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玄問答 (No. 2303_ 珍海抄 ) in Vol. 70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聞耶。故知西方言有者非仍本立名云也更可
重問

玄云。經云有得羅漢果。解釋不同。一云。
下輩生於花中退菩提心。出生之後受二乘
果。實有聲聞。二云。法藏比丘設願願國中無
有聲聞二乘之名。今言聲聞者。仍本爲名。實
無聲聞。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今
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一義云。應有聲聞
者。應化者有聲聞云也。別本玄云。故有應有
聲聞云云又玄次下云。實無禽獸而有應禽獸
云云可准例之。雖有此義不如先義也。言法藏
比丘設願者。是悲花經無淨念王所設願也。
曇鸞注上云。問曰。案王舍城所説無量壽經。
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是有聲聞一證也。
又十住毘婆沙中龍樹菩薩○讃云。聲聞衆
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
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菩薩
聲聞會爲僧。如何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
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説安樂國處。多言有
聲聞不言無聲聞○此云何會。答曰。以理推
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既非五濁。無三
乘明○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脱必應有生○
是知唯應於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
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又此論但言
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何妨二
乘來生耶云云此師謂。羅漢生彼國。今宗不
爾。無學不生。但三果人得生。觀經云。生彼得
羅漢者。先出花胎中退。經言不退者約出生
時言耳
章云。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等
何 答。引論無作品云。初轉法輪時非八萬
天人得須陀洹果。亦有無量人得大乘益云
此文意也 問。開大智釋論考無作品文云。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
如一人得初道況簡陳如一人云得初道之
益。擧八萬諸天云得無生法忍。今乍引無作
品説何背其文耶 答。初轉法輪得益廣亘
人天亦通大小。非陳如一人得初果。八萬諸
天亦證須陀洹。是以八萬天子得無生法忍
者。即是小乘無生法忍亦名法眼淨也。故法
花義疏云方便
智度論云。八萬天子得無生忍。
餘經云。得法眼淨○小乘法眼淨即是小乘
無生忍也加之考無作品之釋論云。初轉
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等故知八
萬諸天得無生法忍者即是須陀洹果也。難
云。初轉法輪時亦有諸天得無生法忍。若爾
應是別有大乘無生法忍。何義疏文會之云
即是小乘無生法忍耶 答云。八萬諸天其
數當初果得益。若論別有大乘無生忍者。可
云無量諸天也。故智論・涅槃等並云八萬得
須陀洹。智論別云無量衆生得無生法忍云云
涅槃經十三云聖行
或昔於波羅奈城初轉法
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間𤘽尸那城
八十萬人不退轉於阿耨○菩提大論六十
五云無作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
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方便品疏釋此文云。
小乘無生忍也
同品云。諸佛事有二種。一者密。二者現。初轉
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諸菩薩見
無數阿僧祇人得聲聞道○無量衆生得無生
法忍等廣問答之解雖有短册。然可以彼
通用短册也
大乘玄問答第十一
 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二十一日千代松丸
 申付令寫畢。願遁蟲鼠水火等之難遙
 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説法之慧場
         末學英訓三十八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論迹義
玄第五末
問。今宗家以四論爲宗旨。爾者誰人所造論
 耶
問。釋論三論相對辨同異。爾同是大乘別論
 歟
問。智論三論相望付明同異義。且亦取亦破
 義同可云耶
問。中・百二論相對用智有長短云云爾者長短
 義必如何解釋耶
問。四依菩薩申佛教具隨縁等四假耶
問。他師意云。毘曇立而不破成實亦立亦破
 云云大師云何評此義耶
問。他師意云。三論破而不立云云大師許之
 耶
問。付破立有無如佛具足破立二門菩薩亦
 可爾耶
問。付諦智之傍正。且論主以二智爲能論以
 二諦爲所論耶
問。付中觀論題。且所對縁有幾種耶
問。引毘曇説云。分別無所捨。是名第一義。玄
 解云。十一種色共成色陰云云爾者能成所
 成共云第一義歟。爲當所成色陰是世諦
 攝耶
問。於迦毘羅等外道宗解中道義耶
問。有人意解山門之中道義云。非有非無爲
 中。而有而無爲假云云大師許此義耶
問。經中欲令深識世諦故説第一者。以俗爲
 眞諦家義耶
問。龍樹菩薩弘佛法作幾部論耶
           以上十六條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論迹

問。今宗家以四論爲宗旨。爾者誰人所造論
耶 答。龍樹・提婆所造也。問。三聖助佛化。
謂馬鳴・龍樹・提婆也。何唯依龍樹・提婆所造
不取馬鳴之論耶 答。今案之四論者蓋是
依山門相承任關中傳受。故專依智論・中・百
十二門立一家大義也馬鳴論者梁
眞諦所傳也
玄云。大師
講此論。遍數不同形勢非一。今略出十條。一
者有明四論宗旨云云又云。今次第二明四論
宗旨義同異。問。四論既興。爲當是一。爲當定
云云○三論玄明。雖有四論而稱三論略明
八義。具如文云云又云。今玄云。大格爲論不
出四人。一是調御世尊。是能化主。其餘三聖
助佛宣揚。三者所謂馬鳴開士與龍樹・提婆
云云答於定取何人破邪顯正之問也
問。釋論三論相對辨同異。爾同是大乘別論
歟 答。玄若三論即別通論。通申一切諸教
等文。別之通
論即通論也
問。八不義云。中論是釋論之骨
髓也四論玄同之。般若燈論第十
答文
牟尼法王
子大智阿闍梨以般若妙理開演此中論
題下云。分別明菩薩
釋。法珠云。淸辨云云
又云第一
於深般若波羅蜜
中審驗眞理開顯實義云云因縁品引般若經
明十二因縁不可盡也。故知如智論偏解般
若經也。何通申諸教耶 答。正申般若心。而
般若是大乘之大宗也。故自申一切教也。然
智論別釋一部之文意故云別論也。故玄云。
□□釋論即是通別論。意致乃復通漫而的
釋一部文言。是故名通別論也。中論如釋論
亦意致通漫。而復不的釋文故是通論也
問。智論・三論相望付明同異義。且亦取亦破
義同可云耶 答。玄云。釋論亦取亦破。三論
唯破不取取心問。智論三論通別雖異俱申
如來之聖教。於三論意何不云亦取亦破耶。
依之處處文多云三論具破申俱有云云何異
智論之破邪顯正耶。加之云中論是釋論之
骨髓云云然何今云三論唯破不取耶 答。此
智論三論相望一往分別云也。謂三論多橫
破諸法竪除五句。故云唯破不取。釋論破迷
教之情申所迷之教。故名亦取亦破。但諸文
多云三論具破申者。即申其破病之教也。又
如四諦品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云云依此
等意者。實可有亦破亦取義也此以文義之强弱
增減一往分之耶
 八不義云。龍樹稱佛本意申佛教也
問。中・百二論相對用智有長短云云爾長短義
如何解釋耶 答。百論用權實二智其用即
短也。中論用實方便智其用是長云云問。此
釋不明。若夫中論唯用實之方便智者。對百
論用權實二智之時。百論用智即長中論可
短。又中論明八不中論之理談三觀一實之
旨。何偏云用方便智云云若言實智方便智
俱明之者。與百論用權實二智有何差別耶。
又付百論用權實二智不可爾。唯是一時之
善巧非平道之正義。故云正是權智能此用
即短云云並云用二智者立處致相違耶 答。
標章用智短長。終文結此用即短云云今正論
智慧之功用不實智之宗歸。故中・百二論雖
俱明二智。且約權智之用論其長短也。中論
廣依諸教所説大正佛教之宗致。故用方便
慧。此乃動靜內外雖異。其用涉有。內照萬法
外施動用總名方便。故用智爲長也。百論是
面對僧佉・衞世之輩拆其邪論。釋是一時之
對立破邪之善巧也。於方便之中只是破邪
執之一門耳。故用智是短也。但言用權實
二智者。雖擧實智意取權智。爲相成故並云
二智也。云權智云方便智其義雖通然亦有
分之。謂方便長空有之有也。權者方便之中
別用也。見二智義文或又權實二智俱短。
實方便智俱長也
玄云。
第三明用智短長。若是百論則用權實二智。
中論所用實方便智。然者百論主與外道鬪一
時頰舌折挫僧佉衞世。此是權智之能。若中
論主欲提綱振領匡正佛法辨教之大宗。非
諍一時脣舌。故用實方便慧匡持佛法。不可
一時對邪。爾其用則長。若百論主善巧一時
挫外道。未是要論佛法正。是權智之能。此用
即短也二智義云云。問。權與方便有何
異耶 答。通則無別。皆是善巧之義。別而言
方便則長權語即短。今總明三句。一照實相
爲實慧。鑒萬法爲權。二靜萬法爲實。外變動
爲權。三就動用。以不疾之身爲實。詫疾方丈
爲權。初照實相名爲實慧。自餘三門皆屬方
便。故權義短者。但取外示變動名之爲權。故
權是方便中之別用。所以言權。問。權與方便
既有短長。兩實亦得爾不。答。方便之實則長。
權實則短。所以然者。方便既無所不爲。實慧
照無所不爲而實無所爲。是故長也。權智但
是有中變動。實智是有智中之靜鑒。故權實
則捨○外示動變爲權。此是應病授藥。必須
內靜鑒授藥爲實方便。二空慧不知根藥故
不成二慧也問。百論所破縁有三根。且下
根者云何釋耶 答。聞提婆破不解讀佛經
亦不悟。至龍樹論始得悟解也取意
問。龍樹造論在先提婆造論在後。龍樹於佛
滅後五百三十年出世。提婆佛滅度後八百
餘年出世。明知提婆造論在後。而何云聞提
婆破病未悟者至中論始得解耶 答。可有
二義。一云。百論先造。中論在後。傳云。龍樹
在世時提婆破外道云云二云百論在後。而
今文約尋文次第也。如言聞提婆破不悟讀
佛經乃悟豈得言佛經在後説耶後義可
爲正也
玄云。
百論所破縁根性有三種。一者上根。聞提婆
破即解。二者中根。聞提婆破不解止生信心
讀佛經乃悟。三者下根。聞提婆破不解讀佛
經亦不悟。看龍樹論始得悟解也。若上根人
則與中論所破縁得悟者齊。中下之徒即校
一階也又玄云○復有深致。何者明。龍
樹出世之時是正化之末像法之初。衆生雖
復尋教失旨而佛法尙興邪徒由蝓。朋成大
道衆生甚多。偏學小心其事蓋少。龍樹既興
望風懸揖。止須著筆邪徒自喪。無敢對面
與共擊揚。是故龍樹不對也。提婆出世是八
百餘年。去聖既遠。邪儻盛興正化訛替○菩
薩雖興猶生拒抗。自非對面折挫辭屈言下。
邪正轉盛無肯改迷云云
問。四依菩薩申佛教具隨縁等四假耶 答。
有具不具二義。謂有偏圓之二意也。問。且
就不具義於所申教既具四縁。菩薩隨佛申
所説教。何不具四假耶。抑不具者何假闕耶
 答。玄云。佛當化主。所以具足四假。菩薩助
申教旨唯有兩假。所謂就縁・對縁。菩薩雖具
二假而用復有强弱○中論初云。諸論師種
種説生相。就其責覓生相不得故言不生○
即是就縁假義。百論借一對破異等即是對縁
假義也問。論家多申相待假以顯佛法正
義成中道旨。何不辨因縁假耶。又論末後二
品申小乘觀行。豈非具隨縁假耶 答。玄云。
就四縁中則有偏圓圓偏義若依圓偏義
者。菩薩不具四假。若依偏圓義者。乃具四假
因縁假尤深。必佛説之。隨縁段照
機尤勝。説非小事故亦關能化耳
玄云。假乃衆多
略明四種。一因縁。二隨縁。三就縁。四對縁。
若辨甚深因縁義即是因縁假。隨縁所宜而
説即是隨縁假。就縁撿責即是就縁假。若一
一須對破如對常説無常等即是對縁假也
問。他師意云。毘曇立而不破。成實亦立亦破
云云大師云何評此義耶 答。玄云。若言成
實破毘曇故名亦立亦破者。毘曇亦破成實。
何故非亦立亦破耶○若止言毘曇立而不破
成論亦立亦破不可也云云問。成實多破毘曇
所説亦自立別義也。毘曇雜心等專申自義
不破成實。若爾他師所存善叶二論意。何不
許此義耶 答。玄云。成實破數人根見立用
識見云。若用根能見。死人有根亦應能見。眼
識在耳中眼根何意不見耶。而今有根無識
根不見者。故云。根不能見故破根立識名爲
亦破亦立。數人立根見破識見。若用識見識
無障礙。應見障外色。但見障內不見障外者。
故知但是根見非關識見。豈非亦破亦立耶
云云成實論第四卷根無知品云。非根能知。
所以者何。若根能知吾則可一時通知諸吾。
而實不能。是故以識能知。若眼能知何須待
乃至又應言以眼識見色。略中説故但言眼
云云具可文也。成實根不定品云。問。根
童子及舌・身可以眼見。耳鼻在內不可得見
 答。死人亦有童子・舌・身。而實無根。問曰。
童子二種。有是根非根。死人根童子滅非根
者在。答曰。根童子無能見者。故非眼等所得。
如經中説。五根是色不可見有對。若是可見
則可分別。此童子是根。此童子非根○業力
不可思儀。以業力故四大變而爲根。佛恐弟
子謂此五根自從業生故言是色此見論正
義也。然問答云。二家俱云死人無根也 問。
考成實論不言死人有根亦應能見然今引云。
若用根能見死人有根等專無所從。全違論
文。如何 答。今明。數人爲所破。明知是擧
成論人説也。雖判論意。而以學者説顯本論
歟。又是他師所引歟。又論文云。若眼能知何
須待識此文可有二意。一者總無心時義
當死人等也。二者識在餘耳等根中也。故取
此意爾釋諸文云。而方善根云云故難也。寶
窟下卷有文可見
問。他師意云。三論破而不立云云大師許之
耶 答。玄云。亦不然云云問。彼師引肇師百
論序云。言而無當破而不立又大師自云。
佛有破有立。菩薩唯破不立。略又云。菩薩助
佛揚化。直破邪迷顯佛方便。無所樹立。是以
唯破不立也又云。他云論有破有立。此乃
是增有所得○今論但破曾不自立○故大師
擧猛將爲譬。前無所立後無所顧云云又云。三
論望釋論則唯破不取云云唯破不立專叶論
意。順宗家釋如何 答。玄詳引百論序云。論
序云破而不立者。亦不執此破故言破而不
乃至下文云破如何破○只不立有此破故
云破而不立也彼師云有決定之破。故非
序旨也。又云。今明。論顯中觀經明正法。既
稱中觀正法。是更有破立可論云云又云。傍
明四句。一者但破而不取。如迦彌延子所造。
自作此説。非佛三藏中義。二者取而不破。即
顯佛方便教門也。三者亦破亦取。破能迷之
縁取所迷之教也。四者不取不破。破取非
取。取破非破。非取非破乃名實也傍明
者。此文正明釋論與三論異。而今四句釋論
與三論同故云傍明也。又云。非但佛亦破亦
立。論主亦得亦破亦立乃至論主亦能教示前
縁亦得有立也又云。論主以二諦爲能論
以二智爲所論又猛將譬云。前無所立。復
無所顧。故能剪彼兇醜顯我皇威。菩薩亦
爾。無生正觀了內外諸法畢竟淸淨故。能
破洗虛妄斷常顯出如來眞實正法
問。付破立有無。如佛具足破立二門菩薩亦
可爾耶 答。佛具足破立菩薩唯破不立取意
 問。菩薩學佛化四依弘佛教。故同佛可具
破立二種。而何云菩薩唯破不立耶 答。此是
一往相對也。非盡理釋歟。故玄下文云。佛既
能當前縁既得有立。論主亦能教示前縁亦
得有立但云菩薩唯破不立者。玄云。菩薩
助佛揚化。直破邪迷顯佛方便。無所樹立。是
以唯不立也云云蓋是以菩薩相待且分別之
耳。故玄云。就佛菩薩相望。若是佛不具足而
具足故有破有立。菩薩當具足而不具足故
唯破不立。佛破虛妄邪見後爲説眞實正法。
是故亦破亦立
問。付諦智之傍正。且論主以二智爲能論以
二諦爲所論耶 答。論主以二諦爲能論以
二智爲所論問。菩薩造論必助世尊所説。
然佛既以二智爲能説以二諦爲所説也。以
權實二智力説二諦言教故也。菩薩亦同之
隨佛發生二智論佛所説之二智言教。所以
可云二智爲能説二諦爲所説也。然何翻之
云以二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若如所釋
者。背助佛揚化之旨非師資相成之儀。如何
耶 答。玄云。好體佛以二智爲能説二諦爲
所説。論主亦以二智爲能説言教爲所説。就
論主無別智。悟佛教生智。論主無別説。還説
佛所説。論主無別論。還論佛所説。故佛若
佛若所並是所論。論主若所若能並是能論
○論主禀二諦教發生二智。諦智不二。以諦
成智故通受諦名。佛以二智説於二諦。諦智
不二。以智成諦故通受智名○故論主以二
諦爲能論以二智爲所論云云
問。付中觀論題。且所對縁有幾種耶 答。縁
乃無量。大略爲言不出三種。一者即是禀教
失旨之縁。二者即是邪見推獲之縁。三者流
俗汎爾之縁云云問。雖得教旨然猶未究竟
者有。謂如四依弟子淺位菩薩也。今何不列
之耶
問。引毘曇説云。分別無所捨是名第一義。玄
解云。十一種色共成色陰云云爾者能成所
成共云第一義歟。爲當所成色陰是世諦攝
耶 答云云問。兩方若云所成色陰是世諦者。
上解世諦云我責不得。我名空施云云今十一
種色共成色陰實錄如此云云上下二文相望
此文但説第一義也。若言所成亦是第一義
者。毘曇意五陰以聚集爲義。若以十一種色
分別之者。無別色陰體。如瓶衣等又如假我
可是世諦乎 答。且見文相。能成所成俱是
第一義也。以十一種色分別之。一一色猶有
色集。故色隱義猶亦不失歟乃至極微其義猶
不失體。可聚集故。色陰義猶亦不失歟
問。於迦毘羅等外道宗解中道義耶 答。解
釋也。問。中是正義亦是實義也。於外道邪
僻之宗何能解中義。所計虛妄也。何爲中實
義耶 答。玄云。家家盡言忠理。解解並謂忠
文。是故釋中其計非一云云忠者直也。如迦
毘羅解中云。泥團非瓶非非瓶。優樓迦云。聲
非大非小。勒沙婆云。光非明非暗也。付彼計
云正義。又似佛法之中道也
問。有人意解山門之中道義云。非有非無爲
中。而有而無爲假云云大師許此義耶 答。
此義不可等文問。案四諦品文云。衆縁具足
和合而物生。是物屬衆因縁故無自性。無自
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爲引導衆生故以假名
説。離有無二邊故名爲中道此文明説有
空爲假名。以離有無爲中道有人所言既叶
論文。何不許之耶 答。玄云。今難。大經言。
非內非外亦內亦外。故名中道。若爾非有非
無亦有亦無。故名中道。那得偏用非有非有
爲中而有而無爲假等文
問。經中欲令深識世諦故説第一者。以俗爲
眞諦家義歟 答。以眞爲俗義取意問。爲欲
深識世諦故説第一義。故知説眞諦時須深知
世諦。即以所深識之世諦可爲其義也。何
云以眞爲俗之義耶 答。玄云。何故説第一。
只爲欲令識世諦。是不是俗以眞爲義。眞是
俗家之所以。故俗以眞爲義也云云問。若爾
而竪論表理之義有何異。彼云。如俗表不俗。
不俗是俗家之所以。故俗以不俗爲義云云
云。俗以眞爲義。眞是俗家所以等文其義全
同。何今云橫論顯發彼云竪論表理耶 答。
此眞俗兩假互顯發。彼説世諦假表世諦中。
説眞諦假表眞諦中。故橫竪義別也故橫論
顯發之文云。今明。何故説世諦。只爲欲令識
第一。豈不是眞以俗爲義。俗是眞家之所以。
故眞以俗爲義。何故説第一。只爲欲令識世
諦。豈不是俗以眞爲義。眞是俗家之所以。故
俗以眞爲義言橫論顯發者互相釋義。只
云因縁釋義也。竪論表理者顯道釋義也」
問。龍樹菩薩弘佛法作幾部論耶 答。作百
部論問。考唐和諸師相傳。多龍樹造千部
云云如何 答。相傳不同不可奇。玄云。龍
樹菩薩作百部論大行閻浮提教迹云。造大
乘百部論云云法相了義燈云。龍樹菩薩作
千部論云云非溜州燈也。得
壹云云可考之
四論玄云。龍樹千部
未考
二教論云。龍樹造千部論
  以上論迹義問答畢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
 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下旬之比書寫畢。遁
 蟲鼠水火之難遙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説
 法之慧場
          末學英訓三十八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