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眞心要決 (No. 2313_ 良遍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依此方知。宣説門中三性爲極。自證門中無
性爲妙
問。七住前或退其位。雖信因果有退大
心。得二乘果設約理門何名如來 答。入
劫大心非凡所量。況信不退乎。初住尚應八
相成道。況後後位乎。但約七住。或約初地。
全無所乖歟
問。今此法力勝於餘法可速疾乎 答。此
事必然。是故大師理趣分疏釋經所説當經
十六大菩薩等之文云。此經所明實相之理
有大神驗。不經僧祗經十六劫便入初
學者雖有今立釋。効驗勝於餘法極
成不及異論。誰不懸心乎
問。中下二機何分齊乎 答。最下機者。經十
六生入於初住歟。准瓔珞經。一劫二劫乃至
十劫等之所説推量之也。其外可攝中品
機歟。但是私推。可恐
問。若爾一切菩薩修行實相觀皆可速證入。
由何而有遲速不同 答。種姓不同有此
別歟。智增菩薩自行增故。多分住於實相之
理。悲增菩薩化他增故。多分趣入虚假之觀。
皆是法爾種姓之所催歟。雖遲非愚。大悲
即是菩薩本故。是猶大旨實義難知
  二門隱顯
三性門者顯了至極。即以顯了爲徳。三無
性門順於隱密。即以隱密爲徳。對機説時
不如顯了故。若不顯了者所説相濫。屬引
機迷故。止言修門不如隱密故。若不隱密
者思惟甚多。難入一實故。所以説者可説
三性不離無性
之三性也
修者即亦可修無性不離
三性
之無
性也
然三性門之大綱者。談其如幻。不思議
事。從此相推顯於此事不即不離難思理
性。理以不言爲其本意。然不言者亦難令
知。不言而言。言而不言。豈如三性門哉。無
言之妙辨者寧非此哉。凡事理者皆不可言。
有爲非有爲非無爲。無爲非無爲非有爲。
設離爲無爲有餘言者亦皆非也。然而有
爲猶有假相稍可宜擬。故爲言依。無爲離
言都絕言分。故寄立事倚其自性。於理借
詞還取法性。最甚深也。以勝之義爲勝義
極。即此意也。重意云。等宗事相非如幻故。
一向離故。雖談雖觀不能顯理。餘宗談説
乖離言故。混事相故。亦復難及。獨處於
中豈非徳乎。無性門直指人心不説而傳。
是別事也爲言
  去春以來禪法風聞。求法人人間間來語。
愚心迷亂不得趣間。竊尋自宗致。暗暗
雖一旦度量。未及審定。殆似無詮。爲
遁謗罪。强求信解耳
  于時寛元二年十一月日
  小比丘良遍於竹林寺記矣


眞心要決後抄本

我弊室中宅識有一愚人妄執常見妄想當情
現相
以爲實事。多著俗諦隨事
差別
不信勝義。數數
來現現行亂吾正念。本來習故種子欲制不得。
然而志之所及聊迴方便。所謂問答也心中
簡擇
問是妄執。答即宗旨。皆對自心不假外縁。
然雖甚難治。願縁當得悟而已
問。我宗意者以何法門爲眞宗旨。答。廢詮
談旨是其宗旨。問。性相決判豈非宗旨。答。
一切法門無不性相。今所尋者是何門耶 
答。常途所談八識王所四分三量等差別
門。答。其世俗談。即四俗中第二世俗隨事
差別 問。以何得云。答。唯識論判此依
世俗。依理世俗不及始論 問。設雖俗
諦何非宗旨。答。夫於法門詮旨不同。詮則
淺近。旨則深遠。世俗爲詮。勝義爲旨。於其
勝義亦有多重。前三爲詮。第四爲旨。今
所論者即第四眞。問。若爾廢詮其義云何。
答。既云廢詮。何詮其義 問。設雖廢詮何
無其義。答。若有其義何不詮之 *答。雖
有其義此門不詮。答。有其義者何門有
耶 問。此門有也。答。此門有者何不詮之
 問。實事雖有。今故不詮。答。實事若有。
詮之應眞。不詮應假 問。設爾何失。答。廢
詮成俗依詮成眞。是名顚倒 問。實事有
者餘門有也。答。其失如前。眞俗顚倒 問。
然者無義耶。答。若無其義何不詮之 
問。若無其義云何詮之。答。可説爲無。是
其詮也 問。詮者即是詮顯其義。若無義者
詮顯何耶。答。其無義者即無爲義。詮顯其
義即是詮顯 問。既云無義。何無爲義。
答。無義之言無義爲義 問。無義之言何有
義。答。此無義言若無所詮。汝何須問言
無義耶 問。若爾此法非有非無歟。答。若是
非有非無法者。何不詮之 問。非有非無者
云何得詮之。答。可説名爲非有無。是其
詮也 問。既不詮有不詮無。何名爲詮。
答。若離一切言詮表者。何説非有非無言
耶 問。未離非有非無言也。答。若爾云何
名爲廢詮 問。離有無詮故云爾也。答。設
廢有無詮。未廢非有非無詮者何名廢詮。
廢一切詮名廢詮故 問。若爾此法亦有
無。答。若是亦有亦無法者何不詮之 
問。法體雖是亦有亦無。而此門中不詮之
也。答。體亦無者。是何門談乎。若此門者何
不詮之。若餘門者。俗諦爲實勝義爲假。亦
成顚倒 問。若爾何故總料簡章述離言中
道云勝義諦中雖一切法體或有或無。由
言不及非空非有。答。彼具文云。世俗諦
遍計所執情有理無。有爲無爲理有情無。勝
義諦中*雖一切法體或有或無等故有無
言還依世俗。問。若爾此法無其體耶。答。
答無體者何不詮之 問。體雖是無。無可
詮義故不詮也。答。體無之無即可詮義。無
義之無亦爲義。豈不詮哉。准前可*云 
問。若爾此法有其體哉。答。若有體者何不
詮之 問。其體雖有而無義故不詮之也。
答。即云有體。其有有義亦云無義。其無無義
准前可知 問。若爾依圓豈無體耶。答。誰
言無體。其旨如前。倶句倶非皆可准前 
問。若爾何故諸聖敎説諸法體義。答。其皆
詮門。非眞實旨 問。若爾何云廢詮妙理。
答。妙理之言還依俗説 問。若爾何故名爲
眞如。答。眞如亦是假施設名 問。若爾何故
本頌所説諸法勝義亦即眞如文判第四
眞。答。施設名中是最極故 問。若爾一切四
句皆非歟。答。若一切非何不詮之 問。若
爾一切四句皆是歟。答。若一切是何不詮之
 問。若爾此法如是法歟。答。若如是法者。
何不詮之 問。若爾此法非如是歟。答。若
非如是何不詮之 問。若爾此法云何得
知。答。若有得知何不詮之 問。若爾正智
無所知哉。答。若無所知何不詮之 問。
若爾正智云何證知。答。若時於所縁智都
無所得。是其證知 問。若爾云何名爲廢
詮。廢詮之言猶未廢故。答。且假此言還顯
離言 問。若爾何云談旨。談者即是言故。
答。今如是談即是談旨 問。若爾此言未
廢。何彼云廢詮。答。淨名由此閉口不言
 問。若爾文殊不二法門非廢詮耶。答。無
言之言雖言不言。不閉口中是爲至極。
若其閉口非説敎故是敎外也 問。若爾此
法云何修行。答。如止言議亦止思惟。不思
議者所謂是也 問。心無形質。縁慮爲體。
若止思念豈非無心。答。此難甚疎。夫心雖
無形質。而有不思議力。若善修者得無邊
功徳忽出生死。若惡習者招無量罪業輪
迴無絕。其善修者所謂常住正直之心也。
全非無心也。正直心者無委曲也。無*委
曲者無曲念也。無曲念者不起一切有無
一異倶不倶等强分別也。强分別者所謂故
思安立諸法。或執實有。或執假有。或執實
無。或執假無。或復執爲亦有亦無。或復執
爲非有非無。其一異等一切四句亦復如是。
如是安立置於意内堅執比度以爲究竟。
皆是邊路不當正理。故悉名爲不正直心。
是則分別二障無明之所起也。是爲十二縁
生根本之無明支。深迷涅槃寂靜之理。獨爲
流轉苦輪之源。一切迷理分別惑等從此而
起。能招後生雜染法也。所以欲速出於生
死。唯須永截分別之根。所言根者。即彼意
中安立執持之物是也。所言物者。即是當情
現之相也。設雖觀空。念置心中亦成物故。
何況餘者。是故一切皆應除遣。由除遣故
心中淸淨都無所住。明明不昧是爲直心。
契當眞實正理。是名中道。其正理者即此
心性。聖敎呼之名爲眞如。此直心者即其
理。聖敎名之無分別智。當知住於此心之
時。能契會己實性也。聖敎稱之理智冥合。
始得此心。一切邪執强是非心永不復起。
種子習氣滅盡無餘。見道位中斷分別
即此義也。得此心已。有爲萬像皆如幻夢。
雖見如不見。雖聞如不聞。凡所有相分
明了知都無所著。任運一一見聞觸知。譬如
明鏡衆像自現。是即名爲後所得智。如是
雖斷分別諸惑得見眞理。而其任運倶生
諸惑尚未離故。於諸事法不能自在。爲
除此故復數修習無分別智。漸漸斷除倶
生諸惑。分分成就難思妙行。是名修道。然
猶未圓未至究竟。最極微障猶有殘故。由
此即入金剛喩定斷彼極障。是名等覺。從
此無間入圓滿位事理究竟。名爲妙覺。五
位修行大概如此。所以頓證菩提之法。不
如制心常離一切曲念强思。夫心所安立
不溺四句之海。知不假功用。不拘八纒
之網。妄雲已睛大覺之山蓋顯。癡夜早明倒
想之眠寧殘。胸中夢寤有無都亡。眼前覺靜
邪正極明。夢寤常見眞如月。覺明自照有
爲之幻。論其疾則淸風非喩。何迷不拂。謂
澄亦明鏡猶濁。何像不浮。法界在于此
中廣過大虚。微塵盡其内淨超波水。
宜以之爲懺悔之玄底。審哉以之爲尸羅
之究竟。實果何果矣。性寂是菩提也。華報
何報焉。心淨即寶刹也。瑩而可瑩一心之
鏡。拂以可拂六情之塵。但以念厭念念塵
無盡。求明修明明鏡忽陰。一水不動澄湛
之性自淸。一心不亂寂默之理自顯。其不亂
者謂此直心。更無委曲。三世諸佛皆住此心
永無動轉。故稱妙覺。十方衆生悉迷此心
恣長執根。故名凡夫。愚夫顚倒迷此眞如。
故無始來受生死苦。聖者離倒悟此眞如。
便得涅槃畢竟安樂。其理誠哉 問。解深密
經分別瑜伽品廣説唯識止觀行相。十二分
敎爲其所依。大菩提心爲其所住。先能習
學所應聖敎得解了已。住空閑處思惟其
義修止修觀云云
取意
由此慈恩唯識章云。初
修習位隨所聞法託境思惟。令此觀心純熟
自在等文准此等文必有所觀之法門也。是
以慈尊敎授頌云。菩薩於定位。觀影唯是
等文
如常
正在定中思惟唯心之道理也。而
令所示大異此趣。直止分別都無所觀。
誰信之耶。如今説者一代所説無邊法門皆
成無用。非唯無用恐剩成障歟。併有所
立有念故也。可恐可恐。勿再言之。加之
今所指心正當無覆無記心相。豈以之爲
修行心乎。答。諸佛所説雖實無邊。所歸但
是斷衆生惑。衆生惑雖復無量。所歸但是
我法二執。是以一代敎諸無盡法門雖云
無盡。所詮只是爲除機執。其除執者所謂
即修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即離一切有無等
相明了妙慧。冥合自體微妙法性之一心
悟。諸敎至極唯此一事歟。恒沙塵數萬差法
門。唯爲得之種種方便。於此誰敢生一念
疑。依之解深密經先安勝義諦相品。一品首
尾併説無相離念妙行。自餘諸品毎品炳然。
本論本頌釋論章疏及諸敎説不能具擧。但
於建立三性無性等種種法初修習位託
境等者本自不遮。彼皆方便所修行也。故唯
識章云。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
便而入。非謂有空皆即決定。證眞觀位非
有非空。法無分別性離言故敎爲所依。
即爲知此方便之法入離言觀。以敎名詮。
詮者筌也。以筌捕魚。若得魚已即捨其筌。
如是敎詮爲方便門入離詮法。入已即捨
其詮門也。不能始論其義如常。今何執
著詮門安立。不信廢詮無分別觀。次無記心
疑縱奪答之。無奪而言。誰言此心是無記
心既指明了無分別心。豈是異熟闇昧心耶。
又非縁發威儀工巧。及非通果嬉戲之心。
寧亦餘三無記心耶。非有覆心彌勿論也。
若爾無記者是何無記乎。次縱而言。設無記
心既是明了。設有闇昧還亦明了。如是如
是數數修習。決定應引無相善慧豈非最
要。若言無記恣厭離之一向思惟種種相
法。何世得入無相法界。若云觀法入無分
別非無記者。設觀法門入不念位。那知
定非無記心耶。三性之心互相引起。等無
間縁甚以廣故。其相如常當知設觀微妙
法門。初修之時無記心疑甚難決歟。云然豈
可不修習耶。是故勸誘同法記云。其不設非
不。豈非不爲不即此意也。重宣云。大乘
理觀者拂心上塵。塵者所謂彼六塵也。拂
者所謂明了心中不念之也爲言 問。其方
便觀爲是必作然後止念。爲是頓入無分別
耶。若如前者。今所勸行所期無記。唯離
念心。其念若易止。何必須方便。强欲
之定成障歟。豈本無用之劬勞耶。其念若
難止。設須方便豈得止耶。强欲止之亦
成障歟。若如後者。方便觀門何位修之。若
以前者何云頓入。若以後者全非方便。旁
推徴之亦無用也。故敎所説種種法門無益
之難更不遁哉。次章云證眞觀位者。是指
見道實證位也子島釋今所論者我等當分觀
法事也。豈以彼文得爲證耶。勝義諦相品
等所説皆以爾也。全非證歟。次一切凡夫乃
至嬰兒畜生等類。無始皆有無分別心。所謂
五八及第六識五倶等也。如今義者彼豈皆
是其深觀耶。次彼離念位。定猶可有見色
聞聲等之事也。若全止之者。定歸無心。若
不止之者。更非離念。可謂此事於我等分
都不可得。以之思之。初修習位隨所聞法
託境思惟者。初心始行定有所觀。所謂三
性唯識等也。常觀察之漸漸練心。所取能
取次第伏離。遂入實證無分別也。忽止分
別都無所觀。恐難信也。人若信之一期空
過歟。可恐可恐。何況敎中説離言法非有
非無等者。觀中即應如是思惟。所謂思云。
一切諸法心所現故皆如夢境。非實有體
設有設無。設色設心。設一設異。倶句倶非
皆不可見皆不可取。我今見之即見夢也。
唯自心想更無別物。如是思惟名唯識有
何失耶。都止思惟者有何證據耶。答。夫方
便者學于根本。根本即是無分別智。方便修
習豈不然乎。是以唯識論説加行位云。此
位菩薩於安立諦非安立諦倶學觀察。爲
引當來二種見故。及伏分別二種障故。非
安立諦是正所觀非安立諦豈是安立分別
觀耶。今就菩薩正觀妙行云無分別有何
失耶。由此般若賛述引無著論釋云。依無
著者乃至應修行者。謂相應三摩鉢帝故。三
摩鉢帝者無分別三摩提也。謂對治分別故
而起無分別三摩提引無分別智也。此意
云。由有分別是非遂生。是非生故煩惱起。
煩惱起故造惡業。造惡業故生死流轉。今
爲斷彼故起無分別行也。分別者即所知
障故。應降伏者謂折伏散時。折伏散時
者謂使三摩鉢帝心散令還住也。此意云。
若折伏分別心不令散亂故名爲降伏。正
起無分別三摩鉢帝故名爲修行也文。今
言所知
障微細妄念也。即是別起歟。
玄賛所言法執。亦即此類歟
又法花玄賛第二
云。堅執煩惱謂分別動搖。分別動搖故是非
心起。是非心起故愛恚惑生。愛恚惑生故諸
業起。諸業起故衆苦轉。今爲治此分別動
搖之心故入三昧難堅執惑加之因明
疏等釋現量心。因循照境不籌不度云云
徳釋此因循之言但直義也云云今所勸示
其意在此。靜思文意迷謬自晴者歟。賛述
解釋甚委悉也。誰及異求。但以三性相對等
觀爲方便者。所謂行者先依聖敎得知
如是微妙理已。數數思惟隨分決解。是爲
義解習學之位。如是義學已正入修行時。
頓住無相更無所觀。是名修行。是即住彼
所決理也。如是修時若觸内外種種因縁
妄念有起。速覺知之即可得止。是名降
伏。伏分別心速令還住無分別修也。是即
依於唯識三性至極道理隨分決了之力故
也。夫言唯識者遣外境義。言外境者遍
計所執。遍計所執即當情現。遣當情現須
止妄情。止妄情者即*令所勸仍符合也。
而其念情若有難抑。雖得覺知不能止者。
應當觀察先覺道理。所謂今當自情所現
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種種之相。唯是自心意
言分別。如是似現意言。識外都無其體。有
無一異倶不倶等乃至自心分別之相皆如是
觀。四句百非都不可得還即得往無相離念。
如是如是長時修習無有退轉。遂得入見
證無生也。對於實證。以前所修隨分無相
皆爲有相有分別心。以有所得故非實住
唯識者即此義也。故對實證。以前總名三
性相對有分別觀。非謂然故於以前位不
住無分。爾者。加行無分別慧之名云何得
消。資糧加行正位之體是何法乎。所以義林
證眞觀位。先徳判爲實證之位。全非所痛。
如是修間。其所取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其
所無方便之智得成熟位次第生起漸漸
增勝。是即得名煗頂忍等。非謂然故於以
前位不遣能取唯識等執著。不爾者。資糧
位中若于時劫寧不能觀二取空耶。若不
能者豈現八相成道等耶。若其内證有所
闕者。設雖相似豈現佛相。豈同天魔等化
作耶。明知未入僧祗之位。乃至我等最初行
法。隨力所堪皆遣唯識實有等執。雖遣不
及。雖不及遣。極窮其力所堪故也。如是
雖勵無始熏習深染心底難速除故自送
劫數者也。若不爾者更有何由徒雖僧
祗。豈可不極所堪之分。故意不入於勝
位耶。爲利他故自證不進是別事也。今所
論者自證門故也 次一切凡夫嬰兒等類
有此妙心決然無疑。傳聞禪宗以之即爲
本有佛心。佛衆生本來無別云云今法相宗
其義雖異而遂不違歟。其異分者。我宗意
者。彼本所有不念之心。是有漏中現量心也。
非即佛心。然稍相惟。故好常住此心者。次
第被修引無漏智爲言最初增進即是有漏
生得善之增進也。後後展轉聞思修慧次
第生起。即是有漏加行善之中增進也。如是
修故遂入初地乃至金剛。即是無漏之因
位之中增進相也。如是經間。無漏三慧義説
三慧。有功用智無功用智。次第現前得入
佛地。是時方名得佛心也。夫言佛者是覺
義也。無始以來等覺以還非無其義。分分除
迷皆是覺故。然而勝劣形得之時。對後後
位以前前位皆爲非佛。最極圓滿無上無
等名爲佛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義具足
無所闕故。何況尋其能迷種子重重不同。
非唯一法。謂有漏中生得加行三慧種子。無
漏見修究竟三品種子。共一一中無量差
別種子亦別。此等種子隨修隨增。次第勝進
各各生起自體現行。此諸種中菩薩無漏三
品種子名行佛性。第八識中無漏法爾之所
具也。故彼本有無相之心雖似佛心。是有
漏故不名佛性。簡取決定殊勝淨法名佛
性也。然而以彼本來無相能知佛心之行
相已數數修之。彼無漏種漸漸增長遂得現
行。豈非至爲言何以然者。彼本有心似於
佛心有衆多義。所謂無諸惑故。無諸執
故。以明了故。以淸淨故。契眞性故。遍法
界故。含萬徳故。慈悲本故。所以修之無漏
種增生現行歟。已上二宗各別也。其不違
者。凡我宗意。有爲諸法無有定相。因果法
門本非定異。若云彼此一向各別即是妄執。
極爲過失。故諸有漏及諸無漏種子現行因
位果位三世自他皆非定異。非定異故總
爲一法被修增進。即是一法次第增也。全
非別法新生起也。但是舊法轉明轉勝。譬
如金玉隨瑩隨練漸漸明淨至圓滿也。故
彼本有無相心外更無佛心。彼心即被資熏
瑩。次第顯其本性妙徳至如來地。若云決
定此心之外有他佛心別生起者。更非我
宗。違唯識故。若寄事於種子各別。彼諸種
子豈非依他。爲依他法豈有定相。當知有
漏無漏種亦爲一法。若猶執著極成迷亂。
所以有漏無漏種現爲一法體論之無礙。就
事所談猶以如是。何況理性平等義門。夫
於諸法分別體用有無量門。談其至極則
理爲體以事爲用。其理一味無有少分全
分等別。彼本所有無相心體與佛心體有何
別異。煩惱惑障性雖亦住。今就順理心名
爲佛故也。加之約事談體猶有心性本淨
之義。所謂心體非煩惱故名性本淨。是
一切。理性平等亦通一切。約此等義。彼無
相心遍一切時其性不改。譬如萬水淸濁
不同。而此本性淸淨一昧無有變。故唯識
云。然契經説心性淨者。説心空理所顯眞
如。眞如是心眞實性故。或説心體非煩惱故
名性本淨其心體本非煩惱者。彼無相心
性不改變遍於此也。煩惱濁穢猶如客塵。
暫時交雜。非心本性故如是説已上法相同
禪宗已
次以禪宗同法相者。若如當時風聞説者。
彼宗亦許修習增進。非一得法即頓究竟
歟。機分修行經多時故。所以即彼本有佛心
雖有不知即是凡夫。雖知不修即是劣位。
彼夢中修所住時節亦復非不經三祇
歟。所以然者。理徳頓備事惑漸漸除。事
理萬徳皆圓滿位名眞佛故。但彼宗意許頓
悟機。所謂不待他之曉喩。自然自悟機分
頓絕云云今依自宗推尋其類。是當前生修
習之類歟。機分絕者亦當十住初住等位
歟。或亦當于加行等位歟。此等位人亦難
思故。何況傳聞禪師説云。大悟頓機夢中已
經三僧祇人也云云如此説者等覺位歟。若
爾兩宗都不相違。是以彼宗佛法大明録第
六云。傳燈録圭峯宗密禪師示尚書温&MT02665;
曰。能悟此理即是法身。本自無生何有依
託。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無所從來亦無所
去。然眞理雖然頓達。此情難以率除。豈可
一生所修便同諸佛功用。但可以空寂爲自
體勿認色身。以靈知爲自心勿認妄念。
妄念若起都不隨之。即臨命終時自然業
不能繫。雖有中陰所向自生。天上人間
隨意寄托注云。此是第三
位受生自在也
若愛著之念已泯即
不受分段之身。自能易短爲長易麁爲妙
注云。此是第二
位變易自在也
若微細流注一切寂滅。唯圓覺
大智朗然存。即隨機應現千百億身度有
縁衆生名之爲佛注云。此是第一位。
又究竟自在也
受生自
在當於地前。變易自在當地上。究竟自在
即佛果也。全不違哉。次不念之位。見色聞
聲等全非所遮。如上明也。夫一心淸淨
萬境自在。誰即智人遮無淨之境上任運
之照明耶。非有縁慮非無縁慮位。法相
門指其法體。或有似後得。或有似根本。或
有似合現隨時不完歟。所以者何。圓明淸
徹都隔塵境。設一刹那是根本智。若雖不
念任運明了見色等者是後得智。彼此若倶
是合觀智。今此差別當其時分雖不分別。
後時思惟可得知之歟。得法已後爲他説
法起如是念更不乖法。是即自在之應用
云云仍如是推也 次敎説離言唯敎不
念。全以非令思非空有云云言非空者。遮
破空思即勿思空爲言言非有者。遮破有
思即勿思有爲言諸愚夫類無始以來無明
所盲。非有思有。非空思空。倶句倶非亦復
如是。由此思故輪迴無窮。故大悲尊初成
佛已。愍此愚情頓漸誠説隨宜敎令斷
其思。既遮有執説敎非有。聞之悟者只止
有思思爲非有。是何用乎。若思非有還墮
空執。豈敎本意。既遮空説敎非空。聞之悟
者只止空思思爲非空。是何用乎。若思非
空還墮有執。豈亦敎意。自餘諸句皆應准
此。不得此意執著言議。見不思議言返
彌堅思議。是甞甘露還增毒病。故深密經
云。佛説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愚
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識論。彼或不
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復違如是正
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二依言者。有爲
無爲二位言也
離言敎還執言辭。就難思文剩增思惟。豈
是非愚中之愚乎。愚夫於此癡所惑之誡。流
轉極長生死苦之悲。何爲他愁。正在己身。
寧可不痛哉 問。諸法至極歸於廢詮。觀
行根本在于眞智。全不及論。今所疑者都
不觀察唯識等義。頓絕思念徒送日時之
所由也。心經幽賛破他師義。恐無想定眞出
顯者。所破義勢其相似乎。詳示差異可
成立也。次彼本有心相似佛心擧八箇義
未得領解。一一可委。次禪宗偈云。達磨西
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云云
義云何。與自宗意爲同爲異。答。兩宗奧理
拙情難測。只就一隅迴愚推耳。若及外
聞定輕哢基歟。但二宗不同其理必然。若全
一者豈名別宗。今所欲成。方便雖異遂不
相違歟爲言其不同者。以要言之。從敎門
入與入。言*眞入者。如傳聞者不立
文字直指人心令頓入也。直指心者。設有
人來請問佛法。返問應言。汝自心中有時
貪等諸惡不起。一切無執明了淸淨不。若
言無者必不可也。雖有煩惱而不恒起。雖
有闇昧而非長時。是必然故。若言有者即
是佛心。説其可修爲言是則不立一切法
門不説名字而令悟也。此外更有或現異
相或用別語種種方便不思議云云從敎入
者。立諸法門假説名字還令入此離言法
也。於此即有八宗不同。其中今依法相中。
三性無性唯識等法是其門也。故不同也。然
者我宗意習學唯心敎。能知諸法不思議
已正修行時。入無分別三摩鉢帝伏諸分
別。爾時若有難止妄縁。觀唯識理令
之歟爲言但幽賛破。聞此法者恐彼妄計無
心定等爲眞出要。隨入邪法遮其迷路。若
住正見。不違性相修習唯心無分別智。正
是我宗。豈破之耶。次似於佛心多所由者。
一無諸惑。謂貪瞋等一切煩惱皆不起故。二
無諸執。謂我法執皆不起故。三以明了。謂
縁闇昧微劣心故。四以淸淨。謂一切塵皆
不受故。五契眞性謂一切皆絕亡故。六遍
法界。謂一切法皆容受故。七含萬徳。謂六
度等皆共足故無貪嗔等十度等
體皆容有故
八慈悲本。謂
無縁徳慈悲極故。今此八義暫時安立。種種
勝徳准可知之 問。五重唯識四種尋思如
實智等各別觀歟。答。更非別門。但是所立名
目差別淺深不同歟。所以然者。縁生諸法分
別所生。如法觀之妄情自息。情既息已妄
境皆滅。妄境既滅法性自顯。法性既顯一切
事相自然如幻。當知諸法唯是一心更無別
法。是則四尋思五重唯識旨。於此廢立種種
義門假立階級分淺深也。所謂今此難思
一心含於萬法而獨存立。種種法門皆在
于此中。見之依圓即第一重。見之内心即
第二重。見之心體即第三重。見之心王即
第四重。見之一如即第五重。然不思議一心
之體常含萬法無有增減。所遮即是一切
妄執。所存即是一切事理。事理互遍無處
不至。不即不離超思議道。然此言議所詮諸
法總名爲義。今此能詮所詮之二各有自性
及與差別。如是四種皆自心變。假施設有。
實不可得。往於此觀能遣所執名尋思觀。
此觀明印名如實智。故與五重更非別觀
尋思如實遣二取分
敎説有異。實皆通歟
 問。攝大乘等説尋思觀。
似法似義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等等文
似所詮義名似法義。此即行者依華嚴等
唯識敎意作唯識觀。其自意識分別思惟如
是似現。自心之外都無別物。無其自性無
其差別爲言其意言者是意識也。意識分別
如語言故名意言也。所謂心中如説思也。
如是思故任於意念所思之事心上現也。
今此意言。華嚴經等諸唯識敎大乘法相等
所生起爲言重意云。能詮法相非自心外。唯
我自心謂有敎法。所詮義相亦非心外。唯
我自心謂有其義。此外都無取何爲實。如
是所取不可得故。能取分別亦不可得。如是
如是修習力故。非法非義能所取。不思議
智便得生也。言非法者遮滅一切有無一
異等能詮名。言非義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
等諸所詮。所取者能詮合非之也。非能取
者遮滅一切有無一異等諸分別爲言攝論本
釋可見之 問。所遣諸相爲是依他。爲當
所執。答。自心分別似外境現。所覺知者即
是所執。今遣此相能似内相亦漸漸微。由
此義故必得正智體會眞如 問。五重之
中何重最要。將又毎座歷觀之歟。答。未見
解釋。且私推云。雖皆深妙。而第一重尚爲
最要歟。何以然者。一切唯識本體故。後後
重重從此開故。觀此所餘皆自備故。是故
章云。於一切位思量修證云云 問。爾者此
重觀法如何。答。此觀大意。子嶋釋云。其遣虚
之下遣遍計所執了者。觀依圓二性存實
之義自然顯了。是即一念之中有遣虚存實
義也肝心在此歟。賛述云。亡妄想於空
門。起眞心於有府。空有雙其意尤妙
也。思准可知之 問。若爾所執何觀能遣。
答。如攝論説。上述之 問。今所勸示尚
未審定。所詮不念不觀之位有何益耶。所
得何事。不解法義不起善心不生信解。
徒然如眠。是何用哉。次彼本有心有漏現量
心者。於自宗中正當何心。若無所當既非
自宗。何今以之爲唯識行。答。上已所明併
遣此疑。今重問難甚爲邪横。夫生死之源唯
在妄執。遍計所執體性雖無。妄心分別自
熏種子。由熏種故生諸雜染依他起性輪
迴無絕。所以頓證菩提之道唯在除遣遍計
所執。一宗本懷唯在此事歟。若爾既以無
所執位爲眞唯識。當知所執微薄之位亦
分悟入。而不念位此義必然。何爲無益。以
此無得即爲所得。何云無得。思念可遺外
境之義而未遣之。與已遣之以何爲稱
于唯識悟。思可知之。善心信解未如有
相。無相善心汝不許耶。睡眠昧。此心明
廣。彼此大殊。何以如睡。凡樂欲有所得
之物是名汚穢。不淨之至何事如之。無始
于今體爲凡夫身唯依此過。速改速改。不
可遲退不可遲退。次現量無分別心得境
自相者。一宗性相學者常言。其心未必入聖
以去。未必定心。未必五八。我等凡夫散心
第六。數數常有此心現起。所謂五倶現量意
識。此現量心對於五識爲有分別。方知此
心明了不念。故即名爲明了依。亦即名爲分
別依。其義明鏡。故唯識論説此心云。又於
彼所縁能明了取。異於眼等識故非無用。
由此聖敎説彼意識名有分別。五識不爾
文。小乘不許五倶意識
難爲無用。故如此成
今所欣求常住此心。
此心妙符唯識悟故爲言所以論亦説此心
云。現量證時不執爲外。後意分別妄生外
不執爲外者正當遣虚。現量證時者豈
非存實。後意分別者即今所厭。妄生外想者
寧非妄念。當知無始一切凡夫本性本來有
唯識證。若不學此敎誰信此事哉。若不能
信者誰能修行耶。凡非執心變似我法是宗
大義。其所以者何。即此心中無我法執。所
執之相甚微故也。明知。此位定近法性。求
出離人不好乎爲言 問。五倶意識定縁五
塵。若爾既唯縁事相心。何名存實。存實之
觀觀依圓故。答。不念而知不動而照。今此
不念不動之門能順理性。其照知門即稱事
相。雖互相融且分大途。唯是一心無二
門故。三性門一念同時此義勢歟。誰知凡
身有此妙心。可悦可勵不可不修。然指
五倶令知心相。如是得知修習增進漸漸
入定。未必五倶。得自在後多亦五倶。重
重次位如敎所説可知之歟 問。*既縁外
塵。云何一念竝照理耶。答。五倶意識未必
唯縁五塵之境。有時竝縁餘種種境如常
所談。若爾何强遮順理觀。況今所示全非
慮。不念自順爲言何爲疑乎 問。五倶
意識傍縁諸境之見分者。即是比量。或非量
也。今取現量何論彼耶。答。論用廣准例
可知爲言重意云。此識作用既以如此。其現
量見明功能自順眞義何强遮之及疑難
爲言 問。五倶意識亦有執者。宗家定判
今何一向爲非執耶。答。其時有事非常相
歟。謂如有聞怨家之聲起執時等也。難
抑妄縁者即如此事歟。問。若爾云何治此
妄縁。答。如上明已。觀唯心義可治之歟
爲言 問。執心堅猛。云何得止。答。於執心
有强弱不同。何皆堅猛。若非堅猛。我等觀
解亦何不治 問。堅猛執心若有起者云何
治之。答。有此恐故。行者應須設大方便。
所謂持戒捨八財等。種種用意如常所説
 問。如是方便不可得人云何行之。答。
出離何以爲難。若難欣求。其志微者只須
結縁。言結縁者。所謂雖有堅執難治。而
非恒時定可有止。如其時心數數好之豈
無徳乎。答。不及此者亦不可治歟 問。若
爾我等無始心中已得眞俗合觀智歟。是
事難信。入地以去猶以不輒。況於具縛。答。
今所指但是本有本性之分相似佛心。未
得別觀。況於合觀。然既似合觀。若不似
於合觀智者。何得名爲相似佛心。故似合
觀其義必然。何況如今所難趣者。地前都
無相似合觀耶。又初地等無後中之合觀
耶。若云無者違義燈釋。皆許之故。云有
者。當知五地始合觀者。根本智中眞實合觀。
非謂以前分分勝徳亦全無也 問。若本有
者即身是佛也。修習何爲。答。上已顯已。何
煩重問。本來有者論本性也。本性雖淨由
他染熏帶垢穢故。若不磨瑩更非覺者。故
修行也。譬如有人懷中本有白淨色物。然
不知故數數汚之。由汚之故其色變異或
靑或黄。雖如是變本性白故餘物之不等。其
人愚癡既不能知我懷之中有此物故。對
於知友乞白色物。于時知友能覺知之。指
其懷中令覺悟云。汝之懷中本有淸淨鮮
白之物。而汝不知數汚穢之其色變異。汝
若取之能令修練。本性即顯白淨殊妙。何外
求耶。彼人知已如敎修練遂顯本色受用自
在。衆生心法亦復如是
眞心要決後鈔本


眞心要決後抄末

問。夫智慧者簡擇爲性。斷疑爲業。今不念
位何有此義。若此義何於眞智。次無始來
有此心者。本來斷惑可聖。何不然乎。次
如所成者。一切非執心皆此妙心歟。若爾五
八及諸比量乃至非執比量之心。又諸自證
證自證分皆應佛心。豈可然乎。就中五識
既與煩惱相應。彼時寧有悟證義耶。五倶
意識煩惱相應准此亦何然。仍猶難信 
答。夫於智慧推求印可淺深不同。推求位者
差別徳失決斷是非。是方便位。所以爲
淺。此位猶異於尋心所。是名爲慧。印可位
者。知是非已住其是徳深防其失令其
不來。是根本位。所以爲深。此位異於伺心
所。是名爲智。今遮妄念住不念位正當印
可。是簡擇主。誰言無智。若如難者。無分
別智何是智耶。念若有動知之爲失。速歸
無念是推求用。何云非慧。明擇眞妄捨妄
入眞。慧用尤妙。但無始來雖有此心。而爲
凡者雖有不覺。以不覺故起種種念。不
能簡擇眞妄是非。不能住眞防妄不起。
即縁此心執爲實法第六自縁前念後念。或
縁五八起此執故
執實我。第七縁
等即是也
其所變相熏本質種。其
本質種後生此心。或亦間生雜。或亦引生雜。
或亦縁彼雜。或亦爲所依染汚一切。如是
如是無始時來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
時必帶相縛。帶相縛故本性雖淨無斷惑
力。故還起諸妄分別。妄分別故亦還汚穢。
如是汚故不能得聖。是至極理。而今覺之
厭妄歸眞唯是時也。何云無徳。豈營營而
有失之境。不營而有徳之心。一切徳中
何徳有過瑩心之徳。靜思可知 次諸非
執心皆似佛心全不遮之。非執義邊皆順
理故。然於此中有無盡義。眞實大體是名
眞如。虚假本體是名本識。非煩惱主是名
心王。一一自體是名自證分。妙用顯現是現
量見分。設雖不善有覆之心。設雖比量安
立之心。非執見者猶有其徳。何況於其現
量明淨善無記乎。無記猶爾況於善乎。今此
重重縁生如幻事理不離非定別故。總攝論
之唯是一心。今此一心顯其妙用。殊在五
倶現量意識白淨之位。故今取之所修習
也。自餘不足修習之故。或沈隱故。或不明
故。或分別故。或染汚之故。五識煩惱雖是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