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義鈔 (No. 2301_ 貞海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 2301
三論玄義鈔卷上
 讀師貞海和尚 
師云。題號中。三論者。所釋也。玄義者。能釋
也。攝所歸能。幷屬題目也。所釋中。三論
者。中・百・十二是也。所言論者。影師交
論。叡師盡論。宗家判云。影公約
始。叡公據終。兩義不相違云云 論迹
能釋
中。玄者。幽遠義。義則所以也。名玄義事。不
文遙解故也。更意。師云。玄
所釋アリ。玄幽遠義故。今用前義也。訓
云。玄又玄衆妙之老子經
言借
甚有所以。目
之爲義疏云。知法者。知十二部經。知義者。
十二部所表之理也。釋𣵀槃七

惠日道場等 道謂菩提果。場謂萬行場也。
撰號。於中初出處。次彰名。名中初明
通名沙門後示別名吉藏奉命撰者。
本云。大隋仁壽二年四月十四日奉命撰
又三年號。開皇二十
仁壽四年
揚堅
以上大業十四
後揚天位時也。命者。古云命謂天命。揚堅
勅命也云云撰者。古云述也。定也。謂撰
遺文述而不云云
總序宗要開爲二門等者 師云。從此文
唯斯二也。先此文縁起分。於中初總叙
三論玄宗。次夫適化等下。別明三論奧意
也。初文宗要者。則破邪顯正二門邪通
邪見
者二義。一者。處歸云宗。二者。可尊義爲
宗。要謂肝要義也。破邪與顯正者。三論大
旨也。故云宗要。釋此宗要二門。不
文遙釋。與別釋衆品是也爲言
通序大歸者今玄義
一卷也
別釋衆品者。指三論疏
別釋衆品有
異義
訓云。一通大歸者。從玄義始
顯法正義第二文段終。是云通序大歸
。二別釋衆品者。從次明經論相資文段
玄義終。是云別釋衆品分云云已上
兩義
云。宗要者。所詮義理。敎理因果通。一偏不
云云
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者 師云。已下明
論奧意。文有六段。一佛敎大宗初文二内外
邪迷但九
十下
三聖敎訛替逐使
四本地哀傷善逝
五四依迹造論四依
六還明論宗但論
還者
總序三論科也。夫適化等者。是引興皇
師語也。以何知然者。中論疏一云。師云。夫
適化等云云師者。先徳興皇寺法朗法師釋。
故知爾也。所云適化等者。此文明形聲二
種益物。諸佛應化不此二故。適化無方
者。形聲二應也。陶誘非一者。形聲益物義
也。考・聖心下。雙明形聲益物意意者。破邪
顯正是也。息患者。破邪也。通理者。顯正也。
又云。患者因患果患二種
生死
而此破邪與
者。幷可形聲二種。故云雙釋。然非
聖心局破邪敎意局顯正。是則文互現也。
説敎中陶者。破邪義。誘者顯正也。形應中
適化者。適化訓所化ナラハ適化スト云
能化ナルヘシ云云問。敎意通理解釋。如何通
耶。答。師云。形色表理敎門也。師云。
此聖心者。聖如來ナルヘシ何者。是叙佛敎

但九十六術等者 師云。已下第二段也。所
云九十六者。一義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内
道等爲言一義六師外道各有十五弟子。故
九十六
栖火宅爲淨道者 檀提婆羅門。此身𣵀槃。
此計欲界。阿羅羅外道。計無想𣵀槃。此
色界。欝頭蘭弗。計非想𣵀槃此無色界
也。旣是計三有𣵀槃。故云火宅
淨道也。火宅三界也。故經云。三界無安。猶
火宅云云淨道𣵀槃翻名隨一也已上
五百異部者 取五百部二義。一云。婆
沙莚五百部。則是有部薩婆多支流也。
總合論二十部枝條五百。今當後意也」
遂使鹿苑等者 師云。已下第三也。是寄
敎門訛替也。古云。鹿苑所説因縁小
敎。反爲若常若斷之見岳。復鷲嶺所説無生
經。反成若有若無之稠林。寔不
憂。此則造論縁由也云云
善逝以之流慟等者 師云。是第四段也。左
點意。有人*之義也
四依爲之等者 是第五段也。此人四依
也。付之龍樹菩薩。如楞伽經。是第二依





須陀斯陀初
地已上菩薩
若依叡師意。是第四依。十地窮宗
判故
但論雖有三者 師云。第六段也。如文中釋
者。破邪則下化衆生。顯正謂上弘大法也」
振領提綱者 古云。領謂裘端之襟。綱卽綱
上之繩。由*裘領。則衆毛自𢿋。由
衆目自正矣云云
答論主究其源盡其理等云云 問。此答大
意如何 答。師云。答大意明觀盡執義也。
盡其理原者。是論主觀也
原不究等者。是明邪執縁。群異乃息等
者。正執盡於觀義也。正觀盡邪執故。遍破
一切答成也云云私云。古有兩點。師義同
歟。左點サントナリ者。頗師義不相應*歟。其
意可云云問。原理是有何異 答。師
云。體一義分也。謂理無相平等一理也。一
乘佛性是名一原。二乘雖一理。猶昧
。此義分不同也云云問。一原不究毫理
盡者。是誰人耶 答。師云。總云。所有生
心動念類。至裁一念。並是不究不盡輩也。
別分人者。則有四對。一迷原三乘。迷理六
道。二迷原聖惑。迷理凡*惑。三迷原内人。
理外道。四迷原有所得大乘。迷理小乘之
流也。四對各有一往所由。繁故略餘處
釋見
問旣無法等者 問。就三論所斥。上問疑
衆多。今問尋其局。前後問端似一事兩
。云何 答。師云。問端依答轉所詮爲
正義也。必不一准。問答相生。不
云云問。此問中初領前言中初
無法不究者。牒上無源不究言覺。次無
言不盡者。牒何言耶 答。師云。問義不
爾。初無法不究者。是雙牒前無源不究無
理不盡也。無言不盡者。法原理所詮。言能詮
敎門也。無理原不究盡。亦無言不盡。故
總牒敎理究盡也。無言不盡者。是簡異小
乘論云也。小乘論理不*究盡故言不盡。是
故非盡言爲論。大乘論義理窮了。故則
盡言論義也。今文正此意也。是以總
前後問答。中觀論三字也。謂論主能究
理原者觀也。其理原者則中也。吐内觀心
群異是論也。今無言不盡者。則是也。應
云云
答初一爲外者 私云。答中有三雙六句。然
初一雙攝一切。次兩雙必不爾。則知。洗
一切盡者。三雙合論爲言謂也。非三雙
各攝一切云云問。此中無人天乘。何云
一切盡乎 答。私云。人天乘通大乘釋。何
四迷
優降者 師云。優降則勝劣也。如云云
外道不達二空等者 問。外有撥無計。何偏
云不二空乎 答。師云。撥無邪見。橫計
空非眞空故無過 問。若爾者。撥無外道。
二空爾。何云橫存人法乎 答。
師云。起撥無見者。依先存人法故無
云云
秡摩具辨二空而照猶未盡者 師云。照猶
盡有多意。一者。得折空卽空。二者。
界内空界外空。三者。但見空不
不空已上十二
門疏見
四總相知非別相知𣵀
經等
此等照者。智慧也云云成論二空者。
十身見品見
答總談破顯凡有四門等者 師云。破顯者。
破邪顯正云也。顯則收同。四句中初破句。第
二顯句。第三俱是句。第四俱非句也。此四句
總亘前四宗。答大意。於内敎中。亦有破顯
等四句故。亦得破無問。於外有第
二句云者。其義云何 答。師云。外道竊偸
法敎法。故有收而不破義。如賊盜牛。又
外道邪心推盡言中。偶有佛法。如
木成已上下釋又一切外道敎。悉皆佛
法也云邊*有之故。收不破也云云智論云。
旃延弟子云。三藏無此説。摩訶衍中亦
是説。蓋是諸論師。自作是説。卽是其事
問。毘曇・成實有第一句者如何 答。師
云。智論呵旃延云。是語非大乘説。亦三藏
此文。則其證也 問。所引智論於毘曇
證。於成實如何 答。師云。智論呵旃延言。
成實不非。明知。共用。若爾者不相違。加之
成實於論中。亦有自作言。可尋之。智
論第四十卷問答云。初僧祇ニハ成佛
説我不知。第二僧祇ニハ我知人不説。第三
僧祇ニハ人説我知三僧祇云文知不知言
大小也 問。於大乘第一句者如何
 答。師云。五時四宗語是也云云問。於
旣具第一句者。何上文云大乘乃言究竟
等乎 答。師云。上約惑佛敎無淺深
究竟。今破而不取者。約自作語言各有
相違云云大乘玄云。應四依正説
凡妄説凡夫妄説。可第一句
自此以來等者 師云。是結前生後言也云云
學者云。自此以來兩言不符順。若又有
之。從此已去者。此時云可
云云
夫至妙虛通等 師云。初文釋外道得名
凡訓外道二字二。一外之道。二外於道
今釋當第二訓故。道至道也釋。依此意。一
切衆師不至道。悉皆外道。然今約謬計
之甚故。且寄四術三玄。與外名云云
云。百論疏釋。今大同也。十二門疏。然道未
内外。隨人行道自成内外云云彼釋可
之。師云。道有九十六。其中一内道者。第一
點意也云云
答有外道云者 師云。有外道者。六師中第
五師迦羅鳩駄迦旃延也。大自在天者。第四
禪梵王也。元康師云。自在形體長大八千由
旬。壽命八萬劫云云問。何故此外道。計
在天生乎 答。私云。至第三禪者。爲大三
壞。第四禪天主下生故云爾歟。可
委如
論疏
七計例然者 師云。中論八計中。上出初自
在一計竟。今例餘七計。七計者。韋紐天生・
和合生・時生・世性生・變化生・自然生・微
塵生・是也。但自然一計。第二無因有果一執
也。不今邪因釋。撿知。七計者言總者

蓋是交謝之宅等者 師云。一義云。因果交
遷云交謝。因果相答云報應。一義云。因滅
交謝。果生云報應后義
此因果六道衆生
故。喩宅場云云
夫人類等者 師云。上依内敎因果道理破。
今據現見法斥也。物類 等者。麥豆等云也」
例如莊周等者 師云。是引莊子説。例譬無
因義也。莊周亦云莊子。莊姓周名也。子男
子通稱也。魍魎者。影外微陰也。魍魎幽陰
義也。造化者。淮南子曰。造化謂天地也。又
云。注曰。造化陰陽也云云有云。陰陽有造化
故。陰陽云造化歟 問。云何造化無
乎 答。師云。造化有物初故 問。道生
一生二。二則陰陽也。若爾陰陽所由一
氣。何云造化無所由乎 答。師云。一
陰陽。陰陽外無別體。所以今造化者。則
盡一氣者歟。淮南子云。夫造化者。㩴
援物云云
無因自然等者 師云。上擧莊子自然有
無因計。今問答。令莊子計同無因。欲
之故。有此問答云云私云。如師義者。
問自然者。指莊子聞。而依古料簡幷餘處
解釋。自然言。可外道自然與莊子自然
見。今此外道。衲衣外道也。若外道自然。一向
無因一執也。莊子自然。自然有因等釋餘處
當段釋始終相生。頗難見。可思之
若必無因而有果者 中論因縁品長行云。
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地獄。十惡・
五逆應天。以無因疏釋云。若無因
有果者。第四例感果理實。應
惡果。無善因善果。而今不爾者。
戒人。無地獄因地獄。五逆人。無
生天因天也知之。私勘之」
問有人言自然有因等者 師云。是重擧
子之義。救前破也云云序疏云。萬化猶萬
之異名云云私云。莊子之意。正在自然
景不於形。只自然等爲言而今釋幷
餘處釋。常出莊子之義。自然有果等。此難
思。有人云。莊子正雖不有因義。亦不
因義歟。何者影由形自然也爲言云云
猶可之成鉾楯者。此有。可云云
 私云。宋人
物語有之
答斷見之流等者 師云。是十四難中不如
知義也。計卽陰之我人也
夫神道幽玄等者 古云。序疏云。幽玄二字。
俱訓深耳。又玄謂玄闇。不見也
云。神道者。云心法。非如實相云云」
義經丘等者 丘謂孔丘也。古引史記曰。首
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云云
理渉旦者 師云。旦者。謂周公旦。周文王子
武王弟。成王叔父云云
經云如雀等者 師云。經者十地經也。此中
雀者可神。瓶可依身。羅縠可
歟。師傳云。七女經分明説。未見十地經七
女經一卷。小乘經云云
匡山惠遠等者 是判釋十地經意也。見
偏年通論義四二丁遠法師作沙門不敬
王者論五篇。其五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
滅。五文中云。文子文名
黃帝之言
曰。形有靡而神不化。變無
云云 良本
説也
又次下文。火之傳於薪乃至終期
都盡耳釋。注經所引全同。可之。注法華
第一曰。如薪盡火滅惠遠曰。火之傳於薪乃至
終期都盡之。今釋全同
曰。或以煩惱薪。五蘊爲火。煩惱除則
五陰斷。故曰薪盡火滅。或以感譬於薪。應
於火。感謝應攝故。曰薪盡火滅。雖穿鑿
一。而遠公之釋。溫故而知新也。可
之知。非十地經。尤字キウト讀。
論語見
指窮之術妙等者 師云。就指窮二義
一義云。前薪云窮。後薪云指。相讀之術法
故云術。嘆美云爲言一義云。指指
示前薪窮指窮云云後義意莊子見。今文
段前義猶親歟云云
情數之感深者 古云。謂有情因果感赴相
續無際故。言
不得見形等者師云。已下宗家釋
此義非也。遠
也。出通論
問曰後學等者 師云。一義云。問云二字。
下云何名爲等上。可意得爲言
意。今引黄帝語者。擧世人所信外言。爲
因果決定旨無果見云云委細如上。
又一義云。上義經丘未曉等。所以今後學
黃帝語疑難。故有問曰言。然無答者。
下排震旦衆師文義故也云云下云何
上。異本有曰字之。所言黃帝者。三
之隨一也。一大伏義
二炎帝神農
三黃
有熊
紹運圖見
六師云無有黑業等者 師云。六師中第一
師。富蘭那迦葉義也。具有四業。今且出
業報云云𣵀槃經第十九出此説。初今所引。
次云黑白業。無黑白業報。無上業及
以下業云云説相者。不不黑不白

四邪之間最等者 師云。四術中無因果。殊
其過甚云意也。包氏曰。尤過也。鄭玄曰。弊
惡也。杜預曰。弊疵也云云又上引論語
云云百論下初疏云。四外道。一僧伽執
中有果。二世師執因中無果。三勒沙婆
亦有亦無。四若提子東音非有非無也
此玄四邪者。百論四外道異也。四邪廣通也
師説
答釋伽未興等者 准知百論疏。四外道中。
若提子餘三外道。幷釋迦未出時興見。
中師云。僧佉劫初出世。世師如來出世八
百年前出世見也。依此答意。上來所列四
外道。正可滅後柯條云云云柯大條
小。古云。柯條謂小枝也。卽喩其外道支流
也。私云。歸去來辭云顧庭柯云云
庭柯小人也。古郷舊知。今是小人。故云
。少枝義也
一硏法二覈人者 問。前破天竺四術。何故
人耶 答。師云。就天竺外道人。百
論等中。委細見故。讓別釋衆品中。今此中
更論云云
震旦三玄等者 古云。一説云。孔子・老子・莊
周爲三玄。此卽孔子説有。老子説空。莊子
中故。一説曰。孔子・老子・周公旦以爲
。一説曰孔子・老子・顔囘爲文本文
可尋
後見淨名經者 一卷古維摩經也。嚴佛調
譯也。親友等者。師云。此淨名非什師所翻
古舊經也。親友者。寶窟曰。書云。同門曰
朋。同志曰云云期神者。一心訓義。&MT05415;
者。斷煩惱義。出生死義也云云方者。大乘
敎也。僧肇法師。在俗時。家貧常以傭書
事故。歷觀經史。見一卷古維摩經。得所歸
故。捨家入道。聞什師在涼州。進途至
涼。見什公師請業。什公嘆曰。言肇僧
。玄宗肇故云云百論序取意三玄事。宗鏡
錄四十六云。周弘正釋三玄云。易則八卦陰
陽吉凶。此約有明玄。老子虛融。此約無明
玄。莊子自然。約有無玄。自外支流。祖原
三玄本説。從來不詳。幸今得之。尤
祕藏
三玄與九部者 私云。三玄震旦外敎。九部
西天内敎。九部則除十二部中方廣・授記・無
問自説。取自餘九部
伯陽與牟尼者 元照釋云。季聃吐藍
卽老子
也。姓李名聃字伯陽也。同極トハ極理也。杭行
智也。但影略互顯。又曰。牟尼此翻寂默
卽釋尊名訓云。㿻蘭新記云。釋迦牟
尼梵語。釋迦能仁。牟尼寂默云云喟然者。玉
篇云。喟丘愧反。大息也元照釋云。喟然者。
嘆息之聲也云云
凡夫之智孟浪之言等者 師云。凡夫智者。
老莊智*也。並出三惠外。孟浪者有二義。一
謂率略之言也。二謂漫瀾無取捨之謂
也。俱莊子見
而未詎至也等者 師云。上未始詣者約
法。此文據人也云云
略陳六義等者 問。此猶什公語歟。如何
答。師云。宗家解釋歟
朗鑒三世者 師云。鑒三世則三明。三明
者。一宿命。明知過去。二者漏盡。明知
。三天眼。明知未來。此三明在果位。則亦
三達云云師云。外唯辨一形故。辨正
論云。外敎中。假令有三世事者。此竊取
云云外則五情未逹等者。師云。五情者
五根眼耳鼻
未逹者。不天眼天耳等
内説六通窮微者 六通謂身通・天眼・天耳・
他心・宿命・漏盡是也 問。如解釋外人都
天眼等通力如何 答。私云。今就
旦外人故。偏云五情不逹。若據西天外道
者有異義。𣵀槃疏云。若是薩婆多成實等
解。凡夫亦得五通。若是雪山部。聖人得
五通。凡夫不得。而今外道飛行自在等者。此
是其若得醫道術。或是鬼神等依助故爾。
名爲云云
外未卽萬有而爲大虛等者 師云。大虛者。
老子之虛無道也。内見彼義。虛無當空劫
一氣則有物初也。此當成劫初微風也。例
僧佉二十五諦内十二因縁。若爾空
有旣隔歷故。不有爲空也云云
内冥二際等者 師云。二際者。生死・𣵀槃也。
僧叡中論序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
菩薩之憂也。中論云。𣵀槃實際。及與世間
。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
内則縁觀俱寂者 縁者境也。觀者智也。俱
寂者。中論疏云境智是因縁義。旣稱境智
是則非智。旣稱智境。是則非境。非境非
智。泯然無際○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短羽之於鵬翼坎井於天池等者 師云。短
羽者。云蟭螟等也。鵬翼者。鳳凰之翼也。坎
井者。穴井也天池者。謂大海也云云春秋
曰。東海有蟲。巣蟁睫。再乳再飛。而蟁不
驚。命曰蟭螟古云。問。大鵬與鳳凰者各
別鳥乎。答。弘法大師性靈集曰。附
天涯。唯可一鳥云云 文義疏第一云。
海龍王經云。金翅○金翅鳥經
云。兩翅相去三百三十六萬里也。閻浮提只
一足大身迦樓
秦人疑其極等者 師云。一義云。秦人者。指
什公。吾者宗家也。意什公旣疑。非吾始更
云意也。一義云。秦人者。秦代疑内外
入也。意秦人疑極。不爲言此義
吾者宗家云云
道曰杳冥者 文選云。日杳杳西匿字書
曰。杳冥深遠貌也
答九流統等者 元照引漢書云。又云。九
流者。一儒流・二道流・三陰陽流・四法流・五
名流・六墨流・七縱橫流・八雜流・九農流云云
通眞記云。七略者。輯略輯音集。卽
諸書總要
兵書略・六
藝略・諸子略・詩賦略・術數略・方伎略云云
照釋云。略法也謀也
蓋以砂糅金等者 師云。一義云。砂ヲハ外書
取。雙非ヲハ取。一義云。任彼情。金外書ルヘシ
盜牛論者。𣵀槃經第三長壽品見。盜人賊
者牛。爲乳不其故等可撿知
周弘正等者 古云。周之弘正。不
云云又曰。百論疏下云。然震旦玄儒。但有
無二句。無非有非無。天竺外道三外道。三大
經文亦無之。直有不可説之言云云
蓋是道士用三洞等者 師云。道士者。學
輩也。三洞者。古來未次也
悉逹處宮等者 西域記云。初薩婆曷剌
悉*陀唐言一切義成
舊曰悉逹訛略也
遠棄轉輪王位。爲
鄙賤人
老爲周朝之柱史等者 師云。柱史是大内
記之唐名也。未左右大臣云云扶桑略記
云。相當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子時
云云外書日。無爲虛無同義也
清虛是九流派者 師云。淸虛者。虛無道也。
九流中道流是也。故云九流派云云
問同人者之五情等者 古云。意言。雖
耳等五是同人故。迹爲周朝柱史神智明
朗之方。大異凡夫。故本實天尊故。與能仁
何異云云
答漢書亦顯品類等者 辨正論云。前漢書
云。孔子爲上上流是聖。老子爲中上流
賢。何晏王弼云。老未南山云。賢者
才行也。聖者無不通也風俗通云。聖
者聞聲知情故曰聖也文
設令孔是儒童等者 破邪論云法淋所製。三論
學者。唐初人也
淸淨法行經云。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儒
童菩薩。彼稱孔丘。光淨菩薩。彼云顏囘。摩
訶迦葉。老子此義造天地經。及灌頂
經見
若圓應十方八相成道等者 彌勒經遊意。
釋論曰。諸佛八相成道。一上天・二下天
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説
法・八滅度起信論。除上天下天入胎

法名出世等者 問。此意人天小益。三乘大
益。倶可出世耶 答。一義云。不爾。今言
三乘邊爲正。且云法名出世爲言之」
至如孔稱素王等者 古云。孔子諡號。代代
之。如前漢平帝。追成宣尼公。乃至唐玄
宗。諡爲文宣王等也。今稱素王。時代須
云云
名儒者 柔和義也。外書見
有薩衞門人等者 師云。薩衞者梵語。此翻
一切有。有法有七十五。攝之爲六種。謂三
有爲三無爲也。此宗三藏中。以論爲本。
故名云阿毘曇宗有云。必不
七十五
薩衞能
説教門。毘曇所造論名也
無漏慧根會理者 師云。無漏慧根者。四
果體也。三無漏根是也未知根欲知
根已知根
會理者。理
則四諦十六行相理也。冠絕者。此取喩。猶
比義
問夫欲立理者 師云。此牒前立宗
曇部類。宗源者。則部類也。立宗源故云云
者如來自説等者 古云。今案目錄。列
小乘律中曰。阿毘曇經一部二卷云云師説
云。新譯經也。非宗家所覽云云
二者隣極等者 玄應師一切經音義云。舍
利弗阿毘曇者。二十卷二十二品。姚秦弘始
十六年。曇摩崛多耶舍譯也。除大乘小乘
内。隣極亞聖云也。舍利弗智惠第一故。如
喩也。開元錄云。阿毘曇。二十二卷或二十
或三十卷師云。隣極等者。昔教意也
云云
三者佛滅度後等者 中論疏云。佛滅度後
三百五十年。作犍度云云開元錄云。阿
毘曇八*犍度論三十卷。迦旃延子造。或二十
一卷。符秦罽賓三藏僧迦提婆共竺佛念譯。
第一譯也。阿毘逹磨發智論二十卷。迦多
術尼子造。大唐三藏玄奘譯。第二譯。右上
二論同本異譯也云云
於西凉州譯出等者 譯者可之。浮陀跋
摩。此云也。高僧傳第二見。師云。止
三犍度者。初*犍度也。新譯有二百卷。具解
八*犍度云云
五者七百年等者 述記逹摩尸利。此云
。撮婆沙中心。作二百五十偈。靑目註解
四卷。名阿毘曇心論
六者千年之間等者 師云。逹摩多羅。此云
法救。是非四種薩婆多中法救云云此法救
尊者。四種薩婆多中法救得業歟
其間復有六分毘曇等者 古云。六足論名
六分毘曇。此六足論至于唐玄奘傳來。大
師唯聞名未之故。云並不此土也。
光記云。諸論者。謂六足發智。言六足
者。舍利子造集異門足論。一萬二千頌。略本
八千頌。大目乾連造法蘊足論。六千頌。大迦
多衍那。造施設足論。一萬八千頌。已上三
論。佛在世時造。佛滅後一百年中。提婆設
摩造識身論七千頌。至三百年初。世友
尊者造品類足論。六千頌。即是舊衆
分阿毘曇也。又造界身足論。廣本六千頌。略
本七百頌云云 取意師云。新家名六足論事。
旃延發智論爲身。此六論擬足。道理不
然。身子目連等論。豈爲發智之足云云
釋論云目連等者 師云。和須蜜者。世友尊
者也。餘論師者。指舍利弗等四人歟 問。
上所出舍利弗毘曇。六分中集異門足論同
歟云何 答。師云。理可云云
復有甘露味等者 師云。今雖
。准開元錄。尊者瞿沙妙音之造見
顯其虛實者 問。虛實者何乎 答。有一義
云。虛實猶失得義也。意擧十門顯得失
爲言是終令云云一義云。十門破斥。多
甲顯迷故云虛實實者今正義。虛彼
宗計也云云
理超四句者 准古義。所云四句者。可
所有四句
言之者失其眞等者 師云。肇論出四法四
。四人中今略須菩提釋梵二人。四法具見。
更亦加七辨五眼。依涅槃經。法・義・辭・樂四
辨。加捷疾・不斷・利辨七辨。若依大集經
所説者。一應發辨心思言中
必應發
二應機辨。三應義
辨。四捷疾辨多人同
一時答
五不斷辨前後
相生
六利辨益人
七最后辨總前
次五眼者。肉眼・天眼・惠眼・法
眼佛眼也智論第九
次第也
釋迦掩室者 此有二義。一佛初成佛欲
迦葉。假方便彼寄宿。遂以毒龍
之室置如來。毒龍欲害降伏入鉢。未
法化義如一義云。初成道三七日思
惟。説之云云云古云。後義甚叶今文
取意
淨名杜口等者 入不二法門中在此事云云
 問五眼・七辨人法中何乎 答。師云。人所
攝。何者。五限不見。七辨不言者。釋迦掩
所貌故云云師云。總此第一章。遠乖方等
意也
故淨名云法名無染等者中觀不思議
品第六文
云。智論
般若如火炎。四邊不觸等判則此意也」
又夫見有等者 師云。上釋約道邊
今據成見邊。一往如
故法華云等之文。義疏云。入邪見稠林者。此
中有一見二見乃至六十二見。六十二見者。
大品佛母品云。開世間邊無邊等四句。死
後如去不如去等四句。合爲十二。及身與神
一。身與神異合爲十四。常無常内。約五陰
之。一陰具常無常四句故成。合
六十。一異爲本爲六十二。又釋。即色是
我。離色有我。我住色中。色住我中。一陰
四。五陰二十。約三世六十。斷常爲
本。合六十二。十六爲即陰。四十六爲離陰
又釋。一陰上計有無二種。五陰便成十見
三世爲三十。凡夫五陰有三十見。聖人五陰
亦三十。合有六十。涅槃非三世攝。但
無二。合成六十二見也。六十二見屬邊見
答正觀論云等者 彼論六種品文也。疏釋
云。以淺智故。見五種地水火
風識
空種爲
云云
第四守小筌等者 莊子曰。筌者所以在魚。
魚而忘筌。蹄所以在兎。得兎而忘
云云法可知。師云。小筌者。云小乘教也。
小乘筌ヲ執不可。小入大初也。南山釋云。施
小爲大也
未見月等者 指月之喩出智論第九
云云
故善吉觀法空等者 師云。如來説摩耶經
畢。從忉利降日。蓮花色尼現種種神通
轉輪王佛。善吉不爾。唯觀法空
如來則歎還蓮花色尼智論
身子入空定者 未得之。有人云。增一
阿含第三云。佛在羅閲城迦・蘭陀園。時舍
利弗。耆閣堀山。入金剛三昧亦名破虛
空三昧
時毘
沙門天。遣伽羅及優婆伽羅二鬼。至毘樓
勒天所。空中見舍利弗入定。迦羅打之。定
力故不覺。於是諸佛歎之見取意
略抄
若此文
歟。有師云禪那院東
大寺珍海
古道中阿含見云云
之。後日見智論六十四初。出此事。伽羅
夜叉打之。舍利弗入滅盡定覺。可

文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等者 元照釋云。
無是非者。經云。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
二十部。能令二十部者。並得四果
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水一無有異。
人有二十子。其實如來所説。懸記滅後
故。云未來起云云古云。問經説既皆從
出。與法華一乘何異耶 答。法華説
。此經辨出生。既明皆從大乘出故。同
量義經出生義。不法華攝入一乘。又此
經密顯於一。法華顯明於一。或又此經唯
法而不人。法華人法俱會。又此經但
理而不教。法華理教俱會云云此中
四異見。一攝入出生。二顯密。三人法。四
理教云云
大集經云雖有五部等者 師云。五部有
時前後等異説。此經總可何歟 五部義
下顯正章見。師云。無是無非者。二十部共
非是故。云是非也。是四句中。取而不
二句意。無是非釋也 大集五部者。一
曇摩毱多。二薩婆帝婆。三迦葉毘。四彌沙塞。
五婆蹉富羅又義ニハ第五婆蹉。加僧祇
懐素釋也 問。法界涅槃者何乎 答。師云。
法界所證理也。涅槃所歸果也。界者。此時性
義取云云
第八非學本大品經云四縁
般若等者 問。毘曇所學四縁。有無窮無因
般若所學四縁。何故無是過失
 答。師云諸法本來不生。凡夫顚倒謂生。
此顚倒所謂前。假建立四縁。既是爲縁假立
四縁。何尋從來。如是四縁ニハ都以無過失。而
阿毘曇人存四縁定性。故墮云云中論疏
云。因縁品。佛説。如炎如夢故。四縁
是非縁縁。雖縁非縁。今聞四縁。作縁縁定
。而執故名阿毘曇人云云言四縁者。
中論因縁品云。因縁・次第縁・縁縁・增上縁。
四縁生諸法。更無第五縁知 問。欲
般若。可四縁云乎 答。不爾。師云。
智論三十二四縁釋故云爾也。般若經四縁
委細釋故也 又四縁無從道理能説云云
本起經云等者 私云。明身子得道説偈
異説不同也。華嚴經。舍利弗・目連來學品
文。今所引全同也。十二遊經。馬勝答身子
云。諸法從因縁滅。諸苦盡滅云云私云。
云・身子目連本是删闍耶外道弟子也。删闍
耶死時。以五百人弟子二分。付屬身子
目連而告言。吾所學法・所語理・不祕心
。悉付二人云云然師臨死含笑。二人問
云。臨死歎別。何故含笑*耶。師答云。自
南方有金地國。其王與我同時死。后妃悲。
而歎王死。死路不心。王豈悲
乎。今笑。言訖死耳。二人向南遠
見。不金地國。又不王死妃悲。即二
人同心云吾師殘法。捨於師出去。其途中。
而逢頞鞞沙門云云身子一度聞偈得
。目連遲來。見身子之眼曰。汝服
。有何等事。身子指沙門語曰。如是。即
目連二度説偈。同得初果云云三人俱
佛所。佛召善來。落髮著衣。則爲他聞
法。即得第四果。住在佛家。今爲長子云云
頞鞞頭陀出時佛言。汝今日外道婆羅門可
遇。不論議。定可負。汝示偈問外人
云云處引偈是也。沙門者。從初果
立也。大集經云寶幢分爲
身子説
馬星新云
馬勝
法從
生。通逹是因。因縁滅故。即是寂靜。世間即
苦。苦因名集。若修正道。世間集滅。憂
婆提舍聞是語已。得法眼淨。是説偈言。
我聞比丘説四諦。即得三惡道大論
十八云。諸法從縁生。是法縁及盡。我師大
聖主。是義如是説。此偈但説三諦。當知。道
諦已在中不相離。故名爲隨相門法華義
疏云。譬喩品。拔邪説涅槃者。頞鞞説偈云。
諸法因縁生。是法縁及盡。我師大聖主。是
義如是説。此偈明三諦。諸法因縁生謂苦諦。
是法縁謂集諦。及盡謂滅諦。雖三諦。正
滅諦涅槃。故云拔邪説涅槃
問。義疏文全同智論故。智論云三諦。大集
四諦。經論異説。如何會之耶 答。仙
光院云。應二會釋。一云。法從縁生等四
句。正是馬星所説偈頌也。世間即苦下。只是
解釋。非所説偈云云二云。且縁初番一偈
三諦爲隨相門耳 問。依解釋旨。當段
所引經文説三諦何者。一切諸法苦諦。因
縁集諦。本源則滅諦涅槃故。既是三諦。空其
中一行相。餘幷有法也。若爾者。何以本起
經處説。爲見空成聖明據乎 答。師云。經
文正旨。顯在於空ユルカ故。良證也云云更可
義。五人者。義疏云。五人者。一陳如。二十
力迦葉。三頞鞞。四拔提。五摩訶男拘利云云
第十喪圓旨者 古云。謂失二諦圓具教
。故云喪圓旨。序疏云。喪失也
訶梨跋摩高足弟子者 古云。指。云
高足弟子。恐非眞弟子歟。須
九百年内等者 古云。大乘玄論迹義云。
出於七百年。名訶梨跋摩。云何相違
答。恐人出也七百年。造論九百年
鳩摩羅陀等者慈恩唯識述記云。佛去後
一百年。中北天竺國。怛叉翅羅國。鳩摩
羅多。此云道童。造九百論云云又云。五大
論師。名五日出即五天一時生。中印土是龍
樹。東印土是馬鳴。南印土是提婆。西印土是
室利羅。北印土是鳩摩羅多。即五日出也
云云
徒轍僧祇等者 師云。僧祇者。具云摩訶僧
。此翻大衆也。訶梨僧祇者。是非根本
大衆部。二百年中。從大衆一部
聞部。成實自此出。本所學薩婆多上坐部支
流也。故云轍僧祇云云徙謂遷移也。
略述云元興寺
覺作
成實論云。佛滅後八百餘年
訶梨跋摩。此云師子鎧中天竺僧佉徒。後
囘心已事薩婆多部鳩摩羅多。受學八犍度
。兼習大小。折有相之言。申無相之旨。於
疎勒國。造此論。一部有二百二品。僧祇爲
傍。二藏爲正。什公所譯。二十卷
釋十六卷ト云ヘリ此相違
鑚仰九經澂汰五部等者 師云。九經者。十
二部經中。除記別・自説・方廣。九部經也
五部者。下釋見。所言澄汰者。澄而去渾濁
汰而去瓦石。各取其中淸金邪霧者
 師云。霧五翳隨一也二度邪霧者。佛
一度。我一度也
聲流赤縣者 師云。罽賓者。指天竺。赤縣
者。呼震旦云云中論序云。疏云。此區總
赤縣。河圖云。崐崙山東北方五千里。
神州。亦名赤縣。禹於赤縣之内。畫地分以
九州。故鑄九鼎九州。則知赤縣是九
州之總名
四諦建章五聚明義者 師云。四諦章
發聚。總云五聚也。一者初發聚。即歸敬三
。乃至明三寶義。簡邪正。從第一卷。至
三卷有我無我品。合三十五卷。是初發聚
也。二者苦諦聚。從第三卷末色相品。至
初物不相應品。合五十九品。是苦諦聚
也。三者集諦聚。謂從第七卷業相品。至
十一卷初明因品。合四十六品。是集諦聚也。
四者滅諦聚。從第十一初立假名品。至
十二卷中滅諦品。合十四品。是滅諦聚也。五
者道諦聚。謂從第十二卷中。至第十六卷
合四十九品。是道諦聚也 私云。所言聚者。
梵語揵度也。此蘊亦羽聚也
有人言正用曇無徳部者 師云。今律宗依
憑此義歟。然此下所出三義。幷上座部支流
見若爾者。前徙轍僧祇釋異也。前後合論。
多義不同。所言經部者。上座部中説
經部也。亦云説度部云云
答有人言是大乘等者 師云。梁三大法師
光宅・開
善・莊嚴
並第一有人義也。嘉祥淨影第二有
人同。南山第三有人大同也云云有師云。南
山意探入大乘。與義當大乘。其義各別也
中祖師自義。義當大乘。爲正意云云
夫珉玉精麁等者 玉篇曰。珉靡凾反。石似
玉也云云序疏云。殆亂正法。如精石亂
白玉。如鍮似於黄金云云石玉謬。有
和之玉事。繁故略
殊鏡者 古云。或本作珠鏡。以殊字正。
意謂。於尙現見石與玉。精麁尚有異見。何
況空理精麁。豈輒分別耶云云又云。殊謂殊
異。鏡謂鑑照也云云
今以十義證則明是小乘等者。問。如上破
折阿毘曇人見有得道義者。今排成實。約
彼當分小乘宗義。專斥見有義。何不爾十
義排斥。悉明唯小非大之義乎 答。師云。
誠如所問。例毘曇。專可成實見空
。而今正明唯小義者。有深意。凡破執大
意。必令謬計盛。而震旦衆師。成實大乘
究竟論。今齊旨於大乘等。此迷久輒難
。故專明成實非大義也。大意雖爾。亦斥
見空義下釋見云云
製論序等者 今現流布論無此序罽賓
者。輔要記云。罽賓即迦濕彌羅國北印土。古
云。罽賓國周七千里。四面負山。雖門徑
狹而希通。城西臨大河。長十三里廣四里
論云色香味觸實等者 師云。四微能成故
實。四大所成故云假。訶梨本僧佉之門徒
故。其執重猶未盡。如是四微爲能造本也。
僧佉二十五諦意。五塵成五大故。成實四微
四大者。一義云。地大四微成。水大三微
除香火大二微成除香
風大一觸塵所成也
云云一義云。四微必和合俱四大。但有
强弱不同。其强者。可知第一義云云
精巧有餘等者 師云。上序文。今宗家釋成
也 私云。准知華玄釋。下或有人言等者。又
叡師序説也。應云云
雖復龍燭等者 古云。宋元嘉十年。竺道生
虎丘山。其年夏靑園寺佛殿ヨリ龍昇于天
光影四壁。因以改寺號。名龍光。時人欺
曰。龍既去必行矣。今借此事。喩大乘
此論明於滅諦等者 師云。所言滅諦者。無
苦集滅道四諦無生。一滅諦理也。大乘者。大
品等諸大乘明四諦平等理云也
問若爾者大品四諦平等 成實四諦無性
何異耶 答。有多種異。如上釋
其普信大乘者 右點師點也左點古點也」
依論徵者 徵陟陵切釋氏曰。兆也。審也。
明也。驗也
成實文云諸比丘異論種種等者 師云。成
實抄云。諸比丘已下半偈。第四佛聽造論
一比丘得第三禪。修第四禪得。就佛問
此因由。佛告言。觀彼此中間。佛即入定。五
百羅漢種種説。後佛出定。五百羅漢就
此因由。佛言。不我意。而汝所説不
法相。汝等受佛意。綺觸彼。往業爲
此。樂受爲中間。由綺觸往業樂受因縁故。
第四禪。此義阿含經中廣解釋云云
訶梨自云正論三蔵等者 師云。三藏小乘
云事。法相・天台幷同今家。花嚴不爾。大小
等明三藏。今大乘非三藏云意部別三
故也。小乘中。如來自部別説三藏。經律
知。法相毘曇則佛説論
智度論云等者 彼論第百卷見
小乘不受大等者 問。迦葉阿難等。何不
大乎 答。師云。爾者有何妨 問。迦葉等
聲聞言本者。大權薩埵尋迹者。囘心菩薩
也。何不大乘乎 答。師云。内證非
大乘。外儀示此事。大聖化物之常習
也。不可疑此。釋尊八相化儀。正小乘
化。仍二十五祖傳持幷以三蔵。爲表也云云
無大文第三等者 問。成實論中亦明大乘
文。謂聲聞超禪許多地。或説逹婆城喩
若爾者何偏云大文耶 答。師云。一義
云。成實假明大乘言。小屬無云無。例如
小乘無陀羅尼云云華玄略述。如蛇有
一鱗豈龍乎。此大同。一義云。成實明乾*逹
婆城譬喩。彼別證折空義。都非大乘意。一
切可知之。若爾者。解釋無云云彼正
義。智論第六云。聲聞法中。不乾*逹婆城
義疏云。三藏中。所以不揵*逹婆城
者。爲三藏一切法本性空。而成實亦
此喩者。引菩薩藏中喩。就小乘法中
並探四阿合等者 師云。四阿含者。一長阿
破邪
顯正
二增一阿含人天
因果
三中阿含者善惡
業性
四雜
阿含生死
界繫
阿含秦云法歸涅槃論・肇師
長阿含序見
或又云
趣無釋道安
解釋
新云教。亦云云云
有條例第四者 古云。條謂條別。例謂類例。
大小各別。而各有流類。故云條例云云
云。經有條例。論亦爾爲言經條例者。大乘經
少。小乘經不云云
故大乘經初有小乘衆等者 是智度論第四
卷文意也 問。何故必小乘無菩薩衆
答。智度論云。聲聞乘。狡少不摩訶衍。譬
恒河不大海。以其狡少云云
知之。前章小乘不大者。則此文意歟。若
爾者。非迦葉等偏執。只小教道理自爾也。心
得歟 問。何故大乘經中。列大小二教
答。智論云。欲二乘義云云意云。欲
別大小二乘義。此是小乘方便説。此是大乘
究竟説也云云若前不方便者。眞實難
顯所以大乘經必列二衆也 問。爾者諸
大乘經悉列大小二衆耶 答。義疏云。有無
門者。龍樹云。小乘經初無菩薩衆。大乘經
初具大小兩衆。然斯言未盡。諸大乘經凡
四句。一但有菩薩衆。無聲聞衆。如華嚴
七會。二但有聲聞衆。無菩薩衆。如金剛般
。三具二衆。即如此經。四俱無二衆。如
光明經云云之今且一句形勢也。應
若弟子之論等者 師云。言成論也。巨細
者。則大小義也
大品明四諦平等義等者彼經二十九別品見」
一者小乘折法等者 師云。折空者。色法ヲハ
細色能造之。心法ヲハ三相刹那等
之。能造細色刹那等ヲハ苦無常等互相縁
集義之。是名折法空
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等者 私云。小乘有
作四諦。大乘無作四諦者。專依此意云云
三者小乘但明於空等者 師云。小乘得
法自性空。未第四性空故。但見空不
不空也。大乘逹因縁本性自空。故見空及
不空。第四性空般若佛性異名故也云云問。
大乘見空及不空者。第四性空歟。將又自性
空歟。如何 答。師云。有二意。一家解涅槃
經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槃文有
一者約有處無・無所有。有所無者。有所
得之無。則生死空。無所有者無所得不空。則
涅槃妙有。若依此意者。空及與不空
性空。第四性空ヲハ則名涅槃不空故。次依
法來品疏三種二諦者。十二因縁。本自性
空爲世諦。涅槃妙有爲眞諦。此時空及以不
則第四性空。此意明生死本性空。則
般若佛性。故空及不空者。一法上兩義差
別也爲言應知云云
四者小乘名爲但空等者 智論三十七云。
空相應二種。一但空。二不可得空。以
二乘地。以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即
墮。復有二種。一者無方便空墮
二乘地。二者有方便空即無墮。直至
耨菩提善吉等者 師云。須菩提小乘
中解空第一也。而望大乘者。比毛孔空。何
況自餘乎 須菩提東方靑龍陀佛化身也」
法華信解品云等者 師云。四大聲聞領解
段。申昔過非下經文也。彼文中明。保執小
故。不樂大因。不大果。大因者。謂淨
佛國土。成就衆生也。大果者。甚深佛惠也。
今所引不大果文所也。爲相即支證
者著偏空佛惠故也
問。何以故知然等者 問。此問意如何
答。師云。一義云。問意何以知然。成實所
法花説同爲言有一義云。法華文定明小乘
所得。成實未必然必小。而次上釋全同
判。所以何以知然問也云云
涅槃經云心言無布施等者 師云。二乘有
空有二種曲見。此是空見也。於入觀時。不
布施體。此名破戒。破大乘行。不空有並
。是稱邪見。傷大乘解也。秦弘始等者
此事序疏委細見
以辨有法之實等者 師云。有法實者。七實。
依實之假者。所成也
爰至齊司徒等者 司徒者。大政大臣唐名
也。元照云。齊即南齊蕭子。良生封竟陵王
死諡文宣王云云
毎感嘉瑞等者 爾雅云。嘉善也。美也。蒼頡
ニハ瑞應也。信也。齊竟陵王内傳云。得熱病
夜中再死。夢見金像手灌神陽。因遂平復
齊永明者 齊有二十五年。年號有七。永明
第二年號也云云師云。引此等事者。正
梁武排成實三論也。應云云
而後生等者 師云。後生者。指成實衆師
歟。問。周顒作序。專弘小論者。是誰人
南齊書四十一云。周顒字彥倫汝。南安城人。晋左
光錄大夫七世孫也。又云。長佛理。著三宗論
答。
爰至梁武者。師云。梁武初。以老莊教
宗。次捨外教。移成論。最後則排成實。歸
三論大乘。今擧最後。爲世人證云云
答求那跋摩等者 略述云。宋時求那跋摩
此云功徳鎧。本刹利種。春秋六十五未終之
前。預造遣文偈頌三十六行。自説因縁云。
已證二果師云。此答意毘曇成實之教無
淺深爲言下小乘中開三根。初後解釋
各有邊邊。應云云
又釋論云有四種門等者 師云。釋論實有
三門。而今四種門者。第四非有非空門
宗家加釋歟。大論第十八云。如是等種
種異説。無智聞之謂爲乖錯。智者入三種
法門。觀一切佛語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
是三門。一者昆勒門。二阿毘曇門。三空門
云云四論玄第十云。大迦旃延昆勒論亦云
鞞勒論。釋論註羽爲篋藏也。若入此法門
論議。則無窮也。明諸法並是假設説
云云問。阿毘曇有門。成實空門。昆勒亦有
亦無門非空非有門者。是何等論乎。亦非
有非空義道如何。答。中論有無品云。迦旃延
經中。佛爲正見義。離有離無云云
等種種異説。無智聞之謂乖錯云云
上。大乘玄二諦義禪那
云。大論十八九丁云。何
等是三門。一者昆勒門。有三百二十萬言
在世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度後。人壽
責。憶識力少。不廣誦。諸得道人。撰
三十八萬四千言。若人入昆勒門論議則
無窮又云。略説三十二萬言云云又云論
非有非空門如何。答。爲先尼
梵志之歟。又爲惡口車匿。説離有無經
云等者是歟 問。昆勒門亦有亦無者彼義
如何 答。准文義要。假有望實有亦空。望
性空亦有云云歟。猶可之 問。成實・昆
勒・有何等異乎 答。有云。成實專明
。昆勒專明假有義。然就道理即不
成實相違云云
不得般若方便等者 師云。攝論等意
有增益謗。空損減謗。亦有亦空相違謗。非
空非有愚痴謗也
若言見空乃至釋迦小乘一化等者 師云。
此答意。三藏教正意硏法相有我執
本。依之則有入聖得果義。若成實所談實
義。一向排毘曇。釋尊阿含教門。終無得益
爲言問。以何知爾。小乘一化硏有爲
答。師云。知邪病興。故阿含爲之説有。滯
患。故般若爲此説。則此證也 問。阿含
若説有爲本者。成實豈三藏實義。爾者何
故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如何 答。
一義云。三藏教面説有爲本。不人法二
空其中實義故無過。處詮今當段釋破成實
偏執云云
如犢子部云別有人等者 師云。犢子計我。
假實中何者。舊異論也。然案成實第十一破
不可説品。云實法無不可説義云云此則
犢子部我第五不可説藏也。明知。彼計
見也云云問。所云我者。則五見中身見。
否 答。師云。依彼部意爾。身見見諦所
斷也。犢子部人皆入聖道。豈不離身見
明。不可説藏我小乘煩惱。智論第一云。
佛法中。亦有犢子比丘説。如四大和合有
。如是五衆和合有人法。犢子阿毘曇
中説。五衆不人。人不五衆。不
五衆是人。離五衆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説
藏中所攝古云。謂五陰和合則有假我
成實亦爾。但犢子此我不能成五陰。又
五陰故。屬第五不可説藏。成實如
談。五陰和合即假人也。此所計我假我實
我。解釋兩様見淨名玄釋假我見
扁鵲之術等者 史&T047368;列傳十七云。扁鵲勃
海郡鄭人。姓秦氏。名越人。得長桑君禁
有人云。扁鵲與黃帝問答事
云云 
保冥之徒等者 古云。玉篇云。冥謂寂也准
之保執冥寂空理。小乘人保冥徒
進不馳於白牛等者 謂今成論非大乘論
故言不馳於白牛。復非常小乘論。故言
羊鹿。此則可大小不攝之中間論。故曰
騾論也。騾謂駄驢即早馬也。牛與羊鹿
間之類故句會歌
句云
説文羸驢父馬母〇亦作
  三論玄義鈔卷上
 應永二十三丙申五月中九日。於奈良東大
 寺邊駈筆訖
  願以書寫力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
  生 皆共成學文
 享保第二十歲次乙卯初夏六日。於和之
 長谷寺桂嶺端寮合兩本模寫之訖。猶
 不全備。後徒訂焉矣 義禪合十
   右原本上卷終跋文也
三論玄義鈔卷上

三論玄義鈔卷中
               讀師貞海和尙 
呵大執第四等者 問。破小乘計毘曇成
實二宗。呵大執何只一重乎 答。師云。小
乘二執淺深遙隔故開二。今意諸大乘淺深
異。故總爲一階云云
自方等紘宗等者 古云。紘宗謂大宗。
於大乘大宗。故紘字恐作宏字。宏胡萌
反廣大也。紘冠飾。故紘字不符合云云一義
云。洪宇可作也云云問。自訓時其義如何
 答。私云。外道小乘可破。自方等
意歟。可
教稱滿字等者 涅槃經云。半字者。皆是煩
惱言説之本。滿字者。乃是一切善法之根本
涅槃論云。半字者漸教。滿字者涅槃滿足
教。攝佛教果海功徳盡故名滿。聲聞縁覺
教不滿足故名半也
理曰無餘者 金剛般若疏。釋四生衆生
皆令入無餘涅槃文云。此云無餘者。非
灰身滅智小乘無餘。斯乃無累不盡。無
餘累。無徳不圓。無復餘徳。故云無餘
云。無餘者。可知之
但伏膺甘露等者 古云。涅槃喩甘露
上無餘理也。大教稱法橋。即上滿字教
也。所言伏膺者。伏謂扶腹反匿也。膺謂於
陵反胸也。言心ハ匿甘露於胸心
問必是夜光等者 古云。千字文云。劍號
。珠稱夜光夜光珠名*也。昔隋侯出行
路。見傷蛇。哀之附以神膏吉藥
蛇即遁
去。逕數月此蛇銜一明珠來。珠徑七寸。於
陰闇之夜。造隋侯門隋侯。謂巨盜
劍出應之。蛇以明珠恩而去。故號爲
光珠云云
僞寶者 古云。僞寶謂僞珠魚目等也云云
一者頓教等者 師云。判頓漸二教。有
師異義。淨影等意。花嚴則名頓。最初頓大
故。從小轉入大乘稱名漸教。不小入
大。不大小。不頓漸。則是頓漸二教
攝盡教也。今師意。頓漸有二。並攝盡諸
。一者偏教菩薩頓。謂華嚴・勝鬘・法鼓
等經也。自餘諸教幷名漸教。是常途處釋也。
二者別依涅槃論。頓漸二藏判教。是小乘名
漸。大乘一切云頓。今此惠觀法師所建立
漸頓。則盡諸教云云問。花嚴之流者。更
何經乎 答。師云。指梵網等經云云
於漸教内開爲五時等者 師云。惠觀立
者。依涅槃經五味相生也。五味次第。彼
經第十四見。可引見。今師意。五味次第ヲハ
教理行果四法寶釋。他大異也云云
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者 師云。所言得果不
同者。且約有餘位云云
自五時已後雖復改易等者 准古抄。成實
師一師三時ニ判諸教。一頓教。華嚴等。二不
定教。勝鬘等。三漸教。阿含等云云濟法師。四
教。云五時六家。大亮劉&T067835;委細繁
故不具擧云云
教雖五時不出二諦者 問。五時最初三乘
別教ニモ三假三假者。因成假。
相待假。相待假也
四忘四忘者。四
句也。是有

二諦云耶 答。有云。五時不出二諦
者。實約四時。可初教。五時言總也云云
問既有五時等者 古云。於前責五時
二。初責大小見。二責五時見。初亦有二。
初立宗。二破斥。初一問答即是立宗。次問
道理之下是破斥。破斥中亦二。初定開。二
破斥。五時者。三乘教。三乘通教。抑揚教。同
歸教。常住教
如其有大則是有見等者 第二正破斥。於
中有五破一墮有無見破。二墮一異二見
破。三非佛弟子破。四非大乘破。五墮斷
常破。如文可
大品云等者 彼經遍學品文也。述義云。無
道者。無菩提因。金剛以還名爲道。無果者。
涅槃果
涅槃云明與無明等者 彼經如來性品取意
文也。次下經文云。智者了逹其性無二。無二
之性即是實性述義云。明者解也云云
又有所得者不動不出等者 師云。依智論
動順忍。出無生忍也。花玄四釋云云
次難五時等者 師云。難五時中。上束
大小之也。下直難五時。故云
難等云云
大品經云等者 彼經第十九卷見 問。如
是大品等三經文。何必二藏判教明據乎
答。師云。三經同對昔小乘今大乘
簡大大。則知佛法只有大小二階。若如
五時教淺深重位者。何必不大歎大。
所以是二藏判教明證也云云
法華經云等者 譬喩品見
涅槃經云等者 第十三卷見
智度論云等者 第一百卷取意文也
地持論云等者 彼論第三云。十二部經唯方
廣部。是菩薩藏。餘十一部是聲聞藏又見
智度論六十五卷。經十三卷。見第二法輪文。
論釋意云。顯大品五云。用方便力。以三乘
。度脱衆生示教初轉法輪時。八萬天人
生忍。祕密教時。初轉法輪時。得大乘
也。對彼大益。今大乘云第二法輪爲言
爾者今釋意大異也。能能可之也。古料
簡地持。大乘十二爲方廣之理。從
詮之理名。故十二部悉名方廣。小乘十
二部。不方廣之理。故存十二部名
方廣之稱云云又云。大乘理正曰方。
義富稱廣。文詮方廣之理名爲方廣經
又云。小乘語正曰方。文多稱廣也
正觀論云等者 中論第一長行文也
唯有二藏等者 淨名玄第七云。二藏義有
三雙。一聲聞藏菩薩藏・此從人立名。二大
乘藏・小乘藏・從法爲名。三半字・滿字。此
義爲目。此三種一義耳
答須識四句等者 師云。若依餘所解釋
法華
前問者。約等勝劣三門。可華嚴
般若等同異。是一家正意也。今約顯密四句
釋成。是亦一種形勢也 問。第一句華嚴。都
聲聞ハハ。何故第八會中列五百聲聞
乎。又入法界品。身子與六千眷屬
文殊。古答此問二意。一者就實行
二者約權行。初中又有多意。一義云。華嚴
是顯菩薩法・與二乘法異。故就洹明
二縁不同。菩薩即見淨土。聞大法。聲聞
自見穢處。聽受小乘。如人見水餓鬼見火。
是欲二乘故。列之在席也。一義云。
二乘見穢。菩薩觀淨。令菩薩深鄙小乘。增
進大行。乃是化菩薩耳。次身子相見菩薩
事。就事言者。承佛神力。故見。任力即
見。又前明始迷故不見。後表終悟故得
見。如法華遙見其父等云云次就權行
者。内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行。有二義。一
者讃揚大道。二者引諸小行。華嚴本是教
菩薩法。而二乘在座有盲聾。即具前二
。一欲菩薩道高二乘行劣。令菩薩進
大道退取小果。二令小乘人深自鄙
劣捨小求大。故身子與六千眷屬佛神
。得文殊。諮受大法。即是其事也云云
猶可之 問。第二句中。三藏都不
見而三藏教三乘。於中可菩薩所以
中阿含本末經中。彌勒與記別見。何云
藏教不菩薩乎 答。釋二藏中聲聞藏
云。小乘法中。多明二乘。少説菩薩
。如釋論云。三藏中廣爲聲聞種種法
菩薩行。唯中阿含本末經。爲彌勒
記。亦不菩薩行。故知。明菩薩法少。以
少從多名聲聞藏菩薩藏 問。爲
小乘人但應二乘法。何何須菩薩法
 答。佛爲二乘開三乘教。如法華云。一乘
二人得。故知。一佛乘分別説三。故知。
小乘中明三乘也 問。既爲二乘人
三乘法者。何故不菩薩行哉 答。二乘
菩薩道故不行。但知道理
三究竟。故略明佛乘 問。既不菩薩
。何須彌勒記佛果 答。聲聞
必馮師悟道。須三世佛故授彌勒
之可之。意云。三藏教中。雖
菩薩法。不菩薩行。故云不化菩薩。又
縱説菩薩法。爲二乘也。非菩薩。所
以今釋無云云問第三句大品以上法華
爾前諸經。並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於中且
般若。淨名兩經。相望。顯密有不同否 答。
古云。般若佛自顯教密記。淨名菩薩顯教密
化教大化小不佛菩薩也。又般若令
人説大。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淨名大人説
大。顯教菩薩。密化二乘。是故爲
知之 問。華嚴已爲菩薩大法
般若・淨名何故更教菩薩乎 答。古云。菩
薩道根熟有前後。華嚴爲其早成。般若・
淨名化其次熟。又釋論云。華嚴有智菩薩
説。即知。般若・淨名通化大小。又華嚴之座
已得解。於般若・淨名更又進悟也云云
知之 問第四句中。法華顯教聲聞
云。然大品・法華俱同説一乘。一乘有何異
法華顯教。大品密化云乎 答。古云。大品
大乘則劣。法華一乘則勝。今説不然。大品
小明大。法華除小顯大。大無二也。如
者付財及委家業二時即異。而大宅七珍猶
是一也。大品中菩薩作佛。二乘未作佛。法
華中ニハ菩薩二乘並皆成佛。而佛乘不二也
問。若爾者。攝大乘論云。乘有三種。一者小
乘。二者大乘。三者一乘云云一乘最勝何
答。法華正明能乘之人一切作佛。以此爲
勝。不所乘之法有優劣
若言第一名三乘等者 師云。今釋約理明
通義。亦就教有通教。諦・縁・度三教幷通
故。今略之也
釋論云般若不屬等者 彼論四十五卷
見。共般若但爲菩薩其實事法也。二乘
見聞故云共。但屬菩薩義非相違也。雖
法華勝般若劣義邊且寄付屬。遊意釋之也。
大品經披見。中間囑累品二十二卷第六十
六品也。分明付囑阿難終囑累般若付
囑聲聞見。私案彌相叶者歟 問。法華遊意。
般若祕密故囑二乘云。爾者今相違云
何 答。私案云。但屬菩薩論文經第三卷
釋所也。知。必非屬累品意。唯總般若
説所今證
在經何故勸三乘等者 大品經第三云。善
男善女人。欲聲聞地。亦當應聞般若波
羅密。持誦讀正憶念如説修行云云
辟支佛地覩菩薩地下説相。全同聲聞地。應

答般若有二種等者 此意釋論四十一釋
前經文處見 問。詳答意。摩訶般若不屬
二乘。非二乘所學爲言摩訶般若者則觀照
般若歟。尋肇公般若無知論。云般若虛玄
者。蓋是三乘之宗極也此文則分明觀照
惠體通三乘釋。爾者宗家今釋與肇公論
義不相順。如何會通乎 答。師云。彼
此兩釋一結不違。何者。觀照般若有二種
一者直云般若。二者謂摩訶般若。此云
。是導成萬行六度中般若波羅密也。此
摩訶事。導引萬行上菩提果
故也。此摩訶般若。局菩薩二乘。若契
實相實智觀照般若取時。三乘等可此。
若爾者。肇公約空惠。今據大惠。融曾無
。可云云問。實相般若。三乘俱學
之。約此門者。則可通教乎 答。師云。
爾。若約所觀理同。般若名三乘通教者。
何故涅槃經三乘通教。彼經中。
三乘所觀同故。又他三乘各別而學
般若故。云三乘通教。今意不爾。大品中。明
三乘同觀實相意。是密化一乘也。因同故
果一。故既是密説一乘也。寧可三乘
通教乎 大品呵二乘爲癡狗者。彼經第十
五云。須菩提。譬如狗不大家食。反
作務者索。是須菩提。當來世。善男子
善女人。棄深般若波羅密。而攀枝葉。取
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爲菩薩魔事
古引此文今釋云云
淨名貶聲聞敗根者 彼不思義品。大
迦葉。自身子。作是語見。略述云。
維摩經中。大迦葉言。塵勞之儔爲如來種
我等不復堪任發心。譬如根敗之士。其於
五欲復利。聲聞諸結斷者亦爾云云
而天親之論釋法華初分有七處佛性之文
等者 七處佛性者。古來難義末學未決也。
今且任古一義。師義同之。第一文者。論釋
方便品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文云。
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義故
如來藏者。佛性也 第二文者論釋方便品
四師知見中云。二者同義。以聲聞辟支佛
佛法身平等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更無
差別第三文者。論解三平等中。釋
塔品身平等二者身平等。多寶如來。已
入涅槃後示現身。自身・他身・法身平等・無
差別故。如是三種。無煩惱人。保慢之心。
彼此身所作差別。以彼此佛性法
身悉平等第四文者。論釋乘平等中
云。菩薩授記者。如不經品示現應知。禮拜
讃嘆。言我不。汝等皆當作佛者。
諸衆生皆有佛性第五文者。論釋
壽量品成大菩提無上中云。三者法・佛・菩
提。謂如來藏淸淨涅槃。常恒不變故。如經如
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云云第六文者。論
勝妙力無上中。解法師品持力云。法力
者。如經應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者。
持此經。得佛性水。成阿耨菩提第七文
者。論釋勝妙力無上中。解修行力護難力
云。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言法界者。名
法性。彼法性者。名爲一切諸佛菩薩平等
法身故云云是釋觀音品是二人福正等無
也。應已上 問。如者。法華
論七處佛性文。通前後兩段。今何故法花初
七處佛性云乎 答。師云。是有深意
且一意。凡一乘開釋大宗。明因平等故果無
異。其因者。今意則正因佛性取也。三乘皆
一佛性。故終成一果。一乘旨如此。而如
是因業法門正在法華前段。是以彼章。所
謂佛性文並證成前段同一性旨。故釋
分有七處佛性等云也云云私云。前段乘
權乘實。後段身權身實云 亦三攝法門時。
前段攝異歸同。後分攝因歸果等云。並先
義相應歟。但可云云
學大乘者名方廣等者 大論第一云。方廣
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如
兎角龜毛常無云云師云。方廣通大小。小
乘方廣從一説部中論疏
記見
大乘方廣般若
學人也。今出大乘方廣。方廣稱大乘爲正也
云云
或言一體等者 師云。一體者。開善義也
開善寺智
藏法師也
又按苽二諦云莊嚴寺謠法師歟。私云。
苽水沈相無眞諦云。苽
水浮相有
俗諦云也
二諦者。龍光義也龍光寺
雲法師
又云。訓義
鼠嘍栗二諦云鼠嘍栗内空虛ナルヲ眞諦云。外皮存
セルヲ俗諦云。空内虛執。有外相取也
二不成復喪眞俗也者 師云。立二不
成者。龍光眞俗二諦義不爲言復喪
者。開善眞俗一體義不立意也。何者既
一體。何有眞俗乎。故云復喪眞俗
云云問。開善二諦一體。凡有三義。一眞爲
體。二俗爲體。三二諦互指爲體。今當段指
何一體乎 答。准古義彼正義。斥眞諦
爲體義爲言已上破
邪章
顯正第二等者 已下今當抄之
有大徳比丘名龍樹菩薩等者 古云。中論
序疏云。龍樹依梵音。應那伽馥力叉
伽者龍也。馥力者樹也。智度論云。龍童龍
磨者龍也。馥力叉者。樹通名也。別名阿周那
此間梨李樹等又云。龍樹是何位之人
 答。聖迹無方。高下未測。僅依經傳
其淺深。叡公言。功格十地。道摸補處。是
學人。匡山遠法師云。名貫通位。徳
三忍信順
無生
亦十地高位也。依楞伽經。住
觀喜地云。釋此語不同也。舊云。龍樹是初
地人。關内姚道安學智度論云。此是龍樹
衆生初地而實是十地人也云云
云。龍樹菩薩。實久成如來也。摩訶衍論。名
龍樹妙雲相如來。内證雖爾。爲衆生引
。迹示無方淺則。不一准。若爾者。楞
伽住初地。必不會融者歟云云
往生安養國者 師云。此有二義。一者付
所化。二者約龍樹云云
七百年間有一比丘等者 古云。問。於龍樹
出世。有異説乎 答。有異説。一者西明師
唯識梵。引三藏解。佛滅後二百年有大菩
。名曰。二者大原三藏曰。龍樹滅後
三百年出南天。三者大乘玄曰。龍樹菩薩出
五百年。四者叡師序・幷百論序疏・大論疏等。
同云五百三十年出世。五者智論説。六百年。
群家論。曰六百年出世。六者摩那經。七
百歳。如今所引。七者祕密曼荼羅付法傳第
一云。如來掩化之後八百年中。有一大士
龍樹云云已上七箇異説見。更又有
。匡山惠遠師。接九百運釋。宗家引之。則
龍樹九百年出世義釋。中論梵釋
燃正法炬等者 宗家釋云。燃正法顯正。滅
邪見破邪云云
尋大小等者 師云。此有二義。一義云摩耶
經小乘經。楞伽大乘經也。故云大小二經
云云一義。前二經俱大乘經也。更有龍樹
小乘經。故云大小二經。小經可
答僧叡昔在什公門下等者 古云。謂以
究竟論。出三種證。一者引叡師中論
序大小對歎之説。二者以龍樹諸國所
故。三者羅什聞此論小執。今即第一。
中論序
其論序云夫栢梁等者 古引序疏云。栢梁
者。漢武帝臺名也。外書釋此自有二家。一
云。以栢木梁。故云栢梁。此臺初成。栢
木香氣流數十里。元帝以栢梁柘館。以
此詳之。應是栢木之梁。又云。梁有百數。故
百梁。茅茨仄陋者。茨言次。撰次於茅。故
稱爲茨。仄者。長安扁鵲舍。但有一邊。故稱
仄陋。陋猶隘義也。又栢梁大臺即法花
長者大宅。茅茨仄陋其猶門外草庵。叡師一
言含内外兩事
覩斯論下 第二合譬
鄙倍者 出論語。鄙猶鄙惡。倍是倍戾
云。鄙甚云倍歟
又如前云等者 古云。問。指何文又如
前云乎 答。中論序曰。玆天竺諸國敢預
之流。無味斯論以爲喉衿。今指
此詞如前云也。二秦弘始七年。天竺刹
利汎舶至長安。指於若什公若刹利之舊昔
前云。謂如シト前人云之。非
段前後而言前云
方八千里者者 准古義西域記。五天竺
周九萬餘里。今八千里者。且取龍樹向化分
爲言
取意
無相佛者 師云。無相好佛意也
委誠者 廣云上平聲
支韻
委委化
化義
玉曰。曲也屬
也。廣釋叶歟
又羅什本執小乘等者 什師傳云。沙勒國。
莎車王之子兄弟二人。捨國入道歟。兄字
須梨耶跋陀。弟字須梨耶蘇摩。同師沙勒羅
。羅漢亦名蘇摩。什亦學事。既爲同學云云
知之。莎車即王子之名非。可王名。又丘
慈・沙勒同國異名歟。可之。百論序疏云。
什本小乘學。而丘慈王子。名莎車。是大乘
學。二人深相欽味。但恨學業不同不
。王子欲什公。故一時來宿其並房。高
聲誦阿耨逹經。明色空乃至一切法空數重
問答
王子因授中百二論什。什大重云云
以此詳之等者 古云。上擧三證已。今總結
也 問。此三證並對小乘勝。何必於
乘中究竟。而非偏空乎 答。偏空但是
小乘。若於大乘本無淺深。何此論獨爲淺。
又於大乘中淺者。是餘師難也。雖然今
究竟無餘之説者。總顯
統群生之靈府者 無照釋曰。實惟河深水
之靈府。注曰。廣大利物曰靈。深不見爲
府。允堪引俗曰。如人藏府深不見曰
還同儒墨等者 古云。文選注曰。孔謂孔子
也。墨謂翟墨也。此二人俱仁義爲先。是非決
斷爲本今既墮是非。故云還同儒墨。即九
流中儒墨是也。墨翟緩季之弟也。莊子見」
答二是生乎夢虎等者 師云。夢虎空花者。
梁武立此義。則悟不生死妄法義也。成
七地少頓悟義。源出智論譬也
命篇 允堪曰。命名也。元照曰。命謂召也。莊
子疏序曰。篇以編簡云云
正觀論云大聖説空法等者 彼見。説
相待。亦是破於空見云云師云。所不
化者。則還化義也。應云云疏云。不化者
即大化文
生老病死等者 古云。稻芋經云。五陰始起
故名爲生。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懷故
名爲死。追感往事言聲哀戚スルヲ名爲憂。若
事來逼身是名爲苦。追思相續故名爲悲。
煩惱纏縛故名爲惱。若依十地經者。死別
離時。愚人貪著心熱名憂。發聲啼哭名悲。
五根相對爲苦。意根相對憂苦轉深爲
故法華云 方便品
令離諸著等者 宗家引法花論云。著有
。一者著界。即著三界也。二者著地謂從
初禪。至非非想及滅盡定也。三者著分。
謂在家分出家分。在家分者。謂著己同類
種種業及邪見故。著出家分者。著名聞
利養。種種煩惱諸覺故也。四者著乘。謂著
小乘及大乘
淨名云不著世間等者 彼經佛國品。寶積
長者以數偈如來。偈五門。今引
五空有門嘆中空門嘆文委細如
疏釋
四依開士者 玄應曰。謂法開導之士
云云私云。涅槃經云。四依出世如佛者。是
古佛故也
四依出世爲如佛等者 訓義云。大乘玄第
曰。問曰。前言四依正説。莫
妄説者。何等是四依。答。四依者有二種。法
四依者。依法不人。依義不語。依
識。依了義不了義。人四依者。
小乘。五方便爲第一依。須陀洹斯陀含
第二依。阿那含爲第三依。阿羅漢爲
四依。若依大乘。地前四十心具煩惱性
第一依。從初地六地第二依。七八九
第三依。第十地爲第四依。今是後四依
無住無著爲經論大宗者 大品經第一云。
如來無所住心名爲如來。如來不住有爲
。亦不無爲性。菩薩摩訶薩。亦應
。如如來於一切法。非住非不住
問此論名爲正觀等者 問。此中一問答始
終。並就中論題號爾者是釋名科云乎
 答。師云。是就顯正科。廣欲正義。取
今寄正觀論名體用等正。非是釋名章
釋名別下章見云云
答天無兩日等者 禮記曰。天無二日。土無
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
史記此説見曾子及喪服四
制亦有此語
理唯一正者 師云。理者則正義也。聖謂聖
正者則此意同云云
花嚴云文殊等者 彼經第六。賢首菩薩答
文殊問偈文也
但欲出處衆生等者 古引涅槃疏嘉祥
則辨涅槃出處及以肇論涅槃者。
蓋是出處之異名。應物之假號也釋。成今釋
師云。出處者。令生死涅槃謂也
云云古不同歟
一者體正等者 師云。體正所表理體能表
教門名用正云云
答如因縁假有等者 師云。此文釋用正
初方言。何者。所離皆云定有定無故也
答像末者 師云。此文二義。一者像則末。望
正法故。一者像與末二時取也。像似義。末
微義也云云
但正有三種等者 師云。三種正中。初二並
用正。第三絕待方是體正也。序疏云。對
斷常之偏中。此是對偏中。盡偏中。立
中名偏病故。名盡偏中。又一意。只
偏病盡於中問。且就用正
。對偏中與盡偏中何異乎 答。序疏云。
盡偏中者。蓋是洗淨斷常故。强名爲中。雖
於偏而有於中。如經云。衆生起見。凡
三種。一斷。二常。三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偏辨中者。此約所詮之理。對破偏病故。
名爲師云。對偏盡偏者。猶始終名。初
直對偏明中道。計稱對偏中。漸禀對治教
盡偏執者。則是盡偏中也云云
義與序疏釋同異思之。疏釋難明。可

觀論亦爾者 私云。對偏觀・盡偏觀云云
大品經云十九卷時
不轉品
雖生死道等者 師云。今
經論相資義。先辨由漸諸法無所
。其故諸法無所有如此有。如此有故縁
前有經論相資義爲言今意如此。本文中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者 是練磨始行菩薩。
衆生無邊誓願度願。欲退沒文也。練磨
意衆生若實アルナラハ誠以可度。衆生本來不可
得也。何有度。如此勸菩薩退也 
 問。衆生本來不可得。約縁宛然。前度衆
生亦如前。可退心哉。云何 答。師云。
實有因縁度衆生難易頗顯。所以進退之
義亦成也應云云
所言經通等者 准古抄。適化無方陶誘非
則今通意云云
經以二智論以二惠等者 問。二智二惠有
何別乎 答。釋論曰。般若不佛。亦不
二乘。但屬菩薩。菩薩即道惠道種慧。佛具
一切智一切種智祖師云。通而言之。即智
慧。指慧爲智。體無異也。別約因果各
者。論云。因者名般若。果反名薩般若。薩
般若名一切智。即智。般若名之爲惠。惠名
既劣立在因中。智則決了故居果地云云
故法花明今昔等者 師云。今者法花。昔者
花嚴也
次會四句爲二句者 師云。所言二句者。一
一句。一所一句也
次泯一句等者 師云。上二句合爲一能所
一句
中論燃可燃品云等者 彼品偈文今所引全
同。長行云。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本因待
是決定則無二事。如可燃而成燃。還
於燃而成可燃。是則二俱無定。無定故
不可得云云同疏六云。若法也因也有待成
者。燃法待可燃成也。是法還成待者。是燃
法還成可燃家待也。今則無因待者。破
燃爲燃因。若自有可燃體不於燃。可燃
燃作因耳。今可燃不自有。待燃方有。
何能爲燃作因耶。故云。今則無因待也。亦
無所成法者。此破燃也。若有可燃爲燃因
燃因之而得成。既無可燃爲燃因。云何燃
之而得成。故云亦無所成法
云。准初文。論破成待竟。次破待成
。初偈正破。次偈釋破。又初偈都無破。次偈
硏竅破。今略引初偈也。應云云言燃
可燃者 古云。燒薪之用。名之爲燃。薪
更燃之義。名爲可燃云云
次別明造論縁起者 問。所縁起者。三
論俱可之乎。云何 答。師云。文相正明
中論縁起然若依傍破内迷義者。
百論亦可之故。下文出二十部竟。龍樹
提婆爲是等故造論破執等云也若依
申傍破義者。約傍破邊。十二門論亦可
云云
如來爲失道故等者除如
來於
迷經者。末於也。所
以下釋云根本失・枝末失也。今爲論縁起
者。二於中末於云云問。所云迷經縁者。偏
内學乎。如何 答。師云。可内學故。
下迷經者。則二十部乃至五百部也爲言問。
若爾者。提婆所破九十六種外人。非枝末於
乎 答。師云。九十六術者。先徳異義也。或
本於。或末於等云云縱末於非迷經。不
佛教故也云云
如來二月十五日等者 西域記曰。夏安居
初十五日也大迦葉波揚偈曰。善哉諦
聽。阿難聞持如來稱歎。集兩三盡素呾
覽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摩藏。優婆離持
律。明究衆所知識。集毘奈耶藏。兩三月悉
三藏
於王舍城等者 准古抄。結集所有異説。眞
諦三藏云七葉巖。集法藏傳云伽尸城
西域記云。迦蘭陀竹園西南行五六里
南山之キタ陰。大竹林中有大石室。大迦葉波
結集之所云云此三説不同也 今王舍城等
者。依智度論説也。王舍城賓鉢羅窟也。賓
鉢羅窟崛山トハ處相隣。智論擧總山
。古抄明結集相。大有四門。一集藏縁起。
二集藏處取三集藏儀軌。四集藏次第。第一
縁起中有三意。一覩佛涅槃聖凡嗟嘆。二
念結集令法久住。三召聖賢集三藏
云云思念結集者。有三意。一爲付屬。佛本
付屬。令使結集傳於末代益衆生
智論第二見付囑
者。付迦葉
二止諸惡比丘自慶得脱。三
外道謗命聖賢。經論中廣説。繁故略
之。第二集藏處
第三集藏儀軌者
古云。釋論第一云。優婆離白已𢿋身衣服
大徳比丘頭面作禮。作禮已上高座
而坐彼象前。裝扇迦葉退坐已而問優婆
。隨問答集毘奈耶竟。於是長老優婆離。
扇從高座下。向諸大徳比丘禮。作
禮已還復本座。阿難亦爾。今傳法者。以
軌。十誦五十五云。集一法竟。迦葉次第
五百比丘。言爾不。各答言爾。即作白二
羯磨唱斷。初一既爾。餘下並然等云云毘尼
迦葉對優婆離集。二藏迦葉對阿難
十誦
律説
第四次第者。依開宗記三義。一
常途次第。先經。次律。後論也。二依五分
律・善見*律等。先律。次經。後論也。三勝劣
次第。先論。次經。後律也。對法詮惠。種智之
能證心因惠而起。戒伏身語。由定能防故
也。第二義先律等者。有四義。一約法住。比
丘住持佛法故。二依起行。戒行居首故。三
者依制異。毘尼佛獨制。勝餘二藏。四約
。戒被内衆故。第一先經等者。亦有四義
一説次第。二所化次第。三結集次第。智度
論等見。四者本末次第。經根本。戒慧依經次
第起也。所化次第者。婆沙第一見。未
ニハ經。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教戒
已成就者。爲解脱論化云云
一上座部謂迦葉等者 師云。迦葉有六人
𣵀槃
疏見
一優樓頻螺迦葉。二那提迦葉。三迦耶
迦葉。四十力迦葉。五菩薩迦葉童子。六摩訶
迦葉。今第六摩訶迦葉也
迦葉
ヨリ
ナル&T069222;
ナルコト
陳如ヨリ
一夏者 右點師點
也。左點古抄見。古抄云。此釋意雖迦葉
尚爲上座。陳如一夏。而殊以迦葉上座
者。爲佛付屬故歎爲上座云云
爲佛以法付屬迦葉者 師云。眞諦三藏云。
付屬迦葉者。菩薩迦葉也。今釋分明摩訶迦
葉見。餘師釋多同此義云云但設子食者
師云。是名常施食云云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等者 問。今釋云
百人。所引智論云千人。如何相違乎 答。
漢朝衆師並四分律所判。大迦葉。本倶
五百人大羅漢。結集三藏竟時。富那奢云
者。更與五百羅漢。來至迦葉集藏處。欲
法藏。更爲其重集三藏。故本迦葉五百。與
後富那奢五百合有千人。則智論所説也。
本迦葉所領者。唯有五百人。應云云
即界外大衆等者 師云。此界外者。云
窟外
二者已羯磨竟故等者 四分律云。大迦葉
即作白。大徳僧聽。諸比丘爲僧所差。若僧
時到僧忍聽。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論法毘
三藏中
且一藏
白如是。作白已倶往比舍離。諸比
比從比舍離王舍城。時大迦葉知僧事
即作白。大徳僧聽。若僧時到僧忍聽。今集法
比丘白如是。時阿難即從座起。偏露右肩
右膝著地。白大迦葉言。我親從佛憶持佛
云云有師云。此界内界外者。作法界。自然
界無羯磨故也云云有師云。結集始終總
三種單白。一差住舍城單白。二住
集單白。三問優婆離毘尼。四婆離
答。五問阿難二藏。六阿難答云云四分
本説
但設千人食者 師云。是名常施食
云云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等者 天親部執
眞諦
云。過百年後更十六年。有大國。名
波多梨弗多羅。王名阿輸柯即阿育
王也
閻浮
。有大白一天下。是時大衆破散。破
散大衆凡有四種。一大國衆。二外道。三聲聞
衆。四大徳衆。此四大衆共説外道所立五種
因縁五種因縁者。如彼偈説。餘人染汚衣
云云擇此五處分成西部。一大衆部。
二上坐弟子部異部宗輪論述記第一
恩云。異部宗輪論者。佛圓寂後四百年許。説
一切有部世友菩薩之所作也 ○昔江表陳
代。三藏家依已譯玆本。名部執異論
貝葉。校彼所翻詞。或爽於梵文理。有
本義。今我親教三藏法師玄奘。以大唐
朔二年七月十四日。於玉花宮慶福殿。重譯
斯本。基日隨翻受旨。編爲述記十卷
云云此釋。云天親部執論者大誤歟。若
異説者。可本文。四分律抄批第一引
宗輪論玄奘部執論
同本異譯
四衆共議大天五事
同。分成兩部。一大衆部。二上座部。言四衆
者。一龍象衆律師
衆也
二邊鄙衆大天
衆也
三多聞衆經師
衆也
四大徳衆論師衆也
云云
三逆罪者 古抄云。然此大天未出家前。
是商主兒。名摩訶提婆。此翻大天。姓拘尸
柯。其父博易往餘國。留兒在家。年至
二十。其兒端正。母懐愛染。密爲方便
私通。遂經六年是母。後雖覺。愛
心不捨。其父從他國還。大得財物將欲
舍。母聞夫還此事。即取毒藥
故父。大天持藥逢路殺之。將財物
母共活。通母既久。耻人所知。將母逃
隱波吒梨國。遇逢本國曾所供養羅漢苾
。復恐彰露因遂殺之。復見其母餘私
通。復害其母。造三逆罪。深生憂悔。欲
滅罪。因即出家。其既聰明未久便能誦持三
。有愚迷者其受學。遂有徒衆云云
一餘人染汚衣者提婆不淨出等者 
云。自稱已得阿羅漢果。阿育王聞數請入
宮恭敬供養。王妃遂與大天私通。稱羅漢
反説經律非犯犯。犯非犯。後於
夢漏失不淨。而令弟子汚衣。弟
子白言。煩惱盡。何容此事。彼云。漏夫略有
二種。一者煩惱。羅漢已無。二者不淨。羅漢
免。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等耶。然我
漏失爲魔嬈故。汝不怪。此意説云。身中
不淨如涕唾。爲魔嬈故即漏失。眞諦叙
云。此是魔女欲我故。而以不淨我衣
耳。又自作經云。佛語諸比丘。魔王天女毀
無學人。故以不淨汚其衣已上第
一事也
故分二部者 師云。所言二部者。上座・大
衆。但虚實中。不何大衆・何上座。可
已下二部
亦同
二云無明等者 *古云。又欲諸弟子親
。次第記四沙門果。謂化諸弟子。或云
已得須陀洹。弟子自疑得。問師言。阿羅
漢等者。應證知。如何我等都不自知
耶。彼言。羅漢亦有無知。無知有兩。一者染
汚。羅漢已無。二者不染。羅漢猶有。眞諦云。
彼答弟子言。羅漢猶有無明心。故不
自知。乃自作經云。佛告諸比丘。阿羅漢猶
無明心。不自得已上第
二事也
三者疑等者 *古云。説諸弟子得須陀洹
。亦自疑得。復問云。曾聞。聖者已
疑惑。於四聖諦疑心。四諦三寶
猶懐疑。彼答云羅漢亦有疑惑。疑惑有兩。
一者隨眠性疑。羅漢已無。二者處非處疑。羅
漢猶有。述曰。稱理名處。不理者名爲
。於諸稱理不理事。猶豫不決名
處非處疑也。又自作經云。佛語諸比丘。須
陀洹人於四諦猶有疑心已上第
三事也
四他度等者 *古云。弟子又云。我是羅漢ナラハ
自證知。如何由師之倚度。都無現智能
自證知。彼云。羅漢有他度。舍利弗・目連
之通第一。佛若説彼不自知。況汝鈍根。
要由他度而能自了。眞諦云。彼答云。亦有
聖人依他斷疑。又自作經云。佛語比丘。聖
亦依他斷疑已上第
四事也
五聖道言所顯等者 *古云。彼大天雖
衆惡善根。後於中夜自思惟重罪
何處諸劇苦。憂惶所逼高聲唱言。
苦哉苦哉。弟子聞之尋白大師。若言所作
已辯何故唱苦。彼答云。我呼聖道。謂諸聖
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終不現起。眞諦云。
彼言。我年既老。心力劣弱。人觀之時。若不
口説觀心不成。又自作經云。佛語諸比丘
聖道亦有言所顯者已上第
五事也
又云。眞諦云。
波羅提木叉戒後。復更足一偈云。餘人
染汚衣。無明疑他度。聖道言所顯。是諸佛
聖教。爾時衆中。有學無學聲聞持戒修靜
慮者。聞彼所説彼頌言。上三句同前。
第四句云。是汝誑言非佛教。於是竟ヨモスカラ
鬪諍紛紜。乃至終朝城中士庶乃至國王來
自和諍僻。用律文。行籌下諍。用多人語
賢聖衆中。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内。耆
年雖少而衆多。遂分二部。一上坐部。二大
衆部。王聞既瞋逆諸聖衆。於恒河中載以
破船。中流墜溺。聖衆乘空并攝同見不
通者。西北而去住迦濕彌羅國。王聞悔謝。
論中説。部執疏却請本國云云古又
眞諦部執疏云。大衆部者。本梵語摩訶
僧祇此翻大衆。是初結集時。婆師波所
界外大衆還。是此徒黨。自爲一部。存
故稱大衆部。二上座弟子部者。本梵音
梯毘梨。而翻爲上坐弟子部。即結集時。
迦葉所教授界内諸羅漢。相傳承習。並迦葉
等弟子。故稱上座弟子部云云師云。明
部縁起。部執論・宗輪論・羅什十八部論・文
殊問經・舍利弗問經等異説不同。今當玄所
出者。專是部執論意也。應云云
時衆諍此五義等者 古云。問。於二十部中
一説部。出世説部。灰山住部。多聞部。支提山
北山部之執義。云阿羅漢多他以不淨
汚其衣。阿羅漢多有無知。有疑惑。有
。聖道亦爲言所顯。多聞分別部同之。故
知。大衆部之支流八部。皆同説同執。復上坐
部中雪山部。法護部。善藏部。執義是同
問此二部等者 打集問云。下分別執
計如出世説部𣵀槃眞實。今何總如是定
耶。當生答云。今論約根本歟。私案云。大衆
部本末大宗皆假爲本歟。少少異義今大別
云云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三部等者 師
云。上標云或二部・或五部或十八部等。上
來釋二部竟。已下解十八部及二十部也。
夫十八部者。則合論上座大衆支流。就之大
衆支流有四破。加根本五破也。上座部支
流有七破。加根本八破也。文明之。今
又出三部者。大衆部中第一破也云云部執
論云。第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三部。一
一説部。二出世説部。三灰山部云云灰山住部。
十八部論
窟居部。宗輪論名鷄胤
見。具云異部宗輪論
又文殊問經下卷分別
部品云。於此百歲内。出一部。名執一語言
。所執與僧祇同故云一也。於百歲内。從
執一語言部復出一部。名出世間語言。於
百歲内。從出世間語言中一部。名性物
梨伽部主
名也
問。部執論等並云二百歲中。文
殊問經何云於此百歲内乎 答。師云。文殊
問經於此百歲者。指第二百年。對彼第一
百年故。云於此等也 問。此中此部以
乘經三藏。依時人有信・不信二部
云云此部者何部乎・信・不信故成二部者何
部乎 答。師云。此部者大衆部也。成二部者。
大衆部三部中二部也。三部中。除何者可
灰山住部。二部中。何信不信者。一説部
大乘。出世説部不大可云也云云
者少少云大者。大衆部。不大者。上坐

言三部等者 釋大衆中三部云云此義難
明故再三明師。終師義如上抄。古抄引
諦疏云。第二百年。大衆部併度行央掘多羅
國。此國在王舍城北。此部引華嚴・涅槃・勝
鬘經・維摩經・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於此部
。有此經者。有此經。乃至由
此遂分出三部云云此釋今解大同。既
此部中。有此經。有此經等。無
諍信不信者。大衆部中在之見歟。若爾者。
師義彌良矣。但思之。古云問。言時人有
。有信者故。成二部者。須三部
何云二部乎。答。灰山部依毘曇起。今
大乘經信不信。但出一説出世二部。故
且言二部後時勘之師義全同也。不信
者上座部者。卒爾料簡也。非義至極
一説部等者 眞諦云。言一切法無有實
同是一名。名即是説。故言一説部
云。文殊問經。名一語言部師云。説
死涅槃皆一假名。故云一説云云此説義眞
諦釋異也。眞諦釋意ナラハ出世説説義云何
三灰山部部等者 今當段釋眞諦解全同
也。此部名。慈恩云。梵云憍矩服部。此婆羅
門姓也。此云鶏胤。上古有仙。貪欲所逼。遂
一鶏。後所生族因名鶏胤。婆羅門中仙
人種姓也。文殊問經云。律主姓也。是上名
眞諦法師灰山住部。此言非也。文殊
問經云。從出世間語言一部。名高狗梨
是律主
姓也
其執毘曇是實等者 古云。此部云經律二
藏是佛方便教非眞實教。唯此毘曇藏是眞
實教。經是佛説ナレ&MT01302;他説法。即是撥
經。故知。經亦非佛眞實説。唯令正理。即
是實義。阿毘曇解諸義趣。故知。毘曇即是佛
眞實説云云 眞諦釋
意也
故彼引經偈云等者 希有因縁經文也
問。此文如何經律爲權論實説乎 答。
云。此文一向説論所明實義也。明論眞
實旨者。經律爲權義自顯也 同。既是經文
也。何説論事乎 答。師云。此論云經歟。如
法相阿毘曇等云云云
至二百年中等者 部執論云。於此第二百
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一部。名得多聞部
宗輪論十八
部論同
文殊問經云。於百歳内。從高狗梨
一部。名多聞於律主
有多
抄批引眞諦疏
曰。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多聞部者。佛在
世時。有一阿羅漢。名祠皮衣。昔作仙人。被
樹皮衣。以天故。後出家已隨佛説法。皆
能誦持。佛未涅槃遂住雪山坐禪云云
多聞部者。諸解并從徳爲言見。師云。多聞
大衆部四破中第二破也
於二百年中名多聞分別部等者 部執論云。
次後於此第二百年。大衆部中又出一部
分別説部宗輪論云。次後於此第二百
。大衆部中更出一部。名説假部十八部
論云。又於此一百年中。摩訶僧祇部中復出
異部。名施説論抄批同宗輪論。文殊問
經。略無此部。古云。眞諦疏中名分別部。大
迦旃佛在世作論分別解説佛滅後二百年
中。大迦旃延從阿耨達池摩訶陀國。來
至大衆部中。分別三藏聖教。明此是佛假
名説。此是眞實説。此是眞諦。此是俗諦。此是
因果。大衆部中。有受迦旃延所説。各
一部。名分別説部。分別説部。即大迦旃
延弟子。前多聞部者。以所聞先所聞
故。稱多聞部。今分別部者。還分別先所聞
更廣聞云云慈恩疏曰。此部所説。世出世
法中皆有少假。至下當知。非一向假故不
一説部非世出世法一切皆實。故不
説出世部云云又云。此部即大迦多衍那弟
子所弘通師云。此中大迦旃延者。在世
迦旃延也。非八犍度論主迦旃延云云
八部論云。施設足論者。六足論中施設足論
云云曰。三百二百異本古本見。但諸
論同二百。思
於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大天等者 師云。
已下釋大衆部四破中第四破。若加根本
第五破也。部執論云。此第二百年滿
一外道。名曰大天。於大衆部中出家。獨
山間説大衆部五種執異。自分成
。一支提山部。二北山部。如是大衆部四破
五破合成七部云云十八部論云。又二百年
中。摩訶提婆外道出家住支提山。於摩訶僧
祇中。復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波
羅施羅。三名欝多羅施羅。如是摩訶僧祇
中分成九部云云文殊問經云。於百歳中
多聞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
主居處也
歳内。從只底舸一部。名東山亦律主所
居之所也
百歳内。從東山一部。名北山亦律主所
居之處也
摩訶僧祇部七部。及本僧祇是爲
八部 已上部執成七部云。成八部論成
云。文殊成八部云。三説各異也
但部
執合成七。除根本歟。若爾者文殊同。
而五破言難思。宗輪論云。第二百年滿時有
一出家外道。捨邪歸正。亦名大天。大衆部
中出家受具。多聞精進居制多山。彼部僧
重詳五事。因玆諍分爲三部。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部。三北山住部。如是大衆部四破或
五破。本末別説合成九部云云私云。先所
引舊家三説並不同也。見後新家宗輪論義
第四破或五
三部。故都合大衆有九部
員數同十八部論。但名言不同也。慈恩法
師疏云。第二百年滿者。以前諸部但第二
百年内分未滿二百年。今此正二百年分部
故云滿時。即大衆部中末後諍也。外道中
形同俗。有出家。今是出家人故云。出
家外道。捨外道邪教。歸如來正法。亦名
。前第一百年時有大天。皆比丘爲乖詳之
。今此同前名故稱爲亦。婆沙所説是前
大天。制多者。即先人云支提訛也。此云
。即安置聖靈之廟處也。此山多有諸制
。故因立名。大天所住制多山。制多山
西西山。既與大天和。因此別住
。亦名爾也制多山北之一山也。此三並
所住名。然舊眞諦法師所翻部執第
四破分ニハ但出二部。一支提。二北山。文殊亦
爾。仍加東山略無西山名。此并譯家謬也
抄批曰。至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曰
。非是前縁造逆大天也。別有一人亦名
大天。於大衆部中出家宗輪言出家受具。而部
執疏言自剃髮賊住
出家
獨處山間。時王敬信三寶。國中多有
。衆人盛供養。佛法大盛。諸外道等無悉復
。既失利養名聞。皆自刺髮入佛法中
家。有聰明者。善達三藏説法教化度人。
出家自在徒衆。眞僞相雜不復可辯。王既
此事。即集大衆問眞僞。愚癡賊住皆
利養刺髮スルヲ出外國。聰明之者猶有
百人。問其由來。佛法皆能通達。既不
王令。別置一處清淨衆。王問
三藏中義。悉能通釋。王不復治。於是諸
部自起鬪諍。或言師雖破戒弟子得戒。或
得戒。或言和上弟子亦得戒。或言
得。如是各引五部諍論紛紜。王爲諸部
鬪諍賊住衆別住一處。大天比丘是賊住
衆主也。大衆部不容故獨處山間。又云。王
聞遂遣聡惠比丘沙汰幾盡。猶餘數百。王復
人再三推問。彼有弟子衆出家。推問
其師。即賊住。因此諍論。或言師若破ナリトモ
餘僧清淨ナレハ自然得戒。薩婆多等悉因此解
師若破戒無戒ナレハ弟子亦無戒。大衆部
此義也。大天即賊住之首。不衆諍。因
而分部。制多山者。佛初生成道轉法輪涅槃
四處。皆有靈廟供養。此山即靈廟也。經名
只底柯。即制多也。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者。
根本説即五度破若除根本即四度破
師云。賊住比丘者。自出家不從師而成
者云也。賊者賊僧戒故。私云。就大衆部
中分部。四破五破者。諸論皆同也。而第四破
或第
或出二部。或出三部不同也。新
三部。仍廣部執釋家誤爲言
下明
則得戒等者 大衆處名支提者。師云。此大
衆者。非大衆部。只衆多云大衆
八部者 則數根本大衆部也。私云。當
段分部專依部執論意見。而上所引部執
云。如是大衆部。四破五破合成七部。此中若
是四破合成七部者。除根本故今釋全
同。五破時應根本。若加根本者。可
合八部。應今八部釋是不
審也
文殊問經結
文則云合成八部。則合論本末。部數今釋
同。但彼經中無部執論所明多聞分別部。而
部執所無東山部。當段釋異也。羅什十
八部論。玄奘宗輪論。大衆部本末合有九部
爲言同九部亦所説各別也。現上所引。應
云云師義云。部執文雖四破五破。合成七
部結文且論支末云云此意者今釋
意符合
以修多羅付阿難等者 師云。三藏共付
難一義。今不爾。此意修多羅三藏中本故
阿難也。阿難傳持正顯故也。此列異世
五師。應知。異世五師者。優婆離屈多取也
末田地付舍那婆斯者 師云。末田地舍那
婆斯同時人見。依此釋舎那婆斯至彼時
猶存歟。富樓那者 師云。上迦葉付毘曇。富
婁那在世人也。今人是滅後人也云云
至三百年分成兩部等者 師云。前大衆部
四破五破。今上座部有七破八破。並例
上。應云云部執論云。上坐弟子部住
若干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少因縁分成
。一説一切有部。亦名説因部。二雪山住
部。亦名上坐弟子部宗輪論云部執
大同
十八
部論云。亦同上。文殊問經云。於百歳内。從
體毘履此云
老宿
十一部。於百歳内。出一部
一切語言經執三世有
一切語言
百歳内。從
一切語言一部。名雪山即律主
居處也
抄批云。
小因縁者。對大衆部分破因縁故曰
也。其大衆部分破縁由。謂外道入此部中
家竟。故佛法其事紛紜然。分成兩部。此是
大因縁也。此部自所弘異。故分成別。非
外縁故云小也。以三藏部。悉有偏*弘
。上坐部偏弘經。薩婆多部偏弘毘曇云云
部執文小因縁者。對之可知。又抄批云
亦説因縁者。此部立義廣出所因故也。文
殊問經。名一切語言。註云。一切可語言
也。其語言者即是説也。又云。二雪山部者。眞
諦云。此部見前紛紜諍。不除不欲。與
遂相隨入雪山往避之。因所住處
故曰也。即是上坐部轉名雪山也。經中乃
至於體毘履外。更數雪山謬也問。此
迦旃延尼子者。上從阿耨達池出旃延同異
云何 答。師云。名同異人也。先之在世迦旃
延也今之滅後人也。是八犍度論主也應
云云此義非歟。二人同名
毘曇但釋經等者 問。毘曇釋經者。佛説毘
曇亦爾耶 答。師云。爾也。九部毘曇則釋
九部經故 四過宣令四過按字彙曰。過者。古
臥切去聲超也度也越也。
又經過之過則平聲。孟子三
其門而不入之類也
三百年從薩婆多出一部等者 此部部執論
今釋同。名可住子弟子部。宗輪論・十八部
論・文殊問經。並名犢子部。而依文殊問經
一説者。犢子部從雪山部出見。餘説並從
薩婆多出見
次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部復出四部等
部執論云。於此第三百年中。從可住子弟子
復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賢乘部。三正量
弟子部。四密林住部宗輪論云。次復於
此第三百年中。犢子部中出四部。一法上
部。二賢冑部。三正量部。四密林部十八部
論云。即此三百年中。犢子部復生異部。一
達摩欝多梨。二名跋陀羅邪尼。三名
。亦言三彌底。四名六城部文殊問經
云。於百歳内。從犢子一部。名法勝
律主
名也
百歳内法勝一部。名律主
名也
百歳内。從賢部一部。名一切所貴
律主爲
人所貴也
百歳内。從一切所貴一部
&T039917;律主
居也
慈恩疏云法上者。律主名。有
法可上名爲法上。或有法出在衆人之上
賢冑者。賢者部主名。冑者苗裔之義。是則
部阿羅漢之苗裔故言賢冑。正量部者。權衡
削定。名之爲量。量無邪謬故言正也。此部
所立甚深義刋定無邪。因稱正量云云
諦云。此四部釋舍利弗阿毘曇義有少者。
經義之。故分異部也云云師云。法尚
者。尚有貴訓。故上其義同。則是四分律同家
也。賢乘者。乘賢故云賢乘。賢冑義意亦同
云云
三百年從薩婆多部復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
今釋大同。宗輪論云。次復於此第三百年
説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化地部
八部論云。即此三百年中。薩婆多中更生
。名彌沙部文殊問經曰。於百歳内。從
&T039917;一部。名大不可棄律主
初生
母棄之於
追尋之。雖墮不死。故云不可棄。亦
能體抄批云。部執云正地部。眞諦云。
婆羅門。名正地。解四韋陀論及外道諸
。爲國之師。後厭世出家得羅漢果。讀
缺關處。皆將韋陀論及毘伽羅論
嚴之。如佛口説義皆具足。其諸弟子有
受其所説。別爲一部。依此羅漢名。故
正地部。在俗爲國師。匡正土境。故名
也。又佛法如地入佛法中。又匡正佛法
道俗皆有正地義。故名正地部新家化地
者。准今正地知。意大同也。經闕説假部
眞諦無西山者。是傳者不同也。又若欲
者。同云八部。故説假即東山部。同無西山

善解四韋陀者 古云。四韋陀者。亦云四毘
。一億爲韋陀。明事火懺悔法。二邪受韋
陀明布施祀祠法。三阿陀韋陀。明一切鬪
戰法。四三魔韋陀。明異國鬪戰法古噵
云。荷力解脱治受善道三摩欲愛阿圍善術
三百年中從正地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文
今釋全同。文殊問亦名法護律主
名也
宗輪名
法藏部。十八部論曰曇無徳部抄批云。次
復於此第三百年。從化地部出一部。名
法密部。基云。是部主名者非也。前大集經
隱密法律主名也。故是法名也。經中名
法護部。註云。眞諦云。法護是人名。此羅漢
是目連弟子云云慈恩云。法藏部主名密。與
藏義意大同。法藏法密二義皆得云云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又出一部等者 部執論
云。於此第三百年中。從説一切有部又出
一部。名歳部。亦名飮光弟子部宗輪
此大同。十八部論云。即此三百年中薩婆多
部中更生異部。名優梨沙。亦名迦葉維
文殊問經云。於百歳内。從法護一部。名
迦葉比律主
姓也
善歳者。抄批云。幼有賢徳美。其
年少而有賢徳故云善歳亦名飮光
者。准知抄批。飮光是迦葉波翻名。此部
主飮光仙人種姓故。亦名飲光。又義云。如
上古仙人。此部主亦有光明。熾盛蔽餘光
現故爲云云前義猶部執文 相叶歟。
慈恩義此相似。幼有賢徳者。今釋七歳得
羅漢同意也古云。私云。勘諸説皆言
歳而今玄文言善藏者。恐文字誤歟。就
今玄據部執論彼同云善歳。此何乖本乎
中論疏記云。善藏部者。梵語蘇婆梨師部。此
善歳。今云善藏同意。謂此師少歳性賢
藏徳。嘉其少有賢行故以立云云慈恩
師尋云。此部主佛在世時人也。何至三百年
猶存乎云云
三百年中從薩婆多部又出一部等者 部
執論云。至第四百年中。從説一切有部
一部。名説度部。亦名説經部。如是上坐
部合成十一部云云宗輪論云。至第四百年
一切有部復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
説轉部。自稱我以慶喜師。如是上坐部
七破或八破本末別説成十一部云云十八
部云。於四百年中。薩婆多更生異部。名
迦蘭多。亦名修多羅論。如是上座部中。分
十二部。一上坐部。二雪山云云文殊問經
云。於百歳内迦葉一部。名修妬路
律主執修妬
路義
三論玄義鈔卷中
願以書寫力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
生 皆共成惠炬
應永二十三年丙申五月二十五日。於奈良
東大寺邊域駈筆訖云云
イ本ニアリ
トマルヘキ宿ヲハ月ニアヲカレテ明
月ノ道行ノ旅人
享保第二十廛舍乙卯初夏十有一日。於
三神里桂嶺端寮南窓之下寫斯卷訖。
善本。後賢加補而已 義禪房榮慶
頓首
浮ブベキ便リトモナレ水莖問フ人
ノ無キ身ナリトモ
三論玄義鈔卷中終

三論玄義鈔卷下
謂五陰從此世度至從世等者 部執論云。
説度部此執義本。陰從前世後世。若離
聖道諸陰不滅。陰有本末宗輪論云。其
經量部本宗同義。何説諦蘊前世
後世。立説轉名聖道蘊相滅。有
一味蘊慈恩疏云。經量部説
蘊從前世轉至後世。後有實法我生。能從
前世轉至後世。向此爲常故。轉爲體無常
相續住轉内法外法耶。非聖道
蘊永滅。有漏六行不煩惱。但名
故。有根邊蘊一味蘊者。即無始來展轉
和合一味而轉。即細意識根本故漏爲根。由
此根故有五蘊起。即同諸五蘊。然一味蘊
是根本。故不言過。其餘所又説五蘊之
。是未起故名根邊蘊又云。亦名説轉
者。此師説有種子。唯一種子現在相續
後世度云説轉云云師云。准知新家解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Next]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