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 (No. 2316_ 基辨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爲方便引向説一切法相。此是爲異。問。教
分記中以瑜伽對法攝論等文爲始教。以
佛性寶性等論爲終教。然彼記中以三時
教爲始終二教如何。答。説法相差別。無
如瑜伽對法。故爲始教。非以論全爲始
教。既云多分故。以寶性佛性等論爲終教。
亦此約多非取全分。既如以起信論爲始
終頓三教。故以一論全或爲始爲終等非
賢首意。問。以始終二教爲阿含門。大乘法
相亦爲阿含門耶。答。阿含門者施設方便
義。以終教依言眞如等爲施設。以絶言眞
如爲實。故成唯識等中法相詮言爲道理
俗。世俗此方便門。以離言中道爲實故。賢
首與慈恩意全同。問。慈恩家所言離言。與
賢首家頓教離言。何如同異。答。頓教離言此
離言絶相。云言説頓絶理性頓顯解行頓成
等故。只此簡非漸現。今慈恩所言離言如
食油蟲。強云離言。廢言詮顯眞理。故云廢
詮談旨。非頓非非頓。非漸非非漸。故慈
恩家離言不可名頓或漸。故名離言中道。
稍有所違。至眞理全無相違。上來辨乘教
同異門竟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上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下

 東大寺西室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八識聚相門第五
觀八識一聚現起相。本末識相非即非離。心
言倶絶。若有學人欲通達眞唯識。須審觀
識聚相而至離言境。欲觀識聚先觀八識
別相。次觀總相。次觀不可知。次觀種現同
處。次觀非即非離。如是觀則漸至識聚離
言境。觀別相中。六識別相麁易可了。如成
唯識廣説其相。根本及末那相雖論中縷説
其相。而行相不可知頗難了達。所以樂學
大乘法相觀眞理者。先須觀本識離言之
境。此觀不徹不能全通唯識。今當略明識
聚之相。明識聚相有五門別。初明八識別
相。二明八識總相。三明不可知相。四明種
現同時。五結歸非即非離。明八識別相中
分爲三段。初明本識。二明末那。三明六轉。
三段之中各有問答分別。初明本識別相
者。然夫本識之爲體也。湛爾恢廓。寂焉微
密。細之又細。豈出似智之表。恢之又恢。猶
存聖言之宗。非智表也。極喜尚不見其體。
在言裏也。小果全無談其状。欲言大矣
收微塵體無減。欲言微矣遍大千相無
増。獲之於有一事異處而離。引之於無萬
物同時而即。何以言之強名謂阿陀那。自
非目撃之諾捨置之記。誰能開是識於離
言。演深細於絶慮者哉。所以大慈尊等無縁
大悲傷彼我愛妄風動識海而易漂。愍本
熏眞識睡長夜而難覺。於是同體智力堪
論中道開演阿陀那深細相。欲使論義師
暫開三相遍探無盡之起瑜伽師僅觀一
識遂達萬境之如。所論雖廣可略而言開
三位於眞識總括三無差之廣説。示種現於
同處。普綜一眞法界之幽致。至如華嚴帝
網重重之極談法華三周如如之本懷。鷲峯
無相之宗鶴林一味之趣。凡此等教。衆典之
肝心。一以貫之者其唯眞實識乎。深密經説。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於凡
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阿陀那識之
相既其如是。開則窮盡法界爲相。合則三
位三相爲標。三位之内容凡聖而不亂。法
界之相同一識而混融。是以開合自在。遣
存無礙。開而不多。合而不少。遣而無減。
存而無境。是爲阿陀那識甚深細之相也。
然以此識體相微細。從來學者尠見其眞。良
由各守俗習而牽文膚受而不能至實。所
以不近慈尊之意。或執賴耶而不知阿陀
那。或爲胸中色物之執。或以心念而混
眞心。今正示此識相令至離言之境。庶同
趣者消息之耳。略標本識相竟 問。何故
本識之體遍收微塵及大千界。相無増減
耶。答。本識以種子有根身器世界爲相分
也。四分合成名識體故。此三種境即本識
體。種子者謂善等三性。世出世間一切種子
因相。有根身者謂内五塵五根。器世界者謂
外五塵。山河草木乃至穀麥塵芥。收微塵者。
纔擧一小塵觀察其體。小塵盡本識全。所
以者何。此即本識相分四分合成名識體故。
雖隨縁現一小塵相。於此小相本來一切
三性。世出世間種相圓滿成就。種現同處不
可分別。故一塵相即盡一切。於内塵少
分相亦復如是。但隨縁助見一相耳。本
地分説。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
子。若於一處有染欲。則説一切處有染欲。
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説於一切處得離
欲。由如是等義故一小塵相盡本識全。此
云收微塵相無滅。又遍大千界者。收小塵
本識全。即亦遍大千界。所以者何。纔擧一
人趣而觀其異熟。他三千大千界自界地相
即一人趣全體。成唯識説。設生他方自地彼
識亦得變爲此土。又如是於遍他大千人
趣體。法爾具足界趣生等有漏無漏一切種
相。本地分説。隨所生處自體之中。餘體種
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無色
一切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界無色
界一切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色界一
切種子。是故一一自體中皆有一切自體種
子。又成唯識引阿毘達磨經頌言。無始時來
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由如是等義故。一人趣全遍大千界。一切
種同時具。相既如是。餘界地趣遍大千界。
一切種相同時具足同處顯現亦復如是。所
以本識體相遍大千界。爲全分體故云遍大
千體無増。由如是道理故。審觀人趣現相。
此非人趣。餘界地等種相同時顯現爲本識
故。亦是非非人趣。隨業障縁。唯見一趣體
故。一一體相即一切相。同時凝然心言倶寂。
又本識體相此非微細。遍大千故。非非微
細。一小塵亦本識全故。是名本識離言之體。
問。何故云於有而離於無而即耶。答。以依
他有觀本識體。彼彼縁起各別存能所差別
相。故云異處而離。復於其隨縁現別相。以
空智觀察則能所倶亡。平等平等。萬差境界
同一本識現相。一一體全。渉入如是安住名
安住無所得。亦名通達眞唯識理。故云萬
境而即。又如是即離喩之舍屋現相。不見
舍總相而但見椽等。椽與柱桁一一能所
各別。異處而離。然忘椽等相。能所冥合。但
見一舍屋。則椽柱等萬差。境歷然一一舍屋
體相。此云異處而離同處而即。問何故云
開三位於眞識括三無差之説耶。答。本識
三位者。成唯識疏云。謂此識體總有三位。一
我愛執藏。現行位即唯七地以前菩薩二乘
有學。一切異生從無始來至無人執位。謂
名阿賴耶。此名執藏。二善惡業果位。謂從
無始乃至菩薩金剛心。或解脱道時。乃至
二乘無餘依位。謂名毘播迦。此云異熟識。
至無所知障位。三相續執持位。謂從無始
乃至如來盡未來際利樂有情位。謂名阿
陀那。此云執持。或名心等。是一切法。眞實
種子。如是三位雖名有別。體識全一。建立
初二位名顯本識隨縁現凡聖染淨自成
差別相。施設最後位名示本識體本熏種相
圓滿成就凡聖本性全無差別。所以擧本識
體非賴耶非異熟。二位即是阿陀那故。亦
非非賴耶異熟。離阿陀那無賴耶異熟故。
此是識體以勝義智審觀察。則心言倶絶。
如解深密經説。若菩薩不見阿賴耶不見
阿陀那。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善巧菩薩。此
文即是説心言倶絶之義。又如華嚴經説。心
佛及衆生是三無差別。此文意言。心者謂阿
陀那。法爾種相圓滿成就。佛者謂一切淸淨
心現。衆生者謂一切染汚心現。而種現同一
故。於法爾種種現同時。於佛現相亦與舊
種體一。衆生亦爾。所以心與佛衆生全體
同處。是三無別。示識三位非即離故。故
云開三位示三無差。問。何故云示種現於
同處普綜一眞法界耶。答。明種現同處慈
尊誠説。護法所務而唱也。瑜伽論説。復次
種子云何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爲種子。
亦非餘處。即諸行如是。種姓如是等生。如
是安布名爲種子。亦名爲果。此中果與種
子不相雜亂。何以故。若望過去諸行即此
名果。若望未來諸行即此名種子。如是若
時望彼。名爲種子。非於爾時即名爲果。
若時望彼名果。非於爾時即名種子。是故
當知種子與果不相雜亂。譬如穀麥等物。
所有芽莖葉等種子。於彼物中磨擣分析求
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餘處。然諸大種如
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即穀麥等物
能爲彼縁。令彼得生。説名種子。當知此中
道理亦爾。成唯識中護法師云。若與所熏同
時同處不即不離。乃是能熏三法展轉。因
果同時。如炷生焰焰生焦炷。亦如束蘆更
互相依。因果倶時理不傾動。此等論文明種
現同時義。由如是種現同時義。審觀本識
縁起相。則且約顯現欲界人趣果體。於此
果體餘界餘趣種子一一圓滿具足。然此一
一種子與現行同處故。於欲界人趣果體現
行處。餘界餘趣種子同時同處現行。如界趣
生一切同現。一切諸法至微塵數亦復如
是。若爾何故現見人趣。餘趣不現。謂諸界
趣雖同時現。由我愛執藏一界趣果體。但
見一界趣相。若住眞唯識理。如實達則分明
覩見阿陀那識法爾本熏一切種相圓滿成
就。種與現同處故。一切界趣同時顯現。所
以言雖見一一切同處顯現。如前所明舍
屋之喩。當自準知。此名一眞法界體妙離
言。故云種現同時綜一眞法界。略明本識
相竟。二辨末那者。然夫末那之爲體也。種
姓固有。本末所以倶具。現相隨縁平不以玆
互起。但以本識未甞不末即末以辨於本
末相未始不本即本以明於末。末末故
但非末相。本末本故獨非本相。非唯本故
我愛既亡。非唯末故執藏隨喪。竭染源有
寄則有四惑雲銷。挺淨法之無虧則十平斯
顯。若夫翻之名染末那。亦名恒行不共無
明。是故賴耶之品藏我愛於妄心。業果之位
虧平智於實識。妄熏一發四惑始起。于定于
散或佷獨意。倶與不倶或戾五識。於是五
十一數波激妄風。二十四假影動爝火。遂
使四智赫日匿輝迷雲。四寂明珠埋彩妄
塵。如來大悲憫此迷妄燃中道炬。悼斯沈
淪高建法幢。自淨法界等流教法。使聞思
意數數熏習還發本熏復平等智任運自在
縁十平性。然則迷悟之因此識爲本。有漏
之因亦是爲正。梵名末那。此翻思量。標思
量之性相通因果而顯實。今即染還淨。融
體相寂。如是言末那之別相。三明六轉者。
相麁易知。如成唯識中廣説。上來説八識
別相竟 第二明八識總相者。如阿毘達磨
契經説。諸法於識藏識於法亦爾。更互爲果
性。亦常爲因性。此頌文中。諸法謂七轉識。
識謂第八本識。更互爲果性等者。若約種生
現。則本識能攝藏故名因。七轉所攝藏故名
果。亦約現生種則七轉是因。即能攝藏。本
識是果。所攝藏也。故云互爲因果。成唯識中
釋互爲因果云。如炷與焰展轉生燒。又如
束蘆互相依住。唯依此二建立因縁。又楞
伽經説。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別故。成唯識
中釋此云。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眞勝義。
眞勝義中心言絶故。心言絶故者成立非即非
離妙理。由此妙理審觀八識總相。八與七
非異物。以種與現不可離故亦非一物。種
現能所各歷然故。且擧本識。於第八識七
轉種相各各具足。此第八相即識體故。七轉
即第八體。所以不可言異。而七轉種望自
現行。全體同處不可分離。故本識全即七轉
識故。亦不可言異。而復八識所縁行相
相應歷然差別。亦非定一。如擧第八七
轉相望非一非異。七轉一一自互相望亦復
如是。又擧一針一草。審細觀察。針草是五
塵故五識必具。五識必有同起意識。而此針
草爲第八器界相。於同時處一切種具。即
第八識。雖種現體同處。隨我愛之縁執現
針草業果相。我愛縁執即是末那。所以擧一
針一草各八識心心所相圓滿成就。如於
針草八識圓具。於山河大地及有根身亦復
如是。又如是八識聚相周遍大千。復收微
塵。而其遍與收相非一非異。何故非一。大
相各異故。亦非定異。定異應非一
有情感果故。所以眞勝義中心言倶絶。此是
言八識總相 第三明不可知相者。本識行
相極微細故。難可了知。或此所縁内執受
境亦微細故。外器世間量難測故。名不可
知。本識性相不可知故。當知七轉識相亦不
可知。本與末全同一處故。不可言本是不
可知末是可知。而言六轉相麁易了約理世
俗。非眞勝義。又七轉性相既可知故。當知
本識體相亦爲可知。八與七轉全同處故。
不可説八是不可知七必可知。而説第八
不可知相。約理世俗。非眞勝義。眞勝義中
八識聚相非可知亦非不可知。心言絶故。
此是辨不可知已。第四辨種現同處者。
如上本識別相下具明 第五明非即非離
者。成唯識説。心心所差別相此依世俗。若
依勝義。心所與心非離非即。諸識相望應
知亦爾。是謂大乘眞俗妙理。如上已辨。不
類繁述。如諸識及心與心所非即非離。四
分相望亦復如是。成唯識説。故心心所四分
合成。具所能縁。無無窮過。非即非離。唯識
理成。故知非即非離心言倶絶爲八識聚相。
上來大文第五辨八識聚相竟
  能所熏相門第六
熏謂熏發。習謂數習。内種必由熏習生新
熏長本有。親能生果是因縁性。存三義故
立熏習名。三義者。一所熏四義。二能熏四
義。三令生長種子。能所熏之四義如攝大
乘成唯識等廣説。然夫安立能所熏義。但約
因位新熏。非説果上舊種。至佛果則無所
熏故亦無能熏。因位義者。雖阿陀那本有
熏種圓滿成就。有染末那。恒行我愛虚妄
熏習。與此倶諸識亦以染末那爲正因故。
或自性或相應或所縛或所隨或相屬等。悉
爲有漏隔執差別。所以堅住性起勝用可熏
合轉増減有無不同如是。隔執差別之相離
依他起外無別物。即隱密佛性故。由能所
熏轉而生長新與本力。遂使全現佛果圓
滿無増無減淨識舊種。又現有漏雜染法相。
由妄熏淨識種。此亦於阿陀那舊種圓滿成
就。同一時處雜染縁起。於染與淨無有二
阿陀那。由如是道理而審觀能所熏相。能
熏與所熏識倶生倶滅。三法展轉因果同時。
能與所全非即非離。且擧異熟識非唯能
熏。自體勢力劣故亦爲非唯所熏。與七轉
識種現同時。七轉即第八故。以第八爲所
熏義全能熏是所熏。反擧七轉亦復如是。
七轉非唯所熏。自體非堅住故亦爲非唯
能熏。與第八識種現同處。第八相分即七
轉現相故。以七轉爲能熏之義全所熏是
能熏。成唯識説。能熏所熏自互相望同時同
處不即不離。由妄熏力雖有能所之別。至
勝智義能相所相同一時處。同一縁起。等同。
一味。唯一眞識。如是眞識現亦不現。倶名
如來淨識舊種絶能所熏。問。若如是則何故
所熏四義中立可熏性義。遮無爲堅密法非
所熏耶。答。對能熏以立所熏故。若無所
熏亦無能熏。約如幻虚疎義以遮堅密。約
無爲義舊種圓成。能所倶亡。所以遮無爲
非所熏。此是約非即門而説。若約非離門
則如幻虚疎能所熏相全體眞如。就此義邊。
起信等論説染法熏眞如。如實義則彼論説
染淨熏心體。以如來淨識舊種名爲心體。
以法爾本熏故亦名眞如内熏。如深密經
説四智品爲圓成實。能所熏義於新熏長
本熏義邊施設安立。故護法宗建立新舊合
成之義云新長舊。此即染淨熏心體也。亦
名染淨熏眞如。問。若爾何故慈恩法師破
無明熏眞如義耶。答。此乃立成熏習如來
淨識舊種圓成實性之義。此非立破。何者
爲末代有情根器漸劣聞説眞如内熏。固
執文勢弄蕩眞如。謂爲熏偏理者。法師
破熏眞如之義。令盡固執。方乃得入眞
識一味體妙離言。故爲成法爾熏。還破眞
如熏義。問。若言眞如内熏示阿陀那舊種
又於新長舊種立能所熏義。何故成唯識
等中説熏賴耶。或説熏異熟識耶。答。賴
耶異熟阿陀那三位差別。其體全一。自異生
乃至第七地。我愛藏勝故名賴耶。而異熟阿
陀那名全不相捨離。此位熏習説熏賴耶。
又異生乃至金剛心。善惡業果識現。故名異
熟識。而阿陀那名全不離。此位熏習説熏
異熟識。又若説熏本識。必存熏阿陀那義。
成唯識説。根本識者。阿陀那識。染淨諸識生。
根本故。此是法爾舊種。凡聖無差識相。染淨
新熏長本種義名熏本識。亦名熏阿陀那
識。故全無相違。此第六能所熏門已
  新舊種相門第七
種謂道理。此俗非眞。安立新舊合成之義。
護法論師所自得專唱也。是以一識離言染
淨倶融。三法超情縁起同一。成唯識説。三法
展轉因果同時。又説大乘縁起正理。深妙離
言。因果理趣顯然。遠離二邊契會中道。今
欲辨此義安立三門。初辨種子。二辨新
舊。三辨合成結歸非即非離。初辨種子者。
一切種子差別之相約理勝義。非眞實理。眞
實理中心言絶故。非種非現。彼此種相全
相離相唯一眞識。法界現相。此名一實如。
亦名體妙離言。名眞實種子。成唯識説阿
陀那識是一切法眞實種子。瑜伽攝論亦立
六義辨種子體。説唯本識是種非餘。六義
一一遮表具説。今審觀種子體。非唯第八是
種子體。種現同處。七轉即第八故。七轉亦是
應名種子。第八識亦非種子體。種現同處。
第八即七轉故。第八亦是名非種子。所以種
子體非第八識非非第八。非七轉識非
非七轉。識相離言以爲眞實種子。問。種子
六義中立刹那滅義。以遮常法。何故今以
一實如相爲眞實種子耶。答。爲戲挵偏理
膠執常法者。施設此義。復爲戲執刹那
滅者立第二第三義。全刹那滅而常恒隨
轉義同一時處。餘義準此應知。問。有七轉
亦名種子義。則何故立恒隨轉義耶。答。爲
小乘等弄蕩六轉不知本識具法爾舊種
者。安立此義顯法爾舊種前念後念自類相
生長時一類。大乘所談轉識非安立故。非轉
識亦非非轉識。非如小乘等唯安立而弄
轉識。問。道理勝義與眞勝義如何別耶。答。
理立二種相宗祕談。貞慶長乘專傳習焉。云
何爲二。一者道理。謂對不道理若談道理。
則必遮不道理。事理之理亦爾。對事以名
理故。若云理必遮事。此云偏事偏理。如是
道理望眞理則雖世俗相。對世間勝義則
名近眞理。就相待門名云道理。二者眞理。
謂道理不道理。事理相性。同一時處。凝然顯
現。非對事相非對不道理。非事非理。非
道理非非理。非相非性。而亦事亦事。亦相
亦性。亦道理亦非理。心言倶絶。其體顯然。強
名之爲眞理。具云眞勝義唯識理。略中言
名眞理。此即圓滿成就。法爾舊種。一實如
相 安立種子有二種相。云何爲二。一世
俗種。謂有無漏。善等三性。彼此相對差別之
相。名爲種子。所言道理勝義所談。二眞實
種。謂雖實有無量無邊差別種相。而無差
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眞識。此義云何。以
眞識相凝然常故不作諸法而一切相同一
時處如惡叉聚圓滿成就。此名平等一味。
是故彼此倶亡倶具。此名眞實種子。若爾以
何義説種子義。爲差別相。以依證得世俗
相示説差別相。名爲種子。眞俗全無別故。
非有差別非無差別。不即不離。體妙離
言。心言倶絶。此爲眞實種子。辨種子已。二
辨新舊種者。此分二段。初辨新熏。次辨舊
種。初辨新熏者此有二種。一染法新熏。謂
無始來數數現行雜染熏習法爾舊種而縁
起差別相。隨執全體固執。此名虚妄唯識。
乃至通達究竟二位。分滿達眞識故。隨證
自得斷盡。二淨法新熏。謂有諸有情無始
時來有無漏種。不由熏習法爾成就。後勝
進位聞正法時。亦熏本有無漏種子令漸
増盛。展轉乃至生出世心。此位名通達位。
此時無漏始起。隨起復熏成種。此淨新熏。
自此位至金剛喩定現在前時。引極圓明
純淨本識。淨法新種皆永棄捨。若爾何故十
地位中得有新熏。謂淨法新種若不熏習。
舊種不増。若不増則不得引極圓明純淨
本識。種是淨法。而有漏法爲増上縁所熏
習故。至引果圓滿位。畢竟不生。既永不
生。説爲棄捨。此辨新熏已。次辨舊種者。
謂無始來法爾熏習相續不斷。乃至如來盡
未來除利有情位。此有二種。云何爲二。一
種種相望。不斷熏習。謂眞識相雖常恒熏。
爲染末那所執藏故。於一切法法爾舊種
有漏界相現前不斷。雖與舊種同處不名
自舊種生。名自賴耶生。賴耶者根本識爲
雜染所熏之名。慈恩法師釋勝鬘經説一
切煩惱藏。云煩惱有漏虚妄不實能覆眞如
名空如來藏。又眞興法師釋楞伽經説阿黎
耶識名空如來藏。云有漏第八識名空如來
藏此等釋意。隱法爾種爲如來藏。以雜染
法名空。雜染本來空而能隱覆如來。故名
空如來藏。何故於雜染位不名法爾種生。
謂於有漏位諸識現相。虚妄唯識。異法爾
故爲不現起眞識。非實不現。但由染末
那熏不隨本有現起。名不現起。不現起
故前念後念種種相望不斷熏習。此自無始
至地前終法爾種相。二種現相望不斷熏習。
此有二種。云何爲二。一分淨熏習。謂自通
達位至金剛喩定現在前時。眞識法爾之相
一分現前名分淨者。二滿淨熏習。謂果圓滿
轉。大菩提。成唯識説。此雖本來有能生種。
而所知障礙故不生。由聖道力斷彼障故
令從種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續窮未來際。
此即四智相應心品。此中四智心品謂淨法
界之相。菩提涅槃即無漏界。菩提與涅槃同
一時處。非即非離。此名佛果圓滿。亦名法
身。至辨果唯識下當具明。此中言本來能
生種者。此即不空如來藏。慈恩法師擧唯識
異名名如來藏。亦名法身。又釋勝鬘經説
不離不思議如來藏云。涅槃無漏。體是無爲。
非虚妄法。由延善縁斷諸煩惱。漸次智起。
方便顯證名爲涅槃。體性非空。因空所顯。
空之性故。煩惱覆位名不空如來藏。出煩
惱時名爲法身。此釋文中。法身有三。至下
應明。此即菩提涅槃。而出纒位菩提與涅
槃全體無二。同一處所。是以於在纒時。法
爾種相不變異性名不空如來藏。以本來離
障義名本來自性淸淨涅槃。眞興法師釋
楞伽經説具足熏習無漏法故名不空如來
藏。云法爾無漏種子名不空如來藏。由此
等釋。論中云本來能生種。是本熏無漏種即
不空如來藏。所言本來自性淸淨涅槃。上來
以二段文辨新舊種已。三辨合成結歸非
即非離者。審觀新舊合成之相。於染淨新
熏賴耶識。賴耶與阿陀那淨識全體無二。
是以染末那熏習時。法爾舊種全體爲雜染
法。生新熏種爲阿賴耶。賴耶染法非隨舊
種。空與不空相有別。故非非隨舊種相。
舊種體全爲雜染故。由如是理成立新舊
合成之義。以示凡聖體一之相。新本二熏雖
相非即。同一時處全是不離。此爲護法正義。
上來第七門已
  三祗劫相門第八
劫名有多釋。如常所談。安立三祇時量。大
果必酬萬行。萬行期大果故。塵數法門無
邊行願。豈短時脩集耶。成唯識説。果圓滿轉。
金剛喩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麁重。頓
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問。
如是脩集時量長遠。何日成佛。慈恩法師
答此義云。攝大乘説。處夢謂經年。悟乃須
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刹那。時劫長遠。
唯分別故。貞慶長乘成此義云。總大乘意。
一切諸法無有定相。於色心等如幻虚假。
日夜劫數豈定固執。故長短時行解心定。劫
數多少偏心所作。若三祗執實不攝刹那
者。攝須彌於芥子。湛海水於毛孔。其義何
成。彼即大小相入。寛狹融通。雖大小相入。
小大全不壞。雖長短隨思。短長亦不失。所
以三祇攝一念而三祇尚長。一念攝三祇
而一念亦短。列子夢裹三生。盧生邯鄲夢事。
皆是覺前刹那。夢裏歷年不壞覺前刹那。覺
前刹那不壞夢事歷年。自心所作雖長短
異。諸法不思議彼此互相攝。如是審觀時量
之相。非三祇劫非非三祇。非一念頃非
非一念。非即非離心言倶絶。上來辨三祇
一念已
  三佛性相門第九
唯識有多名。其中契經約法身因。名爲佛
性。相宗於是安立三佛性。云何爲三。一理
佛性。謂一切法相眞如理。雖有客染而本
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徳。無生無滅。湛若
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二行佛性。謂有無
漏萬行種現不闕成就。三隱密佛性。謂煩惱
陰界入等。是所斷法生能斷智。如糞爲火
因。此三如次圓實依他遍計之三。觀理佛
性非理佛性。行性相眞如理。不見理性。非
行性等故。非非理性。此無生滅。行性生滅
法故。行性非行性。不見理性。無行性故。
非非行性。行性此縁起故。隱密性非隱密
性。離理行二性無此性故。非非隱性。生
智相各別故。由此三佛性是離言中道。因
三佛性立五種姓。如五姓義中
  果唯識相門第十
果唯識相。此無漏界。不思議善常。無漏者表
離雜染性淨圓明。界者此性。唐攝論中説無
始時來界。以是一句對覈梁論。言無始時
來性。一之梵言含界及性二義。明知界性不
可分離。性者謂淸淨法界。界者謂四智心
品。法爾種相。又界者謂淸淨法界。性者謂
四智心品。各別體相。淨法界非淨法界。離
四智無故。非非淨法界。四智各別縁起故。
非四智非非四智。準而應知。俗故淨法界
與四智相有別。眞故相無別。此爲果唯識
相。又此果識名爲法身。何等法身。五法爲
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
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
來眞淨法界。云何以淨法界爲法身。法者
謂無邊際。眞常大功徳法。身者謂所依止義。
所依止者此依義。非所依。淸淨法界爲四
縁故。一切顯現故名爲依。名此爲身。受用
變化平等實性。大功徳法所依止故。名爲法
身。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
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
眞實功徳。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
未來際。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
微妙淨功徳身。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
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
身。此二身以功徳聚集名爲法身。此中依
者謂不變義。聚集者謂隨縁義。不變與隨縁
雖是非即。全不可離。法身非即非離。離言
絶相名果唯識。自性身依法性土。受用身
依彼彼受用土。變化身依變化土。此亦非即
非離。離言絶相亦復如是。又淨法界無生滅
四智品隨縁現倶説爲常。如何爲常。謂淨法
界無生滅無變易。説名自性常。名凝然常。
四智現中受用名不斷常。變化是相續常。凝
然常是不變異性。相續不斷此隨縁現。不變
與隨縁雖是非即。全體非離。其相寂默故
名大牟尼法。又四智心現中變有漏不善等
相。亦淨法界一分故。同此識相故。本來法爾
相故。於四智品隨縁顯現。如異生性識雖
現無漏善染熏力故是似無漏染汚識相。佛
識所現有漏等此淨法界顯現相故。是似有
漏全無漏善。眞似差別是分位假。實是唯一
識相。分位假亦由因縁假起故。隨縁現是淨
法界相。故名無漏善。成唯識説。佛識所變有
漏不善無記相等。皆從無漏善種所生無漏
善攝。佛地經説。如世界中五趣可得。所謂
地獄餓鬼畜生人趣天趣。如世界中欲色無
色諸可得。如是如來觀察智上無邊因果。
五趣差別。三界差別。具足顯現。親光論師釋
云。此中意説。妙觀察智普能觀察一切境
故。遍似一切諸界趣生煩惱業等所感諸行
成熟所攝心心法等因果相現。此察智心品
與餘心品相。俗故相有別。眞故相無別。故
皆同一處相。大圓鏡智以於一切皆不愚
故。雖能顯現一切影像。任運轉故而無分
別。如淨圓鏡現衆影像一切境相皆現其
中。此觀察智能現一切境相亦有分別。若無
分別則不能觀因果等事。然此境相如來無
漏心所變現。如明鏡中糞穢影像。雖似不
淨。實非不淨。心及心法縁境法爾。如諸異
生心縁無漏心上所有無漏境相雖似無
漏實是有漏。此亦應爾。唯識道理決定如
是。由此道理。佛果識上有漏等相非似相。
淸淨法界法爾相故。眞故相無別。故非非
似似衆生縁起故。俗故相有別。故復是非
有漏等。淨法界故非無漏相。似有漏等相故
心倶言絶。強名之名無漏。如是果唯識相
與因唯識相相望觀察。佛識與衆生識縁
起各別。雖相有二。全體離言。絶相無二。如
何無二。謂佛與衆生同是眞唯識而佛界縁
起與衆生相平等平等。全是無差。此之謂
大乘唯識妙理。問。若佛衆生同一唯識。全體
無二。何故立五十二位等行唯識耶。答。於
唯識性相安立五十二位故。此是法爾縁起
差別。五十二位差別之相約世俗説。非眞
勝義。眞勝義中五十二位非即非離。由此理
故十信非十信。與佛位同。唯識性故。非非
十信。行性縁起別故。乃至佛位亦非佛位。
與十信同唯識性故。非非佛位。行果縁起
別故。故云離言。所以成唯識中於識性相
安立五位。於餘不説。又攝大乘中於地前
位説三性悟入。成唯識中於地上位説三
性悟入。雖有實證相似之別。同一三性唯識
中道。且於十信信唯識性。一切行性此時
圓滿。所以者何。一切行性縁起種子。於一位
中種現同處圓滿成故。慈恩法師欲成此
義名唯識。爲究竟運名曰一乘。理智因果
具故。名爲寶車。説乘此寶車直至道場。是
故五十二位行性縁起法爾各別。此即同一
唯識相性。上來辨果唯識第十門已
    已依聖教及正理 分別大乘一切相
    功徳普施諸有情 願速等證菩提果
大乘一切法相玄論卷下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