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大乘玄問答 (No. 2303_ 珍海抄 ) in Vol. 70

[First] [Prev]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云云問。兩方。若空於假法者。與第二空假義。
有何異歟。若不空假。名世諦者。豈得空有無
礙歟。爾者。如何可空歟
答。假空者。假法卽空也。故可得云空於假法。
而與空假之宗。若異者彼空假者。令假法空
無故。假有時云非空。空假之時假乃已。空有
相隔。不得假卽空也。今言假空者。雖空宛然
如本假也。雖假而空性宛然不改。故空有相
並。曾無妨礙。是謂因緣無礙之二諦。故立假
空之名。謂假卽空也。非遣假爲空。若遣假令
無者名空假。謂空於假法。故名空假也。今爲
顯異此義。故云空有無礙。又名假空義文。云
不壞假名。而説實相。亦名本來空。亦假生不
生者。亦收亦破云也
玄云。次周顒明三宗二諦。一不空假。二空假。
三假空。空假者。開善等用。假空者。四重二諦
中初重二諦。雖空而宛然假。雖假而宛然空。
空有無礙云云又云。第三階。一取一捨。碩乖
⻝栗取用案苽。從來二諦不成。案苽義從來
有二理各別。豈得稱爲案苽二諦。今始得用
此義。以唯是一苽本非出沒。顯如唯是一道
非有非無。而苽用中有時而出。有時而沒。顯
二諦用。或時説俗。或時説眞等文
⻝栗者。鼠樓二諦也。當空假宗。今宗全捨之
也。於案苽義者。且取其名。捨彼義意也。卽
捨空假名義立假空義。但付假空義。云空於
假名者。可許之也
大乘玄問答第一
  都合三十五帖歟
  永享八丙辰年二月二十二日於北室花藏
  坊西密一乘坊中間。二間僧坊書寫畢先
  代未聞久世事也
  抑意趣者當年別宗談義大乘玄囘至惡筆
  雖多其輕如方加入數間內內爲稽古書之
  者也。定而可有惡字落字稱爲結緣書寫
  之計也。依此功力者大小二敎如思而已。
         三論末葉英祐生 年
二十歲


大乘玄問答第二二諦義短冊之上
玄第一之中
問。云何名敎二諦歟 答。諸佛菩薩雖知法
性。非有非無。爲化衆生。説之爲有無。是其敎
二諦也
問。今此敎諦中。爲敎理具足。爲當如何 答。
云敎理具不具。可有二意也。一者云唯是敎
門。不通理。二者通攝敎理也。問。於所答申
二義。俱有疑難。先付云不攝理法不可爾。夫
對他宗。明十異之中。第六半滿異者。他宗之
義。有敎無理。今宗敎理具足云云又四重二
諦中。第四重眞諦之無所依得始名爲理云云
加之因緣無礙二諦。稱爲敎諦。若唯有敎
無理者。何成因緣相待義歟。若偏取敎忘理。
乃非滿字之義宗。還同他宗之約執歟。次
言敎理具足。又不明夫言敎諦何更兼理法
歟。依之攝法門中以五義二文。證二諦唯
敎。何違文理。忽存別義乎。抑二義中正可存
何乎
答。先唯敎門不攝理云。意者説有無之二諦。
表不二中道。取其能表敎門。判爲敎諦也。故
攝嶺興皇相承之二諦唯敎云云章主重以五
義二文。成二諦唯敎之旨也。但至半滿異之
難者。彼他宗唯知二不知不二故。唯敎闕理。
今以以敎二諦表不二故。敎理乃具。云爾故
於敎諦中非爲敎理具足。彼第四重眞諦始
爲理法者。是以説離言敎文。且名爲理。而考
實者。猶是敎門也。故引華嚴法花等離言之
文。爲證據旣是敎門也。何定理法乎。至有
敎無理因緣無礙義不成者。凡一切言説。必
相待假立故。卽於敎門中。因緣義成已。何必
求所詮之理乎。況因緣敎諦。能表不二理。敎
諦雖非自理。亦得相待之義成也。況如來於
諦中。有不二理。故以敎諦。望於諦何無因緣
義乎。次敎諦中。自敎理具足之意者。旣以
因緣無礙義。爲敎諦之大旨。若屬能表之有
無。忘所表之正法者。因緣無礙義如何乎。以
理從敎故。雖其敎諦。實能兼敎理也。以文義
證據成二諦唯敎者。從來諸師多以二諦謂
天然理。爲對彼義且申此旨。可實於具足敎
理也。抑二義中。且以敎理具足。可存正義也」
問。於敎諦中。敎理具足。答申不可爾。夫義宗
之習。必住師資之禀承。然山門相承之習。存
二諦唯敎。何忘相傳之義宗忽成別義乎。何
況尋諸法眞理者。不二中道之正性。內證離
言之境界也。言有無眞俗之法者。唯是諸佛
如來之敎門。相待因緣之假法也。何乍云敎
二諦。强可攝理法乎。加之爲對他師二諦理。
今明二諦爲敎。若猶存理爲諦者。他宗義可
同。更非立敎諦之本意。況設般若經文云。菩
薩位二諦中。爲衆生説法中觀論。文云諸佛
依二諦。爲衆生説法。文二諦敎門之旨。其文
旣明也。而何今忘禀承之説。違文理之證。存
敎理具足之義乎 答夫二諦者。言敎之通。
雖相待假稱。以敎門爲二諦。其旨雖明。又是
虛寂之妙。更中道之極號也。故知亦兼攝正
法中道之理交也。旣以因緣無礙之二諦。今
稱爲敎諦敎理相成因縁無礙也。若唯執敎
非理者。同他宗之偏執忘滿字之義宗。故玄
章文云。具足敎理名爲滿字意顯也。加之
敎諦中。明能所之三句云。亦能亦所者。理敎
合説云云云敎理因縁此二皆交但至山
門相承者。章自敎此問卽答之。云其有深意。
爲對由來以理爲諦。故對縁假説意者如
前重成申。爲對諸師。以理爲諦。今假説云言
敎爲諦也。旣言假説。明知考其實義者。敎理
具足云也。雖敎理具足。然名敎諦者。是則爲
對他宗。以理爲諦。且立此名也。又從前三重
立此名。若約第四重二諦者。以敎爲世諦。以
理爲眞諦也。卽此眞諦家能表敎者。實是俗
諦也。若約所表屬眞諦。此眞諦亦是敎門故。
總爲敎諦歟。若約論云者。前三重各眞諦中。
若望利根人者。亦含所入理。然就其能入。且
立敎諦名耳。玄明第四重二諦之此三種二
諦。皆是敎門説。此三門爲令不三無所依得。
始名爲理。問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眞諦 答
如此問。爾理與敎何異。答。自有二諦爲敎
不二爲理。皆是轉側適縁無妨也
重條八不疏云。問以前三皆是世諦。不三爲
眞諦。以不答得如此也。問。若爾理與敎何異。
答。自有二諦爲敎不二爲理。若以二爲世諦
者。不二爲第一義。世諦是敎第一義爲理。皆
是轉倒適縁無所妨也。問。何故作四重二
諦乎 答利根聞初卽悟正道。不須後二中
根。聞不悟第二方得入道。下根轉至第三始
得領解。又爲釋經論乃至華嚴又云。○一切諸
法語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悉欲分別。眞諦
義。菩薩因此初發心○。卽第四重立也云云
三根所入理。爲第四重眞諦可云也
章云。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意何
答。辨敎意諸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云此文
心也。問。必以空爲眞諦。以有爲世諦歟。爲
當亦有以有爲眞諦。以空爲諦之敎乎 答所
言空有二諦者。以有謂世諦。以空名眞諦。故
諸大乘皆以空爲眞諦。有爲俗諦也。問泥恒
法寶入門非一。諸經所説宗趣各異。所以或
以空爲眞諦。或復以不空爲眞諦可云也。是
以如大品等以空言爲眞諦。其理可爾。至𣵀
槃等經者。以妙有不空爲宗旨。卽可以此爲
眞諦也。故大經云。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
般𣵀槃云云而何今偏以空爲眞諦。諸大乘經
其旨一准云乎。答。諸大乘經。心同以空爲眞
諦者。夫諸法空寂之妙理。是衆聖亦眼之所
照也。然諸衆生顚倒故。執以爲有。諸大乘經
皆以無所得旨。開眞空之理。實其宗一准也。
𣵀槃一都旨不可忽改之故。云然説眞實善
有。專妙有不空者。且對三修比丘之昔執。開
四徳常樂之今敎耳。重探宗極者猶在眞空之
妙理。再瑩眞要者。遂歸無得之正觀。判眞俗
二諦之時正以空爲眞諦也。故章之此對三修
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爲無餘涅槃。今日妙理。
有不空非是判於二諦文心顯也。是故考大
經旨歸。亦以眞空爲第一義。故經之迦毘羅
城。空大𣵀槃亦空旣以大炎亦爲空。是以
空非爲眞諦耶。故諸大乘經皆以空爲眞諦
也。問。所答申猶未明。夫以空爲極者。蓋是大
品般若之旨也。𣵀槃等敎門何必同之乎。去
來品疏。明三種二諦之中。以生死之虛妄爲
世諦以𣵀槃妙有爲眞諦也。依之略章中云。
大品二諦以空爲眞諦。𣵀槃二諦以有爲眞諦
二經明眞諦。其旨分空有也。若必以空爲
眞諦者。良是膠柱之謂也。豈非舊醫之乳乎。
若𣵀槃雖明妙有。對三修比丘共執故。云非
明二諦者。大品明空亦對虛妄著有衆生。明
第一義空。應非二諦之正意。何獨嫌𣵀槃之
妙有。云非二諦之旨乎
答。案正觀論意。凡聖相對。以凡夫之有云世
諦。擧聖人之空爲眞諦。此論是大乘通論。何
唯爲般若之一部乎。依之𣵀槃經。自明大𣵀槃
之空寂。與般若之旨無異。但對三修之昔執
故。説𣵀槃之妙有。非判二諦者。只是非二諦
之正意。是支條之傍義也。云爾故非云全非
二諦。故去來品明三番二諦中。又以妙有名眞
諦之一意有也。故三卷章主。是支條之傍義。
非二諦之正意略章且大品𣵀槃。相對一往
顯其不同耳。若考實義之時。大品𣵀槃二經。
其旨無異故云般若。云佛性。並是第一義空
之異名也。稱三懸四徳。何非中道眞空之著
別乎。故不改空有二諦。顯諸敎之一致也
 問。二智義中。明諸經二智各異也。大品明
 空有二智。法花明三。一之二智。𣵀槃明常
 無常之二智也。若爾二智卽照二諦之差
 別也。二智旣隨敎門異也。二諦何必守一
 途乎
 答。後經云。相對且顯其不同也。今總明大
 乘之宗歸故。不可以彼難此
二智義。云諸大乘經通爲顯道。道旣無二。敎
豈異哉。但入有多門故。諸部差別。雖一經之
內。具含五種。而明義傍正不同。三藏一敎唯
明事理權實未辨。餘門二智。大品以空有爲
正。餘義爲傍。法花三一爲端。餘皆汎辨。𣵀槃
以常無常爲正。餘悉兼明。問。疏經何故。有此
傍正 答。有二種菩薩。一直往佛道。二迴小入
大。彼若爲直往菩薩説方便。實惠不隨三界。
不住二乘。有兩健人。各扶一腋。直至佛道。
○不須明三乘爲方便。一乘爲眞實。又迴小
入大之人。於般若時。道根未成。不正明三一
之義等文此文中並有問答意耳
今案之。總論大乘實義。以眞空爲正。若約部
別義明權實。各異辨正宗非一也。玄意以直
往迴小分之。此乃爲直往顯通門。爲迴小更
有異門歟
又二智義。云如來常依二諦説法故。二諦名
敎能生二智故。二諦名境云云隨二智不同二諦。
又可有異也。此卽

佛性義。云楞伽説無我。爲如來藏。𣵀槃説我
爲如來藏云云
楞伽第二。佛答大惠菩薩。問云我説法。空爲
如來藏。不同外道云云准如來藏者。眞諦
亦爾。此卽難意也
三卷章
下卷云。○師云。若約此義而論。得作斯判。若
約餘義。則不得也。此是二諦。一枝之別義耳
○故𣵀槃答文殊問中。開十種二諦。皆以有
爲世諦空。爲第一義諦云云
問。十種之中。第二法二諦。云無法爲世諦。有
法爲眞諦。如何違乎
答。此且就世諦中。更分爲二。故非正意也
大論釋不共佛法中云二十
如無明指。亦長亦
短。觀中指則短觀小指。則長長短。皆實有説
無説亦如是。説有來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
義。説無或時是世俗。或時是第一義。佛説
是有我無我皆實 問曰。若是二事皆實。佛
何以故多讃歎空而毀此有。答曰。空無所有。
是十方諸佛一切賢聖法藏。如般若波羅蜜。
屬累品中。説般若波羅蜜。是三世十方諸佛
法藏。般若波羅蜜。卽是無所有空。佛或時説
有法爲敎化衆生。故久後皆當入無所有法
藏中等文
 問。對三修比丘故。明妙有非二諦正意心
 何 答。經云第一諸優波塞。深示觀察。諸
 對治門。謂常無常我無我等云云故對三修
 比丘者。亦是對治。悉旦之用非第一義悉
 旦。若以空爲眞諦。乃是第一義悉旦云也
問。若總論諸敎正意。唯可以正法中道。爲至
極也。若云眞空。云妙有。並是對治用耳。若就
用中。大品等經以空爲眞諦者。𣵀槃等經亦
可就用中。以常住爲眞諦。常住乃是妙有不
空也 答。此難極也。先善可立此難旨也。但
今以空爲眞諦者。至極中道。心行處滅。語言
道斷。强名爲空。卽第四重眞諦也。法花云。諸
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華嚴云。一切諸法語
言斷。心行寂滅如虛空云云若利根者。卽付
初番空有二諦中。於眞空悟理實。若稍遲者。
次第二三方悟正道。最純之者。至第四重得
悟乃周。故以空爲眞諦。其致遂通徹。依此義
門。今作定説耳。此卽以中道體。從空義用談
之。若體用別明之時。諸經唯以中道爲正。餘
皆傍耳此義可
祕之
𣵀槃經二十四云。如來亦空。大𣵀槃亦空。是
故菩薩見一切法。皆悉是空。是故我在迦毘
羅城。吿阿難言。汝莫愁惱悲泣。阿難卽言。如
來世尊。我今眷屬皆殄滅。云何當得不悲泣
耶。如來與我俱生此城。○阿難汝見迦毘。眞
實是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
問。對阿難小乘。心智城實有。明佛所見皆空
也。明知是世諦中之空也。何忽以此爲至極
理乎
答。若但是世諦中空者。何云如來亦空。大𣵀
槃亦空乎。𣵀槃五云。空者謂無。二十五有及
諸煩惱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爲行如瓶。無
酪則名爲空。不空者謂眞實善色。常樂我淨。
不動不變。猶如彼瓶。色香味觸故名不空
二十五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𣵀槃。
乃至。無我者。卽是生死。我者謂大般𣵀槃。見
一切空。不見不空。不見中道云云
第十九云。𣵀槃之體。非本無今有。若𣵀槃體。
本無今有者。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無佛性。
相常住。以説衆生煩惱覆故。不見𣵀槃。便皆
爲無
三十四云加葉
十二因緣。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云云十二云。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説二諦。○善男子有名
無實者。卽是世諦。有名有更者。是第一義
此難
文也
問云。何名世界悉旦耶 答。佛爲衆生説瓶
衣等。世法名世界悉旦也。故章引智論説云。
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旦卽有問。爾此世界
悉旦智論文説不破不壞乎
答。論説之云。前三悉旦。可破可壞故世界
悉旦。可破可壞云也。問。二諦悉旦。是開合
不同也。尋相攝之意。實義無異矣。所以世界
悉旦。卽世諦因緣法也。中道正觀之習。更不
壞因緣世諦歟。是以不壞假名。而説實相。是
宗家之旨歸。山門之要樞也。而今習世界悉
旦不壞者。雖依論文。猶可設劬勞乎 答。四
悉旦。誠如來敎門因緣二諦也。更非可破壞。
然言前二悉旦。可破可壞者。本設尋論文。隨
出論文也。論言可破壞者。且對眞諦實相之
理。作此説也。意者第一義諦。是究竟至極理。
實其義無改變。世諦假名法。其義未究竟。若
入第一義諦中者。乃失其名相。依此義邊。且
云可破境也。故章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旦
卽有。第一義悉旦卽無等文若夫論二諦相成
義者。眞諦俗諦並不可壞。云不壞假名而説
實相者。蓋此謂也。或又前三悉旦。取能謂之
情故。且云可破壞耳。若論正因緣世諦者。更
不可破壞也
問。所答申未明。夫尋悉旦之名義者。取二諦
之究竟。卽以此四悉旦。總攝八萬十二諸敎。
依之論文。自云皆是眞更無相違背若許
世界悉旦。可破壞者。是非論文自相違乎。言
眞諦究竟故不壞也。世諦非究竟故可壞者。
二諦旣同究竟。故爲悉且。故更非會釋之端
乎。加之以全者。第一義無成。世諦破壞義
者。又以眞如實際。云世界悉旦。故無可第一
義悉旦有破壞義乎。若如所言者。二諦更
不可得相成之義。何云相成義不破壞乎。又
前三悉旦。約能謂之情故可破者。二諦共可
破壞。若依本於之二諦。眞諦亦能謂之情也。
第一義悉旦何必破壞歟。若言取能依敎諦
爲悉旦。故不破者前三悉旦亦可是敎。何取
能謂之情乎。爾者所存二旨俱不成如何可
答申乎。答。悉旦總名者。雖是究竟義。然然眞
俗相望。一諦挍量。非無差異。故二諦悉旦。雖
俱不可破壞。然眞俗相對。論因縁之壞不壞。
亦可有其義也。所謂佛説世諦意爲顯第一
義也。所説義理。遂歸入眞諦。故世諦未究竟
云也。旣歸會入第一義。故且云破壞耳。非除
破次之能謂之心者。取明四悉旦其義非一
途。或以因縁二諦。分爲四悉旦。若依此義者。
四悉旦俱不可壞。但論言前三悉旦可破者。
取能謂心爲前三悉旦。以因縁二諦共爲第
一悉旦之意也。此則顯取聖得失。以迷執爲
世諦之前三悉旦也。其敎二諦及本於眞諦。
爲第一悉旦之意也
 釋四悉旦。有多途義者。可見下所引之文
 等也
問答之私記云。問。何以得知。本於有四重乎。
答。法花玄第四卷末。明立四重二諦之所以。
取有六義中。第二依諦説法義云本。於亦有
四重。問。若所依於二諦。與能依敎諦。俱具
四重者。彼四重有何別乎 答。四重體不別。
但能所義異云云
花玄四云。二者爲釋如來常依二諦説法。若
言如來。常依二諦。説法者。若説空説有。應
依二諦。今説非空非有。乃至非不二。應不依
二諦。是故釋云二諦三門。説此三門皆依二
諦也云云
今謂私記云。具四重者。義准成之歟。意云敎
諦皆有所依故耳
二諦章上卷云。然四悉旦。只是二諦。但合離
爲異。○四悉旦實義名二諦。二諦究竟名四
悉旦更者諦義悉旦
者。究竟義也
又云。問何意如來説法。不出二諦歟。解云二
諦卽是四悉旦。三悉且。三悉旦卽世諦。第一
義悉旦卽是第一義諦。四悉旦攝。十二部經
攝。八萬四千法藏攝法更盡○二諦是所依
之二諦證四悉旦法此文悉旦。是敎二諦
見歟。然可有料簡也
智論第一云。有四種悉旦。一者世界悉旦。二
者各各爲人悉旦。三者對治悉旦。四者第一
義悉旦。四悉旦總攝一切十也。部經八萬四
千法藏。皆是眞實無相違背
又云。第一義悉旦者。一切法性。一切論議語
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敎説佛辟
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可破。不可散。上
三悉旦中所不通。此中皆通。所謂通者。離一
切過罪不可反。有可勝。何以故除第一義悉
旦。諸餘論議。諸餘悉旦。皆可破
諸餘悉旦。是前三也
玄二智義。引論云三悉旦。可破第一義悉旦。
不可破而以此證。方便爲用實相爲本也云云
取意論疏三聞云。而云八不是第一義悉旦。
花玄三云。前三悉旦猶可破可壞。第一義悉
旦。不可破。不可壞。最上無過去云云
中論疏記上卷云仙光
説四悉旦。處處不同
乃至又此疏第三卷説師。又云此非世諦之第
一義。卽是中道之第一義耳。有處處三論之
法。皆名第一義。言説之敎。名三悉旦。故此疏
第二卷云。又此八不正是第一義悉旦等。又
云三種中道。並是第一○又二諦章云。三悉
旦是世諦。第一義悉旦。是眞諦也
  以上二諦。四悉旦。相攝異義有也
疏記又云上卷也。上所
出文。次文也
八不攝四悉旦。是義難
見。何者三悉旦。可破第一義悉旦。不可破故。
三悉旦法體亦三悉旦歟。執著病旦詮第一
義敎。以此三義名可破是病。然顯擧第一義
悉旦耳。何以八不攝。四悉旦乎。大論引中論
八不釋。第一義悉旦者。應言擧第一義。以其
內説世諦。若爾三悉旦。顯言可破如何 説
第一義悉旦內乎。故以八不攝四悉旦。不成
就。然興皇師。四假義中云。三悉旦言可破。故
皆迷第一義悉旦。內具二諦。名第一者。世諦
離性。生眞諦離似生故。同上之八不。卽是二
諦。今云八不。卽第一義。云何前後相違
答。不違何者。上但言用中此處言體中也云云
疏記中卷云。問。有處云三悉旦爲世諦。今言
三悉旦可破者。應破世諦。答。爲顯第一義故
説世諦。是未究竟故。名可破耳。非深破言者
也。又三悉旦。可破者以能謂之心。三悉旦爲
世諦者。以所執之因縁法。何者就本於二諦
以俗諦。是共名能謂之心。故於第一義悉旦。
具二諦義如常云云
  以上三此中有二義也
中論疏言。○世諦破實生滅。不生不滅眞諦。
則假生宛然。卽是無生故不破也。所以經之
不壞假名。而説諸法實相。論云因縁所生法。
我説卽是空。若破假生滅者。則違此經論等文
又可今破此假生病。故言破假耳。而不破因
縁無得假。世諦破性則破而不收眞諦破假。
亦破亦收。破言能迷之情收取所違之假。改
除其病而除法等文
大論十八云。邪見人於諸法斷滅。令空摩訶
師和諸法眞空不破不壞云云
瓔珞經佛每品云。不壞假名諸法。故不空諸
法。卽非諸法故不有云云
問。付攝法門。盡不盡義如何 答。眞俗二諦
中。攝諸法有二意。一者攝諸法悉盡。二者攝
諸法不盡云。二義可有也
問。爾者付攝法盡門。旦常住佛果爲通眞俗
二諦所攝爲當何 答。以常住果徳。通可攝
眞俗二諦也 問。常住果徳。唯可眞諦所攝。
夫佛果圓徳。是無爲不變之實法。更非虛妄
假立之相。是以妄想風靜。眞如水澄。旣非隔
別浮虛之法。何通可攝世俗中耶。是眞固竪
更之徳也。偏可云眞諦所攝也。若强攝世諦
虛假法者。還可墮生死之忘法也。依之𣵀槃
經中。云世諦生死時生非生死者盡
大智論文云。眞如實際世界悉旦。卽無第一
悉旦故有云云佛果功徳。旣眞如實際攝故。云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云云加之正觀論云故。知
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爲實
云云大經文。又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卽是
第一義諦准此等諸文。一切世諦。於佛果
悉歸第一義諦故。知第一義諦。更無別法而
何今以佛果功徳。通眞諦俗二諦乎 答。於
佛果徳凡有二種差別。一者性淨𣵀槃法身
之徳。是眞諦攝。二者方便菩提乃報身之相。
可屬世諦中也。加之佛果有應化利他之用。
何必眞諦所攝乎。故體用相分。眞俗共備。
但大經中云。世諦不生死時盡者。論於諦之
迷情世諦耳。若談因縁無礙二諦者。佛果位
中眞俗俱可具也
玄云。常有三解。第一莊嚴云二諦攝法不盡
佛果非
二諦攝
第二開善解二諦攝盡佛果二諦攝見
然不分明也
三治城解云佛果爲眞諦所攝。而非俗諦。所
以爾者佛果是眞實之法。無復虛假。擧體妙
絕故眞諦。擧辟如水澄隔以風潮因縁故生
波浪。若風息浪靜。還後本水之淸。內合本唯
眞諦之理顯。煩惱之風起致生死之浪。生死
旣息還一眞之理。故大經云。世諦生死時名
生。不生死者盡也。不生死卽是佛果。生滅言
世諦。今並不同。○不同第三解者。若言佛果
唯是眞諦無世諦者。卽失機照之能也云云
 付盡不盡二門。委可案也。取佛果位。有空
 及不二之三義。俱偏見也
𣵀槃經十九云。云何不生生善男子安住世
諦。拘出瞋時是名不生。不生善男子是大𣵀
槃。無有生相。是名不生。不生云何生不生善
男子世諦。死時是名生不生等文
智論一云。○四悉旦。各各有實如如。法性實
際世界悉旦。故無第一義悉旦。故有人等亦
如是。世界悉旦。故有第一義悉旦故無
大乘玄問答卷第二
 永享八丙辰年二月二十三日於東大寺北
 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書之畢
 抑意趣者當年別宗讃義大乘玄回至惡筆
 難多其憚如方加人數間難去書之耳也。
 定而可有惡宮落字稱祈智古計也
       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廿歲
戒七


大乘玄問答第三二諦義短册之下
玄第一之下
問。大品所説。三假如何 答。以四塵成根大。
爲法假衆生。假人是名受假。一切名宗。皆是
名假也
問。今此三假中。且其名假者。唯取能詮名宗
歟。爲當通所詮義歟 答。名假中廣攝能詮
所詮
問。案章現文。但以能詮名字。立名假也。故玄
章文引經。云一切名字爲名假云云明知唯取
能詮之名字也。依之淨影義章中。依智論意
申二釋。並以所詮不爲名假。爾今依何文理。
云通所詮義乎。況若以所詮旣爲名假也
更以何可爲法假受假乎 答。宗家正意。在
圓假圓中之旨。若論其圓中者。無法非中道。
若論圓假者。亦一切悉假名也。良以諸法稱
盡。假名之中以三假。攝諸法意在名假矣。故
章云。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爲法
等文所言本通者。總爲別宗本。故稱爲本
廣攝能詮。並合能成所成名之爲本通也。但
言一切名字爲名假者。通能詮所詮總稱名
字。意顯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事耳。夫名假
本通者。法受名三假之中。以名假爲其體。故
其義尤廣攝諸法也。若取能詮名字者。旣云
不攝所詮義。何旨本通之稱耶。例如圓成等。
三假中以相待爲本。其義尤廣。無非相得假
故。云相傳爲本。云相傳假通也。今以名假爲
本例之可習也。至淨影解釋者。更存別義門。
與今意可異矣
玄第三門云。經文言一切諸法。但有假名。但
有名無實云云
𣵀槃十二云。有名無實者。卽是世諦云云
玄云。故大品云波若及五隱爲法假菩薩爲
受假一切名字爲名假云云經第四卷三假品」
問。大品所説三假如何 答云云問。且名假
中。唯取能詮名字歟。爲當如何 答。唯取能
詮名字。立爲名假也
問。名假之中。廣可攝能詮所詮也。夫取所言
説皆是相待之假法也。故章下文云。亦得中
爲假。一切言説皆是假故旣以中道之正
法。於亦爲假法。況所餘諸法畢。加之章正申
三假相。云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義爲
法假等文意者名假是總也。於中開法假受假
云也。旣其總也。何不通所詮義乎
答。凡以三假論之。諸法悉假也。而假法家之
能詮通爲名假。於所詮義中。分法假受假故
取能詮。爲名假之體云也。故章云。今所用者。
以四微成根大並法假。衆生假人此是受假
一切名字皆是名假乃至故大品云。一切名字
爲名假等文心顯也。淨影義章中。亦取能詮。
不取所詮也。但云就名假中取能成爲法假
等者。就名假云所詮義中。開法假受假云也。
非是取所詮爲名假矣此者一往之傍義。
以前義可正也
問。章云
有於凡實空於聖實意何答明於之二諦也。
所謂有於取爲實。是名世諦空。於聖實是爲
眞諦也
問。爾凡聖二人所。凡空有二境。爲眞俗二
諦歟 答。今此於二諦者。唯空有之兩情爲
諦。不取空有之二境也。故章云。不凡空有
二境爲諦
問。夫眞俗二諦正是空有之二境也。謂如一
色望凡爲色。望聖爲空。此則望取聖兩情論
空有二境故。下攝法門中云。色等於聖是空。
於取是有乃至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云云旣云
性相常注宣非空有之境乎。又第二門中明
得失。三句云前二句卽於境後一句敎境等文
若但取二情爲於諦者何得云於境耶。爾何
今云不取空有之二境乎
答付空有二境。可有二意也。與言之者。有心
必有境。旣有兩情。何無二之境哉。故且云於
境也。然論實義時者。離凡聖之兩情無有。空
有之二境。諸法曾非空有。而爲空爲有者。但
是情之前相也。是故但有空有之情。無空有
之境也。今依此理故。云不取空有二境爲諦
也。或又諦者是實義也。空有更非更而以爲
更者正在兩情故。云不凡空有二境爲諦也。
非全無空有之境矣。或未於二諦是迷敎之
於諦也。此唯取空有之情。若論所依二諦者。
亦可通情理也。如來之於諦以中道爲境。卽
以中道境爲眞諦也又以因縁二諦卽可
爲如來之二於諦也
玄云。次二文證二諦非敎。若言眞諦是敎者。
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而敎卽有佛。方有
無佛卽無。何卽得常住。經云十二因縁。有
佛無佛。常自有之。故知世諦非敎云云
  難二諦。唯敎之有五難。二文此是二文
  也
玄答文也。又云。諦有二種。一於諦二者敎諦。
於諦者色等未曾有。無而於凡是有名俗諦。
於聖是空名眞諦。於凡是有名俗諦。故萬法
不失。於聖是名眞諦故。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敎諦者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爲化衆生。
故説有無。爲二諦敎。欲令因此有無悟不有
無。故有無敎而舊義明二諦是理者。此是於
諦耳文意明前二文。
是於諦也
𣵀槃經十九云佛吿
法王
𣵀槃云。體非本無今有。若
𣵀槃體本無今有者。非無漏常住之法有佛
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𣵀
槃。便謂爲無云云是眞諦
常歟
同經三十四云迦葉
十二因縁有佛無佛性相
常住於諦可
爲證文
𣵀槃十七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卽是第
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爲第一義故説於
世諦。亦令衆生得第一義。若便衆生不得如
來第一義者。佛終不空説世諦
 始句明於之眞諦耳。玄所引之文也
問。攝論師所立。三無性如何。答。六塵之無
相。名分別無相性。本識無生之依他無性。二
無我理無性。名眞實無性。性是攝論師所立
之三無性理也。問。爾今宗家之意。可許攝
論所説三無性理。爲正義乎 答。攝論所説。
三無性理。可是正義也
問。夫三無性者。續遣三性之法相。立無生之
一義。旣滯凡相之一偏。隔中道之圓旨。若明
無性義。宗者豈叶正觀旨歸哉。故中論文云。
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云云今論宗旣擧無
性法。亦能遣之。章文自之今論遣三無性故。
言皆得相待云云今何凡所破之異義。還爲
自宗之正理乎。凡魚目爲夜光。採瓦礫謂
黃金。豈非此謂哉
答。三無性理。本出經論誠説。攝大乘論。正是
天親論主之釋文也。旣是大乘了義之旨歸。
今何强嫌此義乎。誠破性執之迷失。明分
別無相性。付眞俗之中道。談無生無性理。旣
開正觀之玄門。豈非無得之素宗乎。故存三
無性理。可爲正義也。但今論意。遣三無性
者。遣定執之無性。非遮無性之眞理之學。攝
論師者。是漢土之學者。非關論主意。故淨名
玄中云。問二論主如何相破。答。二論主義實
相成龍樹天親二論師。悟似相破。中觀攝
論兩部文意。互相成云也。是知天親立無性
爲成。正觀之中道。龍樹破無性。非違攝論之
宣通可答申也
攝論師所立。三無性如何 答。如前。問。爾
者正觀論意。破三無性法乎 答。大乘正觀
意。可破三無性法也
問。正觀意破三無性 答申如何。夫三無性理
者。般若眞空之旨歸。無生正觀之境界也。無
著天親之弘敎。寧背龍樹提婆之宣通乎
破邪顯正之談。還嫌大乘之正義乎
答。夫正觀論意者。執無不破。理無不顯。非性
非無性一更之淵符。斯顯云二云不二。三觀
之虛明彌淸。然尋攝論之無性者。且遣三性
之妄執。成皆空之一偏。破二我我情相立無
性之眞如。遣執未盡。顯理有餘。是故今論宗
猶可破其説也。但無差天親之宣通不可違。
龍樹之弘經者。誰言龍樹之正觀。遮無著天
親之説。但是學攝論之輩。不解論宗之旨趣。
滯無性之一門。妄中道之正觀。故出無性法
亦無云文。重遣其偏執耳。此乃對學敎成迷
之執心。非破論師之正義可云也
玄云。三無性者。知塵無相。故言分別無相性。
依他無生性者。知本誠無生。故言無生性知。
無我理無性。故眞更無性得相縛
淨名玄第六云。一爲學攝大乘及唯識論人。
不取三性故三無性。○以此爲妙極。今對破
此。故中論論諸法復異。故知皆是無性。無性
法亦無一切法空故。問。二論主云何相破。答。
二論主實相成。天親供無性破故。偏歎無性
而學人不可遂守無性。龍樹明中實遠離諸
邊顚倒云云
梁攝論第八云。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説。至別
假説。唯分別爲體。得入分別無相性。若菩薩
但見亂識無六種相。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
説因縁。不成故不可執。有生死。此中分別旣
無。言説亦不可得。則入依他無生性。若菩薩
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三無性。非安立
諦。文
攝論十一云。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爲性。此是
正説。由三無性。不可定説有無。故雖以無得
爲性。亦有能得義。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別所
對治。或不能得安立能對治道故云云
問。十三云眞如是大乘法。大乘十二部經所
説法門。皆共顯此眞如一切正説。於眞如法
則同一味故名相
問。付斷結得道義。可有見有得道者乎。答。
無見有得道者也。問。衆生根性非一准。泥
洹法實有多門。何皆見空得道。復無見有斷
結者乎。依之成實明人法二空。人悟之超凡。
毘曇存三世實有。縁受之成聖。偏言見空得
道者。恐可墮偏執之一門。全嫌見有得道者。
爲非圓通之論談。依之大師傍釋。云毘曇之
人見有得道以有解斷惑云云道理
之上
違文在傍
如何可成申乎
答。大乘小乘不同淺深。悟悟雖異必依空除
迷。是聖敎之大宗。依之中觀論文云。聖人眞
知顚倒性空云云十地論中。以生空法空。分
大乘小乘也。論斷結得道。何不依空法乎。但
至毘曇見有之文者。是毘曇成實相對。一往
顯其不同耳。可謂毘曇但明陰上無人之空。
未説五隱法空。且凡法體猶殘與有觀名。明
空不盡故也。若論其得道之實義者。正由空
觀也。謂由四諦觀門。證人無我之眞理故也。
良以凡夫著三有。聖人語二空。是迷悟之大
宗。解惑之綱領也。依之毘婆娑論中。申論宗
旨。磨諸法之鏡。無我之影像自然現。如俱舍
論以無我法印爲宗旨也。見空得道之謂其
誠明矣或小乘人自論見有見空。以大乘意見。
彼者實可見空得道也。但不如成實執也
玄云。
第三門
二諦體
○今聖人皆見空料結。明知空是理。
文中論縛解等疏云。所言解者。毘曇之人。見
有得道。以有解斷惑。成實人。見空成聖。以
空解斷惑。大乘斷惑亦同成實。用空解斷。
同毘曇云何故明凡夫斷惑。成實辨凡夫不
斷。但明伏乎 答。曰以毘曇見有得道。外道
亦見有。是故斷惑。成實見空得道。外道不見
空故。但伏不斷
大品疏五云。身子問意。上旣言生卽無生。爲
見無生得道。爲見生得道。此卽是數論見空
見有得道義也。若作難意。若以生法得道。生
是虛妄故。若以無生得道。汝上之無生無得
無道。云何以無生得道也。○答中明無生皆
不得道。卽彈數論義也此文並非見有及
見空之二宗也
三論玄云。然道實非有。遂言見有得道。乃是
見有非見道也。故淨名云。法無染若染於法。
乃是染著非求法也。又夫見有者。名爲有見
非見道○云云
問。見有得道者可有乎 答。見有得道者。可
有也。問。見有得道者不著。夫大小雖異。並
以空證道。生法雖異唯是空法也。所以二乘
依生空斷惑。菩薩證法空成聖。依之章文云。
今聖人皆見空得道竪者今何違道理忘
現文有見有得道者成申乎
答。性欲非一准。得語區分也。或解不二中道
證大果。或依有無之用取小果。並不壞法界
共叶眞理。依之如成實者。見空法開覺。如毘
曇人者。依有門入道。何必執空門。可嫌見有
得道乎。但至玄章之文者。雖見有得道之
人。非無得陰上無人之觀。且依此義邊。以破
他師義也。若論實義時。猶有空之入門。不
異依之縛解。疏云毘曇之人。見有得道等。
大智論文會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也。若偏云
見空得道。全嫌見有得道者。豈不違此等文
理乎
三論玄云。又釋論云。有四種門。一者阿毘曇
門。二者空門。三者毘勒門。此云篋藏也。四
非有門。不得般若方便。學毘曇門則墮有見
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毘勒門。則墮亦空亦
有。學非空非。有則墮愚癡論。若得般若心無
染著。隨機適化。通道利人。無相違背。而成實
毘曇各執實有。互相排斥障道。增見皆失佛
  法花玄第二引此説同之
論十八云。○如是等種種異説。無智問之謂
爲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
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一者&MT05568;勒門。二者
阿毘曇門。三者空門○&MT05568;勒有三百二十萬
言。佛在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
轉滅。憶識力少不能廣誦。諸得道入撰爲三
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MT05568;勒門論議則無窮
云云又云。若不得般若波羅密法。入阿毘曇
門。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MT05568;
勒門。則墮有無中
 第二云。&MT05568;勒秦言。篋藏也云云又云&MT05568;
 略説。三十二萬言。○非阿毘曇云云
四論玄十云。○俱舍論引如假施設成論。亦
云假施設經中。説卽是彼經論也云云
問。論文如上不見非有非無門如何。答。爲先
尼梵志説之歟。又爲惡口車匿。説離有無經
等者是歟。又訕太迦旋廷也。呵陀迦旃延之
同異可習之
中論有無品之呵陀迦旃延經中。佛爲説正
見義離有離無
章云。若理外凡聖。皆是顚倒。有所得行俱是
凡夫意何 答。付理內理外分別凡聖之
時。理外凡聖。俱是顚倒。有所得行故。並名凡
夫云此文意也
問。設雖理內。雖理外聖人。應是只聖人。何乍
云聖人。不求理外之失乎。況若夫理外者。何
可成聖人乎。若又許聖人者。何還可云凡
夫乎
答。夫理內理外者。分迷悟之深示得失之基
也。若叶無得之正觀者。人法事理悉爲理內。
墮有相之戲論者。因果染淨併名理外也。是
以小乘聖者。纔雖待小乘果證。未叶大乘無
所得意。故是顚倒邪見。有所得行。可屬凡夫
類也。旣起𣵀槃。四顚倒。豈非顚倒之人乎。
未時中道正觀。何足稱聖人耶。誠以有所得
心所見者。若凡若聖從能之情悉名凡夫云

 二義。先義爲正。故佛性義云。若言一切諸
 法。有生滅者。皆是理外悉屬別道等文
問。於諦中得失三句。於諦敎諦如何判歟
答。前二句卽於諦後一句是敎諦也 問。三
句雖異同。是於諦之差別也。何取第三之一
句。得稱敎諦乎 若如此判者。立敎諦於諦
之不同。豈非無用乎。論能依所依之差別。
則爲虛設。爾者如何可成云乎
答。第三句者。是皆得之句也。是則知有無之
二於諦。卽知二不二。乃至五句。皆得淸淨。
此由二於諦入不二中道故也。所以前於境
轉名敎境也。不轉時是於境也。於境轉時。卽
爲敎境。故以於諦之第三句云名敎諦也
 問。於境轉成敎境者。只是敎諦何爲於諦
 乎
 答。雖轉成敎諦從本意名於諦。是故爲於
 諦之第三句也
玄云。於諦有三句。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
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凡於是有。此有爲失。諸
賢聖眞知性空。此空爲得。二皆失者。二皆是
於故二皆失。二皆得者。只知於二。卽知不二。
卽非二非不二。五句皆淨。然此三句前二句。
卽於諦後一句。卽敎諦前二句。卽於境後一
句。敎境卽不轉敎境卽轉也
問。章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意何 答。此
引淨名經文也。意者以不生不滅。爲無常名
之義也。云此文意也
問。以不生不滅。可爲常住之義。解無常名
字。以生滅反壞。可爲其義也。而何今云不生
不滅。是無常義云乎
答。解名義四種釋義其宗逼也。且其中以生
滅爲無常。以不生滅爲常義者。是隨名釋義
意也。如俗以不俗爲義者。是顯道釋義意也。
今爲證此顯道釋義之旨引此文也。佛説無
常生滅法者。爲顯不生不滅之中道也。此卽
顯道釋義謂也
維摩經上卷弟子品。呵迦旃延云。無以心行
説實相法。○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等文
四種釋義者。隨名釋義。因縁釋義。顯道釋義。
無方釋義也。且因縁釋義者。有非自性有。是
無之有也。意有非自有待無故有也。此則顯
有非定有也
問。此與顯道釋義如何異歟 答。俗以眞爲
義。眞以俗爲義者。是因縁釋義。亦名互相釋
義矣。俗以不俗爲義。眞以不眞爲義者。顯道
釋義也。謂互相釋義者。成假名義。顯道釋義
者。顯中道也
問。章云。小乘觀行。先有法體折法入空
何。答。小乘觀行先有色心等法。後以空觀分
折法體令空云也
問。小乘云。法空元出成論所説然考論文。云
深厭生死。皆以見法本來不生無所有故
乘論宗。旣云本來不生。今定先有法體似違
彼説。爾何可答申乎 答。小乘淺近之悟。未
至本來空之旨。其本來空寂之妙理。唯是大
士之觀行耳。是以小乘觀行。必先見五陰法
體是有。然後方入空觀也。大乘之正觀。卽不
必如此。謂假有宛然卽空也。非是折有法令
空若爾大乘小乘之觀行。其途遙異也。本來
折法之空理誠論雲泥。勿以螢火之明。渾大
陽之光矣。但成論言本來者。可分折之理本
自有耳。不如空有宛然義也 玄云。小乘觀
行。先有法體折法入空。故但見於空不見不
空。今大乘觀相待者。不立法體。諸法本來不
生。生卽無滅所有故難文也
又云。是故行者不見五陰。但見陰滅云云答。
文也 又云。如法印經中。説行者。見色等無
常敗壞虛誑厭離之相。是亦名空。但未是淸
淨。是人於後見五陰滅。是觀乃淨答。文
大論不共法中云。復次若大利根衆生。爲説
無我。利根衆生。説諸法本來空云云
  久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以下八條依三卷章問答
問。論文云。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云云
爲凡説有爲聖説空可云乎 答。非謂爲聖
説法也。問。諸佛説敎。必任所化根機。説空
有敎法。可被凡聖之二縁也。凡夫識有故。依
有説法可開解。聖人知空。依眞諦施敎可得
語也。如爲小根小莖授小法。爲大根大莖與
大敎。依之興皇大師。判爲凡説有。爲聖説空
乎 答。爲凡夫衆生。説空説有。然借凡夫有
爲。凡夫説有。借聖人空爲凡夫説空云也。但
興皇所釋者。非釋中論爲衆生説法之父故。
非相違歟
三卷章上云。旣云依二諦。爲衆生説法何得
言。爲凡説有。爲聖説空。爲依二諦説法乎
文從來諸佛之爲凡説有。
爲聖説空。今非之
又云。親道二諦。爲衆生説法。何時道爲聖説
法乎問。付佛説空有敎。爾爲聖人説空乎
答。爲聖人説空也。問。聖人先悟空爲轉悟。
可明説不空何勞説空乎。豈非無用乎
答。説因縁空去滯空之執。令悟不空也。故三
卷章上云。爲聖説空令悟不空等文爲凡聖説
法。有三節不同可見也
問。付於諦有二種。且所依於諦者。佛未出世
先有答。所依於諦是本者。且約釋迦一化
爲論。釋總未出之前已有。於此二於諦三卷
章上
問。付所依二諦世諦者。可爾眞諦何先有乎。
佛出世後。依敎悟空佛未出世者。誰自悟空
法乎
答。三卷章中云。有境旣常有。空境亦常有。諸
賢聖常知諸法空。亦常有。此空境。今時亦有
天然之境。亦有天然之智意云。且望釋迦
敎。云先有天然之智。然實依先佛敎知空也」
問。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爾爲衆生説
不二法非不二法可有乎 答云云問。兩樣。
若有之者。傍釋中云。説二諦令悟眞諦。説二
諦離二見説二諦令悟不二云云如此之已。結
一切經論。凡有所説者不出三種云云旣云不
過。此三明知。更無説不二等法也。若依之言
無者。旣有四重二諦。其前三重。並是敎門。其
不二是第二重眞諦。其非二非不二者。第三
重之眞諦也。豈敎門不説不二等法乎。況
般若經文。云通逹此無二云云維摩經中。説
入不二法門也。豈唯説二諦法乎
答。旣有四重二諦故。不二等法。亦是二諦中。
云眞諦也。今望此敎二諦。以理爲不二也
問。付二諦利益。十二門論。明若知二諦得自
利利他共利之三種益也。爾付上求下化之
益。如何判之乎 答。明利衆生益三卷
章上
問。可
通上求下化例如具自利利他。如何 答云云
所言三利者。令衆生
得之故。且云爾歟
三卷上云
問。開三藏敎法。有起邪見者。爾覽何物成
此事乎 答。六師外道。尙起邪見。況於三藏
中。不得起邪見乎
問。邪見顚倒。元是外道之情執也。彼於外道
中。起邪見者。理在絕言之事也。三藏敎法。是
如來之正法。於此起邪見者。其事甚難。何以
此覽彼乎可云佛法尙起邪見
覽外道哉而今返之
故尤不明也。答云云
凡夫著有。尙起邪見覽三藏説空。何不起空
執乎云歟
三卷章上云。於外道中。當得起邪見。如六師
云。無黑業無黑業報等。於外當得起邪見。覽
於三藏中不得起邪見乎
問。爲證第四重二諦。引我今得道得果等文。
爾此法花信解品文歟 答。三卷章引此文
云。是故經云。不明指何經故難知也。問。若
非法華文者。所引文旣在法花信解品。此經
旣大師宣通於世亦盛行。旣不指他經明知
是信解文也。若云爾者。爲破二乘執。明第
二重二諦。令修菩薩行。今旣二乘人悟入菩
薩道之但可第二重意加之。其深微妙法。
唯我知是相之文。證第四重眞諦。今何以初
心淺位之信解。爲唯佛與佛之境界乎 答。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之文。又證第四
重也。然三周聲聞。同領解此旨。良以發心
畢竟二無別故也。初心乃信佛智故。云入
佛慧也。但以第二重。爲破二乘執修菩薩行
者。是一往之意也。問。付明相待義。具俗於
諦可有待義乎 答。三卷章中云。唯有不待
無有待義問。宗家習凡佛法中無非相待
因縁。若非因縁乃是外道之性執也。依之眞
之於諦待俗於諦也。若以眞諦俗者。還可以
俗待眞也。然何云唯有不待乎
答。三卷章云。凡但有俗無有眞。聖唯有眞還
無俗。是故俗於諦無二諦待義取意又云言
亦有待者。聖有權實二智。就權智中有兩智。
一知俗虛於聖。非諦二知俗虛於凡是諦。就
此而論亦有二諦待義也此以眞待俗之所
以也。然以此所以。不以俗待眞者。俗諦屬凡。
眞諦屬聖也。凡位有俗諦。而無實智。故不知
眞者。於聖是諦聖位有眞諦。而以權智知俗
於凡是諦。故聖位所有之眞諦。得待俗諦也。
凡位所有俗諦不得待眞諦也
  以上八條。依三卷章問答
大乘玄問答卷第三
 永享八丙辰二月二十四日未時於東大寺三
 面僧坊北室花藏坊之西密乘坊同十九日
 筆始上中下三卷六日間書寫之者也 抑
 意趣者。當年四月別宗談義文。大乘玄自
 始可有沙汰由聞間內內爲稽古加人數間
 如方至惡筆雖多其憚過不見返失書寫處
 也。依可令此功力者現世安隱後生善所
 天長地久御願圓滿所也
南無大聖知見照明給
       三論末葉英祐生年四五
酉戒﨟七


大乘玄問答第四八不義
玄卷第二

問。論始標八不。爾者一一不中並具三種中
道歟 答。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種中道云云
問。案般若燈論。二論師説分也。一論師説。云
不生不滅。及不一不異者。付第一義明中道。
不常不斷約世諦。不來不去約二諦云云一論
師説。八不俱約眞諦明之云云今如何違論家
所説。云八不皆具三種中道乎。三種中道者。
卽二諦中道。及合明中道也。豈不設約勞乎
 玄云。今云八不具三種中道。卽是二諦也。
云云又云今大乘無所得義。約八不明三種
中道言。方新舊不同。而無異趣也云云彼般
若燈論。貞觀四年譯。非大師所覽。況非所依
之本論。何强可依用乎。又正觀意義有多
途。又論師異説相分也□□明義存深廣。故
不拘彼論所説歟。般若燈論第一云。起奧一
異。第一義遮彼斷常者。世俗中遮彼來去者。
或言俱遮。或有説言。如是一切。第一義遮
云云
 或言。俱遮者。顯來去有異説歟。此論者分
 別明菩薩造。或云是淸辨。或是智光論
 師也
問。有人云八不並是眞諦中道云云爾者大師
許之給乎
答。今謂不然云云問。考餘經論文。八不皆是
眞諦理也。心地觀經文。云法身體遍諸衆
生不生不滅先去來等云云
大般若經文。云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絕
諸戲論。本性淡泊三解脱門大集經中。
云若觀諸法。先生滅是人卽得眞實知云云
佛地論中。云説八不已云。八遣相門。所顯
眞如云云般若燈論説云。如是一切第一義遮
云云古師所申。旣順經論説。今何不用乎
答。玄云今謂不然。彼不解大乘論意。小乘義
意判如此耳云云瓔珞經云。二諦義先不一
亦不二。乃至不生亦不滅。大經云。十二因縁
不生不滅云云有文有理云云如下出之
問。明説不常不斷中道。云有人不受不生。不
滅而信。不常不斷云云爾者聞不常不斷中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76 577 578 579 580 581 582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