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識義卷第三之末
 釋眞興撰 
  第二辨名門
  章云。第二辨名者。梵云毘若底。此翻爲
識。識者了別義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釋識名言也
問。既云唯識。何故先擧識言。答。理可云識
唯。然順唐言云唯識。天竺先擧體後擧用。
故可云識唯。唐朝先擧用後擧體。故云唯
識。今章家隨天竺語先擧識言釋也
問。識者了別義者。八識。皆有了別義歟。答。
爾也
問。若爾。何前六識名了別境識。答。約了別
有二。謂麁與細。前六識有麁了別義。名了
別境識。七八有細了別義。細義隱故不名
了別也
  章云。識自相・識相應・識所變・識分位・識
實性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爲釋表義説此言也。意
云識言表有五。此五法皆不離識故總名
唯識。凡釋唯識有二門。言識自相故名唯
識。乃至識實性故名唯識者別門唯識也。此
五法皆不離識故名唯識者通門唯識也。
今偏明通門唯識也五法事理如初重
成畢。可知之
  章云。不爾眞如應非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珠云。若以不離義不説
唯。爾者眞如非識變。由何名唯識。故云不
云云疏云。不離識故眞如名唯識。非識
所變不説爲我法。若説眞如心所變故云云
正與此同也
問。眞如是識實性故名唯識足矣。何必用
不離義。答。識實性之義即是不離義。意云。
識實性故不離識爲言故以不離義名唯識。
是決定義也。自餘四類准之可知也
  章云。亦非唯一心更無餘物。攝餘歸識。
總立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伏難也。難云。依他内
境其體非虚。何言一心。豈無餘物耶。故今
通云。非謂但有一識無餘内境。攝境歸
識總名唯識爲言珠云。眞如及無漏種子名
爲餘物。今謂。不爾。眞如及無漏種子以不
離義名識畢。何名餘物云歸識耶
  章云。非攝歸眞不名如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亦通難也。難云。若云一
切法皆歸識名唯識者。何維摩經等云一
切諸法皆如也耶。故今通云。依攝境從心
與唯識門名皆唯識。非謂若依攝相歸性
與眞如門不名皆如爲言意云。攝一切法
名唯識之唯識相歸眞如性名皆眞如
故義濱云。且此門總立ヲ以攝。若約歸眞
如門。識亦説名一切法皆如也云云古徳之
義不如此説之
  章云。梵云摩怛剌多。此翻爲唯。唯有三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釋唯言名也。唯有三義。
如次下之
  章云。一簡持義。簡去遍計所執生・法二
我。持取依他圓成識相・識性。成唯識云。
唯言爲遮離識我法。非不離識心所等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擧唯言三義中第一義
并引證成也。疏云。遮離能變等識外實我
法名爲唯識。非不離識心所及見相分・色・
眞如等云云樞要云。唯簡二空。唯謂簡持。有
心空境是唯義也。簡去境持取心故。説
簡持是唯義也云云
問。唯言有簡持義者。何論云唯言但遮愚
夫所執定離諸識實有色等云云故可云但
有簡義。何云有持義。答。其簡義下有持義。
遮表必相待而有故也
  章云。二決定義故。舊中邊頌云。此中ニハ
有空。於彼亦有此。謂俗事ニハ定有眞
理。眞理ニハ定有俗事。識表之中此二決
定。顯無二取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擧唯言第二義并引證
成也。唯識疏云。唯與定有別者。梵音言都。
都者不唯是唯。亦是定義。於此都字之上
加阿縛馱刺那。即是楷定義。故今應言。唯
是定義。以依他中決定唯有空故云云
問。何故不引新論文耶。答。新論云。此中唯
有空云云唯言既有三義。故是總言也。舊論
云。定有空者。唯言三義中取決定義。故爲
明決定義引舊論。是勝也
問。其識表之中等文意何。答。識言表有五
法事理。此識上置唯言時。云俗事
ニハ定有眞理眞理中有定俗事之義決
シヌ也。是義決定故顯無二取之義爲言
  章云。三顯勝義。瞿波論師二十唯識釋云。
此説唯識但擧主勝。理兼心所。如言王
來非無臣佐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擧唯言第三義竝引證
成也二十唯識釋論者。未翻之論也
問。若雖擧識勝理兼心所者。可云識言
有顯勝義。而何云唯言義。答。若不加唯言。
不可顯識勝義。今以唯言顯識勝義。故
云顯勝義也。凡唯言三義是成識上義。一
一可悉之
  章云。今此多取簡持解唯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取捨詞也。唯言雖有三
義。今言唯識之時多取簡持義爲言
問。若爾後二義有何用。答。既言多取。兼可
取餘義
問。何故多取簡持義。答。成立唯識本意
顯遮表之義。故必取簡持義可解唯義
  章云。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晝スルニタル
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スル之根本
故。論稱唯識。或經ニハ義通因果總言唯
心。論説唯在因但稱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會違也。違難有三。一難
云。何故經云唯心論云唯識。二難云。何故
經名般若論云唯識。三難云。何故經云眞
如論云唯識耶。今此文會第一難也。會中
有三釋。一云。經云唯心論云唯識。心與識
是一。故無相違。二云。經由集起綵晝義名
唯心也。論由分別了達義名唯識也。三云。
經通因果總名唯心。論唯在因但名唯識

問。就第一義。心者集起義。識者了別義。而
何云識者心也。答。一識體從義得名。集起
義故名心。了別義故名識。然其體一。故云
識者心也
問。就第二義其集起綵畫等之意何。答。集
起者第八識集諸法種起諸法故。以集起
義名心爲言綵畫者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蘊云云故以綵晝義名心爲言
分別了達義名識如常。可知之
問。就以集起義名心。若爾只可第八名
心。可不通餘識。答。集起義有二。即一行相
集起。二種子集起。初通諸識。後唯第八。故
集起義名心。通諸識也
問。就第三義。經通因果名心等之意何。答。
論第三。出第八識異名之中云。謂或名心。
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云云次下云。
此等諸名通一切位云云疏云。此通有無漏
及若凡若聖名一切位云云此等者。謂阿陀那
所知依種子識。及
如小乘名
根本識
心名既通有漏無漏。故經通因果
名心也。識了別義唯在因位。故論唯於因
位但名識也爲言
  章云。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説
識爲唯。其義無二。二十論云。心・意・識・
名之差別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重成論説唯在因。但稱
唯識之義也。意云。識者是了別義。因位中
智簡擇義劣。識了別用勝。故論據因位了別
用勝但名唯識。云識云心其義無二。故二
十唯識論云心意識了名差別爲言
問。心識體一。其義各別。而何云其義無二。
答。義者全義。非義之義。故不相違
問。其二十論意何。答。疏云。此釋伏難難云。
何故
論中即言唯識。諸經所説乃名
唯心。擧心證識義如何成耶
謂諸經論所説心
意識及了別此之四名其體無異但名差別。
心積集義。意思量義。識了別義了識達義。應
言了別。此中言略但説了言。舊論言等等
此了故。積集有二。一集行相。二集種子。初
遍諸識。後唯第八。思量有二。一無間意。二
現思量。初通諸識。後唯第七。了別有二。一
細二麁。初通諸識。後唯前六。此即八識皆
有四名云云
問。若爾何楞伽經云。藏識説名心。思量性名
意。能了諸境相。是説名爲識云云答。論會
云。謂薄伽梵。處處經中説心意識三種別義。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是三別義。
如是三義雖通八識。而隨勝顯第八名心。
集諸法種起諸法故。第七名意。縁藏識等
恒審思量爲我等故。餘六名識。於六別境
麁動間斷了別轉故藏識等者。等取果位所縁無
垢識及眞如也。我等者等取
無我
問。會此經論相違。燈第一有四釋。其何。答。
其文云。問。何故經説唯心論言唯識。答。一
云。心意識了體一名殊。各擧一名亦無妨
也。二云。心積集法勝。識即了別境強。如
瑜伽論五十一云據勝道理建立心意識差
別。即心謂第八識。雜染・還滅之根本故。經
據初名。論依後義。三云。心・意通果。識但
在因。經依通稱。論約局名。四云。論從所
厭爲名。經依體義爲目云云即初三釋如
次與章三釋同也。第四釋與章下文同也
下文者從厭爲號等之
文也。至彼可知之
  章云。識即是唯持業釋也。或順世外道及
清辨等成立境唯。爲簡於彼言識之唯。
依主無失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就唯識之釋名明六種
釋攝也。即有二義。一持業釋攝義。二依主
釋攝義也
問。其二釋メン&T069222;如何。答。持業釋攝者。識體持
簡持決定・顯勝之唯業用故云識即是唯。
持業釋攝也依主釋攝者。唯是能依。識是主
也。唯依主識。識之唯故名唯識。如臣依王
王之臣故云王臣也
問。其順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義如何。
答。且疏述順世外道計云。順世計云。唯執
有實常四大生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禀此
而有。更無餘物。後死滅時還歸四大云云
云。精妙四大造心無礙。麁大造色有礙云云
義濱云。順世外道宗云。一切法皆以四大爲
性。然四大中。清明爲心。濁穢爲境。然皆以
四大爲性。故立境唯也云云西明二十唯識
疏下云。彼順世云。一切諸法不離四大。如
大乘中一切諸法皆不離心。我宗亦爾。諸法
生時皆是四大。於中淨者變成心等。中者
成根。麁者成境。劫壞之時皆歸四大云云
疏述清辨計云。清辨計云。若論世諦心境
倶有。若依勝義心境倶空。經中所言唯心
等者。識最勝故。由心集生一切法故。非無
心外實有境也。徳光論師先小乘シテ造十
地疏釋一心言。如言王來非無臣從。擧
勝者故。非謂唯心便無境等云云下文
云。然清辨總撥法空。爲違中道強立
唯境。諸心所現即是唯境。有何心也云云
量云。且如眼識。縁青等時心即是青。離青
等外無別能縁。乃至眞智證眞理時唯是
眞空。空外無別能證眞智。雖於世俗心境
倶有。境實心虚。虚者從實名爲唯境云云
問。三論宗難云。清辨宗中無説唯境之文。
何法相陳妄語耶。此難何通耶。答。法相通
云。三論諸師不善自宗不得清辨之意云
爾也。彼宗立五佛性中。云因縁一法轉而
爲五。故知有境也是明詮僧
都之義也
又有云。立眞性
有爲空。其空即境故云云
  章云。爲令捨識而依於智説唯識言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伏難文也。故樞要云。
問。何故四依勸依智不依識。此論名唯識。
不名唯智耶。問餘三依亦如是。如唯識
章釋名中釋云云故知此章文通樞要之難
文也。文中有四釋。是第一因果相對釋也。珠
云。所以論唯在因名唯識者。爲令捨識
而依於智云云意云。識名在因。智名通果。
因是所可捨。果是所可取。所以論中唯在
因名唯識者。爲令捨在因識依在果智
爲言
問。何故捨識依智耶。答。識是生死之本。以
著事爲性。智是涅槃之因。以達理爲用。
故云爾也
  章云。若能觀中智強識劣。若以爲境皆不
離心。今爲所觀故名唯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通前難第二能所相對
釋也。意云。若能觀中。智決斷用強。識了別用
劣。故四依中云依智也。其能觀智還爲所
觀境之時。以不離心亦是唯識。今論之中
據所觀義故名唯識爲言
問。智是能觀。何亦爲所觀耶。答。且十六心
中。類忍類智縁前正智。即是正智爲所觀
境。又大圓鏡智現三智影。即是三智爲所縁
境。此類非一也珠云。今爲所觀者。識爲所觀。
智爲能觀。今論意者。從於所觀
故名唯識。云云 頗不叶
章文相。可察之
  章云。又不離依主稱爲唯識。決斷從能
故可依智云云
問。此意何。答。是亦通前難。第三主・能相對
釋也。意云。智者慧心所。即不離心王。以不
離義攝從依主。論名唯識。智是決斷義。是
故四依從能云依智也。義濱云。不離者心
所也云云清素云。此有二義。名爲唯識。一
諸法不離識。二識是主故。名爲唯識云云
説不離義雖有諸
&MT60342;。不如此二&MT60342;
  章云。又從欣爲目。經唯名皆般若從厭
爲號。論標シテ竝唯毘若底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亦通前難。第四欣厭相
對釋也。珠云。智是涅槃因。以爲所欣。識是
生死本。以爲所厭。故從偏憎得名不同云云
意云。智是所欣故四依中云依智。識是所
厭。故論中名唯識爲言此文兼通上所陳三
違難中第二何故經名般若論名唯識之
難也
  章云。攝法歸無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
如也。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
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
問。此文意何。答。是文別通上三違難中第三
何故經名眞如論名唯識之難。總通會上
難也。意云。眞如是萬差諸法所歸之主也。
故經中云一切諸法皆如也。攝有漏無漏一
切法。歸無爲主皆云眞如。是即攝相歸性
門之義。有爲諸法中以識爲主。餘法是伴。
故論中攝一切法。歸識主名皆唯識。有爲
法中慧心所。爲簡擇主。故經中攝一切法。
歸簡擇主名皆般若也。即以眞如爲實相
般若。以眞俗智爲觀照般若。以能詮教爲
文字般若。以心心所色不相應爲眷屬般
若。以眞俗二諦爲境界般若。故云一切皆
般若也古徳又云。布施等五攝第六般若名皆般
若。云云 今謂。此義甚狹。何云一切法耶
  章云。是名第二辨名號也云云
是結也可知之
  第三離合會釋門
  章云。離合會釋者。離者別也。合者同也。謂
諸經論各各別説諸觀等名。今合解之。但
是唯識之差別義。非體異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門意也。珠云。別者屬
諸經論。同者屬此唯識。今此門中和會解釋。
故名會釋云云義濱云。謂諸經論種種説名
差別。唯識差別。若合解者唯唯識云云
  章云。一名有三十一類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諸經論中隨義説種種差
別名。總有五類。謂一名類。二名類。三名類。
四名類。五名類也。此中先標一名類有三
十一也
  章云。華嚴等中遮境離識名爲唯心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一名中第一擧説唯心
之名也。意云。華嚴經中説三界唯心者。遮
小乘等執離心外有實境。爲令知唯心道
理。説三界唯心也唯心之義如第二重具釋耳
  章云。辨中邊論遮邊執路名爲中道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名中道之名也。中邊
疏云。中者正善離過之目。邊者邪惡有失之
云云
問。其説中道文何。答。彼論上卷頌云。虚妄
分別有。於此二都無。此中唯有空。於彼亦
有此。故説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
故。是則契中道云云彌勒菩薩
造頌也
世親釋云。虚妄
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
者。謂即於此虚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
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虚妄分別中但有離
所取及能取空性。於彼亦有此者。謂即於
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別乃至一切法
者。諸有爲及無爲法。虚妄分別名有爲。二
取空性名無爲。依前理故説此一切法非
空非不空。由有空性虚妄分別故説非
空。由無所取能取性故説非不空。有故
者謂有空性虚妄分別故。無故者謂無所
取能取二性故。及有故者謂虚妄分別中有
空性故。及空性中有虚妄分別故。是則契
中道者。謂一切法非一向空亦非一向不空。
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等經
説一切法非空非有云云論文二頌爲二
段。釋論亦爾
唯識
疏七<#0345_1/>末云。虚妄分別是俗諦。妄分別有空
者即俗諦中有眞諦。空即眞諦。空中亦有
妄分別即眞中亦有俗諦。二諦必相依有無。
一無時亦無二。故相形有也乃至謂二諦有ヲ以ハ
不同清辨。二取無ヲ以ハ不同小部。故處中道
云云中邊疏云。中謂非邊。道者遊履之義。即
是眞如智所遊處云云
問。遮邊執路者。其邊執者如何。答。小乘
諸法實有之執清辨諸法皆空之執トヲ云邊執
路。爲遮此偏有偏空之執。彌勒菩薩説非
空非有中道之義爲言
問。古徳不取此頌。取中邊下卷無上乘品
引大寶積經説八種邊執及八種中道行亦
説七種邊執七種中道行爲此章中義。而何
以此頌爲此義。答。彼文爲明離二邊正
行引寶積經文。故論云離二邊正行ヲハ云何應
知。如寶積經所説中道行云云若依此文。指
本直可云寶積經中遮邊執路名爲中道。
何勞擧末云辨中邊論耶。故此文中雖明
中道行。非所可正取。以取前頌爲勝也。
故心經幽賛云。無著菩薩後請慈氏説中道
教雙除二執。而説頌曰虚妄分別有。於此二
都無等。云云總科簡章云。成唯識説。勝義諦
中。心言絶故非空非有。寄言詮者。引慈氏
所説頌言。虚妄分別有等乃至此即建立三
性唯識。我・法境空。眞・俗識有。非空非有。
中道義立云云此等文正與此章意同也
問。且就古徳意。其八種中道義如何。答。頌
云。異性與一性若於色等執我有異。或執是
一。各爲一邊。爲離此執觀無
我等名
中道行。
外道及聲聞若於色等外道執常。聲聞
執無常。各爲一邊。爲離
此執觀非常無
常名中道行。
増益・損減邊。有情・法各二
二種。一執有實有情是増益邊。執無假有情是損
減邊。爲離此執觀我無我中智名中道行。二執有
實法是増益邊。執無假法是損減邊。爲
離此執觀無心・思・識名中道行。
所治及
能治執有染法是所治邊。執有淨法是能治邊。
爲離此執於二邊不隨勸讃名中道行。
常住與斷滅於有情法定執有是常住邊。定執無
是斷滅邊。爲離此執説此二邊中
智名中道行所取能取邊執有無明所取能取各爲一
邊。執有有明所取能取各
爲一邊。爲離此執説明與無
明無二無二分。名中道行
染・淨二三種
有三。謂煩惱業生。煩惱染有三。一諸見。二貪嗔癡相。
三後有續。業染有一。謂善惡業。生染有三。一後有生。
二生已心心所念念起。三後有相續。即此三種雜染是所
治也。清淨有三。一空智無相智無願智。即治煩惱雜染
三如次之。二不作智即治業雜染。三無生智無起智無
自性智。即治生雜染三如次之。若於法界或執雜
染。或執清淨。各爲一邊。即執先時有染
後時有淨也。爲離此執説非由空能空於法法性自空名
中道行。無相等餘
六智准可知之
問。又有七種二邊・中道者何。答。頌云。分別
二邊性。應知復有七。謂有・非邊或於實
我分別
爲有。以爲滅我立空性故。或於無我分別爲
無。爲離此執説不爲滅我立空性空性本性自
性空名
中道行
所・能・寂所斷爲所寂。能斷爲能寂。執
有此二各爲一邊。恐所斷有
斷得能寂空。以怖空故執二寂。爲離此執説虚
空喩名中道行。譬如有人怖畏此事捨之走去。復
有空成彼甚愚癡。此亦如是。所寂能
寂本來自空。何所畏去得能寂空耶
怖畏分別所
怖分別
從彼所怖所生可畏之事各爲一邊。謂怖有所執
色等爲惡趣因。怖色等所生惡趣苦。爲離此執
説畫師喩名中道行。譬如無智畫師畫藥叉形返
恐害我。此亦如是。自變爲色返怖彼能招生惡
趣而受
逼迫也
所・能・取分別所取分別能取各爲一
邊。爲離此執説幻師喩名
中道行。譬如幻師自幻化可畏獸猛獸生已還喫己
身。由唯識智無境智生。由無境智生覆捨唯識智
正・邪分別正性分別邪性各爲一邊。爲離此執
説兩木生火喩名中道行。謂如兩木雖無
火相。由相鑚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還燒兩木。加行
位如實觀亦如是。雖無聖道正性之相。而能發生見
道聖慧。聖慧生已復能
除遣此如實觀也
有用・并無用小乘外道等執。
智斷惑要先分
別方能斷惑。若無分別斷惑應無作用。有分別
能斷惑名有用。無分別不能斷惑名無用。各爲
一邊。爲離此執説初燈喩名中道行。謂如一燈
能破於闇。豈要分別方能破耶。既無分別可無有
用。用既非無。故知不
由分別方有作用
不起・及時等謂彼執言。能
治之智無始未
起。由此後時應竟不起。此執爲一邊。或若此智由
修習故後時得起者。應等煩惱修習時長。此執爲
一邊。爲離此執説後燈喩名中道行。謂如有室
從無始來積闇未曾得明。有鑚截火燈明忽起不
與闇同長明得
生。智亦如此也
是分別二邊是結也。
可知
  章云。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爲般若波羅
蜜多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名般若之名也。梵
云般若。此云智。梵云波羅蜜多。此云彼岸
到。言簡擇者智慧之用也
問。約般若有五種。皆有簡擇義耶。答。爾
也。故幽賛上卷云。福智倶修是眷屬
般若
有空齊
是境界
般若
尋詮會旨是文字
般若
究理解生究理實相
也。解生
觀照
慧性・慧資皆爲般若。能除障習證法眞
理。衆徳之首萬行之導。雖獨名慧攝一切
云云如第一第二門
末少少成畢
  章云。法華經中明究竟運。名曰一乘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名一乘之名也
問。先其究竟運云意何。答。玄賛云。由過此
外無別勝乘。依理究竟最爲殊勝。故説爲
云云意云。究竟者一義。運者乘義爲言
問。何故究竟義名一。答。玄賛云。一有三義。
一簡別故名一。二破別故名一。三會別故
名一。簡別故名一者。昔日説三。今時説一。
故知所詮理極一而爲實。能詮之教二即稱
權。無雖二理以爲極也乃至破別故名一者。
二乘不知二ヲハ爲方便。執二乘果以爲眞
極。今説二涅槃ヲハ但爲化城。説二菩提但是
羊鹿權教所設。非是二果所得所證菩提
涅槃眞勝極也。破彼性情執有二果極。故説
爲一乃至會別故名一者。教・理・行・果皆
有根本及以方便。會漸悟者先二乘中所修
成得教理行果爲大方便。依此本論初地已
上離分段死。見道已前教理行果爲不退地
之根本因等云云
問。何故乘義名運耶。答。玄賛云。乘是運載
義。運載行者。自運運他至於彼岸皆名
爲乘云云
問。因行能自運至果可名乘。佛果自運息
應非是乘體。答。有五義。一者運載以名乘。
因中通二運廣。至果廣他。由此亦名乘
云云次四義具如
玄賛之
問。攝論云以十義説一乘。而何只云明究
竟運耶。答。是十義中第十義也。雖有十
義第十義是決定也。故擧之也
問。先其十義如何。答。彼論頌云。爲引接一
不定姓
二乘
及任持所餘不定姓
小菩薩
由不定種姓。諸
佛説一乘已上
二義
眞如法
性皆同
無我人無我
皆同
解脱於煩
惱障
解脱
皆同
等故等者同
義也
姓不同聲聞身中具聲
聞姓及佛種姓
ルト二意
一者攝取平等意樂。由此攝取一切有情。謂彼即
是我。我即是彼。我既成佛。彼亦成佛。二者法性平
等意樂。謂諸聲聞法華會上蒙
佛授&MT60342;。得佛法性平等意樂。
如世尊言。我憶往
昔無量百返依聲聞
乘而般涅槃。爲調
伏彼種姓人故
究竟唯此一乘最爲究竟。
過此更無餘勝乘故
一乘云云
  章云。此之四名通能所觀。眞・俗境・觀。正
智唯眞。加行・後得竝通眞俗。若言證者
後得唯俗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約唯識之異名有通
不通能觀・所觀・眞諦・俗諦之義。今此文就
一名之中唯心・中道・般若・一乘四類之名
釋此四名通不通境・智・眞・俗之義也
問。其意何。答。此四名通能觀智・所觀境。并
成眞諦俗諦之境・智。然能觀中有三智。正
體智唯眞非俗。加行智後得智竝通眞俗二
諦。約後得智若言證依他如幻理者唯俗
非眞也
問。且唯心之名如何通能觀・所觀・眞・俗・境・
觀。答。八識心王心所總名心故。心是能縁性
故名能觀。八識後三分互相縁故亦成所縁
境。亦爲他心智被縁故云通所觀。此中無
漏心成眞諦境觀。有漏心成俗諦境觀也」
問。中道之名如何通能觀所觀等。答。聖者能
觀之智所觀之境皆離邊執故倶名中道。故
通能所觀。通眞俗諦准前可知之
問。般若之名如何通能所觀等。答。般若者智
也。故是能觀。亦爲他智所縁故通所觀。通
眞俗諦准上可知之。清素云。問。前云般
若簡擇之性。何有能所觀別。答。般若五種。
觀照等能。文字等所。故皆得有云云今謂。觀
照般若正是智體ナレトモ此亦通所觀。所謂如妙
觀察智之大圓鏡智所縁也
問。一乘之名如何通能所觀等。答。約一乘
有因・果・理・智。智是能觀。理即所觀。通眞俗
諦准前可知之具如次
下論之
問。其云若言證者後得唯俗之意何。答。義
濱云。入觀時名爲證者。爾時後得唯證俗
云云清素云。若依觀行後得亦能變影觀
眞。若依證説カハ。本ルハ眞非俗。後スルハ
非眞。用各別故云云&MT60342;意勝也
  章云。法華説。唯依果智。但説三車在
門外。故宅中出者名衣裓机案及門不
與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釋一乘名通能所觀之
中。爲破古師但依果智先引彼古人釋也」
問。先其古人者誰耶。答。珠云。胡吉藏師法華
遊意中。彼述三説。第一師以萬善因爲一
乘。第二師以佛果智爲一乘。第三師通因
果爲一乘。今云有説者當彼第二師義。此
師意者。譬喩品中三車門外トイヘリ。即三界外果
徳爲車。故知因中不與乘名云云今檢法
華玄第一出此三説。故其文云。昔在會稽
撰擇法華宗旨。凡有十三家。今略明世盛
行有其三説等云云是則出諸師異説非彼
自義也。護命云。法華有説等者。傳説是靈
範師義也。又傳説云。吉藏師也。引彼疏五
是竝不然。今云。光宅義也。所以知者。吉
藏師法華玄六卷舊有二。光宅云。三車但
是果非因。即果地究竟盡無生二智爲大車
乃至莊嚴寺運法師云。二車但果。大車是
因。萬行爲體乃至藏法師破云。大車互執因ナリ
ナリト。文義倶傷。今當具説。若言大車但是
果者。下何得云乘是寶車直至道場耶。故
一不可也具有十
一不可
又莊嚴義是亦不然。若言
大車但是因者。下合中何因縁故擧果徳合
有多
復次
乃至故不得言藏法師義也。萬行
爲因車。萬徳爲果車。是此師義也云云故知
有説者光宅寺雲法師也
問。爾此師義意何。答。智周云。古人意説。宅
外之者名之爲果。依裓及門竝爲因。衣裓
机案二乘因行云云即意云。聲聞因行喩衣
裓。獨覺因行喩机案。菩薩因行喩門。明知
三乘因行不爲一乘體。門外在三車者。果
出因外。故云在門外。是以明知果智爲一
乘體也。言果者即三乘之果也。然取菩薩
乘之果智爲一乘體爲言
問。玄賛第一釋行妙法之中。大乘因行名
之爲門。正所行處故。二乘之因悲・智所誘
名衣裓机案。隨宜出處故云云此文正與古
師同也。何成所破耶。答。此文非疏主本意。
故成所破
問。何故非本意。答。疏主正義云。經云。舍利
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
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乃至疏第五云。
第二示大不怖喩有四乃至此思大乘果ヲ以テ
マシト也。諸佛智慧名大乘果。教所詮故。佛
果徳故乃至身有力者。謂二眞智。佛以智爲
體故。手有力謂六神通。外作用故。佛作是
思惟。我悉具足此二勝徳。二乘種姓衆生雖
無修行大乘求出宅意。當以智慧之用タル
机案頓授中根衆生圓覺。以神通之用タル
裓頓授拔下品衆生苦。押逼衆生從三
界舍出而救度之耶云云故知疏主正意以
衣裓机案爲大乘果化之喩。不喩二乘之
因行。故成所破也
問。若爾疏主意衣裓等ヲハ用耶。不用耶。答。雖
作思惟而不用之也
問。何以知爾。答。經下合喩中云。舍利弗。
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云云
賛云。不用智慧身力。亦不用神通手力
故知不用之爲言
問。若爾疏第一卷文非疏主正意者。何釋
行妙法用此義耶。答。會釋此玄賛上下相
違有多家釋。故鏡水寺栖復抄云。言二乘
之因悲智等者。章云。釋少行也。此疏
主本文之中。解作如來果化。此間解經品
得名中。疏主云何科云二乘之因悲智所誘
衣裓机案隨宜出處。兩文相違諸抄云多解。
淄洲云。此不疏主解。叙古人義。攝釋亦云。
若是疏主解即合前後相承。今既前後相違。
故知不是也。又淄洲親承疏主後相傳不
謬。潞府云。衣裓机案佛果功徳。體即悲智。
悲智即是能誘。二乘之因是所誘。即是果
ヲハ誘即是二乘之因。二乘之因是悲智
之家所誘次下有四家釋。
煩故不&MT60342;之 乃至
栖復自義云。今
正解者直取二乘因行名爲衣裓机案。准
下衣裓机案有用有體。即神通・智慧用
衣裓机案。果即約體。用者即名二乘因。前
即云通・慧之用タル衣裓机案
問。何故下云果化。答。所與是佛果故。故云
果。此有三重。第一佛思二乘不能頓修大
而取果。我與説二乘行令行取大果。不相
應故而不設即名頓授大果頓拔彼苦。第
二思大乘因ヲ以マシト。門狹少故又不設之。第
三故説三乘而漸化故。衣裓机案雖是二乘
因行。即此因行是佛神通・智慧之用トシテ所設
故。説通・慧名二乘因也。亦同於一佛乘
分別説三也。意説。就根名衣裓机案。就體
名果化也。下云果化直取通・慧體也。又
此慧若就大乘因行即名爲門云云行賀
略賛云。然今本疏不定二乘法華會上迴心
向大シテ創修大行名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
衣裓机案。此釋行妙約已迴心。譬喩品中
據未迴心。故經・疏文不相違也云云
問。諸師會釋可依何。答。且有二意。一云。偏
可依慧沼智周之義。慧沼是慈恩寫瓶之弟
子。親承不謬。智周是慧沼入室之親資。相傳
無失。故攝釋云。疏悲智所誘名衣裓等者。
問。譬喩品云。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
之。復更思惟乃至當設方便等。准彼經文
不以衣裓。衣裓若是二乘因行ナラハ。何不用
耶。答。此叙古釋。非疏主意。此亦不然。豈過
者便指古人。答。疏主解彼衣裓等文云果
化喩。故知此處非疏主意又復本師親承疏
主相傳不謬云云況經合喩文云。如彼長者
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
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
云云玄賛云。不用智慧身力亦不用神通
手力。但以言説方便勸勉濟度諸子。出宅
已後方與大車云云明知。上文非疏主自義。
暫叙古人義爲言
問。若爾諸乘章云。法華經中果爲三乘。一
乘因稱門。唯有一門。復狹小故。二乘之因ヲハ
稱衣裓机案。從舍出スニ之隨宜亦出。非依
門故云云又無垢稱疏云。法華經中衣裓・机
案唯有一門。出處雖殊。離諸災難及取牛
車之因是等云云此等諸文豈只一向叙古
師之義耶。答。若依淄洲等義者。此等諸文
皆順古師暫述其義
問。叙古人義有何利益。答。非無其益。意
云。衣裓机案是智慧・神通二力之作用。佛自
思惟。二乘既不能修行大行。我用此二
力頓授彼二乘令得出苦成佛果。説此
功能名爲二乘之因悲智所誘名衣裓等。
即是陳前生事。亦陳今生成道以後三七日
問思惟之事也。若用之者。以之隨宜亦可
出宅。然不用者。爲後時説門外有三車
爲言玄賛云。中根獨覺不能行一乘
因。不假佛神力。但應藉佛智慧之用。如彼
中子不能從スルコトモ門不假人手但授机案
令其自昇從舍與出。下根聲聞不能行大
乘之因。亦不能因佛智慧力。應與之神通。
如彼小子不能從スルコトモ門不能昇案但以衣
裓裹之而出乃至下言方便。即衣裓机案二
力作用。彼既不能修行大行。我用此二力
頓授二乘令得出苦成大覺耶。彼既不
能修行大行。但欲此二方便頓拔濟於彼
耶。此前生事。亦即今生道シテ已後觀樹經
行。於三七日思惟是事云云
問。若爾此等正是慈恩之義。何云叙古師
義。答。慈恩正意以衣裓等爲思大乘果化
之喩。古師不存此義。此喩義下亦有可爲
二乘因行之義。古師只存此義。非慈恩正
意。故偏云叙古人義也。意云。望可用之
功能可云二乘之因行。然而思惟不用。故
爲思大乘果化之喩正契經意。故云爲二
乘因行爲古人義爲果化喩爲慈恩義
問。若爲二乘因行爲慈恩正意者。有何失
耶。答。尤有難也。故新羅寂法師乘章破云。
ヲハ喩一乘因一ナリ。復狹少故。衣裓机案喩二
乘因。隨宜而出。非依門故。雖有此釋理
恐不然。三子皆出一門。如何偏喩大乘。案
ヲハトモ而不用。何得譬於二因。故合文云。
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即合喩中我身
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設
用之而不簡三子。何得偏屬二乘。故不
應然云云已上依慧沼
等義論之也
二云。亦可依潞府等
義。此師和會玄賛上下文也。即栖復意云。
衣裓等是佛果神通・智慧之用。雖不用之
然據思惟。若以衣裓神通力誘聲聞子從
舍出之。若以机案智慧力誘獨覺子從舍
出之。望所誘之機根説爲二乘之因行。望
能誘之體性説爲大乘果化喩。謂思惟以
佛智慧大乘果教化此等。故上下文亦不相
爲言
問。若爾何此章中破之。答。依此師義。章中
所破是破云唯以果智爲一乘體。慈恩正
義以因果理智爲一乘體故也。然非破衣
裓等之義。故無難也此後師義。隨
宜可用之
  章云。理亦不然。聲聞・縁覺・不退菩薩乘
此寶車直至道場。故通因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主破也。意云。經中云
三乘倶乘寶車直至道場。其寶車體是因位
智。故知一乘體亦通因智爲言
問。其經正文如何。答。第二卷偈云。與諸菩
薩及聲聞衆。乘此寶乘直至道場云云玄賛
云。三乘倶登初地已上。乘此一乘種智經
兩阿僧祇方至佛位。若二乘者乘無漏教及
有漏乘一大阿僧祇方入初地。如是總名
日夜劫數。三種意生身乘此無漏寶一乘故
直至道場佛之位矣。菩提涅槃蘊生道處
名爲道場。或乘種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
大般涅槃之道場也。或至佛果眞如道場。此
乃因乘方至果乘云云正與章意同也
唯識義卷第三之末終




唯識義卷第四之本
 釋眞興撰 
  章曰。勝鬘中六法既爲大乘故説。故
通加行。至乘章中當具顯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就上所論乘名亦通因
位。更引勝鬘經顯亦通加行位也
問。且其六法者何。答。彼經曰。如世尊説六
處。何等爲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
叉・毘尼・出家・受具足。爲大乘故説此六處。
何以故。正法住者爲大乘故説大乘住者即
正法住。正法滅者爲大乘故説。大乘滅者即
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毘尼此二法者義一名
異。毘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
而受具足。故説大乘威儀戒是毘尼。是出
家。是受具足云云無垢稱經疏曰。經論二藏善
スルヲ名住。除障名滅。戒中略本名波羅提
木叉。廣律名毘尼。此乃所學三藏之法。
能學之人名出家受具足智周云。沙彌云出
家。大衆云受具足
乘人法合成六處。既言皆爲大乘故説。故
知小學爲成大因云云胡吉藏勝鬘經寶窟云。
問。云何爲正法。云何爲住滅。答。依雜心。經
律阿毘曇是名住正法。三十七覺品是名第
一義。二種正法無漏正法ヲハ得不失。不
論住滅。今正論教法住滅。於教法中通論
三藏住滅。若別論正辨戒律住滅。以戒律
正是出家人所行故。如云戒律是佛法壽
命。戒律住故佛法住。戒律滅故佛法滅乃至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