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識義卷第二
 釋眞興撰 
  章云能觀唯識以別境慧而爲自體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此初門中第二段明能觀
唯識。此中有三。一出能觀體。二以位配釋
三諸門分別。此文先是出體觀
間。何故以別境慧能觀體。答。慧心所於
所觀境簡擇爲性。故爲能觀體也。故唯識
五云。云何爲慧。於所觀境簡擇爲性。斷
業。謂觀得失倶非境中由慧推求
云云
問。約唯識觀相有性。倶以慧爲能觀
體。答。若觀相者以俗智能觀體。若觀
者眞智爲體。倶是別境中慧心所也。故知若
相若性倶以慧爲爲言倶至果位推求

  章云。攝大乘第六卷説。爲何義故入
識性。由總法出世止觀智故。無性解
云。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爲能觀唯識以
體引證文也。爲何義故等者本論文也。
無性解云等者引釋論也。本論中有問答
今取答文及釋論文正爲證耳
問。先此本論之問意何。答。無性釋云。爲何義
故等者問唯識所須。廓法師云。此問意
云。此唯識性既是難入。爲何義利乃於
前長時此難行加行於初地唯識性
云云
問。本論之答意何。答。無性釋云。由縁總法者
一切法總相所顯眞如境。謂大乘教
中所説一切法皆眞如爲性。故縁眞如
是解了一切法性。若不爾者。雖多時。無
分別智亦應生。言出世是無漏故。無分
別故。止觀智故者由三摩呬多無顛倒智故
云云
問。次釋論云由三摩呬多等之意何。答。廓
法師云。言三摩呬多。此云等引。即是其定。
前止也。無顛倒智即内證慧。顯前觀也。
此正智與定相應内證眞理無顛倒
云云
問。其等引定若唯定。若通散耶。又有無心定
中何。又何故名等引耶。答。珠云。此云等引
唯定非散。通有無心。且有心定名等引
二義。一由前加行平等引故。至此定中
於沈掉。故名。二根本定中平等引
沈掉。名爲ヨリ。若無心定亦有
。一由前加行平等生此定。此定爲
加行平等心ルルカ故名等引。二即無心定寂靜
平等前後無別。故名爲等。能引四大等身
相續安和起。由定能引トナルニ故名等引云云
護命云。問。本論云止梵云奢摩他。此云止。
云何釋論釋止言三摩呬多。可云云
案。梵云奢摩他此云止者諸定通名。定有
三種。謂等持等至等引。通云止即專注義也。
本論相對觀言故總云止。釋論正爲
定體三摩呬多。即表三種中等引定也」
  章云。或有解云。能觀唯識通以止觀
自性云云
問。其或有者何人。答。古徳云。廓法師也。今
謂。檢彼師義此説。更是可餘古師
也。尋可
  章云。此亦不然。若取相應四蘊爲體。若
眷屬即通五蘊。今且依名觀體唯慧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主破古師義。破中有
二。立理破引教彼也。是先立理破也此亦不
然者。
寂法師改云。此不然云云。若猶用亦字者。可
言上總科簡章中多破他師。故至此章亦也
問。其立理破事如何。答。古師云通以止・
能觀體四失。一太減失。二太増失。
三名體不順失。四聖教相違失。初三爲違理
。後一爲違教失。是則初三立理破也。言
太減失者。辨諸法體三種。謂自性體。相
應體。眷屬體也。今言能觀以慧爲體是自
性體也。通取止者是何體乎。若取相應體
者。除初色蘊四蘊爲體色蘊非相應
故除
兼取眷屬體者。總以五蘊體。而只取
其體甚減爲言太増失者。觀謂慧名。非
定名。而汝古師竝亦取定爲能觀者。望
性體其體甚増爲言名體不順失者。既言
能觀體是慧數。止體是定。何言能觀爲言
章文中不失數。委探義趣此三失
也。第四聖教相違失者。次下可之也」
問。其相應體眷屬體具以幾法體耶。答。
相應體以二十三法體。謂第六識心王。
遍行五。別境四慧。爲
性體
善十一。不定中尋
伺也。以此二十三法四蘊者。遍行中受
受蘊。想爲想蘊。第六心王爲識蘊。自餘
二十法爲行蘊。如是等法與慧相應故。取
四蘊相應體。若眷屬體即通五蘊。定・道
共戒無表之色トハ慧相應亦爲
。是則色蘊也。餘四蘊如前也
問。就相應體必以二十三法スルヤ體。答。身
欲界及初禪并菩薩因位之能觀以二十
三法相應體。若在二禪以上及果位之
能觀除尋伺二法二十一法相應體
若並自性慧或二十四。或二十二也
  章云。無性又云。唯識現觀智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引無性文古師也。即
第四聖教相違失也。破意云。無性菩薩釋
入智唯識現觀智。何云止觀爲言
問。此文何處文耶。答。珠云。唯識現觀智故者
文證之即總標綱要分文也。彼云。入謂
現觀。入所知相謂唯識性。今指彼文故云
唯識現觀智云云廓法師云。入謂現觀者別
入義。謂現觀眞如故名爲入。言入所知
相即唯識性者辨入體也。謂無分別智入
眞觀時。離其相見能所分別但有自體。故
唯識云云然信叡引第六卷云自現觀相
是所作事等文。不珠所引之文
  章云。又云三摩呬多無顛倒智。但擧
定中所起之智以爲觀體。作尋思等勝
唯識觀必居定故不即以止爲觀體
云云
問。此文之意何。答。是且引證之中兼通
也。古師難云。若只以慧爲觀體者。何故無
性云由三摩呬多乎。今通云。無性菩薩加
由三摩呬多之言。爲資糧位散慧唯取
加行位定慧。定爲所依。觀慧起故。所以者
何。修尋思如實智勝唯識觀。必居定中
故也。非止觀二法爲能觀體。若不
爾者。由言無用也
問。若非定爲能觀者。何故定境名所觀
。定心所既轉所觀境。何不能觀之名
乎。答。所觀境者慧所縁境。非定自境。定心
所依慧之所觀境而得轉。故云定轉所觀
之境也。非待所觀境定是能觀也」
問。定若非能觀。何必轉慧所觀境耶。答。慧
所觀境注一擇法義定爲
。必依定力故定亦轉慧所觀境。若無
心散亂故。若心散亂慧不簡擇故也
問。何故定無キヤ自境。答。定是令餘心心所專
注境上以爲自性。故無自境
問。若爾可所樂決定曾習等境上。何必
所觀境上ノミニ。答。欲勝解念等心所非
。故定不所樂等境。慧必依定起。故定
慧境
問。定・慧轉一境。何云別境心所。答。其約
別境也。欲勝解念各轉別別境。定轉
慧境是少分也。故論云所縁境事多分不同
云云
問。定慧必轉一境者。一切時必爾歟。答。不
定。或唯慧轉非定。謂散亂位不專注馳散
推求也。或唯定轉非慧。謂愚昧類爲
注所縁。而不簡擇也。又如
妄天專注一境貪瞋等。有定無慧也
欲界上四天名
妄天忿恚天
問。無慧唯定ニアル時何轉所觀境。答。論云。彼
加行位少有聞思。故説等持縁所觀境。或
多分故説是言云云彼加行位等者説
昧類也。或依多分者説戲妄天等
問。若唯散位ノミ猶起時不唯識觀耶。答。
亦修之。但有推求之用甚以微劣也。謂凡
夫位之行相也。資糧之位ニハ定・散間雜少勝
凡位。然不加行位居定而修
  章云。攝論又云。由四尋思四如實智
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
爲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
求文名唯是意言云云
問。引此文意如何。答。是又引證也。爲
中之智爲唯識觀。引彼論第六入所知相分
之文也然具文云。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
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
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
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爲
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求文
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
。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
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
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
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
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云云
問。且就章所引之文其意何。答。四尋思者。
推求云尋。籌度云思。於名等四推求籌度
四尋思。四如實智者。從前尋思引果
相。此智如見道實智。故名如實智。又無倒
如。無謬名實。於所縁境實知故名
實智後解爲本。
無漏
此二智達名等四種
實不可得。故云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言
似文者能詮之教。言似義者所詮之義。影
像文義似於本質。依他文義似於心外。故名
似。言意言者能縁意識也。即言似文似
義意言者通&MT06279;是二智所縁境體也。言推求文
名唯是意言者觀似文名唯意言性。了實文
畢竟非有也文者教也。
名者義也
然章中雖二智
如是皆同以下之文只引尋思行相
文。望文可
問。何故意識名意言。答。唯識疏七云。此有
三解。一從喩。即意識及相應法能取境故。
言説言相似。二從境。言説言聲性。此
言爲意之所取性。從言爲名但名意言。三
果。由意能起言等。意所取境名意言境
云云
問。此三解意如何。答。初義意云。如名言能
諸法。其意能取一切境故。意識與言説
相似故從喩名意言也。次義意云。言是聲
性。第六縁之。故從境名意言也。後義意云。
意識是因。言説是果。意識起言。故從所起
意言
  章云。乃至廣説。瑜伽對法等ニモ尋思・如實
智皆慧爲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亦引證也。如文可

問。其論文如何。答。文繁廣。略云名尋思
謂諸菩薩於名唯見名。是名名尋思事自性差
別准
乃至云何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謂諸菩薩於
名尋思唯有名已。即於此名實了知。謂
是名爲是義事假立。爲世間起
想起見起言説故等事自性差別所
引智准知
對法云。名
尋思者。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
不成乃至事尋思者。謂推求諸法蘊處界
相皆不乃至自性假立尋思者。謂於
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言
説自性乃至差別假立尋思者。謂於諸法能
詮所詮相應中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自
乃至名尋思所引如實者。謂如實知名不
可得餘三智准
文甚廣。故略&MT80355;
問。何以知尋思實智皆慧爲體。答。既云
思智如實智。決斷義故名智。簡擇義故名
慧。其體是一。故知爾耳
  章云。尋思唯有漏。如實智通無漏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唯識觀通有漏無漏
也。尋思觀唯有漏。在地前故。如實智觀亦
是無漏。通地上
問。瑜伽論云如實智正智所攝。何是有漏觀
耶。答。彼論約無漏如實觀説也。非
通有漏也
  章云。攝大乘云入所知相者。謂多聞熏習
所依。非阿頼耶識所攝者。此文唯擧
漏種子在彼位名爲聞熏。稱藏識
諸能觀皆唯無漏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會違文也。若言唯
識觀通有漏者。其有漏多聞熏習種子何
阿頼耶識乎。而既云多聞熏習種子
阿頼耶識所攝。明知唯識觀不有漏
矣。今即會之。會意云。彼攝論文唯擧法爾
無漏種子。在地前位聞等熏功能増長
假名聞熏。稱藏識。非能觀皆唯無漏
爲言
問。且云入所知相等之文意何。答。此文
殊勝中第三入所知相殊勝也。具文云。入所
知相云何應見。多聞熏習。所依非阿頼耶識
攝。如阿頼耶識成種子如理作意所
法似義而生似所取事見意言云云
法師云。三性境法所應可知。故名所知。唯
識觀智通達名入。所知是境。入即是智。先
境後智義之次第乃至多聞熏習所依者正
因體。多聞是熏習因也。熏習顯體也。所
依明用也。非阿頼耶識等者性異簡非也。
染淨種同依異熟雜染種是頼耶收
故。顯淨因非阿頼耶攝。如阿頼耶下相同爲
喩爲因義同。故淨如染也云云世親釋云。如
能悟入如是種類所應知相。今當顯説。入所
知相者謂能悟入所知境義。多聞熏習所依
者謂大乘法所熏自體。非阿頼耶識所攝者
謂能對治阿頼耶識故。如阿頼耶識成種子
者謂如阿頼耶識爲一切雜染法因。此爲
切清淨法因亦爾等云云無性釋甚廣。
故略
問。此等文大意何。答。且入所知相者。釋
二義。一此觀能入所應知境之相也。
此釋相字屬能入也。二此觀是所知相之能
入也。此釋相字屬所入初釋依無性也。
後釋依世親
入者現觀。此有二。謂能入正入。初是地前。
後是初地。言多聞者能熏因也。謂諸菩薩
法義已。熏心心所相續所依相續所依。
身心自體也
熏習者所成熏習也。聞法熏身如
物。故云熏習也。言所依者有二義。一
云。如是聞熏與現作意所依因。故聞熏
所依也。二云。依聞所熏心體及身名爲
所依廓師出此二釋
後釋依世親
非阿頼耶識所攝
者。謂此多聞熏習無漏種子從最清淨法界
流出故。對治頼耶故。非彼無&MT80355;故。故
非阿頼耶等也。如阿頼耶等以下文非
故略
問。云何云多聞熏習。答。菩薩資糧加行位中
佛等縁。聞淨法界等流正法。熏習有漏
種子現行。以其現行有漏智及所
有漏種子増上縁。令法爾無漏本有種子
亦得増長展轉増勝。即以所増無漏種子
時正生出世之心。故有漏無漏種子倶名
熏習
問。何以知無漏種子亦由聞熏習。答。論云。
其聞熏習非唯有漏。聞正法時亦熏本有
無漏種子漸増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
故亦説此名聞熏習云云疏云。種解脱分
善根已去聞正法時。由現行有漏及自因
縁所熏有漏種爲増上縁。令其本有無漏種
子亦得増長展轉増勝。即以所増無漏勝種
後時正生出世之心。亦説無漏所増長種
聞熏習。對法第四云。決擇分善根亦是有
漏。亦名無漏。據各別
問。云何云淨法界等流正法。答。謂佛以
所縁縁。即從眞如出大定智悲。即
是如來報身。從此報身出化身。從化身
出十二分教。是名浄法界等流正法
等者平
等也
問。聞此淨法界等流正法熏之聞熏
出世心正因縁爲當如何。答。約聞熏
二種。若有漏性者爲出世法増上縁。若無
漏性者爲出世法正因縁。故論云。聞熏
習中。有漏性者是修所斷。感勝異熟。爲
世法勝増上縁。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
正爲因縁云云感勝異熟者
十王果也。
問。若爾何攝論云有漏聞熏爲出世心種子
耶。答。會之*論云。此正因縁微隱難了。有ルハ
麁顯勝増上縁。方便説爲出世心種云云
疏云。又第二解。此無漏種望出世心是正因
縁。微隱難了。未現行故相状難知。故攝
大乘諸論等處但寄麁顯ナル有漏聞熏是無漏
タル増上縁トナル。方便説此爲出世心種。此増
上縁。非正因縁。若無有漏聞熏習者。無漏
之種不現行。故寄有漏タル説也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凡釋聞熏習爲出世心之
。論有二解。一依有漏聞熏修増法爾
無漏種子正爲出世心之因縁聞熏習。即
論云無漏性者非所斷攝。與出世法正爲
因縁云云二依無漏種子微隱難了。擧有漏
聞熏爲出世心之増上縁。假名出世心種
也。即此云此正因縁微隱難了等之論竝疏
文也。故疏結云。第一就正因縁解。第二
タル増上縁解。故攝論文無相違失。由是
善得對法等意云云
問。依資糧加行位有漏聞熏。有漏無漏種子
修増者。若體増歟。若用増歟。答。有漏種
體用倶増。無漏種子ノミ増非體。入見以
去亦有體増義第六門
之。
  章云。不爾四尋思應加行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成上義也。若不能觀
有漏者。四尋思智應四善根位。既
尋思智在煗頂位。故知能觀通有漏位
義濱云若唯無漏種子ヲノミ能觀體者。四
尋思有漏故非唯識觀。何以故。唯識觀加行
智所攝。非生得攝云云&MT80355;之意可
  章云。此雖總説。若別顯者略有二位。一
因二果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明能觀唯識三。一出
觀體。二以位配釋。三諸門分別也。上出
觀體了。是第二以位配釋也。此中有二。初
略標位。後正配位也。此略標位也。清素云。
有漏名因。無漏名果。因中無漏亦名爲果。
因所生故云云善珠云。地上名果。地前名因。
唯佛果即名爲云云
  章云。因通三慧。唯有漏故。以聞思修所
成之慧而爲觀體。此唯明利簡擇スル之性。
生得善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正以能觀位也。先此
因位也。因位能觀通聞思修。唯是有漏
及加行善。是明利故。非生得善。其微劣故。
珠云。此即能入。非是正入。故唯有漏云云
問。云何名聞慧等。答。三慧章云。聞謂能聽。
即是耳識能聞於聲トイハ是生長圓滿之義。以
聞爲因因聞所成之慧名聞所成慧。思謂
思數。由思籌度勝慧方生。因相應思
慧名思所成慧。或因於思成之慧。修者
證義。明證境故體即定數。因定相應
慧。或因於定成之慧云云是即別體三慧
也。有義説三慧次下
  章云。故攝論云。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
ルルニ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等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爲能觀配位之義
引也。引證有二。攝論與唯識論也。是先
攝論
問。先此攝論文意何。答。此文略引也。具文
云。何處能入スル。謂即於彼有見似法似義意言
大乘法相等所レテ生起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
竟道トノ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聞勝解故。
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
此文中只釋章所引文者。似法似義者明
所入境界之相也。意言者顯境界之體也。
大乘法相等者明境界之因也。所生起者明
境從因生也。意云。即此所縁似法似義意言
是華嚴等大乘法相聞熏所生起爲言勝解行
地等者明入之所依位也。資糧加行二位名
勝解行地。即此位中於唯識性但隨聽聞
勝解故。云勝解者印持義也。行者行解
也。資加二位起勝解行。故名勝解行地也。
具至修證位次
之。
問。章文云。只先明因有漏位之唯識觀而何
引證文加云見道修道等耶。答。謂之有
兩師義。即智周云。乍觀此文。雖因。
而細尋者通説因果云云信叡云。攝論文中
正取勝解行地證。彼云。在此地中。於
識性中但隨聽聞勝解故。見道修道乘
文勢云云
問。二義中何勝耶。答。智周之&MT60342;理勝也。信叡
之文義明也。取捨任意耳
  章云。成唯識云。此中唯識ヲハ。資糧位中ニテ
聞思惟能深信解。在加行位尋思等
發眞見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亦爲能觀
之義引也
問。先此文意何。答。具文云。謂諸菩薩於
性・相。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
除所取能取發眞見云云然章家取
文意。説資糧中加聽聞思惟之言。説加行
中以起尋思等之言能漸伏除所取能取
之文
問。何故章家如是取捨耶。答。意爲聞等
三慧在資糧位聽聞思惟加行位
尋思實智。致此劬勞也。即資糧位中有
思二慧能觀體。加行位中有修慧
觀體爲言能深信解者。資糧位中雖
除之義。少分故不説。但依聞思信解初増。
故云深信解也。言引發眞見者。加行位中
尋思觀初伏所取。起如實智次伏能取
發見道初無漏智云云
  章云。果唯無漏。修所成慧而爲觀體。通
正智・後得智自體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果位能觀也。果位能
觀漏無漏中唯是無漏。三慧之中唯是修慧。
然此別體非義説也。加行等三智中是正後
二智爲自體爲言文易
  章云。攝大乘等云。如理通達故。治一切
故。離一切障故。見修無學道如其次
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爲果位能觀
之義引也
問。先引文意何。答。此文上爲因位
文殘也。無性釋云。或有イハ能入&MT06279;見道中
理通達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達者。謂
達彼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故。或有イハ
能入&MT06279;修道中此修習對治煩惱所知
故。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極清淨離
諸障云云
見修無學道等者。章家取義略文也具如
第六
。至
之。
  章云。證眞理識唯正體智。證俗事識
後得智。文多義顯不教成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就果位能觀二智差
也。眞理識者即眞如也。識實性故。俗事識
者依他諸法。識爲主故也。文多義顯者。珠
云。佛地論第三云。縁眞義邊名無分別智
俗義邊名後得智。此等諸文處處非一。故
文多云云
  章云。上來雖復辨能所觀。總義説者。若
總言唯識能所觀。言唯識觀唯能非
所。通有無漏。通散及定。以聞思修加行
根本後得三智而爲自體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明能觀唯識三。一出
觀體。二以位配釋。三諸門分別也。初二上
了。此文即是第三諸門分別也。此中有
有横。竪中有四。一唯識。二唯識。三唯識三
摩地。四正證唯識。横中有五。一能觀所觀
門。二有漏無漏門。三定散分別門。四三慧分
別門。五三智分別門也。今此文就竪四中
初二也。竪中一一各有横五。對文可

問。何故總言唯識能所觀。餘文亦爾。答。
但言唯識。境智合故通能所觀。若如觀言
但是能觀。諸法唯識是智之所觀。智觀唯識
境爲名言唯識觀。如青瘀觀也。言唯識
之時。横論漏無漏定散等義皆具足也。如
文易
問。且云唯識之時所觀之中。有漏無漏等分
別義耶。否耶。答。珠云。且所觀中眞如識性
唯是無漏。唯定非散。何故不別之。解云。
餘義。今約能所。故且不云云意云。
所觀中理可別漏無漏定散等。然今
只擧能所分別。餘略不爲言
  章云。若言唯識三摩地有無漏。唯定
非散。唯修慧非聞思。通三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竪論第三也。三摩地此
等持。中邊疏云。平等持心專縁一境。故
等持云云古人云三昧訛也。横論漏無漏
等分別如文易
問。最勝子菩薩瑜伽釋論云。三摩地名通
不定云云疏第六。燈第五。倶有此文。明知等
持通定及散。而何云唯定非散耶。答。但言
三摩地必通定散。若加唯識言唯識三
摩地之時唯定非散。作尋思等勝唯識觀。必
定故也
問。言唯識三摩地。能所觀中何。答。唯能觀

問。能觀之體非定。何云唯識三摩地是能
耶。答。是爲定中唯識觀之體唯識
三摩地。非三摩地爲能觀體燈云。心一
境性即等持
也。以心一境性等持故也。云云 等持是
定散。今加唯識言者。取唯定等持也。
  章云。若言正證唯識唯無漏非有漏。唯
定非散。唯修慧非聞思。唯正智・後得。非
加行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竪論第四也。無分別智
會眞如。後所得智實悟依他。名之爲證。
横論分別如文易
問。後得智縁眞如正證唯識耶。答。不
爾。正體智親證眞如故云正證。後得智
スルハ眞如相分疎縁。故不正證。但約
依他如幻之理正證
  章云。此非義説。不爾三摩地等亦通
。十地論説。故至下當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會伏難也。即難云。若唯
識三摩地及正證唯識之時無聞思者。何故
十地經云八地已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
。即彼論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慧云云八地
以上既有聞思。何況地前及七地以前乎。而
何云唯修慧耶。今會云。三慧有二。一別體
三慧。謂隨各別能聞思修也。即在七地
以前。二義説三慧。謂於一修慧義分
也即在八地已上也。今云唯識三摩地及
正證唯識中非聞思者。據別體三慧
也。不義説三慧竝有。若不別體
聞思者。於三摩地中起之慧亦可
。於一體慧義分三故。今約別體。非
故。無妨難
問。其至下當知者指何處。答。指下三慧章
也。故其章云。七地已前定・散心皆容
起。八地已上無漏相續都無散心。十地經
八地已上於一切法能堪能思能持。彼論
解云。如次即是聞思修慧。雖一慧體一刹那
能取外教而尋於義名爲聞慧。能籌度
理後文。能取名爲思慧。於此二中能證&MT06279;
明顯ナルヲ即名修慧。聖智通達於一念慧義分
三故。實無別體。有但是修慧所攝。非
聞思。聞思假説。實是修慧。大小二乘不
色界亦有思體無色界中聞慧體。若八地
後起實聞思。應色地亦有思慧無色有
聞。雖無色天佛邊側立聽法等事。但依
修慧教義故。如目揵連彌獲池側入
所有處定狂象聲。但修慧ヲ以聞。非聞慧
云云
問。七地以前無義説三慧者。何目連入
象聲出定云修慧聞耶。答。瑜伽六十三
云。若遇聲縁定起者。與定相應意識
&MT06279;餘耳識生。非唯彼定相應意識能取此聲
若不爾者。於此音聲領受云云唯識論
第五引
故知目連定中聞聲。是定中修慧第六及
定中耳識所聞。非義説聞慧
問。定中無五識。何云耳識。答。論會云。雜
集論説等引位中五識無者。依多分云云
多分者。一約多識。有耳識少分也。二約
。不動羅漢起耳識爲言論五及疏廣説
唯識義卷第二末終



唯識義卷第三之本
 釋眞興撰 
  章云。然總遍詳諸教所説一切唯識
五種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第一門中有四種。謂所
觀・能觀五種・六門也。今此文爲第三
種唯識先總標也。總攝經論散説唯識
爲五。有情不眞妄境界煩惱・業
&MT06279;衆苦。今正翻彼立此五種。爲
境説境唯識。爲令惑立教與理。外道
小乘由知大乘教理邪教理
煩惱。由此大乘唯識教理邪教理
諸惑。爲業行行唯識。爲苦果
果唯識
  章云。一ニハ境唯識。阿毘達磨經言。鬼・傍生・
人・天各隨其所應等シキニ於テ心異故許
眞實。如是等文但説唯識所觀境
皆境唯識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爲五種中第一境唯
。引此經頌證也
問。先此文意何。答。是文明入唯識
四智之中説第一相違識相智之文也。故
阿毘達磨經之攝大乘論第四云。如世尊
若諸菩薩成就四法。能隨悟入一切唯識
都無義。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
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彼所識有
云云 餘三智非此所明
九難義知。
對法論第五亦有
此經文。唯識論第七卷答唯識所因難中云。
又成就四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
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
見各異。境若實有ナラハ此云何成云云
問。此等文意何。答。且釋攝論。無性云。相違
識・相智者更相違返。故名相違。相違者識名
相違識。生此識名爲相。了知此相
唯内心ナリ義不成故無義説
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
自業變異セル増上力故所見江河悉皆充滿膿
血等處。魚等傍生即見舍宅遊從道路。天見
種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冷水波浪湍
。若入虚空無邊處定。即於是處唯見
。一物實互相違。非一品類智生因性
道理云云唯識疏成無性意云。相違トハ
即境各有別故。相違之者名相違者。或相違
即者。人境倶別故。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
此識名爲相。菩薩之智了知此相唯
是内心。故一切法亦唯心變。鬼等膿河。魚等
宅路。天寶嚴池。人清冷水。空定唯空。非一實
ナラハ互相違返。此雖遍計所執。然業類
是各變&T069222;不同。舊云一境應四心。今言。境
定一。故應一處&T069222;ナルヲ以證知唯有
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文大意釋相違識相智
也。釋相違識無性云。相違者識名相違識
慈恩釋其相違者二釋。一相違謂是境。
五境異故者謂能變假者。相違之者依主釋
也。二相違即能變假者。五類異故。相違即者
持業釋也。此相違者之識名相違識爲言相者
境之體相相状也。依境生識故云識因
入唯識菩薩了知此四類有情及空定人
各各所變膿河等及唯空境相唯是各各内心
所變ナリ。故一切法亦但心所變。何以故。一水之
處鬼變膿河。魚等變宅路。天變寶嚴地。人
清冷水。入空定人變唯空。境若實有非
心所變。何故一水成膿血等。非一寶物轉變&MT06279;
違返。然此有情各變不同。非是遍計所執之
。唯是業類各變不同。故知一切境但是唯
爲言
問。其舊云。一境應四心等文意何。答。心與
境相對有新古二説。古人云。所縁境是一。
能縁心有四類。故於一水境膿河等。新
人云。不爾。若云一境有四能縁心。有
外境之失。今可一處水中有四相違境
一水之處各成解異故。故知一切唯有
故義演云。心外既無實境。何得一境應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