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三論玄疏文義要 (No. 2299_ 珍海撰 ) in Vol. 00

[First] [Prev+100] [Prev]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終因果諸法。如云坐道場時。觀十二因緣 。
如虚空不可盡等。坐道場菩薩者。正是十
地滿心也。然於佛法。有二種門。一是教法
即信門。二是理法是證門。今無生正觀。以證
門爲宗。故以證門之初。顯論大宗。而實論
宗正明佛惠之因果也
彌勒問論第一云。是故如來十地。修多羅中。
説菩薩生如是心。即時過凡夫地入菩薩
位。生在佛家。種性尊貴。○菩薩住如是法。
名住菩薩歡喜地。以不動法故。過五怖
畏。○何以故。是諸菩薩。離我等相故。○
如尊者龍樹菩薩偈言。因縁和合生。彼法
無實體。若無實體者。若何名有法。聖者無
盡意菩薩摩訶薩。無盡經中。説觀察因縁
方便智。知一切法依因依縁和合而生
等文 此文明龍樹説偈
是説初地觀行也
大論云入佛初門等。又爲
佛者説無我云云
三論玄云顯法
問。龍樹著述。部類甚多。三論
偏空似非究竟 答。僧叡昔在什公門下。
爲翻釋之宗。其論序云。夫百梁之構興。則
鄙茅茨之灰陋。覩斯論之絋博。則知偏悟
倍。故偏主小乘。正歸此論又如前云。
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千里。有向化之縁。竝爲
委誠。龍樹爲無相佛。敢預學者之徒。無不
翫味斯論。以爲喉衿。若是偏空。豈爲諸國
所重。又羅什本執小乘。因此論而迴轍正
觀。厥後衆師。藉斯文而曉迷。以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説
四論玄第十云成壞
今時無識人。或言三論是
偏明破相空論也。故今明人法。人法兩明
正顯究竟大乘云云
        東大寺大喜院實訓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二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三山門相承以二諦爲宗爾二諦
者何
就教諦有
幾種四種
二諦
 涅槃經十番二諦涅槃疏
爲六重
涅槃非以有爲眞
 諦
 佛果位二諦攝不攝
 佛果空不空
 佛果二諦異説
 二諦不二涅槃經仁王經等
文瓔珞八不文
 三種并觀横竪得
失等
 地論師無漏法
 三種方言猶可別尋
保延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始得意之
 衆因縁生法之偈花首經文
三是等釋
 阿字本不生
 四悉檀前三
可破
 四八不義中文中假
傍正眞俗
 中論八不誰人置耶
 無異論
 正觀論中論
 中道有幾種内外通論幾
大乘内二幾
 四種釋義
 邊偏同異
  二諦義
問。山門相承。以二諦爲宗。爾者其二諦者
何等耶。答。俗諦眞諦。是名二諦。此亦名爲
世諦第一義諦也。問。凡明二諦。有幾種耶。
答。總有二種。一者於二諦。二者教二諦也。
章上卷。釋中論諸佛依二諦。爲衆生説法
之文云。所依是於諦。説法是教諦云云於諦
之中。復有二種。一者所依於諦。二者迷教於
諦。此二亦本於學教於。亦名通迷別迷也。
以教二諦并二種諦。亦爲三種二諦實敏僧
都私記
云大判二諦有
三種義集同之
隨別論之。亦有六重二諦十番
二諦也 四諦品疏云。謂色未曾空有。於
二解是實。故云二於諦文 二解者謂凡
聖 解也
玄云。諸佛菩薩。了色未曾有無。爲化衆生
故。説有無爲二諦教
別章中云。問。於諦爲當屬境。爲當在智
耶。解云。於諦於兩知爲名。何者。於凡所
解爲俗諦。於聖所解爲眞諦。於兩智爲
諦。不取空有兩境。爲諦也
淨名玄六云。問。佛若不説恒有因縁有無。
豈是教耶。答。非但取説義爲教。經中明六
塵皆是教○可兩望論之。發智即境。能開
不有不無。不二理即是教也。此據佛不説。
自有境教也
問。就教諦中。有幾種耶 答。今大乘宗。總
有四重二諦。一者有若世諦。空名眞諦。
此對毘曇之
事理二諦也
二者空與有并爲世諦。 非空非
者。方爲眞諦此對此土成論
人空有二諦也
三者三不二。
并爲世諦。非二非不二。方名眞諦此對大乘
師依他分別
二爲世諦。無生無相
不二眞實爲眞諦
四者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皆
是世諦。言忘慮絶方是眞諦此亦對大乘師三
性不二安立諦。
名爲俗諦三無性非安
立諦。名眞諦義而明之
就此四重。前三句皆
是教門。第四重教理具足以世諦爲教。
以眞諦爲理。
就此
四重。前三皆是教門。第四重・若細論之。四
重皆有理教。初重有理教者。以有空言教
是教也。所詮因縁。空有是理也。又凡轉爲
聖。謂由空有之教。其空中聖人實知性空
亦是理也。問。見章并玄文。空有二諦。唯是教
門也委如本文
繁故不擧
今何有理耶 答。一往似爾。
能尋之。亦得具有教理也。謂所依於諦
中。聖人所知。即是理也如來於爲得。聖人於亦
得亦失。此於性空中開
爲二
種也
又教諦中境。教諦中境教。即是理也
説教境教者見淨名玄也。然爲對
由來義故望不二理總名教也
第二重以二教
表非空有理。第三重以二不二教。表非二
非不二理。第四重以三重言教前三重
二諦也
表言
忘慮絶理也此後三重教理
并見玄及章也
然更考之通皆是
教。中問二重。望第四。名教可知見章第四重
二諦。通是教者。師意爲對大乘安立非安
立二諦故。更立此門。令捨彼執轉悟正
道。故知還是教門也。故玄云。問。前以二爲
教。前二爲理令何前三重皆爲教耶取意
釋云。自有二諦爲教不二爲理。皆是轉側
適縁。無所妨也不二之法。或教理轉側
不定。由適縁
唯知言忘慮絶。亦應轉側不定。何定
是理耶 問。若爾四重二諦。并開教門終
無理也。答。彌有之。謂第四重眞諦。既是理
實。而名爲教。故知前三眞諦。還以理爲教。
當知理内之教理者。是因縁教理無的屬
也。若得此意。一宗可得。若迷此一門。即一
宗全失之
問。此義猶未解請悉之。答。此有數意。一能
詮所詮。對以論之能詮爲教所詮爲理。二
者體用相。對以論之先依有無修觀。由此
便入不二理。故經云。從有無方便。入
非有非無也。二不二既然。乃至離言亦爾。若
就此義。有空等境。望正法爲教也已上凡明
教理也
三者眞俗相望。以俗爲教。以眞爲理。如教
示。凡夫執有。聖人解空。所化衆生。聞之捨
有入空。所入空法即是理也。次説二爲俗。
不二爲眞。聞之入不二理。還以空爲教。如
是展轉以理轉名教。最後言忘慮絶眞諦
中。諦縁施設義邊爲教。所入正法。超然
之境爲理也。若就此文。第四重始有理
也。四者於一一門中。皆表正法。利根悟解。
初門得入理。不待後後。乃至鈍根。經四
門轉入。如是等義門。四重皆有究竟。正法
無有淺深。淺深并通四門故也。五者若有
若無。乃至離言。至論無淺深故。花首經
第十五堅意菩薩。歎阿字門言。是門甚深。佛
言。我不生念是深是淺云云今言。無淺深者。
淺深既是相待縁成。至窮滿時。其淺既捨。
深復何留乎。但是湛然之悟解也。何分別憶
想。生淺深念乎。又易入爲淺。難解爲深。
此難易者。只是約縁論之。若就理者。何
有淺深。今以此等意。論四重并有理教。此
理教者。是正因縁道理故。并通正法故。并
是教諦。故知教諦。有四重也。章中卷云。涅
槃聖行品。明十種二諦義云云 南方本第十二義
集名十番二諦
爾者十番二諦者何等耶 答。十番二諦者
一者教二諦 經云。有善方便。隨順衆生。
説有二諦。善男子。若隨言説。則有二種
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云云
二者於二諦 經云。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名爲世諦云云前明
依二諦説令明所依二諦也
三人二諦 有人世諦。無人眞諦。經云。五陰
和合。有衆生。名世諦。即陰離陰。無衆生
名第一義諦也。此章所引也
四法二諦 無法世諦。有法眞諦。經云。有名
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是第一義諦
云云此就世諦更分二涅槃等物。是有名有
實。如地床席杖小物。是有名無實也
五事理二諦 經説。我衆生。陰界入。名世
諦。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諦取意
六如實知不如實知二諦 經説。有五種。
世法名句縛法及執著爲五也。若衆生於
此五種心。無顛倒如實而知。名第一義
云云取意准知。不*如實知是世諦也
七續不續二諦 經説燒壞等。名世諦。無燒
壞等。名第一義。章釋云。燒壞不斷爲世諦。
知念念滅實無相續。爲第一義
八生死涅槃二諦 經説。有八苦名世諦。
無八苦名第一義取意
九因縁二諦 亦名親疎二諦。經説云。依因
父母和合而生。名爲世諦。十二因縁和合生
者。名第一義諦云云
十菩薩聲聞二諦 章云。此則九種二諦義。
是前菩薩對聲聞。判二諦義。爲十種二
諦義也云云
 經前文云。聲聞縁覺智。名中智。諸佛菩
 薩智。名上智。知世諦名中智。分別世諦
 無量無邊。名爲上智。知無常無我涅槃寂
 滅。是第一義。是明中智知第一義無量
 無邊名上智。略抄之
 私記云。中上品智。所智二諦也。今問。以
 聲聞所知爲世諦。以菩薩所知爲第一
 義歟。若爾者。違經文。二人各有二諦故。
 若二人各立二諦者。聲聞菩薩。判二諦
 語不成如何耶 答。且有二義。一云。聲聞
 二諦。淺合爲世諦。菩薩二諦。深合爲眞
 諦也。一云。各有二諦。此就聖人境界。分
 眞淺深。淺深各明有二諦。約人中細分。
 故爲別門也
問。涅槃義疏。第十一釋之。爲六重二諦爾
者何等耶 答
一人二諦 此當章初三。然以初文爲標
也。第二文爲釋。第三轉釋。就此意只就教
中諦之
二名實二諦 此當章第五。然改事理名。
名爲名實二諦也。又章。以上有名
實。有名有實。別爲第四一門。疏即合此
門爲一門耳
三著不著二諦 亦名倒不倒二諦。此當章
第六。疏文云。有執著故爲世諦。無執著故
爲第一。又云。有得五。無得
  五也。五見上之
四無常非無常二諦 他師名假實二諦。此
當章第七。然其文異。疏云。燒等無常。是世
諦。無此無常。是眞諦取意意云。即假空云
非無常故異他師。又與章意同也
五有八苦無八苦二諦。則名苦樂二諦此當
章第八二諦。六親疏二諦。此與章第九全

今見此文。不以聲聞菩薩二諦。別爲一門。
以於二人各有二諦。不約二人。則爲二諦。
故非爲別一門也。著不著等門。則顯大小
別。大小各有二諦者。即當名實門。又義集
料簡同異。云開合耳。疏意除初教二諦。
及後菩薩聲聞二諦。自餘八種二諦之中。第
二第三合爲一第四第五。復合爲一。所以
然者。於二諦能知之人也。人二諦是所知
法。故合爲一。有名無實。有名有實。并是事
法。故合爲俗。四諦理故。爲第一義云云
今謂不然。疏意改章釋。對文可知之。一
自若隨言説已下。明六種二諦。就第一世
人知者下即釋云云 故知。合初三也。又云。
十六知見。乃至五陰。皆爲有名無實。故是世
諦。曾不言世諦中更有有名有實也
  裏書云
醍醐有此私記。表紙詺尊徳疑書主名歟
者歟
二諦私記一卷。名義集不知作者。又別有
實敏僧都私記一卷之已上
裏書
又章下卷云。且就答難九種中。前教於二諦。
正明二諦義。從我無我下。就世諦中。自有
淺深。此七種二諦須辨淺深云云
又淨影大師。約四宗分別之。可考知之
問。涅槃經中。説空者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
槃。爾者以空爲世諦。以有爲眞諦歟 答。
二諦章云。非是判於二諦云云云云
去來品疏云。大明佛法。凡有三種二諦。一
者生死涅槃。合爲二諦。生死本空。名爲世
諦。涅槃妙有。名爲眞諦。二就生死。自論二
諦。十二因縁。猶如幻夢。往還六道。名爲世
諦。本性空寂。名爲眞諦。三就涅槃自論二
諦。涅槃妙有。名爲世諦。而涅槃亦空。名爲
眞諦取意略抄
華玄八云。亦是空不空二諦。無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爲不空云云
略章二諦義云。若是大品所明。有爲俗諦。
空爲眞諦。若涅槃所明。空爲俗諦。有爲眞
諦等
  古録中云八科章者是歟可尋之。且云
  非嘉祥作
玄二諦義云。今義菩薩藏聲聞藏。判於佛
教。今明小乘。明事理二諦。一切大乘經。通
明空有二諦 問。若爾者。涅槃經。明空者
二十五有。不空者大涅槃。以空爲世諦。以
妙有不空。爲第一義*諦耶 答。此對三修
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爲無餘涅槃。今日妙有
不空。非是判於二諦。若汝所問何故。經云
伽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亦空。并空。豈非
空爲第一義有爲世諦耶
  伽毘羅城。是佛生地。此空即顯無生大
  涅槃。空顯無滅也。涅槃經二十四文
  也。末文云。阿難汝見迦毘羅城眞實是
  有。我見空寂悉無所有云云
  裏書云
涅槃第十三説雪山半偈云。開空法道云云
已上
裏書
三卷章下云。古舊師云。大品以空有爲世
諦。有空爲眞諦。涅槃明有空爲世諦。空有
爲眞諦何故爾。○大品摩訶衍之初。正對
三藏。明諸法是有。○若涅槃。空爲世諦。有
爲眞諦者。正對破三修斷無涅槃。○涅槃
對此斷無之病故。明斷無乃是世諦耳。若
常住涅槃。三點具足。四徳圓滿。妙有涅槃。
是爲第一義諦。師云。若約此義。而論得作
斯判。若約餘義則不得也。此是二諦一枝
之別義耳。今次通明之。大品涅槃。一切摩訶
衍經。皆爲空有。爲世諦。有空爲第一義諦。
○故涅槃答文殊問中。開十種二諦。皆以
有爲無諦。空爲第一義*諦云云
  問。法上諦。無法世諦。有法眞諦也。答。
  此就世諦。更分二也
今案諸文。或許涅槃有爲眞諦。或遮此
義。或兼明二途。二途者。即三卷章意。若論
通説。正以有爲世諦。若約枝條之別義。傍
有此有爲眞諦義。今見兼通。其意分明也。
意云。妙有是對治悉檀也。以空爲第一義悉
檀。即前三悉檀。是世諦云意
  佛果位二諦攝不攝事
問。佛果功徳。爲在二諦内。爲出二諦之外
耶 答云云問。若在二諦内者。仁王般若。
説佛果功徳云。超度世諦第一義諦之外
云云 若出二諦外者。論云。諸佛常依二諦
説法云云若論二諦即攝一切法。盡佛果功
徳。何忽出二諦外乎 答云云
章下云。大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便
爲縁説有時爲縁。説二諦攝法盡。有時爲
縁。説攝法不盡。具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
又欲令攝盡則盡。欲令攝不盡則無所
妨礙。何者有諦無諦。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
諦。有攝三諦爲二諦。有無并世諦。非有非
無。爲第一義諦乃至二不二。爲世諦。非二
非不二。爲第一義諦。就此而論。則無出二
諦。就前節復出義云云
  玄二諦章同之。但單複六種二諦不審。
  如私記釋。猶可尋之
  裏書云
玄二諦章云。又欲令攝盡。則盡。欲令攝不
盡即不盡。無所妨礙。何者一家。有單複六
種二諦。前後明三種二諦
私記解云。單有三種二諦。謂本於二諦教二
諦。學教於諦也。是名前三諦也。複有三種
二諦。即四重之後三重也。是名後三種二諦。
初重即前單三重故除之也
今案。第六中道門。明單複二諦。總有三番
三番各有單複故。爲六種也。初番以假
有爲世諦。以假無爲眞諦。別論爲單二諦
合假有假無。名爲複二諦也。并望非有非
無中道也。第二番假有俗諦。假無眞諦。是單
二諦。假有假無爲二是俗諦。非有非無爲眞
諦。是複二諦也。第三番假有是俗諦。假無是
眞諦。是單二諦也。假有假不有俗諦。假無假
不無眞諦。是複二諦也。已上三番之單二諦
是同。然所對之複是異也。故成六種二諦也
已上
裏書
問。若就此文。佛果出有無外。但是非有非
無耳。而三諦時。出二諦外。若但二諦。即不
出耶。答。撿今此文。即有二意。初直言適
縁具二門而已。又欲已下。就二諦三諦會
通之。今所問者。只是後門之一往意耳。若更
細窮。就有空二諦。亦有攝不攝義。前門即
含此意也。云何得知有此義耶。其文甚
多。且出兩文
二諦辨教門云。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諦
乃至經云。伽毘羅城空。大涅槃亦空。無空豈
非空耶。第一義諦。有爲世諦耶
去來品疏云。○三者就涅槃之法。自論二
諦。涅槃妙有。名爲世諦。而涅槃亦名爲眞
  更有多文見前後也
今見此等文。互就空有二諦。亦攝佛果
也。問。有無是教。教唯爲衆生故。二諦章中
卷云。佛話唯爲衆生取意故知。佛果但是不
二中道。第三諦攝。設言空有者。爲物假説
理。實出有無二諦也 答。章云。適縁具攝
盡不盡云云故就隨縁。論攝。甚順章意也。
又唯爲衆生説教者。且就説教。若就境教
者。於佛境界亦具空有也。因縁無得空
有。通中道不二。故於佛果上。亦有教之義
也於此教諦中。具有無義也
問。佛果功徳。唯空歟。爲當不空耶 答。有
數意。一云唯不空。故涅槃云。空者二十五
有。不空者大般涅槃云云 去來品疏三種。
二諦中第二門
二云唯
空謂第一義空也。故章下卷云。空者唯是
無得異名文 經云。空相不生以無所得
故。菩薩得菩提也
三云亦空
不空。故去來品疏云。涅槃妙有。而涅槃亦空
云云無得故空。此無所得。具萬徳故不空。故
涅槃義云。方便涅槃。具萬徳。性淨是萬徳之
云云 四云非空非不空也。中道正法。離衆
相故。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語言道
云云 大師常用
此文也
五云超四句百非也。故大師
云。涅槃絶於四句。超於百非此語
多之
 六云圓
備衆義。故論疏八云。然實相體。含衆徳無
有出法性外。用窮善功。備一切門
如來窮證實相故。具衆義也。七云已上諸
門。或偏用一門。或修具一切門。圓通無礙
也。故佛性義云。無性不作。名大乘無礙法
門也取意大集經云。菩薩出要行。名無礙
云云 略抄
中論觀如來品疏云。○佛有體用。用即適
化無方。四句隨物。體即非四不四云云此中
且以適化爲用。以内證義邊。爲體也。然考
實論於佛菩薩自覺内證。應具中假體用等
義。而義圓通不如化物也
問。付攝法門諸師異説如何 答。常有三

第一莊嚴云。二諦攝法不盡。謂常住佛
果。非二諦所攝
第二開善寺*名解二諦攝盡。乃至涅槃
幻。亦是空故
第三冶城解云。佛果爲眞諦所攝。而非俗
諦。佛果是眞實非虚假故
  玄意也。三卷章不出第三解也
問。爾者。大師用此等義耶 答。玄云。令并
問。諸師釋各有何過邪 答。付第一解。大
品經云 不見有法出法性者云云若佛果
功徳。超出二諦者。則違此文。又云。涅槃如
幻如夢云云
若言佛果非假有。亦違此般若經也。付第
二解。成論云。佛雖在世。不攝有無。況滅後
耶。中論云。如來在世不言有與無。如來滅
後。不言有與無云云何言佛果是空有二
諦所攝耶。仁王云。佛果超出二諦之外云云
豈不違此文耶。難第三解云。若言佛果唯
是眞諦。無世諦者。即失機照之能也前二
第三違
于理也
問。第一莊嚴法師。懸去此難云。大
品明空蕩相書云 五時判教非今所用
然假述彼師意耳已上裏*書
第二
時教。故云如幻如夢也。若涅槃常住教意。
便非二諦所攝也。常住非始有。故非假。以
非假故非俗諦。亦非空故。非眞諦也。又
仁王經云。超度二諦之外云云 何不許之
哉。又問。第二開善之義。亦順諸聖論意。大
幻聽品涅槃亦如幻如化
之文及不見一法出法性文
中論云。諸佛常依
二諦説法。涅槃明二諦。爲上智境界。又云。
涅槃妙有。復言大涅槃亦空。又順智論四悉
檀。本第三世諦。
第四是第一義諦
何不許耶。但仁王般若之
文。可云付生死二諦一往之説也。又問。冶
城解尤順道理。夫佛果眞實徳。難言虚
假。擧體妙絶。豈非眞諦。所以因縁風靜。虚
假浪止。本水澄清。眞理猶存故。涅槃經云。
聖行
唯一眞諦。方便説二此如法華 種
一貴之説耳
涅槃
經。直云世諦即第一義云云大師釋云。眞諦
也。般若經云。通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云云
又大師。自通盡不盡云。非其有無故。爲
超度二諦。然非有非無。第一義攝。故不出
二諦云云故知佛果唯是眞諦也。何不許耶。
但佛果實是眞諦。傍見衆生之俗諦。故有
照機能。又其能照之智是眞智。常住不動。故
還是眞諦攝耶已上依章并玄又
如私意而構難耳
答。章云。大
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便爲縁之
云云諸師各執一途故。成大失。然大師
御意。以佛果屬中道。但此中道。望空有
初節
二諦
爲出。若於後之問中。以中道還爲眞
諦。故不出二諦已上任
章文。
令細尋之。若望
無礙法門道理。於佛果之上。具足有空及非
有非空義。此無所得有。及空者。始是正故。只
是中道就此無礙法門中。妙有爲世諦。眞空
爲眞諦。又般若門爲眞諦。方便亦名大
悲門也
世諦符中論疏并
玄章餘文耳
  裏書云
玄二諦章云。以有無爲教。略有五義。一對
理不二故。二望悟有無未曾有無故。三爲
拔舊義有無見故。四爲拔諸見。根凡夫
有二乘無等故。五禀教人。聞有無教。超
凡成聖故取意
今案。此文望平等理及智。并爲除見故。以
有無爲教。於佛智中非無因縁無所得之
有無也已上
裏書
問。莊嚴師云。二諦攝法不盡。謂佛果超出
二諦之外云云 爾引仁王般若爲證歟 答
云云
問。若引之爲證者。二諦章下卷云。仁王云。
常住薩云。若覺起出世諦第一義諦外。此
的是一文。而諸法師。不引爲證。不引亦有
意。此豫疑故。不足爲證也 故知。莊嚴不
引此文。若言不引者。玄出莊嚴義而云。
引仁王波若云。起出二諦外 爾者何可
定耶 答。章既云不引有意云云意者開善
不引者顯也。莊嚴亦不引爲證者。彼云。
若是第二時。佛果是二諦攝。至涅槃第五時。
明常住教。方明佛果出二諦外也。故不引
之。然玄云。引仁王者。章家且與引之。非
彼自引耳
玄二諦云。問。今時所明。二諦攝法盡不盡
耶。解云。大乘經。具有二文。此并是如來方
便。爲縁之説。有時爲縁説二諦攝法盡。有
時爲縁説攝法不盡。具有盡不盡二種法
門也
  二諦不二事
章中卷。引涅槃經聖行品云。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説。世諦第一義諦。其義云何。○世尊
第一義中。有世諦不。世諦之中。有第一義
不。○如其有者。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將
非如來虚妄説耶云云
言第一義中有世諦。世諦中。有第一義者。
即是一諦。如其無者。即是二諦各別也。言
虚妄者。章解云。有兩義故虚妄。一者即諦
虚妄。二者還望云云 即諦虚妄者。諸有二者
無道無果。諦非虚妄。
何得有二耶。還望者。
從來大乘説無二故
問。虚妄難且可爾。如其
有者。即是一諦者。一諦何咎耶 答。經云。
善男子。世即第一義諦章牒之但明
有義也
次文云。世尊若爾。即無二諦文若世即眞者。此
是一諦無二諦也
章釋云。即無二諦。佛何故從來説有二諦。
又云。諸佛常依二諦説法耶
又云。佛答云。有善方便。隨順衆生。説有
二諦即答前一難。明道理。唯有一眞諦。無
有二諦。而言二諦者。善巧方便。隨順衆
生。説有二諦云云
唯一眞諦者。是中道第一義也。故仁王云。通
達此無二眞。入第一義也
  有空二中。一往以空爲眞諦。然望不
  二。以有空二。通爲世諦也。或開爲三。
  謂有無中
章下云。涅槃經釋諦義。明唯眞是諦。俗即
虚妄非諦故。云世即第一。不言第一即
略抄
仁王二諦品云。波斯匿王。白佛言。第一義諦
中。有世諦不。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
有者。智不應
疏中卷釋云。若言無者。智不應二私註云
牒經
方便智實智疏家釋。第一義中。無世諦者。諦是實
故。應唯一諦若諦唯一智。何有二。二
者是與方便
智也
若言有者。聖人智不應一牒經中
即加
聖人言顯更不別釋意者。第一義中有世諦如器中
有菓者。聖人智不應一也。涅槃疏云。此言有者。非
如器中有菓之有。云云二
經言勢異故。今反取之
問。聖人有權實二智。若爾者。難云。智不應
一。云何爲難耶 答。佛唯有如之智。故就
此爲難也。又唯有如實智故也
疏殘文云。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定爲一。
凡夫見俗。即應見眞。若定有者。智不應
一。此正難也
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者。爲成問意。汎顯
理實也 言若定爲一凡夫見俗即應見眞
者。此經文外加難也。若對下定有。應言
定無。若對定一應言定二。而言定一者。
無即一義故擧一
無義
言定有者。有是二義
擧有
顯二
此正難也。總結上也
新婆沙七十七云。問。世俗中。世俗性爲勝
義故有。爲勝義故無。若勝義故有者。應
唯有一諦。謂勝義諦。若勝義故無者。亦應
唯有一諦。謂勝義諦 答。應作是説。世俗
世俗性。勝義故有。佛説二諦。應理實故。
唯一諦耳。但依差別縁。建立二諦
  略抄佛説二諦下取意
問。何以小乘淺近義。交此中耶 答。大小
乘義。優劣懸殊。如來制立大格相似今准
之知之
今見此文。極似經説。然有同有異。言同
者。大體也。又勝義故。有世俗性歟者。同仁
王中第一義中。有世諦耶也。又似涅槃第
一義中有世諦耶言也。言異者。涅槃云
第一義中。有世諦耶者。眞問世諦即第一
義耶也二諦相望互爲問故也。
難唯應一諦故也
仁王云第一義
中。有世諦耶者。第一義諦上。更有世諦道
經云。智不應一。故知
以一智難二諦也
婆沙問云。世俗性
勝義故有者。瓶衣等假法破時覺。便無和合
時覺。有此世俗理。是道理有名勝義也。若
通是勝義理。應唯一諦此則定開異二經爲
難。同涅槃也。更有
餘同異繁故不論之。
學者宜須文察之
又見其三説 答。意各
異也。二經并顯不二中道論。但明瓶衣等
假有。亦是道理。通爲勝義。非是空有相
即義也。此義大小懸殊也
又就二經中。涅槃且明世諦即第一義。不
言第一義即世諦。且明以有從空。唯空
是眞之語耳。言説雖爾。意顯互從。還以不
二。爲第一義。所以然者。空有并是教諦。教
諦有二。若就理不二。不二即中道也。仁王
二諦。不二故言照。解見無二也。又經
云。不二亦不可得云云 意顯不一亦不可得
疏意又涅槃明不二隨縁説二。即從體起
用。般若文於二。解不二。即從教入理也
二經文相
對如斯
又更料簡仁王經問意。經云。若言無者。智
不應二疏云。若言無者。智不應二有
方便智 意云。若言第一義中。無世俗
法。即二諦別。聖人有二智也。然以道理難
云。智不應二。以如實解無有二故。如云
愚者謂二等也。又如聖無二言也
  前義依義集之義勢。無者一義也。不應
  二者。以二難一。今義異之。無者即二
  義也。不應二者。難有二智也
經云。若言有者。智不應一疏云。若言有
者。聖人智不應一。若論其理。不一不二。若
定爲一。凡夫見俗即應見眞。若定有者。智
不應一意云。第一義中。有世諦。即是一
諦。若一諦者。凡夫見俗即應見眞。故知眞
諦非即世諦。若爾。聖人見眞諦異世諦。故
知應有二。故難云。智不應一也
  前義云。有者二義。如器中有菓也。今
  則異之者。是一諦義。故難令二也
二諦章下云。破并有兩境。在中雙照義。經
照有即是空。照空即是有。何時有兩
境。凝然在中雙照。爲竝觀耶本業瓔珞
下卷。佛母品云。二諦法性。爲一爲二。爲有
爲無。第一義諦。復當云何。佛言。佛子。所
謂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是一切諸佛
菩薩智母
又云。佛子。二諦者。世諦有故不空無。諦空
故不有。二諦常爾故不一。聖照空故不二。
有佛無佛。法界不變故不空。第一無二故不
又云。佛子。二諦義者。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
斷。不來亦不去。不生亦不滅。而二相即。聖智
無二。無二故是諸佛菩薩智母
今案此文。分明辨一二之義也。當仁王涅
槃等言眞諦中。有世諦不耶。二諦爲一爲
二等者即應就八不中。不一不異而答之」
問。付眞俗二諦。有三種并觀云云 爾其三
種者。何等耶 答。一横論之。并瓶假有假
無。其義相通指有爲無。指無爲有。故照有
即照無。照無即照有。名此爲并
  教之有無。於智并也
二者。横竪并謂二。只是不二。不二只是二。
不壞假名。説實相。二即不二也。不動眞
際。建立諸法。不二即二。故横竪即得并也
  二相望爲横。以二望不二爲竪也
三得失并。謂於衆生是有所得。於諸佛是
無所得。令還照衆生有所得。及照菩薩無
所得此二觀常并是名三種并三卷章
下卷意
問。且就第三得失并之義。諸佛菩薩。只應
無所得觀。若佛照有所得者。即應同凡夫
爲失。何云有於凡實爲失。空於聖實爲得
三卷章下
卷之語也
若照有者。即應是有所得爲
失耶 答。章下卷云。若便一念。不照有得
生。諸佛即有漏機失。衆生機發則不
覺。○故法華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衆生
也。○此義最要。應須知之佛若不見衆
生則化道不交。凡聖兩隔。孤眞獨存。逈聖
單立也。是故聖人智。於聖空。於凡有也。如
此則得佛化衆生也取問答意合
爲此答也
問。若欲成化道義云。見有者還墮迷失。所
以然者。中論偈云。若謂以眼見而有生
滅者。是則爲癡妄而見有生滅。長行釋云。
從顛倒無明。故有眼。眼故見云云今若見者。
豈非癡妄耶章難
答。章云。師爲此義故云
迷有。悟則不有。有作此語。正爲對夢虚
空花義。彼悟解時。都無所見。令對彼故。云
見不有有也
 梁武帝作夢虚空花義。迷故見。悟故不見
也。師且爲對此。云悟則不見見也。理實不
滯此義。故難自義云同成論及地論。又難
云。*令遂不有之者。則不見之見也。又不
迷之迷也取意又瓶柱等。三界果報。爲倒業
所起歟。不倒業所起歟。若倒業所起者。悟
則不見之。若不倒業起者。諸佛已難三界
業。何得三界果耶。進退不可也。此難今家」
  已上章難意。唯有難無答。但有云云
  語而已
今案章意難。有學者。唯得師語。不得其意
也。又既置云云之言。顯有所可答。然爲
令學者自思。略而不申也 問。若爾者。何
可成今宗家義耶 答。興皇和尚。爲難空
花義而云不見見也。彼云。悟則不見。是故
對云不見之見也。不見之者。意顯無所
得之得。餘師定言不見。或定言不見而見
故。*令皆不同之。但以無執著。自在無礙
義。故不見而見。亦不同成論等也
  淨名玄第八云。諸佛菩薩有隨顛倒智
  云云
問。地論師釋云。於一樹若作相心取則有
漏樹。若作無相心取則無漏法林云云 爾大
師許之耶 答。破此義故不許也 問。今
宗家意。佛見三界。是不見之見也。故雖
見異衆生之見也取意彼地論師意。雖同
見一樹。而迷悟是異者。其意相契。何破
義耶。又如何破彼義耶 答。語言雖同其
心則異
章破彼義云。只問此樹何業所起。爲妄業
起。爲眞業起。若妄業起者。悟眞即不見。若
起。何眞業起於妄樹耶。故此義難解也
問。若無想見則無漏樹者。彼師義也。難
言眞業起妄樹。而難云。何眞業起妄樹耶。
此義易通。何云難解耶。答。章出彼義云。
彼云。只一樹云云 若爾。既是衆生所依處之
樹也。若眞業起者。即是眞能得妄也。若樹隨
心漏無漏二樹分者。何只云一樹耶。是故
難解耳。難云。只一樹者。總於一樹論之。非
無其漏無漏二樹如何 答。若悟時見清
淨寶玉樹者。非見三界衆生迷失境之謂
也。若如穢業所感見。曲刺之樹者。則應
是妄樹。此猶難解也更思之
 三種方言中論疏第一。并大乘
玄二諦章明之
就八不中道八不即
二諦也
○於此義中。嘉祥大師。
述師三種方言也
  方言者。置言之方軌而已。此謂興皇和
  尚釋中論八不之辭也
玄二諦章云。有三種方言。第一方言云。所
以牒八不在初者。欲洗淨一切有所得之
徒。無不墮此八計中。○以求彼生滅不
得故。言不生不滅。○然非生非不生。既是
中道。而生而不生。即是假名。假生不可言
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諦中道。假不生不
可言不生。不可言非不生。名爲眞諦中
道。○然世諦生滅。是無生滅生滅。第一義無
生滅。是生滅無生滅。然無生滅生滅。豈是生
滅。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滅。非
不生滅。名二諦合明中道疏一同之
意云。中論初論主牒經中八不而置之者
 或經論者。牒經或牒無畏等
爲欲破洗一切有所得心。所執著故也。有
所得者。一切凡夫外道。所計生滅斷常一異
去來等。及小乘人生滅等。執大乘有所得
人。流來反去等計。乃至一毫執著。皆墮八計
中。此生滅等。一一計中。竪窮五句。五句者。
一生。二滅。三不生不滅
  對上生滅二*令不二合爲一
四亦生滅。亦不生滅。五非生滅。非不生滅。乃
至來出。類此可知。此等一切若心取相。皆
是有所得也
章又云。第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破性明
中。但出諸師計諸法師計。亦有性義。亦言
正破外傍破内故。出諸師計
問。*令破外道等諸計者。爲破能計迷心
歟。爲破所計諸法歟 答。但破迷心不破
諸法也 難云。迷心從因縁生。此大乘宗。
不壞因縁生法。即不可破之。若所計法者。
先於迷心爲有。*令就悟求之不得故。得
言破法而已。何不爾耶 答。迷心實是因
縁生法。不可言無。故經云。因縁本自有。無
自無他作云云然言破者。迷心起時。不知
因縁幻起諸法。謂爲自生有。不知幻無。
謂爲定無。其所計有無者。道理令無示。此
道理撃其迷心。迷心被撃。自此不起故。名
破心。其所迷者。有二義。一者正因縁佛法
道理。幻有幻無。中道正法。於此不解故。
名所迷。如人謂東爲西。以東爲所迷。二
者所計生滅斷常。迷心所取。亦名所迷。所
計所著之異名也。於此二中。正因縁法理。不
可破。所計諸相。本自不得。亦非所破。故
言破者。但破其心故。章云。欲洗淨一切有
所得心。不言洗法也
問。若破性執者。何故章言而生而不生。即
是假名。假生不可言生。不可言不生。即是世
諦中道云云 既言假生不生。故知亦破假因
縁法也 答言。横破八迷。竪窮五句。以求
彼生滅不得故。言不生不滅者。此正破性。
言假生不可言生等者。古云。集假爲性。以
執假生即是性故。故入性以破之云云
云。上正破生明中。此文擧假對性。性即去。
然後就假生。即亦明不生。此亦還對性以
明因縁中假也
  章下云。是因縁假名破性中
  已上第一方言
章云。第二方言云。所以明三種中道者。爲
顯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説中道。又
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墮在偏病。*令
對彼中義不成。辨三中
  疏更有一義云解中論名之
問。學佛教人。作三中。云何不成耶 答。章
答云。他云。實法滅故不常。假名相續故不斷。
今謂不常猶是斷。不斷猶是常。唯見斷常。何
中之有。爲對此三中不成。明三種中道
今謂者令詳
彼所説也
章云。今明中道者。無生滅。生滅爲俗諦中
生滅生滅無生滅。爲眞諦中無生滅。生滅
豈是生滅。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故非生
滅非無生滅二諦。令明中道
言無生滅生滅爲俗諦中者。謂無生滅之生
滅。爲俗中。此即生滅。爲俗諦中。中是正
也。此是用中也
  四假四中。見章文亦名圓假圓中也
  疏云。假生不生等。名世諦中道云云
  可取之
然言無生滅之生滅者。如般若經言。澹泊
住於無住之住。亦如金剛般若論云。非莊嚴
莊嚴。如是等也 問。何故言無生滅之生滅
乎 答。生非自生。由無生故生。故云無生
之生也
  意云。諸法屬因縁也。非定生。於無
  生上。假因縁得起。望彼無生故。得
  名爲生。望此假生。説彼生爲無生。
  故此生無生。并是因縁相待。而有生無
  生。既爾餘義亦然。此是佛法大因縁義
言生滅無生滅。爲眞諦中者。此以無生滅。
爲眞諦中。此直是眞諦假。而言眞諦中者。
亦是用中因縁。眞諦是正故名中也
  疏云。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
  云云
言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等者。雙泯二假。
稱爲體中。一泯無生之生。謂泯一假。二泯
生之無生。亦泯一假故。云雙泯二假
章云 問。後明三中。與前何異 答。前明
二諦中道。是因縁假名破性中。第二雙泯二
假。稱爲體中。亦名因縁表中道云云
 此問。第二方言。對第一方言。而爲問
也 答中。言是因縁假名破性中者。先第一
言云。不生不滅。云而生而滅等者。皆是
因縁假名之説故。上云以求彼性滅不得
故。言不生不滅云云此是彼性。生滅之上。顯
不生滅。故此不生滅。是因縁假也。而生而不
生等。皆因縁假。此假即中。名破性中。以假
破性。名爲破性。此假是正名破性中也
言雙泯二假稱爲體中者。以世諦中。爲一
假。以眞諦中。後爲一假。雙泯此二假。合
明中道。即爲體中。此第二方言。正意。在泯
假。由此雖有四重意。在體中。以他家明
中只是斷常。不表非斷常之理。故今正泯
假用顯中道之理。即體中也
  四重者。一求性有無不可得故。言非有
  非無名爲中道。此是破性中。與前門
  同。爲成泯假故。先明因縁之破性中
  也。二者説而有而無。接斷心。此明中
  後假也。三者顯而有而無。爲中道。即
  是用中。四者假有非有假無者。非無。
  此是體中也。今此門意。正明假後中。然
  初明破性中者。成因縁表中道而已。
  亦是漸捨門義也
  已上第二方言
章云。第三方言云。世諦即假生假滅。假生不
生。假滅不滅。不生不滅。爲世諦中道。非不
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二諦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
言世諦即假生假滅者。明世諦假。言假生
不生等者。明世諦中。此是假生。宛然不生。
非破假生。以明不生也。言非不生非不
滅。爲眞諦中道者。此直明眞諦中。不先擧
眞諦假也。若准世諦者。應言眞諦。眞諦
即假不生假不滅。假不生非不生。假不滅非
不滅。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也。而不
言者。准上世諦。略故不言之。或上世諦中。
即此眞諦假故。不重擧之。言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者。直合二中。爲合明中。
不同第二門。捨前二中轉用。合論中道
可對文
見之
問。就此文中。世諦之不生不滅。
與眞諦不生不滅。何異耶
  眞諦中。云非不生非不滅。*令取眞諦
  假。而爲問。故云眞諦不生不滅也
答。章云。二意。一世諦生。即是不生故。以不
生即爲世諦也。眞諦假云不生者。但是相
因義。謂因彼世諦生此眞諦不生也此即二種
不生別意
二者世諦中。不生不滅。即是眞諦假。不生
不滅
  此是二種不生即一也。已上取意抄之
章云 問。此以上何異 答。雖同生滅爲
俗。不生滅爲眞。但不生有三種。初方言破
定性。生明不生。第二方言。破假生明不生。
此中有異。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假生。亦
破亦收。第三方言。約平道門。本來不生故。
言不生。不言破病也
此文意。就第三方言。對前二種。通料簡三
種異。言雖同生滅爲俗不生滅爲眞者。此通
三種方言同義也
  就八不爲論。皆不生不滅也。然或破
  生滅明不生滅。或即生滅。宛然不生
  滅。或世諦生滅上。明不生滅。或眞諦
  即不生滅假。正故名中。如此等義勢
  雖異。而撿大旨。并以生滅爲俗。以
  不生滅爲眞諦也
言但不生有三種者。略擧三種方言也。言
初方言破定性者。若性若假。但是執總名爲
性也。言第二方言破假生者。若假并不顯
理。且判爲假也。言破定性生但破不收破
假生亦破亦收者。初二相對。明破有異也。
若定性者。但是迷心。故但破不收。若論其
假生。惡立假義。不當正理義邊。還屬定
性。但破不收。若正因縁。便契佛理。但收不
破。而亦破亦收者。若立因縁假名義。雖當
佛理或一分
或全分
而帶封執。破其執心。而不破
法。故依此義。云亦破亦收耳。言第三方
言。約平道門。本來不生故。言不生。不言破
病也者。前二破病。此顯道門也
花玄云。任道平正。無所行奪云云
言平道門者。正道一味。故名平道。此平道
義。開通無滯。故名爲門。或異漸捨等門。故
名平等門也。良以。初二是破病故。或言
生。不可言生。或言無生滅之生滅。之生
滅豈是生・滅也。不可與豈是者。是遣邪執
之辭也。第三是顯道門。故直云假生不生等。
又云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也
  已上三種方言了
問。於佛眼前。有生滅不生滅耶 答雖有
生滅及不生滅。而非定有也 問。今宗所談
常如此。猶未詳所由。請*令示之 答。道
門自本爾。但可依經學之。何強憶想。生分
別耶。如仁王偈言。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
角。照解見無二。二諦常不即云云
此是唯佛如來之所窮了。凡夫學者。何得漫
談乎。然且准餘法門。略解其相。未可爲
定量。後賢察之耳。
 深密解脱經。言本不生義。明了大乘也。
 但學者。推佛智見。而言非我所智者
 依此福智。方得滿足云云四論玄云。解惑
 相○金剛後佛示是。佛所窮了何得
 漫談。而亦得論者。不思議神通境界亦應
 爾云云
謂佛眼見衆生。雖不生而生。照果地徳。雖
非有。而有也。問 且果徳云何非有而有
耶 答。果徳雖無量。且論四徳者。常樂淨
等。自在事實。名之爲我。我無別性。無別
性故。本性非有。就常樂上。假合説故。亦有
我也。如我既然。常等亦爾
此義具見勝鬘寶窟也。餘處釋文。并注論
往往有之
問。其非有者。非於假有歟。非性有歟。答。
非性有者。謂初二方言也。就道門言之者。
假有即非有也 問。若假有即實無者。應
墮斷邊若其唯有。強爲非有者。便是虚言
耶。答。佛果徳者。衆徳巧成。如鏡中像。鏡面
平坦。空無面像。而面像宛然。目淨鼻修。分
明顯現。幻童謂實。而不用之。智人知無。而
彌用。如巧成功徳。雖性空。而有也。知無
但見。鏡面平者。如雖有而非有。此非對迷
心。眞就巧成有上。乍有*乍無。互相不違。
此喩似法。宜須審記且示一偈餘依
文理悉之
章下卷云。師從來。擧佛影譬。遙望相好宛
然。至邊都無所有。二諦亦爾云云
影之有者。非是妄見。爲有故。顯因縁世
諦宛然即無之義。更明也
  裏書云
大論四十二云。譬如小兒見鏡中像以爲
實歡喜欲取。謂爲眞實。大人觀之。但誑惑
人眼云云
私云。智人亦於眼被惑。但意知不實之。雖
無事而有用。即此有還無也。宜審思之
  此眼識所引。意被惑更有意中智察
  之不惑耳
章上卷。引肇公語云。譬如幻化人。非無幻
化人。幻化人。非眞人也云云已上裏書
 衆因縁生法文
中論四諦品云。衆因縁生法。我説即是空。亦
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疏釋之有三是云云又初句世諦有。第
  二句眞諦空。第三句。以有空并名假。
  第四句即爲中也。仙光院以三性釋
  之
疏云。是花首經。佛自説之。故稱我説即是
空也
  花首經亦名花手經也。見貞元録也
二諦章下卷云。論主引花首經文也云云
首經第三。佛説偈云。是心及衆縁 皆
空無自性。若人如是知 終不退菩提
若法性自空 是法即無生 一切無生法
是名眞智種
今案。是心及衆縁。皆空無自性者。衆因縁
生法。我説即是空也。若法自性空。是法即
無生等者。亦是中道義也。衆因縁性法者。
是世諦。我説即是空者。眞諦。此眞俗二諦。并
是假名。若人如是知。終不退菩提者。是假名
有故。空有并名假也。亦爲是假名也。即無
生故。亦即是中道也。無生者中道也。故八
不初云。不生且擧一句耳。此文委如論疏
  裏書云
花*首經第一卷化佛
説云
諸法空無相 無取無
所縁 一切如幻化 猶如水中月 不以
空故空 性本常自爾 是名佛所説。最
上微妙法
  今案。初二句明眞諦空。次二句世諦有。
  次二句中道。後二句結歎也。仙光院記不
  考此文也。可考案證記也已上
裏書
二諦上卷云。從來明此是三是義。一因縁即
是空。二是假三是中云云又疏第一卷。釋因
縁品名。以空及假中。即引此文而釋之
又仁王疏云
  裏書云
論疏一云。總談論意。因縁有三。一從下破
四縁受名。以四縁攝生義盡。○二者因縁
義。總票在論。初以生死涅槃。凡聖解
惑。皆是假名相待。無有自性。稱爲因縁。○
又○以對外道非因縁義。明一切佛法皆是
因縁故。因縁義總。○三者此品觀十二因
故。觀因縁品云云
又云。問。三種因縁。正用何耶 答。正用通
因縁。以縁心攝。別十二門亦然
大論九十五云。因有爲故。有無爲。如經中
説。離有爲無爲不可得。如理長無短。是
相對義
第百云。若先無今從因縁和合有者。則知
無生。若從因縁而生性者。即是作法性。
名不相對。不相因常應獨有。如是有爲法
即無等文 已上
裏書
  阿字本不生事
玄二諦章有無
云。諸法本從無生。皆以阿字
爲本。是即諸法皆歸阿字。一無生門故。經
言四十二字皆歸阿字也
花手經第十五云。堅意阿字門入一切法。
以阿字門。分別諸法。先入阿字門。然後餘
字。次第相續。是故言從阿字邊。變出諸字。
從諸字邊。會成諸句。以諸句故。能成諸
義是故如來。説阿字門。入一切法
  裏書云
大集經門句者一切法中。而作門戸。所謂
阿字一切法門。阿者言無一切諸法。皆悉無
先常云云 如是説諸
字門也 已上
裏書
大論二十八云。復次有陀羅尼。以是四十二
字。攝一切語言名字。何者是四十二字。阿
羅波遮那等。阿提秦言初。阿耨波奈。秦言
不生。行陀羅菩薩聞。是阿字即時入一切
法初不生。如是等字。隨所聞皆入一切諸
法實相中。是名字入門。陀羅尼如摩訶衍品
中。説諸字
又四十二云。復次菩薩。聞一字即入一切
諸法實相中。如聞阿字即知諸法從本已
來無生云云
深密解脱經第二。云第一義無體相者。一
切諸法。本無無生體
 涅槃經説五十字
涅槃疏第九云。若如此間人所明。謂此文
字。是蒼頡所作造。若如經中明者。有八
十天中。自有造書天。造拾文字
四論玄十四音義云。如四十二字門。劫初光
音諸天等。説四十二字。教世間云云 又云。
十四音者。是過去諸佛法門。但諸佛去。復梵
天議要。三兄弟下欲界。如梵書伽書篆書。
左右下三行書云云 左行右行
下行也
大論四十六曰。如十八空四十二字。十是
般若波羅蜜云云
華嚴善財知識中云。我唱如是字母時。此四
十二般若波羅蜜門爲首。入無量無邊般若
波羅蜜門云云 善知衆
藝童子
涅槃疏第九云。猶如
一阿字。阿者言無。若是世間人用。則云無
衣無食等。若是佛用之。則云無生無滅無患
等。既用此字以名涅槃。故云字者名涅槃
云云
涅槃義記第四故章悉
曇解釋
  四悉檀事
問。四悉檀者何等乎 答。一世界悉檀。二各
各爲人悉檀。三對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是
其四悉檀也 問。其義何 答。悉檀者梵語。
是究竟義也淨影釋云宗也
可見義章也
二論章上卷云 問。
何意如來説法。不出二諦乎。解云。二諦即
是四悉檀。三悉檀即世諦。第一義悉檀即是
第一義諦。四悉檀。攝十二部經。攝八萬四
千法藏 攝法既盡。以二諦攝法盡故。如
來就二諦説法也。二諦是取。依二諦説
四悉檀法
又云。依世諦説世界悉檀者。如説輪軸輻
輞和合爲車。五陰和合爲人。如此説者。
即世界悉檀。故論云。人等世界故。有第一
義。則無。依世諦説對治悉檀者。衆生略
有三毒之病。廣則八萬四千塵勞之病。有三
法藥。八萬四千波羅蜜。對治此病。名對治
悉檀。故論云。對治故。有實相則無。依世
諦説各各爲人者。前明三法藥。八萬四千
波羅蜜。治三毒八萬四千塵勞。則明一切
法盡。更何所論乎。解云。於各各爲人中。
更欖之。令何故諸佛經中。或説我或無
我。適説常斯須説無常。何故或説是舍那。
或説是釋迦。或説淨。或説不淨。何故前後
更相違耶。是故次明各各爲人悉檀。昔爲
有常故説無常。明諸佛縁覺。尚捨無常身
*令爲三修封執故説常。如此等。并是爲
縁不同。無相違。依第一義諦。説第一
義諦悉檀者。異前三種。明不生不滅。不動
不倚。何處有人有車 有常無常。有三有
一。如是畢竟清淨。名第一義悉檀
又云。然四悉檀。只是二諦。但合離爲異
四悉檀實義名二諦。二諦究竟義。名四悉
 上文云。依二諦説四悉檀。者。且擧于
 於之二諦。對四悉檀教也。此云但合離
 異者。約教二諦爲論也。四悉檀實義。名
 二諦等者。悉檀是究竟二諦。是實義。此則
 教法中宗。名究竟也。此宗即眞實也。所
 以宗之實名二諦。實之宗名悉檀也
華玄第四。列一世界悉檀。二爲人悉檀。三對
治悉檀。四第一義悉檀。亦解釋其相。此次第
契論文也
智論一云。復次佛欲説第一義悉檀相故。
説是般若波羅蜜。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
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
第一義悉檀。四悉檀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
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云云 爲人故
惑聽不
聽。何故爾。爲對治病故。
此則於人有病*故也
問。次第如此義。章中何故對治。次論爲人
耶 答。爲釋有種種法中。異門相望。成
無違義。故次辨爲人也
又曰。問云。第一義悉檀。是眞實。實故名第
一。餘者不應實 答。不然。是四悉檀。各各
有實。如如法性。實際世界悉檀故無。第一義
悉檀故有。人等亦如是。世界悉檀故有。第一
義悉檀故無云云
又云。各各爲人悉檀者。觀人心行。而爲説
法。於一事中或聽。或聽如經中所説。雜業
故雜生世間。得雜受雜觸者。破群那經中
説。無人得觸。無人得受 問云。此二經云
何通 答云。以有人疑。後世不信罪福。
作不善行。墮斷滅見。欲斷彼疑。捨彼惡
行欲拔彼斷見。是故説。雜生世間。雜觸雜
受。是破群那説。計有我有神。神墮計常
中 以是故不説有受有觸者。對治悉檀
者。有法對治則有。實性則無
 不淨觀治貪欲。慈悲治瞋恚。因縁觀治
 愚癡。此是邪心推名愚癡。非如牛羊等。
 此取意略抄之
 問。爲人對治有何別乎 答云云見上也
花玄三云。前三悉檀。獨可破可壞。第一義
悉檀。不可破不可壞最上無過者云云
 二智義引論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
 義悉檀不可破。而以證方便爲用實相
 爲本也
智論一云。第一義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論
義語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別破散。諸
佛辟支佛阿羅漢所行。眞實法。不可破。不
可散。上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通 所
謂通者。離一切過罪。不可變易。不可勝。
何以故。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義。諸餘悉
檀。皆可破
中論疏第三云。釋諸説中。第一之文也。又
此八不。正是第一義悉檀。故名第一。智度論
釋第一義悉檀。而引中論八不。故知八不是
故第一義悉檀 問。何故偏言第一義悉
檀乎 答。三悉檀可破可壞。第一義不可
破不可壞 師又云。此非世諦第一義。乃
至中道第一義耳。故仁王經云。有諦無諦。
中道第一義諦。所以明中道第一義者。雖
牒八不。明二諦。爲欲開不二道云云
  疏記中云。此非世諦之等者。非詺眞
  諦爲第一義者也
疏記上云仙光
欲明八不攝四悉檀等者。
説四悉檀。處處不同乃至又此疏第三卷説。
師又云。此非世諦之第一義。即是中道之第
一義耳。有處三三諦之法。皆名第一義。言
説之教。名三悉檀故。此疏第三卷。又此八
不。正是第一義悉檀等。又云。三種中道。并是
第一義。二諦章云。三悉檀是世諦。第一義
悉檀是眞諦也。八不攝四悉檀。是義難見。
何者三悉檀可破。第一義悉檀不可破故。
三悉檀法體。亦三悉檀。上説執著病。亦詮
第一義教。以此三義名。可破是病。然顯擧
第一義悉檀。何以此八不。攝四悉檀耶。
大論引中論八不。釋第一義悉檀者。應言
擧第一義。以其内説世諦。若爾三悉檀。顯
言可破。如何説第一義悉檀。内取故。
以八不攝四悉檀不成。然興皇師。四假
義中云。三悉檀言可破。故皆迷第一義悉
檀内具二諦。二諦名第一者。世諦離性生。
眞諦離假生故 問。上云八不即是二諦。
今云八不即是第一義。云何前後相違
答。不違。何者。上但言用中此處言體中也
云云
問。二諦。四悉。八不。如何相攝耶 答。二諦四
悉相望。三悉檀是世諦。第一義悉檀是眞諦

又三悉檀迷也。不攝二諦。唯第一義悉
檀。内具二諦也興皇師
四假義
又第一悉檀。非二諦
乃至中道第一義疏三引
師説
今案之。三諦時。
二諦不關第一悉檀也。又立二諦時。四
悉檀有異門。若就迷悟。立四悉檀。唯第一
悉檀中具二諦。若就正因縁開四悉者。三
悉是世諦。第一是眞諦。次四悉八不相待。八
不唯第一悉檀。非前三約體
又八不是四悉
就用
次二諦八不相待。二諦并是八不世諦
離性
生眞諦
離假生
又三諦并是八不。若就此門。八不義
寛。二諦是狹。宜須審記諸文異也。問。論
云。前三悉檀可破壞。第四悉檀是眞諦云云
不壞假名。而説實相。前三悉檀。既可壞。
如何攝世諦因縁假名乎 答。疏記會云。未
究竟故名破。非除破也。又以能謂心。爲
三悉檀故可破。即本於二諦之俗諦也。若因
縁教諦者。二諦等是第一義悉檀也
疏記中卷云釋疏
問。有處云。三悉檀爲世諦。
今言三悉檀可破者。應破世諦 答。爲
顯第一義故。説世諦。是未究竟故。名可
破耳。非破除言者也。又三悉檀可破者。以
能謂之心。三悉檀爲世諦者。以所執之因縁
法。何故就本於二諦。以俗諦是失名。能謂
之心故。於第一義悉檀。具二諦義如常已上
今更有多意。一云第一義諦。唯是一相。即第
一悉檀。世諦有種種相。即前三悉檀。然
悉檀。歸入第一義。即種種相不現。如衆流
歸大海。唯是一味而實。世諦宛然不壞
  此義似仙光初釋然義勢異也
曰。若離第一義者。前三可破。若入第
一義中。即不破也。此就三悉檀教。離第一
義。爲他論難所破壞。若就理顯前三。前三
即不壞。故論云。上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
皆通。又云。除第一義悉檀。諸餘論議。諸餘
悉檀皆可壞此義似仙光第二釋。然義勢
亦異也
三*曰前三悉檀。即是假名二諦。既是假名
故。易可破第一義悉檀。是中道第一義諦。
以是理法故。堅實不壞也
  此亦次前第二義。然二諦三諦之義
  勢亦異也
 八不之義
問。八不者何等耶 答。中論初偈云。不生亦
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
亦不出
問。此八不者何物乎 答。大乘玄云。八不者。
蓋是諸佛之中心。衆聖之行處也。故華嚴云。
文殊法常爾。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更
無異趣也。即是論初。八不故。竪貫衆經横
通諸論也云云 又中論疏第一第二。廣解
之可見 問。爾者八不者何所以。通貫衆
經論耶。又何偏出華嚴之一文乎。答。隨引
一文。不可責之。又且擧華嚴一文者。以是
根本法輪故。且擧本經以顯餘教而已。所
以引此文者。爲顯八不是衆聖行處。越
此更無別道故。云一道出生死云云問。雖
言一道。不言八不。何引爲證耶 答。八不
是中道。以中道無二故。名一道也
問。八不者。唯是中道歟。答。正是中道。傍是
空有假名也。故大乘玄云第四
○故知具含
中假。而中爲正。宗二諦文 問。何故具
中假耶。又何以中爲正宗耶 答。通八不
皆含中假。且付不生不滅。論之不生假滅。
滅名世諦假。以假不生假不滅。爲眞諦假

  不生之生。名假生也。生之不生。名假
  不生。餘例之
不生不滅。名世諦中。非不生非不滅。爲眞
諦中矣 問。若爾。不生不滅。但是世諦中眞
諦假歟 答。不爾。世諦有中假。眞諦亦爾
問既云不生不滅。但是世諦中也。何云假
生假滅耶。答。中論次文云。能説因縁云云
不生非自性。要由生故不生耳。又假生非
自性。故即指假生云不生也。故言不生含
假生也。不滅亦爾。乃至不來不出。皆亦如
是也 問。既言不生不滅。唯是眞諦假也。
何處有非不生非不滅之中道乎 答。大乘
玄云。世諦假生滅非生滅。眞諦假不生滅。亦
非不生滅。故非不生非不滅。爲眞諦中道也
云云意云。不生不滅。亦顯非不生非不滅也」
  又假不生滅。即非不生滅。故但言不生
  滅。即是非不生滅。眞諦中也
問。世諦中與眞諦假。同歟異歟 答。即
世諦中。爲眞諦假。又世諦不生者。生即不生
也。如色即是空。眞諦不生。待假生已上
  見二諦三種。有言之中。第三方言
  也
又世諦是假生假滅。爲假破性生滅。爲世
諦中。謂假生能空性也。眞諦。假不生假不
滅者。假即空也
  此義見八不義也。此後二門。世諦中
  與眞諦假是別也
問。上所引文云。八不具含中假。而中爲正
宗。二諦爲傍云云 既文云。具中假。何*以
中爲正宗耶。又中之與之假。并於二諦論
之。何不言中爲正假爲傍而*以二諦對
中耶 答。今所明中。遣假爲中。即以二
諦爲假。故以二諦中。直名中。*以二諦假。
獨名二諦也。而言以假爲傍。以中爲正
者。論明中故
  論名中論。以中爲正宗故顯標一部
  故。而言二諦爲宗者。明二諦之中故
  耳
又可云。假是教門。中是理法。故約所歸深
義。*以中爲正也。又有無者亘性。假*令
正有。無令假正由中故以中爲正也
問。於八不具中假二諦。有何證據耶 答。
大乘玄云。有文有理。文則八不。處處經論
散出。但菩薩瓔珞本業經下卷云。二諦義者。
不一亦不二。不常亦不斷。不來亦不去。不生
亦不滅也。又文。經二十五獅子吼品云。十二
因縁。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非二。不來不
去。非因非果也。理則二諦是教故。假生滅等
是世諦。假不生假不滅是眞諦。故具明中假
義也。中論序大意云。聞不生不滅畢竟空。
便失二諦也。又四諦品云。諸法雖無生。而
有二諦也。故知具含中假。而以中爲正宗
云云
引二經意。正明因縁二諦。八不所含。論二
文亦爾。中道理在不疑。但含假意。今所引
用而已
問。八不散出經論者。何經論耶 答。既云處
處散出。即不能具出之。*令且出管見所
及而已
華嚴第十二勝林菩薩偈云。一切法不生。亦
復無有滅。若能如是解。斯人覩如來
又第八云一切惠
菩薩偈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
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法華經云。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云云又云。不
生不出。不動退云云
大論第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因縁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説是。
我今當禮
密嚴經下卷云。諸法不生滅。不斷亦不常。一
乃來出。如是悉無有
  此經大唐池婆訶羅譯。非大師所覽
大般若四百七十二云第二分近未然。考
大品不得之
菩薩摩
訶薩。行般若時。如實知一切。從縁所生
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
出。絶諸戲論。本性淡泊。能學如是三解脱
門。亦能學從縁所生諸法
  此文正同中論偈也。然非大師所覽
大集經九百。若觀諸法無生滅。是人即得
眞實知云云
  裏書云
大集虚空藏分云。若菩薩入甚深因縁法知
逆順因縁法。善知出知離。知生知滅。知苦
知盡乃至知一切法無二。以眼色二倶離故。
乃至意法亦離。則入第一義。以世諦故。假
名諸法。亦不執著。眞諦世諦。是爲菩薩入
甚深法門云云
又云。菩薩作是念言。是諸縁生法。各無自
性。無自性者。他不能生。所因亦無性。所縁
亦無性。自性者則無他性。若法無自性。他
性者則無生。無能生。是故一切法。皆無生無
記。但*以名字故假名。從因縁生而實無
生。亦無斷無常。所以者何。若法有生性者。
則當有滅。則是斷見。若無滅者。即是常
見。離斷常。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皆無有生。
是爲菩薩。於十二因縁。善得勝知方便。離
二邊諸見
又云。善男子。云何菩薩入法界性門。見一
切法平等性。若菩薩見諸法界。無處不至。
無來無去。無生滅。無相無起。無戲無行
已上
裏書
心地觀經*曰。法身體遍諸衆生。萬徳凝然。
性常住。不生不滅。無去來。不一不異。非斷
佛地論第七云。或説八種。謂不生不滅。不
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遣相門。所顯
眞如
  已上二文亦非大師所覽
問。成論師或云。八不并是眞諦之中道。亦是
眞諦。或云。初二不是眞諦中道。餘六不是俗
諦中道云云今宗同之耶 答。不爾。玄云。今
云八不具三種中道。即是二諦也云云
  八不一具三種中道。三中者。世諦中。
  眞諦中。合明中也。二諦是二諦。一一
  具中假二諦也
般若燈論。始卷者。就八不分眞諦世諦見

問。付不來不出。何不云不來不去而云不
出耶 答。玄云。義有所兼。非止此八。則
應有無量。不來則應對有不去。不出應
有不入。是互擧耳云云
又引論云。如地從穴出。鳥來栖樹等。不
見有如是等相云云若依此文從外來。從
内出。亦即對也
又玄云。由出故去。出即是去。由人去來。
入即是來云云 若准此文即應通用。故論疏
云。去來品釋八不終云云大智論。又順中論。
般若燈論。牒此八不云。不來不去云云准此
等文。雖通用。然出入來去。正應對耳
問。八不是佛所説。爾者。龍樹造中論時。即
引經中八不。安論初歟爲當何耶 答。此
有二義。一云論主自引經説。以安中論初。
二云注論者安之。就此更有三義。或注者。
引經八不。安論初。或注論者。引無畏初八
不。安此論初。或引釋論八不。以安此論也
  此中後二義。龍樹本引經。注者轉引
  之
八不義云。問。八不是佛所説。爾者。龍樹造
中論時。引經八不。安論初爲非。答。不
可定判。或賓伽引經中安處。或可。龍樹
引經中八不。序無畏論初。故注論者。安中
論序意初也。而應非是釋論中八不牽安
處。大論中至難處。即指中論。爲正觀論。如
正觀論中説。故知釋論中論説。後造也。又
亦可。青目於千年中出世。注中論。或可。引
釋論中八不。安處中論序意也 問。釋論中
指正觀論者。何必是中論耶 答。觀法品
云。正觀論之稱。故知中論是正觀論也。故
相傳云。中論是釋論之骨髓也
  賓伽者。具云賓羅伽。即青目也。故相傳
  云等者。何義證乎。配上多釋。見之。中
  論在先。而言骨髓者。但是義要不論
  先後耳
問。見玄文。但云注者引經及論。不云論主
自引經置此論始。何文外浪加耶 答。一
往見文。實如所言。然熟見之。其義炳然。
所以然者 問。爲兩關定之。一云去本
龍樹造中論時則引經八不安歟。一云爲
非 答云。不可定判云云此所問二途。不
可定之。不可定者。即有二義也。云或賓
伽下付。注者。引之義。論其本處。有三義也
 問。注論者。引無畏論八不。非引釋論者。
有何所以耶 答。釋論是中論後造故。不
可引後論云也。故章云云云
如上
難云。既是注
論者引來也。設雖前論。何不引後論哉。
蓋是於論主。智論在後。若望注智論。亦是
在前。何不引之耶與中論在釋
論先義而難
況復設
雖先論。指後論有何妨耶。如仁王般若
指涅槃説也。又釋論云。如正觀論。何云指
中論耶 答。中論本頌既在智論前。注者申
本頌意。理可隨本頌旨故。從本亦不引
後論也。此一往義也。何必盡理説乎。又仁王
指涅槃者。初成道亦有涅槃經字義。全同
雙林説見涅槃義
疏也
設指後經亦先妨佛化
無方。故或傳者爲略。故指餘處廣説。非佛
語也。又依有前難。第三釋來。云青目在後
故引之
  裏書云
所以知。中論在智論前造者。智論指中論
故。若先無中論。何虚指其説乎。菩薩造
論。只是隨縁。有何定規。未造之前。定有
可造中論義耶。菩薩雖實知之。而隨縁
不應作此説耳已上
裏書
問。無畏論者何論耶 答。龍樹菩薩。百部大
乘論之一也。論有十萬偈。即今論之廣也
見十二門論疏
并龍樹別傳也
問。若爾。應云中論無畏之心要。何云釋論
骨髓耶 答。釋論別釋一部文。無畏應是
大乘通論。若就通論者。望無畏十二門等
論。其廣略。若約正觀宗旨。得望智論以爲
骨髓。各有其由也
大論十九云。中論中。亦説涅槃不異世間。
世間不異涅槃。涅槃際。世間際。一際。無
有異故云云
  問。此文直指中論。然何引正觀文。而
  設劬勞乎。答云云
問。八不是中道也。爾者。於中道有幾種耶
答。中道出數量表。何定其數。故云不一不
云云 又云。不著不二法。以無一二故
云云
  三論玄云。既稱爲中。則非多非一云云
又汎論。中道有四種。一外道所明中道。二
毘曇中道。三成實中道。四大乘中道出三
論玄
外道説中者。僧佉人云。泥團非瓶。非瓶
即是中也。毘曇人釋中者。有事有理。事中
者。無漏大王。不居邊地也。理中者。謂苦集
之理。不斷不常也
  私云。對邊見也。正可在苦也。有義思
  之。又新婆沙有中道之
成實中道者。有無品第二十三文云。離有離
無。名聖中道
大乘人明中者。如攝大乘師。明非安立諦。
不著生死。不住涅槃。名爲中道也。又中假
師云。非有非無。名爲中。今正義以無住
爲體中。此是合門。於無住法中。開出眞俗。
爲用中即是開門
  用分眞俗故名開也
問。付今無所得大乘意。明中道亦有多少
等耶 答。中論玄云。隨義對縁。得説
一。所言一中者。一道清淨。更無二道。一道
者。即一中道也云云 八不義引華嚴云。一
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云云二諦義及重牒
八不云。若爲圓中
  大乘正法一切皆實故也
又中論玄云。所言二中者。則約二諦辨中
云云又是體中用中爲二也。又云。所言三中
者。二諦中。及非眞非俗中
又序疏云。但中有三。一者對斷常之偏明
中。此是對偏中。二者盡偏中。立於中名欲
盡於偏病故。名盡偏中。又一意。只爲偏
病盡。得有於中也云云 又云。絶待中者。凡
有二種。一者待苦説樂。名小涅槃絶此
苦樂。乃名大樂絶猶是對。二者涅槃。
不可説其苦樂。強名爲樂乃稱大樂。方是
待。中義亦然取意
略抄
中義亦然者。望偏説
中。*令非偏非中方名中。此絶猶是待也。
又非偏非中。不知以何。顯之強名爲中。
是眞絶待中也
  絶待獨空異如前已抄之
中論玄云。所言四中者。謂對偏中。盡偏中。
絶待中。成假中也。又云。成假中者。有無爲
假。非有非無爲中。由非有非無故。説有
無。如此之中。爲成於假。謂成假中也云云
前三如上三中也
論迹義云。然釋中有三種。一者對偏。二者
對邪。三者實義。○雖復三義。不妨一意。雖
復一意。三義不去。所以然者。只由偏故所
以邪。邪故所以不正。不正故不中。不中故
所以不實。不實故所以是虚。令不偏故。
所以不邪。故所以正。正故所以中。中故
所以實。實故所以不虚。○問。偏與邪。若爲
已下
答也
無別論。偏故所以邪。邪故所以偏
有差別論。中論則對偏説中。百論對邪故説
云云
中論玄。引影師中論序云。寂此諸邊名。名
之爲中云云偏同歟異歟 答。一意云。是
同故不別出之。一意云是別。謂邊名對中。
偏名形圓。二義中。前義爲勝
今案。中名唯是對邊之稱也。然更以二義
相成之。謂正義實義也。論迹云。對邊者。直
是中義也。對邪正義也。實義者。對虚義
也。然對邪爲正。對虚爲實。此之二義。并離
邊故。既爲中義也。中論玄。依名釋但義。
擧實及正二義。其離偏曰中者。唯是釋成
正義也或時三義別出。或
時但擧二義
應有深義也。謂三義
一意故。展轉相成。遂成中義。然三義不失。
故別出三義也。而出二義。不擧離偏者。
欲*以正實成中義故。謂正爲中義者。
離邪邊故。實爲中義者。離虚偏故。故不
別擧中名也。已上略論四種中道。更有單
中複中等
又云。依名釋義者。中以實爲義。中以正
爲義。中以實爲義者。如涅槃釋本有今無
偈云我昔本無中道實義。是故現在。有無
量煩惱。叡師中論序云。以中爲名者。照其
實也。○此言正者。華嚴云。正法性遠離一
切言語道。○此之正法。即是中道。離偏曰
中。對邪名正云云
言依名釋義者。四種釋義之中。初釋也
中論玄云。總論釋義。凡有四種。一依名釋
義。二就理教釋義。三就互相釋義。四無
方釋義
  具可考之
二諦章中卷云。一隨名釋義。二因縁釋義。三
顯道釋義。四無方釋義也
依名釋義。現教釋義。互相釋義。無方釋義
也 問。影師序云。寂此諸邊。此邊與對偏。
多種形勢。隨義廣論。中道無量也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四
        私  抄
五二智四種
二智
 二智於因果通局
 般若名正翻有無
 十對門二智又五時
二智
 實相般若境智
 般若方便二道位別
 同中方便變名種智
 二智斷惑有無又二
惠中何斷
 佛智斷惑
 金剛心有惑無惑
 初地中自開無礙解脱
 大頓悟小頓悟
 容入義本相如故
 容入實不實時長短
 有爲般若無爲般若
 二智惠相知
 竝觀義何位
 攝智門一智二智三智四智
乃至七十七智等
 正後二智今家用歟
 圓鏡等四智古譯有
 轉法輪義生滅無生
滅觀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