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法相研神章 (No. 2309_ 護命撰 ) in Vol. 71

[First] [Prev]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三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四
 元興寺護命撰 
  略顯因明入正理門十顯示釋名門 顯示
六因門 顯示九句門
顯示立
破門
釋名門者。因明有五。一因之明。二明之因。
三因興明。四因即明。五屬在何義。正理有
五。一諸法本眞。二立破幽致。三所立義宗。
四陳那本論。五屬在何教。入者達解論者簡
藏之名
問。初因之明其意如何。答。因謂二因。明謂說
因之教也。言二因者。一言生因。謂立論者
立因之言。二智了因。謂敵論者了因之智。今
説二因而令入解諸法本眞。故名因明論
也。明即教也
問。次明之因其意如何。答。明者敵論者智了
明也。因者立論者言生因。其言生因是智了
明之因一。今以此因而令入解立破幽
致故名因明論也
問。次因興其意如何耶。答。因者立論者言
生因也。兼智與義而名爲因也。明者敵論
者智了因也。兼義與言而名爲明。今以因
與明而令入解所立義宗。故名因明論等

問。次因即明其意如何。答。二因即明也。雖
言生因非是了法。而明之因名爲明也
問。第五屬在何敎其意如何。答。因明正理
俱通前四。名爲屬在。見而可知
問。因明之法。宗爲所立。因是能立。何故不
言宗明喩明而唯言因明耶。答。因明大旨
擧所樂宗。而以因喩能成立之也。宗唯所
立。喩唯能立。因通能所。以寬廣故唯名因
明。或因寬具三相。名義亦復廣故。唯名因

問。因具三相。其意如何。答。言三相者。一遍
是宗法性。二同品定有性。三異品遍無性。若
言因時遍在三處。以寬名因明也
問。名義寬者其意如何。答。言因之名旣通三
處。卽義遍三故云寬也
  顯示六因門
言六因者。生因有三。了因亦三。故名六因。
生因三者。一言生因因。謂立論者立因之言
也。敵論者智了因之因。故名生因。二義生
因。謂立論者言所詮義。即生言生而名生
因。三智生因。謂立論者發言之智。即現比智。
了因三者。一智了因。謂敵論者了因之智。憶
念本極成智。二言了因。謂立論者言生因也。
智了因之因故名了因。三義了因。謂立論者
義生因也。智了因之因故名了因
問。立者言義雖非了法。而了因之因故名
了因者。若爾立者智生因亦了因之因。何故
不言了因耶。答以隔言故不名了因
問。如是六因各有別體。答。以體唯四。以
義有六。以略唯二
問。以體有四者何爲四耶。答。生因三者。立
論者發言之智。言所詮之義所發之言。如是
三因爲生因三也。智了因者。是敵論者了因
之智。合爲四也
問。以義六者何等其耶。答。立論者之言
及義者。以敵論者了因之因名爲了因。此
即義意非有別體。故合爲六
問。以略爲二者其義如何。答。一生因。二了
因。是即略三。問。因旣有六。或有二四。其因
之果有幾種果。答。果有二種。一生果。謂敵
論者了宗新生之智。二了果。謂立敵者了因
所顯了宗也。生因之三望於生果而爲因
也。了因之三望於了果而爲因也。大綱如
是。學者知之
問。生因者是本欲生了宗新生之智也。了因
者是本欲顯所顯了宗果。然則六因二果顯
然。有人以智了因爲了異者。其意如何。
答。如是迷謬世間繁多。不可典據
  顯示九句門
言九句者。有三種三此則九句。初三句者。
一同品有異品有。二同品有異品非有。三同
品有異品有非有也。中三句者。一同品非有
異品有。二同品非有異品非有。三同品非有
異品有非有。後三句者。一同品有非有異品
有。二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三同品有非有
異品有非有也。九句宗頌曰
    常無常勤勇 恒・住・堅牢性
    非勤遷・不變 由所量等九
初一句者初三句宗。第二句者中三句宗。第
三句者後三句宗也。九句因頌曰
    所量・作・無常 作性・聞・勇・發
    無常・勇・無觸 依常性等九
第一句者初三句因。第二句者中三句因。第
三句者後三句因
問。作量如何。答。第一同品有異品有者。如聲
論師。立聲爲常所量性故喩如虛
此中常宗瓶爲異品。所量性因。於同異品
皆遍共有。第二同品有異品非有者。如勝論
師。立聲無常所作性故喩如瓶等
常之宗空爲異品。所作性因。於同品有。於
異品無。第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者。如勝論
師。立聲勤勇無間所發性無常性故
如瓶等勤勇之宗以電空等而爲異喩。無
常性因。於同品有。於異品中電等上有。空
等上無。此即初三句也。中三句中。第一
非有異品有者。如聲論師。立聲爲常
作性故喩若虚空此中常宗瓶爲異喩。
作故因。於同品空上無。於異品瓶上
有。第二同品非有異品非有者。如聲論師。
對佛弟子立聲爲常所聞性故喩若虚
此中常宗瓶爲異喩。所聞性因。同異品
中二倶非有。第三同品非有異品有非有者。
如聲論師。聲爲無常勤勇無間所發性故
喩若虚空此中常宗以電瓶等而爲異
喩。勤勇之因於同品空一向非有。於其異
品瓶等上有。電等上無也。是中三句也。後三
句中。第一同品非有異品有者。如聲論師。
立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喩若
電空此非勤宗瓶爲異喩。無常性因。於同
品電上有。於空上無。異品瓶中一向是有
也。第二同品有非有異品非有者。如勝
立内聲無常勤勇無聞所發性故喩若
電瓶此無常宗空爲異喩。勤勇之因於同
品瓶等上有。電等上無。異品空中ニハ一向非
有也。第三同品有非有異品有非有者。如聲
論師。對勝論師立聲無常無質礙故
若極微及大虚空此中常宗以瓶樂等而
爲異喩。無質礙因。於其同品虚空上有。極
微上無。於其異品瓶等上無。於樂受有也。
理門論中。料簡頌曰
    於同有及二 在異無是因
    翻此名相違 所餘皆不定
言於同有者。謂能立因於同品有。言及二
者。於同品中非有也。言在異無者。此能
立因於同品有。在異品無。及同品中亦有
非有。於異品無也。言是因者。此二因者是
皆正因也。言翻此名相違者。違此二因爲
相違因
問。此九句中。何爲正因。何爲相違。何爲不
定。答。前頌已顯然。今重料。第二・第八二
爲正因。第四・第六爲相違因。自餘五因則
不定因
問。且第二句正因量中。如聲論師作決定
相違云。聲是應常所聞性故喩若聲性
既有此過。何爲正因耶。其勝論師亦立
聲性。謂同異性。共許所聞故成比量。若對
佛子不立聲性。即無同喩。若對勝論如何
遮之。答。以現教力猶勝論勝。聲論墮負。故
是正因
問。其現教力其意如何。答。一現力。謂世間現
見聲不恒。有或時可聞或不可聞。汝聲恒
鳴違世現量。二教力。謂諸教中不説聲常。
違世教量。聲論既負。故成正因
問。既第八句正因量中同喩有二。謂電與瓶
也。勤勇之因。瓶有電無。即於同品有及非
有。喩有一分能立不成。何成正因。答。謂有
三説。一云其喩有過。因即無過。故云正。此
説不當。喩既有過。非正比量。正因不成。二
云。非因於同不遍爲失。同有一分即不
過失。三。爲令見因遍不遍故。作法擧二。
理對立量不擧其電。故是正因
問。三説之中正不何耶。答。初説即非也。後二
説者學者取捨。唯言同品定有而不言遍
有。以此義故第二説正也。然擧電瓶勤勇
ナリ。何非一分能立不成。以義故第三説
得也
問。立不定中不共不定其意如何。答。所
之因。於電瓶無。於虚空無。若爾其聲如何
是常耶。因於同異而倶不遍。其意猶豫。故
是不定
問。決定相違。九句之中何句所攝。答。二八正
因攝
問。所違量疑。能違量疑。倶是疑因。何在二
八。答。以此道理而言之時。九句不攝
問。九句不攝可無勝負。何前負後勝耶
  顯示立破門
且能立者即有二義。一一因二喩。二因一喩
二。一因二喩約因三相也。因一喩二。約因・
二喩也
問。因三相者何爲三耶。答。一遍是宗法性。
謂因遍有法也。二同品定有性。謂因在同
喩。三異品遍無性。謂因異品無也。言一因
者遍是宗法性。言二喩者同品定有異品遍
也。因闕初相即有四不成過。一兩倶不
成。二隨一不成。三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也。
因闕第二相有五不定過。除決定相違也。
因闕第三相有四種相違過。合因離十四
過。離此十四名眞能立。言能破者。如前
可知因離十四名爲能破
問。因一喩二其過相何耶。答。因過如前。喩
有十過。同喩有五。異喩有五也。同喩五者。
一能立不成。二所立不成。三倶不成。四無合。
五倒合。異喩五者。一能立不遣。二所立不遣。
三倶不遣。四不離。五倒離
問。宗是所立此爲無過耶。答。宗亦有過。非
所樂宗。不樂爲故有多過失
問。有幾過失耶。答。有五相違。有四不成。
合有九過
問。五相違何耶。答。一現量相違。二比量相
違。三世間相違。四自教相違。五自語相違」
問。四不成何耶。答。一所別不成。二能別不
成。三倶不成。四相符極成
問。陳那已後。宗唯所立。因喩能立。古因明
師。瑜伽十五。顯場十一。宗爲能立。其意如
何耶。答。古因明師大意顯者。且立一法而
成立已。餘法亦成。如所作故聲無常時。餘
四塵法亦所作者。成無常法也今所立宗以
爲能立。所餘准成。以爲所立也。或有法及
是宗所依。不相離宗是能依宗。今不相
離宗立所依法有法故。能依合宗以爲能
立。所依法有法以爲所立。古師依此理故
宗爲能立
問。陳那理門宗唯遣五過。不遣餘四過。是
故理門頌曰
    宗等多言説能立 此中唯隨自意樂
    爲所成立説名宗 非彼相違義能遣
既言非彼相違義能遣。唯遮四不成。若爾
有四不成之宗。亦可眞宗耶。答。此有二説。
一云。宗所別不成是因所依不成ナリ。推因而
宗不遮也。宗能別不成是因不共不定以重
而不遮也。倶不成者是前二故。符過者自本
非宗。何爲遮之哉。故不別遣。一立理門論
意略也。五相違過是過重故。重猶遣之
問。比重量相違是宗之違因也。四種相違者因
之違宗也。因之違宗既有四種也。宗之違
因亦有四種明。答。倶有四種。謂有法自
相。有法差別。以違因故既成二過。法自相
法差別違因。何不過哉。故有四種也
問。若爾決定相違何耶。若有四種。答。此亦
有四
問。三之四種相違差別何等耶。答。四種相違
用必用本也。法自相相違喩必改也。餘三
隨宜爲本爲改也。宗互乖反也。決定相違
四種因喩角成宗互乖反也。比量四種即隨
宜可知也。宗四違一因。謂初無後無因違
宗四故。唯識比量決。唐朝貞觀年。有大名
法師。諱曰玄奘。俗姓陳氏。陳留人也。慧基
早樹。智力夙就。行潔珪璋。操逾松柏。遂能
躬遊聖域。謂稟微言。實季俗之舟航。信緇
林之龜鏡者也。依於中天戒日大王無遮會
請立此一量。内外無敢。大小無指。大乘
衆會稱讃而號摩訶耶那提婆。小乘諸部嘆
美而名木叉推婆。今陳量詞則進末學。比
量辭曰。眞故極成色不離色於眼識
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
問。誰人爲敵而立此量耶。答。諸部小乘計
執各別。但皆隨俗。託自乘學。而演説云。心
境相離。即便不信境唯心理。今對此等而
立量
問。彼小乘部是佛弟子。何故彼等不信唯
識耶。答。佛説教法悉隨機器。大根未熟不
與大教。佛雖入滅而根漸熟。是故今者立
量令信
問。眞故何耶。答。是簡別之言也。謂爲簡過
而設此言
問。不言眞故。有何過失耶。答。得有世間
相違過失。故置此言而簡彼違也
問。何法名眞耶。答。眞有二義。一勝義名眞。
二大乘殊勝義名眞也
問。眞二義中。方取何眞而爲眞故耶。答。二
義倶用而爲眞也
問。何故二眞倶用名眞耶。答。世間有二。一
者學者世間。二非學者世間。對二世間爲
簡相違。故用二眞
問。彼二世間爲一人耶。爲二人耶。答。唯敵
論者一人爲二。非是二人
問。若爾二眞爲一體耶。爲二體耶。答。彼亦
一體對二世間而爲二
問。何彼學者非學者以爲一人耶。答。一
人之智有二之義。一者由學之智。二者隨
世之智。由學智者。由師教授而學得智也。
隨世智者。由世流布而非學得智也
問。世流布智其相云何耶。答。父母宗親。飮食
飯菜。非習而知。隨世所言與彼言故
問。由學智者云何其耶。答。五蘊。十二處。
十八界。三性唯識。二諦。四諦。唯由師授而
學得之。敵者一人有此二智。計執心境界
義相離故設二眞而幾彼違
問。眞俗二諦大意云何耶。答。二諦深妙。聊
述綱要。言二諦者。一世俗諦。亦名隨顯諦。
二勝義諦。亦名眞諦。古人名第一義諦。今
明二諦。有無體異。事理義殊。淺深不同。詮
旨各別。故於二諦各有四名也。世俗四名
者。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二道
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三證得世俗諦。
亦名方便安立諦。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
非安立諦勝義四名者。一世間勝義諦。亦名
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
諦。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
勝義諦。亦名廢詮談旨諦
問。言世俗諦者以何義名世耶。以何義
名俗耶。答。世謂隱□也。可毀壞義也。俗
謂顯現也。隨世流義也
問。世名隱*□其所以何耶。答。隱*□空理」
問。俗名顯現其所以何耶。答。有相顯現。如
結手巾爲莵等物。隱本手巾*莵相顯現。此
亦如是故名世俗諦。世即是俗。持業釋名」
問。諦者何義。何故名爲世俗諦耶。答。諦者
實義。有如實有。無如實無。有無不虚。名之
爲諦。世俗即諦。持業釋名。或世俗之諦。依
主釋名
問。勝義諦者以何義名耶。答。勝謂殊勝。義
有二種。一境界名義。二道理名義。前三勝
義境界名義。第四勝義道理名義
問。如是二諦名有四種以何爲諦耶。答。初
世俗諦有名無實。謂瓶・軍・林・我・有情等。
離色香味無別體故。離於人等無別軍
故。離木葉等無別林故於五蘊上假説
有情及以我等雖體故
問。第二世俗其體云何耶。答。謂所安立如
蘊處界事。第三世俗即四諦理。第四世俗即
所安立。勝義諦性。以帶安立。名爲世俗
也。第一俗體假名安立。後三俗諦有相安立」
問。四勝義體其云何耶。答。第一勝義。謂三科
法爲體性。第二勝義。四諦因果以爲體性。
第三勝義。二空眞如以爲體性。第四勝義。謂
非安立一眞法界
問。涅槃經中云。世諦第一義諦皆有中智及
以上智。何名中智。何名上智耶。答。此顯人
法各有二諦。此即人二諦。人有中上。智有
上中。凡夫之智名爲下智。二乘之智名爲中
智。菩薩之智名爲上智
問。二乘之人不二諦觀。何彼所知爲二諦
耶。答。二乘自説雖不依二諦觀行入眞而
今説於彼亦證生空加行觀時許觀眞俗
故。彼所知名爲二諦
問。依人二諦。中智所知名爲世諦。上智所
知名爲眞諦。若爾下智所知何諦耶。答。非
以爲諦。凡夫之人不知諦故。二乘之人少
知諦故
問。法二諦者其相云何耶。答。二智之中。彼所
知法隨其淺深隨有無體而分二諦。謂蘊
等中。假名無實爲初俗諦。蘊等體事以爲第
二。於蘊等法因果差別以爲第三。於蘊等
上依詮而顯二空理以爲第四也。蘊等事
體以爲初眞。於蘊等法因果諦理以爲二
眞。於蘊等法二空所顯以爲三眞。廢詮談
旨。一眞法界。以爲第四。是名法二諦
問。既爾眞諦實有四種。以何眞諦而爲眞
諦耶。答。以四種眞而爲簡別
問。以何知爾耶。答。謂有二證。一教證。二理
諦。言教證者。十卷楞伽第十卷頌曰
    心意識八種 俗故相有別
    眞故相無別 相所相無故
大乘基師述記第七説此文云。若以初俗執
有別者即對四眞而無別理。第一眞門如
幻事故。第二眞門因果性故。第三眞門竝無
我故。第四眞門心言絶故。似無別相也。能
所相無者。識爲能相。境爲所相。識中用能相
體是所相也。以此文准。四眞爲眞。若以初
俗執心便離即對四眞皆無離義。第一眞
門如幻事故。第二眞門因果性故。第三眞門
三無我故。第四眞門心言絶故。對執相離
而説不離倶舍論二十二卷頌二諦曰
    彼覺破便無 慧折餘亦爾
    如瓶水世俗 異此名勝義
頌意顯者。若法折時失名之者。名爲俗諦。
若法難折而不失名。爲勝義諦。謂瓶軍林
破折之時。即失自名。所依四塵難破亦
折。而不失名。故爲勝義。若對此時。後三眞
故境不離心。又四眞皆取而無妨也。前解好
也。所以者何。彼五蘊上假名爲俗。彼五蘊事
名爲眞諦。立此二諦而執離故。婆沙論七
十七卷説此二諦云。於四諦中有事有理。
即事爲俗。彼理爲眞。即評家釋也。依此二
諦而爲相離。即依後二眞而爲簡別也。婆
沙一師云。四諦理事皆爲俗諦。於諸法中
空無我理以爲勝義。此師立二諦如是執
相離。若對此師以第四眞爲簡別。眞所對
計執如是不同。故取四眞而爲簡別。唯問
何眞。答而可言。正第四眞。兼前三眞也
問。第四眞門心既絶。廢詮盡談。云何彼門
可言離不耶。答。雖絶心言而唯識性。既
色心性。以性同故何可執離哉
問。大乘基師所説唯識三性等依第二眞而
建立。何依四眞而立比量耶。答。彼依因果
建立門説。此依對他破執門説。不可准思」
問。別義簡眞故。既引教理而明決畢。有法
之中言極成色。彼意如何耶。極成之言亦
簡別義也。謂色有四句。一自成他不成色。二
他成自不成色。三自他倶成色。四自他倶不
成色。於中爲取第三倶成而言極成
問。自成他不成者何等色耶。答。他方佛色也。
謂大乘意。他三千界在佛出世。小乘之中。此
三千界佛出世時餘三千界無佛出世。爾乃
他方佛色大乘獨立。小乘不言。名自成他不
成。若立此色而爲唯識。一分所別不成過」
問。他成自不成色者何等耶。答。後身菩薩染
汚色等也。謂佛生王宮。是最後生身。此起
染汚。何者其也。攝妻拏故有不淨色。大乘
宗中無如是事。彼此化身。所化影事。都無
染汚。故名他成自不成
問。何爲自他倶成色耶。答。一切人等共所
了知眼等所縁色等云也
問。何爲倶不成色耶。答。異生外道所立身
具我事色也。今爲局別此等不極。而言
極成色也
問。不離眼識者何爲眼。何爲識耶。答。眼
根根也。識者依眼而了色之識。是眼之
識故名眼識。依主釋名也
問。何彼眼識而依眼根耶。答。識之依根即
有五義。謂依發屬助及以如眼也。一依於
根。二根之所發。三屬於根。四助於根。五如
根故。彼眼識依彼眼根
問。於五義中。第一依眼之識者其義意何
耶。答。彼有二義。一眼中之識故名眼識。二
依眼處所與識得有。故名眼識
問。第二根所發者其意如何耶。答。眼所發之
識故名眼識。由眼變異識必變異。如有眼
病。損眼根故所見青色以爲黄色
問。第三屬於眼者其意如何耶。答。屬眼之
識故名眼識。由識種子隨逐於根而得生
故。此即生依也
問。第四助於*根者其義如何耶。答。助根
之識故名眼識。由根合識有所領受。令根
損益故
問。第五如根其義如何耶。答。如眼之識故
名眼識。根識二法倶有情數
問。識若無自名。依根而得名耶。答。識名即
了別也。六識倶了別義。爲別彼六故依根
而得名也
問。何故隨境而不得名。唯隨根得耶。答。互
用之位。一識縁多境故不隨境也。根雖互
用位而必一定故。雖互用位眼識必依眼
根而起。即互用故也
問。自許初三攝等者意如何耶。答。自許之言
顯共許義。彼敵者許立論自許也
問。若爾應言共許。何故而言自許耶。答。是
自字者其意深也。若有餘過。必爲簡故
問。若爾自言是誰之自耶。答。立論者自也。
於共許因是此自者言共許耳
問。不言自許。有何過失耶。答。或小乘云。
有有法□□相違過。謂極成色不離眼識
而是色也。不離眼識而非是色也。是
主別也。大乘立者。存不離眼識而是色也。
小乘敵者。存不離眼識而非是色
今作相違云。眞故極成色非不離眼識之
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
大乘立者。作不定云。彼極成色如眼識。自
許初三所攝。眼所不攝故。非不離眼識
色耶。爲如自許他方佛色。自許初三攝。眼
所不攝故。彼極成色不離眼識而是色耶。
爲遮如是故置自許
問。彼薩婆多師云。何不離眼識非是色等
耶答。彼敵者。小乘薩婆多云。眼識縁色時
眼識有似色相。如大乘相分。唯是非色。心
之相貌耳。故云不離眼識非是色也
問。設自許言知遮後過。彼初三攝其意如
何。答。謂十八界攝爲六三。則三六十八也
問。六三者何耶。答。一眼界色界眼識界。二耳
界聲界耳識界。三鼻界香鼻識界。四舌界
味界舌識界。五身界觸界身識界。六意界法
界意識界。是爲六三。今言初三所攝者。六
三之中初三所攝。言眼界者眼根也。言色
界者根所取色也。言眼識界者。即眼識凡
其託根境而識則生故所依根。所縁境。所
生識。以此三法而爲初三。餘亦如是
問。何故十八界攝以爲六三耶。答。六根爲
所依。六塵爲所縁。六識得生。爲顯此義
以爲六三
問。言眼界者則眼根也。何故名界耶。答。持
義是界。謂眼與色能持眼識。故名眼界。亦
名色界
問。若爾根色以持識義名爲界也。眼識何
故名爲界耶。答。眼識界者。不捨自相以名
爲界
問。眼識何等不捨自相耶。答。用能持體名
爲界。雋法師如是説也。或體能持體。名之
爲界。範法師如是説也。或眼識之體能持
聞也。基師如是説也。新羅興判云。大乘
基説是則正義也
問。基師意者體能持*聞。何興師判而爲正
説耶。答。眼識自體能持自*聞。相状不失。
謂慮礙等體能持*聞。其*聞不失。故名爲
界也。餘後五三界義亦爾
問。依於眼根而色爲境。其眼識生故
問。初三何故色境立不離識。而不立根爲
不離識。答。根因識果。因果之法定不即離。
故不立根爲不離識。
問。境因識果。是亦可立不即不離。何故不
言耶。答。雖境因識果。而境者是識之所變。
即在心中。若爲所依而持義者非心所變。
是在心外故。根與識不即不離。境者即
以所變故
問。明界義中。興判不當也。體能持用以爲
正説。以體生用。十二處中六識爲處。何故
不爾耶。答。此難實爾也。又違對法文不捨
自相是識持義。今解。大乘基師意存二解。一
云。眼識自體然有任持自體之用。即是體
之持體之義。同範師説所。對法論云不
捨自相。即其義。六識自體持己自體名之
爲界。六識自體無生自體之義。故不以爲
處也。此解能順樞要意
問。因明之法唯有同品及以異品也。非同
異。此中都無。若爾眼根若爲同品耶。若爲
異品耶。答。於此比量以爲異品
問。何爲等爾耶。答。定同異者非異宗也。非
同宗也。唯在宗處以爲同品。唯無宗處
以爲異品。爾乃根與識者非即非離因果
法故。一向不離之宗非即離處都無。故是異
品。餘後五三准之知也
問。初三所根其義顯然。言眼所不攝者。意
如何等耶。答。眼者眼根。彼極成色。眼根不
攝。能所取別。根境別故
問。但言初三攝而不言眼所不攝之時。其
有何失。答。由不言眼所不攝而即有三過

問。其過相何耶。答一不定過。二法自相相
違過。三決定相違過。不定過者。彼極成色爲
如眼識初三攝故不離眼識耶。爲如眼
根初三攝故。彼極成色非不離眼識耶
問。法自相違者何等彼耶。答。眞故極成色
非不離眼識初三攝故猶如眼根
問。因明之法闕異品遍無性。即有共不定。
立一向不離宗。以初三攝而爲因也。此
因遍在不即不離異品眼根有不定過。是實
可爾也。法自相相違同無異有。闕後二相。
即有此過。同有異有。闕後一相。有不定過。
何故二過一量合有耶。答。法*自相違是假
説過。不是實過。或云。實過若非實過。何勞
假説。後學取捨
問。決定相違其相云何耶。答。一云。法*自相
違即決定違。更無別過
問。由在眼所不□而何遮遣前二過耶。
答。既言眼所不攝而不以眼根爲不定喩。
故簡遣之。法*自相違亦復如是。不以眼
根爲異法喩
問。唯言眼所不攝。而不言初三攝。其有何
妨難耶。答。簡不定過。謂不言眼所不攝者
作不定云。眼所不攝故。爲如眼識不離
眼識耶。爲如五三眼所不攝故離眼識耶。
故有
問。以大乘殊勝義。爲簡別眞而云何遮違
學者過耶。答。彼小乘學者以自分小乘義。
謂色心離。若擧大乘殊勝眞。即知大乘殊勝
義。故彼以不違
問。以勝義諦爲簡別眞云何不違非學
者以耶。答。彼即謂言。彼在相即勝義諦。故
乘謂相離。由世流布如是知故。不違彼
以。故擧二眞。有深所以
問。大乘殊勝義。彼小乘者之所不許也。何
以彼義而簡相違耶。答。成大乘經是佛説
也。慈氏七因。唯識五因。以成已畢。故殊勝義
成共許已
問。若爾以境不相離義前已在畢。今更在者
在已成過。答。有四道理。一法爾道理。二觀
待道理。三作用道理。四證成道理。前以三理
成心取内。今以證成道理而成。故不已成」
問。彼證成道理其意如何耶。答。謂以因
而成宗果。是證成理丁寧成在。教授可成」
問。非學者過不知勝義。何爲簡別耶。答。我
以非學隨世而流。以勝理知。可如是故
不違。彼新羅邊國有順憬師。作決定相違
過失。過失付弟令裕師至大唐慈恩寺。以
上大乘基師。其相違辭曰。眞故極成色定離
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若眼
大乘基云。宗依共者。因用自因。喩所立
不成
問。何宗依共耶。答。有極成言。是以共許也」
問。何用自因耶。答。極成之色眼識不攝。汝
獨所許。我大乘宗色者是即眼識相分也。
何所不攝耶。有隨一不成過。眼根離眼識。
汝獨將許耳。根因識果不即離義大乘所立。
汝何不爾。有所立不成過
問。此唯識量。經論之中有其本量耶。答。有
六經十一部論仍以立量。然論第七且引一
經以爲根本。厚嚴經頌曰
    心意識所縁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説一切 唯有識無餘
依此經文。論第七卷立比量云。極成眼
五隨一故。如餘不親縁離自色等。餘識識
故。如眼識等。亦不親縁離自諸法。此親所
縁定非離*識此。二隨一故如彼能縁所縁
法故如相應法。決定不離心及心所。慈恩法
師云。即四比量。第一總量云。極成眼等識不
親縁離自色等五隨一故喩猶如餘
意顯者。且五識中。取一眼識故言極成眼。
而簡不共許也。大乘宗中他方佛眼。小乘
宗中佛非無漏眼。後身菩薩不善眼識。自他
不極成故。極成言爲之也。不親縁離自
眼識之色等與此親縁言。簡他身中自心
外色及第八等所變爲眼識本質。彼亦疎所
縁縁故。因中所言五識隨一故者此論文略
也。如餘耳等四識也。耳等四識五識中隨一
攝故。不親縁離自色也。離自色者。眼識境
故。耳等唯縁不離自聲等故。如是餘四識
展轉相望。四量亦爾
第二量云。餘識亦爾親縁離自諸法
識故如眼等識極成之言。流而至此也。
第七八識他不成故。謂第六識五識之餘。若
別言第六者。即便恐他以七八二識爲不
定過。故但總而言餘也。別取第六意。兼七
八亦在其中。如眼識等亦不親縁離自諸
法。故以爲喩。即是縁不離自識境而爲
境義也
第三量云。謂此六識親所縁縁。定非離此六
相見二分中隨一攝故如彼能縁見
見分不離識。即是識用故。以爲用喩

三量云。謂一有爲無爲。但所縁法。定不
離識以是所縁故如相應法相應法
者體所縁故。又一切自識所縁。決定不離
我能縁心及心所以是所縁法故如相
應法
問。此四量中何量爲本之唯識量耶。答。顯
依後二。理通四量
問。疏文中云。謂第六意五識之餘。若別言
第六者。即恐以七八二識爲不定過。但
總言餘。別取第六意。兼七八亦在其中。何
以七八爲不定過耶。答。爲如眼等識以
是識故第六意識不親縁離自法耶。爲如
汝七八以是識故第六意識親縁離自諸
法耶
問。誰許七八縁離自法何是不定耶。答。第
七八識未建立爲縁不離自諸法故爲不

問。彼第七八。今將建立縁不離自法。何以
彼二而爲不定耶。答。建立之後無不定過。
未建立爰猶有不定
問。宗有法中兼在七八。小乘不許。所別不
成。何脱彼過。又因一分隨一不成過。如何免
脱也。答。言顯不擧故無此過。意許之中何
有彼過耶。又因隨一亦爾。中印度境摩竭陀
國。其杖林中有賢居士。聲徳獨高道頻五
天。時賢不敢斥其尊。號曰抱致迦。此云食
邑。學勢超群。理當食邑。諱即勝軍。然是論
師對諸少乘。立一比量。彼量辭曰。諸大乘
經皆是佛説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
如増一等阿笈摩經四十餘年無敢
徴詰。玄奘大師至彼印度。判比量云。有不
定過。彼發智論。薩婆多師自許佛説。亦餘小
乘及大乘者兩倶極成。非佛語攝。然則此論
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彼薩婆多
作不定云。爲如自許發智兩倶極成非諸
佛語所不攝故汝大乘經非佛語耶。爲如
増一等兩倶極成非諸佛語所不攝故汝大
乘經是佛説耶。此不定實難免脱。是故玄
奘於其因上置自許言即遮此過。日本聖
朝有大名師。其諱善珠。戒珠無瑕。慧鏡有
鑿。延暦年中。於中臣寺講因明也。徴僧在
座約此比量作決定相違云。諸大乘經非
佛説自許極成佛語。所不攝故如六句
論等彼小乘者大乘經者是非佛説。此大
乘者大乘經者皆是佛説。立敵更互別説彼
非定佛説。非定佛説故。極成佛説所不攝
也。極成非佛説所不攝也。大乘宗意取極
成非佛語所不攝義而以爲因也。小乘宗意
取極成佛語所不攝義而作相違。彼此齊等
以何爲正。大名法師不敢斥過
問。決定相違誰爲勝者誰爲負者耶。答。決
定相違前邪後邪。前後倶是不定之法。以誰
爲勝負。然立者意本欲立宗。不得成立
以爲負者。文軌師云如殺遲碁。義諸有乖
信用不便
問。決定相違三支無過。何不爲正。而爲不
定耶。答。三支無過。前亦如是。後亦如是。
證者猶豫。心無定量。故是疑因
問。何爲疑因耶。答。前後倶爾
問。此比量者西方既用爲正比量。大唐亦
爲正比量。而今有過。何其意耶。答。復學類
者。尋思免脱耶。問。有人免云。因有隨一。何
者其也。既有自許佛語不攝。大乘不許。故
有隨一
問。非唯自許。重有極成。大乘自許。其大乘
經非極成佛説。亦非極成非佛説取片爲
因。若有隨一。取片爲因。本量因中。有隨
一過。後學深思耳
  略顯種姓差別門十一
種姓者是因姓之義。差別者是衆多之義。謂
彼種姓衆多非一故。故種姓差別四門分別。
一列名。二釋名三出體。四問答
言列名者。惑有五乘。一人。二天。三聲聞。四
縁覺。五菩薩。*惑有四乘。人天爲一。三乘爲
三。*惑有三乘。人天種姓唯越惡趣。非出世
乘。故此不列。以出世乘唯列三乘也。*惑
有二乘。一聲聞乘。二縁覺乘。無言二乘列
一小乘二大乘文。或有一乘。十方佛土中唯
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言釋名者。人乘者。人仁也。或思量義名之
爲人。有運載義故云乘也。福・非福・不動等
之三業能運有安人天故云人乘也。天乘
者有自在義有光潔。故云天也。乘義如前」
問。此人天乘三乘方便。彼乘可攝。何故別
立五乘種姓。人天爲別耶。答。有三乘姓。雖
在人天而彼乘攝。今別立意。人天所有種
姓唯是有漏。是生死法。由非福業而生三
惡。由福業故生欲人天。由不動業生二
界。天梵釋四天輪王四種以爲極果。都無三
乘無漏種姓。故別列之。若有出世無漏姓
者爲三乘故。聲聞者。師友音聲爲縁得果。
*惑佛道聲聞衆生故名爲聲聞。縁覺者。不
託師友見法無常。爲縁覺果故云縁覺
也。菩薩者。菩謂菩提。此云覺也。薩者薩埵。
此云有情。菩提爲所求果。薩埵爲所度生。
故云菩薩。共能運載故云乘也
出體者。信等五根爲種姓體。言五根者。一
信根。二進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也。初
之二根。十一善中信精進二也。後之三根。別
境心所中後三是也。云何爲信。於實・徳・能
深忍樂欲心淨爲性。對治不信樂善爲業。
言精進者。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爲性。
對治懈怠滿善爲業。云何爲念。於曾習
境令心明記不忘爲性。定依爲業。云何爲
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爲性。智依爲
業。云何爲慧。於所觀境簡擇爲性。斷疑
爲業
問。善有十一。三十唯識頌曰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 行捨及不害
問。何信勤二以爲種姓耶。答。由有信根五
乘善生。由有勤根三乘果成。故取此二。理
皆可有
問。如是五根。一切有情皆具足有耶。答。具
足皆有
問。一切有情具此五根。云何立有五乘別
耶。答。如是五根中。或唯生人天果。或唯生
二乘果。或唯生菩薩果。各望自乘爲種姓
體。或通生菩薩聲聞二乘果。或通生菩薩獨
覺二乘果。是爲二乘不定姓人。終得大乘菩
提之果。或通生聲聞獨覺二乘果。是爲二乘
決定姓人。終不得佛菩提之果。或通生菩
薩聲聞獨覺果。是爲三乘不定姓人。終得大
乘菩提之人
問。據三乘人終定自乘不定之人。得佛菩
提何等經文耶。答。大般若經五百九十三卷
十六會中。第十六會云。佛在自露池側時。
善勇猛菩薩請言。唯願世尊。哀愍我等。爲
具宣説如來境智。若有情類於聲聞乘性決
定者。聞此法已。速能證得自無漏地。於獨
覺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
出離。於無上乘性決定者。聞此法已。速證
無上正等菩提。若有情類雖未已入正性離
生。而於三乘性不定者。聞此法已。皆發無
上正等覺心。惟願如來爲答所問。此經唯説
有種姓人。入聖道者不説畢竟大悲斷善。
依如是理大乘基師立比量云。二乘之果
應有定姓乘所被故如有姓者喩此
則定姓一乘唯定自乘。不迴大乘也。華嚴經
五十一卷云。如雪山頂有藥王樹。名無盡
根。其樹根者從十六萬八千由旬那下
金剛地水輪際生。彼藥王樹於一切處皆令
生長。唯於二處不能爲作生長利益。所謂
地獄深沈。及水輪中。然亦於彼初無厭捨。
佛子。如來智慧大藥王樹亦復如是。唯於二
處不能爲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
爲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衆生溺大邪見
貪愛之水。然亦於彼曾無厭捨。是爲如來
心第七相。此顯決定二乘之人及畢竟無姓
有情身中不生如來智慧也
問。法華方便品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云何今言定
姓二乘畢竟無姓別有不成耶。法華既言
除方便説。般若三乘性決定者及華嚴中二
人。身中佛智不生。即方便説了。答。對不定
姓爲引彼等趣一佛乘。即言無餘。實有
三乘五姓別異。藥草喩品云。譬如一雨普潤
一切三草二木生長不同。佛教亦爾。普雖等
注。而所潤別三乘五姓受潤各別云云論爲
除乘同病而佛説此喩。爲引不定聞説
唯一而執無餘。爲除此執而説此喩。安
樂行品説明珠喩。給餘財者定姓二乘。給
明珠者不定姓人。如是經文。普見廣學。佛
意顯然。有二乘人不得明珠其誰人耶。同
十地行滿得髻明珠者其誰人耶。勝鬘經云。
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唯以人天功徳善
根而成熟之云云大莊嚴論慈氏頌曰
    一向行惡行 普斷諸白法
    無有解脱分 善少亦無因
第五無姓中有此五人。言亦無因者畢竟無
姓。前四暫時依此經論。大乘基師立比量
云。所説無姓決定是有有無二姓聖所説
隨一攝故如有姓者問。衆生之中或有
種姓。或無種姓。依教既知。亦有比量道理
證成。聞智定性無姓無佛種姓。未明何人
以爲無*姓。何人以爲有種姓人耶。答。以
六種相可知無*姓
問。六相云何。答。一深染我愛。堅著世事。堅
固不動。二彼復聽聞以無量門呵嘖生死
衆多過失。復聽聞以無量門稱讃涅槃衆多
功徳。而於生死不起少分厭離之心。亦於
涅槃不見少分功徳之心。三彼人本姓成
熟上品無慚無愧。四於一切種稱當道理
美妙易了。言詞辯才四諦縁起三性唯識道
理開示演説不能獲得少分悟解少分發心。
況能獲得身毛爲堅悲泣流涙哉。五彼復或
時被王賊迫。或時被續主迫。或時畏不活
迫。設暫時中出家入道。既出家已。在家等衆
同共諠雜。或起邪見。或起邪欲。或爲生天。
或爲餘生。捨所受戒。破戒惡行。内懷朽敗。
外現貞實。螺音狗行示沙門形。六或作
善時專爲自身。全爲當有。都無出世心。如
是六相。可知無姓
問。如是六相爲當具六。爲當一一耶。答。
一一可知。或二三四五六易知。若無二乘
無漏種姓。如是應知
問。何人轉爲無菩薩姓之人耶。此無六
度麁相爲彼人耶。問。何人而爲菩薩種姓
人耶。答。有菩薩姓者必定有六波羅蜜多
種姓麁相
問。其麁相何。答。謂諸菩薩本性樂種。好讃
化。無罪事中應時爲説。他債不柱。受
寄無差。大財寶中心無耽著。是則施種姓相
也。若性成熟。惡品惡業不極損他。作惡速
悔。常行慈愛。知恩報恩。凡所知求不以
非法。業修福業輕罪重怖見聞受苦過於
自身。善事好同。惡事樂遠。於諸僮僕尚無
苦言。於徳有徳恒至讃仰。是則戒波羅蜜
多種姓之相也。若被他害無返報心。他不
陳謝速能納受。終不結恨。不久懷怨。是忍
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若性剋勤風悲悗
寐凡事勇決樂爲究竟。大義無畏。不自輕
蔑。是則精進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若
義性審思惟。好樂寂靜。愛慕出離。所作無
忘。於怨慈愍。是則靜盧波羅蜜多種姓之
相也。若性聰慧瓦毀易成離惡事中有力思
擇。性不能起上共共□造無間業斷善
報等。設生惡趣便能速出。亦不受於猛利
大苦。是則般若波羅蜜多種姓之相也。若見
有此施等麁相。蓋纒輕微。麁重薄弱。決定
知有菩薩本性
問。如是具足六度種姓之菩薩者。既是凡
夫未發心者。未修行者。若造惡業而墮
惡趣耶。若造善業迴輪生死。答。有如是

問。菩薩種姓勢力最勝。何故如是耶。答。雖
具種姓而由未遇眞實善友爲説菩提。
設雖會遇而倒説授。亦學慢緩。善根未熟
必迴生死。若造惡者亦墮惡趣。然雖迴輪
而速厭離。設墮惡趣速得免出。種姓勝故
問。既知麁相。實種姓體云何有耶。答。有二
種。一本姓住種姓。二習所成種姓。本*姓住種
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從無
始來。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姓住種
姓。習所成種姓者。謂先串習善根所起是
名習所成種姓。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問。有種姓人有如是等二種種姓。既明知
耳。其種姓*姓云何所知耶。答。西方三釋。勝
軍論師云。無別種姓。但其身中二障種子有
可斷義。以此義故言有種姓。謂何時中値
善知識。聞法發心。求大菩提。地前熏成有
四聞熏。一福分善根。二所熏有漏善。三道
分善根。四所熏無漏善根。第四善根名習種
姓。護月論師云。本有無漏法爾種子名爲本
*姓住種姓。復至十信聞法發心。依現行心
資發文性。令彼増勝名習所成種姓隨於
何時更不新熏。於舊一種義分爲二。護法
論師云。地前雖被有漏聞熏。資道本種。
而是本有之種類故總屬本種。是則地前無
有無漏習性種體。但從*性種生。初地初
心無分別智。此智起已即熏成種。方是無
漏習種姓體。若論有漏習種姓者地前亦
有。
問。六處殊勝等者其意云何。答。眼等六根以
爲六處。阿頼耶識在其意處。此六處中最
爲殊勝。此殊勝處有此種姓
問。何故而言展轉傳來耶。答。其種姓體是
有爲法。依阿頼耶識而展轉相續來。故云
傳來
問。何故名爲法爾所得耶。答。不由熏習而
本來有。故云爾也
問。既顯無*性所有形貌。有經論中一切成佛
其意云何耶。答。涅槃經三十五云。一切有佛
性。一切無佛性。皆不得我意。一切衆生皆
有佛性得成佛者。何故佛言不得我意
也。爾乃或有或無可得佛意。涅槃經古三十
六。新三十二云。如恒河中有七衆生。一者
常沒。二者於已還入。三者出已則住。四者
出已見四方。五者遍見已行。六行已復往。七
者水陸倶行。大般涅槃中有七衆生也。第一
設者。注云。惡法住者則無種姓人也。恒
在生死故云常沒。若諸衆生皆有佛姓悉
成佛道。何故經言常沒耶。若言暫沒而名
常沒。可言暫沒
問。如是七人。一人具七。若七人各一耶。答。
一人具七。或七人各一。然此七人。初常沒者
畢竟無姓。以常沒故
問。涅槃二十六高貴□王品。有三種病人。
一若遇善醫若不遇善醫決定不差。此無
*姓人也。此則*無姓畢竟闡提莊嚴論中。慈
氏言阿顚底迦也卽顯畢竟無*姓。又涅
槃經云。我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我諸
弟子不得我意而唱佛言。一切聲聞辟支
佛等皆悉成佛。二乘之人皆成佛果。何佛
而言不得我意。是故二乘中不定姓人決定
成佛。定姓二乘都不成佛也。言我一時中
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者。法華經云。十方佛
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問佛法之中。大乘小乘所說各別。然而同是
在內法中。爾乃說佛性得。各別方在其如
何耶。答旦薩婆多師不說有本性佛性。唯
說有修得佛*姓。謂親近善友聽聞正法。
發菩提心。爾時新得佛種姓體。各別論者
云。心性本淨。客塵煩惱所染穢。故名爲雜
染。離煩惱時。轉成無漏。故無漏法非無因
生。卽大衆部一說部說世世部鷄胤部等名
分別論者。立本性佛性卽以心爲本性。今
破之云。汝言心者若彼空理名爲心耶。若
緣慮心名爲心耶。若心空理名爲心者。何其
空理以爲本姓種子因耶。空理者是爲法所
依。不因緣故。若緣慮心。凡夫位中唯*在有
漏。何生無漏耶。若是有漏而成無漏。無漏
可生有漏法也。薩婆多師無本佛性。何生
佛果也。若修行時佛性方生元旣無性。何今
方生耶。若先無今有者。今有後無。卽無佛
果。若修行時從何而生。汝立法體恒有。佛
法性體不恒有耶。法體在何而成修性耶」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四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略顯最初發心門
多善言多聞熏心力有入見道。如是見道初
無漏智新熏自種。此所熏種。有名爲習所
□種姓
問。先修有漏多聞熏習。所熏種子何不□□
□□□假名習□。非實種姓以有漏故。不
爲佛性
問。此二種姓俱無漏善□□依付有漏
八耶。答。以有漏故不爲自體。唯以持藏
名爲依付耳
問。彼第八識。從無始來至七地滿。名阿
賴耶從七地滿。至十地終。名異熱識。何
無漏種彼所持藏耶。答。□是有漏。亦是異
熟。而一身主。是界趣生正實自體□有。生
□而不間□。故爲然持
問。若爾彼能持識能緣彼種耶。答。有漏位
不能緣也
問。何故自持而不緣之耶。答。能持之識唯
是有漏。所持之種唯是無漏。有漏無漏體性
旣殊。故不緣也
問。能持□識不能緣彼。有非唯識。可
□心境耶。答。*□不緣彼。而能持□□
故非*□心
問。能持*初八緣三種境。一根及根依。二外
器世界三諸法種子。旣緣種子。何故不緣
無漏種子耶。答。性各別故不緣無漏
問。能持*初八唯無記性。所持種子滅□無
善及不善。而同有漏同生死法故緣彼
等。無漏善法。是□□生死法。故不得緣

問。唯識有五。識。自相唯識。二識相應唯
識。三識所變唯識。四識分位唯識。五識實性
唯識。今無漏種。此五種中何唯識攝耶。答。識
自相唯識以無漏識自相種故。亦識所變唯
識以所變類故
問。具足如是二種種姓。善男女人何等發心
耶。答。洗浴淸淨趣向塔寺於佛形像別於
菩薩形像*別發慇淨心。策殊勝□尊重讃
嘆恭敬供養。啓白。有智有行有識。我爲法界
諸衆生志求無上菩提。所菩提無患無熱
惱。諸有起者之所□。□尊聽許爾時有起有
得善大丈夫發大悲心。起大慈心。令發彼
心。令修彼行。其辭曰。願我決定當證無上
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
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發四弘願。生死
無邊我必斷群生無數我必濟。願我無量我
必修。佛果無盡我必證。又發十大願心。爲
敎化調伏一切衆生故發菩提之心。爲除
□一切衆生苦聚故發菩提之心。爲與一
切衆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之心。爲斷一
切衆生愚癡故發菩提之心。爲與一切衆
生佛智慧故發菩提之心。爲恭敬供養一
切諸佛故發菩提之心。爲隨如來敎令佛
歡喜故發菩提之心。爲見一切佛之色身相
好故發菩提之心。爲入一切佛之廣大智慧
故發菩提之心。爲□現佛之十力無畏
故發菩提之心。又起十種大悲心。觀察衆
生無依無救。起大悲心。觀察衆生姓不調
順起大悲心。觀察衆生貧無善根起大悲
心。觀察衆生行不善法起大悲心。觀察衆
生長夜睡眠起大悲心。觀察衆生欲縛所
縛起大悲心。觀察衆生沒生死海起大悲
心觀察衆生長嬰疾苦起大悲心。觀察衆
生無善法欲起大悲心。觀察衆生失諸佛
法起大悲心。諸修行者欲證菩提作大利
益。實先發起是菩提心是悲心。譬如大海初
有一渧能爲諸實。作住處。最初發心亦復
如是。五乘善法□因此生。又如世界初始
漸起有爲荷負諸衆生同。此心亦爾。能爲
五趣無量種類荷負依止處。又如空界無
含容。大菩提心亦復如是。遍空有爲皆厭
*□故。如□菩提□求證故。□□衆生□
深念故。如是如是發菩提心□爲下劣一
念福聚而□難□。矧乎□多劫數發心修
行利益功德哉
問。由有種姓具足力故發心修行。若無種
姓發如是心修如是行耶。答。無種姓人。
都不起心亦修行。設値善緣發菩提心
修菩薩行。而不菩提因。亦不菩薩
問。以何得知。設發此心亦修此行而不
□因。亦非正*得耶。答。中論*初四・瑜伽論
三十五・菩薩地持□・莊嚴論云
    □復勤精進 修行菩薩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佛
中論長行釋曰。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
*□復種種鍛練終不□金。瑜伽論三十五
初持瑜伽處種姓品。云何名持。謂諸菩薩
自乘種姓最初發心。及以一切菩薩分法。
是爲持何以故。以諸菩薩自乘種姓爲依
止故。爲建立故。有所堪能。有大勢力。能
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彼自乘種姓。爲
諸菩薩堪能性持。以諸菩薩最初發心爲所
依止。爲建立故。於施戒六波羅蜜多福
起資糧能勤修學。是故□彼最初發心爲
諸菩薩行加行持。以諸菩薩一切所行菩提
分法爲所依止。爲建立故。圓滿無上正等
菩提。是故*□彼爲所圓滿大菩*薩持住無
種姓補特伽羅無種姓故。*□有發心及行
加行爲所依止。定不堪任圓滿無上正等
菩提。論持瑜伽意。□□有三種持。一種姓
持。亦名堪能性持。二發心持。亦名行加行。
三菩提分持。亦名所圓滿大菩提持。如是三
持有以爲因。如是菩提有以爲果。無種姓
人旣□三持。何□菩提地持經文亦同此
文。然則大師釋迦立無種姓。當來慈氏如是
建立。依誰信誰而諸衆生□有佛姓耶。
□滅經中所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當
得菩提。依如是文立有佛性。何無證文
哉。親光菩薩佛地論云。一切衆生悉有佛
性。依眞如理性及智性小分一切而佛作是
□。論師旣會。何不信用。又有四因。有種姓
人發菩提心。一由見聞佛神力等故。二由
聞菩薩□法故。三由見聞佛法□有便
思念。佛法住世能□衆生大苦聚也。我持
此法久住世間。*□衆生苦。四末劫末見
衆生癡亂。無慚無愧。慳嫉憂苦。惡行放逸。懈
怠不□。于時思念。濁世多惡。我當發心
令餘學我起菩提□。如是見聞。如是思
念。由此發起大菩提心
問。發大菩提心已。何等行□始方修行耶。
答。旣發心已。方可憶念現在十方一切諸佛
昔與我等同在凡夫。邊劫中始是發心。如
是修行。難行之因圓修畢已。難得之果滿
□。已□□□。我旣善女。云何自輕
不希求大菩提果哉。攝論卷六云
    無量十方諸有情 念念已證善逝果
    彼旣丈夫我亦爾 不□自輕而退屈
復可憶。我等亦聞菩薩敎。佛所得果無量
無邊。或善丈夫旣*得求證作大利益之。
云何我等罪中眼伏徒爛。佛性空費已哉。復
可憶念。佛滅度後。過千餘年。法味漸薄。
□□□□□。一切世間苦聚。我今發心修行。
護持此法。久住世間。救衆生苦。復可憶念。
今時者是像法之末。衆生多惡。今時者是
未見之始。衆生小善。耶見繁發。正□□
□也。我今發心。衆生學利而令發心。早背
生死疾趣□□也
問。如是憶念已。修何等□耶。答。供養三寶
田。供養三寶。總有十種。一設利□。二制
多。三現前。四不現前。五自作。六敎他化。七
財敬。八廣大。九無染。十正行供分也
問。旣□有十。何必具十耶。答。*□有十種。
而所供□唯有二種。一設利□者此云
□也。有佛□法身也。二制多者此云塔
也。有爲如來所造靈廟也。□八之中。初七
財得。*□一正得。初七得中。□現前者現
對佛身現向制多。名現前供養也。於不
現前一切佛塔作如來想。作制多想。施設
供*分。若不現前供養也
問。佛□度後。若諸菩薩造形像若造制多
廣設供養。現不現中何供*分攝也。答。不現
前供*分所攝也。佛□□□
問。供分佛者。佛*□度故可不現前也。
制多也之中。若□舍利佛身現□。是何
供攝耶。答。現*□舍利現前供*分。若無舍
利。唯*□制多。不現前耳
問。現□佛時見如來身起有思惟。一佛
法有諸佛性。一制多法性有諸制多性。是故
我今供*分一佛有法性等供*分。諸佛制多
亦爾。如是供*分。何供*分攝耶。答。是現不
現供分攝也
問。現*□佛時對面供*分與□度後所造
形像至□供*分。功德□劣如何耶。答。功德
平等。俱無勝劣。如是□後設供*分者
獲無量大福德果。攝受無量廣大梵福也」
問。唯供*分現佛。及供不現。現不現俱供
*分者。其福何別耶。答。唯供*分現前如來及
制多者。應知獲得廣大福果也。若唯供
*分不現前佛及制多者應知獲得大大
福果也。若俱供分現不現前佛及制*多應
□獲得最大福果。爲無有上也
問。自作敎他二供*分相云何耶。答。唯自手
作。不使他作。名自作供*分也。若唯敎他
自不作者。名敎他供*分也。若自作時。勸
他俱行。名自他作也
問。如是三供養彼□□劣何耶。答。若唯自
作供*分者。應*□獲得廣大福果也。若唯
敎他。應*□獲得大大福果也。若自他俱
ナラハ。應*□獲得最大福果爲無有上也
問。何等名爲財敬供*分耶。答。若以無量四
諦什物。世間所有一切財寶。乃至無老財
寶供*分。五輪歸命。趨遶右旋。歌頌稱讃。如
是供*分名財敬供*分也
問。何等名爲廣大供*分耶。答。若多供具。若
妙供具。若現前。若不現前。若自造作。若敎他
作。若淳淸浮。如是供*分名廣大供*分
問。何等名爲無染供*分耶。答。不懷輕慢。不
住放逸。不住懈怠。非住不敬。不塗雌黄。
灌洗蘇。如是供*分若無染供*分也」
問。正行供*分者其相何耶。答。須臾之間。於
眞法性住無分別無相心。等於諸有情安
住慈悲喜捨ナル心。如是名爲正行供*分也」
問。廣大財敬無染供中。論云。若得衆具
自在力勢。或得神通自在力而一身起無量
身者等。其意云何耶。答。初地以上得百法明
門自在作供*分。如是供*分不過十種。故
唯有十也。如是菩薩如供*分佛及制多等。
佛所說法及佛初子如是應供也。如是菩
□三寶所由十種相興供*分時。
□三寶發起六種增上意樂。一無上大功德
田增上意樂。二無上有大恩德增上意樂。三
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增上意樂。四猶
如優曇妙花極難値遇增上意樂。五獨一
□現三千大千世界增上意樂。六世*□世間
功德圓滿一切□依增上意樂。於如來所。於
如來法。於增所。少分思惟而興供*分。尙獲
無量大功德果。何況□多供*分。辭曰。我今
歸依如來所知一切三寶無上大功德田。無上
有大恩德。無足二足及多足等有情中尊。猶
如隖曇妙花極難値遇。獨一*□現三千大
千世界。世*□世間功德圓滿一切□依。是以
我等隨力堪能種種供具恭敬供*分。願以
大悲哀愍攝受。願於當來以一切種上妙供
具供*分無量無邊三寶。□於當來具足
菩薩一切正行。願於當來速證無上大菩提
果。所修功德。迴向諸天一切護世龍神八部。
迴向聖朝四恩施主。迴向六道一切衆生。同
共速□初僧祗行。同共速入初二僧祗。同
共獲得百法明門。同共獲得神力自在。於
一身中。化作無量相好嚴身。於無量身化i
作無量如意寶手。每身每手備持無數量上
妙供具供*分無際諸佛菩薩。佛佛所所得
聞無上無邊法味。在在所所得滿足邊菩
薩正行俱共六道父母宗親。俱共四生妻子
眷屬。遍法界□等正覺
問。如是發心心如是發□如供是*分
何德量。經。花嚴經頌曰
    發心功德不可量 充滿一切衆生界
    衆生共說無能□ 何況所餘諸妙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彼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發菩*薩心論云。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
念福得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況復一
日一月一歲乃至百千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
從□。何以故。菩薩所行無。*□欲令一
切衆生□住無生忍無上菩提故。大集經
云。譬如小寶衆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
寶能作大□多所利益。菩薩亦爾。初發心
時不可輕。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
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發心菩薩。
無甘&MT02663;子則無種種石密諸味。若無菩
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問。見世上人。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後退*得
惡。何故有退*得惡耶。答。瑜伽論云。有
四因緣。能令菩薩退菩提心。一種姓不具。
二惡友所攝。三於諸衆生悲心□薄。四
時。生死大苦難*得苦*得。怯畏驚

問。何種姓不具初發菩提心耶。答。或無姓人
況不活□。或無姓人畏國王制。或無姓
人隨尊長語。或無姓人隨善友□。或無姓
人貧窮所迫。或無姓人病苦所迫。由善知
識發菩提心。由姓不具終退不*得
問。餘三緣何耶。答。□有種姓而訖緣退

問。如是發心爲有守護耶。答。五百靑衣
大鬼神王□恒守護如影隨身。由此□災
至福。此護所守若眠若覺安穩快
問。發菩*薩心已。託何等耶。答。親近善友」
問。何爲親近耶。答。先求善友將越艱險。
會□□者無莫由之也
問云。何名爲善友耶。答□熟八支能爲
善友
問。何八支耶。答。一住戒也。住菩薩戒無缺
無穿。二多聞也。覺慧□就。三具證也。*得修
所□隨一□善。四哀愍也。內具慈悲。五
也。爲他說法。非由恐怖忘失念辨。六
堪任也。於他輕笑調弄鄙言違拒等□□悉
能忍辱。七無倦也。力□充强能多思
在四衆中說正法時。□□謇澁心不疲
厭。八善調也。語具圓滿不壞法性。擇求是
人以爲善友也。涅槃經云。告諸大衆。一
切衆生。爲無上菩提近因緣者莫先善友。
何以故。闍王若不隨耆婆語者。來月七日。
必定命終。入阿毘獄云云
  略顯修行位次門
天池地殊乎。行潦納百川而至道。地岳別
於。堆阜積衆塵而不棄。矧乎志求大菩提
者不納萬行而何證之也。樂利益他者。
足衆善而豈辨之也。是故行者要於五位
修二利之得。定於十地積六度之功。方滿
等覺之因。有登妙覺之果也。仁門□門知
而勤之也。起者得覺而行之也
問。五位者何耶。答。一資糧位。唯識本頌曰
    乃至未起識 求住唯識性
    於二取隨眠 由迷能伏滅
問。此頌意何耶。答。從發深固大菩提心乃
至未起順決擇識求住唯識眞勝義性。齊
此□是資糧位攝
問。何故名爲資糧位耶。答。爲趣無上正等
菩提。修集種種勝資糧。故名資糧位
問。何故此位成處名爲順解脫分耶。答。爲
有情故勤求解脫。由此亦名順解脫分。此
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糧四勝力故。於
唯識義□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
多住外門修菩提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
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意□者。
謂此位中有三十心修菩薩行也。資者資
益也。糧者備糧也。資益己身之備糧故名
資糧位
問。三十心者何耶。答。十住・十行・十迴向等

問。十住者其數如何耶。答。一發心住。二治地
住。三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
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眞住。九法王子住。十灌
頂住也
問。十行者何耶。答。一歡喜*得。二饒益行。三
恚行。四無*□得。五無癡行。六善現
行。七無著*得。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眞實
行也
問。十迴向者何耶。答。一救護衆生□衆生相
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諸佛迴向。四至一切
處迴向。五無*□藏功德迴向。六隨順一切
堅固善根迴向。七等心隨順一切衆生迴向。
八如相迴向。九無著無縛解脫心迴向。十法
界無量迴向
問。何十住們名爲住位耶。答。最初發起大
菩提心。自心安處六度四攝四無量等。故名
爲住。行末勝故不名爲行
問。何十行名行位耶。答。此位菩薩正行六
度四攝等行。所修行□旣能勝故名爲行也」
問。何故名爲迴向位耶。答。以所修善。迴向
大菩提。迴向諸有情。故名迴向。如是三十
□名義何等耶。釋名□□如別記註。繁
故不註
問。攝論第六說四處障。三十心中何處斷此
障耶。答。斷二乘作意障而入十信心也。十
住十行二位之中諸疑□疑也。迴向之中斷
法執也。四善根位斷分別障
問。何名爲二乘作意障耶。答。初行菩薩
生死苦聞涅槃□。將□□□生死六道
方疾證得二乘涅槃。名之爲二乘作意。能
斷此作意而有入菩薩信位
問。何故最初斷此作意能。答。如是作意能
障大乘大菩薩果。故先斷之
問。修何觀得斷此作意耶。答。觀察生死
涅槃無二。捨何生死證何涅槃經。又思衆
生有我我。有衆生。法性同故。何捨衆生
猶入涅槃耶。又思三界所有一切衆生
是我父母。六□所攝一切衆生*□是親戚。
今我何。父母在生死苦中。今我何。宗親在
輪迴苦逼。猶妄求安樂耶。由此大悲斷
彼作意。由能斷彼入十信位
問。諸疑□疑者何疑耶。□耶。答。設斷作
意。入菩薩□。而大乘中異說不同。菩薩有
疑。惑隨執一敎。謂□□有非也
問。何大乘中異說不同耶。答。或大乘說一
切諸法□無自性無生無□本來寂靜自
性涅槃。或大乘說一切說法□如幻
陽炎谷響鏡像水月影像。或大乘說一切諸
法*□唯是如□等實際。由此菩薩隨執一
敎。有執此是□。有此非也。猶有疑心。猶
有異慧。有是法執耶見等是也
問。何能斷彼而入解行耶。答。佛說三性。或
說無性。此位菩薩依三性觀及無性觀捨
大乘中種種諸疑。而修行大□解*得位
問。何觀三性而於諸疑。能□彼疑耶。答。
大乘中有安立法相三自性敎。依此等敎
而能*□疑
問。*□疑相何耶。答。大乘中說一切諸法
無自性無生□等。諸如是等永無異門
□。依遍計所執自性。而作此說。大乘中諸
一切諸法□如幻□陽炎等。諸如是等虛
妄異門也。依□生依他自性而作是說也。
大乘中說一切諸法*□唯是如□等實際。
諸如是等眞實異門也。依圓成實自性而
作是說也。依三性觀而如是觀。異慧及疑。
永無復轉。有入□行
問。何□*得位而斷法執耶。答。設□諸
疑而內有執。而於所聞所思所修我謂
能爲。於所思而爲實有。由此不入大乘
證法言而能斷之。□捨想行。十住十行能
除此想而□□行
問。何斷分別耶。答。雖除法執而有分別。
謂所引山河等境。定力所及骨鎖等境。淨
法假者。謂佛菩薩等淨法所行波羅蜜等。如
是境上猶有分別。旣分別。何起無分別智。
能證無分別理。故斷此分別入見道無相

門。依何觀門而斷斷四處耶。答。由生
死涅槃無二之觀伏作意障。由三性觀而
離諸疑。由法空觀而伏法執。由二取無觀
而伏分別障
問。在何等位而伏此四耶。答。初伏作意
在十信位。由離小心入信位故。第二伏
疑在十住十行。第三伏法執在十迴向位
乃至忍位。由空遍計觀遣其所取離法
執故。第四伏分別在世第一法。由此第一
分別觀智加行息滅。得成初地最上覺故。
若據相違正滅言之。斷分別位在初地
問。略辨資糧位行相已。第二加行位其行相
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現前立小物 謂是唯識性
    以有所得故 非實住唯識
菩薩先於約無數劫善備福德智慧資糧。
順解脫分旣圓滿已。爲入見道住唯識性。
復修加行。伏除二取。此位有四。一煗位。二
頂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問。何故此惑名順決擇分耶。答。順趣眞實
決擇分故。
問。何故此位若爲眞實決擇耶。答。見道
位中。無分別智*若爲眞實決擇分也
問。何故此位名爲加行耶。答。近見道故
之加行名
問。何故此位有煗等四相。答。依四尋思四
如實智初後位立
問。四尋思者何耶。答。一名尋思。二義尋思。
三自性尋思。四差別尋思
問。如是尋思於名義等何等尋思耶。答。尋
思如是*若等四法假有實無。此云四尋思

問。四如實智者其意何耶。答。尋思若等如
實遍七名四如實智
問。何名爲若耶。答。能詮義故名之爲名。
有聲名句也
問。何名爲義耶。答。名所詮義名之爲義有
境界等也
問。何名自性耶。答。自性有二。一名自性。二
義自性
問。何名差別耶。答。於自性上所有長短方
圓等也
問。何名爲自德耶。答。詮義自性名名自
性。差別亦爾。或能詮名有自性及差別等。
尋而知之
問。今言自性及差別者□名自性及差別
□。若義自性及差別耶。答。二俱是也
問。何故名義二別爲觀。自性差別二合爲
觀耶。答。其唯與義二□異故。別尋思之。
二之二相同而無異。故合尋思
問。何故*唯煗耶。答。道火□故。名爲煗也。
意顯者。此位煩惱得明得定。依此定故起
不尋思觀所取無。令如是觀。初獲慧日
前行相。故彼定*唯明得。有此所獲道火前
相。彼位*唯煗也
問。何爲頂耶。答。尋思極已。名之爲頂。意顯
者。此位菩薩得明增定。依此定力發上尋
思。重觀所取無。尋思頂故立頂名也。明相
轉。□彼定名明增。尋思位極。彼立名頂」
問。何名爲忍耶。答。於無□取決定印持。
□取中亦順樂忍。故*唯爲忍。依下如
實智。印別樂得。故名爲忍
問。何唯爲世□一法耶。答。異生位中此
最勝故。名世*□一。此位菩薩問無間定。
依此定力起上如實智。印二取□。雙印
□□。皆帶相故。未能證實
*門。此四善根位得四定意猶未明了。其相
如何耶。答。初在煗位□□得定。依定力
故起下尋思。依此尋思。觀所取無。謂□□
四也有此四法唯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
可得。故觀都無也
問。何故所得定。名爲□得耶。答。初獲慧
日*別行相故名明得定
問。何故名煗耶。答。有此是火之*別相故
亦名煗
問。明增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頂位得
明增定。依定力故發上尋思。觀所取無。尋
思極故。立爲頂位。明轉□□故定明增」
問。印□定意其相如何耶。答。次在忍位
得印順定。依定力故發下如實智。於所取
無中決定印持也。無能取中亦順樂忍耶。
然取識卽無實境耶所取境寧有實識相待
立故。印*別順後故云印順。忍境識定故
亦名忍
問。無間定意其相如何耶。答。在世初一法
得無間定。依定力故發上如實智印二取
相。從此無間必入見道。故云無間。異
生法中此最□故。名世初一
問。此四位中現前立*小物者何法名*小
物耶。答。心上變如。名爲小物
問。云何是心名爲帶相耶。答。此非無相故
名帶相
問。相者何法耶。答。相謂相狀。若證眞時此
相便□。未證眞時此相猶有。□空有相
此名小物
問。何其如相名言有相。答。謂見如而見言
有。見此言有而謂眞耳
問。爾時有相云何引起無相*起耶。答。斷分
別障而無分別。唯帶相故起無分別*起也」
問。*初三通達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
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眞
勝義性
問。何故此位名通達位耶。答。加行無間此
□生時。體□眞如名通達位
問。何故或處名見道位耶。答。初照理故亦
名見道
問。別資糧位有三十心。次加行位有四善
根。今此通達位有幾通達位耶。答。然此見
道略說有二
問。其二何等耶。答。一眞見道。謂無分別智也」
問。何故名爲眞見道耶。答。此通達位實證
二空所□眞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故名
眞見道。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三心相見
道。二十六心相見道
問。何名三心耶。答。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
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
假緣智
問。何故如是三心見道名相見道耶。答。法
眞見道二言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
建立名相見道
問。法眞見道者。法者何義耶。答。法者法則
也。放學爲義
問。何等名爲十六心相見道耶。答。此復有
二。一所取能取十六心。二上下八諦十六心」
問。何等名爲所取能取十六種心耶。答。謂
於苦諦有四種心。一苦法智忍。二苦法*□。
三苦類智忍。四苦類□。於四諦上各有四
種。有四四十六種心也
問。上下八諦十六心者其如何耶。答。此十六
心八觀眞如。八觀正智。二八十六故。云上
下八諦等
問。上下八諦其意未明。何名上下耶。答。色
界無色界名上二界也。欲界名爲下界也」
問。於彼何八耶。答。觀欲界四諦而各有二
心。□現觀忍及現觀*□。觀一苦諦而有
二心。四諦各二。合有八心。合上二界以爲
一諦。有現觀忍及現觀智。合有八心。故云
上下等
問。*別所能取十六心中何名所取。爲能取
耶。答。此十六心八觀眞如。是所取觀也。八
觀正*□是能取觀也。故名所取能取十六

問。十六心中何八觀如。何八觀*□耶。答。法
品緣如有八觀如也。類品緣*□有八觀
*□也
問。眞見道中有無間道有解脫道也。無間
道中有見分有自證也。相見道智何者法
何也。誰者法誰耶。答。法忍者法眞無間道
之見分也。法*□者法眞解脫道之見分也。
類忍者法無間道中之自□分。類*□者法
解脫道中之自□分
同。上下諦觀十種心。其相云何耶。答。欲界
爲一也。上二爲一也。觀下四諦□有八
心。觀上四諦*□有八心。故名下上八諦十
六心也
問。下有八心者何耶。答。觀四諦境各有二
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諦諦有二故二四八
也。上二亦爾也。入聖之位其□難尋。子細
得論中文。疏亦明爾。見而可知
問。廣布□敎見道者何耶。答。不起行相。唯
二十六。止觀別□。觀以爲八。止爲以一而
有九然。心此廣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
說敎理而知道理。爲他說故。子細如論
問。*初四修習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無得不思議 是□世間
    捨二麁重故 便證得轉依
菩薩從前見道起已。爲斷□障證得轉
依。復□修習無分別*□。遠離所取能取。
故說無得及不思議。斷世間故名□世間
問。何爲世間。何□□世間耶。答。二取種
子是世間本。唯此能斷故立*□名
問。二麁重者何耶。答。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名
爲麁重
問。何故名爲麁重耶。答。一性無堪任。二違
細輕。二障種子。有此二識名爲麁重。十地
位中。令彼永滅。故於此捨也
問。何爲轉依耶。何證得彼耶。答。於十地
中修十勝*得。斷十重障。□十眞如。二種
轉依由此*□得
問。十地中者何爲十地也。答。一極喜地也。
初獲□性具證二*言。能益自他生大喜。
故名爲極喜。二離垢地也。具淨尸羅遠離
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故名爲離垢。三發光
地也。□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
光。故名爲發光。四焰慧地也。安住最勝菩
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名爲慧焰也。
五極難勝地也。眞俗兩智*得相互違。合相
應。極難勝故名爲難勝也。六現前地也。住
緣起知引無分別最勝般若令現前。故名
爲現前也。七遠行地也。至無相住功用後
邊。□道世間二乘道故名爲遠*得。八
動地也。無分別□任運相續。相煩惱トニ
能動セラルル。故名爲不動。九善慧地也。□就
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名爲
善慧。十法雲地也。大法*□雲含衆德水蔽
如*言麁重充法身。故法雲
問。如是十地以何爲體耶。答。總攝有爲無
爲功德。以爲自體
問。何故名地耶。答。與所修行爲勝依持令
得生長。故名爲地
問。十勝*得者何耶。答。有是十種波羅蜜多」
問。何爲十波羅蜜多耶。答。一布施。此有三
種。謂財施・無畏施・法施。二持戒。此有三種。
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忍辱。此
有三種。謂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四
精進。此有三種。謂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
益精進也。五靜慮。此有三種。謂安住靜慮・
引發靜慮・辨□靜慮。六般若。此有三種。謂
生*言無分別慧・法*言無分別慧・俱*言無分
別慧。七方便善巧。此有二種。謂迴向方便・拔
濟方便。八願。此有二種。謂求菩提願・利*益
他願。九力。此有二種。謂思擇力・修習力。十
智此有二種。謂受用法樂智・□就有情*□」
問。如是十*得以何爲性耶。答。施以無貪
及彼所起三□爲性。戒以受學菩薩戒
時三*□爲性。忍以無嗔精進審慧及彼所
起爲性。精進以勤及彼所起三*□爲性。
靜慮但以等持爲性。後五□以擇法爲
性。說根本後得□故
問。波羅蜜多其義何耶。答。波羅蜜多此云到
彼岸也。令修*得者到涅槃故。若所修*得
七最勝攝。有□波羅蜜多
問。七最勝者何耶。答。一安住最勝。謂必安
住菩薩種姓。二依止最勝。謂要依大菩提心。
三意□最勝。謂要悲愍一切有情。四□□
最勝。謂必具行一切*□□。五巧便最勝。謂
要無相智所攝受。六迴向最勝。要迴向無上
菩提。七淸淨最勝。謂要不爲二障間雜。若
非此七所攝受者。所行施等非到彼岸
問。何故施等必唯有十。而不增減耶。答。十
地之中。對治十障□十眞如。□不增減
問。十勝行中。何故前六各有三種。得四唯
二耶。答。別六別□故。*得四唯後得故」
十重障者何耶。答。一異生性障。謂二障中
分別起者依彼種立異生性故。初地見道
悉□□□□*得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
彼所起誤犯三□。三闇鈍障。謂所知障中
俱生一分令所聞思修法忘失。四微細煩惱
現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我見等。同
體起故立煩惱名。五於下乘□涅槃障。謂
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厭生死□起滅同
二乘故。六麁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執有染淨麁相現行故。七細相現行障。謂
所知*障俱生一分執有生□細相現行故。
八於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
分令無相觀*界任運起。九利他中*界欲
行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利□有情
□中。不欲勤行。十於諸法中未得自
在障。謂所知*障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
得自在
問。何爲十眞如耶。答。一遍行眞如。二最勝
眞如。三勝流眞如。四無攝受眞如。五類無別
眞如。六無染淨眞如。七法無別眞如。八不增
減眞如。九智自在眞如。十*□自在所依眞
如也
問。涅槃如性者。一涅槃法界無有差別。何
故爲十耶。答。□涅槃如性實無差別。而
隨勝德假立十種
問。初地所□涅槃如名爲遍行。涅槃如何
更十別耶。答。*□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
□得猶未圓滿。爲令圓。*得後建立。故
別有十
問。菩薩如是於十地勇猛修行十種勝
行。斷十重障。□十涅槃。如其爲有何別
耶。答。爲*□二轉依故
問。何爲二轉依耶。答。一能轉依。二所轉依。
能轉依二。一能伏道。二能斷道所轉依二。一
持種依之。謂本識能持種故一切所依。
道轉令捨染得淨。故云轉依。二迷悟依也。
謂眞如諸法性故一切所依。*□道轉令捨
染得淨。故云轉依。如是二種名二轉依。頌
文旣□便□得轉依有是此二轉依果也
問。*初五究竟位其相何耶。答。唯識本頌曰
    此*有無漏界 不思議善常
    安樂解脫身 大牟尼名法
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有是究竟位相也。
此謂此*別二轉依果也。*有是究竟無漏界攝
也。諸漏永□。性淨圓明。故名無漏也。界是
□義。此中含容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
五乘利樂□故
問。何故名爲不思議耶。答。超過尋思□議
道故
問。何故名善耶。答。白法性故。淸淨法界遠
離生□。極安隱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
巧便故俱說爲善也
問。何故名常耶。答。無*□期故。淸淨法界
無生無滅。性無變異故。說爲常也。四智
心品。所依常故。無斷*□故亦說爲常
問。淸淨法界說常實爾也。四智心品何說如
常耶。答。無斷*□故亦說爲常。非自性常

問。何故非是自性常法耶。答。從因生故。生
者歸滅。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有
以三因。故非常住。作比量云。四智心品應
非是常從因生故如餘有爲四智心
品應非是常生者必滅。一向記故如餘
心等四智心品應非是常不見色心
非無常故如餘心等涅槃經云。常法無
知。猶如虛空。如來有知。是故無常。意顯者。
常法無知者。淸淨法界理法身佛也。有是自
性常無變異。如來有知是故無常者。四智心
品名爲有知。以有知故以爲無常。又云。如
來世尊□非常住。非念念滅。意顯者。四智
心品*□非常住。淸淨法界非念念滅也。涅
槃經云。如來無常。舌根墮落。其意如何。意
耶者。釋迦如來在雙樹間而入涅槃。若有
情類見彼□已。有□佛無常。此人舌墮
落也。以示現故非是無常。□有念念滅。
而不間斷常在鷲山。然□實死舌根壞
  略顯因圓果滿門
十地之因旣圓。三身之果有滿。故云因圓
果滿也
問。修行位次中有五位次。初何位以爲因。
何位以果耶。答。五位之中初也四位以爲
因位*得之一位以爲果位
問。若爾說五位。旣因果□畢。何更旣有此
門耶。答。因十地中斷十重障。滅二十二愚。
修十勝行十眞如。此則因位所作之□也。
果三身中有四涅槃。有四起品。有佛土
義。亦有一百四十不共法等。今明此法以
爲果滿。故別有門
問。其果滿中三身者何耶。答。一化身。二應
身。三法身是名三身。依佛地論・唯識等論。
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
問。何名化身。耶。答。有二化身。一佛形化身。
二五趣化身
問。其意如何耶。答。從天來下託生王宮。六
年苦行。樹下□道。□同人天。而遂佛形
也。佛滅度後。示五趣身。非是佛形也。佛在
世身。佛滅度後身。故有二化
問。一人發心修行得果。何故果中必有三
身耶。答。初發心時起二種智。一求菩提願。
二利益他願也。由求菩薩智。而□起法
身。是眞佛身。遍滿法界無處不有。具四智
品。□四涅槃。寂靜安樂。常住不變。三點四
德具足圓滿也。由利益他智而彼眞佛身變
作二種身。一他受用身。此爲十地菩薩等
故變作此身也。二變化身。此爲地前二乘
凡夫變作此身也。以所化人有二種故
智二種身。合本眞身以爲三身
問。如是三身況知由智爲三差別。若因
有三而得三身耶。若無別因得三身耶。
答。有別因緣而得三身。謂一生因。二了因。
彼生因者。從無始來。有法爾種。體是上品
也。亦有六度。是生因助爾乃正助二生因故
得此三身
問。彼佛三身唯從生因。若有了因耶。答。理
法身佛從了因得。餘生因得
問。所謂二因。若有別□若是同*□耶。答。
一因別二。謂望理法身以爲了因。望餘佛
身以爲生因。□有六度及法爾種。臨果分
二耳
問。此三身中得幾法門耶。答。具足四智四
涅槃等無邊法門
問。何名四智耶。答。一大圓鏡智。二平等性
智。三妙觀察智。四□所作智
問。何名大圓鏡智耶。答。大謂廣大也。圓謂
周圓也。鏡謂照映。以喩爲名。如大明鏡現
種種像。此智如是能現能生身土智影。故
名圓鏡也
問。因位中有八識。轉何識□此圓鏡智
耶。答。轉*初八識而*□此智
問。何名平等性智耶。答。平謂均平。等謂齊
等。性謂實性。從境得名。觀一切法自他有
情平等性故。故名平等性智
問。轉何等識而得此*起。答。轉*初七末那
識而得此智。故名平等性智
問。何名妙觀察智耶。答。妙謂妹妙。觀謂觀
昭。察有審察。以用得名。照了性智無礙
所有義。作謂化作。以用得名。爲利有
情起・故。故名妙觀察智
問。何名□所作智耶。答。*□謂*□辨。所
*有變義。作謂化作。以用得名。爲利有情。
起化□故。故名*□所作智。初二依主。後
二持
問。如是四智以何爲體耶。答。若以自性。
有別境中慧□爲□。若以眷屬。有俱相
應五蘊爲*□
問。如是四智與幾法俱耶。答。二十一法恒
有相應。有幷心王。二十二法
問。二十一法何耶。答。遍行五別境善。五十
一。合爲二十一。*有幷心王爲二十二也」
問。莊嚴論云。轉於五識得妙觀智。轉於
意識得□□智。何與此解有相乖違耶。
答。其莊嚴論譯家錯耳。有人說云。爲顯
用理其不耶
問。如是八識何等位中轉□四智耶。答。妙
觀平等二智。初地見道始轉。以二智□
圓鏡化。智論有二說。一云唯後得智。云。
亦有正□也。餘三俱具也
問。何故初地不轉五八。而□二智耶。答。
*初八識是生死本故。若初地轉將佛故。
持十地有漏種。五識者是所依五根。旣是有
漏。何得轉□也
問。何故大圓鏡智唯與*初八相應。不餘耶。
答。*初八識者從無始來。爲趣生*□。能持
有漏無漏種子不失。恒在佛果位中此智
能持三智身土。故第八俱也
問。何故平等性智與*初七俱耶。答。*初七
識者□□在因位。由執我故自他差別。今
我執無故有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應。故此
識俱
問。何故妙觀與意識俱耶答。此*初六識。因
位之中能緣諸法自相共相故。果位中與此
識俱。此智妙觀諸法自共。爲他說故。因圓
之功不可量。果滿之德無邊際。四智心品・
四涅槃・三身・四德・三念住・如來十力・三不
護・四無所畏・不共法・四種一切種淸淨・三
點大悲・十自在・具三十二丈夫相・八十隨
好。微塵□無忘失法・四妙智。具足一百四
十法。恐末代惓而省略。願諸智者共知之
    我今隨能略讃述 凡心不解有稱理
    奉資我王期千代 恒轉金輪降萬葉
    群臣諸司翼□朝 身康壽遠安穩樂
    願諸衆生同點福 速出生死證涅槃
大乘法相研神章卷第五
  右全部五帖。雖爲蟲損不能修補。棄置
函底殆經年矣。一日褫閱之。偏難棄置
焉。使弟子僧覺慧卽應自幸等補其闕略
加其繕裝。傳永世了。是併爲敬寶律師
等披見也。仰願曩祖早迴慈眼。令滿愚
願而已
  寶曆第五歲次乙亥六月十五日
  眞言一宗勸學院僧正賢賀春秋
七十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