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因明大疏融貫鈔 (No. 2272_ 基辨撰 ) in Vol. 69

[First] [Prev+100] [Prev]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No.2272[cf.No.1840]
勸策樂大乘者必當普學因明
論道小言
 南都西京藥師寺留學傳法相
大乘宗沙門   基辨 撰 
蓋夫因明論道者。由契經説硏尋其原。一
切如來成所作智次第示現化身住持三業化
中語業化巧顯示諸法本母行相。能令所説
義自成就得正覺悟證誠道理淨不淨相也
矣。劫初足目仙奉持前佛説安立九句因
以令識言音有淨不別焉。由是印度方俗
展轉傳習遂爲開蒙誘進之垂則也。西域記
曰。而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
五明大論又南海傳曰。十五童子閑蘇怛
羅釋已方學緝綴製造詩篇。致想因明尋
理門論比量善成。習本生貫淸識秀發。然後
函丈傳授經三二年云云此且約外俗開蒙
通則而云也。復次約內道學業而示者。此
是五明之一明求無上正等菩提善巧方便
也。由何得知。謂大覺世尊説解深密法門
會。曼殊師利菩薩對世尊諮問。如來化身作
業生起。法身功徳衆所莊嚴。住持爲相言音
差別凡有幾種。云何由此言音所化有情
未成熟令成熟。已成熟者縁此爲境速得
解脫。世尊吿曼殊室利。説如來言音。本母
行相有淨不淨別中淸淨五相是現・比喩・眞
圓成・理・敎。是一切智者之所宣説敎・理。免
脫他論摧伏邪論。是卽因明論道眞現比量。
又七種不淨相者。卽足目立九句因。陳那言
六不定四相違。佛勅曼殊室利令奉持此
成所作事了義敎。是故當陳那出興時。曼殊
室利警覺證小果令再起大心。以爲指誨
匡正頽綱可製因明重成規矩。是卽陳那
再弘因明論道之因由也。顯揚論七説。無上
正等菩提由五明處善巧方便應知因明
論道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要道。樂大乘者
舍之還何執。復是諸菩薩決定應作之學道
也。顯揚八説。謂諸菩薩於五種處決定應
作。若不作者必不堪任證無上正等菩提。
云何爲五。一發菩提心。二於諸有情起於
憐愍。三勇猛精勤。四於五明處方便修習。
五心無厭倦云云復是求無上菩提之資糧
也。瑜伽三十八説。彼諸菩薩求正法時。當
何所求。謂諸菩薩以要言之當求一切五
明處。一者因明處。二內明處。三聲明處。四醫
方明處。五工巧明處。此中內明攝一切菩薩
藏法十二分敎
中方廣分
聲聞藏法所餘十
一分敎
菩薩於此五
明處若正勤求則名勤求一切明處。菩薩
求此一切五明爲令無上菩提大智資糧速
得圓滿。非不於此一切明處次第修學能
得無障一切智智云云復是第五地菩薩所
修極難勝地之觀行也。如深密地波羅密品・
菩薩地住品・及十地論廣説。復次此中因明
但在照明一切言義所因。靜邁法師入正理
論疏
曰。諸異生類焚于火宅溺于愛海者。皆以
於因不明於理不正。是以大覺開因明以
正理。陳那授正理以因明云云是以應知。
如來一代説敎無他但在于因明也。若廢詮
則止。若爾墮言句。則悉由因明門邪正自
分別。隨應簡別。世間世俗乃至如來自證
境無用因明立量不可顯示敎。嗚呼。法
與世降稱學大乘之徒口唱大乘名相心
住外小分域。所以未初閑因明論道。却言
因明論道斯三乘敎所學非一乘人所學。甚
者亦但言因明是外道用論者佛門學徒如何
翫是勞費心力。嗟乎可哀。如是等黨外小
見綱所縈不識無上菩提善巧方便。不求
一切智智資糧。無令正法久住之實失學
因明匡正頽綱之思。無摧諸類迷執之愍
忘辨眞似分別邪正之志。欲勵住法利生
之意證無上菩提之類必當學斯論道分
別邪正以正自見辨明眞似伏他論已。蓋
夫佛經義意深遠。凡愚淺見以不可測。自
非依憑地前地上薩埵議論佛經智力。則
如何得尋究佛經之幽致焉。我大唐三藏法
師有言曰。敎法後勝於前。以論釋經以章
解論展轉分明云云今也世人於經律論往
往勤誦契經。而讀者爲不多。讀誦律藏者
亦復爾。儻有讀者部執所屈自知彼不知
此。間觀有學論藏者時。傍人嘲言。云何
置如來説有偏執誦弟子説耶。而抛論藏
恰如塵芥而已。余視如是所爲倩以謂。諸
佛大智不可思議利生平等無差異故。雖
以凡見槪見佛經。應非無出離益。至得
一切智智可謂尤遠而已。由無簡擇力
故。應不如依憑地前地上薩埵論議佛經
簡擇力用思惟觀察佛説義意以重發習
修阿賴耶藏中則同一時處增長本熏無漏
種子功能得修力故不久至百法明門自開
奉見眞佛身土墮三惡趣種自斷滅。然論議
經非輒可解。如何得輒可解。謂惟由學因
明論道。習本生貫智解融貫至自洞幽妙。
而始可讀論藏而已。蓋斯因明論道習學亦
不易易。如大遍覺三藏神悟超然。初逢僧
伽耶舍聽受因明。次從正法藏聽因明二
遍。次復從般若跋陀羅停兩月決因明之
疑。又從勝軍所首末二年問瑜伽因明疑。
廣如恩傳。讃仰丁寧旣以如是。然近世他家
講學爲求博物之譽。急識三十三過名數
謂學因明。海內滔滔但知似能立名至八
門兩益之別全不識名。何況得辨其眞。復
大乘深敎其旨幽遠。愚昧淺見不可伺察。然
通內外因明猶無解得。何況得解深遠大
乘。不學因明領會深經論議之謂。可言
魔魅所惑而已基辨謹惟。本 朝弘通佛敎
之初。自 上宮王出興。至今之時大凡千
有餘歲。雖有與世汗隆。世世相繼國王王
子百官百司崇敬無絕信奉有餘。近世學佛
之徒不學固執如黐闇鈍頑信如漆。甚者爲
欲綱他易易説成佛。爲令敬己矯詐現
有徳。有居于家説人道者。輕蔑如是佛
徒遂作撥因果説互相爭論。佛徒不用現
比道理但以聖言爲量以佛説爲證答。居
家嘲笑不信其説敢無共許却增輕蔑。若
如印度。立一比量摧伏皆自信服如驚飆
卷秋䕪。今時緇徒無智妄昧不識因明論道
當于此時不辨摧伏邪論方法。自今之後
邪論日增 世尊遺敎行將墜地。嗟乎可畏
可悲。是故我今勵志欲立因明論道匡正
頽綱。然斯學道以基師疏爲准爲的。是唐
三藏所指麾故。唐和兩 朝諸師往往爲斯
註釋。釋文彌繁道理彌紛。學者悉苦。故今採
集諸師釋義考覈得失對揚是非。不應基
疏爲失。應者爲得。令基疏易解了。意在
欲由斯簡擇令後學者翫此論道智解融
貫達解正理。以題云智解融貫鈔。庶幾域龍
正統因明論道流傳連綿邪正自分令人入
正理至龍華曉云爾
  寬政改元歲次己酉初冬哉生明於興福
寺蓮成院閣筆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
第一自疏序文始
至標名第一釋終
南都西京藥師寺留學傳法相
宗沙門釋   基辨 撰
    稽首無上寂默尊 所證難思眞法敎
    等流和合大海衆 悲愍我等與智糧
    慈氏無著及世親 重凝規矩大域龍
    造論天主・翻傳師 三業淸淨至心禮
    摧伏邪論匡頽綱 但在於因明處求
    爲因不明理不正 焚火宅溺愛海者
    我今隨分觀得失 勤簡擇諸師釋義
    庶令自他悟無過 智解融貫入正理
疏題目。論題至下疏文具釋。疏者通也釋也
撰號。安撰號有二所由。一者標名彰別。謙
恐濫他所作。二者爲因人重法。如婆蘇
畔度菩薩造等。今由初意 沙門者此云勤
息亦云劬勞亦云聽聞。如華嚴音義等釋。
基法師行業如宋高僧傳第四
序文分科。若由秋篠分爲五段。如明燈中。
失作文意。故今更分爲四段。第一段歎因
明規範源由佛智出。第二段歎本論興起。
第三段歎支那流傳。第四段叙造疏所由

第一段亦分爲四。初比對老易垂範起
詳夫空
桑之下
二正歎佛説因明垂範。此亦有二。
初約智徳歎豈若智圓之下後約悲徳歎悲極三
輪之下
歎由斯規範佛敎流傳廣長是以應
物已下
四正結
大矣哉
之下
第二段文分爲五節。初擧興起時
曁乎二
十已下
二擧本論主爰有菩
薩已下
三歎論主徳旣資
善誘

四正歎今論其旨繁
之下
五歎斯論式功用
勝論
之下
第三段文分爲二節。初叙舊譯時斯論
未備粤以金
容已下
後歎新翻時斯論周備。此亦有
二。初歎新譯三藏徳行惟我
已下
後歎由新翻
斯論始見&T051514;
已下
第四段文自基謬至
序文終
疏詳夫空桑篇而顯理 鈔曰。第一段有
四文中第一比對老易垂範起歎之文。詳夫
者發端之辭。空桑者地名也。古來有三説。一
孔丘之生址也。在山東兗州曲阜縣之空桑
搜神
記之所説
二伊尹之遺踪也。在河南開封府
陳留縣之空桑也此列子及大明
一統志之説
三指伏羲八
卦壇也。亦在開封府陳留縣。名云空桑也。
問。三説之中以何爲疏主意耶。答。據後記
意。由搜神記之説。以孔子作易云空桑啓
聖爲疏主意近來瑞源
由後記説
今謂。後記釋不爾。
三説之中取第三空桑爲穩當也。大抵六
朝之間以老・易二敎稱爲談玄極。是故至
初唐道俗歎佛敎玄必以老・易二敎比對
歎玄爲時風流。我朝古昧文辭不識六朝
流風。稱以儒・道二敎爲比對釋。儒專五常
非談玄道。秋篠已來家家多失。惟今疏主出
興初唐作文多由六朝體裁。王簡栖頭陀寺
碑文旣以老・易比對。三十論疏及今疏文俱
用斯體。好古之徒不可不知焉。問。疏主取
第三空桑老・易比對以何知是耶。答。次文
苦賴興仙句旣指老聃二篇。云何上句空桑
啓聖指孔丘作易耶。作易之原伏羲空桑。孔
丘作易是末。若上句取末。則下句亦云何依
末不言蒙列。上云末下云本。文辭不巧。
故知上句取伏羲稱作易以八卦壇爲空
桑。是爲疏主意也。啓聖者擧聖徳指伏羲。
啓謂發也敎也。聖謂至也妙也。於事理無
不通也。言伏羲氏啓發八卦敎道人民。爲
其聖徳於事理無不通。八卦卽聖。啓斯
聖人卽伏羲氏。擧徳彰人云啓聖也。陳州
空桑有八卦壇。故指伏羲氏云空桑啓聖

資六位等者。資謂取也扶也。六位者六爻
適時
之變
爻之所居云位也。説卦傳孔丘
作述
曰。昔日
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
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義而兩之。故
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
六位而成章由斯傳文。孔子旣云昔日
聖人作易。明知啓六位人此伏羲氏。如是
六位兼三義以盡性命之理。故曰明玄也
 苦賴興仙者。苦賴謂地名也。史記列傳云。
老子者楚苦縣厲鄕曲仁里人也厲與賴
音通
晋大
康地記云。苦縣城東有瀨鄕祠。老子所生地
賴與瀨
音通
興仙者擧徳指老子體。興謂起也。
仙謂老而不死曰仙釋名何故以仙稱徳。謂
聃生時白髮。著上下二篇示關令尹喜。遂出
關去不知往方。上下二篇彰無爲自然。卽
是老而不死義。由此老聃無爲自然老不死
義始起。故歎老子云興仙也 暢二篇等
者。暢謂演也。二篇者老子上下二篇也。檢河
上公章句本。上篇云道經下篇云徳經。晋
王弼注上下合云道徳經。今疏主意恐取河
上公。如何則以暢二篇比對上資六位。六
位・二篇俱比對今説因明八門兩益規式。故
云上篇道下篇徳之義尤能應合立規式。
而其二篇規式能彰無爲自然玄妙之理。故
云顯理也
疏。豈若智圓乘而垂範 鈔曰。第一段中
第二歎佛説因明垂範。此中有二。初約智
徳歎。後約悲徳歎。豈若二字正比對歎美
辭。智圓十力等者初約智徳歎文。智謂自利
根本
利他後得
圓滿智徳。因與明俱是智。如下
疏言。非言無以顯宗。含智義而標因稱。
非智無以洞妙。苞言義而擧明名。此是約
因位言。因行滿已。因與明後得智果圓顯。
能利他。如來成所作智所現三業化中語業化
相是卽因明垂範故。今約智讃歎。十力者謂
十智力。何等爲十。謂一處非處智力。二自業
智力。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根勝劣
智力。五種種勝解智力。六種種界智力。七遍
趣行智力。八宿住隨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
漏盡智力。具説其相如瑜伽四十九顯揚四
對法十四大般若五十三。玄賛三引此等經
論廣明。問。今讃歎因明佛説垂範云何以
十智力耶。答。玄賛三引瑜伽對法成義曰。
云何如來十力作業。謂如來所有處非處智
力於諸因中如實知因。於諸果中如實知
果。及能降伏無因惡因種種諍論一切沙門
婆羅門等乃至
廣説
如來所有漏盡智力於自解
脫無惑無疑。及能降伏於阿羅漢起增上
慢一切沙門婆羅門等。是名如來十力作業。
又次文曰。與一切種利樂有情功能相應。畢
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説名爲力。故
以威勢能摧難屈故名爲力。對法十四曰。
善降衆魔善記問論故名十力已上
玄賛
由此
等説。十智力皆降伏難屈邪道作業也。故
知今因明門摧伏邪道作用必由非十智力。
則能摧用無起。如來設敎無他。但是在破
一切衆生癡闇。是故今云智圓十力歎佛説
因明之垂範也 陶萬像者。陶謂鍊也磨也。
自上圓言而出。非鍊磨功則無圓滿。萬像
謂一切諸法。於一切法能觀察道理非道理
云陶萬像也。又可因明門法不爲簡擇觀
察卒爾發言則必成似能立種種簡擇能離
諸過發生言義名爲眞立。此且約因位言。
若如來後得智利他設敎由歷劫因行智圓
十力具摧邪用。一切設言妙離過非。事理
無擁契應物機。譬如陶家揑鍊泥土積功
日久種種鍊冶捨去塵芥瓦礫如砂精妙出
美之時隨欲削造意樂契應所望成諸器
物。故云陶萬像也 以凝規者。以謂故也。
凝謂定也。易鼎象云。君子以正位凝命
謂法也。若言箴規則以法正人也。今指因
明論道云規。卽如來一切説敎也。凝規言
説一切法言論敎示。各離過非成眞能立。
如來説法無不眞立。皆是法爾因明成故云
以凝規也 悲極三輪等下二約悲徳。歎上
豈若二字亦及于斯。悲謂如來利有情徳。因
明眞能立式皆住悲愍邪徒心對揚發言
成眞立摧邪論。下文所言論出離安處身
心之法。此是約因。況果位悲是如來心。説
佛心大慈悲是故三輪者。三謂神變・記心・敎
誡。輪謂摧伏義。摧伏自他邪見。又自在義。
旋轉自在無不轉處。神變輪者。作用難測
名之爲神。轉易自定稱之爲變。神變卽輪。
持業釋也神變相有二。一能變。二能
化。如三輪章及對法抄一
記心輪者。
記謂別也識也。別識彼心名曰記心。心謂他
心。種種差別。記心卽輪。持業釋也記心相差別
有五種。
廣説如
章疏中
敎誡輪者。敎謂敎示。令其善生。誡謂
誡勗。令其惡滅。敎卽誡。敎誡卽輪。持業釋
敎誡相亦有五廣
辨如章疏中
廣説三輪相如十輪經六・十
地論五・瑜伽二十五・二十七・及三輪章中。秋
篠以最勝王經所説轉照持三法輪釋此三
輪。今謂。三法輪亦隨機説敎相故。於因明
門雖非無理。其縁不近故。秋篠釋爲未
可也。爲記心等三輪於因明門尤有近由。
如次下明。如是三輪以何爲性。謂對法抄
曰。此中三輪唯依諸靜慮地意識相應後
得智中智慧爲性云云又三輪有二。如章中
辨。一三輪亦通有漏。二三輪漏盡輪故非
通有漏。今此序文云悲極。此極之言顯漏
盡輪也。問。今讃歎佛説因明垂範。何故以
三輪耶。答。記心輪記別種種他心差別摧
伏邪見。今此因明立破觀察立敵意許發言
智義照解所宗。故全記心輪也。又敎誡輪
令他滅惡生善爲最。卽是破邪顯正因明
摧伏極要也。又神變輪不測變化。能變謂十
八變。能化有三。一化爲身謂化自他身似他
自身。或一或多。如
是等類云
化爲身也
二化爲境謂化似末尼・飮⻝資具。
諸如是等類云境也
三化爲語謂妙音麁音繫
屬自他。如是一切
具如瑜伽三十七
及對法抄一説。旣云化爲語。神變輪亦有
因明門自可知已。如了義燈明。數論外道
死後變身爲石令數論敎法不滅。後陳那
菩薩破斥其義作於比量書斯石上。流汗
出聲不能救得云云定賓疏言。陳那造破
數論書石。經宿返破石上自彰。重書石三
四日解。展轉至七日不釋流汗大吼。其石
便碎云云數論外道獲世間通神變對揚如
是。況乎如來得六神通現神變事折伏邪
道問答對揚如𣵀槃經師子吼品等。故今云
悲極三輪明因明垂範讃歎也 廓五乘者。
廓謂大也。普遍爲義。自上極言而出。漏盡
輪故。普通自可知焉。五乘者。一菩薩乘。二
獨覺乘。三聲聞乘。四人乘。五天乘。廣如諸
乘章中 垂範者如來設敎皆是眞能立悉
離過非。由性相門説故。雖宗・因・喩不次。
由因明門見則悉皆無不因明垂範。大乘
基法師以由性相門文爲因明門而消釋
文如成唯識疏一辨。此中意言三輪摧伏因
明立破普遍五乘垂設言規故。佛説法悉
是因明離過眞立。無不摧破一切邪執。是
故老・易二敎設言立則。豈得與佛敎智悲
圓極定規垂範八門兩益言則比對乎
疏是以應物光乎沙劫 鈔曰。第一段中第
三歎由斯規式佛敎流傳廣長 是以之言
承上起下之辭 應物機等者。世尊説法契
應物機始自入胎終至雙樹分舍利。物謂
類有情類 。是舊譯辭。至敎浹等者佛敎道理
悉至其極故云至敎也 塵洲者微塵數世
界也。浹者周也潤也。謂如來一代化儀遍滿
微塵數世界也。此句自智圓十力等句而
出。由十智圓滿無量劫來陶鍊萬像之力所
出設敎規範故。化敎道理至極成就無所不
遍。此是約橫歎弘廣流傳也。上有是以言
故照應自可知已 歸眞寂等者。歸言有二
義。一入。二還。今取入義。眞寂者謂入無餘。
非有餘也 兩河者跋提河也。何故以跋提
一河名爲兩河耶。答。釋此兩河名三門分
別。一出古釋。二判是非。三述今義。初出古
釋者。古有三家釋。一者後記云。有二説。初
説云。生死・𣵀槃名爲兩河。表生死中而有
𣵀槃𣵀槃不離於生死。此所以大師於此兩
河而歸眞寂。後説云。有解言。在二恒河中
間入滅名歸兩河。評取初説。二者秋篠云。
如來所證大𣵀槃名爲眞寂亦名眞解脫。近
於尼連禪河跋提河等入大𣵀槃故名兩河
又解云。佛常眞寂。就迹言。則初浴尼連
河以入眞寂有餘復近跋提河以入眞寂
無餘故云歸眞寂於兩河等已上
秋篠
三者音石
導由前記説云。跋提河・生死河云兩河也
已上
音石
次辨是非者。後記初解意雖合理解
無所據。難彰疏主意。未盡善。又有解及音
石由前記釋並無據。爲不穩當。又秋篠兩
釋雖似有理未允當。是亦無據。非疏主意
也。後述今釋者。嘉祥十二門論疏一曰。十
二因縁生死河傾佛性河滿名爲圓寂
祥此意全由𣵀槃經北本
二十七
師子吼品曰。又未
能渡十二因縁河。猶如兔馬。何以故。不
見佛性故。善男子。是觀十二因縁智慧卽
是阿耨菩提種子。以是義故十二因縁名爲
佛性又法華玄賛一云。或敎妙如城。含
妙理故。理高如山。出二乘故。所以此經在
王舍城居鷲峯山。有所表也。般若通貫五
門。舍衞豐其四徳上生疏云。舍衞國云豐徳城。
一具財物。二好欲境。三豐
多聞。四豐解脫。國
豐四徳故以名矣
故多居彼不依餘處。金
生麗水東俗所傳。跋提河有金西土咸悉。
生死如河流不竭故。𣵀槃如金可寶重故。
旣河中而有金表生死中有圓寂故。於阿
利羅跋提河邊説𣵀槃也。各有所表。由來
遠矣已上
賛文
由此等説自知。眞寂謂𣵀槃也。
兩河謂跋提河也。問。若爾阿利羅跋提河是
一河之名非二河名。何故名云兩河耶。答。
由𣵀槃經説。旣渡十二因縁河已則其河名
爲佛性。渡謂觀察十二因縁也。是故渡十
二因縁河已其河卽佛性河。佛性卽𣵀槃故。
河雖一河約流不竭名生死河。約河中有
金名佛性河。所以跋提一河具二河義得
名兩河。南海傳序曰。遂乃跡滅兩河。人天
掩望影淪雙樹云云由上所申表徳。於跋
提河邊示滅今云歸眞寂於兩河也 餘烈
光乎沙劫者。如來遺敎云餘烈也。烈謂火勢
也。沙劫者滅後末代不可計量故譬恒河
沙不可量。此句自上悲極三輪等句而來。
意言非悲極三輪廓五乘之垂範。則豈如
來遺敎至于末代人天悉敬重耶。此約竪
歎末法化益流轉長遠遍由悲智圓極所説
因明破邪顯正力。上是以言及此照應。豈若
之言總歎一切立規不可比對也問。何故。如
來説敎具
因明規式故云遺敎餘烈光沙劫耶。答。總建立宗
義用二證誠道理。一聖敎量。所謂敎證。二比量。所謂
理證。此二之中理證者是因明立量。若內道者。集論宗
義必用敎證則諍自亡。若有外道欲破佛法之
時。內道學者摧伏其敵用佛敎證成立宗義。則外道
人不信佛故。以其敎不爲證。所以必以因明比量
理證成立眞宗則忽折伏已。所以佛敎流傳聯綿至恒
河沙劫後。此是悲極三輪等流善巧。故云餘烈光乎沙

疏。大矣哉固難得而名也 鈔曰。第一大段
中第四正結歎 難得而名者。論語泰伯之
文勢也 上來第一大段歎因明規範源由
佛智出竟 自下第二大段歎本論興起。文
分爲五。初擧興起時。二擧本論主。三歎論
主徳。四正歎今論。五歎斯論式功用。初擧
興起時者
疏。曁乎二十鵄張四主 鈔曰。二十八見
者。對法十二説二十八不正見。廣如彼説
蟻聚五天者。西域記八曰。護法云。自慧日潜
曜傳燈寂照外道蟻聚異學蜂起云云一十
六師者。瑜伽六七・顯揚九十・婆沙十一十二
明十六大外道。廣明如彼 鵄張者。一本作
音知張。音石導本作鵄張。鵄謂鳶鳥也。張
謂橫飛四方。若由是解。意言如來滅後十六
大外道橫行四方也。又由鴟解。則鴟謂鵂
鶹也。張意如前。意言滅後長夜外道異見以
害佛子。譬如深夜鵂鶹橫行⻝鳥子也。二
意存理。取捨任意 四主者猶云四方。西
域記一曰。時無輪王應運贍部洲地有四
主。南像主西寶主。北馬主。東人主
疏。爰有菩薩之門人也 鈔曰。二擧本論
主 商羯羅主者卽造論主。具釋如下疏各。
域龍者後記曰。域龍者梵語云陳那是也。明
燈抄曰。具存梵音應言摩訶陳那伽。此云
大域龍。謂由菩薩徳雄辨捷而立破自在其
猶龍故。五印度域莫敢抗者。故稱曰大域
慈恩傳四曰。陳那此云授童。西域記
十曰。陳那唐言童授云云
疏。旣資善誘乃製宏論 鈔曰。三歎論主
徳 旣資者。天主旣爲陳那資。資謂門人之
稱。出老子中 善誘者。論語子罕篇文字。
指陳那云善誘。循循然善誘天主故。此由
論語稱師之言 實號多聞者。於陳那門
稱多聞最故。此天主潟瓶相承造斯入論。
非多聞義豈有如是鴻業耶 挹慧海等
者。挹字一本作抱字。意有少異。若由作
挹則慧海言在稱陳那。陳那智慧如海。爾
今天主挹取湛吾心中 深衷者指心中
也。顏延年詩曰。深衷自此見。註衷謂中心
也。若由作抱。則慧海言唯在天主。謂天主
智如海抱於心中。音石噵本作挹。有味
竦義山等者。表陳那所傳奧義仰彌高云義
山也。竦謂動也。表自在義。奧腑者猶云心
府。謂陳那所傳應仰高義於天主心能爲
自在得無礙解也 故乃鑿荊等者。故乃二
字承上起下之辭。鑿荊岑一句應棘義山
句。游合浦一句應挹慧海句。鑿荊岑等者。卞
和於荊得璞獻王斬足等事出韓非子。游
合浦等者。博物志曰。合浦民善游採珠。民歲
十餘便敎入水。官禁民採珠。巧盜者蹲水
底剖蚌得好珠呑而出云云荊岑與合浦
譬陳那之室。採璞・求珠言喩天主得陳那所
傳。鑿游二字況天主勤勞 祕思優閑等者
一本作優柔。左傳曰。優之柔之。杜註優和
柔調也。若由是則謂天主祕思和調也。又
音石噵本作優閑。閑謂習也。優謂和也熏鍊
義也。作閑亦有理也。又斯論後序作優柔。
又後記牒文作柔。彼記釋云。硏尋義理名
之云柔也。意謂。天主心腑祕陳那旨鍊熏
閑習以造斯論也
疏。其旨繁而之鈐鍵矣 鈔曰。四正歎今
論 其者指今論 旨者所主所尊所崇
法戶者。此論入佛室之門戶也 樞謂要也。
 機謂發也。門若無樞則無啓發之用 玄
關者。玄理難開云關也 鈐鍵者。鈐謂鋷也。
鍵謂鑰也。噵本作鈐。一本作鍵鑰。字義相
同。玄賛八曰。鑰音以灼反。玉篇門鍵也。説文
關下杜也。方言關東謂之鍵關西云之&T055819;
鑰是古字耳
疏。遂令勝論耽翫終廣 鈔曰。五歎斯論
式功用 勝論數論者。二論出興及所立義
如下疏明。此二論師爲外道宗。又此論中多
擧斯計示作法門。所以擧之。次擧聲生聲
顯。亦此論中多因此計彰立破式故也
喬山押春卵者。戰國之時蘇秦之語 驚飈
秋䕪者抱朴子及北史符堅之語余未見其源。
由他考覈云
意謂。論主出斯論後。論規得的邪正直彰。
二論二聲一以不能成立也 自時厥後等
者。時本論造畢之時。自其時後云厥後也
 敎思波紛者。敎思有二意。一者一切內外
道言敎意思邪正如波紛亂。斯因明論道出
後邪正自分如來遺敎勝躅肇彰也。二者如
來設敎隨機宜故如波紛亂。末學之徒難
見其眞。以斯論式眞俗幽旨遂自炳然矣。
初常途義。後亦理深 勝躅肇彰等者。如來
遺敎云勝躅。斯論未出邪正無辨。耽翫遺
敎其人不多。此論出已玄黃不蔽。翫學遺
敎終爲多也。上來第二大段已 自下大文
第三段歎支那流傳。此中有二。初叙舊譯
時斯論未備。二歎新譯時此論周備。初叙
舊譯時者
疏。粤以金容斯典未備 鈔曰。粤以者發
端之辭 金容咬夢者晈一本作映。意相通。
謂曜也。後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遂使
西域。蔡情等遇摩騰・法蘭奉佛經像歸來
震旦。具如後漢書及費長房三寶感應錄等
 玉牒暉晨者。永平十四年以白馬馱經而
來五嶽道士費叔牙等忌之譏言虛僞。帝
勅叔牙等盡出所有奇經祕訣與沙門所
持來經像相對焚之。正月十五日火作。而
沙門諸經完焉不燼。方士稽首欽服。帝益異
之由是騰蘭譯四十二章經等五經。是卽
佛敎東域流傳之初也。故云暉晨。玉牒者金
口聖典稱云金牒亦云玉牒也。文心雕龍
曰。玉牒金縷在帝皇也 雖至敎已隆等者。
意謂。明雖舊譯已隆佛敎弘通因明典籍猶
未備。斯典者指因明論道墳典也
疏。惟我親敎耆闍之山 鈔曰。二歎新譯
時此論備。此有二文。初歎唐三藏徳行。二
正歎此論初出。今卽初也 惟者但也。獨也。
謂歎三藏大師頴標今古。又思惟也。謂深
思察大師徳行也 我謂親之辭。如無垢稱
疏一。如論語述而篇 親敎者梵云和上。
一云親敎。此由傳戒南海
二云依止。是由
隨學南山
業疏
三藏大師者卽大唐大遍覺三藏。
其行業如慈恩傳十卷・續僧傳四具叙 道
貫五明等者。智遊履處云道。貫謂智解融貫。
五明如前。五中因明正今所歎。智貫五明
度生求道是菩薩行 聲映千古者。謂凌揜
舊譯三藏 磋去聖等二句叙三藏西渡由。
具如慈恩傳一 去聖彌遠者。謂三藏出興
當佛滅後像法末 心氷未釋者。恩傳一曰。
法師旣遍謁衆師備飡其説。詳考其義各
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
乃誓遊西方以問所惑幷取十七地論以
釋衆疑疑滯凝結云心氷。嗟慨言。正叙西
渡志 遂乃振錫等者。叙志願果遂。遂乃言
果遂貌也 中區者指中印度。謂此洲中心
也。昔宋慧嚴・慧觀與何承天諍以決焉。具
如廣弘明集 覺城地者。印度是佛成道國。
故云覺城地。振錫中區二句自上磋去聖等
句而出。尋師西夏二句自心氷未釋等句而
來。西夏者後記曰。大國總謂之夏也 耆闍
者姑栗陀羅矩吒山。唐云鷲峰亦云鷲臺。
舊所言耆闍崛山也。如法華玄賛及恩傳等」
疏。&T051545;曩哲之道理攸暢 鈔曰。歎新譯時
中二叙斯論始見 &T051545;謂歷也踐也後記一本
&T051545;非也 架謂成也起也 曩哲前賢指
舊譯人師。苞心極貫情樞者稱讃新翻三藏
 未聞未覿之言意雖通一切未聞未見。正
所歎主在因明 於是貝葉等者正承上
歎支那流傳。貝葉者梵本經論。遍覺三藏達
京師時所獲梵本經論六百五十七部。通取
是等別取因明梵本。撰謂簡擇。於印度所
簡擇梵本悉是微妙之言一以非麁淺言也
 家邦者指大唐 以神足者謂以四神足
而遊化。稱讃三藏歸路踰大雪山等事
方言旣譯等者正叙翻譯流傳。通在一切別
取因明論道
疏。基謬參資心鑒照矣 鈔曰。大文第四段
叙造疏由 基法師傳如宋僧傳四 資列
者居門葉之列也 欣夕死等者。欣字一本
作欲。爾音石噵本作欣。謂欣求也。今正從
是。夕死朝聞論語里仁字 恐此道等者正
示述意。謂法久住卽度生巧。是法施度菩薩
大行。造疏本志但在于斯 開釋者開示義
解釋文 示紀綱等者叙開示相。謂開示之
要惟在小紀大綱。專就約示非樂繁也
陳幽隱之言意亦相同。謂開示益唯在顯于
心要。就本修非好末也 庶明懸智鏡等下
自謙推於後來也 上來釋疏序竟 自下
入疏本文
疏。今此論中四釋本文 鈔曰。此是入文解
釋已前大科四門分別
疏。第一叙所因者 鈔曰。此四門中第一門
之標牒也。由秋篠鈔及音石噵。此第一門中
分五段。初明佛説因。二明世親説因。三明
陳那説因。四明天主説因。五明翻譯因云云
 此中初明佛説因者因謂因
起也
疏因明論者安立正道 鈔曰。因明論者四
字非標斯論顯目總標因明論道之説。故
通下四因標牒也 源唯佛説者。今斯文釋
大分爲三。初擧古釋。二判是非。三申今釋。
初擧古釋者。有二師釋。初邑記曰。如𣵀槃

二十師子
吼品
破十外道具宗・因・喩正明立
破。諸經所説自相共相亦明現比。故云源
唯佛説云云次明燈抄曰。深密經五成所作
事品
四種道理中證誠道理略有二種。一者淸淨。
二者不淸淨相云云此因明論道故云
源唯佛説也
二判是
非者。且判邑師説曰。或問曰。今讀邑師所
引𣵀槃經文。大覺世尊破六師外道。其對揚
言悉宗・因・喩。雖然三支不次。義以爲具三
支。復諸經所説自共二相云何以此等文爲
源唯佛説之證耶。答曰。如來設敎是眞能
立。本離過非。宗・因・喩雖不次。説諸法實
相或諸法唯識等一義成立之文皆是立宗。
説何以故・所以者何・何因等文皆是立因。譬
喩説是立喩。師子吼品破外道説是眞能破。
外道所説似能立・似能破。由三十論疏一本
言。諸經所説雖由性相門。以因明門成無
一不宗・因・喩。由是邑師以不次説爲因明
論道源唯佛説證全無相違。又諸經所説自
共二相是因明門原佛地論主所判釋。不可
及異義也。又問。秋篠以深密經爲證。云
何此淸淨不淸淨二相爲因明論道源唯佛
説之證耶。答。此二相説眞似能立・能破・現
量・比量八門兩益之本説卽斯論宗所據。源
唯佛説之證棄此亦何之取。由是二師共得
 第三申今義者。基辨詳察此四句意須
存二意。一者以因明論道源唯佛説二句
彰佛説因明論道法式之證卽解深密成所
作事品佛答曼殊室利之問説立八門兩益
闕減不闕減等法式。斯是因明論道之根本
故云源唯也。二者以文廣義散備在衆經二
句擧佛説諸經中不拘文廣但義以三支
不次備説。卽彰𣵀槃經破十外道文及諸經
中説自共相是皆不次義爲宗等三支亦
是佛説因明。爲因明道未成熟者必先須
示法式。所以可云唯深密經所説因明論
道之本源已。衆經中文不顯以義爲宗等
三支。爲已熟者雖可因明。不次文不顯故
未熟難了。如何可名論道。是故二師所釋
爲有得失。如邑師説但以𣵀槃經等不次
三支雜散義説釋初二句未穩。又但於次
二句以𣵀槃經及諸經文不顯三支雜散義
釋爲因明尤得義。契疏文故。又文云義
散者。散謂雜散。宗等三不次第以義爲三
支具。雖文廣義三支雜散故云文廣義散。但
非𣵀槃經。一切衆經如是故云備在衆經。又
如秋篠以深密經淨不二相釋初二句大
得疏意。又秋篠釋次備在衆經句云此因
明理散在衆經如來略説菩薩廣演。而以深
密經不釋。實爲穩當。問。深密經淨不二
相云何云説因明論道八門兩益等法式
耶。答。深密經五如來成所作事品説如來化
身所住持言音差別有三種。一契經。二調
伏。三本母。以十一種相決了分別顯示諸
法。是名本母。其十一相廣如經説。其十一
中説八行觀行相。其八行觀中有四種道理。
其道理中若因若縁能令所立所説所標義
得成立令正覺悟名證誠道理。此道理略
有二種。一者淸淨。二者不淸淨今云。淸淨者眞
立破現比。不淸
淨者似立
破現比也
由五種相名爲淸淨。由七種相
名不淸淨。由五種相淸淨者。一者現見所
得相經釋云。一切行皆苦及無常性。一切法
皆無我性。此爲世間現量所得是也
二者依
止現見所得相經釋云。由現可得因縁於不現
見可爲比量如是名依止現見
所得相文。今云。如次眞・
現・比。第二眞宗・眞因也
三者自類譬喩所引相
經釋云。於內外諸行聚中引諸世間共所了知生死・
生等種種苦相・不自在相・復但於外衰盛等以爲譬喩。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自類譬喩所引相。
(已上取意)今云。此是無失眞同喩也
四者圓成
實相經釋曰。如是現見。依止現見。自類譬喩等所得相
於所成立決定能成。當知是名圓成實相。今
云。於宗等三無過失
不闕減眞立破相也
五者善淸淨言敎相。謂
一切智者之所宣説。如言𣵀槃究竟寂靜。
如是等類當知是名善淸淨言敎相又經説
一切智者
相云。具十智力能斷一切衆生疑惑具四無畏
説正法時免脫他論摧伏他論。於善説法毘奈耶
中決斷疑網免脫他論摧伏他論。是名一切智相
(已上經文取意)今問。此第五相云何爲因明論道。答。
如因大疏云。以因明法先立後破免脫他論(此眞
能立也)摧伏他論(眞能破也)爲勝利故。又釋眞能
立云。因喩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他云云。又云。發
此誠言生他正解。宗由言顯故名能立云云。正解生
自斷疑。豈此
相非因明耶
善男子是故由此五種相故名
善觀察淸淨道理。由淸淨故應可修習乃至
廣説。又同經次文曰。云何七種相名不淸淨。
一者此餘同類可得相今云。是同品一分轉異品遍
轉。不定過相。卽同品有非
有句云何是云此餘耶。答。景云。此餘同類可得相者。
此當同品一分轉及俱品一分轉不定。如云聲非勤
發無常性故。此非勤發宗以電空爲同品。而無常性
故因於電有於空無(已上景師釋也)基辨助釋云。此非
勤發之宗異品以勤發者而於勤發瓶等。無常性因遍
有。是故經此之言指非勤宗。餘者謂非勤發宗之外。卽
宗異品今云此餘。其餘異品及同品云餘同類也。可得
者。無常性因同品一分有及餘異品遍有合云此餘可得
相也。異品一分轉闕因第三相故。是不淨相。同品有
非有。若異品淨雖應正因。今異類不淨故同類亦爲不
淨。是第一句不淨相
也(已上基辨私義)
二者此餘異類可得相景云。
卽是
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不定。如云聲是勤發無常性故。
此勤發宗以瓶等爲同品。無常性故因於瓶等遍轉。
以電空爲異品。彼無常性因於電是有於空卽無。
此宗之外異品一分得有無常性義。故異類可得不淨
相也(已上景釋)又基辨助釋云。此勤發宗餘非勤發異類
一分電等上無常性故因有闕第三相。是不淨故云此餘
異類可
得相
三者一切同類可得相景云。是卽共不定。
如説聲常所量性
故。此因於同品異品皆有。今此文中且明同品可得
(已上景釋)又基辨助釋曰。一切同類者。雖於宗異品
者無因異法義。則無翻成宗義故。非眞異喩。同喩
以因爲依成立宗故。異喩亦以離因得返成宗。
然今是於因同類無離因義。不能返成宗故。非眞
異喩。由與因同類邊一切同類之言攝已。所量度因第
六意識之所識故。無一切法不攝
者故。今云一切同類可得相也
四者一切異類
可得相景云。卽是不共不定。如説聲常是所聞性故。
無同法喩但有異喩。以除聲外幷非所
聞故。云一切異類可得(已上景釋)又基辨助釋云。但
有異喩者。所聞性因於宗異品瓶等非有故。因第三相
具。故云有異喩也。同品虛空無所聞義。闕第二相。
故不云同類。以除聲外下釋一切言。謂除聲外無所
聞者無同類者。一切爲因異法異品
非有。遍無性成。故云一切異類可得
五者異類譬
喩所得相景云。卽是俱品一分轉不定。如説聲常無
質礙故等。以同品一分轉異品亦有一分
轉。故言異類譬喩所得(已上景釋)又基辨助釋云。委
釋俱品分轉。則聲論師如立聲是常無礙故。常宗以
空・微爲同品。此無礙因空有微無。以瓶樂爲異品。
此無礙因樂有瓶無。問。如是云何經名異類譬喩所得
相耶。答。此中宗同品極微無礙因不轉故爲因異法
喩。復宗異品瓶上無礙因不轉故亦爲因異法喩。此量
於宗同異品上因法異類譬喩可得故。名異類譬喩所
得相復問。異品非有具第三相故非無過失耶。答。
於非有雖具第三相。宗同品上因異法喩非有闕第二
相。故是不淨。復宗異品上却成因同法。亦是闕第三
相。名不淨相又景云。卽是攝法自相相違因云云 
基辨助釋云。何故此相違因名異類譬喩所得相耶。答。
法自相相違因如説聲常所作性故。常宗虛空爲宗同
品瓶等爲宗異品。由是敵者示能違云。聲無常。所
作性故。如瓶等。是卽以所違本量宗異品因同法故。
成相違彼無常宗法。名異類譬喩有相違宗所得
示相違因
不淨相也
六者非圓成實相景云。支因不具名非
圓成。又攝四不成云
云 基辨助釋云。疏主云。因・喩具正宗義圓成。顯以悟
他故名能立云云。因・喩具正則宗義圓成也。圓謂支
圓。因喩無缺離少相・義少二缺離七闕減等也。宗
二依亦滿足。成謂成就。宗二依無過。實謂三支無失無
闕是卽圓成。眞無妄生他正解。誠言名爲實。卽是悟
他。又攝四不成者。兩俱所依闕初相。隨一一分闕猶豫
全與分疑生缺。非圓成實也。又可宗九過亦此中所
攝。能所依不滿足非宗義圓成故。經釋文説。於因
同品喩體及喩依中有一切異類相及因異品喩依喩體
中有一切同類相所成立俱不決定名非圓成實
相。且就不定過失
説非圓成實不淨相
七者非善淸淨言敎相
釋曰。若異喩所引相非善淨言敎當體性不淨云云 景
釋云。此文解第七非善淸淨言敎相。如立聲常所作性
故。以虛空爲宗同電瓶爲宗異品。此因但於異品
中有故云異類譬喩所引相云云 又云。
第七非善淸淨言敎相卽攝餘諸過云云
上來所擧
經説淸淨不淸淨相當知因明論道之源。陳
那天主説八門兩益之根本。上來所釋以淨
不淨二相説眞似能立能破。復經説證誠道
理者現量・比量・聖敎量。此經説八門。八門
卽兩益故。因明論道源唯佛説之所據。舍之
還何依。故秋篠所釋實爲允當 文廣義散
第二句明一切佛經皆是因明。卽次下疏論
題第四釋意。初句秋篠釋云。大聖散説弟子
別立。今謂。義散散有二意。一雜散義。謂宗因
喩不次第不具足云義散也。二處處説爲散
説。二之中今由初。旣云義散不云文散。秋
篠云大聖散説因明復云處處皆有。此釋也
雖如文散不爾。釋云理散故。文散爲狹
義散爲寬。故狹攝寬 備在衆經者。秋篠釋
曰。此因明理散在衆經。如來略説菩薩廣演
又云。大聖散説因明門人纂成別部。大
小乘處處皆有疏主意在題目五釋第四釋
中。一切佛經今云衆經炳然。秋篠所釋得
疏主意。問。劫初足目創示九句標眞似別。
足目增劫出興。如來減劫出現。云何以後名
源云源唯佛説耶。答。古來多説。一就內敎
因明云源佛説邑初
二梵王化足目。王聽
前佛本母義立九句故云源佛説邑第
二義
三梵
王等大地菩薩示現權身。此所説故云源佛
秋篠
四五明但是佛敎。疏主引證成之。故
知五明本唯佛敎。但諸外道於過去佛所説
五明生異分別。謂敎根本云源佛説秋篠
今云。四釋得理。於中前佛説敎本唯佛敎之
釋尤爲盡理。問。伽六十四説。外道因明謂
諍訟究竟云云由是諸家作外道因明爲先
爲始後如意出纂習至陳那盛行之説。云何
云源佛説耶。答。景云。無出離意但求過
非立量名外道因明云云今謂。此釋寔可
信奉。復何加焉。又因明自外道興之説據
印度世流布之説。以是不可論源唯佛説
言。蓋惟法爾離諸過眞立無若成事智現
語化論道。眞立爲本眞破亦成。有眞有似。
不識眞無知似。所以諸佛設敎三支法爾
具足爲因明之本原。劫初足目所標眞似亦
由前佛眞立以所等流。故云源唯佛説也
 故地持云等下擧源唯佛説菩薩學道之
證。故者承上源佛説句。地持云者菩薩地
持經第三音石
新翻菩薩地三十八有此文
音石
菩薩求法等者。伽菩薩地三十八説。彼諸
菩薩求正法時當何處求。謂諸菩薩以要
言之當求一切五明處。等 求因明者等三
句明求因明相。伽三十八説因明相曰。有
二種相。一免脫他論此卽
眞立
二摧伏他論此卽
能破
文云破邪論卽摧伏他論 安立正道者免
脫他論。理門論中亦説斯二相。文可破邪立
正令法久住。法住爲利有情。皆是大菩薩之
心地也
疏。劫初足目立破之則 鈔曰。第二明世
親説因音石
此中有二。初明世親説職由
足目已
下二句
二正明世親説因爰曁世親
已下文也
劫初足目
者。邑記云。言足目者先徳四釋。一劫初有
仙。足下有目前記第
二釋
二遍身有目足下亦有。
三此仙智慧速疾如足行運如亦有目前記
初釋。
此約
理釋
四仙人父母隨意立名上來釋
足目名
又云。梵
王化仙名爲足目此釋足目體。
已上邑記
又前記中復
設一釋云。足下有文如目。因名足目
此釋足
目名也
又後記中釋足目體云。此卽劫比羅
云云九句義私記出大
疏抄
云。問。准諸徳釋
指足目體何不同耶後記云劫比羅。邑有釋云
鵂鶹仙。又濟恩永超云。此
非勝論應勝論
之師。何者是耶
答。雖不彰灼憑疏上下今
旣標言劫初。亦下疏云數論出成劫初。故
知數論非勝論。彼出成劫末故也已上九
句義記
基辨詳云。後説中云數論。九句私記由
此。甚不是也。由下疏文。陳那菩薩作法差
別能違量破數論神我。若足目是數論。則
何不辨眞似而立法差別相違因失量耶。
又理門論中擧似能破十四過類全依足目。
陳那菩薩云何據不辨眞似足目耶。有如
是難故爲不是 創標眞似者。劫初雖有
因明。眞似紛亂難爲楷准。故足目仙人創
定眞似作九句因。非創造因明也 爰曁
世親等下。二正明世親説因。具明説因
如秋篠鈔 再陳軌式者。再一作咸不是。
對上創故再字爲是。軌式者世親所造論
軌・論式・論心三部論也 雖綱紀等者。明此
三論學者難曉。如下疏云。世親所造論軌・
論式等法雖全備文繁義雜 迷致未分者。
文繁所致不義闕少
疏。有陳那菩之一佛也 鈔曰。此下第三
明陳那説因。此中有四。一擧論主。二叙徳
行。三擧感應相。四結造論。今卽初也。具明
陳那事迹如西域記十 稱命世者西域記
中多用此言。音石噵引史記云。命世之宏
義。索隱曰。命者名也。言賢人有名於世也
云云賢劫千佛等者。大悲經説。過去名莊嚴
劫。此佛出世莊嚴法界故。現在名賢劫。千
賢人出世故。未來名星宿劫。佛出世猶如星
宿。今指陳那云賢劫之一佛。秋篠云未
詳有據。今謂。雖無所據蓋是西方相傳説
矣。如西域記中云提婆等賢劫一佛。亦是相
傳。强不可責
疏。匿迹巖藪義之繁約 鈔曰。二叙徳行。
自下西域記第十文。山林通云叢藪。又云巖
藪。禪定云等持。通三界有心定之通名。匿
跡栖慮者卽是菩薩修靜慮波羅蜜多相。三
十五菩薩地説。云何菩薩靜慮波羅多種姓
相。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
亂。若見若聞阿練若處山巖林藪邊際臥具
人不狎習離惡衆生隨順宴默便生此念。
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如是所深生愛
云云西域記云乃匿迹幽巖棲神寂定。
由是等説作巖藪爲正也 觀述作之利
害等者。意言菩薩度生爲心。度生但在法
住法久住基但在釋經造論。故入定以觀述
作利害也。今此菩薩製因明論由妙吉祥
警起。故今述作在釋深經。後記云非獨造
斯論未穩。又秋篠釋云古因明師慈氏・無
著・世親爲利先足目等爲害八能立等名繁
足目眞似名約亦不穩當。此未蒙文殊警
已前所觀審故。但在觀察造論流傳利害
審思文義隨機繁約而已
疏。于時崖谷奉以周旋 鈔曰。三示感應。
亦是西域記文 如來滅後等者。佛滅後千
年事音石
大義淪絕者。謂如來遺敎大義沈淪
絕亡 今幸福智等者。山神歎陳那福智。悠
邈者陳那福智幽遠廣大不可望貌。深達聖
旨。謂達解如來一代遺敎大道 因明論道
等者。正求請辭。問。初云佛敎大義沈絕。云
何求請重弘因明論道耶。答。如來設敎法
爾離過眞能立破。及時澆季人不信正邪
敎日盛。故大義自沈絕。今令佛子學眞立
破辨別似立。於説自敎免脫他論在破
邪敎摧伏他論。自非因明論道。何時得破
邪立正。再興佛敎大義但此論道。故今求
請重弘 菩薩乃放等者。明菩薩應請相。
神謂不測。放光廣大不可思議故云神光。
機感者住觀察智審思衆生機根熟不 案
達羅國等者。此菩薩本生國南印度界。或云
東印度非。金剛定者。謂疑入小果金剛定。
非菩薩金剛喩定也 妙吉祥等下明由指
誨周旋 因彈指等者沙吉祥驚覺令弘因明
之由前已辨了。彈指是驚
覺令勤發
之相也
匡正頽綱等三句現流西域記闕脫。或
云疏主補入不是。旣彼記云作因明正理門
論。明知蒙匡正頽綱可製因明指誨造理門
論。故非補加闕脫炳然 奉以周旋者受
誨云奉。周旋謂直去了却回來也考工
記注
文意
自可知也
疏。於是覃思解之所由 鈔曰。四結造論
 於是言承上起奉指誨而造論也。覃思
硏精尙書孔安國序文字。覃謂審思。硏謂硏
究。已上西域傳文 正理者下疏主釋正理門
名諸法本眞等者簡非邪解邪理。諸法者一
切諸法。一切法中無一法非宗者。皆是宗故
總名因明。故云諸法。本眞者本眞眞實。示
無虛妄。若約性相門。則廢詮談旨一實如理
卽是離言縁起爲諸法本眞。若約因明門則
依詮談旨。若或以虛妄法詮是虛妄以眞
實法詮是眞實。是卽談諸法本眞也若或以
妄爲眞以眞爲妄等悉是非諸法本眞之
體義名似因明 之體義者。體者自性。義
者差別。卽先陳後説已上音
石噵
總言則一切諸法
離虛妄邪理本來眞實正相先陳後説。其所
詮理名爲正理 門者權衡等者。權衡況量
度相。量度是能縁智。此名照解。權衡卽照
解。法喩並擧 之所由者。釋門字。如論語
云。出誰不由戶。若無門戶則不可出入。
今亦復爾。若無陳那論則無照解諸法本
眞正理之門戶。今以此論爲門戶故云照
解之所由也。如下次具釋
疏。商羯羅主禮樂而已 鈔曰。初門之中
第四明天主説因。此中有二。初擧論主比
世俗歎。後擧大業歎造論。今卽初也 商
羯羅主者如次下疏 卽其門人者云天主
陳那之資 豈若蘇張下正比世俗師資歎。
蘇張者戰國七雄時蘇秦張儀。如史記列傳
第九第十述 之師鬼谷等者擧蘇張之師
資業。鬼谷者地名。在枎風地陽穎川陽城。並
有鬼谷墟。蓋是鬼谷先生所居。因以爲號
獨檀縱橫者。史記索隱云。山東地形縱長。蘇
秦相六國令縱親而賓秦也。關西地形衡
長。張儀相秦國令破其縱而連秦之衡。故
蘇秦爲合從張儀爲連衡也獨者但也。
貶蘇張之師資以歎陳・天之師資也。但學
縱橫爲師資約。與陳天・之師資大業豈是
同日之論乎 游夏之事等下。游謂子游。夏
謂子夏。孔子門人。如史記孔子弟子列傳。宣
尼者。前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諡孔丘曰裒成
宣尼公。空聞禮樂者。貶游・夏之師資以歎
陳・天之師資。謂游・夏學世俗禮樂皆是小
藝。豈以是比陳・天師資建大業乎。而已之
言亦承上獨擅空聞之言也
疏。旣而善窮以爲此論 鈔曰。後擧大業
歎造論 旣而二字承上之言。謂天主師
於陳那學業功成云旣。是究竟謂也 善窮
三量妙盡二因者。叙學因明鴻業盡美。三
量二因者因明論式肝心。音石噵云自・他・
共三量。秋篠由周記云現・比・聖敎三量。今
詳云。音石爲勝。於秋篠釋爲有疑難。難
成唯識疏曰。陳那以前古內外道大小乘
師皆説三量。一現。二比。三聖敎。陳那出後
攝入現・比二云云由是自知。疏主叙天主
窮。云何應由古師所言耶。故秋篠釋不穩。
此難何通。秋篠鈔設難自答曰。古師從詮・
及義・智開三量。以義及詮從智亦須開
三。陳那已後以智從理唯開二。若順
古幷詮則可開三。廢詮從旨古亦唯二
云云秋篠所會雖應有理。云何疏主叙天
主窮用有如是迂迴會釋古師三耶。故以
音石爲勝。次文云啓以八門。此中有現・比
量。有何別由更云窮現・比等三。故秋篠爲
非。近來瑞源云兩釋通。不辨菽麥之説也。
二因者生・了二因。源出𣵀槃經憍陳如品説。
因明因言生・了二因。二因各於言・智・義則
爲六因。於此六因不明非眞因明。故今云
妙盡二因也 啓以八門等者。啓通二字叙
天主造此論所宗。啓謂敎示。通謂敎導。八
門者。一能立。二能破。三似能立。四似能破。
五現量。六比量。七似現量。八似比量音石
者差別義通入義。謂立八箇差別令通入
因明論道。故云八門也。下疏云。旣彰四句
之能兼明八義之益。又云。前之一頌擧類
標宗。故知八門兩益斯論宗要論端所明一
頌是也。兩益者悟他自悟音石
悟言是益。如
下疏明 考覈前哲等者。簡擇古師論説
造斯論故。爲後學因明者爲規矩爲模
範。考覈謂簡擇。哲勝十人。古師云前哲。
穎謂禾穗突出。後學云後頴 總括綱紀者。
斯論爲體。以八門兩益總括理門綱紀法
式。故云總括綱紀以爲此論也 自下初門
之中第五明翻譯因。此中有四文。初明新
翻因明有相承。二比舊譯師歎新翻徳。三
叙新翻流傳。四通上大結。初中有二。初叙
唐三藏創學因明。二叙重相承。初文如何
疏。大師行至便曉玄猷 鈔曰。大師者疏
主敬重我親敎師大唐遍覺三藏所稱。遺敎
經説戒是汝大師。故於傳戒和上敬重如
佛世尊應稱大師 行至北印度等者。三
藏西渡事業。如慈恩傳二十八紙具叙 迦
濕彌羅國等者指婆沙四評家法救大徳寺。
簡健馱羅國雜心論主法救云迦濕彌羅
持善薩婆多等者。因傳曰。僧伽耶舍是時年
向七十。氣力已衰。慶逢神器乃勵力敷揚。
自午已前講俱舍論。午已後講順正理論。
初夜後講因明聲明論。法師隨其所説領悟
無遺云云創從考決者彰創學因明等訪問
決擇所疑 便曉玄猷者。傳二云。法師隨其
所説領悟無遺。硏幽擊節盡其神祕云云
今叙云曉玄猷也
疏。後於中印究其源穴 鈔曰。後叙重相
承 復遇尸羅跋陀羅等者恩傳三十九
紙下
具明。
尸羅跋陀羅者唐云戒賢護法菩薩門人衆
共尊重不斥其名號爲正法藏云云菩薩
等者等取般若跋陀羅及勝軍論師。三藏法
師從正法藏受學者。恩傳三曰。還歸那爛
陀寺方請戒賢法師講瑜伽論。同聽者數
千人。法師在寺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
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
遍。中・百二論各三遍。乃至復寺西有大徳。
名般若跋陀羅。法師諮停兩月。決因明聲明
之所疑。又往杖林山勝軍論師所。首末二年
學唯識・決擇論等問瑜伽・因明等疑云云
討幽微等者簡上創從云重。雖討究瑜伽・
唯識幽微。今正取討因明精趣 披枝葉
等者。云見始知終音石
聽末知本一以無
遺根柢謂木之根也。波瀾者後記曰。大者云
瀾。小者云波也云云尋末知其本云究其
源也
疏。雖前修而師之芳閑 鈔曰。二比舊譯
師歎新翻徳 前修者指舊釋人師。別云
眞諦三藏所譯如實論・反質論・墮負論。此
三前賢所修之因明論。前代賢人所修之文
云前修。出陸士衡文賦 桂悟謂與褒舊
譯。復以雖言奪貶 未列我師等者。疏主
歎三藏法師。芳閑者。閑謂習也。芳謂桂也。
歎美之語。出楚辭。貶比舊師云未列也
疏旋踵弘揚司南有軌 鈔曰。三叙新翻流
傳 旋踵者。大唐貞觀十九年春正月三藏法
師玄奘自印度歸震旦達西京如恩傳六
 弘揚用訓等者。恩傳八初丁曰。永徽六年
夏五月庚午法師以正譯之餘又譯理門論。
又先於弘福寺譯因明入正理論。此二論各
一卷。大明立破方軌現比量門。譯寮僧侶競
造文疏云云此論後序明濬
曰。粤以貞觀二
十一年秋八月於弘福寺承詔譯訖。沙門明
濬筆受證文。同玄謨證梵語。同玄應正字。同
道洪明琰・慧貴・法祥・文備・道深・神泰詳證
大義。光祿太夫許敬宗奉詔監譯。三藏法師
玄奘虛己應物闢此幽關云云由是自知。
入正理論先已奉詔翻譯。九年之後正譯之
暇雖不承詔爲拂浮翳譯理門論。旨幽詞
奧苦悉難了。斯此入論初學階漸。故云用訓
初學 庶使對揚等者。叙因明翻傳之旨趣。
司南者。崔豹古今類書注曰。舊説周公所作。
周公致大平。越裳氏重譯來獻。使者迷其
歸路。周公賜以駢車五乘。皆爲司南之製。
又黃帝內傳曰。玄女爲帝製指南車當其
云云辨明邪正爲迷謬論道者之謂也」
疏。斯乃此論之因起也 鈔曰四大通上文
結第一門也 自下大文第二釋題目。此中
大分爲二。初釋論題。二擧造論主。初中有
三。初梵漢相對釋。二釋因明入正理五字。
三加論字釋 初梵漢對釋者
疏。第二解題入正理論 鈔曰。如文可知
注中云次上二字並舌頭者。秋篠云。次上二字者費陀
二字。次那耶上故云次上云云今謂。此釋恐不可爾。
雖陀字舌音。費字唇音非舌。云何是云舌頭耶。今
謂。都陀二字。此二字舌音字。必重。故以舌頭呼則必
爲輕音也。以輕音不
呼則不合梵音也
奢薩怛羅。一本作呾不
是 自下第二釋因明入正理五字。此中有
三文。初標釋義。次別作五釋。三以五釋別
配 初標釋義者
疏。依此標名合爲五釋 鈔曰。五釋如下
列。今問。不云略爲五釋今云合爲。合字意
如何。答。釋此有二意。一云。合謂離合之合。
今就以因明與入正理合釋作此五釋。非
於離釋作五釋。故云合爲也。二云。合爲二
字猶言合成。今此標名以五釋義而合成。
故云合爲五。故此五釋必不可取捨也。又
問。周記釋云。文有五釋。一一釋中各有三
節。初以因明正理入名而屬於敎。第二離
釋因明等名。第三依彼六釋合釋云云 已上音
石噵
秋篠據是。音石亦用。然此三節科文似不
順疏如何。答。此三節科各在五釋。是妄説
也。秋篠恢帳斯妄音石繼武。秋篠助補妄
談以此三節科於疏五釋一一下分注焉。
而至第一釋下第二節處云。所明者因已下
二十字在名正理下由明字上應説是。今
隨言便在前説之。卽第三節文也云云
至次第三釋云。今此釋中無屬敎節。唯有
後二節文云云已上
秋篠
今詳曰。大抵分科任文
作爲。然今以疏文强欲合周記三節以私
屈曲令前後文迷幼識智惑童蒙眼。豈非
疏主之罪人乎。五釋之中第一與第二之釋
初以通別。寬與狹意自別。爾周記科云但第
一屬敎科遂不分寬狹義。又不辨第三第
四第五釋無通與別之釋由。而但漫言一
一釋中各有三節。而復漫但云第三釋無初
節科不辨其由。又第一釋有兩重離合。第
四釋中依梵音例作合。不由離爲。第五釋
離釋文有三節。合一節。有如是等釋義差
別。雖然秋篠・音石遂以周科妄雲覆蔽慧
日不慮疏釋祕思。我今拙智雖究。審五釋
差尋疏文奧。一一釋下如廣辨釋。上來第
一標釋義文訖 自下第二別作五釋疏文。
其初釋中有三文。初離釋。次合釋。後設義
釋妨難。初離釋中有二。初約通別釋。後約
能所釋有兩重能所。初能
所明。後能所入
初約通別釋者」
疏。一云明者論之別目 鈔曰。音石釋云。
若但言明時是五明之通名也。若加因言而
云因明時。是五明中一明也。若唯言因明
時。通濫外道因明及論軌論式之因明也。今
爲簡彼外道因明
論軌論式
加入正理。卽入正理之因
明也。非餘外道等之因明故。入正理者唯此
論別目也已上
噵文
今詳曰。噵中云今爲簡彼
加入正理卽入正理之因明。此釋有疑。疑
云。音石意因明言通一切。今以入正理簡
彰陳那・天主今説因明。所以成依入正理
之因明依主得名。此依主義成已見因明名。
則但陳那・天主之因明遂成今説因明持入
正理業用持業得名。疏第一釋結文云入正
理之因明並依主釋。是亦有依成已成持
業釋義耶如何。答云。疏主所結依主釋義
非如音石。如何則疏主初於約通別釋文
不作離合。但以通別彰入正理言此論別
目也。復結釋文云並依主釋意。以明二因
與入解眞性而作離合云依主釋。依能入
所入入正
之因明能明
所明
依主得名。第一釋中
疏主意於因明言無簡別意。但約寬釋爲
初釋意。謂一切因明論道能明二因。則隨分
自入正理。卽依入正理之因明。縱雖外道
於明二因無謬。則亦名入正理。陳那・天主
今説因明於明二因一以不謬。由是學人
亦皆自入正理。故今約寬成依主釋立入
正理此論別目義。於此釋中雖不簡別外
道。於明二因多分有謬。故不簡外。自成
入正理此論別目。此卽疏主設第一釋之實
義也。此約通別釋訖 此下第二約能所
離釋。此中有二。初約能所明釋因明名。後
約能所入釋入正理之言。初中亦二。初正
約能所明離釋。後因明二字合釋 初正約
能所明離釋因明名者
疏因體有二能明者敎 鈔曰。所謂生了者。
此云二因。大𣵀槃經三十八憍陳如品中。
大覺世尊破六師外道時。由世尊問外道
所答生了二因。世尊由所答二因説常樂
我淨。乃至廣説。生因者如種生芽。了因者
如燈照物云云二各有三者。所謂六因。二因
各有言・智・義三。如下六因章廣釋。今明此
因義者。問。何故以生・了二因有言・智・義之
旨今明名曰因明耶。答。若外道若內道欲
與他對揚能成立所立義時。立者發自悟
智縁所立能立義。其義與智俱爲生因發
立者能立言。其言卽生因生敵他了能立因
智。其智卽了因了達宗果。其智了因同時立
者言義俱助爲了因。由是應知。一能立因如
是六因生了具足。答。立量有過失。敵他不
生智故。立者言非生因。敵不了故。立者言・
義俱非了因。是名似因。爲非因明。若立者
言無過。敵生決智。六因生・了圓備。是故今
以能明生・了二因名因明也。如下具辨
所明者因者謂生了二因 能明者敎者別
取今此論敎能明六因無一過失。故名能
明。通取一切內外道明因無過者。名爲能
明今此第一釋約寬立釋義。次第向狹立
次四釋。智者詳悉
疏因之明故依主釋也 鈔曰。二因明二
字合釋。此非成第一釋義合釋。但合釋能
所明也。又纂要云。依此論標。五釋之中第一
解者。明但是敎。卽五明之總名。因卽生了。是
一明之別稱。復含言生與智義。今此正理卽
二因之少分。取義非餘已上
纂要
問。今此疏第
一釋以諸法眞性釋正理言。然纂要釋云
今此正理卽二因之少分取義非餘。似與
疏相違。如何會耶。答。纂主意云取義非餘
於六因中但取義生了因。卽以所立宗義
爲義生了。然解此第一釋正理。以所立義
卽生了因違疏主意。云何違疏主意耶。謂
疏主意云正理者諸法本眞自性差別取一
切諸法本眞先陳後説以爲正理。非如纂
主但一所立宗義名爲正理。故今云違疏
主意也。又詳言。如纂主以一所立義。釋正
理言稍同次下第二三釋義。全非第一釋意。
故纂主意有疏言五箇釋義雜亂之失。又詳。
縱且助纂所言强令同疏主意。有違疏離
合結意失。如何助令同耶。謂於纂主所言。
諸法本眞爲義。入之言爲義之生了。以此二
因攝正理言釋。則稍似與疏意同。雖爾
違第一釋結云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如
何違耶。謂纂主意以義生了爲入亦爲正
理。則正理卽入。可云持業得名。卽違疏第
一釋云正理之入依主釋此以助令同義
亦違疏主意也
又由
纂主釋。因是生了一明別稱。明但是敎。卽五
明之總名。今可云明雖總名因明之明明
顯因生了之明此明持因生了是持業釋。亦
可云此因生了持明顯義持業得名。若爾因
卽明持業釋。違疏此釋云因之明依主釋。又
若纂主云因生了一明依總名明依主釋。則
可云此論題一分持業一分依主兩釋得名。
若爾違此第一釋結文云入正理之因明並
依主釋。是故欲解此論題疏釋必不可依
用纂主意也。或問云。纂文云復含言生與
智義今此正理卽二因之少分。與此疏第二
釋云含智義而標因稱苞言義而擧明
名文義稍似。爾則可云纂主由此第二釋
意而解耶。答。不爾。第二釋意立論者言與
敵證者智之爲果邊取之。非取生了因邊
釋。答不爾不成明家因之義故。如次下具
明。又問。旣云含智義標因稱。云何今云取
爲果邊耶。答。言與智俱雖取果不取因。
立言含智義顯宗在于初。故云標因稱。敵
智苞言義洞妙在後。故云擧明稱不云
名因。俱取果邊立因明稱。是明家因之義。
故纂所言亦不同第二釋疏意也。又問。疏
第三釋云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爾則纂
主取義生了二因釋正理名。可云由第三
釋義耶。答。不爾。纂主以義生了釋正理
稱非第三釋意。如何則第三釋雖以所立
宗義爲正理。取所立宗果釋正理名。不
同纂主取生了因邊釋。具明如第三釋及
六因果分別中。由是纂主意全非第二三釋
意。亦非第一釋意也。又問。若爾此初釋中
以生了二解因之言。此因之言不攝正理
耶。答。生・了二因爲因義邊。能所明俱爲因。
是六因。能明是立言。是爲因。正理爲果。取
諸法眞性故。此第一釋約寬釋故。正理言
總攝一切法能所詮名正理。云諸法眞性
故。由是纂主釋與此疏釋義意懸隔。用彼
不可解斯也。又此疏五釋第一大寬第二次
第向狹釋。後學應審知已
疏入者達解故名正理 鈔曰。離釋之中
第二約能所入釋入正理 入者達解者。
卽能入智。通達體解智云達解。音石由纂意
云非約因明立敵等智汎解內明諸法自
性差別智。今云。欲約寬解却爲狹釋。今此
初釋疏主約寬立故。所入境諸法眞性故。能
入智亦縁諸法眞性智。諸法之言無簡因・
內二明。所以纂主意穿矣。音石却失 正理
者諸法等者。諸法謂一切法。無一不攝者。
本眞者。法爾云本。常住不變云眞。約性相
門則廢詮談旨一實如理。若約因明門依詮
談旨。以虛妄法詮是虛妄以眞實法詮是
眞實。是云談諸法本眞。所入境本眞故。能
入智亦本眞。依本眞能入所入卽入
正理
之因明
故。因明亦本眞也。秋篠鈔曰。所談不邪爲
正。住自性無變易名理云云此釋爲勝。
又立三種能詮敎及三種所詮理敎與理合
名正理。今云。此秋篠釋雖巧妙解非助第
一釋之解。今疏主意次合釋云入正理之因
明。以前離釋觀斯合釋。可謂依能入所入
之所明能明。雖分能所明。合釋分能所依。
則能所明是能詮敎。能所入是所依攝。以爲
所詮理。故今所言正理之言一切諸法能詮
所詮悉攝爲所詮。旣云今談眞法。談言能
詮當能所明。眞法卽正理故。今所談境所詮
理故。秋篠所言却失疏意 自性差別者。
因明是依詮故以先陳後説爲自性差別。一
切諸法無不可爲前陳後説者。今以自性
差別爲所談境。故能所詮俱名正理 時
移解昧等者。謂末世根劣智解漸薄弱。旨多
沈隱者。有二家釋。一云。取因明旨沈隱後記
二云。諸法本眞自宗旨沈隱音石
今詳曰。後
&T047368;釋麁。如是云因明旨沈隱。則次下句談眞
法言成談眞實因明義。上旨沈隱但於因
明釋故。而以釋正理談眞法爲眞因明。則
成正理卽因明義爲持業釋。違疏主第一
釋以依主結故爲麁釋。又如音石噵以諸
法本眞釋旨沈隱爲是。雖爾釋次文麁故
連文釋意爲不善也 餘雖觸釋等者。有三
釋別。一云。外道小乘中解者指因
皆得名爲
餘雖解釋邪而不中。大乘淸辨等比量卽此
類也已上
後記
二云。邑&T047368;云。問。足目・世親因明准
的。何得説餘邪不中耶。答。旣説時移卽
簡於彼足目・世
親云彼
 已上
邑記
三云。餘雖等者。小乘
外道論軌論式因明云餘。今談眞法者。今論
主談眞實因明也已上音
石噵
今詳曰。三釋俱不
然。餘言及談眞法之言爲因明。則此是疏主
釋正理言文皆爲釋因明言故。若彼救言。
陳那・天主今談因明皆是正理故。何妨之有。
今應&MT10769;言。若爾可成今談因明持正理業
用持業得名。卽違疏主結第一釋云依主
釋。故三釋共不是。若爾此文實義如何。今釋
言。時移末世人智解昧。佛敎談玄旨多沈隱。
因明之餘敎雖解釋佛甚深敎。邪而不中佛
敎之深旨。今説因明談如來所説眞實法性。
故名正理文意如是此釋義疏文加字釋。故作廓。
是疏文後學應審思。不作廓作○今
私所助
意也
上來兩重離釋竟
疏由明此二依主釋也 鈔曰。第一釋中
第二合釋 由明等者。略重叙兩重離釋旨
設兩重合結第一釋義意也。纂要中釋此
合文。雖意無害上設兩重離釋遂不明了。
故結意合釋義不明顯。又前記云。由敎明
顯二因道理敵智解故今云。此亦不然。入正
理言應局因明故違第一釋義意。蓋欲知
此合釋意。則須識上所申兩重離釋義意。
因明二字以所能明離釋以因之明合釋
故。自以所明因攝能明已。彰非依詮無
因明名。此合釋已次約能所入離釋入正理
言。能入是智所入是眞性故。智亦是眞。諸法
眞性是不妄故。約性相門如來所證不可言
境。今約因明依詮名云諸法本眞自性差
別。故以能入攝所入眞名爲眞法。如是
諸法眞性深旨以因明式不談。則無應入
解由。故今欲合釋兩重離云由明此二
因入解諸法眞性。此卽成立由能所明之
能所入義 卽正理之入者。先約能所明因
明言合釋已。約能所入入正理言雖離釋
已未爲合釋。故今云正理之入彰眞爲境
達解亦眞 亦入正理等者。叙第一釋總結
合釋。亦言亦上兩重依主。依能所入之能
所明。彰詮智一切諸法已因明論道。一切諸
法由明二因無不明顯。明顯二因無如
達解諸法眞性。故以兩重離釋能所有別。
以能所入爲所依以能所明爲能依。云
依入正理之因明並依主釋。意彰爲入眞
之因明也
疏明體是敎無重言失 鈔曰。第一釋中
第三設義釋妨難 明體是敎等者。意言。非
由敎示則無能明體。非發言論則不能
敎示。故明・敎・論同一體用。故云持業釋也。
此文非釋論字。就上云能明者敎釋爲遮
有明與論重言難妨。周記等由此文謬以
第一釋爲持業釋。音石曰。明者此敎。論亦
是敎。然爲簡經・律二藏故云論。故無重言
失也已上
噵文
簡藏爲名下正通伏難。難云。明・
敎・論是一。則何故此題中云明亦云論。恐是
重言。今通云。爲簡經律二藏云論故無重
言失也。或問。近來瑞源中。此第一釋竟云秋
篠云此第一釋神泰初解。又第二釋竟云此
文備初解。第三釋竟云此文軌釋。第四釋竟
云此靖邁解。若爾唯第五釋是疏主釋前四餘
師所釋耶如何。答。此是瑞源由明燈鈔所
云。然檢明燈非如瑞源所言。彼鈔云。此
第一釋卽當泰師之一解。廣如彼師理門疏
云云讀彼疏自知。但因明二字釋相當泰
疏。非云全同。又第二釋竟云。此第二釋卽
同備師之一解也。故彼師云云云廣引彼疏。
與備師意併觀。云明家因與備師同。釋
入正理非備師意。是疏主義。又第三釋初
解因明言已云。此是當文軌師説也。故彼
疏云云云廣如彼引。與文軌疏併見。云因
明二字是因入正理言是果與今疏意相同。
又第四釋初牒因明者本佛經之名等疏文
云。此第四釋卽當邁師之説。故疏云廣引
彼疏
靖邁師意云至覺以因明立稱陳那以正
理存目。此解與疏主同。其餘非同。由是
應知。瑞源所言與秋篠違。後學莫忽緖。
上來標名五釋之中第一釋訖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第一

 自寶曆五年至安永三年凡二十箇
 年之間於平安城講演斯疏六箇度。今
 年復於興福寺菩提院內妙光院開斯講
 筵。自先年每講採集先徳所説但爲講
 演之資。今年更隨講讀刪補繁約成一
 册子。題云總攝要義鈔。其後復於平安
 講斯疏二箇度。每講訂正紕闕竟
 天明四甲辰年九月二十日復於興福寺
 正智院爲一寺學衆開斯疏講演。其講
 之暇訂閱先所採集總攝要義抄。改題
 今云智解融貫鈔。冀由是學此論道者
 速得解此疏智解融貫入正理云 同
 年十一月八日訂正寫功了
   南京藥師寺傳法相宗大域龍末資
         基辨花押 大同坊生年
六十七歲
 寬政改元酉年自四月中旬於平安城四
 條京極善長寺由東武三縁山會下衆僧
 京都東山禪林寺會下衆僧高野山衆僧
 其外濟家禪侶諸山密徒等所望講此因
 大疏。至九月五日滿講了。其講演之暇令
 校正此鈔。此第五校。刪整綴補成其功
 已。基辨今歲俗壽七十二歲。抑自四十歲
 秋講此因大疏爲始至今年講筵十三
 箇度。每講纂諸家釋奉伺疏主實意編
 集此鈔畢。冀由此功徳普及十方破邪
 顯正如來正法永令久住利樂有情至
 三會曉
    法相大乘沙門釋基辨俗壽七十二
歲謹書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
第二自標名第二釋初
至釋妨難竟
 南都西京藥師寺留學
傳法相宗沙門基辨撰 
自下標名五釋中第二釋。此中分三。初約通
別釋。二設兩重離釋。三爲兩重合釋 初
約通別釋文者
疏二云因明軸之別目 鈔曰。一明之都
名者。都謂通也。猶云通名。因明之名通內
外道大小乘一切因明。故云都名也 此軸
之別目者。謂天主取造斯論別名。今謂。疏主
意唯約狹邊以通別釋。以此通別不爲合
釋。附次明兩離合自成合故。秋篠明燈鈔中
釋因明者一明之都名。設問答成立天主論
題因明雖取諸師總名乃題陳那別論承
陳那造此論故意在陳那爲題之義。今詳
曰。若如秋篠答。則此標名因明之言。雖通
諸師。意但簡取陳那因明。此卽天主因明。而
疏云入正理者此軸之別目。若爾此因明言
持入正理業用可云持業得名。如上已辨。
違疏主意以依主釋結合。若離此疏有秋
篠釋甚有道理。爲釋此第二釋作如是答。
不合疏意。令人迷妄可謂麁矣。又有問言。
第一釋初以通別釋。今第二釋亦以通別。
有何差別耶。答。第一釋約寬釋。以明爲五
明故。此第二釋約狹釋。以因一明爲通名
故。兩釋通別意有差別。又問。何故第三已下
不設通別釋耶。答。今設之餘無就此標名
別設通別釋故。第三已下無通別釋也
疏因謂立論而擧明名 鈔曰。第二釋中
第二設兩重離釋。此中二文。初離因明名
釋。後離入正理名釋。今卽初也 因謂立論
等者。初正離釋因名。音石云。立論者言者。
言生因噵文今詳云。此噵濫第三釋。疏主意
第二釋立論敵智取爲果邊釋因・明名。不
取因邊。取言生因智了因邊釋因與明。第
三釋義。後學勿濫。故噵不是 建本宗之鴻
緖者。音石云。本宗所立宗噵文今云。鴻緖者。
鴻謂大也。緖謂糸口也。此以果言釋因言
義也。音石釋此句設問答云。問。言生因者。
立論者立因等言。此生敵論決定解解謂了
因智卽
智了
故云生因。何故今云建本宗耶。若云
建本宗則應云宗之因。何故云明之因
耶。答。生敵者智了因故由言了因智顯。
智顯故宗立也
所立
無常宗所顯旣由智了因彼宗所顯故。云
建本宗也。問。何故爾云云答。由立因等言
敵者智了因起解所作性理。其所解卽宗果。
是故生智了。此卽立本宗也已上
裏書
今詳曰。此
音石答總論可謂妙解。今此第二釋中。云
智了因起等加了因之言未穩。此第二釋
言・智共取果邊不取因邊。言智二果旣彰。
則本宗必自安立。雖取果邊。言果初彰。故
云鴻緖今云建本宗鴻緖也。問。此第二釋
不取因邊取言果邊立此釋義。然今何故
以立論言釋題因言云因謂立論者言耶。
答。以果言釋題因言立論者言是建本宗
之鴻緖故。始緖爲因曳出全糸而緖與糸
果相無差。同雖果相緖居初故云緖爲因。
言雖果今爲因亦復如是。又可。言・智雖
果。自宗果見則亦是共因。故今以言釋因
字也。此彰立者言果以建本宗鴻緖爲因
義也已上仁記意
裏書載之
明謂敵證者智者。音石云。敵
證智者智了因已上
導文
今詳曰。此噵亦濫第三釋
故不是也。如上旣明。第二釋中所言言及智
雖亦 爲因言生因
智了因
今取由智・義二生因所
顯果言及由言生了・義了因所顯智果釋
因明名。若不爾則不成明家因之義故。此
以爲果智與言相望成依主也。屬敵智果
之立言果云明家因。爲成此義初釋云因
謂立論者言明謂敵證者智也 照義言之嘉
由者。以敵證智照了立者言・義所由。嘉謂
不乖反貌。善順云嘉。由謂所由彰智爲所
屬義云由。若無智不能照。故云照之由
也 非言無以等者。釋因謂立論者言由。謂
非申所作性等言。則無以顯敵者悟所立
宗故。立者言中含立者智與義標因名也。
今問。取立者言果含智果與義果。何故云
標因名耶。答。立言含智・義果顯宗。在敵
智苞言・義洞妙之前。故云標因也。如前已
明 非智無以等者。釋明謂敵證者智之由。
謂無敵智則無洞解妙義。音石云。妙者
立者立因等言及所詮義已上
噵文
今云。妙謂不
測幽致也。猶云深義。故敵智中苞言
而唱擧明言也
疏。立破幽致名之爲入 鈔曰。離釋之中
後釋入正理名 立破幽致者。古釋云。能立
能破之道理也云云今云。能立能破不相離
宗之幽致爲正理也 智解融貫等者。音石
云。智解謂敵證了因智也已上
噵文
今詳曰。智
解融貫者能入達解也。非了因智。敵證不
了因不能生達解。雖然以了因智釋智
解言不當入字意也。了因智但可云智解。
不得云融貫。未融宗也。問。第二釋意。明言
云敵證智。入言亦云智解融貫。是卽能入。
應云入卽明如何可知此別耶。答。音石
云。智了因之智非通了宗智也。雖不能
了宗。智了因之智先起而解所作性因。次
了宗智生而方解所立不相離宗也已上
裏書
由此意應言雖智體一。隨用別有了因
與果宗果智別。故約了宗果智云達解。今
云入也。亦以敵智了因義邊今云明也。然
音石釋云入卽明裏書此釋通慢。令幼學迷。
入與明約體雖一約用相別。了因是明了
宗云入。云達解。此爲差別。成依他主法
依主釋義。若云入卽明。則不成依主得名。
違疏釋意不是也 上來兩重離釋意。此下
第二釋中第三設兩重合釋。初因明二字合
釋。後因明入正理五字合釋 初文如何
疏。由立論者依主釋也 鈔曰。由立論者
等下。由謂第四囀所爲聲。爲謂與黨順助也。
今取順助義。此中立言是能助也。敵智是所
助也。由是成明家因義也。如次下釋立因
等言者等立宗立喩之言。言謂但取果邊非
取果邊。敵證智起者。此智亦但取爲果邊
不取因邊。解立破義者。音石云。解能立能
破卽因喩道理已上
噵文
今云。由立論等四句次
欲云明家因先合釋言與智。謂立言果爲
因以敵智果爲明。以由之言彰能所助令
解家言 明家因故等者。以第四囀依主
合釋。亦第六囀依主得名。若以第六囀釋。
則家之言顯能所屬。明謂所屬。因是能屬。因
是立言。由爲能屬敵證智明所屬解立破
理。若以第四囀釋。則家之言顯能所助立
言是能助故。敵智所助得起。言如臣從能助
智如主君所助主君智明家之臣言因故。以能
所助今云明家因。以此四・六二囀今云依
主釋也。此第二釋言智共果。然以言爲因明
之因以能助能屬義釋因言也。又言。智取
果。然以言爲因釋對宗果以言果爲名
因。謂建本宗之鴻緖故今以言釋因也。由
此等義今設三釋。一云。立言爲因。對宗果
釋。二云。以立言果釋因之言。言是能助生
智果故。以能助義爲因。三云。因爲鴻緖
義故。釋云言謂建本宗鴻緖故。三釋任意」
疏。由言生智並依主釋 鈔曰。合釋之中
第二五字合釋 由言生智者。音石云。由立
者立因等言方敵證智起達解法所立
宗法
之幽
致也已上
今云。由字卽因。以上三義任意
可解。生智之智是明。卽了因喩智也 達
解者是入。了不相離宗法之智 幽致者是
正理也 正理之入者。音石云。正理之能入
也。入者卽明也。如何云入正理之因明耶。
答。纂云。入者達解也。明者智了因也已上
詳曰。此纂釋云明者智了因濫第三釋。非
第二釋義意。故爲不是 亦入正理之等者。
入謂了不相離宗幽致達解智也。因明之明
了因喩智。智體雖一功用已別。故約功用
別邊依他主法依主釋也。入正理是所依。
因明能依云入正理之因明也。謂能依達
解幽致之因立言敵智是第二釋意也。秋篠
曰。問。且論題中因明在前正理在後。何故
今云入正理之因明不云因明之正理耶。
答。如文次第應如所責。今約義次第故無
有妨已上
明燈
今云。此釋尤爾。又近來瑞源中
云。當准初解今詳曰。是暗推之釋也。第
一釋意能依悟入眞性明二因敎云入正
理之因明。又今第二釋能依達解幽致立破
之立因等言了因喩智云入正理之因明。如
是寬狹有異釋意亦別。云何云准初解耶。
不可依用已 上來第二釋已 目下第三
釋。此中有四文。初約因與果離釋。二兩重
合釋。三釋妨難。四總結 初文如何
疏。三云因者咸爲果稱 鈔曰。因者言生等
者。明與前第二相違。前釋取言・智爲果
邊。今釋取因言生智了
爲因邊。入正理爲
所立宗果也 由言生故等者。釋因者言生
因句。言生謂立者言生因。由故二字彰爲因
義。立者言爲敵智爲因。未生之智得生者。
音石云。敵者之了宗智。卽言生因以此了
宗智爲果也此未生
智噵也
又云。問。由言生因得
了因智了因何故越云了宗智生耶。答。
雖言生因是智了因之因。而今説意。謂本發
言爲了宗智果也。卽云入是了宗智也。旣
令了所立宗起言故也。故云由言生故未
生之智生也已上
今詳曰。音石所釋甚有道
理。雖然幼識難了故。今助作釋義。謂此第
三釋意。言生因爲因。了宗智爲果。卽入言
是。然其實言卽生因而生了因敵智。此智卽
了因而所立宗彰。此宗彰時智名了宗智。其
因與果同時處不可離今此釋意。以言生
因爲因。以智了因爲明。以了宗智爲入
爲果。了因智與了宗智。其體是一同時同
處。但約義別分因・果已。由是音石所釋
以未生智名了宗智。是明智得生之極也
已上
秋篠云。未生智者了宗智也。又云。生因
於果有生長之利。了因於果有鑒照之功。
故雖同因各得一名。謂因與明也已上
明燈
智了故等者釋明者智了因之句也。由故二
字彰敵證智爲了因義。未曉之義。今曉者。
音石云。由敵者智了因故。未曉義宗今顯
已上
秋篠云。未曉義者所立宗也。此釋卽當
文軌師之説也。彼疏云。因以利果爲義未
生之智令生。明以鑒照爲功未顯之義令
顯。顯者文稱正理。生者題標爲入。此卽入
與正理俱是果名。若因若明並爲因稱已上
明燈
今云。由是此疏第三釋非全同文軌師。但
以因明入理爲因果爲同也 所曉宗稱
等者。此上明此第三釋意以因明二字爲因
已。此句明以入正理三字爲果。音石釋云。
所曉宗者所立宗。所生智者了宗智已上
云。敵證智卽了因了宗果云入正理也
因與明異等者。正結約因・果立第三釋。音
石云。因謂言生因。明謂智了因。故云異。言
生因是了宗智之因也。智了因是所立宗果
之因也。故云俱是因名已上噵由
前記
正理入殊
等者。音石云。正理謂所立宗。入謂了宗智。
故云殊也已上
咸爲果稱者。音石云。由前
記意。所立宗是智了因之果也。了宗智是言
生因之果已上
今云。此了宗智。謂了因智
了因卽了宗故作此釋也 已上離釋竟
疏。由言生因並依主釋也 鈔曰。第二兩
重合釋 由言生因故者釋題因言。由故二
字彰爲因義 敵者入解等者。釋入之言。
卽了宗智今云
入解是
所宗者所入
所解
所立宗果也。合
上句因・果相對釋也 由智了等者釋題明
言。敵證智了立因等理智卽了明爲因顯
正理果。由故二字彰爲因義。立者正理方顯
者。釋正理言。是亦因果相對釋也。應云正理
之入者。是初重合釋。正理是所立宗果。入謂
敵證了宗智果。二果體別能所相依。能依
所立宗果之了宗入智。故云正理之入也
亦入正理等者。第二重合釋也。謂入正理是
果。因・明二共爲因。果與因是相別如前已
釋。能依入敵了
宗智
正理所立
宗果
之因言生
智了
依他主法得名。故彰兩重共依主云並也」
疏。立論雖假始有言生 鈔曰。第三釋妨
難有兩重。今卽初重也。音石云。此通伏難。
難云。立論者言生因生敵證者智。而立者智
生・義生不生敵證智耶。今疏文通云如文
敵論之智者。音石云。了宗智已上
必資智
義等者。立者必以智・義二生爲因發立因
等言故。云資也
疏。敵者雖假有智了故 鈔曰。通第二重
伏難。音石云。次難云。唯由智了因方解所
立宗也。依立者言了・義了不解了故已上
今疏文通此難如文假智了方解者。音石云。
依了因智了宗智起解所立宗也已上
籍義言等者。前記云。此敵者必須了立者
義了立者言方有智了。卽敵者自智上義言
立者
義言
了也已上
前記
今云。於敵智不了立義
與言。則不能達解宗果。必待籍立義言敵
智得了。故云籍也
疏。雖但標言略無餘也 鈔曰。第四通難
總結。難云。若言資智・義有言生籍義・言
有智了。何故但以言生・智了二因釋因明
言不云餘生・了耶。今疏文通此難。秋篠
云。此文後明兼正也。生スルニハ敵論智言生爲
正。智・義爲兼。了スルニハ所立宗智了爲正。義・
言爲兼也已上
明燈
今云。秋篠所釋能叶疏意。疏
云但標意彰言生・智了爲正。復云兼説二
了等。以兼正通難也 攝法已周等二句。
此總結第四釋。意言因明之因正兼攝六因
已。故云總略六因曾無餘殘。後記中釋更
不假餘云略無餘。今詳曰。旣云攝法已周。
何須云更不假餘。故此無餘言自上句已
周出彰無所餘因也 基辨曰。纂要中爲
助此第三釋更作二解。二解文長如彼。今
詳云。彼二解中第一助解。因明二字但在立
言。何則此立言爲因能生敵論了宗智故
今名爲因。復此立言能明顯自所立宗亦名
爲明。體雖一言望義別故因・明兩別。亦因
亦明。故持業釋。此助釋義非助等三釋解
却助第四釋意。釋意混爲不然。若不助此
疏釋別設釋義。是亦可言一人釋義已。蓋
立論言明顯自所立宗。於敵智了明了立
者義・言爲因時得名明。但發立言亦有不
能明顯。如違決等。若宗明顯ナルヲテスレハ自悟。
但在立智生因不待言也。大抵因明之名
悟他爲要。故但立言不能明顯宗也。由是
第四釋中云言生淨成宗果者。言・智合説
成因。而亦説明成持業釋。如纂主言。但於
立言云因與明非疏主意。可謂麁漫。第二
助釋亦因・明言並通立敵。於敵智云因トハ
ナリト道理易了。但於立言如前所難。若立・
敵合言。是亦第四義。非第三義。大混釋意。
此非順助却爲違害。後學勿惑 上來第
三釋竟 自下第四釋。此中大分有二文。初
約人能説屬敎所説離釋標名。後依梵語例
合釋。初中亦二。初略離釋。後廣離釋 初略
釋者
疏。四云因明主敎之號 鈔曰。本佛經之
名者。釋此句有二意。一云。音石曰。卽佛經
中説因明道理處也已上
若由是。則因明者
佛經所説一分之名也。二私釋云。音石所釋
一往之義也。非疏主意。旣釋云因明者佛經
之名故。謂一切佛經全體無不因明處故。
破立皎然具足。名言能説皆因明故。准次下
廣釋正理言。取陳那造一切而釋。有何異
由釋因明言非取一切佛經耶。由此道
理今取一切名因明。秋篠亦釋此文擧據
曰。此第四釋當邁師説也。故彼疏云。因明
者佛説五明之一明也。至覺以因明立稱。
陳那以正理存目。聖卽不遠。體正以運。運
運互不遐。悟理以返鑒。然夫眞俗未始異
異之旨遠矣。異而不異。不異者乖矣。群生
焚于火宅溺于愛海者皆以於因不明於
理不正。是以大覺開因明以正理。陳那授
正理以因明。二名未曾異。二理詎得殊也。
言入論者。有大開士寔號天主。以因明正
理詞廣義幽令學徒怖斯文海遂使邪颷紛
撓正道韜光。於是披閱群經鳩集衆籍撮
其機要以啓首矣。文略而義弘。詞顯而理
著。通因明之廣轍會正理之遐途。故稱爲
入。義意令同也已上
明燈
陳那論之稱等者。陳
那造一切論名正理。皆論諸法眞性故 陳
那造四十餘部等者。明陳那論名正理由。神
理門疏曰。正理者陳那所造集量論等五
十餘部名也。此理門論爲彼門故名正理
已上大
疏抄引
 今問。由上疏釋云正理者諸法本眞體
義門者權衡照解之所由。由是一切菩薩
造論無不諸法本眞之體義者。陳那所造理門論爲
量度其體義門戶。故云權衡照解之所由。爾則正理之
言應一切聖者造論之稱。何故今文違上局云正理者
陳那論之稱耶。答。次下廣離釋文雖疏主意。今此略離
釋文全依靜邁師疏。彼意如上已引。大覺世尊哀愍於
因不明。沈愛海於理不正焚火宅之群生説正
理以因明。由是陳那説因明爲正理門。以如是
邁師意設此略釋。是故雖通一切經論應釋恐文
煩廣。影略互顯。釋因明名以一切佛經名言。釋正理
言以陳那論。無於佛經不正理無於陳那論
不因明。不待論故與上全無相違。所造論四十餘部
中其最要。是理門論爲先爲門。其門者卽因明亦不待
論故。影略互顯。是
有深意。可知焉已
其間要最等者。正明正理
陳那論稱由。陳那論皆説諸法眞性故名正
理。復名門。説正理皆以因明。作立破故。
此論量正理門戶。故云正理爲最
疏。因謂智了觀察義故 鈔曰。自下第二
廣離釋。此中有三文。初釋因明二字。次釋
成正理二字。後釋入論二字。今卽初也 因
謂智了等者。秋篠曰。釋佛本經因明之名
辨云。此科釋未痛快。如前已
辨。此釋一分名故未可也
言智者了宗智也。
望所立宗卽得因名 或卽言生者。非是
別義名爲或也基辨云。此亦因字釋故云非
是別義。卽者因卽言生者意也
説經因者雙取智名之爲因 淨成
宗果者。淨謂明淨。立論者言能明淨。成立所
立之宗無諸過失故名明淨 明謂明顯
者。若約智了説明義者。照解爲明。若約
言生。明顯名明。因旣有二。明亦二也。以何
得知。約言生因説明顯爲明故已上
明燈
又音
石云。下釋佛經因明基辨云。此科
釋亦未痛快
敵者智了
因之照解所立宗云明也。故因卽明也。了
宗智所解必是不相離宗也。備云。立論者言
生因及敵證者智了因此卽明也。因與明無
別體故。仁云。因者體也。明者功能也。體卽
功能故已上
今詳曰。秋篠音石釋義穩當。疏
意實爾。備・仁二記明持業義。復無加焉。若
以云因明言一切佛經名言ナリト義釋因謂智
了等已下文者。敵者謂聽聞佛説外道等
是。此聽法者智了今云因。此智了因能照解
佛説所立宗卽云明也。佛世尊卽立者。能
説立法令聞法者照解佛説所宗。佛説法
亦因明如𣵀槃經等中對外道説法。其時如
來卽是立論者。對佛外道卽敵證者。准是自
知。一切説法。如來立論者。聞法者是敵者。
他方佛及影向衆是證義者。又佛言生因淨
成宗果故。佛説言生因卽照明故。由此義
疏主前文釋云因明者佛經之名。故今文智
了因亦於聞法者而應論也 或卽言生等
者。或言如秋篠釋。此文有伏疑。疑云。立者
成所立宗果是言了因。何故以言生因。云
成宗果耶。音石通此疑云。言生因雖正能
成宗果。而言生與言了是一體故。今擧言
生因攝言了也。旣云言生因淨成宗果。故
因卽明自可知焉裏書
取意
淨成者令明顯義。宗
果者所立宗果也。前記云。淨謂明淨。立論者
言能明淨立所立宗無諸過失故云明淨
明謂明顯等下。成持業得名。謂言生因
智了因云因。此因卽明顯所立宗故因有明
顯義。卽能照解能淨成之義也 故云因卽
明持業釋也。纂要云。明者辨也。言辨宗故。辨
之與顯其義同也。智之與言明義能照
能淨
雖別
同明宗故因卽是明持業釋也又音石設
問答云。問。此第四釋以何得知因唯智了
因・言生因更非餘耶。答。纂要云。第四・五解
又約人屬敎立者言生・敵者智了並名爲因。
各望果故。了卽照解所宗。言卽顯彰所立。
俱復稱明。各顯了故已上
裏書
故瑜伽論等下。擧
持業釋證後記
音石
爲證佛經因明雙取智・言
以爲因明卽引此文秋篠今云。秋篠所言
不穩。以後記・音石爲允當。以故言承上
故。問。此文如何爲持業釋證耶。答云。於觀
察義中之於中言境第七聲也。觀察謂智明。
義謂所立宗也。諸所有事者因喩也後記
音石
謂於
觀明照察所立宗義處於處二字
論文中言
卽有因・喩。
敵智以立言・義爲因觀察明照有此因・
喩。此名因明。故言・智二因體持明照業用。
故云持業釋也。後記云。諸所有事者卽是
因・喩。爲因照觀察義故。明知因卽明也
音石
由是
所建立法等下。秋篠與音石釋意大
有差異。今詳辨之立三門。初擧兩釋。次辨
是非。後作會釋。初擧兩釋者。秋篠曰。所建
立法者自性・差別也。此二智所觀境名觀察
義。能隨順法者七因明也瑜伽十五・顯揚十一・
對法十六説七因明
此七因明中第一論。體有六一言論。二簡論。三
諍論。四毀謗論。五
順正論。六
敎噵論
第二論處所有六一於王家。二於執
理家。三於大衆中。
四於賢哲者前。五於善解法義沙
門婆羅門前。六於樂法義者前
第三論據有十
眞能立・似能立・眞能破・似能破・
眞現比量・似現比量・自性・差別
第四論莊嚴有五
瑜伽説五
徳。具如彼
第五論負有三一似立・二似
破・三言過
第六論
出離有三一觀察徳失。二觀察
時衆。三觀善巧・不善巧
第七論多所
作法有三。總有七事。別三十六事。合四十
三事。此云諸所有事也。此能隨順法七因明
若對所建立名能建立法者。論體・論據・論
莊嚴・論負但此四得因明之名。餘三不得
因明之名。四能建立所立宗故名能
建立
餘三立
具。非正能立。相隨順故總名因明。爲顯立
具合名因明。然但言隨順不言建立。論
體是言。論據是智與言。故知智・言皆名因
明。所以爾者爲因・照明觀察義故。若智
爲因。照解義故。若言爲因。明顯義故。非
但取智名照明故。有記云宗等八支爲能
隨順卽諸所有事者是其謬也。非但違論亦
失疏意也已上明
燈取意
次音石釋曰。所建立法者
所立法。能隨順法者。仁云因喩也。能隨順所
立宗故已上
又曰。智周云。自性・差別名所建
立。宗等八支名能隨順。隨順所立故卽色
心等自性與此上無常等義也。八能立云八
支也。問。何故引此伽文證耶。答。爲顯因
卽明故。所建立法者不相離宗。非自性差
別也。能隨順法者因喩。非餘也。此順陳那
意説也。因喩是八能立中少分也。周記等亦
順瑜伽八能
故。不相違也。旣云諸所有事
中有因・明二義。故因卽明也。問。何故云不
相離宗非餘耶。答。敵者了宗智唯解不相
離宗故已上
次辨是非者。秋篠破有記云宗
等八支爲能隨順卽諸所有事爲謬。然此
有記音石所引周記所説。周記釋意謂。瑜伽
論古師所説。以八能立爲能立法爲諸所
有事。又自性・差別爲所立法名觀察義。諸
所有事爲因照明觀察所立法義。故因卽是
明持業釋也。今秋篠破是意謂。自性・差別是
所立法能隨順法者七因明也。於其七中能
立法名能隨順法者。所謂論體・論據・論莊
嚴・論負此四因明。此四能建立所立宗故。
能建立法名爲因明名能隨順。餘三論出離・
論處所・
論多所
作法
名爲立具。非正能立。相隨順故。爲顯
立具雖名能隨順總名因明。非能立故名
隨順法已上秋
篠釋意
是故有記以八能立名隨順
法。其中現・比・聖三是能立具非能立法之隨
順法。然總名能隨順法卽諸所有事釋因卽
明義爲謬。是破斥大旨也。今詳。秋篠破斥
不當。有記所釋無害。秋篠以七因明釋此
論文甚爲不是所以何者。以四因明爲能
建立之隨順法。其中論據攝八能立・自性・差
別。自性・差別所立法故以論據釋能所混
亂。可謂麁漫。復八能立中現・比・聖三是立
具故非能立法之隨順法。旣破有記却我亦
攝非能立之立具。麁漫甚矣。蓋有記意現・
比・聖三雖非悟他能立於立論者自悟智
生因之智故。此卽發言之因。此因有明顯義。
故總名八能立之三。云何言非能立之隨
順法諸所有事所攝耶。雖名立具非如秋
篠所云七因明中餘三名立具疎漫法而
已。所以有記釋義非謬。又秋篠云論體是言
等。此釋違疏。旣云諸所有事卽因明故。若
如秋篠。應言諸所有事一分名因明故不
穩。三會正釋者。秋篠取七因明中總別合四
十三事以爲諸所有事。今以四十三事根本
則七因明。復論七因明之根本宗等八支。離
此無七因明。故有記釋就根本論。秋篠就
末而釋。應離本無末故。自我觀之則能
所破俱是寂然。其體全無相違。又以音石
意詳今此論疏文曰。釋此文有二意。一
順古因明釋。二順陳那釋。初順古師釋
者。所建立法者自性・差別色心等自性與
此上無常義
也。
能隨順法者宗等八支也。初所立。次八支能
立故。二順陳那釋者。所建立法者不相離
宗。非餘自性
差別
能隨順法者因喩。非餘此是八
能立中

二釋共云諸所有事者能隨順法。若乖返
宗則非隨順。非隨順法則無因卽明義。故
今不乖返名能隨順法彰因卽明義也 名
諸諸所所有有事事等者。洛西五智山道空
師理趣釋私記曰。博古圖第二卷擧周穆王
古鼎銘篆文。其中云●●●●。又明楊舛庵
文集六十三擧古鍾鼎銘中亦復爾。明孟璿
古逸詩載第二擧周宣王石鼓詩。其中有●
●●●句。注云爰獵爰獵之文。古文書寫法
若遇如是文則用複字扶助筆勞。今文亦
爾。云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卽是因明之
文也。爾由古體書寫法爲名諸諸所所有有
事事也。南京所藏古本都如是。慕古之徒勿
易斯法 爲因照明等者。此文明持業釋
之由。爲因照明謂卽言生・智了二因。此因能
照明觀察所立宗義故。因卽照明。持業釋

疏。正理簡邪名爲門論 鈔曰。廣釋之中
第二釋陳那正理也由音石噵
示此科文
仁記云。唯
取陳那論之自性・差別云正理也。第一説
第一釋解
正理言文
意通一切故爲別也已上仁記。
音石噵
又秋
篠云。第一釋中諸法眞性者顯天主論正理。
第四釋中諸法本眞自性差別顯陳那論之
正理也云云今曰。秋篠以第一釋云顯天
主。雖稍有理。仁説能符疏第一釋。仁記云。
第一釋通一切第四釋取陳那之釋爲好。
諸法本眞雖無差異望能説人爲別也。陳
那以外文釋門論字。妄説浮翳者。浮雲翳日
喩妄説掩眞。爲破此妄遂申趣解正理
之所由處。由謂門也。申謂論也。名爲門論」
疏。天主以旨稱之爲入 鈔曰。廣釋之中
第三釋天主入論音石
噵科
旨微者。因明旨幽。秋
篠云。理幽故言旨微。文廣故云詞奧也已上
綜括綱紀如前文釋 以爲此論者。音石云。
此論指入論已上
作因明之階漸等下釋入
言。作因明者。音石云。作佛經因明之階階
漸者進學入路。爲正理者。音石云。爲陳那正
理之源由文噵由謂門也。入陳那正理之門。
又入源之門故云源由也。窮趣二敎者。音
石曰。佛本經及陳那論云二敎已上
窮趣二
字正釋入言也
疏。故依梵語依主釋也 鈔曰。第四釋中
第二由梵語例合釋。因明佛説正理トニ陳那
レシムルト云依主釋也。音石云。因明正理之入論
已上
由梵音不倒語例。故云依梵語也是第
四釋
疏。五云因明明正理也 鈔曰。自下第五釋
文。此中亦有四。初約本末離釋。二約敎理
離釋。三約通別離釋。四總結合釋。今卽初
文。云陳那本論故。天主入論是末也。今此
釋分四段。必非取捨スヘキニ。含此多義示甚深
標名也 由達此論等者。由通達此天主入
論故。能悟入陳那所造因明正理也
疏。或因明者彼正理故 鈔曰。此第五釋
中第二釋文。卽約敎理釋。云陳那敎稱故。
天主入論取所詮理名因明也 卽入論名
者。謂天主論也。正理者陳那敎稱者。正理言
雖似取所詮理。今共取陳那正理能詮敎。
故云陳那敎稱也 由此因明等者。謂由此
天主論因明論能悟入彼陳那論正理敎也」
疏。或因明者因明正理 鈔曰。第五釋中
第三釋文約通別釋。云通名別稱故 能
入所入論之通名者。音石云。能入謂天主因
明。所入謂陳那因明 入正理者。若但云正
理。則陳那論之別名。若加入言云入正理。
則天主論之名已上
能入所入等者。以天主
論云入正理。則能入之別稱。陳那論云正
理。則所入之論稱。今合能所入云入正理
論。別稱者約陳那則但正理二字。約天主
則加入言。一名師資別目。故云別稱也
疏。或此應云並持業釋 鈔曰。第五釋中
第四釋文。卽總結合釋也 因卽是明者。前
記云。此唯取三釋中第五釋中
前三釋也
入及正理解
也。因卽是明解入也基辨云。第五釋中前三釋因
明言陳那天主言幷聽者智。
此能入因
卽明也
正者卽理者。解正理言。卽入正是
天主。但正理屬陳那已上今云。因卽是明者
此釋入言。陳那天主言及聽者智是能入因
故。言亦照了宗果因也 並持業釋者。前三
離釋皆成持業合故今總結云並也前記意取
前三釋中
入與正理。今合釋因卽明持業。可知能入卽正理所
入卽正理。持業釋。此中所入卽正理可知。能入智果持
正理業用。持業釋。離能
觀智無所觀正理故也
斯第五釋初音石引備
記云。此亦依梵音云因明正理入論。此初
第五釋
初説也
通初三釋標名五釋之
中初三釋
謂陳那之因
明此因之明明之因明與因故通初三
釋也。此陳那正理亦諸法眞性立破幽致
所立宗通初三釋云云今詳曰。備釋雖應
有理。釋意混交似次綺互失第五釋疏意。
工者顧而失矣 已上第五釋已 又纂要中
於此第五釋更助作三釋。一因明正理並佛
本經之名。入者天主論名。能入佛説因明正
理故。二因明通內外道名。正理者佛説名。
入乃此論名。天主欲入佛説正理。三因明根
本佛説名。入正理天主論。因能入因明正理
已上
竹女
今詳曰。疏第五釋但於師資設爲釋
義。非及佛敎根本。及本佛説約人法釋第
四釋義。是亦應助第四非助第五。若不爾
由纂助釋却濫疏主釋意。後學擇而居焉
上來釋因明入正理五言中第二別作五釋
竟 自下第三以五釋別配。此中三段。初因
明二字配五釋。次正理二字配五釋。後明
綺互釋 初因明別配如何
疏。此五釋中屬在何敎 鈔曰。此五釋中
者標牒也。第一因之明等下。音石云。因之
明者。因者生了。明者能詮教也。明之因者。
明者敵證者智。因者立論者言也。因與明者。
因者言生因。明者智了因。因卽明者。因言生・
智了
因。明者明顯已上
噵文
屬在何敎者。前記第一・
六丁
云。
屬者隨也。本佛經及陳那天主俱名因明。故
云屬在何敎也秋篠鈔中此
云有記引破
秋篠云。有記解
非也。第五釋中陳那・天主二論相屬。無屬佛
敎。超取前釋豈疏主意。故知非也。唐前記
云。屬在者隨應之義。若依第五釋。則因明者
或屬陳那論或屬天主論。或屬能入所入
之論。隨其所應故云屬在何敎。此解爲是。
符疏旨故已上
明燈
音石云。因明之名亦通陳那・
天主二論。正理之名亦通陳那論・天主論
也。故云屬在何敎也已上
今詳曰。有記所
釋如秋篠破。引唐前記爲是。與音石意
同。尤爲勝也
疏。正理亦五總通前四 鈔曰。次正理二
字別配正理二字別
配五釋
秋篠云。有記云。問。前三何
別。答。義亦有別。初取諸法眞實自性差別
名爲正理。次取能立破幽破道理。後取自
所立宗。故三義別已上
有記
秋篠破有記云。此解
虛妄。欲顯義別還著文異。是有何利耶。
今解云。初約體義以爲正理。後二約義以
爲正理。而義萬差所憑不同。或取幽致存
義宗。故三義別已上
明燈
今詳曰。秋篠判有記釋
不穩。有記所言全以疏文爲別。非欲顯
義別爲此異。而秋篠以體・義爲此差別。雖
有道理不如有記以疏釋文爲此差別。
疏中釋正理言從寬漸向狹之別。有記由
是尤爲穩當 五總通前四者。秋篠云。有
記云。但言正理更不異呼。卽是正理故云
總通前四已上
有記
秋篠破云。此釋非也。豈不異
呼。即是正理耶。若爾則無言亦應正理不異
呼故。今解云。第五釋意。通取前前四以爲
正理故。不別説也已上
明燈
音石云。第五釋中
二解正理通上四正理也已上
今詳曰。有記
中云更不異呼。云無別設名言。卽通言義。
陳那・天主所名正理以正理名正理故。更
設名言無所可言。通取前四正理名爲
正理。此有記意。與秋篠・音石釋意無相違。
然秋篠以無言破不穩。旣云更不異呼。但
以正理爲名。破有名言以無言破。敵他
所不許故。秋篠所破不當。而秋篠亦云不
別説。卽有記云更不異呼詞異意同。學者審
思。問。前四釋中釋正理言各別。何故云通
取耶。答。第一正理諸法眞性。第五釋中以
陳那敎云正理。亦談諸法眞性。第二釋正
理立破幽破。是亦在第五釋中陳那敎裏。第
三釋中正理所立宗。是亦在第五陳那敎稱
中。第四陳那本論亦在第五中。故云第五總
通前四也
疏。由此一一故略不述 鈔曰。此五釋別
配中第三結上。作綺互釋繫圖示之

合成二十五釋者。秋篠鈔引唐前記云。且
以第一釋因明而歷餘四正理合之爲五。
餘五亦爾。故五五合成二十五也已上
明燈
基辨
詳云。餘五亦爾者難解。先以五釋中一釋
歷餘四正理合爲五已。爾則其餘應云餘
四亦爾也。四五合成二十也。疏文云合成
二十五之合字。合前別配五作二十五也。
如繫示圖。義准應知 恐文繁廣等者。結
略文也。纂要中設餘釋綺互。非急所學。故
略不擧。須者往見 上來釋因明正理入五
字竟 自下釋論題三段文中第三加論字
釋。此中有四。初釋論敎亦因明。二釋論言。
三約能所詮合釋。四准瑜伽釋而釋。初中
有二。初依初解釋。後依後四釋釋 初文
如何
   一因之明   諸法眞性
一  二明家因   立破幽致
一  三因與明   所立宗義
別  四因卽明   陳那本論
配  五屬在何敎  總通前四
      但爲五釋
  一 因之明 立破幽致 二明家因 所立宗義
  三 因與明 陳那本論 四因卽明 總通前四
綺 五 屬在何敎 諸法眞性 六因之明 所立宗義
  七 明家因 陳那本論 八因與明 總通前四
互 九 因卽明 諸法眞性 十屬在何敎 立破幽致
  十一 因之明 陳那本論 十二明家因 總通前四
釋 十三 因與明 諸法眞性 十四因卽明 立破幽致
  十五 屬在何敎 所立宗義 十六因之明 總通前四
之 十七 明家因 諸法眞性 十八因與明 立破幽致
  十九 因卽明 所立宗義 二十屬在何敎 陳那本論
     合上別配總成二十五釋
疏。然依初解敎亦因明 鈔曰。然依初解
等者。秋篠・音石共同云。標名五釋中第一釋
云初解明燈
幷噵
今云。問。標名五釋中第一釋文
長。由依何文今云敎亦因明耶。答。第一釋
文云。明體是敎。因明卽論。持業釋也。依由
此解云敎亦因明故。云依初解。又問。第一
釋文明卽敎義。今敎卽因明義。稍似有違。何
故云依標名初解。答。秋篠鈔曰。敎亦因明
者。若依初解。所明者因基辨云生・
了二因
能明者敎
論敎能所旣別。敎豈因耶基辨云。此寄難釋也。
今疏文云敎亦因明。亦
言卽字意同。敎亦明意可知。敎亦因難了。所以由上
第一釋以生・了二因辨能所明今寄難釋也。次答文
七因明中論體是言基辨云。疏云論體是言生因。
由是今成言敎卽因義也
豈無因義已上
明燈
 基辨云。此寄言釋。雖似有理。
難以標名第一釋意。答以第四釋
言生卽因卽明顯義。釋義混交。
違今文云依初解未穩
次音石曰。明者敎
故云敎亦明。何故云敎亦因明耶。答。乘語
勢故。又云。敎亦因之明也已上
今詳曰。兩家
共云依標名初解。雖然釋意以音石爲勝。
秋篠不穩。如前已辨。問。音石作二解意難
辨別。如何爲勝。答。音石意云。初以因言爲
語勢。其實雖明敎亦明義。今云亦因明。以
因之明ト云之明今云敎亦明故。若不云因。
則有此明能明何物之疑。故乘語勢云敎
亦因明也是音石
初義意
次以兩重合釋而解。敎亦
因明者。因明二字是依主釋。因謂二因。明謂
能明。准標名第一釋可解。然其因之明能
明卽是論敎。持業釋也。敎卽因之明故含兩
重離合。謂論敎體持因之明業用。持業得名。
今釋云敎亦因之明也已上音
石後義
疏。依後四釋亦名因明 鈔曰。後依後四
釋解。秋篠・音石釋意大別。秋篠云。後四解
者。第五釋中四説云後四也已上明
燈取意
音石云。
後四釋者。標名五釋中第二・三・四・五云後
四也已上音
石意
秋條釋斯文云。此通伏難。難
云。如第一釋敎名因明。第五釋中有四釋
今疏云依後四釋。則此四釋亦應敎亦因明。
何故今但云依初解敎亦因明而不云後第
五釋中四釋敎亦因明耶。疏又通云。然依初
解敎亦因明。依後四釋敎彼因明之具。亦名
因明。爲顯因明之所依具。然初釋敎正因明。
後四釋敎兼因明已上
秋篠
 基辨云。秋篠云通伏難。
雖有道理。强爲成持業
釋以第五釋中四釋
釋依後四釋未快
音石曰。後四釋因與明並
非能詮。故云彼所詮具也已上
今詳曰。音石
噵意爲正。後四釋以因明言爲所詮故。音
石釋云非能詮也。故此天主論敎是所詮因
明之資具故。雖非因明敎亦名因明。彼者
指因明。此論所詮論敎爲資亦名因明也
彼具者。前記云。具謂敎是宗因作具。故云具
今曰。此解不爾。具言資具。非能作具。謂
雖能詮敎有能作義。宗因亦有能作義故。
能所雜亂。故云資具爲好。以能詮敎論敎
資所詮因明而彰故。雖應宗因亦有資能
詮義。而宗因末能詮能資本故。云資具爲
是正。音石釋意。今此疏文約明・明具而釋
標名明與論之言全體同。故因之言爲語勢。
强不用釋也
疏。論者量也名之爲論 鈔曰。二釋論字。
此文中量定眞似等二句約因明門而釋。決
擇性相等二句約性相門而釋。此由瑜伽
釋。彼曰。問答決擇諸法性相名之爲論
敎誡學徒者。由俱舍論。論云。敎誡學徒故
稱爲論云云疏主釋論言。處處皆由此兩
釋。初約智後約悲依用而已
疏。依後四釋依主釋也 鈔曰。三約能所
詮合釋。問。何故此文不由標名初釋解云
依後四釋耶。答。音石由前記第二釋噵曰。
後四解因明入正理五字並是所詮。若依初
釋。因明卽論。上叙標名第一釋末旣説故
今不叙也已上
噵文
旣是者。上叙已云旣。指因
明入正理五字云是。餘文可解
疏。欲令隨證如中觀論 鈔曰。四准瑜伽
釋而解。謂爲釋前段依主釋義今由准瑜
伽釋具解。此中有三段文。初從所爲立名。
二從所詮立名。三從所依立名。今卽初也
 欲令隨證因等者。全准瑜伽釋文立今釋
義。瑜伽釋曰。欲令證解瑜伽師地而説此
論。故以爲名。如對法論云云隨證因三字
一本作隨論因。秋篠・音石俱作隨證。意無
違害。各有道理。若作證因。則證謂決解智。
因謂所作等言生因。證無常之言因所作
等言
依主得名。若云論因。則言論卽言生因持業
釋也。就此欲令隨證因等文古來三釋別。一
後記云。敎論敎不得名爲因明入正理。
從其所爲而得其名。如中觀論者。解中道
理之智名爲中觀。論從所爲以得其名
基辨詳云。此後記文言不足難了。今辨此意云。後記
意但就能證智釋。因明入正理論者解因明入正理之
智。故論言爲其解智。故云
從其所爲而得其名也
二者邑記云。如中觀
論者。欲令衆生解中道觀而證眞理依所
證解以立其名。此論亦爾。欲令衆生證因
明及正理故 基辨詳邑師意曰。以因明及正理
爲所證。以入言爲能證。雖云
入正理則能所證合。正理之入故但取所證所解以立
其名。中觀俱所證理。雖觀是智。中之觀故但取所證所
觀義邊以立其名。今論名亦如
是。故邑記云依所證立名也
三者音石噵曰。
是從所爲立名也。謂爲敵者了宗智令入
正理幽致故。説此入論也。此准標名第二釋
也。又第一與第二釋正理意同也已上
 基辨詳
音石意
曰。因明二字釋初與第二雖有相違云令入正理
論之釋同也。故云意同也。問。音石意云是從所爲
立名如之何。答。以因明入三字爲能證。以正理二
字爲所證。爲順助此能所證故作斯論。從所爲
立名。中觀論亦復爾。中謂中道卽所證理。觀謂正觀能
證智。爲此能所證故作此論。此論能助卽能爲。能所
證是所助卽所爲。故云從所爲立
名。此是噵意。裏書文長。至彼可解
今詳三家曰。
邑師與音石之釋意優美。任意依用。後記
所釋雖有道理難解
疏。或此辨説如十地經 鈔曰。准瑜伽釋
解中第二依所詮立名之釋。彼釋論曰。或
復此論無倒辨説瑜伽師地。故以爲稱。如
十地論就此或此辨説等文秋篠・音石
釋意大異。初秋篠云。或此辨説等者。陳那論
者。所入論也。天主論者能入論也。將辨説
能入之論立此論名已上
明燈
 基辨云。秋篠就第五
釋而解。恐未穩當
次音石曰。此當標名第四釋也。因明者佛經
名也。正理者陳那論名也。此從所詮立名
也。謂説能悟入因明・正理之論故因明者佛經。
正理者陳那。
能入者今天主
論也 已上噵
今詳兩家曰。以音石爲勝。
秋篠不穩 如十地經者。釋此文三家別。一
者邑云。彼論正明菩薩十地。依所説事以
立其名。此論同彼。依彼所説因明・正理爲
論名也二者周云。意謂因明・正理俱是
所詮所入之法。智爲能入。論不得名爲因
爲因明入正理。從其所詮所入以得其名。
如十地經者。十地是所詮所入之法。經從於
彼以立其名云十地經已上前後
兩記文
三者音石噵
曰。如説十地理之經故云十地經。是從所
詮立名也已上
今詳曰。三家釋文雖異。意
無差異。音石文短周記文長。雖爾云從所
詮立名意全同也。邑師云從所説事。此亦
所詮。故今三家爲同釋邑不云從所説事云
依。此意濫次釋。故三
家中
邑劣
疏。或依能入故以爲號 鈔曰。准釋論解
中第三從所依立名。瑜伽釋論曰。或復此
論依止此地故以爲號。如水陸花。由是論
名瑜伽師地如水陸華者。諸家釋有得失。
初邑記云。依所依處以立花名。此論亦爾。
從所依因明正理處而立名也 基辨詳曰。
疏文旣云
依能入正理因明。故但云從所依因明正理處而
立名。依能入之義遂不彰故。邑師釋違疏意也
二周記云。花從所依以彰其號。此論亦爾。
依彼善解因明者智故名因明 基辨詳曰。
此師云依
智。是卽疏所言依能入。
所以周記所釋不違疏意
三秋篠云。如水陸花
此論亦爾。依彼能解之智所起正理・因明
而説此論 詳曰。此釋實盡疏主意。依言爲所依。
能解智者疏所言能入。所起者合譬
喩。水陸所生花故名水花陸花。今亦爾。彰能入智所
生起正理。因明爲所依處説此論敎故名因明入正
理論。由是秋篠所
釋善順疏意
四音石云但以解因明智
爲所依詳曰。雖順疏意。非
如秋篠盡善説
上來四門分別中。
第二釋論題有二中。第一釋論標名竟
自下第二擧造論主
疏。商羯羅主菩薩造 鈔曰。擧造論主中分
爲四文。初標牒造論主。二梵漢相對釋。三
擧傳説釋名體。四總結。今文卽初科也
疏。梵云商羯主菩薩造 鈔曰。二梵漢相
對釋也
疏。外道有言卽有財釋 鈔曰。第三擧傳
説釋名體 外道有言者。印度世間流布相
傳説也 大自在天者。大梵天王。大日經疏
曰。商羯羅是摩醯首羅別名是也云云二十
四相者。音石噵曰。如觀音以三十三身化
導於人已上
雖有千名者。樞要上曰。劫初梵
王於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後減爲百名
又減爲十名。又減爲三名。是卽其一也瑜伽
十五

猶存十號者。憬興理門論疏云。大自在
千名中一名。謂劫初時大梵天王造聲明論。
於諸法中一一法上制立千名。後天帝釋
廢其九百唯存百名。復於後時迦膩尼仙
人更廢其九十但置十名今云骨鎖者十
名中一也 因自立號者。因謂親也 以天
爲主者。主謂崇也尊也 卽有財釋者。骨鎖
主三字商羯羅天。主猶云尊。如釋迦云釋
迦尊。而卽尊言亦釋迦也。今此菩薩因從
天像誕故。此菩薩有骨鎖主全體天用有
他用義以爲名故。有財釋也
疏。此論是彼之所造也 鈔曰。第四總結造
論主。造者製作義。叙理名述。先來有故。作
論名造。今新起故秋篠由三
十論疏釋
上來四門分別
中第二門分別竟
疏。第三明妨難者 鈔曰。自下四門分別中
第三門也。音石噵曰。總有七難卽爲七對
文 七對一問
一答爲一對
今云。是通妨難門卽七番問答
也。至文可知。此是標牒也
疏。一問何故總名因明 鈔曰。七番問答
中此文第一番問答也。秋篠曰。第一三支有
闕妨寬狹不同答。答中有兩重答音石云。
三支不齊難已上
噵文
今云。問意可知。答中有兩
重。初約寬狹答。後約能立答 答因有三
相等者。第一重答也。因三相者。一遍是宗法
性。二同品定有性。三異品遍無性也。如下疏
釋。名義寬故者。音石曰。因是貫宗・喩説。故
云寬也已上
噵文
又曰。問。若爾宗亦應云寬通
因・喩故爲宗之因喩故
爲此問也
答。宗者是不相離性
也。因所作
等因
者是有法聲上義。此義不通不相
離宗。旣宗不通喩故不名寬也已上裏
基辨曰。
若因初相通不相離性宗。則因有過。如下疏文。若亦
通喩。則一切立量有過。如下疏文。遍是宗法性者。是
遍有法。法不遍因。法無常無所作性義。瓶無聲無
常義。故不相離宗不遍喩依也。故云宗名通喩也。
此音石兩
釋尤善
又後記曰。名寬者。遍是宗法性等。義
寬者。所作性義。義該宗・喩今詳云。此後記説難
了。謂因三相義三
相。義寬者是三相。何但釋名寬云遍是宗法性等耶。
所詮義寬。則能詮名亦自爲寬。於宗・喩上局無三相
名義。今擧義名寬但云因明不云宗明・喩明。是
初答意也。由是後記以三相釋但名寬不是也
又諸能立皆名爲因下。第二重答也 非唯一
相等者。古徳兩家釋異。一者後記意云。非
唯八能立中一相。宗由此八能立等立。總
取八能立等能立者名因已上後
起取意
 基辨詳曰。此
釋雖似有
理通漫難了。
故爲不穩
二者音石由前記釋曰。此意亦
取喩爲因。亦是能立故。非唯因名能立故。
次云非唯一相已上
噵文
 基辨詳曰。若由此意。則非
唯宗因喩中因 相。宗由此
因・喩立。總取一因。二喩二能成立
宗者名因意也。此釋易了爲穩
宗由此立者。
此言亦兩家意異。初後記意云由此八能立
立。後音石意噵云。此謂因・喩云云今叙第二
答意曰。所立宗由一因二喩能立者而立故。
由能立爲因義名因明也。宗由此因・喩能
立者而立。故云因明。則一切皆成。故今疏
文云總名因明也
疏。二問眞因非正明故 鈔曰。是第二番
問答也。音石噵曰。眞似相待難秋篠曰。二
眞似相形妨擧眞攝似。答也。難意云。眞立
破反似令他悟故名因明者。似破立反眞
他不明故應非因明也已上
明燈
眞因眞明。
記曰。立論主無過言等云眞因。敵證者以
此眞因生決解智云眞明也。似因等翻是
已上音石由
備記噵
今叙此問意云。似因謂似立
言。似明謂似了智也。意言。若但云因明則
應通眞似。何故今無簡言但云因明耶
已上問
意了
答。擧眞攝似等者。此答文三段。意亦
三別。初答文者擧眞攝似。次答文者已攝
眞似。後答文者兼明眞似。釋初答文諸家
釋文雖異意大同也。周邑二記意同。秋篠由
後記文曰。因明但取其眞不喚似者名爲
因明。但擧其眞則攝似故。如唯識言亦攝
心所云云 與邑意同
明燈由是
又音石由邑記文曰。邑
記云。初説意者。似因似明雖非因明眞似
相形以劣從勝亦名因明已上
噵文
 前記同
 
詳曰。若云眞因明。則似因明非因明自彰。無似無
眞故也。眞攝似云因明也。故諸家釋意全同也
或已攝故者。第二番答文也。諸家釋意各別。
邑記曰。眞明似明俱得名明。故因明名雙
攝此二已上 今詳曰。此釋意雖無害
不解疏文已字故不盡理也
後記
曰。此解喚作因明眞似俱是。但言因明則
以總攝眞似了竟。故云或已攝故也已上
今詳曰。此釋中云總攝了竟。釋疏已言盡。云因明
時旣具眞似因明竟之義也。故此中攝言具攝之義也。
呼因明則眞似俱呼攝云
已攝也。此釋大盡疏意也
又秋篠云。擧眞因時
先已攝故更不説也今詳曰。此釋雖釋已之言。
擧眞因時之釋未痛快。如
後記釋但云因明時眞似俱
攝已爲好。故秋篠釋麁漫也
或兼明之等者。第
三番答文也。周邑二記同云。本欲明眞。義
兼於似故名因明已上秋篠・音石由是基辨
曰。三
番答尤爲要。因明之名明眞爲本。爾不明似。於眞
不明顯。故明眞必兼似。此似明眞故名因明也
疏。三問量立略已攝故 鈔曰。第三番問
答也。秋篠曰。三破量非量妨。俱能生智答
也。此問意言立量成自所立令他決智生
是因明也。爾過破是破他不成自立。應非
因明。問似破應非因明理自可知已上
明燈
曰。問意量立・量破必有三支。以多言故
應是因明。過破・似破三支旣闕。以言少故
應非因明已上秋篠
申問意
量立量破等者。音石曰。
量立者立量建立自宗也。量破者立量破他
卽眞能破已上噵
由前記
過破似破者。音石曰。言
過破者顯過破。卽眞能破。立有過比量時。
敵者付其過也。似破者於無過量敵者付
其過也已上
裏書
前記亦同云。過破者出過破他。
似破者則過類等已上又因明略纂中釋量
破與前記等不同。略纂云。問。過破論有文
破他。是因明。量破文非有破他。應非因
明。答。但是量破皆過破。約寬標過破量破。
令他敵證解因明亦是量破已上
略纂
秋篠破略
纂云。量破文非有者。恐義不然。四相違中
能違比量。決定相違中能違比量。豈非量破。
何言無文已上
明燈
基辨今總攝此等諸義分爲
二家。一云量破・過破是一。謂過破有文破
他。量破文非有破他。是非因明他不生破
斥決智故
云非
明也
但是量破皆過破上已引
略纂説
二云量破與過
破別。由下疏文云。能破有二。一顯他過他
立不成。二立量自所
立量
非他他宗不立。諸論唯
彰顯他過破。理亦兼有立量徵詰已上次
下疏文
今就量破與過破別亦分二家。一者量破・
過破同眞能破。雖然爲別。量破雖他不立
量今立量而破他宗義也。過破他立量時
自出其過而破。是卽音石義也。二者量破與
過破。同亦異。前所擧秋篠義是也 答是因明
類故等下。第三番答文也。此有兩重答。是因
明類故者初重答文也。解此答文古來有三
家。初前記第一釋云。似破非因明。過破是因
明類。是眞能破。自無過失能生立者・證者
正智。故是因明基辨詳云。此釋雖
麁甚爲有理
二秋篠曰。過
破・似破共是因明故。但能爲因令他得解
云有過
解也
皆名因明。是故過破・似破共因明也。
問。能破悟他其義可爾。似破何得悟他名
因明耶。答。能破之境體卽似立似立爲境生
能破智
似破之境卽眞能立。由無過故還生自解
破有過。立自者令
生解悟證者有過
亦悟證人。故此頌中據其
多分皆似立・似
破共皆
悟證者言唯悟他不言自
悟。旣悟證者豈非因明。故過破・似破亦皆
因明也已上
明燈
三音石曰。過破・似破俱是眞立・
眞破因明之類。故云是因明類也已上
今詳
曰。三家釋雖稍相同以秋篠解類言尤爲
殊勝。而以似破爲因明釋甚爲委細。前記
音石爲麁相釋已上初
重答已
或似眞俱因明等者。
是第二重答文也。前記第二解曰。由能爲因
生他智明得因明名。是名眞破。能生立・證
二智。似破亦能生證敵之智知似破
之智
所以二
破總是因明已上前記釋似眞
俱因明之句文也
名略已攝故者。
前記第二解云。因明名通眞似。是故俱攝
音石曰。因明入正理論名總攝故略謂總
略也
 已上
秋篠曰。名略也。已攝故。略者影略也。八門眞・
似齊名因明。眞與似更互影略。先已攝故
已上
明燈
今詳曰。釋略攝言以秋篠・音石爲勝」
疏。四問立破應非因明 鈔曰。此下第四
番問答。此即問也。秋篠云。第四兩悟違成難。
見因比證答也 立破有言智等者。音石曰。
眞立眞破者。是言及智並起故可是因明。現
比量心等之體非是言。名爲無言。不能
親生敵證智故名無智也已上
今詳此問
意云。能立・能破於立言及敵智有照解義
故可云因明。現・比二量無照解義無立言
敵智故應非因明。此問意也後記・秋篠・音石
由問意相同也
疏。答見因亦故皆因明 鈔曰。是卽答文。
釋此答文古來有三家別。初音石釋曰。此
有二釋。一云。約四分釋。見者見分。由見
爲境引生自證故名爲因。是見分自證分之
因也見分爲因爲境
自證分起故也
此見分體卽能了別靑等。
故名爲明也。亦者持業也。意云。現比智之見
分是亦因亦明生了別
云亦明
故名因明。見因證明
者。見分爲境引生自證分故名名見
爲因
也。證明者自證分。此自證分照解於見分故
云證明也。此卽因見分之明自證故云因明。
依主釋也。自證亦因者。卽自證分能生見相
分故自證
名因也。亦能自證照知於見分。故名
明也。因卽明。持業釋也。二云。約現・比二量
而釋。見因亦明者明比量智因明。謂見比量
所作性因比知明量聲無常。故亦名明也。因
所作
之明聲無常
比知
故依主釋也。此自悟也又噵曰。
見因亦
明者。謂見(比見)所作具三相因
比知(明義)聲是無常也已上噵
見因證明者。
明現量智因明。現見烟而知量知是火因故
名現因卽亦名見因證明也噵裏此亦
自悟也 自證亦因者上二句釋
名明已
此彰現量・比
量亦明名因也。何者二量爲因能令悟他
故名因也。亦者非但名明亦因也。而評二
釋云。二説之中後説好也。此答本意但明二
量不明四分故已上
 又噵云。此答意現量智・
比量智亦是因明也
秋篠鈔云。由問答意。現・比無智・言者。體
非是言故名無言。不能親生敵證智故名
爲無智。雖體二量是智不起他智。故云無
智。若以言解因。未有因非言。不以言解
因故。有因非言。爲顯此義故云見因亦明
等。此有二説。一約三分解釋文如
明燈
二約二
量解文如
述二説已云。此答大意非但言是
因。亦有因非言。何等名爲有因非言。卽見
分・自證分。現比量此唯因非言。各有因明
自明之義故。雖無言亦不起他智。皆名因
已上
明燈
周・邑二記同釋云。答見因亦明等
者。有二解。第一解者約三分説如上引音
石四分釋
二解者約現比智釋如上引音
石二量釋
而評二釋
云。第二釋未審。由是則周・邑二師取約三
分説今詳三家云。以音石爲殊勝。此疏
文答但明二量非明四分道理炳然。秋篠
合三分・二量説。雖有道理釋義未痛快
也。周邑二記但取約三分不盡理也。基辨
設三分・二量合釋試作一解。此准下疏有
以能量・所量量果約見分・自證分釋文曰。
見因亦明者。見因謂見分。是三量中能量故
云見因見卽
因也
是量果自證之因故。此見因卽能
照明故能縁云
能照明
云見因亦明。是釋比量智之
見分 見因證明者。見因如前。證明謂現量
之能量也。是釋現量智之見分故別加證言
 自證亦因者。自證分亦能量故云亦因。體
是自證故卽照明。由此等義三分共因明也。
何故以三分釋因明爲現比量之答耶。答。
現比量全能縁心故。能縁之心必以見分現比
自證分現量二而現起故已上基辨三分
二量合釋竟
疏。五問智生因非是明 鈔曰。此下第五
番問答。此文卽問也。秋篠曰。第五智・非智異
妨以因從果答也。此問意。謂智生智了是因
亦明可名因明。言了義了言生義生非是
智故唯因非明已上
明燈
又音石曰。問。智生因唯
因非明。何故今問云可名因明耶基辨云。
此了爲明
起此
問也
答。如備説云云 基辨詳云。裏書略備説。
後代無可勘書。寔可歎
哉文。今以私意答曰。云智生因是云因非明。是一
往義。謂智體是明。而明顯自宗智卽生因。故今云可
名因明全
無相違
二了二生者。謂言・義二了。二生
應因非是明者。謂二了。二生非智故雖可
云因應ト云非明。此是問意
疏。答是明之成宗義故 鈔曰。此是第五
答有兩重答。初約屬爲因邊答。後約順照
成義答 是明之因者。初重答也。秋篠曰。初
答意云。是明之因。彼二言義了。生不得明卽
是因。而是明敵智之因故。皆是因明也。二了
二生智了明之因。由彼言・義敵・證二徒了
解所立了因因故。名爲了因已上
明燈
又音石曰。
周云。二生・二了俱起智了而爲其因也已上
今云。初答意。秋篠音石全同。相助義名爲
因。第四囀聲也 或皆順照成等者。第二重
答。釋此答意有三家別。家家得失。初周記
云。問。言生・言了不是其義。答中可言順照
成宗。義生了卽了スレハ宗義何得答言順成。
宗體卽義故。答。凡言義者爲有二。今取因
三相義亦名爲義。今據此義三相名二生了
順成宗。故總明。熟思應知已上
後記
二邑記云。此
第二釋意。謂言義二因雖不同智敵智親能
照明所立宗果亦亦因能爲境順生於照
而成宗義。故亦名明。或言・義二了名爲順
照。言・義二生名爲順成。或宗中言・義名爲
順照。因・喩言・義名爲順成已上音石
由是
三秋篠
曰。或皆順照成宗義故。非但由言智能照
解。亦由言・義照顯所宗名爲了因。皆能相
順照顯宗故。皆云因明已上
明燈
今詳曰。周記所
釋雖有道理。順照成義一向難分。故不解
盡疏意也。次邑記釋寔盡疏意。順照成義巧
妙作釋。誠所不及。後秋篠釋。但一往釋。釋
順言未盡。可謂麁矣基辨云。順謂助也。和也。
助和敵智照了宗義亦
助和敵智照了因喩成所立宗果明顯。
是言義二了二生爲因明之所以也
疏。六問因喩應非因明 鈔曰。此下第六
番問答。此卽問也。秋篠曰。六能・非能立妨。
不定・定差答也。此問意者。因喩能立可説
因明等者。宗爲所立因爲スルヰトニ能立。喩能
助因能立所宗故亦能立。能立正是因明也。
因無濫失。可説因明。宗無此義。應非因
已上
明燈
疏。答由不決故無有失 鈔曰。下答文。有
三重答。初由決・不決答。二由兼正答。三
順古師答。今卽初也 由不決定等者。有
三家釋。一者後記曰。由不決定者。因喩名
爲能立今古共同。唯宗一箇古今稍異。或
爲能立。或爲所立。由不決定故。所立宗
不是因明已上 今詳云。此釋不穩。濫第三重
答故。秋篠初解由是不可
二者
慈恩法師説。唐記曰。宗非皆許。名不決定。
因共許故名定已上音
石噵文
又音石云。意云。謂所
立宗敵者未許。不決定故。所立非因明
敵者

能立從定爲名。故無有失。此意所立言
未有明於敵無
明義
不得名因明。能立已有明
有敵
故名因明已上由唐記
音石噵文
三者。秋篠作二解。
初解同後記不是。後解由唐記意。與音石
委如
明燈
今云。三家中用唐記説爲是 故所
立非者。謂所立宗非因明也。從定爲名者能
立因喩決定共許故名因明
疏。又能因能兼亦因明 鈔曰。此第二重
約兼正答也。秋篠・音石同釋意云。因・喩顯
宗。旣是能明。其所立宗但是所明。能明力强
正爲因明。所明力劣兼爲因明已上
明燈
又因・喩
云能因明。宗云所因明。意云。所立宗是兼
云因明。非正因明也已上音
石噵
今云。兼者説文●
幷也。●二禾也。兼
持二禾也。徐曰。會意。秉持一禾
兼持二禾。可兼持者莫若禾也
疏。又今者所宗亦因明 鈔曰。此第三重
順古師答也。秋篠曰。瑜伽等論。宗等八支
但名能立。陳那。天主承於先聖以爲後論。
言不違古宗亦因明。故新師二論云。宗等多
言名爲能立已上
明燈
又音石曰。意云。雖義違
古然言不違古師。而宗亦云因明也已上
今云。二師俱得纂要中此第六答助爲一釋。宗旣是
義。義生・了因。復由因・喩證宗令
明。亦正因明。又宗言生敵智因也。顯了所立宗義
明也。已上 今云。此助解中初爲勝。後不是。云宗生
敵智因者違疏釋。宗一許一不許故不生敵智。
能立因喩之言卽生因生敵者智了因。是疏釋旨也
疏。七問何故但名因明 鈔曰。此下第七
重問答。此卽問也。秋篠云。七因果相待妨。去
濫留眞答也
疏。答果有果成因義故 鈔曰。此卽答文
 果有果之明等者。今云。果明有三。一者果
卽明周記意云。謂敵證智了。是言生因之果。
體卽是明。持業釋也已上
前記
二者果之明。就出
此體有五家別。一云。立論言・義由宗果之
自悟。明
宗果也
故云果之明已上
前記
 秋篠破云。下疏云。
言・義二生因爲智
生因果。故知立論言・義是
果之明者。卽違疏意
二云。立者智生因云果
之明。謂由立論言果之智生因卽自照明也
由下疏意
立此義
三云。了因三言・智・
義 三
及了宗宗果
云果之明備記・音石
立此義
四云。能立言・敵證智云
果之明後記由是。
秋篠破是
五云。立者言・智・義由宗
果之明。故云果之明已上唐前記
秋篠用之
如是五家之
中以秋篠尤爲勝。唐前記亦可用。備記釋
尤不是。了因三及了宗智果卽明者。非果之
明。故爲不正。所餘如秋篠破 三者。是果
非明。唐前記曰。如所立宗更不能顯他。
故是果非明。故名爲非果皆卽明也已上
秋篠

基辨曰。此疏答文簡約難曉。故今夾注令
易解焉。疏文云。答果總所顯
者云果
有果之明如立
者智
生因由立論言果之智生
自。照明故云果之明
非果皆卽明於名果
者之中
有但果非名明
者。謂所立宗是也
總云有因之明敵論者智云因
之明。是言生因
之明
 秋篠由周記意釋云。因有二。一因之明。謂敵論
者智是言生因之明。故云因之明。二因卽明。謂言
生因能淨成宗故。
云因卽明也云云
是因皆卽明音石云。備云。六因
皆卽明智了因是照
明能立因。故言・義二了照明宗。故云明也。智生因是
智體故云明也。言・義二生是智了明之因。故云明 已
上備記 今詳曰。言・義二生是智了明之因。故云明者
不可也。謂言・義二生卽因是能淨成宗果故。因卽明義
也。故備記釋云言・義又前記意云。於六因中而雖
二生因卽明尤爲好 有因之明。六因皆是因卽明也。
此中敵證智因是因之明亦因卽 又秋篠曰。因明之明者明者
也云云 今云。此釋爲好也 有因之明及因卽明。而
無因非明。故皆因明云云
今云。此釋尤妙
果明不定所立宗果是果
而非明。若但
名果明。則濫此宗果。故云不定。相濫云不定也
音石噵曰。宗是果而非明。故云不定也云云
義亦有濫所立宗果是果而非明。立論智因是明非
果。故云果明時恐謂果與明相違得
名今云有
濫也
 秋篠曰。果明之明者有果之明及果卽
明。二之明相濫。是故不云果明。立論智
因是明非果。是果之明。是故不云果明。所立
果者。是果非明。故不得名爲果明也云云
因明
兩定今云。就釋此一句古來有二家釋。一者前記・
邑記意云。兩定之兩言。因與明之二云兩。此二
定具云定也。二者後記幷音石噵意云。以因之明。因卽
明持業・依主兩義具云兩定也。二家釋之中前釋對
果明不定句釋。尤爲穩。後記・音石之釋。准標名五釋
之中有以持業・依主釋因明名云。亦爲穩當二家
各得
義亦無濫因明言兩義具
故無相濫也
故名因明音石云。
故論號
立因明之
名也云云
立量之
本意
欲以因
成
成
所立
宗果
義故
秋篠云。論首號因明。本欲以因成果義故。果法
非能成。果明非論名。不欲以果成因義故云云
欲以果成因義故音石曰。明不名果明之
所由也云云。今云此釋尤爾
上來四門分別中第三釋妨難門竟 自下
第四釋本文門也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卷之二
 安永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於興福寺菩提
 院內妙光院講演斯疏之砌採集先徳所
 説唯爲講義之資。題云總攝要義鈔。其
 後於平安城處處講此疏及九箇度。每
 開講筵以相傳之古説刪補繁約訂正
 功成。冀因明論廣行邪正頓分所學者得
 五明善巧疾獲得無上菩提資糧
 天明四甲辰年自九月二十日復於南都
 興福寺正智院爲一寺學衆開斯講筵。
 其講之暇訂正先所集總攝要義改題今
 云智解融貫鈔。冀由是學斯論道者速
 得解此疏智解融貫云爾同年十二月三日
亥年訂正寫功畢
  藥師寺留學大域龍末資基辨大同坊生年
六十七歲
 寬政改元年於京都京極四條善長寺因
 大疏講演之砌第五校了基辨花押 生年七
十二歲


因明入正理論疏智解融貫鈔
卷第三自入本文始至
古今會釋第二終
 南都西京藥師大寺留學
傳法相宗沙門 基辨撰 
自下第四大門正釋本文也。此中大分爲四。
初標疏總科。次牒論文總攝要義頌。三隨
牒述釋疏中總所牒論文。牒
論次第述釋盡論文
四釋論結略頌述
釋竟 初標總科者
疏。第四釋本文者 鈔曰。疏初所列大段四
門分別第四科也。至疏釋竟之總科也 次
牒論文總攝要義頌者
疏。論能立與能破及似唯悟他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鈔曰。此一頌是此論一部之
大旨也。名八門二益頌。此云總攝要義頌。
謂以八門二益總攝瑜伽等諸論所説一切
因明要義故也。如下疏文具明 自下第三
隨牒述釋。此中有四段。初示一部之大科。
自述曰一部至隨應釋故之文是也。二略
釋頌文。自初頌之中至後方自悟之文是
也。三以三門廣辨頌八義。自辨此八義已
下之文是也。四隨標別釋。自此中宗等多言
已下論疏文是也 初中有三。初示大科。次
就大科分子科。後總釋初分二科由條貫
義類
已下文
是也
初示大科者
疏。述曰一部略指廣分 鈔曰。標宗者八
門兩益爲斯論宗。故牒此云標宗。此疏文
隨頌・長行論次第標牒釋八門兩益之宗
故。今云標宗隨釋分 末後一頌等者。論且
止斯事已下至文盡是也 次就大科分
子科者
疏。初分有二隨標別釋 鈔曰。初分者前
文所言標宗隨釋分。此中今分爲二。故
云有二 擧類標宗者。以八義爲二類所
謂兩益。是此一論所詮大旨。故云擧類標
宗也。藏俊曰。准此科文斯論應以八義
爲宗已上
大疏抄
又秋篠曰。雖有八義不過二
類。一者悟他。二者自悟。擧此兩悟故云擧
類 。凡宗者即論所詮。故以八義爲論所宗。
即指一頌名爲標宗已上
明燈
基辨詳云。秋篠
誠盡疏主意。大抵疏主釋例者明論宗有
通與別二例。如對法論通明論宗以中道
爲宗。別明以蘊等三科爲宗。無離三科
彼所明。故具如對法抄。因是秋篠所釋就
別所明。若玄應等云今論以立破爲宗
故理門曰爲欲簡持能立・能破義中眞實
故作斯論已上
玄應
是就通所明而論。謂八義
中雖有能立破。此論所明八義別詮。此論
以陳那論爲本故。通明則應如玄應。今疏
就別明宗云標宗。故以秋篠釋爲是正也
 三明初分二科由者
疏。篠貫義類隨應釋故 鈔曰。音石云。此
中初二句釋初一頌意。次二句此釋長行意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