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唯識義卷第二
 釋眞興撰 
  章云。華嚴經説三界唯心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亦爲證捨濫留純義
所引也。唯識論第七云。如契經説三界唯
云云疏云。三界唯心即十地經第八卷第
六地文。華嚴所説云云演祕云。案彼經第十九
頌云。譬如工ナル畫師不能知自心而由心
故晝。諸法如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
間。是人即見佛了佛眞實性。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起云云
今謂。此文但説唯心
之文。不加三界之言。
明詮云。古華嚴經第二十
六明第六地中云。了達於三界但從貪心
有。知十二因縁在於一心中。如是則生死
但從心而起。心若得滅者生死即亦盡云云
新經第三十七明第六地中云。了達三界
依心有十二因縁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滅者生死云云又第五十四云。菩薩
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無量無
云云此等文正與章所引同也
問。此三界唯心之文意何。答。疏云。世親攝
論第四無解。無性第四廣解十地經名體。
言唯心者心・識是一。唯言爲遣所取境義。
由彼故能取亦無。不遮心所不相離
故。如説若無心所未曾轉。三界唯心之言
即顯三界唯識。即與欲等愛結相應墮在
三界。即屬三界貪等結。此唯識言無有横
所縁。不遣眞如所縁依他所縁。謂道諦
攝。根本後得二智所縁等云云
問。以此文如何爲顯三界唯心之義。答。文
中云即與欲等愛結相應之文。正顯三界唯
心之義
問。如何顯耶。答。邑云。謂此三界皆有欲等
愛結。謂心心所墮在三界。與此愛結相應。
繋屬三界貪等。故言三界唯心。或此言欲
等者。即以欲界等餘二界。謂心心所屬此
三界愛結也云云文中有二釋。第二
釋與義演同也
總意云。有
情起三界煩惱。煩惱力故輪迴三界。若不
起三界惑業不可受三界苦。故知三界唯
自心之所爲也爲言故義演云。有情起欲界
愛結即墮在欲界中。餘二界准知。謂身所
起三界煩惱即攝屬在於三界中。意説。有情
起欲界愛結即屬欲界貪等。被他貪等所
接屬故。此即諸有情屬能繋煩惱如牛屬
云云
問。疏云。若爾欲色二界可説唯心。是則言
二界唯心。何故復言無色唯心。以小乘等多
計彼唯識故有立已成云云此難意何。答。是
即無性菩薩之難也。義演云。觀此疏文有
二難意。一云。汝大乘唯心者。謂欲色界中而
有色法。即心能變色故。色不離心可言二
界唯心。無色界中既無色法。何故復言無色
唯心耶。二云。又小乘等多計無色唯心。今
大乘亦立者有立已成過也云云
問。就義演之文何以知有二難意耶。答。
以答文知之。問。其答文如何。答。疏云。此不
然也。非但色無。亦無貪等能取之心。故
亦無餘虚空等識所取義。又經部執無色
等是無色無體無實所取境顯現スル所依。
恐彼執爲非心等。故説三界唯心。此即唯
心義意如是云云
問。此答文意何。答。義演云。無色界中雖無
色法有貪信等。恐外人執離心外別有貪
信等。今爲遮彼故説三界唯心。無色界中
離心王外無別貪信等以爲能取心。又無
色界雖有虚空無爲等。然此等無爲亦不離
心外別是識之所取。恐計離心別有。故
説三界唯心。又經部師許無色界諸心心所
法是無色相無體又無實所取境義顯現スル
所依&MT06279;可得。故恐彼執&MT06279;無色心等爲非心
等今設&MT06279;遮彼故言三界唯心。此與前別者。
前言唯心者遮無心外之法。今言唯心遮
彼執心爲非心。故説三界唯心云云雖有演
祕及邑
&MT80355;。不如
&MT80355;
問。此等文大意如何。答。薩婆多計空無邊處
心縁離心外實有非想處境。又執離識外
有實貪信等。爲遮此等執説唯心也。又經
部師計空無邊處等虚空是無色無體但由
心心所破色觀空虚空方顯故心心所法是
虚空顯所依。是故恐彼執心心法是無體
虚空之所依故非心心法。故爲遮彼妄計
兼説唯心也爲言
問。譬喩論師何故可計心心法是虚空顯
現之所依故非是心心法耶。答。譬喩論師
計虚空是無體無實立虚空無爲。故名無
空論師。今可執心心法是無體無實虚空
顯現スル所依ナル故亦無體無實非心心法。故爲
遮此執説唯心爲言
  章云。遺教經言。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制
之一處無事トノ不辨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亦爲證捨濫留純之
義所引也。此經亦名佛臨般涅槃略説教誡
經。一卷六紙。後秦時鳩摩羅什譯也。知昇釋
教録爲大乘經。其經論云。爲菩薩説云云
南山釋道宣内典録及慈恩總料簡章爲小
乘經也。有釋論一卷。西天竺三藏眞諦譯

問。此經之文如何成此重證。答云。既云制
心不立制境。故能成證也
問。此經大意如何。答。經文頗廣。章主取要
出之。故經文云。汝等比丘以能住戒。當
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乃至此五根者
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
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喩也。
動轉輕躁。但觀於密不見深坑。譬如狂象
無鈎猿猴得樹騰躍踔擲難可禁制。當急
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
之一處無事不辨。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
伏汝心云云
問。此經意何。答。其釋論云。示現此心三昧
障法トヲ故等云云三昧有三種。一無二念三昧。
二調柔不動三昧。三起多功徳三昧也。障法
有三種。一心性差別障。二輕動不調障。三失
諸功徳障也
問。其障與治相對如何。答。心性差別障者。
如經云心之可畏甚於毒蛇等。即以無二
念三昧治之。如經云制之一處也。此意
云。貪嗔癡邪見種類非一。故云差別障。觀
一心之理令不起。故云以無二念三昧治
爲言輕動不調障者。如經言動轉輕躁猶
如猿猴。即以調柔不動三昧治之。如經云
當勤精進折伏汝心也。此意云。掉擧散亂
其性輕動。易縁易解。依止定數分位輕安
令不傾動。故云以調柔不動三昧治之爲言
失諸功徳障者。如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
事。即以起多功徳三昧治之。如經云無事
不辨也。此意云。依心起惡。依心生善。轉
滅依心雜染之種轉得依心清淨之徳。故
云以起多功徳三昧治之爲言然今章家只
引能治三種三昧之也向章可知。又
具如論。云云
問。此三三昧之體如何。答。古徳云。一一各
通三三摩地爲體。意云。約無二念三昧者。
一心觀貪等空理。是空三摩地。畏貪等不
願求。是無願三昧地。觀貪等無相圓成之理。
是無相三摩地也。餘二准知之
  第三攝末歸本識
問。攝末歸本識之意何。答。先第二ニハ心與
境相對。境有濫故捨之不名唯境。心是純
故留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中有本
末。謂自體分能變故名本。相見分所變故名
末。攝其相見之末歸自體之本名唯識。此
重意也
  章云。心内所取境界顯然。内能取心作用
亦爾。此見相分倶依識有。離識自體本
末法必無故
問。此文意何。答。是明重旨也。相分以爲所
取境界。見分以爲能取心。然識自體分微隱
難知。是故古今大小乘師多不許有自體
分。然而心心所自體生時。皆似所縁能縁相
現。似能縁相説名見分。似所縁相説名
相分。自體爲本。作用爲末。其末作用識之
所變。離本識者無有是處。即是攝末歸本
之義也。一説云。心内所取乃至作用亦爾者。
審定前第二重也。此見相分乃至末法必無
故者。正標此重意也
  章云。三十頌云。由假説我法。有種種相
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證此重引二證文。謂
唯識論與解深密經也。今是初引唯識論
云彼依識所變等證攝末歸本之義也
問。先此文云何。答。疏云。上之二句答難破
執。下之一句意標論宗結歸唯識云云難者。
論云。
若唯有識。云何世間及諸聖教
説有我法。云云外人之難也
問。其由假説我法云意何。答。論云。愚夫所
計實我實法都無所有。但隨妄情而施設。
故説之爲假。内識所變似我似法雖有而
非實我法性。然似彼現。故説爲假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凡約假義有二相對。初相
對中亦有二。一無體隨情假。二有體施設假。
後相對中亦有二。一以無依スル有假。二以義
スル體假也。今此論中愚夫所計乃至説之爲
假者。無體隨情假與以無依有假故名假
内識所變乃至故説爲假者。有體施設假與
以義依體假故名假爲言二相對者。即
疏中二釋也
問。云何名無體隨情假等。答。疏云。假有二
種。一者無體隨情假。多分世間外道所執
少分内道亦起。
如犢子部一。
雖無如彼所執我法。隨執心
縁亦名我法。故説爲假。二者有體施設假。
聖教所説。雖有法體而非我法。本體無名。
強名我法。不稱法體隨縁施設。故説爲
云云
問。此二義意如何。答。疏云。第一解云。説爲
我法而體是無。隨情説假已上説世間
我法假也
雖有不稱爲假已上説聖教
我法假也
我法二假乃屬
於説。唯假言説以爲我法。彼體都非云云
云第一解云乃至彼體都非者。此意釋云。世
間我法説所執相以爲我法。我法本無唯
只言説。聖教雖説所縁見相蘊等諸法以
爲我法。蘊等實非若我若法。但唯有言。故
云乃屬於説云云此等文意云。世間我法名
無體隨情假者。迷情迷依他法似我法妄
執實我法於此所執上起言説説實我法。
此所説實我法其體無故。只有能説名言。依
其名言假名我法。故云無體隨情故假説
我法爲言聖教我法名有體施設假者諸法
體性悉離名言非我非法。而諸佛菩薩隨
縁説我法之時。其能説名言專不稱法體。
然有説我法之能説名言。其名言上施設
假名我法。故云有體施設故假説我法爲言
重意云。設世間我法設聖教我法非有實體。
只依有説我法之能説名言假説我法
問。云何名以無依有假等。疏云。又第二
解。世間所執我法體無。依セテ識所變妄情爲
縁而起於執。妄情所執是世間我法。然體
無故以無依有依セテ内妄情説爲我法。聖教
所説我法二種依識體上有我法義。義
於體別セテ於總依有體法説爲我法。即
説所執能計之情及所詮之法皆識所變以
爲我法云云
問。此二義意如何。答。疏次第二解云。以無
依有世間説情以爲我法。以義依セテ體聖教
説體以爲我法。假我及法不在於言。以所
説爲若我法故云云燈云。第二解云。以所
執爲若我若法者。此意解云。所執我法
無。世説我法者隨自情執我法之解説爲
我法。無彼所執我法可説。以我法テノ
内情故。以無依有。假故但説情。聖教所説
依識等上有我法義。義依於體。即義是別。識
體是總。以別依總故説別義以爲我法名
義依スト體此既説義以爲我法。故不在言。
有彼體義爲所説故云云有又釋。煩
故不&MT80355;
此等文
意云。世間我法名以無依有假者。妄情迷
依他法似我法妄執實我法。其所執實我法
其體無故。隨執我法之解假説我法。我法
是無。妄解是有。以無依有假説我法。故云
以無依有故假説我法爲言聖教我法名以
義依體假者。識等法體雖不可言。然其體上
有我法義。故佛菩薩説法體上義假名我
法。以法體上有我法義。以義依體假説我
法。故云以義依體故假説我法爲言重意
云。世間我法隨妄情之解假説我法。聖教
我法隨體上義假説我法爲言
問。何故世間必説我法耶。答。疏云。由無始
來横計我法分別心故。熏習本識後後遂
有相見分生。愚夫不了此唯内識。依之妄
計有實我法。我法實無。隨彼妄情所執之
相名爲我法。故知世間所執我法是假非
實。故經頌云。如愚所分別。外境實皆無習
氣擾濁心。故似彼而轉云云
問。文中云後後遂有相見分生之意何。答。
演祕云。問。相見二分發于無始云何後後方
遂有耶。答。約更増説。如法華言來入此
云云邑法師答云。雖實未熏。前前已有。猶
如説蘊從取而生。約義説故云云
問。何故聖教必説我法耶。答。疏云。聖者依
此内識所變若相若見。爲起言論斷染取
淨引生眞見。假爲立名説爲我法。法體實
非若我若法。故知聖教所説我法亦假説也。
是故經言。爲對遣愚夫所執實我法故。於
識所變假説我法名云云義濱云。爲欲斷染
取淨。所以須説我法。故聖教云。彼既丈夫
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又下論云。不執
菩提・有情實有。無由發起猛利悲願云云
問。就聖教我法如何法體上有我法義耶。
答。太抄云。且如初果有初果義。二十七賢
聖皆有聖義云云
問。説假言トノ別抄文如何。答。第一云。由假
説者此有二義。一約説。二約義。約説者。遍
計所執我法二執但由倒情横計爲實。依彼
倒情隨起言説謂爲實有。所説我法畢竟
無實。如空華等。二約義者。唯有倒心横計
爲有。此所執我從本來無。如實空華等乃至
聖教我法亦有二種。一由言説ヲ以安立施設
相見二分似我法二種相現名爲約説。二
由依他體上自有似我法相不由言説ヲ以
立方爲有。即是約義。猶如鹿愛安立似水
自體非水。如其次第約説就義分其二也
爲言已上護法
菩薩義了
問。安慧難陀義如何。答。疏云。若安慧解。二
種我法皆是別無。依於總無見相二分施設
假説。性非有故。自證離言。非我法故。唯佛
所證云云樞要云。難陀師云。依相分上起所
執我法。隨能計妄情説爲世間我法。即依
所變依他上立爲聖教我法云云意云。安慧
云相見分是遍計所執故。難陀只立相見二
分故。各致此説也煩故不
&MT80355;
問。頌第二句云有種種相轉之意何。答。論
云。我種種相謂有情命者等世間預流一來等
聖教法種種相謂實徳業等世間蘊處界等聖教
轉謂隨縁施設有異云云疏云。相謂相状。轉
是起義。相起非一。故名種種云云
問。頌第三句云彼依識所變之意何。答。論
云。彼相皆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答外人問之詞也。故
云外復
問云。有實我法可依假説。我法實無。假依
何立。第三句云。彼我法相依内識等所變現
見分而起假説我法諸相。非依離識
實有我法而起假説。但依内識所變相見
而假説故。此但説識。義兼心所云云
問。若爾眞如非識所變。故應非唯識。答。
疏云。不離識故眞如名唯識。非識所變
故不説爲我法。若説爲眞如。亦心所變故
云云
問。第四句云此能變唯三者何。答。論云。謂
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云云疏云。一謂異熟
識。即第八識。名有多義。一變異而熟。要因
變異之時果方熟故。此義通餘。種生果時皆
變異故經部
師義
二異時而熟。與因異時果方熟故
薩婆
多義
今者大乘約造之時。非約種體。許同
世故。三異類而熟。與因異性。果酬因故
二謂思量識。即第七識。思謂思慮。量謂量
度。思量第八度爲我故。又恒審思量餘識ニハ
無故。餘之二識不名思量。三了別境識。即
餘六識。二十論説。心・意・識・了名之差別。了
是諸識之通名也。了&T069222;別別境及麁顯境。唯
前六故。對此六塵説六識故云云
問。了別境名了別境識者。第七識別縁第
八見。亦可名了別境識。答。疏云。然濫第七
應言此六了別於麁境名了別境識。以了
別相麁簡於七八故云云
  章云。成唯識説。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
見倶依自體起故云云
問。引此文之意何。答。是護法菩薩釋前頌
中識所變之變言之文也。疏云。此釋變義。此
宗總有二釋。此即初釋。護法等云。謂諸
識體即自證分轉似相見二分而生。此説識
體是依他性&MT01319;轉似相見二分非無亦依他起。
依此二分執スルヲ實二取聖説爲無。非依他中
無此二分。論説唯二依他性故。此除眞智
縁於眞如。無相分故。不爾如何名他心智。
後得智等不外取故太抄云。若不變相分。何
名他心智。如後得智縁
他心時。他心爲質。自變起
相分縁名不取外云云
乃至許有相見二體
性者。説相・見種或同或異。若同種者即一
識體轉似二分相用而生。如一蝸牛變生二
角。此説影像相・見離體更無別性是識用
故。若言相見各別種者。見是自體義用分
之。故離識體更無別種。即一識體轉似見
分別用而生。識爲所依轉相分種似相而
起。以作用&MT01319;各不同故。相別種トハ於理
爲勝。故言識體轉似二分。此依他起非有
似有。實非二分似計所執二分見相。故立
似名云云已上説變謂識體
轉似二分之句了
若無自證二定不
生。如無頭時角定非有及無鏡時面影不
起。皆於識上現スル相貌故。故説二分依識
體生云云已上説相見倶依
自證起故之句了
問。依他二分似所執二分現者。八識中何識
二分耶。答。總八識二分也
問。第六第七二識執我法故。似所執二分
現耳。五八識ニハ無執。何亦似所執二分現耶。
答。第六第七二識分別薫習我法力故。諸
識二分生時。皆似實我實法所執二分現也。
故論云。我法分別薫習スル力故。諸識生時變
似我法云云
問。此變謂識體等文中亦含安慧義。其如何。
答。雖有安慧義。專非此證。所以者何。彼菩
薩云相見二分是遍計所執。不立依他相見
二分。何以彼釋開攝末歸本之證乎。故不
可論之如三性之
義。
  章云。解深密經説。諸識所縁唯識所現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亦爲證攝末歸本義
所引也
問。先其經具文如何。答。彼經第三分別瑜伽
品云。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
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
言無異。佛告慈氏曰。善男子。當言無異。
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説
識所縁唯識所現故云云瑜伽七十六有此文。無
性世親及唯識論引之
爲證
問。此經文意何。答。唯識疏七云。此意汝謂
識外所縁。我説即是内識上所現無實外
法。世親説云。謂識所縁唯識所現。無別境
義。復擧識者顯我所説定所行唯識所
現無別有體云云
問。彼經次慈氏菩薩難云。世尊。若彼所行影
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
云云佛如何答耶。答。佛云。善男子。此中無
有少法&MT06279;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
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
淨鏡面以質爲縁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
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
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
云云無性云。佛告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
法。無作用故。但法生時。縁起力大ナルヲ以。即一
體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諸心
心所由縁起力其性法爾如是而生。如質
爲縁還見本質。譬如依止自面等質於鏡
等中還見本質。由迷亂故謂我見影。由
鏡等縁威力大故。雖無異影而似別有影
像顯現云云太抄云。更互相望不即不離者。
即一識體上有見相二分生。即見相分與自
證分別故不即。無離自體分別見相分故
名不離云云燈有問答。繁
故不&MT80355;
  章云。攝相見末歸識本故。所説理事眞
俗觀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家成深密經意也。無
性云。我説在外識所縁境唯是内識之所顯
現。即是所縁境識爲自性義云云深密經中
廣説理事眞俗唯識之觀。依於一切有無諸
法辨唯識故也悉取攝此門爲言
問。其以事理眞俗攝此門如何。答。信叡云。
若攝事末歸於理本名爲唯識。若於事中
攝相見末歸於識本名爲唯識。皆是攝末
歸本門攝云云
問。與四種出體中第四攝相歸性門有何差
別。答。以有爲相歸無爲性爲諸法體。是攝
相歸性門。非攝事相歸於事性。今此重者
通約二義以爲唯識。故有差別信叡
文也
問。攝相歸性門之中攝有漏種歸於本識
名無&MT80355;性亦攝其門。故亦通二義。何有
差別耶。答。上答有此難。今可謂彼門是性
相相對辨諸法之體門也。此重是本末相對
辨唯識之門也。彼門是狹。此重是廣。故有
差別也。廣狹者。彼門有漏攝相歸性之中有漏種子是
第八相分。攝其相分歸於本識名無&MT80355;
故云狹也。此重有漏攝末歸本之中攝
相見二分歸識體名唯識。故云廣也
問。攝事末歸理本名唯識者。與第五重
有何差別。答。有差別。彼遣事相證理性
名唯識。此攝事相歸理性名唯識。彼遣此
攝。故有差別也
  第四隱劣顯勝識
問。隱劣顯勝之意何。答。前第三重辨攝相
見末歸自體分名唯識了。約其自體分更
有心王心所。而心王是勝。心所是劣。隱劣
心所顯勝心王名唯識。此重意也
  章云。心及心所倶能變現。但説唯心非
唯心所。心王體殊勝。心所劣依勝生。隱
劣不彰。唯顯勝法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標重意也。雖心心所各
自體分變似相見二分顯現。然諸教中但説
唯心不言心所者。心是所依。爲主勝故。心
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隱劣心所顯勝心王。
但言唯心不言心所也爲言又科云。心及
心所倶能變現者安立前第三重也。但説心
等者正標此重意也
  章云。故慈尊説。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
等。或似於信等。無別染・善法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彌勒菩薩説莊嚴論
之頌也。爲證隱劣顯勝義所引也
問。先此頌意何。答。釋此頌意大有二類師。
一楞伽中百論師及經部妙音等。二論主護
法菩薩也。且中百論師等疎得此頌意。難護
法菩薩計心所可不離心王也唯識論第七
卷有此諍。
問。先中百論師等難如何。答。疏七云。此意
難云。許心似二現。謂已成立心現似見相
二。或現&MT06279;能取及所取訖。此即牒已成 義。如
是似貪等謂牒&MT06279;義。故云如是。似貪等者。
謂心復變似貪瞋等一切染法。或似信等一
切善法。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二分等
法。故名爲似。無別染善法者。謂心變似見
相二分。二分離心無別有法。復言心變似
貪信等。故貪信等離心之外無別染・善法。
體即心也。如二分故。言心變似故。故知從
心變似貪信等。非別有心所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文大意云。中百論師等
得此文意云。許心似二現者。彌勒菩薩既
成立心似見相二分現了。小乘外道等許
此義了爲言如是似貪等等者。復重彌勒菩薩
成立如心似相見二現。亦心似貪等信等
現也爲言無別染善法者。結成離心無別心
所也爲言中百論師等如是得此頌意以之
爲證。難可離心無別心所也古徳未得
此意。云云
問。中百論師等如是得此頌意致此難者。
好耶惡耶。答。甚惡得頌意致此難也
問。既如文得意。何云惡耶。答。文意不爾。
故云惡也。依之論主更述正義通此難也」
問。其論主正義何。答。論有二釋。即第一釋
云。心所依心勢力生故。説似彼現非彼即
云云疏云。以諸心所依心方起依心勢
力生。故説心似彼貪信等現。非説彼心所
體即謂是心遂言無別染善法等。除此心
所似貪等法無別心外實染善法。非謂所
似貪等亦無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論及疏意云。心所法與心
王別體。然言心王似心所現者。心所如臣
依心王勢力生故。云心王似心所現。非
謂心王即心所爲言
問。其頌中云似二現云似貪等。上下似言
有何差別。答。疏云。似有二義。一無別體
第一句
似言
由心生故説之爲似。變似二分現者
是也。二雖有別體第二第三
句似言。
由心方生爲依
勝故説之爲似。即貪等是。今頌總言似者。
通此二故。非一爲例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似有二種。一無別體似。謂
自體分似相見二分現也。故太抄云。見相二
分離自體分外無別體。由自證分生故。即
能變似見相二分現也云云二有別體似。謂
心王似貪信等心所現也。故太抄云。心所
離心王外別有體。由心王生故以心王爲
所依云云云非一爲例者呵責中百論師等
之詞也。義演云。總取二義名似。非取二
義爲例名爲似也云云
問。論第二釋如何。答。論云。又識心言亦攝
心所。恒相應故云云此釋非唯通莊嚴論。
總通前經論文也
疏云。
莊嚴論言許心等者亦攝心所。以恒相應
云云
問。疏次云。若爾貪信等既入能似心聚之中。
所言似貪信等者是何云云此難意何。答。邑
云。此意説。許心之言若攝心所即貪信等亦
入初句能似聚中。復言似貪信等。更以誰
爲能似云云
問。此難如何通。答。疏次云。總&MT06279;心聚中貪信
等法亦別&MT06279;似貪信等現。以義説之。總別
聚異。謂總&MT06279;心自能似二現。即心自證分似
自見相二。倶時貪等自體分亦現似貪等各
二現スルアリ。故其總&MT06279;許心之中心所亦在其中。
然但説心變似二現。説心所法似貪等現。
以心勝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頌中有總聚別聚。謂許
心似二現者是總聚也。如是似貪等等者是
別聚也。總聚之中言心之處亦攝心所。次
言似二現者。別顯心王自體分似心王
相二分現也。次云如是似貪等等者。別顯
心所自體分似心所見相二分現也。邑云。
此意説。其總許心似二現中亦説貪信等各
自似貪信等二分現故。第二三句別擧云
如是似貪等或似於信等爲言明詮云。邑法師
答意者。心王之能似所似是唯初總句攝也。
心所之能似所似是通初後總別之句也。心
能似自證分也。所似相見二分也。心所
之能似所似亦如是也。然初總句中以義
説心所自體分似自見相分。而不顯説貪
等自證分似自見相分信等自證分似自見
相分。今第二三句中方説此也。故總別
句異也云云
問。其所似二分及貪等若是依他若是所執
答。倶是依他也
問。若爾何疏云此中似言似心外所計
二分等法故名爲似云云答。是述中百論師
等釋此頌之意也。非述論主之正釋。故述
論主釋中云。除此心所似貪等法。無別心
染善法。非謂所似貪等亦無爲言文既
明白。不可疑惑也先徳未知此旨。
謬案多端也
問。若心但似染善二性現者。無&MT80355;性法不
關此頌中歟。答。疏次通此伏難云。不過
染淨二位中故其無&MT80355;法有順染者。有順
善者。故此總言亦攝無&MT80355;。如諸部中執無
&MT80355;。其山河等既有所順。即唯善染。此亦
如是云云意云。無&MT80355;法不違染善故隨宜此
中攝。無&MT80355;若順染者此似貪等中攝。無&MT80355;
順善者此似信等中攝。猶如大衆部等依執
無無&MT80355;山河等無&MT80355;善惡二性中攝也
問。疏中亦出又解其何。答。疏次云。又解。心
所不離心故許心自體既似二現。如是心
所自體分染者似貪等二現。自體淨者似信
等二現。離自體及所似貪等外無別染善
云云
問。此解意何。答。邑云。前解約總別聚異。總
中別出染淨心所爲二別句。此解初句獨
明心王自體分似二現。第二三句染淨心所
自體似二分現。以心所不離心故。故説如
是似貪等言云云北抄云。此解許心之中不
收心所。心王能似所似是第一句收。心所能
似所似是第二三句收云云今檢此第三解之
意。可謂論釋之外疏主之別解也。意云。許心
之言但顯心王自體分。次句如是之言顯心
所自體分。心所不離心王故以如是言顯
爲言既不同論二釋。故云別解也
問。論二釋中以何可爲此重證。答。二釋倶
成證。意云。初擇云心所依心勢力生故。既
標心王勝心所劣。隱劣顯勝義尤明。後釋云
又識心言亦攝心所。又標心王勝心所劣。隱
劣顯勝義亦明也。故二釋倶爲證爲言然疏第
三別解倶標心王心所。頗非重意。故不可
爲證也。若言心所劣故以如是言隱之者
亦可爲證。而不如先二釋也。其二釋中以
第二釋可爲正證也
  章云。雖心自體能變似彼見相二現。而
貪信等體亦各能變似自見・相現。以心
勝故説心似二。心所劣故隱而不説。非
不能似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主釋成彼莊嚴論頌之
意也
問。此章家文。論二釋中與何釋同耶。答。正
與第二釋同也。故疏述第二釋中云。故其
總許心聚之中。心所亦在其中。然但説心變
似二現。説心所法似貪等現。以心勝故
云云意云。許心之言亦可云心所自體分似
心所相見二分現。劣故隱之。但擧勝心。然
其下別説心所似貪等現爲言故明詮云。以
心勝故者。初句應云許心心所似二現。然但
言許心者以心勝故云云正與章同也。故知
論二釋中。以第二釋正可爲此重證也
問。隋時古譯論頌如何。答。彼第五云能取及
所取。此二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
云云
問。以此頌亦可爲證此重耶。答。亦可爲
證。然義甚疎也。不可煩釋之演祕
引之
  章云。無垢稱言。心垢故有情垢。心淨故有
情淨等。皆此門攝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是維摩經文也。爲證隱
劣顯勝義所引也
問。先此經意何。答。是優波離尊者爲犯律
人説法之時。維摩詰呵優波離辭也。新翻
無垢稱經云。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
有情清淨云云唯識論第四證第八識有十
證中。第十證引此新經文也
問。其心垢等云意何。答。彼經疏第三云。心
謂第八識。有情謂五陰假者。此依彼心而
假建立。第八之心若是有漏ナルハ。雜染所攝。能
依假者亦是雜染。所依第八若是無漏。清淨
所攝。能依假者亦是清淨云云唯識論第四釋
云。謂染淨法以心爲本。因心而生依心住
故。心受彼熏。持彼種故云云
問。此論意何。答。釋此論意。疏出四釋。初二
疏主釋。後二釋出有人釋也
問。先其疏主自釋如何。答。疏云。此總中言
染淨諸法以心爲本。若有漏無漏常無常有
爲無爲染淨之法皆以本識爲本。故云心
ナルヲ以情染。心淨ナルヲ以情淨。此言有爲等法ニハ
句。無爲法等ニハ別句。有漏現行依心生。種子
依心住。心受無漏現行熏。持彼無漏種故
云云第一
釋也
問。此釋意何。答。義演云。以心爲本者。若望
有爲是總標句。因心而生等者。是別句也若
望無爲唯別非總更無別義。故唯應言無
爲之法以心爲本。更不可言因心而生等
云云次有漏現行依心生等者。有漏法現行依
種子心生。有漏法種子依現行心住爲言
心受無漏現行熏等者。有漏種子心受無漏
現行心之熏。有漏現行心持無漏種子之心
爲言重意云。有漏現行依心生者釋因心
而生之句也。種子依心住者釋依心住故之
句也。心受無漏現行熏者釋心受彼熏之句
也。持彼無漏種故者釋持彼種故之句也。
其意如上
云云
疏云。又解。初句如前因心而生者。
謂有爲現行法皆因種子心而生。依心住
者。謂有爲現行法皆依現行識法而住。心受
彼熏者。謂本識現行受染淨有爲現行之熏
釋上依住。持彼有爲之種子故釋上因心
而生。隨心染淨有情染淨即以所生能依之
法和合假者爲有情故。或心體是有情。心
染故情染。心淨故情淨云云第二
問。此釋意何。答。此釋意云。初云以心爲本
者如前釋。望有爲法爲總句。望無爲法
爲別句爲言次云因心而生者。有爲諸法現
行依本識種子生爲言次依心住故者。有爲
諸法現行依本識現行住爲言次心受彼熏
者。還釋上依心住故之句也。謂本識現行還
受有爲法現行之熏爲言次持彼種者。還釋
上因心而生之句也。謂本識現行還持彼有
爲法之種子故爲言次言隨心染淨有情染
淨等者。以論釋歸經文也。即以所以生能依
之法等者。意云。種子能生。即是所依。假者五
蘊所生。即是能依。即取五蘊假者爲有情
體。總假者有別別蘊等法故名有情爲言
言或心體是有情等者。亦以論釋歸經文
第二釋也。太抄云。此解即取第八識爲有
爲言意云。假者有此第八情識故以者名
有情爲言疏云。此文有釋。以心爲本トハ總句。如
初因心而生謂雜染法。即是有漏三性皆是。
以相順故遂別各生。依心住故謂清淨法。有
爲無漏不順本識。故但説依心住。心受
彼熏持彼種故釋上所由。竝通染淨。又心
受彼熏是有漏法。持彼種故是無漏法云云
第三
釋也
又有別解。以心爲本トハ總句。因心而生依心
住故トハ竝有漏法現行依種子心生。依現行
識住。心受彼熏持彼種故者。即無漏有爲法
雖心相違。心受現行之熏。能持彼現行種
故。後心淨時有情隨淨。第四釋也。此後二
釋不可必案之
樞要下
云。第十證中以心爲本トハ諸部總句。有爲無爲
染淨法皆心爲本。薩婆多等無爲由心顯。
有爲由心故起。由心起染淨法勢用最強
勝故説爲本也。由此經説若心染淨有情染
淨。經部師意。雖亦如是。然心受熏勝於根
等。以遍界故説心爲本。雖有爲之總句竝
無爲之別句。因心而生トハ謂色不相應トハ由心
爲同類・倶有・異熟因等方始生故。諸心所法
理雖亦然。隣近於心依心方住。此上二句別
對薩婆多。下二句對經部。如文可悉。疏中
但叙大乘四釋。此中總釋。然觀下文之意
雙破彼部。故説此釋云云可案大
底之。
燈四云。
心清淨故有情清淨等トハ諸部不同。薩婆多
云。六界爲有情。謂四大地水
火風

身中虚空
即空界色
然心勝故説心染淨。經部由種ヲハ色心倶持
不遍心持種遍故説由心有情染淨。
上座部等心能分別色。色不能分別心。故
作是説。以心爲本トハ有漏法。因心而生トハ無漏
法。依心住故結無漏。心受彼熏下結有漏。
又初總句。因心而生トハ是有漏。依心住故トハ
無漏。後兩句釋成。又以心爲本謂無爲法。因
心顯故。因心而生トハ有漏法。依心而住トハ無漏
法。以心爲本トハ即無爲之別句。亦有爲之總
云云與疏釋有同異。
可案大底也。
祕四云。疏有四釋。餘
有五釋等云云彼中有取捨。繁故不&MT80355;
問。且其雜染・清淨法體如何。答。論云。然雜
染法略有三種。煩惱業果種類別故。諸清淨
法亦有三種。世出世道斷果別故云云意云。
雜染有三。謂煩惱雜染。業雜染。生雜染也。
清淨有三。謂伏道。斷道。斷果。煩惱者見惑修
惑也。業者善惡二業也。生者異熟果也。伏道
者有漏六行智也。斷道者見修道智也。斷果
者無爲理也
問。只言染與雜染者同歟異歟。答。頗異也。
染者煩惱自性也。亦云雜染。然云雜染者
通有漏三性法。意云。第七相應惑與有漏善
性法雜令染彼體。故云善性法。名爲雜染
&MT80355;
准之
問。章中云淨等。其等言等取何文耶。答義
准可云。多界經云心遠行獨行等之文也。
珠云。理而言之。心所垢故有情垢等トハ以心
勝故偏擧心耳云云故成重證也
  第五遣相證性識
問。遣相證性識云意何。答。前第四重隱劣
心所顯勝心王名唯識了。今此重意。其心
王中事理相對遣事證理名唯識。此重意
也。又可云五法事理ニオイテ遣前四事證第五
理。其所證理名唯識也初義依從麁至細五重
次第所案也。後義依
通途相性相對之義所
案也。倶存無失。云云
  章云。識言所表具有事理。事爲相用遣
而不取。理爲性體應求作證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先標重意也。此重有二
意。初明正體智證圓成理。是即正重意也。
後明有後得智所縁之依他起性。即非於依
他等以下文也。雖非正重意。爲通伏難有
此文來至下
可知之
是初標重也。善珠云。識言所
表具有五法。謂識自相等。五中前四事。後
理。今遣事相用證理性體。即顯遣二性
證圓成也云云又科云。識言所表具有事
理者安立前四重也。事爲相用等者正標此
重意也
  章云。勝鬘經説自性清淨心云云
問。引此文意如何。答。爲證遣相證性義所
引也。是則勝鬘師子吼一乘方便經中第十
三自性清淨隱覆章文也。經具文云。自性清
淨心而有染汚難可了知云云佛答勝鬘夫
人之詞也
問。先此經意何。答。胡吉藏寶窟云。自性清淨
言亡慮絶故難可了知云云言而有染汚
者。客塵煩惱上煩惱トニ所染爲言
問。其心者其體如何。答。清素云。眞如爲心。
心體堅實不可壞也云云今謂不爾。違下第
三門云明體不染眞實法性名自性清淨心
之義故。又同勝鬘經云唯立滅諦究竟眞
實不可壞故之文故。自性清淨心與滅諦
應無別故。可謂眞如之眞實心也。心之
性故名心。即質多心也。信叡云。此文通證。
不取染淨依他起性。此文唯説眞如性離
諸染汚諸法中實心之本體云云故知唯眞
ノミ自體殊勝應求作證。染淨依他義不爾
故也
  章云。攝論頌云。於繩起蛇覺。見繩了義
無。證見彼分時。知如蛇智亂云云
問。引此頌意如何。答。亦爲證遣相證性義
所引也
問。此頌意何。答。此頌本陳那菩薩所造解拳
論文也。彼論正文云。於藤起蛇智。見藤則
無境。若見藤分已。藤智如蛇智云云今章
所引攝論第六卷文無性菩薩改タル文也。即是
悟入三性之文也。悟入初二性是相似觀。
悟入後一性是實證觀也
問。文中義如何。答。無性者。如依繩覺捨於
蛇覺。如是依止唯識顯現依他起覺。捨於
六義遍計執覺六者名。名自性。名差別。
義。義自性。義差別。
如依
色等細分之覺除遣繩覺。如是依止圓成
智覺遣依他起迷亂之覺云云廓法師云。於
繩謂蛇智者。迷於繩境謂是實蛇。此譬
迷内意言所現義謂外實有。言見繩
了義無者。見繩之時了蛇義無。此譬證意
言時了彼心外情有義無也。證見彼分時者
證見彼繩四塵分時。此喩證見相見種種
也。知如蛇智亂者。繩覺猶迷如蛇ト云
亂。故須除遣。此譬證意言智如向外執猶
是迷亂故須除遣也云云泰法師云。於繩上
起是蛇之覺喩依他上起有遍計所執覺
也。見繩了義無喩見依他性了遍計所
無也。證見彼繩色香味觸分時喩證見
彼圓成實分時也。知取繩之智亂如取蛇
智亂喩知取依他性智亂如取遍計所執
性智亂云云叡云。此文唯證不取染分依他
起性等文
  章云。此中所説。起繩覺時遣於蛇覺。喩
觀依他遣所執覺。見繩衆分遣於繩覺。
喩見圓成遣依他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家引無性解之意釋
先頌意也。與所上出古師義其心同也
易知
問。此義配位釋如何。答。煗頂二位依能取
識觀所取空少分悟入遍計所執。中忍之
位觀能取空全分悟入遍計所執。是爲依
依他覺遣所執覺。然此能觀尋思實智トヲハ
迷亂覺。法執所引故。相縛未脱故。此迷亂
依他覺入見道時不現在前。即是説爲依
圓成覺遣依他覺也。故中邊云。發生正性
聖慧之時除遣如實觀等文
問。上忍・第一位何故不説。答。一云。相似悟
入圓成時少分故第七門一云。亦即此中依他
起攝。帶相觀心有所得故。見道實證圓成
覺所遣也
  章云。此意即顯。所遣二覺皆依他起。斷此
染故。所執實蛇實繩トノ我法不復當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章家成前此中所説等文
之義也。意云。依依他覺所遣所執覺與依
圓成覺所遣依他覺。論其實體。即是所取
能取爲實我法二執。第六第七能遍計心。故
名依他。所以者何。繩蛇二種能縁之心染分
依他。可斷法故也。實蛇者所執之覺。通我法
二執。實繩者依他之覺。唯法執也此解依
燈也
云。實蛇爲我。實繩爲法云云義演云。蛇・繩
二覺心者此能遍計心。即是依他心。故名爲
二皆依他也。此能遍計所遣故云云清素云。
繩蛇二種能縁之心名爲二覺。此染依他。體
是妄情可斷之法名爲所遣。遣謂除遣。即斷
除也云云&MT80355;
同之
問。對法抄第二釋此所遣二覺有二釋如
何。答。彼文云。此中。有義依依他覺遣所執
覺。依圓成實覺遣依他覺。所遣二覺如名
所詮即二性覺。要見眞如方了行故。有義
二覺倶所執覺。遣所執覺如説唯識。遣依
他覺如遣執識。所取能取先後遣故。不爾
依他便同所執。體亦非有。遣・斷同故。後得
智品亦應不成云云
問。此二釋意如何。答。初釋意云。煗頂二位
起尋思智除遣所取實有之執。中忍之位起
如實智除遣能取實有之執。能治二智倶是
依他。所遣二取倶是所執。故云依依他覺遣
所執覺。入見道位起正後智除遣加行迷
亂觀心。故云依圓成覺遣依他覺。即所取
能取之覺名所執覺。加行觀心名依他覺。故
云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也。要見
眞如等者釋成依圓成覺遣依他覺之義
也。後釋意云。以喩顯義也。謂以加行智
遣所取能取所執之覺。如説唯識遣所取
實有之執。以見道智遣加行智迷亂之覺
如無境智遣能取實有之執。其加行智有
相縛故。有所得故。如所執覺名所執覺。
故云二覺倶所執覺也。不爾依他等者釋
成不遣依他之義也。意云。若不云不遣
依他者即有二失。一云。二性無別失。若如
遍計亦遣依他。遣義同故便同所執。二云。
後智無用失。若遣依他。所縁無故後得智品
有何縁用。俗縁義邊名後智故爲言此二失
兼破清辨也。計依他起其體空故也
問。此抄二釋與章義異。如何可會。答。章云
所遣二覺皆依他起者出二覺體也。蛇覺繩
覺其體即是染有他可斷之法。故談其體
云皆依他起也。抄初釋表二覺之名也。實
蛇之覺雖其體依他。妄執實蛇其體無故。隨
所執無名所執覺。實繩之覺雖不了衆分。
所迷實繩其體有故。隨所迷境名依他覺。
故云如名所詮即二性覺也。抄後釋顯二覺
之義也。實蛇之覺不了繩故有妄執義。故
名所執覺。實繩之覺不了麻故亦有妄執
義。故亦名所執覺也
問。既有三義。正否如何。答。以章義可爲
正。出二覺體故。抄中二釋是傍義也
問。章云。喩觀依他遣所執覺。喩見圓成
遣依他覺云云抄初釋云。依依他覺遣所執
覺。依圓成覺遣依他覺云云攝論云。依止
唯識顯現依他覺捨於六義遍計執覺。依止
圓成實覺遣依他起迷亂之覺云云此三文
其義甚均。而何云抄初釋是傍義耶。答。此
三文其義是同。不可取捨。但抄初釋中云
所遣二覺如名所詮即二性覺。是傍義也。
依文得名。忘其體故。章次云此意即顯所
遣二覺皆依他起者。依攝論文細成其義
云此意即顯等。出二覺體故。是慈恩本意
正釋也爲言抄二釋皆有有義言。是表傍義
之詞也。眞實正義在唯識章之中也爲言
問。若爾抄二釋捨不可取耶。答。不爾。若顯
二覺體如唯識章可云皆依他起。若依文
得名如抄初釋可云即二性覺。若依義得
名如抄後釋可云倶所執覺隨宜可名
倶無其失爲言 此三義和會古人未習。
今所案者可祕。云云
問。章云斷此染故等。云何名斷。答。珠云。煗
等位中伏名爲斷云云叡云。入見道位斷名
爲斷云云今謂。兩師各説一義。竝用兩義
能契文相也。意云。珠&MT80355;云伏名斷偏説依
他覺所遣之義。叡&MT60342;云斷名斷偏説圓成覺
所遣之義。故知竝用其理勝也爲言言不復當
情者易知之
  章云。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
問。此文意何。答。此重中更有二。初明正體
智證圓成理。是正重意也。次因明後得智所
縁之依他非可斷法不除遣之也。即此非
於依他等之文也。即通伏難也。難云。若言
染分依他可斷法者。後得智品亦應不成。
無所縁故。能縁何有耶。今通云。染分之中
煩惱執心是所斷性。非謂染分非障有漏及
以淨分無漏依他皆互除斷。故有後得智所
縁依他爲言
問。若爾遣相證性之義不成。不遣依他故。
答。無分別智證眞如時。一切相用皆不現
前。不作相分。是名遣相。非如煩惱斷除
其體。故不相違。故義演云。於眞觀位雖無
依他不遣其體云云
  章云。蛇由妄起。體用倶無。繩藉麻生。非
無假用。麻譬眞理。繩喩依他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釋不遣依他之所以
也。即明二性差別。蛇依虚妄當情顯現蟠マル
却不可得。繩依麻生。糺體結用非
無其事。以麻譬眞理。以繩喩依他。故知
依他非無糺體。依眞如理所生用故。即顯
後智所縁依他其體非無也。珠云。蛇由妄起
體用倶無者以名爲用。繩藉麻生非無假用
者以能爲用云云
  章云。知繩麻之體用蛇情自滅。蛇情滅故
蛇不當情名遣所執。非如依他須聖
道斷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二性相對明遣斷義重
成上義也。知麻體者是正體智。喩證眞
理。知繩用者是後得智。喩觀依他。正後二
智證二性時不見二取云蛇情自滅乃至
名遣所執。非同染分依他煩惱別起聖道
而斷除之爲言
問。實繩之覺亦是所執。何但云蛇情自滅故
不云繩情自滅耶。答。信叡云。理實應云實
蛇實繩之情自滅。然約顯故偏擧蛇也云云
仲算大徳難云。今謂不爾。既云非如依他須
聖道斷。如何可言實繩自滅云云故知不可
云繩情自滅也
問。上文云非於依他以稱遣故皆互除遣。
何今云非如依他須聖道斷耶。答。上下甚
異。上云不遣依他者。約非障有漏依他及
無漏依他云不遣也。此云須聖道斷者。
約煩惱執心染分依他云斷也。故不相

問。其煩惱執心等者其體如何。答。三藏解云。
即是不善及覆無&MT80355;トノ迷亂法執。非謂煗
等觀爲迷亂法執云云
問。若非謂煗等觀爲迷亂法執者何。廓法
師云。言依他迷亂覺者此有二種。一能觀
智縁似法義意言依他。由未悟入知其虚
假故名迷亂。二能計心迷依他起執有遍
計所執能取。從所迷境名依他起迷亂之
云云答。彼師問答云。問。前説善心無有
執。云何此説唯識觀智如蛇智亂。答。由同
時末那増上力故。令觀中智不得明了。故
説迷亂。非謂善心自起法執云云以此答
文可通前難也
  章云。故漸入ニハ眞達蛇空而悟繩分。證
眞觀位照眞理而俗事彰。理・事既彰スレハ
法便息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是有漏智無漏智相對明其
行相也。明加行智以喩彰。明無漏智以
法顯之。以加行智漸入眞時悟入遍計
喩達蛇空。悟入依他喩悟繩分。起無漏
智頓入見時。正體智先證眞如理。後得智次
了依他法。故云照眞理俗事彰。正後二智
所縁理事已彰スレハ。我法二執自然息滅。即同
唯識云非不見眞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
事等雖有而非眞也
問。言故漸入眞達蛇空等者釋結攝論云
於繩起蛇覺等之文。而彼頌文是明悟入
三性。初二性據相似。後一性據實證。何釋
結其義之處云非不見眞如等之文同耶。
答。云故漸入眞乃至而悟繩分之文。正釋
結於繩起蛇覺等之文也。其次云證眞觀位
等者還顯實證觀。故同非不見眞如等之
文也頌文意至第七
門可知之
  章云。此即一重所觀體也云云
問。此文之意何。答。是總結五重也。周云。能
觀所觀兩種不同。即已明所言即一重云云
問。此五重唯識攝一切法盡耶。否耶。答。心
經幽賛云。如是所説空有・境心・用體・所王・
事理・五種從麁至細展轉相推ツル。唯識妙理。
總攝一切云云彼文亦有此
五重門也
已上所觀了
唯識義卷第二本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