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玄問答 (No. 2303_ 珍海抄 ) in Vol. 70

[First] [Prev]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問答上
玄卷五上
問。付大經五味相生。且從佛出十二部經者。
 通相別相二種修多羅中是何
問。如來成道十二年中大小乘教俱説之
 爾者幾時説十萬偈般若耶
問。他師意大品般若後説法花爾者大師許
 之耶
問。大品意十力無畏不共佛法可云無爲法
 耶
問。於佛果位八識五根等始起法云云爾者
 八識俱具之耶
問。智論所説法性身佛爲有色相音聲説法
 等事耶
問。佛從三道寶階歸人間時善吉尊者見如
 來身云云爾者爲常住法身歟
問。玄中引般若經説云。十地行滿得無上菩
 提云云爲證何事引之耶
問。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爾與法
 花同耶
問。般若・淨名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
 乘眞實也。爾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耶
問。付二教十門。且頓漸二教者爲即半滿二
 教異名爲當何
問。付人四依。於小乘人可有四依耶
問。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薩可爲初依耶
問。付四依位。且以第七地屬何依耶
問。以十信位屬初依耶
問。大乘小乘中同明九部經有何故耶
問。付小乘九部經。且不明無問自説經有何
 故耶
問。於大乘明九部。爾除因縁經有何故耶
問。付十二部經相。且本事經者説自身過去
 世事耶
問。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從大衆・上座
 二部各別出幾部耶
問。三百年中上座部分爲十一部爾者曇
 無徳部分別有逹磨欝多部耶
問。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爾犢子部在其中
 耶
問。世尊滅後五百羅漢造毘婆沙論。爾者滅
 後幾時耶
問。以般若經爲三乘通教耶
問。以聲聞縁覺智望菩薩無生法忍其體各
 別可云耶
問。法花意以佛性一乘俱爲正宗耶
問。非見佛聞法有感應義可云耶
問。付感應體。且唯以善法爲感見佛耶
問。以已生善可爲機感體耶
問。造像經書於正應表應如何判之耶
問。眞俗並觀義有四種階級云云以初發心
 爲一階並觀耶
問。六地已還定慧不定也。爾何辨定慧多少
 耶
問。付四階並觀證佛地無生引維摩經文。爾
 何文耶
            三十二條

大乘玄問答第十教迹義上
玄卷第五上
問。付大經五味相生。且從佛出十二部經者。
通相別相二種修多羅中是何 答。是別相
修多羅也。問。可是通相修多羅。何云別修
多羅耶。夫十二部經廣包長行偈頌也。若別
修多羅者唯可長行之直説語言。既云十二
部經。故知通論長行偈頌。依之傍釋文云。若
除通修多羅者即無復十二部經云云爾何可
云之耶 答。十二部經中有別修多羅云也。
非謂十二部皆是別修多羅也。雖有餘十一
部。然爲對下通修多羅故且擧別修多羅耳。
又既云別修多羅。故餘十二部相待得成。但
至傍釋文者。除十二部經即可無通修多羅。
以總十二部成通修多羅故。今文勢異之也
玄云。今謂。不爾。十二部經是別相修多羅。
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者。是通相修多羅。從
通別兩教起大乘萬行。故言從修多羅出方
等文五味相生第
十三卷也
又云。修多羅者有二種。直
説語言爲別修多羅。從如是至奉行通修多
三藏修多羅十二部修多羅相對辨長短
廣狹云云涅槃疏十二云○而言除修多羅
者。此是別相修多羅。即是不被頌長行。非是
除通修多羅。若除通修多羅者。即無復十二
部經。故知是別相修多羅
問。如來成道十二年大小乘教俱説之云云
爾者幾時□□偈般若耶 答。成道五年
説也 問。案傍釋云。佛成道七年方説餘般
云云眞諦三藏義林云。成道七年在舍衞
國施慧江邊。去給孤獨園三里許處。爲諸菩
薩説諸法空般若等經云云爾何云五年耶」
答。菩提留支別破章幷金剛仙論第一同云。
十萬偈般若成道五年説云云今依此等説云
爾也。法花信解品疏云。佛成道六年説大
般若十萬偈。不來此土云云仁王疏上卷云。
佛成道七年方説餘般若云云
問。他師意云。大品般若後説法花云云爾者
大師許之耶 答。不必爾也。問。大品般若
在三十六年之前説之。法花是四十餘年之説
也。二經先後具顯經説。他師所釋既得文證。
今何不許之耶 答。玄云。又論云。善吉曾於
法花會聞説菩薩畢定後聞大品阿毘跋致品。
是故今同爲定爲不定。故法花不必在第四
時耳。又成道已來常説般若。所以不屬第二
時也花玄三云。前分明退者在法花之前。
後分不退者在法花之後云云
問。大品意十力無畏不共佛法可云無爲法
耶 答。有爲法也。問。佛果位智慧離生滅
無常。是無爲般若也。十力無畏等者是佛智
之差別也。何云有爲法耶 答。玄云。對法身
眞如空邊故。報佛十力十八不共等是有法
故言有爲。非生滅有爲也。又攝論云。無常有
二種。一者因中本無今有已有還無無常。二
者佛果本無今有已有不無無常。而不同因
中生滅無常。但是佛果上報梨耶八識五根
等始起邊名無常耳。玄又云破地論
師四宗
今謂。不
然。此人罪過甚深而謗般若墮於無間。今此
論具明三佛。又彌勒・天親釋般若經文。今明
三佛。故知般若等經具明常住佛果佛性正因
十地了因。若爾何不名顯實教。應依四依大
聖莫依凡妄執也乃至問曰。若爾何故此經明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皆是有爲耶 答
曰○如次上
攝之
大論第□□
問。於佛果位八識五根等始起法云云爾八識
俱具之耶 答云云問。兩方若俱具者。楞伽
經中説滅七種識。即以七識是虛妄法於佛
果位不可具之。唯有第八識無七識。是虛妄
法於佛果位不可具。若唯有第八識無七識
者。玄云。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既別擧利耶。
故知重云八識者。總擧八識也。況五根既有。
識寧無耶 答。八識者有二義。一云。八種識
也。一云。第八識也。總意云。佛果唯更無餘識
古釋也。淨影引
之唯有藏識也
但於第八識中隨用義分八識
可云也義章云。集用
六識等云云
問。智論所説法性身佛爲有色相音聲説法
等事爲當何 答云云問。兩方有之者。法性
身者是法身佛也。若云有色聲等者。應是邪
法之説。如金剛般若説耶。若言無者。論文説。
法性身佛色相端正光明無量。爲十地菩薩
説法。説法音聲遍滿十方云云爾者兩方難
思如何 答。若直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若言
法性身者是應化之細耳。玄云。又論云。佛
有二種。一者父母生身佛。二者法性生身佛。
父母生身者是應佛。法性生身是報佛。若但
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言報佛者。一義應化細也。
一義云。亦通修成報佛也
論九云。佛有二種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
生身。是法性身○色像端政相好莊嚴。無量
光明無量音聲。聽法衆亦滿虛空○受諸罪
報者是生身佛云云問。今論文云。法性身佛
有説法。何玄云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耶
答。意云。論文略言法性身耳。如此佛身具應
名法性生身云也。論三十三説二種身。一
隨世間身。二法性生身云云同第三十云。佛
有二種。一者眞身。二者應化身。衆生見佛眞
身無願不滿云云略之。又九十三云。法性身
佛無量光明。説法音聲遍滿十方。隨應度衆
生見佛優劣云云略之。又云。阿羅漢生三
界外受法性身取意准此故知雖云法性身實
是法性生身耳。花玄九云。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臺舍那丈六釋迦爲法身耳。若望究竟
法身猶屬迹身乃至説法之事皆是應身云云
觀經疏云。有二解。一云。報佛。是修成佛爲他
説法。二云。爲地上説法之報佛。然應他爲報。
此是他之細耳
問。佛自三道寶階歸人間時。善吉尊者見如
來法身云云爾者爲常住法身歟 答。常住法
身也見玄問。善吉雖觀空理猶是小乘智慧
也。常住果徳是大乘究竟之旨也。然何云常
住法身耶 答。小乘以五分法身爲法身。今
文以空理爲法身。故道理當大乘之法身。故
且云爾歟。難云。若以善吉所見證般若所説
法身者。般若經恐可同淺近小乘耶 答。甚
難思。云得實相者有三。又是般若氣方也
玄云。問曰。更有明證云。此經已明常住已顯
眞實耶 答曰。明證雖多可爲煩今但取法尙
品以三譬具明三佛。又云。諸佛色身有去
來。諸佛無去來。有去來是應。無去來是法佛
報佛 又論云。佛有二種。一者父母生身。二
者法生身。佛父母生身是應佛。法性生身是
報。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論又云。花色
比丘尼不見法身佛。善吉得見法身。又此經
處處皆云十地行滿是無上菩提。云何十地
行滿還得無常身耶。是故涅槃經云。我無我
無有二相。我於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中廣説。
涅槃經明佛果眞我。即此明無上菩提。涅槃
經明生死無我。即此經明因中菩薩無我。應
知此經佛果眞我生死無我皆空其相無二。
明八倒應可信受耳
問。玄中引般若經説云。十地行滿得無上菩
云云爲證何事引之耶 答。玄云。云何十
地行滿得無常身耶云云
問。雖十地行滿何妨説得無常果耶。十地因
既有爲般若也。不可必得無爲般若。若爾此
證不明如何 答。十地菩薩證法性故云爾歟
猶可
悉之
問。般若經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爾與法
花同云歟 答。問。兩方若云同者。次上明
法花意云。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守相。故以
萬善爲乘體今申般若意云。三遣而一亡
云云見文相明云二經異也。若云異者。法花
宗旨以正法中道爲體。以因果爲用。故知不
異也 答。大師御意欲明二經同但且隨他
師意。法花但會三歸一云云但得用未得體
故。付彼義云未免守相也 章云。問曰。或謂。
此經未是會三咸誦法花。以爲盛難此義云
何 答曰。法花會三歸一則三遣而一存。一存
未免守相。故以萬善爲乘體。般若即三而不
三。則三遣而一亡。無有法之可得。故以無生
中道爲乘體。無生絕於戲論。竟何三之可會。
所謂百花異色共成一陰。萬法殊相同入般
云云
問。般若淨名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
乘眞實也。爾者與法花一乘相望可有勝劣
耶 答。是故不可談二經勝劣耳云云問。法
花一乘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眞實相。其義殊勝。
般若淨名但毀小乘爲劣讃大乘爲勝。雖有
勝劣三乘俱實也。與小乘三藏旨同也。何比
法花一乘耶。抑顯大乘小乘勝劣何名一乘
眞實耶。其所以未明如何可云耶 答。一乘
有二門。謂顯方便眞實及説三一勝劣也。説
勝劣則顯一乘眞實。所顯一乘既無二也。何
得論二經優劣耶。問。如所釋者。二經猶可
有優劣也。玄云。又顯一乘眞實凡有二門。
若是法花對三乘方便顯一乘眞實相。若是
般若・淨名毀小密爲劣讃大乘爲勝。顯一乘
眞實也。是故不可談其二經勝劣耳問。説
三一勝劣何顯一乘眞實耶 答彼第二縁覺
勝尙無。況有劣第三聲聞乘耶云云以此可得
意歟。又以毀讃令改小心。於根縁漸就顯一
乘眞實也。故云所顯一乘眞實耳可案後
義也
問。付明二教有十門。且頓漸二教者。爲即
半滿二教異名爲當何 答。問。菩薩聲聞二
藏有餘無餘等二教。竝於大小乘上依異名
異義立之。今頓漸二教准之亦可是半滿異
名也。若依之言即半滿之異名者。法花疏中
信解
化子不得。謂花嚴頓教也。從冷水灑面
至法花教是漸説大乘也略抄
明知別有頓漸
二教也 答。可有二義云云若二藏外別教
相者。玄文何不解之。然二藏如常故不解耳。
又一義云。准法花疏別有頓漸二教也
問。付人四依。於少乘人可有四依耶 答云云
 問。兩方若有小乘四依者。證據何處耶 依
之玄云。擧小乘大乘四依已云。今是後四依
云云若有小乘四依者。何唯云後四依耶。
依之言無小乘四依者。小乘賢聖於佛滅後
宣通正法。應如大乘。亦可爲四依也。如何可
定耶 答。正以大乘人爲四依傍以小乘賢
聖爲小乘人之四依。亦有其謂也依之付法藏
二十五師多有小乘人矣。故玄擧小乘大乘
二種四依也。但云今是後四依者。付法四依
人四依取後人四依。上文云。應依四依大
聖莫依凡妄執也云云今取之問起云。前言
應依四依莫依凡妄説者何等是四依云云
雖有人法二種四依言聖者是人四依立也。
但上云大聖故以菩薩四依爲正歟。玄云○
人四依者依小乘。五方便爲第一依。須陀洹
斯陀含爲第二依。阿那含爲第三依。阿羅漢
爲第四依。若依大乘。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
爲第一依。初至六地爲第二依。七八九地爲
第三依。第十地爲第四依。今後四依也
始云四依者有二種。法四依等等文言五方
便者。准大乘四十心應云七方便。然草五字
濫七字。故謬爲五歟。又小乘外凡不可爲依
止。但總相念處近內凡。故合取爲五方便歟
更考他
本文
又云。四善根及外凡歟
問。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薩可依初依耶
答。初至六地爲第二依云云問。人師制釋必
任四依解義。然天親涅槃論以初地判爲初
依。今何背之爲第二依耶 答。經説初依云
是凡夫人具煩惱性云云故知以地前凡位爲
初依也。然涅槃論以地前三十心屬初地且
云爾歟
問。付四依位且次第七地屬何依耶 答。七
八九地爲第三依。問。七地以前同是有功
用位也。八地已上爲無功用。若爾合前六地
可爲第二依。何屬第三依耶 答。七地是無
生忍位故。與八地上合爲第三依歟。又稱等
定慧地故就定慧不等爲第三依也。中論疏
記上卷云仙光此論序疏云初地七地是二依
八九二地是三依者。就功用無功用判之云云
 又有以七地屬三依義。就定慧等不等而
解之。問。以十信位屬初依耶 答。四十心
具煩惱性爲第一依云云
問。十信輕毛位何爲依止耶 答涅槃疏第
七云。今明。爲依要是師位。此必取不退。如花
嚴所明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尙能現涅
槃説法度人。豈當不解涅槃小分義。今時所
判十信初心在是初依師位也。十信三十心
並是初依也
問。大小乘中同明九部經有何故耶 答。是
一數之圓故。又爲九道衆生故説九部云云
問。且付後所以有疑。九道者六道三乘也。地
獄衆生非聞法器。又爲小乘説九部。除方廣・
授記・者無問自説三部。爲大乘説九部。除因
縁・譬喩・論義三部。若爾爲大小乘別説九部。
若通論三乘。應具十二部。就何爲九道衆生
説九部經云耶 答。此總相對所化機根論
其教門。非別約大小乘人論之歟。又可云。大
小乘教所化各可有三乘六道。地獄受大乘
教其義顯也。小乘雖無入聖然有小分聞法。
如阿含等説也
問。付小乘九部經。且不明無問自説經有何
故 答。小乘法淺有人能問故。除無問自説
經。又大士人能爲不請之友要待請方説故
取意問。先付初釋有疑難。夫請轉法輪者未
聞説法之前能爲之。故不可論淺深。設雖深
法未聞之前何不能請爲我等衆説之耶。設
雖淺近佛獨能知其説時。餘人何必知其説
時耶。若爾雖淺近教無問自説有何妨耶
付次釋小乘教意許佛世尊有恩徳。何不自
進爲衆生説法耶。非以小乘人爲能説者。此
故乃爲無用耶 答。初釋意者。淺近教者説
時亦易知歟。次釋意者佛同所化故亦無自
説事歟。此並是一往對大乘明其不同。非盡
理之談也
問。於大乘明九部。爾除因縁經有何故耶
答。大乘之根利直説解不須因縁及以譬喩
等文問。因縁者戒經也。設雖利根何不爲説
戒經耶 答。因縁寬戒經狹歟。於戒經大乘
戒不待破戒縁而頓制之故非因縁經歟 玄
云。因縁謂起罪本末。隨本末而説名因縁經
仁王疏云。戒經如○梵本名尼陀那。此是
因縁經。以因事制戒經云云涅槃疏十二云。
尼陀那此云因縁經。即是説經之因縁故云
因縁。如説羅網捕鳥事是勿輕小罪。偈之因
縁經
問。付十二部經相。且本事經者説自身過去
世事耶 答。本事説他過去世事問。本事
名言是寬。何唯説他身事耶。依之傍釋云。前
本事經説自他十八界故答。本生經説自
身事。今本事經説雖説自他十八界等。爲對
本生經説佛自過去世事故且云説他事歟
又難云。以説自身過去事可名本事經也。故
仁王疏釋本事如云。以説自身本生事故
云云答。彼以本生經釋本事如也。涅槃疏二
云。闍陀伽此云本生即是本事今玄所言
本事者與本生經乃別也。不可以彼爲難也
問。且付仁王疏釋以本事經即可爲本事。何
以本生經爲本事耶 答。法界如者。梵云伊
帝曰多伽經也。是云本事經亦云如是語經
亦名法界畔也。此説自他十八界也。亦名界
經。分別罪福各有界分故。故以法界畔解法
界如也。本事即法界畔故。由此義故更云本
事如者。只是本生事即本生經云也。玄云。本
事本生者第二自他一雙。本事説他過去世
事。如藥王本事品等。説自過去世事爲本生
仁王疏云。法界如者。西國名伊帝曰多
伽。此間應云本事佛説法界畔。亦云。以説
過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國名周陀伽。
此間名本生經。以説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
經説自他十八界故云云涅槃疏十二云。第八
伊帝曰多伽。此云如是語經。成論云。印法藏
如云界經。及甘露類等語也。大論云。釋迦所
説名界經。分別罪福各有界分。如淨名説是。
説是地獄是餓鬼等也。第九周陀伽此云本
生。即是本事。十二部中本生的説過去事。授
記的未來事。無別一經的明現在事云云
問。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從大衆上座
二部各分出幾部耶 答。玄云。從大衆部分
爲九部○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云云
問。案文殊問經及眞淨部執論。大衆部分破
爲八部。上座部分爲十二部。依之中論玄云。
大衆部分爲八部。上座部爲十二部云云
者今釋相違如何 答。十八部論説大衆出
八部。本末合爲九部。上座部分爲十一部也。
今依此説歟宗輪論
同之
文殊問經部執異論如所
出難。中論玄實依之。故知本是相傳不同。彼
此釋文各存一説也部執論
眞諦譯
玄云。從大衆部
分爲九部。一名大衆部。二名一説部。三名出
世部。四名窟居部。五名多聞部。六名施設論
部。七名技提部。八名阿婆羅部。九名
羅部文殊問經下卷分別部品云○從
摩訶僧祇出七部○出一部名執一語言○後
出一部名出世間語言○又出高𤘽梨阿部・
多聞部・只底舸部・東山部・北山部云云大乘
玄異之中論玄
同之
十八部論云什法
師集
○摩訶僧祇中
更生異部。一名一説。二名出世間説。三名
窟居○復生異部名爲多聞○復生異部名施
論○復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婆羅
施羅。三名欝多羅施羅。如是摩訶僧祇中分
爲九部云云大乘玄依之爲本末爲九部。今
案部執論缺此西山部。文殊問經缺此分別説
部。故云本末八部也。大乘玄云。三百年中
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一名薩婆多
部。二名雪山部十八部論云。先上
座部亦名雪山部
三名犢子部。
四名逹磨欝多部。五名跋陀羅耶尼部。六名
三彌底部。七名六城部。八名彌沙塞部。九名
曇無徳部。十名迦葉惟部。十一名修多羅部
文殊問經云○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
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從一切語言
出一部名雪山○雪山出犢子・法勝・賢・一切
所貴・荷山・大不可京・法護・迦葉比・修姤路
云云此上座雪山爲二也。十八論云○
立爲異部。一名薩婆多。二名因論。先上座部。
三名雪山部乃至如
大乘玄
如是上座部中分爲十二
部。一名上座部。二名雪山。三名薩婆多。四名
犢子餘准上此文亦順大乘玄二順中論玄。但若二十
部者。應取上座十一部也。大衆九部故。思之
論玄第十云。什法師云。僧祇出九部。上座生
十一部&MT02654;波山云上座出十二部此是近代
胡僧所説今以十一爲定取意
問。三百年中上座部分爲十一部云云爾者曇
無徳外別有逹磨欝多部耶 答。玄中各別
列也。問。逹磨欝多梨十八部
論名也
名法常。然中論
玄云。法尙部舊曇無徳云云故知即一部異名
也。今何別出之耶 答。法尙部從犢子部出
四部之中第一部也。曇無徳名法護亦名法
藏部。此自正地部出故是各別部也。然中論
玄云。法尙部舊無徳者。若是古人所傳云歟。
或可云曇無徳正地部出也。法尙若是正地
部異名歟。意者法尙是爲曇無徳之本故云
舊曇無徳歟逹磨欝多梨者。正地部歟
法尙部歟。此亦可習之
問。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爾者犢子部在其
中耶 答。五部者。一薩婆多部。二曇無徳部。
三僧祇部。四彌沙塞部。五者迦葉惟部云云
問。中論玄文以犢子爲第五不擧薩婆多。今
何相違耶 答云云四論玄十與此同之。玄
云。五部之中薩婆多部盛行故。佛滅後二百
年中從上座部出薩婆多偏弘毘曇云云問。
上文云。三百年中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
一部。一薩婆多部。二名雪山部云云四論玄十
云。三百年後。文殊問經云。我入涅槃一
百歲。此二部當起。○於百歲內從體毘履部
出十一部。於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云云
一切語言者説一切有部。此
文勢見者可云二百年歟
十八部論玄。至三百
年中○一名薩婆多云云
問。世尊滅後五百羅漢造毘婆沙論也。爾者
滅後幾時分可云耶 答。六百年問。考婆
沙論云。佛涅槃後四百年云云今何云六百年
耶 答應是相傳不同。所出者是新婆娑翻譯
後譯者所置頌也。非論文。今不依其文也
三論玄云。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
延弟子。於北天竺共造毘婆沙釋八揵度云云
 舊婆沙序云道挻六百餘歲時北天竺有五
百應眞云云挻又音
延也
問。以般若經爲三乘通教耶 答。非三乘通
問。般若經文云。欲得聲聞地當學般若。
乃至欲得菩薩地當學般若。又云。是般若中
廣説三乘之教云云依之他師意云。是三乘
通教。尤叶經旨。今何云非三乘通教耶 答。
論云。令欲爲彌勒等廣説菩薩行故説般若
又論云。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又論云。
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在聲聞心中名道品云云
 故知非三乘通教。正是菩薩法也。又智論
云。十種大經中般若最深最大。又小般若經
云。此經爲發大乘者説。最上乘者説云云
非三乘通教也。但至三乘通學般若者。涅槃
經亦云二乘人同觀中道。豈三乘通教耶。彼
既非通教。是何爾耶。又玄云。又説。三乘同
學般若般若者是密會一乘。若因同果亦應
同。又説。聲聞縁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
法忍。又説。一切處求人不可得。云何分別
有三乘耶。當知即是密説一乘。又古舊義。般
若已會法。但未會人。會法者。一切法皆入
法性皆入摩訶衍中問。若因同果亦應同
者。爲云三乘同學觀照般若歟 答云云
劬勞之
問。以聲聞縁覺智斷望菩薩無生法忍。其體
各別可云耶 答。引經云。皆是菩薩無生法
云云問。小乘智斷尤□淺近。設雖迴心向
大猶當十信位。彼無生法忍者在初地七地。
設雖通廣論之可在十信之初心。然何以小
乘有所得之小善爲大乘無所得無生法忍耶
 答。玄云。當知即是密説一乘云云故依通
門會云也。若淺深別論者。但可爲初門耳。然
小乘亦無漏善根猶是實相之氣分故。與大
乘無生忍亦可同體。但是十信之初心分齊

問。法花經意以佛性一乘俱爲正宗耶 答。
法花廣明一因一果爲其正宗。無所得及佛
性爲其傍義問。以正法中道爲體以因果
爲用云云考其旨歸於宗旨中論其體用也。是
故一因一果辨其用也。正法中道即正因佛
性也。況復法花玄明十七種大意。第八即
云。復次欲明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故説是經。
○此經始未多有佛性云文。方便品云聞佛
知見使得淸淨。即是佛知見者。謂佛性之異
名。衆生本有知見乃至晩見法花論。明佛性
義有七文。今略引二文○諸法實相者。謂如
來藏。法身之體不變故○次第二文釋法師
品云。知去佛性水不遠故得成三菩提云云
既云欲明佛性。今何云傍義耶 答。説經因
縁明十七種者。非必正宗。今就大意更辨
傍正也。又十七種因縁者即正宗也。但於正
宗中更復分別傍正耳。此即轉勢明義歟。又
廣明者以言説之廣爲正宗耳。非謂佛性是
隱密之説也
問。非見佛聞法有感應義可云耶 答。有問。
凡論感應不可過見佛聞法。然何如何云耶
答。玄云。感者不同。略有四種○四者不見佛
不聞法直感神力密益
問。付感應體且唯以善法感見佛耶 答。善
惡俱感也。問。唯可以善因感佛之來應也。
夫佛□□□善所成人也。見佛二可依
善行之力。善根未熟者不能見佛身惡是障
道之基。只是可見佛之障。而何云善惡俱
感耶 答。玄云。今明善惡感者。將滅惡可
生善
問。以已生善可爲機感體耶 答云云問。兩
方若以已生善不爲感體者。玄云。今明三世
善感云云若亦通已生者云可生善云云可生
者唯在未來。若已生何云可生耶 答。玄云
三世善感。明知亦取已生也。但云可生善者。
且對將滅惡耳。意者有善可生時佛爲縁令
其善得生。此則以已生善爲種引未生善也。
謂於已生善上論其功能也。玄云。今明。三
世善感。過去現正感。未來傍感。故經云。過
去久修善根及今念佛得見如來。今明善惡
感者將滅惡可生善問。造像經書於正應
表應如何判之耶 答。故爲表應非正應也
問。形像經卷何必非正應耶。或佛自圖八相
或留形像於白疊之上。何非正應耶。又經書
既是正法也。以色表義可云正應也。若如所
言者。四依傳佛説正法。所傳正法豈非正應
耶。何唯云經書。亦可以菩薩語言所誦非正
應耶 答。今言造像書寫者。但是衆生所作
也。若佛自作影像等非所論。故彼可是正應
攝歟。或猶是表應類歟。至書寫者。玄云。雖
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至四依
等所誦者可是正應攝。與佛説極相似故。或
可云亦表應之類歟。可劬勞之。尋云。經名
表應者應身云歟。玄云。佛滅度後有形像
及經書。此名表應。非爲正應。所以然者。以
丈六及言教觀機而現既其應機。應謂之正
應。衆生見聞之後故。造像表其所見。寫傳其
所聞。既有由衆生非正由佛。故爲表應非正
應也。今若相從説者。亦入應中。何以知之
形像既相從入佛寶。何爲不得相從入應。經
書雖是正法既由衆生書寫亦相從應也
直云表應與相從入應其意少異也
問。付眞俗並觀義有四重階級云云爾以初發
心爲一階之並觀耶 答。四階者。初地・七地・
八地・及佛果也。故初發心非其類。問。菩薩
初發心位既得無生正觀也。故先擧諸師異
果代靈味
寺寂亮也
靈味師初地並觀。什肇七地並
觀。成論師八地並觀。已云今謂從初發心則
學無生習於並觀故。涅槃云。發心・畢竟二不
中論疏云。無階之階級不壞五十二位。
階級之無階唯一無生云云故知初心亦是無
生位也。今辨四階並觀。何不論之耶 答。地
前是學觀故。若通門者可加之也。若具證無
生正在地上故。於地上論四階耳。玄結云無
生具在四處。衆師偏執。一徒以失其旨云云
問。六地已還定惠不等也。爾如何辨其定
惠多少耶 答。智度論云。前三地惠多定少。
後三地定多惠少。故定惠不等問。四五六
地是惠行成就位也
問。付四階並觀證佛地無生引維摩經文。爾
何文耶 答。文於佛道心已純熟之文也
問。此歎淨名居士之功徳也。此菩薩第十法
雲薩埵等覺無垢大士也。位在因位究竟邊
學佛地功徳。於學習分其心可純熟。若爾只
是勝進分功徳也。何忽爲佛地無生耶。凡經
論説佛智究竟。其文甚多。今何强引歎菩薩
之一説耶 答。玄云。四者八地雖無功用猶
未究竟。究竟無生在於佛位。方便品云。久於
佛道心已純熟。當知是佛地無生金栗如來。
則依斯文已顯無生具在四處云云淨名是金
栗如來化身云説有也。尋云。佛地無生理
在絕言。何勞引證文耶
大乘玄問答第十
 永正十一年八月上旬之比千代丸申付
 令寫者也。願遁虫鼠水火之難遠傳萬代
 之學徒矣      末學英訓三十八


大乘玄問答第十一教迹義下
玄卷五中
問。付淨不淨土五種佛土。且衆生業感不淨
 土外有如來所現不淨土耶
問。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爾亘九品並有凡
 聖耶
問。香積佛土分段變易中何可云耶
問。大小同住土之外有變易土耶
問。就相論淨土體有幾種耶
問。報佛淨土以何爲體耶
問。經中説。衆生見劫盡我淨土不毀。爲一質
 異見耶
問。人所見水於五塵境有幾塵耶
問。付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在一處不相障
 礙。有何故耶
問。就應迹土明一質二見義時。梵王依淨業
 見佛淨土耶
問。付一質二見。穢土劫燒時淨土亦壞耶
問。西方淨土教明常住。爾引何文證之耶
問。極樂世界可有聲聞耶
問。法藏比丘願有聲聞歟
問。於安樂世界有證小果者。爾中輩歟下輩
 歟
  短册
章云。從十二部出修多羅等意何
何名二藏教耶 又方二
章問云。有人言般若是三乘通教等文意何
章云。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復有三乘賢
心何
就西方淨土有聲聞無聲聞義如何
章云。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等文心何
  自餘問答亦可用之也  二十四條
問。付淨不淨等五種佛土。且衆生業感不淨
土外有如來所現不淨土可云耶 答。玄云。
報土既五。應土亦然報據衆生業感。應就如
來所現。故合有十問。穢惡不淨之國土偏
是可衆生業感。設雖佛住其土。但可是佛現
居衆生土中。何報土應土各別論之耶 答。
雖非各別土。但是義分爲報應兩土歟。又隨
衆生業感之土能化佛以神力示現穢土。如
鏡中像似而非眞。佛功徳法門力所現國土
亦如此
問。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爾者亘九品並可
有凡聖耶 答云云問。兩方若九品並有凡
夫者。安觀經説。上品三生。生種姓已上聖人。
中品上生是前三果人也。其餘五品是凡夫
人也。若依之凡聖各別者。既云九品往生
爲凡復有三乘賢聖云云故知九品並有凡夫
也。況云同居土。何凡聖異所居耶 答。九品
雖異猶是一種土也。生雖有優劣不隔所受
境界。故云同居土耳。有人雙卷經記云。下人
往生證九品皆是凡夫也。今謂。不爾彼以六
地已還菩薩爲下人見也。問。上品上生中
生是地上菩薩也。何生分段土耶 答。可云
不繫業分段歟依寶窟
可案之
寶窟中末云。第三明因
縁門者。繫業分段用罪福不動業爲因四取
爲縁。不繫分段用微業爲因悲願等爲縁云云
 又云。大力菩薩亦有二種。一直往大力。二
迴少入大名爲大力者。以不爲業繫自在受
生故言大力云云又云。今謂。位義難知。憶生
罪過不可定判也。若依法花論。數處分明文
明。地前是凡夫受分段身捨分段身方入初
地。則知初地已去是變易生死大力菩薩也
云云
問。香積佛土分段變易中何可云耶 答云云
問。若分段土者四階淨土自劣至勝從淺至
深。第二階土既超三界分段。是界外淨土也。
第三階淨土何還是分段土耶。若言非分段
土者於維摩經時此土人天共受用彼界香
飯。若非分段土者。何能得如此耶 答。今安
此應是實報無障礙土。此乃是變易之中勝
爲獨菩薩所居土也。仁王疏云。十聖住實報
無障礙報土云云三賢住分段同居報土。
佛住常寂光土也
玄云。諸
淨土位不出此四。即從劣至勝爲次第云云
問。大少同住土之外變易土可有耶 答云云
問。兩方若有者。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三種意
生身之外更有何變易耶。安勝鬘所説思寶
窟解釋。此三人變易外更無變易耶。若更無
者。第三獨菩薩土者應是變易生。故仁王疏
云。初句云三賢十聖住果報者。住分段變易
報土也。第三句云暫住報者。前二土皆是生
滅無常云云爾何可定耶 答。菩薩受變易
應有二義。一菩薩自報所居。即獨菩薩土爲
第三階。二與二乘變易同。住勝者於劣得自
在故。此爲第二階。故大力菩薩變易者別爲
獨菩薩土。然以二乘所受變易名大小同住
土。然言大小同住者。亦有菩薩爲化二乘助
佛化故來生其中。以利他行之所感故名變
易報也。問。爾者爲物變易歟 答。窟云。爲
物變易在佛果取意會釋云。佛果無自報變易。
唯有爲物變易。故且云爾。實亦通因位ニモ爲化
物而受之也。或爲物變易唯在佛果。菩薩生
大小同住土者亦是自報。以利他行受生死
報故後義可
爲正也
問。就相論淨土體有幾種可云耶 答。一相ヲモテ
論其體有五云云問。其五種者化處淨・化主
淨・教門淨・徒衆淨・時節淨也。若就相論之
者。唯可取所居之處爲淨土體。何取化主徒
衆亦爲其體耶 答。相者廣論其淸淨相。並
是國土家之相也。謂化處是體相。其○化主
等是標相也
問。報佛淨土以何爲體耶 答。亦是報佛淨
土。七珍爲體問。內應身佛亦名報身佛。此
身與法身同土居中通第一義土。今何云七
珍爲體耶 答。此可是外應身佛非內應身
歟。即如花藏世界盧舍那佛所居處也
問。經中説。衆生見劫盡我淨土不毀者爲是
一質異見耶 答。羅什云。是異質同處義
問。螺髻身子見淨穢爲一質二見也。既是同
婆娑一國也。何彼此二説其義致背耶 答。
此望義別不相違也。玄云。問。經云一質異
見。是何物一質耶 答。一質多種云云
問。人所見水於五塵境有幾塵耶 答。如人
見水即有三塵問。可云四塵除何云三塵
耶 答。成實説云。天雨無香云云若據此説

問。付異質同處義淨穢二質在一處不相障
礙。有何故耶 答。玄云。麁細不同故不相礙
云云問。此故不可爾。夫衆生業行難思所見
各不同。如恒河四見。彼鬼畜同是惡業所感。
何必有麁細不同耶。如人畜貴賤異所受境
界互相隔礙。泥梨同業所感百千衆生亦不
違妨。豈以麁細不同不相礙云耶 答。誠異
如首眞天子事及醍醐麁器譬成之耳。即以
麁細不同顯業報各別也。故或有麁細差異。
亦由業別不相妨也。玄云。問。經云。衆生見
燒盡吾淨土不燒。是何淨土耶 答。羅什云。
是異質同處義。淨穢麁細不同故不相礙。如
首眞天子身不礙於地。又如無間地獄雖百
千共處亦不違妨。又如醍醐不礙麁器。況淨
穢二質而相妨耶。故燒穢不燒淨土鹿細同者
猶尙不障
況麁細
不同耶
問。就應迹土明一質二見義時。梵王依淨業
得見佛淨土可云耶 答。梵王見天土。而
佛土非人天土云云問。經云。身子不依佛直
見穢土。梵王依佛直得見淨土云云依之玄
上文云。梵王見眞成淨土云云而何今但云見
天土不見佛土耶 答云云玄云。就迹爲論。
一質二見者。身子見佛土穢但見人土。梵王
見天土。而佛土非人天土。如經云。寶莊嚴土
而況釋迦眞土又云。身子見穢土梵王見
眞成淨土。下文十七句所明淨土是報土
指安地等淨土是應土云云私會云。且對身
子所見穢云眞成淨土耳。非云見眞土歟
問。付一質二見。穢土劫燒時淨土亦壞耶
答。惡業故見不淨燒。而淨實不燒也 問。淨
穢二見雖異。同是一質也。穢土壞時淨土何
不壞耶。例如淨土壞時穢土隨壞耶 答。以
淨土爲質寄見穢故。其本質淨土壞時穢土
隨失也。若於穢土寄見淨土者。亦應穢土
壞時穢土隨壞也。如恒河水竭時天不見瑠
璃也。河水竭時天不見瑠璃事更考知之
玄云。問。一質二見可然。復淨質見穢。穢被燒
淨燒不耶 答。惡業故見不淨燒。而淨實不
燒也。問。淨質壞者穢亦壞不耶 答。穢隨
也。於淨寄見穢耳。以淨壞故即穢縁無所
見。如鬼本於水見火水竭不見火也。於穢質
見淨土亦然
問。西方淨土教明常住。爾引何文證之耶
答。文云。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故知是常。依論
種種説常問。法花明一乘云。佛種從縁起
云云雖明萬善同歸佛乘何必明常住義耶
答。究竟一乘經説有如來藏云云○法花遊意
引寶性論也。尋云。就極樂淨土明常住耶
答。亦有其義云。通而論三種淨土皆以中道
爲體故也。問。極樂世界有細三界云云爾引
何文證有三界耶 答。文云。○汝見彼國於
地以上至於淨居天等問。雖見地及諸天
不云三界。何忽爲證。如法花經天人充滿トキカ
但是無障礙土非分段三界。今何引之爲證
據乎 答。既云淨居天等。豈非有天趣耶。
既有人天故亦是三界也
問。不云有リトハ無色天。何云有三界耶 答。經
依有色明所見。理實亦應有無色天義准成

問。極樂世界可有聲聞耶 答。可有也 問。
無淨念王願云。國中無有二乘之名云云應如
香積佛土無有二乘如何 答。學者異義一
云。無實聲聞。但有應化聲聞也。一云。有退
心聲聞無二乘者。據譏嫌者。可謂無決定聲
聞也。玄云○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
之名。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云云或一本
云。故有應聲聞也云云又云。實無禽獸而有
應禽獸。故經云。池中有鳥鴈上文云爲凡
復有三乘賢聖云云
問。法藏比丘願有聲聞歟 答。願國中無有
聲聞二乘之名云云問。四十八願中云雙觀
聞無量云云答。悲花經説。無諍念王願云。無
聲聞云云與法藏比丘願可是一事。但二經
互有出沒歟。復可會釋之。或約應化云有。
約實類云無。或約不定令有。約決定聲聞
云無也。約一化名決定也。所引國中無有
聲聞等云。他師所引非今所引也。然不許
之。違經故。今取之。問答耳。但不可進之歟
問。於極樂世界有證小果者。爾中輩歟下輩
歟。問。兩方玄云。一云。下輩生於花中退菩
提心。出生之後受二乘果云云知是下輩也。
若云爾者。觀經説。中輩取小果云云大經下
輩亦不云取小果如何 答。此以中輩望上
輩且稱下輩歟。又非大師自所引也
  教迹義短釋
章云。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等意何 答。
成論師意梁三大
法師也
依大經説。以五味相生立五
時教歟。即引經説云。十二部經・修多羅・方等・
般若・涅槃次第相生云此文意也。問。爾者
章主許此義乎 答。以五味相生配五時教
者。是成論師之古義也。章主以教行因果相
生明之不許彼五時次第也。問。今見大經文
相可是諸教説時之次第是以初云從佛出十
二部經乃至云般若涅槃。並是教門之名稱
諸經之部類也。以説時配次第擧諸教論相
生。能叶經旨巧存義理。今宗家何不用此釋
乎。若不取其義者。今依何義門成五味相生
乎 答。夫今宗者廢立四五妄談顯一極玄
宗。於諸大乘經無有淺深之差別。何以一味
大乘之習令同五時之穿鑿耶。故出成論之
五時已云今謂不爾云云於大乘諸部强論淺
深者。遠違三經三論之誠説。近忌一極一味
之禀。是以依教行因果之相生成五味之次
第是明也。十二部經是顯別相修多羅。出修
多羅者即通相修多羅也。從通別兩教起大
乘之萬行故。云從修多羅出方等萬行之般
若爲主。是謂終方等出般若。從此二因明得
涅槃果。故云從般若波羅密出大涅槃。故章
云。此乃教行因果相生。非是判五時教也
淨影涅槃義記五約教理因果解也。與今釋
意大同也。天台配五時教。與成論小異也
玄云。
且是一道三義説之。無境不照故名般若。眞極
無二稱爲妙法。常恒不變目爲涅槃三論
玄云。略引三經三論證之○大品經・法花
經・涅槃經也
智度
論云。佛法有二。一者三藏。二者大乘藏。地持
云。十一部經名聲聞藏。方等大乘名菩薩藏。
正觀論曰。前爲聲聞説生滅法。次爲菩薩説
無生滅法。以經論驗之唯有二藏無五時矣
法花遊意云。大品・思益・法花・涅槃此四部
經皆對昔少稱歎今大仁王疏上云。今依
菩提流支直作半滿分教言。對諸經論斯言
當矣又云。夫欲弘宣正法須識教之偏圓
云云偏圓即半滿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
薩藏。是其二藏教也。問。爾於此二藏教攝
一代諸教悉盡歟 答。以聲聞菩薩二藏攝
諸教悉盡可云也。故章云。但以二門攝無量
法藏問。以二藏教攝教門可不盡。夫佛爲
三根之衆生設三乘之教法。以四諦六度之
教非被聲聞菩薩。以十二縁起之法更授中
乘之機根。故經中云。爲求辟支佛者説應十
二因縁法云云二藏之外何無縁覺藏之法耶。
依之考普曜經説案入大乘論文。以三乘之
教法即名三藏也。今唯立二藏者何能盡説
教耶 答。雖立二藏不漏縁覺之法藏。夫立
大小乘教門存半滿教不同諸教併盡。即以
半滿二藏立聲聞菩薩之二藏也。縁覺猶是
小乘故屬聲聞藏中。故淨名玄第一卷云。聲
聞藏中亦有縁覺但至普曜經文入大乘説
者。佛爲縁覺之因人説教法門爲三藏。亦無
相違可答申也。問。所答申疑難未遁。夫佛
爲縁覺不説法者。不立縁覺藏可爾。既許
説教。於其機何不存縁覺中機法藏耶。加之
經論説三藏習三乘之教法者。何强沒縁覺
藏偏存二藏之教耶。大少半滿名義寬故攝
諸教可爾。聲聞菩薩者其名既狹。何以彼成
此義乎。三乘人行因得果不同。所學之教門
何得相從耶。若强許相從者亦縁覺藏以聲
聞可從之。偏立聲聞藏以縁覺從之有何道
理耶。況復以三乘爲三藏事非唯經論誠文
有。亦章主傍釋中立大小合論之三藏。謂聲
聞縁覺菩薩之三藏也。今唯立二藏兼違傍
解釋。爾者何可答申乎 答。依教法之偏圓
立二藏之教迹。所以二乘雖異同是狹劣偏小
之行也。所設教門合爲一種之小乘。然於小
乘中以聲聞爲正立其名。以是禀教之機故。
夫縁覺之人非禀教之機。其得道之時以不
從師故也。但言爲求縁覺人説十二縁教者。
約發心位依遠方便論之耳。故中論疏云。立
教之意正爲禀教人。縁覺不禀教。聲聞禀教。
故名聲聞藏淨名玄文云。第七聲聞藏中
亦有縁覺聲聞。禀教故偏名聲聞藏云云於大
乘中□□具辨。然以菩薩立教迹名不依佛
□立佛藏之名。亦依禀教之義也。不立縁覺
藏之名准例之也。但法花疏中立大小合之
三藏者。是一往之傍義非立教之正意可答
申也。難云。菩薩成佛之時亦不依師教授
故得無師智。若爾如縁覺亦不可名菩薩藏
乎 答。菩薩入聖之時亦有禀教人。如縁覺
入聖得果並不依教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如前問。且於菩薩藏中可
有淺深勝劣耶 答。今宗家意廢四五之穿
鑿立一極之玄宗維摩疏一
花玄一
故諸部大乘相望無
淺深勝劣之異也。問。於大乘教中何無淺深
之差別耶。夫或説初心淺位之所行。或説
果地究竟之三身。豈無淺深之不同乎。或談
任道平正之法門。如花嚴之一乘。或説屈曲
隨情之化教。如般若法花等也。若爾根本法
輪之花嚴平道法門之教迹可勝餘教。皆是
隨宜屈曲之方便也。何齊其旨乎。何可成之
耶 答。諸大乘經所説雖異考其宗致遂是
一味也。同以無得正觀爲大乘。以眞如中
道爲正意。俱是無生滅之法輪悉皆一圓中
之佛乘也。然一部一切部故。隨義有諸部。爲
成諸部之不同一往論其異義時。義有傍正
説分諸會也。但可任顯道無異之正意。不可
滯隨義分別之傍論。故法花玄文云。一切大
經明道無異則顯實皆同今玄章中云。
須領衆經顯道無異而異名説之若夫存顯
道無異之大宗者。淺深傍正之枝條不可勞
之者歟。問。所答申其義未成。夫以顯道之
一邊謂之雖似無淺深。論開權之差異之時
寧可無勝劣。夫直説一道淸淨可是圓極之
法門。猶如鈍金光晃。若夫爲少根難方便爲
漸機開絕權。屈曲隨縁與奪任機。譬如練金
鑛似瑩玉□。何不顧開權有異之勝劣。偏
可云依顯道無異之一偏乎。是以淨名玄文
云。花嚴淨名相對之。即花嚴明不思議事深。
淨名辨不思議事淺。雖同是不思議而有淺
云云淺深之言既留大乘之內。强執顯道
之一偏。勿全廢差別乎 答。宗家明義專存
傍正之意。所以顯道無異是大乘之正意。開
權有異乃諸部之傍義也。何者爲諸菩薩説
佛乘究竟之旨。其教理因果悉依中道正法。
故花嚴經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智度
論文云。般若是一法。佛説種種名。法花稱
一乘淨名談不二。何於淸淨之一道强存分
破之偏執耶。但義用自在亦兼有淺深勝劣
之談。諸部不同時時存傍正取捨之意。或
住言方之不同或隨一機之領解。雖且申淺
深之義門。遂顯正法之旨歸。正論無得玄宗
大乘諸部全無淺深也。問。花嚴是花臺舍
那於淨土中爲純諸菩薩直説圓滿法門。法
花等釋迦迹身於穢土境爲諸乘機縁所施之
屈曲教門也。説處化主徒衆教門淺深隔□。
泥本定教相約機根之領悟任言教之能詮。
何□云言方不同隨縁淺深强明二藏之相傳
立一種之大乘耶 答。夫以大乘無礙之法
門卷舒自在之義宗也。卷者收一塵舒盈法
界。若夫隨機宜開爲教迹。萬珠聖教如塵。誰
執四時五時。何但三宗四四耶。亦可立五十
二地之教迹。或亦可存塵□之立教。若唯存
一教者。言由弘大法。以何能可得悟學者耶。
依之今對小歎大。故略存二藏之教迹廢異
成一。故又廢四五之穿鑿也。雖非言淺深之
傍義專所存一圓之正意也
何名二藏教耶 答如先問。且付菩薩藏教
迹法花般若相對可有淺深之異耶 答不可
有淺深之差別。問。凡案教門之不同原由
所被之根縁。機根雖多不過大小之二種。然
諸部般若雖大乘教門猶未廢小乘之機教。雖
明實相之眞理共勸三乘令學之。至法花教門
者。調根機於一乘會今昔於權實。純以大乘
等教萬類。若爾般若者三乘之淺教。法花者
一乘之深法也。是以龍樹智論文云法花甚
深祕密法。明羅漢作佛故。般若非甚深祕密。
不明二乘作佛故云云若爾般若雖大乘。於菩
薩藏猶未圓滿。法花爲純諸菩薩之教。其義
既具足。今何背文理云全無深耶 答。法花・
般若二部雖異。考其旨歸遂是一道也。故
云。逗縁事相開避。只是一道三義説之。無
境不照故名般若。眞極無二稱爲妙法文加涅
槃云
三義
若約傍義雖有勝劣。若論正意全無淺深。
又論聲聞作佛之時亦何必可異耶。後分般
若明二乘成佛故。但不欲爲經正宗故。且云
不明聲聞作佛。前分般若多不説聲聞迴心
故。簡法花之祕密之許也。至論大乘之正意
者。二種更無有淺深可答申也
章。問云。有人言。般若經是三乘通教等
意何 答。舊經師意以般若爲三乘通教
爾者此義是非如何。定云。此問意也經師者
五時教
之師
問。章主如何答之乎 答。引智論・涅槃
等諸文明般若經非三乘通教。是即非舊經
師義也。故章云。即知般若非三乘通教等
問。有人所存能叶經旨。夫般若一教普益三
乘根縁。大小齊學。誰云獨菩薩之法耶。三乘
通教之名誠有其謂耶。是以般若經文云。欲
得聲聞地當學般若乃至欲得菩薩地當學般
云云又經文自云。是般若中廣説三乘之
云云此既異法花但教菩薩之説。又異花嚴
一因一果之旨。豈非三乘通教耶 答。般若
教奧專在廣説大行。良般若不在二乘心但
在菩薩心中。故章引論之三處文云。今欲爲
彌勒等廣説菩薩行故説般若。又論云。般若
不屬二乘。又論云。在菩薩心中名般若。在聲
聞心中名道品等加之若三乘通學般若故
爲三乘通教者。涅槃經文三乘之人同觀中
道。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等云云亦同可是三
乘通教。又智論中擧十種大經云。般若波羅
密最深最大。小般若經又云金剛般
若經也
此經爲發
大乘者説。爲最上乘者説云云考經論文唯大
非小也。又經説三乘同學者密説一乘也。更
非三乘通教之意此於密説一乘有三
文。經師已會法也
章主依此等
意破三乘通教之習也。問。既許三乘同學。
何非三乘通教耶。若以三乘同學習密説一
乘者。涅槃等説同觀中道。亦可是密説一
乘。若擧涅槃難他師者。還以涅槃可難自宗
也。況復云。密説一乘者未及顯了之一乘。彼
三乘通教之義彌可成耶 答。三乘通教三
乘同觀其旨遙異也。夫三乘通教者。以般若
一教通被三乘。三乘並以般若得道果習也。
經勸三乘同學般若者。令三乘人同入一乘
也。但聲聞乘人一乘機根未熟故。雖聞此説
猶未改自乘之保執。若望教大旨者。專明一
乘法也。夫摩訶般若者。此云大慧。即聲聞寶
稱嘆云平等大慧是同。故是菩薩所得不屬
二乘。若論三乘同觀者。只是實相之境。三乘
之人雖同學之。唯大乘人能生大慧。其二乘
人但生少解。是般若氣分舊經師不解其旨。
故便謂般若經爲三乘通教。故中論玄云。般
若有二。一者摩訶般若。此云大慧。是菩薩所
得故不屬二乘。若以實相之境則三乘同觀
至密説一乘□三乘通教者。顯説密説
雖異。考宗致者只是一乘也。二乘人未悟之
者機縁不相叶也。何判教門可云三乘通教
耶。非於舊經師之説其意如此
章云。亦如西方九品往生爲凡。復有三乘賢
心何 答。付凡聖同居土出二種淨土。
且安樂世界有九品往生差別故。凡夫賢聖
共居一種淨土云此文意也。問。爾於九品
往生凡聖各別受生云歟。爲當九品一一共
有凡聖類歟 答。於九品往生之中總有凡
聖二類。如上品上生中生及中品上生者是
大小乘之聖者。餘品之往生是凡夫之類可
云也。問。所答申不可爾。見章文相。先擧九
品往生總云爲凡也。故如九品皆爲凡夫設
云事。次云復有三乘等者。於九品往生名交
賢聖云也。況案道理本爲凡夫人設下劣淨
土。九品雖異並應凡夫生處。若凡夫互隔者。
何得同居名耶。依之説三輩九品之行。並是
凡夫之分齊初心之境界也。何分九品之階
級可相配凡夫耶 答。夫凡聖同居者。於一
佛淨土凡夫賢聖共生。於五塵之境界互交
見聞也。九品往生者依行業之階級感果致
貴賤。如此穢土之中人九品之果報何以云
凡聖同居。一一悉具凡聖耶。章文先擧九
品往生意顯凡夫共生也。若以九品不分凡
聖者。直云西方淨土可足。而先標九品。知
以之爲分凡聖也。加之經説行業或説大乘
不共之業云。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或説共凡
之因行云孝養父母行世仁善云云修因分上
下作業異凡聖也。不可九品修因皆是凡夫
之行業。故九品往生以凡聖可分之也。問
所答申猶未明。夫上品上生中生人者初地
已上菩薩也。既離分段生死不感三界之果
報。定知於分段之土唯可應化之受生。若爾
權化必同實行。定可有所引之實類。上品上
生無實行之凡夫者。地上權化何所引耶。又
三果學人生彼土之時。於凡聖雜居之處受
生。雙觀經中説彼土相。別有淨居天宮殿與
地上處異也。若夫生凡聖雜居之處者。何
云中品上生偏是聖人耶。爾者何可成之耶
 答。地上菩薩生分段土之時。偏是應化之
受生也。故上輩之三生各別成能引所引之
義也。中品上生雖是住凡聖雜居之處。然依
果報優劣約得益早晚開三品不同。又不可
相違故。猶云凡聖別配九品可無其過
就西方淨土有聲聞無聲聞義如何 答。經
中説。於西方淨土有得羅漢果者云。此解釋
不同。或實有聲聞或實無聲聞云也。問。此
二義中以何可爲正義耶 答。以有聲聞義
可爲正義也。故章云。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
問。欲知佛土之相狀先可尋因位之本
願。然經説彌陀本願云。令我國中無有聲聞
辟支佛名。所有大衆純諸菩薩明知實無聲
聞也。天親菩薩淨土論文云。大乘善根界等
無譏嫌名。云非但無三體亦無三種名云云
經説。本願非全嫌二乘。明論國土相亦遮
譏嫌之體。然何背經論文存有聲聞之義耶
 答。二義雖異同依經論之誠文。但文有强
弱義分優劣也。故今依明文取勝義是以觀
經・雙觀等諸經皆云有得羅漢者。十住婆沙
及大智論並云有聲聞。衆經論説聲聞衆有。
其文分明亦盛也。嫌小乘之文其語隱又希
也。若存取捨之時可任文理之强弱耶。故以
有聲聞爲正義。但至無有聲聞純諸菩薩之
願者。付始終明之。要以發菩提心之業往生
彼土。既生彼已。由其本習雖暫時取小果。終
能入大必至一生補處。故由純諸菩薩。論亦
云無譏嫌之名體。然雙觀等説本願云有無量
聲聞衆也。章云。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
之名。今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如彼香積
佛國者。云無有聲聞之名云云今此觀經者全
異此説。明云有聲聞。故知實可有聲聞也。若
如第二師言。仍本立名者。香積佛國中亦可
有其迴少入大人受生事。何不仍事云有聲
聞耶。故知西方言有者非仍本立名云也更可
重問

玄云。經云有得羅漢果。解釋不同。一云。
下輩生於花中退菩提心。出生之後受二乘
果。實有聲聞。二云。法藏比丘設願願國中無
有聲聞二乘之名。今言聲聞者。仍本爲名。實
無聲聞。今謂。如香積佛國無有聲聞之名。今
此經言有故應有聲聞一義云。應有聲聞
者。應化者有聲聞云也。別本玄云。故有應有
聲聞云云又玄次下云。實無禽獸而有應禽獸
云云可准例之。雖有此義不如先義也。言法藏
比丘設願者。是悲花經無淨念王所設願也。
曇鸞注上云。問曰。案王舍城所説無量壽經。
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中言○是有聲聞一證也。
又十住毘婆沙中龍樹菩薩○讃云。聲聞衆
無量。是故稽首禮。是有聲聞二證也。又摩訶
衍論中言。佛土種種不同○或有佛土菩薩
聲聞會爲僧。如何彌陀安樂國等是也。是有
聲聞三證也。諸經中有説安樂國處。多言有
聲聞不言無聲聞○此云何會。答曰。以理推
之安樂淨土不應有二乘○既非五濁。無三
乘明○羅漢既未得一切解脱必應有生○
是知唯應於淨土生。如言聲聞者。是他方聲
聞來生。仍本名故稱爲聲聞○又此論但言
二乘種不生。謂安樂國不生二乘種。何妨二
乘來生耶云云此師謂。羅漢生彼國。今宗不
爾。無學不生。但三果人得生。觀經云。生彼得
羅漢者。先出花胎中退。經言不退者約出生
時言耳
章云。非唯八萬諸天人得須陀洹果等
何 答。引論無作品云。初轉法輪時非八萬
天人得須陀洹果。亦有無量人得大乘益云
此文意也 問。開大智釋論考無作品文云。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若憍陳
如一人得初道況簡陳如一人云得初道之
益。擧八萬諸天云得無生法忍。今乍引無作
品説何背其文耶 答。初轉法輪得益廣亘
人天亦通大小。非陳如一人得初果。八萬諸
天亦證須陀洹。是以八萬天子得無生法忍
者。即是小乘無生法忍亦名法眼淨也。故法
花義疏云方便
智度論云。八萬天子得無生忍。
餘經云。得法眼淨○小乘法眼淨即是小乘
無生忍也加之考無作品之釋論云。初轉
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等故知八
萬諸天得無生法忍者即是須陀洹果也。難
云。初轉法輪時亦有諸天得無生法忍。若爾
應是別有大乘無生法忍。何義疏文會之云
即是小乘無生法忍耶 答云。八萬諸天其
數當初果得益。若論別有大乘無生忍者。可
云無量諸天也。故智論・涅槃等並云八萬得
須陀洹。智論別云無量衆生得無生法忍云云
涅槃經十三云聖行
或昔於波羅奈城初轉法
輪。八萬天人得須陀洹果。今於間𤘽尸那城
八十萬人不退轉於阿耨○菩提大論六十
五云無作
初轉法輪八萬諸天得無生法忍阿
若憍陳如一人得初道方便品疏釋此文云。
小乘無生忍也
同品云。諸佛事有二種。一者密。二者現。初轉
法輪聲聞人見八萬一人得初道。諸菩薩見
無數阿僧祇人得聲聞道○無量衆生得無生
法忍等廣問答之解雖有短册。然可以彼
通用短册也
大乘玄問答第十一
 永正十一年甲戊八月二十一日千代松丸
 申付令寫畢。願遁蟲鼠水火等之難遙
 傳萬代學徒遠及龍花説法之慧場
         末學英訓三十八


大乘玄問答第十二論迹義
玄第五末
問。今宗家以四論爲宗旨。爾者誰人所造論
 耶
問。釋論三論相對辨同異。爾同是大乘別論
 歟
問。智論三論相望付明同異義。且亦取亦破
 義同可云耶
問。中・百二論相對用智有長短云云爾者長短
 義必如何解釋耶
問。四依菩薩申佛教具隨縁等四假耶
問。他師意云。毘曇立而不破成實亦立亦破
 云云大師云何評此義耶
問。他師意云。三論破而不立云云大師許之
 耶
問。付破立有無如佛具足破立二門菩薩亦
 可爾耶
問。付諦智之傍正。且論主以二智爲能論以
 二諦爲所論耶
問。付中觀論題。且所對縁有幾種耶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628 629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36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