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邪魔等障。不精進之行。是故修
 禮拜懺悔等法成就釋論雖見聞
 之益。不勤修云云文相聊雖相違
 約實云之其意同也。雖相似之行。只
 是見聞分位。非正修行故無相違
 八風者。前所云利衰等八種。令行者心動
 起八風也。抄第四云。字統云。標者
 也筆削記云。風者能*撃衆生心海。起
 貪瞋煩惱浪 九結者。倶舍云。一愛
 結・二恚恚・三慢慢・四無明明・五見見・六
 取取・七疑疑・八嫉嫉・九慳慳云云
文。如本復次若人 藏疏下云。治中六時禮
拜等。總明除障方便○懺悔下別除四障
一諸惡業障懺悔除滅。二謗正法障。勸請除
滅。三嫉妬他勝障。隨喜對治。四樂三有障。迴
向對治○又初一治業障。以止持故。後三
善根。以作持筆削記云。論若人者。
此十信初心之下品也
 暦應二年已卯十一月十六日 於東寺西
 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八勘注第二
文。次説修行止觀門等 抄第四云。次説
行止觀門者。賢首品疏云。定惠雖多不
二種。一事。二理。制之一處事不辨事定
門也即遺教
能觀心性。契理不動理定門也
即涅槃
經意也
明達法相事觀也成唯識云。於
縁境觀察爲
善了
無生理觀也。經即七地諸經論中。或單説
。或但明理定。二觀亦爾。或敵體理事
觀相對。或以事觀於理定。如起信論止
一切相。乃至心不可得爲止。而觀因縁生
。或以理觀於事定。下經云一心
不動入諸禪。了境無生般若是也。或倶
。如下云禪定持心常一縁。智慧了
境同三昧是也。或二倶泯。非定非散。或
即觀之定但名爲定。如心性止定
也。或即定之觀但名爲觀。如無分別智
觀名般若是也。若説雙運。謂即寂之照是
也○所以局見之者。隨一文互相非撥。偏
修之者隨一門皆有剋證。然非圓暢。今
事觀對於理定。此是菩薩微妙行門。觸
目對境常所行用。希心趣幸願留神。故
次説修行止觀門 藏疏下云。止觀中
二。先寄問。次釋相。釋相中亦二。初略明。
後廣説。略中三。先止。次觀。後雙順○第二廣
説中有三。先止若修止
者下
次觀復次若
人下
後還雙運
若行若
住下文
 遠疏下云。就止觀中三。一者
略明止觀。二若修止下別廣止觀。三若修觀
者對治以下明止觀相資云云
 私云。若開立止觀者。可六度行。而今
 合明之者。爲定惠不離義也。四門中
 初三門略釋兩輪。第四一門廣釋止輪
  問。何於觀輪。無廣釋乎 答。前五波
 羅密爲本。故專釋止輪也。或義云。第十
 卷所釋兩輪具闕門中。前三門是觀輪廣
 釋。後三門即隨順廣釋也。但爲文繁
 立大科
文。總標總釋止輪門等 疏五云。此中止
縁變之識。遮護散亂之思。唯住一味眞如靜
。不其心出縁餘境。標陀云主。阿羅云
伴以定爲主。以惠爲伴。令縁眞故
六云。安住一中寂靜性者。攝&MT01490;其心
一味眞如靜性。不縁諸餘境相。故名
 藏疏下云。言止一切境界相者。
先由分別諸外塵。今以覺惠唯識道理
外塵相。塵相既止無分別故云止。此
是方便也 筆削記六云。謂以始覺覺
諸塵境界唯識所現無外境相。塵境既寂分
別不生。心境倶止也。即破塵相止境。無
分別爲止心。心境兩亡寂常心現。此同禪宗
無念之義
 私云。止者三摩地心所也。倶舍云。心一境
 靜名之爲即是惠心所依也
文。隨順定標陀等 抄第四云。定標陀阿羅
觀義者。聖師記曰。標陀者翻云主也。阿羅
者翻云伴也。即此處中定主觀伴。應審觀
。意以加行觀惠伴。根本止定爲主。預
加行順根本。故本文云隨順等也。然
智心自灰耳。觀標陀阿羅觀義故者。
即以加行觀惠根本觀惠。故本文云
順等 疏五云。加行惠爲伴。根本定爲
主。預修加行順根本故。或於止定
時有惠。但定増勝惠爲伴耳。奢摩他者。此
止也 記六云。標陀云主。阿羅云伴。
止定爲主。觀惠爲伴。互相依故。奢摩他者
翻爲止品。由定亦具觀察用故。復云
 私云。抄意於定惠各有根本加行。猶如
 四禪近分根本。其中上段根本定爲主。加
 行惠爲伴。下段根本惠爲主。加行惠爲
 伴也。文點云。隨スル定標陀。阿羅觀
 故云云本文云。隨順奢摩他觀義故云云
 意終觀字直名惠觀歟。意定主與伴觀
 也。疏意出二義。初釋同抄義也。但終觀
 字只目定心。非惠觀也。後義定
 擧所隨體。意加行止定能隨順根本定惠
 也。文點云。隨スル標陀阿羅トノ
 云云觀字通定惠也 問。若依此義者。本
 釋二論終觀言直名定心等。非別體惠觀
 者。一段唯明止文也。由何起盡定主觀
 伴義成之乎 答。文顯相雖觀。義
 則具之。所以爾者。次下轉釋隨順言
 名定惠相應之義。既今有兩箇隨順。豈不
 定惠乎。記意主伴同擧能隨止觀也。
 文點云。隨順ノ定標陀阿羅ノ觀義故云云
 文定爲面故。但云定主伴而不觀。終
 觀義者。是示定心分別。非相對觀惠
  或云。藏師意今段定中主伴非定惠相
 望。筆削記云。雙標唐梵正修名奢摩他
 修前方便名爲止也。觀亦准若准
 此釋。今論亦唯定主伴也。觀義者亦指
 用歟。但此義違次下隨順釋
文。總標總釋觀輪門等 疏五云。此中通
親疎因縁之門。善知自共生滅之相。以
主。以定爲伴。令事故。前後倶時准
前可釋。毘跋舍那此云觀也 記六云。
謂即觀察因縁生滅。通達遍知諸法相故。
此即反上觀惠爲主。止定爲伴。相資而轉。
毘跋舍那此云觀也
 私云。疏意反上義。惠爲主定爲伴。是即
 加行定爲能隨伴。根本惠爲所隨生初義
 又惠増爲主。定滅爲伴也後義
定惠共屬
 所隨也。記意共屬能隨。反前可之。抄
 意非定惠相望但於惠根本加行相望
 論主伴文點等
前也
問。本文云毘跋舍那
 觀。釋文云觀標陀阿羅觀義故。主伴同惠
 也。疏記兩師何云定惠相望乎 答。止觀
 相對立兩門。上門既以定惠爲主伴。此
 門尤可之。加之次下云何隨順釋。定
 惠二法相望論隨順。故知今此二門定惠
 互對之爲主伴也。但至觀義言者。上下
 云觀義。如次指定惠二心。非定惠相對
 之觀。故非相違
文。略釋決擇隨順門等 抄第四云。謂定隨
時彼觀即順等者。意云。前據初學。或單順
止。或單順觀。今據久習即一心中雙順
故。謂修隨順止時。即修隨順觀等。故云
隨時彼觀即順等。故賢首云。漸漸修習等者。
能隨之方便。雙現前者。明所隨之止觀
或異賢首。前唯單修。今此雙修。並是方便
根本 記六云。謂即定惠二法齊運。
止能息慮觀能發惠。由慮故散亂之風
傾動。由惠故愚癡之垢詎能障翳。
即由此二互相隨順。是故説言具足不離
 疏五云。定惠互籍心觀相應息慮冥眞。
雙現前故
 私云。抄初義上二門單修止觀其中第一門
止主觀伴。
 第二門觀
主觀伴也
今一門止觀並修。其中加行定隨
 根本定之時。加行惠亦順根本惠也。後義
 唯是加行也。謂加行定隨加行觀時。彼加
 行觀又順加行定疏記意定惠互爲
 伴互具之。即是隨順之義也 問。疏及記
 意前二門與第三門如何分別乎 答。亦
 准抄釋意歟。但此二師意約未熟
 與已熟歟。或義云。三門必非別義。初二門
 止觀。別段解之。後一門重釋不離也。依
 之筆削記云。以前文中雖止後觀次第
 別辨。然至修時豈得相離。以文不累書
 故成前後。今此文中説倶者。亦是重辨
 前文。恐人修時各自習故。故勸皆應
 觀倶行云云此釋。上二門述義門
 解了。今此一門示不離行體
 也。又藏疏云。隨相而論。止名定觀名惠。
 就實而言。定通止觀惠亦如
 釋。二段文約假實歟。又異譯二卷論云。
 初各別修。漸次増長至于成就任運雙行
 此文者。抄釋叶正理
文。住處寂靜因縁等 疏五云。一靜處意絶
攀縁。處離憒鬧。是非既息。止觀必成 記
六云。空則離諸誼囂。閑則息諸縁務
又云。靜處有三。縁務有四。靜處三者。一謂
深山巖谷艱險。永絶人迹。毀譽不關。名利斯
隔。專心在道。守志修禪。是處爲上。二空
寂處。近城數里。交往亦稀。錬障安心。是處
次。三僧伽藍。獨處一房。不餘事。跏趺
正念。是處爲下○縁務四者。一生活縁。經
營商賈。觸事牽纒。棄少取多。治新換故。
身猶不定。那得安禪。二人事縁。慶吊吉
。送迎賓侶。唐指事業。抂費工夫。世務猶
妨。豈能安道。三伎能縁。醫藥。卜筮。射馭。琴
基・圖書・方書・呪術・工巧。雖世俗才能。實
聖道疣贅。四學問縁。讀誦經論。問難對
詶。力弊心勞。妨禪費道。夫以至人息慮。
達士守愚。君子緘言。聲聞滅智。劣道猶資
於寂靜。深禪豈雜於喧囂。其猶風靜波澄星
月炳現。如提婆達多。雖六萬像經。猶不
其獄報。蓋由口雖經。心常乖道。苟
能以教照心。爲禪定之龜鑒者。非
 藏疏下云。一者閑居靜處。謂住山林
及諸閑靜等處。若住聚落必有喧動
筆削記云。疏閑居等者。不衆事。名之爲
閑。無憒鬧故。名之爲靜。意令心寂。當須
離喧。若欲喧。宜聚落。居阿練若。繁
塵不對止則易成。此有三處。可禪定
一深山。絶人處。二須阿蘭若處。離於聚落
極近三里。即放牧聲絶無諸憒鬧。三者遠
衣舍清淨伽藍之中。皆名閑靜處。故當
 私云。聲聞乘人出家修道。必先有身器清
 淨。其中身心遠離立之。倶舍頌云。具
 心遠離光記云。身遠離者。離相雜住。心
 遠離者。離不善尋今第一因縁即當
 遠離
文。獨一不共因縁等 記六云。謂初習禪者。
師友同居。錬行多即不許。少即無妨。
今據上根故唯獨一 疏五云。初習未久。
要近明師。經錬既成故容獨一
 私云。記約上根。疏約久習。兩義雖異。共
 不伴侶獨一也。今謂不爾歟。於
 一結界内。同時修道之人。兩人不
 住云也。例如金輪法。一由旬内修
 尊之人不成就也。全不助修同
 伴之人也。不爾者云何第十二立知識善
 友因縁乎 互動煩者。一界結護必相
 一人而二人同修結護等勢力互奪之。動
 亂等事作之也
文。所居方善因縁等 疏五云。有覺輪者。覺
是尋伺。亦即惡惠。輪具摧伏。損壞定心
覺輪。亦可東方西方有惑。能摧
名爲輪故。謂東方月出。表本覺明。西方
日沒。呪無明闇。觀眞治妄不亦然乎。向
東背西。良有表也 抄第四云。有覺輪
故者。覺名尋也。今古翻異。即是三種。或八
惡覺。謂親里尋。國土尋等。此惡尋思能摧
。故云覺輪。上准前二故作此釋。亦可
彼東西兩方。有覺智故。謂之覺也。摧
亂心故謂之輪也。故云覺輪 記六云。
東方日出表本覺靈明。西方明沒如無明昏
。今令行者觀眞治妄。故説止東西兩
。南方大暑蚊蚤尤多。北方極寒風雪頻
長尋伺定爲難。古説尋伺各爲
。動轉不定故置輪言
 私云。修行之人面向東方。後背西方。而
 不南北也。次下云。唯向東方餘方
 故有覺輪者。疏抄初義及記釋居所
 以。謂不南北之所由也。有惡覺輪
 不之 問。何故爾乎 答。疏抄不
 其所由。記釋意南中二方寒熱強盛故有
 尋伺爲言疏抄後義爲居止所由也。即
 是用東西所以也。覺輪日輪譬覺也。或
 義云。南北大陽大陰兩氣不齊故。不
 間。東西陰陽齊等。故居中間。尤相應也」
文。衣服具足等 疏五云。修道出家須
壞色。觀心入定要用法衣。應是彼蟲怖
 記六云。毘叉羅蟲未其致
筆削記云。上者如雪山大士。隨得一衣
形而已。中者如迦葉糞掃三衣。不餘長
下者如多寒國土及忍力未成之者。許三衣
之外百一資身
 私云。毘叉羅蟲者。聖法記未之。應
 蟣虱類歟。或又指諸小蟲歟。例如大日
 經治地之中除諸小虫。小虫即赦行者身
 不安隱故 問。出家之人專用壞色
 壞色者黒色也。而今不青黒二色。唯
 用白赤黄。有何意乎 答。末師不
 所由。若簡行穢而取嚴麗色相歟。彼蟲
 即污穢之色能入。純善色不之歟。筆
 削記三衣者。五帖七帖九帖也。今論三色
 衣云三衣。三衣可三色
文。飮食具足等 疏五云。乾練伽摩伊陀耶
者。此云合集。即是糯等所成粘食。婆尼羅
者。此云散離。即是粳等所成散食。如無
。當散離。有仙性故者。如&MT01312;&T066960;
久服長生。&T042933;蕷蘿蔔多飡白髮。以茲所食雖
是非情。能令身心有損益故。受用時節自
日中已前不定。倶許用故。若過中食
非時故。不定故 記六云。乾練伽
摩伊陀耶者。此云合集。即蒸糊之類。婆尼羅
者。此云散離。即羹脽之類。有仙性者。能資
定故。如參苓定志。蒜薤増瞋。若此之類
無情。能令心識喜怒無定。受食時節
日中。過中食者無定故。或隨
心中受即受。以身故。不局定
 又云。然修行者根性有殊略分三品。一
者上根。晦嵓阿人事。編茅爲席。
草爲衣。但資甘果清泉。或復飡松餌
柏。專一禪寂。更無餘事。二者中根。但服
盈。不畜。出聚入山。被服齋整。分衞
乞食。趣爾支身。三者下根。即許檀那供
食。仍亦不多求多積妨亂自行。復擾
信心。但務資身。常知止足。今論令二種
之食三色之衣。通被三根。事無缺失 筆
削記云。二食具足者。此有四類。上者隨
飢而已。中者常行頭陀乞食法。下者
阿蘭若處受檀越送食。下下者僧常食及受
請。除此異求多積長貪妨 抄第四
云。伽摩伊陀耶者。翻云合集。婆尼羅者。翻
散離。合集者。即是粘食。散離者。即是
食。言唯用自中者。自猶從也。中即日中。意
言。自從日中已前隨應無定。同諸教説
不過中食
 私云。記參伏者。人參伏苓歟。抄所引伽摩
 伊陀乃至粳食也。聖法記全文也。乾練者。
 漢語也。非梵名也。乾練又乾練也。唯用
 自中者。或異本云。日中云云無定者。疏抄
 意日中以前食時無定量爲言記意過
 中食無禪定爲言記二種食者。合集
 離散也。三色衣者。黄赤白三色衣也。分衞
 者。乞食梵名也。筆削記中前三類同普觀
 記
文。一倶盧舍量等 疏五云。倶盧舍者。此云
淨穢中間。謂如竪布五百弓。又云一牛
吼量。謂二里半 記六云。一倶盧舍謂一
牛吼量 抄第四云。倶盧舍者。此云淨穢
中間。語五百弓之量也 筆削記云。離
聚落極近三里
 私云。離自居室者。去自本所居之處一倶
 盧舍外建立靜室爲言
文。坦咥咃那羅帝等 抄第四云。羅羅等者。
彼義淨三藏傳云呪藏。梵本有十萬頌
唐譯可三百卷。現今求覓多失小全。而大
聖沒後唯龍樹菩薩特精斯要。時彼弟子厥
難陀。總明博識。意斯典。在西印土。經
二十年專心持呪。遂便感應。毎食時
空下。又誦呪求如意瓶。不久便獲。乃
瓶中經歡喜。不呪結其瓶遂去。於
是難陀法師恐呪明散失。遂便攝集。十二
千頌一家之言。毎於一頌之内合呪
印之文。雖復言同字同。實乃義別用別。自
口相傳授而實解悟無。今論前後皆
於彼
 私云。呪者舊譯也。新云眞言。大日經疏一
 云。眞言者梵曰曼荼羅○舊譯曰呪。非
 翻 祕藏記云。諸經中説陀羅尼。或
 陀羅尼。或明。或呪。或密語。或眞言○呪者。
 佛法未漢地前。有世間呪禁法。能發
 神驗災患。今持此陀羅尼人。能發
 通災患。與呪禁法相似。是故曰
 眞言教中結界護身及行住坐臥。各有
 應神呪。今論建立尤叶此意。又眞言中有
 同字者。於一法門中多種也。例
 如掲帝等四句詮四乘行果也。又大日經
 疏第十地藏菩
薩眞言
云。訶訶訶○所以有三者。
 即三乘行 又云一切持金
剛眞言
吽吽吽○三字
 是衆多義。一切衆生多金剛同説故合
 字也。泮吒泮吒泮吒○私謂。爾説者訶
三障也 云云
句義
 門釋猶非常途所解況於字義乎。故抄
 云。非口相傳解悟無因也
文。一者門戸事等
 私云。唯向東方者。東即日出方故。一切
 事業東以爲初。是故止觀行人必先向
 方之也
文。二者高下事等
 私云。如常片羽屋。造之前方高。後方下
 而造之也。東陽西陰如次悟迷方故。悟爲
 上迷爲下之標示也
文。三者方角事
 私云。一方一丈故即是方丈之室也。丈者
 表滿數故。即周遍法界義也。如上寶珠
 量一丈
文。四者品重事等 抄第四云。品重事等者。
類也。別也。故云品耳。此説總處具十重
故。下説門壁各十重
 私云。問。與下説戸重事何異乎 答。是
 總墻壁事也。下別説戸重事也。又義云。
 蓇上十重而作歟。次下或戸或墻。故非
 重言
文。五者作物事等 記云。所用金寶等事。此
行人具福徳力諸縁畢備。其或於此力
微縁缺。則隨便宜。亦非局定
 私云。用金銀銅鐵莊嚴具故誠可然也。
 用松木者。令人心貞廉。亦出仙藥故也。
 松廣了木名玄中記曰。松脂淪
地千歳爲伏苓
下植善林樹
 段
文。六者戸&MT02635;事等
 私云。戸下横木與地際齊等作之歟
文。七者戸重事
 私云。上品重事中已重个壁。故有
 重之戸
文。八者戸樞事
 私云。其濕滯而無其聲
文。九者壁墻事
 私云。墻壁高一丈而有十重
文。出入事
 私云。出入者行者作業故。雖舍宅
 造立義。印其諸戸故屬此中
文。言語不出因縁等 記六云。八中言説能
定故 疏五云。八不語聲能亂定。語最
心。隨處隨時唯寂唯默
 私云。一切言語尋伺爲依。若不分別
 不言語故。止息言語即入定相
文。座像造立等 疏五云。言坐像者。即禪床
也。以世椅机&T020058;故。若坐禪床安詳
 記六云。九中座像謂即禪塌。
黄陀羅帝未其語 抄第四云。坐像者。
即今禪床也
 私云。松木者。仙木故。自身半者。人之坐像
 分量。即半身量故。四尺者。四方各四尺。一
 丈六尺。即十六以表無數歟。東方者。日
 出覺知方如上
黄陀羅帝者。未翻名
 是黄色緉緬耨等類歟。坐具者。如常也」
文。坐其座中等 記六云。十事前七調。第
八調息。後二攝眼。亦即調 又云」
疏五云。十坐中兩膝末中即全跏坐。世人所
坐多諸戲論。非大人相。跏趺坐者。生諸功
。是成佛儀 又云。&MT02636;音面音
其其戲
意目曲斜
之義抄第四云。兩膝末等者。斯則全跏之
相。非半跏坐 筆削記云。押一脚
半跏。於中以右押左爲降魔座。以左押
吉祥座。若兩脚相押爲全加。此坐能令
儀相端好
 私云。第一二兩事總結跏趺也。第一仰
 雙足之裏。第二兩膝平等令均等也。腰端
 者。其腰正直不也。&MT02637;&MT02638;者。屈曲之
 義歟
 &MT02637; &MT02638; 端
 右手爲下等者。左右手即定惠二法也。
 互爲上下。是表定惠互爲主伴也。眞
 言教意左爲下右爲上。是即定惠因果之
 義也。頸端者。令其頸端也。定建立者。
 安住決定而建立之也。不出一者。鼻息其
 左右互出息。不唯出一方
文。安置大虚空字輪中等 記六云。虚空字
輪未其状。意令於眼安住輪中。絶
外境。禪那易
 私云。安住輪中者。當扶輪中央
 正根也。若依此釋者。大虚空字輪者。指
 眼名輪也。以五根五行之時。眼即
 空精故云虚空字輪也。又義云。令眼精
 安虚空中。別不色類故。是云安置虚
 空字輪
文。出入時節等 疏五云。辰容粥。午許
結齋。除此二時出入 抄第四云。
唯用等者。應此二時求齋粥
文。知識善友等 記六云。善友有三。一者外
護不&MT03024;。但能營理供給所須。於彼行
過失。不觸惱。將護行人。安穩
道。是名外護。二者同行。謂量自力福智
鮮微。復念外縁邪魔熾盛。非善友極引
獨力豈能孤進。決須好伴更相策發。不眠不
散。日有其新功磋琢磨同心共志。彼此
敬慕如於佛。是名同行。三者教授。能
般若。是道非道内外方便通達障礙。皆能
決了示教利喜。是名教授 疏五云。癡禪
毀作蓋守屋愚。正定觀心要親道友
 私云。善知識即善友。是深惠之人以爲
 故
文。印知邪正等 疏五云。像前持呪乃現
。觀察其形便知邪正 記六云。由
呪力字輪現。行者觀察邪正
 私云。今其像者。第九卷所明外道等所變
 現天像菩薩像如來像等歟。修行止輪
 時。若彼像出現。則誦此神呪。應時於
 像胸臆現字輪。隨其字邪正
 之邪正也 問。其邪正像者。指何形像
 次邪正字輪者。何字耶 答。眞僞像者。第
 九卷所釋上界諸天衆。來至行者所
 天妙華。燒妙香養行者。是云眞天也。
 亦外道等爲亂行者定心。造作天像
 行者所。而作供養等事。是云僞天也。
 其二字輪者。未之。別有邪正印文之
 相歟。可之也
文。植善林樹等 疏五云。松木節操。欲
行者堅貞。石榴碎邪悉使惡魔遠離記六
云。由此樹。境雅心怡能生故名
詩學萬斛珠辛集云。松正心李徳林詩言。寄
言謝霜雪松正心
全不
堅節景池松詩云。欲識剛
堅節應須雪霜
端正選氷霜正慘悽
終歳耑端正文
 私云。二樹云草未
文。字輪服膺等 疏五云。以此字輪
胸臆。由是因果大恩師故。亦爲賢聖大恩
&MT01829;音 文
 記六云。膺謂胸臆。故以
方寸處。以表行人修止定 聖
法記云。&MT01829;音彼平反。此字在金剛大輪無礙
虚空總明陀羅尼經第一卷中
 私云。服者付也。膺胸也。即是布字之義
 也。方寸處者。胸臆上於方寸勢分
 也。凡*布字法顯教等中。未其説所。眞
 言教中説處多之。所謂大日經第六布字
 品。以五十字門行者支體。疏第十七
 釋云。若能如是作。即是佛即是一切智即
 是資財一切法
者也
即是佛子也 加之金
 剛頂經説十五字布字。不動儀軌中説
 九布字等是也 問。今此字形非梵非
 漢。是非迦婁蒼頡文字。用何字
 答。其形雖梵漢。從人遠已來別有
 如是文字。或對字用之或*布字用之。
 所謂佛胸卐字等是也。亦是梵字之異形
 歟。例如zI+R字有奢羅之形。是智廣字記
 中十五或説第十五或説等。即此例 慈
 覺將來吽迦陀野天儀軌上金剛
智譯
云。佛部母
 眞言●&MT02639;&MT02640;&MT02641; 蓮華部眞言曰△&MT03400;
 △&MT04450;&MT03400;&MT02641; 金剛部母眞言曰 △
 &MT03400;&MT03402;&MT02642;二 云云 同軌下云。若淨木用
 呪曰 曩漠三&MT03363; &MT02643; &MT02644; &MT02645; &MT02646;云云
 如是因縁者。指上因縁也。其中
 今此本論唯擧第一因縁。以彰于餘
文。存心決定門 鈔第四云。存心決定等者。
古師偈曰。實相言思斷。眞如絶見聞。此是安
心處。異學徒云云又二祖白達磨曰。我心未
寧。乞師與安。師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
心了不可得。師曰。我與汝安心竟。故云
心等 疏五云。存心門中端坐正意。唯
眞空寂靜理中。令心住
 私云。止觀修行大綱必令心安住眞空理
 中。諸有所作不此理故。必先住此心
 也 問。本文端坐正意。亙身心。故新譯論
 云。端身正又藏疏云。言端坐者。
 調其身。正意者。調其心。○意欲其觀
 心與理相應。自度度他至無上道
 意此等釋皆亘身心。今何唯云存心
 乎 答。端坐正意者。雖身心。專正意
 爲本。故科直名存心也。強非相違
文。不著身體門等 記六云。此修理觀
事相五停心等諸觀行故。氣息謂即數息念
觀。形色則是白骨鎖觀。空及四大並下心識
即界分別觀。彼爲治著我之心。令其分
別士夫六界。又上色言具通青等四種顯色
下六界十遍處所觀之境。如是等觀
皆治凡愚麁重病行。又由氣息形色心識皆
是妄縁戲論顯現。今觀法性一味無差。止
妄還眞故言不依 疏五云。身本不有。
色相元無。既悟自性即空。不氣息等故。
不著心門了知慮心性無有故。見等諸想悉
皆除故。能除心想亦除遣故 抄第四云。
不著身體門等者。清涼云。夫禪定虚凝湛猶
停海。高攀聖境尚。曰妄情。馳想五塵。豈當
道。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毒塗
。聞之必死。香如弊龍氣。臭之則病。味如
沸熱蜜。舐之爛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
此五欲者得之無厭。如火益薪。亡國敗
家。世世爲害過於怨賊。故不著。況菩薩
此即如。復何所著。況達身空。爲誰所著
故云不著身等
 私云。本論不著身心相之旨説之。故今就
 身立此門。一一相配如記釋
文。不著心識門 疏五云。了知慮心性無
故。見等諸想悉皆除故。能除心想亦除遣故。
此已下別出身心空無所以。蓋以諸法本
來無相。本非生滅。何有身心實不空耶。勿
心空還縱空心。外縁空境。以心及境不
可得 記六云。不著心識門中。初明
。遣除想者。能除之想亦須遣拂。諸想皆寂
眞如自現。然不彼滅盡三昧。彼爲麁動
心心所法極勞慮故。深生厭患止息
所以厭滅別無所觀眞法性故。次自此下顯
因縁。此則雙顯身心二門不著因縁。是故説
以一切法本無相等 抄第四云。如本
乃至等者。別記云。先除有想。後亦遣除想
者。除無想也。以有無念倶是想故。釋曰。境
界有二。一有。二空。縁有境心。謂之有想
無境心。謂之無想。故云爾也 又云。
如本以一等者。此有三節。初之二句體相無。
故華嚴云。諸法無體性。亦無作用。次之
二句生滅無。故淨名云。法本不生。今亦無滅。
後之二句心境無。故華嚴云。法性本空寂。無
亦無性空即是佛。不思量
法既性空。何得更有心縁外境之義也。
其上以一切法本來六字三節
 私云。抄意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二句。
 如次縁有無二境之心也。疏記意二重遣
 之也。然而共屬心識。故云心識門也。若
 依藏疏意者。上身體門本文遣所縁境
 今此心識門本文遣能縁心也。聊異今論
 意歟。彼藏疏云。所遣既無能遣不立
 聞覺知者。筆削記云。聞謂耳鼻。覺謂舌身。
 知即是意。攝六略盡今謂。不至境別擧
 之。即是見聞知是也。至境總云覺。覺觸
 義也。至境合中知根境觸受故云覺觸也。
 論第三釋觸塵覺觸分明
文。四者不著不著門等 記六云。重重遣拂
無遣 疏五云。第四門中以第三門
仍有總空身心無相能遣之心。此第四門亦
除遣故。以至無是此門
 私云。疏意亦遣除想句屬第四門歟。但論
 配屬不爾。猶屬第三門。以心除心句獨
 爲第四門也。准此科門三重可
 意也。一遣身心相。二重遣心相。三雙遣
 上無相
文。五者集散會一門等 記六云。五集散會
一門中。初句集散。次句會一 疏五云。第
五門中。恐馳散動亂之心。即當攝束令
一性
 私云。此門意攝散亂心正念也。一
 中者。疏云一性。是指一味眞如歟。次下
 云。是正念者。當知唯心
文。六者顯示正念門等 疏五云。第六門中。
法界一切諸法唯是一心倶無外境
然此一心亦無自相。不可得故 記六云。
六顯示正念門。外境唯心説名正念。妄境既
無唯心亦寂。故復説言念不可得 筆削
記云。唯一實相名爲正念。今則正念亦無
。以凡所有相皆虚妄故。斯則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自性了然故不於木石
 私云。今此正念者。指唯心實相一念
 問。即復此心等三句。准次上不著不著門
 意。可別門。何屬此門乎 答。依
 念亦遣正念。能遣所遣共正念故。今爲
 一門也。例如上亦遣除想句也。但至
 著不著門例難者。彼顯示無遣本源故別
 爲一門也。異今例也 問。今此正念相
 應何識乎 答。一義云。第六識也。十信之
 位未六識相應惑故。不七八識
 等故。又義云。相應第八識也。第六事識
 未如理故。不唯心正念。三賢位
 依業識報身。今亦可然故
文。不離恒行門等 疏五云。第七門中指
所説。如是定心於時於處不離不
記六云。七不離恒行門。謂不但坐時修習止
。於諸時處觀念相應無間斷 異譯
論云。行住坐臥於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
斷絶 藏疏云。非直坐時常修此止。餘威
儀中一切時處。常思方便於法性
道理 筆削記云。餘威儀中者。即同天台
歴縁對境修也。謂歴行・住・坐・臥・作・語等六
。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
 私云。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時修此止
 觀行。故云不離恒門
文。修行止輪得益門等 疏五云。准因縁分
止觀門凡小根。修定惠行良有
也。謂今修止所獲之利而有四種。一者得
入理定。二者深伏煩惱。三者増長信心。四者
速成不退 記六云。謂止成得定除障不
退故
 私云。到不退者。指初住已上位也。今此
 止觀修行因縁分。爲十信之中二心下品
 衆生之。當卷總攝十信人。授五種修
 行。令十住已上之心故云爾也 本
 文入眞如三昧深伏煩惱等。皆是三賢行
 相也。論第一云。謂以兩輪通爲治凡
 夫二乘見執過失是即令十信
 住賢位之意也。伏煩惱者。伏人執等也。
 又通無明。抄上釋云。斷本無明亦通
 信
文。簡入不入分際門等 記六云。不入意具
六種過。隨有一種則不
 私云。今入不入有二義。一云。約止觀行
 門安心不安心而論之。一云。約不退位
 入不入而論之也。若准下文云。入佛種
 姓決定不疑釋者。指初住已上位歟。名
 習種性等下文云。要依此眞如三昧法
 如來種姓是處即後義爲
 正歟 問。六種隨一犯之。不之乎
  答。爾也。非必具足此六種。隨犯一種
 亦不可之也 問。本文唯除疑惑已
 下意。唯擧不入者。未入者。何云簡入
 不入乎。依之元曉疏云。上來所説名
 入者。唯除以下簡不能者藏疏云。上來
 明能入。下顯不能如何 答。本論唯言
 簡持爲義。是即簡去持取之意也。顯文雖
 簡去。隱意有持取之義。末論得此意
 釋也。餘師釋但守一隅
文。讃歎三昧殊勝門等 疏五云。體大無邊
門。修此定人了知法界生佛同體一相無
。由是此定亦名一行眞如三昧。行猶
也○眷屬無盡門。眞如三昧以爲根本。而能
生無邊三昧。依眷屬 記六云。眷屬
三昧名金剛者。以本末皆眞實
 私云。讃歎三昧者。嘆上止輪門功徳也。
 是則安住眞如妙理。令心一境義也。眷
 屬者。餘一切三昧門也。眞如爲體大。餘心
 爲相用也。諸佛法身等者。筆削記云。諸
 佛法界者。諸佛如來所證法門。恒沙無量
 攝別不同。然亦一一不法性。入此三
 昧者皆悉得差別 又云。
 有三意。一意取衆生法身故。二者法身
 流轉五道名曰衆生故。三者衆生相空
 即法身故。於此三中初後爲正。故淨名
 云。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平等即無
 二。無二即一相也
文。名一行三昧等 抄第四云。一行者行則
相也。相則體也。故云同體一相法界一相。斯
則眞如法身異名也 藏疏云。一行三昧
者。如文殊般若經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
法界一相。計縁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
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筆削記云。論一行三昧者。即眞如三昧
也。謂住眞如境故名眞如三昧。以眞如無
異相故。但行此法故名一行三昧。此乃
境一故使智行亦一也。前即從境得名。
此則通於法行 遠疏云。言眞如三昧
者。謂理定也。小乘之中但止心流注。在
名爲定。大乘之中解眞如理。理中住
心名爲
 暦應二年己卯十一月八日 於東寺西院
 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


釋論第九勘注
文。次説廣釋魔事對治門等 記第六云。魔
是梵音。此云奪命。能作奪命之因縁故。亦
殺者。以其能害智惠命 筆削記第
六云。辨魔事者。梵語魔羅。此云殺者。謂能
行人功徳之財。殺智惠之命。言事者。如
以功徳智惠衆生涅槃事。
魔不是。如以壞衆生善根轉生
 私云 問。今此魔事門據本論起盡。止輪
 修行之人。魔障對治之行相也。爾者廣釋
 止輪門子段也。猶非五行一門。何
 間越對修行方便門立此門乎 答。
 一義云。當論意。大科小科相望隨宜。是則
 爲文繁小科大科也。例如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826 827 828 829 830 831 832 833 834 835 836 837 838 839 840 841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