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義鈔 (No. 2301_ 貞海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道俗皆有正地義。故名正地部新家化地
者。准今正地知。意大同也。經闕説假部
眞諦無西山者。是傳者不同也。又若欲
者。同云八部。故説假即東山部。同無西山

善解四韋陀者 古云。四韋陀者。亦云四毘
。一億爲韋陀。明事火懺悔法。二邪受韋
陀明布施祀祠法。三阿陀韋陀。明一切鬪
戰法。四三魔韋陀。明異國鬪戰法古噵
云。荷力解脱治受善道三摩欲愛阿圍善術
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文
今釋全同。文殊問亦名法護律主
名也
宗輪名
法藏部。十八部論曰曇無徳部抄批云。次
復於此第三百年。從化地部出一部。名
法密部。基云。是部主名者非也。前大集經
隱密法律主名也。故是法名也。經中名
法護部。註云。眞諦云。法護是人名。此羅漢
是目連弟子云云慈恩云。法藏部主名密。與
藏義意大同。法藏法密二義皆得云云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
云。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説一切有部又出
一部。名歳部。亦名飮光弟子部宗輪
此大同。十八部論云。即此三百年中薩婆多
部中更生異部。名優梨沙。亦名迦葉維
文殊問經云。於百歳内。從法護一部。名
迦葉比律主
姓也
善歳者。抄批云。幼有賢徳美。其
年少而有賢徳故云善歳亦名飮光
者。准知抄批。飮光是迦葉波翻名。此部
主飮光仙人種姓故。亦名飲光。又義云。如
上古仙人。此部主亦有光明。熾盛蔽餘光
現故爲云云前義猶部執文 相叶歟。
慈恩義此相似。幼有賢徳者。今釋七歳得
羅漢同意也古云。私云。勘諸説皆言
歳而今玄文言善藏者。恐文字誤歟。就
今玄據部執論彼同云善歳。此何乖本乎
中論疏記云。善藏部者。梵語蘇婆梨師部。此
善歳。今云善藏同意。謂此師少歳性賢
藏徳。嘉其少有賢行故以立云云慈恩
師尋云。此部主佛在世時人也。何至三百年
猶存乎云云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
執論云。至第四百年中。從説一切有部
一部。名説度部。亦名説經部。如是上坐
部合成十一部云云宗輪論云。至第四百年
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
説轉部。自稱我以慶喜師。如是上坐部
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説成十一部云云十八
部云。於四百年中。薩婆多更生異部。名
迦蘭多。亦名修多羅論。如是上座部中。分
十二部。一上坐部。二雪山云云文殊問經
云。於百歳内迦葉一部。名修妬路
律主執修妬
路義
三論玄義鈔卷中
願以書寫力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
生 皆共成惠炬
應永二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於奈良
東大寺邊域駈筆訖云云
イ本ニアリ
トマルヘキ宿ヲハ月ニアヲカレテ明
月ノ道行ノ旅人
享保第二十廛舍乙卯初夏十有一日。於
三神里桂嶺端寮南窓之下寫斯卷訖。
善本。後賢加補而已 義禪房榮慶
頓首
浮ブベキ便リトモナレ水莖問フ人
ノ無キ身ナリトモ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

三論玄義鈔卷下
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從世等者 部執論云。
説度部此執義本。陰從前世後世。若離
聖道諸陰不滅。陰有本末宗輪論云。其
經量部本宗同義。何説諦蘊前世
後世。立説轉名聖道蘊相滅。有
一味蘊慈恩疏云。經量部説
蘊從前世轉至後世。後有實法我生。能從
前世轉至後世。向此爲常故。轉爲體無常
相續住轉内法外法耶。非聖道
蘊永滅。有漏六行不煩惱。但名
故。有根邊蘊一味蘊者。即無始來展轉
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根本故漏爲根。由
此根故有五蘊起。即同諸五蘊。然一味蘊
是根本。故不言過。其餘所又説五蘊之
。是未起故名根邊蘊又云。亦名説轉
者。此師説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
後世度云説轉云云師云。准知新家解
。説度部意陰立二種。根邊陰如常途五
。一味陰則從此世後世ナリト心得。所
言一味陰者。毘曇得。成實假人。大乘果報梨
耶等例歟云云
亦名説經部等者 抄批云。亦名説經部。此
部唯立一蔵義。言唯一有經藏所以此立
者。基云。經是根本。律及毘曇還解經義也。
經外故。唯一經藏故。名説經部
也。經名修妬路部。即契經也。義意亦同。宗
輪名經量部義不前也慈恩疏云。舊
説經部。然結集時。尊者慶喜專弘經藏
今既以經爲量故以慶喜師。從所立
部名文 云問。常途經部者。則今説經
部云歟。云何 答。師云。此有異義。一義云。
二十部中何レニモアレ經義本並名經部云云
若爾者。今説經部則經部。又一義云。譬喩
部云經部也。譬喩部者。全今説經部也云云
寶師説云新曇無徳部。眞諦云經部云云
 問。經部新舊皆云百年出。玄論獨云三百
者如何 答。上坐部者。多部在三百。故
且無別文勢。亦云三百或四百初。從大數
三百。或相傳不同。更可之也
上坐部都合十一部大衆部有
。合成十八部也。然教迹義云。從大衆
九部。上坐部因淨論事十一四論
玄義十云。什法師云。僧祇出九部。上坐出
十一部。温陀山云上坐。出十二部。此是近
代胡僧所説。今以十一正。此則與
玄釋異歟 問。何如此相違耶 答。十八部
論羅什法師集。部執論眞諦三藏譯。此二論
説異。故今玄者依眞諦三藏部執論。教迹義
關中説。故彼此釋異。四論玄曰。上坐部
一部。此近代胡僧所説者。即當
諦説 問。撿十八部云。上坐部中分爲
二部。何言什法師説上坐部分十一部
耶 答。教迹義別名全同十八部論。而云
坐分爲十一。均師章同之。論自云。先上坐
部亦名雪山。既非二分。合爲一也。然論合
前後名別有十二又出二十部所計不同
別出上坐部義者。聊有始終本末異故。且
傍示相兼異義歟。文但名十八部論。不
十九。若上坐十二者。末宗有十一部。然言
大衆部有九。末即有八。若定上坐末
者。豈非十九。何言十八部乎。故知。什公
意上坐部本末十一也 問。上坐部。或十一。
或十二。可爾。大衆部。或八。或九。何故不同
乎 答。十八部論・宗輪論并外道大天出家
時有三部。支提迦
制多山
阿婆羅陀羅
*云
西
欝多羅陀羅北山眞諦部執論。闕無西山
故減二數也 問。文殊問經與部執論
僧祇有八。而擧只底舸。東山北山亦同
羅什僧祇有九。而出三山如何
答。只是相傳不同而已。若欲會羅什論并唐
譯有説假部。亦出支提等三山。部執論有
分別説。即説假部也。而無西山。文殊問經
東山西山。而闕無説假部。經不
計異。今案。東山者。是只傳者取名異耳。經。
説假部。眞諦無西山者。亦是傳者不同
又若會者。同言八部故。分別説即東山
西山部。闕無西山也 問。部執論説雪山
住部。亦名上坐弟子部。明全是一。何今玄
彼論説上坐部有十二部耶 答。上
坐部轉名雪山部。此非二分故合爲一。然
始終本末之異故亦分爲二。由此有
説不同。今玄釋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
即此異意也 問。束諸異執異釋。類攝之
方如何 答。文殊問經・部執論并今玄大衆
八。上坐部十二之説。十八部・宗輪論・四
論玄・大乘玄大衆部有九。上坐十一之説耳。
其中部執論與文殊問經數同事別。或數事
倶同。如上所慈恩法師釋云。文殊問經
若大衆部根本説但有八部。眞諦法師合
七部。此皆非也。論一大衆部至北山住
述曰。正顯所分明部名也。文殊問經。佛
分二十部。然翻譯家大衆部但總爲
八。上坐部總爲十二。何以知上坐部等
上坐。外別説雲山部。今新舊部執皆
上坐亦雪山。不雪山部外別有上坐
。故文殊問經上坐部成十二非也。玄上坐
部中已言十二。其大衆部乃總言八。於
四時分中略去一部。無説假部。又新舊部執
云。名但是譯家誤也。應西山。不
上坐與雪山二部。略去大衆部中所分
也。眞諦法師不部多少。遂減
。但言十八。今設難言。若意欲十八
。何故上坐部中並本合説乃有十一。大衆
部中但説末分有七。不根本大衆。若如
所欲豈大衆部非十八攝。若言上坐部亦
數。恐離雪山別有上坐。何故自所
乃言雪山住部亦名上坐弟子部。眞諦法
師聞相傳説。有十八部。若言二十。恐有
他非。遂略大衆復減雪山住部。以
十八部故。若取大衆便有十九。仍
舊疏云。令外道所分二合爲一故有七。皆
根本二十部。即并根本大衆部説。亦
數不除。故知。眞諦法師所翻錯也。但根本
上坐大衆故有十八。若并根本即有二十
故佛懸記云十八及本二。是謂二十部。無
是亦無非。我説未來説是判。翻譯要善
自他言音。解諸部義。研竅褒貶乃可知矣也
此則新家破相傳義。但對上古抄意
之者。不相違者也。應知。大乘玄
教迹義云。至一百餘年分爲二部。一摩訶
僧祇部。此云大衆部。二者多羯羅部。此云
上坐部。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三百年
中。上坐部内有諍事。分爲十一部云云大衆
部九部。上坐部十一部。部名稱什法師十八
部論全同也。准上來所引
足根本二部等者 師云。上來釋十八部竟。
是釋二十部。教迹義云。問經云。本二及十八
皆從大乘出。何者爲本二及十八乎。答。上
坐大衆兩部爲本二。其後弟子分十八部
云云
而薩婆多傳等者 元照釋云。師資傳今藏
中無本。諸記云。梁僧祐撰有五卷
言異世五師者 南山戒疏云。二五部若據
本縁證流上坐。何以知之耶。大迦葉
波得持三藏世親如部執解。於佛滅
夏竟。大智度論咸陳滅相。如付法藏傳
。付法與阿難。第二師阿難。受法化世。
付法藏傳。恒水中流而取滅度。分身四
忉利帝釋大海婆伽羅龍。
毘舍離子。阿難。阿闍世王
廣相如彼。三師末
田地。四師商那和修商那此云
麻衣
並是阿難親
承資奉。阿難將滅以法通付二人。田地道
罽賓又云迦濕
彌羅國
和修化在中國。是則同時
地而生也。五師優婆掬多和修所度。縁
智度。聲振遐邇。時人號爲無好佛。前
之五師躡迹傳化體權通道故不教。二
者同世五師。時既澆漓情見互起。雖
利鈍。毱多受法漸劣於師。和修擧
手莫定相。致使此五皆資心見。何得
開通。縱而不問。遂分五部元照釋云。若
末田地商那。乃是横分並化。但由
一處。且言異世云云私云。今玄曰舍那
婆斯者。則商那和修。而教迹義釋末田地則
舍那婆斯見。今戒品疏末田商那並出
難門下見。頗似相違。思
同世五師等者 古云。於五部分流大有
。一者一時並起五部。即如今薩婆多傳
所立五部是也。除薩婆多部犢子部。又
集經所説五部。除摩訶僧祇薩婆多并
犢子。如下所引。二者前後分流五部。謂於
二十部中五部盛行。於此亦有二説。一者
部執論・十八部論等之。如大乘玄所
釋五部。依十八部論是。是也。彼教迹義
云。佛出世時自説十二部經。佛滅度後委
迦葉。十大弟子中最大。有四大聲聞。所
迦葉・目連・須菩提・舍利弗也。何獨付迦葉
餘人者。舍利弗目連早已滅度。須菩
提者爲。迦葉爲性強決故付迦葉。迦
葉滅度付阿難。阿難付末田地。末田地付
含那婆斯。舍那婆斯付優婆毱多。如是隔
世五師。又經言五師者。佛三藏中毘尼藏
多有此名。又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五部者。一
薩婆多部。二曇無徳部。三僧祇部。四彌沙塞
部。五迦葉維部。五部中薩婆多部盛行故。佛
滅後二百年中。從上坐部薩婆多部。偏
毘曇。佛滅後三百餘年。迦旃延子作毘曇
八犍度云云二者右三藏傳如南山戒疏云
右三藏流傳云。五部初分二百年後。何者
是耶。一薩婆多出四部。二迦葉遺分出
。三彌沙塞中分出一部。四百年後。四
祇部中分出六部。唯五曇無徳部始終不
分。私云。師義云。五部攝二十部義在
云云今三藏元照釋云。三藏傳者出首師
。前明二百年三部中十二部不審
也。但
僧祇曇無徳
相違。應
後明四百年僧祇初分共爲
十八部。初云五部者。通擧全數也。望
僧祇故云初分已上本末共十八部。此
中無婆麁犢子
仍以僧祇五部數故。使
古師以僧祇婆麁古師云。此三藏所
傳五部與大乘玄五部同。但十八部分相。彼
此各別故爲二説。玄就十八部論所説。其中
當世盛行。以爲五部。非古三藏所傳十
八部。已上總於五部三種説。一者今
玄所説依師資傳。二者大集經所説五部。
三者大乘玄五部。此恐據古三藏。而就
十八部論之歟
又大集經亦明五部等者 准彼經二十七
云。一曇摩毱多此云法正。亦云法蜜部
或名法藏。即四分律也
薩婆多此部
三世實體
者迦葉毘此云
空觀。即
解脱
律也
四彌沙塞此云不著有無
。即五分律也
五婆蹉富羅此云
犢。
富多羅此云子。富羅
者略也。正犢子部也
經又云。廣博遍五部經
。是名爲摩訶僧祇。善男子五部雖各別
。而皆不諸佛法界及涅槃問。加
訶僧祇者。則成六部。何云五部乎。答。古
此問古來多釋。今且解。僧祇既能遍攬。
明知。不別執宗。是故據宗。但唯五部。南山
戒疏意也。問。古師多謂僧祇本律即婆蹉富
羅所執今如何分。答非敢苟分。大集明異。
若合婆蹉遍覽五部。問。二部五部
同是後分。如何經論唯五部。答。二部是
藏通五見。不後疑。五部支生各懐
。多起諍競。恐不傳持故偏牒五。不
法界。問。如上所引五部在初。僧祇應後。
遍覽故。今解云。僧祇實先滅後便有。以
廣博故。通含五意故是總也。如上經説
云云又懐素開宗記云。問。經中既云遍攬五
。未知僧祇總爲別。古師解云。僧祇是
總故云遍攬五部。今解通僧祇總爲五部。前
婆蹉富羅者。傍更出犢子名。然非五部攝
爾者如何遍覽五部。答。此部僧衆惠解虚通
餘所行。亦契眞理故修己部兼行餘四
此故云遍覽五部。亦可。僧祇是離中本
部。餘是末部。攝末從本故云遍覽五部。亦
可。離中總餘別攝別從總故云遍覽五部
古云。集經五部異解如是。若依懐素説者。
大乘玄并古三藏相傳五部同焉
及羅什分別部論者 師云。是十八部論云
也。加根本者則成二十部云云 文義要云。
亦名分別
異部僧
所以有五部者 開宗記曰。問。准此經論
所明有二十部。如何餘文言五部。答。若
離分二十部。望其久後流行但有
云云舍利弗問經同之。抄批云。上來雖
二十部不同。據論文後流傳唯有五部
此方傳譯唯四部
而言五部一時起等者 師云。二十部中
行五部道理可前後。而一時起五部盛行
五部同也。則成相違融會故。見聞各異
釋也云云一時起之五部中彌沙塞者。二十
部中化地部也。亦名正地部。迦葉維者。飮
光弟子部也。今玄云善藏部是也。二十部中
并上坐部支流。滅後三百年中分。今一時起
一百年内也。時代大相違。何只見聞異耳。可
之乎。能能可
所言五百部等者 師云。上標二十五部。十
八部。二十部。五百部云云餘皆釋竟。今釋
百部
智度論呵迦旃延弟子等者 彼論第四文
也。如常途少少上文所
二者別論等者 古云。先大小相對明別論
次言如攝大乘論等復約大乘内
。謂通釋大乘名爲通論。別釋大乘中一
名爲別論也。次言成實論等復約
小乘内通別。就中有二。初三藏相對明
通別。次言三藏。復約一藏中
通別師云。通別有重重。故攝大乘論
メハ中論者別可別論。別破大迷
大教故。若望メハ十地論等者則是大乘通論
云云又云釋義論通論。釋文論別論云事。今
更不云云文義要云。問。就諸部論藏
如何論通別義乎。答。通破大小通申ルヲ
通論。即如中論也。各破大小迷
ルヲ兩教別論。如攝大乘成實論等。就
大小別論各有通別云云
攝大乘論者 准開元録是無著菩薩造。有
三代譯。有天親釋・無性釋。三代譯者。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譯。論本二卷也。天
親釋論十五卷或十二卷。眞諦譯也。第二又
隋天竺三藏達摩笈多譯有十卷。第三又玄
奘三藏譯有十卷。無性釋論十卷。玄奘所譯
也。應知。梁攝論一云。攝大乘即是阿毘達摩
教及大乘修多羅無著本云云攝論通別事文
義要云。問。釋阿毘達摩經攝大乘品新譯
論及隋攝論可知之。答。阿毘違摩者。即
能釋攝論也。大乘修多羅者。所釋論也又准
知安樂行品義疏。大乘中自有三義。今論釋
毘曇及修多羅三藏釋云云 記意
略抄
後案義阿毘
達摩爲所釋
地持論者 是彌勒菩薩説與瑜伽菩薩地
同本異譯。開元録云。菩薩地持經十卷。或名
地持論或八卷。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於
云云
十地論等者 開元録云。十地經論十二卷
或十五卷。元魏三藏菩提留支等譯。草本右
天親菩薩造。釋十地經。即華嚴十地品是也」
智度論者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右龍樹菩
薩造。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什法師云。若具
足翻應千卷。秦人識弱故略之。十分存
云云
如成實論等者 准花玄釋八犍度・婆沙論
亦此類也
馬鳴菩薩師名脇比丘等者 付法藏ニハ脇尊
者富那者馬鳴云。花玄略述云。四阿含論未
此土。脇比丘者是北天竺健馱羅國人。梵
波栗濕縛。此云脇尊者。爲梵志師也。年
六十家染衣。城中少年更誚之曰。愚
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有二業焉。一即
定。二乃誦經。而今衰耄無進取。濫
清流徒知飽食。時脇尊者聞諸譏謗
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三藏理。不
界欲。不六神通。不ンハ八解脱。終不
脇而望於席。自爾之後經行・宴坐・住立・思
惟。晝即研習理教。夜乃靜慮凝神綿歴
。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時人敬
仰因號脇尊者
善見毘婆沙等者 開元録云。善見律毘婆
沙十八卷。或云毘婆沙律。直云善見律。蕭
齊外國沙門僧伽陀羅譯師云。於戒律
縁起戒本廣解三門。善見律則是廣解也
云云
智度論云十八部律等者 古云。准法華玄
論説八十ヲハ十八。恐是寫倒歟。略述曰。
十八部婆沙等小乘諸部各有三藏。末代
論師爲解釋故各造婆沙。今通擧耳。此處
只擧律毘婆沙云云私云。此義八十律有
。八十婆沙如何有。師云。古義准例華
改爲十八。而如南山等釋者一大毘尼
八十誦律。安居八十日誦出故爲名。
今八十律者是歟。十八部義ナラハ二十部支流
十八部
善見律等者 略述云。師云。上善見毘婆沙
同也
佛九分毘曇者 略述云。言九分者。十二部
中九部。謂除記別・自説・方廣。其餘九部是
小乘教。方便品云。我此九部法隨順衆生説。
入大乘爲本舍利弗毘曇釋佛九部經也」
問中論既通釋大小等者 文義要擧此一
問答竟云。問。若爾者但是大乘論。應
攝論等但名大乘通論。何以攝論等雖
乘通論而名別論。以中論獨爲通論乎。
答。實唯是大乘。以大乘是寛廣故。亦通申
小乘。以大容小故。且對攝論等唯申ルニ
。以中論大小通論云云 意云。約
乘小乘
部唯是大乘通論也。然約大乘中
細分別故。且立大小通論
又一義云。上
且顯通釋大小通論。非大小通論
是大乘論故也此義非也。雖是大乘論亦名
大小通論何咎已上且對
論等唯申
乘論故也
初分明大等者 中論二十七品中。初二十
品中明大。終兩品十二因縁品。
邪見品
小。邪見品
終二偈還亦明大也云云 一切法空故。世間常等
見。何處於何時。誰
是諸見。瞿曇大聖主。憐愍説
此法。悉斷一切見。我今稽首禮
問十二門論等者 文義要云。十二門論是
大乘通論。百論如中論是大小通論而屬
大小通論師云。十二門論攝論等一
例也云云
問百論等者 師云。此論具申五乘教
云云
如明應説不應説等者 昔一乘不應説。今
應説也云云
而龍樹開大品爲二道等者 大品遊意
波若六十六品辨於實惠。無盡已去二十四
品明方便惠
具如二智中説等者 大乘玄第四二智義
見。委如
瓔珞經佛母品等者 彼經下曰。佛子二諦
等。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
去。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無二。無二故
是諸佛菩薩智母師云。淨名經二智爲
生父母。二諦爲祖父母云。此經直二諦爲
母。二智則爲*佛菩薩體故。又不父母
偏云母。取能生義邊故也。應云云
第三人乃至或二諦一體等者 師云。二諦
一體開善所立。二諦異體龍光所立也。此等
直成實論師也
具如疏初等者 指中論疏
青目序論意等者 中論第一因縁品初長行

三者關内曇影等者 此序非當世流行序
今序則僧叡所造故云云 關内曇影疏有上下
是上初序之文也
答即二諦是中道等者 師云。一家二諦有
離門合門二種。空眞有俗者離門。空有俗。
非空有眞等合門也。若約離門者。中道寛。
二諦狹第二諦二諦所表故。若據合門
二諦中道。更無寛狹云云
答此有兩義者 問。見下解釋總有五復
。爾者標兩義者何乎 答。先五復次者
何乎ト云。依古料簡復當出。又佛法漸深レハ
ヲハ總爲一義。已前有四釋故合之云五復
也。故二諦義私&T047368;云。問。佛何故不増減
而必説二諦乎。答。嘉祥中論玄此三論玄亦
中論玄
兩義。一欲佛法是中道故。二欲
法漸深云云知此私&T047368;。汝問所擧五復次
中。初四義總爲第一義。又佛法漸深下可
第二義者也。應知耳 問。念佛三昧經
正觀品第十云。不空廿名
分二
若諸菩薩摩訶
薩欲就諸佛所説○當離斷常二
當念一心精進勇猛。除去懈怠。發廣大
佛明中道多種。何今必明不斷不
常中乎 答。准知餘所解釋。諸外道多
斷常見。此過最甚。爲治彼見。如來説
多明不斷不常中道言。今亦可云云
又有二諦故佛語皆實等者 宗家明教諦
凡有五義。所依實能依亦實。一義今意同

又佛法漸深等者 古云。上明四義已。今是
第五義也。初一句總標。次言先説世諦乃
至成就得道智者。正明佛法漸深相。次言
説第一義乃至則生斷見者。顯二諦不具足
并前後不次之過。言是故具明二諦也者。総
五義
欲明佛與菩薩能所等者 中論以如來二
宗。是所申。百論以菩薩二智宗。是
能申。故佛菩薩能所相成釋也
論云大分深義等者 十二門疏有委釋。繁
故略之。師云。付通達大乘具足六度疏有
二釋。一者上果乘・次因乘。二者因乘中上
總・下別云云今後釋親歟
所言破申等者 師云。第一破申者帶申破
也。所以破迷教者。爲明如來教門
第二申破者。帶破申也。申明佛教邪病自
破故也。第三申破者。初二義申與破義別也。
申正破邪故。此申破者。申於破云心也。是
破外無申破&MT06279;ルヲ申。一代説教・八萬法藏・
十二部經悉皆爲衆生病也。更無餘義
唯破不立者。此意也。論主申佛如是破
申破申也云云問。爾者何次下云
如來破病顯道等乎 答。顯道爲病也。
者爲患故不相違。又一義云。
佛經中具有破有立。而今論主申トノ一邊
言。是以下釋有問經中有立有破等料簡
也。是異上來解後義宜歟。思
最後邪見品云瞿曇大聖主等者 彼疏云。
瞿曇者此云泥土。即是姓也。有二因縁。一
者釋迦先祖爲王。厭世出家事瞿曇仙人
時呼師云大瞿曇。以資爲小瞿曇。即從
也。次小瞿曇被害以後。大瞿曇以土和
其血。分爲兩分遂還各生男女。自是以來
瞿曇姓稱
百論正破外傍破内等者 師云。破外中内
道所計同外。自倶破故云正破外傍破内
也。非別章破。中論十二門。正破内傍破
義。亦例爾也云云
答破塵品中等者 彼品云。外曰。色應現見
經故修妬
汝經言。色名四大及四大造。造
色分中色入所攝是現見。汝云。何言現見
。内曰。四大非現見。云何生現見修妬
如立虚空常遍等者 古云。百論常品破
道五種常法。謂時・方・虚空・微塵・涅槃是也。
今擧虚空・涅槃三故。言乃至涅槃云云
已上問。略三何故乎 答。破常品疏云。問。
外道辨常與佛法何異乎。答。佛法有大小
。總有五常。小乘有三無爲。即是三常。大
乘有眞諦及與佛果故名五常。此品論
同三異。謂虚空・涅槃トハ内外大小同明
。時・方・微塵トハ但是外道計之常。内説此三
並是無常知之
如破因中無果品等者 亦是中論文也。古
云。如百論破因中無果品具説。繁故不引。
譬喩部三刹那立三相。故言前後。薩婆多
有爲必相共起。故言一時。而毘曇
二説。一云。體同時。用前後。二云。體用
倶同時云云
故肇法師云等者 此語出百論序。序疏云。
邪辨逼眞者二義。一逼斥眞道。二者逼似之
云云私云。今逼似之義相應歟
如虫食木等者 涅槃經文
答略有八義等者 師云。此中八義形勢各
不同也。於中有理。亦有理。或
又合四論三論。第一義是也。或只取
百十二三論。除大智度論。第二義已下
多是也。應云云私云。八義相生取者。悉
智論義宜歟。又義要第二云。言一一之
論各具三義者。四論一一具三義。故約
三論。非部言也。既擧四論三論
故云爾。第二第三第四義意者。但以
部類同盡。故取三論足。第五義云
同是大乘通論。簡智論義。雖餘起信
。義猶未足。要以第八相成。第六義簡
。或通簡文中分別法相諸論。第七義者。
亦簡小乘成實等論。或亦通簡大乘支條論
也。第八義者。爲馬鳴等論。今欲維大
正像末作故也
十二門名爲言教等者 古云。問。以十二門
言教意如何 答。就論名中論以
名。十二門以言教名。故十二門疏
同異門云。此論與中論同顯正道。倶息
。至理不殊。就其文私云。一云。具
者。除大智論今三論云也。智論破不
故義略明十異。一者名有理教之異。第一
名有理教之異者。相當今顯正言教之釋
云云問。十二門如何是言教耶 答。准
彼疏八萬法藏。略攝十二部。今通釋
十二部經故論亦開十二門。門者判教也。教
三義故云門。一遮閉衆罪義破病二開通
障義顯道三發生十二觀解義。此三義
言教。所以十二門以言教論也
云云
三者中論爲廣論百論爲次論十二門等者
 師云。取三論廣略二門一文廣略。二
義廣略。若文廣略如今文。若依義廣略者。
百論廣 論中論爲次論云也云云
四者一切經論凡有三種等者 問。百論
百偈論。約通偈故云偈。實是長行。尤可
長行。然中論・十二門各有偈有長行。何十
亦長行亦偈。中論但偈論釋耶 答。是
龍樹所製故也。中論依龍樹所製者。但
偈頌。長行青目論師註解故。十二門長行
震旦人師雖異義。宗家正意龍樹自作也
云云文證故若約此意。今釋無相違。古
解意亦爾 問。論三種如是。經三種者如何
 答。師云。但偈經者。二卷法句經等類。但長
行者。大品等經也。亦偈亦長行易
是以論明始自三歸終竟二諦等者 古云。
問。須捨罪福終竟。何今言
三歸二諦耶 答。於捨罪福品初。唱
頂禮佛足乃至是皆邪見之偈。將欲正破
邪故敬讃三寶。請威靈加護起論端。爲
縁起論分。又於第十破空品中。開爲二段
一破外道斷滅空。第二申二諦中道
旨歸。今細擧初後故。言始自三歸
中論別申二教者 彼論有二十七品。初二
十五品申大教。終二品申小教。故云別申
二教
又百論從淺至深等者 古云。初品依十善
十惡三空福破申一品明
生空。破一已下竟於破常諸法空。破空
一品明空病亦空。於破法七品。前六品破
無常法。破常一品破常法。於常法。前
四種常者。明世間常。第五破涅槃常者。
出世常。如此從淺至深須破空品疏
彼以十義諸品次第淺深
一因縁假二隨縁假等者 師云。此四假則
龍樹四悉旦也。初第一義悉旦。次各各爲人
悉旦。後對治悉旦。終世界悉旦也。初二經
所用。後二論所用也。通皆得但可傍正隱
。不可得也。又就此四假偏圓等義。論
迹義問。因縁假者。空有二諦釋。何是可
第一義悉旦耶 答師云。二論四悉旦開合
多門。當段解釋於第一義悉旦中
義意也。應云云
問何故爾耶答龍樹聲聞天下等者 問。龍
樹菩薩聲聞天下。故外道小乘不敢與交
言者。如來化十方。何外道對面言耶。如
何 答。就兩論主對不對トノ所由。論迹義始
終有三釋。今解釋當最初一義。此義以
前難故宗家更出後二義。一義意曰。二論
主化義何必定。或對面抑挫。或潜惟著筆。不
一准云云最後義意云。龍樹出世時正
化末像法初。佛法尚盛邪徒由翳。所以唯潜
惟著筆化導自足。不煩對面。提婆出世八百
餘年去聖既遠。邪儻甚盛也。自對面交
言辭言下。邪心轉熾無肯改迷。故提婆
龍樹不爲言此義盡理釋但當段出
一往解釋
今略擧中百二論等者 問。具可三論
二論乎 答。師云。十二門論中論精要。
故不別出料簡也云云訓義云。中百二論
者。正擧二論也。中論。明所破縁
四種根。第一百。論破。第二佛經破。第三
中論破。第四十二門破也。故知。中百
二論正擧三論。第二佛*經破攝百論。以
釋經能釋論也。其文可見。又上義一義。
二字中間。心得面白也云云此下有
中論製作前後沙汰
答有二種次第等者 准知論迹義三種
二種如今釋。一種次第言觀中論。釋言
觀中論。就觀解目。爲是就觀解
目。用此觀智能觀中正之境。用此觀智
覈是非。故言觀中論已上論中觀義
竟云。此釋不異。但非一宗正意云云

中是義相觀等者 古云。中道此言教所詮
之義。復此所觀也師云。義謂義理。相謂實
相。此義相能生觀智故。名義相觀云云
次明互發盡門等者 師云。互發互盡。可
意得
衆生本謂因縁生是滅等者 師云。此因縁
者。二乘所觀十二因縁等也云云
非縁非觀等者 中論疏第三引智度論云。
縁是一邊。觀是一邊。第一義悉且非縁非
云云
次明別釋三字門者 古云。釋名有合釋
離釋。今三字離釋之故云別釋三字。但
下文釋中字。不觀與論二字。論迹義具
三字釋云云
總論釋義凡有四種等者 古云。今三字并
一切名字皆用四種釋。故云總論也。謂
名釋義亦隨
名釋
理教釋義
道釋
互相釋義亦因
縁釋
方釋義無礙
是也矣。師云。釋名凡有四句
一者一名一義。二者一名無量義。三者一義
一名。四者一義無量名也。今四句中一名
無量義法門也云云
依名釋義等者 古云。今玄就中作釋。二諦
章約二諦云云
中論以實爲義等者 准餘所釋實義對
正義對邪。是相待門。或又非偏非正非
名實等是絶待門云云
涅槃釋本有今無等者 彼經十五云。迦葉
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娑羅雙林間
純陀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
法無有是處。世尊是義如何。唯願如來更
大衆廣分別説云云經文有八番解釋。今
本無中道實義等者。釋本無今有一勢意也。
涅槃經疏十二云。迦葉爲純陀偈者。涅
槃一部此偈四過出。今即第二過出。今與
前異者。前出爲迦葉問純陀疑。亦如
前今第二過出。此爲得無得云云
彼疏次釋トハ一時也。昔本當昔日則今
存故也
華嚴云等者 彼經三十五賢首所説偈也。
今所引全同。師云。趣者四句也。非趣者非
云云
理教釋義等者 論迹義并四論玄。理教釋ヲハ
竪論表理。因縁釋云横論顯發也。應知」
所言互相釋乃至如經等者 涅槃經第十七
梵行品文也。二諦義私記云。而撿經説
識世諦等文。准深識第一義等文之而已
云云私云。二諦章論迹義同引此經文
縁釋義。然二品釋頗異也。二諦章意説世諦
第一義者。俗義眞名也爲言
第一義世諦義。例之同。應知。論
迹義云。今明何故説世諦。只爲
一義。豈不是眞以俗爲義。俗是眞之家之
所以也。故眞以俗爲云云二諦章云。既
世諦第一義諦者。則俗爲眞名。眞
俗義云云一邊釋略之。例上可知。對
此等釋前料簡。兩所解釋何有其所
。思云云
四無方釋義等者 應章有委釋見。古
云問。四種次第如何 答。二諦章云。然此四
義次第不前後。何者第一就世俗以釋
義。俗浮虚義風俗義且約情釋也。第二漸
深。明俗眞義。眞俗義也。第三從眞俗
眞俗。從用入道。第四悟道竟從道起用。
此次第相生也。就眞俗此四義。例一切
因果人法等。皆爾也已上問。章已釋四義
次第不前後。而何處處解釋次第不同乎
  答。其不同何同今玄。列次第文。論迹
義略有三種。一者横論顯密二者竪論表理。
三者依名釋義。此即因縁顯道依名次第也。
此等皆違章次第焉。章依名因縁顯道
無方。終結云此四義次第不前後。次
第不同大旨如是。有何意乎。復云。古來
義云。依義次第之者。皆須章。今玄
并論迹等非義次第。此若依義次第
章異。一義如此。若又會者。或有
因縁用道機。或有依名直入
。又依名此無間法。後三此出世法故列
名於前。又有依名同出世法。而體上用
故。置依名於後。列次不同皆非所以
此思惟云云師云。章隨義次第。餘悉隨
根次第云云
所言一中等者 師云。一義云。一中者體中
不二之理體也。一義云。一切所有中道
一中云云古云。八不義初引華嚴經
云。文殊法常爾也。三唯一法。一切無畏人
一道出生死。更無異趣也。二諦義及重牒
八不云。名爲圓中。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疏第二云。 具足眞俗非眞俗義乃圓正云云
此師後義同歟
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諦中等者 古云。文
義要云。此二中者。又是體中・用中爲二也。
此料簡意者。約二諦門體用時者。眞諦
體俗體爲用。即一假一中之廢立故云云
私云。此古料簡意一中二中同欲一切
體用中道故云思之。師云。一義云。
上一中諦理。今二中教門。前後合論都是三
中道也云云一義云。此二諦具有離門合門
故。今二中可收攝於一切中云云
所言四中者 問。約四種中道別體用
等義云何 答。古云。問。中實中與假中
對辨時。以今四中云何可化屬乎。答。前三
中約中實内之。第四成假中即當中假
之中。如成假中別單複疎密等。皆此
意也又云。問。以今四中五重階
別之者。其相如何 答。前三中約第一
階中實。委明三種。第四成假中。此第四階體
中也。第三階用假此假上不自離邊二義
故。合爲假之假也。問。今以此四中假前
中與假後中。相對明之其相如何 答。前
三中。此假前中。第四成假中。此假後中也
云云 已上此中云。假中者。中與假被成中云
心也。祖師云。成假之假有體假用假二義
云云若體假成於假意得。今古義不應。
若用假如上云云云師云。就此四中
體用略有三義。一義初三中實中。亦名
性中第四體中也上古云
此義也
問。絶待中爲中實
者。未知中實通體用。爲此用是體
乎 答。師云。體中返理在絶言也。用中亦爾。
且約伏邊。偏盡中義不立。強名中故云云
問。何故強前二爲中實乎 答。私云。第四
成假假第三階共攝之故。前三悉爲初階攝
歟。思之。一義云。第四通破性中。初二二諦
用中。第三體也。一義云。初二中及第四通
性中及二諦用中。第三體中也云云此等皆於
無分別中一往分別。不定執云云
玄故此論者 中論第二本際品。破生死始
終中間文也
就成假中有單復等者 師云。中假義者。一
義云。指廣章中假釋品也。一義云。大乘玄
本有二十卷。未度中有中假章云云私云。
單複單單複二諦單複。今釋單單複見」
外道説中者僧佉人言等者 准知百論下卷
破空品中所説。如外道名無説法。有無
相不可得故。四句中是第四句也。廣彼品見。
問。涅槃經中外道三大經非有無云云
百論何故言外道有之乎 答。破空品疏答
此問云。涅槃明無者。無顯了辨非有非
無中道。論言其有者。如聲不大小等
也。又涅槃明無據理實無。今言有者據
耳。又涅槃言無如蟲不字。今言有者
偶得字文已上三義
可悉
言泥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義也衞世師
 破空品疏云。聲非大小者。一解云。聲及
大小倶是求那。求那此云自相依皆依
陀羅驃。故云聲非大小也。又釋於
聲不明小重聽人聲不大。又釋。如
法雷名爲大。比磬不名爲
勒沙婆等*者 破空品疏云。光非明非闇者。
月光比日故非明。比星故非闇。又釋。對
炎爲光。滿室稱明。而光異闇復殊於明
此等之。又大乘玄論迹義云。今
略釋外道解中。若迦毘羅解中。即言
團非瓶非非缾。所以然者。不泥團
故言非瓶。不泥團瓶。故言非非
。亦是不即不離也。若是優樓迦解中。聲
大非小。所以然者。如大鐘大聲小鐘小
。至論此聲實非大非小也。若勒沙婆解
中。光非明非闇。所以然者。初生故所以
明。破闇故所以不闇也云云師云。非瓶
者。約相用。非非瓶者。據不失云云又云。
世諦之意聲不大小。大小依爲言

毘曇人釋中等者 古云。文義要云。毘曇人
中者。有事有理。事者無漏大王
邊地也。理中者。謂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
私云。對邊見也。可苦。有
之。又新婆沙有中道文已上
私云。無漏大
王不欲界・非想・邊地者。欲界無定故
無漏。非想定力弱故無無漏爲言
云。苦集之理不斷不常也者。私云。苦集一體
義分故歟因滅故非常。果生故不斷也云云
成實人等者 彼論有無品第二十三云。離
有離無名中道
而論師云等者 准知中論疏第一。世諦中
道者。實法滅故不常。假者相續故不斷。不
常不斷名世諦中道。眞諦四絶故名中道
非眞非俗者。二諦合明中也。應知。此論師
者。開善等成論師也云云均正師十二卷章
八不義云。成實師解八不同。一八不並
是眞諦中道。亦是眞諦。二不生不滅是中道。
即是眞諦不有不無中道。餘六不是俗諦中
如攝大乘論師者 二諦義云。大乘師復言。
三性是俗。三無性非安立諦眞諦。故今
汝依他分別トノ二眞實言不二。是安立
諦。非二非不二。三無性非安立諦。皆是我俗
。言忘慮絶方是眞諦云云言三性者。一
者分別性釋云。分別性者。即是六塵。爲
分別。故言分別性已上古云。六塵由
顯現。故是分別性。七識分中所取是五塵。
能取是法塵攝。故與六塵爲分別性亦不
相違已上是上釋註也。二者依他性釋云。依
他者本識爲種子所依已上古云。本識中持
諸種子。生一切法。皆是因縁生。從其種子
皆屬本識。故爲本識。爲依他性。餘
因縁性。但妄情所現法。並是分別性。以
因縁生義邊阿梨耶。故已上是註也眞實
性者。二無我眞如云云次三無性非安立諦
者。謂知塵無相故言分別無相性。依地無
性者。知本識無性故言無生性。知無我理
故眞實無性。三論云無性法亦無。他家
三無性。今論遣三無性。故云皆得相
文抄
已上
私云。不著生死者。遣分別依他。不住
涅槃者。遣眞實歟。淨名玄第六眞實性者。
即是涅槃釋故
義本者以無性爲體中等者 古云。文義要
今文云。今正義以無性體。中此是
合門。於無住中出眞俗用中。即是開
門。用分眞俗故名開也。私云。教以中爲義。
其義中以體中本。故云義本等。又今正
義故云義本云云 已上師云。今我正意故
義本云云
又中假師云等者 古云。中假師者著中假
之人也。淡海記云。善鐘寺融法師長干寺
辨法師等也。述記*云。禪鐘融長干辨倶是
詮法師學士。而作中假解。兩來爲假。兩去
中。故興皇大師以爲中假師。亦破云。兩
來不假。兩去不中也。均正玄義云。非
有非無即兩去即是斷。而有而無兩來只是
常。此是斷常二見。何謂中假也。故一家舊
云。兩去不中。兩來亦不假也
三論玄義鈔卷下
古云
于時康永元九月九日辰剋。於桂宮院僧
之。上來右云當寺開山中觀上人
此玄七卷抄。號曰撿幽。於中任
詮勘之矣。右筆比丘俊一。彼撿幽
抄奧書云。右玄抄七卷備撿如。夫以
昔推古御宇惠觀始傳宗教吾朝。所
八宗而已厥中三論一宗隱沒在眼焉。爰
則龍樹傳乎雪山乎海中之深教。再
復將畢乎龍宮之濤波。什公訪乎西
乎東土之相承。永以將乎閻浮
之域。鳴呼余則哀弱繼絶之思切。故不
疎拙今抄矣。專奉備護法
冥衆宜莫本誓。于時弘安三年臘月
日謹記     龍樹門人中觀
康永二十三年六月朔日。於奈良東大寺
邊域。馳筆記 願以書寫力。普及於一
。我等與衆生。皆共成惠炬
時享保第二十歳次乙卯四月十五日。以
兩本讎校摸寫矣。然而文義痞塞但非
一二。後賢得善本訂之耳。時玆寓
和之長谷寺桂嶺之學寮。挍習斯玄
日。閣筆於已之一天云爾
求法沙門釋義榮慶 謹誌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