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令其自昇從舍與出。下根聲聞不能行大
乘之因。亦不能因佛智慧力。應與之神通。
如彼小子不能從スルコトモ門不能昇案但以衣
裓裹之而出乃至下言方便。即衣裓机案二
力作用。彼既不能修行大行。我用此二力
頓授二乘令得出苦成大覺耶。彼既不
能修行大行。但欲此二方便頓拔濟於彼
耶。此前生事。亦即今生道シテ已後觀樹經
行。於三七日思惟是事云云
問。若爾此等正是慈恩之義。何云叙古師
義。答。慈恩正意以衣裓等爲思大乘果化
之喩。古師不存此義。此喩義下亦有可爲
二乘因行之義。古師只存此義。非慈恩正
意。故偏云叙古人義也。意云。望可用之
功能可云二乘之因行。然而思惟不用。故
爲思大乘果化之喩正契經意。故云爲二
乘因行爲古人義爲果化喩爲慈恩義
問。若爲二乘因行爲慈恩正意者。有何失
耶。答。尤有難也。故新羅寂法師乘章破云。
ヲハ喩一乘因一ナリ。復狹少故。衣裓机案喩二
乘因。隨宜而出。非依門故。雖有此釋理
恐不然。三子皆出一門。如何偏喩大乘。案
ヲハトモ而不用。何得譬於二因。故合文云。
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即合喩中我身
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設
用之而不簡三子。何得偏屬二乘。故不
應然云云已上依慧沼
等義論之也
二云。亦可依潞府等
義。此師和會玄賛上下文也。即栖復意云。
衣裓等是佛果神通・智慧之用。雖不用之
然據思惟。若以衣裓神通力誘聲聞子從
舍出之。若以机案智慧力誘獨覺子從舍
出之。望所誘之機根説爲二乘之因行。望
能誘之體性説爲大乘果化喩。謂思惟以
佛智慧大乘果教化此等。故上下文亦不相
爲言
問。若爾何此章中破之。答。依此師義。章中
所破是破云唯以果智爲一乘體。慈恩正
義以因果理智爲一乘體故也。然非破衣
裓等之義。故無難也此後師義。隨
宜可用之
  章云。理亦不然。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
此寶車直至道場。故通因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主破也。意云。經中云
三乘倶乘寶車直至道場。其寶車體是因位
智。故知一乘體亦通因智爲言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第二卷偈云。與諸菩
薩及聲聞衆。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云云玄賛
云。三乘倶登初地已上。乘此一乘種智經
兩阿僧祇方至佛位。若二乘者乘無漏教及
有漏乘一大阿僧祇方入初地。如是總名
日夜劫數。三種意生身乘此無漏寶一乘故
直至道場佛之位矣。菩提涅槃蘊生道處
名爲道場。或乘種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
大般涅槃之道場也。或至佛果眞如道場。此
乃因乘方至果乘云云正與章意同也
唯識義卷第三之末終




唯識義卷第四之本
 釋眞興撰 
  章曰。勝鬘中六法既爲大乘故説。故
通加行。至乘章中當具顯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就上所論乘名亦通因
位。更引勝鬘經顯亦通加行位也
問。且其六法者何。答。彼經曰。如世尊説六
處。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
叉・毘尼・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説此六處。
何以故。正法住者爲大乘故説大乘住者即
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故説。大乘滅者即
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此二法者義一名
異。毘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
而受具足。故説大乘威儀戒是毘尼。是出
家。是受具足云云無垢稱經疏曰。經論二藏善
スルヲ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波羅提
木叉。廣律名毘尼。此乃所學三藏之法。
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智周云。沙彌云出
家。大衆云受具足
乘人法合成六處。既言皆爲大乘故説。故
知小學爲成大因云云胡吉藏勝鬘經寶窟云。
問。云何爲正法。云何爲住滅。答。依雜心。經
律阿毘曇是名住正法。三十七覺品是名第
一義。二種正法無漏正法ヲハ得不失。不
論住滅。今正論教法住滅。於教法中通論
三藏住滅。若別論正辨戒律住滅。以戒律
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壽
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乃至
言住滅者有二種住滅。一者時節興廢有
定期限故有住滅。如釋迦正法千年像法千
年末法萬年。所以有定數者。此是諸佛本
願故爾乃至二者人行法故法則久住。不行
法法則便滅。雖有二意正用此義。以勸
人行佛法故也乃至波羅提木叉此云報解
脱。持戒之因得解脱報解脱故乃至毘尼者
此云滅。謂滅現在身口七非。離過爲稱乃至
小乘中受十戒爲出家。受大戒爲具足。
大乘發菩提心爲出家。受菩薩戒爲具足。
又淨名云。發菩提心是則出家。是則具足
乃至爲大乘故説者此明説意。佛昔於小乘
中説正法住者。説大住爲小住。當知小
住則是大住。是大住外無別小住。如説大
因爲小果。大因之外無別小果云云此師説
住滅與
慈恩殊也。
可察也
問。且就章家義依六法爲大乘故説。如何
可知乘名亦通加行云云答。六法之中。初四
是二乘所學之法。後二明二乘能斷之人。此
二乘法・人合爲六法。既言爲大乘故説。明
知小乘之所學法・能學人皆成大乘之因。此
六法有運載小乘人入大乘之功能故得
乘名。故知乘名亦通加行。言加行者方便
之異名也
問。其至乘章中當具顯説者。其乘章文如
何。答。諸乘章曰。總而言之。教理行果總名
爲乘教一乘者。謂詮順大乘三藏教法。故
攝論曰阿毘達磨大乘經等。此正本教大乘。
又法華經曰我此九部法入大乘爲本。又
勝鬘經曰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
尼・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説此六處。此方
便教大乘。故知詮順大乘三藏。所有言教。
若方便若根本皆教大乘乃至行大乘者謂六
度等。故無性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又勝鬘
經曰正法住等。既是行法名曰大乘乃至
根本行若方便行皆行大乘云云理與果乘非
此所明故。更
不取
  章曰。勝鬘經中遮餘虚妄名一實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次出一名十三類之中。
勝鬘經中有六類名。此即第一標名一實
諦之名也第十諦
章文也
清素曰。遮餘遍計依他
虚妄且説眞如名一實諦。理實ニハ依他亦得
名諦云云寶窟曰。言一諦者。四諦之中。其
唯簡三諦取一苦滅諦故名一。此一非虚
妄變異。故名爲諦云云
問。苦集二諦可是虚妄。豈彼道諦亦是虚妄
耶。答。基曰。合二爲文總名虚妄。據實道諦
虚而非妄護命&MT60342;
文也
彼經文廣。故不&MT60342;
  章曰。顯法根本亦名一依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一依之名也第十
一一
依章
文也
經曰。世尊。一依者一切依止。出世間上
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云云護命曰。慈恩曰。
謂彼滅諦。處無差別名一。諸法之止住スル
名依云云
  章曰。因空爲證。又是空性亦名爲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表名空之名也第九空義隱覆眞實
章文
經曰。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云云
空爲證者。由空遍計證圓成理爲言即梵
曰瞬若也。又是空性者。眞如是所執空之性
爲言即梵云瞬若多也。意曰依二義故總
名空也爲言
  章曰。彰異出纒。顯攝佛徳佛從中出
名如來藏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如來藏之名也。
第八如來
藏章文也
素曰。出纒名法身。今異出纒故名
爲藏云云濱曰。眞如在因位中爲異出纒
也攝佛徳者。眞如佛實性故爲攝佛徳故
也。佛從中出者。佛在因位從眞如出故。
爲佛從中也云云
問。彼經説二種如來藏。謂空如來藏。不空如
來藏。今此章所説如來藏。二中何。答。不空
如來藏。何故爾者。空如來藏者煩惱也。不空
如來藏者在纒眞如。今此章説在纒眞如名
如來藏。故云爾也
問。何以知煩惱名空如來藏。在纒眞如名不
空如來藏耶。答。玄賛第三曰。勝鬘經曰。有
二種如來藏空智。謂若離若脱若斷若異一
切煩惱藏空如來
藏也
不離不脱不斷不異不思議
如來藏不空如
來藏也
煩惱有漏。虚妄不實能覆眞如
名空如來藏。涅槃無漏。體是無爲非虚妄
法。由延善縁斷諸煩惱。漸次智起方便
證名爲涅槃。體性非空。因空所顯空之性
故。煩惱覆位名不空如來藏。藏トハ覆隱・因性
義故。故在煩惱纒裹之位名如來藏。出煩
惱時名爲法身。即此法身因空所顯空本
性故。亦名空如來藏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攝釋云。二如來藏即所縁境。
謂空不空二種之藏。言空智者即是如來縁
二藏智乃至妄法別起其體不一。是故名離。
可以對治因縁易脱。始終變改目之爲異。
經本無有若斷之言。或本不同。更勘餘書
乃至諸佛同體&MT06279;義分。非全別體。故曰不離。體
&MT06279;常住。不可因縁易脱令失。故曰不脱。
始終不變名爲不異。妙出情分名不思議。
經本亦無不斷之言云云已上釋
經文也
煩惱有漏等
下疏主釋也。煩惱虚妄ニシテ能覆眞如故名空ニシテ
如來藏空者虚無義。如來者眞
如也。藏者覆隱義也
涅槃不虚妄。然
煩惱レテ覆未顯現位名不空如來藏不空
者實
有義也。藏
者如前之
文中云體性非空因空所顯空之
性故者。即明此涅槃眞如理出纒之位名法
身。此法身亦名空如來藏也。意曰。在纒眞
如只名不空如來藏。出纒眞如名法身。亦
名空如來藏爲言依空所顯空本性故名空。如來
者如上。藏者因性義。非覆義也
問。楞伽經亦説二種如來藏。與勝鬘經同
歟異歟。答。名同義異。故彼經曰。阿梨耶識
名空如來藏。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
如來藏云云意曰。有漏第八識名空如來藏。
法爾無漏種子名不空如來藏爲言義准上
可察之
  章曰。明體不染眞實法性。名自性清淨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自性清淨心之名
第十三自性清
淨隱覆章文也
意曰。眞如諸法自性&MT06279;煩惱
所染。故名自性清淨。以眞實義名心也
具如第五
重成了
  章曰。功徳自體亦名法身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表名法身之名也第七
如來
法身章
文也
寶窟曰。以一切佛法成就故名爲法
云云
問。此名法身者。三身中法身歟。爾也。即
出纒眞如名法身也。無量無邊無畏等大
功徳法所依止故名爲法身。非大牟尼名法
之法身也具如論第十卷之
第一門中成了
  章曰。無垢稱經遮理有差別名不二法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不二法門之名也」
問。其不二法門之體何物耶。答。眞如理也
問。何故眞如云不二法門。答。慈恩疏曰。今
無相眞如理唯是一。恐聞一定一不説
於一。但遮妄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軌
可持。故名爲法。此通生無漏智解立以門
名。據實眞如非二非不二。非法非非法。非
門非非門。遮二故強名不二。遮非法故名
法遮非門故名門云云
問。其云遮理有差別之意何。答。差別者二
義意曰。遮理有二爲言故疏云。二者差別之
義。二與非二共倶名二。一三四等名非二
云云
問。且云何名二不二。答。言之有三階菩薩。
各各説之。即初階有三十一類菩薩。文殊
爲第二階。淨名爲第三階。故疏引經云。華
嚴等以一爲二。法自在等以二爲二。甚深
覺等以三爲二。光童等以五爲二。喜見等
以六爲二。准執一等故皆是二。此除分
別及事差別名不二。故借其二名表二及
非二。非由言二體唯詮二。故初有十六菩
薩以二爲二。後有十五以非二爲二。文
殊師利以言心爲二。無垢稱以有説爲二
云云又云。或三十一菩薩以分別執爲二。無
分別理名不二。智會此理名入不二。文殊
以言説爲二。離言法性名不二。智達此理
名入不二。無垢以假智・言説倶名爲二。諸
法眞如爲不二。正智スルヲ名入不二。故
成各別云云
問。此三階不二法門之起所以如何。答。彼經
云。時無垢稱普問衆中諸菩薩曰。云何菩
薩善能悟入不二法門。仁者皆應任己辨
才各隨樂説乃至時有菩薩名法自在。作
如是言。生滅爲二。若諸菩薩了知諸法
來無生亦無有滅乃至是爲悟入不二法門
乃至自餘三十人
各説自義也
如是會中有諸菩薩。隨所了
知各別説已同時發問妙吉祥言。云何菩
薩名爲悟入不二法門。時妙吉祥告諸菩
薩。汝等所言雖皆是善。如我意者。汝等此
説猶名爲二。若諸菩薩於一切法無言無
説無表無示。離諸戲論絶於分別。是爲
悟入不二法門。時妙吉祥復問無垢稱言。
我等隨意各別説已。仁者當説云何菩薩名
爲悟入不二法門。時無垢稱默然無説。妙
吉祥言。善哉善哉。如是菩薩是眞悟入不二
法門。於中都無一切文字言説分別云云
  章曰。大慧經中表無起盡亦名不生不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表名不生不滅異名也。
護命曰。楞伽經名大慧經。告大慧菩薩故。
或可曰華嚴經云云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四卷楞伽經第四曰。爾
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説。修
多羅攝受不生不滅。又世尊説。不生不滅是
如來異名。云何世尊爲無性。故説不生不
滅爲如來異名。佛告大慧。我説一切法不
生不滅。有・無品不現云云意曰。眞如無生滅
起盡故名不生不滅。故云不生不滅是如
來異名。言有無品不現者。有者起也。無者
盡也。無起盡故云有無品不現也。即如中
論所説八不之義也
  章曰。涅槃經中彰法身因多名怫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佛性之名也
問。其經正文何。答。彼經中説佛性處處非
一也。今此章明眞如佛性也。故當彼經
説理佛性之文。即第二十五云。善男子。佛
性者非陰界入。非本無今有。非有已還無
云云第三十三曰。如佛所説。衆生佛性猶如
虚空。廣説非三世故云云
問。有垢・無垢眞如中何名佛性。答。在纒眞
如也。故二諦章曰。在因名佛性云云意曰。性
者因義也
問。約因有二種。謂生因・了因也。又有三
種。謂應得因・加行因・圓滿因也。此等中何因
耶。答。在纒眞如是三因中應得因。非餘因。
故慧日論曰。眞如爲應得因云云
問。且此二因三因之體如何。答。慧日輪曰。眞
如爲應得因。菩提心爲加行因。菩提心及
所起行爲圓滿因。圓滿因謂福・慧行。果圓
滿謂智・斷・恩・徳已上説三因然應得因望應・化
身可通生・了。爲依彼起疎名生因。若
准涅槃經只名爲了。如地望牙爲了因
故。由有如故得有應化可爲了因。若望
法身非生・了已上説
二因
問。如種生牙爲生因。如燈照物爲了因。
何眞如望應化身通生因耶。答。此云生
因。非如種生牙名生因。佛應化身依眞如
生起。故説眞如假名生因。若准涅槃經可
名了因也
問。以三因得三身如何。答。最勝疏曰。自性
法身即應得因ヲ以。應得因體即眞如是。應
化二身即加行因圓滿因トヲ以。發心スルヲ名加
行。修足スルヲ名圓滿。即六度是云云
問。涅槃經曰。眞如名佛性者。若只有姓有
情之眞如。若通無姓耶。答。佛地論會涅槃
經有二釋。即文云。雖餘經中宣説一切有
情之類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而就眞如法
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説云云
初釋不簡有姓無姓。約眞如理性名皆有
佛性爲言後釋只約有姓名有佛性爲言
慧日論曰無性眞如不名佛性者。依後釋
云爾也
問。約佛性有幾。答。有三種。一理佛性眞如
二行佛性有漏無漏萬行
通種子現行
三隱密佛性煩惱陰界入等
也。具如惠日

意曰。在纒眞如是佛果涅槃四徳之因。故
名理佛性。六度等萬行成佛果菩提四智之
因。故名行佛性。貪嗔等是所斷法&MT06279;生能斷
智如糞爲火因。故名隱密佛性。如莊嚴論
婬欲即是道等也
  章曰。楞伽經中表離言説名不思議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表名不思議之名也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十卷經第二云。大慧。
我説常・不可思議・第一義諦常・不可思議。與
第一義相因果相應以離有無故。以内身
スル相故四卷經第一文似
此。故不&MT60342;
唯識論第十釋不思
議云。超過尋思・言議道故云云正與章同也
  章曰。瑜伽等中顯不可施設名非安立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非安立之名也
問。何故眞如名非安立。答。六十四曰。云何
非安立眞實。謂諸法眞如圓成實自性。聖智
所行。聖智境界。聖智所皆云云意曰。眞如
以非凡智所行故名非安立也。唯識疏第
一曰。施設者安立異名。即假設義云云然此
六十四文不相對安立。故取一名也具如二
名之中
  章曰。攝大乘等顯此遍セリ&MT01319;等名圓成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成實之名也
問。何故眞如名圓成實。答。攝論第四云。由
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縁性
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名圓成
云云無性釋曰。由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
等者。應知此性&MT06279;無變故。又由清淨所縁
性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圓滿・成就・眞實
爲性云云唯識<#0353_1/>論曰。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
法實性名圓成實。顯此遍常體非虚謬云云
疏曰。由此眞如。一者體遍セリ。無處&MT06279;無故。
即是圓滿義。二者體常。非生滅故。即是成
就義。三者體非虚謬。諸法眞理。法實性故
云云
  章曰。對法論等明非妄倒名曰眞如云云
此文意何。答。是標名眞如之名也
問。何故眞如名眞如。答。彼論第二曰。何故
眞如説名眞如。由彼自性無變異故。謂一
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説無變異。當知
此則是無我性。離二我故云云唯識第二曰。
理非妄倒故曰眞如云云此文正與章同也
具如上識實
性之中論了
  章曰。此十三類名唯所觀理。唯眞智境。恐
文繁廣略擧爾所。非更無也云云
此文意何。答。是結也。如文易知也
  章曰。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變異性・
平等性・離生性・法住・法位・眞際・虚
空界・無我・勝義・不思議界等十四名。如大
般若廣釋。合前三十一單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眞如亦名法界等之
異名也
問。何故眞如亦名法界等。答。法界者。中邊
論曰。由聖法因義説爲法界。以一切聖法
縁此生故。此中界者即是因義云云法性者。
唯識疏第九曰。性者體義。一切法體。故名法
云云不虚妄性者。唯識疏九曰。湛然離倒
名不虚妄云云不變異性者。對法論曰。謂一
切時無我實性無改轉故。説無變異云云
等性者理趣分疏曰。遍諸法故名平等性
離生性者。理趣分疏曰。離生滅故名離
生性云云法定者。珠曰。諸法之中其性定
有。故名法定云云法住者。玄賛云。眞如住在
諸法之中體性常有。名爲法住云云法位
者。玄賛云。法有染淨。離染得淨分位顯
之。名爲法位云云眞際者。中邊論曰。由無
倒義説爲實際。非諸顛倒依縁事故云云
眞與實
同也
虚空界者。對法論曰。虚空者謂無色。
性容受一切所作業故云云無我者。唯識疏
云。性離二我名無我云云勝義者。中邊云。
由聖智境義説爲勝義。是最勝智所行義故
云云不思議界者。珠曰。名言路絶。尋思道
息。故名不思議云云如上
&MT60342;
已上十四名之中
法界等十一名大般若經第二百九十六
説之。法位無我勝義之三名無彼經中也
法位名有法華經。無我
勝義之名有中邊論也
又此等名釋處處不同。今
只述一一釋也
  章曰。二名有四。瑜伽論中施設・非施設・
淺深異故。名爲安立非安立諦。即勝鬘經
有作四聖諦無作四聖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出二名之類也。此中先
標名安立非安立之名也
問。先云何名安立非安立。答。瑜伽六十
曰。眞義略有六種。謂世間成眞實乃至安立
眞實。非安立眞實乃至云何安立眞實。謂四
聖諦。苦由苦故乃至道由道故乃至云何非安
立眞實。謂諸法眞如云云
問。何故四聖諦名安立。眞如名非安立。答。
以四諦中安立四世俗故名安立。一眞法
界非四諦中所安立故名非安立四世俗者
至下可
問。章曰。即勝鬘經有作四聖諦等云云如何安
立非安立亦可云有作無作。答。安立非安立
者新人之言也。有作無作者古人之詞也。故
云爾也
問。爾其有作無作四聖諦之體如何。答。玄賛
七曰。有作四聖諦者。分段生死十二因縁
名苦。煩惱及業名集。擇滅名滅。生空智品
名道。無作四聖諦者。變易生死五蘊名苦。
所知障名集。無住涅槃名滅。法空智品
名道云云
問。瑜伽安立非安立四諦及一眞法界。勝鬘
有作無作倶是四諦。無作與非安立體義
既殊。而何云同耶。答。古徳云。章主意云。舊
人云有作無作之詞。新人云安立非安立
之詞義意是同爲言非謂瑜伽所説安立非
安立勝鬘所説有作無作即是同體&MT01319;也。今
謂不爾。勝鬘經所説無作四諦名非安立。
有二義。即一微隱難知非麁淺境名非安
立。此義與瑜伽論云非安立頗殊也。二或隨
觀察二空眞如不作別觀名非安立。此義
與瑜伽非安立是同也。今章家依後義相
攝也。幽賛釋無作四諦出此二義。唯識
中唯出後義。故彼文説加行位云。此位菩
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皆亦學。或總作
一實眞如。或別作二空。別初二
トノ第三
三心
非安立。不唯作四諦差別觀。勝鬘經説有
作無作四諦。無作四諦即非安立。有差別・名
言者名安立。無差別離名言者非安立也
云云既以勝鬘經無作四諦同一實二空非
安立。故知瑜伽非安立・勝鬘無作諦體義是
爲言然攝釋會云。非安立名通於二義。一
唯廢詮。與無作別。即瑜伽論非安立諦。唯
是一也。二言非者即是無義。安立者是作。名
字有別義體無差。經云非安立故即無作
云云今案初義。與疏意
違。後義無難也
問。何故勝鬘説有作無作四諦。答。玄賛云。
若依法體有麁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下。
勝鬘依此説有八諦。謂有作四聖諦無作四
聖諦。如是八聖諦。非二乘所知。即新經曰。
安立諦非安立諦云云
問。若言如是八聖諦非二乘所知者。何總
料簡章云聲聞知有作佛知無作耶。答。彼
經云。如是八聖諦。如來説四聖諦。如是四
無作聖諦義ヲハ唯如來應正等覺事究竟。非阿
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云云以之可會之彼經亦
名有
量無量四聖
諦。可知之
  章曰。涅槃經中亦名勝義世俗二諦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勝義世俗之名也」
問。約二諦各有四重。其何。答。勝義四重
者。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
四聖諦等。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眞如。四勝義
勝義。謂一眞法界。世俗四者。一世間世俗。謂
瓶軍林我有情等。二道理世俗。謂蘊處界等。
三證得世俗。謂四諦因果等。四勝義世俗。謂
二空眞如也
問。云何名世俗勝義。答。二諦章曰。一世俗
諦。亦名隱顯諦。二勝義諦。舊名第一義諦。
亦名眞諦乃至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淺・深
不同。詮・旨各別。故於二諦各有四重乃至
世謂隱義。可毀壞義。俗謂顯現。隨世流義。諦
謂實義乃至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界名
義。二道理名義云云珠曰。涅槃經説七番二
諦。初一番依人明二諦。後六番依法明二
諦。今隨其所應名勝義世俗云云具如二
諦章之
  章曰。顯揚論中。能詮所詮名名・事二法。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名尋思事尋思之
名也
問。其名・事二法體何。名者能詮相。事者
所詮相也。是即彼論説五相之中初二相也」
問。其五相何。答。論十二曰。復有五相。一所
詮相。二能詮相。三此二相屬相。四執著相。五
不執著相。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法藏
五法藏者。犢子部所立之法也。即三世無
爲不可説也。可見燈第二及大般若等
能詮相
者。謂即於彼法依止名等爲詮諸法自體・
差別所有言説。此亦能顯遍計所執自體
餘三義非此所
明。故不&MT60342;
即意曰。相・名・分別・正智・眞如
此五法爲所詮相。於此五法爲詮自・差
別所發言説爲能詮相。名爲名・事二法
爲言
問。且相名等之體何。答。心心所法變似所
詮爲相。似能詮爲名。能變心等爲分別。
無漏心等爲正智。空理爲眞如也有多説。具
唯識第
八卷
問。以此所詮能詮相相攝三性如何。答。唯
識論曰。又聖教中説有五相。此與三性相
攝云何所詮能詮各具三性。謂妄所計屬初
性攝。相・名・分別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
他起。眞如・正智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圓
成實。後得變似能詮相故云云後三相無用。
故不&MT60342;
曰。前五事中相・名・分別三事之中取分別
全・相・名少分。是所詮相。由名亦所詮ナルニ故。
相・名少分是能詮相。由名亦相故。今此三
法隨其所應所詮能詮屬依他起。唯説染
分依他起故。眞如全正智少分是所詮相。正
智少分是能詮相。此依無倒釋成實性。故
攝正智。隨此所應所詮能詮屬圓成實。後
得・正智亦能變似能詮相故云云
問。既有五相。何故不取五名耶答。第三第
遍計・依他。非唯識之別名。第五雖圓
成不相對故也。珠曰。四尋思中説此二
法名名尋思事尋思。故曰能詮所詮名名事
二法云云故知不取後三爲言
  章曰。此之三名通能所觀。亦眞亦俗。初・
中・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上所標三類二名通能
觀智所觀境。亦通眞諦俗諦。其能觀智通加
行智根本智後得智爲言
  章曰。攝大乘等顯所執無名生法二無
我。亦通能所觀。唯眞非俗。通初中後智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二無我之名也
問。云何名生法無我等。答。補特伽羅者數取
趣義也。古人云人。新人云生。眞如及加行
等智無此生我執。故名生無我也。諸法別
別體名法我。眞如及三智無此法我。故名
法無我也
問。攝論文如何答。第八頌曰。諸菩薩所縁
不可言法性。是無分別智無我性眞如云云
世親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由遍計所執自
性。一切諸法皆不可言。何等名爲不可言
性。謂無我性所顯眞如遍計所執補特伽羅
及一切法トハ皆無自性。名無我性。即此無性
顯有性。説名眞如云云無性釋
意同也
問。攝論文云無我性眞如。何云通能觀。答。
以所縁眞如無我之義顯能縁三智無我之
義也。清素曰。若言無我理唯是所觀。非能
觀。若言無我智唯是能觀非所觀。今但總
云生法二無我故通能所觀。諸皆効此云云
智周曰。能觀智亦名二無我法故。或云。以
能觀智作彼無我解行轉名無我。如十六
行所觀倶名爲苦故。無漏智觀於苦諦亦名
爲苦云云
問。能觀無我智通加行・後得。何云唯眞非
俗。答。加行智縁似眞如。故隨所縁云唯眞。
非後得智疎縁前眞如。故隨所縁亦云唯
眞也。又可云加行智非唯地前加行智。是地
上加行智也。故義濱曰。問。加行後得二能
作影縁。云何差別。答。疎親不同。謂加行疎
故。若八地以上無別體加行智。唯有義説加
行智。謂後得智進趣行故
問。佛果中亦有義説加行智等。答。不然。一
切加行皆無有故。若別體加行智者。唯有七
地以下云云此義
好也
言初中後智者。加行・根本・
後得也。加行智如瘂者求受義。根本智如
瘂者正受義。後得智如非瘂者正受義也
具如攝論
第八也
  章曰。三名有四解深密等顯一切法有・
無・事・理種類差別名爲三性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三名有四類之中。先標
名三性之名也。清素曰。依・圓爲有。遍計
爲無依他名事。圓成名理。種類各別分
爲三性云云
問。彼經文如何。答。彼經第二云。謂諸法相略
有三種。何等爲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
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遍計所
執相。謂一切法名ヲ以假安立スル自性差別乃至
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縁生自性乃至
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眞如云云
具如唯識
論第八之
  章曰。顯三倶無遍計所執亦名三無性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三無性之名也
問。彼經文何。答。同卷曰。勝義生當知。我依
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説言一切諸法皆無自
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
性性。善男子。云諸何法相無自性性。謂諸法
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由假名ヲ以安立爲相。
非由自相ヲ以安立爲相。是故説名相無自性
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
何以故。此由依他縁力故有。非自然有。是
故説名生無自性性。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
性。謂諸法由生無自性性故説名無自性
性。即縁生法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
於諸法中若是清淨所縁境界ヲハ。我顯示彼
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淨所
縁境界。是故亦説名爲勝義無自性性。復
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勝義無自性性。何
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爲勝義。亦得名
爲無自性性。是一切法勝義諦故。無自性性
之所顯故。由此因縁名爲勝義無自性性
云云然唯識論中唯説圓性勝義無自性性。不
説依他也具如彼
論九也
  章曰。此二唯所觀。亦通三智眞俗二境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明三性三無性之名唯
成所觀境。通爲加行根本後智所縁。故通
眞俗之境也
問。何故此二名唯成所觀境。答。攝論説十
殊勝中。名所知相殊勝。故唯成境也。意
云。三性三無性是三智之所應知境故云所
知相也
  章曰。若言三性等觀者唯能觀非所觀。
通三智及眞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三性等之名。若加觀言云
三性觀等之時唯是能觀。即通三智及眞俗
爲言
問。遍計所執非能觀。何名三性觀。答。觀三
性故名三性觀。如青瘀觀也
  章曰。瑜伽等中明離繋之方便亦名三解
脱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三解脱門之名也。
清素曰。能觀之智離繋縛故名解脱門。謂
此三智是入淨土之所由處故名爲門云云
問。其三解脱門者何。答。二十八曰。一空解脱
門。二無解脱門。三無相解脱門云云
問。何故名空解脱門等。答。空者所觀之境
也。解脱門者能觀智之名也。隨境立名。故
云空解脱門也。餘二准之
問。其空境等體何物。答。謂之有二義。一云。
若約偏増。所執爲空境。依他爲無願境。圓
成爲無相境此依瑜伽
一相義也
二云。空・無願・無相境。
一一各通三性此依無垢稱經不
二法門品義也
問。且就初義。何故所執名空境。餘二准之。
答。所執體性都無故名空境。依他不可願
求故名無願境。圓成離十相故名無相境
十相者。五塵及
生異滅男女也
問。就後義一一境名通三性之意何。答。所
執無我我所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名無
願境。無十相故名無相境。依他無我我所
故名空境。不可願求故名無願境。無遍計
執種種相故名無相境。圓成無我我所故
名空境。離諸戲論無願求故名無願境。
無十相故名無相境也具如唯識
論第八之
問。其云離繋之方便意何。答。離繋者解脱
義。即究竟果也。方便者門義。即因位本後二
智也三解脱之差別不同。如唯
識疏九。并別抄燈等之
  章曰。表印深理名三無生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三無生忍之名也。
印者忍可決定義。深理者眞如理也。無生忍
者無漏智也
問。其三者何。答。一本性無生忍。二自然無生
忍。三惑苦無生忍也
問。何故名無生忍。答。唯識疏九曰。忍者智
也。證印名忍。第七十四顯揚第六文皆同。文
意可解。縁此三性生三忍也。遍計所執本
體無生。依他縁起無自然生。證圓成時惑
苦不起。是名三種無生忍別云云
問。此無生忍何位得耶。答。疏九曰。顯揚曰。
此三忍在不退地。即初地已去證三性時
得此三也云云伽抄曰。八地得無生忍。初地
亦得此二。何別耶。義曰。顯揚六曰。初地斷
二分別執故得本來無生忍。八地以去眞俗
雙行得自然惑苦二無生忍。又以前得分段
無生忍。八地以去證變易無生忍。又初地
入惡趣無生忍。八地不有漏心間生無生忍
云云
  章曰。唯能觀非所觀。唯本・後二智。通眞
及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三解脱門・三無生忍
之二名唯是能觀智。亦唯根本後得智。通眞
諦俗諦也
問。三解脱門是離繋之方便。何非加行智。
答。濱曰。離繋縛之方便。而唯取無漏。故除
加行云云
  章曰。四名有四。菩薩地中明義總集名
四鄔陀南。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四名有四之中。先標名
四鄔陀南之名也
問。何故説四鄔陀南。答。四十六云。後有四
種法嗢陀南。諸佛菩薩欲令有情清淨故説
云云
問。且嗢陀南者。梵語唐言如何。答。總有四
譯。一伽抄云。鄔陀南者此云説也。即世尊常
誦説之。二同抄云。若言嗢陀南之時名攝
散。即以略偈而攝長行云云三無垢稱疏曰。
梵云嗢陀南。此云略集。教略集也。四若云
鄔陀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
以偈頌集諸義理施諸學者名爲集施
又伽抄第一云。此云集施。陀南者施也。嗢
者集義也。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
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云云與第四義同也」
問。既有四不同。章家可依何。答。存第四
譯也
問。其諸行無常等差別如何。答。諸行無常者
有爲法共相也。諸法無我者一切有爲無爲
法共相也。涅槃寂靜者無爲法共相也
問。此四句何經所説耶。答。海龍王法印經之
所説也義淨三藏譯也
  章曰。大智度論顯宗差別名四悉檀。一
世界悉檀。二第一義悉檀。三對治悉檀。四
各各爲人悉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四悉檀之名也
問。云何名世界悉檀等。答。彼論第一云。世
界悉檀者。有情從因縁和合故有。無別性。
譬如車轅輻軸輞等和合故有無別車。人亦
如是。五衆和合故有。無別人乃至各各爲人
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爲説法。於一事中或
聽或不聽乃至對治悉檀者。有法對治則有。
實性則無。譬如重熱膩・酢・醎・藥草飮食等
於風病中名爲藥於餘病非藥乃至佛法中
治心病亦如是。不淨觀思惟於貪欲病中
名爲善對治法。於嗔恚病中不名爲善。非
對治法乃至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
議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
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可破不可
散。上三悉檀中所ヲハ不通此中皆通乃至
者。離一切過失不可變易不可勝云云
法師疏云。浮渉非眞名之爲世。體分不同
故名爲界。性欲不同名爲各各。聖説被生
名之爲人。藥・病相當。名之爲對。以藥遣
病。目之爲治。法中最精名爲第一。有深所
以目之爲義。若論其體。體則有二。一是
教法。二是所詮。言教法者十二分教八萬四
千法藏。若詮世界邊則是世界悉檀乃至
一亦復如是所詮法體者。世界以因縁假有
等法爲體。各各以機説爲體對治以藥爲
體。第一義以如法性爲體云云
問。悉檀之唐言如何。答。有三家譯異。一遠
法師曰。此中國言。此言宗成云云二南岳思
禪師曰。如大涅槃トハ胡・漢雙稱。悉者此隋聲。
檀是胡語。悉言翻遍。檀翻名施云云三慈恩
曰。悉檀者宗也云云新云悉彈多如瑜伽
等之
  章曰。此上二門通能所觀・眞俗・三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鄔陀南・悉檀二名通
能觀所觀・眞諦俗諦也。能觀即通加行・根
本・後得智也
問。此二類四名皆通能所耶。答。周曰。談二
四中有通能・所。非彼一一皆通能所。如
涅槃寂靜・第一義諦竝唯所觀。餘准此知
云云
  章曰。諸論以初觀麁亦名四尋思。唯能
觀非所觀。唯加行智。非中・後智。通眞俗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四尋思之名也。四
尋思如第一門成了。餘文易知之
  章曰。諸論以後觀細亦名四如實智。亦
唯能觀。非所觀。通三智。眞俗所攝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四如實智之名也。
四如實智如第一門成了。餘文易知之
問。何故尋思名麁。如實智名細耶。答。尋
思智是推求行相故言麁。如實智是忍可智
故云細也
  章曰。五名有一。仁王經中位別印可スルヲ
名五忍。一伏忍。在地前伏印故。二信忍。
在初二三地。創得不壞信相同世間類
故。三順忍。在四五六地。順爲出世行故。
四無生忍。在七八九地。長時・任運觀無
相理故。五寂滅忍。在十地・佛地。因・果位
中圓滿寂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名五忍之名也
問。其位別印可者何位耶。答。資糧等五位也。
意云。伏忍在地前資糧加行二位。作勝解行
相觀眞俗二諦境。漸漸伏除印可二取。故
名伏忍。信忍在初二三地。始得信佛・法・
僧・戒四不壞信。同於世間有情如次修施
性・戒性・修性三福業事。故名信忍。順忍在
四五六地。順二乘出世行如次修菩提分
法觀・四諦觀・縁起觀。故名順忍。無生忍在
七八九地。長時・任運觀無相眞如理故名
無生忍。寂滅忍在十地・佛地。因行圓滿果徳
寂靜故名寂滅忍也。又開此五忍爲十四
忍。即初忍分上中下。第五忍分上下。故
成十四忍也素云。五忍中各有上中下。第五忍中十
地爲下。等覺爲中。妙覺爲上。云云
多違諸
文也
問。地前四十心有相分伏忍上中下如何。
答。古經曰。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信・十止・十
堅心云云釋此文有多師不同。今案新翻經
云。十住十行十迴向云云以此爲正。十信攝
十住初發心住。不爲別位。故以云三十心
爲正義。然古經云十信。隨初爲名也。義濱
曰。泰曰。十信亦在於伏忍。十信即攝於十
亦名
十解
馬鳴論云成就菩薩根性一品。故
知十信位不退。舍利弗退位因自通
云。約權而説故。基師唯識疏同於泰説。又
法華疏説十解云。第六心有位退。此説
不用馬鳴論云云
問。本業瓔珞經説六忍。謂信忍法忍修忍正
忍無垢忍一切種智忍。與此五忍同歟異歟。
答。隨位開合不同。其實不異
問。其六忍差別何。答。六種姓名六忍也。即
習種姓性種姓道種姓聖種姓等覺種姓妙覺
種姓也。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六
位如次配之更有多名。
如彼經之
問。等覺位是第十地滿心。非別位。而何別
立耶。答。彼經意曰。十地滿心經百千萬劫
修千三昧故。更爲別位也。要集等師疎得
此經意。出第十地外立等覺位。云寂滅忍
有上中下。違害諸文也具如燈
第七之
又彼經説六
種瓔珞菩薩字配六種姓。又説十五種瓔珞
配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賢并十地等覺妙
覺。以三賢配三輪王除鐵
輪王
以十地配六
欲天初二三禪五淨居。以等覺配摩醯首羅
王也與仁王經
少殊也
  章曰。唯能觀非所觀。初唯加行智。後可
通餘智皆通眞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五忍觀唯能觀。又
通不通三智之所以也。意曰。忍者是智。故
是能觀。然初伏忍唯是加行智。後四忍通加
行根本後得智。乍五忍皆通眞諦俗諦。其
義易知之
  章曰。或名六現觀云云
一思現觀。謂最上品喜受相應思所成慧。二
信現觀。謂縁三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三戒
現觀謂無漏戒道共
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
種縁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五現觀邊
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縁安立世
出世智。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
爲言
問。何故喜受相應スル思慧名現觀。答。喜受
明利別有分別。故與喜倶ナル思慧能觀察諸
法共相引生煗等。此用最勝。故立現觀也。
即有漏思慧也
問。何故淨信名現觀。答。上品信助現觀令
不退轉也。即有漏無漏淨信也
問。何故無漏戒名現觀。答。除破戒垢令現
觀増明。故立現觀也
問。何故第四現觀名現觀智諦。答。現者現
前。觀者觀察也。智者本後二智。諦者四諦理
也。本後二智現前觀察四諦理之智。故名
現觀智諦現觀即見道修道正後二智也
問。何故第五現觀加邊言耶。答。邊者簡正
之詞。即後義也。正體智後縁安立諦之智。
故名現觀邊也。即見修二道有漏無漏後得
智也
問。何第六現觀名究竟。答。無學位中十智故
名究竟也
問。六現觀所依地如何。答。七十一云。一依
非依可得&MT01319;。餘依一切依可得&MT01319;。三依五依
生。一種一分亦爾云云意曰。依者上界等引
定也。即一依非依者。一即思現觀&MT01319;。非依者欲
界散地&MT01319;。思現觀唯在欲界。故云一依非依
也。餘依一切依者。究竟現觀信現觀
トハ取有
漏也
依十依初未至・中間定。
四根本・四無色也
故云餘依一
切依也。三依五依生者。現觀智諦・現觀邊
智諦・戒現觀依初未至・四根本故云三依
五依也。一種一分亦爾者。信現觀一分
取無
漏也
亦依五依。故云亦爾也。六現觀義如
唯識第九等。對法十三説十現觀。顯揚十
七説十八現觀。非此所明。故不可論之
  章曰。七覺支云云
謂念等覺支。擇法等覺支。精進等覺支。喜等
覺支。輕安等覺支。定等覺支。捨等覺支云云
如大般若四
百十三也
覺者智也。等者平等也。支者分義
也。即見道所修也
  章曰。八聖道云云
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
念。正定云云即修道所修也如大般若四
百十三也
  章曰。九奢摩他云云
瑜伽三十曰。若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
名奢摩他品乃至云何名爲九種心住。謂有
苾芻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
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爲
九種心住云云意曰。此九種心住中各有心
一境性故。心一境性成九種。云九奢摩他
也。是奢摩他品之心一境性也。亦有毘鉢舍
那品之心一境性也可知
  章曰。十無學法云云
謂前正見等八聖道法加無學正解脱・正智
云十也具如顯揚
第三之
  章曰。四念住云云
謂身受心法也。珠曰。由念明&MT60342;慧於境住。
隣近爲名。即觀身不淨・受不樂・心無常・法
無我云云
  章曰。四正斷云云
一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爲令斷故。生
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二斷斷。
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爲不生故。生欲策勵
乃至正斷。三修習斷。於未生善法爲令生故
生欲策勵乃至正斷。四防護斷。謂於已生善
法爲欲令住令不忘失。生欲策勵乃至
斷也具如伽二
十八之
珠曰。於此四中精進起用能
正斷故名爲正斷。即精進爲性云云
  章曰。四如意足云云
二十八云。一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二
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三心三摩地斷・
行・成就神足。四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珠曰。如意者自在義。亦名神足。妙用無方曰
神。即變化心。神之所依名足。體即定也云云
  章曰。五根云云
謂信・精進・念定・慧根也根者出生
善義也
  章曰。五力等云云
謂如根體力者難可
屈伏義
問。等者等取何物。答。等取教中散在唯識
異名也
  章曰。非菩薩正觀。故不別説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上所標六現觀乃至五力等
三乘通觀之法。非唯菩薩正觀。故列唯
識別名之處更不別説之爲言
  章曰。如是一切雖異名説。皆是此中唯識
トノ差別名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結也。如文可知之
唯識義卷第四本終


唯識義章卷之第四
 釋眞興撰 
  第四何識爲觀門
  章云。何識爲觀者。大衆部等説。六識有
染皆能離染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先此門意明小乘大乘古徳
新徳之所立之能觀體也。此中此文先明大
衆部等之計也小乘中有三類。
此第一類也
問。且大衆部等者等取何部。答。宗輪論
云。以一説部出世部鶏胤部三部共大衆部
合叙云云斷障章云。大衆部等四部及化地部六
識。皆能爲斷障道。説五識身有離染故云云
問。其云五識離染之意何。答。宗輪論云。眼
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云云疏云。此有二
説。一説爲加行引生聖道。如見道時聖道
便起。故名離染。非能斷染。二説既許五識
體通無漏。説能離染其理無疑。即見佛
識能斷煩惱故。然修道中起此五識云云
化地部亦
如是之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離染尤違大乘
也。故爲失也
  章云。犢子部等説。五識非染亦非離染。
第六倶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犢子部等之計也第二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總料簡章云。犢子
部。法上部。賢冑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合五
部宗説等云云
問。其云五識非染之意何。答。宗輪疏云。
五識無染亦無離染。但有無&MT60342;都無善惡。
無分別故。有分別者有善惡故云云此疏及斷
障章。犢
子部別爲一部。
不與餘合也
問。此部有何失。答。計五識非染故尤違大
乘也。故爲失也
  章云。薩婆多等六識ニハ有染。離染唯第六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薩婆多之計也第三
類也
問。其等者等取何部。答。難知之。檢宗輪疏
及總料簡章皆爲別部。更可尋之。若推者
除上十部等取餘九部。謂多聞部。香轉部。
經量部。説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
部。法藏部。飮光部也。若不爾者。不可唯爲
三類故也
問。此部意何。答。斷障章云。薩婆多等所斷
通六識。若能斷道唯第六識。雜心云。離欲
及退時當知在意識。倶舍等同云云珠云。薩
婆多意。五識地中遠近加行不能離染。唯第
六能離染云云
問。此等小乘不作唯識觀。何故叙之。答。周
云。此汎叙之。彼無此觀。或彼能斷惑智是
唯識故亦此門攝云云
  章云。於大乘中。古徳或説七識修道。八
識修道。皆非正義。不可依據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大乘有古新兩説中
古徳計也。此有二類。七識修道師八識修道
師也
問。其二類師者誰。答。珠等&MT60342;中引道基師攝
論章云。至於後魏流支三藏但説七識。謂
眼識乃至阿陀那第七
識也
第八梨耶體非心識。是
空理故乃至即其魏世勒那・伏陀二三藏アリ
有八識。謂從眼識至阿梨耶。梨耶識者不
慮而知。不動而照。譬如明鏡萬像倶現。境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357 358 359 360 361 362 363 36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