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爲欲住令忘失。生欲策勵乃至
斷也具如伽二
十八
珠曰。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
正斷故名爲正斷。即精進爲云云
  章曰。四如意足云云
二十八云。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
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
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珠曰。如意者自在義。亦名神足。妙用無方曰
神。即變化心。神之所依名足。體即定也云云
  章曰。五根云云
謂信・精進・念定・慧根也根者出生
善義也
  章曰。五力等云云
謂如根體力者難
屈伏
問。等者等取何物。答。等取教中散在唯識
異名
  章曰。非菩薩正觀。故不別説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上所標六現觀乃至五力等
三乘通觀之法。非唯菩薩正觀。故列
識別名之處更不別説爲言
  章曰。如是一切雖異名説。皆是此中唯識
トノ差別名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也。如文可
唯識義卷第四本終


唯識義章卷之第四
 釋眞興撰 
  第四何識爲觀門
  章云。何識爲觀者。大衆部等説。六識有
染皆能離染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先此門意明小乘大乘古徳
新徳之所立之能觀體也。此中此文先明
衆部等之計小乘中有三類
此第一類也
問。且大衆部等者等取何部。答。宗輪論
云。以一説部出世部鶏胤部三部大衆部
合叙云云斷障章云。大衆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
識。皆能爲障道。説五識身有離染云云
問。其云五識離染之意何。答。宗輪論云。眼
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云云疏云。此有
。一説爲加行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
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斷染。二説既許五識
體通無漏。説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
能斷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云云
化地部亦
是之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離染尤違大乘
也。故爲失也
  章云。犢子部等説。五識非染亦非離染
第六倶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犢子部等之計第二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總料簡章云。犢子
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
部宗説等云云
問。其云五識非染之意何。答。宗輪疏云。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但有&MT60342;都無善惡
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云云此疏及斷
障章。犢
子部別爲一部
餘合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非染故尤違
也。故爲失也
  章云。薩婆多等六識ニハ染。離染唯第六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薩婆多之計第三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難知之。檢宗輪疏
及總料簡章皆爲別部。更可之。若推者
上十部取餘九部。謂多聞部。香轉部。
經量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
部。法藏部。飮光部也。若不爾者。不唯爲
三類故也
問。此部意何。答。斷障章云。薩婆多等所斷
六識。若能斷道唯第六識。雜心云。離
及退時當知在意識。倶舍等同云云珠云。薩
婆多意。五識地中遠近加行不離染。唯第
六能離染云云
問。此等小乘不唯識觀。何故叙之。答。周
云。此汎叙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
唯識故亦此門攝云云
  章云。於大乘中。古徳或説七識修道。八
識修道。皆非正義。不依據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大乘有古新兩説
古徳計也。此有二類。七識修道師八識修道
師也
問。其二類師者誰。答。珠等&MT60342;中引道基師攝
論章云。至於後魏流支三藏但説七識。謂
眼識乃至阿陀那第七
識也
第八梨耶體非心識。是
空理故乃至即其魏世勒那・伏陀二三藏アリ
八識。謂從眼識阿梨耶。梨耶識者不
慮而知。不動而照。譬如明鏡萬像倶現。境
來現心。非是外境云云義濱云。古徳者十力
法師説也。謂第八識無&MT60342;劣故非道也。是
故離染唯七識。然至果位第八識無漏也。
八識修道者眞諦三藏説也。謂第八識
果二位皆常住清淨故名爲進修也。雖
第八識修道。而七識修故。漸漸修明淨
故。七識正修道故。名爲縁修也。是故第八
識漸漸清故。七識正修故。八識皆名離染
云云
問。何故此等云皆非正義。答。三類小乘非
正義之由如上可知。今此二類古師皆違
伽等大乘義。故云皆非正義
  章云。若能觀智識唯第六。瑜伽第一
云能離欲スルハ是第六意識不共業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大乘正義也。此中有
二。一正明能觀體。二因明所觀體也。今此
文第一正明能觀體。竝引文證也。此中亦
二。一因位能觀。二果位能觀也。今此明
因位
問。瑜伽正文如何。答。文云。又諸意識望餘識
勝作業。謂分別所縁。審慮所縁。若醉
若狂。若夢若覺。若悶若醒。若能發起身業
語業。若能離欲。若離欲退。若斷善根。若續
善根。若死若生等云云樞要下作頌云。分別・
所縁・醉・狂・夢・覺・悶・醒・發業・離欲・退・
斷・續・生・死云云此十五不共業中既具離欲
不共業。故以第六能觀體
問。如何云離欲答。論云。云何離欲。謂隨
離欲根成就故。從他獲得隨教誨故。遠
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
云云意云。具此四法方離欲爲言
  章云。通眞俗・三智。餘不行總縁觀
理趣入眞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能觀識通眞諦俗諦
并加行根本後得智。兼明餘七識非能觀
所以也。珠云。除第六識所餘七識不
空等三行及苦等十六行總縁セル
理及四諦入眞見道。此説
加行位入眞行相。故云入眞
&MT60342;之意忽似此也
  章云。瑜伽又云。審慮所縁唯意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十五不共業中引第二不
共業亦證唯以第六識能觀也。所縁者
常樂等四顛倒無常等理也
  章云。第七由他引亦爲此觀。通中。後智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第七識亦爲能觀
也。義濱云。第七識唯引第六識故爲唯識

問。云何引第六識。答。地前中第六中作
識觀故。入見道時一時倶雖無漏。而約
地前時加行故第六識ルル也。若地前時第
六識不唯識觀者。第七不唯識觀故。
然第七識非斷惑云云
問。何故第七識不能對治道。答。第七
漏位唯縁第八見分廣縁諸法。無廣行
故不惑。故不能對治道。但第六識
惑證無漏妙觀察智之時。第七レテ
引亦證無漏平等性智。故云レテ
能觀也。猶如世間主人掃ヘル客來倶居
也。寂法師斷障章云。問。若第七中亦無
。何故攝論若處能治。此處有所治。非
五識中有彼能治。於此見道生起故。應
五識無彼不共癡能治故。答。七
無正治而見道得起。既能暫時伏名
失。有能治故因不云云
問。其因不成之意何。答。准因明纂要文。大
乘師破小乘計五識有不共無明。立量云。
不共無明於五識中有。無能治
故。如色等云云若大乘師不第七識有
則此量有不定失。謂敵者小乘作不定
云。汝許第七識能治故。於五識
不共無明。而大乘云第七有能治
小乘不不定。故云小乘中因不成也。
故纂云。由自大乘許見道平等智生爲
對治ラニ有。若准此義。第七亦能爲
對治道。唯説第六有離染者據三乘通説。
爾前量有不定失云云
問。若爾何燈第七破西明今謂不爾。若
許平等亦正能斷。應自能生。既視察ルルヲ以
正唯觀察ノミ云云答其破平等智與妙觀察智
倶斷佛地障也。第七非正斷智故也。故纂
要清&MT60342;云。若其斷惑而名ナラハ能治平等即非。
伏故名ナラハ斷平等亦得。見道之中相應四惑
而不起故云云
問。第七成能觀。三智中何。答。通中・後智
云云意云。通正・後二智。非趣求智故不通
加行智爲言
  章云。佛果通八識能爲唯識觀。三智通
眞俗理事二門。成事非眞。唯觀俗識。此
解依論。理或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果位能觀也。意云。佛
果自在故通八識能觀體。此中圓鏡平
等妙觀三智通眞諦正體智俗諦後得智。正
智證眞如理門。後智縁依他事門。成所作智
唯有後得智正體智爲言
問。何故成事智無正體智。答。章云。此解依
云云唯識論護法菩薩云。隨作意生。縁
事相境化業故後得智攝云云
問。若爾何云理或有眞。答。此叙親光菩薩

問。其親光菩薩義如何。答。佛地論七云。經
曰。法・智・彼所縁トス。自在無盡相云云論云。法
者大圓鏡智。智者平等性智。彼所縁者即餘
二智妙觀成事對治力去世間分別六識。轉
得清淨依他起性。或出世間正智或世出世
後所得トハ上眞如及法・智等依他起性
境界云云文廣。取
意也
問。二菩薩義各殊。以何爲正。答。今檢章主
御意二用之。云理或有眞之意如此。又
下文云。或亦通眞。自在滿故。故可二義
也。又疏五末云。爲縁如不。西方二説。一云。
許縁。佛智通故。二云不縁。名&T069222;成所作
事智故。准下論文此解爲勝。然甚難
云云
  別抄云。問。此成事智亦縁眞如否。答。
此有二解。初云。此唯後得。但縁事不
理。二云。若言親證即無。亦有
如。亦有縁理後得智云云・已上裏書
問。何故云觀俗識。答。所觀俗諦以識爲
故相從云識也。下云眞如識之可之」
  章云。但眞如識定非能觀。若論所觀。八
識皆通因果二位。眞識亦爾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上明能觀了。此因明所觀
也。凡約識有九種。一者依他識。即有
。二者眞如識。是爲第九。即圓成理也。此
中眞如理識唯是正體智正所觀境故定非
能觀。依他八識因果二位中皆成所觀。因位
中八識妙觀平等二智所觀境。果位
中八識通爲四智所觀境。眞如理識亦
爾因位中相似眞故。果位中眞實證
故。故云眞識亦爾
  第五顯類差別
問。此門意何。答。此門中有二。一者明所觀
識類。二者明能觀識類也。所觀之中有二。
一者明眞性識。二者明幻性識也。能觀之
中有二。一者明眞性識之能觀三智。二者
幻性識之能觀二智。所觀中眞性識無
故唯一種也。幻性識有差別故有四門
一以増數門識類。謂一識乃至九識也。二
異説門識類。謂或因八果三乃至護法
正義也。三依分類門識類。謂一分乃至
分也。四依同異門識類。謂如是所説乃至
相所相無故等文也文可
  章云。顯類差別者。其圓成眞性ニ於若加
行・後得觀ナラハ是共相非別相。以總縁
故。根本智觀ナラハ是別相非共相。諸法
知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明所觀眞性識與
觀三智之行相也。觀眞性識三智。謂加
行根本後得也。此中加行智後得智觀圓成
共相觀。以總縁諸法之眞如故。
根本智觀圓成理自相觀。以親證別別
自相眞如爲言珠云。總縁遍法者。眞如體
諸法皆有。義ヲ以共相。縁此之智名共相
。即是加行・後得智也。不諸法各別之
故云總縁遍法。諸法別故知者。論實眞
實性故非是共相。縁此之智名別相
。即根本智。由諸法各別實性故云
法別知也。眞如之體不定自ニモニモ。今隨
分爲自共云云素云。總縁等者。此有三義
名爲共相。一眞如法體通一切故。縁此遍
名爲共相。二作二空門於識性名爲
共相。三能觀之心作行解故名爲共相。根
本智觀等者別相觀智。觀自相境
時得眞自相行解。名爲別觀云云
周如
&MT60342;
叡云。如青色。若作青解即縁
通共相青色。若不解即縁各別自相青
。縁眞亦爾。若加行後得智縁眞時作
故。總縁諸法之共相眞如也。若根本
智不眞解故親證別別自相眞如也。爲
如親不親別故置總縁・別知言耳。非
加行等都不別知其根本智觀作
各別解云云
  章云。然體非共相。萬法不此。理一無
二故。亦可共相。諸經論云共相作意
能斷惑者。依此道理及前加行并能詮
説。然諸法上各自各別スルヲ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根本智觀眞如亦名
共相之義也。兼成前自相觀之義也。文中
二然字。上然字表亦名共相觀。下然字
還成上自相觀之義
問。且就然體非共相萬法不此等之文
如何眞如遍在萬法其理無二。答。凡眞如
理。遍在萬差諸法。無一法非眞如性。故中
邊云。以眞法界別有一法故。通
者於共相無倒云云故知眞如亦名共相
猶如無常等遍諸行故名爲共相。眞如亦
為言
問。其諸經論云等者何經論云云答。佛地經瑜
伽對法等也
問。其經論文如何。答。佛地經云。又如世界
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
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云云其論云。
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
世間一切種惑云云對法七云。問。何等作
意能斷云云答。總縁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
性能斷煩惱。總縁作意者。謂合縁一切法
共相行作意云云伽五十九亦有
。廣故不&MT60342;
問。若爾以共相作意斷惑者。約根本智歟。
爲當如何。答爾也。正體智斷惑證理名
相觀。凡有三義。一觀在萬法眞如故。二
前加行智共相觀所引縁彼共相所タル
故。三由能詮眞如名言故也。故章云
此道理及前加行竝能詮也。義濱云。
萬法不此。理一無二。故名爲此道理也。
前共相加行故引無分別智。故名爲
前加行也。能詮名等轉共相故。名爲并能
也。是等多義故名爲共相作意能斷惑
云云
問。其云然諸法上各自有理等之意何。答。
是還成遂名自相觀之義也。意云。雖眞如
性萬法不離故由前加行故由能詮門
亦名共相。然正體智内證諸法上所有各別
眞理故。遂名自相共相爲言即釋
成上云根本智觀是別相非共相諸法
知故之文
問。爾正體智觀眞如。實可何觀。答。義ヲ以ハ
共相觀。正可自相觀
問。何以知爾。答。唯識疏十云。問。此言
者。爲總縁智能斷。爲別縁智能斷。此有
。總縁之智非自相智。如何共相比量之智
能斷云云若別相智能斷。即違對法五十
九等文。對法七等説。問。何等作意能斷云云
答。總縁作意觀一切法皆無我性能斷
。師子覺云。總縁作意者。合縁一切法共相
作意若如佛地第六説。云何佛能知
。共相既依比量而立。豈佛知共相是比
云云彼有三説。有義二量是散心位依
立。不定位。爲在定心一切相
現量攝。由此總縁智亦現量攝。斷惑スト云ニ
失。即由定照共相自體故説定心現量
此師雖定心縁一切。不斷惑定總別相
然准義知。唯共相斷。定心通縁自共相
二説有義定心妙觀智唯縁自相。然由共相方
便所レテ引縁諸共相所顯理者。就方便
共相。不是者名自相。由此道
或説眞如空無我諸法共相。或説
二空所顯非是共相。由此義故對法等
共相智能斷惑者。依方便説。實自
相觀方能斷之。第三説如實義者彼因明論
自共相此少異。彼説一切法上實義
色等體及
無常等義
皆名自相。以諸法上自相共相各
己體他故。若分別心立一種類
一箇青等。
一箇黄等
能詮所詮在諸法縷貫花。
名爲共相。此要散心分別假立。是比量境。一
切定心離此分別皆名現量。雖諸法苦
無常等亦一一法各別有故。名爲自相。眞如
是共相所顯。以是諸法自實性故。自
相故亦非共相。不其與一切法
一異即名共相。自相亦與一切共相
一異故。是故彼論與此不同。由此義
對法等説共相智能斷惑者。依分別心
一種類眞如之上在諸法説名共相
或眞如體諸法皆有。義ヲ以共相。縁此之智
共相智。論實眞如法實性故非是共相
實而言即別相智能斷惑也。共相假立。已
前辨云云疏第
二卷
斷障章亦有此文也。別
抄演祕説
  章云。其幻性依他識。或説因果體倶一識
作用成多。一類菩薩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依他所觀識類
中第一増數門也。此有九類。是第一標
一識之師義
問。此立一識之師義如何。答。攝論四云。又
此中一類師一意識。彼彼ヲ以
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業云云無性釋
云。謂有一類菩提薩埵唯有一意識
。依於彼彼眼等生時得彼彼名。所謂眼
乃至意識。此中無別餘識種類。此如何等。
意思業。如一意思在身處所動於身
則名身業。在語處所動於語則名語業
意相應名爲意業。意識亦爾云云世親釋
云。一類菩薩欲唯有一意識體。彼復次
第安立。如意思業名身語業者。如一意思
身門轉得身業名。於語門轉得語業名
然是意業。意識亦爾。雖復是一。依眼轉時
眼識名。如乃至依身轉眼得身識名
意識別有餘識。唯除別有阿頼耶識
云云
問。約識小乘立六識。大乘立八識。今言
一意識者何師義云云答。立八識大乘師中。
一類師八識一意識
問。何以言爾。答。唯識論云。或執諸識用別
體同云云
疏云。即大乘中一類菩薩依相似教
體一。攝論第四説ケル一意識菩薩ナリ云云
問。爾依幾證文一意識。答。依五證文。即
一法足經云。若遠行獨行。無身寐於窟。調
此難調心。我説眞梵志云云此師釋云。遊
諸境故説遠行。無第二故復言獨行云云
二五根生識經云。如是五根所行境界ヲ以。意
各能受。意爲彼依云云三十二處經云。十
二處中説六識身皆名意處云云已上三證在
攝論第四卷
四深密第一瑜伽七十六云。如淨鏡面若有
一影生縁現前唯一影起。若二若多生縁現
前有多影起云云五同經論云。譬如暴水若
一浪生縁現前唯一浪轉。若二若多浪縁
現前&MT01301;ニハ多浪轉。然此暴流自類恒流無
云云後二證唯識
疏加引也
問。攝論所引初三證文既見合六識爲一意
之證。而何云八識體一云云答。疎レハ
然。細尋不爾。言心言意言意處之文中
皆攝第七八識
問。若爾何西明師云六識一意識
云云答。彼疎得文意爾也。故慈恩破
云。有云。一意識但説前六識一意識。理
必不然。此説八識體是一云云
問。且西明要集之解如何。答。燈第一云。或
諸識用別體同。西明云。有説八識爲一。
有説但執六識一。不七八。雖
此爲正。所以者何。世親釋云。唯除
第八。故彼論云。非意識別有餘識。唯
別有阿頼耶識。故知第八別有自體。雖
正文。准理第七離意別有。要集三解。第
三同此。今判爲正。此師意云。世親論云
第八。第八離六識別有。雖説文
理准之第七亦離六識別體。故知只
六識一意識爲言
問。爾燈師如何破之。答。破云。今謂不爾。若
唯言會。既説唯除第八
更許六別有第七。乖論唯言云云此破意
云。世親既云唯除別有第八。唯言遣去餘七
取第八。如何違此文亦除第七
云云爲言
問。要集師如何會此難云云答。文云。要集又
會。如深密經。文唯顯説第八與六。意中合
第六七故。彼意唯信第八識。本未
第七末那。故世親述彼唯除第八。不
第七云云此會意云。深密經云。阿陀那識
依止建立故六識身轉。謂眼識耳鼻
舌身意識云云有一類師不此經第六意中
合説第七。信第八與前六識
。故合六識一意識。唯除第八。世親述
彼一類師義除第八。故不違論之唯
爲言
問。爾燈師如何破之。答。破之有四。一難
依經文不齊。二難無性釋論。三難
識論。四難無著本論也。即第一難云。若
爾那知世親不楞伽所説第八與七如ヲ以
レル七爲一唯除第八云云難意
云。法相所依諸經數多。深密經文誠如
言。楞伽經云海遇風縁起種種波浪
云云此文亦可第八識餘七
一意識。而何知世親唯依深密經
證説六識一意識唯除第八之義
楞伽經證説七識一意識
唯除第八之義。既依二經一意識
別者。何故偏述深密經之義。不
楞伽經之義乎。愛一憎一其意何爲言
第二難云。又復無性但言此中無別餘識。那
一類法師依楞伽經如レルトノ
八識體一云云此難意云。無性釋既云此中
別餘識種類云云楞伽經云如水起浪
之喩同也。故知一類師依楞伽經八識體
也。而何知不一類師以楞伽經
八識一意識爲言先第一難云。楞伽經
水與浪。水
第八。浪喩七轉識。一類師依此文第八有
。説七識一意識。彼唯除第八。世親述之。而何
彼世親不之言也。此第二難云。楞伽云。如水起
。水浪名異其體是一。故一類師亦依此經八識體
。故無性釋云別餘識。正與此同。而汝何知
楞伽經八識體一之義言也。重意云。依楞伽
一意識一類之中更有二部。一類師執七識
一意識。世親所述也。一類師執八識一意識
無性及唯識論所述也。無著本論合此二
一類師。故二菩薩各出一種之義
第三難云。此論但云諸識體同。諸言無
云云此難意云。論既云或執諸識用別體同
云云諸言是總合八識之詞也。而何違之離
第七八唯云前六識爲一意識乎爲言
第四難云。又無著攝論云。有一類師一意
。彼彼依ヲ以彼彼名。如意思業名身語
。依彼論文既云一意識。明不
云云此難意云。既依無著本論一意識義
彼論中以喩顯法。何許亦有餘識爲言
次文云。又云意思業。只説意思分爲
。若許餘識喩不相似。不
一意。是故無性但總説云別餘識。世親
攝論唯除ト云ハ第八更別師義。如古四明師立
能所成多少各別非皆相似故。古一意師亦
是。非論説六爲一持作正叙
云云此文重述第四難中喩意。明成八識
一意識之義。還取無性義兼會世親義
也。即如古因明師等者引例會世親是述
師義也。意云。釋一意識義既用一意業
亦名身語業之喩。此三業外更無餘業。而
若言六識一意識此外亦有第七
八識者喩不相似。不一意識故。無
性只言無別餘識尤可依憑爲言如古因
明等者。仲算大徳云。如因明中成能所立
四師。前三爲古。後一爲正。一瑜伽顯揚
對法等説能立有八。一立宗二辨因三引喩
四同類五異類六現量七比量八正教。二又
有説四能立。一宗二因三同喩四異喩。三
世親菩薩説。能立有三。一宗二因三喩
已上三師
古師
四陳那以因・喩能立。宗爲所立
也。古師之中或八或四或三説能立各別。一
意識師亦復如是。或説七識一意識。如
世親論説。或説八識一意識。如無性及
唯識等説。但無六識一意識七八
之師。故西明義能違諸文演祕第一會涅槃
經文。并有問答
廣故不
&MT60342;
  問。若如引例者。何妨亦合六識
一意識云云答。無教文故不
之也。問。若爾何廓法師釋此義立量
云。六種轉識同一意識爲性。由
別名故。如意思業。乃至彼師所立
一意識者除彼頼耶及以末那云云
此文見。猶可六識一意識
。答已上裏
在之
  章云。或因果倶説二。決擇分中有心地説。
謂本識及轉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因果位倶説二識

問。六十三正文云。云何名爲勝義道理
差別。謂略有二識。一者阿頼耶識。二者
轉識云云阿頼耶者是在因位之名。而何章
家云因果倶説云云答。章家意。其論即云
阿頼耶識是所依。轉識是能依云云
依能依之義因果依位中倶有。引此文
也。故改除阿頼耶之文換云本識
問。論云阿頼耶者只明因位所依能依之
。而章家云通果位。豈不論意云云答。
不爾。論不簡因果總明所依能依之義。故
章家深得論意因果所依能依
之義改云本識。故不相違
問。何故云本識轉識。答。第八是諸識所依根
本故云本識。餘七識名轉識三義。一者
三受改轉故。謂或與苦受倶。或與樂受倶。
或與捨受倶。二者三性改轉故。謂或與
倶。或不善性。或無&MT60342;性。三者縁境易脱
故。謂歴縁諸境亦間斷故。故七識名轉識
第八無此三義。故
轉識
問。有漏第七唯有覆無&MT60342;&MT01319;。故不三性改轉
唯與捨受&MT01319;。故不三受改轉。唯縁第八見
。故不縁境易脱。何名轉識。答。第七識
位中有二位。謂有漏無漏也。有漏位中誠
言。無漏位中與無漏捨受倶。與善性
倶。通縁眞俗二諦。故猶名轉識
問。若爾第八有漏位ニハ無覆無&MT60342;。唯與捨受
倶。恒縁三種境。無漏位是善性。與無漏捨
倶。普縁眞俗諦。有漏無漏改轉故可
。何不云云答。第八ニハ一向有漏。果
位是無漏。因果相對スルニ因位無轉義故不
轉識。第七識十地因位中有漏無漏改
轉。三義不定。故名轉識
問。若爾無姓有情第七識無始未來
一向有漏無改轉義。故不轉識
答。其有姓有情轉識之類故名轉識也。又
能熏有増減義之中釋無姓有情第七
云。此有二義。一云。無始以來我執増長。刹
那刹那現・種増長。非是不増。如邪見等雖
一品亦有異故。二云。亦有増減。欲界
乃至非想爲細。地繋差別&MT06279;麁細不同。
上下時亦有轉動。有増減云云既有
増減轉動義。故名轉識疏第
問。第八不轉識者。何十八名中名轉識
答。其轉識起之所依故。隨能依假名也非
轉易故名轉識。故不相違
  章云。或唯因説三。辨中邊云。識スルトキハ&MT06279;
義有情・我・及了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位説三識之類
也。此類有二初出中邊論文。後出唯識論
也。是先叙中邊義也意云。識者出能變
。即八識也。義有情者出第八識所變也。
我者出第七所變也。了者出前六識所變
所縁有三種能變識有三種。故云
三也
問。其義有情等者體何。答。釋論云。變似義
者。謂似色等諸境性現。變似有情者。謂似
自他身五根性云云疏云。若安慧等舊解
乃云。唯自證分無相見者。即第八識心能
執。此似根・境。皆體是無。似情有故名
似也。護法等云。此相分根・境亦是依他。
言似此體非實有。虚妄顯現。似計所執
體實有法故立似名。説於五根有情者。
梵云薩埵。此云有情。五根是別。成根有
有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此中二説。如
唯識論第二卷説云云 一安慧云。亦變似根。辨中
邊説自他身五根
故。云云二護法云。唯能變似依處。他根於己非所用
故。似自他身五根現者。説自他識各自變義。云云具
上境唯
識辨
釋論云。變似我者。謂染末那與
癡等恒相應故云云疏云。此釋頌中第二識
生變似我云云釋論云。變似了者。謂餘六
識了相麁云云疏云。明第三識生變似所
云云
問。若爾能變所變各別定然無相通變縁義
歟。答。有也。故疏云。雖前二識第八。
第七
亦變
所了。以相細故唯此前六名。雖第六識
亦變爲我。與我癡等恒倶故獨七得名。
餘六識亦變根・器。非是本故不相續
行相麁故唯八得云云
問。第八具縁三種境。何故只云境根。不
種子。答。種子微隱&MT06279;覺受故略
擧也
問。何以知識生之識是八識云云答。唯識疏
三云。識者八識云云意云。案梵本
三識字。譯家作頌密合巧言。頌上唯置
識言下二處。故八識云識也爲言故此
疏云。然頌中言識生變似義。應合有識。而
譯家略。三本梵勘之皆同云云
問。若爾何古論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MT06279;
云云故知識者第八識爲言答。其論大謬。故
疏云。舊云根塵我及識本識生似彼者不
然。所以者何。非是本識能縁變我及與
也。若許變者即違彼舊論長行。長行自釋
云。似我者謂意識。與我見・無明等相應故。
似識者謂六種識。此猶不然。應爲所
。所了者謂六境。相麁故。若許我・識者。
又違瑜伽決擇説阿頼耶縁有根身・相名分
別種子・及器世間。此則違教。若違理者。應
所縁心不縁慮。相分心故。如化心等。又
我者。第八本識應亦與見・癡相應。若
見・無明相應者。入見道等無漏觀時此
識應轉。違無漏故。由此理故舊頌説非&MT06279;
長行乃是&MT01319;。然眞諦法師似一意識師意
所以頌中但言本識。長行ニハ乃別開云云
問。若言第八不變似我。何唯識論云
識生時變似我法云云諸言無簡故。答。
云。第六七識妄熏習故。八識生時變似我法
云云意云。由六七二識熏習我法之力故。八
識生時其所變相見二分似彼六七二識執
所執我法而現也。非謂五八自熏習我
變似我法也。又別抄云。問。釋論中
護法宗。六七二識ニハ執及障。五&MT06279;
執何故論云我法分別熏習スル力故諸識生
時變似我法。唯在二識我法生。解有
二釋。一云。由六七識是能變縁諸識相見
二分執爲我法成種故。六七生時縁
彼諸識相見二分變似我法。非謂五八自
我法。彼無慧故。二云。且依大乘解。有
漏義與漏倶故名爲有漏。由彼五八與
故名爲有執。非五八自體執。雖
二解後釋爲正。或言二識非一名諸
燈云。問。六七有分別。後生時有
我法。五八無分別。後生時無我法。答。
今約分別我法。五八可無。由
熏成。識生似我法云云四重問答
廣故略
  章云。三十唯識云。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
識多異熟性。故偏説之。阿陀那名理通
果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位説三識二之
中。第二叙唯識論之義
問。云何名異熟等。答。異熟識者。第八識。異
類而熟。與因異性&MT06279;果酬因故也。思量識者
第七識。思量第八&MT06279;我故也。了別境識
者前六識了別別境及麁顯境故也
問。何故此三名只在因位云云答。異熟名在
菩薩金剛無間道。至解脱道時即捨。故
因也。思量我境果位。故在因也。
了別之用因位殊勝。果位微劣。故此三名唯
因位爲言
問。若爾三名純不通果也。答。是一相説。後
二名亦通果。故疏云。此三能變初之一名
唯末轉位。後之二號亦通淨名云云
問。思量名何通果。答。論云。能審思量名
故。未轉依位ニハ恒審思量所執我相。已轉
依位亦審思量無我相云云故知亦通
爲言 伽論十三有文之
問。何故異熟名不果。答。異熟者是有漏
業果。五果中異熟果也。故我愛執藏等三位
中。至第二善惡業果位此名。至于其位
猶有生死義故。入解脱道時。捨非障有漏
無漏大圓鏡智已即捨此名。故不

問。第八有多名。何故此云異熟不餘名
云云答。爲此難。章云多異熟性。故偏説
之。阿陀那名理通果有云云此文意釋成論
長行文章也。論出初能變識體云。一謂異
熟。謂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云云此文
三識故釋其異熟名之所以
問。其多異熟性之意何。答。釋多義疏及
樞要有多釋。即一者約三位釋。謂我愛執
藏位。善惡業果位。相續執持位。異熟名通
二位。故云多也。雖阿陀那名亦通第三
。然今但約有漏位中阿頼耶唯在
故云多也。二者約五位。謂異生位。二
乘有學位。二乘無學位。十地菩薩位。如來
位。異熟之名通前四位。故云多也。三者
七地。謂一種姓地凡夫二勝解行地地前
淨勝意樂地初地四行正行地二三四五
六七地
五決定
第八
六決定行地第九
七到究竟地第十地。
佛地
播伽名通六地及第七半。故云多也。四者
十三住。謂頌云。種姓一凡
勝解行二地
極喜
二初
増上戒四二
増上心五三
三慧六七八四地覺
分。五地諸諦。
六地。
縁起
無相有功用九七
無相無功用十八
及以無
礙解十一
九地
最上菩薩住十二
十地
最極如來地十三
佛地
熟名該十二。故云多也。五者又簡他識。多
者相續義。一切時行名之爲多。多時行故
六者又多者廣義即是總義。異熟之義雖
六識。非總報主多名。第七非多非
。故名異熟。餘識不云云
問。若以寛多義異熟名者。阿陀那名寛
果位。何故不云云答。今擧因中寛
能變識。故不果之名。故疏云。
此中意説熏習位識。若説寛時佛無熏習
説即無用云云章云。阿陀那名理通果有者。
故不其名爲言 此三能變義。具如上識自
相門有第三重中&MT60342;
  章云。或因果倶説三。謂心意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果三識

問。何故不説處。答。説心意識經論非
一。故不其處也。厚嚴經云。心意識所縁
云云楞伽經云。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是説名爲云云深密經名
意識品也。六十三云。此中諸識皆名心意
。若就最勝。阿頼耶識名心。何以故。由
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
受境知一類器境。末那名意。於
切時我我所及我慢等アリテ思量爲性。餘識
識。謂於境界了別爲云云
問。以量我境意者。何通果位。答。六
十三云。問。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義。一名不必如義。彼無漏第七
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審思量無我相
故亦名末那云云故知通果位爲言
問。識者是因位名。何云果。答。識但在
者偏増義。實果位亦有識義。不爾佛果豈
無漏八識云云
  章云。或唯果説四。佛地經等説四智品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果位有四識

問。四智既是智。何引此爲識類。答。今取
智相應淨識識類。故云相應心品
問。其佛地經正文何。答。經云。有五種法
大覺地。何等爲五。所謂清淨法界。大圓
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云云
清淨法界
眞如也
其論云。轉識蘊依四無漏智相應
云云
問。若爾轉何識何智。答。佛地論云。轉
八識大圓鏡智相應心。能持一切功徳種
現能生一切身・土・智影像故。轉第七
平等性智相應心。遠離二執自他差
得一切平等性故。轉第六識妙觀
察智相應心。能觀一切皆無礙故。轉五現
成所作智相應心。能現成辨外所作
故。復有義者。轉第六識成所作。轉
現識妙觀察。此不爾。非次第故。説
法除疑周遍觀察非云云唯識
云。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
乃至此轉有漏八七六五トノ識相應品
而得云云
問。若爾何莊嚴論頌云四智ニ於不動。三智
之所依。八七五六識。次第轉得故云云釋論
云。轉第八識鏡智。轉第七識平等
。轉五識觀智。轉第六識作事智
云云又攝論第九無性釋云。由阿頼耶識
等八識蘊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
數次第或隨所應乃至五現識故得妙觀
察智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乃至
意識故得成所作智。普於十方一切世界
能現變化云云既莊嚴論之説與無性後説
是同也。而何唯識論無此説。佛地論破
云云答。唯識疏云。無性菩薩及莊嚴論
迴觀智轉五識。此中即轉第六識
得。佛地論有二師説。彼非次故。説法斷
五用故。廣如佛地。不繁引。與
云云意云。無性菩薩後解及莊嚴論説
是正義。佛地論有二師説。初師破後師
云。此不爾。非次第故。説法斷疑非五用
云云故知此唯識論説與佛地論正義
也。無性菩薩二釋。初釋可正爲爲言
演祕云。問。莊嚴論頌云八七五六識如次而
得故。即轉五識妙觀智。如何相違。答。佛
地論第三有二師釋。正義同此。第二師云。
第六識成事智。轉五識妙觀智。正
義破云。此不爾。非次第故。説法除
周遍觀察非五用故。釋曰。彼第二師意同
莊嚴。正義顯彼莊嚴論説非次第也。故不
相違云云然燈師作二釋之。初釋同疏義
後釋別解也。故其文云。轉識得智中。大莊
嚴論轉第六識成事智。轉五識妙觀
察智。此論相違如何會釋。答。本有二解。一
云。莊嚴不次説。非六得成事智。故
相違。二疏外別解云。莊嚴論中據第六
識能作神通等諸事業事智。五識
ニハ麁不觀察。果位方能觀察。故亦
違。無性兩釋各隨一義。不二論。然佛
地論破轉五識觀察智。云説法斷疑非
五識能者。是破別師莊嚴。如理門
論破古因明師。諸師異釋アリ。繁不具叙
云云
問。此二釋意如何。答。且文中云本有二解
者。云轉識得智本自有二解。一者轉六得
觀智。轉五得事智。謂唯識論及攝論一師并
佛地論正義也。二者轉六得事智。轉五得
觀智。謂莊嚴論及攝論一師并佛地論不正
義也。此二解本在諸論中。非今所釋。故云
本有二解也。今釋此義。燈師作二釋。此中
初釋本疏釋也。後釋別助釋也。即初釋意
者。莊嚴論非次第説。親光護法等正義師
六得事智故。既不莊嚴論
故此唯識論無相違失爲言仲算大徳云 非言之
非字可音。非者
破義。親光及本疏中
破故今云非也。云云
問。莊嚴論是慈尊説。何破之。答。親光菩薩
是慈尊之弟子。非師意。但破之者。天
竺等論傳誦之人。自然亂文執六得
。故親光菩薩破之。非彌勒之謬説
凡經論之謬有其二途。一者天竺誦經論之輩自然錯
亂。諸部不同多因此有。即成梵本之謬。隨其翻譯。展
轉之謬也。二者翻譯家之謬。
新古不同多因此有
問。第二釋意如何。答。是燈師別釋也。故云
疏外別解。即意云。亦可莊嚴論ニモ。不
偏破。所以者何。若至佛果時第六有
通等之業。五識有觀察之用。就此一邊
莊嚴論師云六得事智也。然親光等
大道理次得也。無性菩薩能得
二解數次第或隨所應。不
二論。故彼此論不相違爲言然佛地論
破轉五識者重會文也。意云。然佛地論
破云此不爾等者。非莊嚴。是破
。謂有餘師執云。因位五識有法斷
之能。故轉五識觀智。是故親光破云
法斷疑非五識能是難因位五識。非
嚴師云果位五識起觀察用轉之得
察智。如理門論師破古因明師義之言不
彌勒世親等更破餘古師爲言已上義。先
徳爲遣唐
未決。而今所案頗以
旨。可之也
問。轉識得智者。改識成智歟。答。不然。云
論有二釋。一云。智雖識而依識轉。
識爲主故説識得云云意云。識者心王。智
者慧心所。轉有漏慧無漏智。其有漏慧
心王轉。識爲主故。寄總心王
也。有漏識轉成無漏時。即名無漏識。非
智也。理實應慧得智。攝所隨王云
轉識得智也。二云。又有漏位ニハ智劣識強無
漏位中智強識劣。爲有情智捨識故
八識而得此四智爲言意云。爲
有情有漏識
無漏智
得智也。爲言
問。就初釋。七轉識有漏位有慧心所。故云
慧得智耳。第八識有漏位無慧倶。何云
慧得智乎。答。從方云。問。前七因中有慧。
即轉成智。第八因中無慧。轉識成云云
答。第八識因中雖有漏慧即不
有無漏慧轉成智。智即是慧。即從無漏鏡
智種子中現行先徳未決也。未
此文也。可
  章云。或因果倶説六。勝鬘經中説六識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説六識之類也」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文云。世尊若無如來
者。不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
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
。不苦樂求涅槃云云遠法師&MT60342;云。
基師意此文者。六識謂眼等六識也。
心法智者意識相應無漏智也云云
問。勝鬘經既是大乘經也。如何此經説
。答。唯識論云。然有經中説六識者。應
知彼是隨轉理門。或隨所依六根六。而
識類別實有八種云云疏云。一隨轉理門。
小根器未立於第七八説故。第二
解依不共根不共境故説六種。非謂盡
理。而識類別實有八種。大乘之中於處門
識者。以此理云云
問。就論初釋。若爾勝鬘經爲七八識
小乘者説歟。答。不然。慈恩既云若唯被大
勝鬘經。但此經説六識。隨順前爲小乘
機未七八識六識。今此大乘經中亦
六識爲言故寂法師章云。隨順經中等云云
義濱云。隨順經中六識者解云。諸大乘
經若隨小乘説皆名爲隨順經云云&MT60342;
。可
隨順經
異本。檢
  章云。或因果倶説七。諸教説七心界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位説七識之類

問。其七心界者何。答。瑜伽對法等云。謂眼等
六識界及意界云云
問。立七心界時第八識攝何界。答。意界所
攝也
問。何故爾。答。無別所依・根別所縁境故。以
第八識第七意界
問。何以知爾。答。樞要上卷蘊處界三廢立離
合頌云。隨増説我事。爲ルト所行。生・持
コトセリ。無別根・所縁云云隨増説我
者。爲五種我事唯立五蘊。謂身具我
受用我事言説我事造作一切法非
法我事彼所依止我自體事爲依者六根
也。此所行者六境也。生者出生義。是十二處
也。持者任持義。是十八界也。分略廣者。略者
識立根・境十二處爲言廣者加識爲
十八界爲言無別根所縁者。釋七八識不
説爲處界之所以。由六識根境之外更
別根境可界處故不爲言
  章云。或因果倶説八。謂八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果倶説八識之類
也。謂眼識乃至阿頼耶識也。如楞伽深密密
嚴經等瑜伽唯識百法論等説上識自相
門略論了
  章云。或因果合説九。楞伽第九頌云。八・
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依無相論同性經
。若取眞如第九者。眞俗合説故。今
淨位第八本識以爲第九。染淨本識各
別説故。如來功徳莊嚴經云。如來無垢
識。是淨&MT01319;無漏界&MT01319;。解脱一切障。圓鏡智相
應。此中既云無垢識與圓鏡智。第九
復名阿末羅識。故知第八識染淨別説以
九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因果位合説九識

問。説此義楞伽經無相論同性經莊嚴
之意何。答。引楞伽經者爲第九識
也。引無相論等者爲其第九識體
問。云爾意何。答楞枷云。依諸邪念法是故
識生。八九種種識如水中諸波云云故引
九識之證也。引無相論等者。若依
無相論同性經者。以眞如第九。眞俗合
説爲九識。今依莊嚴經證。以淨第八
第九識爲言
問。先其無相論文如何。答。無相論轉識品云。
能縁有三。一果報識。即阿梨耶。二執識。即
末那。三塵識即六識乃至境識倶泯是空性。
其空性者阿摩羅識乃至唯阿摩羅識是眞如。
大乘同性言。衆生神識無邊&MT01319;無色&MT01319;無相&MT01319;
不可見&MT01319;。無定處所。識相清淨。唯無明貪愛
習氣業等客塵煩惱之所覆障。譬如清淨虚
空四塵所云云
問。此文既云阿末羅識是眞如。而何云淨第
云云答。今章家意莊嚴經云如來無垢識
圓鏡智相應。其無垢識者即阿末羅識。而既
圓鏡智相應。故知淨第八。非眞如爲言
疏第三云。唯無漏&MT06279;體性無垢。先名
末羅識。或名阿摩羅識。古師立爲第九識
者非也。然楞伽經有九種識。彼説眞識
第九無垢識。如上下會。此無垢識是圓
鏡智相應識名&MT01319;。轉因第八心體云云
上者第一卷。
下者第七卷
問。其上下如何會之。答。疏第一云。楞伽經
中兼説識性。或以第八染淨別開。故言
。非是依他識體有九。亦非體類別有
云云下第七文
問。若爾第九識體決定如何可云耶。答。章
家取二義。然其志以淨第八第九

問。若爾。何樞要下云無相論同性經
垢識是自性識心。則眞如理。故知無垢通
云云答。故知倶取二義。然此章意以
勝也
問。大莊嚴論云。此中應知説心眞如
心。即説此心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
摩羅識云云此文如何可會。答。如同性經
此經
唯識義第四之末終





唯識義卷第五
 釋眞興撰 
  章云。或因八果三識ト云。佛地等云。前十五
界唯有漏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依他所觀識類
之中。第二依異説識類門也。此中有
三類。是第一叙佛地論一師之説。立因八果
三識之義
問。且其佛地一師云前十五界唯有漏
意何。答。彼論第一云。若爾淨土非イハハ三界
。便是無漏。若是無漏有爲所レハ攝是即道
諦。便是善性。云何得色聲香等其體
。以十八界十五有漏&MT01319;。八&MT60342;&MT01319;。等餘處
云云上説受用身淨土超過三界。故云
若爾等。餘處者指無著菩薩集論
此有三師。第一有義十八界通有漏無
。皆有善性云云此當護法正義
唯識第三師也
第二有
義淨土定心所變。雖色等十處相
十處攝。非諸世間五識所得乃至是故淨土雖
色等其體性是無漏善。亦不相違
云云此即云前十五界唯有漏
師也。唯識論之第二師義也
第三如實義者。
如來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無非是有漏
亦非無漏云云 此親光正義也。唯
識之第一師義也
唯識論第十
此第二師義云。有義如來五根・五境妙定ヨリ
生故法界色攝。非佛五識雖此變。然麁
細異ヲ以五境攝。如來五識非五識界。經説
佛心恒在定故。論説五識性散亂云云
疏云。如來根境皆以意識妙定先方變。
本識隨變。設第八&MT01302;妙定ヨリ生故法界
攝。非佛以外所餘菩薩及異生等雖
佛所變上爲佛身土。然佛變細。餘變者
麁。佛變細者非五境攝云云凡此一師意云。
如來雖五根五境五識。然不十五界
但無漏法界所ルル攝定所生色似五根五境
轉故假名根境。非實根境。又如來縁事法
之心似五識現故假名五識。非實五識。佛
心在定。五識散故。是故如來所具根境識
十五界。集論説十五界唯有漏
爲言
問。且集論云前十五界唯有漏。護法菩薩如
何會。答。論云。集論等説十五界等唯有漏
者。彼依二乘麁淺境説。非一切云云
五識性散亂之文准之會
問。何故云十五界唯有漏故。可因八果
三識耶。答。十八界中云前十五界唯有漏
故。後三界通無漏。此中意界攝第七八識
意識界者即第六識。故因位加前五識
。果位除五識故云三識
問。此師若云佛果無實五識者。云成所作
何識相應云云答。有二説。一云。第六相
應起化用云云二云。或與第七淨識
應。依眼等根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
別。謂淨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
攝。起變化者成事品攝云云
問。付初釋。若爾與妙觀察智何差別。答。
彼觀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別
云云
問。一類二識竝起無云云失。許竝起
理無違。同&MT01302;體用ヲハナルニモ亦非云云
二釋之可
問。豈不此品轉五識云云答。非彼得
體即是彼。如生死&MT01302;涅槃
生死。是故於此不云云
疏云。今者但以彼生死滅&MT06279;涅槃得顯名
生死而得涅槃。非涅槃性即是生死。今此
亦爾。由去因五識滅已此縁麁事境
識品生スルヲ成事智轉五識。不因中
五識轉作果中成事智品成事智品即是五
云云
  章云。或因八果七識ト云。安慧論師云末那
唯染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因八果七識之義

問。且此師計末那唯染。云果位無第七識
之意何。答。唯識論云。此中有義末那唯有
煩惱障ノミコト。聖教皆言三位無云云疏云。
安慧等云。三體無ヲハ此識倶時唯有人執
法執。對法等説三位無故。若此
法執。應三位。准此師計。即成佛時
第七識。餘七識成云云又論云。又説
惑恒相應云云疏云。顯揚第一説四惑
倶。故無法執。不淨位有此識云云
四惑者我癡我
見我慢我愛也
又論云。又説識雜染依云云
疏云。攝論第一論本不淨依故。無
第七法執第七。滅定聖道無學三位無第七
云云凡此師意云。世親等説三乘無學
位・生法二空滅定位・三乘有學無漏聖道起
位無第七故。又顯揚等説四惑相應。不
法執倶故。又攝論等説諸識之雜染依。不
淨依故。依此三義故有漏位有第七識
無漏位無第七識。故有漏爲因。無漏爲果。
因位有八識。果位只有七識爲言
問。若爾此師云平等性智與何識相應云云
答。如下四智不齊失之中釋
問。破此菩薩云淨位第七。要下云。護法
末那通法執諍中有云云其十者何。答。
一違經失。乃至十者總結會云云
問。云何名第一違經失。答。論第五云。有義
彼説&T069222;相違。出世末那經説有故云云
疏云。護法等釋三位無染義。非體亦無。六
十三云。問。若彼末那於一切時思量而轉イハハ
世尊説出世末那云何建立。准此大論
及此處文稱スルニ經説有。准下證此識。即
是解脱經・六十三中有二解。一名假不
。即出世末那實不思量故。二遠離顛倒
思量能正思量。故通於淨云云
問。云何名第二違量失。答。論云。無染意識
有染時定有倶生不共依云云量云。無
染意識定有倶生不共所依是意識故
有染時意識無染者。有學出世道現
前及無學位有漏無漏第六識也。倶生者簡
種子依無間縁。此二依非識倶故。不共者
第八。是諸識共依故論中無因。
六證中具有
意云。
無漏第七無漏第六之倶生不
共所依根。如有漏時爲言
問。云何名第三違瑜伽失。答。論云。論説
決定恒與一識倶轉。所謂末那。意識起
時即二倶轉。所謂意識及與末那。若五識
中隨起一識。即三倶轉。乃至或時頓起
則七倶轉。若住スル&MT01301;滅定第七識。爾時藏
識應無識倶。便非恒定一識倶轉。住聖道
時若無第七。爾時藏識應一識倶。如何可
若起意識爾時藏識定二倶轉云云意云。
瑜伽説阿頼耶必與一識倶轉等。而若入
滅定時六識不行。若無無漏第七
一識倶轉之義。又説若意識起時二識倶
。而若住聖道時無第七識。只可爾時
第八與一第六識倶轉。何云意識起時二識
倶轉云云 爲言五識隨一起時准之可之」
問。云何名第四違顯揚失。答。論云。顯揚論
説。末那恒與四煩惱相應。或翻セルト彼相應。
恃擧爲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
云云疏云。翻セルト彼相應セル&MT01301;平等行故。煩惱相
ニハ持擧所行故云云意云。翻彼者無漏第七
二十一心所相應。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
一也
問。云何名第五七八相例失。答。識云。若由
論説阿羅漢位無染意故便無ト云第七。應
論説阿羅漢位捨藏識故便無第八。彼
既不爾。此云何然云云疏云。若由大論六十
三説阿羅漢位無意故便無ト云第七。則無
學身應無第八。以聖説故。何愛第八而便
有。憎第七而言無。言染意倶許
云云
問。云何名第六四智不齊失。答。論云。又諸論
第七識平等智。彼如餘智定有
依相應淨識。此識無者彼智應無。非
能依故。不彼依六轉識。許
恒行如鏡智云云疏云。量云。平等性智定
別所依識。説識得故。如餘三智。第七
若無。即平等智應有。非所依心
依智諸論者莊嚴
論攝論等也
又彼若言經云平等智
第八倶。第八倶者名鏡智故。即依
。此中唯取第六識也。又六識中隨依
之能依智者不然。佛地經中説此智品佛
位恒行。即汝共許。許佛恒無轉異行如
故。非六識智。六識智有轉異恒故
云云
問。云何名第七第八無依失。答。論云。又無
學位若無第七識。彼第八識應倶有依
然必有此依。如餘識性故云云量云。汝無學
位第八必有現行倶有依。是識性故。如餘七
。彼師許第七以第八依故爲言
問。云何名第八二執不均失。答。論云。又如
補特伽羅無我者彼我執恒行。亦應
法無我者法我執恒行。此識若無。彼
何識。非第八。彼無慧故。由此應
二乘聖道・滅定・無學此識恒行。彼未
法無我云云疏云。如凡夫等未人空
執恒行。二乘人等未法空。法執亦應
現前スル&T069222;。爲例均故。若此識無法執恒行
於何識。二乘定有故不執依第八
。第八識倶無&MT06279;故非八倶云云
由此應信等者。如文可之。即意顯
心頓悟人等入初地已分證法空此淨

問。云何名第九五六不同失。答。論云。又諸
論中以五同法證第七第六依。聖道
起時及無學位若無クハ第七爲第六依。所立
宗・因便倶有失。或應五識亦有&MT01301;依。五
恒有依六亦應云云五十一云。又由
羅耶識故得末那。由此末那爲依止
意識得轉。譬如止眼等五根五識自轉
云云攝論第一准之。
故云諸論中
若聖道起及無學無第七
六依。彼二論所立宗因應倶有過。即量
二宗。一云。第六意識應倶生・増上別
。六識攝故。猶如五識云云此量
簡別言。故有一分違宗失。謂彼自許聖道・
及無學意識無此依故。因有不定失。謂
五識六識攝故意識有依。汝聖道
及無學意識六識攝故意識無依。二云。除
聖道及無學意識餘意識必有倶生・増上別
因喩
此量宗置簡別言。然有比量相違
。謂作比量云。聖道及無學意識必應
倶生増上依。六識攝故。如五識。因法自
相相違決定失。謂除聖道及無學意識餘意
識應倶生増上依。是意識故。如汝聖道
及無學意識此相違決定能違量因疏云六識攝
。別抄云意識攝故。燈云是意識
云云。疏云六識攝故者有不定故。燈云。前
因亦應三位六識攝故。無不定過云云
或應
五識亦有無依等者。量云。汝云五識亦應
依之時。六識攝故。如汝意識。就
故無自違失。五識恒有依。意識亦應爾
爲言已上疏之意如此。
廣故不&MT60342;
問。云何名第十結成前難。答。論云。是故定
無染汚意。於上三位恒起現前。言
者依染意説。如四位無阿頼耶
第八。此亦應云云三位者滅定位聖道現前位
三乘無學位也。四位者三乘
無學位爲三。不退
菩薩位爲第四
問。就安慧菩薩義。滅定位無第七者。何集
論云滅定者謂不恒行・恒行一分心心所
&MT01319;云云不恒行者前六識也。恒行者第七識
也。既云一分滅。何云其體全無。答。安慧
云。恒行心有二種。謂第七第八。滅定中第
七滅第八有。故云一分滅。非第七分

問。護法義如何。答。入生空滅定時。滅生執
末那法執末那。故云恒行一分滅。入
空滅定時。滅生法二執末那平等性智
相應末那。故云一分
因論問。凡末那有三位者何。答。一補特伽
羅我見相應位一切異生相續。二乘有學。七地以
前從二乘有學迴心一類菩薩有漏
心位。彼我執末那縁阿頼耶
補特伽羅我見
二法我見相應位
切異
生聲聞獨覺相續。一切菩薩法空智果不現前
。彼法執末那縁異熟識法我見
三平等
性智相應位一切如來相續。菩薩見道及修道中法
空智果現前位。彼末那縁無垢異熟識

等性智
問。就初二位長短如何。答。初位短第二位
長。故論云。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
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而起。如要迷
方謂人等云云初位必帶後位。後位非
必帶初位具如論第五。至
第十門
  章云。或因・果倶八識。如護法等正義所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叙因果倶八識之正
八識之義如上識
自相等中&MT60342;
傍論問。清辨菩薩説八識否耶。答。相傳
二。一云。清辨唯立六識。不七八。故無
垢稱經疏云。空理義説六識心。應理義
八識云云又論第三云。有大乘遣
相空理究竟者。依似比量無此識及
一切法云云
問。若爾何掌珍論中説心意識名。答。小乘
心意識名。豈立八識。一云。清辨約世俗
八識。故掌珍論説心意識之名。又
既信楞伽經云藏識説名心等之文。何不
八識具如西明疏并燈
。無用故略
  章云。依他識中或説唯一自證分。謂安慧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依他所觀識類
中。第三依分類識類門也。此中有
。是第一立一分之師義也。此師以華嚴
經説唯心證。唯立一分
  章云。或説唯二。見相二分。難陀師云云
是第二立二分之師義也。此師以攝論説
唯二依他性證立二分
  章云。或説三。自證・見・相分。陳那師云云
是第三立三分之師義也。此師以能斷金剛
般若經云。一切有爲法如

自證
受用


未來是觀
證立三分具如
親論
  章云。或説四分。加證自證分。護法師云云
是第四立四分之師義也。此師以四教
四分。立三分二分一分也。即以楞伽經
説由自心執著等之文合立一分。以厚嚴
經説一切唯有覺之文二分。以集量論
似境相所量等之文三分。以厚嚴
經説衆生心二性等之文開立四分
具如
分義
  章云。如是所説諸識差別一住而論。依
唯識論云。八識自性不定異。因果
性故。無定性故。如水波故。亦非定一
行相・所依・縁・相應異故。起・滅異故。熏習
異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所觀識類四門中。
第四依同異識類門也。即意云。如上所
説。増數・異説・分類等識類差別是一往説。
理而言之。非一非爲言
問。其唯識論文意何。答。論正文云。八識自
性不定一。行相・所依・縁・相應異故。又
一滅時餘不滅故。能所熏等相各異故云云
云。此三義釋定一。行相謂見分。所
依謂根。縁者謂所縁。一所字通二處故。相
應異故者即多少別也第八與五心所倶。第七
十八心所倶。第六與
五十一心所倶。前五識合與
三十四心所倶。故云多少別
眼識色爲
乃至第八變色等行相等。廣説如
第二卷。第二又若一識滅。餘七等不必滅
故。第三又七能熏。八是所熏。如楞伽第七
此言故七是因
八是果
又三性・異熟
生・眞異熟等種種相各異故。攝論世親第四
唯有一意識菩薩。今不同彼故不
。即諸聖教亦説八識云云論云。亦
定異。經説八識如水波等差別故。定
異應因果性故。如幻事等。無定性
云云疏云。若八識定異者。十卷楞伽第十
卷頌説八識如大海水波差別相。及
前所引五十一等云一大海・鏡面
浪・像差別故。第二定異ナラハ因果。更
互爲因果故。法爾因・果亦非定異。如麥不
豆等牙故。第三又一切法如幻事・陽炎・
夢・影等。故知無ナル。此非一異。依
勝義四世俗皆得。如理應論及疏次第
是。章文
倒反略
  章云。楞伽經言。心・意・識八種故相有
別。眞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答。是爲眞俗二
八識異不異引也。即意云。如
言。八等識類異者據俗諦門言也。次
八識等不異者據眞諦門言也。即以
此經其義爲言
問。其云俗云眞。四俗四眞中何。答。唯識
云。心意識等以理俗諦隨事差別相故可
別。約勝義勝義眞故相無別也云云
云。約第二道理世俗差別。約第四勝
義勝義無差別爲言
問。若爾何疏上云此非一異四勝義
四世俗皆得云云答。且據四重二諦。四
俗門即有差別。四眞門即無差別。是故爲
八識有異依四俗門釋。爲八識
異依四眞門釋。是細尋釋。故疏上文
爾也。言如理應思者即此意也。然論
前所説識差別相依理世俗眞勝
。眞勝義中心言絶故云云是就顯義
也。第二世俗是隨事差別諦。故依此門
八識差別。第四勝義是廢詮談旨理。不
別不別。無差別理自然顯也。據此顯義
第二俗第四眞相對釋別不別義也。亦不
具如
諦義
問。頌云相所相。其體如何。答。疏云。識上
何者爲能相所相。謂用爲能相。體爲所相
云云義演云。識上了別ヲハ能相。受等領納
等用爲所相。識受等自體爲所相。色等法
生住等能相。色等自體爲所相云云
  章云。如是一切識類差別名爲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上所明四門所觀
識類名爲唯識
  章云。此幻性識。若加行觀ナラハ唯共非自。若
後得智觀通自相觀。一一依他各各證故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此門第四大段。明依他
能觀自共相義也。此中有二。初明加行智
後明後得智也。珠云。上明所觀識類差別
此即明能觀智類亦別云云
問。何故加行智觀名共相觀。後得智觀名
共相觀耶。答。珠云。若加行智總觀諸法皆
無我性求所證。故名共相。若後得智
一依他別別知故。名爲自相云云叡云。理實
而説。加行亦通自相觀也。雖是有漏而既
現量。何都不自相境哉。故知一相説云云
後得智名共相者。觀諸法無
常無我等故也。易知故略
  第六修證位次門
問。此門意何。答。此門有二。初明證唯識
能入位次第。後明能修證行相之次第。故
修證位次故文中云。上來明位。下當
修云云。至文可
  章云。修證位次者。攝大乘説。何處能入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爲能入位攝大
乘之門也。文中有二問。一問所入境。二問
能入所依位也。此中正以問能入位
此所明彼論第六卷中入所知相分中有四問。一問
誰能悟入。第四問云何能入。今此
問文爲第二第
。可悉也
  章云。謂即於彼有セル似法似義意言
大乘法相等所タルニ生起云云
是答所入境也。有見者。廓法師作二釋。一
云。言有見者。若果對因。後生意識與耳識
倶名爲有見。何者。耳識觀聞法義故名爲
見。後生如理作意遠從耳識聞法而生。此
後果有先因見故名爲有見。此言倶者是
遠倶。非近倶。二云。若體對用。意言自體與
見分用倶。故名有見云云若依初釋者。彼
者意識也。若依後釋者。彼者自證分也。似
法似義者明所入境界之相也。似有二義
一云。影像文義似本質故。二云。依他文義
心外故也。意言者明境界體也。即意識
三釋。如上能
觀唯識之中&MT60342;
大乘法相等者明境界之
也。所生起者明境從因生也。總意云。此
所入似義似文意言之境。是依華嚴等大
乘法相聞熏生起也。於此境即爲所入
爲言於者第六轉聲也
  章云。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云云
是答能入所依之位也。即四位也
  章云。於一切法唯有識性ノミ聞勝解故。
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
云云
是明四位中對境修觀行之行相差別也」
  章云。無性解云。在勝解地一切法唯
識性但隨聽聞勝解故。在
道中理通達此意言故。在修道中
此修習治煩惱所知障故。在究竟道
最極清淨離諸障云云是引
性釋
問。且釋スル本論問答無性釋正文如何。答。釋
論云。何處能入者問所入境及能入位。謂即
於彼有見等者。謂於大乘法相所タル生決定
行相タル似法似義意言能入。於此境界
スルハ是用。所入境界是業是持。於此意言。或
有能入在勝解行地一切法唯識性中
聽聞勝解故。或有能入在見道中
理通達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謂
達彼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能
入在修道中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障
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
云云
問。本論中以似法似義意言先。以大乘
法相等後。而何釋論以大乘法相等
先。以似法等後耶。答。即廓法師會云。今
釋論中依因果次第先擧因。言於大乘法
相所生此所縁法義意言是大乘法相聞
熏所生也
問。意言是能觀識&MT01319;。而何爲境。答。觀行者觀
自心所縁知唯識道理。故爲境也
問。釋通達位非法非義等之意何。答。廓
法師云。由先地前知其法義唯是意言
所取。所取既無。知能取。故入見道
彼意言圓成實理。證法・義無非法非
。法義既無即非所取。見分意言無
非能取云云 勝解行名如上能觀唯識中
之。見道等名如下釋
  章云。成唯識説。云何漸次悟入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爲唯識論文能入
之位彼論問發入方便
問。且此問發意何。答。論上問云。如是所
唯識相・性誰於幾位如何。悟入云云此中有
三問。誰者問能入人也。於幾位者問所經
也。如何悟入者問入方便也。次論答云。
謂具大乘二種姓能入
之人
略於五位
經之

漸次悟入入方
便
次論問答云。何謂大乘
二種種姓一本性住種姓等者。重明能入之
也。次論問答云。何謂入唯識五位
資糧位等者。重廣經位也。次論問答云。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等者。重廣
方便也。即此問是也。故疏云。此問廣前第
三入法用云云
  章云。謂諸菩薩於識性・相。資糧位中能深
信解云云
是答廣入方便也。有五位。是最初資糧位
也。疏云。資糧位中能深信解。雖亦伏除
多分故少ヲ以説。信解初増。但名
云云
  章云。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
發眞見云云
是明第二加行位也。疏云。初伏所取。次伏
能取。伏令起故名爲除。非伏時
除也
  章云。在通達位實通達云云
是明第三通達位也。疏云。方起無漏現行
二智相・性云云
  章云。修習位中如所見理數數修習伏
餘障云云
是明第四修習位也。疏云。十地行多時劫長
遠念念進習名數數修伏餘煩惱餘智障
此等位中雖亦修證餘行餘法。唯識爲本方
餘行故。但言唯識云云此等以下文通
也。伏難可
  章云。至究竟位障圓明。能盡未來
有情類。復令入唯識相・性云云
是明第五佛位也。疏云。全出二障功徳智
慧無周備。不小聖故名爲圓。無
故簡二乘也。其福・智二清淨極勝無
能過。不迷不闇故名爲明。此簡菩薩。第十
地菩薩雖皆遍有ヲ以名爲圓。未清淨
羅縠中視月等。故不名爲明。能盡未來
導一切復令入唯識相故。顯
成已度人。故名法輪。輪者轉義云云
問。且此五位體如何。答。疏云。此初二位以
道爲位。即分出體。後三位以分爲位。即通
云云意云。道者慧也。即以資糧道加行
位名。若論其體者。資糧道以聞思慧
體。加行道以修慧體。故云分出
也。分者位也。即以通達分・修習分・究竟分
位名。若出其體。通以有爲無爲無漏功
體。故云通出體也。古徳釋此疏文
別也。不若今案耳其意在下疏
。可悉之
  又云。以分爲位者。有十一分十一地
其十一分後三位云云具如深密經
第四卷。可之。比裏出也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頌曰。乃至識求
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伏滅云云
論曰。從深固大菩提心。乃至順決
擇識唯識眞勝義性。齊此皆是資糧
位攝云云疏云。此解初位始終分齊乃至攝論
云。清淨・増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
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其自體
大願縁。不退屈其策發方能發起
乃至此云深者。即清淨・増上力。固即堅固心。
勝進乃至即地前四十心皆是此位。然彼以
前或十萬八萬六萬四萬二萬十千劫等。皆
此位云云論云。爲無上正等菩
集種種勝資糧云云疏云。初釋
糧之名。望菩提號。菩提因之初位資
己身之粮方至彼果。故名資糧。此即依
名。爲生死大智故求菩提也」
問。若望佛果資糧者。何論第七説未知
當知根中云能遠資生根本位云云其根
本位者見道位故答。疏會云。然第七末増上
縁中解資糧位亦有未知當知根。云能遠
生根本位者。從久修者隣近名。
此説初行多求果故亦不相違云云論云爲
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順解脱分云云
疏云。次解順解脱分名。爲有情故勤求解
。望涅槃因。涅槃名解脱常所談。
求於彼此行不相違。故名爲順。分者
因也支也
又解云。解脱者即勝解數。縁
解脱苦解脱。因中印境爲名。乃名
勝解。在果出苦爲目。故名解脱。若依
。解脱即分名解脱分。分義非順。與決擇
同。然彼望慧爲名。此望勝解號。今
此解即無前難云云
問。此二釋意何。答。初釋意。解脱者涅槃也。
此位所修福智因順佛果之涅槃故名順解
脱分也。分者因也。望涅槃云云後釋
意。解脱者佛果勝解之功徳。即別境五中勝
解數。因位名勝解。果位名解脱。此位所修
之功徳順佛果中一分解脱功徳故名順解
脱分也。分者支也。解脱爲支。多功徳中一
支故也爲言
問。爾資糧名唯依自利釋。解脱名唯依
釋。無相通義乎。答。疏云。然求ニモ菩提
他義顯。勒趣ニモ解脱自利義増。然於菩提
自利之談。涅槃&MT06279;利他之義者。蓋欲
彼顯此菩提亦利有情此顯彼涅槃
亦自利。文影於此義貫於彼故也云云
問。就解脱分之後釋。疏云今爲此解
前難云云意何。答。付初釋疏問云。問。何
故順解脱分分即是順。順決擇分體非
云云此爲前難
問。爾此難如何會耶。答。次云。答。決擇體是
有爲ナルヲ以。決擇可體即分。體有多分七覺
涅槃體是無爲。解脱彼非是分。體非一多
云云論云。此位菩薩依因本性。
習性
善友
諸佛
決定
勝解
資糧
四勝力故。於唯識義
信解。而未能能所取空。多住外門
薩行云云疏云。問。華嚴第九十住品頌云第
生貴眞佛子。從諸賢聖正法生。有・無諸
ニ於所著。捨離生死三界。彼經第十又
十住初發心菩薩。餘住亦爾。頌云。清淨
妙法身。應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
現。或處爲衆生。究竟菩薩行。或復
初生・出家・行學道。或於樹王下。自然成
正覺。或處爲衆生。示現入泥洹云云如何此
文言多住外門菩薩行。答。此第四住菩
薩作スニ十種觀法。第七觀
第八觀

伏現纒。不見道等所有無
更造惡業後果。名爲離生死
於三界。定當能出。非スルニハ。今依
外門菩薩行。亦不違也。又此十住菩薩
亦有小分依有漏定能現八相脱有情
乃至十住初發心住中分得十力於十
。第十法者爲苦衆生歸依處。此住已去
彼諸菩薩展轉増勝能行八相云云然多起
。小能入定。作眞如觀多住外門。不
彼菩薩唯住外門。亦不相違云云論云。
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能伏滅功力
彼不二取現行云云疏云。問。華嚴經第
十卷解十住菩薩中云。除滅諸煩惱永盡
餘無礙寂滅觀。是則佛正法 云何此
二取。答。彼依邪教邪師
起不共無明・伴煩惱類盡。非一切自
分別ヲ以スル煩惱及倶生煩惱。又説佛法功力
能滅一切煩惱。非十住位已能滅一切煩
云云四釋。後
二略
問。爾此位菩薩都無煩惱。答。少分有
之。故論下云。菩薩住&MT06279;此資糧位中。二麁現
伏者
而於細者及二隨眠。止
勸力微未能伏滅云云疏曰。此中伏言非
六行修習勢力制之不起。令彼不自在。是
此中伏義下准此知。菩薩不下界地惑
定生上故云云
問。論云。此位ニハ二障雖伏除。修勝行
三退屈。而能三事練磨其心。於證修
勇猛不退云云其三退屈三練磨心者何。答。
一菩提廣大屈。引他況己練磨心攝論云。人
趣諸有情
處數皆無量。念念證等覺故不退屈。又引頌云。
無量十方諸有情。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吾亦爾。
自輕而
退屈。云云
二施等難修屈。省己増修練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此
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云云
三轉依難證屈。
麁況妙練磨心善者於死時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圓滿云何無哉。

唯識論文近。故不&MT60342;
問。攝論云。以三種練磨心四處障云云
何。答。一離二乘作意謂斷除二乘
分別作意
二諸疑離
謂於大乘甚深廣大
異慧顛倒及疑
三離所聞思我我所
謂我能聞。我能思覺。我所聽文。我所思義。如
執著一切皆無。於其殊勝義現觀故。云云
四斷除分別謂於現前任運而轉色等現住及作
諸骨鎖等淨定安立一切所縁諸境界
。作意分別悉能永斷。乃至一切諸佛菩薩波
羅蜜多。如是等相執著分別悉永離。云云
已上資
糧位行相。論疏極廣。不&MT60342;
文也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頌曰。現前立少物。謂
是唯識性。以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云云
論云。菩薩先於初無數劫。善備福徳智慧
資糧。順解脱分既圓滿已。爲見道
識性。復修加行除二取。謂煗頂忍世第
一法云云疏曰。然此是初僧祇滿心修習故。
先於初無數劫等云云論曰。此四總名
決擇分。順趣眞實決擇分云云疏曰。此即
第二釋順決擇分名。眞實決擇分ト云ハ。決擇是
智。即擇法也。決擇即分名決擇分。決簡
。疑猶豫故。擇簡見品。彼不擇故乃至分者
是支因義。即擇法覺支
問。何故前順解脱分望果位名。此順決
擇分望見道名耶。答。前順解脱分
既初發心求究竟果。故遠從彼以得自名
此順決擇分隣近見道。欣遠之心不
。故從隣近以得自名云云論曰。近見道
故立加行名。非前資糧無加行義疏曰。
此釋異名。位名&T069222;加行道見道故。即是
見道之加行故乃至對法第八説所有資糧皆
加行道。有加行道而非資糧。此四善根非
糧道。加功而行スルヲ以初位亦名加行。近ヲ以見道
説獨此得加行名云云
問。資益後果己身糧。唯初獨名資糧。加
而行求果。四善獨名加行。答。資糧遠望
。最初獨名資糧。加行萬行加功。故初亦
加行
問。加功而行ヲ以萬行初位亦得此名。四善亦
大果。資糧亦通此四。答。初位發心最猛。
四善不資糧。萬行加功力方行ヲ以。初位亦
加行
問。初位心猛獨名資糧。四善近見獨名
。答。以見道ナラハ加行。初位不
。加萬行方行ナラハ。初位亦名加行。故
五道中四善獨名加行者近見道&MT01319;。故
彼初位不此名。加功而行ヲ以初位亦名
。此不齊解。若齊解者。此四善根果之資
ナルヲ以亦名資糧。而彼論文依多住外行
智行。約最初説。若爾見道等亦應資糧
果之資糧故。從増得名但名見道乃至前解
云云次有四善根釋名行相等。如上初
重傍論略&MT60342;
論文
問。修四善根所依地如何。答。論云。菩薩起
此煗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
方得成滿。詫最勝依見道云云
曰。二乘依五地初未至。
四根本
菩薩唯依第四。諸
論通方便論言菩薩亦依五地。此中料
簡。世第一法及増上忍唯第四定。餘通餘地
云云中間禪。彼無明利無漏
故。西明亦依中間。疏主破
燈曰。若大乘者
上忍第一唯第四定。餘可通依近分・中間
又解。中下品忍及煗頂二方便ニハ&MT06279;。成滿
唯在第四靜慮云云疏頗
異也
問。修四善根所依依身何界身耶。答。論曰。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餘慧・厭心非殊勝
云云餘者上二界與三惡趣也。上二界
心劣非殊勝故。三惡趣慧必劣非殊勝故。
其身&MT06279;見道。唯欲界人天趣身&MT06279;
入見道爲言已上加行位畢。論疏極廣。
&MT60342;之。可
次通達位其相云頌曰。若時於所縁。智都
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云云
曰。 若時菩薩於所縁境無分別智都無
。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
識眞勝義性。即證眞如智與眞如平等平
等倶離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倶是分別。
有所得心戲論現故云云疏曰。心・境・相・稱・如・
智冥合倶離二取。絶諸戲論故名平等平
。眞勝義性トハ體即眞如等云云
問。此位釋名如何。答。論曰。加行無間此智生
時體會眞如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
云云疏曰。見即道。體者通。會者達也
問。約見道幾種。答。總有二種。一眞見
道。二相見道。此有二師義。一者三心眞見道
十六心相道之師漸斷師也。難
陀勝軍等
二者一心眞
見道三心相見道之師頓斷師也。護
法戒賢等
問。且云何名眞見道。答。論曰。一眞見道。謂
即所説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眞理。實
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刹那事方究竟。而
相等故總説一心云云疏曰。釋其眞
多少。經多刹那。以相似&MT06279;
總説一心。即三心見依此爲證。即是會
五十八等一心見道之文。若一心見道ナラハ
無間解脱并一勝進多刹那。總名一心
無間中復有多念云云相見道至
問。先漸斷師義如何。答。論云。有義此中二
空・二障漸證漸斷。以淺深麁細異云云
疏曰。二空漸證二障漸斷。如下三心眞見道
中解。以五十八五十九對法九顯揚十七説
三心此漸云云
問。爾此師五十九云然此現觀與壞縁諦作
相應。是故三心頓斷一切迷苦諦等
斷煩惱之文如何會耶。答。疏曰。然五十九文
亦説見道三心頓斷者。不別起觀心
三界二障合爲三品斷名頓。以此三心



故名漸斷。理有淺深。障
及智・行有麁細云云
問。頓斷師義如何。答。論曰。有義此中二空・
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云云
曰。五十八及對法九云又此見道所縁・能縁
平等平等智爲其相。説一心今以爲證。
然五十五勝此中互解二文如對法第九抄
此眞見道也。前加行時意樂倶斷。故入觀位
別爲云云
問。五十五文説内遣有情等三心之行相。而
何證一心見道彼勝耶答。彼文説三心
是説&MT01319;相見道之行相。返知一心是眞見道
故云勝也。彼文説三心結云。前二心法智
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等云云故知説相見

問。云此中互解二文如對法抄者。其抄文
如何。答。彼抄七云。眞・相差別中有二科。若
一心正。初所縁能縁平等平等智爲
其相一心。又遣以下辨三心・十六心假
若三心爲ナラハ眞。初辨スルハ三心等總是眞見道。
後十六智等爲相。眞中初ニハ總出體究竟シテ
平等智相。後顯差別故説三心
云云
問。疏云。或三心究竟。一無間・一解脱・一勝
進。從眞入相故。或一無間・一解脱。不
勝進。從勝入劣。且爲二説。合十一説。如
抄解云云此文意何。答。且明頓斷師斷惑刹
那心總有三釋。開爲十一釋。總有三釋者。
一者二障各爲三品其合爲三。此有四釋
一云七心斷。下品有二心無間。
解脱
中品有
無間。
解脱
上品有三心無間。解
脱。勝進
故云七心斷
之。二云六心斷上品
勝進
三云五心斷下品中品各
解脱。上
品加
四云四心斷上品除
勝進
已上第一釋了。二
者二障各爲二品共合爲二。此有四釋。一
云五心斷。下品有二心無間。
解脱
上品有三心
無間。解脱。
勝進也
二云四心斷上品除
勝進
三云四心斷下品
解脱。上品
勝進
四云三心斷上品除
勝進
已上第二釋了。
三者二障各爲一品共合爲一。此有三釋
一云三心斷無間。解
脱勝進
二云二心斷無間。
解脱
三云一
心斷燈云。義説爲二。無間解脱。能斷障
故名無間道。證無爲故名解脱道
已上第
三釋了
問。既有十一釋。以何爲正。答。以三心二
斷爲具如
第七
問。云何名相見道。答。論曰。二相見道。此復
云云謂一者三心相見道。二者十六心
相見道也
問。其三心者何。答。論曰。一觀非安立諦。有
三品心。一内&MT06279;有情假智能除煗品分
別隨眠。二内&MT06279;諸法假縁智能除中品分
別隨眠。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智能除
一切分別隨眠云云疏曰。内遣者唯縁内身
而遣假故。有情假者先解有情皆妄所計但
内心有情。談其無體之爲假。
縁智者能縁心。即縁内身境遣有情假
之縁智也。下皆准知。然今此中ニハ人法二障
各分上下。麁者爲上。細爲下。合爲四類
然二麁者各別除之。以智猶弱雙斷故。
若上品智方能雙斷。此即隨智説爲煗等
然今此中等者。意云。分別煩惱障爲
。謂下品上品也。分別所知障亦爲二。謂下
品上品也。初内遣有情假縁智下品分別
煩惱障種子。次内遣諸法縁智斷下品分
別所知障種子。後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縁
智合斷上品分別煩惱所知二障種子。以
品智下品障。以上品智上品障爲言
問。第二智斷下品所知障者。何論云能除
中品耶。答。其望煩惱障中。故不違也」
問。約此三心。法智類智分別如何。答。論曰。
前二名法智。各別縁故。第三名類智。總合
縁故
問。凡云法智類智幾義耶。答。疏曰。總
三例。一縁如名法縁智名類。是前類故
前者
智也
十六心名法類。可知。對法約三竝縁
如。故皆名三者三心也。
法者眞如法也
二別縁名法總
縁名類。此論等是。不如爲論故。三縁
下名法縁上界類。是下類故云云初釋
所取能取十六心也。次釋三心也。後釋
下八諦十六心
問。此三心相見道放學何法耶。答。論曰。法
眞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ニ於障無間解脱アルニ。別
總建立名相見道云云疏曰。法者法則。放學
義。眞見道中有二空見分。雖亦有自證
而不彼。親縁如者即乃放之。就見分
無間解脱。隨自所斷障四見分。就
無間道中人法二見分各別法スルカ。故有初二
。解脱道中人法二見スルヲハ第三心。但
見分者。見分行相與眞如境別故。以
證分與眞如境體義無別故不之。別總
法者顯無間所斷有差別故。顯解脱道所
證唯一味云云總意云。内遣有情智放學眞
無間道斷下品煩惱障生空理之見分
内遣諸法智放學眞無間道斷下品所知障
法空理之見分。遍遣一切智放學眞解脱
道斷上品二障二空理之見分爲言
問。無間道斷惑。解脱道證理。而何云無間
道證理解脱道斷惑。答。各談功能。無間道
中有理之功能。非正證。解脱道中有
惑之功能。非正斷。故不相違別抄
第五
卷有此義
問。此三心名相見道。誰師義。答。是戒賢等
義也。即頓斷師。立一心眞見道之家也。若
勝軍論師等立三心眞見道。據彼義者是眞
見道也。即漸斷師義也
問。何故兩家不同耶。答。頓斷家云。眞見道唯
總縁眞如。不別縁故。今此三心縁故
漸斷家云。三心是縁非安立故是眞見道。
相見道縁四諦云云是不正
義也
問。漸斷師斷惑之中有十四釋云云其何。答。
總有三釋。開爲十四釋。謂三釋者。一者二
障各分三品。先斷煩惱三品。後斷所知三
。此中有五釋。二者二障各分二品。此亦
五釋。三者下品二障爲二。上品二障合
一。此有四釋。此十四中第十三四兩釋爲
正。即第十三釋曰以五心下品煩惱
間。斷下品所知
無間。斷上品二障
無間解脱勝進也
第十四釋曰以四心謂前
五中
上品
勝進
自餘十二釋非正釋之上極無用也。
仍不&MT60342;
第七
因論問。三心中初心若單生空觀。若帶法空
耶。答曰。單生空觀。非法空
問。何以知爾。答。疏五末説平等性智現起
之中云。一切菩薩見道全。通頓漸悟。一
切菩薩必法空觀ヲ以見道故。此非三心眞
見道義云云樞要下曰。見道全生平等智者。
疏中但有一心見道解。設三心見道&MT06279;後二心
此智。初一心ニハ無多分有故。故論總説云云
意曰。平等性智必法空觀時起。單生空觀時
起。三心中初内遣有情假縁智是單生空
觀故。平等性智不爲言故知單生空觀也」
問。菩薩必法空觀ヲ以入見。而若言初心單生
空觀者。三心眞見道之師如何可會。答。難
會。且可彼師不法觀入見故。是
不正義師也
問。約一心眞見道師如何可言耶。答。不
前義
問。一心眞見道師云三心是後得智。而後得
智必正體智等流。何法空正體智後生空後
智可起耶。答。此難尤重。但樞要下云。問。頗
菩薩無分別智入法觀意樂即入後得生
耶。頗有無分別智入生空觀意樂即入
後得智法觀耶。答曰。不得。菩薩後得必由
無分別智爲前道故。佛地論云等流之觀
根本觀
問。若爾何故云遠等流即得近即不得。答。
近勢難入。遠即易入故。又解。總&MT06279;後得無
別觀。必各更起無分別智之生故
問。初起未自在。後得由前引。久起自在生。
何妨自力轉。答曰。即依此義遂有意樂。後
得不無分別智。二觀別也。佛地論及此論
中據其多分及未自在云云此最後答
前難疏第五末有此兩
。廣故不&MT60342;
然先徳云
生觀者不然。違諸文故也
問。第二心法空觀。必可生空。所帶生觀
何所作。答。斷障章曰。問。三心眞見道法
觀既細ヲ以必兼生觀。即斷生執。何故生執
三心斷。法唯二心ニスルヤ。應ヲハ三心ニシヲハ
ニス云云此門之中何故生執以下之文意
頗難
問。何故生執即三心斷。法唯二心ニスト者。能難
之詞頗以相違。所以然者。誰言生執亘
。生執法執各二心斷故。而何可
故生執即三心斷法唯二心耶。答。能難之詞
專不相違。第二心是帶生觀故。必可
故。難生執亘三心斷法執ヲハ唯二心斷
也。何故之言徴難詞也
問。應三心ニシ二心ニス故者又如何耶。答。
法執亘三心斷。生執唯初二心&MT06279;斷歟。若爾
初内遣有情智是單生空觀。彼何斷法執哉。
又第三心是帶生觀。何不生執。答。是立
道理也。意細法執上品ヲハ第三心獨可斷。麁
生執上品第二心所帶生觀ヲハ斷。不
三心所帶生觀無爲言總而言之。上即
三心&MT06279;斷者指三心。法ヲハ唯二心者指
二心初後二下應細三心別指第三心。麁二心
故者別指第二心。故上三心二心下三心二
心其意甚殊。能可之。答。法觀雖細必帶
生觀。第二刹那不生執。如十地中斷惑
法觀習氣斷種除。不此道故。
加行之心斷故。竝二品&MT06279;。不爾違
云云之可通也
  問。寂法師難云。十地可然。以故留故。見
惑不爾。如何不云云此難可爾耶。答。此
難不爾。未故留義意故。謂故留者非
斷不斷名故留。以地故不
斷道故留也。是故内遣諸法智所
帶生觀何不十地法觀所帶生觀
問。彼師自義如何。答。次云。應第二心
生觀他力故起不生執。彼若
生執遣情。若爾三心應差別
故各二品&MT06279;ト云。於理教云云
問。此師義無難耶。答。有難。謂菩薩必以
法觀入見。眞見道中法觀是帶生空觀。
帶生觀隨他力起。何能斷煩惱種子
故不他起故不生執。猶可
憑於本師是以一心眞
見道義難也
已上了
問。云何名安立諦相見道。答。此亦有二。
即一所取能取十六心觀。二上下八諦十六
心觀也
問。且云何名所能取十六心。答。所取謂諦
理。能取謂縁理之智。法忍法智縁諦理
境觀所取也。類忍類智縁前智品能取
也。即觀苦諦四。一苦法智忍苦者苦諦也。
法者苦諦教。
智者加行道中縁苦法之智。忍
者無漏忍。忍前苦法智
二苦法智苦者苦諦。
法者眞如。
苦眞如之
苦法智
三苦類智忍苦者苦諦。類者法忍法
智之後一切學無學聖
法。忍者縁此慧。謂第三心縁前法忍不智後一切
學無學位所有聖法皆是前法忍法智之類。作種類之
故云
。云云
四苦類智苦類如前。謂印可縁
之智苦類智
苦諦有四心。集滅道諦各有四心。故成
論文極廣故不
&MT60342;
問。論曰。此十六心眞如八觀正智
スルヲ以眞見道無間・解脱見・自證分差別建
立名相見道云云意何。答。上八者法忍四法
智四。法忍法無道見分。法智法解脱道見
。下八者類忍四類智四。類忍法無間之自
證分。類智法解脱之自證分也。眞如者見分
也。正智自證分也
問。何名上下八諦十六心。答。論曰。謂觀
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
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MT06279;眞見道無間・解
脱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
相見道云云欲界四諦四十。上界各三十
六。諦各除嗔。故一百一十二也。此上皆爲
觀心純熟セシメン。爲有情説令見道前亦作得
見道具如
聖義
又有廣布聖教相見道
要故略
問。若眞見道後有相見道者。何五十五及顯
揚十七等云順決擇分無間有内遣有情假
縁智等。答。論會云。諸相見道依眞假説ヲ以。世
第一法無間而生。及斷隨眠。非實如是。眞
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
別隨眠ヲハ已斷故云云
問。眞・相二見道有何差別。答。論曰。前眞見
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
勝。故頌偏説。前眞見道ヲハ根本智攝。後相見
ヲハ後得智攝云云已上見道義了。論疏
極廣可見之
次修習位其相如何。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
世間智。捨二麁重故。便證得轉依云云
曰。即於初地住・出心。後漸至究竟金剛道
來。皆斷倶生法執種故。至無學位便證
云云論曰。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
得轉依。復數修習無分別智云云若釋
頌者。無分別智遠離所取能取故云無得&MT01302;
及不思議&MT01302;。或離戲論説爲無得。妙用難
不思議。斷世間故名出世間。二障種子
麁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依謂所依。
即依他起。與染淨法所依故。轉謂染淨
轉捨轉得。由轉煩惱大涅槃。轉所知障
無上覺
問。云何證得二種轉依。答。謂十地中修
勝行十重障十眞如。二種轉依由斯
證得云云
問。其十地者何。答。一極喜地。初獲聖性
二空。能益自他大喜施波羅蜜
異生性障并
執着我法愚惡趣雜染
。證遍行眞如
二離垢地。具淨尸羅
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戒波羅蜜邪行
障并微細誤犯愚種種
業趣愚。證
勝眞如
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
能發無邊妙慧光忍波羅蜜闇鈍障并
欲貪愚圓滿聞持陀羅尼愚
勝流
眞如
四焔慧地。安住最勝菩提分法
惱薪慧焔増故精進波羅蜜微細煩惱現行障
并等至愛愚法愛愚。證無攝受眞如
五極難勝地。眞俗兩智行相互違スルヲ合令
相應極難勝故靜慮波羅蜜下乘般涅槃障并
純作意背生死愚純作意向涅槃愚
類無別
眞如
六現前地。住縁起智引無分別最
勝般若現前般若波羅蜜麁相現行障
并現觀察行流轉愚相多現行
。證無染
淨眞如
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
過世間・二乘道方便善巧細相現行障并
細相現行愚純作意求無相愚
法無別
眞如
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
用・煩惱不動故願波羅蜜無相中作
障并於無相功用
相自在愚。證
不増減眞如
九善慧地。成就微妙四無礙
能遍十方善説法故力波羅蜜利他中
不欲行障并於無量所説
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辨陀羅尼自在愚
辨才自在愚。證智自在所依眞如
十法雲地。大
法智雲含衆徳水空麁重滿法身
智波羅蜜諸法中未得自在障并大神
通愚悟入微細秘密愚。證業自在等所依眞如
問。此十地以何爲體。答。論曰。如是十地總
有爲無爲功徳以爲自性云云
問。若爾何無性云法無我智分位名云云
答。疏會云。以眞如無分位智有分位。所以
智名地。此論總出地體義。所證亦是地。地
是依持生長義故。四十七曰。由能攝持菩
故名地。能爲受用居處義故名住。即
眞如等亦名爲地。能攝持故。即是實法爲
者所依等故實法名云云已上修習位了。論疏
極廣。不&MT60342;。可

後究竟位其相云何。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
議・善・常等云云初門&MT60342;。論曰。前修習位
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等云云
問。此位所斷如何。答。論曰。謂有倶生微所
知障。及有任運煩惱障種。金剛喩定現在前
時。彼皆頓斷入如來地。由此佛地説
愚及彼麁重。一於一切所知境極微細著愚。
二極微細礙愚。故集論説。得菩提時頓斷
煩惱及所知障阿羅漢及成如來。證
涅槃大菩提云云已上究竟位了。廣學
者可論疏
  章曰。五十九説。何能斷煩惱。齊何當言
已斷煩惱。謂善法資糧已積集故。已得
入方便地故。證得見地故。積集修
故能斷煩惱。得究竟地已斷
切煩惱。正同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瑜伽所説五位
唯識論五位也。彼論中具有八問。今章取
要只出初二問。次六問非此所明。故不
也。即云。謂善法資糧乃至能斷煩惱者答
何能斷煩惱之問也。得究竟地以下答齊何
當言已斷煩惱之問也。凡答此二問
復次。今文其一也。餘五復次非此所明也。
答文配五位。尋文易
  章曰。攝大乘中以資糧道聞思位長大劫
修滿方起加行。等持位中作唯識觀。從
多爲論但説四位觀時少略隱不説。
成唯識等中據實爲論別修行相ヲ云。見道
前位亦有伏除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家會違之詞也。珠云。
此下會二論不同文所以也。所以攝論説
四位者。資糧道中多起聞思。經一大劫
唯識觀。加行道中從迴向終功進趣修
唯識觀。時長短異。以短從長但説四位。故
初二位勝解行地。所以唯識説五位
者據實而論。資糧加行二位各有別修
。即如論曰於識相性資糧位中等。見
文意四十心位起聞思慧習唯識。四
善根後方起修慧。如是二位行相各別。故開
二。見道前位亦有伏除者。即顯加行位
亦有除分別二取。引證可云云
  章曰。攝論唯識唯論等各言煗等中作尋思
等觀。故亦伏除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證成上云見道前位
亦有伏除之義也。意曰。唯識論中地前分
二位者。資糧位偏存勝解之義。加行位偏
伏除之義也。上文末爲加行位之差
故云亦有伏除。其伏除之義即在攝論等
。説尋思等觀爲言
  章曰。直往迂迴地前皆同。迂迴之人雖
無漏。遊觀心中亦不伏除。未眞識
終不如幻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伏難也。難云。若云
前有伏除者。頓悟可然。未無漏故。漸
悟之人隨斷煩惱既得無漏。以其無漏
二取何有伏。故今通云。頓悟漸悟地前
皆同。以有漏尋思如實觀除二取義演云。
尋思
等觀皆同也。所伏
惑非皆同。云云
此中漸悟人雖一分生空
無漏。是遊觀故不伏除。所以者何。未
法空無漏眞理達依他如幻故。是
故但以法空有漏尋思等智除二取現行
也。即與頓悟同也爲言&MT60342;曰。雖生空本
後二智。以惑但云遊觀
問。何故迂迴之人尋思等觀唯是有漏非
耶。答。未法空實證唯識。故有
漏心作尋思等唯識觀云云
問。爾漸悟人生空智都無所作耶。答。謂
二説。一云。都無所作。名遊觀云云
云。有益法空。此爲所作云云故論七
曰。或二乘位ヨリ趣大者。爲法空地前&MT06279;
亦起九地所攝生空無漏。彼ヲハ皆菩薩此根
攝故云云疏曰。爲益法空智此智
云云此根者未知當知
根也。後義勝也
唯識義卷第五本終



唯識義卷第五
 釋眞興撰 
  章云。上來明位。下當云云
是結上所説能入之位。起下所説能修之
行相
  章曰。辨修有三。一證修。二相修。三地修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能修差別
問。云何名證修等。答。證者證知義。修者修
習義也。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知依他
圓成之理名爲證修也。相者體相也。修者
前。觀行者修習有漏無漏觀其智種
子現行之體用展轉増勝生長圓滿。名爲
也。地者九地也。修者如前。觀行者隨在
何地唯識觀習生長増勝自地・他
地觀心種子現行之體・用名爲地修
  章曰。證修者。此見道前雖眞俗二唯識
。似而非眞。入見道中眞・相見道倶了
眞識。後得俗智方了俗識四地以前眞俗
別觀。第五地中眞俗方合。然極用功始能
少起至第六地無相雖多未長時。於
第七地方得長時。猶有加行任運。八
地以上無勉勵修。任運空中起勝行
眞俗二識恒倶合縁。至佛位已三智倶能
眞俗識。第六不定。隨意樂故。成事唯
俗。行縁淺故。或亦通眞。自在滿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第一明證修之行相也。
即大明地前地上及佛位トノ證修之行相也。
此見道前乃至非眞者明地前相似觀之證修
也。謂地前位雖有漏眞俗二觀知相
似依圓二性之理。然是相似證知非眞實證
爲言即同現前立少物等之頌意有古徳云。
地前無
。云云今謂。甚違
章文。難
入見道中等者。眞見道中無
分別正體智起證了眞如。相見道中無分別
後得智起疎變相分了眞如。故云倶了
眞識。有分別後得智亦證了依他如幻。故云
方了俗識眞如是識之實性故云眞識。依
他是識爲主故云俗識
四地以
前等者。四地以前正體智觀眞如後得智觀
依他合觀故云別觀。第五地中眞俗
雙觀。然用功用故云方合等也。至第六地
等者。五地以前有相觀多。第六地中無相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64 365 366 367 368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