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疏文義要 (No. 2299_ 珍海撰 ) in Vol. 70

[First] [Prev+100] [Prev]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者。應是放光。望外國光讃有十萬偈者。便
是中品也
 今且加推度。以顯前義。叡師四部。應
 於智論三部。更初説般若今所擧十萬偈
 經。應是依第百卷説等之歟。然六十
 七卷。以光讃上品者。且爲部類大
 小三品且於三中光讃爲上品上品
 即大品謂也。又且於付財教中。出不
 入出無難類歟。叡師爲般若部類。具
 擧四部歟。又一義云。智論前文具擧
 品。下文略擧二部。若爾百卷文。云十萬
 偈經。即應是光讃。是付財教。彼初説經。
 是別有十萬偈也。智論以光讃
 品。復有五百卷。即當論下文。擧十萬偈
 是也
 有人通釋。以仁王大品前説金剛般
 若大品疏。引仁王文云。説金剛般若。
 摩訶般若。故知大師所覽本爾也云云今撿
 部類文。依仁王五時文云。二十九
 年説摩訶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云云天
王光讃
 大品金剛兩疏。同以此定五時次第也。
 然大品疏。有一處引云。爾何忽以此定證
 所覽本文句。又亂五時前後乎。又有引
 新翻仁王云。説摩訶般若。説金剛般若
 大品等般若云云 今謂。大品只是約大部立。
此非必經家之本語。何必以
 此爲證耶。或云光讃。或云放光。或云八部中第
三部或云五時中初時。如是異説不定。然云
 品付財正是光讃。之又別有四十卷大品
只是西方光讃具足本中。漢土傳來時略其文
 又金剛疏。不經前後兩師是非者。
 彼總言金剛經前無般若非理也又大品付
 財。在金剛前。又非理也。但總言金剛經
 前後。俱有般若意也。法華疏別約付財
 定付財前金剛經。詳
問。般若説時何 答。自成道第七年説之。
于三十六年也 問。二夜經説。如何通
金剛經疏一云。諸大乘經雖竝是無依無得
但般若多作無依無得之説。正破衆生依得
之病。餘經不爾。至涅槃。正明常無常。法
花明會三歸一之法。華嚴廣明菩薩因果徳
。不正辨無依無得。爲故。衆經説
得道之與滅罪。要須般若。是以般若。有
部不同。取其大要。衆生常有依得之病。是
以如來。常説無依得法。如二夜經云。從
佛得道夜。訖至泥洹夜。常説般若。五時之
八部。何是爲
 此文兼顯諸經宗旨不。云二夜經者。
 見大智論此應是得道夜涅槃夜爲
 夜也。常説者。兼取餘經中。無依無得義
 也。或別説般若部。顯密通論
法華疏一云。部類不同。略爲七例云云 如
一會多
會初分具足。略本廣本爲六。
一品爲部爲第七
問。應一品
也。何唯有七例而無八類耶 答。似
而難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一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二造論縁起龍樹提婆造論
人正法正
 中百論先後
 四論三論稱廣略
通別
 諸論通別
 三論具立破
 三論所破有幾宗
 毘曇部類
 成實論宗
 幾人迷大乘二諦
 同世五師二十部等五百部
 方廣道人何人
 小乘四門昆勒門
 地攝唯識等論。爲今論所破瑜伽顯揚等
如何掌珍比
 量可
依乎
 今論顯空宗羅睺等
不空
 龍樹提婆破後代論
 別簡中論以二諦
宗等
 大分深義
 百論罪福兩捨捨罪
福詩
 宗家以空爲宗極新古
説異
 十二因縁獨菩薩法
 獨空絕待
正用眞如
 假因縁法即空眞空三宗
贈僧正論
 許唯識無
 淨影意不因縁生滅云歟肇公本無
 義
 中道何義
 不壞假名義
 三論大宗淺深
  造論縁起
三論玄云。著。略明二種。提婆菩薩。
論鼓於王庭。九十六師。一時雲集。各建
名理。立無方論。提婆面折邪師。後還閑林
集當時之言。以爲百論。龍樹菩薩。潜
著筆。探取外情。破病申經。故造中論
問。何故爾耶 答。龍樹聲聞天下。外道小
乘。不敢與交言。故潜*帷著筆。以造
也。提婆既爲弟子。物情所畏憚。故與
言。故後集以文 此二論主事。可其傳記
而悉之。又大師玄疏。
處處散
在之
問。若以師資別言之者。龍樹亦是比羅之
弟子。外道何不言。提婆亦其羅睺之和
上。異學。同可畏憚。今只依一世師資義勢
梪耶 答。今案云。此二論師。同在一時
而造四論。有此異一時者。總言大分。而不
少時先後。更思
之。又以論迹義文
對而決
論迹義云。有釋云。龍樹妙思深遠。率辨難。
外人敢與敵。故不外人。提婆所
明。一時面折外人。所以相對已然。此釋極
解。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便應對。○佛與外道相對。
便應智淺耶。○今不此釋。○此亦何定。
自有面折方破外道。自有潜懷著
筆用此破邪。○復有深致何龍樹出世之
時正化之末像法之初○而佛法尙興。邪徒
由翳。○龍樹既興。望風懸榾。止須著筆。邪
徒自喪。○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去聖既
遠。邪儻盛興。正化訛替。故序云。邪辨逼眞。
亂正道。金石一貫。得失莫分。菩薩雖興。
猶生拒抗。自非折挫。辭屈言下。邪心轉
熾。無肯改迷。○
 此約時有前後之。然龍樹在世時長。
 今約初言之。百論序疏云。叡師述。什師
 語云。馬鳴三百五十年出。龍樹五百三十
年出。梁武云。敬禮興正法。馬鳴菩薩。歸
像法。龍樹菩薩。肇叡竝云。提婆出八百
餘年。又引摩耶經。明七百年龍樹出取意
中論疏一出匡山遠師説云。接九百之運
云云
惠影云。龍樹服仙藥。三百餘年住持云云
三論玄云。正義雖多略有二種一明人正
次顯法正云云
 次文
楞伽經云。人正
二文
我滅度後。南天
中。有大徳比丘。名龍樹菩薩。住初歡喜地
人説大乘。能破有無見。往生安樂國
次引摩耶經云。正法便滅。六百年間。九十
六種。邪見競興。破滅佛法。馬鳴比丘。摧
外道。七百年間。有一比丘。名曰。善巧
説法。燃正法炬。滅邪見憧。尋大小乘經。親
龍樹破邪顯云云
 大小乘經者以上二經。分大小見
又云。顯法正第二 問。龍樹著述。部類甚
多。三論偏空。似究竟 答云云 三證。一叡
師中論序
云。百梁之構興云云二龍樹爲無相佛
三羅什改小執於此論。云云具如
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説
問。此竝對小乘勝。何必於大乘中。爲
竟非偏空
 答。偏空但是小乘。若於大乘。本無淺深
 何此論獨爲淺耶。又於大乘中。爲淺者
 餘師難也。然答。云究竟爾之説者。總顯
 法深也。又破五時。四宗隨壞。以此知
四論玄第十云。今時無識人。言。三論。是
相空論也。故今明人法。人法兩
明。正顯究竟大乘云云 人正者龍樹也。正法者
波若正法
問。龍樹菩薩。何位人耶 答。初地或十地
中論序疏 答此問云。聖迹無方。高下未
易可云云叡公詞云。功格十地。道模
補處。引匡山遠師語云名貫道位。徳備
忍。依楞伽初地内證。道安云。欲
衆生初地故。云初地實是十地人也。
*取意
略抄
  已上龍樹提婆事如別廣抄
問。龍樹提婆。凡造幾論耶 答。龍樹百部
論。提婆造百部百論。高野和尙云。龍樹造
千部之論
玄教迹云。出五百年。○造大乘百部論云云
論迹但云百部論云云
  裏書云
 有人云。四論玄。龍樹千部論云云待暇日
之。
 法相了義燈云。龍樹菩薩千部云云
 般豆舍唯識十地華嚴論。智度論。
 法華涅槃菩提心論等云云
 列龍樹論之中者。不智論之。此似
 義燈。而惠沼了義燈云。龍樹造大智論
 云云
 又云。得壹菩薩。造法相了義燈云云 未
云云
 已上
裏書
大賢云。聖天菩薩。作百部百論。此一部理
尤深。所以云廣百論云云廣百論本與三論
之百論別。已又別有百字論一卷。同提婆所
造也。十二門疏上云。龍樹傳及付法藏經
竝云。無畏十萬偈。中論十二出。在其中
今考。龍樹傳竝付法藏但云。中論無畏
。不十二。可之。今推以中論義
唯加十二
龍樹所造。有大不思議論十萬偈。釋華嚴
波頗三藏院見
華嚴傳
十住毘婆娑。出此也。又
別有十住論。莊嚴佛道論。方便心論。具考

中論序疏云。龍樹所作。凡有三論。一無畏
之廣。次十二之略。今是折中之説。故稱
*文 折中者均平義
也謂處中耳
問。中百二論相對。何論先
造耶 答云云問。若百論先造。中論在後者。
龍樹者。提婆之師匠。其論可先製耶。若中
論在前者。三論玄云。有諸外道。聞提婆之
了。爲中論破○方得云云明知。
中論在後造之耶 答。今有二義。一云。百
先造。中論在後。龍樹在世時。提婆破
然龍樹在世時。久所製備百部。何
中論在百論後耶。二云。百論在後。然玄
言者。非正製作時。但是對縁次第。依
之而已。所謂百論正破外故在上根
正化竟。雖少有信。然猶未解。受佛經
方悟。根也有聞論尋經猶迷。聞中論
下根中論猶未解。因十二略文。始
。此既以佛經在第二。寧言百論在佛經
之前耶。故知但是尋求次第。對縁差別。非
製作之先後此通然正即
事。先後難定矣 已下
裏書
論引四百論。此論提婆所造。智論引羅睺法
師説。羅睺是提婆之弟子也。可此證
百先已上裏書
  四論三論事
問。百論治外閑邪。中論祛内流滯。大智
釋論之淵博。十二門觀之精詣中論叡師
序之語也
四論
既興。宗致煥然。依何恒云三論。不
耶 答。三論玄中。八義答之。論迹義中。
唯以釋論。望三論通別異破收異而通
別異者與此相應
論玄答此問云。略有八義。一者。一一論。各
三義。一破邪。二顯正。三言教。以同具
三義故。合名三論。二者。三論。具合方備
中。論明所顯之理。百論破於邪執。十二
門名爲言教。以三義相成故。名爲三論。三
者。中論爲廣論。百論爲次。十二門爲略論
三部具上中下三品故。名三論。四者。一但
偈論。即是中論。二但長行。所謂百論。三亦
長行亦偈。即十二門論。○五者。此之三部。
同是大乘通論。故名三論。六者。此三部者。
同顯不二實相。故名三論。七者。同是四依
菩薩所造。八者同是像末所作。但欲
大法
一一論各具三義者。四論一一具三義
故約義云三論。非部云也。即擧四論
三論稱。故知爾或但約三論三義同
大智論亦具此三。然不八義。故不
之。例如第六第七八之義。思前義
勝之
第二第三第四義意者。但以三義部類周盡。
故取三論即足。第五義云。同是大乘通論。
智論義。雖定望餘起信等義猶未足。
要以第八相成。第六義簡小乘通。簡
大中別法相。諸論第七義者。亦簡小乘
成實等論。或亦通簡大乘支條論也。第八義
者。爲馬鳴等。今欲維大法
故也
又云。以智度論。對三論。則智度論爲別論
三論爲通論
  四中取三。正據通別
問。就三論中。分別廣略中樣如何 答。

問。中論長行。非龍樹所製。今正取
樹提婆本論。爲所宗。若爾十二門。長行偈
頌。俱龍樹所造。何以十二門略。以中論
廣耶。依之分別長行偈頌。以中論
偈論。十二門爲亦長行亦偈頌如何 答。廣
略中義。且通長行釋論故。亦百論爲中。以
十二門略。論但云長行偈頌之時。正取
本癡末。各顯一義。竝無相違
又三論玄云。百爲通論之廣。中論爲通論
之次。十二門爲通論之略。所以然者。百論
通破世出世一切邪。通申世出世一切
。故名通論之廣。中論但破大小二迷。通
大小兩教。不世間迷世間教。故爲
通論之次。十二門但破執大之迷。申大乘
。爲通論之略云云
問。約三論中廣略如何分別耶 答上文
問。中論品數卷軸俱多百論。然何以百論
廣。以中論其次。況傍文以中論
廣。以百論次。如何會通耶。答。今約
問。以中觀論大乘別論耶 答。大乘
通論也
問。中論宗旨。專顯八不中道。申無生正觀
此則以大惠宗。以實相要。般若經宗
歸。唯顯此論。況中論即是智論之骨髓。云云
智論解般若一部。爲大乘別論。中論爲骨
。何得通論之稱耶 答。中道即是佛道之
大宗。八不豈唯般若一部乎。大乘部同明
。故知此論定是通論。故四諦品疏釋。若先
佛性偈。此偈即釋涅槃經文。故不
但申般若云云 又玄論八不義云。八不
處處經論散出云云即且擧二文。謂本業瓔
珞。大涅槃經也。但云智論骨髓者。一往之
言。正是無畏之要節耳。然智論中。義亦相
開。故亦云其要也。良以智論文。雖
。意通包諸經。故論迹義云。若是釋論。○
意致通漫。而釋一部文言云云以云。彼
論要唯據義非文。故爲通論已上
一義
 又可
中論專解般若。故此論長行。及分別明
菩薩般若燈論等。幷以般若經文。解論大宗
但言通論者。文既不一部經文矣。義
亦兼餘教。又即所申般若。是最大經。遍被
諸經宗。故雖正釋般若。亦爲通論也。
已上
一義
二義。前義爲勝。八不義云論初
八不之引
來中有
此文
故相傳云。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也
  四論玄文即同
般若燈論第十五卷。造論竟禮龍樹云。
牟尼法王子。大智阿闍梨。以般若妙理
演此中論文 題下云分別明菩薩釋
琳云淸辨。云云
又第一云。我師聖者。如自所證。於深般若
波羅蜜中。審驗眞理顯實義云云此論
波頗蜜多羅。貞觀中中譯。非嘉祥所覽
  裏書云
 法誠云釋迦成道
記注也
明辨論師。欲長生
 待慈氏下。入修羅宮
 又云。南天竺國。論師名迦毘。造論名
 若燈。謂根本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故以
 燈爲文 明辨迦毘二
名別出
貞元錄云。般若燈
 釋十五卷龍樹本分別菩薩釋
明知。 已上
裏書
中論因縁品長行。引般若婆羅蜜經云。菩薩
道場時。觀十二因縁。如虚空
云云
 智論第八十卷釋此文云。離二邊故。假名爲
 。○如虚空無法故不盡云云 具可
 中論序疏云。○龍樹所作。凡有三論。一無
 畏之廣。次十二之略。今是折中之説。
 中論云云 五義釋中名。可之。於百部中。擧
三者。廣略相開故也。龍樹傳云。中論
 無畏
問。就諸部論藏。如何論通別義乎 答。通
大小。通申兩教。名通論。即如中論也。
各破大小迷。別申兩教。名別論。如攝大乘
成實論等。就大小別論。各有通別云云
三論玄云○若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兩
。名爲通論。即中論是也。○前二十五品申
。後兩品申
二者別論。○如攝大乘論。地持論等。謂
乘通論。十地論。智度論等。大乘別論。如
實論等。通申三藏。謂小乘通論。○舍利弗。
別釋佛九分毘曇。如此別釋三藏。故是小
乘別論。就三藏中。復有通別。若具釋一藏
名爲通論。別釋一藏中一部名爲別論
*文具可
文之
  裏書云
 律云。論阿毘曇者。九分修多羅云云私云。
 九分阿毘曇。即名九分修多羅也。
 法本故如百論本。名修妬路已上
裏書
問。中論既通申大小。故但名大小通論。而
大乘論耶。答。猶名大乘論
又玄云。問。中論既通釋大小。應大小通
。不大乘也 答。雖大小。但爲
大故。是大乘論等文問。若爾但是大乘
論。應攝論等但名大乘通。何以攝論
等雖大乘通論。而名別論。以中論
通論耶 答。實唯是大乘。以大乘是寬
故。亦通申小乘。以大容小故。故且對
論等唯申大乘中論。爲大小通論
意云約大乘小乘部。唯是大通論也。然約
大乘中。爲細分別故。且立大小通論
又一義云。上且顯通釋大小通論。非
大小通論。以是大乘論故也此義非也。雖
是大乘論。亦
大小通論何咎。且對
攝論等唯申大乘
十二門論。是大乘通論。百論如中論是大小
通論。而屬大乘通論具如
  裏書
 有記云釋迦成道記太原
僎法誠註
或十支宏闡。或千部
 欝興天親馬鳴龍樹。繼其芳。無著天親。播
 其美。或提婆鑿眸而作提婆
菩薩
陳那石以
 飛聲。或百偈 於外宗。或十師訓賛
 於遺頌。或聞經而夜昇兜率。或待佛而
 窟寄修羅淸辨或劍誓首以要期提婆
菩薩
或象
 駄金而請天親
菩薩
或賞能而食在世摩
 或得勝而建幢。或論般若之理也名燈。
 或淸辨。或究俱舍之非也名雹。莫
 塗異轍。終會一源。自有空。咸滿
 徳已上
裏書
問。以攝大乘論。名大乘別論耶 答。通論。
云云問。釋阿毘達摩經攝大乘品新譯論
及隋攝論

故論梁攝
第一云。○又爲顯經名譬如
十地經云云 又云。復次此論説阿毘達摩大
乘修多羅者。欲如來法門別類。及顯
論別名云云 既以十地經而例之。人顯
門別類。豈非大乘別論耶 答。阿毘達摩者。
即攝大乘論也。又此論攝諸大乘經中義
故名攝大乘也。欲法門別諸者。於聖教
。以大乘別。如大乘中以十地故也。
又後案云。佛經中有阿毘達摩大乘經云也。
安樂行品疏
  裏書云
 安樂行品疏云。大乘三藏。如攝大乘論説
 ○有人云。○地持論等。爲大乘阿毘曇
 藏。今謂大乘中。自應三藏。不引論
 云云
 意云。攝大乘論。明大乘三藏。即以阿毘
 達摩。顯經名也。應非以論爲毘曇藏。若
 爾何故攝論名通論。以阿毘達摩經
 耶 答。以大乘阿毘曇及修多羅二藏
 故。不別論故論第一文云。攝大乘論
 者。擧今論也。言即是阿毘達摩教。及大
 乘修多羅者。擧所釋教也。天親釋云。若
 離阿毘達摩名。不此論是聖教等者。
 三藏中阿毘達摩故。是聖教也。言
 爲經名者。別顯所釋經名。謂阿毘
 達摩經已上
梁攝論一云。論曰。攝大乘論。即是阿毘達摩
教。及大乘修多羅無著本釋曰。○若離阿毘達
摩名。則不此論是聖教。爲此義故。又爲
經名。譬如十地經云云又十五終云。論
曰。阿毘達摩大乘藏中。名攝大乘。此正説
 問。天親攝論。別釋無著一論。名
耶。答。以無著本通論。天親釋從本亦
通論。而非別論。凡論通別。但望佛經
故。本末論總爲通論若爾如毘婆娑。別釋
然從本論。亦是三
藏中通論歟。
問。今論宗。唯破内外大小迷失
更無所立耶 答。論宗幽玄。破立難定。欲
釋文之。言勢亦無定方。然今惟之非
宗致。有破有申。有取有捨。謂破内外
迷失。顯世出世間正理。拂大小執見。申
字滿字教門。故知論宗。非唯是破。具足破
申二義門也 問彼文撿旨。唯是破邪
蕩言耳。依之論序云。言而無當。破而不執。
百論肇
公序
大師承其説云。三論橫破諸法。竪除
五句。唯破不論迹
今言破申俱存。豈不
此等諸文耶 答。委考釋文。自可
之。論迹義云。若是三論望釋論。則唯破不
收。若釋論望三論。亦收亦破。○云云 四論已
何遂此異有耶。然異之者。
且是爲別論宗。互相開避而已
又云。若是中論。以諦爲智之諦意。顯
因縁諦
百論
諦知旨。十二門大望同於中論。○此
是師一時之語。通別圓之意耳。○凡有
。一者菩薩造論。唯爲佛教。中論
教。以二諦宗。百論亦爲申教。何不
宗。二者。○肇師序云。通
聖心之律塗。開諦之要論。豈不二諦
宗。○云云
三論玄云。問。經中有立有破。論主何故。一
向破耶 答。末世鈍根。迷佛立破。竝皆成
病。是以論主。須竝破之。然後具得
破立。○云云今請學者。具尋本文
又云。論雖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
破邪云云
  裏書云
 有記云成道記
注也
天親菩薩爲衆講婆娑論
 以一日所講之義。乃造一頌。攝之赤銅
 葉字。置象頭上。出金五十斤
 尾上。自坐中間。擊鼓唱言。有能破
 義。當此金。諸國無人能破。乃將頌幷
 金。寄與罽賓國。諸婆娑師。亦不盡解
 彼諸師却五十斤。迴餉天親。請
 文。天親由是自造長行頌。即今俱舍
 論是
 又云。昔迦濕彌羅國。有論師衆賢。見
 天親俱舍論乃造五千頌其非義。名
 俱舍雹論。以世間雹。能壞禾花菓故。
 以喩爲名。乃將徙持論尋訪天親
 是非。天親爲諸國無正人。爲量果。遂
 避而未甫近。一驛衆賢忽覺氣。不
 前進。乃修書遣弟子。送論與天親。其書
 略云。不自量力。作爲此論。智小謀大。死
 期至菩薩抑揚至理。若得遺文。則
 死而無恨也。天親讀其論。見文多順
 義。又重其知過。乃爲更名順正理論
 又云十支論之
法相云云
十支者。一略陳名數支。
 即百法論。二粗釋體義支。即五蘊論皆天
親造
 總包衆義支。顯揚論。總攝大義支。攝大
 乘論。無著分別名數支。雜集論無著師子覺賢
惠等三菩薩造
 離僻處中支。辨中邊論無著摧破邪山支。二
 十唯識論。高遠法幢支。三十唯識二世親
 嚴體義支。大莊嚴論。攝散歸觀支。瑜伽論。
 二慈氏成道記注
 有記云。天親菩薩。始宗有部。造五百部
 論。明小*斥大。後悟大乘。便造五百部
 故天竺呼爲千部論師成道記注
 之 已上裏書云良快私云此裏書可上成道
記下歟。至此書之若傳寫之
 誤歟。可
問。三論意具破邪顯正。爾者其所破。有
宗別耶 答。略有四宗。一外道。二毘曇。三
成實大乘方廣等
三論玄
問。外道者何 答。天竺四術。震旦三玄云云
 四術者。一邪因邪果。二無因有果。三有因
 無果。四無因無果。九十六術之中。宗要有
 此四執
 三玄者。孔子老莊子之教。老子云伯陽
 孔子云孔丘
三論玄云。設令孔是儒童。老爲迦葉。雖
聖迹聖迹不同。云云 設令老表非必所

又述什公語云。老莊入玄易耳目云云
琳破邪論云法琳學三論
唐始人
淸淨法行經云。佛
三弟子振旦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
光淨菩薩。彼云顏囘。摩訶迦葉彼稱老子
云云
 裏書云。灌頂經有佛道三聖於振旦 云云
已上裏云
涅槃疏第九云。若如他所明心言。釋迦教是
佛法。周孔莊老等。此是西判。莊子等皆是
人乘。老子則是天乘。豈非佛法耶。故淸淨
法行經中。自明老子則是迦葉等文 此釋所
文字皆是
佛説
  裏書云
 尋云。淸淨法行經者。此方外教仙經類歟。
 爲當正是佛經歟 答。佛經也。見錄之
 又周孔者一人歟。二人歟。周者周公旦。孔
 者孔丘歟。開元録智昇師 疑惑再詳錄
 淸淨法行經一卷記説孔老顏回事
已上裏書
問。若言周孔老莊皆是佛説者。何故玄中。
天竺四術。震旦三玄。皆爲外道耶 答。
佛教自有五乘正法。震旦三玄。亦屬天乘人
乘之類。然有益者。攝屬正法。若無益者。皆
外道。亦是所破也
奘疏又云上文
具也
大論云。○明佛法有五種説
一者佛自説。二者弟子説。三者天説。四者
仙人説。五化人説等。皆名佛説也。然於
益者。皆是佛説。若無益者則是外道
云云
問。毘曇論藏。有幾部類耶 答。六本阿毘
曇也云云
問。何不天親俱舍論耶 答
三論云。部類甚多。略明其六。一者。如來自
説法相阿毘曇。盛行天竺。不震旦。二者。
極亞聖。名舍利弗。解佛語故造阿毘曇
凡二十卷傳來此。三者。佛滅後三百餘
年。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姓迦旃延。造
揵度。凡二十卷傳來此土。○四者。六百年
間。有五百羅是旃延弟子。於弟子於
北天竺。共造毘婆娑。釋八揵度。毘婆娑者。
此云廣解。於西涼州出。凡有百卷。値
兵火之。唯六十卷現在。止解三揵度也。
五者。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作二百五
十偈。名阿毘曇心。凡有四卷。亦傳此土。六
者。千年之間。有達摩多造四卷合
六百偈。名爲雜心也。其間復有六分毘曇
釋論第二卷云。目連和須密餘論師共




並不此土。唯衆事分毘曇。是六内之一。
此土有之。復有甘露味毘曇二卷。未
。並傳此土
 後至唐代。六足之中。猶施設一論。未之。復有
 六分者。即六足論也
 八犍度是發智同本也
有云。六足發智。幷是薩婆多論也。今云。薩
婆多專弘此論。如經部經爲量。經非
是經部之經。此亦如是。此論非唯有部論
玄云。而阿毘曇是十八部内。薩婆多部。文此呼專學
毘曇。云阿毘曇人也。非論如經部矣。又
婆娑結集時。六百年者。唐三藏説
四百年云云相傳不同也
  裏書云
 舊俱舍二十二卷
 陳眞諦於南海郡。譯出之。惠愷筆受。此
 論佛滅後千一百餘年。婆藪盤豆菩薩所
 造云云 此論本宗。是薩婆多部。其中取捨。
 以經部又此菩薩造大小乘論
 凡數十部云云
 新俱舍光記云。往有三藏眞諦法師。已
 於茲論云云圓暉云。陳朝三
 藏眞諦法師。有於嶺南二十二卷云云
 今案。嶺表則嶺南也。舊論序云。南海郡即
 是歟
 百論序疏云。先造小乘五百部論。後迴心
 造大乘五百部論取意又云。時人稱爲
 部論主云云 良快私云已上
俱舍處京書也
大論二云。有人
 言。佛在時。舍利弗解佛語。故作阿毘曇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乃至今舍利弗阿
 毘曇良快云。此舍利弗
毘曇下裏書也
四論玄云。第十高唱
 嵩法師云。更有餘處請將去。故翻不竟。
 具如奧也良快云此婆沙下裏書也
 四論玄十云。四卷毘曇二百五十偈。法勝即引
傳云。青目作長行
 云云
 貞元目錄云。阿毘心論四卷
 法勝阿毘曇心論經卷三玄也良
快云已上阿毘曇心論下
 裏書
雜心論初序分云。無作虚空論智者尚
 不了。法云般藪波豆。作六千偈良快
此雜
 心論下裏書也
已裏云
問。成實論。誰所造。復從何部出耶 答。師
子鎧之所造。從多聞部中又云。從
無徳部云云
 裏云維摩疏第一成實論
大小乘 已上
裏書
玄教迹義云。成實論主。從曇無徳部出。出
於七百年。名訶梨跋摩
三論玄云。佛滅後九百年内。有訶梨跋摩
此云師子鎧之所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
部。鳩摩羅陀弟子。慨其所釋。近在名相。遂
轍僧祇。大小兼學。○二百二品十六卷。文
四諦建章五聚名義云云
又云。問。○成實宗。正體何義 答。有人言。
善而從。有能必錄。棄衆師之短。取諸部
之長。有人言。雖復群異。正用曇無徳
。有人言。偏斥毘曇。專同譬喩。眞諦三藏
云。用經部義也。檢俱舍論。經部之義。多同
成實文 又此論宗有三説。有言大乘。有言小
乘。有言探大乘意。以釋小乘。云云
  裏書云舊俱舍 疏五十三卷。三藏法師所制見序
也。惠愷受法師之。論幷頌及義
  疏
 舊俱舍序云。尋求此土。先譯經部。止有
 成實一論。成實乃以經部。駁金師。其
 間所用。或同*金部云云 惠愷作。即筆受
人。見序文
 義章賢聖義云。依曇無徳。一時見諦乃至
 成實法中。存依此義云云 已上
裏書
又云。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内。又出一部
多聞部。○其人具足誦淺深義。深義中。
大乘義。成實論即從此部云云
曇無徳及説。經部幷上座部之類也。今意
實宗。異之悉之。問。成實若自多聞部出者。
何唯小乘耶。又於大小。具三釋中。但
小乘。不餘二耶 答。可玄具文

三論玄云。二百二品。並探四阿含。十六卷
文。竟無方等
 難云。若爾者。何云多聞部深義中。有
 乘義耶 答。似易而勞。又云。大衆部將
 華嚴般若等大乘。雜三藏中説時。有信
 者。爾時有親聞大乘取意
問。有幾人大乘二耶 答
三論玄云。迷失二諦。凡有三人。一者毘曇。
定性之有。迷於假有。故失世諦。亦不
假有宛然而無所有。復失眞空。次學大乘
者。名方廣道人。執於邪空。不知假有
世諦。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矣。三
者即世所行。雖具知二諦。或言一體。或言
二體。立二不成。復喪眞俗文 初一是學
大教
後二學大迷文也。成實不假有宛
然即空。故亦屬初執。毘曇且擧
問。唯識等學者云。境空心有義。及假有不空
義。於此三中。屬何迷失耶 答。墮第三類
二諦各有別體義也。又不假有即空
邊。同第一執。而大小別也。又境空邊者。隨
方廣。若當時唯識宗。於境中唯空所執
故。不方廣偏空。但二體執。便違
若中道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難云。中邊
論云。如是理趣。妙契中道。亦善符順般若
等經説。一切法非空非此歎三性
之法門
偏計
所執故非有。以依圓故非空。故雖
依他識相。猶能契般若中道。何亦須空耶
答。既云假有。即世俗有。既世俗有。寧非
耶 俗有眞空。亦即非空非有中道云云
大般若五百七十一云。眼等六根。色等六境。
世俗爲有勝義爲云云
問。同世五師者何 答。一曇無徳。二摩訶僧
祇。三彌沙塞。四迦葉維。五犢子中論
玄文
問。小乘
二十部。何唯云五部耶 答。當世盛行
中論玄大乘玄五。四論玄十。沒犢子。出薩婆
。更有異世五師。謂迦葉阿難等也
  裏書云
 付法藏第二云。阿難付法摩田提第三
 卷。阿難以法付屬商那和修云云
 阿育王經七云。世尊付法藏摩訶迦
 葉。入涅槃阿難。入涅槃。阿難付
 田地。入涅槃。末田地付舍那婆私。入
 槃。舍那婆私付優婆笈多。入涅槃。優婆
 笈付絺&T073574; 阿難。末田地。舍那婆私。
 次第也
 又云摩訶迦葉語
阿難
世尊付我法藏。付已而入
 涅槃。我今欲涅槃。以法藏汝。汝當
 持。爾時王舍城。當商主兒生。以舍那
 衣覆。○汝當教化令其出家。汝當
 法藏以傳與之 又云。是時阿難。付
 舍那婆私復説。○名優婆笈多汝當
 化令其出家。其是世尊所説無相佛。我
 涅槃百年後。當佛事。是時舍那婆私
 答。言如是
 又云。長老阿難。於涅槃時雪山仙人乃五百
弟子出家受具足
 第一羯磨○須陀
乃至
 第四羯磨除一切煩
 惱。得阿羅漢果。仙人及弟子。於恒河中
 出家。是故名末田地翻中我今欲涅槃
 此法藏汝應受持。○佛已
 應法藏
 彼國。末田地 答言爾乃至是時末田地廣
 布法藏。現種種神力。與諸檀越。共學
 法。令其解。然後涅槃。云云 未屬舍
那波私。故知初
 略錄文應是後人謬記歟
 又云。是時長老舍那婆私。次第次第行。
 至摩偸羅國。優流漫陀山。坐於繩床云云
 已上
裏書
問。二十部者何。答。中論玄云。從上坐部。都
合有十一部。大衆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
根本部二十部
問。玄教迹義云。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上
座部因諍論。分爲十一部云云宗輪論
。大衆部類。總有九。餘是上座部類委考
知之
答。此是相傳不同也文殊問經云。摩訶僧祇部分別
出有七體毘履十一是。謂二十
部十八及本二。悉從大乘出等
文 十八部論云。僧祇分九云云
四論玄十云。什法師云。僧祇九部。上座
十一部。漫陀山云。上座出十二部。此是
近代。胡僧所説。今以十一取意
又云。上座三百年後。更生二部。一薩婆多。
二雪山部。此部無續。自薩婆多。出彌沙塞

僧祇
彌沙塞。出曇無徳。次從薩婆多生
迦葉維僧祇。爲五部。諸師相傳云。婆
羅是僧祇律主取意上座部。轉名雪山。此非
二分。故合爲一。然分本末。始終異故。亦分
二。由此二説不同故。中論玄云。取其始
終異執故有二十又二百年滿。因外道
大天。出支提山及北山二。此間無西
山住部。宗輪論有之。此亦出沒有異歟凡大
天有
二人。大衆部初分時。百十六年。有大天是一已。又
二百年滿。有大天是外道。爲故出家也
  裏書云
 俱舍光記云論第
化地部計。即是毘婆闍
 婆提。此云分別論師云云
 同寶師疏云。曇無徳部。眞諦云。經部也
 
 十八部論羅什法師集
又小乘論疏之
亦名分別異部僧
 論
 部執異論眞諦三
藏譯
 異部宗輪論玄奘
 文殊問經下卷。分別部品一紙餘。具明
 二十部分出時分。及説偈。攝之十八及
 本二。悉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説
 來起云云 已上
裏書
  二十部出時不同
問。二十部本末名數。及出時不同如何 答。
中論玄云。從上座部。都合有十一部。大衆
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是根本二部。爲
十部此依眞諦部執論。文殊問經。數同事

玄教迹義云。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上座
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此依關中十八部
。新譯論同宗輪
四論玄第十云。什法師
云。僧祇出。上座生十二部。此是近代。
胡僧所説。今以十一略取
意 近代胡僧當
眞諦説
文殊問經下。分別部品云。佛告文殊師利。初
二部者。一摩訶僧祇部三大衆老少同
會共集律部*已
二體毘
此云老宿。老宿人
同會共出律部
我入涅槃後。一百歳。
此二部。當摩訶僧祇。出七部。於此百
歳内。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
同故一也
 於
百歳内。從執一語言部。復出一部。名出世間
語言
辭也
拘梨柯多聞只底舸山名也東山
北山次第轉出竝云於百歳内
百歳内。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歳内
一部。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
一切可 語言也
 於
歳内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
居處*已
雪山犢子法勝賢一切所貴。荷山大不可棄法
語(次作法護)迦葉北修妬路句。次第出皆云。百歳内
二十部住。竝標律主也。若本宗竝明
同義者。唯是由律故別部分宗別耳。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語二十
部十八及本三。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
我説未來起
十八部論云什法師集亦名
分別異部僧論
佛滅度後。百一十
六年阿育王主
閻浮提
是始生二部。一謂摩訶僧
祇。二謂他鞞羅秦言
座部
即此百餘年中。摩訶
僧祇部中。更生異部。一名一説。二名出世
間説。三名窟居。又於此一百餘年中。摩訶
僧祇部中。復生異部。爲多聞。又於此一百
餘年中。摩訶僧祇部中。復生異部。名施設
。又二百年中。摩訶提婆外道。出家住支提
。於摩訶僧祇部中。復建立三部。一名
提迦。二名阿婆羅施羅。三名欝多羅施羅
是摩訶僧祇中。分爲九部。○至三百年
。上座部中。諍論事三爲異部。一名
薩婆多。亦名因論。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
薩婆多
犢子部
犢子生。一名達摩欝多梨。二名
陀羅耶尼。三名彌離亦言三彌四名
薩婆多中彌沙。彌沙塞生
曇無徳。亦是三百年中。
薩婆多
優婆梨沙。亦名
迦葉維。三百年
四百年中。薩婆多部
中。更生異部。因大師欝多羅。名僧迦藍蘭
。亦名修多羅論。如是上座部中。分爲
二部。一名上座部。二名雪山。三名薩婆多
四名犢子。○餘准上。又明諸部執見不
冷云修密多羅莊嚴云
今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故不開之。成
二十部
玄教迹義云。從大衆部。分爲九部。一名
衆部。二名一説部。三名出世部。四名窟居
。五名。六名施設論部。七名枝提
。八名阿婆羅部。九名欝他羅部。三百年
中。上座部。因諍論事。分爲十一部。一名
婆多部。二名雪山部。三名犢子部。四名
摩欝多羅部。五名跋陀耶尸部。六名三彌
底部。七名六城部。八名彌沙塞部。九部曇
無徳部。十名迦葉維部。十一名修羅論部
上座部亦名雪山部。故不
之。九與十一合二十部
又云。佛滅後二百年中。從上座部。出
婆多部文明五部文
也。可考他之
一説部 初出三部 出世説部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問。中論玄意。上座部本末合。有十二部。大
衆合八部。教迹義云。大衆分九。上座十
一。如何相違耶 答。四論玄云。什云僧祇出
九。上座十一也。上座出十二部。此是近代
胡僧所説。今以十一今案。中論玄。
眞諦部執論教迹義。依關中説。問。關
中所出。十八部論云。上座部中。分爲十二
云云 何云什師上座部分十一部
 答。教迹義列名。全同十八部論。而云
座分爲十一。均師章同之。然十八部論。合
前後名列有十二。然論自云先上座部
雪山部。又出二十部。計不別。出上座部
。又但名十八部論。不十九。若上座十
二者。末宗有十一部。然云大衆部有九。末
即有八若定上座末十一者。豈非十九。何
十八部耶。故知什意。上座本末。是十一
也 問。上座或十一。或十二可爾。大衆部或
八或九。何故不同耶 答。十八部論。宗輪論
並云。外道大天。出家時有三部。支提迦新名制
多山
阿婆羅陀羅新名
西山
欝多羅施羅北山。眞諦部
執。闕無西山。故減一數也 問。文殊問經
部執論同云。僧祇有八。而云只底舸東山
北山。此亦同。羅什論僧祇有九説三山
女何耶 答。只是相傳不同。安可通之
若欲論者。羅什論辨唐譯。有説假部。亦出
支提等三山。部執論有分別説。即説假部也。
而無西山。文殊問經。以東山西山。而闕
説假部。經不明。宗計異。今案。東西者。只
是傳者。取名異耳。經闕説假部。眞諦無西
者。亦是傳者不同耳。又若欲會者。同云
八部。故説假即東山部。同無西山也 問。
中論玄云。法尚部。舊曇無徳。而舊論。以
曇無徳者。法護出正地。法尚出
犢子。何故違耶 答。舊者只是先舊所
傳。非的關十八部論然未
決疑
問。經部者。新舊皆
云。四百年出。玄論獨云三百年者何 答。
上座中諸部出時。多在三百。故且乘文勢
亦云三百或四百。初從大數三百。或相
傳不同。更可之。問。五部者何 答。中論
證記出二説。一云即婆娑五百羅漢。一
云別有五百。初義意。五月百羅漢。各
部衆
中論玄云。所言五百部者。智度論釋波若
信毀品云。佛滅度後。五百歳後。有五百部
○執諸法有決定相。聞畢竟空刀傷心。
云云 六十二
文也
又云。六百年間。五百羅漢造毘婆娑取意
百年後。即是六百年間。龍樹出世。正由此耳」
智度論六十二云。是聲聞人。著聲聞法。佛
法過五百歳後。各各分別。有五百部。從
以來。以諸決定相故。自執其法。不
佛爲解脱。故説法而堅著語言。故聞
若諸法畢竟空。如刀傷心。皆言決定之法
今云何言文 傷者損也
心者内心也
問。方廣道人何人耶 答。是偏空人也 問。
大小乘中是何耶 答。或大乘。或小乘。然正
大乘人。方廣即是大乘名也
三論玄云。次學大乘者。名方廣道人
邪空等文二諦章上云。小乘不二諦者。
則是前方廣薩衞兩人又云。次方廣不
二諦者。未此人何學。波若若小乘學。
推畫起邪見分。既無諸分。亦無
邪見。波若大乘學。即聞大乘説
。聞大乘説畢竟空何因縁。故空。
都畢竟空。云何分別有罪福報應等。若
罪福。即不空。推畫空便起空見
云云
  裏書云
 他宗云。構*畫分別云云玄佛性義云。豈非
 背自師推*畫云云 已上
裏書
推*畫者。以惡惠求所有。便*畫都無
。故云推*畫也。又*畫字應*畫字。推
*畫見佛性義也。此類雖大乘而墮小乘
大衆部多聞分別部等也。然方廣者。只是
大乘異名。正是大乘中執空者也
中論疏記上云。方廣道人。即一説部宗。諸法
但名。都無體相云。三論玄云。此部執生死
涅槃皆是假名。故云一説此自大衆部
云云大論一云特子比丘説五衆和合。有
五法藏中。不可説法藏。
一切有。道人言。陰界入有。
中無人。此取意抄之
方廣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滅。空無所有。譬
兎角龜毛常無
二諦上云。次方廣道人。計一切法性空。如
龜毛兎角。無因果君臣父子忠孝之道云云
又云。○方廣明諸法空。失於二諦○故中
論初云。聞大乘説畢竟空。不何因縁
云云
問。於小法四種門。爾者其四種者。何
等耶 答云云三論玄云。又釋論云。有四種
。一者阿毘曇門。二空門。三昆勒門。此云
篋藏也。罪空非有門。不波若方便。學
毘曇門則墮有見。學於空門則墮空見。學
昆勒門則墮亦空亦有見。學非空非有門
則墮愚癡論。若得波若。心無染著。隨機適
化。通道利人。無相違背。而成實毘曇。各執
空有。互相排斥。障道増見。皆失佛旨
昆者平聲古渾反。法
玄第二引此説
論十八云。○如是等種種異説。無智之。
謂爲乖錯。智者入三種法門。觀一切佛語
皆是實法。不相違背。何等是三門。一者蜫勒
門。二者阿毘曇門。三者空門。○蜫勒有
百二十萬言。佛在時。大迦旃延之所造。佛滅
度後。人壽轉減。憶識力少。不廣誦。諸
道人撰爲三十八萬四千言若入蜫勒
。論識則無窮云云 大論第二云
  裏書云
 大論二云。摩訶迦旃延。佛在時解佛語
 作蜫勒。蜫勒秦言篋藏乃至今行於南
 天竺云云
 又云。如是等分別一切法。亦名阿毘曇
 阿毘曇三種。一者阿毘曇八犍度身及
 義略説三十二萬言。二者六分略説三十
 二萬言。三者鞞勒略説三十二萬言。鞞勒
 廣諸事。以類相從。非阿毘曇已上
裏書
又云。若不般若波羅蜜法。入阿毘曇門
則墮有中若入空門。則墮無中若入蜫勒
。則墮有無中
維摩經疏云
四論玄十云。○大迦旃延。造昆勒論。亦云
鞞勒論。釋論注云。秦爲篋藏也。○若入
法門。論義則無窮。明諸法並是假施設。故俱
舍論引如假施設説。成論亦云。假施設經中
説。即是彼經論也文 昆字論作蜫即同音也。均師章
云。亦云鞞者卑音又歩迷反。
今推云。昆之濫。又蜫
鞞之近故致此謬謂歟
問。論既説三門。玄中何云四門耶 答云云
之。義准釋歟。若約四種釋義。云
者。應是無方釋義所攝引一中解無量之文
無方釋義
問。成實論許假名有。應是亦有亦無門。若
假有。從實無。但説空亦癈假。偏論
者。蜫勒門亦應是空門。諸法皆假施設故。
即實無耶 答。成實專明性空義。昆勒專明
假有。假有望實有。名爲非有。望性空。爲
。然就道理。即與成實相違。同是假有
實無故。若約分別法相。即毘曇類。以施設
足論。是六足論所攝。玄云。復有六分毘曇
者。即應是六足論也更尋
問。北地攝論唯識佛地等論。爲是今論所
歟。又瑜伽顯揚辨中邊等論如何。又掌珍
比量方便心等論。必可依憑
 裏書云 鋤智光*鋤田寺籠居處也非
公請時所住耳
仙光疏記中云疏第三
卷處
點同破者。就一異事。其
執並同悉破之。故點者就也云云内道執著同
外道。破外即破内道。小乘執著同外道。故
外道則破小乘也。大乘執著同小乘。故
小乘即破大乘。名之爲點同破已上
裏書
答。馬鳴龍樹提婆天親等。並是所宗。青目等
注。非名爲規模因中三藏正乖闕。曇影法師。
四處之失等也。如唯識
十大論師等者。亦如青目之類。非必所許。佛地論
云。大乘正法千年已前。淸淨一味也。若約時代
者。且千年以前。正法中所製用之。以後諸論。
定量。舊俱舍序云。世親出千百餘年
 地論
攝論天親所造定可之。唯識佛支條論
家。非必用之。然唯識之本論。天親所造。即
地論攝論之類也。瑜伽者。慈尊所説。無著所
傳。其人可人。又其論宗。亦是大乘眞
然瑜伽如中論是大小通論也。十七地中。通申大
小乘。故地持唯取大乘所。故但云大乘通論
嘉祥所覽。亦應定量。餘隨應皆可
知之馬鳴起信論。亦應量。掌珍專顯龍樹
。大分可之。又唯識佛地委尋隨
龍樹提婆論宗。然於
。不始勞
  裏書云
眞諦三藏九識章云。天親造論百部云云
新俱舍序云。天親菩薩纂論千部云云 圓暉竝實
會同
舊俱舍序云。造大小乘論凡數十部云云 今案。
千部
内眞諦所覽。唯數十部歟。若准四論
者。實唯數十部。而假借爲千歟
四論玄第五云。二胡道人令人信。故好假
*借天親菩薩名。安已作論中。起信是
虜魯人作。借馬鳴菩薩名云云均師四論
玄第十云。起信。有云。是北土地論師造也。
而未見非取意正文云。北諸論師云起信
馬鳴造論。昔日地論造論。借菩薩名
之。故尋不見。翻經論目錄中。無有也。
定是不文 今考後代目
又云。婆沙六十卷。傳來江左。餘四十卷。於
西涼州。爲兵火燒。出祐律師目錄也。高唱
嵩法師云。更有餘處請將去。故翻不竟。六
十卷中。但釋前四度。餘四十卷。不此土
取意
已上裏書
名玄第七云。問。生肇融叡。並注淨名。何故
此釋唯二身亦名三佛。故
三佛此疑
答。其人非
無斯意。但于時經論未備。故義不分明
問。云何未備。答。涅槃華嚴大集等經。地論金
剛般若攝大乘法華唯識寶性之流。皆脱
此土叡公喩疑論云。什師不六卷泥
。其人若見此經。當日月。甘
露流其四體云云 惠叡喩
疑論
問。若爾。他家學者。亦應嘉祥鑚仰經論
備。何者深密瑜伽之文。唯識對法之論。脱
漢土故乎 答云云
名玄第六云○一爲攝大乘及唯識論
三性。存三無性理乃至此以爲
。今對破此。故中論云。諸法後異故。故知
皆無性。無性法亦無一切法空故 問。二
論主云何相破 答。二論主義實相成。但天
無性性。故偏歎無性。而學人不
了。遂守無性。龍樹明中實。遠離諸邊顛倒
云云 今慈恩之疏。唯識宗三
性三無性。但存
華玄四云 問。諸大乘經所明。及中百大乘
論等所辨。信受。如唯識攝大乘及法華
論等。何必可信耶 答。此論同是婆藪所造。
付法藏中。親有其人。是故可信。又觀其義
。與大乘語言雖異意不相違是故可
文 已上裏
問。中論玄初云。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考
聖心以息患爲主。統教意以通理爲
云云 疏云。開導爲云云此語爲大師自説
歟。爲述他語歟 答。此述興皇之語

疏第一云。師云。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等文
述義云。興皇寺法朗法師云云又云。或言一
師。或云大師。或直言師者興皇朗法師也
云云
問。云爾意何 答。初兩句。顯聖教多途。考
聖心下。顯教多旨唯在一貫。謂聖教雖
。意唯在道。悉若更分別者。息患即破
邪開道謂顯正。可一切聖教皆破邪。邪
破即正顯。正顯必邪破也法華論破十種
病及十無上是也
中論玄云。○論雖三義。唯二轍。一曰顯
正。二曰破邪。破邪則下沈淪。顯正則上
大法。故振領提綱。理唯斯二也問。論
意具破申二義者。即是自是非他。豈契
士行耶。又則有勝負。應是非取捨之中
安是無所得宗耶 答。方便心論。初龍樹自
。即自答云。但爲破邪顯正。復非
是非
論文
又論迹義云。無勝無負所以能申云云
又云。佛起縁説眞俗兩教意中實之
。但縁迷二教。不中實。成斷常病。今
縁邪執。申佛正教也。師云。非無其義
若只作此解。未一家之意乃至即申破病
。○云云 文廣勞故。不
。請委讀見
意云。一云。破教成迷之邪執。顯不二中
道之實義也。一云。破是病也。申亦即申
佛破也。非別有申也。今謂此後意者。大
師且述興皇之一。勢論非。言全無申。故
師亦自云。非其義重意云非其義。一往
之。似傍有此義。今
愚者迷。顯
非傍意
又論迹義云。他論有破有立此乃是増有所
。○今論。但破曾不自立。非能破即
復能申。故大師擧猛將譬。前無立。後
無所顧。故能剪彼先醜。顯我皇威。菩薩亦
爾。無生正觀。了内外諸法畢竟淸淨。故能
洗虚妄斷常。顯出如來眞。如此善巧。
名爲破申。故論序云。儻然靡據而事不
眞。肅然無累。而理自玄會云云猛將者。王家
之將也。與戎狄凶儻鬪時。唯能破彼陣。自
顧。然而則能顯我皇威云也
問。今論意。唯破執見無得之空宗
答。中論疏第三云。三者羅睺法師。是龍樹同
時人。釋八不。乃作常樂我淨四徳之。今
青目據病而釋。今欲龍樹因故生
述義云羅睺法師者。是龍樹第二大
弟子。此人唯釋因縁一品。凡有七十二家
之中。此一家也 問。論主就四徳。釋
不爲傍。就破病八不正耶。青目引
之爲證 答。論主之意二俱爲正。然青目引
破病義爲證耳。非四徳之義是傍者也已上
又重牒第十新通明。一爲四人。二破四障
三修四因徳四果。此依眞諦三藏解。三藏
依無上依經。及攝大乘論而解之。文既廣
具擧
又重牒八不攝法門云。然八不言約義豐。意
深理遠。總攝一切大乘經論甚深要義云云
又第一卷之無生無滅。即是勝鬘一實諦也。
一實諦。是圓滿之法。斯論即是究竟圓極滿
字論也。此是一種正意。釋八不小略之又無
所得者。正觀異名。非唯空
元康云。羅什云。注三論家。有三十餘家也。
河西道朗師。是曇羅懺師弟子。是師傳云。*注
三論家。有七十餘也。又眞諦三藏云。注三
論家中。羅睺是最上注人。是以興皇朗師。請
眞諦師。翻三論矣。但翻因縁一品竟。而
師早死也云云
  裏書曇毛羅懺。即曇無讖也已上
裏書
大論十八云。問曰。若無所得。無所行。行者
何以求之答曰。無所得有二種。一者世間
欲有求不意。是無所得。二者諸法實
相中。決定相不可得。故名無所得。非
福徳智慧。増益善相云云
 今謂無所得者。大乘正宗。故法相所宗。唯
 識亦云。現前立小物。謂是唯識性。以
 所得故非實。住唯識知無所得。是
 無分別智異名。此分別有二種。一者加行
 正後。三智中。正體智。正照實相。名
 分別。二者五法中正智。離妄分別。名
 分別。即通正後二智。其加行智。即前二智
 方便。但可相從論加行正後三智。如實智
義引攝大乘
問。龍樹提婆論。唯破毘曇等執。及諸外道。不
成實及餘後代大乘小乘諸論。耶訶梨跋摩
九百年出
答。亦破成實等後代論也 問。前論何
後論耶。答。中論玄。自起而答云。
但令執著即便被破。何論前後。若前論不
後迷。亦應古方不今病。扁鵲之術。末
世無益矣問。若有執者皆被破者。今學
者皆未無得正觀。既未正觀。必有
。若爾申龍樹論者。即便自墮負耶 答。
無所得者。即學無所得故無此失一意
又以無所得自宗。以自心執
。故亦是申無所得宗。以破他宗
中論疏云重牃
八不
自心起外道見。墮在道外。名
外道。乃至心起大乘見。即名大執。故遍
衆人即是遍呵自心
疏第三云。又○是此點同破。成實師有流來
反去之義。地論師有眞起妄之來。息
眞之去。如此來去。悉同外道。今列外道
即是破 成實師地論師。竝是漢土大乘
師名也
  別簡論宗
問。中論以何爲宗耶 答。以二諦宗也
 問。既名中論。可中道宗。何云
耶 答。二諦即中道也
中論玄 答此問云。即二諦是中道。既以
二諦宗。即是中道爲宗。所以然者。還
二諦。以中道故。有世諦中道。眞諦中
道。非眞非俗中道。但今欲宗兩擧故。故
中諦互説。故宗擧其諦名。題其中等文問。
既知以二諦宗。即是以中道宗事。爾
者無以何知二諦宗耶 
中論玄云 問。何以得知。此論用二諦
宗耶 答。略有三種。一者瓔珞經佛母品。
二諦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今論正明
八不。故知即是二諦。○二者青目序論
意。明外人失二諦。○龍樹爲是等故。造
中論。○三者開内曇影中論序云。○其要
歸會通二諦。今還述舊釋。故知二諦爲
文 上文在
此之次
問。百論以何爲宗耶 答。以二智宗也。
 問。百論空品自云。破邪申二諦。何違
 文。云二智宗耶 答
中論玄云。百論破邪申二諦。具如空品。未
説亦以二諦宗。但今欲中論互相開
。中論以二諦宗。百論用二智宗。
即欲諦智互相成問。何以知
宗耶
又云。提婆與外道。對面撃揚。鬪一時權巧
智慧。但提婆權智。巧能破邪。巧能顯正。而
實無破。亦無顯。故名實智云云
問。十二門論以何爲宗耶 答。以境智
宗也 問。中觀十二。只是廣略不同。中論既
二諦宗。此論同亦二諦可宗。依
論迹義中云。十二門宗同云云何。會通
耶 答。此亦互相開避也
三論玄。辨此論宗旨云。亦以二諦宗。但
今欲三論不同。宜境智宗。所
境智者論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
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
。大分深義者。謂實相之境。由實相境。發
生波若。由波若故。萬行得成。即是境智之
義。故境智宗也
問。因位萬行。果位萬徳。皆是大乘深義也。而
何但云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耶 答。大
有分空分也。但言深義。未何深義。故次
所謂空也。非唯空義。方是深也
廣百論第十云提婆本。護法
釋。唐三藏譯
然佛所説。無
。二諦法門。最爲云云 此以二諦
甚深
問。百論明二智。爾者權智前但捨罪不
福耶。答云云 問。兩方有難。若捨福者。罪者
是過患之源。尤可之。福則饒益之性。何
又捨此業耶。若欲之者。但可空。此
即唯是實智之境界。更非。若不
者。捨罪捨福。倶一時之對立。豈非巧智之
顯耶。爾者如何可云之 答。以福捨罪。
空捨福。倶是巧智之所爲也。故於權智
倶可捨罪福罪唯縁有。名權智
 裏云。劉者綽。百論之詩。傅大士二諦之頌。
 已上
裏書
梁劉孝綽百論捨罪福詩廣弘明
集第
劉綽
 賦詠百論捨罪福
尋因途乃異。及捨趣猶棄。苦極降歸樂。樂
極苦還生 豈非輪轉愛 皆縁對著情 一
知心相竭 樂染法流清 降平聲降伏也又去
聲下也歸也落也
又云如
云云
  裏書云
  東陽傅大士二諦頌云
二諦竝非双 恒乖未曾名 沈浮隨不隨
飄颺泊無泊。其人本不學問。尚知二諦。不
一異。況尋經論者有定執一 已上
裏書
問。今宗家意。以空義大乘宗極
答。專以空義至極之宗歸古徳説又更驗
之。備於毛目。則有無兼明。提其綱領。又圓
中方極。檢論尋釋。尋釋。其意煥然也 問。
若爾古徳以空爲宗者。爲是謬歟 答。不
爾以空爲宗。非其意。應知對有所得
大乘之輩。定執依他有。不眞空即空。依
他彼但知遣。相空理。唯遮所執。故爲
空空依他故。對空。此於實相。以
説。實非唯空是如
中論疏第二云。一者釋道安。明本無義。謂無
無化。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
滯在未有。若宅心本無。則異相便息。叡公
云。格義迂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師云。安
和上鑒荒途。以開轍玄旨。於性空
爐治功驗之唯性空之宗。最得其實。詳
此意。安公明本無者。一切諸法。本性空寂。
故云本無。此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義
異也文此文空
義證也
 六家者。一本無義。二即色義。三心無義。四
 識含義。五如仁義。六縁會義此六家中本無
即色亦有
 正義。亦有
不正義
法華玄一云。又大品三論可空。法
華開權顯實。涅槃明常住佛性。何得空。
將非父唖鹽舊醫用乳。答。法華盛開
。以空爲高座。廣明四模。以空爲安樂
等文 此文空
證也
法華遊意云佛實非
常無常事。
問。蓋是中論遣蕩之言。
邪之術耳。未知法華明佛其相云何 答。
中論云。如來寂滅相。分別亦非佛。法華云。
諸法寂滅相。不言宣。論主猶引法華
寂滅相。明法身云云 已上
裏書
中論五陰品云。是故若欲問答。尚應
空法。何況欲離苦寂滅相文 空義之
證也
十二門疏云。問。萬行爲因乘。衆徳爲果。此
論但明空。云何釋大乘耶 答。此論明
乘本。乘本若成。乘義則立等文。空義之證此文
實亦顯不空
中論疏二云。○六者。此之八不即是妙法蓮
華。何以知然。藥草品云。究竟涅槃。常寂滅
相。終歸於空
三論玄云。舊義實惠。但照空不有。漚和
但照有不空。蓋是限局聖心。便成二見
今明至人。體無礙道故。有無礙之用。波若
既照空。即能鑒有。方便既渉有。即能鑒空。
具如二智中説
中論疏第二云。以空無性實故。不有。
有因縁假名故。不無。此即合中與假。
皆是中道。問。此出何處經文 答。涅槃經
云。亦有亦無。名爲中道。即是其事。又涅槃
生死。不有。有常樂我淨。不
無。如此之類。其義非一。問。云何用此以
中道 答。中道是正義。明無性實有。於
假名義。始正故秤爲
又云 問。若爾中假何別 答。論云。亦爲
假名。亦是中道義。故更無二體。約義不
也。問。若爾攝山師云。何非有非無。名爲
而有而無。秤爲假名。則體秤爲中即是
假。云何無別 答。此是一往。開於體用。故
體稱爲中。用名爲乃至若辨三中三假。則
中假常通。後當具説又圓中圓假之法門。
疏文之又四十四假如玄二諦
去來品疏云。問。二乘但知十二縁空。墮
斷滅。大士具知。空與不空。應具墮二邊
答。大士知十二本空。故異凡夫之有。知
中道佛性空。異二乘之空。又十二本空故
有。佛性妙有。即非空非空。非空非有。
即是中道 問。就此義宗云何立於二諦
答。大明佛法。凡有三種二諦。一者生死涅
槃。合爲二諦。十二因縁虚妄空。名爲世諦
佛性妙有。不可説空。名爲眞諦。二者就
死之法。自論二諦十二因縁。猶如幻夢。往
還六道。名爲世諦。而本性空寂。實無來去
名爲眞諦。三者就涅槃之法。自論二諦。涅
槃妙有。名爲世諦。而涅槃亦空。名爲眞諦
等文。三卷二諦章云。涅槃以妙有眞諦者。蓋是一
丈之義也。經大宗以空爲眞諦取意。玄云。佛性義
云。且對三修比
此説
法華藥草品疏云。所謂解脱相下。双釋上一
相一味也。免五住煩惱縛。故名解脱相。離
三界内外業。故名離相。滅二生死苦果。故
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釋上一味離
前三相。故累無盡。由三相故。照無
圓。照無圓故非無。累無盡故非
有。即是中道之法也
又云。前明終歸種智。今文云。終歸涅槃。若
二文共相會者。前明終歸種智。謂三菩
提果也。今云。終歸涅槃。謂果果也乃至問。既
歸涅槃。何故言歸於空。答。或名畢竟
。或名大涅槃。或名諸佛道也。然中論破
涅槃品。正破四種涅槃。一破是涅槃。二
空是涅槃。三破亦空亦有。四破非空非
。而後結云。涅槃絶於四句。超於百非。不
知何以名。名爲空也
華玄第二卷。釋名中釋藥草云。究竟
上明智。究竟下文明斷。究竟即異他師。唯
空也此文裏書也
二諦章下云。空者只是無得異名無得者無
著也。論疏第八云。然實相體。含衆徳。無
法性外。用窮善巧。備一切門
又云。又權實二智。則是徳無圓。大涅槃
果。謂累無寂。累無寂。不有。徳
圓。不無。即中道生正
  十二因縁獨菩薩法事
中論因縁品云。如般若波羅蜜中説。菩薩坐
道場時。觀十二因縁。如虚空
智度論八十云是十二因縁。是獨菩薩法。
能除諸邊道場時應如是觀。當
一切種智○若有菩薩摩訶薩。虚空不
盡法。行般若波羅蜜。觀十二因縁。不
聞地辟支佛地
又云。論釋若人但觀畢竟空。多墮斷滅邊。若
亦墮常邊是二邊。故説十二因縁
。何以故。若法從因縁和合是法。無
定性。若法無定性。即是畢竟空寂滅相。
二邊故。假名爲中道是故説十二因縁
如虚空無法故不盡文 因縁生故不斷邊。無
定性故不常邊。故因
縁空下墮
二邊
又云。説十二因縁三種。一者凡夫肉眼
所見。顛倒著我心。起諸煩惱業。往來生死
。二者賢聖以法眼。分別諸法。老病死心
厭。欲世間。○三者諸菩薩摩訶薩大智人。
利根故但求盡十二因縁根本相。不
怖自沒。求時不定相。老法畢竟空。但
虚誑假名乃至初十二因縁。但是凡夫
人。故於是中。不是非。第二。十二因縁二
乘人及未無生忍法菩薩所觀。第三。十
二因縁。從無生忍法。乃至坐道場菩薩
所觀。是故説無明虚空不可盡乃至憂悲苦
惱虚空不可盡
  獨覺事
中論序疏云 問。獨空與絶待中。何異 答。
人多不獨空之旨。但依智度論文。十八
空是對有明空。秤相待空有無
。秤爲獨空。今謂蓋是一種方言。尋獨空
然。以本來畢竟無所有。唯實相法性
故。秤爲獨正空爾也。攝大乘云眞如獨存
亦同此意 問。何故此獨作空名説耶
答。以畢竟無一切患累有法故秤爲空。大
集云。不可説故。無相貎故。故名爲空。法華
經云。終歸於空。義亦如文 有二種絶待異。謂
初非苦非樂。乃
大樂。此獨是樂樂。後則非樂。強名爲樂。中
義亦然。初*獨是中後強名中。獨空二義。亦爾。初義是
空。後義眞如非空。強名爲空。以無患
理妄有法。改強名爲空。非實空
中論行品疏云。智度論云。十八空是相待空。
獨空是不待空。○今偈即是破於獨空。○佛
十八空。爲有見獨空。破於相待
亦是破於空見
法華遊意釋名門。引智度論待不待空已云。
既有待不待二空。寧無待兩妙云云
絶待妙云。強歎爲云云 故智度論獨空正
意在後。實非所破
問。今宗意。唯空性實。不因縁
答。亦得之也。問。因縁世諦。是諸佛菩薩。
後得智所觀之境。不無。同於妄情所
立性實法。如何亦空之。若強言空。即二智
成。由此道理。法相大乘云。依他俗諦。
因縁
世諦
但是假有。不無。若言爲無。便成
邪見。撥無因果云云爾者説因縁即空。如
何脱邪見之過耶 答。論四諦品。引經云。
華首
經也
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云云既言
定有耶。彼言假有。雖
有執。偏説隔空。還執定有。覆性空也。
奇哉。自言假有。而迷實空。宜此理
本計 問。經言因縁即空者。世諦不
眞諦。故言即空。空是眞諦非世諦。自空眞
諦。離相二空所顯。且説爲空。良以。眞俗互
相依故。得世俗即其眞諦。故言即空。亦
相違。又世諦上無所執性故。説即空。如
牛無馬。非依他性自空無。又汝宗言
假名而説實相。若不假名。何
耶 答。空義有二門。一破性空。謂但破
執性生滅法二者眞空即佛菩薩實智所照
之法性也。依前破性空。不於因縁生
。以後眞空能空因縁生。○即爲
正因縁。豈非邪見耶。設言因縁亦畢竟無
者。但破執病還破性空。攝若就眞空者。
一切法眞如實相。故即此因縁亦説本性
自空。諸法實性。寂然離言。亦得説名空。此是
正法離言強名爲空。非破析空。此二種空
義。當世諦無生眞諦無生。又晩見元曉大師
三論玄義。云説眞空意。亦有二種。一就
竟無。説名爲空。如空華等。二者約非有義
説名爲空。如幻化等。若將初空義依他
。是損減謗墮惡取空。將後空義。説依他
損減謗。名善取空云云 今案之旨。義
勢相當耳 問。因縁生義。爲依他性。此
因縁生。定不空。若言此法無定實性者。
即無遍計所執性之義也。又説就眞理上
世俗法相眞空者。此是眞性名空。
依他即空耶 答。經云通達此無二。眞
第一義乃至幻師見幻法。體實即皆無
此説幻師所見幻法。即是如幻依他起性。亦
即無。即此依他。實是無法。此依他性。即
無體故。以眞空理諸法性。若不爾者。眞
俗性。俗非眞相。應知此依眞空論。
若以相空。但破執著。此義尤優。學者宜

  裏書云
法鼓經上卷菩薩深解云。唯説如來常住
及有如來藏。而不空。亦非身見空。空
一切有爲自性
此中意云。身見空者。謂身見所取。都無
。此空名身見空。菩薩非此空。空於有爲
。由此道理。法相大乘。不依他空。又説
佛常及如來藏也。而不空者。此是眞空
故不捨。此眞空妙理。而説佛常也。若於
。無差別者。何云身見空。以簡別乎。予見
此文意。悲喜交集也
法華玄四云。唯識論。解乘有三體六義。三
體同前。一自性二空所顯眞如是也。二隨流
隨順自性流福惠十地等法是也。三至果即
隨流所出無上菩提。及一切不共法也云云
三體同前者。上文云。次中邊分別論。明乘有
五一乘本謂眞如佛性。二乘行即福惠等。三
乘攝○慈悲引
衆生
四乘障。○二障。五乘果即佛
果也初二後一。即同唯識也。故唯識云。
二空所顯眞如者。即中邊論眞如佛性也已上
裏書
問。他宗學者 問云。嘉祥宗義。因縁生義邊。
世諦。若言即空者。即如性有法。畢竟都
無歟凡夫二乘等所取
性有法
答。不爾。不假名。而
實相故也 問。若爾與我宗異。我宗
本以因縁生義邊。立爲依他性。空性實邊。
遍計空故。有義遂有。無義遂無。非
無。無義爲有。故無増減。汝亦云
因縁生法都無。實事其所無者。即是凡夫所
取性有之法。終不假名。豈異我宗如幻
假有。依他起性。不可空義耶 答。此已前
性空眞空二種異。以性空故。但無性實
生滅斷常等。以眞空故。即因縁法亦空。此
眞空。時不都無性空。而破諸法。故云。不
假名。而以眞空。見縁生空。汝不
。故二宗義。長短全別。亦汝宗高祖護法菩
薩。解釋提婆論宗。以遣相空。空依他
論者。爲不正。又空唯留所執。不
他假有者。名不空論者。而自以中道眞空
妙理。離二過失。故知。以眞空亦依他也。
如何離二過者。不性空都滅依他。故
空邊以眞空。空假有。故離有邊也。若
眞空猶不於假者。何異不空論者。假
有不空哉。然就顒三宗論大乘
玄二諦
一不空假。二空假。三假空。此三義宗異也。
初義當不空論者。第二義當空論者。第三義
廣百正義。即今所宗也。假法宛然即空
也。此名本來空。非折法方得空。故亦名
空中道義。故此不假名。假法宛然即空
故。宛然即如本不異義也
問。汝既以護法論師證。豈歸我宗
答。此是汝墮負於我。非我歸宗於汝。所
者。汝祖師護法論師。仰注提婆廣百。故
又汝自迷己宗。所以失在汝。非論師
弘仁四年。贈僧正勤操大安寺善基大徳資。善基大
徳者。入唐學法沙門道慈律
師資
紫宸殿集諸宗大徳。以公爲座主
即立義云。三論是祖君之宗。法相則臣子之
教。何者阿僧釋龍猛之中觀。護法注提婆之
百論。竝稱歸命阿闍梨。故登時敵宗名將。刃
衂旗靡。皇帝褒其硏。即任少僧都云云
右見日本後記也。高野山大僧正製影讃其語
云。天親釋龍猛之中觀云云 餘同前然疏序云順中論
天親所製。云云順中論二卷。題下云無著菩
薩造云云兄弟三人倶名天親傳記
入楞伽心玄義云華嚴藏
法師造
龍樹中觀無著親釋。
提婆百論世親注解。○是以二士相契。冥合
一。非直理無違諍。亦乃仰稱龍樹。爲
阿闍梨。○此二士各破一邊。共顯中道。此
乃相成非相破云云 二士護法
清辨也
佛地論第四云。而菩薩藏。千載已前。清淨一
味無乖諍。千載已後。乃興空有二種異
乃至如來聖教。就世俗理。有減。非
勝義云云
新羅元曉。十門和諍論。會通依地空不空
不分明
更見
元興寺智光。會空有論。明三性倶
有。空不空義亦可
予見廣百論第十。粗
三論法相大宗請學者
具案
廣百論第十云。應執著空有兩邊。領
大乘不二中道文 此是論主呵前二師。空論師。言
俗有眞空。依他有者。倶是凡夫
妄見。此違一切種智境界。俗諦是後得智之所縁故也。
不空論者言。因縁生法。乃眞勝義。竝皆是有。經言皆空
唯依所執。因縁有者。唯是假有。非實有也。
論主呵之。亦爲偏執。良以不眞空故也
又云。○由昔攝受謗法業因。偏執如來破相
空教非毀所説顯實法門。令諸世間。非法謂
法。法謂非法。○然佛所説。無甚深。二
諦法門。最爲難測云云 唯識論第三云。有執大乘。
相空理等文可

又云。勝義理中。無小法有。以一切法本性
無生云云
又云。眞非有教。能順趣眞。是故諸經多説
非有。○雖猛勵抗論。眞空由所依
言。何寄空無底足不依諸有大心
弘誓者。欲來際。利樂有情。應正斷
除妄見塵垢。應妙悟入善逝眞空云云
 問。其護法論師。既歸眞空宗。爾者所破空
 不空二師義如何 答。其意前已略申了
又申空論者義云。諸契經言唯有識者。爲
觀識。捨彼外塵。既捨外塵。妄心隨息。妄
心息故。證會中道不空論者義云。無
漏世智相應心品。由性離染。自他倶證。故
依他&MT01190;智所了
 已上廣百論二有説。論主評文等上已出
 了。此義具如二空比量論之
百論疏下云。○寧起身見不惡取空。不
是見惡道中。故有過輕。無執最重
地持論第二云。是故世尊。爲是事。説寧起
身見不惡取空。何以故。起身見人。於所知
惑。不一切。不此見。墮於惡道。不
他信樂。○謂此彼都空。是名惡取空
等文
此可邪見誠空觀
大乘玄八不義云故佛藏經云。爲人説有相
。是衆生惡知識。爲衆生説無相。是衆
生善知識。有相乖理故。經云。寧起五逆。一
念不有相心等文 又法華玄一。有文也。中論
玄引思益經説有相法
惡比丘説
小乘執
中論疏第二云 問。世諦破性生滅。明不生
不滅。眞諦破假生滅。明不生不滅不 答。
正意則不然。世諦破實生滅。明不生不滅
眞諦則假生宛然。即是無生故不破也。所以
經云。不假名。而説諸法實相。論云。因縁
所生法。我説即是空。若破生滅者。則違
此經論 問。何故破性生無生。而假生
即是無生。答。諸法畢竟無性生。故五根
見。但顛倒横謂言有所以須性生。破
性生既竟始得。辨因縁假生。爲佛菩薩世
。此因縁假生。爲佛眼所見。云何破因縁
世諦也。但因縁生。即寂滅性。故名爲眞諦。
無生。爲眞諦中道 問。舊何得世諦破
生。眞諦破假生也。答。此據假病
耳。本對性立假。而惑者復決定。謂道理有
此假。故成假生病。今破此假生病。故
耳。而不因縁無所得。世諦破性。
則破而不收。眞諦破亦破亦收。破其能
迷情故收取所惑之假。故但除其病。而不
等文
  裏書云
二諦章云。周顒明三宗二諦一不空假。二
空假。三假空前二不正義。
第三是正義也
今案。不空假者。但
空其性。即當唯空。於遍計所執。不依他
之義。空假者。空於假法。同性實之空 假
空者。假宛然空。空有無礙也。案&MT02649;二諦意
者。若論假有擧體世諦。若作無觀體是
眞諦。如水中*&MT02649;手出之。似世諦。案
是眞諦也。若就正義。體非出沒。用
出沒。始是案*&MT02649;義成也。謂四重中。初節
二諦也鼠嘍者。蟲食粟實其皮存。外有
。内無眞諦
三卷章下奧云。野城寺光太師。用假空義。開
善亦用用中。最不意者。如醜人學西施
轉益醜拙云云
  有私記注云。西施越人。皇后也。姿美
  也。醜人者。嫫母等名。出法淋傳下末
  之
  切韻云。嫫母黄帝妻。貎甚醜。亦作&T008326;
  已上
裏書
大論十八云。邪見人。於諸法斷滅空。摩
訶衍人。知諸法眞空。不破不
瓔珞經佛母品云。不假名諸法故不空。
諸法即非諸法故不
問。今宗意許唯識無境之義耶 答。對治悉
檀。有此義。非第一義悉檀
百論序疏云。三論不唯識義。今云何用
之 答。三論正明此義云云廣如
淨名玄一云 問。有塵有識。是毘曇執有之
見。無塵無識。方廣邪無之宗。無識有塵。人師
自心此三可得。非之唯識之旨。蓋是方等宏
宗。菩薩之大論。何以排斥 答。考天親唯識
之意者。蓋是心以忘境。忘境不心。
肅然無寄。理自玄會。非塵爲横計心是
實有。末學不其旨。故宜須之。至淨土
。具詳得失文 同疏第一文同之。而結之云。
谷在門人。非天親之過
異文淨土者。辨淨土
之文也。即次下文也
同八云。習唯識攝大乘論者。如虚空。天見
之爲寶宮。鬼見之爲猛火。鳥見之爲
。人見之爲虚空。竝無四質。悉是心反異
故見此四事耳。○今先問唯識宗。若無
心者。夫論因名果。果必酬因。心是萬
化之因故。三界皆一心造。既有能造之因。豈
所造境之果。若無境有心。即無果有因
也。問。心反異故。見外境。但外境猶是
心。心外無境故。有因亦有果 答。如
種子爲因。生外物之果。而有因有果者。今
心爲因。反異生三界五道。何故言無別
耶。若心横謂故。見萬物。實無萬物
眼病見空華。實無華。若爾實無萬物。亦
妄謂之心。而於妄謂之者。有妄謂之心
亦於妄謂之人。有妄謂之境。若言心境倶
是妄謂。終因心故有境者。此乃是妄謂之心
本。妄謂之境爲末。不本有而末無
又衆生心異故。見衆生。諸佛菩薩應
*世誰所作耶。若言亦是衆生心反異故見
應*世者。佛即無應*世。若爾但有法報兩
。應化佛。又但有他心。無天眼乃至
問。何故經論中。説一質。説一質
答。天親論主。爲衆生。於五塵中。起煩惱業
生死報。是故論云。實無外境。皆是心之
所作。本有外境貪嗔。既無外境。於
何處煩惱耶。外境既無。即心亦不有。即
不心不境。便悟入實相。是故説無境有心
此是對治悉檀。非第一義。學人不其旨
便謂無境有心
  裏書云
 唯識者。古唯識論。是天親所造。非新譯
 護法等釋論
名玄六云。亦爲簡庄周義毛嬙麗姫人之所
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飛。鹿見之決
驟。此亦明定性。而終有無定物云云
 嬙仕良
嬪 婦人官名流行
馬疾歩
奔也
 已上
裏書
百論序疏云。○性塵性識。世諦竝無。因縁塵
識。世諦倶有云云
  裏書云
百論序疏云。○二者攝論。云塵畢竟無。非
是世諦而存。有於識識世諦。今明
亦往之言。借識破塵故。云塵無識有耳。然
塵與識。凡有二種。一者性塵識世諦竝無。
因縁塵識世諦倶有。就本末之。實由
塵。而心外無塵以心爲本。以塵爲末。
即明塵無即識有。此是一往之言。然就理言
之。塵識倶無。約情辨之。塵識倶有也 問。
攝論云。四識義。一似眼識。二似塵識。三
識識。四似我識。一切皆是識實無塵。今
云何言理倶無。就情倶有耶 答。此是
識破塵之言耳。倶是四識實無別塵。此
識者。詺倒想識。想謂根。想外實
根。乃至想謂識。想外實無識。
然所想既無。能想寧有。如上釋之。是故於
情皆有。望理竝無也 問。三論不唯識
。今云。何用之 答。三論正明此義。中論
成壞品云。若謂現見而有生滅者。即爲
是癡妄。而見生滅。故知無生滅之境。皆
是癡妄。謂之耳。觀顛倒品云。色未
和合時。空無所有。當知是心想。謂
耳。心外實無色。百論破塵。如上引之。
想謂水。實無水可等文。文殘可見之
已上裏書
中邊分別論上云。眞諦譯由依唯識故。境無
體義成。以塵無體。本識即不生。長行釋
云。由所縁境無體故。能縁唯識。亦不
云云
大智論四十一云。復次依止心生滅智惠
故。得顛倒。難生滅智故。不生不滅。是
無生法
大乘實義經云若欲一實境界信解
者。應當習二種觀道。何等爲二。一者唯
心識觀。二者眞如實觀。學唯心識觀者。所
謂於一切時一切處身口業所有作業
悉當意。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往
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縁不自覺
乃至若於坐時。隨心所縁。念念觀智。唯心
生滅。譬如水燈焔無暫時住。從是當得
色寂三昧乃至若學習眞如實觀者。思惟心
性無生無滅。不見聞覺知永難一切分
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處識處小處。非想
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
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是三昧已。即後能入行三昧乃至其利
根者。先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
即應習眞如實觀。其鈍根者。先未能知
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虚誰不實。故染著
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
識觀
 此等經論意。説唯識觀無生觀之方
 便
  裏書云
佛性論第四云。小乘人於眞如中。不數習
故。故生怖畏。大乘人能數數習空。故不
畏。如獅子子。聞獅子吼。不畏。若不
分別依他二性。執爲實有。故被
三可執執二邊者。分別可執。與能執以爲
實有。爲此二邊故。經中佛以幻師
譬。迦葉譬如幻師作諸幻像。所作虎等還
幻師。迦葉如是觀行比丘。隨一境
現唯空。故實無所有。空無眞實。云何能
此二邊。由依意識。生唯識智。唯識智者。
即無塵體智。是唯識智。若成則能還滅自本
意識。何以故。以塵無意體故。意識不生。
意識不生故。唯識自滅。故意識如幻師
唯識智如幻虎。以意識能生唯識。故唯識
觀。還滅於意識。何以故由塵等無故。意識
生譬如幻虎還食幻師。如提婆法師説
意識三有本。諸塵是其因。若見塵無體。有種
自然文 已上
裏書
百論序疏云。攝論云。無塵淺位。無識位深。今
明若別幼借識破塵。一往階位。可
矣。依百論及衆經論。大意無塵無識。位無
淺深云云又云。從初發心於佛地皆作
無塵識觀云云
問。今宗家意云。破於性生滅。不因縁生
云云 爾者淨影大師。御意同之歟 答。同

勝鬘義記下云。○涅槃常還見爲常。應
正見。何故言邊。釋言涅槃雖是常住。是因
縁常。非定性常取性常。所以是邊
義既然。生滅亦爾也
又云。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縁
集。無一法別守自性。故名爲空。如就
説。以爲常離。諸法外無別有一常性。可
我樂淨等類。亦同然。○是故諸法。皆無
自性
  寶窟同
問。肇公宗本義云。諸法本無涅槃。唯是結
盡。無復盡處云云爾大師用此義
答。大師毎用肇公詞。如如道遠解事
而眞也。又重牒八不中。判肇公之本無。爲
正義。故知專用此義
肇公宗本義云。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縁會。
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縁會而生。○有而性
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法性如是故。曰實相
自無。非之便無。故名本無。○然則波
若之門。漚和。之門渉有。○是爲一念之
力。權實惠具矣。泥洹盡諦者。眞結盡而已。
結盡則生死滅。故謂之盡耳。無復則有
盡處云云 總有三百
五十餘言
問。就生死法。云本無縁會爾佛所得大
涅槃者。是眞實善有之徳也。何今言直是結
盡無復盡處耶。又經云。大般涅槃。能
。起種種化云云若直是結盡無別法者。
何能起大用。既起大用。必應體耶 答。
涅槃善有。亦是因縁善有。非性實實善有
此義顯次上
問。前言今論以二諦宗。二諦即中道也
云云 爾者中道者何義耶 答。中者實也正
也。又謂非空非有義且略
問。爾者遣
蕩於一切。云中道歟。答。既云正何必是遣
蕩耶 問。大師釋涅槃經内外合故之文云。
一切遣蕩如何耶 答。非此意。*然周撿
釋文。非必遣蕩。今文且約遣蕩一門。欲
其義。故作此釋也。意恐學者滯内外有。故
且云爾耳
涅槃疏第十八云迦葉
衆生佛性。非内六入
外六入。内外合故。故名中道者。此文
解。中假師。以非有非無。爲中道。即不
此文故。山中師。自云。兩去不中。
兩來不假也。今釋此文者。明上非内
非外。此是雙非内外。下云内外合者。此
復明亦非非内。亦非是非外。一切遣蕩。故
内非外。内外合故。故名中道
山中者。攝山師也。兩去者。非有是一去也。非
無是一去也。合此兩非。故云兩去矣。兩來
即有與無也。今釋者。疏主自義也。内外合
者。亦是遣非内非外也。此文似難也此且
假論
中。故云
此耳
同十六云空不不空
者。不中道事
*然此文辨
正。爲中道。若此見空見不空。此是
正名爲中道。若但見空不不空。此則偏
故。不中道若餘時以兩非中道。今明
此猶是偏兩非。對兩是。今取兩斷者。則是
偏非是中道。今此中明中者。空有具足。故
是中云云
 此是合中與假。總各爲中。即圓中
 也
  裏書
疏記中卷云。疏第三
卷處
論師者。辨法師
并彼學徒云云 已上
問。宗家常云。不假名。而説實相不動眞
際。建立諸法云云 爾者觀第一義時。不
世諦耶 答。爾也 問。除第一義悉檀。前
三悉檀。皆悉破壞云云世諦即是前三悉檀。
何不之耶。答。此有二意。一云。實不
假名。而言壞者。且約第一義諦。唯是一相
種種相。前三歸之。即種種相不現。猶如
衆流歸于大海。本味不現。而實世諦。宛然
而有也。二云。若離第一義悉檀者。前三可
壞。若入第一義者。即不壞。此言壞者。
直就前三者所通。故云壞。此是三
悉檀。教爲他論難。可破壞也。若就第一義
顯前三。即不壞。故論云。上三悉檀中。
通此中皆通。亦云第一義悉檀。諸
論義。諸餘悉檀。皆可云云
假名。而説實相者。即依第一義故。世諦
終不壞也。説教既爾觀解亦然。應
 後義爲仙光中論疏記有釋
具如下四悉中論
  三論教宗旨事
問。三論大宗者。爲是大乘之初門。爲當何耶
 答。五十二位大賢聖。皆在正觀中故不
言是大乘初門也 問。智論明諸法空
無生。是入佛法初門也。又龍樹菩薩。迹在
初地。造百部論。提婆菩薩。破外道三寶
。又造百部百論百論本廣百論本
百字論等也
故知龍樹提婆等。爲衆生始入大乘故。
大乘三寶善信百數等。顯初地證
也。又龍樹菩薩。爲人説大乘。能破有無見
楞伽
經説
十地經等説初地菩薩斷凡夫我相障
。故知論主住初地中。引諸衆生始入
。同自所證
反問。既住初地已過一阿僧祇三十心等
何言始入大乘位耶。反答。宗意。因中分
大乘
玄釋
即初地爲初。所以然者。因位細分。
無量品階級不同。但隨滿數。且分十地
其三十心。但爲初地之方便。故且屬初地
故大乘始。正在初地也。正答。五十二位大
賢聖皆是無生之差別。一無生中。該攝始
終因果諸法。如道場。觀十二因緣
虚空盡等。坐道場菩薩者。正是十
地滿心也。然佛法。有二種門。一是教法
即信門。二是理法是證門。今無生正觀。以
宗。故以證門之初。顯論大宗。而實論
宗正明佛惠之因果
彌勒問論第一云。是故如來十地。修多羅中。
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菩薩
。生在佛家。種性尊貴。○菩薩住是法
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過五怖
。○何以故。是諸菩薩。離我等相故。○
尊者龍樹菩薩偈言。因縁和合生。彼法
實體。若無實體者。若何名有法。聖者無
盡意菩薩摩訶薩。無盡經中。説察因縁
方便智。知一切法依縁和合而生
等文 此文明龍樹説偈
是説初地觀行
大論云佛初門等。又爲
佛者無我云云
三論玄云顯法
問。龍樹著述。部類甚多。三論
偏空似究竟 答。僧叡昔在什公門下
翻釋之宗。其論序云。夫百梁之構興。則
茅茨之灰陋。覩斯論之絋博。則知偏悟
。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又如前云
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縁。竝爲
誠。龍樹爲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
味斯論。以爲喉衿。若是偏空。豈爲諸國
重。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迴轍正
。厥後衆師。藉斯文而曉迷。以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説
四論玄第十云成壞
今時無識人。或言三論是
偏明破相空論也。故今明人法。人法兩明
正顯究竟大乘云云
        東大寺大喜院實訓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三山門相承以二諦爾二諦
者何
教諦
幾種四種
二諦
 涅槃經十番二諦涅槃疏
六重
涅槃非以有爲眞
 諦
 佛果位二諦攝不攝
 佛果空不空
 佛果二諦異説
 二諦不二涅槃經仁王經等
文瓔珞八不文
 三種并觀横竪得
失等
 地論師無漏法
 三種方言猶可別尋
保延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始得
 衆因縁生法之偈花首經文
三是等釋
 阿字本不生
 四悉檀前三
 四八不義中文中假
傍正眞俗
 中論八不誰人置耶
 無異論
 正觀論中論
 中道有幾種内外通論幾
大乘内二幾
 四種釋義
 邊偏同異
  二諦義
問。山門相承。以二諦宗。爾者其二諦者
何等耶。答。俗諦眞諦。是名二諦。此亦名爲
世諦第一義諦也。問。凡明二諦。有幾種耶。
答。總有二種。一者於二諦。二者教二諦也。
章上卷。釋中論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
之文云。所依是於諦。説法是教諦云云於諦
之中。復有二種。一者所依於諦。二者迷教於
諦。此二亦本於學教於。亦名通迷別迷也。
教二諦并二種。亦爲三種二諦實敏僧
都私記
云大判二諦有
三種義集同
隨別論之。亦有六重二諦十番
二諦也 四諦品疏云。謂色未空有。於
二解是實。故云二於諦文 二解者謂
聖 解
玄云。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爲衆生
故。説有無二諦教
別章中云。問。於諦爲境。爲
耶。解云。於諦於兩知名。何者。於凡所
俗諦。於聖所解眞諦。於兩智
諦。不空有兩境。爲諦也
淨名玄六云。問。佛若不恒有因縁有無
豈是教耶。答。非但取説義教。經中明
皆是教○可兩望論之。發智即境。能開
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此據佛不説
自有境教也
問。就教諦中。有幾種耶 答。今大乘宗。總
四重二諦。一者有若世諦。空眞諦
此對毘曇之
事理二諦
二者空與有并爲世諦。 非空非
者。方爲眞諦此對此土成論
人空有二諦
三者三不二。
并爲世諦。非二非不二。方名眞諦此對大乘
師依他分別
二爲世諦。無生無相
不二眞實爲眞諦
四者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皆
是世諦。言忘慮絶方是眞諦此亦對大乘師三
性不二立諦
名爲俗諦三無性非安
立諦。名眞諦義而明
此四重。前三句皆
是教門。第四重教理具足世諦教。
眞諦理。
四重。前三皆是教門。第四重・若細論之。四
重皆有理教。初重有理教者。以有空
是教也。所詮因縁。空有是理也。又凡轉爲
聖。謂由空有之教。其空中聖人實知性空
亦是理也。問。見章并玄文。空有二諦。唯是教
門也委如本文
繁故不
今何有理耶 答。一往似爾。
能尋之。亦得具有教理也。謂所依於諦
中。聖人所知。即是理也如來於爲得。聖人於亦
得亦失。此於性空中開

又教諦中境。教諦中境教。即是理也
説教境教者見淨名玄也。然爲
由來義不二理總名教也
第二重以二教
非空有理。第三重以二不二教。表非二
非不二理。第四重以三重言教前三重
二諦也
忘慮絶理此後三重教理
并見玄及章也
然更考之通皆是
教。中問二重。望第四。名教可見章第四重
二諦。通是教者。師意爲大乘安立非安
立二諦故。更立此門。令彼執轉悟
。故知還是教門也。故玄云。問。前以二爲
教。前二爲理令何前三重皆爲教耶取意
釋云。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
適縁。無妨也不二之法。或教理轉側
不定。由
唯知言忘慮絶。亦應轉側不定。何定
是理耶 問。若爾四重二諦。并教門
無理也。答。彌有之。謂第四重眞諦。既是理
實。而名爲教。故知前三眞諦。還以理爲教。
知理内之教理者。是因縁教理無的屬
也。若得此意。一宗可得。若迷此一門。即一
宗全失
問。此義猶未解請悉之。答。此有數意。一能
詮所詮。對以論之能詮爲教所詮爲理。二
者體用相。對以論之先依有無觀。由
便不二理。故經云。從有無方便。入
非有非無也。二不二既然。乃至離言亦爾。若
此義。有空等境。望正法教也已上凡明
教理
三者眞俗相望。以俗爲教。以眞爲理。如
。凡夫執有。聖人解空。所化衆生。聞之捨
有入空。所入空法即是理也。次説二爲俗。
不二爲眞。聞之入不二理。還以空爲教。如
是展轉以理轉名教。最後言忘慮絶眞諦
中。諦縁施設義邊爲教。所入正法。超然
之境爲理也。若就。第四重始有
也。四者於一一門中。皆表正法。利根悟解。
初門得理。不後後。乃至鈍根。經
轉入。如是等義門。四重皆有究竟。正法
淺深。淺深并通四門故也。五者若有
若無。乃至離言。至論無淺深故。花首經
第十五堅意菩薩。歎阿字門言。是門甚深。佛
言。我不念是深是淺云云今言。無淺深者。
淺深既是相待縁成。至窮滿時。其淺既捨。
深復何留乎。但是湛然之悟解也。何分別憶
想。生淺深念乎。又易入爲淺。解爲深。
此難易者。只是約縁論之。若就理者。何
淺深。今以此等意。論四重并有理教。此
理教者。是正因縁道理故。并通正法故。并
是教諦。故知教諦。有四重也。章中卷云。涅
槃聖行品。明十種二諦義云云 南方本第十二義
集名十番二諦
爾者十番二諦者何等耶 答。十番二諦者
一者教二諦 經云。有善方便。隨順衆生
二諦。善男子。若隨言説。則有二種
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云云
二者於二諦 經云。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爲世諦云云前明
二諦所依二諦
三人二諦 有人世諦。無人眞諦。經云。五陰
和合。有衆生。名世諦。即陰離陰。無衆生
第一義諦也。此章所引也
四法二諦 無法世諦。有法眞諦。經云。有
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是第一義諦
云云此就世諦更分二涅槃等物。是有名有
實。如地床席杖小物。是有名無實也
五事理二諦 經説。我衆生。陰界入。名
。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取意
六如實知不如實知二諦 經説。有五種
世法名句縛法及執著爲五也。若衆生於
此五種心。無顛倒實而知。名第一義
云云取意准知。不*如實知是世諦也
七續不續二諦 經説燒壞等。名世諦。無燒
壞等。名第一義。章釋云。燒壞不斷爲世諦
念念滅實無相續。爲第一義
八生死涅槃二諦 經説。有八苦世諦
八苦第一義取意
九因縁二諦 亦名親疎二諦。經説云。依
父母和合而生。名爲世諦。十二因縁和合生
者。名第一義諦云云
十菩薩聲聞二諦 章云。此則九種二諦義。
是前菩薩對聲聞。判二諦義。爲十種二
諦義云云
 經前文云。聲聞縁覺智。名中智。諸佛菩
 薩智。名上智。知世諦中智。分別世諦
 無量無邊。名爲上智。知無常無我涅槃寂
 滅。是第一義。是智知第一義無量
 無邊上智。略抄
 私記云。中上品智。所智二諦也。今問。以
 聲聞所知爲世諦。以菩薩所知第一
 義歟。若爾者。違經文。二人各有二諦故。
 若二人各立二諦者。聲聞菩薩。判二諦
 語不成如何耶 答。且有二義。一云。聲聞
 二諦。淺合爲世諦。菩薩二諦。深合爲
 諦也。一云。各有二諦。此就聖人境界。分
 眞淺深。淺深各明二諦。約人中細分。
 故爲別門
問。涅槃義疏。第十一釋之。爲六重二諦
者何等耶 答
一人二諦 此當章初三。然以初文
也。第二文爲釋。第三轉釋。就此意只就
中諦
二名實二諦 此當章第五。然改事理名
名爲名實二諦也。又章。以上有
實。有實。別爲第四一門。疏即合
一門
三著不著二諦 亦名倒不倒二諦。此當章
第六。疏文云。有執著故爲世諦。無執著
第一。又云。有得五。無得
  五也。五見上之
四無常非無常二諦 他師名假實二諦。此
當章第七。然其文異。疏云。燒等無常。是世
諦。無此無常。是眞諦取意意云。即假空
非無常故異他師。又與章意同也
五有八苦無八苦二諦。則名苦樂二諦此當
章第八二諦。六親疏二諦。此與章第九

今見此文。不聲聞菩薩二諦。別爲一門
於二人各有二諦。不二人。則爲二諦
故非別一門也。著不著等門。則顯大小
。大小各有二諦者。即當名實門。又義集
簡同異。云開合耳。疏意除初教二諦。
及後菩薩聲聞二諦。自餘八種二諦之中。第
二第三合爲一第四第五。復合爲一。所
者。於二諦能知之人也。人二諦是所知
法。故合爲一。有名無實。有名有實。并是事
法。故合爲俗。四諦理故。爲第一義云云
今謂不然。疏意改章釋。對文可之。一
若隨言説已下。明六種二諦。就第一世
人知者下即釋云云 故知。合初三也。又云。
十六知見。乃至五陰。皆爲有名無實。故是世
諦。曾不世諦中更有有名有實
  裏書云
醍醐有此私記。表紙詺尊徳疑書主名歟
者歟
二諦私記一卷。名義集不作者。又別有
實敏僧都私記一卷已上
裏書
又章下卷云。且就答難九種中。前教於二諦。
正明二諦義。從我無我下。就世諦中。自有
淺深。此七種二諦須淺深云云
又淨影大師。約四宗別之。可考知
問。涅槃經中。説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
。爾者以空爲世諦。以有爲眞諦歟 答。
二諦章云。非是判於二諦云云云云
去來品疏云。大明佛法。凡有三種二諦。一
者生死涅槃。合爲二諦。生死本空。名爲
。涅槃妙有。名爲眞諦。二就生死。自論
。十二因縁。猶如幻夢。往還六道。名爲
。本性空寂。名爲眞諦。三就涅槃自論
。涅槃妙有。名爲世諦。而涅槃亦空。名爲
眞諦取意略抄
華玄八云。亦是空不空二諦。無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爲不空云云
略章二諦義云。若是大品所明。有爲
空爲眞諦。若涅槃所明。空爲俗諦。有爲
  古録中云八科章者是歟可之。且云
  嘉祥作
玄二諦義云。今義菩薩藏聲聞藏。判於佛
。今明小乘。明事理二諦。一切大乘經。通
空有二諦 問。若爾者。涅槃經。明空者
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槃。以空爲世諦。以
妙有不空。爲第一義*諦耶 答。此對三修
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爲無餘涅槃。今日妙有
不空。非是判於二諦。若汝所問何故。經云
伽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亦空。并空。豈非
空爲第一義有爲世諦
  伽毘羅城。是佛生地。此空即顯無生大
  涅槃。空顯無滅也。涅槃經二十四文
  也。末文云。阿難汝見迦毘羅城眞實是
  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云云
  裏書云
涅槃第十三説雪山半偈云。開空法道云云
已上
裏書
三卷章下云。古舊師云。大品以空有
。有空爲眞諦。涅槃明有空世諦。空有
爲眞諦何故爾。○大品摩訶衍之初。正對
三藏。明諸法是有。○若涅槃。空爲世諦。有
眞諦者。正對破三修斷無涅槃。○涅槃
此斷無之病故。明斷無乃是世諦耳。若
常住涅槃。三點具足。四徳圓滿。妙有涅槃。
是爲第一義諦。師云。若約此義。而論得
斯判。若約餘義則不得也。此是二諦一枝
之別義耳。今次通明之。大品涅槃。一切摩訶
衍經。皆爲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第一義諦
○故涅槃答文殊問中。開十種二諦。皆以
有爲無諦。空爲第一義*諦云云
  問。法上諦。無法世諦。有法眞諦也。答。
  此就世諦。更分二也
今案諸文。或許涅槃有眞諦。或遮
。或兼明二途。二途者。即三卷章意。若論
通説。正以有爲世諦。若約枝條之別義。傍
此有爲眞諦。今見兼通。其意分明也。
意云。妙有是對治悉檀也。以空爲第一義悉
。即前三悉檀。是世諦云意
  佛果位二諦攝不攝事
問。佛果功徳。爲二諦内。爲二諦之外
耶 答云云問。若在二諦内者。仁王般若。
佛果功徳云。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
云云 若出二諦外者。論云。諸佛常依二諦
説法云云若論二諦即攝一切法。盡佛果功
徳。何忽出二諦外乎 答云云
章下云。大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便
縁説有時爲縁。説二諦攝法盡。有時爲
縁。説攝法不盡。具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
又欲攝盡則盡。欲攝不盡則無
妨礙。何者有諦無諦。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
諦。有攝三諦二諦。有無并世諦。非有非
無。爲第一義諦乃至二不二。爲世諦。非二
非不二。爲第一義諦。就此而論。則無
。就前節復出義云云
  玄二諦章同之。但單複六種二諦不審。
  如私記釋。猶可
  裏書云
玄二諦章云。又欲攝盡。則盡。欲攝不
即不盡。無妨礙。何者一家。有單複六
種二諦。前後明三種二諦
私記解云。單有三種二諦。謂本於二諦教二
諦。學教於諦也。是名前三諦也。複有三種
二諦。即四重之後三重也。是名後三種二諦
初重即前單三重故除之也
今案。第六中道門。明單複二諦。總有三番
三番各有單複故。爲六種也。初番以
世諦。以假無眞諦。別論爲單二諦
合假有假無。名爲複二諦也。并望非有非
無中道也。第二番假有俗諦。假無眞諦。是單
二諦。假有假無爲二是俗諦。非有非無爲
。是複二諦也。第三番假有是俗諦。假無是
眞諦。是單二諦也。假有假不有俗諦。假無假
不無眞諦。是複二諦也。已上三番之單二諦
是同。然所對之複是異也。故成六種二諦
已上
裏書
問。若就此文。佛果出有無外。但是非有非
無耳。而三諦時。出二諦外。若但二諦。即不
出耶。答。今此文。即有二意。初直言
縁具二門而已。又欲已下。就二諦三諦
通之。今所問者。只是後門之一往意耳。若更
細窮。就有空二諦。亦有攝不攝義。前門即
此意也。云何得此義耶。其文甚
多。且出兩文
二諦辨教門云。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
乃至經云。伽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空豈
空耶。第一義諦。有爲世諦
去來品疏云。○三者就涅槃之法。自論
。涅槃妙有。名爲世諦。而涅槃亦名爲
  更有多文前後
今見此等互就空有二諦。亦攝佛果
也。問。有無是教。教唯爲衆生故。二諦章中
卷云。佛話唯爲衆生取意故知。佛果但是不
二中道。第三諦攝。設言空有者。爲物假説
理。實出有無二諦也 答。章云。適縁具攝
盡不盡云云故就隨縁。論攝。甚順章意也。
又唯爲衆生教者。且就説教。若就境教
者。於佛境界亦具空有也。因縁無
。通中道不二。故於佛果上。亦有教之義
也於此教諦中。具有無義
問。佛果功徳。唯空歟。爲當不空耶 答。有
數意一云唯不空。故涅槃云。空者二十五
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云云 去來品疏三種。
二諦中第二門
二云唯
空謂第一義空也。故章下卷云。空者唯是
無得異名文 經云。空相不生以無所得
故。菩薩得菩提
三云亦空
不空。故去來品疏云。涅槃妙有。而涅槃亦空
云云無得故空。此無所得。具萬徳故不空。故
涅槃義云。方便涅槃。具萬徳。性淨是萬徳之
云云 四云非空非不空也。中道正法。離
故。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云云 大師常用
此文
五云超四句百非也。故大師
云。涅槃絶於四句。超於百非此語
多之
 六云圓
衆義。故論疏八云。然實相體。含衆徳
法性外。用窮。備一切門
如來窮證實相故。具衆義也。七云已上諸
門。或偏用一門。或修具一切門。圓通無礙
也。故佛性義云。無性不作。名大乘無礙法
取意大集經云。菩薩出要行。名無礙
云云 略抄
中論觀如來品疏云。○佛有。用即適
化無方。四句隨物。體即非四不四云云此中
且以適化用。以内證義邊。爲體也。然考
實論於佛菩薩自覺内證。應中假體用等
。而義圓通不化物
問。付法門諸師異説如何 答。常有

第一莊嚴云。二諦攝法不盡。謂常住佛
果。非二諦所攝
第二開善寺*名二諦攝盡。乃至涅槃
幻。亦是空故
第三冶城解云。佛果爲眞諦所攝。而非
。佛果是眞實非虚假
  玄意也。三卷章不第三解
問。爾者。大師用此等義耶 答。玄云。令
問。諸師釋各有何過邪 答。付第一解。大
品經云 不有法出法性云云若佛果
功徳。超出二諦者。則違此文。又云。涅槃如
幻如夢云云
若言佛果非假有。亦違此般若經也。付第
二解。成論云。佛雖世。不有無。況滅後
耶。中論云。如來在世不有與無。如來滅
後。不有與云云何言佛果是空有二
諦所攝耶。仁王云。佛果超出二諦之外云云
豈不此文耶。難第三解云。若言佛果唯
是眞諦。無世諦者。即失機照之能前二
第三
于理
問。第一莊嚴法師。懸去此難云。大
品明空蕩書云 五時判教非今所用
然假述彼師意耳已上裏*書
第二
時教。故云如幻如夢也。若涅槃常住教意。
便非二諦所攝也。常住非始有。故非假。以
假故俗諦。亦非空故。非眞諦也。又
仁王經云。超度二諦之外云云 何不
哉。又問。第二開善之義。亦順諸聖論意。大
幻聽品涅槃亦如幻如化
之文及不見一法出法性文
中論云。諸佛常依
二諦説法。涅槃明二諦。爲上智境界。又云。
涅槃妙有。復言大涅槃亦空。又順智論四悉
本第三世諦。
第四是第一義諦
何不許耶。但仁王般若之
文。可付生死二諦一往之説也。又問。冶
城解尤順道理。夫佛果眞實徳。
。擧體妙絶。豈非眞諦。所以因縁風靜。虚
假浪止。本水澄清。眞理猶存故。涅槃經云。
聖行
唯一眞諦。方便説此如法華 種
一貴之説耳
涅槃
經。直云世諦即第一義云云大師釋云。眞諦
也。般若經云。通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云云
又大師。自通盡不盡云。非其有無故。爲
度二諦。然非有非無。第一義攝。故不
二諦云云故知佛果唯是眞諦也。何不許耶。
但佛果實是眞諦。傍見衆生之俗諦。故有
照機能。又其能照之智是眞智。常住不動。故
還是眞諦攝耶已上依章并
私意而構難耳
答。章云。大
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便爲縁之
云云諸師各執一途故。成大失。然大師
御意。以佛果中道。但此中道。望空有
初節
二諦
出。若於後之問中。以中道還爲眞
。故不二諦已上任
章文
細尋之。若望
無礙法門道理。於佛果之上。具足有空及非
有非空義。此無所得有。及空者。始是正故。只
是中道就此無礙法門中。妙有爲世諦。眞空
爲眞諦。又般若門爲眞諦。方便亦名
悲門
世諦中論疏并
玄章餘文
  裏書云
玄二諦章云。以有無教。略有五義。一對
理不二故。二望悟有無未曾有無故。三爲
舊義有無見故。四爲諸見。根凡夫
二乘等故。五禀教人。聞有無教。超
凡成聖故取意
今案。此文望平等理及智。并爲除見故。以
有無教。於佛智中因縁無所得之
有無已上
裏書
問。莊嚴師云。二諦攝法不盡。謂佛果超
二諦之外云云 爾引仁王般若證歟 答
云云
問。若引之爲證者。二諦章下卷云。仁王云。
常住薩云。若覺起出世諦第一義諦外。此
的是一文。而諸法師。不引爲證。不引亦有
意。此豫疑故。不證也 故知。莊嚴不
此文若言不引者。玄出莊嚴義而云。
仁王波若云。起出二諦外 爾者何可
定耶 答。章既云引有云云意者開善
引者顯也。莊嚴亦不引爲證者。彼云。
若是第二時。佛果是二諦攝。至涅槃第五時
常住教。方明佛果出二諦外也。故不
之。然玄云。引仁王者。章家且與之。非
彼自引
玄二諦云。問。今時所明。二諦攝法盡不盡
耶。解云。大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
便。爲縁之説。有時爲縁説二諦攝法盡。有
時爲縁説攝法不盡。具有不盡二種法
  二諦不二事
章中卷。引涅槃經聖行品云。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説。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世尊
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
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
如來虚妄説云云
第一義中有世諦。世諦中。有第一義者。
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即是二諦各別也。言
虚妄者。章解云。有兩義故虚妄。一者即諦
虚妄。二者還望云云 即諦虚妄者。諸有二者
道無果。諦非虚妄
何得二耶。還望者。
從來大乘説二故
問。虚妄難且可爾。如
者。即是一諦者。一諦何咎耶 答。經云。
善男子。世即第一義諦章牒之但明
有義
次文云。世尊若爾。即無二諦文若世即眞者。此
是一諦無二諦
章釋云。即無二諦。佛何故從來説二諦
又云。諸佛常依二諦説法耶
又云。佛答云。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説
二諦即答前一難。明道理。唯有一眞諦。無
二諦。而言二諦者。善巧方便。隨順衆
生。説二諦云云
唯一眞諦者。是中道第一義也。故仁王云。通
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
  有空二中。一往以空爲。然望
  二。以有空二。通爲世諦也。或開爲三。
  謂有無中
章下云。涅槃經釋諦義。明唯眞是諦。俗即
虚妄非故。云世即第一。不第一即
略抄
仁王二諦品云。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義諦
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二。若言
有者。智不
疏中卷釋云。若言無者。智不私註云
牒經
方便智實智疏家釋。第一義中。無世諦者。諦是實
故。應唯一諦若諦唯一智。何有二。二
者是與方便
智也
若言有者。聖人智不牒經中
即加
聖人言顯更不別釋意者。第一義中有世諦器中
菓者。聖人智不一也。涅槃疏云。此言有者。非
器中有菓之有。云云二
經言勢異故。今反取
問。聖人有權實二智。若爾者。難云。智不
一。云何爲難耶 答。佛唯有之智。故就
此爲難也。又唯有如實智故也
疏殘文云。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定爲一。
凡夫見俗。即應眞。若定有者。智不
一。此正難也
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者。爲問意。汎顯
理實也 言若定爲一凡夫見俗即應見眞
者。此經文外加難也。若對下定有。應
定無。若對定一定二。而言定一者。
即一義
無義
定有者。有是二義

此正難也。總結上
新婆沙七十七云。問。世俗中。世俗性爲
故有。爲勝義故無。若勝義故有者。應
唯有一諦。謂勝義諦。若勝義故無者。亦應
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答。應是説。世俗
世俗性。勝義故有。佛説二諦。應理實故。
唯一諦耳。但依差別縁。建立二諦
  略抄佛説二諦下取意
問。何以小乘淺近義。此中耶 答。大小
乘義。優劣懸殊。如來制立大格相似今准
之知
今見此文。極似經説。然有同有異。言
者。大體也。又勝義故。有世俗性歟者。同
王中第一義中。有世諦也。又似涅槃第
一義中有世諦也。言異者。涅槃云
第一義中。有世諦者。眞問世諦即第一
義耶二諦相望互爲問故也。
難唯應一諦故也
仁王云第一義
中。有世諦者。第一義諦上。更有世諦
經云。智不一。故知
一智二諦
婆沙問云。世俗性
勝義故有者。瓶衣等假法破時覺。便無和合
時覺。有此世俗理。是道理有勝義也。若
通是勝義理。應唯一諦此則定開異二經
難。同涅槃也。更有
餘同異繁故不之。
學者宜須文察
又見其三説 答。意各
異也。二經并顯不二中道論。但明瓶衣等
假有。亦是道理。通爲勝義。非是空有相
即義也。此義大小懸殊也
又就二經中。涅槃且明世諦即第一義。不
第一義即世諦且明有從空。唯空
是眞之語耳。言説雖爾。意顯互從。還以
。爲第一義。所以然者。空有并是教諦。教
諦有二。若就理不二。不二即中道也。仁王
二諦。不二故言照。解見無二也。又經
云。不二亦不可得云云 意顯不一亦不可得
疏意又涅槃明不二隨縁説二。即從體起
用。般若文於二。解不二。即從教入理也
二經文相
對如
又更料簡仁王經問意。經云。若言無者。智
疏云。若言無者。智不二有
方便智 意云。若言第一義中。無世俗
。即二諦別。聖人有二智也。然以道理
云。智不二。以如實解二故。如云
愚者謂二等也。又聖無二言
  前義依義集之義勢。無者一義也。不
  二者。以二難一。今義異之。無者即二
  義也。不二者。難二智
經云。若言有者。智不疏云。若言
者。聖人智不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
定爲一。凡夫見俗即應眞。若定有者。智
意云。第一義中。有世諦。即是一
諦。若一諦者。凡夫見俗即應眞。故知眞
諦非世諦。若爾。聖人見眞諦異世諦。故
知應二。故難云。智不一也
  前義云。有者二義。如器中有菓也。今
  則異者。是一諦義。故難二也
二諦章下云。破并有兩境。在中雙照義。經
有即是空。照空即是有。何時有
。凝然在中雙照。爲竝觀本業瓔珞
下卷。佛母品云。二諦法性。爲一爲二。爲
無。第一義諦。復當云何。佛言。佛子。所
謂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是一切諸佛
菩薩智母
又云。佛子。二諦者。世諦有故不空無。諦空
故不有。二諦常爾故不一。聖照空故不二。
有佛無佛。法界不變故不空。第一無二故不
又云。佛子。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
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
無二。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今案此文。分明辨一二之義也。當仁王涅
槃等言眞諦中。有世諦不耶。二諦爲一爲
二等者即應八不中。不一不異而答之」
問。付眞俗二諦。有三種并觀云云 爾其三
種者。何等耶 答。一横論之。并瓶假有假
無。其義相通指有爲無。指無爲有。故照
即照無。照無即照有。名此爲
  教之有無。於智并也
二者。横竪并謂二。只是不二。不二只是二。
假名。説實相。二即不二也。不
。建立諸法。不二即二。故横竪即得并也
  二相望爲横。以二望不二竪也
三得失并。謂於衆生是有所得。於諸佛
無所得。還照衆生有所得。及照菩薩無
所得此二觀常并是名三種并三卷章
下卷意
問。且就第三得失并之義。諸佛菩薩。只應
無所得觀。若佛照有所得者。即應凡夫
失。何云有於凡實爲失。空於聖實爲
三卷章下
卷之語也
若照有者。即應是有所得
失耶 答。章下卷云。若便一念。不有得
。諸佛即有機失。衆生機發則不
覺。○故法華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也。○此義最要。應須佛若不
則化道不交。凡聖兩隔。孤眞獨存。逈聖
單立也。是故聖人智。於聖空。於凡有也。如
此則得佛化衆生問答意
此答
問。若欲化道義云。見有者還墮迷失。所
以然者。中論偈云。若謂眼見而有
者。是則爲癡妄而見生滅。長行釋云。
顛倒無明。故有眼。眼故見云云今若見者。
豈非癡妄章難
答。章云。師爲此義故云
有。悟則不有。有作此語。正爲夢虚
空花義。彼悟解時。都無所見。令彼故。云
有有
 梁武帝作夢虚空花義。迷故見。悟故不
也。師且爲此。云悟則不見也。理實不
此義。故難自義成論及地論。又難
云。*令遂不有之者。則不見之見也。又不
迷之迷也取意又瓶柱等。三界果報。爲倒業
起歟。不倒業所起歟。若倒業所起者。悟
則不之。若不倒業起者。諸佛已三界
。何得三界果耶。進退不可也。此難今家
  已上章難意。唯有難無答。但有云云
  語而已
今案章意難。有學者。唯得師語。不其意
也。又既置云云之言。顯答。然爲
學者自思。略而不申也 問。若爾者。何
今宗家義耶 答。興皇和尚。爲
花義而云不見見也。彼云。悟則不見。是故
不見之見也。不之者。意顯無所
得之得。餘師定言不見。或定言不見而見
故。*令皆不之。但以執著。自在無礙
義。故不見而見。亦不成論等
  淨名玄第八云。諸佛菩薩有隨顛倒智
  云云
問。地論師釋云。於一樹若作相心取則有
漏樹。若作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云云 爾大
師許之耶 答。破此義故不許也 問。今
宗家意。佛見三界。是不見之見也。故雖
見異衆生之見取意彼地論師意。雖
一樹。而迷悟是異者。其意相契。何破
耶。又如何破彼義耶 答。語言雖同其
心則異
章破彼義云。只問此樹何業所起。爲妄業
。爲眞業起。若妄業起者。悟眞即不見。若
起。何眞業起於妄樹。故此義難解也
問。若無想見則無漏樹者。彼師義也。難
眞業起妄樹。而難云。何眞業起妄樹耶。
此義易通。何云解耶。答。章出彼義云。
彼云。只一樹云云 若爾。既是衆生所依處之
樹也。若眞業起者。即是眞能得妄也。若樹隨
心漏無漏二樹分者。何只云一樹耶。是故
解耳。難云。只一樹者。總於一樹之。非
其漏無漏二樹如何 答。若悟時見
淨寶玉樹者。非三界衆生迷失境之謂
也。若如穢業所感見。曲刺之樹者。則應
是妄樹。此猶難解也更思
 三種方言中論疏第一。并大乘
玄二諦章明
八不中道八不即
二諦也
○於此義中。嘉祥大師。
師三種方言
  方言者。置言之方軌而已。此謂興皇和
  尚釋中論八不之辭
玄二諦章云。有三種方言。第一方言云。所
以牒八不初者。欲淨一切有所得之
。無此八計中。○以彼生滅
故。言不生不滅。○然非生非不生。既是
中道。而生而不生。即是假名。假生不
生。不不生。即是世諦中道。假不生不
不生。不非不生。名爲眞諦中
。○然世諦生滅。是無生滅生滅。第一義無
生滅。是生滅無生滅。然無生滅生滅。豈是生
滅。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
不生滅。名二諦合明中道疏一同
意云。中論初論主牒經中八不而置之者
 或經論者。牒經或牒無畏
洗一切有所得心。所執著故也。有
所得者。一切凡夫外道。所計生滅斷常一異
去來等。及小乘人生滅等。執大乘有所得
人。流來反去等計。乃至一毫執著。皆墮八計
。此生滅等。一一計中。竪窮五句。五句者。
一生。二滅。三不生不滅
  對上生滅二*令不二合爲
四亦生滅。亦不生滅。五非生滅。非不生滅。乃
至來出。類此可知。此等一切若心取相。皆
是有所得也
章又云。第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破性明
中。但出諸師計諸法師計。亦有性義。亦言
正破外傍破内故。出諸師計
問。*令外道等諸計者。爲能計迷心
歟。爲所計諸法歟 答。但破迷心
諸法也 難云。迷心從因縁生。此大乘宗。
因縁生法。即不之。若所計法者。
先於迷心有。*令悟求之不得故。得
法而已。何不爾耶 答。迷心實是因
縁生法。不無。故經云。因縁本自有。無
自無他作云云然言破者。迷心起時。不
因縁幻起諸法。謂爲生有幻無
謂爲定無。其所計有無者。道理示。此
道理撃其迷心。迷心被撃。自此不起故。名
心。其所迷者。有二義。一者正因縁佛法
道理。幻有幻無。中道正法。此不解故。
所迷。如人謂東爲西。以東爲所迷。二
者所計生滅斷常。迷心所取。亦名所迷。所
計所著之異名也。於此二中。正因縁法理。不
破。所計諸相。本自不得。亦非破。故
破者。但破其心故。章云。欲淨一切有
所得心。不法也
問。若破性執者。何故章言而生而不生。即
是假名。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
諦中道云云 既言假生不生。故知亦破假因
縁法也 答言。横破八迷。竪窮五句。以
彼生滅不得故。言不生不滅者。此正破性。
假生不可言生等者。古云。集假爲性。以
假生即是性故。故入性以破云云
云。上正破生明中。此文擧假對性。性即去。
然後就假生。即亦明不生。此亦還對性以
因縁中假
  章下云。是因縁假名破性中
  已上第一方言
章云。第二方言云。所以明三種中道者。爲
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中道。又
佛教人。作三中成。故墮在偏病。*令
彼中義不成。辨三中
  疏更有一義云解中論
問。學佛教人。作三中。云何不成耶 答。章
答云。他云。實法滅故不常。假名相續故不斷。
今謂不常猶是斷。不斷猶是常。唯見斷常。何
中之有。爲此三中不成。明三種中道
今謂者
彼所説
章云。今明中道者。無生滅。生滅爲俗諦中
生滅生滅無生滅。爲眞諦中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
無生滅二諦。中道
無生滅生滅爲俗諦中者。謂無生滅之生
滅。爲俗中。此即生滅。爲俗諦中。中是正
也。此是用中也
  四假四中。見章文亦名圓假圓中
  疏云。假生不生等。名世諦中道云云
  可
然言無生滅之生滅者。如般若經言。澹泊
於無住之住。亦如金剛般若論云。非莊嚴
莊嚴。如是等也 問。何故言無生滅之生滅
乎 答。生非自生。由無生故生。故云無生
之生
  意云。諸法屬因縁也。非定生。於
  生上。假因縁起。望彼無生故。得
  名爲生。望此假生。説無生
  故此生無生。并是因縁相待。而有生無
  生。既爾餘義亦然。此是佛法大因縁義
生滅無生滅。爲眞諦中者。此以無生滅
眞諦中。此直是眞諦假。而言眞諦中者。
亦是用中因縁。眞諦是正故名中也
  疏云。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
  云云
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等者。雙泯二假
稱爲體中。一泯無生之生。謂泯一假。二泯
生之無生。亦泯一假故。云雙泯二假
章云 問。後明三中。與前何異 答。前明
二諦中道。是因縁假名破性中。第二雙泯二
。稱爲體中。亦名因縁表中道云云
 此問。第二方言。對第一方言。而
也 答中。言是因縁假名破性中者。先第一
言云。不生不滅。云而生而滅等者。皆是
因縁假名之説故。上云以滅不
故。言不生不滅云云此是彼性。生滅之上。顯
不生滅。故此不生滅。是因縁假也。而生而不
生等。皆因縁假。此假即中。名破性中。以
性。名爲破性。此假是正名破性中
雙泯二假稱爲體中者。以世諦中。爲
。以眞諦中後爲一假。雙泯此二假。合
中道。即爲體中。此第二方言。正意。在
假。由此雖四重意。在體中。以他家明
中只是斷常。不非斷常之理。故今正泯
假用中道之理。即體中也
  四重者。一求性有無不可得故。言非有
  非無名爲中道。此是破性中。與前門
  同。爲泯假故。先明因縁之破性中
  也。二者説而有而無。接斷心。此明
  後假也。三者顯而有而無。爲中道。即
  是用中。四者假有非有假無者。非無。
  此是體中也。今此門意。正明假後中。然
  初明破性中者。成因縁中道而已。
  亦是漸捨門義也
  已上第二方言
章云。第三方言云。世諦即假生假滅。假生不
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爲世諦中道。非不
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
世諦即假生假滅者。明世諦假。言假生
不生等者。明世諦中。此是假生。宛然不生。
假生。以也。言非不生非不
滅。爲眞諦中道者。此直明眞諦中。不先擧
眞諦假也。若准世諦者。應眞諦眞諦
即假不生假不滅。假不生非不生。假不滅非
不滅。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也。而不
言者。准上世諦。略故不之。或上世諦中。
此眞諦假故。不重擧之。言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者。直合二中。爲合明中。
第二門。捨前二中用。合論中道
對文
問。就文中。世諦之不生不滅。
眞諦不生不滅。何異耶
  眞諦中。云非不生非不滅。*令眞諦
  假。而爲問。故云眞諦不生不滅
答。章云。二意。一世諦生。即是不生故。以
即爲世諦也。眞諦假云不生者。但是相
因義。謂因彼世諦生此眞諦不生此即二種
不生別意
二者世諦中。不生不滅。即是眞諦假。不生
不滅
  此是二種不生即一也。已上取意抄
章云 問。此以上何異 答。雖同生滅爲
俗。不生滅爲眞。但不生有三種。初方言破
定性。生明不生。第二方言。破假生不生
此中有異。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假生。亦
破亦收。第三方言。約平道門。本來不生故。
不生。不破病
此文意。就第三方言。對前二種。通料簡三
種異。言雖同生滅爲俗不生滅爲眞者。此通
三種方言同義也
  就八不論。皆不生不滅也。然或破
  生滅不生滅。或即生滅。宛然不生
  滅。或世諦生滅上。明不生滅。或眞諦
  即不生滅假。正故名中。如此等義勢
  雖異。而撿大旨。并以生滅俗。以
  不生滅
但不生有三種者。略擧三種方言也。言
初方言破定性者。若性若假。但是執總名爲
性也。言第二方言破假生者。若假并不
理。且判爲假也。言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
假生亦破亦收者。初二相對。明有異也。
若定性者。但是迷心。故但破不收。若論
假生。惡立假義。不正理義邊。還屬
。但破不收。若正因縁。便契佛理。但收不
破。而亦破亦收者。若立因縁假名義。雖
佛理或一分
或全分
而帶封執。破其執心。而不
法。故依。云亦破亦收耳。言第三方
。約平道門。本來不生故。言不生。不
也者。前二破病。此顯道門也
花玄云。任道平正。無所行奪云云
平道門者。正道一味。故名平道。此平道
義。開通無滯。故名爲門。或異漸捨等門。故
平等門也。良以。初二是破病故。或言
。不生。或言無生滅之生滅之生
滅豈是生・滅也。不可與豈是者。是遣邪執
之辭也。第三是顯道門。故直云假生不生等
又云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
  已上三種方言了
問。於佛眼前。有生滅不生滅耶 答雖
生滅及不生滅。而非定有也 問。今宗所談
常如此。猶未所由。請*令之 答。道
門自本爾。但可經學之。何強憶想。生
耶。如仁王偈言。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
。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云云
此是唯佛如來之所窮了。凡夫學者。何得
乎。然且准餘法門。略解其相。未
定量。後賢察之耳。
 深密解脱經。本不生義。明了大乘也。
 但學者。推佛智見。而言我所智
 依此福智。方得滿足云云四論玄云。解
 ○金剛後佛是。佛所窮了何得
 漫談。而亦得論者。不思議神通境界亦應
 云云
謂佛眼見衆生。雖不生而生。照果地徳。雖
非有。而有也。問 且果徳云何非有而有
耶 答。果徳雖無量。且論四徳者。常樂淨
等。自在事實。名之爲我。我無別性。無
故。本性非有。就常樂上。假合説故。亦有
我也。如我既然。常等亦爾
此義具見勝鬘寶窟也。餘處釋文。并注論
往往有
問。其非有者。非於假有歟。非性有歟。答。
性有者。謂初二方言也。就道門之者。
假有即非有也 問。若假有即實無者。應
斷邊若其唯有。強爲非有者。便是虚言
耶。答。佛果徳者。衆徳巧成。如鏡中像。鏡面
平坦。空無面像。而面像宛然。目淨鼻修。分
明顯現。幻童謂實。而不之。智人知無。而
彌用。如巧成功徳。雖性空。而有也。知
但見。鏡面平者。如雖有而非有。此非
眞就巧成有上乍有*乍無。互相不違。
此喩似法。宜須審記且示餘依
文理
章下卷云。師從來。擧佛影譬。遙望相好宛
然。至邊都所有。二諦亦爾云云
影之有者。非是妄見。爲有故。顯因縁世
諦宛然即無之義。更明也
  裏書云
大論四十二云。譬如小兒見鏡中像以爲
實歡喜欲取。謂爲眞實。大人觀之。但誑
人眼云云
私云。智人亦於眼被惑。但意知實之。雖
事而有用。即此有還無也。宜審思
  此眼識所引。意被惑更有意中智
  之不惑耳
章上卷。引肇公語云。譬如幻化人。非
化人。幻化人。非眞人云云已上裏書
 衆因縁生法文
中論四諦品云。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疏釋之有三是云云又初句世諦有。第
  二句眞諦空。第三句。以有空并名假。
  第四句即爲中也。仙光院以三性
  
疏云。是花首經。佛自説之。故稱我説即是
  花首經亦名花手經也。見貞元録
二諦章下卷云。論主引花首經文云云
首經第三。佛説偈云。是心及衆縁 皆
空無自性。若人如是知 終不退菩提
若法性自空 是法即無生 一切無生法
是名眞智種
今案。是心及衆縁。皆空無自性者。衆因縁
生法。我説即是空也。若法自性空。是法即
無生等者。亦是中道義也。衆因縁性法者。
是世諦。我説即是空者。眞諦。此眞俗二諦。并
是假名。若人如是知。終不退菩提者。是假名
有故。空有并名假也。亦爲是假名也。即無
生故。亦即是中道也。無生者中道也。故八
不初云。不生且擧一句耳。此文委如論疏
  裏書云
花*首經第一卷化佛
説云
諸法空無相 無取無
所縁 一切如幻化 猶如水中月 不
空故空 性本常自爾 是名佛所説。最
上微妙法
  今案。初二句明眞諦空。次二句世諦有。
  次二句中道。後二句結歎也。仙光院記不
  此文也。可考案證記已上
裏書
二諦上卷云。從來明此是三是義。一因縁即
是空。二是假三是中云云又疏第一卷。釋
縁品名。以空及假中。即引此文而釋
又仁王疏云
  裏書云
論疏一云。總談論意。因縁有三。一從下破
四縁名。以四縁生義盡。○二者因縁
義。總票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
惑。皆是假名相待。無自性。稱爲因縁。○
又○以外道非因縁義。明一切佛法皆是
因縁故。因縁義總。○三者此品觀十二因
故。觀因縁品云云
又云。問。三種因縁。正用何耶 答。正用通
因縁。以縁心攝。別十二門亦然
大論九十五云。因有爲故。有無爲。如經中
。離有爲無爲不可得。如理長無短。是
相對義
第百云。若先無今從因縁和合有者。則知
無生。若從因縁而生性者。即是作
名不相對。不相因常應獨有。如是有爲法
即無等文 已上
裏書
  阿字本不生事
玄二諦章有無
云。諸法本從無生。皆以阿字
本。是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故。經
四十二字皆歸阿字
花手經第十五云。堅意阿字門入一切法
阿字門。分別諸法。先入阿字門。然後餘
字。次第相續。是故言阿字邊。變出諸字
諸字邊。會成諸句。以諸句故。能成
是故如來。説阿字門。入一切法
  裏書云
大集經門句者一切法中。而作門戸。所謂
阿字一切法門。阿者言無一切諸法。皆悉無
先常云云 如是説
字門也 已上
裏書
大論二十八云。復次有陀羅尼。以是四十二
。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
羅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奈。秦言
不生行陀羅菩薩聞。是阿字即時入一切
法初不生。如是等字。所聞皆入一切諸
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如摩訶衍品
中。説諸字
又四十二云。復次菩薩。聞一字即入一切
諸法實相中。如阿字即知諸法從本已
來無生云云
深密解脱經第二。云第一義無體相者。一
切諸法。本無無生體
 涅槃經説五十字
涅槃疏第九云。若如此間人所明。謂此文
字。是蒼頡所作造。若如經中明者。
十天中。自有造書天。造拾文字
四論玄十四音義云。如四十二字門。劫初光
音諸天等。説四十二字。教世間云云 又云。
十四音者。是過去諸佛法門。但諸佛去。復梵
天議要。三兄弟下欲界。如梵書伽書篆書
左右下三行書云云 左行右行
下行也
大論四十六曰。如十八空四十二字十是
般若波羅蜜云云
華嚴善財知識中云。我唱如是字母時。此四
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爲首。入無量無邊般若
波羅蜜門云云 善知衆
藝童子
涅槃疏第九云。猶如
一阿字。阿者言無。若是世間人用。則云
衣無食等。若是佛用之。則云無生無滅無患
。既用此字以名涅槃。故云字者名涅槃
云云
涅槃義記第四故章悉
曇解釋
  四悉檀事
問。四悉檀者何等乎 答。一世界悉檀。二各
各爲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是
其四悉檀也 問。其義何 答。悉檀者梵語。
是究竟義也淨影釋云宗也
義章
二論章上卷云 問。
何意如來説法。不二諦乎。解云。二諦即
是四悉檀。三悉檀即世諦。第一義悉檀即是
第一義諦。四悉檀。攝十二部經。攝八萬四
千法藏 攝法既盡。以二諦法盡故。如
來就二諦説法也。二諦是取。依二諦
四悉檀法
又云。依世諦世界悉檀者。如輪軸輻
輞和合爲車。五陰和合爲人。如説者。
即世界悉檀。故論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
。則無。依世諦對治悉檀者。衆生略
三毒之病。廣則八萬四千塵勞之病。有
法藥。八萬四千波羅蜜。對治此病。名對治
悉檀。故論云。對治故。有實相則無。依
諦説各各爲人者。前明三法藥。八萬四千
波羅蜜。治三毒八萬四千塵勞。則明一切
盡。更何所論乎。解云。於各各爲人中
更欖之。故諸佛經中。或説我或無
。適説常斯須無常。何故或説是舍那
或説是釋迦。或説淨。或説不淨。何故前後
更相違耶。是故次明各各爲人悉檀昔爲
有常故説無常。明諸佛縁覺。尚捨無常身
*令三修封執故説常。如此等。并是爲
縁不同。無。依第一義諦。説第一
義諦悉檀者。前三種。明不生不滅。不動
不倚。何處有人有車 有常無常。有三有
一。如是畢竟清淨。名第一義悉檀
又云。然四悉檀。只是二諦。但合離
四悉檀實義名二諦。二諦究竟義。名四悉
 上文云。依二諦四悉檀。者。且擧
 於之二諦。對四悉檀教也。此云但合離
 異者。約教二諦論也。四悉檀實義。名
 二諦等者。悉檀是究竟二諦。是實義。此則
 教法中宗。名究竟也。此宗即眞實也。所
 以宗之實名二諦。實之宗名悉檀
華玄第四。列一世界悉檀。二爲人悉檀。三對
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亦解釋其相。此次第
論文
智論一云。復次佛欲第一義悉檀相故。
是般若波羅蜜。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
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
第一義悉檀。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
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云云 爲人故
聽不
。何故爾。爲治病故。
此則於人有病*故也
問。次第如此義。章中何故對治。次論爲人
耶 答。爲釋有種種法中。異門相望。成
無違義。故次辨爲人
又曰。問云。第一義悉檀。是眞實。實故名
。餘者不實 答。不然。是四悉檀。各各
實。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悉檀故無。第一義
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
義悉檀故無云云
又云。各各爲人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爲
。於一事中或聽。或聽如經中所説。雜業
故雜生世間。得雜受雜觸者。破群那經中
説。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問云。此二經云
何通 答云。以人疑。後世不罪福
不善行。墮斷滅見。欲彼疑。捨彼惡
彼斷見。是故説。雜生世間。雜觸雜
受。是破群那説。計我有神。神墮
 以是故不有受有觸者。對治悉檀
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
 不淨觀治貪欲。慈悲治瞋恚。因縁觀治
 愚癡。此是邪心推名愚癡。非牛羊等
 此取意略抄
 問。爲人對治有何別乎 答云云上也
花玄三云。前三悉檀。獨可破可壞。第一義
悉檀。不破不壞最上無過者云云
 二智義引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
 義悉檀不破。而以方便爲用實相
 爲本也
智論一云。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
義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
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破。不
散。上三悉檀中。所通。此中皆通 所
謂通者。離一切過罪。不變易。不勝。
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義。諸餘悉
檀。皆可
中論疏第三云。釋諸説中。第一之文也。又
此八不。正是第一義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論
第一義悉檀。而引中論八不。故知八不是
故第一義悉檀 問。何故偏第一義悉
乎 答。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不
破不壞 師又云。此非世諦第一義。乃
至中道第一義耳。故仁王經云。有諦無諦。
中道第一義諦。所以明中道第一義者。雖
八不。明二諦。爲不二道云云
  疏記中云。此非世諦之等者。非
  諦第一義者也
疏記上云仙光
八不四悉檀等者。
四悉檀。處處不同乃至又此疏第三卷説。
師又云。此非世諦之第一義。即是中道之第
一義耳。有處三三諦之法。皆名第一義。言
説之教。名三悉檀故。此疏第三卷。又此八
不。正是第一義悉檀等。又云。三種中道。并是
第一義。二諦章云。三悉檀是世諦。第一義
悉檀是眞諦也。八不攝四悉檀。是義難見。
何者三悉檀可破。第一義悉檀不破故。
三悉檀法體。亦三悉檀。上執著病。亦詮
第一義教。以此三義名。可是病。然顯
第一義悉。何以此八不。攝四悉檀耶。
大論引中論八不。釋第一義悉檀者。應
第一義以其内説世諦。若爾三悉檀。顯
破。如何説第一義悉檀。内取故。
八不四悉檀成。然興皇師。四假
義中云。三悉檀言破。故皆迷第一義悉
檀内具二諦。二諦名第一者。世諦離性生
眞諦離假生故 問。上云八不即是二諦
今云八不即是第一義。云何前後相違
答。不違。何者。上但言用中此處言體中
云云
問。二諦。四悉。八不。如何相攝耶 答。二諦四
悉相望。三悉檀是世諦。第一義悉檀是眞諦

又三悉檀迷也。不二諦。唯第一義悉
檀。内具二諦興皇師
四假義
又第一悉檀。非二諦
乃至中道第一義疏三引
師説
今案之。三諦時。
二諦不第一悉檀也。又立二諦時。四
悉檀有異門。若就迷悟。立四悉檀。唯第一
悉檀中具二諦。若就正因縁四悉者。三
悉是世諦。第一是眞諦。次四悉八不相待。八
不唯第一悉檀。非前三
又八不是四悉

次二諦八不相待。二諦并是八不世諦
眞諦
假生
又三諦并是八不。若就此門。八不義
寛。二諦是狹。宜須審記諸文異也。問。論
云。前三悉檀可破壞。第四悉檀是眞諦云云
假名。而説實相。前三悉檀。既可壞。
如何攝世諦因縁假名乎 答。疏記會云。未
究竟故名破。非除破也。又以能謂。爲
三悉檀故可破。即本於二諦之俗諦也。若因
縁教諦者。二諦等是第一義悉檀也
疏記中卷云釋疏
問。有處云。三悉檀爲世諦
今言三悉檀可破者。應破世諦 答。爲
第一義故。説世諦。是未究竟故。名
破耳。非破除言者也。又三悉檀可破者。以
能謂之心。三悉檀爲世諦者。以所執之因縁
。何故就本於二諦。以俗諦是失名。能謂
之心故。於第一義悉檀。具二諦義如常已上
今更有多意。一云第一義諦。唯是一相。即第
一悉檀。世諦有種種相。即前三悉檀。然
悉檀。歸入第一義。即種種相不現。如衆流
大海。唯是一味而實。世諦宛然不
  此義似仙光初釋然義勢異也
曰。若離第一義者。前三可破。若入
一義中。即不破也。此就三悉檀教。離第一
。爲他論難所破壞。若就理顯前三。前三
即不壞。故論云。上三悉檀中。所通此中
皆通。又云。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
悉檀皆可此義似仙光第二釋。然義勢
亦異也
三*曰前三悉檀。即是假名二諦。既是假名
故。易破第一義悉檀。是中道第一義諦。
是理法故。堅實不壞也
  此亦次前第二義。然二諦三諦之義
  勢亦異也
 八不之義
問。八不者何等耶 答。中論初偈云。不生亦
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
亦不出
問。此八不者何物乎 答。大乘玄云。八不者。
蓋是諸佛之中心。衆聖之行處也。故華嚴云。
文殊法常爾。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更
異趣也。即是論初。八不故。竪貫衆經
諸論云云 又中論疏第一第二。廣解
之可見 問。爾者八不者何所以。通貫衆
經論耶。又何偏出華嚴之一文乎。答。隨引
一文。不之。又且擧華嚴一文者。以
根本法輪故。且擧本經以顯餘教而已。所
以引此文者。爲八不是衆聖行處。越
此更無別道故。云一道出生死云云問。雖
一道。不八不。何引爲證耶 答。八不
是中道。以中道無二故。名一道
問。八不者。唯是中道歟。答。正是中道。傍是
空有假名也。故大乘玄云第四
○故知具含
中假。而中爲正。宗諦文 問。何故具
中假耶。又何以中爲正宗耶 答。通八不
皆含中假。且付不生不滅。論不生假滅。
滅名世諦假。以假不生假不滅。爲眞諦假

  不生之生。名假生也。生之不生。名
  不生。餘例
不生不滅。名世諦中。非不生非不滅。爲
諦中矣 問。若爾。不生不滅。但是世諦中眞
諦假歟 答。不爾。世諦有中假。眞諦亦爾
問既云不生不滅。但是世諦中也。何云
生假滅耶。答。中論次文云。能因縁云云
不生非自性。要由生故不生耳。又假生非
自性。故即指假生不生也。故言不生含
假生也。不滅亦爾。乃至不來不出。皆亦如
是也 問。既言不生不滅。唯是眞諦假也。
何處有非不生非不滅之中道乎 答。大乘
玄云。世諦假生滅非生滅。眞諦假不生滅。亦
非不生滅。故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
云云意云。不生不滅。亦顯非不生非不滅也」
  又假不生滅。即非不生滅。故但言不生
  滅。即是非不生滅。眞諦中也
問。世諦中與眞諦假。同歟異歟 答。即
世諦中。爲眞諦假。又世諦不生者。生即不生
也。如色即是空。眞諦不生。待假生已上
  見二諦三種有言之中。第三方言
  也
又世諦是假生假滅。爲假破性生滅。爲
諦中。謂假生能空性也。眞諦。假不生假不
滅者。假即空也
  此義見八不義也。此後二門。世諦中
  與眞諦假是別也
問。上所引文云。八不具含中假。而中爲
。二諦爲云云 既文云。具中假。何*以
中爲正宗耶。又中之與之假。并於二諦
之。何不中爲正假爲傍而*以二諦
中耶 答。今所明中。遣假爲中。即以
假。故以二諦中。直名中。*以二諦假
獨名二諦也。而言假爲傍。以中爲
者。論明中故
  論名中論。以中爲正宗標一部
  故。而言二諦爲宗者。明二諦之中
  耳
又可云。假是教門。中是理法。故約所歸深
。*以中爲正也。又有無者亘性。假*令
正有。無令假正中故以中爲正也
問。於八不中假二諦。有何證據耶 答。
大乘玄云。有文有理。文則八不。處處經論
散出。但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二諦義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
亦不滅也。又文。經二十五獅子吼品云。十二
因縁。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非二。不來不
去。非因非果也。理則二諦是教故。假生滅等
是世諦。假不生假不滅是眞諦。故具明中假
也。中論序大意云。聞不生不滅畢竟空
便失二諦也。又四諦品云。諸法雖無生。而
二諦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以中爲正宗
云云
二經意。正明因縁二諦。八不所含。論二
文亦爾。中道理在不疑。但含假意。今所
而已
問。八不散出經論者。何經論耶 答。既云
處散出。即不具出之。*令且出管見所
及而已
華嚴第十二勝林菩薩偈云。一切法不生。亦
復無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覩如來
又第八云一切惠
菩薩偈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
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法華經云。無生死。若退若出云云又云。不
生不出。不退云云
大論第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因縁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説是。
我今當
密嚴經下卷云。諸法不生滅。不斷亦不常。一
乃來出。如是悉無
  此經大唐池婆訶羅譯。非大師所覽
大般若四百七十二云第二分近未然。考
大品
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時。如實知一切。從縁所
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
出。絶諸戲論。本性淡泊。能學是三解脱
。亦能學從縁所生諸法
  此文正同中論偈也。然非大師所覽
大集經九百。若觀諸法無生滅。是人即得
眞實知云云
  裏書云
大集虚空藏分云。若菩薩入甚深因縁法
逆順因縁法。善知出知離。知生知滅。知
乃至一切法無二。以眼色二倶離故。
乃至意法亦離。則入第一義。以世諦故。假
諸法。亦不執著。眞諦世諦。是爲菩薩入
甚深法門云云
又云。菩薩作是念言。是諸縁生法。各無
。無自性者。他不生。所因亦無性。所縁
亦無性。自性者則無他性。若法無自性。他
性者則無生。無能生。是故一切法。皆無生無
記。但*以名字故假名。從因縁生而實無
生。亦無斷無常。所以者何。若法有者。
則當滅。則是斷見。若無滅者。即是常
見。離斷常。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皆無生。
是爲菩薩。於十二因縁。善得勝知方便。離
二邊諸見
又云。善男子。云何菩薩入法界性門。見
切法平等性。若菩薩見諸法界。無處不至。
無來無去。無生滅。無相無起。無戲無
已上
裏書
心地觀經*曰。法身體遍諸衆生。萬徳凝然。
性常住。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不異。非斷
佛地論第七云。或説八種。謂不生不滅。不
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遣相門。所顯
眞如
  已上二文亦非大師所覽
問。成論師或云。八不并是眞諦之中道。亦是
眞諦。或云。初二不是眞諦中道。餘六不是俗
諦中道云云今宗同之耶 答。不爾。玄云。今
八不具三種中道。即是二諦也云云
  八不一具三種中道。三中者。世諦中。
  眞諦中。合明中也。二諦是二諦。一一
  具中假二諦也
般若燈論。始卷者。就八不眞諦世諦

問。付不來不出。何不不來不去而云
耶 答。玄云。義有兼。止此八。則
無量。不來則應不去。不出應
不入。是互擧耳云云
又引論云。如地從穴出。鳥來栖樹等。不
是等相云云若依此文外來。從
内出。亦即對也
又玄云。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人去來
入即是來云云 若准此文即應通用。故論疏
云。去來品釋八不云云大智論。又順中論。
般若燈論。牒此八不云。不來不去云云
等文。雖通用。然出入來去。正應對耳
問。八不是佛所説。爾者。龍樹造中論時。即
經中八不論初歟爲當何耶 答。此
二義。一云論主自引經説。以安中論初
二云注論者安之。此更有三義。或注者。
經八不。安論初。或注論者。引無畏初八
。安此論初。或引釋論八不。以安此論
  此中後二義。龍樹本引經。注者轉引
  
八不義云。問。八不是佛所説。爾者。龍樹造
中論時。引經八不。安論初非。答。不
定判。或賓伽引經中安處。或可。龍樹
經中八不。序無畏論初。故注論者。安
論序意初也。而應是釋論中八不牽安
。大論中至難處。即指中論。爲正觀論。如
正觀論中説。故知釋論中論説。後造也。又
亦可。青目於千年中出世。注中論。或可。引
釋論中八不。安處中論序意也 問。釋論中
正觀論者。何必是中論耶 答。觀法品
云。正觀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也。故
相傳云。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也
  賓伽者。具云賓羅伽。即青目也。故相傳
  云等者。何義證乎。配上多釋。見之。中
  論在先。而言骨髓者。但是義要不
  先後
問。見玄文。但云注者引經及論。不論主
自引經置此論始。何文外浪加耶 答。一
往見文。實如言。然熟見之。其義炳然。
者 問。爲兩關之。一云去本
龍樹造中論則引經八不安歟。一云爲
非 答云。不定判云云此所問二途。不
之。不定者。即有二義也。云或賓
伽下付。注者。引之義。論其本處。有三義
 問。注論者。引無畏論八不。非釋論者。
何所以耶 答。釋論是中論後造故。不
後論云也。故章云云云
難云。既是注
論者引來也。設雖前論。何不後論哉。
蓋是於論主。智論在後。若望注智論。亦是
前。何不之耶中論
論先義而難
況復設
先論。指後論何妨耶。如仁王般若
涅槃説也。又釋論云。如正觀論。何云指
中論耶 答。中論本頌既在智論前。注者申
本頌意。理可本頌旨故。從本亦不
後論也。此一往義也。何必盡理説乎。又仁王
涅槃者。初成道亦有涅槃經字義。全同
雙林説涅槃義
設指後經先妨佛化
無方。故或傳者爲略。故指餘處廣説
也。又依前難。第三釋來。云青目在
故引
  裏書云
以知。中論在智論前造者。智論指中論
故。若先無中論。何虚指其説乎。菩薩造
論。只是隨縁。有何定規。未造之前。定有
中論耶。菩薩雖實知之。而隨
此説已上
裏書
問。無畏論者何論耶 答。龍樹菩薩。百部大
乘論之一也。論有十萬偈。即今論之廣也
十二門論疏
并龍樹別傳
問。若爾。應中論無畏之心要。何云釋論
骨髓耶 答。釋論別釋一部文。無畏應
大乘通論。若就通論者。望無畏十二門等
。其廣略。若約正觀宗旨。得智論以爲
骨髓。各有其由
大論十九云。中論中。亦説涅槃不世間
世間不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
異故云云
  問。此文直指中論。然何引正觀文。而
  設劬勞乎。答云云
問。八不是中道也。爾者。於中道幾種
答。中道出數量表。何定其數。故云不一不
云云 又云。不不二法。以一二
云云
  三論玄云。既稱爲中。則非多非云云
又汎論。中道有四種。一外道所明中道。二
毘曇中道。三成實中道。四大乘中道
論玄
外道説中者。僧佉人云。泥團非瓶。非
即是中也。毘曇人釋中者。有事有理。事中
者。無漏大王。不邊地也。理中者。謂苦集
之理。不斷不常也
  私云。對邊見也。正可苦也。有義思
  之。又新婆沙有中道之
成實中道者。有無品第二十三文云。離有離
無。名聖中道
大乘人明中者。如攝大乘師。明非安立諦
生死。不涅槃。名爲中道也。又中假
師云。非有非無。名爲中。今正義以無住
體中。此是合門。於無住法中。開出眞俗
用中即是開門
  用分眞俗故名開也
問。付今無所得大乘意。明中道亦有多少
耶 答。中論玄云。隨義對縁。得
。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
者。即一中道也云云 八不義引華嚴云。一
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云云二諦義及重牒
八不云。若爲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又中論玄云。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諦
云云又是體中用中爲二也。又云。所言三中
者。二諦中。及非眞非俗中
又序疏云。但中有三。一者對斷常之偏
中。此是對偏中。二者盡偏中。立於中名
於偏病故。名盡偏中。又一意。只爲
病盡。得於中云云 又云。絶待中者。凡
二種。一者待苦説樂。名小涅槃
苦樂。乃名大樂猶是。二者涅槃。
其苦樂。強名爲樂乃稱大樂。方是
待。中義亦然取意
略抄
中義亦然者。望偏説
。*令非偏非中方名中。此絶猶是待也。
又非偏非中。不何。顯之強名爲中。
是眞絶待中也
  絶待獨空異如前已抄
中論玄云。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
絶待中。成假中也。又云。成假中者。有無爲
假。非有非無爲中。由非有非無故。説
。如此之中。爲於假。謂成假中云云
前三如上三中
論迹義云。然釋中有三種。一者對偏。二者
對邪。三者實義。○雖復三義。不一意。雖
復一意。三義不去。所以然者。只由偏故所
以邪。邪故所以不正。不正故不中。不中故
以不實。不實故所以是虚偏故。
以不邪。故所以正正故所以中。中故
以實。實故所以不虚。○問。偏與邪。若爲
已下
答也
無別論。偏故所以邪。邪故所以偏
有差別論。中論則對偏説中。百論對邪故説
云云
中論玄。引影師中論序云。寂此諸邊名。名
之爲云云偏同歟異歟 答。一意云。是
同故不別出之。一意云是別。謂邊名對中。
偏名形圓。二義中。前義爲
今案。中名唯是對邊之稱也。然更以二義
成之。謂正義實義也。論迹云。對邊者。直
是中義也。對邪正義也。實義者。對虚義
也。然對邪爲正。對虚爲實。此之二義。并離
邊故。既爲中義也。中論玄。依名釋但義
實及正二義。其離偏曰中者。唯是釋
正義或時三義別出。或
時但擧二義
深義也。謂三義
一意故。展轉相成。遂成中義。然三義不失。
故別出三義也。而出二義。不擧離偏者。
*以正實中義故。謂正中義者。
邪邊故。實爲中義者。離虚偏故。故不
別擧中名也。已上略論四種中道。更有
中複中等
又云。依名釋義者。中以實爲義。中以
義。中以實爲義者。如涅槃釋本有今無
偈云我昔本無中道實義。是故現在。有
量煩惱。叡師中論序云。以中爲名者。照
也。○此言正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
切言語道。○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
中。對邪名云云
名釋義者。四種釋義之中。初釋也
中論玄云。總論釋義。凡有四種。一依名釋
義。二就理教義。三就互相義。四無
方釋義
  具可
二諦章中卷云。一隨名釋義。二因縁釋義。三
顯道釋義。四無方釋義也
依名釋義。現教釋義。互相釋義。無方釋義
也 問。影師序云。寂此諸邊。此邊與
多種形勢。隨義廣論。中道無量也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私  抄
五二智四種
二智
 二智於因果通局
 般若名正翻有無
 十對門二智又五時
二智
 實相般若境智
 般若方便二道位別
 同中方便變名種智
 二智斷惑有無又二
惠中何斷
 佛智斷惑
 金剛心有惑無惑
 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脱
 大頓悟小頓悟
 容入義本相如故
 容入實不實時長短
 有爲般若無爲般若
 二智惠相知
 竝觀義何位
 攝智門一智二智三智四智
乃至七十七智等
 正後二智今家用歟
 圓鏡等四智古譯有
 轉法輪義生滅無生
滅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