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唯識義私記 (No. 2319_ 眞興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319
唯識義卷第一
 釋眞興撰 
問。明唯識之義有幾門。答。章有十門。即一
出體門。二辨名門。三離合會釋門。四何識爲
觀門。五顯類差別門。六修證位次門。七觀法
何性門。八諸地依起門。九斷諸障染門。十歸
攝二空門也
問。何故必有此十門。答。爲顯唯識境・行・
果有此十門。謂初三門顯唯識境。次六門
明唯識行。後一門明唯識果也
問。出體之中既有能觀。豈非行唯識。又有
行果唯識。何唯云境。又第四門中既有所
觀識。何唯云行。答。雖説行果。皆是觀行
者之所觀也。爲令行者覺知所觀能觀體性
及行果等最初出體。是故偏判爲所觀境。
又第四門是顯能觀識。雖有所觀識是因
能觀。非門正意。故説爲行
問。第一出體門意何。答。出所觀・能觀體。此
門意也。故章第一出體者此有二種。一所觀
體。二能觀體云云
問。此門中有其四種。謂所觀・能觀・五種・六
門。何故總標之中不出後二。答。五種・六門
皆所觀類。義門別故分爲二類。然五重唯識
是觀門次第也。五種・六門就義隨機。故結
五種云總攝一切唯識皆盡。標六門云
於境唯識種種異説云云
  章云。所觀唯識以一切法而爲自體。通
觀有無爲唯識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二種唯識中先出所觀唯識
之體也。言一切法者二論頗殊。中邊第一
云。一切法者謂諸有爲及無爲法云云對法
十二云。一切法者。即三自性謂遍計等云云
然今依對法可釋一切法。以三性法通
爲所觀。觀有・無故。善戒經云。有爲無爲
名爲有。我及我所説爲無云云義濱云。有
即色心法等。然此心心所所變故名唯識
也。無即過去兎角等。非心以外故名唯
云云
問。何以得知總三性法爲唯識體。答。唯識
論第九云。謂唯識性略有二種。一者虚妄。謂
遍計所執。二者眞實。謂圓成實。復有二種。一
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云云
問。若依中邊云以有爲無爲爲一切法
有何失。答。有爲無爲唯限依圓二性。今所
觀境廣通三性。故不依中邊文也
問。三性名一切法者。法謂軌持。三性皆具
耶。答。爾也
問。何具耶。答。軌者軌範。能縁之心縁有・無
法生有無解。故云軌範。持者任持。有無諸
法皆持有無自性。故云任持。所以三性皆
具軌持也
問。言唯者簡持義。簡去遍計持取二性。遍
計所執是所簡云。如何云唯識。答。智周云。
遍計所執體性雖無。然是虚妄識之所執。亦
名唯識云云信叡云。無法即有上無。若識相
之無即識相攝。若識性之無即識性攝。雖唯
之所簡。而所持相性之上無故。屬二性攝。
如四分中相分唯所縁彼言唯者簡去能縁
持取所縁見分雖所簡而縁唯所縁相分
故述&MT80355;第三爲唯所縁。此亦如是云云義演
云。問。何故遍計所執名唯識性。答。遍計所
執體雖是無。然不離唯識性。性者體性。非
眞如性云云太抄云。問。遍計所執其體既無。
如何得言唯識性耶。答。識上之起妄執性
邑云。遍計無體。由妄識變亦稱唯識
云云
問。此等&MT80355;意何。答。智周與邑&MT80355;其意同也。
以虚妄識之所變名唯識爲言義演與太抄
其意同也。以不離識義名唯識爲言信叡意
云。攝假從實名唯識爲言
問。以何可爲正。答。皆有其理。不可取捨。
然仲算大徳云。准下第七門。叡&MT80355;爲好。故
第七門云。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眞如理無
成實云云又依簡去遍計得唯識顯現。是
故遍計名爲唯識。如聖教中由斷煩惱得
菩提故以煩惱爲菩提。此亦應然。是故
疏云虚妄唯識性所遣清淨云云古徳云。遍
計所執假施設不離識。故名爲唯識
既無所據。難依憑之
問。所觀唯識有幾次第。答。章云。略有五重
云云即一遣虚存實識等。意云。觀門次第從
麁至細總有五重爲言
問。五重爲教唯識爲理唯識。答。教・理皆有
五重。然今所明唯識也。故慧沼云。所詮既
有五重。能詮之教亦有五重云云
問。此五重若是章主所立。答。燈云。或以世
親五理成佛五教。或以五教成彼五理。或
以五教成五教。或以五理成五理等云云
如是望以弘道。乃至以戒賢望護法。以
遍覺望戒賢。以弘道望偏覺。總可有四
百二十四釋。計之可知
  章云。一遣虚存實識觀遍計所執唯虚妄ヨリ
起都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觀
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正存有
理有情無故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標遣虚存實觀之意也。依
唯識論。於遍計所執起有執。於依他圓成
起空執。今依此論以空觀遣有執。以有
觀遣空執。若細論者空有二執應正遣空。
倶是情有理無故。故於三性増益損減之執
倶觀應遣空。圓成正智之境。依他後智之
境。故云二智境界。雖加行智亦縁二性。今
顯存實。故言二智境界。以有漏智不證實
故不言三智也
問。其遍計遣空二性存有之意何。答。凡夫
執心之前實我實法之相當妄情顯現。今觀
行者觀實我法虚妄顯現體用都無之時。妄
情斷故。我法之相不更顯現。是名遣虚。依
圓二性諸法體實。執心之前雖不顯現。觀
行者前如理顯現。故觀依他是諸法之相圓
成是諸法之性。是名存有也
因論問。遍計所執此初重攝耶否耶。答。有
云攝之。三性之法倶名唯識故
問。遍計所執既遣虚。何攝初重耶。答。雖遣
虚然遣虚與存實合爲一重故。所以攝之。
有云不攝之。遍計所執既遣虚了。存實法
爲唯識。是此重之意也
問。若爾遍計所執不可名唯識。又不可爲
所觀唯識之體。答。此義不然。遍計所執名
唯識者。以不離等義名之如上&MT80355;又三性之
法是觀行者所縁境故。遍計亦是所觀唯識
之體。然今此重意者。以遍計所執觀虚遣
之。依圓二性觀實存之行相爲唯識之門
也。故此門中雖有觀遍計所執之義。不可
言取攝此門也
問。若爾有五重不攝唯識盡之失。答。所
觀唯識是廣故三性爲體。今五重此所觀中
漸次從淺至深二法相對遣去一法持取
一法以持取法名唯識之門。何必責攝一
切哉。若爾後後重亦攝前前重可名唯識。
若爾捨濫遣相等義不成。可思之此義
好也
  章云。無著頌言。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
思。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
義唯有分別三。彼無故此無。是則入三
云云
問。引此文之所以如何。答。引教證遣虚存
實義。引證有二。攝論與唯識。是第一引攝
論第六文也。即初半證遣虚義。次半及後一
行證存實義也
問。先此頌大意如何。答・無性釋云。名事互爲
客其性應尋思者。謂名於事爲客。事於名
亦爾。非如一類謂聲與義相稱而生互相繋
屬。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者。謂於自性及
差別中亦當推尋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其
事云何。謂此二種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差別
言説。都無眞實自性差別。言實智者。謂從
尋思所生四種如實遍智。觀無義者。謂觀
其義本來無有。唯有分別三者。觀見唯有
三種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別假
立分別。彼無故此無者。謂義無故觀此三種
分別亦無。是即入三性者。如上所説即是悟
入三種自性。謂初頌前半觀名與事更互爲
客。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初頌後半觀彼
二種自性差別唯有分別唯有假立。即是
悟入依他起自性。第二頌中即是悟入圓成
實自性云云世親之釋文頗
殊。義甚均之
此文意云。二乘凡夫
無始以來執著一切諸法名與事親以屬著如
夫與妻互相繋屬。何以知者。若發語言呼
火之時。燥物即來。濕物不來。若呼水時。濕
物即來。燥物不來。若互相離。何故召火不
水來。召水不火來。是即於名・事起屬著執。
又於諸法自性・差別執著心外實有體性。是
故菩薩住煗・頂位時。發四尋思創觀所取
名・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名・義・相異故別
尋求。名之自性・差別・義之自性・差別・相同。故
合思察。忍・世第一位依前尋思所引如實智。
觀心外所執一切境義本來無有唯有能縁
三種意言分別。謂名分別・自性假立分別・差
別假立分別。名分別者。名・義之家名之能縁
分別。自性假立分別者。即意言上假立名・義
之自性能縁分別意言者有
三釋如下
差別假立分別者。
於意言上假立名義之差別能縁分別。彼義
無故此三分別亦無。是即悟入三性也爲言
問。且四尋思觀四如實智觀者何。答。四尋思
者。一名尋思。二義尋思。三自性假立尋思。四
差別假立尋思也。四如實智者。一名尋思所
引如實智。乃至四差別假立尋思所引如實
智也
問。此二智其體如何。答。其體即是別境中慧。
然隨義異立二名也
問。其義何異。答。無性云。推求ノハ
トスル。方便因相説名尋思。了知假有實
無所得決定行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慧於境上未決定時未推
求行相。今言尋思智者。推求名義等四假有
實無之智。此智即是後決定智之因故云推
求行見假有實無方便因相也。後慧於境上
有決定了知假有實無之行相。是前尋思智
所引起故云了知假有實無所得決定行
智方便果相名如實智也推求行見之見者推求
義也。決定行智之智
者決斷義也。
故此二殊也
問。云何云名・義・自性・差別。答。呼召之名
目云名。此名自體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
無常等義云差別。名言所表所詮之義云
義。此義自體云自性。此自性上有苦無常
等義云差別
問。名與名自性有何別耶。義亦爾。答。能詮
之用云名。此名持自體非他故云自性。所
詮之用云義。此義持自性。非他故云自性

問。觀名事互爲客遣何執耶。答。遣屬著

問。何云屬著執。答。有二説。有云。執名定
有義義定有名。是云屬著執云云有云。如
手屬壁柱等。名近屬義。是云屬著執。故泰
法師云。有一類法執凡夫二乘執名聲與事
義相攝生互親屬著如夫妻親相屬著爲主
非客文是成初
説之證
燈第三云。汝執言説得自相
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燒熱。火以燒
熱爲自相故是成後
説之證
問。疏第二難外人云。若言説著自相者。説
火之時火應燒口。火以燒物爲自相故。
縁亦如是。縁火之時火應燒心。今不燒心
及不燒口。明縁及説倶得共相云云意何。
答。此難意云。汝若言言説之名親著法自
相者。召火名之時可燒其口。又縁火之時
可燒其心。而召火縁火之時不燒口・心。
明知。名唯得共相不得自相爲言
問。次外人難云。若爾喚火何不得水。不得
火之自相故。如喚於水云云此難意何。答。
意云。若名不得自相者。何召火之時持來
火。不持來水。召水亦爾云云
問。此難何通。答。次通云。此理不然。無始串
習共呼召故云云
問。燈第三云。外人返難。如汝定心及五八
識得法自相。縁火之時何不燒心云云此難
意何。答。汝大乘云定心及五八識トハ得法自
相。若爾其定心等縁火之時何不燒心爲言
問。此難如何通。答。次通云。宗計有別。汝執
言説得自相者。如似身根得火自相即覺
燒熱。火以燒熱爲自相故等云云意云。汝非
人云言説得法自相如身根覺燒熱。今我
不爾。現量心任境得之。非謂親相屬著得
法自相。故與汝異也爲言
問。名事互爲客者。依他名事歟。所執名事歟。
答。依他名事也。觀互爲客故。若所執名事
者可云屬著名事。問。若爾可云悟入依他。
何云悟入所執。答。觀互爲客名事了知非
屬著名事故。云悟入所執
問。若爾初半頌可云悟入依他・所執。何偏
云悟入所執。答。理實可云爾。然約初修業
人始知所執空道理偏云悟入所執
問。何以知竝悟入耶。答。廓法師云。此釋論
中一相判文。非盡頌意。由初半頌推求名・
義更互爲客。遣外所執横計名義名悟遍
計。由次半頌推求性・別唯是意言相分假
立名悟依他。後之一頌是如實智。了能所
無。約此義邊名入實性。若釋論師決作此
判。前頌文中推求名義豈無依他。性・別中
豈無遍計。又復推求名義假有實無。此實無
性。豈非無相圓成實耶。後頌文言唯有分
別三。此三分別豈是圓成。又實智中豈不悟
入遍計・依他二種性耶。以此義推故此釋
論一相判文。非盡論意比師意云。乍二頌倶
悟入三性。爲言 若
依此師意者。乍二頌倶成遣
虚存實之義。尋之可思之
問。初一頌説煗・頂位後一頌説忍第一者。
若別別説。爲當説。如何。答。初一頌乍一頌
説煗頂之行相。後一頌乍一頌説忍世第
一行相也
問。煗頂二位倶作尋思觀。二位有何殊。忍
第一倶作如實觀。二位有何異。答。依明
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立爲煗位。依
明増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立爲頂位。
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於無所取決定印
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總立爲忍。依無間
定發上如實智印二取空立爲世第一法。
是故各異
問。觀四尋思者如何觀耶。答。唯識云。名・義
相異故別尋求。二相同。故合思察云云
九末云。謂名・義二種一自性同。二差別同。故
合名義二種自性及二差別爲合觀也。前
二是名・義。後二是自性・差別云云總意云。凡
約諸法。名唯名非義。義唯義非名。故別
求思察。名與義各自性差別。其相是同。故
合尋求思察爲言
問。燈云。問。准論云名・義相異故別尋求。
相同故合思察。離・合爲四。與瑜伽
同。何故無性攝論第六云若名・若義・自性差
別假立・此能詮名
自性差別
自性差別義此所詮義
自性差別
如是
六種義皆無故云云如何答耶。答。次答云。
答彼論談法有其六種若尋思觀ニハ即名・義
別開。二自性・二差別合觀故成四種。瑜伽三
十六。顯揚第六。無性第六。莊嚴十二。皆説
四尋思四如實智。無説六尋思處。西明云。
離即爲六合觀爲四者。准此知ナリト云云
問。名唯名非義等者何。有經云。一瞿之聲
有九義爲能詮定量。即倶舍論引其頌云。
方・獸・地・光・言・金剛・眼・天・水。於此九種
義。智者立瞿云云答。彼世間以瞿之一
言假名九義。非謂法性トシテ瞿之一言定九
之能詮。但小乘以此文執能詮・所詮・互
有定量耳具如倶舍
&MT80355;
問。於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云云疏云。於二者
有二種二云云其何。答。名之自性義之自性
是云一種之二。名之差別義之差別是云一
種之二。故云二種二也
問。唯量唯假云意何。答。泰法師云。此中有
二門。一攝塵歸識門。一切名義自性差別
有分別識心也釋唯量
義也
二攝義歸名門。一切
名義自性差別唯有假立自性差別名字
云云釋唯假
義也
問。先此二門有其理耶。答。初攝塵歸識門
可爾。所謂四種出體中攝境從心門。後攝義
歸名門不可。名是虚疎之法。何以實從假。
故改可云性用別論門也燈破如
是也
問。其量者何義。答。泰云。量者分量。心用
限故云云廓法師云。量者決定義。又識量量
性故云云
問。其假者何義。答。假者虚疎之義也
問。約假有一種假二種假等。今言假者約
何假耶。答。是約一種觀待假。待名言故。
故論云。唯有假立差別言説云云
問。何故雙觀唯量唯假。答。爲除二種執。謂
觀唯量遣心外執。觀唯假遣實有執也」
問。實智觀無義者其義何等義。答。謂之廓
法師有二説。一云。名義自性差別。心之所
縁境故。以境界義名義。云觀無義。一云。名
等四中義名義。云觀無義云云
問。就後義唯四中義觀無義者。不觀餘
等歟。答。四中義者以所詮義之名。餘三皆
攝名義。總云觀無義。意云。名義自性差別
皆名言之怕詮故名所詮義。總觀無義爲言
問。若爾與初説有何殊。答。初説意云。名等
四境所縁境故。以境界義名義爲言後説
意云。名等四境名言之所詮故。以所詮義
名義爲言故殊也雖有二説。
初説正也
問。唯有分別三者。依他三分別歟。所執三分
別歟。答。謂之廓疏有二説。一云。觀心之三
分別。一云。執心之三分別云云
問。二説意何。答。初説意云。無心外所執名
義等四義。唯有能觀依他三分別爲言後説
意云。無所執名等四境。唯有能迷執心之三
分別爲言初説爲
正也
問。云何云名分別等。答。縁名能縁之心云
名分別。縁自性假立能縁之心云自性假
立分別。縁差別假立能縁之心云差別假
立分別言分別者。心
心所之異名也
問。約境有名等四。何能縁心立三分別。不ルヤ
立義分別。答。名分別之名是名義之家名。
故名攝義。立名分別義攝其中名義之家
名者。名
之名義之名
合云名也
問。何故依名是名義之家名縁此名能縁
心名名分別。以義分別攝名分別。答。凡一
切法若名若義名言所詮。故若名若義之能
詮總云名言。縁此若名若義名言能縁心名
云名分別也
問。若爾自性差別亦是名之所詮故。縁此能
縁之心亦可名名分別。何不爾耶。答。自性
差別是所詮故。皆可云名。然而多名集詮
自性。多句集詮差別。是故別立自性假立分
別差別假立分別也。意云。名之家名詮名
與義之自性。義之家名詮名與義之差別
爲言
問。彼無故此無者意何。答。彼者指心外名事
自性差別一切境義也。此者指能縁三分別
也。無彼所執境義故無此能縁三分別爲言
故論云。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
所取境。所取能取相待シテ立故云云
問。四尋思・四如實智觀。有漏觀歟。無漏觀
歟。答。四尋思唯有漏。煗頂二位觀故。如實智
亦通無漏。始從忍位至地上故
問。若爾尋思不通地上耶。答。亦是通之故。
伽抄云。尋思不在八地以上。已前ニハ有。有漏
心故云云
問。若爾何論云頂位名尋思位極。答。其尋
功力此位極故云爾也。非謂地上都無。
故對法抄云。地上菩薩有漏後得智作尋
云云
傍論問。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者。云何名明
得定等。答。論云。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
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煗云云
云。得無漏慧日前起相故云明。如日初出
時前相名明相云云
問。云何名明増定。答。論云。明相轉盛故名
明増。尋思位極故復名頂云云意云。前位
得無漏明相此位轉増。故名明増爲言
問。云何名印順定。答。論云。印前順後立印
順名。忍ナリト故亦名忍云云疏云。順
通二種。一樂順。二印順。印順之名通下上
忍。樂順之言唯在中忍。又差別者。下忍ヲハ
印忍。印所取無故。中忍名樂順。樂無能取
順修スルカ彼故。上忍ヲハ名印順。印能取無順觀
彼故云云
問。云何名無間定。答。論云。謂前上忍ニハ
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ニハ二空雙印。從此
無間必入見道故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
勝故名世第一法云云
問。對法第十一云。修瑜伽有五種云云其五
者何。答。持・任・鏡・明・依也
問。云何名持等。答。持者聞慧。任者思慧。鏡
者修慧。明者所縁境。依者轉依一説又前四皆
以修慧爲體。依如前二説又持者於教起
六種一根本心。二隨行心。三觀察心。四實解
心。五總聚心。六希望心也。是皆聞慧也
任者
次起十一作意有覺有觀作意。無覺有觀作意。無
覺無觀作意。奢摩他作意。毘鉢舍
那作意。相應作意。起相作意。攝相作意。捨
根作意。恒修作意。恭敬作意。是皆思慧也
鏡者次起
九種住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
寂靜。專住一趣。等持也。是皆所依定也
明者依智起諸神通也三説
問。初説云何。答。疏第九云。聞隨順通達
眞如契經等法故云持持者
聞持
聞教已如理作
意故云任任者
任持
依三摩地發修慧觀如實
觀故云鏡鏡者明
照義
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起
影像觀此影像不異定心故云明。由如
是乃至捨離二種能所取故。證無所得正
入見道。捨一切麁重得清淨轉依。故云依
云云後二説具
如燈之
問。約此持任等分別因果何。答。疏云。前
四是地因。第五是地果云云
問。此五法何位修耶。答。燈有二釋一云。
准彼論文依煗等位即通四善根皆有此
四。二云。又釋持任等唯除眞見及佛果位。佛
果位中更無果故。眞見道中無影像等故。
云通所餘位云云具如燈第七。依不要須。
且以略耳已上傍
論畢
  章云。成唯識言。識言總顯一切有情各有
八識・六位心所・所變相見・分位差別。及彼
空理所顯眞如云云
問。引此文意何。答。爲證遣虚存實之義
引二證文之中。是第二引唯識論第七文
也。即是先引識釋證存實義。次下引
釋證遣虚義。是即初也
問。此文大意如何。答。此文意。外人難唯識之
義有九難中。是答第九異境非唯難之文
也。論云。汝應諦聽。若唯一ノミナラハ寧有十方
凡聖尊卑因果等別。誰爲誰説何法。何求。
故唯識言有深意趣云云釋此有深意趣文
也。故疏云。此釋深意。一切有情各各有八
識・遍行等六位心所トノ各各自體分・及此所變
相見二分・及色心分位二十四不相應等・及
彼二無我空理所顯眞如ト云云意云。識言所
表凡有五類。一八識心王自體分。二六位心
所自體分。三心王心所所變相見二分。四前
三分位不相應法。五於前四法觀遍計所
執以空爲門所顯空理也。初四俗事是依
他也。後一眞理是圓成也。即顯所存二性有

問。其一切有情者意如何。答。一切者悉皆之
義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
攝。若示現者佛亦有情。故云六十二有情

問。一切有情後三識定有。其前五識有無不
定。初禪無鼻舌兩識。二禪已上無有五識
而何總云一切有情各有八識。答。章依少
分説一切言。又依種子各有八識。第八含
藏轉識能熏種子故也
  章云。識自相故。識相應故。二所變故。三
分位故。四實性故。如是諸法皆不離識。
總立識名云云
問。此文意何。答。此文釋上五名唯識之文
也。故疏云。所以許有識自體者識自相故。
許心所者識ト相應法故。許見相分者即心
及心所所變故。許不相應者即前三
分位故。許眞如者即前四種實性故。如
是五法皆不離識。總名爲識。非無心所
云云
問。無漏種子ヲハ五種之中何攝。答。演祕有二
釋。一云。識自相攝。不離第八識自體分故。
二云。識所變攝。有漏第八雖不能變。而無
漏變トシテ所變之類故所變云云有義斷云。後
義解爲勝
方云。但有依持義。持令不散。故不離識。
故亦名唯識也。譬如赤眼人把火。亦如人
頂上帶セル物雖不見以頂持之云云
  ○識自相門
問。言識自相者何。答。八識心王名識自相。
言自相者謂自體也
問。約心王具四分。何レノ分爲自相。答。唯後
二分也。相見二分識所變攝故
問。其八識者何。答。即三能變識也。即一異熟
能變識第八
識也
二思量能變識第七
識也
三了別境能變
前六識也
問。第一異熟識之體何。答。論云。初阿頼耶識
云云釋論云。初能變識ヲハ大小乘教名阿頼耶
云云
問。何故名阿頼耶。答。阿頼耶者梵語。此翻
爲藏。具三義故。故論云。此識具有能藏所
藏執藏義故云云
問。云何名能藏等。答。論云。謂與雜染互爲
縁故釋能藏
所藏義
有情セラレテ爲自内我故云云釋執
藏義
疏云。能持染種。種名所藏。此識是能藏。是
雜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識ヲハ爲所
藏。攝論第二等云。非如大等藏最勝等中
即能所藏最勝者
冥性
彼論又言。爲染第七等所
執藏以爲内我。名執藏義云云
問。其雜染者何法。答。疏云。諸有漏法皆名
雜染。非唯染法云云
問。其内我者何法。答。疏云。唯煩惱障義。非
所知障義。不爾無學應有此名。此不別
爲其我所及與他我ナリト。名自内我云云
問。既有三義。必具三義名阿頼耶。答。疏
云。義雖具三。正取唯以執藏爲名。不爾。
二乘ト無學八地菩薩トニ應有此名。三名闕一即
不得名云云 一者執藏義也樞要下云。據實頼耶但以
執藏。今擧能藏。有大自在似常一故。別似
於我顯爲我愛之所執藏義。意正以所執
藏故名阿頼耶。若以能藏解阿頼耶。佛果
應名。若以能藏所藏義解。二乘無學八地
已去トニモ應得此名。故唯執藏名阿頼耶。闕即
非也。今擧能藏顯雜染藏。佛唯有一能藏。
二乘無學・八地已去有二能藏所藏。以外
有三義。故以執藏名阿頼耶云云
問。若以執藏義名阿頼耶者。何疏第
云此能・執藏亦通無漏所藏不通無漏
答。其意殊也。佛果位。第八識亦能含藏無
漏種故云能藏也。平等性智所縁執故。云
有執藏義也。無妄執義也具如燈
第四之
問。若爾何樞要云佛唯有一能藏。答。無妄
執之執藏義故云爾也。非無縁執之執藏
義也
問。約阿頼耶有自相・果相・因相。今言識自
相者。不開餘二歟。答。論云。攝持因・果爲
自相故云云疏云。自體是總。因・果是別。自
相攝持因・果二相爲自體故云云
問。第八既有我愛執藏等三位名。何故總標
三能變中擧異熟果相之名別釋中致染分
藏識之名。答。論云。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
ナリ。過重。是故偏云云疏云。今由二義
説阿頼耶。由此自相雖有三位以彼藏名
三位之中初位所攝。自從無始乃至七地・
二乘有學。最初捨故。又以是名我執所執過
重故。雖染分名亦通異熟。異熟之名望
此仍輕。以此藏名通二種義過失之重故。
今偏説云云
問。若爾何故總標擧異熟名。答。論云。一謂
異熟。即第八識。多異熟性故云云疏云。多異
熟者。謂此體識總有三位。一我愛執藏現行
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乘有學・一切異生
從無始以來。謂名阿頼耶。至無人執位。此
名執藏。二善惡業果位。謂從無始乃至菩
薩金剛心或解脱道時乃至二乘無餘依位。
謂名毘播迦。此云異熟識。至無所知障位。
三相續執持位。謂從無始乃至如來トシテ盡未
來際利樂有情位。謂名阿陀那。此名執持。
或名心等。長短分限不過三位。以異熟名
亦通初位故。論説言多異熟性故云云
問。何故不擧初後之名。答。疏云。不言初
以狹故。不言後以寛故。寛狹何事遮不説
也。此中意。説熏習位識。若説寛時。佛無熏
習。説即無用。若説狹時。八地以後猶有熏
習。便爲不足。又但説因有虚妄位。不説
於佛故説異熟識。是多異熟性ナルヲ寛狹皆得。
又爲五位。一異生位。二二乘有學位。三二乘
無學位。四十地菩薩位。五如來位。異熟一
名通前四位。故言多異熟性。不説餘名。
十三位通十二。故又七地如樞要説
具至顯類差
別。可論之
問。云何名果相阿頼耶。答。論云。此是能引
諸果・趣・生。善・不善業異熟果故云云是解果
相之文也。疏云。謂此識是能引諸界・諸趣・
諸生。總善惡業之異熟果説名異熟云云
問。阿頼耶阿陀那之名亦是果相。何故獨擧
異熟名。答。論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異
。不共ナリ。故偏説之云云
問。其多位多種之意何。答。多位者。我愛執藏
等三位。或資糧等五位也。多種者。即五果中。
有義具四果。除離繋果。有義具三果。且
除士用。意云。此識果相雖多位多種。今此
異熟名ニハ通初二。五ニハ通初。故
云寛。又等流・増上・士用三可通餘法。
唯異熟果不通餘法。故云不共也
問。云何名因相阿頼耶。答。論云。此能執持
諸法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云云是解
因相之文也。疏云。以現行識執持諸法
種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種。釋因相義。此
第八識所執諸法。諸法之因。今説亦是此識
因相ト云即種子識云云
問。此三相若現行。若種子。答。樞要上有四
釋。第四正釋云。三相倶取現行及一切種。
與轉識互爲因果故云云
問。且釋初能變識有幾門。答。論頌云。初阿
頼耶識第一自
相門
異熟第二果
相門
一切種第三因
相門
不可知
執受處第四所
縁門
第五行
相門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
第六相
應門
唯捨受第七受
倶門
是無覆無&MT80355;第八三
性門
觸等
亦如是此倶時心所例
同心王也
恒轉如暴流第九因果
譬喩門
羅漢位捨第十伏斷
位次門
具如論並疏云
問。第八識有幾名。答。燈頌云。無沒無相論云。
一切法種無
所隱沒故一切之法
根本故
無相論云。種
子之宅舍致
執藏
一切法
種子故
無垢梵云阿
末羅識
執持梵云
阿陀那
中邊云。是餘
識生縁故
無相論
云。五根
四大等皆
於此顯故
楞伽云。諸法皆
於本識上現故
無相論云。與諸
法爲依而起故


所知
依故
異熟
義故
無相論云。
分別事識也
大衆部立爲
根本識

部名窮
生死蘊
上座部及分別説
部立爲有分識
都有十八名。又加増
一之四阿頼耶。可爲十九。若古人云名十
七。如燈説之
問。第二思量能變識何。答。論頌云。次第二能
變。是識名末那云云釋論云。是識ヲハ聖教
名末那。恒審思量勝餘識故云云疏云於
聖教中別名末那。總名識故。末那是意云云
問。此第七名意者。第六名意識。有何殊耶。
答。論有此難。故論云。此名何異第六意識
云云即答之有三釋
問。其何。答。一論云。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
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
諸聖教恐此濫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
疏云。意是自體。識即是意也。於六釋中
是持業釋。如何頼耶名藏識。識體即藏亦是
此釋。此與彼同。故指爲喩。其第六識體雖
是識。而非是意。非恒審故。彼依主釋。主謂
第七等云云樞要云。何故第六不但名意第
七不識。第七持業。二義依止
思量
以顯識體。第六
依主。將他明自。若第六標一意不言識
者。不能顯自。第七加識。恐濫依主。故第
七但標意名云云已上第
一義了
二論云。又標意名爲
簡心・識。積集了別劣餘識故云云疏云。唯
立意名爲簡心・識雖皆可説名心意識。
據増勝義但七名意。積集心義了別識
劣餘識故。簡後心・前識。但立意名。恒審
思故云云第二
義了
三論云。或欲顯此與彼意識
爲近所依。故但名意云云疏云。顯此第七
與彼第六意識爲近所依故但名意。近所
依者。以相順故。同計度故。六縁境時七與
力故。所以七無漏ナレハ無漏ナリ。七有漏時六
非無漏。非七縁境時第六與力。故六有識
ニハ但名意。爲簡第八亦與第六之力故復
言近。彼容可爲遠所依故等云云疏又有別
釋。繁故略
之。第
三義了
問。釋第七識有幾門。答。有十門。即論頌
云。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第一辨
名門
依彼
第二解
所依門
縁彼第三解
所縁門
思量爲性第四出體
釋善門

釋行
相門
四煩惱常倶。謂我癡・我見・并我慢・我愛
第六顯
染倶門
及餘觸等第七觸等
相應門
有覆無&MT80355;第八
三性
分別
隨所生所繋第九地界
分別門
阿羅漢・滅定・出世
道無有云云第十
隱顯分別門
問。約意有二義。一云依止義。二云思量義。
何故但云思量能變。不言依止耶。答。
云。意以思量爲自性。故即復用彼爲行相
云云故知。思量義勝故偏擧之耳
問。等無間意亦名ケハ意。與此何殊。答。第七名
意有二義。過去名意但有依止義。故殊也」
問。若爾何論云恒審思量正名爲意。已滅ヲハ
依此假立意名云云答。其以相假義假立
也。故疏云。意有二義。一思量義。二依止義。
第七通有二名。過去但唯依止。體雖現無。
與現依止タル思量之意相似故但名意云云
要云。意有二義。一依止。二思量。七ニハ
 餘唯依止。過去依止似七故。思量亦似
第七名意。不似心識名心識云云對法抄云。
意有二
種。一無間覺意。二現思量意。云云
初是過去意。後是第七也。可思之
問。第三了別境能變識何。答。論云。次第三能
變。差別有六種云云謂眼耳鼻舌身意也
問。既有六種。何故合爲一能變。答。此六識
同了境相麁。故合爲一也
問。何故必六種アルヤ耶。答。論云。隨六根・境種
類異故云云疏云。謂根與境各有六別。識
隨彼異故非多ニモ云云
問。先其隨眼根名眼識等意何。答。論云。隨
根立名具五義故。五謂依・發・屬・助・如根
謂依於根。根之所發屬於彼根。助於彼
根如於根爲言
問。此五義意何。答。疏云。此中第一依根之
識。彼有二義。且如眼識。眼中之識故名眼
識。依眼處所識得有故。此第七囀所依
由有眼識得有故。此第三轉
第二根所發
者。彼云。眼所發之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
識亦變異。如迦末羅病此云黄
色病
損眼根故
所見青色皆以爲黄。非壞色時而識名壞。
第三屬於根者。彼云。屬眼之識故名眼識。
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故。此謂生依。
非染淨依・及根本依・引發依也。第四助依
根者。彼云。助根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
有所領受。令根損益。非於境界故。第五
如於根者。彼云。如根之識故名眼識。根・
識二法倶有情數。非彼色定是有情云云
法華疏云。如根者如根
明昧。識亦明昧。云云
問。又隨境立名者。其義云何。答。論云。或
名色識乃至法識。隨境立名順識義故。謂
於六境了別名識云云疏云。了境名識。即
隨境立名順通シテモシテモ名識之義故。謂於
六境了別名識云云
問。此隨境立名是盡理義歟。答。是一相義。
有相濫故。故論云。此後隨境立六識名。依
色根未自在説。若得自在。諸根互用シテ
一根發識縁一切境。但可隨根。無相濫失
云云
問。其若得自在者何位耶。答。疏云。何名自
在。如佛地論云轉五識時總シテ。二解或從
初地即名自在。無漏五識現在前故不正
義也
或成
佛時。成所作識方起故。然有別義。入地
菩薩無漏五識雖不現前。得後得智第六生
法空後
得智
引生五識於淨土等中現神變事。何
妨五識一一通縁一切異境界。不思議力
引生故。或有別義。七地已前由有煩惱現
行不絶。未殊勝故不名自在。入八地已
去煩惱不行。純無漏起引生五識可得互
縁。方名自在云云此後二義依佛地論第二師説中
云因位之中有漏五根。更有二

今謂。法華論云。謂諸凡夫人以經力故
得勝根用。未入初地位乃至一一根中悉能
具足見色聞聲知香味觸等。諸根互用故
玄賛有二義。一義如唯識論。一義云。若加
行力分亦得者。地前ニモ亦得云云故知。諸根互
用通地前地上也
問。諸根互用者如何云互用耶。答。樞要有
二師義。初師義中更有二義。一云。一一識體
轉用成多。非轉法體云云二云。恐壞法相。
但取自境皆是實境。所取他境皆是假境。
以識用廣&MT01302;非得餘自相。恐眼耳根得三塵
時。若至能取ラハ壞根不壞境。若不至ラハ
境不壞根。餘三根取色聲亦爾。皆有此過
云云後師云。一一根處遍有諸根各自起
用。非以一根得一切境。以諸根用各遍一
切故名互用云云
問。此二師之中以何爲正。答。燈云。然法師
意存第二解云云存初師第二之解爲言
問。初師第一解及後師解有何失。答。第一解
有壞法相之失。後師解有非互用之失也」
問。釋第三能變有幾門。答。有九門。即以
九頌釋之。頌云。次第三能變。差別有六種
第一辨能
變差別門
了境爲性&MT01302;&MT01302;第二自性門
第三行相門
善・不善・倶
非・第四三
性門
此心所遍行等三句第五相
應門
皆三受相
第六受
倶門
依止根本識第七所
依門
五識隨縁現等
四句第八六識
倶轉門
除生無想天等三句第九起
滅門
然初
遍行觸等之五頌第五相應門之義也具如
  ○識相應門
問。六位心所名識相應之意何。答。具四義
故名爲相應。謂一時同。二依同。三所縁等。
四事等也。疏引伽云。五十一説。由四等故
説名相應。謂事等處等時等所依等。事・處相
似名之爲等。時・依・定一名之爲等。正與
此同。今約見分爲行相影像相分爲所縁
自體名事乃至時謂刹那。定同一世。依謂
依根。倶有・無間。不取種子。以各別故
八識種子各別故。
不可云依同也
即以四義解頌相應。謂除
行相。或雖不同亦兼取彼云云彼者行
相也
問。其時同等之意何。答。心王心所必同時
起故名時同。心王所必依一根故云依
同。眼識心王縁青等時。遍行心所亦縁青
等。心王心所所縁青等影像相似名所縁等
耳鼻等
准之
心王體一。心所各各亦有一體。彼此相
似故名事等也
唯識義卷第一本終



唯識義卷第一
 釋眞興撰 
問。以此四義有所簡耶。答。以時同簡前
後。謂一聚心王心所必同時起故。簡餘前後
起之心心所爲言以依同簡別識。謂眼識與
倶時意識縁一青色時。所縁是一。然眼識
以眼根爲所依。第六以第七爲所依。所
依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識爲言
所縁等簡別見。謂第六第八同以第七爲
所依根。然第八識唯縁三種境。第六識遍縁
一切法。所縁各別不可云相應。故云簡別
爲言以事等簡體多。謂眼識與倶時第
六共縁一青等之時。眼識一聚心王心所各
各體一。故以相似名爲相應。若加倶時第
六聚之心所名眼識之相應者。有心王體
一心所體多之失。不可云相似。故云簡體
爲言耳等
准之
又可云以第六識聚望眼識聚
中若心王若心所之隨一之時。第六識聚其
體即多。不相似限識一體之心王一體之心
所。故不可云相應。故云簡體多餘識准之
可存此義
問。以四義名相應者何。疏加行相同義
爲五義。答。其一相之義也。非理盡義
問。云爾意何。答。疏云。行簡依&MT06279;其境
云云北抄云。即是第六第八皆依第七。其
境各別故不相應云云是則前所縁等之義也」
問。若爾不可用行相同義耶。答。疏云。或但
四義。唯除行相。以各別故一一應思。非
無所以云云故知用之無失也
問。約心所有六位其何。答。一遍行。二別
境。三善。四根本煩惱。五隨煩惱。六不定也。
即頌云。初遍行トイフハ觸等&MT01319;等取作意
受想思。
次別境謂
欲勝解念定慧。所縁事不同此一句釋
別境義也
善謂
信慚愧。無貪等三根等取無
瞋無癡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煩惱謂貪嗔・癡・慢・疑・惡見。隨
煩惱謂忿・恨・覆・惱・嫉・慳・誑・諂・與害・憍・無
慚・及無愧・掉擧・與惛沈不信・并懈怠・放逸・
及失念・散亂・不正知。不定謂悔・眠・尋伺。二
各二云云二各二者釋
不定義也
問。其名遍行等之意何。答。觸等五法具四
一切無處不有。故名遍行。欲等五法於所
樂等別別境轉。故名別境。信等十一唯善心
倶。故名爲善。貪嗔等六煩惱根本。故名本
惑。忿等二十本惑等流。故名隨惑。悔眠等
三性不定。故名不定也。故論云。如是六
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縁別別
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
本煩惱攝故。唯是煩惱等流性故。於善染等
皆不定故云云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