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蔵検索


punctuation    Hangul    Eng   

Citation style A:
Citation style B:
()
Citation style C:
()
Citation style D:
()
TextNo.
Vol.
Page

  INBUDS
INBUDS(Bibliographic Database)
  Digital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電子佛教辭典
パスワードがない場合は「guest」でログインしてください。
Users who do not have a password can log in with the userID "guest".

本文をドラッグして選択するとDDBの見出し語検索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

Select a portion of the text by dragging your mouse to view all terms in the text contained in the DDB. ・

Password Access Policies

成唯識論略疏 (No. 2267_ 普寂撰 ) in Vol. 68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

破斥。四結正。今初
有義一切遍計所執 此明依他二分因縁
生故。雖體實有妄執有。若離妄執則體
離言○二引證
諸聖教説他起故 攝論第四十一紙云。云
何安立如是諸識。成唯識性略有三種。一
唯識義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見二
識別故。三明種種。種種行相而生起故云云
梁論五十三紙云。唯識有三種道理。理即是三
相。一入唯量。二入唯二。三入種種類。入者通
達義。云何入唯量。論云。唯有識量故。釋云。
六識中。若如理硏尋。唯見識不餘法
何以故。論曰。外塵無所有故。乃至云何入唯
二。論曰。唯有二。謂見及相識所攝故云云
種者。無性四十三紙 云云相等五法者。七十二
四紙七十三初。顯揚十二五紙十六五紙無性攝
論第四初紙 云云十一識者。梁論五初。唐攝
論四初云云餘如述記明○三破斥
不爾無漏無異因故 五難可解。寂曰。安
慧宗致。與護法宗但義門異而已。古對法
中。分明有二分判爲依他。或爲遍計
二途。而二義不相乖角。今此五難。一一可
會。未安慧全論。只應二家大綱。不
強辨其是非也○四結正
由斯理趣皆依他起 ○二釋第二句
依他衆縁依他起攝 此中初明縁所生
後分別依他染淨。初説謂今所頌依他。唯説
染分分別故。復淨分依他。亦圓成攝故。
後説謂此依他起。攝一切染淨分云云○第
二釋半頌圓成實
二空所顯離無性故 此中初明圓成實
後明於彼及下一句。初中初明無爲。次明
有爲無漏。後明今頌以無爲眞如圓成
。而不淨依他。可
遍 無變 無爲 簡自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無性攝論四十九紙云。何因縁故名圓成實
無變異性故名圓成實。又由清淨所縁
故。一切善法最勝性故。由最勝義
成實後此即下釋於彼等。如述記依辨中
邊上二紙之意而解釋也○第二明三性異
不異中三。一解法。二解喩。三結釋。今初」
由前理故用應無別 無性攝論第四二十
一紙
云。復次此三自性爲異爲不異。應非異
非不異。乃至廣明依他起自性由異門
成三性云云寂曰。三性異不異義。大乘始終
同。華嚴五教章中。顯始門以入終門
之旨。理致圓備。無復餘蘊尋○二解喩」
云何二性非彼共相 ○三結釋
由斯喩顯相待有故 四眞四俗。如法苑
二諦章明。遍計所執乃第一世俗。圓成實是
第四勝義。依他毛乃隨應。後三世俗前三勝
義所攝。四句之中。是亦眞亦俗所收○第三
證見前後中二。初標章。後廣釋其所以
今乃初也
非不證見依他起性 證眞如性則達
計空。達遍計空。則如實知依他非有似有
是故無見眞如。而如實見依他性
也○二廣釋其所以
未達遍計而非眞 此中初正釋其所以
後引證。初中述記引大般若四百十八紙攝大
乘第五初。中邊論下九紙云云引證中有
頌者。厚嚴經也。依他雖有似有無性。圓成雖
有離有離無。當知。依圓之有。唯智所照。
情計較有無矣○自下第二。總釋
頌意中三。一總。二別。三結。今初
此中意説心心所法 ○二別
心心所及名圓成實 此中初明依他縁生
法非有似有。誑惑愚夫。次明遍計所執我之
法性相都無。後明二空所顯眞如即圓成
。其文雖易。其義則含無窮深趣。學者莫
匇匇矣○三結
是故此三不離心等 上來釋頌文
成唯識論略疏第五



成唯識論略疏第六論本第八三十
二紙
  長泉律院苾芻普寂撰
○自下第二諸門解釋中二。初十一門分別。
後指例。初中今初三無爲相攝門
虚空擇滅圓成實攝 此中初明三無爲是
三性所攝。後明有漏無漏心變攝屬不同。若
有爲無爲門。則唯以無爲眞如圓成
。以一切有爲法依他起。若據有漏無
漏門。則以無爲眞如及有爲無漏圓成
。以一切有漏法依他起。具如法苑・義
林・纂註辨○第二七眞如相攝門
如是三性圓成實攝 解深密經三八紙
伽七十七七紙顯揚三八紙中邊二五紙佛地七
二紙 云云七十七云。此中由流轉眞如・安立
眞如・邪行眞如故一切有情平等平等。由
眞如・了別眞如故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由
淨眞如故一切聲聞菩提・獨覺菩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平等平等。由正行眞如故聽
聞正法縁總境界奢摩他・毘鉢舍那所
慧平等平等 三性攝屬可解○第三三
性六法相攝
三性六法縁生理故 瑜伽論第三初明
蘊無爲六法有展轉義。於識心上變現六法
即依他起。愚夫於此六法執爲實有。是計
所執。有爲無顛倒性爲圓成實。可解○第四
五事相攝門中二。今初
三性五事廣説應知 五事有二種。今乃
名相等五事。七十四初・顯揚第六初・十六
五紙 云云三無性論一三紙佛性論一二紙説相
稍異。可知今論出四説
△瑜伽七十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中邊二 遍-名-顯非有 有漏心心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取初説。可知○第二五事相攝
又聖教中爲自性故 八十一五紙顯揚論
十六十二紙
五事相攝 所 詮-相名分別正智如如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第五四法相攝門
又聖教中唯屬第三 瑜伽三十六二紙
十三九紙辨中邊中五紙顯揚六二紙四眞實
云云
△七十三 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第六四諦相攝三。一問。二答。三總結
三性四諦相攝云何 ○答中二。今初略答」
四中一一皆具三性 ○二廣答中四。今初
苦諦
且若諦中爲自相故 此中四行想各有
性義。可知。中邊上十八紙辨中邊中二紙 云云
顯揚論十四十二紙六種無常・八種無常・十
五種變異云云次明苦行相。辨中邊中三紙
云云後二行相可解○二明集諦
集諦三者離障眞如 ○三明滅諦
滅諦三者謂眞如故 義燈六末五十
一紙
中邊安慧護法所説不云云○四明

道諦三者亦通後二 七十四初云云顯揚
七紙云。遍計所執自性唯正應知。依他起
自性應知及應斷。圓成實自性應知及應
作證○三總結
七三三性如理應知 ○第七三法相攝門」
三解脱門是彼境故 此中初明三解脱門
相攝。後明三無性忍相攝。初中述記引七十
十三紙顯揚第二十七紙三脱各通
。次引七十四二紙顯揚第六六紙空・無
願・無相如次當遍・依・圓。後引七十四・顯揚
第六三無生忍。智論四十八十六紙
云云 述記之文似錯誤。可知○第八
二法相攝門
此三云何圓成實性 文旨分明。如述記
中邊。可見○第九凡聖智境門
如是三性唯聖智境 遍計非智所行。如
述記例他心。二十唯識疏下五十
二紙 云云
七十四二紙云。遍計所執都非智所行。依他
乃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知所行。圓成實唯
聖智所行。問。觀行者通達遍計所執自性
時。當於相耶。當於無相耶。答。
若以世間智通達時。當於相。若以
出世智而通達時。當於無相。如計所
餘二亦爾取意佛地七六紙云。若爾聖智
一切。彼既是無智。何所知。若知爲
則成顛倒。若知爲無則非初性。心所現無
依他起攝。眞如理無圓成實攝。是故聖智
有無而不彼初性云云○第
十假實門
此三性中而施設故 假義如述記三本
五十
九紙
。大乘義章一四十
八紙
瑜伽倫記五下云云
對法第三初云云對法鈔四五紙一假二假
二種三假四假六假等之別。顯揚十六十紙云
○第十一異不異門
此三爲異眞義別故 攝論第五云云三性
異非不異。其旨深玄。可察○第三總結
指例
如是三性略示綱要 七十四四紙三性
各有五業。梁攝論七十紙唐譯五六紙金藏
土喩。彼云。喩如世間金土藏中三法可得。
一地界二土三金。於地界中土非實有
得。金是實有而不得。火燒錬時土
相不現金相顯現。識亦如是。無分別智火
燒時。於此識中所有遍計所執自性顯現。
所有眞實圓成自性不顯現。此識若爲無分
別智火燒時。於此識中所有眞實圓成
自性顯現。所有虚妄遍計所執自性不顯現
是故虚妄分別識依他起自性有彼二分。如
金土藏中所有地界。釋云云又常無常非常非
無常之義亦應準知。七十四二紙云。問。若觀
行者如實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時。當
入何等自性。答。圓成實自性。問。若觀行者
入圓成實自性時當遣何等自性
云云七十四中明三性麁細・有體無體・執無
執・生無生・染非染等。可尋。中邊論中六紙 云
中邊所説旨趣甚深。可察○自下大文第
二。明後三頌釋三無性中有二。一問。二答。
今初
若有三性皆無自性 ○二答中三。初擧

頌曰即依識實性 ○二長行釋中三。初
第一頌。二釋第二頌。三釋第三頌。今初」
論曰即依總説無性 七十六三紙攝論第
云云三性三無性義南北異義。如同學出
而相家所判其旨未了。性宗所説理致周足。
具如義林總料簡章・纂註引新舊深密
尋○釋第二頌
云何依此故此不説 瑜伽論七十六七紙
云。勝義生當知。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
説言一切法皆無自性。謂相無自性性・生無
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善男子。云何諸法相
無自性性。所謂諸法遍計所執相。何以故。此
假名安立爲相。非自相安立爲相。
是故説名相無自性性。云何諸法生無自性
性。所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縁
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説名生無自性性
云何諸法勝義無自性性。所謂諸法由生無
自性性故説名無自性性。即縁生法亦名
勝義無自性性。何以故。於諸法中若是清淨
所縁境界我顯示彼以爲勝義無自性性。依
他起相亦是清淨所縁境界。是故亦説名爲
勝義無自性性。復有諸法圓成實相亦名
義無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諸法法無我性名
勝義。亦得名爲無自性性。以是諸法勝
義諦故。無自性性之所顯故。由此因縁故。
名爲勝義無自性性云云 如次喩空華・幻
像・虚空。可尋。倫記二十下七紙 云云顯揚十
云云○釋第三頌
此性即是故説實性 述記以三性・三無
於上釋妨難之科。以此一頌
唯識性。寂謂。三性・三無性乃大乘方等之大
宗猷。即是唯識性。何以故。一切遍計是唯識
無所有性。一切依他及非有似有性。體究此
二性。則一切諸法之實性。此實性名爲圓成
實性此三自性即三無性。是故三頌全顯
識性。於中初一頌明三自性。次一頌明三無
。今此一頌顯圓成勝義無生是唯識實性
思此中初釋第一句。四種勝義如法苑二
諦章明。揀別可解。次眞謂下釋第二句。眞
如異名如述記二末四十
二紙
大般若所説十二
名等。又對法第二九紙七名。佛地第七二紙
六名云云後此性下解後兩句。可知○三
總釋頌意
三頌總顯都無自性 前三頌文明。唯識性
文義連續不相離是可見○自下大
段第三。五頌明唯識所入位。於中有二。初
上彰後所明。後擧頌文文正釋五位
初中有三。一結上爲三問。二隨問略爲
。三廣前別問別答。今初
如是所成如何悟入 ○二隨問略爲

謂具大乘漸次悟入 ○三廣前別問別答
中有三。今初問答能入人
何謂大乘悟入唯識 一本性住種姓等者。
三十五四紙略纂十四紙倫記八下云云諸師
異解

六處殊勝者。如上引瑜伽三十五・倫記六
上・八下等也。善戒經云。陰界六入次第
相續無始無終法性自爾。般若勝天王會云。
如來法性在有情蘊界處中無始展轉相
續煩惱不云云雜集十三四紙廣明資糧位
解異姓種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諦増上法信解差別判資糧未具已具。又
倫記九下二十
二紙
基云。第一僧祇菩薩以
眞諦理決定勝解故。寂曰。四眞諦理乃
一切佛教之根柢也。未四諦決定勝
者僣學大乘祕密者。學躇於階動成
却壞善根。可懼。攝論第八・唐譯第六
二種姓義如仁王・瓔珞及大乘義章第九・
瑜伽倫記八十等明○二明所入位
何謂悟入正等菩提 無性攝論六二紙 云
述記辨○三廣入方便
云何漸以唯識相性 述記初就文釋。後
略明漸次修入。可見。三種練磨者。世親攝
論六三紙無性六四紙 斷除四處障者。攝論六
六紙 云云四尋思等者。同六七紙 云云 餘文
解○自下第二擧頌文正釋五位。於
五。初資糧位五究竟位。初中有二。今初

初資糧位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今初擧

頌曰乃至未能伏滅 ○二長行釋中二。一
別釋頌文。二明位・修行。初中復二。一略解
頌文。二廣二取隨眠。初中亦二。初釋上二
。後釋下二句。今初
論曰從發順解脱分 攝論七二十
六紙
云。清淨
増上力堅固心精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
云云地前四十心即此分齊。可知。爲趣下
資糧解脱分名。對法十三五紙四種解
脱分云云○二釋下二句
此位菩薩煩惱障種 攝論六二紙 云云
記十一上十五紙四善友。可見。餘如述記
○二廣二取隨眠中五。初出體釋名等。
二見修分別。三約人分別。四約有無漏道伏
分別。五結歸頌丈。初中有二。初明煩惱
。二明所知障。今初
煩惱障者名煩惱障 此中初出體。後此皆
下釋名。二執二障且如法苑二執章・斷障章
及纂註明。百二十八者。謂欲界見惑四十。上
二界各三十六。及修惑十六。具如佛地論七
三紙○二解所知障中五。一出體。二釋名。
三八識分別。四三性分別五釋難今初
所知障者愛恚慢等 所知障頭數與煩惱
同之義。如土已辨○二釋名
覆所知境名所知障 ○三八識分別
此所知障皆容引起 安慧・護法法執異計
略疏第一卷及第五卷終辨。不異熟
。不無明慧相應。如上已明。法空智
品等者。述記云。菩薩法空智品許此第八
倶起故。第七有法執。法空智起即不行。第
八法執有。法空智起此應滅。既八現行與
倶起。定知第八無法執倶云云 餘七轉識
應倶起。可解。法執與所知障異同可知。
了義燈七本明二障不必同數云云寂曰。此
辨有理。所知障品於一切法無倒智
塵沙。何必與煩惱頭數。佛地言頭數
者。由一切所知障皆從煩惱氣分之理
亦由一切有煩惱障處有所知障之趣。可
知○四三性分別
此障但與亦是有覆 述記引五十九五紙
次引對法第四初云云 此中即遮安慧計
知。次明煩惱障必以所知障所依。凡
衆生迷執心外有實法而爲所依一切
煩惱障。可知。二隨眠等者。述記云。此中二障
三乘聖道有勝有劣斷惑前後。若望
行相相對。即煩惱障麁所知障細。若望
斷即不定。或有先斷煩惱障所知
。如二乘等求涅槃故。或有先斷所知障
煩惱障。如住出初地等十地菩薩。此
種説不麁重。趣一切智故。或有
煩惱・所知二障。謂入初地金剛心菩薩。此
種説云云又云。煩惱障中自類九地可
麁細。先斷麁後斷細。其所知障不
而立品數。但依所障能障麁細。有初地
修道斷有頂所知障而欲未盡。第二地等亦
復如云云所知障者。異熟生無覆無記。此
障即障大菩提薩波若果。不滅三界
結使得無爲故。望二乘道名爲無覆
菩薩法説爲有覆。可知。佛地論七五紙
云云○五釋諸妨難
若所知障慢無明等 勝鬘經十三紙
住地。瓔珞經下十九紙所説與勝鬘異。可知。
具如勝鬘略疏明。餘如述記辨○第二見修
分別
如是二障修所斷攝 ○第三約人分別」
二乘但能菩薩倶斷 ○第四有無漏道伏

永斷二種通有漏道 斷則可知。伏則如
有漏道六行制伏煩惱地前加行智制伏所
知障也。述記所辨稍有濫。有義難斥。演
祕救云云○五結歸本頌
菩薩住此未能伏滅 如述記明○自下
第二辨位・修行。於中有二。初辨位。後辨
修行。今初
此位未證解行地攝 無性攝論六二紙 云
○二辨修行中二。初問。後答。今初
所修勝行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初明
種行。後明練行。初中亦二。初辨福智行。後
二種利行。今初
略有二種餘通二種 此中初正明福智
後明六度所攝。初中述記引五十七二十
六紙
云云 又四十九・對法十四云云 明六度所攝
中。深密四六紙瑜伽七十八六紙三十五・三十
六・七十云云○二明二種利行
復有二種所修勝行 百四十不共法者。三
十八初四十九七紙 云云 其如述記明○第
二明練行
此位二障修諸勝行 三種練磨如梁攝論
八紙唐譯六四紙○自下第二明加行位
中二。初問起
次加行位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今初擧

頌曰現前住唯識 ○二長行釋分爲
。一顯位所由十七地分別。今初
論曰菩薩世第一法 莊嚴論七十五紙顯揚
二十十八紙對法十一十紙持・任・鏡・明・依・
。述記引之。義燈七本以前三聞・思・
。明乃配能所取。依乃爲見道。以爲。正
修在四善根。仰修通三十心。述記以爲。是
四善根所修寂曰。對法論意謂持即聞慧。任
乃思修位。鏡乃唯修慧。聞爲資糧位。次二
加行位。明配見道。依配修及究竟。顯揚
亦爲瑜伽者修因證果。慈恩淄州所判未
所據○二釋位總名
此四總名無加行義 此中初釋順決擇分
。後釋異名。對法八十八紙 云云○三明
所修法
燸等四法故合思察 此中四節。初總標。
次明四尋思。次明四如實。後別明四法。對
法十一九紙無性攝論六七紙 云云述記引
十三九紙七十二十一紙攝論六七紙云云一切
凡夫八邪分別。能生名相分別。能起有情
及器世間。生死相續流轉無窮。四尋思四如
實除八分別法無我。餘如述記辨○四
四地名
依明得定世第一法 攝論六十四紙云。於
名事等不可得中已得決定。如是轉時。悟
入唯識似名等。決定了知都無義。入
眞義一分三摩地者。唯能通達所取無
入一分云云對法八十八紙○五總攝上義
如是燸頂觸無所得 文旨可解。無性攝
論第六引此頌。此頌者分別瑜伽論所出○
六斷二縛
此加行位全未能滅 二縛義。六十四・七
十五・七十七・顯揚十五十八紙十六九紙梁攝
論十四十七紙 云云五十九二紙十八麁重
顯揚十九三紙二十麁重。具如上所明○
七明所觀境
此位菩薩唯觀安立 菩薩加行位具觀
立・非安立二諦以爲後眞相見道之方
便。二乘則述記以謂二乘當教唯説四諦
安立諦觀。若大乘所判。彼唯觀人空非安立
菩薩二空觀。劣故不説。又解。二乘
唯觀安立云云寂曰。如成實宗非安立
於見道。即如前解。有宗所説。見道十五
心時歴觀上下八諦。應唯觀安立諦
○八辨所依處
菩薩起此入見道故 述記引六十九十四
顯揚十六云云見道依地。婆沙宗計。見道
六地起。謂未至中間四本靜慮。如婆沙
第四及第三十六等明。述記及法苑斷障章
六十九及七十一四紙見道依五地
中間。然按七十一云。問。此六現觀幾。依
未至依得。乃至依無所有處依得。答。
一依・非依可得。餘依一切得。又三依
生。一種一分亦爾。倫記十九上十六紙云。
景公補闕云。一依非依乃至一切依可得者。
思現觀唯依欲界散地靜慮無色。即
餘五通餘六禪三空而起。信通有漏無
九地起。戒通九地起者。六禪地中有
道共戒。易知。乃許三空地中亦得見道
論中説餘五現觀一切依中皆可得故。又
上文説三空地中有未知當知根故。問下文
唯依四靜慮及初未至見道者。據
強處説。又三依五依等者。第二重釋第三・
四・五現觀即判唯是見道故。唯依四根本
靜慮及未至五地中起。即三現觀同時信亦
唯五地。言一種一分亦爾。了義燈七本以爲。
方便道可六地。若成滿者。唯依五地
中間云云寂曰。六十九及七十一中。第二
説判見道依五地。而七十一前解正許
九地。文旨分明。如景師述。然基・沼二師搰
搰焉局判見道依地唯五地。其言逼切似
杭。恐非公公之辨乎。菩薩見道不
二乘。述記引六十九・對法第十云云方便
五地起。成滿必依第四靜處。可知○九
何界趣身分別
唯依欲界非殊勝故 六十九十四紙 云云
要下末云。迴心菩薩入所知障見道上界亦
得如色界。迴心聲聞今就直往 顯揚
十六十六紙 云云然瑜伽・顯揚及今論所説稍
異。可知○十七地分別
此位亦是眞勝義故 四十九説菩薩七
。此加行位即勝解行地攝。對法十三十二紙
攝論六二紙等竝名解行地。加行位訖○自下
第三明通達位中二。初問。後答。今初
次通達位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初擧頌」
頌曰若時二取相故 ○二長行釋中二。初
略釋本頌。後廣釋頌。今乃初也
論曰若時戲論現故 有漏心執相能所調
然。即今所遮。無漏後智雖相分。以
論分別故非今所遮。可知○二廣釋頌中
四。一廣正智。二解位名。三明見道眞相差
。四解見道時功徳有異。今初
有義此智有見無相 此中三解云云佛地
九紙 云云
佛地判四分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佛地唯約有漏無漏心四分有無。今於
入見道見相有無。義門少異。可知。明
中。述記引攝論六二十
一紙
 云云第二義中。
述記引觀所縁縁論初紙 云云又推對法十
一鈔者。第九六十
八紙
云云第三義中。據七十
五紙。可知○二釋位及見道名
如行無間亦名見道 ○三釋見道眞相差
中二。初辨眞相差別。後與六現觀相攝。
初中二。初總標
然此見道略説有二 ○二別解。於中有二。
初明眞見道。後明相見道。今乃初也
一眞見道有堪能故 此中初正顯眞見道
斷證。後有義下明眞見道有二師説。初中初
正出眞見道體。次明證理斷障。後雖多下
五十八十四紙之文。三心師即以三心
多刹那。一心師則以無間解脱并一勝進道
多刹那。非無間道中有多刹那云云
眞見道有二師説中。初三心眞見道。此
師意謂。一無間道中自有三心。謂内遣有情
假縁智等。以理有淺深障及智行有麁細
故漸斷漸證云云後一心眞見道。謂一心頓
證眞如斷二障。所謂三心乃相見道。是眞
見道後所俲學道而非眞見道。寂曰。此論
相見道中於三心。由是觀之。論旨乃
一心師頓斷證而爲正義。可察。了義燈
七本云。傳三藏解。頓漸二師合二十五釋
云云 破西明二十八釋・要集三十三釋云云
寂曰。三藏西遊。玉石兼收授於學徒。西明道
證更畫蛇足。相學之弊可察○自下第二明
相見道中二。初正明相。後解後得智。初中
三。初總標。二別釋。三總釋。今乃初也
二相見道此復有二 ○二別釋中二。初明
行相相見道。二明言教相見道。初中亦二。初
三心相見道。後明十六心見道。今初
一觀非安不別縁故 瑜伽五十五十六紙
三心。演祕二釋依憑述記。初約自他。自
身爲内。對法第九初云云自身外一切我法
第三。二約界。謂欲界有情假爲第一第
。上二界我法爲第三。詳曰。後理雖通。然
所憑。今依初説。寂曰。後義亦古説。非
所憑。倫記十五上三十
四紙
衆多説
三心 遣 我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倫記出三心十六心約乘二説。一説則菩薩
唯修三心二乘唯相十六心。一説則菩薩二
乘各修三心・十六心。後義爲正。瑜伽云
三心十六心故。略纂十四四十
八紙
云。那爛陀
寺海慧論師釋。此三心非唯菩薩見道亦是
二乘乃至。然今取唯大乘云云餘如
記明○二明十六心相見道
二縁安立名相見道 對法第九二紙瑜伽
五十五十七紙 云云 初依所取能取
六心。可解。後依上下諦中五十五十六紙
云云倫記十五三十
三紙
景云。由眞見道勢力
第二相見道。觀下上八諦等生此相
見道從眞見道起故名第二云云顯揚十七
云云瑜伽少異。如述記會○二明
教相見道
若依廣布名相見道 五十八十五紙云。建
立見道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
建立。二内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
立増上力故説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
亦有四心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
總説名一無間所入純奢他所顯之心。如
總説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
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心説爲
。第二建一増上力故説一心。謂唯依
一證眞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云云雜集
論九三紙云。如上説見道差別。皆假建五非
眞實爾。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別内證絶
論故云云寂曰。今論分別二建立。與瑜伽・
雜集論稍有異致。予製見道辨具出廣文
尋○三總釋中三。一會違。二釋本頌不
二種見道。三釋智攝。今初
諸相見道眞已斷故 對法第九初・顯揚十
七初・瑜伽五十五十六紙 云云此中以三因
假説由。謂彼三心眞見道後方得生故。十
六心非安心後方得生故。分別隨眠眞已斷
故○二釋本頌。不二所以
前眞見道故頌偏説 ○三明智攝
前眞見道後得智攝 ○第二明後得智
中三。一引教。二立理。三結。今初
諸後得智説法等事 三師異義可解。初
安慧義。若依此説。佛唯以大定智悲
前十五界云云 佛地第三九紙三師
。如上圖出。第二師云云 第三師中七十三
云云攝論八十九紙 云云○二立
轉色蘊依無縁用故 述記云云○三總結」
由斯後智二分倶有 ○第二與六現觀

此二見道故不相攝 對法十三十三紙
十現觀。顯揚十七三紙六現觀今相同。
更説十八現觀。五十五十五紙七十一二紙
性攝論六十一紙十一種云云 倫記十五上
三十紙十九上十四紙十九紙廣明云云 婆沙七
十八十五紙百三八紙百四十二十五紙 云云
舍論二十七説。見縁事三現觀云云 六現觀
者。如述記引七十一・五十五・六十九等
○第四明入地功徳
菩薩得此利樂一切 攝論世親第六十一紙
無性六十二紙 云云四十七二十
四紙
佛地三七紙 云
又六十五十五紙十地經三二十
五紙
四十七二十
一紙
四十五二十
一紙
云云又五十一九紙云。此雜染根本
阿頼耶識修善法故方得轉滅。此修善法若
諸異生以轉識境作意方便住心能
最初聖諦現觀。非諦者於諸諦中
法眼便能通達一切種子阿頼耶識
此未見諦者修是行已。或入聲聞正性
離生或入菩薩正性離生一切法眞法
已。亦能通達阿頼耶識。當於爾時能總
察自内所有雜染亦能了知自身外爲
縛所縛内爲麁重縛所縛云云○第四明
習位中二。初問。後答。今乃初也
次修習位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初擧

頌曰無得得轉依 ○二長行釋。於中分
二。初略釋頌文。後廣釋頌義。初中二。初釋
上三句正顯位相。後釋第四句修道究
竟得轉依。今初
論曰菩薩故説爲捨 此中釋前三句
旨明著。如述記釋○釋第四句二復次
此能捨彼名法身故 此中二解可知。對
法第十十五紙云。三轉依者。謂心轉依・道轉
依・麁重轉依。心轉依者。謂已得無學道
得法性心自性清淨永離一切客塵隨煩惱
故爲轉依。即是眞如轉依義。道轉依者。謂
世間道現觀時成出世説爲有學
餘有所作故。若永除一切所治永離三界
時。此道自體究竟圓滿立爲轉依。麁重轉
依者。謂阿頼耶識一切煩惱隨眠永遠離故
轉依菩薩地盡位轉滅煩惱障得大
涅槃捨所知障證大菩提。是名二轉
。然資・加二位有損力益能轉。入見道位
通達轉。十地位中有修習轉。究竟位有
果圓滿轉。無性攝論九初云。雜染分生死是
遍計所執。清淨分涅槃是圓成實云云第二師
唯説涅槃菩提。述記引七十八十七紙
云云○第二廣釋頌文中二。初問
云何證得二種轉依 ○二答中二。初略答」
謂十地中由斯證得 此中明四種因得
轉依果。謂經十地位修十勝行十重障
十眞如故。十地道性・相二宗其旨不同。
知○第二廣解有二。初廣因後廣果。初
中有四。廣上四因。初廣十地中三。一解
地名。二出體。三釋總地義。今初
言十地者法身故 此中十段。初明初地
中。聖性即是正性離生。正性離生如婆沙三
九紙十三紙瑜倫記十三上四十
五紙
。瑜伽八十
五紙云。彼刹那光明想生。能斷無始時來所
集諸業煩惱。無性攝論七二十
三紙
云。有頌曰。如
竹破初節餘節速能破。得初地眞智諸地
疾當成。餘如述記引瑜伽・對法・十地等
○第二出
如是十地以爲自性 四十七及無性攝論
第七十八紙 云云○第三釋總地義
與所修行故名爲地 瓔珞經下四紙云。佛
言。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徳。亦名
生成。生成一切因果故。地義具如十地論
第一明○第二明十勝行中二。一總擧
波羅蜜多。二廣釋。今初
十勝行者波羅蜜多 ○第二廣釋中四。一
十三門釋。二指略。三明十地修度。四以
十攝餘。初中有十三。今初列
施有三種有情智 對法十二四紙十八
任持云云 又攝論第七・金剛般若論上四紙
云云
對法論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又七十八・三十九明財・法・無畏云云次明
中。四十二紙七十八八紙攝論第七云云 餘度
具如述記廣引於諸論○第二出
此十性者功徳爲性 此中六段。初明
中。對法十一云云瑜伽三十九明九門施云云
倫記十上二十
七紙
云云次明戒中。四十二紙三菩
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二出家分戒。是
一切戒。又即依此在家・出家二分淨戒
略説三種。一律儀戒。謂菩薩所受七種別解
脱律儀云云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
後一切爲大菩提身語意集諸善
體。饒益有情戒略有十一種云云古來相傳
三種三聚如梵網摘要辨。瑜伽四十二明
門戒。可尋。三明忍中。四十二三紙初明耐怨
害忍云云次明安受苦忍。次明法思勝解忍
謂云何八種生勝解處。一三寶功徳處。二眞
實義處。三佛菩薩大神力處。四因處。五果處。
六應得義處。七自於彼義得方便處。八一切
所知行所應處云云四十二列九門忍云云
精進中。四十二十四紙 云云五明靜慮中。
四十三初云。三相者。一現法樂住靜慮。二能
引菩薩等持功徳靜慮。三饒益有情靜慮云云
六明後五。攝論第七云云○第三明
此十相者四句分別 攝論第七・對法十
一・顯揚第三三紙 云云 三輪清淨者。梁攝論
二十十二紙莊嚴論六十九紙十六紙二十
一紙
十二紙 云云○第四不増減
此但有十廣説應知 此中二段。初明
十所以。後明六所以。初中對法十二七紙
云云後中攝論七・對法十一・瑜伽四十九六紙
七十八云云○第五次第門
十次第者第如是 解深密四八紙七十八
八紙對法十一十六紙攝論七七紙 云云又四十
五紙云。由三因縁故。一由對治故。二由
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建立次第云云
彼説○第六釋
釋總別名如餘處説 七十八九紙總名
對法十一十七紙 云云無性攝論七七紙
總別釋名。又對法十一十九紙 云云○第七明
修門
此十修者廣説其相 對法十二初明
云云無性攝論七七紙五修。謂現起加行
修・勝解修・作意・方便善巧修・成所作修。於
作意修中六意趣。謂廣大・長時・歡喜・荷
恩・大志・純善○第十攝門
此十攝者應作四句 對法十三六紙
種攝。一種姓攝。二差別攝。三自他利攝。四勝
義攝。明勝義攝云。此復多種。謂或依法界
説。以眞如是施等共相故。或依智資糧説。
能成辨一切智器故。或依智攝受説。以
能成滿一切智。或依智隨轉説。以五波羅
蜜多隨慧波羅蜜多故。或依智相説。以
慧波羅蜜多是正智自體故。如是勝義以眞
如及正智體故能攝施等云云無性攝論
十四紙云。於此一切六波羅蜜多。或有處所
施聲説。或有處所以戒聲説。乃至或處
所以慧聲説。如是所説有何意趣。謂於
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皆有一切波羅蜜多
互相助成 此中三節。初約前前引後後
二約後後持淨前前。後依純雜修習。可
純雜四句如述記明○第九開合
此實有十縁世俗故 ○第十五果門
此十果者或二合説 有漏無漏各有
。如上圖出。而有處下會違。對法十二七紙
云云具如述記引七十八及攝論第七等
○第十一三學相攝門二。初出學名體。後正
學攝度。初中自三。今初戒學
十與三學如餘處説 菩薩三聚戒與
共不共。世親攝論八初説四殊勝。一差別
勝。即三聚戒。二共不共勝。謂菩薩一切性罪
現行二乘共。相似遮罪有現行
不共等是。三廣大勝。此有四種。一種種
無量學處大。二無量福徳大。三利生意樂大。
四建立菩提大云云。四甚深勝。性罪現行云云
又四十一五紙 云云○二明定學
定學有四如餘處説 西明云。舊師判。初
四地・五六七地・八九十地・金剛及佛。四定如
次。今謂不然。何者若定有四即別配地。戒
慧亦多何不地。故知隨分地地皆修云云
寂曰。舊師所判依攝論意其旨不違。例如
三種意生身・四種生死配地。應思。無性攝
論第八初云云○三明慧學中二。初出體名
門。二五位分別門。今乃初也
慧學有三如餘處説 攝論第八九紙
六門慧學。如述記明○二五位分別門」
如是三慧倶已捨故 述記辨頓悟囘心
別。如理應知○二正以學攝
若自性攝慧攝後五 七十八六紙解深
云云又四十九六紙 云云○第十二五位種現
相攝門
此十位者倶唯無漏 ○第十三分位分別

此十因位故未究竟 如述記引七十八
四紙四十七十四紙四十八五紙四十九初・對法
十一十紙十三十二紙攝論第七二十六紙也○
第二指略
此十義類略示綱要 ○第三十地修度門」
十於十地地地修一 四十七攝論第七

顯揚三五紙十地論三十四紙 云云○第四以
十攝諸行
雖十地行十到彼岸 寂曰。六度・十度攝
一切行。大乘祕密欲地道深趣者。應
讀思惟於華嚴經及疏矣○自下大文第
三解十重障中二。初明十障。後重以
攝總明斷位。初中亦二。初標牒
十重障者 ○第二別釋十一。初明異生性
中六。一出體六以障即無明同異
今初
一異生性異生性故 七十八初・倫記二十
三十紙廣解。世親攝論第七十六紙十地論第
十四紙 云云異生性者。婆沙四十五初・七十
七・十十八初云云瑜伽五十二十一紙顯揚第一
十五紙 云云小乘以聖法非得體。苦忍已
去離之。倶舍論二十三十紙捨異計。可
大乘則三界見所障種子爲體。入見道位方
此性。具如十地品疏明○二對三乘
同異
二乘見道名得聖性 ○三明障道倶不

二眞見道無倶成失 二眞見道者。一謂二
乘人生空智眞見。二謂菩薩法空智眞見。述
記擧薩婆多伏難。倶舍二十三十三紙 云云
宗計。異生性是修所斷見道前捨。是故無
凡聖倶成之失。大乘於見所斷種上異生
者。即無間道有惑種倶。如何無凡聖倶
耶。答。意可解。述記引對法第七十紙瑜伽
五十九七紙佛地第六六紙解釋云云○四釋
二道別
無間道時擇滅無爲 薩婆多難云。我無間
道猶有惑得。可解脱道得相違。汝無
間道已無惑種。何用復起解脱道爲。答。意
二。一謂斷惑證滅期心別故。二謂爲
彼品麁重性故。麁重性乃指習氣無堪任性
知○五以此障二十二愚
雖見道生例此應釋 惡趣諸業果等者。
取卵濕二生・扇搋・半擇迦・女身・二形・北
洲・長壽天・無想定・無想天等。具如述記辨
○六以障即愚辨異同
雖初地所方頓斷故 世親攝論第七十三紙
十種無明望二乘者染汚云云寂曰。
攝大乘釋中有十障・十無明少有異同
。可尋。無性七十六紙十無明・十治障合而
釋。對法十四十七紙 云云若初地所斷唯是
見惑者。修道對治應唯有九。有此難故。明
住心已去亦斷修惑一分所知障。故留煩惱
助願受生云云具如論説○第二明邪行障
二邪行障不了業愚 十地論一十四紙 云
世親攝論七十四紙佛地論第七四十
二紙
云云 ○
三闇鈍障
三闇鈍障聞思慧者 四十五十四紙七十八
四紙及佛地論五十五紙 云云○第四明微細煩
惱現行障
四微細頌亦永不行 十地云解法慢障
攝論第七云。微細煩惱現行倶生身見等攝。
此最下品故。不作意縁故。遠隨現行故。應
是微細云云此障能障菩提分法。由微細
身見倶受有身故不不淨苦空無我
等心現前。故辨中邊論上十四紙辨障品云云
一切世間出世間一切善法皆在於十地。猶
大地生成衆物。一切世間善法即初二三
地道之光影。聲聞有學無學及獨覺法即四
五六地道之光影分也。是故應知。以三十七
二乘所學而非大乘正所學。是以本從
末之判非究竟説也。二身見者。述記二釋。
初謂。初見道已離第六識中分別身見。今此
第六識中倶生身見。盡處總説名二身見
云云二謂。正斷所知障中身見并永不
惱障中身見云云演祕云云寂曰。前解應正。
次寧知下問答可解。述記引解深密四十六紙
三隨眠會釋云云七十八十五紙 云云倫記二十
一上十紙景・泰・基三師説云云餘文如
記釋○第五於下乘般涅槃障
五於下乘樂涅槃者 十地云身淨我慢
。述記所引作身得。應考○第六麁相現行

六麁相現住無相觀 世親攝論七十四紙
云云解深密四十四紙 云云○第七細相現行

七細相現起有勝行 十地論第一云細相
習障。又第九二紙 云云○第八無相中作加行

八無相中不違彼故 十地云於無相有行
。述記分三科云云第八地已後純無漏
相續。但生・法二空本・後二智有於出入。論
第五六紙問答以二義入觀異。可尋○第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
九利他中第九障攝 十地云不能善利益
衆生障。述記云。前八地中得無相樂
寂滅肯進修。諸佛七勸方能進趣故。唯自
利九地之障。四無礙解利他法故 諸佛七
勸者。出於十地論第十・智論第十二十紙同四
十八十四紙探玄十四十一紙瑜伽倫記十二上
三十紙。四無礙解者。如瑜伽四十五二紙
十八五紙倫記十一上二十
二紙
十地論十一十六紙
探玄十四四十
三紙
等明。餘如述記解○第十於
諸法中未得自在障
十於諸法所含藏者 述記分三科云云
具如十地論第十二明○第十一障
此地於法大菩提故 對法十四十七紙云。
又諸菩薩已得諦現觀。乃至唯修所知障對
治道。非煩惱障對治道。若得菩提時頓斷
煩惱障及所知障頓成阿羅漢及如來
解深密第四五紙七十八五紙 云云又瑜伽六十
十三紙四修。此四修應對上諸位修
以辨其異相也。以圖示
四修 得修(未生善法爲生作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十障及第十一障有無不同。如倫記二十下
三十紙○自下第二重以二障攝。總明
中。於中有三。一明現種伏斷位次。二明
斷頓漸。三明四道差別。初中二。初總即
。後別解釋。今初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 上十一障對治二障
初地入心除斷分別二障種子。初地住心已
去乃至第十地。斷所知障則倶生煩惱現行
隨亦伏除。金剛喩定頓斷最極微細所知障
及一切煩惱種子故。所斷十一障不
障。可知○第二別解釋中二。初明二障伏斷
位次。後釋妨難。今初
煩惱障中障不現起 二障伏斷今以圖旌

現行 漸伏 資糧位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具如述記引五十八十六紙縁起經下十五紙
嚴經第八二十
四紙
瓔珞經上二十
三紙
對法十四十七紙
也。又樞要下末四十
四紙
地前地上伏
煩惱之差別。可尋○二釋妨難中二。初正
斷障。後釋妨。今初
雖於修道三住斷義 四十八二十
一紙
二障
三住過。謂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麁重初
地永斷。障一向清淨無生法忍諸煩惱麁重
第八地悉已斷。一切煩惱隨眠習氣障礙乃
金剛斷入如來位。一切所知障品所有麁重
亦有三。一有皮麁重初地悉斷。二在膚麁
重第八地悉已斷。三在肉麁重如來住中皆
悉已斷。於三住中煩惱所知永斷。所餘諸住
其次第斷資糧取意 又七十三八紙 云
○二釋
雖諸住中是故偏説 此一段文出七所
。一約三劫分齊成滿位。二約無漏心初起
無間圓滿。三約現起二障少分斷・多少分斷・
分分斷。四約分別永不行・倶生煩惱永不行
及畢竟離。五約無生法忍少淨・多淨・極淨
六約異生姓・分段・變易。七約無漏心未
得有相無相滿。可知○第二明斷漸頓
斷二障種有衆多故 此中初明第七識倶
二障。後明餘六識倶二障。初中無麁細者。述
記出三解。一謂。第七相應惑雖八十一
有頂第九品一類。品攝全無麁細故。
二謂。所障既同斷無前後。入佛地位一時
頓斷故云麁細。三謂。此惑唯縁内境。境
麁細故云無麁細。非九品等差別。可
知。樞要下末云云後明六識中。初明煩惱
。後明所知障。初中亦二。初明見所斷後明
修所斷初中述記引五十九七紙見道惑種
三心頓云云次明修斷中三節。初明
斷次第得果人。次明頓出離超中二果人。對
法十三十二紙漸出離・頓出離。具如法苑
斷障章及纂註明。後明菩薩斷中。初明
惱障。後明所知障。通縁内外等者。明六識
倶所知障諸地漸斷不第七相應惑頓斷
之所以。謂以通縁内外境内外身故。又
彼境中各通麁細六識行相有九品等別
故。諸地別斷理數可爾○第三明三乘四道
差別
二乘鈍根皆容具有 此中初明二乘。後
菩薩。初二乘則無間解脱必別起加行勝
進。或九品別起。或一觀中隨斷幾品總一加
行後一勝進。後明菩薩四道。演祕引對法
第九及倶舍賢聖品廣解云云四道義如瑜伽
六十九十六紙雜集九八十
一紙
法苑章二末等。述記
云云○自下第四明十眞如中有四。一總
牒。二別解。三釋難。四廢立。今初
十眞如者 ○二別解十眞如
一遍行眞如自在故 世親攝論七十四紙
性七十六紙 云云辨中邊一十六紙 云云○三釋
妨難
雖眞如性假立十種 ○四廢立
雖初地中後後建立 ○自下大文第二廣
果中有二。初牒前起下。後明所得果。今

如是菩薩便能證得 ○第二正明所得
中二。一約位辨證。二正明轉依。初中有
三。一總擧六轉依。二別解三料簡。今初
轉依位別略有四種 六種轉依出於梁攝
論十六唐譯第九。可尋○二別解
一損力益名廣大轉 ○三料簡
此中意説而證得故 ○第二正解轉依
中三。一總解轉依。二明轉依之言。三明
修習位所證。初中有二。初總標。後別解。今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二別解中四。初明
能轉道中二。初能伏道。後能斷道。今初
一能轉道漸頓伏彼 能伏道通有漏・無
。三智中通加行・根本・後得。有漏即六行
觀。具如法苑斷障章明。無漏者。述記云。且
第三地無分別斷定法愛倶所知障
煩惱亦不現行煩惱障別起
道名煩惱云云廣釋○二能斷道
二能斷道倶能正斷 此中初簡有漏及加
。後正出體。於中二説。初説則唯以根本
無分別智能斷道後得。樞要下末
四十
六紙
云云此義同。後説則見所斷惑致同
前説。若修所斷中迷事惑則後得無分別智
亦能斷除。即引瑜伽五十五之。其旨調
然。如述記辨○第二明所轉依
二所轉捨故此不説 攝論第九但以
所轉依。對法第十十四紙三轉依。一
心轉依。即眞如。二道轉依。即前能轉道。三麁
重轉依。即阿頼耶。三論所出寛狹可知○第
三所轉捨中有二。初明所斷捨。後明所棄
。今乃初也
三所轉捨遍計所執 述記約三性辨已
云。然三性中皆有捨義。一遍計所執如此所
言不情名捨。二有漏依他。此有二種。一
障法如此中言障治相違名捨。三非障法。
下所棄捨中攝。三圓成實。此有二種。一劣
法。亦所棄捨中攝。二勝法。唯此不捨。故總
三性皆有捨義。如理應思○二明所棄

二所棄捨非彼依故 此中初明所棄捨
後明捨時分齊。初中有轉齊轉滅之差。如
述記十末十二紙瑜伽倫記十三下二十
九紙
。劣
無漏者。了義燈云。西明二解。一云。但捨
乘無漏菩薩故名劣無漏。二云。二乘無
漏及菩薩因位未滿無漏亦名爲劣。三藏意
初説正。餘及要集皆同有釋。今謂。不
唯二乘名劣。菩薩因位亦劣所收云云寂曰。
義燈所言當矣。對法十四十六紙之文其旨明
著。復何異釋焉。無間解脱捨時分齊可知○
四明所轉得中二。初明所顯得。後明所生
。初中有三。初總出體。二別解三總結」
四所轉得清淨法界 ○二別解中二。初擧
數。二廣解。今乃初也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二廣解中三。一出
四涅槃體。二三乘分別。三總結。今初
一本來自故名涅槃 此中初自性清淨涅
槃即七眞如中實相眞如。如上已出。雖有下
十種義。一本性清淨義。二具妙功徳故。
三無生無滅故。四有情共有故。五不一不異
故。六離所取相故。七離能取相故。八尋思
路絶故。九名言道斷故。十聖者所證故。佛地
第三三紙 云云了義燈云。有釋即言。是一切
法通相眞如。今謂。不爾。眞如無二。豈有
切法別相眞如云云寂曰。此彈謬矣。佛性論・
寶性論等説通相別相眞如。豈可
乎。應思○第二明三乘分別中二。初三
乘具不具。後問答分別。今初
一切有情可言具四 四種涅槃出於魏譯
楞伽四十五紙梁攝論十六初。可
佛具四涅槃 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五位皆具)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演祕問答無住處涅槃菩薩得不。答二義
取後釋。述記爲勝。寂曰。此評當矣。無
性攝論第八二十
七紙
第九初云云攝論分明説
上菩薩得之。何存異致焉。但不佛廣大
圓滿耳○二問答分別。於中有三。今初問
答佛有餘依
如何善逝可言具四 佛身蘊攝不攝至
辨。述記云云○二問答二乘有無餘
若聲聞等與佛有異 問中有處者。勝鬘經
九紙 云云答中初論主返質。次明身智有者
次明身智滅者。中二説。初約無住處。後約
不定姓。寂曰。此是相宗教限之釋也。勝鬘・楞
伽・無上依等經・佛性・寶性等論皆明一性成
佛義。其所謂二乘不涅槃之理炳焉而
見。相宗所判安得當如上經論乎。應
○第三問答斷所知障得涅槃中三。今初問
答應涅槃
諸所知障倶不住故 答意可解。述記引
佛地第七三紙會釋。可見○二問答應
中二。初問
若所知障不得擇滅 ○二答中有二。初
非。後答是。今即初也
擇滅離縛非永滅故 此中五段。初答。二
既爾等者徴。三非諸涅槃下釋。涅槃寛擇滅
狹。雖所知障不生死彼時不
。然斷彼故法空理顯故得不住處涅槃。述
記作四句辨。可見。四若唯斷下難無爲差
別如第二卷中辨。五非擇滅下答如述記引
顯揚十八十六紙對法二九紙瑜伽五十三十四
。已上明所知障斷雖涅槃是擇
竟○二答
或無住處擇滅所攝 述記擧顯揚・對法
會釋云云○三問答菩提障
既所知障通障二果 此明二障各障
菩提涅槃且由勝用煩惱障涅槃所知
障障菩提。若偏執則頗失正理。可知○第
三總結
如是所説所顯得 ○自下第二明所生
中有三。一標章。二別釋。三總結。今初
二所生得相應心品 ○第二別釋中分爲
九門。一出體門九指例門。初中四。今初明
大圓鏡智
云何四智現衆色像 佛地論第三三紙
十紙廣説云云佛地經云。如圓鏡衆像影
。依佛智鏡諸處境識衆像顯現。平等平等
故以爲喩。諸處者。謂内六處。諸境者。謂外
六境。縁此十二三智品。心及心所識爲
主故總名諸識。即此諸識名衆影像。種種
行相差別現故○二明平等性智
二平等性窮未來際 義燈云。疏以眞如
平等性。智縁於此平等性智。西明云。
謂有情平等莊嚴論云衆生平等智。今謂。本
釋是盡理言餘。衆生平等者。由何能縁
生平等。意由智證眞如平等。乃至佛地論
云。先通達眞法界時。得諸有情平等心
寂曰。兩釋並通。應思。地論八初・梁攝論
八・莊嚴論五・佛地論五七紙十平等。可尋。
佛地三四紙云。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
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前
義則悲智乃所建立涅槃則能建立。今義則
涅槃者所建立悲智者能建立○三妙觀察

三妙觀察皆獲心品 佛地三四紙十四紙
廣明此智云云述記有釋。可見○四成所作

四成所作所應作事 佛地論六七紙同七
紙 云云七云。身語及心化善巧方便業。論曰。
有義。此顯所作智。謂能化身語心。化稱
機宜故名善巧。加行不絶故名方便。此即
業。又云。身語化各有三。謂自身相應・他
身相應・非身相應。心化唯二。一自身相應。謂
自心上化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別。二他
身相應。令他心亦現種種心及心法影像差
。此並相分似見分現。有義。定力能令
心解非分法化自心。加被有情愚昧
者解深細法。令失念者得正憶念化他
云云瑜伽九十八七紙云。又諸聖者變化神
通於其四事變化。一者根。二者心。三
者心所有法。四者業及業異熟○第二相應
多少門
如是四智以智名顯 ○第三以體攝用」
故此四品功徳皆盡 如述記引佛地論
第三五紙。可見○第四轉何識何智

此轉有漏得此四智 此中二説以辨
。可解。無性攝論第九十四紙五現識
故得妙觀察智。乃至轉意識故得成所作
。然鮮本云意識故得妙觀察智。轉
五現識故得成所作智。大莊嚴論第三二十紙
偈曰。四智鏡不動。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
識。次第轉得故。釋云云演祕所引頌云八・七・
五・六識云云佛地論第三六紙二師釋。第
一師乃正義。與今論同。第二師意以爲。八・
七・五・六・七如次轉得四智。演祕會釋云云
寂曰。據鮮本無性攝論・現流大莊嚴論則全
今説。如彼現流無性攝論説及演祕所引
大莊嚴偈。定應借本也。所以知者。其
五六次得妙觀・成事二智之説甚不
理。豈可此説乎。雖然如是。此錯本
由來之久。印度既有二説。而其不正義家不
八・七・五・六之説是錯本而已。基師所覽
大莊嚴偈亦錯本也。可察○第五轉識得
位次
大圓鏡智違二執故 此中初明第八轉
。二説可知。述記引對法第十十二紙
正。明平等性智中。眞見道中此智即
生。必第六所引生。非自力起。若二障頓斷
者。妙觀・平等二智同時現。若漸悟者先得
觀察智後入地位方得此智。但佛果位第七
識與淨第八相依。自力勝故不六引。六
生空七恒法空。亦二識不必同地。可知。
妙觀察智中。初明生空觀品。後明法空
觀品。初起後起可解。述記之中明成佛已去
妙觀察智或觀理非事或觀事非理。或二
種倶觀皆得自在。非佛第六識唯生空
智相應。註者錯解。可知。明成所作智中。佛
地論三十一紙二説。有説。初地已上皆得
。墮法流故。如實義則佛果方起云云
旨同○第六種姓本有始起門
此四種姓勝後佛故 述記云。地前種増。
地二増。地前用増。入地體増云云佛地論
第三十一紙 云云○第七所縁何境界門
大圓鏡智後得智攝 此中四段。初明
中二解。可知。莊嚴論三二十
一紙
云云佛地論
六紙釋云。諸處者。内六處。言諸境者。謂外
六境。言諸識者。謂六種識。如是智上有
八界衆像影現。又第四十紙 云云四智
眞俗智。然由俗由眞之義名爲
。義説後得或似後得。如是鏡智内縁
體功徳種子。外縁一切或眞或俗所知境界
身土一切影像。縁眞義邊名爲正智。縁
俗義邊名爲後智。可知。次明平等性智
三説。佛地論三七紙 云云次明妙觀察智
後明成所作智中二説。佛地論云云
已出。且説下會莊嚴第三之文○第八縁境
作用門
此四心品利樂有情 ○第九指例門
如是等門差別多種 ○第三結所生得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 ○第三總結所轉得
此所生得名所轉得 ○第二明轉依之

雖轉依義轉依言故 四種之中。初能斷道
無漏智。是能斷道故屬之因智。所轉
依中雖眞如。是迷悟依故。非究竟證故。
唯取所轉得菩提涅槃以爲轉依。可知○
第三明是修習位所證非已證得
此修習位因位攝故 上來辨修習位
○自下大文第五明究竟位中二。初問。後
答。今初
後究竟位其相云何 ○二答中二。初擧

頌曰此即名法 ○二長行釋中二。初解
頌文。後諸門分別。初中四段以解四句。初
第一句中亦二。初正解初句體。後問
答分別。今初
論曰前修利樂事故 述記分三科釋。可
見。別釋中初釋無漏後釋界。界有二義。可
解○二問答分別中有二。今乃初問答
清淨法界道諦所攝 婆沙等判。前十五界
唯有漏故。佛果五識亦有漏攝故。難四智心
品皆無漏。答意可知。述記引六十六云云
然彼卷雖四諦今義異。可考○第二
問答中二。初問。後答。今初
集論等説五外界等 集論者。第三八紙 云
○二答中有三説。今乃第一説
有義如來理不相違 佛地論第一九紙
三説。初謂。十八界皆通有漏無漏皆有
。如來十八界乃無漏也善也。集論等約
夫二乘而説之。第二説即同今第二説。第
三如實義粗同今第一説。問。師資所説相違
云何。答。靖邁會云。親光所立不護法。佛
地始末成立佛身等是蘊等攝故。是故法花
玄賛・理趣分疏等言。佛身具有蘊處界等
補闕云。佛地所釋違理故非正釋。或可。
二乘境。唯識則剋實而説。或可。依
則非蘊等攝。據世俗故彼中攝。義演云。
此有三解。一云。彼論就所執性蘊界處等
故爲蘊等。此就依他圓成而論。彼此二
論互不相違。一云。親光約法自相離言道
故爲蘊等。此就安立諸行道理
等攝。亦不相違。一云。作論者意異。親光立
義據佛果功徳甚深微妙非實蘊等。護法菩
薩以理依教破彼所説。如論應知。雖
三解。三藏法師意取後解。寂曰。從來所
理並不的當。且護法在世佛地未
行。豈容護法師預破後世佛地乎。二論師
各存一義。師資異解非今也。不強加
會釋矣○第二説
有義如來不應作難 分文可知。此師意
謂。如來唯意・法・意識耳。本識所變五境是妙
定生故。法界所攝佛所變與他識所變互爲
本質。然佛變是細。餘變乃麁。其佛變者非
識攝。他所變者義有二途。一色是因位所變。
一定是然如來第八勝定所引。故生五境。第
八所生五境是定果色法界所攝。非是五境
知。淨名聲聞品云。不寂定諸威儀
是爲宴坐。又觀衆生品云。念智常覺悟無
定心。又無性攝論九二十
四紙
云云○第三説
有義如來而純無漏 此中初標宗。次集
論下會違。三結正。會違中初會第一師所
引集論第三之文。次會第二師所引大般若
等之文。次所以者何下遮第一師計。十九界
聖遮者。淨名經第四初云云又處處説者。涅
槃經三十五云云後又説五識等遮第二師計
後故佛身下結正○第二解衆徳
此轉依果倶名安樂 此中四段。可知。初
不思議中三解。世親攝論九十七紙顯揚
十七六紙 云云善中對法第四二紙云。次遣
難。對法第六二紙瑜伽第四及七十八二十
四紙
七十九初云云攝論第十十一紙 云云次解常中
法苑三身章云云大莊嚴論三二十紙三種
。如述記引。寂曰。三身常住義不一準
性相二宗其旨碩異。若約教限。兩有道理
然相學之流往往局守自宗分齊他深義
動致左謬。甚者以世間因量評量計度。謬
之極矣。豈容世間所知證誠道理而究
了佛果唯智不思議冲玄之密境哉。解安樂
中。五安五樂如述記一本明。増一阿含二十
一瑜伽三十五二十
一紙
四樂。解節經叙五樂
中佛果安樂可知。餘如述記明○第三
解脱身
二乘所得解脱身 述記云云解深密經第
五及七十八十七紙 云云是五分法身中解
脱身。五分法身中解脱身是有爲解脱。今乃
眞如解脱身。是無爲解脱。可知○第
四解大牟尼名法
大覺世尊皆此攝故 此中初明大牟尼
後釋法身。佛地第二三紙 云云又第七十二紙
體依聚云云○自下第二諸門分別中七門
分別。今初三身別相門
如是法身諸利樂事 涅槃經三十一初明
大涅槃離十相。三身義如法苑三身章辨。然
三身四身義唯識・佛地所明與古對法
異同。具如攝論第五明○第二五法攝三
身門中有二師説。今乃初説
以五法性皆有實智 經説等者。佛地七
三紙五法三身相攝云云論説者。世親攝論第
十九紙無性九十六紙 云云説平等等者。莊嚴
論説。又智殊勝等者。攝論第九已下○第二
師説
有義初一故不説有 此中二段。初明
性身。後明餘身。初中有四。一標宗。二説自
性下引證。莊嚴論・佛地七十四紙 云云説證因
等者。金剛般若論上十五紙 云云佛地七十三紙
金剛般若云云又説法身等者。對法一二紙
攝論第九十七紙 云云又同五紙 云云三然説下
違。初會第一師所引攝論第九。次會
殊勝之文。後四智品下明餘身中二。初明
智攝。後説圓鏡智下引證。此中二段。初明
自受用。後明他受用及變化。初中有三。
一正引證。莊嚴論・攝論云云二雖轉藏説下
違。又説法身等者。讃佛論云云唯證因得
等者。般若論云云三又受用身下立理。後明
他受用及變化身中三。一立理。二雖説化身
下解違。前師所引智殊勝等之文可知。三然
變化下説相。此中述記分四辨。可知。由此
經説等者。涅槃經説。又説等者。佛地第七
紙 云云又説變化等者。七十八五紙 云云雖説
下會違。九十八七紙説。於四事化。一
根。二心。三心所。四業及業果報。是無根等
色聲等故説化。非全化。或
可。言化者。依餘説。不如來。今論亦
二意。可知○第三三身功徳各異門
如是三身化相功徳 文旨分明可解。具
法苑三身章・佛土章明○第四三身二利

又自性身爲他現故 如攝論・莊嚴論・佛
地論等明○第五三身所依土分別門
又自性身亦無定限 此中四節。初明
性身土。可解。次明自受身土中。述記云
身別有土名 是明自受用身土無別名
耳。道本失旨。可知。寂曰。自受用身土之義。
今論及佛地論粗同其旨。然如瑜伽・顯揚・
莊嚴・雜集等論今所説稍有異致。如
論略疏第五辨。次明他受用中。隨住十地等
者。十地論三二十紙 云云後明變化身土中。
淨穢佛土因縁等者。樞要下末五十紙云。化土
本唯無漏然有淨穢。見者亦爾。通有無漏
然有淨穢。十地菩薩亦得見。上知下故。然
本爲十地菩薩淨土故。論言化土有
其淨。言化土本爲地前等見。不別言云云
寂曰。此辨鑿矣。蓋變化身土雖淨。與
十地所見淨土其旨碩異。變化身土淨穢唯
土相以判淨穢耳。論文分明言未登地
何強以十地所見論焉哉。應思。佛地論第
二十
二紙
云云○第六三身諸佛身土所化同異門」
自性身土一切生故 此中三段。初明
性身土。次明自受用身土。後明他受用及變
化身土。有共不共等者。佛地論第七十七紙
三義。一云共。二云不共。第三如實義云
共不共取意 法苑義林七本三十
四紙
辨可
知○第七明身土能所變中有二。初正明
身土能所變。後因明唯識見相同異。今初
此諸身土五十二等 自受用身土者。唯淨
無漏識之變。唯佛能知。非他所縁。他受用土
體唯是淨。然能變者通有無漏。佛及地上菩
薩無漏智所變乃純淨無漏。若十地菩薩五・
八識變及有漏心智所變即純淨有漏。變化
身土質通淨穢。佛之所變唯是無漏。二乘有
漏心及異生所變即唯有漏。可知。共變身土
有漏無漏心變異。因縁相順故成同一相
佛地云云
受用變化四句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現等覺佛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佛身佛土其旨深玄。非靜慮者靜慮之境界
何況於其餘乎。且性相二宗判釋不同。從
上所明乃相宗一途之釋義耳。欲性宗所
明之旨趣者。應須披尋於華嚴探玄及大
乘義章佛身・佛土義等也○第二因解唯識
見相同異
然相分等定相應故 此中有三師説。初
則難陀二分義。或可。護法別義也。難陀計。見
分是實。相分是假。護法別義。謂三分是依他。
而自證分是實。見・相分是假。相分等言擧
相分取見分也。佛地第四八紙亦有此義
次或識下護法正義。如上已出。三或相分下
第三安慧師義。謂唯一識性由虚妄熏習力
相見現故。離執情二分。是亦如
上辨。述記一本五十紙三本四十
七紙
廣明之。可
見。上來辨釋正宗分訖○自下大段第三結
釋施願分
此論三分登無上覺 此中長行偈頌可
成唯識論略疏第六大尾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ootnote:
 

[First] [Prev+100] [Prev]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Next] [Next+100] [Last] [行番号:/]   [返り点:/] [CITE]