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釋摩訶衍論勘注 (No. 2290_ 頼寶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釋論第一勘注第一
  一眞言所學事
眞言宗所學經律論目録云
 二部十一卷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一卷
釋摩訶衍論十卷
承和官符云。應眞言宗年分者三人
  一金剛頂業一人
十八道一尊儀軌及守護國界主陀羅
尼經一部十卷
  一胎藏業一人
十八道一尊儀軌及六波羅蜜經一部
十卷
右二人業應學三十七尊禮懺經金剛頂
菩提心論一卷釋摩訶衍論一部十卷
  一聲明業一人
承和二年正月二十三日
諸阿闍梨眞言密教部類總録上安然
金剛界部第三
釋摩訶衍論十卷龍樹戒明初來之日道俗判
僞論。次徳師引用。叡山本師破爲僞論
仁和上問南大寺新羅僧珍聰。珍聰云。新羅
中朝山月忠妄造。後海和上上奏入眞言三
行天下。次福貴山道詮和上箴誨破
僞論立爲眞論
釋摩訶衍疏三卷法敏 曉奏
眞論 文
 私云。斯論天應元年三論宗學者戒明和
 上請來也。而諸師雖眞僞諍論。高祖大
 師既奏達眞論之旨行天下。後小栗栖
 常曉和上請來此論疏三卷重經奏聞
 進官流通。是故爲眞言書典而依學之
 也
  一大意事
 私云。大師祕記立體宗用三法以判一宗
 義。天台釋中立名體宗用教五重玄而判
 一切經。准之而言。此論又有三法。大乘
 爲體不二爲宗因果爲用也。大乘者三十
 三法各各峙立皆不當所而所詣處故
 名摩訶衍也。大乘名義至下悉之。不二
 者或眞妄不二或眞俗不二或門法不二或
 因果不二等也。於一一法不二數量無量
 無邊也。因果者修習此法契彼果
 也。此中又有重重。或境因識果或妄縁起
 或眞縁起或始因果或本因果。乃至此論
 下文所明三對六重因縁皆此門義也。今
 於題配之者。摩訶衍三字即是體也。直
 指三十三各各法體故。釋一字配宗。開
 解三十三法上同異義理異歸同爲
 宗旨故。論一字配用決斷三十三上相
 應不應以成行因至果義故也。又立義分
 爲體解釋分爲宗餘之三分爲用。體宗
 用各雖三十三。體峙立爲義。宗同相
 爲義。用相應爲義也
論第一云。已説本趣次開總體。本曰。有
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説○有法者總標
十六能入門法能起信根者總標門法作業
之相。摩訶衍者總標十六所入法體并及不
摩訶衍體又云。立義分中法門名字
其數幾有。其相云何。頌曰。有三十三種
六所入法十六能入門及不二別故
 私云。已上文意以三十三大乘法一部
 所詮法體
又云。能入所入八種法相勝劣廣狹其相云
何。頌曰平等平等一皆無別異各攝
故。然終不雜亂又第三云。自宗決定
者此論正宗爲示一切衆生同一相續
差別又云。此論本意異相爲初同
相爲
 私云。右文意會異歸同平等不二以爲
 宗也。不二重重其最上即根本總體不二
 大乘爲論宗
又第一云。微塵數過去諸佛微塵數現在諸
佛微塵數未來諸佛皆悉乘此三十二種甚
深安車於清淨無上地
 私云。文意修因感果以爲作用也 已上
 三重如次體相用三大也。亦是不二眞如
 生滅三法也 問。前不二爲云云今何
 云體乎 答。眞如平等即不二義趣故也。
 又不二至極還各各峙立位故。或爲體或
 屬宗兩義無違也
  一眞論僞論事
 私云。斯論三國流傳之間於月氏震旦
 曾聞僞論謬難。至日域始有疑殆
 族。最初三船眞人致四箇難一無姚興名字
二取姓名
 皇帝號。三本末
譯語同。四文鄙義昏
後叡山最澄和上守護國
 界章擧五箇難一翻譯不分明。二唐諸録不載。
三眞言字非梵非漢。四本末譯語
 同。五疏
師不
徳溢道詮偏爲眞論。安然存眞僞
 兩篇。然其一一通妨別抄之。凡諸師諍論
 各驅自宗義誰定眞僞。然而安然教
 時義云。有眞言僧都上奏入眞言三藏之
 中行天下。其官符文載貞觀格。後有
 福基和上箴誨迷方記中具會舊人四失
 七失論定眞論。論題下云龍樹菩薩造
 故引爲證據。可謂顯晦隨時行藏在
 者也又大師釋云。法之興廢依天心
 若大若小不自由既論定眞典
 府分明也。一國宗匠誰不之乎。彼澄和
 上圓頓淨戒雖諸宗疑謗
 之。今何至此釋論愚輩假難賢王
 勅詔
  一今論顯密分別事
二教論上云。問義若如是者何等經論説
密差別 答曰。五祕金峰聖位經遮那楞伽
教王等菩提智度摩訶衍如是經論簡擇説
小栗栖常曉和尚請來録云 釋摩訶衍論疏
一部三卷法敏法
師造
 已上一部依眞言宗傳法阿闍梨等申求
 來
右摩訶衍論者横釋顯教竪括祕藏。大論雖
來左右未定。今以此疏彼大乘覺鍐
上人指事云。今此論者居權實中間顯密
兩際。調九種淺機不二祕宮。驚佛華法
花之眠無明分位一如一道&T049975;四相幻野
○是故哀彼諸教之迷徒此十軸之論藏
又云。問。大師二教論云。地論釋論稱其離
機根云云又云。龍猛釋論挾圓海不談之説
云云何故違大師之意趣造論之旨説
猥注此義甚以不可也 答。付此論大師
意趣非一。唯付竪中竪淺略一義彼説
給。若依竪中深祕者正説因分兼明果。若
又付祕中深祕正説果分兼明因。若又依
祕祕中深祕者唯説果分因果因分
今付此等義者是眞言所學論也
 私云。一部旨趣不二大乘以爲其宗。立義
 分意初以不二總體漸漸説開終歸
 此無上地。全非因分五十二位中佛果覺
 體以爲至極也。加之或立一一心識
 存如義言説。又不二果分存人體。地獄傍
 生立教益。是等施設更越顯教。仍爲
 言所學論也 問。果分爲極是華嚴等教
 相也。何異彼乎。將又以此論密論
 王之目觸途爲藥之意歟如何 答。以
 言果海宗極之義聊雖華嚴委勘
 之有同異義。以離言果分極兩宗是
 同也。但彼以果分沒同之境。是以
 分不二理。彼於果分全不名義。是
 以果分性徳。彼於因分佛果
 是修因中盡因果。彼但説九識此因分十
 識。彼但立妄語此盡眞妄。如斯等不同
 大違華嚴。次觸途皆藥者則不是。有
 如上諸義故此論建立法門分濟全異
 經論。仍獨爲密論
  一本論顯密分別事
住心論第九云。指事va@m云。所依是百億部
經也。能依則摩訶衍論也。是經論次第本願
故也。若依所詮義之者。百億經是能依
所攝也。起信論是所依能攝也。望散説經
此從攝義論深。隱密未開顯故望釋論
是淺。良有由以也
 私云。本論顯密分別學者異義也。但va@m
 人本論屬顯論末論屬密論。靜遍僧都尚
 以本論密 今謂兩義共不違。但約
 教相之者。本論未其堺畔猶屬
 教也。例如天台當分圓袴節圓不同也。
 凡佛經本論末論相望有三重義。佛説百
 億經王專爲因機多名句必示
 密以爲其宗要。其中雖權多實少義
 門一代大體皆説顯略本意故尤淺
 近也。次本論往往挑果分境界其宗
 體。所謂或説眞如能生或立不二佛體
 然未別因果法門而説其法堺量分
 濟也。望經説一向隨他聊一重祕密也。
 次釋論明指果分言説立其相。於
 二極處或立名義或存人體。隨縁機教
 法外有性徳圓滿一法云云是直示超絶
 法體祕密義分明也。例天台佛經如
 前權門本論如當分圓教末論如袴節圓
 教也。可
  一法門建立事
指事云。總有三十三種大乘機淺深
開合不同也。付淺略三十二種顯教修行種
因海應化身所説也。不二大乘密教性徳圓
圓海法身所説也。付深祕門三重。兩重
一法界心是眞如門是則眞言也。兩重三大
義則生滅門皆是種因海。復次於一心法界
三大義眞如生滅二法門。其眞如是眞言
生滅則顯教。此復各有二義。一者顯中之祕
二者皆是第十住心之分濟也。非九種住心
之祕密。復次能入門顯教所入法眞言。次付
祕中深祕門此不二眞如生滅三門是三部
法門也。如次佛蓮金是也。此復有三重三部
各具三門故也。復次此三十三種法門是三
十七尊三摩地也。○付祕祕中深祕皆是大
日如來法曼陀羅身也。一一法具各各法
相攝入輪圓具足。横竪無邊數量過刹塵
智理智各各無邊也又云。付十住心論大
四義。一者九種住心者是祕密莊嚴住
心之前方便也。二者九種住心是祕密莊嚴
住心之一分之實徳實號也。三者毘盧遮那
之大圓鏡之内證萬徳之不共法門也。四者
皆同大毘盧遮那也
 私云。凡此論意於法界海塵數之法
 分濟三十三種也。是有三重。先不
 二門法者。諸法自體各各本來不生住
 際故無一法而非法界體各具衆徳
 等一味也。論云。性徳圓滿海是焉又云。不
 二唯是不二。本自成就法非建立造作義
 也。是即不二摩訶衍體也。此中論其義門
 有平等差別二徳。平等名一心差別名
 三大義。皆是不二智境界非隨機建立也。
 開之三十三乃至刹塵諸法攝此中也。
 是不二門中能入所入軌則也。次前重建
 立者就彼不二門中能入所入平等法體
 假立名相修入也。若約能入門八門
 差別雖分界不同。論其所入八法一味平
 等全體遍收。隨得一法通入總體也。次
 後重就彼不二門中心體相用四法
 本質各開立二法二門。約二門一體三
 自雖不同所入一心一味更離差別
 如云一心體相用亦爾也。是則前重於
 不二法體出其影像。後重付不二義
 門立其影像也。又前重普門建立也。
 後重一門建立也。如此不同具在指事中
 也 問。前重八法與不二中間有根本摩
 訶衍別法乎 答。兩義有之。今謂云不
 別體八法不二體也。既開
 法即所入法也。有何法此中間
 尋云。爾者於後重又不四法各各
 總體乎 答。立之各於四法二所入
 故。猶如前重付不二一法八法也。仍
 四法別體即不二中四門也。是云攝大體
 性五不二
  一三十三與三十七尊配屬事
梵網開題云。色心名別並是一體。一體與
亦有三義。三大與名是也。三大者體大相大
用大。眞如門三大無定相互相具二故
三。以生滅自門三大名各有其相自性各別
故。是三大法具三十二法門眷屬攝大體
性五大則三十七。是則三十七佛。所謂三十
七尊者。五佛四母十六三昧四攝八供是也
指事va@m云。此三十三種法門是三十七尊
三摩地也。不二是大日。不二之一心三大是
四佛。前後兩重門法四波羅蜜以後可
又云。前重一心三大四佛。十六門法十六
菩薩。後重四法總是四波羅蜜。眞所入内四
供。能入外四供。生滅門法四攝愚案抄va@m
云。或以三十七尊三十三也。但此有
三樣。一可内四供。二可四波歟。攝
于不二故。四波同四佛故。三者可四攝
歟。能守護尊故。今且取所守護等之三十三
 私云。配當之義多端也。今且就指事初釋
 意暗推一義者。不二及不二中心體相
 用如次配大日阿閦寶生彌陀不空。不二
 五佛能得金剛人故也。前重根本摩訶衍
 即不
二也
大日普門義易之。後重四法中
 一心大圓鏡智也。第八識集起體故配
 心也。體大平等性智也。不増不減是彼此
 同如義故。相大妙觀察智也。恒沙功徳即
 邪正不謬義故。用大成所作智。因果出生
 是妙業必成義故。次所入十六理十六尊
 四波羅蜜四
攝及八供也
能入十六智十六尊也。能入金
 剛智所入金剛定故。所謂前重一心下二
 法及體大下二法如次配金寶法業四定
 也。相用二大下四法如次配鉤索鎖鈴四
 攝也。四波與四攝自證化他徳也。仍自
 證四定一心絶待
體大相待
體也
之也。化他
 四攝相大用大配之也。一一釋其相者。
 一體一心即金剛波羅蜜也。是眞如所入
 也。金剛波羅蜜五古爲三形是即十眞如
 十法界體也。仍配眞如所入亦名一法界
 心故也。三自一心即寶波羅蜜也。寶部三
 點具足人體即三辨寶以爲體也。故配
 自摩訶衍也。無量無邊諸法差別摩訶衍
 配法波羅蜜也。妙觀察智所入定體。故五
 眼高懸邪正不謬名諸法差別也。寂靜無
 雜一味平等摩訶衍配羯磨波羅蜜也。羯
 磨部遍入一切輪故即寂滅涅槃體故云
 眞如也。已上四法下四門配東方四菩薩
 也。金剛頂經中以h@u@mtr@a@hhr@i@ha@h四定種子
 爲東方四菩薩種子故也已上東方
門法畢
次如來
 藏功徳即金剛鉤也。鉤即菩提心因位在
 纒故云如來藏也。理趣經云。一切有情如
 來藏以普賢一切我具足性功徳即
 金剛索也。索是南方平等性智。彼此同如
 常住不變故云性功徳也。世間因果金剛
 鎖也。經云。以鎖堅諸藏識堅執不捨
 即世間相故出世間因果金剛鈴也。經云。
 以鈴悦樂彼性大安樂果體即出世妙
 益故。鉤索東南自證故通云功徳。鎖鈴西
 北化他故同名因果也。然此四攝化他位
 八供後雖之化他還近自證故於
 方之也。故經云四攝八供即此意
 也。此下四門即南方四菩薩也。或經中以
 ja@hh@u@mba@mho@h四攝種子南方四菩薩種子
 也已上南方
門法畢
問。何故東方四菩薩眞如生滅
 生滅眞如烈之。南方四菩薩生滅眞如生
 滅眞如烈之乎 答。於東南二方
 如次自證化他也。其中又各有二。東中初
 二自證之自證。次二自證之化他也。南中
 初二化他之自證。次二化他之他之也。仍
 唯自證一句平等爲先差別爲後。化他三
 句差別爲先平等爲後。自證化他平等差
 別義法爾道理故也。次後重一體摩訶衍
 金剛嬉戲菩薩也。嬉内心至極菩提心供
 養故配眞如一體法也。三自摩訶衍金剛
 鬘菩薩也。鬘身上莊嚴萬徳事相故配
 滅三大也。無量無邊諸法差別摩訶衍金
 剛歌菩薩也。妙觀察智説法斷疑故邪正
 炳然。是云諸法差別也。寂靜無雜一味
 平等摩訶衍金剛舞菩薩也。無爲作業涅
 槃寂靜義。如前重釋之也。此下四門即
 西方四菩薩也。西方智慧門故配内四
 供。内四供外四供如次有情非情供養故
 也已上西方
法門畢
次如來藏功徳摩訶衍金剛香菩
 薩也。香氣薫習爲義即生滅門相薫相生
 不斷絶意也。具足性功徳摩訶衍金剛花
 菩薩也。花即純一妙善最勝莊嚴徳有之。
 是眞如唯有白白義也。世間因果摩訶衍
 金剛燈菩薩也。燈即常照義。明暗相破成
 立相待門因果意也。出世間因果摩訶衍
 金剛塗香菩薩也。塗香即除勢惱身心
 純淨義也。是眞如純淨微妙意也。外四供
 中初二東南自證故配功徳句。後二西北
 化他故配因果句也。此下四門配北方四
 菩薩也。北方事業成辨故以外事供養
 爲所入定體也。已上北方
法門畢
尋云。何故西北
 二方八菩薩次第。又初二尊眞如爲先後
 六尊生滅爲先乎 答。自證化他四句准
 前重之。問。何故此論不三十七
 立三十三乎 答。不二門中五法非隨機
 施設只擧一法多相。又同同相似
 無異體只立一法五種。例如九識
 五智開合依前五識同一行相也 又約
 識配立之。論第四云。七五不生八六寂
 滅前重東方一心體第八
後重西方
 心體。前重南方第七
相用爲後重北方前五
 相用
  一兩部配屬事
愚案抄云va@m前重八法者金剛界四佛四度也。
後重八法者胎藏界四智四行也。眞如門四
法四佛也。生滅門四法四菩薩也。各如次配
之。不二者大日也。是兩重所入之法二界所
歸之體也。謂從前重法門趣入之不二
金剛大日。從後重法趣入之不二爲
胎藏大日。謂不二心法從門分體獨一性佛
界立名也又云。或前重八法兩界四佛
也。謂眞如門四法金剛四佛。生滅門四法胎
藏四佛。不二門前後重八法有二義。一者兩
界四波四行也。前後如次配金胎也。前重
八法直自不二所開之法故爲如來歟。後
重八法是從前重所生之法故爲菩薩歟。
二外用故顯教故且不配也。淺略故也
又云。或前重八法金剛四佛内四供養也。後
重八法四攝外四供養也。不二如前可云以
十七大乘十七之尊也。又可理趣會
十七尊也。或復以四佛四攝爲前重八法
内外八供後重八法
  一題額事
指事va@m云。釋摩訶衍論者釋論兩字能釋能詮
之文言。摩訶衍三言所釋所詮之法門也。能
釋有三重。一佛經。二本論。三末論也。所詮
三種。一不二。二前重。三後重是也
 私云。此釋意釋與論共通佛經也。釋即
 開解演説義也。論是議量正理意也。佛説
 又有此義故云爾也。佛説三藏教中有
 阿毘達磨藏。摩訶衍所釋三十三法也。此
 中有不二及兩重三種同爲此論所詮
  問。本釋二論誠於題中之。何兼
 佛經之義之乎 答。本論縁起非
 釋法門。本願繋屬因縁必依符佛經
 故。題中必存佛經也。下本文云。問曰。修
 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説 答曰。修
 多羅中雖此法衆生根行不等
 解縁別○應此論本論既云重説
 故知指佛經能説能釋義
 依此釋者釋摩訶衍論可之。而三重
 取義也。三重共摩訶衍指三十三法
鈔第一云。初之一字正屬龍論能詮教也○
次之三字正屬馬論所詮法也○後之一字
於二論○問。若題五字全屬本論云何
而爲釋論名耶 答。末全從本有財釋也。
斯則大同倶舍題
 私云。依此釋訓釋同前。但兩重取義也。
 付本論之。摩訶衍指佛經也。釋與
 論指起信也。就末論而言。釋論二字屬
 此論。摩訶衍三言指本論
疏第一云。釋字目末論。摩訶衍即所釋。論字
本末
 私云。依此釋二訓。一云。釋摩訶衍論
 云云二云。釋摩訶衍論云云二箇度讀而
 取義也
記第一云。准永泰疏此論題總收五字
具陳十義。一謂三十三法名摩訶衍。佛經名
釋。本論名論。末從本名違故。二謂
佛經名摩訶衍。本論名釋。末論名論。三謂
五分本文名摩訶衍。及名爲論。十軸末論稱
之爲釋。四謂本論名摩訶衍。末論通名
之與論五謂法門佛經倶摩訶衍。本論名
末論名論。六謂法門本論皆摩訶衍。雖
佛經但爲所依正顯示大乘法故。七謂
佛經本論倶摩訶衍。所依能依皆大乘故。八
謂法門佛經并斯本論。並摩訶衍三法展轉
倶大乘故。上之三義末論雙通釋之與論。九
謂立義一分名摩訶衍。解釋一分稱之爲釋。
餘之三分並屬乎論。十謂一切所釋性相教
理並摩訶衍。末論能釋若教若理倶稱釋論
教釋性資教釋相以理釋性因理釋
相廢別從總但爲一解
 私云。已上十義訓釋多端也。隨義可
 之 頼瑜義云。佛經名摩訶衍本論名
 論末論名釋。文點云。釋摩訶衍云云
 私云。釋論二字名今論。摩訶衍三言名
 十三法門。既云今造此論重釋摩訶衍
 故遠爲門法此論爲言
  一釋字事
鈔一云。初釋者則是銷解散暢之義疏一
云。所言釋者解説爲義。解門解法説俗説
記一云。釋者成也。即安立義。謂今論
文體標義釋略標廣釋如良工建厦善巧安

  一摩訶衍事
鈔一云。摩訶衍者即本題中譯名大乘。但東
西兩方言音有異而名與義本釋無差。大者
當體爲目包含爲義。乘者就喩爲稱運載
功。法喩合擧故云大乘疏一云。摩訶
衍者此云大乘○大字是法常遍爲義。乘字
喩是運載爲 記一云。摩訶衍者此
大乘。大以當體名。乘以運載
 私云。已上摩訶衍訓釋畢
鈔一云。法喩合擧故云大乘。斯則正屬今論
釋二種所入之法兼餘十五則ナリ。唯所入十
六并不二大乘兼正合之總一十七故。下釋
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有法者十六種能
入門法。能起信根者門法作業之相。摩訶衍
者十六所入法并不二大乘體。又下列諸論
門法名中亦唯所入有摩訶衍名能入非也。
一體一心摩訶衍此即
法名
一體一心門此即
門名
又門法各十異名中。唯法第八名摩訶衍
此名。如八者名摩訶衍義如前説
又云。此論前後門法對辨並無一字明
文顯説能入之門名摩訶衍。若爾門應
耶 答若就常教及通相義可大乘
今據當論既分門法大乘。謂法唯一
味無多差別是故但立摩訶衍之總名
一云。准下論解唯取不二兩重所入
七種獨名大乘。餘十六門不大乘○其
十六門若從所入根本號亦名大乘。顯明
運載誠在門中。推窮勝能皆從法作。故知。
剋性但取十七記一云。名題標立爲
故。即目不二摩訶衍法是衆乘通所
故。亦統能依三十二種總別法
 私云。摩訶衍通局異釋不同互有徳失
教王經開題云。言攝大乘者此有二。初能
攝大乘。次所攝大乘。能攝大乘者根本總體
不二大乘。所攝大乘者二重三十二大乘
指事云。總有三十三種大乘。依機淺深
開合不同也 論一云。皆悉乘此三十二種
甚深安車於清淨無上地 又第十
云。言廣大義者則是兩重能入門法。以
故名廣大義。如是兩重能入門法皆悉各
各能廣自法能大自法能爲自法名義
故。以此義故建立廣大義名字焉已
 私云。大乘名字通局重重也。或唯名不二
 或但名所入十六及不二。或通名三十三
 是故題額摩訶衍寛收一切
大疏一云。次云勝上大乘句心續生之相諸
佛大祕密外道不能識者。略有七義故名
。一者以法大故。謂諸佛廣大甚深祕密之
藏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大人所乘。二者發心
大故。謂一向悉求平等大惠無盡悲願
誓當普授法界衆生。三者信解大故。謂初
心明道時具足無量功徳能遍至恒沙
佛刹大事因縁就衆生。四者以性大
故。謂自性清淨心金剛寶藏無缺減一切
衆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謂如是妙乘
即法界衆生大依止處猶如百川趣海草木
地而生。六者以時大故。謂壽量長遠出
過三時師子奮迅祕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
七者以智大故。謂諸法無邊故等虚空心自
然妙惠亦復無邊。窮實相原底譬如凾蓋相
。以是七因縁故。於諸大乘法門猶如
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勝大乘也。乘名
趣句止息之處故云大乘句又第
七云。復次是乘從三有出至薩婆若五百
由旬無寶所者。欲何道詣何處
乎。是故一切乘不可得乃名摩訶衍道
  一論事
鈔一云。論者議也量也。謂假立賓主往復微
量正理故名爲疏一云。論者研
窮之謂也記一云。論有二義。教誡學徒
擇性相故以爲名。即取能詮聲等四法
或取所依色四塵
  一卷第一事
疏一云。舒布有規曰卷。行列不亂曰第。數
目居首曰一。論有十卷此軸有初名卷第
  一起信事
大疏三云。一切善法以信爲首當最初説
之○謂此宗初入法門時意尤淺近難識。且
三乘實相無於文字。而眞言者要須
口誦梵文心亦觀之。或屈伸身分支節
戲弄。或修三昧乃觀女人之像或忿怒
等形。或以水灌頂或造作火壇。若欲
籌量則加持之迹又不見。自
者安得疑惑又二十云。然有
眞實不虚。所謂我即是也。我即是者。決
定諦信我即法界我即毘盧遮那我即普門
諸身此事不鈔一云。若據本題
釋摩訶衍起信。今文略義足不起信
也。謂強解釋一味大乘法體之上
能入門此門上能發起信之業
故。文雖無而義有也。不爾曷云釋也
 私云。本論造作頌云。爲衆生起
 乘正信。末論發起云。欲隔檀門權顯
 往向位故。本直指衆生起信末還取
 解法門。依開解門法衆生起信故。各據
 一義並不相違
  一造主事
疏一云。龍樹之名從三義立。一云。以此菩
薩樹下生身龍宮成道故名龍樹。二云。龍
法身樹爲生身。龍與樹異名爲龍樹。三
云。西印有山山有大樹五百龍アリ。彼樹之
王名爲龍樹。常爲諸龍説妙法。從彼受
名故稱龍樹
 私云。記出初二義
記一云。菩薩行有其二種。一者自利大智爲
先二者利他大悲爲首。菩提云覺智所求
果。薩多有情悲所度生。梵音存略但云
  naghara  zuda
付法傳上云。那伽閼剌樹那菩提薩多
唐言龍猛菩薩。舊
龍樹訛略也 文
又云。龍猛者大龍無念雲
雨無邊隨種種趣所雨各異。華嚴所説娑羯
羅龍王喩是也。如大龍能有是徳
萬物是菩薩亦復如是。能住大悲平等三摩
種種趣無縁大慈雲。普灑平等一味
法雨成群生法身之互果。故以爲名。猛
者勇猛精進不怯弱之義。言此菩薩被如來甲
大精進馬大智悲箭能破自他之
魔軍。於一心法城皆得安堵補注第
一云。龍樹○或云。龍是華言。樹是梵語。譯之爲猛。
故云龍猛也。然則龍猛倶是華言 文
  一序正流通事
指言va@m云。頂禮圓滿覺乃至賢聖衆者。歸敬序
也。○次一行是發起序也○次或由師乃至大
恩故者。頌之廣釋也疏一云。後解論文
通分爲四。一歸誠造意私云。二頌
并五因也
二明攝依人
私云。攝者論及藏攝。依
者所依經。人者造人也
三唱本作釋私云。釋本論歸
命乃至後四句

四示勸流通文 私云。末
後諸偈也
記一云。造論文大
分三分。初歸趣懸明分私云。自初頌
經依終是也
二開章
正釋分造人乃至
向遍布門終
三激物流通分末後諸
偈也
中二。初歸趣因縁。二懸明依攝已説本
趣下
初中又
二。初申歸敬。二陳本趣欲開
二初偈頌。二長
論曰下
云云
鈔一云。今科釋論而有二意。一
但直述謂五門。中一歸敬述意。二造論因由。
是教起由漸則爲序分。三科揀依攝。四唱本
作釋。是正所説則爲正宗。五末後諸偈。勸持
興願則是流通。二準賢首亦有三門。一約
論主三者。一論首二頌歸敬述意則爲序分
二論曰已下後偈已前並爲正宗。三末後諸
頌則是流通。二約論法三者。一從論曰
所以須造論則爲序分。二從已説本趣
勸修分已前則爲正宗。三釋勸修分
流通。三約益生三者。論文分濟全同
。上來三番其聞義勢一准賢首。更不
。唯後番中一因縁分擧法爲根。釋論五
因三人二法。今取多分亦成序分
 私云。疏及抄意以爲欲令等一頌並屬
 敬序。論曰已下爲造論因由。記意屬
 意。指事釋亦同之 問。准本論爲欲令
 衆生等一頌尚屬敬意歟。其故論曰已下
 始明造意。終云所以造論全同今所以
 須造論。彼既論曰等必非頌文。今何
 云長行後頌廣釋乎 答。下釋後頌名
 趣。今又結五因本趣。可知今五因同
 爲彼欲等一頌意也加之異譯論云。爲
 令衆生除疑去邪執信紹佛種故我
 造此論故知。本論以一頌本趣。末
 論以偈頌長行本趣也。但至因縁分
 者直對三十三法門教起因縁。非
 論主造論所由。仍文言同而其意稍異也。
 又後頌長行文意一致也。豈非之乎」
文。頂禮圓滿覺等 指事云。頂者身密。三業
之中以身禮者表身業勝顯教心業
勝。禮通三業。三業平等能所不二也
疏一云。頂局一身禮通三業。四生所
於身五體之中唯推於頂。以頂輪
敬表龍樹處恭又云。圓滿覺言即目
。次五字法寶。後二句僧寶
又云。此一頌中則有二門。一者總攝一切衆
頂門。二者禮敬無盡三寶門。總攝門者即解
頌中頂之一字通攝一切十方界中所有衆
生諸頂輪故。禮敬門者解頌禮字已下諸句
總取如上衆生頂輪敬無盡勝三寶
已上疏
釋也
記一云。然於三業但擧身儀影。兼
餘二等修敬
 私云。頂禮二字若約通途者恭敬之相也。
 以行人頂輪如來足下也。若約當論
 意一切衆生頂骨契諸佛境界
指事云。圓滿覺者具衆多義。一者三身圓者
法身。圓圓海佛也。滿者報身。修因海滿果。是
則報義。覺者化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作變
化身釋迦牟尼佛等。復次圓覺眞佛。滿覺俗
佛。復次圓覺者不二佛如前。滿覺修因海佛
也。因滿果滿等各別佛是也又云。復次二
字通因果。若攝末歸本唯取不二。自餘法
門無佛故。復付祕釋圓滿覺者曼荼羅諸佛
名爲圓滿。餘法門中不具足疏一云。
此論文餘教説。三十三種有法故
應含具同別住持三種寶故。如覺寶
三十三。法僧二寶義准如
 私云。圓滿覺者廣論之三十三種一一分
 濟可其佛體。約勝而言唯取不二摩
 訶衍佛。凡此論意以不二門佛體三十
 二所歸故。如諸佛甚深廣大義文
文。覺所證法藏 疏一云。覺所證法藏者。顯
所歸法寶有四。教理行果。覺字是果。所證
即理。法字屬教。藏字目行四種具矣指事
云。次一句果理教行四法也。因分門法分分
具足。若剋其本唯有不二果者果位萬徳。
又今言覺者是人法不二言也。故下云。不二
摩訶衍者圓圓海諸佛云云是則眞實法寶也。
又覺者能證之智也。所證理。法教。藏行。又是
無盡莊嚴藏也
 私云。法寶中存四法事下解本文中有
 之。准彼思之四法之旨明矣。此中藏字
 配行者行體無量也。不其次位即含
 藏義也。下文云。持其行法應不失。所
 以立名曰藏焉也又云。無量功徳藏謂
 行法六度萬行淨品眷屬不可思議超過數
 量故即是無盡莊嚴藏三密萬行故配
 藏字
  一四法次第事
指事云。今此次第是因行證入也。覺者金剛
部。理者眞如。智法者語密門蓮花部行者入
義也。是從因至果義也。若本垂跡行者發行
因也。因即行也。教者教行也。爲理發能詮
也。理者蓮花部理也。果者果中果入涅槃
也。復次四種曼荼羅也。如次配之大三法
羯也心地觀經第二云。善男子於法寶中
其四種。一者教法二理法三行法四果法
唯識述記第一慈恩云。或唯識性能詮所詮
能成所成以如其次第教理行果四種法寶
 私云。常途列四法心地觀經等也。又
 此論當卷下教理行果烈之。科本文教理
 果行也。今又果理教行也。指事因行證入
 與入證行因二次第釋作之。建立多端不
 一准也。四法體性至下可
文。并造論大士等 指事云。次二句僧寶也。
復次一切菩薩及外金剛部諸賢衆一味和合
曼荼羅海會故名僧也記云。賢即三賢聖
即十聖。是則信心貫于餘位衆通四衍亦該
二乘。若大若小無遺故疏一云。并造
論大士即馬鳴菩薩以偏承恩故別歸敬
又云。問。龍樹菩薩證歡喜地下位功徳悉已
滿足。何故下位諸僧皆悉和南。答。由能歸人
皆非於自得位故。若自歸依唯應
離垢已上諸地聖
文。欲開隔檀門等 疏一云。龍樹造論心願
意欲興大智而弘法令法久住。運大悲
物令物出離。遂闢能入二門使所入
中道又云。隔檀門者。聖法記云。入
意藏門之稱喩眞如門。往向位者。入如意
藏門之稱喩生滅門。誠如所指十所入
中第四如意故。望門分二。一金主如
意。二滿主如意。若順此論正解後重法中二
門。應上釋。或例後重義中六門前重八
。亦分眞如生滅別故以隔檀門及往向位
揀言故。合兩重。然詳頌意前解爲
聖法記云。言隔檀門者入如意藏
門之稱。言往向位者入如意藏經門之稱。
是二門如其次第眞如生滅之二門
是因縁在明菩薩心地品論第三十八
指事va@m云。次一行是發起序也。有
深重重意。一者隔檀門後重一心門。往向位
三自門。二者隔檀門者兩重眞如門。往向位
兩重生滅門也。三者隔檀門一心法界。往向
位三大義。四者隔檀門不二門。往向位三十
二種也。五者隔檀門蓮花門。往向位金剛部
門。六者隔檀門金剛界。往向位胎藏界
 私云。隔檀往向分濟末師意存二義。記意
 一義唯後重一心下二法二門也。一義兩
 重十六門中八眞八俗如次配之。二義互
 有徳失。彼釋云。若順此論解釋分中唯
 詮四法。則初解爲正。若兼諸論立義分
 中通詮諸法則後解爲疏釋又存
 二義。但彼釋云。然詳頌意前解爲
 私義云。下文五分建立段意如意寶珠以
 喩根本大乘。入此寶藏有隔檀往向二
 門爾者通十六眞俗之義契論文
 或云。隔檀者非梵語隔檀可之但檀
 與擅異有之今也非
 檀    擅
文。分報師恩故 抄一云。如智度論引經偈
。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爲床座三千
法度衆生畢竟無能報恩者。唯有
持正法藏揚教理群生習一念
眞如。即是眞報如來大師遺誡云
指事云。師者有二重。一釋迦馬鳴。二大日金
剛薩埵也。説淺略一分義無盡大恩
 私云。此釋意顯密各有三身。顯三身釋迦
 馬鳴龍樹也。密三身者大日金剛薩埵龍
 樹也。仍出兩箇師
  暦應二年己卯十月二十一日於東寺西
  院僧坊書寫校合畢
            權律師杲寶


釋論第一勘注第二
文。論曰今造此論 鈔一云。論曰等者。此造
因由。義通二師。一準唯識安惠師等明
頌主造論因由。今此同彼是釋叙本。若爾
彼頌文闕。故須代述。此本既具何煩更叙。答
起信疏重述十因。製作多端不一准
二佛經章鈔多叙因由今此釋師自叙同爾。
若望佛經本論名重若望本文釋論名重。
故云重釋疏一云。言重釋者。若望佛經
已説本論復顯名重。若望本論已明釋論
再解名重。雖二義復釋爲記一云。
今重釋者。謂本論師已造釋故摩訶衍義已
前解
 私云。鈔疏二師各存二義。一此五因述
 論造由。二直述釋論因由也。但疏師後義
 爲勝。記但存後一義也 問。望佛經
 論云重釋其證乎 答。因縁分本文
 云。問曰修多羅中具者。此法何須重説
 等文
 末論釋云。今造此論重説彼法是其
 證也。問若云本論因由者。第四因壞
 宗云云何不經宗乎 答。論之宗即
 經故依主釋可意歟 問第五因聽受
 阿世耶是非本願繋屬文乎。若爾者
 是爲本論五因。尤順理歟如何 答。龍
 樹又直受馬鳴故更非相違也。今謂第
 二及第三因全同上。後頌意故爲釋論造
 因之義爲勝也
文。爲自師等 指事va@m
云。論曰乃至已説
本趣造論五因也。有二義。一自師者。淺略
疏鈔。二自師者。依深祕者名人不二圓
圓海佛。名法不二大乘也。其體深玄者。法
佛三密非因分境故名甚玄。其窮微妙者。
微細心地之法身非顯教麁強故名微妙。皆
是不二大乘境界也。未得正證等者。是修行
種因海分也。未邪行者種因海位也。漠
漠等言兩部曼荼羅之能迷之心疏一
云。師有二種訓匠義邊取人爲師。世尊馬
鳴皆我師故。軌範義邊取法爲師。二諦中道
鳴皆我師故。軌範義邊取法爲師二諦中道
亦我師故。或可亦通自然智師自然性師。配
前可知。以人爲師如常可解。以法爲師
今略分別。其體深玄其窮微妙。就法指陳
略伸七解。一生滅門中二清淨理名其體深
二染淨理名其體玄。或復相反或復雙目
理亦通。下皆倣。此二清淨覺名其窮微。二
染淨覺名其窮妙。微妙亦可深玄釋。二
生滅門中二種本覺名其體深玄。二種始覺
其窮微妙。三所入之中取多一心
體深玄。滿究竟覺其窮微妙。四眞如門
中離言眞如離三假相其體深。滿三實
其體玄。依言眞如離四句相其窮
。滿四法徳其窮妙。五所入之中取
一心其體深玄。取得入門其窮微妙
六前後兩重眞門所入名其體深。俗門所入
其體玄。兩重能入八種眞門名其窮微。八
種俗門名其窮妙。七不二果海離根離教名
其體深玄。三十二種應根應教名其窮微妙
又云。未得正證者。謂十信未正定聚
三賢未證法空故。未邪行者。謂二乘
外道及諸異生十信已前未邪故。漠漠溟
溟此有二解。一云。漠溟即是不明了相。論
智礙漠溟之性。此言意揀金剛已還
漠溟猶名不覺。通論三聚根顯
上深妙。視之叵見念之奚臻矣。二云。漠
漠之言廣大之義。冥冥之句深遠之詞。顯
上不二能所法體。瞻之莫覩其形之不
其相焉。&MT04300;者瞻覩也鈔一云。爲顯
等者此段八句。初一辯定所明。次二果徳難
思。次二因人行劣。次一正明愚闇。後二對
明遣拂。文通二意。一唯生滅門體即涅槃窮
即菩提。亦通理智窮者究竟之義即屬
也。斯則如次二轉依理智體用之六徳也。次
句三賢未聖智故不親得。次句十信
堅信故不深信。次句漠等者不了
之相也。如論釋智礙漠溟之性。又肇註
不分明也。窺&MT04300;者目視也。思惟者心觀也。
二莫能得故云爾也。二通於二門。體唯眞
如窮唯生滅故。下同異門云眞如爲體性
滅作相用。未正證唯屬眞門故。本文
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未邪行
生門故。釋文云非道邪行。斯則塵沙妄
染皆名邪行。等覺菩薩猶未能測。如隔羅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618 619 620 621 622 623 624 625 626 627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