10769;如何通耶答曰。此無性第四
金剛藏識等之文。非佛説法義
。此即成佛不説法之文。謂十地經非
迦佛説。勸金剛藏菩薩十地法門
也。金剛藏菩薩往昔為聞者時。以變現影
増上縁也。若由根本佛邊。則唯大定
智悲故。此十地經亦以聞者識上所變影像
經體也。既云如是展轉傳來于今。明知
根本佛是不説法。雖爾以聞者識變展轉來
今意自明。必以此文&MT10769;也。又一解會
云。無性攝論意。金剛藏菩薩意識之上變
文義影像。安立十地法門。此能説人所説法。
即自如來妙定變現。非如來第八因縁
。設雖立種種名句十地皆妙定心
相。非如來第八所變聲境等。故云唯有三法
佛不説法。理無相違也。二解之中。初解爲
正 及佛地論一師所説者。所説二字通
軍及無性也。佛地論第一三丁二師説。其
中一説是佛不説法義也。如次引
[章]其無性云以爲教體 鈔曰。二擧無性
。此有二文。初正擧無性。次章主以相傳
成今文。即此二文也。此中即是者。無性
論中於上句經字。云貫穿縫綴説名爲
經。其經中今云此中。故次結成句
文此成經體也 隨墮八時者。此四字古
來有&MT10769;。雖古今有通釋。其義意&MT10769;辨折
故今設四門以通釋古&MT10769;如實義。一者
大唐三藏相傳義。二者擧古師&MT10769;。三者
古通釋。四今義通釋。初述大唐三藏相傳
者。開發曰。墮謂墮在。言八時者。相傳三
釋。一云。即是聖教中説八囀聲時。二云。華嚴
八會以爲八時。三云。西方時分晝夜各四。故
八時。今依後説隨墮八時聽聞正法。義
寛通故云云西方時分。西
&T047368;二。寄歸傳三
二擧古師&MT10769;者。唐
靜法寺慧苑華嚴刊定&T047368;云。八時者。舊人四
説。一云。如來説法於八囀聲中。隨用一聲
機説故。一云。佛説華嚴八會時故。一云。
聲明論。晝夜各有四時。如來隨於此時
機説故。一云。依十地論。如來説法離
非時八正時十地論十一云。如王懷憂惱
病・恚・着諸欲・險處・無
・讒侫・無忠臣。於此八難時。智臣不
語。法王亦如是。非時不説。云云
釋曰。尋
上諸説。雖各有據。然勘梵本並不相應。謂
梵稱一瑟吒。此云欲樂。梵言遏瑟吒。此謂
之八。而攝論梵本則是一瑟吒。非遏瑟吒
也由其兩音相濫。致使翻譯者謬傳。既翻
欲樂八。亦復虚加時字故。勞諸徳
動智海。玉巵雖寶。無當奈何。是故正譯應
隨墮欲樂聞者識上直非直説聚集顯
。釋曰。此文意顯聞而欲樂成聚集已上
刊定
&T047368;又唯識演祕曰。又薦福等三藏和上義淨
釋曰。隨墮樂欲時何所以者。解云。梵云一瑟
。此云樂欲。言頞瑟吒。此云八時。攝論梵
本云一瑟吒。明是樂欲云云又義蘊一擧
苑三解已云。此皆未可。今准義淨三藏説
梵云一瑟吒。此云樂欲。若言頞瑟吒。此云
八時。古徳錯翻名八時。應樂欲。此解爲
正。又我朝近代有信培者。淨業之徒自稱
得唯識。講三十論疏數度。予志學之後。
彼講席。退顧輒慨其講唯識而非唯識
口説大乘法相。不離言説大乘
。自墮小乘。講者既爾。聽者悉至
小乘之菽麥。今也他家講尊被信培之毒
大乘者甚多矣 肅然慨嗟于是
久。具如法相玄論之初辨拆焉。如是信培
者遂作唯識疏集成編。彼編之中引刊定&T047368;
已云。今謂。俗典不言乎。中心疑則其辭枝
疏主釋墮八時猶豫不決。是故説分三義
具不決。則不之親教三藏法師
也。疏主雖復已詢三藏法師。或亦不決乎。
又三藏曾在天竺受此論於諸論師
日。亦不之詢何也。三藏或務在傳幾經
。不擇一文句是非邪正如何如
乎。或雖三藏能無千慮一失乎。
撲揚巧設救釋。然義淨・慧苑等。雙擧梵漢
方音以申然辨。其失匝免。邑師判斷正。
尤有理也云云已上集
成編
三擧古通釋者。唯識
演祕中。擧樂欲與八時二義已曰。問。二箇
三藏並親歩祇園同覽。忽焉一義解
成楚越耶答。二倶無失。何者。一物名義含
多。且如帝釋具有十號。前釋據時聲
文義起故云八囀八時。後解依自慕法
教體生。乃云隨墮樂欲。問。論本若有
二言。前後三藏有隨取一想也。梵本未
二字。如何得隨取一耶。答。何廢無性
所製之論前後不同。二徳所覩而本有別。亦
此方諸述作者先後迴互。其類寔繁。以
彼斯亦何失云云已上
演祕
又我朝近代泉州堺
浦有海雲堂居士名鳩者。聲徳獨高。道頴
。芳傳四主。學苞大小。緇素欽挹。業崇
。時賢敢恭。遂釋墮八時文云。隨謂隨
時時也。墮謂率爾心也。八時謂八箇刹那也。
時者猶度。應知度度各別隨墮也。故擧
世俗八時與華嚴之八會。以示其例
八時亦有差別。即囀聲八度之時也。其如
a@ai@iu@u等。或@a@m@avaia@hbhe。名爲
隨墮八時。蓋善囀聲者自知焉耳云云已上東
海傳
慧苑亂轍以降。被妄雲。諸徳智日不
昭然。今也居士&MT10773;以通釋。可子古疑
雲少披。忽見慧日斜暉已上海雲
居士義
四今義通
釋者。三門分別。初辨古非。二辨古是。三彰
如實義。初辨古非者。靜法惠苑叨以梵本
&MT10769;八時義。此起妄謬之基矣。若三藏云
梵云一瑟吒此云欲樂謬。則應
&MT10769;。若三藏云一瑟吒梵本正翻
欲樂。今義翻爲八時。則汝如何&MT10769;。大抵翻譯
文例非唯敵對。多用義翻。譯場之法。至
解文。則必用第二展轉訓釋法
意味。玄賛三曰。然今經文恐人不解。翻譯之
家遂依第二展轉訓釋法而釋。然少不次。
義正之。不聖教。若別義釋。便是人情。
聖教云云今亦是第二訓釋法也。今擧
示一二例。梵云素怛覽。敵對應翻云綖。存
方土可信故義翻云經。又梵云毘奈那。敵對
調伏。存解故義翻云律。又梵云
落迦。敵對應不可樂。存解亦義翻云
地獄。又梵云商羯羅塞縛彌。敵對應
鎖主。准世所言天主。如是等類非七・
八・九。經論之中自可檢知。今亦如是。攝論
梵本既云一瑟吒。正翻應欲樂。雖然若
欲樂。則汎漫以不具彰名句及五心聚集
現義故。今爲聚集現義。義翻以云八時
墮在已。若墮在時。八時皆欲樂故。總言
則是欲樂。別言則是八時。唐三藏非
梵一瑟吒此云欲樂。故彼所&MT10769;今所
彼見遏瑟吒此云八。眩迷梵音相近。凌
謬傳。惠苑輕蔑賢善之罪所輕也。
惠苑不全解聚集顯現義故。以八時言
無用義。妄昧尤甚。惠苑由來有梵本
正翻之癖。彼實智解玲瓏。雖玉巵無
當。此非寶。有智之人勿妄説率失
也。又義蘊中朋輔薦福三藏。以八時
誤。是亦不全解聚集顯現之義故。義淨三
藏不顯法相之人。故唯以總合セル欲樂一
是。大唐三藏以法相大乘中道
故。今爲聚集顯現微細明著。義翻以爲
八時。有智學者必勿眩迷。又近來信培所
言。雖蚊蠅作聲。少附惠苑・道邑驥尾
黄口三藏。妄談不論已。彼云中心
疑故既分三義。此是何之言乎。大抵解大乘
深遠之教多義所含實理。是古學之風
也。今家章疏必設多義以令其眞實。信
培由來有多義以爲一途之癖。後學必
勿惑此説矣。此斥古非已。二辨古是者。
演祕中設救釋。問答有二。其中初問答有
少理。次問答似理。又設救釋
是。釋八時言義。故妨&MT10769;已。又海
雲居士釋八時言八囀聲八度之時。此釋
甚好。然不相傳三釋之所由。未盡之釋
問。下章云合有五刹那所依之聲心上。依
之見。則鳩師釋八時八箇刹那。似理。如
何。答。刹那時之通名。聲是名等所依也。云諸惡者莫
時。在五箇時節。名句所依之聲心上顯現故。云
有五刹那也。云八刹那亦無過也。約増長則有
名句五十聚集。約合説則但有五刹那。所依之聲心上
現也。所依之聲者。
攝假隨實釋也
是叙古是已。三彰如實義
者。開發中擧相傳三釋。以八囀聲初。華
嚴八會爲次。世俗八時爲後。此狹爲初。寛
後也。又今此章次。又初世俗八時。次華嚴
八會。後八囀聲之時。此即自寛向狹之釋。
前後之異。理無相違。初云隨墮世俗
説日夜八時者。約世出世間一切法。晝
夜八時之中隨墮在一時。心之上五心聚集
名句聚集。云隨墮八時等也。若於本邦。則
晝夜十二時之間。隨墮在日中或日沒見
是如是法事一時其識之上五心聚集名
句聚集。餘例准知。次云隨墮華嚴八會時
者。且擧華嚴八會餘會。謂此亦八會
之中。隨墮在一會聽法識上五心聚集名句
聚集。云隨墮八時等也。後云隨墮詮辨諸
法八囀聲時者。謂如一時婆伽梵。此八
囀聲中隨墮在第二業聲。聞者識上五心聚
集名句聚集。復如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此
八囀中隨墮在第七囀於聲。聞者識上五心
聚集名句聚集。餘囀聲中墮在聚集。例自可
海雲鳩云。墮者率爾心也。今云。未穩。墮謂墮在義。
八囀一一有墮在義。墮在言中五心具足聚集。非
率爾。故海雲所釋爲不盡理。又鳩云。八時者八箇刹那
也。時者猶度。應知度度各別隨墮也。即是八囀聲
八度之時也。云云。今云。此譯雖理。釋通漫也。以
刹那時言故。又鳩云。擧世俗八時與花嚴八會
例。云云。今云。此釋未穩。開發中既約
釋故。三義共皆是聚集顯現。寛中狹之相也
知。隨墮八時言。明聞法者識上五心名
句聚集顯現時時墮在。設八之言。且欲
俗説日夜八時墮在相。此日夜八時
中。華嚴八曾時・八囀聲時。同一時墮在故。令
八數。云八會八囀。非必局八。必勿
。如開發言。今依後説隨墮晝夜八時
聞正法。義寛通故云云問。日夜八時義如何寛
餘耶。答。初擧寛日夜八時。通一切世出
世間華嚴八會般若十六會諸會等。此等皆
在日夜八時中故。此爲寛通。次華嚴八
會雖日夜八時中狹。對八囀聲時。則
亦以爲寛。故是中也。華嚴八會中一會具
囀聲時。故以八囀時最狹也。是故以
初。正今由是説隨墮八時。無性論意故。
問。若爾爲何説華嚴八會及八囀時耶。答。
世俗八時墮在同時。八會八囀亦墮在聚集
顯現故。欲細聚集現相。説是三義
也。開發中自狹向寛次第相攝。准是可知。
理全無違。問。以何知聚集顯現相
隨墮八時耶。答。開發中問云。如何過未無體。
識上聚集相無。云聚集解生耶。答此問
無性墮八時之文。擧相傳三釋故。此三
釋即聚集相委細説。自可知也。三十疏對法
疏等。皆答聚集無。云隨墮八時。檢可
知已。次可事寛狹也。問。若爾何故不
樂欲八時耶。答。於八時中。隨墮
。亦皆無欲樂。故云隨墮八時。則欲樂
義自含隱。若但云隨墮樂欲。而任梵本。則
漫中之漫。毎一囀聲聚集現之義。遂不
明顯。故隨墮言含欲樂義。令知一一囀聲
聚集現等義故。云隨墮八時也。上來釋
隨墮八時已 聞者識上者。此即彰佛不説
故作此簡也 直非直説者。諸家釋紛
紜。決擇&T047368;曰。章直非直説者。略有三釋。一
切聖教明長行直。頌名非直。二據十二
。説最初契經名爲直説。據初略説未
細明。餘十一部之説子細具陳。説名爲非直
三從所詮。名詮自性。名爲直説。句詮差別
非直説云云又唯識義演但用此第一釋
又華嚴刊定&T047368;一擧五釋。初三釋如決擇抄
第四釋云。直爾説法名爲直説。以譬喩
説名非直。第五釋云。如實説者名爲直説
方便説者名非直説云云又開發中出三釋
決擇抄。復設別解云。又今別解。顯了
説者名爲直説。密意説者名非直説云云
有解。不屈曲表彰但直生解文義。説云
直説。屈曲軌範表彰差別之名句文。説云
非直云云近來信培者作集成編。評此等
云。今謂。雖輿説區。以長行爲直説。頌
非直優。而引瑜伽二十五・顯揚六・成
實論一證。今云。信培之此評也。雖精而
&MT10773;。失多含之義。由來信培好取捨。是彼
之癖也。上來所釋之諸義門。在此直非直説
。而含容無性論意明一切直非直説義識
上聚集顯現。必不取捨。此下章中云
行爲直頌爲非直。此由別義。深思可解 
聚集顯現者。此聚集有二。一者名句聚集。
婆沙十四正理十四。章主立之。大論等不
之。二五心聚集。由瑜伽論是。然此章
及對法疏及開發。説五心・名句二箇聚集。三
十論疏但説五心聚集。名句集處必有五心
集現故但存略。其實二箇不分離。然無
性意取何聚集聚集顯現耶。謂既云
義相現。故知名句聚集。是故開發曰。彼論於
八時中隨墮何時。聞者識上有直非直十二
分經聲名句等聚集顯現。以爲教體云云
五心集則名句集亦無故。雖分離。今
能詮文正教體。故以名句聚集
聚集也 此意即取等下。二章主以相傳
成文。隨世俗説者。西域&T047368;二・寄歸傳三等。明
西圓方俗説。西域&T047368;二十
一行
曰。六時合成
日一夜夜三
晝三
居俗日夜分爲八時晝四夜四。於
一一時各有
四分南海傳三云。若依方俗或作三時四
時六時。如餘處説
[章]佛地論云佛實無言 鈔曰。三擧佛地
論一師説而釋。此中二文。初正擧佛地論
。二章主釋文。此文有此二祕 本願縁力
者。唯識義演曰。如來因位發願云。衆生見
我者。於自識上文義相生。佛雖不説法。由
衆生有善根力故。即衆生自識上有文義相
云云近來信培評是云。佛願文義相生
者鑑説也。佛以慈悲樂説法度生。此云
本願必願文義相生云云今云。信培所
尤爾。義演釋不是也。此章下明護法等意
云。此師意説。衆生本願願佛説云云
知 自意識上者。自謂各自。其可聞者之
各自識。若地上薩埵爲可聞者。則此意識察
智識故。所現文義亦即眞無漏相。又若地前
凡夫名可聞者。則此意識有漏善意識故。所
現文義亦其體有漏善。似無漏相 文義相
生者。如上已明。文有二釋。一者淄洲由
釋分意曰。文者六文。最勝疏一曰。此六文
中。正文唯文身。是餘名文者。名句從所依
語從能依。行相約所顯義。機請據能起。相
從名文故。揚釋分曰。如是六種皆顯於文
若闕一種義。由能顯義是故名
云云二者章主由能詮根本釋云。文是所
依能詮根本。名句不解。但説其文云云
義亦有二意。一者淄洲由攝釋分釋曰。義
十義攝釋分具説
十義
最勝疏曰。此中依所詮
及所爲並名爲義。十倶所詮云云二者秋篠
増明&T047368;云。文集成名。名集成句。文是本體。
名句是義。是故擧體不義也云云此意。名
句雖是能詮。於能詮中體與義。義是差
別。是故今云文義相生。名句文相生。非
所詮義。此二之中。以第二家今章意
章主此段最初牒云能詮文中故。相者影像
相分。生者生變。謂由佛本願爲増上縁
第八識中意識種子生變似文義能縁
見所縁相。其能縁見今云自意識上。其所縁
相云文義相 此意即是等下。章主釋成 
爲増上縁者。釋縁力字。示因縁 此文
義相下。亦是佛地論文。自者自身一聚。親者
増上縁。善根者種子名根。有漏善無漏善
種子。又善根者前念相續所修善根。是約
。此現行所熏成之有漏無漏善種子名
力。力者切力切。能即是種子。謂此文義相
各自親依託所修善根種子力現起。而
唯自力起。以佛本願増上縁起故。就
根本縁其文義相云佛説 佛實無言者。
不説法
[章]故無性云佛云何説 鈔曰。四寄&MT10769;成 
無性云者。攝論第一初丁左文也 若爾云何
等者。攝論中正&MT10769;文。按彼論文。本論初説
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薩。爲大乘
體大故説。然無性釋云聞者識上顯現爲
體。由是此&MT10769;勢起。&MT10769;意言。若言聞者識現
體。則云何云已入大乘菩薩説耶。非
者識。彼已入菩薩能説故已上難 彼増上生
等者。此下八句攝論中正答文 彼者指
耶。答。此古來有二釋別。一者指已入菩
決擇抄由是作二釋。一菩薩本性之教名
上縁而生起者。心上所現影像之教。此影像
教以増上縁菩薩説。約實自變。二云菩薩實
説法者。菩薩爲人説故。約是云増上生
者指如來唯識義演由
是作二釋
今云。二家之中
菩薩攝論文。然決擇抄所言爲
穿。由是却義演第二釋爲勝。今別釋云。約
本如來増上而生故。佛云彼。雖佛不説。已
入菩薩爲聞者時。佛増上已入菩薩自意識
上文義相生。由此熏習力故已入菩薩在
増上縁。地前凡夫等聞者識上文義相生。
是故論文云菩薩説。亦已入菩薩實不説。但
在定爲増上。聞者識上文義相生。正指
彼。約本亦指佛云彼也 譬如天等
増上力等者。周&T047368;曰。謂有婆羅門事天等
聰明。專以夢中見未與呪論等。彼天
實非呪論等而與此人。但爲増上。彼人
夢中自得呪論云云玄賛一引此喩已擧
曰。如母嚙指子作喚解云云此周魯參故
事。擧此故事次引一字不説經而結 若離
識者佛等下。此結&MT10769;成識上顯現爲
。若離識者四字。若不爾者。意周&T047368;&MT10769;
云 此無性爲經部等執心外之名以爲
教體。今設&MT10769;云。佛如何説令他得解。彼返
&MT10769;云。云何不佛現名等。答云。非聽者識
之所現起。如非所縁。云何親能生聞者解
教體云云
[章]此就本縁實不説法 鈔曰。五成佛不
此言指上來所引佛地無性所言。本縁
者根本増上縁。本謂前所言本願也 唯有
無漏等二句成無文義之由。今按。此二句龍
軍論師所造三身論之文何以得知。謂唯識
開發中。初云龍軍論師等云此唯有無漏
等文。次云無性攝論云而擧隨墮八時之
。後云佛地論云而擧如來慈悲本願縁力
之文。法華玄賛中亦云龍軍等云而擧此唯
有文及佛慈悲文。由是自知。此唯有文龍軍
論師之文。加之玄賛中云。龍軍等言。佛唯
三法。謂大定智非久離戲論。曾不
云云以是撿唯識開發。彼云。龍軍等云。如
來唯有無漏大定智悲寂靜涅槃眞如之理
無動無轉無説無示。但衆生有感。於自識
文義相生。謂佛説法。佛實無云云
是復撿西明疏所引龍軍論師所造三身
論之文云。龍軍即是舊譯三身論主。彼説
果唯有眞如及眞如智無音聲麁相功徳云云
此文如次。大定眞如大智眞如智無音聲&MT90129;
相功徳
此等文對校。忽焉知此文唯有三法即龍軍
之文焉。近來學者無曾知此等之所由。深
思學人須詳察焉。又唯識演祕中問曰。言
唯有三法無文義。若爾。應色身。答有
二釋。一云。亦無所見者。亦唯能見識之
變矣。如文義等。二云。佛離戲論名等故。依
本願大悲現色身。令物覩益。故非戲論
色身故。有評曰。按佛地論・唯識論十。前義
本。至文自悉云云今云。演祕所釋以無色
如實義。此釋於龍軍義實爲允當
無性&MT10769;。云何有&MT10769;。無性攝論
佛有他受用・變化二身故。無色身義於
無性成。又以唯識第十文成無色
身義。此亦未穩。第十論云。有義。如來五根
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攝云云此意引
識所縁
本疏釋
曰。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先方變。本
識隨變。設第八變妙定生故。法界意識
所縁
所攝
今云。對法抄云。又諸菩薩雖滅定。而起威儀
諸淨土。此由定前意樂發本識相分諸威儀。後
之。威儀不滅。由第八識持縁彼故。此位威儀
何本質爾。八地已上菩薩入滅定位。無前意識
發威儀。即應念念入定。亦非定現
諸威儀。如是便違處處經論。無垢稱經等云云。今本疏
言。以意識妙定先方變。本識隨變者。此亦由
意識妙定發本識相分色身自現。此雖本識變。自
妙定生故。第八變色身。此定果色。法處界所攝。非
根五境
義也
佛以外所餘菩薩及異生等。雖
此佛所變上爲佛身土。然佛變細妙定力
生故
 
餘變者麁。佛變細者。非五境攝妙定所
生故
根境
既無。如五識亦非五識界。根雖實。似
其根相故佛現有。他不根。但似境。以
相麁故。可變用故。無垢稱經中。如來之心
恒在定故云云已上本
義文
本疏意。此第十卷妙
定生義。可或有色身或無色身。若第八識
變亦自妙定生故。若無第八實變色身則應
無色身。既妙定所生色身有故。復應
有色身。如演祕等。由第十論文。但云無色
身。則失本疏意。必勿偏執。是故今會言。則
無性攝論説他變用變化身此約妙定所
生身。復云唯有無漏大定智悲。約第八變亦
妙定生無因縁故。演祕答釋甚爲不是
若依聞者等下。於上句佛不説法之義道理
極成。即聞者識文義相現爲教體義自炤灼
故。今於此文明聞者識文義有有無漏心
現之別 若依者。猶若就 有漏心現
等者。地前凡夫爲聞者時之心現相 無漏
心現等者。地上薩埵八地上無漏後得之心
現相 即似無漏等者。唯識演祕中問曰。佛
文義。有漏識變。云何言似。無所似故。答。
三釋。一云。名等佛識雖無。然聽法者謂
佛實説故。自心上有似文義。雖本質所
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無失。如似我。向
内似故。二云。似佛無漏文義也。無
故。文義之言相從來也。三云。七地已前有
漏心位而過少故。名似無漏。非約影質
相似也。撲揚評取三義。初釋爲好。今云。三
釋倶有&MT10769;&MT10769;初義云。若言聽法者謂
實説。自心之上有似文義。似自内心故向
内似。爲似無漏。則地上能聞者亦應
内心文義相起。云何不似無漏。而云
無漏耶。眞無漏何故非内心耶。有
故。初義不成義演亦不
此初義
&MT10769;次義云。若
佛無漏故云似無漏。則地上無漏心
及八地上後得。何故不似無漏。皆是應
佛無漏故。地上無漏聞者文義。八地已
上後得文義不佛心。不道理故。次釋
亦不成。&MT10769;後義云。疏意通言諸有漏心所
變文義不唯七地。豈地前等不佛説。若
聽者。自識所變。豈不似無漏耶。既
似。故此釋亦不成此難演祕
中難意也
今明如實
者。不地前・地上。聞者有漏心現無漏
影像。不文義。總名似無漏。對地上菩薩
無漏心及二乘無學幷如來心相名眞無漏
似無漏。以一切眞無漏所似故。一切
有漏心現無漏影像名似無漏。翻是應知。
佛識上等所現有漏非眞有漏。唯識第十説
眞善無漏界攝故。可名云似有漏。如二十
論疏末辨。問。此文似無漏云聲名句文。眞無
漏但云文義。有何所由此差別耶。答。
撿三十論疏・對法抄等。三十疏中云似無
漏文義眞無漏文義。不差別。對法抄中似
無漏云聲等。眞無漏云名等。此亦無別。由
是撿今章意。眞無漏云文義。倶於能詮
文義。義是名句。如前已辨。故諸疏抄作
例全無相違 此即如來等者。此言承上來
。此即結成不説義
[章]故大波若不違唯識 鈔曰。六擧不説
歸唯識成立俗中教體。此中文二。初
不説證。二結成。今即初・二也 大波若等
者。四百二十五十八丁云。我昔於甚深般若波
羅蜜多相應義中。不一字 文殊問經者。
彼經下五丁左云。我成道來。雖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不一字云云涅槃經等者。經
第十四・三十九・第二十六廣説云云經第十四。
法身
不説。又三十九。諸佛無異説故云
不説。又二十六。依計執無不説
等言等
十卷楞伽第六・四卷楞伽三四十左金剛般若
十卷經第六云。我從某夜得最上覺。九至某夜入
涅槃。於其中問一字。亦不已説今説當説云云
又四卷經三云。如來不説墮
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云云
十地亦言等者。晋
經二十六三丁左唐經三十七三丁左問。三界唯
識文以何成不説義耶。答。一切法唯自識
所變故。唯聞者識所現文義爲教體。自可
此義成已。即佛不説法義也 故知教體等
者。二六結上成唯自心變文義爲教體。唯
識變義成已則可言中道成。中道教體顯然。
唯識觀者應自知
[章]問何故佛寶故唯心變 鈔曰。七問
唯心變教體 何故佛寶等者。謂於三寶中
佛寶即取本質。然今説法寶教體
不説法故。是無本質。唯自心變文義相。何
故佛寶與法寶中有是異耶。是問文意
也 答教法戲論等者。一切法性以不可言
證知故。不教示。然今教示爲教法寶。不
離言法性。故云戲論。由耳根意生。縁
教名聞。通縁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皆
是意識所變現事。爲教法體。唯自心變。自可
知已 餘非戲論等。除教法寶所餘理行果
三云餘問。此三何故非戲論。謂理法寶以
絶言如理本質。行法寶以眞如智
。果法寶以眞如子眞如智之冥合
故。云非戲論 故取本質等者。翻成
教體説唯自心變之由 無垢稱經等下。擧
教法是戲論之證。經第三十一丁不思議品文
也 法非是聞覺知者。法謂法性絶言妙法。
是非見聞覺知所及。無垢稱疏五曰。眞如
法中無四境故。四境者。對法論曰。眼所受
是見義。耳所受是聞義。自然思構應
是是覺義。自内所受是知義。雖大乘中根・
識・心所和合名見等。然根之義強故得名。
瑜伽論云等。文長往見 若行見聞等者。對
法疏一八十三左曰。准瑜伽第二十八丁九十三
十一丁之説。眼根名見。意由耳生。縁教名
聞。通縁一切名句文三屈曲生故。覺者即
是不見等。獨生意識及第七識知者。即
是耳鼻舌身五倶意識。第八心品及諸定心
云云是見・聞・覺・知四境。依有漏差別心
而建立之故。説眞如妙法非見聞等四境
也 非求法也等者。此法者指絶言法體。謂
見聞覺知求教法寶。此體以世俗論論。即
是見聞覺知皆意識變。非眞如法寶。故經
法非見聞覺知也 故唯心變者。結教法
寶唯自心變。謂教法必見聞覺知求之。是非
實求法故無本質。唯自心變
[章]問若取佛説聚集顯現故 鈔曰。八問
答識上聚集現。今此問以有宗三世實有義
&MT10769;識上聚集 答取佛説等者。若以佛説
本質聞者識變則無&MT10769;。故云義即
可然 若聞者心等下。正&MT10769;佛説法
唯聞者識所變爲教體之義。子細硏究。道
&MT10769;決。故此&MT10769;來也 過去未來等下。正&MT10769;
意也。順正理十四・倶舍第五叙有宗義曰。
我宗皆有三世無故。後待前能生名等
云云有宗義既如是。故於大乘立過未無體
後立聚集顯現義。大生疑故。今此問自起
也 答無性解云下。正答文也。如前已釋 
謂八時中已下。章主釋文
[章]瑜伽説心自當廣釋 鈔曰。九總以
心聚集七心十二心。離五心七心十
二心。故總合爾。大凡辨聚集顯現二。初
五心聚集。二名句聚集。然此章中。及對法疏・
唯識開發。二聚集倶明。三十論疏但明五心
聚集名句。謂名句與五心聚集顯現
必是同時。云諸惡者莫作時。同時有
聚集顯現故。此中有六文段。初列五心名
二示句法。三明諸時有二心。四明
。五明無時。六明常時五心等方具
今即初也 如五心章等者。建立五心
瑜伽第三意地三。如次下五心章
[章]如聖教説有起盡法 鈔曰。總明中第二
句法 如聖教者。北本涅槃經十四聖行
品文也。有四句文。其中今擧初二句。此次
但擧諸行無常句總明五心七心十二心
五心七心十二心故總明。今此諸行
無常句。二種句中第二顯義周圓句。句義倶
圓滿故増明&T047368;云。以眼耳鼻舌身集法滿足句
不生亦不滅等句顯義周圓句非也
對法疏明五心聚集已云。此中且依句義圓
滿以辨五心。非一切教皆定如是有但説
名。如佛言。一字五心生。如天接。二
字之内五心亦生。如慈氏佛。三字亦生。
是乃至事緒究竟。隨字多少五心方具。
應當云云五心章云。若説事理
已來。五心不云云今云。若委細論。則
諸行無常一句。有五心名句聚集以成
一句。同一時心上現然。今此章句初明五心
聚集。次明名句聚集○今且掲五心名句文
同時處現圖
○五心名句字同一時處心上顯現圖
且據七心之。十二心例可
率爾    耳識 一字聲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尋求  前三  二箇字身  一箇多字身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已上心相合十六心。聲相七。聲字相二十。名相三十五。總合七十八相。
前後念聚集成一句
  率爾。義鏡云。率爾者。忽然也。謂此初心忽然也。謂此初心忽然墮在所縁境中。名率爾墮尋求。同曰。
尋求者。尋謂思尋。求謂推求也。即於初心所墮境中思尋推求。名尋求心 決定。同曰。決斷。定謂印
定。於第二心所尋求境決斷印定。名決定心 染淨。同曰。深謂染汚。即不善性幷有覆無&T047368;。淨謂淨
業。即是善性及無覆無&T047368;。由第三所縁境決定已。此位方得染淨性成。名染淨心 等流。同
曰。等謂均等。流謂流類。由第四心染淨已成。彼所引故。今此位中或善或染流類均等故。名等流心
前心流故。名等流心
瑜伽八十一云。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
成立。如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
故。彼寂爲樂。此中爲成諸行無常故。次説
有起盡法。前是所咸即所成句。後是能成
即能成句文云云顯揚十二亦復如是。又増
&T047368;一云。諸行無常者宗也。有起盡法者喩
也。擧燈光等。生必滅故因也。由是道理
寂涅槃以爲勝樂云云
[章]如言諸字必意識生 鈔曰。三明
時有二心。唯識演祕曰。此一段文據彼七心
及十二心合而作法思惟可云云同義演
曰。此一段文總約七心辨。若新新解下。明
十二心云云今云。成唯識疎中明五心聚集
文。及今章文全同。然演祕・義演兩家分科中。
演祕釋疏文。義演不准。故爲
。今助演祕所釋解云。如言諸字至教體
亦成。總合七心十二心而釋。即是釋五心
聚集也。離五心別七心十二心故。若新
新解下。別明七心十二心中。初明十二心
既於初字下。次明七心。云合有七心也。故
今此文明諸時有率爾・尋求二心。今按
開發。就諸字聚集西方相傳三釋。與
燈中要集所擧相傳三釋。全無相違
  義燈所出要集西方三釋
第一師
三相 ┌率爾<
>┬聲
 諸 ┤尋求 ───┘┌名
   └決定 ───┴字
合前六相
行  同前
合前九相
無  同前
合前十二相
常  同前
句與所詮。十四法經十六心聚集。謂四字
中各有四心。謂耳意各四率爾。意尋求決定各四

  第二師
 ┌耳率爾─┐
諸┤意率爾─┴聲
 └意┌尋求──名
   └決定──字
行無常 同前
 ┌第三師
諸┤耳率爾
 │   ┌聲
 └意率爾┼名
     └字
行無常 同前
然其第一釋中別擧有説。其有説意與今章
及唯識疏所言全同。開發三釋明五心名等
同時集現故。文長煩言。今採要示。一云。説
諸字時有率爾・尋求・決定三心。諸言目
故。二云。説諸字時。耳識同時意識率爾
起但領受聲。續起尋求心時。其同時意識
上。於尋求所縁境中而得決定。尋求時必
名字等故。必得決定也。三云。率爾耳識
唯縁聲相。率爾意識亦縁名等故。率爾識
決定心。今云。雖是三釋。倶約五心
名等同時聚集。今此章及成唯識疏。唯約
而釋。開發中所言有説。云初聞諸字
決定心是也。與此章云決定知諸所目
全同。其實雖五心與名字同一時聚集
但就名字五心。與句義五心。各
一邊論之。智者應知 率爾心已者秋篠 
義鏡曰。初率爾者忽然也。謂此初心忽然也。
謂此初心忽然墮在所縁境中。名率爾墮
云云必起尋求等者。義鏡曰。尋謂思尋。求謂
推求。即於初心所墮境中思尋推求。名
求心云云必言示必定率爾心後起尋求。初
心者率爾心也 雖多刹那等者。示若尋求
無間心散亂。則尋求亘多刹那。行解是一不
決定 未決定知諸等者。釋多刹那總名
所由。此即開發所言有説義也。此不
名。但約義論。智者勿濫 如瑜伽論等者。
此取意引擧率爾次必尋求起之證 又一刹
那五識生已者。明率爾墮心。五識隨一縁境。
是率爾墮心也。今此瑜伽文説率爾墮心唯
五識。又第三及七十六深密經説意識
也。又云。何率爾墮心通五識及意識耶。答。
率爾五識同時意識亦名率爾心也。瑜伽論
三説。意識任運散亂。縁串習時。無
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有欲等生。尋
求等攝故云云五心章引是云。且如眼識。初
於境。名率爾墮心。同時意識先未是。
今初同起亦名率爾云云今云。此章所擧約
相勝説。率爾於五識勝。尋求於意識勝故。
今此偏説非率爾五識無同時意識也 
從此無間等者。釋前文云必起尋求續初心
。周&T047368;釋曰。又一刹那至必意識生者。證
爾後必有尋求。又五同時雖意識。今言
無間識生者。尋求識生云云必意生故者。周
&T047368;所覽本作必意識生。對法疏與此章同。
成唯識疏作必意識生故。今檢。無故字
勝。有識字本爲正。以周&T047368;所覽本
是。問。凡論五心。唯在六識。將通七・八耶。
答。如開發言。然此五心。彼瑜伽論隨其相
。但約六識而分別之。七・八相續。五心相
隱。所以不云云五心章中
[章]復言行時生即不定 鈔曰。四明
 由先熏習等者。初聞諸字率爾・尋
求二心。熏習第八本識。説熏習勢。聞
時。連帶諸字率爾・尋求解生。如何解生。
謂有三心現 有三心現等者。謂於行字
慧解心生。此云三心現。所謂率爾・尋求・決
定之三心現 決定知諸等者。釋決定心生
決定者。義鏡曰。決謂決斷。定謂印定。於
二心所尋求境決斷印定。名決定心云云 
知諸因等者。示帶上字解生。問。今云
三心現。爲十二心歟。將七心歟。答。此
且就十二心釋。故云率爾・尋求・決定三心
。若約七心。則言行時之率爾・尋求。取
先起者。但決定心爲新起心。今總合七心・
十二心明。有智學者審詳可知。勿概見必
&MT10769;。問。七心・十二心別爲何分是。答。古
來有三釋。初義演云。若諸行等四字通説。
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一一別説。即有十二
。何以故。新新解故。二同學鈔云。七心聚
集明利根人。十二心聚集説鈍根人。而利
根人知諸法自性之時。兼知其差別。是故
五心聚集多少不云云三近來信培解云。
七心・十二心二種聚集非利鈍。此是以
境有舊與新爲別。又云。章主以五心
云云今詳。信培之所言破利鈍。釋
境有舊新。似穩當。此中云境新。豈非
鈍根耶。隨云境舊。亦豈非利根者生解一
時悟故。就境舊解生。一一非新生耶。今云。
七心・十二心如義演釋。由通説與別説
。有七與十二之別。然七與十二同一時
處。七心集處必有十二集。十二集處即七心
集。而其體五心集。但是約義邊別七與
十二之別。不必膠執而論也。若膠執論。
則失今此文總合意。周&T047368;曰。然無七心・十二
心兩種別明。故此總中含七・十二理無
違。義演中亦有唯七心釋之文。爲
。以要言之。大抵五心於一字上亦有
。七心十二心。今約諸行無常句
立也 故瑜伽説等者。擧尋求無間決定
心生之證。第三五丁説。從此無間。或時散亂。
或耳識生。或五識身中隨一識生。若不散亂
必定意識中第三決定心生云云&T047368;一擧
藏相傳西方三解。其第三解曰。若此五識同
時尋求決定意識。則縁彼五識曾所縁境生。
此言無間者。由五識同時親依五識
故。縁無間此是同時無間。非前後無間
云云今云此第三解同時無間義。就五倶意
辨。又由最勝子解西方第
二解也
云。乃明五識後
尋求決定二意識。縁過去五識所縁境
追縁五識所縁境故。唯縁過去境生。或
時縁五識所縁境云云若由此解。則前後無
間及同時無間二義。前後就五後意辨。同時
是。此解爲優 生即不定者。謂決定心生
即爲不定
[章]雖知自性許散亂故 鈔曰。五明
 自性者諸行二字也。此未差別故。
但可名。名謂自性故。云雖知自性 然
未知義者。義謂差別。意言。雖諸行名。未
知諸行名此何差別 爲令了知故者。諸
行若常若無常。爲此差別。復説無字
 於此時中等者。説無字時云此時中 
有先三心者。此且約七心明。若心七。則説
無有先率爾・尋求・決定。復於無字但尋求
心爲新起心。又若約十二心委細釋此有
先三心四字。則諸言有率爾・尋求。復行言有
率爾・尋求・決定三心。應合有先五心。然
今言先三心。是於諸與行言起率爾・
尋求二心相無別故。相攝以言先三心 
於無字上等者。此約十二心無字上有
率爾・尋求二。若約七心此文。則此中但
尋求心新起心。如是含七心・十二心
故唯識演祕中。云七心・十二心合作法。尤
穩當。義演但云總約七心。爲不盡理
 未決定知等下。明無字時却起尋求
所由。未決定知等者。説無字時。但尋求心。
無決定心所由 即從決定等者。正明
時。決定心後還起尋求。上二句明所由
次二句正明事。五心章中明亂起不亂起分
。今云即從決定等。其中亂起也。廣如
 論但定説等下。此擧決定尋求
。即瑜伽第三文。如前已引 但定説三字
正成今義。謂率爾・尋求此無間次第生不亂
起故。不多刹那。無間次第生。瑜伽論中
但説率爾尋求無間生。不尋求以後無間
。故此文亂起之證也 尋求以後等者。瑜
伽論既不尋求以後亦無間生故。尋求後
或起率爾。或起決定故。今説無時從行字
決定後却起尋求。此爲亂起也 許散亂故
者。一本作許亂起故。成唯識疏亦作亂起
。對法疏中作散亂故。與現本同。雖
。作亂起故勝 又唯識義演中。釋
從決定已下文云。問。若云決定心後却
尋求者。如何前言先無字上但有二心
謂率爾尋求耶。若不然。彼約亂起故。云
無字上却起尋求。而無率爾。故知亂起
尋求非七心攝。但尋求前行法。今約無間
次第生故。聞無字時有二心云云今謂。
此答甚爲不是。如理不此文一段七心・十
二心合作法。故作此謬。謂若約七心時。於
無字上但有尋求。此即亂起。爾如理云
起尋求非七心攝。甚不是也。夫云亂起者。
謂五心不次第起也。既於無字先決定
却起尋求。是亂起也。故七心必是亂起。而
亂起尋求非七心攝。大妄謬也。復今章文
無字上但有二心。此是亂起次第十
二心也。從決定心無字率爾尋求故。爾
如理釋云無間次第生。甚不是也。不
疏文
[章]復言常時方乃得轉 鈔曰。六明
 五心並具者。於常時五心並具。此
十二心而明。五心中率爾・尋求如前已
 染淨・等流心者。義鏡曰。染謂染淨。即
不善性幷有覆無&T047368;。淨謂淨潔。即是善性及
無覆無&T047368;。由第三心所縁境決定已。
此位方得染淨性成。名染淨心。等謂均等。
流謂流類。由第四心染淨已成。彼所引故。
今此位中或善或染流類均等。名等流心。等
前心流等流心云云 由前字力等下。明
常時五心聚集力故句義成滿 由前字
力等者。諸行無三字起率爾・尋求・決定等
其勢力展轉熏習種・現展轉
熏習也
演祕中云
下明七心。尤不是也 連後字生等者。今聞
常時。前前熏習諸行無三字連常字。心
上聚集顯現。此時一句成。故名最後時。於
最後字時。始解諸行無常句義圓滿究竟。義
解決故。染淨・等流二心。方當其時乃得
。等流五識爲染淨意引生起。如五心
章及唯識論
[章]故雖無過教體亦成 鈔曰。明龍軍無
性等教體中。十結成答問 故字承無性解
云已下義。意言。如是聞者識上五心聚集一
時顯現故。雖過未體。教體自成
[章]若新新解故成十二 鈔曰。明龍軍無
性等教體中第十一明十二心別作法 若
新新解者。周&T047368;曰。新新聞説而生解也。一
一字別名爲新新。非要隔越多時聞故名
新新云云 即於末後等者。同學抄曰。問。
本疏中付諸行無常一句五心生起
。且説後字之時。前字所起率爾等心爲
聚集顯現耶。若説後字時。前字心生者。率
爾心但一念也。諸字率爾等至行字。則率爾
心云何多念相續耶。況尋求心於不了境轉。
若説行字之時決定心生。其時云何尋求心
並起耶。加之説常字時染淨心生。而前字
率爾等三心此位生。則未轉依位前三心無
&T047368;也。其時意識豈一念中通三性耶。若依
之爾。則見本疏等文。明連帶解生。説行字
時。前二心生。述新新解。末後十二心一時聚
云云是可後字位前字心悉皆生起
此兩端如何會耶。答。別起五心先字位心不
後念。義疏五心一時聚集。是故説行字
時。連帶不諸字。決定心位縁諸字故。決
字心上以義立率爾・尋求等也。新新解生
時。若至常字。兼縁前三字故。染淨心位
義説餘四心。既非別體。故後字時。一見分
中十二心聚集顯現。自可云云今云。此答
尤妙。實是相傳珍義。甚可愛樂。然答
轉位前三無&T047368;。其時意識豈一念中通三性
&MT10769;分明。今答曰。對法疏中明五心
聚集教體三性分別二義。取其初義
善。初義曰。有義。五心皆通三性。初三心無
&T047368;者。據多分説。境若増強爲不定故皆爲
云云五心章曰。若在因位。境強勝諸識雜
生。並生五心。皆通三性云云義鏡曰。
定中聞聲。耳倶意識率爾是善云云
等釋&MT10769;。又&MT10769;率爾心應多念相
之答。亦未分明。今答云。若三世實有。則
&MT10769;。今過未無體。得意識隨念分別
故。如一念意識縁過去多事故。非多念相
也 第一有二者。謂諸字有率爾・尋求二
也。第二有三者。謂行字有率・尋・決三也。第
三有二者。無字有率・尋二也。第四有五者。
常字有率・尋・決・染・等五也 故成十二者。
十二心。演祕曰。若新新解已下明十二
云云同學抄曰。凡見疏前後。上來七心・十
二心合明之了。次若新新解已下明十二心
聚集。次既於初字下明七心聚集也。總別廢
立。本疏文相雖分明。義林章中有此意
無失。云云
[章]既於初字一時聚集 鈔曰。第十二別
七心。此章文悉義意易了。然對法疏及成
唯識疏中。至此別明別七心。文省略故其
&MT10769;了。依是學者多設劬勞。近來信培對
辨三十論疏與總料簡之異。以此章文
優。信培由來有評立優劣之癖。此是具略
異耳。何優劣之有。復成唯識疏及對法疏。云
於後後字等。略第二已下尋求。然信培謬解
云。行無二字爲後後字。以常字末後。而
自迷以爲劣。今云。於後後等者。於行無常
三字尋求・決定。若具言則應諸字未
尋求。行有決定。無有尋求。常有決定
今略合云後後字者尋求決定。復云
後乃有等。謂於後後行無常三字。隨應有
尋求決定了。其句末後有染淨・等流二心
也。如是解則與此章意全等同。復&MT10769;云。成
唯・對法二疏。云五心方具等。何云七心
耶。答。總釋聚集文也。與此疏併考可

[章]如是方名應具廣之 鈔曰。第十三結
俗諦中道義 如是者。承上來所明隨墮八
時聞者識上五心聚集顯現之相。此中雖
七心・十二心等相。但言其所□則五心聚集
現故。云如是方名五心具足 故唯識教等
者。承上已正結可言中道 故者承五心
聚集。謂聞者識上五心聚集顯現以爲教體
故。是即離心變別教體。唯識變是中道
故。俗諦可言中道義成。離中道別教體
也。故云唯識教等。問。何故明龍軍無性等
教體。以五心聚集聚集顯現。又明護法
等教體。以名句聚集聚集顯現。有何所
。爲此意別耶。答。如上已明。五心與
同一時處聚集顯現。雖差別。若一處
明。則意味煩重&MT10769;了故。隨文便初明五心
聚集。次明名句聚集。問。如何隨文便。若龍
軍・無性等立聞者識上文義教體故。以心識
一義五心聚集。護法・親光等立能説者
識上文義爲教體。是亦雖識變。約能説
故。以名等聚集教體。至如實義。五心名
等一時聚集。自可了知。是故開發中。龍軍・
無性教體下。明聚集現。五心名句共論。至
護法文之具如
[章]二者護法親光等説 鈔曰。顯中道不
十文中。第五牒擧護法等教體 勝子
親光者。護法門人。親光説是佛地論第二有
義也。問。佛地論第一有義。與無性同。何故
前不親光。但云佛地論一師説耶。答。親
光是護法門人故。以護法同義親光
本義故。今此云親光。勝子説本出釋論中
[章]凡論出體故皆無證 鈔曰。顯中道不
十文中。第六擧四重出體而明。此有
四重。初四重中文有五。初標牒。二攝相歸性
體。三攝境從識體。四攝假隨實體。五性用別
論體。今即初・二也 凡論出體等者。凡者汎
爾汎漫也。出體者出諸法體也。今此所
四重出體。非但論教體。示總論諸法體
故云凡論。又此四重出體非唯護法
。無性等義亦攝在此四重體中。無周
攝。故云凡論也。如成唯識疏。以
攝境從心。以護法性用別論。又如
二十論疏。立増上縁因縁性相別論。無性・護
法倶爲性用別體。又開發中。以清辨・竪慧・
護法攝相歸性門。復以龍軍・無性及護
法等説性用別論。復以清辨・護法
假隨實門。又如無垢稱賛。以四重出體
能所詮文義體。如是此四重出體圓妙自在
諸法體之法門。非必膠執守株之論。有
智學者深應觀察。如次下言。雖一體。義
三。故此四體攝法義周。隨其所應
一切法。而此四體約義用分。不眞俗法
相道理。一一法上具此四體。一體具三圓妙
自在。深應了知。又華嚴探玄&T047368;中。明經體
十門。第一小乘。唯本無影今云。此賢首説未
穩。如何則小乘教
中不本質影像之説故。此第一門不立。彼救言。小
乘立實有法體。是即慈恩家所言本質。復雖小乘有
行相名。不影像名故。今爲無影。恒有法體爲質。
今云小乘唯本無影。何咎之有。斥救云。慈恩家所
本質名。以影像所依托起名爲本質故。此本質體不
定。謂他識所變爲質。自種子爲質。或前現行爲
等。若彼不本質名。以義彼恒有法體今爲質。何故
小乘所云行相。能縁心上行所縁相故。即與大乘影
齊。有何所嫌不義。今言無影
爾以義但云唯本何別意。進退不
第二護法
説法義。亦本亦影此名目第二門。當
護法佛説法義爲他家始
。今謂。此亦不爾。如何則彼家書云始教就法相義
別門。若爾。今所云亦本亦影者。非性相差別。謂
亦乘亦大釋亦言義同。同依一所依之義云。亦非
本影性相差別。彼救云。三十論疏既云。護法性相別
論。是非法相義別門。云云。今斥云。若爾。二十論疏。龍
軍・護法共爲性相別論。何今龍軍爲終教就體性鎔融
教攝又亦本亦影則攝相歸性門。
性相別論釋。故彼説不穩當
即大乘始教。
第三龍軍等不説法義。唯影無本。即大乘終
云云今云。如是十門亦應有今家四重
出體。雖説一門義九之義。若不爾云
第一唯本無影必定唯本無影故。非唯影無
。唯影無本必是此非彼。則此是同勝論計
故。賢首宗談圓實具徳。故應定如今家
四重出體 一攝相歸性體等者。此下二明
攝相歸性體 即一切法皆性眞如者。一切
法謂今所攝相。相者相状即。依他起諸有爲
法相状別故。一切法云相。性者實性。即眞如
理。是諸有爲眞實性故。由此諸法性即眞如。
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故大般若經等者。
經五百七十八十六丁述賛曰。一切有情皆如
來藏者。如來藏者即是眞如在纒之名。出纒
之時名法身故。藏謂庫藏。諸佛所有一切功
徳皆在其中。名如來藏。現行功徳未
故。不法身。又此眞性正實如來藏在
。名如來藏。一切衆生皆有眞理云云
曰。又由此性體遍三業。能令三業普皆賢
。故名普賢。然今菩薩普賢本性即如來藏
故。説普賢菩薩自體遍有情體故。有情者
皆如來藏云云 勝鬘經説等者。經述&T047368;
曰。第二明不異。然此二法依如起。離本無
末。虚幻所生。生死二法。今如來藏猶波即
。但由世門假立説故。云有生死。窮
眞外無妄 無垢稱言等下。經第二菩薩
品文也 一切衆生皆如來者。由無垢賛釋
曰。此總顯如。汎然總顯一切依如。欲
如中無&T047368;故。切有情及一切法此總依
如。於中一切賢聖依如。於中彌勒別亦依
如。欲凡聖・人法總別皆依於如。空理義
云。皆依如者。皆性空故。應理義云。用依
故。體依性故云云問云。何云用依性。體依
性耶。答。喩之五趣身而示焉。或云人身
人用故。或云畜生身。作畜生用故。或
地獄趣身。作地獄趣用故。或云天趣身
天趣用故。今此言衆賢聖及彌勒是用也。
賢聖及彌勒用別故。如是五趣身作
用差別論其性。則地獄身地水火風四大種。
人畜天身悉皆其性離四大性別。若忘
地獄人畜天身作用但觀四大。則五趣身都
差別。至衆賢聖彌勒亦復如是。如是觀
察應用依性。又於五趣身。人是眼耳鼻
舌身頭目手足皮膚等爲體相。地獄趣身畜
生趣身天趣身。皆以眼耳等體相。如
體相觀其性。則眼是四大。耳鼻舌等是四大。
手足皮膚亦是四大。一切眼耳鼻等悉皆
四大無別。若忘眼耳鼻等體相但觀四大
則一切五趣眼耳等體相。但是周遍四大種
都無別。至一切衆生亦復如是。如是觀察
體依性也。如是觀已。應總別依
如也。如謂諸法眞實縁起法性。謂空無我所
顯眞如。有無倶非心言路絶。與一切法
一異等。是法眞理故名法性。強名云眞如
是離言縁起法性。總別皆是。且觀一衆
。皆是離言縁起法性。至一切衆生一一無
離言縁起。若忘一切衆生相離言縁
。都無差別。又一切色心等諸法亦復爾。皆
是離離言縁起別性。若以離言縁起之
色心諸法。色心諸法都無差別。又衆
賢聖彌勒亦是離言縁起法體都無差別。如
是論名攝相歸性門而論 諸經論説
等二句。明餘經論亦有此説。例准令知。華
嚴經説。有爲生滅法是眞如相。又有論説
法界等流教法等。亦説諸佛眞如爲體等
枚擧 一切有爲等下。章主釋攝相歸
之文也。是如之相者。差別爲相。即經所
説一切法亦如也。一切衆生衆賢聖彌勒等。
皆一切有爲無爲法言中攝。譬如海水等者。
喩成。周&T047368;曰。問。如波依水。相異體同。
同滋潤故。如色等法而望於如。體相倶異。
何得喩。答有二釋。一旦取不離一邊
喩。若約體相喩者。如草木等依於
是。波一一相雖異。眼中濕性不於海
色等相若異色中如性而亦不無障礙
眞如性也。後釋爲云云近來信培評此決
釋問答云。此問賢首家之所&MT10769;也。不
如隨縁故。水波喩不成&MT10769;也。有&MT10769;故。決
擇抄中以二義會。彼抄雖後義勝。
前義正。而波一一相已下爲第二解
云云今云。周&T047368;所答尤爲麁漫。今別答云。汝
問意未穩便。如波依水相異體同者。體言
二體性與體相二。相言亦二。相用與
二。既彼云同滋潤故。爾則云體性明。例
是如色等有爲法是生滅法。如眞如無爲
是常住法。是云相異。如波紛亂相與
湛然相既異。而如滋潤性水波同。色等有爲
法與眞如無爲法。絶言性全相同故。彼問中
於如體相倶異。何得爲喩。不
。猥作此問。爲大妄謬。答中以無障礙處
眞如性。是亦不是。無障礙虚空無爲。雖
是亦如相如性。云眞如猶是如相非性。
本性絶心言處。有爲法縁起本性亦絶
處。故云性同。又如信培未辨菽麥者。
眞如縁起説與頼耶縁起説。喜優劣
彼不本識縁起即離言法性。作別一箇眞
如者與本識縁起法別之見。故空起此妄
法生優劣。但是相待假妄心所變。汝
心妄優劣不我心平等正見。學者深思 
此波之體等二句。示不離如。體者體性。波是
濕潤爲性。水亦是濕潤性。譬之一切法不離
故云豈異水乎 一切諸法等者合法。
周&T047368;曰。一切諸法猶如波浪。四縁會者猶如
水風。成其體相者即同於水。言四縁者。謂
因縁・増上縁如是等法皆不云云今云
成其體相者即同於水者。大妄謬也。謂應
於波。次云然不離如。是同於水。學者
簡擇 有漏種子等者。此本識與種相望論
攝相歸性。示前攝相中亦有攝相歸性釋。令
性言但如相言是有爲法。成唯識疏
曰。本識&T047368;望種三性四出體中攝相歸性故
皆無&T047368;。種從現行於本識相用別論故
三性云云 亦復如是者。例同前攝相歸
故。皆無&T047368;者。有漏種子雖善等三性種
種子則必依附本識自體。本識性無&T047368;故。有
漏種其性無&T047368;。如是釋則攝有漏三性種相
本識無&T047368;也。故云亦復如是等
[章]二攝境從識誠證非一 鈔曰。三明攝境
從識體。亦名攝證從心。亦名攝餘歸識 
即一切法等者。如二十・三十唯識論及下唯
識章 華嚴等説三界唯心者。二十論初説。
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説三界唯心
云云彼疏釋曰。華嚴經第九卷云。心如工畫
。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
三無差別云云三十論第七卷及心經述賛中
是釋 心所從王等者。無性釋四七丁成唯
識七八丁廣明。即隱劣顯勝。唯識如是等文等
者。説唯心唯識教文。處處有之。由開發釋
大般若五百九十五説。菩薩摩訶薩。如實通
達一切諸法顛倒所起虚妄心觀云云又清辨
掌珍論説。謂一切法眞性皆無但隨妄情
等是有。故聲名等體即妄心。非妄心
別性云云又馬鳴起信論説一切諸法唯依
而有差別。若
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又説。三界虚僞。唯心所作。云云
一切聖教説心變
教皆是此門。問。以攝相歸性門一切相
差別。令眞如一性。今亦立攝境從心門
一切境差別。令唯心一門。何故如
前後二重差別耶。答。眞如謂彰無差別
一切法亦如是。以差別法相
。此是以無差別教示差別相之極
邊際此云攝相歸性。又唯心謂彰縁起有別
。如三界唯心。是以一切諸法
起有別。此是以縁起有別教示一切
法相之極。縁起極離言悟入中道。成唯識七
説。頌言。心意識八種。眞故相有別。俗故相
別。相所相無故云云賢首家所言始教就
法相差別門。終教就體相鎔融門。以今家
之。則體相鎔融即是攝相歸性也。法相差
別即是攝境從心也。問。探玄&T047368;一曰。謂衆生
心内佛。爲佛心中衆生説法。佛心中衆生。
衆生心佛説法。如是全收説聽無礙。是
甚深唯識道理云云此説與今家所言攝
境從識門同異如何。答。此即今家所言攝境
從心門。既云唯識道理故。又此是攝相歸性
門。既衆生心佛心説聽差別説爲全收無礙
全收無礙是離世間不思識異故。相無別法門
故。是攝相歸性門。而非攝相從識門也。又
衆生心與佛心。説與聽雖異。同時同處非
即非離。如能熏所熏同時同處非即非離。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附應等事心異故。則
亦是攝境從識門非飯門也。又可。此是攝相
歸性門中攝境從識門也。以是爲實義
[章]三攝假隨實此類非一 鈔曰。四明
假隨實體。一切諸法如幻假有。其假有中因
縁變者爲實。其餘爲假。論第八説。依他起
性有實有假。聚集瓶盆
相續過去
未來
分位不相
應行
故。説爲假有。心心所色從種子生故。説名
實。若無實法。假法亦無。假依實因而施
設故云云又瑜伽一百卷説六假。一聚集
假二因假。三果假。四所行假。五分位假。六
觀待假。如是三假六假但開合異。皆是離
縁變餘體無故攝一切假。隨實教示皆是此
攝假隨實門説。今云如説瓶等。擧聚集假
以隨實法。云諸不相應等。擧分位假以隨
實法。餘假隨實例准可知。如無垢稱經香
臺品説。無垢稱言。此土衆生剛強&MT10769;化故。佛
爲説剛強之語。語即音聲以爲云云
等文是也。又義演中擧名句文攝假隨實
。近來信培此爲不是。今云。義演非謬。且
名句文釋。令餘也 對法論説者。論
第二四十文也 是説不害等者。是亦分位
假。對法第一及成唯識第六説也
[章]四性用別論此類衆多 鈔曰。五明
用別論體。亦名性相別論。亦名相用別論
是名言隨處相違。此有二義。一種種名
言世俗施設故。相待立名。必非唯名性。待
相而性。亦待用名相。待性待用亦復如
是。假實立名亦隨世俗説。故執名言。非
大乘解。如眞心要決辨。二一一名相離言體
故。性必非性離相性無故。相必非相。亦例
知 色心假實等者。現本作色心及眼名
別處故不是。二十論疏及對法鈔作色心假
實各別處收。由無垢賛等釋。此爲是正。今
且擧色心及假實准餘。別論色與心。
又別論假與實。不善等三性各別論。或體與
用。性與相各別論判。曾不相攝。云性用
別論也 瑜伽等説者。論五十四六丁文也 
色蘊攝彼十處界等者。周&T047368;曰。此有二義。一
既言色蘊攝十處界。此即離境而各別論。二
但言十不餘二。是即色心各別説也。
所以今言五蘊即是性用別論收。又有
。一云。五根各各別處。即是別論。一云。色
者心家之用。今色蘊攝十處。不於識。即
是性用別論云云今云。周&T047368;所釋以相攝義
各別論也。若以不攝義釋。則云色蘊攝
十處界者。説假實各別體。色蘊是能攝積集
故。離十處蘊義故。此爲假也。十處界所
攝本體。此即體實離蘊義一處一處各別縁
起有故。名爲實也。又成唯識疏。以護法取
能説者文義教體性用別論。此是分
如來聞者如來聞者本質如來影像聞者
如來聞者教體故。爲性用別論也。二
十唯識疏中。立増上縁與觀因縁性相
別論。故護法・無性教體倶爲性相別論。増上
縁爲性。觀因縁爲相。由此等釋。今此章所
言云色蘊攝十處界。且倶示一例。必
守株。故總結云此類衆多
[章]又有四重詳而易入 鈔曰。此明後四
重出體。總結初後四重。是本出釋論。彼論
云。二爲闡因縁・唯識・無相・眞如
觀行差別云云 一眞如者。無垢稱經
説。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又聲聞品説。能以食平等性一切法平
等性。又菩薩品説。一切衆生皆如也。至彌勒
亦如也。又不二法門品中。三十三大士題
二法門。三十一菩薩説無差別之相。以爲
不二法門。皆以無相於相。故並是今言
第二無相教體義猶麁顯。妙吉祥答。以無言
無説無示&MT10769;諸問答入不二法門。是以
眞如教體無言説。以詮顯之。猶非深極
依詮顯故。亦即第二無相教相教相者
即法門
第三證
得勝義唯有無垢稱。默然無言。正智正證
眞如之妙。是爲眞如教相法門深復深也。又
華嚴經離世間・不思議二品所説。皆是此教
相也。又涅槃經梵行品説。善男子。如來有時
説世諦。衆生謂佛説第一義諦。有時演
説第一義諦。衆生謂佛説於世諦。是則諸佛
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縁覺所知云云起信論
説。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云云中觀論説。因縁
所生法。我説即是空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
義。如是等文並説眞如教相即是
法門
 二無相
者。無垢稱經聲聞品説。法常寂然滅諸相
故。法離於相所縁故。謗諸佛於法
衆數。終不滅度。起信論説。一切法
本已來。離言説相名字相心縁相
中有等論説一切法皆空云云是等文並
無相之法 三唯識者。無垢稱經序品説。
直心是菩薩淨土深心。大乘心是菩薩淨心
又説。心淨國土淨。又華嚴・深密説唯心唯識
法門。又起信論等説。一切境界唯心妄起。又
二十・三十唯識説。如是教等皆是唯識教相
 四因縁者無垢稱賛三本曰。應理義云。法
門有四。一因縁。二唯識。三無相。四眞如。無
垢稱經序品説。待因縁故。諸法立善惡業
又方便品説。是四大種所合成身。無常無
強無力。如來法身無量善法共所集成云云
法華經方便品説行因。即經八甚深壽量品
願因。云毎自作是念等。又天授品説
。方便品説説因。云唯以一大事因縁故出
現於世。又華嚴經法界品。説佛於過去行
一微妙音能應一切。又雲集品説。無量
無數劫。此法甚&MT10769;値。若有得聞者。當知本
願力云云又性起品説。令諸衆生於是見聞
而得成彼金剛種子云云又諸經中説諸因
縁及五種姓等是。又瑜伽・顯揚・對法・唯識・
攝論等。説本有所熏種子・及種子生現行道
理・五因十因・十二有支・三縁四縁等是。又
起信論説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
謂依因依縁。又説四種法熏習等是。如
等文並説因縁教相。如是四重中。眞如法門
最爲深妙。心境冥智神會達理。契眞智
障習一切法。故最專一。次無相法門通談
無差別相故。依詮門故。少麁亦細。仍有
相當心。未正證。次唯識理觀麁亦細説
内心之相状故麁無相。次因縁事法
最爲麁顯故居最末。且因縁中亦有唯識
唯識亦是因縁法故。亦有無相所縁。無相不
因縁眞如之體。亦是因縁。由因縁
切法故。乃至眞如中與一切法異不一。
應不前三門義。今隨事相麁細不同。
此四種。非定名別。此就所詮義而談。若
能詮教。則文説眞如處無餘三。文説
餘二法。文説唯識餘一法。此就
。非多句及一章假論。上來釋後四重
全由無垢稱賛而釋。釋論及無垢賛。因縁爲
初自麁至深妙次第也。是約觀行次第。今
此章眞如爲初。自細出麁次第也。就明
。約能説教示次第。周&T047368;曰。一眞如二無相
者。而此之二種如何別耶云云今云。但有問
答釋。眞如與無相之別。如上已釋。周&T047368;
無垢稱賛故。作&MT10769;歟。問。成唯識
疏・對法疏中。但明初四重。不後四重。何
故不説耶。答。成唯識疏。本論既但説唯識
自泯後一。別不眞如無相。又對法疏。此
本論既説三科體事。此即唯識因縁二教非
餘故。不後四重也 此二四體等者。一
總結初後四重。上來所明四重出體。攝
義周如不文言。雖一體。義不三。即
一一法各各有此四種體云云且就護法・
安慧立論辨。則安慧雖攝境從心唯識教
。於攝相歸性門而釋。立唯自證分及八
識能遍計等。是護法於性相別論門攝境
從識教故。立四分變現新舊合成六七能遍
計佛身十八界無漏等是。又此章及對法疏
中。以攝境從心龍軍及護法教體。若依
本能説識心爲體。此護法義。若依末能聞
識心爲體。是龍軍等義雖本末有異。同是
攝境從心。又開發中以清辨・及彌勒・無著・
護法等説攝相歸性。復以龍軍・無性等及
護法・親光等説相性別論。此意言。護法
説者眞教教體。此根本質眞善無漏
故。此爲性。龍軍・無性取聞者似法體。此
枝末故。佛素願力所現用故。是爲相用。性相
相望立此二師義故。於性相別論護法・
無性二義。又俗諦爲相。眞空爲性。云攝相
歸性。則是清辨攝相歸性。若可言爲相。不
可言爲性。護法等攝相歸性。又二十論疏以
増上縁與親因縁相性別論。釋護法・無性
教體。如前已明。如是章主以四重體義。
其所應處處爲異。後學勿謬註浪設
&MT10769; 隨其所應等者。彰今此所擧兩四重
體非但釋教體。是釋一切法之論體 今
隨義便等者。意言。雖但釋教體。是論
。今任教體義之便。叙此兩重出體
 庶後學等者。勸策。由是應知。諸學者能
此二四重體。以審察一切法。則易
其性相
[章]護法等説似文義相 鈔曰。十文科中。
第七正擧護法・親光等教體。此中有六。初
佛説法教體。二擧誠證成。三會不説言
四出無漏教體之證。五辨有無漏三性。六
但取能詮者文義教體。今即初也 
謂宜聞者本願等者。所化衆生機縁已熟。堪
説法者。云宜聞者。本願者。諸有情類
無始時來。所化種姓法爾繋屬。此所化屬
。彼所化屬此佛等。此事不謬。是故今此
處願佛説。本有此佛説法
故。此本願縁熟。云本願縁力。然由佛地論
曰。謂宜聞者。善根本願縁力。如來識上文義
相生。此中善根者。即欲用説法之善根力
故。是本願力此等雖善根二字。義意無
違 如來識上等者。識上所明無性義中。如
來顯現根境從妙定生。今此師意。如來識上
文義相現爲妙定生。將如何有別。答。無性
意。如來所現一切色相。皆是定心。無別第
八識變實用境。故云唯有大定等。護法意。
如來第八識上實變五根五境顯現故。今
實能所詮文義爲體。實意尤深。學者勿
諸。又問同學抄中有立義云。此師意於
教體本末。若論根本法實。能説者所變
名等是也。既云根本。故知意兼末教也。是
以二十唯識云展轉増上力二識成決定。十
地經論判説者聽者以二事究竟。既引
護法教體之證。知説者眞教。聞者似
教。但爲教體也。有漏心所變名等。根本眞
教被攝受故。無教體成有漏之過云云
此義可正義耶。答。此非正義也。海住山
上人意云。凡護法意。性用別論故。唯取説者
眞教教體也。凡性用別論假用別論。更
相從門也。若如本門。以聞者所變名等
本質教教體。非性用別論義。是以總
料簡章明性用別論云。唯取根本能説者識
上所現聲名句文。又明攝境從心。取根本
者。能説者名等。若取末者。能聞者文義也
云云已上上
人義
攝境從心門相從門故。兼取聞者
所變名等也。次云二識成決定者。説聽會
遇故云爾。非聞者所變教體也。
又十地論中。雖説者以聲與字二事
法究意。聽者亦以此二事聞法究竟。非
説聽文義倶爲教體云云已上同
學抄
 此師意説
下。章主釋文 似文義相者。彰佛識上文
本質聽者上文義影像。云
文義
[章]故升攝波實亦説法 鈔曰。二擧佛説
法誠證 升攝波葉喩經者。此經引用但非
一處。瑜伽六十四七丁顯揚六十二丁及識身足
論等中引用此經。又玄應音義二十四三十左
云。升攝波葉經。亦言申怒林。或作申怒波
。樹名也。此譯云實大。舊言葉喩多少經
是也云云又略纂十六二十丁云。升攝波者樹名
也。即舊申怒林者訛也云云又決擇抄上本二
十二
二義。一非別有經。諸教中説葉喩處名
升攝波葉喩經。二別有一經。雖西方有。今
散流未至此云云又貞元釋教目録。別有
一卷。葉喩經一卷云云 我未所説等者。對法
疏曰。葉喩經説。佛取樹葉以問&MT10769;。比
林葉所有多少。復告慶喜。我未所説乃有
云云此章同。法花玄賛一曰。由此經
説。我所説法如平中葉。未所説法如林中
云云開發引此經云。我未所説乃有爾所
已所説者如*平中葉。涅槃經十三。迦葉亦
此事&MT10769;世義云云 故諸經首等者。此
佛説法證。意言。由上來所説故。佛有
義成。是故如來教傳法者。經首皆置
聞等言。故不佛無言説。問。以佛説法
。則此經即爲證據。若由佛不説法義。則
此經林葉喩如何通。演祕答&MT10769;云。據
本縁諸有情識變法解。名我已説如
中葉。未爲本縁。衆生自心未法解。名
未説如林中葉。約増上説不説云云
 二十唯識等者。彼疏下三十五丁曰。近善知
聞正法。正性決定。能教者識成悲決
。能聞者識成慧決定。近惡友時成邪定
亦爾。即能所教二識決定云云義演釋展轉増
上力義尤好。演祕由二十論疏二識決
。此亦爲好 是故世尊等者。結佛説法

[章]言不説者理有無疑 鈔曰。三會不説
。開發中會佛不説文云。由八義別意
佛不説實非如來絶無言説。云何爲
。一依諸佛自性法身。如來無言説
金剛
般若及涅槃
經十四等
二依諸佛自愛用身故云不説。唯
佛所知非餘境故。三約諸佛所説無異故
不説。不説諸佛此二義如般若論
及涅槃經三十五
四佛不文字故云不説。佛知諸
法離文字楞伽經
第八卷等
五約圓成實眞如
理故云不説大般若三百六十
四及五百七十一等
六約依他縁
生之法故云不説。縁生虚幻非實境
涅槃
第十四無垢
稱第一卷
七約遍計所執自性故云不説。妄
情計度性都無故涅槃經第二十
六及般若經處處
八佛所説非
聞者識親所縁縁故云不説。親所聞者自所
變故諸經所説
唯識皆是
此八門佛經中不説法言
義皆盡已上開
發文
 是密意説者。如開發所
。含八種義不説故。今云密意也 於
眞如性等者。此下釋密意説五義。此即
第一義。開發八義中第五義也 實無諸事
等者。此第二義。開發八義中第一義也。謂如
來法身眞實無言説。無名句等諸事。云實無
諸事 故波若云等者擧證成。經是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卷十三丁又菩提流
支譯天親能斷金剛般若論下十六丁文也 
音聲者名句文 不見如來者。以言説修行。
則不法身。佛彼經云。若以色聲
。是行邪道。不能見佛 推功歸本等者。
此第三義開發第二義。周&T047368;釋曰。此中意云。
功擧本。法身説法。應化非説推功歸本。
法可説。意在於是云云天親能斷論之
上之説。如次下引 計取瓶中等者。此第四
義開發第七文 於依他起等者。此第五義。
開發第六義。如無垢賛云。此下經云。譬如
幻人爲幻人法。其性非無。然假非
云云又天親能斷論上亦同説 都無實説者。
能説者變現。實有一物能説者。都不可
得。能説能聽倶縁生故。非有似有。如幻假
有 聽者心識等者。是亦非實物有。識上變
現文義則道理有。不疑也
[章]故諸教體亦唯是善 鈔曰。四擧無漏
教體證。此中有三。初總示 故諸教體等下。
上結牒。故者承上也 諸教者。一切經論
總云諸教。皆是諸教示故。諸論根本既是佛
經故。出體應經説故。今云諸教者。但
經論 取本無漏等者。上來會不説言
成佛説法義已。是故一切經論教示體性。
根本眞無漏佛識上所變現文義以爲
體性。是結牒上所成立 若取能詮
者。如已明。雖能所詮倶爲教體。差別生解。
於所詮。故今文義二中取能詮教體
若由此義。則義言謂名句。今云唯聲名等
之唯言通上。云若唯取能詮之意也。乘
句便下句焉。如是成立無漏聲名句文
教體已。次正擧證文。已下五箇證文。
一箇結文有 十地論説等者。此下二擧
箇證文。論第二十三
丁左
之文也 二善字者。彼
論釋云。善字者有二種相。一隨方言音善隨
須故。二字句圓滿不増不減。與理相應故。
善字云云章主於此章及二十三十唯識
疏・對法抄等。引此十地論文眞善無漏
文字之證。若爾則善字者眞善無漏文字也。
然賢首探玄&T047368;二十八
丁左
釋曰。論中善字者。是
善巧之字故有二義。一巧同他音。二詮
周備。如論應云云若由此釋。則善字者善
巧之字。十地論文亦應善巧意。由是近
來信培評云。賢首起信玄讃。同今章主。爲
眞善無漏證。爾至探玄&T047368;釋云善巧字。詳
此是賢首初雖疏主。後讀十地論
慈恩云云今詳曰。按十地論意。非唯善巧義
論中所言意存二義。若由第一隨方言音善
隨須義。則此是善巧義。若亦由第二與理相
應義則理即眞善無漏智所證理。事相應故。
善字者眞善無漏能詮教也。謂善巧言通
故。雖有漏善巧。今十地論所云善
字無漏善巧。又地前善巧。自住前凡夫見。
則雖善巧。對望地上善巧。則非善巧
自在故。論云説者聽者倶以二事而得
究竟故。若以此善字能説者。則眞善無
漏善巧字。若對聽者。即通有無漏善巧
善字。然今以能説者眞善無漏文義
故。今但取説者邊故。取眞善無漏善巧
名字善字也。故章主爲眞善無漏之證
信培評。不菽麥之説。實不取也 
又解深密經等下。第二證也。經第四五丁之文
 瑜伽論等者。此七十八引深密經明。
故非別文 成唯識論等者。此引成唯識第
九援深密瑜伽第九地前文。此擧
釋文成。非前別註 謂法無礙解者。第
九地所得八地已上任運無功用無漏故。第
九地得四無礙解。非無漏則非無礙解。又
經云斷愚。此即斷所知法執第九地無
故。斷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所障
。今得法無礙解也。云斷愚無礙
名句字。眞善無漏名句文之證也 對法等
云下。論第一七丁之文。是第三證也 成所別
者。就此名。瑜伽等論未其釋。今合
家釋九種釋。一者十二分教是成滿聖之
引生。名成所引。二者成滿聖者爲諸有
設言教。亦立道理之所引起。名成所
。三者成謂成實謂利樂所起之聲。名成所
。四者成者成就即得異名。諸得聖人莫
有無學。但利物爲法所起言教。名成所
已上演祕四釋。彼評曰。第一・
二局。第三理通。第四祕自義
五者諸聖者成
教理引發聲。六者成所作智所引聲已上二釋
百法論義
宏疏中
二釋也
七者成就無漏者所引聲故。八者成謂
實也。眞實利益衆生引之聲教故。名成
所引聲已上二釋義
蘊中二釋也
九者成是滿義。成滿諦
諸聖共許因成起説。名成所引此一釋疏
主自釋。
對法疏二出之。近來信培評此九釋曰。如上八釋就
成聖二字釋。疏主就成一字釋。能合論文
云云。今云。信
培評實允當
問。此文云何爲眞善無漏名句
文之證耶。答。今云諸聖所從聲。聖言是無
漏自可知焉。所説之説是名句文。所謂起也。
疏釋云。因成起説名成所引聲云云謂諸聖
者因成諦智。起名句等説也。爾名成所引
。名句文聲上分位假立。離聲無體。攝
句等實體聲。對法論中無所聲二字故。
是無漏名等之證也 成唯識論第二等者。
第四之證。云無礙故是無漏也。法詞二字是
即聲名等故。名無漏聲名等證也 金剛般
若等下。第五之證。天親論下八丁在之文。周&T047368;
釋曰。此論被外人&MT10769;云。若持名句文以爲
教體者。此名句文既唯無&T047368;。如何受持無&T047368;
名等而得無量百千功能耶。天親答云。我
法是善。汝唯無&T047368;。此意證云。欲成聲名句
文倶是教體云云 此義不然者。天親&MT10769;
人云名等無&T047368;之詞 是故一法寶等者。證
成我大乘名句等是眞善性故。受持此一文
一句法寶。則勝得世門無量珍寶。是即
眞善無漏名句字不是勝故。以爲
證也 是故當知等下結文。結成眞善無漏
聲名句文爲教體。成此義已。世尊説法義
自成立
[章]此通依他可通成實 鈔曰。五約三性
相有無漏而辨。此中有五文。初約計依圓
三性辨。二約隨轉門辨。三示如實義。四擧
有無漏。五約地上地前有無漏。今
即初也 此者指根本世尊識上眞善無漏聲
名句等 從衆縁起等者。明依圓。此
但約世尊辨。若從能説有漏文義。唯屬
圓實。如成唯識疏及此章次下辨
 可通成實者。無漏依他圓成實攝。如深密
。是本依他故。云可通唯圓成
[章]佛地論説唯是無&T047368; 鈔曰。二約隨轉
辨 隨轉門者。釋論説二種理門。其隨一
也。彼曰。一爲闡。<#0560_1/>隨轉眞實二種理門。令
二藏三藏法教相違云云佛地論中
麁相相似説。即隨轉理門。亦云如實義
。即道實理門。佛地論一九丁説。有義。十八
界通有漏無漏皆有善性。然據二乘境界
麁相相似説。言十八界中十五有漏・八無&T047368;
云云十五者。五根・五境・五識。八者。五根・
三境。即香・味・觸。對法論四具説 隨轉門
者。爲令小乘者易解了。隨轉彼所立説。
隨轉理門 及二乘者者。三十論疏作
乘等身。對法疏與此章同。今云。身者二乘
能修所依身也。者言假者即身。意云。二乘
第六識成就無漏 第八猶是有漏。十五
界是第八變故。二乘智尚不及。不成
。故約二乘者身。十五界有漏故。云及二
乘者也。問。隨轉門與二乘者之間置及字
云何相違義以云及耶。答。隨轉門自大乘
二乘麁淺説也。二乘者者。約二乘所依
辨。有此別故置及言
[章]今依大乘諸教中説 鈔曰。三示如實
。成唯識第十説護法正義曰。故佛身中十
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純無漏。又説。佛識所
變有漏不善無&T047368;相等。皆從無漏善種
生。無漏善攝云云是應知。佛身所現相等。
眞善無漏。故聲名句文是無漏善也
 後得説法者。問。何故今云後得説法耶。
答。根本智上無説法故。云後得説法也。問。
若爾。何故楞伽經説法身説法耶。答。燈云。
功歸本。復是無分別智所縁之境。因
智。言法佛説法楞伽經説。法佛説法者。
心相應體故。内證聖行境界。燈釋云。寄
詮談之。云離心相應等故。是名法佛説法
之相。非是眞智正證如時。能證所證有
行解名爲説法云云同學抄曰。説有二種。一
者有起作説。謂有説説也。二者無起作説。謂
無説説前是報化。後即法身。楞伽説法佛説
。據無説之説。云何法身爲無説説。謂由
衆生證達理故了解一切。名法身説。如
説法而了達故。名之爲云云已上
同學抄
今云。
法佛説法説内證聖行境故。根本無分別智
境。謂非説法。非對機説故。非不説法。同
時對一切諸機盡故。非對機
。同一時處心言倶絶。是故。或處約對機
説法。説法佛無説。或處約對機説
法佛説法。天親般若論説。應化非
眞佛。亦非説法者。説法不二取。無説離
云云又佛説法必由正思性故。是云後得
説法。縁俗諦智説示法故。如成唯識十説
眞如故。是無分別。縁餘境故。後得智攝。
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眞故。説
後得。智一分二。因有二類種。果恒唯一
一種生二用現行已上
論疏
又大圓鏡智如阿頼
亦縁俗故。佛地經説如來智鏡諸處六根
六境六識衆像現故。其餘誠證如成唯識
第十。又平等性智遍縁眞俗境。佛地經
平等性智證得十種平等性佛地論
五及三十論
疏五
莊嚴論説諸有情自他平等。隨他勝
現無邊佛影像故。由此此品通縁
二智所攝。又妙觀察智縁一切法自相六
皆無障礙。二智眞俗攝。又成所作智。此
品亦能遍縁三世諸法。佛地經説作三業
諸變化事。決擇有情心行差別。領受三世
故。不遍縁此能故。如是四智淨法界
法身體。論説法身有三相別故。三相即三
身。由是眞俗二智同時處現觀察可知。四智
三身不分離同一時處自可知。是故根本
後得同一時處不分離。然今云後得
説法。性相別論而已。根後一處之相以觀心
求已
[章]故佛地論漏及無漏 鈔曰。四結
無漏。佛地論者。第一九丁 成唯識者。第
十文 皆通有漏等者。如上已辨。成唯識下
説。有義。如來功徳身上如應攝在蘊處界
。彼三皆通有漏無漏云云隨轉門則十
八界有漏。若由眞實門則皆是無漏。此文結
上故云故也
[章]若十地菩薩説之爲教 鈔曰。五約
前地上二乘凡夫漏無漏 若十地菩薩
等四句。約能説者第八識變而釋。周&T047368;曰。
若十地菩薩至是有漏者。自所發聲第八變
故。是第八相故。是有漏。問。二乘有漏理即無
疑。菩薩唯是有漏。於&MT10769;悉。十地菩薩妙
觀等智。能變化身他説法。化身所發聲
名句等。豈非無漏。答。化有即質離質不同
即質是有漏理易悉。離質之者由妙觀等撃
發自第八起化身。化身聲等有故。亦是有
漏。故佛地論云。平等性智撃發圓鏡
故。非妙觀等變爲化身。問。何故菩薩變
金酪等即是無漏。第六變所作變化身即是
無漏。第八變作所變化身即是有漏。答。佛意
&MT10769;知。聖教自説。不徴詰也。問。能説之心
既是無漏第六意識。如何所説而以第八有
漏聲等而爲體耶。答。如絃管聲。由心而發。
即心亦内外異。然成音韻詮表
故無漏識發有漏聲理。亦何違成。爲増上
第八識而起於聲。不唯識。雖
八識不名等。由意識故。今於聲上
名等屈曲之相。理亦無違。如彼聲等有
屈曲相。一切説法皆爾也。准此相例。妙觀亦
異他聲等而是無漏。章言唯是有漏者。
且約佛地起第八説。若爾。如何會佛地文
答。今且言者。佛地本言第八變。不妙觀
亦變也。道理甚&MT10769;。應問云。菩薩無漏第六
識通果等類。自第八識亦變彼不。答。杖
以爲本質而亦變之。然化受用第六所
變之者。論實變。通果等亦但説彼第六變
。以其本心第六變令他用故。以是知。妙
觀變身。於理應好。更思云云又唯識義演
曰。問。亦如初地已上菩薩妙觀察智所起化
身身所有聲。爲有漏耶。爲無漏耶。答。云
有漏者。如何説言他。若無漏者。如何色根
有漏聲是無漏耶。答。有二種解。一云。化有
二種。一即質化。二離質化。若即質化聲等是
有漏。爲即以本質身而轉變故。若離質化
聲是無漏。雖文證。以理通無漏勝。
二云。離質化身亦是有漏。由觀察智
第八而方變。設此解以何爲證。如佛地論
。要由平等智發大圓鏡智。鏡智變
他受用身云云此亦如云云今云。周&T047368;及義
演論化身説法。此是傍論。今先釋今章文相
則第八識不佛位。則是有漏識。自有漏
變聲等。是有漏識相分故。云唯是有
也。義演曰。菩薩後得説法。何故唯是有漏
云云答。以此聲是第八識相分故。第八見分
既是有漏。明知相分亦是有漏云云若聽者
識等下。上來叙菩薩等能説聲名句等唯是
有漏已。次叙聞者識上所變文義通有無漏
 若聽者識下四句總叙 一切異生下別叙
二文。初叙有漏。次叙無漏 初中一切
異生有唯有漏。自可知。二乘人有漏心聞法者
所變文義唯有漏。菩薩乘人亦地前有漏聞
法者所變文義唯有漏。初地已上七地已前
出觀心有漏故以其心法者所變文義唯
有漏也。合之一處皆唯有漏也 若一
切等下。叙唯無漏。凡失無無漏心。故不
異生 七地已前等者。自初地第七地
之間入觀心時。第六二空平等妙觀二智起。
此後得智法者所變文義唯無漏也。八
地已上入出觀心倶是無漏。平等妙觀二智
任運無功用起。是時聞法者所變文義一切
無漏 隨其所應等者。總示上來所辨有漏
無漏文義。隨彼彼分齊名爲教。此中今家
經論體。取根本世尊所説眞實無漏文義
教體
[章]然同所敬同識性故 鈔曰。六明但取
能説者文義教體 然同所敬等者。然言
上轉辭。謂雖其所應説聽賢聖有無
漏文義皆名爲教。然今家爲教體處。取
質無漏三寶 同者。一切衆生有信者。皆同
一心敬重無漏三寶故。云同取敬 本質
者。簡即質離等化身説法 無漏三寶者。下
三寶章所明眞實三寶。攝論初言首大覺
諸如來無等妙法眞聖衆是也。故今教體
等者。正明今家所立。本質者簡化佛説法
佛等者擧釋迦佛餘佛也 任運而現者。
第六妙定所現文義。是第六變。即菩薩等
亦所變現故。諸佛變現聲等。第八識任運變。
妙定第六識所現是云任運現
 非有漏戲論者。玄賛一曰。親光等言。佛身
具有蘊處界等。由分別。名無戲論。豈不
法名無戲論云云又佛地論一説。如實
義者。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
有漏。亦非無漏。非善非惡。亦非&T047368;。非
蘊處界等法門所攝。但隨所宜種種異説
云云此即示遮戲論相 聲等者。彰今取
詮文教體 攝大乘云等者。無性論八之
文也。此擧佛境界任運現之證 於能説者
等者。彰佛説聲等教體。不
。此即顯示可言中道 若聞者識等者。彰
聞者識變文義不教體。以有漏三性教
體。不敬重故。由次上釋。雖聞者中
亦少分以無漏文義體。今約多分
教唯有漏也 同識性故者。明教唯有漏之
。聞者識以第六識變教體故。有漏識
有漏聲名等故。聲名等相與識同性。云
教唯有漏也。此亦約多分説。准前可知」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抄卷第四
  安永五丙午歳正月二十九日。於平安城五
條御影堂境内寓舍。任愚見早早抄&T047368;
  囘向四恩法界海  囘向無上大菩薩
  護法正宗末學沙門基辨 大同房
五十九歳
  同第十年二月三日。於東都淺草延命
二月五日ヨリ開演之用意校正之


大乘法苑義林章師子吼鈔卷
第五中道十科第八約四重
出體教體。至第五門竟

  南都西之京藥師寺傳
法相宗教沙門基辨撰
[章]依前所説性即眞如 抄曰。自下十文科
中第八約四重出體教體。此中有六文
初標牒。二攝相歸性ヲ以教體。三攝境從識。
四攝假隨實。五相用別論。六結成示一一法
四出體。今即初・二也 依前所説等者標
牒 依前第一等者。六文中第二約攝相歸
教體 教即眞如者。教是色名句等。是
即眞如故攝相歸性。聞者似法・説者。眞
教。倶淨法界平等所流。約本爲言。此教亦
眞如體。則以末攝本爲攝相歸性。今
此所言教即眞如者。不爾。不本末。教體
全眞如。次云一切亦如故 般若論説等者。
教是攝相歸相之證。天親能斷金剛般若
論上十三
丁右
之文也。此中云説法離言相。即是
教體眞如 無垢稱語大善現等者。經第三
聲聞品舊第
子品
之文也。大善現者。疏云。梵云
訶蘇補底。此云大善現舊云須菩提
此云善吉
世善能現生。或宿發大願。善能現前了達空
。或舍衞城中有大長者。名曰&T025632;。祈
而得。初生現時。其室空寂。相師占云。名爲スヘシ
善現。現者生也。生時室中一切空寂。表其長
大善解空義。故名善現云云文字性離等者。
舊經文。與新經少異。無垢賛釋曰。應理義
云。不但所詮無有。諸法相性離言。理亦離
言。或此非唯言理離性。依之文字亦離
。於一能詮音聲之上。極略相名字中相名・
廣相名句。皆假施設。體都非眞。法既非法。
法。言亦非言。非言。文亦非文。非
文。遮名文字故。唯言非。一切法中離言
之事即依他起。離言之理即是解脱涅槃眞
云云今云。性離無有四字彰性離言 是
即解脱者。是離言之理也 解脱相者等者。
無垢賛曰。應理義云。一切法中離言之理即
是解脱。解脱即是諸法本體也。故名爲即。今
云。文字即教性離。解脱者即眞如彰教體即
眞如。是攝相歸性。又云。一切亦如也者。如
前已辨。又云。法非見聞等者。文如前已辨
法者法性。非見聞等者。示性離言。即教體眞
如也 故知教體等者。結攝相歸性
[章]依前第二識成決定 抄曰。三示攝境
從識教體 若取根本等者。明護法等教體
是攝境從識 若取於末等者。明龍軍・無性
等教體亦攝境從識 故天親云等者。擧
聽二識倶爲教體之證。展轉者説聽展轉。二
識者説聽二識。具如二十論疏下釋 成決
定者。説者成悲決定。聽者成慧決定
[章]依前第三名成所引 抄曰。四約攝假
隨實教體 體唯是聲者。成唯識疏曰。能
説能聽所有名等。聲上屈曲。離聲無體故
假從實。體即是聲。此即第三攝假隨實云云
 對法論説等者。既云成所引聲。不成
所引名等。此攝假名等實聲
[章]依前第四聲二善字 鈔曰。五約相用
別論教體 唯取根本等者。以護法・親
光等説性用別論教體。故云唯取。成唯
識疏曰。護法意説性用別質。教體即是能説
聲等云云 假之與實義用殊故者。周&T047368;曰。謂
即第四相用別論出體者。唯取如來能説法
者等。何以故。是根本故。如來識上聲與
。假實異故。名義用殊云云唯識義演亦
云。名句與聲各別處攝。即是第四性用別論
云云今詳云。義演釋非也。若以名句聲別處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550 551 552 553 554 5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